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全科医学的发展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推行社区卫生服务最关键的发展全科医学和对全科医生人才的培养,真正实现卫生服务模式的转变则需要配备合格的全科医生,才能保证高水准的社区卫生服务。全科医学将以往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学”的医学模式给改变了,构建了和谐的医患关系,实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因此,全科医学对社会医疗有着积极的影响。
1 全科医学相关概述
全科医学整合了各种医学如临床、预防、康复及人文社会学科为一体的综合性医学专业学科,社区和家庭是全科医学的主要工作范围。它能有效的将个体与群体相融合,负责式的照顾来维护整体健康,注重强调以人为中心。全科医学(General Practitioner),全科医疗的卫生服务的执行者,受过严谨的医学训练,是为个人及家庭或社区提供经济有效的一体化医疗保健服务。全科医生要具备执着的科学精神,综合性的知识,丰富的生活经验,卓越的管理才能及丰富的生活经验等素质。它具有以下几种特点:1)强调对当事人的“长期负责式照顾”;2)对综合性及个体性的负责式照顾不断深化和强调;3)注重维持健康和防止疾病;全科医学的特点有以下几种:以预防为导向的照顾;以家庭为照顾单位;以社区为基础的照顾;协调和综合性的服务等。
近年来,全科医学逐渐被世界家庭医学会组织(WONCA)引入中国,无疑是给我国医疗事业带来全新的气象。众多学者都十分肯定全科医疗模式,它能解决我国目前在医疗上面临的多种问题。如医疗费用不断上涨、人口老龄化及疾病谱改变等。也会面临以下几种普遍问题:1)一些地区的社区保健服务过于流于形式,相关功能没有充分发挥;2)各地区的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因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不协调所导致质量不均一。3)全科医生的数量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4)没有深刻认识到全科医学和社区卫生服务在卫生改革及发展中的重要性及规范性;5)一些地区的社区服务仅仅限于单一的医疗服务,没有达到防、治、保、健一体化。
2 全科医学的发展对社区的影响
首先,医疗费用因为高新医疗手段不可避免的有所激增;现在的看病就医比无病预防的花费差异较大,而全科医疗则是为患者提供一种全新的理念,早期发现疾病并迅速处理,预防疾病和维持健康等模式。以此同时,全科医生提供以家庭和社区为基础的医疗服务,省去了大量去医院挂号排队的时间,病人可以在第一时间享受到医疗的服务,节约了财力和时间,医院的成本效益也因此可以得到提高。其次,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深,老龄人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也在同时增加。病人在医院外的状况仅仅依靠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下的医学观念及医疗服务体系是很难详细掌握的,宝贵的救治时间和一些突发疾病可以会因为不了解病史而错失良机,采用全科医学能全面有效的解决好这一现状,实现以家庭和社区为主要单位的综合性及个体性的照顾。第三,很多疾病谱因特异性抗生素的广泛使用而发生改变。如慢性病患者,立足于家庭和社区的全科医疗保健模式是十分需要的,充分利用社区内外资源来跟踪了解病人病情,治疗方案也根据病人的实际病情做相关调整。
在我国当前国情下,实施全科医疗对我国医疗事业是有着举足轻重的促进意义,全科医疗处于卫生服务的顶端,常见的健康问题是全科医学所处理的,大多数民众的身体健康用低廉的成本维护着,而全科医学也时常利用社区和家庭的卫生资源,能对一些慢性疾病有所预见,和专科医学相比,全科医学是保证患者健康的第一步,如果有更为严重的病情,全科医生还需协助专科来更为准确的了解患者的病情,为寻求最佳诊治方案提供第一手资料。全科医生还可大量,高效及经济的解决日常出现的一般健康问题,使专科医生不必花费大量时间在简单的病例上,可以更好的应用高科技医疗手段解决疑难病症。所以,专科医生和全科医生是互利互补的,对改善当前医疗现状和服务效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3 结语
综上所述,全科医学的发展促进着社区医疗往积极的方向转变,对我国医学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全科医生在我国范围还较小,有些全科医学缺乏必要的职业认同感,所以发展全科医学的关键对全科人才的培养,还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全科医生及社区卫生医疗服务,建立合理的全科医生培训制度,从而更好的服务于社区医疗。
篇2
2000年1月国家卫生部在《关于发展全科医学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指出:“卫生部计划用10年时间,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以毕业后教育为核心的全科医学教育体系,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以全科医师为骨干,包括社区护士等其他卫技人员在内的社区卫生服务队伍,促进社区卫生服务持续、健康发展”。几年来,与我国卫生体制改革和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相配套,全科医学教育在全国范围内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意见》中明确指出,我国全科医学教育发展的主要目标为:到2000年,构建全科医学教育体系基本框架。在大中城市积极开展以在职人员转型培训为重点的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工作,开展毕业后全科医学教育试点工作。到2005年,初步建立起全科医学教育体系,在大中城市基本完成在职人员全科医师岗位培训,逐步推广毕业后全科医学教育工作。到2010年,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全科医学教育体系,形成一支高素质的以全科医师为骨干的社区卫生服务队伍,适应卫生改革与社区卫生服务的需要。到目前为止,全国各大中城市,甚至小城市,都已开展了以全科医学岗位培训为主的各种类型全科医学教育工作。
在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的基础上,选择有条件的高等医学院校或培训中心,逐步建立起以国家级培训中心为龙头,省级培训中心为骨干,临床及社区培训基地为基础的全科医师培训网络。国家级培训中心主要负责培训各省骨干师资和管理人员,省级培训中心负责全省的培训工作。全科医师临床培训基地主要设在一级甲等或县级及以上的医院,社区培训基地主要设在一级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区级预防保健机构。制定临床及社区培训基地设置标准,加强基地建设,合理布局,提高效益。全国全科医师培训网络已建立,各省、市、自治区均已成立了全科医学培训中心,负责各地全科医学培训管理和监督等工作。
2 高等医学院校的支持是全科医学教育发展的基石
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人力资源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全科医学发展关键问题。自1998年卫生部提出要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培养全科医师的政策后,各省、市都在高等医学院校按成人教育模式进行全科医师培养的试点工作。实践证明,在卫生行政需求下的成人教育往往和高等医学院校整合培养有一定距离[2]。成人教育培养的全科医师有时在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密切结合方面出现空挡,可以看出,高等医学院校在当前的全科医师培养中应该充当一个重要的角色。其原因在于:①高等医学院校可以成立全科医学教学机构或研究机构,有专门的机构才能营造学科氛围;②高等医学院校可以有专门的全科医学师资从事全科医学理论和技能的教学;③高等医学院校可以编写一系列的全科医学教学参考书,有教材才能提升品质。
在培养层面上,高等医学院校对于在职非学历的教育,主要包括地方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卫生人员,可以采取“缺什么补什么”的培养方式,具体课程包括全科医学概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现代社区医学等。对于在职学历的教育,主要培养对象是具有中专学历较年轻的在职医生,采取结合临床实习与社区调查研究实践的方法,使其达到全科医生的要求,并授予相应的学历。具体课程包括全科医学概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社区卫生服务技巧、现代医学心理学、康复医学、现代社区医学等;主要目的是使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人员了解全科医学的理论和思想,具有较好的全科医学技能。
在实践层面,总的原则是:临床技能通科化,社区技能社会化,在职非学历教育的方式,应该有一定的社会实践时间,实践时间由各地具体制定,但目的是使受教育者有一定的社会实践技能。在职学历教育的方式要严格实践学习的时间,一般要有1年左右的时间在社区和一定级别的医院实践,临床实习要以大科室为主线,辅以小专业。在社区方面,要加大实习力度,预防机构、科研机构、城市社区等都要作为实习机构,实践内容应包括家庭病床、远程会诊、社区卫生服务、医院内感染、信息管理、社区调研和妇幼保健等基本知识。高等医学院校的学历培养在实践方面会更加重视。
3 加强全科医学教育师资培训
全科医学培训是建立我国新型卫生服务体系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而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培养全科医学人才的重要保证。因此有关专家呼吁目前应尽快开展对全科医学师资的资格认证工作,实行持证上岗制度,尽快建立师资培训的管理制度,明确师资培训的目标,规范师资来源、培训内容、继续教育等,从而保证师资队伍的高素质,保证全科医学的培训质量。
从长远的观点来看,师资的培养应严格遵循全科医学“三个阶段”的教育规律:①学校教育;②毕业后教育;③继续医学教育[3]。因为要想让医学界接受全科医学的学术思想,必须在本科阶段就向学生灌输该学科的学术思想和理念,但全科医学培训的重点应是毕业后教育。
建立培训机构:专门的全科医学培训机构,是全科医学师资成长的摇篮,也是他们发展专业技能的平台和依托。机构是“梧桐树”,师资是“凤凰”,没有前者,就没有后者。比较完善的培训机构最好由大学的培训中心、大型临床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三部分组成,三者环环相扣,才能为培养全科医学师资提供广袤的沃土。如果不具备建设独立、完备的三层次机构时,应充分利用其他资源,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进行横向联合。
制定培训计划:培训计划应分为现实计划和长远计划,或分为基本培训和深化培训两部分。现实计划中基本概念是必需的培训,其他则应本着“急用先学”和“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长远计划即深化培训,计划应该是个体化的,一个计划不应该适用所有的教师,计划还应该是循序渐进式的,并需要不断修改。
制定培训时间和安排培训课程:(1)理论课教师:基本培训应不少于600学时,包括理论课400学时,临床轮转200学时。理论课的课程包括:全科医学基本概念、临床预防与健康促进、人际交流与沟通、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概念、卫生改革与发展、医学教育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教学方法、科研方法等。临床轮转的原则:根据个人的专业情况确定轮转科室深化培训应贯穿整个职业生涯。课程包括:临床教学技巧、门诊案例分析、临床课程评价、接转诊的程序、临床思维与推理、临床教学计划制定、医患关系(包括伦理、法规)等,临床轮转随时进行。(2)社区师资:同“双师型”专职教师的基本培训,即总学时不少于600学时,理论课400学时,临床轮转200学时,课程内容重点:①诊治病人的基本技能;②评价家庭结构与功能的基本技术;③社区诊断技能(包括人口学知识、社区结构与功能等);④干预技巧(健康咨询、健康促进与病人教育等);⑤现场调查技术;⑥人际交流与沟通技巧。(3)临床师资:原则上应完成基本培训的理论课400学时,至少应完成全科医学基本概念培训50学时。
转贴于
4 综合性医院设置全科医学专科至关重要
全科医疗的大多数临床知识和技术是从临床专科处获得。综合性医院汇集了内、外、妇、儿等众多临床医学专科和检验科、放射科等多个临床辅助科室,是解决从常见疾病问题到疑难危重病症的医学中心,具有较高的临床诊疗技术水平,是全科医疗的知识源泉和技术后盾。如今随着包括基础医学、循证医学等在内的医学科学迅速发展,临床疾病诊疗的观念和技术也随之不断更新,在综合性医院设立全科医学专科可使全科医师及时、全面地了解和熟悉临床医学的最新进展,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方法,并有可能因地制宜地把这些新的观念和方法应用于自己的临床实践中,保证了全科医学所提供的医疗保健是全面的和不断发展的。
按照我国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全科医学应当承担包括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在内的六位一体的卫生服务,而要完成这些任务则需要一个工作团队。全科医师毫无疑问是这个工作团队的主体,同时也必定需要包括专科医师在内的其他医务工作者的参与和指导。因此,综合性医院设立全科医学科有利于专科医师加入这一团队,促进团队的建立和工作人员的相互合作,也有助于医学中心介入到社区卫生服务中,促进全科医学的发展。
另外,综合性医院往往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学术地位,在这些医院设立全科医学专科可以吸引具有良好医学教育背景的医学生和年轻医师,他们接受过规范化的全科医师培训(包括医院内和社区内的培训),有与综合性医院的专科医师相互学习的机会,可以成为有较强的全科医学理念和临床医疗能力,同时又具有社区卫生服务经验的高质量的全科医师。综合性医院还有强大的科研实力和浓厚的学术氛围,一些研究所,如中山医院的肝癌研究所、心血管研究所等设立于综合医院内,使综合性医院具备了较强的科研能力[4]。综合性医院的全科医师总体素质较高,部分全科医师拥有医学硕士学位,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因此可以为全科医学的各项科学研究,包括临床医疗和全科医学教育等提供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的支持。
5 专科助全科,加快培养全科医师
全科医师与其他临床专科医师的最大的区别在于服务的连续性,全科医师要处理人的生命历程中不同时间段出现的各种健康问题(而其他专科医师可能只要处理其中某一类健康问题),其专业范围比任何专科都要广泛,但其工作环境比许多专科的要简单得多,没有众多高精尖的辅助检查设备,依靠的是更广泛的知识和特有的临床思维及服务模式。从这一角度来看,培养全科医师比培养其他专科医师更富有挑战性;既需要在大型综合医院形成处理健康问题的技能,又需要在基层训练特有的临床思维并建立特有的服务模式。
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政策使一大批基层医院(街道医院、中小型厂矿企业医院等)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国家有关部门已经制订了全科医学职称系列,确立了以主治医师为起点的全科专科资格考试制度,但能够与其他专科对等、能与国际接轨、能够为群众认同的全科医师寥寥无几。在全科医师专业队伍真正建立之前,采取“专科助全科”的借船出海的方式是较好的选择,事实证明这一策略已经取得成效,问题就是在“借船出海打到鱼”之后,应该不失时机地培养自身的“造船能力”,促进全科医学的发展[5]。
参考文献
[1] 郭爱民,解江林,迟必必,等.全国全科医学培训工作调查及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4,7(1):14-16.
[2] 禹学海,朱东喜,王兵.关于建立我国全科医学教育模式的设想[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1999(5):21-23.
[3] 周宗藩.浅谈全科医生培养的模式[J].全科医生,1999,8(3):111-112.
篇3
鉴于人们`对于我们地球相互矛盾相互竞争的价值和利益, 分布不均匀的有限的资源, 环境要求和几个最具创新性最先进技术的经济可行性的不切实际的和无法实现的期待, 融合所有的呼唤-------“全球化思维、地方化行动” 意味着将我们向一个更可持续发展的世界推动。这就要求人类应和环境友好相处,在资源利用的同时也要注意环境保护但是,虽然科学技术可以告诉我们“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做什么”,但它们不能告诉我们应该做什么,特别是关于被不同的人,群体,社团注入不同意义的可持续发展。
二、化学教育与可持续发展
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那么不仅仅涉及科学,技术,环境和社会(STES),甚至在发展,增长,理性消费和资源分配方面以及化学和科学教育领域,都要进行不可避免的模式转变。在这其中化学教育工作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在各领域模式转变中起主导作用的完善有意义的化学科学教育需要在指导哲学、理论基础和我们的思维和行动的行为模式方面进行彻底的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说,化学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知识就意味着在STES中评价体系思考的能力。所以我们学生高阶认知能力(HOCS)——在科学研究和教育中,评判系统思维,提问,做决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该成为现在和将来一个完善的化学教育体系的最首要的目标。同样的,有意义的可持续发展化学科学教育被认为是一个涉及若干学科的和提高评判系统思维、提问、做决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以提高高阶认知能力为最终目标的教学方法。以这种方式教育出来的学生能够发展评判系统思维以及转移和应用这些技能的能力,并且不仅仅局限于科学专业领域且能够在能够在复杂的相互交织的STES体系中实际应用。
以此看来,化学科学教育改革的本质是从算法和传授知识型教学向高阶认知能力学习型教学的改变。以可持续发展化学教育为背景,它的最终目标是能够评价的思考,做决定并能采取负责任的行动解决问题的有综合能力的毕业生。所以现在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将这个目标转变成和高阶认知能力学习这个目标相一致的有效的课程、教学策略和评估方法。
这给我们提出两个重要的问题:第一,在当代化学教育背景下应该采取什么改革措施?第二,在考虑生态因素的前提下,什么类型的化学教育才能导致个人、工业、机构、团体和政府行为的改变?相应的,针对这些问题一个完美的答案就是从算法的较低阶的认知技能教学向高阶的认知技能学习的转变:在复杂的相互交织的STES情况下,做决定和解决问题的评估评判系统思维能力的发展。关键的问题是将诸多模式转换转变成可实行的、有效跨学科的、高阶的认知技能为方向的化学课程。
三 可持续发展在化学教育中的渗透
1.教育目标
在化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了进行面向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标包括三方面:
(1)知识与技能。 从化学的角度去解释环境和从环境的角度去认识化学, 获得化学与环境及环境问题的有关经验及研究绿色化学和用化学知识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
(2)过程与方法。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提供参与各种层次的用化学知识解决环境问题和研究绿色化学的机会, 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养成良好的环境行为习惯。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可持续发展观、环境道德观、环境价值观及关心环境的情感等。
2.提高高阶认知能力
下面是为了提高高阶认知能力而实施的一些代表性的方法:
(1)课前演讲材料的自学。学生手里有课程大纲、计划目标、要求和任务并且可在课前学习相关的材料,这样他们就可以将他们的疑问留到课堂上来讨论。不需要给学生指定具体课程的教材,只要给他们一个参考目录,从目录中他们可以为自己学习的任何主题选择满足他们需要的参考书目等。这样不仅可以培养自学能力(主要是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2)布置作业。学生作业是学生认知能力的完成品,它饱含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记忆能力、思考能力和迁移能力等认知信息。作业内容应主要是一些需要高阶认知技能才能解决的问题,最好以分组完成的形式进行,并让他们单独提交以便于评定。
(3)学生的自我评估。学生自己评估他们的家庭作业。开展自我评估可提高学生的自主性, 强化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提升他们自我评价的能力。只有当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并成为学习的主人时,他们的学习才会更有动力,效率才会更高,从而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
除了做出以上努力, 要想实现算法式低阶认知技能教学向高阶认知技能学习的转变,还需实施以下措施: A 以高阶认知技能为导向的教学策略;B 学生在学习过程的积极参与;C 促进提问题; 判评思想; D 在家庭做业布置和微型项目的进行上鼓励团队做业; E 广泛有效的师生互动机制;F 不要指定特定教材; G 在老师讲课前, 学生预习相关的材料;H 在课程中综合专题演讲, 习题和实验等内容。
3.通过化学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
要想通过化学教育解决可持续发展的诸多问题,这就需要通过在教学实行跨学科的概念方法,对于所有人进行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化学素质教育,另外需要在各个教育层次贯彻执行可持续发展的化学教育。在化学教育中解决关于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问题,需要:
(1)在各个层次和教育阶段重组化学教育,并且对教师进行相应的培训;钻研教材, 挖掘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有关的知识, 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
(2)如何处理复杂系统和状况下的问题;以富有挑战的真实故事作为学习情境,学生在解决复杂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发现各种子问题,嵌入学科知识和技能学习,最终战胜挑战,发展学生解决真实问题的态度和能力。
(3)从现在起主导作用的算法教学向概念式高阶认知技能学习转变;
(4)为相关的高阶认知技能评估发展和启用相关的仪器和方法
参考文献:
篇4
篇5
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加快建设教育强区,努力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学习这次报告身为教师,我的体会如下:
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教师,这是值得我用一生去思考的问题。合格的教师不是终身的。过去是“不进则退”,现在是“慢进则退”,不进将会很快被淘汰,昨天的合格教师,今天不一定合格。只有与时俱进,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不断的学习、探索,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教师必须做到爱岗敬业,加强师德修养。电大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地,学生只有具备完善的人格,勇于面对压力,才能成为适应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这就要求电大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应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由于教师所从事的职业特殊,是教育人、塑造人的事业,因此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甚至一言一行,都会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对学生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因此,我们时刻注意自身道德情操的修养,通过言传身教,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做人的道理,帮助学生完善人格。
教师必须做到博学多才。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偶像,教师博学多才,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所以教师必须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它表现在精通与知新的方面。精通,就是对所教学科,要掌握其基本理论,了解学科的历史、现状、发展趋势和社会作用,掌握重点、难点。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抓住要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运用自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知新,就是要学习新知识,讲课要有新意。当代科学知识分化急剧,新陈代谢迅速,应用期越来越短,知识的创新性越来越鲜明,这就要求教师要吸取新信息、新知识、新理论,不断充实自己,完善知识结构。专业知识的精通与知新,要求教师自觉坚持接受继续教育,始终站在知识的前沿。
篇6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沃土,理当担负起这样的重任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有序而高质量的教学固然必不可少,但有效的学生管理同样是强有力的保证。
我们面临的学生管理的实际情况,可谓是困惑与困难并存。高校扩招带来的压力、学校管理人员精简带来的挑战、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带来的不良影响、网络普及提出的挑战、学生对学生管理不认同等等。高校学生管理如何应对这些挑战?答案只有一个高校学生管理要创新。根据当前高校学生管理的职能和任务,学生管理创新系统由管理理念创新、管理目标创新、管理组织创新、管理内容创新和管理方法创新组成。其中,管理理念创新是核心,管理目标创新是方向,管理组织创新是支撑,管理内容创新是基础,管理方法创新是手段,五部分相互作用和促进。
1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管理理念
在高校的学生管理中树立了“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作为学生工作者,我们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这份责任让我们必须将工作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在实践的探索中,发现高校学生管理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管理过程,每一个相关职能部门或班级都是其的管理模式。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消费者,高校对其进行教育和管理,直到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
2加强高校学生管理与周围环境的管理目标
高校学生管理置身于社会大环境中,要想取得好的管理成效,仅靠完善自身是不够的,而是要努力塑造周围整个大环境与之相适应。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接受高等教育的期望值增加、高校扩招、后勤社会化的发展趋势、信息化的迅猛发展……这些都给高校学生管理带来新的变化,提出新的要求。高校学生管理要想发挥良好的管理效果,就必须与校内其他系统、校外系统建立起共同协作的关系。
我们把学校学生管理内部和外部有效的结合起来才能使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同外部的环境协调发展。加强校内部门与部门之间的联系,把对学生的思政工作和管理工作联合起来这样做,使得教育的合力效应得到体现。教育的声势加大,对学生的震撼也加大,教育的实际效果更加明显。
3实行导师制和专职辅导员制管理模式
在对学生班级管理中,我们使用普通的管理模式,即一位老师当一个或几个班的班主任。对于班主任的选定有两种方式:专职班主任和兼职班主任。通过两年工作的实践,我感到这种普通的班级管理模式存在缺陷,对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不利。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他们既要有思想、生活方面的辅导员,又要有专业学习上的导师。
导师制中的导师是具有副高职称以上的专业教师,专职辅导员是指专门从事学生管理的专业老师。二元化的管理模式可以起到扬长避短的作用,充分发挥专业老师和辅导员的所长,专业老师作为学生学习上的引路人,对于他们的学习意识、学习能力、科研水平起到示范、指导的作用。专职辅导员在学生的思想教育、党团建设、集体建设、学生生活、心理健康上把握方向、提供指导和帮助。要想充分发挥二元化班级管理的优势,关键在于导师和专职班主任的选拔、考核上。导师和辅导员的选聘,首先要具有良好的师德规范,其次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第三热爱学生,第四雄厚的专业素养。强化考核,将班级管理实效作为老师业绩考评的重要部分,与老师的晋级相连。
4从问题管理向自我管理过渡
学生管理工作常常给人一种“救火队”的印象,学生中哪里有问题,哪里就活跃着学生工作者的身影。作为学生工作者本身而言,也感到疲于奔命,往往是事倍功半。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们提出在学生中加强自我管理,让我们逐步达到“无为而治”的管理境界。
学生工作者帮助学生树立好目标,目标好比是汽车的方向盘,一个人如果失去目标,无异于迷失了前进方向。有相当的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有一种革命到头的观念,更多的是想享受,奋斗意识淡薄,表现出目标不明确,这就有必要帮助学生树立目标。在树立目标时强调以下几个原则:清晰性原则、挑战性原则、变动性原则、激励性原则和可评量原则。也要突出对自我管理的评定工作加强评定,可以更好的发挥自我管理的积极作用。通过评定,使得同学们产生成就感和自豪感,继而能够设立更高的目标,并在实现过程中加以自觉地努力获得成功,得到认可和表彰。
5管理过程中对学生具有爱心的管理方法
以情感人、以情动人。投入真情实感,以我们的真诚换取学生的信任。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教师对学生付出更多的爱心和关怀,建立起良好的情感沟通,表现出融洽的师生感情,学生对教师的教育和管理也能心悦诚服地接受。
学生需要被人尊重。尊重学生,就是教师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学生,而不是居高临下;尊重学生,就是要承认学生的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尊重学生,就是要重视学生的需求,尽可能为学生的成长搭建良好的舞台。作为学生管理者,只有善于欣赏学生,才会更好的激发学生的上进心,才能更好地体现教育管理的积极成果。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高校学生管理创新值得深入探讨和实践,一方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促进学生管理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十六届三中全会公报,人民日报,第一版,2003-10-15.
[2]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 第一版,2003-12-21.
篇7
三是缺乏协调性。规划编制各自为政、相互割裂。“位阶原则”形同虚设,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失调,城乡和城市内公共服务差距加大,产业布局失衡。大量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沦为“穷城”、“睡城”,出现人口潮汐流动,给交通和环境带来沉重负担。部门规划之间缺乏衔接。如城市地下管网缺乏统一规划,维护条块分割,缝缝补补的“拉链马路”经常出现令人步步惊心的“天坑地缝”。
四是管理不力。规划执行和管理中,无法可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问题并存。如北京三环某小区业主,花6年时间在楼顶建成达800平方米的“空中楼阁”,其间竟没有任何一个部门出面管理。首善之区尚且如此,何况其他地方?
要绘就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绚丽蓝图,必须牢牢把住规划龙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要重视规划的科学性和严肃性。当世界目光聚焦到中国城镇化之时,我们不得不冷静审思:未来,全社会关注的“楼脆脆”、“路坑坑”、“短命建筑”是否还会频现?“火”起来的爆破业能否降温?换届换树、拆古建古、填湖造湖的“折腾”能否终止?那些挂在墙上的“高大全”规划能否回归以人为本、尊重历史和科学的本位?
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统筹协调,全面发展。将大中小城市和新农村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做好城乡统筹大文章;将城镇化、工业化与城镇和产业布局有机结合,处理好人口城镇化与就业的关系;将资源集约利用、城镇可持续发展和宜居宜业有机结合,优化城镇功能布局。
二是结合全国城镇化发展规划和即将启动的“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改革规划编制和管理体制,出台指导性文件和技术导则,在各个行政层级推进“多规融合”。
篇8
以人为本。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安全管理的理论先导,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明确安全管理的关键是人的管理。人是安全生产的实践主体。企业各项规定、制度和措施,必须通过人的行动进行落实。所以说,企业员工的安全意识如何,知识技能和操作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安全生产。也决定着企业安全发展的成败。要确保企业安全生产。提升管理水平。就必须抓好“人”这一至关重要的环节。企业各级管理者,要明确落实“以人为本,安全第一”总方针的关键的环节就是要使每个人都能提高安全意识,提高安全素质。要从“人”的管理上寻找安全管理的突破口,找准安全管理的切入点,充分做好“人本安全”文章。其次,要坚持预防为主,做到防患于未然。提升安全生产管控水平,必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总方针。充分运用多种成熟的安全管理经验和做法,比如:建立现代化的安全管理体系、落实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规定、实行安全风险岗位评估等,重点对“人、机、环、管”各环节进行全面、系统地分析、辨识各类风险因素,提升安全管理的预控性和防范,将各类事故风险降到最低。同时,要做好安全预防管理写实。推行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制。把安全生产的管理纳入制度化的轨道,用制度管人,用人去推动安全生产工作,达到尽量减少乃至杜绝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的目的。
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实现安全生产,必须创建安全文化造氛围。以人为本,营造良好的企业安全文化氛围。是安全管理的基础所在。近些年,安全文化之所以逐渐被很多企业所认可、重视。并不断加以规范运用。就在于它是以增强劳动者的安全意识、提高其安全自律程度为出发点。通过各种途径改变“你讲我听。你打我通”被动接受的状况。从根本上扭转疲于奔命的被动局面。解除“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紧张状态。促使企业员工形成很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实现安全的长治久安。“环境造就人”。也充分证明了企业文化的魅力所在。无论是管理者还是普通员工。只有心态安全,才会行为安全;只有行为安全,才能保证安全制度和物态安全落到实处。良好的企业安全文化,不仅可以感化人的思想、作用于人的操作行为、提升人的安全素质,也是企业安全发展的基本保障。所以,作为煤炭企业各级管理机构,要从企业长远发展的大局出发。立足实际创建独具企业特色的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坚持“以人为本”。突出生命价值这个核心,以人性化、亲情化暖人心,激发企业各级员工积极参与安全文化建设。营造“人人讲安全、事事讲安全、时时抓安全、处处闻警钟、刻刻被提醒”的安全宣传氛围,让员工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安全熏陶、提升安全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为企业实现长治久安、健康发展创造有利地条件。
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实现安全生产。必须强化全员教育提素质。以人为本。提高全员安全素质,是安全管理的治本之策。总结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的原因,绝大多数都是由于人们不重视所造成的,也就是说,人为的因素占了很大成分,真正是不可抗拒的自然暮λ引起的安全生产事故不多。因此说,增强全员安全意识,提升员工安全素质。最有效、最直接、最根本的措施就是抓教育、强培训。通过不间断的安全教育、培训,把生产力中“人”这一最活跃、潜力最大、可塑性最强的因素充分调动起来。才能筑起牢固的安全生产的思想防线。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安全生产中存在的最大隐患…思想上的麻木懈怠、心理上的盲目乐观、行为上的疏忽侥幸,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提高企业员工对安全生产重要性的认识。才能把安全工作摆在讲政治、促发展、保稳定的大局高度。基于这一点,企业必须树立安全离不开教育和培训的理念,就要脚踏实地地落实好各项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利用多种行之有效的渠道和班前班后会等各种有利时机,以事故案例分析、煤矿“三大规程”、“双基”建设和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为主要教育内容。以增强员工对安全工作重要性、艰巨性、复杂性、长期性的认识。提高队伍整体的安全操作水平、强化其自主保安意识、全面提升全员安全素质为最终目的,建立严格的学习、培训、考核制度。
篇9
【本页关键词】学术期刊征稿 职称论文投稿 职称
【正文】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宗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就是要尊重和信任学生,切实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使所有学生能在原有基础之上获得全面发展,并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使学生在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活动中获得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发展的能力。根据课程改革的目的和新课标精神及教学的实际情况,笔者在化学课教学中探索出几条教学经验,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1 培养化学学习兴趣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培养学生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青少年心理特点和教材的编写风格及新课标的理念,都需要运用兴趣化教学策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常见的教学方法有:1.1 实验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而要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在教学中通过做一些生动有趣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1.2 设疑法“学则须疑”,通过设疑引发学生兴趣,然后经过讨论分析,使其明白道理,从而提高学生认知能力。1.3 竞争法学习需要营造竞争的氛围,使压力变为动力。例如,在进行元素号教学时,可组织学生进行背默比赛,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1.4 开展课外活动法通过制作教具、模型,举办化学讲座,化学课外实验,化学竞赛,化学晚会,化学墙报,化学展览会,参观与化学有关的工农业单位,进行社会热点问题的调查,撰写化学小论文等等活动,让学生感到所学知识有理有趣。这些活动能活跃课堂气氛,开阔学生视野,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为下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很关心学生是否“学会”知识,而对学生是否“会学”知识思考很少。因此,长期以来,学生的学习一直是依赖教师的灌输,这样,学生不但不会学习,而且思维得不到发展。因此,我们在教改实验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就要渗透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认知方法和学习方法,以及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我评价的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2.1 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求知探索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是知识技能的运用,而提出一个问题需要有创造性思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创设问题情景,给学生造疑,促使学生存疑、质疑,让学生产生浓厚的探索兴趣。2.2 培养学生实验技能,提高实践能力教学中老师演示实验多,而学生实验少。过去教师教学时大都按“教师演示——— 学生观看———教师讲结论———学生记结论”这种模式教学,这样学生学会了应试,但学生的能力却不得到发展。因此,笔者认为要培养学生实验技能,提高实践能力,就要突出学生动手。笔者设计了以下学生实验操作流程:“ 提出问题———给出反应原理———学生选择器材药品———学生设计实验装置———学生做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填写实验报告-得出结论”。实验中即使有学生的实验失败,教师也要及时引导学生查找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科学的严密的研究问题的态度。2.3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笔者在教学别重视对学生进行求异思维、多向思维、创新思维的培养,对学生独特的想法和见解给予肯定和鼓励。例如,学生对教材中的某些内容提出不同的见解,教师应给予鼓励,并引导他们对待科学要有严谨的态度;在解题时,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寻找多种解题方法。
【文章来源】/article/66/4386.Html
【本站说明】中国期刊投稿热线:专业致力于期刊论文写作和发表服务。提供毕业论文、学术论文的写作发表服务;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以及写作辅导。 “以信誉求生存 以效率求发展”。愿本站真诚、快捷、优质的服务,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便利条件!自05年建立以来已经为上千客户提供了、论文写作方面的服务,同时建立了自己的网络信誉体系,我们将会继续把信誉、效率、发展放在首位,为您提供更完善的服务。
联系电话: 13081601539
客服编辑QQ:860280178
论文投稿电子邮件: 1630158@163.com
投稿邮件标题格式:投稿刊物名 论文题目
如:《现代商业》 论我国金融改革及其未来发展
声明:
本站期刊绝对正规合法
篇10
二、全球健康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与专业素养
武汉大学率先在国内开展了全球健康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系统研究,凝练出我国全球健康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专业素养[4-7]。我国全球健康专业人才主要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多学科知识结构,能够从全球视角识别全球主要健康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制定符合国际规则的全球健康治理策略、行动计划和具体措施,具备跨文化、跨国界团队工作精神,善于沟通、协作,致力于改善全人类的健康公平性、提高全人类健康水平的复合型人才。专业素养体现在核心知识的掌握和核心能力的培养。要求掌握的核心知识包括:熟悉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和管理学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全球健康学科目标、任务、研究内容和方法以及主要全球健康问题治理的原理、策略和措施,了解其他相关学科如健康伦理学、文化人类学、国际政治与经济学、国际法学等基础知识。需要具备的核心能力包括:具备预防医学学科基本能力,以及在全球化视角下识别、评估和解决全球重大健康问题的能力;具备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团队工作,协调与合作、领导和管理,促进健康公平性的能力;具备多学科背景,善于运用多学科方法理论,分析和解决复杂健康问题。
三、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公共卫生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
2003年非典的出现,我国公共卫生预防医学领域第一次接受全球化带来的挑战,暴露出国内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上的不足和缺陷。随着全球化不断推进,我国公共卫生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暴露的问题不断呈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科教育体系落后。目前,我国已经有60多所院校开设了预防医学本科专业。但是,我国公共卫生预防医学人才的培养模式仍沿用前苏联模式,毛宗福等[8]认为该模式的主要缺点为学科背景以“医学”为主,培养目标只定位于各级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这种主要针对“疾病预防与控制”专业机构单一的培养模式和知识结构,最终造成预防医学人才思维视野狭窄、个性能力不足,难以胜任全球化带来的公共卫生新议题。二是专业素养中缺乏全球化思维。全球健康的理念的建立与发展已经历经最少20年的历程,代表着目前公共卫生发展的主要方向。我国全球健康学科虽起步较晚,但继2012 年北京大学成立我国第一个全球卫生系之后,复旦大学、武汉大学、昆山杜克大学等陆续成立了多家全球健康研究机构。中国全球健康大学联盟(CCUGH)于2013 年成立,至今成员已经发展到23所高校。然而,仅有的几所高校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体现全球化的思维,如复旦大学着力培养“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和人文情怀以及深厚的科学素养和实践精神的品学兼优的预防医学领军人才,关注各类影响人群健康的因素,探究成因和规律,研究保护整个人群安全的技术方法和对策”;武汉大学明确提出了“国际化-复合型公共卫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四、全球健康学科发展下公共卫生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武汉大学虽然已经开始全球健康本科专业招生工作,一些院校也开始了硕士专业招生工作,但是,未来我国全球健康专业人才在很长一段时间仍然十分紧缺。纵观全球健康学科的概念与内涵、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素养,全球健康专业人才的培养强调:①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专业背景;②全球化的思维方式;③多学科交叉应用的能力。国内公共卫生预防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一向兼顾临床医学的专业背景,应该大胆创新改革,胜任全球健康人才的需要,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4.1 调整原有学科体系,做好顶层设计
针对原有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知识单一,缺乏全球化思维的缺陷,应及时调整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科学引入全球健康的方法和理论,如可以精简原有预防、基础和临床课程,增设全球健康相关方法和理论,其他相关学科如文化人类学、健康伦理学、国际法学、国际政治与经济学等基础知识。
4.2 培养或引进全球健康学科人才,改变原有知识结构
综合性院校可以通过整合原有相关学科骨干,如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拓展预防医学教师学科背景;医学院校可以通过引进相关学科人才或派遣青年教师到海外全球健康相关院校进修,提升自身全球健康教学培训能力。
4.3 增加国际交流与合作,扩展国际视野
全球健康人才的培养,其根本在于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丰富国际经验,增强全球意识,最终能以开放性的思维,从全球的视角观察和解决健康问题[9]。可以通过加强与美国等全球健康学科发展较为先进的高校交流与合作,提升本校的全球健康学科水平。另外可以通过聘请国外教师给学生系统授课、国际学生交换、学生出境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全球健康夏令营、远程培训课程学习和联合培养等的方式,开阔学生国际视野,提升参与全球健康问题管理决策的能力。
4.4 建全球健康实践的案例,提升实践能力
公共卫生预防医学人才一个重要的素养就是应对公共问题的实践能力。我们可以结合自身所处的地域特点,现有的国际交流合作等条件,构建全球健康实践的案例,鼓励学生、教师的参与,提升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在全球健康学科发展的背景下,公共卫生预防医学学科应该根据全球健康学科内涵与人才培养目标,及时调整自身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科体系,引入全球健康的理念和方法,提升全球化思维的能力,弥补自身的缺陷,适应全球化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罗秀,李健.全球健康的内涵与学科发展[J].现代预防医学,2017,44(6):1070-1072.
[2] 苏小游,梁晓晖,毛宗福,等.全球健康的历史演变及中文定义[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5,49(3): 1-6.
[3] 向浩,何启强,毕勇毅,等.对开设全球健康学本科专业必要性的几点认识[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3,12(7): 649-651.
[4] 秦欢,王全,毛宗福,等.中国全球健康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讨[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4,31(6): 395-397.
[5] 肖海燕,王培刚,毛宗福,等.中国全球健康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15,23(3): 406-408.
[6] 向浩,毛宗福,秦欢,等.我国全球健康专业人才培养初探[J].现代预防医学,2015,42(2): 382-384.
[7] 王全,向浩,何启强,等.全球健康本科专业建设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2: 95-97.
[8] 毛宗福,毕勇毅,陈华,等.国际化―复合型公共卫生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3,17(6): 542-544.
[9] 向浩,李菲菲,李滔,等.国际化-复合型公共卫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2015,23(3): 420-423.
篇11
探索“四机制”模式,动真劲、用实招,是规范队伍管理的保证
一是完善考评机制。在公安队伍建设中不断推行首末位奖惩机制和公安队伍等级化管理机制的基础上。全面实施绩效积分考核,考核成绩同民警评先选优、晋职晋级和经济利益挂钩。上述机制运行以来,4名科所队长被免职,4名民警因考核连续两年末位被辞退,36名民警因考核末位被易岗培训。23名考核优秀的民警被选拔到领导岗位,真正形成了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良性循环机制。二是实行政治育警机制。在工作方法上,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通过深入开展新时期人民警察职业道德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育忠诚警魂,教育引导广大民警主动融入平安林区建设大局,全力做好维护当前稳定的各项工作。三是延伸社区警务机制。在建立居家式警务室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社区警务,在全局派出所外勤民警和协警中开展“十进家”和争做“好五员”活动,广大民警(协警)深入辖区、走进群众,倾听民意、多办实事,真正成为了辖区“人熟”、“地熟”、“情熟”的社情通。确保林区政治安定和社会稳定。四是建立廉洁执法机制。在具体工作中,做到“四个进一步”,即进一步树立了正确的执法理念,切实从源头上解决执法不规范问题;进一步健全完善了各项执法制度,从程序上、实体上对民警的执法活动作出规范:进一步加强了执法监督,切实预防违法违纪问题的发生;进一步提升了和谐执法的能力,树立良好的执法现象。
创新“四主题”练兵,重学习、强素质。是提升优良队伍的途径
篇12
1.要做好社区的安全工作,以人为本是关键
在企业生活社区抓安全工作,必须强调以人为本。原因在于,社区不同于企业,人员之间没有行政关系,不能用行政命令的方式进行管理。同时,社区的大部分人员以老人和孩子构成的弱体力群体为主,以低学识、低信息量的人群为主,而且,人际间的信息传播(邻里、亲友传播)超过了任何其他形式的传播。由于社区里人群的以上这些特点,使安全工作必须以人为本才能有效开展。
举例说,在2009年上半年进行的生活区灾后重建、维修加固工作,是一项政府的惠民政策,部分经过鉴定为重度危险的楼房,需要完全搬空,进行封闭加固,才能确保安全,但很多居民仅仅因为麻烦,拒绝搬出,一些老人在子女的怂恿下,甚至来和重建工作组闹事。还有个别的居民担心自家的装修遭到破坏,提出不进行加固,同时,紧锁房门,不予配合。这些问题的出现,充分显示了社区人群构成的特点,就是低学识、低信息量、人际传播。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居民囿于个人的小利益,不能马上认识到楼房的安全是该栋楼房所有人的最大利益。道理虽然简单,但居民的不理解,也是不争的现实。在此现状之下,当时给参加重建工作组的很多同志带来了困惑和不理解,为什么做这些明显有利于这些居民的事,还要受到他们的指责?此时,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给了我们解决这一问题的有力指导。维护人民群众的最根本利益,本身就是安全工作的核心,灾后重建本身也正是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这两者是不冲突的。部分居民因为个人的素质、个人的利益、个人的安全意识等等原因没有充分认识到,在不正确的思想意识下,不予配合,这说明我们的工作还有不到位的地方。在明确了这一关键问题之后,工作组的同志打消了不理解的态度,经过分工,分头对重点居民进行讲解和劝说,然后,把全体居民集中起来解疑,最终,大家全部搬出了危楼,使维修加固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同时,全体居民的安全也得到根本的保障。
2.社区的安全工作要做到以人为本,就必须做好社区的安全文化建设,其最首要的就是做好宣传工作
文化不是命令,而是一种氛围,是一种被人们自觉执行的行为准则。根据社区群众的特点,以文化建设的方式推行安全工作,应该就是以人为本。而一种文化需要得到广泛认同,并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准则,最主要的就是针对所在人群进行适当的宣传。
在社区中对安全工作进行宣传,过去的方式多是单一的和平面的。比如,横幅、标语、宣传单等方式,通过这些形式也能达到一定的效果,但非常有限。为了能尽可能地达到安全宣传的效果,以期达到社区安全文化建设的目标,我们尝试以比较立体的方式来进行宣传。比如,现场讲解火灾事故原因等。
具体地讲,在冬季时,有两个生活区发生过火情,为了防微杜渐,我们面向整个社区进行全面的剖析,把整个过程和发生的原因进行了详细的火情分析,把发生这一事件的前因后果都一一罗列出来,通过电视讲解、专栏张贴、现场宣传等各种方式立体地告知全体社区居民,大家对发生在自己身边左邻右舍的情况特别熟悉,也特别容易理解,宣传效果尤为突出。另一事件的分析讲解和宣传更是推动了社区安全文化建设的进步。这同样是一起发生在冬季的火情,原因是楼房单元线路老化。早在火情三天前已经有人向居委会反映有焦糊味,但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最终发生了火情,因扑救及时未造成大的损失。通过这一事件,我们着重向广大居民分析了如何提高安全意识。如果附近的居民有足够的安全意识,如果居委会的同志接到群众反映,第一时间向物业公司投诉,此事件就会被避免。全民安全防范意识的提高就意味着社区安全文化建设的推进,也同时意味着社区更加和谐安定。
3.把科学发展观用于指导社区安全工作,更为重要的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多层次、全方位地提高社区居民的安全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在社区中的一切积极因素,都应该被鼓动起来,参加到安全文化建设中来。只有全民参与的安全建设才稳固。过去一年中,在社区进行灾后重建、天燃气引进、综合治理、维稳保安定等重大工作中,我们都尝试把居委会、物业公司、派出所、离退休党支部、业主委员会和基地管理处等社区中所涉及的所有管理团体都纳入到安全建设中来,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篇13
二、部门依法监管是落实企业消防安全主体责任的有力保障
政府有关部门对消防工作齐抓共管,这是消防工作的社会化属性决定的。各级公安、安监、建设、工商、质监、教育、人力资源等部门应当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依法对企业履行相应的消防安全监管职责。公安机关及其消防机构要针对不同行业的特点,加强对企业消防法律、法规的宣传,并督促、指导、协助各类企业做好消防宣传教育工作;教育、人力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有关职业培训机构应当将消防知识纳入教育、教学、培训的内容;建设部门对建设工程的消防设计未经依法审核或者审核不合格的,不得给予施工许可;质监、工商等部门要按照职责加强对消防产品质量的监督检查;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根据本系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消防安全检查,及时督促整改火灾隐患。可以说,在政府有关部门依法监管到位的情况下,企业的消防安全主体责任在很大程度上也就得到了有效的督促落实。
三、单位全面负责是落实企业消防安全主体责任的关键环节
企业是社会的基本单元,也是社会消防管理的基本单元。企业对消防安全和致灾因素的管理能力,反映了社会公共消防安全管理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的消防安全形势。消防安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虽然政府的重视和支持、社会的监督和帮助不可缺少,但最关键的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