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金融科学专业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金融科学专业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金融科学专业

篇1

3、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

篇2

(一)问卷设计为了更好的了解目前大连海洋大学金融学教学情况及学生满意度,本文在进行正式问卷调查前,请2名老师和4名学生进行预调研,了解问卷设计是否科学合理。最终本文调查问卷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第一,调查者的基本信息:包括专业、第二,教学现状,第三,学生要求。(二)样本数据本文研究对象是笔者所在学校的在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通过亲自派发纸质调查问卷方式向他们发放问卷。调查时间为2016年6月至11月,共发放调查问卷66份,收回61份,剔除无效调查问卷后剩余58份。采取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

三、结果分析

(一)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教学效果分析

大连海洋大学关于金融学的教学大纲设置,没有区分专业;总课时48学时,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课时比例是5:1;考核方式:期末闭卷考试,学生成绩核算方式是,综合成绩=平时成绩30%+考试成绩70%。以上是学校制度安排,通过调查问卷反应具体教学情况以及学生要求。1.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直接关系着教学质量的优劣,因此文本调查问卷设置了6个问题,涵盖了教授知识内容差异性与全面性,知识的应用性、与时俱进性、是否能够理论实践相结合等内容。调查结果显示,关于教授内容的差别性:93.1%的学生认为他们专业教授的内容与金融专业有区别;关于教授内容知识全面性:72.4%的学生认为为教授的知识内容全面;关于教授内容的实用性:79.3%的学生认为教授的知识实用性较强;关于教授知识的与时俱进性:89.3%的学生认为教授的知识内容能够与时俱进。上述数据表明,虽然金融学教学大纲没有区分专业,但是授课教师在实际授课的过程中根据学生专业不同,而有意识的区分授课内容;同时还表明,学生对于教授讲授内容的全面性、实用性、与时俱进性比较满意。2.教学方式。在对金融课程教学方式和手段的调查中,有13.8%的学生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强偏重调理论知识少实践,62.1%的学生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做到理论实践相结合。100%的学生认为实践教学环节设计“非常有必要”。学生在回答“教师金融课程的教学方法”时,24.1%的学生选择“多媒体启发式教学法”,34.5%的学生选择“案例教学法”,41.4%的学生选择“模拟实践教学”,没有学生选择“小组作业主讲式”。金融学课程教学中,实践教学非常重要的环节,大连海洋大学实际实践的教学也比较令学生满意。在教学方法上,大部分学生选择案例分析,这于实际的教学不相符,通过与授课教师沟通,金融学授课中虽然有模拟实战环节,但是占总课时不会达到41.4%。也许是学生期望通过模拟实战的方式来学习。3.教学效果。学校和教师通过一切努力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以致用,因此教学效果在学生培养中至关重要。调查结果显示,100%的学生认为金融学课程对于提升专业能力有帮助,其中37.9%的学生认为对于提升专业能力非常有帮助;82.7%的学生认为金融学的学习能够帮助个人理财。通过上述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通过金融课程的学习收获很大,对今后学生的工作和生活都非常有利;同时,数据还表明,仍然还有24.2%的学生认为对专业能力帮助一般,17.3%的学生认为对个人理财的帮助较小,因此,金融学课程教学今后还要需要继续提高。4.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关于金融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的调查时,答案可以是多项选择。调查结果显示,针对“课堂学生参与性不强”,“教学方式单一,不灵活”,“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不强”,“实践教学不够深入”这四个问题,学生的选择占比分别是24.4%,44.4%,35.6%和17.8%(此题可以是多项选择,总人数为90)。此项调查结果表明。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努力的两大方向:一是2017年第07期中旬刊(总第666期)时代金融TimesFinanceNO.07,2017(CumulativetyNO.666)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二是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二)学生对金融课程的要求

课堂教学“以学生为本”,因此教师不能忽视学生的要求。只有了解学生要求才能更好的为学生服务。本文还调查了学生对金融学课程的要求,从学生角度出发,了解学生对金融知识以及教学方式等方面的要求。1.教学内容要求。金融学涵盖的知识范围比较广,相对深度比较浅显,由于课时限制,在金融学课堂上不可能讲授完整的金融学知识体系,必须有所侧重,有深有浅。了解学生的知识需求,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关于学生希望学习的知识内容的问题,37.9%的学生选择投资理财,55.2%的学生选择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6.9%的学生选择现实经济金融运行状况。详见表6调查数据表明,学生更关注投资理财和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知识,可能是因为这两面的内容主要影响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和个人理财。通过细分调查问卷,发现会计的学生更多的关注投资理财知识(选项中会计专业占72.7%),而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更多关注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知识(63.6%的市场营销专业学生选择此项),因此可见非常有必要制定不同专业的金融学教学大纲,根据课程体系及今后工作需求进行差异化教学。2.教学方式要求。教学方式是决定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恰当的教学方式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教学效果。了解学生对教学方式的偏好,并给与合理满足,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本文对学生对教学方式的要求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对课堂的教学方式的要求,二是学生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时间安排。关于课堂教学方式的调查中,只有20.7%的学生期望是多媒体启发式教学,62.1%的学生期望采用模拟实战的教学方式;关于理论与实践教学时间安排的调查,只有10.3%的学生选择5:1,其余学生均期望更多的实践教学时间。目前笔者学校对金融学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实践分配是5:1,由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学生不满意这项安排,他们希望更多实践时间,这一结果与表5调查结果相互印证。

四、优化金融学教学的措施

对本次问卷调研所搜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提高非金融专业(市场营销和会计专业为例)对金融学课程的满意度,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区分专业精选授课内容,突出应用性

根据各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安排以及学生需求,在教学内容上有所取舍,做到重点突出与专业相关的内容,突出课程重点内容,同时也要联系与经济金融密切联系的工作和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这样可以突出本课程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吸引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学先关知识。在教学内容上以会计学专业为例,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整个金融学课程的知识体系,及个知识模块的主题内容以及各个模块之间的相互关联;其次,讲授会计专业学生必须了解的金融学知识,重点讲授金融机构运作流程,比如了解银行汇票、支票、本票等凭证;然后,除了满足专业需求外,还要满足学生生活上对金融学知识的需要,重点介绍个人投资理财的相关知识,比如讲授金融工具和金融衍生工具,以及利率、汇率的变动对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影响;最后,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相关衍生知识,比如投资理论,证券投资技术分析等等。

(二)丰富教学手段,强化实践教学

在课堂讲授中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或手段,调动学生学习激情。目前,学生几乎每门课程都采用多媒体教学,单一的多媒体教学方式,使得课堂几乎成了教师的一言堂,教师不停的讲,学生只是坐着听,甚至是学生坐着玩手机、听音乐。学生课堂参与度较低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投入的精力有限,学习积极性不强,从而影响教学效果。针对金融学教学方式可采取以多媒体教学为主,以案例分析、模拟实战、小组主讲为辅的教学方式体系,作者在教学中也努力的尝试了模拟实战,案例分析,小组主讲的教学手段,比如分组给学生10万元进行模拟投资,比如,分析欧元的诞生及发展等等。在实践教学环节,重点从实践内容、实践时间、实践方法等方面进行优化。在实践时间方面,一方面可增加课堂时间的实践教学时间,另一方面也可增加学生在课堂外的实践时间。如果受学校教学规章影响无法正佳课上的实践教学,可重点增加课外的实践时间,比如,通过增加学生课外作业的途径来强迫学生增加课外实践时间。在实践内容方面,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调整实践的内容,以会计专业为例,实践内容可优化调整为资本市场(股票与证券的模拟交易)运行,了解金融机构(商业银行实务)等。在实践方法方面,既可以利用学校现有资源(金融软件)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各种专业财经网站),可以是案例分析,可以是实际操作或模拟操作,也可以是经验分享(可以邀请行业专家分享从业经验,也可以要求同学分享自己的学习或操作经验。)

(三)优化考核体系,科学评估学生学习效果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更需要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予以保障。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因此在考核体系的设置中,应注重考察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而不是对知识的记忆能力。构建“全过程”的考核体系,考核重点从期末考试转移到教学过程。重点考核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参与投入程度,知识的应用能力等等。调整总成绩的结构及比例,提高教学过程中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比重。总成绩构成=出勤成绩+课堂表现+课外作业+实践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出勤和课堂表现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参与程度,课外作业考核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和认真程度,实践成绩考核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期末考试成绩考核学生对本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建议将过程教学考核成绩占总成绩比重提升至50%,目前作者学校过程教学成绩占总成绩30%。

作者:刘素坤 李黎 单位:大连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吕秀梅.基于应用能力培养的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20:53-54.

[2]方永丽.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内容改革探析[J].北方经贸,2012,04:163-164.

[3]阿茹娜.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改革的研究[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2,09:36.

篇3

金融数学,是利用数学理论与工具定量分析金融市场上风险资产的交易,以揭示金融学的内在规律并用以指导人们进行投资管理的一门学科,它是最新发展起来的一门交叉学科,数学与金融学的交叉[1]。1952年,马柯维茨(Markovitz)的均值方差投资组合理论第一次用均值、方差等数学理论和工具探讨了以何种投资方式使投资人收益可能最大的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随着金融数学近半个世纪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人们逐渐意识到金融数学是 “国际化金融” 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金融领域复杂问题至关重要的工具。金融数学在中国和世界金融市场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2,3]。在高校教学中,金融数学课程主要是运用概率论、随机分析以及数值计算等数学方法处理银行、保险、股票、期货等领域的问题,如证券投资、寿险精算、风险控制、保险理财等[4]。

实验教学在金融数学专业本科生培养中起到知识和技能的承接的作用,是学以致用,数学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关键环节。通过实验教学,学生可以进一步吸收消化数学和统计学科相关基础知识,转化成自己的专业理论基础,同时可以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将来实践操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广州大学金融数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参考了国内各大高校相关专业设置,传统上还是以理论课程为主,除了数学基础课程,还有多元统计分析,回归分析等专业基础理论课,而实践操作性的课程相对缺乏,数学模型实验课缺乏本专业针对性。因此,我们针对广州大学地方高校的特点和专业特色,结合用人单位的需求,适当增加了若干实验课程,如计算机编程语言,统计软件和数理金融实验等。金融数学由于其交叉学科的特点,十分重视数学理论与应用的结合。因此在完成数学专业课的基础上,开设了很多实验课程,包括数学模型,统计软件,数据库,程序设计语言等,涵盖了证券投资模拟软件,统计建模分析软件,会计模拟软件等上机实际操作模块。这些实验课程是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有效地衔接了数学与金融学两大不同类型的课程,集中体现了金融数学交叉学科的特点。做好实验课程建设,强化实验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适应性,是金融数学专业本科生培养十分重要的环节[5,6].

几年的教学实践表明,这些实验课程起到很好的效果,大大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广州大学的学生有自己显著的特点,动手能力比较强。实验课程教学有助于广州大学学生的发挥自己的优势。

二、金融数学专业本科实验课程设计的若干指导原则

根据金融数学专业实验课程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学生反馈,课堂评估等综合考虑,总结出实验课程设计应该遵循的若干指导原则。

(一)实用性原则。

这是实验课程设计的首要原则。实际应用是实验课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因此实验课程设计应该始终贯穿这一指导思想。实验教学是金融数学培养的重要环节,应根据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原则[7],合理取舍教学内容,重点突出应用性,把它们作为培养学生创造性的重要渠道。在概率与统计中有很多经典的分析方法,与迅速发展起来的计算技术互相结合,日益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很多已经成了金融和其他应用领域必不可少的基本方法,如蒙特卡罗方法,回归分析方法,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方法。然而在专业基础课上,学生主要学习了这些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步骤,在遇到实际问题时还是无从下手,这正为实验课程留下很大的发挥空间。在课程设计上,我们把这些分析方法与一两个具体的问题相结合,贯穿到数据的整理,计算和结果的分析过程,希望学生通过实际参与和具体操作,能够举一反三,熟练掌握有关统计分析方法及其实际应用。根据这一指导原则,我们设计了随机数的的产生,随机模拟计算方法,多元线性回归,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等综合性实验项目。

(二)趣味性原则。

增加实验课程的趣味性,可以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并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实验课本身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对于课程趣味性的开发有很大的潜力空间,这正是教师需要特别留意和加于关注的方面。因此,实验操作的方法和手段在严谨的基础上尽可能多样化,避免单一和过于详细的规定,给学生留下一定的自由发挥空间。在案例的选择上,要注意适用性和时效性,尽量选取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新兴行业领域和热点问题,寻求专业性,针对性和学生兴趣的结合点。

此外特别是要注意挖掘学科本身的趣味性,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潜移默化的接受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精神。概率论和统计学科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新兴学科,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很多深刻的概念和原理都可以通过具体的图形来直观的展示。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计算机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通过实验项目的设计把抽象的概念和规律转化成具体可见的结果,并启发学生去深入思考,同时结合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重新去“发现”这些规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养成自觉主动学习专业知识的良好习惯,以适应金融数学专业快速发展的趋势[8]. 金融理论不断更新,金融产品不断开发,金融理念不断发展使得金融业始终处于快速更新的状态[9-10]. 在实验教学中,我们要始终体现金融数学作为交叉学科的特点,通过潜移默化让学生接受新的学习理念.

(三)可操作性原则。

实验项目设计要考虑学生是否可行,容易操作,计算量是否适当,计算时间会不会过长,这些都需要自己先做一遍。对于那些计算次数过多的情况,教师可以对一些参数进行调试,减少计算量。有些较复杂的问题,可以通过化简来进行近似模拟,关键是抓住问题的本质,尽量避开繁琐步骤和重复操作。

此外要考虑到是否会出现一些意外情况。金融数学的实验项目经常都会涉及到随机实验,随机实验的特点是结果具有不确定性,并非每次操作都会出现相同结果,有时候可能会出现完全不相符的结果,甚至进入死循环,因此要充分估计到这种情况,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及时终止,避免出现意外的状况。

(四)规范性原则。

实验目的和内容明确,实验步骤清晰有条理,紧扣主题,哪些要做哪些不做,都清楚的列出来。实验最后要能够得出明确简洁的结果,最好是能够对每个学生都个性化分派数据,这样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实验结果,可以确保每个学生独立完成实验项目。同时从返回结果的设计上,要让教师容易快速地判断学生的实验结果是否正确,可以在主要结果中附带返回一些辅助图表,辅助数据,以便于判断学生的实验方法和结果是否正确。此外,应该让学生做一些文字性的阐述,对实验过程和结果做进一步分析,从而判断学生是否正确的理解实验的原理,方法,便于教师评估本实验项目的教学效果。

三、金融数学专业本科实验课程设计案例分析

我们以实验课《数理金融实验(统计软件)》的几个实验项目为案例,阐述实验课程设计如何贯穿上述指导原则,取得较理想的效果。第一个案例是实验项目《统计计算基本原理》,本项目主要是用数学软件实现基本的统计分析和计算。实验的目的是:1. 领会方差分析、线性回归分析、假设检验等基本统计方法的综合运用. 2. 学会应用Excel 进行简单的统计分析. 要求学生通过本次实验能够了解方差分析、线性回归分析、假设检验的基本知识,熟悉Excel 基本操作. 实验内容和步骤主要有:

1). 学生使用 Excel 创建一组数据 x:1,2,…,25.

2). 教师给每位同学分配一组数据y:y1,y2,…,y25,学生在Excel 数据文件(实验数据一.xls)中按自己在班里的序号找到自己的一组数据.

3). 用 Excel 软件对数据进行简单的统计分析,求出y的均值、方差和中位数,以及x与y协方差和相关系数,将结果写在实验报告上.

4). 用 Excel 画出x与y 的散点图,观察x与y的函数关系,建立线性回归模型.

5). 应用 Excel 对数据x与y 作一元线性回归,如有必要,可对x进行函数变换后再回归. 将回归分析结果写在实验报告上.

6). 作回归方程的方差分析,进行显著性检验.

在本实验项目中,我们给每个学生分派一组数据,让学生进行基本描述统计分析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实验结果应该包含:(1)基本统计量(均值和方差等);(2)回归方程;(3)方差分析表;(4)显著性水平;(5)显著性检验的结论. 实验步骤1-3是基本操作,主要侧重规范性,而实验步骤4-5是训练和考察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以及对线性回归方法的灵活应用。最后第6步是考察学生对于回归分析结果的理解和显著性检验。通过这些操作我们可以启发引导学生把线性回归方法应用到曲线拟合问题上,经过画图观察对原始数据进行适当的变换。更重要的是这样一些训练可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分析处理实际问题的习惯:先做简单的描述统计,画图观察,有了直观印象以后再进一步做统计分析,数据统计分析要服从实际问题需要,充分发挥人的主导作用,避免生搬硬套和僵化的思维模式。

下面一个设计案例是《随机数的产生》,作为一个重要的基础性实验项目,是蒙特卡洛方法和随机模拟数学实验的基础。项目主要是让学生掌握随机数的产生方法,随机数的变换以及随机数分布的判断,理解不同分布随机数之间的转化关系. 实验原理是随机变量的函数的分布的导出;均匀随机数与其他分布随机数之间的变换关系. 本实验的主要内容有:

1). 产生一组服从[0,1]上均匀分布的随机数u:u1,u2,… u400 ;并构造另一组随机数 v:vi=Φ-1(ui),i=1,2,…,400,这里Φ为标准正态分布的分布函数. 画出v的直方图.

2). 产生一组服从正态分布 N(μ,δ2)的随机数x:x1,x2,… x400 ;构造另一组随机数y:yi=Φ[(xi-μ)/δ],i=1,2,…,400 . 其中μ和δ由数据文件:实验数据三.xls 给出. 同样画出 y 的直方图.

在本实验项目中,我们让学生熟悉基本方法以后,引导学生在做实验过程中来发现规律。通过分布函数及其反函数的作用,均匀分布随机数可以和任何其他分布的随机数相互转化,例如正态分布、指数分布等等都可以转化成均匀分布,反之亦然。这一原理是产生不同分布随机的重要依据,其证明方法在理论课教材中都可以找到,但往往没有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在本实验项目中,我们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自己注意到这种现象。通过实际教学,我们发现学生对这种情况感到很好奇,很多人都来提问,互相自己也有很多讨论。这时候教师再来和学生一起探讨,重新“发现”背后的规律,可以大大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给学生留下很深刻印象,能起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四、结束语

广州大学是国内创办金融数学本科层次教育较早的地方高校,已经走过十余年艰苦办学历程。现已初步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办学和培养模式,为地方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投资实业公司及财务部门培养了数以千计的金融数学人才。广州大学的金融数学方向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在课程设置的有效性、合理性,教材的选编,课程教学环节的有机设计,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等诸多方面作了积极探索,特别是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并重,两者互相促进,形成了自己宽基础、重实践的教育教学特色[6].我们相信,不断改进金融数学专业实验课程教学,积极探索实验课程教学新思路,必定会越来越好地为广州大学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全面的专业型优秀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1] 袁军. 金融数学研究综述与展望[J]. 商业时代,2008,13:68-69.

[2] 陈国华,廖小莲,杨笃庆.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方向建设教学改革探索―浅谈在高校数学系开设金融数学本科专业[J]. 科技咨询导报. 2007,13:198-199.

[3] 郝华宁,孙晓群. 金融数学的教学与研究[J]. 辽宁工学院学报. 2004,2:98-99.

[4] 朱福国. 新建地方院校金融数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探讨[J]. 河西学院学报. 2009,25(2):109-111。

[5] 王达布希拉图. 金融数学专业课程体系分析[J]. 金融教学与研究,2011,3:78.

[6] 王达布希拉图,梁达宏,蓝国烈. 金融数学专业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质量分析[J]. 金融理论与教学,2014,3:125.

[7] 姜礼尚,徐承彪. 金融数学课程体系、教材建设及人才培养的探索[J]. 中国大学教学,2008,10:11-13.

[8] 孙群,张剑湖,李俊民. 数学专业设置交叉学科课程的研究[J]. 高等理科教育. 2007,2:29-31.

篇4

金融学专业;教学管理;课程设置;信息化教学

教学管理是高校建设中的主要管理任务,它以高校传统的教学管理行政型的管理模式为主,但是在“双一流”环境下,这种管理模式已经阻碍了高校在新环境下的发展。对于金融学等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前沿学科,必须改变这种管理模式,寻找一种新型的教学管理模式,促进金融学相关专业课程教学的进一步发展。金融专业是以融通货币和货币资金的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具体研究个人、机构、政府如何获取、支出以及管理资金以及其他金融资产的学科专业,是从经济学中分化出来的。主要研究现代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以及整个金融经济的运动规律。该专业课程内容包括:关于银行与证券、保险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理论与实务,关于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的理论与实务,关于金融宏观调控及整个金融经济的理论与实务,以及关于金融管理特别是金融风险管理的理论与实务。金融学作为近30年来快速发展的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前沿交叉学科,其课堂教学与实际应用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教学内容陈旧已经无法适应其本身的快速发展。因此,如何进一步提升金融学课程教学的内容,加强其对于实践的指导性,则成为现阶段金融学专业课程设计和教学的重中之重。

一我国高校传统金融学教学管理模式现状

我国高校现行金融学教学模式在当前阶段不利于高校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发展,其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传统金融学教学模式缺失人性化。教学过程模式比较呆板,灵活性不强,只能按部就班地把课程大纲规定的课程全部学完。否则就无法取得理想的学分,影响毕业。而且所有的教学活动从该专业设置时就已经设计好了,不会作丝毫变化。但是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往往需要思维活跃,创新意识强的人才。这使得课程的教学培养目标从不切合学生的个性,也不切合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其次,传统金融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会忽视两大关系,从而导致学生主动性不强、学习过程中缺少积极性。一是忽视课程内容同实践活动之间的关系,即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割裂了经济社会运行实际和课程内容之间的关系,往往使学生越读书越偏离社会需求,在出社会时,存在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另一个关系是教师忽视学生自身发展同课程内容设计的关系,学生是教学活动的重点所在,我们可以看到在传统金融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采用填鸭式的方式,使学生被动的接受课程内容。这种忽视学生的教学方式同当下教学的目标背道而驰,同时也无法科学反映出教学的质量。总体来说,金融学专业的教学必须以学生个性发展为出发点,构建全新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再次,传统教学管理模式缺失自主化。目前我国高校的组织机构由校、院和系三个不同层次组成。这三者属于层进式的附属关系。高校的整个发展计划、教学计划、教学政策等全部由高校制定。学院得到了这些“指示”之后,再下达给各个院系,系里的领导再把教学计划等交给教务处,由教务处来具体落实这些事情。院和系这两级机构只能传达学校所制定的文化或精神,没有任何决策权,只有充当配角的份。所以说,传统教学管理模式中,院和系的自主全部被扼杀了。最后,教师绩效评价模式缺失实用性。目前我国高校对教师绩效评价机制已经形成,对教师进行绩效评价时,只是依据教学管理目标,对教师所取得量化结果进行评价,但是无法量化的教学责任心、教学创新性以及教学质量却不能得到肯定的、良好的评价,所以很多教师在工作过程中,并不重视教学质量的好坏,只是追求教学的量化结果,导致教师的绩效评价不能围绕着教学效果来进行,绩效评价的实用性无法体现。

二金融学专业教学管理新模式探究

如何有效地把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调动起来,从而取得较大的管理成效呢?一是要重视师生在教学管理中的主体地位。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活动的实施以及教学效果的保障等都离不开教师。教师授课之前必须熟悉教材,如果教师不能主动地、能动地熟悉教材,则无法设计出科学的、合理的教学内容;当教学内容确定之后,要想完成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组织学生参与到群体的学习和探究中;当教学活动结束之后,教师还要检验自己的教学活动是否取得预期的效果,对整个课堂的教学活动进行分析和反思,当发现问题时,又要去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及措施,从而保障教学目标的效果。二是转变教学观念,形成正确认知。观念能够影响主观行动,因而在金融学专业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能够首先树立起正确的教学理念,对当下形成正确的、科学的认知。同时要求教师能够与时俱进,了解掌握市场对于业内关于专业学生的能力需求,并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正确定位各个学生的培养方案。同时,要求教师能够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作用,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教材、教学工具等等。此外还要求学校能够及时转变教学观念,通过提升教师的职业化能力和专业素养来保证教学活动、教学计划更具针对性。三是加大课程教学创新力度。大数据时代和“微时代”改变了人们获取知识的方式,也动摇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与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相结合是未来教学的发展趋势。翻转课堂正是传统教学结合计算机网络而出现的新的教学模式。它是由教师将相关课程的知识点制作成视频供学生课前自学,再在课堂上通过参与、合作、讨论、提问等方式辅助学生对新知识进行吸收内化,从而能熟练掌握新知识。它是一种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集自主性和互动性为一体。翻转课堂的本质不是如何使用微课,而是如何更好的使用课堂有限的时间,创造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更为主动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去。四是加大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作为学校教学活动的主体之一,教师队伍是一门课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而高质量和高水平师资队伍的建设有利于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由于金融学是一个具有交叉性、前沿性特点的学科,因而要求教师对于国际上的相关前沿具有一定的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素养,对金融学整体的发展脉络和发展规律有一定的了解。这一方面需要相关高校通过组织教师参与教学调研、培训等活动,让教师能够有针对性、目的性的提高;另一方面还可以要求教师展开自我能力的提升,教师通过考取相关的资格证书,增加对相关课程理解,使在教学活动中能够将职业、行业理论知识有机融合在一起。五是健全评价机制。加强教师绩效评价工作的实用性是发挥大学教师在高校教学管理重要作用的最佳途径,在对教师进行绩效评价时既要遵循原则性,但是又不能缺失实用性。必须要不断健全和完善评价机制,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价值,从而保证教学评价的科学性与全面性。首先可从多方开展教学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综合考察,并打破传统的单一化评价模式,保证评价的综合性与合理性。其次应保证评价范围的全面化,不能简单地使用定量评价的方法,不能把管理的重点仅仅放在教学和科研的“量”的评价上,而应该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互相结合,在定量评价的基础上,对教学和科研工作进行定性的评价。在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结果中,对教师的教学责任心、教学创新性以及教学质量等就有了明确的了解,提高了教师绩效评价的实用性,有助于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结语

金融学专业作为具有实践意义的人文学科,一方面涉及到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其内容涉及到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其学科性质决定该专业课程完全可以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为一体,内容可以非常丰富而且有吸引力。课堂作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互动的根据地,用来分享观点,解决学习问题。总之,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参与度,可以使得学生对课堂内容有更充分的准备和把握,增强了学生对课堂学习的期待和自信心。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周晓清.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教学技术,2014,24(2):5-13

篇5

本科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是高等院校依据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对本科学生进行综合性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增强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过程。然而,由于金融学专业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主要以课堂理论为主,实践动手锻炼相对较少,这给学生造成了毕业论文仅仅是形式、不是很重要的错觉;还有,当前大学毕业生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这使得学校的教学工作也不得不以学生就业为主,而找工作与毕业论文写作在时间上重叠,考虑到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于是学校对学生毕业论文的考查就有所放松。因此,很多学生在思想上对毕业论文不够重视,致使毕业论文质量出现下滑的现象。

近年来,国内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迅速发展,使得社会对金融学专业人才需求越来越旺盛,所以金融学本科专业的学生人数相对于其他财经类专业学生数呈现出越来越多的趋势。为了端正学生对毕业论文不正确的态度,切实扭转毕业论文质量下滑的态势,使他们能够及时适应社会的需要、真正认识到金融学本科专业毕业生撰写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必须明确以下几点。

一、撰写毕业论文是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是集中训练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必要环节。这个阶段,在金融学专业老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己选题、填写开题报告、搜集资料、撰写论文,这是一个相对特殊的教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要保持学生对所研究金融问题的兴趣、激发其主观能动性,又要使专业指导教师利用自己渊博的专业学识和认识问题独特视角,对学生的研究给予正确的指导,使之在苦苦思索之后,有顿开茅塞之感。这样,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才会得到提高。

首先,金融学专业指导教师应向学生说明毕业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和注意事项;其次,以学生为主展开毕业论文写作的各项工作。在此期间,除了指导教师定期检查督导每个学生的研究进展情况外,学生应主动向指导教师汇报毕业论文的情况,及时将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反映给指导老师,尽快得到正确的帮助建议。再次,指导老师对学生的研究成果给予初步的基本评价。最后,该成绩也是每一个学生能够顺利毕业的必要成绩之一。在指导老师认为研究成果达到毕业论文的水平后,由学术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组成答辩专家小组,通过答辩形式对学生的研究成果做出系统科学的评价。符合金融学专业学士学位毕业论文要求的,作为学生毕业论文的最终成绩。

二、撰写毕业论文是学生运用金融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金融问题的重要过程

本科毕业论文包括开题报告和论文正文两大部分。通过填写开题报告,每个学生可以选择确定各自适合的论文题目;了解关于该金融问题研究的进展情况,找出该论文研究的切入点;设计论文的研究思路和基本内容;明确研究方法等等。在这个阶段,学生运用所学金融知识判断和界定所关注的问题,将自己研究的内容划定在金融学领域,以符合所学专业的要求。通过分析和梳理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掌握关于该金融问题研究的发展脉络及进程,了解相关学者在研究本问题时的研究思路、切入的角度、采用的方法以及得出的研究结论等,从而保证自己的研究具有相应的理论基础,也确保使通过自己的研究,将人们对该问题的认识向前推进一点。通过对论文基本内容的设计,学生运用金融学的理论,对所研究的金融问题形成一个比较概括性的认识。

在论文正文写作阶段,学生要首次独立地思考如何围绕开题报告确立的研究题目和研究内容展开研究工作,比如,根据开题报告要求,运用自己已有知识,如何搜集相关资料?运用自己已掌握的金融学专业知识,如何对已获得的资料进行处理、提炼?根据金融学相关理论的要求,如何运用掌握的资料说明、支持文章的观点?

因此,撰写毕业论文可以使学生学会如何运用所学金融学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实际金融问题,并初步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

篇6

1.1混合经营

早在20世纪末,美国金融业就掀起了金融业分业经营浪潮,金融业经营模式也因此发生了巨大变化,金融业的混合特征日益凸显,银行、证券和保险业之间的界限很快被打破,许多金融机构都在经营主打业务的同时兼营其他金融业务。

1.2金融业的电子化特征越来越明显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金融业很快迈进了金融电子化阶段,这为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提供了便利,金融机构随时可以为人们提供各种金融业务服务。

1.3金融微观化

金融市场的发展,提高了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能力,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多样的金融需求,各类金融活动越分越细,金融业务的微观特征不断加强。这些都要求高校金融教育必须加强金融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必须关注人才综合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来说,高校金融专业教学必须加强教育创新,加强金融学教育内容、教学模式改革,加强金融学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资源配置,才能提高高校金融学教学的国际化水平,才能提高高等金融学人才的专业能力,培养出更多专业的金融学人才。

2当前高校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建构存在的问题

2.1课程设置过细,基础课所占比例较低

金融学是一门在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学、证券投资学、期货学、经济数学基础之上衍生、发展起来的学科,这就决定了在金融学教学中,以上各学科的知识都必须有所涉及,受此影响,高校在金融学课程设置上都做了细致安排,课程设置分的非常细,并且,许多高校还在课程体系优化过程中进一步突出了专业前导课程的重要性,强调在专业教学中突出高等数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计算机应用,这样的课程设置固然为学生学习宏观金融知识提供了便利,但是,它也带有明显的缺陷,即基础课所占比例较低、专业课内容狭窄,这对学生专业发展来说是不利的。

2.2课程结构僵化

许多高校在金融学课程体系建构上,都非常重视学科的完整性,但是却不重视学科与学科、学科与社会的结合,在课程计划设置上也是刚性有余、弹性不足,严重限制了学生自由选择学科。在课程设置上,大学生都是在第一学年就开始主修领域课程的学习,除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市场学、保险学等专业课程,许多课程大都是以金融学专业课程附属课程的形式存在。并且,许多课程都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所占的比例非常小,缺少课外培养环节,学生参与专业实习、实践的机会较少,不利于学生知识和能力并重发展。

2.3忽略学生个性培养

高校金融学专业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具有金融学专业知识,能在银行、证券、投资、保险等金融行业工作的金融人才。但是,从高校当前的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来看,它还存在许多不足,如高校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过于强调宏观金融类课程教学,没有充分认识当今金融形势的巨大变化,对微观金融分析工具和训练方法认识不足,对学生金融实际业务技能培养缺乏足够的关注,金融选修课覆盖面狭窄,建设滞后。可以说,高校金融学课程体系设计与培养目标存在明显差距,高校金融教学难以满足时代金融业发展的人才需求。

3高校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建构策略

3.1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中心设置课程体系

金融业是金融学发展的导航仪,高校应紧贴金融业发展要求来建构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这就要求高校深入分析社会金融业发展现状,就金融业对人才的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展开研究,设置覆盖专业教育内容和相关知识体系的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将金融学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综合教育都囊括到高校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建构中去,在高校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增加更多的自然科学、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兼顾金融专业理论知识的多样性和金融人才培养的专业性,同时适当增加思想教育、金融学术与科技活动等实践内容的比例,坚持高校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前瞻性,认真思考未来社会发展对社会信用学、金融消费学、中小金融业务经营和金融工程等新兴金融专业人才的需求,从学生完整人格、能力发展方面综合考虑,如何打破传统的金融学课程结构,加强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新兴专业与传统专业的联系,以促进学生素质、知识和能力的共同发展。

3.2优化课程体系结构

社会金融业发展对金融人才的迫切需求,要求高校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要坚持通识教育原则,本着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目的,在金融学教学中渗透人文与社会科学、数学与自然科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国际化知识和身心健康教育,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高校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建构也要遵循这一原则,将学生课程体系结构分为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模块和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为包括专业理论和前沿课程、实践课在内的金融教学提供基础保障。而为了提高金融学专业教学的有效性,高校还要将每一课程模块的金融学专业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并将其细化为理论课、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及实践课,并加强三个模块课程及同一模块内部课程之间的联系,使之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此外,高校还要突出学生个性化教育,适当扩大选修课程的覆盖范围,根据时代金融形势变化开设更多进口金融学发展前沿的选修课程,如网络金融、行为金融课程,鼓励学生进行无学科、无边界选课,以拓宽学生专业知识面,加深学生对现实经济现状的认识和了解,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能力。

3.3兼顾宏观与微观金融发展要求,强化实践教学

要想培养出更多的专业金融人才,高校必须正确处理基础理论教学与知识更新、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在课程体系建构中兼顾宏观金融与微观金融发展需求,在坚持银行、货币、国际金融等宏观金融知识教学的同时,在金融教学中增设更多的实用性课程,如房地产市场、网络金融、增加资本市场、期货市场金融知识,增加更多的有关直接融资和资产定价方面的知识,克服高校金融专业课程设置中对微观金融关注不足的缺陷。在高校金融专业教学中,要求高校金融专业教师关注学生专业知识掌握和运用能力,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注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专业技能培养,强化实践教育,确保每一门金融课程都要沿着“理论+实践”教学的方向有序发展,努力发挥实践课、社会实践、专业实习和实验课在学生专业能力培养中的积极作用,同时坚持“引进来”的教学策略,邀请金融专家、学者为学生做专题讲座,使学生尽快接触真实的金融世界。

篇7

    (1)课程建设卓有成效。金融学专业课程建设坚持以“立体化”为导向,加强精品课程建设。目前,金融学专业拥有3门国家精品课程、3门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和2门“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004年,杨胜刚教授主持的“国际金融学”率先进入国家精品课程系列;张强教授(2006年)主持的“货币金融学”和彭建刚教授(2007年)主持的“商业银行管理学”也相继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金融学专业精品课程建设已形成校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课程的完整发展体系。金融学专业课程建设坚持以“国际化”为导向,加强双语课程建设。2008年,“国际金融”双语教学系列课程群(包括“国际金融学”、“国际结算”、“国际金融函电”)被列为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金融学专业课程建设坚持以“高端化”为导向,加强规划课程建设。2005年杨胜刚教授主编的国家级精品课程教材《国际金融》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并于2006年被列为“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目前该教材已经被国内80余所高校使用,这标志着我院的国际金融学课程建设迈入国内先进水平。2008年,彭建刚教授主编的《商业银行管理学》也被列入“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2)师资建设整体提升。在教学团队建设方面,2008年,以张强教授领衔的“金融学专业教学团队”,以其突出的教学业绩、良好的职称结构、优化的学历结构、合理的年龄结构,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在教学名师工程建设方面,杨胜刚教授多年来一直坚持改革与创新并举、教学与科研相济,他始终坚持在教学一线为本科生讲授专业课程。在教学中,理论讲授透彻,联系实际得法,运用案例恰当,尤其是善于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观察现实问题并进行科技创新。真正做到了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方法、本土化人才培养与国际化教学视野的有机结合。2009年,杨胜刚教授被评为全国第五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3)专业建设凸显特色。多年来,湖南大学金融学专业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化人才市场竞争力为核心;坚持“文理渗透,学科交叉、与时俱进、动态发展”的专业发展思路,以精品课程体系建设为主线,通过组建教师团队、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建设教材体系、完善实验教学平台、加强教学管理等措施,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金融学专业成为中国中西部地区及长江以南金融人才培养的重要示范基地。2008年,金融学专业被评为湖南省特色专业。

    二、突出课程建设在专业与学科建设中的基础作用

    近几年,伴随着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变化,湖南大学金融学专业积极推进以“两阶段”人才培养模式为特征的弹性学制下的学分制和以“学生探究活动为主线进行教学”的现代教学观,通过“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的课程建设,加强通才培养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创新人才。在课程体系建设中,改变过去以科目为本位和以经验为本位的课程模式,建立侧重于知识体系的简约化和结构化以及课程内容的综合性、整体性、探究性的课程新模式,从而使学生的知识结构趋向宽口径、厚基础。在课程体系设置的变化上,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国际性。作为重点大学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注重与国际接轨,使学生所学能更接近现实和服务于社会,注重提高高层次金融人才的就业能力和国际化程度。这一方面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在课程体系设置中体现国际化、以国际问题为主题组织教学内容、部分课程采用外文经典教材和双语教学、聘请国外知名学者讲授部分专业课程等。

    (2)综合性。新世纪的金融业既是知识化、信息化程度较高的产业,又是应用性、涉及面很宽的专业,既要研究宏观经济,又要研究微观经济,还包含着管理学的内容。因此,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应加强多学科的综合性,既让学生掌握经济、管理、会计、法律、统计等各类专业基础知识,也让学生学习人文、社会和道德修养方面的知识,此外还扩充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的了解。鼓励教师开设综合性、创新性的实验课程和研究型课程,鼓励本科生、研究生参与科研活动。因此,文理科的相互渗透和融合是我院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一个特色。

    (3)动态性。现代社会和科技的日新月异客观上决定了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不能是封闭的和僵化的,而应是开放的和有弹性的。我院金融学专业积极推进“两阶段”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特征的弹性学制下的学分制,其目的在于解决学生素质和社会需要差异的矛盾,以弹性的教学内容增进学生的适应社会能力。

    (4)实践性。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通过模拟训练、创新训练、课程大作业、认知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多种教学形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湖南大学金融学院从实际情况出发,以抓好课程建设,特别是精品课程建设为切入点、突破口,全面推动教学建设,促进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突出课程建设在专业与学科建设中的基础作用,以之作为全面提高本科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措施和途径。

    (1)课程建设能适时体现学科及专业的内涵。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学科及专业从名称上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其在特定的时期具有特定的内涵与外延,即它是有变化的,而这种变化是通过课程这一载体来体现。

    (2)课程建设能造就优秀教学团队。由于科学发展和学科交叉,个人行为与教学能力作用有限,必须发挥团队与群体优势。在宏观微观结合的理念下,宽口径、厚基础地培养有良好金融背景的专业人才,金融学专业在“两阶段”教学模式下优化金融学课程体系结构,构建出货币金融、国际金融、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金融工程等四大课程群组,形成了四个由学术造诣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任负责人,由合理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为主讲教师的教学团队。教学团队经常开展教学方法研究和教学改革实践,师资水平的整体提高,为课程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3)课程建设可体现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先进性。教学内容是课程建设的核心,它首先要求教师对该课程设置的本质目的和教学目标有清晰认识。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要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并根据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及教学时数的限制,及时革新教学内容,充分体现科学性与先进性。

    (4)课程建设强化了教材建设。金融学院一方面鼓励教师编撰有特色的高水平教材和与之相配套的教学辅导书,提高国内优秀教材选用比例;另一方面鼓励教师引进国外原版优秀教材并借此推行双语课程教学,实现与国际通行的教学模式接轨。同时加强纸质教材、电子教材和网络教材的有机结合,实现教材建设的立体化和多样化,满足精品课程和双语教学课程建设的需求。

    (5)课程建设启动了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金融学作为与现实金融经济活动密切相关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单一的传统面授和黑板笔记式教学手段已不能满足现代金融人才培养要求。金融学院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采用了案例教学、模拟教学、课程大作业、创新训练等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实行了考试方法改革,实现了三结合的教学方法,即理论讲授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课堂讲授与自学讨论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研习相结合。

    (6)课程建设完善了教学管理制度建设。金融学院已基本建立了相应的较为全面的激励和评价机制。

    三、以本科“质量工程”为契机促进课程、专业和学科建设的整体发展

篇8

一、本科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存在的不足

(一)“大一统”非金融专业,未能体现各专业的学科特点

1.教材选用的大一统。目前,我国高校在《金融学》这一门课程的教材选用上,对于非金融专业和金融专业本科生没有区分,都用的都是大一统的教材。但是《金融学》这门课程对于金融专业和非金融专业本科生而言,先行和后续课程的安排设置是存在很大区别的。对于金融专业本科生而言,在《金融学》后续的课程设置上还会开设金融学专业的专业主干课、专业方向课,诸如国际金融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央银行学、证券投资学、公司理财、保险学等。这些课程的后续学习对于《金融学》中所学的内容会得到更深层次的巩固和拓展。金融学专业的本科生对于这一门课程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就会得到很大的提升。而对非金融专业本科生而言,《金融学》的后续课程更多是其本专业的专业主干课和方向课。

2.教学模式缺乏专业特点。对于非金融专业本科教学而言,一是对于讲授的内容仅仅是在有些章节的深度比较金融学本科专业的要求略浅;二是讲授内容的量与讲授时间之间,只能是更加侧重于对金融知识的普及式教学;三是非金融专业学生,其后续课程是各自本专业的主干课和方向课,同时由于在讲授该门课程时没有结合本专业的特点,使得《金融学》这门课程既不能有助于学生后续专业的学习,又不能对《金融学》知识进行很好的掌握和运用,导致学生在《金融学》在课程结束后对于该门学科的进一步学习出现断层,很难达到良好的教学目标和效果。

(二)纯粹理论教学,缺乏实践环节

1.教学内容滞后。现在知识经济时代金融环境日新月异、金融事件层出不穷、金融技术翻天覆地,而金融学教学内容十几年没有太大的改变,教学内容改革显然落后于金融实践的发展。这些金融实践的发展,需要在金融学教学中加以体现和解读。如果沿用传统教材的内容体系,那么在强调货币发展、银行运行和货币政策等内容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微观金融运行机理的分析以及客观现实金融事件和金融环境变化的重大视点问题阐释,那么这样会更加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加深学生对教学理论内容的深入理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教学方式呆板。金融专业本科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后,开设的后续课程中有具体的金融实务操作的实验课程,对学生的金融实践能力以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的能力有一定的帮助。而对于非金融专业本科学生而言,在现有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之下,纯粹就是理论知识的罗列、理解,对于现实中的问题,如何来进行操作,没有讲授和教学的安排。

二、本科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改进的原则

(一)体现学科专业的差异性

尊重各个不同专业的差异性,按照学科门类或者是一级学科或者是二级学科在金融学教学大纲上应进行区别。这样金融学作为学科基础课,那么对于学生后续的专业理论知识学习能够起到基础的作用,另一方面对于学生对金融学实践的实际运用上有具有交大的可能性。

(二)注重实践性教学作为补充

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尽管《金融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但对于非金融专业的本科学生而言,教学的深度较之于金融专业教学内容略浅,不需要讲解太深的金融理论。而另一方面,非金融专业本科学生也会面临金融行业的就业机会,那么他们也需要在具备一定金融理论知识基础的同时,还要具有一定的金融实践操作能力。这就需要在《金融学》课程教学内容中增加实践教学的环节,在保持完整的、基础的理论教学的同时还要兼顾一定的实践教学环节。只有坚持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才能培养出具备必需够用的基础知识和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三、改进本科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的路径选择

(一)社会资源共享,推动实践教学

高等学校作为培养社会各行业所需人才的基地,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作为社会人才的后备群体,在其学习期间就应该广泛了解和获取社会市场信息。对于学生专业学习而言,也就需要了解行业的现状和实体案例,这些对于高校教师而言,有些教师在社会团体中有一定的兼职,那么可以让学生获得相关的信息;有些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实习相关行业企业;而后者对于现实教学安排上存在一定的困难。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学校可以聘请相关部门的政府官员、银行高管等社会精英担任名誉教授、兼职教师等,不定期以讲座、沙龙、论坛等方式作为日常《金融学》教学内容的补充,向学生讲解社会生活中发生的金融事件,推动金融学实践教学的进步。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强化理论教学

互联网的广泛运用使得我们可以以最低成本享用大量的公共资源。其一,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媒体资源平台,收集到第一手经济金融领域中发生的金融案例,建立金融案例数据库。让学生自愿组织学习小组,应用所学的金融学基本知识和理论、基本分析方法进行课堂讨论或案例分析,任课教师进行的点评,着力培养非金融专业学生运用金融基本知识分析金融现象、金融问题,并尝试解决的能力。其二,可以利用远程教育系统,不定期的组织学生选听著名大学《金融学》的有关课程。接受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使学生了解金融学发展的前沿理论,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可以达到双语教学的效果。

四、结论

通过上文的阐释不难发现,现有金融学教学模式中存在缺乏实践培训、没有各专业差异性的不足,改进金融学教学的路径选择包括,加强学校与金融企业的合作,加强双方的人才互动交流,开展实验室教学方式,利用现代网络技术等。

参考文献:

[1]林伟君.校内模拟银行实习基地的建设与管理[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8):339-442,448.

[2]杨晓兰,王雁茜,金雪军.在金融教学中应用实验经济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以购买力平价理论检验为例[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1,(3):59-63.

篇9

随着加入WTO,我国加速了对外开放、融入世界经济的步伐。要提高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其关键是人才流的建设。正因如此,教育部在面向二十一世纪高等教育的改革规划中,将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模式以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作为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我国高等教育的努力目标。在建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和教育机制的前提下,优化教学内容结构以及采取先进的教学手段,包括多媒体课堂教学方式以及装备精良的实验实习条件,让学生在“做中学”,这不仅是强化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基本保证,而且对培养高素质、实用型高级商务人才也非常必要。

建设金融与贸易实验室该项目以经济类课程的基本培养要求为依据,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具有现代经济与贸易理念,能运用现代信息化管理手段的高级商务人才。金融与贸易实验室不仅可提高开设的单项实验数、接纳更多的学生容量,而且使得先进的教学思想及多媒体技术引入经济与管理类基础实验教学成为可能。所以无论是从教学的受益面来看,还是从培养的目标来看,本实验室的建设都是必要的。

二、金融与贸易实验室建设的必备条件

1.必须具有一定的实验教学基础

我院自1995年开设经济类课程模拟教学,教师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学院近年来改变了过去偏理论轻实践的思想,加大了对经济类基础课程的实验、实践教学的建设和投入,且于1998年建立了商务模拟实验室,又于2002年建立了金融证券模拟实验室,在实验课程的建设和实验方法和手段方面进行了系列的探索,也形成了较完整的设想和计划。

2.实验场地要有保障

目前我院金融与贸易实验室有两个实验机房,实验面积为236平方米,随着我院不断的建设和发展,将有更多的实验场地投入使用。

3.实验人员结构必须合理

实验室必须有一支业务素质高、热心教学、有强烈责任感的师资队伍和实验技术队伍。目前我院有副教授、博士和具有丰富实验教学经验的多位青年教师直接参加了各门实验课的实验建设和教学,开展了积极的教学改革。其中高级职称7人,中级职称7人,助教1人,兼职人员2人,能保证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

4.组织上要有保证

事实上金融与贸易实验室的总投资并不多,但受益面非常广,建成后可以使绝大部分学生受到较为系统的应用实践能力训练,拉近学校教学与社会实际的距离,为学生走向社会后能尽快适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事实上一般院校都具备开办金融与贸易实验室的基础和必要的条件,主要在于各个院校重不重视,愿不愿意做的问题。

三、金融与贸易实验室建设内容

1.金融与贸易实验室建设的指导思想

结合目前的现实情况,金融与贸易实验室建设的指导思想应该是:实验教学不应附属于理论教学,应作为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另一种方法和途径;同时改造实验内容并研发相应的实验软件。

金融与贸易实验教学通过教学内容的开放、教学过程的开放、教学手段的开放,教学结构的开放,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时空概念,拓宽各学科教学的领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掌握基本知识、能力和学习方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迁移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造就高素质的世纪人才。

2.金融与贸易实验室建设思路

为适应专业基础课的实验教学要求,提高专业基础课教学水平,金融与贸易实验室至少应保证做到人手一机,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上机的需求,提高学生处理实际经济问题和动手的能力。同时为使教学过程更为直观,教学形式更加互动,增加投影仪等相关设备进行教学,也有利于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理论与实验教学的有机结合。

另外,依据教学大纲要求和学院发展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中心建设方案,满足教学需要。坚持投入与质量、效益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实验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实现实验室主任负责制和实验项目建设责任人制度。

3.金融与贸易实验室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金融与贸易实验室一般应实行院系二级管理体制,由学院进行整体规划和宏观调控,系部负责实验教学项目的设计与开发及实验过程的管理。实验设备实行由院资产设备管理处管理,实验教学内容则由院教务处根据教学计划安排,实验中心由各专职实验员进行具体的管理与运行。本实验室除对经济学相关专业开放外,还应该对全院学生的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国际贸易、货币银行学等课程的实验教学环节开放。

4.金融与贸易实验室的建设内容

目前我院金融与贸易实验室由三大部分构成——经济学类实验、国际贸易模拟实验、货币银行学模拟实验。从目前看我们认为现有的这三大块实验,普遍存在操作方式较陈旧、内容有待完善的问题,突出表现在目前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只占开出实验项目总数的40%左右。因此需要对原有实验项目进行整合、扩充,重新归类,力争使其在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指标上达到总数的70%以上,以满足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商务人才的需要。

金融与贸易实验室是面经济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的实验模拟,实验室建设应严格按“国家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建设标准”进行,精心设计实验内容,在现阶段我们认为可主要从事下列实验项目:

西方经济学实验

通过本实验使学生全面、系统、规范地掌握经济学的基本分析工具和分析方法,提高全院学生熟练运用经济分析方法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

计量经济学检验类实验

通过线性回归模型等模型下的统计、计量经济检验,要求学生学会运用计量经济方法验证经济中的简单经济问题。

进出口贸易模拟实验

通过精心设计的案例,结合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外贸英语函电等多门相关课程的知识体系,模拟仿真一个进出口贸易的实务流程,并进而熟练地掌握各种单据的缮制,并逐步提高交易磋商的能力。

期货贸易模拟实验

结合具体案例,模拟期货交易所的运作模式,让学生通过角色的扮演,熟悉期货交易流程,并能进行简单的期货交易决策。

电子商务模拟实验

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电子商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增强学生对电子商务的感性认识,并要求学生能进行简单的网上交易。

国际结算模拟实验

通过本实验要求学生在熟练进行单据制作的前提下,能针对不同的情况选择最优结算方式,并能为企业提供相关的单据审核服务。(作者单位:湖南商学院经贸学院国际贸易系)

篇10

金融数学专业是基于应用数学专业的一个新的专业方向,金融数学是数学与金融共同衍生的一门新学科,一般隶属于数学学院,但是所学内容并不是纯数学,入学第一年课程与应用数学专业大体相同,如《数学分析》、《高等代数》、《空间解析几何》等,大二以后的课程就与应用数学专业的其他科目有所不同,会更多地涉及经济类科目。总的来说,金融数学不是纯数学,没有研究像《近世代数》、《复变函数》、《实变函数》、《泛函分析》等比较高深的纯数学,而数学分析中体现的分析思想、逻辑推理方法、处理问题的技巧和数学思维,在后续经济金融课程(如西方经济学、金融数学、计量经济学等)中起着奠基性作用。

金融数学专业中,数学分析课程具有核心基础和工具性作用。鉴于金融数学专业不同于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数学分析课程教学需要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上有所改革,以便更好地培养金融数学专业人才。

2.数学分析教学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与高中数学脱节。

由于大学数学课程改革没有与高中数学同步,使数学分析与高中数学内容之间出现交叉与裂痕,比如:导数内容在高中数学中涉及,但数学分析中仍有详细介绍;三角函数的和差化积公式及反三角函数的定义等,高中数学中没有涉及,但数学分析中常常用到这些内容,严重影响数学分析教学效果。因此,做好数学分析与高中数学内容衔接,是数学分析教学的重要环节,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从高中数学到数学分析知识的过渡。

(2)学生对数学分析没有兴趣。

高等院校,大多数学生对数学分析有着畏难情绪,尤其对于财经类院校同学来说,对数学分析课程的兴趣不高。大多数学生更愿意依赖老师讲解,而不愿自己动手。学生的基础较弱,接受能力有限,听不懂慢慢就演变为失去兴趣。

(3)课堂教学方法单一。

由于数学分析讲授内容较多,课时往往较紧张,课堂教学普遍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基本上都是教师讲解概念定理,然后讲解例题,而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缺乏课堂参与和主动探究,更缺少师生相互交流,教师很难通过课堂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

3.金融数学专业数学分析教学方式的改进探讨

数学分析课程作为后续学习金融数学专业的基础和工具,将数学分析与金融数学专业课程高度融合,提高数学分析能力对金融数学专业本科生起到理论基础作用,真正实现数学与金融的结合。

(1)渗透数学思想,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数学分析课程教授数学知识是第二位的,重要的是传授数学精神、思想和方法。数学分析教学中,注重数学思想和方法讲解,除了把概念和定理讲清楚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建立数学观念,学会独立思考,对培养学生数学素养、创造性思维很有帮助。学习数学分析不仅要关注细节,更要纵观全局,梳理前后脉络,更有助于加深对内容的理解。教师在讲解概念定理的过程中,通过旁敲侧击和适当点拨,让学生独立思考,不仅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提高学生数学分析兴趣。

(2)针对教材,举一反三。

教材是教学的根本,为教学提供基本框架和素材,但是不能局限于教材。学生既讨厌照本宣科,又害怕远离课本,教师应该根据教材内容进行再创作,精选和加工出便于课堂讲授和学生掌握的教学内容及思路。对于金融数学专业学生来说,教师应该结合金融数学,针对教学内容结合金融案例,让学生充分体会数学分析在金融数学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分析的兴趣。

(3)改变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采用多样化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将多媒体教学融于板书教学中,利用计算机的现场演示,通过计算机软件编程制作较为复杂的函数图形,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直观感受,这是板书无法达到的境界。传统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位置,不利于自主思考问题,因此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走上讲台讲解,同学们一起谈论,最后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既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课堂参与度。

4.结语

金融数学专业数学分析课程改革是金融数学专业不断发展的同时必须做的工作。金融数学专业的基础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各方面都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养以适应改革创新,为我国高等教育工作作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但炜.财经类院校数学分析教学的思考.高教学刊,2016:116-117.

[2]梁勇.经济类专业数学分析的教学现状与改革.科技创新导报,(14)2014,107.

篇11

通过三年多的学习,我系统地掌握金融学、经济写作、管理学等经济管理相关理论,同时也掌握了计算机应用、数据库等计算机方面知识,并注重在实践中的应用,获得学校优秀学生干部奖学金;更重要的是,严谨的学风和端正的学习态度塑造了我朴实稳重而灵活创新的性格特点。

大学以来一直都在班内中上位置,我非常努力加强专业学习,严格要求自己学好麻醉领域的各项专业知识和相关基础知识,并不断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以优良成绩通过国家计算机二级考试,掌握了英语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平时有注意请教老师和同学学术问题,学习认真扎实,注重摸索学习方法。

当今社会需要高质量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我时刻注重自身的全面提高,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身为学生的我在修好学业的同时,也注重于社会实践。本着学以致用,实践结合理论,发挥个人较强的组织、沟通协调等能力的优势,在社会实践中得到充分展现。

时间是稍纵即逝的,有机会去实现自己价值的时候,尽量使自己活得更充实、更有意义,付出是显见的,收获总是潜见的,但是只要肯去为目标奋斗,我相信收获绝对远远大于付出!

篇12

《货币银行学》是教育部确定的21世纪高等学校经济学、管理学各专业的核心课程,同时是金融学最重要的专业基础理论课。本课程以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课程知识为基础,研究有关货币、信用、利率、银行等金融机构、金融市场运行、宏观金融调控等经济金融现象及其发展变化规律。同时介绍了西方货币金融理论及国际金融的创新与发展,课程涵盖内容广,信息量大。对于初次接触金融学知识的学生来说,学习上有一定难度。特别是对非金融专业学生来说,前期专业课程知识衔接不连贯,同时没有后期金融类课程巩固货币银行学相关课程知识点,对货币银行学知识的理解及应用上较金融专业学生有一定差距。如何在有限的一个学期内将货币银行学课程知识内容教给非金融专业学生,让他们能用货币银行学知识解释社会生活中的金融现象,熟知社会融资方式是教师在针对非金融学专业学生授课时的教学目标,同时也是经济类专业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性质决定了需要学习货币银行学课程以掌握相关金融市场运作、货币交易、国际金融市场等知识。在多年的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中,通过分析国际经济与贸易学生的学情、考试成绩、课堂教学效果反馈情况等因素,认真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货币银行学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教学内容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不相适应

我校属地方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通晓最新的国际贸易业务运作方式与基本操作技能,实践能力强、职业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在货币银行学的教学内容中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货币供需理论、货币政策理论、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理论在外贸行业无直接应用性,上述教学内容又属于理论教学难点。因此,学生学起来有难度,教师讲解难以推进。同时,在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上,货币银行学课程与宏观经济学同时开设,还存在上述内容重复讲解的问题。在已有的货币银行学教材中,权威教材均为针对金融学专业的货币银行学、金融学或货币金融学教材,课程体系完整,内容严谨,但其完整的课程体系内容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来说显得理论有余,应用性不强。

(二)缺乏实践教学环节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货币银行学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进入外贸行业前能够对一国乃至国际上金融市场的运行、金融机构体系运作方式有一定认识,从而为今后工作中的需要的融资、投资知识打下基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大多在学完货币银行学课程后再无其他金融学专业如商业银行经营学、中央银行学、金融市场学、投资学等课程,没有后续课程的衔接,学生就很容易将一个学期学习的知识忘记。并且,商业银行业务的运作流程、证券公司的交易业务、证券交易、外汇交易等教学内容无实验、实践教学的加入,宛如纸上谈兵,学生难以形成感性认识。现有的货币银行学的课程教学一般没有针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实验实训等实践课,对于该专业学生来说,学完所有教学内容,仍处于懵懵懂懂的状态,对现在的金融市场及金融机构的运行状况缺乏清晰的认识。

(三)教学方式单一

在现今的大学课堂教学中,已基本普及多媒体设备,普遍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提高了教师课堂讲课效率。但也出现了教师过度依靠多媒体,教学方法单一的问题。货币银行学课程是一门金融学的入门专业基础课,主要为学生讲授金融学的基础知识,内容多、理论性强,实务性不足。该课程理论教学占据课程内容95%以上的时间,需要教师将各篇、各章间的逻辑关系讲解清楚,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教学内容多,“满堂灌”往往是最省时的教学方法。除了理论教学之外,利率及货币时间价值的计算、金融衍生工具采用习题课的方法进行辅助教W,仅突出了学生的课程主动性,未能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单一的教学方式,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不能有效调动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学习货币银行学课程效果差的重要原因。

(四)课程教学考核方式单一

在现有的货币银行学教学中,仍采用“一考定成绩”闭卷考试的方法,学生通过一个星期甚至三天的复习,就能强制性的记下书上的重要知识点,从而通过考试。考试并不能达到督促学生学习,全面检验学生掌握知识水平的目的。同时,期末考试“一考定成绩”的方式,使得学生期末考试同时应付几门课程学习,考试的负担较重。因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没有其他金融课程衔接,学生对知识掌握欠牢固,假期过后对货币银行学的教学内容就忘掉三分之二了。单一的考试模式不能有效促进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更不能促进学生对课程内容产生持续学习的兴趣,也不能培养学生自学学习的能力。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的改进建议

(一)调整课程教学内容

1.针对现有教材体系进行调整

现有货币银行学教材中,较权威有黄达主编的《金融学》简明版教材,中央财经大学李健主编的《金融学》教材有丰富的网络共享资源,复旦大学胡庆康教授的《现代货币银行学教程》,此类权威课程多针对具有一定金融学习基础及能力的金融学专业学生。为针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学习货币银行学需要,现采用的是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编写的由对外经济与贸易大学蒋先玲教授编写的《货币银行学》教材。此教材对金融学基础知识的表述较为浅显易懂,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完整。在此教材基础上,因与宏观经济学重复可对货币供求理论、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知识点可作为选讲内容,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知识点可结合中国近20年来的宏观经济形势及中央银行宏观调控手段的实际状况进行讲解,要求学生能理解一国货币政策的传导及货币政策目标。因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就业仍会与金融机构有业务往来,将课程内容的讲解侧重于利率、信用及信用工具、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体系、国际金融危机等知识内容,注重金融原理与实务相结合。同时,为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应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加入金融时势热点及案例解读的教学内容,吸引学生去关注经济金融热点问题。

2.使用自编教材建设课程资源库

统一的教材内容不能适应不同的院校教学层次及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在使用出版教材的基础上,应鼓励教师自行编写适应本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学情的讲义,再整理成校内自编教材提供使用,自编教材时效性强,针对不同专业可在案例及教学内容编写上进行调整,也可成为学生课后复习的辅导资料。建设校内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货币银行学课程资源共享平台,为学生课后复习、课前预习提供网络资源库。

(二)建设货币银行学课程校外实践基地及课内实验室

积极与当地商业银行、证券公司行业接触,建立校外实践基地,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提供实地参观及业内交流的场所。通过货币银行学课程课内参观学习,让学生对贸易融资、国际结算、商业银行运行、证券交易操作形成感性认识,巩固课内知识,同时也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今后就业选择提供行业参考。利用现有的实验室条件,增加实验软件购买,通过银行类国际结算软件的使用增强国际经济与贸易学生对贸易结算的认识,利用证券模拟交易软件的演示让学生掌握证券交易的知识。

(三)转变教学方式,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针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货币银行学课程的理论性教学内容,应采用案例法、研讨法等方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金融案例的讲解,引导学生思考金融理论在现实社会经济环境中的应用,比如信用经济的发展、货币形态的演变、商业信用形式等都可通过多样的实例吸引学生;针对利率理论、货币政策、国际金融危机等理论内容,可通过课前知识点拨,课后布置讨论作业的方式,让学生自行搜集资料解决如利率对经济的影响、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如何避免国际金融危机发生等问题,有了问题答案后可向全班同学进行讲解,教师再点评。通过研讨式教学,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针对应用性教学内容,如资金的时间价值、金融工具收益的计算、金融衍生工具风险规避、货币供给量的计算等内容,可以通过课堂讲解和课后布置作业方式进行学习,加强学生对金融基础计算能力的培养。

(四)采用多维度的课程考核方式

通过考试督促课程学习是取得课程学习效果手段之一,为考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对货币银行学知识应用能力,对金融时势热点的分析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可将课程考核分为几个部分。第一,用平时成绩考查对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观测点包括出勤、回答问题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占期末总成绩的20%;第二,要求每一位学生在课前知识进行金融知识或金融时势热点分享。通过此内容调动学生关注金融热点及现象的主动性,并通过向全班同学的陈述分享,交流金融信息,锻炼学生的陈述表述能力。此项占期末总成绩的20%;第三,期末个人知识展示。要求在学期课程结束后,每一位学生用5分钟PPT陈述自己最熟悉的货币银行学课程知识点,要求嵌入F实金融案例对知识点进行引证。通过此项内容考察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及应用情况,占期末总成绩的30%;第四,开卷考试。用一个小时的时间进行课程开卷考试,主要考查习题课中要求学生掌握的课程知识点,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及计算能力,占期末总成绩的30%。通过以上多维度的货币银行学课程考试体系,加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对货币银行课程的积极性,力图真实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及应用情况,让考试过程成为督促学生课程学习的过程。

【参考文献】

[1]谢丽华,谢伟杰.货币银行学“学生参与型”教学改革探讨[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5):139-141.

[2]崔晓蕾,何婧.货币银行学教学改革与创新探索[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4(10):73-75.

篇13

专业技能培养是本科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知道专业技能的重要性,在学习过程中也十分注意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但是如何提高自己专业技能却比较盲目。金融学专业本科学生的专业技能主要应该体现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但教学实践上对这些能力的培养有所欠缺,本文就是要探索有效的培养模式来解决金融学专业本科生专业技能问题,通过专业技能培养模式的实践,使金融学专业本科生能够掌握基本的实践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及一定的科研能力,少数金融学专业高年级本科生能够写出比较优秀的学术论文,并公开发表,同时希望找到金融学专业本科专业技能培养模式的系统方案。

一、外语院校金融学本科生专业技能要求及其培养方向

(一)外语院校金融学本科生专业技能要求

从20 世纪末至今,国内外金融领域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对高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也对金融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金融人才具备时代性、创新性、市场性,而且要求他们必须具备专业性、综合性与国际性。要在竞争中取胜,就需要努力提高以下素质:(1)具备优良的品德,良好的心理素质,善于与人沟通。金融人才首先应该是品德高尚的人,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和敬业精神,由于金融业是承载风险的产业,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要求金融家具有冷静的头脑和坚毅的品格;(2)过硬的专业知识,敏锐的判断能力。金融人才要掌握经济学基本理论和原理,具有经济学的思维方法,又要熟悉货币金融理论的发展脉络,跟踪现代金融业务最新动态;(3)熟练掌握金融、财务、电脑及网络等相关技能。金融业务、财务处理、常规技术、电脑技能是金融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要成为中高级金融管理人才除了应具备这些技能外,还要拥有诸如组织管理、计算分析、专业外语和综合分析等能力;(4)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金融业务经营不但在金融产业内部业务交叉日益频繁,金融业与非金融业的交融也成为趋势,缺乏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无法驾驭知识经济时代的金融业务;(5)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学习和适应能力是保持思想活跃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前提,掌握学习的能力比掌握知识本身更重要,特别是要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金融人才需要了解掌握国外金融发展动态和进行国际交流,需要较为熟练地运用外语;(6)健康的身体,强壮的体魄。

(二)外语院校金融学专业技能培养方向

专业技能培养方向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基本技能和科研能力。

1.基本技能方面。第一、培养学生的调研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达到的目标是:学生能够根据研究的问题设计调查方案、实施调查、完成数据处理,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写出规范的分析报告。这项技能培养主要针对大一和大二的学生。第二、培养学生数据搜集能力、资料查找能力。达到的目标是:学生根据自己所研究的问题,知道去什么地方、怎样查找所需的数据与资料。其中也包括国外资料的搜寻与查找,为进行研究打基础。这项技能主要针对大三学生。第三、培养学生资料筛选和数据处理处理的基本技能。达到的目标是:学生能从相关的资料和数据中筛选出和自己研究密切相关的内容,并做一些基本的数据处理。例如对资料的提炼、数据的简单加工和处理等。该项技能是对大一、大二数据处理技能的提高,主要对大三学生进行培养。第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基本能力。达到的目标是:学生能够根据所提的问题,知道如何进行研究,即让学生掌握研究问题的基本思路。该项技能是在大一、大二训练基础上进行的,主要针对大三学生进行培养。第五、培养学生论文写作规范。达到的目标是:学生能够写出规范格式的学术论文和分析报告,格式美观大方、数据图表运用合理。

2.科研能力方面。第一、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达到的目标是:通过对专业技能的培养,学生能够从现实中发现问题,即解决学生发现问题能力不足的问题。第二、培养学生进一步挖掘数据的能力。达到的目标是:通过专业技能的培养,学生能够正确使用高级经济分析工具对数据资料进行加工处理,提高学生工具运用能力,即解决学生经济分析工具运用能力不足的问题。第三、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及分析能力。达到目标是:通过培养,学生能够写出结构好、逻辑严密、论述充分的分析文章,即解决学生的学术论文结构不合理、论证不充分等问题。根据已经进行的技能培养实践来看,通过对金融学本科专业技能培养,预计大约80%以上同学可以达到基本技能目标,大约有20%左右的同学能够达到科研能力目标。

二、外语院校金融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金融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外语院校金融人才的培养普遍存在着课程设置重学轻术、缺乏双师型师资、实践教学实效性差等问题。一是课程体系失衡,存在重学轻术的现象。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相互间的分工与配合,构成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金融学课程体系主要反映在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比例关系上。从现有的情况来看,外语院校在课程体系上的共性问题表现为课程体系失衡,重学轻术。二是教师的实践能力有待提高,双师型教师比较缺乏。双师型教师的特征是基于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实践能力、操作能力,能够在教学的同时给学生以实践的指导,有利于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外语院校的金融学专业教师很多直接来自高校应届毕业生,无教学工作经验,对所教学生将来要面临的工作形势不清楚。应该说,教师的学历培训一直被高校所重视,并且了相应的鼓励政策,来支持教师继续深造,但是对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却显得不够重视。三是实践教学普遍存在投入不足、考核难的问题。外语院校的实践教学往往在优势学科投入较大,如翻译、比较文学,而受限于地方外语院校的经费紧张,金融学科的实践教学则明显投入不足;同时,实践教学从教务管理的角度,短期难于有成绩,不易考核。

(二)金融人才专业技能的缺陷与不足

外语院校金融学本科学生,相当一部分都要在当地从事实务工作。然而,由于受应试教育以及金融人才的培养方案中技能方面训练不够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金融学本科生专业技能培养中就存在理论与实践、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相脱离的难题。金融学本科学生专业技能的缺陷与不足表现为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不足,创新实践能力欠缺,专业口径较宽,由于缺乏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方案导致专业基础不牢。同时,金融学专业教育中普遍存在着培养程序与教学制度呆板、教学方法缺乏灵活与变通;重知识教育、轻能力培养。面对严峻的社会现实,构建基于能力导向的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是外语院校举办金融学专业,提高金融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由之路。

三、构建以能力为导向的外语院校金融人才培养模式

(一)基于能力导向的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在金融学本科人才培养上外语院校要顺应新的要求,结合学校所处的环境、社会对学生的需求,确定适当的人才培养定位,改革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用国际化的视野和思维,整合学校的软、硬性相关因素,协调各方面的教育资源,调动教师和学生的自主性,构建能力导向的新型金融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市场竞争对金融人才的需求,改变繁杂、冗余、低效的培养方式,人才培养从封闭性培养向开放式培养转变;从教授传授知识为主向以提高能力为主的培养机制转变;从以考核知识为主转向考核能力为主转变。要充分重视考察金融学专业学生信息收集、处理、应用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培养效果和质量的提高。

(二)基于能力导向的金融人才培养环节设计

1.平衡课程体系,合理安排金融人才培养方案。在“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方向指引下,结合外语院校自身条件,确定合理的培养目标。外语院校金融学专业可以结合学校特色与自身优势,确定银行、证券投资、保险方向涉外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的专业定位。围绕社会需求,按照灵活性、多样性原则修订教学计划,调整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金融学专业教学计划应具有多样性、模块化,使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不同专业方向性、不同模块的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以适应学生学习兴趣的不同。

2.优化课堂教学,着力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在以能力为导向的培养模式中,教师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真正的教育者。教师必须有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把学生能力培养跟课堂教学相融合。采取启发式、引导式、研究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教育从重灌输转为重引导、重能力培养。加大案例教学、分组课堂讨论,培养学生分析思考能力,增强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充分利用“外脑”,通过各种途径邀请实务界人士进入课堂,与学生分享其工作经历与经验。同时,教师队伍建设中,外语院校要改变原有的重教师学历学位、轻实务的一贯做法,在师资队伍引进中着力引入理论实务均优秀的人员,师资培训中着力推动教师实务经验的培训和学习。

3.加大实践教学投入,创新实践教学形式。基于能力导向的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对实践教学环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金融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的不同阶段,应分别通过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应采取适当的形式,多方开辟实践教学基地,建立起与金融企业紧密、稳定的联系,让企业介入教学实践环节,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协作能力等。金融学专业学生可组成证券投资、理财协会等社团,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展开专题调研。学校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假期参加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实行课内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技竞赛,如“模拟炒股大赛”、“模拟期货交易大赛”等与金融学专业学生密切相关的科技活动,鼓励和帮助学生积极投入其中。

(三) 打造“两体系、两平台、多模块”人才培养模式的框架体系

“两体系、两平台、多模块”的金融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中,“两体系”是指相互支撑、相互联系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两平台”是指公共课、专业课平台和实践教学平台;“多模块”是指具体专业及其研究分支与方向。“两体系”依托“两平台”来支撑,同时在“两体系”、“ 两平台”的基础上发展多模块教学。其中,公共课、专业课平台用于支撑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平台用于支撑实践教学体系。

最后,与教学模式相对应,金融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有相应的“学业”与“就业”并重的大学教育理念。“学业”教育是培育金融学专业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其对应于教学模式中的理论教学体系与公共课、专业课平台;“就业”教育对于金融学专业学生增强就业意识,提升就业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其对应于教学模式中的实践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平台。

参考文献:

[1]秦和. 坚持内涵式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外语外事人才[J]. 中国高等教育,2012(8):51-53.

[2]刘印房. 应用型人才培养视阈下的师资队伍建设刍议[J]. 成人教育,2012(2).

[3]钱慧真.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研究[J]. 中国成人教育,2011(2).

[4]柯林. “一体两翼”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浅议[J].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