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大学生数字素养教育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2.再创造素养,指的是创造性“复制”能力。也就是说,通过整合各种媒体(文本、图像和声音)的现有的、相互独立的信息,赋予新的意义,从而培养能进行合成和多维思考的能力。
3.分支素养,指的是驾驭超媒体素养技能。学会运用非线性的信息搜索策略并通过同样的方式从貌似不相干的零碎信息中建构知识。
4.信息素养,指的是辨别信息适用性的能力。在信息剧增时代,不但要学会搜索所需的信息,而且要学会去伪存真,数字环境下的每一项工作都与这种素养有关。
5.社会—情感素养,不但要学会共享知识,而且要能以数字化的交流形式进行情感交流,识别虚拟空间里各式各样的人,避免掉进互联网上的陷阱。
二、高校图书馆开展数字素养教育的优势、内容和途径
(一)高校图书馆开展数字素养教育的优势
1.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新时期的高校图书馆都在努力推进自身建设,尤其是加大了对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扩充了数据库资源,增强了数字服务能力,从图书、期刊的数量、种类及文献的连续性上都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使得整体的环境更适宜阅读与学习。而且高校图书馆馆藏信息不仅内容丰富,而且质量也比较高。除了对内容有侧重,关注某一领域的高端信息资源外,还能够大量的吸纳许多新的研究成果,信息接收的速度快。正因图书馆有着丰富的馆藏文献和信息,所以图书馆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学生在这里学习,不仅是对课堂学习的必要补充,而且可弥补课堂教学局限的缺陷。
2.先进的自动化设备。随着现代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视听、缩微、复制、终端检索等现代化设备在图书馆被广泛采用。高校图书馆通过这些设备和场所辅导学生掌握计算机检索文献、信息的方法和途径。还可以通过获取网上数据库的使用权限,建立网上信息服务系统,形成本馆与外界信息沟通的桥梁,发展和延伸馆藏信息量。使学生能够利用各种功能强大、灵活方便的检索工具,进行光盘检索、联机检索,在网上浏览、查询信息,从而提升他们的信息能力。
3.素质较高的信息服务人员。新时期的图书馆工作人员必须在知识结构上符合服务性与创新性要求,不仅是文献信息传递的多面手,而且是网络的导航员和管理员,是信息资源与读者用户之间的桥梁与纽带。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网络技术知识,又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熟悉各种网络检索工具,懂得专题联机和光盘数据库的检索语言和结构,从而能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检索语言,掌握检索方法和技巧。另外,图书馆工作人员有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创新能力,可以梳理和筛选网上信息,判断信息的质量及利用价值,对多载体信息资源能进行深层次的加工、整序,为学生提供广、快、精、准的信息。
(二)高校图书馆开展数字素养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1.信息认识教育。信息认识教育主要是信息用户对信息看法、认识以及对信息的本质、价值和特征的认识,其核心是信息价值观念教育。通过对信息的基础教育,可以使学生清晰地了解信息在当今社会的重要作用,从思想上对信息的重要性有所认识,树立的信息价值观,形成信息就是资源、信息就是财富的观念,从而产生要提高自身信息素养的愿望。所以说信息认识的基础教育是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信息意识教育。信息意识是人们搜集、处理、分析、综合、利用信息等信息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它决定人们捕捉、判断和利用信息的自觉程度。具有较强信息意识的人在遇到问题时知道并善于依靠信息进行判断、分析和决策。如果信息用户信息意识淡漠,其信息需求不高,也不善于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不能消化吸收文献信息中的精髓,难以提炼出真知灼见和新思想、新知识,因此也谈不上进行知识创新的探索活动。
3.信息能力教育。开展信息能力教育就是要让用户掌握检索信息的基本知识、信息检索工具,了解信息组织方法,信息系统构成及其内容,以便使用户掌握信息检索的基本技能。只有具有信息能力的人才能将事实、数据、信息转换为知识,将信息与自己的实践相结合进行知识创造。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的今天,应着重培养用户查找信息的技能,包括各种不同载体的信息检索技术方法及途径,要学习了解现代化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在信息检索中的作用,熟练掌握本专业的文献信息源的利用。
4.信息道德观念教育。具有正确信息道德观念与个人行为准则的用户能在信息利用过程中遵循一定的法律法规,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规范自己的信息行为,尤其是在网络虚拟空间中合理使用与开发数字资源。
三、高校图书馆开展数字素养教育对策
(一)发挥图书馆的教育职能
1.新生教育
对刚入学的新生,图书馆应该针对其特点开展新生喜闻乐见的多形式的入学教育,指导他们认识图书馆、了解图书馆的馆藏情况和馆藏布局,教会他们如何更好地利用图书馆,尤其是是对数字图书馆的利用,教育他们认识到图书馆在他们大学四年学习生活里起到的重要作用。这样的教育方式,可以提升他们的信息意识,为他们今后利用图书馆打下良好的基础。西安欧亚学院将入馆须知配以周杰伦的《青花瓷》拍录成MV形式,得到了广大新生的认可,被网友评为“史上最牛图书馆入馆须知”。
2.文检技能培训
高校图书馆定期安排信息能力的基础培训。通过培训,重点让大学生获取利用图书馆的信息设备优势,让他们掌握不同载体的信息检索技术方法及途径,全面增强他们的信息能力。
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信息检索课以适应高职学生学习模式为特点,“轻理论、重实践”的重点开展以铁路施工为主的土木工程类集束专业群信息检索,内容包括国际三大知名搜索引擎使用、特色搜索引擎应用、图片检索工具应用、特色数据库使用、“人肉搜索”的使用及价值评判、专利和标准文献的检索利用等多方面内容,侧重网络信息检索能力的培养,实际动手应用能力,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可。
(二)发挥图书馆的导向作用
(1)对教师提供信息获取的培训
教师是教育的最直接传播者。教师数字素养的提升,对学生的数字素养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图书馆应该利用自己丰富的馆藏资源,努力为教师提供最新的、前端的学术信息和资料。同时也应该对工具书的使用、网上数据库的检索方法对教师进行培训与辅导,使教师了解前端的信息获取方式和主要的信息源。从而,再通过教师的宣传与指导,达到提升大学生数字素养的目的。
(2)对馆员进行专业培训和辅导
网络环境下,大量庞杂无序的信息充斥我们的生活,图书馆所收集的信息也面临着一个筛选、甄别的过程。在这里,图书馆员不再是仅仅起到看管书籍的作用,他们必须要能够起到信息导航的作用,更好地指导学生使用图书馆,使他们在高效的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的同时学到一定的信息收集技巧。另外,现代多数的高校图书馆已经向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图书馆员作为信息的导航者,必须要对新的信息获取技术、新的信息分析工具熟练掌握,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检索语言,掌握检索方法和技巧。
2.重视宣传,以先进文化占领学生头脑
图书馆还应该定期开展信息道德教育,对信息技能的重要性、提高数字素养的途径、如何遵守信息道德规范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大力宣传。可以通过生动的案例,使大学生明白应该如何遵守法律法规,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规范自己的信息行为,以先进的文化占领学生的头脑。
参考文献:
[1]杨明秀,刘秋林.论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高校图书馆,2006.1
[2]刘建平,黄宏伟,李作化.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虚拟参考咨询服务研究.高校图书馆工作,2006.1
篇2
一、引言
知识化和信息化是21世纪的主要特征,这就给全民族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今,各高校已经开始认识到信息素养对国家和个人发展的重要意义,只有具有信息素养的人才能更好地对信息进行利用。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建设的主要力量,对其进行信息素质教育对大学生个人、高校和社会有重要的意义。所以说,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既是每个高校的重要任务,也是全社会的主要任务。
信息素养是一种高级的认知技能,是指能清楚地意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能评价、利用信息以及交流信息的能力,共包含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四部分,这四部分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已经进入Web 2.0时代,也出现了云计算和大数据,再有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各种移动终端的更新换代,这些有利条件使高校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加容易,然而在面对海量信息的同时,大学生如何快速、有效地获取信息、评价信息、加工信息和创造信息,是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研究的内容。
二、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现状
(一)大学生信息意识需要加强
信息意识是指客观存在的信息和信息活动在人们头脑中的能动反映,表现为人们对所关心的事或物的信息敏感力、观察力和分析判断能力及对信息的创新能力。信息意识是人们产生信息需求,形成信息动机,进而自觉寻求信息、利用信息、形成信息兴趣的动力和源泉。信息意识强的人,由于重视信息的获取与利用,能从众多的信息中发现对自己有用的信息,能够抢先捕捉良机,从而取得成功,面对缤纷复杂的海量信息,要求学生具有敏感、主动的信息意识,采取积极的态度,具有洞察力和分析判断能力。然而有些大学生对信息素养的含义不太清楚,信息意识不强,获取信息的主动性差,以至于在遇到实际问题时,不知道如何有效获取信息来解决问题[1]。
(二)大学生信息搜索技能有待提高
通过笔者了解的大学生,大学生获取专业信息的手段还主要以网络和图书馆纸质图书为主,然而对图书馆的电子资源利用非常少,实际上数字图书馆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宝藏,里面包括CNKI电子资源数据库、万方电子资源数据库和中华数字书苑等文献资源库,通过设置检索条件,可以很快的从这些电子资源库里搜索出需要的信息资源,进而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和创造信息。
(三)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体系不健全
由于我国目前还没有统一规范的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标准,高校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对大学生信息素养没有明确的要求,导致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目标不明确,各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时没有一个指导性方向。这样导致高校对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视不够,信息素养教育的课程建设进展缓慢,虽然各高校在大一年级的上半学期开设了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使大学生学会了利用互联网和搜索引擎工具来获取信息,但是对信息理论知识、数字图书馆的信息检索方法和信息道德修养等方面却没有相应的课程,即使有的专业教师在进行专业教育时会教授学生信息检索的方法,但也只是信息素养教育中的一个极小部分,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
(四)没有统一的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标准
目前,国外对高校大学生的信息素养的评价标准比较多,比如美国大学和研究型图书馆协会ACRL标准、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的高校信息素质联合工作组ANZIIL标准以及英国国家大学图书馆协会SCONUL标准[2]。相对于国外成熟的信息素养评价标准,国内关于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的标准较少,目前现有的信息素养评价标准的研究还处在部分专业人员和学者的个人研究阶段,没有成立一个专门的研究机构进行标准的制定。所以说,现有的信息素养评价标准难以在其他地区进行普及和推广。在北京地区具有通用性的《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为北京地区的高校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提供了衡量依据,但是,由于北京是教育质量发达地方,其评价指标在其他地区的适用性就不强了[3]。这也是造成我国信息素养教育发展较慢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提高我国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水平的方法
(一)培养大学生的信息意识
高校应通过课堂教授、讲座、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展信息素养教育,传授与强化学生的信息意识,使学生提高对信息的关注程度,主动获取信息,引导学生积极使用信息技术来解决自己生活、学习中对各类问题的意识,学生的信息意识越强,对信息的加工分析和创新能力也越强。同时,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从新生的入学教育开始,让新生尽快熟悉本校的图书馆,学会正确使用图书馆的各种纸质图书资源和数字资源,为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提高信息技术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4]。
(二)充分利用高校图书馆资源优势提高大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
高校图书馆不仅信息资源丰富,而且人力资源也丰富,在信息素养教育方面有专业优势,因此高校图书馆馆员可以经常给学生开展图书馆数字资源导航、文献检索方法和信息知识等专题讲座,从而使学生熟练使用本校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对促进学生的专业学习有很大帮助[5]。同时图书馆馆员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学习和创新信息知识,来促进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水平的提高。
(三)建设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课程体系
在制订专业培养计划时,应把学生的信息素养作为必须掌握的一种能力纳入进去,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要有一个课程体系,将信息素养作为大众化的通识课程来开设,课程设置要注重内容的层级性和教育的阶段性,每一学期需要学习哪些课程,课程的性质为必修或选修。比如《计算机应用基础》和《信息素养导论》课程适应于新生学习,对于高年级学生,可以开设《电子文献检索》、《数字图书馆》和《现代信息检索》等课程,这样可以更好的对学生开展信息素养教学,同时还能更好的服务于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
(四)建立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标准体系平台
目前国内缺乏统一的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标准,因此有关教育部门可在部分专业人员和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各地区的教育情况,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适合高校大学生发展的信息素养评价标准体系[6]。各高校依据评价标准体系对其中的指标权重和分值进行分配,从而可以实现对大学生的信息素养进行定量考核,高校根据量化后的评价标准体系可以开发一个系统平台,对学生信息素养水平的考核更加便于操作和管理。
四、结语
综述,面对我国高校大学生的信息素养的现实状况,我们可以发现对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还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教育部门和高校应大力推进信息素养教育工作,使信息素养能力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目标,深入探索并实践出符合我国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实施方案,从而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使大学生通过对信息的获取和创造来促进自身知识和能力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晶.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现状及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4,(35):234-235.
[2]钱毅,高丽.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体系探讨[J].情报探索,2013,(1):26-28.
[3]周美芳,杨静,王晓博.国内外信息素养评价标准对比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3,(12):16-18.
篇3
2 大学生中的数字化阅读
截至到2012年6月底,CNNIC了《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其中表明,在众多网民的职业方向里,大学生参与互联网行为的普及率接近100%[4]。现如今大学生寻找信息、图书资料最主要的手段就是新媒介阅读。有调查表明和统计了大学生如何获取相关信息,以及对信息的来源途径比例进行了统计,其中来自新媒介的占62%,学生辅助学习也常常依赖于新媒介阅读,普遍手段就是使用电脑和网络,搜查资料,比例高达71.2%,其中为了完成作业又占了46.2%,研究报告显示,大约有66.5%的大学生觉得新媒介技术会对日常学习造成较大的作用和影响[5]。
经调查研究发现,在大学生数字化阅读中存在了相关不良阅读的行为如逆反、猎奇、恋网、恶意阅读等现象层出不穷,这是数字化阅读道德水准在大学生之间直观反映。
在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着重网络信息,轻书本知识,或错把信息当知识的现象。许多大学生的数字化阅读追求的是短暂的视觉和心理愉悦,更多是跳跃化的,碎片化的,简略化的,整个阅读过程,保持着一种简单消费倾向,没有深度阅读,更无从谈起作品的耐读性。数字化阅读还存在“泡沫思维”,阅读内容就像泡沫一样,在脑海稍纵即逝,根本留不下任何印象。完全没有深层次的含义理解和记忆的可能,“浅阅读”、“轻阅读”、“泛阅读”比比皆是。在专业上得过且过,缺乏精益求精、艰苦攻关的精神。总之,新阅读时代,大学生群体普遍思想肤浅、文风浮躁、学风轻泛,所涉及人文、科学经典书籍屈指可数,几乎销声匿迹。消遣式的阅读完全克制内心的品味阅读。尼古拉斯?卡尔(网络作家)写到了《Google是否让我们越变越傻》,其大意表述“我们现在有的只是零碎的片断以及习惯于这些片断的思维与记忆,已丧失阅读经典的能力,甚至连阅读一段长篇文字的耐心都已经失去,”[6]。同时,这种阅读会导致大学生注意力涣散、想象力水平降低、创造能力弱化。
当前大学生因自身的知识结构不健全和信息的阅读素养不高,在面对这个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网络环境时,没有自我辨别、筛选的能力,不知道什么该读、什么不该读、什么读了有用、什么读了有害的分辨。归根究底还是不了解如何正确运用数字化信息资源进行学习。
数字化阅读存在如此多的弊端,这是时展所遗留的必然负面影响。在新阅读时代,我们也应看到信息交流的积极方面,客观理性地面对海量涌动和大量增长的无数信息,更应有辨别事物的高超本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深入思索将这些信息流转化为自身的知识、见识。应正确对待如何在信息化、网络化的进程中,控制学生“网络情结”,疏导、分散其“网络情意”,让学生意识到网络是科学工具的核心价值意义。
3 高校图书馆应发挥的教育职能
大学生的阅读,肩负着伟大的使命,是整个国家的未来和前途。文化软实力的影响在国际社会中越来越大,一个文化综合素质越高的国家,它的民族凝聚力以及未来发展潜力越大。曾有一份总结阅读对于人类最大的益处的报告,来自于国际阅读学会,这个报告明确指出:整个社会综合阅读能力的高低,会和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直接挂钩。缺乏阅读的学校也没有真正的教育,从国家到学校的应试教育的缺陷,根本原因就是缺乏阅读,缺乏高质量的阅读。没有阅读生活,就没有人心灵成长的过程,就没有独立个体思维的全面发展。因为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适逢独生子女们成长接受教育的阶段,他们学龄儿童开始就进入了“应试教育”阶段,经历社会风雨不足“言传身教”的人文熏陶方面客观缺失,一直是实用阅读在取代审美阅读。高校图书馆是大学的心脏,是教学、科研和信息文化的中心,是学生的第二课堂,是学生心灵成长的地方。所以,高校图书馆在阅读方面承担了重大的责任,应从道德教育、社会责任两方面强力抓手,利用其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发挥其应有的教育职能。
3.1 进行“网络情意”的引导
通过“网络素质教育”的系列讲座,从思想上引导学生要做一个善于发挥网络这一先进工具优点的“主人”,而不能成为其“俘虏”,更不要成为其“奴隶”,这就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1)文明网络意识的树立,清晰认识网络价值规范,自觉遵守相关网络道德,积极抵制不良、不法信息并做好举报工作,把网络多用于自身学业、职业和事业,借助阅读的力量,立志于创意、创新和创造;
(2)学生自身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提高自身审美情趣,学会感受自然美,鉴别社会美,明了历史,跨越时代,发扬传统,立志报国;
(3)大学生要时刻警醒自己,时刻保持提醒自己“读书方恨知识浅,观海乃觉天地宽”;
(4)学校组织开展电子资源相关课程与讲座,教导学生如何高效利用网络资源,学会使用相关网络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相关网站资源的获取方法;
(5)馆员要做好网络导航,根据学生需求搜索集计算机考试、英语考试,远程教育,就业指导等网站。
3.2 信息素养培育
培育大学生信息素养是高校图书馆的职能之一,大学图书馆应通过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教育,使他们成为在思维、心理、行为等多方面具备多种自我学习能力的信息素养人。
3.2.1 大学生的信息素质现状
根据对该校500名大四本科生信息素质的问卷调查分析,完全不知道如何获取外文资料的人占82.80%,53.44%没有选修文检课。西北地区15所高校曾有过调查分析,来源于西北师范大学的调查研究显示,约有45.8%的研究生和56.9%的博士生认为自己“需要掌握文献检索技能”,有32.6%的研究生和39.3%的博士生认为自己“需要了解网络资源内容”。可见,高校学生的文献信息素质状况不容乐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信息意识淡薄,信息知识欠缺,信息能力低下,信息免疫不强。总之,这一特殊群体的信息素质教育有待提高。
3.2.2 培育信息素养的具体措施
信息素养的培育极其复杂,而又常常被人忽视,有的人认为培养信息素养就是图书情报检索外加计算机技术,这就太片面了,这些知识比较低级的认知层面的行为,还谈不上素养。真正的素养是要是综合运用以上知识与技能,分析所得到的信息资料,汇聚总结出一定量针对事物的创造能力和解决能力。大学生信息素养是包括四个方面:信息意识、信息常识、信息能力与信息品质。根据在校大学生信息素养调查情况,当下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养的教育决不能只是给学生上“信息文献检索课”这样简单。图书馆要充分发挥学科馆员的作用,对在校的各个层次的学生是实行多角度,多层次,全覆盖的信息素养培训。基本步骤如下展开。
首先,深入学院做好新生入学教育培训,要对各个学院的各类新生进行“如何使用图书馆”为主题的培训讲座,可通过录像和授课相结合得方式进行。还可以利用各种媒体手段,如公告、网站宣传、参考咨询、读者沙龙等,宣传推广图书馆的服务与馆藏资源,让大学生对图书馆资源的内容、范围、重点以及可提供的各种服务得到充分的了解。
其次,开展层级培训。“授人予渔”,对大一、大二的学生,开设“馆藏图书的排架与查找”、“信息资源的类型及获取方法”等方面的培训,帮助他们掌握复杂书目的检索方法,如何选择和使用数据库等;对大三、大四的学生,开设“电子资源的检索与利用”、“怎样利用图书馆资源进行论文写作”等方面的培训,鼓励他们参加科研活动,帮助他们制定研究计划,确定检索目标,进行复杂主题的查询等;对研究生除了设置独立的信息素质课程外,学科馆员还可以亲临现场采取面对面,一对一的辅导,解答研究生在论文选题和开题,学术论文和毕业论文撰写及答辩等阶段遇到的实际问题,将专业信息的实用技巧、科技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与技能指导有机地嵌入到研究生论文写作之中,提高学生自我创造性和创建信息等能力。长此以往,这样科学的方法,必然能提升他们的科技信息能力素养,为学生毕业后的科研创新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第三,在信息素养的培育中要注意区别对待,不能一概而论。关注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需求,在不同的年级融入不同的专业课程,配合相关的热门软件培训以及数字化制作技能培训等,并为学生们提供一定的实践空间。
第四,要注重培训的效果。①授课方式多样化,要制作丰富多彩的培训课件。②授课要有意识培养学生间的团队学习(collaborative learning),如小组讨论等形式。③注意课后反馈,授课结束后应及时收集学生们的反馈意见以便及时改进授课内容。
3.3 大力进行阅读推广活动
利用节日做好宣传推广。如影响较大的“世界读书日”和“全国学生素质教育活动月”等期间,切实开展“阅读推广”、“阅读指导”等活动。
图书馆工作者应该充分了解自身的职责和使命,全面担负起向学生群体宣传、推广相关阅读的责任,充分利用图书馆文献资源与优势,有针对性地推荐相关思想品德修养、前途理想、人生价值等方面的书籍。同时,应该根据读者的需要,编制各种类型的推荐书目,向读者大力推荐精品图书,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把潜在读者尽可能多的转化成图书馆读者。
篇4
1.数字化学习及数字化学习能力
数字化学习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具有全新沟通共享机制与丰富数字资源的环境中进行学习与教学的一种活动,它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将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与教育模式[1]。数字化学习能力是指学生利用数字化学习资源,进行数字化学习的综合能力,是学生成功进行数字化学习的保证。数字化学习能力内涵丰富,主要包含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处理及评价信息的能力、展示及传播信息的能力、信息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2]。
2.大学生数字化学习能力现状
2.1 大学生数字化学习能力问卷调查
本人以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2012级学生为样本进行问卷调查,问卷设计主要围绕“数字化学习意识”、“数字化学习方式”、“数字化学习能力”、“数字化学习目的及效果”等方面进行设计,共收集有效问卷426份。详细情况见表1所示。
2.2 大学生数字化学习能力统计数据分析
从统计数据来看,大学生由于数字化学习能力不足,在进行数字化学习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大学生乐于接受且愿意开展数字化学习,但在使用学习工具方面以电脑为主,对于人手一机的大学生来说,应开拓手机在数字化学习中的应用;大多数学生能意识到自己在数字化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具有主动参与的意识,但普遍认为信息技术类课程是主要开展数字化学习的课程,其他课程并不迫切,对数字化学习的认识较片面;学生开展数字化学习主要停留在对信息资源搜索、筛选、归类等较低层面的应用,自主开展协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较差,信息的展示和传播能力也不足;大多数学生仅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上网求助,不能有计划的安排数字化学习的时间及学习任务,学习形式较为单一。
2.2.1 学生运用信息工具获取信息的能力
运用信息工具获取信息的能力是学生进行数字化学习的前提,是保证学生有效进行数字化学习的重要基础。调查表明,89.1%的学生用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获取信息,68.4%的向同学请教,只有15.6%的选择专业论坛。这说明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单一,运用信息工具获取信息的能力较差。
2.2.2 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学生对收集到的信息,77%的选择筛选、归类,43.5%的直接复制、粘贴使用,52.5%的进行加工处理。这表明学生对收集到的信息处理简单,缺少对信息的深层次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不强。
2.2.3 学生展示及传播信息的能力
大学生在数字化学习过程中与教师、同学交流、沟通的方式选择中,68.7%的学生采用QQ、微信等聊天工具,67.8%的用短信、电话,面谈和电子邮件也分别占到了37.9%和36.3%。这说明学生有一定的信息表达能力,对自己感兴趣的沟通方式比较积极。但如何把自己学习、思考的过程,得到的经验、成绩,形成文字材料,并以恰当的形式展示和传播,实现资源共享,还需进一步探讨研究。
2.2.4 学生信息协作意识与能力
有92.6%的学生没有自主建立网络学习小组或主动参加网上学习小组活动,只有6.9%的学生能主动在网络上开展协作学习活动;在遇到问题时有69.5%的学生希望得到老师指导,只有33.5%的学生选择学习小组讨论;在遇到问题获取帮助的途径中,只有15.6%的学生选择专业论坛,而高达89.1%学生用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这说明学生的信息协作意识较差,协作能力不足。
3.大学生数字化学习能力培养策略
3.1 数字化学习资源是培养学生数字化学习能力的基础
数字化学习资源是数字化学习的基础,通过把数字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式,把数字化资源和数字化学习方式纳入学生的课程学习过程中,构建一个集视频教学、专题数据库、课程课件及综合性学习网站为一体的丰富、共享及便捷的学习平台,使学生能够用合作、富有创意和生动的方式进行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字化学习能力。
3.2 数字化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数字化学习能力的保障
数字化学习环境就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构建一个数字化、智能化,具有开放性、共享性的新型教育、学习和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感受到一个人性化、移动化的数字课堂就在身边,方便学生随时随地进行数字化学习,无形中培养学生的数字化学习意识,提高其数字化学习能力。
3.3 教师角色的转变是培养学生数字化学习能力的关键
数字化学习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要从知识的讲解者、灌输者转变为指导者、帮助者。教师应掌握学生数字化学习的态度、需求及情境,精心设计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建立沟通、交流及合作渠道,指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交流和讨论,开展互动教学,促进学生的数字化学习能力逐步提高。
3.4 培养大学生的主体认知意识
数字化学习环境提供了一个集教育、学习和研究为一体的开放性平台,学生能够平等地占有各种学习资源,拥有更大的自。应培养学生的主体认知意识,使其可以根据自身学习和发展的实际情况,制订学习目标和计划,采用自主及协作等学习方式,主动有效地进行个性化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主体地位得以体现。
3.5 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指:“个人能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和有效地搜索、评估和使用所需信息的能力”[3]。具体说就是指人所具有的对信息进行识别、加工、利用、创新、管理的知识、能力与情感等各方面基本品质的总和[4]。良好的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大学生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基本素养。大学生为完成相关的学习任务,需要合理制定学习目标与计划,根据学习目标与计划,确定所需要的信息及获取有关信息资料的途径,对获取信息的意义和价值进行评价和判断,积极主动的挖掘和利用信息,从而实现理解知识和解决问题的目的。所以要培养大学生的数字化学习能力,必须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
3.6 培养大学生的交流协作及展示能力
数字化学习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根据不同侧面的学习情境,开展小组讨论,通过辩论、沟通,可以达到对所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形成自己独立的观点和见解。要实现优秀学习资源共享,需要运用信息技术,把自己的学习观点和学习成果展示出来。教师通过建立网络学习小组、数字课堂,利用博客、微信、QQ等形式,引导学生开展专题讨论,进行知识的交流、传播,培养学生的交流协作及展示能力。
数字化学习是信息时代全新的学习方式,数字化学习能力是信息时代大学生重要的生存能力,是大学生能成功进行数字化学习的保证,培养大学生的数字化学习能力是推动信息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全胜.职业学校学生数字化学习能力培养的实验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7:11.
[2]贺兰芳.数字化与数字化学习[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2(12):3-6.
[3]李耀俊.中、美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标准管窥[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1,31(1):69-71.
[4]全胜.职业学校学生数字化学习能力培养的实验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7:20.
篇5
1.1信息素养的内涵
1974年,美国正式提出“信息素养”的概念。这一概念最早是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评考斯基在美国提出的,指“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它是从文献检索技能演变而来,包括文化素养信息意识、信息技能、信息伦理等内容。到1989年,信息素养的概念逐渐被普遍认可,被正式定义为:“要成为一个由信息素养的人,他必须能够确定何是需要信息,并已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信息的能力。”
1992年在《信息素养全美论坛的终结报告》中,有关专家对信息素养的概念作了详尽的表述:“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他能够认识到精确和完整的信息时做出合理决策的基础,能够确定信息需求,形成基于信息需求的问题,确定潜在的信息源,制定成功的检索方案,基于计算机的和其他的信息员获取信息,评价信息,组织信息用于实际的应用,将新信息与原有的知识进行融合并在批判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使用信息。”
可见,信息素养是传统文化素养的延伸和拓展,主要是由信息意识与信息伦理道德、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组成;主要包括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有效获取信息的能力,正确处理信息的能力,科学地生成新信息的能力以及信息免疫力等内容。
1.2信息素养的能力标准
综合有关专家论述,信息素养一般包括如下九个方面的能力。
第一,掌握信息的能力,即熟悉并掌握信息相关的理论基础和信息检索相关的基本知识的能力,何为信息,文献信息的种类有哪些,信息检索的原理是什么,检索语言的种类,等等。
第二,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即熟悉并能熟练使用各种信息工具及检索工具,如计算机、手机、传真机、书目、索引、文摘、字典、辞典、百科全书、因特网、电子邮箱、搜索引擎,等等。
第三,获取信息的能力,即有效地检索和收集到各种信息资料,能熟练地运用阅读、访问、讨论、试验、检索等方法获取信息的各种方法。
第四,处理信息的能力,即能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鉴别、筛选、科学归纳、分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表达、存储、记忆、发送,等等。
第五,生成信息的能力,即能准确地概括、综合和表达所需的信息,使之简洁明了,通顺流畅,富有特色。
第六,创造信息的能力,即能从多角度、多方位,最全面地收集信息,并观察、研究各个信息之间的交互作用;利用信息作出新预测、新设想,创造新信息的能力。
第七,发挥信息效益的能力,即正确评价信息,掌握各种信息的各自特点、运用场合以及局限性;并善于运用接受的信息解决问题,让信息发挥最大的效益。
第八,信息免疫能力,即能自觉的抵制信息垃圾、有害信息的干扰和侵蚀;能从信息中看出事物的趋势、变化的模式,进而制定相应的对策。
第九,信息道德方面的能力,即在信息领域中遵守一定的规范和行为准则,是指在信息的采集、加工、存贮、传播和利用信息的活动中,要遵守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如使用因特网要遵守网络方面安全法规,撰写论文要遵守学术规范,尊重知识产权法,等等。
2信息素养教育的内涵和重要性
信息素养教育,狭义的定义是指信息时代以培养信息知识,信息意识,信息技能等为教学宗旨的素质教育,如“文献检索教育与利用”、“因特网环境下的文献信息检索”、“信息检索与论文写作”、“计算机操作基础”、“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网络基础~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技术学”、“信息教育学”、“信息法”、“中文工具书”等课程的教育;广义的定义是指和信息素养提高直接相关的所有类型的教育、培训、讲座的统称,如大学图书馆开设的“新生入馆教育”、“中外文数据库使用讲座”、“《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第四版)培训”、“网络信息导航培训”,等等。
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人才的特征。人类进入21世纪后,每个人的学习、工作、生活能力,在信息社会中所表现出来的差异,都与对信息工具的掌握程度和使用能力关系密切,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提高信息素养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和重大课题。
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之材,承担着建设祖国的重任,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这些是信息时代对大学生的要求。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1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是增强大学生自学能力的需要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是培养学生独立的进行信息与知识的收集、整理、鉴别并加以创造的能力。大学生只有具备正确地获取和创造知识的能力,才能取得成功。正因为如此,我国的高等教育在进行改革时,就强调了以信息素质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素质教育。通过信息素质教育而养成良好信息素养的学生,才能够主动地去获取各种知识和信息,不受时空的限制顺利地实现终身教育的目标,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2.2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科教兴国的需要
在信息社会里,谁的技术创新能力强,谁拥有创新型人才,谁就能赢得发展优势,并能在竞争中取胜。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创新,要勇于创新。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创新的关键就在于如何生产、传播和利用知识和信息。当代大学生信息素养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甚至影响到全面建设我国小康社会的步伐。所以,在当代大学生中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是为了培养和造就时代要求和祖国建设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人才。
一个国家的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越来越取决于对信息的开发与利用的水平,国民信息素养滞后将制约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只有加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水平,才能为社会与自我创造更多的财富与机会,才能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3大学图书馆在信息素养教育中的优势
大学图书馆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人才优势,在信息素养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部2002年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指出:“高校图书馆是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高校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应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相适应,其水平是学校总水平的重要标志。”《规程(修订)》总则第3条在图书馆的任务中指出:“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培养读者的信息意识和获取、利用信息的能力。”网络化使传统的图书馆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变、信息技术为古老的图书馆注入了新的活力,正是因为图书馆是各种信息资源的存储中心,图书馆在网络经济中必将产生更大的作用。具体说来,图书馆开展信息教育具有四大优势:①图书馆所拥有的丰富的信息资源,吸引着读者对信息的探寻。②充足的图书馆专业管理人员能及时为读者解答疑难、专业师资队伍能承担起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教学任务。③图书馆完成了从传统图书馆向信息化网络化图书馆的转变、和校园网及国际互联网一起保证了信息传递的快、准、全。④图书馆拥有完善的设施、良好的信息和学习环境。因此,大学图书馆成为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阵地。
4大学图书馆对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深化服务
4.1挖掘深层次的网络资源
丰富的信息资源是开展用户信息素养教育的基础,高校图书馆可利用其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多层次地提示馆藏内容,深入到对文献所包含的各类知识单元的揭示和开发,对不同数据库的操作平面进行整合,构建合法、有效的信息交换与查询网络平台。图书馆提供卓越的数字化服务,必须开展资源的深层次挖掘,自网络资源中筛选、整理、分类后,推荐具有高品质及使用价值的网络资源;积极开展信息服务工作,编制专题资料汇编与“定题服务索引”、“专题索引”等二、三次文献,同时积极向读者提供科技咨询、专题检索、信息研究等高层次的服务。
4.2提供多形式的参考咨询服务
篇6
1新媒体时代及其信息传播特点
1.1新媒体的内涵
新媒体(NewMedia)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新媒体亦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都可以称为新媒体。严格地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新媒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新媒体下的定义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1]。”新媒体时代已经来临,它具有很多特征,让当今时代完全处于数字化信息环境中。
1.2新媒体时代的信息特征
新媒体时代的信息特征:①海量性。传统媒体中报纸、电视、广播的版面或者时间是有限的。而数字时代信息的存储与传播方式决定了信息的爆炸性增涨。数字化的存储方式使一个小小的硬盘就可以存储数亿汉字的信息量,灵活的传播方式使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源,再加上传播主题的多样化以及能够将一条信息网状扩展的网络媒体超链接功能,都使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量呈指数级增长。②多元化。新媒体时代信息内容及形式的丰富多样已经完全超越了传统媒体,信息的载体形式可以是文本、音频、视频、图像等各种形式,博客、论坛等让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者,信息中涉及各类生活、学习、工作等等的讨论都展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几乎展现了目前人类所有的文化形态。③时空延伸性。与传统媒体相比较,依托于数字、网络技术的新媒体,其信息的传播完全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信息的传播和接受者可以随时随地和接收信息。新媒体超强的时空能力将全球变成了一个统一的信息网络,这对于传统媒体来说是难以想象和实现的[2]。④交互性。传统媒体的信息互动方式是单向的,信息受众被动地接收信息,没有对信息的反馈,是一种静态的信息传播方式。借助于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新媒体能够实现对信息的即时反馈。即时反馈是人与人之间互动交流的推动力,因而,人际传播的交互性是新媒体信息传播另一特征。而且,有些新媒体传播更能体现平等性,打破了传统媒体传播的传者和受者之间的身份限制,传播者和接收者的身份转换容易,一个人通过发送手机短信、撰写播客日志、发起网络群聊,就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对任何人”进行大众传播,突破传统主流媒体的话语权壁垒[2]。⑤分众化。在新媒体时代,任何一个人都可以通过博客、播客等新媒体随时进行信息传播,并通过不断的沟通交流,形成一个个志趣相投的小团体。传统媒体倾向于无差异的普遍的广大受众,在新媒体中开始分割为志趣相投的“小众”,如各种各样的网络游戏团体、户外旅游论坛、短信交友俱乐部等[2]。
1.3新媒体时代信息素养教育环境
新媒体时代信息素养教育环境呈现:①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壮大,信息接收与发送终端广泛应用使得多种传播媒介相继投入使用,新媒体已融入社会生活方方面面。载体形态已从文本转化为承载更多信息量的声、像、图、影等多种形态,数字网络技术使得信息传播的方式、信息传播的速度与维度发生令人惊叹的变化,获取信息的渠道及所获得信息形式的不断更新。②信息环境更为复杂。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导致了具有无所不在性、透明性和智能性等特征,形成了泛在开放的信息环境。新媒体时代,用户获得信息更为方便、容易,但纷繁冗杂的信息中,正面的、负面的信息并存,都在左右着信息使用者的思想,使用者需要学会评判、选择、拒绝信息。③用户的信息能力对新媒体应对不足。一是对于媒介提供的海量信息大多数学生往往是被动地接受,缺乏主动地辨识,对信息的评判力较弱,对信息的接受存在盲目从众性。二是对媒介认知不够,获取信息的渠道多依赖搜索引擎,缺少利用其他媒介获得信息的能力。同时还存在对信息接受者与者间的角色转换不适应及媒介道德法律意识薄弱等问题[3]。④缺少统一的信息素养标准。2000年前后,国外很多图书馆和地区都根据信息素养的概念纷纷制定了信息素养能力标准,以标准作为信息素养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制定依据,其中以美国ACRL标准、澳大利亚与新西兰ANZIIL标准以及英国SCONUL标准最为著名。这三个标准共同认定信息素养能力包括信息需求、信息获取、信息评价、信息创新[4]。在2011年,英国SCONUL标准又了新的版本,创造性地把每一要素都划分出应知(un⁃derstands)、应会(isableto)两部分,将意识要求和技能要求分别列出,使价值要求贯穿于信息素养教育始终。⑤2005年,北京地区部分高校图书馆专家基于美国的AC-RL标准的指标体系,研讨制定了《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至今没有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信息素养标准,制约着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发展。
2新媒体时代对信息素养教育的影响
信息素养已经与阅读、写作和数学并列为大学生必备的四项能力,成为人们终身学习的必然要求,也成为一个人能否适应信息社会的一项重要指标。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ALA)发表的《信息素养委员会主席总报告》中指出:“要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他必须能够在需要的时候识别、查找、评价和有效地使用信息[5]。”1992年的《信息素养全美论坛的终结报告》中,更加详尽地阐述了信息素养的概念:“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他能够认识到精确和完整的信息是做出合理决策的基础;能够确定信息需求,形成基于信息需求的问题,确定潜在的信息源,制定成功的检索方案,基于计算机和其他信息源获取信息、评价信息、组织信息应用于实际,将新信息与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融合并在批评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使用信息[6]。”由此看出,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素养教育呈现许多特点。
2.1信息素养教育内容更加宽泛
信息素养已经被定义为一种综合素养,除了信息获取、评价的能力外,还涵盖了计算机素养、科研数据素养、视觉素养、媒介素养、移动信息素养、出版素养等多方面的能力。因而,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内容不能再局限于文献资源的检索,还应向大学生传递如何分析、判断科研数据;挖掘、掌握社交工具和移动版应用程序;创建、使用可视媒体;了解、利用新型出版方式等多种知识,注重培养大学生的信息敏感性。
2.2关注人的信息通用技能教育
信息素养既是一种人适应信息社会的基本能力,也是一种综合能力,它包含人文、技术、经济、法律等诸多因素,和许多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新媒体环境下,信息媒介形式与信息传播方式的变化,使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所面临和解决的问题也呈现新的特点。传统的用户教育注重于对图书馆的资源、某种工具书或数据库等产品的使用,而信息素养教育则注重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培养学生如何在信息海洋中准确地确定信息源,如何有效快速地在不同的信息源中找到所需要的信息,更强调通用能力的培养[7]。
2.3重视信息评价和利用能力培养
新媒体时代,信息异化使大学生信息道德偏离,产生信息焦虑、信息迷惑、信息依赖、信息盲从等现象。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应培养大学生信息评价的能力,鼓励大学生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质疑。在信息素养培养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对取得的信息思考其准确性、客观性、时效性,该信息所在信息源的权威性以及对所搜索主题的价值,让学生在不断阐明和判断自己观点的过程形成分析、判断、总结和质疑信息资源的能力。同时要具备灵活支配信息的能力,能够对所掌握的信息有效利用,创造性地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2.4强化信息道德意识和良好信息习惯
对于信息素养的内容,国内外已达成共识,除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外,信息道德也是一项重要内容。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发达的今天,获得和使用信息变得更加容易便捷,因此,高校的信息素养教育,既要教会大学生如何利用信息,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合理合法地利用所获得的信息。要在信息素养教育过程中积极宣传知识产权保护法律知识,倡导尊重他人知识成果,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信息习惯。
3新媒体时代信息素养教育变革策略
3.1建立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
信息素养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是有效评估大学生的信息素养的重要标准,对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确立、课程规划、课程内容设立、教学评估有重要指导意义,而我国至今仍没有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信息素养评价指标。我国需待通过信息系养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明确对高校学生分析信息需求、制定信息获取策略、辨别信息有效性以及组织管理和使用信息等能力的要求。完整、详细、具较强操作性的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将会使高校学生应具备的信息素质能力科学化、具体化、明细化,是构建系统化的高校信息素质教育体系的基础与关键。
3.2重构信息素养教育资源
目前,国内高校信息素养教育资源的问题:一是内容、形式较为单一,多以与文献检索课和数据库使用培训相关的图文资料和演示课件为主;二是开放程度不高,在各高校图书馆的网站中,关于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多是培训时间、授课内容等相关信息的安排,只有少数学校共享了相关的授课课件、视频。信息素养教育资源明显滞后于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无法适应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信息能力的需求。在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技术环境下,信息素养教育可以重构教育资源,突破时间与空间的局限,借助于现代化教育技术,依托慕课、微课、私播课等网络教学形式,广泛吸纳优质资源,建立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开放共享的信息素养教育资源信息源,助力大学生适应新媒体环境下信息能力的提升[8]。
3.3倡导自主性新型学习模式
信息素养教育是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活动,教学中应倡导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团队协作学习等新型的学习模式,通过“信息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扮演引导者、导师、咨询员的角色,让学生在课堂上发挥主动学习的作用,在教学任务驱动下,在文献检索的实践中学习,提高学生文献检索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使文献检索技能得到真正提高[9]。“信息素养教师应激励学生温习并思考如何运用技能,引导他们学会制定一个目标实施计划,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困难预估、进程掌控和有效获取信息评估等任务,并最终培养出一套适合自己的信息处理风格[10]”。
3.4嵌入学术研究全过程
近十年来,国内高校陆续开展了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将信息检索课程嵌入到专业课程中去。但因国内高校的本科教学仍以教师讲授为主,嵌入到专业课中的信息素养教育也往往以课堂教学为主,偏离了信息素养教育融入专业教学,以解决专业问题为信息情境,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提升信息素养的目的。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是要提升大学生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术技能。因此,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应更注重对整个科研过程的体现,纳入更多关于文献管理软件、知识产权、文字和口头归纳、撰文、了解出版流程等与学术技能相关的内容,以完成整个学术研究过程作为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驱动,使信息素养教育完整地嵌入学术过程,要求学生不仅能够获取信息、创新信息,还要学会传播、分享信息,成为学术链条上的一个活跃节点。
3.5融入整个专业教学体系
对信息素养的定义已经从信息获取的技能扩展为一种综合能力,成为信息时代人们生存的基本素养,是终身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元素。在英国SCONUL2011年新修订的信息素养标准中,强调了应把信息素养视为持续性的、始终贯穿整个科研乃至终身学习和工作过程的一种重要可迁移技能[7]。高校的信息素养教育已经成为培养学习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教育内容,所涉及的范围更加宽泛,教育目标更着眼于培养学生能够通过信息素养的提升促进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等多方面能力的提高,这就要求信息素养教育者有更丰富的知识结构。同时,信息素养不是仅靠文献信息检索一门课程就能培养起来的,需要在各个学科的学习、科研实践的不断积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不断锻炼对信息的判断能力,有效利用已有信息的创新能力。目前,许多高校图书馆开展了针对专业教学的嵌入式教学服务,但仅仅都是在专业课堂中加入几堂文献检索课讲授内容,并没有真正嵌入到专业学术问题的探究过程中,指导、协助学生的科研过程。因此,信息素养教育需要图书馆与各专业教师通力合作,将信息素养教育嵌入各专业教学过程中,融入整个教学体系[11]。总之,信息素养是人适应信息社会的一项基本能力。尤其进入新媒体时代,随着信息技术、信息环境、信息创新行为、自主学习能力等诸多因素的变化,信息素养的内涵不断地被赋予新的要求和新的标准。高校的信息素养教育的教育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不会一成不变,图书馆工作者需要随着新媒体时代信息环境的变化探寻更合适的信息素养要求的教育模式,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使大学生更快地适应不断变化的信息环境。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新媒体[EB/OL].[2015-02-24].http://baike.bai⁃/.
[2]蔡盈洲.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J].新闻界,2007(6):104-105.
[3]陈慧羲.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4.
[4]娜日,吴晓伟,吕继红.国内外信息素养标准研究现状与展望[J].图书情报工作,2010(3):32-35.
[5]刘航,刘秀丽,王江.信息化时代大学生的信息素养现状及培养对策[J].情报科学,2013(11):42-45,50.
[6]李丽萍,韩庆年.构建教学信息管理平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J].网络科技时代:信息技术教育,2002(1):28-29.
[7]杨鹤林.英国高校信息素养标准的改进与启示——信息素养七要素新标准解读[J].图书情报工作,2013(2):143-148.
[8]邓佳,詹华清.我国高校图书馆在线信息素养教育资源调查及建设策略[J].图书情报工作,2014(6):96-100.
[9]陈清文.国外教师与图书馆员合作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综述及启示[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9):125-128.
篇7
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社会由传统媒体时代进入以网络、数字化技术为支撑的新媒体时代。新媒体已成为“90后”大学生获取信息、交流信息的主要渠道,同时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机遇与挑战。认识网络等新媒体的发展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针对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入思考研究,探索新媒体时代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成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
一、新媒体的概念及特征
新媒体是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依托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移动通讯技术等新技术,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新兴媒体,包括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互联网络、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如今的博客、微博、QQ、MSN、搜索引擎、微信、飞信、手机报等都属于当代意义的新媒体范畴。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向前发展,新媒体的内涵会不断丰富、更新。
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当代新媒体具有以下几个特征:①信息传播速度快;②资源丰富;③受众更具能动性;④互动性强;⑤虚拟性。
二、新媒体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
1.新媒体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并促进了资源的共享。如今,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大学生可以突破传统教育资源等限制,利用网络等新媒体,学习先进的科学理论,吸收人类文明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不断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提升思想理论水平。在新媒体时代,无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是作为受众的大学生,都可以在开放的网络体系中获得丰富的教育资源。同时,借助网络新媒体,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可以进行教育资源共享,还可以适时地进行思想上的交流和辩论,最终达到了进一步认识和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的目的。
2.新媒体技术进一步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新媒体时代,手机短信、QQ、电子邮件、网络论坛、微博、微信等以其便捷、生动、灵活的特点逐渐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手段。教育者运用新媒体,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通过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更为直观、生动的交流方式,将教育内容传达给受教育者。大学生可以通过新媒体随时随地获取所需的知识,不必按传统方式在规定的时间到规定的地点接受教育,既为师生提供了便利,也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
3.新媒体增强了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自主性。教育是主客体间的交往、对话与理解,而在传统媒体时代,受教育者大多都是处在单向灌输的被动受众地位,渠道单向、形式单一,选择性弱。但在新媒体时代,新媒体技术在传播形式和内容上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形象性和娱乐性,让严肃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变得形象,增强了教育的吸引力,受教育者可以在轻松的环境中,自由地选择浏览信息,在主动的探索和寻求新的视觉听觉内容的过程中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潜移默化和不断提升[1]。同时,新媒体具有很强的交互性,极大地促进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相互沟通和相互影响,从单向被动式向多向互动式转变,能够吸引更多的受教育者,主动参与度得以提高,从而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自主性。
4.新媒体极大地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网络时代让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实现了时空的跨越[2]。网络新媒体能够更为方便和快捷地更具个性化的信息,在最短的时间内,通过文字、图片、声音等方式,把教育内容迅速传递给受教育者,还可以实现相互交流反馈,使思想教育更直接、更深入。由于网络虚拟化的特征,每个人都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减少了人们的顾虑,缩短了人们的心理距离,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大学生喜欢将自己的喜怒哀乐释放在网络上,通过QQ、博客、微博、微信等工具表露自己的心声。教育双方也可以通过短信、网络等形式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所以借助网络新媒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不仅可借助新媒体及时了解和收集大学生关心的热点话题和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想法,而且还能全面、深入地掌握学生的心理动向和思想动态,及时发现问题并展开针对性的教育,大大提高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率。
三、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是把“双刃剑”,它在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使得当今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1.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多元化影响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与塑造。新媒体环境中所产生的多元文化,使得信息在、获取与认知的各个过程中不再受信息主体的控制,通过有线或无线的方式使得所有人都能够接收到;多元文化给大学生更多机会接触各种不同文化知识与价值观念的选择,同时也给大学生的社会生活树立了不同的价值标准。而“90后”大学生崇尚独立、自主和个性,再加上他们自身的好奇心和心理的不成熟,缺乏理性的独立判断能力,面对新媒体的信息多元化、匿名性和虚拟性,无法准确地进行认知与判断,所以容易对很多内容不加分析,盲目接受虚假信息和西方的某些价值观念。在面对多样化信息时,不会片面相信“官方信息”,相反更容易受负面信息的诱导,导致信息权威的丧失,对权威失去信心,使其在信息认知方面缺乏不确定性,影响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与塑造[3]。
2.新媒体对传统教育方式形成挑战。在当前新媒体广泛应用的情况下,大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渠道更加广泛,已经不再依赖于书本和老师的言传身教,他们由于受新媒体的多媒体性和全互动性的影响,较为喜欢接受直观的信息内容和平等的交流方式,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权威性被动摇,同时,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也受到了挑战,如课堂教育、班会、“面对面”沟通谈心等教育方式,由于其形式和内容相对较为单一和枯燥,难以调动当代“90后”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能较好地满足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心理需要,其教育效果大打折扣,为当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增加了难度。
3.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素养提出挑战。新媒体的迅速兴起和广泛应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一线辅导员的自身媒体素养的学习和提高提出了新的挑战。现在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员大多是“70后”、“80后”,面对新形势,部分辅导员还存在新媒体技术意识淡薄、网络技术水平差、缺乏接受新鲜事物的敏锐性、观念更新不够等不足之处,对新媒体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和特点了解不透彻,对新媒体时代下“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遇到的突出问题和矛盾没有进行深入系统的思考和研究,这就很难适应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不能提升“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效性和可持续性[4]。
四、新媒体时代加强和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思路
1.运用新媒体,打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我们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巨大优势,将新媒体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使之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传播载体。①运用新媒体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学生进行有效交流互动。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充分发挥E-mail、QQ、MSN、BBS、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快捷、互动性强的特点,及时地针对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开展教育引导工作,使大学生在使用网络媒体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提升获得知识的层次、提高自身的判断能力,形成积极向上的思想政治教育舆论导向。②积极推进新媒体与传统媒介的连通、互动、融合,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和特点,打造贴近学生、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品牌项目。例如通过建立主题思想教育网站,将当前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和涉及学生利益的问题,通过党的创新理论加以解释和说明,以视频、图片等生动的形式及时并听取学生的反馈信息。可建立“网上团员之家”,打造共青团工作的新平台。同时,还可以利用网站上传大学生思想动态调查问卷,进行在线调查,并对调查的结果进行梳理归类,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并采取措施应对,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除了建立校园网络,还可以创办校园手机报,将全校师生的手机导入到平台中,开设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不同版块,精选积极向上、短小精悍且具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发送到全校师生的手机上,营造健康的舆论氛围。
2.建立信息监管机制,营造健康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高校要构建一个健康有序的网络文化环境,就要加强对网站的监督管理,建立校园新媒体信息的管理机制。运用技术手段在校园内网和外网的界面上构筑信息关卡,通过设立网络管理员,及时了解网上信息,对网上的一些有害信息及时进行过滤,屏蔽危害大学生心理、思想的不良信息,对新媒体的信息传播实施有效的监控和合理的引导。同时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应发挥其组织者和管理者的作用,组织学生干部对本校网络信息进行监督,包括贴吧、论坛、学生QQ群、微博、微信等,对社会中传播的不良信息以及学生发表的不当言论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删除,坚决切断有害信息传播,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5]。
3.着力提升师生的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是指公众接触、解读、使用媒介的素质和修养,包括三个环节:接触媒介、获取信息;解读媒介、批判地接受媒介信息;利用媒介工作和生活,通过媒介发出声音并维护自己的利益[6]。针对新媒体环境下信息泛滥的现象,高校要加强引导,提升师生的媒介素养。高校可利用多种渠道加强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如可以将新媒体知识、道德和法制教育渗透到有关课程教学中,或组织新媒体知识专题讲座,或开设媒介素养选修课,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对有害信息自觉抵制、批判的意识和能力,促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新媒体观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媒介素养不仅仅是“说服”、“传递”信息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信息“分析”、“鉴别”、“筛选”、“评价”、“引导”能力的提升和完善[7]。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顺应时代潮流发展趋势,及时普及新媒体技术知识,不断更新知识结构,积极运用新媒体去开展工作,提高把握新情况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肖意贞.影响与对策:新媒体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1,24(4):29-33.
[2]徐敏.利用网络新媒体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J].科学与财富,2012:26-27.
[3]张静,王欢.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信息认知的困境[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2013,25(2):89-93.
[4]朱宇.新媒体视域下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思路[J].媒介教育,2013,02(下):139-140.
篇8
班级是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工作、自我实现和成长的主要载体,也是高校组织的基本形式,是实现高校管理的重要途径。因此,高校班集体的建设是高校教育和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是高校实现培养目标,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保证。网络环境在发展班级深层文化内涵,培养大学生成熟的人格素质,增强大学生技能,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
1 大学生综合素养的内涵
素养,指修习、涵养,具体指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技巧或能力,强调的是经过一定的培训后的习得。高校大学生的综合素养一般包括思想政治素养、业务素养、身心素养、文化素养等方面。思想政治素养,具体是指大学生获得较高的思想觉悟,有较高的政治意识,能以主人公的角色参与社会政治活动。业务素养,是指大学生接受的专业化教育,通过专门的课程学习,获得专业知识,获得专业技能,形成专业人才。身心素养则是指经过高校教育的环境熏陶,所形成的心理素质和人格特征。文化素养,可以分为外修和内涵方面,外修主要是指大学生通过高等专业教育所获得的高等学历和知识;而内涵是指大学生在外修过程中,文化对自身品行、习性的影响。
2 基于网络的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信息时代高校班级文化建设水平的高低,对大学生的发展和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是有着直接影响的,这也关系到高校教学和管理的有效实施。
众所周知,在知识经济时代,众多国际知名企业最让人称道的、能够流传下来的绝不是它们的产品,而是企业文化。这就好像一位历史名人他能留传于后世的绝对不是他的身躯和名声,而是他的意志、精神理念、业绩或作品。
班级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通过文化来管理,班级管理者作为整个体系的构建者,如何培育和形成一个合适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并让它们为学生信奉和践行,是我们成功管理班级的关键。
3 基于网络的高校班级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1)物质层。即硬件文化建设,教室环境是班级形象的标志之一,当前高校教室的净化、绿化、美化大都可以像计算机硬件一样迅速配置到位。优美的班级物质环境,具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特点。
(2)制度层。每个班级都会制定班级学生综合素质考核制度,班级周工作总结制度,突发事件处理制度,卫生管理制度等,但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以及实施过程中的公开、公正、公平问题,在执行中不能有效及时地跟进、落实到位,只制定不执行,对学生逐渐没有了约束作用。长此以往,制度成了空架子。类似于计算机软件,尽管安装了最新版本,但如不运行就相当于摆设。
(3)精神层。即观念形态层,主要体现在班级精神,团队意识,凝聚力,文化活动等,反映了价值观、人生观深层次的文化,是最能体现班级独特性的。而目标管理是规范班级管理,推进班级发展的前提,很多班级没有一个明确的共同价值取向的班级目标,开展工作时就不能做到有的放矢,学生凝聚力不够,团队意识不强,目标或高或低,不易于学生对班级产生认同感与自豪感,开展班级活动学生参与不积极,不重视沟通,沟通机制及渠道不完善,缺乏内外信息的定时交流,内部或多或少存在矛盾,不能有效地协调师生关系、生生关系。
4 网络视域下高校班级建设的探索实践
在以往的传统班级管理工作中,教师经常会利用纸制的“班级日志”来进行班级的日常管理、文化建设以及学生骨干队伍的培养。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这一管理工作现在可以利用班级网站来完成。具体内容包括:
4.1 建设班级的活动文化
数字化管理是班级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而班级网站在实质上可以看做是数字化的班级管理日志,利用它可以对班级进行有效的数字化管理。教师利用班级网站实施班级管理,可以实现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例如,教师可以在网站中将大学生的日常表现以及学习情况,以尊重学生自尊心为原则,有选择性地加以公布。让学生对照这些评价,改进不足,以此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同时,教师还可以把学生参加学校体育、艺术、科技、社会考察,以及班级自行设计组织的班会、联欢会、志愿者服务、探望同学等活动,在网站中以视频、照片、图片、文字等形式展示,开展班级活动文化建设。
4.2 建设班内的思想文化
班级网站为教师、学生、家长提供了广阔的互动交流平台。在这里,学生可以对班级中某些现象或者关心的热点问题展开讨论,也可以向教师敞开心扉,诉说当面说不出口的困惑,如果学生不愿将自己的姓名或者留言公开,还可以设置个性化的匿名留言或选择一对一的交流方式。
除了师生沟通,教师也可以利用班级网站记录班级日志来与学生、家长进行交流沟通。教师可以把生活中的平常小事记录在班级日志上,用班级日志来记载快乐、疏缓焦虑或直接对学生表达希望。
4.3 建设学生的行为文化
班级网站应搜集与学生相关的大量信息。除了日常表现外,还有好人好事、作业完成、考试、迟到、早退等情况。实际上,网站记录了学生成长的足迹。教师、学生和家长都可以定期了解学生各个阶段的学习情况,教师能够针对学生的学习进程作出及时、综合、全面的评价和引导,帮助学生改进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同样,各任课教师、学校管理者也可以通过班级网站了解班级的日常行为习惯、班级活动等现状。
4.4 延伸拓展课堂的教学空间
在班级网站上,教师可以发表各科的扩展知识或相关故事,在学生阅读的同时渗透品德教育;还可以将自己日常的生活感悟、教学心得、教案设计、课堂实录、课件等上传发表,超越传统时空局限(课堂范畴、讲课时间等),促进教师个人隐性知识显性化,并让全社会共享知识和思想。
学生可以把自己的作业、作文等上传到网站中,供大家阅读、评论,产生一定的成就感和被认同感,也可以在互相比较中找到差距,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班级网站是进行班级数字化管理的有效工具,也是一个平等的德育的平台,它实现了学生的自主管理培养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能力,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家长、教师在网络中的深度交流沟通。
5 网络环境下高校班级建设对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的具体措施
5.1 将班级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素养教育相结合
以班级为基本单位展开各种思想教育实践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把网络素养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广普及,利用一切有利因素开展多元化、全方位的网络素养教育。班级网络文化建设是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重要载体,建设班级的网络素养教育网页或网站,让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教育成为班级网络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并积极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开展网上舆情分析是引导舆论的有效手段,做好网上舆情分析工作,有利于教师把握网上动态,掌握网上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针对教育重点、热点、难点问题,撰写有深度、说服力强的网上评论文章,引导网上评论导向,形成健康向上的网风。这样既有助于大学生网络素养素养的提高,又可以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5.2 建立以网络为工具、以活动为载体的班级建设机制
班级活动具有很强的育人功能。成功的班级活动是班级建设的中介和载体,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班风与班级舆论,能改善班级学生间的关系,增强班级凝聚力。利用班级网站、班级博客、班级贴吧、公共QQ群、飞信群、微信群、班级人人主页等网络媒介开展有关专业知识、团队合作、创新实践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寓教于乐,在轻松的活动中加强班级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利用网络工具让班级资源在活动中实现共享,促进班级学生身心发展,推进综合素质的提升。
5.3 依托网络建立以班级舆论为重点的影响机制
库利的“镜中我”理论认为,人总是通过别人的评价来形成对自身的认知以及作出相应的判断和调整。因此,班级里的其他成员对个人综合素养的培养有一定的影响。班级舆论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建立良好的班级舆论,首先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理论,培养他们鉴别思想与观念正确与否的能力,引导他们形成与坏思想、坏行为作斗争的意识;其次教师可以借助便捷的网络手段发起问卷调查或匿名讨论等,以此对班级活动开展正确的评价,在评价中强化认知,长此以往,学生的综合素养也就在评价中不断提高。
5.4 加强班级网络信息技术的建设
现代社会已步入网络化交流时代,网络开拓了大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大学生的探索欲、求知欲。通过班级网络平台的建设,开设班级博客或班级论坛,通过班级简讯栏的建设和参与,吸引学生关心班级事务,这样可以减少网络的神秘感,发挥网络的教育作用,从而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实现班级建设的目标。
(南京工程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1167)
参考文献:
[1]康利娜.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3).
[2]谭彬生,卢英宏.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目标浅论[J].岳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01).
篇9
一、新媒体时代大学文学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文学教育增厚大学生的文化底蕴。新媒体时代世界扁平化,在西学东渐的汹涌浪潮中,中国传统文化呈式微之势。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人民的精神家园,党的十强调实施文化强国战略,通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升民族凝聚力、创造力和自信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学是一种特殊文化形态,它是语言的艺术,而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母语是民族的精神家园,中国传世文学作品中集萃着中化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文化品格。大学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国家的希望与民族的未来,加强大学文学教育,有利于大学生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二)文学教育增强大学生的审美素养。当代中国技术和市场强力介入文化领域,大众文化迅速崛起,文化消费思潮盛行,导致文化泛化和审美泛化,追求感官刺激和欲望狂欢的审美趣味侵扰了大学生活,大学生的审美取向趋于平面化、娱乐化、低俗化,其审美素养亟待提升。[1]文学是人类审美意识的表现形态,其产生、发展和存在的根源在于满足人们审美追求。文学教育是鉴赏乃至创作文学作品的实践过程,本质上是审美教育,受教育者通过感知和想象观照文学文本,唤起审美体验,获得审美判断,形成审美意向,把握作品意蕴。大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发展、成熟期,文学教育发展他们的感性和理性,使其徜徉于美的境界,在感受作品自然美、艺术美、人性美的同时陶冶审美情操,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提升审美鉴赏力和创造力。
(三)文学教育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境界。人类正处消费时代,享受着物质的极大丰裕,却遭遇着空前的精神危机,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颇受推崇,信仰缺失、价值颠覆、心灵空茫、情感淡漠、精神荒芜乃至生存虚无感甚嚣尘上。大学是社会的缩影,大学生也呈现着时代病症,缺失的自我意识、泛化的功利意识、动摇的理想信念、层出不穷的自杀事件、令人发指的暴力事件就是这一危机的典型症候。德国教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文学是人学,是人类灵魂的守护神,古往今来人类在文学天地里感悟着生命伟大、抒写着人性美好、品尝着创造甘甜、建构着精神家园,这恰是文学超越性价值所在。因此,文学教育具有培养情感、陶冶性灵、塑造人格、雕塑灵魂、提升精神境界等价值,恰是“医治”大学生精神缺氧的一剂良方。
二、新媒体给大学文学教育带来的机遇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而言,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技术,通过手机、电脑、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受众提供信息和娱乐的媒体形态。[2]它与教育联姻必将对教育产生革命性影响,对文学教育而言,新媒体并非灭火剂,而是催化剂。
(一)新媒体的数字化带来文学接受泛在化。新媒体的基本特征是数字化。借助迅猛发展的互联网,人类社会的各种信息开始全面数字化,文字、图像、声音都可以在数字状态下采集、存储、加工和检索,并通过有线无线进行空中地面的全方位同步传输,由此带来海量的数字化音频、视频及图文信息通过新媒体即时传送,极大地拓宽了文学教育的平台和空间,巨量的文学作品被创作和传播,加之移动互联网络覆盖几乎无处不在,智能手机在大学生中全面普及,大学生文学接受的时间和空间泛在化,学习文学课程、阅读文学作品成了无人不可、无时不能、无处不有的行为。
篇10
1.新媒体和媒介素养的概念
新媒体是指利用数字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等渠道进行双向互动的多媒体信息传播的媒介,主要是网络媒介和手机媒介。
媒介素养是指公众接触、解读、使用媒介的素质和修养。它包括3个主要的环节:接触媒介
获取信息;解读媒介
批判地接受媒介信息;利用媒介
借助媒介工作和生活,通过媒介发出自己的声音并维护自己的利益。
在新媒体环境下,媒体运作从传者为中心走向受者为中心,原来纯粹的受众也成为了信息的参与者和传播者,而大学生是这一受众群体中最活跃的主体。新媒体在给大学生带来便捷的教育、娱乐和交往平台的同时,由于大学生对信息解读和利用能力不足,其负面效应也与之俱来。
2.新媒体视阈下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现状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4年12月调查报告显示,2014年新增网民学生群体占比为38.8%,大学本科及以上的网民中这一比例达到63.9%。又据《2015年中国大学生媒体使用习惯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几乎每天都会接触互联网,超过90%的人每日使用时长超过2小时,12.2%的人超过8小时以上;大学生日常社交应用最主要的三大媒介依次为QQ、微信和微博;其使用目的占比从高到低依次为社交(62.3%)、休闲娱乐(60.7%)、看新闻资讯(58.8%)、转发信息(47.0%)、在线购物(6.2%)、其他(5.1%)。
媒介技术变革给大学生带来了快捷的信息传播方式,赋予了他们更多参与传播的权利,也对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是新媒体参与度很高的一个群体,在新媒体环境下面临着诸多挑战。例如:大学生识别虚假信息的能力较差,媒介反思能力有待引导,部分学生对新媒体环境下的交往和娱乐过度依赖等。因此,高校在培养大学生掌握新媒体应用技能的基础上,如何适度应用网络各类娱乐服务功能,如何准确认识网络媒介及传播环境,如何有效获取与利用网络信息资源,进而客观分析与批判网络信息,理性参与网络信息生产及传播,都成为当前高校媒介素养教育中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3.新媒体视阈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方法探讨
为了更好地实施高校媒介素养教育,首先应该明确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教育目标,同时构建良好的社会媒介环境,再以高校媒介素养教育为主阵地,从而形成多元化结构的媒介素养教育体系。
3.1明确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教育目标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新媒体应用范围不断扩展,媒介素养教育也应当与时俱进。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都将随着媒介的不断变化而调整。因此,从新媒体视阈来审视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在当前就显得非常有意义。
在新媒体环境下,媒介素养研究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媒介认知素养、行为自我管理素养、道德法律素养、信息甄别素养、信息安全素养、发展创新素养等。同时,新媒体的使用方式也影响到大学生价值观的培养、阅读学习方式的变更、人际交往和情感交流等诸多方面。因此,在进行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之前,首先要明确教育目标。针对大学生现状,最基本的媒介素养教育要求大学生了解和掌握媒介基本知识;提高媒介使用能力,包括自主批判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正确的媒介感情和媒介道德感,实现知识、能力和健全人格的多维目标。
3.2建立良好的媒介环境
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是提升全民媒介素养的重要部分。作为信息传播者,媒介组织应树立责任感,提高自我约束意识,利用正面信息构建健康向上的氛围,以形成健康的媒介环境,进而提高全社会媒介素养,形成社会教育与校园教育多元化的媒介素养教育体系。
在新媒体环境中,社会媒体组织是信息来源,更是信息传播的把关人,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除了严把信息源头,为信息质量和真伪提供保障,社会媒体组织还可以设置专栏,有意识地加强对大学生的引导,也可以将媒介素养相关知识渗透在信息传播中。
3.3构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多元化结构
篇11
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每天需要面对应接不暇的信息,通过媒介传递的信息有一定倾向性,人们特别是大学生这一未来社会主力群体能否正确识别社会讯息,对信息提出质疑、做出自己的判断等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上述能力我们称之为媒介素养。大学生这一群体的媒介素养自2003年便受到研究者的关注,笔者试图通过研读之前的作者关于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了解国内外研究现状、当代大学生与媒体接触的基本情态、媒介行为和媒介素养等,寻找不足。
二、大学生媒介素养简介
媒介素养概念最早由英国学者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目的主要是针对当时电影普及带来的流行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呼吁年轻人抵御大众化电影导致的文化趣味腐蚀。
不同学者对媒介素养有不同的理解,如德国学者汉茨?摩泽尔认为媒介素养强调的是学校教育中对媒体知识的掌握和媒体使用方法的培训。我国研究者中张志安认为媒介素养是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
笔者认为媒介素养是提高人们使用媒介的能力,使得青少年等能够对传播媒介传递的各种信息做出正确的选择,正确的理解,学会质疑、等的评估等。
媒介素养教育是英国和丹麦的教育工作者于20世纪30年代率先提出的。1933年,英国学者ER?利维斯(ER.Leavis)和他的学生丹尼斯・桑普森(Den”Thompson)发表了文化批评论著《文化和环境:培养批判意识》。该书首次就学校引入媒介素养教育的问题作了专门的阐述并提出了系统的教学建议。
媒介素养教育在世界各国发展不平衡,发达国家发展有较为系统的媒介素养教育,但是发展中国家的媒介素养教育处于萌芽状态。
澳大利亚则被认为是当代西方最忠实媒介素养教育的国家,几乎所有州都将媒介素养作为学生的必修内容。甚至在西澳大利亚州和维多利亚州,已经设立有媒介素养教育学位。在德国媒介素养相关知识通常放在政治、社会常识和社会研究等课程中讲授。在法国,从60年代中期开始政府部门通过开展多项媒介素养教育活动如“主动的电视青年观众”培养青少年对电视传播等媒介的认识力、观察力。加拿大同样是重视媒介素养的国家,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成立了媒介素养教育协会,除了一些政府们致力于培养学生们健康的批评思维技能。在亚洲,日本从70年代中期就开始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政府和民间团体共同提倡,近期,日本已经有媒介素养教师方面的培训。
国内从1980年以来信息的全球化似的传统民族文化不断受到冲击,但媒介素养方面的研究或者教育始终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国人对媒介素养教育尤为陌生,直至199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副研究员卜卫发表了《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与方法》,我国才算真正开始研究媒介素养。2004年上海交通大学是第一个设立“媒介素养”公选课的高校,教育模式更是还处在探索阶段。
三、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
媒介素养现状可以通过媒介素养程度体现,通过以下七个层面进行衡量:知晓了解层面、接触消费层面、理解领会层面、分层解读层面、质疑批判层面、评估判断层面、应用制作层面。目前大部分调查中的调查问卷都依据这七个层次进行提问进而了解具体情况。
国内很多研究者通过问卷调查在我国高校进行实地调研,了解到部分区域学生的媒介素养情况。科技的进步拓宽了媒介渠道,大学生更容易接受这些新媒介而冷落了传统媒介,读书时代则变成如今的读图时代,通过调研深入了解到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这些研究总结起来包括(一)媒介使用特点:1.大学生接触的媒体种类很多:大学生乐于接受新鲜的食物,电脑、手机、MP5等数字化媒体等成为他们的主要媒介,2.接触媒介时间延长,对媒介过度依赖:大众媒介成为大学生社会化的“第二课堂”;3.所到之处即可接触媒介:高科技的产品越来越方便携带,大学生随时可以使用;4.媒介需求强烈,媒介消费较高。(二)媒介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1.大学生对媒介内容缺乏深入思考,缺乏选择有效有益信息的能力;2.高科技带来媒体数字化、平面化等,很少接触写字,信息大爆炸使得大学生们缺乏实践独立思考。3.人际关系日趋冷淡,人们增加了通过网络媒介进行交流但是缺少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4.大学生有效识别负面信息的能力较弱,大学生容易受媒介中出现的负面新闻影响,盲目跟从,不加思索。
大学生是国民中文化素养较高的群体,然而研究结果显示这一人群的媒介素养状况却并不乐观,因此提高我国受众的媒介素养成为亟待完成的任务!
四、研究趋势
由于目前理论体系缺乏,需要加强教育实践,通过更多地研究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学习资源、教育模式,进而对开发的内容进行评价研究,最终形成理论体系。此外,由于国内开放关于媒介素养课程较少,同媒介素养教育过程一起开展有效实证研究较少,因此后期应加强两者结合的实证调研。
篇12
一、引言
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信息化程度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信息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信息的获取、评价和有效利用已经成为现代人的一种基本技能。信息素养作为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指标之一,已经受到社会广泛的重视,美国Denise E. Agosto教授(2005)指出: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的基本技能。大学生是国家创新建设的重要力量,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直接影响人才的素质,因此,提升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也是高等教育重要的任务之一。通过检索信息素养相关资料表明,在我国,最早是在1995年,由金国庆提出了信息素养教育有关概念,随后,有关学者对信息素养和信息素养教育基本理论和方法进行了研究,近十年来,国内一些学者开始关注大学生的信息素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如刘纪菲提出了如何加强高校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的问题,马费成等,对武汉地区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当前,有关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研究很多,但大多数研究都是从教学的角度探索如何开展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较少从信息的角度研究信息素养问题。本文将从信息角度出发,分析人与信息的关系,比较人与信息系统在信息处理方法、方式上的相似性,据此,从信息系统的角度重新认识信息素养,并以此探讨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
二、人与信息系统的关系
信息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不是一个具体实物。美国信息管理专家霍顿(F.W.Horton)将信息定义为:信息是为了满足用户决策的需要而经过加工处理的数据。即信息是经过加工处理后具有一定含义的数据集合。具体地说,信息是一种已经被加工为特定形式的数据;数据是信息的载体,信息包含在数据中,数据是对客观事物及现象的符号表示,数据是可以存储在某一种媒体上可以鉴别的符号资料;数据的表现形式多样,可以是数字、文本、图形、声音等。由数据与信息的关系可以看出,个人在现实世界中所见到的事物,实际上是眼睛获取了现实世界事物的图像数据;人的耳朵听到的各种声音,也是获取了现实世界事物所发出的声波数据。人的感觉器官从现实世界获取图像、声音等数据传送到大脑,通过大脑对数据存储形成记忆,通过大脑思维对输入数据进行分析、判断、提取信息,形成决策信息或经验知识,最后,大脑再根据决策信息或经验知识,调动身体其他部位产生行动。而一个信息系统要表达现实世界,首先要建立数据模型,通过数据模型对现实世界进行描述,形成输入数据;随后,信息系统根据所应用的领域,采用相关算法,处理输入数据,提取信息,最终实现决策过程。通过上述对比可以看出,人的信息处理流程与信息系统的处理流程基本一致,二者区别仅在于:人能够主动获取信息,输入信息,而一般信息系统仅仅是被动地接受输入信息,处理信息。由此看出,人可以看作一个主动的信息系统,对信息的处理流程和处理方式与一般信息系统类似。具体参见图1。
三、信息视角下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来源于Information Literacy,又译为信息素质,最早由美国国家图书馆和信息科学委员会Zurkowski, Paul G于1974年提出,其表述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决的技术和技能。”目前,普遍采用是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在总统委员会关于信息素养的报告中提出的定义:“信息素养是一种能力,要求个人能够意识到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且能够获取、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2000年,美国大学与图书馆研究协会,在《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中正式采用该定义。由上述定义知,具有一定信息素养的人首先要能够意识到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即能够根据实际问题提出信息需求,随后根据需求主动获取相关信息,接着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评价,最后根据信息分析评价结果,有效利用信息,指导自己的行动或实践。从信息的角度来看,信息素养其实是反映人的信息需求、信息获取、信息评价、信息利用整个流程的信息处理能力。但这种能力不是信息处理速度快慢,因为个人信息处理速度只是反映思维的敏捷性,类似信息系统的运算速度,因此,不能将信息素养所指的信息处理能力简单地理解为信息处理速度。信息素养所反映的信息处理能力应当重点体现在有效性上,即有效地获取、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其中有效性应该理解为所获取信息的可靠性以及经过个人的分析评价后信息的准确性、客观性。
四、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
既然信息素养是一种根据信息需求,有效获取、评价和利用信息的能力,那么信息素养教育就是提升个人信息获取、评价和有效性利用信息的过程。
1.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问题
当前针对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一般由大学图书馆承担,信息素养教育一直是图书馆面向读者开展的核心服务之一,无论是文献检索、信息获取,还是资源推广、技术普及,都构成了信息素养教育内容体系的一部分。黄蕾对20年来国内信息素养教育研究也印证了这样的事实:国内信息素养教育基本由图书馆来承担,而且很多学者也认可图书馆作为信息素养教育的主体。另外,还有些学者也比较了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情况,也是图书馆担任信息素养教育工作。高校图书馆作为信息管理服务部门,拥有海量的信息,加上相应信息检索工具的使用教育,似乎也符合Paul在1974提出“信息素养”要求,因此,高校图书馆承担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也符合实际。但是,如果仔细分析信息素养早期定义可以看出,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只解决了信息素养定义的前半句要求,即信息获取问题,而后半句 “使问题得到解决的技术和技能”并非有了信息源就能自然解决问题,其实,获取信息后,还需要进一步正确分析和评价信息,最后有效利用信息才能解决问题,这是一种技术和技能。目前普遍采用的1989年的信息素养定义首先明确表示信息素养是一种综合能力,不是简单数据获取技能,因此,简单地将文献资料检索教育作为信息素养教育,从信息素养含义来看,这种信息素养教育是不全面的,或者说只能算作信息素养教育的基础教育,不是完整意义的信息素养教育。
2. 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措施
高校图书馆教育可以提升大学生文献资料检索能力,从这一点来看,加强高校图书馆教育对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水平十分必要,但高校图书馆对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仅仅是信息素养教育的一个环节。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需要与专业教育和社会实践以及科学思维教育相结合,才能有效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当前,国内外有关学者提出嵌入式的信息素养教育,就是将图书馆信息获取教育与专业的信息分析、评价和应用教育相结合,从而解决大学生对信息本质的认识以及信息正确评价和有效利用问题,因此,有效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水平的教育应包括信息基本原理和理论的通识教育、专业信息素养教育以及科学思维方法教育3个方面的教育。
(1)加强信息基础理论教育。现代信息技术发达,信息表达形式多样,从文字、数字到视频、声音、多媒体、虚拟现实等等,现实世界所出现的事物在信息世界都能够有效地表达,甚至可以毫无差别。如果大学生对信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认识不够,无法区分虚拟信息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差别,以致出现很多学生在网络交友、交易、求职过程中被骗的事情。造成这样问题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很多学生不知道网络上所见的信息世界是现实世界的一种数据表达,任何数据表达都存在准确性和客观性的问题。因此,相信网络上的信息内容等同于相信网络数据的正确性。我们知道,在引用一个数据之前,都需要核实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等等。对于信息的这些认识不是一门课程或几次培训就能完成,需要有一套完整的信息基本理论教育,加深大学生对信息本质的认识。深刻理解信息的本质是大学生所必须具备的基本信息素养。
(2)加强专业信息素养教育。高校专业知识是某一个领域的知识,当前,信息技术已经渗透了各个专业。大学生通过图书馆可以获取大量专业信息,面对海量的专业信息,首先需要分析专业信息来源的可靠性,评价信息的有效性,随后进行合理专业技术处理,获取专业信息。这种专业的信息处理技术不仅涉及专业背景知识,还需要较高水平的专业信息素养,只有具备较高专业信息素养,才能完成专业信息的分析、评价和应用。因此,针对不同专业开展专业信息的分析、评价和处理技能教育,也是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水平重要手段之一。
(3)加强科学思维方法教育。信息素养涉及信息分析、评价和有效利用,信息分析、评价不是简单的体力劳动过程,而是一个严密的思维过程,需要有科学的思维方法,客观的态度以及深厚的专业背景。从信息系统的角度看,科学的思维方法就类似信息系统的处理算法,只有算法正确,才能分析出正确的结果。因此,加强大学生科学思维方法的教育是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又一个重要环节。
五、结论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综合的能力教育过程,不是大学图书馆或一两门课程就能完成的教育任务。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要以信息素养标准中所包含的信息处理能力为基础,以提高信息获取、评价和有效利用信息的能力为目标,开展相应的教育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水平。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我国信息素养教育研究主要关注教育方法和手段的研究,缺乏适合我国高等教育特点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体系和标准的研究,需要引起有关部门重视。
参考文献:
[1] Denise E,Agosto.Information literacy: E-ssential skills for the information age[J].John Wiley & Sons,Inc,2005,56(9):1008–1009.
篇13
1.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信息素养是现代大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会学习”及“终身学习”的必备素质,因此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提高他们的终身学习能力、知识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然而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存在着不少问题。
首先,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起步晚,其培养方式大多是以图书馆开设的文献检索课程为主,辅以一些培训课程。这两类课程在国内多数高校中都是由图书馆员独立授课的,在课程设计上针对性不够强,缺乏与专业课程的有效结合,教学的效果不理想。而国外发达国家的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一般都与院系教师合作,一方面通过教师将信息素养的相关知识带入到专业课程中去,另一方面图书馆员在设计信息素养课程时,也积极与教师合作,针对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课件,实现通用性的信息素养教育向学科/课程的信息素养教育方式的转变。
其次,单一图书馆资源有限,而我国高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时缺乏资源共享意识,致使教育资源严重缺乏,多数高校馆只是将本馆课件以ppt等形式在主页上,内容不过是数据库介绍、简单的培训讲义和检索课程讲义,这些资源一般未经专门挑选整理,良莠不齐。而发达国家往往采取馆际合作以及与其他机构合作培养的方式,以便最大限度的共建共享信息素养教育资源,而资源共享不仅包括网络资源本身,也包括师资和软硬件设备。其中常见的方式是各馆基于区域图书馆联盟,合作开发网络信息素养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并已经取得显著成效。
针对以上情况,笔者认为加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信息素养合作培养的实践与研究,有助于普遍提高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水平。
2.必要性分析
2.1 信息素养教育开展的必要性
信息素养教育能否有效地开展,能否有好的教学效果,大学生对信息素养重要性的认识是决定性因素之一。如果大学生自身没有认识到信息素养的重大意义,认为图书馆没有必要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培养的对象没有这方面的信息需求,那么图书馆在这方面的努力就白费了。而作为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主要施教者图书馆员和大学教师,对信息素养教育的认识,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大学生信息素养层次水平,对大学生信息素养合作培养的开展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2.2 教师与图书馆员合作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必要性
图书馆员与学院教师的合作是大学生信息素养合作培养最普遍、最重要的形式之一。图书馆员与学院教师是信息素养教育的施教者,教育的内容上具有互补性,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必须要图书馆员和学院教师的通力合作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从国外的实践经验发现,从某种程度上说,学科教师与图书馆员的合作关系决定这信息素养教育的成败。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水平偏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信息素养教育的模式陈旧,多数高校的信息素养教育都是由图书馆独立负责的,缺乏与院系教师的沟通合作,在教学的内容上与专业知识脱钩,缺乏针对性,因此信息素养培养的参与者们对图书馆员与院系教师合作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态度和认识显得尤其的重要。
2.3 教师专业课讲授信息素养相关知识的必要性
在世界范围内图书馆员历来是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主体力量,但是专业教师依然有责任在其课堂上讲授专业信息的获取途径、检索技能等。教师在专业课上,结合本专业的特色,将信息素养教育渗透到专业学习中,学生更易接受,在提高信息素养水平的同时,也加强了专业学习应用。
2.4 图书馆与校外社会机构合作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必要性
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不是单靠图书馆的力量就可以完成的活动,需要与校外社会机构共同努力,尤其是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需要大量财力、人力和技术的支持,现今国内绝大部分图书馆还无法达到,因此与其它单位的合作显得尤其的重要。信息素养教育的参与者们大多已经意识到,网络环境下成功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层次水平,除了积极与院系教师的合作、得到校内领导部门的支持、集中图书馆界同仁的整体力量外,还必须借助于社会上的力量,寻找技术、人才、实践基地、资金等方面的支持。
如今随着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图书馆购买越来越多的数据库,随之而来的就是数据库使用培训问题,数据库商应该是对自己产品最熟悉的人,因此图书馆有必要请他们到学校进行培训讲座,还可以与其合作开发特色数据库等。与软件公司等机构的合作,是由于网络环境下信息素养的合作教育需要大量计算机技术、硬软件的支持,因此图书馆可以与软件公司合作,利用他们的计算机方面的人才和技术,共同建设在线信息素养教育平台。
2.5 信息素养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以及成立专门共享联盟的必要性
由于图书馆资源、人才、技术等方面的局限性,长久以来图书馆界一直提倡资源的共知、共建和共享,成立了许多信息资源共享系统,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目前图书馆资源发展的模式可以概括为三句话,即合作是“金”、共享是“银”、网络是“王”。而信息素养教育资源作为图书馆资源的一种,还没有成立一个专门针对信息素养教育资源共享的联盟,信息素养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还没有真正实施起来,这不利于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发展。然而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已经出现了许多资源共建共享的项目,比如“信息素养国家论坛”、“德克萨斯信息素养教育指南”等。我国信息素养教育的参与者们应该认识到信息素养教育业必须走上共建共享的道路,高校图书馆系统内共享、高校图书馆系统与公共图书馆系统和科研图书馆系统等共享、与其他系统单位共享,总而言之,这种信息素养教育资源的共享应积极做到跨部门、跨系统、跨行业的全方位共享。
2.6 高校图书馆承担发起人和支撑者的必要性
由于经费、技术、人员等方面的优势,美国高校图书馆一直是信息素养合作培养的主要发起人及支撑者。在国内图书馆界,较之公共图书馆和科研图书馆而言,高校图书馆在人才、技术、科研、经费等方面也一直具有很大的优势,因此我们是否可以学习美国的经验,高校图书馆在信息素养合作培养方面承担起发起人和支撑者的责任。部分图书馆员还提出高校图书馆虽然在资源、技术、人才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毕竟有限,其它系统的图书馆在享受优惠的同时必须要尽到应该的义务,要注意权益平衡。
3.建议
3.1 加强大学生信息素养重要性的宣传和培训
各高校需要采取措施加大对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性宣传与培训,将信息素养课程列为必修课。高校领导要重视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成立独立的信息素养指导中心,协调校内图书馆员与教师共同开设信息素养课,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纠正部分学生、图书馆和教师对信息素养教育认识的误区,不能把信息技术教育等同于信息素养教育,不能把文献检索课等同于信息素养教育,要加快对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特别是文献检索课进行改革,不能仅仅偏向于大学生信息能力的教育,要注重其信息意识、信息知识和信息伦理的培养。
3.2 注重图书馆员和院系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图书馆员最为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施教者,其信息素养水平直接影响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方面知识的掌握,在调查中笔者发现,部分直接负责信息素养培养的图书馆员其信息素养相关知识比较落后,教学方式陈旧,很难跟上世界上信息素养教育的发展,而不负责这块的图书馆员对信息素养比较陌生,对其所在馆的信息素养教育关心不够。教师是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施教者,其自身的信息素养水平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因此必须加大对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学校应该组织针对院系教师的信息素养培训班,制定严格的考核制度,全面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
3.3 应加强信息素养教育资源,特别是其中数字资源的建设
在此次调查中我们发现各校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资源远远不能满足师生用户的需求,对信息素养教育资源的建设不够重视,特别是其中数字资源的建设。我国相当一部分高校还没有开展真正意义上的在线信息素养教育,教学模式单一、老化,大部分高校图书馆在其网站上以ppt文件、word文档或pdf文件形式一些数据库的介绍,而且这部分的内容在数量比较单薄、质量上也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各院校图书馆应加大此部分建设的经费比例,购买先进的信息素养教育资源,同时积极寻求与其它单位合作。
3.4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应走合作的道路
就教学模式而言,图书馆除了加强与院系教师的合作外,还得与相关的计算机研究所、网络教学中心等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就资源建设而言,应该积极与其他院校共建共享,避免资源的重复建设,充分利用有限的经费,发挥最大的功效;就人才而言,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急需技术方面的人才,而就目前国内各院校图书馆而言严重缺乏此类技术人员,主要是由于图书馆员在国内的社会地位比较低,对图书馆员的认识有误,因此图书馆必须与其他一切可以联合的单位合作。合作是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必由之路,是全面提高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水平的必选之道。
3.5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合作应该是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