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大学生经济管理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大学生经济管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大学生经济管理

篇1

伴随着大学扩招的逐步深入,大学生在学校里积极锻炼各方面的能力。社会人才的供求关系出现了极大的变化,大学生就业市场逐步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大学生也越来越成为了就业的弱势群体,而作为招聘方的企业也在不断地抱怨新进大学生缺乏应有的能力。因此,如何使更多的普通高校毕业生适应社会需求,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在就业市场上找到自己的合适位置,是当代大学生面临的严峻考验,也是普通高等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进一步研究的重要课题。

对于“能力’概念,学术界一般从教育学或心理学的范畴对之加以界定,认为能力是指顺利完成某项活动所必需的,并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能力是指完成某种作业所必备的心理和行为条件,包括完成这种作业的有效方式以及与此相应的个性心理品质;狭义的能力是指人在一切活动中所必需的基本能力,如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思维力等。

所谓经济管理类大学生的能力是指正在学校接受专业化高等教育和初级科研熏陶的学生群体,在自身学习、生活以及未来工作和人际关系处理中所应具备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品质。关于评价经济管理类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基本要素,至今没有公认、明确的定论。对大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分析应该从多维度、多视角着眼,从系统的角度对其进行综合考察。从这一要求出发,应建立一个多层次的指标体系,从不同侧面综合反映大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经济管理类大学生综合能力分析

1、管理认知能力。管理认知的能力是人掌握并运用方法论来处理问题和从事活动的能力。一个人取得成就的高低,取决于其自觉学习掌握和运用方法论的力量。经理管理类大学生的管理认知能力应包括专业素质、学习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外语及计算机能力。现在社会需要的人才都要求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在学习期间,大学生应该掌握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我学习的能力,参与一定的科学研究,拓展自己的科研能力。此外,还应多培养自己运用外语、计算机的能力。

2、独立创业能力。创业能力是影响创业实践活动顺利进行的主体心理条件,主要包括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具体包括专业技术、计划决策、人事管理、市场营销、生产运作、财务管理等传统管理能力,以及把握商机、创建团队、善于沟通、高效融资等方面的能力。

3、管理自我能力。管理自我的能力包括思想道德修养、心理素质、意志品格、自我定位、个人形象等方面。这是大学生正确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把握自己的能力。管理自我的能力是调节大学生的个人行为,处理个人与他人及个人与社会关系所必需的,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学会做人的根本。

良好的品德素养、健康的心理品质、良好的职业道德、正确的价值取向、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积极向上的敬业精神、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基石,是顺利成功就业的敲门砖。

篇2

2015年3月的两会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随着近年来,我国大学教育逐渐由“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教育”,大学毕业生人数成倍增加,毕业生就业问题日趋严峻。大学生自主创业成为缓解就业压力、缓和社会矛盾、帮助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自我理想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大学生作为创业活动最活跃的群体之一,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虽然他们在自主创业方面有热情、创意和优质资源,但盲目乐观和经验不足等硬伤也导致了当前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比例低、成功率低。作为大学生,尤其是经济管理类的大学生,其专业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创业的敏锐性更高,专业优势也更为明显。鼓励大学生创业,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入手,建立起一套结合经济管理类专业特色的创业教育体系,是适应市场对人才需要的一个重要手段和途径。

一、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现状分析

大学生创业群体主要由在校大学生和毕业生组成,他们具有高知识、高学历的特点,但是缺乏相对应的社会经验和职业体验,需要高校、政府以及社会的引导和帮助。尽管目前政府等相关部门及各高校针对大学生创业提供了诸多支持和优惠政策,但大学生创业人数较少,自主创业科技含量低,创业成功率偏低,其自主创业的现状仍令人担忧。

二、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

我国大学创业教育的兴起源于“挑战杯”创业大赛等活动的举办,较之发达国家,我们属于起步时间偏晚、发展速度较慢的国家。国外创业教育有着完善的体系和保障,建立起了相对适合本国国情的创业教育体系,创业教育的针对性也更强。相比之下,我国的高校创业教育还处于发展和完善的阶段,尚有很多不足需要不断探索和改进。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观念普及程度低

目前,有很多大学生观念陈旧,认为找不到工作的人才会去创业,大多数大学生将创业当作求职的“备胎”,认为创业是找不到工作的无奈之举。部分家长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态度不明确,持一种不反对、不支持、不鼓励的态度,对大学生创业成功的期待不高、信心不足。大学生创业教育观念的普及和程度相对较低。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健全

我国目前的创业教育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没有形成健全的课程体系,配备的课程教材也五花八门。首先,很多高校并未在课程教学体系中明确设立系统化创业教育课程,仅仅以短期培训、客座报告等形式开展创业培训。其次,创业教育对于提升在校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业意识、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有着重要作用。目前,高校开展的创业教育活动主要基于“知识和理论的导向”,希望通过基础的创业理论知识传授对大学生进行简单的创业教育,实践性不强导致创业教育的效果甚微。对经济管理类的大学生而言,他们虽然掌握了相对较多的管理学专业知识,但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还很难实现,经管类的创业教育课程大多也以理论为主,缺乏和专业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三)大学生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师资力量担负着创业教育中的启蒙、组织、指导等多重作用,是创业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师资力量不仅影响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而且直接影响创业培训的最终效果。目前,大多数负责创业教育的教师都是兼职,如就业指导中心的教师、专业课教师、企业老板、政府部门的领导等。高校没有设立专门的部门、建立专业的队伍去负责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有些学校的创业教育由团委负责,有些由就业中心负责,往往是下设一个机构或者科室来负责学校的创业教育,工作人员精力有限;选择的一些负责创业教育的导师又缺乏创业经历,实践经验严重缺乏。

(四)大学生创业基地建设缓慢

近年来,为推动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顺利进行,各地政府和高校逐步建立了诸多创业孵化基地。例如各地市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北京的“中关村”、武汉的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以及一些城市的高新技术开发区等,都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大学生创业的基地。但是高校扩招导致毕业生总量持续上涨,就业压力的增大使得大学生中选择自主创业人数越来越多,项目越来越广泛,大学生创业基地、创新园区的建设跟不上需求。

我国的大学对创业教育的重视还远远不够。大多数学校开设了创业教育这门课程,但往往作为选修课,没有统一的教材,从课程设置和师资的配备等都不太重视,对学生学习要求也相对较低。因此,很多学生也对这门课程不重视,疲于应付,学习效果不佳。

三、经济管理类大学生自主创业优势分析

我国的高校创业教育面临着很大的挑战,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经济管理类的大学生,由于其专业的特点,在自主创业的浪潮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经济管理类的大学生在我国的大学生中所占比例相对较高,研究经济管理类大学的创业教育体系对加强素质教育,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等问题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相对于其他专业,经济管理类的大学生有着明显的创业优势。

(一)具备经济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

经济管理类的大学生经过大学系统学习后,成功构建了以管理学原理、经济学原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财务会计、统计学、金融学等课程知识为依托的系统知识结构,因而在企业的运营程序、市场开拓、投融资管理、风险规避等方面具备一定的优势。在自主创业的过程中,他们熟悉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有着专业的优势。

(二)有比较系统的创业观念

经济管理类的大学生由于专业性质的原因,对创业的兴趣较强,创业观念比较系统,比较善于把握市场机会,挖掘市场潜力。由于经济管理类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学生熟悉市场及公司的运作和管理,有比较系统的创业观念。

四、针对经管类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的建议

(一)注重大学生创业观念的培养

相对于其他专业,经济管理类的学生专业设置有利于大学生创业,但专门的创业实践机会较少,学生的自主创业信心不足。高校要结合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的学习,通过典型案例的学习、创业教育、实践课程等形式,提高大学生创业兴趣和信心,使其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念,让经济管理类大学生成为社会创业队伍的“先锋军”。

(二)优化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

高校的创业教育要结合专业特点,要从入学起逐步深入。经济管理类大学生目前创业的显著特征是以销售为主,通常都是非技术型的创业,技术含量低。经济管理类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创业应用知识的教育,通过共享教育资源、强化专业实践、成功模型分析等多种形式,切实提高大学生的综合应用和实践能力。高校的创业教育,要在现有的课程基础上积极开发创业类指导和具体实践类课程,大力完善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并将创业课程体系纳入到学生的学籍管理制度中来,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和创业意识。条件允许的话,可指派专业教师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团队,如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师对可以更专业的指导学生进行市场化运作,积极改善创新创业的硬件条件,指导学生直接参与管理内容,如产品的开发、销售、管理,给学生搭建实践的平台,帮助大学生实现将创业意识、创业激情转化为创业举措、创业实效。

(三)提高创业教育师资力量

针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大学生不做试验,创业导向和市场密切结合的特征,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要求以专业课的教师和企业家为主,针对有创业意愿的学生也可以配备专业的导师。学校应鼓励经管类专业课教师积极到企业挂职锻炼,以丰富实践经验。要强化校企合作,通过进入知名企业家、创业成功的优秀校友等作为创业培训的兼职教师,通过经验分享、提供实习机会的方式,强化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

(四)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第二课堂平台

篇3

大学生创业意识是指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对大学生创业者起动力作用的主观思维倾向,它包括创业的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要素。本次调研以广东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校大学生为研究样本,主要是通过网络发放和回收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问卷设计共有19题,包括12题选择题(1—12)和6题主观题(13—19)。其中,12道选择题主要调查经济管理类学生对创业的理解、创业问题的解决、创业的心态、对未来发展的期望等基本状况;而6道主观题主要调查学生对创业意识培养方面的政策建议例如课程设置,课外实践等。

此次共向大一至大四学生发出调查问卷1025份,回收问卷数976份,回收率95.3%。调查对象中男女人数约各占一半,其中以大三和大四的学生为多,共占了总人数的80%;。大三、大四是大学生对未来职业的选择和定位的重要阶段,集合大三大四学生对创业的看法,使此次调查具有更好的参考价值。收回问卷后数据进行统一,并制作成表格整理好,对初步整理的数据根据不同的题目和选项进行进一步整理和分类。使用了excel等办公软件进行分析,对实际数据所反映的事实加以说明,辅以百分率的对比与直方图、饼状图等图表形式,更加客观地体现现实情况,通过对问卷的数据的分析,实现对样本创业意识现状和存在问题情况的掌握。

二、调研结果分析

(一)大学生对“创业”的理解存在不同认知

通过对大学生对“创业”概念进行调研整理数据发现,大学生对“创业”概念的理解存在不同,具体如图1:

图1为上述调查对象对“创业”的概念不同层面(开办企业、开创事业、开发技术等)的数据分布直方图。结果显示有79%的学生认为创业就是开创一份自己的事业,14%的学生则认为创业就是开办企业等实体型公司,而剩下7%的人对创业一词抱有其他的理解(比如自主开发、自主创新、亲自经营、自力更生等)。由上述调查可看出,目前大学生对于创业的理解还是比较宽泛的,现代社会各新兴行业层出不穷,对于创业的理解也应该有更多的自己的方式,对创业的选择也并不局限于独资或是合资开办一间公司等形式,而是有更多自己想法和选择。同时也说明大学生对于创业还是缺乏明确认识,相对于具体性的开办企业和开发技术而言,抽象性的开创事业占到了79%,说明绝大多数大学生对于“创业”认知不够深入,主观程度较高。

(二)大学生存在一定的创业意愿,但缺乏明确创业目标

通过对大学生对创业的兴趣进行调研整理数据发现,大学生整体存在一定创业意愿,具体如图2:

图3为上述调查对象对创业兴趣分布的直方图,结果显示没有大学生表示对创业没有兴趣,超过90%对创业存在一定兴趣,而7%非常有兴趣。这说明大学生整体存在一定的创业意愿,也存在随意性。同时在此基础上,仅有4%的学生表示对创业就业问题十分关注,而大部分(86%)的学生在平时仅是偶尔关注创业就业新闻。在创业目标上,如图3所示:

有36%的学生表示自己又关于自己的就业创业目标,而64%的学生却还没有自己的就业创业目标,由此可以说明对于未来的职业发展,大部分学生还处于探索寻找的阶段,并没有明确给自己定型。这也一方面说明大学生对创业缺少关注和了解,也说明大学生创业缺乏明确性和针对性。

(三)大学生对创业要素认识趋于理性,存在较强的独立精神

通过将“创业应具备要要素”设定为“资金、人脉、学历、个人能力、其他”五个选项后,对样本进行调研后得到结果,表明大学生对创业要素认识趋于理性,具体结果如图4所示:

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看来,原始创业资金是最重要的(50%),其次是个人能力(40%),并且需要人脉资源(39%)的支持,而学历的证明已经显得无足轻重(2%),这体现出大学生对于创业是有一定的现实认知的,有趋于理性的趋势。而对于创业最重要的要素创业资金的获取,有50%的学生认为创业的资金应该由自己赚取,同时也需要家庭的支持(21%)和好友的帮助(4%)。面对创业初期面临的问题,可以选择先就业挣钱后,再开始创业,也是大部分学生愿意选择的方式,还有部分学生认为可以通过向父母朋友借钱的方式,体现出大学生创业存在较强的自力更生的精神。

(四)大学生倾向于先就业再创业和采取合伙创业模式

对于就业和创业,大学生还是更倾向于就业,在调查对象回答“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你愿意接受低薪的工作,还是自己创业?”这一问题时,其中有43%的学生表示愿意接受底薪工资;而23.5%的学生表示希望能自己创业,但是依然有23.5%的学生表示尚不清楚,而当被问到“如果以后找工作很困难,你会选择自己创业吗?”这一问题时,有一半(50%)的学生愿意考虑创业,但是也要14%的学生表示不会,表明学生对待创业的态度有时只是作为一条退路看待,真正创业的并不多,可以看出大学生还是更倾向于先就业,而对于创业形式,结果如图5所示:

在众多的创业形式中,87%的绝大部分学生选择合伙创业的形式,只有13%的学生倾向于自主创业。他们认为,合伙创业可以充分利用团队的力量进行集资和出谋划策,是一种较好的创业方式,因而也能被更多人接受;而自主创业则需要个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和代价,风险较高。对于网络创业,有39%的学生表示是可以接受的,有17%的学生认为是不能接受的,更多人(56%)原因保留意见。这也说明,大学生对于创业的风险是有一定考虑的,尤其是面对新的创业模式。

三、大学生创业意识培育的对策与建议

(一)改变传统就业观念,树立科学创业理念

科学认识创业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自主创业既不是头脑一热的“下海”,也不是无法就业的无奈之举;它不仅要求学生能结合专业特长,根据市场前景和社会需求搞出自己的创新成果,而且要直接面向市场,面向社会,把研究成果转化为产品,创造出可观的经济效益,使大学生由知识的拥有者变为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做出贡献的创业者。科学分析创业理念,杜绝有将现实生活中出现的个别非正常的创业“成功”现象当作普遍,从而产生对创业前景过于乐观的预期。

(二)正确理解创业内涵,清晰规划创业目标

对于创业内涵,不要产生过于笼统的认识,简单认为是“当老板”或者是“成就事业”,要意识到能形成具体的目标并能制定实现具体目标的方案,经济管理类大学生要运用所学的运筹学和工商管理决策知识,做出对创业目标符合实际的可行性规划,对自身能力和所拥有的资源条件要有准确的认识并进行针对性锻炼,对创业目标进行科学规划和设计,明确目标函数,理解现实约束条件,并通过不断获取必要资源和提升自身创业能力素质来实现明确的、可行的创业目标。

(三)理论教学紧扣实践,积极开展创业体验

经济管理类大学生由于所学理论本身就与企业经营联系紧密,所以理论教学整体大方向上是会促进创业能力的积累,但是理论教学由于缺乏对现实世界认知的还原往往存在与创业实践脱节从而削弱指导作用。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在现实条件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锻炼,积极开展创业计划大赛等等创业实践活动,以提高学生创业实践水平,锻炼学生的创业能力。鼓励大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要求大学生多接触社会。让学生们在社会实践、创业实践等活动过程中将所学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正确认识社会的基础上了解社会的需要,积累创业经验,提升创业执行力。

(四)培养良好理财能力,实现能力资源耦合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和消费观,正确认识资金在创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资本运作和管理能力,积极寻找资金来源,拓展融资渠道,独立自主,摆脱资金来源的家庭和亲友依赖,学会科学、合理的运用资金。制定合理、完整和周密的创业培训系统,构筑扎实的理论基础;注重创业过程中根据创业的需要,随时对自己的知识进行检测、更新与补充,累积经验,形成良好的创业心态和合理的知识能力结构。将分析能力、组织协调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和执行能力与技术、资金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能力与资源的系统结合。

参考文献:

[1]黄彬.当代大学生创业意识初探[J].黑河学刊,2010,(06):142-143.

[2]刘凤清,乔芬.大学生创业意识现状及培养方式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0,(02):87-90.

[3]李琳.在校大学生创业意识的研究[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1,(02):41-44.

篇4

根据杰夫里・提蒙斯的定义:创业是一种思考、推理结合运气的行为方式,它为运气带来的机会所驱动,需要在方法上全盘考虑并拥有和谐的领导能力。[1]

身处高新科技前沿阵地的大学生,在这一领域创业有着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有意在这一领域创业的大学生,可积极参加各类创业大赛,获得脱颖而出的机会,同时吸引风险投资。[2]智力是大学生创业的资本,在智力服务领域创业,大学生游刃有余。另一方面,大学生能够充分利用高校教育资源,更容易赚到“第一桶金”。电子商务、互联网的发展日新月异,淘宝网的出现,的确改写了中国的商业格局,互联网消费成为人们当今生活的主流。[3]

一、经济管理专业知识

管理学包括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学、农林经济管理学、公共管理学、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等5个一级学科,共有15个二级学科。与经济管理有关的专业有:经济学、财政税收、金融证券、会计、审计、统计学、国际贸易、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公共管理、文秘、保险学、旅游管理、物流、投资决策、管理学。[4]

经济管理专业学习的科目如下:经济学、国民经济管理、现代经济管理、工(商)业经济管理、农(林、渔、牧)业经济管理、运输经济、劳动经济、股份制经济管理、贸易经济、技术经济、国际经济贸易、国际贸易、国际商务、国际经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工业外贸、财政、税收、金融管理、农村金融、国际金融 货币银行学、投资经济管理、证券投资与管理、保险、统计学、会计与统计核算、应用统计与优化管理、工商行政管理、工(商)企业管理、公司管理、国际企业管理、乡镇企业管理、乡镇建设与管理、邮政通信管理 、财务会计、企业会计、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农业会计、金融会计、税务会计、涉外会计、铁道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审计、理财学、资产评估、企业财务管理、现代财务管理、基建财务与预算、市场营销、物流管理、商品学、市场调研、工商企业营销、国际营销、经贸公关、旅游、导游、旅游经济、历史与文化旅游、饭店管理、酒店管理、宾馆管理、餐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劳动工资管理、房地产经营与管理、物业管理、房地产评估与开发、土地规划与地产市场管理、土地管理、管理工程等。

二、经济管理专业知识在大学生创业中的运用

上面介绍了很多经济管理专业可以学习到的知识,下面我就这些知识具体在大学生创业中的可操作的运用,简单阐述一下。

(一)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以人为主导,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及其他办公设备进行信息的收集、传递、存储、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系统。它以企业战略竞优、提高收益和效率为目的,同时支持企业高层决策、中层控制和基层操作,提供给管理者需要的信息来实现对组织机构的有效管理。

现在有很多大型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软件,可以应用于企业运行的方方面面,管理整个企业的流程,可以先通过沙盘模拟的方式进行熟悉,有利于同学们在创业之前形成一个感性的认识。知道企业需要有哪些部门或人员,及其具体要做的事情。

(二)创业团队的建立

创业团队是指在创业初期(包括企业成立前和成立早期),由一群才能互补、责任共担、愿为共同的创业目标而奋斗的人所组成的特殊群体。

一般而言,创业团队由四大要素组成:目标、人员、团队成员的角色分配和创业计划。现代企业需要的是少走从前的弯路,而从一开始就走规范化管理道路。因此,创业者在注册公司时就应该组建创业团队,一个好的创业团队对新创科技型企业的成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型风险企业的发展潜力(以及其打破创始人的自有资源限制,从私人投资者和风险资本支持手中吸引资本的能力)与企业管理团队的素质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一个喜欢独立奋斗的创业者固然可以谋生,然而一个团队的营造者却能够创建出一个组织或一个公司,而且是一个能够创造重要价值并有收益选择权的公司。创业团队的凝聚力、合作精神、立足长远目标的敬业精神会帮助新创企业渡过危难时刻,加快成长步伐。另外,团队成员之间的互补、协调以及与创业者之间的补充和平衡,对新创科技型企业起到了降低管理风险、提高管理水平的作用。

(三)创业计划书的书写

创业计划书是一份全方位的商业计划,其主要用途是递交给投资商,以便于他们能对企业或项目做出评判,从而使企业获得融资。

通常一本创业计划书在前面需要写一页左右的摘要,接下来是创业计划书的具体章节,一般分成十大章。

第一章:事业描述。必须描述所要进入的是什么行业,卖什么产品(或服务),哪些是你的主要客户。所属产业的生命周期是处于萌芽、成长、成熟还是衰退阶段。还有,企业要用独资还是合伙或公司的形态,打算何时开业,营业时间有多长等。

第二章:产品/服务。需要描述你的产品和服务到底是什么,有什么特色,你的产品跟竞争者有什么差异,如果并不特别为什么顾客要买。

第三章:市场。首先需要界定目标市场在哪里,是既有的市场又有的客户,还是在新的市场开发新客户,不同的市场不同的客户都有不同的营销方式。在确定目标之后,决定怎样上市、促销、定价等,并且做好预算。

第四章:地点。一般公司对地点的选择可能影响不是很大,但是如果要开店,店面地点的选择就很重要。

第五章:竞争。下列三种时候尤其要做竞争分析:1.要创业或进入一个新市场时。2.当一个新竞争者进入自己在经营的市场时。3.随时随地做竞争分析,这样最省力。竞争分析可以从五个方向去做:谁是最接近的五大竞争者;他们的业务如何;他们与本业务相似的程度;从他们那里学到什么;如何做得比他们好。

第六章:管理。中小企业98%的失败来自于管理的缺失,其中45%是因为管理缺乏竞争力,目前还没有明确的解决之道。

第七章:人事。要考虑现在、半年内、未来三年的人事需求,并且具体考虑需要引进哪些专业技术人才、全职或兼职、薪水如何计算,所需人事成本等。

第八章:财务需求与运用。考虑融资款项的运用、营运资金周转等,并预测未来3年的损益表、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

第九章:风险。不是说有人竞争就是风险,风险可能是进出口汇兑的风险、餐厅有火灾的风险等,并注意当风险来时如何应对。

第十章:成长与发展。下一步要怎么样,三年后如何,这也是创业计划书所要提及的。企业是要能持续经营的,所以在规划时要能够做到多元化和全球化。

三、实践效果及思考

在大学生创业孵化园中,对有创业想法的各个专业的同学进行了以上所介绍的经济管理知识的实践教学。通过管理信息系统的学习、创业团队的建立、创业计划书的书写等,引导学生的实际创业活动,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相得益彰。当然还存在着很多问题,还在不停完善中。

【参考文献】

[1]木志荣.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06,27(11).

篇5

关键词 :经管类大学生;创业意识;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7-0224-03

收稿日期:2015-01-18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2012-GX-050),重庆师范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郑景丽(1976 -),女,四川仪陇人,副教授,博士,从事战略管理和知识管理研究;蔡佳(1989-),女,山东威海人,硕士研究生,从事区域经济学研究;程支中(1970-),男,重庆黔江人,副教授,博士,从事产业经济学和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创业意识是一个人在进行创业活动时表现出的强大内驱力,是在创业活动中起动力作用的个性因素,它深刻反映了在面对创业时所体现出的心理状态和应变能力。完整的创业意识往往包括审视经济环境,洞察市场走向并做出正确决策的商机意识,把商机、机会转化为生产力的转化意识,制定合理创业计划的战略意识以及在创业过程中应对和化解风险的风险意识。要想创业顺利起步,创业意识非常重要。今年两会上,“创客”一词首次进入政府工作报告。这不仅体现了创业创新在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中的地位,也预示着新一轮的创业潮即将到来。尤其是作为经管类大学生,其专业方向和社会经济活动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经管类学生的专业素养使其能够很快适应当前飞速发展的经济社会,但是,创业意识的匮乏已经成为制约当代大学生创业成功的重要症结所在。因此,分析经管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有着迫切的现实意义。

1、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文以重庆大学、重庆工商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科技学院、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独立财经学院)六所高校经管类专业的大学生及研究生为调查研究对象,对其创业意识现状展开调查研究。共发放 600 份调查问卷,实际回收问卷 595份,问卷回收率为99.2%。剔除无效问卷 9 份,实际回收有效问卷 586份,问卷有效率为 97.7%。

本次调点针对在校经管类大学生,男女比例为46.8:53.2,各个年级分布状况为:大一年级10.9%,大二年级30.4%,大三年级31.4%,,大四年级17.4%以及研究生10.2%。其中85.3%的大学生没有创业经历,但81.6%大学生有实习或兼职经历。需要说明的是本次调查问卷以随机调查为主要方式,涉及年龄层次相对集中,样本范围较广,学生层次多样化,具有典型的代表性。

2.调查结果分析

2.1创业概念的理解有偏差

创业是个人凭借其对经济活动中信息、资源以及机会的掌握和合理应用,以相应的平台为载体,充分融合各种资源并借助相应的技术转化、创造预期财富的实践活动,创业过程是对资源的整合应用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价值所在的过程。而在此次调查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对创业的理解存在很大的偏差。其中,72%的大学生认为创业就是创办盈利性企业,片面的认为创业是一味的追逐商业利润,实现个人财富,部分学生因就业压力而被动创业。这说明大学生创业大部分还是为了追求物质方面的满足,而非精神层面的需求。

2.2创业热情高涨,创业意识薄弱

伴随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日趋增加以及针对大学生自主创业优惠政策的陆续出台,有效提高了大学生的创业积极性。从图2可以看出,有64%的经管类大学生对创业怀有极大兴趣。这说明创业在大学生中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尽管拥有的创业热情愈发高涨,但真正践行自主创业的学生却寥寥无几。大学生在创业实践中已经具有较强的商机意识,但是缺乏转化意识、战略意识和风险意识。空想不等于实际,这就是当代大学生创业意识薄弱的最大表现。

2.3缺乏对创业政策的深入了解

近年来,我国出台了许多扶持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但是根据图3可以看出,46%的大学生对创业政策与相关活动表示不了解或者不清楚,有些甚至不知道或从不参与学校的创业大赛等相关创业活动。创业政策及相关活动未得到广泛宣传导致学生对创业领域一知半解,模糊不清。这反应当前创业信息渠道过于单一,创业政策的宣传力度有待加强。

2.4创业经验不足,创业资金匮乏

尽管从图4中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对于创业受挫的心态变得积极乐观,但是创业并不是单凭一腔热血就可以顺利进行。从目前大学生的创业环境来看,其所处的经济环境和经济地位都是制约其创业活动顺利开展的因素。从表5中可以看出,大学生认为创业过程中的最大障碍是经验不够(77.1%)和创业资金的匮乏(74.1%)。对于初出茅庐的大学生来说,凭着一腔热血,但是没有足够的社会经验和阅历作为支撑,缺乏足够的创业资金来维持运转,其创业活动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和压力,更有甚者创业活动会半途而废。

3.经管类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途径

3.1强化大学生对创业内涵的正确理解

多数经管类大学生对创业都没有深入的认识和了解,他们所理解的创业是利用课余时间做一些可以赚钱的事情,或者是在将来用自己的力量开创一份事业,甚至有些大学生把创业当成互相攀比竞争、炫耀的一种手段,而并没有慎重的考虑到自己是否适合创业。为使大学生对创业的概念有准确的理解,首先学校要针对社会需求及学生自身的优势特点开设创业教育课程,让学生充分的了解创业相关概念、内涵和特点。从课堂教育纠正当前大学生各种错误偏激的创业理念,避免盲目创业,攀比创业以及迫于就业压力而选择创业的错误创业观念。其次,从大学生自身来讲,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创业成功。但是,现实并非如此。创业不仅仅是获取金钱的途径,而是整合资源,创新思维,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效途径。创业需要脚踏实地的付出劳动,它是一种职业生涯,是一种事业方式,是一个成长的过程,大学生应正确理解创业的内涵,运用自己做学知识,创造财富,谋求个人高层次的发展,实现自我和社会的价值。

3.2发挥高校教育职能,积极培育完善的创业意识

高校在职业规划教育中要提升对学生自主创业的鼓励和引导,发挥教育职能,积极培育完善的创业意识。首先,高校要继续鼓励大学生的创业积极性,对于大学生拥有的创业商机意识要给与足够的重视。引导和鼓励大学生不断地了解社会及市场的发展动向,培养创业中的市场观察洞悉能力。其次,高校要注重创业转化意识的培养。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要转变“重学轻术”的观念,牢固将实践和理论结合起来,制定培养具备实际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模式。再次,高校应进行大学生创业战略意识的培养,通过去企业实习,邀请企业家来学校讲演以及经典案例教学等活动,使学生具有创业初期战略意识。最后,高校要加强大学生的创业风险意识培养,通过在学校举办各种创业竞赛,让大学生在模拟实战中对创业的准备和风险有更直观的认识。

3.3加大创业政策宣传力度,积极获取创业信息

为支持、鼓励大学生创业,政府相继出台了多项扶持政策,其中包括提供小额贷款、减免税收、员工培训享受减免费优惠等。高校也纷纷推出鼓励扶持举措,重庆大部分高校都成立了创业指导中心,对学生开展创业教育,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类型的创业计划竞赛。针对这些措施,政府和高校要做好大学生创业文化氛围的宣传工作。不仅要通过传统媒体,如报刊、广播、电视,更要通过具有公信力的官方微博、微信、BBS等网络媒体来广泛宣传创业教育,提高对创业意识的整体指引和培(下转236页)(上接224页)养。作为大学生,也应该积极主动的去关注并参与各项创业活动和创业项目,将创业理论与创业实践充分结合,增强创业意识。同时利用现代快捷方便的网络,及时了解市场信息,关注市场动向,不与社会脱节,积极主动获取创业信息。

3.4提供资金支持,开展创业实践

解决大学生创业资金问题,一是政府政策支持,完善融资体系,尽量在注册登记、贷款融资、税费减免等方面予以扶持,提供一条绿色通道,使大学生申请贷款资金的手续、程序简单化,省略不必要的繁杂程序;二是社会资金支持,各银行与社会贷款机构降低对大学生贷款的审核门槛及贷款利息,帮助大学生自主创业;三是大学生自己也要提高自己的统筹规划能力,保证资金合理利用,避免出现资金链断裂,资金周转不畅等财务难题。对于缺乏创业经验这一难题,大学生要积极主动的参与各种创业实践活动,如创业大赛、模拟营销比赛、校园商品、甚至是兼职打工、企业实习等。在实践中面对突发的新问题,通过克服困难和解决这些问题来完善知识结构,积累创业经验,形成新的创业意识。

参考文献:

[1] 石岩,刘洋.经管类大学生创业意识及能力的培养研究[J].经

济研究导刊.2014(4):245-247

[2] 邹玉瑾.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素养问卷调查及其对策分析[J].

2012(8):76-78

[3] 韩丽霞.大学生创业指导教程[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

版社,2010(8):3.

[4] 魏秀艳,于宏辉.浅析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影响因素及培养[J].

2012(12):88-89.

[5] 赵冬梅.河北省经济管理类本科院校大学生创业意识的调查

报告[J].2010(10):96-98.

[6] 金天.经济管理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的调查研究[J].2013(1):

279.

[7] 孙福东.黑龙江省高职大学生创业意识的调查和研究[J].2015

篇6

二、实习时间:

2010年6月29日至2010年7月24日

三、实习地点:

吉林省宏大防水材料有限公司。办公地址:延吉市朝阳街光明小区北侧。厂址:图们市图曲路365号。

四、实习单位概况:

吉林省宏大防水材料有限公司始建于1997年8月份,座落于美丽的长白山脚下、图们江畔。是集科研开发、生产销售、设计施工于一体的综合性防水材料企业。是国内较早生产改性沥青防水卷材、聚乙烯丙纶高分子防水卷材以及防水涂料的专业生产企业之一,是中国建筑防水协会会员单位,在同行业率先通过了IS0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企业拥有雄厚的经济技术实力,拥有国内先进的大型现代化流水生产线设备,年产量已突破600万平方米,产品的配方、工艺及性能指标等方面都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企业目前已形成了“禹威”牌改性沥青防水卷材、聚乙烯丙纶高分子防水卷材以及防水涂料等系列产品,其中包括柔性体、弹性体(SBS)、塑性体(APP)改性沥青防水卷材、聚乙烯丙纶高分子卷材、聚氨脂防水涂料、JS复合防水涂料等,这些产品能全面满足防水工程方面多层次的需求。均获得省市优质产品称号,被吉林省政府命名为“吉林省名牌产品”、“用户满意产品”,被吉林省消协评为“消费者信得过产品”,被质协评为“质量担保产品”,被吉林省工商局评为“著名商标”、“重合同守信用单位”。

企业采用现代化经营管理模式,不断内求提高、外求发展,坚持以市场开发为主体,实施名牌产品战略的方针,用优良的技术和服务为顾客提供高品质的防水材料,与各界朋友真诚合作,共筑宏伟大厦。

五、实习内容:

我们的实习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7月1日—7月14日,主要是以走访延吉市各大建筑设计院为主,以延边大学学生的身份,以科研立项数据调查的名义,调查有关延吉市建筑业的在建工程数量和具体地址、延吉市未来的规划、建筑规模和数量等方面的数据。第二阶段从7月14日—7月24日,主要是根据前阶段的调查成果,进行实地调查,以吉林省宏大防水材料有限公司推销员的身份,直接向各大建筑单位和施工方推销我们的防水材料。

吉林省宏大防水材料有限公司的李崇李总经理向我们详细的介绍了防水材料基本知识,包括材料的组成成分,材料的价格,材料的性能以及我们公司的销售情况,生产情况,盈利水平等等。下午,由于里总有事出去了,我们就被安排在办公室,帮着整理一些办公室的文件。

明确完工作的内容和步骤之后,我们开始着手了。经过大家的讨论,我们决定以延边大学学生的身份,以科研立项的名义进行调查,主题是《金融危机对延吉市建筑行业的影响》。

真正的工作开始了,为了是我们的调查更有效率,我们对每个人的工作内容进行了分工,我则负责记录他们的调查内容,并进行整理,以下是我们在7月6日向延吉市建筑设计院总工会的朴永默朴院长调查的一些内容:

根据朴院长对目前经济形势的评价,现有的房地产市场不是很乐观。主要原因有:国家政策的不鼓励,导致开发商可贷款金额减少,资金供应出现短缺,材料供应商也为周转资金而大幅降价销售材料。

这就是我们对每家建筑设计院所采取的调查方式,以及我们所得到的信息,信息的整理格式的样本。在接下来的问卷调查中,我们同样采取了以上的方式,整理出了以上格式的调查成果。前期的工作在两周之后顺利结束了,而接下来的工作对我们来说则更具有挑战性,从7月14日~7月24日,我们将根据前阶段的调查成果,进行实地调查,以延边宏大防水材料有限公司推销员的身份,直接向各大建筑商推销我们的防水材料。直接前往工地是很不安全的,但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我们还是进行了分组,在出发前,我们都相互提出了一些应注意的事项,最主要的是要注意安全,同时要注意每天都要对当天所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汇总,整理并向李总进行汇报。这就是我们实习的基本内容。

六、实习心得:

转眼之间,为期4周的实习已经结束了,虽然工作的时间很短暂,但对于我来说所有的经历都是刻骨铭心的,这是我人生当中的第一份正规的实习工作,在这里我学到了很多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也认识到了自己还有很多的不足,真是受益匪浅。

以下是我在实习期间对工作的总结和自己的心得体会。

篇7

篇8

经济管理类的大学生普遍思维活跃、乐观开朗,愿意接受挑战和尝试新鲜事物。在入学教育中需根据学生的以上特点,精心设计和部署安排形式多样,内容新颖并有较强针对性的系列模块化的入学教育体系。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这些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并取得一定效果和经验。

一、新生入学教育的模式探析

(一)精心做好前期准备工作,确保“迎新”及入学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在新生入学系列工作中引入学生“助理班主任”工作模式,做到优中选优,从高年级的学生骨干、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中选拔优秀学生组成新生班助理班主任团队,给每个新生教学班的班主任配备一男一女两名学生助理班主任,协助学院和老师开展新生工作。要做到未雨绸缪,及早准备。从每年5月份起,就开始着手进行当年新生助理班主任的选拔和培训工作。选拔采取了“边培训边淘汰”的“人才库”模式,将通过多轮筛选层层选拔选出的助理班主任候选人组织起来,进行有关心理适应、团队辅导、班级建设等多轮有针对性的培训,根据候选人培训的情况和表现进行考核和淘汰,最终确定出最适合的人选作为新生的、助理班主任。这些助理班主任在“迎新”工作和入学教育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新同学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的好向导。每年进入8月份,入学教育日程安排等工作便已展开。会根据当年新生招生规模和招生模式进行有针对性的精心设计、多次讨论和协商最终确定入学教育时间和安排。比如2011年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出了经济大类招生的新形式,允许大学新生进入大学学习后再进行专业分流。新的专业培养方式也给新生入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学校、老师、各级学生组织和助理班主任的通力协作、密切配合下,周到细致的准备和创新入学教育有关安排,确保了入学教育的效果和时效性。

(二)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构筑多层次心理关怀和干预体系

高度重视,积极引导。进入陌生的环境,面对全新的学习和生活,势必会产生心理上的不适应,积极的关怀和引导是尽快适应的有效方式。因此,在新生报到的第一时间便安排心理健康的讲座,邀请校内外的专家主讲,主要针对新生从高中转入大学的心理转变进行讲解,引导广大新生如何调整心态,尽快适应大学的生活,积极面对人生,分享成功的经验。此外,专门安排新生进行心理健康UPI、艾森克测试,以作为新生认识自我、找准努力方向的参考依据,同时用以及时发现心理状况异常者,掌握第一手资料,利于后续心理干预工作的及时有效的开展。针对个体融入新集体的障碍问题,特意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安排了班级人际关系“破冰”的团队辅导等活动,有效的消除了拘谨和陌生感,逐步形成团队凝聚力,为广大新生迅速融入新的班集体创造了条件和机会。最后,构筑了有效的心理关怀和干预体系。每个教学班均配备一名经过专业训练的朋辈心理辅导员——心晴使者,与学院的专业二级心理辅导站“心晴工作室”以及学校心理健康辅导中心一起,形成了“校—院—班”三级的心理关怀和干预机制,为及时疏导和解决广大新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创新“爱校荣校”教育的方式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创新手段,保证效果。“爱校荣校”教育是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广大新生热爱母校、建设母校热情的主要途径。经过精心的设计和安排,改进和创新了“爱校荣校”教育的手段。以学校百年发展的辉煌成就为感召,安排新生参观学校的美丽校园,形成良好的第一印象;其次,通过参观校史馆、观看校史纪录片、邀请校史专家开展的校史专题讲座等多方式结合,深刻了解我校的光荣历史和优良传统,使其形成以母校为荣的自豪感;最后,结合学科特色,邀请历年在全国性学科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精英团队进行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成果的现场答辩和观摩,激发广大新生的学习热情。并与其他方面内容穿插讲解,包括学院科技创新活动、文体活动成果展示和医保知识讲座等,既避免了内容和方式的单调性又保证了教学质量。

(四)强化校纪校规和安全教育,狠抓纪律养成和学风建设

篇9

1 经管类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从毕业生专业的方向和职业生涯取向来说,经济管理类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去向为大中型企业的经济管理部门、银行、各种证券金融公司、物流公司、外贸公司等。由于近些年毕业生的数量剧增,市场转为“买方市场”,企业的选择权越来越大,对毕业生的实践能力要求也是水涨船高,他们只给毕业生极短的适应期,甚至一些企业不再愿意花费时间和财力去培养一个毕业生的“上手能力”,而是要求立刻上岗。为了适应企业越来越苛刻的要求,学生在校期间除了接受系统的经济管理相关专业的理论学习外,必须学以致用,加强自身实践业务能力的培养。

2 弱化就业能力的原因分析

2.1大学生自身原因

经管类大学生就业难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本身的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的欠缺。主要表现在:1_专业能力不足。用人单位对能体现经管职业特征的人际技能、概念技能和技术技能的要求很高,而经管类大学生在这方面的理论与实际脱节现象严重;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知识不系统、不扎实、综合技能水平不高:2.实践能力低下。一些经管类大学生在校期间对理论学习重视有余,却对专业实践学习不够重视,不愿意到企业进行实习或兼职,不愿花时间参加学生社团活动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结果眼高手低,实践能力低下;3.人文素质不高。用人单位往往将企业文化与经管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结合起来,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十分重视。而许多学生对人文素质的提高不够重视,不注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具体表现在人文知识面偏窄、表达能力、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敬业精神、团队协作意识等较差,在综合素质上不太适应实际经管岗位的需要和要求。

2.2高校培养模式不利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

主要表现在:1.办学思路出现偏差。高校的办学方向更多地强调学科或科研发展规划,没有把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提升到办学战略高度。2专业与课程设置不合理。一些高校在进行专业设置时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不是根据市场的需求设置专业,而是单纯地根据主管部门的要求或者是从自身经济效益考虑设置专业,造成人才培养与市场的脱节。经管类专业课程结构不合理,导致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影响其综合素质的提高及社会适应性。不重视实践环节,或在经管类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

3 提升就业能力的策略

3.1提高经管类学生的人文素质

用人单位在评价经管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时看重的指标依次是敬业精神、团队协作意识、沟通能力、道德与诚信、专业知识结构和适应能力等。因此,提高经管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是提升其就业能力的关键。高校要重视人文教育,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淡化专业界限,厚基础,宽口径,更好地实现智育与德育的统一、知识与技能的统一、做事与做人的统一。创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校园浓厚的人文氛围是提升经管类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学校可以通过校园文化节、经管学科竞赛、企业经营模拟、企业招聘模拟等形式开展活动,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与,让他们在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3.2加强职业教育、转变择业观念

对于经管类毕业生来说,首先作为毕业生就业工作者,要根据学生的就业心态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这一规律,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思想教育;其次要针对大学生的特点,邀请省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省大学生职业规划专家、校招生就业处的工作人员对经管类毕业生进行系统全面的就业教育、创业教育、毕业教育。另一方面,启动就业个性化服务,全面提高毕业生的心理素质教育。除了日常的职业规划课程教学,各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还可以专设就业咨询室,由专业人员为求职过程中毕业生提供心理咨询和调试。

3.3创新就业服务方式,大力开拓就业市场

首先要树立新思维,积极探寻就业指导模式。各高校应该培养具有较高专业程度的就业信息咨询师,面向各毕业生提供个性化咨询,对新出台的法律法规和最新就业发展形势加以分析并因势利导。同时,在就业网络建设中,还应建立校友信息库。充分利用校友网络资源,特别是知名校友的力量和人脉资源,适时举办校友经验交流会和就业推荐会,大力开拓就业市场,为毕业生广开就业门路,提高毕业生的就业几率。

篇10

[

关键词]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4)04?0073?03

[收稿日期] 2014-06-16;[修回日期] 2014-07-23

[基金项目] 2013 年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创业精神与创业能力培养的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研究”(2013GG015)[作者简介] 郑晓燕(1963-),女,山东乳山人,德州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党总支书记,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长期以来,社会赋予高等教育的职能主要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是高层次的专业化教育。作为高校,已经意识到了目前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状,许多高校已经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改革,开始注重培养有国际视野、独立思考能力、社会责任感、有文化修养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大家知道,传统的教育评价往往是以学生在校期间的考试成绩作为评判标准,评价形式过于单一。虽然近几年随着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一些高校开始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我国高校也在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体系进行了不断的改革,但仍然存在评价方式单一、评价指标体系不科学等问题[1]。经管类专业大学生由于具备经济及管理基础知识而具有创新创业的先天优势,如何对经管类专业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进行科学地评价,如何使评价体系、评价方法具有客观性和可操作性,进而使其服务于高校大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并最终实现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已成为我们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经管类专业大学生的特点

经济管理类学科是文理渗透的综合性学科,而与单纯的理工科和文史类学科的学生相比,经管类专业的大学生无论是在思维方式、学习方法还是创新实践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特点:

(1)从思维方式的角度来看,理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强,可以通过严格遵照公式、定理来进行推理,从而来寻求标准答案;而文科生则偏重感性思维,往往是抓住问题主旨后进行发散式思维[2]。而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则是综合了以上两者的特点,既有严密的逻辑思维,又能够发散延伸。因此,经管类专业的大学生在看待问题时会更仔细、透彻,具有独到的见解,具有良好的创新创业潜力。

(2)从所学知识的角度来看,经管类学科的学习更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要求学生能够实时关注经济动态,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学以致用。但由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速度比较快,仅靠课堂的讲授远远满足不了学生,因此,就需要经管类专业的大学生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3)从创新创业要素的角度来看,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并不能像理科生那样通过不断的实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很难拿出实实在在的甚至是看得见的科研成果,因而往往会忽视对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对经管类学生来讲,只要是在科学思想的指导下,运用科学理论与方法,在社会科学领域特别是经济管理领域进行开拓性思考,特别是在解决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矛盾时,都会激发出他们的创新创业思维。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

经管类学科的特点决定了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和创新创业成果与理工科和文科有着显著的差别。因此,对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指标的设计也应充分考虑学科特点和学生特点,在阅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遵循科学性、全面性、可操作性等原则,通过有针对性的与专家、经管类专业教师的深入探讨和与不同专业学生的座谈,初步建立了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全面考虑了影响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各个因素,主要由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和非智力因素的指标组成(见表1)。

可根据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标准进行打分,根据分数将创新能力划分为四级,分别为I 级,得分≥85 分,创新能力很强;II 级,得分为70~85分,创新能力较强;III 级,得分为60~70 分,创新能力一般;IV 级,得分为<60 分,则认为创新能力很差。

三、经管类学生创新能力评价实例

本文以德州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学生的创新创业实例进行评价研究。

(一)构造判断矩阵

针对上一层次的某因素,选取本院相关专家、领导、教师对各评价指标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重要性程度按1-9 赋值(重要性标度值见表2)。

通过对两两比较结果的汇总分析,得到如下判断矩阵(见表3 至表7)。

对其进行一致性检验, 由于CI=0.0511 ,CR=0.0511/0.90=0.0568<0.1,所以此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可以接受。

(二)确定评价体系各单层次指标权重利用方根法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特征向量代表该层次各因素对上一层次某因素影响大小的权重。

(三)进行一致性检验

例如,可以由学校的院系领导、辅导员、任课教师以及学生代表分别依据10 个指标的评分标准对某学生进行打分,分数分别为:x =(80,76,90,82,75,80,85,84,80,72)则由公式(1)可得S=80.5572,则该学生的创新能力属于II 级,创新能力比较强。

四、小结

本文从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和非智力因素四个方面构建了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利用层次分析法具体计算出了各指标的权重。设计的评价指标体系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可操作性强。通过应用此模型,能避免评价者个人主观臆断的缺点,较好地保证了评价工作的客观性、适用性和操作的便利性,也能较好地发现创新能力强的学生,较为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同时,从所得的指标体系权重可以看出,观察判断能力、发散思维能力以及实践创新创业能力在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实践创新创业能力更是重中之重。因此,我们希望通过我们在这一领域的探索,对今后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在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等培养着力点的把握上提供一定的借鉴,为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大学生顺利走向社会,实现高质量就业,提供有价值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汪芝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6(4):131-132.

篇11

在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的背景下,随着招生与分配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过去那种大学一毕业就能直接去单位报到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毕业生”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开始面临着市场化的考验。高等农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应以社会评价尺度为主,即应该提高人才培养对社会的适应程度,对于大学生的培养而言就是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当学校内部的评价尺度与学校外部的评价尺度,即社会的评价尺度出现不一致,社会就会不认可学校培养的学生,出现目前存在的大学生就业问题。而且,高等农业院校内部一般将重点放在农学方面,即重视对农学专业学生的培养,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针对这些情况,加快高等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改革以培养社会急需人才就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了。因此,在高等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学改革中,必须强调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一、 大学生就业能力与USEM就业能力模型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界定

国外学者对“就业能力”的概念一直没有达成共识,存在诸多不同的理解。例如,国际劳工组织(ILO)则指出,就业能力是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以及应对工作生活中出现的变化的能力;美国教育与就业委员会关于就业能力的定义是,就业能力是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进一步讲,就是能使劳动力在人才市场内通过充分的就业机会,实现潜能的自信。学者 overtoon(l998)则认为就业能力不是一种特定的工作能力,而是在横切面上与所有行业相关,在纵向上与所有职位相关的能力;哈韦(LeeHarvey,2004)认为就业能力是被雇佣者具有并在劳动力市场上展示的,雇主所需和被认为有吸引力的技能总和;加拿大会议委员会(CBC,2008)将就业能力定义为“个体为实现自己在劳动市场的抱负和潜能而应具备的品质和能力”,等等。

在国内,郑晓明(2002)的观点基本上代表了国内大多数学者的观点。他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就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

通过对中外相关研究文献的回顾,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西方的研究者还是国内的研究者都还没有得到一个关于就业能力统一的看法。但对于我国的高等教育就业指导实践来说,一个无法达成共识的理念显然是无法指导实践的。因此,从指导实践的角度考虑我们迫切需要一个相对统一的关于就业能力的界定。本文认为就业能力不同于职业能力,职业能力指向的是某个具体的职业任务,它特指个体胜任某种特定职业的程度。而就业能力是指在不同工作场所就业所需要的能力,也就是指一般能力或基础能力。这样一个界定有利于不同的高校从自身实际出发,切实改善教学活动,努力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

(二)USEM就业能力模型简介

就业能力在国外被称为可雇佣性 (Employability)。并被作为大学毕业生能否合格毕业的一个重要且关键的指标。英 国学 者 PeterT Knight& MantzYorke提出了可雇佣性构成的USEM理论,并建立了由USEM构成的可雇佣性 模型。在这一模型中。可雇佣性 由学科理解力、技能、自我效能感以及元 认 知能 力组 成。如 图 1所示,USEM的四个组成部分相互影响,最终组合成就业能力。

学科理解力是指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要求学生不仅要能够掌握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能理解各专业知识之间的关系。技能包括专业技能和通用技能。通用技能则是适合各类职业的综合能力。学科理解力和技能对于就业能力的影响显而易见,除此之外,就业能力还包括自我效能感和元认知能力。班杜拉在 1977年提出了自我效能感的概念,他认为所谓自我效能感 ,是指“人们对 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斯塔科维奇和鲁森斯 1998年针对组织行为这一领域给出的更广泛、实用性更强的定义:“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 自己能力的一种确切的自信心,这种能力使自己在某个背景下为了成功地完成某项特定任务,能够调动起必须的动机、认知资源与一系列行动。”“元认知”概念是弗莱维尔提出来的。

按照弗莱维尔的观点,元认知就是人对于自己认知活动的认知。元认知过程实际上就是指导、调节我们的认知或认识过程,选择有效认知或认识策略的控制执行过程。其实质是人对认识或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对学生来说,元认知实际上就是在学习活动中通过对自己、学习任务与学习方法的认识,来准确地体察和自觉地控制 自己的学习活动,从而主动地有效地发展 自己。而元认知能力也就是在学习活动中,自我认识、自我控制,以求得 自我发展的能力。简单地说,自我效能感和元认知能力就是 自信心和自我发展能力,它们在就业中起着非常重要 的作用。因此 ,本科教学中不但要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更应该加强自我效能感和元认知能力的培养。

二、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及就业能力

(一)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就业现状

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流向主要分为出国、考研 、考公务员、工作和创业 ,其中真正就业的应该为考上公务员、工作和创业。以近三年本校经济管理类本科学生为例,就业情况基本如下。

1、就业率

怎样才算找到了工作?传统意义上,只有签署教育部统一印制的 “三方协议”才算就业。这是狭义的大学毕业生就业。但是,随着就业体制的改革以及就业形式的多元化,有些大学生虽然找到了工作,但用人单位没有独立的人事权,只能签订临时就业协议或劳动合同。事实上,他们已经实现了就业,我们也将其纳入统计范畴,作为广义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率。近三年本校经济管理类本科学生中,广义就业率的学生数约占其总人数的占90%。

2、专业对口程度

在上述实现就业的毕业生中,专业对口的三年平均为72%,不对口的占23%,空缺的人数占5%。

3、就业地区分布

近三年,本校经济管理类本科已就业的学生中在湖南就业的52%,广东为8%,上海为 5%,浙江为 4%,四川为2%,其他地区为19%。可见,本校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最主要的是在湖南本地就业。

4、就业行业分布

近三年本校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就业的行业中,比重最高的是金融保险业,占14%;贸易餐饮业和房地产,分别占12%和10%;交通运输和仓储邮电通信业,占 11%;教育文化和传媒业,占 8%;党政机关和社团,占9%;社会服务业和房地产也有一定的比重 ,其他行业则比较分散。

5、单位性质分布

三大集中分布的单位性质为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事业单位,分别占30%、20%和 18%,接着是外资企业、占10%,政府机关9%,自己创业仅占 0.2个百分点。

(二)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

1、样本采集

本文所采用的数据来源于两方面:一是和许多当地聘用了高等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企业的高管的约谈;二是针对高等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已毕业和在校学生发放的《高等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学生就业能力现状调查》。在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编制高等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学生就业能力现状试行问卷,并向本校部分已毕业和在校经济管理类学生发放100份进行预测,收回有效问卷95份,经分析修订,形成正式问卷。问卷调查的结果通过ASP+SQL的程序导入到SQLSERVER数据库,然后运用 SQL语句对影响高等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学生就业能力的各个构成部分进行分析。

2、数据分析

(1)“学科理解力”方面的现状。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企业高管和65%的学生认为高等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毕业生掌握的知识过时、知识面较窄。

(2)“技能”方面的现状。调查显示,将近一半的企业高管和学生认为高等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毕业生专业技能较弱,缺乏基本专业技能,毕业生进入企业后,一般需要经过半年至一年时间的培训才能开展工作。

(3)“元认知能力”方面的现状。经过调查发现高等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毕业生缺少元认知能力。一方面,学生掌握的知识过时、知识面较窄,另一方面,长期的应试教育,被动地受知识,使学生的学习能力下降,在课堂之外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不够。

(4)“自我效能感”方面的现状。通过调查发现,高等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毕业生缺少实际工作经验和,而且技能的缺乏、学习能力薄弱使得学生的自信心下降,即自我效能感差。

上述情况是根据 USEM模型理论反映出的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毕业生就业能力弱的问题。

三、以培养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就业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改革模式

根据以上的分析,要提高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就要拓宽专业知识 、增强专业技能、加强学习能力和提高自信心等。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改革可以围绕上述几个方面进行。

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四年的本科教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基础教学阶段 、专业教学阶段和职业教学阶段。如图2所示。

1、第一教学阶段即基础教学阶段,它包括三个模块:基础教学模块、综合能力模块和就业指导模块。基础教学模块包括公共课、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理论教学。综合能力培养模块着重加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思维能力、整合能力和交流能力的训练,这是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这一阶段的就业指导模块由学工部承担,主要内容是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图2 基于USEM模型的教学改革三阶段

2、专业教学阶段包括专业教学模块、部门经济管理的基本能力培养模块和就业指导模块。专业教学模块包括必须的专业课程学习。部门经济管理能力培养模块是在第一阶段综合能力的基础上 ,进一步加强学生的部门经济管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技能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并且可以满足工作单位的需要,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这一阶段的就业指导模块与第一阶段中的有所不同,应由专业教师承担这一工作,把职业生涯规划进一步具体化。

3、职业教学阶段包括职业教学模块、部门经济管理能力培养模块和就业指导模块。职业教学模块由指导教师和实习单位或

意向就业单位共同承担。根据就业意向,指导学生学习与工作性质相关的专业知识,以适应今后工作 的需要。职业教学模块可以进一步分解为若干个子模块,以供从事相关工作的学生选择。这一阶段的就业指导模块业由学工部、指导教师和就业(实习)单位共同承担,探讨步入社会后将会遇到的一些问题,以尽量缩短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的不适应期。

[参考文献]

[1]白剑宇,吴春.基于USEM 模型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9).

[2] LeeHarvey.OnEmployabilitytheHigherEducationA—cademy.2004.

[3]赵付明,张墙玉.高校教学改革要与学生就业工作相结合[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2).

篇12

(一)信息化环境下,教育背景发生了巨大变化

高等教育从开始的精英教育转变为现在的大众教育。单一教育转为多元教育,呈现课程、实践、创业、实习、心理、体育等多元的教育方式和评价角度;“封闭式”校园转为开放校园,互联网、数字校园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广阔学习和社交空间。

(二)学生的活动发生转变

教育背景的变化催生了学生的变化。新时代的学生与以往有什么不一样呢?首先,学生的活动不再局限于课堂,他们开始积极地参与课堂以外的各种各样的活动,例如创业,社会活动、实习等。其次,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书本,他们开始活跃于各种网络在线课堂,热衷于电子知识的学习。最后,学生的思想不再局限于被管理,他们开始有自己的主见和主张,崇尚个性,追求自我的实现。正式由于新时代学生的这些新变化,让我们的学生管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三)当前学生管理面临的问题

(1)被动管理。目前由于学生管理者缺乏有效途径获取每个学生的实时情况,无法对学生主动关怀。常常是在异常发生后,学生管理者才被告知去善后。这种亡羊补牢的方式让学生受到伤害,也让学生管理者每日疲于应付,身心疲惫却得不到学生和学校的认可。

(2)群体管理。当前管理主要以班级为集体统一管理。开班会、班级活动等都是最主要的方式。但是在信息爆炸、文化价值观多元化趋势日益增强的今天,每个学生的价值观、性格、兴趣爱好都千差万别,“一刀切”的群体管理方式已经无法适应现实需求。与知识学习相比,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是最需要个性化的,但我们现在基本都是实行同质化管理。一人得“病”全体学生都得“吃药”,这种状况既不科学,效率又非常低。

(3)粗放管理。传统管理重在管理学生上课情况和人身安全。常常采用点名、手工填表等粗放管理方式。而当今学生的校园和社会生活多姿多彩,学生思想活跃,个人意识增强,价值观容易受到社会影响。粗放管理的方式不能发现学生的细微变化,现实中常常由于细微的忽视而酿成大错。

二、大数据学生管理建设的挑战

(一)大数据在学生管理方面的关注和投入较少

在慕课(MOOC)如火如荼开展的同时,各大高校针对学生管理的大数据应用却黯然失色,缺乏应有的关注和投入。其实用户行为分析早已是各大电商、企业等最核心的大数据应用。只有了解用户,才能提供最贴心的服务。同样,高校只有了解学生,才能真正让学生管理变成服务。虽然高校近年越来越重视学生管理,但是利用大数据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管理在教育行业还没有重视起来,也没有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研究和建设。

(二)数据应用中的安全与隐私保护

我国保护用户隐私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为了学生的安全,做到安全监管无死角,是否允许在校园各重点活动区域(课堂、食堂、宿舍、图书馆、第二课堂等)安装视频监控探头?为了获取学生行为,是否允许学校在学生不知情时通过校园卡或者手机等其他感知和探测技术获得学生数据?这些问题在整个教育行业都是个大难题。学校的信息部门如何在大数据环境下确保信息共享的安全性?如何为用户提供更为精细的数据共享安全控制策略?这些问题更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三)信息化基础建设需完善

由于前期的校园信息化建设仅用于满足学生和教职工的基本需求,没有考虑到大数据的应用。如果要进行大数据的分析,目前学生个体数据的还远远不够。因此学校信息部门需要思考如何更多地获取或感知学生的数据,从而对应地完善信息化基础建设。

三、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管理的途径

大数据只是一种技术,技术必须要与业务有效地结合,才能产生最佳的结果。因此大数据时代高校学习管理的研究,不仅仅是信息部门的工作,也是学工部门的工作,更是全校层面应该统一思考和规划的重大课题。而如何利用大数据来进行提升高校学生管理能力的应用却关注和投入甚微。高校该如何开展大数据学生管理的建设呢?

(一)学生的数据如何采集

学生从报名、入学开始,到在校、毕业、离校、就业等整个过程都会有相应的数据产生,这些数据究竟怎么采集?可以利用一卡通校园卡或其他感知技术产生数据;利用数据交换平台接入学校各个部门业务系统的数据;通过学生在图书馆阅读纸质、电子书籍产生的数据;通过学生使用校内系统浏览新闻、社交等获取WED行为数据。另外,利用校园网内各种IT系统和设备产生的日志数据等等。

(二)学生的数据分析

通过对学生的大数据分析来得出一些相关性结论,提供给学生管理者参考。比如我们还可以根据学生每天在食堂吃饭的情况,判断其是否生活困难。也可以根据上网数据发现网瘾学生,根据学习情况挖掘可能学业困难学生,根据在校消费、门禁等发现在校率低的学生。总之,学生大数据分析可以让学生管理者实现精准管理,更有针对性的帮助与指导。

(三)学生数据应用

(1)安全方面。提前预警不在校、未归寝的危险信息号;异常发生以后利用数据追溯过去行为,追查原因;过去学校主要靠人发现学生晚上不回来,现在凭着大数据预警信息,可以及时发现学生晚归情况,及时进行处理。同时如果学生失联,可以调取历史数据,为寻找提供线索。

篇13

1、大学生经济资助管理与服务的意义和目标

经过数年的不断探索与经验积累,我国目前已经形成了“以国家助学政策为基础,以高校实施为主体,以多渠道社会资助网络为辅助,以家长联动为纽带”的极具时代特色的大学生经济资助体系。落实到学生工作管理与服务的层面,大学生经济资助保障与管理具有重大的意义。第一,大学生经济资助管理与服务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第二,大学生经济资助管理与服务是学生工作公平公正开展的具体体现。第三,大学生经济资助管理与服务是学校树立对外形象的最好宣传。第四,大学生经济资助管理与服务有效地推进了和谐校园的建设进程。

大学生经济资助的管理与服务是学生事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开展大学生经济资助工作要实现以下目标:第一,全面保障每个热爱学习的贫困学生能够安心学习。第二,确保贫困生认定程序的公开、公正和公平。第三,保证贫困生的精神脱贫。第四,培养大学生诚信、互助、礼让、关爱的文明新风。

2、大学生经济资助管理与服务的内容

从高校学生管理的角度来看,大学生经济资助保障体系的管理与服务工作主要包括学生经济资助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奖、助、贷学金的管理与发放,其他资助形式的拓展与实施,贫困生心理教育等。

2.1大学生经济资助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学生工作部门要建立完善的经济资助管理制度,包括贫困生档案,贫困生家庭经济状况认定制度,贫困生勤工助学制度,贫困生助学贷款管理制度,贫困生奖助学金发放制度等。

2.2大学生经济资助形式的管理与实施

我国现行高等学校资助体系按照资助方式不同,可以分为奖学金、助学金、学生贷款、勤工助学、学费减免、临时困难补助、学生能力培训等模式,这也是大学生经济资助管理的主要内容。

2.3贫困生心理教育与管理

目前高校大学生资助工作更多地重视对贫困生进行物质上的直接救助,而对这一特殊的贫困生群体的心理状态与思想状况等深层次问题缺乏关注与解决,贫困生的“心理贫困”问题日益严重。大学生在物质上的贫困是暂时的,但精神上的贫困如果解决不好,就会影响他们以后的发展。因此,在帮助他们解决经济困难的同时,还要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和精神帮助。

3、大学生经济资助管理与服务的方法

各高校在加强大学生经济资助保障管理工作的同时,适时转变学生工作理念,及时更新学生工作方法,实现“管理”与“服务”双管齐下,共同确保大学生经济资助保障工作的顺利进行。

3.1建立健全学生资助管理制度,使学生经济资助保障工作有章可循

3.1.1建立贫困大学生档案

档案包括学生本人基本情况,家庭成员情况及收入情况,存在何种困难及困难程度,学习成绩、受资助项目及金额、表现、诚信情况等。将以上资料备案,每学年根据变化进行变更,作为学生经济困难认定的一个重要参考。

3.1.2做好学生家庭经济困难认定工作

首先,优化组织管理,完善家庭经济困难认定机构建制。

各学院成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组,全面负责困难认定工作;各年级(或专业)成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评议小组。

其次,建立科学程序,开展家庭经济困难认定工作。

学生家庭经济困难评估应立足硬性量化积分,同时兼顾柔性民主评议,切实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合理分配资助资源,避免产生“贫富分化”和不公平等现象。具体程序包括:

(1)组织材料。接受学生申请书和学生家庭经济调查表。

(2)经济状况量化评估。家庭经济困难认定方案应从家庭经济状况、学生消费情况、学生操行表现等方面建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指标体系,通过家庭人均年收入、家庭成员大病支出、家庭受教育子女数量、家庭劳动力与总人口比例、家庭遭受突然变故情况等多项指标对学生困难程度进行量化评估,并按其评估分值进行排序,初步判定学生的困难程度。

(3)民主评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评议小组就申请学生的消费情况、学生操行表现等方面进行民主评议,根据评议结果进行适当调整和修正。

(4)确定经济状况等级。结合学校关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控制比例,确定学生是否为经济困难学生及困难等级.

第三,公示认定结果,接受学生来访。

认定结果评审完毕应进行至少为期一周的公示,期间相关负责部门要接受学生的询问、来访,从而保证资助工作公开公正开展。

3.2公平、公正、公开,认真做好各项奖助学金的评审及发放工作

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和高校奖助学金的评审过程以公正、公开为原则,坚持学生自主申请,注重民主评议,对参选学生的学习成绩、违纪情况、家庭经济情况进行逐一详细调查,严格筛选。社会助学金的评审及发放同样应本着公平、公正原则,同时注重资源的合理配置,避免在学生中间引起“贫富不均”的现象。根据奖项设立初衷,严格按照既定标准进行选拔,同时做好发放工作。

3.3即时开通“绿色通道”,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

新生入学“绿色通道”是2003年以来,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国家部委为了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而设立的大学生资助措施。高校对于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不能入学的新生要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及时为他们办理入学手续,确保新生顺利入学。

3.4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促进国家助学贷款工作良性发展

助学贷款是学生经济资助体系的核心措施,因而成为大学生经济资助管理工作的重要方面。本着高度重视、放眼长远的原则,逐步建立起学校、银行、学院与还款学生之间有效沟通、各尽其责的长效贷款管理机制,实现贷款申请方便快捷、贷款发放及时顺利、保障学生基本生活需要、降低贷款不良率的目标,促进贷款工作良性发展。

3.5提供更多勤工助学岗位,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广大贫困生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经济报酬,实现资助方式由“输血”向“造血”的有机转变;学生同时在工作中得到全方位的锻炼,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升。这样既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同时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能力,使学生在社会工作中得到锻炼,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将来发展奠定基础。

3.6完善多种资助项目,满足不同情况学生需求

关注突发紧急情况,迅速摸清相关学生情况,及时将临时困难补助和临时伙食补贴发放到学生手中,切实保障他们的学习与生活有序进行。为困难学生提供无偿技能培训,使贫困生获得各种技能。推出专门针对贫困生的技能提升培训,为贫困生学习一技之长、提高自身技术素质提供广阔的平台。

3.7拓展渠道,建构多元化的社会资助网络

在高校财力有限的情况下,积极吸引社会资源参与学生经济资助是一条十分有效的途径。构筑起政府、社会共同资助经济困难学生的双重保障机制,确保每一位经济困难学生都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去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以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机会的公平。

3.8实施人文关怀,帮助贫困大学生实现“精神脱贫”

首先,加强对经济贫困生的道德品质、诚实守信等方面的教育。学生工作者必须从贫困生的自尊、自强、自信教育入手,引导他们认识到自己奋斗的重要性,教育他们要懂得感恩,学会回报。

其次,有些高校为做到认定公平,过分扩大“民主评议”,有些自尊心较强而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为了不让别人对自己另眼相看,放弃了受资助的机会。所以,学生工作者应结合贫困生的性格和心理特点,在工作、学习、生活上给予耐心的指导和关怀。

第三,引导贫困大学生摆脱自卑心理阴影,勇敢面对生活,树立起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完全实现“精神脱贫”,培养健康心理与健全人格。经济困难学生由于经济上的困窘心理上也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从而引发挫折感、自卑感、过重的焦虑、严重的依赖心理、抑郁、孤僻、自我封闭、人际关系敏感等一系列心理问题。如果不及时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状况,将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与成才,也违背了高等教育培养学生的初衷。

4、结语

高校大学生经济资助保障体系自运作以来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一大批优秀的寒门学子接受资助得以顺利完成学业,走上工作岗位回报社会。作为高校学生工作者,应该在充分了解大学生经济资助保障体系历史意义与特色的基础上,掌握体系中各项政策的具体内容,深入领会精神,在开展学生工作的过程中紧抓管理环节,确保各项助学政策的贯彻落实;同时应该适应时代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及时调整自身角色,不断探索由单一的“管理型”学生资助模式向管理与服务并重的转变。通过高校学生工作者的配套管理与服务相关举措,共同促进大学生经济资助保障在各大高校的顺利推行,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