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会计记账教学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会计记账教学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会计记账教学

篇1

借贷记账法早在清末光绪年间,从日本传入我国。在现如今,各种各样的记账方法存在的同时,借贷记账法是最早存在的一种记账方法,并且是最通用的记账方法。即使已经流传多年,但现如今仍然是各国应用最广泛,也是最基础的记账方法。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融会贯通从简入奢,更加清晰、清楚的讲授,让大家能够清楚地了解借贷记账法,更好地掌握会计基础这一门课程。

1具体了解借贷记账法的基础内容

1.1从概念入手

借贷记账法是通过借和贷这两种作为记账符号的。借贷记账法是一种复式的记账方法。在任何一笔业务往来中,都需要超过两个或者是两个的账户,同时要满足的条件是这些账务是相互有关联的,并且要保证借与贷所需要的金额完全一样的情况下来具体登记的一种记账方法。

1.2了解借贷记账的记账符号

我们在定义中已经明确表明借贷记账符号是以借和贷为基础的。作为记账符号,分别分为左方和右方。不过具体是以借还是以贷表示增加,那要按照账户的形式和结构来进行具体判断。

2进一步掌握借贷记账法

2.1掌握借贷记账法的账户结构

显而易见,不同类型的账户,具有不同类型的账户结构。那么主要有四种类型的借贷记账法的账户结构。具体为:第一种是有关资产类的基本结构的账户结构;第二种是有关负债所有者的账户类的账户结构;第三种是关于成本费用的账户的基本账户结构;第四种是与收益类相关的账户的基本结构。我们将进一步分析这四种结构的具体内容与不同。(一)我们首先来分析第一种和资产类有关的账户的基本结构。和资产类相关连的这一种借贷记账法的账户结构,对于具体的要借用一方来说,是要登记在资产中所增大的资产数量。那么相较于借的一方来说,此时贷款的一方要去具体核对的数量是在资产登记过程中所递减的数量。而最终在账户中所显示的余下的数额是在借款的一方。那么此时,对于余下的数值具体的运算应该演变为:在最终核算阶段,最后借的一方的余下的数值是等于在一开始的借方所剩数额值,再加上在这期间借方所产生的数额值来减去在这期间贷的一方所产生的数额值,这最终的定值就等同于运算结果。此时具体计算剩余的数值的运算公式为:用一开始贷款一方剩下的价值加上在此期间贷款一方所有发生的数值来减去,在此期间借款的一方产生的价值的最终值就是资产类账户余额,该账户余额是在贷方。还有一种产生的情况可能性是,最终这一类账户的剩余数值是在借款一方,也有可能是在贷款一方。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如下:例如,对于一些必须要收回款项的账户,如果在一开始收回款项的时候,收回的具体数值要大于本来就应该所收回的具体数值,那么在最后收款的时候账户内的余额会显示在贷款一方,这是为了用来显示是我本应该要收到款的数值。此时这种情况下本来应该收到款项的数值,最终就变成了负债性质的账户了。(二)接下来我们进一步分析第二种有关负债类的账户的具体情况。负债类账户的基本结构,也就是负债所有者权益账户类的借贷结构。相较于负债类的账户,它具体拥有权益账户的借款的一方的结构其所在账户,最终显示的数值应该在贷款一方。那么具体计算的公式就变为了,在最后贷款的一方的数值是等同于一开始贷款一方账户内所剩的数值加上在此期间贷款一方所产生的数值,并且减去在此期间借款一方所产生的数值的最终定值。那么在此时也要注意一点,和第一种情况一样地也存在着最终的账户余额是在借方,而不是贷方。比如本年利润账户,这是属于所有者账户类型,贷款的一方根据登记通过收入类账户最终传来的价值额,用人单位在这一期间所收益到的全部金额。借款一方登记产生费用账户是我们最终结转的金额。企业在此期间所产生的所有花出去的数据。如果最终所显示的数值在贷款的一方,那么表明这是最后所剩下来的利润。如果不是在贷款的一方,最终的数值显示在借款的一方,那么表示是最后亏掉的钱。(三)第三种类型主要是收入类的账户基本结构。显而易见,收入是企业在一定期间内所取得的数值,应该在本期内计算,而不是留在下一期内计算。在最后阶段要用在得到钱的账户的数值把它算作当时一年内的剩下的数值的账户里面,来算出最终的利润。(四)第四种类型则是费用类的账户基本结构。费用是指包括成本在内的,对于这一类型的账户基本结构是没有余额的。如果有余额存在应该是借方的余额,而不是贷方。具体而言,企业的生产成本、劳务成本等等一般是有余额的,而这种剩下数值是在借款一方,而对于制造费用账户的余额是基本上不存在的。而第三种属于损益类的费用账户期末是没有余额的。

2.2掌握借贷记账法的规则

对于借贷记账法来说,统一的规则就是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也就是说具体的每一笔业务往来都是要在第一点是大于两个以上的有相互关联的账户中。第二点并且同时要满足,借款一方和贷款一方的数值金额相等。当然,最重要的是无论怎样的借贷方式,借贷的金额最终数值都必须相等。

2.3掌握试算平衡法则

对于借贷记账法的试算平衡,我们需要明确知道,试算平衡指的是根据资产与权益的恒等关系以及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来检查所有账户的借贷记账规律是否正确。其中具体包括发生额试算平衡和余额试算平衡两种方法。(一)第一种叫做剩余数值试算的平衡法则。这一种平衡法则,是通过用会计的等式,并且通过在这一期间所有账户借款一方的数值和等于所有账户贷款一方最终剩下来的额的和的恒等关系。为了检测记录的是否有误差,我们要通过最后剩下来的数值具体所产生的时间的差异。有不同的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在所有的账户中借款的一方在一开始的数值和是等同于所有账户中贷款一方在一开始剩下来的数值。第二种方法就是所有账户中,最终借款一方的和是等同于在所有账户中贷款一方最后的数值。(二)第二种,发生额试算平衡方法。对于发生额试算平衡方法来说,这一方法主要是根据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这一规则。

3结论

《会计基础》是会计与经济类专业的最基础的课程,在这一课程学习过程中,对于借贷记账法的掌握是十分必要的。在具体的教学中,由于借贷记账法所包含的知识以及覆盖面十分巨大,所以在教授过程中,要根据具体情况来进行由简单到困难的清晰的分步骤的演绎。只有真正掌握好借贷记账法,才能更好地将《会计基础》这一门课程学习好。所以我们要真正地掌握其原理和了解其在过程中的具体应用。作为教师,我们在传授过程中,应该明确地为学生提供清晰的逻辑,以供其未来更好的学习。

参考文献:

篇2

(二)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真实记账模式教学目标 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真实记账模式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练就会计技能,为未来职业做好准备;能账务处理,精准核算;懂税法,合理避税;懂管理,严格内控;懂法律法规,规避企业风险;懂经济环境,决策投资。发展会计知识,为职业发展奠定基础:固化、检验、深化、广化所学本专业各门知识。统一会计知识于工作,提高知识应用能力:通过记账实践教学可以将高职会计专业学生所学各门课程,统一于某项具体工作中,从而实现从抽象到具体的飞跃。学会会计工作:通过记账实践教学,使高职会计专业学生掌握各项会计工作的具体目的、内容、任务、流程、规范、要求、所用资源、内外联系。掌握会计工作一般流程:咨询、计划、决策、实施、评价、控制。培养社会能力:McFall(1982)指出,社会能力是一种评价性术语,这种评价是以一个人能够完成一项任务的判断为基础的,这些判断的依据来自于对自己有重要影响的人的看法;同时,这些判断也有明确的衡量标准,包括与某种标准有关的正确完成社会性任务的数量,或参考某个规范性的例子。社会能力是个体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与其他社会成员之间进行交往和协调的能力,调整、控制和改变社会成员之间关系的能力,以及从事各种社会活动的能力的总和。社会能力是社会成员生存发展所必需的能力,对于组织团体、促进人际关系、人际交往和信息沟通有重要的作用。

(三)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真实记账模式操作程序 包括:(1)真实记账模式中校企之间的联系程序。由学校或者老师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联系需要记账的企业,学校接受企业的会计咨询,双方商谈合作事宜,在互利互惠的原则下,签订委托合同,结算委托费用,最后学校承接会计记账业务。(2)真实记账模式下的实践教学程序。在整个实践教学程序中,专门邀请企业财务主管和会计师参与其中,利用丰富的实践经验指导学生做账,学生参与到每一个实践教学环节中,必须在指导老师的严格指导下完成各种操作。要求学生按企业员工标准,严格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会计职业道德和财经纪律。操作程序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该模式下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包括评价目的、评价内容、评价指标、评价方法、评价主体(主要是社会性的业务委托企业的评价)。

篇3

借贷记账法是会计工作的专用术语和基本记账方法,是整个会计工作的纽带。在会计实践工作中,很多人由于没能透彻理解借贷记账法的真正含义,而始终不能对会计工作有一个清晰地认识,即便是干了好多年的老会计,也仅仅是凭借多年的实践经验摸索领会会计这门工作,不能对会计有准确的定位,阻碍了自身理论水平的提高。笔者根据多年会计基础教学实践和理论知识的积累,在此谈谈在会计基础教学中对借贷记账法的一些讲解方法。

一、借贷记账法概念的讲解

所谓借贷记账法就是以“借”、“贷”两个字作为记账符号,记录会计要素增减变动情况的一种复式记账法。要理解“借贷记账法”,首先必须理解什么是“借”、“贷”。

在会计学基础教学中,学习这门课的学生是刚刚高中毕业走进大学校门的学生或者没有会计实践经验的外行,如何让学生理解这个“借”、“贷”记账法,是学好以后的会计类课程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在“借贷记账法”概念讲解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借贷记账法中的“借”和“贷”记账符号的讲解

“借”和“贷”是借贷记账法的记账符号,是用以指明记账的增减方向、账户之间的对应关系和账户余额的性质等。而与这两个文字的字义及其在会计史上的最初含义无关,不可望文生义,不能简单从字面上去理解,“借”、“贷”不是谁欠了谁,它只是一种符号而已,没有实在的意义。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领会“符号”的意思,可以举一个例子,比如可以问学生,是不是水星上面都是水、金星上面都是金子,或者火星上面都是火,学生都会踊跃回答不是,这时再将学生引导到借贷记账法上面来,学生就能接受“借”“贷”就是符号这一事实。进而理解“借”和“贷”是会计的专门术语,并已经成为通用的国际商业语言。

(二)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讲解

借贷记账法的对象是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化过程和结果,而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又是主要的会计要素,所以得到了一个会计恒等式,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由于负债实际上是债权人权益,所有者权益是投资人权益,因此,可以把会计恒等式写成:资产=权益;公式左边表示资金的占用,右边表示资金的来源。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个公式,可以打个比方,如:你们口袋里的钱是从哪来的呀,无非是从二个方面取得,一是,向别人借的,二是,家里人给的,所以我们得出“口贷里的钱=向别人借的+家里人给的”,然后再说明,口袋里的钱好比资产,向别人借的钱就是负债,家里人给的钱好比是所有者权益,借的钱要还是债权人的权益。家里人的钱让你读书,是为了让你到学校学好本领将来好就业,那当然是投资了,家里人当然要过问你的学习情况等,这是家里人的权益。通过这样的比喻说明,帮助学生理解这个恒等式的含义。

在学生领会掌握基本会计等式以后,可以将等式进一步扩展,就是说在企业生产经营开始之际(或会计期初),既无收入,也无费用,这时资产总额与负债及所有者权益总额的关系可用上面那个基本等式表示;在开始生产经营过程中,一方面会取得收入,另一方面要发生各种费用,企业取得的收入扣除发生的费用后就形成利润,将上述变化用等式表示,就可以将六个会计要素的关系在同一等式中表示出来: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收入-费用),将费用移项继续推论: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

(三)借贷记账法下账户结构的讲解

账户是用来记账用的,可以把每个账户都分为“借方”和“贷方”。借贷记账法是一种以“借”和“贷”作为记账符号的复式记账法。一般来说规定账户的左方为“借方”,右方为“贷方”。在账户的借方记录经济业务,可以称为“借记某账户”;若在账户的贷方记录经济业务时,则可以称为“贷记某账户”。在会计实务上以“借”表示资产的增加和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减少;以“贷”表示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增加及资产的减少。具体地说,资产的增加应记在资产类的有关账户的借方,资产的减少应记在资产类的有关账户的贷方,账户若借方有余额,表示为资产的余额。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增加应记在其有关账户的贷方,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减少记在其有关账户的借方,账户贷方有余额,表示为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余额。一般资产类账户都为借方余额,负债及所有者权益为贷方余额,但其结构是不同的。

好多学生在学习借贷记账法之初,对到底哪些要素记入借方,哪些要素记入贷方总是不太明白,总想追究个为什么,这时可以提醒学生,借贷就是个记账符号,是世界通用做法,是会计制度硬性规定的。要提醒学生,记住“借”和“贷”的规定使用方法,既然是硬性规定,就应当记牢。

为了帮助学生将会计要素与记账符号很快结合起来记准,可以将会计等式与T型会计账户结合起来记忆。在会计等式和T型账户结合图形中,等式的左边要素增加记“借”,等式的右边要素增加记“贷”,正好和T型账户是一个方向;等式的左边要素减少记“贷”,等式的右边要素减少记“借”,记入T型账户相反的方向。通过这样直观的图形讲解,学生就能很快记忆哪些要素增加记入借方,哪些要素增加记入贷方,为进一步讲解借贷记账法的运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记账规则的讲解

记账规则,是指运用记账方法正确记录会计事项时必须遵守的规律。记账规则是记账的依据,也是对账的依据。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是:“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这部分的讲解可以通过具体业务来说明。通过具体业务的讲解,让学生全面理解记账规则是怎样体现在经济业务中的。理解记账符号反映的是各种经济业务数量的增加和减少,进而理解“借”和“贷”作为记账符号,都具有增加和减少的双重含义。“借”和“贷”何时为增加、何时为减少,必须结合账户的具体性质才能准确说明。强调资产类、费用类是“借”增“贷”减;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收入类是“借”减“贷”增。根据扩展的会计等式“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进行分析,说明“借”和“贷”这两个记账符号对会计等式两方的会计要素规定了增减相反的含义。

由于“借”、“贷”记账符号对会计等式两方的会计要素规定了增减相反的含义,因此,提醒学生有些账户是可以设置既有资产性质的账户,又有负债性质的具有双重性质的账户。比如,“应收账款”是资产,如果多收了,多收部分就转化成应退还给对方的款项,变为负债了,所以“应收账款”和“预收账款”可以合并为一个账户。同样道理,“应付账款”和“预付账款”也可以合并为一个账户。为了记牢这个问题,可以设计口诀是“收对收,付对付;资产对债务。”这个口诀的意思是,“应收账款”和“预收账款”都有一个“收”字,“应付账款”和“预付账款”都有一个“付”字,而且其中一个是资产类账户,另外一个肯定是负债类账户。在讲解中要提请学生注意双重性质账户的性质不是固定的,应根据账户余额的方向来判断其反映的经济业务的性质。如果余额在借方就是资产类账户,如果余额在贷方就可确认为权益类账户。学习中应明白具有双重性质的账户只是少数,绝大多数账户的性质仍是固定的。

三、试算平衡的讲解

试算平衡就是指在某一时日(如会计期末),为了保证本期会计处理的正确性,依据会计等式或复式记账原理,对本期各账户的全部记录进行汇总、测算,以检验其正确性的一种专门方法。通过试算平衡,可以检查会计记录的正确性,并可查明出现不正确会计记录的原因,进行调整,从而为会计报表的编制提供准确的资料。讲解中要让学生明白试算平衡是在借贷记账法下,根据借贷复式记账的基本原理来进行的,试算平衡的方法主要有两种:本期发生额平衡法和余额平衡法。

(一)本期发生额平衡法

本期发生额平衡法是指将全部账户的本期借方发生额和本期贷方发生额分别加总后,利用“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记账规则来检验本期发生额账户处理正确性的一种试算平衡方法,其试算平衡公式如下:全部账户本期借方发生额合计=全部账户本期贷方发生额合计。这种试算平衡方法的原理是:在平时编制会计分录时,都是“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将其记入有关账户经汇总后,也必然是“借贷必相等”。本期发生法平衡法主要是用来检查本期发生的经济业务在进行各种账户处理时的正确性。为了让学生对试算平衡原理有透彻的认识,同样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经济业务举例,来验证是不是每笔业务发生后,会计等式仍保持平衡。

(二)余额平衡法

余额平衡法是指在会计期末账户余额在借方的全部数额和在贷方的全部数额分别加总后,利用“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平衡原理来检验会计处理正确性的一种试算平衡方法。其试算平衡公式如下:全部账户的借方期末余额=全部账户的贷方期末余额。余额平衡法的基本原理:在借贷记账法下,资产账户的期末余额在借方,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账户的期末余额在贷方,由于存在“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平衡关系,所以全部账户的借方期末余额合计数应当等于全部账户的贷方期末余额合计数。余额平衡法主要是通过各种账户余额来检查、推断账户处理正确性的。如果试算不平衡,说明账户的记录肯定有错,如果试算平衡,说明账户的记录基本正确,但不一定完全正确。这是因为有些错误并不影响借贷双方的平衡,如果发生某项经济业务在有关账户中被重记、漏记或记错了账户等错误,并不能通过试算平衡来发现。但试算平衡仍是检查账户记录是否正确的一种有效方法。

四、借贷记账法的优点

通过对借贷记账法概念、记账规则及试算平衡原理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讲解,可以让学生对会计学基础记账原理有一个基本认识,为下一步学习应用借贷记账法进行经济业务处理开始充满期待,跃跃欲试,在同学们兴趣来临之时,适时总结出借贷记账法的优点:

科学地运用了“借”和“贷”的记账符号,充分体现出资金运动的来龙去脉这一对立统一关系,记账方法体系科学严谨性。

“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记账规则,应用起来十分方便。在编制每笔会计分录时,都能清晰地看出账户之间的对应关系,便于及时检查会计记录的正确性,从而为进一步的会计处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由于每笔会计分录中借贷自求平衡,为日常的会计处理自检和期末的试算平衡提供了方便。试算平衡方法易于理解、方便简单、便于操作。

通过以上内容的全面讲解,对于初学者来说,应该就能熟记“借”和“贷”所表示的增减含义,再进行适量的有针对性的经济业务具体内容的练习,就完全可以掌握。

篇4

目前,许多财务软件都具有“反审核、反记账、反结账”功能,这三项功能的使用实现了错误记账凭证的“无痕迹”修改。所谓“无痕迹”,即不留下任何曾经修改的线索和痕迹。以用友总账系统(账务系统)U8.50为例,对不同类型的错误凭证一般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修改。

第一种情况是已输入凭证,但尚未审核或审核未通过时发现错误。这种情况下可由制单人员利用凭证编辑功能直接在“填制凭证”窗口对错误凭证进行修改并保存。

第二种情况是已输入凭证并已审核,但尚未记账时发现错误。这种情况下不能直接在记账凭证上进行修改,首先应由审核人员在“总账系统”/“凭证”/“审核凭证”窗口中,单击“取消”按钮取消审核,然后由制单人员进入总账系统,在“填制凭证”窗口中,调出该张错误凭证进行修改并保存退出;最后由审核人员再次进入总账系统,在“凭证”/“审核凭证”窗口中,重新对该张已修改过的凭证进行“审核”操作。

第三种情况是发现已记账但未结账的凭证有错。对于此情况,欲实现无痕迹修改,可利用系统的“反记账、反审核”功能,即取消“记账”、“审核”后直接修改。具体而言,首先在“总账系统”窗口中,单击“期末”/“对账”菜单项,打开“对账”操作窗口,此时按下快捷键“Ctrl+H”键,即可激活“恢复记账前状态”功能。然后退出“对账”窗口;单击“凭证”/“恢复记账前状态”菜单项(此功能平时不显示,待退出“总账系统”后将隐蔽而不显示出来),弹出“恢复记账前状态”操作窗口,在“恢复方式”中选择“月初状态”项,输入主管口令,然后单击“确定”按钮,系统将恢复为记账前状态-最后,按照上述第二种情况的方法,取消审核,调出错误凭证进行修改并保存,再进行“审核凭证”和“记账”功能的操作。

第四种情况是结账后发现凭证有错。对于这种情况,欲实现无痕迹修改,可通过系统提供的。反结账、反记账、反审核”功能,即取消“结账”、“记账”、“审核”后直接修改。具体而言,在“结账”向导的选择月份窗口中,首先单击要取消结账的月份,然后按“Ctrl+Shift+F6”键,系统弹出“确认口令”窗口,让拥有结转权限的用户,在该窗口中输入口令,然后单击“确认”按钮,系统将快速地取消结账操作,使各种账簿记录恢复到未结账前的状态。最后按上述第三种情况的方法,进行反记账、反审核,调出错误凭证进行修改并保存,再进行“审核凭证”、“记账”和“结账”功能的操作。

虽然会计软件所提供的“反结账、反记账、反审核”功能为修改记账凭证提供了很大方便,并且实现了无痕迹修改,但是笔者认为,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反记账、反结账”功能不应做为记账凭证修改的主要方法来进行讲解。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与现行会计(会计电算化)法规相违背

《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第十六条规定会计核算软件应提供对已经输入但未登记会计账簿的机内记账凭证进行修改的功能;第十七条规定会计核算软件应当提供对已经输入但未登账记账凭证的审核功能,审核通过后即不能再提供对机内凭证的修改。会计核算软件应当分别提供对审核功能与输入、修改功能的使用权限控制,第十八条规定发现已经输入并审核通过或者登账的记账凭证有错误的,可以采用红字凭证冲销法或者补充凭证法进行更正;记账凭证输入时,红字可用“一”号或者其它标记表示。由此可见,上述四种修改方法中只有第一种是完全合法的。

2.“反记账、反结账”为做假账、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等经济违法犯罪行为提供了技术支持

由于“反记账、反结账”功能的使用,使得会计电算化人员为同一单位做几套账、编制几套会计报表变得轻而易举,为他们利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作弊提供了极为方便的手段。由于实现了无痕迹修改,大多数财务软件对更改的会计事项没有提供完整的、真正意义上的有痕迹的记录,这样就给会计、审计监督工作和防范违法犯罪增加了技术难度。

3.“反记账、反结账”可能导致系统数据错误,账务混乱

在使用“反记账、反结账”功能时,由于会计电算化人员业务水平及对软件功能理解的偏差,特别是在运用跨年度反结账功能时,不同年份会计科目体系可能发生了变化,如果操作有误,很可能产生系统数据错误、财务混乱,甚至导致整个账务系统的瘫痪,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4.从财务软件设计者的角度而言,开发“反记账、反结账”功能的目的并非用于记账凭证的修改

例如,在用友U8.50的总账系统帮助中明确指出,在实际记账过程中出现以下情况的,需要“恢复记账前状态”:

(1)记账过程一旦断电或其它原因造成中断后,系统将自动调用“恢复记账前状态”恢复数据,然后您再重新记账。

(2)在记账过程中,不得中断退出。

(3)在第一次记账时,若期初余额试算不平衡,系统将不允许记账。

(4)所选范围内的凭证如有不平衡凭证,系统将列出错误凭证,并重选记账范围。

由此可见,反记账功能主要是用于意外情况发生而导致无法正常完成全部记账过程时使用的,并不是用于日常工作中修改错误记账凭证的。并且只有账套主管才具有反记账、反结账的权限,一般制单、审核人员无此权限,不能随意用其修改记账凭证。

通过以上分析,第二种情况下错误凭证进行无痕迹修改,虽然不完全符合相关法规的具体规定,但从数据库技术角度看,“取消审核”完全是在一个凭证数据库中操作,即将库中“审核”字段的值清空,再对该库其他相关字段的值进行修改。这和“反记账、反结账”操作有本质区别,“反记账、反结账”操作往往涉及到两个或两个以上数据库的操作,在这个过程中容易导致账务数据的混乱或系统的崩溃。所以笔者认为,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前述第二种情况下错误凭证采用无痕迹修改方式方法是可行的,而第三、四种情况下错误凭证不能利用账务系统提供的“反记账、反结账”功能,而应采用有痕迹修改的方法。

基于以上原因,笔者认为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应采取以下方式进行记账凭证修改的讲解。

首先启发学生总结上机过程中都是在哪些环节发现凭证

错误,指导其按照发现凭证错误的环节分类,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已输入凭证,但尚未审核时发现错误。

(2)已输入凭证并已审核,但尚未记账时发现错误。

(3)记账后发现凭证错误。

然后针对不同的错误类型详细讲解凭证修改的方法。对前两种类型的错误,应采用“无痕迹”的修改方法,前文已详细叙述。对第三种类型的错误凭证,不论其是否“结账”均应采用“有痕迹”的方法进行修改。“有痕迹”修改是指留下曾经修改的线索和痕迹,通过保留错误凭证和更正凭证的方式留下修改的痕迹。

具体可采用红字冲销法和补充登记法。

①发现已记账凭证的会计科目名称写错或应借、应贷方向记错或所记载的金额大于经济业务的实际金额,需采用红字冲销法。首先增加一张与错误凭证完全相同的“红字”凭证将其全额冲销,再编制一张正确的“蓝字”凭证。如:用友总账系统在“填制凭证”操作窗口中,单击“制单”/“冲销凭证”命令,系统打开“冲销凭证”操作窗口,输入相关信息,单击“确定”按钮,系统将自动制作一张红字冲销凭证l再填制一张正确的记账凭证。其次由审核人员进行“审核凭证”操作;然后由记账人员进行“记账”操作,才能达到对该张错误凭证进行冲销和更正。

篇5

收录日期:2012年5月16日

技能教学是财经专业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财会专业的课程设置来看,珠算、点钞是显然的技能课程,这些课程的课堂教学绝大部分属于技能教学或称为训练教学,此外,还有不少专业技能,如: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审核、记账凭证的填制和审核、会计账簿的登记、会计报表的编制等存在于《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等会计专业课程之中,因此财经专业课堂教学除了理论教学外,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技能教学。江苏省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对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正确的专业认同,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必备的职业技能,取得会计人员从业资格证书,为达到初级会计师水平做好知识、技能的准备,能适应会计及相关岗位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在江苏省普通高校对口单独招生财会专业技能考试标准中,将技能考核的内容分为点钞、珠算、会计账务处理、会计电算化四个部分,各部分的分值依次分别为:40分、40分、120分、100分,合计总分为300分。作为一名多年从事对口单招财会专业技能——会计账务处理教学的老师,笔者认为要想让学生真正掌握以上各项技能,顺利通过技能考试,并为正式高考积累更多的分值,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有序地展开技能教学:

一、数字入手,打好基础

加强职业技能,强化技能水平,增强学生就业竞争优势,是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会计数字书写技能是指会计工作人员在经济业务活动的记录过程中,对接触的数码和文字的一种规范化书写技术。会计工作离不开书写,没有规范的书写就没有会计工作质量。规范化的书写技能也是衡量一个会计工作人员良好职业修养的标准。一个合格的会计人员,首先书写应当规范易辨、清晰整洁。

会计数字的书写包括阿拉伯数码的书写、数字汉字大写两大部分。对口单独招生技能考试时对会计数字书写考核的内容是:阿拉伯数字书写规范;中文大写数字书写规范;大小写金额书写对比;并应用以上知识规范地填制增值税专用发票、支票、收据、进账单等原始凭证。考试时这部分的分值为20分。从最近几年的江苏省普通高校对口单独招生财会类专业技能考试试卷看,这部分的试题都比较容易,许多学生能得满分,但也有部分学生失分严重,原因是该部分学生在考试前的练习过程中,思想上有麻痹现象,总以为阿拉伯数字和数字汉字大写很简单,连小学生和初中生都会写,以致训练时心不在焉,出现阿拉伯数字书写和中文大写数字书写和大小写金额书写不规范或者书写错误后不能使用正确的更正方法进行更正的现象,直接结果是在技能考试时扣分严重。为改变这种现象,教师应在会计数字书写训练的开始,首先以以往学生失分的情况和原因作为案例,教育学生克服麻痹心理,踏踏实实、规规矩矩地进行规范的训练,并做到持之以恒,真正达到规范易辨、清晰整洁的书写要求,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二、循序渐进,注重细节

篇6

1 关注学生发展,最终要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应全面提高学生的会计信息化的水平和素养

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会计信息化教学中不仅要传授基本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另外还要教会操作技能,培养较高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两者有机结合才能让学生在以后的岗位中能独立完成工作,灵活处理工作中遇到的未知问题。传统教学将知识点、操作步骤、注意事项总结后灌输给学生,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和智力的内在联系,放弃了学生的思考的个性,无需智慧努力,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但是单纯地以接受为主不是教学活动的全部内容;学生在学校学得的知识是有限的,而且会随着技术的发展而落后,因此教育的目标应当是教会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应以学生理解、体验、感悟为基础;教学应当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建构的活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以项目和任务形式呈现学习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培养学生主动思维的能力。财务业务一体化的会计信息系统可分为三个基本部分:财务、购销存和管理分析。其中财务部分主要由:总账(账务处理)、工资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应付管理、应收管理、成本管理、会计报表等子系统组成。这些子系统以账务处理为核心,为企业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提供全面、详细的解决方案。账务处理包括系统初始化设置、日常处理和辅助核算功能、期末处理三大部分。在教学中将其分成四个项目:系统初始化、日常业务处理、出纳管理、期末业务处理。每个项目都制定具体的工作任务和操作内容,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完成各项任务。

另外,课堂讲授应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学校可以和一些商业会计软件公司,如用友、金蝶等公司进行双赢式合作,借助外援力量,不断获得最新版本的会计软件,使学生感受会计软件及管理软件的前沿动态,缩短学校与社会的距离,避免学生刚毕业就落后的尴尬。我校与用友公司合作,开展技能竞赛,学生成绩优秀的不仅可以获奖而且能获取ERP证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能动性。

现在的软件大多都有说明、演示、帮助、安装、设置等辅助文件,在财务软件教学中,如果教会学生利用这些文件来学习软件操作的技能,那么他们以后就具备了学习各种软件的能力,学生也有了后继发展能力。

2 关于学生在学习中操作员角色不清晰的处理

信息化教学中,可以安排若干角色。在账务处理模块学习中,分别让学生扮演企业中不同的角色,如系统管理员、出纳、总账会计、会计主管、账套主管等,老师先行指导学生各个角色在经济活动中的任务,进行角色演练,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又让学生体验到财会人员实际工作的职责,对技能的把握能迅速而深刻。

课程教学中要求学生系统地完成一整套账务处理,包括凭证录入、审核、记账、结账、编制报表等,因此在操作中容易造成会计工作一人身兼数职的困扰。学生操作中不会更换角色,如实训案例中要求审核凭证,原操作员是出纳,点击审核,系统提示无此权限,(操作员没有的权限在软件界面无法显示),学生自己就无从下手了。

在增加用户和设置用户权限时,要强调用户设置的作用是通过系统管理员或账套主管对所有软件操作员进行工作上的分工,并授予一定的权限,以保证会计数据的安全性。学生在操作中把自己当作机器人,没有去意会操作中蕴含的会计原理,只是去生硬地学习操作步骤,没把自己当做会计人。

系统管理员可以建立财务账套,增加用户及用户权限。账套主管可以登录本单位账套,进行账套基础信息、基础档案编制,以及总账、工资管理、固定资产管理模块的初始化。总账会计可以进行日常业务处理,凭证录入,工资变动、固定资产增减变动等信息的录入。出纳可以进行出纳签字、现金、银行存款业务的处理等操作。月末的期末处理,会计主管或进行凭证审核、记账;总账会计进行月末转账处理,出纳进行银行对账。在日常业务和期末业务完成后,账套主管或会计主管进行结账、编制报表。

在实训中对于每个项目的任务,要求学生先分析此权限哪个用户才拥有,要正确地使用用户及功能权限。

3 学生对于期末结转不理解的困扰

账务处理系统中期末业务处理的主要工作是:期末摊、提、结转业务的处理,对账、结账业务的处理。期末摊、提、结转首先要定义转账凭证以便日后自动生成转账分录。自动转账主要包括自定义转账、对应结转、销售成本结转、汇兑损益结转、期间损益结转。

用友ERP-U8期末自动转账工作一般分为两个步骤。①设置自动转账分录,即自动转账凭证取数公式的定义。包括自定义转账、对应结转、期间损益结转等。自动转账分录的定义完成后可长期使用,只有在所定义的转账内容发生变化时,才需要重新修改。②执行自动转账,即生成自动转账凭证。

在操作中普遍认为最困难的是公式的设置和修改。究其原因,一是对自动转账的作用和功能缺乏足够的认识,二是自动转账的设置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其中对于自定义结转公式的设置学生大多觉得难掌握。如:按短期借款期末余额的0.2%计提当月借款利息。此题分录:

借:财务费用——利息

贷:应付利息

此题取数公式:

借:财务费用——利息6603 借 JG()

贷:应付利息 2231 贷 QM(2001,月)*0.2%

学生初学时取数公式的设置觉得很困难,不理解为什么JG后括号里应是空的,这还好说,因为JG是用友账务取数函数,但部分同学连应付利息的取数公式都不懂,其实还是没有把会计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在教学中要强调人脑最聪明,要掌控电脑,我们不是简单地学习操作步骤,而是要有自己的思维,要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要能应变。学生在设置好以上自动转账分录,执行自动转账生成自动转账凭证后,常见错误主要有两种。第一种:生成的转账凭证有多张相同;第二种:没有计提利息财务费用这条分录。

分析以上问题产生的原因,第一种问题是由于进行了多次结转,生成了多张自动结转凭证。在账务处理过程中,由系统根据预先设置好的自动转账凭证生成记账凭证,并完成相应的结转工作,但这种机制凭证每月只进行一次结转,多次结转就会产生多张相同凭证,造成账簿记录错误。第二种问题是期末结转时,没有根据业务特点分批按步骤来进行结转。由于多数期末结转业务都从账簿中提取当前数据,所以在确认结转前要将所有的记账凭证都登记入账。尤其是对后继有影响的期末业务凭证生成后,一定要立即审核入账,登账完成后才能处理后续转账业务。具体到以上业务,没有计提利息财务费用这条分录,这可能是由于“短期借款”的数据没有登记入账,导致生成期间损益凭证时“财务费用——利息”取不了数。

而有些期末转账凭证的数据必须依据另一些期末转账业务产生的数据,也就是说,对于一组相关转账凭证,它们之间同本月其他经济业务有一定联系,必须在全部相关业务入账后使用,并且要按照合理的先后次序逐一生成凭证,在某些转账凭证已经记账的前提下,另一些转账凭证才能生成,否则就会发生取数错误。即如果涉及到多项转账业务,转账生成的先后次序非常重要。转账凭证的生成有严格的顺序,比如计提福利费一定要先于结转制造费用,而结转制造费用则必须在结转生产成本之前。同理,结转汇总损益、摊销无形资产等所有摊、提事项都必须在结转期末损益前完成。

期末业务处理的自动转账,可以提高会计系统的工作效率,但不注意期间的数据关系和转账生成的时间顺序,会造成生成的凭证数据错误,影响后续工作的正确性,在学生进行学习及实验时,要使其了解透彻,掌握其要点。

参考文献:

篇7

一、概述

电算化会计主要是应用电子计算机代替人工记账、算账、报账,以及代替部分由大脑完成的对会计信息的处理、分析和判断的过程,整个过程的顺利完成依赖财务软件的有效运行。在账务处理中,自动转账业务比较特殊,这类业务种类比较繁杂,数量比较多,需要通过一定的技术上的计算汇总才能完成,却有一定的规律,只要前期转账定义准确,下一会计期间若有相同的自动转账,不必再转账定义,直接选取生成凭证即可,大大减轻了工作量。自动转账分为内部转账和外部转账两种。内部转账位于总账系统内,包括自定义转账、对应结转、销售成本结转、汇兑损益结转和期间损益结转。外部转账位于其他业务子系统内,其生产的凭证由其所在系统转入总账系统。本文讨论的是内部转账。

二、教学中的困惑

自动转账过程需分三步完成:选择自动转账类型、转账定义和转账生成,其中最难处理的是转账定义,不同的转账类型在转账定义中常出现以下问题。

(一)自定义结转

自定义结转一般用于涉及到相关账户发生额的情况,如预提短期借款利息,计提职工教育经费等。其特点是借贷一方结果需要计算,而另一方结果直接取对方结果即可。需计算的一方在计算中常常出现问题。如预提短期借款利息的分录为

借:财务费用

贷:应付利息

贷方应付利息的金额公式= 本金×月利率=“短期借款”账户的期末余额×月利率=QM(“短期借款”,月)×月利率,学生在定义的时候,经常不注意将系统默认的公式QM(“应付利息”,月)×月利率中的“应付利息”改成“短期借款”,这种错误说明学生没有完全掌握贷方“应付利息”计算公式的含义。恰当合理地理解并运用函数公式是进行该种自动转账的关键。

(二)销售成本结转

销售成本结转需要满足以下条件:①库存商品、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营业务成本三个科目,都必须设有相同的明细科目结构;②库存商品科目和主营业务收入科目下的明细科目,都必须设置数量核算,这样才能保证期初有库存数量,当填制发生销售业务的记账凭证时可以录入销售的数量,期末才有可结转的销售数量。③结转前所有的日常业务凭证已经记账,只有记过了账的凭证,数据才被系统输入识别,才能保证销售成本结转正确。

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常常是设置了库存商品和主营业务收入明细而忘了主营业务成本明细,对库存商品科目设置数量核算又忘了对主营业务收入科目下的明细科目设置数量核算,也常常因为没有对凭证进行记账而使得系统获取不了数据而报错。

学生以上错误说明他们并没有完全掌握主营业务成本是由库存商品结转而来,主营业务成本= 已经销售的库存商品数量×(库存商品期初余额÷期初数),已经销售的库存商品数量由应收系统销售发票数据得到。

(三)期间损益结转

期间损益结转先要确定凭证类别,再输入本年利润科目即“本年利润”,然后再选择结转收入或结转支出,进行全部结转,计算机会自动判断该结转哪几个损益类科目。生成转账凭证:

①借:收入类账户

贷:本年利润

②借:本年利润

贷:支出类账户

由于期间损益结转的金额来源于损益类账户账簿上的发生额,并非凭证上的金额,所以期间损益结转的前提条件是在做该结转前,要将所有凭证审核记账,才能使得当前会计期间所发生的所有损益被顺利结转。而学生往往忽视审核记账这一步,在还有为记账凭证的情况下进行损益结转,造成数据错误,因为此时结转的数据只包含了已记账的损益类账户数据而把未记账的损益类账户数据排除在外。

三、“对比法”的具体应用

(一)自定义结转的对比

1.核算背景相同。无论是手工会计还是电算化会计,自定义结转都是基于预提、计提等内容考虑的,核算的出发点是相同的。

2.会计确认相同。在两种核算方式下,自定义结转都是依据权责发生制原则和收入与费用配备原则,将结转内容计入本期费用,采用历史成本计量,计量属性相同。

3.金额计量相同。在两种核算方式下,每期应分摊的利息、折旧费用、报刊费等费用的计算方法和金额是相同的。

4.记账时间可不同。在手工会计下,一般来说,预提发生在月初,计提发生在月末。但在电算化会计中,根据总账系统各模块的设置顺序,一般是先根据日程业务填制凭证,等日常业务全部处理之后再做转账,因此,这部分内容的时间一般发生在月末。即使不是发生在月末,也可以通过删除“制单序时控制”的勾,在月末记账。

(二)销售成本结转的对比

1.科目及其结构相同。两种核算方式下,要进行销售成本结转,需在库存商品、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营业务成本三个科目下设相同的明细科目结构。

2.在电算化会计下,库存商品科目和主营业务收入科目下的明细科目,都必须设置数量核算,这样才能保证期初有库存数量,当填制发生销售业务的记账凭证时可以录入销售的数量,期末才有可结转的销售数量。手工会计下,只要填制数量金额式明细账的时候登记相应数量即可。

3.在电算化会计下,必须保证结转前所有的日常业务凭证已经记账,只有记过了账的凭证数据才被系统输入识别,才能保证销售成本结转正确。手工会计下,成本的结转没有这个要求。

4.电算化会计下设置比较繁琐,但因为是自动核算,速度快,数据准确,不容易出错。手工会计下的成本结转设置虽然设置没那么繁琐,但因为非自动核算,因此核算速度较慢,且准确度不及电算化会计。

(三)期间损益结转的对比

1.设置程序不同。在电算化会计下,期间损益的结转需要先设置,即先做转账定义才能做转账生成。手工会计不需要定义,可以直接结转。

2.制单数量可不同。电算化会计下,可将收入和费用结转在同一张凭证上,即生成一张损益结转凭证。手工会计下一般是将收入类账户余额结转到“本年利润”账户为并形成一张凭证,将费用类账户余额结转到“本年利润”账户形成另一张凭证。

3.电算化会计下,在期末损益结转之前所生成的凭证必须要审核记账,否则未记账的凭证数据无法在系统中更新,无法进行结转,造成已结转数据少于应结转数据而出现错误。而在手工会计下没有此要求。

4.电算化会计下,转账定义是不受控制的,可以无限制的重复结转并生成凭证,这就会造成凭证重复导致数据错误。而手工会计下的损益结转不会出现因重复结转而数据错误的情况。只是因手工结转,导致对收入和费用的统计比较费时。

四、小结

自动转账过程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往往是因为对其核算内容理解不到位、对核算程序含混不清造成的。在自动转账教学过程中引入“对比法”,在对比中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会计核算内容及核算程序,通过手工会计与电算化的对比,进一步掌握电算化核算方法,有效规避操作错误,提高操作效率。

参考文献:

篇8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立项资助项目“‘任务驱动’模式下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编号:2009482,主持人:史新浩)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05-0034-02

2010年9月,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提出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四个“合作”{1}为主线,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由此确定了我国未来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截至2010年,全国高职院校共计1239所,数量排在全国前三位的省份分别是江苏省79所、广东省76所、山东省72所。{2}以山东省为例,开设会计专业的高职院校达到50所{3},占全省数量的近70%,平均每个地市为2.94所。高职院校的数量和会计专业布局对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任务也更加艰巨。

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质量与实践教学密切相关。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必须适应我国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现状分析

(一)实践课程设置分析

表1显示,高职院校开设了多门针对专业理论课程开展的专项实训,基本上采用了先集中性理论学习、后集中性整周实训的模式。该种模式不能做到“理实一体化”,学生理论学习时对所学知识理解不透彻,后来集中实训时又忘了理论知识,导致“教师教的辛苦,学生学的吃力;教师不满意,学生没收获”的尴尬局面。

而在校内实践课时分配方面,多数示范校的比例在20%~30%之间。对于大多数非示范院校来说,校内实践课时比例可能更低。

(二)实践教学条件分析

笔者对示范性院校会计实训基地建设情况进行了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根据100平米实训室按照容量“50人/次”、承担实践训练任务“3个教学班/天”来计算,生均占有实训室面积约为0.67平米;按照每个校外实训基地对会计岗位实习人数的承受量不超过20人来计算,每百名学生需要5个实训基地,以这两项指标作为参照数据。表2显示,“生均实训场所占有面积”在0.67平米以上的院校占比为42%,每百名学生拥有5个以上校外实训基地的院校占比仅为8%,大部分高职院校在实训基地建设方面缺口依然较大。

综上两方面分析可以看出,会计实践课程缺少一体化的课程设置,没有形成实践能力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模式没有体现“理实”一体化的改革要求,实践教学的方式方法改革没有取得突破;校内实训基地数量尚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理实一体化”教室的缺乏导致实践教学改革保障不足。

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路径设计

(一)课程体系改革的设计

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必须按照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基于会计工作过程进行课程整合,设计全过程实践课程体系。

“课程整合”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充分整合在一门课程中,以便为实施教学做一体化创造条件。“全过程实践”是将某一整合课程的实践训练贯穿于整个学期的学习过程中,每一门专业课就是一门实训课,每个学期都开设这类整合课程。

以山东经贸职业学院一体化教学改革为例,会计电算化专业原开设《企业常规业务核算》和《常规业务核算实训》两门课程,先集中时间学习理论,全部理论内容学习结束后,开展为期三周的集中手工《常规业务核算实训》。经过一体化教学改革,将两门课程整合为一门课程,以离散型实训取代集中实训,每个常规业务项目学习结束后随即进行该项目的技能训练。该项改革举措得到了教师的积极响应,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

全部核心能力课程整合完成后,构建如图1所示的实践能力课程体系。z

(二)教学模式改革的设计

全部整合课程的设计完成后,设计如图2所示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改革路径。

1.教学做一体化。每个学期开设的每门整合课程均开展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是由教师对知识进行讲解。对实务操作进行演示,“学”是由学生进行模仿学习并操作训练,“做”主要体现学生的创新性实践操作。

2.三个“结合”。

(1)理实一体实训与综合仿真实训相结合。理实一体实训是对课程体系1-3模块中的各课程的实训。在理实一体实训的基础上,模拟一个企业一个会计期间的情景案例,将会计工作流程处理能力、常规业务核算能力、成本费用核算能力、税金核算与申报能力、报表编制与分析能力、重要事项核算能力综合起来进行训练。

(2)综合仿真实训与电算化上机实训相结合。综合仿真实训结束后,根据实训过程性材料和结果,组织学生进行电算化上机实训。综合实训与上机实训相结合,培养学生对财务软件的综合处理能力,提高电算化操作能力。实训结束后,利用生成的财务报表,让学生撰写财务报表分析报告,以替代原先的纯理论性毕业论文。

(3)校内仿真实训与顶岗实习相结合。除了充分利用校外实习基地外,可以在校内创建记账服务公司,让学生按手工账、电脑账、纳税申报等对委托单位一个月的业务进行顶岗实习。

上述“一体三结合”改革模式设计的教学做一体、理实一体实训、综合仿真实训、电算化上机实训、顶岗实习等五个环节,前一环节以后一环节为行动基础,后一环节以前一环节为行动导向,环环相扣,依次递进,将校内仿真工作情境的学习过程与真实工作场景的工作过程有机结合起来。

三、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路径保障

(一)“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一是鼓励教师尽快考取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可以使教师及时更新专业知识,形成良好的专业知识体系。学校应当对获取专业技术资格证书的教师予以物质奖励。

二是利用寒暑假安排教师到企业进行实习锻炼。学校应当制定相应政策支持,鼓励教师积极参加企业顶岗锻炼,在工作中积累新经验,在实践中掌握新技术。

三是提供资金支持,增加教师外出培训机会。学院应使每位专任教师都有机会参加高职教育教学培训,以此提高教师职业素养、学识水平,推进新形势下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二)评价考核制度建设

为配合“一体三结合”教学模式,必须制订规范的实践环节考核标准,实施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实践能力考核应当贯穿教学模式设计的五个环节,根据每个环节的考核标准对学生进行考核,在学生毕业时形成学生实践技能的考核评价档案。

考核评价主要包括教师对学生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的评价,学生对教师一体化教学质量的评价,校企合作方对教师及学生顶岗实习的评价等。评价方式充分体现一体化全程实践教学的特点,采用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等考评方式。

(三)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1.实训室建设。为保障实践教学改革,高职院校应投资建设如下四类会计专业实训室:

(1)ERP沙盘模拟实训室。让学生分别担任企业的不同管理角色,使学生在分析市场、营销策划、组织生产、财务核算等一系列活动中认知企业,熟悉经济实体及其生产经营过程,明确会计人员的岗位及其工作任务,形成良好的职业认同。

(2)“理实一体化”室。该类实训室可以在现有教室的基础上进行改造,配有多媒体教学设备;室内可以悬挂会计工作流程图、存货核算流程图、销售核算流程图等图板,营造职场氛围;设置出纳、职工薪酬、存货、固定资产等会计岗位工作台,会计工作用品齐备。

(3)会计电算化实训室。该类实训室利用相应的网络软件平台,培养学生进行账务系统、报表系统等软件操作能力,进行手工账与电算化上机实训的衔接训练。

(4)会计仿真综合实训室。建立两个仿真场景:一是仿真企业部门,设置仿真财务部门、供应部门、生产部门、销售部门、厂办公室等;二是仿真往来机构,设置仿真企业开户银行、企业所在地工商机构、税务机关、运输企业、与仿真企业有业务往来的对方企业及其开户银行、会计师事务所等。

2.实习基地建设。鉴于财务工作的特殊性,通过校外实习基地进行顶岗实习存在相当难度,建立记账公司是一条可行途径。创建校办记账公司有两种模式可供选择:一是学校独资设立或与外方合资设立;二是学校不出资金,只免费提供场地、设施等经营场所。在双方签订的协议中,必须明确公司应当保障学生顶岗实习的需要。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公司承接的委托业务,从根本上解决学生顶岗实习的困境,为“一体三结合”改革路径提供最后一个环节的保障。校办记账公司的顶岗实习,实实在在地为学生的求职简历增添一笔宝贵的实践经历。

注释:

{1}四个“合作”是指: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

篇9

一、掌握会计基础知识是培养账务处理能力的基础

1.教师要全面掌握会计知识及政策发展的新动向

比如关于所得税处理问题、关于购入货物运费的处理问题等。教师首先要深刻研究教材,经常查阅资料,也可以向一些行家里手请教,只有这样,老师才可能深入浅出,把新知识传授给学生。例如,购入货物运费处理中,可以把运费的10%记入增值税,90%记入成本。在教学中,有学生可能会问为什么要这样规定。当然,老师可以简单地说这是国家政策的规定,可是却不知道其中的道理,因为运输部门开出的是营业税发票,这对原材料耗用较多、运费较大的企业(如钢铁、发电等)就不合理。原因弄清了,学生自然也不会迷迷糊糊地学了。

2.增强感性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中职学生年龄不够大,社会实践活动又较少,缺乏对一些社会性常识的认识,对企业生产和经营的过程了解得不够多。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老师要多讲一些实例,这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将一些概念性、基础性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到生活中去。这样可以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从而达到培养能力的目的。

比如,在进行权责发生制原则的相关内容教学时,按照书本上的讲法是:债权发生制也称为应计制,债权发生制原则要求对各项收入和费用以实际发生的实际收付作为记账的基础,而不是将款项的实际收付作为记账的基础。这对于学习会计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如果老师能把它讲成一个具体的生活事例,学生就很容易弄明白。比如企业要支付明年上半年的网络费用5000元时,如果把它记到本月的成本中去,会有什么缺点?学生会答本月成本费用过大,其他月份没有这笔费用,成本不均匀;网络到明年上半年才使用,今年使用不到,不合理。在此基础上,老师就可以加以说明,这种就是现在已支付,而不应记入本期的费用。这样,学生就会很容易理解债权发生制的概念。因此,掌握必要的会计基础知识是培养账务处理能力的基础。

二、弄清账户之间的对应关系是培养学生账务处理能力的前提

现代会计采用的是复式记账的方法,在每一项经济业务发生完之后,以相同的金额在两个及以上的相互联系的账户中记录。每项业务发生之后,在所登记的账户之间,存有一种既相互对应又相互依存的关系。有时是一个账户与另一个账户发生这种关系,有时会是一个账户与其他几个账户同时发生这种关系。在会计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明确提示这种相互对应、相互依存的关系,就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程的设计中,从讲解到板书要讲明账户之间的对应关系,让学生听得懂、看得懂,这样才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账务处理能力。

比如讲低值易耗品五五推销法的时候,可以把书本的例题改成一项低值易耗品从使用到报废的过程实例。这样就可以充分让学生看清处理的过程,展现低值易耗品使用全过程中账户之间的对应关系。实例是这样的:企业生产车间领用了一批低值易耗品,原有价值5000元,后来报废了,收回残值400元,要求:①编制领用分录;②领用时推销价值一半分录;③收回残值分录;④报废低值易耗品分录。

在会计教学过程中可以建立丁字账户,这一批低值易耗品从领用到报废账务处理的关键,是结平低值易耗品和低值易耗品摊销两个账户之间的对应关系。在教学过程当中,要始终注意经济业务的处理,提示账户之间的对应关系,这样会加强学生对账户之间的对立与依存的理解,达到提高账务处理能力的目的。

三、抓好归类小结是培养账务处理能力的重要环节

在教学中,对每节的教学内容进行归类总结,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讲到固定资产减少核算这部分内容时,将出售、报废、损毁收取款项和收回残值合为一个问题,就是收回固定资产的剩余部分价值,可以把固定资产减少的核算分为以下几步进行:①固定资产减少处理;②支付清理费用处理;③收回固定资产剩余价值部分收回处理;④结转固定资产清理过程损益的处理。出售、报废、损毁固定资产清理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也就定在了如何结平固定资产清理账户上。这样,不但可以减少学生记忆的内容,而且还能讲清楚固定资产清理过程中账户之间对应的关系,将固定资产出售、报废、损毁融到了一起,提高学生账务处理的能力。

四、会计教学中加强能力培养的有效措施

1.课程教学阶段的练习

课程教学阶段的练习是指学生运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活动。在账务处理的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对专业知识进行有效的测评,也要加以练习,以练习的形式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促成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

2.模拟训练

会计,作为一门实践性、应用性极强的学科,模拟训练必不可少,是会计实践教学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加强模拟训练,是对学生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及运用能力的有效的考查和检验,能够通过较少的授课时间获得良好的教学结果,能够为学生将来从事会计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使他们适应各行、各个层次中的社会需要。

3.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是中职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也是学生踏入社会接触工作的第一步,通过实习可以让学生真正地感受到自己的能力水平与工作需求之间的差距。毕业实习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尽可能从事与会计专业相关的工作,在实际工作中了解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在工作中提高自己的能力。

五、结语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社会和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对会计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用人单位不再单纯地重视学生的学历和证书,而是更加关注其实际的工作能力、经验和安全性。现代的会计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合格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篇10

一、积极语言能够增加学生“把事情做好的经验”

[案例1]:学生上课睡觉,什么话有助于学生“热爱学习”?

武新上小学四年级了,语文成绩一直不理想。上课时常犯困、打瞌睡,有时还说话、做小动作,课后常常不按时完成作业。教师批评武新:

“你怎么就对语文没兴趣呢?一上课就睡觉,作业也不会写,什么什么都不会。这样下去,你以后怎么办?”

“每次考试都是班里最后几名,你怎么就不争点气呢?再这样下去,我可管不了你了。”

“道理没少给你讲过,一点儿不见起色。明天把家长叫来!”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培养学生“热爱学习”?上面这些话对于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的品质有用吗?说怎样的话才会有效?

埃里克森认为,学生通过完成任务(尤其是学习任务)获得快乐和满足感,这种快乐和满足感能使学生有能力解决问题并从中得到自豪感(自我感觉良好)。这对学生未来的健康发展(人格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快乐是指人感知到的愉悦,包含一系列积极的主观心理状态,可能是欣喜或狂喜,也可能是满足或宁静。换句话说,快乐是拥有“经验”的数量和质量,做事的经验越多,尤其是把事情做好的经验越多,人会越快乐。快乐的感觉是很棒的,当它来临时,大多数人会深深体会到它并力图维持或强化这种感觉。快乐的人通常更优秀,他们在学校和工作中都更成功,与他人关系更融洽,寿命也更长。[3]既然快乐这么重要,我们想不想让孩子们更成功、与他人更融洽、生命更长久?但是,如上例中的语言:

“一上课就睡觉,作业也不会写,什么什么都不会。”

“每次考试都是班里的最后几名,你怎么就不争点气呢?再这样下去,以后我可管不了你了。”

“道理没少给你讲过,一点不见起色。”

这些是否促进了学生产生快乐体验或感到满足?哪句话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哪句话使学生能获得自豪感?没有。“你作业不会”、“你什么都不会”、“你不争气”、“你不见起色”都没有增加学生“做事情的经验,把事情做好的经验”,而“你上课睡觉”、“你考试是最后几名”倒是增加了学生“做事情的经验”,但却是把“事情做得更糟的经验”。那么,如果没有让学生增加“做事情的经验”,更没有让学生增加“把事情做好的经验(上课认真听讲、考试考得好、非常争气)”,学生自然不会快乐,更不会在心理上或精神上感到满足。

满足感是人的大脑中反映出的一种心理上、精神上的美好感受,通常是在获得快乐、幸福、满足后的强烈积极感受,它来源于欲望或需要获得后的奖赏。这种奖赏不是物质上的,而是精神上的。那么,案例中的话让学生获得了什么呢?获得了被指责的感受(我不够努力)。“被指责”是学生的欲望或需求吗?如果是,学生理应感到快乐、满足,觉得这些话都是奖赏。然而,学生“上课睡觉,作业不会,考试不理想,不见起色”不是学生想要的,学生本质上是想“上课专心,什么全会,考试理想,进步快”,因此说,教师这些话没有“奖赏”学生,而是指责学生。

指责是有必要的,但现实中不能过多指责学生而忽视对学生的赞美。“你怎么没有兴趣呢?这样下去你以后怎么办?把家长叫来!”这话会让学生非常厌烦,甚至愤怒(教师对我没信心,不相信我能进步和成功),还容易引起学生“反指责”。反指责就是以牙还牙,你指责我不是吗,你觉得我这个不对那个不对,你又能怎样,你有多大能耐,还不是拿家长吓唬我,结果心理非常抵触教师,使得师生关系越来越僵。“指责”是一块硬伤,学生越被怎样指责,就越容易向着被指责的方向发展,“上课犯困打瞌睡、上课说话做小动作,成绩不理想,不按时完成作业、没进步”这些伤就越难治愈,问题也会变得越来越大。

情境中的话丝毫没有帮助学生增长“如何做事”和“如何把事情做好”的经验,反而强化了学生不爱学习的特点,造成学生出现“破罐破摔”的情况。所以,教师最好讲讲学生已经掌握了此阶段的哪些内容,考试中的重点是什么,帮助学生列出掌握这些内容的步骤和注意事项。这种指导性、建设性的积极语言模式可以使学生知道自己的不足在哪里,知道改进什么,怎样改进,产生积极主动的行为。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过程,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地吸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学生是自己知识的建构者,这种建构不能由其他人代替。学生学什么、学多少、怎么学,受到学生自身学习动机的影响,学习动机反过来又受学生情绪状态、信念、兴趣、习惯的影响。教师的积极语言在学习的动机和情绪方面,能够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引发积极的情绪反应,提高学习兴趣。一旦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被激发和调动,学生的推理、分析、鉴别等高级思维活动将会大大提高效率。

二、积极语言从“方原作过表态新”七个维度,有效鼓励和引导学生

习惯于运用积极语言的教师,都非常了解“方原作过表态新”七字诀。“方”代表方法,“原”代表原因,“作”代表作用,“过”代表过程,“表”代表表现形式或结果,“态”代表态度,“新”代表新技能。也就是说,教师在教育学生时,要关注学生用什么方法学会、做对的;为什么会做对、做好;做对、做好或没做对、没做好,都会给自己或他人产生什么影响和作用;做的过程都经历了哪些思考和努力;结果怎样;学习过程中是否努力、态度怎样;最后引发学生产生新技能,或坚定学生能够越来越好的信心,让学生对未来充满希望。

[案例2]:学生哭了,承认错误了,但就是不改,怎么办?

张鹏自幼和爷爷、奶奶生活。爷爷、奶奶对他关怀备至,几乎所有的事情都由奶奶包办代替,只要稍不顺心,张鹏就发脾气,或一天不吃不喝,或自己靠墙站着。弄得两位老人哭笑不得,只好又说好话,又给买好吃的才算解决问题。

在学校,张鹏很不适应。一天,张鹏和同学打了架,我把张鹏叫到办公室,我是这样说的:“你这样做就是不对,要和同学和睦相处,不然谁愿意和你玩呢?”“这是学校,不能你想怎样就怎样。”“你看你现在多孤独,就是因为你脾气不好,同学们都不喜欢你。”“你这样做是破坏班级纪律,你要明白。” 张鹏慢慢平静下来,知道自己不应该这样做,也主动向同学承认了错误。

可好景不长,没过两天,同学收作业时不小心碰掉了张鹏的铅笔,张鹏拿起同学的书包把东西扔了一地。课下经过我再一次耐心的说服教育,张鹏哭了,低着头又承认自己错了。

但我一点成功感都没有,因为类似张鹏这样的事情时常发生,犯错、批评教育、改正,再犯错、再批评教育,周而复始。我感到很困惑,真不知该怎么才好?

这个老师的困惑很有普遍性。老师们在分享教育教学体会时常常这样表述:经过我的批评教育,经过我多次家访,经过我耐心辅导,学生泪流满面,终于在我面前低下了头。这种教育不免让我们为学生捏了一把汗,甚至为学生感到痛心,也为教育的无法、无助和无奈感到哀凉。当把学生搞得落下了心酸的泪、低下了可爱的头,这个教育到底“成功”不“成功”?当学生落着泪、低着头,能否说明学生从内心深处与老师保持一致了?他真的服从了吗?他是真心体会到老师的“爱”了,还是更“烦”和“恨”老师了?学生们是弱者,当他们没有办法说服老师时,当他们没有话语权时,他们会不会假装服从?

哭泣在一定程度上有益健康,是因为哭泣能让人发泄情绪。但什么情绪会让人哭呢?伤心、委曲、悲伤;而头低垂,眼朝下看,通常是感到羞愧、羞辱、羞耻。

乔纳森・罗滕伯格是美国坦帕市南弗罗里达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他发现,哭泣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情感表达。罗滕伯格说:“哭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人的生命历程一直有哭相伴,从婴儿降生到重要的情感大事,如结婚、生儿育女和死亡,人们都会哭。”

他的调查中发现,大约60%~70%的人称哭泣有益健康,而其他的则是哭过后感觉更糟。在这60%~70%的人中,也只是当哭泣的原因得以解决时,哭泣才会有帮助。如恋人之间的争吵经常会以哭泣和亲吻相结束,小孩子的哭叫经常以被爸爸妈妈抱起来而结束,也就是说哭泣的原因被解决后“伤口”才能愈合。

如果哭泣的原因没有得以解决,哭泣会不会让学生感觉更糟?所以,如果教育不能知道学生为什么而泪流满面,比如,学生是被教育得喜极而泣?还是被说服得感激而泣?还是有说不出的痛苦又不敢言而流下委曲的泪水?还是被压抑得痛不欲生的绝望泪水?这些如果不搞清楚,就说“我把学生搞定了,因为学生已经泪流满面,在我面前低下了头,承认了错误”未免有点荒唐。我们只能把教育学生时学生的哭泣作为教育的新起点,下一步是否真的成功,就要找到学生为什么哭了,哭过之后,我们还能怎么做,把学生哭的原因搞清楚并加以解决,这时才能说,学生的哭是有用的,教育也才是有效的。否则,如果我们仅是把学生批评、教育得哭了,不能完全说明问题,更不能说明教育是成功的。上例这位老师的困惑就很典型,她每次都以为学生承认了错误,低下了头,就解决问题了,其实没有,是因为没有解决承认错误之后如何改正错误,眼泪流了,头也低了,错误也承认了,然后呢?没有然后,所以,就出现犯错、批评教育、改正、再犯错、再批评教育,周而复始。

当我们调查那些自杀“未成功”,就是还活着的学生们时,大部分学生都说,我完全是在被羞辱中长大,承受着巨大的精神折磨,被家人语言痛骂,被老师语言羞辱,而来自同伴的则是语言冷漠,部分学生还伴随着身体上不断遭受伤害,这些都让他们无力、无颜、无心再活下去。这些学生的“呐喊”让人听了心痛。

“耐心地说服教育”通常是批评得多,肯定得少,如上例中老师语言表达出来的是:“你这样做就是不对,要和同学和睦相处,不然谁愿意和你玩呢?”“这是学校,不能你想怎样就怎样。”“你看你现在多孤独,就是因为你脾气不好,同学们都不喜欢你。”“你这样做是破坏班级纪律。”这些话学生无言以对,知道自己错了,但如何改正,如何和同学和睦相处,如何让同学喜欢我,学生搞不清楚。学生哭,会不会是他内心在想:我也想和同学和睦相处,想和同学玩,我希望同学们喜欢我,我不想孤独,不想有个坏脾气,不想破坏班级纪律,但我不知道怎样做,老师不批评我,好吗?告诉我应该怎么做,好吗?

如果老师能够换个方式或角度批评教育学生,有效应用七字诀“方原作过表态新”,并明确知道在这样的情境下更适宜培养学生什么积极的心理品质,也许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如老师可以抓住这个机会培养学生“自律”的品质,尝试这样做,把张鹏叫到办公室。

(平静地问)什么原因?(让学生说)我能理解。(与学生共情,探讨“原因”)

我相信你是想控制自己,很少或不发脾气的,要不要试试?如果你想做某事,但目前不被允许,你是可以控制自己不做的。(相信学生会“表现”越来越好的)

如果你做到了,同学们会愿意和你玩的(说明改变后的“作用”)

咱们商量下,看怎样能做到控制脾气。我们一起来找三种方法,好不好。第一种……第二种……第三种……试试看。(寻找“方法”)

第一种方法,咱们做……天,第二种方法,咱们做……天,第三种方法,咱们做……天。(关注学生改变的“过程”)

篇11

一、影响“度”的因素

在会计教学中,应如何掌握“度”呢?“度”是综合考虑各项因素后的教学实践。把握好“度”,首先要认识这些影响“度”的因素。

(1)环境。大环境和小环境都要看。大环境是社会环境。五六十年代的社会环境,肯定与七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后的不一样。不同时代培养的人,身上或多或少刻有那一代的印记。现在中职学校就读的学生,大多是九零后,他们所处的社会大环境,开放而又复杂,多元而又趋同,物质丰盛却精神不振,重实利,薄人情,等等。这不仅影响了学生,也影响到教师自身。其次是家庭环境。简单来说,家庭环境主要看家长对学生管不管,管到哪个层次。而学校环境,侧重学校整体的教育氛围如何,并非单单看那些校规校纪是如何写的,或者教学条件好不好,学校领导的领导风格、教育理念如何,教师队伍的素质如何。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尤其是学校领导的水平,很影响教职工和学生。

(2)时机。教育时机的把握,在教学实践中都有体现,比如分级授课,分层次授课,教材中的内容的编排,等等。总的来说,是要选择合适的内容,在合适的时间向合适的人教授。教师一定要教,学生不一定就要学。时机不对,不学也无妨。有些学生,在学校阶段,根本不学习,问其为什么不学,他们说会计理论难懂,学不会,也没兴趣。刚开始教育他,还听一下,不久,故态复萌,往后就成耳边风了。但是,毕业后,工作一段时间,发现以前看不懂的,工作以后,再去看,边做边学也就懂了。原来实践就是动力。可惜很多中职学校都无法提供有效的实习机会给学生,会计也就成了纸上谈兵,了无生趣。当然,“饭碗”更是动力。学校不学,大不了补考,工作不学,“饭碗”不保。这也是时机,但教师是无法预测的。学校教学只能掌握部分的时机,很多时候要等学生思维到了某个点,思想觉悟了,才能有效施教。

(3)对象。对象所指的是学生的具体情况,主要看点和面。点是起点,这里只强调专业学习的起点――学生的文化基础。中职学校的学生多为农村子弟,在普通中学有机会深入学习计算机或其他专业技能的并不多。专业基础可不考虑,但文化基础还是要有的。在会计教学中,尽管教师反复教授,发现不少学生连一些基本的专业基础知识都不大能理解。做练习时,连题目要求也看不懂,这是语文能力有待提高的表现。另外,学会计也要用到一些数学知识进行计算、推理,教师讲授时也比较困难。因此学校和教师有必要针对起点,在具体教学安排中,引导学生注重文化基础方面的学习。面是全面,即要全面看待学生的发展,德、智、体、美、劳全面观察。有些人,学习不怎么好,但有责任感,勤劳肯干,这是优点,要肯定。有些人,学专业不积极,但有其他方面的兴趣,比如文学、手工等,只要他们肯投入,有效果,这也要肯定。我曾教过一个学生,是家长逼着学会计专业的,自己很喜欢写文章,经常在网上发表小说,后来还没毕业,就已经有公司请做她文字工作。所以教师应该要有度量,只要他们有目标、有兴趣,从事其他专业同样要给予鼓励。引导学生发现、发展自身的优势,同时也并非一味鼓吹他们的优点,要让其全面看待自己。对待不足处,尤其是心理上、品德修养上的一些不足,更应该多加注意。学习不好,问题小,心理素质低,品德不过关,才是大问题。“度”的利害,不可轻视。

二、“度”的把握

在认识了影响“度”的因素后,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把握。

篇12

自有文字、数字以来,可观察的会计记录和会计计算均采用语言符号形式。

19世纪末,弗雷格(G·Frege)把语言问题提到了哲学研究的首要地位,甚至把全部哲学问题都归结为逻辑—语言问题,引发了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陈波2000)。无独有偶,20世纪60年代,以法国结构主义为代表的后现代人文主义思潮,将符号学引入人文学科并发展成为人文学科流行的方法论,形成了人文学科的符号学转向(张斌峰 黄华新,2004)。人文学科的符号学转向是西方哲学语言学转向的逻辑发展。

会计记录和会计计算的语言符号形式,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人文学科的符号学转向,这些给当代会计学的启示是,传统会计抑或可以从语言学角度加以研究。为此,本文对现代会计系统的构造基础——会计账户作语言学分析,以提供一个基于语言学视角的会计研究新视野。

一、基于语言学视角的会计账户性质

会计账户的基本结构,可以用T形账户简约表征。

T形账户——会计账户基本结构简约表征

需要注意的是,会计账户自其初始构造迄今,所有会计账户均为T形,无一例外。

以T形为基本结构的会计账户,其结构构件是“符号”。对构造会计账户的结构构件——符号进行分类,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文字符号;数字符号;T形符号。

从语言学角度看,语言分为自然语言和人工语言。自然语言也称日常语言,是人们进行和表达日常思维的语言。人工语言是人类为特定目的,通过严格定义的方式专门创立的语言(陈慕泽余俊伟2003)。例如,数学语言是一种典型的人工语言。人工语言区别于自然语言的重要特征是前者排除歧义。基于“自然语言”、“人工语言”观点,考察会计账户的构造符号:构成会计账户的文字符号和数字符号,属于自然语言符号;构成会计账户的T形符号,属于人工语言符号。就整体而言,会计账户是一个以人工语言符号T形为架构,内含自然语言符号的一个语言符号串,称其为会计账户语言符号串。

着眼会计账户体系,一个会计账户语言符号串是整个会计账户体系的构成个体,因此,可以认为会计账户个体是会计账户体系的一个语言符号单位。

对照语言学人工语言定义,作为一个语言符号单位的会计账户:文字符号是为簿记特定目的专门构造;数字符号有其严格的定义并为会计界认同和遵守;T形符号其运用约定俗成,排除歧义。因此,会计账户符合人工语言符号特征。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作为语言符号串的会计账户,其符号串整体是一个人工语言符号整体。简单地说,会计账户是一个人工语言符号,是为基于语言学的会计账户新定义。

二、基于人工语言符号定义的会计账户功能

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语言反映客观对象。

会计账户是一个人工语言符号。会计账户体系是由会计账户人工语言符号个体构造的一个人工语言符号系统。会计账户、会计账户体系反映客观对象。会计账户、会计账户体系反映的客观对象是“会计对象”。会计账户、会计账户体系与 “会计对象”之间是反映与被反映关系。由此,即可逻辑推出:会计账户、会计账户体系具有“反映”功能。与当代会计学认为的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会计反映”相契合。

基于会计账户是一个人工语言符号,还可以从语言符号的“语形”角度对会计账户加以研究。从语形角度看,所有会计账户均为T形。会计账户所构造的T形,将会计账户分为左方和右方。在采用印度计数制度和十进制下,会计账户左方、右方的数据在纵向上是分别可以直接相加的一个计算“式”。同时,左方与右方相加后的总量可以相减,可以计算左右两方的“净量”。受计算式的制约,计算式中的量必须统一计量单位,经验地,会计选择了货币计量单位,即使选择其他计量单位,在同一账户(计算式)下,也需是口径相同的计量单位并同时记录货币计量单位。由此,会计账户T形结构构造了一个主要以货币计量的可以连续记录和连续计算的“式”,且连续不受限制。在持续经营前提下,会计账户的连续记录和连续计算,则形成了永续货币记录和永续货币计算。由此,会计账户具有“永续货币反映”和“永续货币计算”两种基本功能。会计账户的“永续货币反映”和“永续货币计算”功能,与当代会计学的“永续盘存制”相契合。

综上所述,以语言学为基础理论,可以得出会计账户的性质是一个人工语言符号。由会计账户是一个人工语言符号的性质可以逻辑推出会计账户的基本功能是“永续货币反映”和“永续货币计算”。这是本文的直接结论。不仅如此,基于会计账户的基本功能是“永续货币反映”和“永续货币计算”,因会计账户是会计账户的个体,其整体是会计账户体系,因此,可以得出会计账户体系同样具有“永续货币反映”和“永续货币计算”功能;又因会计账户体系是现代会计的基础,由此可以得出现代会计的基本职能是“永续货币反映”和“永续货币计算”。现代会计“永续货币反映”和“永续货币计算”基本职能,是会计反映和会计计算区别于其他反映和其他计算的本质特征。

【参考文献】

[1] 陈波.逻辑哲学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篇13

1 情感激励――唤起学生自尊

教育的众多实践证明,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情感对学生的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因此,注意发挥教师情感的激励作用十分必要。首先,教师要信任学生。教师对学生的信任极易化成激发学生上进的信心和力量。调查分析,那些意志薄弱、上进心不强,或是与教师唱对台戏的“问题学生”,往往是在班级里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信任,长此以往,也就失去了自尊。因此,教师要关心全体学生,厚爱“问题学生”。其次,教师要善待学生。这不仅要求教师不讽刺、不挖苦、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而且当学生遇到烦恼、挫折,哪怕是病痛时,都会让学生听到你安慰的话语或是为其奔波的身影。这样,师生间的情感就自然会变得融洽,关系也会变得和谐,学生就会因受到体贴呵护而感受到被尊爱的愉快,产生良好的自我欣赏心理,从而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效应。

2 语言激励――沟通师生情感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情感的工具。语言可分为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和体态语言。对于教师来说,要善于利用自己的规范言行去感染自己的学生。

口头语言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它可以直接让学生感受到其中的力量。工作中,教师要注意用生动、简捷、严谨的语言,批评要切中要害,一针见血又不锋芒毕露;表扬要掌握分寸,合情合理又不失浮夸,要让学生明确教师对其所作所为的态度。

书面语言能够发挥长久的激励作用,对于学生的表现可以通过送贺卡、也可以通过作业批语等,用中肯、亲切的语言指出学生的优缺点,用期望性的语言找出其生长点,使学生感到有收获、有盼头,让学生真实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爱。

体态语言既具有形象性,又具有隐含性。有人曾形象地说:“一流的教师用眼神,二流的教师用语言,三流的教师用惩罚”。教师要学会用隐蔽的方法,实施无痕管理,让学生在某种暗示中自觉遵守管理要求。“喜可以形于色,怒可以置于表”。教师亲切的面容、期待的目光、适当的手势动作,能够转化为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使学生产生肯定的心理倾向;而严肃的面容、冷峻的目光,又会使学生在心灵上受到震撼的同时转化为强烈的自责。不论喜与怒,教师都必须以热爱学生为前提,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和沟通。

3 目标激励――激发学生进取心

目标是行为的诱因,它具有导向和激励功能,它是通过对人的行为的控制和调节,是活动维持稳定的方向,指向目标的实现。教师必须让学生认识到:没有目的读书,是苦闷的读书,甚至是危险的读书。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做到以下三点:一是目标要具体明确。目标越明确,学生的努力方向就越清楚,自信心就越高,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就越大。二是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标。目标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具有一定的可达度,让学生经过努力后方能达到,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和自豪。事实证明,经过自己奋斗取得的成功最能鼓舞激励人。三是目标要分层。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学生之间存在着不同情况的差别,教师要根据不同学情确立不同目标。对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可适当降低文化课的标准,而注重专业技能的掌握;对学习基础一般的学生,可要求文化课达标、良好专业课:对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可要求参加对口升学与掌握技能并举。这样就可以使上、中、下各层学生学有目标,奔有方向。

4 榜样激励――点亮偶像明灯

榜样具有示范和激励作用。学生的模仿性强,好胜心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进行榜样激励。榜样的确立,一要做到多样性。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多样性和学生的多层次性决定了榜样的树立必须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使学生在应得到发展的方面都学有榜样,使学生时时处处、方方面面都学有目标,赶有方向。二要做到层次性。榜样如果距离学生太远,就失去了激励作用,因而榜样必须具有一定的层次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赶榜样的信心,做榜样的可能。在组织各种活动时,注意让同一个层次的学生展开竞争,看谁能夺得红星、奖牌,由于学生的水平相当,都有夺得星牌成为榜样的可能,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大大增加。三要做到动态性。榜样不是固定不变的,谁在某一方面做得最好,谁就可以成为这一方面的榜样。学生成为某一层次的榜样后,及时给予其鼓励,让其向更高的目标奋进。由于对榜样实施动态管理,就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良好竞争局面,使学生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学习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