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财务知识体系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财务知识体系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财务知识体系

篇1

营销和财务是企业的两大不同的职能部门,不论从部门还是从职业来看,两者的区别不言而喻,但它们的之间的联系确是相当紧密的,首先,两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主要表现为:

1、营销计划和预算是企业财务活动的基础,而营销计划和预算又必须以货币的形式表达出来以符合财务管理的要求;

2、市场营销中的销售广告费用、营业费用以及存货成本的支出都必须受到财务管理的控制,而财务管理必须对市场营销活动中的收入和费用进行控制才能达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的;

3、营销活动中会产生一些应收账款,而这些应收账款的信用政策、信用条件以及收账政策对财务管理活动有很大的影响,同时只有通过财务管理对应收账款的有效管理才能使营销活动的成果变为企业的利润。

总之,成功的营销必须有财务的支持,而财务管理又必须以营销为基础,二者互相依赖互相影响。其次,两者又相互制约、相互转化,主要表现为:如果没有有效的财务管理,那么企业就没有足够的资金,市场营销计划也就成了空谈;相反,如果没有好的营销计划,企业商品的销量就上不去,那么就没有资金的流入,财务管理活动就会出现问题,可见二者彼此制约。又因为营销中有财务,财务中有营销,那么有些活动既是营销问题又是财务问题,这样的问题可以在这两个部门互相转化以便得到更好的解决。

从营销和财务的辩证关系可以看出,财务在营销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企业管理水平在不断提高,市场营销人员对财务类知识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因此,各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如何组织财务类课程的教学工作,也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然而,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财务类课程均未考虑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目标岗位群和对财务类知识需求的特殊性,而是随意地将会计专业的《基础会计》课程“复制”并“粘贴”到市场营销专业的财务类课程当中,“重命名”为《基础会计》、《企业会计学》、《企业会计知识》或《营销会计》等等,不一而足。主要讲述的内容都是记账凭证的填制、账簿的登记、企业的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会计报表的编制等会计人员工作的基础知识,是从培养学生的会计职业能力来组织内容的,不能满足营销人员工作的需要。而且,从现有的文献来看,关于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应具备的财务知识的探讨还非常的少,也没有进行过系统化的研究。因此,对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财务知识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二、市场营销工作财务知识需求分析

市场营销专业应用型人才可以大体分为三种:企划型人才、销售型人才和推销型人才。企划型人才处于调研、规划、设计、决策等环节,侧重于进行销售策划及管理,强调科统筹规划能力;推销型人才处于销售、服务等实际操作一线环节,侧重于对产品和服务的推销,强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销售型人才主要处于操作一线环节中的技术岗位,需要拥有比推销型人才更为复杂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技术,侧重于职业岗位的具体操作,强调动作技能和经验技能。这三类人才都具有彼此难以替代其职责。但对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来讲,他们的培养目标都定位在后两种,他们在营销工作中所需要的财务知识可归结为以下几种:

1、财经基本技能知识

首先,营销人员在办理销售业务时必然会用到支票、汇票、本票等票据进行结算,对于支票的填写、支票有效性的鉴别、汇票、本票的办理等,应是营销人员必备的财务技能;其次,营销人员会经常出差,出差前要去财务填写借款单借钱,出差回来要进行费用的报销,即差旅费的报销,则有关借款单、差旅费报销单的填写、各种发票的粘贴应是营销人员具备的财务技能;再次,营销人员从事营销工作经常会与发票打交道,那么如何开具普通发票和增值税专用发票、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开具范围及其使用保管方面的法律规定、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审核要点等也应是营销人员具备的财务技能。

2、财务管理的相关知识

现金是营销人员在工作中经常接触的,在企业里对现金的管理非常严格,对不熟悉财务知识的营销人员来讲,很容易出错,产生的后果也很严重,因此有关现金收款和付款中常见的差错、查找现金差错的方法、收款和付款中造成差错的原因、现金收付业务容易发生差错的时间、现金的管理及库存现金的限额等知识,对于营销人员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赊销业务也是营销人员经常会做的,这样的结果就会产生企业的应收账款。应收账款到期时,顾客很可能会拖欠货款,原因可概括为无力偿还和故意拖欠两种,对这两种应收款项应采用不同的收账方法,这就要求营销人员具备收账的技巧。应收账款的管理,对于企业来说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为此,企业应制订合理的应收账款管理制度、收账政策。营销人员是销售第一线的工作人员,企业应在营销人员的参与下制订应收账款管理制度,这就要求营销人员具备应收款的管理能力,能对应收账款的成本进行分析。

营销人员购买商品和销售商品都会与存货发生关系,那么如何合理确定库存成本和最佳订货量、保险储备量及产生滞销存货如何管理、存货发出的计价方法,这也是营销人员应具备的财务知识。

3、税法及纳税筹划的知识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会涉及到很多税金问题,与营销人员关系密切的主要是增值税、消费税、所得税和印花税。我国税法规定销售货物和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要交增值税,如果营销人员销售的货物属于消费税的税目,在交增值税的同时还要交消费税;企业有了盈利就要交企业所得税,营销人员的个人工资、劳务报酬的所得要交个人所得税;销售过程签订的合同要交印花税;所以,税金的计算、缴纳对营销人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同时,企业的营销人员还应懂得一定的纳税筹划知识,即可以有效的配合财务人员工作,又可以为企业增资节流。如:营销人员采用委托银行收款的方式将货物销售给客户,按税法的规定,采用委托收款方式销售的货物增值税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货物发出并办妥托收手续的当天,即销售的当天就发生纳税义务,销售货款确没有收到,这样公司在没有取得货款前就垫付了增值税。而如果营销人员在签订合同时约定以分期收款方式进行交易,增值税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是合同约定的收款日,这样公司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与取得货款基本是同步的,不存在垫付税款的问题,从而为公司节约了资金。由此可见,营销人员懂得税收筹划对企业的重要性。

4、财务报表阅读与分析知识

营销人员在办理业务前需要先对合作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分析,比如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应收账款的周转率、存货的周转率等,通过这些指标可以了解企业的盈利情况、债务的偿还能力、资金的周转情况,可以有效的避免销售商品发生的坏账,预测企业的经营前景,同时还可以为企业经营管理者进行经营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这就需要营销人员必须具备企业财务报表的阅读与分析知识,熟悉各种财务报表的结构和项目内涵的基础上,知道阅读时需要关注的问题,并能根据财务报表进行简单的分析。

5、管理会计的基本知识

营销管理的理念是一切以顾客需要为中心,通过市场调研了解顾客需要,开发研制适销对路的产品,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方,以适当的价格、适当的信息沟通和促销手段,提供给适当的消费者,通过发现市场机会,创造目标顾客,为企业赢得销售额增长,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得以生存、发展。这种目标的实现需要用到管理会计的相关分析方法,它通过对资金使用效率和效果的分析,不仅可以评估一种营销方式为整体效益做出的贡献大小,还可以分析出相应的原因,从而为市场营销的调整提供依据。因此,管理会计的相关分析方法如本-量-利分析法、现金流量分析法、销售资金需求量预测法、敏感性分析等也是营销人员应具备的财务知识。

三、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财务知识体系

我们在上述对市场营销人员在工作中对财务知识的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又利用德尔菲法进行了专家意见的整合,再结合我们多年的对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实际教学经验,总结提炼出了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所应具备的财务知识体系,如下所示:

1、财务基础知识

会计要素

会计科目与账户

复式记账法

会计凭证

会计账簿体系

2、财经基本技能

数字的书写

票据的办理和鉴别

借款单、报销单的填写

发票的审核与保管

报销发票的粘贴

3、财务管理知识

现金的管理

应收账款的管理

存货的管理

4、财务报表阅读知识

财务报表的基本结构

财务报表的阅读

财务报表的简单分析

5、税收知识

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的法律规定

纳税筹划

6、管理会计知识

变动成本法

本-量-利分析

敏感性分析

现金流量分析

四、结论

总之,财务知识对市场营销人员的作用非常重要,营销专业的学生应对自己所掌握的财务知识体系有个明确的认识和掌握,在将来的营销工作中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更应该尊重市场规律,重视财务思维的运用,不仅能对市场有着敏锐的洞察力,还能运用自己独具的财务眼光去捕捉商机。

注:本文为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立项项目“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探究”(项目编号:200957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王纪忠.市场营销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北方经济,2005,(10):21.

[2]李宇红,赵伯庄,王磊.市场营销教学特点与方法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5,(12):112.

[3]张彩江.复杂性:对经济和管理领域中理论认知误区的一个解读[J].系统科学学报,2007,(1):59.

[4]修淑媛.营销与财务的关系及其协调[J].观察与思考,2009,(03).

篇2

3.规范商业公司财务帐套布局设置,根据商业公司特点,设置相应帐套,通过辅助帐中客户、仓库模块的核算使博科软件充分发挥出作用,能够及时有效的反映财务数据,满足未来经营管理的需要。

二、会计基础工作

1.认真执行《会计法》,进一步加强财务基础工作的指导,规范记账凭证的编制,严格对原始凭证的合理性进行审核,强化会计档案的管理等。

2.按规定时间编制本公司及集团公司需要的各种类型的财务报表,及时申报各项税金。

3.根据集团的指示,对华品公司会计电算化情况进行了备案,使财务工作符合财政部的需要,更加规范化,为不断提高财务工作质量而努力。

三、财务核算与管理工作

1.按公司要求对商业公司包租的商业地产进行登记、分析,对各项收入监督、审核,制定相应的财务制度。统一核算口径,日常工作中,及时沟通、密切联系并注意对他们的工作提出些指导性的意见,与各分公司、集团财务管理部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2.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加强财务部团队建设,打造一个业务全面,工作热情高涨的团队。作为一个基层财务工作管理者,注意充分发挥财无部其他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及工作积极性。提高团队的整体素质,树立起开拓创新、务实高效的部门新形象。

篇3

新媒体的蓬勃发展促使社会各领域管理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它同样也会对高职院校的课程教学模式产生一定的冲击和影响。因此,如何应对新媒体给高职院校的课程教学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实现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模式的优化,将成为高职院校教师需要研究的新课题。

一、比较高职财务分析课程常用的教学模式

结合财务分析课程的学科特点和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规律,当前财务分析课程的教学应强调师生交往互动与能力培养的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教学理念。

财务分析课程常见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践-考”四维交互递进式教学模式、PBL(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模式等。

(一)传统的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的主要标志是“以教师为中心”,强调“教师如何教”,对学生而言主要是接受性学习。这种教学模式的课堂表现主要有:一是教学内容僵化,缺乏生动、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教学与实践脱节,学生普遍会感到枯燥乏味;二是教学目标单调,主要是知识与技能维度,缺乏过程性的体验,学生无法形成真正有效的基本活动经验和思想方法,情感态度得不到有效的发展;三是教学方式单一,主要是师讲生练、师问生答,学生在课堂上基本处于被动状态,静态化教学方式必然使得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能得到充分调动和应有发挥,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教-学-践-考”四维交互递进式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遵循了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基本理论,把讲授、学习、实践与考核四个环节贯穿于整个财务分析课程教学过程中,形成交叉互动、递进发展的教学形态。一是“教”,即讲授,主要强调教师对财务分析理论知识与方法的“精讲”,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而且要做到要言不烦、择要到位;二是“学”,即学习,包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究以及合作学习,做到在问题情境下主动参与学习活动,通过思考、探究,发现生成新知识,并通过对典型案例的讨论,发展思维水平;三是“践”,即实践,通过分组协作实践操作,使学生不断获得活动经验,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考”,即考核,通过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过程性评价,既要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快乐,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又要激励学生克服面临的困难,不断进行学习反思,努力提高学习能力。

(三)PBL(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教学模式

PBL教学模式运用到财务分析课程教学中,可以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设计教学过程,把学习活动置于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使学生共同经历“问题设置一目标设定一团队组建一资料查询一协作讨论一成果生成一总结评价”等学习过程,从而充分调动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促使学生主体性、能动性得到进一步激发。同时,通过学生对所提问题针对性的思考,以及主体参与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并在研究过程中促使他们理解和把握财务分析课程的思想方法和基本规律,感悟财务分析课程的精髓。

(四)案例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是根据财务分析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将典型案例分析作为教学主线,给学生提供主动学习的时间与空间,营造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中心的主体性课堂,因而具有针对性、启发性和拟真性。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要以平等的态度与学生共同参与学习活动,指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同时对难点问题指点迷津,帮助学生走出认知困境,从而真正领会知识,共同感受成功和挫折、分享学习成果。运用这种教学模式,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得到有效提升。但是,这种教学模式有时由于过于注重对案例结果的审视,而淡化了对案例背后的理论支撑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长此以往必然会导致学生知识的匮乏,不利于本课程的系统学习。

二、新媒体环境下构建学生自主学习模式的教学实践

学生学习财务分析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在学完该课程后,能够独立地针对不同分析目的对公司的财务进行分析,并撰写财务分析报告。这就要求学生在财务分析课程学习过程中形成自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够将所学的财务分析理论知识很好地运用到实践中去。近年来本人不断学习借鉴上述教学模式,并在叶圣陶“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教育思想的指导下,积极开展新媒体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研究与探索,进行了财务分析课程教学模式的优化。教学基本结构主要包括:

(一)学生分组

将学生有效地分组,组建学习团队,这对于自主学习模式的建构十分重要。首先,让每位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企业,搜集该企业相关的资料,例如:公司概况、公司大事、核心题材、行业分析、经营分析、务分析等,报给课代表。其次,课代表根据所属行业将企业归类,将学生按所选企业归属相同行业进行分组后,报给教师。再次,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及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进行分组微调后,向学生反馈分组结果,充分征求学生们的意见,在此基础上再次对分组进行微调,最终确定学习小组,各小组成员通过演讲、搜集资料、指标计算、指标分析、制作PPT等形式选出各组组长,4-5位同学构成一组,组长对本组全面负责。一般情况下,小组一旦确定下来,一个学期内将不会再作人员调整,这主要基于团队建设与学期考核的需要。

(二)任务驱动

学生学习活动的开展有赖于明确的、真实的学习任务,教学时必须让学生带着任务学习,这样他们才拥有学习的主动权。

首先是任务告知。每天课堂的最后5分钟,教师都要预先告知下次课堂的学习任务,当然有时根据任务要求需要更早地告知学生。同时,任务确定后,不是由教师告诉学生如何去完成任务,而是启发和引导学生探寻完成任务的路径和策略,使他们通过独立或小组合作的方式,并采用新媒体等手段进行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以达成学习目标。其次是任务分解。课后,由组长负责对学习任务进行分解,然后分配给每个成员。在这个过程中,组长要允许组内学生有选择任务的权利,并鼓励每个成员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长,确保每个成员都能够领取到感兴趣的学习任务。第三,学习设计。在组内成员分工后,组长要及时与每个成员进行沟通,明确每个成员所选择的学习方式、方法以及预期成果等。第四,自主学习。小组每位成员均要借助新媒体等手段自主搜集、整理和加工信息,独立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在这一过程中,各成员之间也可以互帮互助,共同破解难题。第五,组内交流。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各成员在组内进行汇报交流,经过研讨,形成团队的学习成果。

(三)成果汇报

期末,学生按照期初公布的学习目的及学习要求,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协作学习,最终形成了每个学习小组的学习成果,如搜集的资料、财务案例分析、财务分析报告等。课堂上要求各小组将成果以新媒体形式呈现,并派代表给全班同学进行讲解,将学习成果及其理论支撑与全班同学进行分享。各小组汇报结束,互相点评,相互学习,课后再次修改汇报课件,形成定稿,提交教师。实践证明,在新媒体背景下的小组协作学习模式,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沟通的时效性。学生不仅获得了财务分析课程的知识、提高了财务分析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

(四)考核跟进

一是课堂即时性考核。为了能够促使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自我检查和反思,教师要在课堂交流环节发放评价表,学生对照表中的指标和权重进行自主评价,找出自主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和漏洞并进行及时改正。

二是学期终结性考核。采用“二二二四”评分法,即课堂即时性考核等平时学习表现占20%、使用新媒体搜集资料占20%、学习财务分析案例占20%、财务分析报告占40%。其中第一、二项采用个人评分,后二项采用小组评分。评价指标包括:学习态度、分析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归纳总结能力、沟通协作能力、新媒体应用能力等。

三、新媒体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模式的教学反思

(一)借用新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借助新媒体的力量,让学生熟悉新媒体的表现形式,巧用互联网,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持久的学习愿望。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在使用新媒体方面的优势,努力把单一的、枯燥的理论知识传授的课堂营造成为丰富的、生动的教学实践场所,使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亲历、体验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感知、理解和掌握知识,最终形成知识结构、构建知识体系,促进学生认知能力、思维能力不断提升。

(二)妙用新媒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重视教法的同时,更要重视指导学生的学法。引导学生利用新媒体,将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课程学习与实践研究相结合。例如通过阅读大量文章、收看相关视频、登录东方财富等网站,研读一些典型的上市公司财务分析报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篇4

随着我国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升,市场竞争也更加激烈,企业集团所处的财务管理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受限于过去的财务制度,我国不少企业集团秉承的财务管理理念还非常狭隘,并未将财务管理作为企业全面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没有意识到财务管理工作应渗透至所有业务环节。企业集团的财务人员没有进行全局财务管理的意识,这无疑会导致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效率在低水平徘徊。

(二)财务制度执行不到位

这方面问题主要表现在对预算与费用的管理上。首先,对预算管理制度而言,企业集团的财务人员在编制预算时没有严格按照内部管理规范的指引设置预算科目,而是以自己的主观认识或者编制的便利性为考虑因素;预算指标的选取各不相同,导致预算不具有良好的可比性;对预算执行也没有实施严格的监督与管控,导致企业存在大量的预算外资金支出,从而降低了预算对经营的指导性。其次,对费用管理制度而言,企业集团在实际的运营过程中并没有将这项制度落实执行,从而导致企业费用支出存在严重的超支现象。

(三)财务管理权限分配混乱

企业集团的组织结构非常复杂,各下设子公司都是独立法人,拥有很大的财务管理自主性。而集团母公司通常会以子公司的运营实际为基础,指导与监督其财务管理工作,对下设子公司进行不同层面的财务管理,也造成了整个集团财务管理的分散化。随着我国企业集团规模的不断扩大,子公司的经济事项越来越复杂,母公司的监管难度随之增加;企业集团出于无奈只能向子公司分配更大的财务管理权限,由于权限分配不具系统性与合理性,导致母公司实际上基本丧失了对子公司的财务监管权,从而导致集团的资金利用效率低下。

(四)财务管理监管形同虚设

虽然企业集团为了提升自身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也进行了一些改革,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收效,但由于监管机制失灵,导致仍然存在不少财务管理问题。例如,有些财务人员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为子公司提供了过大的财务管理自主性,却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使得子公司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做出有损集团总体利益的决策等。财务管理监管形同虚设,造成企业集团的资产严重流失,集团利益受到巨大损害。

(五)财务管理体制不完善

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体制不完善会使资金的进出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导致集团无法了解自身实际的财务状况,也无法对未来的资金状况进行准确预测,这样,企业不但无法实现预定的发展目标,有可能被市场淘汰。此外,财务管理体制不健全还会导致集团内部的财务信息互换低效,从而出现因为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协调问题,进而降低集团内的资本管理效率。

二、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体制完善建议

(一)建立全面的财务管理理念

企业集团必须意识到财务管理工作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企业的所有业务流程以及环节都是财务管理的对象。基于此,企业集团应对全体员工进行财务管理培训,使其意识到财务管理与其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此外,还要认识到财务管理工作的复杂性,从而以全局管理的思想来统筹,以细节管理的方式来落实,并协调好各利益管理方之间的关系;最后,要对财务管理收效进行考评,并将考评结果纳入绩效总考评体系中。

(二)提升财务人员综合素质

企业集团必须重视提升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从而提升财务管理工作质量。除培养内部的财务骨干之外,还应该积极吸纳企业外部的财务管理人才,从而提升财务管理团队的总体素质。第一,企业集团对于高级财务管理人员的选拔应优先考虑内部晋升,内部人员更了解企业的组织以及运作情况,从而能协调好各方的关系。第二,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的再教育,提升其专业技能与职业道德,为企业后续发展提供人才储备。第三,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鼓励财务管理人员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并定期进行岗位能力考评。第四,完善财务人员绩效考评体系,企业集团需要科学选择考评指标对不同岗位的财务人员进行绩效考评,并将考评结果作为确定薪资以及福利待遇的重要参考标准。

(三)实施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结合企业集团的产权属性,本文认为其可以设置全面预算管理组织结构:决策机构是整个预算管理的指挥中心,是整个体系的核心;工作机构则包括具体的预算执行部门,这些部门主要负责执行决策机构下达的预算要求,实现各项预算目标。由于企业集团的结构非常复杂,因此,预算管理必须实行分层管理。本文构建的企业集团全面预算管理流程的制度架构如图2所示。图2中的所有制度都是基于预算管理建立的,贯穿预算管理的始终,从而实现对预算的全面管理。需要注意的是,企业集团进行全面预算管理必须严格按照事先制定的规范进行,同时还要做好预算管理的反馈工作,从而使企业领导层能够真实了解预算的管理情况。进行全面预算收效分析时,要综合分析每项预算的执行收效,并将所有结果汇总,分析预算存在的总差异。这样就能找出导致预算出现偏差的原因,以此作为下个预算期调整预算项目的基础。

(四)完善制度建设

第一,强化对内部财会制度的建设,从而提升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性与一致性,进而提升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性。企业集团要以相关法律法规为基础,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管理制度,并将制度作为集团内所有企业的财务管理指引,并根据制度执行的收效对其进行调整与完善。第二,企业集团必须给予内审工作足够的重视,建设完善的内审制度,从而以内审制度为指引发现当前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并进行及时改进。内审工作一定要保持独立性与权威性,企业集团应将内审部门划归由董事会直接领导,对集团各项管理工作,尤其是财务管理工作进行审计。

(五)完善治理结构

篇5

现行医院财务会计制度的有效实施,需要医院信息系统的强力支撑。现行制度在医院预算执行、成本核算、资产管理、物流管理等方面,不仅对医院财务核算系统的信息化水平有了新要求,对医院HIS系统、LIS系统、PACS系统甚至HRP系统也提出更高要求。但当前我国医疗系统的现状是,很多医院尤其是三级甲等以下医院信息化水平滞后,普遍存在院内信息系统“各自为政”的情况,导致医院在采集数据、整合数据时受到限制。

(二)会计核算工作中,有些方面应进一步明确和规范

现行会计制度要求医院对药品实行进价核算。就目前医院药品销售模式看,还有相当一部分医疗机构对药品实施进价加成后销售的方式,这给会计核算工作带来一定难度。对于医疗风险准备金的计提,医院财务制度规定:“医院累计提取的医疗风险基金比例不应超过当年医疗收入的1‰-3‰。具体比例可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部门会同主管部门(或举办单位)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对于这一规定,在实务操作层面上,目前有不同理解和做法。这就出现核算口径的不一致,造成了信息的不可比。

(三)成本核算问题

成本核算体系中,核算单元的划分缺乏统一标准,项目成本核算和单病种核算无统一核算方法,造成实务中操作困难,医院间数据不具可比性。医院长期以来对于成本管控的观念比较淡薄。医院现行财务制度增设了“成本核算”一章的内容,对成本管理做了规范的要求,但由于对成本项目的分摊方法和分摊标准难以做出统一规定,造成成本核算报表的数据并不客观,成本分析的可用性不大,且各家医疗单位的成本数据可比性较差。当前大多数医院将成本核算的结果仅仅看作一个数据,对成本发生的过程并没有进行有效控制和监督。而随着公立医院改革和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深入,单病种核算和项目成本核算的结果对医院具有重要价值。目前,由于医院管理层的不重视、成本分摊标准的不统一、核算方法的单一等原因,导致此项工作在很多医院仅处于起步阶段。

(四)医院预算体系不健全,存在“重预算,轻执行”、“重预算,轻决算”的情况

医院经营活动是医院收入的主要来源,而医院的预算管理直接影响到整个医院的经济管理水平。目前,比照新《预算法》的要求,医院财务预算体系尚不完善,医院在预算管理中全员参与意识淡薄,预算执行过程缺乏监督,预算调整过程不够规范,决算工作流于形式,导致《医院财务制度》要求的全面预算管理不能很好落实,不利于医院经济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医院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环境下,为进一步提高现行医院财务会计制度的实施效果,医院应在预算管理、成本核算、信息化管理等方面采取应对措施。

(一)预算管理方面

1.更新预算管理观念,树立全面预算管理的新思路

医院要成立由计财处、院长办公室、医务处、人事处、护理部、后勤处、供应处、资产处等职能处室组成的“预算管理委员会”,并设立医院预算管理办公室(一般设在计财处)。预算管理委员会负责审批医院年度预算方案及追加调整方案,同时建立预算执行、分析、调整、决算等制度。各职能处室应配备预算管理员,对本部门的预算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控制,以保证医院预算工作顺利有序进行。

2.严格预算执行过程,将预算指标按层级分解到单位和个人

医院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要坚持预算管理分级责任制度。医院内部职能科室作为预算责任部门,负责本部门的预算编制、执行和分析,并配合计财处做好医院预算的综合平衡。医院预算一经确定,全院各科室必须严格执行,并建立健全配套的支出管理制度和相关措施。

3.对于预算执行结果要进行考核分析,做好决算工作

现行制度明确规定要对预算执行的结果进行考核和分析,这就从总体上将医院预算管理贯穿为编制、执行、控制、考核、分析各环节相互衔接的系统。对预算结果进行考核分析,可以随时发现预算编制的问题,及时调整预算,也可以考虑实行弹性预算,根据医院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将医院的目标和预算结合起来,确保预算编制的有效性。

(二)信息化建设方面

现行医院财务会计制度的实施,不仅要求医院提高会计信息化水平,而且要求医院加快整体网络平台建设,为医院进行相关决策提供及时有效的数据支撑。从医院财务工作的角度考虑,一是要加强硬件建设,使医院的信息化设施能够适应新医改的要求,能够满足在病人就医、经济核算、财务分析、数据统计、银医一卡通等方面的要求;二是要加快软件建设,整合医院人事管理、资产管理、总账管理、预算管理、采购管理等方面信息,将医院HIS系统、物流系统、账务核算系统、成本核算系统、绩效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等进行有机互联,数据采集实现多部门共享,构建医院经济管理数据信息的一体化平台。目前,很多软件公司推出的医院HRP系统是基于这个思路开发的,但其实施需要医院根据实际情况,在基础模块的功能基础上进行个性化打造。医院要根据自身环境,对软件进行业务流程再造,以保证软件高效实施。

(三)成本核算管理方面

1.建立健全医院成本核算组织体系

现行财务制度规定,医院要实施全成本核算。成本核算工作涉及医院各个部门,医院必须建立有序的成本核算组织体系,至少应包括以下三个层面:医院层面成立绩效管理部门,由院领导专职分管;管理层面设成本核算部门,配备专职核算人员及负责人(一般设在计财处);科室层面各成本核算单元设兼职核算员,进行本科室日常成本管理和控制。

2.建立覆盖医院业务全过程的成本管理信息系统

全方位推进信息网络化,是医院成本核算结果准确、高效的基础。由于医院医疗服务过程比较复杂,成本核算会需要收入和成本项目巨大的数据流量,依靠手工难以保证核算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所以在数据的收集、分类、处理、分析过程中,必须使用高效规范的成本核算系统,并加强全院信息网络化以保证成本数据的口径一致。

3.医院全成本核算的具体实施

(1)确定核算单元和收入、支出项目。

按照医院财务制度的要求,医院核算单元分为临床服务类、医疗技术类、医疗辅助类和行政后勤类四类科室。收入项目主要包括医疗收入,医疗收入按门诊收入和住院收入分别核算。成本项目主要包括人员经费、固定资产折旧、卫生材料费、水电暖费、物业保安费、维修费、洗涤费、差旅费、管理费等。

篇6

电视事业发展能力包括创收能力和成本控制能力。事业发展能力是电视台的“核心竞争力”,是财务分析的重中之重。同时,增收和节支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增收的同时必须控制支出,有效的增收要建立在节支的基础上,因此衡量创收能力应同时结合成本降低指标做分析。电视事业发展能力指标主要包括电视台总体创收能力指标、频道创收能力指标、节目创收能力指标和人均创收能力指标。

1.总体创收能力指标,主要有经费自给率、总收入增长率、事业收入增长率和经营收入增长率。通过对比不同电视台之间事业收入增长率和经费自给率,可以比较其创收方面的竞争能力,而长期稳定的事业收入增长力和不断稳步提高的经费自给率则是电视台最具竞争力的表现;通过对比各类收入增长率及年度之间增减变动情况,可以分析各类收入的增减主因;结合各类支出的增减变动情况,可以判断各类收入的有效增长情况。

2.频道创收能力指标,是衡量频道自身经营能力的指标,也是衡量可比频道之间经营能力高低的指标。主要包括频道总收入增长率、频道总成本增长率和频道总成本降低率。对频道自身而言,在频道收入大于支出的情况下,频道总收入增长率如高于频道总成本降低率,总成本降低率如不低于频道总收入增长率,则说明该频道创收能力较强;可比频道之间的收入、成本比较,可以判断频道的竞争优势。

3.节目创收能力指标,是衡量节目自身经营能力的指标,也是衡量可比节目之间经营能力高低的指标。主要包括自制节目创收能力和外购节目创收能力。衡量节目创收能力时,可以年节目成本变动率和年可比节目成本降低率作为参考指标,判断收入与支出增长变动的同步程度。

4.人均创收能力指标或每分钟节目创收指标,是总收入与在职职工人数的比值,反映单位人员的创收能力。人均创收指标可细分为台、频道和节目人均创收指标与人均成本指标。每分钟创收指标是总收入与节目播出时间的比值,反映单位时间的创收能力。该指标包括每分钟节目收入和每分钟节目成本,可按频道和栏目进行细分。

(二)目标执行能力财务指标

目标执行能力财务指标主要包括预算执行能力指标和合同收入执行能力指标,主要考核预算完成情况和合同履行情况。预算执行能力和合同收入执行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电视台预算管理和合同管理竞争力的强弱。

1.预算执行能力指标,包括台、频道、栏目预算收入完成率和预算支出完成率,衡量收入和支出总预算及分项预算完成的程度。出于考核需要,还可以细化为主要收入(广告收入、收视费收入、节目销售收入、合作合拍收入、节目制作和播放收入、节目传输收入等)、重点控制费用(餐费、劳务费、交通费、稿费等)预算完成率。该指标反映单位当年预算完成情况,主要是对预算管理体制下的预算管理水平评价,绝对值越趋近于100%越好。

2.合同收入执行能力指标,是衡量履行合同的效率和效果的指标,主要包括合同收入完成率和合同履行率。

(三)电视事业积累能力指标

电视事业积累能力指标主要包括事业基金、固定基金和专用基金(修购基金、职工福利基金、其他基金)增长率,反映电视台用于事业发展的资金投入情况和发展后劲。如果电视台各类基金增长较快,就有充足的资金为战略目标提供保障,进而增强资金保障竞争力。

(四)资产负债结构指标

资产负债结构指标主要指资产负债率,是衡量电视台利用债权人提供资金开展业务活动的能力,判断电视台财务结构是否合理,反映债权人提供资金的安全保障程度,度量电视台的偿债能力和偿债风险。合理的资产负债结构、较强的偿债能力和较低的偿债风险,可以让电视台在利用债务资金扩张业务上更具优势。一般而言,由于电视台的非营利性和承担事业任务的特性,资产负债率应维持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才是合理的。对电视台自身,对比期初资产负债率与期末资产负债率,或与往年财务结构相比,可以分析增减变动原因和合理性,以及负债比率是否有明显恶化的现象。在电视台之间做比较,可以判断负债比率是否明显偏高,现有财务结构下所造成的还本及利息支付负担是否能承受,是否有足够的现金收入作为应对。

(五)资产质量指标

资产质量指标主要指不良资产增加额和比率、资产创收能力指标和资产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标。

1.不良资产增加额和比率。不良资产是指无法在未来期间形成资金流入的各类资产,主要指标有不良资产增加额和不良资产比率。前者可以用于考核电视台一定期间内资产管理的效果,后者可以通过比较不同电视台不良资产比率的高低,判断不同电视台的资产管理效果。

2.资产创收能力指标。资产创收能力是指电视台利用其自身资产和借入资产组织经营创收的能力,主要包括总资产创收能力和净资产创收能力。这两项指标既可以用于同一电视台不同年度资产创收能力的比较,也可以衡量电视台之间资产创收能力的高低。较低的不良资产比率、较强的资产使用效率,代表更强的资产创收竞争力。

3.资产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标。反映电视台固定资产持续稳定创收的能力,主要评价指标包括专用固定资产成新率和专用固定资产更新率。专用固定资产成新率数值高,表明电视台专用固定资产比较新,对扩大再生产的准备比较充足,经营创收发展潜力大。专用固定资产更新率反映电视台在一定时期内专用固定资产更新的规模和速度。

(六)生产率指标

生产率指标主要是指电视台的投入产出比,即电视台、频道、栏目收入总额与支出或成本总额的比值,衡量投入的支出或成本产生收入的能力。生产率指标的高低,决定电视台投入产出的竞争力强弱。该指标主要包括收入成本率和设备生产率。收入成本率是总收入与总成本的比率。电视台自身或电视台之间比较可以采用总收入与总支出比、事业收入与事业支出比和经营收入与经营支出比;频道自身或频道之间比较可以采用频道总收入与频道总成本比;栏目自身或栏目之间比较可以采用栏目收入与栏目成本比。设备生产率是节目制作时长与专用设备账面价值的比值,反映电视台专用设备的节目生产能力,用于评价不同电视台设备生产率的高低。

(七)收入成本结构指标

结构分析主要是衡量电视台收入内容和支出(或成本)项目构成是否合理,进而逐步优化收入和支出结构。主要指标包括收入结构指标和支出结构指标。

1.收入结构指标。收入结构包括两类,一是各类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二是各类细项占事业收入的百分比。有关资料显示,国际成熟的媒体营收结构中,广告收入最多占50%的比重,而目前国内的大部分媒体集团,广告则占总收入的95~98%,几乎是唯一的收入来源。目前上海广播电视台已经成功启动家庭购物产业,进一步改变过分依赖广告收入的经营格局。如果一家电视台事业收入增加的同时,广告收入呈下降趋势而类似家庭购物等服务性收入呈上升趋势,则说明该电视台竞争优势在增强。此外,广告收入结构还可以细分为建材行业、房地产业、汽车业和医疗保健品业等。如果一家电视台广告收入不依靠一两个行业或风险较大的行业支撑,则表明该电视台比其他电视台有更大的稳步增加收入优势。

2.支出结构指标。分为事业支出结构指标、节目成本结构指标和资产资源结构指标。

(1)事业支出结构指标。人员支出(节目人员、管理人员)、公用支出占事业支出的比率,衡量电视台事业支出结构;人均基本支出衡量事业单位按照实际在编人数平均的基本支出水平。

(2)节目成本结构指标。一定成本总额相同情况下,成本构成比例是否恰当就显得十分关键。节目成本结构比较方法包括可比节目的横向比较和节目自身纵向比较,比较常用的指标是每分钟节目直接成本构成和每分钟节目总成本构成。

(3)资产资源结构指标。人力资源指标包括直接制作节目制作人员和节目管理人员各占节目制作人员的比例,节目制作人员和管理人员占全台或频道人员的比例;固定资产结构指标包括办公设备和专用设备占固定资产比例。一般而言,节目制作人员和专用设备应占较大百分比,电视台人力资源和固定资产结构指标的相互对比,可以评价人力资源结构和固定资产结构是否合理、是否具有结构优势。

(八)社会效益指标主要指标包括社会贡献率和社会积累率。

1.社会贡献率,是社会贡献总额与平均资产总额的比率,用于评价电视台运用自身资产和资源为国家或社会创造或支付价值的能力。

2.社会积累率,是上交国家财政总额和公益性支出之和与社会贡献总额的比率,用于衡量电视台社会贡献总额中用于上交国家财政和支持社会公益事业数额的比例。社会贡献率和社会积累率高,可以使电视台的品牌增值,更具品牌竞争力。

二、基于竞争力的电视台财务分析指标体系构建应关注的非财务指标

财务指标是量化指标,其时间上的滞后性和分析因素不全的局限性也显而易见,适当引入非财务指标分析,可以弥补财务指标不足,从而更全面、更恰当地反映电视台整体财务状况和事业成果,综合反映电视台的竞争力。电视台非财务指标应包括三类,即反映电视台影响力指标、业务分析指标和结构指标,这些非财务指标是电视台财务指标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

(一)影响力指标

电视台影响力指标主要是指收视份额和欣赏指数等指标。影响力指标是隐形竞争力的核心。

1.收视份额。收视份额是指某一规定时段内,某特定频道或节目的观众收视量占正在看电视的观众总收视量的百分比。收视份额增长率指标是指特定时段内实际收视份额占预计收视份额的百分比。

2.欣赏指数。收视份额是数量指标,而欣赏指数是质量指标。注重欣赏指数指标有助于激励良性竞争,扭转纯粹收视率导向,提升节目品质,促进电视业的健康和繁荣。对于收视情况,由抓数量增长到重视质量提高,欣赏指数更具竞争力。

3.其他影响力指标。其他影响力指标主要包括自制栏目平均收视率和栏目收视人群贡献,抑或发生重大事件的首选频道排位、不同说法下更信任的频道排位等。

(二)业务分析指标

播出时间长、自制节目多、重播率高,是竞争力的最有力体现。电视台业务指标包括播出能力指标:电视节目播出时间,节目制作能力指标:电视节目自办率和节目质量指标:电视节目重播率等。

篇7

质量体系的财务考虑就是采用质量成本法(包括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和外部故障成本)对企业质量体系活动进行财务报告核算。作为产学研示范基地这种特色企业,在质量体系运行中的财务考虑,首先要明确财务是否必须包括在质量管理体系范围内,其次务必走出质量成本管理的三大误区。

一、质量管理体系的财务考虑尺度

我们所倡导的好的质量管理体系,一定是组织在最低成本下的体系运作。如果一个管理体系不能带来财务上的最终收益,看不到组织的持续盈利能力,那么,体系运作的有效性就无从谈起。因此,从财务成本的角度来评价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致关重要。但是否事事处处都要将财务管理纳入质量管理体系范围呢?笔者认为在具体操作上可灵活把握。

1.可视“产品”的范围来定

如果产学研示范基地执行的是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这个标准是利用质量管理体系来确保产品质量满足顾客和应用法规要求而对体系提出要求的,是对产品质量要求的补充,目的是使顾客满意。不仅要保证产品符合规范的“符合性”质量,而且要确保产品满足顾客要求的“适用性”质量。财务管理是否要纳入质量管理体系范围,应由自己确定。这取决于“产品”的内涵,也就是把自己的“产品”定义为什么。如果仅仅定义为硬件产品,不包括通过硬件产品为顾客提供财务服务的话,可以不包括。因为,ISO9001标准只涉及到体系的有效性,不涉及体系的经济效率。效率是ISO9004标准的范畴;如果产学研示范基地通过硬件产品还向顾客提供财务服务的话,例如,基地不仅销售硬件,同时还为顾客解决购买自己产品的融资服务。那么,基地一定会和顾客发生财务上的联系。此时的财务活动已作为一个“产品”出现,因而必须包括在质量管理体系中。

2.财务参与质量管理和财务内容的审核是两回事

质量管理的好与坏,最终应当用财务数据说话。也就是说基地可以将财务数据作为质量好坏的证据。可以说,“质量管理很好,而财务老是亏损”和“质量管理很乱,财务收益却很好”的都是一种很糟糕的危机。

搞六西格玛管理的话,强调一定要用财务来展示质量的好坏。但是,搞质量管理用的财务数据不应当要求准确到如同会计那样,账面上一分也不差。质量成本的统计如果能准确到100元,笔者认为已经很好、很能说明问题了。

如果基地采用的是TS16949的话,就一定要提供因为质量不好而引起运输费用额外增加的数据,要有这方面的相关质量目标,应要求这类指标逐步下降。因为TS16949体系包含了严格的质量成本考核指标,必须考虑通过统计汇总质量成本来衡量质量工作的好坏。也就是说,此时财务必须参与其中。

二、质量成本管理的三大误区

尽管当今人们的质量成本意思比过去有所加强,已有众多的企业家和员工认识到产品质量是企业竞争力的基础,预防和克服质量缺陷、加强质量成本管理,是提高企业产品竞争力、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重要保证;但在质量成本管理的实行上,包括产学研示范基地等中小科技型企业在内的大多数企业,都存在以下误区。

1.只注重产品生产过程的质量成本管理,忽视产品设计阶段的质量成本管理

ISO8402质量标准把产品质量定义为“产品或服务反映实体满足明确和隐含需要能力的特性总和”。这种“满足”又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产品设计所做到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程度,称为“设计质量”;二是产品与其设计要求一致程度,称为“符合质量”。当前流行的观念是“质量成本的对象是产品的符合质量”,而忽视了产品的设计质量对产品质量成本的影响。实际上,企业向顾客交付优质的产品或服务的过程,就是企业根据顾客期望形成产品或服务的功能性规格,并通过设计把功能性规格转化为设计规格的过程。因此,全面了解顾客期望是设计出顾客满意产品的关键,而顾客期望一般是通过市场调研所获得的,在对“全面质量管理”的调研中,人们发现“设立了专门市场调研部门的企业远低于设立了产品开发计划部门的企业比例”。市场调研工作的疏忽,导致了产品设计质量低下。具体表现为:产品设计质量不足,产品性能不能达到顾客的期望;产品设计质量过剩,产品的质量远远超出了顾客的期望。这两种情况都会导致产品离开企业之后,顾客为维持“过剩质量”或因“质量不足”而要额外支付成本,从而导致企业产品信誉损失,隐性成本增加。因此,在产品设计阶段,既要全面满足顾客的需要,又不能盲目增加功能,应当寻求产品质量与顾客满意之间的平衡点。

2.只注重质检与核算对质量成本管理的督促,忽视全员质量管理对质量成本的影响

为了加强质量管理,企业都设立了质检部门,对出厂产品质量把关;同时,由质检部门或会计部门对企业质量成本进行核算。基于这样一种管理模式,许多人认为质量成本管理是质检及会计部门的职责,实际上企业质量成本的形成是企业许多部门共同运作的结果。因此,在质量成本控制中,应将企业全体员工、特别是与产品质量成本相关的设计部门、生产部门、销售部门、售后服务部门成员作为成本控制的主体,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既要奖勤罚懒,又要奖优罚劣,务必将努力降低质量成本变成职工的自觉自愿的行动,从而降低企业内外部失败成本。

3.只注重传统质量成本管理模式的运作,缺乏JIT准时生产方式的战略的思考

传统质量成本最优观认为企业的预防鉴定成本与企业的内外部质量损失成本之间存在此涨彼消的关系,即预防鉴定成本的投入增加,可以降低企业的内外质量损失成本,当预防鉴定成本投入与内外质量损失成本相等时,总质量成本最低,即为企业的最低质量成本点,此点相对应的废次品率即为企业应当保持的废次品率,降低或提高这个比率都会导致企业质量成本的上升。这与JIT准时生产方式的战略思想是相悖的。

JIT生产方式的最终目标就是获取最大利润,与企业的经营目高度一致。为了实现这一最终目的,“降低成本”就成为基本目标。在福特时代,降低成本主要是依靠单一品种的规模生产来实现。但在多品种中小批量生产的情况下,这一方法行不通。因此,JIT生产方式力图通过“彻底消除浪费”来达到这一目标。所谓浪费,在JIT生产方式的起源地丰田汽车公司,被定义为“只使成本增加的生产诸因素”,也就是说,不会带来任何附加价值的诸因素。这其中,最主要的有生产过剩(即库存)所引起的浪费。因此,为了排除这些浪费,就相应地产生了适量生产、弹性配置作业人数以及保证质量这样三个子目录。由于JIT要求企业全无存货,只有当顾客需要时才进行生产,因而是一个客户“拉动式”的生产系统。要在无存货的前提下及时交货,必须保证生产过程无任何差错,没有生产中断,生产出来的产品都应符合客户要求,一旦有产品不合格,必然会发生由于返工而造成的内部失败成本,以及由于推迟交货而造成的外部失败成本(信誉损失)。因此,顺应JIT的要求,企业的废次品率只有达到零时才是最完美的。因此,我国企业在当前的整体质量成本目标制定时,应当充分认识到企业质量成本控制是一个不断改进的过程,其最终目标是“零缺陷”,即企业内外部失败成本为零,平常制定的质量水平及质量成本目标只是一种短期目标,企业最终通过短期目标的不断实现、不断改进,达到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华诚主编:粉末冶金实用工艺学.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4:462

[2]李红梅:我国企业质量成本管理的四大误区.技术经济,2005,208(4):20~27

[3]关玉荣:加强质量成本管理增强企业竞争能力.商场现代化,2005,11(下):24~25

[4]袁广:质量成本的管理与控制.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1:30~32

[5]颜志刚:平衡计分卡在中小企业的应用探讨.财会通讯,2008,2:120~121

[6]毕意文:平衡计分卡中国战略实施.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7]刘玉英张季明万玉芳:浅谈开展质量成本管理.当代经济,2005,6:35

篇8

1.物流人才的知识要求

1.1 物流专业知识

(1)运输方面知识。物流系统的运输功能是物流的核心功能,因此掌握运输的各方面的知识。运输市场分析;不同运输方式的比较与选择;运输路线的优化,运输计划与排程管理;运输作业管理和调度,运输安全管理;运输价格的制订与费用的计算;运输保险和理赔的程序;运输成本的计算;安排和监督现场货物装卸搬运和执行特殊货物装卸搬运与运输;特种货物的运输;国际运输作业的调度和过程管理;海运、空运、铁路和公路的运输单证等。

(2)仓储方面知识。装卸、验收、入库、补货、拣货、复核、整仓、退货整理、流通加工管理、环境清洁、储位整理、库存盘点;仓储的范围和类型;区分仓库的不同运作方法和流程;仓库内使用的各类设备及其使用方法;仓库类型和运作系统进行仓库布局;仓储管理的主要经济指标;信息技术改善仓库运作的环节;管理和改善库存绩效等。

(3)配送知识。配送中管理的一般原理与方法;配送中心选址、功能和设施装备规划;出货计划;进行配送中心的进货、装卸搬运、储存保管、盘点、订单处理、拣货、补货、流通加工、分货、配装、输送、回收退调;信息处理、业务数据分析、仓储成本核算与控制;资源利用统计与管理等运营管理销售配送运输管理;销售配送合同管理;销售配送客户管理;销售配送应收款管理等。

(4)采购知识。采购的计划;采购的供应商选择;采购的供应商管理;采购质量管理;采购合同的签订;采购绩效管理等知识。

(5)包装知识。包装的作用;包装的材料选择;包装的形式的设计;包装成本的计算等方面知识。

(6)生产物流知识。生产物流管理的目标;制订和管理生产物流管理的业务、资源、财务等规划;订单驱动生产方式和库存驱动生产方式,制订和管理主生产计划及其流程;制订和管理物料清单、物料需求和管理能力计划;精益制造、JIT、大批量定制;监控和改进生产物流绩效等方面的知识。

(7)库存管理知识。订货方式,库存的控制、库存的计划、库存的安全量等方面的知识。

(8)商品的保护与养护知识。掌握不同的性质产品,保证其的价值等方面知识。

(9)物流机械设备知识。对物流设备性能参数;物流设备的使用方法等方面知识。

(10)物流客户服务知识。物流客户服务基础知识(物流客户服务流程)、物流客户服务战略联盟建立、物流客户关系管理具体业务动作、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客户服务、物流客户信息的收集与整理、物流客户的巩固与开拓、物流客户服务的绩效评价与激励机制、物流客户服务人员宴务等知识。

(11)供应链管理知识。能够建设企业的供应链,供应链的风险管理、供应链的利润的分配等方面知识。

1.2 基础管理知识

(1)财务成本管理知识。物流作为第三利润源泉,因此需要成本管理知识。

(2)管理学知识。掌握管理方面的一些知识,管理学的主要原理,为管理企业物流能够进行计划、执行、组织、领导、控制。

(4)营销方面知识:能够分析物流市场,制定物流方案等方面知识。

(5)人力管理方面知识:对物流部门的人员的管理方面的知识。

1.3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知识

(1)基本计算机的知识。WORD,OFFICE、PPT、EXCEL等基本的办公软件的使用;计算机的一些基本知识。

(2)信息处理知识。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利用等方面的知识。专业的物流信息技术物流信息管理、条形码应用(BAR--CODING)、IC g-设备选用、无线射频(RFID)技术应用、POS系统设备选用、全球定位系统fGPs)设备选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在物流系统中的应用、电子数据交换(EDI)等物流信息技术的应用.通过该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描述物流信息的基本处理流程,在物流客户服务巾会应用电子数据交换(EDI)、电子自动订货系统(EOS)、射频(RF)、智能标签(RFID)、条形码(BAR―CODING)、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操作、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物流信息技术。

1.4 国际贸易知识

国际贸易包括国际采购、国际结算、国际物流的流程等。我国加入WTO后,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融合程度日益紧密,物流企业的从业人员,也就需要掌握相关的国际贸易、国际结算知识以及了解国家对外汇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在报关方面,国际贸易活动必然要涉及到通关作业,通关环节的相关政策和法规对物流方案的设计和物流流程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影响。

1.5 高级管理知识

物流人员的职业生涯中可能成为一个高层的人员,这就需要掌握企业经营理念、系统工程观念、成本效益意识、技术创新及制度创新等方面的知识;优化流程,设计和规划物流厂房的一些高级管理方面的知识。

1.6 语言知识

(1)基础的语言的知识。语言的表达;办公的文件的写作等方面的知识。

(2)外语知识。外语的写作,表达等方面知识。

1.7 法律法规知识

了解国家有关涉及物流行业的法律法规,并在签定合同的时候灵活准确地运用这些知识,如经济法、海关法、合同法、公司法以及国际法等。其它如保险、环保等知识,物流从业人员也应有所了解和掌握。国内外有关物流的常用法律法规.包括涉外综合法规、争业法规、集装箱、铁路、公路、水路、港口、船舶、航运等法规知识。

1.8 数据统计与分析知识

很多物流人员需要对一些儿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为决策提供依据,因此需要一些统计与分析的知识。

1.9 保险与金融知识

2.物流人才的能力要求

2.1 专业能力

(1)组织运输作业的能力。

(2)安排和监督现场货物装卸搬运和执行特殊货物装卸搬运与运输的能力。

(3)填制、识读、制作修改运输单证的能力。

(4)合理选择存储设备以及配送设备的能力。

(5)存储货品进、出、存相关作业流程的计划及实施能力。

(6)仓库安全、返品处理和流通加工等相关作业能力。

(7)能使用装卸搬运设备,计量设备,保管设备,养护检验设备,消防设备,监控设备操作能力。

(8)物流软件的操作和运用能力。

(9)使用条形码技术、POS系统、RF技术、EDI技术等进行信息处理的能力。

(10)制定物流发展规划和具体工作计划的能力。

(11)物流企业成本、利润核算能力。

(12)国际物流业务操作能力。

(13)商品养护能力。

(14)供应商选择能力。

(15)供应商管理能力。

(16)供应链协调能力。

(17)供应链设计、风险管理能力。

(18)库存订货控制能力。

(20)物流质量的持续改进能力。

(21)订单处理能力。

(22)货物配送设计与组织能力。

(23)熟悉国际物流操作流程能力。

(24)物流客户服务能力。

(25)物流合同的签订与管理能力。

2.2 物流专业相关能力

(1)物流市场分析与开拓能力。

(2)成本计算与消减能力。

(3)计算机运用能力。

(4)常用办公软件运用能力。

(5)外语运用能力(读、写、同能力)。

(6)客户心里分析能力。

(7)统计分析能力。

(8)信息收集和分析能力。

(9)流程优化能力。

(10)质量控制管理与改进能力。

(11)系统工程分析能力。

(12)理解与运用法律法规能力(国际贸易、经济等法律)。

(13)判断和分析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的能力。

(14)生产运营能力。

(1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知识获取能力。

(16)机械设备保养维护能力。

(17)运用管理知识进行管理的能力。

(18)分析与预测能力。

2.3 基本能力

(1)沟通能力(语言理解能力)。

(2)问题处理能力(思维方式)。

(3)语言表达能力。

(4)语言写作能力。

(5)学习能力。

(6)管理、计划、组织、执行能力。

(7)协调能力。

(8)风险控制能力。

(9)谈判能力。

(10)处理突发事情的能力。

(11)充分计划和利用时间能力。

(12)创新能力。

(13)团队合作能力。

(14)严谨周密的系统思维能力。

(15)对环境分析与适应能力。

2.4 基本素质

(1)良好的身体素质。

(2)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承受工作压力。

(3)吃苦耐劳、积极主动的精神。

(4)拥有很强的责任感。

(5)认真仔细。

(6)勤奋努力。

(7)安全意识。

(8)为人诚恳、踏实稳重。

(9)原则性强。

(10)效率意识。

3.小结

根据调查500家企业用人单位,企业青睐的人才是拥有丰富全面的现代物流专业知识与管理知识,拥有独当一面的能力,有良好的素质与素养的物流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昕,杨浩雄.北京地区物流人才需求调查与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7,9.

[2]李红梅.高职高专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教育与职业,第35期

[3]李宝珠,王颖.毕然.基于ANP的物流人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天津理工大学学报,2009,8.

[4]刘永明.我国未来物流专业人才的能力需求分析与培养[J].科技信息,2009,3.

篇9

一、现代化企业财务管理注意问题

(一)组织有效的经济活动,理顺财务结构

企业的组织结构并不是绝对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企业要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相应的财务组织结构并完善组织结构的设置。设置企业财务机构时,应将财务与会计机构分别设置,并分别合理配置相关人员。两个机构相互协作,相互配合,虽分工明确但又紧密协作。财务部门负责企业的财务管理,会计部门则负责日常会计核算。

(二)企业要建立会计诚信激励制约机制,加强政府对会计诚信的监督和管理

加快会计诚信体系建设,一方面要积极建立会计诚信的激励约束机制,另一方面也要建立严格的会计失信惩罚机制。通过加强政府对会计诚信的监督和管理, 有效的发挥法律和市场对会计诚信的激励约束和对失信行为惩罚的双重机制。

(三)建立会计诚信的内控机制,强化企业事业内部的会计诚信管理

企业内部加强会计诚信管理,是提高我国市场交易信用程度的必要前提和重要基础。企业在开展业务活动、进行重大决策时,需要大量真实可靠的信息,完善的会计诚信内控机制能为管理者、投资者、债权人改善企业经营管理、评价企业财务状况、进行投资决策提供重要信用的依据。

二、建立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体系五大对策

(一)管理目标的创新

财务管理创新是指由于企业财务管理在实现了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后,由于相关影响因素的改变,实现了飞跃,这一快速演进过程就是企业财务管理的继承和创新过程。这一过程这需要企业考虑所有者权益最大化,社会的经济贡献最大化,以及社会公众的经济绩效最大化。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是与经济发展紧密相连的,这一目标的确立总是随经济形态的转化和社会进步而不断深化,即所谓的目标的不断创新。

(二)财务评价体系的创新

财务分析是评价企业已有业绩、诊断现在财务问题、预测企业未来发展方向和趋势的有效科学的手段。随着企业各种资本的增加,企业经营业绩、财务状况和发展趋势越来越受制于财务管理的限制,因此构成财务分析的重要内容:首先要评估知识资本价值,定期编制知识资本的相关信息报告,揭示企业在技术创新、人力资本、顾客忠诚度等方面的变化和投资收益,使利益相关群体了解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现状。

(三)财务管理内容的创新

企业管理必须以财务管理为中心,而财务管理要以现金流量管理为中心。企业作为一个经济系统,最初输入的资金是现金,最终流出的资产也是现金。企业的各项工作都要服从于顺从于财务管理目标,不能分而治之。要建立高效的信息化管理,使计算机与财务管理真正形成一个整体,不把计算机简单地看作手工劳动的替代,而要发挥计算机自身的优势,实现手工操作所不能实现的理财功能,真正作到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

现金流量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中心,必须加强日常资金管理,尽可能使企业资金投放少、回收快,保持良性循环。现行投资方案的效益评价和服务评价,主要考虑提高利用率,节约资金成本。但是知识企业主要以使资金的使用效率最大化和投资收益最大化为基本原则,实现投资自身的的可增值性。

(四)财务管理权益分配方式的创新

财富分配是由经济增长中各要素的贡献大小决定的。劳动者有权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和企业税后利润的分配;财富的分配是由经济增长中要素的贡献大小决定的。就像地租是农业经济中主要的分配形式,在工业经济中有形资本的多少决定分配额的多少和分配权力的大小。随着知识等无形的资本成为经济增长点后,知识资产逐渐转变为财富分配的轴心和财务分配方式的创新需要。

(五)树立全新的理财观念,提高财务人员素质

财务管理对包括知识资本等无形资本在内的总资本进行市场化运作管理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技术性、综合性和超前性,用管理有形资产的传统手段是难以适应的,必须提高财务人员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财观念。从全面、系统、准确、有效地搜集、分析和利用信息入手,捕捉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各种信息,进行财务决策,开展筹资和投资活动,从理论和实际两个方面着手,不断督促企业加强财务管理的理论学习和培训,不断强化预算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最终实现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协调进行。

三、现代企业财务管理转型目标

(一)提升价值创造力

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应该从会计信息的简单集中转移到关注和提升企业业务附加值。在企业发展决策、企业资源保障以及资源配置方面财务管理需要发挥出积极的作用,可以有效提升企业的价值创造力。

(二)提供决策有效的支持

现代企业集团的财务决策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集团高层的决策依赖于各个部门的信息集中,其中财务信息尤为关键。企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应着力于财务分析工作的质量。深入了解企业实际业务,形成重点突出,有特色有针对性的财务管理系统。

(三)提升风险管控能力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经营风险是不可避免的,企业的成败大都取决于经营风险的控制是否得到了很好的防范,因此,企业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财务风险的防范机制。企业应该完善适应本企业的内控和风险管理措施,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提高企业员工的风险意识,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打好坚实基础。

(四)提升协调统筹能力

企业单位可以通过一系列财务管理手段,包括全面预算,信息化建设等,从而使得企业财务管理渗透进企业各个部门的方方面面。财务管理部门不仅仅是会计信息的综合,也应该发挥监督规划以及统筹的作用,提升管理效率,适应经济转型,促进企业的平稳发展。

四、结束语

目前我国已加入WTO多年,国内企业不仅是面临着国内市场的竞争局势,也会面临着国际市场上的残酷的市场竞争,都说商场如战场,要想在市场上立足,企业不仅要抓外部的市场环境,更要完善企业内部的管理建设。加强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与控制,做好企业的内部财务管理,这样才能缩短与国际管理水平的差距,更好的在国际市场上立足。

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一个企业是否能够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依据。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越来越得到企业单位的重视。企业财务管理严重滞后已经成为我国企业发展的瓶颈所在,企业要努力建立创新的财务管理制度,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柴斌锋,张运坤.企业集团集成化财务管理模式的构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5.5.

[2]彭庆敏:试论知识经济时代财务管理的创新[J].中国西部科技,2005。

[3]张美清:谈知识经济时代财务管理的创新[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6.

篇10

一、目前我国事业单位之中财务会计在监管期间存在问题

(一)监控系统在事业单位之中成了摆设

事业单位被设立之后,其与政府以及有关部门就具有很微妙的关系。财政、主管、行业管理和审计等部门都不断对其施压,使其呈多层管理势态。但因为这些部门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管理,依然维持着九龙治水之势,所以就使得事业单位之中财务会计在监管方面难度值有所增加。在这种情况之下,我国事业单位之中监控系统成了摆设。

(二)如今事业单位之中监管部门太多但却收效甚微

就当前形势而言,事业单位存在的外部监督包含中国银行、税务机关、注册会计师、审计部门、财务部门以及证监会等。在这些监督者之中,注册会计师是最为直接的。注册会计师对事业单位的监管模式一般是由注册会计师以及证监会协同监管。站在实践角度来看,由于目前我国会计服务以及相关业务都不完善,因此注册会计师参与审计服务期间收费的情况也同样不规范。而事业单位为使会计管理这一工作正常展开,一般都会根据市场进行压价。这样就使得事业单位之中财务会计相关监管工作开展起来非常困难。

(三)事业单位之中财务部门在监管方面存在缺失

如今,财务部门将监督注册会计师相关行为向注册会计师协会进行了全权委托。但是,注册会计师知识一个社团组织,其在制定相关准则期间可能存在一些会计寻租这样的现象。而工商税务有关部门从业务角度对注册会计师进行监管十分困难,特别是注册会计师职业规范和审计部门使用规范有一定差异。而证监会则因为一些人员限制也显得力不从心。在此情况之下,各部门对注册会计师这一行业监管存在缺失。而且,事业单位自身同样存在问题,其中有业务方面的复杂性以及多样性,这都加大了对事业单位之中财务会计相关监督的难度。

二、提升事业单位之中财务会计方面监管体系有效性的策略

(一)确保事业单位之中财务会计方面监管工作独立性

事业单位之中只有成立一个不受其他组织以及部门干扰,并且独立的财务方面监管机构,才可以确保事业单位之中财务会计方面监管工作具有客观性以及科学性。第一,对其内部总会计师采取双向汇报以及管理制度。第二,对其内部总会计师涉及到的下属机构,即计划、会计以及设计部门开展双向汇报以及管理制度。这些部门成立之后,总会计师可以直接进行领导,这样可以使得事业单位之中财务会计方面监管工作保持一定独立的性质。这些部门既要在行政方面向总会计师进行汇报,而且在职能方面也要向相关负责人汇报。

(二)增强对事业单位之中财务收支方面管理

事业单位之中财务会计方面监管体系之中,财务收支方面控制以及管理就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如果财务收支没有被控制好,必然会对事业单位造成重大影响。因此,总会计师必须将自身作用l挥出来,涉及到额度较大的财务收入以及支出必须要经其亲自审批以及签字才可以生效。这样可以有效减少资金浪费以及外的流现象[1]。

(三)在事业单位之中提升各部门间的制约性

站在实践角度来看,对于事业单位之中财务会计方面监控体系而言,只有在其内部建立一些互相制约的机制,方能确保财务会计相关管理正常保持合法性、客观性以及真实性。所以,当前必须要在事业单位之中建立多种制约机制。第一,政府必须要加强对会计师相关业务的指导以及监督[2]。第二,事业单位之中负责人一定要和同一级别总会计师在行政监管以及领导方面加强工作。第三,事业单位之中负责人和总会计师要分权制衡[3]。第四,事业单位之中审计以及计划部门要和财会部门进行分权制衡。

三、结论

综上可知,事业单位拥有一套合理、完善以及科学的有关财务会计方面监管体系非常重要。针对当前事业单位之中财务会计方面监管系统成了摆设,监管部门众多但却收效甚微以及监管存在缺失等问题,政府以及事业单位一定要确保事业单位之中财务会计方面监管工作独立性,增强对财务收支方面的管理,同时要提升各部门间的制约性,这样才可以完善事业单位之中财务会计相关监管体系。

参考文献:

[1]李茵.事业单位对下属企业财务监督探究[J].现代商业,2016(24):159-160.

篇11

一、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质量评价的现状

随着越来越多的信息使用者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密切关注,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质量评价也越来越重要,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一套质量评价体系。

(一)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质量评价的主体、目标及对象。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是上市公司对外提供财务等其他信息的途径,主要目的就是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求,因此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质量进行评价的主体就是不同的信息使用者,由不同的信息使用者决定了不同的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质量评价目标。例如:上市公司债权人是指将资金提供给上市公司的个人或组织,拥有按期收取利息及到期收回本金的权利,债权人评价的目的是:评价企业的偿债能力,看是否能到期收取本金及利息;评价企业的获利能力,获利是企业偿债的重要依据。企业员工是企业重要的资源,是企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他们与企业的关系是长久、持续的。企业员工评价企业的获利能力和偿债能力以此来保证薪酬的按时发放。

财务报告质量评价的对象是以上信息使用者评价的客体,主要包括财务报表体系和由此体现出的财务能力。财务报表体系主要包括财务报表和财务报表附注等,财务能力是由财务报表所反映出来的反映公司各种能力的指标,包括偿债能力、获利能力、营运能力、发展能力。

(二)分析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质量评价对象的方法。财务报告质量评价对象的分析方法是运用一定的数学模式对财务报表相关数据进行汇集、整理和分析的方法,包括: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趋势分析法、因素分析法、比重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是将相互联系或相似的指标进行对照,由此发现差异并对财务报表进行评价的方法。比率分析法是利用具有相互关系的两个指标之间的比率关系来评价公司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方法,用倍数或比例表示。趋势分析法是将企业同一项目在不同时期的数据加以比较,以其某一期的数据为基数,计算其他各期对于基期的变动趋势。因素分析法是分析各项影响财务指标的因素,通过替换某种因素以确定这种因素的影响程度。比重分析法又叫结构分析法,是看某项指标占总体指标的百分比,显示的是各个联系项目之间的垂直关系。

(三)我国证监会、证券交易所分析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的方法。主要通过以下步骤:首先对年报进行分析,特别是对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董事会报告以及重要事项的阅读,确定公司的行业类型,提出分析和检查的重点;然后运用本文中提到的分析方法对财务信息进行分析,比如同业分析、趋势分析;最后针对行业发展状况以及公司管理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价公司财务报告中业绩出现异常变动或其他有重大风险的原因。证监会、证券交易所进行综合分析的主要方法是杜邦分析法和沃尔评分法。

二、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质量评价体系的设想

目前我国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质量评价的具体方法有一定的不足,比如:上述各项客体指标和评价方法都是针对某一单项指标进行的分析,不具有整体性和综合性;在进行分析的时候,没有突出特定的重要指标,而将大部分指标等同看待;各种评价方法采取的都是定量分析,应该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评价等。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系统的、重点突出的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质量评价体系,并考虑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便于信息使用者清晰明了地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质量做出评价。

(一)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质量评价指标。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质量评价指标是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质量评价体系的组成部分,所以在构建体系之前应先明确一些评价指标。

1.财务报表财务信息质量评价指标。财务报表财务信息质量评价指标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即综合性评价指标和单项评价指标。综合性评价来自于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所发表的审计意见和利用沃尔评分法、杜邦分析法对企业整体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分析结果。单项指标包括财务报表财务信息质量特征和企业的各项财务能力。

2.财务报告列报评价指标。财务报告列报总体性的要求是公允列报原则,它是国际公认会计准则对财务报告制定的最高标准。相关指标主要包括列报内容的相关性及可靠性、列报形式的合理选择、表外信息披露的允当性。

3.财务报告的生成环境指标。财务报告的生成环境是指对有关信息进行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列报所处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因此财务报告的生成环境指标又分为内部指标和外部指标。内部环境指标主要是指生成会计信息的公司内部的控制环境即上市公司管理者和治理者是否诚信,内部控制是否得以良好设计、运行和维护。外部环境指标主要指外部审计和外部监管。

(二)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通过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质量评价体系内的相关指标进行分析以及阐述,我们可以此为基础构建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质量评价体系。

首先,我们采取的是从局部到整体的思路,即分别构建财务报表财务信息质量评价体系、财务报告列报的相关指标体系、财务报告的生成环境指标体系,运用赋值的方法将各指标予以量化,得出各指标体系的评价分数,如表1―3所示。

然后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各指标设置权重。因为不同的指标对财务报告的影响是不同的。例如:财务报表财务信息质量评价指标中单项评价指标的相关性、可靠性是最主要的两个指标,可以设置较大的权重,及时性、可比性应该设置稍小的权重,谨慎性、实质重于形式涉及到很多的职业判断和不确定性,可以设置小权重。最后得分为各项得分乘以各自权重后求和。

其次,可以设置满分为一百分,划分为几个不同的层次,层次高的代表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质量较好,反之代表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质量不好。

最后,从整体出发,对各个指标的得分施以权重计算出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评价分数。根据分数的高低以及所处的层次判断公司的财务报告质量,至此,完成了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质量的评价。

三、结论

由于上市公司因其组织形式已将股东扩大到社会公众,为了保护投资者、债权人等社会公众的合法利益,各种法律法规也规定上市公司必须对外披露财务报告,财务报告便成了信息使用者了解企业信息的重大途径。而如何有效地利用财务报告,如何有效地评价财务报告便成了重大问题。本文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质量评价体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首先介绍了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质量评价体系的相关概念并对财务报表质量特征进行了深入阐述,然后分析了当前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质量评价方法的具体运用和不足,最后在建立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质量评价指标的基础上构建了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质量评价体系。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上市公司已逐渐在我们的日常经济活动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成为一个理性、智慧的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分析者,会有助于我们在日常经济投资中获取更大的利益。S

参考文献:

1.夏成才.中级财务会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3.

2.朱允文.会计信息质量[J].会计研究,2002,(l).

3.钟伟强.公司治理状况对自愿披露水平的影响[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6,(l).

4.王跃堂,张祖国.财务报告质量评价观与信息披露监管[J].会计研究,2001,(8).

5.魏明海.会计信息质量经验研究的完善与运用[J].会计研究,2005,(3).

篇12

关联交易是指关联双方发生的转移资源或义务的事项,而产生实际的价款收取。关联交易并不被我国法律所禁止,而关联交易也不全是违背市场规则的。但如果上市公司缺乏自律意识,在实际的经营过程中利用关联交易操纵利润,或不出现价款收取的情况下,非常容易出现数据虚构和失真等情况。此外,会计政策不恰当利用、空壳公司、信息披露不规范等,同样会对上市公司财务真实性造成影响,产生财务造假的问题。

二、上市公司?务造假问题原因

(一)内部原因

自律意识的不足,是造成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重要原因。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下,上市公司对于利益的追求也越来越强烈。为保证股票收益,公司股东非常注重炒作机会,并利用各种虚假会计信息刺激市场,从而提高股民信心,收获可观回报。可以说,上市公司急功近利、对利益的过度追求是财务造假的最本质原因。

其次,财务人员作为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关键,财务人员职业道德的缺位,也给财务造假带来了可乘之机。目前,我国财务人员岗位能力、职业道德参差不齐。一些财务人员为了个人利益而摒弃严谨、公正的工作态度,与上市公司管理者相互串通,捏造虚假财务信息,最终损害了大量投资者的利益。

(二)外部原因

国内对于上市公司财务治理也缺乏足够的监督。对于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国家并没有形成一套健全的法律法规进行约束和控制,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处罚力度也相对较弱,违法成本非常低。

财务监管职能部门,如证券监管、交易所、财政和税务等部门在实际的执法过程中,也没有形成综合监管的良好局面,造成部分上市公司有恃无恐,造假问题百出。

其次,我国会计准则也存在诸多漏洞,针对上市公司会计行为没有形成有力的约束,这无疑为一部分不良上市公司造假制造了可乘之机,大量造假行为得不到有效的遏制。

目前,国内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方面也存在一定缺陷,许多上市公司都无法保障信息披露的真实、完整和准确,披露的信息无法客观、真实的反映上市公司的经营情况,甚至给投资者造成较大误导,严重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

三、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治理策略

(一)加强会计人员道德监管

针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首先必须要加强会计人员道德监管,规范财务人员的工作行为,切实规避造假问题的发生。财务人员是公司财务数据的直接负责人,一方面,必须要明确各项约束财务人员的规范、制度,完善当前会计法规,提高财务人员的法制意识。其次,加强会计岗位监督,在加强对会计岗位人员技术考核的同时,加强职业道德检查,真正帮助上市公司财务人员树立良好的职业品德和工作纪律,避免公司管理者与财务人员相互串通。

(二)完善会计准则

会计准则是规范公司会计行为的关键,会计准则必须要适时优化和修订,保持足够的先进性。一方面,国家政府相关部门必须要围绕《会计法》建立操作性较强的会计准则,另一方面建立全面的会计监督制度和内部控制体系,加强对企业会计行为的约束。而企业也应该发挥自主作用,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并接受相关部门的严格监督,切实保障会计准则的落实,确保会计信息的客观、真实。

(三)加大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的猖獗,很大程度上是由处罚力度不足所造成的。与财务造假获利相比当前对于该违法行为的处罚显得微不足道。比如,当前《会计法》中对于违反会计法规的单位最高经济处罚仅为10万元,对具体负责人的最高处罚为5万元,处罚之低,与获利相差甚远。对此,必须要进一步加大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

针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根据造假程度和市场影响情况,在没收上市公司一切造假收益的同时,处以造假收益20%-50%罚款。同时,对于社会影响恶劣的,还应处以一定的刑事处罚,以坚决打击上市公司财务违法行为。

(四)规范上市公司交易行为

篇13

2 企业财务分析存在的十个常见问题

问题一:重会计核算,轻财务分析。

目前, 我国仍处于经济转轨期。一方面, 由于市场和自身的原因, 有些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和管理人员的管理决策很少依靠财务信息支持, 造成使用者对财务信息的需求不足; 另一方面, 由于企业会计准则和制度调整频繁, 为了跟上变化, 大部分企业的财会人员没能处理好企业会计核算反映调整与财会工作服务经营管理两者之间的关系, 把大量时间和精力花费在学习新准则、新制度以及调整核算体系和会计信息系统上, 很少有时间进行财务分析, 从而也难以通过财务分析为企业决策者提供有效的财务信息产品。在会计核算按照国家强制提供的标准照章处理, 企业对财务分析的需求和供给都不足的情况下, 大部分企业仍存在重会计核算, 轻财务分析的现象。

问题二:找不准需求,不知为谁服务。

在现实中,有些企业财务人员因不了解或不全了解相关各方对财会工作的需求程度,导致其不清楚财会工作为谁服务,反映在财务分析上则表现为:不清楚应为谁提供财务分析产品,应该提供哪些产品。

这些企业的财务部门不习惯与业务单位进行对接,习惯以总部为据点运营,将本部门定位为居高临下的总部职能部门,不清楚财务分析的“客户”,不愿意为业务部门提供个性化的财务需求。财务分析一种模式走天下、只出一种财务分析产品,财务分析报告专业晦涩,让人看不懂。

问题三:定位不清,作用不明。

有些企业对财务分析的定位和作用认识不清,片面地重视企业财务分析,分析得很细,分析结果提示的问题也很到位,然而分析完后却到此为止,没有下文。他们错将财务分析当作战略执行分析的核心,而不是战略与战略行动方案。这样一来,导致财务分析发现的问题越来越多,财务分析的作用似乎也越来越大,但企业仍在走老路,战略执行或偏离目标,或困难重重。

问题四:只检查过去,不指导未来。

受管理者控制性思维习惯的影响,有些企业习惯于对过去已完成、不变化、有结果的活动进行财务分析和检查,而不能够基于过去,结合当前,着眼未来进行分析和沟通。不服务于未来的财务分析,只会发现过去的问题和满足于已取得的成绩。

在信息的收集与处理上,这些企业的财务分析以内部的、静态的的信息为主材料,很少采用外部竞争者提供的动态环境信息,从而使财务分析结果无法为企业战略的动态调整提供指导和帮助,那么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是阳光大道还是荆棘丛丛就不得而知了。

问题五:找不到标杆,不知优劣。

由于没有战略、或战略不清晰,或战略没有转化为可执行的标准,有些企业对外不清晰行业竞争情况,不找或找不到外部标杆,不分析或分析不出自身的优势与劣势,看不到机遇与威胁。对内,缺乏走向战略目标的明确的行军路线和阶段目标,走到哪算哪,甚至不清楚企业走到了哪一阶段。

找不到外部标杆的结果是习惯于自我比较,习惯于与本企业的计划比,与过去同期比,是计划和过去存在问题还是当前存在问题,不得而知。没有正确的比较就没有真正动力,就不能找准正确的方向,找不准方向就不知企业存亡。

问题六:不考虑风险,或过于保守。

有些企业缺乏风险意识,决策不进行风险分析,过去运气比较好,胆子大,财务分析从不考虑或很少考虑风险,对分析结果不进行风险调整,把偶然的成功当成决策系统的必然成功,导致企业决策层夸大自身能力,喜欢冲击小概率事件,看不到前方万丈深渊,直到风险变损失时,企业已陷入万劫不复,难以重生的境地。

由于缺乏对风险的正确认识,有些企业惧怕风险,或缺乏风险管理制度和风险责任制度,要么视风险为洪水猛兽,要么但求无过,对存在风险的业务一律回避,满足于赚取微薄的利润,看不到风险中蕴藏的机会,错失发展良机,以致落后遭致淘汰。

问题七:不计资金成本,影响效率。

有些企业财大气粗,摊子很大,特别是一些垄断企业,项目分析与内部核算不计资金占用成本,企业内占用大量资金的业务单元明为贡献实为包袱。这类企业有时为了做大,并购了大量不计资金成本的微利企业,其结果是股东投资回报不断受到侵蚀而企业却浑然不知。这些企业虽长年盈利,净资产回报率却大大低于市场利率,占用股东和社会的大量资源低效运转。

问题八:重财务指标,轻非财务指标。

货币计量假设虽然为财会工作提供了处理企业信息的便利,但也容易使一些企业只重视结果而不顾过程。有些企业重财务指标分析,轻非财务指标分析;分析的过程是从大结果到小结果;只出数字结果,而不清楚数字内涵,始终找不到产生结果的驱动因素,更没有涉及解决问题的行动方案。

以价值为管理基础的企业,倾向于降低成本和强化资产结构等较易达的的目标,常忽略外部众多难以用货币计量的不可控因素的影响,遗漏一些非货币性的外部战略性信息,对威胁与机遇的反应较慢;对内仅以财务指标评价,否决事关企业长远发展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业务。

问题九:习惯使用静态分析,缺乏动态分析。

有些企业习惯于用静态的思维、静态的企业发展战略、静态的市场环境、静态的生产经营计划和静态的员工需求与能力对企业进行静态的分析。这些企业很少关注外部和内部的变化,很少动态地去修正和完善企业的战略规划,很少调整行动方案。从而难以做到与时消息,与时偕行,与时俱进。

问题十:不解剖整体,个体分析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