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资产管理工作亮点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资产管理工作亮点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资产管理工作亮点

篇1

由于电子产品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与生命健康最直接相关的电子器具,因此它的质量是每一个电子生产企业与供应商都应当高度重视的问题。本文重点就电子产品质量管理工作进行了探讨,并对其在设计过程中,如何控制外部和内部的组织和技术接口提出了具体的方法和措施。以供相关人士参考。

二、电子产品设计控制的重要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对产品的要求也愈来愈高。概括起来说即高精度、高可靠性、美观、耐用、安全等。我国由于生产工艺手段落后,历来把生产过程看成质量工作的重点。这种状况随着生产手段的改进和市场竞争逐步转变,应当抛弃以往重制造、轻设计的落后观点,把设计控制作为产品质量的首要环节。

三、电子产品设计和开发的计划管理

设计和开发的策划是指针对某设计和开发项目而建立质量目标、规定质量要求和安排应开展的各种活动。计划网络图是设计和开发策划的成果,是研制项目计划管理和质量管理的重要文件。计划网络图不仅应体现各阶段工作的时间计划节点,更重要的是以《研制工作程序》、《可靠性保证大纲》、《质量保证大纲》为依据,反映研制全过程的质量控制点和质量活动监控点。计划网络图应随着科研进度作动态管理、及时修改,同时,应明确上一阶段工作未达到要求不能转入下阶段,防止有缺陷的设计造成更大影响。

1、组织和责任落实

设计和开发活动应委派给具有一定资格的人员去完成。这是设计和开发的必备条件之一。组织不落实,没人去设计,开发只是空话。由不具备资格的人去设计,质量没保证,因此必须对设计人员进行任命。

2、设计和试验规范

现代的电子产品,一般由多个分系统或成百上千甚至上万个零部件组成,在设计这样的产品时,没有统一的设计、试验要求是不可想象的。“设计和试验规范”是开展产品设计和试验并以此作为控制和评价设计和试验工作的准则。

“设计和试验规范”是统称,根据产品复杂程度不同,有多种设计规范和试验规范,如“电信设计规范”、“结构设计规范”、“元器件选用要求”、“安全性设计要求”等。各种规范,按专业分工,分别由总体设计师或主管设计师负责编写,同时应对各级分系统设计师或分机设计师执行规范的情况进行监控,以保证全机设计的统一性。

3、控制新技术、新器材的采用

新技术和新器材的采用是在新产品研制中常遇到的问题。采用的新技术、新器材需要经过充分论证、试验和鉴定,确认这些条件全面达到设计要求后才能使用在新产品的设计中。

预先研究课题开设和研制程序中的专题科研项目,是为了对新技术进行充分论证和验证用的。实践证明,将已确认的新技术用于产品设计,把握性大,质量有保证,而把未被确认的新技术直接就用于产品设计,仍然要经过反复试验、反而会延长产品研制周期或存在隐患,因此控制新技术和新器材的使用是很有道理的。

四、电子产品如何有效控制“组织与技术接口”

“接口”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实体的连接和相互间关系,实体通过接口进行信息和物资流动。设计过程有许多外部、内部组织和技术接口,如雷达总体与各分系统之间就有接口问题,结构设计与工艺之间、电信设计与可靠性之间、设计部门与物资部门之间等等都有许多技术上的接口。因此应规定从设计输入到参与设计过程的不同部门间在组织上和技术上的接口,接收和传递什么信息、接收和发出的部门和单位、传递信息的方式和达到的作用以及如何收发保存传递文件等,以保证设计的正确性。

1、控制“设计输入”

设计输入是设计的依据,即产品应达到的目标,包括顾客对产品的需求,有关法令法规和社会要求等,通常并不列入设计任务书中。

设计输入也是验证、评审设计输出的依据。控制设计输入,就要求设计输入形成文件,由任务提出方和承接方按签署规定的职责认真签暑。

2、控制“设计输出”

设计输出是通过相关资源和活动产生的设计成果,如为产品编制的各种文字材料、图纸等,这些文件为制造、采购、检验、试验、操作和服务提供必要的依据。

3、关于设计确认

设计确认是指对一个产品设计的最终检查过程,以确定是否符合合同评审时与顾客达成的要求。设计定型和技术鉴定都是确认的一种形式,定型和鉴定通过的产品,证明设计是符合设计输入要求的。

五、电子产品设计与开发的过程控制

1、设计与开发策划

设计开发策划的输出转化为《设计开发计划书》等,内容包括:

(1)设计开发的输入、输出、评审、验证、确认等各阶段的划分和主要工作内容;

(2)各阶段人员职责和权限、进度要求和配合单位;

(3)资源配置需求,人员、信息、设备、资金保证等及其他相关内容。

2、设计和开发输入

确定与产品要求有关的输入,并保持纪录。

(1)产品主要功能、性能要求,一般应包含在合同、订单或项目建议书中;

(2) 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对国家强制性标准一定要满足;

(3) 对确定产品的安全性和适用性致关重要的特性要求,包括安全、包装运输、贮存、维护及环境等。

3、设计和开发输出

设计和开发输出的方式应适合于对照设计和开发的输入进行验证,并应在放行前得到批准。

(1)满足设计和开发输入的要求,如设计文件、作业指导书等;

(2)给出采购、生产和服务提供的适当信息;

(3)包含或引用产品接受准则;

(4)规定对产品的安全和正常使用所必需的产品特性,如设计和开发过程的相关记录等。

4、设计和开发验证

设计和开发验证的对象:

(1)设计输出的文件;

(2)新材料、新零件;

(3)样件、样机等。

验证的方法

(1)进行试验、模拟、试用、演示等;

(2)根据以往的经验与教训进行评价。

验证的结果及任何必要的措施的记录应予以保持。

5、设计和开发的确认

为确保产品能够满足规定的使用要求或已知的预期用途的要求,应依据所策划的安排,对设计和开发进行确认。只要可行,确认应在产品交付或投产实施之前完成。

确认可根据产品的特点,可以选择下述几种确认方式之一:

(1)召开新产品鉴定会,邀请有关专家、用户参加,提交《新产品鉴定

报告》;

(2)试产合格的产品,选择顾客试用后,由其提供客户试用意见;

(3)送国家授权的试验室进行型式试验并出具报告。

6、应识别设计和开发的更改,并保持记录。

应对设计和开发的更改进行适当的评审、验证和确认,并在实施前得到批准。设计和开发更改的评审应包括评审更改对产品组成部分和已交付产品的影响。

六、结束语

加强设计控制是提高设计质量的重要手段,但设计控制涉及的面很广,方法也很多,以上的论述,只是笔者所认识到的一些控制措施,而各单位根据本行业特点,肯定会有许多经典、成熟和行之有效的控制办法,希望各种好的控制办法能及时得到推广。

参考文献:

篇2

为确保网路使用的安全和质量,改造完成了公司宽带上网结构,实现了双网络光纤接入确保上网速度,同时配齐配全硬件防火墙和网络杀毒软件,对厅内网办公与外网进行物理隔离,对局域网内网络进行监控,有效防控病毒,为信息化建设奠定基础,提供保障。

建设完善企业网站信息,自2005年建设企业网站以来,对网站进行了2次改版,使得企业网站界面更加简洁明快,内容板块更符合公司的宣传需求。

篇3

(二)推动资产的整合。在保证行政事业单位正常运转的前提下,对资产优化整合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提高资产使用效益的主要方面。市本级先后启动了行政中心、建设大厦、文化艺术中心、老干部活动中心等重点资产整合项目。通过这些资产整合项目的实施,既完善了城市功能,改善了机关办公条件,又整合了大量的闲置房地产,从而激活存量资产,实现保值提效。通过盘活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拓宽了财政收入渠道,增加了地方可用财力,实现了资产管理和资金管理的有效结合。近几年,通过统一管理国有产权,对国有资产统一整合运营,全市累计实现国有资产收入5亿多元,

(三)改革国有资产的配置模式。在全市初步建立了资产构建预算制度。资产购建预算是从源头上管理资产“进口”的主要环节,是规范资产配置,实现资产配置科学性、均等性、计划性的重要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是部门预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资产构建预算从制度层面可以有效解决在资产配置上的盲目性、随意性和失衡性,减少了盲目配置、重复配置,节约了财政资金,是“**模式”一个重要亮点,在全国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会议上交流推广。

(四)实行产权集中管理。市政府授权市国产局对市级行政事业单位的产权集中统一管理,将原来市级各行政事业单位的《房屋所有权证》、《国有土地使用证》集中收缴到市国产局,由市国产局代表市政府拥有市级所有行政事业单位全部国有资产的产权并对所管资产行使产权管理、收益管理和财务管理权,对单位办公用房实行余缺调剂,彻底杜绝和防止因所有权不明而引发的各种国有资产流失现象。产权变更后各占有使用国有资产的行政事业单位只有资产使用权,没有资产处置权,有效的解决了资产分散管理中存在的随意处置国有资产的问题。

二、改革目前所面临的困境

我市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改革深化中遭遇瓶颈,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目标定位。我市的国有资产管理改革当初是以资源整合为切入点的,是以保值提效为目标的,是在整合置换中盘活存量资产,提高资产效益,增加财政收入。因此我们的工作重心在整合置换上,市政府还就此下发了三年整合规划。尽管规划中提出了宜租则租、宜处置则处置,宜开发则开发的运营思路,但作为运营主体的资产开发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从目前的情况看把目标仅仅定位在整合上是不能把资产这篇文章做大的,必须把目标定位在经营上,通过有效的经营,把文章做大。

(二)体制束缚。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所有权属政府,市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局是政府授权管理市级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一个行政机关,不具备投融资资格,也不具备经营开发资格。由于缺乏一个对资产有效经营的平台,因此无法对资产开展有效的经营。因此要适应新形势,把资产经营这篇文章做大,就必须搭建一个公司化的经营平台,实现对资产的有效经营。

(三)思想解放不够。这几年改革过程中我们也一直思考如何有效的利用好国有资产,也考虑到开发经营,但由于担心不符合国家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要求和规定,担心过度商业化,会增大政府风险,因而,让犹豫禁锢了我们的思路,捆住了我们的手脚,制约了我们的工作。

三、深化我市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建议

(一)、我市资产基本状况

资产经营的基本思路

金融危机爆发后,扩大内需保增长的任务十分繁重,特别是我们**以投资带动为主要特征的增长方式,在突破发展中保增长的任务更重、压力更大,对资金的需求也更加迫切。因此,我们必须审时度势,充分运用所拥有的资产优势,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调整工作思路,转变工作重心,把把工作重心由过去的以整合为重点,转向以全面经营为重点;把运营方式由以置换为重点转向开发、转让、出租并举,有形资产、无形资产、资源性资产经营并重的轨道上来。对于目前具备通过转让、开发、出租进行直接经营的房地产可直接开展经营,对于目前不具备直接经营条件的房地产,可通过房地产抵押融资的方式,实行买地开发滚动经营,或者以直接投资的方式进行资产经营,使所有的房地产都能够成为政府可经营的资本。实现真正盘活国有资产,实现资产资本化,实现资产效益最大化,实现资产经营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经过有效运营,力争五年内为市本级建设融资3--5亿元,全市实现国有资产收益10亿元以上,其中市本级5亿元以上。

(三)加快体制转变,构建经营平台

调整管理体制,构建经营平台,是实现资产资本化,对资产进行有效经营的基础。因此,我们建议成立**市公共资产投资运营公司,将市本级的行政事业资产整体打包,以划拨过户、授权经营或参股等形式注入公共资产投资运营公司,同时将市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局更名为“**市公共资产管理局”,实行市公共资产投资运营公司与市公共资产管理局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由市公共资产管理局行使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职能。由市公共资产投资运营公司行使管资产的经营、开发、融资、投资职能。使公共资产投资运营公司具有投融资、经营开发、物业管理三个资产经营平台的功能,其运行目标为:

投融资平台

打造成我市继城司之外的又一重要融资平台,利用国有资产,以抵押担保的形式,通过银行贷款、发行债券等方式,吸引各种社会资金进入重点建设领域。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一是抵押贷款。以国有资产整合为基础,在充分进行风险评估的基础上,以资产作抵押,加强同国家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合作,形成以银行贷款为基础,其他金融机构资金为补充的信贷融资格局,为政府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提供融资服务。

三是开展股权合作。对于关乎全市经济布局和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竞争性领域项目,资产投资运营公司代表市政府和市财政(国资)局作为出资人,用市场化方式对此类项目的市属国有股权进行管理,依照《公司法》行使股东权利,履行股东义务。

四是启动民间借贷。对项目不大、有营利的项目可鼓励干部职工入股,募集项目发展资金。但此方式筹集资金量少,风险大。

五是积极发展多元化融资体制。特许经营权是政府重要的无形资产,因此在项目建设上可运用“建设—经营—转让”的方式,即BOT模式进行融资。它是指政府和项目发起人签订特许权转让的协议,由项目发起人组织成立的项目公司承担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的融资设计、建设、运营和维护的任务,同时,在规定的特许期内,拥有该项目的所有权并收取费用,用来偿还项目的债务,并获得预期的投资回报。在特许期结束后,项目将无偿移交给政府。利用这种形式,对于我市自有资金匮乏,但同时具有机遇优势、项目优势的实际情况,可以以此引进资金,扩展筹资渠道,增加筹资规模,切实解决建设资金供需之间的矛盾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

经营开发平台

按照宜开发则开发、宜处置则处置、宜出租则出租的工作思路,充分利用现有资产,继续促进资源优化整合,加快开发经营,扩大投资范围,实现资产增值。经营开发平台主要职能为:

一是资产经营的载体和主体,负责资产开发、转让、出租等经营业务。

二是负责对原政府部门投资举办的经济实体进行整合,并对其实行集约化、集团化、规模化经营,充分发挥资产的规模效益。

三是进行自主开发。对增值潜力大,开发价值高的项目,实行自主开发,以实现国有资产收益最大化。对有的资产可按照开发--转让(出租)的方式进行经营,对有的资产可按照抵押--融资--收购(征地)--开发--转让(出租)的方式进行经营。

四是夯实公司职责。按年度签订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书,通过规范资产运营,建立国有资产补偿机制,向财政上交国有资产收益、按期收缴国有资产占用费、土地出租收益金和利润等手段,保证国有资产安全完整的运行,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物业管理平台

一是为行政事业提供统一规范的物业服务,维持办公资产的简单再生产(资产维护),节约财政支出。

二是公平参与物业市场竞争和经营。

需要配套的政策

篇4

政府的角色一直在转变之中,职能也在随之变化,但加强事业单位固有资产的管理是不可松懈的,他和改革息息相关,不可分割。国有资产是从人民身上得来的,只是由政府来进行统一的使用,所以人民有权利对资产的使用作出监督和管理。但是在实际情况中,人民的利益没有得到保障,国有资产无故减少的情况屡见不鲜,人民的利益受到了损害。在这种情况下,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就显得十分必要,否则甚至引起社会的动乱。

(二)有助于完善公共财政体制,优化资源配置

加强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的管理是符合当今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的,将政府各方面的开支公开化,接受人民的监督,这样就可以增强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减少其中一些灰色地带,做到对固定资产的合理使用。在公共体制的基础之上,加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是形势要求的,这样才可以让资产的管理更加合理,科学,才可以实现优化资源配置的目标,才可以将资产的功能发挥到最大,而且能做到完整的保存。

二、加强事业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对策

(一)完善相关的法制法规

任何事情的发展都离不开相关规章制度的支持,加强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的管理同样也离不开这条定律。可见法规制度是作为基础性工程存在的。法制法规的制定者当然是国家的立法部门,立足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的现状,加强管理,将所有的问题都细化,做到权力与义务的分明,建立起一个管理系统来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作出必要的指导。法规法制在确定的过程中,要立足于不同的事业单位单位进行,不能搞一刀切,每个单位都有自己的特点,所有只能有一个大致上的概念,细微的方面也和各个事业单位作出必要的沟通,这样才符合每个事业单位的标准,法制法规才有存在的意义,监督和管理的工作才能得以进行。

(二)加强国有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

在加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过程,管理人员的素质一直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所以不妨以这个为突破口,将管理人员的素质培养提到议事行程上来,加强管理人员全面素质,赋予他们全新的管理知识,使他们成为沟通市场经济和事业行政单位的中介。训练管理人员要根据管理人员的级别做出分类,对于一般的管理人员要加强他们在资产管理上的知识,对于比较高级的管理人员,可以适当的外聘,以此为整个团队增加亮点,成为普通管理人员前进的方向。管理人员的培养内容涉及面要广,这就要求管理人员要有专业管理的基础,要熟悉各条规章制度,要在管理上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具备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只有这样,固定资产的管理才可能向前迈进一大步。

(三)完善各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基础工作

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并不是空中楼阁,而是要在其基础工程上下苦功夫,这样才能为更高层次的打好管理基础。具体做法如下:要将固定资产管理的每一个步骤置于法律的监督之下,因此就要求有一套完整的法制法规作为准则;将固定资产的各项财务做出仔细的记录,利用数据库保存起来,实行动态管理,及时了解最新的信息,当然这就需要计算机技术作为保障;对于管理人员方面,要加强对他们培训与引导,提高他们各方面的素质,使他们成为出色的管理人才;要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监督与管理,要构建起一套完整的考核制度,对管理赏罚分明,这样才能让人心服口服。

篇5

    “管理年”活动中,按照局党委的要求,坚持高标准,组织协调相关科室结合我局实际抓亮点,搞突破,并积极主动地做好与市局管理年活动办公室的工作联系,及时提报我局的亮点工作,我局的星级管理考评制度、重点税源企业纳税申报直通车管理、稽查提醒制度、干部队伍建设等工作均被市局管理年活动办公室列为创新性工作项目,受到XX市局领导的关注和肯定。结合“管理年”活动的开展,牵头对以前的涉税事项、工作流程及制度、办法进行梳理整合和修订完善,完成了《XX市地方税务局岗责工作规范(试行)》初稿撰写工作。《岗责规范》共分六大类,内容涵盖纳税申报、税务登记、发票管理、纳税服务、减免税管理、纳税评估、社会综合治税、重点税源监控等税收工作各个环节,共六十余个岗位,对每个岗位的工作程序和工作标准、工作要求都进行了明确和规范。

   2、做好星级管理考评工作。根据局党委的要求,创新管理考核体系,牵头制定了《星级(岗位明星)管理暂行办法》、《岗位明星评选办法》,明确星级单位和个人的考核评选标准及程序。上半年,结合目标管理考核,先后组织了三批星级单位考评,并下发了通报。通过单位推荐、考试选拔、公示等程序,组织评选了二季度岗位明星。

   3、强化政务督查工作。为使督查工作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进一步充实完善了《督查工作制度》。从督查工作任务、督查工作程序、督查方式及权限、督查组织实施等五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范和明确,建立健全了督查立项登记、督办、反馈和检查制度、督查专报、通报等一系列督查工作制度和办法,有效地保障了政务督查工作的顺利开展。今年以来,围绕全局工作重点、每月份重点工作、局务会确定的重点工作事项、局党委的重大工作部署和决策等,加大督查广度和深度,全面做好日常督查、目标督查、专项督查及领导交办的重要事项的督查催办。半年共下发督查通报12期,督查专报1期,有力地促进了各项工作的落实到位。

   4、进一步完善目标管理考核工作。根据局党委要求,明确分工,专人负责,结合实际,在广泛征求局党委和各单位意见的基础上,对目标管理考核办法进行了修订完善,使我局的目标管理考核工作与青岛市局考核办法更加科学合理,切合市局考核要求。同时,把目标管理考核与“管理年”活动考核相结合、日常管理考核和上级各项考核相结合、单项考核和综合考核相结合,认真做好全局日常管理考核和“管理年”活动考核,努力做到全面细致,规范周到,以考核管理促进各项工作的落实。

   5、加强档案管理和资产管理。在档案管理上,立足高起点,坚持高标准,继续加强了对全局各类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进一步提高了我局的档案管理工作水平。

   在资产管理方面,根据市局《财务管理办法》,修订完善了我局的固定资产管理办法,严格控制固定资产购置、大项固定资产处置等审批程序,严把入口、出口关。建立了固定资产管理动态流程,杜绝管理上的漏洞。同时,加强后勤行政管理,按照高效、节约的原则,积极做好车辆管理、卫生管理、办公用品采购、政务值班等服务工作,为全局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后勤保障。

   6、发挥参谋助手作用,搞好信息调研工作。围绕局党委中心工作,发挥办公室在信息调研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加强对全局信息调研工作的指导和协调。上半年,组织召开了信息调研工作会议,邀请市局信息调研工作人员,以以会代训的形式,对全局信息调研员进行了培训。制定了《信息调研新闻宣传工作管理办法》,调整充实了兼职信息调研员队伍,及时做好全局信息调研文章的筛选、整理和上报工作。特别是加强了对全局经验性、创新性工作的对上提报力度。上半年,XX市局、省局等信息简报先后对我局星级管理、重点税源管理、干部队伍建设“六子工程”、稽查提醒制度等重点、亮点工作进行了介绍。上半年共上报各类税务信息80多条,被省局、市局、XX市政府及XX市委、市政府等上级部门采用30多条,采用调研文章8篇,比去年同期增加6篇。

   7、加大税收宣传力度,不断提升平度地税社会形象。主动加强与有关媒体的联系配合,积极主动的做好全局税收宣传工作,上半年全局在各级各类新闻媒体发表宣传稿件50余 篇。在人民日报、中国税务报等中央级媒体发表税收宣传稿件四篇。五月份,在《人民日报》发表了《XX地税局以“三化”促进税收管理》的稿件,较好地宣传了我局“管理年”活动,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反响。共2页,当前第1页1

篇6

办公室作为牵头部门,1认真做好管理年”活动组织协调工作。管理年”活动是今年全局工作的重点。根据局党委的工作部署和要求,协调相关科室,就“管理年”活动的组织先后制定了地方税务局管理年”活动实施意见》地方税务局年基层单位目标管理暨“管理年”活动检查评比方法》机关目标管理暨“管理年”活动检查评比方法》地方税务局机关日常考核及“管理年”活动检查评比项目和标准》星级管理方法》等一系列规范化管理考核方法,实施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确保了局“管理年”活动的顺利开展。

依照局党委的要求,管理年”活动中。坚持高标准,组织协调相关科室结合我局实际抓亮点,搞突破,并积极主动地做好与市局管理年活动办公室的工作联系,及时提报我局的亮点工作,局的星级管理考评制度、重点税源企业纳税申报直通车管理、稽查提醒制度、干部队伍建设等工作均被市局管理年活动办公室列为创新性工作项目,受到市局领导的关注和肯定。结合“管理年”活动的开展,牵头对以前的涉税事项、工作流程及制度、方法进行梳理整合和修订完善,完成了市地方税务局岗责工作规范(试行)初稿撰写工作。岗责规范》共分六大类,内容涵盖纳税申报、税务登记、发票管理、纳税服务、减免税管理、纳税评估、社会综合治税、重点税源监控等税收工作各个环节,共六十余个岗位,对每个岗位的工作顺序和工作标准、工作要求都进行了明确和规范。

2做好星级管理考评工作。根据局党委的要求。牵头制定了星级(岗位明星)管理暂行方法》岗位明星评选方法》明确星级单位和个人的考核评选规范及程序。上半年,结合目标管理考核,先后组织了三批星级单位考评,并下发了通报。通过单位推荐、考试选拔、公示等程序,组织评选了二季度岗位明星。

3强化政务督查工作。为使督查工作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建立健全了督查立项登记、督办、反馈和检查制度、督查专报、通报等一系列督查工作制度和办法,有效地保障了政务督查工作的顺利开展。今年以来,围绕全局工作重点、每月份重点工作、局务会确定的重点工作事项、局党委的重大工作部署和决策等,加大督查广度和深度,全面做好日常督查、目标督查、专项督查及领导交办的重要事项的督查催办。半年共下发督查通报12期,督查专报1期,有力地促进了各项工作的落实到位。

4进一步完善目标管理考核工作。根据局党委要求。专人负责,结合实际,广泛征求局党委和各单位意见的基础上,对目标管理考核方法进行了修订完善,使我局的目标管理考核工作与青岛市局考核方法更加科学合理,切合市局考核要求。同时,把目标管理考核与“管理年”活动考核相结合、日常管理考核和上级各项考核相结合、单项考核和综合考核相结合,认真做好全局日常管理考核和“管理年”活动考核,努力做到全面细致,规范周到以考核管理促进各项工作的落实。

5加强档案管理和资产管理。档案管理上。坚持高标准,继续加强了对全局各类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进一步提高了局的档案管理工作水平。

根据市局《财务管理方法》修订完善了局的固定资产管理方法,资产管理方面。严格控制固定资产购置、大项固定资产处置等审批程序,严把入口、入口关。建立了固定资产管理动态流程,杜绝管理上的漏洞。同时,加强后勤行政管理,依照高效、节约的原则,积极做好车辆管理、卫生管理、办公用品推销、政务值班等服务工作,为全局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后勤保证。

篇7

一、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我国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具有较强的目标性,但是并未设定专门的流程,也未制定相关的规定。因此,在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中存在较多的问题。(一)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首先,预算编制缺乏科学性。在我国事业单位中最关键的财务管理活动就是预算的编制。对于事业单位而言,大部分资金都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加强财政预算是事业单位最根本的业务。预算能否执行好与预算的编制密切相关。但是,就目前的现状来看,很多事业单位预算编制中存在问题较多,如:有的事业单位主要以卫生专业、医疗业务为主,缺乏对预算编制工作的高度重视;还有的事业单位预算编制方法不科学,基本是在上一年的基数上加加减减,并未对过去的预算执行做出详细的、科学的评价。其次,预算的执行缺乏效力。在预算的实际执行中,由于在预算编制环节就未能对预算的执行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导致有的事业单位随意更改预算,根本不按照预算的内容来执行。第三,预算管理意识缺乏,长期以来我国受行政管理思想的约束,很多事业单位的财务没有设立合理的资金管理与相应的规划措施,管理人员的预算思想意识差,导致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工作失去了公正性、客观性、科学性。(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首先,内部控制体系缺乏成熟性、完善性。内部控制是保证财务管理目标顺利实施的基本前提。任何一项计划的落实、任何一个目标的达成都不离不开财务内部控制这一重要环节。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下,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事业单位的改革政策和措施,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支撑。但是,目前我国有的事业单位中并未完全遵照国家的相关规定进行内部控制,仍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原有的经营方式上进行内部管理与控制,使得国有资产不能得到合理的处置,这种缺乏有效约束的国有资产管理必然会出现闲置、流失等问题。其次,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活动职能作用并未得以发挥。目前,我国事业单位的部分领导并未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缺乏内部控制与管理的理念,再加之缺乏相应的文件和制度作保障,使得事业单位在很多方面缺乏明确的标准,财务监督流于形式。如:在实际工作中,有的事业单位的财务章、法人印鉴、支票等基本都是由同一个人管理。(三)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事业单位关于实物资产的管理并未制定完善的监督机制,资产并未得到合理的、有效的配置,很多资产出现使用效率低下、闲置等问题。还有的资产购入控制不好出现了重复购置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的严重浪费。政府采购是目前我国事业单位资产运行的关键环节,政府的财政投资是各级财政部门、事业单位的主要资金来源。因此,事业单位、各级主管部门必须严格依照国家政策的相关规定,充分将本单位的行政职责考虑在内,制定出周密的、完善的、科学的资产运行体制,对资产进行合理配置。但是目前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问题是运行效率低下。

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应对措施分析

(一)加强事业单位的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首先,设立完善的全面预算管理机构,明确各单位的职责与分工。预算管理并不是财务部门一个部门的工作,需要事业单位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的通力合作才能完成。因此,这就要求事业单位必须充分调动各职能部门的积极性、主动性,在事业单位内部构建一个较为完善的、能力雄厚的全面预算管理机构,并进一步明确各职能部门的分工。其次,严格落实预算编制的方法。例如:对于事业单位的项目经费的支出预算,是由各业务部门负责编制的,对本年度的业务工作中的人力、物力等资金的支出一定要以项目的整体工作计划当年执行的进度作为基础进行预算的编制。在预算支出的编制中,一定要注意公务招待费、公务用车购置费、因公出国费用等预算金额的控制。第三,加大对预算的执行与监督力度,全面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要想保证资金的使用效率就必须制定出合理的、全面的预算管理方案,加强对预算执行过程的监督,在保证预算严格执行的同时提升预算对资金的管理性、约束性。(二)加强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完善。首先,加强事业单位内部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奠定其在内部控制中的主导地位。这就要求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必须加强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学习和培训,进一步提升他们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为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奠定基础。其次,构建内部控制制度中的职务分离制度。这就要求事业单位根据不同的岗位任务制定相互独立的原则,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约束岗位和职责权限。(三)构建完善的资产管理体制。首先,认真编写本单位关于资产管理的相关要求,建立完善的资产管理体系。如:对固定资产进行分级制度的规划与管理,制定固定资产验收入库方案,加强对规定资产的例查清点准则的构建,制定固定资产报告管理制度。其次,全面升级事业单位公共资产的配置,提升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认识。随着我国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管理机制的不断完善,要求事业单位必须进一步加强对财政资金和资产的管理,进一步完善行政机构的采购机制。第四,加大对固定资产的约束与监督力度。综上所示,事业单位的改革与发展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竞争的日趋激烈,事业单位的各项改革迫在眉睫。对于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而言,必须改变当前制度滞后、主观性差等问题。因此,我国事业单位必须紧跟国家改革与发展的步伐,不断完善财务管理思想和认识,加强对资金使用效率的提升,为保证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能够尽快适应改革发展的需要保驾护航。

作者:沈雪皎 单位:公主岭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局

参考文献:

篇8

1.学校教育装备规范化管理需要在对杭州市西湖区各中小学校教育装备规范化管理方面的调研中,我们发现教育装备资产管理中普遍存在着:学校管理意识淡薄;账目不清、帐实不符;制度不全,管理松散;专业管理人员配备不足;规格化、系统化、网络化的装备管理平台缺乏等问题。2.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需要要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装备必须要率先现代化,教育装备配置的标准化、均衡化、规范化和信息化,是教育装备现代化的必备内容。区域要实现教育装备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科学发展、均衡发展,必须加快教育装备管理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强教育装备资产管理,实施区域教育装备网络化、数字化管理,建立一个服务型模式下规范、标准、科学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切实推进教育装备的“建、配、管、用”,提升教育装备在促进教育改革、推进教育统筹发展、助推区域教育高位均衡发展中的作用。3.国内相关研究国内对国有资产管理的研究,时间并不长,只能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对中小学校固定资产管理的研究,时间就更短了。2006年,邢顺峰、聂义山著的《中小学校固定资产管理基础与实务》中,提到了中小学校固定资产管理组织与管理制度、固定资产账簿设立、财务运作、使用管理,以及教学仪器管理、图书管理等方面的内容。而对于教育装备管理的研究,也仅仅是近十年的事情。董绍武主编的《中国教育技术装备论丛2005》将第二届《中国教育技术装备论坛》的获奖论文汇编成一套大型专业论文集,许多论文在理论上、实践上,对教育装备管理都提出了很有价值的观点和论述。由此可见,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下的区域教育装备管理的研究还没有非常深入,虽然部分地区已经开始尝试,但尚没有形成广泛运用的研究和推广。

二、概念界定

1.固定资产固定资产主要是指使用期限超过1年的房屋、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器具、工具等。对于学校而言,固定资产则主要指其各种教育教学设施等。2.教育信息化所谓“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其技术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基本特征是开放、共享、交互、协作。随着城域网与校园网等网络技术为教育、教学、教研提供更加强大的服务,它们正促进着教学内容与方式方法的变革,促进着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发展,改变着学校与社会、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的质量。3.大数据大数据,指“无法用现有的软件工具提取、存储、搜索、共享、分析和处理的海量的、复杂的数据集合。”大数据的特征:数据体量大(Volume)、数据类型繁多(Variety)、价值密度低(Value)、处理速度快(Velocity)。

三、研究实施

(一)组织领导,推进行动方案的有效执行

1.成立区信息化领导小组西湖区将教育技术装备规范化区创建工作纳入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工作职责中,由教育局分管局长牵头,教育局基财科、会计核算中心和信息与装备中心协同推进,制定了创建方案,并召开领导小组动员会议,明确任务和职能分工。2.成立装备管理系统建设领导小组装备管理系统建设领导小组,以装备中心主任为组长,中心行政装备室全体成员、各个学校分管后勤校长、总务主任为小组成员,定期反馈、商讨、总结。3.成立装备管理系统学校工作小组学校分校区成立教育装备资产管理工作小组,分工明确到部门和个人。以后勤校长为组长,总务主任为副组长,办公室主任、教研组长、实验室管理员、信息中心负责人等为组员,进行软件操作的培训学习,根据不同的教育装备管理岗位职责,在装备管理系统中完成相应资产的录入和核对工作,及时总结经验。通过层层领导,并创建各级行动方案和计划安排,定期反馈工作进度,及时交流反思,提高行动执行效率,促使工作有序推进、高效达成。

(二)阶段实施,推进管理平台的建设开发

1.提前谋划,合理规划平台布局区域教育装备管理系统要遵循现代教育“大装备”的管理理念,要在全区各校得到推广和广泛应用,必须具备:能使资产管理工作简化、界面友好、操作方便、分级管理、后期管理功能强大等条件。基于如上考虑,在向中小学校、幼儿园等单位调研、征求意见、详细解读浙江省教育装备标准等文件之后,做了详细的需求分析。装备系统中实现分模块管理:分学校情况、系统管理、期初建账、装备资产管理、申购管理等,实现对学校详细情况的记录、校内所有资产的电子存档、电子管理、自动分析等功能,以期加强资产管理,提高装备使用效益。平台中做到数据唯一、分类清晰。不仅对传统的物理、化学、生物、科学等课程的实验仪器设备进行管理,也对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图书分类数据、实验室用房、功能室用房、音体美劳卫等教学设备、其他教学专用设备和一般教学设备等办学条件进行管理。2.试点先行,完善平台功能建设平台上线之后,我们反复思考,锁定了四所试点学校:九年一贯制西湖第一实验学校、有两个校区的翠苑中学、有两个校区的翠苑一小、刚从求是集团中独立出来的竞舟小学,这四所学校学校是我们西湖区学校的四种不同类别学校的代表。试点学校成立工作小组,人员分工明确,资产录入工作时间安排合理。从试点测试会议、装备中心下校调研测试问题、试点反馈会议、试点结束一共经历了三个多月,做到时时反馈、周周总结,将问题与技术公司进行交流、沟通、解决,一步一步完善平台中的各项功能。四所学校的后勤校长、总务主任、信息技术负责人,积极配合、认真参与了试点测试整个过程的各个环节。3.经验指导,逐步推广平台应用资产管理不是学校某一个人的事情,而是学校自上而下、统筹管理的工作。装备工作“三分战略,七分执行”。为明确相关工作要求,落实操作培训,切实发挥平台在教育装备资产管理中的应有作用,先后分两批召开西湖教育技术装备管理系统推广培训会议,涉及人员有全区中小学校、幼儿园、社区学院、直属单位的后勤校长、总务主任、信息技术负责人等共200多人。四所试点学校以自身学校在平台应用、资产处理试点中的实际操作和体会为例,将他们如何做好教育资产装备网络化、数字化的经验和大家做了分享。便捷、及时的问题反馈交流平台必不可少,因此,我们建立装备管理平台QQ交流群,方便老师、技术公司客服等及时交流、解决碰到的问题,少走弯路。各校的经验介绍、平台操作说明书、人员分工参考、资产分类录入说明、培训会议录像等文件均放到交流区共享,供学校相关管理人员重复学习。为了使平台应用推广工作顺利、有序,制定了工作安排表,并严格按照工作安排表有序推进工作。

(三)机制推进,提高装备数字化管理精准度

良好的推进机制是装备数字化管理精准度提高的关键。重点构建和推进四个机制:1.应用试点机制确立四所具有不同类型代表性的数字化管理试点学校,实施资产处理、资产录入、网络管理的试点,促进平台功能完善,形成资产处理策略框架,为全面铺开该项工作积淀经验和做法。2.数字化管理培训机制建立装备管理平台应用的分级、分项培训机制,实施有针对性的应用培训。组织学校后勤校长、总务主任、信息技术负责人召开区域推广培训会议。再由学校后勤校长、总务主任制定学校教育装备管理系统工作方案和工作小组,通过分级培训布置任务。3.落实推进和考核机制将技术装备数字化管理列入中小学校年度目标考核体系,强化过程性、阶段性的督查和指导。在具体实施中,将教学仪器及设备配置情况、采购管理、装备管理情况列入了中小学校年度目标考核体系中,各项考核内容要求明确、认定办法有依有据。4.装备采购审核报备机制将采购资料、装备管理系统细目录入核准与采购支付凭证开具有机整合起来,从而获取到真实准确的装备数据。将学校年度预算、申购计划通过申购管理网络上报,采购完毕的同时在教育装备管理系统中入库,依据入库情况、相关采购电子档案报备等情况,及时开具支付凭证。

四、研究成效

(一)实现教育装备资产管理数字化

1.学校教育装备管理电子化西湖区教育装备管理系统的建设,提高了学校教育装备管理意识,加强了学校管理力度,各类资产和录入落实到人,由分管校长负责审核学校所有资产的录入。特别是通过学校期初建账,对学校装备实体进行了一次全面核实,学校在区域的统一规范要求下,对教育装备实现了规格化、系统化、网络化的管理。同时解决了因为管理人员的临时变动,而使资产管理脱钩的问题。装备系统“日常管理”中的“入库”、“调价”、“报废”“、校外调剂”等操作,方便了教育装备的管理。西湖区多校区办学的学校较多,多校区或集团办学的学校后勤校长等能通过装备管理系统方便查询各个校区的教学仪器设备、用房配套设施、现代教育技术、图书期刊、办公生活设备等使用情况、经费投入情况,为后期学校建设提供更直接客观的参考数据。学校使用网上采购流程功能,实现年度预算申报、申购计划批复、采购状态查询、物品入库等系列操作,大大简化了申购工作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从年度预算申报、申购计划上报、采购物品入库到支付凭证的开具等环节信息化之后,省去了多次跑教育局、装备中心的麻烦。同时电子档案的存档也方便了档案的管理和汇总。同时,实现了学校装备年报统计中所需的数据从装备管理系统中读取,简化了学校年报统计工作,同时更能保证数据的准确性。2.区域装备资产管理网络化目前,根据管理系统上的数据,西湖区中小学、幼儿园、社区学院、直属单位等共有140多个管理总账号,已经录入了所有的装备资产数据。教育行政部门可以通过管理系统,直接查看学校的资产报废情况、新增情况、校外调剂情况等,能一目了然地掌握学校的管理动态。通过区教育装备管理系统,建立全区教育装备基础数据库,全面、系统、准确掌握各中小学教育装备的基本情况,实现对全区中小学装备的数据查询、统计、分析,科学、规范、直观地呈现区内各中小学教育装备配置情况、每年新增及报废报损情况。能更准确地让学校对照省教育技术装备标准核准学校的教学仪器配置,并实施数字化装备管理和集中采购项目的网上申报和统计,提高工作效率,提升配置成效,促进装备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信息化。

(二)凸显教育装备配备管理信息化

1.区域教育装备系统分级管理西湖区教育装备管理系统,实现了教育局、装备中心、学校三级管理。教育局账号可以对管理系统中学校的所有数据进行审阅浏览。装备中心实现了对装备系统中下级用户管理、各种数据的终审、查看、统计、教学仪器配备标准录入、资产盘点开启、采购计划审核、采购物品汇总等操作。学校可以实现本校的资产录入与管理、校内教师用户管理、权限分配、装备年报录入、上报,装备日常管理维护、年度预算上报、申购计划填报等。各个级别的管理中,还可以分出更细的不同权限,可以将装备管理的工作落实到部门和个人,实现教育装备管理工作责任到人。这样分级管理,方便了教育局全面了解区域内教育装备配备和使用情况;方便装备中心作为教育装备管理部门,做好指令性工作的布置、督促,整体了解区域内教育装备配备情况,详细知道各个学校的配备、采购、维护情况,同时能便捷地指导学校解决教育装备使用配备中存在的问题,发现学校教育装备管理工作亮点。西湖区多所学校为集团办学,有多个校区,在管理系统中,可以做到集团总账号管理查看集团内其他校区的装备管理情况。2.区域教育装备申购管理信息化结合“西湖区教育系统政府采购工作操作流程”“、西湖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配置标准”,在装备管理系统上实现采购管理信息化功能,在网络平台上实现中小学年度预算审核、申购计划批复、支付凭证查询、采购汇总查询、采购物品入库等流程,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形成采购工作各环节数据和资料数字化档案,提高查询统计和审核评定的准确性。

(三)生成区域装备管理数据自动化

通过“西湖区教育装备管理系统”,建立全区教育装备基础数据库。可通过实时监测、跟踪研究对象在平台中产生的行为数据,进行挖掘分析,揭示出规律性的东西,提出研究结论和管理对策,为提升教育装备使用绩效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如学校在教育装备管理工作新增、报废、盘点等工作中留下管理痕迹,学校新增资产比例准确分析,学校总体资产各比例分析,全区各装备资产配备情况与学科教育教学的关系、区域内教育装备均衡化分析等方面,可以找到内在规律,从而为教育教学服务,推进西湖教育信息化。西湖区教育装备管理系统的建设,实现了区域内全体中小学校教育装备管理电子化、区域装备资产管理网络化,有利于学校教育装备配备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但是,要使教育装备管理系统的使用绩效最大化,装备队伍的专业建设、管理制度的完善建立、系统功能的优化完善等是后续还要努力的方向。这样,才能使装备系统建设事半功倍,真正服务于学校教育教学,使西湖教育装备现代化,进而率先实现西湖教育现代化。

参考文献:

[1]邢顺峰,聂义山.中小学校固定资产管理基础与实务[M].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2.

[2]董绍武.中国教育技术装备论丛[M].地质出版社,2005.

篇9

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建立以提升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为基础,以满足政府、债权人、投资者与企业管理人员等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为前提,以规范企业会计行为、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为宗旨。公允价值的引入是新准则中的最大亮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运用对我国企业的资金管理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文就公允价值的内涵与特性、公允价值计量对企业资金管理的影响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提升企业资金管理效率的措施。

一、公允价值的内涵与特性

公允价值,也被称作“公允市价”或是“公平价值”,不同的机构对公允价值的内涵定义不一。1999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其中第98段内容表明:“公允价值的概念中隐含了一种假设,那就是企业必须以持续经营为前提,既不会大幅缩减生产经营规模,也不需要进行清算。”2000年2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第7号公告时,对公允价值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公允价值指的是在公平交易或是非清算的交易当中,双方自愿进行负债清偿或是资产交换时的价格”。我国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将公允价值的内涵界定为:“熟知情况的交易双方在公平的交易当中按照自愿原则进行债务偿还或是资产交换的金额。”

从上述这些定义中可以看到,公允价值主要有两个特性:第一,公允价值代表的是一定时间内的负债或是资产的实际价值,它可以反映出在债务偿还时,企业可以转移的价值或是资产给企业带去的真实经济利益;第二,公允价值以公平交易为前提,而公平交易指的是交易双方在自由的、信息对称的、不受其他各方关系影响的前提上进行交易,这为企业确定公允价值创造了条件。

二、公允价值计量对企业资金管理的影响

(一)提高了企业收入分析的准确度

企业的投资决策通常以具备一定的资金量为前提,和企业的资金流量密切相关,企业采用公允价值属性进行资产计量,把公允价值的变动直接计入资本公积或是当期损益,这在增加企业收益分析难度的同时,也为企业资金收入分析带来了可靠信息,提高了准确度。举个例子,在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确认与计量中,公允价值变动直接计到当期损益中,而这些损益都是还没有实现的,并没有资金流入,这导致注重利润、关注企业收入情况与盈余多少的领导,对企业资金收入产生理解上的偏差,严重的甚至会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所以,从另一个方面来讲,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运用促使企业加强对资金收入的分析,从而提高了其资金收入的准确度。

(二)增加了企业投资的管理风险

对企业来说,资金流是生命线,利润并不代表企业的真实经营情况,以公允价值进行计量,会使得企业会计利润与真实的资金收入不相符,这增加了企业资金投资的变现风险。对企业而言,引进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意味着需要更强的资金变现能力,资金变现能力越低,潜藏的管理风险就越大,资金变现能力越高,潜藏的管理风险就越小。所以说,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增加了企业的投资风险,是企业资金投资活动中的重要挑战。同时,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也会增加企业资金管理的流动性风险,这是因为,以市场价格进行核算,会带来资产价格上的较大波动,严重影响企业的资金流动性。例如,某个企业在2006年买进交易性金融资产,2007年在金融市场环境良好情况下,资产大幅升值,2008年金融市场环境动荡,资产价值大幅下降,无法抛售,这样直接导致企业资金流动性不足,威胁到资金链的正常循环。

(三)扩大了企业投资的市场风险

引入公允价值属性对资产进行计量,标志着企业投资活动与金融市场好坏息息相关。金融市场的震荡,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投资收益账面金额,影响到企业获得的年终利润,进而影响到各个利益方对企业的信心,导致企业价值被错误评估,最终陷入困境。可以说,市场风险关系到企业的经营、筹资与投资等活动,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一旦企业持有的资产价格在金融市场中大幅下降后,投资者、债权人等将对企业发展前景与偿债能力失去信心,影响到企业的筹资能力,进而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举个例子来说,企业持有的资产受到金融市场震荡的影响,价值大幅缩水,企业收益降低,这在影响相关利益方对企业信心的同时,将企业置于恶性循环当中,很难摆脱困境。

三、提升企业资金管理效率的措施

(一)强化企业风险管理工作

引进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之后,企业面临的管理风险和市场风险都大大增加,所以,企业应当强化风险管理工作,对资产投资开展风险评级。企业可以参考银行的风险管理办法,在开展资产风险评级活动时,将风险划分为三种类型:一类是收益大、风险也大;一类是收益小、风险也大;一类是收益小、风险也小。同时,可以将风险类别进行定量处理,赋予风险以权术值,三种风险的权术总和为1,通过权术来计算企业资产的平均风险。对于收益大、风险也大的投资,企业可以在拥有一定的现金量,确保日常生产经营活动所需的资金后,再投资到预期收益不错的项目。对于收益小、风险也小的投资,企业可以在不负债的基础上开展投资。对于收益小、风险大的投资,企业应当放弃。在进行风险评级之后,企业可以对没有实现的收益风险开展定量化管理,以更好地进行资产管理。

(二)创新企业资金预算方法

资金预算是企业资金管理的重要内容,企业只有做好资金预算,才能为资金高效运作奠定基础。引进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之后,企业的现金流与收益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没有实现的收益部分对企业资金预算提出了新的挑战。企业需要在资金预算过程中,仔细衡量不确定性的因素,一步步地细化资金预算工作。企业在资金预算过程中,考虑潜在的风险会对资金收入造成的影响以及可能会给企业造成的资金流出。因此,编制好企业资金预算,做好经营、筹资、投资活动中的预算工作,将活动中潜在的风险控制并管理好。

参考文献:

篇10

1 预算法视野下预算管理要点

最近几年为了巩固国内推进的部门预算、政府收支分类以及国库集中支付等等改革方面的成效,进一步对预算管理制度施行更加有效的优化改革,促进社会快速健康发展。2014年下半年国家通过了预算法修正案,新预算法里面也呈现出了许多具有创新意义的亮点,不但为预算管理指明方向,还为其提出了更加深入具体的要求。概而言之,预算法视野下预算要点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部分:

(1)管理层应增强预算法治意思,依法履行职责。

(2)勤俭节约,要讲求绩效,使财政资金效益得以充分发挥。

(3)应该重视风险管理,并且将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

(4)要完善财政信息公开制度,加大公开力度。

(5)制定长期目标,做好中长期财务规划,编制三年滚动预算。

2 当下预算管理的状况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企业或者单位会计人员中存在一个比较明显的现象,有不少人是从其它岗位转到会计岗位的,这一现象也就使得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会计核算自身工作量很大,有限的会计人员要做这么庞大的核算工作量,通常会被公司要求身兼数职,工作重心以及精力也就自然而然过多的放在预算会计核算职能上。对于预算管理职能也就疲于应付,顾及不到,从而也就忽视了会计预算管理职能。这也是当前预算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大问题。

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科学的预测能力,经常会使得单位或者企业出现预算经费超支的情况,这也是由于对事前预算没有足够的重视,反而把精力过度地花费在了核算上面而造成的。除了这些当前这些问题,当下预算管理工作中还存在对单位支出的金额总数控制较重,但是对于支出结构控制却比较轻的问题。此外,对于资金的静态平衡比较重视,对于资金的动态管理力度却不够强,对于资金的用途比较重视,但是对资金使用效率的考核就比较忽视,这些都是目前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3 预算法视野下的预算管理措施

(一)提高部门预算编制的质量

部门预算也就是说的一个部门一本预算,科学合理的对部门预算进行编制,并对部门预算编制质量进行提升,有利于预算管理的强化,因此要提高部门预算编制的质量。对于部门预算的编制与管理首先要分析清楚当前存在一些主要问题,其一是在预算编制的过程中错误使用了预算科目。其二是资产管理与预算编制联系不够密切,没有实现有机结合。其三就是当前项目支出编制不够合理、缺乏有效的论证和跟踪机制。除了这三个比较明显的方面,还有许多问题对预算编制质量都有所影响。这些问题的存在也就造成了部门预算编制的质量还达不到标准。只有对这些问题了解并掌握好具体情况,才可以对预算编制做出相关改善措施。对于预算编制质量需要从基础工作开始,在编制过程中需要转变观念,规范管理,依照预算编制软件里面制定好的管理流程对数据库进行创设,从而推进实现项目库的管理。然后认真梳理连续性项目,及时对这些新增的项目进行可行性论证。而那些已经到期的项目或者一次性项目,则需要对其进行清理。

此外,建立起资产管理的联动机制,让信息在多个部门之间通过各种渠道得以交换沟通,从而减少资产的闲置浪费,让资产管理实现与预算管理的有机结合,从而使预算管理科学性、有效性、可行性得以提升,推进资产管理的优化。因为在实际的企业运作过程中,部门与部门之间很少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沟通与交流,同时更难以进行财务上的交流与对接。所以资产管理联动模式的建立将会打破这一现状,真正实现部门与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换,促进企业内部对于资金预算工作的顺利开展。但是,也不要忽视了对财务人员业务水平方面的提升培训,还可以利用一些软件升级换代等技术,借助信息化手段帮助实现预算编制的规范化与科学化管理。

(二)建立并完善预算的绩效管理机制

绩效管理存应该融于预算的整个过程,因为企业在运营的每一个环节与过程中,都离不开绩效管理对其的指导与影响。所以想要让预算的绩效管理机制不断完善,就需要对绩效管理工作进行全面推进及展开,使其覆盖各级预算单位与全部财政资金。这也就需要对预算绩效管理的全面实施的具体操作方案进行详细规划,对预算绩效目标编制要明确其要求与流程,还需确定绩效运行监控以及评价实施、评价结果应用等等环节的流程与要求,从而建立起预算绩效考核和评价体系。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在绩效评估结果应用时,可以把绩效评估的结果作为调整预算支出结构以及科学安排预算的重要依据。

(三)加强预算执行情况管理

预算执行情况主要是针对预算执行过程进行强调,预算执行过程过慢的情况会造成事业单位财政资金闲置、效益降低,进而影响到相关财政政策的贯彻落实。因此应该建立预算执行部门责任制,从而预算部门可以履行自身管理职责,对下级部门执行预算进行监督指导,使下级部门规范执行预算。然后还要对预算执行的严肃性进行加强,使得各级预算单位的法制意识得以提升。如此才有利于业务操作的规范性,以免预算在执行过程中被随意调整,随时了解并掌握预算的执行进度。对于预算执行管理的强化还可以通过建立相关的规章及办法实现目的,比如预算实施方案报备,或者是预算执行干预,这些规则制度和方法可以促使预算执行管理得到提升。

(四)强化预算监督

针对目前预算监督在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出于程序性监督的情况,执行力度还达不到标准,不够强,可以加强对预算监督这方面的重视力度,还可以提升依法理财的水平,以此增强其预算监督的实效性。

比如,面临一些重大的财经情况,可以建立相关方面的财经报备制度,并广泛推行重大财经情况报备制度,进而保障相关人员依照规章走程序。还可以建立大额支出的审查批准制度,通过这一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可以确保企业在进行较大金额交易的过程中,资金得到合理控制与审核,同时这些新制度有利于增强预算监督,提升依法理财的水平。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对预算执行进行定期检查,还需要注重对于那些重点项目的审查,从源头上控制预算的变更,提升预算的约束力度。

除此之外,还需要在依托审查部门的帮助与支持下,充分对审计监督的手段进行利用,实现提升预算监督质量与效果的目的。这些可以同审计部门进行联合调查,以此增强预算审查监督质量,保证预算监督具有一定程度的约束力,确保预算的权威性。

4 结语

无论是企业还是单位,都离不开财务预算。而面对新预算法背景,各企业各部门在财务预算方面,都应该实行全新的对策与方法。只有加强对企业预算的合理控制与管理,才能确保企业在财务预算环节得到严格审查与监督,从而将预算的权威性、科学性体现出来,充分发挥出财务预算应有的意义与价值,为我国企业以及单位的财务统计与管理提供基础保障。

参考文献:

[1]邓亚妹.贯彻新预算法强化预算管理[J].财经界(学术版),2015,11:103.

[2]程然.新预算法对高校预算管理的影响[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5,06:74-75.

篇11

二是始终关注“三农问题”,全力支持新农村建设。加大财政农业建设投入,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全州农林水事务支出完成29709万元,增长1.99%。支持了农田水利建设、人畜饮水工程、新农村示范点和农村能源及现代农业建设、农业综合开发、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和林产业发展、农业抗灾救灾和防汛抗旱及森林防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村公路、农村沼气池、农村民居抗震加固、游牧民定居工程等支农、强农、惠农工程;全面落实涉农补助政策,切实增加农民收入。通过“一折通”,及时足额兑现玉米及水稻良种补贴、油菜补贴、退耕还林补贴、能繁母猪补贴和粮食综合直补、种粮农民补贴等共计74万元;整合支农资金,完善支农方式,形成支农合力机制。以扶贫整村推进为切入点,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全年共整合各类支农资金7556万元,进一步提高了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突出改善民生,全力支持社会事业发展。年是各级财政加大改善民生投入力度最大的一年,也是我州社会事业协调快速发展的一年。为了支持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发展,全州各级财政认真执行高海拔地区六项优惠政策,省委对云南藏区关怀之情的高海拔地区“六项”优惠政策。通过调优支出结构,将有限的财政资金投向民生之基的教育,民生之本的就业,民生之保的卫生,民生之安的社保,民生之盾的维稳,民生之助的文化等社会事业和基础产业。一是支持教育优先发展,全州教育支出完成41282万元,增长13.61%。进一步巩固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全面落实高原农牧民学生生活补助政策。全州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并享受免费教科书;享受生活补助学生达4.7万人;继续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2.6万平方米,“上学难”的问题,得到根本缓解,推动了我州教育公平和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使义务教育充分体现了公益性。二是支持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全州医疗卫生支出完成26905万元,增长53%。全面支持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省级提高筹资标准后的补助资金,新农合参合率稳中有升;积极稳妥的开展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全力支持健全城乡医疗救治制度,城乡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体系进一步完善。有效缓解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三是支持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全州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完成47777万元,增长23.47%。

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原则,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全面建立和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并根据我州的特殊情况,把僧尼纳入最低生活保障,严格执行国家提高的低保补助标准,确保低保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低保对象手中;小额担保财政贴息、职业培训补贴等促进就业的财税政策;积极落实中央出台的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及时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待遇,确保基本养老保险按时足额发放,全面执行城乡临时救助和优抚政策;积极向上争取和保障雨雪冰冻等抗灾救灾资金1955万元的到位,并安全及时拨付,有力的保障了受灾农牧民的生产生活。四是支持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实现我州社会安定,民族团结,人民安居乐业,全力支持“和谐平安”建设,确保全州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全州公共安全支出完成20359万元,增长70.18%。五是支持住房制度改革,建立廉租房制度。全州共筹集租赁补贴资金1752万元,发放385万元,实际发放户数为1950户。

(四)突出科学理财,全力推进财政改革创新。进一步巩固财政各项改革,注重改革的实效性和连续性。一是继续深化部门预算改革,通过统一编报内容、编报形式、编报时间、编报程序和编报要求,明确了编制单位的主体地位,增强了部门预算的统一性和完整性。二是继续深化国库集中收付改革,将列入综合预算国库拨付的资金全部纳入国库集中支付范围,对工资和采购资金实行直接支付,其余实行授权支付。三是继续深化政府采购采管分离改革,建立政府采购联系制度和政府采购供应商登记备案管理制度。扩大政府采购规模,全州共组织开展各类政府集中采购0次,政府集中采购实际支付金额9593万元,综合节约率为8%。四是继续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及时制定和下发《藏族自治州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行办法》,全州43个2008年度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建设项目已完工,总投入1067万元。完善相关手续上报了年度50个村级公益事业建设项目。五是推进国有资产管理改革。州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于年5月正式成立,并正式开展工作。制定和出台了《藏族自治州州属企业国有资产管理办法》、《藏族自治州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进一步理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明确国有资产主体和责任主体,形成权责明确、分类监管、流转顺畅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和运营体系。六是推行村级会计委托服务。制定和出台了《州村级会计委托服务工作实施方案》,全州推行村级会计委托服务工作,强化村级财务规范化管理。

篇12

建国以来,国家对文化资产采取了分级归口管理、“条”、“块”结合的管理模式。在横向上,国有文化资产的所有者代表权、监督管理权、国家投资和受益权以及资产处置权等权能被宣传部、新闻出版部门、广播影视部门和文化部门等机构分割行使;在纵向上,文化资产管理职能被中央——省(直辖市、自治区)——市(地、自治州)——县——镇(乡)等各级政府纳入本级相应文化行政机构之中。同级政府统管人事与财务,上级业务部门指导业务。

自1978年起,我国对国有企业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和改革。文化领域也在模仿经济体制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在文化单位推行了以承包经营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改革,以解决统得过死和吃大锅饭等体制弊端。

1978年,财政部批准《人民日报》等8家中央新闻单位试行企业管理。上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对新闻单位全面实施“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各种媒体开始多种经营。同时,基层文化馆、站也开展了“以文补文、多业助文”的文化经营活动,以补充国拨经费的不足。1987年初,文化部、财政部和国家工商局联合颁发了《文化事业单位开展有偿服务和经营活动的暂行办法》。全国各地方文化事业单位纷纷建起文化服务类的第三产业。1989年财政部发文指出:鼓励与促进有条件的事业单位由全额预算管理向差额预算管理过渡;差额预算管理向自收自支管理过渡;自收自支管理向企业管理过渡。随后,我国相当一部分文化事业单位转为文化企业单位或文化公司。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这一阶段的改革探索是在维系计划经济体制的框架下进行的,所以在实践中暴露出了许多问题:一是仅强调文化企事业单位自主经营权,而忽视了资产所有权;二是政府主管部门即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三是承包经营只负赢不负亏,经营风险由国家单独承担;四是文化企事业单位经营所的归属不清,短期行为盛行。这些问题的存在,最终导致了国有文化资产流失和资产无效率并存的现实。

二、改革深化阶段(1992年——2001年)

这一阶段是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渡时期。我国国有文化资产管理领域主要实行“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监管、企业自主经营”的管理模式。

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议”指出要“对国有资产实行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监管、企业自主经营的体制”。“按照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分开的原则,积极探索国有资产管理和经营的合理形式和途径”。在政企分开之外,首次提出了政资分开的概念。同时,在阐述企业产权关系时,“决议”也第一次引入了“出资者所有权和企业法人财产权”分离的概念,为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奠定了基础。

1996年1月15日,我国第一家报业集团试点单位——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挂牌成立,拉开了我国组建文化集团的序幕。到2002年初,全国共组建了包括中国广电集团和中国出版集团在内的70多家文化集团。这批国有文化集团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迈出了关键一步,突破了“放权让利”的改革思路,开始进入了以产权改革为核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新阶段。

1994年2月24日,上海东方明珠(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东方明珠)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成为我国第一家文化类上市公司。随后,无锡中视影视基地股份有限公司(中视基地)、湖南电广实业有限公司(电广传媒)、北京歌华有线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歌华有线)、成都博瑞传播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赛迪传媒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等文化类股份有限公司先后直接或绕开政策壁垒间接上市,成为中国上市文化企业的第一军团。在这些企业中,国有文化资产体现为一定份额的国有股权。国有文化资产的经营管理进入了资本管理的新阶段。

1998年,国务院推行政府机构改革,打破了按“条”、“块”管理国有资产的格局。国有资产监管领域出现了“五龙治水”的局面:即国家计委管立项,经贸委管日常运营,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管劳动与工资,财政部门管资产登记和处理,组织人事部门和大型企业工委经营者任免。在此之后,国有文化资产管理领域也出现了财政部门、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宣传部门、计委、经贸委、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组织人事部门和企业工委等几个部门“多龙治水”的局面,行政管理与资本管理混合,公共管理与出资人管理合一,管理效率低下。

三、深入拓展阶段(2002——至今)

2003年4月6日,国务院国资委挂牌成立,代表国家统一履行出资人职责、管理国有资产。此后,各省、市(地)也纷纷组建了各自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在全国范围内初步形成了国务院和地方人民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国有文化资产管理领域也逐步改变了“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监管”的经营管理方式,努力向构建“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代表”的新型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迈进。

篇13

积极盘活资产。结合城镇建设规划、企业整合发展、为农服务网点建设等,因地制宜搞好统筹利用规划,通过与其他工商企业合作开发、改造、资产置换等形式努力盘活资产,最大限度发挥资产使用潜力、效益潜力、增值潜力。

强化企业监管。积极探索社有资产管理新模式,认真履行出资人职责,完善企业绩效考核办法。制定并严格执行社有资产监督管理办法、直属企业投资管理暂行办法、社有控股企业股权管理暂行办法等规定,建立社有资产经营预算制度和重大财务事项报告制度。加强风险管控,防控重大资产损失。积极推进惩防体系融入企业经营管理工作,对“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和廉洁从业规定执行情况实施有效监督。

二、抓创新,拓展经营业务

狠抓“新网工程”建设。充分利用中、省财政“新网工程”、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社会化服务等项目政策,积极主动做好项目筛选、储备和申报工作,争取项目资金,改造创新农村传统流通服务网络,着力构建农资经营、农副产品购销、日用消费品经营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四大网络”,为服务“三农”搭建好平台,增强供销社在农村现代流通中的主导作用。

拓展传统经营业务。做好购销经营业务是供销社发展需要,是为农服务的重要手段,要努力拓展重点传统业务空间,提升市场竞争力。切实保证农业生产资料供应服务。密切关注市场变化,加强与省内外化肥生产企业衔接,适时组织农资商品调运,做好科学用肥供应服务,确保农业生产对农资商品的需求。深入推进城乡可利用垃圾回收利用网络建立。完善农村生活垃圾回收处理的“村收集、乡(镇)运输、县处理机制”,合理布局社区和村镇回收网点,努力构建符合环保要求,集回收、加工、综合利用处理一体化的再生资源经营网络,着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城乡环境治理。

加快推进“农超对接”。充分利用供销社经营网络,加快推进连锁超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基地、专业大户等建立采购关系,增强对接能力,提升产销对接率,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解决农产品卖难,增加农民收入。着力培育农产品经营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加快完善冷藏、仓储、运输、零售终端设施,建立健全信息服务系统,搭建好农产品交易平台。

三、抓基层,完善组织体系

完善基层供销社组织体系是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提出的供销社改革发展重要工作,也是市政府《意见》要求,今年,要把建立和完善基层供销社组织体系作为重点工作来抓。要按照开门开放办社原则,合理布局基层供销社建制,完善经营服务网络。要“打造亮点、一网多用”,把“农超对接”网点、城乡可利用垃圾回收处理网络、庄稼医院、社区综合服务社建设与健全基层组织结合,整合资源,合理布局,高标准建设,做到建一个网点,成一个亮点,建立一个基层组织,壮大一个企业。积极参与城镇化、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加快基层社组织乡镇覆盖和农村综合服务社向村级延伸,提高覆盖率。

四、抓提升,增强服务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