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企业发展策略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企业发展策略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企业发展策略

篇1

1.我国企业管理现状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发展,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的生存瓶颈越来越严重,而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国有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中小企业在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推动技术创新和增加就业机会、维护社会稳定等各个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中小企业的经营困难尤其是融资困难已引起整个社会的广泛关注。

中小企业需具备三大优势:本土优势、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而贸易壁垒逐渐被打破,不同的生产要素将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本土优势所剩无几;形成后发优势的前提是必须具备一定的比较优势,所以在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中小企业要想取得一定的比较优势,必须在自身所处的价值链中打造独特的创新能力。企业创新是中小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发展的根本保证,培育和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为什么企业要进行管理创新

领导能带来有用的变革使生机持续不断,管理能带来秩序使事情高效运转;领导自身永远不能使一项活动年复一年地按时、按预算保持运转,只有有效的管理才能使企业保持高效的运转。

只有将管理和领导结合起来,才能带来颇为满意的效果,形成企业强有力的生存、发展能力。尤其是在变化日益频繁复杂,效率越来越决定竞争成败的现代环境条件下,更需要强有力的领导与强有力的管理共同作用。若两者都不具备或都很弱,则宛如一只无舵之船再加上船体还有大洞;若两者只具备其一,不一定能使情况变得更好。没有领导相结合的强有力管理可能会导致,令人感到压抑,为了秩序而维持秩序;没有管理结合的强有力领导会变得以救世主自居,形成狂热崇拜,为了变革而变革,甚至变革是朝着完全不理智的方向发展。

3.现代企业管理分析

那么中小企业如何进行管理创新呢?有三类因素将有利于组织的管理创新,它们是文化、组织的结构和人力资源实践。那么要着重从这三个方面入手,同时还要兼顾其他因素。

3.1建设现代企业文化

从文化因素看,充满创新精神的组织文化通常有如下特征:接受模棱两可,容忍不切实际,外部控制少,接受风险,容忍冲突,注重结果甚于手段,强调开放系统。在企业环境中一方面经济环境影响着管理活动的过程,另一方面文化环境也深刻地影响或制约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管理活动的运行。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是企业发展、创新、创造的源泉,企业文化是企业特有的,是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积累、提炼出来的,它具有独特性。一种开放的、尊重个人的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是现代中小企业发展最需要的。

中小企业必须抓住两点建设企业文化。一是要培育企业独特的企业精神。中小企业必须拥有自己独具特色的经营理念、价值观、道德观和精神风貌。独特的企业精神能使企业全体员工团结一致,充满凝聚力和活力,使得企业长盛不衰。二是要提高企业的学习能力,建立学习型企业和创造型企业,为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提供全方位服务。

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唯一持久的竞争优势是具备比对手更快更好的能力,这样企业才能对市场变化做出快速的反映,及时调整自己,适应新的环境和市场,及时熟悉、解决新问题。创建一个学习行企业,在企业内部形成自觉学习、团队学习的氛围,不断吸收新知识、新技能,从而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3.2创新企业管理体系

从组织结构因素看,有机式结构对创新有正面影响;拥有富足的资源能为创新提供重要保证;单位间密切的沟通有利于克服创新的潜在障碍。

很多企业都建立了ISO9001管理体系,覆盖了人力、设备、工作环境、采购、产品开发、生产等众多环节。但ISO9001并不是企业管理的全部,因此企业还会根据各种管理需要建立诸如企业内控体系、供应链管理体系、设备维护管体系等。为了持续提高竞争能力,企业还会不断地吸纳和应用各种新的管理理念与方法,这些理念和方法的引进一般都以项目实施的形式展开,并随着项目的结束而给企业留下一套套新的管理流程。不管企业引入并建立了多少种管理理念和管理体系,企业的业务流程最好只有一套,企业的业务人员在工作时只要严格按照这套流程中所规定的要求开展工作即可以满足所有管理体系的要求。

在这策略中,战略管理是很重要的一环。著名的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教授曾经说,战略将找出企业独一无二的定位、明确地取舍各项活动,以及紧密整合各项活动。战略的观念要通过组织成员的期望和行为而达成共享,以此把全体员工聚合在一起,有利于实现战略目标。这种观念被称之为“企业理念”。

3.3完善人员激励机制

在人力资源这一类因素中,有创造力的组织积极地对其员工开展培训和发展,以使其保持知识的更新;同时,它们还给员工提供高工作保障,以减少他们担心因犯错误而遭解雇的顾虑;组织也鼓励员工成为革新能手;一旦产生新思想,革新能手们会主动而热情地将思想予以深化、提供支持并克服阻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归根结底就是人力资源的竞争,优秀人才的引进、开发和合理利用。专业技术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基础,企业要长期生存发展,就要靠专业人才来管理,来进一步研究新成果、开发新产品,提高新工艺,不断提高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降低生产成本,实现科技兴企、科技创新、科技发展。为此,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和有效的专业技术人员竞争激励机制。

3.4建立企业自主技术

在综合国力竞争愈来愈体现为科技竞争的新形势下,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提升我国经济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自主创新是提升经济竞争力的关键,是突破贸易壁垒的有效手段。

自主创新能力直接决定着发展中国家的出口竞争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出口竞争优势大多是建立在劳动力价格低廉以及产品低价格基础上的。虽然这种优势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商品出口量的增长,但容易导致国际贸易摩擦,使一些国家频繁对我国出口商品设置各种贸易壁垒。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在技术创新的基础上实现出口商品结构转型,是应对国际经贸摩擦、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促进我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的必由之路。

3.5搞好企业品牌管理

品牌竞争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外在表现。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我国企业必须重视提升企业品牌竞争力战略,必须善于整合品牌,以此提升企业竞争力。本文分析了如何提升品牌竞争力,并针对个品牌路径提出提升策略。

品牌延伸一方面在新产品上实现了品牌资产的转移,另一方面又以新产品形象延续了品牌寿命。有了新产品或更新换代产品,品牌重新证明自己的价值,跟上了时代的要求。面对激烈市场竞争,企业要想谋生存求发展,把企业做强并保持竞争优势,必须根据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竞争能力和企业自身的经营条件,结合不同品牌竞争路径特点,扬长避短,走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品牌竞争路径。

篇2

2013年,银行贷款仍为房地产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据国家统计局报告,1-11月开发企业到位资金中国内贷款为17667亿元,占总筹资金额的16.14%,同比增长33.8%。(见表1)

标杆房企大额银行贷款融资优势突出。华润置地、恒大地产等具备良好增长动力的房企成为银行信贷青睐重点客户,如华润置地于2013年2月再获40亿港元贷款,除了良好的业绩支撑外,年内拟推9个新入市项目、全年达800亿元的可售资源也增加了银行机构的信心。实力雄厚、经营稳健的在港上市房企凭借良好的信誉或优质项目也获得海外银团大额资金支持,远洋地产于4月份为旗下成都大慈寺文化商业综合体项目获得22.5亿元银团贷款,项目发展的良好前景为融资成功奠定了基础;随后世茂、龙湖等优质房企陆续获得大额银团贷款支持,进一步丰富了企业的融资结构,为更快、更稳的业务扩张提供了保障。

2.依托海外平台发债融资,龙头房企获取大规模、低成本资金

境外资本市场融资仍面临较好的窗口期,房企海外发债持续升温,万科、保利、绿地、万达等龙头企业首次通过境外子公司发债,成本优势显著。随着美国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的实施以及延迟退出,境外资本市场低利率环境得以持续,内地房地产企业掀起新一轮海外发债热潮。2013年,共有35家海外上市房企发行海外债券,共募集资金约合人民币1278亿元,较去年全年增长了113%。“万保金招”四大龙头房企通过海外融资平台,顺利实现海外发债融资,并且凭借企业品牌影响力获得较高的信用评级,实现低成本融资。

3.境外市场IPO融资活跃,企业资本市场价值持续彰显

2013年以来,境外市场IPO融资活跃,共有7家房企登陆海外上市平台。这些顺利登陆境外资本市场的企业,除了拥有良好的基本面之外,还在于其业务或运营模式方面具备独特的竞争优势:如金轮天地控股、五洲国际等企业凭借特色商业地产运营模式获得投资者认可;当代置业、时代地产等企业通过细分产品领域,挖掘高潜力业务,形成特色品牌形象竞争优势。

二、标杆企业强强联合、积极拿地,重点关注一二线热点城市

2013年标杆房企业绩普遍向好,积极融资也进一步保障了资金充裕,为企业扩张提供重要支撑,加上土地市场较为活跃,标杆企业在热点城市积极拿地,土地市场热度持续升温。

1.标杆房企积极拿地,土地投资金额大幅增长

2013年以来,房企对于未来市场预期持续看好,积极拿地扩充土地储备,拿地面积、金额同比大幅增长,万科、绿地、恒大、保利等龙头企业在土地市场最为积极,中海、华润等企业也较为突出。2013年1月-11月,十家代表标杆企业拿地总面积达11178.7万平方米,拿地总额超过3790亿元,分别同比增长49.36%、101.71%,较上年全年超出18.68%、47.21%。其中,万科新增土地储备规模持续领跑全行业,前11个月共拿地2773.28万平方米,拿地总金额达850.42亿元;绿地1-11月拿地面积达2188.01万平方米,土地投资总额超过594亿元,分别同比大增71.04%、102.28%。(见图1)

2.拿地重点布局一二线城市,看好重庆、长沙、昆明等中西部城市

从新增土地储备城市等级分布情况来看,2013年企业新增土地重点布局一二线城市,更看好热点城市的发展潜力。一、二线城市消费需求强劲,并且去化率较快,企业回归一、二线热点城市的趋势日益明显:2013年,十家代表企业新增土地储备面积一二线城市占比69.9%,万科、保利、中海、绿地等标杆房企继续深化一二线城市布局,而恒大地产年内逐步向一、二线城市倾斜,拿地面积占比为47.76%,较上年增加23个百分点,其中一线城市土地支出占36%,较去年提高近27个百分点,显示出恒大在充足资金保障下回归一线城市的决心。(见图2)

从新增土地储备在五大区域的分布情况来看,标杆房企持续关注中西部区域热点城市发展潜力,在其他区域的布局略有减少。2013年,十家代表企业在中西部区域拿地总量达4348.78万平方米,占比38.8%,较上年提升7.1个百分点。拿地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区域的重庆、长沙、昆明等热点城市。同时,标杆房企在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区域布局较上年有所减少,2013年1-11月十家代表企业在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区域拿地面积占总拿地规模比例分别为21%、16.3%、15.8%,均较去年有所下降。

3.强化联合拿地、优势互补,提升拓展质量

在拿地模式上,年内万科、保利、首开、中海等标杆房企强化合作拿地,在重点城市获取了多个优质项目,同时有效分散了资金风险。2013年,房地产企业逐步向一二线城市回归,热点城市地价大幅上升,高总价高溢价地块频现,为保障增加优质项目、降低开发成本,更多房企加入到合作拿地的队伍,2013年融创、绿城、首开、万科、保利等标杆企业在一、二线热点城市都有联合拿地案例,其中首开股份2013年先后联合万科、保利、住总集团在一线城市四次拿地,不但能够借助标杆企业专业优势提升自身实力,也大大降低了企业拿地成本和开发风险。

三、适时布局海外市场,有效锁定客户海外置业需求

2013年,部分标杆房企积极拓展海外市场,以期通过拓展更广阔的市场来获取新的业绩增长点。截至2013年底,已有万达、万科、绿地、碧桂园、富力等10余家内地大中型房企,在海外拥有房地产项目或明确的投资计划,总投资规模达上百亿美元,且预计投资规模还将持续增长。当前标杆房企“出海”参与境外房地产的开发,无论从目标区域选择、潜在客户的培养,还是产品类型的确定等都颇具特色。总结其关键要素有如下几点。

1.选择投资区域目标明确,注重经济及社会环境的稳定性

目前标杆企业的布局国家及投资区域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经济大环境稳定且开放,二是多集中在海外华人定居聚集的国家及区域,主要包括北美、亚洲、大洋洲及部分欧洲国家,具体城市如美国的纽约、洛杉矶,澳大利亚的悉尼及墨尔本,马来西亚的吉隆坡、新山市,韩国的济州岛,西班牙的马德里、巴塞罗那等。

2.聚焦海外华裔及移民族群,满足海外置业需求

近年来,随着大量海外投资者、移民群体、境外游群体的涌现,中国高收入阶层在海外投资置业成倍数增长。为了满足这一群体的置业要求,标杆房企选择通过投资海外项目锁定此类目标客户群,充分利用国际化资源完成中国市场的海外延伸。这种企业拓展方向与目标客户需求的有效对接,既符合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又能够发挥标杆企业现有优势,还可以有效降低进入新市场的不确定性,保证风险可控。

3.加快国内成熟产品线的复制,保障海外拓展的可控性

篇3

因此,必须善于运用奇正策略,学会度势控变,做到以不变应万变,以权变来制胜。要设立研发机构,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获得产品技术上的提高,不断推出市场需求、款式新颖的新产品,采取别出心裁、出人意外的新举措,开拓新兴的、有潜力的新市场。

当然,“正”与“奇”是相对的、辩证的关系,一件产品最先研发出来时为“奇”,待其他企业相继模仿后则变为“正”,就需要用更新的产品来开拓市场,使“正”又转化为“奇”。中小企业只有充分运用好奇正策略,“奇正相生”,不断创新,才能有生命力,才能发展壮大。

二、扬长避短乘势而行-善于运用聚焦策略

每个企业只能在一定的领域、一定的行业形成优势,不可能在多个方向、多个方面都有竞争力。而且,中小企业往往难以形成规模性生产和销售,难有较强的研究开发能力,质量、技术、信誉以及市场营销一般都不及大型企业,形不成成本领先战略、产品差别战略所要求的经营优势。所以,明智的中小企业就要善于“并兵相敌”,坚持“有所不为而后有为”的原则,运用市场聚焦策略,扬长避短,把有限的资源、资金、力量集中到能够形成自身优势的领域和目标上来,或者谋求成本领先地位,或者争取产品差别优势,如有可能两者兼而有之。在形成相对竞争优势后,要乘势而行,努力使聚焦策略不断取得战果,使企业在该目标区域内呈鼎立之态,形成核心竞争力。

三、避实击虚乘虚而入-善于运用虚实策略

中小企业面临竞争压力更大、危机感更强,因而也更需要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组织构架精干,管理层次少,运行机制更为灵活;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适应性和承受力、应变力也较强,在经营上更有弹性。

所以,中小企业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密切观察竞争对手,分析研究市场态势,采取避实击虚策略,避竞争对手长处之实,击竞争对手短处之虚;避市场饱和之实,击市场空缺之虚。注意寻找大企业不愿或不能进入的,企业自身有基础而又能发挥专长的市场空档;注意抓住当前一代产品开始衰退,后一代产品尚未投入之时而出现的产品空档;注意捕捉一些大型企业往往求助于社会分工协作,希望其他企业帮助从事加工业务而派生的介入空档。中小企业要找到自身的发展空间,走“小而专”、“小而特”的发展路子,逐步形成自己的优势,形成自己的“实”。

四、见缝插针乘隙而进-善于运用穿插策略

同一行业、同一领域,往往分布着大、中、小不等的企业,它们在同一市场中竞争赛跑,企业之间实力很不均衡,起步又不一致,竞争是相当残酷的。但是,市场不怜悯弱者,不相信眼泪,它遵循的是适者生存、强胜弱汰的规律。在竞争中,中小企业由于势单力薄,肯定难以与大型企业相抗衡,从某种程度上讲,中小企业似乎在大型企业的巨大压力中生长,而小企业更是在大、中型企业的夹缝中生存,时时有被碾碎的危险。

因此,明智的企业应学会运用穿插策略,利用市场竞争的“空隙”,见缝插针,乘“隙”而进,建立自己的“根据地”。如在市场竞争中无意与大型企业正面碰撞,应采取迂回战术,避开锋芒,不能硬碰蛮撞。只有这样,中小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绝处逢生、化险为夷,才能在大型企业包围圈里找到生存发展的空间。

五、抢占先机以快取胜-善于运用快反策略

市场往往是以快取胜的。谁先研发出新产品,谁先满足需求,谁先抢占市场,谁就能在市场角逐中掌握主动;同类、同质、同价产品,谁先把它投放市场,谁就能控制市场制高点,其他企业若想拿下这制高点,就得花几倍、几十倍的力气,投入几倍、几十倍的费用。先处战地,捷足先登,靠的是速度,中小企业发展自己,必须运用快反策略,提高快速反应能力。要重视对市场的分析研究,随时掌握市场脉搏,适时调整经营策略;对市场要有一种特有的嗅觉,增强对市场反应的灵敏度,及时捕捉先机;

要注意发挥其灵活善变、船小好调头的长处,做到兵贵神速,在抢抓机遇中赢得主动权。只有这样,企业的潜在优势才能转化为现实优势和竞争优势。

六、虚拟经营共享资源-善于运用借势策略

篇4

(一)从“业财融合”到“业财税融合”财政部《管理会计基本指引》提出“业财融合”。“业财融合”要求财务要与业务相融合,把财务原来的进行事后监督变为进行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考核;同时业务也要与财务协调融合,业务活动在进行规划和运行时要与财务部门进行事前沟通协调,以求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目标。“业财税融合”是互联网时代、大数据环境下进行财务信息共享、财税信息融合的高级管理模式,它的目标是要实现企业的业务财务税务三大流程的有机结合。

(二)从“业财税融合”到“业财法税融合”从最初的“业财融合”发展到“业财税融合”,是企业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环境的必然要求,随着市场行为法制化要求的不断提高,将法律融入企业业财税活动成为一种必然,“业财法税融合”是一种新趋势。“业财法税融合”指企业依据国家法律和税务管理要求,通过数据挖掘、信息传播、信息共享的科技手段,将企业的业务活动、财务活动、法务活动和税务活动进行有机融合。“业财法税融合”目标是企业在合法经营的基础上,综合利用财务税收法律等手段和工具,从企业活动开始的规划、之后的决策、过程中的组织和控制以及事后评价等方面全面降低成本,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业财法税融合”追求一种基于风险控制导向的场景融合与部门协同管理。

二、业财法税融合模式对企业业务活动的要求

(一)企业开展业务活动应注重证据链思维实现“业财法税融合”,需要有证据链的思维。在业务活动中的合同签订以及节点控制和凭证获取环节,在财务活动中的账务处理和信息披露环节、以及在税务活动中的纳税筹划环节都要有证据链思维,实现合法经营。在后疫情时代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企业进行合法的纳税筹划非常必要,在纳税筹划过程中一定要注重证据链思维。企业要在依法合规的前提下,合理地规划交易结构和商务活动,在符合商业逻辑的情况下运用经济合同的事先安排,实现合法降低企业税收成本和涉税风险的目标。

(二)企业开展业务活动应注重“四流一致”“四流一致”指企业的业务流、合同流、资金流、票据流保持统一性,否则可能会出现票款不一致,有虚开增值税发票问题的嫌疑,可能要面临税务稽查,有承担行政处罚甚至刑事责任的法律风险。面临税务稽查,有承担行政处罚甚至刑事责任的法律风险。

三、目前企业业财融合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业财目标一致性问题业财融合需要管理者首先改变传统的管理思维方式。传统思维模式重视市场和生产环节,认为市场和生产是第一位,认为财务只是账目和税收管理,不能充分发挥财务控制职能。由于思想不能统一,业务人员片面追求市场局部利益,不能兼顾成本、资金、应收、税务等财务风险,依靠财务部门事后处理,会产生经营风险。同时,财务人员的工作计划和目的不够清晰,造成财务监督和控制职能不能有效发挥,也会对企业业财融合模式的发展造成阻碍。

(二)业财融合模式问题业务和财务专业角度不同,关注重点不同。若要达到业财融合一致,需要借助先进的管理体系和信息化支持,使业务在财务框架内合规操作。目前,业财融合比较成熟的管控模式是预算管理体系及对应的考核体系,以企业战略目标为引领,制定各业务目标,确保整体目标实现。面对复杂的企业内外部经营环境,预算的执行过程需要提高财务部门在企业中的地位,实现财务引领。而现实中企业对于财务部门的地位重视程度不够,很难实现财务引领。在企业经营计划完成过程中,需要财务全过程参与业务,通过财税政策的应用,准确的财务核算和分析等,确保业务规范,对产生差异的业务及时作出调整,确保预算指标实现,需要各企业根据自身特点创建适合自身发展的业财融合模式。

(三)业财融合技术保障问题在企业实际经营中,多数企业业务和财务都实现信息化管理,但存在信息系统独立的情况,形成信息孤岛,各项数据的提取和应用需要人工整理,给工作带来不便。财务分析核算中需要的外挂资金结算系统、资金支付审批流程等管理风险防控重点环节还需要系统融合,但由于人员素质和系统功能多样等原因,系统功能不能得到充分利用,业财融合流于形式。

(四)业财融合制度保障问题目前,多数企业绩效考核机制主要以利润、收入为重点绩效评价指标,这些考核指标主要反映在业务部门,财务部门的考核以资金占用、应收以及税收筹划为主,在指标上业财分离。在实际操作中,业财各自侧重点不同,容易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如物流企业土地使用税减半优惠政策对仓储品种做出明确规定。而业务部门在仓储合同签订时更多关注的是价格而不去考虑税收优惠,如果签订的合同是不能减税的仓储标的物,就会失去土地税减半的优惠政策,给公司整体利益带来损失。

(五)业财人员素质问题业财融合要求财务人员做到比业务人员更懂业务,业务人员要具备基础的税务和成本核算知识。目前,企业财务人员侧重于对业务成果的核算和分析,由于不参与业务全过程,不能结合数据产生的业务背景进行分析,对业务不具有指导性,对公司的决策不能提出合理化建议,很难实现有效的业财融合。

四、基于业财法税融合模式的企业发展策略

(一)培养合法“证据链”思维首先要准确把握法律界限,符合商业逻辑地合理规划交易结构和商务活动、有效地进行财务规划和税务安排;其次要保证交易结构和商务活动、财务规划和税务安排具有完整的内在逻辑一致性,而且要有充分的证据材料。

(二)保持“四流一致”应遵守的规则首先要求业务流、合同流、票据流保持一致。其中业务流是基础,必须要有真实的业务活动,同时符合商业逻辑的合同流是业务流的证据支撑。二者缺一有可能构成合同欺诈;如果企业还开具增值税发票,就有虚开增值税发票嫌疑。“四流一致”强调维持业务合规性与灵活性的平衡关系。业务合规性,只要业务真实,资金流与其他三流并不要求保持整齐划一的完全一致,而是允许通过委托收付款方式实现资金流与其他三流间接一致。灵活性体现在资金流与业务流在特殊情况下并不必然强求一致。“四流一致”强调维持两者的平衡关系。

(三)重视目标一致性和业财法税融合模式企业要重视业务、财务、法务部门在企业中的地位。财务部门要积极与税务部门联系,协调处理税务事项,必要时法务部门协助财务部门处理税务部门意见。在企业最高负责人的引导下定期召开会议讨论三部门之间目标一致性问题和业务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需要协调的问题。业财融合:企业不同的业务活动经过财务会计的记录形成会计信息,经过税务信息系统完成纳税。财务将财税信息提供给企业管理层,他们再运用获知的财税信息考虑是否需要调整经营方向以及是否改变业务模式最终进行合法有效的经营决策,从而实现业财的统筹规划。业财税融合:企业业务活动形成的会计信息为税务决策提供依据。作为税务管理部门,可以根据获知的纳税信息为企业业务活动提供财税政策支持。企业也可以综合考虑税收优惠政策,通过调整经营活动和业务模式使企业实现综合税负最小化或税后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业财法税融合:企业内外部活动需要开具发票,发票形成的是比会计记录效力更强的业务操作证据。这些内外部证据构成的证据链可为法务部门提升业务的合规性提供支撑。合同被法务部门审核,一方面指导具体的业务活动,另一方面指导理财、税务规划等相关财税管理活动。与此同时,财务数据和税务规划方案也成为企业经营合规性的佐证。

(四)注重技术保障和制度保障业财法税融合:企业内外部活动离不开发票,发票可以形成比会计记录效力更强的业务操作证据。除了发票,还存在合同、发货单、运输单、付款凭据等内外部证据形成的证据链可以为法务部门提升业务的合规性提供支撑。合同等业务活动的证据被法务部门审核,一方面可以指导企业具体的业务活动,另一方面可以指导企业理财和税务规划等相关财税管理活动。

(五)注重技术保障和制度保障人工智能在各行各业加速普及,一些原本倚重人力的工作被机器取代,智能财税系统也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应用智能财税软件处理企业的业务、财务、税务问题,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可以规避很多财税风险。因此企业应及时更新财税系统。企业也应注重提供业财法税融合的制度保障。比如绩效考核机制方面,在考虑各部门原有考核机制基础上综合考虑业务财务法务部门综合绩效。

篇5

二、江苏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

江苏省的产业集群较发达,即产业组织的空间结构较集中,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纺织业过度竞争。江苏省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和纺织业的年产值分别占全国的21.4%、21%,且主要集中于苏州、无锡、常州、南通、扬州等苏南、苏中城市,地理集中度较高。但是,江苏省的纺织业也存在着中国纺织业的通病。首先,纺织行业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现象,即产品研发、品牌营销等附加值较大的部分小,普通加工等低附加值部分大,如江苏省知名服装企业只有红豆、波司登两家。其次,中小企业协作能力不强,且过度竞争现象严重。第三,纺织机械生产水平低,大型生产机械需要从国外进口。

(二)钢铁等传统重工业集中度较低。由于钢铁行业进入壁垒高,规模经济比较明显,所以钢铁行业的合理集中度应该处于较高水平,这样有利于提高国际竞争力和降低成本,江苏省内就有江苏沙钢、南京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中天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江苏永钢集团有限公司、江苏申特钢铁有限公司等十几家钢铁公司,且规模大小相当,所以钢铁行业集中度较低。

(三)电子信息等制造行业的同构性、附加值低。江苏省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在全国的份额为23%,且主要集中于苏南地区,地域集中度较高,如苏州工业园区、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无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三个集群2010年总产值占江苏省GDP总量的3.92%、4.14%、3.48%。苏南地区成为全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的领头羊,但是苏南产业集群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苏南地区制造业以FDI为主,如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中,国有控股44家,私营企业969家,外商投资企业1660家,可见外商占据了半壁江山,这些外商投资企业以出口为主,如2008年外资企业出口量前100家企业中,电子信息制造行业72家(其中苏州57家),外商投资行业或外商并购本地企业并不会带来预期的技术外溢和技术转移。其次,苏州等电子制造业集群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处于价值链的低端,利润率较低,如2008年利润率仅为6.65%,在江苏省制造行业中排倒数第三(家具制造业利润率为6.27%,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为2.28%)。第三,苏南电子产业集群内部同构程度较高,即生产相同产品的行业聚集,而不是一个较完整的产业链,这些大多集群内部的企业多是国外企业下包网络中的加工厂,如2009年江苏省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总产值的68.8%用于出口,这些加工企业之间的大多数是相互独立的,企业之间并没有合作关系,如昆山工业园区最大的电子制造企业仁宝、富士康是生产相同产品的企业,产品多直接出口到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地,就连规模最小的产品也用来直接出口。所以苏南的产业集群内部并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企业网络,只是相同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而已,其竞争优势来源于廉价的劳动力和便利的交通。随着用工成本的增加和交通的日益发达,苏南地区的传统优势将丧失殆尽,如不及时优化产业结构,可能会导致产业空心化。

三、商业银行支持江苏产业集群发展策略

篇6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郎咸平教授认为小微企业是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家庭作坊式企业、个体工商户的统称。作为中小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微企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繁荣社会经济、扩大城乡就业、增加财政收入、推动自主创新和促进科技发展等各方面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产业集群与小微企业发展的关系分析

产业是基础,也是经济建设和发展的主要载体。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在于构建一个强有力的产业支撑体系,而构建一个强有力的产业支撑体系,关键又在于培育发展产业集群。产业集群需要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上游与下游均需要批量企业参与,形成交叉化合理化发展。这就要求在发展重点、龙头企业的基础上,带动或者引导大量中小企业参与发展。产业集聚区是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产业集约发展的重要阵地,其发展壮大,对于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1)产业集群有利于企业产业链的延伸,促进小微企业转型升级。产业集群的发展必然会带动龙头企业等实力较强企业加强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从而带动整个企业产业链的延伸。因此,从产业链的角度分析,产业集群的发展带来的企业产业链的延伸,给小微企业镶嵌产业链中带来转型升级的发展机会;产业集群的发展势必需要物流、金融、信息等现代服务业的支撑,因此也有利于现代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2)产业集群发展有利于增强小微企业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制约小微企业转型升级发展的重要瓶颈是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产业集群的发展既可以由龙头企业或大中型实力企业带动相关产业或行业的发展,促进先进技术在小微企业中的吸收应用,也可以由有创新技术的小微企业集群发展,从而加强集群企业间的协作,走合作创新之路。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有利于充分利用集群内资源,降低单个企业技术开发的风险和成本。同时,通过分工协作,整合产业链,企业会专注于自己新产品的开发,集中资源研发新技术,有利于培育企业技术创新优势。

(3)小微企业转型升级有利于优化产业集群。通过产业集群发展和小微企业转型升级的协同发展,有利于促进小微企业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加强信息化水平和技术交流,在管理上,也有利于打破如缺乏系统规划而形成的家族式等传统发展模式,从而提高企业管理者的管理意识,更好的优化集群内小微企业之间的专业分工,提高企业之间相互认同和协作关系。

2、江苏省小微企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资金不足,融资困难。目前,资金问题成为广大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多数企业是依靠从银行获得贷款来补充流动资金,自己筹集资金能力较弱,融资渠道单一。

(2)运营成本高,利润空间缩小。自2011年以来,因原材料成本上涨,物流成本、用工成本、用地成本、人民币升值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小微企业成本高必然导致了其盈利能力低下甚至亏损;另一方面,小微企业税负也较重,根据有关机构评估,即使不考虑社保费用,小微企业的税收负担超过其收入的30%,税负比大企业还重。因而导致小微企业发展运营成本持续攀升,甚至成为威胁小微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问题。

(3)管理落后,人才匮乏。目前,江苏小微企业绝大多数是私营企业,有一部分是家族式管理,缺少内部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同时,企业人才匮乏,没有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引进、培育和运用机制,较难引进并留住高级管理、技术人才。小微企业要生存就必须走创新发展之路,这势必要求一批有技术、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做基础,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这方面的人才更倾向于进入大中型企业,因而人力资源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江苏小微企业发展的一大突出问题。

(4)自主创新发展问题。小微企业多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产品附加值低,利润薄,自主创新能力弱,很容易受到市场波动的影响。由于缺少自身核心技术,管理方面企业领导思想缺位,多采用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模式,设备工艺落后,产品竞争力不强,导致小微企业抵御市场冲击能力差。

3、江苏省小微企业发展策略分析

小微企业转型升级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到小微企业自身发展、产业集群发展、产业结构及行业发展、政府政策支持等多个方面。在政府扶持方面可以出台税费减免等相关财税政策扶持小微企业转型升级。小微企业资金难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转型升级发展。政府相关部门需要加强金融扶持力度。出台对小微企业税费减免缓以及担保贷款等相关政策帮助解决小微企业资金困难问题,如暂缓清收小微企业以前欠费的税费;及时兑现小微企业扶持资金;在融资方面,逐步形成政府资金、银行、担保、风险投资、小额贷款、上市融资、科技保险、风险基金等多层次科技融资体系,如对江苏省内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地区的相关纺织服务企业实行贴息贷款,一定程度上帮助企业降低财务成本。除政府财政政策扶持外,还需要从产业集群和小微企业内部发展两大方面进行思考。

3.1科学发展江苏省产业集群

(1)依托园区建设,推进产业集群集聚,共享产业链整体优势。江苏省产业园区是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载体,要充分利用江苏省现有新区、工业园区等资源,进行整合、优化、提升,不断提高投资强度和土地集约化程度。围绕特色产业、资源优势、区位条件、发展基础,认真规划引导并大力培育具有区域特色的“版块经济”。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规划建设好乡镇工业集中区,立足集群的专业化、集约化发展,不断形成新的产业集聚优势。引导和鼓励相关联的小微企业集中布局,鼓励小微企业集中到开发区等创业基地,从而降低生产成本。鼓励小微企业与大中企业联合,做配套生产,共享产业链条的整体优势。

(2)发展创新型小微集群产业。小微企业转型升级发展之路必然是一条有破有立之路。只有破除传统劳动力密集、技术落后、生产经营管理理念落后、管理制度不规范、财务制度不健全、创新创业意识不足,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盲目跟风发展等旧思想和老的做法,才能敢于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之路形成核心竞争力。这也要求政府积极探索引导有条件的创新型小微企业形成相应的产业,走小微企业集群式发展之路。利用土地、资金、技术等相关扶持政策,特别是鼓励科技创新型企业相对集聚,走品牌特色小微集群发展之路。

(3)倡导技术创新,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集群。实践证明,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是小微企业健康协调发展的前提和关键,也是产业集群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如江苏建湖石油机械制造业、东台不锈钢制品制造业依靠比较完善的产业链和近万户中小企业的集群效应,在金融危机时期,在该产业集群产业链的小微企业依然保持了30%以上的增长速度。因而必须要倡导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升技术进步与自主创新,同时与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相结合,引导中小企业向优势产业流动,优化空间布局,形成完善的产业链,从而提升产业集群效应。

3.2苦练内功,提升小微企业市场竞争力

(1)切实增强小微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小微企业要融入产业集群的发展,必须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小微企业要注重技术创新、结构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自身要努力做到强化先进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建立研发中心,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加速集聚,不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占领技术制高点,提升核心竞争力,提升技术水平,加大对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加快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品和核心技术,培育核心竞争力。同时小微企业还可以谋求与江苏省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组建产学研战略联盟,共同致力项目攻关、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工作,切实提高自身产业的科技含量,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合理。

(2)加强集群内企业间的协调发展。产业集群内既有大企业或龙头企业、技术领先型等有实力型企业,也有与之相联系的小微企业群。根据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不同,集群内企业还会有不同行业、不同产业而形成的产业链。因而产业集群的发展必将为小微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发展机遇,并有利于共享先进技术服务等,小微企业的发展,也将有利于降低大企业的成本,提高集群产业整体效率。因此,产业集群内各企业要充分利用各自优势加强企业间的合作关系,促进融合发展。

(3)多渠道促进小微企业人才培养。小微企业的转型升级离不开人才,而且更重要的是人才的创新。知识性、创新型人才更是小微企业创新发展的核心力量。因此,江苏省小微企业的发展更应该立足于人才建设。一是广大小微企业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增加研发投入,增强技术创新能力;二是加强内部人才培训培养,采取有效措施激励人才自我发展;三是加强与高等院校人才的合作培养,既可以通过知名院校人才引进或猎头政策引入具备核心竞争力的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也可以与高职院校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与合作,为小微企业转型升级提供必备的专业技能人才。

(4)围绕产业集群积极发展现代服务型小微企业。产业集群的发展需要有配套的小微企业为其服务,如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就需要有贯穿于企业生产的上、中、下游的生产企业,为其提供保障服务。发展现代生产业既是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也是加快产业集聚和集群发展、推动产业优化升级的必然选择。因此可以把围绕产业集群加快发展现代服务型小微企业作为小微企业转型升级重要措施之一。如鼓励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推进信息化服务企业发展、积极发展工业设计、科技管理咨询等新兴服务型小微企业。

篇7

一、乡镇企业发展中的实践困境

1.乡镇企业自身发展的动力机制不足

对于多数乡镇企业来说,直接的生产参与者是由当地农村的农民、地方政府和外资投资者等组成,企业的发展和成长也是以本地居民的参与为主要驱动力,从而构成了乡镇企业发展本土化的动力机制。但是,由于乡镇企业的发展定位于促进农民的脱贫致富,“小富即安”的企业管理思想不利于构建乡镇企业自身发展的强大动力机制。当前,部分地区中出现了多数农民发放高利贷的现象,成为地区性、规模化的致富途径,主要是因为部分个体工商业户以及乡镇企业的经营者缺乏明显的企业发展动力。地方政府没有给乡镇企业提供足够的动力支持和资源、政策支持,就进一步降低了乡镇企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因素,不利于调动乡镇企业的生产经营积极性。

2.乡镇企业的经营机制弱化、生产技术落后

当前,多数乡镇企业经营不善的主要表现是其自身的经营机制不够合理,生产技术落后等。具体来说,一方面是产权不清、政企不分的体制机制障碍,乡镇企业缺乏独立的自主经营管理权,受地方政府的牵制较多。乡镇政府基于对利益诉求的驱动,对于乡镇企业的干预力度过大,影响了企业的自主经营权利。在当前法制社会不断完善的背景下,乡镇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进程相对缓慢,没有形成规范化的管理运行机制。另一方面,乡镇企业的用人机制不够完善,关系职工多。租赁经营和承包制的经营方式使得许多企业经营者陷入掠夺性经营,没有长期打算,对企业长远发展极为不利。

3.乡镇企业的电子商务意识淡薄

在现代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乡镇企业参与电子商务的意识仍然较为淡薄,没有认识到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最新动态,忽视了网络电子商务的巨大潜力。从其产生的原因来看,首先是对电子商务的作用和地位认识不够,甚至不知互联网为何物;二是观念陈旧,重眼前利益,轻最新技术;三是人才、资金、技术缺乏以及产品没有竞争力和企业内部环境差等。当然,从乡镇企业的生产要素构成来看,资金不足是最大的原因。近年来,乡镇企业的贷款难度不断增加,自筹资金能力较弱,也造成了乡镇企业发展缓慢、难以做大做强的困境。当然,这也与乡镇企业的发展不规范、诚信度不高、管理水平有限等因素造成。

二、推动乡镇企业发展的变革策略

1.加强乡镇企业管理和技术升级

推动乡镇企业的持续发展,需从企业内部管理和技术升级等维度全面提升乡镇企业的总体经营素质。在乡镇企业中价值内部管理的引导和支持,采用成本管理的新型管理模式,控制好企业生产质量和财务管理,抓好企业的营销管理,提高企业产品的推广力度。要将乡镇企业技术改造资金纳入投资和信贷计划,允许其按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科技开发基金。积极支持乡镇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结合。在有条件的大型企业建立技术开发中心,并享受与国有企业同等优惠政策。此外,地方政府机构要大力支持乡镇企业的技术更新和改造,发挥地方政府企业推广中心的价值,促进乡镇企业的技术更新和进步。

2.地方政府加强乡镇企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

对于乡镇企业的发展来说,最大的困境是融资难,贷款难,资金的支持是对乡镇企业发展的最大帮助。为促进乡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还需要为其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和配套,重点加强乡镇道路、工业园区、土地等方面的建设工作,通过多种方式融资,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和进度。以“政府搭台,企业唱戏”,“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发动企业捐款建设基础设施,建成县道白赤线水泥路段,对接高速公路入口等主要交通枢纽工程,发挥高速公路路脉经济的辐射功能;打破园区广而泛、松而散的格局,增强园区整体功能。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对于企业的人才战略也有重要价值,能够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来到乡镇企业,形成乡镇企业发展的重要智力源泉,促进企业的生产技术升级和改造。

3.全力推动乡镇企业向外向型经济转型发展

当前,乡镇企业发展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是产业定位于传统产业、定位于国内市场,而缺乏通过技术升级向外向型经济转型的动力和能力。为此,需要采取多元化的市场变革材料,通过科技兴贸和以质取胜的变革战略,加快乡镇企业的生产技术升级,推动乡镇企业出口产品由初级产品逐步向初级工业制成品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深加工制成品并重转变。各地政府要大力培育区域特色的乡镇企业生产品牌,采取多种措施扶持品牌的推广和建设,严格规范乡镇企业的安装、质量和环保标准,提高出口销售的产品竞争力和价格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周建群. 新农村建设中的乡镇企业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

篇8

在我国的市场经济改革进程中,多数的中小型企业由于自身发展不成熟而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如生产条件、生产规模、技术支持、信息透明度等等,而在其中最为明显的问题就是融资难问题。中小企业由于成立时间短,固定资产少,抵押担保能力差,因此往往很难获得政府以及大型商业银行的金融支持,再加上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小,资金流动快,很多金融机构都不愿意向中小型企业进行贷款。而民间金融由于具有资金来源灵活、交易成本低、交易快速简便、金融支持类型多等特点,能够满足中小企业的发展需求,从而也就解决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所以民间金融在中小企业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时中小企业要想使得资金来源得以保证,就必须要处理好与民间金融之间的关系。民间金融似乎就是为中小企业所量身定做的金融机构,二者之间相辅相成,联系非常紧密。民间金融是中小企业资金来源最为及时、快速、便捷的金融手段,同时也是最重要的资金支持手段,而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民间金融规模的不断扩大。随着市场经济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尽管可能会有别的金融支持形式出现,但是民间金融在中小企业发展中的地位仍然是不可撼动的。

2.在中小企业中发展民间金融支持有着很强的可行性

由于民间金融在中小企业发展中占据着非常突出的地位,再加上民间金融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这就决定了民间金融是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手段。而另一方面,在中小企业中发展民间金融支持也有着很强的可行性:第一,在民间金融发展中,中小型企业是最为合适的投资对象。我国的中小型企业数量众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突出地位,同时还是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因此发展中小型企业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中小型企业由于固定资产少、业务活动范围小,所以很难获得政府以及大型商业银行的贷款,而民间金融由于能够为中小型企业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从而使得中小型企业得以更好地为国名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同时由于民间金融自身特点决定了其有限的投资对象,而民间金融与中小型企业相同的性质、地位特点以及产权结构等也就决定了其在中小型企业中有着很好的投资基础,中小型企业也就成为民间金融最好的投资对象;第二,民间金融有着规模不断扩大的发展趋势。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民间金融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发展趋势。快速平稳增长的国民经济为民间金融发展提供了最为根本的基础,再加上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都使得民间金融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然而由于我国居民消费观念落后,更多家庭愿意把经济收入都存起来,以便为日后的养老做准备,而不愿意过多消费。这样也就为民间金融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第三,不断规范化的经济市场政策保证了民间金融的良好发展。尽管民间金融出现的时间很早,但是以往的发展模式一直都不太规范,甚至有些时候还会产生否面作用。而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发展的不断完善,促使民间金融也朝着规范化方向迈进。而且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鼓励民间金融的发展,使得民间金融不断加以完善与成熟。

二、民间金融支持对于中小企业发展的负面影响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应该一分为二的进行分析,既有优点也有不足,同样民间金融也是如此。民间金融在帮助中小型企业克服融资难问题的同时,也会使得中小型企业由于所要承担着高利率的借贷利息而面临着到期无法偿还贷款的风险,这对于经济市场的稳定有序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总的来说,目前在中小型企业中发展民间金融有着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1.相关部门监管力度不够

尽管我国的经济市场制度现已发展的较为完善,但是对于民间金融还没有建立起真正适合其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管理制度,在这方面依然还存在着很多监管不力的地方。这就使得很多地方都有着或多或少的民间借贷、非法融资、洗黑钱现象,给人民的财产安全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隐患,同时也不利于国家的税收发展。

2.高利率的民间借贷加重了中小企业的营业负担

由于多数的民间金融借贷利息都很高,这样就为中小型企业带来了很大的经济负担,一旦到期无法偿还而违背贷款协议时,就容易导致恶性循环,甚至会使得资金链发生断裂,使得中小型企业面临着破产的风险。

3.民间金融容易导致混乱无序的融资局面出现

由于政府部门对于民间金融的发展还缺少必要的监管,而民间金融的主要资金来源则是当地居民个人经济财产,这样就会使得银行存款数量大为减少,从而影响到银行实际的放贷业务以及收益活动,导致一直以来都依靠银行作为主要融资渠道的大型企业出现融资难问题,使得企业资金链出现断裂,这对于整个经济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三、民间金融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策略

针对上述民间金融的消极作用,要对于民间金融进行规范,使其在中小企业发展中充分发挥出潜在作用,对于发展策略进行优化。

1.政府需要对于民间金融发展加以规范

这就需要各地政府都充分认识到民间金融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鼓励民间金融的发展。此外还要对于其发展中的相关法律制度进行规范,结合具体情况制定出适合民间金融发展的政策,使其更好地为市场经济所服务,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2.发展多层次复合型的民间金融机构

由于中小型企业种类繁多,因此就需要民间金融朝着多元化复合型方向转变,从而满足不同企业的发展需求。同时在民间金融机构基础之上建立起民间小额贷款机构能够有效地解决某些资金数额非常小的项目发展需求,从而避免因借贷数额较大而为企业小型项目发展带来很大的经济风险。

3.逐渐实现民间金融市场化定价

政府要逐渐放开对于民间金融的定价管辖,使得民间金融能够结合市场经济发展状况与自身情况而实现自主定价,从而将民间金融利率实现市场化与自由化发展。同时还要鼓励民间金融不断进行创新,切实解决中小型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出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与地位。

4.建立起民间金融与中小型企业的中介机构

篇9

一、“商场化管理”实现了居然之家的经营定位

众所周知,家居建材行业是与房地产关联最为密切的产业。随着房地产业的兴起和快速发展,为家居建材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行业内部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居然之家从企业创建初始就非常注重营销策略。最先在业内提出“家居建材市场实行商场化规范管理”的营销策略。将家装公司、摊位制市场、专卖店和五金建材超市有机融合,形成了“一站式服务”的家具建材卖场,并实现了“统一管理,统一收银,统一退换货”的商业管理模式。市场向商场化转移的过程,也提升了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改善了购物环境,吸引国内外高端品牌纷至而来。实现了居然之家定位在中高端市场的经营目标。

二、“先行赔付”深入人心,为企业赢得信誉

诚信是企业的立足之本。在中国的家居建材行业,提起“先行赔付”,必然就联想到居然之家,“先行赔付”已经成为居然之家的金字招牌。2000年开始,居然之家率先在家居行业对消费者承诺了“先行赔付”。十多年来,居然之家在市场营销策略中,不断创新完善这一服务理念。2001年在北京市消协的支持下,居然之家设立了200万元“先行赔付”保证金,只要消费者在居然之家购物受到损害,北京市消协无需事先征得居然之家同意,就可以直接赔钱给消费者。一旦保证金余额低于150万元,居然之家必须在一周内补足到200万元。在出现的北京“福乐暖气漏水事件”、“东方一品装饰公司事件”和山东泰安“红木老板卷款逃匿”等突发事件后,居然之家都很好的履行了“先行赔付”的承诺。既维护了消费者的权益,也为企业赢得了诚信的好口碑。随后推出的“绿色环保”、“一个月内无理由退换货”、“同一品牌同一价”、送货“零延迟”服务等,进一步完善了营销策略创新的内容,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确立了居然之家在行业内的领先地位。

三、明星代言,提升企业的知名度

居然之家在北京成功开设多家分店后,迅速向外阜扩张。以直营和特许加盟的形式,在全国各地开连锁家居建材市场。为了提升居然之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企业加大了对品牌营销策略的创新和力度。从2005年开始,聘请知名影视明星陈宝国作为居然之家的形象代言人。在电视、电台、报刊杂志、网络和各种公共媒体进行品牌宣传。“装房子,买家具,我只来居然之家”的广告语家喻户晓,陈宝国和居然之家的形象广告宣传随处可见,吸引着无数的消费者到居然之家选购家居建材产品。聘请明星做形象代言人和强有力的广告宣传手段,是居然之家营销策略创新的一大亮点,迅速提升了企业的知名度,品牌效应显著。

篇10

【中图分类号】F25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10-0377-01

一、现阶段中国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之现状

(一)直接融资

1、股权融资。我国证券市场机制尚不完善,所服务的对象也非常有限,其主要的贡献都体现和锁定在为国有大型企业融资这一特定、单调的功能上。截至目前,虽然我国已经有了大量的上市公司,但在这些上市公司中,民营企业所占的比例不到十分之一。在这仅有的少数民营公司中,以正常的途径上市更是少之又少。很多已经上市的民营企业都是通过高价购入其它已经上市的公司股份的方式达到上市的目的的。

2、债权融资。与股权融资的情况相似,债权融资市场也几乎都只向着大型企业开放。从我国政府部门和法律所规定的发行规模及规模内各项指标的具体规定来看,中小企业想要进入债权市场、依赖债权市场来达到融资的目的,不管是从级别上、规模上来说,还是从管理和实行的角度上来讲,都难以达到相应的要求。

(二)间接融资

间接融资是中小企业中一种常见的融资方式。在我国,约有八成的中小型企业都是通过银行贷款来达到融资目的的。间接融资因具有短期性、间接性、可逆性以及非流通性等适合中小型企业融资的特点,而深受中小企业青睐。

大多数中小企业在创建之初都存在着资金短缺的问题,而资金上的不足便得这类中小企业不得不在生产项目上投入单一,产品的多样性、工艺性与科技含量相对来说都比较低下。即使是一些已经进入了科技产业化初期的企业,也大多存在着转型时间资金供给不足的问题。而另一方面,中小企业由于运行时间不久,发展不畅等原因,普遍都存在着诸如企业员工素质不高,经验也不够、没有富余的财力投入到相关培训中以达到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目的等问题。

二、阻碍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支持问题

(一)政府扶持不够

从政府扶持的角度看,我国的中小企业还没有获得合理的国民待遇。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过程中,在这一过程中,中小企业在政策扶持上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虽然近几年政府已经意识到这类问题,对于中小企业的关注有所提升,但在实际的操作上却存在着严重的支持力度不够和支持方法不科学等问题。

(二)中小企业自身缺陷

从自身存在的缺陷看,我国中小企业的信用度较低、融资风险高。由于投资者与银行等金融信贷机构难以全面透彻地了解中小企业的信用与经营情况,这造成其不愿意轻易把资金投入到它们身上。而另一方面,中小企业也确实存在着实力不强、经营不稳定、运营风险大这类问题。很多中小企业等不到真正的发展壮大,往往在运行了三五年之后就垮掉了。更有部分私营中小企业生存不到两年就销声匿迹了。据统计,真正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留下来并且运营十年以上的中小企业还不到全部中小企业数量的15%。

(三)国情不成熟

从中小企业的自身情况我们不难发现,很多适用于他们的投资都属于风险投资。但目前风险投资在我国的运作条件还没有成熟,首当其冲的就是风险投资所面临的法律障碍。现阶段我国适用于风险投资行业的法律法规都还处于严重缺乏与不完善的状态中。虽然近些年政府一再鼓励中小企业吸收民间投资,但在相关法律不明确、投资者利益得不到法律保护的情况下中小企业的这条融资之路是很难行得通的。

(四)融资渠道阻碍

1、中小企业办理贷款的过程通常相对耗费银行更高管理成本。中小企业贷款金额小、次数多的特点使得银行在为其提供贷款时需要耗费更多的经营成本。这种经营成本上的大幅增加导致了各类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贷款时热情的削弱。另一方面,银行贷款担保要求高、审批手续复杂、消耗时间过长等特点也让资金需要时间紧迫的中小企业望而却步。

2、国家政策性金融机构职能上的不明确。虽然在我国很早就已经出现了一些旨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调节相关企业资金需求的政策性银行,但这类政策性银行并没有发挥出大家所期待的效用。相反,就目前来看,为有需要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便利并不是这类机构的职能重心。

三、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策略

(一)从法律与政策上改善中小企业的资金寻求环境

中小企业由于自身因素的限制,难以脱离相关政府部门扶持而发展壮大。政府在建立相关法律法规、调控市场经济主体、引导中小企业发展方面、为其提供社会化服务系统、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等活动中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政府不但要支持中小企业的创立,更应当激励中小企业在技术层面上的创新;不但要尽快制定出科学、系统的扶持措施,更应当关注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力求摸索出一条适合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的路。

(二)提升中小企业的融资信誉度、建立相关信用担保机构

良好的信用是帮助中小企业取得银行信任和获得贷款的关键性因素。而建立相关信用担保机构就是一个能有效帮助征集中小企业信用情况及其评价的可行性途径。而全面的、多层次的信用担保机构的建立将有利于提升相关企业在银行贷款成功率。

(三)完善相关法律,大力发展风险投资业

我国的中小企业数量众多,中小企业是我国技术创新的中坚力量。由于自身资金缺乏、信息闭锁等原因其技术创新能力常常要大打折扣。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国家不但应当从政策上给予中小企业优惠和扶持,还应当大力发展有助于中小企业融资的风险投资业。我国的风险投资业起步较晚,发展得也较为缓慢,风险投资业不论是在运作模式还是资金来源等方面都还处于一个萌芽阶段。

(四)针对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开发相关贷款产品

银行现有的信贷产品与中小企业的贷款特点的不符大大提高了银行的运营成本。为此,银行应当加大对相关产品的研发力度。比如对于运营与信用情况都非常良好的中小企业,在为其提供了所需贷款的情况下,还可以再为其确定良身订制一个合理的融资额度,使这类中小企业可以在规定的额度内快速取得其所需的贷款。再比效仿现在的信用卡消费制度,研发一个允许分期还款的信贷产品,通过这类产品的研发达到降低中小企业还款负担、增加其资金运营的灵活性的目的

(五)明确政策性银行职能,全面发挥其在促进中小企业融资中的作用

篇11

1.2对企业经营模式的影响

基于网络技术的电子商务对传统企业的经营模式产生了较大影响,打破了以往的市场局限和交易模式,同时也提高了企业内部的管理效率。电子商务的发展对相关服务部门和交易双方的信用度要求较高,网络交易系统会对相关金融机构、保险机构、消费者及供应商进行相应的兼容和整合,将网络市场转化为消费者、服务者和供应者的利益平台,打破以往的经营方式,为社会经济寻求新的突破口。网络经济的发展减少了从供应者到消费者的中间环节,使商品供应链和经济规则发生质的改变,为消费者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为企业提供了新的收入渠道,而两者的整合又决定了企业经营模式的变化趋向。

2网络经济时代下国内企业的发展策略

2.1网络设施建设的加强

目前国内互联网用户的使用数量较为可观,但我国网络设施的发展和建设均未能完善,常造成网络滞后等技术性问题,而国内计算机技术的普及范围也相对较小,不利于网络经济的发展。因此,相关部门需重视我国网络设施的建设,提高计算机网络的覆盖率,缩小偏远地区和发达地区的网络差异。国家可通过制定和贯彻网络经济发展策略的方式,最大化的提高国内网络信息的使用率,为国内网络经济快速、稳定、全面的发展做好准备。

2.2资源共享制度的完善

我国网络经济的平稳发展离不开网络资源的更新和共享,良好的网络信息资源共享可有效提高企业的工作管理效率,减少企业资源的重复筛查工作,对国内网络经济市场具有显著的改善作用,同时也为网络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个有利平台。我国需建立起良好的资源共享制度,以便更好的推动网络经济的发展和壮大,而良好的资源信息共享也是实现企业间互利互惠的重要方式,也有效提高了国内网络经济水平。

2.3自主研发能力的提高

现阶段我国互联网技术能力相对薄弱,而国内网络经济技术也受到研发能力的制约。因此,国家需加强对网络自主研发技术的关注,通过奖励的方式鼓励企业发展出新的营销模式和培养出新的专业型技术人才。此外,企业也需调整公司内部的管理机制,鼓励公司内部的网络研发工作,制定相关的人才培养计划,以便提高国内网络经济的自主研发技术,促进国内网络经济的发展。

2.4网络经营行为的规范

网络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最大区别在于其所处的是虚拟网络平台,这也对网络经济的安全性造成影响。由于现阶段国内网络技术尚未完善,还未建立起良好的经济管理制度,极大的阻碍了网络经济的发展。因此,相关部门需规范网络经济的经营行为,对网络犯罪采取严厉的打击工作,以促进国内网络经济的安全发展。

篇12

1循环经济的概念及特征

所谓循环经济,指的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目标,在经济发展中,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使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谐循环,以维护自然生态的平衡。循环经济是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按照清洁生产的方式,对能源及其废弃物实行综合利用的生产活动过程。发展循环经济的目的是通过对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来实现工业生产中污染物的低排放或者零排放,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可以把清洁生产和对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形成一种新的生态经济,这种新的经济模式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因而是对传统的经济发展理念的创新。在传统的经济发展进程中,经济发展得越快,对资源的消耗和由此而产生的废弃物也就越多,因而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也就越大。而循环经济则不然,它是力争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换取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中的物质循环过程能够和谐共处,实现资源的循环往复再生利用。循环经济具有这样一些特征:(一)在资源开采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率;(二)在资源消耗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三)在废弃物产生环节,要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四)在再生资源生产环节,要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五)在社会消费环节,要大力提倡绿色消费。

2发展循环经济是煤炭企业摆脱困境、转型发展、多元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发展循环经济是煤炭企业实现低碳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煤炭资源尽管储量丰富,但是就煤炭资源自身情况来讲却具有不可再生性,所以煤炭资源会越采越少,最终必然要面临资源枯竭的境况。因此,从可持续发展理念出发,发展循环经济、生态经济、延伸煤炭产业链、拓展非煤替代品,是煤炭企业参与未来市场竞争的必备条件。首先,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是大势所趋。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对能源的需要也会持续增长,煤炭的开发仍将是未来能源供给的主流,我国政府必将对煤炭产品及其产业结构进行科学转型和优化调整,以便节能减排,提高能源利用率,防止环境破坏。可见,发展循环经济是大势所趋,是煤炭企业无法回避、必须面对的现实。其次,发展循环经济是煤炭企业低碳发展的必由之路。当下,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已为能源企业所广泛接受。通过循环经济的模式,企业可以实现对煤炭资源的充分利用,有利于缓解对煤炭资源的过度依赖,有利于企业打造低碳生态矿山、减少环境污染,有利于促进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之间的良性循环,把煤炭企业建设成具有绿色矿山性质的阳光企业。第三,发展循环经济是煤炭企业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速明显降低,煤炭市场产能过剩非常严重,企业利润开始下滑甚至亏损。在经济下行压力下,煤炭企业困难重重,不得不顺应国家政策的要求,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转变生产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在今后的发展中,煤炭企业只有坚持以煤炭资源为基础的多元化发展原则,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大力降低生产活动对环境的污染破坏、努力挖掘煤炭资源中的附加值、努力提高煤炭资源的利用率,才能摆脱行业危机的困扰,早日走上多元化的建设道路。

3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应遵循的原则

循环型矿区的构建是以循环经济作为基本的理论基础的,因此矿区的构建应该遵循循环经济的基本的原则,即“3R”原则,也就是循环矿区的构建需要符合减量化(Reducing)、再利用(Reusing)和再循环(Recycling)三种原则。其中减量化是指通过适当的方法和手段尽可能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和污染排放的过程,它是防止和减少污染最基础的途径;再利用是指尽可能多次以及尽可能多种方式地使用物品,以防止物品过早地成为垃圾;再循环则是指把废弃物品返回工厂,作为原材料融入到新产品生产之中。在遵循“3R”原则的前提下,矿区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也要遵循一些必要的原则,如,系统性原则、动态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操作性的原则等。依据这些原则可以对矿区循环经济的发展状况进行科学评价,因而对矿区的发展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4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策略

煤炭资源作为支持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建设的重要传统能源,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仍然是能源市场中的主导力量。但是,在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前,煤炭企业却正面临着种种危机,在产能落后和环境污染的双重压力下,煤炭企业必须摒弃传统的发展模式,走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

4.1提高思想认识,树立环保观念

企业要结合经营发展的实际情况,在矿区树立广泛的环保观念,逐步开展循环经济实践活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依托,对企业的未来发展进行全面规划,把实施循环经济作为企业发展的长期战略。要提高思想认识,改变传统观念,在企业文化中融入环保理念,提高企业员工环保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员工的社会责任感。

4.2开展宣传教育,建立良好氛围

良好的生产生活氛围,是推动员工积极参与循环经济建设的重要外在因素。矿区可以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平台、公众微信、内部报刊等多种媒体手段,大力宣传发展循环经济的优越性、科学性,加强员工对资源循环利用的认知度,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工作热情,共同营造绿色氛围。通过这些努力,逐步把员工培养成为具有环保意识、节约意识和循环经济意识的绿色工作人员。

4.3健全管理机制,加强技术创新

只有建立健全循环经济发展管理机制,才能保障循环经济发展目标的真正实现。为此,企业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科学合理地建立健全发展循环经济所需要的机制体制,要由矿区主要领导挂帅督办,责任到人,还要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监管机制,防止懒政、不作为现象的发生。要改变传统的只注重产量开发,不重视技术创新的落后观念,要以技术创新的方式推动企业的发展进步。

4.4优化开采设计,引进先进技术

在矿区煤炭开采过程中,一方面要基于循环经济的发展原则,以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为目的,引入先进的环保设计理念,优化原有的开采设计方案,强调资源的产出比;另一方面还要采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大力引进新工艺和新技术,以提升煤炭资源开采的综合机械化程度,提高资源的回采效果和回采率,减少开采过程中的资源浪费。

4.5优化产业结构,创新技术体系

当下,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迈入了“新常态”,在这一新的历史时期,优化产业结构和创新技术体系是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条件。大力发展低能耗低排放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环保产业,大力推进企业重组建设、优化企业产业结构,大力开发煤炭资源附加值、减少废弃物的产生、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等等,这一系列目标的实现都要依靠技术领域的创新做支撑才能完成。因此,只有创新技术体系,才能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提供坚实的基础。

作者:杨德 单位:平煤股份八矿

参考文献:

篇13

1. 文化企业存在的问题

1.1 体制改革滞后,资源配置机制混乱。文化单位的体制改革相对滞后,配套政策不完善,改革难度大,导致民营文化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有文化经济的平稳增长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落差。文化产业传统的资源配置机制与市场化要求之间的矛盾依然尖锐,资源配置机制混乱、条块分割和行业壁垒与市场化要求之间的矛盾仍然是困扰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大难题。

1.2 政府定位、职能不清:一些地方以党代政,对文化市场微观主体经营活动干预过多的问题仍然比较普遍。管办不分、政企不分、政事不分、职能交叉、行政管理成本过高的问题依然突出。这不仅导致了市场微观主体的交易成本过高,而且依靠以行政资金为主要手段和行政推进为主要方式的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政府文化主管部门配置资源的传统体制,导致了管办不分、资助覆盖面窄、监管缺失等一系列弊端。

1.3 市场化程度低,产业链不完整:由于受传统体制束缚,我国文化企事业单位普遍对文化市场的重视和调研不够,市场开拓意识不强,营销能力普遍较低,尚未形成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营销模式,导致文化产品市场化程度低,即使是优质产品也难以形成产业链,产品附加值未能得到有效挖掘。

1.4 融资渠道不畅,资金来源缺乏体制保障:文化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普遍存在,部分地区非公资本进入文化产业还存在一定障碍,融资渠道不畅,资金来源缺乏体制保障,投资主体单一,各级政府财政紧张,加之金融市场发育不充分,筹资渠道单一,使得文化产业的发展面临着严重的资金短缺问题。

2.文化企业的改革策略

2.1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1)政府职能的转变。推动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促进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由办文化为主向管文化为主转变。改进文化管理模式,创新文化管理手段。鼓励文化企业进行经营方式的转变,公有经济向私有、股份制方向发展,完善企业管理制度,投资集资引资,发展多种渠道,鼓励有竞争力的文化企业走出去、引进来,参加各种活动,扩大影响力。

(2)加快文化事业单位的体制改革。进一步改革文化体制,对文化企业的运行方式、机制进行创新。不断修改完善文化产业的相关政策,加快文化市场发展步伐,坚持文化企业发展为主、政府引导为辅的模式。通过政企改制建立规范的公司制文化企业,确立市场主体地位;加快产权制度改革,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建立健全文化市场的监督管理,努力打造一批较强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的文化企业。

2.2拓宽渠道,开拓市场:文化产业投入不足,投资渠道单一,是阻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障碍。如公益文化事业它不仅是政府行为也是整个社会的事业,却存在“等、靠、要”,国家不拨款,我就不建设现象。应广开渠道,多方筹集经费,努力做到社会事业社会办。在经营方面,过去多数企业都有“守株待兔”、“酒好不怕巷子深”的观念,这种观念已经过时。现在要充分利用各种渠道,提高文化企业的影响力,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向消费者或其他企业推销自己,运用各种媒体手段,在保持原有内涵和底蕴的同时增添新鲜感,做好市场调研,及时调整产品方向,以满足不同人的喜好与需求。

2.3创造个性鲜明的产品,打造文化品牌:在进行产品的前期设计时,必须根据消费者的喜好进行选择定位、设计,要将自身的文化特色、最能吸引人的地方展现出来。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在充分理解它们真谛的基础上,做好产品的定位,创造出新的具有吸引力的文化产品。

文化企业想要拥有市场,在激烈的竞争中能有所收获,就需要打造自己的品牌产品,让大家去熟悉它、认可它。发展既具有我国特色又具有竞争力的文化产品,站在文化企业的顶峰,与知名的文化企业多交流,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积极主动地将新想法、新观念引进来。通过品牌开拓市场、占领市场,进而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增强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打破行业、部门等所属界限,整合文化资源,培育有竞争力的品牌企业和企业集团。同时,创新是文化资源开发的生命力所在,也是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以创意化、特色化制胜,才能扩大文化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2.4重视人才培养和管理: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并使之保持一定的后劲,必须积极创造条件,有计划地培养一批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文化产业专门人才。同时,特别注重培养造就和引进创新人才、策划人才、外向型人才,为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力资本,占领文化产业的人才高地。

文化产业是高智力、高科技的产业,因此,文化产业的竞争,也就集中在创新能力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上。通过加强文化人才培养;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大力引进文化人才;完善用人机制,合理配置人才资源;加强培训,提高团队合作能力等手段,充分重视人力资本的投入和人力资源管理,尽快培养具备文化产业的相关知识,掌握现代科技、懂经营、会管理、能创新的专业人才。

2.5明确社会责任,提高服务质量:作为文化企业,其产品不单是供人们使用那么简单,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到人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低俗文化造成的精神污染,比环境污染的危害还要大。因此,文化企业在注重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的同时,也要肩负起推进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培养优秀文化的责任。

3.结语

随着世界经济的国际化发展,整个世界的文化正在向着相互融合的方向发展,因此,我国文化企业发展是必然趋势。文化企业的发展对文化产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把握好机遇,并且将各种资源有效的充分利用起来共同发展我国文化企业。

参考文献

[1]葛安娜.中小文化企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现代经济信息,2011(5)258

[2]常莉.论文化企业促销策划与控制.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3(6):80-81

[3]周延召.文化企业竞争力提升路径探析.学术交流,2008,170(5):173-176

[4]杨春丽,史萌.浅谈文化企业的特性和发展对策.山东经济,2009,152(3):140-144

[5]胡燕.文化企业的营销创新策略之路.中国市场,2011,637(26):48-50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