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科技项目经费管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第三条项目经费的管理坚持优化配置、专款专用、讲求效益、加强监督的原则。
第四条项目经费的管理实行全额预算、过程控制和全成本核算,并建立与项目申请、立项资助、项目实施、检查评估、结题验收、追踪问效等相适应的项目经费管理模式。
第二章项目经费安排及使用
第五条项目经费的安排坚持突出重点、竞争择优、分类配置和目标管理的原则,重点支持获取自主知识产权、提升核心竞争力、能够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的自主创新活动,提高省级财政资助经费的引导和整合作用。
第六条省级财政资助经费的配置方式以定额补助为主,积极探索配套经费、事后补助、奖励经费、贷款贴息、政府采购等多种配置方式。
第七条项目经费是指项目在研究与开发过程中所发生的所有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一般包括:人员费、设备费、能源材料费、试验外协费、技术引进费、差旅费、会议费、知识产权保护费、管理费和其他相关费用。
人员费,指直接参加项目研究开发人员支出的工资性费用。项目组成员所在单位有人员事业费拨款的,由其所在单位按照国家和省规定的标准从人员事业费中及时足额支付给项目组,并按规定在项目经费预算的相关科目中列示,不得在财政资助的项目经费中重复列支。
设备费,指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所必需的专用仪器、设备、样品、样机购置费及设备试制费。
能源材料费,指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所发生的原材料、燃料动力、低值易耗品等费用。
试验外协费,指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所发生的租赁费用、带料外加工费用及委托外单位或合作单位进行的试验、加工、测试等费用。
技术引进费,指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所发生的购买专有技术、技术成果等费用。
差旅费,指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所发生的调研、考察、现场试验等工作的交通、住宿等费用。
会议费,指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组织召开的与项目研究有关的专题技术、学术会议的费用。
知识产权保护费,指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为申请国内外知识产权保护所发生的费用。
管理费,指项目承担单位为组织管理项目而支出的各项费用。包括现有仪器设备和房屋使用费或折旧、直接管理人员费用和其他相关管理支出。管理费占项目经费总预算的比例原则不超过5%,特殊情况根据项目实施内容及承担单位的性质核定。
其他相关费,指除上述费用之外与项目研究开发有关的其他费用。
第三章项目经费预算申报与核批
第八条项目申报单位按有关要求申报省科技计划项目时,应当编制省科技计划项目经费预算。
第九条项目经费预算包括经费来源预算和经费支出预算。经费来源预算包括用于同一项目的各种不同渠道的经费,经费支出预算包括与项目研究开发有关的所有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
项目经费预算不得编制赤字预算。
第十条项目申报单位科技主管部门应对项目申报单位申报的项目经费预算进行审核,并签署书面审核意见。
第十一条根据项目立项程序,在项目组织遴选过程中,由省科技厅或受省科技厅委托的管理机构,组织有关专家或中介机构对项目进行经费预算评审。
第十二条经费预算评审的主要内容:
(一)综合评审经费预算与项目研究目标的相关性和经济合理性、与国家政策的相符性等;
(二)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结合单位性质,对项目经费预算进行综合分析,确定项目所需经费的总量以及各支出科目的合理性,重点对申请省级财政资助的经费预算进行审查,提出调整意见或建议。
第十三条经费预算评审采取合并式评审和分离式评审两种方式进行,以合并式评审为主。
合并式评审是指项目可行性论证与经费预算评审合并进行的评审方式;在项目可行性论证专家组中应当有2名财务专家。
分离式评审是指项目可行性论证与经费预算评审分开进行的评审方式;在项目可行性论证后,组织评审专家组对项目经费预算单独进行评审,评审专家组由3名财务专家、1名管理专家和参加过项目可行性论证的1名技术专家组成。
第十四条经费预算评审专家(专家组)提出的经费安排意见,作为省科技厅安排立项项目定额资助经费的参考依据。
第十五条根据项目立项程序,在报厅长会议审定(审议)的综合立项议案中,由省科技厅计划综合管理部门提出项目经费资助额度建议。
第十六条厅长会议审定(审议)的项目经费预算,经会签或报批等程序后,正式下达项目经费预算批复。
第十七条经批准的项目经费预算不作调整。因客观原因确需对项目经费预算进行调整的,由项目承担单位提出书面调整申请,经科技主管部门同意,报省科技厅分管计划部门审查,省科技厅计划综合管理部门审核,并经有关部门同意后,方可对经费预算进行调整。
第十八条根据批复的项目经费预算,由省科技厅分管计划部门参考经费预算评审意见确定项目任务书中经费预算的有关内容。
第十九条项目任务书签定后,由省科技厅按规定程序拨付或商请省级财政部门拨付项目经费至项目承担单位。
第四章项目经费预算执行与评估
第二十条项目承担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财务制度的规定和项目任务书的要求,严格执行项目经费预算,落实约定的项目匹配经费。项目经费实行单独核算管理,并加强对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督。
第二十一条项目承担单位应当加强对项目的成本核算,对跨年度的项目,应当保持其核算对象、核算口径的连续一致,发生重大调整时应加以说明。
第二十二条项目承担单位的科技主管部门应根据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对项目经费的执行情况和财务管理状况进行定期检查,并向省科技厅报送相关检查报告。
项目承担单位按照有关要求于每年11月30日前向省科技厅报送项目执行情况时,应当反映项目经费使用情况。
第二十三条项目执行过程中,省科技厅对项目经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中期检查评估。主要采用定期检查和专项审计两种方式:
(一)定期检查。每年由省科技厅组织对项目执行情况进行中期评估时,在评估组中设1名财务专家,对项目经费使用情况一并进行检查。
(二)专项审计。需专项审计的项目,由省科技厅组织或委托中介机构对项目经费使用情况进行专项审计。
第二十四条中期检查评估的主要内容:
(一)经费落实情况:主要考查省级财政资助经费是否及时拨付,其他经费是否及时到位;
(二)实际支出情况:主要考查支出的合理性、合规性和相关性;
(三)财务信息质量:主要考查财务信息的合规性、真实性和完整性;
(四)财务管理状况:主要考查财务制度的健全性和管理的有效性。
第二十五条在研项目的年度结余经费,结转下一年度继续使用。通过验收的项目,省级财政资助经费的结余超过5万元的,经省科技厅批准后,方可用于补助项目承担单位科研事业发展的支出。
第二十六条终止实施的项目,项目承担单位应提交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项目经费审计报告,将结余或被挪用的省级财政资助经费退回省科技厅,形成的资产(包括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知识产权等)按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处置。
第五章项目经费决算及问效
第二十七条项目在研究开发过程中形成的资产,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管理。
第二十八条项目申请验收时,项目承担单位应当提交项目经费决算报告,重大项目应当提交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项目经费审计报告。
第二十九条项目经费决算报告的主要内容:
(一)项目任务书下达的经费预算情况,若调整经费预算的,应当附相应的证明材料;
(二)项目经费收支情况;
(三)项目经费决算表;
(四)项目原定经济技术指标的完成情况。
第三十条项目经费的管理及使用情况,将作为对项目承担单位及责任人进行信用记录和信用评价的重要依据。
篇2
所谓科技经费预算管理是指随着财政科技投入的增加政府科技管理部门委托相关专业机构或组织专家对承担单位的科技计划项目经费使用情况进行规范及控制,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2011年四川省本级财政科技拨款13.77亿元,较2009年增长93.7%;全社会R&D经费预计达到324亿元(占GDP1.54%),较2009年增长51.4%。随着财政科技投入的加大,对科技经费的管理显得越来越重要。
1 传统科技项目经费预算管理模式
与一般的工程项目和企业项目相比,政府科技计划项目具有大型复杂、高风险、多目标和分散化等特殊性。各个科技计划项目虽因战略目标、所属部门、涵盖的研究领域不同而在计划项目的管理上有所不同,但是基于项目管理理论的科技项目管理模式较为一致,一般要经历项目申请人提交初步预算方案、领域专家与财务专家对预算的评估评审、预算责任签约、预算执行的期中或年度检查、经费决算审计及重要资产的备案登记等环节。而在科技项目预算管理的全过程中,每一环节的工作都需要不同的参与者来完成,而参与者主要可分为三类:项目承担单位、专家、管理方,每一项目的顺利完成都需要三方相互协作,任何一方出现问题都会使项目完成难以达到预期。
2 传统科技项目经费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如前所述,在科技计划项目预算管理的全过程中,参与者是项目完成各个环节最为活跃的因素,因此,参与者的素质、协作关系,是整个项目预算管理的关键,而传统的科技项目经费预算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大致可以根据项目承担单位、专家、管理方归为三大类。
2.1 项目承担单位存在的问题
项目承担单位是承担科技计划项目的主体,从项目承担单位自身的角度来讲在项目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2.1.1 项目本身目标任务不明确,无可量化及考核指标
在实际项目的预算评审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承担单位的项目目标任务不明确,无可量化及考核指标,导致项目预算不清晰,不能体现财政科技投入的目的和项目的必要性。
2.1.2 对政策不了解,经费预算金额不合理
在实际项目的预算评审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项目承担单位单个科目预算超标现象普遍存在,如:间接费用不按比例提取,差旅费、会议费超过标准预算,设备费、材料费预算与市场价格偏离等,这些都体现在项目承担单位对财政科技专项经费管理的相关政策不熟悉,导致项目预算无法体现经济合理性原则。
2.1.3 科技项目经费未用于科学研究
在实际项目的预算评审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项目承担单位在做预算时,一部分资金并未用于项目的关键方面,而是用于购买基础性设备、日常办公耗材、产品市场推广及开发等。而在实际的项目中期检查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项目承担单位科技经费使用并未按照签订的预算书来执行。
2.1.4 会计核算不规范
在实际的项目绩效考评过程中,部分企业会计核算不规范。一是项目未单独建账核算,以致无法反应项目总体投资情况;二是部分企业收到财政补助资金后未按照相关要求记入“专项应付款”科目,会计处理不符合规定。
2.2 专家存在的问题
2.2.1 对预算评审缺乏了解
简单的预算评审是通过组织专家组进行项目评审的方式实现的,这就要求参加项目评审的专家有一定的素质、能力。他们不仅仅是某一领域的专家,更要熟知预算评审的相关政策、不同类别的项目评审的要求、中期检查及项目验收的基本要求及程序等。
目前在实际项目的评审过程中,在专家方面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对预算评审的相关政策不了解;技术专家与财务专家在项目评审时对各自的分工不了解缺乏有效的配合,技术专家不了解其主要任务是对项目的目标任务,科目预算与项目的相关性、经济合理性进行分析,而财务专家往往只能评判简单的预算账面平衡,不能了解具体科目经费使用的合理性及必要性。
2.2.2 专家意见非专业性
专家在形成专家意见的过程中,技术专家与财务专家对项目的评审应有各自的侧重点,而往往在实际的项目预算评审中,技术专家与财务专家对项目评审的侧重点容易混淆,且每位专家各自对待问题的视觉与侧重点不同,往往很难形成专业的专家意见,一些非书面的说辞也出现在专家意见中,导致预算评审形成的专家意见不正式,影响了预算评估的有效性与合理性。
2.3 管理方存在的问题
2.3.1 服务不够
科技经费预算管理是一项系统而严密的工程,它涉及到相关政策、规定的宣传及辅导,项目预算的申报、对预算的评估评审、预算责任签约、预算执行的期中或年度检查、经费决算审计及重要资产的备案登记等,也涉及到处理与有关各方的关系的问题,但所有的方方面面归根结底是服务问题,服务好经费管理链上的各方是当前开展经费预算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服务意识不够是当前经费预算管理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之一。
2.3.2 缺乏专业化团队
目前四川省经费监管中心还处于组建阶段,在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缺乏专业化团队是首要要解决的问题,部分工作人员还存在着对相关政策不了解,对预算评审不了解,对经费监管工作的服务意识不够等问题。
3 科技项目经费预算管理流程再造
3.1 流程再造的含义
最早流程再造的概念是由美国两位管理专家迈克尔·哈默(Michael Hammer)和詹姆士·钱比(James Champy)在1993年出版的《改造企业》(Reengineering The Corporation)一书中提到。
所谓流程,是指完成一项任务、一件事或一项活动的全过程,这项工作由一系列步骤或环节组成,相互之间有一定先后顺序及逻辑关系。而流程再造是指对现有的工作流程进行全面分析改造,以适应环境的变化,提高工作效率,使产品或服务更能得到顾客的认可和满意。
3.2 科技经费预算管理流程再造的含义
科技经费预算管理流程,笔者认为是指对支持承担单位科技项目的专项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全过程管理的活动,这项活动具体由一系列步骤和环节组成。这一系列步骤和环节涉及相关政策、规定的宣传及辅导,项目预算的申报、预算的评估评审、预算责任签约、预算执行的期中或年度检查、经费决算审计及重要资产的备案登记等。
科技经费预算管理流程再造,是指对现有的经费预算管理工作流程进行全面分析改造,以适应科技环境、科技政策的变化,提高科技项目管理的工作效率,提高科技经费的使用效率。
3.3 科技经费预算管理流程再造的具体措施
3.3.1 预算编制培训案例化
目前我们开展的预算编制培训会的主要内容涉及对专项经费管理办法的说明,对课题经费开支范围的说明,以及对预算申报书表格填写的简单说明。
预算编制案例化就是我们不断总结、归纳在项目预算评审中承担单位在预算编制中出现的常见问题以及较好的预算编报,形成实际性的例子在预算编制培训中讲给项目承担单位的财务人员及项目负责人,使其较于传统的理论性质的培训更加生动、更容易理解。
案例化的内容涉及不同类别的项目财政科技经费拨付进度的说明,间接费用的计算、设备费、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燃料动力费、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的列支范围、编报方法、常见编报错误等案例化说明;对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交流费、专家咨询费的编报标准、编报方法、常见编报错误等案例化。
3.3.2 承担单位项目预算管理精细化
承担单位的预算管理流程精细化是按照相关要求结合项目任务特点和实际需求组织好本单位科技人员完成项目申请书、经费预算申报书等编报工作;按照项目任务书、预算书约定条件安排好项目专项经费的支出;建立健全经费管理制度,完善内部控制和监督机制;做好项目中期检查及项目验收的工作等方式来实现。
3.3.3 经费监管团队专业化
科技项目经费预算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化的流程,该流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的实施都需要专业素质的团队去完成。团队中的成员必须具备基本的财务知识,还需熟知:经费管理的基本政策法规、预算评审的基本流程、从项目申报到验收的整个流程。除了具备以上基本的专业素质外,团队的成员还需具备:较高的适应能力、处理应急事件的能力、处理好各利益相关方的能力等。因此要加强对经费监管团队学习和培训,提高团队的整体素质,大力推动思想作风建设,提倡敬业、奉献、高效、廉洁的作风,建立起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熟、作风优良、廉政高效的专业化队伍。
3.3.4 专家团队专业化
专家在科技项目预算评审中主要起到对项目经费预算的政策相符性、目标相关性、经济合理性和验收可核性进行系统的评审。
虽然四川省对科技计划项目组织经费预算评审已有一定时间,但在专家方面仍然存在着在前面提到过的对项目经费预算管理缺乏了解、评审专家意见非专业化的情形,因此有必要对专家进行培训,培训的内容涉及:技术专家、财务专家科技计划项目预算评审的侧重点;不同类别项目的特点及经费拨付进度;不同类别项目自筹经费配套情况;科技经费管理办法;不同科目的支出范围等。
评审专家不仅应该具备上述业务方面的知识,还应该具备:遵循基本的工作准则,坚持原则,遵守纪律,认真的履行职责;较高的适应能力;较高的学习能力等。只有具备专业化素质的专家团队来操作科技计划项目的经费预算评审,才能使项目的预算评审更加规范,承担单位科技经费预算更加合理。
3.3.5 经费预算管理流程信息化
经费预算管理流程的信息化管理的基本思路是结合信息化的方式实现预算管理流程的精细化。如创建四川省科技经费监管服务中心网站,实现相关政策、规定的宣传及辅导,项目预算的在线申报、预算申报在线答疑、预算编制在线培训、专家信息数据库的建立、项目的信息化管理等等。通过参与者的精细化管理再融入信息化的管理方式,才能使科技项目经费预算管理流程更加简洁有效。
篇3
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必须靠创新,这对科技型企业尤为重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也是科技成果转化的载体,因此针对不同企业科技项目的特点,国家通过项目贷款贴息、奖励、拨付配套资金、税收优惠等各种方式进行扶持,其中以拨付配套经费方式较为为普遍。科技经费的投入提高了企业自主开发能力,企业的科技研发实力明显增强,在生产领域科技开发的积极性也增强,从而促进了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产业化,然而企业在科技经费的管理和使用过程中往往存在种种问题,亟待解决。
一、企业科技经费财务管理及会计核算的现状
(一)企业科技经费财务管理现状
从目前科技项目经费的财务管理情况看,大部分单位财务制度比较完善,管理比较严格,使用开支比较合理,有独立的科技经费收支台账,对科技经费的拨入款项均能做到单独立账,明细分类清晰合理,经费使用审批手续齐全,财务的相关合同协议等资料完整。但也有不少问题出现,主要表现为:
1.重项目立项,轻项目管理
项目申报企业对立项时的工作非常重视,集中本企业力量,甚至寻求外部机构援助,力争获得国家扶持和享受优惠政策。但由于匆匆上马,导致在批复后的项目实施中出现分工不明确,工作计划变动频繁,造成项目启动迟缓,技术人员不足等问题。
2.经费支出分配不够合理
有些企业在收到匹配扶持资金后,认为经费管理就只是财务部门的事,企业领导及相关部门人员不再重视,常常出现支出超使用范畴,列支不规范不合理,甚至出现挤占挪用等问题。
(二)企业会计经费会计核算现状
尽管《企业会计制度》中对国家拨入专项资金的账务处理都做了明确规定,但实际工作中有些企业的财务人员由于对科技经费管理办法不了解、不熟悉,会计科目设置混乱,例如有的企业在收到经费时列入预收账款、其他应付款、补贴收入、其他收入等科目;有的虽入账正确却没有按项目不同分别核算;有的相关支出无明细科目归集,从而无法从会计资料中获悉经费的实际使用方向和支出情况,有的甚至在项目验收结束时经费专户还分文未动。
二、企业加强科技项目经费财务管理的建议
1.财务管理应加入到立项前的论证,完善经费管理的制度体系
编制项目申报材料的同时编制项目概算,财务人员也参与其中,对项目的投资回收期、净现值、内部收益率等各项财务指标进行计算分析,以从财务角度结合本企业财务情况为项目的可行性提供依据。
2.创新预算编制方法
科技活动具有创造性和不确定性,科研的需求也是复杂的,而且不同领域、同一领域不同研究方向的课题,其经费预算需求都会不同,因此除明确管理费的提取比例外,其他预算科目不作固定数值或比例的限定,而是根据课题的性质灵活分配。
3.建立经费支出自查监督机制,提高全员管理意识及经费使用透明度
经费的支出与各个部门都密切联系,科技项目经费使用管理应全员参与。既要结合政府项目管理中心的跟踪监督工作建立自查机制,贯彻合理支出、分工明确、控制进度及相关资料要完备的思想意识,又要充分利用媒体和互联网的作用,构建信息共享平台,提高科技经费财务管理的公开性和透明度,防止挤占挪用等科技失信行为的发生。
三、规范企业科技经费会计核算的建议
根据规定,企业收到国家拨入具有专门用途的资金,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企业通过“专项应付款”科目核算,执行《新会计准则》的企业,对于符合《企业会计准则16号――政府补助》确认条件的则通过“递延收益”、“营业外收入”等科目核算。具体会计核算方法总结如下:
(一)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会计核算
1.企业收到科研项目各级财政科技拨款时的核算
借:银行存款
贷:专项应付款―××项目―省科技厅拨款
专项应付款―××项目―××市、县配套
2.企业发生科研项目经费支出时的核算
(1)购置科研设备等固定资产或购置科研所需无形资产时的核算
借:固定资产―××项目
无形资产―××项目
贷:银行存款等相关科目
借:专项应付款―××项目―省科技厅拨款
专项应付款―××项目―××市、县配套
贷:资本公积―拨款转入―××项目
(2)其他研发费用核算
发生其他研发费用按合同预算开支科目设置明细账,并按实际发生额核算。
借:专项应付款―××项目―省科技厅拨款―××费
专项应付款―××项目―××市、县配套―××费
贷:银行存款等相关科目
3.项目实施过程中因故终止、撤消或项目未通过验收而收回部分或全部各级财政科技拨款的情形
借:专项应付款―××项目―省科技厅拨款
专项应付款―××项目―××市、县配套
资本公积―拨款转入―××项目
管理费用―研发支出―××项目―××费
贷:银行存款
4.项目完成验收后结余资金的处理
(1) 经省科技行政管理部门批准留单位继续使用的情形
借:专项应付款―××项目―省科技厅拨款
专项应付款―××项目―××市、县配套
贷:资本公积―拨款转入―××项目
(2)按规定上交部分的核算
借:专项应付款―××项目―省科技厅拨款
专项应付款―××项目―××市、县配套
贷:银行存款
5.项目承担单位在项目实施期间出售、转让用财政科技拨款经费购置的设备、无形资产,应报省科技和财政管理部门批准,处理所得资金按规定上交
借:资本公积―拨款转入―××项目
贷:银行存款
(二)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会计核算
企业在收到政府非货币性资产或货币性资产且符合《准则》中的政府补助的确认原则时,分别按以下情况核算:
1.企业收到科研项目各级财政科技拨款时的核算
借:银行存款
贷:递延收益―××项目―省科技厅拨款
递延收益―××项目―××市、县配套
2.企业发生科研项目经费支出时
(1)购置、摊销科研设备等固定资产或科研所需无形资产的核算
借:固定资产―××项目
无形资产―××项目
贷:银行存款等相关科目
该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或无形资产摊销的会计处理:
借:研发支出―××项目
贷:累计折旧
无形资产摊销
年末或项目完成时按照折旧或摊销额转销递延收益。
借:递延收益―××项目―省科技厅拨款
递延收益―××项目―××市、县配套
贷:营业外收入
(2)发生其他研发费用核算
按合同预算开支科目设置明细账,并按实际发生额核算。
借:研发支出―××项目―××费
贷:银行存款等相关科目
针对研发项目是否形成无形资产,分别结转。
未形成无形资产:
借:管理费用―研发支出―××项目
贷:研发支出―××项目―××费
年末或项目完成时按照折旧或摊销额转销递延收益。
借:递延收益―××项目―省科技厅拨款
递延收益―××项目―××市、县配套
贷:营业外收入―××项目
形成无形资产会计处理:
借:无形资产―××资产
贷:研发支出―××项目―××费
形成无形资产后摊销的会计处理比照固定资产折旧。
3.项目实施过程中因故终止、撤消或项目未通过验收,收回部分或全部各级财政科技拨款的情形
借:递延收益―××项目―省科技厅拨款
递延收益―××项目―××市、县配套
营业外收入
年初未分配利润
贷:银行存款
4.项目完成验收后结余资金的处理
(1)经省科技行政管理部门批准留单位继续使用的核算
借:递延收益―××项目―省科技厅拨款
递延收益―××项目―××市、县配套
贷:营业外收入―××项目
(2)按规定上交部分的核算
借:递延收益―××项目―省科技厅拨款
递延收益―××项目―××市、县配套
贷:银行存款
5.承担单位在项目实施期间出售、转让用财政科技经费购置的设备、无形资产的核算
对于承担单位在项目实施期间出售、转让用财政科技经费购置的设备、无形资产,应报省科技和财政管理部门批准,处理所得资金按规定上交
(1)处理所得资金大于资产净值的核算
借:递延收益―××项目―省科技厅拨款
递延收益―××项目―××市、县配套
固定资产清理(营业外收入)
其他业务收入
贷:银行存款
(2)处理所得资金小于资产净值的核算
借:递延收益―××项目―省科技厅拨款
递延收益―××项目―××市、县配套
贷:银行存款
固定资产清理(营业外支出)
其他业务支出
6.用于补偿企业已经发生的费用或损失的,取得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借:银行存款
贷:营业外收入-××项目―省科技厅拨款
营业外收入-××项目―××市、县配套
企业科技项目经费管理及会计核算是国家科技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经费管理制度,规范经费使用中的会计核算,做到专款专用,使扶持资金与本企业配套资金统一口径和标准,可避免科技经费投入的重复统计现象,维护科技项目经费使用的真实性,既能够控制资金投向,又减少了投资风险,从而发挥科技经费的最大经济效益和政策引导效应。
参考文献:
[1]张纯.关于加强我国科技经费财务管理工作的研究.中国市场.2011年第39期(总第650期).
[2]雷晴霞.浅谈企业科技经费的使用管理现状和会计核算.大众科技.2008年第12期(总第112期).
篇4
1、事业单位科研项目经费管理问题
目前在事业单位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模式中,科研项目管理部门负责组织课题立项和结题,汇总统计科研进展情况、科研成果情况,业务部门负责成立课题组申报科研项目、实施科研活动和安排经费支出,财务部门负责会计核算和督促预算执行、配合财务验收,其他部门负责合同审核和采购管理等。在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各个环节,存在许多相互分离、沟通协调不充分的情况,例如科研项目预算编制阶段大多缺乏财务人员的参与,客观上存在科研项目经费是课题组争取和专用、管理好坏由课题组负责的看法,导致财务部门不能充分发挥其预算审核、科学分析和监督管理的职能。从部门预算编制情况看,由于事业单位直接从财政部取得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的难度很大,其他纵向课题经费和横向课题经费也因为各种主观和客观的因素难以预计,事业单位编制部门预算时往往忽略科研项目经费收支预算,部门预算编制不全面,预算约束力和严肃性受到影响,年终部门决算的收入对比差异率很大。
2、事业单位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措施
2.1改进国家科研经费管理模式
国家科研经费(纵向课题经费)属于主管部门从财政部门取得的切块财政性资金,但基本未纳入国库集中支付体系,科研项目经费预算批复后由按照经费预算的年度计划直接拨付到事业单位实有资金账户。对此可以借鉴国外科研项目管理经验,统一科研项目财政经费的渠道,设立全国性的科研项目基金平台,改变现有的多渠道管理模式,对项目立项、审批和资金分配要打破条块分割,统一整合,项目资金纳入部门预算管理,实行国库集中支付。事业单位应建立健全一套适应科研工作要求、财务全过程参与的科研项目管理制度体系,对科研项目申报、项目实施、经费管理、考核评价等各个方面进行严格规定,尤其要制定专门的科研项目经费财务管理办法,明确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范围、原则和程序。同时,建立科研业务人员、科研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的经常性协调沟通机制,以预算管理为核心,在项目立项、组织实施和课题验收以及课题组间实行资源共享等重要方面实行联席会议制度,强化财务部门的职能和作用。
2.2加强事前预测推进会计核算
事业单位对科研项目经费的有效会计核算是要保证科研项目成果的真实反映。事后的核算工作必不可少,但由于科研项目前期费用归集不完整、收入费用归集不及时的及时性和公共费用分摊不充分等问题的存在,必然要求财务部门角色前移,做好事业单位各项资源的整合、预测和控制,强调在科研项目申报决策前,全面参与和引导科研项目有关预算和计划的制定、执行、跟踪和评估,提高对科研项目进行监督和检查的能力,与科研业务人员、科研管理人员一起找出对事业单位最有利的方案,从而减少事后会计核算滞后性情况的发生。
2.3推动建设项目管理信息系统
根据事业单位自身实际情况,推动建设以项目预算管理为核心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是提高科研项目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第一个层面是数据的信息化,第二个层面是流程的信息化,第三个层面是决策的信息化。建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数据、流程和决策的信息化,能够倒逼事业单位全面梳理科研项目管理的预算、计划、合同、人力资源、采购、资产、绩效等要素,以预算管理为核心,将预算管理贯穿科研项目管理的全过程。信息化意味着标准化,意味着网络化,财务部门、科研管理部门和课题组可以将基础管理台账、管理流程和管理体系实时连接,有效解决科研项目管理中资源共享、预算标准、全程监督的问题,促进科研项目经费管理重点从建章立制向细化落实转变,管理内容从会计核算向财务与业务的融合转变,管理方式从事后监督向过程管控转变,最终树立事业单位各个部门协调配合共同完成工作任务的“全员财务”观念,发挥预算管理对资源配置、过程控制、考核激励的作用。
2.4加强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监督
加强事业单位科研项目经费管理,还要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监督作用。事业单位要重视内部审计,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按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要求,对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涉及的预算、资产、合同、政府采购等关键点进行重点监督。
3、结束语
事业单位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存在问题的解决,从根本上说有赖于事业单位改革的加快推进和科研管理体制改革的继续深化,但并不是说现阶段就只能无所作为。为促进事业单位科研项目管理水平,需要而且能够构建一个确实有效的全过程科研项目管理制度体系,即如前文所述:从强调事后核算转为强调事前预测,从注重财务内部流程梳理转为注重各部门业务流程的协调配合,同时应用信息技术平台予以重点支持和保障,做好内部审计和外部监督。只有这样,才能推动事业单位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前进一大步。
篇5
(三) 科研费用的管理和使用效益偏低。主要表现:第一,高校科研预算工作不够严谨细致,往往只具有申报课题的理论意义,与科研项目实际费用需要形成“两张皮”,预算编制严重偏离实际,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第二,由于科研项目从预算编制申请到最终的拨付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这导致在费用拨付之前,科研项目因缺乏驱动资金而无法顺利开展,在经费拨付后,又因为缺乏系统的安排而导致经费配置不合理,最终影响了整个科研项目的进度和最终效果。
(四)结题不结账、科研经费挤占教学经费的现象比较突出。科研经费是科研项目用于科研活动的经费,科研项目的结题,与之相关的科研开支也理应结束。实际上很多高校科研项目通过了评审验收之后,其剩余经费依然继续使用,或挪作它用,甚至被科研人员作为“私有财产”来随意开支。在不少高校,本来生均拨款和学费住宿费收入只能勉强地维持学校的教学和日常行政运转。而各高校为“申硕”“申博”的需要,纷纷出台政策,给予科研启动费等配套奖励,吸引人才,同时对取得的纵向和横向经费给予1:1甚至更高的配套奖励,致使高校教学经费和行政正常运转经费被挤占。
(五)资产管理存在漏洞,浪费流失严重。由于科研经费的来源渠道众多,尤其是横向经费,不易为学校所控制,造成学校资产管理部门对有形资产诸如电脑仪器设备等登记不及时;对那些化整为零以耗材方式购入的固定资产亦未能发现和如实登记。一些科研人员在项目结题后购置的设备独占使用;在科研人员工作调动和岗位变动时,物随人走等,学校难以做到固定资产的合理配置与资源共享,造成流失和浪费。有的课题组在外设立公司,科研经费不入学校财务而直接转入公司,以逃避学校财务的监督和漏逃学校提取的管理费,或以各种名目如协助费、材料费等将资金转移至校外账户私分滥用,造成高校科研资金的直接流失。
二、高校科研经费管理问题的解决途径
(一)规范科研经费开支范围和标准。实施科研经费管理使用的“阳光工程”,将经费评审、经费分配和经费管理过程向公众公开;严格执行科研经费支出管理的有关规定,对来源不同的科研经费分类管理;对于无经费资助的校级项目,原则上不予解决费用,可酌情考虑对其研究成果(如论文、课题版面费)予以报销;对于纵向有支持经费的科研项目的支出,可在实验材料费、论证费、测试费、差旅费、查询费、会务费、印刷费、电脑耗材费、论文版面费、出版资助费、图书资料费等基础上列支劳务、培训、招待等其他费用;对于有经费资助的横向科研项目的支出范围在原则上包括该科研项目的所有直接费用和所分摊的期间费用。
(二)加强科研项目的成本核算。应在科研人员中普及成本核算的基本知识,建立和完善全额的成本核算制度,按照权责发生制的原则,将课题项目在研发过程中发生的所有费用,划分为直接成本和期间成本。将科研过程中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列入直接成本。对于课题项目使用学校的现有仪器设备和房屋的使用费或折旧费等应按照财务制度的核算方法分摊计入期间成本。平时发生的办公费、差旅费等期间费用,也应作为期间成本进行分摊。对于纵向课题经费重点规范管理费、人员费、协作研究费等支出的管理,预算项目一般情况不得调整。对于横向课题而言,要保证课题研究从实际出发,量入为出,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率,使成本更趋公平合理和透明。这样可以使项目经费的支出更加科学透明,又能为项目的财务决算和科研工作的绩效考核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
(三)加强对科研项目资金运动的“全过程”监管。由于现行管理体制机制的原因,表面上看财务部门、科研部门、资产管理部门各负其责,分别担任着科研经费、课题项目和资产管理职责,看似职责分明,管理科学。由于经费使用者和财务部门关注的重点不同,经常导致经费和资产管理与实际情况脱节。高校财务部门牵头,会同科研、审计、资产管理等部门,结合资金、项目、资产的管理要求,加强对经费使用的审核,要求科研经费的转移使用都要有清晰的路径和合法的账单证明,从项目合同签定、资金到位情况、资金使用情况直到项目结题,进行全过程跟踪监管。
篇6
随着科研管理部门科研工作的发展,科研项目经费投入逐渐加大,而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情况直接关系着科研工作的进程。因此,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工作受到各级科研单位和社会的普遍关注。据了解,部分科研管理部门在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中存在着乱开支、拿提成等犯罪现象,甚至有些科研管理部门工作人员采用各种不正当手段来私吞科研项目经费,严重影响了科研工作的正常开展。在这种情况下,严格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工作已经成为科研管理部门的重点工作。研究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不仅能够加强对科研项目经费的管理,而且对科研工作的开展有着直接的现实意义。
1 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现状
11 科研项目经费增长迅速
随着我国科研事业的发展,各级科研单位凭借其创新优势和知识优势成为科研工作的主要阵地。尤其在我国知识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各级科研单位都十分重视自身科研成果的取得和科研水平的提高,积极培养创新人才,鼓励单位工作人员积极参与科研工作。在这种情况下,科研单位承担着很多科研项目,科研项目经费迅速增长。
12 科研项目经费来源广泛
科研工作涉及的范围较广,不同领域的科研项目研究过程中,其经费来源渠道也不尽相同,经费来源广泛。并且,不同渠道的经费来源导致科研经费提供者对科研工作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异。而且,科研管理部门科研工作具有明显的行业特征,不同行业和部门对科研工作的要求也不同,科研项目经费来源广泛导致科研管理部门科研项目经费管理难度加大。目前,我国科研管理部门科研项目经费主要来源于我国相关部门、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公益性行业和机构、海外科研项目的经费支持等。
13 科研项目经费监管不断完善
随着我国科研管理部门科研工作的开展,政府教育部门、科研管理部门、审计部门、财务部门等多个管理部门联合制定了科研管理部门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规章制度,加强了对科研管理部门科研项目经费的监督。但是,由于科研工作存在着较大的变化性,科研项目经费管理规章制度与科研工作实际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需要各个管理部门积极寻求解决策略。
2 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科研经费预算不够科学
科研管理部门科研项目经费的申请需要科研项目负责人对科研项目经费进行预算。但是,科研项目经费的预算工作没有财务人员的参与,而是由科研项目负责人和相关的科研人员负责。但是,这些人对预算工作不熟悉,缺乏相关的会计知识,导致科研项目经费预算中存在着很多不科学的问题。例如,部分科研管理部门科研工作负责人为了争取到科研课题,着重强调科研课题的实际操作,突出实验材料、实验测试的费用,而压缩了科研工作的研讨费用和劳务费用,导致科研工作在实际开展的过程中面临经费不足的问题。
22 科研项目成本核算不准确
科研项目成本主要包括科研工作的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当前,大多数科研工作者都承担着科研和本职工作双重任务,其工资和津贴包含在单位的人员经费支出中。按照相关规定,科研工作和实际劳务工作的资金来源不同,科研工作支出和劳务工作支出也应该区别开来。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很多单位的科研工作经费与劳务经费相混合,甚至使用正常工作材料来开展科研工作,增大了科研项目成本核算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单位科研项目经费使用过程中存在着重复购置设备、科研资源无法共享等问题。
23 科研项目经费使用缺乏监督
科研管理部门科研项目经费的监督工作主要指对科研执行过程中各个环的经费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大多数单位在科研项目申报成功之后,采用组长负责制对科研项目进行管理,十分抵触科研管理部门其他部门对科研项目经费的监督。例如,很多科研管理部门在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过程中存在着科研项目经费由科研项目组长负责支配,只允许少数人使用,一味满足少数人的经费要求,缺乏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规划,科研管理部门科研项目经费使用不科学。另外,部分科研管理部门没有将科研项目经费纳入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之中,缺乏对科研项目经费的管理和监督。
24 缺乏科研项目经费绩效评价体系
当前,大多数科研管理部门在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过程中只注重对科研成果和科研技术的验收,忽视了对科研项目经费的绩效考评,没有建立完善的科研项目经费绩效评估体系,导致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工作不受重视。另外,部分科研管理部门在科研项目完成之后,没有及时办理财务结账手续,科研项目剩余经费长期用于科研管理部门的其他工作之中,导致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无法完成科研项目经费的决算工作,严重影响了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效益,增加了单位财务部门的工作负担。
3 科研项目经费管理问题的完善对策
31 健全经费管理制度
首先,科研管理部门应积极建立组织分工制度,为科研管理部门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工作提供宽松的条件,保证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为此,科研管理部门应厘清课题组、科研管理部门、经费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明确科研管理部门科研项目负责人、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的责任。同时,科研管理部门还应加强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和科研项目负责人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其次,科研管理部门应积极完善科研项目经费的纵向管理,改进绩效评价工作机制,明确绩效评价的主体和对象。并且,科研管理部门应积极完善科研管理工作机制,加强对科研概念工作的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另外,科研管理部门应积极改进财务管理机制,将经费用于既定的科研项目之中,建立转向财务验收机制,增强科研项目经费使用的科学性。
32 加强对科研经费的预算与日常管理
首先,科研管理部门应完善对科研项目经费的预算工作,加强单位财务部门和科研项目组的合作,共同制定科研项目预算,充分考虑科研工作中可能发生的费用支出,严格按照科研项目的申报要求确定会议费、劳务费、管理费、科研直接费用之间的比例;其次,科研管理部门应加强对科研项目经费的日常管理,制定科学的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明确科研项目经费的开支标准、使用范围、审批权限等内容。另外,科研管理部门应加强对科研项目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管,建立科研项目经费的收支明细账目。除此之外,科研管理部门应将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纳入单位财务管理之中,加强对科研项目经费的集中核算和统一管理,增强科研项目经费使用的规范性。
33 加强对科研项目结余经费的管理
首先,科研管理部门应正确把握科研项目经费产生结余的原因,按照预算结余、核算结余、政策结余、非正常结余、重复结余等方式对结余经费进行分类,并深入分析产生结余的原因,找出经费预算和经费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其次,科研管理部门应积极完善科研项目管理办法,加强重视科研项目经费来源的多元化和复杂性,积极采取科研项目经费全额预算、全过程控制和成本核算的方式对科研项目经费进行管理,找出科研项目产生结余的环节,并采取科学的管理办法加强对科研项目结余经费的管理;最后,我国应积极鼓励科研管理部门将科研经费用于自主创新课题中,为科研管理部门自主创新课题研究提供资金支持。
34 建立科研经费绩效评价体系
科研经费绩效评价能够将科研项目成果与经费使用进行比较,找出科研项目经费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不足。首先,科研管理部门应积极明确科研项目经费绩效评r的对象,充分考虑科研工作的风险性和探索性特征,将科研项目负责人对科研项目预算的行为和过程作为评价对象。其次,科研管理部门应科学制定科研经费绩效评价的内容,着重评价科研项目经费使用是否符合专款专用原则、经济合理原则、相关性原则等使用原则,同时,也要评价科研经费的项目使用比例是否合理、购置的固定资产是否进行了及时的登记等。另外,科研管理部门应加强重视结题不结账的现象,规范结余经费的使用。
参考文献:
篇7
一、高职院校科研经费来源、特点及传统管理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职院校科研经费的来源及特点
目前,高职院校的科研经费来源已日趋多元化,以我院为例,主要包括纵向、横向及院级科研经费三类。其中纵向科研经费主要来自教育部、省科技厅、省教育厅、市科技局等政府部门及省、市社科联和各有关学会;横向科研经费主要来自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及行业协会。
虽然各高职院校科研工作开展状况不尽相同,但调研发现,我院科研经费“一多三少”的特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一多”是指近几年我院获得的市、厅级科研项目经费数量多,且基本稳占每年全院科研到账总经费的80%左右;“三少”是指我院承担的产学研横向科研项目、省部级及以上纵向科研项目及院级科研项目经费数量相对较少。其中,前两类科研项目经费具有较大提升空间,院级科研项目经费稳中有降。
(二)高职院校传统科研经费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1.项目经费管理与项目研究管理脱节。高职院校普遍对科研项目实行多重管理,以我院为例,科研项目管理由科研处牵头,协同财务处、审计处及项目负责人所在系(部)共同负责。然而,在实际管理过程中,财务处注重科研经费收支,审计处负责审计科研经费使用是否符合项目批复预算范围及有关规定,科研处更关注科研项目、科研经费的获取及科研项目研究进展与成果质量,而系(部)则更在意科研项目获取数量及项目研究产出成果。四者之间往往缺乏交流,致使项目经费管理与项目研究管理脱节。
2.科研人员对科研经费使用存在认识误区。部分科研人员认为科研项目经费是靠自己的能力和努力取得的,经费的使用权应归个人或项目组所有,只要按照项目任务书或者合同要求完成科研项目的各项考核指标,项目负责人就对科研经费使用具有完全自,而学院相关职能部门的管理与监督伤害了项目组的核心利益。
3.科研经费预算编制缺乏严谨性,开支不合理。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申报时,一般都要求申报人员编制全面的科研预算作为经费使用过程中的执行依据。然而,由于项目负责人缺少财务管理知识,且对于科研预算执行中的刚性要求认识不足,确定资金使用方向和额度时,缺乏严谨性,给日后项目研究过程中科研经费使用埋下了隐患,轻者出现经费开支不合理,重者项目经费开支出现严重结构性失调。
4.缺乏绩效考核,难以提升科研经费使用效益。一方面,多重原因导致科研项目实际投入成本难以准确核算;另一方面,科研项目成果评价机制不科学,难以科学量化。高职院校因科研项目成果转化率低,致使这种状况尤为突出。因此,很难准确计算科研项目的投入与产出比,从而妨碍了对科研项目进行科研绩效考核,致使科研经费使用效益进一步提升缺乏行之有效的激励。
5.管理制度不完善。高职院校一般都制定了科研经费使用的统一管理办法,如我院于2009年出台了《科研经费管理暂行办法》,执行一段时间后,又出台了《科研经费使用补充规定》,对原暂行办法内容作了进一步调整和补充。但即便这样,在应对学院日趋多元化的科研经费来源时,管理制度仍显得不够完善,甚至有时出现院级管理制度与经费下达部门的具体使用要求发生冲突的情况。
二、项目管理理论
项目管理是指把各种系统、方法和人员结合在一起,在规定的时间、预算和质量目标范围内完成项目的各项工作。即,从项目的投资决策开始到项目结束的全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评价,以实现项目的目标。
项目管理理论是人们在项目管理实践中概括出来的集时间、成本、绩效管理等于一体的理论体系,其核心在于科学化、规范化,主要包括项目整体管理、项目范围管理、项目成本管理、项目沟通管理等9个知识领域的规范化管理。项目管理理论强调目标的实现和产品的质量,采用团队化工作模式,其成功的评价标准包括时间、成本、范围、质量和资源等5个方面。近10年,项目管理理论受到广泛关注,并获得广泛应用。
三、项目管理理论在高职院校科研经费管理中的实践
自2010年起我院尝试将项目管理理论引入科研经费管理实践,针对过程管理、人员认识、预算编制、开支结构、科研成本核算、经费使用效益等问题,分别实施项目整体、项目沟通、项目时间、项目范围、项目成本、项目采购、项目质量、项目人力资源和项目风险等9大管理。
(一)项目整体管理和沟通管理
项目整体管理指在项目整个生命周期内,汇集项目管理所有知识领域,对所有项目计划进行整合执行及控制,以保证项目各要素相互协调的全部工作和活动过程。项目沟通管理指为了确保项目信息合理收集和传输,以及最终处理所需实施的一系列过程。包括为确保项目信息及时适当的产生、收集、传播、保存和最终配置所必需的过程。
将项目整体管理和沟通管理引入科研经费管理后,一方面,项目经费到账后,即由财务处和科研处对科研经费在分项管理、分项核算、分项评审、综合评估的基础上进行“总控制”,实行集中管理,并由审计处跟踪审计项目进行中科研经费使用是否符合项目批复预算范围及有关规定;另一方面,针对每一项市、厅级及以上科研项目,三部门、项目组及项目所在系(部)定期交换信息,沟通认识上存在的误区,目标一致,保护项目组的核心利益,避免财务风险,实现科研经费的科学和规范管理。
(二)项目范围管理
项目范围管理指对项目必须包含的工作范围加以定义并进行管理。包括确定项目的需求、定义规划项目的范围、范围管理的实施、范围的变更控制管理以及范围核实等。
引入项目范围管理后,一方面,科研处协同项目负责人所在系(部)监督各级各类科研项目按照前期制定方案如实开展研究;另一方面,在不影响项目正常开展的前提下,对一些费用开支设置必要限额,杜绝科研经费支出结构性失调现象;第三,学院严把项目经费报销关,以论文为例,要求论文内容必须与项目相关且文中须注明项目批号,并提供论文原件及与论文原件信息相符的版面费票据、发票等,确保项目经费专款专用。此外,针对学院科研经费来源多元性,尽量细化经费管理办法,分纵向文科和理工科项目、横向文科和理工科项目以及院级科研项目等多个类别分类管理,力争把所有可能的情况都包含进管理范围之中。
(三)项目时间管理
项目时间管理指为保证按时完成项目,合理分配资源,发挥最佳工作效率而进行的活动定义、活动排序、活动历时估计、进度计划开发和进度计划控制的管理过程。
引入项目时间管理后,一方面由科研处协同系(部)督促项目组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投入适量经费,产出较多成果,及早完成项目考核指标,顺利结题;另一方面,科研处配合财务处督促项目组在项目结题后尽快办理项目结余经费结算、结转事宜,避免科研经费长期闲置,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
(四)项目成本管理和采购管理
项目成本管理指为使项目实际成本不超过项目预算成本而进行的项目资源规划、项目费用估算、项目费用预算和项目费用控制的管理过程。项目采购管理指从执行组织之外获取货物和服务的过程,包括采购计划、询价计划、询价、渠道选择、合同管理和合同收尾。
引入项目成本管理和采购管理后,一方面,我院实施了项目负责人协同科研处、财务处及审计处共同编制项目经费预算制度。对于数额较大的经费预算,项目负责人在编制时,须提供详尽的市场调研和技术方案论证报告,以确保经费预算编制的严谨性。另一方面,学院严把科研物资采购关,在遵循科研活动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原则上规定项目研究用大宗设备应根据经费预算报学院审批,由后勤管理处设备科采用招标、竞争性谈判、认质认价、单一来源采购等方式集中采购一次,以避免因重复购置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经费流失。此外,科研处协同其他相关职能处室通过组织、安排、调配等手段,充分发挥经费投入的积极作用及教科研资源共享,从学院层面最大限度降低科研项目新增成本投入。
(五)项目质量管理
项目质量管理指保证项目兑现它关于满足各种需求的承诺的一切活动。其主要包括三个过程:质量计划、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引入项目质量管理后,一方面,自2011年起我院要求新立项市、厅级及以上科研项目立项后1个月之内参加由科研处组织、校内外相关专家共同构成答辩小组的项目公开开题答辩,从源头起狠抓项目研究质量;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经济杠杆作用,对经费数目较大项目,如科技创新载体平台等实施“343”阶段性经费划拨办法,项目开题后经费划拨30%,通过中期检查后再划拨40%,结题验收合格后兑现剩余30%。科研处与财务处定期交换项目研究进展与经费支出信息,全程掌控项目投入与成果产出情况,保证项目研究质量和经费使用效益。此外,制定并实施《科研项目成果量化管理办法》,科学量化项目成果,按年度考核项目绩效,实施优秀项目奖励制度,形成提升科研经费使用效益的长效激励效果。
(六)项目人力资源管理
项目人力资源管理指最有效地发挥每个参与项目人员作用的一切活动。主要过程包括:组织计划编制、人员获取和团队建设。
引入项目人力资源管理后,一方面,我院实施了以项目或科技创新平台为载体,将研究方向相对集中、研究能力、学术水平、学术道德和责任心俱佳的教师组成科研团队,并以团队为单位就有关管理制度进行培训,为项目组科学、合理、规范使用科研经费打下良好基础;另一方面,依托科研团队或技术平台,精心培育科研项目,力争经过几年研究积累,在冲击更高层次科研项目方面有所突破。
(七)项目风险管理
项目风险管理是指通过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去认识项目的风险,并以此为基础,合理地使用各种风险应对措施、管理方法、技术和手段,对项目的风险实行有效的控制,妥善处理风险事件造成的不利后果,以最少的成本保证项目总体目标实现。
引入项目风险管理后,一方面,我院实施科学、规范、严谨的项目评审制度,严把项目申报关,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前提下,确保研究能力强、学术水平高、学术道德和责任心俱佳的老师从申报队伍中脱颖而出;另一方面,通过实施严格的经费报销审批手续,严把费用报销关,坚决杜绝违规经费支出现象,确保科研项目经费零风险管理。
四、结束语
为了应对高职院校传统科研经费管理模式存在的诸多问题,引入成功的管理理念,实现管理机制创新是关键。项目管理理论是现代管理学中一种先进、实用且经过实践检验并不断完善的管理理论。将其引入高职院校科研经费管理后,促进了科研经费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提升了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在最大限度保护科研项目组核心利益的同时,有效推动了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持续、健康、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 许志俊.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误区及改进建议[J].商业
会计,2011,(18).
[2] 韩卓飞.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浅探[J].中国经贸,2011,(14).
[3] 毛建梁.项目管理理论在高职科研经费管理中的应用研
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1,(2).
[4] 陈莉敏.高职院校科研经费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
高校科技,2011,(11).
[5] 孙元利.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
篇8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5-102-02
随着我国的教育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各高校为了促进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提升学校的声誉和地位, 将科研水平的高低成为促进或制约高校综合实力和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性因素。与此同时,国家对高等院校科研经费的投入在不断地增加,使得科研经费的来源和渠道出现了纵向多层次、横向多元化的新格局。而科研经费的管理是开展科研活动的基础工作,贯穿于科研项目的确立、执行及结题验收的全过程。近年来,由于各高校对科研经费管理不够重视,对科研经费的管理只停留在经费管理的基础上,用多少要多少,实报实销,科研经费的结余现象日趋严重,管理制度不够健全,控制不全面,致使在科研经费的使用、管理和监督过程中存在种种不科学、不规范的问题,造成部分科研资金使用效益不佳,以及科研资金的投入和产出失衡。因此,要科学地管理科研经费,必须加强科研项目的成本核算,建立内控制度,完善科研管理体制。科研项目成本核算的管理方式可以准确地反映科研项目的实际成本,优化目前高校科研管理的信息质量,使科研项目成本管理的事后核算成为事前、事中的全面成本管理控制。通过准确的、及时的、有效的项目成本管理可以大大提升高等院校科研项目的管理水平,以促进高校科研工作健康、快速和持续的发展。
一、我国高校对科研经费管理的现状概述
由于目前高等院校缺乏统一、规范的科研管理制度,使得科研项目管理与科研经费管理相脱节。财务部门则认为科研经费只是一种代管经费,只进行简单的核算管理,对科研项目的预算编制不予参与,对科研资金的取得、耗费以及科研项目的事前、事中、事后的管理更不会去过问,这样势必造成科研项目管理与科研财务管理不相协调。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科研经费预算编制存在的不确定性,可操作性不强
由于科研人员或财务核算人员对科研经费的管理不够重视,科研人员为了提高项目立项率,不顾实际,凭经验估计,多列或少列预算,从而导致预算的失真;有些科研项目负责人在申报预算时,往往不会过问财务,科研项目的预算应如何科学地编制;而财务部门在科研项目申报阶段基本上不参与,也谈不上对立项的预算是否具有合理性,更谈不上项目的预算是否能真实地反映项目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这样失去了预算的严肃性和实际意义,最终导致科研经费的开支与课题申报时的预算不相符合,出现经费使用不当、超支使用等现象,为后续的经费核算和监督埋下了隐患。
(二)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制度的不完善
1.由于高校在科研管理体制上实行的是“课题组负责制”,这样使很多科研人员认为经费是自己争取来的,使用权在于自己,想怎么花就怎么花,可以随意支配经费,主要表现为邀请专家补贴支出过多、虚开招待费和劳务费,更有甚者将日常财务管理中不能报销的费用也纳入经费列支,挪用挤占科研经费等现象时有发生;有些科研经费的使用混淆在学校的事业费中开支,科研项目的受益与费用的负担相脱节,导致科技经费耗用不实。
2.用科研资金购置的固定资产,由于高校财务账只反映科研资产的金额,至于设备的型号、品名等在学校资产管理处反映,财务处无法知道设备的购置、利用是否合理,从而造成科研设备重复购置和利用率低下的浪费现象;虽然财务、资产管理部门对科研仪器设备、图书资料也进行了验收、登记入账,但基本上是由课题组成员自己验收、保管、使用,在课题组成员工作调动和岗位调整时,缺乏严格的资产交接手续,物随人走;而学校资产管理部门对科研资产从未进行盘盈、盘亏、报废、毁损等后续管理工作,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三)科研经费结题不结账的现象还普遍存在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科研项目,有些已经结题,但在财务账面上仍保留着余额没有结清,项目的结余经费长期挂账,特别是横向科研项目。也有高校虽然制定了财务结账制度,但并没有落实。从理论上讲,科研结余经费应该按项目主管部门的经费管理办法的规定处理;而事实上,经费提供者对项目经费管理的要求并不真正执行。科研项目的结余经费沉淀现象的普遍存在,将影响国家的有限科研投入的使用效果。
二、科研项目经费核算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剖析
目前高校执行的是事业单位的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尽管会计核算是借贷记账法,但这种财务的核算方式并不能准确地核算出科研项目的成本。大多数高校对科研项目的资金管理只局限于部分费用要素的简单归集,对科研经费的管理还停留在经费核算管理的基础上。科研管理部门批准立项后,同意将科研经费划拨至学校财务部门,再由财务部门按照资金来源的不同划分到不同的项目类别中;由于科研经费实行课题负责人制,经费到位后学校扣除管理费后,余下的经费完全由课题负责人自行支配、管理,用多少报多少,实报实销;财务部门只是在经费核算上对每一笔业务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财务审核,仅仅是对科研项目发生的部分直接费用进行核算,而对各项目所耗用学校的公用资源(如实验室、图书馆、仪器设备、水电费等)既不在各科研项目中分摊,也不对学校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再者课题负责人同时承担着几个项目,且这些项目研究存在着相关性或交叉性,日常收支完全由课题负责人自行确定,容易产生课题项目之间的经费串用,混淆科研项目成本。
另外,高校的大多数课题人员承担着教学、科研的双重任务,其工资、津贴都在高校的教育事业费中的人员经费中统一列支。每月发放的硕士研究生补助及博士研究生补助、博士后工资也均在事业费中列支,科研经费只负担那些比例不小的加班费、劳务费。而财务人员不会了解科研项目的各类支出比例是否按照整个项目的预算支出执行,也无法对经费使用的正确性进行事中、事后控制,这样对科研经费管理的审计、监督,基本上是失真的。
大多数高校的科研项目在财务管理上没有形成单独的成本核算的管理方式。财务部门只核算科研课题组发生的部分直接费用追溯到具体的项目,而将共享的学校成本没有以科学的方式分摊归属到科研项目的间接成本,其结果是从高校事业费中支出,使得高校每年的事业经费基本无结余或超支,而科研经费则结余较大,这样并未真正反映科研项目的实际成本。因此,有必要建立一种新型的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体系。
三、加强高等院校科研项目财务管理的对策和措施研究
随着高校科研工作的迅速发展,筹措的科研经费来源的多元化,科研经费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才能科学、规范地管理科研经费,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能。这已是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内容之一,这也将是今后加强高校科研项目财务管理的趋势。因此,应实行科研项目经费的成本核算方法,完善科研经费财务管理体制,使有限的科研经费获得最大最佳的使用效益,以达到研究科研项目的实际成本及科研管理的信息质量的目的,来提升高等院校科研项目的管理水平。
(一)完善科研项目的预算管理,提高预算编制的可操作性
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已被纳入国库集中支付的范畴,即列入国库集中支付的一切支出都必须严格依据预算才能支付。这样,预算的编制和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科研项目的预算编制应本着实事求是、勤俭节约的原则,合理地制定项目的支出预算,明确经费来源和经费开支计划。项目预算应包括经费收入的预算和经费支出的预算以及审核、调整、执行、分析与评价几个方面。财务部门应参与项目支出预算的编制,使得预算既适应科研工作的需要,也符合财务的各项规章制度,增加预算的可操作性。科研管理部门应与项目负责人进行良好的沟通,就科研项目的投入与产出效益进行分析与预测,避免科研预算不符合财力,以保证科研项目和资助项目的质量;同时也应增加对支出预算计划的管理,将审批后的支出预算计划纳入合同管理中,为财务部门进行成本核算提供执行依据。财务部门则配备专职或兼职人员从立项申报开始,进行收集、归类、整理和分析,指导项目预算编制,审查项目的预算执行情况,将有问题的信息及时反馈给项目负责人,使其能及时调整方向,保证科研资金的合理使用。项目负责人要按规定编制经费的预算,积极配合管理,开支要严格按预算执行,对科研经费使用的真实性、有效性承担经济与法律责任。各部门和项目负责人要各负其责,密切配合,通过经费管理来完善科研项目的管理工作。
(二)建立以成本为界定的科研经费成本管理的模式
1.成本的界定。现行企业会计制度规定:成本可划分为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直接成本是指能够容易和准确地归属到成本对象的成本;间接成本是指不能容易或准确地归属于成本对象的成本,无法按某一特定标准直接归属有关对象的成本。从会计核算方式看,凡是直接成本必须根据原始凭证直接计入直接成本对象;凡是间接成本则要先计入间接成本对象,再选择合理的分配标准分配给相关的直接成本对象。
就高校科研成本的构成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科研成本的会计本质是通过货币计量而对特定会计对象――科研项目。只有当其科研收入足以补偿科研成本时,才能维持科研活动所需的人、财、物资源。如何划分科研项目的成本呢?我国政府在《关于国家科研计划实施课题制管理规定》文件中规定科研项目的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直接费用是指课题研究过程中耗用的可以直接计入课题成本的费用”,“间接费用是指依托单位为组织和支持课题研究而发生的难以直接计入课题成本的各项费用。”由此可见,科研项目的直接成本包括:人员费、设备费及其他研究经费等。间接成本包括:支付依托单位课题服务的人员费用和其他行政管理支出、现有仪器设备和房屋的使用费或折旧费等。
2、建立科研经费成本核算的研究方法。确定科研成本的合理界定后,直接成本中的人员费应当纳入科研项目的经费预算中,将科研人员以及其科研管理人员的工资、研究生的劳务费等从科研经费中列支,冲减高校事业经费的人员费用支出;对于间接成本,也应在项目预算中按性质和用途分门别类地列示支出,并对其经费来源和开支编制详细类别说明。间接成本是指利用学校提供的共享资源消耗的费用,如使用实验室、仪器设备、实验耗材、水电费等,这部分费用可通过仪器设备占用工时、水电费的测算分摊等办法进行核算,从科研经费中提出,增加高校的专用基金及冲减水电费支出;计划管理费用是学校管理科研项目及科研经费而支出的费用,这部分费用可根据学校管理的实际情况,制定一定的提取比例计入科研项目的间接成本,增加高校的专用基金;为了能真实反映科研成本,搞好科研项目的成本核算,对在用的仪器设备等应当计提折旧或使用费。折旧率由主管部门参考本行业审定,折旧方法可以用年限折旧法、工作量法或其它的方法。这样有助于有效地使用仪器、设备,才能合理地计算科研项目成本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确保科研经费专款专用,使有限的科研项目经费取得最大最佳效益。
(三)建立和形成一套支持科研经费成本核算的网络信息系统
科研项目有效的财务信息共享平台,是以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为主管,资产管理部门、各学院及项目负责人参与的财务信息管理系统。根据高校各自的具体情况,在课题立项后,建立科研项目经费的信息数据库,如项目经费的拨款、预算情况、项目的用款进度、节余情况等,做到实时、动态查询、统计,实现信息共享。这样使项目负责人可随时了解该项目经费的预算及经费使用情况等,有利于项目负责人合理控制项目进度;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也可以对科研项目进行多层次的分析和管理,实现了科研经费由事后控制转化为事中控制。同时通过该信息平台,各职能部门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达到管理环节的相互协调、相互依托、相互渗透,有效地解决科研经费管理各环节部门衔接不够、沟通不畅以及数据不及时准确等问题。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科研项目经费使用是否合理,科研经费管理是否科学与完善,直接影响到高校的科研水平,影响到高校科研事业的发展。以科研带动教学,科研引导产业,科技服务社会将成为未来高校发展的趋势。高校上下应当充分认识到管好、用好科研经费对增强高校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大意义。因此,科研经费管理需要各职能部门乃至科研人员密切配合,在经费管理过程中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建立内控制度,加强经费成本核算,完善科研管理体制,开展审计监督,真正做到“投而有效,放而有度,行而有序,管而有法”,进一步提高科研经费的最大最佳效益。
参考文献:
1.蒋业香,李存芳.试论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科学与管理,2007(4)
2.李红宇.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有效性探究.财会通讯・综合,2009(1)
篇9
一、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内在要求――预算管理
科研项目经费预算根据项目研究目标和任务编制,具有一定的刚性和权威性,一经确定原则上不得随意调整。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不仅是科研项目管理的自身需要,也是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内在要求,其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明确和细化科研工作目标和任务
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的起点是编制经费预算。编制科学合理的科研项目经费预算,需要将科研项目的总体目标和总任务分解、落实到各个研究阶段,明确项目研究周期内各个时期的具体研究目标和任务,以及实现目标所必需的实施途径和应采取的措施,并据此确定各个时期的费用开支项目和数额。通过预算编制,不仅更加清晰地反映科研项目实施的整体框架,而且也明确和细化了项目研究进程、各阶段应完成的研究任务以及预期发生的费用支出,确保研究计划目标明确,研究进度与经费支出相互对接,通过经费支出反映项目研究进程,敦促阶段性目标的实现,最终促成总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整体规划经费支出依据和标准
科研项目经费预算将科研计划与经费管理相融合,根据项目研究需要测算完成阶段性目标和总目标所需的各个支出项目,整体规划经费支出范围和标准,明确项目研究周期内各个阶段的经费支出细目及所需经费额度,并据此作为经费支出依据和标准,按照项目研究进度实施经费预算,使得项目研究过程中的各项费用支出有据可依,确保科研人员按计划、按规定使用项目经费。
(三)动态控制项目研究进程
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通过对项目各个阶段的经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计量、对比,及时提供经费支出实际偏离预算的差异数额,通过经费使用进度了解项目研究进度,掌握项目研究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的偏差,分析原因并据此进行及时纠偏,实时调整项目研究方案,动态控制研究进程。通过经费预算执行情况动态监控与分析,实现对科研项目的实时、动态管理,促使各个阶段的工作符合实现项目总体目标的需要。
(四)有效考评项目绩效
科学合理的科研项目经费预算既是经费支出和控制项目研究进程的依据,也是对项目绩效进行考评的主要依据与重要标准。项目绩效考评包括过程性考评和终结性考评,过程性考评是项目实施过程中对阶段性目标和任务完成情况的考核与评价,终结性考评则是项目终结时对总目标与总任务完成情况的考核与评价。考评项目绩效时,将取得的科研成果数量、水平以及产出的社会经济效益与经费预算执行情况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评估,依据评估结果奖优罚劣,促进科研项目经费合理、规范、有效使用,推进项目总体目标保质保量按时完成。
二、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现状
(一)预算准确性差
当前,科研项目经费预算主要由科研人员编制,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管理部门极少参与预算编制工作。科研人员普遍缺乏对预算重要性和严肃性的认识,预算编制意识淡薄,预算编制常识匮乏,经费测算缺乏科学依据,往往仅凭经验估算或随意拼凑数字,经费支出预算与项目研究内容及进程脱节,经费预算严重脱离项目研究实际,预算编制不规范,经费支出结构安排不合理,预算准确性较差。
(二)预算执行不严
许多高校缺乏预算管理意识,经费预算流于形式,中途预算调整不向项目下达部门申请核批,经费报销不以项目立项时批复的预算为依据,不按照预算支出结构和额度使用经费,部分项目负责人用个人、家庭乃至他人的消费发票(如餐费、车票、汽油费、过路费、电话费等)套取科研项目经费,用学生的名义冒领劳务费,经费预算编制与执行出现两张皮,经费实际支出严重脱离批准的预算支出范围和标准,预算执行缺乏刚性。
(三)预算监控不力
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管理部门缺乏对科研项目经费进行监管的意识和意愿,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往往以“宽”相待,日常报销审批不以经费预算为依据,除明显违规外,一般都给予报销,致使部分经费用于非原预算所列开支范围。此外,财务管理部门对科研项目经费支出数据很少进行定期收集和整理,平时无法知晓预算执行过程中各项支出是否偏离预算以及偏离是否属于正常,直至项目结题时才发现经费支出范围及额度与经费预算相距甚远。
(四)预算考评缺失
项目主管部门在组织项目结题验收时不重视经费预算执行实效,不对科研项目经费实际支出与预算是否相符进行考核,不对经费实际使用差异进行分析,没有将项目研究成果与预算执行情况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评估,缺乏科研项目经费绩效考评奖惩机制。同时,忽视科研项目经费决算,缺失结余经费处置办法,结余经费往往由项目负责人自由支配使用,经费预算形同虚设,结余经费使用与管理放任自流。
(五)内部审计乏力
高校审计部门很少对科研项目经费进行专项审计,尤其缺少对科研项目经费的结题审计,经费预决算流于形式,导致经费支出与项目研究关联不大,真正直接用于课题研究的费用甚少,编制虚假预算套取项目经费、未经批准调整预算、擅自扩大开支范围、结题不结账等违法违规行为不能得以及时发现和纠正,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使用和绩效得不到有效的审计监督。
三、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误区
(一)重项目立项,轻经费预算
项目立项数量和立项层次直接关系到高校科研工作绩效,是衡量高校科研实力和学术水平的重要依据。高校科研项目管理过程中普遍重视科研项目立项、轻视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编制经费预算更多是为了争取项目,怎么对申报有利就怎么编制经费预算,无论是项目负责人还是高校经费管理部门都没有认识到经费预算的严肃性和重要性,不仅经费预算的真实性、准确性和效益性得不到保障,而且致使预算批复后可执行性差。
(二)重经费支出,轻预算执行
经费支出与预算执行相互分离,项目负责人普遍认为经费是自己通过项目申报争取来的,只要保质保量按时完成项目研究任务,项目组就可以自行支配经费,主观上排斥学校经费管理部门对项目经费的管理和监督,项目经费预算书基本被搁置一旁,日常经费报销盲目随意,多个项目的经费混淆使用,重经费支出、轻预算执行的现象普遍存在。同时,高校科研管理部门承担科研项目管理责任,主要负责项目合同审查、项目中期检查和结项管理等工作,重点关注项目立项数量和层次;财务管理部门承担项目经费的财务管理责任,主要负责科研项目经费的财务管理、会计核算和结算报销等工作,重点关注票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对于经费支出是否符合预算允许的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基本处于无人管理状态。
(三)重项目结题,轻预算考评
项目不按时结题涉及到课题撤销、经费冻结和以后申报资格的取消,无论是高校科研管理部门还是项目负责人都高度重视项目的结题工作。但项目结题验收的重点往往放在项目任务完成情况的评审,缺少对项目经费开支差异进行分析,验收指标主要包括取得的技术成果、发表的论文、获得的专利授权、获奖以及研究成果被采纳情况等,极少结合经费预算执行情况对项目绩效进行考核评价,更没有对科研项目经费绩效进行奖惩,结题不结账成为常态。
(四)重经费额度,轻经费监管
经费额度是衡量高校科研学术水平和科技服务实力的重要依据,出于激发教师科研积极性、提升学校科研综合实力的需要,各地高校普遍存在重经费额度、轻经费监管的现象,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重心放在争取项目和经费额度上,思想上不重视科研项目经费的监督管理,对经费预算是否真实、经费是否按预算(合同)使用、预期经费效益是否达到、项目经费是否真正用于科研等情况缺乏应有的审计监督。
四、强化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的对策
(一)强化预算意识,规范预算编制
提高预算意识是强化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的基础。根据科研项目经费预算同时涉及科研领域和财务领域两方面知识的特点,加强对科研人员进行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文件的宣传教育,开展经费预算知识普及活动,提高项目负责人的经费预算意识和预算编制能力,规范经费预算编制流程,科学合理地编制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编制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的具体办法是:以项目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和技术路线为依据,将项目实施过程中所必需的费用都明确列入预算,并对各项费用的主要用途和测算依据进行详细分析,经反复讨论、调研测算、调整数据,根据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政策要求和项目研究实际需要预算各个支出项目,科学、规范地编制经费预算,提高经费预算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二)加强预算审核,把好经费预算关
把好经费预算关是强化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的前提。通过建立科研项目经费预算评审机制,对项目研究周期内各项费用组成内容及其开支标准的合理性、合法性和效用性进行评审,提高经费预算的精准性。具体办法是:成立预算工作领导小组,组建预算评审专家信息库,组织专家依据相关经费管理办法和项目任务及目标对预算的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和经济合理性进行审议和评价,找出存在的问题并督促其调整改进,不断提高预算编制质量,确保经费预算在符合经费管理相关政策要求的同时,既能满足项目研究工作实际需要,又能有效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三)增强预算执行意识,强化预算约束力
加强预算执行管理是强化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的关键。通过严格执行科研项目经费预算控制制度,切实维护预算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严格按照批复的预算支出范围使用经费,使每一项费用支出都有据可查,确保经费预算执行与批准的预算支出范围和经费额度保持一致,增强预算执行的刚性,强化预算约束力。具体办法是:经费报销审批严格以经费预算为依据,定期对科研项目经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计量、对比,及时提供实际偏离预算的差异数额,实时监控预算执行情况,确保经费支出的计划性和合理性。对超预算使用的科研项目经费,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及时提醒项目负责人进行原因分析,因正常偏离确需调整项目预算的,协助项目负责人按规定程序向项目下达部门申请预算调整;对于非正常偏离的项目,要求项目负责人采取措施适当调整项目支出,及时改进经费使用状况,提高预算执行率,尽量使项目研究工作符合项目研究目标的需要。
(四)建立预算考评机制,发挥预算管理作用
开展预算考评是强化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的推力。通过建立预算考评机制,对预算执行结果及其项目研究成果进行客观的考察和评价,按其优劣给予奖惩,一方面强化预算执行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增强预算对项目研究的指导作用,在合法、合理、有效使用科研项目经费的同时,确保项目研究进度和研究质量。具体办法是:以经费预算为基础,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监管,加强预算执行分析,考评预算完成情况,分析经费使用差异,建立奖惩激励机制,促使项目负责人努力按照预算要求完成项目研究任务,顺利实现项目研究目标。同时,规范结余经费管理,制定结余经费处置办法,明确规定结余经费的归属和用途,规范结余经费支出,避免经费管理盲区,有效发挥预算管理作用,提高经费绩效。
(五)树立审计监督意识,加大经费审计力度
实施审计监督是强化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的保障。通过加强对科研项目经费的审计监督,促进预算执行力的提高,确保科研项目经费有计划地合理、合规、有效使用,增强预算管理实效。具体办法是:项目主管部门加大对科研项目经费进行立项与结题审计,重点抓好预算编制和决算审计,强化经费预决算管理,努力提升预算管理水平,确保经费使用效益;高校则要转变理念,将科研项目经费纳入内部审计范围,审计部门全程介入预算编制与执行过程,强化项目经费的结题审计和效益分析,对重大科研项目或经费数额较大的项目实施跟踪审计,充分发挥内审监督作用。Z
篇10
一、企业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中的常见问题
(一)科研经费预算不合理
在对科研经费进行编制时,由于没有编制科研经费预算的一套完整管理体系,导致预算当中问题较多,预算结果不合理,时常出现支出与预算具有差异的情况,另外,某些项目还出现预算计划被决算代替的情况,导致项目完成之后的数额与预算之间的数据存在较大的差异,并且由于没有对预算支出的结构进行合理的规划,还会出现任意调整预算的支出结构的现象。
(二)研发项目的立项管理薄弱
科研者在研发过程中并没有按照实际要求展开工作,立项管理较为薄弱,科研项目管理办法不健全,对立项管理意识淡薄,缺少相应的激励与考核制度。由于项目缺少专业技术人员,导致财务部门在科研经费上不能准确进行核算。由于企业对立项管理没有进行有效的管理,造成企业科研出现经费大量流失,管理不完善,设备使用率低下的情况。
(三)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在企业科研实际工作中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手段相对落后,部门与部门之间没有过多的沟通与配合,未能结合实际需求细化、完善管理制度,没有及时做到共同合作,造成经费使用和管理混乱。近年来,我国虽然加强了对经费管理制度的调整,但是没有结合实际情况,过于笼统,缺乏自主灵活性,导致可操作性欠佳,可用性不大,执行力度不强,从而造成科研项目在实际工作中得不到有效的应用。
(四)企业研发项目缺乏有效的过程监控
当前,在科研项目实践中,一般情况下企业研发项目的过程监控是由企业的相关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实行。但是,由于相关管理部门缺乏对研发部门的制约和控制,从而使得相关管理部门对研发项目的监控过程无法得到研发部门以及研发人员的支持与配合,导致整个研发项目部门的监控过程只限于表面上的形式而已,并没有真正的贯彻落实。
二.企业科研项目中财务核算中的常见问题
(一)科研项目经费核算体系不规范
由于企业对经费核算体系没有全面的认知,企业科研部门对经费的管理制度研究不透彻,认识不足,导致在科研经费核算中漏洞颇多,简单的核算也变得较为复杂化。如此一来,财务部门根本无法正常跟进科研项目,也无法界定经费的支出,只需要提供凭证,即可办理报销。因此,经费使用范围扩大化,造成超标超范围的支出,资金使用效益整体拉低。
(二)研发经费的范围难以界定
由于部门之前缺少沟通性,企业研发部门人员与财务人员对研发经费的范围认识还不够全面,财务人员的认识对研发经费开支上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按照相关规定进行细致的操作。另外,企业科研经费管理缺乏规范性,统一性,导致企业科研人员没有参考标准。
(三)企业领导对科研项目财务核算不重视
企业上层领导没有重视其相关问题,目前,从我国趋势来看,研发已成为企业的主体,但是还有很多领导不了解其重要性。部门之间严重缺乏沟通性,相关工作人员在申请经费时,研发部门认为申请经费统计是财务部的事,而财务部只看依据凭证进行核算,研发部没有在相关系统中进行准确核算,又说是研发部门的事。这样一来两者之间不协调,导致经费统计难以实行。
三、企业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以及财务核算的对策与措施
(一)财务核算方面的改进
第一,完善企业研发项目经费核算的管理制度,更好地认识科研经费的概念,使科研经费得到科学合理的统计与核算。由于科研项目的特殊性,使得其与其他生产项目具有差异性。因此,需要明确科研项目发生的费用,并对其进行正确的核算。促进企业科研项目的展开,推动企业进一步发展。
第二,为进一步改进科研核算方法,需要合理有效地加强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宣传力度,不断提升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与相关部门及时进行沟通,了解其部门对科研经费支出的范围以及核算的实际情况,做出合理完善的核算方法,使其能单独完成相关工作内容。
第三,为加强科研部门与财务部门之间的沟通,科研部门在科研工作上所产生的所有费用,最终都要体现在一张原始凭证上。然而,财务部门不懂专业知识,只有依靠科研部门提供的凭证进行归类入账。如果科研部门提供的数据或凭证不准确,就会使得财务部门研发经费核算不准确,无法正确入账。因此,科研部门与财务部门对接的环节至关重要,不仅要规范,还要能协调运作,让两个部门减少信息沟通的障碍。
第四,企业对研发经费的核算,必须符合财政部、当地财政部门的规定。首先,企业应当明确研发费用的开支范围和标准,严格审批程序,并按照研发项目或者承担研发任务的单位,设立台账归集核算研发费用。其次,对技术要求高、投资数额大、单个企业难以独立承担的研发项目,或者研发力量集中在集团公司、由其统筹管理集团研发活动的,企业可以在所属全资及控股企业范围内集中使用研发费用。再次,企业可以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根据研发计划及资金需求,提前安排资金,确保研发资金的需要。最后,企业应当在年度财务会计报告中,按规定披露研发费用相关财务信息,包括研发费用支出规模及其占销售收入的比例,集中收付研发费用情况等。根据以上规定,进一步加强企业对研发经费的正确核算。
(二)科研经费管理的改进
第一,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做好项目预算编制工作,并详细安排各项项目费用的支出,确保经费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对于科学技术研究人员应详细报销设备,并罗列出不同设备的型号、数量、种类,所需材料等,最后再经过采购部门以及财务部门相互合作,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费用预算。
第二,在编制过程中,需要提供科研项目的内容、周期、参与人员以及科研项目所要用到的相关设备、经费预算等,为企业科研项目提供更好的经费预算依据,保证科研项目启动后产生的一系列费用,能正确预算。
第三,企业实施科研项目时,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如要享受税前扣除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必须符合国税总局《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管理办法(试行)》规定以及当地财税部门的有关规定,税前扣除是一项税收优惠政策,其目的在于鼓励企业开展研究开发活动,规范企业研究开发行为以及有关税收优惠政策的执行;高新企业必需符合科技部财政部国税总局《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规定,可依照《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实施细则》等有关规定,申请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否则无法享受税收优惠政策,从而促使企业加强科研经费的管理。
第四,在进行科研项目时,如果科研经费预算做出重大的调整,企业相关人员需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向科研管理部门提交汇报。完善相关制度,让科研工作人员明确经费管理中的责任权利。企业相关人员凡是涉及到资金管理、资金核算等方面的问题,都应当积极处理各方面的问题,使其得到沟通和协调。另外,对科研项目经费的合理使用情况进行有效的检查与监督,避免浪费情况的出现。这样一来,上级部门既可以及时了解科研项目的进展情况,又能进一步的在检查监督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结束语
在企业研发管理中,科研项目管理与财务核算管理是企业最重要的一个内容,在实际科研工作中存在着许多问题,针对此问题,提出相应的措施与对策。企业应当加强团队意识,强化各职能部门对科研项目经费支出预算、成本核算以及经费结算的管理起到监督作用,使科研项目能更进一步规范化,为企业科研工作顺利展开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李萍.企业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及财务核算若干问题探讨[J].商场现代化,2012,(34):152-152.
篇11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2.049
1加强科技开发经费预算管理
1.1建立科技开发经费预算管理制度
科技开发经费预算管理制度是集团公司预算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已经批准立项的科技开发项目的经费预算进行管理的制度。总体而言,科技开发项目经费预算应当包括预算编制依据、预算编制程序、预算的审批、预算的执行和调整等内容。
1.2科技开发经费预算的具体内容
科技开发经费预算应当分项目编制,按年度汇总编制年度总预算。各项目经费预算的一般内容包括:基建预算、设备预算和经费预算。
1.2.1项目基建预算
项目基建支出不是每一个科研项目都需要投入,只是在需要对涉及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的核心技术进行深入持久地研究,需要建立专门的研究开发平台时,才会涉及科研基本建设投入,这种投入属于科研的基础性投入。项目基建预算的编制应按集团公司资本性支出预算编制的要求进行编制。
1.2.2项目设备预算
多数科技开发项目都会涉及科研设备投入,对科研设备投入,要注意区分哪些属于资本性支出,哪些属于收益性支出。对于科研设备支出,不符合科研专用设备条件的,应作为资本性支出处理,按集团公司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购置管理的程序报批。对于符合科研专用设备条件的,不论金额大小,应作为收益性支出处理,将其计入当年的科技开发费用。这里的关键是怎样正确区分科研专用设备和非科研专用设备,本人认为科研专用设备应当同时具备这样的特征:一是所需购置的设备是进行这项科研活动必需的关键设备,离开这些关键设备,该项科研活动无法开展,二是在所实施的科研项目未开发成功以前,这些设备没有通用性,不能用于现有的生产工艺流程。对同时符合以上两个特征的科研设备支出,应在科技开发经费中列支。
1.2.3项目经费预算
所有科技开发项目都会涉及科研经费投入,离开科研经费,无法开展科研活动。因此,在科技研发活动开展以前,应当对每个项目的科研经费作出详细的预算。根据财政部有关规定,科研经费预算一般应当包括:
(1)限额以下专项设备费。反映实施项目过程中发生的不构成固定资产的专项设备的购置费用。
(2)研发机构经费。反映研发机构实施项目过程中发生的与科研活动有关费用。包括:
①人员经费。反映与科研人员有关的各项费用。包括:研发人员工资、福利费、办公费、差旅费、培训费、劳动保护费等费用;
②设备仪器使用费。反映科研设备仪器使用情况的费用。包括:固定资产折旧、修理费、测试仪器摊销费。
(3)设计实验费。反映科研产品设计和试验开展情况的费用。包括:新产品设计费、技术工艺规程制定费、设备调整费、中间试验费、新产品试制试验失败费。
(4)外协费用。反映需要通过外部科研单位参与科研项目的费用支出情况。一般根据外协合同确定的费用数额,在外协合同履行后支付。
(5)其他支出。反映不能纳入以上支出项目的科研经费支出。
(6)处理试验物料收入。科研试验过程中或多或少都要消耗一些原料、材料、产品、半成品等物料,这些物料在试验活动结束后仍有一定的价值,处理些物料产生的收入应当作为科研经费支出的减项,在科研经费预算中单独反映。
1.3编制科技开发经费预算的依据
编制科技开发经费预算的依据包括项目立项批文、基建预算标准、设备、物资购置价格和相关费用开支标准。
1.4编制科技开发经费预算的程序
项目承担单位编制――科研主管部门审核――上级财务部门审核――科研主管领导审核――集团公司董事会决议确认。
(1)项目承担单位编制预算。科技开发经费预算应由项目承担单位根据编制项目预算的依据详细编制。项目承担单位在提交预算的同时应当对所编制的预算进行说明,以便于主管部门在审核时确认项目预算编制的真实性和合理性。
(2)科研主管部门审核预算。主管部门审核预算的依据与项目承担单位编制项目预算的依据一般情况下应当是一致的,除非项目承担单位在编制项目预算时所采用的标准是不恰当的。如果出现这种情况,主管部门有权责令项目承担单位修改或重新编制项目预算。主管部门审核预算,应坚持原则,实事求是,以保证预算的真实性和合理性。主管部门审核预算,应当分项进行,并逐项提出审核意见,对预算编制依据、预算修改等情况作重点说明。
(3)上级财务部门审核预算。上级财务部门应从科研经费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角度对各项目科研经费进行审核,提出审核意见,供决策参考。
(4)科研主管领导审核。在科研主管部门和上级财务部门对预算进行审核的基础上,在提交集团公司董事会决议确认预算前,集团领导班子中分管科研的领导应对科研预算进行审核。审核的主要内容:一是对主管部门和上级财务部门审核预算提出的意见进行完善,二是对重点科研项目研发活动的开展提出要求等。
(5)集团公司董事会决议确认预算。经过上述编制和审核程序的科研预算应当提交集团公司董事会议研究讨论并作出决议后,以集团公司文件的形式下达各项目承担单位执行。
1.5科技开发经费预算的执行
科技开发经费预算批准下达后,项目承担单位必须按预定的程序和时间要求开展研发活动,科技经费管理部门按规定时间筹集和支付科技经费,科研物资供应部门按规定时间采购和供应物资,科技主管部门加强项目实施情况的监控。有关各方协调配合,按规定完成各项科研项目的实施工作。
1.6科技开发经费预算的调整
对于实施时间短、可行性评价和经费预算比较准确的项目来说,一般不会出现调整科技开发经费预算的问题。但科技开发毕竟属于探索性活动,具有不确定性,不排除一些科技开发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由于研发内容、程序、设备等的改变,出现科技开发经费预算需要调整的情况。出现这种情况,项目承担单位就应向科技主管部门及时提出调整经费预算的报告,以便主管部门按规定的程序及时协调,提出调整经费预算的意见,经过审核程序。报集团公司董事会确认调整预算。
2加强科技开发经费核算管理
2.1完善科技开发经费核算管理制度
为真实、全面、准确和及时地反映科技经费的来源和支出情况,集团公司应完善科技开发经费核算管理制度。科技开发经费核算管理制度是集团公司财会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集团公司科技开发费用进行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管理的具体规范。包括科技经费拨付、支出、决算和报告的核算管理和内部控制制度。
2.2严格执行科技开发经费核算管理制度
科技开发经费核算管理的相关部门应当做到:认真执行科技经费拨付、核算和决算的内部控制制度;按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和科技开发经费核算制度的规定及时计量和确认科技经费收支情况;保证科技经费核算口径与预算口径的一致性;按时编制科技经费收支报告,真实反映科技经费收支情况;定期分析科技经费使用情况,及时发现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措施。年终,各科研项目承担单位应对各项科技开发项目的进展和完成情况、经费收支和节余情况、项目预计经济效益等情况逐项进行详细说明。
2.3科技经费拨款管理
科研预算下达后,各项目实施单位凭科技部门和财务部门签发的经费拨款申请表和已生效的科研合同到上级公司财务部门办理拨付款手续。对于科技经费拨款的管理,除第一次拨款外,第二次拨款直至决算,各科研项目承担单位应对科研经费累计使用情况进行说明。科技经费拨款说明是上级部门监督各项科研活动是否按预算正常进行,以便安排下一次拨款的重要依据。
(1)对经费支出的合法合规性说明。应当说明各项科研经费支出是否符合国家和集团公司有关科研经费管理的制度和办法,是否做到专款专用,具备无形资产确认条件开的发项目,其经费是否按规定核算,不具备无形资产确认条件研发项目经费是否按规定及时转入当期损益等。
(2)经费超支节约情况说明。应当说明经费超支节约的具体原因,如研发范围变化、研发难度变化、研发材料(专项设备)价格变化、委外研发费用变化、研发人员薪酬变化、培训费用变化等等。
(3)拨款进度情况说明。应说明拨款预算数;本项目累计至本次前已实际拨款数额,本次拨款为本项目的第几次拨款,本次申请拨款数额。本项目累计应拨款数额,累计至本次拨款占应拨款数的百分比等。
(4)科研经济效果说明。应当从经济的角度说明本项研发项目预计经济效果,通过研究或开发活动实际达到的经济效果,实际经济效果与预计经济效果的差异及其原因。
(5)科研技术效果等进行说明。应当从技术的角度说明本项研发项目预计技术效果,通过研究或开发活动实际达到的技术效果,实际技术效果与预计技术效果的差异及其原因。
2.4科技经费监督管理
各科研项目承担单位的科研主管部门和财务部门是科技经费监督管理的第一责任主体,应当按照国家财经纪律和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按照集团公司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严格监督科研经费的使用。集团公司科研主管部门、财务部门和审计部门也要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履行科研经费使用的监督职责。通过加强监督,切实防止科研经费使用中的各种违规违纪行为,包括:偏离预算使用科研经费、超过预算标准使用科研经费、将科研经费用于个人消费、与协作单位合谋转移科研经费等等。只有切实防止了科研经费使用中的各种违规违纪行为,才能做到“好钢用在刀刃上”,促进各项科研活动正常、健康的开展,顺利地完成各项科研任务。
篇12
财政科技项目经费的管理风险是指不可抗力之外的风险,是经费分配和使用中的风险。管理风险可分为检查风险和控制风险。检查风险是由于工作疏忽或、工作人员能力不胜、管理制度缺陷或监督手段落后而未能及时发现重大问题的可能性,存在于经费预算分配和使用的监督检查过程;控制风险是指经费在分配和使用中因组织机构内部控制制度缺位或失效、管理制度的自身缺陷或管理混乱,有章不循、有法不依,导致内部控制和规章制度所应有的纠错机制不存在或失效,而发生无意差错或恶意舞弊的可能性,存在于经费预算分配和使用过程。管理风险导致的结果或是立项错误,经费低效、无效投入,或是经费被挪用、侵占、浪费,项目失败或自始未执行。
2风险控制与责任机制
建立健全并严格实施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以强化责任机制,是控制管理风险的重要途径。控制风险是责任机制的功能之一。经过多年努力形成的财政科技经费管理制度体系为风险控制机制与责任机制的建立健全提供了基础。目前的问题是在现有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完善责任机制,在树立管理风险观念的基础上通过何种途径强化风险控制。
2.1 完善责任机制――财政科技项目经费管理使用中民事责任制度的引入
现行财政科技项目经费管理办法中,对科技经费管理使用中的违法违规违纪行为,行政主管部门进行责任追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一般违反规定者,由主管部门在其权限范围内进行行政处理,同时建议有关部门给予纪律处分;二是对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在这过程中涉及三个权限:行政处理权(包括限期整改、停拨经费等行政措施,以及有限的行政处分权和行政处罚权)、建议权、移送权。其中行政处理权为实体权限。这意味着对财政科技经费负有直接监管责任的主管部门,对经费管理使用中出现的违规违纪行为,只能在其权限范围内行使一定的行政处理权。
但是,科技项目(课题)采用委托制,科技项目合同属于技术开发委托合同,根据《合同法》订立,适用《合同法》的有关规定。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而在科技项目合同中,作为委托方的科技行政部门不是民事主体,在行政法律关系上其地位与其他主体并不对等。但根据《民法通则》、《行政诉讼法》和《国家赔偿法》,行政机关可以作为民事诉讼主体参加民事诉讼,承担民事侵权责任。科技行政部门为行使科技管理公共职能、落实科技计划,向社会科技项目指南,接受项目申请或投标,通过论证评审等程序遴选项目,以合同的方式组织项目实施,并对实施过程及结果进行管理、检查和监督。在这个过程中,科技行政部门作为行政主体,依法行使选择项目承担者、确定科技项目及项目经费使用的监督管理,并以合同的形式组织项目实施等行政职能;在发生科技计划实施及经费使用管理等方面的纠纷时,以委托合同的当事人参加民事诉讼,作为民事诉讼主体,与其他相关责任主体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因此与一般委托事项不同,科技项目合同的责任主体包括:主管科技计划的科技行政部门,负责科技计划管理、项目审批和研发经费的拨付,有权按照合同的要求,监督检查项目实施进展和经费使用情况,主持项目验收,并对无故未按合同约定拨付研发经费承担违约责任;项目承担单位,有权按照合同的要求,组织实施研发工作,合理使用研发经费,有责任按合同规定的内容和时间完成研发任务,接受科技行政部门及其授权或委托机构的监督和评估,并对未按规定实施研发、挪用或未按规定使用研发经费承担违约责任;受科技行政部门授权或委托的项目实施管理机构(一般为项目承担单位的主管部门或被上一级科技行政部门委托的地方科技行政部门),有权按合同的规定,在授权范围内协助委托部门监督、检查项目进展和经费使用情况,协调解决合同执行中出现的问题,组织项目验收,有责任及时反馈合同执行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并对因履行职责不力造成项目延误、停滞或失败承担相应责任。此外,设置监理单位的情况下,监理单位作为独立的一方,受科技行政部门的委托,对项目的实施情况实行中期检查或评估,其权利和义务由委托合同约定;项目研发需要外单位合作时,由项目承担单位委托合作单位并订立合作研发合同,合作内容应当是项目实施计划的一部分,合作合同从属于主合同(项目合同),合作单位成为项目责任主体的一方,有权取得并按合同使用合作经费,有责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合同任务;受委托承担项目评估及经费审计的咨询机构和审计机构(中介机构),根据委托合同行使职权,并为故意或过失违法导致虚假披露而产生的损害后果承担责任;为使科技项目的实施管理更加科学化和民主化,在项目立项和结题验收工作中引入了专家评审机制。因此在项目及经费管理中出现一个特殊的责任主体,即评审专家。评审专家包括技术专家、管理专家和财务专家,他们以其专业技能、专门的资格和行政管理部门对其资历及信用的信赖而被委以项目及预算评审的任务,其评审意见成为项目取舍的重要参考。由于评审专家以自然人的身份直接接受行政部门的委托,与委托方直接构成合同关系,其评审行为与所在的工作单位无关,在行使评审权限的同时,承担着客观、科学、公正履行职责的义务,并对自己的违法违纪行为导致的损害承担责任。上述分析可见,构成科技项目实施及经费管理使用责任机制的,是相关各责任主体的权限和职责,而各责任主体的权限和职责是通过合同的实施来实现的。各责任主体的合同关系构成相互间的民事法律关系。委托制将市场机制引入政府项目的实施管理。委托制下的科技项目及其经费的分配使用实行合同管理,具备民事活动的基本特征,将民事责任制度引入财政科技项目经费的使用管理,是必要的和可行的。
事实上,在现行科技项目管理办法及项目合同的责任条款中,已经包含一些民事责任要素,如收回拨款(即返还财产)、赔偿损失等规定。但主要还是以行政处理为主,民事经济责任的规定少且可操作性不强。为了在财政科技项目经费使用管理中引入民事责任制度,应进一步将《合同法》、《民法通则》中的相关责任条款具体化到各类科技项目管理办法及项目合同中,使之具有可操作性。
2.2 风险控制机制的建立和健全
健全的责任机制,有助于遏制“不利后果”的经常发生,从而降低科技项目经费的管理风险。但从科学管理的角度,我们更需要事前控制和过程控制,将不利后果防范于未然。这就要求建立健全风险控制机制,使财政科技项目经费的管理风险控制在科技项目的立项和实施的全过程,在工作的各个阶段形成纠错机制。
2.3 组织机构的内部控制
现代管理理论认为,错弊的防范机制包括法律法规(使其不敢)、职业道德教育(使其不愿)、内部控制(使其不能)。其中内部控制是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
管理风险产生于管理过程,而管理过程即各个组织机构的运行过程。行使项目计划、立项审批权的各级行政主管部门是一个组织机构,项目归口管理部门(主管部门即项目组织单位)是一个组织机构,项目监理及评估、审计单位是一个组织机构,我国现行科技项目管理体制要求项目承担者应当是一个组织机构(不分所有制的企业、事业单位,包括学校、科研院所),这个组织机构即通常所说的项目承担单位或依托单位。即使项目承担者“个体”色彩比较浓厚的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制度也要求有依托单位,以提供必要的项目实施保障条件,因此项目经费的实际控制者也是一个组织机构。这些组织机构既是科技项目运行的载体,也是项目及其经费管理风险的发源地。控制管理风险的关键,就在于在这些相关组织机构的内部,切实建立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通过内控制度的实行,形成一种控制机制,使组织机构的各类资产安全流动,各项工作的差错率保持在可容忍的水平,科技项目经费的分配和使用合法合规,使用效果达到合理要求,无效使用和损失虽不能杜绝,但应达到最低程度。要形成这种机制,有必要在科技项目经费的管理使用全过程,即在参与项目经费管理使用的各组织机构――立项审批部门、项目主管部门、项目承担或依托单位、项目监理及审计等机构中引入全员参与的风险控制,健全组织机构内部控制运行规范。
2.3.1树立整体风险管理观念。整体风险管理是指由决策层、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共同参与的、旨在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的过程。一个组织机构的整体风险管理目标是通过内部控制,为其业务运行(经营管理)的合法合规、资产的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的真实完整、运营效率及效益的提高、发展战略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为此,应当摒弃原有的风险管理仅是领导层的职责、内部控制局限于会计控制的观念和方法,建立整体风险管理的思维模式,将风险管理的职责落实到单位全员,将风险管理工作贯穿于业务的全过程。
2.3.2治理结构控制。组织机构的治理结构包括决策、管理、运营以及内部监督等各个层次、部门的设置和安排。合理有效的治理结构的基本要求是权责分明、各司其责、信息流畅、沟通正常而又互不干涉。
2.3.3内部机构(部门)设计及其权责分配控制。内部机构(部门)的设计以及赋予各机构的权力和责任,应当满足合理有效的治理结构的要求。对于财政科技项目经费的风险管理来说,机构(部门)设计及其权责分配基本的控制原则应当是:组织项目立项评审的部门,独立于项目审批部门;各个项目的经费预算部门,独立于项目遴选、项目合同签订及后续管理部门;项目验收部门,独立于项目审批部门。上述部门相互独立,而履行项目立项、实施及经费预算、使用情况监督职权的部门,独立于上述各部门。
2.3.4人力资源控制。财政科技项目经费管理使用的整体风险管理,组织机构的人员配备是最重要的控制环节。财政科技项目经费的各类管理风险,其实质是人的风险。人员风险是管理风险的关键控制点。用人之道,道德为先。对于人员的配备,业务水平是能否胜任岗位职责的条件,诚实、正派、责任心、使命感更是必备条件。在人力资源控制过程中,应当实施人员培训和教育计划,而体现在岗位责任制中的奖惩等激励政策更是必需的。好的人力资源政策能够有效控制因工作失误或舞弊带来的管理风险。
2.3.5不相容职务控制。组织机构内部,在岗位设置和职权分配中实行不相容职务分离,可以有效控制管理风险:业务的授权与执行相分离、业务的执行与审核监督相分离、业务的执行与相关资产的保管相分离、业务的执行与会计记录相分离、资产的保管和会计记录相分离。不相容职务分离原则在实际工作中得到普遍应用,但严格执行且持之以恒并不容易。尤其是规模较小的组织机构,为节约人手而“身兼数职”。在此情况下,采取“业务外包”可以降低管理风险,如记帐、会计外包等。
2.3.6授权审批控制。所谓授权控制是指各项业务的办理,必须由被批准和被授权人去执行。授权控制的范围包括用人之权、用钱之权和做事之权。授权控制的类型有常规授权与特别授权,其形式有书面授权(制度、备忘录、授权书、委托书等)和口头授权(当众授权)。授权审批控制的核心意义在于不得越权,越权往往为舞弊打开方便之门。
2.4 外部监督
财政科技项目经费管理使用过程的外部监督,涉及第三方风险评估、全过程信息公开、后绩效考核、信用制度建设、财政科技经费预算分配权的改革、财政科技项目经费管理的法治建设等方面的问题。
2.4.1第三方风险评估。对重大科技项目在立项审批、项目实施、项目监理等各个阶段的风险进行事前评估,旨在识别各类管理风险,及时防范、控制财政科技项目经费的管理使用风险。风险评估报告由科技项目管理行政部门委托不参与项目过程的第三方(如负责任的社会中介机构)提出,以保证评估意见的独立和公正。评估对象应当包括项目立项审批机构、项目主管部门、项目承担或依托单位、项目监理检查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项目在技术方面的创新性和可行性;项目经费预算的合理性及合规性;项目承担单位对项目经费支出的审批制度和会计核算方法的建立情况及其被全面执行的可能性。评估报告应提出关键风险点,为项目监督管理部门对项目管理风险的事前控制提供依据。
2.4.2全过程信息公开。信息公开是有效的防腐剂。科技项目全过程信息公开,旨在将科技项目置于社会监督之下。全过程信息公开包括:立项审批程序公开,专家评审意见公开,项目承担单位情况公开,项目经费预算和实际支出明细公开,项目监理检查情况公开,项目结题验收情况公开,信用情况公开,项目绩效考核公开,后绩效情况公开。社会监督有利于促进科技项目组织实施的规范化,有利于提高项目成功率,减少财政科技经费的管理风险。
2.4.3后绩效考核。绩效考核发生在项目结题验收阶段,后绩效考核则发生在项目验收之后的若干年内。二者均属于项目的后续管理,但后绩效考核更有意义。财政科技经费资助科技项目的重点,是项目的研究、开发及项目产品的试验和试制,项目验收并不意味着项目的结束。多数情况下,科技项目根据合同验收之后,进入成果转化(产业化)阶段。在项目产品寿命周期内,还伴随着产品的技术革新和升级。因此科技项目的实际执行期要长于项目的合同执行期;项目的后绩效考核,是对项目实际执行期情况的考核。通过后绩效考核,可以正确评价项目遴选、立项审批和组织实施工作,反映科技项目的成败和财政经费的使用效果;强化科研成果管理;更能够甄别项目的优劣和真伪,为日后科技项目及其经费的风险识别提供借鉴。为保持客观、公正性,后绩效考核可由科技项目管理行政部门委托不参与项目过程的第三方进行。
2.4.4信用制度建设。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信用经济。对于置身于市场经济大环境下的各类科技项目,需要一个良好的诚信环境。科技信用制度建设的目标,是不断优化科技项目管理实施环境,降低项目管理中的环境风险。科技项目实行合同管理,适用于科技项目的信用制度,其核心是项目的各个阶段、各相关方面的人员遵纪守法、执行合同的情况。具体包括:项目行政管理和主管部门人员守法廉政、履行职责情况(如是否在合同规定时间内下拨项目经费);项目承担单位和依托单位管理人员履行合同规定的权利义务情况(如是否按合同规定的预算管理使用项目经费,如实上报项目实施和经费使用情况);承担项目具体实施的科技人员诚信情况(如是否尊重科学,实事求是,如实报告项目研发和经费开支);项目监理单位工作人员廉洁清正、执行监理合同情况(如是否尽职调查、如实报告项目阶段性情况);承担科技项目审计、评估的社会中介机构专业人员的诚信度(出具审计、评估报告的真实性,是否造假或协助造假);参与项目立项、验收评审的专家的独立、公正能力(“专家风险”的高低、专家意见的可信度决定于发表评审意见的专家是否具备坚持客观公正的能力)等等。有效的信用制度必须建立在信息公开的基础上。作为科技项目实施管理全过程信息公开的一个方面,社会监督能够促进科技信用制度的建设。
2.5 经费预算分配权的改革及法治建设
2.5.1财政科技项目经费预算分配权的改革
篇13
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和开放共享。激励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广大科技人员以多种形式与企业合作。保持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率[1]。是新时期科技工作的指导方针,是科技人员和科技管理人员应尽的责任。
1 高校院所国家科技经费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科技经费预算观念不够强
目前科技人员对项目申请时的科技经费预算重视不够,多数科技人员对有关财务管理方面的知识及管理制度了解不够,对于严格执行国家各项管理规定及合理使用科技经费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科技财务管理部门对申请到的国家财政科技经费管理制度有些不够健全,国家科技经费管理部门对预算编制方法、预算标准、评估评审、执行跟踪、决算审计,以及信用授权,和预算管理的考核与评价等方面不够完善。
1.2 科技经费预算不合理
项目申请时的预算不能够真实的反映获得预期成果所必需的项目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纳入经费预算的支出条款与项目实际执行过程中的花费往往不符。导致预算失真的原因就是本来合理的预算支出条款在现阶段可能与正在执行的其他政策相矛盾。应根据课题研究开发任务的特点和实际需求,按照政策相关性和经济合理性的原则,科学、合理真实的编制课题经费预算。课题直接费用各项支出不得简单按比例编列。
1.3 科技经费开支增大、浪费较严重
随着全球物价的上涨,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科研经费的开支强度,加之项目批准经费和申请金额往往相差较大,导致科研经费实际支出和原计划的预算常常不能一致。在项目经费批准额度偏低的情况下,开支增长本来就给项目顺利实施造成一定的影响,而浪费严重对有限的项目经费更是“雪上加霜”。如有些项目在没有经过充分论证的前提下,购置了许多大型仪器设备(同一单位有重复购置),科学仪器的购置费占了科研经费开支的很高比例,这种状况造成了科研经费的很大浪费。有些项目缺少详细、准确、完整的单独成本核算体系,有些项目负责人好几个项目的经费混着支出,导致项目经费耗用不实。
1.4 科技项目管理与科技经费管理脱节,资产流失比较严重
科技人员和科技管理人员往往比较注重争取科技项目经费,而不太够注重经费的使用情况(科技管理与财务管理脱节现象严重),或将已进入学校财务账户的科研资金以各种方式转移到校外;或以与实际不符的票据报销套取现金,有的科研人员校外承接项目,资金不进入学校,却利用学校的实验室、实验设备、实验试剂等进行实验,学校得不到补偿,造成学校资产的流失。
1.5 各级管理体制内有矛盾,科技经费不能按时到位,造成该结题时突击花钱
现在我国科研项目的合同书中只规定了项目的起止日期,却没有规定经费得到位时间。许多项目经费往往是在项目开始的一年后才能到帐,钱到帐了,项目也快结题了[2]。有些项目,到了该结题验收的时间,经费还没有到位。由于我国的财务制度采用年度报销制,本有2~3年使用期限的项目经费往往会因经费延迟到帐,而只剩一年的使用期限,还有的项目,一年就要求把3年的经费用完。这就是导致许多科研机构突击花钱的重要原因。
2 新时期高校院所国家科技经费管理的对策及措施
2.1 严格执行国家科研经费管理政策,规范科研经费使用
严格执行科研经费使用的相关规定。高校应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法要求以及科研项目合同、计划任务书和预算批复,组织科研人员合理使用科研经费。对于需要调整预算的情况,应遵照《财政部 科技部关于调整国家科技计划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若干规定的通知》(财教〔2011〕434号)要求执行。不得擅自调整、变更预算和扩大科研经费开支范围。不得调整间接费用。加强项目间接费用和结存结余经费管理。
2.2 加强科技人员和科技管理人员定期的专业培训
建议国家加强对科技人员和科技管理人员长期的专业培训(如请国内外知名专家讲课等),特别是对国家科技政策、经费预算编制、财务规章编制等方面定期的学习培训(或网络答题形式),形成机制,培训合格者方可参加国家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申报。
2.3 重视科技经费管理、健全科技经费管理责任制
高校院所应明确单位科研、财务等部门及项目负责人在科技经费使用与管理中的职责和权限,健全科技经费管理责任制。单位科技部门负责科技项目管理和合同管理,财务部门做好科技经费管理的有关工作。单位财务部门负责科技经费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指导项目负责人编制项目经费预算,审查项目决算,监督、指导项目负责人按合同约定及有关财经法规规定使用经费(建议有关单位成立科研财务管理部门,专门负责国家财政科技经费和其它科技经费的监督、审核、管理)。
2.4 增加科研人员的劳务补贴,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2008年以前,我国总的科研经费在世界上排第六,2008年之后,我国的科研经费总额已经上升到世界第四的位置,但是,人均科研经费还不到发达国家的1/10,这显然不利于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3]。
有些项目每年的中期检查、进展考察、总结会等都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况且有些科研成果不是短期就能研出的,为何不能把不该花的钱用于科学研究人员的补贴上呢?我们比较优秀的学生基本都出国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内研究条件、研究人员待遇低,现在的科研经费主要用于科学实验研究、实验室建设、而没有人才投入,我们很多仪器设备的水平某些都可以和国际接轨了,为什么研究水平就是上不去?这主要还是人的问题,人是最核心的要素。[6]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要加快人才资源开发”。如果能做到增加这部分经费的比例,按照科研项目投入时间从科研经费支付一定的劳务补贴,体现对科研人员投入价值的承认,对于吸引人才将会有利。对于提高我国整体科技水平也是有利的。
2.5 探索建立国家科研经费统筹管理制度
我国财政科技经费配置分散。科技宏观管理各自为政,科技经费分配部门过多、计划项目林立,科技部、发改委、国家自然基金委、教育部、各省、市科技部门都有各自的科技计划,导致科技经费条块分割、重复分散,整体使用效率不高。探索建立国家科研经费统筹管理制度。合理设置国家各部委的科研经费的管理权限,将政府科研经费支出职责归并到几个部委内,加强对重大科技计划实施和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统筹,强化国家对科技经费使用的总体部署和宏观管理[4]。
2.6 应提高基础研究经费占科研经费支出比重
我国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经费支出配置不够均衡,基础研究经费仅占总支出的4.6%。政府科研经费主要用于支持市场机制不能有效解决的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社会公益性技术、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等公共科技活动,建立适合基础研究特点的长期稳定资助模式,引导企业和全社会加大相关科技投入,破解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经费支出结构失衡难题。
2.7 强化课题承担单位和课题合作单位的职责
课题承担单位是课题经费和管理的责任主体,应当建立健全经费管理制度,完善内部控制和监督制约机制,严格课题预算调整审批程序,按时提出财务验收申请,配合做好财务审计、财务验收等工作,及时按规定办理财务结账手续,并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障科研、财务、行政等管理部门对课题实施的全面支撑,积极推动本单位现有仪器设备等科研条件对课题的开放共享[3]。
总之高校院所国家财政科技经费,应发挥国家财政的作用,应提高国家在世界上的科技竞争力,使之在世界科技进步的行列中,占有一席之地。应积极发挥我国科技人员、科技管理人员和科技财务管理人员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政府工作报告[N].光明日报,201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