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电力发展史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电力发展史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电力发展史

篇1

电气工程(Electrical Engineering)是现代科技领域核心学科之一,传统的电气工程定义为用于创造产生电气与电子系统的有关学科的总和。21世纪的电气工程概念已经远远超出这一范畴,如今电气工程涵盖了几乎所有与电子、光子有关的工程行为。电气工程的发展程度直接体现了国家的科技进步水平,因此,电气工程的教育和科研在发达国家大学中始终占据重要地位。

1.1 电磁学理论的建立及通讯技术的发展

大自然中的雷电使人类对电有了最早、最朴素的认识,天然磁石吸铁是人类对磁现象的最早观察,然而,人类对电磁现象的研究始于16世纪的英国,1663年德国科学家盖利克发明了摩擦起电的仪器,1729年英国科学家发现电荷可以通过金属传导等等,这是人类对电的早期实验,之后又出现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发现与发明。

(1)库仑定律。1785年法国物理学家库仑通过扭秤测量静电力和磁力总结出:两个电荷之间的作用力与它们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与它们所带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这就是著名的库仑定律。这一发现的历史意义在于它标志着人类对电磁现象的研究从定性阶段进入了定量阶段。

(2)“伏打电池”。1799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伏特经过反复实验发现把任何潮湿物体放到两个不同金属之间都会产生电流,一年后伏特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电池,自此人类对电的研究由静电扩大到了动电,开辟了电学研究的新领域。

1.2 电工技术的初期发展

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三次工业革命,对人类的进步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第一次工业革命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以瓦特发明的蒸汽机为标志,以机械化为特征,中心在英国;第二次工业革命从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中叶,以工业生产电气化为主要标志,其成果是电力、钢铁、化工“三大技术”与汽车、飞机和无线电通信“三大文明”,其中心在美国和德国;第三次工业革命从20世纪中叶到21世纪初,以社会生产、生活信息化为特点,又叫新技术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就是从电工技术初创和应用开始的。

(1)直流发电机的诞生。1831年英国企业家研制出了史上第一台发电机――蒸汽动力永磁发电机;1832年法国科学家匹克斯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直流发动机;1866年西门子发明了自激式励磁直流发电机;1870年格拉姆发明了实用自激直流发电机,结构可靠,电流稳定,输出功率大,被各国广泛采用作为照明灯电源。

(2)远距离输电和电力工业技术体系的初步建立。1875年法国巴黎火车站建成世界上最早的一座火力发电厂。爱迪生不仅发明了灯泡,他还在1882年建立了美国第一家直流发电厂,装有6台直流发电机,通过电缆输送照明用电,不过当时的最大输送距离只有1.6km。之后爱迪生还建立了一座水电站,形成了电力工业体系的雏形。

1.3 电工理论的建立

(1)电路理论的建立。关于电路的早期研究有:1778年伏特提出了电容的概念,给出了导体上储存电荷的计算方法Q=CU;1826年欧姆发表了欧姆定律;1831年法拉第提出了电磁感应定律;1832年亨利提出了磁通量计算公式。

1845年德国物理学家基尔霍夫提出了关于任意电路中电流、电压关系的基本定律:电流定律(任意时刻电路中任何一个节点的各条支路电流的代数和为零);电压定律(任何时刻电路中任意一个闭合回路的各元件电压的代数和为零)。这两个定律发展了欧姆定律,奠定了电路系统分析的基础。

(2)电网络理论的建立。通信技术的兴起推动了电网络理论的发展。1924年,福斯特给出了电感和电容二端网络的电抗定理,建立了由给定频率特性设计电路的电网络理论。

1945年美国科学家伯德总结出了分析线性电路和控制系统的频域分析方法。1953年梅森创建了采用信号流图分析复杂回馈系统的方法,并被广泛应用。20世纪50年代美国科学家达默制成了第一批集成电路,从此电路理论中增加了对含源器件的电路分析和综合。20世纪70年代在L.O.Chua等科学家的努力下,器件建模理论逐渐日趋完善。20世纪中期计算机的出现使电网络的计算机辅助分析和设计成为电路理论研究中的基本手段。

2 电气学科的形成与发展

按我国高等教育学科划分,电气信息学科类属工学门类(门类编号08),其下设五个一级学科:电气工程(一级学科编号0808)、电子科学与技术(0809)、信息与通信工程(0810)、控制科学与工程(0811)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0812)。这五个学科有着相同的学科基础,都是研究电磁现象及其应用的基础学科与技术工程的综合,电能的突出优点在于:它既是易于传输的工业动力,又是非常可靠的信息载体。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都是从电类专业派生出来的弱电学科,在19世纪末电工科学技术已形成了电力与电信两大分支。

国外发达国家电气工程学科的发展呈现以下趋势:

(1)在学科中融入大量信息技术知识。在全球信息化的当今,信息技术以指数速度进步,它曾对电气工程学科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还将为电气工程领域的技术创新提供工具与技术支持,对电气学科的发展产生了决定性作用。国外发达国家的著名大学(如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大都把电气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工程放在同一学院,以利于在电气工程学科中融入大量的信息技术知识。

(2)与其他学科不断交叉融合,拓展了研究领域,大量的研究都是在跨学科领域开展的。

(3)与企业联系密切,科技成果转换能力强,引领产业技术更新。

3 电气技术的发展趋势

与电气工程学科相关的产业主要有电力工业、电气装备制造业以及几乎所有使用电力的行业,电气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也主要集中在这些行业。

3.1 可再生能源技术

1995年全球可再生能源仅占一次能源的18%,预测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要占一次能源的22%,21世纪,光伏技术、风电技术、生物质发电技术等得到了快速发展。下面着重介绍人类的未来能源――氢能。科学家们一直致力于研究把氢能作为人类未来的能源,氢能有其他能源无与伦比的优势:

(1)清洁。其反应后的生成物为水和氮化氢,对环境没有污染。

(2)储量丰富。地球上的海水所含的氢用来发电就够人类用数亿年。

(3)热值高。单位重量的发热量叫热值,氢的热值是汽油的3倍,煤炭的4倍。现在世界上很多国家正在斥巨资研究这一能源,但目前还处在实验室阶段,距工业应用还有一段距离。

3.2 输电信技术

超导技术在电气工程中的广泛应用已成为发展趋势。

(1)超导储能系统。将电能转换为电磁能,利用超导线圈储存起来。超导储能系统是除电池储能系统之外的又一储能系统,其使用将提高电网的安全性。

(2)超导故障限流器。利用超导体超导与正常状态的转变特性,快速限制电力系统故障短路电流,保障电网安全。

(3)超导大容量电缆。可大大降低输电过程中的电耗,提高能源效率。

篇2

电力系统的飞速发展对继电保护技术不断提出新的要求,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又为继电保护技术的发展不断地注入了新的活力,我国的继电保护技术在60余年的时间里完成了发展的4个历史阶段。

建国后,我国继电保护学科、继电保护设计、继电器制造工业和继电保护技术队伍从无到有,在大约10年的时间里走过了先进国家半个世纪走过的道路。50年代,我国工程技术人员创造性的吸收、消化,掌握了国外先进的继电保护性能和运行技术,建成了一只具有深厚继电保护理论造诣和丰富运行经验的继电保护技术队伍,对全国继电保护技术队伍的建立和成长起了指导作用。在60年代中期我国已建成了继电保护研究、设计、制造、运行和教学的完整体系,这是机电式继电保护繁荣的年代,为我国继电保护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自50年代末,晶体管继电保护技术已开始研究,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是晶体管继电保护技术蓬勃发展和广泛应用的时代。尤其是天津大学与南京电力自动化设备厂合作研究的50KV晶体管方向高频闭锁距离保护,运行于葛洲坝500KV线路上,结束了500KV线路保护完全依靠从外国进口的历史。

我国从70年代末期即已开始了计算机继电保护技术的研究。华中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天津大学、华北电力学院以及南京电力自动化研究院等都开始相继研制了不同原理、不同型式的微机保护装置。1984年原华北电力学院研制的输电线路微机保护装置首先通过鉴定,并在系统中获得应用,揭开了我国继电保护发展史上新的一页,为微机保护技术的推广开辟了道路。在主设备保护方面,东南大学和华中理工大学研制的发电机失磁保护、发电机保护和发电机变压器组保护也相继于1989年、1994年通过鉴定,投入运行。南京电力自动化研究院研制的微机线路保护装置也于1991年通过鉴定。天津大学与南京电力自动化设备厂合作研制的微机相电压补偿式方向高频保护、西安交通大学与许昌继电器厂合作研制的正序故障分量方向高频保护也相继于1993年和1996年通过鉴定。至此,不同原理、不同机型的微机线路和主设备保护各具特色,为电力系统提供了一批新一代性能优良、功能齐全、工作可靠的继电保护装置。

随着微机保护装置的研究,在微机保护软件、算法等方面也取得了很多理论成果。可以说,从90年代开始我国继电保护技术已进入了微机保护的时代。

二、继电保护的未来发展

继电保护技术未来发展趋势是向计算机化,网络化,智能化,保护、控制、测量和数据通信一体化发展。

(一)计算机化

随着计算机硬件的迅猛发展,微机保护硬件也在不断地发展。原华北电力学院研制的微机线路保护硬件从8位单CPU结构的微机保护开始,不到五年时间就发展到多CPU结构,后又发展到总线不出模块的大模块结构,性能大大提高,得到了广泛应用。华中理工大学研制的微机保护也是从8位CPU开始,发展到工控机核心部分为基础的32位微机保护。

1988年,天津大学已开始研制以32位数字信号处理器为基础的保护、控制、测量一体化微机装置。因为32位微机芯片具有很高的集成度,很高的工作频率和计算速度,很大的寻址空间,丰富的指令系统和较多的输入输出口。CPU的寄存器、数据总线、地址总线都是32位的,具有存储管理功能、存储器保护功能和任务转换功能,并将高速缓存和浮点数部件都集成在CPU内。

电力系统对微机保护的要求除了保护的基本功能外,还要求具有大容量故障信息和数据的长期存放空间,快速的数据处理功能,强大的通信能力,与其它保护、控制装置和调动联网共享全系统数据、信息和网络资源的能力。在计算机保护发展的早期,曾试想过用一台小型计算机作为继电保护装置,但由于当时小型机体积大、成本高、可靠性差,这个设想是不现实的。现在,同微机保护装置大小相似的工控机的功能、速度和存储容量都大大超过了当年的小型机,用成套工控机作为继电保护的时机已经成熟,这将是微机保护发展方向之一。

继电保护装置的微机化是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但对如何更好地满足电力系统要求,如何进一步提高继电保护的可靠性,如何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尚需进一步具体深入的研究。

(二)网络化

计算机网络作为信息和数据通信工具已成为信息时代的技术支柱,使人类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它深刻影响着各个工业领域,也为各个工业领域提供了强有力的通信手段。到目前为止,除了差动保护和纵联保护外,继电保护的作用也只限于切除故障元件,缩小事故影响范围。这主要是由于缺乏强有力的数据通信手段。国外早已提出过系统保护的概念,这在当时主要指安全自动装置。因为继电保护的作用不只限于切除故障元件和限制事故影响范围,还要保证全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这就要求每个保护单元都能共享全系统的运行和故障信息的数据,每个保护单元与重合闸装置在分析这些信息和数据的基础上协调动作,确保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显然,实现这种系统保护的基本条件是将全系统各主要设备的保护装置用计算机网络连接起来,亦即实现微机保护装置的网络化。

对于一般的非系统保护,实现保护装置的计算机联网也有很大的好处。继电保护装置能够得到的系统故障信息越多,对故障性质、故障位置的判断和故障距离的检测越准确。对自适应保护原理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要真正实现保护对系统运行方式和故障状态的自适应,必须获得更多的系统运行和故障信息,只有实现保护的计算机网络化,才能做到这一点。

由上述可知,微机保护装置网络化可大大提高保护性能和可靠性,这是微机保护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保护、控制、测量、数据通信一体化

在实现继电保护的计算机化和网络化的条件下,保护装置实际上就是一台高性能、多功能的计算机,是整个电力系统计算机网络上的一个智能终端。它可从网上获取电力系统运行和故障的任何信息和数据,也可将它获得的被保护元件的任何信息和数据传送给网络控制中心或任一终端。因此,每个微机保护装置不但可完成继电保护功能,而且在无故障正常运行情况下还可完成测量、控制、数据通信功能,亦即实现保护、控制、测量、数据通信一体化。

(四)智能化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如神经网络、遗传算法、进化规划、模糊逻辑等在电力系统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应用,在继电保护领域应用的研究也已开始。例如在输电线两侧系统电势角度摆开情况下发生经过渡电阻的短路,距离保护很难正确判断故障位置,从而造成误动或拒动。而如果用神经网络方法,经过大量故障样本的训练,只要样本集中充分考虑了各种情况,则在发生任何故障时都可正确判别。其它如遗传算法、进化规划等也都有其独特的求解复杂问题的能力。可以预见,人工智能技术在继电保护领域必会得到应用,以解决用常规方法难以解决的问题。

三、结束语

建国以来,我国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经历了4个时代。随着电力系统的高速发展和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的进步,继电保护技术面临着进一步发展的趋势,这又对国内外继电保护技术发展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

参考文献:

[1]He Jiali,Luo Shanshan, Wang Gang.Implementation of a Digital Distributed Bus Protection.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Delivery,1997,12(4).

篇3

(2)多头垄断型模式:这种模式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多家垂直垄断型,由多家电力公司分区经营,各区域电力供应相对独立,发电、输电、配电实行垂直一体化垄断,各区电网是互联的。日本是采用这种模式的典型,全国有10大电力公司,除冲绳电力公司外,其他9大电力公司都已互相联网。第二种是多家发输电垄断经营,配电业务由其它多家公司经营,输电网是互联的。目前美国加州的电力工业采用这种模式。

(3)单一垄断与多头结合型模式:输电业务由单一电力公司经营,并垂直经营发电和配电业务,发电和配电领域也允许其它企业进入,但由于电力公司垄断输电的优势,为保证公平竞争,国家对电力公司实行管制,目前德国、美国的电力企业属于这种管理模式。

(4)市场开放竞争模式:在发电、配售电领域实行完全竞争,输电由一家公司经营,并实行政府监管。这种模式多为近10年各国电力工业改革后形成,以英国、澳大利亚、阿根廷、智利、挪威、新西兰、新加坡、荷兰等国为代表。

纵观世界各国电力体制改革及电力市场建立的模式,全球电力行业改革的基本趋势是打破垄断,形成竞争机制的趋势已成必然。但电力工业要求发、输、供同时完成和为公众服务的特征,打破垄断的方法不是简单的开放,也不是"放任自由"的市场。各国电力市场改革归纳起来有两个鲜明的特征:第一,将垄断限制在最小范围内,即只保留真正意义上的垄断环节。其基本作法是:对具有明显公共性质的全国性(区域性)电力网,实行政府监管下的独家经营,将电力行业的其它环节(发电和售电)放开竞争。第二,为达到竞争的目的,采取大规模的行业重组与资产出售政策。行业重组将电力企业按生产过程分为发电、输电、供电三个环节,在可以按竞争运行的环节,将国有电力公司分拆成若干个并允许新的公司加入,形成竞争机制。电力行业重组应使股东价值、服务质量和价格水平达到最优平衡,实现三方总价值的最大化。

2国外电力改革特点

电力工业作为公用事业有其特殊性,因此,即使在市场经济制度比较完善的国家,其电力工业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也以区别于一般竞争行业的特殊性而长期存在。推动和使得这种改革取得成功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外部压力,即社会对电力工业提高效率的要求,因为垄断经营容易使企业管理与市场压力脱节,造成高成本和低效率,结果导致电价升高,社会对电力工业提高效率的要求是推动改革的外部条件。二是改革和物质条件,即电网安全技术的发展,使电力在发、输、配、售分开并开展竞争的条件下,仍然能够保持生产与供应的稳定和安全。

国外电力改革的过程一般是由政府提出改革的要求,并成立一个权威机构进行改革的方案设计,同时起草有关政策法规,然后对传统的一体化的电力公司进行分解,并成立机构对竞争进行监管。

始于80年代初的全球性电力改革结果各不相同。在认真研究世界范围内的电力改革实践后,可得出一个结论:电力行业重组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一个国家的产业模式取决于该国电力行业特色以及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等等。全世界没有一个完美的电力行业改革模式,电力行业改革要实事求是,应从实际情况出发。

篇4

一、风力发电原理及其在国内的发展状况分析

(一)风力发电的原理

风力发电的主要原理是利用风力产生的动能带动风车叶片旋转,然后再利用增速机将风车旋转的速度提升上来,最终由风车通过电磁效应将动能转化为电能。根据目前的风电技术,只需要利用每秒三公尺(速度)的微风便可以实现发电。把风能转化为电能是当前风能利用中较为基本的一种方式,一般的风能发电机主要包括风轮、发电机、塔架、尾翼调向器、储能装置等等构件。

风中蕴含的能量巨大,据相关研究得知,当风速在10m/s时(大约为5级风),其吹到物体表面的作用力约为10kg,当风速在20m/s时(大约为9级风),其吹到物体表面形成的作用力大约为50kg,如果风速是在50m/s以上的飓风、台风,其吹到物体表面产生的作用力至少在200kg以上。所以说,风中蕴含的能量比我们当前所能控制和利用的能量要大上很多,若我们能够合理开发并利用风能,其将给我们的发展和生活带来诸多便利。

(二)国内风力发电现状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风力发电逐渐被提上日程,近几年其发展速度更是不断加快,但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约,目前我国风力发电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仍存在不少问题有待解决。

1、我国风能资源丰富

我国幅员辽阔,陆地边疆总长超过2万公里,海岸线总长也在1.8万公里以上,据气象部门的调研资料显示我国风能资源丰富,仅可供开发利用的陆地风能资源便高达253GW,而可供开发利用的海洋风能资源更是陆地风能资源的3倍之多。可以说从东南沿海到西北川藏、青藏高原地区,都蕴藏了丰富的风能资源。据统计,年平均风速在6m/s以上地区占我国国土总面积的1%,风能资源极其丰富,位居世界第三(第一、二名分别为美国、俄罗斯)。

2、国内风力发电发展迅猛

早在2009年我国新增风能发电项目及发电量已经稳居世界第一位,近年来更是一直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仅2010~2012两年时间内,我国便有20座风电场相继建成,并且每座风电厂的发电能力都在100MW以上。根据我国制定的风能发电计划,至2020年我国风能发电能力将达到1.5~1.8亿千瓦,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我国风能发电潜力更是高达10亿千瓦,不仅发展速度快,更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3、风力发电容易受到体制的制约

目前我国针对风力发电产业所制定的风力开发投资体制、政府风力发电采购政策以及国产风机发展激励体制等政策规范,在促进企业发展风电项目的同时,又会因为政策和规范的影响,让某些方面的发展受到制约,从而造成了风电产业发展的不均衡性和不合理性。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风电产业的大力发展。

4、风力发电设备国产化水平较低

虽然早在1995我国电力部就提出了开发与发展风力发电,但其后的十几年间,风力发电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和支持,因此发展异常缓慢,这也是我国风力发电技术、产业等落后于发达国家的一项重要原因。产业落后使得我国风电设备技术的研究能力也非常有限,从而导致国内风电设备市场被进口市场所垄断,我国风电项目建设中所需要的发电设备多是从国外进口,这很大程度上扬了我国风电项目建设的成本。从整体上来,还是我国风电设备技术水平以及国产化水平比较低,才制约了国内风力发电产业的发展。

二、国内风力发电的发展趋势

(一)市场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对新能源发展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在风电产业发展中也给予了一定的政策倾斜和财税补贴,所以目前国内风电产业的发展异常活跃,发展步伐越来越快,发展范围也越来越广阔,可以说发展前景一片大好,据估计到2020年我国风电装机容量将达到1.8亿kw,届时风能发电将成为我国电力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此外,鉴于小风场建设和低风速风资源开发的重要性,海上发电已经成为当前风能发电中的新生力量,并且其还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国未来风力发电产业的发展速度,据国内沿海各省的规划,截止到2020年我国海上风电装机容量将达3280万千瓦。

(二)风电设备行业的发展趋势

目前,国内风电设备行业已经初具规模,至2010年,国内的风电整机制造企业开始展开激烈竞争,主要通过价格优势、技术路线以及规模效应等方式抢夺市场份额,价格竞争的白热化除大大提升了设备的研发与制造能力外,还大幅度降低了风电的价格,缩小了风电与火电的价格差。预计在未来几年内,国内的风电设备行业将被进一步整合与兼并,市场上设备制造企业的数量将呈现出锐减的趋势。

(三)技术发展趋势

在技术领域,风电设备将朝着大容量、低风速和高效率的方向上不断发展,而在制造技术上,则会不断追求基础元器件以及制造材料方面的突破,并且国产设备也将逐步取代进口设备成为国内市场的主流。

结语:总的来说,风力发电作为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其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所以世界各国都在致力于风电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应用。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时期,加快风电产业的发展对于我国经济战略的调整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因此我们应当立足于当下的风电发展现状,并认清其未来发展趋势,以便于采取最有效的发展方案和措施。

参考文献

篇5

一、我国有线电视发展状况

我国有线电视网已成为世界第一大网络。目前,我国有近300万公里有线电视用户网络(其中光缆约60万公里),全国有线电视用户已达1.2亿户,电视机数量和电视用户数量均占个球总数的近1/3,已成为世界广播影视大国,同时,我国有线电视网络已经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用户网。

有线电视产业化的市场条件和基础条件已经具备。我国居民文化消费持续增长,有线电视用户规模不断扩大。通过网络整合,可将用户资源转化为巨大的市场和经济资源,直接拉动上下游相关产业。正向数字化、网络化迈进的全国有线电视网是国家信息化三大基础网络之一,全国有线电视大规模产业化运作和“全程全网”管理的基础条件已经具备。

二、有线电视网络存在的问题

我国有线电视行业是从上世纪80年代末期,由共用天线系统发展、演变而形成的。有线电视行业由于HFC及相关技术而逐渐向综合信息(多媒体)运营商的方向发展。由于起步较晚,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网络技术对有线电视发展带来冲击

随着数字、网络等高新技术的日新月异,因特网等新型媒体的异军突起,网络电视、移动电视、手机电视等不断涌现,与传统模拟的广播电视争夺用户日趋激烈,传统广播电视的地位、作用和影响力已经受到影响。给有线电视业和传统电信业以巨大的冲击,有线电视如何面对因特网与日俱增的冲击波?与此同时,卫星直播业务具有数字技术和服务价格的优势,直接从有线电视公司手中抢走用户,因而有线电视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二)有限数字电视推广道路坎坷

中国政府已提出2015年将关闭模拟电视,全部实现电视数字化,这意味着数字电视领域面临着一个高速发展的机遇,但是其在中国的推广却十分不顺利,数字电视用户增长十分缓慢。虽然2004年出现的佛山模式、杭州模式、青岛模式等都有可取之处,但是这些模式都有着独特的资源和背景,难以在全中国模仿和推广。如何将有线数字电视业务推向市场,是目前阻碍数字电视发展的主要因素。一方面,国内数字电视发展过程中,由于产业缺乏沟通,特别是缺乏与最终用户间的沟通,造成“内热外冷”,用户参与度不高,市场发展缓慢。另一方面,国内数字电视发展过程中缺乏竞争,特别是在运营层面。没有了竞争,容易使成本急剧上升,同时缺少刺激市场发展的有效手段。当前,我国有线数字电视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境包括政策不明确、技术标准不统一、经营管理体制不健全、资金压力巨大等等。因而,在人们感叹数字电视给人们生活带来变化的同时,又不得不怀疑其是否能真正走进寻常百姓家。

(三)农村有线电视发展滞后

有线电视在农村发展前景好,市场潜力大,且因其节目套数多、信号清晰稳定而备受群众欢迎,这是加快农村有线电视发展的有利时机,但由于农村的情况复杂致使农村有线电视发展滞后,具体表现在:发展意识不强,一些乡镇站苦于资金拮据而无力发展,一些站缺乏发展意识、阵地意识,没有把有线电视延伸到其它居住集中的中心村、中心组,造成了广大群众看不到有线电视节目;技术上的落后,使得农村与市、县主干网联网后不能对接,信号受阻,不得不二次投资,重新改造网络;管理上不规范,没有严把规划设计及技术标准关,网络建设技术含量低,电视信号传输达不到规定标准。在用户管理方面,很多乡镇站没有建立用户档案,造成收费及维修的不便。原材料管理混乱,没有出入库手续登记,且存在劣质产品,材料浪费、流失严重;人才结构失调,表现在年龄老化、知识老化,大多过去是从事广播工作的,对电视技术知之甚少,加之观念守旧,不能很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三、有线电视网络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针对有线电视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认真研究对策,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好地发展我们的有线电视事业。

(一)采用个新的方式建造新的系统

在今天,完全新建一个系统可以有多种选择。在HFC网络中,有不同的拓扑结构,每种各有其优点和不足。在前端,我们所能进行的选择是有限的,设备的性能对于网络信号的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信号一旦从前端送出后,只可能变坏,而不会变得更好。建立前端时要为以后业务的扩展预留出足够的空间。RF输出指标要达到最高,高的C/N,高的信号稳定度,低的线性和非线性失真。这些对于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都同样重要,对数字信号,平均误码率(MER)和EVM的数值比起失真来是更重要的参数。混合好的Kr信号必须要进行放大,因为它要供给多台光发射机。要避免信号在前端发生劣化,前端放大器应该是低噪声的并且失真要很小。例如,一个节点的C/N值如应达到52dB的话,前端的RF信号至少要62dB。

对一个基本的870MHz的HFC系统,一个节点带500个用户,最多使用4个有源器件串接,这种设计已被证明在经济效益上是合理的。正向带宽已足以满足需要,特别是采用数字技术后可以把多个频道压缩到一个模拟频道中。对反向通道,为高速数据和电话业务分配适当的比例(数据10%,电话20%),其带宽也可满足需要。网络应该有如下的基本特性,每个光节点一台专用光发射机,每个节点应有一台主用和一台备用的光接收机、光发射机和供电电源,4级RF输出而且每个反向RF口能够转换(这样可以使反向能力变为4倍);同轴电缆部分采用微型干放、微型桥接和线路延长放大器;高质量的同轴电缆和接头;当开通电话业务时要采用集中供电并有1到2个小时的后备电池以及可发电长达8个小时的柴油发电机;要增加竞争力,服务质量和可靠性是基础。要保证好的服务质量和高可靠性,自动备份和维护预防是关键。

(二)做好计划确保网络成功升级

做出是否升级的决定最终取决于计划提供何种业务,以及用户的数量、他们的爱好和支付能力。做计划必须要先确定好目标,必须确定所要传送业务的数量和种类以及它们的质量要求。要问一下自己:从现在起5年内,对网络的预期会是怎么样?网络的升级怎样能适应未来的这种预期?细化这些问题应该从如下方面进行考虑:

系统是要新建,还是改造升级?系统现有的结构如何;现有的网有多少还可以使用?电缆,连接器,分支分配器已使用了多久;现在需要多少带宽;系统所带的用户有多少;每公里要带多少用户;当前的线路是走地下还是架空;在未来的3到5年需要多少带宽;现在以及未来的3到5年节目量会有多少;有线电话是否被允许,使用的用户会有多少;通过有线网传数据能否实现,使用的用户会有多少?是否还计划利用HFC。

(三)加快农村有线电视发展步伐

针对山区农村有线电视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要促进山区农村有线电视的快速发展,理顺管理体制,引入激励机制,全面调动起从业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改变过去懒散拖沓的工作作风,强化爱岗敬业、争创一流的工作理念;加快人才培养,构筑人才高地,人才对于广播电视事业的生存、发展、繁荣显得尤为重要;强化管理,推动各项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首要的一点是要建章立制;树立优质服务意识,加快用户入网步伐,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现实面前,只有牢固地树立优质服务意识,才能加快入户步伐,搞活产业经营。

参考文献:

[1]潘承双,当前农村有线电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有线电视,2006,(12).

[2]罗轶,杨亚玲,试论我国有线电视网络的产业化[J],西部广播电视,2007,(08).

篇6

1.PSTN的式微。贝尔发明电话一百多年来,以交换技术为核心的PSTN固网电话一直是电信产业的核心。20世纪80年代移动技术崛起,PSTN在电信市场中的地位不再唯我独尊,全球各地的市场纷纷出现固网的话务量或普及率被移动网路替代的现象。互联网兴起后,90年代末期部分PSTN的用户接入电路(最后一里)被ADSL化,而PSTN的核心网路也因IP骨干网路的大量建置,开始边缘化。不过,真正致命的打击则是随着用户回路IP化所导致的VOIP的普及,特别是免费Skype等的快速成长,使PSTN的营收严重“蒸发”。今天已可看到如英国电信等国际大业者,开始执行从2006年起让PSTN逐步除役的计划。失掉了PSTN这根旧支柱后,未来的电信产业谁主浮沉?

2.移动语音服务的饱和。移动网路原本是最有机会接替PSTN地位的,但移动服务从一开始发展就过于着重传统的语音服务,以致于普及率渐趋饱和时,制约于价格竞争,全球各地纷纷出现ARPU下降与增(话务)量却不增(营)收的困境。要想维持移动营收的继续成长,只有两条出路:1)创造成功的增值服务产品,以增加ARPU;2)对外寻求尚有成长空间的他国移动市场,拥有其部分股权或参与经营,使总营收增长。但这两条路都有相当的挑战性。

3.无线技术的颠覆性潜能。WiMax技术来势汹汹,一旦与其配套的用户端AP开始商用化,由于它能以很低的成本提供充分的带宽,对目前固网ADSL的接入服务以及移动的3G宽带服务,都成为一种具有高度威胁的颠覆性技术。这类新无线技术的出现,将会迫使ADSL必须向光纤升级,而3G也会被迫加速它的建置时程。否则,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技术的演进非常可能使既有的庞大电信王国,一夜之间被颠覆耗散。

4.宽带内容服务蓄势待发。宽带IP技术逐步渗入固网与移动的核心网路,再加上用户端接入电路与终端设备的宽带化,影讯(video)即将成为固网与移动服务在技术上的预设(default)规格。这时电信事业经营者的基本挑战是:能否善用“先带宽、后内容”的大形势,开出一条从用户书房到客厅的捷径,为自己创造一个可收费的宽带内容市场?在这条“捷径”上所遭遇的短兵相接对手是:目前正在积极进行数位化工作的有线电视网路业者。

5.城乡数位落差的扩大。开放竞争的电信市场,通常都会把资源与注意力集中在都会地区,于是“成本高、消费低、动力小”的乡村地区,相对的建设落差日益扩大,导致城乡发展严重倾斜。这时的问题是如何不使情况演变成积重难返,甚至影响社会的稳定。

系统解构与成核的自组织作用力

复杂系统理论告诉我们,当整体环境发生剧变,老系统(PSTN为核心)必将解体进入混沌状态,然后经由跨临界分岔(新系统的成核机制)形成新的有序结构。这种“解构-成核”过程是由内在的自组织作用力(不受人类意志影响的无形之手的力量)与决策者有形之手(政策或策略参数)交互作用下而完成。以下说明代表无形之手的几股力量。

1.技术与市场因子。使既有市场解构的基本动力是功能更强、成本更低、品质更好,不断推陈出新的电信新技术。在新技术的基础上,具有创业精神的企业家,就会去发掘如哈佛大学教授克里斯丁森所称的“破坏性创新的机会”,亦即:有无未被服务的市场、有无不满足的顾客、有无好过头的产品等──Skype以免费的VOIP打入网络族,一两年的时间内在全球创造几千万用户群,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2.产业生态系统演化。复杂、系统、宏观的质变是以微观单元的质变为基础的。在电信系统中,所谓的微观单元主要是指用户行为模式的转变。例如从使用PSTN转为在个人电脑上打电话;或如车载电脑的使用者通过同一显示介面,接打电话、收发e-mail、查看股市行情并下单、查询交通路况、收看电视新闻或热门连续剧。这类微观行为模式的改变,都将带动宏观价值链的重整,甚至导致产业结构的再造。目前已经看得出来的宏观趋势是:1)电信网络必须走上多元融合,才能提供消费者所需的全方位服务(包括数位广播);2)全球单一业务业者纷纷通过并购等手段,使自己转化为更具有适应力的全服务业者;3)传统垂直化(固网、移动分立)的监管架构必须转型朝水平化发展,否则将成为产业继续发展的主要障碍。

3.系统深层追求总体稳定与平衡的内驱力。电信服务只是整个社会生态系统的一环。电信服务如果出现严重的城乡失衡现象,以致危及社会生态系统的稳定,那么任何复杂系统都具有的内在自我修正机制,就会起而反制,来寻求城乡二元化矛盾的统一。当然所谓的统一不必是实体面(physical)的完全一致,但必须是服务功能面的相当。

跨临界分岔的关键性控制因子

复杂系统在无形之手影响下的演化方向具有群龙无首的不稳定性与不可测性;但政策参数的有形之手如果能有效导引系统内在的自组织力量,使它们能一致(alignment)朝向符合政策目标的方向发展,那么产业转型与价值链再造等都可以“因事之理,不劳而成”的方式完成。电信产业要有效走出混沌并开创新局,电信监管当局要扮演关键性的角色。当前全球电信监管机关共同面对的是如何设定以下几项政策参数的问题。

篇7

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基本保持总体平衡态势。2008年,电力行业经受了多重困难的严峻考验,圆满完成了全国经济运行和奥运的安全保电任务,全国电力建设与投资结构继续加快调整,电力新增生产能力持续较快提升;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电力消费需求减缓,发电量和用电量增速大幅回落;电力节能减排继续显现成效。全年新增发电装机容量9051万千瓦,全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79253万千瓦,同比增长10.34%。全国发电量增长5.18%,用电量增长5.23%。

全国电力基本建设投资规模继续增加。2008年,电力基本建设总投资额达5763.29亿元,同比增长1.52%,其中电源、电网投资额分别为2878.73亿元和2884.56亿元,同比分别为下降10.78%和增长17.69%。电源基本建设投资呈现结构加快调整的态势,核电、风电基本建设投资额同比增长分别为71.85%和88.10%,火电基本建设投资额同比下降了21.99%。电网基本建设投资占电力投资的比例达50.05%。

面对当前全球的经济危机,结合能源与电力发展的实际情况,应积极稳妥地推进各项重点工作。如加快电力工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进煤炭资源整合;加强国际能源合作;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推进节能和科技装备进步;加强能源法制建设和重大问题研究;加强和改进能源行业管理等,努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来破解危机,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1.2我国电力产业结构调整应对经济危机与拉动经济增长

我国电力产业结构调整中应对这次全球危机的对策,首先,要尽快启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大财政支出,增加货币供给,强力扩大投资规模,强力保持必要的经济增长速度,防止经济下滑,防止企业倒闭,防止失业增加;其次,要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认真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从源头上扩大内需,从结构上增强应对经济危机的能力,实现经济科学发展。

从长期均衡看,能源消费量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关系,能源消费每增加1%,会促使经济增长0.66%,能源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效果明显;短期内,能源消费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变动有反向调整作用。当我国经济增长严重依靠能源消费、能源利用效率还很低的情况下,电力结构急需产业调整与优化升级[1]。运用多种赢利模式,把握好我国能源战略的安全性与发展优势,这在经济危机与经济发展中有利于形成经济增长的拉动模式。

中国经济受经济陷入衰退影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美国进口需求下降将会造成中国出口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到经济增长和就业;一旦美元大幅贬值,将会造成中国巨额外汇储备的国际购买力缩水;美国步入降息周期,将会加大中国使用加息来遏制通胀的难度;美国经济衰退,将会加大国际短期资本出入中国的规模和频率,加剧国内金融风险。我国电力加大产业投资与结构调整,可以合理地规避经济衰退影响,有效进行经济增长拉动,以及促进就业等。

2电力产业结构依存的能源战略框架影响因素我国电力在能源格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其发展受制于及影响着能源的整体发展。在国际能源竞争的加剧和更加复杂,我国能源战略安全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特别是全球经济危机情况下,各能源战略的影响因素应该进行资源合理匹配与产业结构调整优化。

高效的能源战略管理组织体系。我国的能源体制改革不断持续推进,包括煤炭的市场化、电力系统的改革、石油系统企业的战略重组等,特别是国家能源部的撤销,对我国的能源战略产生了具有战略意义的深远影响。在当今乃至以后的几十年中,能源的紧张供求矛盾会更加尖锐,是否能建立起有效的能源战略管理部门来对能源企业进行战略管理和能源布局,比激活企业的竞争能力和提高企业的营利能力水平将会更加重要。

高科技技术的应用决定能源利用效率。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仅为34%,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处于较低水平,能源利用效率仍比发达国家低10多个百分点,能源的利用率低[2]。能源关键技术方面,自主开发能力相对薄弱,科研投入也严重不足等。能源利用效率反映出我国能源战略中高技术含量的比重。

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方向选择。我国煤炭行业整体规划不系统,产业布局不合理,产业集中度不高。我国煤炭生产仍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矿区煤炭资源的综合开采回收率低,资源损失和浪费严重,煤炭开发所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严峻。煤炭产业的发展应该向清洁、高效、煤化工等先进方向积极发展。

越来越多的多种复杂因素影响石油供应的安全性及稳定性。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原油进口大国,石油供应愈加依赖国际市场。特别是国际原油进口价格不断攀升,2008年国际原油已经超过每桶100多美元,对我国经济安全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我国石油消耗面临石油价格和消耗用量的双因素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对于能源消耗的依赖,以及石油战略储备体系尚未发生作用,海外石油供应的不确定性将长期存在等因素,影响我国石油供应的安全性及稳定性。

重视环境与气候的世界潮流,要减少能源消费引起的污染物排放,新能源发展是最佳的选择。因资源、技术、效率、成本、缺乏由政府职能部门引导等原因,新能源作为替代能源发展缓慢。针对国际先进的能源技术发展和世界范围能源供应紧张形势,我国需要加快发展核能、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以保证我国在世界各国大大加快新能源发展速度的形势下取得优势。

3电力产业结构调整与拉动经济模式分析

3.1电力发展与产业投资速度控制模式

电力是保障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经济发展是电力发展的内在动力,控制电力工业适度超前的发展速度,需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十五”期间的电力短缺的本质原因是未能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对电力发展的需求电源规划选点要与电网发展规划相协调,与目标网架相适应,保持电力产业的适度超前发展。电力消费弹性系数是体现经济发展与电力需求增长速度关系的宏观指标,综合反映了经济增长对电力需求的拉动作用。预计未来我国电力弹性系数大体保持在1左右。到2020年总装机需要达到10亿千瓦,电力产业应当保持6%~7%的年增长速度,控制好电力发展与产业投资速度模式。

3.2优化电源结构匹配模式

我国的电源结构基本上是以火电为主、水电等为辅的格局。这种电源结构应当是能够有效利用资源并为现有的资源所支撑,符合电力产业的运营要求的电源结构;是火电、水电、核电、可再生能源等各种资源发电,以及各种容量和技术水平的机组合理布局、相互补充的电源结构。如从燃煤机组74%,水电机组24%,核电机组1.70%,风电机组0.14%的结构来看,火电比例过大,因此要优化发展火电。加快水电开发的速度,尽快提高水电的比重。加快可再生能源发电,同时把开发利用核能、发展核电作为今后优化电源结构的一个重点。实现能源供给与消费的多元化,调整和优化电源结构,坚持积极采用新技术,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在电力领域,将优化发展煤电,大力开发水电,积极推进核电建设,适度发展天然气电站,鼓励新能源发电,加快推广热电联产和集中供热,加强电网建设,优化电力资源配置,扩大“西电东送”规模,实现电力的中心地位[3]。

3.3农业生物质-电力-生态经济模式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和资源。当今人类面临的酸雨、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三大环境问题,都和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密切相关,其中能源生产与消费(包括电力工业)对三大环境问题都有重大影响[4]。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下,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高机组效率,切实减少火电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尘等污染物的排放。要大力提高电力经营水平,形成电价与环保支出在一定程度上的联动机制。

在环保政策要求下,需要重视生态学的研究视角,运用生态学理论,将企业看作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个体,同类企业就形成种群,而区域范围的产业体系就可以形成生物群落[5]。通过物质循环利用、能量梯级利用和信息共享,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和环境影响最小化。通过以物质循环和能量分级流动为特征的闭路循环工艺构建电力生态产业。

生物质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清洁能源,是未来重要的能源形式。科学家估计每年地球上的植物能量相当于目前人类消耗矿物能的20倍,相当于世界现有人口食物能量的160倍[6]。生物质能源生产与应用可以实现CO2的“零排放”。生物质能源开发符合农业经济的基本原则,同时生物质能的深层次应用如生物质-电力-生态经济形式,达到调整电力优化产业结构的目的,提供一条农业与工业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增长点,拉动我国经济增长。

4应用循环经济拉动经济增长模式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3R”即(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范式。可大大提高能源利用率,基本上不产生或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发展效益。它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废弃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是有效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出于对能源价格和能源安全的考虑,需要不断提高煤电在电力工业中的比重,但防止环境污染则在于煤电生产企业将循环经济的理念贯穿于生产的全过程,从煤的储存、传送(全封闭进行)、燃烧,到副产物的循环、加工、再利用都尽可能节约、清洁。循环经济模式要求从法律、体制、机制、政策、技术、观念、伦理等各方面创造有利条件,制订和实施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建立指导和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组织机构,加快循环经济立法工作,大力推动循环型企业、循环型园区、循环型城市与社会的试点发展。我国已经组织开展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实施循环经济高技术产业化专项和重大产业技术开发专项项目,希望通过循环经济模式拉动我国经济增长。

5应用节能减排经济与清洁发展机制(CDM)拉动经济增长模式

5.1节能减排经济模式的应用

中国经济虽取得了高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正是依靠对资源、能源的高消耗乃至过度消耗获得的。从中国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即GDP与能源消费的比率)上看,中国能源消耗增长已大于GDP产值的增长,说明中国经济增长是能源高消耗支撑GDP的增长,这是一种落后的,难以持续、令人担忧的增长方式。据统计,中国万元产值平均能源消耗为1.445吨标准煤,万元产值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3~4倍。降低能源消耗,向节省能源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并努力开发替代石油、煤炭的新能源产业,才能大大地缓解能源的供需矛盾,提高经济增长的效益和质量,促进产业结构向节省能源的先进化方向转变[7]。依靠技术进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调整和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技术进步可从两个方面来影响能源消耗:一是通过开发节能产品和推广应用节能技术降低能耗;二是开发可替代性资源、能源,降低现有能源的压力。因此,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时,必须以技术创新为根本,加快技术更新改造,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尽可能采用先进工艺技术和设备,提高科技贡献率,降低能源消耗弹性系数。

节能减排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效益的切入点和突破口。节约能源是国家发展经济的一项长远战略方针。通过加强节能减排的宏观调控,在有效控制和科学优化投资(尤其是重化工工业)规模、减少重复建设的同时,提高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改变以往粗放式的发展模式,走以人为本、集约化和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加强节能减排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产业政策、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强准入管理,有效控制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的过快增长;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优化产业结构;完善财政、金融、税收等政策体制,鼓励企业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参与节能减排。

5.2清洁发展机制(CDM)模式的应用

国际社会最近对清洁发展机制(CDM)的开发和应用十分关注。《京都议定书》第12条“清洁发展机制(CDM)”中规定发展中国家可以帮助发达国家实施减排项目,并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服务。CDM项目是可再生能源的天下,以规模较小的水电和风电项目为主。这些项目如同一个基础产业,不仅自身在发展,还带动了关联产业,如核实、认证、中介服务、咨询等一系列商业活动。先行的CDM项目在开发、准备、谈判、额外性评价、基准线确定、价格、融资方式、核实等各方面为中国实施CDM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和经验。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在发展中国家的实施将为绿色电力发展及其市场拓展提供一个机制。假如绿色电力能以一种经济成本有效的方式引入,达到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的目标。它将通过能源消费者快速形成能源消费需求,大力刺激经济发展,提供经济发展动力。

6应用新能源经济拉动经济增长模式

新能源作为常规化石燃料的一种替代能源,由于其清洁、无污染、可以再生和永续利用,符合城市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环境的要求,因此受到社会各方的重视,迎来大发展的新阶段。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新能源的发展将有效缓解能源供应紧张形势,同时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拉动经济发展。

核电技术的发展。一方面是利用铀裂变技术,但也是会枯竭。海水的利用技术,第四代或更新的核裂变发电技术将得到广泛应用。2050年前后核聚变发电技术有可能实现商业化。核电技术的发展可以大力缓解煤炭消耗的压力和环境压力。

太阳能的发展。太阳能是一种清洁、高效和永不衰竭的新能源。太阳每秒钟释放出的能量,相当于燃烧1.28亿吨标准煤所放出的能量,每秒钟辐射地球表面的能量约为17万亿千瓦,相当于目前全世界一年能源总消耗量的3.5万倍。另外,太阳能资源的数量,分布的普遍性、清洁性和技术的可靠性,都优越于其他可再生能源。太阳能有热能和电能两种主要应用形式。太阳能热能应用在我国已经普及和形成了一定的经济规模。而光伏发电具有安全可靠、无噪声、无污染、制约少、故障率低、维护简便等优点。我国应制订太阳能推广长远规划,尽快实施太阳能屋顶计划,结合各地实际,采取风光互补、小水电站与太阳能互补,户用光伏电源系统、太阳能路灯、太阳能与建筑结合等多种形式,独立系统与并网双通,综合开发应用太阳能。将太阳能资源利用作为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并打造新能源经济增长点。

篇8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其中电力建设所起到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大力发展电力建设也是促进整个城市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经济发展,电力先行,这句话明确的指出了城市发展与电力建设之间的关系,因此要大力发展电力事业,为城市建设提供优质的服务,努力提高城市的建设水平。

一、火电厂对城市环境的危害

1、降低能见度

火电厂排放的气体含有大量颗粒物,会降低能见度。有大量的研究表明,能见度的降低与气溶胶颗粒有着密切的关系。能见度降低的最主要因素是光的散射,大小与可见光波长相近的颗粒对光的散射影响较明显,能够造成60-95%的能见度减弱,通常认为散射效应主要与PM2.5有关。

2、改变辐射平衡

火电厂排放的颗粒物里的气溶胶颗粒能够直接阻挡太阳光照射到达地面,使高空温度增加,降低地面温度。特别是直径在0.1-5μm之间的颗粒,通过对地表辐射与太阳光的吸收与散射在大气能量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如果PM10浓度达到100μg/m3时,可以减少到达地面的紫外线75%。气溶胶颗粒同时也可以间接的影响辐射的平衡,气溶胶为云的形成及发展提供了冰核和云凝结核,通过影响云量和云的辐射特征间接的产生辐射强迫,就目前全球范围来说,其作用是负效应,而且不确定性大。

3、容易导致酸雨

降水对颗粒物的冲刷作用和其作为水汽凝结核的作用都可以使得颗粒物进入到云水中或降水中。当进入云水或降水体系后,颗粒物的各种化学成分会发生一系列的复杂变化,并决定和影响着降水和云水的污染性质。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它对酸的缓冲能力和它的酸碱性质。

4、危害周边群众身体健康

燃煤发电厂所排放的可吸入颗粒物中,富集着大量的有毒金属(Cd、As、Cr、Se、Hg、Ni、Sn等)、酸性化合物和有害有机物(PCBs、PHAs等),并且细颗粒物上还粘附着病毒与细菌。火电厂排放的二氧化氮易溶于水,95%能被上呼吸道粘膜和鼻腔吸收,可以粘附在可吸入颗粒物上进入细支气管和肺泡。

二、进行环保改造,实现火电厂节能减排

1、电厂脱硫、脱硝等环保改造

目前脱硫方法可划分为燃烧前脱硫、燃烧中脱硫和燃烧后烟气脱硫等,烟气脱硫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的脱硫方式,是火力发电厂控制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的主要技术手段。

新建燃煤机组要同步建设脱硫脱硝设施,未安装脱硫设施的现役燃煤机组要加快淘汰或建设脱硫设施,烟气脱硫设施要按照规定取消烟气旁路。加快燃煤机组低氮燃烧技术改造和烟气脱硝设施建设,单机容量30万千瓦以上(含)的燃煤机组要全部加装脱硝设施。相关部门也将加强对脱硫脱硝设施运行的监管,对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将要限期改造。脱硫、脱硝改造仍是“十三五”期间的环保重点。

2、对节能减排的建议

(1)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任何设备的运行,技术的运用,都离不开人,因此这项工作必须以科学有力的管理手段作为保障。

(2)通过对生产设备的技术改造升级,降低它的用电率,例如电厂生产中产生的中水泥浆,是碱性的,原来只能作为固体废物处理,不仅严重污染环境,同时也增加运输的成本,可以采用新技术,把中水泥浆在脱硫系统中再利用,达到以污治污、变废为宝、减少污染、减少脱硫石灰石用量的目的。

三、建设绿色环保节能电网

城市的高速发展带动电力负荷强劲增长,导致电力建设与城市发展土地资源矛盾日趋严重;同时,降低电网损耗已作为反映社会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指标。节约土地资源、处理好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也是理顺城市总体规划和电力建设规划之间关系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来架空线路随路网建设,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对土地资源的利用,避免对城市用地造成割裂,但日积月累“蜘蛛网”式的架空线同样有可能成为电力建设中的短板。因此采用电缆埋地方式较优,为了避免道路反复开挖,为电缆运行创造比较好的条件,譬如在道路建设的同时,应当同步完成电缆管廊的建设,将节能、环保、高效、和谐等理念全面落实到电力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等各个环节,实现效率最大化、资源节约化、环境友好化、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电力。在城市规划阶段同步开展电力建设规划,确保电力建设规划与城市规划相协调,按照城市饱和规划,在变电站布点、线路走廊在规划阶段进行统筹优化,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在设计方面,变电站设计将注重保护周边自然环境,在建筑艺术和风格的处理上将尽可能与周边建筑一致,同时将注重对居民住宅等建筑物和绿化的隔音等作用进行优化,使电力设备设施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在设备选型方面,优先考虑选用占地面积小、维护少、噪声及电磁干扰水平低的电气设备,同时推广应用节能减排技术和设备,采用环保节能材料。在建设方面,由政府统筹城市政道路建设时同步建设电力管廊,避免了城市道路重复开挖,也大大降低了工程投资。

四、结语

当前,我国的城市化发展面临良好形势和巨大机遇。各大城市的发展进入快车道,对电力供应和保障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为电力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要加大节能、环保电源的建设,加快绿色环保节能电网建设。强化内部管理,细化工作措施,推动电力事业发展。要加强监督检查,定期对电力发展各项工作和项目建设进行督查督办,推进工作落实;要加强工作协调,及时反映存在的问题,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定期研究解决城市发展与电力建设中的矛盾和问题,确保城市发展与电力建设同步、统一、协调、科学。

参考文献

篇9

目前中国正处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CDP的年增长率持续保持在8%以上,2003年CDP己达14000亿美元,但人均CDPR为1000美元,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的持续增长是必然的趋势,国民经济的增长必然伴随着对能源电力需求的增长,2003年底全国电力总装机己达3.91亿KW,年电量为19000亿Kwh旭由于经济的快速增长,仍然出现了部分地区电力供应不足,拉闸限电频繁。由此可以预计的电力增长前景为:2004年将突破4亿KW,2010年达到6亿kW,2020年将达到9.5亿KW以上,这是一个可观的增速。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特别是现代化程度的提高,使得国民经济以及关系国计民生的各个方面都离不开电这一能源。我们也注意到,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有十几个省市自治区出现程度不同的电力短缺现象。曾经消失多年的缺电警报在许多地区又重新拉响,并且还有逐渐蔓延的趋势。这极可能意味着电力供求的拐点已经出现,有关专家更是预言:“十五”后三年电力短缺已成定局。因此如何解决高速的经济增长和对能源需求的矛盾,是值得我们探索的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2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电力发展对策

从我国实际情况看,由于各地区电力系统运行的差异,以及当地社会,经济状况的差异,使得建立电力市场的规则不尽相同。从电力市场中不同成员需要的技术支持系统的功能上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类:用于电力市场交易管理机构或调度中心的电力市场运营技术支持系统,用于发电企业报价决策的支持系统;用于输(配)电企业的输电方案决策支持系统,用于供电企业的市场综合技术支持系统,用电售电企业的购电决策支持系统等。

电力市场作为一门新型的理论,其始终处于不断探索与发展中,即使在发达国家电力市场也处于发展完善之中。由于我国电网自动化水平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为了全面推进电力资源的管理工作,我们认为需要重点解决一些影响发展的问题。初步考虑有以下几个方面:

(1)重新确立各参与主题的地位和作用

一是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在电力发展中始终处于战略主导地位,需要政府不断完善各行各业的用电法规环境、政策环境和监督管理环境,运用多种调控手段,克服电力资源的不合理使用的宏观障碍,最大限度地实现全社会的资源优化配置和环境保护,使政府、电力企业和用户等参与者同时受益。

二是电网公司:与终端用户密切接触的电网公司不可回避地将成为电力资源的使用主体。在政府的领导下,电网公司应积极协助政府制定电力资源应用的激励政策和法规,在实现政府节能增效规划目标的同时,不断提高供电服务质量和降低系统建设和运行的成本,

三是发电企业:发电企业是电力资源的产生源头,需要相应的电力资源调控政策。

四是设备制造企业:在电力资源发展过程中,设备制造业处于技术装备保障主体的战略地位。其任务是在不断满足市场对廉价高质量节能产品需求的同时,及时生产满足市场需求的节能节电产品。

五是能源服务公司,在电力发展中,其处于节能实施中介的地位,在国家法规和政策的范围内,调动资金和技术的力量帮助各类用户进行节能改造,在帮助企业取得节能改造效益的同时,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六是电力终端用户:在电力发展中,电力终端用户处于节电调荷主体和受益者的地位,电力终端用户具有遵守国家用能法规的义务,并应主动的利用已有的节能增效的激励政策、技术和服务等资源来进行节电调荷,优化用能方式,降低用能成本,提升企业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2)重点研究解决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激励与利益分配机制问题

在全面贯彻落实各项责任制的前提下,解决体制与机制问题。当前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制定合理的分时电价,如何理顺电网公司实施投资回收机制,如何落实企业推进节能受益机制等。

(3)统一部署,整体规划,分步实施

要尽快对未来十年甚至是二十年电力发展进行整体规划,确定我国发展电力的各阶段任务,投资安排和相应的政策措施,以有效推进电力发展,使电力发展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

(4)环境保护

篇10

一、电力施工中关于技术重点的分析

目前为止,电网逐步完善、壮大,电力建设方面的项目日益加多,工程运行后能否安全工作,能否稳定、可靠运行,这些都需要工作人员对电力技术的要点熟练掌控。

1、关于低压配电柜的技术施工要点

低压配电柜作为电力设施的重要设施之一,保证它的装配符合电力建设的综合施工标准,保证安装之后有利于提升综合电力施工的品质,在装低压配电柜的时候,注意几点施工技术:施工重点的前期准备。应该在配电柜运输过程中注意防震、防潮等要点,规避在运输过程中设备损伤从而耽误施工进度,或者施工质量;配电柜到达后必须要储存妥当,禁止风吹雨淋,或者是沙尘等侵入,损害机体;没安装之前,应该对机器设备做全方位检测,确保设备无问题、符合安装标准后进行安装。

2、关于电缆的施工重点分析

电缆在电力建设中十分重要,电缆是保障用电可以进行传输的主要部分,由此,相关部门相关要提高对电缆工程建设的重视程度。安装电缆的技术要素有以下几点:电缆的保护管口要圆滑平整,不能带有尖刺和棱角;保护管折弯部分不能多于三处;保护管要做好稳定连接,封住部分要符合规格。

3、关于变压器施工重点分析

变压器因为型号和种类都不同,所以在操作安装的时候,一定要确认变压器的主要构成部件,而后再根据其构造来施工。施工的前期准备。要寻找变压器进行施工安装的正确点位,确认其正确放置方法如下,首先,在开变压器包装时,保证其绝缘部分完整。其次,在施工过程中,准备可能用到的配件、材料和设备等,同时确认其安装人员、工序、机体调试和施工限期等。

二、电力施工关于技术交底内容规定

1、关于技术交底的目的

确保施工时技术交底工作,可以保证施工过程中,相关技师清楚的分析出施工情况、建设构造、工程模式、质量衡量指标、施工准则等,进而有效确保施工中质量的监控,达到建筑在建设中所要求的质量指标。

2、 关于技术交底的相关管理规定

项目建设中的施工工艺尤为关键,技术交底是保证能够全方位宏观调控工程质量方面的重要环节和关键保证。所以,应该对此进行严苛把控。此外,在施工者进行交叉工序时,严格执行不许施工者在没经技术交底的情况下进行施工的规定。 并且在施工最初的预备期间,由各部门的管理层进行施工交底工作。 在技术交底的过程中,组织施工人员、单位,开展认真、细致的讨论。针对在实施过程中存有的问题,有目的性的给出解决方案。做好技术交底工作之后,负责交底人员填写相关材料,签署自己姓名,不能对交底内容进行更改,除非交底的内容真的存在问题,重新交由审批,签字等应执行程序,最后施行以交底最后记录的改动内容为主技术交底相关管理人员,针对交底状况做行之有效的监督、检测工作,保证施工工程的质量得到有效控制。

3、 关于电力施工中技术管理分析

在施工管理中,内容含有技术密集、专业众多、资金密集、资源众多等特性,并且受到设备制造、工程设计、材料和设备的采运等外部条件影响。 所以,技术管理在施工质量和公司获取效益方面起到关键作用,它与管理部门紧密联系。

三、电力技术的发展愿景

社会进步的同时,科学科技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日渐提升,对电力的需求额度必然随之增加。丰富电力工程的建设,是能够满足国民对与日俱增的电力供求的必然途径。科学技术在古今都是社会发展的象征,技术越先进,生产力水平越高,电力工程更加脱离不了现代化技术的管理和应用。并且,技术管理能够帮助工程建设时现有的技术更加规范、合理的应用,不但能够提高电力工程在施工的工作效率,同时针对电力工程在管理时的缺陷进行弥补,从而保证工程建设的进度和质量。技术管理已经成为电力工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而且会伴随着我国电力工程发展而更加普及的应用,在电力施工中逐步成为不可或缺的部分。

五、关于技术管理在工程实施中存在问题的相应措施

1、强化工程操作过程中的技术、劳务和管理人员的相应素质提高了以上几点,等于提高了工程实施中的管理基础。高科技员工,拥有较好的人员素质,是企业急需储备的人才。 而且不能忽视在职员工在工作技能方面的培训, 只有他们的学习环境被建造好,才能为企业获得更多利益。在以上两种条件都不能满足企业所需的情况下,对员工进行海外工程建设切身实践的机会变得尤为重要, 这对于选拔高等人才具有切实意义。

2、 规划完善的规章制度和责任制度、工作制度以完善的技术准则为目标体系,实现健全的管理、工作标准,增强管理意念,管理行为规范化,切实与国际标准接轨。

3、通过现代化技术提升管理效率

专业的现代化技术能够充分应对工程管理的众多要求,包括工程进度、费用、资源等的合理控制。

4、对工程技术的流程进行优化

当工程按照招标流程完结后,市场管理人员将招标情况以及结果上报,并将施工图同时转发到业务部。业务部负责将到手的文件进行存档。而后,业务部与工程部将施工单位、用户、设备供应商、材料供应商聚集到一起开施工筹备会议,进行对工程预算款的公开审核。业务部负责从用户处收取预付款,同时和施工方签署“工程施工”委托协议。工程部负责向材料商、施工方、设备商进行预付款拨放。 工程质量方面则由管理部门和用户对施工方进行监督抽查。 施工过程中所需要的材料、设备则要经过工程部与用户的严格检查,审批合格之后投入施工。

5、遵照安全施工制度

施工人员取得人身安全保障后方可进入上岗施工,完善的制度保障是施工建设的首要条件。三级安全教育是每一个新员工,包括临时工、合同工必经的员工培训。 教育包括:特种作业、专门培养、获得特种作业资格。 此外,如果施工过程中被查出事故隐藏因素,员工一定要做到下面几点要求:确认整顿措施、整顿责任人、整顿完成时间、完成人、整顿验收人。最后,还要坚持对生产标准把关,由施工现场领导进行带领,建立行之有效的值班规章,并且能够严格执行。认真遵守国家及电网的政策法规、方针、本制度、法律和法规,工程施工中表现突出, 且按照公司制度进行施工的团队或者个人,在施工过程中,由项目部进行物质方面奖励。 对于施工现场的考察,由项目部组织每月一次的考核、评比,针对评比结果进行奖励或者惩处。 检查出不符合标准的施工队则进行交款处罚。技术管理作为电力施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不间断探寻技术管理新方向,寻找更加领先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从而完善现有方针规章,保证工程施工可以按时完成。 所以,技术管理是所有电力企业所追寻的目标。 结合以上阐述说明,电力工程要根据施工具体状况,系统的对项目管理目标进行规划,并且合理应用人力、财力、物力,在规定施工期限内把握质量、进度、控制的流程规章。达到制约成本,完善项目管理工作,实现质量、管理、安全三方面标准化的现代化建设目标。

参考文献

[1] 谢德勇.浅析电力工程施工管理[J].科技资讯,2009(12).

篇11

1986年,进入天津。

1989年,进入西安。

1994年,为了寻找更多的发展机会,凯悦饭店集团在扩张方式上推陈出新,同时也出现多元化经营,进入了一些风险较大的行业,其中包括特许经营、分时销售、独立的高尔夫球场的管理和赌博业等

1999年,上海金茂大厦的金茂君悦酒店开业。

篇12

二、电力市场准入的监管需求

(一)确保规模经济的发电市场准入监管。在电力产业发、售电领域引入竞争的市场化改革之前,电力产业作为资本密集型的国家基础设施产业的技术经济特征(如网络经济性、规模经济性、范围经济性,及资本沉淀性),决定了它一直以自然垄断产业而存在,并进行纵向一体化的垄断经营。因此,发电市场的准入有政府监管的需求,并一度受到政府严格的进入限制,目的是确保规模经济,避免过度竞争。我国实行电力项目行政审批制度,大中型电力建设项目由当时的国家计委审批,小型电力建设项目由省级计委审批。而且,由于电力生产具有的规模经济及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倘若政府对电力生产领域的准入不加限制和监管,很容易导致生产能力过剩及效率低下的小水电厂、小火电厂的大量出现,造成资源配置不当和环境污染。

(二)可竞争市场与电力准入监管的放松。随着电力产业发、售电环节自然垄断特征的淡化,其可竞争市场潜质日益显露,政府对发电领域的准入监管理由也开始变得不充分。同时,许多国家已认识到电力产业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市场竞争机制,传统的政府对发电领域严格的一74一进入控制经常导致电力建设投资短缺、电源建设不足及出现寻租、腐败现象。由此,各国开始在电力产业的发展中逐步重视并不断强化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兴起了电力产业打破垄断、引入竞争的市场化改革,发电和售电领域与原来纵向一体化垄断的电力产业分离开来,成为竞争性电力市场。由此,各国政府进一步解除对发、售电市场准入的限制。

(三)维护有效竞争与发、售电准入监管的重建。电力竞争性市场的形成并非意味着发、售电市场准入的监管需求完全消失。事实上,很多国家在电力行业放松规制的同时,对电力市场的发、售电环节的准入进行了监管制度的重建。即在电力产业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发、售电环节的市场准入体现了再规制的需求。对于引入竞争的电力产业而言,尽管在发电领域引入竞争机制、采用宽松的市场准入,有利于各类发电公司进行公平竞争,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并提高效率,可保证和推动电力工业持续发展。但有效的竞争必须依赖于结构完善且有组织的市场,而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完美的竞争性市场,竞争者总是会利用市场中的每一个弱点和漏洞。如,电力产业的在位发电厂商往往可以利用其在位优势,设置限制竞争障碍,对电力市场开放后的新进入者进行排挤,或卖方价格联合,以及恶性竞争或兼并,最终形成另一种垄断状态,损害公众利益。这意味着,政府为电力市场确立一套保护公平竞争的市场行为规则,创造一种公平的比赛环境成为必要。

因此,在可竞争的发、售电市场,政府放松原来对市场准入严格控制的同时,以公平、透明的准入条款限定企业进入市场的资格,并按照统一的市场规则来规范企业在市场中的经营行为,可以促进竞争性领域的电力企业公平进入市场,且维护有效竞争的电力市场环境,确保竞争的活力和效率,这也正是电力准入再规制的理由和目的。

三、正外部性与电力安全、普遍服务的监管需求

(一)电力系统安全监管。电力产业是一个国家的基础设施产业,它的安全、稳定运行支撑着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增长。电力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先行行业,为其他行业提供动力支持和保障供给,带动相关产业(如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此外,电作为一种准公共品,是企业和居民不可或缺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其供应的稳定性与安全性必须得到保证。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对安全供电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对进行电力改革的国家而言,电力体制处于调整转换的过程中,电力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必然会使既定的各利益主体之间产生利益冲突,如中央与地方、电网企业与发电企业、电力企业内部的主业和辅业之间。而且,由于不同地区间能源丰缺的差异及国家范围内电力供应的不均衡,必然存在一些地区电力供应紧张的状况,这些因素都将对国家的电力安全产生潜在的威胁。因此,政府有义务和理由全力保护、维持和增进电力产业的这种正外部效应,即保证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是政府对电力进行社会性监管的首要内容。

(二)提供电力普遍服务。电力产业的经济社会特征决定了提供电力“普遍服务”的必然性。电力行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

务与人们的正常生活密不可分,是一种基础、普遍的服务需要。电力产品的准公共品特征也决定了政府应通过贯彻执行电力普遍服务方面的标准,确保消费者享受平等服务以及社会福利不受损害。从本质上看,电力普遍服务的监管,作为政府的公共政策目标,属于政府的责任。电力普遍服务是政府社会性监管的一个内容,如何设计普遍服务机制,更好地监督普遍服务政策的实施也是政府监管政策中要进一步考虑的问题。

篇13

2007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张国宝同志来视察和了解风能资源实际情况后,在讲话中提出充分利用风能资源,努力在打造一个风电三峡的风力发电宏伟蓝图。乘着国家大力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的东风,依托得天独厚的地区风能资源优势,“十一五”至“十二五”期间,的风力发电事业飞速发展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截至2007年底,境内并网发电风力发电装机容量已猛增至98.564万千瓦,同期增长180.31%,全区风力发电年累计发电量13.3413亿千瓦时,比2006年同期翻了三番还多。

预计到2008年底,全区风电发电装机将超过200万千瓦,在2007年的基础上将再翻一番。

预计到“十二五”末,风力发电装机将达到800万千瓦左右,约占全区电源装机的15%左右。风力发电的大力发展,将有效改善电源结构,向国家提出的各地区可再生能源电源装机容量应占电源总装机容量10%~15%的口号迈出坚实的脚步,为电力行业科学健康、和谐有序的发展奠定稳固的基础。

受一次性能源逐步减少和枯竭威胁。“十一五”期间,我国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提倡优化能源结构、减轻环境压力的口号。结合在目前技术条件下还是全国范围内风力发电成本最低的地区优势。在风能资源、土地环保、电网建设、电力装机规模等方面都具备得天独厚建设大容量风电基地的优势。如果我们能够抓住机遇,妥善解决电网接人、电网运行、安全等问题。在打造一个风电三峡就不只是个梦想。

大力发展风力发电事业,应该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电网建设要逐步满足大规模风力发电装机并网的问题

根据电力行业发展规律,电网建设投资应稍大于电源建设投资,使电网设备设施稍优于电源建设设备设施,以适应电源侧快速发展需求。但是2006年,全国电力建设投资比例中电源建设投资占全部电力建设投资的60%,即电源建设投资已远远大于电网建设投资。电源建设与电网建设投资比例失调的结果是造成平均利用小时数的大幅度下降,直接影响了电源侧收益。这一现象应该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2008年,政府相关部门应引导电力行业加大电网建设投资力度,按照国家投资30%、电网投资20%、贷款投资50%的优惠投资政策,促使电网企业净风力发电并网工作纳入视线,努力实现电源生产单位平均利用小时数处于全国平均利用小时数值之上。

由于风电装机在并网运行过程中存在风力的不可控性,会造成风力发电具有不同于常规电源的随机性和间歇性,对电网负荷预测精度、调度和运行方式、频率控制、电压调整、潮流颁、电网的电能质量、故障水平和稳定性都产生一定影响。在一个地区风电装机超一定规模后,会给电网负荷增加压力,风力发电受自然条件约束,一旦风力不足,就会产生波动。甚至会突然停发,给电网运行的稳定性带来负面影响。因此,风力发电应考虑采取多点建设、分区并网的方式推进和发展。电网侧必须结合制定的风力发电规划,针对风力发电的大规模发展的特点有所侧重地进行规划和建设。第一,根据百万风电基地需求,要增加4~5个500千伏变电所,根据风力发电远距离并网输送不经济的特性,主干网架要进行延伸;第二,配套增加部分220千伏变电系统:第三。增加电网安全设备,以适应风电发电并网可能会影响电网频率控制、闪变、电压调整、潮流分布、电能质量和稳定性的问题:第四,加强电网二次系统升级建设,以解决风电并网会降低电网负荷预测精度的问题。

二、完善风力发电政策法规

风力发电的社会效益和广义的经济效益毋庸置疑。具有推广和扶持的价值和意义。任何新生事物的发展和健康成长都离不开方方面面的支持。国外的风力发电也是在各自国家的全力扶持下快速发展起来的,我国应该学习国外风力发电的先进经验,尽快创建和完善发展风力发电的政策法规。

首先,建议政府尽快制订本地区“电源建设中风力发电的比例”,确保风电在电力“大家庭”中的一席之地。截至2007年底,风力发

电装机占全区发电装机容量比例数2.37%,即使全部风力发电机组满负荷发电,也不会对电网负荷及稳定性构成大的冲击。

其次,为鼓励风力发电事业的发展,政府应克服困难推行“风力发电不参加调峰”、“以风定电”等优惠待遇。

第三,决定风力发电投资效益的关键是电价。恰恰在最关键的电价问题上,目前尚没有一套可以充分发挥价格机制促进风力发电发展的“规则”。在原国家计委和科技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有关问题的通知》中规定:“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项目在项目建议书阶段应出具当地物价部门对电价的意向函,可行性研究阶段由当地物价部门审批电价”。其实这种“一个项目一个价”的作法也不合理,也很难做到公平。如果投资成本提高的项目可以有个好电价,那么谁还会在压缩投资、降低成本上下功夫!这种“鞭打快牛”,偏袒落后的机制不可取。

三、为风力发电与火电有序发展找好契合点的问题

是传统的火电基地,截至“十一五”末,火电装机将超过5500万千瓦,既是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风力发电不稳定性的有力弥补:也是占据电力市场,与风力发电争抢上网空间的有力竞争。目前来讲。的火电装机无论从上网电价、地方税收、电网效益与安全、项目业主投资效益等方面都有更高的优势,对风力发电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