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教育科研的重要性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二、教育科研是教育发展和改革实践的理论先导
我国的教育正处在一个改革和发展的探索期。在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教育过程中,面临着许多理论的和实际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教育行政部门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提出正确的指导方针和实施办法。例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规律及特点是什么;教育与生产劳动如何更好地结合起来;教育管理体制如何适应经济、政治体制变革的要求等等。这些问题如何解决,没有现成的结论,也不能想当然地作出决定,必须以教育科研为先导,在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导下进行教育改革的实践活动。没有正确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进行教育科研,探索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律的过程。
三、教育科研是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的必然途径
篇2
劳动与技术课程是小学阶段一种开放性的实践性课程,它的课程目标与其他学科课程的目标是不一样的。劳动与技术课程在内容上虽然没有一定的体系化标准,可是劳动与技术的课程目标是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增强他们对自我、对自然、对国家的社会责任感。它的课程目标对具体的活动主题以及开展的活动项目来说,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为给学生今后的生存与发展打好基础,应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劳动,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阅历,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素质。文章对劳动与技术教育在新课标中的重要性进行研究。
一、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
劳动与技术教育的根本立足点,是学生能力与素质的提高。因而,要科学制定劳动与技术的总目标以及开展各种活动项目的课程目标。这就需要结合学生的爱好、兴趣、需要和动机,以及孩子的年龄特征,制定开展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各类目标。比如,教学“快乐的纸贴画”时,教学目标要求学生之间互相合作完成一幅有生活情境的剪贴画,但学生对此类教学设计没有接触过,所以感到无从下手。这时,教师就请学生思考三个问题:(1)你们准备这幅画以什么为主题?先命名。(2)画中会有什么?它们的位置分别在哪里?(3)在小组内,每个同学怎么分工?三个问题一提出,学生很快进入了合作学习的状态。各人发挥所长,在组长的协调下进行了分工,贴、画、剪,忙得不亦乐乎。但总有几个学生没有听从安排,以自我为中心,拖慢小组进程,甚至进行不下去。这时,教师就要教会小组长起好协调、指导的作用。教导学生向同伴学习应成为教学过程的本身,贯穿于教学内容的学习之中,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服务。
二、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也越来越高,这是制定劳动与技术课程各类目标的基本依据。现在社会发展非常迅速,信息时代的知识更新速度明显加快,这要求我们的学生必须具有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能力,具有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具有动手操作与实践能力,具有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特别是要具有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因此,学校的课程要有利于合作意识、民主意识与环保意识、创新思维意识等的培养。这些综合素质与基本能力,是新时代社会发展对我们孩子提出的基本要求。因此,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开展过程中,教育目标要具体体现这些基本要求。
三、科学和技术发展的需要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新的学科不断产生,学科门类日益趋向精细化,同时各学科门类之间的综合性不断加强,需要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广博的知识。因此,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各类目标,需要充分考虑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1)劳动与技术课程强调实践性。它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一种创新性、反思性、研究性、发展性的实践。学生通过一定的综合性的实践活动,亲自参与与思考,更加深刻地了解自然与社会,提高自身的素质与能力。(2)劳动与技术课程强调学生走出书本,走向自然与社会,在广阔的社会生活中进行学习与探索。在这个过程中,实践研究、综合探究、合作学习、生活学习、探究发现,是学生知识与能力获得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不可把学生再次捆绑在书本中进行教学,否则与新课标的理念是不一致的。(3)劳动与技术课程真实地体现了学生是教育和发展的主体,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喜好积极主动地进行丰富多彩的活动,视野得以开阔,知识得以丰富,个性得以发展。(4)劳动与技术课程根本的课程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让他们认识社会,感受生活,为学生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情感和态度奠定基础。
四、课堂教学的需要
劳动与技术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的实践素养,所以,可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从知识的实际应用、实践的发展史或是知识的产生过程方面组织学习,归纳原理或概念,使学生学得实际些,理解得深刻些。要通过劳动与技术课程教学,让学生深刻理解生活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并形成深刻的认识,使学生能够对社会科技的快速发展作出积极响应,从而让学生适应社会及科技的发展。
五、结束语
劳动创造财富,也使人精神振奋。为给学生今后的生存与发展打好基础,应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劳动。劳动与技术课程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很强的技能基础学科。新课标体现了课程计划规定的培养目标,突出了劳动技术学科的教学特点,反映了素质教育对劳动技术教育的基本要求,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劳动技术课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课堂。
参考文献:
[1]陈志敏.当前中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文教资料,2012(03).
[2]王贵春,沈月飞.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的有效合作学习[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9(03).
篇3
一次偶然的机会下乡听“同题异构”美术课。所谓同题异构,就是同一个课题与内容,由不同的老师根据自己的实际、自己的理解,自己备课并上课。由于老师的不同,所备所上的课的结构、风格、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各有不同,这就构成了不同内容的课。第一节课是由一位专职美术教师授课,对象为一年级新生,课题为《走进大自然》。这位教师平时严肃,不苟言笑。整节课下来学生虽然纪律很好,但没有画画热情。相反,一位年轻的班主任兼职美术教师,把课堂气氛调节得非常好。首先,她熟悉自己班上的孩子,知道他们的用语特点:知道什么话他们能理解,什么字他们没教过,不会的字在课件中还用拼音标注,等等。其次,语文教师的语言非常优美。比如:春姑娘来了,老师用手中的笔化作一缕缕春风,柳枝在微风中轻轻摇摆。两节课相比之下,专职教师反而略逊一筹。他过多地关注了画面效果、技法辅导等等,而忽视了以学生为主体的重要理念,忽视了与学生的沟通,这正是语言的魅力。所以,掌握一些语言的技巧,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学以致用
从语文语法的角度分析句子。平时经常用的有陈述句、疑问句、反问句、祈使句、感叹句。接下来我就从这五个方面讲述我的理解。
1.陈述句
陈述句是用来说明事实的句子,它的后面用句号表示,语调一般是平的。美术课堂中陈述句较多,从导入到辅导再到拓展延伸,一般都用陈述句。
一次公开课,我用故事导入的方法引出《天外来客》,故事取材于一部电影《ET》。我用了5张具有代表性的图片,一边出示图片,一边述说故事。评课时,大家都说故事娓娓道来,把学生都引入了情境之中。虽然只用了陈述句,略带感情的述说,但是已经奠定了这节课成功的基础。
2.疑问句
疑问句是用来提出问题的句子,句末用问号表示。在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的时候,总是采用这样的句式。
例如,在《美丽的盘子》这一课中,我选择了疑问的方式引入作业这一环节:“你想把家里的盘子改变一种花式或者颜色吗?”往往很多老师都是通过这样的疑问句过渡每个环节,但是要避免的是做无用功。每个环节的确应该紧紧相扣,但不是把所有的“疑问句”串成一串糖葫芦。《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要求我们以学生为主体,我们与学生在课堂中并不是演相声,你一言我一语。学生显得非常被动,失去了主动权。不要总是引导学生说出老师心中的答案。
3.反问句
在低年段的美术教学中,我觉得应该少用反问句。例如“她难道画得不好吗?”“你难道不想画一画吗?”这些话可以改成“她画得多好呀!”“你们是不是迫不及待地想画了?”没有必要拐弯抹角浪费时间。简单的语言学生一样能听懂,课堂效果一样好。
4.祈使句
祈使句通常是要求别人做什么或不做什么,如命令、请求、禁止或劝阻语气的句子。
在美术课堂中,祈使句用得最多的是作业环节。通常都是用PPT展示作业要求。例如《表情丰富的脸》一课中的作业要求是:①选择一种表情进行创作;②将头发、配饰进行必要的补充;③可适当采用夸张漫画等形式进行表现。其实无论高年级还是低年级,都不应该用这样命令的语气去要求学生。美术课,需要真情的流露。设法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有主动性的情感体验。我们可以采用表示请求的祈使句。例如“让我们一起去探索表情中的丰富世界吧!”
5.感叹句
感叹句是用来抒发某种强烈感情的句子。这种句式通常放在评价的环节。例如“你太棒了!”“你真厉害!”学生其实是需要这些鼓励性的语言的。对他们学习成果的肯定才会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但是也要注意适度。过多的鼓励学生反而不太在乎。表扬一定要发自内心,不是空穴来风,为表扬而表扬。
了解了这五种基本句式,能帮助我们在美术课堂中更好地表达情感,与学生的交流才会更有效、更真挚。
三、一点总结
我们不能在有限的美术课堂里培养出一个又一个爱画或者将来能成为画家的人才。但我们的首要目标是走进艺术殿堂、陶冶情操,领略视觉盛宴。与学生交流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教学手段。在每次创作之前,交流就会显得至关重要。这就是美术课堂中语言的魅力。
篇4
[片 段]师:(课件出示:万里长城)起立!同学们,今天王老师和大家去登――(生齐读:万里长城),一起去看――(生齐:万里长城);一起去游――(生齐:万里长城);一起去感受、去理解、去赞美――(生齐:万里长城)。请坐!法国总统密特朗这样说过:“没到过金字塔就等于没到过埃及,没到过长城等于没到过中国。”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曾说过:“长城是我所看到的最令人震憾的古代建筑”。美国总统克林顿这样说:“长城是一个奇迹,一个伟大的民族创造的伟大的奇迹。”同学们,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赞美?读课文!放开声音读,大声地读,一边读,一边用心感受。读完以后,咱们来交流一下,课文当中的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感 思]“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觉亲”,入境方使儿童真情动,记忆深,而王老师的一段“今天王老师和大家去登――(生齐读:万里长城),一起去看――(生齐:万里长城);一起去游――(生齐:万里长城);一起去感受、去理解、去赞美――(生齐:万里长城)。”自然地将学生从课堂上“带”到了万里长城,阅读文本变成了登长城、看长城、游长城,让学生身临其境,倍感亲切;而一段国外元首对万里长城的题词,甚似神来之笔。自己说自己美,不能信服,而由别人说自己美,才是真正的美。对长城的赞美,借用国外元首来道出,更能激发出孩子心中的自豪感,更能催发学生去读课文、去理解课文、去感受课文的积极情感。
二、“情深深、意切切”的主旋律
[片 段]生:(读)“他像一条巨龙横卧在我国北方的崇山峻岭上,……(略)全长6500多公里。”(学生体会略)
师:体会得真好,请坐!同学们请看――(课件出示:蜿蜒曲折的长城图像)(读)“他像一条巨龙……(略)全6500多公里。”书上说长城像巨龙一样,咱们找一找,长城跟巨龙之间哪些地方是一样的?
生:(略)
师:是啊!你从人们看到龙和长城的心情角度找到一样的地方。真好,同学们真会读书!但是,同学们请你注意,在现实中真有巨龙吗?(生:没有)巨龙是人们想象的产物。这个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而我们的长城呢?他确是实实在在地魏然屹立在我国北方的崇山峻岭上。他是那样的雄伟;那样的坚强;那样的刚毅;那样的庄重。当你想到这个的时候,你再读这个句子。读!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生自由读:“他像一条巨龙横卧在我国北方的崇山峻岭上,……(略)全长6500多公里。”)
[感 思]长城的气魄雄伟是长城的特点之一,作者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长城比作巨龙,以此体现长城的气魄雄伟。曾经我也教过这篇课文,也把此句作为教学的重点品读语句。我的设计如下:①学生谈自己对长城雄伟气魄的感悟和理解。从“巨龙、横卧、崇山峻岭、高高低低、蜿蜒曲折、6500多公里”等词的读悟中感受长城的伟大。②谈“巨龙”这一比喻运用的巧妙。从比喻的准确、形象角度加以引导。③朗读体会。鼓励反复朗读,细体会,加强朗读指导。
反观王老师的教学没有过多的语言,语言精练而又显得“情真意切”,在学生自由的读悟中,得出长城确实像巨龙,但王老师没有到此戛然而止,而是话锋一转:“真好,同学们真会读书!但是,同学们请你注意,在现实中真有巨龙吗?(生:没有)巨龙是人们想象的产物。这个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而我们的长城呢?……”是啊,巨龙是人们想象的产物,而长城却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他是那样的雄伟,那样的坚强,那样的刚毅,那样的庄重。这样一比较,学生的潜在情感便奔涌而出:我们的长城真是一个奇迹,能把想象变成现实,长城是多么的伟大,我们的人民是多么的伟大,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是多么的自豪!有了此番感悟之后,再让学生去朗读这段话,让我们感受到的不再是一座冰冷的建筑物,而是充满奇迹、充满智慧、充满血汗、充满民族自豪感的生命体!
三、“绕梁三日不绝”的余音
[片 段]师:对,真好!同学们,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自豪。想看看吗?(生齐:想)请看。(出示课件:展示长城各方位的视频影片)
师:(深情地)同学们,这就是我们的万里长城;这就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建筑物――万里长城;这就是气魄雄伟的万里长城;这就是建筑年代久远的万里长城;这就是工程浩大的万里长城;这就是施工艰难的万里长城;这就是用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凝结而成的万里长城;这就是令中华民族骄傲和自豪的万里长城;这就是永不低头、永不流泪的万里长城;这就是象征着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坚强不屈的万里长城;这就是我们的万里长城!(掌声)
篇5
(1)建立可操作性强的安全管理体系。国外一些著名高校早在多年前就制定了严格规范的生物安全制度和相应的管理机构[1][2]。目前,我国制定了一系列实验室生物安全法律、法规及标准,但是实室安全管理的成效,最终体现在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保障实验人员和实验环境的安全。而安全保障程度的高低,与实验室安全管理可操作性的强弱正相关[3]。一套良好的可操作性强的安全管理体系,应具有自我完善功能,可从最大程度上保障实验人员和实验环境的安全 。
(2)开展安全教育和安全技能培训。在科研实验室中对研究生实行导师负责制, 特别强调导师是实验室安全的第一责任人,所以导师有责任组织学生学习并掌握实验室仪器设备、设施的使用规范、化学试剂的使用与保管规范、实验操作规范以及实验室内部的管理规定等。另外,各二级单位也应定期组织师生进行安全教育和技能培训。组织学习实验室关于学校和院系的安全规章制度、研究生的安全责任、消防知识以及案例教育;对大型精密仪器进行现场讲解,现场解答学生疑问;每年请学校公安处消防科的同志给研究生讲解灭火器使用、报警、火灾逃生等;可结合研究生学生会不定期举办实验室规章制度和实验操作技能大赛,在提高研究生的操作技能的同时也让他们对科研中的实验安全问题加以重视。
(3)开设“实验室安全学”课程。针对实验室的安全教育,可以专门开设一门“实验室安全学”课程。课程可设置为研究生一年级的必修课,16学时,1学分。将课程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最后通过考试检验学习效果。理论教学讲解实验室中经常出现的各种安全问题的表现特点、产生原因、防治原理、防止措施、安全管理及有关的法律法规等。实践教学包括灭火器操作和疏散逃生演习。室外进行灭火器灭火演练,要求每位研究生都能实际动手操作,掌握使用方法。模拟火灾现场,在实验室内发出火灾报警,学生按照逃生要求从紧急出口逃生。最后以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结课。理论与实践结合开展课程,加以闭卷考试的方式,让研究生在思想上高度重视科研实验室的安全,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观念。
三、小结
安全教育工作不是靠“口头警示”和“制度上墙”就能解决的问题,除了要让研究生有安全理念,更重要的还必须有切实可行的制度和相应的安全教育措施。科研实验室是研究生进行实验和开展科研工作的重地,只有实验室安全工作的落实和检查具有切实的可操作性,才能为高校教学、科研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参考文献:
篇6
一、教学语言要准确、清晰、言简意赅
教师对定义、定理的叙述要准确、清晰,不应使学生发生疑问和误解。首先,教师本人必须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对概念的实质和术语的含义必须自己有个透彻的了解。如“轴对称”和“对称轴”“数位”与“位数”“切线”与“切线长”等不可混为一谈。又如 “定理成立,逆定理不一定成立”,显然这又将定理与命题混为一谈了。
除了具有准确性之外,还应有规范化的要求,吐字清晰,读句分明,坚持用普通话教学等。数学教学语言要干净利索,重要语句不冗长,要抓住重点,简捷概括,有的放矢;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特点,使用他们容易接受和理解的话语;要准确无误,不绕圈子,用最短的时间传递最大的信息。有的教师“口头禅”太多,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破坏了教学语言的连贯和流畅,甚至发生有学生上课专门统计教师说“口头禅”的次数的事情,这样只会拖泥带水,浪费课堂有限的时间,影响学生表现自己的积极性。
二、教学语言形象有趣,通俗易懂
教学语言既非书面用语,又非口头用语,要通俗明白,使学生听得有滋有味,教师应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深奥的知识明朗化,用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教给学生丰富的教学素养,通过驱动学生的数学想象,来达到提高学生数学能力的目的。
首先,要用形象化语言去解释抽象的数学教学概念。一般来说,对人的感官富有刺激性的语言,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其次,要精心锤炼描述性的语言,把学生带入美的意境,数学教学偶尔出现几句诗情画意的语言,效果更是不同凡响。据说陈景润的老师曾用诗一般的语言向学生介绍哥德巴赫猜想: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而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明珠。他还意味深长地说:“昨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梦见你们中的一位同学很了不起,他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这句话产生的神奇力量,激励了陈景润。
三、教学语言要幽默风趣,比喻恰当
幽默是一种较高的言语境界,它富有情趣,意味深长,教师的语言幽默,其作用是多方面的:一是可以激活课堂气氛,调节学生情绪。二是可以提高批评的效果,让课堂违纪的同学心悦诚服。三是可以开启学生的智慧,提高思维的质量,课堂教学的幽默,应和深刻的见解、新鲜的知识结伴而行,教给学生理智,学生会产生会心的微笑,获得美的享受。
篇7
政治课堂教学语言总的来说是由预设性课堂语言和生成性课堂语言组成的,政治课的课程特征决定了政治课堂是生成性问题多发的课堂。同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的改革为学生知识和情感问题的生成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和空间。总之,在当前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生成性课堂语言的价值正不断突显。然而,思想政治课堂生成性教学语言承担着什么功能?与预设性课堂语言有什么区别?优秀的思想政治课生成性教学语言有什么特征?应当如何有效提高政治教师课堂语言的生成能力?对这些问题的研究还相当缺乏。
二、生成性教学语言在思想政治课堂中的特殊作用
思政课堂有重要的知识任务,其中的一些重难点理论性和抽象性强,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学生的生成性问题往往是较集中地指向这些知识重难点的。为了突破知识教学重难点,教师往往做了非常精心的预设,如果这些预设的教学语言事实上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则学生的思维活动将在面对这些重难点的时候真正达到了最活跃的阶段。不同学生在这个阶段产生的各不相同的问题将是他们各自突破知识重难点的关键点,只有这些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答引导,重难点才能宣告有效突破。教师的生成性课堂语言承担的正是这一关键作用。
政治课堂上,当学生提出生成性问题时,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正受到前所未有的激发,他们的情绪正处于兴奋的状态。如果这种求知欲得不到满足与保护,积极性得不到鼓励,情绪得不到宣泄,则学生的整个学习心理节奏将被打乱,他们对政治课堂期待与参与的热情将衰减。优秀的思政课堂生成性教学语言承担的正是这一调节学习情绪、保护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重要作用。
教学实践中,教师的教学预设不论有多精心,仍旧难以避免整体上单向、单线的痕迹。因此,如果政治教师只知教学语言的预设而不知教学语言的生成,则必然停留在传统政治课堂“死板”“沉闷”的局面,使自己沦为完成“规定动作”的简单执行者。而现实中学生的思维活动却是多层面、多方向的。这些多层次、多方向的思维活动是各种创新活动的萌芽,是最值得宝贵的东西。
三、政治课堂对生成性教学语言艺术要求
(一)优秀的政治课堂生成性教学语言必须简洁而准确
如果教师的生成性教学语言旁征博引、浮于表面、冗长拖沓,使学生感觉语无重点、索然无味,那么不仅生成性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课时内的教学任务无法完成,同时也必然丧失最有利的课堂教学机会,使学生处于极兴奋状态的思维活动趋于迟钝,降低课堂效率。比如在试卷讲评课上,有学生对究竟如何区分货币的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职能提出了疑问,其余同学七嘴八舌地提出了一些他们的区分标准。我在点评了其中一些可以运用于实践的标准后,总结出其中的共同点,即流通手段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而货币履行支付手段职能时钱货的交付则存在“时间差”。“时间差”这个简明扼要标准的提出,让学生对支付手段职能的内在含义有了更深入准确的理解,也让学生们在今后练习考试中再碰到这样的题目时能够更轻松地作出正确判断了。
(二)优秀的政治课堂生成性教学语言应富于逻辑力量
学生的生成性问题,很多情况下都是因为在逻辑的概念、判断、推理环节存在问题而造成的。如果我们能够及时、准确地捕捉到这些环节,帮助其明确概念的内涵外延,理顺逻辑关系,就能在教学中实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顺利地破除学生的错误认识,或者顺利地引导学生进一步进行更广泛的研究性学习。
(三)优秀的政治课堂生成性教学语言必须生动而活泼
学生在向教师提出其生成性问题时,往往处于思维活动极兴奋状态,这时的他们比平常更乐意接受长时间、深层次的理论和逻辑探索。因此在回答生成性问题组织生成性教学语言时勾画一定的具体形象、具体情景去支持他们的思考探索,会起到由此及彼、触类旁通、以少胜多的教学效果;在语言技巧上注意幽默诙谐,有利于学生释放单纯理论推理带来的疲劳与紧张,保持思维活力;在成性问题的解答时组织一些形象生动的语言,则有利于再次引发学生的共鸣,将课堂氛围推向另一个。
(四)优秀的政治课堂生成性教学语言必须亲切而激励
学生学习的有效性都来自于对教学活动的参与,而参与的程度却与学生学习时所处的情绪状态密切相关。获得成功的喜悦、得到老师的肯定,能很大程度上激励学生更好地参与政治课教学。因此,优秀的思政课堂生成性教学语言必须呈现亲切而激励的特点,保证学生在前后相继的知识学习中获得不断的情绪动力。
四、政治课堂生成性教学语言的锤炼
政治教师应该在思想上提高对锤炼课堂生成性教学语言重要性的认识,一堂成功的政治课离不开精彩的生成性教学语言的串联,只有充分认识到生成性课堂教学语言在提高课堂效率上的切实作用,才能在锤炼生成性教学语言的过程中自觉地付出更多的努力。
政治教师锤炼生成性课堂教学语言应注意的问题:
1、决定政治教师生成性课堂教学语言能力的最根本因素,是政治教师的各方面修养。“言为心声”,思想的内容是语言的源头活水。只有积累了充分的专业知识和广泛的其他领域知识,才能在政治课堂上使教师的语言显得举重若轻,有大家风范。
篇8
二、提问语——启发创新
妙语生花,打开沟通的桥梁。教师的提问艺术真的很重要。课堂提问是引起学生反应、增强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作用的主要手段。教师从提问入手,设计有价值的、学生有兴趣的思考题,可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思而后得”,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的课堂提问,不是交谈时的随想而问,而是事先精心安排设计好的。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较强的针对性,还要能启发学生去思考和探求。有专家就指出,听课上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提问的艺术。好的提问,学生马上能够回答到点上来,而不恰当的他提问,学生往往绕来绕去也说不到点子上来,这不能怪学生,而应该反思教师自己的提问是否恰当。可见,提问语在课堂教学中是相当的重要。我们需要好好学习,细心研究,不断积累课堂提问的艺术。又如:一堂音乐课如倾盆大雨般的把音乐知识倒给学生,那是绝对不行的,一名良好的音乐教师不仅仅要有渊博的知识,道德修养,更应该追求恰如其分的教学用语。教学的成功与否,学生所获得的丰欠与否,都与教师的提问质量有直接的关系,好的教师的教学不只在于会讲,更在于会问。同样的学生,同样的内容的课程,不同的教师上课,效果往往就会不一样,究其原因,在于教师课堂语言的优劣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教师知识的渊博程度和课堂语言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知识渊博但语言表达能力差的人就是“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也是很难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的。
三、评价语——自信鼓励
教师的评价语言是一门艺术,它植根于很深的教学功底。莎士比亚说过:赞赏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内心都渴望得到阳光,不管哪个学生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后,总是希望得到教师的赞扬与肯定。其实我们教师本人也会有这样的感觉,因此,我们在评价学生时,要多一些尊重,多一些赏识,多一些鼓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有被认可的满足感,逐渐树立起自信心。
当学生因胆子小,没有把握等原因而不敢发言的时候,我们要微笑着说:“我相信你是能答上的,大胆地试一试,好吗?”或者说:“你总是想准备得非常完美了才举手,其实不必,先把你的想法简单地告诉我!来,说说看! ”这样用语言鼓励他勇敢地说,并在说中协助他说清楚,使他们逐渐克服胆怯心理。
当发现不爱举手的人举手时,我们要将回答的机会优先让给他们。即使他们讲得断断续续,没有抓住重点,也不要有任何责怪的神态、动作。同时也要制止其他抢着举手或者抢着回答的同学。这个时候,教师继续保持最本真的微笑,告诉他:“你完全可以回答!”或者对他说:“老师相信你,一会儿再叫你!”并要寻找机会让他们亮相。这样,日积月累,这些同学也会渐渐地自信起来,并以更大的热情投入课堂学习,养成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的习惯。
当有些学生的回答不尽如人意、不完整、重复别人的发言,甚至是根本不会时,我们不要说:“他说得不完整,谁来帮帮他呢。”也不要说:“不对,请坐。你在重复别人的发言,你没有认真听讲。”这样的否定,会挫伤学生思考和发言的积极性。我们可以这样说:“你答对了一部分,继续努力!”“你能勇敢回答问题,很好。但你再仔细动脑筋想想,好吗?”“你这个想法别人已经说过了,你还有其他的想法吗?”这样用肯定、商量的、提醒的语言,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就能鼓励他继续认真听课、动脑思考。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你在任何时候都不要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表扬总比批评有力量,使每个学生露出笑脸是评价的成功,也是教育的成功。教师不应渴求学生观点的完美性,而应尽量去纠正、鼓励学生,注意学生的情绪导向:答对了,可正面表扬:答偏了,可肯定其求异思维:答错了,称其积极参与亦可贵:没有回答,则可解释为学生为求深思熟虑。
别小看一句评价语,俗话说得好,一句话使人笑,一句话惹人跳。只有我们用真情、用爱心,多鼓励每位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潜在问题,多寻找他们的闪光点,这样才能让学生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关注和期望,体会成功的喜悦,树立起信心,从而激发学习的潜能。
篇9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西安体育学院2012级体育系5班、8班77名同学。
(二)研究方法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方法。
二、结果与分析
(一)保护与帮助的方法以及运用
1.保护与帮助的方法。在体操教学和训练的过程中,帮助与保护的方式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帮助和保护分为帮助和保护,帮助分为直接、间接利用器械帮助。保护分为他人、自我、利用器械保护。虽然帮助与保护的种类繁多,但是帮助和目的都是为了练习者能够更快更高质量的掌握技术动作,通过帮助与保护可以消除练习者的紧张和害怕的心理,从而更加有效的加快动作学习的进程。
2.帮助与保护方法的运用。根据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动作技能的形成分为初步掌握动作、改进与提高动作、巩固运用自如三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帮助与保护的运用也不一样,所以必须了解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科学地、合理地、有效地使用帮助与保护的方法。
第一个阶段的时候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运用直接帮助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动作,理解正确动作的概念,改进不合理的动作技术。在第二个阶段的时候已经初步掌握了动作,脑海中已经初步掌握了动作的要领,需要帮助与保护交替进行进一步的提高和强化动作技术。最后一个阶段的时候已经熟练的掌握了技术动作,在这个阶段的时候已经脱保,教师和教练员在这个时候要注意提醒学生注意动作的细节,提高动作的娴熟性和准确性。
3.运用帮助与保护应该遵循的原则。在帮助与保护的时候要注意遵循的七个原则:(1)站位要合理;(2)部位要准确;(3)时机要恰当;(4)助力要适度;(5)方向要正确;(6)重点要明确;(7)脱保要适时。
总之,在体操教学和训练中,要认真全面的掌握上述七个要点,准确的把握练习者处于哪个阶段,怎样去保护。这几点紧密联系在一起不可分开,这样才能更有效的学习技能动作,加快教学进程,促进动作的掌握与完成。
4.学生心理素质对帮助与保护的影响。对于初学者来说体操中的一些动作和技术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比如,技巧中的“后空翻”,单杠中的“骑乘前回环”,双杠中的“肩倒立”。在普修的课堂上初学者的身体素质、身高都不一样,在我教的这两个班的学生普遍对这几个动作存在抵触心理,在帮助和保护的时候不但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反而适得其反。这就需要教师和教练员在教授这些动作的时候要讲解、示范到位,消除学生的恐惧情绪,克服紧张心理,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热情。
(二)对保护着的基本要求
1.保护着要有高度的责任感。保护者在保护同学的时候必须有着高度的责任感,也是同学对你的信任。在保护的时候要认真严肃、精神饱满、耐心认真、全力以赴。一旦学生出现危险的时候必须奋不顾身的、毫不犹豫的去帮助同学,把伤害降低到最低。一旦学生出现受伤那么他在以后的学习中就会出现抵触的情绪,所以就必须要求保护者必须树立高度的责任感。
2.保护者要熟悉动作技术。保护者在保护同学做动作的时候,自己也必须熟悉动作技术。知道自己该怎么去保护同学,体操动作种类繁多,不同的动作项目就有不同的保护方式。这就需要保护者要在平时的练习中多积累经验,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创造出一些行之有效的保护与帮助的方法。
3.保护者要了解学生的特点。不同的保护对象有不同的保护方法,每个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动作技术的掌握情况也都不一样。这就需要保护者在保护的同时注意区别对待,女生身体素质相对柔弱一点,保护者就需要加大一点力度。在刚开始的时候身体素质不一样的学生最容易出现的顾虑就是害怕受伤,做动作畏畏缩缩,这样反而最容易受伤。这个时候保护者就需要胆大细心的去保护练习者。
4.保护者要重视培养学生保护与帮助的方法。保护和帮助在体操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它是每个教师必备的技能之一。教会学生保护与帮助能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减少受伤事故的发生,加快教学进程,促进动作的掌握和完成。
三、结论
在体操教学中保护与帮助的种类繁多,而且必不可少。熟练地掌握各个项目的保护与帮助也是每个体操教师必备的技能之一,合理的运用保护与帮助的技能可以减少练习过程中受伤事故的发生。在体操的练习中保护者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完美的保护可以消除学生学习动作的害怕和恐惧心理。教会学生熟练掌握保护与帮助的技能,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加快课程进度促进动作的掌握和完成。
篇10
一、教学反思的定义及作用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问题或困惑时,通过不同程度的思考,并采取一定的措施,不断加深对问题的认识与理解,进而改善教学实践的一系列活动,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它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探索教材内容的崭新表达方式,构建师生互动机制及学生学习的新方式。广泛的反思性教学实际上就是要求英语教师对教学不断反思、对业务不断提高、对自我不断发展,以促进教师发展朝终身化方向发展。
二、英语教学反思的主要特征
以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为目的。教学反思可以发现新问题,进一步激发教师的责任心,教学反思并不是一般地回想教学情况,而是在教学中不断发现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调整教学方案,使教学方案更合理。教学反思追求更多更好的方法,提高课堂实效性。教学反思对教学理论和实践持有一种健康的怀疑,并及时地把思想变为行动。一个教师如果能不断进行教学反思,经常能研究总结,那么他的教学水平将不断提升。
教学反思具有探索性。任何教师都有理论上的迷茫,实践中的困惑。反思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在探索中奋进。存在问题就整改,发现问题则深思,反思的真谛就在于教师要敢于怀疑自己,敢于善于突破、超越自我,不断地向高层次迈进。教学实践的过程,既是教师探索的过程,也是教师反思的过程。教学反思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从而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三、英语教学反思的内容
1、对教学理念的反思。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这种核心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评价已经将关注的重心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认真对待每一节课的课堂教学,必须在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革新、备课方式和课前准备、自我教学能力的重新认识及课堂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建设等几方面进行深入持久的努力。2、对教学方式的反思。传统的教学内容的安排,多以知识的逻辑为主线,忽视了教学的逻辑和接受逻辑。教师的教学活动应该是灵活多变的,教学过程应是师生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应通过学生体验、实践、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发展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并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探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3、对学习方式的反思。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是: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新课程理念要求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4、对课堂教学评价的反思。评价要从单一的针对语言知识掌握程度的知识性测试向关注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多样化评价方式转变;要充分调动不同的评价主体开展评价活动,尊重每个学生的不同意见,鼓励学生有创见的思想,特别是在有争议的问题上更要培养学生多元的思维能力,促进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发展;要关注学生整体、全面的发展,不能仅仅关注学生学业成绩。
四、教学反思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可以激活英语教师的教学智慧。教学反思不仅像操作性教学一样发展学生,而且可以全面发展教师的各项能力。《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阶段的外语教育是培养公民素质的重要过程,它既要满足学生心智与情感态度的发展需求以及高中毕业生就业,升学与未来生存发展的需要,同时还要满足国家的经济建设与科技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高中阶段的外语教育有多重的人文与社会意义”。当教师全面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时,他会从教学主体、教学目的和教学工具等方面,从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等环节获得经验,使自己变得更成熟。反思是“专业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教师的专业发展是贯穿整个职业生涯的,教师只有坚持积极的自我反思,以主体身份参与,投入其中,逐步养成教学反思的习惯,掌握一定的反思策略,才能实现自我的不断发展和提高。
篇11
案例1:点燃氢气必须先检验纯度。可是,如果你在用锌和盐酸反应制取氢气的演示实验过程中,当锌粒反应完后,打开反应器的塞又装上锌粒,塞上塞就点燃,就会引起仪器爆炸。为什么会发生爆炸事故呢?这是因为你违背了点燃氢气前必须检验纯度的操作规定。实验过程中打开塞装锌粒跟实验开始时装锌粒相同,反应器里进入了空气,氢气和氧气混合,点燃都会发生爆炸。
案例2:在制乙烯时,在大试管里倒入酒精和浓硫酸,加热时,就会发生液体喷出事故。为防止这样的事故发生,在加热液体制取气体时,应加入瓷片以防爆沸。还要注意,如果你用酒精和浓硫酸加入瓷片加热制乙烯,用排水取气法收集完毕时,先撤去了酒精灯,冷水就会沿导管流入盛浓硫酸的烧瓶,以致引起烧瓶炸裂。这是因为你违背了实验操作而引起的。加热制取气体并用排水法收集,实验完毕时,应先把导管从水里撤出,再撤酒精灯。上面的操作正好颠倒了,先撤去了酒精灯,还没来得及取导管,水就沿导管流入反应器,引起仪器炸裂,溅出硫酸。
(二)用药过量发生事故。
一些实验虽然剧烈,但试剂量小并无危险,用药量稍大便会发生危险。
案例3:红磷在氧气里燃烧时,反应很剧烈,但药量少时并无危险。在做分组实验时,让学生观察红磷在氧气里燃烧时的现象,放入的药量一定要适量,不得随意用药,否则就会发生意外事故。
案例4:配制银氨溶液时,如果加入过量的氨水,且不随配随用,久置后再用,溶液中生成了容易爆炸的物质,用时就会引发爆炸事故。此实验要防止加入过量氨水,银氨溶液必须随配随用,不能久置。
案例5:铜和热浓硫酸反应,铜和硝酸反应。尽量控制反应物的用量,只要能得到正确的有明显的结果,学生能观察到其物质的存在,了解和掌握它的性质就可以了。
(三)药品混入杂质。
案例6:在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加热制取氧气时,错把木炭粉当作二氧化锰加入试管与氯酸钾混合,使得药品中混入了杂质,造成了爆炸事故。因此用药时要认真辨清药物,不得马虎从事。
案例7:做甲烷的演示实验时,有人没有把空气排净就点燃甲烷气体,产生爆炸事故。此实验应先做甲烷的性质实验,再点燃甲烷气体,以防空气的混入,保证甲烷的纯度,避免爆炸事故的发生。
(四)使用失落标签未经鉴定的试剂发生事故。
案例8:在配制溶液时错把硫酸当盐酸使用,造成伤害事故。凡失落标签的试剂一定要检验确定后再使用,以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
(五)实验室空气不流通。
案例9:在演示氯气、硫化氢、二氧化氮、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时,或学生实验可燃性气体。如制氢气、乙烯、乙炔等时,如果实验室空气不流通,有毒、易燃气体逸散到空气中越积越多,达到一定浓度,会引起师生中毒或其他意外事故。因此实验室应安置通风橱、换气扇等通风设施,必须做到实验室空气流通。
二、学生实验安全和环保意识的培养
教师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教师的思想、言行对学生有最直接最有效的影响,从“安全意识”的培养角度来说,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一丝不苟做好演示实验。
教师在演示实验中的一举一动都直接影响学生动手实验时的态度和方法,因此,哪怕是最常用仪器的使用也丝毫不能大意,对于一些有危险隐患的实验更要充分备课,引导学生把不安全因素想全想透。
(二)合理使用反例。
对于一些可以在实验室模拟的错误操作导致的后果,教师可设计一些错误的反例加以验证,以加深学生印象。如不纯的可燃气体点燃爆炸,水倒入浓H2SO4中进行稀释的后果;加热时先撤酒精灯导致水回流引起试管炸裂等,只要条件允许,装置设计合理,不会引起事故的均可一试。
(三)严格监督,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学生进入实验室亲身体会的印象是最深的,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什么都好奇,好动是他们的天性。因此,在平时学生实验中除了讲清楚规范操作,安全要求外,加强监督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四)增强防范意识,培养自救能力。
例如:强酸、强碱溅到身上时的处理,偶遇紧急情况时应如何处理和进行自救。
(五)利用录像实验辅助教学真实可信。
篇12
一、注意课堂用语的系统性、规范性、针对性
1、教师组织教学活动时尽量使用英语,指令应简单明了。组织教学要从实际出发,按照英语教学的原则,“尽量使用英语,适当使用母语”,用英语来概括这个关系就是:“Speak English if possible, speak Chinese if necessary.”小学英语课堂上常常出现学生不知老师所云的尴尬局面,比如有一位老师让学生重复录音内容时用了四次repeat一词,学生还是没能明白,教师语言超出了学生的语言储备量,学生毫无反应,大大降低了教师课堂语言输入的有效性,此时如果教师适当地用汉语稍解释,学生立刻就会明白应当做什么和怎么做了。
2、教师要认真准备对教学内容准确、到位的表达。新课程倡导体验、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我在自己的课堂上也有意识地进行了实践,发现学生在我的引导下也能对4A中出现的pretty进行英英解释,nice, good, very good, cool, wow, great等从他们口中说了出来,我欣喜万分。作为老师,我们必须时时刻刻关注自己的课堂语言,用心经营自己的语言,只有有了这种意识,才会有付诸实际的动力。
二、在情景化教学中,实现学生对语言的有效理解和内化
小学生注意保持时间较短,作为老师应该力求用自己生动的语言、直观富于变换的教法吸引学生自觉参与学习活动,保证课堂学习顺利而有效地进行。在教学中往往会碰到一些抽象的句子,如Just a minute.很多老师避重就轻,一带而过,不管学生是否理解,有的干脆以汉语告知。但有位教师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Look,what’s the time?她首先出示没有指针的钟面问学生,正当学生感到纳闷时,老师说:Oh,sorry.Just a minute.然后将指针装上。后来放录音带时,她故意倒了几次带子,每倒一次便说:Oh,sorry.Just a minute.在真实的语境中,学生不知不觉地明白了Just a minute.的意思。情景化教学对学生理解语言的作用勿庸置疑。
三、课堂教学规范化
小学英语课堂,纪律是令很多老师,特别是年轻老师头疼的问题,但它显然又是很重要的一项内容,课堂上应该有老师和学生约定俗成的模式,为语言输入的有效性创造纪律保证。以下是我在教学过程中初步尝试的几点:
课前两分钟演讲。联系当前教材所授内容,每个星期或每个月一个话题,给学生一个说的机会,一个综合运用语言的机会,锻炼了学生说的能力,同时也能督促学业水平较差的学生迎头赶上。
四人小组合作,编说小对话。给学生提供情景,要求他们根据表情动作,开动脑筋,编说小对话。在学生倾听合作的过程中,保证了课堂语言输入的效率,同时也培养学生了学生的想象和表演能力。
结束语: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语言输入的一个重要的环境,一个外语教师课堂语言质量实际上就是教师基本素质的缩影,只有我们积极更新教育观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创设有利于课堂语言输入的氛围,激发学生积极运用语言的情感,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语言输入才会有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篇13
在现如今全球化的社会形势下,英语是必须要掌握的一门基本通行证。但是现如今的英语教育只是片面的侧重在应试上,许多踏入社会的学生无法真正的使用英语。笔者认为,让高校学生真正能够使用英语,就必须要让他们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所以增设文化研究课程对公共英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有相当的重要性[1]。
二、高校开设公共英语教育的现状和历史以及历年存在的弊端
1.高校公共英语教育在中国的历史与现状
高校公共英语教育从1978年起开始开设,在中国共分为四个阶段,即起步、摸索阶段;发展阶段;调整改革阶段以及实施新规则阶段。
2.公共英语教育存在的弊端
笔者认为,公共英语教育存在的弊端共分为三方面。第一方面,即为课程设置的问题。现如今,各高校英语教学内容包括传授语言知识,训练语言技能以及锻炼语言的交际能力等。高校英语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英语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充分运用英语进行口语交流。但是就目前来看,国内大部分高校在开展公共英语课程时,只是开展了听力,单词,语法,阅读的教学,并没有将外国的文化,即文化研究课程真正的融入到高校英语课程里面,这就使高校的教师在语言文化的教学上面对教学内容有所缺失,使得许多优秀的学生在走出校园之后,没有同老外交流的能力。第二方面,即为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国的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就是要培养出一批能够在社会上发挥高效能的人才。一直以来,中国都是以应试教育为主,通过各种类型的考试选拔人才,这就造成了学生学习是为了应付考试这样一种现状,而不是为了使用而学习。第三点,我认为应该是师资的问题。现如今,高校的英语教师能力参差不齐,有高有低,许多教师仅仅只是机械的进行教学。各个教师的个人素质不够,知识面窄,修养不高。自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使得中国对英语方面的人才的要求也相对提高,这就需要教师更加完善自己,只有教师本身对英语各个文化的差异以及国家的文化进行全面的了解,才能够为有这方面要求的学生答疑解惑[2]。
三、开设文化研究课程对公共英语教学的意义
1.文化研究同语言的教学密不可分
笔者认为,学习一门语言,首先必须要了解这个语言国家的文化。在西方的很多国家,他们的文化同中国是恰恰相反的,有很多文化差异。文化,从学习者学习这门语言开始,就已经渗透进其语言学习的整个过程当中。两者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2.有利于加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一门语言,想要掌握它的使用方法,就要去深入的了解这个语言国家的文化。开设文化研究课程,有利于增强语言学习者对这门语言的兴趣,让他更加深入的想去了解国家的文化,能够有利于学生化被动为主动,摆脱机械的背单词,记语法的现象,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3.文化研究课程能够使公共英语教育更加贴近教学目标
高等学府开设英语学习课程,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学习英语,更是为了让学生在日后的社会工作中让英语成为一种生活工作上的工具以及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文化研究课程的开设,能够使学生更多的了解外语国家的文化,掌握人文知识,还能够提高他们的文化感悟力和交际能力[3]。
4.是全球一体化的必然趋势。
随着经济的发展,世界一体化的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伴随着中国加入国际世贸组织,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也越来越明显。国家之间的融合和交流,在一定程度上,都需要我们掌握西方的文化背景。所以文化研究课程的开设和发展,已经成为了世界一体化的必然趋势,使各个国家的文化能够更好地融合和了解。
四、如何开展文化研究课程
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文化研究课程的开展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高校公共英语课程的开展,只注重培养学生在词汇、语法、翻译、阅读、听力等方面的能力,而忽视了对西方文化研究的教育,这就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注重死记硬背,而没有将真正的兴趣融入其中。笔者建议应该在原有的公共英语基础课程上,加设进一些文化研究的课程,这样可以减少公共英语课程中其他内容的一些课时。
师资建设。之前提到说高校公共英语教师的素质和水平参差不齐,要想培养出合格的英语人才,首先一点是要有出色的英语教师。这一点毋庸置疑。教师要积极的提高自身的素质,个人文化修养,以及教学质量和学识。学生的好坏,很大一部分取决于教师的质量。因此,教师教授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同时,也要不断完善自我,加强个人的文化知识,熟练的掌握西方国家的文化差异,这样才具有为学生答疑解惑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