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金融市场开放的利与弊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金融自由化”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麦金农和爰德华・肖在70年代针对当时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金融市场不完全、资本市场严重扭曲等问题而提出的。他们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欠发达是因为存在着金融抑制现象,因此主张发展中国家以金融自由化的方式实现金融深化,促进经济增长。金融自由化就是针对金融抑制这种现象,减少政府干预,确立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根据这个理论,在当今经济全球化,金融一体化得大趋势下,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是必走之路,关键是要找到适合的方法。金融自由化模式具体可分为两类:激进式开放和渐进式开放。中国根据自己特殊的国情,也以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改革经验教训为鉴,只能渐进式开放模式。
一、中国金融改革三十年来取得的主要成绩
形成了以银行、证券和保险为主的多元化金融体系,建立了较完善的金融法制和监管体系,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金融衍生品市场得到了发展,金融宏观调控机制也不断发展和完善
二、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有利方面
1.加快完善中圈监管体系的完善和国际化接轨的速度
加入WTO,提高中国金融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促使国内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内控制度,改进信息披露制度,不断提高经营效益和服务水平,推进监管的规范化、全程化,保证监管的持续性和有效性。金融调控方式将进一步由直接调控为主转化为间接调控为主。
2.拓宽国际市场
中国银行业海外拓展业务将主要受自身经营状况和东道国国内监管条例的限制,而较少受到市场准入方面的限制,这就有利于国内经营状况良好的商业银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争取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国际竞争中获得成长和发展。从而带动国内银行业务国际化,促进国内金融机构人才的成长、技术的进步和业务的全球化。
3.增强我国金融竞争能力
外资银行的进入,必将促进国内银行加快改革,加强管理,激励国内银行提高竞争力。国内外银行业间的人才竞争和交流也有利于提高我国银行从业人员的素质。最后,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可以为我国的金融市场带来一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手段,促使我国竞争机制的改变。
4.有利于我国引进更多的国外资金
我国金融业的经营成本,尤其是人力资本远远低于国际金融业同行。国内金融业职业的人均午薪为1万元人民币左右,而发达国家一般银行职员的年薪在3万美元左右。较低的经营成本可以使我国金融业在进入国际市场时,向客户提供具有吸引力的条件,获得较高的收益。
5.有利于我国金融业学习外国先进的经营技术、融资工具和管理于段
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为国内会融机构提供参照体系和竞争对象,一些外资银行在技术、金融创新等办面的优势,将起到示范、激励和交流作用,从而推动我国银行业技术改进和金融创新的进程;外资银行先进的管理经验和运行方式对提高国内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不利方面
对外开放金融市场,对我国民族金融业发展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在看到积极因素的同时,我们不得不考虑到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带来的不利因素。
1.流动性冲击
目前,我国的宏观调控能力有待提高。企业的自我表现、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能力也有待加强.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和行为规范还比较薄弱,如过早地开放国内金融市场。特别是实现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就会形成资本的大量流入、流出,冲击国内金融市场,影响整个宏观经济的平稳发展。
2.对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金融市场开放程度较高的情况下,一国汇率和利率变化所产生的效应。将被相应的资本的流动效应所抵消。从而加大了金融调控的难度,这就要求使用更有效的宏观调控政策加以控制。
3.人才流失
外资金融机构将随业务规模的扩展和业务领域的拓展招募大量本士员工,凭借其先进的经营管理、优越的工作条件、优厚的待遇以及诱人的出国培训机会等,会吸引大量国内金融界的优秀人才,使人才流失严重。从而可能导致国内金融界整体员工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的下降。
4.客户流失
些外资金融机构的优势体现在体制优势、管理优势、规模优势、跨国服务网络优势。这些优势集中起来形成了综合业务优势。一些外资金融机构可以凭借这些优势和雄厚的实力、良好的市场形象赢得优质客户,这对我国金融机构将造成强烈地冲击。
由中国金融改革现状及金融开放过程中的利与弊,可以看出,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金融市场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金融开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我们应当总结金融开放实践,找出一条适合国情的发展道路,加快金融自由化进程,尽快与国际金融市场接轨,促进中国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
[1]韩婧妍.浅析“金融自由化”下的中国金融改革[J].大众商,2010年1月(总第109期).
篇2
1金融全球化对当今金融市场的利与弊
1.1金融全球化的定义
金融全球化是目前金融市场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主要指世界各国和地区的金融活动日趋紧密。具体来说相比传统的金融市场活动,目前的金融市场正在趋向于一种相对放松的金融监管和资本项目管制,较开放的金融业务,各种资本可以在全球自由开放的流通,这样就逐渐形成了一种全球金融市场和货币系统一体化的趋势。
相比传统金融市场,金融全球化的发展也是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和推动。首先最主要的因素是金融创新,各种新型的金融产品和市场的兴起,给金融全球化提供了技术支持。其次是相对宽松的管制。由于金融自由化导致了管制上的放松,这给金融全球化提供了制度因素。最后是科技、贸易、生产等方面的国际化进而推动了金融全球化,这一点是导致金融全球化的实体因素。除此之外还有其他诸多因素,比如各国政府为了确保本国金融业的竞争力,会采取一些措施,例如加大技术支持、放松金融监管等。相比一些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还相对不成熟,为了不断完善和改进金融市场的发展,发展中国家也在相继对自己本国的金融市场做出相应的完善和创新,以此能够适应全球金融市场发展的大环境。基于这些方面因素的共同推动和影响,金融全球化的趋势相比以前更加显著。
1.2 金融全球化的主要表现
首先是金融机构表现出的全球化趋势。包括本国金融机构和外国金融机构不断增进的互相业务往来。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也逐步放宽了对外国金融机构的管制,鼓励本国金融机构积极开展国际业务,设立相应的国外分支机构,从而推动了跨国金融机构的发展,形成了全球范围的经营网络。
第二是金融业务也逐渐形成了一种全球化趋势。例如对国外银行、资本流动、外汇管制等方面的监管放松;在全球范围内容许各种金融业务的开展和互相往来等。一些国际性的金融机构,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向其成员国提供融资和发放贷款等。第三金融市场全球化。各国家各地区的金融市场联系日趋紧密,从而逐渐形成了全球性的金融市场。第四金融监管和协调的全球化趋势。一些金融监管体制在全球范围内也逐渐趋同。
以上这四种表现主要是伴随着金融全球化发展所逐渐形成的,金融机构需要对每一种表现进行深层分析,了解其反映出的实质内容。
1.3 金融全球化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利弊分析
既然金融全球化是一种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那么它对于金融市场又有哪些影响。总体来说金融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金融市场带来机遇和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潜在的危机和风险。
金融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有利影响有许多方面。例如更有助于资本流动,提高了全球资源配置的效率,同时还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以及对全球各国经济的增长产生了积极作用。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带来了有利影响,使得发展中国家更容易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融资,同时还可以得到其他国家在资金上的支持。但这些都只是金融全球化的一方面,除了这些有利因素外金融全球化也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伴随金融全球化的发展,国际金融市场也出现过各种动荡。由于金融监管制度的普遍放松,整个社会处在一个不确定的金融世界之中。同时由于金融全球化,来自一个地区或国家的金融动荡可能就会产生“蝴蝶效应”进而波及到其它国家和地区,例如20世纪80年代的拉丁美洲债务危机,2009年爆发的欧债危机。所以说金融全球化的发展向全世界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2面对金融全球化的影响,中国的金融监管体制所需应对的挑战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金融市场和体系都还处在发展的、不成熟阶段。因此对于金融全球化带来的影响也更加敏感。所以说中国的金融监管机构承担着很重要的角色。如何建立一个完善健全的金融监管体制是目前中国金融监管机构所需尽快解决和制定的一个重要任务。也只有拥有一个完善负责任的监管体制,才能抵得住金融全球化带来的挑战,才能够在各种风险和危机的影响下,仍然能够稳步前进,逐步发展我国的金融业。但就目前全球金融市场而言,特别是我国在加入WTO以后,各种金融业务的开放,容许一些外资银行办理人民币业务,逐步开放资本市场,所有这些来自于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变化都在一步步考验着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特别是在2008年的那次次贷金融危机之后,全球许多国家也都或多或少的受到了各种影响,虽然中国在那次危机中,基本没有受到什么影响和大的损失,但我们仍然需要从别国的例子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我们的金融监管制度。
回顾目前国际上所发生的金融、经济危机,所有的这些事例都是对我们中国金融监管的一个警醒,我们要从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特别是针对我们的金融监管体制需要进行全面的完善。但就目前来说,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还存在许多缺陷和漏洞,总的来说主要有下面这些方面。
第一我国金融监管的有效性还不强。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的金融监管作用有时会被消弱或淡化,金融监管过于分散,或是进行了重复监管,这些都使得我们的金融监管降低了效率,增加了成本,从而极不利于我国金融业的发展。第二我国金融监管在一些方面还不够成熟,也就是独立性还不强。第三我国金融监管机构的协调能力较差,中央和地方的相关机构不能有效的进行协调。第四我国现行金融监管制度不利于金融创新。第五我国现行监管制度不利于金融业规模化。
这些方面都是我国目前金融监管体制所面临的主要挑战,也是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3面对金融市场的挑战,中国金融监管体制如何进行创新和完善
面对目前我国所面临的这些金融监管制度的挑战和问题,金融监管机构应该经常分析当前大环境和内部小环境之间的关联,正视和发现问题,对不同的问题进行级别划分,认真积极的落实和解决每一个问题。这样才能逐步的完善和发展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否则,我国的监管体制只能一直处于不成熟状态,而全球金融环境每天都在变化,如果不及时对本国的金融监管进行调整和发展,那么终将会埋下下一次金融危机的种子。所以说中国的金融监管机构还需在以下方面做相应的加强或是改革。
3.1逐渐建立我国自己的外部信用评级机构
在国际上,特别是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都早已有了自己的外部信用评级机构。例如众所周知的穆迪、标准普尔和惠普等。这些都是目前在国际上比较先进完善的外部评级机构,它们通过信息披露,强化市场约束,加强了金融监管。因此我国也需要建立自己的先进的外部信用评级机构,来约束和反映金融市场的活动。同时也可以给投资者提供有效信息,引导、指引投资行为。
3.2逐步完善我国的金融法律体系
金融监管的目的就是为了维持金融市场的秩序和良好的市场运作,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保障金融体系的运行安全。为了使金融监管能够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有效运行,必须的一个条件就是要有一个健全的金融法律体系。相比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我国的金融法律体系还不够健全。虽然我国已经出台了相关的一些法律和法规,例如《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证券法》等,但在金融市场监管方面,我国法律体系任然不够完善,还存在一些漏洞,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潜在的风险,当金融市场某一环节出问题时,很可能没有有效的法律来维护,造成一种法律真空状态。所以说要改变这一局面,我国现阶段就要尽快加强和完善金融法律体系,使得金融监管得到健全的法律体系的支持。
3.3构建科学的金融监管信息系统
金融监管实行需要获得有效的信息,但是金融监管的高成本又阻止了信息的获取。金融监管信息系统是金融监管的基础,也是提高金融监管效率的有效途径,所以信息系统对金融监管至关重要。然而目前我国的金融信息系统还处在低效率的状态,由于监管的高成本导致中央银行信息获取不充足、对风险的识别能力有限,最终形成了滞后的监管。所以面对这种现状我们要加快建设监管信息网络化,降低成本,提高监管效率,达到信息共享。
3.4建立高效的金融风险预警管理体系
风险管理是维持金融市场稳定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风险管理也可以反映出金融市场上存在的许多问题,从而可以提升对金融风险的防范意识。金融风险预警体系从宏观方面来说应该从三个层次上建立。一是国家层面上的,也就是建立国家宏观性金融预警系统,通过国家对各地方、各区域进行统一管理,组织和指导。同时负责分析和监测国家金融的风险走势,并将这些信息及对策传输的其他相关的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中,让相关机构都能够及时了解到最新的信息。二是区域层面,建立区域金融预警系统。主要负责区域内的金融风险预测和管理。三是地区层面,建立地区金融预警系统。对各地区的金融风险进行监测和预警。这三个层面应该互相联系,及时对各种金融风险进行有效的预警和管理。
3.5完善金融机构的自身建设,加强中介机构的监管作用
目前我国法定的金融监管主体有许多例如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等,所以要充分发挥这些监管机构的作用,进行有效监管。除此之外金融机构也要加强自身内部建设,外部监管手段只是作为金融机构内控不足的补充,控制风险的根本还是要靠内控制度,同时还要利用各种中介力量进行监管。
4总结
综上所述,我国金融监管体制还面临着许多挑战,特别是在目前金融全球化的大趋势下。所以说改革和完善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是非常重要的任务。由于我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金融发展起步晚,相比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我国的金融市场还很不完善,所以要进行改革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但我们不能因为所存在的困难性而不去改变,否则在以后的将来我国的金融市场将会存在更多的潜在危机,这些危机甚至不会亚于美国2008年的次贷危机。中国要清楚和敢于认识到自身金融监管体制的问题所在,积极努力的去完善,这样我国的金融市场才能稳步,健康的发展,不仅对我国金融、经济的发展提供保障,同时也会对稳定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篇3
一、前言
RQFII(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又称为“小QFII”。简单地说RQFII就是,境外机构投资者用境外流通的人民币直接投资于境内资本市场的一种投资渠道。
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持续增强,人民币币值的稳步上升,我国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为人民币国际化加速前进创造了一个很好的契机。又作为人民币跨境结算主体的香港积压了大量的人民币存款,截止2011年6月底,香港人民币存款已达至5500亿元,拓宽人民币回流渠道迫在眉睫。2002年QFII投入市场至今已有十年多的时间,法规制度及市场体制等都已作出了相应改善,为RQFII的推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RQFII业务开展以来,学术界广泛看好RQFII的业务效应。其中李晨曦,张咏冬,黄伟莹(2011)在国内较早对RQFII做出研究,指出不断增多的香港人民币数量和高涨境外投资者的投资意愿为小QFII的推出创造了有利机会,对完善人民币资本的运作循环,加速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有非常积极的作用。方(2012)详尽分析了RQFII业务开展的意义,他指出RQFII业务的开展为境外人民币投资提供了渠道,推动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促进了香港作为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同时为中资金融机构创造了业务机会,推动了国内资本市场的发展。
二、RQFII的发展现状
2011年8月7日在国家“一二五规划与两岸经贸金融”合作与发展论坛中提到关于发展香港成为离岸人民币中心问题时,首次提出允许RQFII的发行,至今已有一年多的时间,期间RQFII市场运行效应良好,发展速度很快。本文主要从试点资格,投资额度,投资范围三方面来描述RQFII的发展现状:
1.资格条件
发行初期试点资格条件较为苛刻,仅允许境内基金管理公司、证券公司的香港子公司参与试点。在这一年间,香港试点机构普遍表示境外投资者对国内资本市场具有很高的热情,从而更多的机构希望参与到试点工作当中,于是在2013年年初的新的试点办法中资格条件明显放宽,境内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香港子公司或注册地及主要经营地在香港地区的金融机构都可参与试点。
上表为2013年3月31日国家外汇局所公布的数据
2.投资额度
有了境外投资者对境内资本市场的高涨热情及QFII十年经验积累,相比QFII而言RQFII额度的扩张相对较快,2012年间两次增加RQFII额度,截止年底RQFII总额度已达到2700亿元,已确认批复额度为700亿。郭树清还表示在2013年间RQFII额度将翻倍增长,且可能在台湾增发RQFII额度1000亿元。
上图数据均选自于2013年3月31日国家外汇局公布的数据,左图为QFII每年批复额度及累计批复额度趋势线,右图为RQFII每月额度批复及累计额度批复趋势线
3.投资范围
首批RQFII规定产品中80%的比例为固定收益类投资,权益类投资占比不得超过20%,且第二批RQFII全部用于投资RQFII-ETF产品,致使目前RQFII在市场上的产品种类过于单一。投资限制虽然有利于控制风险,但不利于满足消费者的多重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消减了投资者的热情。RQFII法规修订后,投资比例限制取消,试点机构可以自由决定资金配置。这同时也意味着我国证券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将会有更多的资金注入到国内证券市场当中。
三、RQFII对人民币国际化的积极作用
近几年来我国的综合国力持续增强,国际地位逐渐上升,俨然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中国目前还是一个处于转轨时期的发展中国家,国内的制度条件还相对落后。下图为各国际主要货币在当今金融体系中所占比例,可轻易看出人民币现今离国际货币还有一段距离,人民币国际化还处于初级阶段,其货币职能体现也多在于周边国家。RQFII业务的推出是人民币向外走的重要一步,其对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助于加强与港澳台及周边国家的联系
日本,德国国际化经验表明面对美国这个强大的敌人,单枪匹马的推进国际化是很难成功的,因此我们需要借助群体的力量,首先实现人民币周边化,努力推进人民币区域化,最终实现人民币国际化。RQFII业务的推行为境外投资者增加了投资途径,调动了境外机构投资者持有人民币资产的意愿,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民币在境外的流动性,为人民币周边化的完全实现提供了契机。
“四币整合”即模仿欧元模式将澳元,台币,港币与人民币四币合成一种货币,这将极大地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2011年底RQFII首先香港试点,港澳台三地的投资者都分别表示了对内地资本市场的热情,特别是台湾投资者,因此郭树清表示近日里拟在台湾增加RQFII额度1000亿元。RQFII业务实践仅有一年的实践,作用意义并不显见,但从长远来看必然有助于内地与港澳台四地经济的紧密联系,为实现“四币整合”,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积累力量。
2.有助于推进金融市场成熟化
一国货币的国际化意味着该国货币在国际市场上广泛流通,那么就需要一个强大健全的金融市场在国际上为货币流通提供服务。RQFII为A股市场带来了资金,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刺激国内经济的复苏,又第二批RQFII额度全部用于A股的ETF基金投资,促使我国A股市场接轨国际,有助于改善我国国内金融市场体制,促进我国金融市场更加成熟,逐渐趋于国际化,为今后人民币国际化提供更好的内部支撑打下基础。
离岸市场对交易活动制约限制的要求较少,货币可以更好地在离岸市场上发挥其固有的货币职能,因此,成熟的离岸市场的建立是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很重要的一步。而香港凭借其特殊的政治背景,地理位置和其作为亚洲最大金融中心所具有的强大经济实力,成为了离岸人民币金融市场的最佳选择。RQFII最初在香港发行直接表明了我国对建设香港离岸中心的决心,同时也巩固了香港金融中心的国际地位。
3.拓宽了人民币回流渠道,有利于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自由兑换
一国货币的国际化必然伴随着货币的自由兑换,两者是相辅相成的。RQFII业务是我国推进“证券投资”项目可兑换的重要一步,为我国证券市场引入了大量的资金。RQFII业务更深层的意义在于可以通过对额度的控制来控制证券市场开放的进程,并在RQFII试点初期通过投资比例等措施对流入资金进行相应的流向指导,为“证券投资”项目开放的安全过渡提供了保障。
同时RQFII业务拓宽了人民币回流渠道,为境外投资者提供了更多投资渠道,加强其持有人民币的意愿,提高了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且建立健全人民币回流渠道是人民币完全可兑换的必要条件,有助于人民币在国际上的循环流通,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四、RQFII业务的潜在风险
RQFII业务对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前进具有极大的积极意义,然而其同时也伴随着一定的不容忽视的问题:
1.国际热钱大量涌入,降低人民币币值的稳定性
稳定的货币币值是一国货币国际化的重要支撑,而币值稳定主要体现在国内物价的稳定与对外汇率的稳定。
RQFII业务可能为国内市场带来大量的国际游资,在短期内会引起国内流动性过剩及通货膨胀,汇率也会在短期内由于热钱的冲击而继续上扬。而从长期看来,由于我国金融市场体制相对落后,国内A股市场对国际游资的吸引力并不强,现今国际游资大量持有人民币主要在于人民币在这段时间内持续升值的预期,而随着时间的前进,人民币汇率不再上升或略有下降时,可能会造成国际游资的大量外逃,1985年日本“经济泡沫”,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和97年的东南亚危机都是由热钱的大量外逃所引起的。这会极大地动荡我国金融市场,影响人民币币值稳定,阻碍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2.加重跨境结算“跛足”现象,美元储备大幅上升
跨境跛足结算实质是拿高收益的人民币资产换取境外低收益的美元、港元资产,贸易规模越大我国损失越多,近几年,跛足现象有所缓和但现象依然存在。
RQFII业务的推出,在某一层面更进一步增加了境外投资者持有人民币产的兴趣,将会有更多的人民币通过不对称结算的方式流向境外,极大地加剧央行冲销压力,外汇储备急速增加。日本国际化失败的经验表明,在国际化进程中要尽量摆脱美元的控制,这是我国国际化推进过程中,一直坚持的原则,且人民币国际化的目标便是摆脱美元对人民币汇率的控制与降低美元汇率风险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由于跨境结算跛足所致的大量增加的美元储备,显然使得我们暴露在更大的汇率风险之下。如不能很好地控制“跛足”现象而放任自由,随着RQFII业务的扩张,回流渠道的不断拓宽,美元储备大量增加,定会使人民币国际化陷入两难境地。
3.加大陷入货币国际化“迂回陷阱”的可能
RQFII拓宽了人民币回流渠道,为人民币境外循环机制的建立打下了基础,然而这也加大了我们陷入货币国际化的“迂回陷阱 ”的可能。日本国际化失败的原因之一就在于日元流出并没有被金融机构及企业作为交易工具等使用,而是间接地迂回了国内市场,亚洲特别是香港只是日元迂回的中转站,日元在国际市场上并没有发挥出自身的货币职能。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RQFII业务是参照韩国、台湾QFII模式,结合两地成功实现资本开放的经验实施的。业务开展以来,进展速度很快,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额度便高达2700亿元人民币,且广受境外投资者的欢迎。其对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1)加强了与港澳台及周边各国联系;2)促进了香港离岸人民币金融市场和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3)拓宽了人民币回流渠道。
同时,随着RQFII的推出,人民币国际化的进一步发展,我们需要面临一些问题并相应的要采取一定措施:第一、RQFII必然会为国内市场带来大量的国际游资,因此RQFII额度的扩张必须要经过深思熟虑,发展速度不能过快,同时还应采取相应措施鼓励金融创新,加大国内金融市场的吸引力。第二、跨境跛足现象可能会随着RQFII业务的开展而有所加重,必将导致外汇储备的大量增加,因此要加速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并且切实把握人民币国际化与资本管制之间的平衡关系。第三、谨防陷入货币国际化“迂回陷阱”,这需要国内市场为人民币提供强有力的后盾力量,要加速市场体制改革,推进金融市场成熟化,同时要扩大人民币国际循环的范围,为海外市场提供更多种类的可交易人民币产品。
随着我国经济与整体实力的不断增强,人民币国际化是一种必然趋势。我们应多借鉴他国经验,少走弯路,遵循人民币周边化-人民币区域化-人民币国际化步骤,一步步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晓,丁一兵.人民币区域化问题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6.
[2]唐浩.人民币国际化演化与实现路径.科学出版社,2012.4.
[3]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人民币区域化条件与路径.中国发展出版社,2011.8.
[4]刘力臻,徐奇渊,等.人民币国际探索.人民出版社,2006.10.
[5]方.中信银行总行.RQFII业务的意义及发展趋势浅析.现代经济信息,2012(05).
[6]李晨曦,张咏冬,黄伟莹.小QFII与人民币国际化,2011.
[7]陈革.人民币国际化:开弓没有回头箭.行政事业资产,2012(05).
[8]高翔.QFII制度:国际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借鉴.世界经济,2001(11).
篇4
最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金融体制的改革,民间金融合法化、阳光化的呼声越来越高,国家各种金融改革举措不断出台。2003年,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拉开了农村金融改革的序幕;2005年底,央行主导的“只贷不存”小额贷款公司在山西、陕西、四川、贵州、内蒙古五个地区开始启动,这个试点对于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增强民间金融市场的竞争有着积极的作用;2006年底,银监会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市场准入的政策框架,使农村金融市场的结构发生了积极的变化;2007年8月,银监会《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大力发展农村小额贷款业务的指导意见》,系统规划了各类银行业机构发展农村小额贷款的基本政策框架,受到社会极大关注;2008年8月15日,中央银行的今年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正式提出,“应加快我国有关非吸收存款类放贷人的立法进程,适时推出《放贷人条例》,给民间借贷合法定位,引导其阳光化、规范化发展”。据了解,《放贷人条例》的最大突破将是允许符合条件的个人和企业,以自有资金注册成立“只贷不存”的放贷机构,从而打破被银行垄断的信贷市场,使社会关注已久的民间借贷合法化问题初见曙光。
一、发展民间金融的意义
1、发展民间金融有利于解决资金供求矛盾,对金融市场起着拾漏补遗的作用
我国信用体系中,银行成为我国金融市场融资的主导力量。但是,银行信用作为最主要的正规金融活动,其融资的重点区域是城市而不是农村,其融资服务的对象是能够带来规模效益的大项目、大企业,而不是分散的农民、小生产者或小企业。民间借贷对农村金融需求与供给严重不平衡造成的巨大落差,起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对金融市场发挥着拾漏补遗的作用。
2、发展民间金融有助于调整信贷市场结构,完善金融体系
我国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主要来源于中小金融机构,从贷款需求角度来说,中小企业的数量目前占到全国企业的99.6%,资金需求量很大,而中小金融机构在供给中小企业贷款方面总资金是有限的。民间借贷合法化将打破金融市场寡头垄断局面,对信贷市场结构调整是一个调整,给正规金融机构带来竞争压力,迫使其进行制度、金融工具的创新及服务质量的提高,这有利于满足中小企业融资的需要。帕累托最优理论告诉我们,只有竞争的市场才能实现整个社会的效用最大化。以竞争促发展,完善金融市场,建立一个多元化、竞争性的新型乡村金融体系。
3、发展民间金融有利于阻止农村资金的外流
农村个体经营者和农民在需要资金却难以通过正规金融进行融资的情况下,如果允许民间借贷合法经营,那些能够提供资金的富有个人和农户,就可以将资金以远高于银行存款利率的价格贷给资金需求者,而不会将其资金存入作为农村资金“抽水机”的商业银行,这就可以自然形成一个阻止农村资金流出的“堤坝”,使农村资金得以在“三农”领域进行封闭式循环,从而缓解新农村建设中资金不足的矛盾。在现有金融体制框架内,资金一旦从农村流出就会难以逆转,而阻止资金外流的重要方法就是允许目前金融体制外的民间借贷合法化。
4、发展民间金融更能体现放贷和获贷的公平
从理论上说,国家运用权力垄断货币,这并不具有天然的法理基础,私人也是拥有通过资本借贷方式换取财富的权利。不准许私人通过资本转借方式获利是有失公平的,与“开放的社会”的要求不相容。民间借贷合法化更重要意义还体现在获得贷款支持的公平上。由于国有商业银行所具有的扶助国有大中型企业与项目的职能,使得一般性“群众项目”事实上很难从其获得贷款,而国有商业银行的国有性质,也使得放贷权成为一种事实上的“准行政权力”,这使得“无权无势”的普通百姓难以获得贷款上的均等机会。而民间金融机构以逐利为唯一目的,因而能在放贷上公平对待每一个申请贷款者。
5、发展民间金融能促进社会整体财富的增长
民间金融合法化的深层意义在于,为大量闲置的私人资本进入市场打开绿色通道,在给贷款者解决融资困难的同时,给更多的人提供进入劳动交换与社会分工过程的机会,从而产生1+1>2的效果,促进社会整体财富的增长,带动社会的整体进步。
二、民间金融合法化可能会带来的弊端
1、民间金融合法化后,既可活跃金融市场,也会对金融安全造成威胁
民间金融合法化后要高度警惕金融风险的转移。除了本已存在的民间借贷会继续,部分人还会从银行提出钱来自行放贷,自担风险,以高利率来对风险进行补偿。由于缺乏与国家产业调控政策呼应的地方产业政策,民间融资因其自发性和信息滞后性,以及高利润行业诱惑,极易导致民间融资进入受控制行业,这削弱了宏观调控的效果,也容易出现风险。
2、民间金融合法化后,高利贷的出现会造成社会不安定
民间融资合法化会给高利贷更大的成长空间,适度的高利贷的确可以促进企业的发展,活跃市场有着一定的作用。但无论如何,高利贷依然是一种被迫的关系,它会造成社会不安定,容易产生社会纠纷与治安问题。由于高利贷的高利润,会吸引各种人士的参与分利,一旦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危及社会治安;另外,高利贷会养成一批食利阶层,通过放贷来谋取暴利,放贷比做实业更有利润,而且来的很快,很容易造成更多的资本参与其中,会使生产性的实体遭到破坏,造成实业的畸形发展。
3、民间金融合法化后,会增加央行制定货币政策的难度
放贷和借贷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如果一个企业同时向很多放贷人借款,把借到的钱用于继续放贷,就等于是吸收存款进行放贷,带有非法集资性质,其中的风险需要关注。此外,民间借贷的规模大、不确定性大,而其引发的横向带动大规模资金流动,会增加货币供应量的不确定性和波动性,将给央行的货币政策制定和实施增加难度。
4、民间金融合法化后,民间金融机构的监管难度加大
其一,民间金融机构不同于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它的成长具有很强的民间性、自发性,民间融资参与者众,涉及面广,操作方式不规范,其分散性和隐蔽性使相关部门难以监管,一旦发生纠纷极易影响当地的经济金融稳定;其二,政府对民间金融机构的监管强度难以掌握,过于严格的监管和过分的经营干预,不利于民间金融机构的自由发展,容易造成“非乡镇化”的现象,而过于宽松的监管可能滋生民间金融机构的弊端,造成社会信用、社会金融的不稳定;其三,民间借贷在融资渠道及形式上,除个人和企业间的直接借贷、企业集资(集股)、私募基金、资金中介和“地下钱庄”外,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担保公司等机构也大量参与民间借贷,存在风险不易监控等问题。市场分析人士指出,民间借贷资金来源多元化,并不局限于银行信贷体系。比如证券质押、利用信用证进出口融资等借贷行为牵涉的部门甚至超出金融体系之外。而目前我国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的权职划分明确,难以进行有效合作,无法对放开后的民间借贷进行有效监管。因此不能用监管正规金融机构的那套方案对民间金融机构进行监管,需要在宽与紧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来进行高效监督,这是政府对民间金融机构未来有效监管的一个难题。
三、用科学发展观规范和引导民间金融健康发展
民间金融是金融生态自我调节的产物,需要用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来规范和引导其行为。
1、从理论和政策上对民间借贷给予合理定位
根据民间金融在实际经济生活中所起到的作用和影响,以及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需要从理论和政策上对其给予合理定位。首先要从理论上肯定民间金融行为是金融生态自我调节的产物,也是资金资源的一种合理配置方式;其次,从政策上肯定民间金融是我国金融市场的一部分,只有把民间金融纳入整个金融市场统一考察,才能正确把握宏观资源体系,有效统计金融市场比例,这对于发挥货币政策的正确决策有着不可或缺的意义。
2、从法律上对民间金融进行规范和约束
对民间金融法律定位要把握以下基本原则:一是承认民间借贷受法律保护;二是规定民间借贷得受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管;三是民间借贷应缴纳相应的税收;四是明确民间借贷在利率、合同等方面的若干通行原则。因此,建议尽快出台《民间借贷管理办法》,建立一个规范民间融资活动的秩序框架,在加强监管、不断完善对其管理的同时,为民间金融构筑一个合法的活动平台。
3、从制度上加强对民间借贷行为的监管
首先,严格限制放贷机构注册的门槛。《放贷人条例》的最大突破是允许符合条件的个人和企业,以自有资金注册成立的放贷机构。但民间借贷即使合法化也不能一哄而上,不是人人都可以成为放贷人,有条件的有诚意的经营者才能进入信贷市场。对放贷机构要有严格的限制:注册门槛应在一千万元,放贷利率不得高于基准利率的四倍等,逐渐规范和引导民间借贷健康发展;其次,对民间金融机构制定宽松灵活的监管体系,即进行自愿性注册(适用于不吸收公众存款)或强制性注册(适用于吸收公众存款),要求注册的民间金融机构进行定期的信息披露,并指导和鼓励民间金融机构建立基于风险的内部监管体系。同时,利用现有的权威性的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对民间金融机构进行定期的评级和审查,增强中介机构在监管中的作用,有利于监管部门高效、合理的监管;再次,建立民间金融行业自律组织。行业自律组织定期相关数据和资料,使民间金融机构之间进行信息交流和业务提升,增强民间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和自我监管,比监管部门的监管行为更具有成本上的优势。
民间金融在我国早已是客观存在的,并一直在“三农”和中小企业融资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鲧治水,堵而不疏,终致洪水滔天。禹治水,既堵更疏,十三年乃成。面对民间金融的暗流涌动,政府何不以百川归海的包容心态,从源头上辟正道,断邪流,让它顺应金融潮流发展,为市场经济之需润田哺苗。
参考文献:
[1]陈柳钦.我国农村民间金融规范发展的路径选择[J].农村金融研究,2009;9
[2]王锋.我国农村民间金融存在的合理性探讨[J].农村经济 2009;12
[3]张琼妹.农村合作金融制度的必要性和路径选择[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9;12
篇5
1、准备金率下调概况
存款准备金,是保证客户提取存款需要所设置的准备金,其中一部分以现金的形式保存在自己的业务库,一部分为按照所吸收存款按照一定比例转存于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于2011年11月30日、2012年2月18日和2012年5月12日三次各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下调后,大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将降至20%,中小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将降至16.5%,每次下调均意味着释放4000亿左右的流动性。
2、下调准备金率的原因
2.1应对央行占款影响,减轻商行资金负担
下调准备金率是为了应对央行外汇占款下降导致的被动紧缩的影响。央行外汇占款是指央行在银行间外汇市场中收购外汇所形成的人民币投放,同时也是央行投放货币的主要渠道,由于欧债危机等因素的影响,国际资本流入中国的规模减小,迫使央行下调准备金率。
同时,较高的存款准备金率导致商业银行的资金负担过重,降低了其竞争力,这在我国金融市场日益开放的今天使得处于转轨时期的国有银行处于不利的地位。
2.2财政支出流动性紧张
我国财政资金紧张,农村电网、城市轨道交通、水利、环保、保障性住房等五个领域的"十二五"计划投资均在万亿元以上,因此预算外新增资金很可能向这些领域倾斜,为了缓解市场中流动性紧张的局面,下调准备金率是其中一大手段。
准备金率的降低货币乘数的变大,从而提高了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创造信用、扩大信用规模的能力,货币供应量加大,利息率降低,投资及社会支出都相应增加,改变市场对央行货币政策的预期也是央行货币政策转变的重要方面。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释放一个信号,即央行将采取行动,缓解当前货币市场资金偏紧的状况,增加市场流动性,当中央银行降低法定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可提供放款及创造信用的能力就上升。
2.3股市不稳定
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是货币政策松动的信号,对股民形成乐观预期有帮助。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将给银行带来数千亿元可贷资金,利好银行股,同时贷款增加也可以为实业投资提供资金,有利于实体经济的发展,因此总体上对经济和股市有提振作用;其次,存款准备金率调整通过影响股票市场资金供给,从而影响到股票价格指数。存款准备金率的下调能增加股票市场资金供给,从而导致股票价格指数趋于上涨;第三,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还会对股票市场结构产生影响。准备金率的上调会直接影响市场资金供给,资本密集型企业对资金的依赖性较大,首当其冲受到冲击,劳动密集型企业对资金的依赖性较小,受到的冲击会比较小。因此,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对重工业的影响远远大于对轻工业类上市公司的影响。
3、准备金率下调影响
3.1贷款申请相比更加容易
法定准备金率的降低使得商业银行可提供放款及创造信用的能力就上升,从而提高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创造信用的能力,这种调整能解决一些人的贷款申请问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不断上调,银行口袋紧缩,贷款成为一大难题,而准备金率三次连续的下降使得银行流通的钱增加,贷款规模扩大,利润空间增加,这样一来,银行储蓄压力有所减轻,货币供给增加,利率下降,部分资金释放,从而使个人房贷、车贷等申请难度大幅度降低。
银行靠贷款扩张来赚取利润。较高的存款准备金率,抑制了银行业的贷款冲动。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意味着银行有更多的资金可拿去放贷款,进而获取更多息差,因此,银行业是显而易见的受益者。
3.2振奋股市、楼市
央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相当于一次性释放4000亿的资金,必会有部分资金流入房地产市场,减低了对银行和开发商的正面冲击,缓解买房人的内心矛盾。然而国家又担心楼市过热,导致泡沫加剧,中央又出台了相关政策加以缓解。不直接流入房地产业的资金也会投入制造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或其他政策重点工程建设,也是对房地产业的间接支持。存款准备金率的下调同时也会振奋持续低迷的股市。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市场需求,推动了企业的发展,同时也会提高上市公司的业绩,为股市的上扬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3.3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下调准备金率并非都是有利的地方,它会不会使通货膨胀现象有反弹,物价会不会再次涨幅呢?此次下调在会不会对通货膨胀产生一定的影响,亦或者是导致通胀卷土重来呢?
物价水平是衡量通货膨胀的一个很好的指标,我国基本上以消费价格指数来衡量一般的物价水平,从CPI上看我国通胀压力较大,而央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可能在长期会引起通货膨胀的加剧,但是总体来讲,它带给中、小企业还有人民的福利远远大与这些不利影响,通过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向社会公共传递我国经济将继续保持高速、稳定增长的信号,稳定投资,提高内需,刺激消费,通过政府的导向为我国经济持续增长提供推动力。
总体而言,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有利于盘活国内经济,基于目前外汇占款减少导致银行体系流动性净流失,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了良好的铺垫,又提高了人民币的流动性,更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孙少岩,张奎.存款准备金率政策效应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013(05).
[2]刘杰.怎样认识“下调存款准备金率”[J].望,1998(11).
篇6
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席卷全球。这场危机使美国经济受到严重打击,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而作为此次经济危机始作俑者的投资银行遭受了巨额亏损,世界最大的5家投资银行中有3家分别面临倒闭或者被兼并的命运。这不仅给华尔街投资银行业造成致命打击,而且最终演变成了危及全球的金融危机。投资银行现代风险管理技术的迅猛发展,曾为投资银行创造了辉煌成就,但使人们迷惑不解的是此次次贷危机的发生地正是在号称曾创造并拥有世界最领先的风险管理技术的华尔街,首先遭受到致命打击的也是华尔街投资银行。
一、美国次贷危机概述及影响
(一)美国次贷危机的概述
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可以归结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引起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风暴的直接原因是美联储(FED)利率上升和美国房地产泡沫的破灭。“9.11”事件后,为使美国经济得以迅速复苏,美联储(FED)利率曾降至1%,这必然导致货币流动性资金过剩和美元的大幅贬值,进而促使房市价格大涨。但是,随着美联储连续17次加息之后,美国房价开始出现下跌,导致房地产大幅贬值,抵押品价值下降,贷款风险增大,在房价下跌而贷款利率升高的情况下,贷款人无力偿还贷款,当较大规模地、集中地发生这类事件时,危机就出现了。其次,美国经济结构性问题也是次贷危机的诱因之一。美国的低利率和宽松的放贷标准,使得次级贷款发放量不断扩大。泡沫在房地产市场上扬的情况下不会显现,但泡沫一旦破裂,就会使得贷款者不堪重负,随之而来的就是道德风险和信用危机。最后,投资银行借助衍生产品复杂的结构,过度地使用证券化技术,经过层层包装,将信用等级本来不高的次级按揭贷款包装成CDO(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担保债务权证)产品,掩盖了次级按揭产品中的缺陷,造成投资者对其风险认识的障碍。
(二)美国次贷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次贷危机最先是从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出现恶化迹象开始的,由于投资者的恐慌,引起美国股市剧烈动荡,随之扩散到整个金融市场,使许多金融机构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打击,如雷曼兄弟公司的倒下以及大量银行的倒闭等,又使得许多企业的融资出现了很大的问题,进而次贷危机的影响从金融市场迅速扩散到美国经济的各个领域。次贷危机的影响已经渗透到全球经济的每一个角落,甚至包括医疗、教育等社会保障行业都开始出现大规模的裁员现象。
首先,从次贷危机对全球的影响来看:美国次贷危机自2007年8月以来以其强大的破坏力,从美国的本土经济领域一直扩展到全面的世界经济领域,全球的经济都受到美国次贷危机不同程度的破坏。《经济学家》杂志认为次级贷款危机向其他国家的传递主要有两种途径,其中最主要的一种是“金融蔓延”,即通过国际金融市场在全球范围内造成货币流动性急剧下降,在货币市场率先刮起风波,进而影响到整个经济金融领域;另一种途径是“心理蔓延”,即经济危机带来的收入减少、失业、房地产价格下跌等一系列问题对民众以及投资者心理造成阴影,这种阴影从美国扩散到全球,从8月份德国反映商业信心的IFO指数连续第三个月下降以及消费者信心指数也有所下降都可以明显说明问题。在次贷危机的影响下,2007年世界主要的工业国经济增长缓慢,在新兴市场国家经济的带动下世界经济仍然增速较快。但是,到了2008年,全球经济增长速度出现了下降的趋势。
其次,从次贷危机对我国的影响来看,由于我国并没有开放的资本市场,人民币也没有实现自由兑换,所以我国经济在这次美国次贷危机中受到的影响并不像其他发达国家那样强烈,但是次贷危机造成的世界经济波动对我国国际贸易,金融市场以及房地产市场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在进出口贸易方面,美国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是我国贸易顺差的最主要来源之一。次贷危机对美国经济造成的破坏使美国国内需求和对外需求都出现明显下降,随着次贷危机的进一步加深,美国的居民消费水平将不断下降,因此,我国一些以美国为主要出口对象的外贸企业将受到严重影响。
在我国金融市场方面,美元不断贬值直接导致我国巨额外汇储备大幅缩水,人民币升值压力不断增加,使我国的汇率政策受到严重挑战。给中国巨额的外汇储备投资和中资银行外汇资产运用带来巨大的市场风险。加之我国股市与港股的联动性在不断加强,受港股波动影响,我国股市也出现了高空跳水的行情,国内商品期货市场出现大幅度下跌。另一方面,以国内6家大型商业银行为例,我国金融机构直接投资次级债券所遭受的损失可能高达49亿元。
在房地产市场方面,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启示,我国国内各大银行都不同程度地缩紧了对个人按揭购房贷款的投放力度,并且房贷门槛较以前也有所提高。
二、投资银行在次贷危机中扮演的角色分析
投资银行在危机中扮演了CDO等次贷证券的发起、承销和做市、直接投资、杠杆融资等多种重要角色,促进了次贷证券市场空前膨胀。投资银行从中获得了高额利润,在危机爆发时也遭受了严重损失。
(一)CDO的诞生于次贷市场的兴起
CDO即担保债务凭证,是一种固定收益证券。它的标的资产通常是信贷资产或债券,故CDO的现金流量具有较高的可预测性,因此多被使用来作为资产证券化的工具,并且任何具有现金流量的资产都可以作为证券化的标的。最早的CDO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一经问世便成为发展最快的资产证券之一。这不仅因为CDO是资产证券化的有力工具,并且与CDO的内部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CDO按其内部标的物构成的信用等级不同为划分依据,可分为高级、中级和次级三个级别,三个级别风险大小不一样,其价格也不一样,以此满足不同风险偏好型客户的需要。
据资料显示,CDO的交易量自1995年以来即不断增加,比例亦从原来的不到0,5%增加到接近15%,在整体的ABS市场当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而其中A+级以上信评的CDO过去9年来更未发生过违约的情事,因此CDO市场发展异常迅猛,并且风险评级低的那些资产因为总体市场违约率非常低,其市场份额也不断加大,在优质贷款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投资银行的大师们通过不断的再组合,再证券化来隐藏次级贷的风险,不断提高其信用评级,以此来谋取暴利,最终导致次级贷市场的火爆。投资银行成为次贷危机的始作俑者并不
是一个偶然的悲剧,早在次贷危机爆发以前华尔街的各大投行(尤其是以贝尔斯登公司为代表)就已经开始将信用等级低的住房贷款合同进行证券化并投放到流通市场进行买卖。投资银行之所以会成为次贷危机的始作俑者,正是由于投资银行的企业特性所造成的,投资银行是证券和股份公司制度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是发达证券市场和成熟金融体系的重要主体,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沟通资金供求、构造证券市场、推动企业并购、促进产业集中和规模经济形成、优化资源配置等重要作用。在美国次贷危机中投资银行在危机中扮演了CDO等次贷证券的发起、承销和做市、直接投资、杠杆融资等多种重要角色,促进了次贷证券市场空前膨胀。首先,投资银行直接购买按揭贷款或ABS等资产,或向CDO管理人提供融资,购买资产组合,设立特殊投资实体(sPV),构建CDO资产池。其次,设计CDO结构,如优先级和权益级的比例及规模、确定对应担保资产、测试各等级资产质量、联系信用评级机构获得信用评级等。最后,确定不同等级CDO的利率,并将CDO销售给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为了二级市场做市,投资银行通常也会持有部分优先级或中间级按揭证券。
(二)高杠杆策略
CDO、CDS采取的是保证金交易。比如以300亿美元的规模来计算,5%的保证金就只需15亿美元。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高杆效应,投资银行普遍采取超高财务杠杆来牟取高额回报,在市场还比较良好的初期阶段超高比例的杠杆的确为投行带来巨额利润,然后在次贷危机爆发以后,这种超高比例的杠杆效应必然成为毁灭华尔街投资银行的一颗原子弹。
以最先的两大投行为例。贝尔斯登债务的杠杆比率极高,其名下的杠杆资产在整个衍生品市场的份额更是不小。2007年11月底,公司的净资产仅为117亿美元,而理论上却拥有13.4万亿美元的金融衍生品,其中除去小部分标准化合同在交易所交易,约11万亿美元的合同是与交易方单独交易的复杂协议交易。而衍生品市场的总体交易规模也不过400万亿美元左右。
而对于雷曼兄弟公司,早在1999年,雷曼就用账面资产作抵押大量借贷,再将借来的资金贷给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或者购买房贷资产,再打包发行给投资者,将杠杆机制发挥到极致。从2003年到2007年,雷曼的利润达到了160亿美元,特别是在美国房地产泡沫高峰时期的2005年,雷曼的营业收入达到320亿美元,利润32亿美元。2004年,雷曼收购了BNC房贷公司,以便能有持续不断的次级房贷得以打包成债券出卖。2006年第一季度,BNC房贷公司每个月发放次级房贷10亿美元。雷曼还收购了Aurora贷款公司,该贷款公司发放Alt-A房屋贷款。2007年上半年,Aurora贷款公司每月放贷30亿美元。次贷危机的出现使雷曼手中持有大量卖不出去的次贷资产。次贷危机爆发前,雷曼成为华尔街打包发行房贷债券最多的投行,自身也积累了850亿美元的房贷资产,比摩根士丹利高出44%。随着次贷危机的不断蔓延,次贷冲击波开始重创雷曼。2007年下半年以及2008年第一季度,雷曼的减计高达100亿美元。
(三)证券化投资
所谓证券化投资就是指直接投资于证券市场并且通过资产证券化技术将其他具有现金流的资产进行证券化,然后再投入市场的投资方式。投资银行通过对次贷证券的直接投资与再证券化过程为次贷危机的蔓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次贷证券的高额回报吸引了投资银行固定收益部门大量投资,然而投资银行对按揭证券估值存在很大缺陷。投资银行对按揭证券估值一般采用市价法估值,根据市场价格信息,参考信用评级,使用其内部模型对按揭证券进行估值。然而,由于按揭证券缺乏二级市场流动性,成交稀少,价格信息不能反映资产真实价值,可能出现价值高估,导致投资银行低估当期损失。因此。随着按揭贷款违约率上升,投资银行不断面临巨大的资产减记,投资银行为次贷证券投资提供抵押融资,许多对冲基金以CDO资产为抵押,向银行进行融资再投资于次贷证券,放大投资规模和收益。然而,住房市场疲软和按揭贷款违约率上升,导致CDO等抵押资产价格下跌,对冲基金面临银行追加保证金的通知,否则银行将对抵押资产强行平仓。由于次贷证券流动性很差,如果对冲基金不能追加保证金,平仓交易将导致价格大幅下跌,触发更多追加保证金的通知,从而使金融市场陷入螺旋式危机。为了维持公司良好的信用评级,投资银行往往对旗下对冲基金提供财务救助,沉重的财务负担对投资银行造成了巨额损失,甚至面临倒闭的危险。因此,投资银行的证券化投资对次贷危机转化为金融危机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四)投资银行在次贷危机中成为最大受害者
曾经有多少金融机构向往能够成为雷曼兄弟公司那样经历百年沧桑动荡仍然屹立于金融界的投行巨人,然而今天,巨人们当中的绝大多数都在次贷危机之下倒下了。据有关公开资料介绍,拥有85年历史的华尔街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贱价出售给摩根大通;拥有94年历史的美林被综合银行美国银行收购;历史最悠久的投行――158年历史的雷曼宣布破产;139年的高盛和73年的摩根士丹利同时改旗易帜转为银行控股公司,拥有悠久历史的华尔街五大投行就这样轰然倒下,从此便成了历史。
二、我国投资银行从次贷危机中应吸取的教训
(一)必须看到金融产品创新的利与弊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水平越来越高,投资银行物业中的科技含量和创新力度也越来越高,但是金融产品的创新,新兴金融产品的诞生在给投资者带来新的投资途径和风险管理保障的同时,也带来许多新的问题。诚然,每一个金融产品在它刚刚诞生的时候总是符合时宜并且给金融市场带来巨大利益的,否则就不会有人研究它。然而风险总是无处不在的,用新的金融产品来对抗旧的风险,旧的风险虽然被有效地分散了,但却带来了新的风险,就又需要更新的产品来分散它。这样金融工具经过层层包装,越来越繁杂,对投资者来说就越来越难以真正认识和理解这些新兴金融产品背后真正的风险是什么,一旦金融危机爆发,首先受到伤害的便是这些“无知”的中小投资者们。
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要真正实现和谐社会就必须考虑老百姓的利益,因此,在不断推行金融产品创新的时候,必须同步加强投资银行的社会责任感。尤其是在有“中国特色”的股票市场中,投资银行应如何创新,如何真正做到透明化,让老百姓辛苦赚来的钱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投资,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二)建立科学有效的信用评级制度
美国次贷危机给我们带来的另一个重要的启示,就是对信用评级制度的建立必须科学有效。美国投资银行为了使自己手上的次级贷款转变为信用评级优秀的优良资产,往往通过资产担保和住房抵押贷款作担保的证券来实现信贷资产的证券化。利用住房抵押贷款做担保的证券,投资银行将住房
抵押贷款转变为可交易的证券,然后再将各种各样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混合起来,配以一些以资产为基础的证券、信贷衍生产品以及其它信贷,搅和成一个资金池,以此为主体创造出一个所谓的“有抵押担保”的债务凭证即CDO,CDO被划小成若干份额,并按照各份额具有的不同回报所排定的回报率,将所有份额分划成等级来发售。经过对各份额的精心设计,证券化后的次级信贷90%以上都被评定为优等,并授之以3A级别。这样原本信用评级差的次级贷款就被投资银行包装成了信用良好的优良资产了。
实际上这样的信用评级制度是对投资者的不负责行为。我国要发展投资银行业务,就必须建立科学有效的信用评级制度,规范投资银行间的竞争,才能使我国投资银行业的发展走向健康稳定快速的发展轨道。
(三)必须要改革单一片面的投资银行经管人员薪酬激励制度
在美国,次级贷之所以会疯狂增长,是因为住房抵押信贷机构未被严格管理,他们几乎把所有的审慎规则和风险意识都抛在脑后。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国投资银行对他们下属的这些非银行类金融机构的经管人员薪酬激励制度过于片面和单一。这些非银行类金融机构的经管人员薪酬只和他们所签订的房产信贷合约数量有关,这样的薪酬制度使得这些经管人员在业务操作中只关心合约是否能够签订以及签订多少的问题,对于这些合约的质量问题,他们却毫不关心,甚至有时为了能更多签订合约,他们不惜冒着违约带来的风险损失来主动找上那些收入水平不高、信用评级差的人签合约。我国投资银行业必须吸取这一深刻的教训,改革企业内部员工薪酬制度,变过去单一的由业务量来评定薪酬标准为综合的、多方面的因素来考虑薪酬标准,使我国投资银行本身及其下属机构人员在发展业务时不至于盲目地为发展业务量而大举对那些经济基础差、信用等级不高的人抛媚眼。只有改革薪酬奖励制度,才能保证投资银行业务最基层、最源头的业务资源是安全、洁净的;只有源头上安全了,整个投资银行大厦才能够健康长久地发展。
篇7
一、最优货币区理论及其发展
1.传统的最优货币区理论
早期的最优货币区理论(TheTheoryofOptimumCurrencyArea,简称OCA)起源于二战后国际经济学界对于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优劣的争论,该理论主要研究用什么标准判断货币区的最优性,满足何种条件可以加入货币区,以及加入货币联盟、实现货币一体化的利与弊。最后货币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蒙代尔(1961)、麦金农(1963)、英格拉姆(1962)、凯南(1969)等。
蒙代尔(1961)最早明确提出“最优货币区”理论,主张以生产要素的高度流动性作为确定最优货币区的标准。他在当时的背景中提出了大胆的设想:一些国家可以放弃自己的货币,在本地区范围内实现共同货币。这一设想的优点是降低了贸易中的交易成本及汇率风险,缺点是容易造成实际工资下降,影响就业,因此他强调劳动力流动的重要性,认为地区内高度的生产要素流动性是最优货币区的标准。
麦金农(1963)提出以经济的高度开放性作为确定最优货币区的标准。经济开放程度是指一国生产消费中的贸易商品对非贸易商品的比率。在一个高度开放的经济区域中,如果为了解决国际收支赤字问题,采用本币贬值政策势必引起进口商品价格上升,以至于带来国内物价的上涨,但为了控制物价,又会引发国内需求下降和失业人口增加。同时由于“货币幻觉”的作用,还可能造成工资成本的上升,从而抵消货币贬值的效果。因此,高度开放的经济区域应该组成相对封闭的货币区,这将有利于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
此外,其他一些经济学家也各自提出了自己关于最优货币区选择的参照标准,如:凯南(1969)以低程度产品多样化、英格拉姆(1969)以国际金融一体化程度、G·哈伯勒(1970)和弗莱明(1971)通货膨胀率的相似程度、爱德华·托尔和托马斯·威莱特(1970)以政策一体化程度等作为确定最优货币区的标准。
2.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发展
最优货币区理论的研究在19世纪80年代几乎处于停滞状态。80年代末,这一理论又重新复活起来,经济学家开始研究有关最优货币区的成本与收益。90年代以来,欧洲经货联盟(EMU)的发展使得经济学家加强了对最优货币区理论的模型分析和实证检验。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有:德瓦拉詹和罗迪斯(1991)、巴尤米(1992)、里斯(1997)、德弗罗和恩格尔(1998)等用一般均衡理论模型对早期的OCA理论建立模型分析,并运用大量历史数据对最优货币区理论进行评估和实证分析,主要包括测定地区间实物冲击、经济周期、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OCA标准的内生性分析、货币联盟与政治联盟的关系、汇率工具的效应、货币联盟中最优币种数目以及其他相关的货币调节机制,主要包括财政转移、信贷及资本市场在最优货币区的作用等问题。90年代克鲁格曼在深入研究蒙代尔和麦金农的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最佳货币区理论,建立了GG-LL模型,用以解释加入固定汇率区各国的经济结构应比较接近并且经济联系紧密,这样发生汇率波动的可能性就比较小,货币区经济发展趋于稳定。
最优货币区理论自19世纪60年代初产生以来,对国际货币一体化实践产生了巨大的指导作用。这一理论的开创者蒙代尔由此获得了199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80年代以来,最优货币区理论又得到了极大拓展,克鲁格曼(1993)甚至认为“最优货币区问题应当成为国际货币经济学的中心”。
二、区域货币合作的三种模式
1.单一货币联盟模式
单一货币联盟模式是指区域内成员国承诺放弃本国货币发行权,在区域内创立和使用全新的统一货币模式。目前最为成功的典型实例即欧元区统一货币模式。从欧洲货币联盟内部来看,由于使用共同货币,形成统一大市场,欧元区各国之间能真正实现商品、资本、人员和劳务的自由转移,使各国资源能够更好地优化配置、合理利用。同时,按照《马约》的四个趋同标准,加入欧元的国家应自觉维护财政纪律,加强财政、货币政策的协调,以维护统一货币的稳定,促成成员国经济的协调发展。
欧元启动后削弱了美元的霸主地位,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欧元的结算量已经上升到24%,从中期来看,世界金融资产的30%~40%将以欧元计价,欧元在世界外汇储备中的比重也将增加,这有利于稳定国际金融局势和国际货币体系。
2.多重货币联盟模式
多重货币联盟模式是指先通过地区内次区域货币合作,然后再过渡到单一货币联盟的合作形式。多重货币联盟模式是东亚货币合作的现实选择。它决定了东亚货币合作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动态过程。东亚货币合作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近期,建立危机救助机制;中期,建立区域汇率稳定机制;远期,建立东亚单一货币区。
3.主导货币区域化模式
主导货币区域化模式是指使用一种别国货币,如美元,在政府法定或私人部门的事实选择下,最终直接取代本国乃至本地区的货币,发挥区域货币的职能或作用。这种货币一体化方式又被称为美元化路径。二战后,国际社会逐步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许多国家目前仍选择显性或隐性的钉住美元汇率制度,将美元作为本国货币的“名义锚”。同时,货币替代成为拉丁美洲国家的普遍现象,许多拉美国家实行“双轨货币制”,即本币和美元都是国内的法定通货,有的拉美国家甚至取消本国货币直接使用美元作为其本位货币。在东亚,主导货币区域化模式是不现实的,但这并不影响在东亚次区域采取主导货币区域化模式,只要各国愿意接受这种货币,就可以在该区域采用它作为次区域的共同货币。
三、东亚货币合作的模式及路径选择
1.东亚货币合作的模式
如前所述,多重货币联盟模式是东亚货币合作的现实选择。它决定了东亚货币合作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动态过程,东亚货币合作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原因是“亚洲传统”决定了东亚货币合作的渐进性。这种独特的“亚洲传统”是指东亚合作的灵活性、渐进性、协商性和非政治性。灵活性是指东亚各国在贸易自由化、统一市场进程、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建立统一货币体系等方面不强求一致;渐进性是指东亚各国经济差异较大,可以分批加入货币一体化组织;协商性是指目前东亚经济合作尚处于对话机制阶段,远未完成制度化建设的进程;非政治性是指东亚一些国家和地区存在领土争议和国家统一等问题,目前东亚经济一体化应多讲互惠互利的经贸合作,不讲或少讲政治,不谋求共同的外交和防务政策。以上这些“亚洲传统”极大地影响着东亚区域经济货币合作,使这一进程变得十分缓慢和渐进,充满艰辛,这也是东亚一体化和欧洲一体化的主要区别。
转贴于中国论2.东亚货币合作的路径
笔者认为,东亚货币合作可选择如下路径,并分为三个阶段循序渐进地进行:
(1)初级阶段——建立危机救助机制
东亚货币合作的直接目的就是就是防范、化解可能出现的新的金融危机,在东亚建立某种区域性危机防范、救援机制是近期东亚货币合作的中心工作。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后,14个亚太地区经济体的财政部与央行主要官员在马尼拉亚太地区高级财政金融会议上提出了一个加强地区金融合作新机制的设想,又称“马尼拉框架协议”,在APEC范围内建立了“马尼拉框架”集团,与亚洲开发银行(ADB)、世界银行及IMF协作进行经济信息交流与经济形势监控,并确定每半年举行一次会议。此外,东盟(ASEAN)10国强化彼此的监督机制,10国财长每年聚会两次,进行政策协调。这一监督机制后被扩展到“10+3”监督进程,在2001年5月的檀香山财长会议上提出了设立“10+3”早期预警系统。2000年5月6日在泰国清迈召开的亚洲开发银行年会上,东盟10国和中日韩3国签署了“货币互换协定”,又称“清迈协定”。其主要内容是建立一笔备用贷款基金,估计将达到200亿至300亿美元,各国出资额将按照其外汇储备额比例分摊,只要东亚外汇储备中的10%至20%被用来作为地区基金,参加的国家就能够很容易地克服任何清偿危机,而不需要来自发达国家的任何帮助。一旦亚洲地区发生短期资本急剧流动等情况将相互提供干预资金,以应付紧急之需,同时还将交换经济和外汇方面的信息,建立起一个预防新的货币危机的监督机构。迄今为止,日本已经同韩国、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缔结了货币互换协定。2002年3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和日本银行总裁速水优在东京签订了必要时向对方提供最高约合30亿美元的货币互换安排协议,显示旨在稳定亚洲地区货币的合作已经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
(2)中级阶段——建立区域汇率稳定机制
区域性危机防范、救援机制能在短期内解决外部冲击与金融危机问题,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东亚地区的金融不稳定,也难以保证东亚经济在长期内的稳定增长,因此建立一整套区域汇率稳定机制是十分必要的。
篇8
负利率,顾名思义是利率处于负值,是指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小于同期CPI上涨幅度,或者说是在某些经济情况下,通货膨胀率高于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负利率时代,最为直观的经济表现就是货币的购买力直线下降,人们手中握着越来越多的钱,但是能买到的商品数量较以往来说却在减少。如若银行存款率在上升,人们可以从中适当的减少“损失”,然而处在负利率时代,存款利率不增反降,这也加剧了负利率的延续。
负利率的发展究竟有哪些益处?又有哪些弊端呢?对于负利率政府又应该采取怎样的货币政策呢?本文将以2010―2012年(2012年以后中国已走出负利率时代)处于负利率时代的中国为例进行说明。
二、负利率的“利”
1、负利率刺激投资
如若负利率持续贯穿于一国的经济发展,人们会发现将现金存入银行,不仅不能获得额外的利息反而需要自己支付“保护费”,钱越来越“缩水”了。面对这种情况,人们会为了争取更大的利益而选择持有更多的现金,不再是将现金存入银行。西方经济学家凯恩斯认为,利率下降时,投资者自然会增加对投资物品(如机器设备等)的购买。投资与利率之间的这种反方向变动关系称为投资函数,记作:
I=I(r)=e-d?r
式中,e为自主投资,表示利率为零时的投资量,d为常系数,表示利率变动对投资的影响程度。所以不难知道利率的减少会增加投资。
2010―2012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整体呈上升趋势。据统计2010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251683.77亿元,同比增长12.06%;2011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311485.13亿元,同比增长23.76%;2012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374694.74亿元,同比增长20.29%。三年的固定资产投资额均已60000亿元的等差在增加,同比增长幅度也基本呈上升趋势,2010―2011年间甚至涨幅达到两倍,至2013年基本稳定。
2、负利率促进就业
随着负利率来袭,企业决策者会利用不同的手段来使企业的损失降到最低,这样就不乏有企业会选择扩大生产规模、增设生产线。如此一来,就业岗位增加,劳动者可供选择的机会增多,失业率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得到控制。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0―2013年的就业数据显示,中国从2010―2012年,不论是城镇还是乡村,就业人数都在持续走高。经计算,2010―2011年,城镇就业人口同比增长17个百分点,乡村就业人口同比增长8个百分点;2011―2012年,城镇就业人口同比增长7个百分点,乡村就业人口同比增长9.8个百分点。这一组数据进一步证明处于负利率时代的就业率大幅度提升。
3、负利率增加GDP
站在国民的角度来说,负利率时代国民工资普遍上涨,人们手中的现金越来越多,消费与投资总水平随着工资的上涨而显著增加,这为我国GDP的增长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站在政府的角度来说,一国的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税收,而财政支出主要集中在政府购买支出,政府转移支付仅仅只是占用小部分。负利率时代我国的税收制度在短期内并没有进行调整。也就是说,在工资上涨的同时税收制度也在自动起作用,税收相比以往来说会增加,而财政支出也会随之增加。
据相关数据显示,2010―2012年我国GDP总值几乎呈直线上升趋势,税收和财政支出也是逐年呈直线趋势增加,并且增势明显。财政支出与税收收入的差距几乎达到稳定状态,差额在20000亿元左右徘徊。
三、负利率的“弊”
1、负利率加重两极分化
负利率会使得同一质量的商品所需要的货币数量不一样,准确地说人们在负利率时代购买相同的一件商品会花费更多的现金,这也说明货币购买力在下降。货币的贬值使资金流动的速度加快,也会导致资金流动量在短时间内有明显的变化。久而久之,这种社会财富的再分配会拉大贫富差距,使富人更富,穷人更穷。
图2显示,从2010―2012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人均年收入都在逐渐持续增加,但是很明显,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幅较陡,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幅较缓,几乎持平水平线,差距正在逐年拉大。
2、负利率抑制多元化发展
处于负利率时代,投资是席卷贸易市场不可避免的一场风潮。在资源有限、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过度的投资大幅度的提高了商品的生产成本,突增的成本对于大型企业而言只是沧海一粟,对利润的获取并不造成威胁,然而一些中小型企业却会在浪潮中逐渐衰落,被市场所淘汰,从而不得不选择退出竞争市场。无疑,负利率在无形中扼杀了中小型企业的发展,长此以往会使得经济市场上竞争单一,产品种类不全,抑制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来自中国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我国2010―2012年企业景气指数呈反方向的发展趋势,跳跃幅度也是逐年增加。
3、负利率使本币汇率下降
负利率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也非同小可。一旦本国的利率低于国外利率水平,本国国民会选择将钱存入国外的银行,或者去国外进行投资。这样货币市场上该国货币的供给就会增加,而汇率是由外汇的供求决定的,外汇市场上一国货币的供给大于需求,则该国外汇会贬值,反之增值,所以负利率的出现会使得该国本币汇率下降。
2010―2012年我国资本和金融项目差额逐年锐减,经常项目也有大范围的波动。不难看出,这三年中我国国际收支出现顺差,但增长幅度却是递减的。国际收支出现顺差即表明外汇市场上我国货币的供给少于需求,但由于国际收支是呈递减的方式在变化,所以可以知道我国货币的供给在外汇市场上是逐渐增加,需求在逐渐减少,汇率会有所下跌。
四、货币政策的实施
利率呈现负值在短期内对经济有所改善,会增加消费,增加对固定资产的支出,但是站在长远的角度上来看,负利率无疑是束缚经济发展的瓶颈。创新是当前时代的新主题,是未来发展的总趋势,而负利率却在“拖后腿”,阻止了经济的推陈出新。此外,当今世界已不再是封闭的经济贸易,任何一国与其他国家或者地区都有着一定的经济往来,在开放的经济贸易中,外汇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工具,而汇率就是直接影响各种经济往来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与国际接轨的桥梁。负利率直接导致本币汇率的下降,这对外贸交易而言是个不可忽视的绊脚石。在倡导贸易自由化的当代,负利率的产生并不“适应”经济的长远发展。
1、利率与货币市场均衡
凯恩斯的货币利息理论指出,均衡利息率水平是由货币的需求与货币的供给决定的,并且货币供给与利率呈负相关。图4是货币市场上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图示,其中,M表示货币数量,r表示利率,E表示货币市场初次达到均衡状态时的均衡点,此时均衡利率为r,均衡货币数量为M,E表示货币市场再次达到均衡状态时的均衡点,此时均衡利率为r,均衡货币数量为M。L为货币求曲线,MS为货币供给曲线。本文在考虑货币市场的均衡时,所说的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均是指实际货币供给和实际货币需在上述基础上,我们将第一部分的货币供给曲线与货币需求曲线以横轴为对称轴投影到第二部分。由图4可知,此时的利率为负值,由于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与利率的相关关系不变,由上述分析可知,货币供给与负利率仍呈负相关关系,即负利率的缩减或转变为正值,需要增加市场上货币的供应量。
2、货币政策的制定
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对世界各国都具有深远的影响,理应为正值。特别是在我国这个资金短缺的国家,更应该为正值。负利率时代要让利率回升为正值,国家就应该严格控制市场上货币的供给,提高货币的使用价值,实施紧缩性的货币政策。通常情况下,货币政策是依靠三大工具来起作用的,即再贴现率政策、公开市场业务和法定准备金率。
(1)提高再贴现率。再贴现率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放款利率。其作用机制如下:当再贴现率提高时,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就会减少,准备金减少从而货币供给量就会减少;反之,降低再贴现率将增加货币流通量。因此中央银行为减少货币供给,需上调再贴现率。
中国自2008年以来,国内出现经济危机导致经济增长放缓,2008年对再贴现率前后进行了3次调整。进入负利率时代后,央行时隔两年之后再次对再贴现率进行调整。新华社北京2010年12月29日电,记者29日从中国人民银行获悉,央行决定从26日起,上调金融机构再贷款利率,其中一年期利率提升0.52个百分点至3.85%,同时,央行还上调了再贴现率,由1.8%上调至2.25%。
(2)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是目前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最常用也是最灵活的手段之一,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国债和地方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其作用机制如下:政府如若在金融市场上公开抛售债券,国民对国债的购买就会使得市场上流通的货币数量减少,从而起到控制货币供给的效果;反之,政府买进债券,货币供给增加。因此在负利率时代,政府应适当卖出债券以回笼资本。
我国在2010年后的两年内公开抛售债券,这一举动也达到了有史以来最好的成效,中国公开市场业务回笼的资本达到历史新高。据悉,2010―2011年中央人民政府发行的地方政府债券稳定在2000亿元,而在2012年央行提高发行量至2500亿元。在国债方面,负利率时代的两年内央行每年发行的国债量都有变动,国债的发行量在不断的减少,由19亿元左右降至16亿元左右,然而国债现货成交额在不断上升。据相关数据显示,2011年国债现货成交额同比增长37%,2012年则同比增长32.6%。
(3)提高法定准备金率。银行经常保留的可供支付存款提用的一定金额称为存款准备金,这种准备金在存款中起码占的比率是由政府(中央银行)规定的,这一比率称为存款准备金率。一国政府为防止商业银行因增加货币的借贷导致银行存储现金不足而规定了法定准备金率。其作用机制如下:适当的提高准备金率,那么银行能够提供给客户的现金量减少,进而减少货币供给;反之,需提升准备金率。因此法定准备金率的提高也是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环节。
中国在2010―2012年间在准备金率方面也做出了很大的调整:2010年一年内5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2011年一年内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而在2012年,存款准备金率有小幅度的下跌,但是相比2010年来说,增势是较为明显的。
货币政策三大工具配合使用是调整货币供给的有效途径。负利率时期中国政府在提升准备金率和再贴现率的同时公开市场业务,使得宽松的货币政策得到预料之中的结果,货币供给得以控制,进而中国经济在持续低谷的状态下开始回升,逐步走上正轨稳定运行。
篇9
11全球化的发展形势
随着世界各国经济上的依存性步步提高,国家内部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相对减弱,直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经济全球化已经蓬勃高涨,达到了不可逆转的趋势。资料显示,从80年代中期开始,世界贸易和投资迅速增加,占GDP的比重也快速提高。跨国投资占GDP的比重从1985年的05%增加到了2010年的21%,增加了3倍多;全球贸易总额占GDP的比重则从1985年的386%增加到2010年的559%,2008年时曾经达到594%[1]。由此可见,在经济全球化的高水平推动下,当今经济活动从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各个环节到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各种形态都已跨出国门。在整个世界范围内进行。随着工业革命后商品经济和现代交通运输业、通讯业的迅速发展,世界市场逐步形成并达到了有秩序的扩大,国际分工形成了水平发展的新形势。
12全球化的发展动因
“二战”后,有多方面的原因促进着经济全球化的形成和发展。其中,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自然是其根本前提。冷战和两极格局打破后,国际政治形势开始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和平与发展不可避免地成为当今时代的主流。各个国家有越来越多的关注点被放在经济发展上,而与此同时,新的科技革命和生产的高度社会化趋势愈演愈烈,成为了全球化最基本的物质条件,各国在意识到经济合作、共同发展的必要性和便利性后纷纷开展国际贸易,以跨国公司和国际投资为主要方式开始了全球化的推波助澜,更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使各国之间的贸易交流迅速成为寻找最合适全球化道路的助推动力,市场经济的大环境和分工合作、自由灵活的市场机制也因此成为顺应时代潮流的选择。
2经济全球化的利与弊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广泛而深远,早已不限于经济范畴。能否清晰正确地认识和积极妥善地应对全球化,将成为带来经济发展、实现文明进步、政治和谐的重要抉择。我们应该意识到,全球化对促进国际体系转型、世界经济增长和各国人民友好往来是有利的,主要有以下几个表现:
21统一的世界市场的巩固和完善
根据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论,各个国家在各种商品上的劳动生产率并不都是相等的,如果每个国家都集中生产和出口自己拥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对不具备比较优势的产品进行进口,那么大家都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分享分工合作带来的利益。在目前的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资本、原材料、信息、劳动力等各种经济要素都达到了有效地组合,使生产力在全球水平上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减少了盲目生产对各种资源的耗费,实现了生产消费上的有利互补。
22越来越密切的国际经济关系和国际利益的融合
全球化使各个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相互依存度逐渐提高,无论是双边领域还是多边领域,国际间交流和合作原来越多,共同利益明显增多。更随着WTO、世界银行等各种国际经济组织的推动,跨国公司等多种贸易形态日益增多,国际贸易量和贸易额大幅增加,国家关系得到改善,得益于和有利于世界向和平与发展的方向演化。
23推进人类文明的进步
由于共同利益的形成和各国交流的频繁,各国人民在全球性问题的基础上,形成了共同的价值观,交流互助的思想越来越深入人心,综合的进步的新人类文明正在逐渐形成,也因此将形成关于这个时代的对于历史文明的总体超越。
24全球化的消极表现
在沉醉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积极影响时,作为全球化浪潮中的一分子,更加有义务去关注和改善全球化所带来的消极影响。经济危机的出现就足以给予全人类一个及时的提醒。马丁・沃尔夫在《全球化为什么可行》一书中,概括了对全球化的批评意见,指出“全球化的金融市场制造了危机,特别是让落后国家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2],正如其所说,全球经济联系的日益紧密使各地区能源的价格大幅上涨,甚至一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天价能源”,金融秩序更是因此脱离常轨、失去控制。尤其是发达国家的经济明显衰退诱发世界范围经济大步衰退的可能性加大,一旦出现,就如多米诺骨牌一般在经济全球化的助推下以难以想象的传播速度和影响深度迅速发展成为世界范围的共同问题,大范围的经济危机一触即发。
除此之外,社会动乱、局部动荡等附属问题也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经济全球化拉大了各国之间的贫富差距,尤其可能使得发展中国家的矛盾逐步激化,传统工业地位遭到挑战,机械化操作程度加深,失业人数居高不下。在各国之间的互动中,牵扯国家利益的矛盾发生的情况也难以避免。过去几百年间以资源换经济的发展模式也导致人类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激化,如何在维护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发展经济,为后代子孙留下更多的物质精神财富越来越值得全人类的共同思考。
3针对发展中国家的具体分析
31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积极影响
毫不夸张地说,全球化为发达国家带来了经济上活动空间和势力范围的扩大,对其降低生产成本,发展、研究高新技术产业,在相关方面形成垄断优势、增强国家竞争力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与此同时,对于身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来说,也应该意识到它所带来的难得的历史机遇和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
据估算,在经济增长层面,1999―2013年全球经济增长部分的三分之一是由中国经济来完成的;在市场价格层面,中国的进出口贸易规模已经进入世界前三位[3]。由此可见,中国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也发挥着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也因此受到更多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影响。首先,在资本、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的需求问题上,全球化为其优化配置带来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尽管世界范围内的收益分配并不公平,但不可否认全球化已经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进步,使中国成为除发达国家之外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之一。其次,针对中国劳动力相对充足的现状,外国投资弥补了国内资金的不足,有效地促进了GDP水平的提高。由于国际间的人才交流,中国企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的素质也得到提升。另外,全球化对世界各国国际关系的改善与和平稳定的实现带来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在这种国际和平环境下,发展中国家的稳步发展也因此得到了极大保障。以中国为例,对外贸易获得的快速发展使我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稳步提高,产业结构得到升级,市场化进程加快,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32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消极影响
当然,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的运行风险加大,甚至对某些国家的造成冲击。同样,一旦经济波动传到中国国内,引起生产关系、金融结构的变动,对国民生活会造成难以估量的影响。这就对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国家的自主发展、市场的自我恢复能力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4结论
作为世界性的生产力高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经济全球化以其带来的市场规模效应的日益扩大和积累,使得各国经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各国经济互相融合、互相影响,并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而日臻成熟。面对全球化,中国应该怎么做呢?首先,我认为应该认清繁荣背后的危机,建立健全适应全球化发展的市场经济体制,加强政府职能,明确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产业地位。其次,应该明确经济结构调整战略以增强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坚持实事求是,了解自己独立发展特色的同时清楚地认识和防范其不利与风险。继续坚持改革开放,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加强国际合作,同时在支柱产业上掌握主动权以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和培育核心优势。如此才能使中国以更加积极的姿态面对世界,走向全球。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中国对外开放的基础理论”课题组经济全球化的进展、动因和影响[R].2012
[2][英]马丁・沃尔夫全球化为什么可行[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
[3]2014年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EB/OL].http://wwwdocincom/p-787370159html.
[4]纪艳香国际资本流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我国相关对策[J].中国市场,2013(46).
篇10
8月25日,北京时间转变为伦敦时间。伦敦市长鲍里斯・约翰逊从北京市长郭金龙手上接过奥运五环旗帜,费了不少劲才把它舞动开来,他或许感到压力:“最大的挑战是超越北京,我祝贺北京把一切都做得很完美。”
也许再没有一届奥运会能这样调动举国之力了,每一个中国人都变成了“外交官”。
张艺谋的开幕式用焰火脚印、LED和团体操为中国造型,传统元素混搭现代风采,一个小女孩的歌声感动世界;社会民众用“北京欢迎你”来做跨文化传播,人们热情洋溢,笑脸相迎。中国奥运军团当仁不让,一路领先,共夺得包括51金、21银、28铜的100枚奖牌,金牌总数第一:中国飞人刘翔在试跑后退出比赛,这令欲一睹其风采的中国观众乃至广告商们近乎“绝望”;170万志愿者活跃于奥运相关的每一个角落,他们是赛场外的冠军。
多年后人们回望北京会发现,这里不光留下了鸟巢和水立方,还留下了博尔特回头望月的喜悦与从容、“外星人”菲尔普斯的技压群雄连夺八金。在此之前,中国先后经历了南方雪灾、3・14烧事件、火车相撞、汶川地震和圣火遭袭,起伏不定的国内外形势,让国家与民众更加冷静执着。诗人戏言,奥运,一个国家深奥的命运。这届精彩的奥运会还创造了赛事组织“零投诉”的历史纪录。这是一届足够丰富的奥运会。
地震
地震震出个中国的成人礼。国难面前,中国人前所未有的悲恸,前所未有的凝聚,前所未有的透明。5月12日14点28分发生在四川省的地震,相较32年前的唐山大地震,地震烈度为7度以上的区域面积,是唐山地震的四倍(唐山是3万多平方公里,此次是近14万平方公里):死亡人数唐山是24万,此次为69227万。活着,成为2008人们心头的重责:如何活着,也成为生活方式的拐点。
汶川一震,举国同悲。“汶川大地震”发生10分钟后,救援行动就迅速展开:总理即时奔赴灾区,在飞机上成立救灾总指挥部;军队迅速集结,从四面八方开赴灾区;媒体奋不顾身,冲向前线。全国人民不分阶层、不分老少、不分贫富纷纷伸出救援之手,献血、捐款、筹物,甚至直接奔向灾区志愿救援。英勇事迹层出不穷、感人事迹传诵一时,个人、集体、国家是地震期间灾区的坚强后盾。
在废墟之上,人性挺立。大地震震掉了心灵的尘垢,震碎了日常的面具。
5月19日14点28分,全国鸣笛志哀三分钟,从这天到随后两天都作为哀悼日,停止一切娱乐活动,奥运火炬传递也暂停三天。生者得到抚慰,死者得到安息。
地震同样震出了社会责任的试金石,籍籍无名的钢厂业主捐出亿万身家,征战商场经验丰富的王石却被验出“青涩”。更多的争论在互联网上发生,借机出名、商业炒作、相互指责、无知叫骂,地震也震出个世间百态。
外国记者能够获准进入灾区采访报道,国际求援团也首次进入中国灾区施援。中国向世界展示了较高水平的现代国家管理能力。中国变了!变得更加理性和宽容,变得敢于面对和担当。
改革开放30年
30年,敢教日月换新天;30年,中国人从30而立到30而富。
安东尼奥尼没有可能再拍一部220分钟关于中国的纪录片了。他看到过1972年的中国(拍摄《中国》),却没能看到2008年的中国。
他错过了中国最漫长的运动:改革开放。它已经持续了30年,人们乐于相信,它还将迎来下一个30年。这是中国人从思想(上世纪80年代)到物质(上世纪90年代)再到地球村(2000年后的全球化)的全面革新。
如何盛赞这场史无前例的运动都不为过,因为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分享到改革开放的硕果。
这场发端于农村的巨大变革,开始时是涓涓细流,后来发展成势不可挡的洪流。“改革”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个领域,不断解除禁锢,激活灵魂,多元发展。“开放”则从建立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开始,到沿海、沿江、沿边城市,再到全方位、多层次的全面开放,而最有价值的还是气度和胸怀的敞开。
30年间奔腾前行,中国迅速实现了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一个个大大小小的梦想变成现实,汇聚成一个巨大的“中国梦”。改革还将持续和深化,在取得光辉成就的同时也遭遇罕见阻力,“深水区”的改革更有挑战性,一些新的改革目标渐次出现:中国人口因计划生育的国策得到了很好的控制,老龄化社会的困扰却潜伏其间;中国制造的产品行销全球,世界品牌则在中国大行其道;社会各领域获得巨大进步,教育、医疗、文化与政治的体制积弊尚需良策破除。
金融海啸
海啸带来“未知日”,金融海啸,中国何为?
美国三家最大投行一夜间全部破产,民众过度透支、资不抵债、消费无力;石油等基础能源价格下跌:股市亦处在飘摇之中;大企业纷纷裁员,失业人口增加。人们惊呼1929年经济大萧条的幽灵又出现了。
联合国12月1日在《2009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中也指出了这场金融危机的严重性,并预测2009年美元将继续下跌,以消化更多全球性债务。按照报告的基线预测,2009年全球经济将出现1%的微弱增长,其中发达国家将出现负增长(-0.5%),转型经济体的增长率为5.3%,发展中国家为4.6%。
凯恩斯主义的“内需动力”不足,倒不如回到法国哲学家乔治・巴塔耶(人称经济学的尼采)的理念中来:“经济取决于地球上的能量循环。”曾经预言过1997亚洲金融风暴的2008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克鲁格曼则在近著《美国怎么了?》一书中引用罗斯福的话告诫说:“我们都知道,不受约束的自利是坏的道德,而现在我们知道这也是坏的经济学。”
中国急全球之所急,在金融海啸中扮演了义勇军的角色:中央政府豪掷四万亿,地方政府紧跟十八万亿。国内“救市”,海外“救世”,这是一场被称为“社会主义救资本主义”的经济大战。
也许是时候重新思考全球化市场经济的利与弊,“放任自由”的金融市场已变相沦为投机性极高的金钱游戏和“掠食式大鳄”的自动提款机。欧美政经界都把目光不约而同地投向中国。中国能否力挽狂澜尚不能知,但国际地位提高显而易见,已经有人开始称呼我们的货币为“华元”了,在这场金融海啸中,中国亏了些钱,却赢得信赖,正从硬挺周边到硬挺国际的方向迈进。
神七
天人合一,唯我神七。
神七是中国人的第七个航天脚印,第七次太空历险,第七回飞天梦圆。神七,中国外太空探索小说第七章的主角。“载人航天俱乐部是一个只有大国才有资格加入的组织,其成员都是地球的领导力量,任何一个致力于崛起的大国都无法拒绝这种不朽的诱惑。”这个《南方周末》上的媒体言论将大国心态表露无遗。
2008年9月27日,中国神舟七号太空飞船顺利完成了两项主要任务:中国人首次实现太空
行走,首次发射重量仅40千克的伴飞微小卫星。14名待选的航天员中,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成为幸运儿。
“神七”升空,是继北京奥运会后的又一里程碑式的事件。从五年前的神五,到三年前的神六,再到今天的神七,出现在太空的中国人已达到六位,如果说杨利伟还是有些小心翼翼地开始太空生活的话,神七的三位航天员两天又二十小时的飞行,如同一次更为轻松、美妙的旅行。
有人将中国飞天梦想的“三步走”做了更加生动的比喻:神五是拖拉机。神六是夏利年,神七是高级轿车。
在舒适性和功能性上,神七都取得巨大进步。
太空是国家竞备的“第三极”,航天技术是国家战略工业的一部分,代表着最尖端的技术领域。两千多年前的屈原在《天问》中,一连向太空提出了174个问题,人们邀游太空的梦想,正藉由中国的神舟火箭一步步地照进现实。
加油
“四川加油!奥运加油!”
加油让中国人心领神会,让老外血脉贲张。加油不是揩油、不是加石油、不是出汗油;而是鼓劲、喊号子、全民摇滚。2008,悲喜交加,横竖撇捺,难以一言以涵盖之,那就“加油”吧。加油是2008年的主旋律。
一个看似很简单的问题困扰了奥运之夏的中国人:如何更好地翻译“加油”一词。这个以前根本不会引发注意的问题,变得空前严谨起来,民众辩论,媒体呼应,专家上阵,答案众多。
到底该如何对待中国乃至中国文化,当我们开始站在世界舞台的中心,似乎稍稍有一丝的不适和茫然。
《时代》驻北京记者西蒙・爱勒根特最后把“中国加油”翻译为:“Zhongguo jiayou!Go China!”兼具中英文特性。无须惶恐和茫然,“加油”是为上行中国打气充氧,亿万中国人的齐声呼喊,造就奥运背板上的体育盛会,声声“加油”使中国驶入大国崛起的快车道。
其实,“加油’,也是贯穿整个年度的主题,圣火在境外传递时,有海外华人和国际友人为我们鼓劲;在灾难突降、举国哀痛时,响彻天空的“中国加油,四川加油”,伴我们走出阴霾,坚定信念;在中小企业纷纷停工倒闭时,我们相互勉励,喊出“信心比黄金更重要的”战斗号角,共克时艰。
“加油”是一句最普通不过的中国话。2008年,它却成为中国人可以输出的价值观。
――顽强拼搏,积极进取,愈挫愈奋,永不放弃,从胜利走向胜利。
山寨
400亿,是山寨产业的年销售额,4亿,是夏新电子上半年的亏损额。
山寨产业的总产值已经超过国产正版品牌。一种由民间IT发起的产业力量,如同一部武侠小说里演绎的那样:非常规手法,游走于主流边缘,逐渐做大,向正统势力发起挑战,取而代之。
神州无处不山寨。山寨机不但占领了商业高峰,还建立起以山寨文化为基础的价值序列。泛化后的山寨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经济现象,它代表着平民化的智慧与需求,是民间文化井喷的结果。它以繁杂的深圳华强北为中心,以山寨手机为突击手,在全国刮起一股山寨旋风,花样层出不穷:山寨电脑、山寨服装、山寨汽车、山寨网站、山寨大学、山寨电影、山寨电视剧、山寨艺人、山寨春晚,直到山寨天安门、山寨白宫,形形,林林总总。
在2008年,中国忽然莫名其妙地进入了一个山寨时代。我们发现,身边所有的一切都变成了山寨。就连我们自己也曾经或者依然山寨着。
粗壮的山寨文化甚至登上《新闻联播》。山寨文化借助“挑战正统权威”的庞大心理基础,以“山寨有理,庶民狂欢”为消费者利益点,以“无门槛、低成本、糙工艺、多功能”为夺命武器,以病毒传播般的渗透力迅速布满社会各个角落。
山寨风头正劲,似乎无所不能,但它的“无保障、低品质、偷窃知识产权”的致命内伤,注定只能作为阶段性的过渡形态涌现,难以逃脱被时代淘汰的命运。
三聚氰胺
危险的餐桌!危险的三聚氰胺!
一个陌生的化学名词,一夜间变成令人惊悚的毒奶主角。
三聚氰胺在高温情况下会放出不支持燃烧的氮气,因此可作阻燃剂。正是这剂阻燃剂,让逐渐升腾起来的奥运热火戛然而止。由于质量低劣的牛奶,苦心经营多年的国家形象,再一次遭受重挫。
三聚氰胺还有一个貌似美妙的别名“蛋白精”,曾在网络广告中大摇大摆地出现,公然标榜“能提高产品蛋白含量”。在“毒牛奶”事件中,这个白色的小晶体击败了众多“聪明人”,包括已经成为青年榜样的牛根生,他哭着向相熟的企业家寻求资金帮助:“救救蒙牛,救救民族企业。”
三鹿、蒙牛、伊利等这些打着民族旗号的企业,赚着本民族的大钱,却给我们民族的孩子带来结石,生生把异军突起的民族奶制品行业搞成“食品化工业”。
我们已经从食物中得到足够多的化学知识,从瘦肉精到苏丹红,从工业酒精勾兑的白酒到大头娃娃奶粉・从毒大米、地沟油、漂白香菇、染色木耳到敌敌畏火腿,我们身处在一个被农药和毒物戕害的世界。
来自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的检测报告显示,美赞臣、雅培和雀巢也无法逃脱三聚氰胺的污染,在整个食物链中,“三聚污染”深入末梢,让人无从躲避。欧美监管部门也不得不修改了自己的“零容忍”标准,允许有“极微量”三聚氰胺存在。
强大的三聚氰胺让全世界都对它无法做到“零容忍”,随着一系列国家标准的出台,这场由三聚氰胺引发的食品危机不得不接近尾声,生活还会按照惯常的风格奔腾前行,但我们的餐桌依旧危险,今天是三聚氰胺,明天是什么?
雷
谁说网民没文化,网民自有雷文化。
在2008年的网络江湖里,“雷”成了“”之后更有力量、更无奈、更具消解性的表达。
“雷到”出自日本动漫。当漫画人物看到惊讶事物时,发出此类“强烈电波冲击”的言语,后经简化成“被雷到”。
“雷”成了一种现象,一种文化:当“雷”民们在“雷”事件中陷入新的狂欢,我们不缺主角――芙蓉姐姐和张一一比任何明星都更了解现代社会的商业本质与传媒逻辑;也不缺想象力――周正龙与贵州瓮安公安局是天生的编剧大师;也少不了语言大师――余含泪与王做鬼奉献了足以流传千古的诗篇;更有疯狂广告――脑白金与恒源祥贡献了“负创意”的弱智广告典范。
当“打酱油”和“俯卧撑”变成唾沫星子,当奥运会韩乔生式的解说语录Web2.0版再度流行,当网络沉溺在雷事和雷文的搜索、观察中,最终培养出来的是这样一种恶趣味:长久反讽、戏谑、戏拟,无限放大雷原体,主动引雷,扩大雷爆半径,制造类雷物。
“天雷教”成为日常叙事的主宰形态。“我被你雷到。”“雷”人“雷”事“雷”现象层出不穷,见怪不怪。和为贵。雷为趣。
“我被你雷到”其实代表了“我已经雷不倒”的心态,在多元化、全球化背景下成长的这一代年轻人,对待世界的态度是既表达又同步消解。在大喜大悲,大起大落的2008年,人人都有一只避雷针,这也就难怪外交部发言人秦刚会说:“我想你应该是一个成熟的成年人了吧”我们都在被雷中变得成熟。
志愿者
志愿者是我们时代的新雷锋,为人民服务不是虚词而是动词。
且看来自民间的志愿者,在雪灾、地震中捐钱捐物,甚至冲向前线,艰苦奋战;由官方筛选出的志愿者,在奥运赛场、城市街头等各个岗位上,默默工作,无私奉献,赢得国际尊重。
志愿,意味着主动承担某种责任和使命。志愿精神,在摆脱特定政治氛围中的被动奉献观念后,成为中国新公民的价值选择,是奉献精神与实现个人价值的主动结合。
虽然四川灾区的草根志愿者也曾饱受诟病:热情有余而专业不足。但是这股巨大的不可忽视的力量,已经足够强大和高效。这也预示着中国民间力量正在崛起。逐渐觉醒的志愿意识,为建设中国公民社会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