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网络舆情防控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网络舆情防控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网络舆情防控

篇1

方案内容

篇2

为使的舆论工作落到实处,为全县经济社会的健康协调发展提供强大的思想保障、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根据县委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本单位的实际,特制定2020年舆情工作计划。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舆情防控小组

采取多项措施,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研判、反映和引导。为使的舆论工作落到实处,特成立了由分管局长任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舆情防控领导小组,负责舆情信息的搜集、研判、应对和引导,加大对网络涉安全生产舆情的领导应对力度。打破区域、层级的限制,加强安全技术服务、安全监管、政策支持等专业化服务队伍之间的协同、互通,确保网络舆情回复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为确保舆情工作的有效开展,特成立领导小组,其组成人员名单如下:负责该项活动的日常工作。

二、加强宣传报道、舆论掌控和文化发展工作

大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县委政府重大决策以及部门工作取得的成效,对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事迹、先进人物、先进股(室),要认真做好宣传,建立宣传工作激励机制,为单位的精神文明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推动工作的顺利开展。抓好舆情掌控工作,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单位文化建设,形成积极健康向上、促进工作落实的良好文化氛围。

篇3

二、工作举措

(一)及时权威信息。镇宣传文化服务中心负责,在微博号、企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及时更新疫情防控工作的部署与安排,工作动态、重要公告等,及时转载上级权威官方媒体的防控报道、防控成果、重要通知等,宣传疫情防控知识。

(二)全覆盖使用横幅宣传。持续开展“戴口罩、常通风、勤洗手、一米线、不握手、用公筷”宣传教育,由镇宣传文化服务中心牵头,各村(社区)要在主要交通路口、办公场所、农贸市场等醒目位置,全覆盖悬挂横幅,引导群众做好个人防护,不随意丢弃废弃口罩。

(三)广泛开展网络宣传。镇直各部门、企事业单位、各村(社区)要充分运用微信、微博、QQ等网络渠道推送中省市区官方媒体的防控信息,推送疫情防控知识和防护技能。

(四)设置宣传站点和流动宣传队伍。各包村领导牵头,各村(社区)要在人流较为集中的位置,设置宣传站点,持续播放疫情防控音频。继续发挥流动宣传队的作用,用宣传车和小喇叭,全域开展疫情防控知识宣传,特别是要到背街小巷、村院民户,重点宣传外地返乡人员要主动报告,遵守疫情防控工作要求;不举办坝坝宴,提倡红事新办、白事简办的新风尚;不举办聚集性宗教和民俗活动;群众要使用“居民健康码”,做好个人防护;不购买来源不明的进口冷冻食品;不从高、中风险地区和国(境)外网购、海淘物品,接收快递包裹;在家清洗冷链食品时,佩戴一次性手套,打开货物前用酒精对其包装进行消毒;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时,要及时前往医疗机构就诊,并进行核酸检测。

(五)发放宣传单、张贴宣传海报。由镇宣传文化服务中心牵头,企事业单位、各村(社区)要在办公场所、宾馆、网吧、农贸市场等重点场所,广泛张贴宣传海报,派发宣传单,引导群众科学预防、及时诊疗、平稳应对。

(六)拓宽举报渠道。各村(社区)要畅通举报渠道,充分动员群众举报监督,及时发现、举报违反疫情防控要求的行为和现象。

(七)强化舆情管控。严肃网上宣传纪律,做好网上舆情监测,严格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严密监测网上舆情动向,及时发现和处置各类违法违规有害信息,严厉打击谣言行为。各村(社区)要及时上报相关情况,保持信息互通。

三、工作要求

篇4

中国当前的科技水平正在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使用互联网,很多高校也成立了互联网交流平台。大学生是使用互联网的主要群体,同时也是突发性事件的主力军,但是他们的思想还不够成熟,往往会通过互联网来发表一些偏激的言语或是产生对于突发事件的负面情绪。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之下,一些突发性事件发生时,就会通过互联网迅速传播。而受到网络舆情的影响,高校的一些决策就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造成财产损失或人员伤亡,甚至损坏高校的形象和声誉,对于高校的发展非常不利。所以,高校应当制定一定的应急措施,及时地控制网络舆情,尽可能地减小突发性事件的网络舆情所带来的不利影响,由此将损失降到最低,同时也能保证高校的发展。

二、高校突发性事件的网络舆情的特点

第一,舆论主体的虚拟性。网络舆情是建立在互联网的基础之上的,是虚拟的空间,没有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通过网络,互不相识的人也能够相互交流,有些人也通过一些网络技术来模糊自身身份,由此发表一些比较偏激的言论,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网络舆情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得高校突发性事件发生时,受到比较不利的影响。第二,舆论内容的容易扩散性。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网络媒体俨然成为当今社会信息传播的主要媒介,在人们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大学生是互联网使用的主要群体,其言论也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当有一些舆论消息传出时,就会很容易传播扩散。同时,随着移动网络的普及,人们分布消息的时间、地点也不再受到限制,大学生对一些突发性事件发表的言论就会更容易传播出去,从而造成舆论。第三,舆论传播渠道的多元性。互联网技术在人们生活中越来越重要,很多人都离不开网络。当前,很多高校在校内都实现了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全覆盖,基本上所有的大学生都在使用网络。大学生可以通过电脑或者手机使用网络,同时也可以通过微博、朋友圈、贴吧、论坛等多元的渠道来传播舆论消息,由此来增强高校突发性事件网络舆情的影响力。

三、高校突发性事件网络舆情的应急处置机制

第一,以技术创新为突破,建立完善的高校网络舆情多维采集机制。高校突发性事件的网络舆情信息量十分广泛,就当前的网络技术无法有效的对网络舆情信息进行处理。所以,要以技术创新为突破,建立完善的高校网络舆情多维采集机制,以便能够迅速准确的从海量的网络信息中甄选、分类并且抓取针对某类高校的信息。这样的话就能够减小工作量,在突发性事件网络舆情发生时,快速的做出反应。要想建立多维采集机制,可以从主题爬虫技术出发,进行种子设置、信息雷达等多个模块的优化,同时进行技术上的创新,做到更加全面和更加准确的信息采集。第二,以引导策略为指向,建立完善的高校网络舆情类别分析机制。网络舆情所涉及的方面十分广泛,传播的速度十分迅速,影响力也十分深远,在进行高校突发性事件网络舆情处理时要做到有针对性的分析。要做到这一点,就要以引导策略为指向,建立完善的高校网络舆情类别分析机制,将网络舆情进行合理的分类,例如大舆情类和小舆情类,正舆情类和负舆情类,强舆情类和弱舆情类等,而这对不同类型的舆情,也要有不同的指向,这样有针对性的分析,能够加快高校对网络舆情的应急速度。第三,以四色等级为基准,建立完善的高校网络舆情应急预警机制。以四色等级为基准,将高校突发性事件网络舆情分为四个等级:一般级、较大级、重大级和特大级,相对应的颜色依次是蓝、黄、橙、红。蓝色级舆情一般不受关注,传播速度也较慢;黄色级舆情关注度较高,传播速度中等,范围一般限制自高校内部;橙色级舆情关注度高,传播速度快,范围一般为各大高校之间;红色级舆情关注度极高,传播速度极为迅速,影响范围能够扩散到整个社会。同时也要建立完善的高校网络舆情应急预警机制,这样才能够在网络舆情发生的时候掌握主动权,做到有效控制。第四,以层层问责为保障,建立完善的高校网络舆情报送反馈机制。对于高校突发性事件网络舆情的应急处置,应当进行合理的分控,一层层问责为保障,建立完善的“学生-学院-学校”舆情报送反馈机制,做到层层递进,从基层着手,班干部深入了解掌握高校学生的思想动态,并且及时的反馈到学院,学院再反馈给学校,这样分工明确,充分合理地利用学生资源,能够在网络舆情发生之前及时防控,当舆情发生时也能够及时处置。

篇5

但同时网络与信息安全问题依然严峻。非主流媒体、互联网等新的信息传播渠道既为社会大众搭建了一个低成本、平等、开放的对话空间,同时又表现出方式个性化、内容失真化的特点,使各类舆情的引导难度不断加大。

随着互联网向经济、社会等领域的不断扩展,网络与信息安全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当前,全球范围内系统安全漏洞层出不穷,网络安全事件猛增。而且网上能够较好体现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具有正面引导力的内容还比较欠缺,谣言、暴力等各类不良信息仍然存在,严重影响未成年人的成长。因此,可以说网络和信息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困扰互联网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

网络舆情越来越像社会的“晴雨表”一样,无时无刻不在反映着社会公众情绪和思想的变化。社会舆情是指社会公众的社会政治态度,是指社会各阶层公众对社会存在和发展所持有的情绪、态度、看法、意见和行为倾向。它是较多群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表现的总和。

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媒体或网民利用互联网,对社会焦点问题、公共事务、突发事件等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倾向性的意见和言论。

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在互联网上的特殊反映。其表达快捷、信息多元,方式互动,具备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其中,网络论坛在所有网络信息中,信息量最大,网民关注、参与度最大,影响力也是最大的。由于发言者身份隐蔽,缺少规则限制和有效监督,目前我国又适逢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凸显,网民如果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对社会问题存在片面认识等,都会利用网络宣泄,因此,在网络上更容易出现庸俗、灰色甚至违法的言论。

篇6

网络舆论就是人民群众通过网络了解国家事务,广泛、充分地交流和发表意见、建议,对国家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教育、行政等活动进行褒贬与评价。它的形成是依赖网络的各种功能而实现的。

(1)网络舆论的广泛性。 网络舆论的主体具有广泛性:相对于报刊、电台、电视台,网络提供的用于舆论监督的媒介资源不仅廉价易得,平台广阔畅通,而且几乎是用之不竭的。网民们可以在互联网上对众多事件进行大规模的讨论、批评和建议,,从而产生强烈的社会反响。

(2)网络舆论监督具有及时性。网络传播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影响,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一旦发生新的情况,不必等待印刷,也不必等待发行,立即就可在网上,世界每个角落的人们可以立即获悉。人们只需打开页面,就可获得充分的新闻信息,所以大大加速了其传播的高效性和及时性。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在网络上直接参与到最近发生的事件的讨论中,网友的发帖、看帖、转帖几乎可以同时进行,信息的反馈十分及时。

二、企业加强舆情监控工作的重要意义:

舆情在很大程度上市一些关心民众切身利益的事情所引发的。随着媒体、互联网的盛行,人们的认知程度已经非常广泛,对事物的吸收程度很快速。往往有关企业某一事件发生,就会以很快速度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和空间范围内引发民众的思考和评论。舆情所呈现的广泛影响性以及信息传播快速性、内容的偏差性在客观上已不是企业再沿用传统思维去化解的危机。如果再套用传统概念在舆情产生时,以堵塞言论、封闭信息等方式,只能造成不良舆论继续发酵、升级,让事态演变的不可挽救。

舆情监控工作可以为企业的工作决策提供依据和指导,及时化解新闻危机,帮助企业提升社会民众对工作实施效果的满意度。维护企业在社会中的良好形象。

三、企业中在新闻舆情管控上存在的问题:

(1)在宣传工作方面,过度依靠传统媒体资源,对以互联网为平台的新媒体系统缺乏足够认识与重视。在舆情工作中存在“报喜不报优”的现象。对事件问题类的舆情动态涉及较少。并且传播方式僵化、沟通渠道单一成为制约企业良性舆情管理的关键因素之一。新媒体通过扁平化传播系统可将信息、观点迅速大量汇聚,构建了基于个人通信终端的大口碑传播系统,而当下企业在进行舆情管理的时候对“人人皆媒体”的传播环境认知不足,很容易成为这些“自媒体”的质疑对象。

(2)是在企业机构设置中没有专业舆情管理机构或舆情管理机构不成系统。且舆情信息工作人员专业能力不足。很多企业舆情工作人员都是坐在办公室通过互联网简单的把舆情信息检索出来。他们既没有运用专门网络信息技术进行信息采集分析,也没有深入了解社会实际情况。这些舆情信息只是信息员凭感觉找到的。在处理舆情信息时手段也简单、粗放。会埋下重大新闻危机风险的“种子”一旦遇到影响严重的舆情事件发生,防控处置工作不到位,后果将会不堪设想。

四、企业舆情监控工作的工作对策

(1)指导思想上,企业必须将舆情管理从舆情消防员、救火队的角色定位中摆脱出来,不能仅仅等舆情事件爆发之后采用一些堵塞传播渠道、删除传播内容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而应在平安无事时进行常态化企业品牌建设,采取沟通的话语姿态,保持国有大型企业利国利民正面品牌形象。同时要不断进行与企业相关关键词的议题准备,建设企业品牌传播议题数据库,并将各类议题不断发送到各种媒介渠道中,保持与大众的沟通。

(2)工作方法上,企业要更加深入地将科学的调查分析方法引入舆情管理体系,充分发挥社会调查、数据挖掘、相关性分析等科学分析方法作用,从外宣内容设计与储备、内容的内部测试、媒体渠道的组合、社会效果的反馈等环节保证企业良性、长效的品牌建设;从负面舆情事件数据库建设、舆情应对中的内容准备、舆情内容的传播机制挖掘、舆情事件带来的教训与应对上保证在负面舆情爆发的时候与社会大众的沟通。

五、企业在舆情监控工作中的具体措施。

(1)加强官方媒体建设,建立具有快速反应能力的信息机制。面对此起彼伏的网络舆论事件,企业别是国有大型企业比较重视官方网站、报纸、杂志的传播价值,发挥其信息公开的作用。同时也在不断推动传统媒体探索传播改革,重建传统媒体公信力,特别调整传统宣传手法和话语模式,建立基于亲民、普适价值的话语体系,在此基础上致力于不断完善更具亲和力、更能够实现舆论引导的信息机制。

篇7

一、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2011年公安部全面部署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首次明确路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总体框架,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正式形成。实践以来,各地公安机关不断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积累了一些经验。

(一)保障防控警力

长期以来,我国的警力处于倒三角状态,使得数量本就不多的警力在治安防控和基层工作中显得更加捉襟见肘。近年来,各地公安机关通过机构改革、部门重组等方式,调整管理体制,精简机关人数,释放机关富余警力充实基层,推动警力下沉,深入推进派出所和社区警务建设,增强一线警力;同时,整合各警种巡防力量,屯警街面,提高街面见警率,变被动警务为主动警务,实现警务前移。

(二)加强硬件投入

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需要有基础、装备等硬件的强力支撑,先进的硬件能够规范警务工作,提高警务效率,各地公安机关在政府的财政经费支持下,在硬件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投入。如城市视屏监控系统、公安信息化作战系统、街面警务综合服务站、侦查破案高精尖装备、巡逻车防暴车、民警单警装备等。

(三)坚持信息主导

信息主导警务是现代警务制度的客观要求。信息化警务在各地被不同程度的贯穿到公安工作特别是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工作中,鼓励动员民警收集上报各类情报信息,通过治安监控系统、大情报平台收集的信息,通过对信息进行收集、分析、研判,能及时掌握社会治安动态状况,定期信息预警、信息导警、信息导防,从而实现有效预警、精确打击。

(四)网上网下同控

当今社会是个网络社会,公安机关应统筹网上网下两个战场,各地公安机关通过街面视频监控、社区警务、街面巡逻防控、行业场所阵地控制等手段管控网下战场的同时,将虚拟社会现实化管理,着力打造虚拟社会防空网。通过开设“网上公安局”、“网上警务室”、“社区民警QQ群”等警民联系平台,扩大虚拟社会防控触角;强化网络运营商、网站、网吧等单位网络安全管理;加强舆情24小时监控,及时筛选、研判有价值的情报线索,及时开展引导,确保舆情稳定。

(五)发动群防力量

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要坚持专业化与社会化相结合,构建综治牵头、公安主导、社会参与的群防群治格局。公安机关牢固树立“警力有限、民力无穷”的理念,充分发动和组织基层治保会、村民小组长、治安中心户等群防群治组织积极参与维护社会治安,在单位学校指导成立护院队、护厂队、护校队,发动居民区的居民和商业街的商户,积极开展看楼守院、调解纠纷、义务巡防、安全提醒等治安防范工作。

二、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问题与成因

(一)社会力量参与程度不高

构建多维度的立体化防控体系是一个繁杂的系统工程,公安机关起着主导和纽带作用,同时也离不开政府及各部门、企事业单位、基层组织及各种群防群治力量的共同参与和各方力量的协同合作。但是当前,少数地方党委对此项工作重视程度不高,统筹规划、整体部署不到位,投入不够,推进不力,使得宏观上缺乏有效的制度框架和有力的协调支持。一些部门和组织认识不到位,片面认为治安防控是公安机关的工作,与自己无关,出现安全责任不落实、不愿参与支持配合公安工作的情况。此外,有些地方的群防群治力量薄弱,有的甚至基本虚设或处于瘫痪状态,使得公安机关往往陷于单打独斗的困境。

(二)公安机关警务理念有偏差

受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部分领导和民警在打防理念上还存在认识误区,有的认为治安防控方面的工作有关业务警种和部门都在抓,建设防控体系是搞花架子,作用不大;有的认为破案打击是公安主业,打击易出成绩、防范难见成效;有的认为构建防控体系涉及面广、任务重、周期长、难度大,特别是整合资源难、统筹协调难、推进落实难,公安机关孤军奋战难有作为。另外,运动式打击、设置各种考核性的指标体系等都是基层公安机关构建防控体系的常规做法,多数公安机关很少考虑本地性化的建设方案,而是简单执行上级要求或参考复制其他地方做法。

(三)各警种协作联动不紧密

一些地方各警种、各部门之间缺乏统筹协调和整体联动,在情报信息、警力资源、应急处突、打防管控等方面各行其道。比如,公安机关中与治安防控直接相关联的警力有派出所民警、交警、城区巡逻民警等,这些巡逻防控力量缺乏统筹整合,导致巡防网络不密,既造成警力重置浪费,又出现部分街面场所存在巡防死角等问题;侦查和治安管理部门没有建立打防信息通报交换制度,打击和防范工作脱节;另外,各警种的业务信息由于权限问题,还不能互联互通,造成情报信息重复收集、利用率低等。

(四)信息化运用程度不高

目前,公安科技化手段和信息化技术未能得到全面推广及应用,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部分地区用于治安防控的财政资金紧缺,软硬件建设滞后,无法满足信息化的基本条件;其二,公安机关在加大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物的投入的同时,对警务人员信息化运用技能的培训则显得相对薄弱,而警员由于年龄、学历、知识结构的差异,对治安防控信息化的知识技能的掌握、信息化条件下的警务机制与工作流程的了解则无法满足警务信息化的要求。

三、创新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的思考与建议

(一)社会化是创新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的根本路径

随着经济社会深刻变革,以公安的有限资源根本无法应对社会的无限治安需求,无法维护日益复杂的社会治安形势。社会化是完善和创新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必须坚持的路径。首先,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发挥领导统揽全局的核心作用,充分依靠综治部门协调各方的牵头作用,强化顶层设计,实施整体规划,加大政策支持、资金投入,调动各方社会资源参与防控体系建设。其次,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各类社会组织、各企事业单位治安综合治理职能,加强协作配合,积极整合社会力量,高效配置防范资源、有序衔接防范机制,大力推进治安防控社会化进程,使治安防控由公安单打独斗变为社会共同管理。如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受益、谁出资”原则,打造治安防范共同体,建立安全防范互助资金制度;按照“分类管理、行业自律”原则,指导成立行业治安管理协会,建立等级化管理制度等,推动实现治安管理组织化。再次,发动社会人力资源,创新开展群防群治。过去发动群众以教育宣传的手段、自觉志愿的方式为主,实践证明这些经验和做法已经明显不能适应社会治安动态化、信息化、多样化的要求及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迫切需要以创新的思维来抓人力动员工作。社区民警和基层组织除了要继续强调各种社会组织和辖区群众承担治安责任义务的自觉性以外,还要主动作为,大胆创新,发挥市场的推动作用,通过政府统一购买、企事业单位认领、社会组织有偿合作等方式,动员更多的社会人力参与群防群治,推动实现安全服务市场化、治安防范全民化。

(二)信息化是创新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的有力支撑

信息主导警务是新形势下提高治安防控效率和效果的客观需要,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公安机关预防和打击犯罪、维护治安稳定、强化社会管理和服务人民群众的重要技术支撑。做深信息警务,首先要加快信息化建设,动员全警采集,加速信息录入、整合;大力推进治安、交通、消防、出入境等警种基础业务信息系统建设以及复杂场所、特种行业的治安基础信息系统建设;充分挖掘使用海量的指纹图像、交通安防等监控视频数据资源,使用云计算进行智能化处理;依托“公安云”建设和大数据应用,构建“云搜索”、“云指挥”、“云侦控”等深度运用信息化系统,为治安防控体系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其次要推进信息整合,要全面整合警种、社会、单位视频监控资源,将公安指挥中心平台、警务综合信息系统、互联网虚拟社会管理系统、政府各部门联网的信息资源系统和视频监管控系统有机整合,最大限度的开放治安、交通、消防、网监、出入境等警种业务信息系统查询管理权限,形成全警采集、全警应用、全警共享的信息化应用格局。第三要推进实战应用,加强警员信息化技术培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系统的强大实战功效,通过警情监控、数据分析,实时对社会治安形势开展研判,研究发案规律、查找防控短板、制定有效措施,做到分色预警、动态布防、精确打击,把有限的警力用在刀刃上,使警力跟着警情走,不断增强警务部署的科学性、打击整治的实效性、巡逻防控的针对性。

(三)一体化是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的重点内容

集打击、防范、管理、控制于一体,建立一体化的大格局是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的应有之意和重点内容。一体化要求视频监控、路面巡控、社区防控、阵地管控、网络导控、边界堵控一并防控布局,形成全覆盖、全时空、立体化的防控网络。完善视频监控,需要政府加大公共部位视频监控系统建设的投入,鼓励社会单位积极开展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在做好本单位视频监控全覆盖的基础上向单位周边辐射。通过织密视频监控网,消除违法犯罪的空间盲点,实现全方位防控;织密路面巡控,积极整合以巡特警、派出所民警为骨干、社会化专职辅助力量为重要组成部分,群防群治力量为补充的街面巡逻资源,逐步完善巡防机制,积极推行网格化巡逻模式,最大限度地屯警街面。强化社区防控,要加强创新社区警务室建设,提升社区治安防范水平,遏制社区可防性案件,解决群众反映问题,同时积极整合群防群治力量,提升社区警务效能,维护辖区治安稳定;加强阵地管控,要求治安民警结合日常检查等工作开展基础信息大采集,及时、全面地将辖区内场所、行业、人员等基础信息采集入系统;构建网络导控,要求治安民警与网安部门密切配合,全面落实实名登记措施,加大舆情引导及舆情监控,严厉打击网络违法犯罪活动;严密边界堵控,要求各地公安机关结合地方路网现状,对各级公安检查站、卡点建设进行科学规划设置,构筑治安屏障,提高查缉管控能力。

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是公安工作的基础工程,也是重点难点工程。公安机关要不断摸索方法、创新机制,才能使防控工作适应多变的社会治安环境。要通过改革,健全点线面结合、网上网下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打防管控结合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进一步增强防控体系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实效性,实现防控全时空、全天候、全覆盖。

篇8

二、加强组织领导

为加强对防控工作的组织领导和指挥协调,开发区成立了关于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任组长,由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任副组,下设综合协调、全面排查、市场管控、医疗救治、舆情管控、后勤保障、环境整治、纪律整顿8个小组合力开展单位及辖区疫情防控各项工作。8个小组组长由科级干部担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综合协调组组长杨波兼任。

三、具体工作措施

1、建立包联制度。开发区每名科级干部都要分包企业,由科级干部直接与所分包的企业进行对接。

2、全面细致深入排查。由科级干部带队,一天两次对辖区企业进行摸排。每天上午9点和下午3点,科级干部带领组员全部下沉企业进行检查,同时要求企业对所有在职人员进行自查,发现情况及时报送舆情管控组,由舆情管控组经韩主任同意后上报区疫情防控工作办公室。

3、建立详细台账。安排2名人员专门负责管理疫情防控工作台账,共建立2个台账,一是企业排查情况,由辖区企业自查和各科级干部带队检查情况构成,每日更新数据及时上报;二是对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涉武人员、与确诊病例有密切接触人员、发热人员建档立册,做好登记和跟踪调查,确保疫情登统信息真实、完备、及时,同时做好信息上报工作。

4、延迟企业复工复业和项目开工。为减少人员聚集,阻断疫情传播,按照《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延迟企业复工复业的通知》要求,开发区除志英医药公司外,其余辖区内企业复工复业和项目开工时间不早于2020年2月9日24时。由各科级干部及排查组每日巡查,确保辖区企业按文件要求延迟复工复业和项目开工。

5、加强宣传。通过悬挂条幅、向企业下发疫情防控知识、网络、微信等各种宣传手段,广泛宣传预防和控制相关知识,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自我防护意识,同时公布舆情举报电话,积极收集舆情线索,努力减少疫情传染和传播。

篇9

1 大学生的群体性特征极易诱发网络舆情

相对于一般的社会群体,大学生群体具有相互交往频率高、相互影响和人际吸引大、相互关系持续时间长、群体认知和群体目标共性强等群体心理特征。无论是正式群体或非正式群体中每个人的言行,因群体内直接联系,相互接触交往影响产生的行为刺激,其行为心理相对于群体其他个体成员,都构成特定的群体心理情景。在同一群体情景和同一需要作用下,群体内某个个体产生激情时,会引发邻近的人产生同样的激情。

这时大学生群体成员的个体个性、个体意识往往趋向弱化乃至失落,产生显著的去个体化心理效应。这一情景作用对大学生个体行为认知能力不是促进,而是意识水准的降低。如果该事件刚好引起其他人的关注,极易在大学生群体中产生强烈的共鸣,造成舆论的不良发展倾向甚至引发舆论危机。

2 高校网络道德规范还不成熟

网络创造了一个不同于现实社会的虚拟实在。大学生在网络中,被消解为“数字人”、“信息人”。而“道德人”的主体性因为脱离了现实原点,虚拟实在与人思想道德之间常常陷入对立,对数字的崇拜依附和对信息的沉溺,给人的自由构成新的威胁,人被异化成为了物,人不再是有血有肉的,而是虚拟的人。在缺乏“他律”约束,而慎独意识差、自我控制能力弱的情形下,道德的主体性会变得越来越模糊不清,责任意识严重淡化,造成网络行为对社会所能承受的道德底线的偏离。在现实社会中,道德规范的存在有着悠久的历史,对道德失范行为也有一套完整的约束机制,任何人都不能在现实社会中为所欲为。但在网络世界则大不相同,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匿名性,大学生摆脱了现实社会的种种羁绊,可以尝尝在现实社会中无法想象的道德越轨甚至犯罪的滋味,而不用付出任何代价,因此刺激了他们网上言论的肆无忌惮、为所欲为。在此情况下,极易形成一些负面的、消极的网络舆情。

3 高校网络言论方面的管理存在缺陷

在现实生活中,某些言论或行为受到宪法、刑法、集会游行示威法及其实施条例、治安管理处罚法等规章制度进行规范限制,人们一般不会也不敢为所欲为。但对网络言论,则缺少法律法规的直接限制。由于人性是一个复杂的多面体,平常表现出来的是经过社会过滤,符合社会文化、规范、习俗的一面。而那些不为社会规范所允许的要求、欲望却被压抑到内心的深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只能按照社会规范所要求的那样做。但内心深处总有一种冲动感,由于网络具有特殊的“匿名性”,人们不需要为自己在网络上的非理承担任何责任,风险趋近于零,故而就唤醒了人们心灵深处的一些并不那么美好的本能的冲动,这些冲动一旦付诸实施,就可能造成严重的影响。对于高校而言,由于国家网络立法滞后和技术方面的原因,对大学生一些消极的、错误的、甚至是妖言惑众的言论缺乏有效的监控,使得不少人缺少这方面的顾忌,他们往往怀着一种唯恐天下不乱的看客心理,从事件混乱发展的过程中取乐。“潜藏在人类心灵深处的原始冲动,总是会不经意之间,挣脱理性的缰绳,冲开文明的堤坝,形成群众性的迷狂”,从而导致网络舆情的发生。

二、高校网络舆情的主要内容

1 有关社会焦点和时政问题的网络舆情

毋庸置疑,大学生目前仍然是我们整个社会的一个精英群体,不少人忧国忧民,如果遇到一些社会焦点和时政问题的重大事件,他们往往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意见,如论坛发帖、跟帖或开设专门的网站讨论等形式,从而引发网络舆情。在校园BBS上,经常可以看到由于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和问题所产生的网络热门话题。这些话题的内容主要包括一些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社会不公正现象、触动民族感情的事件等,这些问题一般具有较大的刺激性、冲突性,往往会很快触动大学生敏锐而活跃的思维,引发他们强烈的情绪反应。

但是,在高校BBS上,我们经常可以见到许多偏激的观点、强烈的情绪发泄以及相互“顶牛”式的争吵,如此不免形成消极的网络舆情。如复旦大学某教授案就在该校日月光华BBS上引起大学生的热议,声援该教授、批评媒体与学校的居然占了大多数,类似的如北大某教师学术造假事件也有很大的分歧,这些值得我们深思。如果排除某些人的反常心态,这些情绪化的表达是一种有助于缓解紧张感、压力感的自我心理“释放”。正是由于虚拟网络去除了现实利益关系所形成的“压力阀”,使得各种矛盾所产生的张力能够迅速在网络空间得以释放。但是上述消极的网络舆情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

2 有关校园社会和大学生利益的网络舆情

大学生们除了交流情感、关注社会热点之外,还相当留意自己周围的校园生活。学校的一些敏感问题,往往成为大学生们强烈关注的对象。同时大学生们也关心学校的发展,常常就学校发展中各方面的问题在BBS上提出自己的意见或是建议。对学生生活或是学习条件有所不满的时候,他们也在BBS上公开发表自己的看法。平时发生在校园里的事件,更是成为BBS上的热门话题,有时形成一定强度的网络舆情。这类舆情有利于学校领导和老师吸取意见和建议,采取措施加以解决,起到了校领导、老师和学生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作用,避免了面对面的尴尬和冲突,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三、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的应急管控

1 加强网络舆情深度分析,引导网上舆论

高校要加强校园网舆情研究,认真分析舆情产生的原因、发展趋势及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准确把握本地区高校校园网整体舆情动态,及时了解舆情信息,密切关注校园网动态,敏锐捕捉一些苗头性、倾向性、群体性问题,通过判断舆情信息的变化的基本特征,分析其态势,预测其走向,揭示问题的实质所在,找出这些问题形成的根本原因,提出解决问题、引导舆论的对策建议。因为有没有强烈的舆情分析意识,是不是经过深入的研究思考,直接关系到舆情信息内涵的大小、价值的高低。因此整合学校报刊、广播、电视等各种传统媒体资源,丰富网上宣传内容,形成网上正面舆论强势十分重要。

2 加强网络舆情监控

篇10

今年6月,新华社推出新版客户端,其设计充分考虑到了移动传播特性,经过重新设计的界面,操作便捷、运行流畅。其中,客户端的苹果手表版,成为其改版的一大亮点。随后,新华网全新改版的消息再次引发新闻界的讨论,舆论普遍认为,这是新华网从传统网络媒体走向移动新媒体的新历程。无论是PC门户还是手机界面,信息传播从“桌面”移到“指尖”的趋势逐渐清晰。与此同时,地方媒体闻风而动,广西新闻网借力微信、微博、微视频三微平台,力推新闻的私人定制功能,成为地方新闻媒体改版趋势的代表。

2.“今日头条”的定向推送。

2014年11月,由腾讯科技与人民大学共同的移动媒体趋势报告中提到,近半数用户使用移动终端每天超过3小时。近七成用户更多使用移动终端阅读新闻资讯,而依赖电脑看新闻的用户不到一成,近八成用户会在社交平台分享新闻。以“今日头条”为例,这款基于数据挖掘的推荐引擎产品,正是利用了网民的社交化阅读习惯,以大数据的分析方法,精准判断每个用户的兴趣、位置等,从而进行精准的阅读内容推荐。其运营团队正是在移动互联时代,充分迎合信息传播特征,满足受众对信息的个性化需求。

3.几大商业门户的移动战略。

与传统新闻门户网站相比,商业网站向移动端布局的脚步要早得多。从2012年开始,新浪便提出了布局移动互联网的路线图――内容+社交。同年,搜狐也提出了自己的移动互联网战略构想――利用自身在媒体领域的竞争力,以 B2B2C 的移动新闻客户端为发力点,间接带动手机搜狐、微视频、搜狐微博等无线产品的普及。2013年开年,以百度、阿里、腾讯为代表的网络巨头,通过兼并、开发移动应用程序等方式,加快在移动端的跑马圈地。

4.专业媒体人转战自媒体。

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为自媒体的兴起提供了土壤,一批专业的传统媒体人争相投身于自媒体的浪潮中。以当下知名的微信公众号“罗辑思维”为例,创始人罗振宇曾经担任央视《经济与法》、《对话》等栏目制片人,后做过多年的自由媒体人,公众号“罗辑思维”以典型的“罗氏”脱口秀风格,以微传播形式,深受80、90后群体欢迎。与罗振宇的经历相仿,曾就职于FT中文网专栏作家程苓峰、《中国企业家》杂志的申音、新浪地方站的朱晓鸣等一批优秀媒体人,已经成为自媒体领域的佼佼者。

二、传统PC势头持续走低的因素探析

1.移动互联网的冲击。

从几处典型的信息传播新变化来看:通讯技术由1G提升至4G、个人空间由博客发展至微博、网络交流工具由QQ发展到微信……网络信息传播逐渐呈现“微”渗透,但各平台的综合社交能力却得到了很大提升。种种表现均预示着,传统PC的信息传播式微,移动互联时代来临。据第36次全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占中国网民总数的88.9%。另一项数据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最新统计:2015年前3月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总规模超8.99亿。而从市场直观表现来看,传统PC(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的市场占有率不断下滑,取而代之的是以平板电脑、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通讯设备的出货率不断提升。

2.上网人群特征驱动。

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网民获取信息的时间及方式趋于零散化,移动终端恰好为网民的碎片化阅读提供了条件。同时,网民的年轻化特征,使新的传播技术及形式的普及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据第35次CNNIC报告数据显示,我国网民主要集中于10-39岁这一年龄段。该群体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对于传播技术及设备属于“技术控”,然而对于传播内容又属于“速食主义”,因此,移动设备与移动技术契合了他们随时随地阅读及社交的网络习惯。

3.自由表达的新诉求。

随着社会矛盾的日益凸显,网络已经成了民众宣泄情绪的主要阵地,也为舆论乱象提供了土壤。由于网络乱象的不断滋生,国家开始集中精力整顿规范当前的网络环境。但由于个别地区矫枉过正,或打着“清网行动”的旗号打压对自己不利的声音,传统的意见表达平台(如QQ群、贴吧、论坛等)逐渐被边缘化,网民只能将诉求表达寄希望于新的传播载体(如微博、微信朋友圈等)。同时,对于一些社会事件或现象的解读,往往大V的评论要比媒体的评论更具影响力,草根化的网络表达更符合自媒体传播的新特征。

4.传统网媒信息滞后。

从之前的传统媒体往往落后于网络媒体一步,到现在网络媒体常常落后于自媒体一步,信息传播的格局不断被打破。随着自媒体的发展,“公民记者”的概念不断强化,网民随时播报的热情不断上扬,在实际的信息播报中,网络媒体跟着自媒体跑的情况频频上演。对于突发的社会事件,自媒体为身处现场的网民提供了多种报道方式,网民仅通过一部手机就可以实现文字、视频、图片、音频等全程直播。特别是一大批具有媒体经验的媒体人转战自媒体后,使自媒体对于突发事件的播报更具专业水准。同时,网络媒体也会常常关注自媒体动态,从中寻找线索。在媒体融合的大趋势下,传统网络媒体的自媒体倾向愈发明显。

5.传统PC自身局限。

网民阅读习惯的改变,使传统PC的发展困难重重。从现实应用来看,网民可以轻松地通过手机实现信息获取及社交,而传统PC则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日常工作及数据处理。另外,PC互联网的使用具有一定的网络基础及使用成本的要求,在许多三线及以下城市和农村的青少年未能达到要求,PC端接入率极低。市场调查数据显示,有9%的人群手机是他们上网的唯一工具,而另有35%的人群手机是他们上网的主要工具。同时,三线及以下和农村会成为移动互联网的有力增长点,PC互联网由此损失一大批潜在市场。

三、后PC时代舆情工作该如何应变

1.培养“移动互联网+舆情”思维。

后PC时代,网络舆情呈现出新特征,面对自媒体“场境”下的舆情裂变,各级政府在舆情处置上更需要与时俱进。所谓的“移动互联网+舆情”思维,不仅表现在集中关注舆情在自媒体中发酵及演化表象,更应体现在运用移动互联网思维进行形象维护及舆情处置上。首先,要学会运用各类移动互联平台与网民交流,实现信息上的平衡;其次,及时从碎片化的网言网语中体察民情,洞悉民意,提前发现潜在舆情危机;再次,要学会利用自媒体的传播优势与社会发动功能,积极打造正面舆论形象。眼下,各地政府对“三微”(微博、微信、微视频)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实际上正是主动拥抱移动互联时代的最好体现。

2.利用大数据分析模型决策。

利用大数据分析方法,可以实现区域舆情预测、预防及预警。后PC时代下海量信息的时时生成,使用户数据更加具有可追溯性、把握性和分析性。通过对历史及现实数据的科学建模,从中总结舆情发生、发酵及演化规律,可以有效预防常规舆情的爆发。而对于突发性舆情事件,也可以通过数据分析,研判其走向,有效化解次生舆情危机。同时,应树立数据就是民意的意识,通过对网民随时随地所的网络言论进行监测,可以及时的把握民众诉求、观点意见甚至是舆情的扩散范围,掌握这些维度,舆情处置才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3.加强智库建设做好处置保障。

舆情智库好比是舆情处置的后勤保障,是保证舆情处置机动性、灵活性、实效性的基础,也是对舆情大数据应用的有效补充。智库建设应本着立体构建思路,既要满足全面性原则,又要充分照顾到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通过积累舆情事件的相关数据及处置经验,形成专业智库供管理部门进行决策分析。与智库相匹配的,是对智库团队的建设。各地可以在舆情队伍基础上,建立一支专业智库维护、分析、研判的智囊团队,从而达到智库建设与实际舆情处置的有机结合。

篇11

4、提升工作水平。推进“阳光”,畅通渠道,规范干部接访,引导群众网上和依法逐级,加大问题解决力度,把涉法涉诉纳入法治轨道,确保实现“三无”(无赴京集体访、无赴京非正常访、无赴省非正常集体访)目标。

5、筑固治安防控体系。推进治安防控“天网”工程建设,落实人防、物防、技防,开展严打和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工作,确保不发生可防性案件和内部人员违法犯罪。

篇12

四、各学校(幼儿园)成立由书记、校(园)长为双组长的疫情防控领导小组,成员有单位领导班子和相关部门负责人等组成,校(园)长为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学校(幼儿园)疫情防控工作的组织领导、责任分解、任务落实和督促检查。

篇13

以创建省级电动车特色小镇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中心,以打造丰县县城XX西部副中心为载体,深入开展文明城市、文明园区、文明村、文明单位创建,完善园区文化活动中心、企业文化活动室,观澜郡文化广场建设,把XX产业园建成园区规整、道路整洁、标识规范、设施完善、文明有序的文明园区典范。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以建设“美丽XX”为目标,突出“六边”即路边、村边、房边、河边、墙边、桥边,“四道”即河道、街道、干道、步道,实施“四化”即硬化、美化、亮化、净化工程,突出美丽乡村和新型社区建设,积极引导群众参与,大力培育乡风文明、家风良好、民风淳朴的新农村新文明新风尚,推动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不断向纵深发展,确保实现2020年文明城市建设任务。积极开展“文明单位”、“文明村”、“文明家庭”、“文明示范岗”、“青年文明号”

、“最美家庭”、“美丽乡村最美庭院”等文化创建活动,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全面

提高村民文明素质。

二是加快新文明实践站所建设。

2020年加大投资落实,不断完善镇村文化设施,着力抓好镇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建设,确保实现27个村级新文明实践站建设,以文明站所为依托,深入开展“道德讲堂”、

“讲文明树新风”、文明创建等活动,积极组织开展志愿者服务、最美家庭、最美家庭、好媳妇好婆婆评选等活动。同时加大群众性文体队伍建设,培育农民文艺骨干、民间艺人、文化能人,继承和弘扬有益于当代的乡贤文化,开展广场舞大赛等文化活动,并加强新文明实践站所管理和服务,切实把新文明实践站所活动落到实处,成为服务百姓、福祉百姓的重要场所。

三是加大内外宣传落实。

大力宣传电动车特色小镇、电动车产业园、乡村振兴等内容宣传,挖掘新时代新内容新人物新典型,做好各级新闻单位来人采访的接待工作,积极同上级新闻单位进行沟通,提供新闻信息,加大报纸、新媒体等主流媒体的宣传,确保新闻稿件数量和质量有新提升,争取2020年多上长篇上大报。

四是开展各种文化宣传活动。

继续提高政治站位,深入各种宣传主题教育、文化传播等党的政策宣传活动,利用镇党委政府“六大学习制度”和“五大学习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