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高中历史详细知识点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高中历史详细知识点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高中历史详细知识点

篇1

云南至广东±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是南方电网“十一五”期间西电东送的重要项目,是贯彻落实西电东输以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载体。目前来看,该项目是我国自主研究设计、自主建设调试的技术水平要求最高的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在世界范围内也是高标准的。该项目起点云南楚雄、终点广东增城。工程2006年获得国家核准并开工建设,2009年12月单极投运,2010年6月双极投运。

该工程的设计由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和几家设计院共同完成,其中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负责±800kV穗东换流站工程设计和部分成套设计工作、广东省境内的直流线路和接地极线路设计工作。

1.施工图阶段设计概况

云南至广东±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2007年7月完成初步设计,2007年年底施工图设计启动;全部施工图2009年7月完成,设计周期21个月。

广东省电力设计院负责的工程范围内图纸共378册,包括:

±800kV穗东换流站项目施工图298册(含后续逐渐增加),其中总图15册,结构33册,建筑9册,水工11册,暖通3册,电气一次70册,电气二次134册,系统通信5册,系统远动1册,系统继保17册。

广东省内直流线路和接地极线路施工图80册,其中送电电气22册,送电结构48册,送电通信保护10册。

2.P3E/C软件在该施工图阶段应用流程

2.1赢得值原理介绍

“赢得值原理”指引入已完工作的预算费用(BCWP),用来对项目费用/进度进行综合评估。即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任一时刻已完工作的预算费用与该时刻此项工作任务的计划工作的预算费用(BCWS)进行对比,以评估和预测其工作进度,并将已完工作的预算费用与实际费用消耗(ACWP)作对比,以评估和预测其费用的执行效果[1]。

赢值法分析法的主要参数有三个:计划工作量的预算成本(BCWS)、已完成工作量的预算成本(BCWP)和已完成工作量的实际成本(ACWP)。而赢得值分析法的指标有四个:项目进度差异是项目进度差异(SV)和项目成本差异(CV)以及相应的进度绩效指数(SPI)和成本绩效指数(CPI)(本文仅对SV和CV进行比较分析)。

(1)BCWS主要是经过批准认可或者是合同当中明确规定的进度与预算情况,计算得出累计投入成本的具体数量。BCWS能够作为衡量项目进度与费用的一个重要参数,而且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当中,只要合同没有出现变更,那么BCWS就要始终保持恒定。

(2)BCWP指已经批准认可的预算达到某一时间点的过程当中,需要累计投入的成本数量,这其实就是赢得值。BCWP能够反映出合同计划的实际进展情况,同时还能够反映了满足质量标准的工程实际进度和工作绩效,体现了资源投入到工程成果的转化。

(3)ACWP指已经某时间点完成的工程项目实际支出的成本情况,也就是实耗值。ACWP能够反映出已经完成的工程任务的实际花费情况,所以在检查执行效果时能够作为一个关键指标。

(4)项目进度差异(SV)

指的是工程项目实施到某个时间点时,赢得值(BCWP)和计划值(BCWS)之间的差额。计算公式为SV=BCWP-BCWS。

SV=0时,意味着工程项目的实际进度能够和计划进度保持一致。

SV〉0时,意味着工程项目的实际进度提前于计划进度。

SV〈0时,意味着工程项目的实际进度落后于计划进度。

(5)项目成本差异(CV)

成本偏差(CV)是指项目进行某一时间点赢得值(BCWP)与实际值(ACWP)之间的差额[30],计算公式为CV=BCWP-ACWP

CV=0时,意味着工程项目的实际消耗成本能够和预算的消耗成本保持一致。

CV〉0时,意味着工程项目的实际消耗成本低于预算的消耗成本。

CV〈0时,意味着工程项目的实际消耗成本高于预算的消耗成本。

2.2P3E/C软件介绍

P3E/C软件是美国Primarava公司编制的项目管理软件,是目前国际上应用最广的管理工具。它实现了以编制及优化进度计划、协同行进、过程跟踪、动态控制、经验积累等为主线的项目管理方式,P3E/C软件有精深的编码体系,在组织结构、项目结构、工作分解结构、计划编制、资源分配加载、计划更新、统计分析等方面操作简单、明了,使赢得值原理应用得以简单化,为工程提供全面的数据分析,从而使管理工程变得简单化,适合管理大型的复杂项目,目前各大工程项目企业都开始应用[2]。

2.3应用流程

在项目管理中引入“赢值法”的管理方法需要对我们熟悉的管理方法做一些改变,主要是编制一些符合项目集成管理规则的报告和计划。要想顺利推行新的管理方法,一是要尽可能使改变的内容减少,二是让项目管理和设计人员认同付出的代价是有价值的。

本项目采用P3E/C软件,应用赢得值对设计进度进行管理和控制,主要控制流程如下:

(1)设计任务按照专业、卷、册进行WBS划分。

(2)施工图卷册的设计人工时的预算,由各专业科室根据具体情况提出人工时估算,经项目设总、主管总工审批修订后形成项目的设计人工时,最终形成批准的项目人工时预算值。

(3)施工图的出图计划务必与业主、监理、施工单位、各出图专业共同协商确定,确保计划符合现场施工进展并符合设计出图流程。

(4)各专业主设人定期填报《施工图实耗工日表》,控制工程师根据主设人填报跟踪控制施工图进度,并更新更新P3E/C软件。

(5)控制工程师根据赢值法,运用P3E/C软件对施工图的进度和工日(通过累计完成百分比核算)进行综合分析。绘出赢得值曲线,计算出赢得值,对进度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6)控制工程师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发现设计进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向设总汇报并协助采取措施解决,必要时上报上级领导,并通过每月的设计月报反映存在的问题和提出解决的措施建议。

(7)控制工程师要将下月的工作计划安排及时反映给设总和各专业主设人,起到对主设人的工作提醒作用,同时控制工程师要能提前10天提醒具体卷册的完成时间,做到及时跟踪、及时提醒、及时反映并能及时或提前解决。

3.P3E/C软件赢得值原理在该施工图阶段应用分析

3.1项目工作分解结构

在项目的工作分解过程当中,需要确保整体项目结构的完整性,然后以此为基础来协调各个任务目标,构建起来一整套完善的责任体系,这样不仅方便分析,同时有利于项目进度控制。在具体结合了根据云南至广东±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设计项目的特点的基础上,以施工图阶段的交付物为工作包,依据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专业间分工,项目WBS编码的编制原则如下。

第一层:工程项目

第二层:子工程

第三层:专业

第四层:卷

3.2施工图设计阶段进度计划横道图

根据WBS分解、与业主、施工单位讨论制定的施工图设计出图计划,利用P3E/C软件对该项目进行管理,输入各卷册的预算工日,按照软件的操作方法,得到该项目的控制基准。见下图:±800kV穗东换流站施工图设计进度计划横道图(以±800kV穗东换流站为例,页数偏多,仅列举部分)。

±800kV穗东换流站施工图设计进度计划横道图

3.3赢得值数据分析及调控措施

依上述计划进度,各专业主设每月填报设计人工日,将各卷册的进展情况填报,控制工程师利用P3E/C软件将各卷册实际数据录入,进行“进度更新”后,可以得出完整的各项赢得值数据,主要有BCWS(人工时的总计划值)、BCWS'(截至到报告日期的人工时计划值)、BCWP(赢得值)、ACWP(实耗值)、(进度偏差)SV、CV(费用偏差)、BCWS'/BCWS(计划进度完成百分比)和实际进度完成百分比(BCWP/BCWS)。

3.3.12009年7月赢得值数据分析(如下表)

2009年7月赢得值数据统计表

3.3.22009年7月赢得值曲线如下图

表4-142009年7月赢得值曲线图

3.3.3项目整体进度分析与偏差报告总结如下:

2009年7月,该项目施工图全部完成,结合项目进行阶段的执行情况,±800kV穗东换流站施工图总体进展前期稍有滞后,随着设备资料逐步提供和加大人员投入,总体设计情况良好,满足现场进度对施工图的需要。

第一,土建施工图出图中期稍有落后。一方面由于业主设备招投标原因,设备资料收到滞后影响,另一方面也有专业室人力紧张导致,但项目组成员整体效率较高。

第二,电气一次施工图总体稍有滞后。主要是由于设备招投标滞后,设备资料迟迟不能收到造成,但项目组成员整体效率较高。

第三,电气二次施工图总体完成比较满意。前期由于电气二次图纸多是成套设计范围内图纸,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完成后需西门子审核,而西门子迟迟没来审核造成;后期随着加大投入,进度执行良好,项目组成员也随着后期调整,人员投入较前期较好。

第四,通信和继电保护同样由于设备资料的滞后存在施工图前期滞后,后期超前的情况,项目组成员整体效率适中。

4.总体控制情况分析

从本项目的应用情况可以得出,项目在执行初期即进行了精心策划,利用P3E/C软件赢值法的管理流程,通过对项目的BCWP、BCWS、ACWP、CV、SV等参数和指标的分析,对项目整体的进度和人工投入进行了预警和趋势分析,有力于项目投入的及时调整和补救,项目基本处于可控范围内,执行效果良好,得到了业主和参与单位的一致好评。从赢得值数据分析可以得到项目执行结果数据如表4-4:

表4-4项目执行结果数据

以中国电力规划设计协会2003年7月出版的《电力工程专业设计工日定额—变电部分500kV(换流站)》来看,施工图阶段预算人工时12600(天),经广东省电力设计院根据多年管理经验,批准的预算人工时为5563(天),项目执行结果,人工时实际值5220(天)。相对于中国电力规划设计协会定额节约59%,相对于内部预算节约9.4%。取得时间和经济效益是明显的。

从云南至广东±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的管理来看,项目执行初期的管理策划工作是整个项目能否顺利执行的基础,建立一套科学可行的项目管理体系,对项目的成功实施具有决定性作用。应用赢得值原理能够在控制过程中提出预警,为我们提供决策依据,通过及时采取纠偏措施,本项目基本可以按照既定计划顺利进行。合理的利用赢得值进行项目进度、成本控制,可以有效避免单纯的利用进度和成本的偏差进行项目状态预测而产生的不合理性;通过赢得值也可以动态监控项目状态,及时发现存在问题及其预测发展趋势,并以之作为依据有效地调配资源进行纠偏或者准备预防措施。

篇2

篇3

近几年的高考命题通过引入新情景考查学生的反思能力,但教师发现反复讲解的知识点学生也无法记住,同一个知识点出的题目还是会出错,学生在材料分析方面也不够到位。这些现象都在说明一个问题:因为教师在讲解历史知识的时候都是采用“灌输式”,忽略了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和吸收过程,所以学生总是记不住知识点。翻开历史课本可以发现,原来的课后练习都变成了探究学结,这也向师生传递了一个信号:高考的知识点考查形式可能会发生转变。结果证明这是真的,这几年的高考考题都是在研究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效果,所以教师要加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让他们能够对历史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而不是一味地记住答案,这样就无法进行有效的知识迁移,面对新题目学生仍然是毫无头绪。

二、拓展历史教学内容

在编制教材的时候因为受到篇幅的限制,对于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和细节往往都是一笔带过,所以教师在讲解的时候要适当补充内容,为学生提供反思学习的素材。比如说在讲解《篡夺革命果实》的时候,教师不仅要分析一边支持南北和谈、一边打击革命党人的矛盾心理,还要告知学生帝国主义对是大力支持的,因为更能代表帝国主义的在华利益;在讲解《》的时候要详细介绍约法的内容和历史意义,同时要与美国的1787宪法和法国的1875宪法进行比较说明,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宪法都是代表着资产阶级的利益,并进一步分析当时的资产阶级有哪些局限性,然后反思出中国的资产阶级理念是由何而来。

三、引导学生学会古今结合

近几年的高考题目不再局限于教材,而是以教材为本,但是又高于教材,重点考查学生的历史学科水平。比如说2016年的新课标历史材料就是以水土流失、草原沙化和人口压力增加等当代现象为背景提出的考题,这些词汇都是当前比较热门的话题,学生如果只是专注于历史教材,可能对这些词汇的概念都一无所知,自然也无法结合这些想象去联想历史知识点,考试成绩也只能是差强人意,达不到学生自己规定的目标。因此,教师在课堂讲解的时候不但要分析知识点,还要结合时下热门事件进行分析,让学生学会古今结合,利用历史观去看待现今的事情,使学习过程变成分析问题和拓展迁移的过程。

四、为学生留足反思的时间

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点进行反思,教师就必须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因为学生在高中阶段科目多、课程紧,学习任务重,而且需要完成很多课外作业,所以没有时间静下心来总结和反思知识。即便教师针对同一个知识点进行反复讲解,学生仍像对待新知识一样认真摘记笔记,但是在做题目的时候还是会出错。因此,教师要把课堂反思作为一个教学环节,一节课不要安排太多教学内容,要给学生留出几分钟的时间,引导他们思考这堂课学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学习方法、还存在哪些疑问,如果有疑问要立即请教老师,做到当天问题当天解决。

五、鼓励学生自主完成部分学习内容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两项资料的搜集最感兴趣,一是美国的“三权分立”在当今的社会实践,二是透过美国大选剖析两党政治。针对第一个主题,学生通过“水门事件”、克林顿和莱温斯基的绯闻以及“安然事件”来说明“三权分立”的作用;第二个主题可以搜集到“驴象之争”漫画、布什竞选和美国大选程序流程图等素材。学生搜集到的素材不仅可以体现出他们看待历史事件的角度,素材后面附上的个人见解更是可以看出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把握程度。比如说“美国两党的对立局面将长期存在”、“谁也无法忽视选民的作用”和“美国大选从某个角度来说也是财富的较量”等等,这些都是学生提出的观点,虽然掺杂了个人情感因素,但是也可以从侧面说明学生对材料的理解程度,这就更能检验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思考是否准确。

六、激励学生掌握反思措施

教师要学会灵活运用教学手段,激励学生及时总结,用心思考。当然,总结反思不是任由学生毫无目的地空想,而是针对教学内容提出一些指导任务,将课堂与课本相结合,让学生在课本上标出重点内容,标注容易混淆的概念和关键词。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提出自己心中的疑问,就当天学习的知识提出问题。另外,还可以结合拓展迁移引导学生反思,对学生进行提问,让他们回答在课堂上学到了哪些知识和方法以及他们自己的感想等问题。教师也可以在教案上提前设计总结反思环节,并写上学生需要反思的问题,对教学重难点进行重点标记,争取做到解决所有问题,让学生真正消化课堂知识点。

七、结语

总而言之,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反思探究能力,这不但是适应高考的变革,也是达成素质教育目标的要求。学生在总结反思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意见、生成答案、得到启示等,这些都反映出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情感和学习需求,教师可以加以利用使之成为课程资源。教师要学会利用这些资源,因势利导,引导学生领悟知识、掌握学习方法,不断提升自主学习能力,从而适应新课改下的高考改革。

参考文献:

[1]陶艳.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J].软件:电子版,2014,36(18):240-241.

[2]张立文.浅淡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13,17(02):46-47.

篇4

2.从《考试大纲》的角度对高考试题进行分析和预测

教师要提高历史教学效果,就要将《考试大纲》充分地利用起来,以其为教学框架开展教学,并对于历年的高考历史试题不断地摸索,从中找出规律。近些年来,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更应该对有关高考试题的热点问题予以关注,而《考试大纲》则是对主干知识的归纳,以高考试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因此,教师要提高教学效率,就要对高考试题考查的知识点有所掌握,并灵活地运用于历史教学中。此外,教师还要具备试题分析能力,配合课程标准,有效地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以2012年江苏历史高考试题为例,“孔子和柏拉图的比较”这道历史试题就极具社会时代性,其中所涵盖的内容不仅涉及到中国的文化传统,而且还诉诸到中西哲学文化的比较。学生的答案要符合试题的能力测试标准,就要跨越中西文化的历史、哲学和社会学的知识,虽然对于高中学生而言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但是如果学生对于目前的社会发展形势有所了解,且深入领会西方哲学思想,就会使答案尽善尽美。该试题从出题方向上,符合《考试大纲》中所要求的历史教学内容要与社会实践相统一,以培养学生分析社会现象的综合能力。

二、正确地解析高考试题,以其为基准建立科学的历史教学模式

1.解读历史高考试题对高中历史教学发挥着教学启示的作用

虽然高中历史教学最终要通过高考环节,但是按照课程标准,主要是培养学生历史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这一点,在目前的高中《考试大纲》中就已经体现了出来,这就意味着历史高考试题已经不在拘泥于对于历史教材内容的考查,而是对于高中历史知识运用能力的考查。那么,教学中,要认真体会高考历史试题中所蕴含的知识点,对于其中的教学启示深入地探索,并在课堂上不断地实践,逐步地总结。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有所提高,历史教师就要领会《考试大纲》,从高考试题中查找与教材知识相关的内容,帮助学生明确重点学习内容。从教师的角度而言,学生对于历史学习方法的掌握,就是建立了一种适合于自己的思维方式。从学生的角度而言,在详细阅读教材的同时,还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对相关知识从实际出发深入领会,并提高知识运用能力。教师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通过解读历年高考试题而总结出经验,帮助学生对于历史教材中的每一个知识点进行深刻理解。学生不仅要对教材知识有所掌握,还要充分地理解每一个知识点的内在涵义,并懂得向不同领域延伸,以提高自身的历史综合素养和历史知识学习能力。

2.解读历史高考试题有助于建立科学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多以单向的授课为主。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对学生的学习发挥着引导的作用。新课程标准出台后,原有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被打破,转变为围绕着学生展开的教学模式。对于高中学生而言,高考成绩是考查高中阶段学习情况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高中历史教学中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体现。作为教师,要将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予以改变,就要对高考历史试题以解读,并选择历年具有典型意义的高考历史试题作为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一部分,以学生解答问题的方式展开教学。按照新课程标准,高考试题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的考查已经不再只是对教材中的知识点的考查,而是更为关注学生的知识创新能力和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例如,在讲解“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经济发展”时,可以在历年的高考试题中选择相应的材料分析题,让学生了解了相关的知识后,解答材料问题。通过学生回答问题的完善程度,教师就可以对学生的相关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定位,然后在后续的教学中有所补充。为了促进教学多样化展开,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对于“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经济发展”的评述,为了让学生更为直观,教师可以在网络上搜索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手工业作品———瓷器,同时还要查找相关的历史内容。当学生观看这些瓷器的时候,教师还要将学生的思维空间进一步展开,让学生对于瓷器的特点予以思考,并从中国手工业经济发展的角度予以陈述。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就是对教师课堂上所讲授的历史内容进行分析并重新整理,以自己的逻辑思维方式将各个知识点衔接起来,并从现实的角度出发分析、解决问题。学生运用高考试题提升学习效果的同时,还掌握了高考试题的应用方式,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利用考点加强历史知识教学

从高中历史知识教学的角度而言,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成为高考重点内容,要求学生对基础知识要完全掌握,特别是《考试大纲》中所要求的基础知识,教师要以考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对相应的知识灵活运用,做到触类旁通。当进入到高三历史总复习阶段,教学已经不再以历史基础知识为主,而是将这些基础知识充分地利用起来,着重于对历史试卷答题技巧的训练。针对于目前历史高考考题的题型所强调的能力立意倾向,且考题分值相应地有所提升,一些新型的考题模式逐渐地在高考试卷中出现。通过对历年的高考试题进行分析所总结出的出题规律,虽然是对于学生思维特点以及分析能力和论述能力的考查,但是,都需要学生对历史的基本理论知识有所熟悉,才能够准确地做出答案。历史高考试题的发展趋势,要求高中历史教学也要相应地发生改变。学生的历史基础理论水平要有所提高,就要提高历史基础教学的重视程度,建立历史知识结构,以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知识表达能力。首先,将高中历史知识的专题知识体系建立起来,注重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社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建立起必然的联系,以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以2014年江苏历史高考试题为例,第37题就需要以“美丽中国”为主线展开论述。自十召开以来,中国的未来发展指导思想就是要实现“中国梦”。这道历史考题就是从这一主题思想出发,考查学生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了解程度,对于政治、文化与社会相互之间关系的了解。如果学生仅仅从理论材料中获得相关知识,很显然难以达到知识考查标准。这就需要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将历史知识、社会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历史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就要注重对学生相关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灵活地掌握历史内容,可以对主干知识进行梳理,将各个历史事件相互建立起关联,并融合成为一个整体。其次,就是对每一个阶段内的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和比较。例如,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的列强侵华历史。引导学生以相关的高考试题材料为论题,进行整体性分析,也可以针对某一个历史问题进行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学生就会对这部分时间段的相关事件建立起关联,进而对于考点更为明晰。

篇5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历史插图往往具有直观、形象的特性,能够较为直观地反映特定事实的相关信息,在课堂上教师借助插图,能够创设直观的历史教学情境,有效地引导学生进入课程学习之中。

2.联系课文

苏教版历史教材内容是以专题的形式进行横向与纵向联系的,历史信息量大,运用插图进行教学可以有效地将课文知识串联起来,加深学生的理解。例如,教学高中历史必修1第二单元《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时,教师配合教材中国家疆域的变化图,可以将古代至近现代国家疆界变化串联起来,尤其是列强对中国的瓜分示意图,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提出疑问

传统历史教学主要依靠学生死记硬背,而不注重学生主动地了解历史知识,分析历史的深层内涵,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已成为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而提出疑问则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具体表现。利用插图可以让学生更为直观地理解历史现象,通过看图来“叙史”,然后“问史”。如讲解甘地领导的“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这个知识点时,可以按照插图进行一问一答,以养成学生主动思考的习惯。

二、利用插图可以增加学生知识的广度与深度

历史插图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十分丰富,比如一幅人物插图也包含着重要的历史信息,如时型、纹饰、服饰、街景、用品等等,充分地利用插图,能够增长学生的见识,增加其知识的深度与广度。

1.分析比较

通过历史插图可以直观地对比古今中外不同历史时期的信息,让学生的眼界更加开阔。例如在讲解《》签订图时,教师可以分析19世纪中外服饰的特点;通过对战国编钟插图的观察,可以分析战国时代长江中下游一带的主流宫廷音乐形式,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2.佐证史实

一些特定的历史现象仅以文字进行讲解很难让学生信服或者理解透彻,而合理地利用插图有时可以印证史实,为学生答疑解惑。

三、利用插图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通过历史插图,可以让学生了解珍贵的历史素材,并从图片中的细微之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同时,通过比较不同朝代、同一朝代不同地域的历史现象来比较经济文化发展的水平及其政治根源,让学生提高比较分析的能力。

四、利用插图可以培养学生对历史感悟与审美的能力

历史教材通常配置了大量的具有较高艺术欣赏价值的图片,包括历史实物、文字珍画、人物、文明遗迹等等。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欣赏历史图片,可以提高学生对具体历史文物的认知程度和对艺术的鉴赏水平。例如,在讲授唐代瓷器珍品时,可以将唐三彩、青瓷、白瓷等结合课本《唐三彩骆驼载乐俑》进行欣赏,以丰富学生的艺术内涵。

五、利用插图可以帮助突破学习重难点

高中历史教材知识点较多,尤其是重难点知识,不仅重要而且繁杂,学生记忆起来觉得较为困难,如果离开了插图则往往不能将重难点理解清楚。因此,运用插图可以配合文字呈现历史事实,将重难点简单化,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以加深学生对重难点的理解。

1.图文并茂,加深记忆

学生对图片的内容通常印象深刻,教师在讲解课文时,要引导学生深入地分析图片信息,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历史。

篇6

一、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的重要性分析

史料教学,顾名思义就是以历史史料为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基本素材,高中历史教师通过对历史史料的分析,引导学生从朝代的兴亡交替中学习到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结合身边发生的事情对历史规律进行进一步推广,从而让学生认识到高中历史学科的学习并不是枯燥无味,毫无用处的。相反,从历史史料中总结出来的客观规律是可以被运用到生活中的,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高中历史史料教学极大地提高了高中历史教学质量和水平。相对于传统历史教学,史料教学法除了注重对专业知识的教学,还加强了对学生需求反馈的重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怀。另外,相较于传统的填鸭式的历史教学方式,史料教学以对历史材料的分析和总结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并结合发生在身边的具体事例,让学生感受到历史学科与自己的生活紧密相连,使高中历史教学课堂更加生动形象,更能吸引学生对历史的求知欲。史料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施推广,有助于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框架,而史料教学是以历史史料为对象,对其进行分析并总结的教学模式,使得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和高效性。

二、高中历史史料教学方法的具体应用

(一)选取合适的史料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我国更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化大国,面对数量庞大的历史史料,高中历史教师不能一概而论,随意挑选,而是应该根据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选取有代表性、有针对性的历史史料。只有这样,才能够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更加清晰、深刻地理解历史材料蕴含的客观道理。选取合适的史料,对高中历史教学能够产生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反之,如果对史料的选取不当,不仅仅会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产生影响,还容易打乱学生听课的节奏,降低学生的听课效果,破坏一直以来构建的历史知识网络。由此可见,在高中历史史料教学过程中,史料的选取至关重要。此外,高中历史教师还可以恰当地利用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技术,使得授课过程更加形象、生动,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目的。

(二)适当进行提问和解读

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的核心就在于对史料的解读,高中历史教师通过对选取的史料进行详细地解读、分析,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历史事件发生的全过程。与此同时,高中历史教师还应该对史料的文化背景和古人的行为习惯进行讲解,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史料中蕴含的事物发展的规律,以及古人是在什么样的文化背景下做出的决定,让学生真正理解史料中的故事是怎么发生的,为什么会发生等。在进行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恰当的提问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知识点的提问,不仅仅能够帮助学生对历史知识点进行更好的吸收,还能够保证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的活跃性,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学生走神的现象,而且能够让学生时刻与教师的授课思维保持一致,使得课堂更加高效,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结语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这句话简明扼要地总结了学习历史的重要性,通过学习历史可以明白事物的发展规律,无论是对生活还是对社会的发展都有着指向性的作用。当下,我国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希望广大从事高中历史教育的客观工作者,能够尽快地掌握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的核心,并在史料教学的基础上结合教学经验在推行过程中融会贯通,勇于创新,最终达到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水平,增强学生历史素养的教学目的。

作者:程飞 单位:广东省河源市东源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朱知锐.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教学分析[J].读写算(教研版),2014(18):318-319.

篇7

在新课标下,历史教科书的编写思路为:模块与专题相结合,同时也把中国史与外国史相联系,采取必修和选修相协调的课程结构。其特点为:模块相对独立,但教学内容总体整合。所以,面对这一全新的教材,教师在教学时对教材的适应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笔者在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就教学过程中体现教学课改精神,如何进行教学设计谈谈自己的看法。

专题史教学是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理念的体现之一,它的教学内容和以往的中学历史教学内容有所不同,给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过程也带来了一定的困惑。所以,专题史教学设计的探讨一定会给我们的教学困惑提供帮助。

那么,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注意哪些情况呢?

一、要对学生学习专题史的状况进行调查

新课改的基本理念是:在教学过程中要以人为本,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状况。所以,我们要对学生在学习专题史的情况进行调查。通过在学生中间调查的结果,我们发现,学生对高中历史新教材不适应的原因如下:

1.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在新的教材中,由于过高地估量了学生在初中时所学的历史知识,所以在编写教材时,打破了传统的题材体例,不再采用通史体例,而是把历史知识分成了政治史、经济史以及文化史等模块。由于专题史的跨度大,教学内容跳跃性大,分割性也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一时不能适应这种教材模式,无法把初中历史知识和高中知识点进行连贯,就好像是运动员在攀崖时没有工具一样,运动员无法爬上去。可想而知,高中生在学习专题时对知识体系难以进行储备。

2.在传统的教材中,它的编写是以时间为体系的,新教材没有系统的思路。教师在授课后,学生对这么复杂的专题在短时间内根本无法理清头绪,头脑中一片混杂。在旧知识还没理清之际,教师又朝着下一个专题史迈进了,这样的学习,学生无法在时间上完成复杂的专题知识整理,教学内容的专业化及时间、空间跨度大,使学生的学习难度增大了好几倍,学生的学习难度也就增大了。

面对这样的调查情况,笔者根据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经验,特把自己在教学设计上的初探策略提出来,供大家商榷。

二、高中历史教学设计策略

1.在设计时要注意初高中历史知识的衔接。学生在初中时期学习历史一般是以时间为顺序的,他们在学习历史基础知识时,根本不会把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知识进行专题归纳,事件与事件之间不会进行联系。可是在学习高中历史时,已经完全打破了以时间为顺序的编写,只是编写专题史,这就要求学生要具有深化知识点,要具有触类旁通的学习能力及归纳能力。所以,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克服初高中历史教材不能衔接的问题,要考虑到学生适应能力的问题,要考虑到教学内容重复率高的问题,要利用通史体和专题体的特点,让这两种教材取长补短,在设计时为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搭建一个合理的历史知识结构平台。

高中历史教材虽然是以专题史为编写基础,但是在每个专题编写时,却是以时间顺序为体系的。所以,我们也可以抓住这个特点把教学设计写好。例如,在中,就是以时间为顺序的,先探讨“”,然后再探讨“”等。在讲“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时,教材中就需要学生从夏到清朝各朝代的大致演变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因此,在上每一节新课时,为了使学生适应专题史的学习,我都尽可能地把时间顺序穿插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对高中历史专题史的学习兴趣不减,例如,在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第四课第一小节《土地制度的演变》中,编者在文中只是简单原始社会、春秋时期等的土地制度,而对于我国封建制度全盛的唐宋明时期的土地制度并没有进行详细的介绍,我在教学中,广泛引用资源,把唐宋明等朝代的土地制度一一列出来,使学生明确这些朝代中的土地制度都促进当时的经济发展。而这种适当的穿插教学既是知识的衔接又是历史兴趣的衔接。其次,为了加强学生的历史空间观念,教师也应在现有教材基础之上,关注专题纵向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横向知识结构的联系性,从而引导学生探究表达、记忆和构建历史空间体系的策略。

2.在教学设计时要活用教材。

高中历史新课程专题史教学设计必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树立“教材观”的新课程理念,教材是“死”的,人的教学活动是“活”的。所以,我们在设计教学时务必确立由“教”教材向“活用”教材此理念出发。

新教材观认为,教材只是学生学习的资源之一,而并不是唯一资源,所以教师在利用教材时要把教材和其它教学资源整合利用,充分利用并发掘其特点。这正好符合新教材的使用理念:“不是教教材(课本),而是用教材(课本)”。所以,教师在明确教学目标开始设计具体的教学方案时,必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灵活性地利用教材,使教材成为一种动态的生成性的资源。对历史现象进行探讨时要由表象入手,最后落实到对事物属性及本质的探究,理解事物本质含义。如失败,直接原因是篡夺,主要原因包括革命党人的妥协等方面,根本原因则可以推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它决定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当然,在高中历史新课程专题史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是具有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如果完全按照教材的思路去进行教学,可能会导致一部分学生“吃不了”,一部分学生“吃不饱”的现象。因此,教师要在深入理解和全面把握教材编写体系的基础上,根据所教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心理特点,合理调整教材体系,“未雨绸缪”,做好教学设计,充分备课,形成自己的教学思路。

参考文献:

篇8

高初中的历史学习,对于高一新生是一个大难题。如何做好其衔接,是学好历史的关键。

一、首先做好学生的衔接问题

学生在学习高中历史中暴露的问题很多,多源于思想上的懈怠和学习方法的滞后。

(一)思想松懈

学生中考完毕整个身心松弛下来,经历漫长的假期后步入高中,很难一下子进入学习状态;加之历史本身是一门时空难度较大的学科,学生从内心深处并不重视。当前高一不分文理科,在激烈的高考竞争和升学压力下非常自然地将语、数、外三门高考必考科视为主课。而理科高校和专业在数量和质量,以及就业问题上的优势导致重理轻文观念日重。物理、化学便也成为嫡系学科。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包括历史在内的其他学科地位颇为尴尬。在此氛围中学生予以历史学科的重视便颇为有限。

(二)学习方法滞后

初中学生习惯于教师传授知识,他们普遍养成了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考试考什么的学习模式,不太善于独立思考和刻苦钻研历史问题。初中历史由于知识简单,对知识的要求在了解和记忆的层面上,这种被动记忆的学习方法在初中历史的学习中还是很有成效的。但是高中教材内容多,时空跨度大,课时紧,需要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勤于思考,善于触类旁通和举一反三,探寻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脉络。很多新升上高一的学生往往沿用初中那套历史学习的老方法,甚至考试前还要求历史老师划出考试范围,好临时突击背诵应付考试。学生的学习方法在从被动记忆向自主探索转变过程中出现了拐点。这使得学生在学习历史时感到深奥难懂,从而产生畏惧心理。所以,对于刚进入高中的学生,要做好引导工作,让学生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才能衔接好高中的历史学习。

二、做好教材的衔接问题

由于初中历史教材与高中历史教材在衔接上过度脱节,导致学生感觉高中历史很难。从教材内容上来看初中历史教材较通俗易懂,难度小且大都介绍基本的历史概念和历史现象,强调基础知识的死记硬背。而高中教材的内容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非初中所能比,且更注重历史情景材料的分析和运用。使得学生思维难以很快转变,学生就会感到历史很难从而产生畏惧心理。这是多年以来一直存在都没有解决的问题。而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又突出了另外一个问题,即编写体例的不一致。从教材的编写体例来看,初中的历史教材基本上还是以传统的编年史形式出现,学生按照时间把握中外历史的基本发展,脉络线索明晰,容易理解和把握。而高中历史教材则打破时间体例编写,更是以专题史的形式出现,用学习模块加学习专题的形式来呈现课程内容。而且根据教科书多样化的要求,历史教科书由一纲一本,向一标多本过渡促进了教科书的多元化。由于各方面原因,初中简单的形象思维很难迅速过渡到高中抽象的形象思维。学生在初中学到的简单历史知识,不足以形成系统知识体系去支撑高中那种具专业化倾向的历史知识学习,学生很难从相对简单的初中课程流畅地进入比较专业化的高中历史课程,学生思维产生断层,这成为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产生的又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

三、做好教师的衔接问题

由于初中历史教材每课内容较少,教学进度较慢,对重点内容和疑难问题,学生习惯了教师不断的反复强调。而高中历史教材每课内容通常较多,而且高一每周仅有两课时,教学进度较快,对于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很难在第一r间就吃透教材的内容。而教师顾及到进度也不会在课堂上多次的反复,导致部分同学对高一的历史消化不良,理解困难。同时加之个别教师在片面强调考试成绩,在教学中缺乏对学生学习兴趣及主观能动性的培养,导致部分学生对历史学科兴趣缺乏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针对历史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必须采取相应对策加以解决,方能保证高中历史教学的延续性和有效性,进而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以培养其成为符合现代化需要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结合多年中学教学经验,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点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问题。

(一)做好学生思想的衔接

1. 思想上。学校应该和新生及其家长及时沟通,让学生和家长了解初高中学习的差异,使学生能够适当地作一些历史学习的准备工作,不要将两个月暑假完全荒废掉。而新高一的历史老师在上第一堂历史课的时候,就应该向学生明确介绍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性和高中历史学习的艰巨性,以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要通过典型的实例和深入浅出的讲解,让学生从开始学习历史时,就认识到历史学习可以借助历史文化营养来滋润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培育人的智慧。同时对于初高中教材的差异、教学方法的差异、学习方法的差异也要做出详细的介绍。让学生在对高中历史有着清楚认识的状态下进入高一的历史学习。

2. 学习方法的衔接。新课改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学习为本的要求,需要教师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多样化,学习环境开放式,倡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学生才能迅速进入角色。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利用专门的时间,给学生加以指导,同时在平时课堂教学中要不时地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只有通过不断的训练和指导,学生才能真正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加强学生上课专心听讲、作好笔记、及时复习和书写规范等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引导学生学会预习、听课、分析、归纳、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将学与问、学与练、学与思、学与用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学生自己也应该在历史学习中不断摸索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二)做好高初中教材的衔接

高中教学内容虽然增多了,但诸多内容上还是和初中内容有承接性的。因此敷师应该注意初高中历史教材中相关知识点的衔接。要认真研读初中教材和高中考试卷,加强与初中历史同行的交流与沟通,深入了解初中历史教学的实际情况,包括教材的编排体例以及内容,以及初中学生的历史认知水平。同时通过科学设计学情调查问卷,以及与学生课下交流,摸清高一学生的历史素养的真实状况。在教学中相同知识点应注意复习,并指出相同知识点之间存在的细节上的差异。而高中新增的内容则应重点介绍和分析,并注意新旧知识点之间的差别和联系。使学生在旧知识上可以温故而知新,在新知识上可以触类旁通加深理解。鉴于高中历史教材的编写体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应该紧扣历史课程标准,注重教材知识结构的构建,使其尽快和高一新生的认知结构相适应,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做好教师教学方式、方法的衔接

由于初中历史在中考中的分值偏少,实行开卷考试无论是学校、家L、学生本人对历史都不重视,所以学生的历史素养普遍偏低。作为高一新生,他们对历史知识的掌握还未形成体系,没有达到一定的广度,对历史现象的分析也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分析、归纳问题更缺乏深度。故此,历史教师要适当放慢起始的教学进度,让高一新生有两三个星期的适应时间,再逐步加快教学的节奏。这样有利于学生对高中历史教学的尽快适应,不会影响到整个的历史教学进度。教师在课堂上要讲清历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创设新问题和新情境,加强学生的阅读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也可以通过编写必要的历史学习提纲来引导学生阅读和消化高中日益增多的历史教学内容,并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要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将自己定位于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学生意见的倾听者,使历史教学充满民主和谐的气氛。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莫过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好奇心出发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理解新事物的欲望,让学生喜欢历史课,从中产生兴趣。具体可采取诸如以下几种方式:

1. 通过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兴趣。设置悬疑能集中学生的有效注意力,让他们以急于释疑的心情进入学习状态对探究的过程、结果产生兴趣。

2. 让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于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习惯接受那些书本的知识,因而高一的历史教学要注意联系实际和联系生活,把现实的家事、国事、天下事和相关的历史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的活跃。

3. 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进行肯定和鼓励。当学生在学习中取得成功时,当学生的不同观点得到教师赞许时,心理上就会出现成功的喜悦,教师要及时地给予肯定,鼓励。因为这种通过学习的兴趣、成就的满足感激发的兴趣才是持久的兴趣。

篇9

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既要遵循课程大纲的基本要求,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兴趣爱好有序的推进,力求实现教学的多样性和创新性。事实证明,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可以促进高中历史教学的质量提升,可以大大提高高中生的历史思维与创新思维。尤其在新时期,探索更具创新意义的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势在必行。

一、着眼于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课堂是一切教学活动的主阵地,也是高中历史教学的大本营。因此,首先要树立“课堂至上”历史教学模式,要把高中历史课堂打造成学生喜爱、师生互动、历史知识传递的重要基地,要让全体学生感受到课堂的良好气氛,并能够主动地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来。教师的教学要着眼于课堂的实际,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和实施更为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案,力争实现课堂教学的飞跃。例如,可以适度使用情境教学的方法,设置特定的历史情境,并将历史知识点和理论内容与情境有机结合起来,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让他们“身临其境,寓情于景”,实现对历史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

总之,要以课堂为主要的基地,最大限度地释放历史课堂的能量,提升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主体性,让学生能够掌控整个课堂,并全身心地投入到历史学习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促进学生学习历史教学的着力点,要把高中生的历史兴趣培养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点。首先,要设置情节丰富、内容饱满、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块,让广大学生体味到历史课堂的温度、气息和感觉,使之自觉地进入到历史的天地中。其次,要把握不同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差异性,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拓展课堂教学的层次,提升课堂的深度,让所有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可以看到,把课堂变为学生们学习历史的“花园”和“私密空间”,是对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培育,也是提升高中历史教学质量的不二法门。

二、培育良好师生关系,深化师生间的互动与交流

有教育理论表明,师生关系的好恶,会直接影响教学的开展。详细来说,当师生关系较为融洽、和谐的时候,教学的开展就会容易很多;反之,当师生关系处于平淡、沉闷甚至僵化的时候,教学的进行必然遇到很多困难。同时,学生对于教师的好感度直接影响学生对于本课程的好感度。所以,把师生关系的培育与维护作为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创新的一个点,是可行的,也是必须的。要看到,教学方法的创新绝不仅仅限于课堂、课本与课程,而是应该全面考量、综合落实。这其中,师生关系的培育就是重要的内容。尤其在新时期的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把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和沟通作为课堂教学乃至课外教学的突破口与落脚点。要千方百计的塑造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与学生们打成一片,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试想,当历史教师与学生处于亦师亦友、亲密无间的关系时,历史教学的开展“轻而易举”,学生们也必然可以更加热爱课堂、热爱历史课。

所以,我们要转变过去那种老师高高在上、学生附耳倾听的教学模式,打破师生间的隔阂与束缚,真正形成互动融通、师生共进的教学局面,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与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历史综合思维与应用能力。对于教师来说,要遵循“传到授业解惑”的基本理念,主动地与学生互动、交流,为他们解决历史学习中的疑难与困惑。

三、注重课外的历史积累,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历史是过去的存在,也是现实的记忆。历史不是冷冰冰的文物与过往,历史是有温度和人情味的,历史是有生命力的。所以,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贯彻历史的人性化策略,要让学生不仅学习课程要求的知识点,也要在生活中、课外感受历史氛围,体验历史过往,积累历史情结。要形成课内与课外联系的教学模式,课内掌握历史知识点,课外要进行及时的温习、记忆和理解;课内要以课堂教学为侧重点,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课外则要丰富学生的历史观,增进学生对于历史的重新认识。要让课外历史学习有益于课内学习,也要让课内学习反哺课外历史的创新性积累。总之,课外历史积累是历史教学的延伸,是高中历史教学的创新方法。

篇10

虽然在高中课程中历史课程是其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从漫长的教育体系来看因为受到各种各样的影响,让高中历史相对于其他课程来说变得边缘化,成为一种可有可无的课程,因此在教学活动中,也带来了很多麻烦。这些问题不但减弱老师的教学热情,而且又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历史,而只是为了高考而学习应考的课程。所以,对于目前存在的问题一定要谨慎分析研究,然后讨论做出符合实际情况的应对策略。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历史教材单调乏味

目前的历史教学所学的内容太过呆板,太过单调,全部的历史教学活动都是以考试作为中心,课堂上的教学内容也只是由老师单调乏味的讲解和学生的死记硬背构成。现如今高中的教学方式由快速发展的电脑等网络技术引入了多媒体的时期,然而还是有不少历史教学并未适当运用现代的高科技给予学生丰富生动的课堂教学,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得不到有效的调动和提高,也就使得课堂教学质量及学生的学习效果一直得不到提高。

2.高中历史长期被轻视

长期以来,对于历史、地理等人文学科没有进行足够的重视。因此,高中历史在客观上成为了副科,成为了其他学科的衬托和补充,同时由于高中历史课时较少,使得历史老师不得不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进行大量的知识灌输,这种单调的教学活动不但起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还有可能使学生产生对历史学科的厌恶感,不利于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质量。根据长时期的发展状况来看,历史、地理等人文学科都没有获得人们足够的重视。所以,高中历史习惯性的成为了其他学科的衬托,即人们所谓的副科,再加上高中的历史课时也不是很多,就使得必须在一定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将大量的书本内容讲完,这样单一的教学活动非但得不到较好的教学成效,还很有可能让学生逐渐的厌恶学习历史,产生烦躁心理,从而对高中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产生负面影响。

3.历史教学目的不明确

历史学科具备着它自身的特殊性质,所以对于老师在课堂上也只是指导学生把有关的历史知识点理解记忆,并不是深入讲解或是分析那些深层次的历史问题。可是,想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非以历史为主要成员的人文科学莫属,它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基础,可以给学生建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是非观等等提供更有力平台。然而,目前的历史的教学母的只是在围绕考试学习,单方面的重视知识点的死记硬背,而并非理解记忆,因此,距现代素质教育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高度还是有一定的距离。

二、对策分析

1.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一个不错的课堂教学环境是提升高中历史教学效率的非常必要的措施,丰富多彩,生动的学习氛围同样也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加强老师教学热情的必备要求。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老师处于教学活动的中心位置,学生往往只是单纯地接受知识,无法有效地同老师进行互动,对无法理解和掌握的知识也难以和老师进行及时的沟通交流。因此,必须对教学的模式进行改革,积极营造出一种自由、民主、公平的教学氛围,老师也要积极地进行角色转变,由过去那种知识的传输者变为学习的引导者和问题的解惑者。让学生在这种民主的学习环境中自主地进行历史知识学习并通过讨论会、讲座等多种形式与老师进行交流沟通,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尽力发现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这样就可为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做好基础,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思想,同时也与素质教育的基本思想相互吻合。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现如今的教育思想愈来愈注重对学生主动学习能力以及自己单独思考的能力,还有其独立解决一些问题的能力培养,这样一个指导思想也应该在高中的教学课堂中贯穿进去。比如说,当老师在讲授与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有关的一些内容时,他就可以首先讲解一下“资产阶级革命”都说了些什么,进而指引着学生考虑英国会出现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为什么中国当初就没有出现资产阶级革命呢?再思考一下能出现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本社会背景是什么等,根据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探索和分析来更深刻的领会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本的涵义和它的历史意义等。等学生自己彻底地考虑之后,老师再通过学生领会理解程度不一样,有目的对有关的内容进行详细,比如,老师能通过解析资产阶级出现的根本原因是想为除掉组织社会生产力的社会制度阻碍,并且给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一个优良的社会环境。这样一来,在学生独立思考前提下对知识进行解析,毫无疑问是一个很有价值型和目的性的方法,在加强学生对有关知识熟知的情况下,对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保证效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除此之外,因为历史知识很广泛,不能将历史课的教学和学习只限制在课堂之上,相反地,应该激励学生不断的探索学习,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要经过课外阅读和参观名胜古迹等众多方法进行学习,通过本身对历史知识的独特看法,针对现在社会上出现的热议问题说出自己不同的理解和意见,进而使得学到的知识得到充分利用。

三、结语

高中历史课的创新改革,针对于每一位历史老师都是一个机会,同时也是一种挑战。所以每个历史老师都应该抓住这个改革的机会,好好地探讨学习其中的精神,打折全新的理念,勇敢的探究,积极地去放在实践当中去,全方面的促进课程的改革,进而为国家培育更多的有用人才。

篇11

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相对枯燥乏味,基于此,本文在此对历史影像及图片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进行分析,以期能够为相关人士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推动高中历史教学的发展与建设。从某种程度而言,影像及图片相比于单一的文字性叙述,其表现力无疑更强,不仅拥有更强的视觉效果,同时还能够更好地展现历史中的趣味性和生动性。根据实践调查研究显示,大部分学生认为高中历史教学枯燥无味,认为自己对历史学科没有兴趣,其原因就在于教师只是按照教材进行阐述,教材中少量的历史图片根本无法表现历史学科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也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

由此可以看出,历史影像及图片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第一大作用在于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生动趣味性,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提高学生的主动积极性。例如,在《戊戌》这一课的教学中,大部分学生都渴望对这一段特殊的历史有深刻的了解,希望能够瞻仰戊戌六君子的遗容,希望能够看到当时时代背景下清朝廷的状态。因此,仅仅依靠历史教材,学生根本无法得到满足。此时,教师可以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展示相应的图片,图片的内容可以是当代的皇帝、戊戌六君子,同时图片的下方可以是每个人的简介。通过图片的形式,学生就能够将戊戌中的主要人物对应起来,感受到他们的丰功伟绩和伟大情操,这就能够突出历史中的生动性,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冲击,进而提高自身的学习兴趣。

二.引导学习历史自主学习

(1)高中历史教学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熟悉历史现象,了解历史事件,认识历史人物,而是应该重视学生历史知识的积累,不断地深化历史同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的活动当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避免课堂成为教师的一言堂。比如说在高中历史必修二当中“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这一部分知识时,就可以采取情境创设的方式,通过学生对的产生、发展、衰亡的再现、梳理与反思,在参与的过程中自己归纳出制约发展的原因。

(2)引导学生自学,促成终身学习社会的进步要求构建终身学习的成长模式,这样才能够适应整个社会的发展步伐,因此在高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促进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在借鉴历史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吸取历史的教训,不断学习完善自己,与时俱进,成为具有终身学习意识的新一代人才。

三、高中历史教学中问题教学法的具体应用

(1)制定预习任务,鼓励学生发现问题

为了促使高中生能够投入到历史课程学习当中,在对学生进行具体的历史课程教授之前,结合历史教材内容,制定预习任务,要求学生投入到历史课前预习这项学习当中,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课前预习不仅可以使学生对所要教授的教学内容有一定了解,还是为问题教学法的有效实施做铺垫。另外,为了充分发挥问题教学法的作用,历史教师一定要适当的鼓励学生发现历史问题。在预习教材的过程中如若遇到不懂或有疑问的部分,做下标记或提出问题,以便课堂教学中可以得到解决。

(2)营造历史情境,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单纯地依靠文字或语言来讲述一段历史或说明一个事件是很难让高中生理解和掌握的。所以,为了促使高中生可以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教师应当注重营造直观的历史情境,并引导学生思考历史问题,可以促使学生投入到历史问题思考和历史知识学习当中,这将大大提高历史课程教学质量。那么,如何营造直观的历史情境,引导学生正确的思考历史问题?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施,利用图像、视频、音频等,在课堂上播放相关的历史视频,营造直观的历史氛围,促使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可以真实地感受到中国历史。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学生疑惑的问题,要求学生共同思考、讨论、解答问题,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例如,某历史教师为了更好地讲解中国近现代史,特意向当地电视台借用了我国近现代史的一些资料和相关记录片,并从图书馆寻找了一些资料,做出历史课件。在历史课堂上,首先,历史教师提出具有代表性的中国近现代史相关问题;其次,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观看中国近现代史记录片;最后,在学生观看完记录片后要求学生思考问题、讨论问题、解答问题。学生在思考问题、讨论问题、解答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历史课程学习当中,还积极发散思维,主动参与问题作答,这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历史有很大帮助。所以说,营造教学氛围,引导学生解答问题是非常必要的。

(3)课堂总结,指导学生解决问题

问题教学法最终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解惑。所以,在每堂历史课程的尾声,教师应当进行课程总结,说明历史知识难点和重点,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有效的处理这堂课程的所有疑问,这样才能够使学生真正掌握历史知识。当前教师不应当只注重历史知识点的讲述,而是从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程度出发,对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不明白、不理解的部分予以详细的分析和讲述,辅助学生解答困惑、排出疑问,从而使学生正真理解历史知识。

四、结束语

高中历史课程学习比较枯燥、乏味,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方式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针对此种情况,最佳的解决措施是利用问题教学法来代替传统教学法,通过问题教学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答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这对于提高学生历史知识水平、提高历史教学质量都是非常有帮助的。所以,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将问题教学法有效地应用于高中历史教学中是非常有意义的,这就需要众多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交流,完善历史影像和图片的应用,推动高中历史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姜智.知识点关系、知识点结构图与知识点网络的应用研究[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05).

[2]刘丽群.从结果到过程DD论知识观的转变与我国新课程目标的建立[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

[3] 曾世旺.浅谈问题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03).

[4]朴春花.当前历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新课程(上),2011,(06).

篇12

一、开展互动式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我国具有大量丰富、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然而,在短短三年的时间内使学生将错综复杂、大量的历史脉络进行疏通、理解、掌握,是所有高中历史教师应认真思考的问题。由于人类最好的教师是兴趣,因此,高中历史教师首先考虑的应该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然后再对其进行细心地引导,从而使其学习历史的效率得到提高。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情,现在的高中生没有参与至其中,而且不同朝代具有不同的文化底蕴、生活方式,若想让学生对每个朝代的历史知识进行理解、掌握并融会贯通,仅仅依靠单纯地死记硬背是无法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进行培养的,反之容易使其产生厌烦、反感、讨厌等不良情绪[2]。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应摒弃陈旧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开展互动式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以《》一课为例,高中历史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播放有关的影视剧,然后让学生带着好奇心自主地预习本课内容,从而能够将本课重要知识点进行更好地掌握。自主预习能够使学生发现、提出问题的能力得到良好地培养。历史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将学生进行分组,并就每个小组提出最多的问题进行讨论,例如:“鸦片”一词的由来是什么?第一次有何特点,对当时的中国有什么影响和危害?然后请各小组代表阐述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与所发现的问题,最后由历史教师对学生发现历史问题的能力进行归纳、点评。这样不仅能够将学生合作团结、互动学习的能力进行锻炼,而且能够充分地激发其学习历史的兴趣与热情,还能够让历史教师了解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水平。

二、充分地了解历史背景与史实

高中历史教师应在教学中让学生将历史背景与史实进行充分地了解,并使用发展、全面的眼光看待历史问题。然而,由于高中历史教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将历史事件的背景进行完全地呈现,因此容易使学生过于简单地理解历史人物或事件,而且还会对学生造成一些误解[3]。所以,在人性化课堂上,高中历史教师应对学生充分地介绍历史背景与史实,使学生更为客观、全面地看待、理解历史内容。

例如《日本明治维新》一课,教材上只简单地介绍了日本从锁国逐渐走向开国,倒幕运动以及明治政府成立等历史背景,而没有详细地介绍为什么日本会成立明治政府,明治维新运动的根本意义如何,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将以上几点进行补充。另外,历史教师还可以引入明治维新的更多史实,让学生客观地认知该历史事件。

三、设置情景教学,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

高中历史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置历史情景,以抽签的形式选出一个小组,让该组成员分角色扮演某历史事件中的任务,尽量还原历史。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事件,而且能够对其掌握历史知识起到帮助作用,还能够使其积极的情感得到激发,从而使学生的历史思维与创新能力得到有效地培养[4]。另外,历史情景教学还能够让观看的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质疑;若学生未能在观看的过程中提出质疑,历史教师则应在适当的时机将表演中产生的错误进行纠正,这样才能真正地呈现历史,从而避免误导学生的情况发生。

四、结语

人性化课堂教学理念能够大力推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顺利展开,并能够让学生更深入地领会历史课堂的教学重点知识。高中历史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展开互动式教学模式,并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了解、掌握历史背景与史实,同时还可以在课堂上设置情景教学模式,使学生身临其境,充分地感受历史。另外,高中历史教师还可以灵活地应用其他有效教学方法,积极地引导学生使用正确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从而才能使人性化课堂教学的优点得到充分地体现。

参考文献:

[1]刘俊利.用“学术性”增强历史课堂“人性化”的研究与反思[J].历史教学,2014(11):31-37.

篇13

一、史料运用的重要性

1.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史料的运用能提高学生对历史真实面貌和学科知识点的理解能力。比如,讲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和的历史影响这两个大知识点时,教师可通过具体的历史事实,如战争历程、参战双方的实力对比和战后结果等来佐证其影响,不但使历史结论更具有说服力,加深了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还让学生看到了当年历史的全貌,放佛回到了那个时代。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史料的运用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创新的思维能力。正确、成功的历史教学绝不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历史事件,背诵历史知识点,而是有的放矢地去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善于思索、敢于发现问题的能力。在历史课堂上,教师要争取用一种幽默、风趣的方式引导学生敢于对历史知识提出质疑,善于理清历史脉络。比如教师讲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要善用当年珍贵的史料作为教学的铺垫,讲解课本以外的史料,让学生脱离教材的思维约束,努力听讲,通过课外史料潜移默化的助推作用,引领学生关注问题。

3.直接作为研究历史的根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史料,使学生从中了解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都不是孤立的,都有深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背景。运用证据学历史能够帮助学生对历史进行认识和评价,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和历史价值理念。

二、史料运用存在的问题

1.重复运用相同史料。在以往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习惯讲解重大历史事件的同时,重复列举对应的史料。这种教学模式易使学生产生消极厌烦的不良学习情绪,不利于历史教学效率的提高。

2.教师讲解枯燥乏味。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讲解史料总是泛泛陈述,没有运用当代语言或者运用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讲述,导致学生注意力不集中、配合不积极。

3.史料运用不合适。课堂教学中有些不是很重要的历史事件,或不是教学重点的知识点,教师大量运用史料,给学生讲授时间过长,严重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三、史料运用的策略

1.激发兴趣,提高素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在于学生是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兴趣是学生主动、愉快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历史教学必须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在教学中引入生动有趣、有现实感的材料,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影视播放或展示实物等手段,把多彩、有趣、感人的史料展现给学生,这些史料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实现快乐学习,同时促进其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和道德修养的提升。

2.史料的运用要适量、合理和准确。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多在运用精确无误的历史史料上下功夫,绝对不因自己的记忆偏差或常识判断失误而“误人子弟”,导致把错误的史料传授给学生。教师对史料运用应适当,不能照抄照搬,在保证史料原貌的同时加入主流的意见,增强趣味性。教师在课堂上史料讲述过多,就会使课程性质发生改变,背离了历史教学的初衷。

3.史料运用要增强深度。史料运用不是简简单单地罗列历史事件,而是从史料中挖掘内涵和历史道理,对应教材中讲述的历史意义和影响。史料的运用不仅能让学生“把书读活”,还能增强学生善用证据证明结论的习惯,提高学生历史思维能力,使学生在记忆、复习功课时少走弯路。

4.综合运用各类史料。教师要培养学生跨历史学科的学习能力,综合运用各类史料,灵活加以整合。比如,讲到二万五千里,可以先穿插一个文字史料——的七律《》;还可以向学生展示70周年的纪念邮票。让学生通过对最熟悉的诗句的理解,不仅减少对历史的神秘感,拉近与历史对话的距离,还渗透了与不同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

历史是一面照亮人类进程的镜子,时刻记录社会发展的动态。学习历史对于深刻了解当今社会发展进程,对于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都有直接而深远的影响。教师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要运用史料这一珍贵的资源,在教学中努力加强思路和方式创新,最大限度地提高历史教学的成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