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科研理论与方法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 研究背景
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其发展变化不再是科学技术系统自身的演化,而是越来越多地包含了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制约和选择,是整个创新系统的演化。决策者对未来科技发展战略的选择和规划,需要从社会、经济领域的需求出发,科技发展也需要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主要挑战,这就需要基于现实信息、数据和知识的综合科技情报分析来支持科技战略决策。
现有的支持科学技术发展战略选择的情报分析与研究主要限于科学或技术本身演化规律的揭示。在分析方法和思路上,主要是测定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及其发展变化状况,包括研究前沿、快速发展前沿、快速突破文献、热门文献和新兴研究前沿等角度的分析。以上分析视角所利用的方法,一般都是基于文献特征的,如高被引论文、共引、共词以及新兴研究前沿分析中用于主题提取和展现的文本挖掘方法等。
定量解析科学技术演化规律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方法探索和规律总结,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计量方法的有效性仍然得不到认同,对决策支持的作用不明显。如有学者所说,“无论我们怎样用统计手段来处理引文和共词数据,科学知识图谱都不是科学领域的活动性和进展的适当表现。”因此,现有的揭示科学技术演化规律的方法存在着理论支持不足、方法有效性不足、揭示的层次不够深入等问题,科学技术演化分析要成为真正有用的科学研究的辅助方法,在理论与实践中还存在一些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数字科研环境的发展一方面推动了科研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也扩大了支持情报分析的信息、数据来源,为科技创新各方面影响因素的提取提供了便利,使得综合多方面的数据形成科研决策的证据,进而支撑面向需求的科技发展战略选择成为可能。引入医学领域广泛使用的循证决策方法进行科技情报分析,可以更加深入地揭示科技演化规律。
Davies定义循证决策为“在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利用从外部可获得的最佳研究证据而帮助人们做出有关政策、项目和计划知情决策的方法”。循证决策是卫生决策者最常用的、客观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种卫生政策研究方法。其基于证据的决策思想也在其他领域得到了重视,并有人尝试用于学科发展热点的揭示,但仅限于基于文本分析的领域关键主题词所揭示的内容分析。
为此,本研究拟从影响未来科技创新演化的互动因素出发,在现有科技演化计量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引入循证决策的方法,探索从科学数据资源和各类型文献资源中提取面向科技决策的证据基础,进而构建支持科研决策的创新演化循证分析理论与方法。
2 科技创新演化循征分析的理论与方法问题
科研及科研决策环境的改变使得科学技术演化的规律性、范式发生改变,人们解读这种发展变化的理论和方法也需要逐步更新。借用循证的思维分析科技演化的过程,将涉及循证决策分析方法在此的适用性,分析中作为证据的分析数据对象的选择,证据选择标准的建立以及相应的分析方法的构建等方面的问题。
2.1 循证决策分析在科技创新演化分析中的适用性
循证决策分析的关键是证据的获取,核心是证据的评价,目的是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循证决策的过程是在问题提出的基础上,进行证据的收集并经过严格的评价,进而对证据进行综合分析,然后通过多轮的决策者评估、方案调整等,得到满意的结果。在科研决策中,证据的获取、评价与分析也是必然的要求。
目前科研及科研决策环境的改变,使得科技政策规划转向面向整体科研环境的科研事业规划,科学技术的选择更具战略性。现有的趋势或演化分析通常不能综合考虑影响未来科研发展的情景因素,而实际决策支持需要综合不同的信息和方法形成综合分析模型。循证决策中的证据理论及综合分析思想恰好满足了复杂科研环境下决策支持的要求,特别是科研决策中对于准确、可靠、全面证据的需求,需要引入循证决策中证据评价的思维和方法来提升赖以决策的信息的质量,而综合分析也是做出决策的有力依据。另一方面,目前数字科研环境的成熟,为科技演化描述中融入各层面的数字对象,进而形成支持科研决策的循证情报分析方法奠定了基础。因此,循证分析方法的各种要素与科技演化分析的内容和目的是一致的,虽然不同的决策环境中具体使用的方法不尽相同,但其循证的思维过程是适用的,数据对象的深度处理,也为深入的循证统计分析提供了可能。
2.2 科技创新演化分析中的证据提取及选择标准
有别于以往完全依赖科学文献的分析方法,尝试从影响未来科技创新演化的互动因素出发,从科研创新各阶段涉及的文献信息中获取演化分析的证据基础。因此,在现有科技演化文献计量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引入经济社会领域的研究、政策文献和科学数据等分析对象,从中提取面向科技决策的证据基础,这样可以大大拓展科技演化分析中的证据资源范围,进而构建支持科研决策的创新演化循证分析理论与方法。
影响循证决策效果的三个要素是:研究证据、可利用的资源以及政策的价值取向。因此,循证分析效用发挥的前提在于对研究课题进行系统全面的证据准备,确定数据纳入和剔除的标准,并对纳入的数据进行严格评价,在此基础上对结果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才能得出可靠的决策依据。
支持科研决策的科技创新演化分析,需要明确社会经济需求、政策环境、产品创新、技术开发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状况,及其相互作用关系,因此,作为循证分析证据的数据和资源的选择标准的确定是至关重要的,如:在统一学科领域定义下,科研创新各阶段内涵外延的限定标准,在领域限定标准下可供分析的数据源的选择标准,数据或文献纳入和剔除标准等,这些标准的建立将提供有力的研究证据和可用资源,为以下的指标和方法设计奠定基础。
2.3 证据指标的设计与分析方法的构建
在证据准备和选择完成后,最重要的是依据证据进行分析,包括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分析科技创新演化的规律性和科研创新各阶段之间的关系,形成科研决策的判据。
2.3.1 科研创新各阶段的演化分析指标与方法设计科研创新中的社会经济需求、政策环境影响因素以及产品或工艺创新、技术开发、科学研究等,各阶段知识演化的现状或未来趋势的分析,需要特定的指标和方法,如各阶段的综合发展状态指标、基于领域知识特征的属性和内容的提取与分析等。
这些指标可以从科学数据、科学文献、社会经济研究文献中提取领域共同的主题内容,分析属性划分后
的主题词的统计或关联特征,利用基于语义的知识网络揭示领域知识演化的特征。其中主题词统计或关联特征是对领域发展各阶段所体现的定量特征的描述,此外,还可以计算领域在科研创新各阶段的知识熵、概念确定性等方面的指标,找出知识演化的发展阶段的评价指标,作为科学演化定量分析的依据。基于语义的知识网络分析对表征知识的概念词和类属借用知识本体、分类体系等为语义不明确的概念词进行属性划分,在此基础上构建基于语义的知识网络,进而利用定量的指标、方法揭示微观的领域知识结构演化、领域关键研究问题的演化、关键问题中知识关联的发展变化等。
2.3.2 系统关联机制的分析方法 通过科研创新各阶段的关联分析,揭示科技创新中知识演进的互动关系。这需要在科研创新各阶段知识演化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利用特定的关联构建机制,分析在创新系统整体的视角下,创新各阶段知识构成的创新网络的演化特征及其相互作用关系。这里使用的方法如依据核心主题词在不同数据源的共现和间接关系形成创新网络,进而从创新网络的特征及其发展变化状况,来分析系统内部知识的发展演化过程。
2.3.3 基于判据指标的科技演化系统分析 系统分析,就是借鉴循证分析中系统综述的方法,即针对某一具体问题系统全面地收集相关资料,用统一的科学评价标准,筛选出符合标准、质量好的证据,用统计学方法进行综合,得到定量的结果,以得出可靠的结论。依据上述方法得到的多因素指标,作为循证决策的定量判据,利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判断创新发展的状况,挖掘以往科技创新发展中的空白点,尝试提出新的科学技术研究方向。
3 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上述过程和方法的实现,需要解决一系列的理论和技术问题,如制定分析数据源的选择标准与证据评价标准、用于循证分析的文献和科学数据指标的设计、知识网络的构建与分析以及其中涉及的数据特征的提取等。
基于知识本体的数据特征提取是将多种数据用于系统分析的基础,特别是将各种文献作为证据对象进行深入分析,首先要提取适用的数据特征。这里需要利用知识本体所规范的领域知识属性划分,对科学文献或数据的计量特征词进行自动的语义属性划分,或者对知识类别进行属性划分,进而利用基于语义的共现技术构造知识网络,形成循证分析的指标或论证基础。
用于循证分析的文献和科学数据指标的设计也是关键问题。要利用循证分析的方法揭示复杂科技创新系统中的知识演化特征,需要定量分析领域演化的现有水平,对领域科技创新各阶段的研究进行定量综合,揭示某方面研究的不确定性,提出新的演化方向,这里的指标设计决定了分析结果的成败。另一方面,系统分析的技术对结论的可靠性同样至关重要,要对多来源数据结果进行定量合并进行统计分析,涉及检验纳入分析的异质性、根据异质性检验结果选择模型进行统计分析,效应合并值的假设检验和统计推断,以及结果敏感性分析等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的验证和尝试。
此外,不同数据源和不同类型数据的融合以及在此基础上创新网络的构建和分析也是本研究的一个挑战。对各层面知识网络及综合创新网络的分析,拟借用社会网络分析中的特征点和结构分析方法,进行特征的提取和演化关系揭示,进而形成定量分析指标。这里需要构建创新各阶段的知识网络以及整个创新系统构成的复杂创新网络,进而通过相似度的测度和演化特征的定量分析,如矩阵的向量距离测度、多维尺度分析以及包括关联性分析、中心性分析、凝聚子群分析、结构对等性分析等在内的社会网络分析技术等,进一步形成循证分析的指标和论证依据。
4 总结与展望
在以上思路的指导下,本研究期望在如下方面有所突破:
首先,支持科研决策的科技创新演化理论的拓展。支持科研决策的演化理论以往仅以科学或技术系统的演化理论总结为出发点,本课题研究适应新时期科研环境的变化、科学决策思维的变化,引入基于创新活动过程的科学创新系统演化理论,作为演化分析的理论基础,可以更好地满足未来科研决策的需求。
篇2
“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是一门多元综合、新兴交叉学科的课程,它融汇了当今科学技术的精华,与各相关学科紧密联系。河南理工大学把此课程作为机械类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在大三第二学期开设此课程。该课程在专业的体系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它紧密联系和应用先修课程,如高等数学、概率与数理统计、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设计、机械原理以及高级程序语言等多方面的知识,并为后续的毕业设计环节打下先进的理念基础。
该课程讲解内容包括了系统分析设计方法、创造性设计、优化设计、可靠性设计、有限元分析法以及机械工程CAD基础等。教材编排上,每一章的内容讲解一类现代设计方法,前后章节相对独立,一方面使学生在学习中不至于出现某一章节掌握不好而影响其他章节的学习,另一方面也使得老师在讲解每一章内容的时候,教学方法灵活,针对不同的现代设计方法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授课方法。本课程所涉及的设计方法种类多,部分设计方法理论性强,公式推导多,枯燥乏味,内容抽象,且现代设计方法的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有较大的反差,如果完全按照教科书来组织教学,学生就会学得索然无味,也不知道理论该怎么应用,收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中应针对不同章节的教学内容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以及提高教学效果起到促进的作用。经过几年的课堂教学实践探索出以下几点经验。
一、教学方法
1.比较式教学法
人的各种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所引发的,学生学习也总是为一定的学习动机所支配。动机强度大,学习积极性高,学习的潜能就会得到最好的发挥,学习效率也高。为了使学生较好地掌握“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知识乃至此学科方面的理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至关重要,第一章“绪论”讲授的重点也就在此。为了使学生们认识到本课程的重要性,采用比较式的教学方法,将现代设计方法与传统设计方法进行对比教学,从可靠性、高效性、动态化、最优化、创造性等方面讲解两种设计方法的特点,传统设计方法只能获得简化条件下的近似解,而现代设计方法能获得准确解和最优解,从而认识现代设计方法的先进性,提高学生设计理念的现代意识。“优化设计”一章所涉及的优化方法种类较多,根据数学模型中设计变量的个数以及是否有约束条件,优化方法分为一维搜索方法、无约束优化方法、有约束优化方法三大类,每一类优化方法中又包含了不同的优化算法。在实际工程中,采用何种优化算法,才能简化计算、提高计算速度及计算稳定性等,最终得到满足精度要求的优化解,是学生们比较关注,也比较困惑的地方。为此,在讲解的过程中应针对不同的优化算法,列举其特点,比较不同算法之间的优缺点、适用条件、初始点选取规则等等,根据每种算法自身的特点去有目的地选取适当的优化算法。
2.引导式教学法
在讲授过程中,善于提问,引导学生自己思考,提问后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一问一答或只问不答的形式,与学生之间形成互动,以此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加强学生的联想能力、发散思维能力以及知识的运用能力。同时,通过提问的形式来提高学生的集中力和课堂的教学效果。如“可靠性设计”一章,讲解可靠度的推导公式时,其公式推导过程是单调枯燥的,为了避免学生精力不集中,产生厌烦情绪,应分步骤地详细推导,层层设问,逐步求解,注意引导学生思维。
3.工程案例教学法
实践是理论的基础,实践对理论起决定作用,理论必须与实践紧密结合。“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本身实践性较强,离开实践就如同空中楼阁,就会丧失生命力和可信度。但是该课程的教学计划中仅仅开设了4个学时的实验课,其余36学时为课堂教学环节,为了弥补实践环节学时的不足,讲授过程中适当采用工程案例教学法,在相关的教学内容中适当引入工程实例。“计算机辅助设计”章节涉及到多种CAD和CAE软件,如果只讲每种软件的主要功能和特点则比较抽象,可以利用软件采用案例式教学法授课,以汽车的核心技术部件内燃机为例,介绍三维Pro/E绘图软件、动力学仿真软件Adams等的强大功能和特点。“优化设计”章节,以学生们所熟悉的减速器设计为例进行介绍,以此来确定满足工作条件和强度要求时使减速器的重量最轻的设计方案。
这些案例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了解现代设计方法如何应用于工程实际当中,有利于他们体会现代设计方法的先进性和重要性,提高其学习的兴趣。
4.多媒体资源与板书相结合
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分成两大类:一是概念性强的内容;二是理论性强的内容。针对不同教学内容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讲解概念性强的知识时,可适当采用图片、动画等软件,借助于多媒体教学,[1]使教学内容生动直观,便于理解,避免教学内容的单调枯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述“有限元法”进行结构分析时,用多媒体图片来显示工程结构、网格划分后的离散模型以及加载求解后的结构应力云图,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采用有限元法进行结构分析的步骤和求解特点。讲解理论性强的教学内容时,要让学生理解某一设计方法的原理和解决问题的算法,必然涉及大量的数学公式推导,总结教学经验时发现,使用板书的教学效果好于多媒体。因为传统的板书式教学,推导过程前后连贯清晰、信息停留时间长、内容可以及时修改等优点,便于学生消化吸收。[2]
二、实践环节
1.实验教学
在高等工科院校中,实验教学在学生们更好地领会并掌握现代设计方法在实际工程中的正确应用,培养学生基本素质和能力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需合理确定实验教学的内容与形式。该课程主要采用计算机模拟软件Matlab进行实验。该软件是美国MathWorks公司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推出的数学软件,Matlab优化工具箱可以解决线性、非线性最小化及最大化、方程求解、曲线拟合、二次规划等问题中的大型课题的求解方法,为优化方法在工程中的实际应用提供了更方便快捷的途径。[3]将Matlab软件引入“现代设计理论及方法”教学中,可以通过学生的上机练习对所学知识加深理解,学会如何运用计算机技术去解决实际问题,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2.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作为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最后一个综合性实践的教学环节,是本科学生开始从事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的初步尝试,是对大学四年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全面体验,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解决本专业工程问题的重要途径。毕业设计质量是提高教学水平和学生创新能力的体现。传统的机械毕业设计中学生的大部分精力耗费在零部件的常规设计以及繁重的绘图工作中,对整机全局难以进入深入研究,很难获得最优方案。并且在分析计算中,采用静态的或近似的方法而不是动态的精确的方法计算,计算结果未能反映零部件的真实工作状态,影响了设计的质量。对于一些模具和钣金件这样的复杂曲线和曲面,用传统的二维设计方法进行表现时,表现能力较差,且二维图纸绘制比较困难;传统设计方案是否可行只能靠理论推导和计算,难以进行实际检验,使学生感到毕业设计只是“纸上谈兵”,失去兴趣。[4]近年,笔者在指导毕业设计中引导部分学生在毕业中运用三维设计、优化设计、动力学仿真及有限元计算等方法。例如,在设计带式输送机减速器的高速级齿轮传动时,采用优化设计方法,使齿轮满足正常工作条件下两齿轮的体积最小;在对齿轮的强度进行校核时,借助有限元软件ANSYS完成,这使学生在设计中进一步深入地掌握了现代设计方法和手段,开阔了视野,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设计的积极性、主动性,极大地提高了毕业设计的质量。
三、采用综合考核制度
考核是考查一门课程讲授效果的一种方式,该门课程是机械类学生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考试中采用闭卷的考试方式。了解一个学生对该门课程的掌握程度,不能仅从卷面成绩来判断。影响学生卷面成绩的因素比较多,比如考前的临时突击式复习可以取得一个好成绩,考生比较粗心,计算容易出错,导致卷面成绩不理想等等,不能由此判定该生对该门课程的掌握程度,该成绩也不能反映出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在该课程考核的时候采用卷面成绩占70%,实验成绩占10%,作业占10%,出勤情况占10%,实验成绩由实验时的表现情况以及完成任务情况来综合给定。针对学生抄袭作业的现象,采取了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不同作业题目的方法,出勤情况的考查主要是针对一些学生自控能力差,为督促学生更加自觉学习采取的措施。采用考试、实验、作业和考勤并重的考核方式,教师的任务将加重,对任课老师的要求也更高。因此,任课老师一定要加强自身的学习,积极参与科研,努力掌握现代设计方法的新知识和其在工程中的应用,以期使自己的教学在培养本科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上发挥更大的能量。
四、结束语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改革过去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通过近几年“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的教学实践,深切体会到比较式教学、引导式教学法、工程案例教学法、多媒体资源与板书相结合以及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和有效性。教学改革是一个新的事物,总会出现新的问题,应该认真分析教学方法,从自身实践中改进教学思路,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在今后的教学中通过不断认识,不断实践,不断完善,以期获得一条适合本科生教学的成功之路。
参考文献:
[1]李红莎,杨洪涛.多媒体教学在现代教育技术中的实践策略[J].科技信息,2011,(12):117-118.
篇3
课前准备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要做好这一重要环节,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第一、精选教材。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途径,它可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教师讲课的可听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针对医学院校的特点,选择了孙毓庆主编的卫生部规划教材《分析化学》,书中突出分析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反映分析学科的新进展,书中例题与应用紧扣药物的分析,实用性强,使用效果好[1]。第二、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国运兴衰,系于教育”,“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质量教育的一个基本条件”。因此,教师素质的高低,是决定教学效果好坏的关键。教师的素质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应包括政治思想素质、职业道德素质、文化知识素质、能力素质、身心健康素质五个方面。我是一名综合性大学毕业的非师范类教师,化学、分析化学领域的知识相对来说比较扎实,而对教育学的了解甚少。为了尽快地适应、胜任教师这一职业,我认真上好新教师岗前培训的每一课,广泛阅读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和专著,使自己首先在心理上了解、热爱教师这一神圣的职业。由于面临的是医学院校的学生,我还学习了有关临床元素分析、临床化验和药学领域的知识,将课堂讲授知识与现实应用联系起来,活跃课堂气氛。此外,为了使自己的讲课条理清晰、生动有趣,我经常观摩经验丰富的教师讲课,学习他们的教学设计、教学监控和因材施教能力。总之,在一年的教学中,我最深刻的体会是“学者未必是良师”,一个教师要成功地扮好自己的角色,在具备知识素养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要具有教育科学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第三、备课。备课是课前准备的主要内容,备课不仅是备教材,也是备学生,更是备方法。对教材的准备一般应达到懂、透、化的程度,只有这样才能对重点、难点内容做到了如指掌、胸有成竹,才能自信地走上讲台,给学生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为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打下坚实的基础。备学生则需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和学习情况,从而找到最适合于特定学生的特定教学方法,即所谓的“因材施教”。备方法,实际上就是要选择或设计一种最适宜于特定教学内容和特定学生的教学方法[2]。
2课堂教学
篇4
有学者认为:“人类的非语言行为是人类社会的产物和社会现象”。也有学者认为:“人类的非语言行为方式包罗万象,是在各种特定语境中行为和意义的结合体形成的系统,是表达人的思想情感的一套有特殊重要意义的方法”。实践证明,体育舞蹈教学课同样存在语言与非语言两大教学手段与方法,由于体育舞蹈属于表演性极强的项目,所以非语言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一、体育舞蹈技术课非语言性教学方法的特点与功能
非语言性教学具有直观形象性、真实的表现力和丰富的感染力等特点,能够实现语言教学法所不能达到的教学效果。在体育舞蹈教学中,合理大量的运用非语言性教学方法,不仅能吸引学生注意力,使教学过程有声有色、生动活泼,有助于轻松掌握动作技术,还有助于增加师生的情感交流,增强同学之间的友谊,进而提高体育舞蹈教学的效果。
二、体育舞蹈技术课非语言性教学方法的分类
在体育舞蹈技术课教学过程中,为了促进运动技能的形成与发展,根据人体各器官的不同功能把非语言性教学方法分为视觉、听觉、触觉、本体感觉四个部分。
(一)视觉
1.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包括眼、眉、嘴、鼻、颜面肌肉的各种变化以及整个头部的姿势。在教学示范时教师面部表情饱满、热情、积极,使学生受到教师激情的感染,可以缩小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心理距离。在进行技术动作教授的时候,某些学生做出错误动作时,教师的面部表情也要给他们及时的提醒以及暗示,让学生及时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改正错误动作,投入到体育舞蹈正确的学习中去。
2.服饰
学生对教师进入课堂的第一印象是从整体形象开始的,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教师的服饰,服饰是教师外在美的媒介。体育舞蹈教师运用服装的色彩、面料的质地和款式造型“量体裁衣”,形成服装与个人形象、气质之间的和谐,使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对体育舞蹈运动的向往与追求。
3.示范
示范法是体育舞蹈技术课教学中最常用的非语言性教学方法,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而且还能够用错误动作的演示帮助学生克服动作缺点,改进技术动作。它具有灵活简便,针对性强,运用范围广等特点。体育舞蹈造型优美,方位的多变,在教学别重视示范的效应。正确、合理、规范、优美的示范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从而激发学生追求美的向往,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
4.手势
手势指的是手、手臂、手指的动作。它是体育舞蹈教师最常用的教学技巧,也是教师应具备的教学技能。比如握拳表示鼓励;竖起拇指表示赞扬;摇手表示否定等。教师在运用手势时做到动作干脆利落,清晰明确,不仅能组织调动学生练习,而且能够加强信息强度,有利于教师准确地表达感情和学生对动作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渲染了课堂气氛。
(二)听觉
1.声音提示
在体育舞蹈技术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双手击掌表示提醒或打节拍来提示学生跟着节拍练习。这种方式比单纯的语言提示更能够带动学生,激发学生练习的热情和提高学习的注意力。
2.音乐
在体育舞蹈技术课非语言教学方法中听觉部分主要表现在训练学生对音乐的把握能力。采用体育舞蹈音乐不但提示了动作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还能够激发练习者的激情,使练习者不容易产生心理疲劳并得到美的艺术享受。
(三)触觉
1.身体接触性示范
体育舞蹈技术课教学课堂中在讲解动作技能时,教师可以通过语言来提示应该紧张或者放松身体哪个部位以更好的掌握动作要领,但仍有部分学生对于教师用语言所表达的部位不是很清楚,这时就需要教师进行示范,而学生通过触摸教师的身体更直接的掌握动作技能。
2.舞伴配合
传统的体育项目大多为个人项目,较少需要双人配合,而体育舞蹈是一项男女配合的运动项目,需要舞伴间非常默契的配合,在难度动作中双方合作要相互信任。这种默契和信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获得的,需要长时间的磨合和练习。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深刻意识到体育舞蹈主要练习形式是舞伴和谐的配合。以全面、多样、直观的方式展现各自的形体美与气质美。
(四)本体感觉
体育舞蹈教学不仅仅是学习技术动作,更要提高学生本体对于艺术美的领悟能力。体育舞蹈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可以通过加强学生对音乐节奏的处理、成套动作、情景剧的表现力等的练习,提高学生对于体育舞蹈艺术表现力的鉴赏能力,这样学生便会逐渐形成自己对于体育舞蹈艺术表现力的掌握,有利于形成自己独特的体育舞蹈艺术风格。
三、体育舞蹈技术课非语言性教学方法的运用原则
(一)启发性原则
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任务之一。教师在体育舞蹈教学过程中,必须时刻提醒自己用非语言性教学方法去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例如,有些技术动作可意会,不要言传,让学生自己去体会。体会教师的表情、手势、肢体的各种动作,体会某一动作的技术要领,正确无误地捕捉、理解教师的意图,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二)多样性原则
非语言性教学方法作为体育舞蹈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涉及到体育舞蹈技术课教学的各个领域,因此要注意非语言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原则。教师要随时随地,灵活多样采用各种方法完成教学任务。而不应只注重某一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或采用某一固定的教学模式,那样会使原本充满美感的体育舞蹈课变得枯燥无味。
(三)因材施教原则
体育舞蹈教师在运用非语言性教学方法时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区别对待。体育舞蹈教师在非语言性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必须注意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学生对体育舞蹈知识的了解程度、身体素质、教学的条件、教材的内容等等来因材施教,课中通过适当、灵活地运用非语言性教学方法来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四)语言性相结合原则
语言性和非语言性在体育舞蹈技术课教学中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在体育舞蹈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将语言手段和非语言手段有机结合,合理搭配,最优选择。做到边讲解边示范或口令配合音乐,或边讲解边让学生触摸教师身体紧张或放松部位等等,以提高表达效应,才能使教师的一切信息更好的传递给学生。
四、结束语
在体育舞蹈技术课教学过程中,非语言性教学是必不可少的,是对语言性教学的必要深化和补充,非语言性教学方法是教师一种综合职业能力的表现,它对师生之间思想、情感的沟通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非语言性教学方法的内容繁多,类型各异,体育舞蹈教学中运用非语言性教学方法应把握一定的原则,特别注意与语言手段的有机结合。通过合理、有效、灵活地运用非语言性教学方法,以提高体育舞蹈技术课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规范教学行为。
参考文献:
[1] 王汝田.论非语言行为在体育教学的应用[J].合肥学院学报.2004.14(l):92-94.
[2] 向娟.音乐在舞蹈教学中的作用与影响[J].考试.2007(38):147-148.
篇5
(一)美术理论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在美术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使用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它关系着学生是否能够更加有效的掌握美术知识,并且拥有较为高水平的美术技能等,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是,在很多师范院校在开展美术理论教学的过程中,教学方式都过于单一,主要应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尽管在课堂上有演练与谈话,但是学生在课堂上最为主要的任务依旧是听教师讲教,并实施记忆与练习等活动,严重缺少创新因素在里面。有的时候虽然教师在课堂上也应用其他教学方式,但是只是简单的组合到一起,学生并没有将思维能力及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应用在其中,将其真正的发挥出来,严重影响学生培养美术素质。
(二)与实际基础教育脱轨。实践表明,有很多师范院校,在美术理论课教学的过程中,都无法针对基础教育进行教学,与当前的基础教育脱轨。如今,我国基础教育已经在很多方面进行了改革,但是,师范院校在教学过程中,依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很少有创新的教学方式,导致师范美术理论教育无法跟随基础教育的步伐。除此之外,师范美术教育也无法满足基础教育方面的高素质师资要求,导致师范院校的毕业生没有足够的实践经验,更加不了解教学的形式,无法跟随教学方面的改革步伐等。
(三)师范院校美术理论教学缺少先进的教学观念。近年来,伴随国家对基础教学的改革与深入发展,已经将以人为本的观念融入到实际的教学工作当中来,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应用启发与引导的理念进行教学,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但是,在当前的一些示范美术院校理论教学当中,严重的缺少先进教育的理念,很多时候,依旧应用“填鸭式”的教育方式进行教学,传统教育思想浓厚。也有很多教师在美术理论教学的过程中,把自己看成教育的核心,看成绝对的传授者,主要采用单向的师生交流方式进行交流,严重的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无法和学生展开顺畅沟通,最终给学生学习美术知识、培养学生美术情操带来严重的消极影响。
二、解决现阶段师范美术理论教学存在的问题有效措施分析
通过上述分析表明,在当前的师范美术理论教学当中,还有一定的问题存在,如果这些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必将不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还会给我国社会的发展设置一定的阻碍,为此,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这些问题。
(一)应用灵活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师范美术理论教学当中,应用较为灵活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实践表明,当前,单一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教育的需求,教学必须要打破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应用灵活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用提问的方式进行教学,可以在美术理论课正式开讲钱,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后想学生提出问题,之后进行讲教,在讲教完毕以后,让每个小组展开讨论,得出教师在课前提出问题的答案,并应用选举代表的形式,推出一位小组代表,总结答案。应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不仅能够体现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还能够让学生的思维一直紧跟教师的教学思路,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美术素质。
篇6
二、课题研究的三对关键词与三大基本方向
第一对关键词是:梳理与总结。与之对应的一大方向是全面梳理活跃在当下中小学作文教学实践中的方法与内容、思想与流派,为宏观上把脉中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提供切实的依据。第二对关键词是:研究与推广。相应的方向是选择写作学界、作文教学界前沿的理论与体系,研发先进理论,与教学一线实践对接并推广可行方法与途径,实现科研理论向教学实践的产业化转变。第三对关键词是:创新与发展。与之对应的方向是集大家智慧,百花齐放,催生更为新鲜的作文教学新理念、新方法。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范畴
1.作文教学目的、原则研究
新课标所制定的作文教学目标与作文教学实践距离研究,微观课时、单元、学期、学年作文教学目标的设定及结构研究,以“自悟”为目标的作文教学目的研究。
动力学原则、先放后收原则、自悟原则、大量读写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因地制宜原则、个性化原则等,从这些原则中查找最根本、最普适的规律,并进行概念的准确界定。
2.作文教学内容与过程研究
兴趣、主题、结构、语言、语感、思维、文体、技法训练与方法研究,作文过程中思维外化与内化对比研究,作文基本功构成及提高研究。
作文步骤研究,作文教学阶段整体目标、知识结构及序列安排研究。
3.作文课堂组织研究
课堂实施过程研究,不同地域、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经济发展环境下作文教学的因材施教问题研究。课堂结构、课堂组织形式类别、个别辅导、小课堂、大课堂等。
4.作文教学教材研究
各类(含社会培训)作文教学教材特点及各自适用情况分析研究,作文教材编写与使用的应用原则研究,不同作文教材应用策略对比研究。
小学、初中、高中作文教材内容编排序列研究,小学、初中、高中各类相关训练的衔接研究,教材的结构、内容、容量、呈现形式研究。
5.作文教学教师研究
作文教师素养的构成研究,作文教师素养的提高途径研究,专职与非专职作文教师教学效果对比研究,不同教学风格与方法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研究。
6.作文教学资源研究
家长、学校教学资源,作家、教研机构等社会智力资源,作文教辅图书资源,作文专业报纸、杂志资源等诸多作文教学资源的优势与不足,开发与利用研究。
7.作文教学评价研究
作文评价的方法与途径研究,作文评价中的道德因素介入研究,作文评价的结果使用研究。作文升格的标准、方法研究。
8.现作学前沿理论与实践推广研究
言语生命动力学理论与实践推广,非构思写作学理论与实践推广,题型写作理论与实践推广。
9.传统写作及写作教学理论批判与借鉴研究
叶圣陶、张志公、吕淑湘、梁启超、朱自清、张中行等作文教学理论研究
10.现代心理学、脑科学、思维科学与写作教学关系研究
作文教学中的左右脑协同思维的策略研究,中国人独特语言区对于作文教学的影响研究,学生语言发展心理进程对写作能力的影响研究,写作思维学研究。
11.作文教学新媒体教学手段研究
作文教学软件的开发与应用研究,网络时代作文教学的新特点与新方式研究,作文报刊对学生作文水平的影响研究。
12.作文考试与日常作文训练研究
小学作文考试与学生作文心态能力发展影响研究,中考作文研究,高考作文研究,中、高考作文与日常作文训练的关系研究。
13.各级各类作文培训专项研究
培训的规模、教材、方法、时间、效果、影响等研究。
14.作文教学流派梳理
建国以来形成的各种作文教学与实践研究。
15.国外及港台作文教学研究
美国、日本、韩国、英国、新加坡、台湾、香港等作文教学研究。
16.读写直通策略与方法研究
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学法的指导研究,以作文教学为主体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提高的对比研究。
17.作文教学跨门类借鉴研究
其他学科对作文的影响与借鉴研究,音乐、美术、戏曲、电影、电视等艺术门类对作文教学的借鉴研究。
18.涵养、自悟、自修、自审、自改、内生作文动力培植研究
对学生内在文化修养、道德修养、非智力因素养成的研究,自悟、自修、自审、自改能力养成研究,写作动力内在的自生长形成机制研究。
四、子课题申报条件
1.本着双向选择、自愿参加、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原则,履行必要的审批手续,申报子课题,成立课题组。
2.子课题组负责人要有较强的作文教育教学和一定的教科研能力。原则上要求具有小教高级、中教高级、大学副教授以上职称,具备较高的科研组织指导能力。子课题组负责人必须是子课题研究的实际主持者和指导者,并在实验研究中承担实质性任务。
3.子课题组负责人所在的单位,必须领导重视,建立相应的组织系统,有完成子课题组研究任务的相应专业力量。
4.具备相对稳定的作文科研教改队伍和组织机构,并设置固定专员和总课题组定期联络,沟通、汇报工作。
5.除执行本方案的各项规定之外,还要遵照总课题组的相关要求,履行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五、子课题的申报立项、开题、培训
1.各学校在总课题研究的框架内,自主选择子课题的研究目标和内容,制定课题研究计划(子课题选题指南见附件一)。
2.填写《中小学作文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子课题申报表,一式四份加盖公章后交总课题组秘书处。子课题申报截止日期至_______月底(子课题申报表见附件二)。
3.由总课题组组织专家完成对参加子课题学校的资格立项审定。
4.陆续审定合格的学校统一参加总课题组召开的课题立项开题培训会议(时间及地点另外通知),届时统一颁发“十二五”科研课题立项证书及课题学习资料。
六、课题的组织管理
为了认真抓好课题研究,落实总课题与子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由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分会秘书处《中小学作文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总课题组负责课题的管理工作:负责制定总课题研究方案,负责对子课题研究方案进行审定,对研究成果进行审核;组织对子课题的研究进行指导、培训、评估、检查;由总课题组秘书处承办课题的学术交流、研讨活动和成果推广等活动。
本课题管理采取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集中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方式。总课题组依据课题进展情况组织相关的研讨、培训、交流、考察;各地区的子课题学校也可以自行组织相关活动,邀请总课题组给予指导与支持。
总课题采用公开申报、审批,分子课题研究方式,鼓励各子课题承担学校和个人以校为本,切实优化研究过程。希望研究者树立成果意识,注重课题研究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效果。一般情况下,承担子课题研究时间为2~4年。
希望参与单位自愿给予总课题一定的研究经费支持,额度由双方协商决定。
七、《中小学作文教学法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组秘书处联系方式:
曹 韧:0351-5256554 15535812691
聂艳宏:0351-4195579 13203419770
曹晓花:0351-5256564 15034062154
张东萍:0351-5256564 13754818519
附件一:《中小学作文教学法理论与实践研究》子课题申报指南
附件二:《中小学作文教学法理论与实践研究》子课题申报表(附表二略,该表可登陆新作文网站省略下载)
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
附件一:
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
中小学作文教学法理论与实践研究子课题申报指南
一、作文教学目的、原则研究
1.新课标所制定的作文教学目标与作文教学实践距离研究。(小学、初中、高中)
2.微观课时/单元/学期/学年作文教学目标的设定及结构研究。(小学、初中、高中)
3.以自悟为目标的作文教学目的研究。
4.作文教学原则研究。
二、作文教学内容与过程研究
5.兴趣、主题、结构、语言、语感、思维、文体、技法等作文内容分类训练方法研究。(小学、中学)
6.学生作文基本功构成及提高研究。
7.作文教学阶段整体目标、知识结构及序列安排研究。(小学、初中、高中)
三、作文课堂组织研究
8.不同地域、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经济发展环境下作文教学的因材施教问题研究。
9.作文课堂结构、课堂组织形式类别、个别辅导、小课堂、大课堂等研究。(小学、初中、高中)
四、作文教学教材研究
10.社会作文培训教学教材特点及各自适用情况分析研究。
11.人教版语文教材中作文教学教材特点及适用情况分析研究。(小学、初中、高中)
12.苏教版语文教材中作文教学教材特点及适用情况分析研究。(小学、初中、高中)
13.语文版语文教材中作文教学教材特点及适用情况分析研究。(小学、初中、高中)
14.作文教材编写与使用的应用原则研究,不同作文教材应用策略对比研究。(小学、初中、高中)
15.作文教材内容编排序列研究。(小学、初中、高中)
16.小学、初中、高中各类作文相关训练的衔接研究。
17.作文教材的结构、内容、容量、呈现形式研究。(小学、初中、高中)
五、作文教学教师研究
18.作文教师素养的构成研究,作文教师素养的提高途径研究。(小学、中学)
19.专职与非专职作文教师教学效果对比研究。(小学、中学)
20.不同教学风格与方法的教师对学生作文写作影响研究。(小学、中学)
六、作文教学资源研究
21.家长作文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策略、方法、效果研究。
22.学校非语文教师作文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策略、方法、效果研究。
23.作家、团体、教研机构等社会作文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策略、方法、效果研究。
24.作文教辅图书资源作文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策略、方法、效果研究。
25.作文专业报纸、杂志资源等诸多作文教学资源的优势与不足、开发与利用研究。
七、作文教学评价研究
26.作文评价的方法与途径研究,作文评价中的道德因素介入研究,作文评价的结果使用研究。
27.作文升格的标准、方法研究。
八、现作学前沿理论与实践推广研究
28.言语生命动力学作文理论与作文教学实践推广运用研究。
29.非构思写作学理论与作文教学实践推广运用研究。
30.题型写作理论与作文教学实践推广运用研究。
31. ______写作理论与作文教学实践推广运用研究。
九、传统写作及写作教学理论批判与借鉴研究
32.叶圣陶作文及作文教学思想的批判与借鉴研究。
33.张志公作文及作文教学思想的批判与借鉴研究。
34.吕叔湘作文及作文教学思想的批判与借鉴研究。
35.梁启超作文及作文教学思想的批判与借鉴研究。
36.朱自清作文及作文教学思想的批判与借鉴研究。
37.张中行作文及作文教学思想的批判与借鉴研究。
38.______作文及作文教学思想的批判与借鉴研究。
十、现代心理学、脑科学、思维科学与写作教学关系研究
39.作文教学中的左右脑协同思维的策略研究,中国人独特语言区对于作文教学的影响研究。
40.现代脑图研究成果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41.学生语言发展心理进程对写作能力的影响及教学策略研究。
42.写作思维学研究。
十一、作文教学新媒体教学手段研究
43.作文教学软件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44.网络时代作文教学的新特点与新方式研究。
45.各类作文报刊的优势、特点以及对学生作文水平的影响研究。
十二、作文考试与日常作文训练研究
46.小学作文考试与学生作文心态能力发展影响研究。
47.中考作文研究。
48.高考作文研究。
49.中、高考作文与日常作文训练的关系研究。
十三、各级各类作文培训专项研究
50.小学作文民间培训的内容、方法、教材、规模、时间、效果、影响等研究。
51.中学作文民间培训的内容、方法、教材、规模、时间、效果、影响等研究。
十四、作文教学流派梳理
52. ______作文(法)专题研究。
十五、国外及港台作文教学研究
53.美国作文教学研究。
54.日本作文教学研究。
55.韩国作文教学研究。
56.英国作文教学研究。
57.台湾作文教学研究。
58.香港作文教学研究。
十六、读写直通策略与方法研究
59.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学法的指导研究。
60.以作文教学为主体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提高的对比研究。
十七、作文教学跨门类借鉴研究
61.学科作文研究。
62.不同艺术门类对作文教学的借鉴研究。
十八、涵养、自悟、自修、自审、自改、内生作文动力培植研究
63.学生内在文化修养、道德修养、非智力因素养成与作文关系的研究。
64.学生作文自悟、自修、自审、自改能力养成研究。
65.写作动力、动机内在自生长形成机制研究。
申报者可以某一地区教科研部门为单位申报区域性课题,也可以学校为单位申报学校课题,还可以个人单独申报个人课题。
上述课题供申报者参考,申报者可以结合本单位或个人的实际情况,在总课题总的研究方向的前提下,自行拟定课题进行申报。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从本院抽选2011年03月份至2012年05月份,在院就诊治疗的盆腔炎患者共计120例。最大年龄为53周岁,最小年龄为26周岁,平均年龄为37±4.22岁。
1.2 病症观察 120例盆腔炎患者中已婚89例,未婚31例;有流产经历患者29例,平均病程为5.1±1.34年。主要临床病症表现为:120例患者均存在下腹部有坠胀感,月经异常42例、黄色白带增多23例、寒颤13例、发热59例、头晕头痛33例、腰部酸痛41例,腹泻31例,便秘27例,以上病症具有重叠性。
1.3 检查方法 医护人员针对患者症状表现,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医疗检查,包括分泌物涂片、腹腔镜、螺旋CT、MRI等医学检查,依据检查结果这120例患者均不同程度确诊患有盆腔炎,其中急性盆腔炎36例,占30%;慢性盆腔炎84例,占70%。
1.4 治疗方法 对于盆腔炎严重程度较轻的患者,采取药物及物理治疗,药物治疗方面采用中西医联合用药,西药:使用青霉素后者甲硝锉,采用静脉滴注的方式,从月经第一天开始使用,剂量为每日1次,治疗周期为5日,采用透明质酸酶,剂量1500U,通过肌肉注射实施,5日一个疗程,根据情况继续用药。中药:多用于慢性盆腔炎患者,治疗思路以清热利湿为主,方剂:丹参20克,金银花40克,蒲公英35克,赤芍15克,丹皮10克,茯苓15克等等,早晚各煎服1次,3个月为一个治疗周期。对于盆腔内有肿块或输卵管积水、囊肿的患者可行手术治疗,手术以彻底治愈为原则。
1.5 护理干预方法 医护人员按照患者的年龄、表现症状及程度,按照自愿选择的原则,将患者随机分为两个护理小组,分别为,综合护理组:共计患者60例,采用综合性护理。对照组:共计患者60例,采用常规护理方式。
1.5.1 综合护理组
1.5.1.1 常规护理 护理人员指导患者采取正确的,加强卧床休息的时间,此外半卧位可以抑制盆腔炎症的发展,对于身体虚弱的患者,可以采取输血护理,增强体抗病能力。减科检查,尤其阴道会位的检测,避免使用阴道灌洗,防止出现阴道及其他妇科炎症的扩大。对于下腹部剧痛患者,可以采用止痛药物,帮助患者镇定情绪。对于高热患者,要加强对其体征的监护力度,包括呼吸、心率、血压和脉搏等。对于体表温度超过39摄氏度的患者,应先采取物理疗法降温,例如,酒精、温水、冰块擦拭,无效后,采用药物配合治疗。
1.5.1.2 药物护理 护理人员对患者用药时,对其首先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合理使用抗生素类药物,保证用药的安全性,严格控制药物使用剂量和使用时间,对于药敏试验对患者药物进行合理的调整,正确有效的发挥药物性。
1.5.1.3 手术护理 对于盆腔炎症72小时内药物无效,且体温发热无下降态势的患者,护理人员应立即报告医生,建议采取手术治疗。此种情况多为盆腔内出现脓肿,或输卵管有积脓或脓肿现象。护理人员应辅助患者进行CT、MRI或腹腔镜检查,找到病因后,立即实施手术。
1.5.1.4 盆腔灌注护理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在慢性盆腔炎治疗中有较好的疗效,护理人员首先指导患者做好灌注前准备,要求患者灌肠前将体内大、小便彻底排空,很好的降低对腹部的压力。采用平卧位姿势,穿刺一侧臀部适当垫高,采用静脉输液的方式,做好输液器连接,在输液器末端涂抹一定量的剂,从患者内插入直肠大概12厘米处,缓慢滴入药物,药液温度在40摄氏度,灌注完毕后,保持静卧休息。
1.5.1.5 环境及会阴护理 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要求患者加强会清洁,叮嘱患者勤换洗内裤,保持床铺干燥和卫生,每日清洗会,禁止盆浴,减少性生活次数,对于阴道分泌物较多或流血现象的患者,要使用消毒过的卫生巾。
1.5.1.6 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要对患者进行盆腔炎知识宣讲,让女性患者了解盆腔炎,并掌握治疗时注意事项,使患者从心理上做好准备,确定治疗信心。此外,护理人员耐心听取患者的诉求,了解患者的心理动态,解决患者心理需求,解除忧虑、紧张和烦闷的不利情绪。
1.5.1.7 饮食护理 护理人员以清淡、易消化且高营养食物为膳食标准,适当增加饮水,多食用新鲜果蔬,摄取维生素,忌食辛辣、刺激性、高油脂、高脂肪类、油炸类食品。
1.5.1.8 康复护理 护理人员每日指导患者做盆腔运动操,提高患者康复时间。
1.5.2 对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方式,再此不做叙述,内容同前。
1.6 统计学原理 计量资料数据均采用均数±标准差(χ±s)表示,采用SPSS12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与讨论
通过在治疗采取不同的护理干预方式,经疗程治疗得出以下结果:综合护理组:60例患者中,治愈45例,有效7例,无效8例,治愈率75%,总有效率86.67%,平均康复时间19±4.3日,并发症3例,其中药物过敏1例,阴道炎症1例,月经失调1例;并发症率5%;对照组:60例患者中,治愈32例,有效12例,无效16例,治愈率53.33%,总有效率73.33%,平均康复时间35±5.2日,并发症12例,药物过敏4例,阴道炎症5例,月经失调3例,并发症率20%。
在妇科盆腔炎治疗过程中,给予综合性的临床护理干预,能够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通过上述医学护理实验,我们可以看到综合护理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提高了21.67%和13.34%,此外大大提高患者康复的效率,平均康复时间减少近48%,并发症率降低了15%,因此建议在今后的护理过程中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篇8
随着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的调整,要求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和手段也要做相应的变革。特别是在新媒体时代,传统教学方法面临巨大挑战,如何充分结合网络、手机终端,在微博、微信、数字电视、数字网络的影响下,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成为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者和管理者积极探索的问题。本文结合西南科技大学研究生教学的长期探索与实践,探寻现阶段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趋势,并分析影响这一趋势的原因,并进一步提出了在网络化、信息化条件下,构建以硕士研究生为本、师生双向互动的“321”教学模式。该方法主要是指研究生教学必须坚持“三个转变,两个结合,一个核心”的教学法。“三个转变”是指教师教学逐步由“主导向引导转变”,学生学习由“被动向主动转变”,课堂氛围由“单一被动向双向互动转变”;“两个结合”是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一个核心”是指整个教学成败的主体是教师,教师在教学中起着核心作用。研究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新媒体条件下的特点,并探寻适合时展的方法,增强教学的可行性和时效性,对于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水平和政治觉悟,培养主业能力强、政治素质过硬的高层次社会主义建设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不足
“对青年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由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性质和办学宗旨决定的,是社会主义教育区别于资本主义教育的根本标志之一。”[1]自我国研究生招生以来,我国培养了大批的专业精、政治素质过硬的高层次人才。这其中与对研究生有效开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分不开的。但是,随着我国研究生的扩招,研究生规模越来越大 ,对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的效果出现了下滑的趋势。特别是近几年来,新媒体迅速发展,网络化、信息化的大量普及,微博、微信充斥丰富了我们生活,同时对研究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带来了巨大冲击,这为我们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带来了巨大挑战。
(一)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总体来说是积极上进,有责任感。但由于显示各种因素的影响,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还是表现出了不仅令人满意的一面,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 ,政治素养不高。研究生从小学开始就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接受理论教育,到了大学本科阶段,进行了比较系统和全面的学习理论,并要求他们能以立场、观点、方法去研究新情况、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新问题。但从现实情况看,不少研究生对的基本立场和观点都不熟悉,更不要说运用的立场去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一些理工类研究生对政治不感兴趣,专注自己的专业,结果出现了一些“政治文盲”,经常闹出政治笑话。
第二,道德行为与其学识极不匹配。研究生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高层次人才,不仅要求其有过硬的专业素质,同时也要求他们具有较高的道德水平,能够在社会、生活中做出较好的道德表率,成为道德模范。但是,有些研究生却表现出了与其知识和学历不相匹配的道德意识和行为。具体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其一,责任意识薄弱。由于受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有的同学以个人利益为中心,片面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因而缺乏社会责任感,缺乏社会担当,甚至一些研究生连研究生班的干部都不愿意担当。其二,集体观念淡薄,团结协作意识差。研究生由于学习的特殊性,研究生集中学习只有一年,其余时间大部门都是各自做试验和课题,这必然导致研究生参与集体活动的机会比较少。再加上自私和自我封闭,长期以来必然导致他们集体观念淡薄,团结协作意识差。其三,心理素质较差,缺乏克服各种困难的心理准备。近年来,由于竞争日趋激烈,研究生在学业、经济、就业、以及处理个人问题上的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这些压力使得他们难以平静心情专注学问,生活中变得自私自利,学习上急功急利,在各种压力下,心理这些年来各高校频频出出现各种问题。历年来的研究生跳楼事件就典型的说明了这一点。
第三,研究生创新能力不强。研究生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教育培养的高层次人才,“自然辩证法”作为研究生的公共课,其开设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把握自然、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与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理工科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自然辩证法在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方面担负着重要的责任。但从现实来看,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表现却不令人满意。究其原因,是多方面,但其根本原因确是创新文化的缺失。研究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受一定文化影响,这种文化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中国文化,二是西方文化。从通行的 《自然辩证法》教科书?内容来看,的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社会论、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五个方面,全书是以科学技术的成就和哲学认识的巨大进步为基础进行论述,全书仅在文末提到科学技术与中国现代化的问题,涉及中国文化内容很少,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因此,“在课堂中引入中国文化因素是不可缺少的,它可以弥补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本土文化底蕴的不足。”[2]而我国研究生在在整个人生学习过程中,受西方形式逻辑的影响非常严重,因此,缺乏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在实践中则表现为创新能力不足。
(二)从教师层面看,传统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时展要求,教师个人的素质和能力也影响着研究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和水平。
第一,传统的教师“一言堂”已经不能时展的要求。在旧媒体时代,媒体对学生的影响是有限的,媒体传播的信息是可靠的 ,大众往往是被动地接受媒体传播的知识和信息。除此之外,学生大量的知识是靠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学生在课堂上也主要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但是,随着网络化、信息化的发展,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微博、微信广泛发展,新媒体影响着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学生也成为媒体终端,学生对信息的获取也由过去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获取,学生更直接成为各种信息的提供者和者。所以,学生对教师在课堂中“满堂灌”不感兴趣,对教室教授的不感兴趣的话题也在关注。所以,出现了现在课堂中教师在课堂上“口沫四溅”,学生在自己座位上毫无反应,低着头,关注自己的手机的不协调现象。所以,教师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引进与现时展的新的教学方式。
第二,教师的个人素质和能力也影响着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效果。从我国研究生师资培养来看,我国研究生教师随着招生的规模逐年增加,总体上满足了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需要。但是,随着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教学改革,《自然辩证法》这门课程由原来54个学时,变为现在的18个学时。随着学时的改变,所需教师就大量迅速减少,一些学校原来打算引进这方面专业的教师,现在也不在引进。随着老教师的逐步退休和一部分教师转上其他专业课程,自然辩证法方面的专业教师就越来越少,一些学校就临时找来上公共课的教师临时凑数,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教师也不在是真正的“传道、授业、解惑”者。教师成为了一种职业,部分教师也放低了对自己的要求,把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做一份职业,他们只关心自己完成的工作量的多少和报酬的高低,对上课的真正实效漠不关心。教师的责任心的缺失和专业素质的不高必然导致教学效果的偏低。
(三) 学校管理部门的考核方式也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效果。从目前各高校对于教师教学也记得考核来看,大多数学校只注重教师教学工作量的完成,比较注重数量的考核情况,而不太注重教师教学的真正实效。就其原因,数量的考核直观、清晰,易于把握,而质量的考核则不易把握。在公共政治理论教学中更是如此。一些学校也采取了“专家评价+学院领导评价+学生评教”的方式对教室授课进行考核,从实际情况来看,效果也不尽如意。如果说是这个领域的专家,那还能真正提出一些实质性的效果。但有些学校所谓的专家,其实就是退休教室,甚至出现文科专家听取理科教师上课,理科退休教师为文科教师打分的荒唐现象。学科的不同,教学思路与理念会出现较大差别,难怪一些年轻教师对所谓专家不屑一顾,对专家的评价极其不满。在学生评价方面,最初学校设置评教系统,是便于教师认识到自身教学的不足,从而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最终提高教学效果。但从我校实际操作效果来看,结果完全相反。这是由于管理部门的“懒惰”所造成的。由于管理部门简单、直接利用学生评教结果,把学生给教师打分直接当做教师授课水平考核的依据,并将这一结果与教师的奖金、评优、评职称挂钩,这就必然导致教师不得不认真对待学生评教。甚至一部分教师为了学生对自己评分高些,不得不采取一些迎合学生的措施。所以,学校出现了教师怕得罪学生,不愿意管学生的敷衍教学的状况。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必然变差了。
二、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存在的特点
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本科生相比,具有其自身特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它主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以及人们掌握和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争取最佳教育效果的规律。同其他学科相比,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较强的思想性、政治性、理论性、现实性和实践性,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创新有其独特要求与特点。目前不同学校教育者都在努力探寻适合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特点与方法,并结合本校研究生的具体实际,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如复旦大学学院王贤卿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方法创新,最核心的是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创新理念。山西财经大学学院武晓峰则认为,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力求做到“四个突出”,即:要突出培养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素养、理论思维能力与科学研究能力;突出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实践性与针对性;要突出研究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突出考核目标中的综合素质与研究能力考查。西南民族大学贾秀兰则认为,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要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加强教学内容的现实性和针对性。教学方法的探索是一个重点,要把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列为专题加以讲授,并进行课堂讨论,形成教学互动,促进师生交流,可有效地提高研究生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但是,这些教学方法探索与教学特点的探寻还是具有单一目标,缺乏对学生现实时代环境的分析与考量,特别是在新媒体时代,要充分考虑网络、微博、微信、数字网络与数字电视等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影响和冲击;同时也应充分考虑在当今网络化、信息化时代,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要求,探寻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特点和方法,并充分利用新媒体具有的优势,并结合传统媒体的优势,探寻更加符合研究生认知心理和可接受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时效性和时代性,培养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创造型社会主义建设者。为此,西南科技大学政治学院和研究生院出台研究生改革和创新计划,支持教师大胆改革。为此,《自然辩证法》课程组对本课程教学进行了大胆探索,提出了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321”模式教学法。该方法是指研究生教学必须坚持“三个转变,两个结合,一个核心”的新教学模式。其具体内容包括:
第一,“三个转变”是指教师教学逐步由“主导向引导转变”,学生学习由“被动向主动转变”,课堂氛围由“单一被动向双向互动转变”。首先,教师在具体授课过程中,必须改变传统“一言堂”的授课模式,改变教师完全忽略学生的主控课堂的教学习惯,教师在课堂中要引导学生向有关问题的方向思考,教师职责则由主导向引导方向转变。其次,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改变学生被动学习、听课和做笔记的习惯,要通过事先设置问题,让学生积极、主动通过网络、图书馆等途径完成有关问题的学习,并在课堂中和其他师生探讨,从而提高自己的认识。其三,课堂教学中要实现由“单一被动向双向互动转变”。由于过去是教师完全主导课堂,忽略学生这个主要主体,所以教学效果不佳。现今要充分发挥学生这个主体。因此,在进行问题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这个主体的切身实际,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要引导学生对有关话题有话说,想要说,而且必须说,从而实现教师与学生互动,活跃课堂氛围,增强学生参与性,从而引导学生朝着积极、健康、正面发展。
第二,“两个结合”是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为了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的时效性,教育部开设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践课,目的就是把大学生在课堂中所学到的知识用于分析现实社会问题,增强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通过此环节,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有了正确的认识,用有关理论解决现实社会重大问题的能力也不断得到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虽然没有专门的实践课,但是各高校也都设置了相关的实践教学环节。但是,目前很多学校这一环节都是由学工部在负责,因此往往与理论教学相脱节。为了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践性,同时也为了增强学生实践环节的目的性,本课程教学过程中强调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让理论教学的教师参与实践教学,并把实践教学中的事例和材料引入课堂,从而达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增强了时效性,学生也能真正感同身受,从而真正达到对研究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正确引导。
第三,“一个核心”是指整个教学成败的核心在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课堂的把控、课堂问题的设置、课下材料的准备、课堂互动的引导与把控,各方面工作做得好坏与否,效果怎样,核心人物还是在教师。所以,教师在课前要做充分地准备,要详细到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问题。否则,就可能失败。正因为有这样那样的担心,所以有些教师完全不让学生参与发言,怕掌控不了课堂。有些教师又完全让学生发言,教师掌控不了课堂,起不到正面引导的作用。
三、“创造5分钟”,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
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还要受到创新环境的影响。创新环境包括硬环境( 由物质环境和刚性的管理体制及人员组成) 和软环境( 由人文环境、弹性的研究方向和评价体系组成) 两大类。本文主要涉及创造过程的人文环境中课堂创新氛围的小环境的营造,具体途径就是在每堂讲课前设置“创造5 分钟”。所谓“创造5 分钟”,就是研究生通过创新文化等的熏陶、创新意识的培养,把自己在生活中或学习科研中最有创意、最有心得、最受感动的一件事用5 ~ 10 分钟的时间在课堂上通过视频、图片、讲演、实物、表演等向大家展现。由于这个活动是一种自由、开放灵活的交流活动,参与活动的人只要有灵感、创意、创作,都可以走上讲台。通过这个活动,其目的在于交流研究生的创新心得,打破思维定势,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从而唤醒每个研究生潜在的创新意识,激发他们的创新冲动并最终投入到创新实践中。“创造5分钟”这一活动环节最先由中国科技大学刘仲林教授创立,笔者作为刘仲林教授的博士研究生,深深感到这一环节的时效性,所以在笔者回到西南科技大学后,在我校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中推行这一教学实践环节,也赢得了同学的广泛好评和喜爱,效果非常好。
总结: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效果决定着我国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质量,关系到中国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只有各级研究生管理部门和广大教师学者深入探讨,才能不断提高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水平,提高研究生的政治素养和政治觉悟,从而为早日实现中国梦献出自己的力量。
[注释]
①目前各高校使用的 《自然辩证法》 教材版本不尽相同,本文主要以郭贵春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 2013年1月第 1 版) 的 《自然辩证法概论》为依据。该教材是教育部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配套用书・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社科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 1949-2008) [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篇9
在社会经济初期,由于缺少数学模型的构建,理论界对于企业的经营发展只做了定性的分析。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们逐渐将数学模型引入到了企业可持续增长的问题研究上。罗伯特希金斯和詹姆斯范霍恩是对可持续增长进行定量分析中最具代表性的研究学者
1.希金斯的可持续增长模型
罗伯特希金斯作为美国早期的经济研究学者之一,率先对财务可持续增长进行系统定量分析的。他认为,企业的可持续增长率是指在不需要耗尽其财务资源的情况下,企业销售所能够增长的最大比率。它是从静态角度对公司的经营发展进行深入研究的综合财务指标,表明企业在现阶段的财务政策下的经营管理水平以及在未来可能获得的最大收益。这一模型首先假设公司在以市场允许的速度进行发展,其次经营者无法扩充股本,使得企业发行在外的股数保持不变,另外企业要继续保持稳定的目标资本结构以及股利政策。最后让企业的资产周转率保持稳定不变。
根据希金斯的数学模型可以总结出,若企业根据自身情况来实现销售目标,那么他的可持续销售增长率将受留存收益率(L)、销售净利率(P)、总资产周转率(Q)和权益乘数(R)的影响。并且,众所周知这四个比率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影响重大。
希金斯的可持续增长模型为其在财务诊断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能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该模型现已被惠普公司、波士顿公司等广泛应用。
2.范霍恩的可持续增长模型
范霍恩在《财务管理与政策》中奖可持续增长定义为:在一定的经营、负债与股利支付比率下,企业销售所能实现的最大年度增长百分比。在静态模型下,范霍恩与希金斯的表述本质是一致的。范霍恩在动态模型中允许公司增发新股,并引入了及其股东权益,新筹集权益资本以及全年预计支付股利。
二、财务诊断方法概述
财务诊断是进行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西方也称之为“企业财务咨询”。 所谓财务诊断是对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进行详细系统的调查分析,并采用各种可行性手段,找出企业在财务管理上存在的漏洞,进而提出一些列的改进方法,指导改善企业财务管理的过程。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财务诊断已实现从工业社会的个人经营模式向科学现代化管理的蜕变。
现今,财务诊断作为改善我国企业现代化管理的重要手段,是财务分析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企业有效的开展财务诊断是提高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
1.独立性
所谓的独立性即企业的财务诊断人员,与企业各财务管理部门平等且独立,互不干预,这样可以确保财务诊断的公平公正。除此之外,企业在进行自我诊断是,不能受到行政干预和高管的势力约束,应当独立地进行诊断。这样才能使得财务诊断客观公正的开展。
2.自主性与自愿性
企业有权自己决定何时开展财务诊断,如何开展财务诊断以及人员的确认,而任何部门都不能干涉企业的决定。除此之外,财务诊断机构和人员有充分的自选择其是否接受诊断。
3.客观性和科学性
财务诊断在程序和方法上是有严格规定的,它必须按一定的程序和方法来进行实施。他的客观性与科学性是相互呼应的,客观性是确保其科学进行的前提,而财务诊断的科学性则是诊断有效进行的保证。
4.保密性
企业在进行财务诊时,必然会涉及企业大量的财务信息,而这些财务信息有可能决定企业的动向及发展。所以,财务诊断必须在保密的前提下开展,这也是对财务诊断人员的职业道德要求。
5.重要性和艰巨性
企业财务诊断与传统意义上的财务分析不同,财务资料中会体现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存在的漏洞。简而言之,企业的财务漏洞与原因不是单一的因果关系,而是错综复杂的,而采取的治疗手段也必须对症下药。
三、基于可持续增长理论的财务诊断方法的应用
根据希金斯和范霍恩的可持续增长模型看出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和财务政策实施是决定财务可持续增长的关键性因素。所以我们可以根据这些影响因素来制定切实有效的财务政策。进而达到一个可持续增长的收益组合,从而调节增长不稳定所产生的差值。所以企业进行财务分析与规划时,关键点并不在于不断提高,而是在于持续稳定的发展,以达到财务的可持续发展与实际发展相吻合。企业达不到可持续发展无外乎两种情况,一种是超速发展,一种是低速发展。
1.针对于超速发展的公司,可以实施以下财务策略加以控制
(1)增发新股。通过增发新股来提高权益资金的来源,新增权益资本以及通过财务杠杆提高的借款能力将为企业带来可观的投资成本。并且,保持资本结构稳定的前提下,权益资本比例的提高也可以增加负债,都为公司的发展提供了资金。
(2)降低股利支付率,让净利润更多的存留企业内。股东的得到股利与企业的留存收益存在对立的关系,减少股利分配,企业的留存收益自然会增加,从而使企业提高资金储备。
(3)增加资产负债率。具有较强获利能力且资产周转速度较快的企业,其实际增长率大于财务可持续增长率的情况下,可以采用提高资产负债率的方式来获得融资。
2.针对于低速发展的公司,可以实施以下财务手段加以控制
(1)企业并购或对外投资。企业可以采用并购或增资的方式获得更多的投资机会,使得企业闲置的资金得到更好的利用。同时也提高其并购后公司的可持续增长率。较为普遍的做法是,管理当局把闲置的现金流投入到其他生产经营中,使企业得到多元化发展。
(2)进行股票回购,提高每股收益增加企业控股权。公司在股票回购完成后可以将所回购的股票注销。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公司将回购的股票作为“库藏股”保留,且不参与每股收益的计算和分配。
(3)增发股利,进而减少库存现金。从理论上分析,可持续增长率比销售增长率高时,企业必将会有一部分现金处于闲置的状态,这将无形中造成企业的损失,所以企业可以采用发放现金股利的方式来减少资金的闲置,使资金得到更好的利用。但在实际的经营管理中,实施此方法时必须顾虑到税收因素以及管理者偏好等问题,经营者经常会由于增长偏好而对这种方式持消极态度。因为增发股利就表示把股东投入的资金还回去,这意味着管理当局投资无门经营失败。
在金融经济的高速发展下,各种数学工具被不断引入到经营管理中。而数学工具的逐步引入,在财务诊断方面取得了革命性突破。众所周知,财务诊断是根据企业的财务经营状况展开全方位分析,找出企业经营管理存在的漏洞,并提出更完善的改进方案。现阶段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使得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所以,借助可持续增长模型对企业进行诊断分析是调整企业财政政策和改善经营的有效措施。
企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核心内容是财务的可持续增长。财务上可持续的增长能增加企业的资产现金流量,改善企业的盈利能力,在保证企业稳定经营的前提下提高资产的使用率,更好的让企业的各利益主体的得到最大程度上的满足。而可持续增长率是有效衡量企业可持续增长能力的一项重要财务指标,能系统全面的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所以,通过可持续增长模型来进行财务诊断对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吕鸥,高建来.可持续增长模型在财务中的比较分析与应用[J].商场现代化,2012年10月.
[2]李伟.可持续增长模型在企业中的运用研究――以A公司为例[J].财会通讯,2011年11期.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4-0085-02
“自动控制理论”是自动化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由于其理论性强,涉及知识面广,与先修课程联系紧密,容易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然而,该门课程又是自动化专业的一块敲门砖,能否扎实掌握该门课程所学内容,直接影响到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理解,而且,该课程同时也是自动化类硕士研究生的必考科目之一。为此,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经历,笔者对自动控制理论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了探讨。
一、讲在所有授课内容之前
由于“自动控制理论”这门课程在整个自动化专业本科知识体系中占据了重要的一席之地,因此,在讲授该门课程之前,对课程在本专业的地位、教学目的、考核方式等等做一个简要的介绍极其必要。在讲授所有具体内容前,事先告知该门课程有什么用,并用通俗易懂的话简要概括课程所要讲授的内容,让学生了解该课程在整个专业学习中所占据的地位,需要用到哪些已经所学的知识以及将对之后要学习的专业课程的贡献等等。另外,还可对课程的学习方法及考核方式等问题一一简要介绍。这样做,一方面避免了学生学习的盲目性,解决了学生“为何要学这门课程”的问题,减轻同学的畏难心理,另一方面也强调了课程的重要性,有助于学生树立学习这门课程应具有的正确学习态度,增强对课程的重视程度。
二、“自动控制理论”在自动化专业的课程地位
“自动控制理论”是本科自动化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其在整个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中所占据的地位,简单说来就是“承前启后”。
由于课程主要讲授分析和构建自动控制系统的理论和方法,需要用数学手段抽象出由实际物理器件或由各种电子元器件搭建而成的系统的数学模型,从而要用到高数、工数、电路、电机、模电、数电等知识。因此在学习该门课程之前,学生应已先修“高数”、“工数”、“电路原理”、“电机与拖动”、“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等课程。
此外,作为自动化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自动控制理论”又为后继课程所用。如以电机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运动控制系统、以各种具体生产过程为研究的过程控制系统,以及以单片机、工控机、PLC为核心控制器的计算机控制系统等常会使用传递函数来描述系统的数学模型,并使用时域或频域法来分析系统的性能,衡量系统的稳定性,又或是对具体的各种控制系统使用“自动控制理论”的方法来对系统进行设计。由此可见,“自动控制理论”是自动化专业的一块敲门砖,是一门不可或缺的专业基础课。
三、“自动控制理论”的课程内容
尽管“自动控制理论”理论性强,内容多,涉及面广,概念抽象,且知识环环相扣,其以线性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囊括了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及简化、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系统的根轨迹、系统的频域分析、系统的校正及离散系统等内容。看起来内容纷繁复杂,且与先修的多门课程联系紧密,但总的说来,该课程讲述了两个内容:一是自动控制系统的分析,而另一个内容就是自动控制系统的综合(设计)。要讲述第一个内容,那就先要了解什么是自动控制系统,它是由什么组成的,对于组成它的各个环节有哪些专有称谓等等;接着在了解了自动控制系统的构成后,要分析系统,则需要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之后便是用时域法、根轨迹及频域法等来分析系统。而对于第二个内容,控制系统的综合,则是设计出满足相关性能指标的自动控制系统。当系统不满足性能时,则考虑通过增加校正环节来对系统进行调整,以使设计出的系统满足要求。由此,“自动控制理论”的内容可简要概括如下:
系统分析:系统的概念;系统数学模型;系统的时域分析;系统的根轨迹分析;系统的频域分析。系统综合:系统的校正方法;系统的校正。
以上这些内容,可深可浅,具体的章节内容安排还应与采用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以及课程的学时数安排等相结合,制作出既不偏离“自动控制理论”主体内容,又符合培养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激发学习兴趣要求的课程内容。
四、“自动控制理论”课程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学手段
1.张弛有度的多媒体教学
随着现代化教学模式的引进,各种多媒体教学课件涌入课堂,授课教师从繁重的传统板书教学中解脱出来,节省了课堂时间。然而,过分依赖于多媒体课件,常常会导致课堂节奏快,学生对所学知识印象流于表面。并且由于节省了板书时间,课堂的知识量无形中会加大,学生常来不及对各个知识点进行深入思考并理解掌握。尤其对于“自动控制理论”课程来说,需要推导大量的定理、公式及法则等,若这些工作都只靠课件来完成,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其学习效果可见一斑。众所周知,人接受理解并掌握新事物、新知识需要一个过程,且在此过程中通过积极思考、主动参与才会留下深刻印象,深入认知后方可举一反三灵活应用。授课经验表明,将传统的板书模式与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方法相结合,对于诸如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系统分析及校正装置的设计等重点内容通过板书、应用启发引导进行推导演算的互动式教学更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提高学习效果培养其计算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自动控制理论”课程中的使用要张弛有度并与其他教学手段相结合方能起到最佳教学效果。
2.主干清晰的宏观教学
“自动控制理论”具有理论性强,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概念抽象,环环相扣,与数学联系紧密且需要较强的计算能力等特点,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弃学情绪。因此,在讲授具体知识之前,用通俗易懂的一两句话从宏观角度高度概括课程内容,事先让学生对“自动控制理论”有一个整体的认知,解决“这门课有什么用”,“需要用到哪些已经学过的知识”,“主要讲什么内容”,“为后继哪些课程服务”等问题,有助于学生树立对课程的整体观念,避免知识片面、孤立。而每堂课开始使用几分钟的时间对所讲内容进行概括性简介,指出所授知识点难点及重点,既有助于学生抓住主干,理清思路,又可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有目的地去构建相关知识,提高其课堂注意力。
事实上,从宏观上说控制理论主要围绕着系统的稳定性、动态性能和稳态性能三方面叙述了以线性反馈控制系统的系统分析及设计两大内容。有了这个整体概念,在宏观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可将课程内容自上而下地划分为几大模块,在讲授过程中,从模块用途开始,逐步细化模块知识,层层分解,直至各个末枝细节,最后确定各个模块在主干中所处的位置,与其他模块之间的关联状况等。即由主干梳理到具体知识的精分,又由知识浓缩到课程主干的提取。教学经验表明,这种主干――枝叶――主干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加深学生用整体统一的思想将控制原理的知识体系融会贯通,把彼此相互联系的概念、观点源源不断地纳入一个统一的结构中并进行合理的分门别类。通过主干,构造了“自动控制理论”课程的框架,学生学习的过程则是对这个框架不断充实的过程,最终,学完课程后,学生则能思路清晰地总结出课程主要内容,梳理出课程的主干,避免只学到零碎的知识片段。
3.提问+回答式的互动教学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永远的主体。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他们由被动学习转变成主动探究,是授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常根据所要讲授的内容,提出一些紧密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引导他们解决问题,总结出问题的答案并进行回答。最后教师会就问题再次进行归纳和总结。此外,在每次课讲解新的内容前,对于已经学习过的知识,花5~8分钟的时间,让一名学生对上次所学知识进行简要的回顾,并由其余同学对其进行提问,对于回答不完善或不正确的,可由提问者进行补充回答或纠正。教学经验表明,采用这种方式进行授课更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及掌握,且印象深刻,加强了师生间以及同学间的相互交流,有利于各种创新思维的迸发,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了他们的学习信心,培养了他们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归纳总结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4.学生自主式学习的课堂教学
“自动控制理论”涵盖内容多,如果在教学中一味采用以教师为主体的填鸭式教学,则在无形中助长了学生弃学、厌学的思想,压制了其主观能动性及思维的创新性发展,不利于其学习能力的培养。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笔者在教学中采用了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学方式。即把学生分成几组,分别选取“自动控制理论”中易于读懂的章节知识在课下进行学习并制作相应的课件,然后在课堂上选取一名小组成员配以自制的课件来向全体同学传授知识。其余小组成员可以进行补充,而其他同学则可以就不清楚不明白的地方向该小组同学进行提问。教师根据每组同学的情况会给出相应分数,并将其计入“自动控制理论”课程的总成绩中。教学效果表明,学生们在课堂上更为活跃,这种授课方式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去真正体会学习――理解――掌握知识的过程。通过教师对学生的鼓励、支持及肯定,则进一步增强了他们的学习情绪和自信心,同时还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反过来,从这种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在课堂中所展示出的各种创造性思维则为思维几乎已经模式化的教师开辟了新的天地,更有助于教师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这种良性互动,正是教学过程中喜闻乐见的。
五、结束语
教学方法的探索和教学模式的改革是教学过程中永恒的话题,“自动控制理论”是自动化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上一些教学方法并进行了实施,获得了一定的效果。为提高教学质量,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只有不断扩充新的方法,不断总结,不断改进,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为后继课程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篇11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在传统机械行业中的广泛应用,机械工程学科已发展成为一个集机械、电子、控制为一体的交叉学科。为适应新形势下人才培养需要,高等工科院校的机械专业必须走“加强基础,扩宽知识面,以机为主,机电结合”的发展道路。
我校机械类专业已有近四十年的办学历史,目前划分为“工程机械”和“机电一体化”两个专业方向,其中“机电一体化”方向每年的毕业生有100人左右,就业形势一直很好。机电控制课程群是“机电一体化”方向人才培养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有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机械控制工程基础、机电传动与控制、机械电子学、数控技术等课程。
然而,在近几年培养计划的执行过程中,我们发现机电控制课程群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课程体系不严谨,部分课程的内容设置有重复。如“电机控制”在机电传动与控制、机械电子学、数控技术三门课程中都有讲授。(2)理论与实践脱钩,实践环节偏少。目前人才培养的目标是:“面向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基础宽厚、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但由于多方面原因,机电控制课程群中的实践环节所占比重较少,部分重要课程甚至未开设实验课,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差,解决不了实际问题。(3)课程体系和内容与我校机械类专业的特色——“工程机械”背景结合不紧密。由于我校的机械专业毕业生大多数在公路施工部门工作,用人单位希望毕业生能够多掌握些工程机械方面的知识,而我校工程机械专业也有较强的优势。因此,促进机电控制技术与工程机械的结合,实现学校、学生、用人单位的“三赢”是我们进行课程体系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4)机电控制的最新技术未能融入到课程体系,如机器人技术、PLC控制技术等。这样使学生不能及时了解机电控制的最新技术,学习积极性不高。
因此,如何调整和改革机电控制课程群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紧跟机电控制技术的最新进展,体现我校机械专业的特色,使学生在最少的时间内获得最多、最新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成为“机电一体化”方向人才培养的重要课题。
近几年随着机械行业的不断发展,对于高素质机电一体化人才的需求稳定增长。然而机电控制类课程的内容和体系存在一些问题。国内外的许多教育工作者进行了改革和尝试。
我国众多高校的机械专业对于机电控制类课程群进行了理论和实践体系的改革,如将电工电子技术中的电机部分、机床电气控制技术、电力电子学整合为机电传动与控制;将PLC控制技术作为机电一体化方向的骨干课程;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等。
国外美国、日本、德国等国机械工程教育理念主要是面向工程、面对实际应用,强调解决实际问题等各种能力的培养。
美国工程技术认证委员会(ABET)对机械工程类领域本科专业评估标准,分别从知识、能力、社会意识和交流合作等方面作了具体要求,也可以看成是对一个现代工程师基本素质的要求。各种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分析能力、设计能力、综合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表达与交流能力,能力的培养在机械专业教育任务中是相当重要的。美国经过调查研究,得出“拥有最优秀工程人才的国家,就拥有具备相当优势的经济和工业的核心要素”结论,提出“回归工程”、“重构工程教育”的口号。以麻省理工学院为代表,重新引导美国的工程教育从科学向工程回归。教学上通过增加工程实践训练,增加设计内容,以增加学生工程经验。日本则明确地提出,工科大学四年一贯制的课程体系的核心是“工程”,四年的教育过程要始终围绕工程和联系工程实际进行。工科大学的工程教育是教学的首要问题。德国的培养模式堪称国际高等工程教育的典范。工程师就是解决工程中遇到的各类实际问题,德国模式除课堂学习外,还强调工程设计和实践,大学提供给工程界的是训练有素的工程师。
然而,欧美国家的教育方式需要大量实践装备和企业的合作,这些资源要求我们不具备,不能照搬。然而其思想理念可以借鉴。
1 课程群理论实施方法与途径
1.1 改革目标
通过整合资源、优化体系,形成一整套新的、具有我校特色的机电控制课程群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适合我校“面向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基础宽厚、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学生从事机电一体化工作的业务水平,从整体上提高人才质量。
1.2 实施的内容
(1)深入研究机电控制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整合机电控制课程群的内容,优化机电控制相关课程的体系结构,选择或编写相关教材,重新编写教学大纲,调整学时。
(2)在课程体系改革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整合、完善现有的实验条件,进行实验体系结构的整合、优化。经过近几年的投资建设,机电控制实验室已初具规模,但是利用率却不高。由于课堂教学中安排的实验课时较少,学生没有时间进行综合性的实验,导致一方面学生动手的兴趣得不到满足,另一方面实验室的设备被闲置。将“机电传动与控制”、“现代制造技术”、“CAD/CAM”实验室有机结合起来,协同工作,变以前验证性、参观性为主的实验为综合性、设计性、开放性的实验,提高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3)增加工程机械的背景知识,加强机电控制技术在工程机械领域应用的介绍,体现我校机械类专业的特色。
(4)改革教学方法,紧密跟踪机电控制前沿知识,以工程实例为驱动,强调知识的应用背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1.3 实施的方案
(1)组织相关课程教师和专家,展开对机电控制相关知识关系和重要性的研究,理顺各知识的传授顺序,探讨以工程应用为背景,以培养学生实际问题分析解决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这部分研究以调研、组织教师相互听课并展开教研讨论来实施。
(2)在前面工作的基础上,进行机电控制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改革,重构课程的名称、内容,适应当前学校对培养计划的规定,删减陈旧和重复的知识,增加综合问题和前沿技术的内容。这部分工作可通过重新选择教材和自编讲义,重新修订大纲来实现。
(3)新课程体系下进行实验、实习环节的改革。以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充分利用社会、企业和学校资源,进一步建设和完善专业实验室、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使实践教学的内容、时间、效果等方面有充分的保证,提高教学质量。
(4)新课程内容体系下进行教学方法的研究,紧密跟踪机电控制领域前沿知识,以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为目的,改革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1.4 教学效果评价
机电一体化课程的鲜明特点在于,授课理论与实际习题差距较大,学生往往感觉将理论掌握好了,做题却难度较大。这是由于机电一体化专业与实际应用联系紧密,如何将所学理论应用到实际问题存在较大难度。
为了能够更好地评价教学效果,作业与实践评价往往成为一个重要指标。同时,为了保证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效果,可将作业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作业是基础作业,这一部分主要基础较弱学生,使该层次学生通过努力,完成该部分作业,达到教学目标。第二部分为巩固类作业,主要根据教学大纲,采用中等难度习题,主要用来巩固所学知识;第三部分为深化类作业,主要针对层次较高学生,习题难度较高,可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
教学中期考查是教学效果评价另一重要方法。在课程过半以后,可拿出一节课的时间,考查学生前半部分的学习效果,并根据考查成绩及时调整每个学生的学习方法。同时,由于不同层次学生考查结果,要考虑到他们差异性,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表扬。对于学生的任何点滴进步,都要给予积极的肯定,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同时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2 结论
为了提高机电控制课程教学中的效果,提出了课程群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方法。该方法紧跟机电控制课程的最新进展,体现我校机械专业的特色,使学生在最少的时间内获得最多、最新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实际教学中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篇12
Research on College Military Theory Course Teaching Method
Based on the Promotion of Students' Participation in Class
――Take a college in Tianjin as an example
YANG Yi, YAO Jun, LI Yao
(Tianjin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Tianjin 300204)
Abstract Defens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activiti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higher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the current military theory class teaching exists the fetter of the shackles of the advanced theory and single education problems, leading to students' classroom participation low. How to make the military theory teaching to students "understand, learn and understand the deep" effect, teachers' innovative teaching method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In this paper, a new method of 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is suitable for gene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rough an example of the teaching work of military theory education in a certain university.
Key words defense education; Military Theory Course Teaching; teaching methods; innovation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的相关规定,参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相关内容,高等院校要开展36学时的军事理论课教学和21天的军事技能训练。高校通过必要的国防教育活动,增强学生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培养和锻造学生爱国主义精神。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理论课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突破军事院校的传统课程教育模式,营造教学互动的课堂氛围,让普通地方院校的学生“听得懂,学得会,理解深”。
1 天津某大学国防教育的基本情况介绍
我们重点考察了天津某文科院校的军事理论课教学的实际情况。该校是一所以文科为主的地方高等院校,2010年由学院更名为大学。随着学科专业设置的调整和完善,近年来该校的学生结构发生了变化。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得知,该校文理科学生人数分布正在逐步趋于平衡,据了解该校2014级学生中男生402人,占17.95%,女生1837人,占82.05%;其中文科生1349人,占60.25%,理科生890人,占39.75%,但仍然表现为文科生人数占比高,女生人数占绝对多数的学生分布特点。针对这一特点,该校以提升学生参与度为目标,改进军事理论课的授课方式,被学生称作“听得懂,学得会,理解深”的军事理论课改变了学生学习习惯,教学效果明显。
2 开展国防教育的实践探索
2.1 融会贯通 以文化为纽带学习“军事思想”提升民族自信
文科学生拥有较强的理解能力,但也相对缺乏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这就要求军事理论课教师充分认识到学生的特点,尽可能多地将相应的知识采用有效的途径传递给学生,帮助他们理清思路、明确目标,听得进去、理解深刻还能学而致用。
例如,在讲解“军事思想”这一章节时,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是照本宣科,按照教学计划将相应章节逐次介绍,该校学生普遍感觉课程内容与实际有距离,集中学量灌输也不好理解接受。该校新的教学安排中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调整,利用该校的办学特色,以文化为纽带,在跨文化学习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当谈到西方军事思想的时候,克劳塞维茨和他的《战争论》以及著作中涉及到的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都是避不开的话题。但是学生们却反映历史时代距离现在已经有段时间了,无论是历史人物还是历史事件都不好理解,更谈不上理解其中的军事思想了。因而该校将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文化现象和文化符号作为纽带,避免过早与学生早已习得的知识遭遇,从而降低了学生的厌烦情绪。一段法国人文景观的视频,一些法语原音电影,都可以引入到学习的氛围,法国人语言表达具有随意性、多双关语等特点,商务谈判中注重从整体到局部的过程(From the whole to the partial),崇尚个人力量而非集体决策(individual power)等特点,这些内容非常有助于学生了解不同文化国家的文化特质,有助于理解拿破仑・波拿巴(Napolon Bonaparte)“我比阿尔卑斯山还要高”的思想文化土壤,有助于理解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代,即使法国没有拿破仑的出现,也会有其他英雄人物的出现,这是法国文化和历史进程造就的必然性。
最了解你的人往往是你的敌人,总结拿破仑战争的主要内容,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被誉为西方兵学圣经。而理解这部书并不是孤立的,将它与我国的《孙子兵法》进行比较可以看到,《孙子兵法》要比《战争论》早一千多年,据说拿破仑去世前读到了《孙子兵法》,他感慨道如果能有幸早年读到此书何以至今日。而拿破仑读到的《孙子兵法》是经由日本翻译传播的,再次应用文化符号作为兴趣植入点,可以看到日语的语法特色是动词在句子的最后。长蛑り、己を知れば、百槲¥Δらず。(如果既了解敌人也了解自己,那么打仗就没有失败的危险了)长蛑らず、己を知れば,いっしょういっぱいす。(如果不了解敌人但了解自己,那么胜负就一半一半了)长蛑らず、己をしらざれば、椁Δ搐趣吮丐氦浃证臁#ㄈ绻不了解敌人也不了解自己,那么就每战必败了)当然,这种知己知彼的军事思想不单是《孙子兵法》、《战争论》中的重要论述,更是蕴含在军事思想当中。认为,在作战中要做到“知己知彼”,这是正确解决主观和客观之间的矛盾,认识战争规律和应用这些规律于作战行动的必要前提。于是在对比中,学生对西方军事思想有了一些了解,对于中国的军事思想更是产生了无比的自豪和极大兴趣。
通过文化为纽带的授课方式,以学生已有的少量知识经验为切入点,采用“吊胃口”的方式,极大吸引了学生学习热情,通过中西文化、战争实例与中西军事思想的比较串联,揭示出科学的战争观决定了战争的性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学生的思想观念与学习内容接轨,“听得懂,学得会,理解深”,实现了教学目的,增强了军事理论教育教学的效果。
2.2 引人发聩 以时事为背景理解“中国国防” 增强国家意识
女同学安静、听话是普遍的共识,但让女同学主动参与到国防教育教学环节中,这就要求在从事军事理论教学工作中,充分了解女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更为人性化的方式,让她们成为课程学习的主体,与时代接轨,谈“新闻”、讲“故事”就是一个不错的尝试。
国防大学的教授曾说,“国防是一个大箩筐,啥都能往里面装。”但是,纷繁复杂的信息怎么能让学生找到学习的重点,产生学习的动力呢?该校采用谈“新闻”、讲“故事”的方式,利用身边的事情让学生产生兴趣,利用一段段故事让学生深度思考,得出结论。例如,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在非洲肆虐是时下最新的资讯,足以引发学生的关注,因为不了解自然很感兴趣。通过对学生介绍关于埃博拉病毒的最新资讯,让学生了解病毒传播途径和防范措施,本身就是很好的命题,我国已经建立了完整的医疗体系,有强大的国家做后盾,有了“非典”作为经验,所以埃博拉病毒对于我们来说并不可怕。
说到“非典”的记忆,一段“故事”就可以适度展开了。截止2003年7月11日,全球非典累计确诊病人8437例,其中中国内地、港澳台以及新加坡等地合计7960例,占96%,累计死亡813人,其中华人762人,占96%以上。医务工作者在一场无硝烟的战场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学生们认识到国家安全博弈的严峻形势,普遍感受到了医疗卫生领域的强大也是一个支撑国家国防安全的重要因素,由此引发学生对国家意识的思考。用真实的“故事”唤醒学生的国家意识,揭示每个中国人的国家观念意识是中华民族长久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
这样一种由谈“新闻”到讲“故事”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分析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进而揭示隐藏在“故事”背后的深层因素,学生不但听得懂,学得会,还会不断地进行深度的思考,使国防教育形式不在单调乏味,内容变得有血有肉。
3 思考与结论
3.1 军事理论教学要既要重视“万变”又要“不离其宗”
篇13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很多施工技术都得到了深入的研究,各项工作的落实均获得了很大的转变。我国在现代化的发展中,自身的很多内容都表现为发展中状态,可是在某些技术的实施上,已经可以比肩国际先进水平,能够创造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都是比较多的。预应力管桩软基处理方法在研究过程中,将多个方面的内容深入拓展,技术体系得到了很大的健全,操作可靠性、可行性均取得了较大的提升。
1 预应力管桩的特点
预应力管桩是一种新型基桩,是由专业厂家采用先张法预应力工艺和离心成型,蒸汽养护而成,是一种细长空心等截面预制混凝土构件。目前常用规格见表1。
管桩按抗裂弯矩和极限弯矩的大小又可分为A型、AB型和B型。其中A型最小,B型最大。对于一般的建筑工程,采用A型或AB型管桩即可。
管桩发明于国外,国内发展极不平衡,广东地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大量应用,而华东地区从20世纪90年代才逐渐推广使用,全国其他地方使用不是很多。从工程实践来看,与传统的沉管灌注桩,钻孔灌孔桩和现场预制方桩相比,具有桩身质量稳定可靠,施工工期短、承载力、造价经济、监理方便等优点,而且从表1的情况来看,管桩的规格众多,配桩极为方便,因此,这几年已经越来越受到工程界技术人员和建设业主的欢迎,在工业与民用建筑和高速公路等建设领域发展迅猛。
2 单桩承载力确定
桩设计的关键是竖向单桩承载力的确定,广东王离高级工程师提出管桩的竖向单桩承载力标准RK的计算:
RK=100NAP+UP∑qmL1 (1)
式中:N为桩端处强风化的标贯值;
AP为桩尖(封口)投影面积;
UP为管桩桩身外周长;
L1为各土层划分的各段桩长;
qm为桩周土的摩擦力标准值。
该公式仅适用于桩尖进人强风化层的锤击贯人法施工的管桩,对软土地基中以磨擦为主的桩并不适用。因此,传统的设计手法仍然按JGJ94-94规范提供的土的物理指标和承载力参数之间的经验关系确定单桩承载力:
quk=u∑qmk L1+ qpkAP (2)
式中各物理数据意义参见JGJ94-94规范。
根据式(2)计算出来的单桩承载力标准值远远低于单桩静载试验得到的数值,因此如果按式(2)来确定单桩承载力,必然会造成单桩承载力的偏低,结果是工程造价浪费,管桩的经济性无法体现。笔者实际设计中对单桩承载力进行r修正,修正系数在1.0~1.65之间,根据修正后的单桩承载力标准值与静载试验值相比,结果都满足工程设计要求:实际上还可以发现,根据沉降量和卸载后回弹值,结合Q-S 曲线,桩周土体实际上仍处于近似弹性压缩范围,也就是说,管桩的实际极限承载力还要高于试验值,因此,采用修正后的单桩承载力还有一定的安全储备。从实际工程反馈的信息表明,已竣工或已结顶的建筑物的沉降量均很小,全部满足规范要求和使用要求,因此,管桩的单桩承载力不能简单按式(2)计算,否则将造成工程的巨大的浪费。至于修正系数,要根据实际工程的安全等级、复杂程度、使用要求以及地质情况,结合工程经验综合确定。一般情况下,修正系数取1.2~1.4均可满足工程设计要求。
3 单桩承载力提高的原因分析
管桩的单桩承载力{于根据地质资料计算值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由于现行各种地基基础设计规范都没有专门为管桩提供设计承载力参数,所给出的物理力学指标大多是套用预制方桩的参数,造成管桩单桩承载力计算值偏低。其次,从桩周土的受力情况来看,打桩过程中,桩周土不断被挤密,在桩周形成一层硬壳,牢固地吸附在桩的表面,管桩为圆形截面,桩周土象“箍”一样箍住桩体且受力均衡。而预制方桩虽然也有挤密作用,但其截面四角尖处的土体受力复杂,应力集中,相对管桩来说,土体更容易破坏,因此,管桩的极限承载力相对高。如果采用开口桩尖中的工程基本上均采用开口桩尖,桩端土会不断地被挤人桩腔内,上挤力与腔壁摩擦力达到平衡后形成土塞效应,也可以提高单桩承载力,同时,由于管桩为薄壁空腹构件,其自重也较其他的实体桩轻,这也是有利之处。
4 预应力管桩软基处理方法的施工准备
4.1 技术准备
客运专线的施工过程中,要比一般的工程要求更加严格,无论是在硬性指标上,还是在施工效果上,都必须能够保证可以长久的运行,不能出现任何的问题。结合以往的工作经验和当下的工作标准,认为预应力管桩软基处理方法在应用的过程中,需要将自身的技术准备良好完成,减少工作中的不足。首先,在施工开展之前,要求所有的工作人员,做出良好的技术交底工作。现下的客运专线施工,能够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对于负责的工作单位而言,也能够在行业内带来良好的口碑。为此,项目总工程师,必须要向施工队伍的技术负责人、技术操作人员,加强施工技术方案的交底,加强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的交底。其次,应该积极地组织全体施工人员,更好地学习施工技术、熟悉施工图纸,应该保证工作团队将各个条文、规范进行深入的了解,包括《管桩施工技术方案》《管桩专项施工方案》等,要保证每一名人员都懂得技术,还必须在安全防范意识上得到确切提升。
4.2 原材料质量要求
客运专线施工的过程中,其是从长远的角度来考虑的。因此,在应用预应力管桩软基处理方法的过程中,除了技术准备方面的工作要有效完成,还必须在原材料的质量上得到较大提升,一方面要提高工作的整体质量,另一方面要在细节操作上更好地完成。首先,砂垫层的原材料操作当中,比较适合采用洁净的中砂、粗砂来有效完成,在含泥量的要求上,必须控制在5%以内。针对碾压密实度的控制上,应该达到中等密实的级别或者是以上的标准。倘若在原材料的采购上表现不足,可以选择应用天然级配的沙砾料来完成,但是在最大的粒径方面,必须要控制在50 mm以内,要将各种植物、杂质有效地清除处理,严格禁止砂中含有其他的杂物,避免对施工质量造成不良影响。其次,在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操作过程中,所有的成品桩,都应该符合相关的规定、条文,包括《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GB 13476),《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JC 888)的要求等。
5 预应力管桩软基处理方法的优势分析
客运专线的施工过程中,对技术要求比较多,会从很多方面来对技术本身做出考察分析,观察其是否能够在性价比方面达到最优,如果存在不足的现象,则需要尽力去弥补和处理,避免形成严重的隐患。分析认为,预应力管桩软基处理方法的优势,主要是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该项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会将多项成型技术联合处理,包括离心法、预应力技术、蒸汽高压养护技术等,确保管桩的质量达到最优标准,并不会因为外界因素的影响,轻易出现损坏或者是安全问题。第二,预应力管桩软基处理方法在操作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两种方法来实施,具体包括锤击沉桩的方法与静压沉桩的方法,这两种方式在操作的过程中,均可以取得较好的成绩,适合在不同的地方推广应用。第三,预应力管桩软基处理方法在应用到客运专线的施工当中,能够在单桩的承载力方面提高,在抗裂变的性能上表现突出,施工成绩比较优良,后期的维护工作也相对简单,因此,可以为客运专线的运营,提供长期的保障。
6 预应力管桩软基处理方法的应用
6.1 加固应用
客运专线的施工操作中,通过应用预应力管桩软基处理方法,可以在安全性和可靠性方面得到较大提升,针对固有的施工内容,均可以通过技术上的多元手段来更好地应对。现下的各地方施工环境,都表现出了差异化的特点,同时在施工的难度上较高。此时,应该将预应力管桩软基处理方法的加固内容较好操作,利用针对性的方式,确保客运专线施工可以在质量上得到较大提升。首先,摩擦型桩。摩擦桩是指作用在桩顶的竖向极限载荷主要或者全部由桩侧阻力承担的管桩。在桩顶载荷的作用下,桩土之间的相对位移产生桩侧阻力,从而将桩顶载荷换地给桩周土,有效地减小了桩端土层得载荷。其次,端承型桩。竖向桩顶载荷主要或全部被桩端阻力承担的管桩称为端承型桩。一般情况下,端承桩的长径比较小,通常深入至中密以上的砂层中,桩端阻力和桩侧阻力共同承担桩顶极限载荷,虽然桩端阻力承担的载荷较大,但桩侧阻力仍不可忽略。
6.2 技术操作
通过以上内容的实施,客运专线的开展,基本上能够得到预期的效果。可从长远的角度来分析,我国的客运专线施工还会大范围的开展,应该在各个层面均投入较多的努力。除此之外,预应力管桩软基处理方法的实施,必须要保证技术的各项内容得到真正意义的落实,要明确地观察到施工的效果,在多个方面了解到施工的成绩。建议在预应力管桩软基处理方法的应用上,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1)管桩起吊、运输、堆放。平板车辆是管桩运输的特定交通工具,叠放在钢制弧形托架上,叠放层数不大于5层,用钢丝绳固定。起吊时要从两端起吊,并要选择平整的场地堆放,且高度要求不大于3层。施工前,要将施工工程区域内的杂物清除干净,保证施工场地的平整,并且应在现场堆存一定数量的桩,同时还应对管桩进行逐根检查修整,对施工过程中所需的桩锤及桩架进行选择。(2)定位放印R平稳的将桩体移入桩机,然后桩机调平对准设计桩位,最好要对桩体的垂直度进行检验,保证偏差不大于桩长的1%。(3)沉桩。为避免由于握力过大造成爆桩,液压抱桩器的握应力要保持在8~12 kPa范围内,且压桩速度不大于1 m/min。
7 结语
该文对预应力管桩软基处理方法在客运专线施工中的应用展开了讨论,现下的工作开展比较迅速,各个地方的客运专线施工未表现出严重问题,整体上的工作符合预期。日后,应针对技术开展深入研究,健全技术体系的各项组成部分,保证客运专线施工质量得到良好提升,推动地方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