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材料科学科研课题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材料科学科研课题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材料科学科研课题

篇1

材料科学是一门研究固体材料性质规律、设计及控制材料性能的科学,其目的在于揭示材料的成分、工艺、组织结构和性能之间的关系,是与工程技术密不可分的应用科学。实验教学是连接材料学科教学工作中理论与实践的枢纽。只有高度重视实验教学工作,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理解和掌握专业理论的能力,才能真正提升学生实践和创新的素质。

一、高校材料学科实验教学的现状

长期以来,实验教学环节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被忽视,实验教学仅仅附属于理论教学;整个培养过程中各个独立的教学实验之间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学生在教学实验环节所学到的只是一些与课堂教学相关零散的知识,不能系统地了解材料科学实验研究各个阶段的内在联系。从而造成知识的断裂和缺陷,学生的实验技能匮乏、工程意识淡漠;或者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以及学生实际的状况,过分强调学生的创新实验,注重创新成果,忽略实验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在当前材料学科实验教学的培养过程中,材料类共性的基础性实验没有得到重视,因而也就不可能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有效的培养。

因此,构建反映时展需求,有利于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的科学合理的材料学科实验教学体系,已经成为材料学科实验教学需要亟须解决的问题。

二、材料学科实验教学的目标

材料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验教学是材料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巩固材料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材料学科实验研究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运用材料学科的科学方法,研究和开发高性能新材料、改善和提高传统材料组织性能。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地通过综合性创新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不是片面追求创新成果。

本科阶段材料学科实验教学的培养目标应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掌握验证材料科学的基本原理,这方面的内容主要是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学中涉及的演示、验证性实验;二是掌握材料分析测试与工艺的基本技能;三是创新性能力的培养。

三、材料学科实验教学体系内容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生物材料等之间融合越来越密切,出现了大量的材料类交叉学科;各种材料涉及的组织结构、材料性质、设计制备技术、使用方法等不尽相同,不同材料制备技术和材料各学科之间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各高等院校材料学科专业特色及材料学科技术应用服务的领域不同。由于以上原因,材料学科实验课程体系内容设置存在较大难度。

应调整和完善材料类实验教学体系、结构、内容,以更好地适应高素质创造性人才培养的要求。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根据材料学科实验教学体系的培养目标,以材料基本实验操作、研究方法、现代测试分析手段为基本实验教学内容。以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了以“材料制备与加工-材料性能测试与评价-材料组织结构分析与表征”为基础的材料科学基础性实验体系:基础型实验、综合设计型实验、研究创新型实验。

(一) 基础型实验

基础型实验包括材料制备实验、材料分析技术实验及材料性能测试技术实验。这部分实验内容是材料大类基础性实验,旨在使学生学会基本的仪器设备操作,了解测试原理和测试方法,重点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手段、方法和技能。

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将基础实验项目从理论课程中分离出来,建立与理论教学体系相对独立且有机衔接的实验课程体系。将原来依附于理论课程的《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工程基础》、《材料测试技术》课程实验重新优化整合为《材料制备与加工实验》、《材料性能测试技术实验》、《材料组织结构分析与表征实验》3门基础实验课程,加深学生对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验证理论教学的相关定律、定理和基本概念等。

《材料制备与加工类实验》 根据专业不同而设置相应的实验教学内容。课程主要是涉及材料的制备及生产加工的实验项目,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材料的制备及生产加工所需设备的用途、结构特点、实验方法、操作技能。

《材料组织结构分析类实验》是材料大类基础型实验。其主要包括材料金相试样的制备及金相组织观察、材料组织结构的电子显微分析等方面的实验内容,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材料的电子显微分析技术、X-射线分析技术的仪器基本构造、测试原理、实验方法及操作技能。

《材料性能测试技术实验》 根据专业不同而设置相应的实验教学内容。其主要是涉及材料的力学、热学和电学性能检测分析方面的实验项目,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材料的材料性能测试的仪器结构特点、实验方法及操作技能。

(二) 综合设计型实验

综合设计型实验必须强化专业基础实验,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以培养学生对所学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的系统分析和综合应用的能力。通过综合设计实验,学生将了解从材料制备、结构表征到性能检测的全过程,使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方向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和认识,深化其对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通过综合设计型实验,加强学生的工程意识培养,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开放性思维的培养,强化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应用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初步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综合设计实验主要从系统性和综合性出发,针对不同专业方向,分别开设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材料物理、材料化学、高分子材料4个主要专业方向的综合实验。

(三) 研究创新型实验

研究创新实验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最新学科发展动向,了解学科前沿,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求新、创新欲望,实现从“要学生学”到“学生自己要学”的转变。培养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并利用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分析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的科研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这类实验项目主要是三类:导师课程、研究创新实验和毕业设计。研究创新型实验主要通过以下方案来实施。

湖南大学材料学院围绕“培养将来可成为材料领域和工业界精英人才的有志向的本科毕业生”的精英人才培养目标,推行本科生“导师制”――本科生从大一开始就必须进入导师团队,由导师开设导师课程。这样,学生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就能够参与导师的科研实验和科研学术活动。

研究创新实验项目由学生自主申报,并成立相应的学生研究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完成。这类项目主要依托“ SIT计划”项目、“湖南大学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实验实践研究项目”。

毕业设计主要依托教师在研课题,在毕业设计选题中设置一些创新型的科研课题,也可以由学生自主提出研究课题,要求学生一人一题,让学生“自主选题、自主设计、自主实验”。同时,考虑到教师的教学科研任务及实验条件,对教师指导毕业设计的学生人数做一定数量的限制。

研究创新实验项目和毕业设计以学院各研究所、科研室 (课题组) 、实验中心及重点实验室为依托单元,在教师指导和支持下完成。

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是实现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验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构建科学合理的材料类实验教学体系,是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保证。材料类实验教学体系既要注重大材料类学科的宽口径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也需强化专业基础实践能力的培养。

[ 参 考 文 献 ]

[1] 孙建林,李晓刚,谢建新等.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实验室改革与创新[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2(4):74-77.

[2] 刘天模,王金星,黄佳木.以学生为本,构建材料类课程实验教学体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6):254-256.

[3] 孙建林,薛润东,冰,韩凌.材料学科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6):265-268.

篇2

2.课程设置方面首先,铜、钨生产和加工工艺都比较传统,学生在掌握好专业课的基础上完全可以自学;但稀土材料就不同,它涉及内容广泛,又自成一体,同时也是一门新兴学科,知识理论对本科生来讲还是有一定深度。为此,学校应该聘请在相关方面有深入研究的专家和教师,开设相关课程,教授学生相关方面的专业知识。其次,学校可以开设相关专题讲座,邀请一些大型企业的工程师或是技术人员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技术介绍或给学生授课,这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企业的生产过程、生产设备、生产技术以及产品的了解,也为将来的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消化[3]。再次,学校应加强与国内外高校和研究所相关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3.实验设置方面虽然实验课程较多,但就目前的实验安排来看,与本土优势资源相关的较少,实验设置可以向这方面有所侧重。

4.实践教学改进可借鉴麻省理工学院的实践教学模式。麻省理工学院(MIT)有一个本科实践机会计划(UPOP),它由三个阶段组成:第一阶段:安排一周富有挑战性的、集中而全面的学习培训;第二阶段:由两部分组成。前部分在春季学期雇方与学生的双向选择,达成协议后,双方签订协议。后部分为10—12周的夏季实践;第三阶段:参加由助教们安排的讨论会。讨论时学生必须提供一份报告并做答辩,答辩通过后得到3个学分。虽然UPOP实施的社会环境和实施方式与我们的实践教学大不相同,但它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们借鉴:UPOP有一个专门的部门或者说是管理队伍负责UPOP协调、学生服务以及与校友联系等管理工作,这就保证了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够顺利实施,如果过程中遇到问题也可以及时得到解决。所以我们的高校也需要设立相应的管理部门来专门负责学生的实践教学工作。在实习之前,管理部门要给学生安排一个集中培训,除了专业技能的培训之外,最主要的是训练他们的沟通与协作能力。学生的实践活动不一定局限于学校的统一安排,可以鼓励学生主动与企业联系,分小组实习肯定会比大批量人员的实习质量更好。无论是哪种实习方式,学生和企业一定要签订协议,以保障学生的安全和企业的利益不受损失。实习结束之后,学生为了得到学分,还必须从本学院找一位教师评阅实习报告和参加答辩,讨论整个实践情况。当然,在实践教学过程当中,除了可以参考以上几个方面,我们还应注意选择大型的正规的企业进行实习,这不仅可以较好的保证学生的人身安全,也可以让学生学到更专业更前沿的知识;同时我们还应该注重学生兴趣和爱好的培养,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

二、国内外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差别及其原因

着眼于世界,我们发现,美国,德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他们的高等教育尤其是工科教育水平远远超过其他国家。这与他们本国的国情、教学理念、文化等因素存在着密切联系。经过此次调查发现,他们的工科实践教学都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学生人数少,实践教学资源充足,实验室随时向学生和教师开放,而且学校会举办很多的学术交流活动。2、社会对大学生的实践实习活动非常支持,保证学生有大量的机会去培养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3、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较弱,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4、重视学生兴趣和特长的培养,从事研究的教师和学生的专业素质相对较高。以上几点都是我国大多数高校所不具备的,其原因有多个方面:第一,高等工科教育受国情的制约和影响。虽然我国高校的实验教学资源比较完善,但由于学生人数多,就很难保证实验和教学质量;同时,人数多也不便于学生和实验设备的管理,所以我国大部分高校的实验室很难做到随时向学生和老师开放,这种现状导致的结果就是我国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专业素质普遍不如发达国家的学生。第二,我国高校的实践教学得不到社会的足够支持。一般的中国企业都不太愿意接受学生在其单位实习,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现在我们还没有一套比较正规合作协议来保证学校和企业双边利益;二是学生实习必定会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工作,可能会损害企业的经济利益。三是企业担心自己的技术专利或科研成果外泄。第三,中国传统的教学方式———灌输式教学,虽然能够使我们的学生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但同时也使我们的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篇3

本科生,尤其是理工科的学生在大学阶段普遍缺乏系统的从事科学研究的经历,因此,有必要经过本科毕业设计这样一个过程的系统训练为以后继续深造从事科研或者服务社会打下基础。同时,本科生毕业设计对于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及独立工作能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完成本科毕业论文是每个大学生毕业的基本条件[1-2]。

1 材料化学本科毕业论文的现状及原因

材料化学专业是研究从制备到废弃全过程中材料的化学性质,其研究范围很广,既包含了整个材料领域,又包括各类应用材料在有机和无机等多领域的化学性能,它是一门应用基础理论和方法研究解决在工业化生产中与化学和材料有关的问题的学科。它既是材料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又是化学学科的一个组成部分。材料化学跨越了材料和化学两大类学科。是一门既具有交叉边缘学科性质又含有应用理学性质的综合性学科。同时,正由于材料化学学科的交叉性和复杂性,从而导致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凸显出相对于其他传统学科所不同的教学难点和盲区。这就给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提高了难度,也对教师的教学过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于此同时,由于近年来高校的扩招,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不断的转变,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在逐年下降。高校教师指导的学生和毕业论文的数量大幅增加,从而导致每个学生得不到足够的指导。并且在考研、就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很多大学生无法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于毕业设计方面的工作,对毕业论文持应付态度,得过且过,导致论文质量普遍不高。毕业论文工作易流于形式有的选题偏大或选题落后于当前社会和科技的发展水平;有的理论与实践不相符,内容空泛,缺乏现实依据和说服力,更没有从理论到实践转化,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的试验设计和研究技术路线不合理,试验数据错误;有的毕业论文仅仅是罗列了相关的文献内容,简单概述他人的成果与现状,并没有提出自己的理念和想法,甚至存在着抄袭论文的恶劣行为。在这样的背景下,尽管学生完成的毕业论文已经达到了所需的某些硬性要求,但其论文的质量并没有实现质的变化。因此,改变本科毕业论文的现行状况,提高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已经成为当前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3]。

2 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几点对策

2.1 提高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

本科毕业论文不仅仅是一个常规的本科教学环节,它是高校实现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辅助手段,是本科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首要环节,是学生对四年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深化和升华的重要过程,是学生进入社会前的综合技能训练。要想提高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首当其冲的是要提高对其重要性的认识,不仅仅是对学生,同时也是对老师的要求。通常可以采取动员大会、学术论文大赛等多种方式,进行广泛宣传,从而使教师、学生乃至管理人员认识到毕业论文工作是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科研能力、实践能力、信息检索能力形成和提高的重要过程,是其他教学环节无法取代的。

2.2 加强过程管理,实施质量监控

毕业论文设计的全过程需要学生、指导老师和组织协同配合,以学生为毕设主体,指导老师为主导,组织管理提供保障。从毕业论文的实施过程来看,主要包括从选题到答辩等诸多环节,每一个部分都需要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和要求,从而使毕业设计的管理更加合理规范。具体到每个环节,首先应严把命题关,完善选题管理办法,所选题目应具有时效性。其次要明确指导教师的资格,指导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和教师的指导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最好毕业论文的组织撰写,教师应明确各阶段的要求,检查进行情况,并及时总结出现的问题加以指导。毕业论文在经过指导老师和的审查合格之后,学生才可进行毕设答辩,同时成绩的评定标准必须坚持公平公正,实事求是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

实施质量监控机制也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措施,监控机制主要包括初期检查、中期检查和后期检查三个部分。由校、院、系三级共同承担整个机制的运行和管理,对毕业论文工作的每个环节实行跟踪监督,结合本科教学评估的标准和要求,强化过程管理,严格执行和落实各项制度,保证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

2.3 全面实施导师制,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指导教师作为毕业设计全过程的主导,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建立指导教师的筛选机制,保证指导教师队伍的高质量,形成一支责任心强并且科研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队伍,这是提高毕业论文指导质量的强有力保证。在学校鼓励学生进行学术探索和课题申报的大环境下,应尽快确定本科生指导老师,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指导老师的研究课题。在科研实践过程中,学生发现新的问题,分析并解决了这些问题,在不断的发现和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而且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应有的训练,使其科研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不断提高。这些不仅可为后期的毕业论文的开展奠定基础,为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可能,更为以后继续深造从事科研或者服务社会打下基础。

3 科研导师制的特点

科研导师制是多层次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模式之一[4-5]。以科研作为纽带,充分利用教师的科研能力让学生参与课题研究,促进教师在育人中的主导作用。本科生导师制度不同于研究生阶段实行的导师制。本科生导师制度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以学生为本,师生积极互动

实行科研导师制,主要目的在于培养高校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出、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在科研方面的思维和能力。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为了满足不同的需求,高等教育必须在实施群体化教育的同时适时的提供个性化学习的机制,以个性化教育的实施有效的补充群体化教育所带来的在个体方面的不足。

3.2 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

在大众化高等教育的现行模式下,绝大多数的学生依然将大部分的精力停留在书本上,缺乏独立开展开学研究的能力和实践训练,也很难有机会将自己的想法和创新应用于实践。但在科研导师制的模式下,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有目标、有步骤的进行科研研究,既可以将自己的创新思维付诸研究实践,又能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导师也可以全面深入的了解不同学生的特点和专长,从而制定出适合不同学生的学习方案,使学生在研究实践的整个过程中,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都能得到不断的提高[6]。

3.3 操作性、实践性较强

科研导师和学生之间通过一个有价值的科研课题相联系,围绕着这个课题双方展开交流和沟通。科研导师要想引导学生深入课题进行研究,产生独到的见解,富有创新性,实用性,就必须加强实践环节。只有深入到实践中去,才可以让学生对课题产生更深层次的理解。

3.4 工作具有延续性

通过本科生导师制度的建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制定科学的专业学习计划,确立明确的专业发展方向。在校四年期间,除常规教育之外,学生还接受了导师从科研到工作、从思想到行为各个环节全方位的教导,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提高。

4 科研导师制在本科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运用的重要意义

本科毕业论文中所存在的诸多问题,既有学生主观上的原因,也有教学和管理上的客观原因。总的来说,所反映出毕业生科研意识淡薄、科研态度不够端正、科研能力低下等问题是相当突出的。导师制有利于培养本科生的科研意识,端正科研态度,提高科研能力。为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提前打下坚实的基础,可以有效地解决毕业论文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对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本科生导师制实行的根本目标不在于提高学生从事科研的能力,而是旨在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开拓其眼界,并同时使其科学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可以让学生多层次领域学科的学习成为可能。这种教育模式也为大学生对自身潜能的在开发提供了机遇。同时,学生较早的参与到科研活动中去,在科学实践中学生可以不断的发现和提出问题,从而提高了学生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科生导师制也是一种教学相长的过程,在科研之余,导师同时要负担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些都要求导师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不断提高对自身的要求,自觉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以身作则,从而更好的发挥引导和榜样的作用。

本科生导师制也是对我们现有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种补充。随着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强大冲击,以及大学生对新事务接受能力强但分辨能力弱的特点,更需要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学生与导师之间、同学之间开展积极的思想交流,要求学生提出并论证自己的观点,并能够接受他人建设性的批评和建议。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学业,而且还有助于通过迁移培养学生的其他能力。

综合分析以上情况,本研究项目拟探讨将本科生导师制工作与学生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结合起来,本科生从低年级就开始参与到导师的科学研究工作中来,改变现有学生在大三下学期甚至大四才着手毕业论文工作的运行模式,改善现有导师制的运行状况和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作为探索专业发展特色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新运行模式,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田春生.目前我国高校本科毕业论文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4):63-67.

[2]教育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教高厅[2004]14号[Z].

[3]高慧,涂道伍.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7):77-78.

篇4

细节决定成败。《材料科学研究方法》中的仪器测试原理虽然明了,但是实现该原理的前提是要让测试条件符合理论,因此有很多细节必需注意。这些细节不但影响测试的准确性,更能够深入全面反应仪器的测试原理,从而让学生更深刻掌握该仪器的原理、操作和应用。比如热失重分析中,样品质量份数能准确测量的理论前提是样品在一个恒定气体氛围中,还要保护好天平。为达到这个条件,需要往炉子中通平衡净化气体,往天平装置中通平衡惰性气体和冷却水。这些细节强调了,学生对热失重分析的条件就会印象深刻,从而在测试中得到客观准确的结果。

3结合性能规律讲应用,提升兴趣

《材料科学研究方法》的课程目标是要让学生掌握各种材料分析方法,灵活应用各种材料分析工具。因此必须结合材料研究应用实例来讲解分析仪器的应用。但如果只将例子泛泛而谈,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结果只能是蜻蜓点水,过眼云烟。如果能结合学生以前学到的材料物理和化学知识,阐明某种分析方法在材料结构性能规律上发挥作用的原理,则不但让学生温故了以前学到的理论知识,而且加深了学生对该分析方法在材料应用中的印象,极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笔者在讲述DSC在聚合物结晶上的应用时,便结合DSC图谱,给学生回顾了大量聚合物结晶学知识,包括不同晶型、再结晶作用、结晶度、热历史的影响等。这使得学生不但学习了DSC的应用,更学会了对理论知识的科学论证,引发了强烈的学习兴趣。

4制作操作视频,增强实践

《材料科学研究方法》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基本原理,更要让学生会操作和应用。但是不同仪器具有不同的操作步骤和条件设置。这些操作步骤和条件设置即使记忆再好的人第一次学会后,在以后的操作中也会忘记某些细节。而制作操作视频则可以将一台仪器的操作步骤和条件设置完整的记录下来。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的操作实践,而且能起到保护仪器的作用。因此操作视频可以让学生学习该课程后有信心对该仪器和相应研究方法进行进一步的实践和探索。

篇5

2、转型发展的路子越走越活。始终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持把“两个加快”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着力点,放在突出的战略高度,在转型发展上,提出了坚定信心,坚持走好三条路子的思路,做大做强华砚工贸公司,延伸煤炭产业链条,工业强乡的路子;兴建便民市场,组建华砚物业管理公司,靠城多元化发展商贸活乡的路子;壮大核桃接续产业,做强兴旺公司和千头种猪繁育中心替代产业,发展草畜、药材、劳务经济等特色产业;积极稳妥地实施华砚宾馆委托经营改制工作,实现扭亏增收和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目标,全力推动乡域经济社会在科学的发展轨道上持续前进。两年来,全乡有15个单位和个人获得县级以上荣誉20多项,主要经济指标连续多年保持了两位数的高位增长。2007年全乡限额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5675万元,同比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22万元,同比增长1.2%;乡属企业上缴税金1460万元,同比增长2%;农民现金收入达到3898元,同比增长8%,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3、科学决策的机制逐步形成。机制就是生产力。好的机制,可以发挥人才的作用,焕发组织的生机和活力。相反,如果没有先进的机制,组织就犹如一潭死水,黯然失色。时代的飞速发展,谁抢先创新机制,谁就赢得发展主动权。结合砚峡实际,统筹考虑全乡综合发展问题,确立了“以强带弱,以企带村,东西互动”均衡发展战略,尝试以强带弱机制,这是我们的创新之举。在机关大胆推行包村干部带项目带资金的工作机制,解决村级党支部说话有人听、干事有人跟的问题;优化组合了“六队一室”和“双包一联”工作运行机制,分工协作,条块结合,确保各项工作高效运转。建立了班子成员定农户包产业、定村社包项目、定企业包效益、定典型包培育、定指标包完成的“五定五包”工作责任制,全面执行村干部万元年薪制,完善了工作实绩与干部考核相对应的激励机制,这些机制成为助推全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重要保证,也是砚峡乡人民群众对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4、社会事业的得到不断加强。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近两年先后投入哺农资金4600万元,努力为民措办实事,实施道路交通、塌陷治理、旧村改造、移民搬迁等项目,先后启动实施了砚峡新村、麻池安置区、靳家湾安置、韩河村朱家庄社搬迁和东沟旧村改造5处小康住宅建设工程,启动实施了土桥、曹家沟村的“八个一”美在农家创建活动。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稳步推行,覆盖面逐年扩大,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明显提高。村干部养老、医疗保险、城乡低保等制度不断完善,社会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群众居住难、上学难、行路难、看病难、养老难、增收难等“五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全乡安全生产形势稳定,社会治安秩序良好,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切实把砚峡新农村示范带培育成了全县以工哺农的典型,统筹城乡发展的典型,使之成为华亭新农村建设的缩影。

5、党的建设创新推进。建立健全了党委工作制度,完善了《砚峡乡重大事项决策议事规则》、廉政建设规定、重大事项请示汇报和重大事项党委会议决策制度。推行机关干部竞聘上岗,村干部坐班制或村干部工作日制度,修订村干部管理办法、养老保险办法,村集体经济管理办法,大幅度提高村干部报酬,围绕“人怎么选、事怎么定、钱怎么花”三大主题,扎实推行“三制三化”,深入加强村级、企业**管理,解决了村级组织在推进村级**管理过程中运行程序、操作规程、基本规则和方法步骤缺失的问题。大力实施“人才工程”,与甘肃农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联合办起了“生命科学技术”专业本科班砚峡教学点,开创了高校与乡镇联合办班对干部进行学历教育的先例,干部教育工作迈上新台阶。扎实开展“双百”培训工程,培养了一大批“土专家、田秀才”。优化组合“六队一室”工作运行机制,对16名班子成员全部进行细化分工,并实行班子成员包村、包典型工作和联系企业的“双包一联”工作推行机制,推行以强带弱、以企带村、东西互动工作机制,把后山四个弱村交由砚峡、东沟社区管理,乡上制定帮建工作实施办法,并与两个党总支签订新农村建设专项责任书,专项兑现奖罚,形成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共建共享的长效机制。

近几年,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乡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解放思想是“总开关”、推动转型是“金钥匙”。具体来说有这么几点值得一提:

一是要实现科学发展,必须战胜自我。必须要有一种战胜自我的精神,首先表现为理念上的创新。我们要敢于与习惯思维挑战,与传统观念决裂,坚持与时俱进,用转型的理念指导发展,用“亲商”、“崇商”、“双赢”的理念营造环境、发展自已。战胜自我,关键要有敢闯敢冒的胆识。敢于突破自己,也敢于突破前人,敢走别人没走过的路,办事情是“水路不通走旱路,条条大路通北京”,独辟蹊径,把事情干成。可以说,只要有利于发展,只要能够发展,就没有不敢想的事,没有不敢干的事,没有干不成的事。就是“跳起来构想,跑起来实践”,“在没有空子的地方找空子,在没有机遇的地方找机遇。”战胜自我,还表现为永不满足的执着追求。深刻反思,我们还普遍存在着惟书惟上、思维传统、理念陈旧、创新不够、容易满足、行动迟缓等问题。我们必须冲破陈规陋习,以敢想敢干的勇气,只争朝夕、顽强拼搏的劲头,积极寻求加快发展的新办法,闯出加快发展的新路子。在制定砚峡发展目标上,要突出产业转型,突出新农村建设,实现多元化发展,必须自我加压,不留余地,追求最大最高和宏伟的发展目标。这是体现我们人生价值的难得机遇,也是对组织的交代,更是对这篇热土上人民群众的交代。二是小干不行,必须大干。作为一个山区乡镇,要实现科学发展,必须实施转型发展战略。这就要求我们只有大干快上,才能迎头赶上,逐步缩小同外面先进发达地区的差距。去年随同全县党政考察团,学习考察了山西晋城市和河南焦作市的部分县区,这些地方大多都是煤炭资源型城市,与我乡有许多相似之处,学习他们的经验具有很强的针对性。通过学习考察,我深深感到,这些地方转型发展的步伐很快,成效也很明显,同时也强烈地感受到他们那种抓发展的拼劲、干大事的狠劲和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劲。无论过去基础好的还是实力差的,现在的成就都是干出来的。他们上下一股劲,不畏难、不怕苦、不嫌累,拼搏大干,埋头实干,最终干出了实力、干出了速度、干出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更是干出了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通过大干实现了大步跨越、科学发展。相比之下,我们的工作力度小、节奏慢、效率低,特别是表现在项目建设上,有时遇事总是慢半拍,坐失良机。学习他们的经验,我们必须以超常规的举措,谋求超常规的发展。如果不重新审视自我,切实认清形势,就会与他们的差距越拉越大,甚至会跌入发展的“低谷”。

三是认准的事,必须一抓到底。“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凡认准的事情,不管风险多大,压力多大,都要千方百计去办;凡定下的事情,不管困难多大,阻力多大,都要百折不挠去干,干好了对全乡整体工作就是一个带动,对群众的思想观念就是一次更新,对群众的精神状态就是一次振奋。对经过实践检验符合实际的成功路子不改变、不动摇,义无反顾,持之以恒,凡是正确的路子我们就要坚持到底,凡是认准的事就要一抓到底,只有这样,发展目标才能圆满实现,各项事业才能不断推进。实践证明,凡认准的事,就要善于决策,敢于决策。在别人看不清、吃不准的时候,做到站得高,看得远,认得准,有胆有识,敢于决断。对决策了的事、认准的事,就要有食不甘寝、夜不能寐的责任感,要有非我莫属、舍我其谁的使命感,要有十万火急、刻不容缓的紧迫感,要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危机感,不惜一切代价,“任尔东西南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只要坚定信念,持之以恒,锲而不舍,一抓到底,认准的事就能成功。实践证明我们乡上提出的三条路子转型战略和率先建成新农村示范乡的宏伟目标是正确的,符合砚峡实际,符合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符合全乡老百姓的愿望,是引领全乡经济社会步入科学发展轨道的行动指南,是指导全乡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总纲。

二、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及根源分析

进入分析检查阶段后,根据征求到的意见和建议,对个人存在问题进行了更深层次的剖析,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照,理论学习方面还没有完全做到全面系统。虽说平时比较注重学习,集体组织的各项活动和学习都能积极参加,并且认真记录、认真思考,但平时拘于日常工作,主动学习的自觉性不高。特别是学习的内容缺乏系统性、全面性,对很多新事物、新知识学习不够透辙,掌握和运用还不够好。在学习上侧重于与本职工作有关的内容,强调学以致用,缺乏全面系统的知识升华。只满足完成本职工作,没有自觉地去学习,结合自己的思想实际的少,思想政治素质还不完全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

2、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照,工作作风方面还没有完全做到深入细致。工作缺乏全面、深入细致地了解和掌握,在知人、知事、知情上还有一定差距。一是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指导工作不够细致。虽然自己能够经常深入到企业和各村调查研究,了解情况,但整天忙于事务,真正铺下身子,带着问题到基层调查研究、“解剖麻雀”取得第一手资料少。二是对同志关心不够。在工作中,安排工作多,压任务、压担子多,与同志们思想交流少,坐下来谈心少,思想工作做得不够,体贴关心不够。有时到基层,也多是检查、督促工作,没能经常、定期地到基层去关心一线工作的同志,听听他们的意见和呼声,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上、生活上的一些实际困难。

3、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照,工作方法方面还没有完全做到统筹兼顾。在工作中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一是对干部缺乏广泛的了解。对乡党委班子成员了解多,对乡机关干部了解少,难以很好的知人善任。二是在基层组织建设上投放的精力不够。把基层组织建设的任务压给分管领导和各村,基层组织工作创新不够,一些村班子的战斗力、凝聚力、号召力不强。三是抓落实的力度还不够。在整体工作的安排布置上,都能尽量做到周密细致,有布置、有检查,但有时受一些阶段性工作的影响,不能很好的统筹兼顾,尤其是对村、社区和企业干部管理上,考虑基层同志工作具体、难度大,干事不容易的成分多,缺乏硬手段和铁手腕;在对待领导班子内部和个别同志的差错问题上,侧重于讲团结、讲和谐和泛泛地指导,轻轻地纠错,没铁面无私、果断纠错的胆量和勇气;在推行和推动工作、抓落实方面,注重稳中求进,忽视了时效要求,注重了充分准备,忽视了猛扑猛干,注重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正面影响,忽视了方面作用。

认真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有思想观念上的,也有工作方略上的,但主要还是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不够,缺乏科学发展的理念。主要表现在:

1、重事务,轻学习。认为自己身处基层主要是抓好工作落实,不要求有多高的理论水平,缺乏学习的压力感和紧迫感。从客观上总是强调工作忙、任务重,没有处理好工作与学习之间的关系,存有“工作第一,学习第二”的错误想法,造成自身理论水平跟不上形势发展,没能很好地把学习理论与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结合起来。

2、重指导,轻实践。自身存在的作风不够扎实、工作不够深入等问题,有时过于相信和依赖各位分管领导,认为每一项工作都有专门的领导去抓,自己出出主意、点点题,多督促检查几次就可以了,不必每项工作都亲历亲为,缺乏深入实践考察研究。

3、重安排,轻要求。在工作安排上,强调每项工作都要有新的提高、新的发展。但在具体落实上,没有用全县一流的标准去要求、去衡量。即使有个别单位的工作完成不太好,也多是考虑他们的困难因素,自己主观上替他们解脱,人为地降低了工作标准。二是小干不行,必须大干。作为一个山区乡镇,要实现科学发展,必须实施转型发展战略。这就要求我们只有大干快上,才能迎头赶上,逐步缩小同外面先进发达地区的差距。去年随同全县党政考察团,学习考察了山西晋城市和河南焦作市的部分县区,这些地方大多都是煤炭资源型城市,与我乡有许多相似之处,学习他们的经验具有很强的针对性。通过学习考察,我深深感到,这些地方转型发展的步伐很快,成效也很明显,同时也强烈地感受到他们那种抓发展的拼劲、干大事的狠劲和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劲。无论过去基础好的还是实力差的,现在的成就都是干出来的。他们上下一股劲,不畏难、不怕苦、不嫌累,拼搏大干,埋头实干,最终干出了实力、干出了速度、干出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更是干出了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通过大干实现了大步跨越、科学发展。相比之下,我们的工作力度小、节奏慢、效率低,特别是表现在项目建设上,有时遇事总是慢半拍,坐失良机。学习他们的经验,我们必须以超常规的举措,谋求超常规的发展。如果不重新审视自我,切实认清形势,就会与他们的差距越拉越大,甚至会跌入发展的“低谷”。

三是认准的事,必须一抓到底。“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凡认准的事情,不管风险多大,压力多大,都要千方百计去办;凡定下的事情,不管困难多大,阻力多大,都要百折不挠去干,干好了对全乡整体工作就是一个带动,对群众的思想观念就是一次更新,对群众的精神状态就是一次振奋。对经过实践检验符合实际的成功路子不改变、不动摇,义无反顾,持之以恒,凡是正确的路子我们就要坚持到底,凡是认准的事就要一抓到底,只有这样,发展目标才能圆满实现,各项事业才能不断推进。实践证明,凡认准的事,就要善于决策,敢于决策。在别人看不清、吃不准的时候,做到站得高,看得远,认得准,有胆有识,敢于决断。对决策了的事、认准的事,就要有食不甘寝、夜不能寐的责任感,要有非我莫属、舍我其谁的使命感,要有十万火急、刻不容缓的紧迫感,要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危机感,不惜一切代价,“任尔东西南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只要坚定信念,持之以恒,锲而不舍,一抓到底,认准的事就能成功。实践证明我们乡上提出的三条路子转型战略和率先建成新农村示范乡的宏伟目标是正确的,符合砚峡实际,符合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符合全乡老百姓的愿望,是引领全乡经济社会步入科学发展轨道的行动指南,是指导全乡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总纲。

二、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及根源分析

进入分析检查阶段后,根据征求到的意见和建议,对个人存在问题进行了更深层次的剖析,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照,理论学习方面还没有完全做到全面系统。虽说平时比较注重学习,集体组织的各项活动和学习都能积极参加,并且认真记录、认真思考,但平时拘于日常工作,主动学习的自觉性不高。特别是学习的内容缺乏系统性、全面性,对很多新事物、新知识学习不够透辙,掌握和运用还不够好。在学习上侧重于与本职工作有关的内容,强调学以致用,缺乏全面系统的知识升华。只满足完成本职工作,没有自觉地去学习,结合自己的思想实际的少,思想政治素质还不完全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

2、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照,工作作风方面还没有完全做到深入细致。工作缺乏全面、深入细致地了解和掌握,在知人、知事、知情上还有一定差距。一是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指导工作不够细致。虽然自己能够经常深入到企业和各村调查研究,了解情况,但整天忙于事务,真正铺下身子,带着问题到基层调查研究、“解剖麻雀”取得第一手资料少。二是对同志关心不够。在工作中,安排工作多,压任务、压担子多,与同志们思想交流少,坐下来谈心少,思想工作做得不够,体贴关心不够。有时到基层,也多是检查、督促工作,没能经常、定期地到基层去关心一线工作的同志,听听他们的意见和呼声,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上、生活上的一些实际困难。

3、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照,工作方法方面还没有完全做到统筹兼顾。在工作中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一是对干部缺乏广泛的了解。对乡党委班子成员了解多,对乡机关干部了解少,难以很好的知人善任。二是在基层组织建设上投放的精力不够。把基层组织建设的任务压给分管领导和各村,基层组织工作创新不够,一些村班子的战斗力、凝聚力、号召力不强。三是抓落实的力度还不够。在整体工作的安排布置上,都能尽量做到周密细致,有布置、有检查,但有时受一些阶段性工作的影响,不能很好的统筹兼顾,尤其是对村、社区和企业干部管理上,考虑基层同志工作具体、难度大,干事不容易的成分多,缺乏硬手段和铁手腕;在对待领导班子内部和个别同志的差错问题上,侧重于讲团结、讲和谐和泛泛地指导,轻轻地纠错,没铁面无私、果断纠错的胆量和勇气;在推行和推动工作、抓落实方面,注重稳中求进,忽视了时效要求,注重了充分准备,忽视了猛扑猛干,注重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正面影响,忽视了方面作用。

认真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有思想观念上的,也有工作方略上的,但主要还是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不够,缺乏科学发展的理念。主要表现在:

篇6

     如何提供这份“色、香、味”俱全的“大餐”呢?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和日常生活中做个有心人,给学生们挑选、加工、编写课外读物,采用表扬、鼓励的评价激励手段,让学生们全身心地投入到英语学习中去。我认为提供语言材料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一、要有趣味性

学习兴趣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直接动力,使学生求知的起点,是创造精神的原动力。现在热播的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受到了许多学生的喜爱,对他们来说,这个故事耳熟能详。如果老师能适时的给学生们提供英文版的“Foolish HuiTailang”“clever sheep”等短剧,给学生们肯定会欣然接受,还乐此不倦地“享受”呢,这样既巩固了课本知识又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何乐而不为呢?

二、要具备生活性

学生学习是一个借助已有经验不断积累新知识、提高能力、丰富感情的过程。因此老师提供的语言材料要与学生的生活背景和生活经验相联系,要符合他们的认知发展规律。如教完了《牛津小学英语》4A Unit6 “whose glove”时,可巧用“what would you like? I’d like…”句型,创编“At a Close Shop”短剧,融合一系列形容词如 nice、 long、 smart和yellow 、black等,展现一幅“买衣服”的场景;又如教完《牛津小学英语》5BUnit 4 “An English Friend”时,可以借用前一个单元“Hobbies”中的动词词组和句型,编写成小短文“My friend”,接着抛砖引玉,让学生灵活替换关键词汇。这些内容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他们不会排斥。在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的同时,有提升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教材的理解,这符合新课程标准提倡的“学中用,用中学,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

篇7

在理工科专业中,材料化学专业属于应用型专业,其实验课教学极为重要。在目前的材料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实验内容单一、实验设备欠缺、实验人员固定,学生的实验兴趣与主动性不足等问题。[1]而在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发达的今天,不仅要求材料化学专业的学生掌握化学理论知识、材料基础知识,更要求学生具备仪器操作能力、实验能力、创新能力,需要学生具备创作性地将材料基础知识、化学理论知识转化为科学技术的能力。为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化学人才,与科研课题相结合的材料化学实验教学模式成为主要途径,这种实验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激情、激发学生的科研潜能,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化学人才。

一、实验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在我国的一些高校中,与科研课题相结合的材料化学实验模式已逐步开展,这种实验教学模式在高校中的开展需要高校科研项目、学生实验条件、教师科研水平等的支持。而在目前的高校科研中,一些教育型高校的科研质量、所获的科研经费、教师水科研水平、实验条件等还不能大规模的开展科研实验教学。[2]因此,高校应根据学生的基础、学校的具体实验条件,安排适当的课题、学时,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与科研课题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此外,教育部对教学型高校的科研申报应大力支持,帮助高校开展一些省市级科研项目,提高学校的科研水平,使与科研相结合的材料化学实验教学模式的开展成为可能。

二、实验教学模式的实施

(一)、选择合理的科研实验内容、模式

首先,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的方法、特征,收集符合教学的相关资料,以此选择可供实验教学的科研课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应依据具有明确针对性、体现科学性、具有一定创新性、适当难易度的标准进行课题选择,并对所实验的课题内容进行确定,对实验指导进行撰写修订。其次,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院的要求,对实验模式进行确定,可先进行小规模、短学时的课程。对于课时的安排,应综合考虑实验难易度、经费等因素,合理调整科研项目内容,使实验符合课程需求,符合学生需求,可对一个科研项目进行分解,合理调整,取其中的一个内容进行实验,也可将几个基础性的材料化学实验整合为一节实验课等。这样既可使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实验,也使学生接触到完整的材料化学知识、科研实验知识等。

(二)、教师的合理的指导

在与科研课题相结合的材料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的指导极为关键,它是实验得以开展的基础,是学生实验学习、进行的依据。教师应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收集整理有用的实验材料、结果,为科研课题实验的开展提供依据。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应及时、认真观察实验,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指导,确保学生实验的可进行性,使学生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验,提高学生实验兴趣与热情。在实验完成后,教师应及时将实验结果、讨论写入实验报告,并安排学生课后完成实验报考,教师对学生的实验报考进行检查、评价,给予合理意见,更正实验问题等,加强学生对实验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3]

(三)、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合作

在传统的材料化学教学中,"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降低,不利于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在与科研相结合的材料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应改变教学模式,以"探究式"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使课堂生动、活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验热情,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同时,教师应围绕科研课题,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对学生进行分组,确保每小组独立完成任务,每小组的学生通过收集资料、分析信息,解决问题,不仅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为以后的科研实验打下基础。

(四)、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

开展与科研课题相结合的材料化学实验教学,实验基地的建设尤为重要。高校充分利用多种渠道,加强与企业单位的合作联系,加强校外实验、实习基地的建设,以此增强学生的实验实习时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一些高校可在一些化学材料相关企业实习基地,满足学生的实习需求,此外,学生应选择合适的科研项目,鼓励支持学生在所实习的基地进行科研实验,教师并定期的到实习基地,结合实习基地的实验条件、具体情况,给予学生科学的指导,确保科研课题的顺利完成。同时,教学可采用企业、学校双导师制联合的方式,学校、企业各派一名导师到实习基地指导。[4]由于学校、企业所排的导师的侧重点不同,对学生的指导也不同,可使学生的材料化学理论知识、实际实验能力都得到提高。

三、结束语

在高校的材料化学教学中,与科研课题相结合的材料化学实验教学模式的开展需要根据学校的实验条件、科研经费状况、师资水平等因素,合理科学地选择科研课题、实验内容、实验课时等,以此确保实验进行的可行性。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选择合适的科研实验内容、模式,给予学生适度的实验指导等,使学生准确掌握实验知识,提高实验能力。同时,高校应加强对实验基地的建设,提高学校的科研实力,为社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化学人才。

参考文献

[1]田俐,刘胜利,申少华,肖秋国,曾云龙,刘俊成.教学与科研互动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材料化学专业实验教学新模式探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07:70-72

篇8

一、科研实践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近年来,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思想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通过科研实践活动可以更好地开发大学生本身具有无限的研究与创新潜力。科研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 通过参与科研实践活动, 可以转变学生在传统教学课堂上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模式,通过主角转变使学生的学习变为以探索、研究、发现为基础的主动学习,达到实践过程与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融会贯通的效果,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学会独立思考问题, 进而创新能力得以不断提高。

材料化学专业是一门理论与实验并重的专业,因其专业特殊性,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掌握较好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较强的实验能力。为了培养学生具备较好的实验能力,材料化学专业在2008版的教学计划中专门设置了材料化学科研实践这门课程。该课程与灌输性的传统实验教学模式不同,教师给定科研课题、学生在限定课时内独立完成实验任务,内容包括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方案、准备实验用品、样品制备、样品的测试与数据处理、撰写科技小论文等。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行查阅文献及设计实验方案,既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也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和自信心,对于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分析问题能力、把握学习重点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等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二、具有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本校材料化学专业科研实践教学如何开展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这是本研究中最关注的一个问题。根据专业特点,我们提出两种教学模式:一是教师指定研究课题、学生独立完成实验任务的教学模式;二是学生自行选题并在老师的监督指导下独立完成实验任务的教学模式。

(一)教师指定研究课题、学生独立完成实验任务的教学模式

在现有实验条件能够满足的前提下,教师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在研究领域内给出部分具有研究意义的小课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在给定题目中选择自己比较擅长或有能力完成的课题进行研究。这种实施模式可以使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激发了学生的科研兴趣,学以致用,增长知识与才干。学生通过参加教师子课题的研究,能全面了解一项完整的科研课题的全过程:涉及如何进行选题,如何确定试验指标,如何进行试验设计,如何进行试验前的各种准备,如何控制试验条件,如何对试验对象进行科学的管理并解决试验中出现的问题,如何收集所需的数据资料,最后又如何分析整理资料、如何写成论文等一系列问题。使学生在理论联系实际、独立观察、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的能力都得到很大提高,而且扩大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这就为学生今后完成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打下坚实的基础,在缩短学生就业后对科研、生产的适应时间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

(二)学生自行选题并在老师的监督指导下独立完成实验任务的教学模式

结合材料化学专业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大量的文献阅读,立足于现有实验条件,学生可以自行选题、设计并独立完成实验和论文撰写,这可以为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独立解决生产实践中的存在问题打下良好基础。

学生在独立完成课外科研实践,必然要解决从选题到完成论文的一系列实际问题,这就使学生很快发现并想办法弥补自身的不足,他们积极主动地查阅资料,不断充实自己的基础理论知识,既巩固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又能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加强了理论联系实际的素质,激发了创新思维,实现了从不懂到懂再到比较熟练、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提高了独立工作能力。

三、科研实践教学的成绩评价指标与方法

科研实践教学具有专业特色的实施模式决定了其考核方式不同于传统的考核。根据教学安排,学生成绩由出勤率、实验预习、实验操作、报告等成绩按一定比例综合成为本课程总成绩。根据以往实验课程的教学经验、体会、学生反馈的信息,初步制定了表1中所示的学生成绩考核指标体系。2011年上半年,专业相关人员对该教学指标体系又作了进一步调研、专家咨询、学生意见征询活动,对该方案进行合理修订,形成一个全面有效、便于实施、能真正反映学生学习效果、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科学精神的指标体系,并于2011年度下半年在课程教学中正式实施。

表1的考核指标体系具体内容如下:

出勤:分值5分,无故旷课一次扣一分;请假2次扣一分。主要促使学生能够及时听课和参与课程讨论等。

预习报告:分值15分,对所选科研实践内容的了解程度;实验方案设计是否合理;在现有实验条件下能否设计出最简单的合成方案。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课外学习、自主分析和钻研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实验技能:分值30分,其中动手操作能力分值15分,能够独立进行实验过程的操作;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分值15分,在实验中遇到不可预知的实验现象能够做出合理解释,遇到问题时能否积极的应对并加以解决。目的是使学生养成独立动手、积极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并锻炼学生的专业理解和表达能力。

报告:本课程研究型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指学生完成研究课题报告、课程内容学习与总结报告、上台进行专业问题讲解等方面,通过该项考核反映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学习和理解的深度、课外学习的效果和主动性、查阅和阅读文献资料的数量和质量等,分值50分。

四、实践教学经验总结

(一)培养学生自行查阅文献资料的习惯,教会学生阅读文献的方法

通过阅读文献,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根据不同文献对比,可以激发学生的实验探索兴趣和求知欲望。文献阅读可以使学生积累充足的科研理论知识,为实验动手操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深入理解实验过程做好铺垫。这样可以大大促进实践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叉吸收,并实现了师生之间的角色转变,使教师变身为导演、学生变被动接受为自主探索,从而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二)大胆探索,培养质疑解疑的能力

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启发学生想象,鼓励他们敢想、敢问。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激励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兴趣。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问,其思路才更开阔,对问题的认识才会有一定深度。

(三)注重激励评价,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提高科研实践的兴趣

在科研实践过程中,指导教师激励的评价语言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进行科研实践活动的浓厚兴趣。对学生科研实践过程的评价要注重鼓励、引导、点拨、开窍。

实践证明, 让学生参加课外科研活动具有很多好处, 但受到专业实验条件的限制,本次课外科研实践课程所提供的科研小课题数量有限,无法吸纳太多的学生参与到科研实践中。当参与科研实验的学生较多时,部分实验仪器及设备就要轮流使用,造成科研小课题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今后, 我们会加快实验室条件的完善,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空间,与此同时,吸引更多的专业教师参与到科研实践活动中,使科研实践内容更加丰富、有意义。让学生更多地参与或独立完成教师科研子课题, 达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论文写作等能力的目的, 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

[ 参 考 文 献 ]

[1] 黄钧.引导学生参与课余科研、生产活动的探讨和体会[J].广西农业大学学报(增刊),1998,(17).

[2] 黄钧,程光平,李文红,等.通过课外科研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J]. 广西农业生物科学, 2001, (20).

[3] 魏桂英. 关于实践教学的思考[J]. 琼州大学学报, 2002, 9(6).

[4] 张金红,刘方,白艳玲,等.构建实践创新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3(7).

篇9

一、传统建筑材料课程教学存在的不足

(一)教学内容脱离岗位工作过程

现阶段高职教学中建筑材料课程的教学模式大多数是沿用道路与桥梁专业本科院校的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教学模式强调的主要是课程内容的完整性与系统性,从而与道桥相关实际工作联系不够紧密,毕业生就业时缺乏对工作过程的理解与和相关岗位技能。

(二)传统教材不够合理

传统的建筑材料教材内容过于陈旧,例如:普通粘土砖内容工程中已不再使用,传统的沥青油脂等也已逐渐淘汰。而对于道路与桥梁技术专业特点还需要增加一部分建筑材料内容,例如:建筑用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在提高,建筑用水泥的品种的组件正在增多。可见,需要调整建筑材料教材以适应道桥专业的工作需求,从而适应道桥专业的发展。

(三)传统课程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建筑材料传统教学模式是将课程教学分为理论和实验两部分内容,且以理论教学为中心采取讲授形式,实验内容的教学则在实验室中进行,传统教学模式难以培养出符合实际工作岗位需求的人才。仅仅依靠教师课堂讲解和验证性实验并不能满足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四)考核模式不够合理

如何考核才能充分反映学生对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是关键。传统的考核模式虽然已经将考试方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但在技能操作考核方面大部分是以小组的方式进行考核,很可能出现在一个小组中,部分学生动手能力强,部分学生较差,而整个小组所有成员的得分却都很高的现象。还有可能部分学生考试成绩很高,实践成绩却很差的现象。

二、基于工学交替的道路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一)基于工学交替的项目化教学课程目标设计

1、课程总体目标。本课程立足于实际工作职业能力的培养,以道桥现场的试验室为切入点,以道桥用建筑材料为主线,以交通部试验检测员职业资格考试大纲为依据构建课程内容和知识体系,课程内容和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并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素质的要求。旨在为道桥工程技术专业提供一部符合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可操作性强、特色鲜明的课程教材,使学生熟练不同道路与桥梁用原材料的使用要求、各种原材料的性能指标、原材料的试验操作方法和试验数据的处理、试验室管理与试验数据的归档。

2、课程能力目标。以毕业生未来职业岗位的需求为依据,以检测员的职业资格要就为标准。通过道路建筑材料课程项目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土工试验和水泥式样的操作方法与步骤;学习水泥混凝土试验掌握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掌握无机结合稳定料试验的方法与操作步骤;掌握钢材、石材试验等的操作方法与步骤。通过课程项目的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使学生掌握就业初期检测员的职业能力。

3、课程知识目标。通过改革后的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目标:熟练查阅道桥试验相关的规程、国家标准和法规等;掌握道路施工用土、道桥用集料的各项试验操作和试验结果的处理;掌握水泥的各项试验操作和试验结果的处理;掌握道桥水泥混凝土、沥青和沥青混合料的各项试验操作和试验结果的处理;掌握道桥用钢材、石材各项试验操作和试验结果的处理;掌握土工合成材料的各项试验操作和试验结果的处理;掌握水泥混凝土、沥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熟悉试验数据的最终整理与归档。

4、课程素质目标。通过道路建筑材料的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具备“敬业爱岗、严谨细致、诚实守信”职业精神;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团结协作、创新工作的素能;具备较强的与施工人员的沟通能力;培养学生信息获取的素质与能力;具有良好的施工现场检测能力;能与客户建立良好、持久的关系。

(二)基于工学交替的项目化教学课程内容设计

将传统的建筑材料课程的内容结合建筑材料检测内容,改为道路建筑材料与检测。以工程施工现场主要建筑材料检测为主线,并以主要建筑材料检测项目为具体工作任务进行教学内容改革,设计出具有完整工作过程的建筑检测项目。1、项目一、公路用土的物理性能检测。2、项目二、公路工程用集料物理性能试验常规检检测。3、项目三、公路工程水泥物理性能试验检测。3、项目四、公路工程用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4、项目五、沥青及沥青混合料常规试验检测。5、项目六、公路工程用钢材和石料力学性质检测。通过完成项目培养学生建筑材料检测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

(三)基于工学交替的项目化教学课程考核方案设计

在教学中考核方案是促进学生一种有效手段,为充分体现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和综合素质。基于工学交替的项目化教学课程考核方案改变传统以理论为主、实践为辅的考核方案,改革后的考核方案注重教学中实践操作能力的考核,其中平时成绩占30%主要实践操作考核成绩占70%。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 固体物理;教学改革;材料学

《固体物理》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1-2]。作为连接基础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技术的桥梁,它已经成为材料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但传统的《固体物理学》中有很多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复杂的图形与空间变换以及繁琐的理论推导,故而学习难度较大。学生学习《固体物理》时需完成《高等数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和《量子力学》等先修课程的学习。由于材料学科特点和学生培养目标的不同,材料类专业的学生往往只学习一部分或者没有学习这些先修课程,故而材料类专业学生学习《固体物理》时凡是涉及到一些严密的理论推导过程就会感到十分难懂,造成部分学生产生厌学情绪。针对材料类专业《固体物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教师教学难,学生畏学这一现状,本文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对如何提高材料类专业《固体物理》的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方面提出了一些新的探讨。

1 教学内容改革

《固体物理》教科书通常由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基础部分。主要包括晶体结构、晶体结合、晶体的振动与热力学性质、晶体的缺陷、能带理论和金属电子论等内容;第二部分为专业化部分。主要包括半导体、超导体、非晶固体和固体磁性等内容。其中基础部分是各理工科院校讲授的核心内容。对于材料类专业的学生来说,由于缺少《量子力学》与《热力学与统计物理》方面的知识,系统学习《固体物理》有一定的困难,为了解决上述矛盾,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固体物理》内容主要实行以下改革措施:

(1)有选择性的讲授。对于《固体物理》各章节的内容讲述要有详有略,作到详略得当。对于重点内容要精讲,对于不太主要或者在其它课程中能学到的内容可以略讲或不讲。例如:在讲述晶体的结合这部分内容时,材料类学生在学习《材料科学基础》和《化学基础课》过程中对于晶体的结合方式等内容都进行过系统学习,因此对这部分内容可以略讲。在讲解晶体的缺陷这部分内容时,学生在《材料科学基础》课程中也学习过,对这部分内容就可以略讲或者不讲。

(2)重思想轻推导。对于有些章节的内容,不追求繁琐的数学推导,更多的突出物理思想的传达,对于某一个具体理论要重点讲述它的建立过程与物理模型。物理模型尽量简单,深入浅出,让学生学会用《固体物理学》的方法去思考和处理问题。

(3)增加学科前沿内容。合理的补充与固体物理学紧密相连的凝聚态物理学和材料学最新的学术成就与进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或参观学院相关老师的科研实验,多听相关的学术报告,让学生了解最新的学术动态,培养他们对科学研究的兴趣,为部分学生将来的继续深造和终身从事科学研究事业奠定基础。

2 教学方式的创新

长期以来,我国的大部分的教师都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老师一个人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这种模式固然有可取之处,但是对于现代大学生来说,这种教学模式未免显得有些过于单调。现代的大学生喜欢新鲜事物,喜欢主动“出击”,所以作为一名现代的大学老师,对学生应当“投其所好”,改变一下固有的思维与教学模式,使学生乐于接受所学的新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我们采取具体做法是:

(1)启发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引导和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尤其《固体物理》这类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如果学生仅仅限于在课堂上被“填鸭式”式的灌输知识而不经过严密的思考与推理,很难深刻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内容。因此,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适时的启发学生去思考问题的来龙去脉,教会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4]。

(2)案例教学。选取符合知识点应用要求的、贴近生活与技术发展的、学生感兴趣的案例,师生共同分析、讨论,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与知识应用能力。比如课程体系讲授到晶格常数时,引入聚苯乙烯微球人工微结构概念和半导体超晶格概念,并要求学生就相关概念进行文献分组调研,PPT制作,下次课程时间面向同学进行介绍。相比以前老师直接给学生举例的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角,课堂气氛生动活泼。

(3)实践教学。《固体物理》是一门与实践密切联系的课程,在《固体物理》教学中,强调理论与实际的联系,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感到所学知识的用处和价值,由此可培养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在《固体物理》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应该适当安排《固体物理》实验。如讲授晶体结构时,可以安排学生作X射线衍射分析实验。通过亲自实验,学生不但掌握了晶体的衍射理论知识,也可使学生体会到现代分析方法在材料研究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安排《固体物理》实验,不但使学生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大大提高了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结语

总之,在材料类专业《固体物理》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材料类专业学生与物理学专业学生的不同,因材施教。此外,还要结合凝聚态物理与材料学发展的前沿和本校的科研工作,充分的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实践证明,上述文中所提到的教学改革方法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综合素质。但是,《固体物理》教学改革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课程改革的进行涉及到诸多方面,这就需要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做更多地研究和探索,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要造就创新人才,除改变教育观念,营造生动活泼的人文环境外,还要加强我们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他们培养创新人才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冯端.固体物理学大辞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2]黄昆,韩汝琦.固体物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篇11

一、培养优秀的材料学硕士研究生需具备的基本条件

1.必要的材料科学科研实验平台和项目经费支持

作为材料科学的研究生,所参与的课题研究绝大部分工作要在实验室完成,这就需要其所在学校或学院必须有基本的实验设备平台。例如许多高校的知名材料学院往往是建设有该科学研究领域重要的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例如有国家重点实验室,这些就是研究生开展探索实验的综合资源平台,这样的科研创新平台综合性好、交叉性好,集成创新能力高。对于年轻导师,他们的科研经费较少,在实验室启动过程中存在诸多困难,而且平时的耗材投入较大,这些现实的问题都摆在面前。因此,作为年轻导师的研究生们更需要充分利用学校的综合实验平台来开展自己的工作。

2.导师的辛勤培育和前沿指导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第一负责人,对研究生的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导师首先要用自己的科研项目为学生提供基本的实验条件,其次要承担研究生的日常补助,但最重要的是要对学生的学业全面负责,这包括课程选择,开题以及毕业答辩,每个环节都要付出辛勤的努力。导师会成立以导师为组长的科研小组,研究生入学后就以科研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和科研。研究生导师是教师队伍中的精英,是培养研究生的主体,也是科研小组的负责人。导师在小组中逐渐建立浓厚的科研的氛围,其学术水平和业务能力也是研究生学习的榜样,并能正确引导研究生尽快进入学科前沿,开展科研攻关产出创新性科研成果。

3.学生的刻苦钻研和勇于创新

很多高校在研究生培养方案上不断改革,在推进国际化进程中逐步采取了一些具体措施,例如材料学专业学术型研究生培养中提出发表中文核心论文的硬性要求。既然要发表高质量的科研论文,那么学生在平时的科学实验工作中就必须刻苦钻研,精心设计研究试验方案,并按部就班地完成每项实验步骤,逐条记录实验结果并总结实验规律。除此以外,根据研究生学位条例的要求,材料学专业的学术型研究生要在本科学领域做出有一定创造性的结果,这些都离不开学生自身的刻苦学习和发奋努力。

二、材料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环境的不足之处

1.研究生生源及录取方式

现在很多省属高校的研究生招生普遍面临一些生源问题,其一是本校的优秀本科生不愿意免推,而且大部分学生选择211或985高校;其二是很多二本或三本的学生虽然报考了研究生,但自身专业成绩考试不理想。这些问题导致生源质量有所下降,而最终使得大量学生只能通过调剂来获得录取资格。

2.研究生课程体系及学习态度和科研态度

研究生实行的是学分制,但目前绝大多数学校对研究生所开的课程及讲授的学时不足。对于材料科学专业的研究生来说,公共课所占学分比偏大,专业课学时少,大多还是沿袭本科教学的灌输模式,陈旧的多前沿的少。课堂教学集体自由讨论的机会较少,更谈不上有实践机会。课程考核一般还是小论文和试卷考试的模式,比较单一,成绩评判标准也不够规范,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导师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严格把好质量关,其严谨治学的态度对研究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得研究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学习的压力而不能忽视每一个环节,从而端正学习态度乐于进取。对于科研态度,也是在导师的教诲和平时的学习中养成的,如何在科研过程中一丝不苟,是每个研究生的必修课。当然,现实中也有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存在部分老师只为吸收科研助手而招研究生,对学生疏于管理。

三、提高材料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几点想法

根据全国高校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的《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近年来研究生就业发展形势不尽人意,这与学历越高越容易找工作的观念大相径庭。反思来看,是毕业研究生数量增加的同时,质量普遍出现下滑。因此,下面就如何提高材料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谈下几点想法。

1.必须保证研究生入学考试生源质量稳中有升

现在普遍的现象是二本三本报考一本,普通一本报考985或211高校,而且本校的优质本科生往往放弃保研机会,希望通过考研进入到大城市如北京和上海,或者是优秀的学生被大公司或大型国企高薪聘用。所以,对于省属高校研究生招生必须面对的是优质生源难找。例如,某大学材料学院2013年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出现全面回落,该学院及时通过考研宣讲会和招生咨询服务等措施,加强了对应届毕业生的宣传动员工作,这样才稳定本校报考生源。

2.导师队伍建设是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

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导师队伍建设中出现了诸多迫切需要改进的问题。以材料学专业为例,需要按学科发展方向设置导师岗位,现在各学院大多是通过合并后组成的大学院,学科研究方向不仅多而且难以归总,因此在新导师遴选时应该尽量完善选拔制度,按需设置岗位,实现导师队伍结构的合理化。而且,必须考虑材料学科的未来发展前景和行业需求。为全面提高导师队伍素质,应该通过高校教育合作来资助教师进行国内外访学以促进高层次合作培养工作。

3.增加激励机制,鼓励发表高水平论文

根据财政部、国家发改委、教育部联合的《关于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意见》,从2014年秋季学期起,研究生教育开始全面收费而不再有公费生,但是值得庆幸的是各高校完善了奖助制度,对于大部分研究生提供了基本奖助金,使得研究生所获资助总体上超过其应缴纳的学费,不会增加新的经济负担。但是,要想获得高额奖助金必须发表高水平论文。对于材料学方面的学生来说,如果在国外顶级期刊上发表了高档次的论文,应该给予重奖,即增加现行激励机制的奖励额度,鼓励学生勇攀科学高峰。再则,学校可通过设立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并且创建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给予优秀的研究生团队一定的经费支持。

4.激发科研创新能力

培养科研创新能力是研究生教育的基础部分,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首先,必须培养其求真务实尊重实验科学的精神,让研究生能够独立地在严谨求实的前提下,经过精细合理的实验方案去尝试,再经过严格的实验步骤和缜密的理论公式去推导和验证,最终获得科学的规律和结果。只有学生自身对科学产生了兴趣,在尊重科学精神这个基础上才能进一步激发科研创新能力。其次,导师要善于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思维,鼓励研究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要让学生认识到现代科学技术已逐渐向综合化和多元化发展,鼓励把科学问题放到不同的学科去探讨。

武汉科技大学研究生教改项目:综合利用学科实验大平台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探索研究;校级教改项目:2014X047

?枸 H ? ? ? ? `? 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篇12

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提出: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心智发展,提高综合人文素养。课程的基本理念:第2点指出“面向全体学生,关注语言学习者的不同特点和个体差异。”第4点指出“强调学习过程,重视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那么我们对话课的设计及教学就要围绕着新课标的要求来展开,通过我们的活动设计达成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目标。(切换三)

英语对话课的教学模式一般为:多元导入引入话题——创设情境 展开话题——运用话题 多维操练——总结评价 巩固提升几个步骤,下面我们就这几个步骤的具体操作来进行交流。(切换四)

首先第一步多元导入,引入话题。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这一部分的目的主要是创设英语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旧带新,为新课学习做准备。在形式的选择上,力求生动、活泼、新颖,学生乐于参与。但我们不管选用哪一种形式,我们要以单元总体目标位基础,我们教材中的对话基本上以单元为整体,一个单元一个内容,每个单元中的几篇课文都是相互联系着的,所以我们的对话课是在单元总体目标的前提下开展的,单元总体目标的把握要精准,为此,每上一堂新课之前,我们应该先考虑如何以旧带新,用旧知识为本课新授内容作一个铺垫,或者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让学生通过情景表演自然而然地过渡到新授内容上。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几种常见的导入方式。(切换五)

1.直接导入 可以帮助学生头脑中系统的知识构建的形成,起到为后续教学环节做铺垫的作用。除了我们已经熟知的幻灯片、实物以及卡片外,还可以利用现有或自编的chant来直接导入新课。例如,在讲授四年级上册unit3 partA Let’s talk的时候,我就直接用了一个自编的chant进行导入,tall tall tall, He is tall; short short short,she is short;cute cute cute,she is cute;quiet quiet quiet,he is quiet.这个chant简单易学,并把学生以前的知识储备调动出来,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基础。(切换六)

2.游戏导入 单一的直接导入一直到底,学生必然会由新奇到习惯,由习惯到不以为然。此时我们可以参考TPR教学法,变换导入形式,让孩子的多项器官协调起来,以培养他们积极的学习态度。 例如,教授四年级上册unit3 partB Let’s talk的时候,我就采取了游戏导入法。首先我用照片遮挡的形式让学生运用前面所学内容猜测照片中的人物,然后让学生进行描述,其他同学猜测的方式进行游戏。孩子们的积极性很高,不仅复习了前边的内容,也将他们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起来。(切换七)

3.情景导入 以一定的教学情境为切入点,使学生在一个真实或虚拟的情境中进行交际、交流,培养开放型思维,以利于学生能够形成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流的能力。而英语的交际功能又是在一定的语言情境中体现的。例如,在教授unit2 partB Let’s talk的时候,我将自己的铅笔盒和学生的铅笔盒混在一起,创设铅笔盒找不到的情景,学生通过询问我一些小问题,帮我找到铅笔盒的情景进行引入,基础好些的同学通过What’s in your classroom 能够问出What’s in your pencil box 基础差一些的同学也会问Is it big 等问题,孩子们开动脑筋,把自己学过的知识尽可能的拿出来用,这也形成了一个简单的交际话题。 (切换八)

4.多媒体导入 多媒体是目前教学中大家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手段。由于多媒体具有集图形、声音、动作、板书于一身的特点,所以对于生性好动的小学生而言,多媒体教学可以激发他们耳、眼、口、脑器官整合。而且多媒体也比较能够体现教学内容的逻辑承接关系。(切换九)

5.歌曲导入

英文歌曲是一种很能活跃课堂气氛的教学形式。有的单元的教学内容的导入采用歌曲会收到很好的效果。例如,Unit6第一课时,我们就可以用Mummy finger这首歌进行导入,节奏明快,而且还能复习家庭成员的称呼。

导入的方式多种多样,我们可以根据具体的课型需求,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但不管选用哪种导入方式我们要切忌拖泥带水,浪费时间。(切换十)

下面我们来看第二个环节创设情境,展开对话。人类学家马林斯诺指出:如果没有语言情景,词就没有意义,也不能代表什么。因此,词语也只有在情景语境中才能产生意义。同样,对话亦是如此。对话是在一定情景下的习惯性语言,脱离了情景,对话也就失去了意义。在教学中,我们虽然不可能将真实的生活情景搬入课堂,但能模拟真实情景,创设接近生活的真实语言环境,这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对话内容。在处理文本的时候我们一般会采用从整体到部分然后再到整体,或者从部分到整体的处理方式,那么在这里,我主要对第一种方式,结合四年级下册Unit3 Weather PartB Let’s talk一课进行说明。(切换十一)

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我直接向同学们介绍了Chen Jie的朋友Mark,然后抛出问题What are they talking about 第一次播放录音,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文章大意。然后再次进行提问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New York 第二次播放录音,着重分段理解课文。最后继续追问How about Bei Jing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回答。学生对这个问题理解之后,我马上对前两个句型进行操练,在这里进行了本节课的第一次小组合作——小组对学,用他们事先准备好的卡片进行问答练习,这样不仅理解了本课的句型,也进一步让学生掌握了该句型。三次的课文录音,让学生从整体到部分详细理解了课文,重点句型的操练让学生本课的内容从熟悉到熟练逐步掌握,为之后的运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这一环节中,我们要针对对话中出现的新语言点,把握好重难点,针对重难点句子创造接近学生真实生活的语言情境,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对话内容,加深记忆。(切换十二)

第三个环节运用话题,多维操练。每一模块都有一个鲜明的语言功能,话题和任务。教师在呈现目标语句后,需要采用多种方式练习句型。一般情况下,目标语是必须要达成的重点任务,其他支撑语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灵活处理。在这一环节,教师要做到灵活驾驭教材,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单纯地教教材。在这里我给大家介绍几种常见的操练方式。(切换十三)

1、在表演中操练对话。

学生是天生的表演“艺术家”。教师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后,鼓励学生扮演情境中某一人物,使其兴致勃勃地进入学习境界,在特定的情境中操练和运用所学对话,从而避免句型操练的单一和枯燥。例如对于低中年级的学生,教师可根据课文人物制作头像,让学生扮演文中的人物,练习课文对话。而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则可以让他们充分发挥,表演对话内容。比如表演结识新友或看医生、借东西、问路等,帮助学生理解对话内容,激发他们内在的表达欲望,达到操练对话的目的。在Weather这一课的处理上,我就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练习对话,通过人与电脑的角色对话,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角色转换,来达到练习对话的目的。(切换十四)

2、在游戏中操练对话。

好动、好玩是孩子们的天性,我们可充分利用这一心理特点,在英语对话操练中,适当运用英语游戏,不仅可以缓和课堂教学的紧张气氛,还有助于消除学生的疲劳。另外,又可以使学生在饶有兴趣的游戏中积极思维,掌握知识,并能使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令课堂气氛热烈,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切换十五)

3、情景活动操练

“生活化”这一设计理念在我们的对话课设计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语言的运用离不开实际生活,人类学家马林斯诺指出:“如果没有语言情景,词就没有意义,也不能代表什么。因此词语也只有在情景语境中才能产生意义。”同样,对话也是如此。我们也可以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出发,设计情景化的拓展操练活动,情境创设要真实有效,贴近生活。我们可以利用实物、模型、简笔画和多媒体课件等创设尽可能真实的直观交际情景,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切换十六)

4、任务型活动操练

任务型活动是以具体的任务为操练动力或动机,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操练的过程,它为学生提供了很大的实践空间,能很好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任务型活动以人为本,以应用为动力,以应用为目的,以应用为核心,使对话中的语言知识真正得到学以至用。任务型活动是我们在拓展操练中常用的一种有效的操练活动,我们教师围绕对话中的交际目的和语言项目,设计出具有明确目标和可操作性的任务化的操练活动让学生参与。例如,在讲授四年级上册Unit1 PartB Let’s talk的时候,我就设计了一个开展大扫除的任务活动,让学生具体参与到分配打扫任务的活动中来,在活动中练习和运用本单元所学的语言知识。

在操练环节,我建议大家要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我们可以通过小组对学,三人活动,小组群学等不同的小组合作方式,设计不同梯度的操练内容,在激发学生参与性的同时,保持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而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本节课的内容。(切换十七)

篇13

学科是依据一定的教学理论组织起来的科学基础知识的体系,即根据学问的性质而界定的知识集合;而专业是指高等学校根据社会分工需要而划分的学业门类,同时,专业是课程的一种组织形式,即“专门从事某一行业的社会实践活动所需要的知识集合”。学科与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建设的两个最主要方面。学科建设为专业建设提供支撑,专业建设为学科建设提供动力,两者在本质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1-3]。 因此,探索“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在我国,以学科发展支持本科专业的研究和实践起步较晚。20世纪末期,国家启动了以学科建设为核心的“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此后,为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对创新人才的需求,高校开始注重教学与科研并重,“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理念开始兴起并逐渐施行。专业建设方面,近年来国家也加大了对本科教育改革的力度,实施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工程,启动了学科专业质量评估、国家级精品课程、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等工作。在此背景下,全国高等学校对在以学科建设促进专业建设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谭荣波[4]对“学科”与“专业”的关系进行了辨析;郭必裕[5]对“学科”与“专业”建设两张皮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杜卫等人[6]对新建地方院校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进行了初步研究;曾冬梅等人[7]提出高校“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学术组织系统建设的设想;陈琳等人[2]提出了基于协同理论的应用型大学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研究。

材料学科[8]是一个科技含量高、学科范围广、技术密集、应用性强的实践学科,主要研究材料制备工艺、结构、性质及服役行为。随着科技发展,材料学科已呈现相互交叉综合发展趋势。在深化材料学科交叉和探索“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方面,杜庆洋等人[9]研究了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材料学科教学科研一体化实验平台建设;武昭妤[8]对材料学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与进阶式培养模式结合实践探索。

综合分析上述研究现状可知,在“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方面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系统构成、动力机制和实践评价机制研究尚不完善。目前对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研究主要着眼于学科建设或专业建设的管理方面,缺少对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协调的系统构成、动力机制、实践评价机制等研究;“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缺乏对具体学科与专业一体化建设的实证分析,难以形成能有效指导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理论,从而影响到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融合发展。

(2)材料“学科-专业”存在“两张皮”现象,不利于深化材料学科交叉。目前材料类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子系统常常被割裂开,而且由于观念、制度和政策等原因,高校和教师经常过分重视学科而忽视专业建设,致使两者失衡从而产生“两张皮”现象[2],难以将学科建设成果转化为优势教学资源以提高专业教学水平,不易发挥学科与专业之间的协同效应。

因此,研究材料“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系统构成及内在关系,构建学科与专业协同演化模式,加强实践,将会促进二者的协同发展。

1 材料类“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模式设计

长安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等4个本科专业、2个专业方向和“交通铺面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学科发展平台,急需深化材料学科交叉,以更好促进学科和专业建设。为了强化本科教学地位、优化本科教学模式、促进教学与科研相互融合、培养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本科人才、提升专业办学水平和竞争力,以长安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例,提出材料类“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模式及设计方案。

1.1 合理设置教学、科研机构,加强学科与专业的相互支撑

结合长安大学现有材料学科和专业,紧扣学科交叉,合理设置与管理教学、科研机构,加强学科研究与专业建设的相互支撑,提出适合长安大学的材料“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模式。

1.2 平衡教学、科研资源,统筹资源平台有效支持一体化建设

平衡教学资源和科研资源,协调教学团队与科研团队,成立实验中心,让科研资源为本科教学服务,探求资源平台为“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提供支持的有效途径。

1.3 加强制度管理与政策保障,完善一体化建设的评价机制

构建合理的领导组织体系和良好的政策平台,形成开放的管理模式,促进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实施教师管理绩效制,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形成良叉协调发展,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并将通过实施系别调整、成立研究所和设置实验教学中心等措施,完善“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评价机制。

2 材料类“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实践探索

以长安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例,结合学院实际情况,进行了“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实践探索。

2.1 调整系别,加强专业学科交叉

根据教育部本科专业名称设置,通过对国内知名材料学院的调研,结合本科专业名称和学院发展现状,紧扣学科交叉,经学院党政联席会讨论通过,学院于2016年1月对本科教学机构进行优化调整,将原来5个教学系调整为4个教学系,分别为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含道路材料工程和能源与电子材料两个专业方向)、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系、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系和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系。系别调整前后变化情况如图1所示。调整后,每个教学系设置专业负责人1名,主要负责安排和管理该系的本科教学,实行学院领导班子联系各系制度,院领导负责联系一个系,明确相关责任和任务。

2.2 成立研究所,以学科发展促进专业建设

为加强学科建设,提高学院科研水平,争取更多科研增量,结合学院研究发展方向和教师科研方向,学院于2016年1月成立“材料应用科学与技术研究所”等共9个研究所,每个研究所由5~15位教师组成,研究所成员可跨系组合,促进了研究方向和学科交叉。新成立的9研究所提现了学院的学科特色,同时有力地支撑了学院相应的二级学科点建设和发展,应满足了学院整体学科布局。每个研究所设置所长1名,负责研究所的建设、管理,组织研究所考核与分配;实行学院领导班子分管研究所制度和学科负责人制度,同时对应负责管理建设材料学位点的相应二级学科。

2.3 设置实验中心,探索“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

结合学院教学场所和设备分散的特点,根据学院实验教学的需求,于2016年4月建设成立了实验中心。该中心由无机非金属材料实验室、材料分析测试实验室等共计7个实验室组成,主要承担本科生实验教学,兼顾学院科学研究需要。实验中心人员由学院实验室编制教师组成,该类教师不参加研究所设置,实验中心教师单独考核。设置实验中心主任1名、副主任2名,负责实验中心的运行和管理;学院所有实验设备归口到实验中心管理,实验教学所需设备由实验中心统一安排,全面实行网上预约制度。

通过设置实验中心,实现了教学资源和科研资源的平衡、教学团队与科研团队的协调,让全院资源统一化管理、让科研资源为本科教学服务,提高了学院平台资源的利用率和开放度,初步实现了“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

2.4 加强“学科一专业”一体化建设的制度管理与政策保障

结合学校综合改革方案和人事绩效改革,根据学院系所调整、研究所设置、实验中心设置等一系列可见的“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与改革,按照教学、科研、实验室和行政分别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同时,为满足学校绩效考核的要求,争取更多绩效增量,增强教师的团队意识和忧患意识,业绩考核将实行对团队进行考核模式;业绩考核将分解到研究所、实验中心和学院行政,分别进行考核,实行多劳多得。学院正在制定相关绩效考核政策进行保障。

2.5 其它实践探索

根据学院实际情况,结合材料类“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需要,还从如下几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

(1)结合长安大学现有材料学科特点,加强学科子系统建设,如学术梯队、带头人、研究基地、学位点、学科管理制度等。

(2)结合已有成果,加强专业子系统建设,如: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目标、实验室与实习基地、教材、教学手段与方法,教学管理制度等。

(3)结合材料类大类招生政策、教师评价模式、学科与专业评估指标,制定2016大类招生本科培养方案,完善“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评价机制。

(4)通过打通学科交叉壁垒,继续推行“班导师制”“学术导师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制度”等多种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3 结语

以长安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例,围绕该院学科和专业交叉,通过一体化建设顶层设计和学院系所调整、研究所设置、实验中心设置等一系列可见的“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实践探索,对材料类“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进行了研究与实践。此外还根据学院实际情况和一体化建设需要,加强了学科子系统建设、专业子系统建设、大类招生本科培养方案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及绩效考核政策制定等。通过多方面改革,继续稳步推进材料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期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战略指引下,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学院相关“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正在实践与探索之中,对该院材料类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已初步显现,对其它高校材料类“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也具有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唐纪良.“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动因与路径――“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研究之二[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0(3):125-129.

[2]陈琳,龚秀敏.基于协同理论的应用型大学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研究[J].郑州师范教育,2013,2(3):22-26.

[3]赵金锋,王红岩,何艳华.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基本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2,33(35):17-19.

[4]谭荣波.高校“学科专业”的辨析[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140-142.

[5]郭必裕.对“学科”与“专业”建设两张皮问题的对策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3):23-26.

[6]杜卫,陈恒.新建地方院校走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之路[J].中国高等教育,2010(11):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