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超声在临床上的应用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是在二维超声及多普勒的基础上,应用超声造影剂增强回声与信号强度,可提高影像技术的敏感性。另外超声造影对组织器官的血流灌注的观察使得其在现代医院各组织器官疾病的诊断与应用中更加广泛与成熟。CEUS的应用与近年来发展快速的造影剂与成像技术关系密切。
1 超声造影剂的应用进展
(1)造影剂原理:造影剂又称回声增强剂,是由气体微泡及其外膜物质组成,微泡大小与红细胞类似,直径约在2~6 μm。因此造影剂能够通过静脉注射后经肺部循环进入人体,到达人体各脏器官,在人体内循环时可以增强血管回波,反映血流灌注,从而增强显影。另外因其与红细胞一样可进入毛细血管,所以能够反映不同组织器官毛细血管的方位、大小及血容量。(2)造影剂的发展:自1994年CEUS第一次应用在肝脏临床上以来,主要经历了两次变革。第一次主要以Albunex与Levovist常见,这种造影剂被称为空气微泡造影剂,外膜为多糖或白蛋白组成[1]。这种造影剂由于在体内容易溶解,不能长时间存在,因此不够稳定。21世纪后,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以Sonovue、Optison、Echogen等第二代稳定性更高的氟化气体微泡造影剂出现,因其稳定性好,能更加持久地显影增强,大大推进了CEUS在临床诊断上的应用[2]。
2 超声造影在肝脏疾病中的应用
以往传统的肝脏疾病影像检查中,普通的超声影像技术对肝脏疾病的诊断远远不及常规的CT与MRI技术,因为CT与MRI均使用了增强剂。而随着超声设备及造影剂的发展,CEUS在肝脏疾病诊断中地位凸显,目前已经与CT、MRI形成了相辅相成的影像技术[3]。肝脏是最早应用CEUS检查诊断的组织器官,得益于人体肝脏血流具有双重供血的特点,使得造影剂在整个肝脏循环期间造影分期明显。普通的超声检查在发现肝脏病变时由于没有造影增加剂,不能观察到肝脏的毛细血管血流灌注,仅对肝脏占位性病变具有观察能力。而CEUS则能更加多地观察到肝脏组织的信息,可发现肝脏局部性病变,明显提高肝脏组织病变的准确性。李希敏等[4]对61例(68个病灶)肝病患者进行超声造影与多普勒彩超判定肝实质性占位病变的检查对比,CEUS对肝癌诊断准确率与肝实质性肿块诊断的准确率分别为94.23%和94.12%,而多普勒彩超的诊断准确率则为82.69%与73.53%,两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超声造影在肾脏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传统肾脏肿瘤检查中应用普通超声与CT居多,但是由于有些肾脏肿瘤在肾内位置太深太小导致难以检查[9]。而一般肾功能与血管的影像检查可进行介入造影检查,这种方式有创且有并发症。后来可通过多普勒彩超检查肾动脉进行判定,虽然无创,但是其误差大,诊断不准确,这些肾脏组织疾病的检查存在各种各样的难度。随着CEUS的广泛应用,造影剂的发展,具有稳定性的氟化气体微泡造影剂能够到达肾实质,可准确定量观察肾血流灌注,大大方便了肾脏组织的临床检查。刘超等[10]对80例肾肿瘤患者进行普通超声与CEUS诊断对比,普通超声诊断准确率为75%,而CEUS可达到91.25%。这是因为超声造影可由二次谐波信号明确清晰地显示低速血流与微型肿瘤的血流灌注,从而对肾脏肿瘤的血供及声像具有良好的显示效果。慢性肾功能衰竭,严重的可引起肾功能失代偿,这种常因早期未检查发现导致不能及时治疗。CEUS在慢性肾功能不全的诊断中,可通过肾血流灌注定量分析[11]。赵灵芝[12]选取35例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与35例健康体检者进行超声造影检查,两组患者肾血流灌注曲线下面积(AUC)、达峰时间(TTP)、峰值强度(PI)、曲线上升支斜率(A)等参数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
4 超声造影在妇产科疾病中的应用
随着CEUS的快速发展,妇产科中很多疾病也从普通超声或者其他妇科检查转变为CEUS或者结合CEUS检查,可提高准确性。目前常用的有子宫肌瘤与子宫腺肌症、卵巢肿瘤、宫颈癌及其他疾病等[14]。子宫肌瘤与子宫腺肌症最普遍的检查方法是普通超声,这种检查效果虽然较好,但是对于某些非典型患者,其超声图像会出现重叠,影响判断。而CEUS由于其具有微循环灌注的观察能力,可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提高诊断准确率。常婕等[15-16]对子宫腺肌症患者进行CEUS分析,子宫肌瘤与子宫腺肌症在CEUS检查分析上有明显的差别,因此CEUS能够准确有效地鉴别。二维超声与多普勒彩超虽然可以显示出卵巢肿瘤的各种特征如形状大小、包膜与回声等,但是无法显示肿瘤内部微血管及血流,因此很难诊断早期的卵巢肿瘤。CEUS以其微循环灌注的优势较二维彩超与多普勒彩超对早期卵巢肿瘤诊断更准确、更敏感,对卵巢肿瘤早期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庄艳芳等[17]对50例卵巢肿瘤患者进行CEUS检查,恶性病灶患者显著高于良性病灶患者的灌注程度,而始增时间则显著低于良性病灶患者。普通超声在宫颈癌的诊断中有着重要的价值,可有效诊断宫颈癌并对其进行分期。但是有些宫颈癌病灶小导致其无明显形态,难以观察、分期。CEUS则可通过微循环灌注清晰显示病灶边界及周边浸润范围,提高宫颈癌的诊断与分期准确性[18-19]。另外,CEUS在其他妇科疾病如子宫内膜癌、内膜息肉、输卵管病变及子宫肌瘤介入治疗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应用与报道。CEUS的应用可明显提高非典型内膜息肉与早期子宫内膜癌的诊断准确率[20]。而CEUS结合输卵管碘油造影对输卵管畅通性的诊断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并具有增加受孕率的效果[21]。
5 超声造影在其他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随着CEUS在诸多疾病的临床应用中的逐渐成熟,在其他疾病中也随之被应用起来。比如在胰腺疾病与乳腺疾病中的应用。人体胰腺较小、周边组织复杂,加之其位置较深,早期的胰腺肿瘤病变难以检出,而且病变早期的临床症状不明显,因此很难诊断早期胰腺肿瘤。而CEUS的应用可与CT诊断达到相一致的效果。Rickes等[22]应用CEUS结合多普勒彩超诊断患者胰腺,发现8个胰腺局灶性病变,效果与CT一样。李雪晶等[23]通过CEUS对54例患者进行胰腺实质性病变诊断,其对胰腺癌与胰腺炎的诊断准确率可达90.7%、96.3%。乳腺癌的治疗应在早期诊断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根据诊断结果选择治疗方案。但是在早期诊断中,传统的超声会因乳腺肿瘤小、超声图像复杂等导致误诊,影响后续治疗。韩鄂辉等[24]对261例乳腺肿块患者进行CEUS分析,121个恶性病灶中有18个误诊,186个良性病灶中有20个误诊,对恶性肿瘤的诊断准确率达87.6%,敏感性85.1%。与李卓等[25]报道的准确率85.7%、敏感性86.7%相近。因此CEUS对于乳腺病灶早期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CEUS随着造影剂的发展,可稳定地到达人体多种组织器官,可微循环灌注,相对于二维超声与多普勒彩超来说,能够更加清晰、准确地观察组织器官的微血管与低速血流,已广泛成熟地应用在肝脏、肾脏、妇产科、胰腺及乳腺等多种病灶的诊断中,对于早期难以诊断或者复杂多变的病灶显得尤其重要,其效果多数可与CT相当。因此,随着医学的发展,以后CEUS将更多地应用在临床各种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当中。
参考文献
[1]王仁奎.磁靶向微泡超声造影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
[2] Correas J M,Claudon M,Tranquart F,et al.The kidney:imaging with microbubble contrast agents[J].Ultrasound Q,2006,22(1):53.
[3] Takahashi M,Maruyama H,Ishibashi H,et al.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 with perflubutane microbubble agent:evaluation of differentiation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J].Am J Roentgenol,2011,196(2):123-131.
[4]李希敏,于春华.超声造影与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肝脏病变准确性的对比研究[J].中中医药咨讯,2010,2(18):88.
[5]吴赤球,朱向明,李国杰,等.超声造影与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肝实质性肿块对照研究[J].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6,7(11):825-827.
[6]刘光清,张建辉,关莹,等.超声造影对肝局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J].海南医学,2012,23(10):4070-4072.
[7]王婧,孙婧,杨红,等.超声造影在肝脏肿瘤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EB/OL].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1,5(22):6820-6822.
[8]杜联芳,李凡,伍瑛,等.超声造影诊断不典型脂肪肝的价值[J].肿瘤影像学,2009,18(1):11-14.
[9] Pallwein L,Mitterberger M,Aigner F,et al.Small renal masses:the value of contrast-enhanced colour Doppler imaging[J].BJUInt,2007,99(3):579-585.
[10]刘超,王薇.超声造影对肾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意义观察[J].今日健康,2014,12(10):305-306.
[11]马云飞,杜联芳.超声造影定量分析诊断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优势[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8,19(11):787-789.
[12]赵灵芝.超声造影对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肾血流灌注的评价[J].当代医学,2011,17(27):91-93.
[13]梁彤,梁峭嵘,张惠琴,等.超声造影在肾脏外伤分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EB/OL].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07,4(6):363-365.
[14]梁娜,乔嗲.静脉超声造影在妇科的应用及研究进展[J].中国医刊,2015,12(7):22-26.
[15]常婕.超声造影在鉴别诊断子宫肌瘤与子宫腺肌病[EB/OL].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15(34):152-153.
[16]卢峻,佘志红,熊奕,等.超声造影在子宫腺肌症和子宫肌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1,13(3):166-168.
[17]庄艳芳,庄慧芳.超声造影在诊断卵巢肿瘤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2,8(36):62-65.
[18]张金慧,杨宗利,房世保.超声造影在宫颈癌分期中的应用[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3,15(6):395-398.
[19]张银燕,游存厚,王芳,等.超声造影对不同分期宫颈癌的诊断价值[J].疾病监测与控制,2013,7(2):124-125.
[20]王爱珍,刘春英,谢晴,等.超声造影和磁共振成像对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的诊断价值[J].陕西医学杂志,2012,41(1):80-83.
[21] Tatsuguchi M,Seok H Y,Callis T E,et al.Expression of microRNAs is dynamically regulated during cardiomyocyte hypertrophy[J].J Mol Cell Cardiol,2007,42(6):1137-1141.
[22] Rickes S,Monkemuller K,Malfertheiner P,et al.Acute severe pancreatitis:contrast-enhanced sonography[J].Abdom Imaginig,2007,32(3):362-364.
[23]李雪晶,张睿,张修莉,等.超声造影在胰腺实质性病变诊断中的价值[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34(4):545-546.
篇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我院收治腹部损伤患者157例,其中男69例,女88例,年龄在12岁-70岁之间;主要的损伤因素有27例坠落伤、21例挤压伤、64例车祸伤、25例斗殴以及20例其他原因损伤。全部患者都未有腹部外伤史,临床症状有恶心、腹痛等。
1.2方法让患者选取侧卧位或者是仰卧位,运用3.5-7.5MHz的探头频率的GE-ViVid7超声诊断仪进行检查。首先进行检查患者腹盆腔的髂窝、肝肾等,并观察是否出现积血积液。接着再进行常规检查肝、膀胱等脏器,并进行观察实质脏器的实质回声、形态大小、内部管道结构等;对于存在外力直接作用或者出现临床症状的部位,进行多切面和全方位的检查。如有需要可以将患者的进行变换,并仔细观察腹腔是否有游离气体,判断无胃肠腔有无发生破裂等。
2结果
通过采用超声进行分类诊断患者腹部损伤疾病,可知,其中在诊断膀胱损伤时,高达100%的诊断符合率,对于胃肠道损伤诊断时,出现的漏误诊的次数比较多,其诊断符合率只达34.48%。
3讨论
临床上常见急腹症是腹部脏器损伤,由于脏器损伤,常常引发出血,甚至致成失血性休克。所以需要早期诊断,并立即处理,才能将腹部脏器损伤的死亡率降到最低[2]。通过本次分析B型超声在腹部损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可知:对于某些腹部损伤病情变化速度较快、不能搬动的患者,检查时,需要具备明确思路;针对不能及时明确诊断病情的患者,需要灵活应用跟踪观察及动态观察。对于浅表部位损伤的检查,需要应用高频探头探查,检查时,着重检查患者显著压痛与受伤下的脏器病情变化状况。注意空腔脏器破裂者,其游离气体回声不全出现在该空腔脏器破裂者中,需要将X线等检查方法结合,以致把诊断效率提高。对于复合伤患者诊断,不仅需要重视患者显著受伤部位,而且也要仔细检查患者隐蔽性损伤部位,防止漏诊。其次是在进行手术之前,没有准备充足,容易受到粪便、气体等影响,未巧妙运用实时动态观察和跟踪观察;最后是患者损伤程度较轻,积血积气相对少,未发现脏器损伤现象[3]。所以针对首次应用超声阴性,同时病情严重患者,需要结合另外相关检查手段,避免出现漏误诊。
对于实质性脏器破裂定位的诊断,积极采用超声进行诊断,能够提供相对全面的信息,而提高其诊断效率。对于肾、脾及肝损伤的诊断,采用的B型超声进行诊断,其达到的诊断效率较高,但诊断胰腺较低。多数都会产生实质内和破口附近的非均质性回声区,血肿产生的回声高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出血量、速度等,它会根据这些因素不同而变化,不管在同一时间检查同一患者的多处血肿回声,其血肿回声高低是不一致的。所以诊断时,注意掌握患者出现的主要损伤现象,保证正确诊断。腹部空腔脏器因有易变形性、弹性好等特征,因此对实质脏器的患病率较低。利用超声进行诊断时,很难发现患者损伤的现象,所以结合间接征象诊断。常见间接征象有腹腔积液积气等。通过积液判断腔脏是否损伤,其超声主要体现液性暗区,是因肠内容物常存在液体中,所以回声通常是液体强,甚至能见肠管固定[4]。斜卧位时,在膈下能见气体强回声;平卧时,在腹膜下能见条纹状游离气体回声,将图像进行放大时,清楚看见游离气体根据患者的变化而变化。但是并不是全部的胃肠道损伤均产生膈下游离气体,这是由于肠系膜或大网膜,包裹着小量的液体等,导致漏诊。若患者出现胃肠胀气,腹部有显著压痛和反跳痛,则可能是由于胃肠的损伤,引起腹膜炎胃肠麻痹,但不能将其损伤排除,而需要认真检查,减少盲区,并结合间接或直接征象诊断。所以,进行诊断未见实质脏器的损伤而具有严重症状患者时,需要将腹腔穿刺、X线等检查手段,有助于将空腔脏器损伤诊断率提高。
总之,通过探讨B型超声在腹部损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可知超声具备准确性高、无创、方便、费用低等优势。
参考文献
[1]罗雪,李波.腹部闭合性损伤内脏破裂出血的超声诊断[J].华西医学,2009,1(07):45-50.
篇3
上颌骨横向发育不足的成年患者的骨骼骨化程度高,弹性差,经单纯的正畸扩弓往往不能满足治疗要求,应用外科辅助上颌骨快速扩弓(surgically assisted rapid maxillary expansion,SARME)技术可以达到治疗的目的[1]。SARME的手术方式多采用腭中缝截骨术+侧方骨皮质切开术+双侧翼颌连接截骨术[2]。传统治疗中,常采用电动或气动动力系统完成手术,因其创伤大,出血多,震动感强烈,故手术要在全身麻醉下进行。近年来,骨外科手术设备中引进了新的动力系统――超声骨刀,因其不损伤软组织,同时具有创伤小,切割精确等特点,已在口腔上颌窦提升手术、根尖囊肿刮治术等手术中获得广泛应用[3-5]。本研究尝试在局部麻醉下应用超声骨刀行SARME手术,并行超声骨刀术中感觉评价问卷调查,对患者术中的感受进行调查,以对该技术的可行性进行评价和验证。
1 材料和方法
1.1 病例资料
选择2011年3月―2012年7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颅颌面科治疗的14例上颌骨横向发育不足患者为研究对象。14例患者中,男性6例,女性8例,年龄18~20岁,其中唇腭裂患者1例。所有患者均表现为前牙拥挤,上颌骨横向发育不足,上颌牙弓宽度不足,上下牙弓比例不协调,牙弓宽度相差5.5~7.5 mm,平均6.5 mm。经与正畸医生讨论,14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均符合SARME适应证,确定需要采用SARME法配合正畸治疗以纠正上颌骨横向发育不足。正畸医生于术前1周在患者口内安置牙支持式扩弓器(Hyrax tooth-born appliance或Haas tooth-born appliance)。
1.2 手术设备
SARME手术应用法国赛特力超声骨刀Piezoto-meTM进行,超声骨刀的选定频率为28~36 kHz,冷却系统的功率为40 W。
1.3 SARME手术及麻醉方法
患者仰卧位,常规消毒铺巾,牵张上唇使之紧绷,以利于穿刺时减少疼痛。在双侧上颌前庭沟处注射1%利多卡因约5 mL(含1∶100 000肾上腺素),先注射少量于黏膜内形成一小皮丘,再由浅至深分层注射至手术区域组织中,最终到达骨面,以利于骨膜剥离(图1a);然后用阿替卡因肾上腺素注射液(法国碧兰公司)在切牙孔、双侧腭大孔、双侧上颌结节处分别行鼻腭神经、腭前神经、上牙槽后神经阻滞麻醉,注射剂量分别为0.1、0.2、0.2 mL。待麻醉显效后,在上颌14―24位置前庭沟上方处做飞鸟形切口,切开黏膜、黏膜下层、肌层、骨膜,用剥离子剥离骨膜,翻瓣显露骨面,暴露梨状孔、鼻前棘、上颌窦前外侧壁、颧牙槽嵴,并沿上颌结节的弧形骨面,向后潜行剥离直达翼上颌连接处。翻瓣后,直视下在双侧眶下孔处注射阿替卡因肾上腺素注射液0.1 mL进行眶下神经阻滞麻醉。用剥离子在梨状沟分离鼻中隔前份黏骨膜,显露骨性鼻底前份,保护黏膜,用超声骨刀做上颌骨侧方骨皮质切开,自梨状孔水平向两侧至翼上颌连接处截骨(图1b、c)。咬骨剪剪断鼻前棘,超声骨刀截开鼻中隔软骨。在梨状孔下缘正中至11和21之间的牙槽嵴处用超声骨刀垂直截骨。此时采用超声骨刀截骨的工作完成,改用骨凿,在一些关键部位加强截骨,以确保截骨处完全截开。先用4 mm骨凿沿11和21之间截骨线向鼻底方向垂直凿入,方向偏向硬腭,凿入1.5 cm;再往牙槽嵴顶方向凿一下,凿的同时用食指抵在腭皱襞处保护,以免腭部黏膜穿通;再换用8 mm骨凿向后凿入,听到锤子敲击骨凿的声音从实声变为虚声表明腭中缝被劈开,撬动骨凿,可见到11、21之间牙缝增宽。用弯骨凿顺着上颌结节后方伸入翼上颌裂处,骨凿向前向下凿入,当离断翼上颌连接时也会听到锤击声音的改变。因为使用骨凿凿骨时会产生一定的震动感,所以使用骨凿的步骤均放在最后迅速完成,以减少患者的痛苦。截骨完毕,侧方骨皮质、腭中缝和翼上颌连接3条截骨线均被截开(图1d)。术中患者清醒,配合手术,出现疼痛时,随时追加阿替卡因肾上腺素注射液。
1.4 问卷调查
术后1周内对患者进行超声骨刀术中的感觉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项目包括术区震动感,声音畏惧感,术区疼痛感,牙齿酸痛感和牙齿麻木感。回答以患者的自我感觉为主,分值设为0、1、2、3,分别代表无感觉,轻度、中度和重度感觉。
1.5 模型测量
手术前及手术后6个月采用游标卡尺在患者模型上测量上颌尖牙、第一前磨牙和磨牙间宽度;上颌尖牙宽度为两侧上颌尖牙(13―23)牙尖之间的距离,上颌第一前磨牙宽度为两侧第一前磨牙(14―24)颊尖之间的距离,上颌磨牙宽度为两侧磨牙(16―26)近中颊尖之间的距离。
2 结果
所有患者的SARME手术均在门诊手术室采用局部麻醉完成。术中患者均耐受并配合手术。每例患者术中出血量约30 mL,均未形成血肿;患者术后反应较小,术区有轻度肿胀,未发生感染,切口愈合良好。术后1周,采用问卷调查方式了解患者在局部麻醉下接受超声骨刀截骨术的感受,其结果见表1:8例患者(占57.14%)在术中没有感觉或仅感觉到轻度的超声骨刀震动感;12例患者(占85.71%)在术中没有或仅感觉到轻度的疼痛和牙齿酸痛;11例患者(占78.57%)对超声骨刀的声音无畏惧感或仅有轻度畏惧感;这些结果表明大部分患者可以耐受在局部麻醉下进行此手术。患者术前和术后6个月牙弓的宽度见表2,可以看出手术扩弓的效果非常明显。术后随访CT可见上颌骨腭中缝被扩开的缝隙及成骨情况(图2)。比较术前术后口内照片可见,扩弓后双侧中切牙间隙增大,牙弓变宽(图3、4)。
3 讨论
对于上颌骨横向发育不足,牙弓缩窄,牙列拥挤的患者,正畸治疗时通过扩大牙弓的方法可以获得牙弓间隙,解除拥挤。上颌快速扩弓(rapid ma-xillary expansion,RME)技术是正畸治疗上颌牙弓狭窄所采用的一种扩大牙弓的经典方法,应用黏固在牙齿上的快速扩弓矫治器来扩展上颌腭中缝,刺激骨缝内新骨沉积。对多数患者来说,18岁以前扩展腭中缝是有效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腭中缝骨融合逐渐致密,扩展腭中缝变得非常困难,此时需要借助外科手术的手段。SARME技术是应用外科截骨术松解颅面部存在阻力的骨骼结构并将上颌骨不完全离断,然后依赖扩弓器快速而稳定地打开上颌骨的技术。SARME的适应证包括:1)单侧上颌骨狭窄[6];2)只有上颌骨横向发育不足,无其他骨畸形,需增加牙弓长度,纠正后牙反;3)当扩弓量大于5 mm时,需先行SARME扩开上颌牙弓,为正颌外科手术做准备;4)腭裂继发上颌骨发育不全的扩弓治疗;5)存在上颌牙弓狭窄,但无拔牙指征;6)使用快速扩弓技术扩开腭中缝失败后[7];7)上颌骨横向发育不足并伴有鼻中隔偏曲或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8];8)在成年人正畸治疗中为减少牙齿疼痛及减轻牙周并发症[9]。本研究中14例患者均为上颌骨横向发育不足的成年人,若单纯采用正畸方法,其矫治力量已经不能满足治疗的需求,需要采用SARME手术。SARME手术时,颅面部的主要阻力存在于前方的梨状孔支柱、侧方的颧突支柱、后方的翼颌连接和中央的骨化腭中缝[7]。本研究采用腭中缝截骨术+侧方骨皮质切开术+双侧翼颌连接截骨方式,将上颌骨内部连接离断又不使上颌骨移位。很多学者的研究证明,采用这种手术方式离断翼上颌连接后,颅面多数部位的应力下降,可以很好地保护颅底的重要解剖结构,以避免出现颅底骨折并发症[10-12]。对于SARME是否可在局部麻醉下离断翼上颌连接,国外医生存在争议:部分医生不主张离断,认为离断翼上颌连接时视野不清,容易出现术中出血[13-14];但是还有人认为如果离断翼上颌连接,就可以达到很好的上颌腭中缝扩弓效果[15-16]。本研究中手术前对患者的牙弓不调进行了分析,明确牙弓不调在前部还是后部。如果集中在前部,手术时不离断翼上颌连接;如果经过分析,牙弓后部也需要扩弓,则需要离断翼上颌连接。本研究中,未出现离断时出血的情况,尚需更多病例的观察和经验累积。
传统SARME术的截骨动力系统是电动或气动骨锯,创伤大,出血多,手术通常在全身麻醉下进行。近年来,随着超声骨刀技术的发展,超声骨刀已成为传统骨切割技术之外的一个新选择。超声骨刀目前已经在一些口腔门诊手术,如上颌窦提升手术、根尖囊肿刮治术、牙周手术、牙槽外科手术中广泛应用。超声骨刀创伤小,切割精确,切割创面清晰整齐,有利于创口愈合;工作尖具有多种角度的设计,符合解剖形态;60~200 μm振幅的微震动确保了只有硬组织被切割。工作时选用频率为28~36 kHz,这个频率可使截骨时软组织和神经组织免于受损[17];只有当频率大于50 kHz时,才有可能对软组织产生创伤[18-19]。在SARME术中,上颌骨骨壁较薄,用超声骨刀在上颌窦区切割时,降低了上颌窦黏膜损伤的危险,减少了手术创伤和出血,使SARME在门诊局部麻醉下实施成为可能。但是,超声骨刀和其他骨刀一样,工作时会发出声音和震动感。本研究中对术中患者的感受进行调查,结果表明:50.00%的患者感到术中超声骨刀截骨时有轻度震动感,42.86%感到有中度震动感,7.14%无明显震动感;术中对超声骨刀发出的声音有轻度畏惧感的患者占42.86%,中度占14.29%,无声音畏惧感的占35.71%。这些结果说明,大部分患者可接受超声骨刀的震动和发出的声音,也提示外科医生术前需告知患者术中能够听到骨刀的声音并有震动感,以便让患者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因为超声骨刀的特性,笔者尝试采用局部麻醉进行手术。1%利多卡因溶液和阿替卡因肾上腺素注射液中均含有低体积分数的血管收缩剂――肾上腺素,有延缓物吸收,降低毒性反应,延长麻醉时间和减少组织出血的作用。本研究术中采用分次、少量、多点注射的方式给予两种局部物,结合局部浸润和神经阻滞麻醉两种方式,获得了很好的麻醉效果。经调查,50.00%的患者在术中不感觉疼痛,35.71%感轻微疼痛,仅14.29%有中度疼痛。患者术中清醒,可以配合手术,与全身麻醉相比较,局部麻醉手术风险小,更安全。
本研究中,通过对14例上颌骨横向发育不足的患者在局部麻醉下用超声骨刀行SARME手术,达到了与全身麻醉手术相同的扩弓效果。手术均在门诊手术室完成,手术带来的创伤、疼痛及术中超声骨刀的声音都能被患者耐受。采用这种方式进行麻醉及手术,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和恐惧,减少了手术风险;此外,患者不需住院治疗,节省了费用和时间,也节省了医院的成本和时间。由此可见,这种方式下行SARME手术是可行的,但仍需要更多病例的实践和更长时间的随访来验证其效果。
[参考文献]
[1] Silverstein K, Quinn PD. Surgically-assisted rapid palatal expansion for management of transverse maxillary deficiency
[J]. J Oral Maxillofac Surg, 1997, 55(7):725-727.
[2] Holberg C, Steinh?user S, Rudzki I. Surgically assisted rapid maxillary expansion: midfacial and cranial stress distribution
[J]. 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 2007, 132(6):776-782.
[3] Delilbasi C, Gurler G. Comparison of piezosurgery and conventional rotative instruments in direct sinus lifting[J]. Implant Dent, 2013, 22(6):662-665.
[4] Canullo L, Pe?arrocha D, Pe?arrocha M, et al. Piezoelectric vs. conventional drilling in implant site preparation: pilot controlled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with crossover design [J]. Clin Oral Implants Res, 2013. doi: 10.1111/clr.12278.
[5] Marconcini S, Barone A, Perrini N, et al. Conservative treat-ment of unicystic odontogenic keratocyst by piezosurgery approach. A case report [J]. Minerva Stomatol, 2014. [Epub ahead of print].
[6] Bailey LJ, White RP Jr, Proffit WR, et al. Segmental Le Fort Ⅰ osteotomy for management of transverse maxillary de-ficiency[J]. J Oral Maxillofac Surg, 1997, 55(7):728-731.
[7] Suri L, Taneja P. Surgically assisted rapid palatal expansion: a literature review[J]. 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 2008, 133(2):290-302.
[8] 姜文辉, 王旭东. 外科手术辅助上颌骨快速扩弓的治疗进展[J].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09, 19(6):431-435.
[9] Deeb W, Hansen L, Hotan T, et al. Changes in nasal volume after surgically assisted bone-borne rapid maxillary expansion
[J]. 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 2010, 137(6):782-789.
[10] Holberg C, Steinh?user S, Rudzki I. Surgically assisted rapid maxillary expansion: midfacial and cranial stress distribution
[J]. 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 2007, 132(6):776-782.
[11] Lanigan DT, Mintz SM. Complications of surgically assisted rapid palatal expansion: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report of a case[J]. J Oral Maxillofac Surg, 2002, 60(1):104-110.
[12] 姜文辉, 王旭东, 王冬梅. 3种截骨方式辅助上颌骨快速扩弓的应力分布[J]. 上海口腔医学, 2009, 18(6):609-614.
[13] Koudstaal MJ, Poort LJ, van der Wal KG, et al. Surgically assisted rapid maxillary expansion (SARME):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 Int J Oral Maxillofac Surg, 2005, 34(7):
709-714.
[14] Lanigan DT, Mintz SM. Complications of surgically assisted rapid palatal expansion: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report of a case[J]. J Oral Maxillofac Surg, 2002, 60(1):104-110.
[15] Robiony M, Polini F, Costa F, et al. Ultrasonic bone cutting for surgically assisted rapid maxillary expansion (SARME) under local anaesthesia[J]. Int J Oral Maxillofac Surg, 2007, 36(3):267-269.
[16] Hernandez-Alfaro F, Mareque Bueno J, Diaz A, et al. Mini-mally invasive surgically assisted rapid palatal expansion with limited approach under sedation: a report of 283 conse-cutive cases[J]. J Oral Maxillofac Surg, 2010, 68(9):2154-
2158.
篇4
三维超声心动图像早期是基于二维图像的脱机连续成像技术,然而早期的技术在图像采集及后期处理方面都存在局限性,由于最近全心实时成像技术和全自动定量功能的发展使得三维超声心动图成为临床上常规的一种诊治疾病的检查手段,对于心脏超声的诊断和治疗评估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升。目前,三维超声心动图能够提供全心的近似实时容积图像便于心腔解剖和功能的评价,包括心肌运动同步性、瓣膜病和先天性心脏病等。与二维超声相比,三维超声心动图能提供更为全面的全心实时图像资料,这项技术为先天性心脏病的检查开辟了新的途径。本文综述了临床上采用三维超声心动图诊治先天性心脏病的研究进展,现报道如下。
1 发展历程
心脏三维超声图像采集最先在1974年问世,早期主要采用基于二维图像的脱机连续成像技术,因在图像采集及后期处理方面的局限性、获取图像较差的分辨率及当使用二维图像进行三维重建的费时不能被广泛使用。最近,为了克服早期的困难,研究出一种矩阵排列的探头,此探头的压电晶片的排列优于二维薄片探头,能够进行锥形扫描,快速准确获取三维图像。最初的矩阵排列的探头能够获得60*60的实时三维锥形容量资料。新一代的探头采用全信号排列,使得图像治疗有了明显的提高,并能实现高质量图像的同时采集,同时提供多种模式如多平面、实时三维、三维局部、全容积和三维彩色多普勒。最新的革新运动已达到通过同时多束采集从而得到一个心动周期内无缝、实时、全容积的三维图像的阶段。另外一些革新如基于智能化工作流程和识别模式软件相结合的工作模式,能够全自动的提取和定量测量所需的全部资料,增大了工作效率,减少操作所花费的时间。基于智能库和全自动定量识别模式软件相结合的工作模式使得三维超声心动图能够克服目前的限制为常规临床实践服务成为可能[1]。在不远的将来,三维超声心动图将整合到心脏影像检查中,甚至可能取代部分二维超声检测从而进一步减少检查时间[2]。
2 三维超声心动图在诊断中的优势与局限
临床上与传统二维超声心动图比较,三维超声心动图在临床应用上表现有诸多优势[3]:
2.1 在左室容量、质量指数和射血分数的评估方面无需几何假设,无透视缩小等错误。
2.2 在左室室壁运动异常的评估中能包含全部的左室收缩动力学信息,对图像的采集更加迅速,对室壁运动异常的判定更为准确;在左室运动同步化的评估方面,单一图像就能分析16阶段的运动,能进行半自动化处理,无角度依赖性,同时可以结合左室容量和功能的定量测量等。
2.3 对瓣膜功能和疾病的评估方面,不受图像平面位置的限制,对瓣膜的结构更加形象和全面的理解。
2.4 在先天性心脏病的评估中能够更加清晰地阐述复杂的心脏结构,从而指导外科手术的操作。
当然,三维超声心动图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方面是在心律失常或呼吸不稳的患者中,心电图门控及缝接所需的全容积图像可能出现人工干扰,三维超声心动图的准确性和可用度降低;另一方面三维超声心动图虽然能够大大减少扫描所花费的时间,但是最终图像的空间和时间分辨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4]。
3 三维超声心动图在诊治先天性心脏病中的应用
三维超声心动图能通过提供更为全面的全心实时图像资料,为先天性心脏病的检查提供了新的途径。作为一种无创的心血管检查手段,三维超声心动图也越来越多地用于行导管检查的病人。
3.1 在先天性心脏病解剖形态学方面的应用[5]
3.1.1 对房室间隔缺损的诊断 房室间隔缺损(AVSD)又称为心内膜垫缺损(ECD),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一种先天性心脏病,主要病变是在房室环上、下方心房和心室间隔组织部分缺失,且伴有不同程度的房室瓣畸形。三维超声心动图能够准确地判断房室缺损的有无、形状、位置、面积、边缘及其与相邻结构的关系。黄国英[6]等探讨了应用三维超声心动图技术指导房室间隔损伤经导管封堵术的价值,在实行封堵术前先进行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在清楚显示ASD和VSD二维图像的基础上,通过启动三维超声心动图从而显示缺损的大小和其周边组织的解剖特点。三维超声心动图从多个角度立体显示封堵器左房盘和右房盘的空间关系,封堵器与缺损边缘的吻合情况,以及与肺静脉、上下腔静脉、房室瓣的关系。结果显示,14例房室间隔损伤患者在三维超声心动图的监测下12例患者一次封堵成功,说明三维超声心动图在指导经导管封堵心脏间隔损伤方面具有较高的优越性[7]。
3.1.2 对先天性心脏瓣膜疾病的诊断 心脏瓣膜的病变会影响血液的运动,从而造成心脏功能异常,最常受累的是二尖瓣,其次为主动脉瓣,其病变的发生主要是由于风湿热、粘性变性、退行性改变、先天性畸形、缺血性坏死、感染或创伤等引起的。临床上超声心动图作为重要的诊疗手段能够帮助了解瓣膜形态及功能、心室功能、室壁厚度、心腔大小、肝静脉血流和肺静脉以及肺动脉压力。郭盛兰[8]等对20例患者进行了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及RT-3DE检查,观察心脏瓣膜病变的范围、程度,病变与瓣上或瓣下结构的关系,结果显示三维超声心动图能够形象、立体、多角度地显示心脏瓣膜及其瓣上瓣下结构的真实形态,能够发现TTE难以发现的病变,对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符合率高于TTE,具有更高的临床价值。杨洪昌[9]通过总结30例经手术证实为心脏瓣膜病患者的三维超声心动图检查情况,与二维超声心动图比较,结果显示三维超声心动图能够提示更多的内容,且能明确判断病变的位置,对外科瓣膜手术有指导意义,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3.1.3 对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 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是临床上比较难诊断的疾病,需要进行多种详细的非标准切面检查,传统的二维超声心动图不能对其进行准确诊治。三维超声心动图在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中表现出相当大的优越性,它能够全面地显示心脏和大血管的空间方位和连接关系,能发现及判断心房和心室的异常连接以及大血管的相互位置,大大地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梁雪村[10]等应用节段分析法对57例复杂型先心病患者分别进行RT-3DE及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CDE)诊断,并与手术和(或)心血管造影结果进行对照,结果发现RT-3DE结合“Van Praagh节段分析法”为超声诊断复杂型先天型心脏病提供更准确的方法,尤其在判断心室位置、心室-大动脉连接关系、病变类型等方面能提供更准确的空间解剖信息。
3.2 在评价心室功能方面的应用
3.2.1 对右室功能评价的应用 临床上对心脏右室功能的研究主要通过三个方面,第一,分析三尖瓣口的血流频谱;第二,分析右室构型的改变;第三,分析上下腔静脉及肝静脉的血流。三维超声心动图相比于二维超声心动图,其对右室容积的测量更为准确,能够更加准确可靠的测量右室的容积变化。王良玉[11]等探讨了三维超声心动图及常规二维超声心动图测量先天性心脏病右室扩大病人的右室收缩末期及舒张末期容积(RVESV和RVEDV)、右室射血分数(RVEF)、右室重量(RVmass),从而评价先天性心脏病右室扩大病人的右室功能变化。结果显示,三维超声心动图能够准确地测量右室的容积变化,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3.2.2 对左室功能评价的应用 三维超声心动图能够3DE能够快速实时地显示心脏三维空间结构、能够对心脏指标进行三维空间上的准确定量[12],任慧斌[13]等通过对冠心病患者进行三维超声心动图检查,并计算左室舒张末期容积(EDV)、收缩末期容积(ESV)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来评价患者左心室功能,结果与二维超声心动图比较测量的准确性有显著提高,对临床上评价左心室的功能有更好的应用价值。
4 讨论
综上所述,三维超声心动图在临床上诊断疾病的显著优越性是超声领域的一大重要突破[14],其不仅在先天性心脏病的解剖形态学上有重要的应用并能表现出极大的优势,帮助外科医生确立规范的诊断方案,有利于疾病的成功且及时地治疗,另外对心室功能的评价也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三维超声心动图这一技术在新血管领域将会发挥巨大的潜能,在将来的发展中,该技术可以与其他超声检查手段相结合[15],更加全面地诊疗疾病,从而带动和促进超声医学的发展,为人类造福。
参考文献
[1] 陈芃螈.先天性心脏病诊断及治疗进展[J].西南军医,2012,14(3):505-507.
[2] 钟永凤,于秀英,李玉宏.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2008,6(7):551-553.
[3] 刘晓琴,黄国英.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技术及其应用现状[J].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2005,32(1):1-3.
[4] 张梅,张运,陈文强,等.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在先天性心脏病诊断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05,2(2):95-97.
[5] 陈国珍,黄国英,孙锟,等.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实时三维超声病理形态学诊断方法研究[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6,22(1):1-4.
[6] 黄国英,马晓静,梁雪村,等.经胸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监测下的经导管封堵小儿先天性心脏间隔缺损[J].中华儿科杂志,2004,42:82.
[7] Salaymeh KJ,Taeed R,Miehelfelder EC,et al.Unique echocardiographic features associated with deployment of the Amplatzer atrial septal defect deviee[J].J Am Soc Echocardiogr,2001,14:128-136.
[8] 郭盛兰,黎新艳,邓燕,等.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在先天性心脏瓣膜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0,27(4):542-544.
[9] 杨洪昌,王浩,段福建,等.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在心脏瓣膜病中的应用[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5,21(6):424-426.
[10] 梁雪村,黄国英,刘晓琴,等.节段分析法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诊断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的应用[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5,20(1):46-48.
[11] 王良玉,谢明星,王新房,等.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右室功能变化的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3,19(5):535-536.
[12] Chen FL,Hsiung MC,Nanda N,et al.Rea-l time three-dim ensional echocard iography in assessing ventricu larseptal defects:an echocar diogra phicsurgical correlative study[J].Ech ocard iography,2006,23(7):562-568.
篇5
近年来,随着我国运动医学的不断发展,超声仪器被广泛运用在临床上,运用超声检查对软组织疾病和肌肉骨骼疾病诊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虽然与MRI和CT相比,在检查骨关节时,超声受到一定的限制,但是其可以充分显示出软组织的微结构,明显优于MRI显像和CT,并且具有价格便宜、无创性、操作简单、快捷等特点[1],更容易被广大患者所接受。因此,本文重点探讨了肌骨超声的临床运用价值,如下报道。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8月-2015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肌肉疼痛症状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60例为男性,40例为女性,年龄7~84岁,平均年龄为(41.2±5.6)岁。
1.2方法
运用LOG IQ E9彩超诊断仪对患者进行检查,探头为ML6-15,通常情况下,探头频率控制在7.5~15.0MHz左右,检查的过程中,让患者将检查部位充分暴露出来,根据检查需求,保持合适的,将解剖结构充分显示出来,按照常规方法,对患者进行全面检查,同时严格按照要求做好相应记录。
1.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检查,100例患者中,呈阳性反应者95例,占95%,其中15例为肌腱病,40例为滑囊炎,10例为肌腱撕裂,30例为腱鞘炎,其余5例受检者没有发现任何阳特征,占3%。
2 讨论
肌肉骨骼系统是人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病变部位主要包括手腕部、肩部、膝部、肘部、髋部以及足踝部等多个部位的肌腱、肌肉是否出现了炎症、损伤、肌腱病以及撕裂等,周围软组织是否存在淋巴水肿、关节腔内有没有积液、腱鞘以及滑囊是否有炎症等,由于病变部位不同,所以超声影像学的表现特点也有所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滑囊炎:①肩峰下滑囊炎。三角肌下滑囊明显扩张,增生滑囊滑膜,超声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滑囊壁明显增加,且增加血流信号[2];②鹰嘴滑囊炎。滑囊内存在大量积液,内部产生碎屑性回声,增厚滑囊壁,出现蜂窝织炎;(2)腱鞘炎。腱鞘炎是腱鞘部位比较常见的一种炎症,四肢肌腱部位均可发病,并且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腕部腱鞘炎和手部腱鞘炎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两种腱鞘炎类型,并且长时间、快速用力使用腕部和手指的中老年女性为该病的高发人群。超声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为回声明显降低,掌指关节处腱鞘明显增厚,具有丰富的血流信号;(3)肌腱炎。肌腱炎在临床上又被称之为肌腱病,其发病部位有以下几处:①肩部。肩部肌腱炎是一种慢性损伤,年轻运动员为该病的高发人群,超声影像学检查节骨显示肌腱明显增厚肿胀,降低回声,且连接肌腱肌肉处明显增加血流信号;②肘部。超声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为伸肌总腱附着处明显增粗,降低回声,且呈现出不均匀状态,肌腱周围存在少量积液;③膝部。临床研究资料表明,反复是微小创伤和膝关节的过度伸屈运动是诱发肌腱病的主要原因,同时,代谢性疾病、风湿病以及慢性劳损等也容易导致该病,使膝部肌腱出现退行性改变,其中股四头肌腱和髌腱为该病的高发部位,超声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为肌腱局部增厚、肿胀;④足踝部。肌腱炎是比较常见的一种肌腱异常,诱发该病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以过度劳损和急性创伤为主。超声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为肌腱弥漫性或者局部肿大,增宽低回声间隙;(4)肌腱撕裂。①肘部。临床上比较常见的是肱二头肌远端肌腱撕裂,超声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为桡骨粗隆胖有明显的血肿,肌腱纤维明显中断,撕裂处增强回声;②膝部。膝部肌腱撕裂经常出现在髌腱和股四头肌腱部位,超声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为局部肌腱缺失纤维,呈低回声;③足踝部。临床上比较常见的是跟腱和胫骨后肌腱撕裂,超声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为纤维部分中断,呈现出低回声,同时可见腱旁积液和腱旁组织炎[3]。
综上所述,临床上运用肌骨超声对肌肉疼痛患者进行检查,具有价格便宜、无创性、操作简单、快捷等特点,并且可以实施观察肌肉和肌腱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依据。
参考文献: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我院门诊收治的98例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确诊为急性阑尾炎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45例,女性患者53例;年龄8~72岁,平均年龄(40±32)岁;病史1h~4d。临床表现有左下腹痛,转移性右下腹痛和脐周痛,部分患者伴有恶心呕吐症状。经实验室检查,患者的阑尾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压痛,肌肉紧张,白细胞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
1.2 方 法 使用美国GELOGIQE9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查时患者取仰卧位,先在患者腹部及盆腔区域扫查,排除右肾及膀胱区泌尿系统疾病和子宫附件病变,再适当逐渐加压,从右侧腹沿升结肠由远及近扫查,以右下腹或压痛点为中心,逐渐显示回盲部,慢慢旋转探头,作扇形扫描,显示出阑尾根部。观察阑尾的位置、形态、大小、内部回声、管壁层次及周围结构等,测量阑尾的长度、横径和壁的厚度[2]。
1.3 观察指标 根据国家相关的超声诊断阑尾炎的标准:急性单纯性阑尾炎,阑尾形态基本正常或轻度肿胀,直径大于0.7cm,壁厚大于0.4cm,层次相对清晰,阑尾腔内呈低回声或无回声,腔内有小结石嵌顿;急性化脓性阑尾炎,阑尾形态明显肿胀,管壁不规则增厚,层次相对较模糊,阑尾腔内可见较多的液性暗区,透声性较差;坏疽性阑尾炎和穿孔阑尾炎,未穿孔前阑尾形态为明显肿胀,与化脓性阑尾炎表现相似,但管壁结构模糊难以分辨,穿孔后阑尾黏膜下层部分回声延续中断或消失;阑尾周围脓肿,阑尾正常形态消失,可见阑尾区混合回声包块,边界模糊且不规则[3]。
1.4 统计学处理 对研究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 果
本次试验的98例患者经病理和临床手术验证,急性单纯性阑尾炎38例,坏疽性阑尾炎19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31例,阑尾周围脓肿10例,与超声的检查结果(分别为37例、19例、29例和8例)比较,符合率分别为97.3%、100%、93.5%、80.0%,总符合率为94.9%,见表1。
表1 急性阑尾炎的临床诊断和超声现象结果比较
3 讨 论
阑尾是位于右下腹的一细长管状器官,呈蚯蚓状,正常的阑尾长约6cm,直径约0.6cm,在体内位置多变,受肠道气体的干扰,阑尾的正常超声显示率很低[4]。但当阑尾管腔阻塞或细菌感染时,阑尾充血肿胀、明显肿大或腔内积脓积液,超声显像图具有特征性。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查诊断的符合率高达98%,超声检查急性阑尾炎的临床价值已经被肯定。
在本次试验中,98例患者经病理和临床手术验证,急性单纯性阑尾炎38例,坏疽性阑尾炎19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31例,阑尾周围脓肿10例,与超声的检查结果(分别为37例、19例、29例和8例)比较,符合率分别为97.3%、100%、93.5%、80.0%。在试验中,对阑尾周围脓肿的符合率较低,可能是由于阑尾病情尚处于早期,局部水肿轻,且肠道的内容物和肠气干扰较大,阑尾自身所处位置较深导致超声图像形态不明显,但整个试验中超声检查的符合率仍高达94.9%。因此,超声检查急性阑尾炎不仅具有操作简单的特点,而且具有安全性高、诊断准确率高等特点,为临床上病理分型和手术治疗提供较好的参考标准,值得在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李波.高频和低频超声在急性阑尾炎诊断中的应用[J].临床医药实践,2012,21(2):151-153.
篇7
1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优势及诊断浅表软组织肿瘤的应用价值
1.1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优势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脉冲多谱勒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无创的、有价值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主要采用加压探测法借助二维图像显示机体组织的层次结构,从而为临床组织疾病病变的诊断提供依据。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的主要技术优势在于:①操作简单。临床上,受检者行该项检查的整个过程中无需特殊准备,且整个检查操作流程简单。②无创性、可重复性。该项检查对受检者无痛苦、无放射性损害,且具有可反复进行、重复性高等优点。③高分辨率。20世纪70年代后期,B型超声诊断仪的探头频率从3.5 MHz升至5MHz;80年代中期,升级到7.5MHz;90年代,高频探头突破7.5MHz,目前已经达到12MHz,甚至更高[2]。④非创伤性血管造影。彩色多普勒超声经多普勒信号处理后,可形成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图像。因此,该检查技术既具有二维超声结构图像的优点,同时也能够提供丰富的血流动力学信息,在临床上被誉为"非创伤性血管造影"[3]。
1.2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诊断浅表软组织肿瘤的应用价值 ①对浅表软组织有良好的分辨力,能清晰显示各层次结构。临床应用中,高频超声凭借其高分辨率能对受检者皮肤、皮下脂肪层、各层肌肉筋膜进行清晰的显示,因此,无论哪一层的浅表组织有病变,均可以从超声显像上加以定位。②对肿瘤内部及周围的血供情况反映能够清晰、真实的进行反映。因机体浅表软组织的肿物在运动因素上几乎不受影响,因此行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时所获得的多普勒信号比较稳定,从而能够对肿瘤内部及周围的血供情况进行清晰、真实的反映,以利于发现肿物内部及周边血流的特点,在肿瘤血液供应检出方面的应用价值良好。③准确定位病变范围。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因具有操作简单、可重复性好等优点,可对浅表软组织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内部结构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进行仔细观察,从而对软组织肿瘤病变及病变范围做出准确的定位诊断。④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通过对肿瘤内部血供情况及周围血管供应情况的显示,可以作为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的依据,从而提高临床诊断正确率[4]。
2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诊断浅表软组织肿瘤的临床应用情况
2.1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诊断表软组织肿瘤的临床应用 刘利民[5]在分析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肌肉软组织病变的价值中指出高频彩色多普超声检查诊断技术的声像图清晰,敏感性高,准确率高,在浅表组织肿块定性诊断中深受临床好评。
李桥福等[4]回顾性分析了30例皮下血管瘤患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像图表现与手术和病理结果。结果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下,患者的皮下软组织内可见以高回声、混合回声和低回声为主的不均质回声,且CDFI示可见丰富的血流信号。因此强调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皮下血管瘤的诊断中具有良好的价值。
温俊飞[2]总结了经手术病理活检确诊的12例腹壁纤维瘤患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像表现,结果发现患的者声像图及血流特征表现为腹肌内长条形实性低回声包块,边界欠清无包膜,内部及周边见少许血流信号。并强调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为纤维瘤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有效的信息。
刘利民等[5]在分析10例皮肤隆突性纤维肉瘤超声表现的基础上,发现6例患者呈"洋葱皮型"肿瘤,3例患者回声呈均匀型,1例患者回声呈杂乱型1例。因此,强调皮肤隆突性纤维肉瘤有一定特征性超声表现,予以患者超声检查有助于提高疾病的诊断。
2.2高频多普勒超声与其他影像学检查对浅表软组织肿瘤的诊断对比性研究 刘立鑫[6]以 22例软组织肿块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与 X 线、CT、MRI 的检查结果。结果强调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具有简便经济、无创及诊断准确率高等优点,尤其是对浅表软组织肿瘤中良恶性肿瘤的诊断具有一定的鉴别诊断作用,可作为浅表软组织肿瘤首选的检查方法。
王丽丽[7]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浅表软组织肿瘤患者进行检查,并将超声诊断结果与数字X线摄影(DR)和CT诊断结果相比较,以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技术在浅表软组织肿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结果强调超声因其价廉、无创、重复性好等优点可作为检查浅表软组织肿瘤的有效方法。
3例证报道
2013年1月~12月,于我院就诊的138例疑为浅表软组织肿瘤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8例,女70例。年龄50~75岁,平均(62.2±6.3)岁。所有患者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检查,超声检查显示122例患者为浅表软组织肿瘤。122例患者中,良性肿瘤117例:脂肪瘤85例,皮脂腺囊肿19例,腱鞘囊肿10例,纤维瘤3例;恶性肿瘤5例:纤维肉瘤3例、滑膜肉瘤2例。后经手术病理证实,本组138例患者中,共128例患者为浅表软组织肿瘤。超声与病理结果对比诊断符合率为95.31%(122/128),但对恶良性肿瘤检测的准确率均为100%。
4结论
超声具有对浅表软组织有良好的分辨力、对肿瘤内部及周围的血供情况反映能够清晰、真实的进行反映、准确定位病变范围及利于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的主要优势,且相较于其他影像学检查技术,具有操作简单、无创伤及可重复性好优点,可作为诊断浅表软组织肿瘤的首选方法。
参考文献:
[1]杜艳,闫平.多普勒超声检查浅表软组织肿块的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02):100.
[2]温俊飞,温静宜,周英.高频超声诊断浅表肿物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药科学,2013,3(15):110-111.
[3]林碧珠,金占强.高频超声诊断浅表软组织肿块[J].中国医药指南,2013,6(12):431-432.
[4]李桥福,张贵荣.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血管瘤的价值[J].中国实用医药,2013,8(25):110-111.
篇8
周围神经损伤是一种在临床上比较常见神经损伤类型。临床上通常表现为运动、感觉和自主神经功能三方面的障碍,严重者甚至会造成肢体的残废。目前,在临床上对周围神经的损伤主要通过临床体格检查,并结合电生理检查(肌电图和体感诱发电位)进行诊断[1]。临床表现的主观性比较强,特异性以及敏感性比较差。神经电生理检查易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影响,有时会造成结果发生大的偏差。为此,我们使用高频超声技术对上肢周围神经损伤患者在术前完善高频超声检查。将术前超声诊断的结果与术中所见神经损伤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以术中探查结果为标准,计算术前超声诊断的符合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32例上肢单根周围神经损伤的患者,男性18例,女性14例;年龄最大的63岁,最小的16岁,平均年龄32.92岁。受伤原因:均为外伤,其中锐器切割伤15例,钝器挫裂伤12例,车祸致伤5例。受损神经:尺神经12例,正中神经11例,桡神经9例。损伤平面:上臂16例,前臂5例,腕关节11例。
1.2 方法
1.2.1 高频超声检查:采用HD11型彩色多普勒超声仪(Philips公司,荷兰),探头频率5-12MHz。检查时保持探头与神经处于垂直状态;患侧与健侧进行对比扫描,判断神经尺寸、神经和失神经支配肌肉的异常;通过主动、被动运动动态扫描,使神经与毗邻肌腱、肌肉筋膜、腱膜鉴别,判定瘫痪肌肉肌腹有无收缩;对走行在神经-血管束内的神经,借助所显示的血管为标志,探明神经病变和(或)卡压病变与毗邻血管的关系,以及病变本身的血供情况。探头从正常区域逐渐移行到病变区域。从纵切面逐渐旋转至横断面[2-4]。
1.2.2 检查结果与术中所见的比较:全部患者均在臂丛麻醉下行神经探查术,术中充分暴露损伤的神经。将患者术中所见的神经损伤的类型及部位结果与术前所做的高频超声检查结果进行比较。
1.3 统计学处理:高频超声诊断由超声检查医师在双盲情况下做出。将超声诊断结果与术中所见结果进行比较,计算诊断准确率。
2 结果
本组32例研究对象中,神经完全断裂17例,神经部分断裂11例,神经陈旧性断裂伴神经鞘瘤形成4例;所有患者均进行手术探查。对不同损伤类型,术前高频超声诊断结论与术中所见结果的比较,术前高频超声诊断为神经完全断裂的17例患者中与术中所见完全符合的患者为15例,术前高频超声检查的正确率达88.2%;术前高频超声诊断为神经部分断裂的11例患者中与术中所见完全符合的患者为10例,术前高频超声检查的正确率达90.9%;术前高频超声诊断为陈旧性神经损伤伴神经鞘瘤形成的4例患者中与术中所见完全符合的患者为4例,术前高频超声检查的准确率为100%。
3 讨论
3.1 上肢周围神经损伤的病因:引起上肢周围神经损伤的病因有很多,临床上最常见的病因是机械性的损伤,火器伤是战争时期的主要致伤因素,化学性、物理性的致伤因素是特殊环境下导致损伤的病因。医源性的损伤是在外伤或者是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因处理不恰当所导致的神经的损伤,它包括药物注射性的神经损伤、手术的误伤(如切割伤等)、闭合性骨折与关节脱位进行复位时处理不恰当所导致的神经的牵拉和压迫伤、麻醉(或昏迷、昏睡时)导致的神经损伤,产伤导致的新生儿神的经损伤(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等。除以上因素之外,代谢性或者是胶原性疾病、恶性肿瘤、内源性或者是外源性中毒也同样可以引起周围神经的损伤[5]。
在众多的损伤病因中切割伤所导致的周围神经损伤较多见,多是由于刀、玻璃、金属碎片、外科器械等锐器利刃的直接切断所致。神经损伤可以是完全断裂也可以是部分断裂,其断面比较整齐,同时合并有皮肤、皮下、肌肉、筋膜、腱膜、肌腱或者是骨的切割断裂伤,这属于开放性损伤。
由以上对上肢周围神经损伤病因的讨论及研究可以看出本次研究中的32例患者均以外部致伤因素而导致上肢周围神经的损伤,该结果再次证实了上肢周围神经损伤的常见病因。
3.2 高频超声检查在周围神经损伤诊断中的应用:超声检查,因为其能为检查者提供直观的、动态的观察以及它的方便性,早已在临床上成为了多种疾病主要的检查以及诊断方法。近几年,由于高频探头以及高分辨力超声仪的应用,提高了超声检查对周围神经损伤的识别能力和对周围神经疾病诊断的应用。Ammar以及Alberto等人的研究表明了高频超声检查可以清晰地显示出周围神经的分布、走行、细小的神经分支、神经的直径以及周围软组织的情况[6-8]。了解神经及其周围软组织的情况有助于对周围神经伤类型的判断,同时通过直观、动态的观察可以了解神经受压的情况。近年来,随着高频超声检查在周围神经损伤诊断中的应用,周围神经损伤的诊断水平已有了显著的提高。
3.3 术前高频超声检查结果分析:根据术前所行的高频超声检查,其图像的表现结果如下:①神经完全断裂的高频超声图像表现为:损伤区域神经的线性回声带的连续性完全中断,损伤的区域表现为无回声或者是低回声的表现。②神经部分断裂的高频超声图像表现为:损伤区域神经的线性回声带的连续性部分中断,中断区域的回声为低回声或者是没有回声结构。③神经陈旧性断裂伴神经鞘瘤形成的高频超声图像表现为:损伤区域神经的线性回声带的连续性完全的中断,神经近端的直径变粗,出现类圆形的、规整的实性肿物,肿物边界清晰,拥有完整的包膜,肿物内部为均匀的低回声或者是密度稍不均匀的粗糙的低回声。④神经卡压的高频超声图像表现为:神经被卡压处神经的走形表现为弯曲不整,神经直径变粗,近端神经增粗明显。⑤神经炎性肿胀粘连的高频超声图像表现为:发生粘连出处的神经走行弯曲,神经直径变粗,与周围软组织的边界不清楚,其内部的回声逐渐衰减为低回声,平行的线性的强回声不清晰,发生病变区域的周围的肌肉组织或者是软组织的回声同时也发生不同程度的声像学改变。 以上上肢周围神经损伤的类型及程度通过直接的图像展现给检查者。高频超声检查通过为检查者提供直观的声像表现来确定周围神经病变的形态、性质以及走行,这有助于对不同类型的周围神经的损伤做出正确的诊断。
3.4 高频超声临床使用的优势及准确性分析:对于上肢周围神经损伤的治疗手段,临床上已达成共识,即及早地进行手术探查修复。当神经损伤后,特别是对闭合性损伤的早期诊断及其损伤分度有着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及意义。但仅依据临床查体或者是肌电生理检查早期的做出神经损伤部位及类型并非易事,同时也无法满足此要求,目前也有关于通过MRI检查判定臂丛神经的损伤的报道,但此检查仅限于臂丛神经的损伤[9-10]。因此适当的影像学的辅助检查及诊断方法对于早期诊断上肢周围神经有十分重要的价值。虽然目前临床上仍然把肌电生理检查作为周围神经损伤的首选检查,但是高频超声检查是唯一可以为检查者提供病变部位直观影像图像的检查手段。高频超声检查具有无创、方便、直观、廉价、可重复观察等优点[11]。
在本研究中,通过对32例上肢周围神经损伤的患者的双上肢扫描的结果进行统计,得到的结果与以往的文献相似,即对于上肢周围神经损伤的病例,高频超声的诊断其准确率较高。
综上所述,利用高频超声检查与肌电生理检查和临床查体相结合的方式,可以从形态上和功能两方面为上肢周围神经损伤的诊断上提供参考。将高频超声检查应用于上肢周围神经损伤的早期诊断,可减少误诊、漏诊的情况,为临床及时的治疗及手术方式的选择上提供可靠的依据[12]。高频超声检查具有方便简单、无创、无痛苦、可重复、客观、精确地优点,并且可以同时对上肢周围神经损伤的病因、损伤部位及损伤程度做出准确的判断,故高频超声检查应在上肢周围神经损伤的诊断上应在临床上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陈孝平.外科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031
篇9
A型超声
1956年,美国眼科医生Mundt和Hughes首次将A超用于眼部疾病的诊断,它根据不同界面的回声以波峰形式显示,根据超声波在不同组织中的声速,获得相关组织的生物参数。A超对角膜厚度的测量精度达0.001mm,在临床上可以用于一点或多位点的测量,还可以围绕中心点,呈同心圆状测量[1]。目前,A型超声多用于与眼轴长度有关疾病的测量,对近视和远视患者的诊断有一定的帮助。
此外,A超还用于一些眼部疾病的辅助治疗。张采华等[2]对120例成熟期白内障患者和4级核白内障在手术前进行A超的测量,计算晶体厚度平均值,手术均顺利完成分核,并完成整个乳化过程,术后患者视力明显提高。
A型超声存在一些缺陷,在检查前被测眼的表面要进行麻醉,这让很多患者不愿意通过此项方式检查。此外,探头和患者的角膜直接接触,存在疾病传染的隐患,另外对医生的技术水平有一定要求,操作时对角膜的压力不同可导致不同的检测结果。
B型超声
B型超声是通过扇形或线阵扫描,将组织的界面回声转成不同亮度的回声光点,以反映组织结构的变化。在眼科疾病中,由于眼球及内容物对B超有较好的透声性质,多采用B超对眼病进行诊断治疗。在临床B超检查时,患者需闭眼,仰卧在病床上,眼睑涂上专用的螯合剂,B超探头即可对眼睛进行纵横面的全面检查,确定病灶部位并可以测量其长度,打印机随即可以将图像打印出来。B超可以广泛应用于晶状体浑浊、玻璃体浑浊、视网膜脱离、眼内异物等疾病的诊断治疗[3]。B超因为用游标测量距离,重复性较差,需多次测量。
超声生物显微镜
超声生物显微镜是20世纪90年展起来的新型眼科检查工具,该仪器由高频率换能器和B超声仪器结合而成,基本原理与普通的B超仪相同,由于具有高频率的分辨力,可获得与光学显微镜的分辨率相当的图像,在无创伤的条件下可获得清晰的二维图像[4]。在进行超声生物镜检查时,检查需采取仰卧位,眼睑上安装一眼杯,杯子里放入蒸馏水即可。将探头深入蒸馏水中进行检查成像。由于探头在水浴中进行扫描,不会对眼前段产生任何的干扰,如房角就是在自然状态下的形态,除此之外,还可以观察到房后部位及前房角的解剖结构,晶状体和虹膜等结构及相互关系,可以轻松获得任意子午线的眼前段结构的图像,更全面地了解眼部的生理和病理状态,也有助于疾病的进一步诊断。目前,该方法广泛应用于眼底、青光眼、白内障、眼外伤等眼部疾病的各个领域。
多普勒彩超
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直接观察眼眶及眼球壁血流的动态,确定动脉、静脉以及及动静脉交叉的混合血流,有助于观察眼部细胞的内环境变化,确定肿瘤的发病部位[5]。该方法较一般的超声检查更简便直观,患者痛苦较小,目标明确。现在已成为眼科的常规检查手段之一。但是在操作时需要注意探头的方向和角度,减少超声波发射功率对血流动力学信号显示的影响,每条血管需要重复测量,至少连续测量3次。
总 结
A型超声、B型超声、超声生物显微镜和多普勒彩超,已经作为临床眼科重要的检测手段,应用于一线,超声检测具有安全、快捷、患者耐受性好的特点,使其得到了广泛的关注。随着这些技术应用信息的反馈以及仪器的研究与改进,超声诊断在眼科的检测领域内的应用会日益广泛,也会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准确的诊断信息。
参考文献
1 史桂桃,艾育德.超声检查在眼科的临床应用[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6,38(12):1168-1171.
2 张采华,张清秀,陈映梅.眼科A超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的应用[J].福建医药杂志,2009,31(3):117-118.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于2008年10月至2010年12月期间共收治小儿肠套叠患儿64例,其中男46例,女18例;年龄在50 d~5岁之间,平均年龄1.1岁;患儿发病时间4~55 h不等。其中48例患儿出现哭闹不止、腹痛、腹胀、呕吐症状,伴有便血患儿37例,35例发热,53例患儿腹部可触及到包块。检查过程应用TOSHIBA SSH-140A型超声仪,设置探头频率为常规3.5 MHz,根据检查需要,可灵活加用7.5 MHz的高频探头。
1.2 检查方法
检查过程中,所有患儿均取仰卧位,在没有特殊准备要求的情况下,通常探头经过腹部对腹腔内各脏器进行检查,主要检查实质性脏器情况以及腹腔内是否存在液性暗区,接下来进一步检查肠腔。
2 结果
本组64例经手术证实的肠套叠患儿,术前均通过B型超声检查,未见假阳性病例出现。20例患儿有少量腹腔积液现象。患儿的肠套叠声像图特征如下:套叠处横断面显示为同心圆样变化,即具“靶环”特征,中心位置显示圆形较强回声,或具有气液混合性回声,外周显示具有多层实质性强弱回声进行交替性环绕,厚度在0.6~1.3 cm之间,同术中肠管壁的水肿程度以及肠管套入层数关系密切;套叠处的纵断面显示出套筒样变化,即具“套筒”特征,其构成与横断面显示相同,长度在3.4~5.8 cm之间。通过手术确定肠套叠类型见表1。
3 讨论
肠套叠是婴幼儿阶段最为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其发病原因可能为一部分肠管或肠管的系膜嵌套进周围肠管的一种急性病,但目前具体病因尚不清楚,研究显示大约5%左右的小儿肠套叠病例具有明显的机械因素,而95%左右的小儿肠套叠病因不得而知[1]。通常认为婴幼儿肠系膜的一些生理解剖学特点,例如回盲肠处尚未完全固定,活动性强,被认为是造成肠套叠发生的解剖学因素。目前有些观点认为腺病毒感染可能导致小儿肠套叠的发生[1]。长期以来,临床上沿用至今的诊断肠套叠的方法是X线空气钡剂灌肠造影术,该方法一直被广为应用,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1,2]。但该方法在治疗病情严重、肠套叠时间过久或脱水休克的婴幼儿时并不能很好地奏效,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超声诊断以其明显的优势逐渐取代了X线空气钡剂灌肠造影术,因为超声诊断无痛苦、检查迅速,而且没有明显禁忌,易于被患儿及家属接受[1-3]。B超对小儿肠套叠的诊断具有比较高的准确率,与X线检查相比而言,B超是目前首选的检查方法,而且B超还可以为临床疗效提供及时的参考,特别是对非手术治疗的患儿,例如,采用空气灌肠复位,或通过水压灌肠治疗的患儿更有优势。所以B型超声对小儿肠套叠的诊断是目前最好的方法,目前已经成为临床上首选的诊断方法[4, 5]。
对于临床症状不典型的肠套叠患儿,尚未触及腹部包块的,应认真检查,避免发生漏诊。尽管婴幼儿的肠套叠单发较为常见,但也要注意仍然存在有两个或多个部位同时发生套叠的可能,因此诊断时不能在发现一处套叠后就以为完成任务了,还要进行其他部位的检查,这样才能避免出现漏诊。本组64例经手术证实的肠套叠患儿,术前均通过B型超声检查,未见假阳性病例出现。20例患儿有少量腹腔积液现象。小儿肠套叠的超声图像显示出典型的“套筒”与“靶环”特征。因为肠套叠属于儿科急腹症,尽早诊断与治疗才是关键,但也不要忽视全面检查的必要性。
总之,掌握婴幼儿肠套叠的两个特征性超声表现非常重要,治疗过程中同时要细心全面检查,目前临床上使用的超声诊断具有简单、准确的优点,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参 考 文 献
[1] 郭方卉, 张勇, 唐春艳.小儿肠套叠的超声诊断研究.基层医学论坛, 2008, 12(9): 813-814.
[2] 轩爱军,杨国强.小儿肠套叠的超声诊断.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3,4(8):603-604.
[3] 刘玉凤,石海亚,左中义,等.小儿肠套叠超声诊断和水压灌肠治疗的声像图特点附189例分析.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3,19(6):465-466.
篇11
超声诊断技术的每一步发展,都与超声成像设备的进展密不可分。1942年,奥地利K.T.Dussik使用A型超声装置,用穿透法探测颅脑;1954年,B超应用于临床,同年M型用于检查心脏;1955年,PPI型作直肠内的体腔检查;1956年,多普勒效应原理用于超声诊断并在1959年研制出脉冲多普勒超声。到1990年,超声成像先后采用了扇形扫查法、电了扫描法、相控阵扫描法以及灰阶显像、BSC技术的图像后处理,同时实现了超声实时现象,使超声图像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特别是1983年彩色血流图,1990年3D扫描器的研制成功,使超声成像进入了一个划时代的发展阶段。1991年美国ATL公司推出世界第一台全球数字化超声诊断系统后,使超声诊断的水平跨上新台阶。
2临床上应用的主要超声诊断仪器类型
目前临床上应用的超声诊断仪器繁多,互有交叉。但从接收信号的特点上看,应用的都是回波法。
2.1回波幅度法
回波幅度法接收的是生物组织声学界面形成的反射回波,回波频率与入射波相同。按成像方式可分为一维A型和M型,二维B型、C型、F型、伪彩,三维3D立体图。
2.2多普勒法
多普勒法接收的是运动物体反射成散射所产生的多普勒频移信号,该信号不再是超声频率而为音频信号。多普勒法可分为一维D型(包括CW,PW两种),二维CDFI,CDTI,CDE,DPA,三维立体透视图或立体图。
2.3HI法即频率成像,是一种非线性超声成像。
其中CHI显示一次谐波所传递的信息,THI显示高频和一次谐波所传递的信。
3各类超声诊断仪的应用现状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超声成像中的广泛应用,超声诊断越来越具有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高速运算能力、灵活的软件控制能力及精细的的测量功能。因此,许多超声诊断仪都具有一机多能的功用。
3.1A型、M型和B型超声诊断仪的应用现状
A型超声诊断仪提供仅是体内器官的一维信息,而不能现实整个器官的形状。M型超声诊断仪一般用于观察和纪录脏器的活动情况,特别适用于检查心脏功能。B型超声诊断仪能得到人体内部脏器和病变的二维断层图像,并目能对运动脏器进行实时动态的观察。由于A型功能单一,日前在临床上以极少应用,但医学影像物理学教学中仍有广泛应用。自二维实时超声显像诊断仪(B型)开始使用后,目前己无单纯的M型超声诊断仪生产和销售,对M型超声心动图的检查,都是以二维超声图像为基础,调节取样线来选取能需要的M型超声图像,而单纯的B型的超声诊断仪也不常见,取而代之的是脉冲多普勒型和B型的结合,组成双功能超声诊断系统。
3.2超声多普勒系统
一维连续波多普勒(CW)血流仪,发射的是连续的、接收也是连续的,因而失去了距离分辨能力,但可测高速血流。一维脉冲波多普勒血流仪发射脉冲波,能确定目标的深度、位置。但可测最高血流速度受脉冲重复频率限制。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仪(CDFI)属于实时二维血流成像技术,可以实现解剖结构与血流状态两种显像,彩色血流信号显示在相应的一维黑白图像的液性暗区内是诊断心脏病的先进工具之一。
3.3CDFI在临床中的扩展使用
CDFI作为一种先进的诊断工具,己不仅仅局限于心脏病的诊断。如临床上己成功地将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应用于腮腺肿块的诊断,利用高频超声图像结合彩色多普勒血流检查诊断乳腺肿块,还有将一贯是放射影像检查的专利部位应用于超声影像中,利用高频超声全面显示股骨散软骨以进行疾病诊断。
除用于疾病诊断,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技术是近年心血管外科围术期心脏功能,监测的重大进展,可在心血管外科围麻醉手术期持续监测心脏功能、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能即时对手术进行指导和评价。
4超声诊断新技术及其发展
超声诊断技术是一种不断发展、创新的技术。目前新的诊断技术有:
4.1高频细微结构成像
利用15-60MHz二维超声成像设备,进行有关浅表现供脏器的成像,其中50-60MHz超声作眼球角膜仪成像是,可分出其上皮层、角膜全层及内层。
4.2数字编码高频成像
数字编码高频成像,采用低频脉冲用于穿透,高频脉冲用于深部超声成像,可获得深部脏器的高质量、高频声像图。
4.3其它超声新技术
其它新技术诸如绕射栅探头多普勒超声、分区环面积――流速剖面相乘叠加法计算血流率、多种超声血流造影技术、次谐频超声成像、正反脉冲谐频成像、静态三维成像、实时三维成像等,都己在临床研究和诊断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应用。
5结语
超声诊断技术简便易行,无痛苦,价格适中。因此,临床从事超声诊断的医务工作者在临床实践中要不断发展超声的应用范围,完善超声的检查技巧,将超声诊断技术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仇惠,张瑞兰.医学影像物理学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1-49.
[2] 张泽宁.医学影像物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93.
[3] 张里仁.医学影像设各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71一183.
[4] 金宁荣,刘新纯.医用物理学[M].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2001.91.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在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收治100例BTA患者,其中男性70例,女性30例,年龄在15~5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2.56±10.51)岁。所有患者在受伤后就诊时间为20min-25h,均有明确的腹部外伤史,主要的临床症状为剧烈腹痛和压痛,患者的受伤原因主要包括交通事故受伤者55例,坠落受伤者20例,挤压受伤者15例,因打架斗殴受伤者10例。经手术证实腹部实质性脏器损伤的有93例,其中脾破裂者48例,肝破裂患者27例,肾破裂8例,膀胱破裂6例,膀肠系膜血管撕裂4例。空腔脏器破裂患者有12例,腹腔积液患者有97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SSA-79OA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进行腹部B型超声检查,探头的频率控制在3.5MHz-4.5 MHz,检查时最好在急症推车上进行,一般取患者的平卧位或侧卧位,尽量减少对患者的搬动,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再次损伤。首先进行腹部的全面细致扫查,对于体型偏瘦以及疑诊有浅表组织患者,施加高频探头辅助检查,了解是否出现腹腔积液现象,在检查的过程中应详细询问患者病史,根据受伤部位进行快速、多切面的全面细致检查,并注意双侧胸腔及心包腔等处。观察时应注意以下4点:①重点检查外力直接作用部位。②观察空腔脏器有无节段性增厚及扩张,腹腔双侧脏器呼吸运动度是否一致,探头探查部位有无压痛或反跳痛。③注意观察腹腔内的各实质性脏器内有无异常变化,包括轮廓线是否连续,包膜是否中断,是否出现单个或多个大小不等的形状或者是月牙形的高低回声甚至无回声以及漂浮光点等变化。④注意观察腹腔内有无游离的气体,是否出现积液及积气的征象。
1.3超声检查表现
①腹腔实质性脏器破裂损伤的超声表现:肝、脾、肾、胰等实质性脏器会出现不同程度肿大,形态出现明显异常以及脏器边缘出现不规则,边界不清晰。部分急性期内脏器实质回声可见形态各异、回声强弱不一致的混合团块并且大小不均的回声区域,随着时间推移,可形成低回声甚至无回声团块,脏器周围可见不规则的液性暗区或血凝块低回声。部分器官损伤可见明显的被膜回声中断,若肝包膜中断,裂口处会出现带状无回声并向肝实质延伸,或有包膜下积液。②空腔脏器损伤的超声表现为:膈下及肝或脾前间隙可见游离气体,腹腔内有少量的液性暗区。伴胃肠损伤的管壁毛糙增厚,分层消失,与之相连的正常肠道发生节段性扩张,在病变部位有局限性积液;伴肠系膜损伤的肠道周围可见含液性包块,有时可观察到不均匀混合回声团块。
2 结果
B超检查对腹部空腔脏器损伤的定位诊断符合率较低,有8例漏诊,诊断符合率为33.3%,对内脏破裂出血所致腹腔积液的检出率以及实质性脏器损伤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其中腹腔积液的检出率为97.9%,仅有;超声检查出实质性脏器损伤的患者有90例,和手术结果的完全符合率为96.7%,其中脾破裂者45例,肝破裂患者25例,肾破裂8例,膀胱破裂5例,膀肠系膜血管撕裂4例。
3 讨 论
3.1 早期诊断的重要性
腹壁主要是由肌肉构成,没有很强的抵抗力,当受到外部的强烈的撞击时难免会受到损伤,急性腹部闭合性内脏损伤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的外科急腹症,通常发生在工业经济、交通事业以及生活中的意外事故,在急性创伤患者中占相当大的比例。急性腹部内损伤往往会伴有其他部位的损伤,由于患者并没有明显的伤口,因此早期腹部症状很容易被掩盖,加上导致患者受伤的因素很多以及发病机制较复杂,常常导致患者入院时不能明确诊断。腹部闭合性内脏损伤常突然发生,病情危重,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很容易导致腹部内脏器官破裂、出血,严重的话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早期正确及时的诊断对进一步治疗腹部闭合性内脏损伤至关重要。
3.2B型超声检查的诊断价值分析
目前临床上对于腹部闭合性内损伤的常用诊断方法包括实验室检查CT腹腔镜以及B型超声等手段,其中具有较高影像学检查的是CT检查,但CT检查存在一定的缺陷,由于腹部闭合性内损伤的临床表现较多,起病较急,必须密切观察,反复检查,而CT检查不便于携带,不能对患者进行反复检查,很容易耽误患者的就诊时间,延误患者的病情,且检查费用昂贵,并不适于临床的广泛应用。B型超声检查具有操作简单快捷,便于携带,重复性好,价格低廉以及无创等优点,有利于不宜进行CT扫描检查的危重病人,因此在临床上应用较广。本文研究发现B超对B超检查对腹部空腔脏器损伤的定位诊断符合率较低,只有33.3%,对内脏破裂出血所致腹腔积液的检出率高达97.9%,对实质性脏器损伤的诊断准确率为96.7%。说明B行超声检查对腹部闭合性损伤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综上所述,B超检查简便快速、可重复性高、诊断准确率较高,对于急重症患者来说实用性更强,但B超检查对空腔脏器损伤的诊断率较低,存在漏诊现象,因此在诊治时应综合考虑其他临床表现综合考虑。总之,B超对腹部闭合性损伤有较高的诊断正确率,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金林原,B 超在腹部闭合性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外医疗,2011,20:425
[2]陈冠定,孙银鸿.腹腔实质性脏器损伤的B型超声诊断E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206 207.
[3]曹晓燕,汪军虎,张静.超声检查在腹部脏器闭合性损伤中的应用价值[J].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1,8:51-52
篇13
慢性心功能衰竭主要是由各种病因所导致的终末阶段的心脏疾病[1-2],因为各种原因造成的心肌功能和结构的变化,从而导致了射血障碍和心室充盈带来的一系列临床上的综合征。慢性心功能衰竭的患者对于左室衰竭的诊断要求十分严格,在诊断的同时需要跟由其他疾病而导致的呼吸困难来进行鉴别,所以在对其进行确诊时需要其他的辅助来协助检查。超声心动图对慢性心功能衰竭患者的左心功能进行评价,实际的应用价值较高,在临床上被广泛使用,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更新,也要不断地对超声心动图进行探索研究,更好地提高对疾病诊断的正确率[3]。本文现在对我院在2011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153例慢性心功能衰竭2~4期的患者和48例作为对照组正常体检的人群,利用超声心动图对其左室射血的分数、舒张期血流峰值和短轴缩短率进行对比分析,探讨超声心动图评价慢性心功能衰竭患者左心功能的临床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在2011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153例慢性心功能衰竭2~4期的患者和48例作为对照组的正常体检的人群,利用超声心动图对其左室射血的分数、舒张期血流峰值和短轴缩短率进行对比分析,探讨超声心动图评价慢性心功能衰竭患者左心功能的临床价值。患者根据心功能的不同分为三组,心功能2级、3级和4级各占51例,三组患者中男性患者87例,女性患者66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4.44±10.31)岁。三组患者和对照组的48例正常人群之间的基本资料没有明显差异。
1.2 方法
(1)根据慢性心功能衰竭的相关标准对患者进行确诊,选择相应的超声心动图仪对患者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价,让患者采取左侧卧位利用超声心动图进行常规的检查,对患者左室射血的分数、舒张期血流峰值和短轴缩短率进行对比分析,探讨超声心动图评价慢性心功能衰竭患者左心功能的临床价值。(2)利用超声心动图让患者左侧卧位进行常规检查,按照规范的方法对患者左室射血的分数进行计算,检查张期血流峰值和短轴缩短率。按照标准对检查数据进行评定: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小于50%、舒张期血流峰值小于25%、短轴缩短率小于1,则评定为异常。(3)对患者左室射血的分数、舒张期血流峰值和短轴缩短率的检查数据利用软件SPPS16.0进行统计学分析,检验的水准为α=0.05。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使用方差检验或者t检验的方法来进行统计学推断。
2 结果
不同患者左心结构出现的异常进行对比,如下表1示:三组患者左心室和左心房增大的发生率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通过三组患者与对照组进行左心脏功能的指标对比,如下表2所示,慢性心功能衰竭患者与对照组分别比较显示,患者左心功能指标明显比正常人低,说明慢性心功能衰竭患者左心功能有所改变,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3 讨论
心力衰竭主要是指心脏不能有足够血液来满足体内组织代谢的需求,往往是由于心肌的收缩能力下降而导致的临床上的一种综合征,在内科危重症中最为常见。作为一种症状性的疾病,主要的诊断不能够只依赖实验室的检查,还要根据患者的体格检查和病史来做出明确的诊断。器质性的心脏疾病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心脏舒张和收缩功能的改变,在目前的临床实践中,利用超声心动图对患者的心脏舒张和收缩的能力进行评价,是左心室功能一个重要的检查手段,能够对患者的疾病进行诊断、治疗以及预后都提供了很重要的依据[4-5]。采用超声心动图对慢性心功能衰竭患者左心功能进行评价,能够更全面的观察患者心脏的内部结构,对于心室结构改变的评判是一种更有效、直观的方法。
心力衰竭主要包括患者休息状态下和心衰的症状中出现了心功能异常,利用超声心动图对慢性心功能衰竭患者的左心功能进行检查评价,不会对患者造成创伤、容易被重复,在临床诊断中被广泛的接受和使用。通过上述研究的对比分析,慢性心功能衰竭患者心脏的结构变化和心功能的等级之间有密切的联系,患者左心功能指标明显比正常人低,说明慢性心功能衰竭患者左心功能的改变,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利用超声心动图对三组慢性心功能衰竭患者的左心室增大、左心房的增大发生率进行观察存在差异性,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与心功能的等级之间呈正相关关系,也表明了心脏的功能改变和结构出现的异常有密切联系。
慢性心功能衰竭的患者和正常人群相比,舒张期血流的峰值明显的降低,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短轴缩短率在慢性心动能衰竭和对照组对比之间无统计学意义,说明患者心脏的整体功能减低,心肌受损伤,收缩的力度减弱,静脉的回心血液在排出方面受到了限制,舒张期血流峰值指标的下降,说明利用超声心动图对慢性心功能衰竭患者左心功能的变化进行诊断评价具有很重要的临床价值,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应用超声心动图对慢性心功能衰竭患者的左心功能进行评价,实际的应用价值较高,在临床上值得被广泛推广,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更新,也要不断地对超声心动图进行探索研究,更好地提高对疾病诊断的正确率。
[参考文献]
[1] 耿新军,谭小平. 纽约心功能分级和超声心功能评价的临床相关性分析[J]. 陕西医学杂志,2008,12(8):63-64.
[2] 杨芳,任卫东. 超声心动图研究血液透析病人心脏结构与负荷状态及收缩功能变化的关系[J].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8,24(6):83-84.
[3] 王洪霞,赵君康,陈剑,等. Tei指数与心脏病患者心功能分级的相关性分析[J]. 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8,26(5):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