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插画设计分析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插画设计分析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插画设计分析

篇1

物质越来越丰富的今天,货架上的商品五花八门,让消费者第一眼就能看到、关注到自己设计包装的商品,是设计师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不同表现手法的插画艺术能够创造出装饰性、引申性、趣味性的多元化形态,能够让食品包装在琳琅满目的商品中脱颖而出,给予消费者更细腻的情感体验,并引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该书在第一章中就明确了插画在包装设计中的作用,认为作用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突出产品信息、传递人文情感、实现艺术价值向商业价值的转换、促进设计表现手法的创新。在这其中,作者介绍了盖苏亚克设计工作室为饼干创作的包装设计,不同颜色的黏土代表不同的饼干口味,蓝色大海是奶酪口味、红色花卉是洋葱口味。色彩明快的黏土背景上的小饼干显得那么可爱、诱人,让人忍不住要买一袋试试味道。

二、食品包装中插画艺术风格设计案例

对于食品包装插画设计师来说,必须首先了解消费者对相关食品的消费欲望,从而做出既展示商品的视觉信息,又能让消费者准确了解商品的特性与个性,这是优秀设计师必须做到的。对于新手设计师来说,从优秀设计师的作品中吸取经验是十分重要的。该书用了一整章的篇幅对经典的食品包装插画案例进行分析,让读者在阅读大量经典案例后得到设计风格与能力的提升。从书中介绍的相关案例可以看出,食品包装设计是商业与艺术的结合,是将文化创意转化为视觉符号,那些具有艺术性、民族性、国家特点的艺术插画食品包装特别受到青睐。比如MAROG创意公司为武士日式料理餐厅寿司外卖盒所作的设计,就融入了浓浓的日本武士道精神,变形的拉丁文字体又与日本书法联系起来,向顾客表达出新鲜的海鲜用牺牲自己的方式满足每一位顾客的味蕾。

三、食品包装中插画艺术风格设计实践

篇2

一是群体性案件增多。2010年以来,共有45名犯罪嫌疑人因涉嫌故意毁坏财物、聚众扰通秩序、寻衅滋事、妨害公务被修水县检察院批准逮捕,这一数字较之前两年上升了52%,群体性案件增多成为当前社会矛盾的一个主要特点。另外在征地拆迁、移民安置、违章建筑整治过程中因涉及补偿、安置等问题,也往往容易发生群体性的社会矛盾。具有较大的社会破坏性,严重影响生产生活秩序,当事人往往采取一些过激行为,借助网络、电视、报刊、广播等媒体,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个人问题社会化、经济问题政治化。

二是对抗性明显增强。基层检察院所面临的社会矛盾总体来说属于人民内部矛盾,但它们的对抗色彩却越来越明显。当事人因矛盾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直接与社会发生对抗,妨害公务、聚众扰通秩序、故意毁坏财物。有的到检察院 “讨说法”,责问为什么不逮捕、不。对类似问题,在检察院解决好了,来访人的心气顺畅了,和谐的音符也就协调了。

三是物质利益色彩浓厚。当前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实质上是涉及当事人利益的问题,拆迁安置、征地补偿、事故赔偿,大多数都与“钱”和“物”有关。由于自己的权利得不到实现,或者在利益调整的过程中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失,随着当事人法律意识、权利意识的不断提高,这些在过去属于隐性的问题就会逐渐暴露出来。

四是基层腐败越发凸显。2010年以来,修水县检察院受理的400余件来信来访中,反映农村基层村民组织领导干部贪污挪用问题的占57%。农村基层干部因个人素质较低、村级财务管理不善、监督不到位而滋生腐败私欲。涉及扶贫、惠农专项经费、土地征收、山林权转让、移民安置等方面。均与农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农民反映强烈,造成各种越级上访。损害了党在人民心中的良好形象,加剧了仇官心理,不利于社会稳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二、基层检察机关化解社会矛盾的对策

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基层检察机关只有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才能不断地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一要更加注重严格执法,用执法办案的实际成果化解矛盾

执法办案是检察机关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的首要任务和基本途径,检察机关必须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强化办案工作,严打犯罪,用执法办案的成果化解社会矛盾。首先要依法严厉打击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影响群众安全感的严重刑事犯罪,从快打击“两抢一盗”等危害群众财产利益的侵财型犯罪,加大打击严重经济犯罪,特别是非法集资等涉众型经济犯罪,努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不稳定因素;其次要加大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的工作力度,严肃查办企业改制、征地拆迁、涉农利益、教育医疗、环境保护、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等领域发生的容易引发社会矛盾的职务犯罪,在更深层次上预防和化解矛盾;第三是要强化法律监督,进一步加强立案、侦查、审判、刑罚执行的法律监督,坚决纠正群众反映强烈的的执法不严、司法不公的问题,将因司法因素而导致的矛盾减少到最小状态。

二要更加注重区别对待,用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减少矛盾

对因人民内部利益纠纷冲突引发的刑事犯罪,检察机关在处理案件时,应落实轻缓刑事司法政策,坚持区别对待,做到该严则严,当宽则宽,从政策层面最大程度地减少社会矛盾激发的概率。首先是对社会弱势群体犯罪,如进城农民工、下岗职工犯罪等,除严重犯罪应依法严惩外,轻微犯罪一般应采取宽缓政策来处理。这样处理,可以使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他们减少对社会的怨恨和不满,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社会的温暖、更有利于他们弃恶从善;其次是对未成年犯罪,应根据未成年人性格和行为可塑性强的特点,除个别主观恶性特别大、犯罪情节特别恶劣的人外,一般出要采取宽缓的政策来处理,让他们能感受到,只要真心改过,一样有出路、有前途、有未来,防止出现“破罐子破摔”、“二进宫、三进宫”等现象;第三是对初犯、偶犯以及因邻里、亲友纠纷引发的轻微犯罪一般也应依法适当从宽处理,以利于修复受损害的社会关系,减少矛盾隐患。

三要更加注重机制创新,用行之有效的程序规范解决矛盾

检察机关要保证化解社会矛盾工作取得实效,就必须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工作程序规范,实实在在地解决检察环节面对的各种社会矛盾。首先是要完善创新矛盾发现排查机制。要把法律监督的触角伸向社区、乡镇、企业,把化解社会矛盾的关口前移,积极开展下访、巡访、设立乡镇检察联络室等工作,在第一时间、第一地点发现影响社会稳定的矛盾隐患,并采取依法处理、教育疏导、救助救济等措施,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其次是要完善涉检接待机制,对重大复杂的涉检,检察长要亲历亲为,带头研究息诉罢访的对策;第三是要完善创新检察宣传机制,重点是抓好以案说法制度的建立与完善,积极开展普法宣传,进一步深化检务公开,推进阳光检务。

篇3

岩土工程勘察是工程设计的先决条件。一般岩土工程信息,包括地形地貌、地层界面、断层、地下水位、风化层厚度以及各种物探、化探资料,这些资料是直接从野外测量获得而用于某一工程设计的。虽然在工程设计中他们扮演着不可缺失的角色,但在工程完成以后他们一般就被“束之高阁”,很少再被使用。就算“有朝一日”再被利用,这些信息也只是一些离散的数据,岩土工程技术人员较难直接利用它们再去分析场地中工程地质参数的分布规律。更何况传统的岩土工程资料分析和解释一般都局限于二维、静态的表达,这种表达描述空间构造起伏变化的直观性差,往往不能充分揭示它们空间变化的规律,难以使人们直接、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感受场地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变化情况,也就越来越不能满足工程的空间分析要求。如何利用这些实测参数来推断它们在区域内的分布规律,如何利用这些参数来预测场地中某点岩土工程性质,是岩土工程勘察中的一个古老而且很有兴趣的问题,历来不断有人在做这方面的工作。今天,随着计算机的出现,特别是DataBase理论的深入发展、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的完善,上述问题越来越有了新意。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已经完全可以集成以岩土工程建模、岩土工程数字化、岩土工程数据库管理、岩土工程特性分析、岩土工程地质解释以及空间分析和预测、地学统计和图形可视化的一体化系统,继而发展成为现代化、信息化为一体的岩土工程勘察数字化新体系。

一、我国岩土工程勘察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RS、GIS,GPS(3S技术)的发展与集成,己促使岩土工程勘察进入到以数据库为核心的勘察设计一体化产业体系。但是在注视上述发展的同时也应该看到,目前虽然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己广泛应用于岩土工程勘察设计中,功能日益完善。但是,由于多种原因,岩土工程勘察设计之间仍有许多问题亟待完善,如分散作业,手工操作、图纸、表格、文字等资料以纸质媒体为主,转抄传递,效率低,错漏时有发生、资料共享性差;资料再利用率低。因此我们需要发展和推广岩土工程勘察数字化和一体化技术。我们需要克服存在的问题,使我国岩土工程勘察一体化取得长足进展,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1、勘察资料过于地质化

由于部门长期的条块分割,勘察、设计分散作业,加之岩土工程规范制定和新技术、新方法应用的滞后。以及专业设置过细,岩土工程本身的特殊性等原因,设计与勘察之间脱钩多,使得勘察提供的岩土工程信息通常以设计人员难以理解的形式出现,而且勘察也较难参与设计的全过程。设计人员也因知识的局限,很难深层次理解岩土工程勘察信息。因而勘察成果在设计中的转化率较低,造成许多不应有的浪费和损失。

2、数字化地图与数字化设计系统间不够贯通

地形图是设计系统的底图或称基础数据,由于数字化地图中的某些环节技术条件不成熟,与CAD设计软件的接口不匹配,很难顺利实现对接,设计系统不得不重新将勘察资料数字化,影响了设计系统CAD的推广应用。

3、设计软件不够完善

目前,岩土工程设计中主要采用设计软件,主要是为完成设计中的数值计算和设计文件的编制与工程图的绘制等任务而编制的。但设计前沿的核心问题,如方案设计、设计中的综合评价等经验性工作,现在开发的软件远不能胜任。并且一些设计软件功能较少,常为单一功能者居多,很难实现网络化和数据共享以及综合化分析。

4、勘察信息数字化程度低

勘察部门提供的勘察信息往往以图纸、表格、文字等形式为主,内容上定性描述较多。这一方面造成设计人员对于勘察信息难于准确理解,另一方面造成对勘察信息处理、利用上的困难。

5、系统综合能力差

岩土工程勘察设计所涉及的信息是多方位的,如地形、地质、水文、气象、村镇分布、农田、交通、水利设施、环境、经济、社会人文等,这些信息既有空间定位特征、又有属性特征,既有定量指标、又有定性指标,既有确定性因素、又有不确定性因素。现有的岩土工程勘察设计系统由于缺乏对各类信息全面采集、表达、识别、分析手段,造成设计方案的优化和综合决策缺乏全面的情报支持。

二、岩土工程勘察设计数字化系统方案分析

岩土工程勘察设计数字化系统是在结合计算机网络和现代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对岩土工程信息进行勘察的有效手段。就岩土工程勘察设计数字化系统的方案制定来看,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岩土工程勘察数字化

数字化就是将一些分散而多种多样的要素或单元合并组合成一个更加完整或协调的整体。岩土工程勘察数字化系统是指应用当代测绘技术、数据库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CAD技术,通过计算机及其软件,把一个工程项目的所有信息有机地集成起来,建立综合的计算机辅助信息流程,使勘察设计的技术手段从手工方式向现代化CAD技术转变,作到数据采集信息化、勘察资料处理数字化、硬件系统网络化、图文处理自动化,逐步形成和建立适应多专业、多工种生产的高效益、高柔性、智能化的工程勘察设计体系。

2、岩土工程数字化系统的组成

岩土工程数字化系统的组成。岩土工程勘察数字化系统涉及的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计算机图形学、地质学、地质统计学、地质建模、AutoCAD 和 Word 自动化等一系列技术,他们以岩土工程勘察、设计规范作为相互联系的基础组成一个系统工程。

三、岩土工程勘察数字化模块技术分析

岩土工程勘察设计数字化系统的应用能够实现岩土工程勘察中场地方域的数字化、场地物性指标的数字化、场地地层的数字化以及岩土工程勘察数据库的设计,有效解决了传统岩土工程勘探中由于数据内容的复杂性和形式的多样性造成的处理困难。在具体运行过程中,岩土工程勘察数字化的实现将地质统计学的相关基础理论与现代技术进行融合,采用科学合理的手段和方法。本文就岩土工程勘察主要数字化模块技术的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简要分析:

1、GIS 在岩土工程勘察中的应用

虽然GIS和岩土工程勘察设计一体化有区别,然而二者也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即二者皆涵盖和空间坐标相关的信息,GIS 注重空间信息的采集与分析,而岩土工程勘察设计一体化注重空间信息的分析与决策。一般来说,和以往岩土工程勘察设计技术相比,GIS具有强大的数据采集与处理能力、形式与内容上复杂多样性、较强的可视化操作功能及空间分析能力等优势。

2、岩土工程建模

岩土工程勘察数据库管理作为岩土工程勘察数字化系统的一项基础工作是一个数据密集、处理复杂的数据库应用问题,为了能获得反映信息世界的概念性数据模型,将与实体和联系相关的功能与行为剥离出来,仅从现实世界中实体的数据侧面来建立模型即研究数据对象与属性及其关系。

3、数据库建设

岩土工程勘察设计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涉及到信息的共享,因此,构建高效经济的数据库显得尤为重要。岩土工程勘察数据常常具有空间性与多源性的特征,一般数据库技术是很难实现对这些数据的处理。随着GIS、计算机图形学及空间科学的发展,这为复杂的空间数据采集、存储及分析建模提供了重要的条件。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岩土工程勘察数据库的出现为岩土工程领域复杂的数据管理,空间数据分析提供了高效快捷的手段,目前,以GIS 技术支持的数据库技术已经应用到地质学的众多领域。

参考文献

篇4

中国传统插花艺深受我国历代文学、诗歌、绘画、书法以及建筑、造园等文化的影响,特点十分鲜明,大致有:注重自然情趣,在构图、造型上都追求自然美感;有规范而又不规范;或清新或素雅,具有浪漫色彩;整体造型与感觉充满意境美。在室内中运用较为广泛的有:①瓶花瓶花即瓶中的插花,是从古至今,我国最常见的一种插花形式,陆游(1125-1210年)在《岁暮书怀》中写道:“床头酒瓮寒难热,瓶里梅花夜更香。”瓶花是十分方便且又能快速出效果的一种插花形式,在室内环境中,瓶花可用于多处,大厅、卧室、书房,或者店铺、展厅等。②盘花盘花,则是插花艺术搭配不同类型的盘形成的一种插花形式,在当今也较为常见,是一种能够突出插花线条美形态美的一种插花形式,在插花过程中,需运用插花工具——剑山。现如今,盘花最常见于传统手工艺(瓷器、布艺等)店铺以及传统艺术展厅中,对于烘托室内环境与艺术品的效果,起着极大的作用。③篮花顾名思义,篮花则为编制物中的插花,竹篮居多。篮花的美感不止是插花艺术中花朵的美感,篮子的造型、质感,都包含在篮花的审美之中。篮花多摆放开业店铺、演出场所,或传统手工艺店铺中、家居环境中。④清供清供是在室内放置在案头供观赏的物品摆设,除了花朵,主要还包括各种水果、奇石、工艺品、古玩等等,可以为厅堂、书斋增添生活情趣。

3中国传统插花艺术在室内环境中所传达的美感

3.1自然之美

花的自然之美则是指花本身的美感,包括花的造型、体态、色彩、气味等。室内的家具、电器等陈设都是一成不变的,而花卉在室内环境中则是灵动的、充满生命力的。春看桃花,夏观荷,秋赏,冬咏梅,这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美,把这些美引入到室内环境中,这是令人愉悦的,也是我们华夏儿女十分钟情的一件事情。

3.2艺术之美

何为“艺术之美”,插花本身就是一种艺术,而这不止是花本身的艺术美,而是包括插花中的搭配艺术,包括高矮的搭配、形态的修剪、色彩的巧妙运用、容器的选择,这都是插花艺术的组成部分。插花的每一个细节,都是艺术美的一个部分。在欣赏传统插花的过程中,也是一次视觉上的享受。

3.3信仰之美

我国传统插花所带来的“信仰之美”,以“禅花”为例——一瓣心香照大千,禅花早在五代时即有记载。禅花的内涵在于追求简约与超凡脱俗,崇尚简朴和自然,多运用荷花、兰花等,透过花材,来表现主人的信仰。当今,在供佛时,人们不仅仅是在佛像旁摆几盘水果,而是选择了传统插花艺术,在佛像旁边放上两个传统插花,这是更为高雅的供佛形式。

3.4精神之美

中式传统插花艺术的风格与古代文人画风一样,有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不只是追求怡情娱乐,更注重内涵与精神美。正如袁宏道所说“花妙在精神,精神人莫造,寓意于物者,自得之。”花的种类多选择寓意深刻的梅、兰、竹、菊等,主人通过对花的种类的观察和感受,运用花的种类的寓意和象征意义来创造作品,以物言志,使得别人一进门,就感受到了主人的情怀与内在。

4中国传统插花艺术在不同室内空间设计中的运用

4.1在家居环境(尤其在中式传统家居环境)中的运用

①客厅客厅是家居环境中最为重要的场所,是用于家人相聚、闲谈、其他活动和交流感情等等。在客厅的茶几上摆上一束中式插花,是十分舒适、惬意的。客厅中的插花运用,范围十分广泛,美观雅致的瓶花、姿态优美的盆花,亦或是精巧别致的篮花,甚至清供都适用于客厅的环境,这也是由主人的审美情趣来定,不同的家具风格应搭配不同的插花,而木质类的传统家具则可以搭配几乎所有的传统插花。如图一所示,某客厅茶几一角,人们一边饮茶一边赏花、聊天,心情也将变得豁达、明朗。②卧室卧室不同于客厅,卧室是人们的休息场所,卧室的室内搭配都以舒适为主,不管是灯具的选择、家具的搭配、灯光的配置等,都会考虑到人们的生理以及心理因素,因此,香味过分浓郁或色彩过于艳丽的插花则不适用于卧室,容易刺激人的大脑皮层,大脑皮层得到了兴奋,则会影响人们作息。卧室内传统插花则以色泽淡雅、纤细轻巧的插花为主,如水仙、兰花等为主传统插花。③餐厅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就餐环境的要求也不断增高,在餐厅摆放传统插花艺术是增添餐厅浪漫氛围的好方法,这也不仅仅是用于家居环境中,在其他的特色餐厅内,插花艺术也是必不可少的,而传统插花则多运用于中式或复古类餐厅。餐厅中的插花色彩可选择艳丽的花,体态不会过大,月季、玫瑰或者马蹄莲等颜色鲜活、整体比较洁净的插花最为合适,再配上雅致的传统花器,十分美观,让就餐成为一件高雅的活动。④书房书房是最能体现主人内涵与情趣的一个房间,主人通常在书房里阅读、练书法、画画等,这本身就是非常高雅的兴趣爱好,与传统插花的内涵也十分相符。中式传统插花艺术内敛、含蓄,不管是书桌还是书架上,摆放上一束传统插花,如兰花、茉莉、梅花等为主的传统插花既给书房带来了一丝美感,同时也象征着主人高尚的人格。除了书房,如工作室、画室、琴房等,都可以把传统插花艺术运用到环境中。

4.2茶室插花

饮茶是中国人消遣娱乐的一个重要活动方式,从古代流传至今,而茶室的软装饰也是提高人们饮茶情趣的一个重要因素。茶室插花形成于明朝弘治万历年间,又称为“茶花”。由于饮茶这项活动本身就是一件高雅之事,且中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因此茶室插花十分重视品位,茶室插花的精神是在追求纯真的“情”、清远的“趣”,最忌讳的是繁多、艳俗。

4.3在中式或复古店铺中的运用

中式传统插花艺术风格不同于西方插花艺术,色彩艳丽、热情奔放,而是构图简洁、充满韵律的,这本身就是一种高品位的插花艺术,中式或复古类店铺中越来越常见传统插花艺术,这是提升店铺档次的一种手段。同时,店铺内插花考虑因素则更多,这要与店铺主题、商品类型相搭配,在达到审美要求的基础上,要起到一定的烘托作用。以景德镇陶艺街的陶瓷店铺为例,多家店铺内的盘花、瓶花高雅脱俗,与店内的瓷器相互相称,让人赞口不绝。

4.4在美术馆、传统艺术馆等公共展厅的运用

我国古代文人墨客在饮酒赏画时,会摆上应景的插花之作,叶梦得(1077-1148年)在《避暑录话》中写道“取荷花千余朵,以画盆分插百许盆,与客相间。”这样高雅的境界是后人值得学习和继承的。在美术馆或其他类传统艺术馆中,传统插花起到了烘托艺术品的作用。例如国画,悬挂在展厅中,下面的展示架上摆上一个应景的中式传统插花,这绝对是妙不可言。如图,在国画展厅中搭配中式传统插花,充满了意境美,对烘托国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篇5

世界奢侈品协会(WLA)官方2009-2010全球年度报告显示:截止2009年12月,中国奢侈品消费总额已由今年1月份的86亿美元增至94亿美元、全球占有率27.5%,上涨了3个百分点。2009年,中国首次直逼日本,超过美国,稳居世界奢侈品消费大国亚军宝座。世界各国奢侈品市场销售份额下降和维持的情况下,中国奢侈仍然表现为上升趋势,预计5年后,中国奢侈品市场将会达到146亿美元以上的全球份额,占据全球奢侈品消费额的顶峰,越来越多的全球奢侈品企业已经开始陆续抢占中国市场,中国势必成就全球最大的奢侈品贸易与消费中心。

奢侈品概述

从经济学角度来讲,奢侈品是指价值与品质关系比值最高的产品。从营销学角度上看,奢侈品是指无形价值与有形价值关系比值最高的产品。在国际上奢侈品被定义为“一种超出人们生存与发展范围的,具有独特、稀缺、珍奇等特点的消费品”,又称为非生活必需品。或者可以将奢侈品宽泛地定义为能够带给消费者一种高雅和精致的生活方式,注重品味和质量,并且主要面向高端和中高端市场的产品。

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奢侈品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品牌的专一性。品牌的专一性是指品牌只服务于某一个产品或某一类产品;品牌有突出的个性。奢侈品牌往往独树一帜,很容易与其他商品相区别,有强烈的风格特点和独特的设计,关注细节,与众不同;品牌的附加值高。从某种意义上说,奢侈品牌卖的不是产品本身,而是产品所富含的能够带给消费者各种各样的情感。奢侈品的产品,在产品物质核心之外,必然有一个很重要的情感属性,支撑着它的高价值。品牌的品质卓越。相对于其他类型的品牌来说,包括顶级设计师的设计、产品原材料严格的挑选和精湛的手工制作工艺等方面,奢侈品牌无疑是做的最好的;品牌的价格昂贵。在市场定位上,奢侈品牌就是为少数“富贵人”服务的,让大多数人产生可望不可及的感觉,以此来维护目标顾客的优越感,使其与大众产生距离感。

奢侈品的消费群体和消费动机

(一)奢侈品的消费群体

东西方奢侈品的消费群体差异比较明显,欧美国家的奢侈品消费以40-60岁的中产阶级为主,我国却以40岁以下的年轻新贵为主。平均月收入5000至5万元之间,年龄在25-40岁的高学历、高收入的人群是我国奢侈品消费的主要力量。

我国奢侈品市场消费群体主要有四类:

富裕群体。富裕群体以男性为主,年龄在40岁以上。大多是国内大公司或者机构的高层管理人员、企业家,交际广泛,大多聚集在经济发达地区;高收入群体。高收入群体包括企业家、商人和社会名流,性别比较均衡。与富裕阶层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们是新近富起来的人群,年龄小于富裕群体,大多在25-40岁之间;高级白领群体。高级白领是指收入较高,且受过高等教育,身为各类机关及企事业单位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及专业人士。这些人不但具备很好的时尚素养,而且拥有最高的时尚消费行为水平。高级白领群体是新兴的时尚阶层,女性消费者居多,年龄也在25-40岁之间;尚酷新族群体。主要是指中国20岁左右的独生子女一代,其生活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世界名牌,而好多人已经开始使用奢侈品。这个消费层级人士的收入是所有奢侈品消费群体中最低的。

(二)奢侈品的消费动机

1.富裕群体的奢侈品消费动机主要是炫耀和身份象征。这群人追求高质量的生活,讲究穿戴的品位,喜欢避开人潮,追求个性化服务,经常光顾奢侈品零售商店,购买最新、最流行的产品,一般不会考虑价格问题。渴望成功,成功意味着金钱或权力,成功后急切需要一些东西证明、炫耀其成功,标榜自己的上层人士身份,于是,奢侈品就是最好的证明和象征符号。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富裕群体知识、经验的积累,有一些人开始注重产品质感,注重产品细节,注重一些体验式的消费,追求高层次精神享受。

2.高收入群体的奢侈品消费动机主要是炫耀、从众和社交。高收入群体是我国的新富阶层,面对自己突然增加的财富,需要选择一些“富贵的标志”来标榜自己的成功和富有。另一方面,这些新成功人士还需要用奢侈品作为“身份认证”尽快得到上流社会(如富裕群体)的认同,从而扩大自己的社交网络。

3.高级白领群体的奢侈品消费动机主要是炫耀和时尚。高级白领群体作为新兴的时尚阶层,消费奢侈品时讲究时尚、气派、高雅,希望通过奢侈品来显示自己的高雅品味。追逐时尚的脚步,却没有经常消费奢侈品的能力,所以,通常会用其他消费方面的收敛节约来支持奢侈品的消费,以示对时尚的向往。而在世界上奢侈品消费的平均水平是个人财富4%左右的情况下,这群人中的很多人会用收入的40%甚至更大的比例去追求奢侈品。

4.尚酷新族群体的奢侈品消费动机主要是表达自我个性。这类消费群体都很酷,带着明显的个人主义烙印。其消费与生活方式正日益被享受和自我发展型所取代,奢侈品消费者往往将产品及品牌个性代表自己的个性、品位和追求。因此追求时尚与形象、展现个性与发展自我正逐渐成为年轻一代消费者的愿望与需求。

奢侈品的差异化营销策略

对于任何产品来说,差异总是存在的,只是大小强弱不同而已。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有差异才有市场,创造顾客就是创造差异。每个消费者都是不同的个体,其在消费时存在着差异,特别是在追求个性化需求的时代,这种差异更加明显。

(一)产品差异化

产品的差异化可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特征。产品特征是指对产品基本功能给予补充的特点。大多数产品都具有不同的特征。其出发点是产品的基本功能,然后企业通过增加新的特征来推出新产品。二是式样。式样是指产品给予购买者的视觉效果和感受。奢侈品牌需要仔细研究并确定其想要定位的细分市场,进而开发出具有特定针对性的产品。

设计有中国特色产品。当前,国内奢侈品市场占据主导地位的依旧是西方市场设计的产品。随着消费者鉴赏力、品位、善待自己等需求的涌现,以及传统文化的推崇和民族自豪的复兴,“中国特色的奢侈品”将可能是一大商机。现在市场上成功的该类产品主要包括我国古典家具、我国传统珠宝(例如玉石)。其他产品也可以设计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风格,例如手表、服饰和搭配饰品。

设计高端限量版产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部分奢侈品将变得越来越常见。对于高端奢侈品消费者而言,与普通奢侈品消费者区别开来的需求日益迫切,这将为奢侈品牌提供一个生产超级奢侈品、专享服务和精致产品的商机。

设计可收藏产品。随着奢侈品消费者越来越成熟,某些情况下,购买奢侈品已经超越了传统的消费理念,转而步入“收藏”和“鉴赏”的境界,即收藏并欣赏艺术品的满足感。奢侈品牌应该更好地去理解消费者在收藏品方面的具体需求,把握这个机会来提供诸多可收藏奢侈品,引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设计彰显个性产品。对于不同的细分市场而言,身份的含义具有细微的差别,能够敏锐地捕捉到这种差别并精准地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商家,将在中国的奢侈品阵地赢得先机。例如豪华汽车钥匙,尽管小小的钥匙看似不起眼,但是也可以引领时尚、彰显个性。豪车的设计者们甚至要为这枚小小的钥匙绞尽脑汁。

(二)服务差异化

服务差异化是指企业向目标市场提供与竞争者不同的优异服务。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服务已成为全部经营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差异化的服务才能使消费者对产品忠诚。

奢侈品服务的差异化营销,强调产品营销要自始自终围绕人性和亲情这一主题来开展,变以往的销售产品为现在服务好顾客。比如,奢侈品牌LV不仅满足了资产阶级新贵使用宫廷物品的企望,用金钱得到身份的置换,还向贵族提供了供其享受的特别服务――特别订制。这种服务完全为消费者的个人需求而设计,在使用的方便性上可以最大限度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同时,每年只有数十件且价格昂贵的订制产品满足了目标消费者彰显其新贵族身份的心理需求。

LV的手袋在日本十分畅销,几乎每位女士都有一只,高端消费者对此产生了不满,日本路易威登及时发行了制作精致的VIP会员卡,提供VIP独有的特色服务、创新服务、增值服务,路易威登VIP会员又一次成为时尚先锋,VIP会员俱乐部的成功运作使路易威登的高端消费者品牌忠诚度大大提高,同时又再一次刺激了原本的消费人群继续购买以获取尊贵的VIP会员资格。

(三)形象差异化

形象就是公众对产品和企业的看法和感受。形象差异化是指通过塑造与竞争对手不同的产品、企业和品牌形象取得竞争优势。

任何行业的奢侈品,对其产品都会有一个形象的设计,让消费者一看到这个产品就知道这是一个奢侈品品牌。例如NIKE高尔夫用具产品形象设计是非常到位的,尽管做高尔夫的时间并不长,但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在高尔夫领域做的非常成功,这就是因为NIKE请了老虎伍兹作为其形象代言人,使其产品尽可能被众人知晓。很多打球的人都喜欢穿老虎伍兹代言的衣服,并且把衣服按照一个星期进行划分,每天穿的衣服颜色都不一样。

对于历史悠久的奢侈品品牌来说,那些社会地位尊贵、具有时代影响力的用户,比如皇室贵族、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等当初可能仅是对该品牌产品的喜好,却也在不经意间成就了这些品牌的形象代言人。使用有效的方法来宣传自己的顶级客户群,无疑对消费者有着更强大的感召力。

(四)促销差异化

促销差异化是指通过有特色的宣传活动、灵活的推销手段等,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起不同一般的形象。奢侈品的价值无法用一般商品的标准来衡量,而它们的消费者也更多地寄希望于通过消费,享受奢侈品的象征性价值,体验一种期盼已久的精致生活。顾客消费心理的特殊性,决定了奢侈品的促销手段与众不同。

由于消费者对奢侈品象征性利益的追求比较多,因此奢侈品牌的促销常用的是情景营销策略。情景营销(Scene Marketing)是指在销售过程中,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给顾客描绘一幅使用产品后带来的美好图像,激起顾客对这幅图的向往,并有效刺激顾客购买欲望的手段。例如购买ROLEX劳力士的年轻男士可能会被告知:“专业、精准是ROLEX劳力士的追求,当您戴上它到公司的时候,可以体现出您能够掌控每一分钟的专业素质”。在促销现场,销售人员富有感彩的描绘可以使顾客将这种场景和自己的亲身经历结合起来,满足其期望值,让消费者动情。而顾客的购买行为主要是由感情力量引起,如果终端销售人员所描绘的情景,正好吻合购买者原有的想法,这种带有感彩的话最容易说服顾客,销售的成功率自然会提高很多。

结论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奢侈品消费时代已经来临。把握顾客心理和行为,针对目标顾客的消费行为和消费习惯,开展有效的营销活动是奢侈品牌能否成功定位顾客心理并建立顾客品牌忠诚度的关键。奢侈品牌营销不仅仅是企业通过差异化建构自身的内在核心竞争体系,更要通过外在层面的生动化和人性化展示和延伸产品的附加值和文化内涵上的情感效应,同时内外之间达到双方认可的统一平衡,拓宽生存空间才有可能。营销是一种行为过程,它需要通过执行演绎效果,只有不断在动态互换中才能真正实现效率和效益的双赢。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陈小悦译.竞争战略[M].华夏出版社,1997

篇6

当当网作为当前中国最大的网上图书售卖平台,笔者根据吴晓月的统计结果中看出,一方面我国引进国外绘本数量较多,使其成为中国绘本市场的主导,欧美的绘本无论是平装还是精装版所占比例最高,高达73%,而本土原创的绘本只占13%。[1]另一方面从我国原创绘本多集中于平装书方面,精装较少,通过打价格战来博得消费者的青睐,这也就说明了我国消费水平依旧偏低,大多数消费者对高价的精装本价格仍不能接受。

1.2民族传统文化的运用缺乏创新

中国原创绘本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虽然当前有不少绘本艺术家汲取传统文化元素创作绘本,引发了一阵热潮,如《兔儿爷》《小石狮》《灶王爷》《年》成为国内原创绘本中较为优秀的作品。但纵观中国原创绘本的整体情况,明显存在照搬硬套民族文化符号的现象,如绘本《家树》表达了华夏儿女对家庭与寻根文化的依恋,其将水墨元素与现代书籍编排相结合,全书用绿叶连接形成整体,但对水墨元素运用并未汲取其“气韵生动”的精髓,而只是符号化的使用[2]。当前绘本艺术家民族文化底蕴的缺失,导致当前原创绘本创作仅停留在表面,甚至图画绘制粗糙,且缺乏儿童心理系统研究,不利于传统文化的宣传,更不利于儿童启蒙教育。

2基于茶文化民间故事在儿童绘本创新运用

2.1茶文化民间故事

我国茶叶种植的历史悠久,在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中,古代先哲们从种茶、饮茶过程中,综合其它文艺形式与内容,形成博大精深的茶文化,不仅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代表,而且是世界文化遗产的珍宝。[3]茶文化蕴藏着丰富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其以茶为载体,来传播各种文化,是茶和文化的有机融合,包括并体现了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主要分为物质文化、心态文化、行为文化以及制度文化。[4]这些文化背后蕴藏丰富多彩的故事,如关于茶叶起源民间一直流传神农尝百草的故事,公元前3000多前的神农已经发现有些植物具有药用功效,但他需要到深山野岭找草药且通过自己亲口尝试分辨草药的功能,有一回他尝到有毒的植物,吃完发现了茶叶的药用功效,口干舌麻,头晕目眩,此时天下飘下树叶,他随手抓起塞在嘴里,顿时感觉舌底生津,精神振奋,之前的不适感都消失了,其将这种植物认定为茶,这个故事一直流传到汉代,《神农本草经》便记载了:“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5]这一则故事丰富有趣而又能培养幼儿的认知能力,不仅让幼儿知晓茶叶的来源,了解神农时代的历史,而且又能培养幼儿不怕吃苦的实践意识。

2.2用茶文化故事创新绘本设计可行性分析

仅神农尝百草故事中就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更何况在随后的几千年的发展中,茶文化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于一体形成的文化体系,包括我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的内容,可以说,一部茶文化历史,就是一部中国社会的发展史。虽然茶文化内涵丰富,意义深远,但对于心智还处于发展中的幼儿来说,仅仅具有这些并不够,因为儿童思维方式、智力发展、认知习惯等都有独特的特点,他们习惯于从具象的、直接的并与其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中认识世界,学习知识。茶文化不同于其他脱离于生活实践的文化形式,其深深扎根于各个时代的生活中,更适合幼儿的认知规律,因此,用茶文化故事创新绘本是值得当代绘本艺术家思考的课题。

2.3用茶文化故事创新绘本设计的思路分析

如何创造高质量的绘本呢?在绘本创作素材的情况下,需要艺术家从构图、色彩、文字以及3D技术等多方面进行考虑。首先在构图方面,必须坚持简单的法则,通过简单背景衬托主要图形方法、借助空间透视法则、利用图形大小烘托气氛等等突出简明扼要地表达主旨大意,符合幼儿思维认知。其实这一法则与我国茶文化内涵具有相通之处,可以说绘本这一艺术形式特别适合表现中国茶文化、茶道精神以及茶艺表演内容,而这方面的民间故事非常之多。我国茶文化以“清、静、和、俭”等思想为核心,其都指向了“简单”,因此,无论是独自品茶、还是三五好友一起品茶都体现这些思想内涵。其次在色彩方面,绘本创作应该坚持以明亮温暖的色彩为主,国外学者们针对儿童对图片的喜好和理解方面做过实验调查,结果得出幼儿观看图片时,色彩比构图更易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而且明亮温暖的色彩更适合幼儿情感表达的需要,这是因儿童与生俱来具有强烈的色彩感知能力。虽然我国水墨画占据主导地位,但在民间美术中色彩文化非常之丰富,唐宋以前绘画中的色彩都具有明快、单纯、浓艳之本质特征,而且由于中国文化赋予了色彩的象征意义和哲学意义,使其具有民族传统文化的特质。中国色彩的特殊性非常适合表达茶文化民间故事,因此,笔者认为当代绘本传统文化底蕴缺失,其对中国绘画艺术构图、造型以及色彩等认知不到位,进而导致基于民族传统文化角度创作的绘本流于形式表达,并未体现民族传统内在意蕴。中国茶文化民间故事内容简单明了,艺术家们从唐代张萱的《侍女烹茶图》、五代王齐的《陆羽煎茶图》、齐白石的《寒夜客来茶当酒》、《研和茶具》等作品中分析构图、色彩表达的方式进而提高绘画技术,为幼儿创造精美的绘本作品。第三,构图与色彩是绘本创作的基础,文字表达也是点睛之笔,艺术家要通过通俗易懂、直接明白的文字表达主题思想,同时文字之间一定要体现出逻辑性,培养幼儿逻辑思维能力,除此之外,还有一点非常重要。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地更新换代,4G网络、ipad、智能手机等的发展,人类的视觉效果已从平面的2D上升到为立体的3D空间,甚至的4D和5D。3D影像书、立体书籍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喜爱,这就给儿童绘本带来极大的极大创作空间。在3D技术的引领下,绘本艺术家一方面可以创作数字有声绘本,这也是当前欧美国家非常流行的绘本形式。2011年台湾著名绘本画家几米创作国内第一本数字绘本《走向春天的下午》,给儿童提供青春活跃的视觉体验。借助当前信息技术、绘图软件等运用,帮助艺术家在动态图像中融入交互游戏、音效、智能旁白等元素,让儿童与机器产生互动刺激幼儿的兴趣,可以多元化地开发儿童的智力、锻炼儿童手指灵活性、同时让幼儿轻松接触海量信息和启蒙知识。另一方面,立体绘画书籍开创纸质绘本的新模式,现代印刷工艺实现了二维平面纸材向三维虚拟立体空间转换的实例,幼儿通过3D眼镜可以欣赏到逼真唯美的绘画空间,这是文字语言形式无法达到的效果,符合幼儿视觉认知规律,给幼儿带来一场视觉盛宴。这些技术的创新为茶文化民间故事绘本创作提供新形式,中国茶文化不仅仅体现在种茶、饮茶过程中,还体现在茶叶生产、运输中,如云南茶马古道历史闻名于世,其起源于古代的“茶马互市”的贸易,宋代还设置专门的机构管理,随着贸易兴盛形成茶马古道,其穿越了峡谷、青山、草地等,是连接川滇藏,延伸至不丹、斯里兰卡、尼泊尔、印度境内,直到抵达西亚、西非红海岸”的古代贸易通道。如何在绘本中表现如此宏大的历史故事,笔者认为数字有声绘本艺技立体化绘本形式比平面绘本更易于表现故事内容。

3结语

绘本阅读对象主要是儿童,因此,其在内容、形式等方面都要符合儿童审美心理、求知欲,这样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茶文化民间故事不同于我国其他民族文化,其具有生活性、趣味性、文化性等特点,笔者认为非常适合作为绘本创作的素材,进而从构图、色彩以及3D技术等三个方面尝试分析茶文化民间故事绘本创新的设计思路,旨在为当前我国原创绘本设计提供新思路,也为传承民族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作者:帅静泉 单位:广西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吴晓月.中国原创儿童绘本出版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2]段妍坤.中国绘本发展现状研究[J].艺术教育,2010(9):130-131.

篇7

一、平面交叉口渠化设计问题

在现阶段的发展中,平面交叉口渠化设计出现了很多的问题,有些地区的平面交叉口渠化设计主要是从理论上出发,与实际不符,导致原来的道路拥堵情况更加严重。有些地区的平面交叉口渠化设计虽然逐渐趋于合理,但是发展太慢,并没有对现有交通上的压力产生太大的积极影响。在此,本文对现有的平面交叉口渠化设计问题进行一定的阐述。

(一)渠化车道与路段车道功能不匹配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很多地区都开始大力治理交通拥堵问题,但是这方面的问题并不是一天两天就形成的,单单依靠某一个部分的工作,并没有办法得到一个理想的效果,必须对现有的问题进行综合性的分析,才能知道问题的根源,之后进行相应的处理工作。从客观的角度来说,渠化车道与路段车道功能不匹配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平面交叉口空间不足,车道数缩减或车道宽度不满足要求。车道数在交叉口处缩减,或是车道宽度小于道路设计规范中的最小值。车道数量不满足车流需求,交叉口进出口间车道数不匹配。车流量大的交叉口,车道数量的设置时常不能满足车辆的空间需求。在日后的工作当中,必须将这个问题彻底解决,否则很有可能影响日后的交通建设以及平面交叉口渠化设计。

(二)专左车渠化不合理

平面交叉口渠化设计在实际的工作当中,要以当地的情况为基准。部分地区并没有考虑到当地的一些特殊情况,导致平面交叉口渠化设计出现了很多隐患。目前,专左车渠化不合理已经发展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并且严重影响了日常的交通出行和管理。经过一定的统计和分析,专左车渠化不合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左转半径不足或视距内存在障碍物;第二,专左车道过短,车道渐变过于急促;第三,设有专左车道的交叉口,缺少左转待转区。这三个方面是专左车渠化当中的重点方面。对于平面交叉口渠化设计来说,目前的设计标准远远低于需求标准。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私家车的数量会越来越多,如果不能够及时的解决专左车渠化不合理问题,一定会对平面交叉口渠化设计造成客观上的压力,最终导致问题无法解决。

(三)右转车流组织不合理

交通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其地位毫不亚于政治和经济,在目前的生活和工作当中,畅通的道路能够帮助市民解决很多问题,并且在未来的发展中,获得一个较大的发展空间。但是,平面交叉口渠化设计问题已经困扰城市很多年了,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在交通方面,一直都在努力的解决问题,尤其是北京,右转车流组织不合理导致经济发展受损,市民在日常的出行中,也受到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北京市大多数信号交叉口右转机动车不受信号灯控制,为争夺路权,经常出现人车互不相让的情况,两者冲突严重。第一,受地形条件限制,交叉口设置的专右车道过短,宽度不足。第二,由于路面障碍物影响,专右车道转弯半径小,右转车辆行驶困难且易与非机动车产生干扰。从以上的阐述来看,目前的平面交叉口渠化设计非常不合理,在处理问题的时候没有触及实质,导致部分问题开始恶化,如果在日后的工作当中,仍然没有一个较好的处理方式,那么我国很多地区的交通都会成为严重阻碍国家发展的问题。

二、平面交叉口渠化设计

(一)路口空间与车道功能匹配措施

无论是北京还是我国的其他地区,都要在平面交叉口渠化设计上进行一定的优化,将固有的问题彻底解决,否则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本文认为,在设计平面交叉口渠化的时候,首先要拓宽路口,需通过拓宽路口增加进出口车道数量与连接路段相匹配,满足进、出口道车流通行需求。其次是要将车道有效的渠化,在无法增加交叉口宽度的情况下,通常利用压缩车道、侧宽等渠化车道宽度的方式来增加车道数。第三,车道功能调整方面,在车道数量不变的前提下将原有车道功能静态或动态改变。从以上的三点措施来看,不仅能够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来设计,同时可以逐步的解决交通拥堵和一些不遵守交通规则的问题,在长期的坚持下,势必形成一定的良性循环,最后让交通拥堵程度减弱,达到畅通的目的。

(二)平交路口专左车渠化措施

专左车渠化在目前的设计工作中,一直都处于表面化工作的状态,很多的地区即便是一时的交通畅通,但是没有办法让交通永久解决问题,用不了多长时间,交通更加拥挤。本文认为,在处理专左车渠化问题方面,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在左转交通量较大且设置专用左转车道与专用信号显示时,需在交叉口内设置左转待转区,该区域起始端与进口道左转弯停车线对应,终止端与对向直行车通行区域对应以明确左转车在路口内的占用权与先行权。第二,在未设置左转专用相位的条件下且左转车流量较小时,可通过设置直左车道来完成左转车道渠化。

(三)渠化设施与人行交通的关系

随着交通的不断进步,很多地区的渠化设施都发生了一些变化,从过去到现在,不难看出,发生变化的地方都与人行交通具有很大的关系。首先,渠化设施的配备,能够进一步舒缓人行交通,无论是红绿灯还是环形街道,都能够将拥堵的交通变得通畅一些;其次,人行交通能够从侧面反映出渠化设施是否合理,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同时对一些特殊时段情况进行统计,就可以知道某项渠化设施是否符合目前的需求;第三,在设置渠化设施的时候,首先应搜集一些人行交通的资料,并且深度优化,而不是一味的采用一些表面化的措施。根据渠化设施与人行交通的关系来工作,势必得到一个理想的结果。

三、案例解析

为了进一步明确平面交叉口渠化设计分析,本文主要以北京朝阳路――西大望路交叉口的设计为例。由于北京是我国的首都,而朝阳路又是北京的市政交通要道,如果平面交叉渠化设计能够在这个方面获得一定的成功,那么就证明上述的措施是可行的。经过不断的研究,此条道路的渠化设计为:重新渠化其辅路车道功能,将原来由于线杆占路而阻塞的车道渠化为直右车道。同时,向北挪移东出口距路肩6 m处线杆1根,至人行步道距路肩0.5m处,优化西进口的直行车辆和南进口的右转车辆的行驶路线。从以上的阐述来看,平面交叉渠化设计还是比较合理的,并且在一段时间以后,总体的交通状况有所改善。值得注意的是,北京是一线城市,因此在很多的方面都要比其他的城市更加发达,交通拥堵情况也更加严重。在设计其他城市的平面交叉渠化时,要根据当地的实际需求来进行,否则很有可能导致最后的结果不理想。

四、总结

本文对平面交叉渠化设计进行了一定的分析,从目前的工作来看,仍然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相对来说,我国的很多城市在设计平面交叉渠化的时候,产生了一定的共同点,这种情况有好处也有坏处,高度统一既有利于管理,又不利于各个地区的自由发展。所以,在以后的平面交叉渠化设计工作当中,必须以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实际诉求为准,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将问题彻底解决,尽量减少改动,避免工作量越来越大。

参考文献:

篇8

1茶叶包装设计现状分析

1.1茶叶主要包装形式

当今茶叶市场中包装形式多样,主要分为三大类:袋型、罐型和盒型,根据茶叶种类及运输储存的不同需求进行应用。1.1.1袋型包装。袋型茶叶包装主要用于一些低端茶叶包装中,通常采用纸或复合薄膜两种材质。纸质茶叶包装一般选用薄滤纸,使用时直接连同纸袋一起泡水,具有方便快捷的优点,受到年轻人的欢迎;复合薄膜材料具有高密闭性、防潮湿、防异味等特点,同时能够避免阳光直射,但会给消费者带来廉价的感觉。1.1.2罐型包装。罐型茶叶包装主要采用圆筒形或长方桶形,材料一般采用陶瓷、金属、复合纸、木质、竹质等。罐型包装能够很好地避免茶叶受挤压,有效隔绝空气、阳光和水分,便于茶叶的存储和运输。罐型包装与袋型包装相比,成本相对较高,工艺相对讲究,常用于简单的礼品包装。1.1.3盒型包装。盒型茶叶包装常见有抽屉样式、翻盖样式,材料一般采用纸质、木质、竹质等。盒型包装本身能够很好地隔绝阳光,同时内部附加复合薄膜防止茶叶受潮,在三种茶叶包装中提供的保护性最强。盒型包装常用于高档茶叶或礼品茶叶,其外形相对精致美观,有些还附送精美茶具,价格在三种包装中最高。

1.2茶叶包装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好的茶叶包装设计除了保护茶叶外同时注重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表达。当今社会,茶叶包装形式多样,包装设计水平不断提升,但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1.2.1品牌意识淡薄。和一些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品牌茶叶相比,中国的部分茶叶品牌意识淡薄,有些甚至还停留在相对粗放的经营层面上,多采用个体经营、分散经营的方式,从而导致茶农也没有长远发展的目光,未能建立起全国性甚至全球性的茶叶品牌。因此近年来,部分茶叶在国内外的茶叶市场上因缺乏竞争力而逐步被削弱。受此影响,部分国内茶叶的包装设计也失去了近几年快速发展带来的良好机遇,导致茶叶包装档次不够,在茶叶市场很难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品牌对于商品非常重要,不仅仅是商品名称那么简单,很遗憾,当前茶业市场中鲜见相对成熟的知名品牌,大多数茶叶以茶名来命名。如我们经常购买的太平猴魁、西湖龙井、信阳毛尖等茶名,并不是我们所理解的品牌。这种将茶名与品牌混乱的现象,对消费者的购买欲产生反面影响。此外,茶叶市场还存在很多以次充好之类的造假现象,导致部分买茶人可能购买到假茶叶,直接影响茶叶的销量,使得消费者对茶叶的品牌意识弱化,不利于知名茶叶品牌的建立与传播。1.2.2文化内涵缺乏。在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全球化进程不断推进,中国茶叶早已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借此机会将中国传统文化大力弘扬并推广。我国茶业品牌众多,包装形式多样,然而其中的大多数只是追求造型变化,使得茶叶包装的形式大于茶叶本身的质量,华丽的包装下茶叶品牌意义显得无比的空泛。中国茶文化绵延上千年,如果能将中国茶文化与茶叶品牌相融,能使外国人加深理解茶叶与茶文化的内涵。1.2.3包装设计过度。随着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变化,对高档茶叶的需求越来越多,市场上豪华包装的茶叶产品越来越多。但是很多所谓的豪华茶叶只是包装看起来精美,而里面的茶叶品质并不高。这些产品并不是茶叶本身价格昂贵,而是外在的包装成本过高,远远超出了茶叶本身的价值。据统计,部分所谓的豪华茶叶的包装设计成本占总价格的60%,造成极大的浪费。这样无形之中增加了消费者的购买成本。上述所谓的豪华茶叶的包装设计形式大于茶叶本身,如此操作仅仅是迎合市场需求,给消费者一种“包装越豪华,茶叶越高档”的错觉,与茶叶包装的最初目的背道而驰,出现了茶叶包装过度浪费。某些包装设计视觉效果抢眼,能立刻吸引消费者的眼球,但并没有为茶叶本身添加特别的内涵,如果包装外盒上没有茶叶品牌名称,则消费者并不清楚里面装的是茶叶。如此过度包装只会造成消费者审美疲劳及经济上的浪费。1.2.4包装形式陈旧。目前,很多常见的茶叶包装形式依然采用上世纪70年代就使用的包装结构,诸如套盖式、抽屉式、手提式、组合式等。主要原因是这些包装形式较为经典,普遍为大众所接受;此外部分产茶企业不注重茶叶包装的设计,没有在包装结构设计上深入研究,当然不会生产出结构新颖、符合消费者习惯的茶叶礼品包装。茶叶礼品包装所用材料通常由纸板、木盒、金属罐、陶瓷罐、泡沫内托、绸布内托、复合薄膜袋等材料中的几种构成。无论使用哪些材料组合而成,都不可避免地提高成本。而大多数企业为了节约成本,降低了对环保问题、材料安全等的关注,导致所用材料没有达到环保可持续利用的要求。

2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茶叶包装设计

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与包装设计联系密切,茶文化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茶叶包装设计提供了广泛的创作源泉和设计理念。下面从文字、图形、色彩、造型等四个方面,深入研究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茶叶包装设计方法及应用。

2.1文字设计

作为茶叶包装设计中最重要的元素,文字起着最为突出的作用。为了彰显中国传统文化,表现茶叶的文化内涵,茶叶包装设计中可以使用与茶叶相关的中国诗词、风俗、故事等文字。这些文字作为载体,可以将中华茶文化充分展现出来,既向消费者展示了茶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又提升了茶叶优美的意境,同时将中国传统文化突显出来。通过包装设计文字字体的变化,将茶叶文化内涵表达出来的同时,向消费者传递中华书法之美,烘托出美好的意境。还可以将茶叶的自然形态融入到包装设计的文字中,以简洁的点线结合,平衡视觉美感,呈现出简单质朴的意境气质,体现茶叶包装文字设计的自然之美,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包装设计的完美融合。

2.2图形设计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图形同样为茶叶包装设计提供丰富素材,尤其是与茶叶种植、茶艺、茶俗等相关的图形,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运用更是屡见不鲜。与茶叶相关的绘画是茶叶包装设计中最常用的表现方式,通过饮茶、烹茶、种茶等古代文人的生活画面,反映出人与自然和平共处、文人雅士闲适优雅,茶艺、茶道相关的精神通过上述图画得以完美呈现,也加深人们对中华茶文化内涵的理解。此外,种茶场景、产地风俗、茶叶外貌等也是茶叶包装设计中最常见的图形,可以直观体现出现代制茶技艺水平。我国各茶叶产地的风俗民情,各类茶叶的千姿百态,这些都可以通过茶叶包装设计呈现出来,实现茶叶的文化内涵与现代包装设计的美观性完美融合。

2.3色彩设计

色彩是能够给人们带来最直观感受的视觉要素,研究表明人类接收外部信息时,超过80%的信息是依靠视觉获得的,色彩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色彩可以有效表达茶叶产品特性等重要信息,在茶叶包装设计中扮演重要角色。在茶叶包装设计中合理应用情感色彩,可以使消费者产生愉悦的心理享受。在茶叶包装设计中,以绿色为基调,给人以青山绿水的感觉,呈现清新自然的田园风格;以棕(褐)色为基调,给人以古朴端庄的感觉,呈现中华茶文化的历史悠久;以红色为基调,给人以热闹喜庆的感觉,深受中国人的青睐;以白色为基调,给人以素净雅致的感觉;以金色为基调,给人以华丽高贵的感觉。不同的色彩呈现中华茶文化的不同内涵,色彩的感染力与茶叶文化内涵完美整合。

2.4造型设计

在茶叶包装设计中,造型是展示中华茶文化的重要途径。良好的茶叶包装设计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取造型素材,然后再加工设计。从茶艺、茶俗、民间文化中挖掘灵感,根据古代茶具、乐器等设计外形多样的茶叶包装造型,有些精美包装甚至可以作为观赏的艺术品。如使用原生态的材质便于茶叶存放,采用考究的工艺,将整体造型设计得古朴典雅,这样的设计艺术感极强,将中华茶文化之美完全呈现。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结合所使用的包装材质,再经过前面的文字、图形、色彩设计,将它们有机融合起来,一方面能够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另一方面增强了包装造型的有趣性,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茶叶包装的造型设计中,使得中华茶文化得到传承。茶叶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产生的中华茶文化也极具内涵,茶叶包装作为传播中华茶文化的载体,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开展茶叶包装设计研究极具价值。论文首先梳理当前主要茶叶包装形式,再对当前茶叶包装设计存在的问题充分分析的基础上,从文字、图形、色彩、造型等四个方面出发,深入研究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茶叶包装设计方法,对茶叶包装设计研究引入新的理论,同时将中华茶文化更好地传承发展。

篇9

1.我国传统文化艺术是插画设计的基础

本质而言,插画设计同传统国画、壁画、版画等均存在着极近的血缘关系,但是,插画设计并不属于其中某一流派,而是独树一帜。若追溯其根源,其可能是传统绘画中的某个分支,无论是从最古老的壁画,还是民间版画,无不传承着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目前,正是我国插画设计发展的高速阶段,如何将我国传统文化艺术融入插画设计中已经成为摆在插画设计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传统文化与现代插画设计表面看似相互排斥,但本质正好相反。插画设计作为现代文化艺术中的一种,虽然不断转变风格,加快创新,但却无时无刻不在汲取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这恰恰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虽然饱经时代更换之考验,却仍然能够展现其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2.插画设计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延伸

我国传统文化为插画设计提供了基础,使得插画设计得到了持续的发展,二者之融合使得插画设计得以不断延伸。例如,传统工笔画与插画设计的融和,由于传统工笔画不强调空间感,因此,将其应用与插画设计中可谓恰到好处,与此同时,传统工笔画的装饰性为插画提供了意蕴深远的背景,不仅展现了传统工笔画淡雅、清新、质朴之感,更展现了插画的明艳、动感,使得我国传统文化的神韵与现代插画的时尚得到了有效的融合。例如,在张旺所创作的插画――《孙悟空》中,他采用水墨画进行渲染,同时,采用工笔画进行勾线与造型,以展现孙悟空这一玄幻角色,恰如其分地体现了插画设计与我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3.插画设计中我国传统文化的应用

我国传统文化大体可分为如下两方面:一种是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另一种是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前者关乎精神层面,即我国传统文化所追求的平面、淡雅、不透视性,并将此意境作为表达目标,在展示意境气质的同时,体现国人独特而又不失厚重的审美;后者关乎物质层面,即大众所熟知的中国传统元素等。

传统节日文化的应用

在插画设计及创作过程中,设计者可以通过烟花爆竹、门神及灯笼的应用来使观众联想到我国的传统佳节――新年;也可以通过粽子、赛龙舟等的运用使大家联想到端午节;若运用了月饼、圆月、团圆、嫦娥等,则会使人立即联想到中秋佳节。此类由传统民族节日所衍生出来文化产物广受效仿,各地纷纷根据本地的民俗艺术展现不同的文化意义,诸如美食文化、服饰文化,甚至连当地少女出嫁所制嫁妆,传统建筑图腾艺术都成为极富特色的地域文化。由此可见,多民族所敬畏、信奉及遵循的影响力是难以估量的。当我们一次次地追溯设计的本源时,很少有人从一个国家或民族情感的角度深入进行思考,以探寻这些已深深积淀在大众心中的文化。

传统民间艺术的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创新及应用,插画设计中也开始融入现代化科技元素,特别是在如今这个视觉艺术主流的时代,传统插画设计已经找到了新的改进方向,不少动画艺术纷纷进入插画设计领域,诸如米老鼠、唐老鸭以及阿凡达等,这些无一不体现了时代的创新及插画艺术创作手法上的提高,此种提高无疑意味着和传统文化之间的“一决高下”。不少设计者过于追求技术创新所带来的视觉感受,却忽视了作品想要传达的内涵及意义,使得作品脱离了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因此,必须将新、旧艺术相结合,将传统民间艺术融入插画设计中,以体现插画艺术的真正价值,在向公众展示视觉美感的同时,传达出强大的精神文化力量。例如,“东方树叶”等广告,就是传统民间艺术应用的典范。

历史文化元素的应用

现代插画中古老绘制手法越来越少,更多的是一些矢量图,虽然为设计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但却丢失了原本的视觉亲和力,丧失了传统元素的应用使得插画作品欠缺情感底蕴,同大众间产生了距离与隔阂。因此,在插画设计中可借鉴类似敦煌壁画等传统历史文化元素,以深厚的历史底蕴拉近和大众的距离。

篇10

平面交叉口是各向车流、人流交汇、转换方向的地方,交通冲突较多,极易引起交通拥堵及引发交通事故。同时,车辆在通过交叉口时,由于受到交通信号灯的影响,车辆在交口增加了延误时间,相同的车道数交叉口通行能力就会比路段低。而合理进行路通组织,对交叉口进行渠化设计是提高交叉口通行能力和减少交通事故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渠化交通是指在交通管理上采用交通信号灯控制车辆和行人的通行,在交通空间上通过拓宽入口车道、增加入口车道数量、设置交通岛、施划交通标线等,实现人车分流,引导或强制不同流向的车辆和行人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2 交叉口渠化设计要点

2.1 进口道设计

信号控制交叉口应根据交通流量、流向确定进口道车道数。进口道车道数应大于上游路段的车道数,以保证进口道与路段通行能力相匹配,有条件时宜分设各流向的专用车道,并应满通量所需的车道数要求。

2.1.1 进口道车道宽度

进口道每条车道的宽度可较路段上略窄。平面交叉口一条进口车道的宽度宜为3.25m,困难情况下最小宽度可取3.0m;当改建交叉口用地受到限制时,一条进口车道的宽度可取2.80m。

车道过宽,车道内可平行行驶2台车,交通流不稳定。车道过窄时,相邻车道间的车辆相互影响,车速较低,严重影响道路通行能力。

2.1.2 专用车道设计

进口道展宽段应尽可能为左转、直行和右转车辆分车道行驶创造条件,特别是设置有专用箭头灯时,必须设置相应的专用车道。当高峰15min内每信号周期左转车平均流量达2辆时,宜设左转专用车道。当右转交通为主流交通,或者横过人行道的行人或非机动车非常多,右转车也非常多时,应设置右转专用车道。

进口道设计时右转车道宜向进口道右侧(靠非机动车道或人行道一侧)展宽,左转车道宜向进口道左侧(靠道路中心线一侧)展宽。

(1)进口道左转专用车道设置可采用以下方法:

①展宽进口道,以便新增左转专用车道。

②压缩较宽的中央分隔带,新辟左转用车道,但压缩后的中央分隔带宽度对于新建交叉口至少应为2m,对改建交叉口至少应为1.5m,(满足行人驻足要要求)其端部宜为半圆形。

③道路中线偏移,以便新增左转专用道。

(2)进口道右转专用车道设置方法:

①展宽进口道,以便增设右转专用车道。

②压缩行道树绿带(人行道)宽度,增设右转专用车道。

③压缩车道宽度,从原直行车道中分出右转专用车道。

2.1.3 进口道长度的确定

进口道长度的确定应遵循以下原则:

进口道长度由展宽渐变段长度与展宽段长度两部分组成,展宽段长度应以交叉口转角缘石曲线的端点算起。

渐变段最小长度不应少于:支路20m,次干路25m,主干路30~35m。

展宽段最小长度应保证左转或右转车不受相邻候驶车辆排队长度的影响。相邻候驶车辆排队长度可由下式确定:

=9N(2)

式中:N―高峰15min内左转或右转车的平均排队辆数。

―相邻候驶车辆排队长度

2.2 出口道设计

2.2.1 出口道车道数

出口车道数应与上游各进口道同一信号相位流入的最大进口车道数相匹配。如交叉口进口道直进车道数为3,则直进方向的出口道也需要3条以上;同样当进道左转车道数为2时,左转方向出口道也需要2条以上。相邻进口道设有右转专用车道时,出口道应展宽一条右转专用出口车道。

2.2.2 出口道宽度

出口道每条车道的宽度不应小于路段车道宽度,宜为3.5m。条件受限的改建交叉口出口道每条车道宽度不宜小于3.25m。

2.2.3 出口道长度

出口道的总长度由出口道展宽段和展宽渐变段组成。展宽段最小长度不应小于30~60m,渐变段最小长度不应小于20m。出口道展宽段长度由缘石转弯曲线的端点向下游方向计算。

2.3 进出口道与公交站做一体化设计

公交停靠站应设在交叉口的出口道。改建交叉口在出口道设公交停靠站有困难时,可将直行或右转公交线路的停靠站设在进口道

在设置展宽段的进口道上设置公交停靠站时,应利用展宽段的延伸段设置港湾式公交停靠站,停靠站应设在展宽段之后不少于20m处,并将公交站台与展宽车道做一体化设计。

当公交停靠站设置在出口道上,且出口道右侧展宽增加车道时,停靠站应设在展宽段向前不少于20m处。

2.4 导流线和导流岛设计

当交叉口空间较大时,各流向的车辆行驶轨迹范围比较大,因此发生冲突的区域相应增大,不利于交通流的运行控制。如果按照常规交叉口的做法施划交通标线,则常常由于交叉口的面积过大,信号变更时,交叉口清场时间较长;车辆通过交叉口时,加快车速,而交叉口内无导流标线,使得交叉口的交通流呈不稳定状态,追尾及左转车与直行车发生交通事故的危险性增加。

设计时通过设置导流岛,尽量使停车线靠近交叉口,以缩短停车线之间的距离,减少交叉口面积,并在交叉口内施划导流标线,限制各股交通流的行驶轨迹,既利于交通流平顺行驶,又限制了车辆转弯的任意性。同时,导流岛也可兼作安全岛,方便行人安全过街。

导流岛间导流车道的宽度应适当,应避免因过宽所引起的车辆并行、抢道现象;当需设右转专用车道而布设转角交通岛时,右转专用车道曲线半径应大于25m,并应按转弯半径大小及设计车速设置车道加宽。

导流岛不应设在竖曲线顶部,面积不宜小于7.0m2。面积较小时,可采用路面标线表示。导流岛端部应醒目明了,并在外形上能诱导车辆前进方向,必要时可兼作行人过街安全岛。

一般来说在导流岛兼做安全岛的情况下,宜做实体导流岛,在设置导流岛前宜先用标线画出导流带,实施一阶段后,按实际车流行驶轨迹作调整,再做成永久性的实体交通岛。

2.5 交通管制措施

对于支路(街坊道路)与设计车速较高的主干道相交时,为了减少支路对主路交通的影响,确保主路通行能力,可采用支路右进右出、或单向交通的交通管制措施;对于多路交叉时,也可对某条支路采用单向交通或右进右出,以减少对象交叉口的流入交通量,使交通流单纯化,以减少多路交叉的影响。

3 实例分析

3.1 交叉口概况

本交叉口为干路相交的大型十字路口,地处长沙市繁华地段。路口周边分布着大量吸引交通的大型商场、酒店等消费、休闲场所。

本路口为十字形交叉口,东西向为三块板道路,路段上为双向四车道,进口处增加一个进口车道。南北向为一块板道路,路段上为双向四车道,并且一直延伸到交叉口停车线;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之间设有机非分隔栏。

3.2 问题及对策

3.2.1 渠化前问题

(1)交叉口面积较大,交通秩序混乱。非机动车通行空间过大,致使机动车通行空间太小,机动车行驶不顺;

(2)右转车与同向的行人和非机动车冲突严重,形成交通事故隐患;

(3)进口道车道数较少,交叉口的通行能力不足;

(4)交叉口内及车道变化处缺少必要导行线;

(5)人行过等横道过于靠前,相互交叉,致使行人过街时间过长,不利于交通安全。

3.2.2 实施对策

(1)在交叉口内将非机动车压后,以增加机动车通行空间;

(2)对右转机动车进行适当控制;

(3)在各进口道处占用小部分非机动车道增设一机动车道;

(4)设置左、右转车导流线;

(5)人行横道位置调整,在行人过街横道中央设置驻足岛。

3.3 渠化前后对比

渠化前、后交叉口状况见图3.3-1。

3.3.1 将非机动车通行空间适当压后,使机动车通行空间得以增大,且设置了左转、右转导流线,使机动车行驶轨迹比较平顺;

3.3.2 由于对右转机动车进行信号控制,使右转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在通行时间上得以分离,在保证右转机动车延误增加不多的前提下有效地解决了右转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之间的冲突问题;

3.3.3 通过增设机动车道,使交叉口通行能力有明显提高;

3.3.4 中央驻足岛的设置可满足行人二次过街,使行人过街安全性大大提高,也使行人过街所需最小绿灯时间减小。

该交叉口经渠化后通行能力由原来的5224pcu/h提高到7914pcu/h,交叉口饱和度由0.84减到0.8,单车平均延误由54s减到44s。实践表明,渠化交叉口规范了车辆和行人的通行路线,减少了交通冲突点和交通干挠,增大交叉口的通行能力,提高道路的通行效率,增加车辆、行人过街的安全性,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4 结论

平面交叉口是城市交通网络的瓶径,是影响路段通行能力的重要节点,交叉口渠化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影响道路通行能力和交通安全。渠化设计时,应结合道路路口的型式、交通特性、公交停靠站的设置等因素,合理进行路通组织,灵活运用多种渠化方法,方可取得理想效果。

参考文献:

[1]《城市道路交通设计指南》杨晓光等著

篇11

1 研究区域的特点

本次研究的是我国某市的某地区。其中它的总人口为6.2万人,辖下有39个行政村,地区将近140平方千米。该地区的山地、平原各自占据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地区内的物产资源相当丰富,耕地面积达到50平方千米。

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分别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在小尺度范围内进行实地测算,通过对系统各个流程进行分析,确定误差来源;对产生误差的流程,通过定量计算,确定误差大小。研究过程主要分为四个阶段,即数据准备阶段、数据处理阶段、数据计算阶段和结果分析阶段。

2.1 数据准备阶段。一方面从测绘部门获取所需数据,另一方面使用手机和HOLUS GPS接收机进行实地量测。

2.2 数据处理阶段。对测取的数据进行坐标系转换,并对转换后的数据进行修正。

2.3 数据计算阶段。计算各个流程误差和最终误差的大小。

2.4 分析。根据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研究结论。

3 研究数据的采集

本次研究的地区一共选择了18个测量地点用来获取相关数据。测量地点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3.1 每个地点必须和其中的一个地点相通,这样有利于测量任务持续进行。

3.2 选择的地点四周高度角大于15°的位置不能存在障碍物,避免扫描信号被削弱或被吸收掉。

3.3 地点需要与功率较大的发电源或者高电压的线路保持一定的距离,避免电磁场干扰手机接收到的GPS信号。

3.4 选择的地点所在的位置,应该有广阔的视角,便利的交通,能够持续发展并且能够保留数据。为以后的检测和调查提供方便。

3.5 选择的地点要遵循导线规定的标准,同时还要满足GPS的测量条件。

4 对于误差的分析

4.1 误差来源

手机中安装的GIS系统在使用过程中,会先对手机所在的位置进行定位,之后把手机中显示的位置坐标信息转变成与地图相匹配的坐标系统,在地图上显示的位置就是手机实际所在的位置。主要的步骤包括:手机位置的确定、坐标信息的匹配和地图匹配位置。

4.1.1 手机位置的确定

手机系统内部的GPS体系对于位置的确定存在一定的偏差,定位的可靠性不够高,而且与专业的GPS系统测量的信息有较大的误差,获得的位置信息不够标准。这样会导致位置的错位,在地图的定位中就会出现误差。

4..1.2 坐标信息的匹配

手机在开启GPS定位系统后会自动获取位置信息,并迅速转变为WGS坐标体系,这样的系统通常会应用于我国某地区的平面位置中。因此,在需要对坐标信息进行匹配之前,还要将获取的位置信息转变为某地区的平面位置。在进行信息转换的过程中,容易产生误差。

4.1.3 地图匹配位置

在获取手机实际所在的位置坐标后,将获取的信息显示到地图上,在于地图匹配的过程中,可以运用科学的运算,合理的整理数据,将误差减小到最低或者消灭。使定位到的位置更加明确。通过对手机GIS系统中的数据分析,不难发现出现误差的方面有两个。一方面是手机本身定位产生的误差,另一方面是与地图匹配坐标时产生的误差。这两个方面产生误差的情况是无法避免的,因此只能想办法将之减到最低。

4.2 误差计算

在研究手机定位的数据中,需要计算手机定位过程中产生的误差大小,地图坐标信息的匹配过程中产生的误差,然后计算手机GIS系统中的最小误差。

4.2.1 对手机定位中的误差进行运算。运用GIS接受系统和手机测量的数据在各个方向确定位置坐标和差值,将差值的绝对值当成误差的大小,计算两个点之间的距离大小,并作为点的偏移量。

4.2.2 计算坐标系转换误差。GPS接受器测量的数据与手机测量的平面位置的坐标的相差数据被称为坐标系的转换误差。将差值的绝对值当成误差的大小,并且计算地点之间相差的距离。

4.2.3 计算整个流程的最终误差。计算手机测取的数据与准确的平面坐标X,Y方向的坐标差值,以差值的绝对值作为最终误差的大小,并计算点的偏移距离。

4.4 误差分析

(1)手机GPS系统中出现的误差;(2)坐标转换过程中出现的误差;(3)最后计算的误差。由研究结果可知,在使用手机GIS系统张要注意在小范围内进行。如数据校正后,误差大小可以控制在5m左右,对于指导农业生产有较高的实用价值;从误差来源来看,手机GPS定位误差大约在5m(由于大气状况、周围环境状况等,该误差可能会更大),坐标系转换造成的误差在3m左右,其中手机定位误差大小与手机GPS的质量和大气状况有关,坐标系转换的误差在于所获取的转换参数的精确性,误差的主要源头还是在于手机GPS的定位误差。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研究农业信息化中的手机地图定位误差的过程中,可以了解到产生误差的主要原因、误差的大小以及避免误差的有效方法。减小手机GIS系统的误差的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是运用科学的手段提高手机的质量,促使GPS系统处理数据时更加精确,手机地图对位置的匹配准确,尽量减小误差,改善信息化数据;第二种是使用更加标准的转换数据的模型,通过测量部门的数据来进行与地图的匹配,尽量减小手机定位的误差。通过上述两种方法,手机GIS系统处理的信息能够保证农业信息化数据的精确性,有利于普及手机地图定位的技术。■

参考文献

[1]贺俊伟,孟卫,周冬梅.移动GIS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J].地理空间信息,2011(1).

[2]董薇.新时期下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若干问题和对策[J].北京农业,2014(3).

篇12

一 问题的提出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继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之后,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基于信息化教学环境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设计形式。2004年12月25日,国家教育部正式颁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中明确规定我国所有中小学教师都应当具备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能力[1],而对于培养中小学教师的师范类院校而言,师范生对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着信息化课堂的教学质量。而作者在跟踪研究某高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信息化教学设计”内容模块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发现,对于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培养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教学策略等各个方面师生之间存在很大的认知差异。所谓认知,就是指个体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理解过程[2],同一个客观事物,由于个人认知心理不同,往往造成产生很大的差异,这种认知上的差异性称为认知差异。而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只有当师生对于所学内容的认识和理解一致的情况下才会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本文着眼于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培养中师生认知差异的分析,期望探讨出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合理的策略建议。

二 研究过程设计

1 研究对象介绍

我们选择某师范类院校全日制本科三年级历史、数学、英语三个不同专业的班级,对他们《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中“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块6个课时的学习进行了全程跟踪。研究过程主要从校方设置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培养的初衷、教师教学过程的方法策略、学生对该模块内容的认知期望和对于课堂教学的认同倾向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比较。

2 研究方法和内容

本文主要采用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式来调查校方设置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培养的初衷和学生对于该模块内容的学习期望,并运用S-T课堂教学模式分析的方法和田野观察的方法来记录教师的教学过程,最后通过对于师生认知差异的内容分析和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分析得出合理的策略建议。

田野观察是被用来泛指研究者深入被研究对象的实际生活领域,研究人们日常生活的自然行为模式的一种调查研究方法[3],它可以客观的记录一节课的上课流程。S-T课堂教学模式分析方法是一种能够直观表现教学性格的教学分析方法,它可用于对教学过程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与评价,判断课堂性格,获取具有共识的、客观的信息。[4]

3 研究信度和效度

为了保证本研究的信度,我们共有两名研究者对研究中的访谈资料、课堂田野观察日志记录和数据统计等进行了独立分析,并聘请了一位没有参加此研究的教师一起汇总讨论,对不一致的意见进行反复修改,从而使本研究取得了较高的可靠性;在研究的效度方面,我们使用了三角互证法。三角互证法可以帮助研究者消除只依靠任何一种数据收集方法来源、分析者和理论做研究时可能形成的偏见[5]。为此,我们利用课堂实录分析的数据、师生访谈问卷调查数据,以及研究者的个人反思这三种数据来相互论证,构成了一条证据链,从而保证了研究的效度。

三 研究结果分析

1 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的师生认知差异分析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广泛运用,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已经成为一种必备素质,而对于面向培养中小学教师的师范院校而言,《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开设的目的就是培养具备信息技术能力的新型教师。对于该校此门公共课的开设初衷,我们采访了课程设计的相关人员,得出的结论是“就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块而言,是期望学生了解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概念及其组成要素,掌握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方法和步骤,可以独立完成一个信息化教学设计”。教师设计了教学设计概述、学习内容及学习者分析等六个部分的内容学习,期望学生对于信息化教学设计可以有一个系统全面的了解。课堂以学生个人自主学习为主、教师理论讲授为辅的方式进行教学。

而我们对学生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和访谈,发现学生对于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培养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存在较大的认知差异。我们通过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就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而言师生之间存在较大的认知差异,校方培养的重点在于使学生可以感受到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变革,让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一个简单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做到技术与教学的结合应用。而对于学生而言,如果说对于学习目标师生之间尚有半数的相似认同,那么对于学习内容的设置,师生的认知差异格外突出。在座谈中学生普遍反映信息化教学设计中应该多介绍如FLASH等各种软件的操作与使用,多进行如何制作课件的练习,而对于理论的讲授十分排斥。而且很多同学对于《现代教育技术》这门公共课本身就很陌生,只是简单的理解为是一门“讲授如何制作课件”的技术操作类课程,这点也可以从问卷中所反映的学生个人对于自己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的差异中可以看出,学生对于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认知是较为模糊的。

2 教学策略的师生认知差异分析

教学策略是指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媒体的总和。[7]在相同的学习资源和学习内容下,不同的教师所采用的不同的教学策略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具有很重要的影响。我们跟踪分析了A,B,C三位教师的课堂行为,并对“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块三部分教学内容中具有代表性的课堂进行介绍。

对于教师课堂教学流程、所采用的主要的教学方法,媒体的使用等我们采用了田野日志的方法来记录分析,并使用S-T教学模式分析方法进行了课堂类型的划分。

(1) 教师教学策略分析

我们将“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块三部分教学内容和通过田野观察日志记录的教师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和媒体的应用做以陈列,如图1显示:

对于“教学设计基础”的内容,以具有代表性的教师A的课堂实录说明。通过公共课90分钟的课堂拍摄实录,并利用王陆教授及其团队开发的S-T教学模式分析软件得出图2图3所示课堂类型分布图:

如图2所示的Rt-Ch图,是基于行为采样数据而划分教学模式的图表,其中教师的课堂占有率是69%,学生的课堂占有率是31%,师生之间的行为转换率为29%,课堂类型是属于混合型,但接近讲授型的课堂。在图3所示的S-T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有四段比较明显的横线,但横线之间是用间断的竖线联结,这说明课堂还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只是其间教师很注重与学生的交流,积极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等方式来进行师生互动。这也与田野日志和Rt-Ch图显示的数据相符。

对于“信息化教学设计”分析的内容,我们以教师B的课堂为例说明。通过课堂田野观察日志记录得出,教师主要是采用小组讨论分析教学设计案例并进行成果展示的方式进行,通过75分钟的课堂实录分析得出其S-T分布类型为练习型(见图4,5)。

从图4中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在高达83%的学生课堂占有率中师生之间的行为转换率只有16%,这说明整节课都是以学生练习为主很少有教师的指导;图5的S-T图中也反映了这一点,整个课堂是由一条几乎垂直的竖线构成,除了刚开始有一些师生之间的交互以外就较少有横线出现,这也表现出教师留给学生大量充裕的时间自主练习的过程中几乎没有什么指导过程。

对于“完成一个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内容,以教师C的课堂为例,通过课堂田野观察日志记录得出教师主要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练习,要求学生根据教师所提供的案例模板和上节课布置的构思内容进行一节课的教学设计。通过75分钟的课堂实录分析得出其S-T分布类型为练习型(见图6,7)。

如图6所示,这节课中学生的课堂占有率达79%,教师的课堂占有率为21%,刚开始上课时教师介绍了本节课的任务之后就把大量的课堂时间交给了学生自主练习;图7的S-T图中也反映了这一点,整个课堂S-T图是呈垂直状,只有在课堂开始和结束阶段有少量的横线组成,表示教师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偶尔给予个别指导。

(2) 学生认同倾向分析

为了分析学生对于不同教学策略的认同倾向,我们设计了“学生对教师教学策略认同倾向”问卷调查和相关问题的访谈,对于三个班的总体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分析本文所涉及到的三个典型课堂数据,我们得出:对于三部分内容的学习过程,学生表现出了不同的认同倾向,如图8所示:

就“教学设计基础”内容而言,从图8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学生在对于学习内容期望的调查中较多的排斥理论讲授而更加期望自主练习和个人实践,但是对于以案例教学法为主的“教学设计基础”相关理论概念的讲授还是表现出多数的赞同,并认为“教师条理清晰,教学过程完整,呈现资料详尽”。

对于“信息化教学设计”内容来说,通过课后的访谈我们了解到,对于课堂所采用的小组讨论协作学习的方式学生比较感兴趣,但是也普遍反映出存在小组分工不明确,小组内部交流没有开展等问题,认为“课堂讨论内容过多,节奏过快,没有教师指导,教学讨论几乎没有进行小组成果只是个别学生为应付交作业而仓促完成”,从而导致对于该课堂的整体满意度下降。

在“完成一个信息化教学设计”学习中,有部分学生曾在座谈中反映希望教师的作业能尽量在课堂完成,因为很多学生并没有个人电脑,课后上网也不方便,因此,教师要求学生当堂完成一个案例设计的方式得到了大家的普遍认同。部分学生认为课堂很好的锻炼了个人的操作能力,但也有学生反映课堂中存在“教师没有引导和讲解,对于学生的问题没有及时解答,对于学习内容十分迷茫”等问题。

四 策略和建议

在总结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中师生认知差异分析的基础上,笔者总结出以下几点建议:

1 明确清晰的学习目标

从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分析中反映出来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学生对这门课程,对这个模块学习的目标不明确,认为与信息技术有关的就应该讲授课件的制作,软件的学习。教学是促使学习者朝着目标所规定的方向产生变化的过程,因此在教学系统设计中教学目标是否明确、具体、规范,直接影响到教学是否能沿着预定的、正确的方向进行[8]。所以教师在教学初期就应该及时明确清晰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对这个模块的学习有一个正确全面的认识,从而积极调解个人的学习态度和期望。

2 案例教学法的推广

根据田野观察日志中对教学方法的记录和课后 “学生对教师教学策略认同倾向”调查问卷中得出,案例教学法是学生最为认同的理论讲授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组织学生通过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加深他们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理解的一种特殊方法[9]。教师不是单纯的介绍理论概念,而是通过案例的学习穿插介绍知识点,这样与实际的案例相结合,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通俗易懂,很适合跨专业的学生公共课的学习。

3 有效提高小组协作学习质量

有学者曾做过研究,通过对于改善学习成绩的创新性教学实践进行调查,他们以有效性为顺序对这些实践活动进行排序,其中合作学习被列为首位[10]。与此相似,通过问卷调查我们也得出对于B课堂小组合作的方式学生普遍比较满意,但是,同时也暴露出很多影响学习效果的问题。可见,如何有效的提高小组协作学习的质量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约翰逊和史密斯(Johnson and Smith,1991)清楚的确定了组成合作学习的五个基本要素:①积极的相互依赖;②面对面的互动;③个体责任;④交际技能;⑤小组加工[11]。通过课堂观察我们发现对于满意度不高的课堂存在的普遍现象是:在课堂讨论中几乎都是就近座位的同学共同一组,而且随意指定的小组长很少发挥组织协调的作用。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建议在组织小组讨论的时候应该注意明确的小组分工,及时的现场指导,合理的成员评价等几个方面,从而有效的提高小组协作学习的质量。

4 及时指导学生个人实践

通过课程开设前期的访谈和问卷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就态度认知方面学生普遍强调期望更多的个人实践操作,但是从课后“学生对于教师教学策略的认同倾向”调查问卷中我们发现对于B,C这种练习型的课堂的满意度却不高,分析课堂实录及S-T教学模式我们可以得出在B,C课堂中的共同点就是教师留给学生大量充裕的时间自主练习的过程中很少给予了及时的反馈指导,这一点对于要求自主设计一个教学设计的学习内容影响较大,经过四个课时的学习,学生对于信息化教学设计只是有了大概的了解,但在实践应用层次却并不熟练,并且同时通过课后访谈反映出的学生对于操作过程中软件如何操作的问题、教学目标如何分析的问题等等都需要教师及时给予反馈指导。

参考文献

[1] 中国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EB/OL].

[2] 乐国安主编.管理心理学[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0: 48.

[3][5] 王陆,刘菁等著.信息化教育科研方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01,160.

[4] 傅德荣,章慧敏.教育信息处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 李玉斌,姚巧红等.双向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电化教育研究,2005,(10):48-52.

篇13

对公路的设计流程进行分析设计主要是有设计院完成的工作,公路设计的流程主要包括,公路建设的可行性分析,建设合理的评审,设计文件的监督和交付、项目工程的实施等过程,因为公路建设的周期长,投资大,在实际设计和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对工程进行详细的勘察,主要对工程的实施环节进行有效的管理,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目前我国公路建设单位设计流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由于公路建设时,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导致设计流程周期长,工作量大,具有明显的功能层次性与信息复杂性等特点,所选择合适的流程模型是相当重要的。

1、部门间信息不能及时沟通,存在协调困难。在实际施工的过程中,由于施工的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不能及时的传递,导致部门之间不能很好的做好协调工作,这样在流程设计时,容易造成返工现象。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公路的设计一般采用“抛过墙”式的工作模式,主要先做好各种工作之后(例如设备说明、图纸设计等),才对各部门的设计成果进行确认,这样就会导致最终的结果不一致现象,出现返工现象,延长了设计的周期,浪费资金,增加投资,工程不能按时竣工。所以,要想提升公里实施阶段的设计流程,就需要各部门之间能够保证信息交流通畅,及时交换各种信息资料,避免管理混乱的现象。

2、公路的设计流程比较复杂。根据研究统计,我国公路设计流程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主要问题在于设计流程过于复杂,设计周期过于太长,而且涉及到的部门比较广泛,难以协调。这样,在设计的过程中,就会出现设计的管理控制比较困难,在进行设计工作时,缺乏具体的保证措施,主要原因在于设计的部门、组织过于庞大,牵扯的问题较多,需要控制层面比较广,信息的处理、输入、输出都有一定的重复性和困难性。这就要求必须对公路的设计流程进行优化,以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3、设计流程的评审程序复杂。评审程序复杂是由于牵扯的部门比较多,成为影响公路设计的主要问题之一,每一次的评审时间都会比较长,进而会延长设计的时间和周期,增加公路设计的工作量,因为在审核的过程中包括业内设计的审核、一审、复审、专业审等相关的审核,这些都是需要时间的,就会延长设计的周期,而且在审核的过程中,还会其他部门的审核,会给设计造成影响。

二、公路设计流程的模型选择

在对公路建设的流程分析时,首先要根据实际的情况,建立公路设计流程模型,便于工作人员根据模型进行分析实际的情况。公路设计流程的分析与优化对公路的设计流程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主要是依据设计流程模拟分析的基础上的。最常见的公路设计流程模拟方法主要有:图示评审技术,主要依据公路的图纸进行评审,业务工程屋主要是依据工作流程进行模拟,统一建模语言主要对公路进行建模模拟及时,IDEF等几种技术。公路设计流程会随着相应的审查等相关的手续而具有一定的反复性和复杂性,这样就会导致公路流程设计的周期变长,而且使公路的设计信息具有复杂性和功能的层次性等特征。所以,在建立公路设计流程模型时,要根据实际的约束情况,选择合理的设计流程模型。

三、勘察设计项目实施阶段设计流程的优化方案

1、删减不必要的流程工作程序,加快流程设计的审核时间。对流程设计中的一些无价值的、与工作流程无关的工作进行删减,加快设计流程的设计时间,尽量要缩短工期。

(1)删减一些重复性的工作活动。在实际的公路设计流程中,重复、反复的设计活动活动很多,主要体现在:各类设计信息的重复收集和处理分析,对设计流程中的文件进行重复整理归档的处理和资料的反复检查等相关的工作活动等。

(2)保证设计的准确性,减少不必要的失误。公路的流程设计是与各部门的活动联系比较紧密,存在一定的信息联系和依存关系,在流程设计时,需要控制设计各部门活动的质量,尽量减少误工、失误,减少返工的时间,保证设计的周期,针对一些关键性活动,要把质量控制放在首位,严格控制流程设计的质量关,减少设计的成本和资源的浪费。

(3)减少不必要的审核,加快审核的速度。对于一些主要的,必须要审核的内容进行全面的审核,一些功能性比较大的工作和相关的活动,要保证能够必须审核到,而对于一些不必要审核的文字性材料和相关内容,就可以不审核,例如任务分配表、作业指导书等情况。

2、对流程设计的工作内容进行简化

(1)协调与沟通。提升各部门信息流通的效率,保证信息能够正常的流通,便于各部门之间进行交流,在公路勘察设计流程中,如何有效的进行交流沟通,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由于牵扯的部门比较多,沟通的程序太过复杂,导致设计的流程控制比较滞后,导致工作流程的周期变长,需要对设计部门进行精简和优化,提高工作质量。

(2)表格管理的简化。在实际勘察与设计流程中,需要大量的表格数据进行分析,这样有一些表格的数据分析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有些数据表格是不要的,也是不科学的,简化这些不必要的、重复性的填写工作,会简化表格管理的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3、流程设计的自动化控制

随着信息技术系统在社会企业中的应用,加快了企业中信息的交换和管理,信息技术在公路勘察设设计流程中也能起到重要的作用,能够替代传统的信息交流方式,进行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提高设计流程的自动化的管理水平,缩短设计流程的周期。

(1)改善公路流程设计部门的信息交流方式。公路流程设计需要多个部门的共同协作来完成流程设计,这样就要求各部门之间的信息进行交换,如果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交换,实现信息交换的自动化管理,就可以促进信息交流的效率,提高系统团队合作的能力和工作效率。

(2)相关的数据统计与分析的自动化管理与分析。在公路设计流程中,可以充分的运行计算机信息技术,对设计的成果展示、设计的信息及时通过网络进行传递,对设计的资源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提供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数据报表的共享和运行,提高公路勘察设计流程的效率,为公路流程的设计提供决策管理控制和分析。

(3)设计的相关数据的传递与收集。由于公路设计的复杂性,可以运用计算机技术实现勘察设计的工作的自动化管理和控制,可以运用计算机技术对勘察信息进行自动化的控制、数据采集和信息传递,缩短工作人员的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四、结束语

由于公路的勘察设计需要多个部门的之间的相互配合,共同努力,勘察与流程设计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在施工与流程设计的过程中,还需要对这些流程进行优化设计,提高项目的工作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浪费,提升项目的管理的质量,有助于提高设计流程的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张晓冬,张志强,邓显玲.网络化公路设计项目管理关键技术及应用[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