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科研能力的培养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科研能力的培养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科研能力的培养

篇1

一、我国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条件

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与历史特点,由于我国产业发展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我国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与国外人才培养有着很大的区别。目前来说,如果将国外的医学教育全盘引入我国医学教育中来,会产生严重的水土不服。再加上我国医学教育已经形成一定的教育模式,全部推翻再进行重建是不现实的。所以,想要构建完善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中不能忽视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当前医学院校教师的理论化教学方式已经形成了固定模式,其教学的流程与量化考核有了体系化的基础。基于以上医学教育的相关情况,将医学本科生的科研能力纳入教学的整体规划,将其放在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同等重要的位置,才能不断推动优秀医学人才的进步,从而逐渐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学生进行科研的前提。学生的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齐头并进的同时,也就能更快更好地进入创新阶段,直接拉升了学生对于医生这一职业的兴趣。由于长期受固有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学中过分强调知识的灌输,致使学生迷信权威,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想要保证科研体系的成功建立,就要不断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躬身实践的恒心,使学生在科研探究中乐于学习并能主动钻研新知。对于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不少医学院校也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例如定期举行学术讲座,深入浅出地渗透科研方法,使学生产生对知识的渴求,付诸行动开始探究之路,并在今后的工作中保持积极的研究动力。

二、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条件的构建

(一)建立和谐的学术互动与资源共享机制

大学是各种学术观点开放包容、汇集交流的重要场所,有效的学术互动是完善学术理论、传播科学观点的有效方式,学术互动的畅通与自由需要大学的支持和保护。而本科生由于受到固有培养目标的限制和束缚,接触本领域前沿研究的机会较少,缺乏浓厚的学术氛围,不利于学生科研兴趣的培养。因此,医学院校需要建立医学本科生与外界的学术交流与互动平台,由学校订购相关学术刊物供学生翻阅;定期开展学术交流会,聘请具有权威的高校学者、教授进行讲座与交流,了解本专业前沿最新研究动态,使校内师生之间展开充分的学术互动,让学生也能获得与他人展示、分享、讨论科研成果的机会,帮助学生积极促成科研成果的转化,从而提高学术互动的价值和效率。学生也可以参与到学校课题研究中,实现高校软件与硬件资源的共享。不断完善校园信息网络,方便各方交流沟通,将优秀师生的学术成果转化为校本教材,进一步实现深层次的成果共享。

(二)建立系统的学生科研计划机制

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长期的工程,医学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更是长期而复杂的医学教育的研究课题。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需要系统的科研计划和培养方案,并贯穿本科教育全过程之中,保证学生科研得以系统科学地分阶段实施。学校结合自身情况与学生意愿建立独具特色的本科生科研培养计划,并将此项计划纳入到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之中,建立详细完整的学生培养档案,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追踪学生的学习状况和科研能力的发展,并能够及时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进一步完善本科生科研训练管理办法和评价指标。在本科一年级期间,学校就要有针对性地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查阅中外文献集工具书、医学信息、医学情报等选修课程,培养学生基本的科研能力。然后根据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学生培养计划,从而保证科研活动的有效性以及人才培养的高效性。在经过学校系统的培训后,学生能够对自我科研能力有更为清晰的认知,通过协助教师完成课题,分组研究,为学生毕业后工作和科研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从长远来讲,有利于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学生专业素质。

(三)建立客观合理的师生评价机制

当前以考试为主的学生评价体制仍被我国的大部分医学院校所采用。虽然很多高校也打着学分制的旗号,但其基础仍然是学生的理论考试成绩,难以适应学生科研培养体系的构建,因此,建立客观合理的师生评价机制已成为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关键,探索出一条适合高校本科生科研能力发展的科研学分制度,更是评价机制建设的重中之重。学生的科研活动仅仅靠外界的督促和管教难以获得其能力的长足发展,重点在于学生的内驱力。要想使科研活动成为学生自觉的活动,除了要提升学生科研兴趣外,还需要设立一定的奖励机制,激励医学生在科研活动中寻求自我能力的提升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因此,通过精神或物质奖励的方式,能够有效提升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积极性。

学生在进行科学研究时,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与协助。而目前教师指导学生科研的热情并不太高。教师既有教学任务又有科研任务,很难再抽出时间和精力去指导学生科研。因此,对于教师的评价,需要采取更为合理的激励措施,即应将对学生科研的指导情况纳为指标之一,鼓励教师参与并指导学生科研。可以在教师工作业绩评定、职称晋升和津贴、教学奖项的评定等方面将教师指导本科生科研方面的工作表现考虑进去。

(四)建立稳定的科研保障机制

医学院校本科生科研活动的开展,仅靠学生单方面的努力并不能保证科研活动的顺利进行,还需要有师资、设施及经费的保障。师资方面,学校要对教师定期进行培训与考核,鼓励更多具有较强学术科研能力的专家、教授加入学生科研的指导工作,组建一支专职本科生科研带教导师,以保证师资队伍的专业性。同时,学校还要在资金上给予充分支持。科研活动耗资巨大,因此,需要对学生科研设立专项资金,并纳入学校科研的整体预算。可以尝试在各学院设立专门的科研经费预算与管理委员会,对师生申请课题的可行性进行科学论证,根据课题研究价值,划拨科研经费并协调专业设备的管理与使用。通过这一机构的设立,既能够使科研经费真正用于学生的科研活动,又可以避免无效科研及重复科研带来的浪费,以保证科研资金最大程度地合理运用。

(五)充分利用实验课

为本科生安排带教导师能够提高部分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但导师人数和精力有限而学生人数众多,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出现僧多粥少的现象,如果仅以此种形式,对学生科研能力的提高收效不大。因此,导师指导与医学实验并行,才能使学生的科研能力既有客观指导又有个体探究。开展实验一方面能够验证学生已经学习过的理论知识并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另一方面,学生在实验中可以发现问题并努力地解决问题,培养科研思维与创新意识。所以充分利用好实验课,也是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针对自己在日常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疑点,根据现有的实验设备和条件,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设计实验,最后根据实验结果完成实验报告。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也可以对部分探索性强的实验深入挖掘,从而获得较为系统的科研训练。此举拓展了学生科研培养的方式,使更多学生能够受到科研培训,提升医学本科生的科研素质。

三、医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方法

(一)从实践出发,获得科研感悟

实践是科研工作的直观表现,它生动地解释了实验,易于使刚刚入门的实验工作者接受,并产生兴趣。因此,加强对医学本科生实验技能的培训,并作为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一环,才能强化学生在实践中培养科研能力的意识,使学生在自主动手中熟悉并掌握科研实验的方法,拓展科研思路。

(二)获取科研信息,形成理性思考

学生在掌握一定的实验技能之后,就需要尽可能多地获取相关科研信息,为科研设计做理论准备,从而确立清晰的科研思路和富于创新性的科研设计。获取科研信息的途径有很多,如查阅相关文献、听取学术报告等。阅读医学专著既能够获取相关研究领域已经成型的规范化的概念、理论和科研方法,了解国内外最新科研成果与动态,同时还能够作为学生翻看查阅的工具书使用。另外,互联网也是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平台,具有即时、便捷、高效等诸多优点,学生能够借助网络平台获取最新的科研信息,形成理性思考。

(三)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科学研究中不断重复着的两个过程。科学实验中的每一个细小环节都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而困难和问题的解决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大量阅读文献资料,找出问题的原因和症结所在,并通过实验中的细致观察,提升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本科生缺乏对科研实验的系统训练,实验方法的选择和实验中的具体操作都是被动的,大多只是机械地寻求问题解决方案。因此只有在学生掌握了一定实验技术之后,才能够自主探究,积极探索。

(四)撰写科研论文

在导师指导下,学生学会借助PubMed等检索工具查阅本研究方向的相关外文文献,从而对该领域内的科研动态有较为全面的了解。通过书写综述,拓宽学生的科学视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此外,通过文献查阅及撰写综述,学生还能够深入了解科研方法及科研成果,为日后个体的科研活动奠定基础。

撰写科研论文是检验学生科研能力水平的重要方式。学生在研究综述的基础上完成科研论文的撰写,从而将个体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展示出来。在论文撰写过程中,教师要从论文框架、具体内容及论证过程等方面加以指导,帮助他们建立初步的论文撰写规范。同样,在暑期实验结束后,我也要求学生撰写论文,这对于他们而言,可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目的在于让学生熟悉论文格式,掌握统计方法,为以后可能从事的科研工作做准备。

(五)创新能力的培养

大学是培养高层次研究人才的基地,因此,对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的培养是全面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最终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自然科学取得长足发展的今天,医学科学领域也发生着巨大变革,对医学人才的要求也随之提升,不仅要求医学专业学生具有较宽的专业知识面、扎实的医学基础以及熟练的医学实践技能,而且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医学前瞻性和创新精神,即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专业人才。要想进一步适应现代医学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必须在全面深化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将教育视野从智力领域向非智力领域扩展,关注学生思维模式的培养,不断开发他们潜在的创造品质。

(六)设立一定的奖励制度

要想提升学生科研活动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就要采取一定的激励机制,促进医学生在科研过程中个人目标的达成。因此,可以通过适当的精神或物质等奖励手段,激发医学生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如制定一系列奖励制度和规定,鼓励在科研上取得优异成绩者,在学年评优评先、毕业生就业、研究生免试推荐等工作中优先考察,并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同时将市场需求与提升学生进行科研活动的积极性结合起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篇2

一、我国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实践现状

由于新课程标准的深入推行,我国高校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于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但是由于我国传统的教学观念根深蒂固,致使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实践仍然存在着很多的瑕疵。

1.错误的认为学生的科研能力等同于动手能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上对于技工的需求不断地壮大,使得高校在进行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时,更加的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的锻炼,可见这种定位是不准确的,这不利于学生真正科研能力的提升。

2.错误地认为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实践主要在课余时间

这种认识显然也是不正确的,由于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使得学生在学校的大多数时间是被传授专业理论知识,而对于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在课下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社团活动。这种科研能力培养的定位忽视了学生在校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对于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这不利于学生科研实践能力的提升,也不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1]

二、我国对于培养学生科研实践能力的改善措施

1.优化教学内容,提升各教学环节对于科研实践能力的培养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主要实践,因此我们应该根据科研的实际不断地优化教学的内容,优化组织课堂教学的各环节,从而促进对于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备课、授课、考试、工作分析等各大环节,每一个环节对于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在教学的各大环节中,教师起到了主导的作用,因此我们在进行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时,积极主动地发挥教师的作用,从而促进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例如,考试是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考试的时候,应该注重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首先,在组织考试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应该选择最能够反映最新科研成果的内容,然后让学生针对科研成果进行综合的分析,这就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跟踪考察最新研究成果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科研能力的提升。另外教师对于考试形式进行设计的时候,就应该多设计一些能够调动学生科研思维的题目,这样就可以通过学生答题培养学生的审题、分析、综合、比较、反思等的科研能力。另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上对于科研人员的需要不仅仅要求学生进行科研的能力,还要求学生具有组织科研的能力,因此在考试时,教师还应该安排考试对象换位或者笔试、口试等相结合,这样可以全方位的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有助于促进学生更加的适应社会的需求。[2]

2.加大辅导力度,增强科研活动对于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力度

我们强调在教学活动中对于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的同时,并不是否认了学生课余时间参加的社团活动对于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的作用。科研活动对于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我们如何让科研活动更具有针对性以及实效性,从而促进对于学生科研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目前在我国高校中所进行的科研活动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种是有学校学院和企业共同组织的科研活动,这类科研活动因为与企业相结合,因此在科研中拥有着足够的资金支持,所使用的设备也比较齐全以及先进,可以说这类科研活动受到学校的极度重视,管理的也比较严格,对于学生的科研能力的锻炼有着极大的好处,但是唯物主义哲学观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有两方面组成的,因此这类科研活动也有其弊端,一方面是指,在这类科研中,学生一般没有主动性,不能够选择自己喜欢适合的课题进行科研,而是按照学校教师根据企业的要求指定的课题进行科研,这样就使得学生在科研活动中不能够充分的发挥自己的主动创造性,不利于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在这类科研活动中,企业以及学校都已经将课题、设备甚至是研究进程等都已经规定好了,对于学生的要求就是让学生进行具体的科研活动,这样就不利于培养学生进行科研的综合能力,不能够培养真正适应社会的科研人才。[3]

一种是学生自由组织的科研活动,这类活动由于只是学生组织的,因此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支持,并且设备等也不完善,因此这类课题的科研水平一般都比较低下,并且由于学生进行组织的,管理水平等也不高。但是这类活动是学生自发进行的,所以组织的课题一般都能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并且所有的课题进行都是学生自主进行组织的,因此这类课题有助于培养学生进行科研的综合能力。

因此针对这种现状,我们应该加强教师的辅导能力,促进学生科研水平的提升。首先针对第一种科研活动,教师应该积极地与企业等进行沟通,尽可能地制定符合学生要求的课题,然后进行组织管理时,将权力放给学生,促进学生综合科研能力的提升。针对第二种类型,更应该加强教师的辅导能力,不论是组织科研的管理,还是进行具体的科研活动,都应该加强教师的辅导能力,当然科研活动的主体仍然是学生,只是利用教师的辅导能力针对性的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4]

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当今时代的竞争归根究底就是人才的竞争,因此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在当今社会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中我们针对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实践进行了分析,并且对于高校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实践给出了几点建议,希望我国高校对于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方式等有所改变,从而促进学生科研能力的提升,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

参考文献:

[1] 由娟.加强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探索[J]. 科技资讯. 2010,10(19):10-11.

[2] 蔡红英,张勇.多角度推进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08(08):05-06.

[3] 董皓.中美高校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比较及启示[J].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14(01):12-13.

篇3

作为高技术人才的研究生,应具有较高的素质、较深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创新能力。对于儿科学研究生而言,学生要在一定年限的时间内完成专业训练,获得较高专业学历,成为一名优秀的儿科医生或儿科学科技工作者,除了个人的勤奋努力外,合理地制定培养目标,认真实施培养方案也同样重要。根据四川大学研究生培养相关文件精神,结合华西临床医学院和我科室研究生的实际情况,研究生第一学年在完成学位课程的同时,査阅文献,掌握自己研究课题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和尚待解决的问题,进行科研课题设计,完成课题预实验。以此为基础,在导师指导下公开开题,完成开题报告。第二学年开始进行论文科研工作,实施所设计的课题及解决研究工作进程中所发生的问题,同时在不同程度上协助导师进行相关课题的申报工作,参与“标书”的撰写、课题实施和总结等;并在规定的时间根据课题开展情况完成《四川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学期进展报告》。在第三学年继续完成课题研究,完成实验结果的统计处理、毕业论文的书写工作及参加毕业论文答辩。

二、组织研究生学术交流活动

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在于创新。如何激发研究生的研究热情,尽快让其进入研究课题一直是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除了正常的教学、科研指导外,研灸生参与各种各样的学术活动也是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激发研究生的研究热情和研究生获得新思维、新灵感的一条很重要的途径。研究生通过积极参与学术交流活动,大大拓宽了自身的知识视野,使自己与其他科研人员、科研单位的沟通交流合作能力得到培养和锻炼,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开展和参加丰富的学术活动是儿科学研究生在读期间的主要任务之一,通过系列学术活动,使研究生们拓思维、丰富知识,同时熟悉儿科学 及相关学科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科研课题的能力。学院规定:研究生在读期间必须参加学术活动不得少于20次。为了给研究生们创造良好的学术交流环境,儿科教研室及整个四川大学搭建了不同领域的、面向研究生层次的学术交流平台,包括各种各样论坛和讲座,主讲者范围来自五洲四海,大到国外的专家学者,小到本科室的医生护士,都可以登上这学术交流的一方平台,与广大研究生进行学术交流探讨。除了比较大的学术交流平台,我们也组织和创办了科室和实验室自己的学术活动平台。每两周1次定期召开学术周会,安排研究生轮流主讲读书报告或试验进展,并在学术周会举行期间要求研究生事前作好文献资料准备,会上要踊跃发言,以培训科研思维能力。

三、以研究生导师制为龙头,注重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以导师制为龙头,培养出具有良好的科研创新能力,能独立完成科研任务的高级医学人才。导师制具有高弹性、双向性、针对性等特点。导师制的双向性是指导师和研究生之间可以自主选择,研究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导师的研究方向等情况选择导师,导师也可通过对研究生综合素质的考查对研究生择优录取。导师的针对性是指导师在了解研究生的个人特点后,有针对性的为学生制订适合该生的培养计划和重点培养方向,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在科研生涯中能扬长避短,让研究生在其优势方面的潜力能得到充分挖掘。儿科教研室自招收研究生以来,坚持以导师制为龙头的研究生培养理念,为每个研究生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由导师负责,教研组集体培养。

四、建立合理的科研评价与管理体系

篇4

1 医学创新教育首先必须树立新的人才观

衡量一个人是否是“人才”,不只看他占有医学知识的多寡,更应看他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医学问题的能力和素质。医学人才的标准是医德高尚、知识渊博、医技精湛,且具强烈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当今社会,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是国家发展的需要,民族强盛的需要。不论是医院还是企业,用人单位需要的员工不再是只会背书、只讲理论的员工,而是动手能力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强,能够对单位的管理、制度、专业技术等方面做出创新成果的员工。因此,医学高等院校应当提高产品质量,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出专业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毕业生,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2 科研能力的培养是造就医学创新人才的基础

科研能力是科学素质的核心,是人们运用已有知识和科学方法去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心理品质和能力[2]。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与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对本科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科研素质的要求日益提高。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

高等院校基础学科的科研工作,从性质上说,它是学科前沿的研讨,试生产和创新属于知识创新,其基本形式是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3]。在知识创新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应当界定为学科前沿的知识创新能力,这种能力是其他创新能力的基础。在本科阶段实施知识创新能力培养,有利于学生毕业后在职业岗位上衍生出专业技术创新能力、制度创新能力、管理创新能力等,也为学生毕业后进入研究生教育提供先行准备。另一方面,本科生的年龄小,早期开发创新能力,将使全民族创新能力最活跃的年龄段提前,对国家、民族有着难以估量的潜在利益。因此,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今后造就创新人才的基础。

3 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深化性和探索性的专业学习

在医学本科教育阶段,传统的做法重视了医学高等院校作为“传授知识基地”的作用,忽视了它同时又是“知识生产基地”。对本科生进行科研能力培养,让学生了解、学习、体验新知识的生产过程;而高校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生产”的见习基地和实习基地,可使高校的“知识生产基地”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在本科阶段进行科研能力培养,于社会、学生、学校均有利,是一项多赢策略。本科生参与科研课题研究,不但可以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更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对学科间知识的联结与整合,坚固学生专业基础。通过学生科研小组的共同协作与积极探索,培养了学生们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及团结协作为主要特征的科研精神,增强了他们的责任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当中,学会用科学、严谨和富有创造性的思维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同时,学生通过课题设计、文献查找、实验操作、结果分析、论文撰写等实践,不但对科学研究的过程有了感性认识,而且通过接触使用高、尖、新的实验仪器设备,提高了学生实验技能。

4 教师指导学生科研实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科研促进教学

被称为“本科生导师”的课题指导老师,只有通过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才能培育出优秀的创新型医学人才,才有可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和兴趣,指导学生科研。这要求他们不但要爱护和关心学生,更要具备组织调控、信息转换、交流引导和课题研究等综合协调能力,才能以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生动的传授,才能把学科前沿较先进的知识和问题带给学生。另外,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着“教学相长”的内在联系,他们既是指导老师,又是科研活动的受益者,在自身素质得到提高的基础上,也为今后开阔科研思路打下基础[4]。我国的高等教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在高等教育实现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移的过渡时期,提高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的当务之急。

本科生科研活动,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实行启发式教学,强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同时,也为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5 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要提升高校的整体科研水平,就必须从本科生抓起。对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已引起了各高等院校的重视。为进一步推广该项活动,结合我校的工作情况和切身体会,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5.1 健全制度体系,规范培养工作 完善的制度体系是开展持久有序的培养工作的前提与保障,同时也是培养工作走向科学化、规范化与整体优化的必然要求。各高校可以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建立合理的制度体系。如由科研处和学工处建立“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本科生导师”资格认证,学校根据具体情况,每年划拨一定经费作为学生科研专项基金,对学生科研课题进行资助,营造科研氛围;成立学生科研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和科研项目评审委员会;各二级学院设立学生科研指导小组;制定“学生科研项目管理办法”,奖励条例等具体措施。

5.2 建立相对稳定的指导教师队伍,严格要求学生 本科生科研活动,是相对松散的教学模式,难免有部分学生甚至教师在立项后重视不够、投入的时间不够,以致于课题不能及时完成或敷衍了事。这就有必要挑选一批有学术造诣、作风严谨、认真负责的教师担任这些学生的指导教师,建立一支较为稳定的指导教师队伍。不但要使学生们受到正规的科研训练,还要言传身教,培养学生扎实求实的作风,克服浮躁、急功近利的心理和行为,为学生们今后从事科研探索打下坚实的基础。

5.3 科研能力培养的对象主要为大三学生 临床专业五年制本科生,科研能力集中训练的时间安排在第5~7学期最为合适。一、二年级的本科生,虽然热情很高,但是专业基础过于薄弱,难以接受我们的培养方案;大四的学生,已进入临床课学习,经常到医院见习,早出晚归,基本没有时间及精力顾及课外科研;大五学生已进入临床实习,大部分学生已经离校,更不可能参与课外科研。我们将时间安排在第5学期的后半学期或第6学期初启动,并持续至第7 学期。这段时间,学生已完成大部分基础理论课学习,开始进入临床课学习,也已完成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理科学实验、病原生物学实验等课程的学习,已掌握一定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有初步的科学思维能力,已经能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简单的科研工作。

5.4 学生科研实践前要开展科研培训 于第5学期开学初,对大三学生开展科研培训,如请学术造诣高,有丰富科研经验并取得重大成绩的教师以专题讲座的形式讲授“医学科学研究基本概念和注意事项”、“医学科研的基本程序”、“医学科研选题与设计”、“医学科学研究论文的撰写”及参加教师的课题开题报告会等形式进行培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指导老师,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查阅文献、选题、书写课题申请书上报相关学生科研管理部门,获立项资助后召开开题报告会,利用业余时间、节假日进行科学实验,处理实验数据及撰写研究论文,并要求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最后将课题实施的原始记录、发表的科研论文整理,形成结题报告上报相关学生科研管理部门存档。

5.5 拓宽经费来源,加大培养力度 目前,许多高校都设立了本科生科研专项基金,但同样都面临着“僧多粥少”的问题,因此,要想加大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力度,还需积极拓宽科研经费来源。

值得一提的是,“先选导师,再选课题”是一个较好的解决方法。这一方法将学生和导师的课题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但解决了学生科研的经费,也减轻了导师的工作负担。

5.6 完善激励机制,激发师生科研热情 对学生科研进行考核,项目合格的,给老师计算一定的教学工作量,学生则获得相应的学分,成绩突出的可以申报科研成果奖;在物质上,加大对本科生科研论文的奖励投入,鼓励本科生发表科研论文。

5.7 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培养效益 由于当前各高等院校自身条件的限制,可向本科生科研实践全面开放的各种资源通常是有限的。为此,在加大科研经费投入的同时,要科学规划,优化资源配置,让有限的资源产出最大的效益。

本科生参与科研课题研究确实是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的有效途径,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课题,决非一朝一夕或者是一两项改革的推进所能完成的,我们应采取多渠道、多手段开展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肖川.纵览中外探索大学创新教育之路[J].高等教育研究,2006,27(2):105-107.

篇5

对于高校来说,虽然目前许多高校非常重视大学生科研项目,设立了许多大学生科研基金,但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大学生的数量迅速增长,因此高校的相关政策还不能满足大学生科研发展的需求;对于教师来说,目前大部分的教学方式还是单一的讲授式教学,虽然能够让学生获取大量的相关知识,但对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启发,以及其科研思想的培养来说都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而对于学生来说,过分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其无法提高自身科研能力的一大原因。一流的高校不仅要拥有一流的教学设施和教学资源,同时也应该拥有一流的学生,一所大学的竞争力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学生的竞争力,为了能够更好的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创新型和实干型的学生,应该花更多的精力去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使其在就业以及科研上都能够更好的发挥自身的特长。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需要各方面的积极配合。因此,如何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是目前高校应该重视的问题。

一、改变教学方式,激发思维

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当下社会对创新性人才的需求,因此进行适当的教学改革是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的良好途径。对于教师来说,应该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方式,将单向的讲授方式改变为双向的互动式教学,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发散思维,积极讨论。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引导,但不能过多的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干预,让学生能够在一种自由开放的环境下学习。同时由于理论知识落后于实践的发展,要鼓励学生怀疑书本,做到不唯书,不唯上,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在学术上能够看到更多的路径,给予学生过多的自,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以及科研能力的提高。在课程的设置上,应该注意不同课程之间的衔接,对于许多不同的学科,可以产生许多边缘结合的新问题,而这些边缘性的新问题常常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意识,例如心理学与法学,两者看似毫不相干,但在边缘上还是可以找到很多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在学习本专业的知识时还能够注意到学科之间的联系,能够提出更多创新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学习本专业的知识,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由于不同学生的个性特征并不相同,往往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高校是一个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地方,而不是一个培养标准人才的工厂,应该鼓励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制定出因人而异的教学方案,让学生的特点能够充分得到发挥。在高校中,教师只是起到一个引导作用,而真正的学习需要依靠学生的自觉。因此,改变教学方式,从多个角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主性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

二、注重科研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没有实验基础要掌握真理是不可能的,这是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的话。高校十分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目前的教学方式都是以基础知识和专业教育相结合。实践证明,这对于大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是十分有利的。但目前时常出现大学生具有相当多的理论知识,但在具体的实践当中无法施展的尴尬境况。这说明学生的理论知识还无法充分利用到实践当中,这对于教育资源以及学生自身来说都是一种浪费,因此在高校教育当中,需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可以设立专门的科研基金,以鼓励学生进行科研实践,让学生的科研活动能够有足够的资金支撑。各个院系还可以设立专门的评审组,对学生科研的立项和选题进行专业的审查,提高学生科研的质量,还可以定期邀请校外的专家对学生的科研项目进行评审和指导,让学生在科研实践中能够学到更多。同时,高校还可以与校外的机构进行合作,设立科研实践基地,鼓励学生在这些机构当中实践。在高校扩招的大环境下,由于经费紧张,往往不能提供足够的资金来为大学生的科研项目配置设备、实验场所。因此可以借助外部的力量,让学生在外部的企业或机构中可以把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这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又让外部的企业或机构收获很多。为了更好的鼓励学生进行科研实践,还可以将学生的科研实践纳入到学生的综合考评中,将学生的科研实践成果作为学生评优评奖的参考项,鼓励学生积极的参与科研项目。通过不同的途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提高大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的衔接,让学生的理论知识能够更好的发挥,这对于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

三、营造科研气氛,鼓励科研创新

实践证明,在一个良好的气氛下,学生将拥有更高的积极性去参与到科研活动中,因此高校应该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科研氛围。学校可以定期组织举办科研文化节、科技年会、展览等活动,给学生的科研成果展示的机会,同时还可以开展各式各样的科研竞赛、知识竞赛以及交流会等,鼓励大学生参加高等级的科研竞赛活动,以此来营造出科研氛围,同时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科研意识,让学生更加自主的进行科研活动,以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四、结语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于学生的科研能力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高校开始承担起科研任务,同时社会也更加需要科研人才,因此提高大学生的科研能力是非常紧迫的。

参考文献

篇6

基金项目:本文系独立学院机械类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研究项目(项目编号:JK1104800)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6-0108-02

独立学院办学的基本定位是技术应用教学型高校,与职业学院的技能教学型相比,学生具备较好的理论基础,具备更好的学习能力和发展潜力。这种培养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良好的创新实践能力,而开展科研是培养创新实践能力的不可或缺的手段。目前,青年教师是独立学院教学队伍中充满朝气的新生力量,承担着重要的一线教学任务,因此,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素质对培养的学生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一、培养独立学院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重要性

1.培养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关键

作为独立学院的教师,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其主要任务,所有工作都应围绕教书育人,即围绕教学这个核心来开展。但“研”与“教”是相辅相成的,教学是科研的源泉、动力,同时科研可以丰富教师的知识结构,革新充实教学内容,促进教学方法的改革,从而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1]青年教师作为高校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通过科研掌握本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通过科研活动凝练和升华知识,继而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从而高屋建瓴的去引导和启发学生,使学生学到更多有用的新知识,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2.培养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是提高学校知名度和声誉的重要途径

一所高校是否能得到社会的认可,一方面体现在培养的学生质量(就业率);另一方面是学校的科研水平与学术水平。学生质量与教学密切相关,而科研又是学校发展的“发动机”,科研工作搞好了,学校的活力就会得到增强,教学活动得到促进,培养的学生质量就会提高,学校的知名度相应也将提高。青年教师作为独立学院教学与科研的主力军,其科研能力对学校声誉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二、独立学院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现状

目前,作为独立学院教师主力军的广大青年教师,其科研能力也不容乐观,他们做科研的兴趣低,积极性差;再加上在科研方面处于起步阶段,科研能力不足,以及学院的重教轻研的政策导向,导致独立学院青年教师参与的项目非常少,科研能力低下,论文、专利等科研成果不仅数量少,且质量不高,在科研上有影响的成果更是寥寥无几。

独立学院青年教师科研能力严重不足,既有青年教师自身的原因,也有学校管理制度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1.教学任务重,科研精力和时间不足

独立学院的领导通常在思想上不重视科研,甚至认为独立学院不需要科研,致使教学安排占用了极大的比重,使得教师没有精力和时间开展科研工作。根据教育部要求,高等院校的师生比要达到1∶18。[2]然而由于独立学院依附于母校办学,在成本增加不多的情况下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导致独立学院扩招的速度很快,学校的师生比普遍低于这个底线。就三峡大学科技学院而言,青年教师所承担的主讲课程和辅导、实验课程均占学校开设总课程的70%以上。而当前为了提高教学质量,高校一般都要求使用多媒体,青年教师执教时间短,对教材不熟悉,所以大部分时间都用于备课和上课。同时,合班课比例的增加,班级规模扩大,使课堂教学与教学辅助工作更为繁重,也加重了教师的负担。繁重的教学任务严重的割裂了科研和教学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使得多数青年教师都成了“上课机器”,青年教师很难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科研中去。

2.独立学院考核指标制度使科研活动被边缘化

独立学院围绕教学核心运转,并未把科研成果作为年终考核的硬性指标,即便有些学校把其作为考核的硬性指标,对成果的要求也不高,致使青年教师科研缺乏驱动力。而青年教师的科研活动总是围绕个人的职称晋升、工资待遇开展,很多青年教师平时对科研不闻不问,在要评职称之际,想出各种办法拼凑成果,科研活动从一个系统的、有组织的活动变成了教师的“单打独斗”,其论文和课题的质量可想而知。须知科研能力的培养,是需要长期努力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青年教师对教育科研基本知识的贫乏和技能的缺失已成为制约教师成长的关键因素。

3.独立学院青年教师科研意识薄弱,且科研综合素质不高

有的青年教师认为只要自己教好书,搞不搞科研无所谓,搞教育研究是教育专家、学者的事情,仅满足于现状,因而其教学内容得不到更新,对知识的理解也停留于表面,教学质量也无法提高。实质上,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有相互促进的作用,也是提高学科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雅斯贝尔斯曾经说过:“大学教师首先应该是研究者,……最好的研究者才是最优良的教师。”教师科研能力在教师能力结构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科研素质的不足制约了教学水平的提高。

青年教师大都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教师岗位,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全面的知识结构,但独立科研能力比较弱。学生阶段他们参与科研活动的机会有限,且多为被动的完成导师布置的科研任务,独自科研的能力不强。刚刚走上教师岗位,缺乏学术积累,对科研方法和过程不够了解,加之科研意识不足,未能积极主动地了解相关科学前沿的学术动态,这些因素都使青年教师的科研起步举步维艰。

三、加强独立学院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培养的对策

在高校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独立学院的发展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青年教师的科研水平制约着教学水平的提高,是独立学院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要把培养青年教师的科研素质提到学校的工作日程上来。科研能力的培养需要知识和经验的积累,需要良好的科研环境和学术氛围。

1.合理安排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任务

学校应该认识到青年教师是培养创新人才的生力军,重视对其科研能力的培养,保证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科研。在安排其工作时,应考虑到青年教师一方面刚走上工作岗位,承担过多教学任务会占用其大部分时间;另一方面,青年教师思维活跃,处于科研活动的“体力”旺盛期,合理安排他们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可以使青年教师有时间、有精力、有动力去做科研。

2.大力开展学术交流,为青年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

青年教师客观上存在理论水平不高和实践经验欠缺的劣势,存在着对科研过程不够熟悉、科研方法掌握不多、科研经验不足等情况,导致其开展科研活动困难多、成功率不高。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应大力开展学术交流,不定期的组织学术讲座,让青年教师及时了解学术动态、前沿信息;积极安排青年教师参加校外的各类培训活动,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组织青年教师赴名校进修学习,与名师座谈研讨,采用青年教师进修和考察等方式开阔其眼界,增强其科研意识和能力。[3]同时,给予青年教师更多参与科研的机会,并通过经验丰富的科研骨干的“传帮带”,为青年教师增加更多的学习机会,积累科研经验,激发其科研潜力。

3.组建科研团队,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开展科研能力培训

以高校优秀学术带头人为引导,以课题项目为依托,吸收青年教师加入科研团队,使科研团队形成不同专业知识优势互补、年龄职称结构合理的群体。分工合作,互相促进,能够最大限度的激发各个成员的科研潜力,从而提高科研水平,带动独立学院教学与就业工作的发展,提高学校的知名度。科研团队的组建,增加了青年教师参与科研活动的机会。同时,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在做中学”的科研培训方式,实现了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的有机结合,使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同时,团队合作对培养青年教师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也是很有益的。

4.制定相关的科研倾斜政策,增加青年教师的科研信心

一是科研管理部门组织协调,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相关的科研管理部门应该主动收集信息,为青年教师申报课题搭桥引线,增加青年教师参与课题和主持课题的机会,锻炼其独立完成科研的能力。科研前期,在申报课题时,给予适当的指导,组织中老年教师帮助青年教师选题、把关项目申请书,合理预算经费,尽量避免盲目的选题与不合理的申报导致的项目失败。科研过程中,要及时关注青年教师科研课题的进展情况,协助或指导其解决科研中间遇到的困难,提供相应的配套设施,比如协调设备的使用及提供适当科研资助,促进青年教师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是制定合理的考核制度。考核制度是把“双刃剑”,合理的考核制度可以督促青年教师朝积极的方向发展,否则就成为“绊脚石”。独立学院在制定考核制度时,应将教师的科研工作量进行考核,使教师明白教学并非唯一的任务,有进行科研的压力;另外,也要对他们科研成果内在的潜质、知识积累过程以及探索性劳动进行衡量和相应奖励,如对课题申报未成功者给予一定的补偿等。

三是设立院级课题,增加青年教师参与科研活动的机会。学校还可以自筹经费,设立面向青年教师的科研资助基金,鼓励以青年教师为项目负责人的系列课题申报,锻炼青年教师组织、协调能力。并通过适当的物质奖励,激励他们的科研兴趣,培养其科研能力。

5.青年教师应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知识的更新呈几何级数爆炸式增长,处于不断的发展和更新中,为跟上时展的脚步,青年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时刻关注学术前沿,扩大知识面,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为教学和科研奠定基础。[4]因此,青年教师应利用高校的图书馆等学术资源优势,了解前沿学术动态,通过积极参与学术交流等来丰富自己的知识,紧跟科技发展的步伐,抓住机遇,创造既有理论价值又有使用价值的科研成果。

四、结束语

总之,独立学院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培养对于独立学院教学质量的提高和独立学院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它是独立学院培养出强能力、应用型高级人才的重要保障。独立学院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需要各方共同努力,采取相应对策,并为其提供更好的科研环境。

参考文献:

[1]韩玉芳,王桂梅.论民办高校教师提高教学科研能力的重要性[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5):84-86.

篇7

科研是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前沿工作,最终目的是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科研领域中,我们把自然现象和物质运动规律的研究,称之为基础科学;把科研指导生产技术基本理论,研究人工系统一般规律的工作称之为技术科学;把运用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成果,使之转化为改造世界的手段和方法的工作叫做应用科学。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是现代科学与技术的前沿,习惯上统称为学术研究。应用科学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关键环节,其结果表现为国家和地区的生产力水平,直接影响社会和经济效益,影响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应用科学之间既相对独立,又互相依赖和促进。只有它们有机地结合到一起,才能更好地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目前,传统大学中的学者们都崇尚和追求学术研究中的成就,应用科学研究则格外不被人们重视。多年来,重学术轻应用的现象使得大学里的很多成果被束之高阁,而企业生产技术也没得到提高,从而导致研究与应用的严重脱节。

专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专科学院以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为中心,具有专门性、应用性、地方性的特点。专科教育主要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所培养的专门人才主要从事生产、生活、管理第一线的工作,能够较好地适应基层部门、企事业单位的实际工作,同时,要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

本科院校里专科教育在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上具有良好的硬件和软件条件,有其自身的特点,与科研结合比较紧密。

一、本科院校里专科学生科研优势

1.充分利用科研资源,促进产学研结合。

学校专科教育教学采用教师聘任制,每学年按照相关教学安排在本科学院中聘任教师,这些教师基本上都是各自领域的年轻才俊,他们思维敏捷、思路开阔,而且特别重视实践,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教师带领学生参观实验室,讲解实验的原理和学术前沿知识,充分利用本科学院的科研资源教育引导学生,此外,教师带领学生开拓实践基地,采用校地共建方式建设固定的生产实习基地,与企业形成密切的交流,有力的促进了产学研三结合,让学生在这些具有科研价值和科研成效的环境中学习和实际掌握科研方法,从而使专科学生的科研引导教育有了工作平台。

2.培养科研意识,挖掘创新思想。

由于专科教育采用本科生教师聘任制,这样就使得专科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前沿科学,接触实验室的最新动态。同时针对不同的专业,定期邀请专家教授进行专业方向的讲座,讲述科研选题与科研设计知识,这样可以让专科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和工作,从而使同学们更有目的性,才能在学习和工作中不断创新。

3.学术氛围浓厚,学生积极参与。

学校教师承担很多相关科研项目,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科研平台,学生作为实验员参与到项目中,可以通过实验的过程更加深入的了解科研的方式方法,学会独立的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4.开展科技下乡活动,用科技活动带动科技学习。

大力开展科技下乡和科技创作活动,利用假期开展科技下乡、科技咨询活动,通过科技下乡让同学们主动的去学习,同时,结合各种社会热点问题,组织各类问卷调查活动,让学生真正深入基层;此外,积极组织专科学生参加各种科技竞赛和科技活动,开展科技制作和科技论文的写作活动。

二、怎样更好的加强专科学生科研能力建设

总体来看,在科研方面,本科院校里专科教育有很好的优势,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有的教师对培养专科学生科研能力的意识不强、学院对学生科技活动投入经费较少、领导重视和支持力度较小和激励机制不健全等。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几个方面入手。

1.领导重视

领导重视和支持是进行专科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前提条件,这样可以使得科研人员、场所、经费、设备等得到有效的保障,从而保证科研和科技活动的连续性和可持续性。

2.加大对专科学生的引导

在学生入学初,就把科研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意识的建立给学习和工作所带来的积极影响明确的传达给学生,并使学生摒弃掉自卑的心理,积极参与到各种科技文化活动中来。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重点是改变教师对专科学生做科研的意识和态度问题,专科学生中不乏有很多是由于高考发挥失利所致,并不代表其能力的缺乏,只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有力的引导,专科学生同样具备科研素质。同时,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能结合生产实际传授相关理论和知识,能指导学生从事实际操作,并解决实际问题。

4.加大科研和科技活动的经费投入

经费是科研和科技活动的保障,要通过各种渠道加大经费支持,在积极申报校、省及国家级计划内科研项目经费的同时,可通过与企业合作,加大对应用型科研的研究。

5.积极引导学生到企业进行实践

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是科学研究很好的途径。要让专科同学们深入到企业的第一线,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通过科研解决问题。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同时加大学术交流,拓宽科研学术视野,为今后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6.精心指导毕业论文

结合专业实习确定毕业论文内容,精心指导设计和写作,重点放在启发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加强论文的实用性和规范性。

三、结束语

本科院校里专科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具有很大的空间,具有良好的硬件和软件条件,有其自身的特点,与科研结合比较紧密。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只要积极克服制约专科学生科研能力提高的瓶颈,科学合理的制定实施计划,本科院校里专科学生科研能力也会取得巨大的提高,为全面培养应用型人才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篇8

科研能力 创新素质 培养途径

科研活动是一种运用科学知识进行探索、研究或者创造的过程,是学生运用科学知识于研究实践的重要形式,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措施。高校学生作为国家人才精英的储备库,是国家未来的中流砥柱,他们的科研、创新能力如何将对国家的整体实力产生重要的影响[1]。因此,加强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目前已成为高校教育的重点目标之一。

一、加强学生科研能力的必要性

现阶段,由于学生的专业划分过细,使其知识结构较为单一,相关学科知识的掌握并不平衡。多数学生习惯于现有书本知识的学习,满足于记忆和重复,并且受专业口径狭窄的限制,接触交叉学科的知识并不多,造成知识深度、广度和精度明显不足,知识结构不够完善,不能满足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一现象在本科毕业进入工作岗位或继续研究生攻读阶段初期非常明显。

从事科研就是一种综合运用多学科进行知识整合的过程,学生通过从事一定的科研活动,可以弥补其知识结构过于单一的不足。学生面对要解决的问题不仅要有专业知识作为基础,还要有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相支撑,这必然要求学生对其他学科相关知识有所涉猎。通过科研活动的参与,可以极大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本身就是一个创新品质培养的过程,因此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对其创新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坚持教育创新,以人为本,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因此,我们需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与科研活动的开展在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的特殊作用[2]。

二、科研能力的具体要求

科研能力是从事科研活动所必需的一些能力的有机结合。科研活动往往需要经历提出问题——查阅资料——方案论证——实践操作——总结答辩等步骤。由于科研活动领域十分广泛.所以构成科研能力的因素也相当复杂。总的来讲,学生的科研能力表现为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分析判断与决策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归纳总结并撰写科研论文的能力等[1]。这就要求学生应该掌握以下几点:

1、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是科学研究中最重要的一环,海森堡曾说过:“提出正确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当问题被发现或提出后,人往往会形成“问题意识”,能够更敏锐的感受和觉察与该问题相关的信息,因此,正确的发现问题可以使人的注意力具有明显的指向性和选择性,对持续进行有目标的思维、探索活动具有显著的激励功能。

2、查阅资料获取有效信息。信息是科学研究中最重要的资源。开展科研活动,首先必须掌握关于研究对象的大量信息,如研究历史及现状、研究方法等,在他人已有的研究基础上进行新的探索和突破。只有这样,才能避免重复研究,并使自己的科研活动能够有一个较高的起点。

3、深入分析思考、采用科学合理的实践操作。要取得较好的研究成果,就必须对所研究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在分析过程中,勇于探索,尽量去发现别人还没有意识到的问题。同时还要对所搜集的资料和信息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综合、归纳、抽象和推理,从而形成新的研究观点和目标。

4、归纳总结并准确表达科研成果。科研活动最终是以一定的成果形式表现出来的,或是新思想、新技术,又或者是发明专利与新方法等。这些成果都需要通过文字或符号表达出来,因此,从事科研活动必须具备总结和撰写科研论文的能力。 转贴于

三、科研能力的培养途径

学生的科研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因此,后者的科研能力直接制约着学生科研活动的开展和科研水平的提高。教师要根据自己的科研经验来指导学生在科研活动中如何选题、如何搜集资料、如何利用参考资料、如何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如何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结合我们在实际科研活动与学生培养中的体会,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对于本科、硕士或博士研究生,他们的科研意识与科研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差别,甚至是不同年级之间,这种差异也很明显。对于低年级或刚刚接触科研活动的学生,教师要重点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探索兴趣,引导他们改变原来定向思维的方式,主要要求其能够掌握信息搜集、分析归纳、问题总结等基础技能。对于高年级或已有一些科研经历的学生而言,要把他们的问题意识发展成为科研意识。这些学生可以参与甚至适当的申报一些科研项目,在这些科研活动中,学生应学会如何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研究能力来正确选择科研课题、如何开展研究、如何撰写立项申请书以及研究报告等。在教师指导下,完成项目设计、数据处理、结果论证等工作。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教育和培养方案,使学生感到教师所授内容切合实际,与自己密切相关,是关心自己的成长和进步。

2、重视科研活动的选题设计。选题主要是确定科研目标和主攻方向,是做好研究的基础。从科研项目中选题,可以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教会学生如何自主探索、如何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如何获得创新思维,勤于实践,开发其创造潜能。

通过引导学生广泛的查阅资料,分析国内外针对该课题的研究历史以及近几年的现状水平、研究方法、研究结论等,使学生明确该课题的研究背景和目标。需要注意的是,由于选题主要来源于科研项目,因此应该使课题尽可能的具体化。例如,确定解决课题的方法和途径、拟定实施方案、明确研究内容和研究指标等,这些工作主要是在开题过程中完成。开题报告时,最好请专家组给予讨论指导,提倡多提意见,这样可以避免研究过程中多走弯路。在选题设计过程中,应尽可能使用较少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提高效率。

3、注重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参与科研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因为学生的科研活动大多是以课题组为单位进行的,在课题组内,完成一个研究计划往往需要分工协作、互相配合,因此就要求学生学会真诚的交流与团结协作,学会兢兢业业的完成每一个研究步骤、做好每一件小事。另一方面,由于教师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性格、动机和意志品质等对学生会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也要求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良好的科研精神。团结协作、锐意创新、艰苦奋斗,这是一个科研团队蓬勃向上、稳步发展的珍贵精神财富。

4、重视外语学习并及时对难点课题进行总结。科研过程中,往往需要查阅大量的外文资料,及早的培养学生对外语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外语水平,无疑对以后的研究工作会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可以积极的邀请校内外,甚或是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举办学术报告,鼓励学生主动交流和积极参与,既浓厚了科研氛围,又给学生创造了展示自我综合素质的平台,使其创新意识得到强化。

在按照教学大纲圆满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教师应该刻苦钻研,提高自身科研能力,并与学生就难点课题中的关键技术进行深入探讨,及时总结经验,从而培养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科研素质。

四、总结

科研活动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正确的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教师应该积极启发学生的科研创新思维,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在这个过程中,真正的实现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张颖香.刍议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7.10

2.来秀明,陈旭.简论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科技创业月刊,2007.10

篇9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学校未来十年的重要发展任务[1]。大学生科研活动使学生较早地接受科研训练,培养了学生的科研能力,这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起着重要作用。因此,高等学校应该积极开展大学生科研活动,提高大学生的科研能力。

一、科研能力的含义

科研能力是指开展科学研究活动时,运用科学的方法,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本领[2]。具体地说,科研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获取信息和搜集文献资料的能力,对研究对象及其相关资料和信息进行分析与判断的能力,运用创造性思维提出新思想、新方法的能力,实践动手和科学实验的能力,对科研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表达的能力,组织决策和团结协作的能力等[2]。

二、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可以加强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很多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专业理论知识非常抽象、枯燥和乏味,因此,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大学生的科研活动则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结合起来,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2.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其基本特征是:依靠知识创新和知识创造性应用来发展经济。而实现知识创新和知识创造性应用的关键是人才。一个国家拥有创新人才数量的多少将决定该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因此,为了使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的高等学校应该紧跟知识经济时代的步伐,培养出具有创新素质的优秀人才。而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能够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有助于把学生培养成为国家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3.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科研活动,使学生了解本学科的最新进展,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开阔了眼界;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敏锐的洞察力、百折不饶的科学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等,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大有裨益。

4.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有利于大学生就业。近几年来,由于高等学校大幅度扩大招生,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由唯文凭要求转变为能力要求,更加注重大学毕业生的各种能力,尤其是科研能力。吴碧红等人的调查[3]表明:国有企业、科研单位都青睐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其中36%的国有企业和57%的科研单位把“科研能力”作为招聘的第一要素;在民营企业中,也有47%的企业把“科研能力”作为招聘的第一要素。因为有科研能力的学生往往具备团队合作精神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对于做任何工作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大学毕业生想要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加强在校期间的科研能力训练。

5.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是高等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推动科学技术发展是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之一。为了完成这一重要任务,高等学校不仅要依靠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与教师共同推动科学技术发展,同时也为科学研究积聚后备力量。

三、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始创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在1969年提出的“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4]。我国高校也于上世纪90年代逐步开展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其中清华大学在已有的机械、电子、结构、数学建模大奖赛等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基础上,于1995年提出了“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并于1996年正式实施[4]。1998年,浙江大学开始试行“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4]。随后,越来越多的高等学校加入到这一行列。目前,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由于开展时间较短和经验不足等诸多原因,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具体如下。

1.科研经费不足。科学研究需要大量人力和物力的投入。目前,国家对国家重点院校投入较多的科研经费,而地方高等学校科研经费相对较少。由于科研经费不足,一些地方高等学校不能给学生科研活动提供必要的场所、实验设备、实验材料及文献资料查询平台,客观上阻碍了学生科研活动的开展。

2.缺乏科研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当前很多高校依旧把考试和及格率作为考核教师和学生的重要指标,将科研能力的培养定位为第二课堂或课外活动,没有充分认识到科研能力在高素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与此相关的考核验收、评优奖励等配套制度也不健全[5]。在科研活动中,大学生及其指导教师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有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取得了一定价值的科研成果。由于缺乏科研的评价和激励机制,严重挫伤了学生和指导教师参与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使得学生创造的研究成果无法进一步推广应用,科技价值得不到体现。

3.教师队伍科研素质偏低。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只有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才能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然而有些学校的部分教师学历层次不高,科研素质偏低,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不注重对学生进行研究思维的培养;在科研实践中,对学生的科研指导不到位,这些都影响了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4.学生自身素质欠缺。主要表现为:(1)科研意识不强。由于长期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在思想上形成了重书本知识、轻实践的不正确观念,导致了学生科研意识薄弱,主动要求参与科研的人数比例偏低。(2)缺乏坚忍不拔的精神。科学研究需要的是一种坚忍不拔的精神。有些学生一开始对科研活动很感兴趣,但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就会失去信心,甚至很快放弃。(3)缺乏独立思考的意识。学生在科研活动过程中,碰到问题后缺乏独立思考的意识,直接求助于指导教师。(4)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大学生的科研项目往往需要许多人的团结协作才能完成。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为独生子女,个人主义思想严重,互相协作能力较差。(5)功利思想严重。有些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学分或者为了得到一张科研证书,以便在找工作时增加就业砝码。这种思想使得学生不能够全身心投入到科研项目中去,而是敷衍了事,导致科研质量低下。(6)专业知识缺乏。专业知识是大学生科研的基础。由于受扩招的影响,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入学前基础差,很多学生动力不足,学习目标不明确,对学习不感兴趣,对所学专业缺乏激情[6],从而导致专业知识掌握不牢固,很难参与到科研活动中去。

四、提高大学生科研能力的举措

1.设立大学生科研基金。大学生科研活动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因此,学校应该设立大学生科研基金,为学生的科研活动提供资金资助,确保科研活动顺利进行。大学生科研基金除了学校出资外,也可以向社会各界募集经费,例如,争取政府部门和各种科学研究机构的资金资助;学校也可以和企业联合,帮助企业解决科研难题,寻求赞助费用。有了科研基金后,学校就可以加强图书馆、实验室等的建设或设立专门的大学生科研活动基地,为大学生从事科研活动提供必要的场所、设施和设备等硬件支持[7]。

2.建立科研评价和激励制度。我国高校应建立大学生科研能力的等级评价机制,组织专家对学生取得的科研成果进行鉴定,评定等级,并纳入大学生综合测评体系中,这将激发学生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8]。同时,学校也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科研激励制度,如设立大学生科研活动学分,对于积极参加科研活动的优秀学生给予一定的学分支持;对于科研成果突出的学生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也可在奖学金评定、毕业分配、优秀大学生评比、推荐免试研究生等工作中给予优先考虑。在教师方面,对于指导大学生科研活动的教师,可将指导工作折合成相应的教学工作量,并作为教师职称晋升、年终评优、人才选拔、外出培训的依据;对于取得科研成果的优秀指导教师,给予颁发优秀指导教师证书和现金奖励。通过建立科研评价和激励制度,将极大地调动学生和教师的科研积极性,有利于更好地完成科研任务。

3.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大学生的科研活动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教师的科研能力影响着学生的科研水平。因此,学校应该采取相关措施,切实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首先,学校可以选派一些教师到其他高校或企业进行培训和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科研能力。其次,学校要求教师进行自我学习,跟踪本学科的发展前沿,吸收本学科的最新科研成果。再次,学校可以从外校或企业引进学历层次高、科研能力强的人员到本校任教,以提高教师队伍的科研素质。只有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开展科研实践活动,才能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向学生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并把最新的科研成果传授给学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并引导和指导大学生选择课题、寻找突破口、搜集资料、撰写研究报告等,努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科研水平[9]。

4.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1)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学校应该通过各种途径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例如,经常举办校、系的学术报告或讲座,让学生了解国内外最前沿的学术成果及科研动态;创办院校自己的学术刊物,为学生提供科研成果发表的园地;定期举办大学生科研竞赛、学术论文征文与展览活动,举办大学生科研成果或论文报告会;对于取得科研成果的优秀学生及其指导教师予以表彰、奖励[10]。(2)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精神。在科研活动过程中,当学生遇到困难而失去信心时,指导教师应该给予鼓励和支持,使学生在磨难中坚强起来。(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主体是学生,指导教师仅起辅助作用。在指导学生科研时,教师不能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而应该强调学生独立思考,努力创新。(4)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大学生科研项目往往涉及多个学科,项目的团队成员通常由不同学科的学生所组成。这就必须要求团队成员之间相互合作,取长补短,否则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在科研活动中,指导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协作精神,克服利己主义思想。(5)端正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动机。有些学生参加科研活动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获得学分或者为保送研究生创造条件。这是一种急功近利的思想。为了杜绝这种现象,指导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端正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动机,通过科研活动真正达到锻炼自己的目的,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为将来的工作奠定基础。(6)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良好的科研能力与扎实的专业知识密不可分。因此,要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讲述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造成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学习效果不佳。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将问题引入教学中,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解开疑问的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去寻求知识和应用知识,提高了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宁凯,丛军,崔永滨,黄丽丽,张迎红.《教育规划纲要》背景下的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研究——兼谈哈尔滨学院优秀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1,32(10):124-127.

[2]井乐刚,王爱荣.高等师范院校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实施途径探讨[J].绥化学院学报,2011,31(3):155-157.

[3]尹蓉蓉.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研究初探[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3):102-105.

[4]谢纪美,康文雄.关于开展大学生科研训练工作的经验探讨[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4):124-127.

[5]王亚.提高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新举措[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8(3):647-648.

[6]秦宏伟,陈显捷.地方高校大学生科研现状和对策[J].岱宗学刊,2012,16(1):78-79.

[7]吴琦.刍议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2,(3):79-80.

[8]王辉,付有龙,王汉成.医学院校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途径[J].中国成人教育,2012,(14):56-57.

篇10

每一次科学技术的重大发展,都会加速人类文明的演进。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唯有创新,才能产生新的理论和技术,推动人类社会和文明的进步。科研能力,简单地说,就是指在科研过程中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方法和形成新理论的能力。当前,高等学校扮演着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的重要角色。一部分高校学生毕业后会进入国家各类研究机构(如研究所),继续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成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新生力量。因此,高校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备受关注。高校学生作为青年一代,肩负着国家建设的重担,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但是由于受现行教育制度和高校科研平台条件的影响,不同高校学生的科研能力的培养存在较大的差异。本文从高校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现实条件出发,从高校、师资队伍和学生自身三个方面讨论了如何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一、高校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现状

中国的高校通过高考按照考试成绩的高低选拔学生。由于高考以分数高低为导向,更注重的是对教科书中理论知识的考查,对实践教育的考查较为欠缺。而且学生在高中阶段,为了应对高考,未能接触最新的学科领域和阅读相关的科技文献,尤其是英语科技文献。因此,当学生进入高校开始进行科学研究时,动手实践能力普遍较差,科研能力基础较薄弱,但是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在这样的背景下,若要培养学生们的科研能力,只能从最初步和最简单的工作开始,在教师的引导下一点一滴地积累。我国的高校科学研究水平相差悬殊,研究型大学的比例偏少。具有较好科研平台的高校,学生在科技项目的支持下,拥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科学研究的过程中,从而有利于自身科研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我国的学位培养制度是动态递进的,高校学生可以从研究实力较差的学校流动到实力较强的学校进一步深造,从而为他们从事科学研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途径。在现行的教学和科研体制下,某些高校的教师为了完成相关科研任务,把沉重的实验测试工作交给学生去完成,却不让学生在数据处理和论文写作等关键步骤参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科研能力的提高。综上所述,高校学生的科研能力受应试教育和体制的影响,基础并不好,但是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二、高校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建议

高校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主要涉及到高校、高校教师和学生三个方面。以下将从这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培养高校学生的科研能力。

1.高校科研平台和氛围。开展科学研究,基础和设施非常重要。基础主要指过去的研究积累,设施主要包括实验设备、仪器和软件等。如果没有任何基础和仪器设备,科学研究是难以开展的。因此,高校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科研能力,首先得拥有一个较好的科研平台,创建可供开展科学研究的基础条件,保证科研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其次,学校要鼓励学生尽早投入到科学研究中,安排相关老师作为科研导师给予指导。从最基础的工作开始,包括文献调研、项目设计、实验操作、数据处理等。鼓励学生亲自参与到研究过程的每一个环节,经受良好的科研训练,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还要鼓励学生广泛开展讨论和交流。个人的思想毕竟带有局限性,广泛讨论有利于发散思维的培养和发现更多自己难以发现的问题,从而更好地促进自身能力的提高。不少高校组织学生开展的科技报告会和竞赛就是一个很好的活动(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科学研究结果的平台,很值得推广,但不能流于形式。学校要鼓励学生广泛查阅最新文献。信息时代的今天,知识更新速度非常快。学校要有较好的图书期刊等馆藏资料和文献数据库查询平台,能够帮助学生快捷地获取新资料,把握最新的科研动向,利于科研计划的开展实施。最后学校要形成一股奋发向上和你追我赶的科研风气。对科研活动成绩突出的学生要予以表彰,对发表优秀学术论文的学生实行奖励制度。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和挑战权威的精神,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创新能力。

2.指导教师。在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导师起着指挥棒的作用,对学生予以指导。同时,在具体的科研活动中,对于研究过程当中出现的一些有趣现象和结果导师也是疑惑重重,需要和学生共同去破解难题,从而获得有突破性和创造性的科研成果。这本身就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对于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导师需要及时了解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并广泛开展交流。导师需要对学生的实验进行具体的指导,以身作则,并严格要求学生,培养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严谨治学的态度。导师需及时有效地与学生沟通交流。研究小组召开的讨论会可以让学生汇报研究进度,讨论已经取得的阶段性结果,以便更好地制定下一步的研究计划和方案。当研究数据出来以后,导师要引导并鼓励学生撰写学术论文。在导师的精心指导下,让学生全程参与研究的每一个过程并经受良好的训练,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3.高校学生。作为科研能力培养的主体,高校学生自身所起的作用特别重要。学生需要主动地学习和阅读文献资料,要掌握在信息膨胀时代查阅文献的技能。学生需要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并设计解决问题的实验方案。在研究过程中,要认真观察,积极思考。从事科学研究,高校学生需要严格要求自己,科研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容不得半点马虎,而且绝对不能怕麻烦。学生需要与老师和同学主动交流,争取机会积极参与学术会议,拓宽眼界。科学研究是个苦差事。青年学生若想在科学研究中做出较好的成绩,就要坐得住冷板凳,不断积累和坚持,淡薄名利,杜绝浮躁。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为了未来的发展,学生最好给未来的研究道路确定一个明确的研究方向,并沿着这条路持之以恒地走下去。

由于现行的教育制度,学生在进入高校开始科学研究时的科研能力基础较为薄弱,但是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高校和指导教师可以激发他们的潜力,培养和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高校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个系统工程,需要高校科研平台、指导教师和学生三个方面共同配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高慧,焦红.如何加强高校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4):29-30.

[2]陆宁.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对教学的积极作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1,(21):21-22.

[3]孙克辉,曾旭日,盛利元,等.理科大学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4,(1):57-59,100.

[4]王祚桥,周培松,孟三爱.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激励机制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2):52-54.

篇11

我国从2004年开始在全国部分医学高校开展实行八年制医学教育,第二军医大学位列其中。虽然对于医学生来说是个福音,因为八年制代表了全国医学教育的最高层次,不仅可在学习的各个阶段获取多元化的知识,毕业后也即可获得医学博士学位,但是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八年制因其属于我国医学教育的新生事物,有许许多多的问题还需得到解决[1]。八年制医学教育属于精英教育,在实践中更应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特别是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既符合医学行业对人才创新性实践的特殊要求,也是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2-3]。

但是,各高校目前尚无明确及统一的对八年制医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方案,而毕业时八年制学生的科研能力应达到何种程度,国家教育部并无相关的政策规定,各试点院校目前也无统一的考核标准[4]。此文章就八年制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模式及目标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希望对八年制医学生在科学研究方面的习惯养成和兴趣建立有所帮助。

1 八年制科研能力培养的现状

根据“八年一贯、整体优化、强化基础、注重临床、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培养原则,目前国内医学教育专家已形成共识,八年制教育要和国际接轨,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优潜力的医学专业人才[5]。但是国内的八年制教育较为特殊,现还停留在起步阶段,本着“试办”的探索期望对八年制学生进行培养的。

一般说来,八年制的培养分为医学前基础教育、基础医学教育、临床医学或临床实习教育、临床住院医师教育四个阶段。在四个阶段中,后两个阶段是处于临床学习的阶段,虽然在这其间不停地可接触临床知识,同时获得科研方面的资源,但是真正赋予学员们的时间是不足的。尤其是在最后两年的临床住院医师教育中,同时也涵盖了科研训练和文论撰写的时间[6]。繁忙的临床轮转压力和科研的压力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对于刚起步的学员来说,意味着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时间。无论从科研还是从临床来看,两年的时光都无法从本质上提高学员的科研以及临床能力,并且如果处理不好临床和科研之间的关系,很可能适得其反,造成不良的后果。

因此从目前的现状来看,本着以出色的科研能力和医学科学强烈的探索精神为八年制学员必备素质的要求未能达到一定的水平,对于如何对八年制学员进行有效的科研能力培养势在必行。

2 八年制学员的科研能力培养的建议

2.1 早期接触科研

科研能力培养的早期教育很重要[7],医学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在传授书本知识的同时,及时补充相关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及研究动态,可以开阔学生科研视野,培养科研兴趣。任何一份科研工作不是单个学科知识和技能所能完成的。对于八年制学员来说,若是早期的接触科学研究,在理论知识的根基上对科研知识的掌握和了解应能更有效地为进入临床后的科研工作提供些许帮助。

2.1.1 早期科研的基本模式和对象 早期接触科研的时间可定在大三和大四。在学习医学基础课的同时,可用基础学习的知识反馈于科研学习上。内容上可分为科研知识的授课、科研活动的开展、科研课题的设计以及科研实验方法的学习。通过从对科研的起步认识到对科研产生兴趣,拥有科研思维的方法,让八年制的学员更进一步在科研层面具有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1.2 早期科研的具体实施 在学员大三或者大四的时候开展科学研究课程,其中包括科学研究的设计、文献搜寻、科研技术方法以及生物信息学数据可和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等各方面围绕课题的相关课程。让学员开始接触科学研究,了解科学研究,并可深入地挖掘科学研究。同时,每周利用周末或者晚上闲暇的时间,来探讨一些最新的科学前沿研究。讲堂可有教研室的老师,也可由学员作为主讲人。探讨的话题可多元化,比如对发表在最新的优秀杂志的优秀文章进行讲解、有效及便捷的文献查找方法、SCI英语论文撰写的要点梳理等。目的就是为了找到一个突破口,激起八年制学员的兴趣爱好,并激励学员回去后自己主动查找相关文献进行阅读。老师应积极带领学生参观实验室,简单介绍常规仪器的操作以及注意事项,让学生对实验室的整个操作流程以及大致概况有初步的了解,并同时激发学员产生兴趣,提高动手能力和参与科研的热情[8]。在科研基础知识的了解以及广泛兴趣培养之后,可开始一些较为简单和普通的实验课程,比如感受态细胞制备和大肠杆菌转化等。不但从理论上掌握基础实验的方法,从实践中领悟实验的操作步骤和基本原理,做到理论指导实践,而实践服务理论的要求。

2.2 科学研究兴趣小组的建立

在完成科研课程、实验操作以及文献俱乐部等初步了解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开设兴趣小组。所谓兴趣小组就是学员们在学习过程中对某门学科、某项知识点特别感兴趣,从而建立的兴趣小组。

2.2.1小组成员 包括感兴趣的学员以及在这一领域较为出色的学校教授作为临床前科研导师,辅助学员对于此研究领域的相关内容文献阅读,并开展相关课题。

2.2.2 开展内容 在确定了临床前科研导师并成立了兴趣小组之后,学员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科研基本技能的训练,并从事一定的实验工作,原则就是以科研促进教学,以人才培养促进学科建设。在学习和训练中,学员可真正接触科研,实现从学习者到科研者的角色转变。与此同时,学员与导师之间的交往互动,形成一种良好的科研学术氛围。再次,当进行一段时间的训练和指导后,学员可根据自己的创意和导师已有的研究基础,申请学校或者市级的创新基金,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自主完成标书的书写。这是一场不小的挑战,也是一段有趣经历,更是一段美妙的成长过程。另外,在导师的指导下可进行综述的写作。写作的内容可为自己感兴趣又或者是研究领域较为新颖和具有争论的话题。通过综述的撰写,学员开拓了自己的知识面,加深了相关领域前沿的动态了解,并大大提高了文献检索、整理、归纳能力以及科研文章写作的能力。

2.2.3 临床后科研培养 八年制学员与普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相比,最大的一个区别就是培养目的的不同,八年制学员的培养是朝着临床型、能力强、素质高、发展潜力大的准医生为目的进行的[1]。所以,当八年制学员进入临床实习以及作为住院医师培养阶段,大量的临床工作和压力都是八年制学员需要面对的,所以如何做好科研和临床两不误是件很难把握的事。

笔者认为,如果学员能在之前阶段将科学研究的基础打扎实,在平时的临床工作闲暇时间是可以安排好科研工作的。比如,可以进行一些关于临床随访的工作,了解和搜集患者治疗预后的信息。特别值得提出的是,转化医学模式已然成为医学发展的热点和医学领域的新潮流。其强调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用基础的结果用于临床,然后再用临床的结果反馈于基础,做到相辅相成的效果,提高基础研究的实用性[9]。作为八年制学员可在其中帮助进行临床的检验工作。在这一点上应该多学习国外先进的临床教育理念,他们对于踏入临床的学员的培养模式是尽量早和尽量多的接触患者[10-11],因为许许多多的科学问题往往来源于患者,来源于临床的点点滴滴。早期和大量的临床工作中,我们八年制的学员应该具备一颗发现问题的心,要做一个有心人,同时应该结合逻辑的科研思维进行下一步的科研方案设计和执行。

3 结语

总而言之,科学研究对于临床医学八年制的学员来说十分必要,它为学员们打开了一扇通往世界的窗,让学员们从学习者走向研究者,从听者走向讲者,从理论走向实践。八年制的培养理念和原则是“八年一贯、整体优化、强化基础、注重临床、培养能力、提高素质”。需要提出的是,科研能力培养是其中重要的素质之一,所以,八年制学员的科研培养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 季晓辉,王锦帆,马艳,等.试析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学制的演变和发展趋势[J].江苏高教,2004,1:39-42.

[2] 罗庚求,文继舫,周建华,等.八年制临床医学生科研思维能力培养研究[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9, 11(1):49-50.

[3] 张凤琴,张阳,蔡剑飞.关于长学制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践[J].现代医药卫生,2009,25(1):144-145.

[4] 杜军,戈应滨,顾洛.八年制医学生临床和科研能力培养的思考[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6(1):78-80.

[5] 文历阳.关于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学制改革的设想[J].医学教育,2002,(5):3-5.

[6] 夏欧,曾志嵘,杨军.八年制医学教育培养模式探讨[J].科教文汇,2006,(8):10.

[7] 李昌琪,李芳,戴茹萍,等.八年制医学生教学中早期科研训练模式探索[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0,10(9):1745-1747.

[8] 李杰华,刘静,何庆南.八年制医学生早期科研训练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2,11:61-62.

[9] 王倩,董方南,肖博雅,等.医学本科生基础课阶段开展转化医学教育的思考[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12):18-19.

篇12

1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差,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严重不足

目前医学高等教育薄弱环节是缺乏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是医学生最可贵的品格和素养。当代大学生,有许多人重理论而轻实践,因循守旧而不注重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

应试教育目前仍在医学高等教育中占据主流,在教学中仍然用的是“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培养出的人才有一部分是没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庸才。虽然我国的医学生基础理论很好,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严重不足,缺乏独立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这种教育体制下,很多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不能脱颖而生,人才的发展失去其个性特征,使医学高等教育失去了活力。

2科研实践参与度低,参与科技服务实践活动也明显不足

科研实践参与对大学生自身综合能力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医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参与科研活动是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极为重要的途径。但是,调查显示,大学生在校期间曾参加科技普及性学术讲座的比例仅占28.6%,参加过科技节系列赛事的学生占21.8%,而有63.3%的学生表示没有参加过任何学术科技讲座和竞赛活动。从教育部直属高校医学生参与研究与发展课题的情况(自然科学)的统计数据分析,一是医学生参与“研究与发展”课题不够广泛,如2010年参加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实验发展的医学生有61361人,仅占医学生在校生总数的21.73%;二是医学生参与科技服务实践活动也明显不足,2010年参加研究与发展成果应用和其他科技服务的共计14444人,仅占医学生在校生总数的5.11%。科研创新往往与良好的专业基础、社会实践、实验技能密不可分,善于科研实践参与才会为科技创新的成功带来良好的机遇。

3研究与探索缺乏原创性,论文成果稀少,学术成果质量不高

从近几年我国入选的优秀论文来看,医学生在国际顶尖学术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的只是极少数,论文的撰写内容上只是采用一定的实验证实已知的结论,揭示表面现象,没有深入研究事物发生、发展的内在联系。从2005~2010年,美国每篇论文的被引用次数为12.31,而我国只有2.95,远远低于国际9.15平均水平。

4大学生片面强调提高科研能力,忽视基本知识学习

在相关部门的调查对象中,有19%的大学生过分重视科研,淡化基本知识学习,而在美国大学生教育特别强调基础理论的学习,在本科的课程设置中,基础学科授课时数达到45%以上,专业学科只占25%~35%。虽然花很多的时间来进行医学科研,但是研究的力度和深度都不够,研究成果的价值也不高。面对医学科研,他们虽然有很大的激情,但是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他们的科研能力大多数只能停留在基础水平状态。这样做不可能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

二提高科研创新能力的对策

1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

对于一所医科院校来说,医学科学研究的核心就是创新,其科研创新程度又是衡量的综合实力、医疗技术水平和发展潜能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要努力提高医学生研创新能力,把创新发展作为主导思想。医科院校在科研管理工作上要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把科研管理活动做到系统化、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细致化。科研管理工作要有所突破和创新,要根据医科院校自身的情况,在学科队伍培养、科研项目管理等方面建立公平、完善的制度和措施,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自由公正的科研氛围,使大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

高校要通过开放现有实验室的办法,提高实验室使用效率,通过吸收学生参加教师课题研究,提高其科研能力,在遵循科研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多想办法,实施新举措,提高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

2努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激发大学生内在科研创新能力

提高科研创新能力的根本在于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是建立在扎实深厚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基础之上的,医学生除了要不断更新自身所学的专业知识外,还应该具备现代外语、计算机、心理学、管理学、知识产权等基础知识,以专业学习为基础,以良好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为保证,掌握各学科前沿的研究态势,积极收集各类医学科研信息,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深入医院、医疗科研机构第一线学习。科研实践是科研工作的基础,也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手段,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必须加强科研实验环节,让大学生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紧密联系,学科交叉与融合的优势,不断强化知识传播和创新的功能。通过专门性的科研实践活动,有助于大学生理解、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大学生内在科研创新能力。

创造条件尽可能让医学生参加高层次的科研实践,凡列入人才培养计划的大学生尽可能到医院或医疗科研单位参加有关的研修活动,学习高新理论知识和科研成果,提高临床诊断水平。

3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进一步加强大学自主创新的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

良好的科研环境无疑对大学生取得科研成果的形成产生巨大的作用和奠定坚实的基础。医科院校要创造有利于大学生科研发展的软环境,对大学生们以承担项目的种类、成果水平为主要考核内容,建立良好的科研支撑条件体系。想方设法筹措经费购置更加先进的、精良的仪器设备和技术手段,满足大学生们从事科研的需要,加强如电子图书馆、科研查新站等医学信息、医学实验动物和实验室三大支撑条件的建设,医科院校可定期组织学术论坛、专题研究、网上研讨等学术交流活动,还可以举办学生科技年会、科技活动月(周),在此期间举办科技作品评审会、论文交流会、新产品展览会,宣传发动学生参加国家(省、部)级科技竞赛活动,积极鼓励校内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建立紧密型的国际合作伙伴,开展全面深入实质性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等,籍此来营造科研氛围,丰富学生第二课堂,不断增强大学生的科研意识与创新意识。促进科技创新体系的形成。

4建立和健全良好的科研创新平台和有效的激励机制,增加对医学科研创新的引导

政策和措施是促进提高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医科院校应当采取适当的倾斜政策,创造有利的成才环境,优先安排与科研活动相关的训练,保证科研资源配置和改善科研条件等,扶持医学生早日成才。

高校可以通过组织在校大学生科研进步奖评选,鼓励大学生参加全国、省(部)级优秀学位论文评选,并参照国家、省(部)级的奖励标准对获奖大学生及其导师予以奖励,每年组织院级优秀学位论文评选并给予相应奖励,把大学生在校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纳入全院优秀科研成果评选和科研精品评选表彰范围。

总之,创新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大力促进科技创新,推动社会科技进步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提高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必须要加强大学生的科研基本功,只有具备扎实的科研基本功,才能为科研的创新提供敦厚的基础。这将有利于大学生科研思维的拓展和开阔。

需要指出的是提高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牵涉到学校的教学、教务、科研、资料服务、团委甚至于学校之外的医院、医疗机构等方方面面,需要各方面的协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医学生的科研创新热情。

参考文献

[1]石枫等.通过学生科研立项培养大学生多方面能力[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2]王广顺,陈晓雷.论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及培养途径[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6).

篇13

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是指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以解决教学中的相应问题为出发点,从事与教学有关的各种课题的实验、研究与发明创造的实际操作能力,主要包括选题能力、课题设计能力,运用研究方法能力、撰写报告的能力。体育科研能力是一种高级的、来源于体育实践又有所超越和升华的创新能力。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

2.新世纪学校体育实施素质教育对体育教师的新要求。

体育教师具备体育科研能力是时代的要求。传统体育观认为体育教师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因此以传授体育的“三基”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造就了许多传授型的体育教师。为深化学校体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社会对体育教师的素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体育教师必须是科研型的体育教师,必须具备高水平的体育科研能力,否则无法实施这个变革。根据长期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我们发现体育教师参与体育科研活动有以下优点:一是可以提高工作的责任感;二是可以纠正头脑中的一些陈旧观念,形成新观念;三是可以形成对体育教学活动的自觉意识,从而娴熟地运用体育教育规律去教书育人、训练育人。

二、培养和提高体育教师科研能力的策略

1.思想上高度重视体育科研。

体育课是以运动实践和身体练习为主的室外活动。长期的室外教学使一些青年体育教师难以静坐下来,所以,一些宝贵的实践经验和方法也难以上升为理论进行推广。理论源于实践,体育教师战斗在教学第一线,对体育科研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如果平时多动脑想,多用心观察、多交流、多总结,从实践出发,在一线实践中开展研究,不一定要大项目,只要真正思考,这样的一点一滴终究会汇流成河,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做一个体育教学的主人。否则,平时不动手,到时想写也觉得无从写起。如果平时多动笔,就不会出现“眼高手低”的现象,也不致写出空洞乏力的文章。

2.加强理论知识学习提高科研的能力。

体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体育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这种理论知识应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1)加强基础知识学习,扩大知识面。现代科学技术向体育进行全面渗透的时代已经到来。因此,加强体育教师文化知识的学习,提高体育教师的基础知识水平和科技水平,是搞好教学工作,攀登世界体育高峰的根本大计。德国思想家莱辛曾经指出:“能作正确理论的人,也会创造。谁想创造,必须学会理论。”从某种意义上也给人们以下启示:只有了解现代科技并具有较高文化知识的人,才能胜任并指导体育教学的训练工作。

(2)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提高多种能力。要成为一个优秀的体育教师,不仅需要较高的文化水平,而且需要具备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这是提高教师科研能力的重要保证。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对体育教师指导训练的能力、创新能力,协调人际关系能力和科学创造能力均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能力在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知识在能力的指导下‘活化’,没有知识的能力是低层次的,没有能力的知识是僵化的。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因此,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多种能力,对于教师的科研工作有着重要意义。

3.学会选题,积极参与课题研究。

体育科研工作是一项从提出问题即选题开始,然后通过查阅文献、开展课题研究,接着构思设计、实施方案,最后整理成成果的一环扣一环的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工程中,选题是起点,是体育科研工作的关键所在。换句话说,选题决定了体育科研的设计和实施,决定了体育科研成果的价值。因此,体育教师在初次从事体育科研工作时,一定要重视选题,学会选题,力争选好题。通过选题,我们要对自己所要研究的对象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选题,我们要保证课题设计的通盘考虑、论文写作的选择、使用材料、提炼论点等都能顺利进行。

4.强化中老年教师与青年教师的传、帮、带环节,营造科研氛围。

大部分青年教师因为参加工作时间不长,为了尽快地熟悉和胜任教学工作,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教学上,对于体育科学技术研究还不太熟悉,一时很难上手。这就需要有经验的教师进行指导和帮助,传授一些科研工作的经验和方法,带动青年教师一起进行体育科学研究,帮助他们找到体育科研的方法和途径,逐渐培养他们的科研兴趣,提高其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

同时学校领导和体育组组长也应为青年体育教师创设科研氛围。要鼓励青年体育教师开展体育科研活动,为他们从事教改、教研提供宽松的环境,不应多地限制、干涉或要求体育教师按某种固定的形式做事。此外,还要采取有效的鼓励措施,经常举办论文评比活动或报告会,激发青年教师的科研热情,奖励做得比较好的个人或团体。同时,对科研能力比较突出的个人也要给予继续学习深造的机会,让突出者带动后进者,共同提高单位与个人的科研水平。

具有一定的体育科研能力,已经成为现代体育教师的必备素质,体育科研能力不但成为衡量体育教师个体教学能力的一个标准,而且是一所学校办学成绩中的重要一环。体育教师应从“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高度认识体育科研的重要性;逐步树立“作为一个好的教育工作者既要教书育人,又要开展教育科研”的意识;树立“科研走进课堂,科研融入课改”的理念,积极开展体育科研活动。在体育科研活动中学习理论,听取讲座,搜集资料,开展研讨,归纳总结,提炼成果,全方位、多角度地培养和提高自身的体育科研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