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初中物理新课标的变化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初中物理新课标的变化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初中物理新课标的变化

篇1

根据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人教版高中物理新教材充分体现了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精神,特别重视物理实验的改革,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发生了突破性的变化.

1.1实验在教学中的地位更加强化

新课程标准下的物理实验,从内容、数量到形式都有较大的改革,把过去很多固定模式、统一装置、验证性的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要求学生根据实验问题做出假设,自选器材设计实验,然后进行实验,得出结论;淡化了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的界限,强调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这对物理实验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充分体现了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也突出了科学探究的新课程理念.做好这些实验有助于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开发.它也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通过实验把学生引入物理世界,还可以大大激发学生探索物理奥妙的兴趣.

如:新增了“做一做、实验(探究、演示)、探索性实验、思考与讨论”等.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启发思考,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做一做”是由学生进行的简单易行的实验,是新教材的一大亮点.学生可以自己动手,克服困难,进行探索实验.其次,物理实验在教学内容中的比例大大提高.如根据新课标要求,不仅在各模块安排了大量的物理实验,还新增加了课题研究,如探索性实验:“怎样把交流电变成直流电”和“霍尔效应”; “潮汐现象”、“桥梁的研究”是跨学科的课题,它有助于学生运用综合知识的意识和能力;也拉近了物理学与实际问题的距离,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动手、获取新知识和创新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 “社会生活中的电磁波”和“研究建筑石材的放射性”的课题是与科技和环境有关的最新热点.它使学生意识到地球是大家的,我们应该共同关注环境问题.课题研究既能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及团结协作的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更使学生懂得关心社会,关心他人等.这些课题进一步凸显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1.2实验的探究性和开放性得到强化

高中物理新教材实验内容呈现丰富多彩,旧教材的实验主要以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呈现,且多数是验证性实验,旧教材对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都给出了答案,在教学中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结束后都有可对照标准答案,甚至可以不做实验.新教材在实验设计上取消了现象、分析、结论等环节的内容,多数实验变成了探究性实验、设计实验.在“思考与讨论”、“做一做”等栏目中出现;实验内容的呈现形式灵活多样,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开放性、探究性和创造性,大大激发了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同时加强了对学生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培养的力度.如选修3-2中“传感器中”的实验:探究光敏电阻、热敏电阻的特性实验.就是以问题的形式展开让学生去探究的.

开放性是以教学内容为依据,但不局限于教材,从知识、能力等多方面向外延伸或扩展.创设一些开放性问题情境,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方法,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如:新教材中每个模块后的“课题研究”基本上都是开放性实验.这种实验不仅思维容量大而且可以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其设计方案或调查结果可以完全不同.有的设计非常合理,有的设计比较合理,有的设计不合理甚至违反常规.但是每个学生都进行了认真思考,至于得到什么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设计实验时对知识的体验过程.提出的方案越多,思考的角度就越多,思维也愈深刻.与此同时,经过交流讨论.相互启发,学生不但学活了知识,且实验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都得到了培养和提高,不仅教学效果显著提高,而且也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1.3实验更加富于生活化和趣味化

篇2

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 导入 思维方法指导 知识提取

2003年下半年广州市正式在全市中学教育中全面推行新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过程不单单是知识的讲授,而更重要的是知识的探究过程,以及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到的科学态度。也就是我们平时常常所说的教学过程要实现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本人近五年的初中物理教学里,经历了从旧教材到新课标的改革。两厢对比之下发现:新教材最突出的一点是强调了学习的探知过程,也就是对学生的探索新事物、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我本人是非常赞赏这种做法的。因为在这个日新月异,科技高速发展,信息爆炸的时代,学校教育不可能涵盖所有的科学知识,所以“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具有一定探究问题的能力是学校教育更为艰巨的任务。另外要推动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就更需要这种探知、创新的能力。所以我想在新课标下的课堂改革最重要的是从以前的“灌知”到现在的“探知”的改革。

从旧教材到新教材不仅仅是书本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师必须对新教材、新课标有很好的把握,并合理地设计课堂模式,才能获得预期的教学效果。2003年夏天我参加了新课标培训,在接下来近两年的新教材教学实践中,在新课标的理念指导下,我反复思考、琢磨新课标的精髓,并在教学课堂反复实践、不断地改进教学,我认为在初中物理课堂模式设计中,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有助于获得好的教学效果:

一、 极具吸引力和想象空间的导入,激活学生的思维细胞

新课标出台前,在物理教学中也会利用一些有趣的实验进行引入,这样会促使学生更快地融入课堂。在新课标下,对导入的要求更高了。很多关于新课标的资料、文章都讲到:导入不仅具有吸引力,还要创设一定的学习环境,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以呼唤学生的学习欲望。在很多的新课标示范课例上,以下的导入被视为典范:在《光的传播·颜色》一课中,先放一段美丽城市的夜景画面,让学生体会光的美丽;《声》一章引入时,先让学生感受大自然中的各种声音……

这样的导入使得课堂添多了一份美感,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和美感,更重要的是,为学生铺设了情景,有利于接下来的探究活动。所以我在新课标的实践中,很注意情景的创设。可是逐渐地,我发现导入如果只从情景创设的角度去设计还是不够的,很多时候这种导入只是在视觉或听觉上给学生一时的吸引,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无法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把握不好很容易将整节课引到旧的课堂模式下。要想真正实现新课标的教学目标,我认为导入还应从“给学生想象和思维的空间”的角度出发,如果有可能的话将这个导入贯穿于整个课堂。这样的导入就不只是在课堂的前部份起作用,而且涉及到整节课的多个知识点,前呼后应,让整节课一气呵成。

例如:在学习《温度计》一节时,传统的教学是摆出演示温度计讲解相关结构和相关知识。在新课标实践中我原来的设计是从生活中找来各式各样的温度计,学生上网寻找各种温度计来创设情景。在一个班实践后,感觉整堂课,开头有新课标的影子,可到后面好像又走回了老路子:又是教师灌输温度计结构、使用方法等教学内容。我寻思了一下,把导入从给学生更大的思维活动空间的角度去考虑,改进了引入。在下个班上课时,我的开头只是一句话:“今天我们这节课的目的是:探讨一下如何自己制作温度计。上完这节课后,大家便可以利用身边的东西,自己制作一个温度计了。”就这句话,立刻调动了全班的兴趣。有的急着问“需要什么材料?”,也有的抱怀疑的态度“能做得出来,恐怕不准吧?”,“你放心,只要你认真听,一定准”这句话便把往日不爱动的学生也调动起来。接着我以“我们要先知道温度计的原理,才能照着把它制出来”的理由带领学生一起探讨温度计的原理(这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而后,用“制作温度计需要什么材料”的设问和学生一起认识温度计的结构,并用“可以用我们身边的什么材料来代替”的提问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目的)。接下来我用“怎么给你的温度计标上准确的刻度”引出摄氏度的标准,即“一摄氏度”的含义。最后问学生“你的温度计是怎么测温度的”,一并介绍别的温度计的使用方法。这样一节课一气呵成,轻轻松松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一直在被一个导入吸引着,教学效果比较好。看到他们渴望知道的样子,我也非常高兴。

二、 尊重学生的猜想,及时引导学生,注意思维方法的指导

在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探究活动的时间比以前多了很多。探究过程其实就是思维过程。因此,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思维步骤,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评价――交流,这七个步骤。逐步让学生在脑海里形成这样探究过程的意识。

当有一个好的引入,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后,学生的猜想与假设,很多时候是五花八门的,有的甚至是完全错误的。这时,作为教师,不要急于说明哪种猜想是否正确,或是只是针对正确的猜想去做说明,而不去理会有错误的猜想,这样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例:在上《电流表》一节时,刚上课没多久初二(1)班的陈卓坚同学,乘我在转身写黑板时,把电流表短路了(当时还没讲到短路的危害)。他一副神气的样子并在小声地感叹:“哇!这么大的电啊!”(他的脑海里还没有电流、电压的概念)我当时就想借机让全班学生,深刻认识到短路的危险。于是很紧张地断开电源,说:“电流当然很大了,你这样的接法叫短路,这样会烧坏电表的,电路接线中是绝对不允许的,如果在家里出现短路就有可能引起火灾!”结果,学生对短路的印象是深刻了,可是也引来一部分学生对陈卓坚同学的嘲笑。陈卓坚同学当时更是“刷”的一下,脸红上了耳根。我当时很后悔:他的错误造成的后果,顶多烧坏电流表而已。但若这个嘲笑使得他失去学物理的兴趣,这个损失就大了。课后我找他私下谈心来弥补我的过失。并在我的工作笔记上记下这一条“呵护每一位学生的创作欲和求知望”。我想,当时我采取这样的做法可能更妥当:先表扬他能把电流表接通,而后和大家一起分析为什么电流会那么大,引出是短路所致,进一步说明,短路造成的后果,若在家庭电路里出现,后果更严重。总之,一切都是要为了保护学生原有的求知欲。

学生保持原有的求知欲,这是探究性教学的前提。探究性教学主要以学生为主体,探究过程主要强调了学生是认知过程的主体。这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发现、探索的能力。但教师的引导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教师也要在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同时加以适当的引导。当学生自主学习的自由度过大时,很容易偏离教学目标的要求。我们要让学生“动”起来,却不是让学生“乱动”。学生在探讨时,教师应在教室内巡视,及时指导巡视,并与学生讨论,发现学生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

起初学生的“动”可能是“乱动”,有了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动”就变得有价值、有意义了。要让学生的能力进一步的提高,即学生有能力判断如何“动”得更有意义。这需要教师给学生进一步地指导。即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探究结束总结、感悟方法的时候,教师给予学生思维方法的指导。这是学生能力培养中更为重要的一方面。这样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才会“事半功倍”。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在学生思维方法上的指导。例:在猜想“照相机成像特点时”很多学生以为猜想就可以乱想随口说“放大、等大、缩小”这时要强调他们猜想要有根据,引导他们思考:“照相机的像会在哪里?――胶卷上;若像比人本身还大,胶卷还能把人的像照出来吗?――照相机成像不可能是放大的像。”而后还要给他们思维指导:猜想不是凭空的,也要有一定的依据,可以根据自己生活中看到的事实,进一步推理分析,久而久之就具备了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

篇3

2.教学思想落后,方法守旧.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初中物理学科增加了新的内容,同时对于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有了新的要求.然而,有些教师对新教材的认识不够,不能熟练掌握新教材,而且对新课标的要求也没有足够的认识,对于如何有效实施教学缺乏新思路,仍然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育.这种方法,很难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导致课堂上学生缺乏参与,教师与学生之间有代沟,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隔阂,没有理念交流和观点碰撞,使学生对物理课程的学习缺乏兴趣和动力,学习效率低下,基础知识掌握不好.同时,即便有些教师改变了教学方式,但很多时候只是在形式上发生变化,其本质并没有改变.究其原因,传统教育的改革并非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

3.应试教育的束缚仍然存在,过度重视学生的分数,没有进行知识拓展.实施新课标后,有些学校仍然没有摆脱^度注视分数的情况.虽然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应试教育已经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对于大部分的教师和学生而言,分数仍然是最重要的.物理教学同样如此.在传统的教学中,不重视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过度相信课本和老师,即便偶尔在学习中发现问题也不敢大胆地提出来,甚至怀疑自己的质疑有问题.这也对学生的学习造成困扰.

二、初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改进措施

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要想摒弃以往的教学模式,就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是引导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处于主导地位,而学生才是真正的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只有有了正确的教育观念,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并帮助学生建立明确的目标.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清楚地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学,如何学,想要得到什么.

2.对教材进行深入挖掘,拓展.实施新课标后,教学的目的有了改变.新课标的目标不仅仅是为社会提供全面的复合型人才,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与学生一起对教材进行深入挖掘,帮助学生掌握每一个知识点,并引导学生自主归纳总结,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同时,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探究,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篇4

一、明确德育目标

教学目标的建立决定着教学过程的效能,具有指导性和方向性。因此,在德育渗透中,首先要建立物理教学的德育目标。建立爱国主义的德育渗透目标,需要向学生介绍一些对世界有影响力和作出贡献的物理学家,这样就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坚定他们热爱祖国的信念,激发他们为祖国的现代化努力奋斗。同时还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对所学知识融合分析,使学生正确而深刻地理解物理方面的知识,还要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教育他们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总之,在教学目标的确立中要坚持德育的渗透。

二、结合教材渗透

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不能只凭空洞口号去说教,而应该用生动的事实去影响学生、感化学生,让他们懂得道理,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因此,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紧密配合教材的知识,用具有科学性、艺术性和教育性的方式与手段进行渗透。比如,执教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的关系时,我让学生知道导体和绝缘体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之分,改变了外界条件,绝缘体也会成为导体,在物体的内部发生变化时,导体也是会变成绝缘体的。通过这样的例子,学生自然对物质之间的辩证的关系有了明显的理解。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三、发挥榜样的力量

人们都知道一个道理,那就是“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因此,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成为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首先教师要做到品德高尚,只有教师有样子,学生才会照着样子去做。因此,教师一定要考虑如何提高自身的师德建设,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修养,要言传又要身教,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效仿的楷模,真正做到教书育人。教师还要有踏实的求实精神,想学生之所想,以更大的工作热情与激情参与到教育教学工作中来,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总之,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我们要不断提高道德品质,真正做到为人师表,赢得学生的尊重,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总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既是《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同时也是切实可行的。我们广大物理教师一定要深入研究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问题,研究出非常适用的教育方法,更要在教学中把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和崇高的道德品质三个内容进行渗透,将合理的德育渗透于途径和方法中,提高初中物理的德育教学水平。

篇5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初中物理教学中更多的是教师一言堂的形式,学生是课堂上被动的知识接受者,缺乏必要的课堂互动,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在新课标下,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强调和突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也成为教学的重要内容。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初中物理教学便要进行必要的改革,通过教学氛围的营造等来激发学生的热情,并且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方式,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改善。

1.营造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初中物理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有机结合的学习,学生的兴趣对于教学活动的开展以及教学质量的保证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实践中,教师应积极的营造有利的教学气氛,为学生提供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使其学习的热情被充分的激发出来。由于初中物理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和抽象性,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有效的导入设计来提升课堂气氛。有效的课堂导入能够使学生更快的融入到教学活动中,从而使教学情境充分发挥其作用,有效的保证课堂教学的整体质量。实践中,结合教学的具体内容进行有效的课堂知识的导入,比如在光的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小的课堂示范试验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好的激发其物理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够在一种轻松的环境下开始新的物理知识的学习。此外,教师还可以将物理现象与生活实践有机结合,使学生能够透过生活现象来理解相关的物理知识。比如梳子梳头产生静电的问题,纸锅烧开水等与生活有着密切关系的问题的引入,使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去开始新的学习,从而在课堂上更加专注于课堂教学内容,更好的保证课堂教学效果的实现。

2.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设备辅助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范围也不断扩展,许多中学都配备的多媒体教学设备。这种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初中物理教学的开展也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作为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相关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借助于多媒体带来的便利条件,通过图像、声音和视频等的应用,将一些抽象的知识变得更为具体、形象而生动,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多媒体的应用能够使一些复杂而困难的问题变得简单易于理解,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多媒体教学作为课堂实验教学的一种有效辅助手段,通过多媒体视频或者动画等将一些学生肉眼无法观察到的实验过程展现出来,使得学生能够更为直观的感受到实验过程中所发生的物理变化。多媒体的该种应用,能够使学生更为深入直观的理解相关物理知识,激发其物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将一些实验过程变得更为具体直观。通过多媒体的观察,使学生更好的看到一些微观的内容,并且将一些微观的物理知识进行动态的模拟,从而使学生可以直观的感受。比如在声的传播、浮力原理的应用等,都会让学生有一种更为直观的感受。

3.采用小组合作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

初中物理教学中,还应注重学生知识应用能力以及自主学习习惯等的培养,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可以通过教学方式的改变等来实现。新课标下,初中物理教学目标的实现,要将课堂教学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机结合,将学生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积极探索有益的教学方式。小组合作模式,将班级划分成若干小组,使小组内的成员以合作的形式来完成相关知识的学习,这种教学模式的应用,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真正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且使其在合作学习中提升其知识应用能力,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的提升。将小组合作学习应用于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分组,保证小组内成员能够开展积极有效的互助学习,并且使其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使每个成员都能参与进来。比如对于一些实验的完成等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完成,一些具有谈论性的问题也可以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这种教学模式的应用,能够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更好的理解相关的物理知识,使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的调动起来。此外,在小组合作模式应用的过程中,通过教师及时的指导,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来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升。通过教师的指导,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并且使其动手能力得到培养,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最终保证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结语:

新课标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成为教学的重要目标。在初中处理教学中,由于其自身所具有的抽象性等特点带来了教学的一些困难,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教师便要以新课标的要求为基础进行必要的改革。以新课标的要求作为基本出发点,不断更新其教学理念的同时,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和教学氛围的营造,为学生提供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此外,要注重教学资源的利用,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抽象知识具体化,以保证课堂教学的整体质量和效率。教师还应注重学生能力的提升,通过小组合作等教学模式的应用,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其能够更好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以保证课堂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张祥吉.努力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四点方法[J].中学物理(初中版),2012(4)

[2]刘斌.浅谈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与对策[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9)

篇6

如何落实新课标?在教学中真正做好实验,存在着许多旧与新的实验教学误区。

一是只讲理论,不做实验。如光的反射和折射,有教师就只讲反射定律、折射定律的内容,画出反射、折射光路图就完事,但不是从通过做实验而得出,这样使学生本来司空见惯的光现象,就变得抽象起来。物理知识大都是从物质运动、变化现象中分析概括而来的,通过实验来重现这些现象,能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否则就只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了”。

二是不够重视,只做“黑板实验”。有些老师为了省事,认为在黑板上讲怎么样做实验,步骤怎么样,结果如何,就达到目的了。其实,这样绝对代替不了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实验过程,操作技能绝对不能形成。这里又与现行考试方式有关系,对实验操作的考核尚未有效地考出操作技能,学生熟记实验步骤,一样可以得高分。

三是注重结果,不重过程。学生分组实验中,由于教师过分讲解过程,说明了步骤,探究性实验,变成了验证实验,过程没有创造性,结论没有新鲜感,学生实验兴趣不浓,操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分析能力得不到锻炼提高。如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本来学生通过几次实验后,一般能分析概括出杠杆力和力臂的关系式,但老师先讲明了平衡条件,学生再实验,心态就不一样,只要照着做,就可以得出结果来。

四是老师演示,代替学生实验。为了控制课堂,有些老师把学生做的探究性实验当作演示实验来做,例如用伏安法测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实验,过程中有很多操作的技巧,如接线、选量程、移动变阻器的滑片使小灯泡正常发光、读数等,技能性强,只做演示,学生没有动手的机会,没有亲身的体验,操作技能就不能形成。

五是课件实验,扼杀学生的实验机会。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脑制作的实验课件,模拟程度很高,过程完整,现象明显,对教学无疑有很大的帮助。但学生只是动了眼,看做实验,就算很逼真,那也是在理想状态下的结果,没有亲自动手,就不能很好地锻炼处理意外问题的能力,所以不能过多使用,否则学生的操作技巧不但得不到训练,还掌握不了正确的学习方法。

上述的误区,主要是对实验的重要意义理解不够深刻,或对实验的作用认识不足造成的,甚至是认为实验可有可无,操作技巧以后也能掌握,这样将必影响学生以后的发展。

在《初中物理新课程教学法》等书中,概括出物理学的教学方法,有观察、实验、理想类比、假设、数学等法,而其中实验方法是物理学研究中最基础和最基本的方法。伽利略是经典力学的奠基人,他通过大量的观察实验,得到确凿的实验事实,再用严格的逻辑推理和清晰的物理观念,批驳了统治两千年之久的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运动观念,阐明了他的运动理论;牛顿也是先用实验归纳的方法,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进

一步完善经典力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要克服实验教学误区,使实验教学回归,应从下面几方面思考:

一、新课程目标,注重实验教学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是因为实验教学有如下的功能:

1.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意识,造就终身学习者。

2.体验过程,感悟方法,培养能力。

3.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树立科学态度,形成科学价值观。

4.学会合作交流,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认识实验的功能和重要性,才能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发展着想,把实验教学落到实处。新教材中,编排了大量的实验,其中包括有代表性的学生探究性实验,它的意义目的就是要加强实验教学,使学生从中掌握学物理的方法,并训练操作技巧。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积极为学生创造实验操作的环境,激发学生实验操作的热情,培养学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有更多机会独立动手操作。

二、学校实验室,是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的主要场所

要求配备有完成教材中演示、学生分组实验的器材,同时可以有计划、顺序地开展实验探究活动,为学生顺利完成实验提供完善的条件。电教站近年实施的实验室标准化建设、数字化实验室建设等,正为我们提供物质基础,通过资金投入,丰富了仪器种类,充实仪器数量,添加各种科学实验设施设备。

三、重视实验员队伍建设,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素质,树立服务意识

在新课程标准中,实验内容的增加,实验要求和方式的变化,对实验员素质相应地提出了新要求:实验员要弄懂理论、精通教材,掌握实验操作技能,掌握运用现代教育装备,学会现代管理知识,努力提高自身整体素质。真正服务于教学,当好任课教师的参谋,认真准备好每个实验,协助任课教师开展实验教学活动,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规范者。这样老师到实验室上课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学生也才能真正动手了。

四、建立实验操作考核的评价机制,完善实验操作考核制度,真正考出学生操作能力

我市经过多年的实践,实验操作考核工作,考试题目内容符合新课标要求,有巡视评价制度,要求学校重视,组织好考场考务工作、严格考试纪律,规范监考过程等。但现有的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操作实验考核,都是已知试题,只要经过几次练习,就能熟练操作,可以得到高分,学生对实验的理解,方法的运用,过程设计,特别是动手能力,得不到实际的评价。我认为,除要加强督导检查、评价学校组织工作,引起重视外,更重要的是建立一套科学的可操作性强的实验操作考核评价系统,特别是考试题目,应有更多的探究成分和拓展空间,既可评价老师教得怎样,又可评价学生做得怎样,这样实验教学必开展得红红火火。

总之认清实验的重要意义,合理安排实验,充分利用实验仪器,积极为学生营造一个实验的环境,学生才可以在科学的殿堂里自由飞翔!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崔秀梅.初中物理新课程教学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

篇7

一、开启化学之门

第一部分 前言:

1、明确提出化学是在原子和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

2、化学特征是研究物质和创造物质

(一)、课程性质:

1、强调义务教育阶段化学的基础性。

2、强调以实验为主的科学探究活动,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二)、课程基本理念:

新课标为“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旧课标为“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显然新课标的立意更高。

(三)、课程设计思路:

1、新课标改为“由国内到国际的顺序”。

2、选择教材五个内容主题的三个依据;力求达到三个目的。(旧课标第4点)

3、第4点强调科学探究能及科学探究以实验为主,不排斥其它方法。(旧课标第3点和第5点)

4、第5点强调从五个主要方面寻找情景素材,创设学习情景。(旧课标第6点)

5、第6点对课程目标要求进行说明,并将“行为动词”放在最后的附录中。(旧课标“标准四”)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1、新课标“过程与方法”第1点强调“参与和体验”,淡化了探究程序。

2、新课标“情感态度价值观”中新增了“安全意识”。

第三部分 课程内容

(一)科学探究

1、“科学探究”的二级主题新增“完成基础的学生实验”

2、“身边的化学物质”的二级主题“地球周围的空气”改为“我们周围的空气”。

(二)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1、“提出问题”目标2将“能比较清楚地表述所发现的问题”改为“能比较明确地表述所发现的问题”。

2、“进行实验”目标2为“能独立地或与他人合作进行实验操作”,旧课标为“能顺利地完成实验操作”, 强调了实验中的合作要求。

3、 “解释与结论”中删去了旧课标第2点“分类”,因为最后一点已包含。

(三)学习基本的实验技能

1、 “学习基本的实验技能”中新增“化学实验应高度关注安全问题,避免污染环境”。强调了实验“安全原则”和“环保原则”

2、 “学生的化学实验技能”新增“初步学会用酸碱指示剂、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四)完成基础的学生实验

1、安排和组织学生至少完成下列化学实验活动。

(1)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

(2)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实验。

(3)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4)金属的物理性质和某些化学性质。

(5)燃烧的条件。

(6)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

(7)溶液酸碱性检验。

(8)酸、碱的化学性质。

以上为新课标新增内容,目的是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也体现《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坚持能力为重”。

2、有关“科学探究学习”的案例1微粒的运动新增“学生进一步反思:还有哪些实验能证明微粒的运动?”

3、案例2中的“收集证据”体现三种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推理研究、实验研究。该顺序更科学。

4、案例2中“实验研究”新增“实验2”内容,与“实验1、3”通过表格对比的设计更合理。

5、新课标删除了旧课标的案例3 “空气中CO2含量会改变吗?”因为该实验不好操作,也体现了“减负”精神。

二、身边的化学物质

(一)我们周围的空气

1、能结合实例说明氧气、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和用途。(提高要求)

2、②实验: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旧课标为实验探究,改后更符合实际。

3、活动与探究建议④实验探究: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相对含量与空气中二氧化碳相对含量的差异。旧课标为:小组协作设计并完成实验:探究空气中二氧化碳相对含量的变化。改后内容更具体,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4、新增两条学习情景素材:“宇航、潜水的呼吸供氧”和“氮气的用途”。

(二)水与常见的溶液

1、新增“认识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

2、标准8为“能举例说明结晶现象”,旧课标为“了解结晶现象” (提高要求)

3、删除了旧课标“活动与探究建议”③:观察在水中加入少量盐后凝固点和沸点的变化。

4、活动与探究建议④实验:比较氯化钠、硝酸铵、氢氧化钠三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的放热(或吸热)现象;旧课标为:探究氯化钠、硝酸铵、氢氧化钠三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的温度变化。将“探究”改为“实验”,更具体,更符合实际。

篇8

与旧的课标相比,新课标有其突出特点:①把科学探究的学习和科学内容的学习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②注意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③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扩大学生的知识面;④体现开放性 培养实践能力;⑤加强STS教育,注意人文精神的渗透;⑥形式生动活泼。我们应该在教学中注意课标的特点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

一、挖掘教材特点

新教材增加了大量新颖的插图和“讨论与交流”、“迷你实验室”、“信息窗”、“请提问”等栏目,使得教材的形式生动活泼,内容丰富有趣,可读性和启发性都大大增强了。教师应挖掘新教材的特点,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应不断用新理念充实自己的头脑,以适应教改形式发展的需要,提高物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教学中充分发挥插图的优势,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能力。充分挖掘新教材栏目的变化,能促进新课程的实施。

二、重视教师备课

新课程标准要把科学探究学习和科学内容学习放到同等甚至重要的位置,因此教师应做好多方面的教育教学准备。由于探究教学的开放性,决定了教学具体过程不可预测,因此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对教师备课要求大大提高。就备课而言,在上每一堂课之前,都要认真阅读教材,明确教学目标、总领教材的主要内容及重点、难点。

教师在教学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应当明确:备课应该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当然,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备课中占主导地位。但学生在备课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课前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和发展,并进行联想和想象进行创造性思维,为课堂活动提供了坚实的知识基础。同时通过备课,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教学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心理基础。备课时一定要做到“教材在我心中”、“学生在我心中”、“教学目标和思路在我心中”。对教师而言,做到课前认真备课,课中用心教学,课下认真写课后小节,从而不断完善教学,发展自我。

对学生而言,可以提前布置预习,指导学生如何预习新章节,预习是学好物理的起点,首先通读全文找出重点,将重点画出来,并将这些重点记在预习本上。其次,寻找疑点也是预习的精华,是经过反复思考,依然寻找不到解答的知识点,将这些疑点都写在笔记本上,并用红笔勾画出,作为标记,上课要注意听。再者,将预习到的知识和后面的小试验小制作联系起来,如果能做,自己做一做,锻炼自己的动手与动脑、逻辑思维、判断能力。最后,做一下预习反馈,将本、书合上,分析这一章节讲了什么,头脑中要有一个知识网络,并和相应的习题做一下对照,看一看自己是否能解答。最后让学生写学习心得和探究体会,从而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三、开展探究教学

物理课程改革提倡“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科学探究过程”的课程理念。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让学生亲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物理的主要途径,这使我们长期以来所形成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受到了严峻的考验。

篇9

(2)增加了“通过实验,探究液体的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第24页)

(3)增加了“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第25页)

(4)增加了“了解热机的工作原理”。(原对热机的要求为例子,现明确为内容标准。第28~29页)

(5)增加了“了解串、并联电路的特点”。(第29页)

(6)增加了“理解电功”。(第29页)

(7)增加了“知道电流、电压和电阻” 。(第29页)

(8)删除了“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第25页)

2. 进一步明确了内容标准的要求,为教师课堂物理教学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1)“能用语言、文字或图表描述常见物质的物理特性”改为“能用语言、文字或图表描述常见物质的一些物理特性”。(第17页)

(2)“通过实验,了解通电导线在磁场中会受到力的作用,力的方向与电流及磁场的方向都有关系”改为“通过实验,了解通电导线在磁场中会受到力的作用,知道力的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第25页)

(3)将“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或沸点联系起来”改为“能用熔点和沸点的知识解释自然现象”。

(4)删掉了一些不容易做到的“活动建议”。如删掉了“用图形、文字和语言描述原子、分子模型”等内容;并根据学校特点和学生实际对一些活动建议做了适当的修改。如将“用望远镜观察天体”改为“了解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新成就”等。

3.简化了终结性要求水平的层次,便于教师更好把握三级主题的具体要求。

将“知识与技能”目标里的“初步认识”和“初步了解”改为“认识”和“了解”。例如:

(1)“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改为“了解质量的概念”。(第19页)

(2)“初步了解半导体的一些特点”改为“知道半导体的一些特点”。(第19页)

(3)“初步了解超导体的一些特点”改为“知道超导体的一些特点”。(第21页)

(4)“初步了解纳米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改为“了解新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第21页)

4. 统一、规范了文字表述,便于教师掌握知识水平的达成。

把原来的“通过实验探究”,改为“通过实验,认识……”或“通过实验,理解……”或“通过实验,探究……”。例如:

(1)“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压强概念。”改为“通过实验,理解压强。”(第23页)

(2)“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产生和传播的条件。”改为“通过实验,认识声产生和传播的条件。”(第24页)。这里去掉“探究”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实验包括有探究的成份;去掉“初步”的原因,主要是为了减小目标水平层次,便于教师把握。

(3)“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物体的惯性”改为“通过实验,探究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物体的惯性。”(第23页)

有关名词的修改

(1)“能量的转化和转移”改为“能的转化和转移”。

(2)将“科学素质”或“素质”统统改为“科学素养”或“素养”。和国家课程纲要提法保持一致。

(3)将“能结合实例”改为“通过实例”等。规范用语,使语言更准确。

5. 对“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的条目进行了整合,目的是让给出的要求更加科学合理。

(1)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第10页):第3条改为第2条,第1条后半句放在第3条后面。

(2)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第10页):第1、2条合并,删去第3条。

(3)分析与论证(第10页):删去第1条,第4、5条合并。

(4)评估(第11页):第1条拆成两条(过程、结果各一),删去原第2条,原第4、5条合并。

(5)交流与合作(第11页):第1、2条合并,第3、5条合并。

(6)将对各个科学探究要素的认知目标由“认识”都改为“了解”。如“认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的意义”改为“了解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的意义”。降低对学生认知目标的水平层次。

(7)对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里的某些不准确的语言作了适当的修改。如第四个表格里的“尝试评估有关信息的科学性”改为“尝试评估有关信息的可靠性”。使语言更准确。

6.对个别实施建议的段落作了改写,增加可操作性。

据课题组调查,“评价建议”可操作性不够。对“(三)评价的形式”作了改写。

7.删除了“注意” 简化了标准结构。

通过各实验区的实验,对原《标准》中所提出的“注意”已有一定认识,为简化《标准》的结构,删除“注意”中的内容。

8.强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以及物理与生活、社会的联系,目的是培养学生责任感、使命感。

(1)增加了“了解水资源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关系”。(第18页)

(2)增加了“关注人类探索宇宙的一些重大活动”。(第20页)

(3)增加了“知道大气压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第24页)

(4)增加了“了解电磁感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第26页)

(5)增加了“了解提高机械效率的途径和意义”。(第28页)

9. 重点主要集中于对“科学内容”的修订,准确把握评价要求。

从以下方面调整了“科学内容”中的(63个)三级主题。

(1)规范行为动词,增加可评价性,如将原有的“初步认识”调整为“认识”,将“大致了解”调整为“了解”,整合了行为动词的种类,使认知水平更清晰。

(2)细化条目,明确要求,便于操作。鉴于“旧课标”中有些内容条目比较原则化,要求比较宽泛,不便评价,本次修订对这些条目作了适当细化,如原条目“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规律”细化为“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定律、探究并了解光的折射现象及其特点”,这不仅增加了可评价性,而且还明确了对光的反射与光的折射的不同要求,避免了盲目地人为拔高。

(3)适当删减知识内容,如将原条目“比较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和的不同现象”中的“颜料混合”删去,因其与物理关联不强。将原来与半导体、超导体、纳米材料等有关的3个条目,通过“新材料”整合为1个条目。而原来的具体内容则作为例子列入,这既降低了难度,又为教材编写和教师教学留下了发挥的空间。

(4)适当增加内容,主要是增加了与生产、生活有联系的条目,也适当增加了对物理实验的要求。

10.整体把握修订后的“新课标”,更好的在课堂教学中贯彻落实精神实质。

知道修订后的课标(新课标)坚持了什么,变化了什么,此次修订的重点集中在哪些方面,其中最值得关注的变化是什么,其变化的依据又是什么,物理课程标准修订后这些变化,在落实过程中应重点关注哪些方面的问题。

本次课标修订坚持了“旧课标”提出的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培养目标,注重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全面提升,关注了学生应对未来社会挑战的需求,突出了课程的基础性、时代性及实践性等。同时,还继承了“旧课标”的整体框架结构和核心内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规范“旧课标”中的与“科学内容”相关的表述,适当增加案例,调整“实施建议”,仔细推敲文字表述等。相关内容具体的修改原则如下:对于“前言”部分,根据对所有学科统一的修改要求,调整表述;“内容标准”部分,保持原结构不变,微调“科学探究”,修订“科学内容”;“实施建议”部分,保持原结构不变,侧重修改“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附录”部分,补充学生必做实验,增加案例及评析,规范相关表述。在本次修订中,进一步增强了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的指导性、规范性、操作性与评价性等。

11.落实修订后的物理课程标准,实践中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准确理解课程标准内容,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2)明确实验教学要求,加强学生实验能力培养。

(3)深刻领会探究教学,提升教学实效。

(4)明确评价内容与方法,促进学生发展。

(5)加强专题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2. 由新旧课标目录变化,是全面掌握今后物理教学动态的新举措。

(1)旧课标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中的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新课标第三部分 课程内容中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明确规定科学探究属于课程内容。这样教师在物理课堂上就会大胆地指导学生怎样进行科学探究,科学探究的7个要素达到怎样的要求都会系统的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反应。这样的规定比旧课标更加明了。

(2)旧课标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把评价列入最后, 新课标第四部分实施建议把评价建议提到第二点来对待,表明今后物理教学更加突出对学生学习评价的功能,为教师教学科学评价指明了方向。

(3)旧课标附录部分只有“课程标准”中部分行为动词界定。新课标附录部分有3个方面内容,附录1学生必做实验说明;附录2行为动词说明;附录3科学探究实例。新课标给出了初中毕业学生必须会做的20个实验,明确具体,可操作性强。行为动词如何界定更加准确。给出科学探究实例,让教师教学中参考,让学生学习时借鉴。

13.“新课标” 课程基本理念是在旧课标基础上的调整,为教师科学把握理念、贯彻理念指出了方向。

(1)“新课标”第一部分为前言,在课程基本理念中,将“旧课标”中的第一个基本理念“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调整为“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并且仍然作为第一个理念。明显的变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更加强调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注重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二是把全面提高中学生科学素养作为物理课程目标设计的基本定位,不仅仅关注知识与技能目标,凸显了物理课程对学生发展教育的功能。这里所谈的面向全体学生包含三个层面:(1)教师要关注每一名学生;(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3)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是指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必备的、可持续的科学素养。国际上普遍将科学素养概括为三个组成部分,即对于科学知识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目前各国在测度本国公众科学素养时普遍采用这个标准。只有在上述三个方面都达到要求者才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众。这个理念是从课程目的方面形成的。

(2)对“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个理念的把握要注意两点:一是让物理教学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习科学,而不是在科学情境中学习科学。“新课标”要求要求教师注意结合本地实际,选取学生常见的事例,把与学生本人、本校、本地有关的现实内容充实到课堂教学内容中。二是加强物理教学与社会实践的联系。选取那些既能引起学生兴趣,又与现实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素材供学生课外学习,提出一些实际问题或现象让学生进行调查或者观察。这个理念是从课程内容方面形成的。

(3)对“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 这个理念的把握要注意两点:一是要知道这个理念在“旧课标”中排在第四个理念位置,“新课标”把它放在第三个理念位置,这一理念位置的提升标志着今后物理教学要重视挖掘学科间知识的联系。比如初中物理中有关原子结构、分子动理论与化学的联系;人的眼睛看见物体的原理,近视眼、远视眼的形成与矫正,人体骨骼运动中的杠杆原理,骨传导引起的听觉等问题与生物的联系;有那个图像处理数据、用公式表达物理原理等与数学的联系;气压的形成、月相的形成等与地理的联系。物理教学用到的仪器其他学科也可能用到。二是体现时代性,关心科技发展。这个理念也是从课程内容方面形成的。

(4)对“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注重科学探究” 这个理念的把握要注意两点:一是“旧课标”中表述的“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新课标”把“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改为“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因为教学活动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的行为,学习方式的改善是以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的转变为前提,所以提倡学生的学习方式多样化,就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也要多样化。学习方式是受教学方式支配的,因此,“新课标”将“旧课标”中“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修改为“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二是科学探究作为学生学习方式的主要突破口之一,有利于改编传统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有利于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有利于学生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这个理念是从课程实施方面形成的。

(5)将“旧课标”中的第五个基本理念“构建新的评价体系”修改为“注重评价改革导向,促进学生不断发展”,这样的修改就是倡导构建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结合,发展性与 甄别性评价结合,促进学生、教师、课程的发展和完善。修改后更加突出了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强调了评价的导向功能,更加注重了评价的过程,而不仅仅是构建新的评价体系的问题了。这个理念是从课程评价方面形成的。

14. 新课标在附录1 学生必做实验说明中,给出了20个学生必做的实验项目,目的是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多做实验。便于教学与评估的新规定。

现列出以下学生必做的20个实验项目:

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用表测量时间

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

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用常见温度计测温度

用电流表测量电流

用电压表测量电压

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测量水平运动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

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观察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

篇10

当前,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改革正在不断地深入和发展,德育工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瞩目,而如何把德育落实到实处,如何把德育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也日益受到方方面面的关注。为此,按照不同学科特点,促进各类学科与课程同德育的有机结合,成为中小学教育的重要目标。按照这一要求,初中物理教学也应充分结合物理学科特点,依据课程标准的德育要求,积极探索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途径。

一、新课标下物理教学的德育要求

传统的初中物理教学过分注重学生的物理知识与解题技能的培养,使得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正因为如此,新的《初中物理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部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对课程目标进行了立体的描述,形成了初中物理教学的三维目标,而其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实质上就是德育的教学目标。具体而言,新课标对于初中物理教学的德育要求可概括为: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感、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以及崇高的道德品质。这三个方面的德育内容既是初中物理教学的必然要求,同时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也是切实可行的。

由于物理学极强的严谨性和科学性,历史上取得伟大成就的中外科学家无不经历了巨大的艰辛和磨难,尤其在他们发现新定律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很多次的复杂实验,这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毅力。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可通过对中外科学家的生平事迹、生活轶事、重大贡献、成功经验的介绍,让学生懂得物理学的每一项成果的获得,都与物理学家们良好的个性素质密切相关。我们应当从中学习他们永无止境地追求真理的信念,学习他们勤奋不息、不知疲倦的实干精神,学习他们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学习他们严谨求实、实事求是的态度,学习他们为人类幸福终身服务的责任心。

二、初中物理教学的德育渗透途径

1、对德育渗透的教学内容进行总体规划和构思

很多初中物理教师在进行德育时,经常带有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缺乏总体的规划和构思,这使得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德育状况处于分散、混乱的状况,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事实上,教师应当将德育渗透与初中物理课程教学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每学期开始教学前,应结合该学期的具体物理学科教学内容和初中学生的实际年龄和思想状况,在明确物理知识和能力培养目标的同时,应对该学期的德育教学目标、方法、手段、内容都要进行详细计划,从而保证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能够有步骤、分层次的有序进行。

2、结合物理学科教学内容进行隐性的有机渗透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并不是要求教师在进行学科内容教学时,将爱国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思想道德等德育内容作为授课内容,逐一对学生进行详细讲解,这样就会喧宾夺主,主次不分。尤其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大部分章节内容的德育因素并不突出,而是融汇在对知识点的讲解过程中。对于这些内容,应将德育内容渗透于知识讲解过程中,并不一定非要将德育内容提到课堂教学的高度。因此,“德育渗透”的重点在于渗透,即如何在不影响物理学科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将德育内容隐性地穿插于课堂教学内容与过程中,使学生在学到物理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例如,在讲解静摩擦力与动摩擦力时,教师可提示最大静摩擦力就是静摩擦力转变为滑动摩擦力的临界点,这实际上就渗透了量变到质变的哲学观点。教师在进行这部分内容教学时,并不需要将量变到质变的观点从哲学角度进行详细地教学,而是通过对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相互转换的介绍,引发学生的类比思想,使他们自觉地将两者联系起来,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再如,物体温度的变化会引起物态的改变,而物态的改变又会导致体积、密度等量的变化,让学生进行比较,自然地渗透量变、质变规律的教育。

篇11

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各高中学校都开足包括通用技术、校本选修、音乐美术在内的所有课程,物理和校本选修、体育、音乐、生物、信息技术等学科的周课时均为2节,而且大多排在下午,在部分家长和学生眼里,物理被置于与这些学科同样的地位。特别是江苏新高考方案的出台,受到社会的广泛议论,即将出台的福建省高考方案中,物理学科的分值也可能由原来的120分降为100分。物理这一学科在高考中的地位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1.2 新课程理念与教学实践脱节

尽管所有高一任课老师都参加了各级培训,但不同教师对新模式与新方法的理解与把握仍有较大差异,对课程标准的落实也是各有偏重。部分老教师认为自己的经验丰富,习惯于传统教法,他们认为花那么多的时间进行探究讨论,远不如多讲几个例题来得实惠。而另一种极端是误解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实质,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数内,滥用课堂讨论、实验探究等课堂活动,简单套用初中课堂教学模式,降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处理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上出现偏差,如机械地设置情境,生搬硬套,忽视基础,或者脱离知识与技能,片面地注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1.3 课时紧、容量大

按新课程要求,每个模块上课为36课时,复习考试4课时,教师在安排上课进度时普遍反映上不完。每周2节的物理课让物理教师很难适应,周课时少带来的另一个效应就是人均教学班数增加,作业批改工作量加大,师生交流机会减少,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难度加大,基本流于形式。自习课时间严重短缺,学生在校自主学习和消化的时间极少,教师利用下班进行个别辅导的机会也相应减少。

1.4 初高中衔接问题更为严重

由于教材、能力要求、课时、学习方式、考试模式等因素的影响,初高中物理的台阶比以往有过之而无不及。许多学生因无法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而影响高中学习的情绪。如何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问题,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物理教学特点和学习特点,度过学习物理的难关,就成为高一物理教学所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

1.5 实验教学与实验设备的滞后

新课程注重过程与方法,注重动手能力,实验明显增多,实验室的数量也要相应增加。新教材的“实验与探究”与“迷你实验室”栏目中编排了大量的实验,很多是旧教材所没有的,实验室中缺少这些实验所需要的器材,临时到仪器厂订购往往时间来不及,也不一定能买到。

1.6 课标、教材、教辅和考纲未能统一

广大教师的教学理念尚未真正从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对课标的解读不尽相同,用课标驾驭日常教学的能力尚未形成。在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仍以教材为准则,追求学科体系完整严谨,比照传统高考考纲,因此,除教材中所有知识、技能全部讲授外,大量增补被新教材删除的原有教材内容,按以往高考试题要求进行拓宽、加深,而没有按课标要求组织教学内容。教辅与教材差异大,教辅中出现的练习难度比教材中的难度大许多,有些内容教材没有明确要求,但教辅中练习出现不少,使教师在教学中难于取舍,致使学生课外作业负担加重。

1.7 新的评价机制尚未建立

新课程在多大程度上能适应高考的考试要求,这是学校师生和家长共同关心的问题,也是必须直接面对的问题。新课程的学习领域和学科课程标准下的教学内容在高考过程中是否能得到体现,是关系到课改能否顺利进行下去的关键问题。教学成绩是社会、家长、学校所关注的焦点,也是评价教师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新的高考方案尚未出台,市面上流行的各种资料题型以老面孔居多,各学校限于人力物力,在各种类型的考试试卷中仍以传统题为主,无法真正检测新课程实施效果,过程性评价难以落实,认真实施新课程的教师在考试中占不到任何优势,严重制约老师实施新课程的积极性。

2 应对策略

2.1 宣扬物理学科重要性是每个物理教师的职责

广大一线物理教师应注意搜集相关资料,形成合力,大力宣传物理学科的重要性,强调物理学科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把物理的学习上升到关系整个民族的创新能力、国家的繁荣富强的层面,强调物理学科在高考中的区分度高、地位独特的作用。在实际教学中,物理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上下功夫,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学在社会实践中的广泛应用,让他们感受到学有所用,努力培养他们的学科兴趣,让兴趣与责任成为学生学习物理的强大动力。

2.2 以研究课为平台,实现教师结构的优势互补

高一教师基本由以下三种组合而成:一是有多年高中毕业班教学经验的老教师,他们更注重实际效益,关注柴米油盐,在知识与技能的把握上充分而且到位。二是从初中上来的教师,他们经历初中课改,对科学探究可谓轻车熟路,在初高中衔接上也有独到之处,他们对过程与方法胸有成竹。三是刚毕业的青年教师,对大学阅览室的内容还历历在目,有较丰富的学科背景知识,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常有出彩之处。加强教研,取长补短,显然是一个很有价值的课题。许多学校建立了每周一次的高一物理研究课制度,以研究课替代过去的观摩课、示范课,使老师们在完全平等的姿态下充分交流,加强校本教研,基于实践层面转变教学理念。

2.3 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有效性

大力加强市级教研,提高全体教师解读课标、处理教材、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尽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许多学校在对学生的导学上下功夫,编写相应学案,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宏观掌控,课堂教学注重重难点突破,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对课标没有要求的,尽可能不教、不挖。为进一步创新教学模式,市教科院多次组织了“有效教学”、“聚焦课堂”、“激活课堂”等形式多样的课题教学研讨活动。此外,我们加大师资队伍的市级培训力度,必修1的培训分段进行,中间时段让老师们充分思考讨论,专家培训时加大了与受训者的互动,通过教师现场说课,专家当场点评,或者教师提问,专家答疑等多种形式实现互动。还分别举办了以《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角色定位》为主题的物理论坛,场面火爆,老师们基于实践,畅所欲言,参加者都觉得受益匪浅。

2.4 加强学法指导,跨跃初高中新台阶

由于内容多时间少,教师不可能象初中那样把知识全讲细,只能选讲一些具有典型性的题目。因此,这就要求学生要勤于思考,善于归纳总结规律,掌握思维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为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问题,我们在教学中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1)物理知识方面:要根据衔接教材中的内容与高一教材的结合程度,编写衔接教材,适当复习初中知识。(2)实验素养的衔接与培养:包括实验规范教育,实验方法指导,如控制变量法、实验归纳法、理想化模型,减少误差的一般方法,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实验数据的处理(表格法、图像法等),有效数字等。(3)适当补充一些必备的数学知识,为学生解题扫除一些障碍。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深刻领会新课程理念,关注知识和能力形成的过程,帮助学生以旧知识同化新知识,钻研课程标准,把握教学难度,加强直观性教学。还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指导和培养,重视修习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

2.5 加强实验室建设

由于新课程实验数量增多,探究实验和迷你实验所需要的仪器对传统实验室带来新的压力,对实验创新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邀请实验老师一起进行教研活动,设计实验方案,商定实验器材的购买制作。一些学校高度重视实验员的新课程培训,在到实验区参观考察时带实验员一起外出学习。当然,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只要确保完成没有“*”号的实验即可。

2.6 加强课标研读,努力实现课标、教材、教辅三位一体

新课标高考大纲在新课标的范围内只做减法,不做加法。新大纲被规定在新课标的范围之内,而各省市的考试说明,以及考生选考的科目又在新大纲范围之内。基于上述精神,备课组要认真研究课标,集体研讨和解读、细化课标,认真研究逐步“达标”的具体策略,认真对照课标、基于学情,研究教学目标和要求,并将这个要求在课堂教学、作业、考试中统一起来,严格控制拓宽和加深的知识内容。对于教材中删去的基本原理,要根据课标的知识技能要求和学情,谨慎适当补充。对课堂教学的评价与研讨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重新审视,看其是否符合课标、符合学情。组织教师在新教材配套的练习中精心筛选符合课标要求和本校学生学情的练习作为学生的作业,大胆删去过难偏深的题目。不同层次的学校还可组织备课组力量自己编写符合校情的练习供学生使用,学校根据编写人员的工作量付给稿费。

篇12

一、多学科交叉综合性试题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各学期间的中考试题相互渗透,把其它学科和物理融为一体,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下面简举两例:

物理与教学相结合:

(1)所示阻值不同的两个电阻的电流强度随电压变化的关系是(A)

物理与语文相结合:“花气袭人知聚暖,鹊声穿树喜新晴”这是南宋诗人陆游《村居书喜》中的两句诗,对于前一句,从物理学角度可理解为:花朵分泌的芳香分子运动加快,说明当时周围环境的气温升高。

二、开放性试题

所谓“开放”就是解题的方法多变,答案不是唯一的,避免了传统的物理试题完备,结论确定,不具灵活性,按部就班的缺性。2003年10月15日9时整,我国自行研制的“”二号F型火箭载人“神州”五号飞船成功升入太空,绕地球飞行数圈后又于10月16日6时54分顺利返回地面,实现了我国第一次载人航天的飞行。

根据你对这一过程的了解,列举出与此事件相关的两个不同的物理知识。此题答案涉及初中物理知识点至少有10个,仅写两个供参考。(1)火箭上升的过程中,内能转化为机械能。(2)火箭在大气层中高速飞行摩擦生热。

三、信息给予型试题

根据题目情景中,提供一些新的材料、信息,如:图表、图像、铭牌信息(产品说明书)为题目,来考查学生了解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是目前新课标的中考命题热门题材之一。

(2)所示,现将该电热水器装满水,若水的初温为25℃,[C水=4.2×103J/(kg・℃)],不计能量损失。

求:(1)将该箱水温度升高到最高出水温度,消耗的电能是多少?(2)热水器在正常工作时将该箱水温度升高到最高的出水温度需多少时间?(3)若实际电压只有200V,仍将该箱水温度升高到最高出水温度又需要多少时间?

四、能源的开关和利用性试题

目前,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世界研究的主题之一,也是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能源,引起各国相当关注,随着全球能量的使用增长,不可再生资源将日趋枯竭,而太阳是一个巨大的能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并且直接利用太阳能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免费,还可再生,于是也成了中考命题中的亮点,激发学生对能源危机意识。

太阳能热水器是利用太阳能来加热水的一种装置,小敏同学家有一台太阳能热水器安装在离地面10m高的屋顶上,现需要将初温为10℃有100kg的水,加热到60℃,则:(1)把这些水从地面输送到屋顶热水器中,需要对水做多少功?(2)这些水要从太阳那里吸收多少热量?(3)下雨时,改用热水器中的电辅助设备加热(加热功率为1500W),若不计热量损失,加热这些水需要多长时间?

解:(1)把100kg的水输送到屋顶,克服重力做功。

即:W=Gh=mgh=100kg×10N/kg×10=1×104(J)

(2)这些水从太阳那里吸收的热量为:

篇13

一、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目标制定的原则

教学目标怎样细化,将决定具体教学活动如何展开。那么在细化物理教学目标时,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1)系统性原则:即根据横向和纵向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系统中各要素,设计出符合实际的教学目标。⑵全面性原则:即要求从实际教学出发,制定出面向全体学生和学生每个方面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实现三维目标的一体化。⑶科学性原则:即要求应用科学的方法制定出符合学生认知过程的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突破难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⑷层次性原则:即要求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出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使每个学生学习科学的潜能得到发展。

根据以上原则,以“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为例,我们可以制定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科学探究的方式建立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的单位及其读法;(2)知道比热是物质的特性之一,会查阅物质的比热容表;(3)会根据水的比热容较大这一特性来解释一些有关的简单现象;(4)能对有关物质比热容、温度变化或吸放热等简单问题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物质比热容的过程。要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经历制定探究计划和设计实验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的求知欲,敢于猜想,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新课标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法的设计教学法是指教师为完成某一特定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前置知识、技能、心理和思维特点而设计的教学过程的系统,有效地解决了如何教、如何学的问题。新课标下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法要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选择恰当的教学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素质的根本保障。

二、新课程下初中物理教学法设计的依据

为了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的最优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需要制定和实施合理的、有效的教学法。这必须要以一定的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为指导,依据初中生的能力及其特点、每位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环境、教学资源,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制定出符合师生双方的教学方法。因此,需要教师转变成为善于学、善于干、善于钻研和总结的创新型教师,进而培养出创新型学生。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法制定的基本原则

三、教学法的制定应遵循的原则

(一)主体原则:新课程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生的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

(二)科学原则:让学生大胆地去观察、思考、实验和总结,通过教学媒体的应用,从不同角度和方向刺激学生的大脑,采用不同的教学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真正做到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自如。

四、新课程初中物理教学设计的步骤

新课程教学设计可以根据以下内容和步骤来进行设计:

首先进行任务分析。在每节课设计前,不仅是分析课程标准和教材,更要注重学情分析,包括对学生知识、经验、思考、能力等方面的了解。要通过与学生对话等形式,确定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有多大程度的了解,是否已经具备学习新知识所要掌握的相关知识与技能,掌握的程度如何,而不是只凭主观揣度,认为讲了学生就会掌握了来安排学习的顺序和创设教学环境。我们要为学习者设计教学,要注重分析学生实际需要,能力水平和认知倾向。

最后确定教学内容。由于新课标中物理教材在内容上的要求是最基本的,所以确定物理教学内容时物理教师要依据物理课程标准和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地加工处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课本中的例题、文字说明和结论等书面的东西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信息。为此,在教学设计时,应注意以下方面:①教材哪些内容应从略,哪些是学生已学过或者已经认识的内容;②哪些物理知识的素材不够充分,需要补充,补充什么素材内容才能使其更完善;③在校内校外以及网站上可利用哪些与教材内容密切联系的课程资源;④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什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看如何定位比较恰当,如何把握本节课的重点,通过什么途径和方法突破难点;⑤活动与探究课题的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⑥结合哪些内容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态度,哪些内容可进行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的教育;⑦在练习中如何处理好基本与提高的关系,为水平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数量和质量要求。这样,教师以新教材为基石,既充分利用教材又不被教材所束缚,必然会使新课程理念具体地落实到教材的处理中。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