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体育经济学专业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体育经济学专业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体育经济学专业

篇1

目前,很多体育院系存在着重视体育技能课教学、轻视理论课教学的情况,无论是从教学管理的重点、教研活动的内容、课程建设的偏重,还是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理论课程和课时的设置来看,理论课的比例都是偏低的。理论课教学是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同时体育教师也可以提高自身理论素养和教学水平。要有全局的、战略的眼光看到理论课教学,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才有广阔的出路,体育院系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

1.2教材不适用

体育经济学是体育管理、体育产业等相关专业的主干课程,同时更多的是作为体育专业的选修课程,但现在不管是体育管理、体育产业等相关专业,还是体育技术相关专业所采用的教科书基本没有太大的差别。据了解,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主要依赖教师的教师水平和管理水平,想通过自学掌握几乎是不可能完成学习任务。这些教材理论性过强,内容过深,不利于体育教育专业选修试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造成的困难,容易抑制学生学习的兴趣,最终会使学生丧失学习信心,同时也会导致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和保持课程教学的完整性陷入困境。

1.3教师教学水平不高,影响教学质量

进行体育经济学教学不但需要熟悉体育科学知识,而且需要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功底。知识的交叉不等于知识的简单叠加,而是将体育科学知识与经济学分析相结合使体育活动更加符合经济原则。多数从事体育经济学教学的教师原本都是传统体育专业出身,只是由于后来教学的需要才半路出家,并没有经过系统的经济学理论的学习,更谈不上对这门课程的宏观把握。这样在体育学和经济学的交叉运用中,一知半解,似懂非懂,模模糊糊,根本达不到教学的要求。再加上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本身知识基础薄弱,使教与学根本达不到要求。

1.4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

体育院系理论课教学理念滞后于其他学科,主要是体育学科有自身的特殊性,技能学习多于理论学习,体育学科的理论课教师往往由术科教师转换居多,受自身理论知识素质的限制,教学理念传统,教学方法单一,教师坚持死板的填鸭式满堂灌的课题讲授,学生一字不落的被动接受。即便教师采用课件教学,也只是把教学内容精简的罗列展示给学生,并没有起到提供视觉印象和更多知识信息的作用。教师整堂课一讲到底,课件一放到底,教与学没有互动,课堂死气沉沉,学生昏昏欲睡,极大的制约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扼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传统和陈旧的教育教学模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教学发展的需求了。

2促进体育教育专业体育经济学教学的策略

2.1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教育的本质是教与学的双边互动,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一个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情感交融的过程。体育经济学是一门侧重于应用的理论学科。教师必须抛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尝试以一些体育经济案例为纽带,充分展开课堂讨论,形成师生之间良好的互动的教学氛围,是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并在互动过程中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必须抓住一切积极因素,鼓励学生敢于探索,使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充满悦性。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始终秉承“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给学生最大程度的自主选择权,创设一个优良而和谐的学习氛围,创设“开放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2.2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引进专业教学人才

教师必须既有扎实的体育专业知识,还得熟练掌握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对于比较单薄的体育院系来说,这样的体育教学人才是极度缺乏的。必须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师资样培养战略来充实壮大教学对伍,积极引进一流体育院校体育经济或体育经营管理专业培养的优秀毕业生,以及有其他高校教学经历、教学经验丰富的、高称职的教师。并对现有的教师,可以把有培养潜力的青年教师送到国内名校或国外院校进行深造学习。

2.3重视教材建设

体育教育专业的体育经济学教材选用不同于体育管理、体育产业专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接受能力,必须组织相关专家进行教材评选,既要选出真正适合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使用、教师顺手、学生易于接受的教材,同时还要保证教学内容体系的完整性和学科的前沿性。必须用发展的理念看待教学需要,应组织教师自编适合本单位教学的教材,在保证教学内容完整、教学层次合理的基础上,教师可考虑把一些能充分体现学校的专业特点以及地方体育经济学特色的丰富多样、生动形象的教学内容放入教材中。

2.4创新教学方法

教师应在准确掌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尝试创新,灵活运用一些新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经济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如引入案例教学和课堂讨论,可以把世界体坛发生过的和正在发生的故事引入课堂,用“球星为什么不自己修剪草坪”来讲解机会成本,再让学生深入讨论各种选择下的“成本和收益的关系”;用“为什么NBA超级巨星的年薪都在2000万美金左右”来讲解特殊劳动力商品的供给弹性,学生可以进一步讨论社会中各行业劳动力的差别。类如,“球场各个位置票价为什么不同”、“2011年底NBA为什么会出现长时间的停摆”等现实案例都可以引入课堂,学习源于兴趣,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学生会激发出最大的学习潜能,最好的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此外,学生可以在生活中学以致用,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用经济学理论进行分析处理。

2.5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教师应认真学习现代化教育技术,准确运用多种教学工具,做好教学设计。目前,一些先进的教学工具,如投影仪、录音机、幻灯机、电视机都频繁地在课堂教学中被使用着,但是要做到始终正确使用教学辅助手段,却并非易事,未经设计随心所欲地使用教学媒体,会让大量的或杂乱无章的迅速更替的感性体现,钝化学生原来就很脆弱的认识能力。从本质上说应用现代技术不是为了满足教师教学的需要,而是为了满足学生学习的兴趣,真正将学生置于学习主体的地位上。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向学生提供了更丰富的信息,使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易于接受学习内容,能提高教学效果。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使软件和媒体不再是具有“教具”的特征,而成为学生自己学习、师生共同探讨的材料和工具。

2.6增加课时数

体育经济学在体育教育专业中作为选修课出现,一般开一个学期,每周两课时,总课时为28—34学时,据调查很多教师难以在这样短的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当前体育教育专业招生过多,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已被教育部连续亮就业黄牌。拓宽就业渠道,积极推进就业多元化是必由之路。加大选修课的课时量是增加学生内在素质,实现多元化就业的手段之一,体育院系应该尝试增加体育经济学的课时量,让教师通过系统的教学安排和充实的教学内容奠定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使学生将来在激烈的就业中能有一席之地。

篇2

1.课程设置不合理,重理论,轻实践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性很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与各国贸易往来的增多,对外贸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均提出更高的要求。前本科院校的国贸专业教学重点,仍主要倾向于经济与贸易相关理论,专业课的教学又主要采用以课堂讲授为主的传统方法,对实验课的比重和教学效果缺乏足够的重视。这就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对相关的理论知识难以深刻理解并融会贯通,而且实际操作能力没有得到充分锻炼,不能学以致用。而且目前国贸专业的课程结构不是很合理,过于专和窄,缺乏必要的科学性及内在的逻辑关系。理论性课程缺乏系统性和前沿性,应用性课程缺本文由收集整理乏实际性和操作性。因此学生毕业后理论知识不扎实,动手能力较差,很难适应用人单位的实际工作需要。

2.教学设备、手段相对落后,缺乏互动式网络教学平台

目前,在高校国贸专业的人才培养中,落后的教学设备、手段导致教学过程枯燥乏味,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专业素质的提升。

在国贸专业的实验课环节中,实验室的条件决定了实验课教学的质量。然而,在实际当中,国贸专业的实验室建设并不像理工科那样备受重视,许多高校存在投入经费不足,不同专业、多个班级共用一个实验室的现象。实验设备缺乏、设施落后,只能以减少实验数量的方式来进行平衡,直接导致实验课的安排名不副实,无法达到预期效果。而且,国贸专业互动式网络教学平台没有得到充分开发与利用。目前现有的网络教学资源主要以电子课程的形式展现,但是并不能实现教师与学生的网上交流互动,对于学生课堂的学习效果和课后的复习情况没有实现远程辅助监控的目的。

3.教学方法单一

作为国贸专业教学,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和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传统的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方法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从而造成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不强,学习兴趣不浓,教学效果差。在教学方法上,没有将启发式教学实施到位,以教师为中心,进行“填鸭式”的注入式教学模式时隐时现。教学方法单一,没有很好地运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创新能力。因此,用人单位经常反映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不会灵活处理问题。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立体化教学模式改革重点

基于构建现代创新教育模式的构想,本文提出立体化教学模式的观点。我们所探讨的国贸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立体化教学模式,是以课程为单元,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教学资源为平台,动用所有教学要素,立体化、全方位地融理论学习与实习实践为一体,关注能力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教学设计。立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本文主要从以下四方面来探讨国贸专业立体化教学模式改革重点。

1.化课程体系

高校现有的国贸专业教学课程设置大致是按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等四大类进行分类,忽视了人文、社会、自然等相关知识的补充。为此,依据国贸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笔者认为应按知识结构的布局设置基础知识课程、专业知识课程和延展教育相关课程三大类。每一大类课程都应设置必修课和选修课。基础知识课程包括大学语文、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高等数学、体育、心理学、哲学、社会学原理、经济学基础、中外历史研究、文献索引、职业道德与法律常识等。这一大类是开展国贸专业教育的基础。专业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底蕴及运用专业知识完成外贸业务的技能,具体课程应包括: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市场营销、国际结算、国际商法、财政学、国际金融、货币银行学、统计学、国际经济合作实务、国际商务谈判、国际贸易会计、报关报验实务、进出口单证操作实务、电子商务、企业管理、谈判口语、商务英语阅读与写作、高级听力、财经写作、专业实习等。这一大类是国贸专业教育的核心。延展教育是培养和发展学生适应外贸工作岗位的一般能力和个人素质,具体课程包括:商务礼仪、演讲与口才、大学生就业指导、各类专题讲座及报告、专题调研、创新活动比赛、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等。这一大类也是提升国贸专业教育质量的关键。

2.实施立体化课堂讲授

国贸专业培养的是高级国际经贸人才,在课堂教学时必须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强化学生创造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因此要改变单纯传授知识的灌输型授课模式,实施师生互动的立体化课堂讲授模式。课堂讲授时,应借助多媒体技术积极推行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研讨式教学、实证式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互信关系,确保学生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参与性。如:针对一些实务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研讨式教学法,介绍几种流派和做法,让学生去查找文献资料,提出自己的观点,教师给予适当的提示、指导和总结。学生查找资料、提出观点,可以以个人形式也可以分成小组进行,准备充分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讨论。同时,教师根据授课内容和学术界的热点难点问题适当布置写作小论文,教师可列出参考资料目录。教师授课不局限于书本,将理论和实务的最新发展及自己的科研成果传授给学生,不断补充新的内容。

转贴于

3.立体化实践教学

篇3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0)07-0039-04

近年来,各体育院系对人才培养计划进行了多次修订,运动项目教学比例大幅度压缩,其中田径类课程的教学时间减少了约30%,并要求在一个学年内完成短跑、跨栏、跳高、跳远、铅球、标枪6个主要项目的教学任务。加之扩招后学生的田径运动技术水平普遍下降,无疑对田径类课程教学改革提出更高的要求。优化课程设计,确保田径术科尤其是复杂项目的教学质量,已成为当前体育院系教学所面临的共同课题。针对当前的分项教学普遍存在诸如教学目标分散、教学内容缺乏内在联系、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等一系列的问题,很多学者进行了教学改革尝试,取得了较显著的教学效果。但这些大都依据某学习理论的局部特征而缺乏对该理论的整体考虑,从而导致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设计上的偏差。例如在以技能迁移理论为基础优化教学内容的方法设计中,经常忽视学生认知结构对技能迁移的影响,而以结构一定向理论为基础重构学生认知结构的教学方法设计中,对动作表象在技能形成中的作用缺少必要的关注。为此,在借鉴前人教学改革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径赛项目整体教学设计方案并进行了教学实验。

1 径赛项目整体教学设计方案

1.1 径赛项目整体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根据技能迁移规律设计教学内容和优化教学方法的研究,受到普遍重视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过,在这些研究中对认知过程在技能迁移中的作用并未给予充分的重视。这与对有关技能迁移理论的理解不够全面有关。历史上曾出现过很多迁移理论,较为流行的主要有3种:1)桑代克的共同要素说;2)贾德的概括化理论;3)格式塔学派的关系顿悟说。目前大多数运动技术项目教法研究主要以前2种传统学说为基础展开的。在不同的学习理论支持下,这两种学说尽管对迁移发生机制的解释各异,但都与概括密不可分的。所谓概括就是学习者把两种或两种以上学习材料进行一系列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发现共同的本质的因素的思维过程。共同要素说强调客观刺激物间是否存在共同要素,而共同要素的辨认则是比较、分析、概括的结果。概括化理论则认为不同技能间的共同要素或成分仅是迁移的必要条件,而产生迁移的关键在于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这两种传统学说并没有否定概括思维在技能迁移中的重要作用。当代认知心理学研究进一步表明,一种学习并不是直接与另一种学习发生作用,而是通过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间接地影响另一种学习,影响的范围也就是迁移的程度取决于学生认知结构的特征,学生的认知结构是影响学习迁移最关键的因素。与此相应,技能教学并非是学生简单的模仿活动,而是定向建立相应动作认知结构的过程。有关教学方法研究必须关注认知结构对技能形成的重要作用。这一点恰恰是目前技能教学研究中的理论缺憾。

基于以上的理论分析和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我们提出田径类课程径赛项目整体教学方案,根据该整体方案的理论基础,对径赛项目教学内容的编排和教学策略都重新进行了相应设计。

1.2 径赛项目整体教学内容设计

运动技能的迁移有别于心智技能的迁移,往往以具体动作为特征。相似的动作结构和体能与技能要求是产生迁移的基础。从径赛项目的技术动作结构看,具有非周期性特点,即一侧下肢的着地―缓冲一蹬伸与另一侧下肢的折叠―摆动动作的交替重复;在技能要求方面,都强调步长与步频的匹配、蹬与摆的配合、跑与跨的结合、用力与放松的交替、速度与耐力的保持。而速度和快速力量则是这类项目的主要体能特征。根据这些项目动作结构、体能和技能要求的相近性,对这些项目进行重组,将短跑、中长跑教学看成是跨栏跑教学的手段和组成部分,充分利用技能迁移的规律,形成以专项练习促进专项能力增长,从而在现有教学资源的条件下,提高跨栏跑等复杂项目的教学效果。

1.3 径赛项目整体教学基本策略

1)教法上强调重构动作表象和认知结构。

根据径赛项目整体教学的理论基础,在教学策略上,特别强调重塑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动作表象,以发挥认知和动作表象在技术学习中的重要导向作用。首先,将动态性的录像手段引入教学的各个环节。每次课都拍摄练习者自己的动作,通过常速、慢速、特写及与优秀运动员对比等现场适时播放呈现给学生,并配以教师的技术讲解、提示作为补充,使学生形成清晰完整的动作表象。其次,随着教学进程的不断深入,在每个动作学习过程中,有层次地加深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内容,并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分析、理解、归纳而形成合理的逻辑组织。在此基础上,通过案例教学将每次课的重点、难点、各项目的共同点和带有规律性的问题展示给学生,通过讨论、提问和归纳,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理解、概括径赛项目的技术原理以及各动作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结构,从而有效促进技能的迁移。

2)学法上注重互助合作,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在运动技术教学的中后期,鼓励学生合作互助和角色互换。根据能力水平将学生分成几个合作小组,每一小组均有能力相对较强、能力一般和能力相对较弱的3部分学生组成。小组建立后,教师指引他们进行合作练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示学生的主要错误与需要改进的环节,鼓励小组成员相互交流与讨论,并改正同伴错误。在合作小组中由技能最好的学生充当“教师”,指导其他成员练习,针对小组成员的技术缺欠,“教师”提示其改正提高,并督促其他成员给予练习者必要的支援。

2 整体教学实践

2.1 教学实验对象

台州学院体育科学学院04、05、06级男生各30人,共计90人。共进行了3轮教学实验,每轮教学实验前都对学生的身体条件和相应素质进行测试,然后采用配对方法将研究对象分成人数相等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人。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基本情况为身高((1.75±3.03)m、(1.74±2.94)m)、体重((65.8±2.82)kg、(65.2±3.11)kg)。30m跑成绩((4.30±0.18)s、(4.40±0.21)s)、100m跑成绩((12.70±0.28)s、(12.70±0.31)s)、立定跳远成绩((2.63±9.71)m、(2.61±10.25)m)、1500 m跑成绩((356.0±23.9)s、(360.0±20.7)s)。

2.2 教学实验方法

1)实验内容与方法。

根据实验设计方案,对照组按原教学计划分项组织教学。在第1学期学习中长跑(6学时)、短跑(12学时),在第2学期学习跨栏跑(24学时),3个项目共38学时;实验组则根据整体教学设计方案,将中长跑、短跑和跨栏跑3个项目衔接起来,于第1学期分成2个阶段集中组织教学。第l阶段为整体教学阶段(24学时),每次课安排2个项目并以跨栏跑作为主教材,其组合方式为:跨栏跑+中长跑(10学时)、跨栏跑+短跑(14学时)。第2阶段为分项教学阶段(14学时),其教学顺序为中长跑(2学时)-短跑(4学时)-跨栏跑(8学时)。

在整个教学实验过程中,对照组始终采用分项教学的常规模式组织教学,其基本策略体现在教法上注重讲解、示范和纠错,学法上强调模仿与练习;实验组根据径赛项目整体教学理论,在教法上强调重构动作表象和认知结构,而在学法上注重互助合作学习。

为了能够更好地控制非实验因素对结果的影响,在整个教学实验中,对照组和实验组均由同一位教师授课且两组学生对实验过程毫不知情。

实验结束时,由3位田径专项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评分标准,分别对3个项目进行达标成绩测试和技术评定。由于技术评定属于表现性的评价,由多个评分者进行打分,影响技术评定结果信度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评分者之间的不一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每轮实验结束前组织3位评分教师对田径教学大纲中的技评标准进行学习和培训;另一方面每轮实验结束后对3位教师的打分情况进行肯德尔和谐系数fKendall’s w)检验。3轮实验中3位评分教师打分情况的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923,0.905和0.941,3次打分隋况的Kendall’s w值均高于0.7,表明3位教师之间的评分一致性信度相当高。

2)动作表象与认知水平测试。

该测试的目的在于评价被试者对所学动作的表象和认知水平,即对动作的过程、结构、关系的感知、表象、记忆、思维等方面的清晰程度和正确性。利用视频剪辑软件制作包括3个径赛项目的正确动作和典型错误动作各25幅连续动作短片,然后将50幅短片混杂在一起,以一定时间间隔随机呈现在电脑屏幕上。要求被试者观看每一短片后立刻:1)回忆以前相应动作的表象;2)指认与以前动作表象不一致的画面。回答正确得1分,回答错误得0分。得分越高说明被试者动作表象的清晰度和认知水平越高。

3 结果与分析

3.1 实验组与对照组动作表象和认知水平比较

为了进一步探讨实验组与对照组的不同教学策略对动作学习的影响,根据运动心理学和田径类径赛项目技术特点,设计了用以检验两组学生对所学动作的表象和认知水平测验。由于教学内容顺序和教学策略的设计不同,实验组学生对所学动作表象和认知水平测验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P

3.2 实验组与对照组3个项目的达标和技评成绩比较

运动成绩和技术水平是衡量教学效果的两个重要指标。实验结束后,聘请3位田径专项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对2组学生跨栏跑、短跑和中长跑(1500 m)项目进技术评定和达标测试(表1)。

由表1可知,实验组跨栏跑和短跑项目的达标与技评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1500 m达标成绩差异不显著,但技评成绩差异非常显著。说明径赛项目整体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在有限的教学资源条件下,确保复杂项目的教学质量,而且不会降低其他项目的教学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径赛项目整体教学内容的编排顺序是以技能迁移规律为基础的。首先,跨栏跑、短跑和中长跑3个项目在动作结构和技能要求上存在共性。从动作结构看,它们均属非周期性项目,都由一侧下肢的着地一缓冲一蹬伸与另一侧下肢的折叠一摆动动作的交替重复;其次,从技能要求看,都强调步长与步频的匹配、蹬与摆的结合、用力与放松的交替、速度与耐力的保持。再次,从竞技能力构成看,都属于体能主导类项目,大都以速度和快速力量为核心,平跑速度是决定跨栏跑成绩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而短跑又是发展速度的最重要的手段,跨栏跑练习中的跑跨结合可有效地提高短跑所必需的快速力量水平。中长跑练习则为较长时间承受较大的运动负荷奠定了基础。由于这3个项目的动作结构、技能要求和竞技能力构成存在很多共同要素和互为条件的关系,从而有效地促进了技能的迁移。2)径赛项目整体教学思想又是以认知心理学为依据的。其教学策略不仅强调教法上要重构动作表象和认知结构,学法上更是强调互助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在整体教学的中后期,当学生初步掌握相关技能后,便组建互助合作学习小组,当个体在提供或接受帮助的互动过程中,经常会发生分歧等认知冲突。认知冲突是合作学习中个体观念转变的本质触发因素,一般来说,分歧通常会增加个人结论的不确定性,导致个体更积极主动地探寻,重新形成知识和结论,对所学技能也会掌握得更好、更牢固。3)练习是技能形成的主要途径,由于径赛项目整体教学把短跑、中长跑看成是跨栏跑教学的手段和组成部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各项目的练习时间和次数却相对增加,从而有效地促进了技能的提高。对照组采用分项教学,这3个项目在两个学期内完成,教学目标比较分散,每个项目的教学课时相对较少。虽然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存在着技能迁移,但由于各项目之间学习间歇时间过长,当学习新项目时,原有的技能就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消退或遗忘,导致技能间的迁移作用受到削弱。基于上述几方面的共同作用,使实验组与对照组教学效果呈现出显著性差异。

径赛项目的动作表象和认知水平与技评成绩呈显著正相关,实验组的动作表象和认知水平高于对照组,依据径赛项目整体教学设计的基本教学策略,能有效

地提高学生对3个项目的动作表象和认知水平;而依据径赛项目整体教学来设计教学,不仅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相对增加了各项目的练习时间和次数,而且更能发挥技能迁移的作用,致使实验组3个径赛项目的技评和达标成绩都显著高于对照组。可见,径赛项目整体教学设计方案是在有限学时下,提高径赛项目特别是跨栏跑等复杂技术项目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黄汉升,季克异.我国普通高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3,39(11):2-5.

[2]时金钟.高等体育院校田径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及提高对策[J].体育学刊,2005,12(5):82-85.

[3]刘永东.项群归类组合教学的研究与应用[J].中国体育科技,2001,37(2):17.19.

[4]张天德.跳高、跳远之间运动技能和运动素质迁移的研究[J]_体育科学,2000,20(1):55-57.

[5]陈群.试论运动技能迁移理论在田径技术教学中的运用[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9(3):111.113.

[6]刘耀荣,康利则.“结构一定向”理论在标枪技术教学中的实验研究叨.安徽体育科技,2007,28(1):27-29.

[7]毕长年.投掷运动技术心理定向.动作速度合成教学之研究[J]_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6(1):18-20.

[8]卢刚.田径课程教学及“结构一定向”模式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2.

[9]马启伟,张力为.体育运动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239-264.

[10]冯忠良.结构化与定向化教学心理学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11]杨卫星,张梅玲.迁移研究的发展与趋势[J].心理学动态,2000(1):23-26.

[12]殷恒婵,傅雪林,刘淑芳.体育教学中运用运动技能学习迁移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3(1):66-68.

篇4

首先,动画专业毕业设计表现形式单一,实践性不强。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动画专业毕业设计内容主要是动画艺术短片的创作,主张个人化艺术创作,注重动画短片内容创作的艺术性,讲究形式上的非主流创新和突破,但在专业成果实践性层面却相对薄弱,许多毕设作品既不能有效对接企业项目,也不能形成系列化的商业化开发;造成这一态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受“学院派”教学思维的影响。相较于其他影视类专业,我国动画专业教育发展起步较晚,国内大规模兴办动画专业也不过是十多年的事,许多高校动画专业以北京电影学院等专业影视院校为参考标准,以“学院式”电影导演创作范式为基调定位动画专业毕业设计。事实上,国内动漫市场对于动画人才的需要日趋多元,动画专业就业也呈现多渠道、多方向特点,如游戏公司需要动漫原画、创意设计师;新媒体视频公司需要动画广告创意人员;玩具公司需要动漫衍生产品设计师等等;动画毕业设计如果仅仅局限于艺术短片类型创作,势必会局限学生对动画专业的实践性认知,也会影响学生就业面的选择。

其次,动画毕业设计跨学科合作与信息技术创新应用欠缺。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更新换代逐渐加快,融媒体设计、数字动画广告、VR交互视频等新生事物层出不穷,不同学科之间的交融也变得日趋频繁,在影视动画与设计学科领域,跨界人才、复合型人才,交叉型人才颇受市场欢迎,正成为主宰信息网络化时代的新宠儿;而在我国当下高校动画专业毕业设计过程中,跨学科合作、学科交叉创作现象异常少见,创新技术应用的新兴毕业设计作品也是凤毛麟角。更多的是动画同班级学生们的小组合作,甚至还有许多是个人毕设创作的“单打独斗”,这势必影响到动画专业毕业设计的创新性与创作质量,在小范围的创作与固有思维模式下,学生对新技术、新方法缺乏了解,也普遍缺乏学习动力,不愿做过多创新性尝试,从而导致毕业设计质量提升较为困难。

二、融媒体语境下高校动画专业毕业设计课程教学改革路径

(一)树立科学的教育创新理念,完善动画毕业设计教学内容与模式

教育创新是高校教育教学发展的根本,也是动画专业教育前行的基本动力。作为高校教学环节中重要部分的动画毕业设计则是大学生创新性和实践性最好的检验。[2]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面对媒体信息传播方式与内容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动画毕业设计教育也要紧跟时代步伐,进行及时调整、推陈出新,不断完善动画毕业设计课程教学内容与模式。

首先,对动画毕业设计教学目标的创新定位。我们不仅要培养掌握动画专业技能的人才,也要培养具有新媒体媒介素养,具备团队合作意识、创新意识的动画创新人才。

其次,对教学内容的创新设计,动画专业毕设不能仅仅局限于动画艺术短片创作,而应形成多元化的创作生态,可以是微电影、动漫绘本、动画艺术短片、游戏设计、动画交互视频等,在具体类别的毕设创作过程中,还可以要求学生注重内容创作的多元化、可开发性,为后续进一步拓展打下基础。

再次,教学模式上的创新。教学团队要转变传统课堂教学、课程化辅导的教学模式,采用更为积极的项目化、实践性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开展动画毕业设计创作。

(二)加强校企联合与跨学科合作,强化动画毕业设计特色与应用性

如前所述,融媒体时代专业领域的交叉互融对动画专业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在此背景下,动画专业院校要积极开展跨界合作,既要大力支持学校与企业联合开展动画毕业设计,也要大力鼓励本校跨专业、跨学科领域的动画毕业设计合作,进一步强化动画毕业设计的实践应用性。就校企联合而言,首先需要学校创建校企合作平台,大力引进企业项目,及时企业项目信息,为学生毕业设计创设各种条件。

其次,要鼓励学生在毕业设计构思之初就要有意识对接企业项目,以企业需求与问题引领自己的毕业设计创作,并主动和企业进行沟通交流,形成校企合作的良好生态。就跨学科合作而言,同样,院校要首先要创设跨学科、跨专业合作平台,通过设立跨学科平台交流中心,牵线搭桥,将不同学科学生的毕业设计诉求集中呈现,同时,在学分评价上向跨界合作毕业设计倾斜,营造跨界合作的良好环境。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大胆对接项目,积极与不同学科同学进行思想碰撞,开展交流合作,形成创新毕业设计的新思路、新方向,并在多学科合作过程中,不断提升动画毕业设计的质量。

(三)借势新媒体营销渠道,打造动画毕业设计与学生就业的新通路

篇5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需求概况

2004年7月1日新的《贸易法》正式实施,我国对外贸易权的管理方式由原来的审批制改为备案登记制,准入门槛降低后,具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大幅增加。2006年中国外经贸培训网的数据显示,全国备案的外贸企业已骤增至18万,5年内国内外贸企业的数量将是目前外贸企业的2倍。外贸主体在迅速壮大,但外贸人才队伍建设却严重滞后,存在大量的供给缺口。我国外贸人才主要是由高等院校培养,目前设有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约380所。所培养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每年几万人,与百万的需求相距甚远。而根据2007年国家教育部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统计,我国每年高校经济类毕业生在13万人左右,即使13万经济类毕业生全部从事外贸工作,也只能培养出65万外贸人才,按照每家新增企业需要3名外贸专业人才计算,尚有100万人才的大缺口。

由于国际贸易特殊的贸易环境和运作惯例,外经贸业务工作具有较高的风险性,较强的专业性。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不愿承担培养和训练毕业生操作技能的的费用,在员工招聘中倾向于录用理论扎实、动手能力强、能够直接进入业务状态的外贸应用型人才。但是,据2005年麦肯锡咨询公司对83家高等院校毕业生进行的调查,进入到企业后马上就能够胜任工作的仅占10%。

二、当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上存在的问题

调查显示,企业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求数量问题,选择“越多越好”的占54.1%,认为“只是关键岗位需要”的占43.2%。企业招聘时看中的首先是实践能力,其次分别是持续学习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可以看出,企业更看中一个人面对新事物的再学习能力以及面临新问题的解决能力,也就是应用创新能力。由此看来社会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求量是很大的。

产生这一矛盾的原因很多,从当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来看,具体存在如下三方面的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趋同于理论型

各高校人才培养的重点偏重于学生在国际贸易、国际经济学等宏观方面的理论知识掌握,而对于国际贸易具体、实务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大多数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高校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并不能满足用人单位在具体业务中的岗位要求。

2、专业课程体系趋同于局限纯经济类

在1998年以后.我国政府改变以往以计划为主的调控经济的手段,不断加强宏观市场经济调控手段的运用,通过市场经济客观规律的发挥来促使我国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一时间,国内高校也开始重视西方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金融学、计量经济学等经济类课程,各种经济类理论课程进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在总培养课时不变的情况下,各校原有的专业课程体系自然就向纯经济类课程体系趋同。

3、专业人才培养方式集中于课堂上理论知识的传授

在人才培养目标趋同于理论型和专业课程体系趋同于局限纯经济类的特点下,我国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学普遍存在重课堂教学、轻实践教学,重理论、轻应用的问题。各高校虽然在教学计划中安排了各种实习。但在高校评价体制以科研为主,国际贸易实际、业务实践集中体现在商品流通过程而非生产过程等客观背景下,高校专业教师不得不集中精力侧重研究国际经济理论的发展以提高科研成绩,外贸公司和企业也不愿意接收学生实习。所以,高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也面对无稳定的实习基地、实习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精通进出口业务操作的教师流向企业等现实问题,从而使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培养方式过于倾向课堂理论教学。

上述国内高校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方式的趋同性,最终形成国内该专业毕业生知识结构、技能水平的单一和相近,该专业的教学与社会需求脱节严重。因此,一般本科院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目标必须要立足社会需求,注重能力培养,构建一个将实践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对学生进行综合技能训练,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三、构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措施

举措之一: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

科研、生产合作教育是世界各国推动经济发展、提高综合国力的一条成功经验 ,是实现经济、科技、教育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 ,也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根本措施。为加强学校对产学研合作工作的领导,学院成立了产学研领导小组,开始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措施地推进产学研合作工作。在专业建设与改革过程中,积极主动地采取走出校门到企业第一线实践锻炼的方针,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合作,建立了共建立了上海通运国际物流有限公司等十几家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经过实践,我们认为:校企合作强化学生的专业实训。通过校企合作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企业,也使企业对学生有准确全面的评价。这样,学校就在学生与企业之间架起了一座联系的桥梁,在“双向选择”时减少了盲目性,同时也使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增强了学习的动力。

举措之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推动高校实践环节教学改革,并把实践教学作为教学工作评估的关键性指标”。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学校教育理论联系实际的纽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是高校实施教育与生产劳动、科学研究相结合的主渠道、主途径。

在近两年内学校加大对实验教学的投入,建立专项基金,以支持实验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实验教学软件的研究开发项目、实验教学教材出版等,组织专家认真研究论证,提出实验教学教改项目的选题指南和实验教学软件的开发要求,确保实验教学教改项目和教学软件开发的针对性和实际应用价值。除此之外,我们为了使实践环节教育得到落实,制订了规范周密的实践环节教学总计划与执行计划,增强国际贸易综合技能的校内模拟实习环节。

举措之三:加强师资建设,优化教师结构

第一,努力提升教师实践业务素质。对于外贸实践阅历缺乏的教师,一方面要求教师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水平;另一方面,学校适当安排专业教师到条件较好的重点经贸院校去进修培训,也将教师送到企业挂职锻炼3-6个月,以提高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

第二,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在教师中实行 A、B角色轮换制,规定各系部必须有一定数量的教师到企业第一线去,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鼓励、支持部分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到企业去兼职或担任一定的职务;建立校外兼职教师队伍,聘请一些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来院讲授专业课。通过这几种途径,迅速提高“双师型”队伍的素质。

第三,积极推行见习导师制。地方本科院校可以积极利用校企合作的方式,从外贸企业中聘请一些具备熟练业务操作能力的工作人员作兼职导师。由每个见习导师负责指导10-15名学生,集中一周左右的时间安排学生到外贸企业见习,让学生有机会充分了解真实环境下外贸业务的整个流程。

举措之四:创建学生实践活动中心

依托拥有的研究所创建学生实践活动中心,下设就业促进工作室、学科竞赛工作室、创新项目工作室、科研训练工作室、社会调查工作室,为学生参加创新活动、展示个性和锻炼能力搭建平台,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专业技能与基本方法,学会收集、处理信息和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在团队协作精神、开拓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到锻炼和提高,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创造思维。 转贴于

参考文献

[1]陈乃芳.特色人才培养的理念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5(2).

篇6

在我国当前的教学环境下,国际经济和贸易拥有一支教学经验十分丰富、认真负责同时教学科研水平十分高的师资队伍,我国当前的最优的师资结构大多是年富力强的中青年教师组成以北京工商大学为例,其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拥有教授副教授高级职称的有八人,其中三人拥有博士学位,两名为在读博士生,教师的支撑和学历十分适合高校的教学需求,同时还承担北京市教研项目、学校教育改革与研究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教师们拥有很强的责任心,能做到认真授课课后精心备课,同时对于教学的创新模式进行探讨,让其能够对于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需求进行适应,全面推行英语化教学可以说是一种探索性以及创新性的体现。

但是对于其他一般性质的高效来说,师资问题变成了推行英语化教学最先遇到的难题,对于这些院校来说,可以做到英语化教学的师资力量十分不充足,能够兼顾英文和专业课的教师少之又少,完全无法兼顾,令人无所适从,甚至大多数老师的口语都不过关,可以说根本不能听,但是却能很好的讲授专业课程的知识。如果校方无端的限制教师授课时的语言,让其固定使用英语来讲授课程,便会对于教师的讲课内容产生限制,导致教师教授的知识真呢个停留于表面,使用英语往往无法比汉语授课讲的更加的全面和透彻,而英语好的老师却对于教材的了解十分浅显,对于教材的理解往往会出现偏差,这些情况都被学生所反映出来,对于英语化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知识的讲授产生了严重的阻碍作用。

当前我国的英语化教学的形式便是,我国一些高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师虽然都具备一定的英语阅读能力,但是却仅仅是最初级的英语水平,在进行授课的时候往往会产生许多的问题。尤其是这些教师无法对于英语专业课程讲授进行灵活自如的运用,自身能力方面有所欠缺,这种差距十分大,这便那是英语化教师资源严重短缺的问题,想要让这种情况得到缓解和解决,可以让教师经历长期的培训以及进修之后,教师们共同努力,不断的对于更多的教学方法进行探讨,最终打破师资力量短缺的瓶颈,最后总可以对于全面英语化的教学进行尝试,最终解决这个难题。另外,想要让这些高校的师资力量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的缓解,可以高新聘请海外的教师、外籍教师等,可以十分快速有效的在一定时间段内解决英语化教学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的问题。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现英语化教学应当注意的问题

(一)目标定位问题

所谓英语化教学并不单纯的是英语教学,而是将英语作为教学或者工作的语言来进行使用,英语化教学的目标并不单单只是英语教学的延伸,所以英语教学是进行强化、集中的学习,这种做法十分的舍本求末,得不偿失了,因此,在进行相同的教学课程教学的时候,教师以及学生都将面临各种各样样的挑战,课堂上出现问题,教师如果处理不当,都会让学生产生个各种各样的负面效果。另外想要对于英文教材进行读懂和理解,就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同时,英文的教材进行实践的时候其产生的难度会让教师不自觉的降低专业课程的教学深度,这对于学生听课效果的深入和今后的深造都会产生严重的影响,为后期埋下隐患,让学生在就业的时候专业知识不足而居于劣势。

(二)教学模式

到目前为止,我国大多数高校所采取的英语化教学模式主要分为渗透型、整合型以及思维型三个层面,所谓渗透型指的是根据不同师生的语言实际,其中以汉语为主,英语作为渗透,讲英语口语逐渐从少到多的逐渐渗透到专业课程的课堂之中,让学生在较小的压力环境下抓紧获得英语化的教学体验。所谓整合型教学,指的是让汉语和英语在进行授课的时候不分主次,一般情况下大多使用英语的板书而讲课则使用英语和汉语相结合的方法,例如每一节课的一半时间以上都使用英语进行授课。所谓思维型,指的是在课堂上基本都用英语进行教学,实用英语进行所有的教学环节,包括板书、讲课、软件以及实验报告、作业、考试、答疑等环节都使用英语,同时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环节可以使用汉语进行解释,但是这种方式过于突兀,需要逐渐的进行。

篇7

精品课程建设是我国高职院校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通过建设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精品课程,以提高学生掌握专业技能为目的,使学生得到一个可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进行自我学习的资料库,同时为师生建立一个互动平台,极大地提高本专业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本文从以下五个方面论述建设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精品课程的方法和步骤。

一、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教学内容要充分体现职业性、岗位性和应用性的特点,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工作岗位实际工作任务的需要选取教学内容。在调查商务英语专业工作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及其必需知识和职业素质后,对工作过程进行分析,创设面向商务服务工作过程的学习情境,布置必须完成的学习任务,设计面向工作过程的知识学习和能力训练项目,将教学难点化解为实践过程中的系列环节,实现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提高职业素养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突出信息技术运用

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催化剂。在教学过程中应贯彻“学为主体、导为主线、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的原则,积极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灵活运用诸如情景设置法、项目教学法、任务教学法、交际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创造较为真实的商务环境,设计商务任务,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具体的实际问题入手,在案例讨论、模拟谈判、市场报告、产品演示中开展创造性思维活动,从而加深对商务英语实用价值的理解,也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能力的发展。

注重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教学,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契机,用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模拟真实的工作、业务环境,为学生营造浓厚的职业氛围,以利于强化他们的英语表达、用语能力,掌握基本的商务技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学堂开展自主学习:查看教学课件、登录各种英语学习网站、登录BBS师生交流通道等;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上传各种学习资料,开展网上答疑、评价等。网络学堂使得教学立体化、声像化和网络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

三、加快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整个教学工作的带动者,没有教师作为指导的英语教学是很难取得成效的;教师是高职英语的引导者,整个教学工作必须在教师的引导下才能顺利完成。在建设教师队伍的过程中,学校需积极筛选、培养有实力的教师,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参与学习。除此之外,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师资队伍建设必须坚持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原则,时刻凸显“双师”“专兼结合”“企业工作经历”的特点。学校在聘请教师参与教学时,需要保证教师在理论知识、实践经验上都能达到一定的层次,尽量选择“双师型”或“双师素质”的副高级及以上职称的专任教师。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英语理论知识,而且要亲自主持、设计和指导实践教学,从专业知识角度指导学生的实践能力训练。

四、丰富课程考核形式

课程考核采取过程评价和目标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过程评价贯穿于课堂教学实践。所采取的评价方式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对学生的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的评价分小组进行,主要看小组活动是否积极,对话交流时是否能正确、流利和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学生的自我评价重点放在对自己英语现有水平、存在的不足、今后的努力目标和为达到该目标所采取的学习策略上。教师把学生在课堂语言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自主学习情况,以及第二课堂活动的参与等按照优秀、良好、中、及格、差的评分方式进行记录,作为学生的平时成绩。目标评价主要针对教学大纲中的知识和能力指标进行测试。

五、健全校内外实训环境

改善校内实训设备与实训环境,重视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与利用,优化培养方案。为学生提供先进的校内实训设备和优质的实训环境,利用建设实训基地的方式,利用企业在行业的优势,根据企业需要对现行的理论教学体系与当前企业实际需求提出建设性意见,使学校的培养体制与市场紧密结合,使培养的人才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通过校外实习基地的实践检验,调整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使职业人才培养更加具有针对性,保障人才培养的“适销对路”。

总而言之,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为目的的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在体系的建立中逐步完善,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调整。

参考文献:

篇8

一、正确定位成人高等学历教育

对成人高等学历教育进行重新、正确定位,将是该种教育形式摆脱困境,寻求新发展的突破口,也是发现该种教育形式新价值的一个切入点。

成人职业专业化学历教育是以推动从业人员或准从业人员的职业专业化水平为基本方向,以提高这些人员的职业知识、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为基本目标,以学历教育为基准教育。如此定位,一方面可保持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性质,另一方面又体现了职业专业化教育的特色。更重要的是,这一定位使成人高等学历教育与其他类型的高等教育产生了较大的区分度,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当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向成人职业专业化学历教育方向转型过程中,需要对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内外的多方面进行大手笔改革。

二、为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学生搭建专业技能提升平台

目前,成人高等学历教育过分强调学历文凭,而忽视对学生进行除学历文凭以外其它方面能力和素质的重视和培养。不管是有条件还是没条件的院校都应从长计议,不管在理论教学,还是在实训实操方面,都应以解决问题为中心,选择和安排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的学习内容,设计实践性强的课程体系,并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以促进成人学习者将所学的知识迅速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设置“学历+技能”的课程模式。

“学历+技能”的课程模式是指“以提高学生从事某一职业(群)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水平为根本出发点,以就业为导向,根据某一个职业(群)对从业者现在和未来的素质要求,从众多知识、能力要求中筛选出来并按教学规律组织起来的内容及其实施过程的课程结构范式和运行机制。”现在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普遍都偏向理论教学环节而忽略实践教学环节。因此在现有或将来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中,除了给学生传授贴进工作实际的理论知识外,还应尽量为他们安排专业技能实训实操的课程和机会。

在提升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学生专业技能过程中,需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点:首先要把技能学习与成人学习者的职业相联系,为学员提供锻炼职业技能的机会;其次在技能学习的过程,要从成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和职业特点出发,灵活多样地选择教学方法;再次,在技能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和成人学习者要勇于创新;最后,在技能培养的过程中,教师也应该重视成人学习者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二)提供网上仿真模拟实训实操平台。

如何处理好既让学生有实训实操的机会,又能让他们处理好工学矛盾,同时也能让教学组织单位弥补现有实训实操场地不够,办学经费不可能一下子大幅增加等多方面的问题?

鉴于客观存在的多种制约因素,笔者为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实训实操提供一种思路,即为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生提供网上仿真模拟实训实操实战平台。该种方式可以较好弥补成教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完全没有或很少有实训实操的遗憾。

借助网上虚拟仿真模拟实训实操实战平台网上仿真模拟实训实操实战平台是一种软件学习平台,它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将专业理论中可操作的技能部分通过三维仿真图形技术,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运用该课件时,使用该课件提供的技术进行各环节之间的实操演练,或是利用课件中提供的各种器材的零件和工具,对产品的某个部件或对整个产品进行拆装,采用当场打分、游戏通关等手段,提高学生掌握某种技能的兴趣,以此达到提升他们专业技能的目的。下面进行比较详细的探讨:

1.网上仿真模拟实训实操实战平台的构成。仿真模拟实训实操实战平台需要由以下两方面的支撑平台:职教网络平台和职教课程新产品平台。

(1)职教网络平台。

职教网络平台是由职教信息和网络教学两个子平台组成,它是职教课程产品平台开发的基础和前提。它包括两种子平台:职教信息子平台、网络教学子平台。职教信息子平台是一个为用人单位和人才供给单位提供双方供求信息、沟通和交流的中介平台;也是一个对上述信息进行调查、分析和汇总,为职教课程开发提供参考信息的服务平台。网络教学子平台是专注于职业教育领域的在线实时授课、课程视频点播、在线考试、在线教务、在线辅助互动交流、在线报名和受理考取各类职业资格证和等级证的集成式网络教学服务平台。

(2)职教课程新产品平台。职教课程新产品平台是进行职教课程的需求调研、课程设置、教学设计、教材编写、配套软件研发、配套沙盘制作、提供职教实训室综合方案等的平台。职教课程新产品平台中的核心部分为网上虚拟仿真模拟实训实操实战基地。

网上虚拟仿真模拟的实训实操实战基地是职教课程新产品平台中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即专业配套软件的研发。该研发需要设计出一个网上虚拟仿真的实训实操实战基地。该基地模拟现实实训、实操的工作环境和场地,对实训实操的设施设备以图片和3d立体仿真图像等形式呈现。通过模拟实训实操的形式,让成教大专生能够尽可能熟悉各种实训、实操器具、器材,了解、熟悉和掌握现实操作中不同工种的主要流程。

2.建构网上仿真模拟实训实操实战平台的四种渠道:(1)办学院校向软件开发商购买。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院校可以向相关开发商购买。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的实训实操软件虽比较容易,但在实际教学中很有可能遇到不方便操作的问题。(2)办学院校自己开发。通过此种渠道获取的平台会更加切合各院校实际,操作会更直接和方便,但该平台由开办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院校自己独立开发,会在人力、财力和物力等方面遇到很多困难。(3)办学院校提出对该平台的要求,由软件开发商量身定做。在软件开发商开发平台前,开办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院校首先对平台的使用提出要求。有了这个要求,软件开发商在开发软件时就有了方向性和针对性。当然,通过第3种渠道比第2种渠道付支的费用会高些。(4)办学院校先行购买软件开发商提供的平台,然后再根据本校的情况,进行再一次开发。它不仅需要办学院校有购买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实训实操实战平台的足够资金,还需要办学院校有专门的人力投入到平台的第二次开发中。

3.建构仿真模拟实训实操实战平台时的注意事项。不管采取什么样方式建构的平台,都需要让总平台下属的各支撑平台和更小的子平台既能独立运作,又能做到平台之间的相互支撑和配合,达到各平台建构前的初衷,使教学预想和教学效果尽可能更好的结合。

未来的十多年将是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时期,对人力资源的需求量也将不断扩大。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将继续和普通高等教育一起共同努力,为早日实现人力资源强国,为早日振兴中国的经济发挥各自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庞学铨,克劳斯·迈泽尔.中德成人教育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朱涛.高校成人教育亟需转型[c].2009年全国高校成人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与创新人才培养研讨会内部资料,2009.

[3]李国斌,屈兵,杨学祥.让历史告诉未来——中国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未来发展前瞻[c].成人教育学刊,2009,(2).

[4]李醒东.成人教育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与改革趋向[j].成人教育学刊,2009,(6).

篇9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需求概况

2004年7月1日新的《贸易法》正式实施,我国对外贸易权的管理方式由原来的审批制改为备案登记制,准入门槛降低后,具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大幅增加。2006年中国外经贸培训网的数据显示,全国备案的外贸企业已骤增至18万,5年内国内外贸企业的数量将是目前外贸企业的2倍。外贸主体在迅速壮大,但外贸人才队伍建设却严重滞后,存在大量的供给缺口。我国外贸人才主要是由高等院校培养,目前设有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约380所。所培养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每年几万人,与百万的需求相距甚远。而根据2007年国家教育部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统计,我国每年高校经济类毕业生在13万人左右,即使13万经济类毕业生全部从事外贸工作,也只能培养出65万外贸人才,按照每家新增企业需要3名外贸专业人才计算,尚有100万人才的大缺口。

由于国际贸易特殊的贸易环境和运作惯例,外经贸业务工作具有较高的风险性,较强的专业性。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不愿承担培养和训练毕业生操作技能的的费用,在员工招聘中倾向于录用理论扎实、动手能力强、能够直接进入业务状态的外贸应用型人才。但是,据2005年麦肯锡咨询公司对83家高等院校毕业生进行的调查,进入到企业后马上就能够胜任工作的仅占10%。

二、当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上存在的问题

调查显示,企业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求数量问题,选择“越多越好”的占54.1%,认为“只是关键岗位需要”的占43.2%。企业招聘时看中的首先是实践能力,其次分别是持续学习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可以看出,企业更看中一个人面对新事物的再学习能力以及面临新问题的解决能力,也就是应用创新能力。由此看来社会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求量是很大的。

产生这一矛盾的原因很多,从当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来看,具体存在如下三方面的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趋同于理论型

各高校人才培养的重点偏重于学生在国际贸易、国际经济学等宏观方面的理论知识掌握,而对于国际贸易具体、实务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大多数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高校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并不能满足用人单位在具体业务中的岗位要求。

2、专业课程体系趋同于局限纯经济类

在1998年以后.我国政府改变以往以计划为主的调控经济的手段,不断加强宏观市场经济调控手段的运用,通过市场经济客观规律的发挥来促使我国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一时间,国内高校也开始重视西方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金融学、计量经济学等经济类课程,各种经济类理论课程进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在总培养课时不变的情况下,各校原有的专业课程体系自然就向纯经济类课程体系趋同。

3、专业人才培养方式集中于课堂上理论知识的传授

在人才培养目标趋同于理论型和专业课程体系趋同于局限纯经济类的特点下,我国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学普遍存在重课堂教学、轻实践教学,重理论、轻应用的问题。各高校虽然在教学计划中安排了各种实习。但在高校评价体制以科研为主,国际贸易实际、业务实践集中体现在商品流通过程而非生产过程等客观背景下,高校专业教师不得不集中精力侧重研究国际经济理论的发展以提高科研成绩,外贸公司和企业也不愿意接收学生实习。所以,高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也面对无稳定的实习基地、实习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精通进出口业务操作的教师流向企业等现实问题,从而使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培养方式过于倾向课堂理论教学。

上述国内高校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方式的趋同性,最终形成国内该专业毕业生知识结构、技能水平的单一和相近,该专业的教学与社会需求脱节严重。因此,一般本科院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目标必须要立足社会需求,注重能力培养,构建一个将实践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对学生进行综合技能训练,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三、构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措施

举措之一: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

科研、生产合作教育是世界各国推动经济发展、提高综合国力的一条成功经验 ,是实现经济、科技、教育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 ,也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根本措施。为加强学校对产学研合作工作的领导,学院成立了产学研领导小组,开始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措施地推进产学研合作工作。在专业建设与改革过程中,积极主动地采取走出校门到企业第一线实践锻炼的方针,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合作,建立了共建立了上海通运国际物流有限公司等十几家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经过实践,我们认为:校企合作强化学生的专业实训。通过校企合作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企业,也使企业对学生有准确全面的评价。这样,学校就在学生与企业之间架起了一座联系的桥梁,在“双向选择”时减少了盲目性,同时也使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增强了学习的动力。

举措之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推动高校实践环节教学改革,并把实践教学作为教学工作评估的关键性指标”。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学校教育理论联系实际的纽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是高校实施教育与生产劳动、科学研究相结合的主渠道、主途径。

在近两年内学校加大对实验教学的投入,建立专项基金,以支持实验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实验教学软件的研究开发项目、实验教学教材出版等,组织专家认真研究论证,提出实验教学教改项目的选题指南和实验教学软件的开发要求,确保实验教学教改项目和教学软件开发的针对性和实际应用价值。除此之外,我们为了使实践环节教育得到落实,制订了规范周密的实践环节教学总计划与执行计划,增强国际贸易综合技能的校内模拟实习环节。

举措之三:加强师资建设,优化教师结构

第一,努力提升教师实践业务素质。对于外贸实践阅历缺乏的教师,一方面要求教师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水平;另一方面,学校适当安排专业教师到条件较好的重点经贸院校去进修培训,也将教师送到企业挂职锻炼3-6个月,以提高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

第二,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在教师中实行 a、b角色轮换制,规定各系部必须有一定数量的教师到企业第一线去,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鼓励、支持部分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到企业去兼职或担任一定的职务;建立校外兼职教师队伍,聘请一些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来院讲授专业课。通过这几种途径,迅速提高“双师型”队伍的素质。

第三,积极推行见习导师制。地方本科院校可以积极利用校企合作的方式,从外贸企业中聘请一些具备熟练业务操作能力的工作人员作兼职导师。由每个见习导师负责指导10-15名学生,集中一周左右的时间安排学生到外贸企业见习,让学生有机会充分了解真实环境下外贸业务的整个流程。

举措之四:创建学生实践活动中心

依托拥有的研究所创建学生实践活动中心,下设就业促进工作室、学科竞赛工作室、创新项目工作室、科研训练工作室、社会调查工作室,为学生参加创新活动、展示个性和锻炼能力搭建平台,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专业技能与基本方法,学会收集、处理信息和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在团队协作精神、开拓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到锻炼和提高,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创造思维。

参考文献:

[1]陈乃芳.特色人才培养的理念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5(2).

篇10

美国的院校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更看重学生的哪些方面,对于申请美国的会计专业应是一个知己知彼的过程。在这里我暂且抛砖引玉一下:一是申请人的GPA,托福和GMAT成绩。GPA>3.0, IBT>90,GMT>650为好;二是申请人的背景:实习经历或者工作经历,有没有研究成果;三是申请人的PS,个人简历,essay。美国各院校对会计专业申请人的专业背景也有要求,具体分三种:第一种是要求本科为会计专业,必须修完如会计学原理、初级财务会计,审计等专业课程。第二种是不要求本科为会计专业,但需要修过商科相关课程,如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等。第三种是无专业限制,接受任何专业的申请。由于会计专业竞争激烈,美国Top100的院校会计专业一般要求托福90-100分,GMAT600分以上,GPA3.0以上。是不是分数没那么高的同学就没有好学校上呢?当然不是,美国有4000多所大学,大多数同学去美国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好就业,那么选择更好就业的地区上学就变得至关重要,排名前200的学校都是非常好的学校。

在美国当会计不需要会计证,但是和国内一样,有注册会计师(简称CPA)制度。很多人会说美国的准备周期太长了,需要提前一年来申请。事实真是这样的,朋友的孩子在大三时考托福、GMAT和准备相关申请资料,在大四的九、十月份开始申请,十二份圣诞节前美国大学的通知书就陆陆续续地收到了。其实准备周期长是一件好事,美国学校考查的要点很多,除了分数,它还要看一些特别是个人品质,个人素质,个人能力,研究生还会看你的实习经历,你的研究经历,甚至还要看工作经验。准备永远是越充分越好,虽然过程很辛苦,但对学生和家长来说是一种很难得的体验。

二、会计实习经验是提升专业背景的重要内容

美国商科学校不可能录取一个与会计毫无关系的国际生。学生的申请除了硬性条件之外最看重的当属工作经验和实习经验,可见作为一个应届生要申请美国会计硕士其会计经验在材料中的重要性。事实上前50名的学校大都喜欢招收一些有会计背景或者相关经验的申请人,一点会计背景都没有的话建议申请稍微靠后的学校,但最好的办法无疑是在申请前加强自己的专业背景,强化实习经验是不是与会计相关。

对于一些刚刚大学毕业的应届生,大学期间的很多精力要投入到学校课业的完成、托福与GMAT考试,那么专业背景的资历就显得很苍白,如何弥补?有的老师、朋友、甚至中介都会一致的给予非常友善地推荐到国际著名的四大会计事务所、外资银行,或者最好有500强大型外企等的实习经验,这些都非常的高端、大气、上档次,但还有很多同学在时间紧、任务多的情况下,别说没有资源,就是通过朋友们介绍进入这些公司实习、短期内走马观花似的学习,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与其说学生未了解到专业的要点,恐怕实习单位的代教老师也不好给学生定位,写出符合学生特质和公司财务要点的实习材料。

虽然朋友的孩子有人为他度身定制一套完善的背景提升方案,但因种种客观原因不能到老师推荐的非常著名的外资银行实习,成为困扰家长和申请者最头疼问题。在万般无赖的情况下,朋友咨询我,我有点无从下手的感觉,到怀着一份新鲜一份紧张的心,久久不敢下笔,真是“只有经历过,才知道其中的滋味”。很多人认为实习或者工作单位的知名度越高越好,通过朋友之子成功案例,也说明其实知名度倒是其次的,国内的企业国外知道的并不会很多,像国内的一些大券商,国外了解的人也很少。而写作的的关键则是申请人要在ESSAY里面说出确实做了实事,学到了东西,力求真实、严谨、即要符合学校的申请要求,又要符合学生的个人水平和能力,还能避免“过度包装”之嫌。

其实,考官看国际生的文书材料,目光停留时间不会很长,所以在这部分要拓宽思路,跳出以往给国内学生写材料的模式,写出会计基础工作的内涵,为出国学子加分、出彩。特别是在语言成绩和研究生入学成绩比同期申请竞争者低几十分的情况下,我们能给申请者提供较好的申请材料,而又能在美国名校申请中创造出奇迹,将是我们极大的荣幸和骄傲。

三、下面是一份中英文实习材料的案例,以飨读者。

实 习 证 明

李明同学于 2012 年1月8号至2 月6号在湖北省荆门市中医医院财务科实习,由于其表现优秀,于2012 年7 月 5 日至 2012年8月30日再次接受该同学来我院财务实习工作。

在我院实习期间,该同学协助财务科工作人员办理了大量的会计实务性工作。首先,从管理制度方面:系统学习了《会计法》、《医院财务制度》、《医院会计制度》;了解公立医院预算的编制、审批、执行、决算、分析、考核等管理制度;熟悉资金管理业务流程及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其内容涉及医院成本核算、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和会计系统控制。其次,在财务日常工作方面:办理了收入、支出、资产业务的审核与会计凭证的编制工作,发挥了会计审核和监督职责;学习并使用建行实时通付款软件,办理资金支付业务,涉及支票、电汇、汇票等,做到支票与印章保管分离;学习月末结转、登记账簿、查阅账目,做好账账、账证、帐表一致的核对工作,能真实、准确、完整的反映所受理的业务,可以熟练操作会计核算信息化管理系统。

李明同学通过近三个月的实习提前拥有了会计工作经验,该同学有较强的敬业精神,有较好的协调沟通能力,能按照医院财务管理需要,完成相关工作。

特此证明.

篇11

一、桂林市行业特征及技校生就业工作特点

1.旅游业

桂林市是全国旅游文化名城,也将成为国际旅游胜地,旅游业作为桂林市战略支柱产业便顺理成章。旅游业是一个涵盖面宽、带动力强、关联度高、就业容量大的综合性产业。旅游业带动饮食服务业、酒店行业、交通运输业,吸纳的技校生有:导游、酒店服务、旅游管理、烹饪以及新兴的列车乘务及高速公路收费专业。该行业就业的技校生工作特点是:属服务性行业,学生常常需要往返行走、下肢负担重,是简单轻度的体力活动。其中烹饪专业学生还要求有较强的手腕、腿部和腰腹力量;高速公路收费员需要长期静坐,并经常上夜班,需要熬夜。

2.六大支柱实业

(1)装备制造业。桂林市装备制造业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主要分为机床、橡胶和机电一体化三大块。机床行业的代表——桂林市机床股份有限公司;橡胶行业代表——昊华南方(桂林)橡胶集团;机电一体化行业代表——桂林国际电缆有限公司。该产业可谓桂林市支柱产业中的支柱,吸纳技校生的专业主要有:数控、模具制造、钳工、机电一体化、电工维修等机电专业。该行业就业的技校生工作特点是:属于生产一线专业技能型人才,劳动强度大,不仅需要过硬的专业知识,更需要有强健的体魄,体能消耗较大。

(2)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经过多年发展,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已形成各类客车及零部件生产体系,最具实力的桂林福达集团和万向钱潮以及桂林客车集团公司,吸纳的技校生也多为机电类和汽修类专业,其中桂林客车集团公司招收焊工专业较多,工资也不低。该行业就业的技校生工作特点是:属于汽车维修或是生产一线专业技能型人才,劳动强度大,有时需要长期站立,在安装或维修汽车底盘时,往往需要钻到汽车底下,躺在地面上,仰面朝上进行维修作业。该行业技校毕业生不仅需要强大的体能,还需要身体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协调性。

(3)电子信息产业。前景较好的有桂林长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桂林星辰电力电子有限公司、桂林漓江信息产业集团公司等。该行业吸纳的技校生多以电工电子专业为主。该行业就业的技校生工作特点是:全身性体力运动,劳动强度较大,固定重复用力,动作复杂,蹲、弓、立姿兼有。因为常常需要使用电烙铁,对学生手腕的力量和灵活度都有较高的要求。

(4)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桂林市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处于全自治区领先地位,其中,桂林三金药业集团、桂林天和药业有限公司、桂林南药股份有限公司、桂林莱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这4家企业,吸纳的技校生以药剂和机电专业为主。该行业就业的技校生工作特点与装备制造业差不多。

(5)新材料产业。桂林新材料产业中发展较好的有以电工材料为代表的桂林电器科学研究所、以超硬材料为代表的桂林特邦新材料公司以及以环保材料为主导的利凯特环保公司。其吸纳的技校生多以电工和机械专业为主。该行业就业的技校生工作特点也跟装备制造业差不多。

(6)食品饮料产业。食品饮料产业在桂林市基础较好,上下游产品配套能力强,居全区前列,主要代表为桂林燕京漓泉股份有限公司、桂林娃哈哈公司和桂林力源粮油食品有限公司。其吸纳的学生也多以机电类专业为主。该行业就业的技校生工作特点也与装备制造业、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新材料产业差不多。

3.幼儿教育产业

技工学校培养的幼儿教育专业学生,大多活跃于桂林市以及周边12县各大幼儿园。该行业就业的技校生工作特点:劳动强度不大,但是舞蹈动作多,游戏多,劳动与娱乐相结合。

二、桂林市技工学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随着桂林市经济的迅猛发展,桂林市技工学校教育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专业课程的改革进行得也轰轰烈烈,特别是一体化课程改革,而这种课改,更需要学生拥有健康的体魄。但由于技工学校体育课的特点,技校的体育教学依然沿袭着最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体育教学改革也非常缓慢,因此,难免在教学上出现诸多弊端。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专业技能,轻体育教学

由于目前技工学校普遍采用“2+1”学习,即两年在学校学习,一年在工厂顶岗实习。这种办学模式,使学生有较长的社会实践时间,但是却无法完成技工学校教学大纲要求的所有课程。无奈之举,便是精简文化课程,当然也包括体育课。有时候,高年级学生由于考证需要,甚至把体育课省掉。

2.教学资源匮乏,体育场地及器材严重不足

桂林市技工学校大多属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主管,相对于教育部门主管的中专或是职高学校,教学经费相对匮乏,就算有各种项目资金,也大多投入到专业建设,对体育器材投入少之又少。可以坦率地说,桂林市几所技工学校的体育场地和器材配置,完全达不到国家教委要求的配置。

3.体育教材严重滞后

体育教材严重滞后,学校大多采用普教的教学大纲进行教学,教学内容与小学和初中无异,学生兴趣普遍不高。

4.教师培训重专业技能课程,轻文化类课程

国家每年对中职学校教师培训投入大量资金,有国培、区培、市培,但是这些培训针对专业技能课较多,对文化课,特别是体育课的培训基本上没有。别说国培、区培、市培,就是学校组织的外出参观学习都很少。桂林市技工学校体育教师的教学大多是闭门造车,按照自己固有的思维模式进行教学,教学创新不够,其体育教学对技工学校整体教学贡献度不够。

三、桂林市技工学校实施“专业”体育教学的迫切性

近年来,桂林市中职学校秉承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竞赛为载体,每年进行一次学生专业技能竞赛,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学生的就业率近年来确实也是稳步上升,但由于学生身体、心理的适应和承受能力较差,就算工作再好,工资再高,技校毕业生还是频繁跳槽。因此,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为今后胜任工作岗位提供身体保证,进行“专业”体育教学便迫在眉睫。

1.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从事体力劳动不多,身体素质普遍不高

桂林市技工学校的生源多来自桂林市所辖12县及5城区,虽然学生大多来自农村,但是由于近年来经济的发展,特别各县大规模水果种植业和旅游业的发展,现在的农村经济收入得到了大幅提高。如果学生父母没有进行水果种植,大多也都在广东打工,经济收入也不低。因为经济宽裕,再加上大多为独生子女,学生在家从事体力劳动的不多,身体素质普遍不高。学校每年都会进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有的学生800米或是1000米跑难以达标。

2.结合桂林市技校专业特点进行体育教学是桂林企业的需求

企业需要的是进厂后很快就能够适应企业生产环境、能够顶岗操作的一线技术能手。虽然现在很多技工学校都大力发展实训基地,把“车间”搬进“课堂”,进行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的建设,但这种建设大多还是停留在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之上。一些毕业生进厂后还是无法适应工作岗位,这其中很多并不是专业技术不够,而是身体素质跟不上。譬如,桂林三金药业是全国知名企业、上市公司,为技校毕业生购买“五险一金”,整体待遇不错,工作强度也不大,但是学校分配到该公司顶岗实习的学生,大多还嫌辛苦,等不到正式签约时就已流失大半。因此体育教师必须了解各专业对学生身体素质的要求,结合专业特点,帮助学生练就过硬的职业体育素质,为毕业生胜任职业岗位提供保证。

四、桂林市技工学校的专业特点与“专业”体育教学采用的方法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布《全国技工院校专业目录(2013年修订)》,该修订将原专业目录的专业大类调整为机械类、电工电子类、信息类、交通类、服务类、财经商贸类、农业类、能源类、化工类、冶金类、建筑类、轻工类、医药类、文化艺术类以及其他类,共15个,专业数量达到227个。而桂林市技工学校的专业主要集中在机械类、电工电子类、信息类、交通类、服务类、其他类等。不同的专业对身体素质的要求各不相同,根据这一特点,技校体育教学在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组织时就值得我们反复地斟酌和探究。虽然专业诸多,但是经过分析,这些专业大多具有几种类型,再结合桂林技校生就业的单位,现桂林市技校“专业”体育可分为以下四类(表)。

五、进行“专业”教学取得的成果

技工学校体育教学应充分考虑职业特点,根据不同专业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教学,以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笔者在近几年的体育教学中,根据学校的不同专业,以及学生将来的职业特点,分专业进行教学。如学校的列车乘务专业,采取与服务礼仪课程相结合,重点强化队列、队形训练。列车乘务专业在2013年桂林市文化艺术节上,获职业礼仪竞赛一等奖。机电、数控和汽修等专业,由于将来就业的岗位不是站立型的就是全身运动型的,劳动强度比较大,因此学校重点抓好田径和球类项目教学。幼儿教育专业采用与舞蹈课程相结合,多进行趣味体育教学,使他们在娱乐中锻炼身心,并在将来的幼儿教学中也可以用到。计算类专业,由于专业实训课程也多以操作计算机为主,长期伏案工作,以脑力劳动为主。在体育教学中,我们教会他们头颈保健运动,教授锻炼上肢、手指、手臂运动的体操和徒手操,以球类运动、跳绳为主。在全校性的体育竞赛活动中,春季学期,进行球类比赛;秋季学期,进行全校田径、趣味运动会,重点抓好各班入场仪式,增强各班的凝聚力。经过近几年的“专业”体育教学,学校在桂林市技工院校进行的运动会上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2013年桂林市第五届技工学校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学校学生获女子团体第一名、男子团体第四名,学生个人比赛获第一名13个、第二名11个、第三名1个、第四名6个、第五名8个、第六名1个的好成绩。在2014年桂林市技工学校学生篮球赛暨2014年广西技工学校学生篮球选拔赛中获女子冠军、男子亚军的好成绩。

参考文献:

[1]戴德翔.根据学生所学专业针对性体育教学改革的探讨[J].体育与科学,2003(6).

篇12

技能比赛它像一个“方向标”,引领职业教育课程的改革,它又像一个杠杆,“撬动”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使它加快发展。

(一)技能竞赛对课程目标制定导向作用

课程目标的确立依据就是学生、职业的需求,它的确立核心就是要达成职业需求为中心与学生发展要求的统一。技能竞赛给职业教育带来了一缕春风,从技能竞赛中,职业学校可以知道现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专业技术人才为职业学校培养技能人才,探明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并且在技能竞赛中职业院校有更多的机会与企业接触,有机会进一步深入市场调研,瞄准市场变化,贴近企业需求,努力实现培养目标与企业“零距离”对接,对职业需求及其变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根据职业需求制定职业教育课程目标。

(二)技能竞赛有利于学校以“工作任务为核心”来组织课程内容

当前各职业学校在大力推广一体化教学改革,采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有条件的学校已经开始采用工作任务为核心的教材,采用工作任务进行实践教学。他们采取典型的工作任务进行任务的分解,对学生完成的阶段性任务进行总结,穿插知识点进行讲解。这样学生完成了若干个小任务后,组织起来,就是完成整个工作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的团队精神、自主求索的精神得以挖掘,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三)技能竞赛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能力,促进新课程的实施

整体提高学生的技能,不仅需要不断改进学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而且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融入最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指导学生参加职业技能竞赛,学校一般都会组织一些集训,指导教师会接触到很多新设备、新技术、新技能。许多教师原来掌握的仅是教学层面的知识、技能,他们要想很好地指导学生就必须先于学生掌握新设备、新技术、新技能,这样就提升了教师的能力,开阔了教师的视野,提高自己的实施能力,从而有助于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二 要求学生通过学习,积极考取全国高效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

(一)有利于师的教学行为,师的教学目标

当前部分计算机教师没有明确定位教学目标,在同一个学校,同一专业,常出现教师教学进度、教学重点不同的情况。采用等级考试的教材统一,明确规定学生学完一个阶段后,必须通过等级考试。这样,教师和学生目标定位就很明确。

(二)获取计算机等级证书,可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当前社会越来越轻学历重能力,如何检测高职生文凭的能力呢?“全国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可作为学生升学、用人单位选人的重要参考。笔者认为全国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对考生的理论知识、实践操作能力的考核很全面,也很有针对性,是具有一定含金量的证书。

(三)考证是顺应人才需求多重性和学习型社会发展的要求

当前,人才就必须顺应多重性的要求,特出表现为技能型、技术型等。这必然需要一种更为合理、更能联系实际的系统的经过培训确认的人才认证。显然,考证是最合理的人才认证方式。学生通过培训学习考取证书,本身就是对一个人掌握知识、技能的肯定,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这些持证高职生的综合素质。

三、教学、考证、竞赛“三位一体”的模式形成了学校、企业、政府良好的互动,促进学校的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提高了学生的学业水平和就业质量

(一)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有益于进一步促进学生技能竞赛的水平,而参加技能竞赛,会促进我校的专业教学改革,明确了学校专业改革的方向,使学校、企业、政府进行有效互动,使学校与市场进行无缝链接。教学改革和技能竞赛的共同推进有利于学校整体教学水平和社会名誉的提升。

(二)考证作为检测学生平时学业技能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统一了教师的教学目标,使得学生对专业知识点能详细的学习,通过考证提高了学生理论与实践的水平,进一步拓宽大部分同学的就业的渠道。

篇13

近两年,中国汽车产业实现“井喷”式增长,2010年前7月,汽车产销量双双超过1000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4%和43%,全国汽车保有量将突破七千万辆,中国已一跃成为世界第一汽车大国。产业的急剧扩大带来了人才需求的增长,因此汽车维修业的人才培养正面临着关键的发展时机。

据统计,目前国内汽修人才的缺口至少有100万,而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呈现冰火两重天的态势,一方面,由于高级汽修人才严重缺乏,技术高超的蓝领工人收入非常高。另一方面,大量未经任何培训的人员进入汽修岗位,“跟师学艺,缺乏理论基础”现象仍很严重,从而也造成大量的汽车维修质量问题。因此,想方设法提高汽修专业学生的职业竞争力,不仅对其自身发展,而且对整个产业和社会的促进,也是大有裨益的。

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但总的来说,这仍然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练合一的过程,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就业首先要为满足社会需求,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在岗位上要提倡奉献精神,同时要体现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贡献愈大,回报愈高,收入与能力成正比。由于社会工作环境与学校不同,从事不同工作的环境又不同,不可避免出现很多工作任务刚毕业的学生无法承担的现象。这时就需要正视现实,不能过于理想化,在选择工作时,做好长远职业规划,一步一步稳扎稳打的干下去,切忌“好高骛远”。

从纵向来看,职业观教育要从学生入学时开始,渗透到平时的日常教育中,当学生实习及临近毕业时更要加强。从横向来看,可以采取多种不同的教育手段,例如课堂教育、邀请已经工作的学生作经验交流、邀请用人单位作岗位和社会需求介绍等。

二、 加强课程改革和建设

加强课程改革和建设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合理定位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要根据专业面向的就业领域来进行设置,要切合汽车维修及技术服务一线需要、反映汽车维修最新发展动态,对于那些已经不合时宜的内容要坚决地删除。课堂教学内容应能够把一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要求提炼出来,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形成一个具有逻辑性、系统性的知识系统,使之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吸收。所使用的教材要多涉及和实际维修相关的领域,需要时可根据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修改或编写教材,适时调整课程。

(二)合理组合教学内容。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层次设置不同的知识单元体系结构,而且建立起相关知识点间的关联,确保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需要跳转。课程内容可采用模块化的组织方法,模块的划分应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基本以知识点或教学单元为依据。课程内容应根据具体的知识要求采用文本、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表现形式,制作视频课件。以大量的实物图片、动画以弥补

实践知识较少的缺陷,利用多种动态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在理论教学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多媒体技术的特点,将抽象问题与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将难点问题演绎的清晰易懂。

三、 加强实训室教学在校内课程中的地位

实训室教学是在专业教师指导下,组织安排到能满足其实践教学需要的具备相应技术装备的实训室,通过参加学科或课程实训而获取相应知识,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等的实践教学模式,其优点是教学形式形象直接,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同时锻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根据教学目标的不同设置不同的模拟实训现场,可为校外综合实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因此,加大实训室教学在校内课程中的比例是很有好处的。

实训室教学以实验设备为支撑,它要求实验目标必须明确,实训方案设计必须完整科学,以确保实验实训效果明显;要求实验实训指导教师必须专业细致,能及时解决学生实训中所遇到的问题;要求学校必须对教师的指导、学生的操作做全方位的监控;必须保证实践教学过程的正常运作、实验设施及时更新,做到实验实训活动安排有序。在实训设备有限的条件下,要充分利用已有设施,尽量实现校际系间的教学资源共享。

四、加大顶岗实训的作用、做好实训总结工作

从第三学年起,学生到企业顶岗工作,并结合所从事的具体项目,以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课题撰写论文。这段时间的教学并不是简单的完成顶岗工作任务就可以了,而是以任务驱动教学管理。专业上指导教师根据学生所在的工作环境、岗位提出具体学习课题和目标,教材课件以维修手册、案例等为蓝本,距离较远的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指导教学。在顶岗实习的同时,要进行汽车新技术、检修技巧和思路的总结,目的是对现有检修技术进行总结、深化和对新的汽车检修技术进行探讨,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五、 扎实师资队伍建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加速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培养高质量学生的前提。一名称职的专业教师,必须精通专业,紧跟时展,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不能“纸上谈兵”,因此需要采取各种手段提高专业教师的自身职业素质。例如,每年选派部分专业教师到生产厂家参观进修,学习本专业和相关专业最新的技术发展动态和成功的教学经验,更新知识、拓宽视野,需要时选派教师到汽车厂或配套生产企业顶岗实训,培养教师实践动手能力。由接受过培训的教师采用“滚雪球”的方式,对青年教师进行培训。总之积极采取各种手段使专业教师成为名副其实的专家。

21世纪的企业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汽车维修已步入高科技的领域,加速培养较高层次的技术人才,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是汽车维修专业的高职院校改革和不断完善自身的最终目标。以上简单列出提高学生职业竞争力的几个大方面,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有许多细节问题需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