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市场经济研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5.借鉴发达国家开发落后地区经验促进西部大开发种道安
6.关于对宁夏小型企业亏损原因的调研分析及对策思考闫学忠
7.零售业连锁商店在宁夏的发展前景及对策研究赵智宏,李兰芳
8.关于宁夏引黄灌区支渠承包经营的调查与思考许飚,刘贤,张玉铭
10.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加快生态环境建设步伐冯治国
11."九五"时期吴忠市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因素及其变化分析马伟,马洪海
12.发挥资源优势开发特色产业--关于彭阳县杏资源综合开发的调查与思考杨世林,惠宇
13.银川郊区"九五"经济发展回顾及"十五"经济发展展望张存义
14.探讨固原地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王兴德
15.采用新兴外资方式是宁夏扩大利用外资的关键杨晓晶
16.解放思想天地宽务实创新大发展陈志文
17.新时期宁夏扶贫和以工代赈工作的思路和建议马明,仇旭辉,张闽剑
18.抢抓机遇务实苦干努力实现同心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19.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白启辉
20.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展基础地理信息化建设刘大钧
21.建立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有效机制许青锋,曾宪宏
22.加快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迎接WTO挑战吕振苍
23.加入WTO对宁复检验检疫的影响及其对策郭正平,董自信
24.加入WTO对我国网络产业的影响及其应对措施刘雅静
25.团结协作知难而进不断开创无偿献血新局面朱纪斌
26.大力发展社会服务促进宁夏经济发展程小琴,袁梦军
27.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西部人才培养的发展进程李玉霞
28.浅谈经济转型期的医德教育吕景林,邝群
29.试论国家对公民实现劳动就业权的保障周萍
30.谈连锁经营在我国的发展周桂香
31.国有企业改革的障碍及对策韩治泰,张影
32.知识经济与企业管理创新左和平,徐华
33.加入WTO对我国企业的影响赵亮
34.标本兼治促进宁夏市场经济秩序健康发展孟宪栋,吴俊
35.充分运用税收调控职能促进科技进步樊建义
36.论我国西部资本市场的发展陈旭东
37.浅析会计信息失真苏彤岚
38.西吉县税收总量分析与经济发展对策马文刚,马耀武,晁晓东
39.如何增加农民收入之窥见马君英
40.发展饲料产业发挥比较优势加速农业结构调整徐长警
41.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推动宁夏卫生事业全面发展--访自治区卫生厅厅长马玉章经研
1.乘势而为进一步加快宁夏经济发展马锡广
2.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项宗西
3.与时俱进奋发有为开创新世纪宁夏工业发展新局面--访宁夏回族自治区经贸委主任吕重光张蕾
4.国有企业改革深化的标志:"减持"国有股冒天启
5.西部大开发切入点的方法论探讨雷煦,杨剑
6.市场经济研究 论西部开发中生态环境的法律保护刘芳
7.宁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考--兼论人与自然的关系王静
8.宁夏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制度的创新陈刚
9.对西部区域性中心城市优先发展的战略思考唐振华,杨基材
10.旅游产品品牌决策初探--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马瑛,甘枝茂
11.民间资本参与风险投资问题研究龙江智,姚江涛
12.浅谈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策略张媛
13.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发展及市场定位杨毅军
14.发挥资源优势培育特色经济加快青铜峡市各项事业全面发展--访宁夏青铜峡市市委书记杜正彬经研
15.强化管理加快发展促进吴忠市国债项目管理工作再上台阶李锐
16.永宁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如何适应加入WTO邢学智,潘光军
17."小地方"的"大市场营销"--浅议银川市"上海路"的命名王静
18.消除绿色壁垒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柏建华
19.农民减负的治本之策--宁夏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调查蒋启瑞,罗耀杰,俞冰
20.发展宁夏生态环境建设获得多元化投资回报张晨曲
21.我国目前社会阶层构成变化成因及走向郭景平
22.宁夏区域水文生态环境特征及其演化过程魏礼宁,刘智荣
23.我国非公有制经济趋向探讨王丽琴
24.宁夏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径选择杨巧红
25.入世后商标市场的挑战与对策吴文斌
26.对完善房地产市场的探讨魏文兵
27.建立有效的经营者报酬激励机制--年薪制张荣德
28.西部地区国有企业应尽快进入国际资本市场成晓秦
29.对宁夏发展林业经济的初探刘地保
30.对债权转股权的再认识王玲
1.论新型工业化道路黄范章HtTp://
2.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现状、问题及其对策杨宜勇
3.西部大开发与中国保险业的发展空间文丹宇
4.再论现代市场经济市场体系构成及功能崔巍
5.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西部地区城市发展战略选择吴林军
6.公用企业竞争化改革的法律思考市场经济研究 曹博
7.论中国公共事业管理的内涵价值与体制构建单学勇,李冬
8.宁夏与内蒙古的投资环境比较借鉴张包平
9.宁夏人才资源开发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丁玲
10.宁夏酒类企业实施差异化创新策略的核心内容选择牛国元,樊建民
11.发展连锁经营业务增强服务三农实力--试论宁夏供销社连锁经营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孙向前
12.宁夏非公有制经济如何应对WTO石玉环
13.再看人民币汇率及其影响倪小莉
14.金融服务创新与中小企业发展保路阳
15.实施战略协同提升企业形象-兼议银川新华百货经营战略赵智宏
16.企业集群与技术创新王同庆,王晓玲
17.推进宁夏工业化进程的选择思考王海智
18.宁夏土地市场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周学义
19.宁夏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和对策研究杨风寿,和萍
20.房价虚高原因分析张晓
21.灵活就业的理论、实践及发展思路徐立安
22.工业化是实现"大银川"战略的重要方面郑勇,田家官
23.创新的经济理论在建设"大银川"进程中的运用王志岚
24.承农启工产业互动--对农业大县建设工业园区的思考谢友先
25.宁夏银川金凤区招商引资工作问题初探黄瑾
26.加快发展现代畜牧水产业全面建设小康型社会吴灵捷
27.股份合作制是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选择王静娟,马洪斌
28.消费型增值税对投资增长的促进作用王萌
29.抓住机遇加快我国展览业发展步伐李兵
1.怎样看待1.15万亿宋养琰
2.加入WTO后的政府治理改革高尚全
3.建设"大银川"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访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常委、银川市委书记王正伟张蕾,吉平
4.宁夏上半年经济运行初步分析及下半年对策思路齐同生
5.宁夏投资环境调查分析朱芙蓉,饶梅久
6.对宁夏生态环境建设的思考张炜,杨刚
7.宁夏吴忠市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发展李锐,马伟,拜东涛
8.做强大产业发展强中宁--访宁夏中宁县县委书记周生信经研,鑫磊
9.积极应对入世挑战谋求县域经济发展叶旭
10.对宁夏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马葆瑛,赵莉萍
11.宁夏旅游业步入快车道的思考宁麟
12.市场经济研究 住房贷款的风险及防范陶娅
13.美国风险资本市场对我国的启示陈行
14.刍议高息揽储的成因、危害、对策安金海
15.发挥宁夏煤炭资源优势创能源品牌石玉环
16.抢抓西部开发机遇加快垦区经济发展訾学宁
17.农业进入新阶段后宁夏养羊业之路如何走史明学,张惠祥
18.入世后我国商业零售企业连锁经营发展初探秦宏武
篇2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有经济的基本单元即国有企业成为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市场主体的可能性也日益突现。就国有经济而论,国家拥有所有权并不排斥国家所有权与国有企业的控制权、经营权的分离,也不排斥对所有权、控制权、经营权等都集中于国家的产权结构重新安排。国有经济的产权制度本身具有权利行使性的特征,即国有经济的资产运营总是在国家或政府的授权下由一定的组织或个人来进行的,这就为国有企业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提供了前提和可能性。在一定意义上,这是和市场经济发展中由于生产的社会化、分工的专门化、经济的信用化对市场主体所提出的要求相符合的。国有经济在资本国家所有的基础上,通过在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企业法人,国有企业也就有可能成为有活力、有生机并适应市场经济的市场主体。
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还创造和提供了国有经济的基本单元即国有企业成为市场主体的条件。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作为市场客体的资产已经价值化、货币化和信用化,这就使国有经济的具体实现形式、委托—关系、激励和约束机制等的多样化、有效化获得了广阔的空间,从而为在国有经济中调整、改革和重构企业制度,建立与完善适应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创造了市场客体条件。同时,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步形成完善有效的市场体系,竞争的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存在与完善,有助于克服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情况下国家作为所有者同国有企业经营者信息不对称的难题;竞争的经理市场的完善与发展,有助于形成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而竞争的资本市场的完善与发展,也可能使国有企业的经营绩效得以基本反映。这些,提供了在国有经济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使其有效运行的充分竞争的市场条件,从而使国有企业建立与发展现代企业制度、作为市场主体参与竞争成为现实,促进国有企业焕发活力与生机。
二、市场经济中国有经济的效率
认识国有经济与市场经济关系的又一个重要问题,是市场经济中国有经济的效率问题。在一定意义上,市场经济是一种效率经济,讲效率是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要求。有的人对国有经济成为市场主体持怀疑态度,就是以国有经济的国家所有必然造成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低效率为论据的。因此,考察市场经济中国有经济的效率问题,不能不涉及资产所有状况与企业效率高低的关系问题。
在国有经济中,资产所有权不属于任何个人所有,而属于全体公民作为一个整体(由国家来代表)所有。也就是说,没有任何个人能以其个人身份和名义对国有资产提出剩余索取权要求,国有经济的收益归全民作为一个整体所享有。由国有经济的资产所有属性所决定,其基本单元即国有企业的效率高低、盈利或亏损,并不对构成国有资产最终所有者整体的个体产生直接的利益影响,因为每一个公民个体因国有企业的盈利所获致的利益和因国有企业的亏损而承担的损失是极其间接和微乎其微的。因此,作为国有经济最终所有者整体构成部分的公民个体,缺乏直接地主动监督国有经济提高效率的激励。而作为国有经济所有权直接代表的政府,一般而论应该是有这种激励的,因为国有经济运营效益的提高、利润的增加,就意味着国有资产的扩张和社会福利的提高,这对于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代表的政府应该有足够的激励效应。但问题在于,一方面,许多国有企业本身就承担着实现一定社会目标的职能,在一定的条件下,政府作为所有者正是要通过一定的管理手段要求这些国有企业去实现所承担的社会目标,其间有时不得不把利润目标、效率目标放在次要位置;另一方面,在国有经济的运营中,国家或政府代表全体人民行使所有者主体的职能,但这是在一个相当大范围中通过若干层次建立和形成一定委托关系,才能实现国有资产的管理与国有企业的经营的,其间可能产生比较高的运营成本,缺乏有效的监督激励手段,同时可能逐层弱化国有经济的所有权约束,从而导致国有企业的效率降低。因此,人们经常可以看到,在国有经济的运营中,一方面是大量否资产国家所有就必然造成经济的低效率,或者说国有经济中存在的低效率状况就必然地、绝对地是由资产国家所有造成的?对此还应作进一步的深入分析。
有些人认为,公有、国家所有必然造成企业的低效率,而私有制必然带来私有企业的高效率。然而,大量的研究分析说明,私人所有权并不必然、绝对地产生私有企业的高效率。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资产所有权和管理经营权统一于私有者一身的方式,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公司企业中已不复存在。一方面,现代公司所使用的先进而又极端专业化的生产与管理技术使得往往只具备普通知识的股东即一个一个的私人所有者,即使有着强烈的谋求收益最大化的目标,也很难对经理人员的经营进行干预;另一方面,现代公司的巨大规模又使股权异常分散,单个或数个股东缺乏足够的财力通过持股的数量来控制公司的生产经营。因此,在私人业主制中能发挥其作用的私人所有者利润最大化的动机,在公司制企业中很难、甚至不大可能发挥出来,从而难以成为决定这些企业效率的唯一的因素。没有充分的理由说明私有公司企业中的经理人员就一定比国有企业中的经理人员,基于所有权的原因而更加关心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和效率。私有制的运行实践也表明,市场经济中大量的私有企业的破产,既是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的强制性作用,也是由于这些私有企业的低效率,资产的私有并没有绝对、必然地保证私有企业的高效率。
显然,市场经济中一定经济形式的企业效率的高低并非绝对的、唯一的和所有权关系相联系。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的效率高低和成功与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1.就产权制度对于企业效率的影响而言,并不仅仅只是对所有权发生影响。所有权、控制权、经营权、收益权等构成的权能结构以及在不同权能主体之间形成的相互制衡关系,还有协调权能结构和权能主体之间关系的激励、约束机制等,都对企业的效率产生着极大的影响。设定其它条件不变,在同一所有权的前提下,不同的企业或者同一企业采取不同的权能结构、在不同的权能主体之间形成不同的制衡关系以及不同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其经营效率肯定是不同的,甚至有着极大的差别。因此,不能只是简单地从所有权关系考察国有经济的效率,还应该看到在所有权关系不变的条件下,对产权制度其他方面的调整、改革也会影响到国有经济的效率。
2.市场经济中企业具有效率和成功的必要条件是充分而公平的竞争环境。不论是国有经济,还是非国有经济,在委托——关系下形成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状况时,如果缺乏竞争的市场条件,都不可避免地产生经营者或人侵犯所有者或委托人权益、预算约束软化从而效率低下的问题。而在竞争的条件下,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非国有企业,都可以利用市场这个间接治理方式以及内生的内部治理结构,实现对经营者或人的有效监督,从而使企业经营具有效率。
3.市场经济中影响企业效率的又一个重要因素是企业的治理结构。就公司制企业而言,无论是什么样的所有制形式,都不可能回避委托——问题,都要分层次地把资产经营权委托出去,都有成本问题,关键在于成本和收益的对比,在于付出一定的成本以后,所取得的所有者收益的水平高低。多层次委托关系导致高成本、弱监督激励的问题,对于国有经济和私有经济都是存在的,关键在于建立和形成一个有效的企业治理结构。在一个有效的治理结构的框架中,所有者和经营者、委托人和人的责权利是明确的,相互之间存在着有效的激励与约束。在国有经济中,只要建立和形成了有效的治理结构,政府作为国有资产的所有者,通过诸如任命董事会、监事会成员或经理人员及监督考核企业经营绩效等方式手段,以及企业治理结构的有效运作,就可能履行国有经济所有者代表的职能,促进国有企业不断提高生产经营效率。
还必须特别指出,企业的产品或产品结构、市场需求及其变化、对某一经营事项所作的战略决策是否正确以及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状况等等,都对企业效率产生着影响,而且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有可能发生着极其重大的影响。
总而言之,国有经济的资产国家所有的属性在一定条件下有着使国有企业产生低效率的可能性,但资产国家所有并非是低效率的充分必要条件或绝对唯一的原因。在市场经济中,国有经济同样具有产生高效率的可能性与现实性。在国家所有的基础上,只要建立适当的产权制度,实现产权明晰,建立有效的治理结构,形成激励和约束机制,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加之充分而公平的市场竞争条件,国有经济同样会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因此,就市场经济是效率经济而言,并不否定国有经济成为市场主体。
三、市场经济中国有经济的矛盾
说明市场经济中国有经济也是重要的市场主体,国有经济在市场经济中不绝对地是低效率,并不意味着就否定国有经济在市场经济中的矛盾。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进程中,国有经济也存在着矛盾的方面,对此应该区分不同的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布局性矛盾
市场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国有经济的存在并发挥一定的功能,但国有经济的数量与分布显然有一个相对合理的区间,越过这一区间,就会发生所谓布局性矛盾,即国有经济数量过多、分布过泛所产生的矛盾。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的国有经济布局不合理,国有企业数量过多,在国民经济各行业中分布过泛,国有企业技术水平低、设备和产品老化的问题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难以形成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对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造成许多障碍,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经济的功能难以充分发挥,也隐含着出现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布局性矛盾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有企业存在诸多问题的极其重要的原因,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途径,是对国有经济布局进行战略调整和对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改组。
2.体制性矛盾
经过20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我国已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国有经济的面貌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是,我国国有经济的形成和在改革开放前的发展与计划经济体制密切相连,旧体制对国有经济的影响仍然在许多方面存在,有的国有企业还没有真正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明晰的产权关系,有的国有企业仍然预算约束软化、难以自负盈亏、不能适应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许多国有企业还普遍存在着政企不分、机构庞大、人员冗多、企业办社会等问题。这就是由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所产生的国有经济的体制性矛盾。这一矛盾的根源是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途径,是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进国有企业的制度创新,建立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
3.管理性矛盾
篇3
一、和谐运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属性
1.市场经济和谐运行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和谐的社会,其中经济的和谐是基础。因为,和谐社会的实质是要处理好社会中的各种关系,协调好人们的各种利益,使人们和谐相处,充分激发社会活力,实现社会的安定团结。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经济利益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只有首先协调好经济利益关系,满足了物质生活这一最基本的需求,人民才能更好地追求和享受其他利益。因此,社会是否和谐根本上取决于经济利益关系是否和谐,只有从经济利益关系出发来构建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才有坚实的基础。目前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要构建的和谐社会,应该是在市场经济和谐运行的基础上,构建出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状态。由此可见,市场经济和谐运行,是理顺我国现阶段经济利益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2.市场经济和谐运行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它除了具有市场经济的共性外,还必须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具有社会主义的特殊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必须以实现最广大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既要促进效率的提高,发展生产力,又要防止两极分化,注重社会公平;决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竞争的作用要受到社会和谐目标的约束;决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效率、竞争都要受到共同富裕目标的协调和相应政策的引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效率与公平、竞争与和谐相互交织、共同作用的经济。
3.和谐运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
市场经济不是万能的,也不是十全十美的,它在促进经济增长、带来高效率的同时,其自发性、盲目性的缺陷会损害社会整体利益和长远发展,从而引发恶性竞争、短期行为、道德缺失,带来经济增长的盲目性、收入分配的悬殊,乃至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以及其他不和谐因素。市场经济的缺陷不仅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相对立,而且同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要求相对立。改革开放30年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虽然使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但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这就为市场经济消极性、缺陷的滋生蔓延提供了更多空隙,从而产生竞争无序和失范、不讲诚信、假冒伪劣、欺诈活动等不和谐现象,而这一切都不利于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发展,越迫切需要和谐机制来引导、规范、推进和保障,以维护市场经济发展所必需的良好秩序。
二、发展市场经济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
市场经济是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发展市场经济。事实上,市场经济与社会和谐有密切的联系,发展市场经济,有利于不断增加和谐因素,消除不和谐因素,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
1.市场经济与和谐社会之间存在着相容性
2005年2月,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上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这些要求与市场经济的某些属性有着共通的地方,因而是可以相容的。
首先,市场经济与民主法治本质上是一致的。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一个要求。发展市场经济能较好地解决民主法治的问题。因为现代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如果没有完善的法治保障、没有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市场经济是不能够运行良好的。同时,完善的法治体系也需要民主作为保障。发展市场经济,能推动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增强人民的政治参与意识,促使国家民主法治体系的完善。市场经济越发展越容易促进国家完善民主法治,这就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了必要条件。
其次,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与和谐社会要求的公平正义具有统一性。市场经济本质上是公平竞争的经济,它要求所有的人都遵循同样的规则。尽管由于每个人的条件不同,在公平竞争中可能导致结果的不公平,但在市场经济中每个人都是平等的,生产者经营者都以平等的身份进入市场竞争,在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实现优胜劣汰。因此,发展市场经济,有利于增强人们的平等意识和公平竞争观念,从而能较好地解决和谐社会的公平正义问题。
再次,发展市场经济有利于诚信友爱的建立。市场经济是以信用为基础,通过契约为纽带来维系的,“诚信为本”是现代市场经济长期生存的法则,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如一只“看不见的手”在背后调节着商品运动,一切商品的价值和质量都要通过市场来检验,这有利于树立人们的质量意识和诚信观念,为和谐社会的诚信友爱的建立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通过发展市场经济,还能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要求创造必要的条件。因为市场经济本身就是充满活力的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为了追求利益,相互竞争,不仅使社会充满着活力,而且也能很好地解决效率问题。同时市场经济不仅能优化资源配置,还能促使市场规则和法律法规的健全完善,这就为安定有序的和谐社会创造了条件。另外,市场经济承认并肯定人的利益,而对人的利益的承认和肯定,有利于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人的素质的提高,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发展市场经济能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物质基础
社会和谐从根本上说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物质财富的增长,没有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和物质财富的增长,和谐社会将无从谈起。尽管物质财富的增长不会自发地导致社会和谐,但社会和谐却离不开物质条件。因为和谐与贫穷落后是不相容的,一个贫穷落后的社会永远不可能达到真正的和谐。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同样,贫穷也不是和谐的社会主义。因此,社会和谐的程度最终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并受其制约,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社会和谐的基本前提。而要发展生产力,就必须发展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方式,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有效方法,在宏观上,它能促进社会资源配置的优化,在微观上它能充分调动企业和劳动者提高效率的积极性,从而有效地促进生产力迅速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物质基础。转总之,市场经济与和谐社会是殊途同归的,是相容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发展市场经济。
三、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和谐机制
和谐机制是指为市场经济和谐发展提供的利益均衡引导手段和控制杠杆。尽管市场经济与和谐社会之间存在着相容性,发展市场经济能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物质基础。但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市场经济固有的规律和特征决定了市场经济的和谐是不能自发形成的,必须按照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去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和谐机制。
1.坚持以人为本是根本出发点
经济运行机制必须服从和服务于人类活动与发展的需要,促进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因此,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首先从人出发,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充分保护和激励人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确保人的权益得以实现。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谐机制的核心,它要求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人民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形成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
2.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是基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和谐发展,仅仅依靠法律和制度规范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借助道德的力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原有的道德体系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形势,而新的道德规范还没有形成,因此积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确立全体社会成员共同遵循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要着力培养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观念,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规范,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竞争与协作、先富与共富的关系,营造扶正去邪、扬善惩恶的社会风气。在人类的道德体系中,诚信友爱对市场经济的和谐发展最有价值,要建立企业、个人的信用档案,完善现代信用体系,逐步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
3.加强法制建设是保证
加强法制建设,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维护市场运行的正常秩序,形成公平竞争的环境,实现公平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保证。要建立正常的市场进入、市场竞争、市场交易秩序,规范市场行为,保证公平交易、平等竞争,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要通过一系列法律法规界定各市场主体的产权,明确各自的活动规范,使市场活动在法律规则的框架下展开,引导人们以合理合法的手段追求自己的利益目标,自觉按照法律的规定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解决所遇到的矛盾;要坚决打击市场不法行为,真正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谐运行。
4.健全收入分配机制是关键
社会公平是衡量和谐社会的重要尺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区别和优越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表现。而合理的收入分配机制则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要促进社会公平,就必须健全收入分配机制,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构建科学、公平公正的社会收入分配体系。要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在科学发展观提出的“统筹规划”方法指导下,充分考虑和兼顾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利益,制定社会普遍能够接受的分配政策;要加强收入分配的宏观调节,并以法律形式来调控收入分配差距。
同时还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推进器,也是构建和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稳定器。因此,必须完善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险等制度,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对失业者给予资助、对困难群众给予保护,实现全社会的社会保障,满足每一个人的基本生活需要,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谐发展。
总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是竞争的经济,也应该是和谐的经济,既具有竞争机制,也应该有和谐机制,只有把竞争机制与和谐机制有机的统一起来,才能实现市场经济的和谐发展,奠定和谐社会的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永昌:《坚持市场经济与和谐社会的有机统一》.《北方经贸》,2005年第10期
篇4
一、 新兴市场的经济特征
发达市场的经济周期波动特征在经过大量的总结和补充工作以后,基本已形成了广泛的共识。而新兴市场经济的波动特征的研究工作则开展较晚,在经过Aguiar和 Gopinath(2008)、Neumeyer和Perri(2005)和Fernández和 Zamora(2011)等大量的研究和总结之后,目前也已形成了较为一致的特征共识。
1. 新兴经济体宏观经济变量波动的二阶矩特征。在对主要经济数据(包括GDP、投资、消费、贸易平衡以及利率等)的二阶矩阵的研究中,研究者们发现新兴市场经济体具有一些区别于发达国家和以发达国家为基准市场的理论体系的一些显著特征。Aguiar和Gopinath(2008)分别选取了13个新兴市场国家和13个典型小国开放特征的发达国家,对它们1980年~2003年间的经济波动数据进行比较研究。通过对比新兴市场和发达经济体的宏观经济数据的二阶矩,发现新兴市场经济相对于发达经济体具有以下差异性的特征:(1)新兴市场具有较高的经济增长率的同时也具有较高的经济波动幅度,新兴市场GDP的波动幅度大约为同时期发达经济市场的2倍;(2)在新兴市场,消费的波动要大于GDP的波动(Aguiar的研究结果中,消费的波动是GDP的1.45倍),而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证方面,在发达国家的经济中,消费的波动都是略小于GDP的波动的;(3)在贸易平衡的波动方面,发达国家贸易平衡与经济只表现出较为微弱的负相关性,但是在新兴经济体中,贸易平衡与GDP却有较高的负相关关系(在Aguiar的研究中,这两个市场的贸易平衡与GDP相关系数的平均值分别为-0.17和-0.51);(4)新兴市场相对于发达经济体具有更高的贸易平衡的波动,前者约为后者的2倍。
2. 新兴经济体与发达国家的贸易差异。Mendoza(1995)从贸易的角度对经济数据的波动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进行了比较。发展中国家相对于发达国家不仅具有更高的GDP的波动,同时贸易条件的波动也几乎有同等幅度的放大,数据显示GDP的波动略高于贸易条件的波动,约为1.3~1.6倍之间。贸易条件与GDP的相关关系也存在显著的差异,对于发达国家(G7)贸易条件与GDP之间存在非常高的正相关关系(基本都在0.9左右);而对于其它发展中国家或者新兴经济体,贸易条件与GDP的相关关系并不高, 平均只有0.25, 其中还有不少国家GDP与贸易条件之间的相关关系还是负数。
另外从长期来看,对于新兴市场国家(或发展中国家)伴随着较高增长速度的是长期呈恶化趋势的贸易条件的波动。例如从1980年至今,我国的贸易条件下降近20%,韩国、印尼、墨西哥、秘鲁和委内瑞拉等国下降的幅度也都接近于50%,印度、土耳其、南非和哥伦比亚的下降幅度在10%左右。这期间贸易条件上升的发展中国家包括阿根廷,上升幅度不足10%。发达国家贸易条件的波动并无一致的上升或者下降的规律,多数发达国家贸易条件在上下10%以内波动。
3. 利率与经济波动的相关性。Neumeyer和Perri(2005)、Uribe和Yue(2006)则是从利率的角度对不同市场的经济波动进行比较。从利率的角度来看,在新兴市场,利率的波动与经济的波动(GDP)之间存在较为显著的负相关性,而对于发达国家,这个特征却并不存在,GDP与当期的利率之间的相关关系并无一致的正的或者负的相关关系。通过计算不同提前或者滞后期的利率与GDP的相关系数——COR(GDPt,Rt+x)发现,在新兴经济体中,GDP与不同提前或者滞后时期的利率的关系呈现偏左一期的“U”型趋势,即x=-1时COR(GDPt,Rt+x)的值最低,随着x的增加或者减少COR(GDPt,Rt+x)的值都是上升的,并且在较短跨期的期限内(|t|0时COR(GDPt,Rt+x)基本都是处在正值区间,当x
4. 新兴市场的区域相关性。新兴市场经济体还表现出区域相关性的特征。Fernández(2011)用最新的数据对新兴市场的经济波动重新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Neumeyer 和Perri和Aguiar和Gopinath所总结的新兴经济体的一盘特征继续普遍存在,同时他将注意力放在了新兴经济体产出和利率的区域相关性上。他将新兴经济国家进行了区域划分:拉丁美洲新兴市场国家和非拉丁美洲新兴市场国家(主要是东南亚新兴市场)。研究数据显示,在两个新兴市场区域内,各新兴市场国家的GDP和利率是具有较高的相关性的。在拉丁美洲区域,新兴市场国家间表现出较为明显的GDP的正相关性;而在东南亚区域也有类似的情况,除了菲律宾与其他国家的GDP的相关系数较低之外,韩国、泰国和马来西亚各国之间的GDP相关系数都在0.6以上。相对于GDP指标,利率波动的区域一致性则更为明显。在拉丁美洲区域,除了阿根廷之外,其它各国的利率的波动表现出更加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各国(除阿根廷之外)的利率波动与区域的相关性都在0.5以上,在东南亚区域,这个比例更是高于0.7。这是由于新兴市场国家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进行借贷所面对利率的风险升水受到整个区域经济风险的影响,Fernández发现各国的EMBI(Emerging Markets Bond Index)波动的区域趋势明显,这表明投资者对于风险规避的情绪是区域性的,即当区域中一国的风险爆发时,投资者风险规避的情绪必将向周边市场扩散,导致周边国家的EMBI也会紧跟着上升。同时在世界经济逐渐走向一体化的进程中,各区域之间的风险波动也具有一致性。数据显示,各区域(拉丁美洲、中东和北非、亚洲)之间的EMBI的波动也具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区域之间EMBI波动的相关性都有显著的提高。2000年~2010年相较于2000年以前,不同区域之间EMBI相关系数都有5%~24%的提高。
二、 理论研究
对于新兴市场所表现出来的差异特征,实际经济周期的研究者们也尝试了多种途径进行理论解释。在早期的工作中,研究者们一般是通过参数值选取的差异来区分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或发展中国家)。在生产函数中,劳动所占的收入份额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是存在差异的,发达国家劳动所占的收入份额大约占到2/3,而在发展中国家劳动收入的份额是要小于资本的。例如在我国用不同方法的估算所获得的劳动所占的收入份额在1/3到1/2之间。Mendoza(1995)则将这种思路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展。他将以往的单一商品的模型扩展为三种商品——进口商品、出口商品和非贸易商品。首先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进口和出口的商品是不同的,发达国家进口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而发展中国家则是反过来。其次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不同产品的生产以及消费效用上都存在差异(用生产函数和效用函数中参数的不同取值来区分)。另外外生冲击的参数也进行了区分,在发达国家贸易条件冲击与技术冲击之间是正相关关系,而在发展中国家或者是新兴经济体,这两者的相关系数是负数。
根据新古典的增长理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在生产力上的差异在于技术与资本存量的差异,Mendoza(1995)的模型则暗示,资本存量的差异对于贸易部门(主要是制造业)的影响更为明显,因为贸易部门的生产相对于非贸易部门(主要是服务业)更具有资本弹性。由于在不同部门之间的劳动的自由流动,因此各部门的劳动者工资--劳动的边际产出相同。由于发达国家具有较高的资本存量,因此使得发达国家在贸易部门有较高的劳动的边际产量,而在非贸易部门,由于资本存量的影响相对贸易部门要低,因此体现在非贸易部门的边际产量的差距较贸易部门要小一些,所以在发达国家贸易部门与非贸易部门的相对价格要小于发展中国家。在新兴市场国家拥有较高经济增长率的情况下,一般都需要有较高的资本积累和技术的进步,而这两点对于贸易部门生产力的提升要高于非贸易部门,因此新兴市场国家相对于发达国家其贸易部门与非贸易部门的相对价格是拉近的。这也导致了新兴市场国家相对于发达国家或者世界经济的两个价格波动特征:(1)出口商品价格的下降趋势,最终体现为新兴市场国家的贸易条件的长期恶化趋势;(2) 非贸易部门价格的上升趋势,最终体现为新兴市场国家实际有效汇率的长期上升趋势。
虽然类似Mendoza(1995)这样的处理解决了贸易与经济波动关系在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之间存在的差异,但是仅靠选取不同的参数值并不能完全解释GDP的波动幅度以及消费与GDP波动的相对大小等等在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间存在的差异,于是后来的研究者更倾向于在新兴市场波动根源上寻找差异特征的原因。Aguiar和Gopinath(2008)认为新兴市场经济的波动很大一部分源于频繁的政策转向。Aguiar认为新兴市场具有较高的GDP波动幅度以及相对GDP更高的消费的波动是因为新兴市场具有不稳定的经济发展趋势。当经济的下降趋势形成时,人们会形成经济下滑的预期,同时做出减少消费、投资等相应的举措。但是当经济的发展趋势突然转向,例如由下滑转为扩张,也许是因为这种转向主要是通过政府政策而不是因为经济本身的内在原因,人们可以很快的形成转向的预期,预期到未来经济的扩张所带来的收益并马上在消费上做出反应。也许这时经济的扩张并没有来得及反映到总产出上,但是消费上的反应已经领先于GDP了,因此就导致了在新兴市场中消费的波动要大于GDP。相对于以发达国家为基准的模型,Aguiar所建立的新兴市场的RBC模型中除了包含一个在长期趋势附近波动的技术冲击变量之外还包含一个技术增长趋势的变量,当增长趋势变量不变的时候,技术具有稳定的增长(或者衰退)趋势,经济的波动只来源于技术冲击变量的波动,这时所表现的就是发达国家经济的波动特征。当赋予趋势变量具有较高波动的时候,表现的就是新兴市场经济的运行特征了。
除了趋势变量之外,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新兴国家经济的波动还与利率有关,这不仅仅是因为在新兴市场表现出的利率与GDP的较高的负相关关系,而在发达国家并不存在这种关系。同时还因为在新兴市场国家里,利率的波动也较发达国家要高得多(前者约为后者的3倍)。Neumeyer和Perri(2005)和Uribe和Yue(2006)通过研究发现,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利率的波动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要多出一部分。对于新兴市场来说,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所面对的实际利率(国家利率)包含两个部分:世界利率和因国家信用相对于发达国家的差距所要面对的风险升水部分--国家点差(Country Spread)。而对于发达国家来讲,一般都拥有良好的信用,因此国家利率仅包含世界利率部分(或者国家点差仅占很小的部分)。所以新兴市场国家所面对的国家利率的波动自然也要高于发达国家。从数据上来看,新兴市场国家的国家点差的外生波动是不小于国际利率的,Uribe和Yue(2006)的研究中前者约为后者的2倍,而对于我国国家点差的外生波动的幅度与国际利率的波动幅度相等。对于新兴市场国家来讲,国际利率是外生的,国家点差的波动则同时包括外生性和内生性。研究发现国家点差的波动同时受到国际利率和该国的经济数据的影响(如GDP、投资和贸易平衡)。例如当一国经济扩张、贸易盈余增加时,该国的风险和国家点差都会下降。然而这样就会导致一个结果:外生的国家点差冲击对于实体经济产生反向的影响,而经济的反向的波动又反过来对国家点差产生影响(称为“反馈”作用),这种“反馈”作用加剧了国家点差波动的同时也加剧了实体经济的波动。Uribe和Yue(2006)将利率冲击(包括国际利率冲击和国家点差的冲击)引入到RBC模型的研究。他们发现对于新兴市场,国家点差受到的实体经济的“反馈”影响使得经济和国家点差的波动增加了大约1/3,而国际利率的波动不仅直接对经济的波动产生影响,同时还通过对国家点差产生影响,从而对经济间接产生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对于新兴市场来说,源于利率冲击的经济波动占到整个经济波动的1/3,而对于发达国家由于仅受到国际利率的影响,缺少国家点差对国际利率外生冲击的间接传递和国家点差自身的波动影响以及经济“反馈”作用的放大效果,这都使得利率冲击对发达国家经济波动贡献的影响要微弱得多。
Fernández(2011)在Uribe和Yue(2006)、Neumeyer和Perri(2005)研究的基础上增加了风险的区域相关性,他认为新兴市场国家的国家点差的波动具有区域的一致性,即经济以及对于利率的风险升水的波动受到该国所处经济地区的整体波动趋势的影响。他在Uribe和Neumeyer等人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多国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将区域经济的波动趋势加入到国家点差的冲击中,将利率的国家差异部分——国家点差分为国家性的差异与区域性的波动两部分。同样,世界利率的波动参数美国的3个月的实际利率数据获得,国家点差以及国家点差的区域性波动冲击的参数趋势则由该国的EMBI和该国所处区域的EMBI的数据获得。Fernández(2011)的研究显示,利率的波动对于新兴市场国家经济的波动有重要的影响,国际借贷者对于区域整体的风险认识的波动(表现为整个区域的EMBI的波动)使得该经济区域内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波动以及利率的波动有一定的正相关性。这也解释了如果一个经济区域内,一国爆发了违约风险,国际贷款者对该区域内其它各国的风险升水也将上升。
三、 总结以及研究展望
随着新兴市场在整个世界经济比重的上升,新兴市场对于世界经济的影响也变得比以往更加重要,这使得研究者们开始重视对于新兴市场的研究工作。在实际经济周期理论体系中,相对于几十年的、主要以发达经济体为模板的研究,短短十年左右的对于新兴市场的关注以及积累的研究成果还是远远不够的。中国是最大的新兴市场国家,本文所总结和解释的新兴市场所体现出的差异特征基本也都存在于我国,甚至也是我国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所在。因此以新兴市场为模板的研究及其结论对于我们研究中国经济是更加有指导意义的。
参考文献:
1. Stock J H, Watson M W.Understanding cha- nges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cycle dynamics.Journal of the European Economic Association, 2005,3(5):968-1006.
2. Aguiar M, Gopinath G.Emerging markets bu- siness cycles.The trend is the cycle.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2008,115(69):102.
3. Mendoza E G.The terms of trade, the real exchange rate, and economic fluctuations.Inter- national Economic Review,1995:101-137.
4. 梁宏,费方域.实际经济周期理论中的国际贸易.现代管理科学,2012,(1):22.
篇5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传统的劳动用工机制远远适应不了企业竞争的需要,市场化用工已成为当代国有企业最常见的用工方式,这种灵活的用工方式迎合了现代企业对人力资源多变的需求,但随之引发的较为落后的管理体制的不适应也逐渐突显出来。如今,各企业已将人力资源的管理上升到战略性的重要地位,把员工的激励工作更是当作重中之重。但很多国有企业的员工激励方式还深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在薪酬福利、职位晋升、民主活动等方面还是以原有的编制内员工的利益为主,这在很大程度上对市场化用工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对于实施多元化用工的企业来说,如何平衡好各种用工之间的利益关系,建立适合现代企业的实际发展的激励机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市场化用工的现状
(一)普遍性
据有关数据显示,很多大型组织的市场化员工已占到其人力资源的80%。市场经济决定了企业的竞争环境是市场,任何生产活动是围绕着市场进行的。企业都认识到,在这种形式下,市场化用工的成本明显低于编制用工。为了实现人力资源配置科学,最大限度地降低人工成本,获取更多利益,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市场化用工这样一种灵活用工方式。
(二)多层次性
市场化用工的来源最初主要为为社会招聘人员和少量大学毕业生,他们一般处在生产一线和操作岗位上。随着市场化用工越来越普遍以及管理模式的不断改进,该类员工逐渐成为企业的主力军,高学历员工占其比例也逐渐扩大,并且任职一些重要的管理岗位。其薪酬福利从政治待遇、薪酬待遇、福利待遇、各项保险以及培训休假等方面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对于企业如何留住人才来说又是一项挑战。
(三)青年主导性
市场化用工往往伴随着人口的流动,因而其主体往往是以20―40岁的青年群体为主,存在流动性风险。一方面,青年群体具有先天的创新性和责任感,为组织发展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青年群体由于自身的因素,往往以家庭为出发点,因而求稳定性是其工作的主要目标。
三、市场化用工的激励困境分析
(一)激励政策的严重差异化
虽然企业已经意识到市场化员工的群体越来越大、地位越来越重要,在管理体制方面也不断地进行改革和调整,但企业对市场化员工的激励问题研究还不够深入,很多问题尚未明确。与编制内员工相比,市场化员工的激励方式还不够完善,企业往往更注重编制内员工的薪酬激励及职业生涯发展;绩效考核的方式和要求常常也有所区别,忽视了市场化员工的主观需求。
(二)激励方式的普遍单一化
激励体制当中,薪酬激励是最常运用的激励方法,它对激励员工的责任心和工作积极性是直接有效的。但若仅仅是从薪酬方面单一地去激励,而忽略其工作满意度、工作内容的丰富性和挑战性,那么其效果到达一定高度后将不会再上升,甚至会下降。而企业对市场化员工的激励方式就缺乏多样性。由于市场化员工并不是无固定期限、长期的员工,其稳定性和忠诚度都有待考查,所以企业常常不重视该类员工职业发展方面的激励。
(三)激励层次的需求矛盾化
著名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各种需要可归纳为五大类,按照其重要性和发生的先后次序可排列成一个需要层次,由低到高分别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和爱的需要、自尊与受人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人的行为过程就是需要由低层次到高层次逐步满足的过程,当低层次的需求得到基本满足时,高一层次的需求才会出现。该理论告诉我们企业在构建激励体系时,要基于员工需要分析的基础上来设计。设计时应注意薪酬只是满足员工需要的一种有效因素,其余的还需要通过其他激励因素加以补充。现阶段,企业对市场化员工的激励还是偏重满足低层次的需求,没有重视市场化员工日趋渴望的较高层次的需要。
四、市场化用工的激励政策研究
(一)变机会激励为归属感激励
市场化用工是指与企业(用人单位)签订的有固定期限的合同化用工,所以市场化员工的工作安全感较低,其稳定性也较差。虽然企业已经开始关注市场化员工对职业素养和能力提高的需求,会给员工提供培训或技能学习机会,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但是无法消除员工的不安定因素。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员工与企业的共同发展,让各类员工都产生一种归属感。企业与所有员工在利益上的目标是一致的,员工与企业共同努力,企业才能得到持续发展。因此,企业应建立一种和谐的企业文化氛围,实现好、维护好员工的切身利益,让各类员工自觉地将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整合一致,形成与企业共进退的职业责任感。
(二)优化薪酬结构,提升薪酬激励的水平
合理的薪酬制度首先必须体现员工报酬的公平性和对员工行为的激励性这两个方面,薪酬激励就是企业运用薪酬水平政策、结构政策、差别政策、增长政策对员工进行有效的激励,合理、灵活的薪酬结构对企业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实现自己的竞争优势和战略目标的过程中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企业在薪酬政策设计过程中,应以工作的内容或者以工作所需要技能的复杂程度为基础,而不是员工的种类,明确企业中各种工作的相似性和差别性以及这些工作对企业的整体目标实现的相对贡献的大小,制定合理公平具有激励性的薪酬制度。
(三)增加权力赋予层次
马斯洛需要层次结构中最高级――自我实现的需要,它是指人类对于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潜能,达成自己追求的目标,获得成就感的一种需要。这种需要是最难满足的,但也是能发挥最大激励功效的。它不仅能激励员工热情上进的工作态度,更能带给员工工作上的成就感,使其实现自我价值,从而产生归属感,这样更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企业可以通过适当的授权,如提供发挥才能的机会、参与决策、提案制度等方式去满足市场化员工的这类需要。
(四)鼓励职工之间的合作与团队竞争
竞争是进步的催化剂,是另一个有效的激励方法。建立合理公平的竞争机制,开展团队竞争,一方面促进企业实力的增强,强化吸纳人才资本,企业用工可以优中选优,大量引进和留住人才,逐步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满足企业吸纳人才和生产经营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可以消除编制内员工“吃大锅饭”的消极工作态度,促进各员工之间的合作,共同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五、结论
简而言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化员工已经成为企业生产经营的主力军,对其的有效管理也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只有建立一种与之相适应的、公平有效的激励模式,才能为企业的稳步上升的发展、和谐积极的内部环境提供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罗宾斯.管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篇6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学校财务管理的新特点
(一)经费来源多样化。随着高校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在各级政府对高校的投入逐年增加的同时,企业资本、个人资本、民营资本等逐渐流入高等教育领域,高校筹资渠道呈现多元化的趋势,打破了原来单一的财政拨款的筹资模式。从目前来看主要有以下四种:政府拨款是高校资金来源的主渠道;学费收入是高校资金的主来源;银行贷款是目前高校建设最重要的资金支撑;社会筹资是高校发展建设资金的必要补充。
(二)经济活动多样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的经济活动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特征,利益主体变得多元化,对高校的财务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许多高校建设了新校区,形成了大量固定资产。这对高校固定资产的管理模式提出新的要求。
2.一些高校对外投资、资产出租出借和处置活动频繁。目前高校内的经济活动除教学、科研等保障要求外,还要面对后勤社会化、多方位投融资等多样化的经济活动,从而在资金来往,账务处理上都面临着新的问题。
3. 部分高校举债筹措资金,可能导致债务危机的出现。近年来,部分高校为了扩招而大力扩建,建设资金大量来自于银行贷款。贷款之后盲目投资,过度建设,势必使高校陷入严重的债务危机,背上沉重的债务“包袱”,从而影响高校正常工作的运转,也给高校的财务管理带来隐患 。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办学要求按受益原则补偿办学成本。 按照教育成本分担理论,高等教育成本无论在什么社会、体制和国家中,都必须按照受益原则来补偿,也就是由来自政府、家长、学生、纳税人和高等学校几方面的资源来分担。目前的任务是要尽快制定各级各类教育生均经费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健全政府拨款机制。另外要尽快制定和完善政府、家庭、社会之间的横向分担机制。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对策
(一)落实“校长负责总会计师协助”的财务管理领导体制
1.设立高校财务“总会计师”职位。《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规定, 高等学校财务工作实行校( 院) 长负责制。符合条件的高等学校, 应设置总会计师岗位, 协助校( 院) 长全面领导学校的财务工作。
总会计师为高校副校级行政领导成员,协助校(院)长管理高校财务工作,承担相应的领导和管理责任。规模较小的高等学校, 由主管财务工作的校( 院) 长代行总会计师职权。总会计师直接对校(院)长负责, 一方面可以防止经济政策的偏颇, 保证其全局性、公正性; 另一方面作为行家, 总会计师还可以更好地全面领导学校的财经工作, 严格执行国家财经政策和法规, 负责建立健全学校内部经济责任制, 改善和加强财务管理, 并对学校的经济、财务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负责。
(二)要进一步明确高校财经工作决策机构权责。财务处(室)作为学校的一级财务机构, 在校(院)长和总会计师的领导下, 统一管理学校的各项财务工作。财务处长是全处各项工作的组织者和指挥者,参与学校财务制度、经济活动方案的设计。财务处长直接对总会计师负责。财务处(室)下设财务管理中心、财务会计服务中心和财务结算中心, 分工负责全校的财务管理、会计核算、货币资金管理。
各财务中心主要职责是:
1.财务管理中心, 该中心直属财务处长领导, 承担学校经济参谋中心职能, 不承担具体核算业务, 其主要任务就是在资金筹措、资金使用、分配收入、财务监督等方面处理好各种财务关系。
2.财务会计服务中心, 该中心行政业务上接受财务处领导, 不经管货币资金, 从价值量角度对全校经济业务核算; 按照国家有关财经法规和学校统一的财务规章制度, 对各核算主体的各项经济业务进行规范化处置, 为财务管理中心提供必要的会计信息。
3.财务结算中心, 该中心行政业务上接受财务处领导, 引进金融机制, 按照国家有关金融政策和学校有关规定, 对全校资金进行集中管理, 提供便捷、快速的资金结算服务, 建立最优化资金组合, 力争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 为财务管理中心提供必要的资金运作信息。
(三)合理设置高校财务机构。
1.一级财务机构应“独立设置”。落实“校长负责总会计师协助”的财务管理领导体制,要在校(院)长或总会计师的领导下,全面做好高校的财务工作。
2.根据工作需要,可以设置二级财务机构。作为该财务管理体制设计的特例, 高等学校校内后勤、科技开发、校办产业及基本建设等部门确因工作需要设置的财务机构, 只能作为学校的二级财务机构, 其财会业务接受财务处( 室) 的统一领导。会计机构负责人实行委派制, 由财务处( 室) 直接委派和管理。二级财务机构必须遵守和执行学校统一制定的财务规章制度, 并接受财务处( 室) 的监督和检查。
(四)构建校长领导下的强有力的预算管理机构,完善预算管理制度。
1. 构建以相关专业人员组成的学校预算管理机构,一方面符合高校财务管理体制“高校实行校长负责制,学校预算经学校最高财务决策机构审议后,上报各有关主管部门”的要求,便于发挥专业人员集体的作用;另一方面有利于预算权力的制衡,提高预算管理的质量。
2.在预算编制过程中,贯彻全员参与的思想,提高预算管理水平。全员参与是指学校的全体员工都要直接或者间接地参与预算管理过程。这是因为学校预算涉及办学活动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而预算的实际执行者就是各部门的员工。所以,应当动员全体员工主动参与预算的编制和控制,为更好地实施预算管理献计献策。这样可以减少学校的管理层和其他员工之间由于信息不对称性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有利于预算的顺利执行。
(五)加强固定资产管理。
一是建立管理资产的专门机构或配备专职的管理人员,加强验收和使用管理;二是加强会计核算。学校财务部门应建立固定资产总账、分类明细账,进行价值管理和恰当的数量管理;三是实行集中管理,分级分口负责的固定资产管理体制。固定资产的价值管理权属统一归学校财务处,实物管理权属及责任为资产管理机构或各使用部门,财务处在价值管理的同时有权监督实物管理部门的实物安全管理;四是固定资产的购进、拍卖、转让,原则上应先经学校办公会议及资产管理机构评估讨论,财务处审核无误报批核准后方可进行;五是建立固定资产清查盘点制。每年组织财务部门和资产管理部门对学校资产的品种、数量、存放地点进行盘点,核对财务账与资产管理部门的实物账是否相符,确保固定资产账的账实相符;六是加强产权管理。学校资产管理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做好固定资产产权登记、界定、变动和纠纷的调处,保全国有资产,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对外投资转移固定资产使用权一定要履行审批手续并坚持有偿使用,收取占用费。
总之,对高校财务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可以有效地提高高校的财务管理水平。模式的创新应该结合预算、核算、监督、控制和决策等多方面展开,这样才能使高校的财务信息真正地反映高校的实际运作情况。
专项课题:2013年度邢台市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对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高校财务管理模式的研究。课题编号:XTSKFZ 2013018。
参考文献:
[1]梁伟.浅析高校财务管理问题与对策[M].集团经济研究,2005,(9).
篇7
(一)产地市场驱动型发展模式
产地市场驱动型特色经济是以当地及毗邻地区商品生产基地为依托,通过在当地建设市场将当地及毗邻地区数量众多、分布广泛的产品集聚起来销售到外地并以此拉动当地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力得到迅猛发展,很多地区依靠当地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使这些产业生产规模迅速膨胀,大大超出了本地的消费需求能力,这就决定了这类商品的销售市场不可能局限于当地及毗邻地区,必须扩大销售半径,把商品销售到更远的地区,于是便产生了专业批发市场,把当地的商品生产者与外地的商品消费者连接起来,并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当地特色产业规模的不断壮大。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产生的大批专业市场,如浙江义乌的小商品市场、山东寿光的蔬菜市场等,都基本属于产地型专业市场。
(二)销地市场驱动型发展模式
销地市场驱动型特色经济是指通过建设为当地及毗邻地区的消费者和零售商提供商品的专业市场拉动当地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销地专业市场产生和存在的基础有两个因素。一是在当地及邻近地区存在着大批分布相对集中并且消费需求相对稳定的商品需求者;二是与城市的百货商场等其他流通渠道相比较,建设专业市场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建设专业市场之所以能够取得比较优势,一方面表现为其所处地段相对偏远、设施相对简陋、流通环节较少、税收政策优惠等所带来的价格低廉;另一方面是市场所经营的同类商品的品种、规格齐全,产品组合程度深,便于零售商和消费者在更大的范围内选购商品。近年来,在一些大中城市迅速发展起来的家电市场、家具市场、日用百货市场等都属于销地专业市场。此外,在某些地区围绕为当地的大企业配套,也往往可以形成典型的销地型专业市场。
(三)集散地市场驱动型发展模式
集散地市场驱动型特色经济是指通过建设集散专业市场拉动当地经济发展的一种模式。一般来说,具有集散地特征的专业市场所在地交通便利,联结产销两地,居民商品意识强,有经商传统,市场文化基础好。集散地型专业市场的显著特征就是生产和消费都集中在外地,具有明显的地域分散性。集散地型专业市场的形成原因各不相同。比如河北清河的羊绒市场,其形成就具有很大的偶然性。清河既不是我国羊绒生产基地,也不是我国羊绒的主要消费区,但是却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羊绒交易市场。主要原因就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当地有企业家从事羊绒批发贸易生意,后来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交易基地逐步转移到了清河,规模迅速发展壮大而形成。此外,还有的集散地型市场是由生产地市场逐步演变而来。比如山东寿光的蔬菜市场,一开始主要是产地型市场,但是随着寿光蔬菜市场规模的不断膨胀和知名度不断提高,很多外地的蔬菜也通过寿光市场向外销售,于是山东寿光的蔬菜市场已不是纯粹的产地型市场,而发展成为集散地型市场。
二、市场驱动型特色经济的形成条件
(一)活跃的民营经济
我国市场驱动型特色经济发展迅猛的地区,几乎都是民营经济起步早、发展快、比重大的地区。之所以如此,主要有如下几个原因:一是民营经济在发展的初期,有不少是从事商贸活动的,他们本身就构成了市场活动的主体。二是民营经济的发展,不仅为当地营造了浓厚的经商氛围,更重要的是活跃的民营经济为当地提供了较大的需求市场,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当地专业市场的发展。三是很多民营经济在发展初期,往往习惯借助于成本相对较低的专业市场来推销自己的产品。
(二)较好的区位条件
专业市场大多位于交通比较发达、区位条件较好的地区。专业市场作为人员、商品、资金、技术、信息等的集聚地,需要较稠密的人口,频繁的人口流动,完善的服务设施、发达的运输通讯网络等,只有具备了这些条件,才能更好发挥市场的集散功能。因此,专业市场所在地往往具有便捷的交通,绝大多数分布在铁路、公路、水路沿线或者不同交通方式的交汇点。
(三)浓厚的商业文化氛围
浓厚的商业文化氛围对于市场驱动型特色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在改革开放初期,全国都处在短缺经济时期,市场需求巨大,商机无限,只有具有浓厚商业文化氛围的地区,才有可能在当时把握住商机。纵观我国很多市场的形成,往往与当地某些见多识广的经商带头人具有密切关系,这种经商传统成为专业市场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正是由于这些带头人的示范带动,进一步激发了当地的经商意识,使市场在短缺经济条件下很快发展壮大。
(四)宽松的发展环境
一般来说,地方政府宽松的发展环境是专业市场发展的外在推动器。有时候尽管当地具有发展市场的良好条件,但是如果没有宽松的外部发展环境政策,市场往往也很难持续。浙江义乌在当时充分认识到发展市场的重要性,早在1984年就提出了“兴商建县”的战略构想,实行全方位开放,不搞地区封锁和地方保护,真正做到货不分南北、人不分东西、业不分公私,都给予税收、工商、土地征用等方面的优惠,使当地的小商品市场得到蓬勃发展。
三、市场驱动型特色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专业市场的竞争压力不断增大
专业市场集聚了大量的同质企业,往往面临着同样的需求市场,当需求市场小于供给市场时,就可能引发企业之间的过度竞争,造成区域生产要素的过度内耗,从而降低整个区域的赢利空间,不利于区域资本的原始积累和区域品牌的创建。一般来讲,这种情况往往发生在组织相对松散、发育还不完善的专业市场内部,特别是当需求市场面临饱和的情况下,更容易引发市场内企业的过度竞争,企业之间相互压价,引发“价格大战”。市场内部低价竞争,企业的利润空间肯定越来越小,甚至没有利润。企业为求生存,有的就降低质量,甚至出现假冒伪劣,结果自己砸了自己的牌子,使市场难以为继。温州曾经红火的灯具市场就这样几近消亡。
(二)信息化不断加快迫使市场转变交易模式
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商品交易的形式和内容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这对传统的专业市场交易模式提出了严峻挑战。以面议价格、批发交易为主要特征的专业市场交易模式,在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适合于某些商品,但是,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推进,以及网上交易和信用程度的不断提高,这种以价格面议为主要特征的专业市场往往意味着较高的交易成本。只有当在专业市场讨价还价节约的成本大于采取其他方式的交易成本时,人们才愿意选择专业市场;反之,当其他方式的交易成本低于在专业市场讨价还价所能节约的成本时,专业市场相对于其他交易方式的优势将不复存在。当前,在某些信息化程度比较高的地区,以网络交易为主要特征的无形市场正在萌发,有的已经初具规模,这就迫使传统的市场交易要根据实际发展的需要,不断更新交易方式。
(三)应对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较弱
随着市场商品档次的提高和交易手段的现代化,专业市场的辐射范围不断扩大,很多市场积极向国际市场拓展,外向化程度不断提高。比如浙江义乌的小商品市场、湖北十堰的汽配市场、河北清河的羊绒市场等,这些市场都已经不再仅仅局限在国内,而是进入了国际市场,并且在国际专业市场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在不断完善之中,相对于国外市场而言,我国在市场管理方面的经验还存在不足之处,应对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较弱。比如对知识产品的保护,以及国外对中国市场产品的各种技术壁垒以及其他种种原因的“设限”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市场的国际竞争力,影响了我国市场驱动型特色经济的发展。
四、我国市场驱动型特色经济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一)集群式发展模式
为进一步发挥专业市场的带动作用,促进市场对其他相关产品的拉动作用,今后要逐步培育市场驱动型特色经济的集群式发展模式。通过集群建设,大力提高市场驱动型特色经济的综合竞争力。要重视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以政府统筹、企业推动、市场主导、行业协会协助为主要手段,以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与产业组织合理化为主线,坚持市场竞争和政策引导相结合,通过建立纵向延伸,横向连接的产业发展模式,加强要素集聚和空间集聚,加强市场的龙头拉动作用,全面提升市场驱动型特色经济的综合竞争力。
(二)完善市场配套体系建设
对于市场驱动型特色经济来说,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对于整个地区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不断完善市场的配套体系建设,无疑会促进市场以及市场所在地的健康发展。要构建多成份、多形式、全方位的包括信息、物流等在内的各种市场公共服务体系网络,为市场乃至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规范市场发展秩序
纵观我国市场驱动型特色经济发展的历程,可以发现,有不少市场驱动型特色经济大都经历了“假冒伪劣假而不劣贴牌生产品牌生产”几个阶段。经过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发展,目前发展比较好的市场驱动型特色经济大都进入了贴牌生产或者品牌生产的阶段,随着我国入世后过渡期的马上结束,我国市场将与国际市场进一步融合,因此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规范市场发展秩序,对于维持市场驱动型特色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只有不断加强保护品牌的意识,才能促进市场商品档次的不断提升,才能够保障我国市场驱动型特色经济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保持持久的竞争力。
篇8
1 北部湾经济区资本市场的重要性
1.1 资本市场可以为北部湾经济区企业提供融资渠道
为企业提供融资渠道是资本市场最基本最首要的功能。而现阶段,北部湾经济区企业发展和经济增长面临的一大难题就是资金不足凸现。对此,推进资本市场发展,将为北部湾经济区解决这一大难题,提供融资平台,从而为企业开辟直接融资的渠道和途径,增加企业的资本金,降低企业的负债率,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使得企业的资本结构科学化、合理化,推动企业持续发展,并促进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和经济增长。例如,2005年以来,北部湾经济区的南宁糖业、南化股份、阳光股份、桂冠电力、五洲交通等企业利用资本市场,通过增发股票、发行可转换债券融资数十亿元,为企业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资金,进而促进企业的发展壮大。
1.2 资本市场可以优化北部湾经济区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
资本市场可以为高效益、高成长的企业配置资金资源流向,并优化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当前,北部湾经济区企业面临着资金积累和建设基金不足的严峻现实,而通过资本市场上市融资所需要的资金是解决企业资金短缺问题的重要手段。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是提升集约化水平,加快科技创新,提高科技含量,以先进科学技术促进产业不断升级换代。北部湾经济区企业只有具备充足的资金,才能进行科技创新,开发新产品,开拓新领域,促进自身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同时,作为上市公司,企业要接受股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将会促使其进军高效益、高成长的产业,淘汰效益低、耗能大、污染重的产业,从而实现北部湾经济区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2 北部湾经济区资本市场的现状分析
2.1 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概况
2008年1月,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区域主要包括南宁市、北海市、钦州市、防城港市,另外,还包括玉林市、崇左市的交通和物流。所辖区域土地面积为4.25万平方公里,占广西土地面积的17.9%;海岸线长1595公里;人口1240多万,约占广西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地区GDP约占广西GDP的30%。四年来,北部湾经济区的经济总量规模、人均生产总值不断增长,固定资产投资额、财政收入快速增加,如表1所示。这表明,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呈现出跨越式的赶超发展,对投资资本的需求亦呈现出扩大趋势。
2.2 北部湾经济区资本市场的发展现状
北部湾经济区资本市场的发展,一方面,通过构建资本市场体系,推进资本市场运行,使得北部湾经济区的企业可以通过股份转让和定向增资的方式进行融资。例如,融资平台方面,通过成立资产经营公司,把国有资产的产权授权并变更其名下,由其代表地方政府拥有国有资产的产权,实行统一的管理和经营,将国有非经营性资产转化为经营性资产,促进国有资产的资本市场运作,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另一方面,推进资本市场功能多元化,随着股权分置的成功改革,为推动资本市场发展扫除了制度障碍,使得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期货市场和投资基金快速发展,公司债券、可转换债券、可分离交易债券、股本权证、资产支持证券等金融衍生产品不断涌现,从而为北部湾经济区资本市场的发展增添源源不断的动力,资本市场功能也日趋多元化。
3 北部湾经济区资本市场的发展困境
3.1 资本市场不成熟,地方财政负担过重
现阶段,北部湾经济区的经济基础还较薄弱,规模总量不大,财政收入不多。资本市场还不够成熟,体系不够健全,金融机构不够合理。加快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建设新的经济增长极,投资资金的需求远远超过了地方的可用财力。而现行的融资模式,主要是依靠财政直接投入或融资担保来支持,明显地过度依赖财政支撑,直接加重了财政负担及其风险。
3.2 上市公司产业结构不合理,经营机制需转变
目前,北部湾经济区的上市公司专业特征不足,行业优势缺失。北部湾经济区规划中的重点产业如石油化工 冶金 造纸等还未有一家上市公司。现有的北部湾经济区上市公司,第一产业有3家,第三产业有4家,其余的集中于第二产业,占上市公司总数的46.15%。这不利于北部湾经济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同时,部分上市公司还存在经营机制滞后,未真正地建立起正规的现代企业制度,如信息披露不规范,制约了公司正常配股或增发新股;大股东操纵董事会,影响独立董事的作用;甚至一些控股股东滥用控制权,直接操纵上市公司等。
3.3 证机构发展不充分,金融产品利用不足
北部湾经济区目前仅有一家国海证券公司和一家国海富兰克林基金管理公司,期货经纪公司、证券和期货投资咨询机构还存在空白。这说明北部湾经济区的证券机构发展明显不充分,数量极少,市场影响力缺失,大大削弱了资本市场的积极作用,使得北部湾经济区的投资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内银行贷款和土地出让收入,而利用证券、债券、信托等市场化的金融产品不足。
4 推进北部湾经济区资本市场发展的对策
4.1 大力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
加快北部湾经济区的开发,需要资本市场来支撑。而以市场为基础的资本运作,并不能忽视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国际经验证明,在起步阶段,政府的引导、支持和推动经济赶超发展的作用是关键因素。现阶段,北部湾经济区的市场经济体制还未成熟,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时有失灵,经济结构尚未平衡合理。因此,加快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就要善于抓住机遇,充分利用资本市场,促进经济发展和结构转型升级,还需要大力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一是给予政策扶持;二是构建约束机制。在政策扶持方面,政府可以制订规划,形成梯次,通过发现―培育―改制―辅导―上市的引导过程,给予企业在信贷、利率、税收等方面的政策优惠和支持。同时,鼓励实力雄厚的企业采取重组或并购的手段借壳上市。在构建约束机制上,政府可以通过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监督和制约上市公司的不法行为。
4.2 加快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
加快构建多层次的北部湾经济区资本市场体系,主要包括:
首先,提升金融服务。紧紧抓住北部湾经济区开发开放的重大机遇,充分发挥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平台优势,积极引进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在北部湾经济区设立分支机构,统筹布局营业网点,不断优化本地金融市场,加快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提高分支机构的融资效率和服务功能。
其次,拓展融资渠道。北部湾经济区应转变过去以贷款为主的债权融资渠道,积极拓展商业票据、企业债券等债权的融资渠道,以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优化资金配置。例如,通过票据融资,可以加快资金流转,减少资金占用,背书转让即完成结算,资金不足时,通过票据贴现而获取资金。
再次,加大金融创新,主要表现在:一是要加大金融制度创新。金融机构要强化创新意识,创新管理体制、经营机制、风险控制,围绕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提供服务;二是要加大金融产品创新。金融机构要积极创新产品,全方位地服务于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改进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环节;三是要加大金融平台创新。金融机构要加强平台创新,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完善业务处理和管理程序,延伸辐射半径,为企业提供一站式的融资平台。
最后,夯实证机构。在资本市场上,证券机构是非常重要的媒介,是连接筹资者和投资者的中介。目前,北部湾经济区的证券机构还很少,极大地削弱了资本市场的功能。因此,要紧紧抓住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重大机遇,夯实证券机构,大力发展期货市场、基金市场及投资咨询服务等中介机构,发挥证券机构的剂效用,推动北部湾经济区资本市场发展。例如,利用广西作为全国最大白糖生产基地的优势,做大做强白糖期货市场,促进北部湾经济区的大宗商品交易。再如,产业投资基金作为一种有效的融资方式,加快构建北部湾经济区产业投资基金,可以拓宽资金渠道,增加资金来源,有助于发展基础产业和高科技产业。
4.3 注重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
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下,能否及时、灵敏地优化资本结构是企业实现并保持财务竞争优势的关键。上市公司注重优化资本结构,可以降低加权资本成本,增加股东财富。随着北部湾经济区资本市场的发展,优化资本结构又是一个动态过程,企业首要的是规范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树立良好的诚信形象,通过资本市场运作,加快发展壮大,整合和重组资产,优化资产结构,增强上市公司实力。另外,要努力改善资本市场环境,通过构建有效的资本市场平台,加强地方政策制定与执行过程的程序性;全面落实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加大打击恶意逃废债务行为;创建企业资本结构监控体系,强化信息披露管理,健全信息传递机制。
4.4 积极开展区域金融合作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为北部湾经济区开展区域金融合作提供了极好的机遇和平台。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再次警示,开展区域金融合作是极其必要的,是大势所趋。从当前的发展来看,全面加强中国―东盟之间的区域性金融合作是促进和推动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重要举措,有助于推进人民币成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结算货币,加快人民币的区域国际化步伐,提升北部湾经济区的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正如,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将南宁定位为区域性金融中心,即中国―东盟人民币国际交易中心、中国―东盟人民币国际清算中心、泛北部湾区域合作的投融资中心,使南宁成为金融机构的资金集聚区和区域合作区。
参考文献
[1]桂许寿.北部湾经济发展中的广西资本市场支持[J].市场论坛,2009:2.
[2]韦明升,庞家主.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资本市场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1:47.
[3]魏乾梅.泛北部湾经济区建设的投融资机制及其绩效评价体系研究[J].江苏商论,2009:1.
[4]李秉恒,付春明.构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发的资本市场支持体系[J].广西金融研究,2008:1.
[5]张克如,李红光,范波澜.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企业融资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9:35.
[6]刘明显,胡江华.建立北部湾经济区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构想[J].区域金融研究,2009:6.
篇9
Study on the High Cost Booms Identification in Real Estate Marketand Its Real Time Early Warning Mechanism
――Based on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Data
HU Wenxiu, WU Tingting, FU Qia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X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Xi’an 710054, 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effectively control the effect of house price’s irrationally rising on macroeconomic, this paper distinguishes the house price booms. According to 27 countries from 1990 to 2014 real estate price data, by constraining the smooth Bspline model(COBS), this paper identifies each country’s real estate price inflation interval. Subsequently, it distinguishes the high cost booms and the low cost booms by the macroeconomic reactions after different inflation intervals. Then, using the determinants through nonparametric tests, it establishes the real time early warning mechanism of high cost booms in real estate market, based on discrete choice model. Finally, this paper uses China’s real estate data to make insample test and outofsample test of that real time early warning mechanism. Key words:high cost asset price boom; COBS model; discrete choice model; real time early warning mechanism
1引言
资产价格膨胀尤其是房地产价格的急速暴涨是近年来我国甚至世界范围内出现的重要经济现象[1]。2000年以来,我国平均房地产市场价格上涨了3倍左右,一线城市部分区域的房地产价格甚至上涨了5倍以上。同样,国外的房地产市场也出现了价格过热的情况,如日本房地产价格从1985年以来,经历了数次房地产价格暴涨[2]。然而,在经济发展中,有些资产价格膨胀会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渐消退,而有些资产价格膨胀却会对实体经济产生较为严重的影响。如日本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现的资产价格大幅上涨,最终以泡沫经济为后果,直接导致日本经济陷入十年萧条[3]。2007年美国房地产价格上涨引起的次贷危机甚至引发了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中国香港和新加坡的房价大幅上涨却并没有对实体经济产生太大影响[4]。
然而现有研究主要关注于房地产价格膨胀与宏观经济之间关系,但是忽视了不同阶段资产价格膨胀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不同,在研究时不可一概而论。我国的现有研究尚未对资产价格膨胀进行区分,但是近年来,国外已有一些学者发现并不是所有的资产价格膨胀都会引起较大的产出损失,如Dieter和Hans[5]通过分析发现不同的资产价格膨胀会对膨胀期后的宏观经济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他们根据膨胀期后经济增长率的不同将资产价格膨胀分为高风险资产价格膨胀和低风险资产价格膨胀。之后的学者根据这一结论进行了更加细致的分析,Detken和Smets[6]将资产价格膨胀定义为是一个连续的至少4个季度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实际总价格指数超过其趋势至少10%以上。Adalid和Detken[7]在这一研究的基础上将资产价格膨胀根据膨胀期后的GDP增长率分为低风险资产价格膨胀和高风险资产价格膨胀。如果GDP平均实际增长率在膨胀期中高于膨胀期后,则这个膨胀期就可以称为高风险资产价格膨胀。
在识别出高风险资产价格膨胀区间之后,如何对其进行预警进而通过宏观政策控制高风险资产价格膨胀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是研究中至关重要的问题。现有对于危机预警的研究主要分为非模型预警和模型预警。非模型预警由于其操作简便,在前期的危机预警研究中得到广泛的运用[8,9]。然而,Berg和Pattillo[10]通过实证分析对模型预警和非模型预警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显示模型预警的准确性要远高于非模型预警,因此现有的危机预警研究以模型预警为主要方法。由于研究内容和视角不同,不同学者对于模型的选择也往往具有较大差别。首先,KLR信号分析法[11]和STV截面回归模型[12],以其指标选择的广泛性被广为运用。史建平和高宇[13]通过KLR信号分析法对于一些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危机进行预警。张元萍和孙刚[14]通过STV模型得到中国金融环境不稳定的原因主要是受外部因素干扰。但是以上预警模型在运用时不能区别不同的指标对危机的影响,显然不适合具有复杂影响因素的高风险资产价格膨胀的研究。马尔科夫区制转换模型[15]则主要针对不同国家的经济周期、经济冲击及国家间经济影响的研究。朱钧钧等[16]改进了马尔科夫区制转化模型,并重新研究了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因素。但是马尔科夫区制转化模型在价格波动方面的研究并没有明显优势。二元离散选择模型[17],其本质是测度危机发生概率的方法。马德功等[18]通过对比分析现有各种危机预警模型,得出Logit模型更适合构建中国的货币危机预警。Cipollini和Kapetanios[19]得到预测经济危机的指标后,运用Probit模型进行动态危机预警。该模型可以直接计算危机发生的概率,适合多指标研究,可以反映每一指标和危机之间的关系,是现阶段较为适合的资产价格膨胀的预警模型。
扈文秀,等:房地产市场高风险价格膨胀识别及其预警机制研究――基于国际经验数据
Vol.36, No.2预测2017年第2期
根据历史经验,中国资产价格膨胀区间有限,在此基础上对宏观经济有影响的资产价格膨胀更少,研究中缺乏足够数据,因此,国际经验数据就更为重要。现有研究忽视了不同阶段房地产价格膨胀对宏观经济的影响,识别不同国家不同阶段的房地产价格膨胀区间,对于价格膨胀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以上综述,本文主要分析以下三个具有递进关系的问题:如何识别房地产价格膨胀区间以及高风险价格膨胀区间?哪些因素会对房地产市场高风险价格膨胀具有显著影响?如何对房地产市场高风险价格膨胀进行预警?
3高风险资产价格膨胀预警体系的构建
3.1高风险资产价格膨胀的预警指标
识别出房地产市场的高风险资产价格膨胀区间之后,其关键问题就是如何在房地产价格发生急速上涨时,区分每次膨胀是高风险资产价格膨胀还是低风险资产价格膨胀。首先本文通过非参数检验确定房地产市场高风险价格膨胀的预警指标,作为构建预警模型的基础。
3.1.1原始指标的选择与预处理
结合多国经济环境,本文首先列出了可能对资产价格产生影响的18种因素,作为实证分析的备选指标。具体分为宏观经济因素和金融指标,其中Xi为第i个原始指标(以下数据均为季度数据,取自万德数据库):
(1)宏观经济因素。宏观经济是否平衡是衡量一国金融w系是否稳健的根本条件。高风险资产价格膨胀的产生,从根本上说是一国宏观经济出现不平衡的表现之一。因此,宏观经济因素的异常是对高风险资产价格膨胀进行预警的基础指标。本文选择GDP(X1)作为宏观经济的主要核算变量。
CPI(X2),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它在实际研究中经常作为经济分析和决策的先行指标,其变动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程度。
社会融资规模(X3)、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X4)、财政收支余额(X5)分别从金融角度,投资市场和国家财政说明实体经济的活跃程度,及对资产市场的潜在影响。
税收收入(X6)、工业增加值(X7)、公共财政收入支出(X8)从国家资金储备量的角度说明国家经济的繁荣或者衰退,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资产市场的活跃程度。
(2)金融指标。银行危机与货币危机是高风险资产价格膨胀后产生的严重后果之一,因此,金融体系的稳定是影响资产价格波动的重要因素。
利率(X9)和汇率(X10)变化是国家对于维护金融稳定所采取的最直接的行为。低利率使得对于未来股票红利和租金水平的预期提高,同时又会降低贴现率从而引起资产价格的上涨。另一方面,在资产价格膨胀期中,利率的提高可以通过强化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从而导致高负债的房地产企业的违约率,进而导致资产价格下跌。汇率的波动对于本国货币的升值和贬值有直接的影响。本文的数据均为剔除通货膨胀率的实际利率和实际汇率。
国家外汇储备(X11)衡量了中央银行外汇贮备的充足程度,是一国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如干预汇率的波动,稳定资产价格。M0(X12),M1(X13),M3(X14)这三种货币供应量的指标以及基础货币余额(X15),经常被用来分析经济动态变化,且通过影响产出引起资产价格膨胀。实际信贷变量(X16)与进口价格(X17),出口价格(X18)在经济研究中通过金融加速器机制影响资产价格波动,这些变量均常用于资产价格波动的早期预警指标。
为了得到更加准确的统计结果,本文对以上指标进行HP滤波法,线性趋势偏离和计算增长率等变形处理,以得到统一的度量标准。本文中,宏观经济变量统一使用偏离趋势的偏差进行变形处理,其公式为DevXi=Xi-TrendXiXi。其中DevXi为偏离趋势的偏差,Xi为第i变量,TrendXi为通过HP滤波法得到的趋势值。金融指标除实际利率、实际汇率使用水平值,其他指标统一通过计算得出同比增长率。
3.1.2实证检验
该实证检验的理论基础为,如果我们认为某变量是高风险资产价格膨胀的决定性因素,那么我们就会预期该变量在高风险资产价格膨胀期中与膨胀期前的表现特征是不一样的。因此,本文运用KruskallWallis检验目标变量是否为高风险资产价格膨胀的决定因素。假设任一变量Xit为i国在t时期的各解释变量的值,其变形形式为Tit,滞后期为Kit,则:将目标变量分为两组,一组为处于高风险资产价格膨胀期内,设置为A组,一组没有处在高风险资产价格膨胀期内,设置为B组。根据AB两组计算KW的值KWXT,K。如果某目标变量的置信度在95%以上,则说明这一变量与高风险资产价格膨胀呈相关关系,否则说明该变量与高风险资产价格膨胀之间不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本文通过SPSS软件,将房地产市场价格高膨胀区间与非高膨胀区间之间的指标值进行面板数据的KW检验,其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结果显示,对于房地产市场的高风险资产价格膨胀,宏观经济因素,如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GDP),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 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等经济指标与房地产市场高风险资产价格膨胀之间具有相对较强的正相关关系;金融指标如实际利率,实际汇率,货币供应量,国内信贷增长率以及基础货币余额等与房地产价格高风险膨胀之间也有着正相关关系。
3.2预警模型的构建
3.2.1解释变量的建立
根据以上KruskallWallis检验,我们得到了总共10种房地产市场高风险价格膨胀的影响因素,将其作为预警模型的解释变量。但是由于处于同一经济体的各个经济指标之间会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如果直接作为预警模型的自变量,会出现多重共线性问题。因此,预警模型的构建之前,首先应对影响因素进行主成分分析。通过消除相关性的处理,KMO检验与Barlett检验,应用SPSS软件,得到原始变量的累计方差贡献率,前三个主要因子的特征值均大于1,因此,我们提取3个公因子代表原始指标数据的主要信息。对三个主要因子命名为F1,F2,F3,其因子载荷矩阵可知,因子F1在X1(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X2(居民价格消费指数)、 X4(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这三个解释变量上具有较大的载荷,这三个解释变量分别为宏观经济因素中代表经济发展状态的指标,将F1命名为宏观经济因子;因子F2在X9(实际利率)、X10(实际汇率)和X16(国内信贷增长率)这三个解释变量上具有较大的载荷,而这三个指标可以说明银行系统的国内外信贷水平,将 F2命名为信贷变量因子;因子F3在X12、X13、X14(三个货币供应量的指标)、X15(基础货币余额)这四个解释变量上有较大的载荷,而这四个指标均与货币变量有关,将F3命名为货币变量因子。
根据以上数据分析结果,我们最终得到三个主要因子表达式
F1=0.8975X1+0.6423X2+0.4372X4+
0.1841X9-…-0.1832X16
F2=0.3215X1+0.1093X2+0.0322X4+
0.2473X9+…-0.0478X16
F3=0.1047X1+0.0421X2-0.0216X4+
0.8424X9-…+0.8430X16
3.2.2动态Logit模型的构建
根据以上分析得出的高风险资产价格膨胀的三个主要因子为解释变量,以高风险资产价格膨胀发生的概率为被解释变量,将其定义为二元定性变量。本文定义yit为i国在t时期发生高风险资产价格膨胀的概率:当高风险资产价格膨胀发生,yit为1;当高风险资产价格膨胀不发生,yit为0。
设yit的值通过另一虚拟变量V确定,且V=f(X),f(X)=Xβ+ε 。因此,危机预警信号Yit出现的概率为
P(Yit=1)=P(V>0)=P(εt>-Xβ)。
Logit原始模型为logPit1-Pit=α+βXit+μit。其中Pt为第t时期发生高风险资产价格膨胀的概率,Xit为各解释变量的值,α是常数项,μit为随机干扰项。
由于静态Logit模型没有考虑到高风险资产价格膨胀在时间维度里的持久性,因此,本文将因变量的滞后值引入到模型中去,构建包含滞后二元变量的动态Logit预警模型。即
logPit1-Pit=α+βXit+δyit-j+πit。yit-j为i国在t-j期发生高风险资产价格膨胀的概率。由此,得到最终的动态高风险资产价格膨胀动态Logit模型为
Pit=Fyit=11+e-yit=
11+e-(α+βXit+δyit-j)
其临界值为0.5,即高风险资产价格膨胀运用Logit模型得出的结果大于0.5,则认为高风险资产价格泡沫会发生;反之,则不会发生高风险资产价膨胀。将分析得到的主要因子F1、F2、F3直接带入模型中即可得到动态的Logit模型。运用Eviews软件,通过t显著性检验,最终确定其滞后项阶数为1。接下来,将这些公因子作为新的变量建立态Logit模型,得出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
综上所述,基于动态Logit高风险资产价格膨胀预警模型如下所示
logPit1-Pit=-0.099-0.891Fit+
0.246Fit+0.689Fit+1.092Yit-1
4预警模型的检验
为了对本文中构建的预警模型的拟合程度及是否适合我国经济环境进行检验,我们分别对预警模型进行基于中国数据的样本内检验和样本外检验。样本内检验主要对比分析前述研究,验证模型的准确度,样本外检验则是对本文的模型进行实际运用。其具体检验方法为利用动态Logit模型对样本内1995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中国的相关经济数据进行模拟,验证模型的准确度;对样本外2015年中国房地产市场经济状况进行预警判断。本文将对应的预警指标数据统一进行变形处理,求出增长率,带入预警模型中,通过Eviews软件得出预警模拟信号曲线图,分别如图1,图2所示。
图1样本内预警模拟信号
图2样本外预警模拟信号
从图1的样本内检验可以看出,预警信号值在2007年8月到2009年1月出现了高风险资产价格膨胀,这与本文之前的研究相契合,说明模型可以准确地识别出高风险资产价格膨胀的区间。图2的样本外检验则说明2015年并没有发生高风险资产价格膨胀,这也与2015年的经济状况相吻合。从2015年我国的房地产经济状况来看,个别城市的房地产价格暂时性急速上涨并没有带动整个行业的价格膨胀,我国的房地产市场还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因此,这次局部的房地产价格膨胀不会引起宏观经济的显著反应,不属于高风险房地产价格膨胀,不会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
5结论与政策建议
根据本文的分析研究,得出以下研究结论:
首先,运用COBS模型分别识别出27个国家,1990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房地产市场价格的膨胀区间。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阶段房地产价格膨胀期后宏观经济的反应,区分出不同国家的高风险资产价格膨胀周期。第二,通过KruskallWallis检验对27个国家18个潜在影响因素,共486个变量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经济变量与高风险资产价格膨胀之间的关系,最终得出10种对房地产市场高风险价格膨胀具有显著影响的预警指标,即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实际利率,实际汇率,三个货币供应量指标,国内信贷增长率以及基础货币余额等因素。第三,根据实证研究结论得出的房地产市场高风险资产价格膨胀的预警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法找出三个主要影响因子,将这三个影响因子作为变量,运用二元离散选择模型,构建出房地产市场高风险资产价格膨胀预警模型。最后,通过我国的实际经济数据对构建的预警模型进行样本内检验和样本外检验,样本内检验说明了预警模型的准确性,样本外检验说明2015年以后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并没有发生高风险的资产价格膨胀。
根据以上研究结论,本文针对我国的高风险资产价格膨胀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首先,根据本文的研究,并不是每一次房地产市场的价格膨胀都会对实体经济的发展产生恶劣的影响。宏观审慎监管制度的主要目的是防范金融体系的过度风险偏好和系统性风险,并不能像中央银行调节市场利率一样频繁。因此,宏观审慎监管制度不应该对每次房地产市场价格膨胀都予以干预,应该在区分资产价格膨胀性质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可能发生的高风险资产价格膨胀进行干预。一方面控制政府成本,另一方面提高经济体自身的市场调节机制而并不只是宏观调控控制经济。其次,并不是价格越高就会导致高风险资产价格膨胀的发生,是否为高风险资产价格膨胀不仅与价格高低有P,更与整体经济环境有关。其中,货币政策与高风险资产价格膨胀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从以往的实践经验来看,货币政策不应该在低通胀的情况下盲目提高资产价格,这样很可能导致股票、房地产价格的非理性上涨,最终出现高资产价格和低通胀的现象同时存在,进而诱发高风险资产价格膨胀的产生。根据本文实证部分对房地产市场高风险价格膨胀决定因素的研究,房地产市场高风险价格膨胀与信贷、货币和固定资产投资的过分扩张存在着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因此,在关于房地产市场价格波动的宏观调控中应着重关注以上几个方面的调整,而非仅调整房地产价格。最后,对于2015年后半年我国房地产市场出现的局部资产价格膨胀,根据本文的研究结论,并不属于高风险资产价格膨胀。因此,应该采取调节利率等金融政策工具以及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等政策,旨在通过房地产市场的自身调节机制稳定价格,从而避免采用过多宏观调控政策人为干预房地产市场价格。
⒖嘉南祝
[1]杨俊杰.房地产价格波动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微观作用机制探究[J].经济研究,2012,47(S1):117127.
[2]郭荣欣,李金凤.日本房地产泡沫与中国房地产现状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1,(16):139140.
[3]李方.应对金融泡沫经济拓展东亚金融合作[J].世界经济研究,2009,(1):1923,87.
[4]Semlali M A S, Collyns M C. Lending booms, real estate bubbles and the Asian crisis[M]. Washington: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2002.
[5]Dieter G, Hans E R. Asset price misalignments and the role of money and credit[J]. International Finance, 2010, 13(3): 377407.
[6]Detken C, Smets F. Asset price booms and monetary policy[R]. Frankfurt am Main:ECBWorking Paper Series,
2004. 164.
[7]Adalid R, Detken C. Liquidity shocks and asset price boom/bust cycles[R]. Frankfurt am Main:European Central Bank, 2007. 151.
[8]蓝湛恒.通胀预测、不确定性与先行指标体系的构建[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3,(1):6872.
[9]师应来,王平.房地产预警指标体系及综合预警方法研究[J].统计研究,2011,28(11):1621.
[10]Berg A, Pattillo C. Assessing early warning systems: how have they worked in practice[J]. IMF Staff Papers, 2005, 52(3): 462502.
[11]Kaminsky G, Lizondo S, Reinhart C M. Leading indicators of currency crises[J]. Staff Papers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1998, 45(1): 148.
[12]Sachs J, Tornell A, Velasco A. Financial crises in emerging markets: the lessons from 1995[J]. Brooking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 1996, 57(1): 147215.
[13]史建平,高宇. KLR金融危机预警模型研究对现阶段新兴市场国家金融危机的实证检验[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12(3):106117.
[14]张元萍,孙刚.金融危机预警系统的理论透析与实证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03,3(10):3238.
[15]Hamilton J D. The new palgrave dictionary of economics[M]. Basingstoke: Palgrave Macmillan, 2008.
[16]朱钧钧,谢识予,许祥云.基于空间Probit面板模型的债务危机预警方法[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2,11(10):100114.
[17]Frankel J A,Rose A K. Currency crashes in emerging markets: an empirical treatment[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96, 41(3): 351366.
篇10
在现代体育经济活动中,对于体育市场的微观组织如企业和俱乐部等,基本都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具有市场发展潜力的体育运动项目的运动队已经通过产权改造,逐步建成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组织,并确立了相关规则,逐渐实现政企分开,把体育组织的发展交给市场。在体育法律法规制度方面,体育市场管理的相关法规得到了进一步健全。目前,我国体育市场管理方面出台了一些体育市场管理的法规和体育市场管理条例,进一步明确了管理部门及职能、管理范围、管理权限、界定进入市场的专业技术条件、资格及审批程序。各类市场主体的法律地位得到了确立,权利和义务也明确了。规范了体育市场的主体、维护市场秩序,加强了对体育市场的管理、监督和调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单项体育市场的管理规定,比如制定了一些特殊项目的经营活动管理规定,体育中介市场的管理规定。群众体育健身需求的扩大,必然对体育用品的消费增加,体育用品成为消费链中的重要环节,群众体育消费的体育用品市场也得到了开发。随着体育的普及与发展,向广大群众提供体育技术、健身方法、体育知识培训、咨询服务的机构受到广泛欢迎。目前各种经营性的体育培训班,如游泳、体育舞蹈、健美操、武术、球类等蓬勃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花钱买健康”的观念已经被亿万群众所接受,因此,体育培训、咨询将会有较大的市场潜力。
2现代体育经济的市场主导模式
(1)适度的竞争格局。市场主导型体育经济是指体育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是市场主体自身对商业利润的追求,以及不同市场主体间相互竞争产生的压力和推动力。在以市场为主导的体育经济活动中,适度的竞争在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体育经济活动主要强调经济发展,尽可能提高体育经济的发展水平,而经济制度的这项任务主要靠市场竞争来承担。如体育产品的发展主要靠体育品牌经营。体育用品品牌经营,就是将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的服饰、饮料等实行品牌经营。中国的李宁、双星等体育用品的名牌,在市场竞争中,国内市场难以把守,在进攻国际市场时往往实力远远不够,敌不过耐克、阿迪、彪马等国外品牌的强大攻势。面对竞争激烈的体育用品市场,各商家主动进行企业的产品、产业结构调整,在体育用品的材料、功能上不断创新、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大力发展自己的品牌,通过主动调整,守住国内市场的同时,闯出去占领国际市场,去争取自己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
(2)规范的市场秩序。虽然有些经济主体对竞争不感兴趣,而总是力求通过垄断来削弱和排除竞争,但是,在现代体育经济活动中,公平合理、规范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是维护市场的先决条件。实践表明,国民经济中的竞争原则不会在体育市场中自然而然地得到贯彻,它必须通过一种国家规定来加以保护。当然,仅仅通过一些直接的调整还不足以形成有效的竞争秩序,必须是市场调节与直接调整有效的配合。在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谁封闭市场,谁就将对造成的损失承担责任。体育经济在国民经济其它产业的支持下成熟和壮大起来,并能够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经济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各企业、产业、地区、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愈益紧密的基础上,规范的市场经济得以建立,并逐渐形成世界市场体系的市场经济。世界市场体系是具有宏观指导的市场经济,是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
(3)有效的市场配置与拉动。亚当·斯密把市场称为“看不见的手”,这只看不见的手以价格为杠杆最有效地配置社会资源。随着体育产品市场的日渐发展与繁荣,体育产品的品种繁多,市场规模也日益扩大,包括购买体育用品之类的家庭体育开支占日常生活开支的份额也在逐渐增加,包括体育衍生品市场在内的体育市场呈现一片繁荣的景象。体育衍生品如纪念章、纪念币、纪念邮票以及带有某种体育标志的商品等为体育赛事制作发行的纪念品和为迎合体育爱好者及体育迷心理所设计制作的日常用品。世界各国体育组织获取经费的重要来源之一就是逢体育大赛特别是在本国举办的体育赛事出售纪念章、纪念币、纪念邮票以及带有某种体育标志的商品生产的许可证。国内的体育赛事,特别是在国内开展的大型国际体育赛事,能为举办者或举办国带来相当可观的收入。这种繁荣景象来源于有效的市场配置对现代体育经济的拉动。从体育产业的运作情况来看,举办大型的体育比赛特别是国际体育赛事,成为了发展本国、本地区经济的良好时机,体育就意味着经济和财富。
篇11
“预警”一词英文称之为Eady-Waming,最早起源于军事领域,原指通过预警来提前发现、分析和判断敌人的进攻信号,并把这种进攻信号的威胁程度报告给指挥部门,以提前采取应对措施。后来,这一概念被逐步应用到政治、经济、社会、自然等多个领域。
预警研究主要是基于被预警对象运动的必然性、连续性、可预见性及其先行表现行为,对其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确定一套预警措施。预警研究的目的主要是用来指导现在及危机到来时的组织与处理,如建立组织机构、制定非常规流程、指导制订政策、验证政策运行的有效性以及及时修正政策、规范运作流程等。
(二)市场监管预警机制
市场监管预警机制,是指工商部门为有效预防和避免市场无序状态的发生,通过对各种相关的、潜在的市场无序信息进行及时搜集、分类整理、动态评估,准确、及时地对市场运行接近无序状态的临界点提供警示,进行适当防范的一整套工作机制,是工商行政管理市场监管的起点和基础。
市场监管预警管理是工商行政管理市场监管的第一道防线,目的是为了有效地预防和避免市场无序事件的发生。工商行政管理市场监管通常划分为三个阶段,即事前管理阶段、事中管理阶段和事后管理阶段,不同的阶段对应不同的工作重点。事前管理这个阶段的主要工作是预防与预警。在某种程度上,工商部门在市场监管中,对市场无序运行的预防比单纯的对某一特定市场无序问题的解决显得更加重要。因为如果能够在市场无序状态发生之前就及时地将产生无序状态的根源消除。良好的市场秩序就能够得以有效保障,也可以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与市场监管过程中别的阶段相比较而言,预警管理是一种既经济又简便的方法。
近年来。我国出现的一些市场无序现象已成为发展与改革的重要障碍,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如:“黑煤窑”、“黑砖窑”,“三聚氰胺”、“假紫砂煲”等突发性事件频频爆发,恶性竞争、商业欺诈、违约毁约、假冒商标、虚假广告、食品安全等市场失序行为屡屡发生。不仅破坏了市场公平竞争秩序,限制市场竞争机制作用的发挥。而且严重地损害了市场主体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影响社会和谐稳定,阻碍经济的协调发展,给国家和人民利益造成重大损失。市场这些无序现象的出现除了市场监管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市场主体法制观念淡薄和商业道德素养不高等因素外,还与市场监管部门收集监测市场秩序信息不足、预警机制不完善与预控管理不及时等因素有关。
虽然市场无序现象的发生具有突发性和紧急性。而且缺乏规律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市场无序现象的发生是空穴来风、横空出世。市场无序现象的突发性只是一种表象和一种结果。它的暴发从本质上说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突发性的背后是渐变性,只是渐变的过程被监管者忽略了,监管者注意到的是突发性和紧急性。建立和健全市场监管预警机制,就是要提升工商行政管理发现问题、化解风险的能力,也是实现从被动监管型向主动监管型转变,从“事后救火”管理向“事前监测”管理转变,从过去担任“消防员”角色向“监测员”角色转变的需要。
二、市场监管预警系统的基本功能和作用
(一)市场监管预警系统的基本功能
市场监管预警系统具有三项基本功能:市场秩序信息收集与监测、市场秩序状态评估与预测和市场失序信息的沟通与。
1.市场秩序信息收集与监测。掌握全面、准确的信息对于市场监管是至关重要的。市场监管预警系统首先是一个多元化、全方位的信息收集网络,能够将真实的信息以完整的形式收集、汇总起来,并加以分析、处理,并通过快捷、高效的信息网络将市场失序的信息和事态发展情况传送给决策系统和相关部门,从而保证失序信息的时效性、准确性和全面性,为应对和处置市场失序状况提供可靠的信息基础。
2.市场秩序状态评估与预测。在信息收集与监测的基础上,对得到的信息进行鉴别、分类和评估,捕捉市场失序征兆,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失序类型、涉及范围及其危害程度做出估计,全面清晰地预测市场各种失序情况,提醒市场监管机构注意市场监管中的不利情况或问题,并在必要时向决策者建议发出警报,启动应急处理程序,有针对性地开展市场监管活动。
3.市场失序信息沟通与。市场监管预警管理中与有关政府部门和利益相关者及时、有效地沟通信息,实现信息共享,是取得相关机构和相关人员理解、配合和支持的前提。当市场失序情况发生时,在情况不明朗、信息不完整的情形下,极易导致人们主观猜测与种种传闻,及时、准确、全面、客观地有关信息,这样有利于树立权威的信源形象和设立权威的信息传播途径,减少流言和谣言传播及其负面影响。
(二)市场监管预警系统的作用
1.有利于提升工商行政管理市场监管工作信息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水平。建立市场监管预警机制的过程是推动市场监管工作信息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跃上新台阶、提升新水平的过程,其带动作用不可估量。
2.能够经常性地掌握市场监管工作的底数、进度和发展趋势,有利于及时掌握市场秩序变化的动向。及早发现市场失序的苗头,最大限度地减少市场监管工作盲目性和被动性,增强工商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
3.有利于增强工商机关履职能力,推动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建立健全市场监管预警机制,对市场监管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隐患及时发现、及时解决,防患于未然,无疑会大大提升工商工作的整体水平。
三、市场监管预警机制的构建
市场监管预警机制管理系统应由预警指标管理系统、预警组织管理系统、预警信息监测系统、预警管理保障体系等4个子系统构成。
(一)预警指标管理系统
市场监管预警监测的内容要系统化、可控化、制度化。而监测内容指标的设定是市场监管预警系统建设的第一位问题。就像给一个人体检一样。要检查哪些系统,每个系统又必须检查哪些具体的指标。这是一个多层次的系统性问题。
1.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市场预警监测指标体系。是依据一系列科学方法,经过专家严密论证选择出来的反映市场经济秩序运行状况的一套敏感指标,包括市场日常检查的情况,市场违法行为、利益矛盾纠纷和安全事故隐患的情况,市场监管的效率,群众对市场秩序稳定程度的认可与满意度等等内容。选择设定的内容指标要点面结合、结构合理,能够基本全面地反映出全国和某一区域市场秩序的整体状况和综合水平。通过这套指标。可以对市场经济秩序运行状况进行监测
和预警,判断市场经济秩序发展运行的趋势。
2.预警指标体系的维护。指标体系中的每一个指标都不是永久不变的,市场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会不断产生新的无序因素,已经建成的指标体系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对指标的数量、内容、权重等进行适时的修正,必要时甚至要对指标体系的结构进行新的调整。
(二)预警组织管理系统
要进行市场失序的预警、预防和控制,必须建立市场失序预警的组织体系,这样市场失序预警才有现实的基础,才有最根本的组织保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有必要从总局到县(区)局建立各级预警管理的领导、指挥和协调机构。这一机构的主要职能在于:制定预警管理的战略、政策和规划;进行预警信息管理;进行风险评估;在市场秩序正常时期,负责市场失序的预防、控制、领导与协调工作;日常管理中,对工商干部和社会公众进行市场预警管理的教育和培训等。
1.预警部门。由预警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小组和预警工作人员组成,管辖信息部门和公关部门,是预警信息的汇总、决策和防控中心。具有比较大的权力和权威,审时度势把握全局,确定收集信息的类别,负责预警指令的下达、实施和监督,协调管理各个部门的预警工作,还能够在一定区域内动用各种资源来应对突发性市场事件。
2.信息部门。负责信息工作计划的制定、实施,信息的收集、汇总和初步分析,特殊信息的及时汇报处理和预警信息数据库的建设等。预警的信息来源于各业务部门和基层工商所等。
3.公关部门(通常由办公室兼任)。负责协调政府、其他行政机关与公众的关系,使政府和公众能够了解市场秩序的状况,互相交流市场秩序信息,协调处理市场失序情况,共同应对市场失序可能引发的公共危机。同时。应该特别注意各种媒体的传播基调和导向,引导舆论向有利的方向发展。
4.各业务部门。既是预警信息提供部门又是实施预警以及预控措施的部门。根据上级的指示。结合制定的决策与实施计划,落实到相关部门和人员,及时实施预警管理;同时在预警管理的过程中实施监督与控制。并且随时反馈执行情况与其他信息给预瞀决策部门,以便结合各个方面的信息来调整执行计划和实施细则,对相应措施进行调整以适应变化的环境或纠正计划与预案的偏差,达到自适应的效果。这个环节实施得好与坏,直接影响预警的效果。
5.基层工商所。对市场秩序进行全面的、全时段的监控是有效预警的基本前提,监控所得到的市场秩序的相关数据是预警过程中所需信息的最初来源。要充分发挥基层工商所网格化监管的优势,使网格单元内的市场秩序能够随时被监控,市场失序信息及时获知。保证一旦出现紧急情况能够第一时间对现场情况进行评价和控制。
(三)预警信息监测系统
预警信息监测系统是指为了能尽早地发现市场失序状况的来临,及时、准确、真实、完整地做好对辖区市场主体和市场秩序状况的信息收集录入工作。对市场秩序风险进行分析、评估和决策的系统。它通过对破坏市场秩序的风险源、征兆等进行不间断的监测,从而在各种信号显示市场秩序被破坏时及时地向组织或个人发出警报,提醒组织或个人对市场失序采取行动。预警监测系统包括信息收集子系统、预测评估子系统、决策子系统、警报子系统。
1.信息收集子系统。该系统的任务是对有关破坏市场秩序的风险源和征兆等信息进行收集。收集信息的过程中要注意:一是信息的及时性与准确性;二是信息收集渠道的多元化;三是保证信息的原始性;四是收集、分析、处理信息人员的专业化,使信息分析规范、准确;五是传递信息的快速与完整,减少信息的扭曲和漏损。
2.预测评估子系统。该系统的任务是对收集来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归类、识别和转化,组织各路专家和受影响的部门一起参与分析和评估破坏市场秩序的风险源和征兆,根据评估结果确定预警的临界点。预测市场失序的运行方向和发展趋势。
3.决策子系统。该系统的任务是根据分析、评估到的警戒度水平判断是否达到了危险警报的临界点,达到哪一个临界点,从而决定是否发出危险警报和警报的级别。
4.警报子系统。该系统的任务是决策系统决定发出警报后。立即向监管者和潜在的受害者发出明白无误的警报,使他们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
(四)预警管理保障体系
市场监管预警机制是一个庞大的综合系统工程,为确保市场监管预警机制的实现,需要相关保障体系予以支撑。
1.完善的市场监管预警管理制度保障体系。只有建立内容健全、组织有序、反应灵敏的预警制度体系,才能使市场监管人员的行为得到制度的规范和约束,使市场监管预警管理实施到位;只有建立科学的市场监管预警计划、预案和应急措施,才可以帮助监管者做出有效的反应,提高快速反应能力,最大程度地减小市场失序事件的危害和影响。
2.市场监管预警机制正常运行的物质保障体系。要有充分的人力、经费和装备等投入,特别是需要足够的技术力量保障。主要包括技术人员、监测设备和监测方法。工商系统加强市场监管预警管理,就要加大相应的投入和采取有效的措施。
3.健全的市场预警监测信息共享体系。要与金融、海关、税务、物价、质检、食品药品监督、烟草、国资、商务、土地监察等行政部门建立双向甚至是多向的市场秩序信息收集、传递和交流的协作机制,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更全面地把握市场秩序运行信息,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把市场监管风险降到最小。
四、市场监管预警管理工作流程
市场监管预警管理系统主要通过对危害市场秩序的活动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市场失序的征兆,并对市场失序征兆进行诊断,提出预控对策,以确保市场秩序正常安全,市场监管预警管理的工作流程主要包括四个阶段:预警准备阶段、预警决策阶段、预控管理阶段和应急处置阶段。
(一)预警准备阶段
在预警准备阶段,首先是根据危害市场秩序的诱因和早期征兆构建市场监管预警管理指标体系,确定预警指标并界定预警的范围;其次,确保市场监管预警信息的传递是双向或多向流动的;最后,进行市场监管预警监测。也就是监测市场中已存在或将来可能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市场主体竞争状况、市场交易行为状况、食品安全状况等等)。
(二)预警决策阶段
根据收集并汇总的信息,包括市场无序状态的信息与在处理过程中传递回来的信息(即反馈信息),对市场秩序状况进行分析、评估,并且根据市场事件的特殊性,结合决策规范与自身情况制定预警对策的过程。在决策过程中,要注意决策的及时性、可行性、可操作性、安全性以及经济性。特别是决策的及时性非常重要,决策完成后应该马上细化为计划和实施细则并传达给执行机构,通过执行来迅速达到效果。
(三)预控管理阶段
篇12
视知觉研究是基础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研究的重点内容,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很多研究者越来越关注人是如何知觉和加工周围真实的场景环境的。以John M.Henderson等人(Henderson&Hollingworth,1999)为代表的一些研究者,在基础视觉研究的基础上采用眼动等技术对自然场景知觉(scene perception)展开了相关的研究。Henderson和Hollingworth(1999)把人类的视觉研究分为三个水平:低水平的视觉(low-level vision or earlyvision),中间水平的视觉(intermediate-levelvision)和高水平的视觉(high-level vision)。低水平的视觉研究涉及视觉图像的深度、颜色、纹理结构等视觉物理特征的提取,以及图像表征的形成;中间水平的视觉研究涉及对物体外形、轮廓和空间关系的提取,这种提取不受物体名称和意义的影响;高级水平的视觉研究关注从视觉表征到物体的意义、知觉和认知的交互影响、视觉信息的短时记忆以及物体与场景的识别。而在高级视觉研究中,有关场景知觉的研究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Henderson,2005;Henderson。2007)。Henderson等在2005年第6期的Hsual Cognition上专门组织了一期内容(special issue on real-world senile perception)来探讨有关场景知慌的研究问题。
1.场景与场景知觉
一直以来,研究者对于场景(scene)缺乏一个准确而统一的操作定义。Henderson和Hollingworth(1999)在其综述中将场景定义为由空间分布合理的背景和离散的物体构成的真实环境(real-worldenvironment)的连贯图像。场景包括背景(background)和物体(ebjects)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场景中的背景是指宽广的、静止的表面和结构,比如:地板、墙壁、天花板和山等都可以成为背景。场景中的物体是指比例较小的不连续物体。对于场景中背景与物体的定义是相对而言的,没有绝对的标准限定。比如,一个办公桌在办公室场景可以作为物体。但是如果视野只关注这张办公桌,那它也可以作为一个场景,这时办公桌上的订书机或电话就成为了这个场景中的物体。大部分研究一般采用正常人视野能看到的环境作为选择场景的依据。比如校园和操场就是比较好的场景,而一盒火柴和从空中俯瞰城市就不是好的场景。以上介绍的场景更多地被称作真实场景(real-world scene)(Henderson,2005;Henderson,2007),而在其他的研究中,场景却有不同的含义。在视觉搜索的研究中,也把搜索目标和目标以外的背景定义为场景(Chun,2000)。为了理解上的方便,在本文中除非特别提及一律采用场景的叫法。
场景知觉一直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在19世纪70年代就有研究者采用图片作为刺激材料探讨场景的知觉加工问题(Biederman,1972)。早期的研究由于条件限制,材料多为一些简单图片或线条画(1inedrawing)(Friedman,1979;LoRus&Mackworth,1978)。这也导致了一个问题,就是场景与图片、线条画之间有什么样的区别和联系?正如Henderson和Hollingworth(1999)所描述,场景必须包括一定的物体和容纳这个物体的背景;但图片则不同,图片可能只包括一个简单的物体,或者只有连续的背景而没有突出的物体。但是到目前为止,仍没有比较明确的研究对此进行严格的区分。根据已有的文献来看,早期的很多场景研究使用的刺激材料多为黑白图片,后来才出现了一些彩色的图片。但是最近的一些场景研究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二维的图片材料,而是加入了三维的立体视觉效果。也有一些研究(Hollingworth,2004;Hollingworth,2005)开始尝试采用视觉模拟和真实的环境来研究场景的知觉问题,这种情况下的场景就更加接近人们的真实生活环境。
对于场景知觉研究的刺激材料,Henderson和Ferreira(2004)提出了两个标准:第一,材料可以是真实的环境本身,也可以是真实环境的描述形式(form of depiction);第二,刺激可以是完整的也可以是采取某种方式的降低处理,比如合成。目前,有关场景知觉的研究材料大体有三大类。第一类是简单的无意义图形或字母构成的场景信息,比如在其他色块中构成的背景中搜索中间带点的色块;或者在很多不规则“L”构成的背景中搜索目标字母“T”(Chun,2000;Jiang,Olson,&Chun,2000)。这些研究更多关注的是视觉搜索中其他物体对搜索物体的影响,研究者也把它们作为一种最基础的场景知觉来看待。第二类是物体序列构成的场景,研究者将多个相关或不相关的物体摆放在一起,要求被试搜索或记忆其中的一个物体,那么其他的物体就对这个目标物构成背景(Hollingworth,2007;Zelinsky&Loschky,2005)。第三类是自然场景,一般采用真实环境的彩色或3D模拟图片来代表场景(Davenport,2007;Henderson.2002;Henderson&Hollingwogh,1999;Hollingworth,2004)。当目标物体处于自然场景中时,场景的所有布置和其他物体的分布都构成了这个目标物的背景,具体形式见图1。自然场景比较贴近我们现实生活中见到的各种环境,研究者(Henderson,2005)建议把真实的自然场景作为场景研究的刺激材料,提高研究的外部效度。这三种不同的分类也体现了场景知觉研究的不同层次和水平。
2.场景知觉的认知加工方式
场景知觉的加工方式是场景知觉研究中最基本的问题,对不同加工方的探讨是研究关注的核心之一。场景知觉的研究属于知觉研究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研究者仍然采用认知加工中自上而下
(top-down)和自下而上(bottom-up)的加工方式来解释场景知觉中信息的提取与加工。这两种加工也被描述为基于刺激的加工(stimulus-based)和知识驱动的加工(knowledge-driven)(Henderson,2003)。Henderson(2007)把自上而下加工比喻为被“推”(push)的加工,而自下而上的加工是被“拉”(pull)的加工,这种比喻形象地说明了两种知觉加工方式的差异。场景的自下而上的加工是指由于场景中局部的视觉特性比较突出,而使被试被动地加工这些突出的区域。比如,场景中明亮而且色彩鲜艳的区域一般会受到更早和更多的注视。支持自下而上加工的典型解释就是“突显地图”(saliencymap)理论(Castelhano,Wieth,&Henderson,2007;Torralba,Oliva、Castelhano、&Henderson、2006;Underwood&Foulsham,2006;Underwood,Foulsham,van Loon,Humphreys,&Bloycc,2006)。这种理论认为,场景中的颜色、密集度、对比度和边际朝向(edgeorientation)等会造成一些区域突出于其他的周围区域,这些突出的区域会吸引人的注意,在视觉加工中会比较早地被注意和加工。自下而上的加工示例见图2。
而自上而下的加工则是指由于受到先前认知加工和知识经验的影响,人会主动加工场景中一些特定的信息。比如:当要求被试从客厅场景搜索钟表获得时间时,被试会激活相关的知识经验,根据任务的要求主动搜索目标物体而不管场景中其他的区域是否鲜艳和明亮。自上而下的加工强调已有知识经验的作用,这些知识经验包括对先前场景信息的短时记忆和情景记忆,存贮在长时记忆中类似场景的有关视觉、空间和语义信息,以及被试的目的和计划等。就短时记忆而言,刚才看到过的一幅图片,当再看这幅图片或者类似图片时,我们会积极关注我们感兴趣的区域,或者认为信息丰富的区域。长时记忆中也包含着一些场景的信息,比如,厨房场景一般都会包括灶具,办公桌的场景一般都会包括电脑。这些信息会影响我们对场景的知觉和加工。场景记忆的研究发现,对场景的知觉图式和原有经验在场景的编码和记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Pezdek&Maki,1988)。
由于图像本身的特性要比知识经验更容易量化和操作,所以很多的研究都倾向于采用自下而上的加工方式来建立视觉加工的计算模型或量化的预测。比较典型的代表就是突显地图模型(Henderson,2007;Humphreys&Bloyce,2006;Underwood&Foulsham,2006;Underwood,Foulsham,van Loon,Humphreys,&Bloyce,2006)。但是,场景的加工往往不是独立的加工能够完成的。场景知觉研究中有关背景对场景物体识别的结果发现,我们对场景的知觉可能受到两种加工的交互影响,无论是场景中突显的物体,还是场景中的模糊背景会通过相互的作用影响场景的知觉,所以很难用一种单一的加工方式来解释我们对真实复杂场景的知觉(Davenport&Potter,2004;Henderson&Hollingworth,2002;Underwood,Templeman,Lamming,&Foulsham,2008)。因此,也出现了将两者结合的背景引导模型(Contextual Guidance Model)(Torralba,Oliva,Castelhano,&Henderson,2006)。
3.有关场景知觉研究的不同范式
场景知觉研究不同于基础的视觉研究,场景中包含的信息比较多,对于实验变量的控制比较困难,所以研究者设计了不同的实验范式来探讨场景的知觉。根据已有研究中所采用的实验任务不同,对于场景知觉的研究大体上有5种常用的实验范式:眼动(Eye Movement)、背景提示(Contextual Cueing)、物体觉察(Object Detection)、变化觉察(ChangeDetection)和点线索追随(Fofiow-The-Dot)。这几种范式虽然名称和叫法各不相同,但是彼此之间也存在一定的重合和继承,下面将分别对这些研究范式进行简单的介绍。
3.1眼动范式
由于眼动跟踪技术允许被试在自由的状态下观看场景,所以很多的场景知觉研究采用眼动跟踪的方法。这些研究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梳理。首先,从眼动的指标来看,对于场景知觉的眼动研究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即场景知觉过程中眼睛的注视位置、注视时间和眼跳及信息整合(Henderson&Hollingworth,1999)。眼动范式主要关注前两个方面的眼动控制问题,即场景知觉过程中眼睛注视哪里,注视多久。对场景知觉的信息整合和眼跳,需要结合其他的任务(比如:变化探测)进行研究。对场景知觉的眼动研究发现,场景知觉的加工时间是对场景注视的空间和时间分布的函数。其次,眼动研究还会结合变化觉察、物体识别(objectidentification)和场景记忆(scene memory)等实验任务,探讨场景知觉过程中局部信息提取、场景中的物体识别以及把物体和场景信息进行编码存入短时或长时记忆等问题(Henderson,2007)。这些具体的研究范式,将在后面进行介绍。
眼动范式一般给被试呈现场景刺激,要求被试自由观看场景,在被试观看过程中记录被试的眼动信息,然后对眼动数据进行分析,参见图1(Castelhano,Wieth,&Henderson,2007;Henderson,2003;LoRus&Mackworth,1978)。刺激呈现的时间从几百毫秒到几秒不等。比较早的采用眼动范式研究场景知觉的是Loftus和Mackworth(1978)的研究,他们给被试呈现两组线条画,一组为场景中的物体与场景关系一致,比如拖拉机出现在农场场景中;一组为场景中物体与场景关系不一致,比如章鱼出现在农场场景中。研究发现,物体与场景的关系是否一致(即物体出现在该场景中是否合理)会影响被试对场景中物体的眼动注视。相比一致的物体而言,被试对于那些与场景不一致的物体给予了更多的注视,而且注视的持续时间也更长。对目标物体的注视持续时间被认为是物体识别速度的重要指标。由于能够即时地测查被试对场景知觉的过程性信息,所以后来的很多研究都采用眼动范式来研究场景知觉,并且取得了很多有意义的结果(Boyee&Pollatsek,1992;De Graef,Chisfiaens,&d'Ydewalle,1990;Friedman,1979;Underwood,Templeman,Lamming,&Foulsham,2008)。
虽然眼动能够获得很多过程性信息,但是眼动范式也有它的局限性。由于眼动很容易受到其他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影响,所以必须进行严格的实验控制,排除无关变量的干扰,才能很好地解释自变量的影响作用。此外,对场景知觉的眼动研究中十分重视第一次注视持续时间,把它作为场景中物体识别的重要指标(De Graef,Chistiaens,&d'Ydewalle,1990)。但是,至今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第一次注视持续时间反映的是物体识别时间,还是随后的其他加工。除非有进一步的证据或者其他方式的辅助,否则单独靠眼动范式不能很好地解释对场景的知觉和加工。
3.2背景提示范式
在知觉场景时,背景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比如:背景可以提供场景定物体可能的位置信息、大小信息以及物体与场景的关系信息等。对于视觉背景信息的加工能够为我们更有效地了解我们所看到的世界提供良好的基础。MarvinChun(2000)在综述中比较详细地介绍了有关背景提示范式的一些情况。背景提示范式主要是基于视觉搜索研究发展而来,目的在于探讨场景背景对目标搜索的影响。研究要求被试在由不规则L构成空间背景中搜索目标字母T,同时判断字母T的倾斜方向。实验控制了背景的布局差异,一种情况中,T出现方向变化,但是其背景中的干扰项L的空间布局和颜色没有任何变化,这种情况被称为旧背景组。另外一种情况被称为新背景组,在这组中仍然变化T的方向,但是其出现的背景中的干扰项L也进行了相应的空间位置变化,如图3上图所示。结果发现,旧背景组的反应时要低于新背景组。这种重复出现的背景布局能够提高被试的反应速度,具有提示的作用,被称为背景提示(contextual cueing)。有趣的是,当实验结束后,要求被试对新旧背景组进行再认时,两组被试问没有差异,判断的水平接近猜测水平。研究者认为被试对这种不变的旧背景的学习是内隐的,不需要有意识的编码和记忆(Chun&Jiang,1998)。
随后,研究者(Chun&Jiang,1999)把原来的空间背景提示改变为物体的相互关系提示,实验的刺激形式如图3下图所示。目标物为垂直方向对称的图形,其他不以垂直方向对称的图形为干扰项,构成背景空间。实验为了更好地排除其他干扰,反应结束后,原来的所有刺激图形被一些探测字母替代,要求被试报告目标图形出现位置的字母。实验仍然分为新旧两组,旧组为目标图形与一些特定的干扰图形成对出现;新组为目标图形和干扰图形的出现是随机分派的。结果发现,被试对目标图形与干扰图形成对一致出现的刺激反应时更短。在此基础上,Chun等采用动态事件提示(dynamic eventcueing)和3D刺激材料作为实验材料,得出了一致的结果(Chua&Chun,2003;Chun&Jiang,1999),即搜索的目标物与特定背景的重复出现会利于视觉搜索。背景提示范式从总体上来说是支持视觉的自上而下加工的,它的理论假设认为视觉的背景信息可以促进场景的加工。
Brockmole和Henderson等(Brockmole,Castclhano,&Henderson,2006;Brockmole,Hambrick,Windisch,&Henderson,in press;Brockmole&Henderson。2006a)把这种范式应用到真实场景知觉中。真实的场景不同于随机排列的字母和图形,它们是连贯的,信息丰富的,背景与目标间联系也更加复杂。这种情况下,背景提示是如何对场景加工起作用的?背景提示是来自于场景的总体信息还是局部信息?这些都是研究者关心的问题。研究者首先把T和L作为目标物嵌入到真实场景中,目标物在场景中出现的位置是固定的。在新背景组中目标物出现的场景每次都是变化的,旧背景组则反复呈现8个场景。结果发现,旧背景组对目标字母的搜索时间更快。与Chun的结果不同的是,对被试进行新旧场景背景的再认发现,被试对旧场景背景的再认好于新场景背景,且正确率高于猜测水平(Brockmole&Henderson,2006a)。相对随机的字母和无意义图形而言,场景更加的形象和具有意义,其记忆更多的是外显记忆。这些研究结果也得到了眼动数据的支持,发现被试对反复呈现的背景组的目标字母注视更少(Brockmole&Henderson,2006b)。此外,Brockmole等通过变化场景中整体和局部背景布局来操纵不同的背景提示,考查了整体和局部背景提示对目标字母视觉搜索的影响。结果发现,在真实场景背景条件下,背景提示的促进作用主要来自整体的背景提示(Brockmole,Castelhano。&Henderson,2006)。此外,Brockmole等(in press)采用象棋专家和新手作为被试,要求被试搜索国际象棋棋谱中的目标字母。结果发现,在重复呈现情况下,有意义棋局对搜索的促进作用专家要比新手高四倍。无意义棋局对专家的搜索促进作用减半。
3.3物体觉察范式
物体觉察范式把场景中目标物体的觉察准确性作为物体觉察与否的指标。Biederman(1972)最早采用了这种实验范式。在其随后的研究中完善了这种范式,并将其命名为物体觉察范式,而且得出了有意义的研究结果(Biederman,1981;Biederman,Mezzanotte,&Rabinowitz,1982)。经典的物体觉察范式见图4。实验首先给被试呈现目标物体的名称,然后呈现一个注视点,接着呈现场景刺激,然后是一个由无意义线条构成的掩蔽,在掩蔽上有一个圆圈提示目标物体出现的位置,最后让被试做是否的判断并记录其反应时。目标物位置提示可以出现在场景出现前也可以在其后,如果位置提示出现在场景呈现前,则反应时的记录从场景呈现结束后开始。但是,经典的物体觉察范式受到了一些批评和质疑。首先,由于混乱场景引入新的轮廓,导致正常场景和混乱场景在视觉方面的复杂性是不对等的,使得实验结果的真实性受到怀疑。其次,被试可以根据正常场景来编码物体的位置关系,从而选择那些可能在提示位置出现的物体,而这在混乱场景中很难做到。
针对经典范式的不足,研究者(Boyce,Pollatsek,&Rayner,1989;Hollingworth&Henderson,1998)对实验范式进行了改进。其中一点就是采用了信号检测的方法,即通过测量的敏感性体现实验中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虽然信号检测方法能够控制一些反应偏向,但是实验还是不能把反应偏向从敏感性测量中去除。当研究者改进了设计来控制被试的反应偏向后。却没有发现先前的实验结果。此外,Hollingworth和Henderson(1998)还对目标物体出现前给予位置提示提出了质疑。认为反应前对要出
现的目标物给予位置提示会导致实验结果出现人为的偏向。他们改进了实验范式,把对目标物体呈现位置的提示放在场景呈现之后,却发现了与先前研究不同的结果。他们把这种改进后的实验呈现命名为场景后强迫判别(post-scene forced-choicediscrimination procedure)。在后来的研究中(Castelhano&Henderson,2005),研究者在强迫判别的基础上进行了简单的改变,以适应不同的研究目的,在此不再赘述。
3.4变化觉察范式
变化觉察范式与物体觉察类似,都是对场景中的物体进行觉察,但是二者在变化方式上存在差异,所以把它作为一种单独的方式介绍。变化觉察的基本范式是给被试看一张场景图片,在观看过程中的某一时间,将场景图片中的一个具体物体改变,考察被试在之后的观看过程中能不能探测到前后的变化。由于这种变化只是图片中的一个物体或细节发生了变化,场景的其他成分与原来一致,所以通过觉察反应判断被试是否觉察到了该变化,即可判断是否对场景有正确的视觉记忆。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变化觉察范式有两种不同的形式:闪烁范式(flickerparadigm)和眼动控制的变化觉察范式。
闪烁范式主要探讨在眼跳过程中对场景的知觉和表征。研究(Henderson,1997)发现人的视觉系统在眼跳过程中不能保持详细的视觉表象。Rensink等人(1997)最早采用这种范式来考查人们在场景知觉过程中的变化视盲(change blindness)现象。具体形式为呈现场景A240ms,然后呈现灰屏80ms,接下来按同样方式呈现改变后的场景A’,然后一直反复地呈现这两个场景60s,直到被试按键报告发现真正的差异停止实验。呈现灰屏的目的在于干扰视网膜对信息的暂时停留。场景A和A’除了场景中单个物体存在明显的变化外(比如:颜色改变、某个部分缺失等),其他背景信息均相同。结果发现被试很难发现前后场景的差异。随后的实验中,Rensink等改变了呈现形式,仍有很大一部分被试不能发现前后场景的变化。研究认为通过眼跳很难保持视觉表征的信息,除非积极地投入注意并且进行编码。这种对场景的变化视盲现象在Levin和Simons(1997)的动态研究中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
已有的变化觉察范式存在一个逻辑前提,即被试在变化发生之前看过这个物体。但事实上,由于场景观看不像文字阅读那样有着固定的顺序。被试在观看中可以按照任意的方式进行,所以就无法判断在变化发生前被试是否注视过这个物体。而且,闪烁范式的眼跳受到了人为灰屏的干扰,与正常观看中的眼跳存在差异。研究者(Hollingworth&Henderson,2002)针对此问题,改进了变化觉察范式。他们引入了眼动跟踪技术,根据被试的注视情况来确定何时变化目标物,分成注视后变化和注视前变化,具体形式见图5。图中B区为中央区域,A区为目标区域,它包含着目标物。C区是变化启动区域,这个区域一般都设置得离A区较远,这保证了被试在看这个区域时,通过边缘视觉无法觉察到A区的变化。
在场景呈现之前,要求被试注视屏幕中央的点,保证被试最初的注视点在中央区域。在注视后变化中,被试对目标物区域A的注视时间超过90ms后,当注视点离开该区域时就会激活变化启动区域C,之后只要被试的注视点到达区域C时,就会将区域A中的物体变化成为另一物体。然后,考察被试在之后的观看中再次注视区域A时有没有发现这个物体的变化(Rensink,2000),或者在A区的平均注视持续时间有没有显著地长于其他区域(Brockmole&Henderson,2005)。此范式保证了被试在物体变化之前对该物体进行了注视。在注视前变化中,当被试的注视点离开了中央区域B时,启动变化区域C就被激活。这时,如果在没有注视A区之前先注视了C区,只要被试的注视点到达区域C时,就会将区域A中的物体变化成为另一物体。然后,考察当被试在之后的观看中注视到A时有没有发现变化。这种情况下,被试在物体变化前没有注视过该物体,所以不能发现A的变化。因此,可以将这种情况作为基线水平,这样可以去除猜测或经验推理等对变化觉察的影响。
后来Henderson等人(Henderson,Broclanole。&Gajewski,2008;Henderson&Hollingworth,2003)进一步完善了眼动控制的变化觉察范式,使得这种范式更好地服务于场景知觉中物体变化觉察的研究。采用眼动控制的变化觉察范式得出了与闪烁范式类似的结果,被试仍然很难发现前后场景的变化。以上的研究结果说明无论眼跳还是注视中,局部的动态信息如果在输入过程中受到干扰或屏蔽,那么场景的变化很难被觉察到。
3.5点线索追随范式
点线索追随范式是结合原来物体觉察判断和眼动注视的改进形式,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证实验的内部效度。在介绍点线索追随前,先简单介绍迫选再认任务(forced-ehoiee recognition)。迫选再认任务在原来物体觉察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任务首先给被试看一个包含着很多物体的场景一段时间,看完之后呈现两个再认场景,这两个再认场景和原来看过的场景是一样的,但其中有一张场景中的某个物体发生了变化,让被试判断,哪个场景中的那个物体和原来的物体一样。这样通过被试反应的正确率就可以判断被试对物体的视觉记忆的成绩(Hollingworth,2003;Hollingworth&Henderson,2002)。
迫选再认任务是在看完一个场景之后对目标物进行迫选再认,但是由于场景中包含着多个物体,那么必然有的物体先看到,有的物体后看到,有的物体注视时间短,有的物体注视时间长。因此无法准确判断目标物与测试之间的时间间隔,无法考察视觉记忆的保持时间问题。针对这种情况,Hollingworth(2004)设计了点线索追随范式,来研究场景视觉短时记忆的保持和信息加工问题,参见图6。该范式在呈现场景过程中,有一个点线索会依次指向各个物体,要求被试在观看过程中,眼睛追随点线索进行注视,即点线索在哪个物体上,被试就看哪个物体。这样就可以保证场景中所有的物体都被注视到,并且保证加工的时间基本一致。最重要的是,可以操纵某个目标物体是在什么时间被注视,通过计算目标物与测试之间间隔了多少个物体(即点线索指向了多少个物体)就可以推算出目标物注视到测试之间的时间间隔。结果发现,物体的视觉记忆在间隔0~4个物体的情况下,成绩不断下降,但间隔4个物体与间隔10个物体的成绩差异不显著,此时的正确率保持在80%左右。根据这一结果,研究者提出视觉记忆的有关理论假设,即视觉记忆可以保持相当长的时间,且容量较大。
4.小结
通过介绍可以发现,场景知觉作为高水平知觉的重要部分,受到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重视。而且随着眼动和实验技术的进步,使得研究复杂视觉环境的知觉和加工成为了可能。对场景知觉的研究,不仅提高了原有视觉研究的外部效度,也为更好地理解视觉加工的机制和过程提供了新的启发。但是由于场景知觉的研究还不成熟,仍有很多的问题有待于深入探讨和解决。
首先,很多的研究对场景的概念和定义缺乏严格一致的标准,这导致了两方面的问题:第一,对于场景的定义仍然比较模糊,而且对场景中的物体和背景有时也没有进行严格的区分。所以很多的研究都使用一些图片等刺激代表场景,模糊地界定场景,避免谈及场景具体界定。第二,场景刺激差异很大,很多早期的研究采用一些简单的线条画(Friedman,1979;Loffus&Mackworth,1978),但是后来的研究(Davenport,2007;Henderson,2005)都采用彩色的图片或者3D立体图片作为场景刺激。场景刺激的差异导致很多的研究结果难以直接比较,从而导致一些场景理论可能在一些特定刺激上成立,但是不一定适合其他的场景刺激。所以,仍需要一些研究能够整合已有的研究,探讨不同材料对场景知觉的影响。
篇13
(一)强调公私和谐是近代以来的西方传统。在西方文化中,公与私,虽有分野,但并不存在深刻矛盾,强调只有公、私并立的社会才可能是充满活力的社会。而且,当公私冲突时,总是忧心“公域”侵人“私域”。西方文化承认公私矛盾,但并不认为两者是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阴暗、高尚与卑劣的不可调和的关系。就国家、社会而言,两者互为必要条件。艾德维尔在其著作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悖论:“私人的罪恶产生公共利益。”④,亚当•斯密和曼德维尔更进一步,在他们看来,有一只“看不见的手”使每个人追求自己的利益就会造成社会利益的总实现。与此同时,个人只有在为他人利益服务的情况下才可能实现自己的私利。这样,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就神奇般地达到和谐。传统的“尊公灭私”的公私观之所以注定行不通,就在于公与私的关系在实际中不是势不两立的。然而,公私也不是二元平等的,而是公必须以“私”为依托的。两者不是谁消灭谁的问题,而是相互协调的问题。既然每个个人都对自己的生存承担了不可取代的责任,他就有权利为自己的生存谋取必要的利益。公的重要,不在于抹煞私人利益及取缔属于私人事务的领域,而是在于它能代表众人之私,实现众人之私。背离众人之私的“公益”只能是一己之私。故公来自私,私是公的本位。这也正是公民应当具有参政权和议政权的正当性来源。应当承认,公私之间会存在的某种冲突,甚至是剧烈的冲突。即便如此,对公主要的威胁是统治集团的自私,不是普通个人的自私。
(二)市场经济的确立改变了公私两个领域之间公私不分、以公压私、化公为私的界限模糊的状态,为私人领域从公领域的分离与独立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市场经济的正当性、可行性来源于它认为人是追求自身利益的动物,并完全承认个人追求“私利”的权利。承认“我”与“私”的正当性是约束“私”泛滥与“我”膨胀的最有效、最正当的途径。市场经济意味着市场中的商业行为要依据法律,更重要的是政府行为也必须依据法律。市场经济的相对独立性基于公私的区分,公共权力的作用应该被严格地限定在公共领域;而且在私人生活方面,个人通过各种联合和结社,基本上可以管理好自己的日常事务。国家不能代替个人处理私人事务。例如,不能通过宪法或法律规定,谁与谁应该结婚,或是谁应该抽某个牌子的香烟。立宪国家不应介人公民的道德事务,不能逼迫人们去事事都追求至善至美。、共和都是旨在解决公共领域的间题,而不是规定和控制纯私人性的行为。市场经济为公民提供了经济上的独立以免受国家权力的绝对支配。公共利益是在特定的制度架构内追求个人利益的产物。私人利益之和便是公益。但是掌握公共权力的人所刻意追求的私人利益之和,却未必是公益。而刻意追求公益的结果往往只会有益于特殊利益。在自由的市场之下,私人的利益会造就公共利益。促进公共利益往往是政府扩大其权力和规模所援引的理由,但这会瓦解正常的市场秩序。公益只能是私人利益的和谐组合,脱离了私人利益便无公益。国家只是公民的集合,除公民的个人利益,国家自己没有特殊的利益。所以,公共利益要求的是限制政府权力的作用和范围,而不是相反。国家在经济方面的权力不受限制,就不免会破坏市场秩序的自主和完整。宪法正是勘定国家权力的界限以确保其不被逾越的最权威、最有效的工具和手段。也只有具备了上述的必要和充分条件,才能解放和保护个人及社会创造财富的能力,营造出最适合经济发展和财富增值的政治制度环境。那么,在市场经济下,怎样划分公与私的界线呢?对每个人来讲,“私”包括个人自由和私人领域。个人自由又包括人身自由和经济自由。经济自由即追求财富、创造财富的自由,也就是谋利的自由。而私人领域由私人自主支配的空间构成,它的存在是要为个人追求其正当的利益造就一个受保护的空间。而涉及每个成员的利益的公共事务及其管理就构成了公共领域。它是为了实现“私”而出现的,它是私的派生。公的确像黄金一样可贵,但“私”却像粮食一样必不可少。黄金之所以可贵,就在于它在必要时能换来大量的粮食。公之所以有价值,就在于它能服务于众人的利益。公益要么作为私利之“和”,要么作为实现少数人之私利的工具。公益的立足点在于公私利害之一致。一旦为公必须废“私”,为私不免害公,最后公私两亡。
三、确立正确的公私观的现实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