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社区服务现状调研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是在政府推动方面。区政府推进社区卫生服务运行机制改革指导思想正确,目标任务明确,体现了政府主导、公益性为主、便民惠民等原则,政府职能通过改革进一步增强,公共财政投入进一步加大,老百姓受益面进一步扩大。卫生部门切实发挥了职能作用,制定出台了《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收支两条线管理实施办法(试行)》、《区社区卫生服务绩效考核实施意见(试行)》等系列配套文件,组建了社区卫生服务结算中心、对政府承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行收支两条线的规范管理。严格按照“六统一”的要求,改革药品购销运行机制,实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用药零差价销售。
二是在机构执行方面。由于隶属关系、管理体制等原因,政府推行的这项改革只在政府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执行,依靠行政推动,我区属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基本用药零差价销售都能执行到位,都执行了收支两条线的财务管理制度,实行了两级绩效考核的内部运行机制。
三是群众满意度方面。从街道人大工委组织区人大代表和社区联络员进行的社情民意调查看,政府进行的社区卫生服务运行机制改革得到了群众的拥护,社区群众普遍认为这是一项减轻群众看病负担的实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都能按照政府要求,基本用药实施零差价,群众对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服务的认可度和满意度在上升。
在调研中我们也发现,社区卫生服务运行机制改革推行后,随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的工作量的不断加大,其自身收入却反而下降了,在目前财政还不能完全托底的前提下,势必影响到改革的彻底性,难以保证为居民提供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近年来,虽然政府对卫生的投入每年都有高额增长,但因长期的欠账,投入依然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目前作为全国示范区,我区仍有相当部分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硬件(包括面积和设施)不达标,难以满足群众需求,例如一年门诊量接近医院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多年苦于场地限制难以发展;医务人员收入不高,难以留住和吸引人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和其“六位一体”的服务功能发挥与改革的目标尚有一定的距离。
二、几点建议
篇2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很多城市新建大学城,使高校在地理位置上趋向集聚。配合大学城建设的拆迁安置以及商品房建设,使高校所傍依的城市社区环境发生巨变,外来人员增多,社会成员的单位属性逐步软化,社区成为居民除生产劳动之外的主要生活空间领域。新社区亟需增强和完善各种社会服务功能以满足居民需求,而高校亦须在城市化变迁中寻求发展契机。本文以南京仙林大学城为例,基于问卷调查数据,探讨大学城高校志愿者服务社区的思路。
一、仙林大学城社区学生志愿者服务现状调研
1 仙林大学城与社区环境现状
根据《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仙林地区是南京的三个新市区之一,位于主城东部,规划西起绕城公路,东至栖霞区七乡河,北起312国道,南至沪宁高速公路。新市区由中部东西向的自然山体和南北向的一条河流分为四个片区,分别定位为大学集中区、科技产业区、国际会展交流区和高尚住宅区,其中北部的两个片区即为仙林大学城。
仙林大学城目前有12所高校进驻,其中“985工程”院校1所,“211工程”院校l所,本科院校8所,专科院校4所,高校类型多样,集中了14万在校生,占江苏省在校大学生的8%,是江苏省高等教育重要的集聚区。按照规划,仙林地区以大学城建设带动新城建设,截至2010年底,建成区人口26万,商品房面积387万平方米。目前人口较为密集的住宅小区有仙林新村、仙鹤山庄、听泉山庄、咏梅山庄、东方天郡、赛世香樟园、亚东城一期和二期等,集中在仙林北部的仙林大学城,社区大多是商、住、租混为一体的混合型住区,住区由封闭式转变为复杂的开放式。人口构成主要为周边农转非居民、本地居民和外来户口。社区中不同群体因社会背景、身份的差异隔离现象较为明显。
2 仙林大学城学生志愿服务基本情况调查
为了解大学城高校志愿者服务社区的基本情况,在仙林大学城进行了一次关于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抽样调查,调查时间为2012年9月至2012年10月,调查范围为仙林大学城5所“二本”以上高校,这5所高校在地理位置上相互毗邻,教学层次类似,专业门类齐全,且已建立本科教学联盟,实行资源共享、学分互认、教师互聘、学生互派、课程互选机制。5所高校共有全日制本科生7万多人,确定的样本总量是5000名本科生,平均每个学校1000个样本。通过各校每个院系学生会的帮助,最后回收有效问卷4527份,有效率90.54%。
根据问卷统计结果,受访者中,近一年内参加过志愿活动的人数为3331人,占总体样本的73.6%。一年内参与志愿活动时长和次数频次分布最高的区间是平均每月1-3小时以及每月2次(表1)。
在志愿活动类型方面,参与人数较多的依次是:校园志愿服务(67.85%)、社区服务(43.59%)、环境保护(37.86%)、支教活动(23.69%)(表2)。这些类型的志愿活动可进入性相对较强,便于联系和组织,不需要过多专业技能。说明高校志愿活动类型的选择受到一些现实条件的约束,范围多局限在校园内部,参与到社会中的实践不足。
在参加社区服务的志愿者中,82.58%的志愿者服务于大学城周边社区,社区服务的类型主要是老人院服务(67.85%)和教育服务(46.62%),而与专业相关的服务类型如法律援助所占比例很低(表3)。74.56%的受访者表示在社区志愿服务中并没有发挥专业特长。
在社区志愿服务的持续和中途退出情况方面,78.24%的受访者最经常参与的社区服务活动持续时间在半年以下,一年以上的只有8.82%(表4),大部分学生对社区服务的参与是非连续性的。中途退出的主要原因依次是占用时间太多、没有强制要求继续服务、参加其他形式的志愿活动、对项目的组织方式不认同、对此项活动不再感兴趣。
受访志愿者主要是以组织化的方式参与志愿活动中,其中76.03%的志愿者通过校内志愿服务机构参与到社区服务中,17.15%的志愿者通过校外志愿服务机构参与到社区服务中,以个体化形式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志愿者很少(表5)。进一步调查显示,青年志愿者协会是高校中最重要的志愿组织,志愿服务的内容和形式也多是志愿者协会进行组织。
二、大学城社区学生志愿者服务存在问题
1 志愿者服务社区的主动性不强
在问卷调查中,大多数志愿者参加社区服务的方式是通过校内外的各项志愿服务机构,而自行参与的比例相当少。调研的5所学校,均有对学生参与志愿服务以获得学分的规定,有的学校也会组织入党积极分子或者学生党员进行志愿服务活动。这些强制性的规定,一方面保证了志愿服务的数量,而在另一方面体现出高校包干的作风,学生主动性相对较弱。社区服务是需要长期性和经常性的志愿活动类型,大多数工作是琐碎且无法体现专业性的。而当代大学生志愿者社会角色定位层次较高,自我期望较高,更渴望参加大型社会服务和专业性的服务。
2 高校与社区联系不够紧密
根据问卷调研,目前高校志愿者活动67.85%仍集中于高校内部,走进社区的志愿服务占43.59%。在社区服务的广度方面,服务类型相对集中,服务对象则多是老人与儿童,对于大学城多数社区居民来说,高校志愿者的志愿服务是空缺的。在社区服务的深度方面,大多数服务与专业联系少,在调研中,仅25.44%的受访者认为在社区志愿服务中能体现其专业优势。有研究者统计,仅有5.3%的高校青年志愿者会从事与其专业有较大关联的志愿服务工作。由此,大学城高校与周边社区之间互动无论在广度还是在深度上,都有待进一步强化。
3 社区志愿活动供需存在偏差
仙林大学城周边社区人员构成以拆迁的农转非居民和外来人口偏多,对于社区服务的关注点更多地偏重生活服务类以及社区文化建设。而目前大学城周边高校提供的志愿服务则集中在老人院服务和教育服务,如仅仙林小学就在每周有先后7支志愿队进行支教类活动,而服务的形式相对单一,部分流于形式。这样的志愿服务数量虽多,却缺乏对居民服务具体多样化需求的实质性关注。从校社互动角度来看,这种需求与服务错位的情况会加剧志愿活动形式化,对于高校、社区以及青年志愿者来说,并不是共赢的方式。
4 社区志愿服务长效性有待加强
根据调查问卷,大部分(78.24%)社区服务志愿者持续参加社区志愿服务的时间在半年以下。一方面,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长,各阶段学习任务有所侧重,由于时间原因无法继续参与社区服务;另一方面,高校志愿服务组织倾向于根据每年重大纪念日、节日或暑期社会实践的主题进行不同类别的志愿服务活动,而缺乏与社区达成的长期服务计划,导致志愿者被分流到其他形式的志愿服务中。然而社区服务是需要连续性的活动(特别是社区管理、法律服务等深度活动),在组织社区志愿活动方面,志愿者组成的梯次性问题不解决好,工作的连续性大打折扣。
5 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缺乏有力的社会支持
在社会支持方面,我们分别对仙林大学城社区管委会、社区居民进行调研。大学城社区管委会工作重点在于大学城的规划建设、市政管理和公共服务,并无专门机构或人员负责统筹高校社区志愿服务与社区社会事业,高校志愿组织进行社区志愿活动大多需自行联系各社区。在社区居民方面,大多数居民表示对于高校志愿者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信任度不高,目前尚未能在社区形成良好的有利于开展高校社区志愿服务的舆论环境,使得高校开展的社区服务活动比较冷清。
在资金方面,经费支持来源单一且不稳定,主要是学校下拨的学生活动经费支持。纵观世界其他国家通行做法,政府资助、社会组织承办往往是推进各项志愿服务的做法。据陈东(2006),1993年美国73.4%的家庭都对志愿活动做过捐助,各种企业、教会等也乐意捐助志愿活动,成立多公司基金和科学文化福利基金。在中国,捐助文化本就缺失,又缺乏政府支持,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校志愿者社区志愿服务的深入开展。
三、构建高校志愿者服务社区思路
1 有效激励,强化志愿者服务动机
要使高校志愿者参与社区服务活动保持长久生命力,必须挖掘志愿者的内在积极性。美国专家保罗・杰・伊尔斯利在分析美国人参加志愿服务动机时指出,在美国那样个人主义至上的国家,却有那么多的人热心志愿服务事业,原因之一是“志愿者从这些活动中获得了更多的东西”。
要强化志愿者的服务动机,须进行有效激励,以增强志愿者奉献社会的满足感和自我实现的价值感,给予志愿者更多学习机会。一方面,通过网络、媒体等多重宣传途径,建立社区志愿服务的良好舆论氛围,使高校青年社区志愿服务活动能够被更多的学生和社会大众了解和认可;另一方面,借鉴“服务学习”理念,将课程、服务和反思结合起来,通过社区服务来促进学生知识的学习,并与学分制改革接轨,保障其可操作性。
2 加强校社互动,探索社区需求
大学城社区大多为新兴社区,人口构成复杂,对于大学城的公共服务需求有不同层次的要求。针对校社互动缺乏、供需不平衡的问题,高校与高校之间、高校与社区之间应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参与指导志愿者服务社区的活动。大学城高校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为高校之间互动交流提供便利,因此在开展有目标的社区志愿服务方面,高校可联合主导,社区积极参与。
在高校方面,首先须将建立良好的高校一社区关系作为高校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专人负责不同高校之间的协调以及高校与社区的联系协调,将大学城社区作为一个整体,对社区的学生志愿活动进行规划和管理,对基础调研、基地建设、志愿者组织、服务内容策划、岗位落实等过程进行逐一指导,并跟踪社区的反馈,及时对志愿服务内容和形式进行调整。在社区方面,树立开放互助理念,对高校志愿活动给予必要支持,在人员联系、服务指导、信息互通方面与高校管理部门共同协调志愿服务工作。
3 加强基地建设,保障志愿服务长期性
篇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21-0104-01
农村社区服务的供给直接关系到农民与农业的生存和发展,关系到整个农村社会的长治久安,因此,重视农村社区服务供给对我国现阶段新农村建设有着积极作用。结合我国农村现阶段发展,发挥独立于政府权力之外的农村社会组织这个权力中心的力量,对农村社区服务供给事业将有重要意义。
1 农村社区服务供给中存在的问题
农村社区服务也称作农村公共服务,学者张云开认为,能有利促进社区农业发展和提高社区农民福利的公共服务,都是现阶段农村社区应有的公共服务,其中包括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农民培训、就业服务、农业技术推广等 。随着改革开放兴起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了国家对农村社区的公共服务供给严重缺位,直至今日,农村社区服务供给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1.1 服务供给总量不足,质量不高
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素质不足,社区医疗水平、医生素质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学科项目调研组在我国东部、中部大范围的调研中得出,48.5%的被访问者认为农村义务教育中教师素质差;同样,有48.5%的人认为农村社区医务人员素质差,社区医疗服务质量不高。
1.2 服务供需结构失衡
农村社区供给结构失衡指农村社区服务供需不匹配的现象。从需求层次上看,社区农民的需求由生存(如何活下去)需求转向了生活需求(如何提高生活质量,包括安全、社交、尊重、实现自我目标等);从需求内容上看,服务需求由单一的需求转向了文明的综合需求。但我国农村社区服务供给主体依然是自上而下的供给决策模式,这种供给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改变了的农村社区服务需求结构,致使农村社区服务供给与社区居民的需求不匹配,导致供需失衡现象。
1.3 服务供给主体单一,投入效率不高
当前社区服务的供给模式仍沿用传统计划经济下的政府和农民(集体组织)共同供给模式。这种单一的供给主体造成两方面问题:一方面,政府在农村社区服务供给上的财政压力较大,其投入一直处于较低水平,致使农村社区服务供给运行经费少;另一方面,单一供给主体的垄断供给也导致了社区服务供给投入效率不高 。政府由于其公共性和垄断性,缺少必要的竞争机制,政府官员本身缺乏服务效益最大化的动力,因此政府单一主体供给必然产生低效率。
1.4 社区居民对社区服务满意度不高
农村社区居民对农村社区服务满意度低具体表现在:农村社区居民急需的服务供给得不到满足。同样是上述广东调研组报告显示,53%的受访者认为教育是他们最关心和最急需的社区服务,但其中超过1/3的受访者表示教育问题并没有得到满足;另外,笔者2009年在河北省农村社区调研时发现,大多数农村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环境、垃圾处理表示不满。
2 农村社会组织在社区服务供给中的作用
2.1 有利于提高农村社区服务供给的质量和效率
(1)农村社会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公益性,决定了其在农村社区服务供给中是以实现社会利益基准,而不是为单纯的追求利润,因而能保证其提供高质量的社区服务;
(2)由于农村社会组织的组织结构以及运行采取企业化模式,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较高的效率实现社区服务的供给;
(3)农村社会组织维护农民利益的特点使其在第一时间了解社区农民的诉求,并做出快速反应,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政府部门行动迟缓的弊病,提高农村社区服务供给的质量和效率。
2.2 有利于促进农村社区服务的供需平衡,提高居民满意度
随着城乡交流的增多,农村居民的需求发生了改变。从供给决策机制来看,农村社会组织,作为农民利益的诉求代表,其源于农村扎根农村的组织特性,决定了组织的供给决策程序是从下而上,基于农民的真实诉求而做出服务供给决策,从而有利于实现社区服务供需之间的匹配,提高社区居民对农村服务供给事业的满意程度。
2.3 有利于提高政府在社区服务供给的投入效率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时期,财政面临着转型和发展的双重压力。农村社会组织参与到社区服务供给领域中使得政府花很少的钱,民众却得到了较大的服务,实现了相对较大的社会利益,在一定程度上有力的缓解了政府的财政压力,提高基层政府用于农村社区服务的财政投入效率。
3 农村社会组织在社区服务供给中作用的优化路径
效益和公平是公共服务供给事业基本原则之一,公共服务的效益体现在为满足公众基本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公共利益的发展而提供优质、足量的公共服务。优质足量涉及效率,而保证公众基本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公共利益则涉及公平。
3.1 提高农村社会组织社区运行能力,实现其服务效率最大化
3.1.1 实现农村社会组织运作资金多元化
(1)建立以公益项目为导向的筹资网络。社会组织可以通过某一项公益项目,以关注项目的人群重点,寻求捐助,并将其积极的吸纳进入项目,并发挥其社会资源,与社会组织共同形成网络,宣传公益项目,寻求更多捐助者;
(2)建立以人员为导向的筹资网络。社会组织可以形成本组织专门的、以筹资为内容的营销人员,通过营销筹资人员的个人社会资源筹集资金。
3.1.2 实现农村社会组织结构一体化
建立“大部门”的工作机制。社区服务项目分类适应了行政体制的“大部门” 制改革需要。农村社会组织在提供服务供给的过程中也可以遵循“大部门”的工作体制。即,农村社会组织遵照服务供给项目的分类设置职能部门,要使每个服务项目的开展打破部门垄断、条条运行的工作机制,以每个项目的性质和以人为本为工作出发点,实现单一管理向综合管理、单一服务向综合服务的双项转变。
3.2 注重农村社会组织在农村社区服务供给的公平性
3.2.1 建立信息沟通渠道,完善需求表达机制
总理说过:“只有体民之情,才能遂民之愿”。完善农村社会组织的社区服务供给决策程序,实现农村社会组织社区服务供给决策程序由“自上而下”向“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转变,形成体现广大社区居民对社区公共服务需求意愿的需求表达机制。从制度上确立由农村社区、社区居民的内部需求来决定社会组织提供服务供给范围和供给方向的制度,建立由内部需求决定社区服务供给的机制。
3.2.2 建立农村社区居民满意指标,实现服务供给结果公平
按需分配,是正确理解的一种结果公平,但结果公平不仅仅意味着一种公平的分配方式,还从道德上要求人们更深地意识到自己的社会性存在。“不能强求农村道路、饮水、学校、文体、路灯、垃圾站等公共事务达到与城市一样的标准,这是不切实际和不现实的。”因此,在追求公平的道路上,农村社会组织应充分了解农村社区居民的真实需求,将居民对社区服务的需求及满意程度进行标准化。“生活满意指标”,就是衡量农村社区居民对社区服务满意的具体程度的主观指标数,主要是测量人们对其生活质量的满足感。例如:经济收入水平、健康状况、家庭生活方式、居住环境、邻里关系、个人价值的自我实现等等都可以作为影响生活满意指数的相关标准。
参考文献
[1]张开云.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现状评价与路径选择[J].公共行政,2010,(3).
[2]贾智莲,孔春梅.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创新研究[J].公共行政,2009,(7).
篇4
首先我们明确了这次活动的指导思想,本着社区的发展现状,要立足解放思想,在树立科学发展观上见成效,在突破服务方式上见成效,在体制机制的创新上见成效,在加强党建工作转变工作作风上见成效。
篇5
共青团与社区服务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政府管理模式的创新和职能转变,城市的管理和服务重点已经下移到社区,并成为未来发展的基本趋向,社区的建设与发展正在成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和重要基础支撑。
与此同时,伴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利益结构的调整,社区既是反映老百姓各种需求的地方,也是各种社会矛盾聚集之处。在新形势下,社区已经成为党和政府密切联系群众的立足点,也是开展各项工作的切入点,社区服务已成为凝聚各种社会力量的重要环节。
共青团组织作为我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是兼具“社会性”与“准政府性”的广大青年群众性团体,具有引导青年、服务青年、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重要职能,同时也是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维护群众合法利益的重要力量。共青团工作职能向社会工作服务发展是共青团今后重要的发展方向,并以社区服务作为具体的表现形式。
广州市天河区社区共青团工作现状分析
组织建设现状。第一,关于团组织方面。广州市天河区共有21个街道办事处123个社区,目前123个社区中有121个已经建立了团组织,建团的总比例达到了98.4%,其中独立建立团组织的有93个,通过行业建立团组织的有11个,通过区域建立团组织的有6个,而联合共建团组织的有11个。与此同时,天河区大力培育各类青少年组织,建有各类青年组织169个,共有9.1万少先队员在各个社区开展各类活动。然而,在调研中也发现,有一部分社区团组织是有名无实,极少甚至没有开展团的活动;有62.1%的社区团组织只有支部书记,没有支部委员,支部形同虚设。
第二,关于组织活动阵地方面。多年来,天河区各级团组织积极争取党政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充分整合了各个社区的资源,采取单位共建、区域共建等方式,建立起一大批社区青少年活动阵地。据统计,目前已有70.1%的社区建立了青少年服务中心、青少年书屋、志愿者服务站、青少年文化角、健身室等社区青少年服务阵地。总体来说,青少年活动阵地建设日趋完善,但由于阵地功能不完善、管理不科学、资源共享性不强等原因,参与社区活动人群九成以上都是初中生、小学生和离退休老人,青年参与率不高,作用发挥有限。
活动开展现状。团的活动是社区团工作的有效载体和生命力所在。在服务和促进文明社区建设方面,天河区主要以青年志愿者服务为主要形式,强化社区服务工作,大力实施社区青年志愿服务,共招募社区志愿者33405人,建立社区志愿服务集体684个,社区共建单位228个,年平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2267次,与贫困中小学生、大学生、外来务工子女、孤寡老人、残疾人等结成共帮扶对子7811个。
在服务和促进社区和谐文化建设方面,天河区各级社区团组织首先在积极满足社区青年文化需求上开展工作,依托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阵地组织开展了各种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体育活动。在服务和促进社区青年学习成才方面,天河区根据社区中不同青年群体的需求特点,组织开展相应的学习活动。
社区共青团工作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组织建设方面。在调研中发现,当前社区的团组织建设方面存在着以下问题:团组织的设置与团员青年的流向分布不一致,团组织的设置未能覆盖全部的团员青年,团干部的队伍建设机制也不完善。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虽然绝大多数社区(街道)建立了团委,表面看来已经覆盖了全部社区,但是很大一部分居民住宅区却没有建立团组织,尤其是在社区中的“两新”组织(指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中大多数没有建立团组织,即使个别建立了团支部,但由于联系甚少,名存实亡。第二,这些年天河区发展迅速,社区中有许多流动的团员青年,目前社区的团组织对这些流动团员青年没有进行很好的管理,服务难以到位。第三,由于社区的团干人数少、学历不高、兼职多,导致社区共青团工作难以做实做细。
服务内容方面。据2012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开展的“当代中国青年与社区建设”调研显示,有超过80%的青年希望在社区能提供更多的学习、生活、文化等服务;在下岗(失业)的青年群体中,有接近90%的人希望社区能提供就业、创业、婚恋等方面的服务。然而,社区共青团在服务内容方面,效果不佳,未能满足广东团员青年的期望。调研中发现,社区共青团在工作中有“统包统揽”的倾向,没有很好地根据团员青年的需求开展服务工作,缺乏针对性。这种情况的经常性出现使得青年对社区团组织归属感减弱。
存在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方面,青年生活和工作压力增大,参与团活动的热情不高。随着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逐步打破,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年进城务工或创业,而天河区作为广州最繁华的城区,外来务工青年数量逐年剧增,这些外来务工青年大多数成了城市中的弱势群体。因此,大多数青年人希望通过自己的短期努力来改善生活的难度比较大,他们面临着住房、婚恋、孩子入学等诸多问题。在事业的打拼阶段,青年们正处在起步期,需要做的事情太多,很多人根本没有精力参加社区的团活动,也就无法很好地享受社区的服务。另一方面,由于团员青年的思想比较开放、思维前沿、价值多元,所以他们参与活动的初衷也是大不相同。实地访谈中发现,有些青年对创业或就业的活动感兴趣,有些青年对志愿服务活动感兴趣,还有的则是对时尚文化情有独钟,等等。这对原来只开展晚会、征文比赛、动员大会的团组织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活动内容已难以满足团员青年的需求,而应与时俱进,开展多种符合团员青年期望和需求的社区活动。
政府职能转变视域下加强社区共青团工作的思路
加大非公企业和“两新”组织团建力度。社区团建工作要构建以街道团工委为核心,以社区团支部为基础,以各类青年社团为纽带和延伸的社区团组织网络,其中,重点是加大非公企业和“两新”组织团建力度。可采取单独建团、联合建团、挂靠建团等多种模式,全面覆盖青年的活动范围。同时,建团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只要是有利于服务社区和服务青年的,符合建立团组织基本条件的社区,都可以建团。此外,对于一些暂时还不具备建团条件的社会组织,社区团委可以通过委派专职联络员协助开展相关工作。通过以上模式,借助各种服务平台,逐步增强团组织工作的渗透力和影响力,逐步增强组织团员青年对团组织的向心力和归属感,使共青团真正成为政府的好助手。
拓展社区共青团的活动阵地。第一,要争取社会支持,加大力度建设一批社区生活服务中心,力争在每一个社区都拥有一个包含生活、娱乐、交友于一体的社区服务场所。第二,要针对社区的实际情况,建设一批社区教育阵地,为广大青年提供书屋、阅报栏、培训站等教育学习场所,帮助他们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第三,要借助社区服务中心建立青年志愿者服务站,为社区的弱势群体提供优质的服务,并且要不断延伸团的组织建设,不断增强社区团组织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催生工作活力,协助政府做好职能的转变。广东省社会工作委员会在2011年提出,要加强社会工作人才建设,提高社区服务能力和水平,催生社区的工作活力,并提出到2015年全省每个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分别至少配备3名和1名登记在册的社会工作人才。因此,按目前天河区的实际情况,应努力建设一支以青年社区团干部为主体,以热心青年事务的社会人士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以参加社会实践的大学生和社会工作者为补充的专兼职团干部队伍。①具体组织形式,可以参照妇联、工会等部门的做法,例如争取公益工作人员指标。同时,政府职能的转变,需要共青团干部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始终保持良好的工作热情。要努力通过各种方式来提高团干部的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团干部的组织领导能力,不断增进各级团干部之间的相互学习与交流,加强团干部与广大团员之间、团组织、企业各部门之间的交流,从更广的领域提高团干部的综合素质。
篇6
一、唐山市社区群众舞蹈服务的结构作用
唐山市社区群众舞蹈服务广义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社区公益;另一类是社区商业。社区群众舞蹈公益主要包括娱乐健身、庆展活动以及舞蹈创作和培训等;社区群众舞蹈商业主要集中在社区、企事业宣传和商业性舞蹈培训方面。究其具体作用,笔者认为,娱乐健身,对于启迪心智、强健体魄、陶冶情操具有不可替代的功用,同时还增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它能让人通过对美的感受从而产生巨大的身心愉悦;庆展活动,其形式极容易被人群接受,既可增进人们的相互沟通,又能受到影响、鼓舞,取得显著的社会影响力;舞蹈创作使舞蹈文化成为了群众丰富精神文化的一种新的追求,这种大众舞蹈文化的新的理念,正在成为人民群众提高精神文化生活质量的主流。舞蹈培训是一种教育支持,这种教育形式不但能作为塑造体型、锻炼身体的重要方式,它还凭借其丰富的种类和优美的肢体语言,辅以多彩的文化内涵,而将积极、阳光、愉悦的情绪传达给每一个参与舞蹈的人,从而带动了人素质的深层次提高和精神解放。社区服务引入商业宣传,满足未来居民生活、办公、教育、休闲娱乐等功能方面的需要,同时也提高了周边经济发展的增长速度。
二、唐山市社区群众舞蹈服务机制现状不足
加强社区群众舞蹈服务机制建设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民心工程,是拉动内需、扩大就业、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助力工程,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工程。但就总体情况而言,我市社区群众舞蹈服务机制建设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社区服务设施总量供给不足,社区服务设施建设缺口大。社区群众舞蹈服务项目较少,水平不高,供给方式单一。艺术人才短缺,素质偏低,结构有待优化。社区群众舞蹈服务体制机制不顺畅,缺乏统一规划,保障能力不强,社会参与机制有待完善。做好社区群众舞蹈服务工作对于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扩大就业、化解社会矛盾、促进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整合唐山市社区群众舞蹈服务机制运行方法研究
(一)设施整合机制创新
社区资源整合与共享社区群众舞蹈服务机制运行的基础,就我所处的唐山市路北区为例,辖区内有街道11个,社区127个,中小学78所,大小公园约20个,大型歌舞团、文化场馆5个,简单罗列下如街道办事处、公园广场、团体场馆等场地资源优越;各种专业人员、舞蹈爱好者及学生人才资源丰富。通过资源整合来凝聚人心,实现各街区交流共享。此外,通过各种社区文化艺术节活动实现全市的艺术资源整合调配;通过资源的整合,进一步的互利共享,从而解决艺术事业发展的诸多问题,也是推动我市社区群众舞蹈服务体系的健全与发展必要手段。
文化场馆改造,文化设施网络日益健全。大力加强文化场馆基础设施建设,使众多文化馆、艺术馆、大剧院得以修缮。同时,网络化发展,使得音乐舞蹈各艺术门类形象化传播,为社区服务增设新的发展平台。启动文化艺术展示中心,打造文化名人沙龙平台,进一步促进音乐舞蹈作品在社区的普及,加大了其产品的创作力度。让全市大众都能领略到传统文化艺术的魅力,享受到文化发展的成果。社区文化中心运营管理模式创新发展,包括自主管理、授权管理;定期调研、联合用人,推进音乐舞蹈社区文化信息工程发展。
(二)发展多层一体化群文辅导培训机制
各专业舞蹈团体应该把扶持群众舞蹈作为公益事业来做,文联、工会等各级组织对群众舞蹈文化的开展有规划、有方案,面对不同层次居民给予各种辅导方案;聘请专业舞蹈人士为发展群众舞蹈多作好作品并给予群众参与者们更多的专业指导,以提高全民舞蹈素质水平、表演水平,聘请专业舞蹈教师到社区文化点有计划地传授成品舞蹈。创编一些本土舞蹈节目和国内外的优秀的舞蹈表现形式。舞蹈不必苛求专业,但求雅俗共赏,易于群众掌握。
开放公共文化设施、场所,为群众舞蹈提供必要的服务,扶持民间舞蹈队伍,对开展群众舞蹈文化优秀基层组织、舞蹈团队和有贡献的编创人员、舞蹈者们要给予奖励,以调动全民参与的积极性。号召社会力量的重视和支持,公益活动和慈善活动可以为全民开展舞蹈文化提供赞助和支持,当然,群众舞蹈文化也可以为公益和慈善事业做奉献。
(三)健全联动机制
健全联动机制,从明确服务职责、激发服务动力、优化服务水平入手,积极创建联动服务机制。推行联动服共享机制。整合社区站点、场所和联动单位资源,共同搞好社区群众舞蹈服务工作。一方面共享远程教育资源;另一方面共享活动场所资源。将社区内的青年中心、培训机构等场所对所有社区工作者优先开放、免费使用。再一方面共享联动单位资源。建立志愿者联系共建单位制度,最大限度地调动辖区广大居民的积极性。健全服务管理机制。为了使群众舞蹈工作者深入持久地参与社区服务,要结合社区的特点探索有地方特色的舞蹈门类,创立社区艺术实践品牌,留住人才,推广服务。建立志愿者服务和服务制度,落实服务项目、服务内容和服务热线;建立志愿者活动档案,交流工作经验,及时宣传优秀志愿者队伍先进典型,提高志愿者队伍的积极性。落实联动保障机制,抓配套保障,抓好社区服务站、青少年活动中心、妇女之家、老年活动室、等活动场所建设,将辖区企事业、学校和社区群众的服务要求及时传递给某支志愿者队伍,为志愿者服务提供保障。
总而言之,健全社区群众舞蹈服务机制,整合资源、发展群文辅导陪训及健全联动机制,发扬舞蹈感人的独特魅力,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增强人民体质,为发挥群众舞蹈文化的更大作用,我们还有很多的工作需要积极努力!
参考文献:
篇7
随着住房制度改革和房地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住宅小区如雨后春笋般诞生在我国的城市居住区。 截至2012年底,我国有城区852个,街道办事处6152个,社区居委会79947个,已建成社区服务中心8479个,各类社区服务设施19.5万个。社区是城市社会的细胞,城市住宅小区是这些细胞的集合体。本文从城市住宅小区的社区服务功能发展的现状出发,通过分析城市住宅小区的社区服务功能领域产生诸多矛盾和问题的原因,阐述了如何加强城市住宅小区的社区服务功能的问题。
一、城市住宅小区社区服务功能的现状及问题
1、城市住宅小区的社区服务“物业管理化”
1981年3月,深圳第一个涉外商品房住宅区―― 东湖丽苑建成并面临怎样对其进行管理的问题。深圳特区房地产开发公司大胆引进香港住宅区的管理模式,成立了我国第一个专业化物业管理公司――深圳市物业管理公司。公司对所属房产进行专业化、社会化、企业化管理,以收抵支,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其经验随后在深圳得以肯定和推行,深圳的成功经验逐渐在全国传播开来。1994年3月,国家建设部颁布了《城市新建小区管理办法》,强调新建小区实行物业管理。此后,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我国城市居住区管理进入了物业管理时代。因而,城市住宅小区的社区服务大部分都是由物业管理公司提供的。特别是在小城市、县城、乡镇的住宅小区,几乎所有的服务都是物业管理公司完成的,但总体上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
2、城市住宅小区的居民缺乏“自治”
研究和调查显示,部分住宅小区的居委会(或业主委员会)自身存在不敢、不愿和不会行使自治职能的问题,自治意识不强。许多小区的居民当中没有责任心强、积极主动的社区组织者,有些社区组织形同虚设,很少组织开展居民自身的服务和自主地开展活动。特别是一些小城市的住宅小区,连社区组织都没有,甚至有的小区已入住两三年了,连业主委员会都还没有成立,一年当中更没有开展什么居民自身的服务和活动。由于居民的这种无“自治”意识,以致小区缺少了生活、娱乐设施,更缺少了许多和谐、欢乐的社区气息。
3、城市住宅小区的社区服务设施不足
许多社区还缺少集教育、生活、娱乐、保障等为一体的社区服务中心和服务网点,服务手段不健全。在调查中发现,部分社区公共活动场地少,或是公共活动设施的效用难以发挥。如有的小区图书室屋大书少,无人光顾;有的小区老年活动室由于没有运转资金,不开放或是向老年人收费开放,因而是有活动场地,但光顾者少。
4、城市住宅小区的社区服务队伍素质较低
通过这些年的发展,我国许多城市住宅小区的社区虽然建立了一支以专职人员为骨干、以兼职人员为主体、以志愿者为补充的社区服务队伍,但总体上,这支队伍仍处于追求数量扩张的外延型发展阶段。大多数社区服务人员受教育程度较低。缺乏专业性的社区工作训练,专业服务技能不强。从对我国25个小城镇41个社区的107位居委会委员调研表明,大专以下学历的占64.5%,大专以上的占35.5%,且女性委员占59%。对于一些专职的社区服务人员,由于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其工作积极性、主动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5、城市住宅小区的社区服务缺少政府的监管
由于城市住宅小区的社区服务管理很多被物业管理公司所包办,理应由政府提供的服务和承担的责任由物业管理企业扛着,因而政府对小区的管理职责也就相对较少。社区服务的问题,是一些烦而杂的问题,政府并没有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予以管理。也因为政府的“少光顾”,所以也就缺少了政府对住宅小区的资金投入,导致了小区的许多服务设施都要“等”着开发商来解决。
二、城市住宅小区社区服务功能问题的原因探析
1、物业管理公司的“垄断”
目前,国内的物业管理企业基本上与房地产开发商是连为一体的,要么是房地产开发商自己成立的物业公司,要么就是房地产开发商直接委托的物业管理企业。据调查,全国约有1/3的物业管理公司,从属于房地产开发企业。有些物业管理企业的名称甚至也与房地产开发商的名称完全一样。这种画地为牢、占山为王式的垄断经营把物业管理的行业垄断演变为一一对应的排他性垄断和名副其实的独占。由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物业管理行业会出现服务水平低的现象。
2、小区的居民社区意识淡薄
今天,新兴城市住宅小区的社区基本上是陌生人社会,来自不同单位、具有不同背景的人们,购买了同一处商品房。居民们虽然生活在一栋住宅楼、一个院内,但彼此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目前居民的社区意识淡漠,人们对社区工作还不甚了解,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还不高,参与程度还不普遍,一些居民甚至认为社区不过是过去居委会的延续,是单方面的服务工作,还没有看到社区是一个双向互动的小社会。可见人们对社区的信任度还比较低,对社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服务能力还持怀疑态度。
3、缺乏资金导致服务设施不足
第一,城市住宅小区的社区服务设施往往都是由开发商来投资建设,而开发商为了降低投资成本,为了自身的利益,在服务设施的建设上就会大大缩水,减少投资数量,缩小设施规模。第二,限于地方财政压力,许多政府没有足够的资金来建设社区服务基础设施,而主要是以宏观管理为主。因此,资金的严重短缺极大地制约了城市住宅小区社区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三、如何加强城市住宅小区的社区服务功能
1、改进物业管理公司的小区社区服务管理,创新社区服务模式
(1)、物业管理公司它扮演的“角色”是社会服务集成商,即集社会服务资源的提供者、搜集者、统筹者和组织者为一身。物业管理公司可以选择自己为客户提供服务,也可以将服务项目外包给合适的社会服务供应商,如将传统物业管理所经营的设备维修、保洁绿化等职能从原有管理中分离出去,让专业的维修公司、保洁公司、绿化公司等来提供相应服务,物业管理公司则代表业主实施专业管理和质量监控。
(2)、物业管理公司应进行规模化经营。物业管理公司的规模化经营会使社区更容易呈现统一、连续、协调的局面,进而体现社区的物质和精神风貌。物业管理公司进行规模化经营,应在政府政策的引导下,通过市场竞争来实现。物业管理公司通过市场竞争,有了更新观念,增强了服务意识,塑造了良好的公司形象,从而对社区的服务态度、服务热情、服务质量有了进一步提升,为创造良好的社区服务环境建立了美好基础。
2、增强小区居民的“自治”,丰富社区服务内容
一是在城市住宅小区成立业主委员会的同时,全面建立了社区居民代表会议、协商议事会议、居务公开等一系列制度,以制度为依据,以会议为中心,协商解决各种居民之间的纠纷、业主与物业之间的矛盾、居住环境污染等问题,通过会议,使小区居民有组织有序地发挥“自治”功能,有效地建立起各种社区服务组织。
二是培养小区居民的社区意识,以提高社区服务水平。
三是在社区建立志愿者服务组织。志愿者服务也是社区服务的一个重要补充,志愿者体现了社区服务的伦理价值观,代表了居民对社区的认同,并通过楼组、居委会等各个层面的发动,培育居民的公益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和社区参与意识,自觉参与社区服务,逐步建立社区服务的社会参与机制。
3、完善小区的社区服务设施,拓展社区服务领域
(1)、要把社区服务作为社区建设重点发展的项目,进一步加强教育、生活、娱乐、保障等社区服务设施的建设。如在社区内建立学校、幼儿园、各类福利院、托儿所、医疗站、便利商店、餐饮店等,以方便小区居民的衣、食、住 行;设立乒乓球室、羽毛球室、篮球场活动场地等,为小区居民创造良好的体育环境;设立少儿游乐园、老年娱乐室,为少儿老年创造良好的娱乐环境;开设图书馆、阅览室,为小区居民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加强道路、绿化、路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小区居民创造便利的交通环境和优美的自然环境。
(2)、要在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对社区服务的扶持力度,通过出台和落实一系列优惠政策,营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建立健全多渠道的社区服务投入机制,鼓励个体、私营、民营等企业通过投资入股、合伙经营等方式,开办社区服务项目。不断完善社区服务设施,满足居民的生活与精神文化需要,从为居民办实事问题人手,努力创造居民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
4、健全社区服务运行机制,提升社区服务队伍素质
要对目前的社区服务内容进行适当的区分,对不同性质的服务运用不同的方式和不同的机制进行管理,为它们各自的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和合适的土壤。
人员素质的高低关系到社区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如何提高服务人员素质已经成为城市社区服务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可从以下几点提升社区服务队伍素质:第一。选择优秀人员竞争上岗。第二,通过社区服务认证制度,健全行业管理规范。第三,加强社区服务人员的技能培训。
5、增强政府管理,深化社区服务内涵
(1)、要进一步理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与社区建设的关系,拓展和完善政务体系,推动政务延伸到社区,使群众在社区就可以得到专业化的服务。
(2)、要进一步明确政府在社区服务中的定位和职责,实现政府角色的转换和归位。今后政府在社区服务中的功能定位主要是创造环境,提供条件,加大对福利性和公益性社区服务的投资力度;加强对社区服务的规划,合理地布局社区服务设施,以满足社区居民的服务需求。
(3)、政府管理的“到位”而不“缺位”是解决城市住宅小区的社区服务管理问题和矛盾的一项根本保障。解决政府在管理中的“缺位”问题,必须引起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社区服务是城市文明建设的基础,也是展示社会文明状况的窗口。没有社区服务的带动,就没有城市文明建设的发展。坚持以服务群众、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为主题,进一步拓展、完善城市住宅小区的社区服务功能,不断提高社区服务质量,促进和谐社区建设,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国家经济的现实需要,它对于改善居民生活、扩大就业机会,建立社会保障社会化服务体系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吴来苏,对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构想,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95~100。
[2] 刘亚臣,城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系统分析,辽宁经济,2001年第2期,35。
篇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4)01-0096-04
1、社区概念解析
社区属于社会学的范畴,是城市的基本构成单元,是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群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我国城市实行“市一行政区一街区一社区”的管理体系,市、行政区与街区属于政府辖区,代表政府行政行为;而社区是社会自治体,它们之间是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城市规划中本来并没有社区的概念,但随着规划师对人类居住环境关注的宽度与深度的发展,及随着规划职业自身在理论及方法论上与相关学科的互补发展,社区的概念和理论被引借到城市规划中。但是社区概念在城市规划和社会学中还是存在一些区别(见表1),社会学中的社区(以自然意愿形成共同联系),是作为与社会(以理性意愿形成相互关系)相对立的概念进行研究的;在城市规划中,社区多数时候与城市、居住等概念联系在一起,是城市某一特定区域内居住的人群及其所处空间的总和。
社区作为社会组成的单元,其本身具有相对完整的社会功能。同时由于社区中人口密度较高,人群活动相对集中,产生的冲突及其他问题也相对集中。因此,如果不从规划对象的社会根源切入研究、提出解决的方案,将很难真正解决问题。
2、设立社区规划师的意义
规划工作者通过深入社区调研,为深化公众参与,反映社区基层诉求,搭建规划管理部门和基层之间的沟通平台,能较好地促进社区居民对城市规划的参与程度,社区规划师可以作为“公众参与的倡导者”,更好的促进居民参与到社区规划中未,推进社区居民的自我治理。进而破解社区发展的难点,研究社区经济发展计划,推进社区建设和转型。
3、经验借鉴
3.1 上海社区规划师
为改变目前社区规划管理中区规划局与街道、居委在组织体制上较难衔接的现状,2006年4月,虹口区正式建立社区规划专管员制度,在区规划局和社区(街道)两个层面设立了社区规划专管员队伍,区规划局和社区一般每个社区各指定设立了2名专管员,上下衔接,加强联系和沟通,突出社区管理互动,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区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规划管理框架。社区规划管理队伍的主要工作职责:
1)包括参加本社区范围内规划编制;
2)参加建设项目审批协调、竣工验收等批后管理;
3)提出社区规划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4)同时负责对所辖范围内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日常管理;
5)重点是确保社区各项公共利益在各层次规划管理实施中得到落实和保障。
3.2 深圳社区规划师
深圳宝安区作为“原关外”区域,至今仍密布着很多自然村转变而来的社区。发展多年来在经济上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还伴随面临着社区工业园规划不合理,社区集体用地制度与现行规划冲突,市区重大项目落地难,影响社区转型发展等社区与城市规划矛盾的难题。
2010年8月18日,龙岗社区规划师工作室正式成立并举行挂牌仪式。让规划师进社区,目的是建立以社区规划师为基础平台的社区发展实施机制,加强社区的城市规划公众参与度。规划师进社区,主要为下类职责:
1)对于社区提出的问题及建议,社区规划师应予以及时回复;
2)社区规划师每月至少进行一次全面的社区现场踏勘,对法定图则实施情况进行动态跟踪,记录社区的建设及规划实施情况,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
3)社区规划师每月至少一次走访社区内的企业和居民,形成书面材料;
4)社区规划师在走访基层的同时,进行相关规划宣传工作,每年至少一次在所在社区的学校,为学生上一次规划宣传教育课,至少给社区居民上一次规划宣传教育课。
3.3 经验总结
借鉴国内社区规划师的成功案例,推进社区发展,为保证社区规划的科学编制和实施,提高社区管理水平,建立“社区规划师制度”将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方法。社区规划师是致力于社区管理、更新和复兴等事项的管理型规划人员,也是城市街道机构的政府规划师。社区规划师的职业目标是在不侵犯其他社区发展机遇,不妨碍城市整体长期利益的基础上,为本社区谋求长远利益和最大利益。除专业知识外,社区规划师还具备劝说、谈判、协调、综合等技能,发挥社会组织者的作用,以便能达成共识,创造有归属感、人情味和富有活力的社区。
4、长沙社区规划师试点背景与工作内容
4.1 背景
为建设和谐社区探索出新思路,从立足基层、现实出发,长沙市城乡规划局拟决定在天心区青园街道湘园社区开展“社区规划师”试点工作。以“社区规划师”为平台,扩大公众参与规划的广度和力度,实现自上而下的规划目标与自下而上的社区发展诉求的有效衔接。以此为背景,天心区规划分局与长沙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共同开展了湘园社区规划调研工作,并形成规划调研报告。
通过实地踏勘、座谈访谈、居民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深入调研了解社区现有建设情况及其存在的问题,梳理社区目前的规划编制情况,总结社区规划实施情况,发现社区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提供科学合理的规划建议,促进社区更好的发展。
4.2 工作内容
试点社区所辖行政区的规划分局,组织与协调“社区规划师”的工作,为保障社区规划师制度的有效运行,由长沙市城乡规划局主管,对口社区协管。主要分为以下三个组织结构:分局组织成立、办公室协调管理、社区规划工作室。
1)社区现场踏勘调查――社区规划师每半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的社区现场踏勘,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动态跟踪监督,记录社区的建设及规划实施情况。
2)参与社区规划项目――深度参与社区内的规划、建设项目,包括规划项目前期的组织、编制至项目审查会,都应有社区规划师在场,对牵涉到社区发展的规划项目有知情权、建议权。
3)规划实施反馈――动态监测规划的实施情况,确保各项公共项目在规划中得到良好的落实(公共服务设施、市政设施、绿地),同时比较规划与实施之间的差异,针对不符合法定规划的实施情况及时向规划管理部门反馈情况。(不包含违法乱建的建设项目)
4)收集与反馈社区发展问题――对社区发展、建设等问题及意见进行及时收集、整理和反馈,搭建规划管理部门和群众之间的沟通平台。
5)规划技术咨询服务――解答社区在规划建设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在法定规划指导下,为社区的发展建设出谋划策,为社区相关建设项目提供规划技术咨询。
6)规划宣传及培训――协助开展相关规划的宣传、讲解工作,并定期对社区居民开展规划的宣传和培训,培育社区居民的规划公众参与意识。
5、长沙湘园“社区规划师”试点实践
5.1 工作方式
5.1.1 问卷调查(见表2)
深入居民调查,了解当地居民诉求,对社区内居民进行抽样问卷调查,主要从“个人概况、家庭概况、住房设施、交通与治安、居委会与物业公司、邻里关系与社会保障、教育与医疗、日常生活与休闲”等十个方面进行详实的问卷调查,选取与居民生活密切联系的日常问题,一切从居民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人手,在规划上分析,整体上考虑,从而解决居民面临的难题。
5.1.2 现状踏勘
全面的社区现状调查,深入了解社区的基本情况、人口、用地、住宅、单位、道路交通、公共服务设施、市政设施、环境卫生等情况,全盘摸清社区的现状情况。
5.1.3 座谈
2012年7月-11月期间,先后多次到湘园社区服务中心,与天心城乡规划分局、湘园社区主要负责人等就湘园社区建设发展、规划设想进行深入讨论与交流。
5.2 湘园“社区规划师”规划调研问题分析
湘园社区范围内有湖南省人民政府、省国土资源厅、省发展和改革委、省劳动与保障厅、省交通运输厅、省边防武警总队、中央粮食储备库、华融湘江银行、长沙市司法局等9家省厅级单位和总部企业;社区内现有上庭苑、青山小区、鑫远杰座、天城泰和花苑等新型居民小区。湘园社区享有长沙市示范社区、长沙市文明社区、长沙市精品社区等多项荣誉称号。
在社区中走访中发现,整个社区的人居环境优于中心城区的社区,根据此次社区抽样调查的问卷,反映出社区内大部分居民均乐意长期居住于此,原因是较中心城区有限的土地空间中,生活在此的居民在空气质量、环境景观上均优于中心城区的居民,而在公共设施、市政设施配套上又不逊于中心城区。
由于社区处于省政府生活服务圈,各项设施大多能满足社区居民生活需求,但在教育文化、日常生活与娱乐休闲设施上存在一定的缺陷。
5.2.1 教育文化设施
根据此次社区抽样调查的问卷,居民愿意社区内常组织如知识讲座、技术咨询、形象设计、投资咨询类等教育培训项目,可以看出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人民更渴望得到专业人士的帮助与培训,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中依靠知识丰富自我。而在设立文化设施上社区居民更愿意增设图书馆、文化站。
而湘园社区为打造书香品牌形象,与周边的明德中学产生相呼应的效果,社区决定在青山安置小区的A、B区建设专业培训学校,为社区居民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不仅丰富了居民业余生活、也为失业人士或想提高专业技术的人士提供了学习场所。
5.2.2 日常生活与娱乐休闲设施
5.2.2.1 日常生活设施
根据此次社区抽样调查的问卷,湘园社区内居所附近有小型的商业设施,但社区内无大型超市、菜市场,居民希望能规划布点此类设施,从而更好的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
5.2.2.2 娱乐休闲设施
根据此次社区抽样调查的问卷,反映出湘园社区内居民娱乐生活较为单一,休闲活动都以看电视、上网为主,户外场所较少。居民普遍反映电影院、图书馆等活动中心离社区较远,不利于社区居民业余活动。(见图1)
5.3 强化社区规划的实践与管理建议
通过对湘园社区现状建设与规划情况的初步调查和分析,借鉴国内外城市管理及其社区建设的先进经验,必须尽快转变观念,创新思路。其中很重要一点是把城市规划与社区发展整合起来寻求一种更有利于社区发展的规划机制,即建立以社区为基本单元的城市规划与管理体系,以改善目前社区建设不完善、同时与城市规划存在脱节的局面。
5.3.1 合理确定社区区划,按社区单元模式进行整合
目前,在社区区划时一般以地域性为特征。以认同感为纽带,按照便于管理服务便于社区资源合理配置,便于居民自治,但这种做法往往与目前规划编制脱节。建立以社区为基本单元的城市规划与管理体系,必须在城市规划与社区发展中寻找两者协调的最佳点,即合理的社区范围与规模。因此结合目前正在编制中的各城区控规,根据居住用地的布局和规模,居住社区的类型多样化和动态发展的需要,适当调整社区区划,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与社区规划的结合提供依据。
5.3.2 完善规划编制体系,强化控规编制与社区规划的结合
目前城市建设用地已基本控规覆盖,但由于控规的范围与社区管理的范围脱节,因而规划人员很难从社区的角度未考虑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建立以社区为基本单元的城市规划与管理体系,必须使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与社区规规划结合。在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时如能把社区规划纳入,则将为社区土地的综合开发和规划管理提供必要的依据,同时也为社区建设中各项配套设施的完善提供切实的保障。
5.3.3 发挥规划引导作用,扶持社区集体经济发展
通过访谈了解,湘园社区安置小区居民收入来源主要为房租,且社区主要商业设施不发达,就业岗位不足,质量不高,经济发展模式单一,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在未来的发展中,随着城市产业升级、旧城改造的进程推进,城市功能的扩散,有必要通过策划引导社区经济多元化发展,通过成立社区股份公司,或者通过一定的商业运作,引导社区经济向房地产、商业、旅游服务、教育培训等多项产业领域发展,逐步摆脱“物业经济”单一发展模式,形成多头并进、可持续发展的局面。建议在政府政策允许的范围下,进行商业策划与运作,成立社区经济发展实体,引导项目与集体经济相结合,让项目落地。
5.3.4 完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提升社区城市建设水平
建议市、区、街道各级政府加大对基层社区的基础设施投入,完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建设,提升社区建设品质。为实现建立功能全面、配套完善的社区服务网络,需与湘园社区的服务网络与社区服务单元的分级划分相适应,根据服务级别的不同、服务覆盖范围的不同及服务人群的差异,按照需求设置。主要分为区域服务、社区服务和街坊邻里服务三个层次。
1)区域服务包括本社区及其周边社区的服务设施配套资源的协调与共享。具体包括文体中心的共建、大型商业设施、医疗设施及教育设施的共享,以及规划建设中的轨道站点等的共享。
2)社区服务的范围覆盖整个湘园社区,在区域服务的内容和空间距离不适应或不能满足本社区需求的前提下设置。内容包括社区服务中心、社区医院、福利院及商业网点、教育培训点、社区文化娱乐。
3)街坊邻里服务,作为便民服务的设施配置,其规模及服务种类依据各街坊内部居民的实际需求而定。内容包括零售商店、24小时便利店、理发店、家电维修等。长远发展而言,要提高社区居民的社区服务意识,并通过发动社区有能力的成员提供义务,以提升社区服务的层次。
其居民生活服务规划设施建议如图2。
5.3.5 开展社区规划师试点,强化社区规划管理
未试点前,社区工作人员大多不具备社区规划的专业知识,很难承担社区规划的相关职能。长沙市天心区城乡规划局为探索研究在社区层面建立社区规划管理队伍,形成全覆盖的规划管理体系框架,在湘园社区开展“社区规划师”试点工作,并设立了2名专管员,以此为平台,扩大公众参与规划的广度和力度,实现自上而下的规划目标与自下而上的社区发展诉求的有效衔接,上下衔接,加强联系和沟通,突出社区管理互动。
5.3.6 扩大公众参与,还社于民推进社区自治
篇9
关键词:社区服务 调查 对策
一、社区服务业人力资源研究意义
1.社区及社区服务定义
中文“社区”一词是中国社会学者在20世纪30年代自英文意译而来,因与区域相联系,所以社区有了地域的含义,意在强调这种社会群体生活是建立在一定地理区域之内的。社区服务是指政府、社区居委会以及其他社会力量直接为社区成员提供的公共服务和其他物质、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服务。
2.社区服务人力资源研究意义
整个社会是由一个个或大或小的社区所组成的。任何一个社区就是一个规模不等的具体小社会,是整个大社会的不同程度的缩影。社区服务在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社会安定,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方面可发挥积极作用。社区服务水平的高低取决于社区人力资源状况。研究社区人力资源,可以了解社区服务的现状及服务内容,为提高社区人力资源及社区服务提供理论依据。
二、基于社区工作人员调查及分析
1.被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调查范围大,可信度较高。本次共对嘉兴市区的37个社区工作人员进行调查,占嘉兴本市社区的49%,所选样本比例较高;被调查者中有16%的正式编制职工、62%的合同制职工、19%的临时聘用职工、3%的志愿者。
2.被调查社区的基本情况
(1)社区服务人员数量偏少。将被调查社区服务人员与社区居民人数进行对比,比数为1:998,说明一个社区工作人员要服务近千人的社区居民,社区服务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大。
(2)年龄分布。社区服务人员年龄结构总体趋向中青年,但也有一部分年龄超过六十岁的工作人员。根据被调查社区服务工作人员年龄段汇总,其中四十岁以下占了42%,五十岁以下占了77%, 60岁以上的占了12%的比例。
(3)学历水平。社区服务工作人员五分之二的学历为大专水平,无高学历人员。根据被调查社区服务工作人员的学历汇总,小学学历占比为8%,初中学历占比为7.75%,中专与高中学历占比29.25%,大专学历占比41.5%,本科学历占比13.5%,无研究生及博士学历工作人员。
(4)制度保障。近三分之一的社区用工没有保障。社区用工性质多样化,有正式工、合同工、临时工,但主要以合同工为主,其中合同制用工比例46%、正式工比例为24%,临时工比例达30%。
(5)薪酬水平。超过二分之一的社区工作人员认为其薪酬低于本市平均工资水平。53%的被调查者认为收入低于本市平均工资水平,42%的被调查者认为其收入等于本市平均工资水平,5%的被调查者认为其收入高于本市平均工资水平。
3.被调查社区服务条件及能力分析
(1)辖区内有较便利的服务设施。据对被调查社区汇总,97%的社区拥有农贸市场,92%的社区拥有便民药店,89%的社区拥有托儿所、幼儿园等教育机构,86%的社区拥有银行,84%的社区拥有休闲娱乐中心,73%的社区拥有卫生院、公共汽车站,59%的社区拥有邮政代办亭、公园等,57%的社区拥有宾馆酒店,54%的社区拥有公共厕所,51%的社区拥有养老机构,46%的社区拥有图书阅览室、购物商场,41%的社区拥有居民室外活动场所等。
(2)社区服务内容比较丰富。据对被调查社区汇总,97%的社区提供保洁、保安服务,70%的社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43%的社区提供代收快递、邮件服务,41%的社区提供幼儿园、运动设施等服务,27%的社区提供老人看护服务。还有少量的社区有幼儿看护、病人看护、代缴水电费、孩子放学接送托管、调解、办证服务等。
(3)社区服务解决问题存在的主要障碍。73%的被调查者认为主要障碍来自政府组织与社区组织权责不明确、关系不顺,57%的被调查者认为是居民参与积极性不足导致。
4.其他社区服务机构
除社区居委会外,还有一些其他机构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据调研,嘉兴的“96345”为居民提供维修等一些有偿便民服务,民政局提供困难户援助,残联提供残疾人服务,人才市场为失业人员提供就业机会,社区医院提供医疗救助,辖区共建单位也偶尔提供一些服务;社区所辖的小区物业公司承担保洁、保安、绿化、快递代收等服务。
三、基于社区居民的调查及分析
1.被调查者基本情况
调查样本较多,可信度较高。本次调查问卷共103份,从被调查者的年龄分布来看,老、中、青各年龄段的人员都有;被调查者中大专以上学历占79%,高中以下学历占21%,被调查的103位社区居民分散在不同的小区。
2.被调查社区居民所在社区的社区服务条件
社区居民认为社区拥有各类服务设施的比例不高。根据调查汇总,59%的居民认为其所在社区拥有托儿所或幼儿园等教育机构,52%的居民认为其所在社区拥有公交车站、农贸市场,50%的居民认为其所在社区拥有卫生院,42%的居民认为其所在社区拥有购物商场,41%的居民认为其所在社区拥有银行或储蓄所,36%的居民认为其所在社区拥有休闲娱乐中心,34%居民认为其所在社区拥有便民药店,其他各类设施不到30%。
3.被调查社区居民所在社区的社区服务项目
社区提供的卫生保洁、绿化服务相对较多,其他服务相对较少。根据对社区居民的调查汇总,76%社区提供卫生保洁,65%社区进行环境绿化,52%社区开展安保工作,50%社区进行橱窗宣传,43%的社区居委会事务公开,41%社区提供各类便民服务,38%社区组织开展社区文化活动、环境美化,30%社区具有医疗卫生服务,27%社区组织公益活动,21%社区开展居民健身活动、教育培训服务,17%社区调解邻里纠纷、组织志愿者活动。
4.被调查社区居民对所在社区服务满意度分析
社区居民对社区服务的满意度较高。为了了解社区居民对社区服务是否满意,本次调查内容涉及社区总体工作、绿化管理、保洁服务、安保服务、医疗卫生、邻里关系、文化娱乐活动、健身体育活动等,除了娱乐活动、健身活动不满意度占比超过30%外,其他社区服务在基本满意以上的占比超过70%。
5.被调查社区居民对所在社区服务组织及工作人员的满意度分析
对社区服务组织及工作人员满意度较高,同时认为业主委员会参与社区管理少。为了了解社区居民对社区服务组织及工作人员是否满意,本次调查内容有社区服务组织和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服务能力、文化程度、物业管理机构的服务、业主委员会的作用及满意度等。总体来看,除了对业主委员会不满意度超过30%外,其他在基本满意以上的占比超过70%。
6.社区居民对社区服务的需求分析
要求社区服务工作人员的受教育程度较高并且有相关专业教育背景。29%的被调查者认为社区服务工作人员的学历应有中专或高中水平以上,37%的被调查者认为社区服务工作人员的学历应有大专水平以上,9%的被调查者认为社区服务工作人员的学历应有大学本科水平以上,3%的被调查者认为社区服务工作人员的学历应有研究生水平以上,19%的被调查者认为社区服务工作人员的学历应有博士水平。被调查者基本认为社区服务工作人员的专业背景应该与行政管理、公共管理、物业管理、园林绿化、社区管理等有关。
四、社区人力资源及社区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社区工作人员及社区居民调查结果来看,现有社区服务主要是以政府为主导的社区居委会担任,非政府主导的机构参与社区服务较少,下面一方面分析政府主导的社区服务机构人力资源及社区服务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分析非政府主导的其他社会力量的社区服务业人力资源动力或机制问题。
1.社区人力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
(1)社区工作人员中临时聘用人员比例较高,用工性质没保障。被调查社区中有43%工作人员用工性质为临时工,这样不仅没有一支稳定的社区服务工作人员队伍,而且不利于调动这部分职工的积极性,也不利于这部分社区人力资源的开发。
(2)社区工作人员的收入普通偏低。社区工作也是当地政府一项重要工作,社区工作人员的待遇应该与当地国家公务员相当,收入不应该低于公务员水平。
(3)缺乏高学历的社区服务工作人员。从社区服务工作人员的调查来看,目前在职的社区服务工作人员学历都在本科以下,但社区居民却认为要有一定比例的高学历社区服务工作人员。
(4)社区工作人员所受教育的专业与社区管理专业对口率不高。由于社区管理是一个新兴专业,现在工作人员几乎没有受过正规的社区管理教育,社区居民意见也比较一致地认为社区服务工作人员最好受过相关专业教育。
2.社区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政府组织与社区组织权责不明确、关系不顺。当前政府组织机构设置是根据组织目标、职能范围在政府组织内部按照单位进行分工的结果。例如嘉兴市政府机构的职能部门有市政府办公室、市发展改革委、市经信委、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公安局等近30多个职能部门,部门全面且职责明确;而社区组织一般没有具体的职能机构划分,一般只设置一些职位,如社区书记、宣传委员、纪检委员、组织委员、居委会委员等。目前社区几乎包揽了除经济管理职能外其他绝大多数事务,像社区综合管理、安全、法制、人口计生、环境卫生和社保等等具体工作往往都落到社区,导致社区职能范围越来越大,但社区职能部门缺乏,人手少,这样的后果是政府组织与社区组织权责不明确、关系不顺。
(2)居民参与积极性不高。由于社区服务是一个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如果双方配合好、互动到位,会更有利于社区服务工作的开展,由于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服务的积极性不高,所以影响到社区服务质量。
(3)社区工作人员和社区居民对社区服务设施及最需要的服务意见不一致。虽然从社区工作人员角度所了解社区各服务设施占比很高,但从社区居民调查来看,他们认为社区各服务设施占比还是很低的。从这也可以反映供需矛盾,虽然大部分社区拥有相关的社区服务设施及服务内容,但据所调查社区反映,有些社区在公共健身活动场地、医疗卫生室、阅览室、老年活动室、电动车停车库、公共厕所等设施方面有待建设,并迫切希望提供老人看护、道路整形、早点供应、送餐、病人看护等方面的服务。
3.非政府主导的其他社会机构从事社区服务业动力或机制问题
从调查结果来看,非政府主导的其他社会机构参与社区服务的现象还很少,分析其主要原因应该是动力或机制等方面。一方面,社区隶属于政府体制下的机构,对社区服务的内容都是在政府主导下完成,必然导致非政府主导的机构难以介入;另一方面,社区服务大部分是公益性的或者薄利空间,所以也导致非政府主导的其他社会机构极少参与社区服务。
五、提高社区人力资源服务对策
1.提高社区服务人力资源对策
(1)采用事业单位编制或合同制方式建立社区服务工作队伍。社区工作是一项永久性工作,关系到广大人民生活的满意度、幸福感,如果没有一支稳定的社区工作队伍,为社区居民服务的质量会下降。如果能根据社区所辖居民规模配置相应社区工作人员编制数量,或者采取合同制方式对社区服务工作人员劳动关系加以管理,就会增强社区服务工作人员的稳定感,有利于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2)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待遇。随着经济发展、物价上涨,社区服务工作人员薪酬也应该不断提高。政府应该加大对社区工作人员薪酬的资金支持力度,提高社区工作人员待遇的满意度,激发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
(3)聘用受过相关专业教育的人才及加强社区工作人员的培训。社区居民建议从事社区服务工作的人员最好具有受过公共管理、物业管理、社区管理、行政管理等专业的教育背景,这样有利于社区工作的开展,提高社区服务的针对性和工作效率。同时让现有社区工作人员参加一些专业性的培训,提高他们社区服务的知识和技能。
(4)利用志愿者开展各种社区服务。现有社区工作人员短缺,而社区居民对社区服务内容要求多,可利用志愿者充实社区服务队伍。利用所在地区大学生、企业、事业、行政单位的志愿者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服务。
(5)成立业主委员会,让他们参与社区服务。业主委员会是指由业主选举产生,代表业主利益的组织。业主委员会的权力基础是其对物业的所有权,它代表该物业的全体业主,对该物业有关的一切重大事项拥有决定权,同时业主委员会作为社区居民群众性组织,能代表社区居民利益,能通过正常渠道向社区居委会提出诉求。社区服务应该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只有让业主委员会也参与社区管理,才能更好地提高社区服务工作质量。
2.提高社区服务数量和质量对策
(1)划清政府与社区的职责,理顺政府与社区关系。减少政府与社区管理的中间环节,社区成立一站式服务大厅,社区与政府明确各自职责,分工协作,直接由社区和政府主管部门完成有关工作。 (2)社区周边共建单位兼任适量的社区服务工作。以减轻社区工作人员工作压力和丰富社区服务工作内容。例如,利用社区周边的学校学生可以为社区提供保洁、法律咨询、美化环境等社区服务,社区周边的医院可以为社区的孤老寡人等提供身体检查、小病医治等服务。
(3)引导当地的服务企业参与社区服务工作。例如社区工作人员可以将服务态度好、质量好、信用好的公司引进社区或与社区进行合作。例如理发室、养老院、送餐服务等,为社区居民营造一个更加便捷的生活环境。
(4)激发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服务的积极性。动员居民小区中一些有专业特长或技术的居民参与小区的社区服务,利用休息日向居民提供无偿或有偿服务,方便居民的生活,增进邻里感情,构建和谐小区。
(5)发挥好小区物业的社区服务工作。当前社区服务主要是由政府主导的社区组织来提供,但由于商品房的开发,城市的改造,每个社区下面都管辖一定数量的小区,每个小区都有自己的物业服务公司,社区可以利用小区物业公司开展互惠互利的社区服务。
3.通过多种机制加强非政府主导的社区服务业人力资源建设
通过引入机制、效益机制、政府减免税机制、融资和服务补贴政策、共享成果机制等加强非政府主导的社区服务业人力资源建设。例如将一些信用等级高、服务质量好、收费合理的服务性企业引入社区,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民服务;让非政府主导的社会机构承担一些有一定利润空间的社区服务;对一些从事利润薄、服务难的社区服务通过减免税政策吸引非政府主导的社区机构来承办等等。
参考文献:
[1]高正辉.上海非政府组织社区服务功能初探.上海交通大学公共管理硕士论文,2008,5
篇10
长株潭城市群位于湖南省东北部,包括沿湘江呈品字形分布的长沙、株洲、湘潭三市,是我国京广经济带、泛珠三角经济区、长江经济带的接合部。在具备较强环境承载能力的基础上,因区位和交通条件优越,工业产业优势明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科技人才资源丰富,逐渐成为湖南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2007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批准了长株潭城市群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要求长株潭地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经济、民生等各个领域的改革,尽快形成有利于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探索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模式,将长株潭打造成中部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及“交通同环、能源同体、生态园建、信息同享、环境同治”的现代化生态型城市群。
“两型社会”的内涵是科学发展,核心是资源有效配置、高效和循环利用。其中的资源不仅包括物质、能源等可再生及非可再生资源,还包括贯穿社会生产、生活全过程并显示出催化和增值作用的有价值的信息资源。由于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无损耗性,有序、高效的信息共享不仅能够避免资源分布不均和重复建设,促进有效流动和合理配置,更能最大限度发掘信息资源的潜能与效益,使其产生1+1>2的倍增效应。以长株潭一体化为契机,共建共享长株潭社区服务信息资源能够最大限度地整合现有资源,加强交流沟通及优势互补,在提升社区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的同时,促进长株潭“信息同享”,加速长株潭“融城”进程。
1 社区服务信息资源及共享
伴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体制的改革,社区服务的定义已从最初的“社会福利、社区救助、照顾服务”,演变发展为在政府的统一规划和指导下,以一定层次的社区组织为依托,立足社区居民,在提供福利性、基础的基础上,运用社区资源,整合社会资源,通过开展主动服务和群众互助服务,满足社区全体居民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所有服务的总和。社区服务分为公益和经营两大业态,公益包括社区福利及救助服务、老年服务、文化科教、医疗卫生服务等;经营包括便民利民服务、休闲娱乐、社区家政、社区物业及商业服务等。社区服务信息资源则是贯穿在整个社区服务各业务流程中,包括需求、运行、产出的所有信息资源的总和。社区服务信息资源共享,是指以政府及相关部门为采集及建设主体,将上述资源进行收集筛选、整合归类、组织加工及挖掘后,以覆盖长株潭范围的综合服务平台(电话/网络平台、信息亭等)形式,为不同类型的用户(政府、社区、企事业单位、居民等)提供不同权限的信息资源服务(为政府及企事业单位决策提供数据支持、为居民提供信息查询等)。
虽然长株潭地区社区服务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并已积累了大量信息资源,但由于三市长期以来在社区信息化建设方面存在信息采集标准不统一、共享机制及相关政策法规缺乏、资金投入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资源共享面临重重困难。本文拟运用SWOT方法对长株潭社区服务信息资源共享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分析,以期扬长避短,制定适宜的发展策略,多快好省地进行资源建设,将共享变为现实。
2 SWOT分析
SWOT分析法最早由美国的韦里克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是指综合考虑组织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各种因素,进行系统评价,从而选择最佳经营战略。这里S是指组织内部的优势(strength),W是指组织内部的劣势(weakness),O是指组织外部环境的机会(opportunity),T是指组织外部环境的威胁(threat)。其指导思想是在全面把握组织内部优劣势与外部环境面临的机会与挑战的基础上,抓住机会,面对挑战,扬长避短,制定符合组织未来发展的战略。
2.1 优势(strength)
2.1.1 信息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畅通的通信网络是信息资源传输、共享的必要条件,完善的终端设施为长株潭社区服务信息资源共享提供了强大助力。截至2009年底,长株潭已建成以光缆为主、数字微波和卫星通信为辅的大容量、高速率的干线传输网络,第三代移动通信基础设施开始普及,社区光纤入网率达到90%,城区家庭宽带接入率达70%。长株潭电话普及率为88部/100人,其中固定电话普及率达37.5部/100人,移动电话普及率达50.5部/100人。长株潭已于2009年初实现并网统一区号及通信同费,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通信同城。社区事务管理系统及大批社区服务信息亭投入使用,长沙市率先开通了便民呼叫热线1609890,长株潭三网融合方案也初步获批并朝纵深方向发展。覆盖面广、形式多样、完善通畅的信息基础设施为信息共享铺设了“高速公路”。
2.1.2 社区服务信息资源建设小有成果社区服务以公益为基础,社区人口、空间地理、医疗卫生、文化科教等资源是社区服务的基础数据资源。“十五”期间,湖南省电子政务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社区服务信息化,以政府、社区为主体的信息采集不仅积累了大量准确、有价值的基础数据,同时也为社区服务信息资源采集管理机制创新提供了宝贵经验。建设情况如表1所示:
此外,长株潭许多社区都建立了自有网站,在提供信息、查询等基本服务的同时,各社区均整合内部资源,向居民提供诸如生活资讯、社区商务、家政、物业、就业等信息,并构建社区居民自助交流平台(如社区论坛、二手信息等),将现实社区与网络社区映射重合,加强了政府、社区、企业、居民之间的沟通。以社区服务部门为主体的信息采集,从社区居民的现实需求出发,是对基础信息资源的有力补充,完善了社区服务信息资源结构。
2.2 劣势(weakness)
2.2.1 信息资源形式繁杂多样、质量良莠不齐 随着时代的变革与发展,社区服务呈现出范围扩大化、层次纵深化、方式多样化、服务主体多元化等特点。不断完善的社区服务在给居民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管理流程、业务流程日趋复杂,造成社区服务信息资源数量庞大、类型多样。在内容上包括社区人口、环境、教育、医疗等信息资源;在层次上包括一次信息资源(如社区人口、空间地理数据等)、二次信息资源(如人口特征及空间规划布局构想等)及多次信息资源(社区人口结构发展趋势);在表现形式上包括显性及隐性信息资源;在结构上分为结构化、半结构化的数据信息及无结构化的文字、多媒体信息。此外,由于采集流程缺乏规范,数据完整性、准确性及一致性难以保证,信息资源
质量良莠不齐。社区服务信息资源的采集渠道多样、类型与结构多元、记录形式与储存状态各异给共享带来了重重困难。
2.2.2 孤岛现象严重,法制规章基础薄弱
信息共享的前提是高度整合、有序的信息资源。自“十五”期间湖南启动电子政务及社区信息化建设以来,到“十五”末,93%的省直属部门和所有中央在湘单位都建立了局域网,80%的省直属部门建立了网站,38%的社区安装了社区信息管理系统。在线服务范围扩大、效率提高的同时,由于建设初期缺乏统一部署及整合意识,大多数部门都是根据本部门业务需求局部、封闭地进行信息化建设,不同部门的信息系统彼此独立运行,数据标准、数据元素、信息分类编码和用户分类标准不统一、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不健全,无法实现跨部门间的信息联通及政务协同,信息孤岛、数据孤岛的存在已是不争的事实。同时,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安全及保密管理、信息公开等法制基础薄弱,《湖南省信息化条例》仅对信息化建设大体部分作了说明,没有出台相关细则。如何建立健全法制规章、跨越区域及部门各自为政的界限、消除信息孤岛、整合现有信息资源,是信息共享面临的又一难关。
2.2.3 信息资源体系结构难以满足居民需求纵观“十五”、“十一五”期间以来的信息资源建设,大多是以政府管理、电子政务、社区公共服务等公益需求为导向,如人口及基础地理数据库,而与社区居民日常生活相关的家政、物业、文化娱乐、社区商业等经营信息资源建设则鲜有涉及,处于尚未起步或刚刚起步阶段(通常以零散的公告形式在社区内网公布),建立了相关信息系统或者利用互联网支持相关工作实施的社区比例非常低。现有的社区服务信息资源体系结构难以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
2.3 机会(opportunity)
2.3.1 长株潭信息一体化是推进共享的契机《湖南省“十一五”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长株潭三市信息一体化,实现三市电子政务、社会保障、社区等信息系统资源整合共享,构建统一的社区信息平台。《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十一五”规划》中也强调“信息同享”的重要性,要求保障资金投入,在长株潭城市群率先建成数字化高速信息传输网络,加强信息数据标准化建设,积极推进电子政务、社区服务等公共系统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打造长株潭公共信息网络平台。政府的大力支持为长株潭社区服务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提供了强大助力。
2.3.2 社区服务信息资源共享与社区信息服务的双赢近年来,以图书馆、科研机构、社会咨询机构为提供主体的,针对企业、农业及个人的信息服务,显现出了巨大的信息效应和经济效益。以社区居民为服务对象的社区信息服务,因其促进信息公平的公益性和满足社区居民信息需求的便捷性,也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社区信息服务”是帮助个人或团体解决日常问题、参与民主进程的服务,内容包括健康、财政支助、住房、交通、教育、家政、就业、娱乐等。以往的社区信息服务,大都由社区居委会、图书馆、信息中介以信息公告、小区会议等静态形式提供,信息内容局限于社区内部(如社区动态、时事新闻),缺乏动态丰富的信息库和交流平台,无法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全方位信息需求(如科研、教育、医疗保健信息)。将长株潭社区服务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可以从资源库和交流平台两方面对社区信息服务提供支持,在完善社区信息服务的同时,政府及相关服务部门更能从宏观角度把握长株潭社区居民信息需求,不断改进信息内容和服务方式,与社区信息服务互为促进、协同发展,进而达到双赢的目的。
2.3.3 社区服务信息资源存在潜在用户 以往,社区服务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体局限于政府、社区及相关服务部门,大多以分析社区发展状况、进行公共管理为目的,社区服务信息资源仅限于政府与社区内部交流使用。近年来,以社会机构、企事业单位等为提供主体的社区商业、家政、教育等经营蓬勃发展,在满足社区居民需求的同时,也使服务提供商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收益。由于社区结构的复杂性及动态性,对社区情况的充分了解成为服务商开展针对性、有效的前提,而大量准确、动态的社区服务信息资源则是相关机构了解社区的有效途径。由此,社区服务提供商成为社区服务信息资源的潜在用户。在长株潭社区服务信息资源共享的基础上,政府及相关部门可根据用户需求对相关信息进行统计分析,还可进行定向调研、生成相关报告,有偿提供给社区服务提供商,不仅有利于服务商进一步完善社区经营,也拓宽了社区服务信息资源建设的融资渠道,为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2.4 威胁(threat)
2.4.1 各级部门对信息资源建设认识不够、用户信息素质普遍较低长株潭社区服务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最终将以服务平台(数据库、电话/网络平台、信息亭等)的形式交付用户使用,而开发者及用户对信息资源建设的认知程度和信息素质直接决定了服务平台的建设程度和价值效用。目前,长株潭部分县市的领导和职能部门对社区服务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够,对于资金、技术、人才等多方投入心存疑虑;而用户(企事业单位与社区居民)基本不了解社区服务信息资源共享,而仅仅将其看成是政府行政管理的手段,关注度与参与率非常低。同时,用户的信息意识不强,信息素质普遍偏低,这些都将成为制约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瓶颈。
2.4.2 缺乏长期、有效的投入机制、融资渠道单一长期、稳定的资金投入,是进行社区服务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障。目前,长株潭地区乃至湖南省的信息化建设投入,绝大多数来自于政府的信息化专项基金,融资渠道单一,对于一些可以市场运作的信息项目,由于缺乏灵活、合理的投入机制,无法吸引社会资金的介入,尚未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社区服务提供商投人为主体、社会投入为重要来源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不利于信息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3 对策
・继续建设和完善长株潭地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及公益信息资源;加快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建设,统一数据标准、信息分类编码标准,规范信息采集和更新维护流程;制定和完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安全保密管理、信息公开等规章制度;实现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及时处理、安全保存、快速流动和有效利用。
・在现存的公益性为主的社区服务信息资源结构基础上,加快对经营资源的开发利用;对社区居民、社区服务提供商等相关用户进行调研,实现用户信息需求与社区服务信息资源建设的有效对接,按用户需求对信息资源进行再次开发、挖掘,积极开展信息服务。
・建立健全社区服务信息资源建设投入机制,拓宽融资渠道,以向居民和社区服务提供商提供信息服务为突破口,积极引入社会资金,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
导、社区服务提供商投人为主体、社会投入为重要来源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和灵活合理的投入机制,保证长株潭社区服务信息资源开发、共享的可持续发展。
・强化各级政府、社区及相关工作人员的信息意识,使其认识到社区服务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对于完善社区服务、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的重要作用,并进行相应技能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加大宣传,让公众和企事业单位了解社区服务信息资源共享的目的、成果及使用途径,开展形式多样的普及宣传和信息技能培训,提高公众信息能力。
参考文献:
[1]杨中柱,首届两型社会建设论坛观点综述,高校社科动态,2009(3):5-10
[2]刘杰,彭宗政,社区信息化理论与实务,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24-26
[3]刘畅,长株潭打响通信一体化第一枪[2009-04-09].省略/zzwlb/ShowArticle.asp?ArticleID=798
[4]省政府办公厅,湖南省“十一五”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发展规划[2008-09-28].hunan.省略/zczn/200809/t20080914_4778.htm
[5]湖南省教育厅,2008――2015年湖南省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2008-12-05]xk.省略/Article_show.asp?ArticleID=16
[6]王壮,郭亚军基于客户知识管理的企业信息服务创新研究,图书情报工作,2007。51(2):14-17
篇11
“小病买点药,大病上医院”,不信任社区。
大医院专家多、设备好,感觉更,而社区卫生服务点规模太小、设备更差、药品不全,对医生的技术不放心。社区卫生服务站在心目中位置,大多数市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不,也就难怪“患者稀少门前冷”。
“房屋破旧,设备不全”,被人瞧不起。中心城社区卫生服务站,有公立医院分院“换牌”的,有社会和厂矿、事业医院机构“转型”的,机构与中心城区二、三级医院相比是“火柴靠在电杆上——差距太大”。它们是租破旧房子,是临时装修一两间店面,开张经费,也未添置医疗新设备和更多药品,房屋破旧、设备落后、药品不全。以东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例,被评为全省社区服务示范点,但还比不上乡镇卫生院。
“服务单一,功能不全”,称不上服务中心。,城社区卫生服务站都完全社区服务的要求,“六位一体”的功能,即医疗、预防、保健、计划生育、健康教育、康复服务,80%的都仅是了医疗服务,20%左右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除医疗服务外,还健康教育和康复等服务。地说,社区卫生服务中站其实是功能不全,称不上心目中真正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四是“设置不规范、环境欠宽松”,制约社区卫生发展。一,医疗机构过剩。中心城区人口30万,但三级、二级、一级公立医院和社会办的全科、专科医院有25家,加上个体医疗诊所上百个,还有不少药房,医疗网点星罗棋布。社区服务站可以说是处在夹缝中生存,更难谈发展了。另一,上门管理、检查、收费的“婆婆”多。据市卫生局医政科人反映,当前到社区服务站去检查的大大小小共有37家。东方社区人说,“买的一台设备花了4000元,但为接待来检查,仅检测和招待费花了上千元,加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水电费是企业的价格收取,真是不堪重负”。
五是服务模式改革,社区卫生机构活力。公办的社区医疗服务点是由区级医院或其门诊点“变脸”而来,是公立医院改革分流或轮流的医护人员办起来的,其用人机制、分配制度、服务模式都还沿袭大医院的管理模式,“等病人上门”、人浮于事的,远远社区居民对医疗服务的多样性需求。一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说:“‘铁饭碗’的医生、护士,我用人、分配的自。”
六是社区卫生机构与医院的服务职能急待。平时讲“小病上社区,大病进医院”,但大病小病,社区居民更喜欢上医院,并且尽上大医院。比如,市医院每天门诊病人500左右,70%来看小毛病的,但不去收费低廉、程序简便的社区卫生服务点就诊。为解决大医院的“门庭若市”、社区点“门可罗雀”的问题,市卫生主管对社区和医院“双向转诊”也曾作过布置,如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二、三级医院之间利益共享和信息互传的机制还急待。现在社区卫生服务站会向大医院输送病人,但医院从未向社区卫生机构转过患者。
二、建议和对策
个人,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和预防保健机构分工、协作密切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是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举措。
一要认识,加大社区卫生服务的宣传。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一项内容,居民健康,社区,社会,“医患关系”,发展环境都有重大意义。党、国务院对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非常,、总理都作了批示,国务院曾会议并下发《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意见》(国发〔〕10号)(简称《意见》),决定“财政从年起,对中西部地区发展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标准补助,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设备配置和人员培训等必要支持”。鉴于当前人们对社区卫生服务还不太、不太信任的情况,建议成立分管为组长的专项,,加大宣传;像农村新型合作医疗那样,超前意识,提前工作,使社区居民感受到党和的关怀。
篇12
1 青年志愿者社区服务活动的现实意义
1.1 青年参加社区志愿服务活动,有利于创建优良的社会主义新型社区环境,有效地服务城市建设与发展:作为城市基本细胞的社区,其功能和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社区内居民群众的多层次需要,为青年志愿者开展社区服务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大学生参加青年志愿者社区服务活动,参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能够提升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提升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风尚,对推动我国社会保障事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区弱势群体的利益起到积极的作用。青年志愿者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和发展潜能,直接促进了社区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人力资源的开发,有利于推动城市社区建设与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尽快形成“小政府、大社会”的格局。
1.2 青年参加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可以影响感召带动更多社会成员加入,能够增强志愿者服务行动的影响力和生命力:社区是城市居民生活的家园,也是青年就近开展援助活动的最佳基地。青年志愿者进社区,就是志愿服务进一步向基层推进,走进百姓日常生活直接服务于人民群众基本生活需求的具体体现。社区服务促进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深入人心,有利于吸引更多的青年以及其他年龄层次的居民加入此行列,使青年志愿服务走出被人疑惑或缺少喝彩的被动境地;有利于超越以往一些活动仅停留于表面,难以深入的局限,克服形式主义;有利于促进“我为人人,人人为我”风尚的广泛形成和发展,使青年志愿者行动保持不竭的动力源泉,使其真正成为一项深深扎根于社区居民需求,人人自愿参与,人人有所作为,人人热爱的社会事业。
1.3 青年参加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可以更深入了解社会,在实践中增知识、长才干,提升自身综合素质,走实践成才之路:青年志愿者行动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双向受益。它适应当代青年自主意识、参与意识日益增强的特点,组织和引导青年以志愿服务方式服务社会,有利于他们自觉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优势,为社区居民群众提供维修、咨询、培训、保健、文化、科普等项目的服务,满足社区内居民群众日常生产生活的基本需求,有利于检验和巩固理论知识,发现不足,有针对性弥补自身的知识能力缺陷,有利于激发青年追求进步、崇尚文明、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的热情,有利于培养青年的社会责任感,增强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社区服务活动的有效实施和效能压力也会使服务主体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表达能力、人格、心理等方面都得到不同程度地锻炼和提高,从而更易于成为较全面发展的个体,在自觉参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道德教育。
1.4 青年参加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为新时期青年工作开辟了新的天地,丰富了工作内涵,拓展了服务领域:通过青年志愿者社区服务活动的开展,在基层青年组织建设、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机制建设等方面不断创新,能够探索出在新形式下青年工作的新思路、新领域和新途径,既能服务青年又能服务社区。对于青年组织本身来说,走出自我世界,在活生生的社会生活中教育青年,也增强了青年组织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开展社区服务活动是青年组织加强青年思想品德教育最生动的方式,是培养青年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最直接的手段,是强化青年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最有效的形式。同时,通过青年社区志愿服务活动,更好地使青年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有机结合,学校教育引导社会教育,社会教育反哺学校教育,形成人才培养的整合力量,使青年组织服务学校育人工作中心的内涵进一步丰富。
2 建立健全有效的青年志愿者社区服务机制
我国的青年社区志愿服务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由于社区志愿服务在国内开展的时间比较短,存在着专门工作力量相对缺乏、志愿者登记注册和开展服务不方便、工作队伍不稳定、项目发展相对单一、工作机制尚未健全等问题,影响和制约着社区志愿服务的深化,还有待于进一步规范化和系统化。
2.1 服务内容应多样化、拓展化:从目前的整体现状看,青年志愿者社区服务活动还未完全适应城市和社区的发展变化,作用与潜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青年志愿者社区服务仍停留在较浅层次的社会公益服务和便民服务上,如卫生清扫、扶困济贫、帮孤助残等低层次活动层面。今后,应积极拓展志愿服务项目,坚持“社区所需、志愿者所能”的原则,把握志愿服务的资源和发展前景,确定一批适合街道、社区特点的社区志愿服务项目。要加强社区志愿服务项目管理,建立开放式的社区志愿服务项目体系,加大对项目的立项、管理、评估,做好社区志愿服务项目的开发、汇总和梳理工作,逐步建立具有区域特点的社区志愿服务项目库。要注重发挥志愿服务团队的项目开发和执行作用,克服项目开发与执行过程中成本高、效率低、执行难的不足。要确定社区志愿服务的重点项目和特色项目。要确定几个效果明显、影响广泛的社区志愿服务项目,不断做深做实,打响社区志愿服务品牌,增强影响力,并用创新的理念和方法发现志愿服务的新亮点、新领域。
2.2 服务依托应基地化、阵地化:一是必须要有活动基地:要建立固定的社区服务基地对口开展共建,使社区服务工作有持续性和针对性,避免工作的盲目性,进而提高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二是要有相对固定的办公场所和活动阵地:应成立相应的志愿者社区服务组织和领导机构,有相对固定的办公和联络场所,配备必要的设备和器材,并有一定的活动运作经费做保障。三是要有形式多样的宣传途径和宣传阵地:应加强对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宣传和倡导,利用社区广播、电视、网络等渠道,营造正面舆论和服务主客体间的友好互动气氛。
2.3 队伍建设应专业化、技能化:随着志愿者事业的推进和社区功能的不断拓展,对服务主体的专业化水平提出愈来愈高的要求,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势在必行。一是严把思想道德关,在选拔志愿者时,要注意把思想觉悟高、责任感强、能力突出,具有敬业爱岗、踏实进取精神的同学作为主要考虑对象;二是技能素质培训。随着社会的发展,社区服务范围将不断扩展,因而要加强对社区服务的常识教育,更要重视对大学生专业技能的培训,着力培养实际动手能力和处理社会事业的能力,提高服务水平;三是服务过程指导。各级青年组织应该经常深入社区,加强政策和业务上的指导,解决服务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要注意加强社区服务资料和信息的收集,开展工作调研,在分析归纳的基础上,做到科学指导;四是强化注册志愿者管理。建立各级志愿者信息管理系统,按照志愿者登记的专业、特长、服务意向、服务区域等进行分类,做到信息真实、分类合理、便于组织、服务便捷。
2.4 管理机制应制度化、规范化:管理机制主要包括社区志愿服务评价机制、社区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社区志愿服务培训机制、社区志愿服务保障机制等内容。社区志愿服务评价机制,就是要通过制定科学规范的量化评价标准和考评办法,以志愿者日常服务记录、团队评价、服务对象评价为主要考评依据,定期对社区志愿者工作绩效进行考评。社区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就是要制定表彰激励政策,进一步完善志愿服务星级表彰制度,加大对社区志愿服务工作的表彰力度。社区志愿服务培训机制,就是要注重对社区志愿者的培养,把志愿者培训做为一项长期的工作来抓,注重培训的专业性、系统性,提高志愿者的素养和能力。社区志愿服务保障机制,一方面要进一步优化社区志愿服务环境,推动制定志愿服务法规和政策,把志愿服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为社区志愿服务提供法律、经费等保障,同时,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营造有利于社区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2.5 推进方式应项目化、社会化:一方面,青年志愿服务活动要深入社区,面向社会,把普通市民作为重点宣传对象,要进一步扩大志愿服务的社会影响力;另一方面,各项志愿服务活动都要积极取得社会有关部门的参与,争取社会各种资源的支持,走社会化道路,以此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要在继续深化已有品牌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经验,探索规律,不断提高承接项目、设计项目、管理项目的水平和能力,实现社区青少年工作的项目依托、项目保障、项目带动。通过建立和完善工作项目的策划、可行性分析、立项、实施、监督、评估机制,逐步加强工作的计划性、可控性和规范性,不断提高社区青年志愿服务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影响力。要通过社区志愿服务项目特别是重点项目和特色项目来赢得社会支持,为社区志愿服务提供人力、智力、资金、活动场所等方面的帮助。
青年志愿者社区服务是发挥执政党的青年群众组织的作用,服务党政中心工作,服务社区建设发展,服务青少年成长成才的一项支柱性工作。在新世纪,各级青年组织都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围绕和谐社会建设,围绕青年人才培养目标和成长成才的需要,不断研究新情况,广泛深入开展青年社区志愿服务活动,探索和完善青年志愿者社区服务工作机制,形成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青年社区志愿服务工作新格局,把青年志愿者服务事业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参考文献
[1] 《关于表彰2004年度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组织工作奖、先进单位、优秀团队的决定》.中青联发[2004]75号(2004年12月10日)
篇13
关键词 :区校协作;社区信息化建设;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5)05-0077-04
作者简介:周玲余(1979—),女,硕士,健雄职业技术学院软件与服务外包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软件技术、高职教育。
基金项目:苏州市科协软科学研究课题“基于区校协作的科技和谐社区信息化建设与研究”(项目编号:2013B03)
社区是城市的一个最基层组织,是运用信息技术、传播科普文化、推广科技新产品、使居民接受再教育的重要阵地。我国的社区建设实现了网络化和一定程度的信息化,但在信息技术教育、信息产品使用和维护、社区管理信息化、企业信息化服务等方面还不够完善,社区生活的科技特色不够明显。
信息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和核心。在网络技术已经覆盖社会各个领域的大背景下,信息技术正在影响、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和思维方式。苏州为了实现建设智慧苏州的目标,已将此作为现代信息化城市的重要发展战略,这不但要致力于发展自身的信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而且要利用信息技术改造社会、经济、教育等一切领域,而建设科技和谐社区、提升社区信息化水平则是重要标志。
高校作为知识传播和运用的主阵地,具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学习资源、人力资源、设备资源和科普条件等。健雄职业技术学院自2006年以来已经先后与太仓市的南区、西区、东区等江苏省和谐社区建立区校联盟,成立了以信息技术专家团队为主导、以大学生自愿者服务队伍为主体的服务群体。高校与社区的互动结合将会充分发挥双方优势,大力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和运用,形成学校、社区和企业开放、共享的新型科技社区系统,从而推动和促进社区的信息化建设。
一、太仓市社区信息化建设现状——以德兴社区为例
近年来,太仓市社区信息化建设从探索走向有计划的试点,稳步发展,已有82%的街道达到了社区信息化的功能性标准,即居民随时在社区、家庭使用宽带网;整合并共享与居民办理个人社会事务密切相关的“条线”信息资源(如公安、计生、救助、养老等),优化和简化了居民的办事流程;在街道及居委会部门配置可用电脑,方便居民了解所需的政务信息和公共服务信息。
虽然太仓市社区信息化建设基础较好,探索试点建设成效明显,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信息化知识的普及亟待加强;居民缺乏信息化意识,参与程度不高;社区服务未能真正实现智能化;居民信息需求的多元化与政府提供信息有限性之间存在矛盾等。因此,未能及时了解并满足居民的信息需求、有效宣传信息化意识成为阻碍社区信息化发展的主要问题所在。
如何从居民的切身实际出发,了解家庭和社区的信息化现状,满足居民和社区的信息化需求,更好地推动社区信息化建设和发展?本课题组对太仓市德兴社区的信息化建设状况进行了问卷抽样调查,调查对象包括德兴社区的管理人员和一般工作人员20名,管辖小区的管理人员和一般工作人员80名,社区居民1 000名。调查问卷主要包括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家庭信息化状况、居民信息化需求、社区信息化状况及社区信息化需求等5大问题27个调查子项。
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 100份,收回有效问卷954份。与此同时,还分别对不同身份的社区人员进行了深度访谈,直接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意愿。
(一)基本情况
在被调查的社区人员中,社区管理人员为40人,占4.2%;社区工作人员为54人,占5.7%;社区居民为860人,占90.1%。其中,年龄在20岁以下的有329人,占34.5%;年龄在20~30岁的49人,占5.1%;年龄在30~40岁的268人,占28.1%;年龄在40~50岁的120人,占12.6%;年龄在50岁以上的188人,占19.7%。
(二)家庭信息化状况
调查结果显示,在有效样本的860户居民家中均拥有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或两者兼有。其中,仅拥有1台台式电脑的家庭为52户,占6%;拥有1台台式电脑和一台笔记本电脑的家庭为423户,占49.2%;拥有1台台式电脑和2台笔记本电脑的家庭为354户,占41.2%;拥有3台笔记本电脑的家庭为31户,占3.6%。在被调查的居民中,电脑使用覆盖率达到86.2%。其中,年龄在20岁以下的使用者占38%;年龄在20~50岁的使用者占52.6%;年龄在50岁以上的使用者占9.4%。调查居民中使用智能手机的人群占67.1%,且品牌集中在华为、三星、HTC、苹果等。调查结果还显示,居民平时上网除了工作之外,主要集中交友聊天、网上购物、观看电影、阅读小说、浏览新闻、检索资料并下载等方面。
(三)居民信息化需求
在被调查的人群中,85%的居民愿意接受信息化技术的免费培训;5.8%的居民表示不愿意,主要原因为没有时间参加及生活中没有需要;9.2%的居民表示无所谓。在有培训意愿的人群中,年龄在20岁以下的青少年占69.2%,且内容主要集中在电脑维护、办公软件应用、信息检索、图像处理与制作、物联网技术等方面;年龄在20~50岁人群的需求主要集中在智能手机的常用软件、网站及功能介绍、淘宝开店的流程和操作方法等方面。年龄在50岁以上老年人的需求集中体现在如何上网、交友聊天等。调查结果还显示,居民对常用家用电器的维修保养需求比较迫切,如电水壶、电饭煲、微波炉、儿童电动玩具的维修等。
(四)社区信息化状况
调查结果显示,除了德兴社区拥有信息化平台外,其管辖的7个封闭式小区、3个半封闭式小区、4个松散型小区均无信息化平台。在被调查的社区管理人员和一般工作人员中,认为德兴社区信息化平台模块不完整的占75.3%;认为内容不充实、原因为不能实时更新的占99.1%,具体体现为有的模块下的内容较陈旧,个别模块下尚无内容。调查结果还显示,居民获得信息的渠道,从社区网获得信息的仅为12.3%,更多的是从社区公告栏获得信息,占54.8%,居民聊天为17.6%,报纸为15.3%。96.7%的居民认为平台未能正常运行,体现在不能在平台上实时了解社区动态、一些便民工作不能在平台进行、未能通过社区平台学习相关信息化知识等。德兴社区虽然已经基本建成社区信息化网络平台,但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居民对社区信息化的认知和接受程度还是有限的,社区信息化平台功能仍需完善,使用的普及水平还亟待提高。调查结果同时表明,导致社区信息化管理水平不高的因素主要为以下五点:缺乏信息化管理的激励机制;社区编制不足,无专人管理信息化平台;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资金缺乏;不了解居民的具体需求;信息化建设宣传力度不够。
(五)社区信息化需求
调查显示,77.7%的调查对象认为社区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制度和措施并不完善。普遍表示需要加强信息化建设力度,并在以下方面有较大需求:一是上级部门加大信息化建设方面的资金投入;二是引入企业力量,运作参与社区信息化建设;三是建立相关激励机制;四是增设信息化平台专职维护管理人员;五是安排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社区信息化建设工作;六是开设相关信息化技术培训,引导居民使用信息化平台。
综合调查结果表明,居民对社区信息化建设比较关心,有效问卷率达到86.7%。家庭电脑拥有覆盖率达到100%,使用覆盖率为86.2%,智能手机使用人群占67.1%。青少年对信息化培训意愿比较强烈,重点体现在电脑维修、计算机常用软件使用技巧及新知识新技术的介绍;中年人的需求重点为智能手机功能及软件介绍、淘宝开店;老年人的需求体现在如何上网和交友聊天。同时,居民提出了对家庭常用电器的维修和保养的知识介绍和现场服务的迫切需求。调查结果也反映了社区信息化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包括资金、人员、技术等问题。
二、基于区校协作,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的对策——以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在构建科技和谐社区要求下,应主动服务,对接需求,从社区居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开展社区信息化建设。
(一)建立“青少年电子思维驿站”,形成品牌特色
参与本次调查的人群中,青少年占34.5%,主要集中为中小学生,在校主修语数外课程,同时也学习信息技术基础课程。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信息技术培训的意愿比较强烈,希望能对电脑常见故障进行分析并处理,对PPT制作技巧、图像处理等也表现出浓厚兴趣。
高校中拥有一批高素质、技能型的优秀学生资源,可充分利用这一优势与社区合作建立“青少年电子思维驿站”,定期为社区的青少年开展信息技术培训和学业指导。一方面,通过不同年龄学生间的交流,可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在传输知识的同时培养社区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提高高校学生的表达沟通能力,践行服务社会的宗旨。
软件与服务外包学院联合院团委与德兴社区开展“青少年电子思维驿站”的服务内容如表1所示。
(二)开展信息技术普及教育,拓宽社区服务领域
目前,社区的服务领域不宽,项目不多,开展扶贫济困、就业服务相对较多,社区的文化、教育活动开展的不够多;服务对象不广,面向老年人、弱势群体的服务比较多,面向一般居民的服务比较少。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一般居民对信息化技术方面的普及教育也颇感兴趣。大部分人已使用智能手机,但由于缺乏必要的信息技术知识,对于Android、苹果操作系统下的常用软件了解程度不够,常用软件下载及信息获取网站不熟悉;还有一些居民有网上开店的想法,但不知操作流程和方法,急需此方面的辅导。
充分发挥高校充足的教育资源和人力资源,针对社区普通群体,定期开展相关培训和服务,具体内容包括智能手机常用软件介绍、智能手机使用技巧辅导;Android、苹果操作系统基础知识介绍、淘宝开店指导、信息技术应用培训(信息检索方法、办公软件应用、电脑常见故障分析及解决等)、消费电子产品维护保养服务等。通过各类培训和服务,有效提高社区居民的信息技术水平,解决居民日常生活遇到的问题,在提高社区信息化建设方面起到关键作用。同时,社区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服务对象、拓宽了服务领域、提升了服务水平,也能激发社区居民参与各类活动的积极性,提升社区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科技创新成果进社区,引导居民创新活动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挖掘潜在能力、提高创新实践能力,高校会举办各类科技竞赛、创新大赛,其间会涌现出各类优秀作品。向社区居民展示大学生创新大赛优秀作品,如关于物联网技术应用(太阳能等新能源采集与传输技术展示、智能家居)、自动化控制技术运用(节能路灯控制、汽车智能车窗控制)、广告设计与会展等。一方面,展示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让社区居民对高校及学生有更为直观的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提高社区居民,尤其是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培养学习兴趣,进一步激励他们积极参加科技创新活动,为科技和谐社区的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储备。
健雄职业技术学院配合德兴社区科技和谐社区的整体建设计划,针对广大社区群体,进行“大学生创新项目社区精品展”活动,通过项目演示、现场介绍等方式开展活动,具体展示项目有三维光立方(可随音乐节奏闪动的灯)、汽车智能天窗的设计与实现、人性化的智能饮水机、灵动节能路灯、数控雕刻机的制作、自动吸尘黑板擦设计、基于WEB的远程控制系统(智能家居)、快速鉴别真假红酒的试纸制作、吉祥物设计与旅游产品开发、简易家庭智能用电管理系统等。
(四)搭建科技信息化平台,实现社区服务网络化
当前,政府行政部门在社区建设过程中还存在平台化的工作网络不完善甚至缺乏、未配备信息化管理专门人员、资金投入不够的不足。
可利用高校的技术优势和人员优势,发挥以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特色,协助社区开展信息化建设,完善信息化平台。在原有平台基础上,根据区校协作特色,开发“青少年电子思维驿站”特色模块,用以展示各类活动风采;学习园地模块主要包含信息技术知识普及、学习交流和辅导内容,由高校师生提供学习资源和在线辅导;将高校师生的创新成果同步更新至科技创新成果展示模块下,彰显高校社会服务能力,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特色人才资源库模块,利用社区人才资源,传承娄东文化,形成“江南丝竹、书法、娄东画派”等娄东文化的特色社区。整合搭建社区科技信息化服务管理平台,为社区居民之间、居民和街道政府部门之间、社区与高校之间搭建一个沟通的信息高速公路。
软件与服务外包学院根据德兴社区实际情况,结合调研获取的居民和社区需求,整合搭建社区信息化平台,其功能模块结构如图1所示。
(五)稳定多元资源,实行社区服务长效性
高职院校社区服务要真正发挥好社会服务职能,必须注重长期性、长效性。一要建立稳定的社区服务队伍。这支服务队伍应该包括大学生志愿者、专业教师和党员,其中,专业教师和党员相对是稳定的,而大学生志愿者则会随着学生的学业、毕业等原因而产生流动。因此,要及时更新、补充新的大学生加入到志愿服务队伍中,以保持社区服务队伍的稳定性。二要建立长期的社区服务基地。社区服务基地的建立,为地方高职院校服务社区提供了固定的服务环境,从而有利于与社区长期开展服务合作。三要设置相对固定的社区服务项目。可根据居民的实际需求,结合高校的学科特色和专业优势,设置相对固定的社区服务项目。
参考文献:
[1]吴伟萍.城市信息化战略:理论与实证[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2]陈莉.浅谈社区信息化建设与应用[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14(4):138-139.
[3]郑晓东,黄晓红.信息需求视角下的社区信息化建设初探[J].工业技术经济,2008,27(11):26-29.
[4]刘家才.社区信息化建设内容及实现途径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6,12(36):134-135.
[5]邢启江,李飞.山东省社区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12(19):120-122.
[6]汪庆华,朱军,罗英.社区信息网站建设方案探析[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4(9):2996-2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