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农贸市场智慧化监管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在街边小店,时常有店主打印粘贴自己的支付宝账户二维码,方便客人购物时没带够现金小店又不能刷卡时使用。这种低门槛的方式,在温州龙湾状元农贸市场被大规模使用。龙湾区市场监管局和状元市场的工作人员手把手教摊主安装使用支付宝,同时每个摊位都贴出了摊主的支付宝账户二维码。消费者买完菜只需拿出手机,用支付宝扫描一下二维码,输入需要支付的金额完成支付即可。
不仅如此,该农贸市场“扫码买菜”又领先一步。顾客买完菜,放在摊主的智能秤上称一称,需要支付的总金额会自动生成二维码,顾客扫码即可完成支付,省去找零钱麻烦。
截止目前,包括市场熟食区域和蔬菜区域超过70个摊位,都已支持支付宝。习惯于手机支付的消费者,带个手机就能出门买菜。除了能用支付宝外,龙湾状元农贸市场还实现了Wi-Fi全覆盖、现代化的管理方式,因此被称为“智慧菜场”。
市民李先生在市场内一熟食摊位买了3元钱的鸭脖,扫了一下摊主贴在窗口的支付宝二维码,就付了款。温州龙湾区市监局市场服务中心主任王锋认为,支付宝付款买菜,不仅方便,还解决了找零、食品卫生安全和假币等难题。当然,为了方便老年人买菜,市场同样还会保留现金付款的方式。
王锋透露,研发的智能秤即将投入使用。届时,在龙湾状元农贸市场使用智能秤称重后,需要支付的总金额会自动生成二维码,消费者直接用支付宝扫一下就能完成支付,无需自己输入金额。
王锋表示,他们还在农贸市场的天花板上,安装了不少热感应探头,可实时探测客流,并通过云技术,用大数据指导经营户做出科学的经营决策。比如一周里哪天的客流最多,市场内哪家的生意最好,等等。
“这样的方式解决了找零和卫生问题,也受到了摊主以及年轻消费者的良好反馈。”王锋表示,“但是,我们还要考虑信息化、数据化打通的问题。通过升级硬件,定制化智能秤,把摊主的支付宝账户信息和智能秤打通,进一步提升支付体验和效率。”
据支付宝智慧菜场项目负责人高成杰介绍,支付宝和状元农贸市场进行了深入的沟通,除了对农贸市场内部的“改造”外,也通过市场方面摊主账户信息的采集和智能秤做进一步技术,确保智能秤能尽快为消费者使用。而这也是继超市、便利店、医院、餐饮、打车等线下行业外,支付宝开拓的又一全新支付场景。
如何让菜场变得更智慧?除了接入支付宝外,龙湾市监局也做了很多创新和实践。比如,农贸市场内的年轻经营户,利用Wi-Fi来经营淘宝店等,启动网上定菜服务,线上下单、线下配送,实现线上线下同步运营。
据悉,受龙湾状元农贸市场的“智慧菜场”创新思路的启发,截止到目前,全国各地近50个农贸市场想尝试状元农贸市场的经营经验,接入支付宝,为消费者提供更便捷的买菜体验。
扫一扫支付
在一家标着“瑞安特色鹅肉”的摊位,玻璃窗上贴着醒目的支付宝二维码和摊主姓名。在挑选了鹅掌、熏鹅并称重后,摊主提示,如果要使用支付宝付款,可以连接市场内的公共Wi-Fi,然后开启手机支付宝APP中的“扫一扫”功能,对准玻璃上的“支付宝二维码”图标扫描,输入金额确认就可以。
“本来以为很麻烦,用起来以后觉得很方便。”熟食店店主人何英说,自己一开始并不乐意开通,后来工作人员教她试了几次,一看短信就知有没有到账,而且不用找零,也不怕收到假钱,“有了这个,年轻的客人多了很多,大家都很喜欢扫一下付钱”。
据龙湾区市场监管局市场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现在菜场内大概有六十多家摊位支持支付宝付款。”他表示,总体来说大家的积极性不错,尤其是一些年轻的摊主都很支持,不过因为目前市场里的消费人群年龄偏大,全面铺开应用还需要时间。
“目前硬件条件都比较完善,有了这笔赞助后,计划推出一些刷支付宝的优惠措施,以吸引更多摊主和消费者使用。”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公共Wi-Fi、支付宝等互联网元素加入农贸市场,就是为了结合当前温州市智慧城市的创建,改善传统菜场的形象,让最亲民的农贸市场更加便民。
目前,该市场正在筹备淘宝店和微店,计划推出线上定菜线下配送服务。为了进一步完善信息化管理,龙湾区市场监管局还完善了状元农贸市场监控平台,安装37个电子监控系统摄像头,覆盖整个市场,实现对商品监测、卤味烤禽及市场内管理的动态联网联控。
菜场讨年轻消费者欢心
在龙湾状元农贸市场一个熟食摊位前,“80后”王小姐说:“以前每次买菜都要准备点零钱,现在即使身上没有零钱也没关系,用手机刷一下能付钱,很方便。”她还表示,她去买菜愿意用支付宝付款还有一个原因,“特别是这种熟食摊位,以前总担心摊主一手拿钱找零后转身就给你抓起了烤鸭,感觉不卫生,现在用自己的手机扫码付款,就完全没有这种担心了。”
熟食摊的摊主沈先生解释,用了支付宝之后确实方便很多,特别是受到了年轻消费者的喜欢。不过,他提到,对于年纪稍长的消费者来说,移动支付对他们而言,还用不习惯,中老人年更习惯用现金支付。
篇2
二、积极开展农贸市场专项整治。市场监管局着力改善农贸市场食品安全、环境面貌,认真落实农贸市场常态化监管机制,对全市范围内75个农贸市场派驻执法人员协助市场主办单位开展日常管理工作,要求市场开办者对照文明城市相关要求做好自查,做好亮证经营工作,各食品商铺、摊位确保食品操作规范,人员健康证齐全;对城区主要农贸市场进行检查,督促市场开办方做好管理工作,市场各经营主体做到摊位卫生四包、商品摆放整齐,无出摊经营、无占道经营;严把食用农产品准入关,采取定性快检和定量抽检相结合的方式,对不合格食品及时进行处理,且抽检信息全部按要求公示。全面清理农贸市场内外的占道经营行为,清理占道经营户330余户,市场内拆除了乱搭乱建,统一划线定位,划行归市。在全市所有农贸市场开展“十个没有”平安市场创建和“无黑无恶”市场创建活动,每个农贸市场设置了消费者维权服务站、公布了举报电话和监管部门联络电话。
三、大力开展打击假冒伪劣食品专项行动。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或者发现食品黑窝点,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一票否决。为彻底杜绝负面清单出现,市区联动,分成16个工作组,采取划片包干的方式,以食品生产加工环节为重点,凌晨5:30统一行动,在城区范围内全面开展了打击假冒伪劣食品专项行动,采取地毯式排查,实行问题即知即改即办机制。推行文明城市建设督查交办、日常监管、指导服务“三结合”,摸底调研、问题查摆、整改落实“三同时”的工作机制。对一些简单问题,现场督促整改到位。对检查发现的不能及时整改问题,实行定人、定岗、定责一对一限时整改落实。向小餐饮店、小食品店、超市、商场无证无照及脏乱差等违法或不文明行为重拳出击。检查各类食品经营单位2757家次,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102家、农贸市场和便民市场共78个;下达限期整改通知书443份,责令105家餐饮单位、28家食品流通单位和10家小作坊限期整改;责令49家餐饮单位、6家食品流通单位和4家小作坊停业整顿;立案19起;抽检食品12个批次。
篇3
一、非法占路经营摊贩群存在的问题
(一)非法占路经营摊贩群妨碍周边道路交通安全
有些多年以来自发形成的非法占路经营摊贩群,数量庞大、时间持久,疏于管理,极易造成交通堵塞、环境脏乱,影响附近居民的正常生活,甚至还会酿成严重的后果。2014年,我市某居民楼起火,由于僵尸车、摊位堵塞道路,消防车无法进入现场施救,造成较大财产损失,危机人民生命安全。当地多家主流媒体都进行了连续报道,多次见诸报端,甚至被国外媒体所报道。特别是早夜市所在的位置,一般来说都是早高峰和晚高峰拥堵程度相当高的路段。
(二)非法占路经营摊贩群所售生鲜、蔬菜缺少安全监管,食品安全无保障
近几年来,我市一直在致力于农贸市场的标准化升级改造和肉菜追溯体系建设,农贸市场形象、管理、设施都有了巨大的变化,非法占路经营摊贩群市场与正规农贸市场最主要的区别就是是否建立了有效的监管、检测机制。正规市场内有健全的“肉菜追溯系统”和蔬菜农药残留检测设备,有专人负责食品安全检测。其目的就是严把进货渠道,确保百姓食品安全,及时查处、化解消费者投诉,保护消费者的各项权益。而非法占路经营摊贩缺少有效监管,容易出现以次充好、缺斤少两等欺诈行为,侵害了广大消费者的权益。
(三)非法占路经营摊贩群对周边正规农贸市场的经营造成严重冲击
据统计,全市至少1/3以上的农贸市场周边,都存在不同规模的非法占路经营摊贩群,有的常年存在规模越来越大,直接冲击和影响周边正规农贸市场的经营秩序,造成经营业绩下滑、同类业户难以生存、市场摊位空置率呈现上升趋势。为此,2013年我市某农贸市场部分业户堵塞交通、联名要求政府取缔非法占道经营摊贩群的事件。农贸市场经营者也多次通过各种渠道向政府反映,强烈要求取缔周边的非法占路经营摊贩群。
二、非法占路经营摊贩群管理困难的原因
(一)非法占路经营摊贩群有其存在的客观需要
非法占路经营摊贩群之所以能够持久存在,证明还是有需要它的群体。其最大的特点是便民,加之商品便宜、种类全、蔬菜水果新鲜,具有普通超市无法比拟的优势,受到中老年人和低收入群体的欢迎。另外,在占路摊贩中近郊农民、本地下岗职工、无业人员、外地商贩占绝大多数,马路上的每一个摊位,都支撑着一个家庭的温饱。早市一般都是12点前就结束了,这样摆摊的人下午还可以去干另一份活儿,两份收入才可以更好的养活家里人。如果盲目取缔这些摊点,将直接影响这些困难群体的生活。
(二)集贸市场规划方面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室内市场准入门槛较高。据统计,根据地段不同、摊位大小不同,室内市场一个摊位一年的租金一般少则两三万,高的达十几万,对于大量从事小本经营的外来流动人员、本地困难群体等难以承受。二是室内市场有的因设施不完善或面积狭小市场容量有限或者在室外人流量更大等原因,导致很多摊贩更愿选择在场外、商贸区、居民区经营。三是临时性民生市场也不能解决一般摊贩的生计问题。如我市很多民生市场主要是早夜市,非全天性市场,早市闭市后和夜市开市前这段时间,摊贩为了生计,往往选择继续在次干道两侧或社区内占路经营。
(三)对非法占路经营摊贩群的管理机制还不够健全
一是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不完善。我市曾出台过多个集贸市场、早夜市的管理办法,对占路经营的规划、审批、管理等,都作了不同角度的规定,对有关部门的职责也予以确定。但从实际情况看,这些管理办法已不适应当前飞速发展的形势,许多条款已失去可操作性。二是部门职责不够明确。存在着职能交叉、衔接不畅、主体不明、责权不清、监督缺失等现象,部门参与机制形同虚设,导致大多数占路市场实际处于管理的“真空”状态。
三、规范非法占路经营摊贩群管理的几点建议
如何处理百姓需求与城市规划之间的矛盾,在非法占路经营摊贩群的“便民”和“扰民”之间找到一条“中间道路”,真正让其成为解决市民生活便利的重要场所,成为考验城市管理者智慧的重要考题。从民生的角度出发,显然不能对其一味取缔了事,如强制取缔或关停,忽视居民的意见或声音,势必会造成新的社会矛盾,这在我市前期多家非法早市的整治工作中已得到验证。因此,必须充分调研,分门别类,采取有针对性的系统措施。
(一)加强调研,摸清底数,听取民意
对于自发形成的非法占路经营摊贩群,可以由各街道办事处在辖区范围内全面开展摸底调查,摸清底数。摸清情况后,街道办事处组织论证,广泛征求周边居民、单位的意见,要落实清楚这些摊贩群是否存在扰民问题,安全是否达标,是否有消防通道,居民是否对该处摊贩群有迫切的现实需求,以及部分摊贩群分布是否过于密集可以合并等问题。经过充分论证,对于扰民和占路经营问题严重,不应该继续设立的占路经营摊贩群,由所在街道办事处、城管执法、公安机关等联合清理。对应该继续保留的,可以统一设置规范的城市便民摊点群。
(二)积极设置城市便民摊点群,引导占路经营
城市便民摊点群是经各级政府批准设立的合法的摊点群。设置城市便民摊点群,引导非法占路经营摊贩统一到规范的便民摊点群经营,能够在继续方便周边居民购物的同时,较大程度上减少非法占路经营的弊端,同时又没有切断这些摊贩的生活来源,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治理非法占路经营的手段。对其设置和管理,一是要规范设置。经批准设置的城市便民摊点群,要在现场设置标志,注明占用区域、经营项目、经营时间、摊点编号、安全提示、现场管理责任人等内容。依法设置临时设施的,要划行分市,整齐规范,闭市撤除。二是要规范准入。应当建立业户准入(退出)制度,优先保证辖区困难群体的就业需求。如城市便民摊点群因定点调整或建设需要,需要撤销的,应当及时办理撤销手续。三是要规范管理。各街道办事处负责制订城市便民摊点群的日常管理制度,明确以下内容:区域范围、经营品种、收费标准、环境卫生保洁和垃圾清运、市政公用设施和绿化保护措施、消防和安全措施等。四是要规范场地。城市便民摊点群的设置事先要广泛征求相关部门和周围居民的意见,在保证正常通行秩序、避免扰民、不影响正常网点单位营业、严禁占用消防、救护等应急通道。五是要规范项目。城市便民摊点群应主要销售日用小百货、服装鞋帽、蔬菜瓜果等农副产品、文化产品等商品以及提供修(擦)鞋、配钥匙等一般性便民服务项目。控制现场制售熟食、餐饮和水产品等易造成污染的摊位数量,禁止现场宰杀家畜活禽以及从事违反食品卫生、治安、文化等管理规定的经营项目。
(三)部门联动,加强协调,建立长效机制
摊点群的审批、设置、管理涉及众多部门,要本着“守土有责、属地管理”的原则,加强对各部门的协调调度,尽快明确主管部门,界定各部门相应职责,理顺工作机制,制定具体工作方案,配套解决相关保障措施,促进各部门依据各自职责,积极配合开展工作。同时,要倡导多元化的便民摊点群管理理念,有效整合各类社会资源,有效发挥各类社会资源在摊点群后期管理和升级改造中的积极作用,增强市场管理部门承担的日常管理职责,减轻执法部门的工作压力,理顺管理和执法的关系。
篇4
农产品产销事关社会福祉,价格涨跌、质量安全影响民生大计。近些年,虽然宁夏政府、商务厅采取了大量富有成效的措施,但解决好鲜活农产品“最后一公里”问题,仍然任重道远。
一、鲜活农产品“最后一公里”的概念
鲜活农产品流通实质上就是指鲜活农产品由农户、经销商、消费者三大交易主体,通过一定的渠道和环节,围绕价格波动情况进行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转移,最终完成鲜活农产品的价值增值和流通交换的方式。本文阐述的“最后一公里”指的是鲜活农产品到达最终目标消费群体的最后一段距离。鲜活农产品“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本质在于三大交易主体在流通渠道和环节中出现了一些问题:第一是市场主体复杂,市场价格难以控制;第二是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不够;第三是政策环境需优化;第四是专业人才不足,年轻人具有逐渐脱离农业生产及流通的趋势。
二、宁夏鲜活农产品“最后一公里”面临的突出问题
“最后一公里”让鲜活农产品涨价,其成因非常复杂。在具体的研究过程,笔者发现以下因素是导致宁夏鲜活农产品“最后一公里”问题突出的主要推手。
(一)市场体系建设不尽完善
虽然宁夏鲜活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各市县和乡镇市场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甚至有些乡镇市场由于各种原因,原有的集贸市场被拆,新建的没有着落,形成马路交易市场,影响了鲜活农产品的顺畅流通。根据对消费者购买场所的研究结果显示,消费者在购买鲜活农产品时,选择的场所以农贸市场居多,占到40%,因为农贸市场的蔬菜价格相对便宜,由于农贸市场数量较少,消费者抱怨购买不方便的较多;选择在超市购买的占25%,消费者认为超市环境较好,所售产品质量比较有保障,但价格较高、买不起的抱怨也较多;在早市购买的人占18%;由于没有固定便利的购买场所,还有15%的人选择在个体流通小商贩处进行购买。
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城市内原有的一些农贸市场和早市被政府取缔或改建为超市,造成城市郊区的种植户没有渠道向终端消费者直接销售鲜活农产品,只能通过批发商进行交易,批发商又转手给小商贩,小商贩再卖给消费者,最终导致产品损耗大、流通环节多、销售成本较高等问题。
因此,建立和完善城市标准化菜市场及社区零售网点布局,开辟早市等,对于方便群众,拓宽流通渠道、解决“最后一公里”具有重要意义。
(二)冷链体系建设严重滞后
研究结果显示,消费者在购买鲜活农产品时最注重的因素是新鲜程度,占36.17%;其次是营养健康,占29.97%;注重口感好,占19.43%;注重价格便宜的仅占14.42%;数据表明,随着宁夏消费者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鲜活农产的品质有了较高的要求,但由于宁夏冷链设施设备明显不足,流通环节过长,造成鲜活农产品流通腐损率高达20%-30%,想要满足消费者对鲜活农产品的品质需求,必须进一步加强冷鲜设施建设,减少鲜活农产品流通环节,缩短流通时间,提高流通效率。但是总体来看,目前宁夏的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根据本次调研不完全统计,全区冷鲜冷藏库总容量近20万吨,冷藏运输车不到100辆。
因此,加快鲜活农产品冷链体系建设,既是减少鲜活农产品产后损失,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的重要举措。
(三)鲜活农产品产销信息渠道不畅
获取准确的产销信息是减少流通环节、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和鲜活农产品顺畅流通的关键。但是,由于宁夏经济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农民整体受教育水平不高、农村信息化水平不高等现状的影响,使得鲜活农产品产销信息流通渠道不畅。研究结果显示,农户生产决策的信息主要来自于上一年生产的经验和当年市场行情,分别占到了23%和22%;其次是来源于种养殖传统的或自己熟悉、比较有把握的品种,占到了16%;看邻居、朋友或附近的种植户生产什么,自己就生产什么的占15%;总体可以看出农户种养殖缺乏科学有效的指导,考虑土地、气候、与区外市场供应时间差异等自然因素的种养殖户不多,跟风种、养殖的现象普遍存在。
另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在造成销售价格偏低,出现“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因素里,农户认为主要原因是:流通信息不对称、销售渠道不畅,导致上门收购者压价,农户又找不到合适的销售渠道导致价格偏低的占25%;大家一哄而上,种的太多,供过于求,导致价格太低的占23%;由于种植信息闭塞,农户盲目生产的占16%;认为无法及时找到销路,又缺少储藏手段,无法实现错茬销售以增加收益而导致价格低的占13%。这说明宁夏鲜活农产品物流体系信息化建设水平不高,产供销信息渠道不畅,农民生产存在盲目性和盲从性,造成产销信息不对等,导致农民遭受巨大损失,挫伤农户种养殖积极性。宁夏一些市县相关部门没有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建设与市场竞争的严峻性,没有意识到鲜活农产品流通环节过多、买贵卖难问题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信息沟通渠道不畅、信息不对称导致,造成生产者与市场营销人员所拥有市场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广泛存在。
因此,如何构建顺畅的鲜活农产品流通信息网络,拓宽农户获取鲜活农产品产销信息的流通渠道,是解决鲜活农产品“最后一公里”问题的一个关键环节。
三、解决宁夏鲜活农产品“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对策
解决宁夏鲜活农产品“最后一公里”问题,需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
(一)在治标方面建议
1.降低流通成本。建设“绿色通道”,完善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确定“绿色通道”品种目录,对符合目录要求的配送蔬菜等农副产品车辆,允许24小时进城通行和便利停靠。推行车辆通行年费,取消一批涉农企业收费项目,进一步撤并路桥收费站,提高车辆通行效率,减轻车辆费用支出负担,有效降低流通环节成本和费用。
2.规范流通秩序。针对市场收费行为不规范问题,整治规范农贸市场和超市收取的摊位费、进场费,严格实行市场收费明码标价,并将政府投资建设的农产品市场摊位费纳入政府指导价管理,降低收费水平,平抑物价水平。强化价格监管,对鲜活农产品价格调控监管,开展价格监督检查,打击以市场垄断地位操纵及哄抬物价行为。
3.设立调节基金。设立价格调节基金,通过重点支持区内规模化蔬菜种植基地,加强大棚、大型批发市场和冷藏设施建设,促进蔬菜生产供应和价格稳定。建立全面的基金补贴和农产品储备机制,科学制定重要农产品价格警戒线,在价格高时实施补贴、投放储备以保障困难群众生活,价格低时稳步提高重要农产品收购价格,加大收储力度以保障农民收益,稳定市场物价。
(二)在治本方面建议
1.调整产业结构。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能够促进银川经济的繁荣稳定和发展。大力提升一产,始终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发展特色农业和设施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收入。突出强化二产,以技术进步为手段,积极培育具有宁夏特色的工业主导产业,做到本区生产本区消费,以降低商品因运输而产生的成本,从根本上降低某些产品在市场中的价格。不断壮大三产,发展民营经济,加速城镇化进程,促进三产壮大,大量吸收银川剩余劳动力,提高居民的整体收入。
2.发展快速交通。修建高速铁路,发展航空运输,是银川搞活现代流通业发展的关键。积极争取西银高铁早日开工,加快建成,进而通过西安促进银川与中东部城市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快速流动,以快速流动激活市场,以快速流动降低物价,以快速流动倒逼银川加快改革开放,融入中东部核心经济圈,分享国家发展红利。
3.推动城乡一体化商贸流通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平价商业设施建设,加快农村商业网点建设,打造社区商业综合服务中心,推动城乡一体化商贸流通体系建设,有效沟通城乡双向供给,为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畅通渠道,从而降低城乡居民日用消费品价格。
4.推进智慧宁夏建设。加快鲜活农产品产销信息化建设,建设智慧服务业示范推广基地,培育发展电子商务企业,重点发展集产品展示、信息、交易、支付于一体的综合电子商务企业,通过信息化深入应用,改造传统服务业经营、管理和服务模式,加快向智能化现代服务业转型。
5.完善配送体系。一般蔬菜从生产到消费最少需要4-5个流通环节,每个环节至少有一倍不等的加价。建议支持企业实现商品的直采直供,开展城市大中型超市、团体伙食单位等统一配送业务,有效解决鲜活农产品流通“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问题,减少流通环节,逐步实现标准化、规范化,提高城市物流配送效率,降低商品价格。
改变使人进步。我们相信在商务等部门的扎实工作中,宁夏鲜活农产品流通中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一定会得到较好的解决。稳定鲜活农产品价格,建立鲜活农产品健康发展长效机制这项民心工程也一定会阔步前行,辉煌灿烂。
参考文献:
[1]田宁.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中的吴忠市商贸流通发展问题研究[J].农业科学研究,2013(04):51-55.
[2]魁妍,黄越,黄立军.宁夏鲜活农产品物流服务体系的发展对策探讨[J].中国商贸,2014(02):111-113.
[3]田宁.完善吴忠市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对策探析[J].农业科学研究,2014(04):58-62.
篇5
2013年,无锡凭借智慧基础设施建设、智慧民生、智慧管理等方面的优异表现蝉联国内智慧城市发展评估第一名,超过浦东新区、宁波、上海、杭州、北京、深圳等城市和地区。
目前,无锡地区的信息基础设施已跻身国内一流水平。无锡基本实现了“百兆到户、千兆到楼、T级出口”的光网城市建设目标。无锡城区、集镇FTTH 已普遍覆盖,农村覆盖率已经达到90%,全区光网覆盖能力超过409万户,比2012年增长近100万户,全市互联网出口带宽已经达到1.3T,比2012年增加了340G。
无锡全市免费无线热点已达6000个,2014年将新增2.4万个,力争2015年上半年达到4万个,覆盖无锡两市(县)七区;社区智慧信息屏预计到2013年底可建100个,明年新增400个。光网城市、无线城市、三网融合、宽带提速等重点工程建设将进一步推进。
在无线无锡建设的基础上,一些“智慧”应用将越来越完善。如“智慧旅游”手机客户端,2013年将把旅游中的购物、娱乐、餐饮元素纳入该客户端平台上,让无锡的游客用一只手机就能解决购物、娱乐和用餐的需求。游客在出行时也可用手机按键实现随地随时叫出租车。
2013年,全市4000多辆出租车都纳入统一的招车系统内,用户用该客户端可了解到自己所在地周围出租车的数量,待自己发出招车信号后就可以看到被招车辆的车牌号和离自己所在地的距离。
目前,该系统出租车终端数字模式正在升级为地图模式,将来终端接收到招车信号后会显示一张地图,愿意搭载这名乘客的出租车司机在上面能看到乘客的位置和电话号码。
此外,无锡还将以城市智能交通综合管理系统、智能公交调度系统、智能停车诱导系统、智能交通信息服务系统为重点,在交通信息的传感与采集、数据融合处理、服务的推送与应用等方面推进交通的智能化。
无锡还在国内率先探索市场化运作提升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新模式,与中苗科技和德亚科技分别就“无锡公共免费无线热点”和“社区智慧信息屏”签订协议,由政府负责引导和规划,企业负责建设和运维。
以智慧产业带动智慧城市建设
发展智慧城市首先要发展智慧型产业,无锡山水城科教园是一个高科技研发孵化园,在产业园内,随处可见低能耗、高产出的智慧型产业,不断为智慧城市建设创造效益。随着无锡智慧城市建设如火如荼的进行,无锡山水城科教园正成为无锡建设创业型城市的一个不断崛起的新增长极。
目前,园区累计建成“三创”载体100万平方米,累计引进IBM、HP、软通动力、英科睦、巨人网络、今日动画、文思创新、东软、墨西哥Softtek、泛联物联网、埃卡内基国际高级IT人才学院等各类新兴产业企业近1000家。集聚人才万余名,新兴产业年产值90亿元。初步形成二校、四所、一基地的人才支撑和三业、四园、四平台的发展格局。
无锡山水城科教园是最早投入云计算和物联网建设的园区之一,在国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园区内拥有众多的将“云”进行商业化运作的企业,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当属江苏太湖云计算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在2007年前仅仅只是公共服务平台的IBM全球第一个云计算商业运营中心,然而随着无锡现代服务业和物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公司在2010年便实现了市场销售2000万元,并且拥有市民中心、民政局、人保局等几十家用户,成绩斐然,开创了云计算服务在中国商业化运作的时代。
物联网感知智慧生活
自无锡启动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建设和智慧城市建设以来,一批创新应用成果正让城市生活变得更“智慧”。
为保障市民的食品安全,从2012年下半年起,无锡的一批超市和农贸市场开始试点推行“肉菜溯源系统”。到2013年年底,无锡市区范围内将全面建成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
根据智慧城市建设行动计划,无锡还将建立全市统一的综合性食品质量溯源管理物联网基础技术平台,扩大基于RFID (射频识别技术)标签的食品安全可追溯范围,进行源头供应、处理、流通(包括批发、配送、零售和团购等)和消费各个环节质量安全信息的可追溯管理,实现对地产环境和农产品相关信息的实时采样、传输、处理和远程监控的智能化。
篇6
从终端入手考察蔬菜的产业链我们发现,农村居民消费的蔬菜基本处于“自给自足加自产自销”状态,需要从市场购买蔬菜的主要是城市居民。这就决定了蔬菜流通体系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城市居民,也决定了蔬菜流通体系的任务主要是实现“三个保障”:保障城市供应,保障食品安全,保障应急需要。保障城市供应,就是保障城市蔬菜的日常供给和价格稳定;保障食品安全,就是保障城市居民吃到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放心菜;保障应急需要,就是保障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发生时的城市蔬菜供给。目前,蔬菜流通体系在产销两地以蔬菜批发市场作为核心组织形式,例如产地山东寿光的蔬菜批发市场直接与北京的新发地蔬菜批发市场对接,经过菜贩的长途运输,最终进入城市中广泛存在着农贸市场、菜市场、早晚市等多级零售市场。这种“大车变小车,小车变板车”的流通方式实际上扮演着集中菜源,按需分销的重要作用,基本符合中国传统的小衣生产方式和注重生鲜食品的生活方式,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短期内恐难有实质性改变。
蔬菜产业链从田间地头到零售终端尽管信息并不完全对称,但竞争是比较充分的,基本没有进入壁垒,也就不存在暴利的可能。山东卷心菜价格8分钱一斤,经媒体曝光无人不知。从将分散种植的卷心菜集中到寿光蔬菜批发市场,再贩运到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再分散到北京大小菜市场和超市,卖到8角钱一斤,看似上涨了10倍,但由于地头菜价基数较低,城市零售终端的菜价其实是合理的。城市居民所付出的菜价,是由从零售终端上溯到田间地头甚至育种专家各个环节共同分配的,再加上需要交纳各种名目的税费,实际进入菜农、菜贩口袋的利润是十分微薄的。那么为什么面对媒体“暴利”的指责,蔬菜产、运、销各环节的从业者都保持沉默呢?这是因为他们普遍处于“弱势加弱智”的状态――“弱势”是说他们基本上都是分散的衣户,属于弱势群体;“弱智”是说他们中较少高端从业者,在市场中缺乏群体效应,也没有话语权。这就决定了他们在价格波动面前处于被动地位。加之目前我国经济通胀压力加剧,CPI屡创新高,“控通胀”成为宏观调控首要目标。食品在CPI构成中占比最大同时涨幅最大,更是成为政府行政干预的重点。而政府频频出手干预,导致蔬菜价格波动频率加快,波动幅度加大,波动周期缩短,使得蔬菜产业链从业者的处境进一步恶化,处于“两头哭,中间欲哭无泪”的尴尬境地,而绝非是许多专家和媒体所说的“两头哭中间笑”。
按照著名的“微笑曲线”理论,一个健康的产业链,处于首尾两端的生产和销售环节应该获得较高的利润率,中间环节的利润率相对来说较低。而目前我国蔬菜产业链的利润率曲线却是一个“跷跷板”型:当城市零售终端菜价大幅度上升时,政府部门就往下“踩”销售价格,其结果就是销售价格下跌,进而带动蔬菜收购价格下跌,菜农生产积极性降低,蔬菜供给减少。而这又将导致蔬菜变得相对稀缺,收购价格上升。农民按照价格信号的指引增加供给的同时,政府再“踩”生产环节的“翘翘板”,收购价格下跌之后,加上运输成本、分销成本的销售价格又变得相对较高,再次引来政府的干预。这样周而复始,呈现出明显的发散蛛网形态。由于农民增加供给和政府打压收购价格往往同时发生,就使得政府的调控变为“顺价格波动周期”调控,从而加剧了价格波动幅度。
与此同时,蔬菜的运输和终端销售环节也存在自身的问题。由于同等货物的运输成本大体相同,而蔬菜的价值较低,且运输途中的消耗较大,蔬菜运输者只能靠提高加价率来获取平均收益。一旦政府控制蔬菜运输成本,无利可图的蔬菜运输者将会退出市场,造成蔬菜产业链断裂。这时,菜价下跌的风险只能由菜农承担,而菜价上升的成本则转嫁给城市居民。此外,“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在蔬菜产业链中体现的尤为突出:在“农(农贸市场)改超(超市)”、“农超对接”的拉动下,摊位费等成本大幅上升,进一步推高了蔬菜的销售价格。
保障蔬菜产业健康发展政府大有可为
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以产销两地批发市场对接为中心的蔬菜流通体系是目前中国的蔬菜等农副产品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决定的。虽然蔬菜产业链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是仍有许多不合理之处亟待改善。特别是,蔬菜是百姓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为了保障民生,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具有一定的公益性特征。这是市场化运行的蔬菜产、运、销环节无法保证的,需要政府采取相应的措施。这些问题的解决,不能靠用“看得见的手”取代“看不见的手”,而是需要政府更加尊重市场,从纠正市场失灵、促进市场资源配置功能发挥的角度出发,采取一系列具体的措施。
首先,“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要落到实处。应建立市长菜篮子基金,并编制城市基本蔬菜的价格指数。当指数上涨超过警戒线时,利用基金给予城市低收入阶层补贴,提高他们的价格接受能力;当指数下跌超过警戒线时,则对蔬菜生产者予以补贴,保证菜农的基本收益。这种补助应该是“明补”而不是“暗补”:“明补”一方面可以传达政府对于价格的态度,另一方面也能使消费者和生产者切实得到政府干预的益处,使“看得见的手”真正起到“帮扶之手”的作用。对一些大城市来说,依靠本地生产解决蔬菜供应是不切实际的,这就需要利用基金对外埠的蔬菜产地进行转移支付,弥补蔬菜产地的环境成本,保证其经济利益,从而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保障城市供应,保障食品安全。
第二,保障蔬菜应急需要也要借助市场手段。由于蔬菜的生产消费具有不易储存的特殊性,再加上南北方的气候差异较大,使得建立蔬菜储备机制并不可行。当雨雪灾害、地震等突发事件发生时,只能通过市场手段在外地组织货源来保障本地蔬菜供应。这也需要动用市长菜篮子基金来实现。
第三,借鉴粮食生产中的政府补贴制度,建立蔬菜生产的季节性补贴。由于蔬菜的生产易受季节影响又不易储存,导致蔬菜价格的季节性波动很大。蔬菜生产季节性补助的建立也是城市反
哺农村的具体体现,将对缓解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发挥积极作用。
第四,将“绿色通道”制度落到实处,降低蔬菜运输成本。在高油价的背景下,菜贩为了维持日常运营只能将增加的运输成本转移给上游的菜农或者下游的消费者,否则只能选择退出市场。政府可通过减免过桥费、过路费等手段变相为菜贩提供补贴,降低他们的成本压力。需要强调的是,“绿色通道”应该是双向的:进城和出城都应该费用的减免,应避免“有来无回”的情况。针对蔬菜在运输途中损耗较大的情况,政府应投入一部分资金,对现有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进行升级改造,加强批发市场的软硬件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冷链物流,在保证蔬菜贩运者利益的同时,也减少了蔬菜质量的不稳定因素。
篇7
与很多食品安全监管人员不同,王立山不需要去农贸市场、超市、餐馆,他多数时候都坐在桌前,他的“检查”对象是一堆数据。“数据分析可以提升食品安全监管的效率。”他说。
王立山是成都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数据中心的主任,该中心正在创建“智慧食安”的核心技术支持系统。“智慧监管,数据先行”,这是他们的口号。
走进数据中心,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块黑色电子屏幕,上面的数据不断刷新。此刻,屏幕上的数据显示,检测批次总数674136,检测项次总数8469618,不合格样品总数15619,不合格样品待处理数4、正在处理数3……
这些数据并非全部。王立山和同事们面对的数据不仅来自各类食品检测机构,还来自当地农业、质检、卫生、工商等部门。数据内容包括食品检测信息、食品安全舆情信息、企业工商登记和信用数据、食源性疾病病例数据以及环境数据等。
“成都有食品生产经营主体近20万户。从农田到餐桌,每个环节都分散着海量数据,碎片化严重。”王立山说,他们要做的就是整合这些数据,建立基础数据库,打通信息孤岛,实现数据互通、资源共享。
目前,数据库已积累7万条政府部门共享数据、860万条检验检测数据,接入30万条生产商基础数据和7000万条全球商品数据,同步监测多家网媒舆情数据,并保持月均20万条的增长幅度。
“但大数据不等于数据量大,而是要产生1加1远大于2的价值。”王立山说。
他们做到了。今年1月到8月,通过大数据挖掘和分析,成都市食品安全监督性抽检问题发现率从2.36%提高到了10.71%,监管效能大幅提高。
那么,他们到底是怎么做的呢?
实现靶向打击
凌晨4点,成都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就开始忙碌了。满载各类蔬菜的货车驶入市场,分成两列。一列货车上装有磁卡,一列则没有。磁卡里有蔬菜商的来货备案登记信息和安全证明。没有磁卡的货车,货品被送入快筛检测实验室,检测合格方能入场,检测数据则自动上传至几十公里外的成都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数据中心。
在这里,快检24分钟就可以出结果,每天快检量600批次以上。检测信息上传到数据中心后,作用在下一个环节很快得到体现。
那些装有磁卡的货车,尽管有安全证明,但按规定仍然需要做一定比例的抽检。于是遇到一个难题,具体该抽检哪些蔬菜才最有可能发现问题?
王立山说,他们通过数据分析发现,不合格食品在地域上、季节上分布高度不均匀,在不同季节和不同气候条件下,容易出现安全问题的食品都不一样。而且,股东结构单一且没有法人股东、实缴资本较低的企业更容易被检出不合格食品。这启发他们综合各类检验数据、企业登记信息和信用数据等,建立了一种机器学习模型。这些工作是他们与电子科技大学的团队共同完成的。
“机器学习模型通过一定的算法,可定量评估待检品出现检验不合格的可能性,从而实现针对高风险食品的靶向抽检。”数据中心首席专家、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周涛说。批发市场的信息平台与数据中心联通,数据分析得出的高危食品信息直接传送给批发市场。
“我们每天都将接收来自他们的高危产品数据,数据将使我们的安全监管更具效力。”批发市场副总经理郑克克告诉笔者。
数据中心还整合了卫生部门所有食源性肠胃病的病例数据。王立山说,通过监测不同菌种感染病例数随季节和天气的变化,并分析860万条检验数据,他们获得了食品和检出菌种之间的关联性,由此建立了从相关病例上升到有针对性抽检之间的自动决策通道。
这种依靠大数据分析作出的针对性抽检,最终使他们获得了上文所述的监管效率,对不合格食品实现更精准的打击。
提前终止谣言
更有效率地发现食品安全问题,只是大数据的“魔力”之一。周涛和王立山等一度困惑的是,对于网络上每天流传的各种食品安全谣言及其给公众带来的恐慌情绪,是否也可以及时监测,甚至提前终止呢?
他们监控了上百家知名网站、论坛、贴吧等累计30多亿条舆情数据,其中与食品安全有关的舆情近800万条。“获取舆情信息后,通过后台算法,对舆情事件按照关键语义提取和自动聚类,我们可以判断舆情传播的趋势。”周涛说。
接下来,是更关键的一步:把挖掘出来的所有舆情数据分为正面情绪和负面情绪,分析正负情绪的激烈程度。“通过这种分析可以评估某个食品安全舆情的风险程度,监管部门是否应该主动介入,通过及时检验或严厉执法,破除谣言和消除安全隐患。”周涛介绍。
不久前,他们第一时间监测发现成都地区网传“白菜蘸甲醛来保鲜”。当时,这个舆情尚未大面积传播,但他们分析后认为风险程度很高,及时通知监管部门去市场上大面积抽检白菜。“最终并没有发现甲醛白菜,还向公证机构公示了权威的检验报告,提前终止谣言。”王立山说,他们还通过数据分析及时发现了面制品铝、水产品孔雀石绿等食品安全隐患30项,及时开展有针对性的整治,消除了安全风险。
其实,从苗头里掌握风险,这种“关口前移”的做法很多监管部门并不陌生。“但手段大都比较落后,数据量少,依靠人去特意关注一些网站,定期做汇报。现在数据信息越来越大,单纯靠人不太现实。”周涛说。
数据是一种重要资源
更让王立山兴奋的是,数据分析还可以主动发现现行标准中可能存在的缺陷,优化检验检测标准。
他们的数据库中有大量关于注水肉的检测信息,分析后发现,猪肉含水量的检验数据集中在63%附近和73%~77%,而国家标准是77%。“很多商家正好将猪肉注水到标准线附近,通过检测。但实际上,含水量76%的猪肉已经是严重的注水肉了。”王立山说。
篇8
1 落实责任,制定创建工作“路线图”
创建国家食品安全城市是一项十分繁杂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创城指标和要求涉及到政府多个部门,纵贯市、县(区)、镇(街道)、村(居委会)整个链条。对此,秦皇岛市食品和市场监管局抽调精兵强将,专门组建创城办公室。先后5次召开各县区和市政府相关部门参加的工作调度会,及时协调解决创建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协同推进创城各项工作举措落到实处。秦皇岛市食品和市场监督管理局还将63项工作指标,分解为项目名称、工作步骤、责任单位、完成时限和完成情况5大部分141个具体工作步骤,特别是将工作步骤分解至市政府各相关部门、秦皇岛市食品和市场监督管理局各相关科室及各县区政府(管委)相关部门,把具体创建工作指标进一步细化、量化、责任化,实行“时间倒排、任务倒逼、责任倒追”,列出时间表,画出路线图,确保各项工作任务有序推进、高效落实。
2 夯实基础,构建完善统一“监管网”
食品安全城市创建,关键在基层,成功与否更要看监管网络体系是否完善。2015年12月份,秦皇岛市整合市食药监局和市工商局,组建了秦皇岛市食品和市场监督管理局,加挂市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和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牌子,在河北省率先实现了食品、药品、工商监管人员和职能的彻底融合,实现了监管机构和力量向食品安全保障倾斜的目标。同时,全市7个县区全部完成机构改革,均成立了综合的食品药品和市场监管部门,并在原来的工商部门所在乡镇或区域,设立了50个食品药品监管派出机构,有效整合了各级监管力量,增强了食品安全监管能力,下移了监管重心,较好地解决了监管任务与力量不匹配的矛盾,打通了监管执法的“最后一公里”。为夯实监管基础,落实监管责任,秦皇岛市食品和市场监督管理出台了《关于推进食品药品安全基层网格化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坚持“以网定格、以格定人、以人定责”原则,以海港区为试点,积极探索食品药品基层网格化监管的有效模式,在行政村和社区实行包村(社区)干部、公安干警、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食品安全协管员、社会监督员、食品安全监管人员“六员联防”制度,全市共配备241名乡镇(街道)食品安全专兼职监管人员、2088名村(社区)食品安全协管员,并购置了快检设备和交通工具,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无缝隙、全覆盖的食品安全监管网络,构筑起了坚实的食品安全基层监管“防火墙”。这一做法得到了张庆伟省长的充分肯定,他要求在全省推广经验,并被《中国食品安全报》、河北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广泛报道。
3 打建并举,筑起食品市场“安全墙”
食品安全,离不开良好的市场秩序规范。“打建并举”,是秦皇岛市食品和市场监督管理局创建国家食品安全城市的一项有效举措。一是大力推进餐饮单位“明厨亮灶”工程,打造“明厨亮灶”餐饮单位4300家,占总数的100%;创建“清洁厨房”3749家,占总数的87.2%,均超额完成了河北省食药监局下达的工作任务。尤其,秦皇岛市北戴河区餐饮单位中全面推广厨房实时视频监控系统建设。二是着力规范“三小”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监管,将小摊贩、小作坊、小饭桌等较小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纳入监管范围,建立健全登记备案式管理、社会公示卡制度,较好地解决了“三小”监管难、难监管的问题。三是启动食品药品监管网络信息平台建设,投资260余万元,积极推进电子点菜监管系统,完成首批60家试点餐饮单位安装工作,对餐食品消费实施安全警示提醒,初步实现全过程、可追溯的监管目标以及监管工作由“汗水监管”向“智慧监管”的转变,走在了全国前列。四是积极打造多个餐饮示范街,今年以来,全市共打造餐饮示范街11条。五是大力推广烧烤店原料肉统一配送,打造烧烤示范店100家,进一步规范了烧烤行业秩序,受到省食药监局高度肯定。六是大力开展食品生产集聚区改造提升、食品标签标识、鲜活海产品、肉及肉制品、食品非法添加、校园周边儿童食品、农村食品市场、“清死角、打窝点”、农贸市场“双提升”等10多项专项整治活动,食品市场环境得到深度净化。七是强化技术支撑,加大检验检测力度。有效整合规范食品安全检测机构和食品企业检测信息资源,形成了以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各县检测机构和大型食品生产企业自检机构为补充的食品安全检验监测网络。今年以来,秦皇岛市食品和市场监督管理局共监督抽检各类食品(含食用农产品)1639批次,不合格食品67批次,合格率95.91%。按照“四个最严”要求,始终保持对食品安全违法违规行为的高压打击态势,积极推行“大稽查”模式,打破地域、部门和专业界限,广泛实施一线稽查、联合执法。今年以来共开展各类大型稽查活动20余次,立案60起,结案54起,罚没款50万元,使严惩重处成为食品安全治理常态。
篇9
二、整治目标和方法步骤
(一)整治目标
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结合中心市场规范化管理的实际,这次市场环境整治行动主要任务是在全力做好路农贸市场、综合市场标准化改造同时,集中做好辖区内市场卫生秩序和市场内外乱搭乱建、乱贴乱画、乱拉乱挂、冒市越线经营、车辆乱停乱放及市场周边相关环境卫生的整治等。
一是落实好年政府实事,全力做好农贸市场标准化升级改造工作。对市场、路市场等实施标准化改造,主要改造吊楣、柜台、地面、给排水,安装强弱电、监控系统,统一装修门头,优化市口布局等。
二是加强市场周边环境整治。根据办发号文件及《国家卫生城市标准项目分解》要求,各市场要做到卫生制度严格落实,市场秩序井然,商品划行规市,摊位摆放整齐,市场内清洁卫生,设施齐全;各摊位证件齐全,从业人员卫生、健康状况符合相应的卫生要求。经营食品的摊点要符合《食品安全法》和《集贸市场食品卫生管理规范》的规定;严格控制活禽的销售,有活禽销售的市场设立相对独立的区域,污物(水)处置和消毒设施完善,实行隔离屠宰,保持环境清洁卫生。市场无违禁野生动物销售;落实好病媒生物防制各项任务,各市场要按标准要求设立灭鼠屋。定期对市场及周边进行消杀;严格做好入市蔬菜检测及猪肉索票工作,并按照要求每日予以公示。
三是加强市场周边环境整治。积极协调好有关部门,做到市场周边道路通畅,市场外观整齐、美观、卫生,标示清晰无缺字无破损,墙面无乱贴乱画,周边无积存垃圾等,切实解决市场周边环境脏乱差等问题。
四是加强对市场及周边卫生和交易秩序清理整治。各市场要做到市场垃圾及时清除,地面整洁,无卫生死角,货物摆放整齐,交易有序;市场内无私扯乱拉线路、无乱贴乱画,无越线占道经营;市场厕所卫生无异味,切实解决市场内环境秩序脏乱差等问题。车位统一划线、专人管理、停放有序,切实解决车辆乱停乱放等问题;同时,加强对市场门口冒市摊点的整治管理,特别是上下班后错时时段的管理,切实解决市场冒市经营问题。
五是加强农村集贸市场交易环境和经营秩序整治,做到经营划行规市,无占道经营,经营秩序有序;集贸市场散市后,垃圾及时清运,市场地面平整整洁、无遗留垃圾和塑料袋等,切实解决农村集贸市场卫生秩序问题。
六是加强市场周边流动摊点和违法设置小市场群的清理整治。市城管市场中队要加强市场周边违法设置摊点和小市场群的清理整治,对部分占道摊点可引导入室经营,切实解决试产周边乱设摊点的问题。积极协调市场城管执法大队,对城区马路市场予以取缔。
(二)方法步骤
这次集中整治工作时间为300天,分四个阶段:
1、宣传发动阶段(3月1日至3月15日)。根据《市关于开展大干300天,城乡环境十大整治行动的工作方案》进行广泛发动,利用广播、明白纸等形式对市场业户进行宣传动员,让每一名业户都明了整治活动的目标和意义,对市场存在的脏乱差现象进行排查清理,营造整治活动的良好氛围。
2、自查清理阶段(3月16日至3月31日)。按照整治活动的要求,明确各市场清理重点和责任分工,做到层层发动,落实责任。先由各市场管理所对各自市场卫生、经营秩序和乱搭乱建、乱摆乱占等问题进行清理整治,城管市场中队协助各市场所对重点问题进行清理整治,市场派出所要对车辆停放秩序进行清理整治。
3、重点整治阶段(4月1日至10月31日)。在自查自纠的基础上,对问题突出的市场和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进行重点整治。中心督导检查领导小组组织相关科所对问题进行会诊,制定整改方案,落实责任,对相关问题进行整改,并研究制定维护良好秩序的长效机制。
4、规范完善阶段(11月1日至12月20日)。在全面清理整治的基础上,根据各市场实际情况,制定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规章或制度,抓好长效机制落实,明确责任、任务和分工,一抓到底,形成长治久安的局面,同时做好迎接全市检查验收的准备工作。
三、工作要求
在大干200天的基础上,认真落实好十大整治行动要求,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出发,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勇于负责,敢于实施,善于落实,把整治行动当作重中之重的大事抓实抓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切实组织好这次市场集中整治活动,中心成立同志任组长,同志任副组长,办公室、市场科、基建科、消防科、市场派出所、城管市场中队和各市场管理所负责人为成员的整治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场科),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抓好这次集中整治工作的组织、指导、调度和检查,做到精心部署,扎实深入,成效明显。
(二)加强组织协调。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与市城管执法大队、市工商局、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及各街道办事处等有关单位搞好协调配合,定期通报分析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突出抓好农贸市场综合整治工作,切实解决好市场冒市、市场占路、乱摆摊点等问题,确保整治工作的有序进行。
(三)搞好督查指导。中心督查小组要加强对清理整治工作的督促检查,要采取明查暗访和定期检查不定期抽查相结合形式,加强对该工作的督查力度,确保各项整治落到实处,整出实效。
篇10
二、发展目标
(一)经济发展指标
1、服务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8%;服务业增加值同比提高1.5个百分点,占全区GDP总量比重同比提高到50.5%;20万元以上税收服务业规模企业税收同比增长16%;新引进投资亿元以上或注册资金3000万元以上经营业项目15个。
2、旅游业:接待游园人数2450万人次,同比增长10%;旅游总人数1250万人,同比增长10%;旅游总收入135亿元,同比增长15%。
3、开放型经济:到位注册外资3.2亿美元;外贸进出口18.3亿美元,其中出口13.8亿美元。服务外包业务总额合同额11.11亿美元,接包合同执行金额8.03亿美元;离岸接包合同金额6.72亿美元,离岸执行金额4.97亿美元;服务外包外汇收汇额2.475亿美元。
4、招商引资:引进区外资金投资300亿元以上,引进注册资本500万元以上的企业300家以上。
(二)工作指标
新增“123”计划企业数6家;新增千人以上规模企业3家、新增千万美元以上出口企业5家;新增各类国际认证企业15家,其中CMMI4-5级国际认证企业数3家;新增服务外包培训人数1.1万人、新增服务外包从业人员9000人;新增或升级星级农家乐3家,力争5家;培育2家酒店创建五星级酒店和1家景区创建4A级景区;农贸市场新一轮改造率达50%,菜肉溯源体系建成率达80%。
三、工作重点
(一)围绕产业大转型,实现招商新突破
1、努力在招商机制上求突破。要多元化建设招商队伍,按照“政府雇员、有限授权、合同管理、绩效取酬”的方式,在面向全社会招聘一批富有经验、资源和人脉的招商能手的基础上,建立一支“一年一聘”的政府雇员制招商队伍;同时,按照“制度考核、奖罚分明”的原则,从引进有效项目信息、注册落户项目量、出差天数、引进项目成本等方面,对区投促中心等现有招商人员进行绩效考核;要多方面推动资源共享,建立“项目信息互享、政策载体互通、客商资源互用”的模式,形成全区“一盘棋”招商的强大动力,力争将符合我区产业发展导向的优质项目全部留住。要多角度拓展招商空间,积极借助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探索网络招商的新路径。
2、积极在招商理念上求突破。要树立“城市营销及四大招商”理念,积极引进大平台、大企业、大项目、大产业等,迅速提升我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知名度;要树立“全程策划”理念,即聘请咨询机构、中介机构和专家智囊团,从策划、定位、规划、招商、建设等全过程参与项目开发建设,借助“军师”的专业能力,提升决策的科学性,拓展人脉资源;要树立“产业招商”理念,围绕我区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及旅游业的战略思路,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思路,集中精力打造产业链集群,打造规模亮点项目,迅速提升主导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3、力求在招商区域上求突破。要继续重点面向北京、上海、深圳,以及美加、日韩、印泰、港台等地区,开展针对现代服务业、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的招商活动;要继续加强与现有友城的经贸文化交流,特别要以40周年和旅情25周年为契机,在积极争取一批国家级经贸交流活动落户我区,同时,举办好与日本的经贸拓展活动;要继续扩大与亚太、欧美、北非等国家和地区的友好交流,争取缔结一批新的友城(园区),其中,要以中韩建交20周年为契机,努力在韩国实现友城零的突破,为今后迅速开辟韩国招商渠道打通一条捷径。
(二)围绕可持续发展,争创产业新亮点
1、加快打造“苏南电子商务港”。以建立国家级电子商务发展基地为目标,加强与中国国际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的沟通与合作,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引导我区电子商务产业高起点起步、高水平发展。依托我区产业转型提升,以云计算中心为技术支撑,大力招引一批国内龙头型B2B、B2C电子商务企业,在科教产业园、工业设计园尽快形成电子商务企业集聚效应。引导鼓励本土规模工业企业导入电子商务营销模式,培育一批B2C电子商务企业,促进主辅分离工作有序推进。还要大力营造发展氛围,组织专题论坛、宣讲等活动,积极争取世界电子商务年会在我区召开。
2、全力培育服务业特色亮点。围绕打造国际旅游休闲目的地目标,着力引进一批国际一流旅游综合体(主题公园)项目,重点加快今典红树林、完美世界、天地大湾酒店、宝能城市综合体、奥特莱斯等项目推进;以太湖新城、蠡湖新城、河埒中心商务区为重点,打造一批全业态的商业综合体,努力吸引知名企业总部落户。围绕商务会展城定位,依托灵山梵宫、太湖博览中心等资源,大力引进品牌会展企业及中介机构落户。围绕影视文化之都构想,以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为主体,着力引进业内各类型重点企业,争办一批影视文化活动,尽快将我区打造成为影视圈中的知名产业基地。
3、全力招引龙头品牌先进制造业。要着力突破“少龙头企业、少品牌企业”的困局,以胡埭工业园东拓为契机,充分发挥园区各类优势,加强对国内外500强企业、民营经济100强企业的招引力度,重点在机械装备、交通设备、电力设备、通讯器材、家电、汽车、医疗器械、LED照明、军工产品等领域,着力吸引一批“航母级”的高端、终端品牌制造企业落户,培育和打造先进制造业的重点集聚区。同时,借助区域特色产业优势和主辅分离契机,引导鼓励现有制造业企业向现代服务业拓展,努力在本土企业中培育形成一批大企业集团。
(三)围绕竞争力增强,打造项目新亮点
1、加大前瞻性项目策划。各镇、开发区、街道要围绕旅游与服务业十二五规划和旅游业发展提速计划,加强对城市(旅游)综合体、电子商务园区、高档酒店、特色街区、睦邻中心等服务业集聚区,开展前瞻性的规划策划,并针对现有和既定重点项目,超前做好周边配套辅助类项目的策划布局。区商务局要围绕我区大型商场、特色商业街、专业市场等大型商业网点的发展,开展更深层次的研究,力争尽快出台我区大型商业网点规划布局的指导性意见。
2、加快功能性项目建设。大力推进旅游与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重点锁定胡埭汽车城、物流港池、洲际皇冠假日酒店、阖闾城、耿湾风情小镇、万象城等50个重大功能业项目,区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将加强项目建设进度跟踪督查,各类问题矛盾协调服务,以促进项目加快建设,早日竣工达效。继续做好太湖花卉园、龙寺生态园等五大景区改造提升工作,力争项目按时按质推进到位。积极筹划舆论宣传,通过举办节庆活动和竣工典礼,将项目集中推向市场,努力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提升市场关注热度。
3、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要坚持项目多元化投入的开发思路,形成以市场投入为主的项目建设模式,特别是在楼宇经济、景区发展、节庆活动等方面,给予市场更多的参与权、主动权和话语权,以整体打包开发的经营形式,吸引鼓励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我区各类经营性项目投入,进一步加强我区城市化发展进程。同时,主动加强对上衔接,及时获取相关项目扶持政策信息,有针对性地排查目标项目,并指导项目包装,以争取更多的上级扶持资金助推我区各类项目建设,增强社会资本参与我区经营性项目建设的信心。
(三)围绕品牌化战略,扩大服务新领域
1、积极引导企业提档升级。根据转型升级要求,强化对服务业集聚区、城市综合体、商业特色街的品牌培育力度,努力争创一批国家级、省级特色示范区或商业街区;继续加大景区景点升A升星力度,推动阖闾城遗址公园等景区开展4A级景区创建,并新增或升级一批省市级星级农家乐;鼓励和引导宾馆酒店开展星级评定和绿色饭店争创,重点加快元一希尔顿逸林酒店等五星级酒店的创建;以龙寺生态园试点为基础,全面推广乡村旅游景区(点)“智慧景区”建设;深入加强队伍建设,举办服务业和旅游业专题培训;此外,还要做好三星级品质旅行社、省市级为农服务社等创建工作。
2、科学实施行业规范标准。围绕《2011-2015市市区农贸市场布局和改造提升计划》,结合城市化发展要求,加快我区农贸市场规划布点、改造提升、市场诚信体系、肉菜溯源体系等工作,推进我区农贸市场在硬件和软件方面“双提升”;拓展政校企合作空间,推进家政服务网络中心平台建设,开展家政服务培训机构的认定、指导、监管,提高从业人员职业素质;推进“放心豆制品进市场”和肉菜安全监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强化生猪屠宰、酒类流通、安全生产等监督管理,积极开展星级宾馆饭店安全质量评估,“平安商场”和“平安旅游”创建,以及景区游客服务中心建设工作。
3、全面发挥各类平台优势。努力扩大区服务外包协会、区外商投资联谊会、外经贸企业服务联络点等平台的规模和影响,发动企业广泛参与各类国内外展会,积极开展政策宣讲、走访交流、宣传展示、考察调研、人才引育等活动;针对金融、企业上市等市场热点,切实为企业提供力所能及的增值;不断加强平台间的联系与协作,及时捕捉和挖掘更多商机,实现更有成效的以商引商。依托区餐饮协会号召力,编辑制作相关宣传品,并积极在全市各大星级酒店和知名餐饮企业进行派发;继续发挥区旅游协会作用,加强开展对行业内的监督和指导作用。
(四)围绕全方位提升,营造开放新格局
1、进一步推动外资量质并举。要瞄准重大项目落户,成立重大外资项目推进领导小组,着力推动吉宝增资、大湾综合体、奥特莱斯等重大外资项目落地;引导外资投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方面,着力优化外资结构。要关注外资企业成长,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和人才的引进,服务一批有潜力、有市场、有闯劲的外资先进制造业企业做好境内外上市工作,使一批可塑性强的外资传统制造业企业向先进制造业企业实现质变。要发挥开发区支柱作用,充分利用优惠政策、资源要素、公共配套等优势,不断完善产业配套和服务体系,引进和培育一批外资龙头企业。
2、进一步做大做强服务外包。围绕提档升级,继续推动软通动力“”,努力将埃卡内基学院打造成为外包行业定制培养的龙头院校;继续引导企业开展“123”计划、CMMI认证、“双千企业”等创建工作,并加大对“123”企业的扶持力度,进一步提高对外包行业的贡献度。围绕企业发展,强化创新服务意识,全力做好中智云城上市各项服务工作;并密切与大专院校的联系与合作,积极为外包企业破解专业人才短缺难题。围绕扩大规模,在大力招引规模外资企业的同时,要注重推动有条件的制造业企业进行主辅分离,以不断壮大我区外包企业结构和规模。
3、进一步促进发展外经外贸。针对提高外贸进出口质量,积极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技改力度,加强对自主出口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培育,持续做好省、市出口品牌企业选育工作,加快培育以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机电产品(换热器)为主体的省级出口基地项目的建设。针对开拓国际市场,积极发动区内企业赴欧美、越南、柬埔寨等国家考察,努力达成一批境外投资协议;组织企业积极参加各种国际展会,并鼓励企业通过苏南电子商务平台宣传产品。针对有效扩大外贸出口,建立外贸企业服务联络点,积极开展上门服务和沟通交流,并宣传鼓励企业积极投保出口信用保险。
(五)围绕目的地建设,激发旅游新动力
1、突出市场开发的针对性。围绕创新旅游产品,结合京沪高铁和沪宁城铁、“2012中国欢乐健康游”等主题,开发设计一批适于中高端商务会展游、休闲度假游、健康体验游、婚庆游的深度旅游产品,并依托区游客集散中心和同程网等平台,建立“智慧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实现旅游产品的市场直销。围绕打造旅游新品,着眼于做大做强旅游地接,加快培育和组建主营地接业务的本地旅行社,积极引进京沪宁杭等地知名旅行社和高级营销人才。围绕做强旅游商品,建立区旅游纪念品企业联谊会,通过举办创意设计大赛、参加各类展会等,进一步提升旅游商品的市场吸引力。
2、注重深度营销的实效性。坚持巩固与培育客源市场、打造旅游目的地的原则,在“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市场化模式下,加紧进行市场深度对接,努力将营销成果迅速转化成现实。要继续推行“抱团”营销策略,充分利用优势资源,推出“组合拳”产品,重点举办好周边城市促销活动;以“先请进来、再走出去”方式,针对京津、济南、广东等地区,有组织地策划一批专列、包机等营销活动;利用与日本、台湾直航的契机,加大对境外地区的营销力度。充分利用微博、手机终端等新媒体,开展旅游竞猜、网游、拍客摄影等互动活动,拓展网络营销渠道。
3、增强节庆活动的影响力。要继续以“政府办节、板块参与、各界联动”为宗旨,通过公开征集的方式,吸引国内外有实力、有影响、有成效的企业参与到办节中来,努力培育一批经得起市场检验的连续性活动,将山水文化节和生态旅游节办出成效、办出影响。要加大对节庆活动的宣传造势力度,努力吸引各类相关和衍生行业参与其中,延长节庆活动的触角和覆盖面,努力拓宽二次消费的空间,进一步提高办节水平和质量。
四、保障措施
(一)借助舆论造势,营造发展氛围。要进一步注重思想领域的正确引导,积极在经济发展大变革的时代营造起正面、良好的舆论氛围。一是要高度统一思想,各部门、各板块要对经济发展目标和重点保持充分认识,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首先使决策者和执行者深刻领会工作的要点;二是要注重合理适度宣传,借助各种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及时、正面地宣传我区经济发展新构想和新成就,争取社会各界更广泛的关注和支持;三是要认真研究并推出一批惠民利民的举措,组织企业热心参与公益事业,让更多百姓充分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以赢得对今后经济工作的理解和信任。
篇11
一、问题与框架
“互联网+农业”主要是指将互联网技术运用到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包括生产计划、劳动过程、农产品销售等,以改造传统农业生产和销售模式,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新型农业生产方式,标准化生产、形象品牌化、科学化管理、创新化销售等几个方面的特点使其区别于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随着“互联网+农业”生产经营形式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及应用,如何创新“互联网+农业”的发展路径成为学者们研究的重点。目前,“互联网+”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尚在培育与探索阶段,多数研究还处在对其定义、特征、模式及对策等方面。李敏(2015)认为“互联网+农业”是指发挥互联网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使互联网技术与农业发展实现深度融合的方式,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生产效益。蒋融(2015)认为我国“互联网+农业”处于摸索的时期,其在农业生产各环节、领域的应用还相对有限,但它给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带来的促进作用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夏青(2014)提出发展“互联网+农业”的几种发展模式,如智能农业模式、电商模式、产业链模式,通过融入互联网技术,从生产、营销、融资等环节优化农业生产,创新产业链,成为克服传统农业弊端的新型经营方式。刘玉忠(2015)根据我国“互联网+农业”的现状,提出依据国情做好顶层设计制定战略规划、完善相应的基础设施和技术、创新监管方式提升服务管理水平等多项对策。梳理相关的“互联网+农业”文献,发现学者们基本上认同“互联网+农业”的发展道路有利于实现农业现代化,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提供良好的契机。对于“互联网+农业”的定义、特征等问题阐述得比较多,多为定性分析,实证和案例分析较少。“互联网+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基础设施落后、农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学者们提出从做好顶层设计、完善基础设施、加快资本投入、创新监管方式等方面入手推动“互联网+农业”发展。然而,也有学者认为互联网不是农业的灵丹妙药,要对“互联网+农业”冷思考。
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首次提出竞争优势理论,其认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可以拥有两种不同类型的基本竞争优势,一种是低成本的竞争优势,另一种是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如果企业参与所有市场活动的累计成本低于其竞争对手的成本,那么它在市场竞争中具有低成本优势;如果企业能够提供给客户有别于竞争对手的具有独特性的产品,那么它就在市场竞争中拥有差异化的优势。低成本竞争优势主要是指以特殊资源为基础的资源经济优势(如特殊的物产资源、较低的原料成本和廉价劳动力等),可以视为一种较低层次的竞争优势。而差异化的竞争优势,主要是通过创造更契合客户需要的差异型产品为核心的竞争优势,由于市场上的竞争对手更难以模仿,可以将竞争优势较长期的保持下去,可以将其视为较高层次的竞争优势。波特将获取不同层次竞争优势的方法总结为低成本战略和差异化战略。
“互联网+农业”,既符合规模化的农业经营发展路线,又融合了新兴的互联网科技技术,是适应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的经营形式。根据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互联网+农业”的发展可以将不同区域的竞争优势建立在不同的层次上。采取低成本竞争优势的发展路径,必须发现和开发具有成本优势的资源,着重降低成本的运行空间。因此,可以选择以电商模式为基础的发展路径,利用互联网优势将农贸市场向电子商务平台转型,培育新型的互联网技术人才,使农民参与进来。“互联网+农业”的差异化发展路径,就是要实现互联网与农业的深度融合,使其区别于其他的农业经营发展方式,独具匠心的营造高技术含量的农业发展潮流,以自身的竞争优势发展智能农业模式提升农业的现代化水平。
二、“互联网+农业”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原因分析
目前,“互联网+农业”的发展模式在我国还属于新生事物,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成熟以及在农村地区生产建设中的推广应用,越来越多的农户接受“互联网+农业”的发展模式并逐步开发以“互联网+农业”为核心的特色产业。截至2013年底,我国农村地区使用互联网的农民已经达到了1.77亿人,同比增长了近2000万人,增长率为13.5%① 。大规模的农村网民增长以及互联网在农村地区的普及给“互联网+农业”的农业发展模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相关的涉农网站也在不断增加,并农业市场的供求信息、更新农业优惠政策、提供各类农业资讯服务及建立农产品贸易电商平台等,为“互联网+农业”的发展寻求更大的突破。
首先,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一定程度上影响“互联网+农业”的发展状况。2013年东部地区GDP总量为32.2万亿、中部地区12.7万亿、西部地区12.6万亿,东部分别是中、西部的2.5倍;人均GDP东部地区为6.24万元、中部为3.54万元、西部为3.45万元,东部地区分别是中、西部的2倍;东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21万元,较中部地区0.84万元、西部地区0.68万元有明显优势② 。东部较好的经济发展水平,带动区域内科技进步特别是互联网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使农民接触互联网的机会增加、成本降低,冲击农民保守的观念,推动农民创新“互联网+农业”的建设渠道和积极性。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市场开放程度不高,“互联网+农业”的培育度和成熟度低,相关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等,降低农户发展“互联网+农业”的意愿,造成“互联网+农业”的发展规模小、速度慢。经济的发展状况影响了发展“互联网+农业”的规模和速度,信息、技术等应用水平也制约“互联网+农业”的培育和发展。
其次,农民的文化素质水平也是影响“互联网+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整理《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3》可以得出2012年各地区农民的文化水平具有明显差异,大部分的农民处于初中文化水平,西部地区三分之一的农民文化水平是小学程度。就各地区的差距来看,东部地区高中及高中以上教育程度的比重远远大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在全国各地区遥遥领先,东部地区农民的教育文化程度普遍较高;西部地区大部分的农民教育水平处于小学和初中程度,高中以上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0个人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为11.52人,远低于东部地区的21.89人;中部地区比重与整体的平均受教育程度相当。总的来说,文化素质较高的农民更容易接受互联网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因此,相较于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发展“互联网+农业”更具优势。
第三,各个地区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及通讯设备的建设和配备水平存在差异。发展“互联网+农业”,离不开最基本的网络基础设施和通讯设备。东部地区凭借其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较为完善的网络配套设施,形成了配备较为齐全的农村网络,网络在村的覆盖水平远远高于全国其他地区。同时,网络技术应用必需的通讯设备设施也较为齐全,先进的通讯系统为“互联网+农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动力支持。与东部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的农村网络基础设施较差,互联网技术并没有广泛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基于经济发展水平、文化素质高低等因素,一些地区的农民很少涉及“互联网+农业”的知识和应用技术,甚至从未真正了解互联网技术如何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导致中西部地区“互联网+农业”的发展还相对迟缓,导致农业现代化发展也落后于其他地区。
三、竞争优势与“互联网+农业”发展的路径
根据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可以结合差异化的区域资源禀赋,选择不同的发展路径。
(一)中西部地区“互联网+农业”的低成本发展路径
1.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
互联网设施建设与信息技术是制约中西部地区发展“互联网+农业”的难点。“互联网+农业”在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基础设施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普及度在农业农村领域大范围扩张这一重要前提。目前,中西部地区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如电脑、宽带设备等还相对少、普及慢,基础设施的建设仍相对薄弱。电脑等设备的户均拥有量远远低于其他地区,懂上网、熟网络的农民还不多,互联网普及率低于30%,甚至70%以上的农民表示不太会使用网络。因此,国家应该在创新顶层设计、制定相关政策和在实践引导层面予以支持,通过财政补贴及政策优惠,吸引电商企业或网络商扎根农村,推动“互联网+农业”在农村地区的发展。同时,向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推广电商平台,加大宣传力度,引导懂技术、会管理的互联网技术人才投入到农村互联网发展建设中。
2.农贸市场向电子商务平台转型
“买贵卖难”的困境经常出现在以往单一的农产品销售模式中。由于产销信息不对接、流通环节繁冗等问题,新鲜的各类农产品从生产基地出售到市场、市民手中和餐桌上需要多重环节。通过电商平台能有效地共享各类农产品销售供求信息,减少流通和交易成本,减少环节缩短时间,实现农产品与顾客的精准对接。中西部地区结合区域内资源丰富的特点,努力创新区域特色的“互联网+农产品”电商平台,推动农产品电商由简入繁的从小点上到大平台转型,打造一批O2O的直销模式。具体而言,一方面是打造一批如淘宝、京东等综合类农产品电商平台,构筑区域内农产品的“网上农贸市场”。另一方面努力开创新的提供综合服务的专业电子商务平台,如成都的“菜易通”,实行大宗农产品网络销售与技术推广相结合。
3.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
目前,互联网人才短缺是造成中西部地区“互联网+农业”发展的重要瓶颈。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升,信息化通讯网络较以往也得到不断完善,各项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加快,但该地区互联网相关人才匮乏,农民对“互联网+农业”的知识不了解,互联网营销人才严重不足。因此,中西部地区各级地方政府与村委会要鼓励农村的年轻劳动力以及下乡干部、大学生村官等新生力量敢为人先投身“互联网+农业”的发展中,开创电商平台融入农业生产中;利用财政拨款和政策优惠,吸引外来资金和互联网人才参与中西部地区“互联网+农业”的发展;选择与地方大专院校合作,对农民进行互联网技术培训,教会农民相关电商技术、技能,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型;鼓励涉农类院校的毕业学生到农村开创电商平台销售农产品等。面对人才匮乏的现状,有针对性的将思维活跃、文化水平较高的农民培训成为拥有互联网思维、能掌握信息化技术的新型职业农民,以种养大户、返乡创业农民为主要对象,打造区域内具备竞争优势的互联网电商大军。
(二)东部地区“互联网+农业”的差异化发展路径
1.运用互联网技术优化农业生产各环节
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基本上根据农民个人的主观经验进行播种、施肥及灌溉,耗时费力,对土壤、环境造成一定危害。改变传统农业种植方式,东部地区通过发展“互联网+农业”的途径,采用互联网技术,实现智能化管理、数字化把控,使农业生产种植变得更加及时、有效、精准。互联网技术进入种苗培育、水利灌溉、机械化收割、后期加工处理等农业生产环节,都受到严格的标准控制,实现农业生产的标准化、专业化及精细化,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通过采集数据并进行分析,了解市场信息,合理利用耕地资源和水资源,规划农产品培育时间,制定农产品贸易时节等,形成农业数据资源平台,对农业生产各环节进行合理的整合和改善,使农业生产高效、智能、安全。
2.推进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生产应用中的深化
运用互联网技术的基础上,把控制的端点从人延伸至物体上,通过采集信息、传播信息,让人与物、物与物相连,从而实现实时、有效、远程及智能化的操控,即物联网技术。东部地区发展“互联网+农业”,在物联网基础上对传统农业进行升级改造,同时利用大数据资源,融合为“互联网+农业”的全新路径。东部地区利用经济、科技、人才等先天优势,构建物联网平台,开发出适应农业生产的农产品质量检验系统、环境监测系统、土壤质量监测系统等,利用物联网技术对农业生产各环节实时监控,收集信息并分析处理,将智能化理念应用于农业发展中,加快智能农业发展的实现。将收集的数据信息与政府相关部门、农科站等采集中心实现共享,有利于指导农业进行农业生产,加快农业生产现代化、智能化,这也是未来东部地区发展现代农业、实现“互联网+农业”融入农户和农业生产的主要手段。
3.利用互利网技术发展智能农业
东部地区拥有领先其他地区的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要创新各种农业基础设施,开发智能的农业生产设备,如研制和利用智能节水灌溉系统、组建智能温室监测系统等;通过遥控无人飞机来取代传统人力施肥喷药,利用数据与实际状况控制其对作物喷洒的位置和量;利用先进的采摘机器人替代传统的人工采摘,利用传感器、红外扫描设备来获取果实的信息并判断其成熟度,据此考量是否采摘。这一系列的高新技术正是未来东部地区发展“互联网+农业”的趋势所在。以互联网技术和高新技术为基础,集合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技术为一体,实现“智慧”与“农业”连线,降低了人力成本,提高品质和效率,逐步实现信息化与现代农业的深度结合,是东部地区“互联网+农业”发展的未来趋势和现实路径。
四、结束语
中国区域广袤,各地发展水平不平衡,单一的“互联网+农业”发展模式不适宜地区差异化现状。根据区域差异的客观事实,运用竞争优势理论,结合区域内可获得本土资源、经济水平和互联网基础设施选择“互联网+农业”不同的发展路径。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可以选择差异化的发展路径,以获取区别于对手的竞争优势实现“互联网+农业”的快速成长。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则可运用低成本的发展路径来培育“互联网+农业”,鼓励农户利用区域特色资源优势发展“互联网+农业”。
参考文献:
[1]李敏.“互联网+农业”视域下河南省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J]. 创新科技,2015,(06).
[2]蒋融.我国互联网农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对策[J].经济论坛,2015,(08).
[3]夏青.用互联网思维做农业[J].农经,2014,(08).
[4]刘玉忠.“互联网+农业”现代农业发展研究[J].创新科技,2015,(07).
[5]朱启臻.互联网不是农业的灵丹妙药[J].中国农村科技,2015,(09).
[6]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7]石盛林,薛锦.竞争战略与技术创新关系的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2011,(04).
[8]李国英.“互联网+”背景下我国现代农业产业链及商业模式结构[J].广东农业科学,2015,(09).
篇12
为加快培养造就高素质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队伍,着力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执法严、作风硬、效率高”的行政执法队伍。
1.狠抓班子建设,不断提高执政能力
(1)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大队领导班子按照“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学习要求,带头认真学习党的十精神以及县委县政府各次会议精神,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为其他干部职工的学习起到了模仿带头作用。
(2)坚持贯彻民主集中制。大度领导班子始终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坚持重大问题集体研究决定,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依靠集体的力量,不断提高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能力。
(3)实行领导分工负责制。班子每位成员坚决落实主管局领导、局支部的工作分工和组织分工,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正确处理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的关系。班子成员互相信赖、互相配合、互相支持、互相补台,营造出重事业、顾大局、讲团结、比奉献的浓厚氛围,齐心协力为全县建设做贡献。
2.强化思想教育,提升队伍整体素质
大队注重思想道德教育。紧密结合大队执法队伍的思想现状,始终把党员先进性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道德教育作为干部职工思想教育的主要内容。积极组织干部职工参加主管局开展的纪念建党90周年活动,坚定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切实增强政治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工作紧迫感。
3.狠抓工作作风,完善内部管理制度
3月4日,我大队召开全体员工大会,会上公布了《县城管大队内部管理制度》。此项制度对考勤管理、请休假、车辆管理、物品管理及人员着装要求作出了详细规定。主要包括:考勤管理严格化、请休假规范化、车辆物品管理制度化、人员着装统一化。通过严格执行此项制度,进一步强化了队伍管理,加强了作风建设,充分调动和保护了全体执法队员的工作积极性及创造性,树立良好的城管形象。
(二)强力抓好制违,维护城市规划
我大队按照“城市管理年”工作部署,严格落实责任,强化巡查监管,强力制止“两违”。
1.强化日常巡查监管。强化县城规划区“两违”日常巡查,细化巡查覆盖面,加强对背街小巷、边角地带的监管,确保巡查不留死角。坚持节假日执法队伍在岗在位,杜绝执法空档现象。
2.加强对我县违法违章建设行为的整治,上半年共查处无施工许可证的建设行为18起,查处公房建附属无规划手续1起,查处私房无规划手续8起,查处私房违法规划要求建设的13起,有效的遏制了违章建设的现象。
3.根据县清房办的工作安排,配合县联合执法小组对县城规划区内违法违章建设和违法用地进行了查处,采取了断水断电的措施。上半年,对违章建房户实施了断水断电共计93户,收缴电表33个,水表12户,有效地遏制了违法建设的蔓延。
(三)提升市容管理,整治市容市貌
为落实“城市管理年”工作,提升城市市容市貌整治成效,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大队坚持开展市容市貌日常管理和集中整治工作相结合,坚持“抓反复,反复抓”,有效提升了市容管理水平。
1、加强日常巡查力度,保障城市市容。大队坚持早晚班巡查制度,主抓城区流动摊点和超店经营现象,取缔临时占道摊点,纠正店面超店经营,收缴违章占道招牌,有效改善城区市容市貌。针对城东农贸市场出入口处时常出现的占道经营现象,五月中旬,大队市容中队执法人员对城东农贸市场出入口实行划线规范管理,引导经营户文明经营。通过划线规范管理,既规范了菜农的经营行为,满足了居民的购物需要,同时方便了行人的出行,有效解决了该区域屡禁不止的出市场经营现象。
2、开展市容专项整治活动。一是对安平北路进行集中整治,县城管大队市容中队于元月九日起对该路段的违章占道行为进行集中整治。要求临街店面必须坐店经营,并自觉保持店面的整洁,维护门前的卫生和秩序,带头遵守市容市貌的管理和规章、制度;临街店面人行道上的自行车、摩托车、机动(非)机动车必须按规定在线内停放有序、各经营户应管好自已店面门前秩序,告知顾客将车辆按规定停放好。二是对校园周边环境进行集中整治,县城管大队于三月中旬着重加强了对县平一小周边环境的整治力度,特别是针对因流动摊点占道经营导致交通堵塞、出点经营、乱摆乱放等违规行为加大了查处力度。在集中整治行动中,首先是取缔校园周边经营餐饮、小食品等无证流动摊点;严格查处校园周边地区占道加工作业、露天烧烤等违章行为,并全面清理校园周边乱贴、乱画、乱堆乱放和存在安全隐患广告牌等现象。此次专项整治累计取缔流动摊点10多处,向周边商户下达《限期整改通知书》10余份,为广大师生学习、生活营造了良好环境。
(四)加强市政监管,维护市政设施
1、加强户外广告审批与维护,上半年共办理户外广告3起,审批店面招牌22起,拆除破损广告8起,下达限期整改户外及店面招牌8起。拆除县城规划区及县城周边乱挂宣传横幅20余条。
2、维护城区市政设施,确保市政设施工作正常。上半年,我大队多次巡查损坏破损的县城各种井盖,并通知有关单位自行整改并恢复10余起。处理撞坏安平路护栏2起及撞损市政设施2起。协助路灯管理所处理损坏路灯设施3起,协助园林绿化所处理人行道不得栽种树木1起。五月份,针对春节期间安装的亮化装饰工程运行情况,多次进行夜间巡查。在巡查过程中,查处电信公司损坏路灯设施一起。并对路灯上安装的户外广告有破损现象的通知业主在规定时间内自行更换,确保户外广告的美观性。
(五)落实督办工作,维护社会安全稳定
我大队不断完善督查工作,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努力做到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释群众所惑,解群众所难,十分重视每件件的办理,力求件件有办,件件办好。上半年,我大队共受理、转办各类件计17件,已办结17件,办结率100%。
二、存在问题
半年来,我大队各项工作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1.全面履职仍存在较大差距。我大队履行城市管理职能,随着城区范围的不断扩大,任务越发繁重,重面上秩序、轻案件查处的问题仍然存在。在履行职责交叉时,与各职能部门的交流合作、争取配合方面的机制不够完善。
2.“两违”现象时有发生。自去年1月冻结县城范围内的拆旧建新以及县城范围个人权属国有土地建设审批以来,仍有部分群众受利益驱动,出现抢建现象,以及部分在建项目超审批建设现象也时有发生。
3.市容整治工作存在不足。占道经营现象时有反弹,背街小巷的环境卫生仍是整治的薄弱环节。
三、下半年工作思路
下半年,我大队将以“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人性化执法”的要求,努力推动城市管理执法工作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1.继续加强队伍建设
(1)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开展经常性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对执法人员进行艰苦奋斗、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教育,树立“以人为本、执法为民”的执法工作理念。
(2)强化业务培训工作。一是加强执法人员和协管员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不断提高执法人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本领。二是针对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中的典型案例,认真进行剖析、分析违法的具体原因,以及处理的依据和程序,有效提高执法人员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
篇13
(二)坚持加快发展不松劲,全系统经济保持健康稳定运行。改革既是今年的重点任务,也是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矛盾与问题、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举措,我们坚定不移推进改革,以改革促发展、添活力、增效益。开年以来,全系统坚定信心,克服困难,坚持加快改革和加快发展并举,制定了2014年全系统主要经济目标,以工作大纲的形式分解落实到各有关区社和企业,签到目标责任状,强化考核。1-11月份,全系统实现销售总额775.69亿元,同比增长29.77 %,完成年度目标的103.43%;其中实现消费品零售额261.68亿元,同比增长29.32%,完成年度目标的 102.62%;实现农副产品收购额210.89亿元,同比增长25.17 %,完成年度目标的105.44 %;实现连锁企业销售额155.05亿元,同比增长24.6%,完成了年度目标的100.03%;实现农副产品市场交易额252.33亿元,同比增长25.17%,完成年度目标的100.93%。
(三)坚持狠抓自身建设不懈怠,积极营造良好的改革发展环境。一是认真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市供销社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对“青奥”安全管理要求,开展迎“青奥”安全生产200天专项整治行动,狠抓安全生产,实行市社机关、企业、具体区域三级安全生产网络化监管体系,通过“四定”,即定人员、定区域、定责任、定指标、逐一落实到三级体系中,形成全覆盖、无缝隙的安全生产责任网络化管理体系。供销社领导班子成员带头,组成9个督查小组入驻企业,深入一线跟踪督促,做到了靠前指挥、事前预防。通过“青奥”期间的安全生产整治专项行动,供销社系统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即安全生产工作标准化,安全生产管理标准化)取得不少成效;二是开展“大干一百天,环境大扫除”专项整治行动。从机关到各直属企业、参股企业直至企业基层门店,三级联动,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实行网格化管理,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一处空白。向市社直属企业、参股企业和改制企业,发放门前三包宣传单500多份,清理垃圾722.5吨,拆除破旧广告牌、破旧雨棚、违建1530平方米,粉刷墙面6000平方米,平整地面11550平方米,种植草坪6720平方米,合计投资203万元。三是切实加强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制定了《市供销社机关参加2014年全市机关作风建设评议工作实施方案》,开展 “四解四促”、“三个服务”、“万名党员帮万家”等活动,制定和实施好《南京市供销合作总社2014年为人民办实事项目》、《南京市供销系统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两批联动工作方案》、《南京市供销社落实党委主体责任纪委监督责任实施细则》等。
二、主要举措及工作成效
(一)以典型示范为引领,在建立健全基层组织体系上取得新成效。
服务“三农”是供销社的立社之本,基础组织体系是供销社的活力源泉。我们始终坚持以“三社”建设为抓手,坚持扩大覆盖与提升质量并重,恢复重建与创新发展并举,不断完善基础组织体系。今年以来,着眼密切与农民利益上的联结,进一步强化基层组织建设理念,激发为农服务活力,不断创新组织体系、服务模式、经营机制。按照“增加数量、提高质量、充实功能、规范管理”的总体要求,突出抓好基层社重组改造工作,在激发活力上狠下功夫。在全系统继续开展为农服务“四·十示范工程”典型培育活动,即:“为农服务社十大标兵社”、“专业合作社十大典型社”、“基层中心社十强社”和“供销社系统十大骨干企业”。目前,已创建3家为农服务社标兵社,4家专业合作社典型社;已培育2家基层社十强社,1家骨干企业。这些示范社企的带动引领作用逐步显现。1-11月全系统新建和提档升级为农服务社71个,超额完成全年目标;新建农民专业合作社56个,超额完成全年目标;新建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20个,完成年度目标的100%。截至目前,全系统领办、参办、协办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达346家,入社成员37012人,带动农户113479户,培育出了南京桥州蔬菜、高淳区青松水产、六合区大圣水芹等一批年销售额超千万元的专业合作社,这些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在组织农民规范化生产,增产增收,保障城乡居民需求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以服务城乡为宗旨,在探索为农(民)服务模式上取得新突破
积极发展新型为农服务载体。以系统化、信息化、公司化为抓手,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的主导作用,依托镇、村两级组织力量,按照“供销社搭台、镇村共建”的思路,全面融入农村城镇化发展进程,建设现代化的农村商贸流通网络。选择溧水区进行试点,在陈卞村投资200余万元建成了占地5.2亩、建筑面积1300平米的集生产、生活、文化、社区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新型为民服务中心,年底前再开工建设两个中心村为民服务中心、一个中心镇综合商贸体。在此基础上用信息链、物流链贯穿区、镇、村三级并形成网络,逐步实现区有信息集成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每个中心镇有一个5000平米的综合商贸体和信息呼叫中心、每个中心村有一个1000平米以上的新型为农服务中心和信息采集点,构建起信息化程度高、综合配套完善、便捷优质高效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保障体系。
积极推进为农服务规模化建设。按照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的要求,由六合区供销社牵头,联合社会力量,组建农机具、农业植保等农业专业化服务组织,对大田作物开展规模化、标准化的托管服务,积极探索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模式;按照发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要求,发挥供销社牵头组建的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的资源优势,在江宁区试点,积极推动基层供销社、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三社合一”的深度融合,确保管理科学、运营规范、监管有力、风险可控;按照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要求,整合系统专业合作社、农合联、农合会等资源,大力组建由基层供销社牵头领办的、跨区域、跨行业的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实行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并突出基层供销社在联合合作中的主导作用。目前,已在六合区建设农机专业合作社一个,购置各类农业机械设备60台套,入社社员106人,全面托管大田1350亩,半托管式服务面积10000亩;成立农机植保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一个,吸纳9户农机专业合作社,入社社员395人,购置农机植保设备126台套,全托管大田7813亩,服务大田面积28000亩;今年截止8月底,全市新建各类专业合作联合社11家,另有9家正在筹备之中,确保年底前完成;江宁区资金互助合作社“三社合一”工作已完成实施方案的拟制,目前正报市有关部门审核。
积极开展农产品经纪人培训,着力培养一批农民增收致富带头人。全年组织2期共计200名农产品经纪人参加农产品经纪人中级培训并取得了执业证书,近年来,先后有2名农民经纪人荣获“全国百强农产品经纪人”称号,7人荣获“江苏省百佳农产品经纪人”称号。通过举办农产品经纪人培训,进一步加快了我市农产品生产营销队伍健康发展,提高了农产品经纪人素质,为规范农产品经营行为,搞活农产品流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市供销社被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授予为“农产品经纪人培训工作先进单位”。
(三)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在发展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上呈现新亮点
拓展销售渠道,搭建淘宝网“特色中国·南京馆”。通过市社入股的形式,将高淳区社建成的淘宝网“特色中国·高淳馆”升级为“南京馆”,联合全市供销社系统共同搭建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目前淘宝网“高淳馆”升级为“南京馆”的各项前期工作已完成。电商平台已链接72个专业合作社和企业,8个农产品生产基地,参与农户321户,社员1420人,运营10个月以来集聚网销商户337家,累计完成网上交易额1.6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