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对企业经营的建议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对企业经营环境的评价
1、东部地区企业经营环境相对较好,竞争性行业环境好于非竞争性行业
企业经营和发展与其所处的外部环境密切相关。本次调查着重从以下八个方面考察企业经营外部环境状况,包括:政府行政管理、法制环境和市场秩序、金融服务、人力资源供应、生产要素配置、基础设施条件、中介组织和技术服务、适合企业经营的诚信社会环境。
关于对当地企业外部环境的综合评价,调查结果显示,25.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很好”或“较好”,19.2%认为“较差”或“很差”,54.9%认为“一般”,总体评价值为3.04①,略高于中值3(见表1,下同)。调查表明,总体来看,企业经营者对当前企业综合经营环境状况给予较为积极的评价。
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的企业经营环境得到评价最高,评价值为3.17,其中认为“很好”或“较好”的比重为31.9%,比认为“较差”或“很差”的比重高18.1个百分点。而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评价值均未超过中值3,分别为2.82、
2.83和2.88,其认为“很好”或“较好”的比重均低于认为“较差”或“很差”的比重。
从不同行业看,对经营环境某些方面的评价表现出明显的行业差异。调查结果显示,在非竞争性领域、竞争不完全的领域以及涉及行政性资源分配的领域,包括房地产业、建筑业、采掘业和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某些方面的企业经营环境相对不够完善,其评价值均低于中值3。相对而言,这些领域受地方政府干预更多,企业经营者要花较多的时间与政府各部门及其人员打交道,需要负担较多的集资、摊派或其他非税上缴,而且用于政府和监管部门人员的非正式支付也多于其他行业。
2、基础设施环境相对较好
基础设施条件是本次调查所涉及的企业经营环境中得到评价最高的一个方面。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的总体评价值为3.60。其中60%以上认为“很好”或“较好”,认为“较差”或“很差”的仅占9%。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企业评价较高,达到3.69,其次为东北和中部地区,西部地区排名最后,但也达到3.41,说明各地区企业经营者对所在地区基础设施环境较为满意。
3、市场秩序日趋规范,执法效率有待提高
近年来,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我国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市场秩序日趋成熟和完善。调查表明,企业经营者对当前企业合同正常执行情况和经营者合法权益得到保障的情况评价相对较高,不过对司法公正和效率的评价则相对较低。
从企业合同正常执行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56.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很好”或“较好”,34.6%认为“一般”,只有8.8%认为“较差”或“很差”,总体评价值为3.53。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的评价值最高,为3.58,西部地区最低,为3.38;从不同经济类型看,民营企业的评价值为3.54,要高于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
从知识产权(商标、专有技术等)保护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36.5%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很好”或“较好”,47%认为“一般”,16.5%认为“较差”或“很差”,总体评价值为3.21。从不同地区看,东北地区评价值最高,为3.30,西部地区最低,为3.10;从不同经济类型看,民营企业的评价值为3.23,要高于 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
从经营者人身和财产安全保障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46.8%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很好”或“较好”,40.1%认为“一般”,13.1%认为“较差”或“很差”,总体评价值为3.35。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评价值最高,为3.41,最低的西部地区也达到3.22;从不同经济类型看,上市公司的评价值为3.47,要高于非上市公司。
从公检法机关公正执法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21.1%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很好”或“较好”,46.1%认为“一般”,32.8%认为“较差”或“很差”,总体评价值为2.79。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评价值最高,为2.90,中部地区最低,为2.56。
从公检法机关执法效率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16.8%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很好”或“较好”,46.7%认为“一般”,36.5%认为“较差”或“很差”,总体评价值为2.71。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评价值最高,为2.81,中部地区最低,为2.5。
调查表明,企业经营者对当前公检法机关公正执法和执法效率情况评价一般,表明企业经营者对公检法部门如何完善与企业经营相关的执法环境充满期待。
4、对减少政府行政干预、增加政策透明度较为满意,期待完善行政执法环境
从政策和规章制度公开透明情况看,企业经营者总体评价相对较好。调查结果显示,40.8%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很好”或“较好”,44.6%认为“一般”,14.6%认为“较差”或“很差”,总体评价值为3.28。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评价值最高,达到3.37,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从地方政府对企业是否干预过多看,调查结果显示,42%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很好”或“较好”,44.2%认为“一般”,13.8%认为“较差”或“很差”,总体评价值为3.33,相对较好。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评价值为3.41,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调查表明,地方政府在减少对企业的不必要干预方面,取得一定成效。
从行政审批手续方便简捷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31.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很好”或“较好”,42.3%认为“一般”,26.3%认为“较差”或
“很差”,总体评价值为3.03,略高于中值3。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明显好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
从行政执法机关(工商、税务、质检等)公正执法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27.3%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很好”或“较好”,47.4%认为“一般”,25.3%认为“较差”或“很差”,总体评价值为2.97,低于中值3。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评价值为3.08,相对比较正面;而其他地区均明显低于中值3。
从行政执法机关(工商、税务、质检等)执法效率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25.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很好”或“较好”,50%认为“一般”,24.4%认为“较差”或“很差”,总体评价值为2.97,低于中值3。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评价值为3.08,相对比较正面;而其他地区均低于中值3。
关于政府官员廉洁守法情况,调查结果显示,20.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很好”或“较好”,44.5%认为“一般”,34.9%认为“较差”或“很差”,总体评价值为2.75,明显低于中值3。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情况相对好一些,评价值为2.84,也未超过中值3。
5、企业融资难问题尚未缓解
关于企业从银行贷款的难易程度,调查结果显示,51.7%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很难”或“较难”,30.6%认为“一般”,仅17.7%认为“很容易”或“较容易”,总体评价值为2.44。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相对较好,评价值为2.60,明显好于其他地区。
关于企业从银行贷款是否要付出规定利率之外的额外费用,调查结果显示,29.3%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很少”或“较少”,40.3%认为“一般”,30.4%认为“较多”或“很多”,总体评价值为2.95。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的评价值为3.08,其他地区均低于2.80。
无论从贷款难易程度看,还是从贷款是否要付出规定利率之外的额外费用看,大型企业融资环境明显好于中小型企业;国有企业好于民营企业;上市公司明显好于非上市公司。
关于企业从民间渠道筹资的难易程度.调查结果显示,45.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很难”或“较难”,37.4%认为“一般”,17%认为“很容易”或“较容易”,总体评价值为2.59。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的情况相对略好一些,评价值为2.65;中部地区次之,为2.60;西部和东北地区最低,仅分别为2.37和2.51。
与从银行贷款情况正好相反,小型企业从民间融资比大中型企业容易,民营企业比国有企业容易。
值得关注的是,尽管从银行和民间均很难融到资金,但中部和东北地区企业经营者对当地民间融资难易程度的评价明显好干对从银行贷款的难易程度的评价。
6、技术、管理人才和熟练工人短缺情况比较严重
关于在当地找到需要的熟练工人的难易程度,调查结果显示,50.8%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很难”或“较难”,36.6%认为“一般”,仅12.6%认为“很容易”或“较容易”,总体评价值为2.51。从不同行业看,服装业的评价值仅为1.91,纺织业为2.31,均明显低于其他行业;从不同地区看,东北地区的评价值最高,其次为中部和西部地区,而东部地区则是最低的。这种情况可能与东部地区对熟练工人的需求量相对更大相关。
关于在当地找到需要的技术人员的难易程度,调查结果显示,11.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很容易”或“较容易”,33.1%认为“一般”,55.5%认为“较难”或“很难”,总体评价值为2.43。从不同地区看,东北地区的评价值为2.51,要高于其他地区;从不同行业看,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房地产业这三个行业的评价值相对较高。
关于在当地找到需要的管理人员的难易程度,调查结果显示,11.8%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很容易”或“较容易”,37.7%认为“一般”,50.5%认为“很难”或“较难”,总体评价值为2.49。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要好于中西部地区;从不同行业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房地产业这四个行业的评价值相对较高。
调查结果表明,在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普遍存在冗员的情况下,技术、管理和熟练劳工的短缺反映了当前比较严重的人才结构问题,同时也反映了企业经营者对完善我国教育、培训体制,加快培养满足企业需要的合格人才的期待。
7、律师、会计师服务情况较好,行业协会、技术服务等中介服务市场亟待培育
从对当地律师、会计师等市场服务条件的评价来看,调查结果显示,33.3%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很好”或“较好”,52.5%认为“一般”,14.2%认为“较差”或“很差”,总体评价值为3.18。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企业的评价值最高,为3.27,其次为东北地区,中、西部地区相对较低。
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行业协会在产业协调、制定技术规范、人员培训、信息传播、解决贸易争端等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关于当地行业协会的发展及其对企业的帮助,调查结果显示,19.1%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当地行业协会的发展及其对企业的帮助“很好”或“较好”,41%认为“一般”,39.9%认为“较差”或“很差”,总体评价值为2.69。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企业评价值较高,也只有2.77,其次为中部和东北地区,西部地区最低,仅为2.55;从不同行业看,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医药制造业这四个行业的评价值相对较高,均超过2.8。
从当地技术服务条件看,调查结果显示,1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很好”或“较好”,51.1%认为“一般”,34.9%认为“较差”或“很差”,总体评价值为2.72。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企业的评价值较高,为2.82,其次为东北和中部地区,而西部地区最低,仅为2.52。
从当地产品出口服务条件看,调查结果显示,28.5%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很好”或“较好”,52.6%认为“一般”,18.9%认为“较差”或“很差”,总体评价值为3.07。从不同地区看,出口服务条件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东部地区评价值高达3.24,而其他地区均不超过中值3。
调查表明,企业经营者对律师、会计师服务情况较为满意,期望尽快培育和完善行业协会、技术服务等中介服务市场。
8、期待建立诚信的社会环境
诚信的社会环境对企业经营、发展有明显的正面影响。调查结果显示,关于当地企业经营的社会环境的诚信情况,26.5%的企业经营
者认为“很好”或“较好”,52.2%认为“一般”,21.3%认为“较差”或“很差”,总体评价值为3.02,略高于中值3。其中东部地区评价相对较高,为3.14;其他地区均低于2.84,这些地区企业经营者认为当地诚信环境“较差”或“很差”的比认为“很好”或“较好”的多7.4个百分点以上。
调查表明,各地区适合企业经营的诚信社会环境存在一定差异,企业经营者期望尽快建立诚信的社会环境。
二、对经济体制改革的评价和建议
1、经济体制改革成效较为明显,期望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迫切期待垄断性行业改革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
近年来,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改革也在不断深入,围绕着市场化、法治化的各项改革逐步进入关键时期。本次调查请企业经营者对近两年来有关改革成效进行评价。调查结果显示,认为这些改革取得成效的比重大多明显高于认为“尚未见效”的,表明企业经营者对改革成效给予了比较积极的评价。
对于各项改革,按企业经营者评价高低,即“效果很好”与“效果较好”的比重之和大小排序依次是:促进民营企业发展(45.6%)、产权制度改革(27.9%)、健全社会保障体系(27.8%)、国有企业改革(25.8%)、投资体制改革(25.7%)、政府职能转变(24.6%)、财税体制改革(21.9%)、金融体制改革(20.9%)、土地制度改革(20.8%)和垄断性行业改革(5.9%)。
值得注意的是,2004年以来认为垄断性行业改革“尚未见效”的企业经营者比重有所增加,到2006年选择比重已超过三分之二(66.8%),比2004年提高了29.7个百分点;认为政府职能转变“效果很好”或“效果较好”的比重与2005年相比有所下降;认为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改革“效果很好”或“效果较好”的比重更是从2004年的45.9%降为2005年29.8%,到2006年进一步降到27.8%。调查结果表明了上述改革的艰巨性及企业经营者对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更多期待。
当请企业经营者提出当前最紧迫的三项改革时,按选择比重的多少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政府职能转变(70.7%)、垄断性行业改革(49.2%)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43.7%)②。企业经营者认为其他几项紧迫的改革依次是:促进民营企业发展(30.9%)、财税体制改革(25.2%)、金融体制改革(20.5%)、产权制度改革(15.9%)、国有企业改革(15.3%)、土地制度改革(13.5%)和投资体制改革(9.9%)。
与2005年调查结果相比,垄断性行业改革的紧迫性上升了18.3个百分点,排名从2005年的第四位上升到2006年的第二位,表明企业经营者对打破垄断的迫切期待。从不同经济类型看,民营企业更加关注金融体制改革和财税体制改革,分别比国有企业多14.4和8.5个百分点;国有企业则更加关注产权制度改革,认为其具有紧迫性的比重比民营企业多17.6个百分点。从不同规模的企业看,企业越大越关注产权制度改革,企业越小越关注金融体制改革和财税体制改革(见表2)。
2、国企改革首要的是进行体制改革,同时注重冗员安置和配套措施的完善
关于当前国有企业改革遇到的主要障碍,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首选“传统体制”(56.7%),其次是冗员安置(37.6%)、配套措施及环境不完善(32.7%)。企业经营者认为其他几项国有企业改革遇到的主要障碍依次是:经营者动力不足(28.4%)、垄断者利益(27.6%)、员工积极性不高(25.1%)、政府干预过多(24.9%)、经营不善(18.7%)和缺乏有利的舆论环境(10.6%)等(见表3)。
篇2
(一)“营改增”对于房地产企业在获得土地阶段成本产生的影响
获得土地的使用权可以说是企业进行房地产开发的基本。我们国家的房地产开发土地的形式主要为出让和划拨再就是转让等,在这些形式中主要以土地出让的形式比较常见。国家掌握这国家的土地的所有权,相关的企业以及个人只可以得到规定土地的使用权,其获得的形式就是支付给国家土地的出让金。按照房地产行业“营改增”当前所出台的政策,对于是个使用11%增值税税率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来说,他们对政府部门所需要支付的土地价款能够在计算其需要纳增值税税额的过程中在其进行销售的金额中进行扣除。一般的状况下,土地的成本通常占到了商品房成本30%之上,这令其可以申请认定是普通纳税人的房地产企业的税负可以所有减少。可是是不是可以判断作为普通的纳税人还在非常大的程度上受到企业自身的生产经营规模还有财务的管理水平所影响。
(二)“营改增”对于房地产企业在房地产开发建设过程中相关成本的影响
房地产企业经营的业务范围非常的复杂并且广泛,很多数房地的产企业都同时涉足了房地产开发建设以及房地产的经营,而房地产的开发建造同时还和建筑业有很大的联系,因此“营改增”会对其自身的开发成本造成影响也就可以理解了。因为在进行房地产开发的时候出现的成本里开发成本占据的地位比较大,但是假如企业在征收增值税后能够获得这部分已经使用的增值税的专门的发票,就能够新增加非常多的进项税额,在增值税进行计税的形式分析这从很大程度上减弱了企业的税收负担。可是房地产企业的财务管理以及发票的管理还在不同的程度上受到了其业务多样性的限制。
二、当前情况下对房地产企业的改革相关建议
(一)提升企业自身财务的管理水平
财务的管理系统可以说属于一个企业主要的系统,财务自身管理水平的好坏能够反映出企业当前的整体水平,同时还影响着其能不能够在竞争中获得成功。在当前这一不断变化的税制情境下财务管理对企业来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房地产企业需要以完善成本管理体制当前目标去对开发过程里出现的多种成本进行掌控。企业在房地产进行开发的时候出现的相关成本会在极大程度上对企业获得的利润造成影响,更主要的是按照“营改增”之后的相关内容,在对增值税进行计算的时候土地成本能够在销售额里剔除,这可以说是很大的突破,因为土地的成本在进行开发的成本里有着十分主要的位置,因此企业只有强化成本的管理同时得到符合法规的凭证,才能够获得更多的税收利益。
(二)强化对上游合作企业以及发票的管理
在“营改增”这一体制变革的环境下,如何管理好增值税专门使用的发票已经成为了十分关键的问题。因为这不但对企业的有关业务在会计进行处置过程中的相关的原始凭证是不是完善产生影响,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对着企业自身税负产生影响。假如企业可以获得的能够进行抵扣的增值税的专门的发票多的话,那么在相同的条件下就代表企业目前需要缴纳的增值税就会减少。同时加上作为普通纳税人的企业才能够单独的去给客户开出增值税的发票,所以房地产的企业为了能够尽可能的得到能够进行抵扣的增值税专用的发票在选择和其合作或者是达成购销联系的上游企业的时候需要对其进行管控,尽可能的挑选一些有资质和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同时,还应该对一些规模比较大的企业会受到影响提升产品的售价,因此企业在进行选择的时候还需要关注的是不同的企业之间产品的质量以及价格等条件的对比,防止其产生得到了更多能够进行抵扣的进项税额却消耗了很多的价款的情况。
(三)提升精装修房的销售比例
按照当前的法规,房地产商针对其进行销售房屋的装修费用也能够当成进项完成抵扣。在对营业税进行缴纳的时候,按照营业额的全额去进行计算,相关的房子,精装修的售价要比毛坯房高一些,房地产企业也会相应的支付多一些的税款;而“营改增”之后,情况就产生了变化,假如企业选择开发比较多的精装修的房屋,那么就代表其在对这些房屋进行装修的时候能够获得比较多的和物料以及固定资产有关的专用发票并进行抵扣,从而在减少企业税负的基础上去给盈利创造更多的可能。
三、结束语
当前,我国的经济可以说遇到了十分严俊的挑战,可以说在这时房地产行业自身也有着很大的责任,以往房地产的销售利润的提升速度显著降低。国家针对房地产企业所进行的税收调控也开始提升,另外企业所出台的所得税新申报表,以及土地增值税的税收政策也开始出现萎缩的情况,这种情况令房地产企业自身的税收风险有所提升。房地产行业自身的发展可以说对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升等都有着不同意义的影响。
参考文献:
篇3
对于企业经济管理工作来说,其管理工作的开展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率,确保资金的有效流转,为企业提供科学的资金运转控制策划支持,降低内部资金费用,确保经营效益的提高,这是当代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目标。对于企业管理工作来说,经济管理工作占据着核心的地位,对于企业的生存发展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在经济管理中,要做好对于收支管理的有效控制,并且指派专人对于相关工作进行审批,并确保审批工作的独立性,确保企业的收支工作正规、可靠。在经济管理中,要提前做好相应的规划工作,确保预算管理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并且结合企业的经营需求,对于经营中的困难和问题进行解决,提出可靠的预算管控策略,这也是经济管理工作开展所必须的支持工作之一。在资金管理工作中,企业的管理者要做好相应的资金的配置工作,并且对经营成本进行有效且全面的控制,确保资金使用率得到更好地保障,为企业提供可靠的资金来源,给予企业在市场竞争的过程提供全面的资金支持。在经济管理工作中,要对于经济管理方案进行科学的调整,并结合企业发展需求,对于企业的决策提供相应的支持,并且配合做好相关经济预算。另外,对于经济管理工作来说,成本的控制也是非常重要的。经济管理工作要结合企业内部的整体经营成本进行全面分析,对于企业产品的生产流程进行全面优化,提高企业产品竞争力和生产效率,降低整体成本,为企业经营活动提供更好地成本控制支持。
三、经济管理工作开展对策
1.转变观念构建良好的企业发展氛围
企业发展离不开观念创新,如果一直以较为保守、落后的管理思想开展经济管理工作,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就很有可能受到相应的影响。企业领导层需要率先转变管理观念,对经济管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以及紧迫性引起充分的重视,并在创新经营理念的同时使企业的集体意识以及创新意识能够得到不断的提升,促进企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次,还能当能够对企业文化观念在经济管理这项工作中所具有的地位引起充分的重视,在企业中建立起具有活力、创新特征软环境的同时帮助企业员工能够在这种创新文化氛围中获得自身思维以及水平的不断提升。同时,这种方式也能够有效的增强企业内部凝聚力,为经济管理工作的长期发展与创新提供有效地保障。
2.坚持以人为本
对于企业来说,起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主体是广大员工,在管理工作开展中,我们也要积极地融入人性化的管理理念,以人为本地展开经济管理工作,给予广大员工以良好强大的支持和关心,构建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样可以更好地提高管理队伍的凝聚力和归属感,让整个员工队伍的能力和素质得到进一步地发挥,提高整体工作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3.创新激励机制
对于经济管理工作来说,相关工作的有效执行,也需要一套全面的激励机制作为保障,这也是维持经济管理工作效能的一个必备基础。在对于激励机制改进创新的过程中,要提高起科学性与合理性,更好地对当前时展需求进行满足。企业在对激励机制创新改进的过程中,要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引入企业的发展战略规划,站在当前经营管理工作需求基础上进行调整,为企业的全面发展提供可靠的队伍保障。与此同时,科学的创新激励机制,也可以更好地帮助企业内部实现创新发展,让员工自身的才智与激情的进一步的发挥。激励机制既可以帮助企业提高整体管理水平和效能,同事也能让企业实现技术等多方面的有效创新,这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企业要对于内部的决策和监督制度进行改进,让广大员工可以更好地进行参与,提高员工的主人翁意识,让员工真正从主人的位置上发挥自身的光和热,为企业注入有效地发展推动力。
4.提高知识储备水平
在新时期知识经济时代之下,企业在发展中必须要对于知识这种无形资产予以高度的重视,将其视为影响自身存亡的一个关键资源要素。企业任何工作的开展,都需要与时俱进地创新和变化,而知识储备的保障,则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源动力来源。在企业当前经济管理发展的过程中,很多企业由于不重视自身的知识储备,从而导致在激烈的竞争中逐渐被市场所淘汰。其偶也要关注知识资源的价值,不断地提升知识储备水平,加强人才培养和培训,提高整体人才队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企业也要积极推进相关现代化发展建设,对于信息渠道进行丰富和调整,鼓励知识资源的共享和交换,打造高水平的经济管理队伍,对于经济管理工作的价值进行更好地发挥。
5.提高经济管理工作和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融合效果
对于企业管理工作来说,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其作用直接体现和影响了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的全部环节。企业在进行经济管理工作中,要对于企业经营活动开展中对于资金方面的需求进行明确,减少资金方面的压力和影响,避免由于资金方面的问题,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产生影响。为了更好地提高企业的经营水平,经济管理工作要为企业提供可靠的资金支持,并且树立科学的经济管理意识,对于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进行明确。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必须要将经济管理工作进行全面贯彻和落实,并且加强与企业内部相关部门之间的沟通练习,提高对企业经济行为的控制效果,降低整体成本,让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的开展可以活动更高的效益保障。
6.对于企业发展战略进行创新
篇4
3.实证检验原理。
(1)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本文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检验宏观民营企业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之间的Granger因果关系。该过程是通过以下两个过程实现的,考虑下面的回归:
是合理的,随机干扰项也是一个白噪声(WhiteNoise),且模型参数有合理的经济解释。
(3)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估计SVAR模型等同于估计含有协方差约束的联立方程模型,并由AIC或SC准则确定滞后阶数。该模型可以分为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两部分。在SVAR的实际应用中,自举方法是脉冲响应推断统计的基础,这种方法常常用于脉冲响应的置信区间,因为用这种方法得到的小样本推断常常可能比用渐近理论更为可靠(Krtzig,1998)。另外脉冲响应系数的渐进方差解析式也相当复杂(Lutkepohl,1991),而用自举法构造置信区间,就不需要准确的方差表达式,这样就可避免求解明确的解析式。本文遵从这一建议,在残差的基础上使用自举法为脉冲响应构建置信区间,再进行方差分解,过程如下:
首先估计出模型,如果将残差估计值记为ut,可以计算出离差u1-u,…uT-u,随机生成自举残差,记为u*1,…u*T,并用其代替离差。对于P阶模型,从预先给定的样本值y-p+1,…y0开始,可以用u*t递归地计算出自举时间序列。在用这种方法得到参数估计值的基础上,我们可以重新估计模型并决定相关的量,不断重复这些过程,就可以得出相关量的经验自举分布。从这些量的分布中就可以得到脉冲响应分布、分位数和置信区间了。
二、实证检验
1.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1)平稳性检验。表1检验结果表明:时间序列变量LnGDP、LnEX、LnIM和LnXM是非平稳的时间序列,无法拒绝单位根假设。因此需要检验是否存在一阶平稳。
表2检验结果表明:一阶差分变量d(LnGDP)、d(LnEX)、d(LnIM)和d(LnXM)是平稳的时间序列。LnGDP、LnEX、LnIM和LnXM是一阶单整序列I(1),进一步协整关系。
(2)协整检验。表3检验结果表明:在5%的置信水平下,变量之间至少存在两个协整等式。
由表4可知,变量LnEX、LnIM、LnXM与LnGDP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这说明民营企业对外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确实存在某种长期影响机制。
(3)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根据赤池信息准则AIC,确定各变量的滞后阶数均为3。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
表5检验结果表明:LnGDP与LnEX、LnIM、LnXM之间存在双方面的Granger因果关系。这说明经济增长和民营企业对外贸易的发展互相有积极促进作用。
2.OLS模型参数估计。
LNGDP=6.871043724+0.6536427568*LNEX+0.6336759861*LNIM+0.4954658435*LNXM+ut
(0.732885)(0.427435)(0.681751)(1.274853)
[3.343401][1.592434][0.963743][0.474543]
R2=0.976213,AdjustedR2=0.974427,DW=0.787134,F=1137.952
括号内为各系数的标准差,中括号内为t值。t检验全部通过,R2的值很高,模型的拟合度很高。方程表明,长期内,国内生产总值与民营企业出口、进口、进出口贸易间存在长期稳定均衡关系,民营企业出口、进口、进出口贸易都对GDP产生积极的影响。民营企业进出口、出口和进口平均每增加1%,中国经济将分别增长0.50%、0.65%和0.63%。
3.SVAR模型结果与分析。横轴表示冲击作用的滞后期间数(单位:季度),纵轴表示GDP变动的相对比例,实线表示脉冲响应函数,虚线表示两倍标准差情况下的偏离线。左上、左下、右上和右下图表示GDP对GDP、民营企业出口贸易、进口贸易和进出口贸易的冲击的反应。得到如下结果:
第一,GDP的一个标准差的正冲击发生后,GDP有一个明显的正反馈,这说明GDP与前期值有很强的相关性。到第五季度上升到最大处1.81%,之后缓慢下降,说明GDP与前期值的相关性的强度在短期达到最大值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有所减少。第十季度收敛于0。
第二,民营企业进口贸易的一个标准差的正冲击发生后,GDP上升,在第六季度达到最大值1.79%,说明在短期内民营企业进口贸易对经济增长有正向的刺激作用。第六季度后缓慢下降,第九季度收敛至0,之后继续缓慢下降为负值,但幅度很小,说明民营企业进口贸易在长期内并不对经济增长有持续的正向的刺激作用,但负面效应也不大,总体来说在长期的影响较小,呈现围绕零点上下波动的状况。
篇5
据政府部门统计,2015年吉林市民营企业创造的经济收益占吉林市GDP的57.64%,其比重已超过了一半。由此可知,吉林市民营企业在吉林市的经济地位非常重要。民营企业与其他大中型国企相比其经营模式、管理方式、市场运作机制更为灵活,对激发市场活力和促进经济增长的效力更为明显。同时,民营企业规模的扩大能为吉林市广大民众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社会矛盾,吉林市民营企业的不断发展必将带动整个吉林市经济的高速发展。然而,当民营企业发展到某一程度之后将很难进一步的扩张,阻碍吉林市民营企业进一步扩大规模的主要原因在于大多数民营企业难以获取企业发展所需的经济融资。阻碍民营企业经济融资的因素来自多方面:企业自身、社会金融体系,政府政策等等。如何分析找出影响民营企业经济融资难的影响因素,对其加以解决对扩大民营企业的经营规模,进一步提升吉林市的经济水平有着重要深远的意义。
2.吉林市民营企业经济融资难的原因分析
2.1民营企业自身存在的缺陷
吉林市大多数民营企业存在一个通病:管理层的水平参差不齐、生产经营方向不统一、财务管理制度不规范等等,尤其是财务制度不规范造成对企业进行经济融资造成的影响最大。民营企业经济融资来源主要是从银行,而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不规范必然无法是银行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作出实际的了解和判读,盲目为企业贷款必然遭受不可挽回的损失。另外,由于企业人员自身知识结构的限制,大部分人不具备金融和财务的知识,无法通过多种渠道对资金进行合理的筹划,与金融机构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只能借助于中介机构进行融资,提高了融资成本,这些对于民营企业进行经济融资来说都是不利的。
2.2银行贷款融资渠道不畅
吉林市大部分民营企业进行经济融资的渠道和方式都是通过一定的抵押和担保从各类银行进行贷款。这种贷款方式对于一些国家支持发展的大型国有企业而言比较快捷和方便,对于一些中小型的民营企业而言则很困难,银行为避免给中小民营企业贷款后造成贷款无法回收的情况发生,往往会制定一系列比较严格和苛刻的审批条件,当贷款办下来以后已经过了很长时间,使得中小民营企业错过了绝佳扩大规模的时期。这种银行贷款融资渠道的不畅通是影响民营企业进行经济融资、扩张的另一个重要的负面影响因素。
2.3公司债务融资条件难以满足
吉林市部分民营企业想通过上市发型公司股票或债券进行经济融资,然而绝大部分中小型民营企业不满足上市的调价,即净资产数额不够。吉林市的民营企业要么净资产规模够,但不是上市公司,要么是上市公司,但没有合适的用途发行公司债,这一融资途径很难被吉林市的企业利用。
2.4担保融资发展不均衡
吉林市大部分民营企业向银行取得经济融资的方式是通过:抵押贷款或担保贷款。很难获得银行给予的信用贷款,然而即使是采用抵押贷款或担保贷款,民营企业除将不得不按银行的各类贷款制度的要求向银行支付一定的利息外,还需给担保公司支付一定的贷款利率和储备金,这都给很多民营企业带来了一定的资金风险。大部分中小民营企业难以找到担保人,银行也不允许效益一般的民营企业担保,效益好的企业又不愿以自己企业的资产做抵押,害怕市场风险。这种担保融资发展的不均衡制约着民营企业进行经济融资,也制约着民营企业的发展。
3.促进吉林市民营企业经济融资的对策
3.1加强企业自身建设
建立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吉林市民营企业想要突破经济融资难的困境,必须坚持不懈地建立科学规范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只有建立和完善标准化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才能得到金融机构的认可,降低双方交易成本,解决融资过程中存在的障碍。
引进培养高素质金融人才:限制大部分民营企业进行经济融资的一个原因是企业的管理决策层缺乏相应的金融和财务人才,对此企业可以根据公司的实际发展需要设立专项资金去聘用和培养适合公司发展的高素质的金融、财务人才。
树立全方位融资理念:民营企业进行经济融资往往是建立在新项目或者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的基础上,而市场机会的出现往往是短暂的。不论是能为企业获取利益的新项目还是扩大生产经营规模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而企业恰巧在这个时候没有充足的资金储备,也很难在短时间内获取一定数额的经济融资。这就需要企业树立全方位的融资理念,将自身资源最大可能的资本化,增加资本使用效率。
3.2政府扶持角度的对策
政府对民营企业的扶持政策是保障民营企业发展,提升民营企业经济融资的一个强有力的后盾。政府可以通过加大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考核奖励力度、打造融资信息对接平台、加大支持中小企业上市工作力度及组建地方金融控股集团,促进民营经济融资等多种方式帮助民营企业进行经济融资,扩大生产规模。
参考文献:
[1]符戈.中国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9-13,42-43.
[2]王一翔.浙江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12):185-186.
[3]车传盛.大连市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D].辽宁:大连海事大学,2012.
篇6
二、企业经营管理者应该具有的素质
一是锐意进取,博学多识,敢闯敢冒的改革派形象。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要燃起干事的激情,对定下来的事情要雷厉风行、抓紧实施,对部署了的工作要事不过夜、一抓到底,对关键环节要身先士卒、一线战斗。要增强创新意识,树立“不进则退,小进也退,只有快发展才能大跨越”的理念,敢于冲破阻碍发展的思想观念,勇挑重担,敢担责任,带头作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实干者,敢突破、善创新、争一流的开拓者。此外,作为优秀的经营管理者不仅专业知识强,而且还要有较广的知识面,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有文化修养的专业企业经营管理者。
二是求真务实,吃苦耐劳,百折不挠的创业者精神。优秀的企业经营管理者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地开展工作,要力戒空谈、注重实干,力戒形式、注重实效,先干不争论,先试不议论,先做不评论,以“钉是钉、铆是铆”的较真劲头,把别人不敢办、不愿办、办不了的事情办得圆圆满满、办得扎扎实实,只有这样才能展现一个高素质管理者的良好形象。
三是知人善士,克俭克勤的当家人形象。优秀的企业管理者要把培养部署工作放在很重要的位置,敢于和善于重用能力超过自己的人,培养下属就等于提高自己,在选拔人才的过程中要公开、公正。此外经营管理者自身应该树立良好的形象,在生活作风等方面,要树立良好的形象,不浪费,不破坏,要始终与员工打成一片,走到群众中去,给他们温暖。
四是严以律己,身先士卒,率先垂范的领头形象。作为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要求员工做到自己必须首先做到,要自重、自省、注重自身的行为,特别是在对答应员工的事情一定要做到、做好,只有这样才能激励员工以此为榜样不断地提高自己,使企业形成良好的氛围,实现企业的发展和壮大。
三、怎样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
一是加强企业经营管理者的队伍的教育培训力度。加强教育培训关键是要建立长效的培训机制,首先要制定严密的培训计划,在培训之前要对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自身素质有明确的认识,然后根据存在的问题制定一个培训计划。其次,严格按照计划开展培训工作,在开展培训的过程中要认真落实计划,一项一项的展开。第三,要检查评估培训工作的落实情况,在检查的过程中要加强监督。最后要建立有效的奖惩制度,特别是对于一些不良的行为要给予严格的惩罚。
二是企业经营管理者的选拔方式要改变。目前,企业经营管理者的选拨方式不够灵活,容易导致视野狭窄、渠道不宽等问题,企业经营管理者要注重选拔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做到公开、公正、公平。对于一些不规范的选拔进行查处和改正,真正使有能力的人进入管理队伍,为管理队伍注入新的血液。
篇7
1 经济增加值以及工业增加值概述
1.1 经济增加值概述 经济增加值(EVA)是20世纪90年展起来的一种企业业绩评价方法,由美国Stern Stewart & Co管理咨询公司提出来,目前已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应用,并逐渐成为一种全球通用的衡量标准。EVA的核心是衡量价值,它考虑了带来企业利润的所有成本,既包括了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成本,也包括了资本成本,其基本理念是资本获得的收益至少能弥补投资者承担的风险。
1.2 工业增加值概述。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工业企业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扣除了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或转移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是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
增加值是国民经济核算的一项基础指标。各部门增加值之和即是国内生产总值,它反映的是一个国家(地区)在一定期时期内所生产的和提供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同时也反映了生产单位或部门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因此,建立增加值统计,将为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提供可靠依据,是建立资金流量的基础。工业企业建立增加值统计,可以反映工业企业的投入、产出和经济效益情况,为改善工业企业生产经营提供依据,并促进工业企业会计和统计核算的协调。
1.3 企业内部考核指标混乱。目前我国的很多企业很庞大,内部部门很多,而每个部门都各自为政,有自己的业务考核体系,当然,不同部门运用不同的考核体系可能会因地制宜些,但这样一来,各个部门之间的衡量指标就会不同,这会造成企业公司指标的财务混乱,也会加深各部门的矛盾。
1.4 我国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会计报表信息的可信度不高。目前,我国的会计表的失真现象及所造成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从一个国家的角度讲,可以使市场信号失真造成政策制定的失误,可以干扰市场经济的发展,使资源配置低效劣化,造成大范围的国家利益受损。从企业的角度讲,可以对企业进行误导,使企业的决策失误失去市场机会,便企业的近期利益和长远利益受损。同时也便会计行业本身深受其害,危害会计工作的组织体系和工作规范体系,使内控系统秩序失控,会计秩序混乱,滋生腐败和犯罪。
1.5 企业库存量过大。现代企业处于一个完全开放的市场环境中,竞争压力大,这使得很多企业为了不断货,提高自己的供货能力,大量积压货品。虽然这样可以降低企业风险,能够及时提供买主货品,但这样一来企业的工业中间值会增加,那么企业的工业增加值就会减少。
1.6 企业自主创新性低。自主创新是相对于技术引进、模仿而言的一种创造活动,是指通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独特的核心技术以及在此基础上实现新产品的价值的过程。即创新所需的核心技术来源于内部的技术突破,摆脱技术引进、技术模仿对外部技术的依赖,依靠自身力量、通过独立的研究开发活动而获得的,其本质就是牢牢把握创新核心环节的主动权,掌握核心技术的所有权。自主创新的成果,一般体现为新的科学发现以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品牌等。
然而我国企业大都是追随者,没有自己的专利与技术,这样一来,企业赚取的只是生产价值链上附加值最低的生产价值,这样虽然工业中间值会降低,但工业总产值相应也会大幅度降低,二者之差工业增加值较之自主创新型企业就会逊色很多。
2 从经济增加值和工业增加值角度对我国企业经营管理提出几点建议
2.1 注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增加值更注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它不鼓励以牺牲长期业绩的代价来夸大短期效果,也就是不鼓励诸如削减研究和开发费用的行为,而是鼓励企业的经营进行能给企业带来长远利益的投资决策,如新产品的研究和开发、人力资源的培养等等。这样就能够杜绝企业经营者短期行为的发生。因此,应用经济增加值不但符合企业的长期发展利益,而且也符合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可见,经济增加值指标非常注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企业创新的技术进步,这对企业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2.2 终结企业多种财务指标的混乱状况。经济增加值是一个综合性成长指标,仅用一种财务衡量指标就连接了所有决策过程,并将公司各种经营活动归结为一个目的,即如何增加经济增加值,而且,经济增加值为各部门的员工提供了相互进行沟通的共同语言,使企业内部的信息交流更加有效。经济增加值终结了公司多种财务指标的混乱状况。
鉴于我国企业的大多数企业内部存在多种业务考核体系,使用的衡量指标甚至很不一致,经济增加值提示我们应终结企业的多种财务指标的混乱状况,以此来减少内部部门、员工间的矛盾,增加员工的相互沟通,提高信息的流畅程度。
2.3 尽量提高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会计报表信息的可信度。我国很多上市公司存在着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而经济增长值指标已经在传统的会计利润指标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但其数据仍来源于财务报表,仍依赖于信息披露的可靠性,若提供的报表不町靠,就会导致业绩评价的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提高企业财务会计报表信息的可靠性对于增强实施经济增长值指标的效果很重要。反过来,从经济增长值看企业的经营管理,会计报表的可信度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2.4 清理库存,增收节支。从工业增加值来看,工业总产出越高,工业中间值越低,工业增加值越大,而库存量如果过大,就会增加工业中间值进而降低工业的增加值。
目前各地区国企库存快速上升,应引起企业领导高度关注。建议企业全面开展增收节支活动,增加自有资金,同时建议政府和监管部门加紧引导国有企业进行精细化管理,加强资金使用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在保证企业经营必要开支的情况下,严格压缩运营成本。要号召企业内部自上而下树立节约美德,做到资源共享,物尽其用。这不仅是克服当前困境之所需。也是谋求长远发展之必要。
2.5 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根据工业增加值理论,工业总产值减去工业中间投入即工业增加值,我们不难发现,如果企业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那么工业增加值就会相应提高。
人是创新之本,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市场竞争愈来愈体现为技术的竞争,最终体现在人才的角逐上。可以说谁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谁就有了成功的基础。所以企业要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渠道,要以重大科技项目培养和凝聚人才,要以团队引进和以才引才等切实可行的措施吸引高层次人才向企业流动,为企业所用。另外企业还要加大引进人才支持力度。最后企业还要进一步落实各项人才引进的政策,做到工作上具体指导,生活上周到关怀,项目上优先扶持,整合资源、健全机制、优化服务、强化考核,打造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人才成长环境。只有这样,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提高,我国的工业增加值才能提升。
篇8
一、宏观经济走势趋弱
1、经济运行热度明显下降、经济增长预期下滑
调查显示,认为目前宏观经济“偏热”或“过热”的企业经营者占29.7%,比2007年减少36个百分点;认为“正常”的占29.1%;认为“偏冷”或“过冷”的占28.8%,比2007年提高26.9个百分点,为2002年以来的最高值。
调查显示,预计2008年我国GDP增长在9%以上的企业经营者占71.8%,而预计2009年我国GDP增长在9%以上的占48.5%,下降了23.3个百分点。
2、出口与民间投资需求锐减,消费需求增长乏力
从投资需求看,认为政府投资需求“很旺”或“较旺”的占47.3%,比2007年减少13.3个百分点;认为民间投资“很旺”或“较旺”的占35.8%,比2007年减少31.9个百分点。
从外贸出口需求看,认为出口需求“很旺”或“较旺”的占16.5%,比2D07年下降了39.2个百分点,为近5年来的最低水平。
从消费需求看,认为消费需求“很旺”或“较旺”的占22.4%,比2007年减少25.9个百分点。
3、通胀预期有所回落
调查显示,预期2008年CPI比上年上涨6%以上的企业经营者占78%,而预期2009年CPI在6%以上的企业经营者占61.5%,下降了16.5个百分点。调查表明,企业家普遍预期2009年的CPI将有所回落。
4、企业用工增长明显放缓,就业压力加大
调查显示,2008年用工人数“增加”的企业占32.5%,比“减少”的多8.5个百分点,这一数据比2007年下降了17.4个百分点。
从不同类型企业看,东部地区、小型企业、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和民营企业用工增长明显放缓。值得注意的是,东部地区企业和民营企业是我国当前吸纳就业的主体,如何采取切实措施缓解日益加重的就业压力,应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高度关注。
二、企业景气状态下滑
1、企业综合经营状况下滑,企业家心理压力增大
调查显示,认为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经营者占32.4%,比认为“不佳”的多13.1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2007年低近30个百分点,为近5年来的最低水平。从不同类型企业看,东部地区、中小型企业和民营企业经营状况下滑明显。
从不同行业看,经营状况相对较好的有: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仪器仪表、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采矿业等,相对不景气的行业主要有:房地产业以及制造业中的纺织和服装业。
关于“对企业现状的总体感受”,调查显示,对企业现状表示“满意”的企业经营者占44.3%,比表示“不满意”的多19.5个百分点,比2007年的结果降低近10个百分点,企业家满意指数为119.5,为近4年来的最低水平。
尽管企业家满意指数出现下滑,但明确表示“不满意”的不到四分之一(24.8%),这表明虽然目前企业经营遇到较大困难,但相对多数的企业家对企业现状总体来说还是比较满意的。
在企业经营状况下滑、企业家满意指数下降的情况下,企业经营者的心理压力明显增大,幸福感有所下降。关于对压力的感受,调查显示,认为“压力很大”的企业经营者占34.3%,比2007年提高了10.7个百分点,为近4年来的最高值;关于对幸福的感受,认为“很幸福”或“幸福”的企业经营者占58.2%,比2007年下降了7.6个百分点,为近4年来的最低值。
2、企业产销增速下滑,出口增幅锐减,库存趋增,盈利下降,困难企业数量增多
从企业目前的产销形势看,认为企业的生产(服务)量、销售量“增加”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38.9%和40.8%,比认为“减少”的分别多8.4个和6.9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2007年分别减少31.3个和33.1个百分点,为2004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呈现出企业产销增速明显下滑的态势。
从企业生产状况看,2008年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的企业占15.2%,比2007年提高7.4个百分点,为2004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本次调查企业中,近一半(49.3%)的企业有产品出口,其中认为产品出口比2007年“增长”的占38.5%,比认为“下降”的少3.2个百分点,而2007年则是出口上升的比下降的多31.8个百分点。
出口形势相对较好的行业有:仪器仪表、专用设备、汽车等;出口情况相对较差的行业有:服装、纺织、非金属制品、造纸、塑料等。
从库存情况看,认为企业库存“高于正常”的占17.5%,比2007年多7.3个百分点。
从产品销售价格情况看,认为价格“上升”的占46.6%,比认为价格“下降”的高23.3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2007年高13.6个百分点。
企业产销下滑是导致企业盈利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调查显示,上半年盈利的企业占62.9%,比2007年同期减少7.9个百分点;亏损的企业占20.2%,比2007年同期增加7个百分点,为近4年来的最高值。
调查显示,预期2008年下半年企业盈利的企业经营者占63.9%,比上半年仅高1个百分点;预期亏损的占16.2%,比上半年下降4个百分点。调查表明,企业经营者预计2008年下半年企业盈利状况不会明显好转。
关于“影响企业产品出口的主要因素”,调查显示,影响最大的两项因素是。人民币升值”(83.8%)和“要素成本上升”(79.6%)。
针对“若未来一年人民币对美
元升值5%,对企业出口会产生多大的不利影响”,调查显示,认为“影响很大”的占22.4%,认为“影响较大”的占39.6%,其合计比重比2007年提高10个百分点。
3、成本上升、资金紧张、人才缺乏、创新不足影响企业发展
关于当前企业发展中遇到的最主要困难,调查显示,排在前两位的是“能源、原材料成本上升”和“人工成本上升”,其他选择比重较高的还有“资金紧张”、“缺乏人才”和“缺乏创新能力”。
调查显示,认为企业目前物料采购价格“上升”的占91.1%,比认为“下降”的多88.2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2007年高3.2个百分点;认为企业目前人工成本“上升”的占97.2%,比2007年高3.1个百分点。
人工成本的上升与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关系较大。调查显示,认为新《劳动合同法》实施后企业用工成本增长的占96.2%,其中认为人工成本增长在“10%以内”的占32.6%,认为增长“10-20%”的占40.80,认为增长20%以上的占223%。
关于“新《劳动合同法》实施以来,企业用工成本增加的主要原因”,调查显示,认为主要原因是“人均薪酬水平提高”的占66.2%,认为是“人均社保支出增加”的占29%。
调查显示,认为企业资金“紧张”的企业占56.5%,比2007年高12.5个百分点,比认为“正常”或“宽裕”的多13个百分点。
由于受到经济下滑、盈利减少的影响,企业的研发投入也呈下降趋势。调查显示,2008年研发投入“增加”的企业占47.2%,比“减少”的多35.4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2006和2007年低10个百分点以上。
调查表明,在经济下滑的情况下,企业增加创新投入有一定困难,这一现象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三、企业经营预期谨慎
1、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影响企业经营前景
调查显示,认为下期企业经营状况将“好转”的企业经营者占29.2%,比认为“恶化”的多14.3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2007年低16.8个百分点,为近5年来的最低水平。
从不同类型企业看,东部地区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对前景更为担忧;分行业看,预期比较乐观的行业有: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农林牧渔业、医药等,预期相对较差的行业有:化纤、钢铁、纺织和服装业等。
2、企业订货下滑,房地产、纺织、钢铁及有色冶金等行业困难较大
调查显示,截至2008年10月,认为目前企业订货“低于正常”的占36.3%,比2007年高19个百分点。其中东部地区企业、小型企业、私营企业、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订货情况相对较差。
关于企业下期订货情况,调查显示,认为企业订货将“增加”和认为会“减少”的比重均为30%左右,而2007年则是预期“增加”的比预期“减少”的多32.5个百分点。其中,房地产、纺织、服装、钢铁和有色冶金等行业订货下滑幅度比较明显,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以及制造业中的医药等行业订货情况相对较好。
3、未来投资计划趋于紧缩
调查显示,认为下期企业经营状况将“好转”的企业经营者占29.2%,比认为“恶化”的多14.3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2007年低16.8个百分点,为近5年来的最低水平。
调查发现,表示未来计划投资额将“增长”的企业经营者占47.1%,比表示“减少”的多27.3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2007年减少29.8个百分点。
调查显示,73.4%的企业经营者选择继续投资本行业。其中选择继续投资本行业超过八成的有化工、有色冶金、通信设备、仪器仪表等行业,希望转投其他行业比重相对较高的是纺织、服装、化纤等行业。
关于企业有投资意向的地区,调查发现,与2007年相比,“珠三角”地区的投资吸引力持续趋弱,而“长三角”和“京津一环渤海”则继续成为资金青睐的地区,投资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迹象也比较明显。
面对2008年以来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调查显示,认为“预料之中”的企业经营者占15.4%,“有所预料”的占70.8%,“预料之外”的占13.8%。调查发现,企业经营者大都对突如其来的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缺乏足够的预计和准备。面对当前形势,企业经营者一方面可能会缩减投资,另一方面可能会考虑行业转型。调查表明,当前企业经营面临严峻的挑战,不过这种挑战也可能会促进企业经营方式的转型,从而实现国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四、对宏观调控和改革的评价及建议
1、多数企业经营者认为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偏紧
关于当前的宏观调控政策的松紧程度,调查显示,认为当前宏观调控政策“过紧”的企业经营者占9.6%,认为“偏紧”的占45.5%,认为“合适”的占31.4%,认为“偏松”或“过松”的占13.5%。调查表明,多数企业经营者认为2008年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明显偏紧,对企业的正常经营产生影响。
面对日益严峻的困难和挑战,企业经营者也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当问及“为了企业更好地发展,企业未来一年应着重采取的措施”时,调查显示,排在首位的是“加强管理降低成本”,选择比重为81.6%,其次是“增加创新投入”和“引进人才”,选择比重分别为68.8%和54.9%。调查表明,当前企业的经济环境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企业加强成本意识,加大创新力度,这将对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起到一定作用。
篇9
一、教材的改革
芬兰学校的教材制定主要由任课老师制订,能够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提升学习兴趣和效果。而国内的商务英语用书非常有限,版本单一,市面上的书籍要么过于简单,达不到使用目的;要么过于晦涩难懂,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还有一些英语原版教材,也不符合五年制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校商务英语目前使用的教材大多内容陈旧落后,不能结合现下实际,学生亦缺乏兴趣。鉴于此种情况,在任课教师时间允许的情况下,组织编写符合本专业情况的、适合我系学生大众水平的教材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商务英语听说》教材)。在编写校本教材过程中,每个模块、每个单元都有一个可测量的学习目标。学生可以清楚地了解每一个学习环节将要达到的目的,这样就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在教材的基础上,任课教师在授课时需要更多的融入一些能够吸引学生的议题,如最新的话题、新闻、商业活动、社会现象等。同时,英语教材都会涉及大量的英语视听素材,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内容广泛的多媒体素材库,一方面可以作为教学资源,另一方面也可以成为试题库。
二、语言教学过程的交际化
芬兰教师在语言课程的讲授中广泛采用交际教学法,使外语课堂变成一个充满“交流”的场所,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堂上钻研、讨论、模仿、演练、辩论,这些是提高英语口语水平的有效方法。教师组织设计好学习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通过自己的积极思考、探索去找出结论,发现规律,并在这一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即“发现学习法”)。同时交替采用情景教学法、任务教学法、认知法等交际教学法。我校商务英语专业的英语授课中首先要打破教师“一言堂”的沉闷局面,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旧模式,展现各种应用英语的交际特性。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应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参与者和合作者。为提高教学质量,还可打破常规的室内教学模式,将课堂从教室内延伸至有关商务活动的现场,这样学生可以通过现场或模拟的环境进行实践性的学习和训练,培养他们的语言交际能力。
三、教学与作业的项目化
芬兰教师倾向于鼓励学生去查找资料,锻炼自学能力的同时,锻炼其专业能力和通用能力。专业能力指学生在完成教师交给的课业和其他任务时,掌握、运用和创新专业知识的能力。通用能力指学生在课堂学习、完成课业和社会调研等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自我管理、与人沟通合作、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及应用现代科技手段、设计、创新等能力。在这两种能力培养的基础上,芬兰职业教育尤其注重如下几个方面的综合能力:组织实施工作业务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运用学习和工作方法的能力;独立性与责任意识的能力;对外界压力的承受能力及创新能力等。这几方面的能力能够帮助职业学校的学生更好的理解和适应未来的职业环境。这种教学理念和实施手法非常值得我校商务英语五年制的借鉴。目前我校教学的作业形式太过陈旧和死板,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各基础类或专业课程可以尽可能多的采用项目或模块作业,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以PPT多媒体、书面报告的多种形式展现,利用每个班级的多媒体硬件,要求个人或小组在做作品展示的时候尽量用口头演讲的形式,以此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语言能力、和演讲技巧。
四、考核的全面、合理
延续上一点,芬兰职业学校把发展通用能力作为培养的一个目标,并对学生通用能力的发展水平进行评估。其评估目的主要是考核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如案例研究、课程项目、论文作业等作业方式全面的评估学生的专业能力,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逐渐积累的各种学习资料、信息、成果,都是教师考核学生学习成绩的依据。在目前我校各专业的学生考核评分方面,主要以期中、期末成绩为主。在未来的教学中,应巩固平时作业的考核和评分体系,采取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并行的测试体系。将学生期中、期末考试或考查的成绩与平时课内、课外学习的情况相结合。测试的内容和形式可遵循由浅入深,从单一到多元化以及个体测试、双人互动和小组展示相结合的模式进行。
五、多元型师资的培养
芬兰职业学校要求职业教育培训的教师既要具有行业专业背景能力,又要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为解决师资问题,芬兰职业学校在培养高质量的专职教师的同时,也从企业聘请了高质量的兼职教师,并在职称、待遇等方面做到无缝对接。针对我校目前的师资队伍现状,为增强应用语言类的师资力量,可以加强基础英语教师的再培训,使之能够从事更多的应用性语言教育能力。通过考证、在职培训等手段,使专业英语教学和基础英语教学没有很明显的界限,使各相关课程的知识点融会贯通。
六、实训教学的加强
芬兰职业学校采用源自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即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并重。具体体现在课程结构的基础性、课程内容的实用性、课程编排的综合性、课程实施的双元性、课程比例的实践性、课程管理的开放性和课程评价的实效性等方面。目前我校商务英语学生数量较多,而校外实训单位数量较少,暂时无法实现系统性的工学交替,但仍可以尽量多的利用学校现有的和在建的校内实训室实现情景化教学,帮助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组织学生到外企、中外合资企业和国内某些成功企业进行参观学习,同时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去参加社会实践。
七、组织参加技能比赛
无论国内或是芬兰职业学校,技能比赛都是一个重要环节。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把合适的课程(亦可以跨课程)作为主题来策划和进行技能比赛。为更好的激励学生,比赛需要设置科学的赛事流程、公平的规则和评分系统、合适的奖品或回报等,并要做到比赛的延续性,不断的总结和调整,使学生的参赛兴趣和实际收益最大化。为配合技能比赛的开展,可以制订各种课外活动计划,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例如英语角活动、英语小报、英语俱乐部、唱英文歌、看英文电影、举办专题讲座等,为学生提供了说英语、用英语、欣赏欧美文化的演练场。
根据以上七点的讨论,可以看出芬兰职业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更能体现出职业教育的初衷,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有效的提高教学的生动性和直观性。商务英语五年制高职专业应该大力的借鉴和移植这些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优化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开展教学方法改革,提倡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形成科学、合理、有高职教育特色的教学体系和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 孙静.BEC口语测试对商务英语口语教学反拨效应研究[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
[2] 马达.国外高等职业教育的模式研究及借鉴[J].当代经济,2009
篇10
结论:实施健康教育路径明显提高了诱导期透析患者依从性。
关键词:健康教育临床路径血液透析依从性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1-0028-02
采用健康教育路径,可以保证健康教育内容全面、深入,避免护士因学历、经验、知识水平等差异造成健康教育内容的遗漏。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本文研究2012年1月-2013年1月期间,在我血液净化中心诱导透析3周以内的患者66例,病情稳定,无智力障碍。其中男性40例,女性26例,年龄18~77岁,中位年龄40岁,血管通路状况:静脉置管58例、内瘘4例、动脉穿刺4例。文化程度:文盲4例、初中以下22例、高中29例、大学以上11例。原发病:慢性肾炎17例,高血压肾病20例,糖尿病肾病28例,痛风性肾病1例。随机分2组。两组患者在年龄、文化程度、性别方面,无差异,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1.2.1个案调查:由责任护士发放问卷调查表,详细了解病情,透析和治疗情况,调查病人对透析方案、饮食控制、用药、心理、血管通路维护的依从性。评估患者对相关知识的需求。
1.2.2健康教育临床路径的制定:查阅文献,参照国内外血液透析相关健康教育的最新文献,结合诱导期透析患者特点和具体需求制定血透患者的健康教育路径。
1.2.3评定标准[1]。①未按时透析次数达10%以上为透析方案不依从;②二次透析间期体重超过干体重2.5kg为饮食控制不依从;③未按时按量服药,出现未被药物控制的临床症状为药物不依从;④血管通路护理不当为血管通路保护不依从;⑤发放心理问卷调查表,评估心理依从性。
1.2.4健康教育路径[2](见表1)。
2结果
诱导期患者不依从现象普遍存在,心理是否依从对其它方面的依从性有很大的影响,健康教育路经中反复进行心理疏导很有必要性;实施健康教育临床路经后文化水平低的依从性好;实施健康教育临床路径比随机健康教育病人的依从性好
(P
3讨论
3.1心理依从性决定其他依从性。有调查表示42%诱导期血透患者处于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状态[4]。通过常规健康教育和健康教育路径的实施,通过在实施健康教育前后发放相同的调查表发现患者的心理依从性都有所改善,实施路径的患者改善状况优于前者。通过本调查发现心理依从的患者其他发面依从性都符合要求。
3.2实施健康教育路径病人依从性优于常规健康教育病人的依从性。通过表2发现实施路径教育患者依从性优于教育常规的患者的依从性,由于健康教育路径中对患者的情况及时进行有效评价,对一些健康知识反复教育。护士操作中遵循这个路径,没有遗漏。另外因为路径表是跟随患者病历的,不同护士教育时都能了解前面患者接受教育的情况[5]。
参考文献
[1]王兰,全蕾.健康教育对腹透病人依从性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4):290一291
[2]刘昆.诱导期血液透析患者的健康教育体会[J].透析与人工器官2010.3.(1)
篇11
第一、随着高新技术的涌入,当今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首要资源,智力资源已成为各国发展创新的基本要素之一。我国的“科教兴国”战略不断深入,必须创新教育模式,培养适合时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第二、培养学生掌握企业经营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引进企业经营模拟实践平台,可以使大学生提前掌握和了解企业经营的基本原理和企业基本的业务流程,通过对企业经营模拟实践平台各模块内容的学习,使大学生掌握企业财务管理、生产运作、计划制定、市场营销、物流系统、成本核算、供应链管理和信息管理等环节,使大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各们理论知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实际应用情况。第三、通过企业经营模拟实践平台可以使大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对各专业知识进行实践,由于课堂学习的限制,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多停留在理论层面,通过企业经营模拟实践平台可以解决理论联系实践的问题;而且每个专业的特点不同,企业经营模拟实践平台可以根据各专业的不同需求,向大学生提供不同功能的模块。第四、通过企业经营模拟实践,可以使大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提高大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五、通过企业经营模拟实践平台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面对这个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很多工作都需要团队分工合作,因此,企业经营模拟实践平台除了培养大学生应用技能外,还要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二、企业经营模拟实践平台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缺少适用的教材。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企业经营模拟实践的教材存在一些问题,有些教材过于强调企业经营的实际,学生使用这种教材,如同按照说明书进行机械的操作,程序化的完成每一步实验,过程中对理论知识和训练的内容容易忽视,这种教材设计忽视了大学生的理论基础和接受能力,这样的教材无法让学生联系理论知识,不能真正体会和了解企业管理的思想和理论。
(2)缺少科学的成绩考核方式。
由于训练项目主要是以小组方式进行,一般是通过考量小组的经营成果、总结报告等方法进行考核,整个过程都是以小组为单位,忽视了对个人学习效果的检测,在实际教学中常常出现盗用报告和浑水摸鱼的现象,实验效果受到影响的同时,考核结果也不尽公平。这种现象的出现,不能够真实和完整的反应学生的学习效果,影响学习积极性,也影响教学效果。
(3)缺少多变的经济环境。
在企业经营模拟实践平台训练项目的设计中,为了保证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软件操作和体会企业管理的基本情况,经营环境的设定往往是理想化的,忽视了在真实市场情况下可能出现的实际问题,企业经营环境过于刻板,不够灵活。学生参加这样的训练项目,确实能够获取企业经营的基本经验,但是很难体验实际工作复杂、多变的情景。
三、企业经营模拟实践平台的创新对策和建议
(1)优化教材编写方式。
教材是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学习的依据,适合的教材应该具有系统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要根据专业的培养计划,邀请有经验的教师主持编写,使其适应本校的教学需求,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编写过程中,教不仅有优秀教师参与,还可以和企业中的经营管理者联系,增加贴近企业实际的训练环节,共同完善教材的编制。
(2)优化实践考评办法。
在实践过程中,教师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小组成员进行专题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增加教学中讨论环节的比重,并需要向教师反馈交流的成果,实现对过程的考核。在结课报告中,不仅要体现小组的整体经营成果,也要体现小组成员的职位功能和运营策略,尤其要说明原因和最后的效果。在评价结果上,不仅要看各组的经营结果,还要对每名成员的团队合作意识、学习态度、参与程度等方面进行考评。在考核时,要避免因学生偶然性的失误导致成绩评价不公平的现象,以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3)引入校企合作模式。
通过校企合作,更大程度上完善企业经营模拟实践平台,一方面,将企业经营实际由企业延伸到课堂,企业的经验和实例融入到学习过程中,为学生创造贴近真实的案例和环境,增强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将教学延伸到企业,为学生提供深入企业参观考察的机会,增加了学生对于企业经营的感性认识。
篇12
(二)创建好企业经营管理的外部环境
要在遵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社会的各种资源,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提高企业市场占有率。重点处理好与政府、竞争对手、客户三方面的关系。要利用媒体宣传和客户满意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勘察设计企业不能仅以价格取胜,既要追求经济效益,更应承担社会责任。
二、加强市场研究,创新组织和管理流程,重点做好与客户的沟通,开发市场,巩固和提高市场占有率
(一)建立以市场研究和扑捉目标项目为重点的信息管理系统
信息管理已成为企业经营管理中重要的核心内容,市场经济中,信息是致胜的法宝,谁掌握了准确的信息,谁就掌握了主动权。信息管理给经营工作提供了巨大丰富的信息资源,节省了大量的时间,提高了经营的工作效率。为此,企业要组建信息管理中心,负责信息收集、加工整理、传递等日常管理工作,建立企业信息网络及信息数据库。对有价值的信息要做到快速传递,并给出评估意见,定期编写信息报告。
(二)多渠道信息来源
要利用网络、传媒等多种手段,做好来自政府、行业协会、研究机构、同行业企业信息收集;同时要拓宽信息渠道,鼓励企业员工主动收集信息,奖励为企业承揽项目做出贡献的有关人员;设置专业人员对市场做针对性的专题调研,向专家学者咨询。
(三)信息管理流程和制度
为了使信息能快速有效地传递和使用,企业要制定快速高效的信息管理流程,制定信息管理制度。要注意信息的时效性。企业经营信息属于企业商业秘密,要做好保密工作。
(四)快速反应的决策系统
提供决策的信息要完整,包括:项目名称、地点、规模、投资估算、投资方、建设单位、项目进展情况、业主要求、工期、信息来源的可靠性;提出供决策的项目建议报告,要对项目的可靠性、时效性、竞争性、成本和效益进行分析。制定决策程序,尽可能缩短决策周期。针对项目的复杂程度不同,制定一些简化的决策程序或授权管理。
三、项目投标和项目实施阶段是勘察设计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重要阶段
(一)项目投标阶段的重点
按项目管理的原则组建项目团队,配备资源。项目是为了完成某一产品或服务所做的一次性努力,要根据项目生命周期和复杂程度来配备人员和各种资源,其中经营人员和技术支撑是关键因素。项目团队成员既要有懂经营管理的,也要配备懂专业技术的专业人才。团队内部要达成统一的目标和共识,改变松散的部门之间相互配合的被动局面。投标项目组对招标文件中的各项技术、商务条款等均要认真研究,并根据标书要求由项目总体同经营人员制订投标具体工作计划下发投标项目团队执行。项目团队要把对业主的访问、评标人沟通、专家咨询等公关工作纳入重要工作日程。尊重业内专家,向他们咨询和请教,听取专家意见和建议。及时了解掌握业主对项目的要求,对业主要求和方案的特点做充分的交流和沟通。为项目实施实提供情报和资料支持。项目团队要认真研究竞争对手,尽可能地了解竞争对手的信息,制定相应的竞争策略。项目团队要制定整体竞争策划方案,制定目标策略和推进计划。做到分工明确有的放矢。加强技术管理者的前期指导,推出的方案要在技术上有优势、有创新、有亮点。高质量投标文件。投标文件质量代表企业形象,要完整齐全,认真复合,建立招标文件责任制度。
篇13
一、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从企业的现状来分析,我认为企业在成本管理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一)传统成本核算缺失
传统成本的缺失主要表现在管理粗放,成本观念淡薄、内部成本管理控制不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1.内部因素:对江浙一带的企业来说,大多由小规模的家庭企业转化而来,企业初期受改革开放和外部市场的影响,生产规模、人员急速扩展,企业主更重信奉有市场有产品的信念,有产品有效益的理念,不重视对内部生产成本的管理,因此在动源上忽视了成本管理的要求。
2.外部因素:1986年财政部出台《国营企业成本核算办法》后,直到2014年才制订了《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从政策方面也体现了政府层面对成本管理的轻视。同样财政主管部门很少对企业的成本管理合理性实施检查,而作为影响企业经营的最重要的税务部门采用的预警率、税负等粗放的税收征管体制的实施,也误导了企业对成本核算的认识,制度引导行为,此举弱化了企业成本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
3.成本管理人才的缺失:高素质成本管理人才是做好成本管理和控制的必要保障,现行的成本管理人员仅局限于财务收支的简单分析。这样的成本管理难以体现成本管理的全貌,难以促使企业改善经营管理。
(二)重视产品成本核算,忽略全成本控制
大部分企业核算的重心也放在产品制造过程所消耗的资源的分摊,其核算只对变动成本部分进行了核算,但未能充分考虑投资成本、融资成本,更没考虑前期研发成本及后续的营销、维护成本,结果是有限的成本管理对象无法涵盖全部成本对象,基于变动成本控制的决策难免出错。
(三)忽视投资成本、风险成本对企业经营的影响
企业管理者存在的做大企业规模的冲动,导致企业投资项目过多,由于企业投资需求大,企业内部财务资源又相对不足,向银行借款甚至是民间集资成为企业投资扩张的主要资金来源,过度借款推高了企业的融资成本,致使企业面临较大的偿付风险。扎堆投资,导致产品价格大幅下降,企业投资未成,即面临投资失败。江浙一带企业面临的困境,大致都缘于此。企业过于信奉投资回报,忽略投资成本、风险成本导致了企业经营的失败。
二、改进成本管理的建议
针对企业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笔者分析后,粗浅的提出以下建议:
(一)战略上提高成本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
成本管理在同质竞争时显的尤为重要,因此在整合市场资源的同时,通过电商化等新型的商业模式降低营销成本,通过产业链的分工和协作采购配件降低硬件成本。这需要在战略层次提高成本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提高成本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通过成本管理体系提供财务和非财务的信息,帮助企业进行有效决策进而建立其竞争优势。
(二)推行动态的全成本管理模式
通过传统成本控制手段只能降低一些非固定成本,成本降低余地不大,因此要想从整体降低企业成本,必须关注生产、营销、资金成本等各方面的消耗。此外,企业还应通过产品研发、设备维护、员工培训等多元化的手段降低成本,把成本管理的范畴扩大到变动成本、固定成本,把仅局限于生产环节的成本管理扩大至研发、流通等全流程的动态成本管理,进而推行以作业成本或目标成本为基础的现代成本管理模式。
(三)关注投、融资行为对企业经营成本的影响
企业投资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它能使企业资金能高效地运转,产生最大效益。而合理的资本结构能有效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盲目的投资所引起的筹资活动不仅会提高企业的运营成本,更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因此,在投资及融资时,应关注财务风险因素,关注对企业经营成本的负面影响,制订合理的投资、融资成本管理制度,从整体上把握投、融资行为对企业成本的影响,充分关注财务风险对企业整体运行的负面影响。
(四)改革现有的成本核算模式
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企业成本结构发生了具大变化,除直接材料基本维持在一定水平外,高度机械化、智能化使得人工成本比例不断降低。随着产品的更新换代不断加快,企业前期投入巨大的研发费用,同时完善的营销、售后体系使得后期营销费用、维护费用不断增加,因此现行成本核算制度下的成本覆盖范围较低,纳入成本核算的内容相对减少,基于这种前提下的成本管理的效果也相对弱化。因此扩大成本核算范围,在制度上推行扩大版的“制造成本法”甚至是“完全成本法”都会提高成本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