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创造性思维怎么培养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告诉我们,创新总是在实践中产生,创造性思维离不开实践的土壤。而演唱歌曲是小学音乐中常见的形式,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沃土。在歌曲教唱中,容许学生对歌曲发表见解。我们在教学中尝试着用多种演唱形式来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让学生通过讨论发表对作品的独特理解。例如,在教唱《歌唱二小放牛郎》后,在谈谈对这首歌的理解时,有学生发表见解:“这首歌是表现王二小在危急时做出的决定,所以应把曲子处理得快速一些。这样才能表现当时情况的紧急。”在教唱《红蜻蜒》这首歌时,有学生这样理解:“这首歌表现了在采桑果时的快乐心情,所以应该唱出欢快的节奏。”从这里可以看出,在教唱歌曲时学生对音律的理解反映出他们创新思维。所以,在演唱《春夏秋冬》时就鼓励学生创演,学生能根据歌词中的春夏秋冬四个娃娃捉迷藏的情境开展创演活动。这其中反映了学生的想象力,从他们欢乐的表情与动作中可以看出他们在情景中的表现力。
三、在创编舞蹈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我们知道,音乐是声音的艺术。音乐的最大特征是稍纵即逝。音乐看不见,也摸不着,但是把音乐与舞蹈结合到一起可以让学生切实感受到音乐的存在。我们把学过的歌曲通过舞蹈的形式表现出来,不仅能缴发学生的表现欲,也能让学生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所在。例如,我们把《粉刷匠》这首乐曲改编成舞蹈。首先,全班学生共同演唱这首歌。其次,把所有学生分成几个合作小组,每个小组都跳同一个舞蹈动作。让每个小组自编舞蹈。有的小组舞蹈是一个优美的图案;有的小组是两人一组对跳。最后,比较每个小组的结果,看哪个组舞蹈跳得最好。评出结果后给予适当的奖励。这样,调动了每个小组的积极性。小组中的每个成员出谋划策,把创编的动作分别展示一下,再把认为效果好的动作当作比赛的舞蹈。这样,每个小组在编排中都富有新意。
篇2
一、精心选材,以新颖的语言表演形式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幼儿学习的兴趣取决于语言教学材料的选择,有趣的内容能激发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提高幼儿讲述的欲望。教师选取的内容不仅要被幼儿所熟悉,更要杜绝采用单一呆板的教学材料,只有这样才能让幼儿去比较、去选择,从而讲出具有创造性的故事情节。教学中可以选取幼儿感兴趣的课堂材料,以新颖的语言表演形式传达出来。比如选择适合幼儿的网络动画短片,通过播放,孩子表演且讲述看过的动画短片,在听说看作的感官互动下,使孩子敢说、能说和会说,敢于自己去创造去表达,如此教学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幼儿们在新颖的创造活动中兴趣盎然,心理也得到极大的满足。
语言表演活动的开展为幼儿提供的是一种正式运用语言的场所,能培养幼儿在集体场合中表述自己对事物见解的能力。在语言表演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孩子们的思维能力开阔了,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力、创造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精心选择能诱导创造性思维的语言教学内容
语言教学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取诀着幼儿的学习兴趣,有趣的内容能够激发幼儿的积极性,提高幼儿讲述欲望。
(一)让幼儿发挥自由想象,讲述内容。教学中我根据一幅图片,一段生活经历或见到一组情景,让幼儿发挥自由想象,并且讲述内容,当然这些内容应该是幼儿熟悉的,又不是单一、呆板的,能让幼儿去比较、选择各种可能、讲出与之不同的情节。如我利用教学材料《勇敢斗劫匪》,设计了许多个情节,让幼儿展开丰富想象,启发幼儿思维的求异性、独特性,使他们讲出不同情节。同时,在此基础上我又自编了一组情节“单独在家陌生人敲门怎么办?”让幼儿想象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讲出不同的内容。幼儿的构思各自不同,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培养。
(二)利用各种机会不断刺激幼儿的思维。对幼儿游戏、活动、生活中发生的一些问题,让幼儿来讨论解决办法,例如在《司马光破缸》《手帕这样用》等活动中,我设计提问“孩子掉进水缸怎么办?”“手帕可以用来做什么?”等,让幼儿自由想象,帮助幼儿学会多角度看问题。我还一些设计问题,如“上幼儿园时自己乘坐的车坏了怎么办?”“国庆节要来了我们怎样布置教室?”从而帮助幼儿活跃创造性思维。
三、采用科学的方法和形式训练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大量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教师在语言教学活动中应该采取突破幼儿思维惯性的训练方法和形式。爱迪生说,我们应观察别人在达到成功时采用的新奇的创意,只有这样做,我们在解决问题时,才能产生独树一帜的创意。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支撑点是求异性思维,在幼儿时期,智力发展最为迅猛,此时加强训练幼儿的求异思维,能够开阔幼儿的思路。
在语言教学活动中,我会经常用续编故事情节的方法发展幼儿的求异思维。比如在给孩子们讲完豌豆公主这篇童话后,我要求每个孩子续讲故事,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孩子们语言表达兴趣很高,并且在口语表达中形成互动,碰撞出许多新鲜的创造性思维。孩子们在这节课积极性很高,纷纷提出自己想法,开阔了创编故事的思路,同时提高了语言表达的水平。
生活是语言的源泉,丰富的户外生活,能为幼儿的语言提供良好的素材。如我带着孩子参加文艺表演赛,我就会让孩子们逐一点评每个节目,孩子们通过点评,不仅语言能力提高了,而且思辨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四、做创新型发现型老师,引导发展幼儿创造性思维
篇3
创造性思维就是任意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即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特征的高级心理活动。是需要人们付出艰苦的脑力劳动。一项创造性思维成果的取得,往往要经过长期的探索、刻苦的钻研、甚至多次的挫折之后才能取得,而创造性思维能力也要经过长期的知识积累、素质磨砺才能具备,至于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则离不开繁多的推理、想象、联想、直觉等思维活动。因此,创造思维训练的要点,是解决非逻辑通道的问题,创造思维训练包括发散性思维训练、横向思维训练和逆向思维训练,这些思维训练可以帮助人们打开思路。
2 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质疑,培养思维的创新性
创造性思维首先要“疑”,没有“疑”就根本谈不上“创造”。不走出第一步,哪来第二步?然而,“疑”的天敌是常规、经验、常识、理智、习惯、理论、正确、成功……总之,过去的一切,都可能是“疑”的障碍。因此,鼓励学生打破常规,是迈出“质疑”的举步艰难的第一步。第一步该怎么走?“创造”的步子该怎么迈?教师应该运用富有哲理的语言,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鼓励学生提出批判性质疑。批判性质疑是创造性思维的集中体现,科学的发明和创造正是通过批判性质疑开始的,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提出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提出质疑,敢于对答案提出质疑,敢于对同学的观点提出质疑,能够打破常规,并且敢于实践和验证,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具有创造意识的学生必备到素质。鼓励学生要有好奇心、责任心、进取心、不迷信(书本老师)不从重(对答案)不定势(思维)。敢于质疑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要途径。教师要正确的分析对待学生的看似不合常理的奇谈怪论、标新立异,以扶植他们的创新精神
3 培养良好思维习惯
良好的思维习惯是建立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很多著名科学家之所以著名,就是因为他们有很值得学习的习惯,造就了他们的成就。习惯的养成,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坚持,从小培养。数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化过程。好的问题能诱发学生学习动机、启迪思维、激发求知欲和创造欲。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往往是由遇到的难题而引发的,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精心设计思维过程,创设思维情境,使学生在数学问题情境中,新的需要与原有的数学水平发生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
要让学生参与到课堂的教学思维中,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的“演员”。我在长期的教学中,敢于在讲完新课后,自测出学生掌握的程度,自己解决问题。由于身边发生的贴近生活的事例,容易使学生产生思维兴趣,进而使他们能主动地思索其解决方法,久而久之,老师若长期不懈地培养,则学生们的数学思维兴趣会逐步建立起来。若建立起了一种良好的思维兴趣后,他们就不再惧怕数学问题,并乐意积极主动地迎刃解决它们。
4 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内在训练步骤
经过思维自己发现问题,经过思维自己解决问题,这才是高级的、具有创造性的学习活动。会不会给自己提出问题,是学习有没有进入高级阶段的重要标志,正像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所说:“最重要的是自己会不会提出正确的问题。”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说:“提出正确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爱因斯坦也有精辟的见解:“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可以这么说,学习上提不出问题,意味着学习的停止。
数学中的每一个结论和方法的形成都有一定的过程,而知识方法的发生和发展正是对数学问题的探索和认识的过程,它闪现着智慧与创造的火花,这正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极好时机。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要只讲结论,而不讲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要在课堂上充分展现数学思维活动的全过程。要重视概念的产生、命题的形成以及思路的获得等思维过程的教学,使学生的学习和发现同步,并从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充分体验探索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主动地把开放性问题、实际应用问题引进数学的课堂教学之中,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以探索者、认识者的姿态出现在课堂上。
5 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发展的基础,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的特征。求异思维是指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去想别人没想到的,去找别人没有找到的方法和窍门,要求异必须富有联想,善于假设,怀疑,幻想,追求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即与众不同的道路。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求异,激发学生创新欲望。例如平时教学过程中的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思维的体现。很多知识都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在学习中,要善于归纳和总结。通过对一个较简单问题的逐步展开和探究,把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推向更深更广的境界,使学生的积极性高涨,这样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虽然开始的时候有的教学环节好象没有什么教学结果和实效,但学生的创新的意识被调动起来后,下面的学习就富有个性和创新,呈现出传统的教学单一教学路径无法实现的丰富和多彩,学生为自己的创新才能而兴奋,老师为学生的表现而惊叹,师生再共同创新活动的经历中为创造而快乐。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激发好奇心,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从课堂作起,从每一节课作起,从每个学生作起,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变成一个真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课堂,一起为民族的振兴而创造。
篇4
我国的传统教育强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教师对学生单向传授知识,所谓“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这样,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的对象,其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能很好地理解、消化和应用前人知识与经验的应用型人才。这无疑对学生的发展有一定的好处,让学生具有丰富的知识,为今后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但这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只能停留在前人基础上而无所进步。现行的教育体制则认为,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只能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不能完全代替学生的活动。江总书记说:“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1]是否具有创新能力也是新世纪衡量新型人才的重要标准,“干革命、搞建设,都要有一大批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闯将。没有这样一大批闯将,我们就无法摆脱贫穷落后的状况,就无法赶上更谈不到超过国际先进水平”。[2]而创新能力的培养又依赖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可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多重要。初中阶段是学生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更是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由于中学生对各方面的知识接触较多,视野也比小学生开阔得多,所以对什么事物都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正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而语文是各学科的基础,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摇篮,作为农村初中来说,由于条件的限制,学生往往只局限于课本,相对于城市的孩子来说,知识面窄得多,对于这样的孩子,我们如何利用现有的条件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
一、充分利用语文课堂,让学生大胆质疑,重视学生的求异思维,激发学生创新的愿望。
课堂是教学的主要阵地,对农村的孩子来说,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主要阵地。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让学生大胆质疑,激发学生创新的愿望。这就要求教师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创设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真知灼见,而不受教师的影响。众所周知,语文作为一门具有浓厚人文性和思维性的学科,对某些问题的理解和看法是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由于知识积累的差异、生活背景的不同,就会形成“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认识差异,真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实际上就是一种求异思维。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照本宣科,把教参的理解强硬地灌输给学生,在考试中,用既定的标准答案来衡量学生的回答,这些做法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久而久之,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源泉就可能枯竭。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学生的求异思维,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看法。例如,在教学《愚公移山》时,教参上明确指出本文是寓言,主要表现愚公大智若愚的精神。可学生可能认为愚公搬家更省事,现代移民不正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吗?如果学生有这种认识又何尝不可呢?再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小说的主人公到底是于勒还是菲利普夫妇,只要理由恰当就可以了,何必追求一致呢?一般来说,对于学生的不同理解,只要基本符合事理,教师都应加以肯定,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这样才能让学生保存心中那熠熠生辉的创新火花,真正培养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利用农村学生的生活体验,强调学生的发散思维与想象思维,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农村学生的生活体验也是丰富多彩的,教材上有许多涉及农村题材的文章,我们要善于抓住这部分内容,让学生进行大胆的发散思维与想象思维。为了创新,必须强调发散思维与想象思维,没有发散思维和想象思维就不会有任何创造性的萌芽和创造性的成果。可以说,一切创造都起源于发散思维与想象思维。例如,我们在教学鲁迅的《风筝》时,就可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进行发散思维,想想自己小时候有没有与鲁迅的弟弟类似的经历,有没有与类似的体验。也可大胆想象,如果你是当时的弟弟,你会怎样想?心理感受如何?再如,我们教学《童趣》时,我们可以调动学生的生活背景,让学生体会作者通过想象和联想,把平常的景象或事物变得美丽而又奇特。当然,对于其他文学名著,我们仍然可以让学生发散思维与大胆想象。如教学《孔乙己》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发散思维,联想到当今大学生中的“孔乙己”,他们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愿做的现象。也可以大胆想象,孔乙己断腿之后会怎样。再如,教学《皇帝的新装》时,可让学生改写结尾――小孩子说出真话后,皇帝怎么处置他,皇帝又怎么处置骗子及大臣。通过这样的发散与想象,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自然就会培养起来。
篇5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教学就是其中最为基础、最为重要的环节。而学生能够从阅读教学过程中获得有效的信息,提升自身语文素养,加深对文字的理解和认知,同时还能通过阅读教学增加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的水平,有效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由此可知,语文阅读教学不但能够提升教学质量,还能实现语文教学的预期目标。
一、对学生自身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小学语文阅读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在新课程改革标准下,不仅要实现阅读教学的预期目标,还要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培养。创新能力包含了多个方面,而创造性思维则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因此在小学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有针对性培养学生自身的创造性思维,能够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发展等方面起到良好推动作用。小学时期是学生心智、智力等各方面发展的关键时间段,所以学生要在这一阶段中逐渐形成良好的逻辑性思维,同时还要掌握切实有效的学习方法,并且还要对学生自身的创造性思维进行培养,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水平的提升,拓展学生的眼界,这些都对学生的成长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不仅如此,新课程改革标准中也确切提出,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要加强对学生自身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成长、学习和发展。
二、在小学阶段的语文阅读中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进行培养的有效策略
(一)构建适合的阅读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通过心理学家大量的研究数据显示,想要提升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水平和能力,就一定要给学生创建良好且轻松的学习环境,推动学生心理状态达到最佳,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学生智力、潜力、创新能力、发散思维等被有效发挥出来。所以,想要培养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行培养,就一定要给学生提供适合的阅读环境,让学生在语文阅读中提升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桂林山水》一文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对课文进行通读,初步了解桂林山水的静、奇、秀、险等特点,然后让学生对桂林山水进行描绘,创造,这时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被有效激发,课堂教学气氛被点燃,这时教师要求学生再次对课文进行阅读,阅读的同时还要对自己脑海中的画面进行绘图。通过绘图创作来给学生构建适合的情景,不仅使课堂氛围得到活跃,还让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以及创造力得到发挥,从而实现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标。
(二)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进而提升创造性思维能力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所以提问的过程就是对问题的思考过程,一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对所学内容进行相应的质疑和提问,那么也就表明学生不能主动的对知识进行学习,使得学习内容过于流程化。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就要有目的性的培养学生的发问精神,促使学生在探索问题答案的过程中提升自身各项能力。当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不懂或者是有疑问的问题时,语文教师不要对其进行打压,而是要充分鼓励学生的质疑行为,这样就能打破传统教学的束缚和瓶颈,有效培养学生自身所具有的独特见解,使学生在认知真理的同时,还能够看清问题的本质[2]。例如,在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课文时,教师要在学生进行阅读以后提出自己的质疑,这时学生就会提出以下几个问题,如“为什么她不点一堆火来取暖?为什么没有人来帮助她?”等等,这时教师就可以向学生介绍作者创造这一文章时的社会背景等,然后让学生通过细致阅读和分组讨论来找到实际答案,而教师要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进行指导,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索、发散思维,还提升了学生创造性思维水平。
(三)发扬民族,是学生认识到自身主体性地位
想要学生能够主动且积极的融入到语文阅读教学中,真正意识到自身的主体性,就需要教师摒弃传统教学理念,充分发扬民主精神,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体会到公平性。因此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就要做到以下几点,其一,教师要先建立起真正为学生进行服务的思想,尽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充分了解学生的内心所需、学习水平、认知情况等,并对其进行细致、深入的研究,进而保证阅读教学能够符合学生需求。其次,要保证师生关系的平等性、民主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正确的认识到学生之间的差异,尊重学生个体,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学习,而学生则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最后,要充分挖掘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根据学生的爱好选择课外拓展的读物,促使学生能够对语文阅读产生兴趣,加强他们自身的主体意识,进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3]。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匆匆》一文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先对文章进行阅读,然后让学生讨论自己的日子都是怎么度过的,分组探讨未来的日子该怎么度过,这时教师再对学生进行指导,通过阅读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进而促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锻炼。此外,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文章,例如《落花生》等。
三、结论
总而言之,在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只能够对学生自身的创造性思维进行培养,不单单是素质教学所要实现的目标,还是时展的切实需求。因此在实际的阅读教学期间,就要尽可能为学生创建宽泛、轻松的阅读环境以及学习空间,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主体性,促使他们能够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去,只有这样,才能打破传统教育的束缚,激发学生自身的创新意识,进而培养其自身良好的创新性思维。
参考文献:
篇6
所谓创造性思维,具体而言就是人们为了挖掘对已有事物的新的理解而产生的一系列的思考过程。这是人类独有的高级思考,需要一定的培养才能得以实现。而小学阶段是学生大脑正处速发展的阶段,正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最佳时期。由此作为小学科学教师,务必要抓住学生这一阶段的特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价值
(一)满足科学课对教师的要求
科学课是一门综合性课程,不仅需要对理论的认知,同时要求学生能够进行实践,见证理论的正确性。这本身就是创造性思维培养锻炼的模式之一。由此,为了在小学科学课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须首要满足科学课本身对教师的教学要求。
(二)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均衡发展
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科学教师,如果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贯彻教学理念,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自然能够得到充分的提升。在此基础上,教师务必要注意学生其他方面能力的提升,从而保证学生能够全方位的获得培养,而不至于出现短板,制约发展。
二、在小学科学课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具体做法
(一)建立对应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参与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能够促进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的思考,从而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作为教师,可以使用情境带入的方式,而此类方式往往能够促进教学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设计情境时,务必要保证所设计的教学情境和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及学习内容相对应。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感觉亲切,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例如,笔者在讲述有关“热传导”的相关内容时,首先创设如下的情境:每一条鱼都是怕热的,但是我的鱼不怕热。由此矛盾促进学生的思考。笔者询问学生,你们见过开水中的鱼还在运动的吗?学生自然会给出否定的回答,但是笔者通过酒精灯和烧瓶,成功的实现了这一现象,学生不能理解,十分好奇并积极地讨论。在此基础上,笔者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热传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二)设计合理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
在科学这门课中,伴随着疑问,才能实现更多的成果。由此,教师务必要依据实际的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问题,逐层深入,激发学生的思考。笔者认为,合理性的依据在于,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设计数个有梯度的问题,逐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从而能够最大化的实现科学学科的价值,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例如,笔者在讲述有关“怎么得到更多的光和热”的相关内容时,首先询问学生,夏天和冬天通常人们穿的衣服是什么颜色的?学生说夏天浅,冬天深。紧接着,笔者询问学生:那颜色和吸热会不会有关系?学生进行思考。此时,笔者带领学生使用温度计和黑白两种颜色的纸张进行实验,依据结果进行讲解。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三)引入新鲜事物促进学生思考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新鲜事物总是抱有强烈的好奇心,在科学课上多采用新鲜的事物可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由此,教师务必多留意生活,多提取素材,为学生的科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篇7
集中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的思路朝一个方向聚敛前进,从而形成唯一的、确定的答案。发散思维则是指人们解决问题时,从某一特定目标出发,思维向外辐射,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和方向,从多角度、多方面思考、想象,从而探索出多种多样的设想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即产生出大量的独特的新思想。发散思维可以使人的思路活跃,提出各种各样的待选方案,特别是它能提出出乎意料的独特见解。然而,如果仅停留在发散思维阶段,那么就会使人犹豫不决,不易抓住问题的本质和关键,达不到创造的目的,所以创造性思维还应包含集中思维,是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对立统一。
2.创造性思维是逻辑思维和直觉思维的对立统一
逻辑思维是严格遵循逻辑规律,逐步分析与推导,最后得出合乎逻辑的正确答案和结论的思维活动。直觉思维是一种没有完整的分析过程与逻辑程序,依靠灵感和顿悟,快速地做出判断和结论的思维活动。直觉思维可以创造性地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概念、新思想、新理论,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形式。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是相互促进、相互联系,逻辑思维是直觉思维的基础,直觉思维是高度成熟的逻辑思维的产物,整个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都是在逻辑思维和直觉思维的交叉状态下进行的。
3、创造性思维是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对立统一
抽象思维是舍弃非本质属性,抽取出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过程,形象思维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的联想 、想象来进行思维的活动。形象思维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在于创造想象参与思维过程,使思维活动能够结合以往的经验,在想象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提出新的假设,创造想象参与思维过程是创造活动顺利开展的关键。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相辅相承,缺一不可,形象思维是抽象思维的基础,抽象思维是形象思维的发展。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思维方式逐步由形象思维为主变为抽象思维为主,因此,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不可忽视的内容。
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意义
创造性思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首先,创造性思维可以不断增加人类知识的总量;其次,创造性思维可以不断提高人类的认识能力;再次,创造性思维可以为实践活动开辟新的局面。此外,创造性思维的成功,又可以反馈激励人们去进一步进行创造性思维。正如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所说:“‘人’之可贵在于能创造性地思维”。
三、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重要切入点
创造性思维是在一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后天培养与训练的结果。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主要应抓住以下几个环节: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
(二)培养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集中思维主要是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判断和推理的能力。流畅性(指发散的量)、变通性(指发散的灵活性)、和独创性(指发散的新奇成分)是发散思维的三个维度,这三个维度有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内容。
(三)发展直觉思维。直觉思维是创造性思维活跃的一种表现,它既是发明创造的先导,也是百思不解之后诞生的硕果,在创造发明的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去发展直觉思维。
四、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数学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心理和智能活动,需要有创见的设想和理智的判断。它的主要特征是新颖性、独创性、突破性。数学创造性思维是各种思维形式高度统一协调的综合性思维。为此,教师应重视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揭示数学问题的实质,帮助学生提高思维的凝练能力。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引导学生提出和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是一个重要的思维环节。中小学生求知欲强,好奇、好问。对于这种好问的积极性,一定要很好地保护和发展。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科学发现过程中的第一个重要环节是发现问题。对于那些敢于发现问题,特别是提出不同见解的同学,即使经过检验发现这个问题是错误的, 但对学生思维的训练是有益的,也要进行鼓励和表扬;另外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和编题练习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使学生独立并创造性地运用已有知识,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
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启动学生积极思维,引导他们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数学中的问题或习题,主要告诉学生应如何去想,从哪方面去想,从哪方面入手,怎么样解决问题。
3、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乔治·波利亚《数学的发现》一书中曾指出:“在你证明一个数学定理之前,你必须猜想出这个定理,在你搞清楚证明细节之前你必须猜想出证明的主导思想。”,猜想是一种领悟事物内部联系的直觉思维,常常是证明与计算的先导,猜想的东西不一定是真实的,其真实性最后还要靠逻辑或实践来判定,但它却有极大的创造性。教师不能忽视学生的“灵感”和“感觉”,而是鼓励他们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理清思路。这对于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和发展有极大的作用。
篇8
二、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创造性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任何思考都是从疑问开始的,疑问是获得知识的前提条件。在教学中,我们不但要给予学生“时间和空间上的空白”,让学生自己发挥想象,还要启发学生多角度地思维,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质疑提问,自由发表意见,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例如,在学习《劳动最有滋味》后,提出:为什么说劳动最有滋味?’在学习《爬山虎的脚》后,进行质疑:爬山虎是植物,它的“脚”是指什么呢?在《难忘的泼水节》这—课中,有这样一句“多么幸福,1961年的泼水节!多么令人难忘啊,1961年泼水节!”为什么要重复说“1961年的泼水节”?在课文《苦柚》一文中,卖柚子的小姑娘为什么说自己的柚子确实不大好吃,苦味很浓?伯父为什么明知柚子苦,还要买下呢?在《温暖一课中,“深秋的早晨是寒冷的,却送来了春天般的温暖。”为什么是寒冷的,又是温暖的呢?在《“绿色的办公室”》这篇课文中,办公室为什么是绿色的?“列宁化装成割草工人”一句中,为什么用‘化装”,而不用“化妆”?为什么要盖个人字形的革棚,而不盖其他形状的的?等等。对这些的问题进行探究和解答,不但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有较大的帮助。
思维的发展从问题开始,发现问题既是思维活动的表现形式,也是思维活动的结果。我们要注意创设友好轻松的学习氛围,激励学生在学习中大胆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并提高他们善问的能力,使他们养成多思的习惯,这样学习知识和发展能力就会相益得当,取得进步,得到发展。
篇9
一、创设学习情境,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设学习情境是激活学生思维的好方法。所谓创设学习情境,就是教师利用模型、生物标本、录像、实物等条件,或利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生物学现象,为学生创造的学习境界。例如在讲“蛋白质”时设计这样的引言:“请同学们观察这些食品的制作材料或产品说明书,思考它们含有的主要营养成分是什么?”这样由悬念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并产生思考,能够强有利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利用科学史素材,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生物科学史中,不仅记录了生物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蕴涵着科学家的创造性思维方式。教材中介绍了部分经典的生物科学发现,如光合作用的发现,酶的发现,遗传的基本定律的得出等。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领悟科学发现过程的方法,总结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检验假设—得出结论,学习科学家持之以恒的科学研究精神和创新精神,学生不仅获取了科学知识,还受到了科学思维的熏陶,从而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增强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字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需要创造性想象力。”纵观生物科学发展史,任何科学发现都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例如学习“人的性状和遗传”时,学生提出了许多疑问:自己为什么像父母?父母都是有耳垂的,我怎么没有耳垂?父母都是双眼皮大眼睛,我为什么会是单眼皮小眼睛?学生处在自己发现的问题情景中,思维空前活跃,对遗传的本质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进而形成创造性思维习惯。
四、设疑问难,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学中对问题的讲解不应该总是给予思维结果,而应经常有意识地创设有一定模糊度的问题,给学生以利用原有知识对当前问题进行分析的机会,让学生去发现探索。例如讲完“顶端优势”后,向学生提出“果树修剪为什么能提高产量?”学生议论后得出:果树修剪是为了打破顶端优势,使侧枝生长良好。接着追问:“所有的植物都要打破顶端优势吗?松树、杉树长到一定高度打顶,会获得高大的木材吗?”这样有意制造冲突,学生思疑,进而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习成。
五、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进行想象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想象是人脑在原有形象的基础上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思维过程。例如把DNA的结构比作“螺旋状的楼梯”,把生物膜上的载体比作“渡船”等。再如将DNA的结构模型拆卸成零件,再让学生动手组装成结构模型,启发学生也重新来一次创造。
(二)进行联想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联想是指由所感知或者所想事物想起相关的事物的思维活动。在生物教学中,通过学生的自由想象,可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案。例如当看到光合作用的公式( 二氧化碳+ 水有机物( 储存能量) + 氧气) 时,立即会想到呼吸作用的公式( 有机物+ 氧气二氧化碳+水+ 能量)。
(三)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是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途径寻求各种答案的思维。可以采用“扩散性问题”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例如“对某一问题的解法或思路你想到了哪些可能性?”“还有什么不同的想法?”它所追求的目标不是唯一的正确解法,这些问题会促使学生产生和提出尽可能多独创的想法、解法、见解和可能性,这就要求学生在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来作出回答,并显示创造性思维的成果。
(四)进行逆向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逆向思维是为达到某一目标,将通常考虑问题的思路反转过来,以背逆常规、常理、常识的方式,出奇制胜地找到解决问题良策的一种思维方法。如市场上可见到发育不均匀的西瓜,若切开观察,可见其凹侧部分的种子发育不良,原因是什么?若按常规,从果实和种子发育过程方面分析,将一无所获。若反过来思考:西瓜(果实发育生长素发育着的种子)。学生猛然醒悟到原因是种子发育不良。
(五)进行连续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的标志之一,就是要敢于凭借已有的知识,探究未知的问题,形成思维的连续活动。例如在讲“生物与环境”时,当说到雌蛾周围总有一群雄蛾追逐时,这时同学们就想到一定是雌蛾体内释放了性激素所致。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新时代的需要,教学中要全面灵活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创造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金小英.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生物学教学,2007(8).
[2]李红舟.生物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09 (6 ).
篇10
⑴敏捷性。即教学生在平时的观察中或在一般不为他人所重视的现象中,能够敏锐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能敏锐地意识到问题的性质、意义以及解决这一问题的要害或着重点。
⑵独立性。即教学生能够自觉要求自己独立地思考问题,做到既尊重他人的成果或意见,吸收或借鉴他人成果或意见中合理的成分,又始终保持整个思维过程的自主性,独立地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⑶发散性。即教学生面临问题,能够很快拓宽思维领域,通过急骤联想的方式获取众多可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信息,提出两种以上解决问题的方案、假设或答案,保持思维的开放性、灵活性和流畅性。
⑷新颖性。即教学生在对问题的理解上,或对问题解决提出的假设、方案或结论上,都能包含一定的创新因素。
二、应用对称性关系培育市场营销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创造性思维
(一)应用对称性关系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
综观国内外各类企事业单位的创立、成长、稳定与冲破各种难关的案例,无一例不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这里“发现问题”的概念范围比较广,它包括事先预见的、事中遇到的和事后总结出来的。针对不同的情况,我们有许多发现问题的思维方式。只要在一种思维不能发现问题的时候,试着从对称的角度来思考(甚至是试着用多对思维方式整合应用),那么我们就开始了创造性思维的历程。
例如,市场营销管理人员在制订年度销售计划的时候,需要预见市场发展趋势,就是一个事先预见问题的典范。一般情况下,此时需要营销管理者过往经验的总结和以往年度市场数据的统计、分析与预测。但随着21世纪各行市场越来越频繁而不可预测变化的加剧,以往一般的预测工具的局限性正开始突显。于是,如何才能更接近现实地预测未来就成了管理者的梦魇。针对于此,掌握了对称性关系的人就显现出了其思维的创造性一面――不能预测,那么何不设定灵活而具有市场响应能力的组织,干脆抛开预测来积极面对随时变化的市场?
然而,教学与真实、残酷的市场还是有区别的。为了真正做到“事情怎么做(问题怎么解决),就要求学生怎么学,教师怎么教”,我们师生应做如下几点努力:
首先,给学生提供发现问题的模拟情景,激发学生寻找和发现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可以适时地引导学生进入真实的经营操作当中:要求学生假想自己是这些公司的主要决策者,面对公司的危机,自己能怎样运用所学的知识采取应对措施。
第二,让学生掌握发现问题的基本方法。即突破常规,打破习以为常的思维定势,打破时空界限,重视联想法的应用。
第三,不断实践,努力探索,着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实际能力和探索求真精神。
用此方法训练,可养成学生意识问题的存在,而且随着熟练程度的提高形成思维的敏锐性。
(二)应用对称性关系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
1.应用发散思维和复合思维处理问题
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思维和复合思维的辩证统一,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而创造性思维又离不开复合思维。所以,在创造性思维的培育中必须同时抓好这两种思维方式的培养。
继续危机公关的例子,当学生首先应用他们的发散思维设想出应对决策之后,先不评判他们的可行与否,而是耐心地激发他们寻思自己做出该决策的思路。然后鼓励他们尝试着沿自己原来思路的逆反方向检查自己思路的遗漏和不合理之处。这样就完成了一次应用自我思维的逆反来发现问题的过程。当真正当事者做出应对措施的时候,鼓励他们比较自己与别人所做决策的差别之处。最后,与学生一起归纳总结企业危机产生的根源及其应对策略。将整个应用发散思维和复合思维处理危机公关问题的实例用图表示出来,如图1所示:
2.应用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处理问题
对非逻辑思维的养成我们着重从以下几方面讨论:
一方面要重视知识经验的积累――一个人的知识经验越丰富,直觉和灵感产生的机会也就越多,所以,尽可能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当然,我们应该让学生首先把课本中的知识学扎实,但是也决不可只局限于课本中的知识。
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多思善想――如果一个人长期专注于一个问题,就会造成思维的某种深度,使思维由弥漫状态而聚集于某一焦点。当苦思冥想而不得其解的时候,思维也就接近于临界点,而临界点一旦被某种因素诱发,大脑便会立刻产生顿悟,使问题得到解决。当然,这并不是说沉思之后顿悟必然会紧接着自然而来,相反,当一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索性不如放弃一下思考(如去休息、睡觉)或许会更有利于灵感的到来,但是这种沉思却是顿悟前必然要经历的一个阶段。
其三是为学生积极地创造产生直觉和灵感的条件――在课堂教学中,有经验的教师总是不断地为学生积极地创设问题情境,并巧妙地捕捉和把握直觉和灵感产生的时机予以启发和点拨,使学生茅塞顿开,达到对问题的领悟。
对逻辑思维的培养,笔者认同最普遍的看法――市场营销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应努力要求自己常做数学习题,以磨练自己的严谨性逻辑思维模式。
由此方法训练,可养成学生认真思考的习惯,能找到问题改善的空间,而且随着熟练程度的提高形成思维的发散性、新颖性、独立性和敏锐性。
(三)应用对称性关系培养预防问题的能力
任何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各种风险与突发事件会随时袭来。是否具有预警系统并快速地采取相应行动关系企业的生死存亡。IBM、雀巢、娃哈哈等都遇到过灾难性事件,但它们均以及时和高超的公关活动安然地度过了浩劫;三株、巨人因反应不力而元气大伤。冷眼旁观这些或成功或失败案例的时候,人们都为胜者喝彩、为败者唏嘘。但是,作为即将面对未来市场的市场营销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仅仅学习胜者的成功之处、吸取败者的教训是不够的。我们要做的还有反思: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预防吗?
2005年肯德基被控告其新奥尔良烤翅、烤鸡腿堡等产品涉嫌含有苏丹红。作为全球著名的食品企业,在肯德基近百年的发展历史上,类似“苏丹红”事件的经历绝对不是第一次,其对于食品卫生之类的社会危机亦无可避免。虽然这次它靠诚恳的自查然后主动停售、全国连锁统一步骤、寻求官方媒体的权威“庇护”、重建消费者信心等从容度过了危机,可是已经吃了这些产品的消费者的心还能回来吗?其实这类危机的出现,原因还是在企业方,在企业自身的诚信、管理和自律问题。如果这些方面从一开始就把好关,那么就会起到有效预地防问题的作用。比如麦当劳严格的数据标准及中央厨房式的组织结构就是其预防问题的能力所在。
当然,在预防问题的时候,我们的企业可以像麦当劳那样进行组织上的大动作,也可以设置像沃尔玛的全球跟踪系统一样的预防系统。
同样,用细节来预防问题也不泛诸多典型案例。比如上海地铁2号线与1号线的几个细小差别,造成2号线的运营成本远远高于1号线――上海地势较低,仅比海平面高一点,一到夏天,雨水就会使一些建筑物受困,而1号线比2号线多了三级台阶,起到了有效防止雨水倒灌、减轻地铁防洪压力的作用;1号线在距站台50厘米处较2号线多了一条装饰线,能够预防顾客过于接近站台边沿造成安全事故,等等。
在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如果结合这种对称性案例来引导(如图2所示),那么对称思维的魅力将会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强烈的冲击。常用这种有冲击力的方式教学,学生的头脑中就会形成一个运用对称性关系思考预防问题的条件反射。
由此方法训练,可养成学生“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的成本意识和危机意识的素质,能找到事前管理的内容,而且随着熟练程度的提高达成思维的预见性、有效性和独立性。
三、培育创造性思维对教学管理改革的启示
(一)大学阶段,青年学生成长具有相当的自觉性,教育者在考虑培养目标时,不能单纯把受教育者简单地视为“教育对象”,而应当把受教育者当作发展主体。教育工作应该从单纯的教育、管理向引导、咨询、服务转变,从垂直、直线的管理体制向复杂的网络化方向发展。
(二)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首创精神。 学生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由于知识和能力的局限性,难免出现幼稚之举甚至可笑之处,这是完全正常的。因此,必须营造宽松的学术研讨氛围,尊重并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在良好的学术氛围中,互相学习,大胆交流,共同提高。
篇11
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应有两个阶段:(1)初级阶段。也就是创造性思维正处于逐步形成过程中,通常指的求学阶段;在教师的引导下能提出或解决新问题。而这些问题对人类来说常常是已经认识或已经解决的旧问题,并无社会效果可言。(2)高级阶段。就是创造性思维已经形成,有能够提出或解决具有社会效果的新问题的创造性能力,通常称为创造性人才。我们中专数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标就是要完成上面初级阶段的任务。那么该如何培养中专学生的数学创造性思维呢?笔者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创造性思维概念及其相关特征
创造性思维即具有创意的一种思维模式。这种模式是在寻觅事物的客观本质的基础上,引发刺激形成的新的更具独特性、创造性的一种思维过程。具体有下面几种特征:①联想性,即由甲事想乙事,甲事是乙事的原因,乙事是甲事的结果。这种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发散性,没有太大的逻辑束缚,同时也有一定的连贯性。②求异性,异是对创造性思维的基本要求,它贯穿于整个思维过程中,成为人们进行思维创新的目标导向。在学习中,主要表现为不只是局限于会解题,而是更高地要求自己会创造性理解、运用及知识之间的联系。③灵活性,创造性思维并无现成的思维方法和程序可循,它的方式、方法、程序、途径等都没有固定的框架,日常学习当中需要灵活多变,不要拘限于课本。
二、中专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的基础普遍较差,学习积极性不够高。虽然中专招生规模日趋增强,然而其生源很多都是经普通高中层层筛选后落选的学生。这些学生群体的普遍特征是学习兴趣狭窄,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自信心缺失,数学基础薄弱等方面。这不仅对学生自身的就业造成了直接的影响,同时也使得中专数学教学的改革举步维艰。从而很难达到国家培养合格中专生的标准。
2、教学方法陈旧,虽然一直都在提倡素质教育,但是到目前为止都没有办法改变应试教育这种传统的模式,直接导致教学手段不够新意,更多的只是照本宣科。由此导致中专教学只是完成任务,方法上也只是简单的灌输和死记.忽视理解和过程等。这种现状衍生出的直接后果是教学功能无法得到有效发挥,同时学生也无法充分提高其思维的发散性和推理的主动性,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及动力。
三、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学科教学努力的方向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精神,我们首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我们应当从以传授、继承已有知识为中心,转变为着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创新精神。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向学生传授一定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是学科教学的重要职能,但不是唯一职能。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智能,从来就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只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才能使他们拥有一套运用知识的“参照架构”,有效地驾驭、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形象地说,我们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要向学生提供“黄金”,而且要授予学生“点金术”。
事实上,现成的结论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得出结论的过程;现成的真理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发现真理的方法;现成的认识成果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人类认识的自然发展过程。这无疑是一种与传统教学观有着本质区别的全新的创造教学观。因此,在学科教学中,我们必须确立这样的观念:用创造来教会创造,用创造力来激发创造力,用发展变化来使学生适应并实现发展变化,用人类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来使学生懂得人类已有的一切都只是暂时的、相对的和有待于进一步发展的东西,懂得创造和超越已有的东西不仅是可能性的,而且是必要的。用这样的观念来设计整个学科教学,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创造性教学的预期目标。
四、如何在中专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1、注重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正如著名心理学家鲁宾斯指出的:“任何思维,不论它是多么抽象的和多么理论的,都是从观察分析经验材料开始。”观察是智力的门户,是思维的前提,是启动思维的按钮。观察的深刻与否,决定着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因此,引导学生明白对一个问题不要急于按想的套路求解,而要深刻观察,去伪存真,这不但可以为最终解决问题奠定基础,而且可以有创见性地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契机。
2、提高学生的猜想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
猜想是由已知原理、事实,对未知现象及其规律所作出的一种假设性的命题。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进行猜想,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直觉思维,掌握探求知识方法的必要手段。我们要善于启发、积极指导、热情鼓励学生进行猜想,以真正达到启迪思维、传授知识的目的。
篇12
民主的师生关系一旦形成,学生会对教师产生信赖感、亲切感,从而形成有益于课堂教学的亲合力。同时,民主的师生关系还能产生情感期待效应,使学生产生感受到教师的期待和爱从而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创设活动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
丰富的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翅膀,创设情境,很容易把学生带入想象的天地,非常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体育活动内容,特别使体育教学内容的新教材通过教师生动有趣的讲解和气氛渲染,很容易将学生带入想象的天地,非常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在篮球战术教学中,教师设置对抗场境,通过对学生的引导使其积极提问,找出问题,解决问题。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接触的情境越多,发问的能力就越强,设想的方案也就越具想象。不仅使学生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同时也培养和增强了学生创新的勇气和信心。
三、适时进行激励,激发创新需求
在体育教学中,采用有效的激励措施可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不同的激励方法可以达到不同的教学目的。
期望激励:皮格马利翁效应说明,应用期望激励学生,学生会朝教师所期望的方向靠近。针对学生学习、比赛中的表现,用"加油"、"坚持"、"再快一点"等语言鼓励,常用"我希望你怎么"、"我相信你一定能怎么"的语气表露对学生的期望,使其受到鼓舞。
目标激励:针对具体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不同的目标,引导学生的行为,调动其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充分发挥潜能,完成既定目标,让学生体验成就感。
表扬激励:多表扬、少批评。每个学生都有自尊和荣誉感,在体育教学中应多表扬、少批评。尤其对待"差生",因为经常性失败会使他们对体育活动产生自卑乃至畏惧感,久而久之,意志消沉,形成恶性循环。所以当他们在体育活动中表达自己独立的想法和见解时,应给予表扬和鼓励。使其产生"别人行,我也行"的积极思想。
竞争激励:心理学家托伦斯"竞争条件下小学生创造性思维表现的实验"表明,每个年级的学生在思维的灵活性、清晰性和流畅性等方面均与非竞争条件下不同,且具统计学意义。体育教学在竞争条件上有独具的优势,这些教学优势通过教师的组织教学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创新动机。
成功激励:努力创设机会,将学生的想法和创造融入体育教学中去。
四、培养想象能力激发学习需求
一切创新的活动都是从创新性的想象开始的。儿童时期是学生想象力最活跃的时期,儿童的想象力是儿童探索活动和创新活动的基础。创造性思维有创造想象的参与,创造想象是一切创造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也是创造者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因而想象正是"创造之母"。
体育教学能为学生提供储备丰富的表象,而表象丰富的学生思维灵活、敏捷。如何抓住这一特点,引导学生比较表象之间的不同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用准确优美的动作示范、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引导学生想象。如技巧中的"前滚翻"教学,用"推手后,前滚低头腿贴胸,举臀收腹团紧身,两手肩上屈臂撑"的形象语言描述,同时再辅以优美的动作示范,通过直观观察和语言启发,使学生初步感知动作表象,了解动作的程序、结构,明确动作的时间与空间的关系,建立理念与实践之间的联系。有直观感知、记忆,头脑中储存了多种多样的表象,便于展开联想和想象。
五、强化发散思维培养
体育发散思维是针对所给的体育信息而产生的问题,大胆的提出各式各样的解答问题的一种思维形式,也可称为求异思维。加强发散思维训练是破除学生对事物认识上思想惰性的重要手段,使学生从种种聚合思维的束缚中挣脱出来,去大胆地追求发散思维给他们带来的创新意念。
篇13
不少人认为我国目前的中小学课堂教学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那么到底现实如何,那么课堂管理会对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到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怎么做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发展?现状如何?本人于2009年在兰州市榆中县恩龄中学数学课堂作了调查。
一、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兰州市榆中县的恩龄高级中学,学校有教学班50个,在校学生3600多人,教职工162人。对学生发放问卷,问卷一共发放了400份,收回386份,其中7份是无效卷,回收率为94.75%。随机抽取了9位数学教师作为访谈对象,每位教师的访谈时间约为20分钟左右。从调查问卷和访谈的过程中抽取一些典型的数学老师,即课堂管理的方式特别有利于或不利于培养和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教师,选取他们的课堂去观察研究。采取的搜集资料方法是课堂参与并随堂听课作记录。对教师、学生以及他们的课堂教学进行深入的考察。具体包括如下两个方面:对不同班级的40多节课的现场观察和记录以及对每一位被试教师观察1-2节课以便于收集资料。
二、调查数据分析
课堂管理方式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影响。从各种因素所占的比例,可以看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影响最大的是教师进行课堂管理的方式,其次为个人兴趣和课堂气氛,教师的个人特点和伙伴也都会对他们造成影响,但比例相对较小。三者所显示的内容是相互联系的,首先教师的课堂管理方式影响着课堂气氛和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而这些又是影响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和发挥的重要因素。学生认为培养和发挥创造性思维最好的课堂管理方式,从试卷分析结果可以明显地看到,开放型的两种管理方式几乎占了全部,发指令式的只占了微乎其微的一部分,学生认为活跃的课堂,能够畅所欲言,且老师提出好的问题的开放型的课堂管理下,最有利于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挥。
课堂管理方式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数学课,学生中非常喜欢的人数接近30%,比较喜欢的人数接近60%,不太喜欢和相当讨厌的为10%多,在原因表述中,非常喜欢和比较喜欢的学生中,绝大多数学生是因为数学老师幽默,他们对数学感兴趣,其次是认为数学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有发言的机会,这些能够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也有少数人是因为数学对自身的发展很重要。而不太喜欢甚至讨厌数学的学生陈述的原因主要是:上课听不懂,老师讲课方式死板,对数学失去了兴趣。总体来说,学生对数学的喜欢程度跟教师有直接的关系,兴趣起着主要作用,而兴趣又跟教师的课堂管理方式有着很大的关系。
课堂管理方式有所转变。目前数学教师在课堂上组织教学所采用的课堂管理方式,有一半以上的教师使用的是发指令式,也就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对于提建议式和参与式的开放型的课堂管理方式也都有所使用,且总体的比例与发指令式的传统模式相当,就从这一比例来看,课堂管理的方式还是有很大的转变,并不是我们所认为的如今的课堂还是完全的传统管理方式,而是在很大程度上采用了开放型的课堂管理方式。
三、访谈结果分析
对教师的访谈结果与问卷显示的结果基本相同,他们也认为开放型的课堂管理有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发挥,如果课堂管理的好,课堂气氛就会适度活跃,学生的兴趣相当高,学习数学的热情就会高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会得到很好的发展。但访谈的结果中教师的有一项看法与学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教师认为传统的发指令式课堂管理对创造性思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种课堂上教师有着绝对的权威,课容量相当大,带有强压的性质,但是这是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的最佳途径,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可能是凭空的,它需要良好的知识结构作为基础。
访谈结果显示一个共同的问题:在课堂上有很多学生对一些问题都有创造性的解法,尤其是对数学兴趣大的学生,但是很少有学生直接提出来,尤其是成绩不够好,而在作业中时常能见到那种非常规的创造性解法,当谈及原因时,教师普遍认为首要的原因是学生缺乏自信,同时没有重视创造性思维的意识,当然也跟教师的课堂管理方式有关。
教师普遍认为培养、发挥学生创造性思维最好的方法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出一些有挑战性的问题,促使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当然这些问题一定要是开放型的,教师要经过仔细挑选、研究。
四、结论
第一,课堂管理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发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在课堂管理中的各种表现都可能影响到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第二,开放型课堂管理比传统型课堂管理有利于培养和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但是传统型课堂管理对学生的知识构建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第三,教师的课堂管理方式影响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兴趣影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第四,课堂管理方式影响学生的自信,自信影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第五,教师在课堂中对创造性思维的重视程度影响学生的创造性意识;第六,学生的知识结构影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而课堂是学生知识结构形成的主要场所;第七,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影响学生的创造热情;第八,在问题解决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效果较好的方法;第九,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是开放型的。
作者单位:安康学院
作者简介:高鸽(1983-),汉,河南郑州人,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兰州大学,现任安康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