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市场采购贸易的概念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市场采购贸易的概念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市场采购贸易的概念

篇1

公司治理概念源于美国,于80-90年代开始兴起。很多人都认为公司治理是属于企业内部的管治问题,主要是完善内部监控流程,其实公司治理也可以帮助企业于国际市场上提高企业的营销竞争力,尤其是对企业外部的形象、品牌,都有正面的帮助。现在有不少的大型跨国企业,以公司治理概念中的公平贸易、绿色营销、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为手段,以突出自己本身的品牌,以及加强其品牌的市场竞争力。

二、公平贸易

随着国际贸易越来越普遍,富裕国家的资本家,通常都会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买原材料,或者在贫穷地区生产,以获得较低的生产成本,但因当地的法规、执法不完善,贸易当中包含不少剥削农民、血汗工厂的情况。以很低的价钱向没有议价能力的农民去购买原材料,而那些低价交易可能令农民不够糊口。另外血汗工厂的情况也很普遍,工人过长时间的工作、不安全的工厂设备、恶劣的工作环境、童工的问题、工资过低不能维持工人基本生活,这些都是贫穷国家很常出现的剥削情况。

因为这种不公平的情况,开始有人提出公平贸易的概念。公平贸易运动,试图透过与被边缘化的生产者及劳工的紧密合作,将他们从易受伤的角色,转化成为经济上的自给自足与安全,它也试图赋权他们,使他们成为其自己组织的利害关系人,同时在全球市场中扮演更积极的角色,以促进国际贸易的公平性。公平贸易,最广为人知而且接受的定义,是由四个公平贸易的主要组织定下,四个组织包括Fairtrade Labelling Organizations International、International Fair Trade Association、Network of European Worldshops及European Fair Trade Association,简称FINE。公平贸易的定义“公平贸易是一个基于对话、透明及互相尊重的贸易活动伙伴关系,志在追求国际交易的更大公平性,以提供更公平的贸易条件及确保那些被边缘化的劳工及生产者的权益为基础,致力于永续发展,公平贸易组织则积极的参与支持生产者、认知提升及志在改变传统国际贸易习惯的项目等活动”。

公平贸易不单是社会责任,也是一个商机,而且发展速度很快,已经有不少的跨国大型的企业及生产商采用公平贸易材料,如Cadbury, Pacific Coffee, Starbucks, Marks & Spencer等。一方面是实行公平贸易责任,另一方面也能寻找商机,而且对企业品牌形象的提升都有正面帮助。按国际公平贸易协会(IFTA)的年报显示,由2004至2010年公平贸易产品销售额每年增长20%至40%。 可以见到公平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公平贸易的市场发展得越来越大,所包含的商机越来越多,尤其是商品是直接面对消费者的,更加要注意公平贸易带来又影响。

道德采购是公平贸易其中之一的概念,随着人们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增强,社会对企业的要求和评判标准已由单纯地关注企业的经济业绩,转向更加注重企业的社会责任和道德水平,而迫于社会运动压力,很多企业也开始越来越重视其社会业绩,纷纷加入到道德采购运动中,有一些企业为求生存,不参与道德采购也不成,可见道德采购也是一个国际营销的趋势。目前西方国家正对社会业绩表现好的企业和企业的行为进行奖励, 具体做法是由具有一定社会权威和影响力的机构组织及专家协会发起,通过设立一系列衡量企业道德的指标体系对各类企业进行评级,给予道德级别高的企业一定奖励,并借助公众媒体的作用对具有良好社会影响的企业家或企业行为进行宣传。这已经是市场上的一种策略,企业把资源投放在道德采购上,效益往往可能比投放在市场推广的高,而且采购的道德水平慢慢发展成可量度的指标。

三、绿色营销

绿色营销亦是一个近年来越来越流行的概念,绿色营销就是市场学上的一种环保营销方式,但范围不单单只是环境保护问题,亦可以成为企业于国际市场上的一种优势,不少企业把绿色营销当作一种市场营销的手段。绿色营销是以可持续发展论为指导,以全球的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为基础的,以既能相对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对后代人发展构成危害并为其发展创造优良条件为宗旨的市场营销活动。在商品、生产过程、推销过程、渠道分销、包装、物流上,绿色营销都有涉及,以往传统市场营销以企业为中心转移到由市场、社会、环境为中心。、

以中国的企业为例,不少的地方企业以政府的环保补助为主营业务,政府的补助往往是一家企业的最主要收入,不单只是市场营销层面的策略,也是企业生存的策略。在十二五规划中,关于绿色发展的纲要占了六章。“加快推行清洁生产,在农业、工业、建筑、商贸服务等重点领域推进清洁生产示范,从源头和全过程控制污染物产生和排放,降低资源消耗”、“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理念,推动形成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鼓励消费者购买使用节能节水产品、节能环保型汽车和节能省地型住宅,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限制过度包装,抑制不合理消费。推行政府绿色采购,逐步提高节能节水产品和再生利用产品比重”。

于国际营销上,环保、安全等问题可以成为一个国际营销的策略,国际贸易越来越盛行,各国为发展贸易,很多国家、地区都组成贸易联盟,成员国都被要求撤销进口关税、进口限额、出口补贴等贸易壁垒,以保持各成员国之间的公平贸易,并得到保障。但有些国家为了保持自己的优势,就利用环保、安全等条件,去保护自己国内的企业,这种情况尤以发达国家为严重,因为发达国家的环保技术比较先进,有条件把环保的要求订得比较高,而发展中国家因为技术及资金都有限,环保水平未必能达到发达国家的要求,发达国家就以这种优势去设立对自己有利的贸易壁垒,以抵抗发展中国家的平价优势。中国输往欧美的产品,很多时都是因为环保不符标准而不准进口,这样一视同仁的标准作法,表面上看似是公平,但不理不同国家的技术基础,其实是保护主义中的贸易壁垒,亦是国家级层面于国际贸易的一种战略。

四、社会责任

近年来,社会营销导向观念对市场营销的影响越来越大,由之前只注重企业、顾客价值的传统营销方法,转型到除了注重企业、顾客价值之外,还包括社会整体的价值。从产品、服务、价格、渠道、销售手法、市场推广这些环节中,考虑到企业、顾客和社会三方面的平衡,社会导向营销的理念就是对市场导向营销的修正和补充。它并不否定企业是追求经济利益,而是进一步完善经济利益的获得方法和途径,提倡在有盈利的情况下,提供有利于消费者和社会的产品。社会导向营销仍是以顾客的需求为出发点,但是充分顾及到顾客需求中的非理性因素,抱着对顾客和社会负责的态度,有选择地开发、生产、推销确实能增进顾客和社会利益的产品。经营者在制订营销策略时,考虑到了企业利润、消费者需要和社会利益三者之间的平衡。

公司治理中的社会责任变得更加受重视,在一家拥有高水平公司治理的企业当中,每年的年报一定包括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主要是介绍企业对社会所作的责任及贡献、以及当地社区的活动。社会责任包括对营销发生地区、国家以及非营销发生地区、国家的自愿。对营销发生地区、国家的自愿,好处是直接服务客户的地区,对营销发生当地的消费者带来好的印象,从而增加该品牌于当地的销售及顾客对该品牌的接受度,有助于品牌打进新的市场。而对非营销发生地区、国家的自愿,可以增加该品牌于国际的知名度,对突出企业及其品牌正面的形象,有很大程度的帮助。

社会责任也算是国际企业的一种本土化策略,在国际贸易上,除了进口关税、进口限额等贸易壁垒之外,文化的差异也是国际企业打进本土市场的一个很大的障碍。而社会责任,就是消除这种文化障碍的一种本土化策略,更容易打进不同文化地区的市场。

五、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亦是近年来比较多人谈及的题目,主将改变传统的消费模式,以达到持续发展的方向,所以对市场营销来说,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及重要性。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按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Our Common Future中所述“既能满足我们现今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能满足他们的需求的发展模式”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中,都有包括上述所提及的公平贸易、环境保护、企业社会责任等元素,但可持续发展是从一个比较宏观的角度,来平衡几方面的要素,当中包括环境与生态要素、社会要素及经济要素三大方面,满足环境保护的要求,也要满足人类的需求及经济上的追求, Johann在Sustainable Development一书中,很清楚的说明可持续发展,一定要平衡生态要素、社会要素及经济要素三方面的关系,三方面都要得到平衡才算可持续发展,缺少了其中一种元素,都只是可平衡、可承受、可生存,而不算是可持续。

而实行可持续发展,其中的一个概念是要改变现在以资源消耗的消费模式,从产品、包装、分销物流等各方面都有不少的改变。从产品方面,产品要求更多的环保元素,例如是电芯的环保改进,传统的电芯含有毒物质汞、硫酸化物、铅、镉等,对环境及人体都有害,现在开始有一些对环境无害的环保聚合物电池电芯、锂电池,都是按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改进的。另外,包装纸的物料都有不同,很多重视环保的品牌都开始用循环再做的物料做包装物,也是突出自己品牌的一种方法,英国大型零售商TESCO在商品的包装上标识该商品的碳消耗量,对于认同低碳理念的消费者,就可以根据包装上的碳消耗量,来决定是否购买。从分销物流方面,有环保团体提出“炭足迹”的概念,其中一种消费模式,是主张购买产地比较近的产品,而减少需要长途运输的产品,这对企业的分销物流方面,有另一种新的启示。

六、总结

按上述所论及,可见公司治理除了与企业内部的监控有帮助之外,对提高企业营销之竞争力都有一定程度的帮助。尤其是公平贸易、绿色营销、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越来越流行,公司治理的于这些范畴发展的重要性越来越强,利用这些新兴的概念来建立品牌,已经是不少成功的大型跨国企业的市场营销策略,在可见的将来,应该会成为市场营销的一个主流方向。

参考文献:

篇2

篇3

2.电子商务的作用

电子商务是在商务活动的全过程中,通过人与电子通讯方式(特别因特网)的结合,极大地提高商务活动的效率,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降低了商务活动的成本,由于商务活动实时在网上进行,使得政府监管部门可以实时监控商务活动的全过程,及时发现商务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

3.电子商务的形式

电子商务的形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企业内部电子商务:用以提高企业内部运作效率,降低企业内部运作成本,提高效益。

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电子商务(B2C):即企业通过Internet建立在线商店,消费者进行在线购物、支付。

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电子商务(B2B):指企业与企业之间通过Internet进行商务活动,节省双方的时间,并避开了地理上的制约,有效地提高了商务活动的效率与效益。

虚拟市场(TE):是电子商务发展的高级形态,提供了一对多、多对多的在线交易模式,是目前国外最成功的电子商务应用模式,代表了未来电子商务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二、虚拟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1.虚拟市场的概念

虚拟市场是应用电子商务技术形成的一个虚拟的买卖双方聚集并进行交易的场所。它是电子商务发展的必然结果,最大程度上体现了电子商务技术的先进性与有效性。卖方可以面向全球众多潜在买家方便地其产品、服务信息,并通过Internet与许多潜在的购买者进行交易,降低了交易过程的复杂程度,有效地提高了交易过程的效率,并降低了交易成本;对于买方来说,在虚拟市场中可以更大程度地接触不同的供应商,并通过Internet进行及时有效的比较、沟通,提高采购产品及服务的选择方位,获得更好的价格和更高的质量,同时简化了原本复杂的采购流程,极大地提高了采购效率,降低了采购成本。

2.虚拟市场的形式

从国外成功的事例来看,虚拟市场的建立存在两种形式:一种是由卖方或买方建立的,一种是由第三方中介机构建立。其中第一种形式下的虚拟市场主要由大的采购集团建立,如通用电气、通用汽车、福特汽车、CISCO等,主要目的在于简化采购流程,降低采购成本,加强对采购过程的控制,提高自身竞争力。从目前市场角度来看,买方市场的形成导致了买方往往在交易过程处于较有利的地位,所以一般这种形式的虚拟市场大多从买方开始形成。而另一种形式的虚拟市场,也是目前国外最火热的一种虚拟市场形式,一般都是由第三方中介组织发起建立,如CommerceOne、Ariba、eSteel等等。因为对于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来说,本身没有能力来建立虚拟市场,同时其购买能力也难以与巨型企业相比,导致其号召力较小,他们来建立虚拟市场是难以取得成效。而通过中介机构将许多中小企业集中起来,形成大的采购集团,对于各个中小企业来说可以获得更多的利益。同时通过中介机构对买卖双方的规范与管理,提供在线信用,使得买卖双方得以放心地进行在线交易。这种模式的虚拟市场的好处在于第三方中介机构本身并不介入交易本身,可以保证交易过程的公正、公平与公开。目前国外这种形式的虚拟市场一般由购买方、供应方、第三方中介机构、物流配送组织组成。

三、中国医药虚拟市场发展的几点思考

1.医药市场健康发展需要先进的电子商务手段

医药行业是国家的特殊行业之一,直接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同时医药产业是我国四大重点(计算机、汽车、医药、微电子)技术创新产业之一,是一个技术密集程度高、投入多、效益好、周期长、风险大的国际性产业。但同时,由于我国现存生产、流通领域等环节种种不合理因素,极大地导致药品生产经营秩序混乱,药品购销中行贿、索贿、回扣等不正之风盛行。医疗卫生单位也出现类似的问题,使患者背上沉重的药费负担。为了杜绝上述现象,国家曾三令五申建立行业有序竞争,规范行业管理,强化流通环节监督。可是,单单从法令法规方面规范市场行为是不够的,必须通过先进的电子商务手段,增强医药市场透明度和管理监控的力度,大力加强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将政府、市场、消费者联系在一起,最终实现医药流通市场的健康发展,使消费者利益得到保护。

2.呼之欲出的医药虚拟市场

通过对虚拟市场理论分析可以看出,建立一个覆盖全行业的医药虚拟市场,一方面是发展的趋势潮流;另一方面也是符合我国医药发展需求的。同时这也是由药品的特殊性所决定的。通过一个医药虚拟市场,药品流通中的买方和卖方平等地面对一个公平透明的市场渠道,而在这个渠道中进行的所有的药品购销行为都会通过现代化的信息采集手段记录下来,并经过相应的信息处理后成为各级相关政府部门执法监督的依据。这样一种市场渠道以及相应交易模式的形成,不仅可以提高药品流通的效率,降低药品流通的成本,同样对于规范我国药品生产、流通、销售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一样有着重要的意义。

3.医药虚拟市场的完善是一个政府主导的全社会系统工程

从国外的经验可以看出,虚拟市场是市场经济充分发展的产物。虚拟市场只不过是实现的手段或表现形式。而由于我国目前市场经济发展仍很不充分,那么利用电子商务手段建立现代化的医药虚拟市场,是对医药市场健康发展的一种促进,从这一点来讲,我国医药虚拟市场的完善必然是一个过程化的产物。同时,由于现有市场经济发展初级阶段的不足之处,一部分人已经成为了其中的既得利益者,那么他们必然会抵制虚拟市场的推广。因此,一方面目前中国推广和完善虚拟市场不能单纯依靠市场自发的动力,需要强有力的行政干预和支持,以及社会各方面积极的参与,因此,它也必然是一个政府主导的全社会系统工程。

4.医药虚拟市场的管理

首先,医药虚拟市场必须是一个合法的市场,在这个市场中进行交易的双方也必须具备合法的资格,因此医药虚拟市场的管理应该在传统医药市场管理的框架下来进行,并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进行创新和发展。其次,作为一种市场经济的产物,医药虚拟市场必须是独立于任何政府部门,相关政府机构对医药虚拟市场的管理主要体现在事前的资格认定和事后的监管,政府部门不应该直接参与虚拟市场的运营。同时,基于公平交易的原则,虚拟市场平台的运营者同时不应该与药品交易的收益直接挂钩。所以虚拟市场平台的运营者不应该是药品交易的双方,而应该由独立的第三方来承担,并通过提供与交易相关的服务获取利润。医药虚拟市场的管理主要是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在传统医药市场管理的框架下,通过对交易双方,以及运营虚拟市场平台的第三方信息中介机构合法资格的认定,并对交易过程的实时监控,和交易结果的事后审查,达到有效管理医药流通市场,加速我国医药流通市场规范化的目的。

5.医药虚拟市场应从医院采购进行突破

既然医药虚拟市场的完善是一个过程化的产物,那么就需要从买卖双方的某一点展开突破,表现在系统平台上,就是先从在线销售还是先从在线采购入手。目前医药市场主流模式是从卖方出发的网上销药,但我国目前的医药市场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买方市场,买方不参与的市场往往是一厢情愿,而医院的采购行为占到了整个药品采购行为的85%以上,医院的采购方式极大的影响着医药市场的运转。因此,医药虚拟市场的推广从医院的采购人手,才能真正影响药品交易的模式,使医药虚拟市场的应用一步步走向良性发展。

一、电子商务的概念、作用及其形式

1.什么是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ElectronicCommerce简称EC)指的是利用简单、快捷、低成本的电子通讯方式(特别是因特网),买卖双方不谋面地进行各种商贸活动。从贸易活动的角度分析,电子商务可以在多个环节实现,由此也可以将电子商务分为两个层次,较低层次的电子商务如电子商情、电子贸易、电子合同等;最完整的也是最高级的电子商务应该是利用INTERNET网络能够进行全部的贸易活动,即在网上将信息流、商流、资金流和部分的物流完整地实现。

2.电子商务的作用

电子商务是在商务活动的全过程中,通过人与电子通讯方式(特别因特网)的结合,极大地提高商务活动的效率,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降低了商务活动的成本,由于商务活动实时在网上进行,使得政府监管部门可以实时监控商务活动的全过程,及时发现商务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

3.电子商务的形式

电子商务的形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企业内部电子商务:用以提高企业内部运作效率,降低企业内部运作成本,提高效益。

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电子商务(B2C):即企业通过Internet建立在线商店,消费者进行在线购物、支付。

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电子商务(B2B):指企业与企业之间通过Internet进行商务活动,节省双方的时间,并避开了地理上的制约,有效地提高了商务活动的效率与效益。

虚拟市场(TE):是电子商务发展的高级形态,提供了一对多、多对多的在线交易模式,是目前国外最成功的电子商务应用模式,代表了未来电子商务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二、虚拟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1.虚拟市场的概念

篇4

一、在供不应求求市场条件下钢铁企业开展国铁矿贸易的优势

与普通贸易公司相比,钢企国贸公司从事国际铁矿贸易主要有以下几点优势:

1.依托钢铁企业的需求,具有很多现成的进口铁矿贸易资源

由于中国的很多钢铁企业原建设初期的设计规模是依据其附近的铁矿资源建设而成,所以大部分的中国钢铁企业的初始规模较小,经过二十世纪末到二十一世纪初中国钢铁大规模扩产,中国的钢铁企业对进口铁矿石的对外依存度不断增加,有的甚至达到85%以上。近十年来, 大部分中国钢企国贸公司积累了丰富的进口铁矿资源。

2.需大于供的市场为铁矿资源丰富的钢铁企业从事铁矿贸易,提供了有利的贸易时机

3.以钢铁主业生产、技术为依托,为铁矿销售提供了有利的技术后盾

在钢铁企业大规模扩产的过程中,强劲的钢材价格使得钢铁企业为了满足钢铁扩产要求,多渠道地获取各种进口块矿、进口烧结矿、进口球团(酸性、自熔性和碱性的)、甚至对钢铁冶炼过程中产生的氧化物都有进口采购,在高炉操作人员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经验的同时,也为钢企国际贸易公司开展国际铁矿的销售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支持。

在铁矿供大于求的市场环境下,铁矿资源理所当然地成为铁矿贸易的价值流中能给用户带来最大价值增值的来源。

二、国际铁矿市场形势正在发生变化

自2014年铁矿市场的供需形势随着世界四大铁矿供应商的扩产计划落实,加上中国钢铁产业产能力过剩,各钢铁企业产能维持在80-85%产能,使得世界铁矿石的供需出现了平衡,到2014年底2015年初将会出现铁矿供大于求的局面。

三、在供过于求的铁矿市场条件下,钢企国贸公司铁矿贸易价值流流程的再造

2014年5月以来,钢贸商随着国家银监会对贸易融资的一系列严格审核政策出台,一部分钢贸商企业也会退出国际铁矿贸易的供应链,而钢企国贸公司的铁矿贸易将如何利用其优势为最终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价值将是钢铁企业铁矿贸易中应着重关注和改进的方向。上世纪末以来,中国钢铁企业在生产中吸收了很多先进的精益生产管理理念,价值流就是手段之一。将价值流的概念引入国际铁矿贸易实务操作中,使实物流、信息流和时间(效率)管理相结合。

近10年以来,由于铁矿海运贸易量超过全球铁矿贸易总量的90%,海运铁矿贸易已成为国际铁矿贸易的主要模式,所以我们在此以海运铁矿贸易为例加以说明。

1.铁矿贸易(海运为例)的实物流程

2.铁矿贸易(海运为例)的信息流程

研究实物流的过程同时,充分提供信息流,利用现代化的信息传播工具如智能手机和网络,建立起信息资源平台,从而使推销员通过信息流提高用户对信息的获取、挑选、合成、理解和利用所带来的贸易价值增值机会。

3.在铁矿贸易过程中,信息流对实物流的作用

(1)加强对实物流的协调管理,从而实现铁矿贸易中协同作用

根据价值链创始人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教授的竞争优势理论,铁矿贸易企业能将与铁矿有关的资源集中起来,是铁矿贸易竞争力的重要表现。集中度越高,协同效应越强,贸易效率就越高。

(2)促进实物价值流增值

实物贸易流向所需要的时间是一定的,如澳大利亚铁矿运到中国要15天,在贸易过程中,相应的单据流转根据贸易中间环节的多少到达用户的时间各异。为了不影响实物到货后的提货手续,通过信息流的再造如各贸易环节加入银行与用户的电子交单,单据流转的各环节的时间大大缩短,确保了实物的提货速度,使用户享受到铁矿实物按时提货以满足其生产需要的价值。

(3)提高贸易相关方对整个铁矿贸易价值链的反应速度

信息资源通过流传递给整个铁矿贸易的相关方,相关方通过信息的获取,会激发对实物贸易新思路。如2012年以来,山东钢铁集团通过投资获取了西非新铁矿资源,此铁矿资源的特点为氧化铝高而氧化硅底,需要配加高硅铁矿资源。通过信息资源的传递,巴西淡水河谷公司了解到山钢有对高硅铁矿资源的需求,就通过收购其附近小矿山的铁矿资源而推向市场,并按照指数定价的同时加大给使用量大的用户以每吨15美元的折扣。山钢国贸通过此类信息的传递,最终使此铁矿在生产中的配比有所提高,降低了用户的生产用料成本,实现了贸易价值的提高。

在铁矿贸易活动中,首先国际贸易公司应发挥前面提及从事铁矿贸易的传统优势,主要通过:与铁矿供应商、其他钢铁公司铁矿采购部门、铁矿贸易商、用户建立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丰富铁矿实物资源;其次在信息流方面,应加强信息资源建设平台,此平台的建设主要辅助实物流,主要处理以下信息:

①在铁矿实物进行交易前,钢企国贸公司应提供给用户:在铁矿贸易市场上可以交易货物的数量、品种、价格、以及实物状态,供应渠道、未来对市场走势的分析,提供贸易实物的竞争优势和融资解决方案等;同时,应向用户收集:采购资金需求,贸易方式、铁矿使用结构、各种铁矿的使用配比、库存数量、维持生产的周期、采购原燃料的资金状况等。通过微信群、局域网络建立资源信息平台,会吸引用户的加入,加快实物贸易成交比率。

②在实物流转的过程中,对用户提供:实物交易对应的船舶动态信息、实物交易对应单据流转信息、与实物交易有关的目的地类似货物交易信息、以及货物到达目的地后用户对实物需求急缓度、满足需求的物流解决方案以及帮助用户满足要求的应对措施、目的(港口)地船舶排队状态,用户物流解决方案和费用要求等。

③在实物到达用户后,对用户应提供:使用实物的各种方案下的成本结果预测、使用实物生产操作的经验、各种可能遇到问题的解决方案、实物质量跟踪及用户使用后的反映跟踪等。

篇5

与其他行业性垄断企业一样,总资产达76.3亿元的中航油,内部资产关系错综复杂,很难称得上是一个按照经济规律有效链接起来的经济实体。它拥有六家地区公司(华北、华东、西南、西北、东北、新疆)、四家直属公司(天津、太原、云南、重庆)、14家合资合营公司、17家分公司及45家油品供应站。

有关中航油的重组上市一直有种种版本,被认为最有可能脱颖而出先行上市的是由原华北公司改制而成的中航油股份有限公司,而非负责进出口的新加坡分公司。作为中航油最大的分公司,原华北公司负责北京、天津和河北的航空油料供应,仅北京一地每年就有100万吨航油的需求量,以2000年的数字计算,占全国全年航油消耗量的1/5强,堪称中航油的利润奶牛。

在中航油的官方提法中,“积极推进”的也一直是中航油股份的上市方案。中航油股份有限公司已于2000年7月登记注册正式成立,津京输油管道中心和中航油股份公司天津分公司的人员、资产、财务划分基本完成。尽管中国航油关于上市的运作从2000年起也在筹划中,但至迟到了2001年2月,时任中航油总经理的郭永年在总公司年度工作会议上对于新加坡分公司的上市仍只字未提。

然而仅仅一个月后,中国航油就从民航总局拿到了上市的批文,登陆新加坡资本市场的旅程迅速展开。后来的事实更将证明,这是一次意外迭出的上市之旅。

按照投资者的日历,2001年的12月并非黄道吉日。新加坡股市自从1998年的金融危机以来一直回升乏力,“9・11事件”后新加坡海峡时报指数更是节节走低,到中国航油上市进入最后筹备阶段的11月7日已跌至1444点。中航油路演前一个星期,新加坡《联合早报》还专门以早前在新加坡上市的中资企业鹰牌控股等为例,说明投资者并不看好外地企业。

市道不景令主承销商新加坡发展银行心怀忐忑,有关人士甚至曾几次询问中国航空油料新加坡有限公司总经理陈久霖是否要更改上市时间,在他们看来,推迟到2002年可能是更明智的决定。2001年11月18日,正式路演的前一天,主承销商还在提醒陈久霖,要做好最坏准备,有可能得不到投资者响应。陈回答说,“吉人自有天相。”

陈后来回忆,当时自己殊无把握,实在是抱着放手一搏的心态。孰料最后拿到的成绩单竟超出所有人预料。2001年12月6日,中国航油在新加坡股市挂牌的当天,在公开募集的1.44亿股中,面向公众发行的1000万股超额认购高达8.18倍;此前面向机构配售的1.34亿股也被摩根士丹利、安联、保诚等跨国公司抢购一空,最终中国航油成功地将约8100万新元(合4700多万美元)尽收囊中。由于机构投资者的踊跃远超预期,在原定留给机构投资者的1.34亿股上又追加了100多万股,“即使是100%配售给机构,也仍然不够分配。”面对蜂拥而至的订单,主承销商曾建议中国航油提高筹资额度追加售股,只是由于国内繁杂的报批手续而未果。

首日交易开盘,股价从每股0.56新加坡元涨到每股0.63新加坡元,涨幅高达12.5%,成为新加坡证券所当日成交量最大、表现最为活跃的股票。道・琼斯通讯社发表评论称:“中国航油股票近期内将推升到每股0.70新元,不出一年将会升高到一新元,即上涨45%。”

道・琼斯通讯社的预言在一个月后就部分应验,从上市起中国航油一直雄踞于新加坡最活跃股票的前三名,1月中旬股价即升至0.71新元。

试金石

投资者的热情部分地来自中国航油的业绩。自1997年以来,中国航油每年进口航油的数量从3.6万吨一路飚升,至2000年达到160万吨,包揽了中航油总公司98%的进口订单,在全国航油进口市场的份额也占到92%。与此同时,利润自1998年起便以每年100%以上的速度增长(参见附表)。

不过真正引起投资者重视的并非招股说明书上列出的上述财务数字,中国航油在新加坡的上市成功,很大程度上源于它长期享有的航油垄断概念。摩根士丹利执行董事颜・波特称,“中国航油已成为外商进入中国航油市场的惟一通道。”

中国航空油料(新加坡)股份公司总裁陈久霖对此自然心中有数。在预路演后,陈久霖与负责承销的投行人士就隆重地用三个概念来包装中国航油的故事:CHINA(中国)、PROCURE ARM(贸易手臂)和PUDONG(浦东)。

CHINA和PROCURE ARM合起来,就是中国航油的垄断概念:中国航空油料总公司是中国航油市场惟一的垄断寡头,而中国航油则是总公司伸向海外的惟一贸易手臂。根据招股说明书中的描述,母公司中航油在2000年3月正式下发文件,要求包括参股企业在内的所有下属公司在今后几年内进口航油必须通过中国航油;2001年10月,中航油总公司又再次承诺决不撤销以往的安排。

在整个路演过程中,母公司的支持一直是浓墨重彩渲染的要点。这一市场前景显然极为诱人。中国在1999年航油消耗量为470万吨,还不及美国的7%,但是植根于广袤的国土、庞大的人口之上的迅速成长的经济却为民航运输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相对于上游的勘探开发炼制,处于产业链下游的航油供应对于资金雄厚、管理经验丰富的外国投资者而言更易进入,利润空间也更为可观。

“浦东概念”则是指根据上市前的安排,此次筹集资金的一部分约2000万新元将用于购买浦东国际机场航空油料供应公司33%的股份。不仅在上市过程中浦东成为瞩目的焦点,上市之后股价在元旦前后大幅飙升,也源于外界盛传收购浦东公司一事已获重要进展。在投资者看来,这意味着垄断的“贸易手臂”向国内市场的延伸。

与此前中石化34.64亿美元和中石油28.9亿美元的筹资额相比,中航油新加坡分公司拿到的8100万新元实属九牛一毛。但中国航油的成功上市,暗示着即使有中石化和中石油这样垄断了产业链上下游的庞然大物在前,投资者对于以中航油为代表的中国成品油终端供应市场仍然抱有浓厚的兴趣。从上市前的忐忑不安到上市后出人意料的高额认购,“采购手臂”在海外的单兵突进,为庞杂的航油公司群体测出了资本市场的深浅。

争议声中

无论是上市前还是上市后,中国航空油料(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在公司内部引发的争议从未平息。一位中航油内部人士透露说,在上市问题上,中航油曾经有过双翼齐飞的提法,即一方面让其最大的分公司华北公司在国内A股上市,另一方面让负责进出口的新加坡分公司在海外上市。

尽管早在1997年中航油总公司就拿到了国内上市的额度,然而公司决策层的意见分歧延缓了华北公司的上市进程。反对上市的一方认为肥水不流外人田,新加坡公司与华北公司效益都不错,因此保持现状最好,没必要把利润拿出来与别人分享。2000年就已完成股份制改造的华北公司即中国航空油料股份有限公司的上市计划在争议中搁浅了。

与此同时,新加坡分公司即中国航油的上市计划却悄无声息地向前推进。按照公司内部人士的分析,中国航油上市的成功得益于两点,其一,海外公司的独特地位使得中国航油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游离于总公司的控制;其二,华北公司在公司全系统中的地位和影响远远超过仅承担进口采购任务的中国航油,因而总公司在上市的利弊考虑上,对于华北公司会比对中国航油谨慎得多。

中国航油的前身是成立于1993年5月26日、由中航油、中国对外贸易运输总公司和新加坡海皇轮船有限公司三方共同投资组建的合资企业,最初的名称为“中国航空油料运输(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当时中航油的进口还依赖于国内石油行业在海外的机构,成立之初虽然抱有自行采购以节约成本的想法,经验的匮乏却使分公司最后选择了做运输。1995年中航油收购了另外两家合资伙伴的全部股权,经过近两年的筹备和规划,包括获得在海外采购石油的种种授权,1997年7月1日中华航油开始进行大规模的航空油品贸易。1999年公司实现营业额8.92亿新元(约5.44亿美元),并于当年更名为“中国航空油料(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

1997年6月以后,中国航油迅速搭建了航油采购的网络,从一个账面资金不过十几万元的空壳公司变成了注册资金6000万新元、年营业额15.5亿新元(约9.15亿美元)的贸易枢纽,通过它采购的油品在中航油全部进口航油中所占比例从1998年起节节攀升,由92%、98%直至2000年的100%。1997年刚刚起步的新加坡分公司还远未获得现在的垄断地位,当时中航油的政策是在同等价格条件下优先考虑新加坡分公司采购的油品,为了从总公司拿到更多的订单,公司通过批量运输、比较采购等手段成功地压低了油品的价格,1998年就从总公司的26船货中拿到了21船的订单。

中国航油走得比总公司的期望更远。1999年和2000年,中国航油又在开发天然气、原油等新油品贸易和拓展客户方面开始了尝试,到2000年,与中国大陆以外地区的贸易额达到了6%。在拓展生存空间的努力中,上市被新加坡分公司提上了日程,而海外公司的相对独立性和新加坡分公司独特的成长经历使它突破了中航油系统内部的种种争议,直接从中国民航总局拿到了海外上市的批文。到2000年3月之后,实际上中国航油在上市问题上已没有任何实质性的障碍。

2001年11月18日,中国航空油料总公司新任总经理海连成参加了中国航油在新加坡马来亚大酒店举行的上市路演,以单兵突进形式趟出的上市之路,最终赢得了总公司的认可。中国航油的上市成功为华北公司重启上市目标打开了通道,元旦前后,已被搁置的华北公司上市问题再度提上议事日程。据消息人士透露,会后的最新说法是“积极推进,谨慎操作,但暂不增加新的成本投入”。实际上,管理层对于上市已无太大疑义,新的问题来自于中航油总公司正按照民航总局确定的改革方案进行重组,而新近几个垄断行业的改革主导权统一移交计委之后,航油与航材公司是否合并成为了疑问。华北公司还将在“积极推进”中继续等待。

垄断还会有多久?

垄断概念虽然暂时受到了投资者的追捧,但同时也面临着何时取消的质疑,毕竟它不是创造利润的真正来源。

事实上,多年以来,垄断带给中航油的不仅是高额的利润,同时也意味着重重束缚。2000年上半年民航全行业亏损5.6亿元,从那时起,业内外对于航油价格高企的议论就不绝于耳。随着油价的上涨,航油成本在民航运输企业的成本构成中从21%上升到30%,一些航空公司甚至将亏损原因归之为航油垄断。在中航油一枝独秀的高额利润与国内航油价格高于国际近一倍的事实面前,作为中国航油市场的垄断者的中航油几成千夫所指。

“长期以来,中航油被赋予的职责不是效益,而是保证供应;与此相联系,中航油的全部组织构架也是为完成这个任务而设立。”中航油企管部的一位负责人在谈到公司内部改制问题时解释说,“比如说,国家在哪里修了一个新机场,民航总局就要求我们把航油供应到哪里。至于成本、效益都不在考虑之内。”

时任中国航空油料总公司总经理的郭永年也对此进行了辩护。国内航油出厂价本来就比国际市场的到岸价高出近一倍,另外炼油厂与机场的不配套布局也加大了长途运输的成本。郭永年强调,油价一直由国家政府部门掌握,中航油从来没有定价权。按照规定,机场不分大小,油价均是固定的统一价格,中航油就必须抽肥补瘦。中航油甚至也没有进口权,所有进口航油都必须按照计委每年下达的配额,经过三大石油公司进出口业务的公司完成,这也限制了在采购中压低成本和防范风险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中航油在享受着垄断好处的同时,也被迫接受了僵硬的计划安排下的种种束缚。因此,只有最终打破垄断,确立完善的市场机制和公平的竞争规则,中航油才能成为真正掌握自己命运的航空母舰。另一方面,航油市场的放开也可以为民航运输企业营造一个具有更多选择的市场环境,从而加快整个民航业的市场化进程。

篇6

基于企业社会责任框架的公平贸易――以咖啡行业为例

作为公平贸易最早兴起的行业之一,公平贸易咖啡的发展已经颇具规模。以星巴克公平贸易咖啡为例,自2000年4月,星巴克与美国公平贸易组织签署协议开始在北美售卖整包的公平贸易咖啡起,星巴克的公平贸易咖啡已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仅2007年度,星巴克共购公平贸易咖啡3.52亿磅,平均价格每磅1.43美元,高出ICO(International Coffee Organization)平均价格0.29美元。高于价值的价格溢价,不仅实现了星巴克公司的经济效益,同时还体现了其道德责任,尤为体现在其对消费者、咖啡豆种植者的责任。

企业内部社会责任

公平贸易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星巴克自身的发展,为其实现企业的经济责任起到了推动作用,实现经济利润的飞速增长,自2008年开始的数据显示,在2009、2010年间,其净利润同比分别增加23.87%与141.97%。同时,公平贸易咖啡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星巴克企业的社会形象。根据英国《泰晤士报》对于英国咖啡店和快餐业所作调查,54%的消费者希望咖啡店能够关注社会责任,这个比例比去年提高了6个百分点,消费者最希望咖啡店重视的社会问题就是确保发展中国家种植咖啡的农民能够获得较好的收人。而星巴克公司公平贸易咖啡的实施,恰好迎合了消费者的这一消费心理,为其企业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同时,通过公平贸易这一载体,可以促进城市消费人群关心弱势生产者的处境,以购买行动来支持生产者自力更生,改善生活,以达到可持续发展并促进社会和谐的目的。我们认为星巴克公平贸易咖啡带来的引申意义远远大于其表现出的经济利益,英国公平贸易基金(Fairtrade Foundation UK)的执行董事哈里特・兰姆(Harriet Lamb)称:“对种植者和咖啡爱好者来说,公平贸易与星巴克的合作关系是个好消息,并将唤醒整个产业。”作为行业的领导者和创新者,星巴克公司的行为对全社会是一个引领、示范效应,它以公平贸易的形式呼吁全社会关注咖啡种植者的生活状况,将道德伦理消费的观念引入人们的生活,将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的传统消费观,吸引社会目光注意到贫穷的发展中国家种植业者,为他们生活水平的改善提供帮助。

企业的外部社会责任

对于消费者,公平贸易的实施提高了消费者的购买价格,而伦理消费观的产生使得这种价格溢价成为可能。基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它将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价值实现这五大层次,而自我价值实现的基本是道德,对于公平贸易而言,自我价值的实现更多地体现为对于公平贸易伦理消费观的产生。从传统的供需模型来看,对于完全竞争市场,只有当供需达到平衡时社会才能实现其利益的最大化,此时的价格等于其原始价值。随着伦理消费观的产生,人们逐渐在产品原始价值的基础上加入伦理溢价,即为了实现大部分咖啡农(小土地所有者)在收获时节获得公平合理的价格以达到最低生活工资,保证其基本利益实现而愿意多支付的金额。高于原始均衡价格的伦理溢价使得企业所愿意提供的产品增加,而供过于求的市场机制又使得企业通过提高产品质量等其他方式吸引消费者,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为企业的进步提供了原始动力。高支付也为消费者带来了高回报,经过公平认证的咖啡为消费者带来了更绿色环保、更健康的质量品质,切实维护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公平贸易的倡导者们呼吁美国人多喝经过认证的平均1.26美元一磅的“公平贸易咖啡”,主要是以“公平贸易”的概念与品质去吸引支持者购买,因为公平贸易咖啡不会有剥削劳工、破坏环境与健康疑虑。其目的就是为了可持续性发展和减缓贫穷。以英国为首的一些欧洲国家“公平贸易咖啡”的认知度有90%以上。

企业在供应链中体现的社会责任

对于咖啡豆生产者而言,公平贸易咖啡的实施他们可以说是最大的受益者。

星巴克进入公平贸易网络后,不断调整咖啡供应链,通过减少中间商层数,极大地提高了咖啡豆种植者得到的利润。星巴克通过公平贸易咖啡,省去了原本进出口商、消费国再加工的供应链程序,有效缩短了供应链流程,实现了效率和利润的双提高。此外,星巴克还通过高于市场价格的价格购买咖啡,实现了在ICO基础上的价格加成,而作为价格加成的条件,咖啡豆种植者则为企业提供了更为优质的产品,即要达到星巴克公司所指定的要求。

这样的供求机制,正是建立了一种星巴克与非洲生产者之间的一种公平合理的伙伴关系,以透明的管理模式和商业形式,保证生产者的劳动环境和相关利益。它通过始终支付高于ICO平均价格的金额购买咖啡豆,保证大部分的世界咖啡农(小土地所有者)在收获时节获得公平合理的价格以达到最低生活工资。按照星巴克公司的利润分成方式,其咖啡豆购买价格仅有3.65%支付出口商,其余的96.35%支付咖啡豆种植者,通过减少中间商层数,极大地提高了咖啡豆种植者得到的利润。通过这部分利润使他们的生活获得了保障,同时,这也意味着他们不必用剥削环境的生产方式,不必大量使用农药、化学肥料做集约生产,在照顾到环境生态的同时,也照顾到消费者的健康。而他们也能从增长的收入中,改善村庄或者社区的公共服务条件,比如,医疗站、教育工作的完善等。对他们的生产生活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商业与公益结合模式下的公平贸易――以“乐创益”为例

公平贸易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公益行为。其特征相对于强调自由竞争、效益第一的市场经济,更注重社会公平和对劳动者利益的保护,同时消费者通过购买来参与公益,使公益大众化。而这种形式,相较于传统的扶贫,具有显著的优势和创新性。在此以中国“乐创益”组织为例,探讨这种新型扶贫模式的优越性。

乐创益项目为中国原创设计师和一些被边缘化的生产 者建立起生产合作平台。利用自己丰富的设计师资源组建志愿者团队,对NGO组织和欠发达地区的手工生产者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制作能力和设计水平,生产出构思巧妙、做工精美的手工艺品进行义卖,与此同时大力倡导“公平贸易”和“责任消费”的理念,让消费者通过购买行动支持原创和生产者自力更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根据乐创益帮扶公平贸易产品的试行原则,为生产者提供每件产品不低于零售价10%的加工费,同时提取部分利润成立社区发展金,以协助生产者所在地区的社区设施建设。(如图)

公平贸易不仅能够靶向帮扶弱势群体和边缘化的生产者,而且能够带来多方共赢,增加整个社会的福利。

首先,通过对“公平贸易”和“创意市集”相结合,有利于保障创作者和生产者的权益,同时保护传统手工艺品和少数民族文化,从而促进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助推具有自主品牌和知识产权的产品扩大市场份额,逐步推出中国的创意类的公平贸易产品。

其次,乐创益的公平贸易链条关注的多为边缘生产者等弱势群体,被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所忽视。此外,他们能够通过劳动来获得生存空间,而非单纯依靠慈善捐款救助。参与到生产加工的贫困群体能够直接从项目中获得超出市场配置下的经济收益。此外,这些贫困群体所在的社区可以获得社区发展金,改善他们的生活生产条件,使社区居民得到间接利益。

再次,该项目能够汇集中国原创设计师的力量,根据市场的需求来设计产品,让公众通过责任消费帮助生产者获得保障价格的收入,实现设计、生产和销售环节的整合。

相较于传统的扶贫模式,基于公平贸易理论的“乐创益”,是通过商业化运作打造一个新型产业链条,并创造性地结合了“创意市集”的理念。不仅有助于克服政府资助效率低下、企业采购存在利益剪刀差、公益组织缺乏持久稳定性的缺点,有利于在增加生产者收入、提高其社会福利的基础上,提供给他们有尊严的劳动机会。而对于贸易链条的两端:设计师能够打开市场,从而鼓励原创和艺术的发展,而消费者通过责任消费,提高在道德方面的效用满意度,并通过购买行动支持原创和生产者自力更生。由此,行政力量可以弱化,而自觉可持续的公平贸易行为,则能够给执行的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

启示

公平贸易是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延伸

随着经济一体化向纵深发展,国际市场竞争不断加剧,公平贸易已有了新的内涵和外延,从商品或服务的提供延伸到产品或服务的供应和生产过程,进而触及其背后的劳工权益、环境保护以及产品终端的消费者权益等,这些共同借助法律的约束构成公平贸易的基础和条件,也形成了企业的社会责任。

公平贸易是一种扶贫机制和社会改革

公平贸易运动不仅是一种新型贸易方式,更是一场世界范围自发的、以市场为基础的社会运动。其目标不止在于保护弱势群体,在公平贸易持续推进的数十年中,越来越多的主流商业企业受到消费者道德购买、责任消费的压力,加入公平贸易,并通过公平采购等途径,积极履行自身社会责任。在此基础上,商品开始成为消费者表达自我,建设生活的媒介与桥梁,成为个性化品位与生活方式的标识,同时,企业也开始从自身运营环节思考如何在实现自身盈利的基础上,追求交易的更大公平性,以提供更公平的交易条件及确保那些被边缘化的劳工及生产者的权益,致力于永续发展。

篇7

所谓加工贸易,是海关当局为了关税征管的方便而创造出的一个概念。它通常指这样一种贸易活动:中国进口生产所需的原材料和机器设备,通过利用充裕和廉价的劳动力,把它们加工成最终产品,再出口到国外市场,即所谓的“两头在外”。

正是反映了中国通过此类贸易对世界市场的巨大影响,中国也常常被称为“全世界的组装加工厂”。与加工贸易相对应的是一般贸易,这通常是指出口产品的大部分是中国本土生产的,而不仅仅是对进口品进行的简单组装加工。

在纯粹的加工贸易中,生产所需(除劳动力)的投入靠进口,产成品全部用于出口。在国际市场(以美元计价)的价格不变的情况下,人民币升值对加工贸易的进口品和出口品的国际市场(以美元计价)的价格没有影响。惟一的不利影响是,以美元计算的劳动力成本增加了,从而会侵蚀利润。但是,鉴于加工贸易的特点是,劳动力只占全部投入成本的一小部分,也就意味着人民币升值的对加工贸易的影响会很有限。

当论及人民币升值对减少中国外贸顺差的作用时,人们脑海里出现的往往就是上面所描绘的这幅中国作为“全世界的组装加工厂”的图画。然而,这已经越来越不能准确地反映中国近几年贸易发展的实际状况。尽管海关统计中仍然保留着加工贸易这一类别,中国的加工贸易的内涵在近几年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所谓的加工贸易正在 “一般贸易化”,和一般贸易之间的界限已经趋于模糊。从事加工贸易的出口企业已经越来越多地从中国本土购买(而不是通过进口)各类生产所需的原材料和机器设备。

统计数据表明,近几年,虽然加工贸易出口占总出口的比例大致稳定在50%的水平,但加工贸易进口占总进口的比例却从50%大幅度下降到40%左右。同时,出口的增长速度也罕见地大幅度超过进口的增长速度。

从双边贸易平衡看,一方面,中国对美国和欧洲的贸易顺差持续扩大;另一方面,中国对亚洲的贸易赤字却在相对减少。这些变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加工贸易项下的进口的增长明显放缓。而此前,很多这些进口正是来自亚洲地区。

自2004年以来,中国外贸顺差的大幅度增加,相当大程度上,正是反映了发生在加工贸易上的这些深刻变化。有一些分析人士把这一变化归咎于隐藏在贸易项下的受人民币升值预期驱使的“热钱”的流入,从而是一个短期现象。但事实正在而且终将证明这一观点是不成立的。

加工贸易的“一般贸易化”,毫无疑问与当前人民币汇率水平有很大关系。从事加工贸易的厂商之所以放弃进口而选择从中国本土采购原材料和机器设备,因为这样做会节约成本,在商业上更划算。加工贸易的投资者虽然做的是直接投资,实质上也是一种跨境的套利投资行为。投资者最初来中国从事加工贸易有关的生产活动,他们看中的是中国的廉价劳动力。然而,当他们认识到,在中国,不仅仅是劳动力,其他的生产要素也比别的国家和地区便宜时,他们就会相应地减少进口,而更多地使用中国本土制造的产品。

在国际经济的大环境里,如果在投资者们看来,一个国家各种的生产要素都显得比较便宜时,那么该国的汇率十有八九被低估了。在本质上,加工贸易的“一般贸易化”就是进口替代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如果汇率被低估,就会鼓励进口替代。这种倾向在进口投入含量大的加工贸易中会更明显地表现出来。

篇8

绿色供应链的概念可以界定为企业考虑产品对环境的影响时,不仅应考虑自身的流程,也应回溯到原料的取得、产品制成后的使用,甚至于产品废弃后的情况,即产品在其生命周期各个阶段对环境的影响,进而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而影响绿色供应链的要素则包括驱动因素和障碍因素两个方面。从驱动因素方面看,绿色供应链可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效益,增加客户价值,提升企业绿色形象,还可规避绿色技术贸易壁垒。从障碍因素看,绿色供应链的实现需要相对完善的环境法律法规、绿色供应链管理政策、绿色供应链行业标准与绿色税费制度作为支撑。

我国绿色供应链发展现状

近年来,政府已逐步认识到发展绿色供应链的重要性,并不断通过法律、政策等手段,营造适合企业发展绿色供应链的环境。与此同时,我国境内的部分跨国公司及大企业在经营管理上也已经意识到环境、资源在竞争中的战略地位,并且开始进行初步探索。而除此之外的市场与公众则在绿色供应管理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政府对绿色供应链的引导作用

总体上看,在我国,绿色供应链仍属于新兴事物,政府在绿色供应链管理中未明确并有效发挥规制者、推进者和监督者三大角色的作用。但由于绿色供应链中的生产环节与环境管理、清洁生产密切相关,其回收体系与我国废物处理相关的法规具有切合度,最终消费体系又与现行的政府采购和公众绿色消费密切相关。为此,政府在我国绿色供应链萌芽阶段具有引导作用。

贸易绿色转型支持我国绿色供应链发展

国际贸易不仅推动绿色供应链跨越国界延伸发展,其更为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内生动力。而在这中间,跨国公司和中资大中型企业是绿色供应链的实践先行者,跨国企业对我国绿色供应链起步发展具有一定推动作用。

我国绿色消费市场促绿色供应链发展

2010年,南德意志集团(TüV SüD)亚太有限公司在中国、印度和新加坡进行了绿色市场调查,比较了家用电器、食品饮料和服装鞋类三大行业的消费者和企业对于绿色产品、服务、政策和认证的态度。调查报告表明,中国对“绿色”产品的关注度和需求都是最高的。尽管在被调查的三大行业中,我国已有59%的企业生产或贸易“绿色”产品,但是多数企业并没有为尽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而制定相应的政策或准则,或者没有明确地传达他们制定的此类规范,正在自我丧失机遇。

公众环境意识提高,推动中国绿色供应链发展

我国消费者在经历过重金属污染、土壤污染、水源污染等一系列危害环境与人体健康的事件后,公众环境意识大幅提升。伴随着消费者绿色消费意识的觉醒,绿色供应链已具备了快速发展的沃土。

积极发展我国绿色供应链

绿色供应链是我国绿色转型的必然实践,是能否实现“中国制造到中国创新”的重要生产力决定因素。虽然我国发展绿色供应链的基本条件已然具备,但由于存在缺乏政府引导,缺乏行业指导,企业与公众对我国绿色消费市场成熟度认识分歧仍较大;全民绿色消费理念尚处在培育阶段;贸易转型推动绿色供应链发展仍待时日等一系列问题,我国绿色供应链发展仍面临较大的挑战。为此,经过调查与分析,提出如下一些实用性建议:

建立绿色供应链制度 发挥政府引导作用

首先,要发挥政府的引导与规制作用,制定《绿色供应链管理规范》和《绿色供应链行业评价标准》,建立和完善我国绿色供应链法律、政策与标准体系。

其次,通过经济政策与绿色供应链相结合,给予绿色供应链参与企业税收优惠、绿色信贷优惠,设立绿色供应链自愿项目,利用行业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的环境核查,生态工业园区内的绿色供应链体系建设,同时完善行业环境技术标准。

再次,要发挥政府引领与表率作用,完善《政府采购法》、制定《政府绿色采购通用原则》、建立政府绿色采购权威信息数据系统,强化绿色公共采购政策。

第四,推行绿色贸易,提供绿色贸易公共服务,探索绿色贸易管理制度的绩效评价体系。

第五,开展区域试点,把绿色供应链管理制度的探索落到实处。国家相关部门应给予相应的指导和监督,并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

推动企业实践,创建我国绿色供应链的经济体系

首先,通过绿色供应链示范,培育“中国绿色供应链明星企业”,带动绿色供应链整体发展。

其次,建设“绿色供应链网络平台”,加强行业间、企业与政府、非政府组织和其他外部团体间的合作。

再次,开展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试点工作,在实践中校验相关法规与政策体系。建议开展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试点工作,并遵循“三可”原则,由第三方机构对企业绿色供应链水平进行评价。

激活市场力量,加强市场的服务与评判功能

首先,成立“绿色供应链促进中心”,提升市场服务功能。绿色供应链促进中心的成立,目的是提供认证、平台运营服务和绿色供应链规划设计、运营、风险管理、合规、战略发展咨询服务和合同能源管理绿色供应链综合服务,带动各类专业服务企业发展。

其次,结合“绿色供应链促进中心”,建立“绿色供应链发展基金”,为企业实践绿色供应链提供经济激励措施。通过政府、企业和社会机构共同出资的方式,建立我国“绿色供应链发展基金”,充分调动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积极性,激励其使用更加先进的环境技术和环境管理理念,促使我国绿色供应链更加全面均衡的发展。

再次,发展绿色金融服务,为绿色供应链发展提供支撑。前期主要发展绿色融资和绿色保险,逐步向其他金融服务领域拓展。

重视市场绿色消费培育 提高公众绿色意识

篇9

NHS作为全美最大的五金、花园用品、家居用品展以及全球最大的油漆涂料类用品展,其主办方不断调整自己的展品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形势和市场需求。在2003年加入花园用品、2006年加入家居用品等展品类别的基础上,2009年更是将所有展品划分为7个大区,涉及五金制品、储藏及整理用产品、家电、洁具、家居饰品、园艺、户外家居用品。

篇10

提升全球价值链

现在,很多人都说市场的竞争是供应链和供应链的竞争,不单是一个个企业对企业了。实际上,一个产品的背后是很多企业共同参与,的一条供应链,现在市场竞争就是这个产品背后的供应链和其他产品背后的供应链竞争。现在人们还说外包、外派是全世界的,所以如今供应链的竞争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竞争。十多前就有一本书名字是《世界是平的》,这本书告诉人们怎样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它影响到很多企业将生产和一些销售的基地搬迁到外地。35年前,欧美国家把生产基地搬到亚洲,而今天的亚洲国家,尤其是中国的出口电商开始在全球销售,在全世界影响很大。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家就要做全球的价值链。

大家都知道,著名的微笑曲线是由台湾的施振荣先生提出来的,曲线的头和尾一个是销售,可以赚很多钱;另一个是设计,也可以赚很多钱;中间则是整个生产的过程。在整个中国内地,深圳作为全球重要的轻工业生产基地和全球领先的供应链管理中心是怎么发展起来的?35年前外国人把生产基地搬到中国内地,从深圳特区、香港开始,但生产环节赚的钱很少。除了生产之外,中间也有很多为这些工业服务的公司,包括物流、通关等服务,这就是供应链公司的起源,它们慢慢地发展到做物流和供应链金融,现在还做全国配送,把市场打开以后,又走向全世界,现在更是有了很大的创新,很多供应链公司做成了大的平台。

国内价值链战略

一个企业怎么样提高价值链?首先不能无中生有,一定要有自己过去的经验、历史和销售网络等,有了这些基础之后才会有创新的概念,这是利丰公司的发展经验。利丰是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品贸易商,在欧美等地主要是销售,在亚太地区主要是采购。但是,现在世界发生了变化,亚洲市场兴起以后,利丰也开始在亚洲做很多分销、零售方面的业务。由于过去利丰主要是做贸易的,欧洲、美国很多百货店里的产品是利丰采购的,外国一些大学发现很多零售品牌背后都有利丰的身影之后,就说利丰是一个供应链管理者。但我们自己感觉供应链实际上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更重要的是,我认为它还是一种经营理念。

任何一家供应链公司都有四个流程,即工作流、实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实际上不管是什么公司都有这四个流。只要把它们做好,并且以最大值效率减少总成本作为目标,就能在公司所处的行业里增加价值。怎样用供应链管理的理念在行业中把企业尽量做得更好,提供它的价值,并在整个价值链上提升,这就是利丰理解的供应链和价值链的关系。一个零售店、仓储、工厂是一个供应链,用什么力法把它管理得更好,就是供应链管理。在供应链中间还有一个金融的过程,现在深圳有很多供应链公司在供应链金融方面做得很前卫,很有创新。

利丰供应链管理有七个重要概念:第一,一定要以市场为原动力,说起来很容易说,关键是怎样真正做成功,比如组织架构根据客户的需来改变,怎样根据市场需求对过去的业务进行调整,以迎合新的潮流等等。现在全球的零售都受电子商务的影响,利丰作为传统的贸易采购公司,就需要创新,通过更有效率的采购办法来迎接挑战,做更多的服务和客户的信息系统连接起来。第二,一定要重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把不重要的、不是最核心的服务外包,换句话说,不能够无中生有,企业自身的价值链是什么要搞清楚;第三,要合力、合作,与合作伙伴共同寻找更多的价值;第四,要利用信息系统优化供应链运作;第五,要不断改善生产流程;第六,要缩短产品完成时间;第七,要减少环节之间的成本。利丰认为,所有行业都应该把这七个概念作为重点来考虑。

怎样做供应链?利丰的经验是把上述七个概念贯穿在利丰的行业工作里。首先,利丰将自己业务的每一个过程分得清清楚楚。其次,利丰理清过去的发展和现在的关系,怎样从过去的工作一步步延升到更多的领域并且发展起来,在这个过程中与生意伙伴共同合作,打造自己更高增值的服务和产品,把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顺延到更多的领域。

目前,在全球大概有1.5万个工厂为利丰生产产品,利丰每天处理的客户订单有1000多条,每一条订单都要找不同的工厂合作,所以利丰很重视外包能力。比如利丰贸易作为一个产品提供者,利丰通过供应链管理的办法把不同的产品拆分成不同的部分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生产,然后再运到另外一个地方。比如,整个产品的设计可能是在美国,但整个链条的管理可能会在香港,产品的某一部分又在某一个地方生产,另外某一部分又其他地方生产。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有一些地方需要生产某些高科技的零部件,利丰就会从一些高科技的地方或者设计者所在地派一些人去工厂监督生产过程,然后将不同的生产部分运送到同一个有税务优惠的地方,根据当地的关税协定运过去。所以,无疆界生产就是利丰做采购最重要的秘诀,这就是利丰的经验。

同时,利丰很重视成本概念。如果在一个工厂生产一个产品的成本是1元,卖到消费者手里起码是4元,这还没有做很多的利润提升。而利丰如果要实现增值,就要考虑从1元到3元的整个物流配送分销过程中,怎样可以压低成本,然后再考虑在整个微笑曲线里面怎么样爬得更高的问题。也就是说,首先要有供应链管理的七个概念,然后结合企业的实际,根据具体的情况去分析怎样提升自己的价值。比如,利丰作为一个做产品的公司,做了很多的设计和产品。以圣诞树为例,一棵圣诞树看起来是很简单的产品,但实际上里面要生产的模具超过100种,包括很多高科技含量的东西,因此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做好供应链管理。换句话说,和供应链上的各个合作伙伴友好配合是很重要的。此外,利丰也做物流,主要是第三方物流,即帮助国际企业提供整体的物流解决方案,‘并帮助他们执行。最近,利丰在深圳宝山区的配送中心帮耐克中国进行配送。在国际上,利丰利用在不同地区保税区的经验,帮助国际企业省掉很多的物流和税务费用,这就是利丰的一些策略。

篇11

讯:近期,受到美元贬值、人民币升值等一系列影响,刚刚从金融危机中恢复过来的外贸行业再次饱受冲击,许多企业订单业务和利润均出现加速下滑的趋势。11月25日,全球领先的国际贸易资讯服务商特易资讯在沪“外贸资讯宝”(Global Trade Pal)产品,旨在帮助外贸企业在当前严峻的外贸环境下寻求新的发展途径及战略布局。“外贸资讯宝”的及时推出为外贸企业走出困境、寻找新商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将营销平台放到网上,而海外采购商数量增长有限的情况下,网络B2B成为了中国外贸企业竞争的一片红海,企业之间的恶意杀价将中国制造的利润压到不能再压。著名经济学家、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殷醒民教授认为,外贸开发方式从第一代的展会、第二代的B2B电商到第三代的搜索引擎关键词投放,都面临着供采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而“外贸资讯宝”的推出开创了一个新兴的模式和市场,它不仅让外贸企业直接找到采购商,还整合了产业链中的夹缝需求,如采购商资质待确认、CRM(客户关系管理)融合一体等,满足国际贸易交易前的基于产业链的资源及功能的深度整合,成为了外贸企业的“集合式的资讯平台”。

外贸资讯行业起源于19世纪的美国,在国外有100多年的发展历史,国内的现代外贸资讯业真正开始发展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当时,国家提出了以外贸拉动内需的口号,对外贸的扶持力度加大的同时催生了很多外贸公司,伴随着中国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大量企业都参与到“全球大市场”的竞争中。而信息的相对闭塞,引发了诸多问题:市场在哪里?客户在哪里?价格如何?竞争对手如何?在全球竞争市场中,国际买家对于中国企业的行为了如指掌,中国企业却无法获悉国际买家和竞争对手的相关信息,处境极为被动。

上海特易信息科技有限公司CEO张茂华介绍,“外贸资讯宝”是以海量、真实、动态的外贸数据为基础,通过记忆性存储、立体化组合等功能,将外贸开发方式“标签化”,让用户便捷地完成从其自定义产品的最初市场分析、到最终给目标客户发送开发邮件的整个外贸过程。全新的一站式操作理念和标签化搜索引擎的运用,极大地提高了外贸工作者和决策者的工作效率,可快速批量地处理外贸业务,为用户赢取资本、创造价值。

据悉,“外贸资讯宝”最重要的创新点在于使用了“标签”概念,这使该产品具备了以下两大特色:首先是“记忆性”:用户可采用产品标签的形式,存储自己关注的产品报告,避免重复操作,提高工作效率;其次是“立体化”:在产品标签中可以实现不同国家、不同产品在同个界面的报表查看方式,也可以把各个产品标签组合成产品类目或产品库,使得信息的提取更为灵活贴切。通过“外贸资讯宝”,外贸企业可以获得全球市场分析报告,分析某个指定市场状况并评估市场风险。“外贸资讯宝”还可提供符合企业需求的客户资源,而这些资源整合了权威的官方信息,加之以高效的IT技术开发模式,帮助用户建立了客户信息库。此外,“外贸资讯宝”可根据用户需求提供专业的全球贸易商深度资信报告,可以深度了解所关注企业的财务状况和法务状况等关键信息。(来源:解放日报 文/郭艺珺)

篇12

如今,兴起各地进口葡萄酒保税区的模式成为业内热议的话题。基本上各家保税区所要打造的这种创新经营模式和理念大致相似。如提供专业集中的酒类产品的展示、交易服务;快速高效仓储配送、进出口通关、检验检疫、翻译导购和办理中文标签等的“全程式保姆”服务。其中最具有诱人的两个砝码——提供免费入驻仓储/展示空间(前提是必须完成一定进口额度)和交易成功后清关时交税(暂时减少酒商流动资金占用,但迟早得补交)。

虽然保税区进口酒交易中心管理者是以年费或者服务费为赢利点。但对上游供应商来说,可以免费把产品放置在保税区,得到以最小的成本和国内经销商沟通的可能;而对于下游经销商来说,这样的采购平台可以解决国内经销商国际采购、报关等不熟悉环节的问题,并且具有延缓大宗资金交易压力的优势。这样看来,在365天永不落幕的专业展示交易平台上,大家都可以减少盲目经营的风险,最大限度地减少贸易环节,降低交易成本,从而使产品价格更具竞争优势。

不过,从中国进口葡萄酒行业发展来看,保税区交易模式是在目前市场不够成熟和专业的形势下出现的。如今市场上已不缺各国的进口葡萄酒品牌和产品,而最大的瓶颈在于消化的“市场和渠道”。虽然保税区交易这种模式可以帮助提升采购效率,但解决不了这个问题。而且即使够满足一些暂时非专业经销商的需要,当他们从非专业到专业化成长起来后,采购报关就不是问题,这种模式便可能会失去其效应。更重要的是,保税区交易模式并不能杜绝“供求”双方的台下交易,那么其模式开创管理者的盈利何来?对于经销商来说,缓交关税不是免交或少交,始终还是要交,还不及从小关口进口容易“合理避税”来得实际。于是各保税区便有点“曲高和寡”的尴尬,和专业酒展一样,吸引的大多是在国内国外毫无“根基”和推广渠道的酒商。除此之外,基本上每个保税区的位置都相对偏僻、交通不便。

葡萄酒交易航母

签:进口葡萄酒集散与交易中心

群体解读:它们是中国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桥头堡”。各保税区在发展建设伊始就成为国内外客商密切关注的焦点。享有“免证、免税、保税”政策,实行“境内关外”运作方式,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程度最高、运作机制最便捷、政策最优惠的经济区域。

运营模式:运用特殊的保税政策,提供进口葡萄酒产品的展示、交易,以及全程的运输、仓储、进出口通关、检验检疫、翻译导购和办理中文标签等的“一条龙”服务。

代表地区:厦门、上海、广州、珠海、宁波

珠海保税区

2008年11月20日,珠海保税区泉汇国际酒业交易中心在珠海保税区成立,以承办国际酒业保税展览交易为主,特别为各酒类中小企业提品经销和商品寄售服务。目前珠海保税区已形成一个独具特色的葡萄酒仓储和展示业务环境,共计有1个专业葡萄酒保税展示厅,区内11家企业涉足葡萄酒进口业务。据统计,2009年,驻区海关监管经保税区进口的葡萄酒50余万升,货值200多万美元,均比前一年同期增长200%以上。

上海保税区

2008年11月21日,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国际酒类交易中心于成立。目前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是国内最大的进口葡萄酒集散地。作为目前上海唯一一个国际酒类产品的保税展示中心,由中国贸促会和上海市浦东新区政府合作建立,位于外高桥保税区的中国国际商品中心内,集国际酒类展示、交易和贸易服务等为一体,是为促进国际酒类进入中国市场而设立的综合性贸易服务平台,而且制定了专项财政政策支持国际酒类展示交易中心发展。

厦门保税区

2008年11月29日,厦门市乃至整个东南沿海最大的进口葡萄酒集散中心在厦门象屿保税区开业。来自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的超过2000款进口葡萄酒在格兰阁国际葡萄酒集散中心亮相。这个集散中心将是东南沿海最大的进口葡萄酒集散中心,销售目标锁定为每年300个标箱。希望政策优势加上海关通过监管服务的悉心培育,促成葡萄酒企业在保税区迅速聚集并产生虹吸效应。

宁波保税区

2009年9月1日,宁波保税区实行监管模式改革。努力营造一个低成本、优服务、快交易的进口葡萄酒集散地。2009年宁波保税区葡萄酒进口量突破60万升。而其葡萄酒交易中心已经有14家企业入驻,在现有基础上还将再引进2-3家年进口250个集装箱以上的葡萄酒进口公司和30家会员企业(葡萄酒进口商、经销商、酒类物流企业等),形成年进口额10亿元的规模,努力建设成为华东地区重要的进口葡萄酒集散地。

广州保税区

2009年7月9日,广州保税区国际酒类交易中心开业。与国内其他进口酒交易市场相比,广州保税区国际酒类交易中心在功能上有许多创新和优势。这个华南地区最大的国际酒类交易中心,由广州开发区和广东省酒类专卖局联合打造,项目包括现代化电子交易系统的酒类电子交易所、10万平方酒类商贸街和进口酒类供应链三部分,将成为一个集酒类展示、推广、贸易和国际酒文化交流的综合性平台。

保税区模式实质在于服务进口葡萄酒市场,而不是主导市场。如果要打造成不赚贸易的钱而收取交易费用,是需要长期投入甚至需要风险投资的支撑。

供应链运营模式

在经济全球化的21世纪,通过剥削上下游企业和损害竞争对手来谋求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历史已一去不复返,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由以往单纯的企业之间的竞争上升到更高层次的“扩展企业”的竞争——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作为一些中国最早及专业的渠道和供应链运营商,将供应链服务模式和理念引入口葡萄酒产业,专注于进口葡萄酒供应链服务。

运营模式解读: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企业之间的竞争已不再是公司与公司之间的竞争,而是整体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供应链的概念和传统的销售链不同,它已经跨越了企业界限,从建立合作产销或战略伙伴关系的新思维出发,从全局和整体的角度考虑产品的竞争力,使供应链从一种运作性的竞争工具上升为一种管理性的运营体系。

在这种网络化竞争的社会发展需要下,目前如吉马、建发等许多进口葡萄酒的传统模式经营者,都在逐步完善各自的供应链流程,希望过改善上、下游供应链关系,整合和优化供应链中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以获得更多竞争优势。而近两年兴起的各进口葡萄酒供应链企业,则相当于保税区交易模式的浓缩版,不过会更独立和专注于上下游资源有效链接,更突出其第三方采购和物流能力进行贸易服务。

目前各颇具实力的进口葡萄酒供应链企业基本上都提供采购执行,转口贸易,保税仓储,报关商检,交易平台,结算外包,分批提货,国际物流,国内物流等方面服务。通过供应链企业旗下的物流园、仓储中心、物流中心等专属设施为基础,依托覆盖全国各主要城市及乡镇的配送、物流网络资源,并结合先进的供应链信息系统和专业的服务团队,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仓储、配送服务,实现货物的有效分拨和库存管理服务,并可在其葡萄酒保税仓进行报税仓储、分货理货、贴标、重新包装、分拆拼箱等增值服务,还可应供应商需要代收转汇采购商货款服务等等。

如今这些集仓储、加工、分拨、配送、保税于一身的仓储物流企业,正逐步从过去投资规模小、只有简单的保税仓储业务,目前向着集存储、冷藏、运输、装卸、包装、贴标、商品展示、货物采购、分拨、配送和物流信息处理于一体的现代国际物流业转型。

不过,“欲速则不达”。虽然目前许多企业主张建立一体化的供应链体系,并强调对供应链的优化。但事实上,更多考虑的是局部优化,对整体的信息共享和协调往往没有做到。结果使得产销的不协调,无价值的活动太多,出现长鞭效应(需求信息的不真实性在供应链中逆流而上产生逐级放大的扭曲传递),这些都将导致企业库存、运营成本的直线上涨的发生。

战略整合一网打尽

签:供应链平台

群体解读:网络化竞争需要下,许多进口葡萄酒经营者都在逐步完善各自的供应链流程,通过重新梳理上、下游供应链关系,整合和优化供应链中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以获得更多竞争优势。

运营模式:以专业化进口葡萄酒供应链服务体系,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保税仓储及全方位的国际国内物流服务。

代表企业:怡亚通 腾邦物流 厦门优传

怡亚通

成立于1997 年怡亚通是中国率先与国际接轨的供应链服务商之一。2008年,旗下深圳市怡亚通酩酒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专注于进口葡萄酒供应链服务。整合世界数千种优质进口葡萄酒供全国经销商选择,通过其海外平台、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的一体化平台,扁平进口葡萄酒市场渠道,降低经销商国外采购的门槛,并解决资金积压的问题,同时为其运输、清关、保税等提供专业化服务。

腾邦物流

腾邦物流是中国知名的专业化供应链及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商。位于唯一与香港陆路相连的深圳福田保税区,以自有保税仓为载体,通过提供全方位供应链服务和整合行业媒体、行业咨询培训机构等资源,打造一个国际葡萄酒交易中心,通过商业模式的创新,为上游供应商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保税仓储及全方位的国际物流服务,同时降低了采购商的采购门槛,最大限度地提高交易中心的订单成交率,为上游供应商与下游采购商提供零距离的沟通桥梁。

厦门优传

优传直接携手生产厂家,打造规模效益,一站式供货体系,缩减中间环节,抛弃传统流通渠道的附加成本。目前已在北京、上海、广州、厦门设立了葡萄酒的仓储中心及展示中心,运用国际一流的物流配送平台确保货物及时、安全的到达。解决了进口葡萄酒现有物流方式所无法及时、小批量供应的困难问题。

如今在进口葡萄酒产业,供应链不仅是一条联结供应商到消费者的物流链、信息链、资金链,而且是一条增值链。进口葡萄酒在供应链上因加工、包装、运输、交易等流程而增加其价值,给相关企业都带来收益。作为一种新的运作模式——供应链运营体系上的节点企业必须同步、协调运行,才有可能使链上的所有企业都能受益。

联盟组织酒业推广模式

在全球性行业里,竞争也是全方位的。为了更好的应对新形势,一些主要的葡萄酒产国,以国家或行业和产区为单元成立协会组织,或联合起来在中国或建立办事机构、或通过其使领馆、商会等开展各项促进本国葡萄酒推广与销售。主要体现在国家营销、产区推广、集群推广等方面。

运营模式解读:

一般各国都设立各类葡萄酒行业协会,来负责规划本国葡萄酒行业发展,维护行业内的企业利益,提升本国葡萄酒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而且行业协会对了解市场信息、保护本国葡萄酒贸易、协调贸易纠纷,规范行业内部竞争等起到积极卓效的作用。甚至有些葡萄酒行业协会除了制订行业标准,还拥有分配出口配额的职权。另外,在世界各产酒国都有非常庞大的小葡萄酒庄和酒商。但面对庞大的中国市场,单个酒庄的运作能力有限,于是在国内它们的销售与推广全权由当地的行业协会组织或一个大的专门销售机构,整合资源形成品牌集群,合力开拓市场。在对外推广上,这种方式也行之有效。

“与其单打独斗,不如联合共赢”。目前活跃在中国进口葡萄酒市场除那些“江湖大佬”外,几乎80%以上都是中小型的进口商和经销商。那么借助“酒商联盟”这种模式来共同构建一个新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以提高运营效率和降低单位经营成本,并以集群整体的形象重新树立市场地位,就能改之前“单打独斗”的弱势竞争态势。当然,值得注意的是,即使“联盟合作”有着独特价值和优势,但在实际运作中也很容易最终只沦为一个形式化、概念性的松散“产物”,仅供圈内人自娱自乐了而已。

葡萄酒商贸助推器

签:行业协会与联盟

群体解读:作为背后蕴含着巨大资源的国家行业化服务型组织,各国进口葡萄酒行业联盟及协会组织,所拥有的国家政策和行政规控资源是其他机构和企业无法比拟的。他们关注和努力扶持本国进口葡萄酒在华的商贸活动保驾护航。

运营模式:以葡萄酒产国或产区为单位及概念,联合起来在中国或建立办事机构、或通过使领馆商务部门开展多元化的葡萄酒文化及商贸推广活动和服务。

代表企业:行业协会 法食协意大利对外贸易委员会澳洲贸易委员会加州餐酒协会

联盟组织 朗歌国际 意中商贸粤港澳葡萄酒联盟

法国食品协会

法国食品协会作为附属于法国农业部的半官方组织,长期致力于法国食品在全世界的推广。自1997年进驻中国以来,其中最主要的业务是从多角度推广法国葡萄酒的文化,凭借在中国本地市场多年工作经验,法国食品协会可以承担法国各大区酒商在中国的市场推广服务工作。通过不同类别的推广方式相互组合,可以更加有力地提高推广效果和服务性价比。近几年,在中国举办的“法国特级酒庄品尝会”、“随时随意波尔多”等已成为其例牌活动,为法国葡萄酒与中国酒商和消费者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交流平台。

意大利对外贸易委员会

意大利对外贸易委员会(I.C.E.)是意大利政府机构,受委托意大利和外国公司之间的贸易促进、商业机遇以及产业合作。主要是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内组织参加意大利公司的交易会、展览会、研讨会双边洽谈。如今ICE在中国已经成立了43年,分别在北京,上海,广东,香港,成都,天津和南京设有代表处,每年都组织各类活动以促进中意关系。如多次组织意大利国家展团参加中国FHC展会,突显这个与中国同样拥有古老的历史的美食美酒之国魅力。

澳洲贸易委员会

澳大利亚贸易委员会(澳贸委)是澳大利亚联邦政府的官方贸易及投资促进机构,隶属于澳大利亚联邦外交及贸易部,海外使领馆商务处为其驻外机构。目前在中国拥有15个办事机构,致力于帮助澳大利亚公司开拓海外业务,推广澳大利亚产业及服务,促进双向投资。近年来,在澳洲政府、澳贸委和澳洲酒企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已成为澳大利亚葡萄酒最大市场。而“探索澳大利亚葡萄酒”“品味澳洲”葡萄酒巡展也不断想中国酒商和消费者带来更多的体验和选择。

加州餐酒协会

美国加州餐酒协会总部在旧金山,是一个拥有1000个加州酒商的非盈利的私人贸易组织。协会的国际市场部的目标是提高加州酒的出口量、增加加州酒的知名度以及引起世界对加州酒的兴趣。并通过组织加州酒参加的商业展会、品酒会和研讨会等市场推广活动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加州葡萄酒,最初的公共关系活动和市场推广活动来分发宣传资料,传播有关加州葡萄酒产业的相关信息到贸易商,媒体和消费者。

朗歌国际

上海朗歌国际酒业公司成立的时间并不长,但它独特的营销模式和发展思路还是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它主要与法国南方大区政府相关机构,法国朗格多克大区葡萄酒酒类监管协会合作,在中国及亚洲市场专业推广法国南方法定产区AOC级系列葡萄酒等酒类产品。朗歌国际的三大原则是:一、继续推动法国南部产区品牌在中国市场的树立,整合上游资源,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来运营;二、搭建进口酒销售和信息交流平台;三、增强自身服务意识,传播进口酒文化。

意中商贸

意中商贸联合会作为意大利皮埃蒙特大区政府、皮埃蒙特出口公会以及意大利食品天地协会在中国常设机构,其第一个代表处在广州。致力于推广和宣传意大利优质葡萄酒,向中国的费者、进口商、批发商提供有关于意大利葡萄酒的一切信息,以帮助了解酒经济和文化的实质和市场机制。意中商贸联合会定期举办品酒研讨会,新酒推介会,葡萄酒展会等各类文化活动,界时中国的酒界人士和爱好者还能与葡萄酒的酿造者进行当面交流,向有意了解意大利葡萄酒历史中存在的盛名,潮流和身份标志的人士提供机会。

粤港澳葡萄酒商联盟

粤港澳葡萄酒商联盟2008年11月18日在深圳成立,联盟成员均是来自粤港澳地区常年从事进口葡萄酒经营的专业酒商,有着很强的酒品鉴赏能力和丰富的市场运营经验。目前粤港澳葡萄酒商联盟已经有会员单位上百家,并特设了专家鉴赏委员会、营销咨询委员会、财务管理委员会、行业自律委员会和品尝者俱乐部等专门机构,使其成为了一个成员间信息交流、产品互动的商业平台。

有学者形象的比喻到,行业协会/联盟好比一个有一定身份的“侍女”,最初是以服务于实体经济即主要是企业作为自己神圣使命的;后来身价提高了,逐渐成了企业之间、企业与政府之间穿针引线的“交际花”,有时又很像个能指挥千军万马(指所属会员企业)的“司令员”。因此,在中国葡萄酒市场发展的不同时期,行业协会/联盟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和发挥作用,也将是一个不断完善课题。

篇13

摘要:当今时代物流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本文论述了物流的发展历程,科学性及管理方法。

关键词:物流管理 科学性 管理方法

一、物流发展的历史回顾

1、中国的物流研究落后于发达国家,但在历史中我国也有非常出色的物流运作,早在隋朝京杭大运河沟通南北承担南粮北运的国脉操作,就是一条世界闻名的物流大通道。

2、物流理论真正起源于美国,即起源于二战期间的美国后勤管理,英文为LOGISTIC。二战后美国真正形成并发展了物流理论。其后物流理论随美国对日本的保护也传人了日本,日文直接产生了物流的词语与概念,而我国则是在80年代改革开放后随大批留日学者的带人从而直接延用日文“物流”。从而引进了这门研究。我国物流界泰斗王之泰教授,为我国物流理论的形成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的著作(现代物流学)目前仍为许多大学研修物流课程时的必修本。

3、同时我国随近些年改革开放的步伐,美国经济对我国的影响日益加大,一部分学者直接引用一些理论,从而使直译过来的“后勤管理”已成为与“物流管理”相有所重叠的名词。

4、同时我国随近些年改革开放的步伐,美国经济对我国的影响日益加大,一部分学者直接引用一些理论:从而使直译过来的“后勤管理”也已成为与“物流管理”相有所重叠的名词。物流研究产生在当代有其必然趋势,发达国家之所以开始研究物流是由于其逐步进入后工业时代利润逐步减少。而其追逐利润的嗅觉迫使其开始发掘这块被其所称为“第三利润泉”的物流领域。

二、物流管理的科学性

1、物流服务理念的科学性。树立新的物流服务理念,就是树立客户至上的理念,导人先进的物流服务理念。以全面提升客户价值作为服务的目标,提升市场导向型的物流服务水平,实现“三个延伸”,即由基本服务向增值服务延伸。由功能服务向管理服务延伸,由实物服务向信息流、资金流服务延伸。导人物流服务方式,企业通过与客户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变传统的与客户“一单一结”的拣选交易方式与客户共同制订物流服务方式解决方案的现代服务方式。

2、物流组织模式的科学性。由于不存在一种适合任何企业的物流组织设计方法。因此,企业管理者在物流组织模式的选择上,应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创新。物流组织由职能化向一体化转变。没有企业内部一体化,就谈不上与上下游企业之间形成一体化供应链,企业可以尝试将现有结构下的功能进行合并。建立以物流为导向的水平组织结构,现代企业物流组织必须由过去的职能型转变为以客户为中心的流程导向型。

3、是物流管理技术的科学性。物流管理技术创新应以网络及电子商务为依据,通过集约化通过集约化、现代化管理,缩短产品运转周期,实现企业的零库存和少库存,企业可以利用信息网络技术优化供应链管理,利用ERP系统,电子商务套件和CRM系统等网络技术,将上下游企业组成一个动态的、虚拟的、全球网络化的供应链网络。

三、物流的管理方法

(一)采购物流在科研生产中的重要地位随着我国进入市场经济和加入WTO,企业之间的竞争愈加激烈,一个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主要抓住两个环节

1、不断加大投入开发新产品,做到“你无我有,你有我无,你优我新。”

2、不断降低生产经营成本,以保证新产品有竞争优势,老产品有旺盛的生命力,确保在“你死我活”的价格大战中赢得市场。无论是从保证企业生产正常进行角度还是从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的角度看,物流的作用都是不可忽视的,而且愈来愈得到人们--的重视,物流被视为“第三利润源”,它是企业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降低物质消耗之后又一获取超额利润的来源,物流包括了企业外购配套产品和自制产品在内的采购、运输和配送、保管、搬运、购物流、生产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

(二)物流主要包括以下业务流程

1、物资需求计划编制:依据企业的主生产经营计划(MPS)编制物资需求计划(MRP);

2、物资采购计划编制:根据物资需求计划,经平衡利库后形成物资采购计划;

3、采购:选择配套生产厂家,签订订货合同,必要时支付预付款;

4、采购过程监督:对配套生产厂家的生产情况进行跟踪,必要时进行下厂催货、监制、验收:

5、提贷、接货:从和产厂家或货运中转站提贷。或接收货运公司发来的货物:

6、入库检验:对采购产品进行检验。筛选,复验,不合格产品办理退货、换货、降级处理等;

7、采购结算:与生产厂家进行结算;

8、仓储保管:对库存物资进行整理、维护。对库存量和存储期限进行必要的控制:

9、出库配送:按照用户需求配送。必要时进行下料和简单加工;

10、供应(销售)结算:按产品进行成本核算(企业内部),或与用户进行资金结算(企业外部)。

(三)预测是物流管理的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