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课堂教学过程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二、精心设问,引导学生探究
小学生好奇、好胜、好问,教师若要适应学生的要求,就需精心设置提问引起学生思考和争议,从而激发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就能使他们产生探求知识的强烈的心理渴求。学生从存疑―质疑―释疑,在探究活动中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如,在教学“圆锥体体积计算时,精心设计了一个教学情境。在学生认识了如果圆柱体和圆锥体等底等高,那么圆柱体积就是圆锥体积的3倍,推导出圆锥体体积计算公式后,在巩固新知的基础上我问学生:如果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那么它们是否等底等高?这个问题一提出,学生们展开讨论,纷纷发言。有的说一定等底等高,有的说不一定等底等高,争论不休。这时我拿出准备的容器让学生亲手将圆柱体内1/3的沙子倒在不同的圆锥体容器内,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推理,归纳出如果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它们不一定等底等高这一道理,这就进一步确定了,只有在等底等高的条件下,我们说圆柱体积一定是圆锥体积的3倍。
精心设问,会引发学生探究活动。教师能否恰当地设疑,关键是要深刻体会教材的意图和确切掌握学生的实际,恰当、适时的设疑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深入探究,并为每个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使他们在质疑、释疑过程中,树立起自尊和自信。
三、动手操作,促进学生智能发展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恰当运用形象直观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较为抽象的知识。学生通过直观的动手操作,获得感性经验,使学习活动变成一个由外部向内部的转化过程。我在教学解决问题策略一课时,为了使学生自主探索,获取知识,我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18根小棒,同桌合作,摆一摆,变一变,从而使学生既探索出可能有的不同围法,又发现怎样围使王大叔的羊圈面积最大的这一规律。这样动手操作学习新知的方法,不但使新知学得更牢靠,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达到了智能协调发展的目的。
四、精心设计练习,适应学生的差异性
为使学生通过练习巩固和深化新学知识,形成相应的技能,教师应精心设计练习,练习的内容要有梯度,体现针对性、层次性。
篇2
运用多媒体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能为学生提供最佳的外语学习环境和学习情景,优化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英语的交际能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一、 复习:(Revision)吸引注意,温故知新。
上课伊始,如何将学生的注意从丰富的课间十分钟迅速转移到课堂中来,这是教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教师可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利用多媒体这一有效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凡是有鲜艳的情绪色彩的对象都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若学习材料生动、形象,富有趣味性,便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引人入胜。
如字母教学时,学习新的字母以前,先播放一段英语字母歌的动画,有趣的画面,儿童化的情节,轻快的音乐,不自觉的吸引了学生的无意注意进入了英语课堂,还复习了已学内容。
二、 导入:( Presentation)以景激趣,顺水推舟。
兴趣是个体行为积极性的源泉。学生只有对所学内容具有浓厚的兴趣,才会去愉快的接受它,学习它,即使遇到困难也会努力用毅力去克服它。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创造条件满足他们的兴趣。
所以在课堂的导入部分,教师就可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呈现逼真的图像,鲜艳的色彩,动态的画面……展示出教学的情景,使教学过程变得形象、生动、活泼,调动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从感官上给学生以强烈的有意识的刺激,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兴趣和“要学习”的动力,积极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篇3
该教学环节是音乐课堂教学的重点,也是音乐课堂教学实施审美教育的重点环节。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应体现在引导审美主体――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审美感知状态之中,并在此条件下,师生进行深层次的交流,在充分进行审美感的基础上,积极进入审美探索阶段。
音乐课的基本技能教学,包括识读乐谱、音高音准的训练、节奏练习、基本的演唱与演奏技巧练习等等。这些内容的教学很容易产生同音乐审美相背离的现象,过去注重“双基”训练的音乐教学正是没有处理好技能教学与审美教育的关系,才导致了音乐课繁、难、偏、旧的现象。要改革枯燥的基本技能教学方式,把基本技能教学作为音乐审美感知和审美探索的一个过程来进行。例如:在节奏练习中,结合自由协调的身体动作(拍手、走步、跳跃等)来感觉节奏,变机械的节奏训练为对音乐节奏的优美反应,从中得到节奏美感的体验;识谱教学中,根据学生“先感性后理性”的音乐艺术认知规律,先听、唱歌曲,后识谱是可取的教学方式,教学生识谱可结合具体的歌(乐)曲旋律进行,将识谱教学作为音乐学习的自然演化,使学生得到一定的审美感受;歌唱技巧或演奏技能的学习掌握虽不可或缺,但应以美好的音色为追求,最大限度地降低技巧难度,尤其不能以纯技术训练的方式进行。
篇4
1.优化课堂导入,关注学生的注意状态。“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能否抓好上课的开头,即上课伊始就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握学生注意的心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这对一堂课的成功至关重要。注意的心向,是一种学习者倾全力于学习的内部状态。学生是否集中和维持这种心向并贯穿于整个语文课的学习和训练过程之中,直接影响着语文学习的效果。因为保持良好注意状态的学生,总能认真专注、自始至终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课堂导入,是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其他部分最自然、恰当、精彩的开端。它犹如文章的“凤头”,虽小巧玲珑,却能安定学生情绪,诱发学生的感情,激发学习兴趣,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孜孜以求的心理进入学习情境中。课堂导入应该具有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和简洁性。因为有针对性的导课能满足学生的听课需要;富有启发性的导课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新颖的导课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指向;趣味性的导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简洁性的导课能够节约学生的听课时间。
2.优化教学情境,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主体教育理论认为,课堂教学过程是学生主体建构与发展的过程,它必须由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的参与来实现。学生主体参与,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全身心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实现学生生命主体建构与发展的过程。
现代素质教育观要求教师创设情境,优化教学手段,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在愉悦的身心交往中发展学习技能,完善人格。学生的参与状态、参与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因为真正有效的学习必须是在积极的参与下进行并达成的,参与的广度、频度、力度、深度,决定了参与是否充分、积极、有效。参与状态良好的学生,总能积极踊跃、满怀热情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
3.优化小组合作学习,关注学生的交往状态。契诃夫说:“儿童有一种交往的需要,他们很想把自己的想法拿来跟同学老师交谈。”实践证明,讨论最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师生之间沟通情感和交流信息,有利于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小组合作学习正好为学生创造了这样的环境。为此,我在语文教学中按学生性别、学业水平、个性特征等,合理划分,编成四人小组。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在师生、生生交往的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小课题指导等各种形式给学生提供小组合作交往、共同切磋的机会。通过明确目标、竞争激励、及时引导调控等各种策略提高学习交往活动的实效,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互帮互助的长处,从而使学生在多向、有效的交往互动中获得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学生在学习时通过小组讨论、游戏、辩论、合作解决问题等各种形式的学习交往活动,可以学会理清和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和理解别人的看法,促使他们不断反思自己的观点,从而活跃思维,拓宽思路,激发创新的热情。另外,小组合作学习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等社会性品质,并可使学生在相互帮助、悦纳、赞赏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分享到成功的喜悦。学生高涨的情绪、大胆的尝试、亲密的合作、心理的容融构成了一种相融的人际关系,这种良好的交往状态有助于学生形成性格开朗、积极进取、与人亲切交往、真诚合作等心理素质,真正有助于个体成长并焕发生命活力。
篇5
1 教学目标的优化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其中教师的主导作用首先表现在确定教学内容难度上的适度和数量上的合理,一些教学参考书上往往已经明确地指出了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但这些目标和要求大都是概括的、带有普遍使用性的东西,而教学活动的动态的,教学对象的认知水平又是千差万别的,所以,教参上的目标和要求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有些教师在备课时,仅仅把教参上的目标、要求抄在教案上,而不深入研究教材和学生,在授课时对这些目标和要求往往是把握不准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时,要特别注意根据初中学生的物理学情控制“量”这个因素,不断优化教学目标。比如在教学“交流电的产生”这个内容时,笔者就对“目标”的确定花了不少时间。原来准备在交流电瞬时值公式出来后再展开一下:(1)e的正负如何看;(2)推导e=Bωsinωt。交流电的图像出来以后,笔者也准备展开一下:(1)对照图像写出数学式;(2)e=εm时,t=■ε这种教法,面面俱到,要在一节课上就把这些内容全部灌下去,事实证明,这节课内容太多,要求太高,学生往往被教师引入数学歧途,尤其是淡化了交流电产生的根本原因和交流电的基本特点等物理概念的教学。因此,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实事求是地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使物理知识前后接应,相互联系,突出重点,纵横发展,达到优化教学目标的要求。
2 课堂结构的优化
教学目标确定之后,还需要合理安排课堂结构,以促进教学目标的顺利实施。上课是在特定的时间(四十五分钟)、空间(教室或实验室)、人员(师生)及教学设备(黑板、自制或电化教具)等条件下开展的教学活动,只有教师充分考虑这些条件,妥善地加以安排,使这些条件得以有效地利用,才能以较少的时间、精力、人力和物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精心设计课堂结构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笔者在教学“伏安法测电阻”这一内容时,总的设计方向是先实验后讨论,但针对学生到底是做两个实验还是做一个实验这个问题,笔者仔细斟酌,反复思考。笔者考虑到时间因素,也考虑到实验仪器有限,结果四易其稿,作出了比较合理的安排:学生先用伏特表和安培表(经过改装,内阻变为3欧),测一个2欧的定值电阻,分别用内接法和外接法,误差很大(发现问题),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中讨论,各抒己见(提出问题),分析误差(分析问题),基本弄清了产生误差的原因。然后教师再演示测一个46千欧的大电阻,在演示之前,先让学生预测(讨论)实验结果,学生兴趣很高,演示仅作为学生预测结果的验证。这样,难点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化解,一环紧扣一环,不浪费一点时间。整节课,学生活动时间超过三分之一,教师讲得极少,只起“起点”、“拨动”、“矫正”的作用。一节课下来,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顺手。实践证明只有优化课堂结构,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3 教学方法的优化
篇6
音乐教学的展开:使学生处于音乐审美感知的积极状态
该教学环节是音乐课堂教学的重点,也是音乐课堂教学实施审美教育的重点环节。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应体现在引导审美主体——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审美感知状态之中,并在此条件下,师生进行深层次的交流,在充分进行审美感的基础上,积极进入审美探索阶段。
音乐课的基本技能教学,包括识读乐谱、音高音准的训练、节奏练习、基本的演唱与演奏技巧练习等等。这些内容的教学很容易产生同音乐审美相背离的现象,过去注重“双基”训练的音乐教学正是没有处理好技能教学与审美教育的关系,才导致了音乐课繁、难、偏、旧的现象。要改革枯燥的基本技能教学方式,把基本技能教学作为音乐审美感知和审美探索的一个过程来进行。例如:在节奏练习中,结合自由协调的身体动作(拍手、走步、跳跃等)来感觉节奏,变机械的节奏训练为对音乐节奏的优美反应,从中得到节奏美感的体验;识谱教学中,根据学生“先感性后理性”的音乐艺术认知规律,先听、唱歌曲,后识谱是可取的教学方式,教学生识谱可结合具体的歌(乐)曲旋律进行,将识谱教学作为音乐学习的自然演化,使学生得到一定的审美感受;歌唱技巧或演奏技能的学习掌握虽不可或缺,但应以美好的音色为追求,最大限度地降低技巧难度,尤其不能以纯技术训练的方式进行。
篇7
一、师生平等化
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交往。教师和学生是互相推进的,都是课堂的主角,是完全平等的。在这种师生关系中,学生体验到平等、自由、尊重、信任、亲情与关爱,情感交融,气氛和谐,进而达到师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能个性化,主体地位在学习中得到充分体现,主体性也能得到充分发挥,学习美术的兴趣就激发起来了。
美术教师要采取主动有效的教学手段,寓知识传授于趣味之中,降低学科知识和技能的难度;创设真实、生动、情景交融的美术教学环境;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象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增强美术课堂效果,完成教学任务。
二、教学情境化
教学情境化是美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这就要求在美术课堂上要创设多种多样的情景,以满足课堂的的需要,激发学生参与美术学习活动的兴趣。教学内容要选择能生动、准确地再现“当时”特定环境的典型“场景”,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唤起学生更为微妙的感受和体验。课堂上,提出富有挑战性的,真正吸引学生的有价值的的问题,让学生筛选信息,抓住关键,学会分析、综合、比较,大胆地运用工具和材料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可以让自己身边的同学摆出架势,以其为模特,对照着进行塑造,引发学生想象和联想,激发学生的创作能力。
学生的每一件作品都是自己心灵的感受,凝聚着自己对事物认识理解的结晶,学生塑造形象的过程本质就是情感抒发、情感撞击、情感宣泄、情感交流和情感审美,无形中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三、方法直观化
美术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艺术情感、良好的性格、智能、品格和情操,必须改革美术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手段、多种形式的直观教学法,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充分发挥美术教育情感陶冶的功能。
1、利用网络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网络文化的普及,课程资源变得越来越丰富,学生们不仅可以通过网络自主寻找教学所需资源,还可以以网络为平台进行观点的交流。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为师生互动。只有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的学习方式,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素质的提高。
电脑网络社会提倡的是人机互动,甚至是人与网络上的其他人的互动。 实施美术鉴赏教学的媒体手段获得了拓展。自从在多媒体教室上过美术鉴赏课后,同学们都反映希望多在那里上课。无疑,良好的教学设备是美术鉴赏学习的必要保证,同学生们在这样的条件下可以获得更美的审美体验。
2、采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学生们是凭形状、色彩、声音和一般感觉而思考事物的,有效的运用现代电教媒体,用直观、生动、形象等特点以其鲜明的色彩,生动的形象、悦耳的声音增强学生的注意和陶冶,使学生在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方面得到培养。同时,将基础知识的传授、基本技能训练和美术教学中的美育教育融为一体。能过电教媒体直观激发演示,有目的地实施计划,确定以三条线索来具体实施;运用电脑课件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现象美的事物进行观察,二是运用录像媒体配合教师讲解或根据画面配上适当的音乐,来衬托和表现不同内容中艺术的美,三是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审美能力和创造性。
四、练习多样化
篇8
有机、合理地安排语文教学时间,将会增加教学过程的节奏感,既严肃又活泼。小学生自控能力特别差,语文教师在教学时,要合理安排,巧妙使用,科学地分配仅有的时间,这样可以保证语文教学内容的完成,目标的实现,使之重点突出,难点突破,避免拖堂、压堂的现象发生,以提高语文教育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强化语文课堂教学过程的双边活动时间,要细讲,精讲。把学生从“灌”、“喂”、“填”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发挥自己在语文方面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主动性,在动脑、动口,动手方面有一定的时间,在有限的时间里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在语文方面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语文素质教育的意义在学生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二、授课内容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的内容,是充分保证语文教学过程在有限的时间中,以语文素质教育的宗旨来进行语文教学。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学生语文方面能力的培养,主要取足于语文课堂的质量保证和课后自觉性的培养,语文教师在有限的时间里授课,必须是保证在一定质量的基础上进行语文教学的,在现在的语文教学当中,也有学生有“吃不饱”、“吃不了”的现象,前者造成时间浪费和“营养不良”,而且滋长学生的惰性,后者使学生应接不暇,囫囵吞枣,造成学生“消化不良”,滋生了学生逆反心理。语文教学时间的内容过多,造成学生手忙脚乱,这与语文素质教育中减轻学生负担相抵,与语文素质教育的宗旨相悖。
三、目标的明确
语文教学目标是依据九年义务教育语文大纲所规定的总目标和教材的具体内容,对语文教材的每个知识点的基础训练和能力培养提出的明确要求和严格规定。在语文教学中要随时紧扣大纲,服务于、服从于大纲,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学生不但要学习知识,还要学习如何做人,如何面对生活,是全方位、全身心地投入。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就必须注意到课堂教学过程对学生的全面影响,而不能仅仅看到对学生的知识或能力发展的影响。我们语文课堂教学首先要求真,然后求善、求美。
四、教法的得当
语文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难易适中,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要鼓励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学习,并把重点放在学习方法的引导上。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引导学生自己设计自己,自己发展自己。在此过程中,很大程度上取足于语文教师教法的得当和教学过程的难易。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对社会有哪些影响,那么教师就得更要下一番功夫去研究教材、教法和社会现象。用科学的语文教学方法来充分体现语文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作业是主线的关系。语文教学本来没有固定的教学方法,而主要的是贵在方法通用,方法得当,方法得体。
五、语文课堂教学过程的改革和语文教学方法的改进
语文教师要遵循语文教育教学规律,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运用一切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给学生更多的独立思考问题和自我发展的空间;在传授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要指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生存、学会审美、学会创造;要学生在主动积极,轻松愉快的语文学习中生动活泼地成长。
六、授业解惑
教师不单是传道,授业,还要解惑,那么我们语文教师怎样才能解决学生们这样、那样的问题呢?学生幼小的心灵,只知道老师才是他们心中真正的“法官”,我们语文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所以对待学生的问题,要当机立断,千万别拖泥带水,要尽力完善我们在学生心目中法官的形象。
篇9
幼儿的学习是一个主动获得经验的过程,最有效的学习内容就是他们最感兴趣的、可以感知的、具体形象的内容。选择科学、适宜的学习内容,是课程实施的根本。具体要做到三要:
1.学习内容要贴近生活。兴趣课堂的内容主要源自儿童周围的现实生活。儿童周围的生活是丰富的、广泛的,他们的生活中不仅有大量的人、事、物、活动,而且有大量的有利于儿童发展的时机。要选择贴近生活的课堂内容,同时,进行筛选过滤,并且随着生活情境的变化进行适当的调整。
2.学习内容要符合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以幼儿当前的兴趣和需要为重点,选择课堂内容。要善于发现、捕捉幼儿喜欢的、感兴趣的事物、事件、问题,然后对此进行价值判断,选择有利于他们终身学习和个性发展的内容,支持、提升他们的兴趣和经验。
3.学习内容要体现综合。幼儿的生活是整体的,因而兴趣课堂的内容也应是综合的。应尽可能地对每一个领域内的教育内容进行整合,还应注重不同领域课程内容之间的整合,和一些超领域内容之间的整合注重各领域的相互联系、互相促进。
在选择课堂内容时,应注意既要适合幼儿的现有发展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要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要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要贴近幼儿的生活,又要有助于拓展他们的经验和视野。
二、探索全面、多样的兴趣课堂的类型
1.温馨有趣的“生活课堂”。(1)创设温馨、整洁、宽松、愉快的生活环境,关注幼儿的情感与需要,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设置各类生活用品、用具,善用图示、语言提醒、游戏练习、标志等方法,帮助幼儿熟悉、认同、喜爱环境,与教师一起建设生活环境。(2)逐步建立科学的生活活动常规,并在执行过程中与幼儿共同完善,让幼儿在自我服务的过程中发展动作,体验成功,增强独立性。(3)教师和家长应成为幼儿的行为榜样,家园合作,使幼儿从小获得文明行为、卫生习惯等良好的行为习惯。(4)促进生活和教育有机渗透,结合具体的情景加以引导和教育,使幼儿逐步积累一些健康和安全的常识,学习保护自己。
2.丰富多彩的“游戏课堂”。(1)提供足够的游戏空间和场地,因地置宜地开辟室内外游戏区角、游戏室,设置可供幼儿自由取放的玩具架、玩具柜,为幼儿的游戏开展创设丰富的、有层次性的、合理的、有计划的环境,以满足幼儿不断发展的游戏需求。(2)合理安排一日作息时间,从制度上对游戏时间给予保证,并在具体实施中严格执行,确保幼儿有充足的游戏时间,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探索,在游戏中培养自己的爱好,发展自己的能力。(3)通过图书、影视、参观、游览等途径不断丰富幼儿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推动游戏的开展,使幼儿充分享受游戏的快乐。(4)组织幼儿开展多种游戏,如传统民间游戏、主题游戏、娱乐游戏、情境游戏、节庆游戏、教学游戏等,拓展幼儿的游戏范围,促进幼儿在游戏中获得多方面的发展。(5)与幼儿一起收集并自制游戏材料,游戏材料要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及活动需要,要品种多样、数量充足,注重低结构、多功能、可变性,让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积累经验、发挥创造、发展能力。(6)教师要了解并支持儿童游戏,在游戏进程中适时担当好计划者、记录者、沟通者、评量者与游戏合作者的角色,尊重幼儿游戏的方式与权力,让游戏精神贯穿于活动的全过程。
3.生动有效的“学习课堂”。(1)学习内容的选择贴近幼儿的生活,符合幼儿的兴趣和年龄特点,广泛吸纳、综合各种教育内容,突出全面性、启蒙性。(2)组织形式灵活多样,根据活动需要使集体、小组、个别活动相结合,正式、非正式活动相结合,尽可能多地让幼儿自主选择、自由表达、互助合作和独立负责,使幼儿更多地体验到平等、关爱和尊重,从而主动地表现自己的智慧、才能、经验和个性并获得成功。(3)采用多种教学形式,鼓励幼儿运用操作、观察、讨论、探索、交流、研究等方式体验学习的乐趣,帮助幼儿梳理、归纳、提升已有经验。(4)尊重个别差异,了解不同幼儿的兴趣所在,把握教育契机,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发展幼儿的学习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5)创设多样的“问题情境”,激发幼儿思考与探究,调动与激励幼儿参与和不断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在与环境、情境、问题的不断积极、主动的相互作用中获得主动、有效的学习。
4.快乐自由的“节日课堂”。(1)挖掘民族传统节日中的教育因素,开展生动有趣的节日活动,使幼儿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体验节日的快乐。(2)创设鲜明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根据本地本园的实际情况,开发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节”,体现地方性、时代性、可行性。(3)选择与幼儿生活经验有关且幼儿感兴趣、有助于拓展幼儿知识经验和视野的国外的一些民族类的、娱乐类的节日活动,吸纳为幼儿园节日活动的资源,帮助幼儿提升、积累多元文化的经验,开启幼儿的“世界之窗”。
5.互动开放的“家园课堂”。(1)打造幼儿园、家庭、社区联动共育的模式,开展丰富多样的家园活动,如远足、参观、节庆、联谊、观摩、制作等,支持幼儿与同伴、成人、社会的多向交流,使幼儿通过互动体验到自己的力量、地位和价值,感受到自己的成长与进步。(2)充分利用家长的教育经验、知识技能、工作特长等组织各种有趣、有益的活动,发动家长一起搜集各种资料辅助教学,使家园教育资源优势互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三、创新自主、开放的兴趣课堂的形式
兴趣课堂形式的创新主要指活动的组织形式和活动展开方式的完善与创新,活动形式的改变,必然导致幼儿活动的参与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改变,从而直接影响幼儿的活动兴趣和思维方式。
1.操作探索型活动形式,突出创造性。操作探索型活动是以提高幼儿思维品质为核心的、在幼儿“学习课堂”中占主导性地位的活动形式。在活动过程中,要创设相应的让幼儿尝试、探索新经验的机会和环境,提供具有变化性、挑战性、创造性的材料,鼓励幼儿积极主动地探索、尝试、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主动获得感性经验,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
2.自助参与型活动形式,突出选择性。自助参与型活动是通过让幼儿按需要自主选择生活方式(如进餐方式和伙伴选择),在幼儿“生活课堂”、“游戏课堂”、“节日课堂”中可广泛采用的一种活动形式。增强“关注每个个体”的意识,减少统一化的成分、拘束性的规则,拓宽固有的内涵,将幼儿园各项活动纳入有助于幼儿自主选择、积极参与、持续进步的教育范畴。
3.互助服务型活动形式,突出和谐性。互助服务型活动是让幼儿在社会化过程中从自我中心阶段向更高级阶段发展的活动形式,即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通过轮流服务或共同参与的方式。如设立“喜羊羊服务队”、“小能人俱乐部”等,让幼儿为大家服务,满足他们自主表现、相互认同的需要。要多给幼儿自由和自主空间,营造出融洽、和谐、健康的人际氛围,促进幼儿兴趣的持续性发展。
4.自主休闲型活动形式,突出主体性。自主休闲型活动是一种能满足幼儿自理、松弛、宣泄需要的,幼儿可自己调整、自己安排活动内容的活动形式。这种形式意在提示孩子在一个时段内安排好自己的事情,为以后活动做好准备,突出自控能力的培养。要引导幼儿有目的地交往、预设、发起自己有兴趣的游戏内容,使游戏更加持续、更加有意义。
为确保“兴趣课堂”有效实施,我们还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环境优化原则。在兴趣课堂中,不仅要营造一个平等的群体氛围,让幼儿之间成为非竞争的、彼此欣赏的学习共同体,还应营造更为开放的物质环境,让幼儿有自我选择学习对象、学习时空、学习伙伴、学习节奏、学习方式的权力,以实现快乐而有效的教育过程。
2.兴趣优先原则。年龄特点决定了幼儿的学习是内在动机引发,要让幼儿学得有趣、学得快乐,满足幼儿的兴趣与需要,不断追寻幼儿的兴趣点,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
3.亲近生活原则。教育要回归幼儿的生活,要对来自于幼儿喜欢的、热衷的生活信息加以整理、分析、筛选,挖掘出其中最为贴切、最有价值的活动内容,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兴趣活动。
4.尊重差异原则。儿童发展既是人类发展的一般规律,又有非常明显的个别差异。要善于观察幼儿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特点,捕捉幼儿在活动中的各种信息,适当地调整兴趣课堂的活动内容,让每位幼儿获得更多更适合的学习机会。
篇10
一、积极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无论学习什么知识,兴趣都是最重要的,它是学生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学生学好地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从培养地理学习兴趣开始。
首先,巧插趣味故事。在初中地理课堂中可以用趣味性较强的地理故事来增强初中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如我在讲解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气候》一节时,讲了《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让学生了解诸葛亮不仅是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又是一位地理学家。他并不是祭神求佛得来的风和雨,而是他具有渊博的天文与地理知识,知道天气变化情况,所以才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战略的胜利。从这个故事中学生明白地理知识的重要作用,这样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就更加高涨了。
其次,紧密联系日常生活。生活中的衣着打扮、建筑设施、天气变化、旅游出行和生活习惯等都与地理有密切的联系,可以充分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在学习世界各地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时,首先展示生活在不同环境下的人们经过长期的生活适应,所形成的各具特色的服饰。如热带沙漠地区,阿拉伯人传统服装是宽大的白色长袍,头带长纱,主要是适应本地炎热干旱的气候。因纽特人习惯穿毛皮做的衣服主要是适应本地寒冷的气候。我国藏民的藏袍,藏民在白天劳动时多脱掉一袖或双袖,左右盘扎于腰间,主要是为了适应温差变化大的气候条件。使学生掌握各地的传统建筑不仅是本地经济水平的反映,更可以看出主要是本地的气候与地形等自然环境条件对建筑有影响。在热带沙漠地区墙厚窗小,东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区的房屋顶尖,多高脚楼。我国南方的房屋尖顶,北方地区的房屋多平顶。使学生认识到旅游出行要了解本地的自然环境尤其是气候条件,准备合适的衣服,并且了解本地的风土人情,交通条件与特产等地理知识。
再次,巧用古诗文和歌曲。把古诗中与地理知识结合紧密的诗句,巧妙引用到课堂中,使人耳目一新,引人入胜。例如讲我国的地势地形时用“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讲梅雨时用“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讲内蒙古高原时用“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来说明内蒙古高原的平坦开阔,一望无际的地形特点和景观。这些诗犹如“调味剂”一般使地理课堂增添了一番韵味。在学习“季风”时我引入了《黄土高坡》中的歌词:“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然后我问,歌词中唱到的西北风,东南风,黄土高原上是否真的有东南风,西北风吗?分别在什么季节盛行?为什么会有这些风?用这样的方法把问题提出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最后,积极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课堂参与热情。单纯的文本知识是枯燥而乏味的,“一切学习都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进行的,情境是指具有特殊意义的教学环境,反映学生学习的主观愿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让学生在学习中伴随着积极的情感体验,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1],教学中充分利用地理学科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特点,积极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如在学习我国农业部门时,大多数学生生活在城市中,对农业比较陌生,课堂上我采取了“你表演我来猜”的活动方式进行,让学生假设自己从事某种农业活动,根据自己对某种农业活动的了解,表演从事不同农业活动的动作,其他学生根据表演动作进行猜测属于哪个农业部门,学生情绪高涨,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在学习《澳大利亚》一节时,我采用和学生一起到澳大利亚参观旅游的形式,先后参观澳大利亚的野生动物园、然后是羊毛博物馆,再是矿石开采场等,学生进入自己喜欢的情境中。学生全神贯注的倾听、激烈的讨论、踊跃的回答问题,完全没有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对这一节课的知识反馈的也很好。回想起来,新课标当中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情境“来源于生活”,生活让我有了灵感。本节课后我不断的试图从学生身边的生活角度设计地理课,同时我也深刻体会到,要上好一节新课,要不断尝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调整学生的情绪,全身心的主动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中,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解于问,地理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搭起教材与学生之间的桥梁”[2]。
二、改变传统教学方法,注重合作探究式教学
“合作探究式教学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形式的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而不是一般的记忆、理解和掌握,学生通过参与探究问题的体验,加深对学习价值的认识,使他们在思想意识、情感意志、精神境界等方面都得以升华”[2,3]。教学中采用提出问题―自学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来组织教学。
如在进行《世界人口问题》一节的教学时,我提前在上节课学习完《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时,给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结合我们的生活实际,想一想世界人口增长速度这么快,这是否会给我们的生活以及我们居住的地球带来什么影响呢?自已作为地球的主人,为地球来把把脉,请大家课下收集相关图片视频等材料,分小组写成相关调查材料”,课下学生合作收集资料,探究人口增长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调动了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课堂上我采用小组竞赛的形式,把学生分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四个小组,来竞选“地球村长”。请同学们把自己准备好的调查材料、图片等,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相互的讨论、交流分工和合作,然后请各小组分别推荐一名代表,为大家发表本小组对“世界人口问题”的看法,不同小组的同学进行集体交流,同学们理解和掌握了世界人口增长速度过快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使学生觉得到知识不是死记硬背的,而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同学们收集整理资料以及分析问题、判断问题的能力和地理学习能力。
教学中“将探究式教学引入地理课堂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解决一些开放性的地理问题”[2],对于不同学生的“调查成果”,不是简单地去做是非评价,而是尽力去肯定同学们的一切努力,表扬同学们的思考,通过鼓励学生,培养同学们自尊、自信、自强,追求上进的精神,更好地保护和激励学生的创造欲望和勇于尝试的积极性。“学生在共同探究的学习中,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尊重他人的意见,提高课堂的效率”[4]。
三、三生的设新的、充分利用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手段,重视地理图像的运用
“地理研究的对象,其时空界限广阔而遥远,内容涉及面广,单纯依赖学生的视野和见闻是难以把握的,必须借助地球仪和地理教学图片和视频图像资料等直观教具优势,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生动地展现教学内容,引起学生兴趣”[5]。此外,“人地关系,空间概念和地图教学,是地理课堂教学体现地理味的三个突出表现,其中地图教学是关键。运用地图教学,则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途径”。曾经有人说过“无图不地理,地图是地理教学的第二语言”,在地理学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指导学生阅读地理图像是地理教学的特点。把握用图的重点是教学的关键。教师应综合用图,发挥图像系统协调配合的整体效果,对学生进行填图、绘图、用图训练,既省时又清楚,较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中我们学习区域地理时,例如西双版纳、珠江三角洲、黄土高原等地区后,学生不能确切地把握这些地区在全国的地理位置,可以看出学生缺乏地理事物的空间定位能力,因此通过读、划先行的“思维描图法”,再进行填、写结合图的“地理事物定位法”,达到图文合一,从而使学生的知识水平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起到深化和巩固地理知识的作用。
“多媒体教学集图、文、声、像和动画等各种信息表现方式于一体,实现了教学内容简化和直观化,改变了现有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弥补了学生在学习书面间接知识时的呆板乏味,提高了教学内容的表现力和趣味性”。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提供大量形象化、动态化的地图等图片资料,更重要的是可以提供视频的功能。例如在学习《地球运动》一节时,通过flas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学生更直观、清晰、明了地理解抽象的地球运动过程,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新课改背景下,地理教学形势是严峻的,对于教师来说把每一节课都上成精品课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教师熟练地驾驭教材和整合教材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基础;爱生敬业是搞好教学的前提条件”[10]。我们只有抓好课堂教学,善于思考研究,勇于实践探索,找到合适的教法。学习活动是学生的主体行为,课堂教学活动中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态度程度以及对活动的体验,“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活泼、形象直观的内容,全面调动学生课堂上听、看、做的动作,激发学生的兴趣,形成主动体验信息刺激的情绪状态和意志状态,并保持稳定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9],真正做到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新时代中学地理课堂教学风格,突出了‘有趣、多能、重情、务实、高效’的特点,通过其课堂教学的艺术魅力,吸引学生,引导学生,培养学生,教育学生,以达到培养人才,适应社会,适应未来需要的目的”。在教学中如何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还需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并采用新办法、新途径、新方式,解决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提出相应的课堂教学策略,做一个智慧和学者并重的复合型教师。
参考文献
[1] 宋建龙,苏保中.把探究式教学引入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年第6期第3页.
[2] 王正勤.活用新教材,改革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第4期第45页.
[2] 王必亚.把探究式教学引入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2年第3期第18页.
[3] 徐学福.探究学习的内涵辨析.教育科学,2002年第3期第33页.
[4] 唐伟光,邱林英.构建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互动―探究教学模式”的探讨.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增刊第227页.
[5] 谢春燕.浅谈提高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基础教育研究,2009年第3期第43页.
[7] 王向阳.浅论新时代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的风格.科教文汇,2008年第2期第113页.
篇11
这是教学过程起始的重要阶段,其主旨在于通过知识本身矛盾的发展而实现,也就是说我们提倡的"在学生也有旧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新知识的教学","教学在新旧知识的连接处开始"。
从教学知识的一般逻辑顺序来说,前面的学习是后面学习的基础。但是教学某一具体知识内容时更重要的是把新知识放在整个知识背景中考虑,从学生已学过的旧知识中准确地找到新知识的"支点",并且弄清楚作为新知识的本质意义上的联系是什么,区别是什么?把旧知识"生长"为新知识。比如:在教学乘法交换律时,教师可以由"旧"导"新"。让学生回忆算式:35+45=80和45+35=80。从而回忆起所学过的旧只知识,即加法交换律,即: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这就是加法交换律"。教师紧接着出示乘法算式:15×25=375和25×15=375,让学生观察后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指名学生回答。相同点是:它们的积相等;不同点是;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根据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总结出乘法交换律,即:"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二、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重视知识的系统化
美国奥苏贝尔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活动是否有效,主要看新的学习内容是否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知识系统建立实质性的联系。因此教学前要及时换取与新知识有联系的旧知识,特别是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教师要让学生在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添入新的成分,扩大原有知识的结构。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教师让学生复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接着师生各拿出一张纸剪成平行四边,并沿着其中的一条对角线剪开,得到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然而引导学生思考得出,其中的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就是原来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即可以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这样就利用就知识推导出新知识,学生就容易接受。
篇12
二、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教师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应采取灵活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教师在化学课堂上不仅要做好示范,更应该指导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观察、描述等.比如,教师带领学生做化学实验时,可以这样做(如下所述).
教师在讲台点燃一支蜡烛,让同学们认真照做,仔细观察.
问:同学们看到了什么?
答:石蜡熔化并发光.
问:这说明了什么?
答:石蜡熔点低.
问:同学们再仔细观察火焰,能发现什么?
答:火焰分为三层,外层最为明亮,火焰中心反而是最暗的.
教师拿住火柴梗的一端,平放在火焰中,一秒钟后迅速取出,让学生也照做一遍,并继续发问.
问:同学们从火柴梗上发现什么?
答:从中间往两端颜色逐渐加深.
问:这说明什么?
答:外焰的温度最高,内焰的温度最低.
教师让学生将蜡烛熄灭.
问:同学们在蜡烛刚熄灭时看到了什么?
答:白烟.
问:这“白烟”是什么?
答:水蒸气?二氧化碳?石蜡蒸气凝成的石蜡颗粒?
教师重新点燃石蜡,再次将蜡烛熄灭,并在石蜡熄灭的一瞬间,用火柴点“白烟”,蜡烛重新被点燃,让学生也照做一次.
问:这种现象证明了“白烟”究竟是什么?
答:石蜡的固体小颗粒.
篇13
【中图分类号】 H3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2-123-1
在新课改的不断深化中,教学也在呈现多种多样的发展模式。数学课程的教学应该建立在已知的教学经验与学生具体实际相结合,老师作为教学的主体者,应该充分的了解学生现有的学习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制定教学任务;适当的调整教学的进度,使教学更好的为学生服务。最大限度的实现教学的目的。
一、在实行数学有效课堂教学中的策略
(一)数学老师在进行教学之前要认真的进行备课准备。对于教材的提前预习是有效进行教学的先决条件,学生可以对教材做到初步的了解。发现其中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在课堂上与老师进行交流探讨学习。老师对于教材的预习可以总结其中的重点难点,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内容的讲解。这样的教学目的更有针对性,课堂教学的效率更好的提升。而学生也在预习的过程中,渐渐培养独立的学习意识,提升自学的能力。
(二)数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规范课堂教学。规范的课堂教学能更好的实现教学的目的。注重对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的培养,树立学生的自信,用爱的方式激励学生的自主学习性。老师要充分的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自身的实力,用无私的爱去感化学生。使学生沐浴在爱的感受中。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老师虚心的接受学生的意见,认真改正自身的缺点。对于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的进行解决,对于进步的学生老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并对其进行鼓励;对于犯错误的学生,老师要耐心的进行开导讲解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身的错误,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树立学生的信心,最大限度的追求学生的全面性进步。积极引导学生体会成功带来的喜悦,建立平等的人际关系。
(三)开展教学反思,积极改正自身的缺点。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数学老师,要敢于承认自身的缺点,并及时的进行改正。用于面对自身的缺点,这是一名成熟的数学老师应该具备的重要内容。不断积累教学中的经验,全面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使自己更好的担任数学老师。
(四)在教授数学的过程中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化的过程中,数学老师应该更新自身的教学手段。建立合作性的交流学习,使学生在与同学交流学习的过程中更好的深刻理解学习的内容。使学生之间取长补短,充分展示的自身的个性。将课堂变成一个相互交流学习、展现个性的舞台。
(五)老师在建立有效课堂过程中要组织探究学习活动。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课堂教学的实行,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发挥自身的主动学习性,老师应该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复杂多变的挑战性的问题。学生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采取自愿的形式组合成学习小组进行学习的探讨。使学生对于所学的知识更加充分的理解。老师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鼓励,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老师的热情。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对于数学教学课堂的理解误区
(一)老师对于简单的理解过于理想化。老师的认知水平与学生有本质的区别,老师应该充分的认识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于学生来说,对于新知识的理解需要一个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决不能以自己的实际能力衡量学生的实际情况。老师对于教材的片面理解也会加深学生对于接受知识的难度。
(二)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决不能贪多。在传统的教学思想中,老师一般会认为“多讲”会更好,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更多的事情。但是这样一个教学的过程完全忽略了学生的感受,课堂教学是在以提高学习效率的为基础的。盲目的教授知识,只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越来越乱。课堂任务完成的好坏不是以教学内容多少决定的。应该是以学生接受知识的多少位主要考察的目标的。
(三)数学老师在讲课时忽略了学生的听讲。一些老师在课堂教学时总是滔滔不绝的进行讲解,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思路。“讲”只是老师讲解知识的一种常见的方式,清晰的教学思路可以提高学生听课的效率。
(四)老师忽视了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老师在讲课时要充分地考虑学生的感受,使学生真正的掌握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使学生更好的进行学习。对于数学的讲解要具有科学性有效性,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性,思维的严密性。
总而言之,一套行之有效的数学教学的实施不但是新时期课程改革对于老师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重要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中学习数学。新课改正在以一种无所畏惧的影响和稳步的发展速度前进着,我们在不断的探索着前进的道路,在尝试中完善我们的思想,灵活运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更好的为学生服务。在探索中发现,在发现中前进。
参考文献:
[1]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般教学论方面[M].张定璋,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