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高中生能力培养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高中数学教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思维能力主要是指:会观察、实验、比较、猜想、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会用归纳、演绎和类比进行推理;会合乎逻辑地、准确的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能运用数学概念、思想和方法,辨明数学关系,形成良好地思维品质。只有把掌握知识、技能作为中介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才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数学知识可能在将来会遗忘,但思维品质的培养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是数学教育的价值得以真正实现的理想途径。
高中学生一般年龄为15~18岁,处于青年初期。他们的身心急剧发展、变化和成熟,学习的内容更加复杂、深刻,生活更加丰富多采。这种巨大的变化对高中学生的思维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表明,从八年级年级开始,学生的思维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转化,到高中一、二年级,逐步趋向成熟。作为高中教学教师,应抓住学生思维发展的飞跃时期,利用成熟期前可塑性大的特点,做好思维品质的培养工作,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好的发展。
教育心理学理论认为:思维是人脑对事物本质和事物之间规律性关系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思维是认知的核心成分,思维的发展水平决定着整个知识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因此,开发高中学生的思维潜能,提高思维品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思维的灵活性指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指善于根据事物的发展变化,及时地用新的观点看待已经变化了的事物,并提出符合实际的解决问题的新设想、新方案和新方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主要表现于:(1)思维起点的灵活: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法根据新的条件迅速确定思考问题的方向。(2)思维过程的灵活:能灵活运用各种法则、公理、定理、规律、公式等从一种解题途径转向另一种途径。(3)思维迁移的灵活:能举一反心理学家认为,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是发展数学能力的突破口。思维品质包括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创造性,它们反映了思维的不同方面的特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不同的培养手段。
数学的性质决定了数学教学既要以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为基础,又要培养学生的思维深刻性。数学思维的深刻性品质的差异集中体现了学生数学能力的差异,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刻性,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数学教学中应当教育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学会全面地思考问题,养成追根究底的习惯。
对于那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如正数与非负数、空集F和集合{0}、锐角和第一象限的角、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映射与一一映射、sin(arcsinx)与arcsin(sinx)等等,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辨别对比,认清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在同化概念的同时,使新旧概念分化,从而深刻理解数学概念。通过变式教学揭示并使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方法的本质与核心。在解题教学中,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发现隐蔽关系,优化解题过程,寻找最佳解法等等。
数学思维的敏捷性,主要反映了正确前提下的速度问题。因此,数学教学中,一方面可以考虑训练学生的运算速度,另一方面要尽量使学生掌握数学概念、原理的本质,提高所掌握的数学知识的抽象程度。因为所掌握的知识越本质、抽象程度越高,其适应的范围就越广泛,检索的速度也就越快。另外,运算速度不仅仅是对数学知识理解程度的差异,而且还有运算习惯以及思维概括能力的差异。因此,数学教学中,应当时刻向学生提出速度方面的要求,另外还要使学生掌握速算的要领。
例如,每次上课时都可以选择一些数学习题,让学生计时演算;结合教学内容教给学生一定的速算要领和方法;常用的数字,如20以内自然数的平方数、10以内自然数的立方数、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无理数π、е、log2、log3的近似值都要做到“一口清”;常用的数学公式如平方和、平方差、立方和、立方差、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公式、对数和指数的有关公式、三角函数的有关公式、各种面积、体积公式、基本不等式、排列数和组合数公式、二项式定理、复数的有关公式、斜率公式、直线、二次曲线的标准方程等等,都要做到应用自如。实际上,速算要领的掌握和熟记一些数据、公式等,在思维活动中是一个概括的过程,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数学技能,而数学技能的泛化就成为能力。
数学思维功能僵化现象在学生中是大量存在的,这与学生平时所受的思维训练有很大关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程式化和模式化;例题教学中给学生归纳了各种类型,并要求学生按部就班地解题,不许越雷池一步;要求学生解答大量重复性练习题,减少了学生自己思考和探索的机会,导致学生只会模仿、套用模式解题。灌输式的教学使学生的思维缺乏应变能力。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应当增强数学教学的变化性,为学生提供思维的广泛联想空间,使学生在面临问题时能够从多种角度进行考虑,并迅速地建立起自己的思路,真正做到“举一反三”。
教学实践表明,变式教学对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有很大作用,在概念教学中,使学生用等值语言叙述概念,数学公式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公式的各种变形,都有利于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另外,思维的灵活性与思维的敏捷性是相互依存的,因此数学教学中采取措施(如编制口答练习题)加快学生的思维节奏,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也是很有好处的。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首先应当使学生融会贯通地学习知识,在解题中则应当要求学生独立起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还要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多思善问,能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是创新的开始。数学教学中应当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看法,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自我鉴别。
素质教育已经向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只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为己任,就一定能提高高中数学教学质量,摆脱题海战术,真正减轻学生学习数学的负担,从而为提高高中学生的整体素质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篇2
(一)进一步形成浓厚的高中生语文习作学习的大环境
高中生语文习作教学的大环境,首先要在全校达成共识、学校相关主管领导和教学系领导要给予充分的重视。当前,高中生语文习作课时一般都压缩到很短,要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相关教学任务,还要达到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在课堂有限的授课时间之外,我们要进一步扩展,利用校园的各种环境、校园文化的体现等进行补充。教师在教学准备以及课堂教学上要有意识地进行一些课堂内外结合的课程教学设计。还要把人文素养的培养与教材中要求的内容通过校园高中生语文习作活动、各类社团活动等方式表现出来。既拓宽学生视野,又把已学的知识变为学生的实际能力。
(二)课堂教学上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实施一般是不同的人采取的方式不一样,总体上来看,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高中生语文习作教学所设立的教学目标和定位。脱离教学目标而进行的教学,首先可以说是没有意义的教学,也是偏离教育规律的。在这一问题上,我们不能搞哗众取宠。而是要利用有限的高中生语文习作课堂教学时间,达到最终设立目的。二是课堂的教学要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在高中生语文习作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因材施教的重要性,尊重学生个性,理解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个性拓展和特长发挥。三是要做好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大要积极发挥学生自身能动性,通过提问、讨论等形式多样的方式,通过他们积极的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逐步提升他们的能力。怎么样让学生在高中生语文习作学第一节课的教学中实现快速的进入角色,产生兴趣,对于教师来说,需要特别关注,也需要大量的时间组织好相关的教学准备工作,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可能会对什么样的知识感兴趣。四是运用好多种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过去古板的、传统的教学方式早已经不合适潮流,也起不到很好的效果。现在各都具有较好的教学条件,要积极运用好这些条件,充分利用互联网、多媒体等设备,通过网络建立各种学习交流的信息平台。
(三)建立健全高中生语文习作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当下社会处在一个变革转型的时期,社会的文化和思想都十分积极活跃。这对的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和考验。随着高中生语文习作教育教学评价范围的进一步扩大,高中生语文习作教育教学评价结果愈来愈受到重视,高中生语文习作教育教学评价功能得到更大地发挥。需要运用定量方法来处理和分析评价信息,追求精确量化的倾向使高中生语文习作教育教学评价向客观化、科学化的方向迈进。
篇3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以及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给高中语文教学方法和理念的改革带来了许多新的思路,也使高中语文课堂变得更加灵活、生动,更加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然而,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还是存在着很多问题和不足,很多时候,教师把大量的课堂时间放到让学生理解和分析课文内容上,对阅读速度、阅读方法,特别是泛读及抓住重点信息的能力没有充分重视。而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的时候,又缺乏一种系统化和理性化的思考,这也就导致了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升没有一个完整、有效的教学体系,依然沿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
其实,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是有一定的规律和方法可以遵循的,教师对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也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应该认识到阅读能力训练的重要性,要把阅读能力的培养贯穿到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并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帮助,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阅读习惯和体系,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下面就谈谈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1.通过课前资料搜集,提高学生获取和整理有效信息的能力
教师为了让学生扩大阅读面,培养阅读兴趣,常常会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外阅读的任务,而这样的课外阅读,随意性较强,学生处于一种自发阅读的状态,教师很难对学生的阅读效果进行控制和评价,效果不是十分理想。然而,教师可以根据将要学习的课文内容,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前扩展阅读的任务,以预习和课前资料收集的形式,让学生阅读相关文章和资料,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图书等多种媒介途径获得相关资料和信息,既有助于新课的预习,又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锻炼了学生的资料采集能力,是一种很好的阅读训练。在课堂上,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资料整理的情况进行评价和总结,并给学生进一步的指导,提高学生阅读和信息搜集的效率。
2.重视阅读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提高审美能力和感悟力
审美能力和感悟能力也是学生在阅读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素养,只有具备了良好语言感受力,才能体会到作品语言的魅力,理解作者的言外之意和隐藏的深意,更透彻地看到文学作品的本质。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并不是凭空产生的,是建立在自己的经验、阅历以及阅读经验上的,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的时候,一定要让学生深入到作品内部,用心灵来体会。此外,对作品背景、作者的经历以及写作背景的了解,也有利于对作品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要让学生通过阅读来品味不一样的人生,获取间接的生命体验,只有这样才会让阅读变得更深刻,让学生的思想变得更为丰富和深刻。
3.利用比较、联想的方式,让学生进行作品的横向联想和分析,培养发散思维
在阅读的时候,合理利用比较和联想的方式,对相似文章或作品进行分类和对比,也是一种重要的信息处理能力,是一种理性的思维方式。通过比较和联想,读者可以把新阅读到的内容同以往阅读过的内容联系起来,将新获取的信息纳入到已有的知识体系当中,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阅读的作用,提高阅读的质量和效率。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作品时,要引导学生对不同的作品进行对比,古今中外的各种作品,甚至是不同文体的作品,都可以进行对比和比较,以培养学生的联想和类比能力,拓展思路,发展创新思维。
总之,阅读能力的培养不要只是停留在阅读本身,要从思维发展的角度,来引导学生建立一种理性化的阅读思维,提高信息获取的效率,建立自己的阅读体系和思维体系,培养阅读兴趣,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通过阅读来锻炼思维、开阔眼界,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语文教学对素质教育与培养的重要作用,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篇4
如何突破思维定势?从教师角度讲,命题要求新。一个新的题目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把学生的思维带入一个新的境界,让学生从中挖掘出新题材,寻求材料的变化,多采用新材料,采用鲜活材料,采用时代感比较强的材料。
培养中学生怎样的作文思维能力,怎样培养思维能力,前者属于认识的范畴,后者属于方法论的范畴。而后者是作文教学的主要方面,是作文教学的操作方法和实践方面的认知范畴,直接关系到作文质量的提高。
二、培养高中生写作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首先要有一个整体的系统的计划,全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整个高中时期,我们可以分成四个阶段,将专项思维能力的培养与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高一年级,为第一阶段,着重培养形象思维能力,作文样式以记叙文为主,通过同题系列作文,如“黄昏街道”、“人物素描”、“我的个人世界”等。引导学生观察社会,组织生活,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对感性认识的形象描述,拓展思维视野,为进行逻辑思维作认识上、材料上、视野上、语言上的准备。高二上学期为第二阶段,这是由形象思维能力过渡到逻辑思维能力的阶段。作文训练上,主要进行综合文体训练。作文题目比较上一阶段,要抽象一些,涵盖面也相应广一些,尽量让学生的思维呈开放格局,鼓励、提倡学生进行独立思维。比如让学生写自然系列的作文“风”“雨”“雪”“路”“桥”“水”“火”“登山”;写建筑系列的作文“门”“窗”“墙”;写沉思系列的作文“人在旅途”“站在窗前”“走在路上”。写此类作文,不给学生限定条件,可让学生自由选择、发挥。我们通过这种综合文体训练,使学生由形象思维状态,自然进入逻辑思维领域,检验培养学生开放思维的能力。高二下学期到高三上学期为第三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形成思维的独立品格,引导学生独立观察、分析、认识社会现象、自然人生,形成自己的看法,作出评价。作文训练上,主要进行话题作文训练。材料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是古代精辟的、含义丰富深远的寓言故事,一是社会现实的热点问题,让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论证思考、评价。第四个阶段为高三下学期,这是各种思维能力的再综合阶段,它不是对第二个阶段的简单重复,而是一个提高的阶段,或许可以这样说,在前三个阶段中,学生的各种能力还是呈板块状分散排列的,那么,到了这个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训练,已经具有一种自我整合的功能,融合为一个整体,呈现立体状态了。这样,学生作文思维的弹性、张力、整合力就得到了加强。也就是说,这个阶段,学生的思维是最活跃和富于生命力的。
三、发展高中生写作思维能力
思维学告诉我们,思维能力的发展“表现为思维品质的发展”,“思维能力是思维品质的实质”。①心理学家杨清指出:“我们为了要有效地发展自己的思维,首先必须详细地检查自己的思维品质,然后根据检查的结果来自觉地消除消极的因素和继续地增进积极的因素”。①这就表明,思维品质发展了,思维能力也就发展了。就思维品质而言,归纳起来有选择性、批判性、独立性、敏捷性、广阔性、深刻性、严密性、创造性等多种,所有这些品质都是发展写作思维能力所不可缺少的。这就是说,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就是发展他们的写作思维能力。
就此,作文教学中发展中学生写作思维能力的主要途径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其一,丰富知识。心理学给思维的定义是“大脑两半球反映事物的一般特殊性和事物之间有规律的联系,以及以已有知识为中介进行推断和解决问题的过程。”②“以已有知识为中介”这句话充分表明了知识在发展思维能力中的重要性。如果知识贫乏,很多时候都会因为没有中介作为凭借而不能进行思维,思维的锻炼和运用受到限制,发展思维能力就很困难。同时,思维针对问题而来,有问题要解决才有思维,而问题的发现和解决都必须有一定知识才行。所以,发展中学生的写作思维能力,必须引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和报刊,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其二、修养书面评语言。心理学揭示,“思维和语言的发展应视为高度相互依存的过程”。②又说,“一个言语修养水平很低的人绝不可能具有高度发展的思维能力,凡是言语混乱的人,必然也是思想混乱的人”,“言语修养可以促进思维的发展”。③这里的“言语修养”是指书面语言修养。要提高书面语言修养,就必须在读写过程中提高。“读”就是诵读。诵读必须全神贯注,不仅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还要深入领会意思,用轻重长短急缓的语调把作者的思想情感较好地传达出来。叶圣陶先生说:“以前的人都注意诵读,往往说,只要把几十篇文章读得烂熟,自然而然地就能下笔成文。”④加强书面语言的修养,学生必须多写。读是接受书面语言,写是运用书面语言,在写的过程中逐步获得对语言的运用能力,也就是获得写作思维能力。因此,我们应当适时激发学生思维的兴趣,发展他们的写作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杨清.心理学概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7
篇5
初中阶段学生年龄小基础知识薄弱,分析问题,理解问题能力有限,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受到一定制约。教师一般侧重“精讲多练”。进入高一的学生已经有三年历史学习的经验和知识的积累,对历史问题的理解和知识的接受能力都有了较大提高。他们思想活跃,喜欢追根溯源,这一时期正是历史学科培养学生阅读习惯,训练阅读能力的最佳年段。教师应抓住契机,有意识有计划按步骤地利用课堂教学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与技巧,并使之形成良好习惯,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这不仅能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乐趣,成绩提高,而且会终生受益。
一、带着目标仔细读
课本本身有着非常明显的优点。章、节、目、段之间有着内在联系。指导学生认真仔细读课本是阅读的最重要的环节。阅读前教师应对课本进行深入钻研。根据教学目标要求精心巧妙地编选几个知识性、思想性都比较强,提纲挈领的思考题,课前写在小黑板上,或上课后迅速简要地写在黑板旁边,好让学生阅读时心里装着问题,有目标。可采用默读与朗读相结合的方法。因为长时间朗读会产生疲劳,影响读的质量。如果长时间默读,又往往会“一目十行”、“眼神不一”,有的同学会“走神”或搞小动作。随时抽一个同学朗读可提高读的效果。再者,朗读也可消除错字,不认识的字,难懂的词,可以及时指出和纠正。这种读法,既有学生活动,又有教师抽查,能使学生注意力比较集中。因为有思考题引路,绝大多数同学能及时准确地抓住课文的中心、重点、特点及难点。高一历史课本除正文外还有小字部分作为阅读材料,但不作统一要求,只要求学生明确正文与小字的关系,正文犹如筋骨,小字犹如血肉。
二、提问讨论受启发
在学生阅读完课文后,教师就前面给学生的思考题向学生提问检查阅读的初步效果。同时让学生就不理解的问题向教师提问,由教师解答。通过互问互答指导学生对带有一定难度的综合题进行梳理归类,找出解答问题的论据和方法。
对于有代表性的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进行讨论:讨论通常是前后四人结合起来分小组进行,讨论时间为10分钟左右。同学们结合课本内容讲自己的观点,大家摆事实,讲道理,进行比较深入的讨论,这样,开阔了思路,加深了对重要问题的理解和记忆。对于那些引起激烈争论的问题,教师可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引导学生课后再扩大阅读范围,自己去寻找答案。这样将课堂阅读自然延伸到课外,促使教与学进一步结合,深化了教与学的效果。
三、思考归纳求深化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阅读”和“讨论”两个环节中学生接触和理解到许多课本知识,掌握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材料和方法。进一步提高,就要求学生对阅读了的内容进行归纳和综合,认识历史事件的本质和前因后果,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将知识的各部分按一定逻辑顺序归纳成系统的有机整体。这样,有助于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生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化,巩固已掌握的知识。每节课都如此,会形成知识——方法——能力之间的良性循环,效率会越来越高。将来面对“会考”、“高考”,只不过是一个水到渠成的问题。“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阅读”这一最基本最简单的教学环节上多用些心思功夫,这应是一个最实际的考虑。
归纳一般也控制在10分钟左右,教师以启发、点拨、释疑、小结的形式和学生一起整理知识,“穿线织网”,归纳出教材知识结构和思想内涵。尽可能由学生归纳,一些难度较大的也可由教师归纳总结
四、养成勤作读书笔记的好习惯
篇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写作评价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如是否有写作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等”。古人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求学历程总是艰辛的,但你若有了审美的欲望与求学的兴趣,便能如苏轼《定风波》所说的“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身?”即使再苦,也是乐在其中。所以说要使学生自主作文,其中保持其写作的积极性是前提。
首先,设置情境激发兴趣。在写作教学中,中学语文教师要创设良好的写作环境和活动情境,充分调动学生感官,让学生耳听、目见、手动、心想,进入特定的艺术境界,触发学生写作的灵感和激情,满足学生的写作需要。
其次,给予鼓励激发学生兴趣。自信是成功的起点。大多数高中生还有恐惧心理,写作前老师可以亲切交谈鼓励。平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在讲评作文时,圈出写得好的句子,用得好的词,当众诵读表扬,力求每篇都指出“闪光点”,不断点拨,并适时、恰当地予以肯定。让学生收获自信。
第三,开展各项写作比赛活动激发兴趣。要充分利用学校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写作活动,改变作文教学单一、单调的状况。例如在班级、学校中开展作文竞赛,将优秀作品贴到板报上展出,或送到学校广播室播出,还可以把学生的优秀作品推荐给学校刊物、其他各类报刊发表,鼓励学生积极投稿。
二、指导学一些写作技巧,使写作事半功倍。
1、创新
首先选题要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材料上要坚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不能老在别人“屁股后面作揖”。只要题材新颖,有时甚至是前无古人的新鲜材料,只要为我所用。
其次立意要新。所谓的立意新就是在同样的素材中,我们如何确定文章的具体表达和我们分析问题的视角。
再次开头要新。好的开端能把住读者的脉搏,“撩人心扉”的开头会立马激起读者的阅读热情,使他们迫不及待地渴望读下去,有欲罢不能的感觉。相反,其结果就不必说了。因此,我们一定要注意:文章的开头要短小精悍,直击主题。让它成为加强读者阅读热情的“驱动器”,成为整篇文章的最佳序曲,让别人感觉我们的文章在开头就与众不同,想必它一定是篇出手不凡乐章。
第四手法要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神,言之有力,言之有度,收放自如,详略得当。我们要全面地组织语言,巧妙地构思和恰如其分的表达要给读者留下足够的思维和思考的空间,才能实现作者和读者的心灵相通。同时在这里要提醒大家的是:论述要紧叩时代的脉搏,见解独到,不能偏离时代的主“方向”,更不能让自己的话“伤时”。要让自己的观点和时代的主旋律 “和拍”,充满时代气息。
2、把握写作的关键点
首先要善于动脑手脚并用。我们的作品在有了凤头、猪肚,豹尾的同时,我们作者还要做个有心人,平常细心观察我们周围的一切新变化,搜集有关写作的材料,细心听取别人对事物的不同见解和感慨,善于借用“他山之石”,及时捕捉和采集有价值的写作信息,善于积累它们。不能懒惰,在那里等材料。只有平常我们具备了充足的材料,写作时才能厚积而薄发,才不会“空穴来风” 。
其次要善于抓住写作时机。我们在平常不能强迫自己硬写文章,如果是那样的话,写出的文章大都是“无病”,用华丽的辞藻堆砌而成的 “绣花枕头”只能是中看不中用,如果再去故弄玄虚,哗众取宠话,那还不如不写。只有当我们的写作灵感(即写作欲望和冲动)来了的时候,我们有文思泉涌般的感觉。这时,当那些发自内心的感触呼之欲出时,挥毫泼墨,一蹴而就,全盘跃然纸上。我们只有用“心”去写,才会写出让读者产生心灵共鸣的文章,才能有感人至深、育人无痕的效果。
再次要善于记录点滴。当我们有写作热情和写作欲望或冲动的时候,我们的脑海中会产生一些新奇的构思和一些新颖的信息。这就说明在写作中有“热情”时要趁“热”打铁,否则,可能得从头再来,或者功亏一篑。但这时对于我们写好的文章,仍然不能急于定稿,要把文章放一放“冷处理”。我们在 “冷处理”的过程中要舍得“割舍”,仔细推敲文中的每一句话,甚至是题目中的其中的一个字用得是否恰当。力争做到:修改百遍,仍不厌倦。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的各种习惯
1、养成坚持日记练笔的习惯
写日记是提高写作能力的有效手段。这种练笔字数可多可少,形式灵活多样,随心所欲,自由自在,没有条条框框的约束,心灵可以任意放飞,情感可以自然宣泄。不仅可以培养观察能力、捕捉信息的能力,而且写作能力、思维能力也会大大增强。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帮助学生养成坚持日记练笔的习惯,陶冶情操,必须遵循以下两点:
①持之以恒
要使学生真正掌握、运用日记这一文体,还需要我们老师连续不断,持之以恒地进行日记的训练指导,使学生形成记日记的习惯,帮助学生巩固运用所学语文基础知识,提高学生认识事物及记叙描写的能力,并为作文积累丰富的素材。
②循序渐进
篇7
高中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中学历史教学中,通过培养高中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可以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且明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性和必须性,防止“和平演变”;为了使历史教育在社会政治中显露效用,我们每一位历史教育工作者都必须要认真思考:如何使我们的高中生能够正确分辨对一些基本历史问题的认识错误与否,就需要强化对其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不能像传统的历史教学那样,只注重掌握知识,强调重复现成的结论,而不要求掌握形成这些结论的思维方法。高中生被动地接受历史教育,将教材中科学的认识结论变成教条来背诵,而没有经过个人的思维过程。没有经过个人独立思考而获得的思想观念,不会成为坚定的信念。
历史事实表面上既不带有思想,又不具有意义。只有经过人们的解释说明,历史事实才获得思想和意义。而人们又总是从自己头脑中已有的某些理论前提和概念出发来理解一件事实。成长中的青少年,其头脑中的理论和概念也在形成过程中。因此,历史教育工作者不仅应当完成讲授历史知识的任务,而且应当研究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将认识历史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变成高中生思维的定式,使经过历史教育的对象在历史思维能力方面具有相对稳定的独立性和一定程度的批判性。这是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的需要。
二、培养思维能力是历史学的社会价值决定的
历史学的阶级性主要表现在用什么样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释历史事实,说明历史发展的规律和方向。研究历史是没有绝对客观主义的。学习历史的过程就是接受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但是,掌握基础知识并不能保证达到提高对社会的理性认识和爱国主义觉悟的目的。要使历史教育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强化对高中生思维活动的培养。只让高中生多次机械地重复现成结论,或者重复教材所划定的思维模式是达不到这一目的的。从学习历史中升华出社会理性、思想觉悟以及最终达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除了情感成分外,主要来源于对历史事实的独立思考。而这种思考的认识工具则应当是历史认识论的基本原则。
历史学的社会价值不是直接创造物质财富,而表现于发展人类的思维方面。发展高中生的思维能力是开发我们整个社会智能的前提。历史学科对形成高中生科学思维方式的作用是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因为辩证思维的普遍规则都应用于历史学科之中,全面的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更是在本学科得到体现。历史教材的知识内容已经向高中生提供了发展历史抽象思维的材料基础。中学历史教育阶段培养高中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三、更新教学观念是重视培养和发展高中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基础
当代教育思想要求学校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强调培养创造性思维。目前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高中生死记硬背的现象,是教育思想落后的一种表现。更新教育观念,把培养高中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放在主导地位,这样才能变高中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我们应该抛弃早已过时的“记忆教学论”,而把着眼点放在不囿于现成知识的传授,主张培养更高水平思维能力的“思维教学论”上,提高高中生的思维能力,以适应当代信息社会发展的要求。这样才能改变传统教学思想中只要求高中生掌握书本中的历史事实及其现成结论,而不要求他们通过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获得与现成结论相符的思想认识。避免把本来思想内容丰富的历史科学变成“死”学问。从思想教育的角度来看,告诉青少年历史发展的真理是必要的,但引导他们掌握认识真理的钥匙更重要。因为他们走上社会后还要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地了解历史,用哪种认识方法去分析、思维,比他掌握了多少现成的结论更重要。在青少年的发展过程中,思维主要是通过教育培养发展起来的。历史教育不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就失去了历史教育最有价值的成分。而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可能达到使受教育者终生受益的效果。重视培养历史思维能力还能从根本上解决高中生学习负担过重的问题。
综上所述,只有强化对高中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高中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且在遇到不管是历史问题还是现实问题,都能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分析,尤其在边疆地区,能够正确认识正常宗教活动与利用宗教进行分裂活动的本质区别,强化反对分裂,维护统一的决心和使命感。而且,“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强化对高中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还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高中生学习负担过重的间题,培养其学习兴趣和正确的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篇8
一、历史思维能力的特点
历史思维能力指再认识和再现历史事实,对历史客体进行分析评价,对历史现象进行解释,对历史规律进行阐述和揭示的能力。历史思维能力具备以下三个特点:
(一)开放性。历史教材改革重点应放到对人类一切文明遗产的继承、对世界形式的洞察、对中国国情的了解等方面。学生学习历史时思维能力应该是开放的,世界之博大,地球上多于两百个国家,有上千个民族,各国文化传统多种多样,国与国之间的文明应该相互交融,教师教育要面向世界,学生学习要走向国际,对于每一个国家都面临的环境能源问题、人员资源问题等应创造解决条件。
(二)辩证逻辑性。高中历史思维能力要求学生对历史现象本质中的必然与偶然进行辩证思考,用系统方法考证历史,从历史中挖掘民族精华。
(三)求实性和创造性。历史教学要求学生在古今历史、中外历史的对照中实事求是、尊重历史,并得到新启示,对历史的真实性进行探索和发现。在当今这样思想文化多元化的社会,对事物本身有独立思考能力,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让学生思维有创造性,对当今社会的适应能力有所增强。
二、高中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实践意义
(一)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为让学生从传统对课本内容的学习记忆中解放出来,激发他们的自我反思意识及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需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新课改要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是建立起学习兴趣,而学习兴趣的建立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构建自己的历史体系,所以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
(三)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以辩证逻辑思维对历史内容有正确认识,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历史观。
三、培养高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实践
(一)培养高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首先是建立多元化教学课堂。学生学习环境质量直接决定学生学习素质好坏,历史教学过程中,应该打破传统老师说教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课堂主体进行教学。比如,讲授“运动和”这一课程的时候,因为其中教学重点较多,而学生在学习中像等重点可能与其他相似教学内容混合,让学生对进行自由交流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在讨论中感叹英雄的气节,对清朝政府的覆灭感到振奋等。在讨论交流过程中,学生对教学内容能通过建立思维结构掌握熟悉,学习兴趣得到提高。另外,讲述“古代希腊、罗马政治文明”这一专题的时候,教学内容涉及太多学生非常陌生的希腊文明,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内容,让学生对这些内容进行更深的理解和掌握,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全处于疲劳的理解状态,以此促进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教材与课外学习资源的有效结合,强化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高中历史教材内容虽然很丰富,但由于学习时间的局限性,一些有助于学生开拓历史思维的内容在教材中是没有的,需要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介补充,让学生利用这些课外史事史料拓宽自己的历史知识面。比如,可以推荐学生关注央视的《百家讲坛》,学生在观看过程中或许对其中的讲述并不能完全认同,激发学生对历史真实性的探究兴趣,从而让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学生对历史教材内容的掌握是学习重点,学生通过各种学习资源培养历史思维能力是学习的核心。
四、结语
培养高中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是教师的教学核心,有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思考、反思、判断的辩证逻辑能力得到培养,对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有很大帮助。
参考文献:
[1]陈德康.“提问式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对培养高中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影响[J].教育探索,2001(8):57-58.
篇9
一、问题的提出
基于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而编写的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教材,有关实验方面的课程设置地十分丰富,但日常传统的教学中,生物实验教学一般局限于教师课堂上实验的文字讲解,或是教师课堂上的演示实验,或是学生单纯的实验操作课,这些对学生实验一小部分能力提升有效。如教师课堂上实验的文字讲解,一般只侧重于加深学生对实验的记忆;教师课堂上的演示实验,一般只侧重于学生对实验的形象具体理解;学生单纯的实验操作课传统基本上是课前教师都为学生准备好预先的材料和设定好相应的步骤,学生只是对实验过程进行操作上的练习,一般只侧重于学生对实验步骤的理解与记忆,对实验结果的感性认识,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只停留在被动角度,对其他综合能力的培养有限,不能从主观上调动学生的内在思维,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动手的能力,不能很好培养学生实验的综合能力的培养。面对日常传统的实验教学可以达到的目标与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要求之间的较大差距,如何改进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才能有效地培养高中学生生物实验等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呢?
二、问题的分析
培养高中生物学生实验各方面的综合能力与实验密切相关,离开了实验,无从谈起对实验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解决这个问题源于对问题的分析。通过生物组的集体的讨论,分析日常传统的各种实验教学不足,我们发现主要矛盾集中在只对实验部分的教学,给学生展示和体验的只是实验的部分,因此培养的只能是实验某一小部分的能力,为解决这个矛盾,生物组展开积极的研讨和各种方法的探究,发现其中较为有效方法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放手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去完成实验的全过程,包括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仪器的准备,实验试剂的配制,实验思路的设计,实验步骤的设计,实验结果的记录过程,实验结果的分析,实验数据的处理,实验结论的得出以及实验成果的分享,实验过程优点和不足的分析等有关实验的所有部分都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完成。这样,有关涉及实验的各方面能力学生都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培养和锻炼。当然,选择相关的可行的实验成为一个关键。通过这种方法,要有效利用普通高中课程教材,选择有效可行的实验则可以成为学生实验综合能力培养的良好载体。为此,我们选择了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三章第二节《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中探究实验,即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把它作为实验综合能力培养的载体,采用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放手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去完成实验的全过程。
生物是一门探究性和实验性很强的学科。让学生在学习生物学知识和探究实验中体验生物课的乐趣是我们教学想要达到的目的之一。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旨在促进学生对生长素生理作用的深刻理解,尝试如何科学地进行实验数据分析和得出实验结论,同时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实验设计、分析、创新以及动手能力等多方面的实验综合能力。在《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一节教学中,笔者的教学还是比较成功的:符合新课程理念,让学生得到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又能取得了很好的课堂效果的。
在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时,课前实验准备充分,能提前指导学生进行预习和事先让学生准备材料用具进行相应的分组实验,能很好引导学生进行实验结果的记录和分析,进行实验结果的处理。课堂上学生有可讨论可探究的内容,包括在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方面的收获。在课堂教学中,探究活动、探究实验给学生带来乐趣,且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本节课以“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体现学生主体性学习,使学生由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探索者和研究者,最大限度地培养了学生小组的实验各方面综合能力。
针对日常传统教学可以达到的目标与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要求之间的较大差距,进而对高中生物实验教学进行改进的探讨,我们发现其中较为有效方法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放手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去完成实验的全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生物实验各方面的综合能力。有集体的思路、教研组集体讨论、共同讨论教学策略及教学细节,相互交流各自的观点,调整“课例”实施具体方案,由执教者在多个班的学生中进行前期引导工作,再在多个班上一一实施具体的课堂方案。在这个过程里,生物教师集思广益,发扬团队精神和集体的智慧。
三、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步骤
要让学生真正去完成实验全过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和组织成为学生实验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培养的前提条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要进行预估,对学生的整个实验过程要进行监控性的把控,才能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启发,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够使学生的实验各方面能力得到锻炼和培养。
第一阶段:
1.引导学生进行分组,有目的地让不同程度不同特长的学生进行组合,以便他们在遇到问题时可以锻炼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取长补短来解决问题。学生分为三组。
2.要求每个学生事先做好预习,并且根据教材要求先各自独立设计实验并写下完整的实验设计各环节和细节;接着,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最后由学生自己组合出小组最优的实验设计。这样每个学生的整个实验思维都得以锻炼,又可以通过讨论锻炼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同时,又锻炼了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然后,教师对每种方案进行鼓励肯定及一定的点评。经教师点评修改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形成的三组实验设计,很完整,也较为优化。
第二阶段:
1.为学生提供一间实验室,进行实验。对于实验材料的选择,如选择何种植物的枝条作为插条,学生们会提出各种植物,教师则引导学生通过电脑和图书对各种植物生长特点进行比较,同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身边的植物,最后由学生作出决定,选出柳树和桑树这两种植物的枝条作为插条,这样既能满足实验要求又方便取材的实验材料,锻炼和培养学生收集、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对实验仪器的准备,如培养插条生根的容器的选择,提示学生利用身边容易得到的材料。学生们提出各种看法,最后有学生提议用大小一致的用过的空的矿泉水瓶,该意见最后被学生采纳。实验仪器的选择锻炼和培养了学生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实践能力。
2.让学生在准备充分的条件下按照自己设计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教师对于不合理的地方引导小组讨论进行适当的修改,如对于多组的材料要进行编号,对于考虑不周到的细节引导其进行讨论补充。
第三阶段:
篇10
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几乎每节课的课间都会有一些学生去买零食吃,甚至有些寄宿生出现生活费“月荒”的现象。学校常规管理的制约,班主任的管理、督促、劝阻,也拦不住“购买欲疯狂”的学生。
【镜头二】“只喝饮料不喝水”
饮料的消费在学校已不再有季节的限制,部分学生只喝饮料,很少喝水。教室里有饮水机,问他为什么不喝水,答案很简单“没有杯子”。即使教导他们不要喝那么多饮料,学生最终也要买瓶矿泉水;即使囊中羞涩,找人借钱,他们仍然只喝饮料不喝水。
【镜头三】“家长打包族”
“打包族” 是冬季高中校园特有的一道风景。经常发现学生的脏衣服堆在宿舍里,问他们为什么不洗,答案是“时间太紧了”“等多了一起洗”……最终,返校日会看到家长返程的手中多了几个大包袱。
【镜头四】“考试失落客”
阶段的练习反馈,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阶段性知识的掌握情况,学习是不能“纸上谈兵”的。随着课改的进行,素质教育的推广,考试成了众矢之的,考试的反对声此起彼伏,最大的理由是学生考后的压力太大,心灵包袱太重,难以承受,他们成了――考试失落客!
日常生活中的镜头还有很多,由此可见现在高中生的独立自主能力状况真是令人担忧,相关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行为依赖性大,惰性强
现在的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作为独生子女的高中生他们吃不愁、穿不忧,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他们个性张扬,无忧无虑。“温房教育”导致学生处理事情的独立能力降低,性格变得飞扬跋扈,遇事过多“他责”很少“自责”。如果学生的教育让宠爱变成了溺爱,帮助变成了代办,长此以往,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剧。
2.意志脆弱,缺乏韧性
高中生在意志方面的脆弱表现,与他们的行为缺点密不可分。很多高中生是家庭中的“掌上宝”,父母盼子成龙、望女成凤,虽对激励孩子的自信心有一定的作用,但有时会适得其反。 因为不切实际、不科学的期望,不考虑孩子的实际,会超出孩子的承受能力,鼓励他们空想,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是非常不利的。
很多高中生生活条件优越,他们几乎没有吃过苦,安逸的生活使他们的心理和生理发展不平衡。没有生活的磨难,导致他们的心理成熟滞后,耐受和自我调节能力差。学习中的挫折、磨难使学生情绪容易波动,脆弱的意志力表现明显。
二、培养高中生独立自主能力的必要性
独立自主能力是掌握科学知识,培养创新能力的保障,是自我认识管理的综合要求,是学生自觉修养和自我完善的内化行为。教师的教育指导是学生获得科学知识的外因。每一位创造辉煌成就的人,无不是具有较强的独立自主能力的人。
三、培养高中生独立自主能力的立足点
1.强化自我管理
学校是集体生活的大家庭。通过集体生活,学生互相合作,分享快乐和悲伤,加强自我管理的能力。因此,在集体学习、集体生活、集体活动中,教师、家长要联系实际,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学会自我管理,学会独立自主解决问题。
2.学会交往
教育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学习过程的一部分。在学习生活中,学生会遇到问题,感知挫折,才能拓展思维,实现个性的良好发展。学生只有学会交往,才能在今后人生的舞台中独当一面,才能为自身的生存奠定坚实的基础。
篇11
1.新课程改革的地理教学要求
新课程改革为高中地理教学带来了新鲜的血液和活力。新课程改革要求在高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指导,还要注重对学生地理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满足学生对地理学习的需求,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模式和地理素养,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在高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地理思维的引导,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模式,丰富教学的内容,启发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
2.提升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人的思维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学习和问题思考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高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提升高中生的事物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在面对问题时,能够自主进行分析和探究,形成一定的逻辑思维和地理空间感,从而提升高中生地理学习质量和效率,也能够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可见,加强对高中生的地理思维引导,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是当前新课程改革对地理教学的具体要求,也是时展和进步的重要表现,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二、高中生地理思维能力培养的策略
在高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模式,启发学生的思想,引导学生快速走入地理的世界,感受地理学习的乐趣,展现地理的丰富魅力。
1.灵活应用多媒体技术,加深学生的直观理解
很多地理知识存在一定的抽象性,学生无法良好的理解地理教材中的知识内容,更无法产生一定的思维想法。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在我们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在高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灵活应用多媒体技术,将抽象而乏味的地理知识变得生动而直观,加深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深入理解,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完整的地理空间概念。
例如在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城市与城市化》这一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对“城市化”产生一个良好的知识框架结构,明确影响城市发展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些城市化的图片、视频等内容,增加学生对“特大城市”、“大城市”等内容的直观理解,掌握城市空间结构和分布规律。
2.科学的设计地理问题,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良好的问题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想法,提升学生的问题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答能力。例如在指导学生对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这篇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首先通过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这里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有哪些吗?”、“你最喜欢吃的主食是什么?这种主食能在我们这里种植吗?”等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随后在教学的过程中,结合教学的内容,不断加深问题的难度,设计一些具有开放性的问题,比如“农业区位的选择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高温多雨、地形平坦、河网稠密的地区比较适合种植哪种农作物?”等等,发散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进行头脑风暴,在不断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掌握程度的同时,展现学生独特的思维想法,为学生创建一个能够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篇12
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主渠道,教学活动中我们进行了思维教育的探索,首先引导学生明确思维目的,营造良好的思维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其次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优化学生的思维结构,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注意指导学生反省思维过程,并自觉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和谐课堂引发思维
传统教育思想中的师道尊严观念使学生经常会产生消极、紧张和恐惧的心理。学生在这种状态中进行学习,思维就会逐渐僵化,心理发展也会受到极大的束缚。因此,我们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及时地去改变原有的思维习惯,给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地对教师进行质疑和提问。同时,我们还可以让学生直接参与教学的管理和设计过程,让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中有平等的地位,把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学生只有感受到了自己是课堂的主人,才会积极地参与进来,其思维的活跃程度也会大大提高,这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和掌握。
二、通过课堂提问启迪思维
思维是由问题开始的,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但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提问过程都是思维教学过程。如果所提的问题和原有的认知结构之间缺乏必然的联系、过难或过易、缺乏提问的方式等,都不能引起学生的思维。设置课堂提问的目的是为了启迪学生思维,要实现这个目的,除了具备目的明确、层次分明、把握时机、面向全体学生等基本要求外,还应特别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
1.提问要难易适度。在目标教学实施中,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提问要按能级从低到高,由易到难逐层展开,其难易程度不能超过或低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既不能高不可攀,徘徊不前,也不能唾手可得,失去兴趣,而是“跳起来摘果子”,做到伸手不得,跳而可获。实践证明,过难过易的提问均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
2.提问要艺术新颖。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同样一个问题,提出时平平淡淡,既不艺术又不新颖,而是“老调重弹”,那么学生就不可能被引起较强的注意,如果变换一下提问的方式和角度,学生自然会产生兴趣,被新奇之感所吸引,也会积极开动脑筋去思考。
3.提问要有启发性。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提如何,取决于教师引导启发作用发挥的程度。因此,课堂提问必须富有启发性,达到激发思维,诱导思维的目的。教师提出问题后,要注意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以期调动全体学生积极思维的目的,同时注意设计展现思维过程的提问,根据学生的实际,准确地点拨,及时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劳动越过思维障碍,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促进其思维的发展。
三、延伸拓展灵活思维
思维灵活性往往主要表现在能够善于迁移、由此及彼,可以随机应变等方面。高中生物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一题多变、引申拓展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灵活性思维。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在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条件分析相似或者相同的问题,以不断变化的情境使学生能够克服定式思维模式,培养学生的灵活性思维。比如,基因型AaBb的精原细胞、AaBb的精原细胞分别可以产生哪几种类型?其中Aa、Bb分别在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根据这个问题可以进行适当的变形、延伸,基因型是AaBb的卵原细胞、AaBb的卵原细胞分别可以产生哪几种不同的卵细胞?
四、反馈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主要表现在反省纠错能力方面,可以从自我反馈以及相互反馈两个方面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首先自我反馈主要是要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思路进行回顾,然后不断分析想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的凭借条件,不断多次检查已经完成的内容,从而及时发现自身认知的缺陷,不断进行完善。每一位学生都应该建立一个错题本,而且对错题应该做好相应的标记,自己应该学会批改作业。其次,相互反馈主要指的是针对一些问题进行讨论、分析,让学生们在相互交流、探讨的过程中学习、借鉴他人思维的优点,进而不断完善自身的思维模式。
五、创造性思维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主要指的是能力、创新能力,过去传统的教学观念中认为的好学生都是那些不会唱反调、上课又听话的学生,这种错误的观念非常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现代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提问,引导学生质疑、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比如,讲解遗传信息流动方向――中心法则的相关知识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疯牛病病原体中只包含蛋白质,那么其中的遗传信息的流动方式是什么?遗传信息流动还有没有其他的流动途径?”鼓励学生们能够突破自己的思维方式,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分析问题,使学生可以尽量提出一些新颖、独到的见解或者想法,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中心法则。
六、系统性思维
系统化的知识往往更容易让人理解、记忆。学生复习课中,要求学生应该画一个概念图,使学生能够系统的联系生物学知识,从而建立一个行对完善的知识体系。学生的知识体系越系统的话,思维依据也就会更充分,这样更容易进行思维过程。比如,复习“水分代谢”的相关内容时,可以从水分吸收、水含量、水在细胞中存在的形式、水功能、水产生过程、生物体内产生水的具体部位、水污染、水资源状况等多个方面进行复习,从而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完善、系统的知识体系。这样如果学生碰到这方面题目,就可以从中及时提取相关知识,而且进行准确、全面的解答。又比如,复习“蛋白质”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以“N”这个元素作为基本主线进行联想使学生想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含N元素的物质,比如大气中的氮、含N无机盐、氨基酸以及蛋白质等,这样就可以串联蛋白质代谢、氨基酸结构、吸收和运输矿质离子、蛋白质合成、氮循环、生物固氮以及植物体对于矿质离子的吸收以及运输等多方面知识,从而建(下转第56页)(上接第64页)立一条庞大的知识链,使之前掌握的知识更加系统化,一旦碰到综合题,解题思路就会更加清晰。
总而言之,思维品质是发展每个人其他能力的重要基础素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发散学生的思维,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
篇13
高中生 自改和互改作文 理论思考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的“教师命题——学生作文——教师批改”作文教学模式,特别是教师一手包办的传统作文批改方法成了困扰高中作文教学的顽症,成了广大高中语文教师的心头之痛。
笔者认为:实施作文教学改革,改变传统的“教师命题——学生作文——教师批改”作文教学模式,教给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自改和互评作文,努力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这是诊治传统作文教学顽症的一剂良药,是实现“解放”与“提高”的有效途径。
一、培养高中生自改和互改作文能力是减轻语文教师工作负担的需要
传统的“教师命题—学生作文—教师批改”作文教学模式,“精批细改”的作文教学方法,语文教师花费的精力和时间巨大,而高中生在写作能力的提高上有多少提高呢?其实,这是不成正比的。正如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语文界的老前辈叶圣陶先生所说:“我当过教师,改过中学生的作文本不计其数,得到个深切体会:徒劳无功。”
笔者认为:改革作文批改模式,培养高中生自改和互改作文能力,可以减轻广大语文教师工作负担,让广大语文教师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语文教学特别是作文教学的方法和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上。
二、培养高中生自改和互改作文能力是实施作文教学改革、提升作文教学质量的需要
笔者在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经过多次问卷调查发现:“精批细改”的作文教学和“少改”甚至“不改”的“放羊式”作文教学,其效果几乎是相等的。
现代著名语文教育家、文学家叶圣陶先生曾经痛心疾首地说:“教师改文,业至辛勤,苟高中生弗晓其故,即功夫同于虚掷。”
那么,如何走出传统作文教学这个误区,克服传统作文教学这种弊端呢?
叶圣陶先生也曾经开出了一剂良方:作文修改“教师修改不如学生自己修改。学生个人修改不如共同修改。”
当代著名语文教育家刘国正先生也旗帜鲜明地指出:“老师改作文固然十分重要,引导高中生改作文也很重要。老师不仅要教会高中生作,还要教会高中生改。作与改是一个完整的写作过程,只作不改,只完成了一半,而且往往是并非重要的一半。教会高中生改作文大有益处,这益处是高中生终生受用不尽的。”
笔者认为:逐步培养高中生自改和互改作文能力,这是对高中作文批改方式进行改革的需要,意义非凡。培养高中生自改和互改作文能力,可以激发高中生的作文兴趣,调动高中生作文的积极性,提升高中作文教学质量,实在是一项一箭双雕、功德无量的好举措。
三、培养高中生自改和互改作文能力是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理念的需要
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不仅要求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要“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不仅要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的情况,而且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内容和方法。要引导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而且对各学段的学生修改作文都作出了明确要求。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这两个现阶段语文教学的经典性、规范性、纲领性文件都不约而同地对学生自改和互改作文提出了明确要求,这是一个全新的作文教学思想理念,应该视为引导作文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
所以,笔者认为:培养高中生自改和互改作文能力,也是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理念的需要。
四、培养高中生自改和互改作文能力是遵循写作规律,培养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的需要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作到此两点,乃教育之成功。”并且语重心长地告诫广大语文教师:“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作一样,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能不能把古来传统变一变,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呢?假如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给予引导和指点,该怎样改,让学生自己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养成了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
笔者认为:学生写作文,教师大包大揽批改作文的传统作文教学方式,不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现代学习方式,不能适应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教育理念。而转变作文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学会修改作文,这正是遵循写作规律,真正践行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教学思想,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的需要。
自改和互改作文,可以让高中生对自己的作文有重新认识的机会,切实找到问题所在,并自行改正文章的错误,完善文章的不足。
通过自改和互改作文这样的实践,高中生不仅可以学习到修改文章的方法和技巧,培养起独立的写作习惯,促进其写作能力、评价能力和鉴赏能力的提高,而且可以促进智力的发展,锤炼自己的思想,提高认识事物的水平,增强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促进高中学生主体意识的形成,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充满民主气氛的现代教育模式的构建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师大出版社,2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