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单位档案管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及信息技术革命的开展,我国有原来那个信息技术极其落后的国家实现了向信息技术大国的转变,并且我国已经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我国的各个行业和各个领域。并且我国的信息技术已经积极应用到了我国的档案管理方面,在我国企业档案管理上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的信息技术发展与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还存在着差距,除此之外,信息技术在我国科学技术在档案管理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缺陷,所以,我们应该要加快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且,我们还应该加快其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
第一,信息技术在我国档案管理方面的具体应用。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大大的提高我国档案管理工作效率,可以不断优化我国档案管理的模式。在档案管理的具体应用主要体现以下主要方面:文件的检索与存储;文件汇总和统计;信息数据备份;数据的维护和管理;工作情况的具体统计与分析。第二,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企业进行档案管理,其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整理数据,让企业运行和发展过程中的数据和资料得到合理的处理,以及有效的整理和应用,为了企业以后的发展更好的利用以前的经验。在进行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建构的过程中,可以积极地应用信息技术,通过信息技术可以更好的进行模块的建构,并且在信息系统进行运转的过程中也需要信息技术来帮助其运转从而可以更好的促进其功能的实现。现在我们有些企业还会将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将不同的模块联系到一起。这样就可以更好的完成信息管理系统的建构,实现档案管理的信息化。第三,信息技术的应用在信息的恢复和备份中也有很重要的作用。通常,档案管理过程中,会存在电子信息和文档受损或者是遗失的情况。一旦发生重要的文件的损害和遗失,这是非常严重的事情,要想完成信息文档的备份或者是信息恢复,必须要借助于信息技术。运用信息技术不但可以实现长时间的保存和管理,而且促使档案管理的存储量大,并且其价格也很实惠,还可以大大减轻档案管理的工作量。
四、信息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重要性
我国信息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对我国的档案实行信息化的管理是我国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企业发展的需要。实现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是目前我国档案管理发展的一大趋势,信息技术可以更好地促进档案管理的运行,提高档案管理的效率,为我国的档案管理事业提供有力的工具。由于现在我国很多的企业在档案管理方面并没有进行彻底的信息技术革命,所以信息技术在我国企业档案管理方面的应用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该要加快对其信息化的革新,促进企业档案管理的信息技术革新,为其更好的进步和管理提供条件。我国企业的档案管理引入信息化,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还可以实现信息的共享,促进企业办事效率。与此同时,企业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可以将信息技术的严密逻辑性与快速运算性有机结合,提高资料运输的速度,还可以大量的节约时间。这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其对传统模式的突破,更好的对档案进行管理。
篇2
三是档案监交工作不严格。一部分基层单位的领导把档案交接当作事务性的工作,看成是档案人员之间的事情,从而对档案交接准备工作很少过问,就连档案监交之时也懒得光临,使得基层单位档案监交工作不严格,工作程序不完整。
笔者认为:做好档案交接工作,不仅是明确档案人员责任,维护档案安全完整,确保档案工作连续不断有序进行的需要,而且也是《档案法》及《档案法实施办法》赋予档案人员的职责。如何做好档案交接工作,笔者认为应做好下列工作,采取如下措施:
一是档案交接要纳入基层单位的议事日程、工作程序和规章制度之中。档案交接是基层单位档案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应引起基层单位的重视,尤其是基层单位负责人应把档案交接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在档案人员离岗或调动工作单位时要把好关,做到档案人员离职离岗先办理工作交接手续,然后再办理调动手续,对未办理档案交接手续的档案人员,不得签发调动工作通知,不得办理工资转移手续,不得离开原工作岗位,并要把档案交接工作纳入单位工作制度,列入有关人员的岗位职责之中。当地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基层单位档案交接工作的监督检查,对那些明知档案交接手续未办理妥,仍然随意签发调令的人员,要查明原因,分清责任,依法进行处理。
篇3
一、卫生防疫机构业务档案的两级管理
防疫业务档案的“两级管理”是指在卫生防疫站档案工作管理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将防疫业务形成的技术档案分别实行站级、科级两级管理。
(一)两级管理的意义
业务档案两级管理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有利于解决业务档案储藏空间与档案数量之间的矛盾。我国各级卫生机构中,档案室的档案储藏库房均颇为狭小,无法容纳更多或全部的业务档案。所以,可以将那些保存价值较大、保存期较长的档案集中到站级档案室中;而较为一般性的、基础性的材料就可以分散在科室保存。
第二,站级业务档案管理有利于防疫业务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站级业务档案管理使“站档案”能够反映业务工作的全貌和工作水平,这为站领导及时把握全局、做出正确决策提供了有力依据。由于站级业务归档范围明确,将具有总结分析性、学术性的材料交站归档,从而要求各科业务人员不能再仅停留在做一般性工作小结,而是要在大量的监督监测材料上做进一步的加工,形成分析性报告,促进了业务工作的提高。此外,站级档案管理便于开展站际防疫信息的交流,为各省、市,甚至全国的防疫工作提供便利。
第三,科级业务档案管理有利于满足防疫业务工作日常的需要。防疫业务具有延续性特点,在对监测点、直管单位的监督监测中,要经常使用其前一年或前几年形成的监督监测档案,特别是随着生产经营单位的变化,有些档案还要不断进行补充或者注销。因此,科级管理可以及时满足卫生防疫的日常需要。
(二)两级业务档案管理的实施
1.建立健全的档案工作网络体系
业务档案两级管理是通过档案工作网络体系层层管理而实现有序实施的,所以,建立健全的档案工作网络体系是卫生防疫档案两级管理实施的组织保障。
建立档案工作网络,即在站级设立由主管站长牵头、各科主任参加的全站档案工作管理委员会,负责全站包括业务档案在内的档案工作领导及规划,提出业务档案工作的总体要求,同时协调解决在实行两级管理中的各种问题。站级综合档案管理室依据站档案管理委员对业务档案的总体要求,具体制定业务档案的各项管理制度,除管理站级业务档案外,还要对科级业务档案管理进行督促指导。
2.建立切合实际的业务档案管理制度
对种类繁多、形式各异的业务档案,要实行科学规范的管理,就必须建立切合实际的业务档案管理制度。首先,在制定业务档案归档范围和归档制度时,站级档案管理室人员应深入各科室,了解各科主要业务活动,再结合卫生部《全国卫生防疫工作规范》关于业务活动形成材料范围的规定,经过与各科密切协商,具体确定符合业务实际的站级和科级业务档案的归档范围。其次,对于各科的科级业务档案也要同站级业务档案一样,提出统一的立卷要求,以确保科级档案立卷的规范。
3.加强对兼职档案员的培训和指导
各科兼职档案员的档案知识相对贫乏,因此,要做好业务档案的立卷归档,就必须加强对他们的培训和指导。档案室可定期举办档案业务培训班,并将档案业务学习列入兼职档案员继续教育的学习内容,同时进行相关评定,以提高学习档案业务的积极性。
4.推行责任制并加强考核
各级防疫站在推行经济责任制时,应将业务档案的立卷归档也明确列入科级管理中,制定相应的考核指标,定期对各科进行考核,并与奖金挂钩。这是确保两级管理实施的十分重要的措施。此外,还应将业务材料的归档列入全站业务人员年终考核评定标准中。
二、卫生监督机构的会计档案管理
随着卫生监督机构的改革任务的不断深入,卫生监督机构的会计工作中财务管理任务越来越繁重,财务管理在卫生监督和管理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卫生监督机构的会计档案记录着卫生监督资金的运作,因此,全面加强卫生监督机构的会计档案管理可以促进和保障卫生监督事业的健康发展。
(一)卫生监督机构会计资料的归档
1.会计凭证的归档
卫生监督机构的会计凭证是记录卫生监督资金运作、明确经济责任的书面证明,是办理卫生监督各项费用征收和登记的依据。它的记账凭证是根据卫生监督机构资金的运作以及卫生监督各项收费的原始凭证编制而成的。归档时应该按照日期顺序、会计记账凭证及时装订,装订顺序以凭证排列先后次序为准。
2.会计账簿的归档
账簿是由账页组成的簿籍。它全面、系统、综合地记录着卫生监督机构资金运作的发生。它将卫生监督机构的会计凭证日期、编号、业务内容摘要、金额和其他有关资料逐项记入账内,做到数字准确、摘要清楚、登记及时、字迹工整。各会计事项一方面要记入总账,另一方面要记入该总账所属的明细账。账簿记录中的日期,应该填写记账凭证上的日期。会计账簿与会计凭证应同时归档。
3.会计报表的归档
会计人员都必须全面熟练地操作卫生监督机构的会计报表处理方法。卫生监督机构的会计报表应按月、季、年上报,并及时归档。
4.其他相关会计资料的归档
卫生监督机构会计人员调动的交接手续、会计档案向本单位或上级部门的档案室所移交归档的会计档案的移交手续等,都是卫生监督机构会计资料归档中不可缺少的。
篇4
3、加强法制管理,加大农业科技档案收集力度文书档案的管理在院机关、基层单位均比较重视,而农业科技档案在制度建设、规范整理及流向处置方面显得相对滞后。加强法制管理,使科技档案工作法规化、制度化是科技档案事业顺利发展的基本保障。作为从事农业基础研究的科研院所,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是科研单位档案管理最重要的工作内容。目前,基层单位科研档案断档情况比较严重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档案管理人员工作热情不够、责任心不强;二是科研人员法律意识淡漠,视科研档案为私有财产,或有顾虑、担心知识产权得不得到保护等。基于此,应要求档案工作人员具有高于他人的档案观念、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加强档案收集力度,熟悉农业科研业务及立项情况;针对农业科研档案周期性长的特点要做到跟踪服务,使档案收集工作贯穿整个科研活动的始终。开展以《档案法》为中心的农业科技档案法规体系的宣传教育,提升工作人员的档案法制观念,培养农业类科研人员的法律意识和档案意识,真正做到依法治档。在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中,管理制度是必须遵循的规定和准则,制定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制度,特别是科技档案保管和保密制度,科技档案借阅及利用制度等还要把这些制度落到实处,使科研人员理解并支持科技档案归档工作。
4、建设高素质档案工作队伍工作岗位培养对于农业科技类单位从事档案管理工作的人员至关重要,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在实际工作中锻炼并提高业务能力。
4.1自主学习档案管理人员要有积极的学习态度,进一步掌握与档案管理有关的法律、法规、条例以及各项业务知识及行业标准,使各项工作在法治的框架内进行,同时也用法律的武器为档案管理工作保驾护航按照档案管理的行业标准完成农业科研类单位的基础业务工作;积极参加档案局组织的业务培训,不断接收新信息。
4.2后备人才培养农业科研单位应重视后备人才的培养,特别是从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新员工,对/!/于个人素质高、能力强的年轻一代,经过工作岗位的锻炼,很快会成为档案管理工作的能手。言传身教是最好的岗位培训,起到“传、帮、带”的良好作用,实现岗位新老交替。
4.3参观学习档案管理先进单位档案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封闭性,通常局限在自己的工作环境中搞业务,通过参观学习,和档案工作走在前列的单位进行横向比较,能够提高档案管理水平。
5、推进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档案管理信息化不仅是管理工作的需要,更是时展的必然。目前农业科研类单位档案管理程度与现代化水平的要求差距很大,这就需要档案工作人员做到3点。
5.1树立现代化档案管理意识档案管理信息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其实质是档案管理模式从以档案实体保管为重心向以档案实体通过信息化形式向社会提供服务为重心转变的过程,更是从管理向服务转变的过程。这个转变要求档案工作者必须更新思想认识,彻底摒弃整理加保管的传统观念,将封闭式管理转化为开放式服务,满足农业科研工作者及广大农民对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需求。
5.2掌握信息技术技能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为档案资源的科学保管和开发利用提供了条件。“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先进的技术需要懂技术的人去管理,缺乏既懂信息技术又懂档案专业的人才,这是许多单位信息化水平徘徊不前的根源所在。从事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应与时俱进,掌握并熟练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通过计算机技术、信息开发技术和网络技术等方面的业务培训,促进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的提升,加快档案工作融入信息社会的步伐。
篇5
声像档案能够将鲜活的现实场景原貌地保存下来,传诸后世,再现于后人的视、听觉的感官。因此,较之其他载体材料的档案就显示出自己的优势。为了更好地保护好、利用好这些生动、形象的特殊载体档案,现就目前声像档案的管理现状及对策谈谈个人的粗浅之见,
1 声像档案在档案中的特殊价值的和特点
声像档案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产生的一种信息记录。它是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以及个人在从事各种活动中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照片、底片、影片、唱片、录音带、录像带等不同材料为载体,以影像、声音为主,并辅以文字说明的历史记录。是应用录音、录像、照相等手段对重要事件进行真实记录的历史材料,它具有客观性、形象性和科学技术性的特点,能生动形象地再现设计单位工程设计方面的工作及成果,客观反映和记录设计工作的真实面貌。它和文字、图纸档案一样,具有现实的查证作用,对研究历史具有参考使用价值。声像档案的作用和价值虽然众所周知,有目共睹。但在现实档案管理中声像档案普遍存在着归档不完整、保管条件差、管理难度大、开发利用少等问题,直接影响了档案的完整性。
2 声像档案管理现状存在的问题
2.1 档案意识不强,声像档案难以及时完整归档
声像档案管理工作起步较晚,认识与经验不足,缺乏科学化、规范化管理,一些立档的建筑单位处于无章可循的自由处理状态。有些单位或个人意识薄弱,缺乏全局观念,仅考虑个人或本部门的工作便利,致使部分声像档案资料长期留存在个人或科室内部保存,没有及时向档案室移交,随着人员变动和机构调整,造成声像档案流失,严重影响设计单位声像档案的长期保存。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拍摄内容不完整。导致拍摄内容不完整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对拍摄建筑的特性把握不准确,不清楚什么角度、多大规模设施的需要拍摄;二是拍摄人员技术水平不高或责任心不强;三是受经费限制,摄影摄响设备未能及时更新,无法拍出好的建筑形象,直接影响工作的开展。
(2)拍摄部门没有及时整理。目前一些单位从工程项目开工到竣工验收、拍摄形成了大量的声像资料,小的工程项目则有几十张照片,大的工程项目则有几百张照片、几十盒录像带,然而拍摄部门往往不分时间前后,没有任何地点、拍摄人等备注说明,仅注上工程名称就将几年积累下来的声像资料移交档案部门,给档案部门的整理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难度。档案人员因不了解这些资料的重要程度,难以进行筛选,无法进行整理、登记、分类、编目。还有一部分工程声像资料由于保管上的疏失,已经造成了较大的破坏和损失,在二次利用上留下的后遗症,有的甚至无法再加以利用。
(3)收集渠道不畅通。由于一部分的拍摄工作由专业部门完成,另一部分由设计者或施工单位人员完成,因而档案部门对拍摄时间、内容及照片、录像数量不容易掌握,加上从活动筹备至结束没有相应的控制措施,致使这些声像档案的收集工作处于被动状态,这些声像档案即便移交档案部门,也是零零散散,缺乏完整性
2.2 管理难度大,保管条件差,声像档案难以长久保存
声像档案的保管条件比纸质档案要求更严格。像我单位只是将声像档案存放在文书柜内与其它档案混存,不具备恒湿、恒温、防磁等保存要求。致使一些照片变黄褪色,底片粘连变质,磁带受损等,不利于声像档案的长久保存和利用,一旦发生问题,悔之晚矣!
造成原因主要体现在保管的分散性和管理的不科学性。一是有的建筑单位在声像档案资料的形成和管理上各行其是,声像档案散存在各个科室,不能统一集中管理;二是一些建筑单位形成的声像档案不能及时归档,时间长久了,这些声像档案的原始信息模糊,造成整体上的不规范,也给日后查找带来麻烦。
2.3 重大活动声像档案失控,流失严重
众所周知,每次单位组织重大活动,或设计项目完工申报优秀设计时,都安排人员摄录像,形成了许多有价值的声像档案。其中一些在报刊上刊登或印成图书、画册对外发行,但在档案室却找不齐这些原始档案。分析原因:一是多个设计所同时参与的大型活动,档案管理不集中统一。各部门领导及相关工作人员都是临时抽调的,各自负责一块工作,相应形成的档案材料缺乏协调、统一、集中,活动结束后,档案材料也各归东西,声像(包括文书、实物等)档案流失在所难免;二是从筹备到结束没有归档要求和相应的控制措施以及贯穿始终的档案管理、服务工作,也造成档案材料流失;三是有关专业人员档案意识不强,加之缺乏有效的管理,形成的档案不及时归档,用完之后就归为已有或是下落不明,又造成档案的流失。
3 加强声像档案管理工作的措施
3.1 加强宣传、提高意识
搞好档案工作不仅是档案主管部门的事,更是各立档单位乃至全社会的事,而各级领导的重视是做好档案工作的重要保证。从这几年的经验看:一要争取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从而提高全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及有关人员的档案意识,营造出一种良好的档案工作氛围;二要抓住机遇,服务中心工作。档案主管部门、各立档单位要善于抓住机遇,结合本单位中心工作,发挥档案自身的宣传教育作用。
3.2 加强管理,制定办法,狠抓制度落实
要改变声像档案管理混乱的现状,制定一个切合实际的管理办法来规范此项工作很必要。档案室将与有关部门配合出台《声像档案管理办法》;同时,各立档单位也要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强化规范管理,对产生的声像材料从收集、归档到移交档案室统一管理,制定一套严格的制度,防止分散流失,杜绝归为己有。对声像档案的日常保管、借阅、利用作出明确规定。永久、长期保存的声像档案应定期向档案室移交;在此基础上要狠抓落实。要确保有关法规和制度落到实处,必须制定有效的配套措施,明确责任,依法管理,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必依,使之逐步变成自觉的行动,以确保声像档案归档质量。
3.3 加强监督,分类指导,注重业务培训
针对声像档案管理现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大对声像档案的监督指导力度,并把其作为档案目标管理、年度执法检查的重点内容。同时,针对不同单位现状,采取不同方式进行分类指导,力争整体水平的提高。
对人员、设备、档案管理都比较规范的单位,要巩固提高,在开发利用上下功夫;对有设备、有专业摄录人员,而档案管理没跟上的单位,应在依法管理、建章立制上加强指导和监督,促其逐步规范管理;对问题较多、基础薄弱的单位,要限期建档,加大指导监督力度,不留死角。注重业务培训,全面加强对摄录人员、档案人员的有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为形成好、保管好声像档案奠定良好的基础。
篇6
我国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现状不容乐观,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事业单位的发展,而且影响了事业单位在社会和经济中起的作用。
1.1不平衡的重视程度
我国事业单位对档案管理的重视度不高,不同的机构对档案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同,严重的时候,有些事业单位完全忽视了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不能保证档案归档的时间、需要的资金、人力、财力,而且不能起到很好的监督作用。目前来说,有些事业单位逐步将档案管理作为本单位的工作计划,而且安排了相应的人员去付诸实施,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档案管理的机制还是存在很多问题的。
1.2较差的保管条件
由于档案管理刚刚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所以很多单位很难满足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统一、规范、整齐的要求。有的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成了摆放任何东西的储存室,而且档案管理的基础设施不完善,档案柜的编码比较凌乱。总的来看,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基础设施存在很大的漏洞,严重损坏了部分档案。
1.3薄弱的业务素质
为了更好的胜任档案管理的相关工作,管理人员应该有较高的素质,才能完成这项技术性和政策性较强的工作。很多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人员多是从其他部门调过来的,一般担任好几个职务,太多的工作使得他们迫于应付档案的管理工作,对于档案管理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比较低,对于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十分的不利。档案管理水平的高低与文件归档的水平、文件的分类、文件的保管期限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较低的素质,使得档案管理不能及时交底和不能按时归档的现象时有发生。很多档案管理人员没有责任性,应付档案管理的工作,这种随意应付的现象使得档案管理受到了很大的阻碍。
2.档案管理的创新
2.1健全制度
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制度应该有所完善,所以在建立时应该遵循相应的原则。首先,档案管理的相关制度的建立应该遵循科学性和合理性的原则,建立的制度应该从自身单位的实际情况出发,满足自身单位的档案管理特点,进而更好的进行本单位的档案管理的相关工作。第二,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制度应该秉承实用简明的原则,管理制度的建立应该将可操作性作为最终的目标,进而使得档案管理制度能够更好的发挥其规范和指导性的作用。其次,档案管理制度的建立应该能够约束员工也能够约束领导,这种双向的约束性可以较好的发挥档案管理制度的管理性,事业单位中领导起着引导和榜样的作用,可以促进档案制度的实施。最后,档案管理制度的建立中应该将严肃性作为原则。为了更好的执行档案管理制度,在档案管理的执行中应该将其权威性作为制度的最重要的原则,在制度的施行过程中,应该做到奖罚分明。
2.2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行政事业单位要提高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将其纳入议事日程,首先要建立档案管理工作的领导机构,定期对档案管理工作进行检查和指导、督促;其次要结合本单位档案管理工作实际,建立起档案管理达标升级考核机制,对档案工作实行定性、定量考核,可按照分级分类指导的原则,通过等级升降来实施动态管理;同时应参考国家档案建设的有关标准,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各单位可结合本单位具体情况,研究制定本单位档案各项工作的质量评价标准,并积极组织实施,从而推进档案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建设。
2.3开展现代化和信息化建设,提高人事档案利用效率
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是档案服务于事业单位制度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也是适应社会对档案信息需求日渐增强的客观需求。要使档案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必须把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应用于档案管理,以达到提高工作效率和延长档案寿命的目的。首先,各级事业单位档案管理部门要提高信息管理的时效性,准确、及时地传输信息;其次,要对档案实行计算机辅助管理,利用计算机、扫描仪等现代设备和现代技术,将档案资料整理输入计算机,通过相应的技术处理,将文字、图片、声像等资料转变成数据资料,实现档案纸质与数据格式并存;其三,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来进行档案管理创新,通过网络,可以实行不属于保密范围的档案信息的社会共享,向社会提供优质高效的档案信息服务,以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共享。
2.4增强档案人员综合素质
篇7
(一)事业单位档案现状
现在我国已经重视了档案事业,而现在很多事业单位也都建立起了自己的档案室。这些档案室也有了很多的专业人员进行管理。他们现在也吸取了很多档案的优秀经验,也将这些经验运用到了现在的档案管理之中,他们将现有的档案编辑入库。使其信息的管理。但在这些经验吸取的同时,他们在运用时还是提存在一定的问题,他们没有将档案的关键词和关键信息没有录入全面和充足。但现在的档案管理之中,档案管理人员是公务员,依仗自己是铁饭碗,有恃无恐的玩手机,毫无档案管理的责任和意识。这样的一种状况便是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状况。这种现状需要有完善的管理机智和制度,才能将档案事业做好。
(二)事业单位档案
我国的档案有很多种,它记录了人或事。这些都是发展和历史的见证。档案是在纸上的记忆,档案更是历史的印记,它是人们承载文化的物体。档案包括归档、分类和编码等程序。而事业单位的档案,则要更为细致的分类,因为这其中有很多的细碎的事件需要记录,相当于一部简易的地方史,这就要求档案的记录要详实、精确。而且,事业单位档案属于纪实类文献,对于真实性和精确度有极高的要求。所以,在事业单位的档案中,也就有了另外一层含义,那就是从侧面反映出这个单位的今昔发展,也能反映出这个单位的做事精神和态度。这才是事业单位档案的内在价值,这才是事业单位拥有档案的魂。
三、事业单位档案问题
(一)事业单位档案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建国后,随着档案的发展,我国的很多档案都已经被收录到了档案馆。可是,在档案馆之中,也会存在着一些管理和保管的问题。在保存上,在档案室中的一些纸质档案,由于年代久远已经泛黄甚至墨迹褪色,这些档案在保存的过程中存在一些纰漏,由于档案室的环境没有控制好,使得这个档案更加得不到保存和维护。
(二)事业单位档案的解决方法
在档案的建立保存过程中,要增强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专业知识技能。其次,就是要建立健全档案管理机制,形成专业人员,高素质管理和科学管理机制并存的局面,做到三位一体的高速管理运行模式。最后,运用电子科技,将所有不易保存的档案全部录入电脑,形成档案数据库。从而,进一步地解决在档案中出现的的问题。
(三)事业单位档案的问题的建议
我国的档案有很多,但事业单位的档案,多数是涉及到地方和人事调度。并且在这些事业单位中,有些情况下,也可能出现和涉及到机密档案。这就要有一套严格的保密制度,必须要遵循,这就是在保密档案中,所要做的工作。而在事业单位的保密档案管理中,这种条例要求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人员熟知并严格遵守。
四、事业单位档案的管理
(一)事业单位档案的管理
在现今这个时代,事业单位众多,档案就更是复杂,那么在如此多的档案保存过程中,档案的管理就是极为重要的一环。这是对于档案的一个极为负责的行为。在这项工作中,有着许多的环节作为保障。在档案的管理中,这就是由科学合理的制度来保障的。这些制度多是借鉴西方的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管理制度进行的,在这些经验传播到中国后,我国的档案管理人员根据我国的国情和保存档案的状况,进行了一个整体的调整和改变,从而形成了我们自己的档案管理模式。而在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时,这些工作人员更是要科学的遵照制度办事,不得有重大的失误。这样,才能让我国的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步入一个新的阶段。
(二)事业单位档案的创新
每一件事物的发展都有其规律,但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就要进行创新来维护这件事物的生命力,自古以来的这些事物都是这个规律。那么,档案自然也不能排除在外,它也要经历一个创新的过程,只有这样档案的管理才不会落后于这个时代,才不会出现混乱的局面,而导致档案管理的退步。
(三)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意义
篇8
二、建设单位档案馆(室)网络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由于历史的原因,建设单位档案馆(室)自动化建设走的是一条各自为政、自给自足的发展道路。各个档案馆(室)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和技术条件选择硬件设备,机型五花八门,水平参差不齐。目前研制出的不少档案馆系统应用软件,都没有遵循国际标准,功能单一、标准化水平低,数据不完整,致使大多数档案馆无主题标引,共享性差。而国家至今没有统一的发展规划和标准,各馆的发展存在着很大盲目性。所以标准化水平低。
2.虽然经过多年的努力,建设单位档案馆大都建成了规模大小不等的档案数据库。由于各个档案馆各自为政,在建库过程中,数据库大多自建自用,建成的数据库规模小,标准化程度低,类型单一,而且大多处于低水平重复建设,数据无规范化控制,商业服务水平差。大多数据库仅仅供本单位使用,严重地影响了数据库的利用率。所以数据库建设滞后。
3.在档案馆现代化建设中,人是最关键的因素,网络化的实现和管理都离不开人,各种技术以及软硬件都必须通过档案人员才能发挥作用。档案馆网络化建设,对档案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精通传统的档案业务,而且必须掌握自动化网络化技术,成为信息和知识的导航员。目前建设单位档案队伍整体素质仍普遍较低,不适应高速发展的计算机工作环境,馆(室)内严重缺乏既懂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又精通档案业务的复合型人才,不适应档案网络化建设和建设单位档案事业发展的需要。所以,人员整体素质需要提高。
三、建设单位档案馆(室)网络化建设的构想
1.建立建设单位档案馆网络化协调机构。建议由建设部牵头组织建设单位档案馆网络化协调机构,从行政和技术两个方面统一指导和规划建设单位档案馆自动化网络化建设,制定一系列有实际约束力的规范和标准,特别应该制定出网络化发展各阶段的规划,既有近期又有远期的目标,以对全国建设单位档案馆网络化工作进行实质性领导,统一思想,协调行动,开发高质量的应用软件,集中人力和资金建设大型文献数据库、全文数据库以及多媒体数据库,破除那种传统的自成一统、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局面。
2.加强标准化建设。标准化是自动化网络化的前提。建设单位档案馆网络化协调机构集有关专家,共同酝酿制订档案的有关业务工作、技术方法以及设备等方面的统一原则和规范,并根据国际、国内标准及行业发展趋势,制定出网络化过程中各高校共同遵守的各项标准,如网络通讯及数据库方面的标准、计算机硬件及软件系统的标准等,这样可以在向资源共享过渡时少走弯路,避免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各建设单位在协调组织的领导下,选用统一的高质量应用软件,建立标准化的数据库。
3.开发馆藏资源,加强数据库建设。数据库是档案馆网络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网络的信息资源。要加强网络建设,必须加强数据库建设。数据库的建设要以国际、国家标准为依据,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建成若干个标准化、通用性好的文件条目数据库、全文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库。同时各馆应扬长避短,充分利用馆藏档案信息资源的优势,建立有自己特色的数据库,改变目前力量分散、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局面。另一方面要抓紧对小型数据库的规范化、标准化改造,增加数据库容量,提高数据库的上网率。此外还要加强对数据库的维护工作,保证数据质量和完整。当然数据库的建设应与网络建设配套进行。
4.培养网络化人才。档案馆自动化网络化的发展,迫切需要一大批既懂技术又精通档案业务的高层次信息人员,为此要加快培养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高层次信息人员,加强对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培训,更新其知识结构,提高其业务水平,使他们尽快掌握计算机网络及相关技术。还要努力引进或选调计算机专业人才,对他们进行档案业务知识的培训,使之尽快适应档案馆网络化工作。
信息社会把建设单位档案馆推进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面向21世纪,面对信息技术的挑战,建设单位档案馆必须真正实现网络化,大力进行网络资源建设,并与互连网接轨,全面实现资源共享,为建设单位及社会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最优质的服务,使档案馆的服务走向全方位现代化。
摘要:建设单位的档案管理是建设单位管理工作中的重要部分。依靠传统的档案管理办法已经无法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管理建设工程档案已经成为提高建设单位档案管理的自动化程度和效率的最主要途径和最有效的工具。虽然目前建设建设单位档案馆(室)网络化的条件已经成熟,但在网络化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建设单位档案网络化的基础条件以及存在的问题,勾画出建设单位档案网络化建设的架构,并列出建设单位档案网络化的必要条件所需措施。
关键词:建设单位档案管理网络化
篇9
消防档案是公安消防单位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作为重要的资料和文献,记载着消防安全管理及单位的基本情况。对消防档案的运用,可使公安消防监督机构和单位领导对本单位消防安全管理情况熟悉和掌握,并通过经验的总结,和相关研究分析,及时发现新问题和新情况,并针对现状,提出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以不断提高消防管理工作力度,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同时使文物单位的安全防范能力得到增强。
(二)消防档案能强化文物单位的消防安全意识
由于包含了和消防安全管理相关的内容,因此消防档案具体体现了文物单位对消防安全责任制的落实情况,能使消防管理力度得到提高。文物单位通过狠抓落实、周密部署,可使全员工作的主动性和责任防范意识得到提高。进而将隐患管理、检查和消防巡查工作进行落实,真正实现一种制度化和规范化的消防管理,将静止的消防档案向动态的消防管理手段转化。
(三)消防档案能考核文物单位消防安全管理力度
为了真正落实消防管理工作,消防档案是每年必查的软件材料,也是对消防安全工作进行评价的重要方式。尽管在消防管理中,一些单位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因为没有及时归档,而对单位的业绩造成了影响。特别是在发生火灾时,认定法律责任的基本要素,就是原始的记录和文件,这是界定责任人和事故责任的最好的佐证。
二、强化文物单位消防档案管理的措施
(一)实现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的衔接
随着文物单位办公自动化的不断升级,作为公文流转主体的电子文件,会逐渐将纸质文件取代。而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何将庞大数目、繁多种类的课题进行归档,并进一步的开发和利用,做好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的衔接。部门领导和档案管理人员必须高度重视这个问题,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
(二)协调信息管理工作与消防档案管理工作之间的关系
随着日益普及的电脑网络,文物单位已经实现了一种全新的现代化办公方式。而电子文件的适时归档,会和信息部门的工作息息相关。所以未来的一种发展趋势,是实现信息和档案部门的合二为一,通过将二者有效衔接,达到一种良好的规模效益。未来文物单位将实现信息管理与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合体,通过日常维护单位内部局域网,并设计功能模块,使电子文档直接归档于档案管理系统。其管理和操作工作,将直接由专业的档案信息管理人员进行,以最终实现档案管理的信息化。
(三)对电子文件归档管理权限和密级进行设置
可利用计算机网络,完成电子文件的在线归档,这样档案部门可节省一定的人力和物力,对电子档案进行记录和保存。基层单位可通过计算机网络,来实现和上级部门之间的数据传输与控制。并且通过加密的方式,档案管理部门为一般使用者及各级档案管理员设置权限,来归档电子文件,便于文物单位对档案目录的管理。
(四)实现消防档案信息在线服务
篇10
档案检索方式按照检索方式可分为计算机检索与手工检索,其效率和档案硬件设施有很大的联系,而检索效率依赖于检索工具,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计算机是目前检索速度最快的检索工具,但还是有很多基层事业单位坚持手工检索。也有很多部门为了提高档案检索效率,对多种检索工具研发投入了很大人力物力,错误的认为检索工具越多检索速率就越快,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档案检索效率在于检索设备是否精益求精而不是数量的多少,而且检索工具设置过于细密或者过于繁琐,不但不能提高档案检索速度,还可能造成档案重叠出现的情况发生,这样既不方便检索,还大大影响档案检索的速度,适得其反。
2.档案利用率低、管理人员意识薄弱
尽管档案管理对基层事业单位的发展改革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基层事业单位回顾过去,学习从前有利于未来工作的开展,不管是经济效益还是社会影响都能在无形中给事业单位带来提高,但是长期以来许多基层事业单位并没有有效地利用档案中的资源信息,管理人员的意识也很薄弱,忽视了这方面的管理,也损失其中隐含的效益。
3.缺乏相关方面的人才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很多的工作人员缺乏耐心与激情,不能在一个岗位上工作很长时间,特别是那些平淡无奇的工作,因此现在基层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缺少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员与想长时间从事这个方面工作的新人。由于很多刚进入基层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的工作人员的经常更换,直接对基层事业单位的档案整理与记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在进行档案管理工作交接的过程中,不能按规定对下一任进行明确的说明,使档案管理工作变得很混乱,有时甚至丢失基层事业单位重要的档案文件等。
二、基层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内涵及要求
基层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现代化主要是指档案管理工作中以现代管理的科学理论、利用现代先进科学技术,以现代化的管理方法、模式作为保障,以先进科学技术和先进设备为媒介,改革传统档案管理方法,使传统档案管理体制适应新时期的发展,逐步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的自动化、信息化、高效化、系统化,使得档案管理工作跟上时代进步的步伐,更加适应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满足人们对档案保管的需求。具体说来,档案管理现代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实现基层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无纸化
21世纪是网络技术迅速发展,信息大爆炸的时代。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多样化的文字的保存形式与日俱增,无纸化的信息储存形式越来与深入人心,传统储存媒介大都是以纸质形式出现,无纸化档案储存技术的发展让档案管理更加地方便快捷,同时又能节约资源做到环境友好型的发展。
2.加强档案管理的数字化、微缩化
随着压缩打包技术的不断发展,缩微技术为档案管理方式的创新提供了技术层面的支持,通过现在科技能够把传统档案管理中的图像和文字转换为电子文档,再通过缩微技术将其转化为占用内存极小的电子文件。这样既能压缩档案管理的成本,又能保证档案的正确性,提高效率。传统档案管理中所占储存空间大,检索困难,而通过互联网技术,不但能在计算机上对档案进行智能化的检索、使用,还能解决因为保管环境对档案的损坏问题,延长保存年限。
3.促进档案管理的市场化
基层事业单位档案管理是记录社会发展,历史进程的关键手段。是一个服务当代、惠及后世的长远大计,是十分珍贵的不可再生的信息资源获取手段。我们应当促进档案管理的市场化运作,这样做不仅能够提高普通大众对于档案管理的保护意识,进一步完善基层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机制,还能进一步发掘档案材料的价值,最大限度利用档案的优势。
三、现代化手段在基层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中的应用
如今,我国的事业单位通过转型、重组、改革和完善进入了新一轮的大发展进程中,而现在我国事业单位的改革正处于关键时期,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在事业单位发展协调有序发展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保障了事业单位高效运行。事业单位工作工作人员应与时俱进,提高认识,认清当前社会的发展模式。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在信息化的当今己经不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势,档案管理需要加快改革转型,加速其智能化、专业化进程,不断提高新时期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现代化。
1.完善档案检索体系在检索档案时目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随着当今科技的发展,目录管理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可以开发专门的软件对档案目录以及有关的分类标准,借助计算机,实现电脑自动对其进行汇总与统计。这样既能方便文档检索,又能缩短检索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2.在管理档案库房时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基层事业单位在档案管理方面建立了相应的管理系统,利用网络技术对档案进行实时监控,维护档案管理的环境,严格控制库房温度、适度、防火防盗等,采用智能化手段对档案库房进行现代化管理,建立一套现代化标准的档案库房对应的管理体系,有效地保护档案。
3.加强基层事业单位档案业务的辅助工作
基层事业单位档案业务工作流程包括收集、保存、整理、鉴定、运用、统计等。在基层事业单位档案业务的整个流程中,产生了很多档案信息,造成档案管理工作繁琐难,因此我们要加强基层事业单位业务的辅助工作,这样既方便工作人员执行操作,又能及时将档案存储入库,确保信息的实时性。
4.利用电子存储技术促进基层事业单位档案向无纸化发展
基层事业单位档案的无纸化发展首先,应应利用现代科技建立系统完善的数据库,使档案管理更加的标准化、规范化。其次,对音像信息进行统一管理,加快存储读取的速度。再者就是加强授权管理,给基层事业单位档案管理提供最大的便利。
5.建立并完善基层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网络体系
21世纪是网络信息技术时代,基层事业单位应抓住机遇,促进由传统纸质档案保存模式向现代化管理模式转型,跟上时代步伐,满足工作需求。基层事业单位应当根据发展导向,建立适当范围的局域网,这样既能有效地保护信息资源的管理,又能提高档案资源的利用率,从而提高共享率,创造最大效益。
四、基层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中现代化手段问题及改进建议
篇11
档案管理工作对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研究如何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目的是立足于我国现代企业管理的现状,吸收和借鉴优秀的档案管理工作研究成果,不断适应档案管理工作的新形势,指导我国的档案管理工作,达到逐步培养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历史责任感感和使命感,进而激发广大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工作热情的目的。
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淡化,很多人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认为档案管理工作可有可无。再加上一些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自身就对档案管理工作没有给予高度重视,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缺乏高度的工作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办事细心的工作态度,乐于奉献的工作精神,又没有积累扎实的档案管理的理论知识、科技知识,因而不能充分认识到档案事业在社会发展中的战略作用和实际意义。工作中存在失位现象,工作责任心不强,对档案管理工作重要性的宣传力度不够,档案管理无用论在本部门滋生蔓延到整个企业。不利于形成企业管理层关心、重视档案管理工作的氛围,整个企业的档案意识进一步弱化。从而导致档案管理工作在管理方式新旧更替的历史进程遇到新的障碍,在整个企业发展进程中有边缘化危险。
随着数字化、网络化的不断深入档案本身也发生了转变。首先档案本身在数字化的冲击下其形式由原先可视记录识别型转变依赖机器识别的代码型(电子档案)。档案管理模式也从传统手工模式不断发展,历经单机数据管理模式、网络信息管理模式到知识管理模式,并且随着管理模式的不断变化其管理流程、手段等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以前基于手工的档案管理流程需要针对电子档案管理特点相应调整。20世纪对档案管理理论影响最大的就是档案生命周期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档案生命周期理论将档案形成到销毁或转化为档案看做是一个整体过程、档案整体运动过程由于档案价值形态的变化可划分为若干个
阶段、不同阶段的档案与服务对象、保存场所和管理方式之间具有内在的对应关系。档案生命周期理论为档案的阶段管理奠定了理论基础,档案生命周期理论准确揭示了档案运动阶段的前后衔接和相互影响,为实现档案一体化管理、为前端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篇12
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背景下,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也逐渐步入自动化、现代化阶段,充分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提高档案管理的效率与质量,同时随着知识经济时代来临,知识管理又被广泛分析,结合该方面,以知识管理为视角,具体分析因知识管理影响下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诸多策略。
1.知识管理下事业单位档案管理面临的问题
首先,在知识管理下,档案管理面临着标准化、规范化程度偏低等问题,就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而言,其前提是基础工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然而,在当前的知识时代下,档案管理的基础工作却并未体现出这一前提,档案建设的形式各有不同、层次不一的情况非常明显,这使得管理工作规范性、服务性、开发性以及共享性相对较差,无法适应知识时代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要求。其次,知识管理过程中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升成为重要问题,必须给予重视。档案管理人员是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的主导力量。现阶段,大部分各级各类档案管理机构中的档案工作者是档案专业人员,虽然他们具备专业的档案管理知识,但是却缺乏知识时代下应当具备的信息素质,甚至有些档案管理人员尚未适应网络工作环境和计算机工作环境。
2.知识管理与档案管理的关系
从知识管理的广义定义上看,包括了社会知识管理,科学知识管理以及组织知识管理等几方面,基于此,作为事业单位来说,知识管理在事业单位管理中备受重视,从档案管理方面看,研究知识管理带来的启示也十分必要,在政府部门、以及事业单位中进行知识管理的案例不多,所以,有必要进行相应的简明分析,也正是因为如此,两者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微妙,事业单位的档案知识管理有着特有的内容,在管理阶段更应该从多角度分析,明确档案管理的必要性,也要积极探讨如何利用知识管理实现档案管理的创新,以此推动档案事业的进一步完善,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实际效率。
3.知识管理对事业单位档案工作的启示
3.1树立“大档案”观
从知识管理相关方面看必须要考虑知识工作本身的改进与提高。通常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包括对社会实践活动的记录,但因传统档案管理模式的限定,常常局限于档案显性知识层面,再此范围内往往只是简单的历史记录,那么如何通过明确部分隐性知识,实现其显性化、也实现档案化,达到有效的存储效果,这需要结合实践,有效分析,也需要进一步树立“大档案”观,事业单位档案管理要放到重要位置,与市场环境因素等等相关的因素要有机结合,同时,也应该重视事业单位外部环境因素,明确在实际的档案管理工作中不仅仅局限于档案的收集与整理,还要实现动态的知识与信息化,这样能够推进事业单位档案知识化管理效率,也能够树立健全的档案管理模式,进一步分析,是为了构建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新思想,改变传统狭隘的观念,按事业单位要求与知识的内容进行大档案的外延。
3.2创新管理模式,提高档案管理效率
相关的事业单位档案部门,应该重视从知识管理内涵,通过明确档案管理的利用体现,进一步找到最适合的档案管理理念,从而不断创新管理,尤其在知识管理的前提下,人才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在这种多变的信息经济下,档案管理人员进行档案管理时应该使用更多的措施进行档案管理,创新档案管理模式,进而提高档案管理的效率。首先,应该建立健全档案管理机制,同时建立一个与之对应的激励制度,使得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与其薪酬相对应,进而提高档案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其次,档案管理人员应该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及时更新自己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档案管理部门还应该针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定期培训,进而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技术能力;丰富自身的管理知识,提高档案管理能力,更好的完成档案管理工作;最后,知识管理下应该重视现代信息技术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的不断引入和应用,档案管理人员应该不断的总结自己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为利用者提供多方位的知识服务,也进一步实现知识的共享。
3.3重在知识的共享与创新
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基本核心是实行知识的共享与创新,这样能够提高单位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也能充分体现出档案资料作为事业单位知识的一种表现形式,在此过程中事业单位在实施档案综合管理与一体化管理阶段,要有明确的方向,一方面要把档案管理工作放在知识的有序上,包括事业单位各种档案类型的知识分类,也要分析其中各种相互的联系,同时,更要从知识库中找出与其相关的知识利用者之间的沟通策略,这样也为人们实现知识共享提供有效条件。另一方面,要明确档案管理中蕴含的知识,努力把档案中的知识运用到事业单位管理之中。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知识管理时代背景下,我国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所面临的发展形势还是非常严峻的,提高事业单位档案管理质量与效率,也显得更加紧迫。事业单位档案管理者应该积极借助知识管理理念与相关的优势,转变传统管理观念,切实落实档案管理的各项要求和原则,如此才能够在实现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同时,又能够保障档案管理等的规范化,使其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篇13
1 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
事业单位中缺乏科学完善的档案管理体系,档案管理制度不够规范,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人员在进行工作时无据可循,档案资料的收集范围不够明确,归档工作不能按照规定进行,保存管理等杂乱无章[1],严重影响档案管理的效率以及效果。有些事业单位即使有档案管理制度,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没有有效落实,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执行力度不够,档案管理制度的权威性不强。
近年来,计算机网络技术不断发展与普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提高了人们的信息处理效率,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到社会生产生活中。但是对于事业单位来讲,计算机网络技术没有被科学合理的应用到档案管理工作中,档案管理依旧是人工操作,错误率比较高。同时,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工作地点也比较简陋,档案室建设陈旧落后,办公环境差,缺少档案管理的保护措施,对于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等工作是极为不利的。
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能力是影响档案管理效果的重要因素,但是很多事业单位对于档案工作的专业性关注程度不足,档案管理工作中,工作人员的专业性不强,一些工作人员甚至没有接受到专业的教育培训,对于档案管理的知识了解不多。工作中存在着消极散漫,应付了事的现象,档案管理的效率大为降低。同时档案管理工作队伍的稳定性不强,人员变动比较频繁,使得当管理稳定性也受到极大的影响。
2 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优化措施
1、提高认识,健全档案管理体系
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要实现高效、科学的发展就需要有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这是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开展的前提和基础。将档案工作列入到领导议事日程和单位发展规划、计划管理及科技、教学管理中。档案工作明确以一位单位的领导分管,及时解决档案工作中的问题。建立与单位工作相适应的综合档案资料管理机构,是直属的独立职能部门。单位各种载体的档案进行统一的管理,档案管理机构需要发挥自己的监督指导作用,形成单位档案管理网络。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整理、归档工作列入有关人员岗位责任制,纳入有关工作程序并作为考核干部工作实绩的内容之一。文件形成单位实行予立卷制度。制定文件材料的归档范围。建立档案的接收整理、修改补充、保管、 借阅、统计、保密、鉴定、销毁、库房管理等制度。[2]
2、使用现代化的档案管理方式
当前科学技术快速发展,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也需要积极使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促进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现阶段已经有很多事业单位对现代化、信息化的档案管理方式提高了重视程度,并在积极的创建信息化的档案管理模式。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中,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管理,就是要实现人工到计算机操作的转变,提高管理效率的提升。配备复印设备,使用计算机管理档案,进行检索、统计、数据对比分析等工作,采用缩微复制技术管理或保管档案。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档案信息咨询服务。积极开展档案的宣传工作,配合单位中心工作举办展览陈列等。
3、努力促进档案管理人员水平的提升
档案管理人员是档案管理工作的主体,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能力对于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效果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根据档案管理工作实际需要,配备档案专职人员,具有大专以上学识水平的人员占档案管理人员总数的50%以上;其中至少有一名为档案专业毕业。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占30%以上,其中至少有一名为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受过档案专业培训的人员达到90%以上。档案管理人员在职称及福利上享受与科技管理人员同等待遇。档案人员做到热情主动、及时提供档案信息变被动为主动服务。
4、优化事业单位档案室的建立
事业单位需要对档案管理室进行优化建设,有适应工作需要的档案专用库房办公室和阅览室,保证档案管理室的干净、整洁,有符合标准的档案装具和必要的设备,做好防火防盗工作。给水、排水以及雨水管不应该从档案室穿越,档案室内不能设置消防栓。档案室应避免日光的直射,使用人工照明时需要选择防爆灯,避免长时间用电发生火灾。同时,还需要保证档案室内的温度、湿度以及通风。档案库房的温度应该控制在14℃-24℃,湿度在45%-60%[3],并安装湿度测量仪器,随时掌握湿度变化,并进行调节。结束语:
档案管理工作是事业单位管理工作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事业单位的未来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借鉴意义。事业单位需要提高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完善档案管理制度体系建设,使用现代化的档案管理方式,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水平,优化事业单位档案室的建立,使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有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促进档案管理效率以及效果的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