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财务管理在职研究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财务管理在职研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财务管理在职研究

篇1

篇2

财务预算管理是企业经济发展中能获得更多的生产和利润的管理模式,是企业的一种整合性的管理系统包,其中包括业务资金、信息和人力资源等内容。企业财务预算是指在不远离企业的战略目标和方向的前提下,建立业务和资本的预算,并做出对企业资金的流向以及对收支表和资产负债表的预计。企业全面预算的基本组成是财务预算,其更是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

企业的财务预算就是要处理好资产的流动和回收。一般而言,企业是以销售预算的编制为企业财务预算编制的基础,销售预算的编制包括生产材料费用、制造费用等预算编制。社会经济发展是浮动的,因此企业面临着不同的经营时期,面临市场经济的不同需求,就要把握好当时期的财务预算,只有把握好企业不同发展时期的特点的正确财务预算才能把财务预算的作用发挥好。

二、财务预算管理在烟草企业中的作用

(一)有利于企业价值观念优化转变

财务预算管理是企业经营的一个目标方向,其需要财务的掌握市场和企业的联系,统筹兼顾,通过多市场的预测加强企业的预算体制,把预算管理观念贯彻到企业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充分利用和发挥企业各部门的作用,加强企业各部门的沟通联系,集思广益,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有利于对企业的现有资源进行优化配置,资源整合

企业的财务预算的根本出发点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通过财务预算管理可以对有限的资源进行最佳的分配,并且规划好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以及职责,积极地挖掘资源,达到企业的资源整合与优化,提高企业的盈利效益,实现其最大的价值,减少资源的浪费,开发资源的合理利用以达到最好的效益。

三、烟草企业实施财务预算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内部控制,强化财务预算管理意识

企业要先建立预算管理相应部门的管理体系。从制定预算编制的开始到结束,过程中的步骤都要按照明确的规章制度,做好自己的职责,做到权责分明。企业的相关领导起到带头作用,高度重视财务预算管理的工作,做一系列的培训和宣传工作,已达到让每位员工都能深刻了解到财务预算管理的重大意义,为实施财务预算管理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此外企业最重要和最宝贵的资源就是人,所以员工的思想尤为重要,一方面,财务人员的技能要得以加强和提升,不断提高他们的财务管理知识水平,政治素质也要求得到相应的提高,并且调动相关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要规范制约管理过程中的行为,企业也要时刻发现并解决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建立严格的监管制度。

(二)明确预算重点,规范执行流程

烟草企业实施财务预算管理时,要明确出各个部门预算的重点,并强化执行预算管理的流程,使其规范科学。其中,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的中心枢纽环节是企业的收入预算,支出预算中主要是对成本费用的预算,而在预算期内,企业所有活动的保证是基于对现金流量的预算。因此,企业财务预算的重点应该是收入预算、成本费用预算和现金流量预算。而在规范财务预算执行流程上,首先企业财务部要对各部门的既定预算进行严格审核,使其规范准确合理;另外,在进行预算编制时,要将现金流量管理也纳入其中,以便合理控制成本支出,降低费用;最后,还要建立起相关的考核制度和职工激励机制,定期对各部门预算管理的执行情况进行考核,并按照考核结果对相关部门和职工采取赏罚分明的奖惩措施。

(三)财务预算要围绕实际,实施中不能随意调整

财务预算的编制应遵循的原则是:统筹兼顾、量入为出。财务预算要为下一项目的成本预测、预算提供可靠而又有用的数据基础。财务预算需要全面的预计,这就需要企业的各部门对其所在范围内的各项经济活动一一进行精确的预计,过程中要尽量克服片面性,以减少或避免数据失真的情况。财务预算的编制要尽量减少资金的浪费,信息的使用原则也要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此外,财务预算的编制是一个浩大的工程,是不能进行随意的调整和修改的,那样预算就会失去其意义,因此要求各部门要严格按照预算执行,要严格管理和监控实施的过程,避免出现差错才能保证达到预期的目标,并最终实现财务预算对企业利益的提高。

四、总结

财务预算管理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管理水平与经济效益,因此企业要对财务预算管理有较深的了解和认识,并且在对企业财务预算控制和管理的时候要用科学的眼光才能保证企业战略的实行和落实,以期来实现烟草企业的最大价值,促进烟草企业健康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一、中职院校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中职院校对学校财务管理工作不够重视,财务管理观念滞后

中职院校对财务管理工作不够重视,财务管理观念滞后是影响中职院校财务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主要因素之一。随着中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和国家财政体制和教育体制的改革,中职院校的财务工作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因此也对中职院校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中职院校的财务管理更多的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不能适应当前财政体制改革和中职院校财务工作的要求,财务工作内容比较粗放,执行随意,经费的利用效率不高或者效益较小。

财务管理观念落后。部分中职院校不重视财务整体管理,财务基础工作不到位,账目不清晰,资金利用率低下,浪费现象严重;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无章可循或者有章不遵,容易出现违法违规现象,严重影响到财务管理在中职院校的作用,遏制了中职院校的进一步发展。

(二)财务工作人员数量少,素质有待提高

随着中职教育的不断发展,中职院校资金来源的多面化,财务管理工作的内容难度也在不断增加。中职院校现有的财务人员有限,财务工作只能按照以前的收支分类设置。由于人员数量不够,工作内容和难度的不断增加,中职院校的财务工作分工不细致,有的工作多人做,而有的财务工作却没人来做。

财务工作人员素质和技能水平有待提高。部门中职院校的财务人员任职随意,有的学校将一些不具备财务专业知识的人员安排在财务工作岗位上,由于没有相关的财务知识,在工作中容易出错,有的财务人员思想道德素质和技能水平不高,在工作中推诿拖延,工作随意,对自己的工作不重视,缺乏必备的责任心,与同事之间缺少沟通,容易情绪化工作,计算机操作能力和电算化技术不过关,降低了财务工作效率,影响了财务工作的正常运行。

(三)财务风险意识较薄弱,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

中职院校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大力发展,但是部分中职院校却没有财务风险意识,在没有看到学校的具体情况和资金情况的前提下,大力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和硬件基础,容易给学校带来巨大的财务危机,从而会遏制了学校其他方面的发展,如师资力量、教学科研经费等的缺乏和不足。

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才能保证中职院校的正常办学。部分中职院校的财务管理工作以预算为中心,不重视财务分析,不重视成本核算,财务工作内容不具体,抑制了财务工作的效率。部分中职院校的财务管理工作有了规范科学的管理制度,但是在具体的实施中却流于形式,执行不到位。财务部门与学校其他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协作,工作不能协调一致,各部门资金上报不统一。部分高职院校资金流动性大,资产浪费现象严重。

二、改善中职院校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中职院校要转变财务管理理念,重视财务管理工作

中职院校要跟上时展的步伐,逐步转变原有守旧的财务管理观念,树立科学合理的现代财务管理观念。要有节约意识,成本意识,树立效益观念,将成本与效益相比较,加强预算管理,财务分析,寻找最低成本,又能事半功倍的有效方法,减少投资,得到效益最大化。增强风险意识,能够应变突发的经济风险,使中职院校的发展在市场经济不断复杂多变的环境下,合理投资,让自身效益不断增大。

中职院校要重视本校的财务管理工作。组织学校领导及相关人员学习国家财政政策文件,各部门要统一认识,在思想上重视财务管理工作,使教职员工认识到财务工作对学校的重要作用。树立财务管理在中职院校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预测、决策、计划等作用,财务部门可以参与到中职院校的发展、投资、规划等各项工作中。完善中职院校的财务管理工作制度,规范报销、预算、上报、执行、调整、评价等工作流程,权责分明,认真处理处理财权与事权的关系,财务工作人员要做好学校的监督和检查工作。

(二)加强学习,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中职院校的人员编制有限,财务人员数量不够,面对日益增多的工作量和难度增大的工作内容,财务人员应该如何来面对?良好的自身修养和工作能力是不可或缺的。一要加强对财务人员思想道德水平和自身素质的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是财务人员最基本的素质,帮助财务人员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增强财务人员对本职工作的责任心,热爱财务工作;二要让财务人员定期学习,参加培训,熟悉国家财务及税务法律法规,提高法律意识,减少亏空公款、私自挪用公款、报多用少等违法乱纪现象。三要提高财务人员专业职能水平,鼓励人员深造和学习,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工作技能,不断探索。四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估体系,任人唯才,招聘严格,录取合适人才,定期对财务人员进行培训并作出合理的评估,并以此为依据进行人员的选拔和提升。

(三)加强财务风险意识,完善财务管理制度

中职院校要要加强防范财务风险能力,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合理贷款,控制财政风险,减少不必要的损失,保证资金正常运转,提高资金的有效利用率。

中职院校要根据自身具体情况制定财务管理规章制度,规范工作内容和工作职责,严格执行落实,加强财务的管理和监督,不断提升财务管理水平;重视预算管理,仔细分析各个影响因素,科学、准确的编制预算计划,合理利用学校资金;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核定成本,严格按照规定进行申请、报账等工作,遏制资金的随意浪费,规范使用要求,避免人为损坏和私自使用,减少固定资产的流失。

篇4

一、通过财务管理控制成本,减少成本与费用支出

在预期的营业收入不变的前提下,减少成本与费用的开支就能增加收益。那么如何减少成本与费用呢?光靠控制原材料的耗用、裁剪员工这些措施是治标不治本的。施工企业管理人员应当结合财务管理做好以下几点:

(一)按照相关开支的使用范围、制度、标准,建立一套完整的工程项目开支标准计划,根据施工进度的需要,杠杆调度资金,通过控制资金的开支达到缩减成本费用的目标。

(二)及时准确的记录相关成本费用开支程序,要做到每笔开支都有路可循。涉及资金的成本与费用开支需手续齐全,经由负责人审批后方能受理。

(三)建立并完善成本费用计划。工程直接成本费用要做到严格控制与监督,及时制表讨论,汇总经验,发现偏差的成本项目并加以改正,争取将其控制在预算范围之内。间接成本费用要做到定制定额。如工程项目进行中产生的办公费,修理费,安装费,应承担的为筹集和使用资金发生的手续费,利息支出都要做到平衡流出,控制适当的资金余缺。

二、通过财务管理控制成本,增加工程结算收入

在成本与费用开支不变的前提下,增加工程结算收入同样能增加收益。那么怎样增加工程结算收入呢?一味的加大单价是不行的。结合财务管理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施工企业管理人员应严格执行资金收支的制度化,保证流动资金充足。向施工队支付合同款项等涉及资金的项目时,手续必须齐全。凡是涉及到资金的流入与流出的工程项目,都需用专人审批决定。

(二)应严格控制应收款、预付款等相关款项。及时明确债务债权关系。要将责任与义务落实到实处。严格控制坏账数量。对于可能发生坏账的工程队或公司,应预先签订还款计划书,制定违约责任。将相关的原始资料保护完整,减少资金的浪费。

(三)当施工企业取得建造合同收入或其他营业收入时,应当及时正确进行财务处理,全面系统的核对整个工程项目中产生的资产的流入和流出数据。同样的,要及时对工程价款进行结算。如遇跨越会计年度的工程项目,应按照完工百分比法正确计算出当期应确认的营业收入,增加资产使用率。

三、通过财务管理控制成本,将减少成本与费用开支和增加营业收入相结合

(一)加强财务管理专业团队的建设。施工企业的管理人员不仅要注意硬件建设,更要将“育人”放在首位。培养公私分明,职业道德良好的工作人员是做好工程项目建设工作的大前提。

(二)结合法律法规,对施工方案因地制宜的进行优化。因为只有适合实际情况的施工方案才能从理论上调整好成本。均衡各方面的资金开支,在保证工程施工质量、确保安全施工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利用财务杠杆保证施工项目所有资源最大限度的整合。

(三)强化施工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对于奖惩机制、激励机制、考核淘汰机制要在现有基础上不断的发展完善。管理人员可以根据施工企业实际情况部署部分资金作为专项资金,发掘员工潜力,促进责任、权利的制约与平衡。

(四)涉及资金流入流出的会计记录应当准确及时,入账时的数据要同原始凭证一致,且全部数据都要入账。施工企业的财务工作人员首先要严格区分各项成本费用的界限,该计提的计提,该待摊的待摊;其次要做好基础的核算工作,保证各项成本费用的准确入账能为工程项目相关资产的价值足额补偿。

(五)建立完善的预算制度。不能只将预算制度当做施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参考。在明确预算体制的同时还应让预算发挥控制作用。企业的预算工作主要涉及到全年财务预算计划以及内外部审计的有机结合。就施工企业的特性而言,需要管理人员严格控制生产经营开支,力图将优势资源周期循环利用。合理估计成本开支,按照预算出的成本节约资源,起到预算的调控作用。

总而言之,如何有效的将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紧密的额结合在一起是施工企业发展过程中永恒的课题。财务管理是手段,成本控制是目标,企业收益的最大化则是最终目的。前两者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而相关的实践方法需要管理人员不断研究、发掘、创新。

参考文献:

[1]李玉桃.施工企业成本控制的探讨[J].科技论坛,2007,(01)

篇5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对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达到最大化。由于在我国高等教育阶段缺乏对会计专业的重视,以致较多专业技能掌握不扎实、实践经验匮乏的会计从业人员参与到企业的财务管理中去。财务决策决定企业日后整体的发展策略,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最为核心的部分,综合素养不高的会计从业人员对企业财务信息把控不够全面,搜集财务数据时易出现差错,直接影响企业制定下一季度或年度的整体规划。由于会计从业人员自身能力有限,缺乏系统的企业财务管理经验,在企业面临财务风险时不能及时提供解决方案,对企业运作产生严重影响。会计从业人员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会计从业人员综合素养决定企业财务管理的整体水平与质量。

2财务管理模式缺乏科学性

新会计制度下,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缺乏一定的科学指导,以致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实践中出现较多管理漏洞。随着会计制度的不断丰富与完善,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应根据当下的实际制度要求作出及时调整。

现阶段,我国企业大多将发展重心放到经济效益的增加上,缺乏财务管理模式创新意识,财务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仍停留在会计制度的初级阶段,在财务管理的工作实践中出现方法过时的现象,风险价值、时间价值等先进财务管理理念不能全面贯彻到企业的财务管理中,长此以往,势必造成企业财务管理不够科学、系统,阻碍企业发展目标的进一步实现。

3财务管理不统一

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日趋全球化,较多相对成熟的企业相继开设各地方的子公司,由于子公司分布的地理位置相距较远,存在一定的文化、地域差异,从根本上导致企业财务管理难以统一。企业财务管理权利的分散,决定企业朝着不同的目标发展经济,不利于企业统一愿景的全面实现。由于文化及风土人情的差异性,企业子公司的财务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不尽相同,同时,外部市场环境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企业整体的发展战略的部署,两者综合作用,在一定情况下会出现子公司为了短期目标的实现损害企业相关权益的现象,从侧面增加了企业整体运营成本及经营风险,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

4运作机制不够完善

在新会计制度下,企业为顺应自身发展要求对财务管理模式做出一定调整,但财务管理模式的运作机制仍不够完善。企业应从宏观角度对待财务管理工作,以新会计制度指导财务管理的全面开展,确保财务管理目标由低向高逐层递进,最大程度维护企业的相关利益,从而全面推进企业可持续发展。企业财务管理的运作机制是整个财务管理工作的支撑结构,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相对不健全,企业财务资产使用情况不够细化,增加财务资产安全的隐患,影响财务管理工作的全面开展。近年来,我国经济违法事件的出现频率呈爆炸式增长,归根结底就是财务管理机制不够完善,以致相关人员对企业资产做手脚。企业财务管理运作机制不健全,不能有效监督部门建设工作,财务管理工作范围的狭隘直接影响企业对外招标。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出现问题,内部资源得不到优化配置,企业效能的发挥受到限制。不够完善、全面的财务管理运作机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非法集资、偷税漏税等非法现象的发生。

调整新会计制度下财务管理模式的措施

1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新会计制度对企业会计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提出较高要求。企业在引进会计从业人员参与财务管理工作时,应整体把控其综合素质,在具备扎实理论基础的同时,还应有丰富的财务管理经验,在根本上保障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高质量。在实际的工作中,企业应提供较更多人性化的发展平台,建立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奖励机制,充分调动会计从业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为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提供合理化的建议。

企业应定期组织多维度的会计制度学习小组,及时更新和改革以往的财务核计方法,对会计从业人员进行系统的专业技能培训,整体提高符合新会计制度的财务管理水平。会计从业人员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应不断加强自身的综合素质,避免因自身能力不足给企业带来无法挽回的经济损失。

2全面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管理模式逐步得到重视。自全球信息化以来,较多的管理模式已离不开信息化平台的支持,企业财务管理模式中信息化水平的全面提升尤为重要。

企业全面提升信息化水平可有效解决新会计制度下财务管理模式中存在的相关问题。企业首先应加强财务管理相关人员科学技术的整体掌握水平,随着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实时更新企业的财务数据信息。

其次,加强对财务核算的监管力度,务必做到搜集数据信息后及时记录,制定独立的数据系统,以备出现财务漏洞时有据可查。

最后,建立符合企业实际发展需求的现代化信息管理系统,有效降低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量,进一步提高其工作效率,为企业节约投入成本。利用信息化的财务管理系统,财务数据信息统计全面、存储时间较长,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企业经营风险.

3建立“集权式”财务管理新模式

就目前情况来看,在企业长期发展中出现的财务管理不统一现象是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权力过于分散造成的,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企业应建立“集权式”财务管理新模式。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决策权集中在总公司,子公司在财务管理决策上占有较少比重,总公司赋予子公司的财务决策权力受到一定限制。在整个集团的管理框架中,总公司直接控制子公司的各项资源,子公司的人力、物理、财力及生产经营活动完全受总公司调控,其中的财务管理人员由总公司进行分配,确保集团经济发展目标的统一。

“集权式”财务管理新模式方便企业运用统一的管理政策对财务情况进行监控,避免资金的无故流失与浪费,在一定程度上缩减行政管理成本,同时总公司可最大化发挥财务管理部门的工作职能,根据企业运营的实际情况,整体调动资金运作,保证企业财务目标的统一性,进而大幅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

当子公司面临运营风险时,可充分利用总公司专业的财务管理专家,及时找到问题所在,运用合理、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集权式”财务管理新模式实现了企业资金管理的统一管理与调度,增强了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综合竞争力.

4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运作机制

为保障企业的良性发展,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运作机制十分必要。企业内部审核制度是保证企业长久稳定发展的基础,企业应完善财务内部审核制度,逐层明确各财务管理人员的职责,从根本上杜绝经济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企业制定操作性较强的企业内部财务控制制度是我国新会计制度的客观要求,对提升企业财务管理质量与水平产生积极作用。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的发展状况,制定切实可行的财务审核制度,在提高企业内部监管水平的同时,为企业提供健康、绿色的发展环境。

 

新会计制度下财务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及调整措施相关文章:

1.新会计制度下财务管理模式调整的重要性

2.新会计制度下财务管理模式的更新与完善

3.新会计制度下企业财务管理建议

篇6

二、公司治理中的会计功能

随着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会计在公司治理中的角色更加突出和重要。外部利益相关者希望借助企业会计信息评价经营管理者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为宏观决策提供参考,此时会计担任着信息供给者的角色,这也是会计信息系统论产生与发展的基点。内部利益相关者通过会计核算来管控企业经营运作状况等,此时会计担当着内部管理的角色。上述的公司治理两个层面对会计不同的要求决定了会计的两项职能:反映职能与管控职能。

(一)公司治理中的财务会计职能

反映职能是传统会计的首要职能,该职能就是通过确认、计量和报告关于企业经济业务的一系列数据,供是业外部的投资者、债权人和政府主管部门及企业内部管理者使用。这些会计数据信息质量的高低实质上体现出会计反映职能的效果。会计反映的形式主要是指会计信息披露所采用的形式、程序、方法等,其质量的高低也会影响到会计反映的整体效果。当前,公司相关利益者对会计信息一方面要求会计反映的内容必须是客观的、正确的;另一方面又要求会计反映在形式上是及时、快捷的。因此,用以评价会计准则的质量,在会计反映形式的质量评价中完全可以借用“透明度”作为基础特征。从会计反映在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上研究会计反映的质量特征,可以更清晰地展示质量特征的层次,而且为提高会计反映的质量提供了可行的途径。

会计反映职能提供的会计信息成为企业的外部利益相关者进行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公司在进行治理过程中,外部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管控更多是依托会计信息的支持,而企业经营管理者管控着会计信息的生产与传递。因此,为确保会计反映的客观性与可靠性,会计的反映职能逐渐从企业内部控制中剥离出来,会计反映业务也更多实行委托和外包。

在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下,会计信息的生成与传递过程中容易被人为操纵,在委托和外包模式下,通过制定统一的财务核算标准和业务流程,使用统一的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实时生成各子公司的财务信息,并通过网络为各子公司和集团总部的管理者监控提供支持。会计信息资源共享服务不仅实现了集团内部的财务数据集中式管理,而且严格了集团内部监管制度。

在现代企业制度中,人的行动决定某些可预测的结果,委托人只能查看到结果,而不能直接管控到人行动本身和业务本身。公司治理中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如何设计一个激励合约以激励人从自身利益出发选择对委托人最有利的行动。这样,财务会计就充当这一角色,即借助会计的反映职能,通过对一个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信息的披露,来对经营管理者的业绩进行测评,从而反映经营者的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二)公司治理中的管理会计职能

财务会计职能需要根据企业运作模式设置会计核算程序和方法。这种会计设定模式导致会计不断地向内部管理靠拢。随着会计制度趋向于多元化发展,会计需要重新审视其自身的定位与对约束制度的选择。会计的职能也逐步由反映向计划、考核、控制、决策方向延展,于是管理会计源于财务会计而又不同于财务会计,在广泛吸收现代行为科学、管理科学、现代数学和系统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它把会计和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帮助企业管理者及时地制定政策,合理地利用资源,有效地强化内部管理,为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提供服务。它既是实现公司治理的手段,又是公司治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1.健全企业会计制度

管理会计是在运用财务会计报表数据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决策、分析、评价和控制,面向企业未来的发展。可见,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功能不同,但是服务企业的目标是一致的,企业管理制度中最根本的制度是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制度关联着企业规划、决策、组织、控制、考评等环节,这些环节的执行与实施都必须有会计资料的支撑。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要求企业应明确规定涉及会计以及相关工作的职责范围,经办人员必须在职责范围内办理业务,使企业的日常运作规范化。

2.有效协同公司治理

管理会计借助财务会计资料、信息统计资料及其他有关资料,对企业活动进行整体的管控与评估,实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有效控制。在企业管理工作中,管理会计的计划职能,能最大程度激发企业各方面的力量,使企业沿着规划方向发展。管理会计的决策职能是企业对经营管理方案决定的过程。管理会计的控制职能是企业管理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和能力,是企业计划实现的必要手段。会计控制职能的分析和评估职能是将企业目标计划的指标与企业执行计划和决策的实际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检查和考评,以实现企业的治理与善治。

3.统一公司治理中的权责利

管理会计在责任会计体系中的规范更加符合公司治理的要求。责任会计是以责、权、利为研究中心的会计体系,而公司治理实质就是权责利有机融合的制度安排。因此公司治理与管理会计之间的内涵是关联的,相通的。责任会计下设成本中心、利润中心和责任中心。在公司治理中可将责任中心拓展到公司经理层、董事会、股东层面,明确公司决策时所应遵循的规则和程序,为了约束控股股东的行为,执行具体的经营管理的机构,根据可控制性原则设计对各中心的绩效考核指标,并进行责任会计控制与核算,这些公司治理内容都需要应用管理会计方法。

会计在公司治理与善治过程中的核心功能作用越来越凸显,企业作为相关利益的综合体,在公司治理的一系列过程中,利益整合与配置是核心。在这一系列过程中,反映和监督工作是由财务会计体系来完成的,财务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是企业有效运行的关键一环。同时,管理会计体系保障公司的有效运行,维护企业资产安全,提升企业经营活动效能,加强信息交流与沟通等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公司治理中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功能的协调与融合

不管从理论角度还是从实践角度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差异,并不会影响两者的协调与融合。在企业经济管理活动中,财务会计功能主要体现在核算与监督,而管理会计的主要功能是预测、决策、控制、分析等,他们在管理的过程中有不同的角色担当。传统财务会计的主要职能是向外界真实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而新型管理会计是对传统财务会计的进一步扩展,两者都是为服务利益相关者的权力与利益,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两者之间相辅相成、有机结合,有效地推动着公司治理。

(一)充实公司治理理论内容,构建公司治理框架

会计信息是利益相关者管控企业的共同基础,又是当代企业契约下的产物。会计信息质量是保证契约的基石。因此,必须建立一套会计治理制度,保障会计信息能够满足公司治理需求。会计信息披露工作主要是由财务会计完成的,披露后的会计信息可能用于企业内外经营管理决策,左右着企业资源配置的效率,由于会计信息具有广泛的社会性,政府必须制定会计治理的法律制度,逐步拓展会计的职能,即有单一的核算监督职能向预测、决策、分析、评价和控制职能延展。传统的会计信息管理也逐步转向会计治理,最终充实公司治理理论内容,为公司治理搭建框架,公司治理制度是一套不断演化的制度安排,公司治理主体是公司利益相关者及其代位主体。公司治理目标是促使公司遵守准则,达到会计准则规定的质量标准。公司治理结构由公司决策主体、监督主体和执行主体形成权力和责任的制衡系统,随着全球会计治理制度的趋同,各国公司治理的制度框架越来越相近。

(二)从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角度构造和完善公司治理

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愿景是确保企业资本的价值保值增值,并在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均衡分配经营成果,从而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效能。当前,中国公司治理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传统的委托理论存在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实质性解决。因此,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是解决公司管理失效、确保会计信息质量的一个途径。

从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角度,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有机融合是提升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环节。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通过明确债务契约中债权人的权利,控制权相机转移制度,以及在公司董事会、监事会中吸纳债权人参与公司管理等方式,使得企业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得到保障。当利益相关者在公司治理中的地位得到确认,其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的保护后,整个社会的资金流动将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社会交易成本将极大地节约,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将达到一个全新水平,而这些又是保证高质量会计信息的重要环境条件。

(三)兼顾相关性与可靠性,创新会计信息披露机制

不同的会计制度会产生不同的会计信息结构,企业会计信息结构又取决于公司治理结构。与此相对应,企业会计信息结构,决定着企业资源配置的模式和效率。依据信息与决策权一致性的原理,企业的会计信息结构与公司治理结构也应该是对称的。

由于会计准则和制度的约束,传统财务会计很难满足用户的个性化诉求,受限于过高的市场交易费用与新技术,财务会计一直未能完成市场化发展,但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会计信息市场化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在这种情形下,建立多元化的会计频道,满足信息用户的不同需要,便成为一种必然,会计信息系统适应新的社会环境进行市场化重构也将成为历史的选择。网络会计消灭了各企业信息间孤立状态,在增强信息的时效性同时大大降低企业成本。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各种计量模式的采用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后盾,这使得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功能融合、方法共存成为可能。

篇7

全球经济一体化、市场经济不断深入背景下,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不可否认的是,企业在成本控制、财务管理方面依旧存在诸多不足,所以企业领导者要高度重视,及时制定对策解决,真正发挥财务管理的作用,促进企业有效健康发展。由此可见,对成本控制在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中的作用展开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企业成本控制

现代企业成本控制指的是企业管理人员采取特定手段给予企业自身及企业竞争者分析信息数据,为企业管理者制定、评价企业发展战略提供有力依据,进而提升企业竞争力,以在市场竞争中获取有利位置的目的。企业成本控制作为一个系统过程,贯彻企业财务管理全面环节。在企业经营发展中,成本控制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企业成本控制一定是全面环节的控制,一方面要对企业生产成本进行控制,另一方面要对产品周期内所有成本进行控制,唯有产品周期成本获取良好控制,企业成本方可实现有效缩减。开展成本控制,有着各式各样的方法,包括定额成本法、标准成本法、目标成本法以及价值工程法等,其中定额成本法可从材料定额、工时定额及人员定额展开;标准成本法可从直接材料标准成本、直接人工标准成本及制造费用标准成本展开。

3.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指的是企业财务管理在相应前提、环境下所需要获取的期许结构,其属于企业全面财务管理工作中的着手点、定向机制。现如今,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转变对企业财务管理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主要包括:①财务管理应当提供给企业投资决策以有价值的参考;②财务管理应当开展好企业资金管理工作,保证资金运转有序、安全;③财务管理应当充分发挥对企业财务的监管职能;④财务管理应当对企业所得利润进行合理划分,有效激发企业全体人员工作主观能动性。就成本控制与企业财务管理关系而言,成本控制所需面对的是相较于未知市场更为明确的企业内部环境,成本控制要消耗的投入相较于增加收入需要的投入要低,也就是说成本最低化、收入最大化即为企业获取最大利润的源头,不存在成本控制,便无法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成本控制是实现财务管理目标的根本手段。

4.成本控制对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作用

4.1影响企业经营利润

企业在保证不变更收入的前提下,通过降低成本可更迅速提升企业利润,就好比企业引发收入下降时,应借助降低成本来对利润下降状况予以抑制。如果企业存在相对高的成本,在逐步亏损的状况下,企业将引发破产的可能。企业成本控制一方面可提升企业产品、价格竞争力,另一方面可于产品售价削减情况下扩大产品销售覆盖面。此外,企业对产品设计开展创新,改善产品质量,同样影响着企业经营利润。

4.2影响股东财富

常规企业在初创阶段,企业股东以财富最大化为主要目标,企业股东财务最大化则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主,企业价值涵盖了股东出售股权及获取股利等方面内容,一般状况下,大都是于市场投入后方能自价格发展层面将企业价值予以全面凸显。股东财富很大程度上受股票价值影响,企业在经营发展实践中,企业股价受一系列因素影响,包括企业管理决策、外部环境等,如果企业可开展好成本控制,则能够很大程度上提升企业股价及经营效益,自根本上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4.3影响社会效益

很大一部分企业往往在经营发展期间,会对企业自身社会目标予以一定程度的忽略,就好比一些造纸厂、化工厂等在企业自身经营不善的情况下,没有足够的资金用于建设污水处理池,在生产期间将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至河流湖泊中,引发生态污染。倘若企业可开展好成本控制工作,拥有充足的运转资金及市场占有份额,便能够对社会责任进行很好地履行。企业唯有有效降低成本,经由集中式财务管理,严密观测企业成本执行状况,改善产品质量,方可达成产品设计目的、市场认可目标,获取良好的社会效益,有效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4.4影响财务管理目标实现

企业全面经济效益受财务管理优劣很大程度影响,在资源配置整合、优化,强化企业经济框架调整的政策背景下,企业唯有选取科学有效的管理方式,强化成本控制,方可实现财务管理目标。强化企业成本控制,一方面可为企业开展投资活动予以资金保障,另一方面可缩减企业所面临的投资风险。某种意义上而言,成本控制影响着企业的投资活动,影响着企业的长远发展,成本控制不得当,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便无从谈起。

5.完善成本控制,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5.1强化信息技术管理

信息技术为企业成本控制提供重要保障。倘若未有信息技术的有力支撑,企业成本控制实效将极大地降低,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也不得有效实现。鉴于此,企业应当强化信息技术管理,提升成本控制水平,构建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严格执行全面系统信息发展规划,尽可能缩减盲目、重复投入等不良情况,积极促进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

5.2更新成本控制理念

结合成本效能理论,可将企业成本划分成基础成本、效能成本。其中,基础成本指的是一般情形下企业生产相关商品或提供相关服务对应消耗的成本;效能成本指的是改善商品、服务质量对应消耗的成本。相较于基础成本,即便效能成本会有更大的成本消耗,但却能够生成更高的成本价值。换而言之,企业应当更新成本控制理念,提升对效能成本价值重要性认识,强化成本控制实效性,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5.3实施全面成本周期管理

企业成本是一个涉及面十分广的概念,涵盖了企业上游成本、中游成本以及下游成本等方面内容。而各个方面内容又牵涉了一系列具体内容,好比上游成本中的设计开发成本、中游成本中的制造生产成本以及下游成本中的保养维修成本等。鉴于此,在企业成本控制期间,应当实施全面的成本周期管理,对企业生产中每笔开支进行严格控制,提升资金使用效率;有效发挥企业各部门员工力量,相互协作实现成本控制目标;推行事前、事中、事后的全面管理,强化成本控制实效性。

5.4健全成本控制约束机制

有效推行企业成本控制约束机制,对成本控制获取预期成效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意义。因此,应健全成本控制约束机制,加大对部门成本费用控制力度,把成本控制与员工薪资福利进行有效结合,构建生产期间严格控制成本的长效机制。此外,还可推行固定成本控制管理方式,该种成本管理方式是经由对企业成本定额的控制,作用于缩减企业成本,推行成本定额控制可与企业每一部门工作职责、员工薪资等关乎员工实际利益的内容联系起来,自企业人员、产品全面管理中出发,将成本控制管理切实做到位。

5.5拓展企业财务成本管理的范围

篇8

 

提升学历学位

现如今本科毕业已经不是什么高人一级的事情了,公务员岗位又是一个萝卜一个坑的机制,所以想要有更大可能的占据升职的有利地位,那就要有鹤立鸡群的高度,这里能帮上忙的就可以是研究生学位和学历证书。

 

评职称

对于公务员和事业编制而言,学位和学历证书也是评职称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报考在职研究生的拿到的学位和学历证书是和全日制研究生一样的,同样的受国家承认,对日后的升职加新、评选职称等方面是很有帮助的。

 

提升工作技能

在职研究生优势不仅是学习时间比较方便,而且对于工作技能方面的提升也是很有帮助的。其课程采用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方式,考生可以学到专业、权威的知识,还能积累工作经验,为以后发展提供帮助,你的能力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

 

拓展人脉

在职读研学员来自不同行业,从初出茅庐到政商界精英,不同领域不同经历的学友,都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收获。通过学习和交流,可以相互结识,从而扩展自己的人脉关系,对以后的事业有很大帮助。

 

综上报考在职研究生对于大家还是有很大帮助的,那么你适合选择哪些专业呢?小编给大家推荐一下。

 

企管行政

公务员的大部分职务都是离不开管理的,特别是那些综合管理职位,他们就很适合去报读企业管理,行政管理,社会学等。

在编的教师或者学校的行政岗大家可以选择教育管理这样的专业比较适合。

 

计算机技术

这类公务员往往是具备专业技能和知识,针对的岗位都是实践性公务员职务,有的设置是与管理没有太多的关系。为此,他们就不适合管理类的专业。

可以考虑去报读新闻学,信息技术,软件技术类等专业。

 

法律相关

这些公务员往往指的是那些直接服务于社会法律,或者是具体执法环节的人,他们需要有足够的法律知识,并且熟知国家相关政策的规定。因此,这些公务员需要选择法学类别的转业。

可以考虑法学、法律硕士等,另外可以考虑行政管理硕士等。

 

中文汉语

随着互联网、微博等新媒体的爆炸式发展,如今的政府已越来越需要学习如何与媒体打交道,尤其是处理突不及防的公共事件,这都需要有相当高的文字技巧及表达能力,所以对我们公务员在中文水平方面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可以考虑中文及相关专业主要包括汉语言文学、汉语言、秘书、秘书学、旅游文化等专业。

 

财经经济

如今政府部门对财经类专业学生的需求主要有两大方面:第一类是财会类,如财政学专业、会计学专业学生;另一类是经济类专业学生,如金融学、国际贸易学等。

篇9

国家教育部于1997年起为了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要,优化研究生教育类型和结构,完善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增强研究生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的能力,正式设立了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经过十几年的发展,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毕业人数的增加,工程硕士已经成为我国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由于专业学位和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相比,具有招生起步晚,规模小,形式单一,涉及职业领域比较少,全日制攻读比例较小,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严重影响了研究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培养模式缺乏特色,教学方式、课程设置等常照搬学术型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等缺陷。现在普遍采用的培养模式并没有突出工程硕士的工程特色,在培养方案的制订上往往与工学硕士相近,存在只重视论文的学术水平而忽视工程应用的不足,不能够满足社会对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专门人才数量、质量的需求,所以对于一个教育体系来讲,在职培养的工程硕士仍然是一个新生事物,其培养模式在很多方面还有待成熟和完善。本文通过对机械工程领域在职研究生创新及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的专门研究,力图结合学科的特点,在传统的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增加学生对于机械产品的市场调研以及公司运作相关的知识点的学习内容并完善相关的培养方案,以期达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对于机械产品市场了解和对于生产企业运作的了解,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产品开发所需的创新技术,而且可以了解产品的市场需求,做到有针对性地开展产品研发,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对于毕业后想在单位从事管理工作的学生而言,掌握了机械产品的市场调研方法以及公司运作相关的知识点以后,无疑可以使学生们尽快胜任管理岗位;对于部分想自主创业的学生来讲,可以利用学到的公司运作所需的知识,结合产品创新和市场推广,迅速地走上自主创业的道路,可以改变目前学生就业难的现状,为学生的就业开拓出一条新的道路。

一、机械工程领域在职研究生创新及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构建的思路

目前,国内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专门研究在研究生教育现状、存在问题、教学课程设置、教育方法改革及教学模式创新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有些研究者目前对于在职工程硕士的培养提出了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理念,但是还只是局限在培养平台的建立上,还没有具体实施的事例,还没有见到关于适应机械工程领域专业学位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创新及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的专门研究。

目前在机械工程硕士培养方案的制订上往往与工学硕士相近,只是重视研究生的对于机械产品的创新能力培养的模式,只重视论文的学术水平而忽视工程应用,不能满足企业和社会的需求。所以培养目标应该定位在为工矿企业、工程建设部门和公司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为了开阔在职研究生对于机械产品的创新能力和知识面,使学生不仅仅是局限于对某个机械产品的技术开发工作,而是从市场开发、公司运作等多个方面来考虑问题,使培养的学生具备创新和创业两种能力,成为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对于机械工程领域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除了强调其工程特色之外,还需在论文选题之初就应该重视培养学生对于产品开发和技术市场的调研能力的培养以及和公司(或企业)运作相关的有关知识(比如公司的注册、税务登记、银行开户以及财务管理等方面)的了解,可以使研究生们在论文选题之初就学会对于机械产品的市场调研方法,选择市场急需的产品来开发研究,结合论文工作开发出产品的生产工艺,提高学生对于机械产品市场的了解和对于生产企业运作的了解,提高研究生的就业适应性和创业能动性,能够胜任专业技术工作岗位、管理工作岗位或是成为自主创业的能手,使研究生具备创新能力,增加研究生的知识面,为将来可以胜任本职工作、胜任管理岗位或是为将来自己创办公司打下良好的基础。构建该种培养模式时应该采取在对于某种机械产品的市场调研、生产工艺创新研究、市场推广的基础上,通过修订培养方案来培养学生的创新及创业能力。

二、机械工程领域在职研究生创新及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

1.课题的市场调研是本研究生培养模式构建的前提和基础。每位学生开始进入课题之前,首先由导师在自己和框架式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建立上,还没有具体实施的事例,还没有见到关于适应机械工程领域在职工程硕士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创新及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的专门研究。建立符合机械工程领域在职工程硕士培养的、有本领域创新及创业能力特色的培养模式是本文需要着重研究的内容。

本文在构建机械工程领域在职工程硕士创新及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时,首先应考虑到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的特点,由于他们一般都有职业背景,且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操作能力以及职业素养,其中不乏生产单位的技术骨干,对于机械产品的生产工艺甚至市场状况都有一定的了解。对于这部分学生而言,采用的培养模式应该由导师将自己的成果或是自己熟知的研究领域内,为学生筛选出与学科前沿发展紧密相关的、可持续发展的工程实际课题拿来供学生筛选,为每一个研究生因人而异地设计好理论研究方向。在研究方向的设计上要以每个学生的研究方向为主,对研究生实施个性化管理,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每位学生在拿到导师提供的工程实际课题以后,首先需要对于课题进行深入的市场调研,了解产品的生产工艺、市场推广情况,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对产品和技术的市场调研能力,由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课题。

2.培养方案的修订。在研究生课程设置方面采取个性化培养方案,导师除了给学生选择本领域必须掌握的课程以外,还可聘请与学生选择课题相关的交叉学科的老师作为导师组参与课程设置的工作。对于开发产品类的学生可适量加入对公司(或企业)运作相关的有关知识(比如公司的注册、税务登记、银行开户以及财务管理等方面)了解的内容,这些内容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使学生站在更高的平台上去思考问题,使学生不仅仅是局限于对某个机械产品的技术开发工作,而是从市场开发、公司运作等多个方面来考虑问题。对于这部分知识点,在现有的培养方案中可以采取让学生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撰写市场调研报告或是采取听取讲座并撰写专题报告的方式进行培养。

三、具体培养过程的实施和验证

本文第一作者结合本课题的研究,将自己的研究思路用于自己的机械工程领域在职培养的工程硕士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的一个学生是2011年入校的在职工程硕士,进校时是一个民营企业的技术骨干,擅长数控机床编程操作等工作。我给学生列出了3个工程实际课题,首先让学生开展课题的市场调研。经过3个月的市场调研,该学生选择了“基于快速成型的树脂铸造模具的制造”课题,他认为这个课题的技术水平和市场前景广阔,这个项目引起了他的学习兴趣。

确定了这个课题以后,作者给学生制定了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培养方案中除了机械工程领域必须掌握的一些课程以外,还聘请了我们学校工程实训中心的老师、商学院的老师以及研究生处的老师作为导师组,为学生制定了个性化的培养方案。该培养方案除了包含产品开发所需的知识点外,还包括了市场调研方法、公司注册、税务登记、银行以及财务管理等知识点,并分别由相关的老师进行个别辅导,该知识点的考核采取学生撰写总结报告的方式进行考核。

该学生经过3年的培养,不仅完成了硕士论文,而且还从原单位辞职,自己购买数控加工设备,在自己的家乡创办了自己的模具公司,走上了自主创业的道路。而这些公司注册、税务登记、银行以及财务管理等事项都是学生本人自己主持完成的,可以说该学生的表现证明本文构建的机械工程硕士创新及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是合理的,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四、机械工程领域在职研究生创新及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构建的总结

1.本文所构建的机械工程领域在职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突出了工程硕士的工程特色,在培养方案的制订上既重视了论文的学术水平也重视了论文的工程应用,能够满足社会对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质量的需求。

2.本文构建的在职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强调了课题的市场调研是培养模式构建的前提和基础,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对产品和技术的市场调研能力。

3.本文构建的在职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在研究生课程设置方面根据学生课题研究的需要,采取了个性化的培养方案,避免了由于机械工程研究生属于理工科类招生范畴,不少高校在设置研究生课程方面,明显重视专业课的教育,而对于学科前沿和相关交叉学科课程的设置明显不足,这从某种程序上限制了机械工程硕士科研思维的发展的弊端。本文所述的培养模式中除了给学生选择本领域所需的必须掌握的课程以外,还适量加入了对公司(或企业)运作相关的有关知识(比如公司的注册、税务登记、银行开户以及财务管理等方面)的知识点,开拓了学生的思路,使学生站在更高的平台上去思考问题,使学生不仅仅是局限于对某个机械产品的技术开发工作,而是从市场开发、公司运作等多个方面来考虑问题,为学生以后从事管理工作或是自主创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本文构建的机械工程领域在职研究生创新及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经过了作者实际培养过程的检验,培养的机械工程硕士从课题选择,到培养方案确定,再到完成毕业论文以及毕业后学生选择了自主择业,取得了满意的结果。本文的实践过程丰富了机械工程领域在职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丰富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理论,有利于深化对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本质认识,促进学位制度和研究生教育的健康发展,以利于学校明确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提高专业学位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对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倪敬,孙a.面向企业需求的机械工程硕士创新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16).

[2]黄东兆,胡忠举.机械工程硕士的培养现状及发展前景[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6(2).

[3]邹玲,汪毅能,陈启卷.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理论探索,2013,(11).

[4]王燕萍.从职业性要求看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模式[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16(5).

[5]高月娟,杨茜,黄琳.工程硕士培养中创新教育模式的探索[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1).

篇10

一、研发费用的内涵

(一)税法方面的内涵

国税发[2008]116号文提出,研发活动是指企业为获得科学与技术(不包括人文、社会科学)新知识,创造性运用科学技术新知识,或实质性改进技术、工艺、产品(服务)而持续进行的具有明确目标的研究开发活动。企业从事高新技术项目的研究开发活动,其在一个纳税年度中实际发生的下列费用支出,允许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实行加计扣除。

1.新产品设计费、新工艺规程制定费以及与研发活动直接相关的技术图书资料费、资料翻译费。

2.从事研发活动直接消耗的材料、燃料和动力费用。

3.专门用于研发活动的仪器、设备的折旧费或租赁费。

4.在职直接从事研发活动人员的工资、薪金、奖金、津贴、补贴。

5.专门用于研发活动的软件、专利权、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的摊销费用。

6.专门用于中间试验和产品试制的模具、工艺装备开发及制造费。

7.勘探开发技术的现场试验费。

8.研发成果的论证、评审、验收费用。

(二)财务方面的内涵

财企[2007]194号文提出,企业研发费用是企业在产品、技术、材料、工艺、标准的研究、开发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并列举了研发费用的核算范围。

1.研发活动直接消耗的材料、燃料和动力费用。

2.企业在职研发人员的工资、奖金、津贴、补贴、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等人工费用以及外聘研发人员的劳务费用。

3.用于研发活动的仪器、设备、房屋等固定资产的折旧费或租赁费以及相关固定资产的运行维护、维修等费用。

4.用于研发活动的软件、专利权、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的摊销费用。

5.研发成果的论证、评审、验收、评估以及知识产权的申请费、注册费、费等。

6.用于中间试验和产品试制的模具、工艺装备开发及制造费,设备调整及检验费,样品、样机及一般测试手段购置费,试制产品的检验费等。

7.通过外包、合作研发等方式,委托其他单位、个人或者与之合作进行研发而支付的费用。

8.与研发活动直接相关的其他费用,包括技术图书资料费、资料翻译费、会议费、差旅费、外事费、办公费、研发人员培训费、培养费、专家咨询费、高新科技研发保险费用等。

(三)税法方面内涵与财务方面内涵的差异分析

1.范围依据不同。财企[2007]194号文件对研发费用归集的范围是按照费用的属性,凡是属于研发过程发生的各项费用支出均予以归集。而国税发[2008]116号文则是明确列示了允许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可以实行加计扣除的研发费用范围。可见,财务会计归集的研发费用范围要大于税法可加计扣除研发费用的范围。

2.处理内容不同。企业应按财企[2007]194号文列示的内容,对研发费用归集进行会计核算处理;按国税发[2008]116号文的规定,在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时计算研发费用的加计扣除。也就是说,财务规定的是可以进行会计核算的研究开发费用范围,税法规定的是可以税前加计扣除的研究开发费用范围。可以看出财务归集的下列研发费用不得税前加计扣除。

(1)在职研发人员的社会保险费等人工费以及外聘研发人员的劳务费。

(2)用于研发活动的房屋折旧费和租赁费,以及设备、仪器、房屋等相关固定资产的维修、维护费。专门用于研发活动的设备不含汽车等交通运输工具。

(3)用于中间试验和产品试制的设备调整及检验费,样品、样机及一般测试手段购置费,试制产品的检验费等。

(4)研发成果的评估以及知识产权的申请费、注册费、费等。

(5)与研发活动直接相关的其他费用,包括会议费、差旅费、办公费、外事费、研发人员培训费、培养费、专家咨询费、高新科技研发保险费用等。

3.研发人员不同。财企[2007]194号文明确规定,企业研发人员指从事研究开发活动的企业在职和外聘的专业技术人员以及为其提供直接服务的管理人员。企业在职研发人员的工资、奖金、补贴、津贴、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等人工费用以及外聘研发人员劳务费用均可归集到研发费用。而国税发[2008]116文指出,企业研发人员是在职直接从事研发活动的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税务部门一般并不认同研究人员的住房公积金等社会保险费作为技术开发费的加计扣除基数。可见,在计算税前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时,不包括外聘人员和相关管理人员的工资薪酬费用。

二、研发费用的加计扣除

(一)符合加计扣除的研发项目范围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国科发火[2008]172号文规定的项目,或符合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科学技术部、商务部、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下发的《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2007年度)》公告2007年第6号文规定的项目。

(二)财企[2007]194号文规定,企业应当明确研发费用的开支范围和标准,严格审批程序,并按照研发项目或者承担研发任务的单位,设立台账归集核算研发费用。企业依法取得知识产权后,在境内外发生的知识产权维护费、费、诉讼费、“打假”及其他相关费用支出,从管理费用中据实列支,不应归集到研发费用。企业研发机构发生的各项费用支出纳入研发费用管理,但研发机构若同时承担生产任务的,则要将发生的费用合理地在研发费用与生产费用中进行分摊。

1.正确区分研发项目中的费用化支出和资本化支出。首先将研发活动划分为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研究阶段是指为获取新的技术和知识等进行的有计划的调查;开发阶段是指在进行商业性生产或使用前,将研究成果或其他知识运用于某项计划或设计,以及生产出新的或具有实质性改进的材料、装置、产品等。

2.在具体的会计核算中,企业研究阶段的支出全部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在“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科目中归集,期末结转到“管理费用”科目。符合资本化条件但尚未完成开发活动的,相关支出仍在“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科目中归集,待完成开发任务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再将相关成本费用转入“无形资产”科目。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的成本费用计入当期损益。如果确实无法区分研究阶段支出和开发阶段支出的,应将所发生的相关研发成本费用支出全部费用化,记入当期损益。

(三)国税发[2008]116文规定,企业根据财务会计核算和研发项目的实际情况,对于研发费用计入当期损益未形成无形资产的,允许再按其当年研发费用实际发生额的50%直接抵扣当年的应纳税所得额;对于研发费用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该无形资产成本的150%在税前摊销。除法律另有规定外,摊销年限不得低于10年。

三、对做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思考

(一)对企业主体的思考

可以申请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企业的所得税征收方式必须是查账征收,所得税征收方式为核定征收的企业不能申请加计扣除政策。另外,虽然国税发[2008]116文没有明确要求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企业主体必须是高新技术企业,但在实践中,国家鼓励发展的技术都是高新技术,一般企业很难从事这些技术开发,难以享受加计扣除政策。因此,企业完成高新技术企业资格的认定和复审,有利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落实。

(二)对研发项目的思考

可以进行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项目必须是属于《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2007年度)》公告2007年第6号文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国科发火[2008]172号文中鼓励开发的高新技术项目,并且,研发项目需有企业内部决策机构的立项决议、预算、研发机构和项目组的人员编制和专业人员情况,以及成果效用情况说明、研究成果报告等。项目可以根据需要与外部单位采用联合、委托、集中开发等方式合作。因此,企业需对拟进行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项目进行评估,确保项目是符合国家政策要求的,并建立健全企业研发项目管理制度,对项目的计划、立项、运行、评审等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规范管理。

(三)对财务核算的思考

企业财务核算必须健全并能准确归集研究开发费用,若承担研发功能的人员还从事其他生产经营活动,应采取合理的方式将人员支出、直接材料、制造费用等费用在研发费用和生产经营费用之间进行分摊;每个研发项目应单独核算,共同费用应合理地在每个具体项目之间分摊,不能准确会计核算的研发费用不能加计扣除。在财务核算时应注意财务与税务口径的差异,税法严格规定了八项费用可以加计扣除,而财务规定可以归集到研发费用的内容范围较广。因此,企业在对研发费用进行财务核算时,既要全面核算研发费用,又要准确归集其中可以税前加计扣除的八项费用。

(四)对税务申报的思考

企业在办理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时,应按项目的分类,将实际发生的研发费用金额,填入《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中,并计算加计扣除金额。若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部分形成企业年度亏损,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税务事项衔接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98号)的规定,可以用以后年度的企业所得弥补,但结转年限最长不得超过5年。可以看出,企业实际发生的研发费用在年度中间预缴企业所得税时,可以据实计算扣除,但不能在预缴所得税时加计扣除,只能在所得税汇算清缴时申报研发费用的加计扣除。

(五)对政策衔接的思考

地方政府需要在国家政策出台后,进行细化推进落实。地方政府要根据国家研究开发费用的相关政策,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及时制定完善具体实施研究开发费用税收优惠的文件,保证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的落实,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另外,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落实涉及政府的科技部门、财政部门、税务部门以及其他综合性经济职能部门,理顺政府各相关部门之间的关系,加强各部门政策之间的衔接,通过有效整合,形成政策合力,对于落实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推进企业科学技术自主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S].主席令[2007]63号.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S].国务院令第512号.

[3] 关于企业加强研发费用财务管理的若干意见[S].财企[2007]194号.

篇11

一、绿色财务管理与政府生态职能的提出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对人类的重要性,由于自然资源定价的困难,以及污染程度补偿量度的难以确定,使得企业的外溢成本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造成了当前全球关注的生态问题。由于企业生产造成的生态问题仅仅通过市场是无法解决的,这就需要由政府调整生态职能进行干预解决。生态问题是人类自身的行为所造成的,所以必须要改变人类对自然的消费,作为微观经济主体的企业行为首先要加以改变。人类要抛开目前的一定的经济利益,全员协调一致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各国都相继进行绿色GDP的计算,这就使得企业的绿色财务管理应运而生。

二、政府采取生态职能调整对企业进行绿色财务管理的必要性

尽管绿色财务管理的概念早已提出,但很少有企业愿意主动实施绿色财务管理。原因在于这种管理不仅会使企业短期内资金安排困难,而且会使得利润的获取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尽管从长期来看此种管理会促进企业利润的获得,但是没有政府的干预,企业不愿意实行。但是等到企业认识到它的长期效益后,所造成的生态问题已经无法挽回了。因此,政府必须要采取措施,进行生态职能调整,为企业提供绿色财务管理的大环境,加快其实行,为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提供有力的保障。

三、不同类型市场上企业行为及政府职能的分析

1.完全竞争市场的企业行为与政府职能

完全竞争市场存在着大量的买家以及卖家,每一个行为者只占极小的市场份额,进而导致没有人能够独自影响市场价格,市场上所有的人都只是根据自己的利益独自决定如何行动,这些行动共同决定了市场价格。对于这类市场上的企业来说,经济实力很弱,要是依靠企业单独进行绿色财务管理来进行经营活动,企业没有那个能力,也不会产生效益。企业在该市场中不具有定价权,而进行绿色财务管理的成本过高,无法弥补回来,从而政府必须进行干预,来区分实行绿色财务管理企业生产的产品与市场上其他产品;对实行绿色财务管理的企业进行考虑到生产者的成本,又考虑消费者的支付能力的合理定价,且在销售收入抵补生产成本且加有同行业以前的利润水平的差额由政府进行生产补贴。然而对不进行绿色财务管理生产的企业的产品,以平均可变成本定价,使其无法继续经营下去。

2.垄断竞争市场的企业行为及政府职能

这是既垄断又竞争的市场,企业在市场上资本不多,规模不大,在市场上出售的产品相互有一些质量、包装上的细微差别,即不同企业生产的同一类产品有不同之处。所以,政府可以利用企业间的这种特点促进绿色财务管理的实行。采用产品绿色标识,使得绿色财务管理生产出来的产品和其他产品较为明显地区别开来;政府对实行绿色财务管理的企业进行生产补贴,而对其它企业实行限价,这样前者就能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从而导致企业为追逐利益实行绿色财务管理。

3.寡头垄断市场的企业行为及政府职能

市场以少数几家企业提供某一行业的全部或大部分产品为特征,每一家企业对市场的价格和产量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在寡头垄断下,对企业的价格以及产量决策难以得到确切结论。对实现绿色财务管理来说,市场失灵,政府必须要履行其职能。政府首先得制定各类企业实行绿色财务管理的标准,包括对资源的利用及对环境的污染方面;其次,政府需关注企业实行绿色财务管理后增加的投入和获得的收益,进而对市场价格做出宏观调控。

4.垄断市场的企业行为及政府职能

该市场的特点是市场上只有一家企业独占鳌头,控制着行业的全部供给,它是商品价格的制定者。对这类企业,政府可以通过法律约束、价格管制以及绿色产品标识来管理,实现绿色财务管理。

四、政府制定绿色财务管理政策对企业行为的影响

政府进行生态职能调整后,如果企业实行绿色财务管理,那么必定会增加成本;若政府不保护其产品使之与非绿色产品有效区分开来,且不在生产资金上给予一定的补偿,必然会使企业生产产品的成本上升,产品价格提高,导致消费者不愿购买,使企业产品销售量下降,从而经营成果下降,致使企业无法继续经营。

若企业不实行绿色财务管理,但政府为了鼓励企业采用绿色财务管理,对实行绿色财务管理的产品进行绿色标识并对该企业进行生产补贴,而与此同时对不实行绿色财务管理的企业进行价格限制,那么导致的一个结果便是,采用绿色财务管理企业的产品价格上升幅度不大,且消费者通过绿色标识将非绿色标识的产品加以区分,从而转向购买带有绿色标识的产品。

由此可见,只有在政府支持下,企业采用绿色财务管理,才能获益,得到较为不错的经营成果,在本行业中发展壮大。也只有在政府的监管下,才会促使企业采用绿色财务管理。

五、结语

推行企业实行绿色财务管理,要依靠内外因的共同作用才能实现,一方面通过企业的人力资源建设及治理结构的改革促进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转变,同时,政府的监管手段和力度要加强。然而现今企业往往是是个别环节实行,离全面实行差距很大。这就要求政府管理部门兼顾内外因素多管齐下, 调整政府生态职能,重构政府职能的问责机制,推动生态文明的落实,促进绿色财务管理的早日实现及全面化。

参考文献:

篇12

一、物流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物流企业筹集资金比较困难

由于物流企业具有经营规模小、分布范围广且分散等特点,致使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出现了不少问题,如筹集经营资金的难度相对较大、企业自身发展需要的数额较大等等。物流企业在向金融机构贷款时需要经过严格地审核、审查等相应程序,不仅耗费金融机构较多的人力、财力以及物力,还在某种程度上制约和阻碍了物流企业的经济发展。其次,银行等金融机构设置有相当多的贷款限制条件,并且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和金钱,物流企业向金融机构贷款的门槛是非常高的,大大增加了物流企业筹集发展资金的难度。同时,由于物流企业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收回成本,自然才能够将贷款还给金融机构,因此由于存在这样的原因,为了自身长远的发展需求、利益以及风险控制,金融机构是不愿意将资金贷给投资数额大但经营周期长的物流企业。

2.物流企业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目前,资金比较缺乏或资金使用效率较低等是我国物流企业中较多存在的一些现象,从而致使企业不能最大限度地应用流动性的资金发展自己,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较多的制约和阻碍因素。首先,物流企业资金较多地存在使用效率低、投资缺乏明确的目的性以及资金外流问题,主要是由于企业自身落后的管理方式和手段造成的。物流企业中存在的问题使自身发展将会面临更多的经营风险,承担未知因素带来的压力,对企业未来的经营发展也会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其次,不少物流企业管理层在了解企业资金的总支出、总收入等相关的情况时,只是将财务人员统计的相应数据资料作为参考依据,因此并不是准确地制定出详细地使使用企业资金的方向和方法;同时财务人员由于在工作中出现的疏忽,并并不能编制时效性和准确性高的资料,对企业管理人员做出关于企业发展计划、经济决策造成不良影响,不利于物流企业资金使用效率的提高。

二、解决物流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对策

1.应积极开发出更多的集资途径

物流企业经济的发展受到集资问题的直接性影响,因此我们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积极为物流企业找到更多的筹集发展资金的途径,不仅能够使本企业发展的环境得到有效的改善,还储备了足够多的资金,为本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与经济的发展提供可靠的资金保障。首先国家应责令那些没有上进心、外债累累的物流企业宣布破产并退出市场;对于那些有较好发展前途、资金实力较强的物流企业,国家和政府无论是从思想上还是行为上都应给与其大力的支持与帮助,使一定数额的财政补贴能够在经过严格的审批过程后惠及这些物流企业。在纳税规定方面,政府也应该对这些企业给予相应的帮助,使其经济能够快速稳定持续地发展。其次,国家应充分利用我国经济拥有较高开放程度的优势,支持并鼓励国内物流企业与世界大型优秀的物流企业开展更多的合作,在合作过程中能够有目的、有针对地借鉴国外企业发展的经验,并大力吸收国外的投资,使国内物流企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资金不足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

2.提高物流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

资金使用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物流企业的经济发展,因此企业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使企业能够快速有效的向前发展。首先,物流企业应善于运用先进的资金管理方法和手段,如在管理和优化企业应用的资金时,选择使用现代物流集成信息化模能够有效防止企业出现资金使用效率低、投资缺乏目的性以及资金外流等问题。由于物流企业应用流动性的资金的次数比较多,为了使流动性资金的运转效率得到有效提高,可以采用创新的结算方式,如电子银行的支付手段。其次,物流企业的管理层应该多渠道了解企业资金的具体使用方向和使用效果,而不能仅仅依靠财务人员编制的事后相关会计资料进行决策,而且企业也要加强财务人员的培训,使财务人员明确地了解到物流企业运转的效率与其自身的资金使用效率高低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物流企业在管理财务方面,除了可以采用事前报表、事中控制等诸多方法外,还可以通过制定财务人员委派制对企业日常使用的资金进行管理,这种方法的运用不仅能够为物流企业进行各种体制的更新与改革创造良好的条件,还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物流企业使用流动性资金的效率,也能够对资金使用的具体方向和形式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和了解,从而实现更加合理、科学地使用流动性资金的目的。

三、结语

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及物流企业自身特点的制约使得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存在诸多的问题和不足,给企业的发展带了严重的影响。然而企业应在认真分析和研究问题的基础上,制定出适合自己的、切实可行的对策,使财务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从而实现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四晋.浅论我国物流企业的财务管理[J].财经界(学术版),2010;9

篇13

(一)概念及特征

绿色财务管理是以循环经济理论为基础,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以财务资源的有效配置和财务关系的合理协调为抓手,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相互统一,是企业作为“社会人”履行社会契约,实现社会效益的重要途径。

绿色财务管理的理念根植于绿色管理的思想,具有以下几方面特征:

1.循环经济。绿色财务管理遵循循环经济的“3R”原则,即减量(Reduce)化原则、再利用(Reuse)原则以及再循环(Recycle)原则。要求企业再生产过程中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来达到生产目的,从源头上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在制造产品和包装容器过程中以初始的形式被反复使用;生产出来的物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

2.绿色经营。绿色财务管理要求企业日常经营应该采取绿色经营模式,包括绿色设计、绿色采购、绿色制造、绿色营销、绿色服务等,打造绿色经济,创造绿色财富。

3.社会责任。绿色财务管理是基于“社会人”而非“经济人”的管理价值观。将企业视为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社会经济组织和为环境与资源的建设者与维护者。

4.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绿色财务管理是以股东、债权人、员工、顾客、供应商、政府、社区、自然界等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作为自己的理财目标,在财务管理过程中,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的均衡。

5.保护生态环境。绿色财务管理始终倡导企业财务活动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即企业在理财时要充分考虑其财务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成本与效益分析中,需要考虑,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6.可持续发展。绿色财务管理注重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的协调统一,有利于企业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绿色财务管理的内涵

绿色财务管理包括绿色筹资管理、绿色投资管理、绿色营运管理、绿色分配管理等四个方面内容,与传统财务管理相比,绿色财务管理内容有其自身的特点:

1.绿色筹资管理

绿色筹资管理是对企业所开展的绿色筹资预测、决策、预算以及资金的具体筹措等进行的管理。企业在实施绿色财务管理模式中,需要筹集特定的资金,筹集的资金主要用于资源环境建设以及各投资方案中绿色成本支出等。绿色筹资的服务对象是企业特定的绿色建设项目;绿色筹资的动机不是为了项目的经济效益而是为了项目的环境效益;绿色筹资管理的目标在于及时筹集企业绿色项目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同时降低企业的绿色筹资成本。

2.绿色投资管理

实施绿色财务管理的企业在投资时除了要考虑传统投资需要考虑的诸多因素外,还要考虑加入资源与环境。首先,企业在分析投资方案的可行性时,除了以经济利益为主要评价尺度外,还应分析投资方案对资源、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其次,在进行投资方案的成本分析时,进行经营成本的一般分析的基础上还需要考虑因环境支出或环境损失产生的绿色成本;第三,企业在进行投资方案的收益分析时,不仅要进行经营收益的一般分析,还需要考虑从循环经济中获得的收益;另外,企业在进行投资方案的风险分析时,还需要进行投资方案给资源环境是否带来破坏的绿色风险以及由此导致的法律风险的分析。

3.绿色营运管理

绿色营运管理,要求企业在采购、生产、销售等日常经营过程中,要导入绿色管理的思想。企业在原材料采购时,要鼓励使用替代资源、可再生资源,减少对稀缺资源的依赖,降低企业的采购成本;在进行产品设计时,要遵循循环经济的“3R”原则,从产品生命周期的全过程来开展产品设计,确保产品在其生命周期内制造成本、流通成本与使用成本之和最小。

4.绿色分配管理

绿色利润分配,在实施绿色财务管理的企业中,生态环境不再是企业的索取对象,而是企业的服务与保护对象。为保护好生态资源与环境,企业在进行利润分配时,可以在股利分配之前按照一定的比例提取绿色公积金与公益金,以备企业未来绿色投资活动资金短缺时所用;可以留有足够的绿色利润用于企业的再发展;可以在分配传统普通股利之前,让绿色股优先分享绿色股利。

二、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模式的影响因素

作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经济的发展也日益受到关注,发展绿色财务管理模式成为日益迫切的需要。目前有很多因素制约着我国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模式,这些因素主要包括:

(一)外在因素分析

1.绿色财务管理理论本身不成熟,绿色财务管理制度尚未建立。理论是指导实践的有力武器,制度是规范、约束企业行为的根本性力量,在绿色财务管理理论研究方面,我国还处在初级阶段,目前的研究成果基本上还停留在面上的研究,在环境效益计量、环境会计体系、绿色筹资管理、绿色投资管理、绿色运营管理、绿色分配管理、绿色财务报告系统、绿色绩效评价等诸多方面还未形成公认的理论与方法体系。另外,我国还未建立起基于“绿色会计”、“绿色财务”的制度规范。由于理论不成熟,缺少相应的绿色财务管理制度的指导与约束,企业很少也很难自发地实施绿色财务管理模式。

2.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制约着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模式。我国“十二五”规划虽然明确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但是目前我国企业的经济运行基本上仍然是一种“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低效率”的模式。地方政府存在的唯GDP至上的扭曲政绩观势必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生阻碍。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很多地区尤其是经济落后地区,必然会存在一大批能耗大、污染大、物耗高的企业,这样的企业是不可能实施绿色财务管理模式的。

3.政府的监管与处罚力度不够。政府主要依据企业提供的环境资料信息,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企业危害生态环境的行为予以监管或处罚。然而,由于政府管理部门自身的能力,政府管理部门对企业所提供的环境资料的完整性、真实性很难作出及时准确的判断,由此导致企业与政府监管部门在环境污染上产生博弈,博弈的结果是多数企业轻度的环境污染行为得不到政府的有效监控。此外,现有的法律、法规对企业造成环境污染的处罚力度还不够,造成企业违法成本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的压力。

4.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够。西方发达国家推进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的经验表明,政府不仅需要发挥其监督作用,还需要发挥其支持导向作用。西方发达国家往往通过财政补贴或制定绿色税收来鼓励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通过政府的绿色采购来引导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通过建立绿色认证标识和绿色审计来规范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等。对比西方发达国家的做法,我国政府对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的支持力度还很不够,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与完善。

(二)内在因素分析

1.企业自身对绿色经营重视程度不够。我国大部分企业整体上还处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以及工业化的中期,其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还不够强,企业经营普遍缺乏绿色意识,企业经营目标利润化、经营行为短期化的现象相当普遍。在缺少严密有效的外部监督的条件下,企业自身趋利动机的支配,使得企业会选择牺牲外部经济来获取内部经济自然。

2.缺乏实施绿色财务管理的实力。实施绿色财务管理必然会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增加绿色投资,在短期内会削弱企业的竞争力,尤其是对于那些技术相对落后、产业层次较低的企业而言更为不利。确有一些技术相对落后的企业愿意通过改进生产工艺来科学处置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质,以防止对环境造成破坏,但是,由于企业自身缺乏有效的技术支持,使得企业良好的主观愿望不能实现。所以,在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我国大多数企业尤其是那些竞争力不强的企业还缺乏实施绿色财务管理的实力。

3.缺乏实施绿色财务管理的专业人才。实施绿色财务管理对我国企业而言还是新生事物,多数企业对此还未有明确的认识。尤其是目前绿色财务管理理论尚不成熟,企业在实施绿色财务管理模式时缺乏有效的理论指导,造成企业缺乏实施绿色财务管理的专业技能。由于缺少技能支撑,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受到了专业人力资本的制约。

三、我国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模式的对策

针对上述影响因素分析,要加快推进我国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模式,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实施。

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改变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方式,从核算GDP到核算绿色GDP。国民经济核算方式的改变,实际上是对各级政府政绩评价标准的改变。以绿色GDP核算为指挥棒,能够有效矫正政府的决策行为;要改变长期形成的“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走出一条“依靠科技进步、调整产业结构、降低资源消耗、保护生态环境”这样一种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模式。政府是经济制度的总设计师,政府主导的国民经济发展模式改变了,能够为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模式创造一个良好的“政治环境”。

2.加强法制建设。(1)加强环境和资源保护法制建设。我国在环境和资源保护方面虽然建立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但在立法与司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存在对环境污染的处罚力度过轻的问题;存在重视对污染的处罚、轻视环境污染防治问题;存在地方利益保护,造成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问题等。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我国环境保护的法律制度,让法律真正发挥出对企业环境污染行为的巨大威慑作用。(2)加强绿色税制建设。国外发达国家建立了绿色税制:德国征收差别环境税,对产生有害气体低的企业5年内不征税,5年后征低税;丹麦和芬兰对特定排放物征税,如碳税;德国和法国对特定资源的使用征税,如水资源税等。我国目前还未设立专门的绿色税种,应该借鉴国外先进的做法。通过建立健全我国的绿色法制,能够为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模式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

3.实施激励政策。政府通过设立财政专项基金,对实施绿色财务管理模式的企业给予财政贴补;制定绿色信贷政策,支持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模式;在政府采购项目招标中,应优先考虑使用实施绿色财务管理企业的产品与服务;另外,政府还可以通过绿色审计,建立面向社会公众的企业绿色信息披露制度,让那些注重绿色经营、注重环境保护的企业得到社会的赞美与支持,同时让那些环境问题型企业在公众面前曝光,给企业形成舆论压力。政府通过建立有效的绿色激励措施,能够为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模式创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

4.提高企业自身能力。(1)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绿色经营意识,提高全员的保护资源环境意识,提升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奠定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模式的思想认识基础。(2)加强企业绿色生态文化建设,建立生态化的管理机制,奠定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模式的内部机制基础。(3)加强清洁生产,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和设备,加大回收和循环利用企业生产的废物资源,减少废物量排放,奠定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模式的生产技术基础。(4)加强企业财务人员在职教育,对企业财会人员进行生态环境知识、环境会计知识及绿色财务管理理论与方法等相关知识与专业技能培训,建立一支能满足绿色财务管理需要的高素质的财务会计专业队伍,奠定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模式的人力资源基础。

四、结语

随着全球对生态环境的日益关注,在经济发展进程中,注重环境效益已经成为全球各国经济发展的趋势,因此,实施绿色财务管理模式是经济全球化及低碳经济时代对企业管理的必然要求,文章从绿色财务管理的概念和内涵入手,分析了我国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所面临的内部和外部制约因素,并且根据发展的要求提出了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强法制建设、实施激励政策以及提高企业自身能力等相应的解决对策,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