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高效沟通心理学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收稿日期:2010-01-18
作者简介:王维佳(1983-),女,浙江绍兴人,助教,学士,从事旅游管理研究。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使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更加快速,这就要求高校能培养出更多的旅游专业学生,调查显示,高校学生学习旅游专业的数量逐年增加。然而目前的旅游专业教学模式,并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因此急需建立一个旅游教学信息系统。
教学信息系统是信息技术在教学工作中的应用,课程教学的信息化、教育管理信息化与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是教育信息化三个不同的管道。这种教学方法把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教学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一、我校旅游管理教学信息系统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现状
1.缺乏旅游教学管理系统。鉴于教学和教务工作在高校日常工作中的重要性,国内很多高校都开始构建教学和教务综合信息系统。但是就目前而言,很多高校着重建立的是外语方面的教学信息系统,对专业课程很少涉及。
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旅游业以较快的速度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新的历史环境下,学习旅游专业的学生数量也越来越多,同时非旅游专业的学生也有想从事旅游业的意愿。对于高校而言更需要有一套教学系统,能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和模拟考试。另外,旅游业是一门综合性的社会学科,涉及各个学科领域,它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急需运用教学信息化管理。
2.硬件设施完善。随我院现代教学的深入,教学仪器设备和教学资源不断增加,构建一个旅游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势在必行。目前,我校有网络教学实验室四间,在网络教学系统的构建和实施上也吸取了一定的实验经验。如何利用好现有的网络资源和教学设备,实现旅游网络教学的要求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二)存在的问题
1.信息资源不能有效的对外开放。由于现行的旅游教学材料以书面文档的形式保存,他们中的大多数被束之高阁,没有充分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作用。上级教育机构或学生一般需要通过借阅、复印等方式获得相关的课件材料,不仅效率很低,而且也会导致材料的丢失损坏。校内信息资源不能有效的对外开放,导致各校信息资源不能共享,形成资源浪费。
2.所授知识的滞后性。旅游业是一门新兴产业,国外对于旅游学科的研究也只有近一百年左右,中国的旅游学科研究仅仅只有二十年,因此旅游学科的理念在不断的更新。目前高校的授课模式是以书本为主,教授的都是理论知识,且与社会中所需的知识有一定的差距。
3.教师与学生间没有有效的交流工具。在学习旅游专业的过程中,学生如果遇到了疑问只能在课堂上,或是通过电话和电子邮件向教师请教。但是,学生的问题往往具有共性,而教师又常常需要向每个学生内容相同的信息,这种一对一的交流方式在这种情况下显然没有什么效率。不仅如此这个缺陷还使教师难以了解学生的进度,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容易忽略学生的接受情况。
这样的诟病在学生考取导游资格证的时候格外突出,一方面考试内容和资料的查阅相对比较繁复,另一方面学生的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答。目前我校的导游资格证通过率保持在50%左右,略高与社会上的平均水平。2008年,将学校所存的资料分发给学生并加以一定的辅导,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考试的通过率在70%以上。但是以这种方式来辅导利用率并不高,也不可取。
二、旅游管理教学信息系统的功能
1.后台管理的功能。后台管理功能指的是实现对网站的管理,实行对管理员、教师和学生应用权限的分配。使得管理员可以管理和各项信息,如旅游产品、校内外新闻、旅游专业的最新动态和公告等;使得教师可以进行专业、课程、套题、题目的查询、添加、删除和修改等。
2.在线考试的功能。旅游教学信息系统应包括一个在线导游证书考试系统。对于旅游专业的学生或想从事旅游业的其他专业学生而言,考取导游证书十分重要。考试系统采用智能化组卷技术,实现自动组卷、自动评卷、多媒体试卷、考试结果自动统计分析等功能,如果学生有什么问题还可在网上直接提问。
3.网络教学的功能。网上教学系统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自由的操作大大增加了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空间,使学生能在很自主、很独立的状态下学习,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内在潜力。学生可以在线阅读、下载课件和教材等服务,系统的学习论坛可以帮助教师及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三、旅游管理教学信息系统的构建
1.硬件构建。旅游教学信息系统的硬件构成主要由服务器系统、学生学习及查询系统和教师监控管理系统组成,通过校园网将以上系统联系起来,并通过Internet与外网进行资源共享(如下图)。
2.软件系统。本系统由三大部分组成,B/S(Browser/Server,即浏览器/服务器)构架的系统管理员界面,B/S构架的教师管理界面和C/S(Client/Server,即客户端/服务器)构架的学生学厅。系统管理员界面和教师管理界面采用B/S三层架构 (表示层,逻辑层和数据存储层)来完成。管理员和教师用户在公网或内部网可通过浏览器直接接入管理系统,从而对整个系统实施管理,整个网络采用 TCP/ I P协议。
系统研究和开发过程中应用到了ASP技术。ASP是有Microsoft推出的动态Web设计技术,是一个基于Web服务器端的开发和脚本运行环境,利用它可以产生和运行动态的、交互的、高性能的Web服务应用程序。当用户使用浏览器访问ASP网页时,Web服务器响应,调用ASP引擎来执行ASP文件,并解释其中的脚本语言,通过ODBC连接数据库,由数据库访问组件ADO(ActiveX Data Objects)完成数据库操作,最后ASP生成包含有数据查询结果的HTML主页并返回用户端。
管理机可以使用Windows XP以上版本的操作系统。服务器采用Windows NT以上版本的操作系统。
服务器应能够提供:WWW服务、FTP服务、数据库服务、邮件服务和新闻组服务。所以除操作系统以外,还需在管理机和服务器上安装以下软件:
管理机:IIS4.0或以上版本,用于实现WWW及FTP服务,提供ASP开发环境;IE4.0以上版本的浏览器;Outlook Express 5.0,用于收发电子邮件。
服务器:IIS4.0或以上版本;SQL Server,建立历年导游资格证考试试题、各课程课件的数据;Outlook Express 5.0,用于收发电子邮件。
四、结论
旅游教学信息系统的建立,可构建一个完整的旅游教学系统、学习服务平台,满足教师和学生教学的基本要求。实现了旅游教学的网络化、远程化和数字化。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空间,为教师与学生搭建了一个相互沟通的桥梁。
参考文献:
[1]袁守华.基于Web的课程网络个人网络教学平台的开发与应用[J].中原工学院学报,2004,(1):49-53.
[2]汪琼,李晓明.网络课程实施问题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1,(1):15-18.
篇2
一、大学生创业心理支持系统的内涵
大学生创业心理支持系统是指由大学生在创业实践活动中能感受到的,来自社会、学校、家庭、朋辈、环境以及其他方面的精神上和心理上的支持和帮助。心理支持系统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其创业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良好的心理支持系统能对大学生创业产生积极的影响,当他们面对创业挫折和困境,处于应激之中时,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可以给他们力量和信心。心理支持越多,越不易受创业路上应激事件的打击;反之,心理支持匮乏,容易受打击,造成心理障碍。大学生创业心理支持系统包含认知支持、情感支持、行为支持三个维度。
认知支持指给创业大学生提供各种信息、意见与知识等,使他们获得自我认同感。自我认同感是一个人自我认知程度的标志,是一个人情商高低的主要标尺之一。只有建立了比较充分的自我认同感,才能有效建立自信。而自信是一个人成功创业的重要心理基础。人在创业过程中,会面临种种冲突和矛盾,而这些冲突会使人产生心理不适,容易导致人的自我认知偏差。而每个人的自我认识水平、自我调控能力存在差异性。当个体无法解决内心冲突、排解消极情绪时,就需要他人提供各种信息、意见与知识,帮助其增进自我认同感,加强自我和谐。
情感支持指给予创业大学生安慰、倾听、理解及交流等,使其心情愉悦、积极乐观。情绪参与人们的一切活动之中,尤其是充满挑战的创业活动,离不开积极情绪的支持。创业者拥有愉悦的情绪、美好的情感、高尚的情操才会有充足的精力投入工作,才能沉着冷静处理各种事件。因此,及时给予创业大学生情感支持十分必要,帮助其学会调节和控制情绪,保持心态平和、心情愉悦。
行为支持并非指代替创业者直接开展创业活动,而是从行为上激励其坚持将自己的创业梦想转化为果断、勇敢、敏捷的行动。创业是真实具体的实践活动,必须实干,任何停留在口头和想象的目标,都只会永远是幻想。创业是艰难的,遇到挫折和困难就犹豫不决、踌躇不前只会错失良机。因此,必须鼓励创业者乐于冒险和挑战,迎难而上,不轻言失败和放弃,使其具备顽强的斗志和拼搏精神,能以耐心和毅力对待困难,一步一步迈向成功。
二、构建大学生创业心理支持系统的意义
1.构建大学生创业心理支持系统,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心理素质
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比较,我国大学生创业存在着参与比率低、成功率低的“双低”现象,反映出国内大学生的自身素质有待提高。创业对大学生来说,不仅仅是一份工作,而且是工作岗位的创造和崭新事业的开创,没有现成的模式,需要经历许多艰辛与挑战,很大程度上是对综合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的检验。综合素质尤其心理素质是影响人能否成功创业的关键因素。因此,通过构建大学生创业心理支持系统,唤醒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使其保持创业激情,提高创业成就期望,增强创业自我效能感,缓解创业压力,克服创业困难,将极大地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
2.大学生创业心理支持系统的构建与实施,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积极性和成功率
自我意识模糊、自信不足、害怕失败等问题使得大学生不愿意去挑战自我,实现创业梦想;而抗挫能力差、缺乏毅力让不少已迈出创业脚步的大学生又退了回来。这种大学生情感、心理方面的障碍反映出在创业路上正式化、物质化的传统社会支持无法给大学生提供足够精神性支持。通过大学生创业心理支持系统的构建与实施,从认知、情感、行为上给予大学生心理支持,帮助其认识自我,发挥潜能,提升素质,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积极性,提高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成功机率。
3.构建大学生创业心理支持系统,能够缓解大学生就业困难
当前,全球经济复苏缓慢,下行风险不断加大,就业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就业总量压力持续加大,大学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就业压力急剧加大。大学生创业心理支持系统的构建,一方面能有效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有助于大学生充分就业;另一方面,能提高大学生创业的参与率和成功率,实现“创业带动就业”的目的,对有效缓解大学生就业困难、保障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三、大学生创业心理支持系统构建的策略
1.完善组织机构,健全工作机制
完善的组织机构是构建大学生创业心理支持系统的具体承担者,也是大学生开展创业实践活动的重要保障。高校应成立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或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学校主要领导牵头,分管校领导具体负责,学工处、教务处、科技处、财务处、团委等职能部门共同配合,全体教师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保障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
2.改革教育教学,完善课程体系
高校应科学把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创新教育、素质教育、就业教育的内在联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坚持以人为本和尊重个性的原则,探索并形成符合创业大学生特点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课程体系。在教学内容中,将管理学、营销学、心理学、法学等知识有效融入,注重观念引导、知识传授、技能培养的有机结合;在教学形式上,改变传统“灌输式”模式,引入互动教学、情景仿真、角色扮演、模拟训练等教法,实现课程体系与相关技能平台、创业实践平台的相互支撑;在课程体系上,构建普惠型、提高型、精英型和实战型四个体系,涵盖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创业实务等内容。
3.开展素质拓展,拓宽教育载体
根据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要求和特点,对传统的素质拓展训练进行研究、实践、创新和二次开发,构建以提高创新创业品质为主要目的,融体验、感悟为一体的素质拓展体验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使之成为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的新载体。素质拓展体验式教育能有效地激发大学生个人潜能,培养乐观的心态和坚强的意志,提高沟通交流的主动性和技巧性,树立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团队精神,促进大学生创业所必备的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
4.整合教育队伍,深化教育效果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重要保证,也是构建大学生创业心理支持系统的关键因素。一方面,充分发挥现有教师队伍的作用,尤其是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他们大多数系统学过心理学基本知识,参加过专业培训,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真正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和思想问题,能够灵活、有效地运用心理学原理、技巧,解决大学生心理方面的实际问题。以他们来充实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可以深化创业教育效果,灵活应对工作中遇到的学生心理问题,特别是坚定大学生创业信念,克服创业困难,保持创业激情。另一方面,选配富有创业经验和创业能力的业务教师、科研人员、管理人员担任学生创业实践专职指导教师,积极创造条件,组织他们参加国内外专业培训,培养和选拔出一批有影响的创业教育学科(专业)带头人。
5.创建和谐校园,营造创业氛围
通过开展创业规划竞赛、创业设计竞赛、科技作品竞赛以及举办创业论坛、经验交流会、事迹报告会等课外创业文化活动,引导学生在创业活动中经锻炼、增知识、长才干、做贡献。建立适合学生特点的多种形式创业教育社团,积极提供条件,支持学生自主地开展创业活动,促进学生创业群体的沟通和交流。以学生社团为依托,丰富创业文化活动,把创业文化纳入校园文化建设范畴,以大学生科技节、文化艺术节、社团巡礼节等为载体,开展了一系列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活动,大力提倡与时俱进的新时期创业精神,努力营造积极向上、勇于争先的氛围,充分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广泛利用各级各类新闻媒体、互联网和校内宣传阵地,加大对学生创业成功典型的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6.加强社会联动,创新教育平台
创业是一项复杂的实践工程,创业教育与社会实践密不可分。第一,学校可以选聘成功企业家、社会各方面创业成功人士和政府相关专业人员担任学生创业兼职导师,给大学生呈现他们的创业理念、创业经历和经验,现身说法给学生提出适当的建议。第二,重视本校毕业生的创业案例研究与编写,本校的历届毕业生各方面的素质与在校生有相似之处,学校对毕业生创业案例的研究有助于对在校生将来创业产生实质性的指导作用。第三,坚持校府联盟服务社会,拓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科技交流和创业实践等方面的合作,施行“企业进校园计划”,使学生创新创业团队与企业直接对接,增强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性和实战性。
篇3
一、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常用的信息沟通方式
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根据信息载体的不同,常见的沟通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静态公布栏:比如,宣传栏、报刊亭以及通知公告栏等,地点相对比较固定。该种信息沟通方式虽然成本比较低,但是接收成本却相对较高,学生必须去特定场所浏览、阅读。
纸文本投递:该种方式主要是将主要传递的信息进行印刷,然后发给接受者。通过原信息传递,有利于接受者阅读、保存。要求保存、保密的信息传递宜采用该种方式。比如,校内外来往文件以及学生的规章制度和政策性执行文件等,这是一种有效的方式。
网页动态公布:在校园网主页上最新动态,起到动态报刊亭、通知公告栏的作用,具有信息速度快、成本低以及较为全面等特点。但是对于环境条件的要求特别高,要求必须利用网络接收信息,而且学生需经常浏览校园网主页。
电子邮件:通过电子邮件可以快速信息、降低成本,而且其内容非常全面,接受对象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多人,保密性非常高,但是要求学生必须经常浏览电子邮箱。
短信:短信具有速度快等特点,但是成本相对较高,其内容也特别简短。从目前的形势来看,高校短信信息、信息沟通方式也非常广泛,采用微信方式传递信息。
电话:采用电话形式信息,具有快速、直接等特点,能及时掌握信息接收状况,提高理解程度。然而,该种方式成本比较高,而且内容也非常简短。通过电话方式信息,虽然比较及时,但是对信息内容要求比较高,而且需要高度浓缩,学生接收者需通过其他方式获取原信息,只能作为信息辅助手段。
二、高校学生管理信息沟通体系优化
1.完善学生管理沟通途径
根据高校学生管理信息沟通情况,针对不同沟通内容、对象等因素进行考虑,情况不同所采取的沟通方式也不同,尤其是学生的生活方面需要面对面沟通,学习方面需要一般的媒介进行沟通,比如电话、短信等方式;针对部分学生、高校沟通互动状况,需充分考虑结合各种沟通方式。通常情况下,所选取沟通方式直接决定着沟通效果。以会议制形式为例,它可以同时与超过3个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但也是问题最多的沟通方式。所以在采用会议策略时,不能搞形式主义,要明确会议目的,提前分发会议备忘录,选择合适的参与对象和沟通主导人。在现代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高校信息沟通机制的创新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高校师生可在局域网上,通过BBS发帖、贴吧讨论、电子邮件等方式,信息、寻求帮助。同时,师生之间还可利用QQ、MSN以及最新微信方式,随时随地地进行交流,发送文件和资料等。
2.强化高校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
在高校学生沟通信息管理过程中,应当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可以增加双方的信任感,而且还可以克服沟通上的障碍。在此过程中,应当不断提高沟通效率,诚心倾听对方的建议和意见,使学生真实地吐露自己的想法。实际上倾听是一种技能手段,需要锻炼与实践,但这一切的基础和条件是对学生要尊重、爱护,而且还要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倾诉自己的内心诉求。同时,强化学生的信任、肯定,对于提高沟通效果、及时反馈信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工作的顺利进行。
对沟通问题的研究,需从沟通构成着手,对沟通者、内容以及采用的手段和渠道等进行改造,建立符合现代高校组织特点的管理沟通模式。在现代高校学生管理信息沟通过程中,应当不断地健全和完善沟通机制、拓展信息交流平台和空间,然后结合本校学生的管理特点、学生的要求,构建有效的沟通信息交流途径,只有这样才能使信息沟通交流更具针对性,才能使学生管理信息沟通尽快步入正轨。
在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应当及时转变信息沟通思想观念,强化信息沟通媒介建设,同时还要建立健全信息沟通机制,营造一个良好的信息沟通氛围。只有这样才能建立一个有效的、长期的高校学生管理信息沟通体系。
参考文献:
[1]黄仁祥.高校学生数据同步平台研究与设计[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10).
篇4
在发达国家中高校学生公寓一般是按照相关规定履行义务。与美国相比之下,法国传达的信息,法国高校的学生管理是管理与服务的高度的社会化结合的一种模式,实施了这样的一种方案。普遍法国的高校相关部门管理与服务的高度的社会化结合的这种模式,这种方案只针对在校学生的教学、科研等学识性教育方面的工作进行管理,其他公寓管理方面的完全交给一个以提供专门服务为己任的行政性国家公立机构即大学事务中心来负责管理,这个专属后勤性质类工作保证了宿舍管理系统的时效性和有效性因为在这个专门的大学事务中心也有自己强大的宿舍管理系统。通过对美国和法国的高校公寓管理的概述,我们可以看出通过采用信息化的管理方式,能够达到以下几点好处:
(1)能够实现高效管理。针对全国高等院校办学结构和学生层次的多样化情况,使用高效率高质量新信息管理技术对学生公寓可以实现高效管理,同时为是为了进一步能够让高等院校的学生生活环境提供便利安全并且舒适合理。
(2)能够及时有效准确的将学生公寓信息收集整合。公寓管理系统包含了学生公寓的各项信息,日常事务以及安全卫生状况等各项具体管理信息,通过该系统方便了公寓管理部门迅速收集相关信息,简化以往的复杂统计工作。
二、高校学生公寓管理存在的问题
1.学生公寓管理人员观念落后。随着不断发展的社会化改革,公寓管理渐渐由服务角色替代了过去的管理角色,因此,公寓管理的职责不明确的现象时有发生。据调查,在很多学生中普遍认为,物业公司主要职责是为学生服务,对于自己的行为无从约束、管理。并且,在物业公司部分管理员中残留着日常卫生、安全、维修等才是其对学生的管理范围的思想,不负责学生的思想道德、意志品质等方面的教育,管理局部“真空”由此产生。
2.管理员素质、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在各高校学生公寓中担任管理人员的基本是来自社会上。目前,实施的新劳动法也也在人员待遇方面产生了一定的问题,因而,在过程中对于应聘人员队伍的影响较为不利,而管理人员本身没有较高的素质,管理能力也缺乏,在面对思想活跃的青年大学生时候,在管理的时候更为困难,容易导致管理人员无法放开去管理,更难以做到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无法做到说服教育学生明显的违章违纪行为,更容易导致矛盾恶化。
3.在社会法治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逐渐增强了学生的维权意识,然而,有时这种意识却过于强烈。有的学生认为自身缴费入住,那公寓就是自己的私人空间,因此,其他人在宿舍无人的情况下随便进行各项活动肯定是不能允许的,如收缴违章电器,或者维修人员在宿舍无人时进门工作的情况。这些认识误区,难以形成高水平的学生公寓管理,和高质量的服务,从而,也使大多数学生无法满意公寓管理的现有的工作。
4.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进入公寓的消费品不断更新,因此,公寓管理的需要关注的问题之一即是安全问题。另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宿舍也进入了一些诸如电脑、相机和摄像机等贵重物品,因而,良好防盗措施的意义越来越重要。此外,大功率电器的进入,如热得快、电暖壶、电热毯这些东西,意外事故产生的几率也大大增加,还有在宿舍抽烟、私拉电线、无人时使用充电器不及时关闭电源等现象,往往也会导致火灾。
2. 1 宿舍MIS 的主要模式
一种信息的管理可以新生报到,宿舍分派入住,失物招领,卫生安全管理等具体工作管理操作的一种系统称作MIS系统。宿舍MIS系统主要是实现对学生公寓的信息系统正规化管理通过网络地基建立的一个平台来展示。
2. 2 宿舍MIS 所具有的功能
公寓管理人员可以快速有效地对住宿学生日常生活状况信息的查询通过这个平台,并且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将公寓学生信息更新整合、适时维护、调用查询以及数据统计等工作进行更快速的完成。
2. 3 现在国内宿舍MIS 存在的问题
(1)在进展过程中,管理方法没能统一,没有固定的实践标准。由于在进行信息化学生公寓管理的系统操作中管理样本不固定,同时也没有进行规范,使得信息化管理的进行中反馈出的信息由于管理方式的盲目性,没有固定模式,相互信息交换出现弊端。
(2)信息化管理都是机械运动,各有各的管辖范围,相互之间不链接。由于现有公寓管理信息化系统个为一体不相关联,共享信息给管理人员时时无法做到及时有效,因此导致过程中产生了很多问题,导致了低效、高出错率的信息化管理,无法全面、具体的做到对于学生信息的更新。
(3)研究调查中,高等院校学生公寓管理信息系统构建方案的目的,就是为了实践实行一种全面的高效的解决方案,为了能够更好把当前高等院校公寓管理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进行优化和解决,为了更完善的为高校服务。但是现有的高等院校学生公寓管理信息系统仍然结构比较墨守陈规,管理的内容也不完善,不新颖,不但不能很好的合理利用时间,不方便相关信息的了解,反而起到了反作用。
三、学生宿舍MIS 解决方案
系统设计部分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即系统功能结构的设计和数据库设计[5]。通过上述分析,本系统包括系统管理模块、学生管理模块、公寓管理模块、来访管理模块和收费管理模块,卫生评比模块。
(1)明确BS为宿舍MIS 核心;
(2)根据宿舍MIS四方面的固定模版达到信息需求,从而验证MIS的合理性。
(3)信息采集反馈再加工,信息及时更新,信息及时传递的职能进行划分,将宿舍管理组织落。
(4)坚持MIS 原则,即实现宿舍管理的实际创新,整体,经济实用性等原则,同时要追求宿舍化高新技术。
(5)对宿舍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和硬性要求进行专业的培训。
(6)做好系统相互之间的结合与联系在学生公寓管理研究中及时做好系统分析,并结合实际情况做好系统设计,操控好实际系统的应用实施。
四、结论
本文主要通过调研文献和构建学生信息系统等研究方案,有效研究和总结高校学生公寓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方案,在对前人实践中对高校学生公寓管理信息系统构建方案研究进行总结,同时提出一些建设性意义的方案和目标。(作者单位: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Wu Jinfei,Liu Hai. The access control research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IEEE,2010
篇5
心理互助是指人们通过各种行为,彼此有意识地施加心理影响,使参与者的心理素质向积极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就高校而言,心理互助就是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相似性及大学生自发助人的愿望出发,以大学生群体心理发展阶段及问题为中心,以参与式为基础,知行并重,强调心理体验和心理调适,调动学生助人为乐的愿望,以增强求助意识,在团体氛围中促进学生的心理成长。
二、构建民办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互助模式意义重大
2.1有利于培养大学生乐于助人的品质
心理互助的实质就是互相帮助,满足彼此心理上的需求。每个人心理都存在希望被人理解、被人爱护、被人尊重以及肯定的需求,尤其是民办高校的学生,他们的这种心理需求更加强烈。而要想是这些需求得到满足就要通过互相帮助才能实现,大学生心理互助模式的构建就可以给他们提供一个有效的途径。
2.2有利于充分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已经逐渐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学的过程中也更加注重学生主观积极性的发挥。大学生心理互助模式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构建的,希望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彼此尊重,彼此信任。
2.3有利于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心理互助是一种群体性的教育方式,这种方式是建立在助人为乐的前提下,其目的是为了使人更好地进步,是认知教育﹑理解教育﹑体验教育﹑知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互助能促进学生自身心理素质的提高,进而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三、大学生心理互助的主要形式
3.1朋辈互助
所谓的朋辈互助就是在朋辈之中进行心理互助活动,这是大学生心理互助的最主要形式,因为大学生才是心理互助的主体。而朋辈则是朋友与同辈的简称,同辈人或者是朋友之间交流起来比较容易,因为他们的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方式等方面都比较接近,在交流的过程中不容易出现隔阂,有利于创造良好的氛围与心理环境。及时的安慰、鼓励与劝导能够有效帮助大学生走出阴霾,建立信心,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心理辅导活动。大学生朋辈互助的主要途径包括互助式心理训练﹑互助式心理激励﹑互助式心理辅导﹑互助式心理暗示和互助式心理环境暗示等方式。
3.2组建和设立大学生心理社团及互助员
社团是大学的重要组织团体,每个社团都有其独特的作用。在构件大学生心理互助模式的过程中,我们也要充分发挥社团的重要作用。一般情况下,社团都是由一些志同道合的大学生组成的,在组建大学生心理社团的时候也要经过一定的辅导和培训,社团成员不仅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还应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这样才能给那些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一定的开导,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困惑。大学生之间的交流会比较轻松、自然,以为他们是同龄人,很容易找到共同话题,这样就可以在一种非常放松的状态下帮助那些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排除心理困惑。社团在开展心理活动中,让大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3在大学生中开展心理课题研究
让大学生自主选择与大学生心理发展﹑心理问题相关的专题进行研究,并通过研究获取心理知识,掌握心理方法,解决心理问题,促进心理发展。研究课题能否顺利进行取决于研究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大学生才会主动积极地研究。在日常生活中,大学生最关注和最感兴趣的问题几乎都与心理有关。课题研究的方式可以充分满足大学生的好奇心和强烈的心理需求,可使大学生获得心理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掌握心理保健知识,减少和避免不利因素对心理的影响,形成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许多同学在自己感兴趣的心理问题方面进行了积极有效的研究。
四、民办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互助模式的建构
民办高校大学生与普通高等院校相比,他们的心理问题会多一些,多数学生都或多或少的存在心理上的困惑,这主要是因为民办高校的学生普遍存在自卑心理,觉得自己与那些考入重点高校的学生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而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建立有效的心理互助模式来解决。
4.1建立一支能够深入到各社区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在大学生中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社团组织是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可以通过学生社团将工作延伸到学生中去,从而扩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学生之间彼此比较了解,许多问题可以通过同学间的谈心和心理互助得到缓解或解决。因此,在大学生中建立一支能够深入到各社区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健全心理互助工作机制,可以实现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及时发现﹑早期干预和有效解决。
4.2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促进心理互助模式的构建
民办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应该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因为学生才是构建心理互助模式的主体。只有让他们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才能正确的对待这一问题,才能积极、主动的去解决它。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们走出心理困惑,还能推动大学生心理互助模式的构建。
4.3健全制度保障大学生心理互助活动规范运行
总体而言,大学生心理互助活动应以“发展为本,教育为纲,预防为主,治疗为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思想工作,对工作人员的素质﹑工作能力和工作方法都有很高要求。因此,必须有规章制度加以保障,具体内容为:第一、应在一年级学生中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制度,以朋辈心理互助活动为主要形式,增进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和理解;第二、应把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训与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相结合,健全学生信息员﹑社区辅导员和学生心理咨询员的选修课培训制度;第三、应把心理互助工作与整体的学生工作结合起来,建立良好的学生心理互助队伍及考核激励机制;第四、建立学生心理咨询员的招聘选拔培训考核聘用和督导制度。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民办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互助模式的构建是非常有必要的,这种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比较符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性格特点,能够有效的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从而起到良好的效果,促进他们健康心理的形成。所以,民办普通本科高校要积极构建心理互助模式,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全的人格,这样他们才能勇于面对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参考文献】
[1]张敏生.心理互助: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新模式[J].中国高教研究, 2010(08):26-28.
[2]孙光.大学生同辈心理互助模式探讨与实践[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01):12-14.
篇6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使命,而培养一流的人才需要一流的师资,对于高等职业教育来说,一流的师资指的就是既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的双师型教师。但是一个人的精力和能力是有限的,其优势也各有不同,要想让所有的高职院校教师同时成为理论教学的“行家”和实训指导的“里手”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如何建设一支具有现代职教理念、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特色鲜明、相对稳定、能满足高职教育发展需要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是摆在各高职院校面前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目前,尽管很多高职院校与政府,行业、企业在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等方面建立了较好的合作的平台,但是由于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之间存在价值取向和利益诉求的差异,政校行企协同创新平台在对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特别“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方面没有形成最大的合力。本课题希望通过协同创新理论,借助政校行企的合作平台,积极探索高职院校“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的新思路和新对策。
一、政校行企协同创新融入高职院校“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一)是顺应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当前,随着高职院校数量不断增加,办学规模不断扩大,高职教育的发展已经从规模扩张转到内涵建设上来。只有高水平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才能培养出适合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在当前协同创新潮流的引领下,高职院校“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建设又要求学校要正确处理好与企业、行业和政府的关系,因此借助政校行企协同创新平台,将协同创新理论融入高职院校“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是顺应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当前,高职院校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中存在着团队的成员数量不足,质量不高,运行机制和保障措施不完善等种种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的发展。“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必须顺应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大趋势,根据人才市场的变化,借助协同创新理论,搭建政校行企协同创新的平台,为团队建设寻找了改革的突破口,这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是实现政校行企之间优势互补的有效途径
如果把高职院校“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协同建设看作一个系统,那边组成这个系统建设的主要要素就包括政府、学校、行业和企业。这些要素之间都有各自的利益诉求和价值取向,如果能够借助协同创新平台,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模型,并建立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和保障措施,发挥政府、学校、企业和行业的各自优势,实现政校行企之间优势互补的协同效应,为高职院校“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贡献最大的合力。
二、政校行企协同创新理念下的高职院校“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模型
为发挥政校行企协同创新平台在高职院校“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中作用,必须理顺政校行企之间的关系,建立政府主导、学校主体、企业参与和行业指导的协同创新平台,并探寻四者之间合作的长效运行机制,即:树立共同的目标和愿景,互聘共培的人才培养新机制和共育共管的考核评价机制,以确保政校行企为“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建设贡献最大的合力,实现政校行企四方在办学、育人、就业及研发面的取得多方共赢发展的局面。具体的建设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政校行企协同创新引领下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模型
(一)政府引导
政府在高职院校“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中要发挥引导作用,政府要派出专门机构统筹高职院校“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建设与管理;协调高职院校、企业和行业成立相关的管理机构,制定政校行企协同创新方面的优惠政策,并通过制度明确政校行企各方在“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方面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同时在资金投入、项目审报和项目配套等方面给予大力的支持。
(二)学校主体
在政校行企协同创新的理念下,高职院校要借助政校行企协同创新平台,整合政校行企的优势资源,发挥各自的专业、技术、人才优势,明确“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的总体目标和愿景,树立开放式建设的理念,通过引进与培养并重的方式,创新“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建设模式,并通过“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改善办学条件,创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带动学校在课程开发、实验师建设、科研项目等方面的创新和发展。
(三)企业参与
基于政校行企协同创新的合作平台,企业要积极主动参与到高职院校“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建设中来。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聘请企业中的能工巧匠到学校中担任兼职教师,进行实践课程的教学;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外派专任教师到企业进行教学实践锻炼。通过校企合作平台进行课程标准的开发、专业标准和职业岗位标准的制定,工学结合教材的开发、实践教学基地和实验室的共建,课题研究和专利开发等等。通过校企双向互聘共培的方式,来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业绩精良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更好地解决企业生产和经营过程中的难题,同时为企业需要的人才培养良好的师资。
(四)行业指导
行业协会是职业资格标准的主要制定者,是市场信息的传播者,是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制定的参与者。校企合作的整个过程以行业协会为中介,通过建立行业培训中心,与高职院校合作开展在职员工的培训。行业应参与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当中来,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承担实践教学任务,参与教学管理与教学质量评价,接受学生实习实训,接纳优秀毕业生就业。同时加强教学与生产结合,与企业和高职院校一起共建实践实训基地。
三、政校行企协同创新理念下的高职院校“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运行机制
(一)共同的建设目标和愿景
在当前高职院校大力推进政校行企协同创新的浪潮的引领下,高职院校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总体建设目标是:借助政校行企协同创新的平台,寻找政府、企业、行业和高职院校的合作的利益共同点,建立有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的运行机制,健全“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的管理制度和保障机制,最终建成一支结构合理、规模稳定、教育教学教学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较强、专兼结合、优势互补、团结协作,既能满足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又富有特色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为高职教育的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贡献最大的力量。
(二)“互聘共培”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人才培养新机制
高职院校“双师结构”教学团队要树立开放式协同建设的理念,打破教师为学校所有,企业工程师为企业所聘的保守观念,借助政校行企协同创新的平台,建立健全政府引导、校企联合培养、企业引进和行业聘请的“互聘共培”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人力资源协同新机制。
高职院校“双师结构”教学团队主要由校内的专任教师和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两大部分组成,要使团队里面每位成员都成长为双师素质教师,逐步成长为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和高层次人才和领军人物,必须采取外引内培的方式,建立在政府的引导下的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互聘共培”的教师培养新机制。具体可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
1.企业引进
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从企业引进一大批行家里手、能工巧匠和技术人员,充实到专业教师队伍中去;另一方面,可以从企业中聘请一部分生产技术能手成为兼职教师,来弥补专任教师的不足,发挥兼职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的优势作用,同时建立企业兼职教师库,加强兼职教师的动态管理,加强对其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监控,以保证兼职教师的教学质量。
2.行业聘请
高职院校可以从相关的专业行业聘请客座教授和行业顾问来指导“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建设,通过学术报告、讲座、现场指导等形式指导学科和专业建设等,,让教师及时掌握行业发展新动向,最大限度的发挥行业在“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中的指导作用。
3.校企联合培养
按照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由政府牵头,积极寻求学校和企业广泛的合作空间,深化校企合作,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校企合作平台,创新师资培养的模式,与企业合作共建师资培训基地,一方面对本校的专任教师进行校本培训,另一方面可以选派教师到企业顶岗实习和挂职实践锻炼,同时聘请企业的经验丰富的人员到学校来给教师进行企业一线生产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另外,加强对兼职教师的高职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培训,形成政校行企联合培养的新机制,实现学校和企业行业人才与设备等资源共享双赢的良好局面。
(三)“共育共管”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考核评价新机制
高职院校“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建设除了要建立“互聘共培”的人才培养机制之外,还必须要有坚实的保障机制,才能保证政校行企为“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贡献最大的合力。“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要树立整体和系统的观念,不仅在教师的组成和来源上要整合政校行企的力量,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更要吸收政校行企各方的优势资源,建立共育共管的考核评价机制。在政府的引导和监管下,高职院校、企业和行业共同来制定双手机构教学团队的培养方案,共同建设教师校内外培训基地,共同参与课题研究和社会服务,共同进行教师的考核评价和管理。
1.共同制定教师培养方案
高职院校要与企业、行业共同商量制定“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建设方案与建设规划,共同开发职业岗位标准,共同制定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共同编写工学结合的教材,校内专任教师和企业行业兼职共同备课、授课和命题。让高职院校的课堂融入企业和行业的元素,为社会培养需要的人才培育优秀的师资力量。
2.共建教师校内外培训基地
一方面,通过让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与企业人员轮岗的方式,使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在校外生产性基地得到锻炼和提高;另一方面,通过教学水平的实训,使教师教学水平和高职教育理论水平培在校内教学基地得到提升。同时,可以通过校内外的教师培训基地,借助基地的师资、设备等资源,积极与社会开展培训合作,最大限度地提升基地的使用效率。
3.共同参与课题研究和社会服务
团队成员必须要密切与企业和行业发展的联系,深化政校行企之间的合作,通过项目合作和研发的形式,让教师与企业人员共同参与企业产品研发、工艺流程改进、生产服务等横向课题研发、专利申报中来,同时将研究的成果转化和应用到实际的生产中去,实现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好地为生产和社会服务。
4.共同进行教师考核评价管理
首先,要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双师结构”教学团队考核评价及管理办法,从制度上规范团队成员的考核管理。其次要借助政校行企多方的力量进行考核,考核遵循“多方参与,细化指标,动态考核”的原则。在考核的过程中,政府要对教师的考核方案进行审核,对考核过程进行监控;高职院校主要是对教师的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进行评价;企业要对专任教师下企业的情况进行岗位考核;行业协会也要对“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产学研的成果和社会服务成果等进行考核评价。考核结果要与教师职称职务晋升、评优评先直接挂钩,逐步形成能上能下、优胜劣汰的岗位竞争机制。
参考文献:
[1]刘洁.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6
[2]刘俊.高职院校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构建与实践[J].职教通讯,2011,4.
[3]王宇苓.工学结合模式下“双师结构”型教师队伍建设[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8,10(2).
[4]骆建建.关于高职院校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打造的思考[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4).
篇7
帮助企业管理层――降低管理难度,提高管理艺术,减少来自于员工的投诉,使管理层更多地集中精力在促进生产方面;组建高效团队;降低人力资源管理风险,减少招聘及培训支出;实现高效沟通;减少工作场所暴力等等。
帮助员工――解决个人困惑;提升士气;排解工作压力;培养良好的职业心态;改善人际沟通;学会平衡工作与生活;规划个人职业生涯。
这三方面的提升,其最终实现的是消除组织破坏性因素,释放组织生产力,培育企业未来竞争的优势,其落脚点是企业而不是员工个人。那么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EAP、心理学是为企业管理服务而不是为员工个人服务。
有了这样一个根本的出发点,在上面这个具体的案例上,组织目前迫切需要处理的是即将步入中年的群体,这个群体可以说是大部分企业的中坚力量,家庭离不开,企业很需要,内外压力达到一个相对高的峰值。
这样的一个群体,如果对自身定位不清晰,没有一个明确的职业规划,一旦遇到新生代的冲击则势必影响工作积极性;如果是家庭关系没有理顺,后院起火,整日里精神紧张,情绪压抑,就势必影响工作状态。这就是企业有必要引入EAP项目的原因,同时所要聚焦的是这样一个群体。
那么EAP应该怎么做才能真正见到效果呢?
首先需要在组织层面帮助这个群体解决职业生涯规划系统、减压系统、企业文化等。
具体到员工个人,他们自己需要解决的是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事业发展、婚姻情感、亲子教育等问题。
组织层面的问题需要通过项目调研,通过心理测评、各层级员工访谈、组织机构调查等手段来为组织做一些诊断,找到目前组织生涯规划、压力状况、企业文化等方面的不足,通过报告建议的方式正式提交企业,由企业自行改善处理。如果企业已经有所了解,可以更加清晰地定位组织层面的不足,则诊断可免。
篇8
一、高职院校公共心理学教学有效性缺失的表现
1教学方法陈旧在教学理念上,当前很多高职院校的心理学教师依然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和服从者,完全没有师生互动、生生交流的环节,没有给学生留下思维空间和余地。在教学方式上,没有引入案例教学法、情景创设法、心理游戏法、小组合作、多媒体教学等多样化教学手段,课堂难以形成生动活泼的气氛,学生感觉到枯燥无趣。教学内容也仅局限于心理学教材,一些心理学的经典例证和现代社会严重脱节,没有结合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来设置内容,学生难以理解。2忽视实践操作重理论轻实践,这是很多课程都存在的通病,在高职院校公共心理课上更为突出。很多高职院校公共心理学的教师把公共课当成普通心理学专业课来上,过分重视了书本知识的掌握忽视了对学生科学心理观的培养,训练轻视了学生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实际心理问题的能力。造成学生只是在背诵心理学规律、心理学流派、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调试和治疗等理论知识,并不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无法将理论知识向实践应用转化,学生学习心理课后面对各种心理问题仍然手足无措。3考核方式单一目前,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对公共心理学课程的考核方式采用纸笔考试的办法,虽然便于操作,但是评价学生的尺度过于单一,只注重学生的应试能力,而忽略了对学生现实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学生运用心理学原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考察。考试的内容,大多是名词解释、简答题、案例分析题,有很多还是去年考过的,案例分析也较为陈旧,考试时容易投机取巧。有的虽然也有一定比例的平时分,但是平时分仅仅是以一个课程论文来评定,有很大局限性。
二、高职公共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策略分析
1加强师生交流,明确教学目标首先要转变教学理念,包括传统的师生观和教学观。在知识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学生可以掌握丰富的信息资源,教师不再是学习资料的独占者,也不再是教学活动的权威。所以要营造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间的交流。教师对心理课有什么期待目标,想要学生如何配合教学,对于课堂;学生想要在心理课上学到什么知识,想要教师以何种方式呈现,等等这些都可以畅所欲言。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师生能对教学目标达成一致,设计合理的教学目标,迈开高效课堂的第一步。2改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上要学会激发学生兴趣,才能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传统的讲述法有很多弊端,尤其心理学又是一门交互性强、需要学生广泛参与和感受的课程,所以要用多样的教学方式来提升课堂有效性。如根据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情景排演心里短剧,让学生深入思考背后的心理学知识;如通过短片或舒缓的音乐制造放松惬意的环境,让学生迅速地进入状态;如进行“模拟心理师”的活动,让学生扮演心理咨询师的角色去解决同学的心理问题,如举办心理学讲座汇报,介绍各流派的代表思想。3注重知识运用,增加课外活动传统的心理学教材基本上是以普通心理学为骨干,辅以教育心理学、青少年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咨询与治疗等,没有切进学生实际生活的内容,也很少有心理活动,因此要更注重应用心理学的教学。实践的方式可以多样化,如心理短剧、自我白描、人物访谈、团体心理游戏等。通过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心理短剧,锻炼学生的表达、表演、分析、组织能力及对社会问题的敏感度;通过访谈让他们了解身边的平凡且优秀的人物,学习与人沟通;通过一些团体游戏可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等等。4优化评价方式,力求全面细致教师可以将学生的应试成绩和实践能力的考察相结合,采用形成性评价策略,综合考察学生的心理学知识,重点考查学生对心理健康状况的把握,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在每堂课抽出分钟,让学生现场模拟解决教师事前设定的某一心理问题,根据学生的反应综合评定他们的课堂成绩;还可以尝试让学生以社会现实为背景,以身边发生的有关心理问题的事件为素材,自己编制设计心理困境,自我设计解决方案,并把这一方案作为课堂作业进行成绩评定。
作者:崔岩单位:呼和浩特职业学院
篇9
[
关键词 ] 管理心理学;军队医院;人才管理
[中图分类号] R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6(a)-0169-02
在改革、竞争的时代背景下,如何使知识、技术、人才和风险密集的军队医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是军队医院管理者面临的一个新挑战、新课题。管理心理学(managerial psychology)作为一门从现代管理科学和行为科学中派生出来的新兴独立学科,则以管理情境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对人的管理为研究对象,主要任务是提高受激励人员心理和行为的效能,以达到最大限度地提高工效的目的[1]。目前对管理心理学原理有效地运用于军队医院人才管理的探索与实践甚少, 本文就此进行初步探讨。
1 管理心理学和人才管理的辩证关系
管理心理学以组织中个体及其关系作为特定的研究对象,通过对具有共同管理目标的人的系统研究,以激发求新意识、提高工作效率,从而在一定的成本控制条件下、最大限度地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有效运用管理心理学方法对人员进行心理素质分析,采用个性化方法,有针对性地实施管理、激励等一系列管控措施,既有助于调动人的积极性、改善组织结构和领导绩效,同时也有利于提高人员的工作生活质量,建立健康文明的人际关系,最终达到高效、优化的医院人才管理目的。
管理心理学对领导者的人格特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成功的人才管理者必需具备公心、欲正、反思、勿自多的特点;并提出了领导力的强弱取决于领导者品格、知识、情感等构成的非强制性影响力。管理心理学从人才的个性特征、动机、需求等方面,为人才的甄别、培养、使用提供了有益的线索。我们通过强化医院的内部绩效考核,把人才培养计划和医院发展的长远规划有机结合等措施,建立了一套科学、规范的人才选拔任用程序和机制,把具有不同性格、不同能力、不同岗位、不同专业的人才有机组合在一起,形成合力,最终促进“名牌战略”的顺利实现。
总之,管理心理学的理念和人才管理的目标是相互渗透、辩证统一的。国内外人才管理的实践证明,管理心理学的思想和方法可以极大的提高人才管理的效率,更好的发挥各类人才在组织发展中的效能。
2 应用管理心理学创新求变、协调整体
管理者是影响、指导、带领众多的被管理者不断开创、不断前进的关键性人物。管理心理学认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必需具有一种善于独立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见解、解决新问题、做出新成果的心理品质,即创新求异的心理特质。
医院管理者应创造性地运用管理心理学思想,培育创新精神、善用创新方法。在人事及分配制度、政策支持、扩散机制、组织机制等方面,激发科技人员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忧患意识,使“崇尚创新”的精神深入人心。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管理者不仅可以为自己赢得威信,而且可以带动集体的创新能力,为集体带来生机和活力。
在医院人才管理中建立良好的沟通管道应包括:①处理好与上级的沟通,应主动争取上级的了解和信任、注意与上级意图的协调,这是人才管理的大背景;②同级间沟通应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在沟通中求合作,在合作中促沟通。既坦诚、直率,善于表达观点和主张,又应适度忍、退、让,将灵活性和原则性相结合;③与下属沟通过程中应格外注重沟通的艺术性,依据沟通对象的个性特点、教育背景、经历等,采取灵活的方式。这是由于军队医院人才队伍是一个高智商、高学历、高素质群体,应认真倾听其建议、疏导其情绪,换位思考,让倾诉者获得被尊重感。在沟通过程中应秉承明确性原则、信任性原则,以创造和谐的沟通氛围,有效提高沟通的效率。
3 应用管理心理学的理论提高军队医院人才管理水平
在实践中,我们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和手段,了解并依据人员的素质结构、能力特征、职业适应性,注意营造良性的竞争环境,既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又有利于创造和谐的氛围,发挥整体功能,我们按步骤实施以下措施。
3.1 制订人才培养规划
人才的管理必须具有前瞻性,有发展的、动态的眼光。我们重视对学科发展具有战略意义人才的引进和重用,并制订5~10年人才培养远景规划。对引进人才还应注重与本院科技人员的“磨合”,把“外感效应”的影响减小到最低限度,提高人才的利用效率;最优化科技人才结构,强化岗位配置,使人才群体的整体功能会大于个体功能之和,真正达到管理心理学的“1+1>2”效应。
3.2 建立师承体制
我们对专家型人才给予积极扶植,由富有经验的专家与青年科技工作者结成了“一对一”的帮带关系,传思想、传技术、传方法,有力地带动整个科研群体学术、科研水平的提高。通过师承关系,使群体中深厚的学术传统、良好的医德医风、先进的技术得到继承、保持,并得以发扬光大。
3.3 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受体制的影响,军队医院人才群体中存在不同编制、不同待遇的客观现实,如何创造公平的环境对人才管理者是一个考验。我们应用心理学原理,在承认其横向比较客观性的同时,转换思路,引导其正确认识“报酬”的内涵,强调每一个人才,无论其编制、职务,在医院都可获得足够的能力拓展空间和人生价值的进一步开发。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对各类编制中的人才在深造、进修、升职等方面一视同仁,积极为他们提升学历、提高专业水平创造机会;充分信任青年人才,敢于将其安排到重点岗位,更好地发挥其特长。使人才个体在竞争中处于同等条件下,既提高了竞争效率,又维护了公正公平,促进了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同时,我们应用管理心理学原理,并将其转化为开放性的管理手段,帮助科技人员制定减轻压力的措施,树立健康的竞争意识,在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相互协作基础上开展竞争;摒弃功利思想,跳出“自我”小圈子,增强集体观念,由“角力”变为“共进”。
3.4 善于运用激励心理
“激励一词作为心理学术语,指的是持续激发人才积极性动机的心理过程[2]。我们采用了多元化的激励机制:①授权:对科技人员恰当的授权,在实验室建设、设备引进、资金分配等方面向科技人员倾斜,最大限度地激励科技人员勇于创新和积极实践的内在动力;②表扬:表扬是工作业绩被领导认可的体现,可不必拘泥于具体形式;③奖励:奖励额度应与科技活动中付出的劳动成正比,但必须适度,应注意凸显科研活动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体现对科研人员劳动的尊重和肯定,否则会适得其反[8]。
3.5 重视医院文化建设
人才并不必然构成生产力,只有“人才”加“好的文化”才是生产力[3]。医院发展离不开良好医院文化的形成和不断充实,而医院文化需要一定的载体来实现。我院的建筑风格、宣传栏、院训等,都很好的体现了全院上下的文化品格和价值追求。在文化建设中达到“环境改变人、氛围塑造人”,这也是管理心理学的一个重要调整手段。良好的文化环境可促成人才队伍对医院发展前景的心理认同,加深对自身劳动价值的体会。
管理心理学在我院人才管理中的合理运用,已使我们收到了初步的效果。作为一所团级驻军医院,我院拥有2个全军的研究中心,并汇聚了一批在军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医学专家,目前有国际学术组织副主委1名,国家级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名,军队级主任委员2名,省级主委1名。5年以来,我院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发表sci论文3篇,核心期刊论文56篇,著书2部,在军队同等规模的医院中均列于前茅。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体会到,管理心理学有助于发挥人才队伍的优势、提高其工作效益,同时也使管理者在这一过程中能及时、准确地把握个体、群体、组织的心理活动规律,从而制定出相应的、有针对性与建设性的措施。通过将管理心理学与医院人才管理工作的有机结合、融会贯通,使军队医院的人才群体自觉调整自己的需求和动机,进而规范行为、升华信念,实现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的高度一致,实现个人梦、医院梦和中国梦的完美统一。
[
参考文献]
[1] 聂婧,凌文辁,李明.认知地图技术及其在管理心理学中的应用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13,21(1):155-165.
篇10
一、积极心理学的定义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 是20 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股新的研究思潮。这股思潮的创始人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Martin E.P. Seligman),积极心理学的本质特点“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活力与美德的科学。”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
二、积极心理学在创建学生团队的应用
(一)学生团队的特点。高效的班级团队的基本条件:1、规模适中,一般不超过30人;2、互补的技能、才能,即团队各成员至少具备某种专长、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沟通技能;3、共同的目的,共同的目的产生的前提,并可以为成员提供指导和动力;4、可行的目标以使成员采取行动和充满活力;5、共同手段或方法来达成目标实现;6、相互之间的责任。
(二)如何建设学生团队。当今是一个团队至上的时代。依靠个人的力量已不能取得什么成就了。这就需要一种团队凝聚力,只有拥有了一支具有很强向心力、战斗力的团队,拥有一批彼此间互相鼓励、支持、合作的成员,班级才能不断前进、取得辉煌成绩。(1)设计学生团队基本要素。在班级团队建设实际运行过程中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但也不像大多数人认为那样――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通常可以借助心理学知识和一些常见的管理工具来简化团队建设工作。团队成员自我的深入认识,明确团队成员具有的优势和劣势、基本价值观差异等;通过这些分析,最后获得在团队成员之间形成共同的信念和一致的对团队目的的看法,以建立起团队运行的规则。(2)分析每一个团队的优势和弱点。团队要取得任务成功又面对外部的威胁与机会,通过分析团队所处环境来评估团队的综合能力,找出团队目前的综合能力对要达到的团队目的之间的差距,以明确团队如何发挥优势、提高迎接挑战的能力。(3)合适的时机采取合适的行动是团队成功的关键,团队任务的启动。团队遇到困难或障碍时,团队应把握时机来进行分析与解决;以及团队面对内、外部冲突时应在什么时机进行舒缓或消除;以及在何时与何地取得相应的资源支持等;都必须因势利导。
三、运用积极心理引导成员完善团队建设
怎样行动涉及到团队运行问题。团队内部各个成员之间应该采取积极的心理引导,使他们自主明确的岗位职责,形成团队成员的工作标准。对于这个问题,在团队建设中都容易被忽视,这可能也是导致团队运行效率低下的原因之一。团队要高效运作,必须要让团队成员清楚地知道他们为什么要加入这个团队,这个团队运行成功与失败对他们带来的正面和负面影响是什么?以增强团队成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听取成员的见解。在团队里,需要每个人都要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集体荣誉感,对于团队精心制定的战略要在理解、把握、吃透的基础上不折不扣、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下去,对于过程中的每一个运作细节和每一个项目流程都要落到实处。 另外,要保证团队的执行力,关键要在执行过程中明确要实现的目标分哪几个阶段和具体确定工作指标,这是确保任务完成质量的关键,也是保证团队执行力的关键。
(二)鼓励成员的创造力。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保持团队优势,但是创新能力从哪里来呢?做教育培训,是提高人才团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因为抓好教育培训是提高成员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而成员的知识技能是激发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尤其在知识经济时代,这一点体现得更为明显。 让团队成员明白只有综合性的创新能力,才是真正的有竞争优势的创新能力。人才不只是重视知识技能方面,还要在品德、情感、志趣等精神方面的锻造。
(三)团队分工与合作。从内而言,经由积聚松散个体到扩大群体规模直至组织结构、功能均衡发展的过程。团队指导者(辅导员)拥有教练、发动团体的能力;管理层(班委会、团支部)拥有发动部属的能力;成员(学生)拥有发动自我的能力,最终形成上中下协调平衡、整体互动的动态运作。
(四)发挥辅导员、学生干部的沟通和协调作用。首先,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和协调。成员之间由于价值观、性格、处世方法等方面的差异而产生各种冲突,人际关系陷入紧张局面,甚至出现敌视、强烈情绪等各种情形。辅导员、学生干部要进行充分沟通,引导团队成员调整心态和准确定位角色,把个人目标与工作目标结合起来,明确知道自己要做的事,以及清楚如何去做。其次,团队成员与学习生活环境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团队成员与周围环境之间也会产生不和谐。辅导员、学生干部要帮助团队成员熟悉环境,使之适应,以利于团队的完善。
四、积极的心理状态促进团队凝聚力
团队凝聚力是无形的精神力量,是将一个团队的成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看不见的纽带。团队的凝聚力来自于团队成员自觉的内心动力,来自于共识的价值观,是团队精神的最高体现。一般情况下,较强的团队凝聚力带来团队高业绩。
(一)团队凝聚力在外部表现为团队成员对团队的荣誉感及团队的地位。团队的荣誉感主要来源于工作目标,团队因工作目标而产生、为工作目标而存在。因此,必须设置较高的目标承诺,以较高的工作目标引领着团队前进的方向,使团队成员对工作目标形成统一和强烈的共识,激发团队成员对所在团队的荣誉感。同时,引导团队成员个人目标与工作目标的统一,增大团队成员对团队的向心力,使团队走向高效。
(二)团队凝聚力在内部表现为团队成员之间的融合度和团队的士气。学生是校园中的独立个体,良好的人际关系是高效团队的剂。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增强团队成员之间的融合度和亲和力,形成高昂的团队士气。团队是开放的,在不同阶段都会有新成员加入,高团队凝聚力会让团队成员在短期内树立起团队意识,形成对团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缩短新成员与团队的磨合期,提高团队的感染力。
参考文献:
篇11
一、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表现
高职学生的特点决定了辅导员在学生的学业引导、纪律养成等方面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辅导员经常超负荷工作,在与学生或其他人相处中产生的各种矛盾、冲突得不到有效缓解,极易产生心理挫折感,在思想、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表现出高度疲劳和紧张状态。
(一)事业上的失望感
很多辅导员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工作岗位,他们对于职业愿景有较多的期待。但学生对辅导员的态度不同于专业教师,且不同类型的学生与辅导员的合作程度不同,这增加了辅导员工作的精力投入和精力消耗。同时,学生管理工作琐碎繁杂,事务性工作消磨了辅导员的职业自豪感,其所学专业知识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也不能高效利用,长期的高强度工作和较大的心理压力是辅导员产生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
(二)精神上的疲惫感
一方面,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的内容涉及学生思想教育、安全、心理、学业、出勤、资助等方面,工作量大,这使他们长期处于精神高度紧张状态,且一旦发生突发事件,辅导员作为第一责任人需要全程参与处理工作,甚至会被追究管理责任。另一方面,辅导员面对的是敏感且自我意识较强的大学生,学生一旦有消极情绪或不满想法,通常都将矛头指向辅导员,这些消极情绪也会加重辅导员的职业倦怠,使其出现紧张、焦虑、沮丧和无助等消极心理现象。
(三)认知上的冲突感
国家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近年来对于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做出了明确要求,对于辅导员身份和编制做出了明确指示,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辅导员身份认同的焦虑。虽然国家在制度和经济上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给予了大力支持,但推动的进程缓慢,辅导员仍然面临诸如核心能力不足和职业发展前景不明确等问题。在职称评定和薪资水平方面,辅导员与普通教师之间仍然存在差异。高职院校师资大致分为教师系列、行政系列、教辅系列三大类别,其中思政教师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支力量,在晋级空间上有明确的单独体系,高职院校已经落地实施。辅导员岗位系列人员虽具有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双重身份,但在岗位认定和晋级空间上还不够清晰,身份和发展空间具有不明确性,容易对职业产生倦怠情绪,导致拒绝感与平淡感的消极心理发生。
(四)职业技能上的恐慌感
辅导员往往身兼多职,要通过主题教育向学生传播思想正能量,要将学生在校表现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要处理学生出现的各类问题,关爱学生心理健康,并将学生教育管理现状及时向上级反馈,同时还要努力将奖、勤、助、贷、补等层面的琐碎工作做好,并努力成为学生的朋友、知己。面对多重角色,辅导员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等,竭尽全力扮演着完美角色,并以超负荷运转的方式努力做好各项工作,无论身体还是心理上都承受较大的压力,必然出现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感。
二、积极心理学指导高职院校
辅导员工作的现实意义积极心理学是以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状态,包括幸福、美德、意义、审美、创新、善良、心理健康等积极的心理能量,着重对人类有价值的美德与优势进行研究的新学科,其目的是发挥自身的潜能和优势,展望蓬勃发展的人生。它致力于发现和弘扬使个人、家庭、组织和社会得以繁荣兴旺、积极发展的心理和环境因素。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三个维度:一是个体的积极情感体验,主要探索人类的幸福感、获得感、快乐感,倡导构建乐观主义态度;二是积极的人格特质,主要研究积极的心理特征、品格优势,积极地看待世界的方法、积极的人际关系、宽容和智慧、灵性等;三是群体的积极组织系统,强调要从国家、社会与家庭三个方面建构积极的环境组织系统,从而促进个体获得幸福感,形成积极的人格。辅导员可以灵活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指导自身实践,利用乐观、幽默和其他积极品质减轻工作压力,增强固有的积极力量。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入手,探索化解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有效路径,提升他们的积极情绪体检,并以此理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实效,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
(一)利用积极心理学理论发掘自身能量,自我赋能
积极心理学不同于其他心理学,它更加关注人的力量,认为心理学不仅应该为“患者”解决心理问题,更应该为普通人提供思维源泉以增强幸福感,使普通大众的生活更加有意义。积极心理学注重发掘自身能量,让个体能够关注自己积极的品质,拥有更多积极情绪,更加快乐。因此,辅导员需要用阳光心态影响更多的学生,不断发掘自身能量,自我赋能,成为正能量的发散者。
(二)学习积极心理学相关知识,化被动处理为主动引导
积极心理学为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视角。他们不再以问题矫正为导向,而是关注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注重激发潜能,积极引导,重在预防,能有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效。
(三)掌握积极心理学相关方法技能,提升服务和管理水平
以当代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现状为基础,设计合理的沟通交流方式,找准个体思想交流共情的切入点,提高思政教育工作的效率。积极心理学强调激励与教育自觉,认为每个学生的优点、需求与特点不尽相同。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和现状,辅导员在工作中要善于采用赞赏的教育方式,与学生构建良好的人际沟通氛围,引导学生理智处理问题,做出正确决定。
三、以积极心理学指导高职院校辅导员调适职业倦怠的路径
(一)积极地自我认知,发展自我良好品质积极地认识自我,对自己形成客观评价,辩证地看待自己,悦纳自我,从而产生积极的自尊感,提升自信心。辅导员职业倦怠感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情绪低落并伴有焦虑、紧张、易怒等消极情绪,人际关系失调,自我评价及价值感降低,缺乏主观能动性和自信心,对社会、工作均产生悲观消极情绪。高职院校辅导员需要有效建立心理适应模型,通过不断学习强化积极品质,有效缓解压力并保持心理平衡,改善工作环境,关爱自己,热爱工作,对生活充满期待和希望。
(二)掌握积极的人际沟通方式,构建和谐人际网络
在促进教师自身发展方面,积极心理品质与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工作满意度、工作绩效、工作投入度、职业发展意向、身心健康水平、工作人际关系等方面呈正相关关系,与教师的职业倦怠、离职倾向、压力感等方面呈负相关关系。高职院校辅导员可采用积极主动的沟通方式,提高沟通互动中的支持度和参与度,传递正面的信息,利用“三明治沟通法”,即指出正面的肯定、提出建议(负面)、告知未来展望(正面)的结构式沟通技巧,使别人更易于接受,增强沟通效果,使自己与同事和学生的关系更加和谐。
(三)营造积极的组织文化氛围,促进合作学习型教师文化建设
篇12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80084
一、普通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经过多年的发展,其从一种偶尔开展的运动进化为长效机制,进步巨大。在这过程中,必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会影响其健康发展,其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片面认识就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误读
1.片面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只是专业工作者的专职工作
此话有两种理解。
其一,片面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校内心理辅导教师的专职工作,与一般的一线教师无关。随着心理健康教育专职岗位的设置,除此之外的一线教师也逐渐认为“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并且认定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应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平时不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其二,片面认为即使具备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但不担任心理健康教育者,就无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一线教师教学压力大,并且拘于当地要求的各种教学模式,例如“3・15”课堂,“15+30”课堂等,这使得一线教师在意识层面认为自身没有时间或者不舍得花费时间在课堂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其实不然,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意识,其完全可以贯穿于一线教学当中,这也是本文的重要观点。
2.片面地认定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德育工作
部分教师、学校片面地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德育,我市个别城区学校存在着让不具备相关技能的政教部门担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情况。客观地说,两者确实存在交集,但互有区别。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均追求健全的人格,但两者之间的区别也是较为明显的,心理问题中的学习压力、人际交往中的偏激、孤僻、注意力不集中等就不属于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范围,同理,对当今世界的政治经济领域的认知也不能够用心理学的知识来解释。
3.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错误的学科化
心理健康教育确实是一门重要的科学,但严格地讲并不能称之为一门学科,其与心理学科不同。将心理健康教育当作一门学科是不恰当的,一方面,其结果不可实现科学的测量,即使使用量表,但学生若为应付该学科考试,量表的“正确答案”也是不难选择的。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重在沟通、排解、养成,是一项侧重于实践、经验积累、行为养成的科学事业。
(二)正确认识普通高中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一般泛指学校班级对学生施加的行为规范,系统的心理素质训练,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形成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稳定、持续的积极适应的心理状态,并能协调自己的情绪,较好地适应客观环境。原则有:1.坚持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2.尊重与理解学生;3.预防、治疗和发展相结合;4.全体和个体相结合;5.授之以渔;6.因材施教。心理健康教育的标准很难界定,即使再全面的量表也无法完整测量,但是笼统地讲,我们希望一个人能够敬业、乐观、自我实现。
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可以发现,其实心理健康教育并不一定非要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开展,在平时的一线教学中就可以并且值得我们去实践,其对高效课堂的构建也是非常有益的。
二、 牢固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对高效课堂具有促进作用
(一)何谓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高效课堂的基本理念:高效课堂的核心是教学的高效益,高效课堂追求的是单位时间内学生学习效果的最大化。课堂教学的高效性体现在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自主探究、先学后教、有效互动的教学策略;高效课堂的价值取向在于学生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高效课堂不仅能使学生高效获得知识与技能,而且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高效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思想是“以学论教”――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评价课堂教学效益。
高效课堂的基本特征为:1.教学管理科学;2. 教学设计精当;3.讲课精炼高效;4.学习主动有效;5.教学目标达成;6.训练评价及时。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效课堂中的角色
心理健康教育绝不仅仅应该局限于学校中那少之又少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不应该下意识地将其交给专职人员,我们在一线教学中就可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贯穿会使得我们的课堂更加高效,它完全应该成为我们课堂教学中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
1.心理健康教育的心理学理论支持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科学,其具备众多理论支持,按时间顺序,人本主义心理学、建构主义心理学、积极心理学均支撑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项措施。
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代表人物马斯洛提出了五层需要理论(后于20世纪70年代演变为七层需要):一是生理需要,多指物质等保障生存的需要;二是安全的需要,主要指免于身体危险及被剥夺生存权利的恐惧的需要;三是社交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四是尊重的需要,希望自己的劳动能够得到积极的评价,以及相应的地位、名誉,得到外界的尊重;五是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者敬业、乐群,因而他们易于接受民主的价值观,能平等待人。从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中,我们大致可以看出一个心理健全者的大致标准。另一代表人物罗杰斯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自我教育的过程。首先使自我开放,其次是要重视生活、身边的事物,然后达成自信,最终能够实现无条件的积极看待自我。
建构主义心理学在人本主义心理学上得到了发展,其更为强调主动性、互动性、情境性。要求能够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认知”和“体验”的关系;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情境性和抽象性的关系;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的关系。建构主义希望能够积极地建设情境,让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并接受信息,通过不断锻炼,使学生最终能够在无情境的情况下也能接受并建构知识。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由Martin E.Seligman于1998年出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时提出的,其认为“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的科学”。积极心理学以多种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发展生成,在以人为本的原则上,积极心理学与人本主义心理学一致,同时,积极心理学在人类进程和潜力开发方面与建构主义心理学是相同的。积极心理学要求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人不是病理学家,而是心理健康的促进者。相对于其他两种理论,积极心理学更为科学、可行,其采用了包括量表、实验、现象观察与经验总结等手段,其研究的主题包括以下几方面。(1)积极的体验。在学习中,持“敷衍”态度的学生幸福感较低,“尽力”并具有“创造力”的学生幸福感较强。(2)积极的个人特质。其希望个体能够具备自主、能力、关联性3个特质,因为在此3种特质具备时,行为动机最为强烈。(3)积极的社会环境。营造友好、开放式的环境,有利于个体自我开放、交流、自我实现。
2.在高效课堂中如何贯穿使用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在一线课堂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看似互相矛盾,其实不然,只要教师掌握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课堂的各个细节均可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在此,以课堂的构成成分将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分为:(1)课堂行为管理策略;(2)人格养成策略;(3)积极体验过程的策略。
(1)课堂行为管理策略
a.改良表达方式
传统课堂中,教师“一言堂”,权威式的惩罚与强化手段是十分多见的,尤其在义务教育阶段,此种方法较为有效,而到了普高年龄段时,学生对教师的敬畏和依赖程度大大降低,此时的惩罚和强化往往换来学生的仇视与抵触。
美国心理学家汤玛斯・高登在教师效能训练(teather effeetiveness training)模式中提出来的“第一人称信息表达”方式在针对普高学生行为管理时就十分有效。举例而言,第二人称信息表达为“你的作业做得太差了,太让人失望了”,第一人称信息表达为“我太失望了,你的作业做得不好”等等。
b.尊重、客观地对待
简言之,即就事论事。不论学生的课堂行为是好是坏,教师都应保持无条件的积极对待的态度,并加以客观的评价。即便对于表现优异的学生,也不应过于褒奖,如“你的努力为我们班级带来了新的面貌,感谢你的工作”;同理,对于行为习惯欠佳的学生,也应保持尊重客观的态度,如“你需要多注意文明礼貌方面的细节”。对事物做出客观评价,尽量避免对学生的性格作出评价,可以帮助学生更容易接受批评,并创造一个认识自我的机会,形成自我价值观。
(2)人格养成策略
a.自我价值观的培养
一方面,对于歪曲的价值观,教师大多可以采用言语强化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但只应停留在言语强化的层面,如果加以惩罚,则会关闭学生自我开放的大门。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利用教材、试题等内容,选择相应的正反价值观的对象让学生学习,从而塑造正确的价值观。例如,提问学生:“鲁提辖打死郑关西事件,你如何看待?”学生若回答“打得好”,则应进行相关教育,分析问题本质,并进行客观评价“你是一个具有正义感的人,可是郑关西的错误还不至于丢了性命”。在这样一种客观评价、不对其产生刺激的过程中,学生更容易主动接受信息。
b.建构新价值观的能力培养
普通高中各个阶段的学生心理差异大,大部分学生在高一阶段心理状态较好,但随着年级的上升,升学、今后人生事业的选择等问题接踵而来,其面临着转变为“小大人”角色的阶段,学生原有的价值观将与其不断面临的新事物新情况产生摩擦,而这种摩擦较容易引发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培养学生不断建构新价值观的能力十分重要。建构主义心理学就要求心理工作者处理好情境性与抽象性的关系,具体地讲就是在培训初期,我们要多建立情境来帮助学生接受新知识,并吸收成为其自身的知识,到了某一阶段,要求学生能够在抽象环境下,如幻想环境中接受新知识,并实现知识的重构。这样,当学生在课堂外独立面对新知识时,就可以自主建立情境,自主接受新知识。
c.建立开放式的环境
人本主义学家罗杰斯认为需要对个体无条件的关注。在无条件积极关注的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儿童,不会对反应做出功利性的判断。无条件积极关注意味着对个体的所有行为都积极看待,在上文中已介绍过,这样有助于学生自我认识的形成。而有条件的积极关注,即根据价值观来评判个体行为,符合价值观则提供积极关注。有条件积极关注会阻碍个体自我形成的过程。在课堂中,学生为了得到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会迎合教师的价值观,做出教师可能做出的判断,从而失去了自我形成的机会。
(3)积极体验过程的策略
积极心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积极的体验,是指个体幸福地回忆过去、乐观地感受现在并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一种心理状态。通过对积极的情感的研究,我们认为满足、兴趣和乐群等情感,都能有助于强化其行为动机。在此基础上,如果其还具备自主特性、相应能力、外界关联性等,动机将是十分强烈的。在上文中,已经提过在学习中“敷衍”的学生幸福感低,促进其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是首要任务,而不是惩罚与强化。
a.选择合适的心理机制
对于课堂而言,抑制不利于教学的心理机制(自我封闭、嫉妒等),而强化另一些心理机制(友谊、合作性小组等),可以增加学生的愉悦。愉悦是影响人心理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直接影响着人类的行为模式。人类对其关注的过程,也是自我改良的过程。
b.鼓励自由、创造性的思考
积极心理学是助推研究创造力的主要理论支撑。在这方面,我国的成果不多,主要借鉴国外的经验,比如sternberg 等人依据创造力投资理论提出的发展创造性的12 种策略,包括鼓励假设性的提问、允许笼统含糊的回答、容许犯错、鼓励个体对问题本质进行分析等等。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即是促进学生自我实现的方法之一。
c.开展合理归因
归因主要是指人们对发生的与自己有关的事的原因的解释。在面临失败和挫折时,乐观的人会认为失败是在特定情境下由外部原因引起的;而悲观的人则会把失败和挫折归咎于在普遍性的情境下加以自身内在原因引起的,并且失败会影响其他行为。因此引导学生注意科学归因十分重要,主要策略为更多地关注客观与非智力因素,如努力、粗心等,并要求学生加强心理暗示,科学地进行归因。
三、 总结
诚然,在学校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十分必要,但面对学生日益严重的心理问题,我们在一线课堂中贯穿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十分必要并且可行、有益的,如果仍然将心理健康教育寄希望于寥寥几节心理健康课或等待学生上门求助,那么将会发生更多的悲剧。
[参考文献]
[1]林崇德. 积极而科学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3(1).
[2]王健, 张大均. 论人本主义心理学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J].心理教育研究, 2005(12).
篇13
一、教育心理学在高校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意义
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应当拥有扎实的学科知识,还应当具备应用教育心理学知识的能力。教育教学工作也涉及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充分运用教育心理学,就能够从学生心理出发,使工作效果更显著。但在高校的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许多教师忽略了这一点,并不擅长应用教育心理学,甚至对教育心理学知识所知甚少。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树立正确的认识,深入了解运用教育心理学进行教育教学工作。
二、教育心理学在高校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策略
1.充分发挥正面评价的作用
鼓励会让人逆风前进,打击则会让人不进反退。教师绝不能小看评价对于学生的影响。如果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给出的评价总是消极的,学生的自信心会遭受打击,渐渐地对学习和教师乃至社交产生厌倦心理,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每个学生都有优点和欠缺之处,但是也有进步与弥补的余地。教师作为教育教学工作者,要认识到正面评价的意义,多给予正面评价,帮助学生不断完善自身,推动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如班级中的某学生性格羞涩,不喜欢言语,每次提问时,即使此学生的回答不够完美,甚至只勉强说了几个字,教师也应当对其的认真态度等表示肯定并积极引导。积极给予学生正面评价,能够更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2.充分发挥关爱心理的作用
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关爱心理的作用,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努力学习并遵守纪律,将教育教学工作落到实处。这需要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心情等方面给予关注,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各种难处和疑惑。教师的关爱一方面能够消除影响学习的不良因素,一方面也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从而激发其学习自主性。面临的就业等现实问题,使学生背负着一定的压力,容易产生负面情绪,他们需要教师的关注与帮助。当教师发现某个学生学习态度消极,情绪不佳时,可以以朋友的身份找学生单独聊。了解了学生的问题以后,教师就可以帮助学生进行问题分析,给予建议或者直接予以帮助,在教师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够积极调整学习态度。
3.充分发挥期望效应的作用
期望效应也可以被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他人的期望能对人们产生作用,促使人们在心理暗示下改进自身状态,开发自身潜能。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当学会正确认识和运用期望效应。如果教师没有给予学生一定的信任和认可,学生的学习态度渐渐会转为消极,并且与教师产生距离感,这不仅会使教育教学工作效果差,还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尤其是对一些性格孤僻、心理敏感的学生,教师的批评性言辞与行为很容易损伤他们的自尊心,给他们的成长带来消极影响。所以教师应正确看待期望效应,充分发挥其作用。
4.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成绩有差距。教师会发现,一些非常聪明的学生成绩并不是很理想,而一些智力平平的学生成绩却非常优秀;大部分学生的智力水平都不相上下,但是成绩却是存在明显差异。这说明智力不是影响学生成绩高低的唯一因素。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个人爱好、教师期望、个人性格等因素都会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及状态产生影响。所以教师也要重视这些非智力因素。同时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使学生的学习态度更加积极。例如:班级里的某个学生智力平平但是学习态度认真,懂得坚持,教师就应当抓住学生的这个特点,对于学生的认真和坚持表示赞扬和肯定。教师的表扬一方面能够使学生肯定自己,另一方面也会引导学生继续坚持和努力,从而不断进步,弥补智力上的不完美。
5.充分发挥情感沟通的作用
在过去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与学生之前缺乏有效的沟通,距离远,师生关系不和谐。这种状况一方面致使教师难以及时把握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况,工作效率低下,另一方面也致使学生不理解教师的用心,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不配合教师,所以教师应当认识到情感沟通的重要性。教师想要学生对于自己的言语及行为给予支持,需要得到学生的认可。当学生真正能够认识到教师是出于对自己的关心爱护时,自然愿意配合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
综上可知,教育心理学在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运用是极其必要的,它对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以及学生的学习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教师应当学会了解并灵活应用教育心理学知识,合理把握学生心理和个人特点,从而科学调整教学方式,促进学生成绩的进步与心理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