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科研的重要性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科研的重要性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科研的重要性

篇1

大学生参加科研活动的重中之重就是对于科研思维的培养与锻炼。只有树立了科研思维,才能明确科研目的,遇到困难时才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科研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如何培养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1)通过阅读大量相关科研文献,了解相关领域的前沿知识,并能及时发现还存在哪些不足,从中找到我们感兴趣的切入点,提出问题,明确科研方向;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可以学习借鉴别人成熟的实验研究方法,对于刚开始接触科研的本科生来说,在后续的实验方法制定过程中无疑是一条捷径。(2)重视科研实践活动,善于主动思考并通过多元化方式解决问题。实验时要勤于探究为什么?怎么办?有没有更好地方式、方法解决遇到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时要多渠道灵活运用各种方式,如及时查阅文献、丁香园等网络论坛查看并请教问题、课题组成员共同探讨。(3)善于运用统计学方法及时总结实验结果,定期PPT汇报研究进展和遇到的问题。

2 有助于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对于一项以大鼠脊髓损伤模型为研究对象的科研过程中,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是完成实验的基础。因此,在正式进入科研阶段之初,主要学习了从生理盐水、磷酸盐缓冲液、多聚甲醛固定液等液体的配置,到造模手术、大鼠护理技巧,再到冰冻切片、石蜡切片、免疫组化等实验操作方法。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同理,在科研实验过程中能把一个复杂的实验拆解成若干个小实验,化难为简。例如:大鼠的造模:在老师的指导下,将实验细分为称重、麻醉、剪毛消毒、无菌手术、创口缝合等多个步骤,针对这些做专项训练,这样不仅提高了操作能力,同时也使我们懂得了做科研应该提前制定计划,这样才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了这样的基础,在今后自己独立承担科研课题时心中就更有把握[1]。

科学研究是运用知识、创造知识的探索性活动,是一个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2]。科研活动对于增强大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具有显著作用。实验最初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各种问题,不解决实验就无法继续、不解决手术造模后动物会面临全部死亡。从最开始在老师的要求下被动重新观察、分析解决问题,到遇到问题第一时间发现记录问题、主动分析实验中遇到的困难,分析大鼠术后出现了哪些异常等问题,多途径积极寻找相应的对策。

3 有助于树立团队合作意识

科研活动常涉及方方面面的知识与技能,往往不是凭一人之力就能完成的。尤其是对于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比较薄弱的医学本科生来说,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取长补短,才能更好地完成科研实验。一个优秀的团队才能做出一个优质的成果。因此,在科研过程中要充分掉调动和发挥每个人的特长,队员之间相互信任,分享资料,共同探讨、解决问题,提高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让课题有条不紊的进行下去。通过参加大学生科研,课题组的同学们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情,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彼此关爱,共同进步,使每个人都能学到更多,课题进展的越来越顺利。

4 有助于提高逆商(Adversity Quotient,AQ)

科学研究最大的魅力在于其有很大的不可预知性,同时,科研也是一个枯燥而漫长的过程,时刻考验着我们的专心与耐心,不容半点马虎、轻率和急躁。如果大学生参加科研只是为了做出一个完美的实验结果,完成论文,而在实验过程中心浮气躁,那么当实验进展不顺利时,就会出现强烈的心理失衡,以致情绪低落不能正常的完成实验[3]。从加入到这个科研团队开始,就遇到了不少的难题,比如:一开始毫无头绪的查文献、写标书,完全没有底气的做汇报;之后熬夜造模,精心照顾的大鼠却意外死亡;同时兼顾着繁重课业压力和科研任务,以至于身体吃不消等,但是很庆幸,不管遇到多么棘手的问题,再累再难,课题组的老师和同学都在互相鼓励,互相帮助,尽快地调节好情绪,平衡心态,继续坚持下去,完成实验。因此,在做任何事时都不要预先给自己设限,一定要相信自己可以做到,然后积极地想办法解决问题,不断地突破自己。

5 学会总结

在科研中,总结包括通过撰写论文向别人展示科研过程及科研成果和反思自己在科研过程中有哪些收获和不足。在总结课题的过程中,需要我们在学会分析实验数据的基础上加深对课题的认识和理解,在老师的引导下,团结协作,共同完成论文。另外,在平时的实验过程中,要处处留心,时常总结在本科阶段涉及不到的科研知识和自身的不足,养成良好的总结知识和问题的习惯。例如:在做免疫组化染色时,做完实验后,及时总结实验记录,这将是自己在研究生乃至以后科研过程中的宝贵经验积累。

6 科研促进本科学习

科研与本科学习是相辅相成的,科研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同时,科研思维的形成又依赖于学习,本科学习是完成大学生科研的基础,因此,应该在科研与本科学习中找到平衡。另外,在科研过程中提高的动手操作能力、“逆商AQ”和团队合作意识,在本科学习阶段亦是相通的,将其运用到本科阶段的日常学习生活中,也会让我们受益良多。从科研活动中延续而来的师生情和友情也成为本科阶段努力学习生活的动力和资源。

7 思考

篇2

所谓“自发组织科研模式”是相对“立项项目科研模式”而言的,就是由数个研究人员或课题组自发进行的一些科研活动。自发组织的科研活动围绕国家尤其是地方经济建设,在专业学科领域,对共同关心的科学问题进行研究,或根据兴趣、爱好与市场前景自行选择研究的方向。立项项目科研模式则是由课题组成员从事政府或一些大型的企业组织支持的一些科研项目的研究。在中国目前的研究现状中,立项项目科研模式相对较强而自发组织科研模式相对较弱,自发组织科研模式在国民经济和科学研究中并没有起到应尽的作用。而事实上自发组织科研模式有其内在的优势,其创新性、灵活性较立项项目科研模式而言有时候反而更强,在一些基础研究中尤其如此。充分发挥高校自发组织科研模式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高校科研的快速发展。

一、自发组织科研模式对高校科研发展的重要性

1.自发组织科研模式对申请各级各类科研项目打下良好的基础。自发组织科研行为对将来申报立项项目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纵观科学发展的历史,几乎每一个立项项目里都包含了许多原来的自发组织科研模式因素。课题组在申请各级各类项目时,该项目的课题组成员已经进行了大量的自发科研行为,如进行大量的文献资料查阅、科学实验或调研工作,了解国内外该研究领域的技术现状、动态趋势及存在的问题,并认真加以分析,审时度势地找到适合自己研究方向的突破口。并且根据自己的优势确定研究的方向和目标。在长期的自发组织科研活动中,课题组成员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科研水平,从而富有创造性地提出研究课题和主攻方向。在自发组织科研模式中,科研团队在反复摸索中不断地积累知识与理论,或以其他领域的知识、经验为契机,从而有所新发现,提出新的理论。这些自发科研行为产生的成果都可以作为科研基础来申报各级各类项目,以便于更好地完成相关科学研究。

2.自发组织科研模式提高团队科研建设能力。自发组织科研模式中的科研行为需要有一个科研团队,通过自发组织科研行为可以使科研团队成员具备完成目标所必需的科研能力,尤其对一些新加入的成员比如新入校的教师或研究生,可以通过一段时间的科学研究及团队交流后具备必需的科研技能。对于自发组织科研模式而讲,一个团队通常就是一个课题组,团队成员各具特色,各有所长,不同专业知识优势互补,这样的课题组可以做出更综合的工作,课题组成员之间也可以在工作中取长补短。如果大家都是一个专业,强项大家都一样,弱项也一样,那么就失去了团队本身应有的意义。自发组织科研行为中,科研团队有明确的研究目标和稳定的研究方向,通过创新性研究、讨论交流,团队内部互相建议和互相帮助,团队有了良好的沟通,同时科研团队定期召开团队内部的讨论会,为大家的交流提供一个理想的平台,调动了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和激发了科研工作者的创造性,从而大大提高了团队科研建设能力。

二、如何增强自发组织科研模式的创新性成分

1.充分发挥自发组织科研项目的灵活性。中国目前的科研总体水平有待提高,而且大多大型科研项目是政府机构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组织进行的,由基层科研人员自发的原创性科研项目较少。而往往在自发的科学研究也会诞生一些有思想、有创意的成果或关键技术。很多人认为,科研应该是一个非常严肃的话题,任何科研一定要有一个非常清晰的线索。并且通过科学研究后一定要有成果的产出。笔者认为,对于有些项目来说的确是这样,比如政府或是大型企业资助的项目。一是耗资巨大,花费大量纳税人的钱,因此责任重大。二是立项时目标就已经很明确。然而对于自发组织科研模式来说,比如一个学术问题的提出,一个新的实验现象的发现,这些都更多的需要创新性的想法,如果思想包袱沉重,想赢怕输,这样恐怕是很难有什么新奇的想法。要想有新奇的想法,思想就一定要没有包袱,以一种轻松的心态来进行科研。这样才能做到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与脚踏实地的工作相结合。因为所谓创新,就是指的前人没有做过的东西。那么成败应该是一个未知数,因为在实验的进行中或理论的推演中会遇到很多原来预想不到的结果,从而导致既定路线的改变。而如果项目规定的太严格的话,反而抑制了科研的创新行为,自发组织科研模式本身的灵活性正好弥补了这一点。所以,对于一些自发组织科研模式项目,从绩效的方面来考虑,对于需要脑力很多的劳动,绩效是随着压力成反比的,从事自发组织科研模式的工作人员本身压力相对立项项目压力较小,更容易在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中进行创新,同时由于科研人员出于自身奋斗目标实现的需要,自己就会奋进,同样可以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2.积极鼓励自发组织科研团队的学科交叉和学术交流。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新趋势是向着多学科、多领域联合的方向发展的,科技创新往往出现在多学科交叉领域。目前国内的不同学科间的合作开展的还比较少,这不符合当今科研发展的潮流。鼓励自发组织的科研团队突破已有的学科壁垒,通过“强强联合”形成团队群,将不同的学科理论、方法或思维有机地融为一体,实现知识体系的渗透和融合,在学科交叉的前沿领域不断涌现出新思想,产生高水平的创新成果,达到在科学研究方面的创新。同时鼓励团队成员开展经常性的学术交流,营造自由探索、开拓创新、团结合作的良好学术氛围。单个科技人员的知识、时间、精力是有限的,学术是诞生在自由的学术交流基础上的。学术交流是学者们互相交流探讨,产生新思想新思路的最好方式之一。通过各种学术交流活动,特别是参加学术性、专业性强的学术会议,尽可能的接触到国际主流的学术圈,使科技人员能够与各国的专家教授沟通交流,了解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科技信息,同时增加科技人员与其他兄弟院校的科技人员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机会,把握最新的学术动态。学术交流有利于各学科之间的互动与促进,有利于科技人员拓展视野、活跃思想,激发科研热情,推动团队科学研究水平的提升和发展。

3.正确把握自发组织科研模式中的研究热点及前沿问题。自发组织科研模式经常会出现一些热点研究问题,如何对待这些热点问题,是应该立刻跟风还是应该独树一帜。笔者的观点是如果自己对新出现的热点问题非常地感兴趣又在相关领域有一定的研究基础,当然可以进行热点的跟踪。如果只是为了出成果,丢掉已有的研究基础去跟踪一些热点课题,并不可取。每个学科都有它的前沿,进入一个学科,并开展自己的研究,一定要站在这个学科的前沿,做别人没有做过,或者没有做好的事情,国内很多学者经常有时候作了很久才发现这个问题别人很早就已经研究过了,这样既浪费了时间也浪费了精力。如果一味地重复别人的工作,是做不好科研的。一个好的科学团队要通过经常性的学术交流,经常查看最新的高水平文献,经常性的思考来实现始终站在国际最前沿进行科学研究。在选择研究方向时,应充分发挥已有研究的优势,全面了解研究领域国内外发展动态及国家经济、科技发展的重点,瞄准学科前沿,增强创新意识,使团队的科研工作始终处于本学科领域的领先地位。

三、自发组织科研模式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发展前景

目前在国内,自发组织科研模式的总体实力较弱,现有的一些自发组织科研模式项目创新性的成分也比较少,大多数是在国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改进,或者在相关的领域内拓展,真正独立的原创性自发组织科研行为较少。而且从事自发组织科研行为的团队建设也不够成熟,团队之间仍然缺乏交流和合作,要想真正的利用自发组织科研模式的优势为国民经济服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自发组织科研模式的知识产权保护也是个很重要的问题。一些科研人员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还不够完善,许多本该享有的权利在无意中失去了。许多自发组织科研行为产生的成果可以申请专利,保护科研人员的劳动成果。自发组织科研行为的团队也可以多和一些公司和企业单位交流,结合生产中的一些常见的问题,提出一些既有应用背景,同时又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研究题目。自发组织科研模式还面临着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即资金短缺的问题,高校在这一方面应当对有发展前景的一些自发科研行为给予一定的资金、设备、人员方面的支持,来帮助完成并取得一定的效益。同时,自发组织科研的团队也可在有一定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申报一些有资金资助的项目来继续完成选定的科研项目,以达到预期的科研目标。

搞自发组织科研模式一定要有自己课题组的特色,在选定科研课题之前可以多尝试一些新的方法、新的材料、新的工艺。但是不能更换课题过于频繁,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也是做不好科研的,要做到创意与连续性、系统性并存,一旦选定一个课题,一定要坚持做下去,坚持走自己的特色道路,最终会走出一条成功的科研之路。

参考文献:

[1]刘岸杰,叶小勇.论加强高校科研管理增强科研项目的竞争力[J].硅谷,2009,(8):123-124.

篇3

科研促进教学。在普通高等院校,教学是主要任务,而教师是直接的知识传授者,因此教师的素质是教学质量的保证,科研对教学有着极大促进作用。而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科研。首先,开展科研必须追踪学科新进展,查阅大量文献,及时丰富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最新的研究进展,不断完善知识体系,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科研能够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提高教师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融汇贯通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科研是一个艰苦的过程,通过对未知领域或疑难问题的研究和探索,能够激发教师的创新思想,培养教师开拓创新精神,科学严谨、一丝不苟和勇于创新的治学态度。

其次,科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形成良好的学风。教师既要掌握本专业知识,更应通过科研对学生进行研究方法、习惯、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并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实际上,教师致力于科研的行为,往往对学生的创造精神、态度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此外,科研成果对学生又起到巨大的带动和激励作用。这样,一种勤奋向上,精益求精的优良学风也就形成起来。

科研有利于学科建设。学科建设是一项长期、根本性的任务,是衡量学校办学能力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方面,其中包括科研、人才培养等。科研是学科建设的前提与坚强动力。科学研究有利于促进学科的产生与发展,学科是在前人的科研成果基础上总结成理论体系而逐步形成的,新学科的产生也常带来重要科研成果的诞生。―个学科能否成为重点学科,主要看其科研成果在国际或国内处于何水平。而在某个科学问题的深入研究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边缘学科或分支学科。而这些新学科的产生,在学科与学科交融过程中,反过来又能促进科研实验窒的建设。学校在学科建设上的成绩会使得学术声誉得到提升,形成好的学科建设氛围,也可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使学校及学科建设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科研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国家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人才,离不开科学研究。科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培养创新意识的源泉。然而时而我国多数课堂教学仍然是教师传授知识,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尤其是很多医学教材,内容比较枯燥,难以营造活泼的学习气氛,学生易产生消极心理。因此,教师在教学时精心准备,结合一些科研热点,介绍学科的新进展,新颖有趣的内容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同时,开设一些科研实验设计课程,学生根据所学的理论知识选用不同的实验方法,利用实验室提供的设备、药物或动物材料,来验证理论的正确性或进行学生的课题研究。科研活动中所观察体验到的各类知识,是课堂学习新知识的基础。近年来国家鼓励高校组织本科生申请校级研究项目,并尽力为他们创造科研条件,提供相关的实验室条件,同时配备指导教师帮助他们完成项目研究,给学生提供了科技创新训练机会,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工作能力,并且一定程度上培育了组织协调、团队合作精神。

综上所述,科学研究能促进教学水平,并促进学科的产生和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大学本科教学必须结合科研,但目前许多教师长期只搞教学,不搞科研,久而久之,脱离科研,难以提高自身能力和科研水平。为此,可以采取以下对策,首先要摒除以下不良心态,如封闭心态,有的教师谈到教研教改,总认为自己不行,比如学历不高,缺乏教研教改经验,教学负担重无时间分心;依赖心态。部分教师在开展教研教改方面没有自己的追求,不能开展创新性工作,但又担心落伍,于是总依靠同事搭顺风车,而自身没有做出实质性的工作。虚荣心态,少部分教师,注重自我价值定位,及在领导心目中的地位,所做的教改尝试不是教学实际的需求,而是迎合领导的偏好,失去了教改的实际意义。

篇4

(1)课时减少、教学质量难以保证:随着课改的进行,提倡减少上课时间以学生能动性学习为主,各门课的课时数都在减少,然而,在减少理论课课时的同时实验课的课时同样相应的减少,那么就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减少的实验课的内容得不到学习,或者内容不减但匆匆了事学得不精。

(2)医学实验涉及的内容大都难于理解,比较抽象,例如ELISA、PCR等现代医学常用技术,学生都是从微观水平理解其原理以进行分析,而学生在实验课中操作及观察结果则是宏观水平,即使得到实验结果,却不能深刻体会其反应原理,对于实验意义、适用范围的理解更是不充分。

(3)现有的教学模式:现有的教学模式都是老师用有限的课时匆匆讲完所学的很多内容,上实验课时也是老师先讲解实验步骤,自己再一步一步做,与其说自己做实验不如说体会实验过程,学生在其中很少能够得到思考,只是机械地完成课程任务,这样的教学模式无法培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更不会深刻理解教学内容从而学以致用。

(4)课堂实验开展的仅仅只是一部分有代表性、易操作、经济、常用的简单实验,对于那些需要昂贵仪器、比较耗时的实验大多并不开展。尤其是有些实验可能学生本身会很有兴趣,希望亲自感受而学校却并未开展的,这无疑对于学生的积极性会起到消极作用。

(5)实验课的资源紧张:无论在哪门实验课中同学们经常会被要求分组,从而多人共做一次实验,而开展的实验大都较为简单可以自己独立完成,而且有时好不容易可以共同做一次复杂实验,还因为资源紧张而被要求做教学实验,没有锻炼机会,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对实验的理解。

(6)医学相关技术的发展与开展技术实验的落后:理论课上学生经常会了解一些先进的实验技术,充分学习常用的实验技术,可是在实验中我们往往面对的是过时淘汰的机器,甚至有的机器自己并没有上手调试的机会而仅仅是看,这样就会更加打消学生的积极性,久而久之也会使学生自身产生懒惰、依赖心理。

2 科研型研究生的需求

经过调查发现我校科研型研究生对医学实验教学方式改革的需求主要有下列几方面:(1)通过理论课可以让学生初步理解实验原理,了解其应用范围,然后通过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思考,确定自己解决相应问题的方法。(2)学生应该有独立动手的机会,可以体验实验中所要面临的各种问题,积累经验,即使出错也会找到原因进行纠正,这样才会不断的强化、深刻理解、从而可以应用自如。(3)无论是常规还是较先进的技术都可以得到锻炼,并且对于一些耗时较长、不需要观察过程的实验可以忽略其过程而较快的观察结果,省时省力。

3 虚拟实验室教学的重要性

3.1 虚拟实验室(virtual laboratory)的定义

虚拟实验室是由计算机生成的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系统。是由以计算机仿真技术为核心的虚拟实验和用于运行虚拟实验的网络结构等构成的实验室。其核心虚拟实验是指按照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在计算机系统中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实现的各种虚拟实验环境,以虚拟现实技术为基础,实验者可以像在真实的环境中一样运用各种虚拟实验器械和设备,对建立起来的实验模型进行实时仿真操作,完成各种预定的实验项目,所取得的学习或训练效果等值于甚至优于在真实环境中所取得的效果。虚拟实验的开展符合教学现代化的要求,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

3.2 虚拟实验室的优点

(1)多感知性:虚拟实验室运用虚拟现实技术,除了一般计算机技术所具有的视觉感知之外,还有听觉感知、力觉感知、触觉感知、运动感知,甚至包括味觉感知、嗅觉感知等。理想的虚拟现实技术应该具有人所具有的一切感知功能。由于相关技术,特别是传感技术的限制,目前虚拟现实技术所具有的感知功能仅限于视觉、听觉、力觉、触觉、运动等几种。

(2)交互性:是指学生在虚拟实验室中用人类的自然技能实现对虚拟环境的操作。通过身体运动等自然技能,实现对环境中对象的操作;运用虚拟模拟技术计算机则根据学习者的身体运动等,来实时调整环境中相关对象的状态。这种交互性可以使医学院校在保证办学质量的前提下,大大降低办学成本。

(3)现实性:虚拟实验室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最大限度地模拟实验,尽量创造其真实性,可以充分估计到学生操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例如,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将试管放入离心机中,若未按要求放置,其可模拟出试管破坏,试剂损失的情景以提醒学生操作中应注意的相关基本问题。

(4)开放性:实验者可以自由地进入或退出虚拟实验室,具有良好的开放性。学生随时可以进行模拟实验,这成为他们预习与复习实验的好帮手。增加了学生的实验有效时数,提高了实验效率,对实现实验内容的远程教育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虽然,虚拟实验室在各个方面都显现出优越性,但其也有自身的弊端。例如长期处于虚拟环境中难免会对现实生活中的实验缺乏实物感,不能预期突发状况;长期处于理想环境中对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积累经验同样产生影响;对于那些需要观察实验过程的实验也不能很好地体会。尽管如此,这些不足还是可以通过经常进入真正的实验室,切身感受实验过程而弥补。

4 结束语

实验是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手段之一,科学的发展主要依赖实验的发展,虚拟实验室是一项非常好的教学方法,它是与许多相关学科领域交叉、集成的产物。虚拟实验快速、方便、简洁,比较真实地模拟了整个实验的过程, 学生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随时可以操作实验,为科研型研究生提供了生动、逼真的实验学习环境,学生能够成为虚拟环境的一名参与者,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破实验教学的重点、难点,在培养科研型研究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并且可以接触现有条件不能开展的实验,将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学习。建设医学虚拟实验室符合当前高校的发展方向,将为实验教学开辟新天地,应该被各高校广泛应用,以提高高校学生的素质。这个领域的应用潜力是巨大的,应用前景也是很广阔的。

参考文献

[1] 王志荣,黄一虹.诊断学虚拟实验室的创意与建立.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

[2] 陈源红,唐华英等.谈谈建设医学免疫学虚拟实验室的必要性.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1.

篇5

一、纵观全面,确保表格内容的切实性

表格内容就是园本教科研内容,内容的切实性与科学性、操作性直接影响教科研的过程与结果,因此在确定表格内容上要弄明白几个关系――上下、中间、左右。

(一)明确中间概念,自我正确定位

幼儿园的“园本教研”是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以在幼儿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真实问题为研究对象的一种制度,也是一种研究的方式。如:区域共同体合作研究;园本课程开发研究;师德建设;基本功的训练;集体教学的组织、论文案例的撰写、年级组集体备课…… 我们要善于从上面众多的教科研活动中根据幼儿园自身的需要找到着落点,以它为中心开展系列教科研活动。一般着落点最多不能超过3个,着落点太少,则教科研单一;超过3个以上又使得教科研活动无头绪、不深入,加大教师工作量。

(二)顺应着落点,拉近上下左右关系

1.“上”是依据

首先,参照上级行政部门的计划;其次,结合园级的计划。

2.“下”是根本

教科研活动主要是来自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因此,来自教师、幼儿的问题和需要才是内容的重点。

3.“左右”要兼顾

兼顾园际互动及姐妹园之间的交流、研讨……兼顾各级各类比赛与考核;各种调研、检查、督导、开放……

二、理顺内容,制定表格,确保内容可操作性

(一)由上而下决策型表格

园本教研是一所幼儿园发展的根本生产力,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则是行政组织,因此幼儿园日常行政管理、重大活动的决策、课题研究的实施、特色建设的方案等都必须由行政级别统一安排。由此而产生的活动则可以细化至表格内,告知具体时间,由谁,做某件事。

举例:课题研究内容安排表

时期 时间 教师 研究课名称 形式 要求

10.9

第6周 仇 语言《小青蛙听故事》 示范课 多媒体

郑 音乐《狮王》 一研

(艺术) 多媒体

10.23 第8周 郑 音乐《狮王》 二研

(艺术) 多媒体

11.27 第9周 姐妹园 语言领域 语言中心教研 多媒体

从上表可以看出,首先年轻教师和老教师分领域研究,与课题研究计划同步。其次对不同层次教师采用了两种不同的研课形式及一课三研和示范课,都采用多媒体手段,为每年开展的市教育信息技术能手的选拔做准备。最后满足了区域联动的需要,将语言中心领衔小组的活动融入日常教科研活动。

(二)由下而上操作型表格

表格内容大部分来自教师的问题和建议,是在年级组为单位研讨的基础上产生的问题。如:集体内容的安排、教师培训需要、课题研究课的名称与形式、游戏互评……

举例:集体备课安排表

周次 教研(30分钟) 活动安排

(30分钟)

第4周 备课――课题课

大班:仇、郑

中班:唐、魏

小班:陈、殷

1. 分享阅读――每次2本

第5周 说课―课题研讨课

大班:仇、郑

中班:唐、魏

小班:陈、殷

2.分享阅读――每次2本

由此表看出,为了让我们的课题研究真正有深度,扎实有效。首先利用集体备课进行备课、说课;然后再上课,评课,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教师集体教学的驾驭能力。而阅读分享的内容也是集体的故事,利用集体备课这一阵地,调动集体力量帮助教师充分分析和理解教材,为上好语言教学打下基础。

(三)融会贯通型表格

幼儿园内部事务也是多元的,除了教科研活动还有很多其他琐碎的事情。因此我们制定好上下行表格后,我们还要把这些表格放到一个大背景去和其他工作相融合,确保与园务、后勤等工作相互协调;与各种重大活动、开放相互礼让。

三、合理归档,定时定量,确保表格内容的合理性

作为园本教科研必须是在幼儿园开展,都离不开一个阵地“一日活动”。因此我们牢牢抓住一日活动这个中心大做文章,与其紧密结合。然后找到一日活动中几个时间节点,将教科研内容按一定性质划分,归类到相应时间段。切记教科研随意、随机开展。

四、以表为点,组织实施,确保内容实施过程的有效性

(一)制度保障

1.制度是保证任务完成的准绳与基石,所以一切教科研活动都应该有相应的制度。如:业务学习制度、培训制度、听评课制度……

2.制定相应考核、记录表:如听评课记录表、备课记录表、弹唱还课表、游戏观察记录表……这些表是对计划表执行过程和效果的有效见证,也是计划表得以执行的有效保障。

(二)行为性习惯支持

当一种行为坚持21天就会形成习惯,所以幼儿园一旦选择一种有效的教科研形式则可以长期沿用,不要轻易改变教研活动时间与形式。时间的固定、人员的固定、研讨方式的固定、听课记录表的固定……有利于教师寻找规律,找到自己的定位,明确自己在年级组、幼儿园各项教科研活动中的作用。

(三)项目组引领

作为行政领导不仅要自己做到对教科研工作知其所以然,更要让每一位教师知道知其所以然。因此我们要充分调动骨干教师参与到教科研中,让其担任一定职责,再以点及面,带动更多教师参与教科研管理,从而提高教科研活动内活力和有效性。

举例:我园项目组分工表

教师姓名 岗位 项目组(兼职)

仇 大一班教师 幼儿园网站负责、考核组长

郑 大一班教师 大班投稿员

马 大二班教师 园本培训资料管理组长

篇6

1.参与科研有利于本科拔尖人才培养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对所学专业具有浓厚的兴趣并培养出较强的实践能力是本科拔尖人才应具有的素质之一。传统的仅仅局限在课堂上的教学模式,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学习兴趣是学好专业知识的前提,参与科研的过程使学生把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得以实践,学以致用,并且在科研的过程中会发现自身所学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不足之处,促使其更加重视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对于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具有一定的积极和促进作用。

林产化工专业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在教学中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参与科研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使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在科研项目的实践中得以验证、补充和拓展,真正地实现了理论到实践的过渡,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在参加科学研究过程中检验了专业理论知识的实用性,加深了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所以,提倡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是培养林产化工专业本科拔尖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

2.参与科研有利于提升本科拔尖人才培养的创造性思维和科研能力

以培养具有深厚化学基础知识的本科生为林产化工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本科拔尖人才创造性思维是实现拔尖的人才培养的前提。对于林产化工专业的本科生而言,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林产化学专业针对本科拔尖人才创新能力的提高,选择让本科生参与科研作为有效途径。在科研项目研究的过程中,学生会围绕本学科已发现未解决的问题、未发现的问题而展开研究和思考,选择新的视角确定科研方向,通过科学实验把理论知识变成现实。整个科研过程培养了学生主动发现、主动思考的能力,创造性的思维模式也逐步得以形成。为林产化工专业拔尖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同时,参与科研项目使学生掌握了与科研相关的多种技能,培养了一定的科研能力。参与科研需要很多前期工作的准备,为了确定科研项目的选题必须查阅大量参考资料,并对收集的相关资料进行总结和分析,从而得出相关的数据。在选题的过程中,锻炼了学生查阅学术文献的技能、资料整理总结的方法以及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参与科研中论文的撰写以及大量相关数据的处理,可以有效地锻炼本科生对科研信息的综合分析能力、总结概括能力和写作能力[2]。

3.参与科研有利于促进本科拔尖人才培养的科研环境建设

高校科研团队的组成不能仅仅依靠学校的教师和研究生,本科生也是科研队伍不可缺少的重要支撑力量。吸收本科生参与科研可以有效地推动学生群体中积极的潜在力量发挥其潜在的科研能力,同时也为本科拔尖人才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科研环境。由于本科生的思维方式通常不会被常规的固化的思想束缚,因此具有突破常规、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勇气。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参与科研活动,一定会取得具有突破性的科研成果,成为高校科研发展的有生力量。

东北林业大学林产化工专业一直以来坚持让本科生参与科研的教学模式。大学一年级掌握了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作为基础,大学二年级对感兴趣的方向追随相关的专业老师走进实验室开始参与科研项目,真正实现了理论知识在实践科研中得以验证。并且学校为了调动学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了参与科研的硬件环境。根据兴趣的不同,把学生分配在相应的实验室,确定指导教师,同时创立科研创新小组进行创新实验。

对学生而言,把科研引入到教学过程中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状态,打破了“老师教,学生学”的“填鸭式”固定模式,而是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去研究。“大学教授的主要任务并不是‘教’,大学生的主要任务也不是‘学’。大学生必须独立地自己去从事‘研究’,大学教授的工作是引导大学生‘研究’的兴趣,再进一步指导并帮助大学生去作‘研究’的工作”[3]。林产化工专业的专业特性也要求学生在科研实践中探索和发现新的领域,独立地从事专业方向的研究也是本科生拔尖人才必备的素质。对高校教师而言,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进行科研项目研究,可以帮助学生解决专业理论知识中实际应用部分,从事科学研究应该具备的能力。可见,本科生参与科研是高校科研环境构建不可缺少的部分。

4.参与科研有利于增强本科拔尖人才培养的就业能力

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对人才能力的要求也日趋提高。具有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工作经验和团队精神的高素质的复合人才正是现在企业所需求的,而高校的本科生的综合能力却与之相差甚远,就业问题变得十分严峻。林产化工专业未来的就业方向主要也是生物质以及化工等相关企业,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实践操作能力都是企业所要求的必备素质,所以参与科研的教学模式在培养本科拔尖人才就业能力方面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让本科生参与到实际的科研项目中来,锻炼其实际的科研实践能力,加深其知识的实践水平,增强了学生将来的就业能力[4]。高校的培养目标不仅仅是毕业生,更是培养出合格的职业师。首先,本科生参与到科研活动中,科学实验创造出新的科研成果,通过和申请专利的形式得以呈现,不仅仅增加了学分,同时也为未来的考研和就业增加了新的竞争砝码和把握机会的能力,其次多角度、多层次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本科生课外科研活动,并深入到经济建设中形成产学研的有机结合。从而将本科生参与科研的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以形成推动我国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5, 6]。因此,参与科研对于增强本科拔尖人才的就业能力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三、总结

林产化工的产品具有资源可再生的天然性和应用中的不可替代性。在当今化石资源、能源危机不断显现、环境污染日益加剧的背景下,大力发展林产化工,尤其是生物质能源,已列入国家长期发展规划。因此,林产化工领域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将不断增加,从本科阶段开始培养拔尖人才,为社会输送更多思维敏捷、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工作人员、对未来林业产业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项目:东北林业大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DGY2013-05)。

参考文献

[1] 梅中磊, 刘敏, 杨帆. 指导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的体会与思考[J]. 高等理科教育, 2014, (3): 98-101.

[2] 王有基, 吕为群. 依托科研项目培养本科生创新能力――以生物类专业为例[J]. 中国高校科技, 2013, (9): 58-59.

[3] 卞军, 魏晓伟. 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科研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高等教育研究, 2011, (6): 85-91.

[4] 冯团辉, 范丽波. 关于本科生参与科研的思考[J]. 科教文汇, 2010, (2): 64-64.

篇7

科学研究是一种实践性创造活动,不仅有利于形成教师的合理知识结构,也是激发教师创造兴趣,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更是教师独立思考、科学洞察、逻辑推理与决策力形成的桥梁。这些科学创造的关键要素,正是成为创新型高水平教师的重要条件。此外,随着全国高校数量的不断增加,已经出现了生源竞争、就职岗位竞争的严峻局面。高校在新形势下如何立于不败之地,悠久的办学历史、抢手的学科专业和优越的教学环境固然重要,但造就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更为重要,而拥有一批较高学术造诣的名师至关重要。通过研究、开发不断拓展学术视野,深化专业领域,掌握新的知识与技术,提高学术水平,同时研究的过程也是教师强化基础、锻炼能力、磨炼意志、提高技能、培养兴趣、激发创造欲望的过程。所以,广泛开展教学和科学研究,不断强化教师的研究意识,应该是新时代高校造就创新型师资的重要途径,也是高等教育迎接挑战的必然选择。因此,作为一名高校教师要自觉把教学工作纳入研究轨道,有意识培养自己的研究习惯,学会在研究状态下工作,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并选择具有前瞻性、创造性的课题及方法进行探索,在发现问题、创造新知的同时强化研究意识,进而形成科学智慧和创造能力,造就一支高质量创新型师资队伍。

(二)科学研究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合格的专门人才,而人才的培养主要靠教师通过教学工作来完成,所以,教师教学能力、教学水平以及教学方法与教学艺术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才的培养质量。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大学教师不仅要具备渊博的知识,而且要掌握教育、教学规律,精通教法和育人技巧,研究教学手段。要做到这一点,不能只靠“纸上谈兵”,必须在教学实践中细心摸索、潜心体会、勤于总结才能使之不断提高、升华和发展。从事人才培养的教师不断地进行科学探索,经常有新的发现和科研假说,便可以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对现有书本知识进行审视,对现存的实际问题引发思考,对即将到来的科学变革有所预见。同时在学生中间树立具体的学术榜样,提出独到的学术观点,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主动学习的意识,增加他们学习的原动力,收到好的教学效果。科学研究是激励教师成长的重要条件,教学能力的形成发展、教学水平的提高要在反复的科学研究及实践基础上来实现。

(三)科学研究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教师是创新人才培养、知识和技术创新的主力军,只有他们具备了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在高校的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上体现创新。因此,作为高校教师首先应自觉融入国家创新工程和创新环境之中,勤于钻研,善于思考,勇于实践。而大学时代是青年人事业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将初步奠定他们的知识基础和科学思维方式。在大学期间,学生与教师经常接触,教师通过各类教学活动和科研活动,对学生的培养教育起着示范、熏陶作用,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行为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治学态度和学术观点。所以高等学校在教学过程中,教育教学改革的成败,高等教育质量的高低,学生是否具有创新能力,教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鼓励教师组织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把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中去,变书本知识为创新能力。学生通过参加一定数量的科研项目,可以形成最基本的科研感知认识,树立科学的思维方法,养成良好的科研习惯,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厚积勃发,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

二、科学研究与教学结合的具体形式

(一)科学研究与理论教学的结合

在相关的理论课教学中适当穿插一些研究成果和研究体会,特别是介绍研究者具体的一些理论成果和学术观点,可缩短教师、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独立思维、培养学生科研分析能力与创新精神。将科研成果应用于理论教学,不仅丰富教学内容,启发学生思维,而且通过与学生交流,形成新的灵感和论点,促进科研纵向发展,通过指导学生的课堂教学,课外实践,形成新的科研选题。科研与教学相互推动,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教学又推动科研,教学科研相长,共同发展。

(二)科学研究与实验教学的结合

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验课教学有其特殊的意义,是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对所学理论知识的具体应用,在教学和科研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和学校科研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学校的学术地位和所能开展的实验课水平的高低;科研成果的水平高低也离不开实验的具体验证。除实验安排常规内容之外,增加新的实验教学项目,尤其是与教师科研相关的内容,可以先让学生自行设计,具体实践,并将自己在科研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应对办法传授给学生。让学生采用主动参与而不是被动接受的实验形式,能够使学生充分发挥其科学思维的积极性,并具有敏锐的科学预见性。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又可提高学生对科研全过程的理解和掌握,改变以往实验只走简单操作过程的验证性实验形式,提高学生对具体问题进行深入探索的积极主动性,从而培养学生一定的科研思维能力。

篇8

《小学科学》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它是学生发现、认识、理解、运用客观世界的一扇门。而实验是小学科学课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实验教学中又分为演示实验、分组实验、课外实验三种。演示实验在实验教学中有着非常大的作用,下面重点谈谈演示实验的重要性: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及求知欲

兴趣是儿童时期学习的敲门砖。兴趣可以使学生自然地集中注意力,思维处于活跃的状态,学习时是一种积极的、快乐的心态。学生在初识《科学》这门课程时充满了好奇,他们满怀期待地想从这门学科中了解到他们所不知道的东西。如果教师能够运用演示实验,将学生未知的景象通过演示实验展现给学生,那么才会真正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甚至是对这门学科的热爱。如果教师不重视演示实验,敷衍了事,或用讲解的方法代替实验。那么学生可能不能理解老师说的内容,学习的兴趣将不能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会大大降低,从而求知的欲望也会降低。一旦学生对这门学科失去了兴趣,那么科学课的效果肯定会大大降低,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是很不利的。

二、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学习

小学科学中的许多知识都是抽象的,通过演示实验可以将抽象的现象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通过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并结合教师的讲解,更容易理解知识。例如在《认识人体的消化系统》这节中,学生对消化系统比较陌生,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学生留有的印象会比较肤浅。如果教师通过实验室的人体消化系统模型来演示食物在身体里的消化过程,或者制作动画,通过具体的、学生能够亲眼所见的过程。学生不但容易理解,更能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三、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观察的习惯品质

学生做实验,首先要学会如何做实验,这就需要学生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所以“良好的观察心理品质”就成了实验能力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实验中,良好的观察心理品质主要体现在观察的目的性、整体性、理解性、选择性、精确性、客观性等方面。观察的目的性是指学生在观察时有目的、有计划。观察的整体性是指学生能应用多种感官观察(眼、耳、口、鼻等),对观察现象进行全面系统的观察。观察的理解性是指能边观察边思考,了解实验现象的相关原理。观察的选择性是指学生在观察的时候能够根据实验的要求,选择实验的范围,分清实验的层次,有条理地进行实验。这就是实验的选择性。观察的精确性是指学生对教师演示实验微弱、缓慢变化的精细观察,能够分辨较为复杂变化中的各种现象。观察的客观性是指学生客观地叙述观察到的现象,并且实事求是地记录观察结果。

四、给学生提供实验操作示范

在小学阶段有许多的学生实验,如固体质量的测量、固体的溶解与分离、测量气温等等。这些实验是小学生认识世界、感知世界的一种方式,在提高学生科学探究水平、建立独立设计实验能力和联系实际、运用科学知识的能力等方面有其独特的价值。如果学生从小没有良好的实验习惯,没有接受良好的实验技能的指导,在实验操作的时候就会出现许多的错误,必然会影响学生实验的结果,继而影响到学生对实验现象的难以理解。实验就会变成一种形式,对学生探究学习就会有很大的负面影响。久而久之,学生对于这门学科就会失去热情。这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科研是很不利的。所以这就需要教师通过演示实验来讲解实验时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给学生提供实验操作示范。如在教师教授学生测量固体的质量时,首先要讲清楚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教师演示时必须规范操作,操作的步骤方法要讲清楚说明白。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学会实验,之后的探究才有了基础。

五、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设计实验能力

演示实验是标准的,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学生通过观察,学会了实验的方法。实验结束之后,教师通过设计问题,可以让学生自己动脑思考设计实验来解决这个问题。如:学过了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老师可以让学生设计实验解决如何才能让安全蛋进出瓶口的问题。学生通过已学的知识,经过思考,可以独立设计实验来解决这个问题。

六、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应用科学知识的能力

学习的目的归根结底是了解生活,使生活更加美好。我们所学的知识如果不能为实际生活所用,那么学习也永远只能作为一种书本上的,印象中的知识。对于科学,更是应该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用于生活中,并且能够加以创新,形成发明。如:学会了如何分离固体物质,就应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分离生活污水;理解了物体的沉浮与哪些因素有关就能解释轮船为什么很重却能浮在水面上,也能解释潜水艇是如何上升与下沉。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就会发现科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科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而更能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七、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做事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实事求是是一切学习研究的基础,对于科学这门学科来说更是如此。教师在教学时如果不能实事求是,随意讲授知识,甚至说一些连自己都没有把握的话。不但给学生造成错误的印象,而且会让学生觉得科学就是随意地说说。那么接下来的学习也不会以一种认真的态度去对待。只有以实事求是为基础,我们的一切教学,学生的一切学习才有意义。实事求是是我们探究学习的主线,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探究学习的同时,我们还必须具有严谨的做事态度。严谨的做事态度是我们教学实验顺利进行的保障,是我们教师必须具备的一种素质,更是教师需要传授于学生的一种重要的科学态度。总之,演示实验在教学中地位很重要,我们应该重视演示实验,做好演示实验。

篇9

在一次课上,讲过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概念以后,为了加深长方体和正方体概念的认识,我在课上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①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不同?②正方体和正方形有什么不同?③计算它们体积和体积单位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由于学生对体积概念刚有所认识,学生由认识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是空间概念的又一次发展。教师把形体概念混淆对学生发问,学生在没有充分掌握形体概念的时候就不可能按老师要求回答出来。往日积极回答问题的现象消失了,有的同学也回答不出问题的实质,同学们都闷闷不乐。结果我精心设计的课堂教案,未能如愿完成。我接受了这课的教训,及时修改了教案,注意了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于是在另一个班的课上,只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课上我提出:①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不同?正方体属于不属于长方体?②长方体能否看作一个正方体?结合实物和图形比较。教师经过这样言之有序的发问,启发学生思维,学生准确地回答出教师提出的问题。通过对比,我认为精心设计提出的问题,清楚地展示问题,准确、清楚、流利的发问,同时注意发问语言间轻、重、急、缓,引发学生思维,这样引导,学生可以从字面理解,深入到物体的本质,由表及里,从现象到本质,不断有正确的思路训练,抓住了思路的基础,同时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较好的锻炼。

二、课堂设疑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是教师教学中引导学生获得知识所采用的一般步骤。课堂语言运用的正确与否,能不能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充分调动起来,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关键所在。在课堂语言运用上,目的是使学生看到事物的本质,从而掌握解决问题的关键。例如我在教“圆锥体的体积”时,在学生认识了圆锥的特征和各部分的名称后,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①我们已经认识了圆锥体,它跟学过的圆柱体有什么关系?先来观察老师手中的铅笔(一支圆柱形铅笔)。②如果把这支铅笔横切成若干段,每一段各是什么形体?为什么?(圆柱体)③拿起我们使用的铅笔观察,如果把卷笔刀卷过的部分截去是什么体呢?(圆锥体)④现在谁能回答圆锥体与圆柱体之间存着什么关系?(部分与整体)⑤这部分占整体的几分之几?用这样的语言回答,学生都能掌握了公式推导的关键,有了清新的思路,推导出公式可牢记不忘。

三、课堂语言要有趣味性。

篇10

我国的一些地方正在实行教育改革,这也在一定的程度上推进了小学音乐教学的发展,但是如何提高音乐教学质量和效率一直是教师们努力的方向。音乐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门课程是不可或缺的,它也是人文教育的一部分。所以教师需要加强对音乐课程的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根据目前音乐课程学习的具体情况对课堂学习的模式进行改革,将课堂音乐学习的氛围变得有利于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效率,还有利于完成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学生不仅在学习中度过了愉快的时光,自身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提高。接下来我们主要对音乐学习氛围对学习效率的积极作用进行详细的论述。

1 高效课堂的概念

高效课堂就是教学目标完成的很好,学生学习的效率很高,教学效果比较好的课堂。常规课堂主要目标是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进度,而高效课堂在这个基础上还对学生学习的效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所取得的效果有一定的要求。所有的教育院校和教育工作者都在研究高效课堂教育,这也是当前教育工作所研究的重要课题。效课堂就是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来达到教学成果和学习效率的最大化。它能达到如下文所描述的效果。

1.1 效率最大化

效率就是在单位时间内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程度。高效率学习主要在课程课堂的容量以及课内外学生学习压力等方面体现。高效课堂能使学生学习的效率达到最大,让其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掌握尽可能多的内容,而老师教学的效率也能随之提升,老师教的轻松,学生学起来也轻松。

1.2 效益最优化

学生在学习过程表现出一定的积极性就是效益的体现。它一般体现在学生平时的兴趣爱好、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品质素养以及学习习惯等方面。高效课堂能针对每个学生学习的特点、对知识的了解程度、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等方面来营造一个激发其学习热情的课堂氛围。

2 小学音乐课堂气氛现状

就目前而言,小学音乐已经被作为提高学生素质,促进素质教育发展的一门艺术学科。即便音乐已经被视为一门素质教育学科,但是许多教师还是存在一些老旧的思想,他们对音乐的学习没有给与足够的重视,这就导致教师对学生的教学仍旧停留在课堂上教授普通音乐知识的层面上,学生对这些知识的学习感到枯燥无味,学习的氛围就调动不起来。传统思想认为: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也是许多院校和教师对小学音乐学习不重视的原因之一,许多学校对音乐课程安排的时间相对较少,而在一些条件比较艰苦的农村,音乐的课时就更少了,再加上一些教师喜欢占课,所以音乐学习的时间就更为稀少,连课程学习时间都保证不了,学生对音乐就更加缺乏了解,本身对音乐的兴趣就不高,再加上学校对其不够重视,所以在音乐课堂上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都不高,自然而然学习的效率和教学成果都不够理想。

要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要从课堂外来着手,比如举办音乐歌唱大赛、合唱大赛等对表现较好的学生进行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 用这种办法来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那么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就会相应的提高,就)有利于教师营造高效课堂, 现实情况是,许多农村地区的学校缺少人力物力和财力,自然而然这样的课外活动举办的就少了,对营造高效课堂缺少足够的动力。

3 营造动静相宜的课堂氛围

所谓动静相宜, 就是指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动和静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动的意境和静的意境结合产生一种新的意境。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不可能只有一种存在方式,它必须是动静结合的状态,不然就会对自身的存在造成影响。古人常说:“日中则移, 月满则亏, 水满则溢, 物盛则衰”, 从中我们可以知道, 如果一个事物, 仅仅只有静而不存在动, 整个事物乃至事物所处的环境都会给人一种单调乏味没有生机的感觉,而如果反过来只有动的话就会让人的内心产生浮躁喧嚣的感觉,只有动静结合才能带给人一种灵动的感觉。所以这个道理也应该运用到音乐学习的课堂上来,动静结合能使整个课堂的氛围活过来,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和教师的热情都会被调动起来,学生学习的不费劲儿,老师教起来也会很轻松。

老师要注意把握动静两者之间的平衡关系,如果过于强调课堂氛围而忽略了知识的学习,那么一节课下来学生只知道这节课很开心,学到的东西却没有多少,这就是过于侧重“动”的后果。所以在平时的学习中教师要注意在把课堂的气氛调动起来后要在恰当的时机将这节课所要学习的知识穿去。比如在学习一首歌的时候, 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收集相关的材料,例如音乐器材的引入, 将原本死的知识弄活后再带到课堂上来,学生对其就会充满兴趣。音乐不仅是一门学科,它更是一门艺术,所要它需要聆听,在课堂上可以播放音乐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意境,学会自己思考,再将思考后的结果与其他人分享,这也是动静结合的体现。动静结合的课堂能营造高效课堂,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会比较频繁,学生学习的效率和教学质量都会被极大的提高。

4 结语

总之,老师需要进行观念转变,学校也要给予音乐学习足够的重视,围绕音乐教学科研开展一系列的课外活动来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可以购买教学器材,安装多媒体教学设备,将动静结合的思想运用到日常的学习中来,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完整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达到教纲上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篇11

科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的

的学科

。课堂演示实验是由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的实验,为科学概念、规律的教学服务,它是科学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在科学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课堂演示实验可以化抽象为直观,化乏味为趣味,化繁难为简易,可以冲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认识科学中的规律性,极大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动手实验的技能技巧,真正做到将知识转变为能力。所以说,做好演示实验是科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提高科学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课堂演示实验在科学教学中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通过课堂演示实验引入新课,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颖别致的新课引入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欲望,使学生从上课一开始就保持良好的心境。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式不是讲述和作业练习,而是动手演示实验,演示实验具有直观性、新颖性的特点,因此发挥好课堂演示实验的趣味性、新奇性和多变性,就能创设出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快的直观感觉中激活求知欲。比如,在教学“物体的浮沉条件”一课时,笔者设计了一个演示实验来引入新课:在一个大的可乐瓶里放半瓶水,再用一个小的玻璃药瓶子装适量的水,倒扣在可乐瓶里的水面上,让小瓶子能漂浮在水面上,然后左手拿着可乐瓶,右手随着魔术音乐在可乐瓶边上下移动。笔者引导学生观察可乐瓶里的小瓶,小瓶时而下沉,时而上浮,学生觉得很像是在进行魔术表演,其实学生没有注意到笔者左手时而挤压可乐瓶,时而放开。学生对这个现象很感兴趣,想知道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有了这根兴趣之绳牵着学生,笔者很顺利地完成了这堂课教学任务,且效果良好,最后用所学的知识给学生解释引课的“魔术”。

二、通过课堂演示实验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化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单调而毫无变化的连续性活动,不易引起人们的注意;但若突然发生变化,就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能较长时间地采用单一的教学手段,要不断改变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精彩的演示实验直观而有趣,可以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在教学“凸透镜成像”一课时,有这样的问题:在凸透镜成像时,光屏上得到了一个清晰的像,如果不小心把凸透镜打破了,凸透镜只有一半,问:这时还能否成像?如果能成像,是成完整的像还是成一半的像?与原来的像有什么区别?大多数学生认为只能成一半的像。后来笔者在光具座上给学生演示了这个实验,用不透光的黑纸挡住了一半凸透镜,结果学生看到了光屏上成了一个完整的像,只是像的亮度暗了些,这让学生感到很是意外,形成了强烈反差,学生记忆深刻。这样的演示实验,把一个抽象的问题直观化了更有助于学生理解相关知识。又如,把物体向上移动,像往哪边移动?把凸透镜向上移动,像往哪边移动?如果在光屏上已经成了一个倒立、缩小的像,此时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动,把光屏和蜡烛的位置互换,问:在光屏上能否成像?若能,成像的性质如何?这类问题都可先通过演示实验,然后再用理论知识来解释,这样学生对这类型的题印象就会很深刻。

三、通过课堂演示实验可以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勇于创新的精神

直观的东西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直接的、仔细的观察是正确思维的基础,但是要能从观察中发现问题,做到全面观察事物,还必须同时有正确思维的指导。因此,教师可通过课堂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测量数据,最终发现规律并将其运用于实际生活中。比如,教学“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时,在做了小车在三种粗糙程度不同的表面运行情况的演示实验后,笔者在学生为得到正确的实验结论高兴之余,不失时机地告诉学生大部分科学知识都是能够用实验来加以验证的,提高了学生对实验的重要作用的认识,然后提出一个探究性问题让学生进行验证:把一块砖放在桌面上匀速拉动,平放、侧放、竖放三种情况下,哪一种的摩擦力较大?学生讨论后,大部分学生认为砖块平放时接触面积较

大,摩擦力也应该较

大。针对这一错误结论,笔者没有立刻进行解释,而是当堂演示实验,在演示实验结果面前,学生感到非常不可思议,但又不得不承认自己想错了。在这个基础上,学生自己提出其他的猜想:摩擦力的大小是否和速度有关?并自己设计实验进行验证。运用课堂演示实验探索规律性的东西,不仅能使学生思路清晰,还能使学生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演示实验既能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又能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勇于创新的精神。

篇12

兴趣是推动人认识活动行为的重要动机,在课堂上如果学生怀有兴趣,便会抱积极的态度、以愉快的心情去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体验到学习有一种无穷的乐趣。实验调查表明:初中生普遍喜欢物理实验,非常喜欢的约占97%左右,而且学生对物理实验尤为感兴趣,也只有当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情感时,才能对该学科产生亲切感和强烈的好奇心,才能产生持之以恒的巨大内驱力,智力因素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例如,我在讲到《电阻》知识时是这样做的:上课前把两节干电池(放到盒子里不让学生看见)、一个小灯泡和小玻璃条用导线串联起来,再准备酒精灯,一上课,便问学生:“大家见过酒精灯能点亮灯泡吗?下面请注意观察。”接着用酒精灯去加热小玻璃条,5、6秒钟后,灯泡亮了,这时班内顿时沸腾了,然后导入新课。设计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同学们整节课便会好奇并专心地听完。再如,我在讲《大气压强》时,先找了一个集气瓶,瓶底放些沙子,将一大团点燃的棉花投入瓶内,之后,用剥了皮的熟鸡蛋将瓶口堵死,不一会儿就看到瓶子把鸡蛋吞入了“腹内”。同学们看到后都迷惑不解,急着想知道答案,这时,我说:“这就是大气压强的知识在作怪,下面我们来共同学气压强这一节课。”

另外,还可以用小故事提高学生的兴趣,如皇冠之谜、飞行员抓子弹、鸟弹、科幻小说《往日之光》等。

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爱学习物理的习惯,对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以及学好物理可以产生定向推动和激励作用。在快乐中学习,就得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应充分利用物理学科的特点及电教手段为课堂服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增加实验能验证课本中未验证的知识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教师的职责应是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众所周知,我们自从换上课改实验区物理教科书以后,发现现成的知识没了,现有的定律消失了,摆在面前的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分析和论证、评估、交流合作”七个科学实验探究步骤,从而考查学生的动手操作探究能力。例如八年级上册:光的反射、折射、平面镜成像、凸透镜成像、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八年级下册:串、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欧姆定律、测量小灯泡的功率,九年级:测密度、测长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摩擦力、压力的作用效果等。当然,以上七个步骤在中考试题中不一定全部都要考查,例如:2006年我省中考物理试题中第26题根据图片信息提出三个与物理知识有关的问题(考查提出问题的能力)、第33题利用身边的物体设计两个不同的实验(考查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此题与今年5月份中考物理实验操作中利用塑料瓶设计5个小实验是一类的题。通过中考后对学生们的调查,此题得分率在98%以上,几乎没有同学说做不上的。很显然,今年中考物理实验操作起了很大作用。这也体现了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突出的特点: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近两年来,我市中考试卷从命题上特别重视学生科学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和考查性的题目,应加以重视。

三、增加实验能比较鉴别去伪存真

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是“让学生在物理学习中体现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科学在社会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物理实验教学要引导学生多关注国内外最新科技进展,帮助学生揭开现代科技的“神秘面纱”,使学生对现代科学技术有一种亲切感,当然在揭开现代科技“神秘面纱”的同时,我们要比较鉴别、去伪存真。例如,在我们讲述八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一节中,讲到蜜蜂动听的嗡嗡声是由翅膀产生的振动,这一规律,多年来没有被否认过,而2004年湖北的小女孩聂丽在学到本节知识后,在头脑中产生了质疑,通过自己课下亲自抓蜜蜂做实验,验证了我们课本上多年来亘古不变的知识性错误,这一实验也征服了众多物理学界有权威的人士,难道在科学实验的道路上真有年龄的差距吗?再如,每年冬季市场上畅销的名牌――波司登羽绒服,一些促销员在向消费者介绍时说“是纳米材料做的,并且也不贵,才300多块钱”,难道新科研产品纳米材料真的那么便宜吗?这让我们感到质疑,在讲解纳米知识后使学生了解了纳米材料与引入纳米技术的区别,避免以后再上当。

另外,教科书中的知识:密度、比热容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阿基米德与皇冠的故事都能通过实验、比较鉴别,从而去伪存真,中考命题现在已紧密联系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和最新成果,增强了现代科技气息,应加以重视。

四、增加实验能有效培养创新思维

教育改革,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人的本质特征,是人的天赋所能和整体素质的表现,它不仅表现为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更重要的是发现问题,并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和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及积极改造自己和改造环境的能力。但目前教材中的实验大多是验证性实验,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在教学中,我对培养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是这样大胆探索的,通过去年我市教育局组织的实验创新大赛找准了方向。第一,在教学中把传授理论知识作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实验理论思维。第二,在教学实验中培养学生大胆实验勇于探索的精神。物理学科是实验性很强的一门学科,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敢于质疑、大胆实验、勤于实验,在实验中创新。对于一个实验、结论,起初,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比较简单、肤浅,要提出有分量的问题需要一个引导过程,在教学上应提倡学生举一反三的科学态度,大胆设想,敢于实验。在师与生相互实验中找到新的答案。像前边提到的去年(2006河北省)中考物理实验操作题“用身边的物体做实验”以及中考题第33题都是考查学生创新能力的,许多创新性的答案如果没有学生平日的实验练习,是不可能得出来的。第三,在实验教学中要注重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原理、实验设计原理、实验操作原理的教学,只有知其所以然,才能理解掌握,才能在灵活运用中创新。例如2006年中考物理试题第10题就是考查实验仪器在使用过程中的原理的题。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是实验教学的主体,其主体性的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就是实验能动性,学生在实验教学中虽然具有实验能动性,但他还不是一个完全独立的主体,学生主体地位的逐步确立、实验能动性的充分发挥,还要受到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程度的影响和制约。这一观点为教师在实验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发挥程度提供了重要标准:主导作用发挥的越充分、越具体,越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逐步确立和实验能动性的发挥。

篇13

1.1.2合理选择检验时间至关重要,规范临床医师合理选择检验项目的时间是检验结果准确、可信的重要保证。

1.1.3建议临床医师认真、完整填写检验申请单,因为许多信息与正确参考值有关,检验组合不同,会影响整体的检验结果。

1.2在检验科的总体质量管理过程中,标本的采集、运送、储存是最基础和最重要的方面,而这部分工作绝大多数是护士和护工完成的,标本的采集质量直接影响着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护士对采集标本的相关要求要通过理论培训、技术操作训练来了解并在实际工作中落实。

1.2.1护士对各类采血管的标示和用途要非常明确,如用3.8%(0.13mol/L)枸橼酸钠抗凝管做PT、APTT项目,由于枸橼酸钠存在存在于血浆中,对于钙依赖凝血试验(PT、APTT、),会导致结果假性延长,特别是对一些采血量不足和血球压积>55%的样本,影响会更明显,同时血量和抗凝剂的比例不对也会引起枸橼酸钠量过高,应选择3.2%(0.11mol/L)枸橼酸钠采血管,血浆与抗凝剂的比例为9:1或直接用3.2%枸橼酸钠真空采血管。切记不能将两只抗凝剂管的抗凝剂合并到一支管内,导致结果严重误差。

1.2.2许多医院检验科为了加快急诊检验的发报告时间,采用肝素锂抗凝血代替血清用于检测急诊生化和免疫项目,但罗氏化学发光法的肌钙钠(TNT)和强生干化学的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项目则不能使用,在选择抗凝管时要详细阅读试剂和项目操作使用说明书,严格按照样本采集要求采集样本,有些较好的促凝剂采血管可以使用,但也要注意促凝剂对检测项目的干扰。

1.2.3尽量不要采用普通玻璃试管采集凝血因子检测项目,由于普通玻璃试管的采样针筒表面比较毛糙,凝血因子很易被激活,可选择蓝帽真空采血管。

1.2.4标本的标示要清晰,严格按照三查三对的规范要求检查血标本信息,并尽快将标本送到检验科,尽量减少运送和储存的时间,尽快处理和检测。

2患者准备至关重要

采集标本之前患者的生活起居、饮食状况、生活状态、病理变化及治疗措施等对标本的质量至关重要。

2.1临床医生应嘱咐病人采血前避免剧烈运动,若患者匆匆赶到或晨练后立即抽血,由于运动量增加,处于低水平的应急状态使许多物质代谢增加和释放增加,如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RBC),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钾等均会升高。

2.1.1空腹的定义为禁食12~15h。禁食12h后采血,作为常规采血标准。由于人们饮食的多样性,吸收及代谢等生理功能不全相同,因此,控制这一因素的唯一办法,是空腹采集标本,特别是血标本。

2.1.2CT增强血管造影等检查会引起血液的ACTH降低,为了防止增强剂或造影剂的过敏反应,会给患者注射地塞米松,这就等于进行了一项小剂量地塞米检抑制试验,X线和同位素扫描会引起血常规三系下降和血钾升高,前列腺穿刺和按摩会引起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和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PSA)大幅上升。

2.1.3临床医生应更多地了解病人对刺激物(烟、酒、茶、咖啡)和部分药物的接触史,以供评价检验结果时参考。

3其他方面

3.1止血带绑扎时间应在1min之内,进针后即刻松止血带,找不到静脉时及时要换部位。真空管采血量不足时,应开盖平衡试管内外压力,然后再盖上。

3.1.1尿液和分泌物的留取时间或部位要具有代表性,24h尿留取时,选择较大的容器,3000m1左右留取24h尿液,一般在500~2500m1,留好的标本混匀,再从中取一定量样本检测,如内生肌酐清除率,24h蛋白测定,要准确记录尿量、体重等检验信息。

4样本的运输问题

4.1采样后样本及时送去检验科,大部分应在1h内运送到检验科,若放置时间过长,因红细胞代谢还在继续会引起代谢增加和生物活性物质下降,可能导致红细胞内外物质的重新平衡使血浆成分含量发生改变和溶血。

4.1.1当一份样本要多台仪器或多个岗位检测时,完成一项检测将标本转移到下一个检测流程,有些检测标本要低温运输、如胰岛素,ck、血小板功能、淋巴细胞等需在2~8℃条件下运输,可用低温保温盒,需低温运输的样本,抽完血样本即放入盒内,连盒一起运输。

4.1.2标本拒收制度:为保证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检验科应建立标本拒收制度,对可能影响检验结果质量的不合格标本,如条形码不完整、溶血、乳糜等标本可拒收,同时应详细记录不合格标本的项目、原因、科室、送检人等信息,以便及时与相关科室沟通,如遇特殊情况不得不对质量不合格的标本进行检测时,应在检验报告单上将标本状况报告清楚,以提醒临床医师对结果的注意。

4.1.3标本首诊负责制:为保证标本的接收质量,科室应建立标本首诊负责制,要求标本首接人员对所送检的标本进行逐一核对,如:检验申请单填写是否规范、条形码是否完整、标本是否符合要求等,检查核对无误后,填写标本接收单,包括标本数量、送检时间、接收时间及签名等,对暂不检测的标本应根据检测项目要求进行前期的样本处理和保存并做好登记和交接。根据《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的专用要求》的定义:分析前阶段质量保证的重要性在于所提供的实验信息,对临床医师用于患者诊断,治疗时的有效性、可靠性,也就是说这一阶段质量保证是为保证实验结果能真实客观地反映患者当前病情或健康状态所采取的必要保证措施。分析前阶段质量保证是临床实验室质量保证体系中最重要、最关键的环节之一,是保证检验信息正确、有效的先决条件,而检验信息的有效性是检验工作的目的也是检验质量主要的内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