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科室管理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加强科室管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加强科室管理

篇1

科室总务库是病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医院物资保管的二级库。大部分科室总务库摆放凌乱,种类繁多,经常是用时到处找,或用时才发现物品没有或缺少,另有一部分物品积压过期,造成浪费。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保证科室物资供应,并响应医院增收节支号召,2008年3月,我科尝试把“五常法”运用在总务库管理中,开展规范化管理,经过6个月实践,改善了工作环境,实现了总务库在空间上的优化组合,有效提高了总务护士的工作效率,提高了医、护对总务护士工作的满意度,压缩了科室物资库存,减少了科室物品积压浪费,达到了增收节支的良好效果。

“五常法”介绍:“五常法”是现代管理方法之一,首创日本,即对工作现场进行常组织、常整顿、常清洁、常规范、常自律,它主要用于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工作效率,改善品质,确保安全,提升形象。目前在西方国家得到较为广泛应用和发展,在香港医务界得到良好应用。

常组织:就是判断必需与非必需物品,并将必需物品的数量降到最低程度,把必需物品分类放置,非必需物品处理掉或回收。目的是把空间腾出来活用,并防止误用。首先是调查使用频率,按需要物品低、中、高用度,及医用、护用、无菌、清洁等进行分类、分层管理,常用的放在最佳、易取位置,且存放通道无杂物,畅通无阻。其次数量要恰当,有存量标准及记录,按总务、设备、制剂三大类所有物品存底、分类领取。制订合适的物品领取时间:如半月领取1次。

常整顿:要用的物品按规定定位、定量摆放整齐,明确标识、目的,整齐有秩序,方便寻找。所有存放物品器具,均贴上醒目的标式,有使用指引,实行目视管理。专人保管,有存档标准和控制总表。

常清洁:清除工作场所内的垃圾、脏物,保持场所清洁、整齐。清洁并不是单纯的弄干净,而是要用心来做,并保证物品无污染、无杂物。

常规范:包括目视管理和颜色管理,各种物品均标明种类、名称、数量,不同颜色表示不同类型和用途。每一区域根据五常法的要求制订审核标准,对照标准定期不定期检查五常法的落实情况。

养成坚持习惯,连续地、反复不断地坚持前面三项活动,通过制度化维持成果。需要东西定位摆放――物各有位、物在其位。定量摆放、目视管理――过目知数,迅速选取。取用还置方便――无寻找时间,方便操作。物品要分类、分规格摆放――一目了然,30秒内能准确找到所需物品。

常自律:人人依规定行事,加强个人修养,履行工作职责。养成工作规范、认真的习惯。制订共同遵守的有关规则、规定,持之以恒,使其成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上班前5分钟交接,下班前5分钟为下班做好预备工作。

结 论

“五常法”只是原则,具体实施中项目细碎,绝不是流于形式,而要培养一种意识。“五常法”贵在坚持,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养成良好的习惯,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场所。

讨 论

篇2

随着基础医学和高科技技术在检验医学的不断拓展,检验医学无论从内容上还是技术上都得到了迅速发展和完善,为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和保健提供了可靠的依据。特别是随着医疗体制改革,需求者保健意识提高及法制观念的增强,提倡以人为本,这就要求检验工作者必须以质量为核心,提高检验水平。在检验医学实验室的管理上,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缺乏切实可行的质量体系,如何加强检验分析前、中、后的质量控制,科学评价检验质量水平是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在我国现行医疗管理体制及各科室之间分工明确且独立性较强等因素存在下,检验科与临床科室沟通较少,因此出现问题后相互推脱责任,导致互相间的信任度下降,最终影响到病人的切身利益和医疗单位的声誉,因此对加强检验科的质量管理和与临床科室的沟通联系,对检验科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 完成全面质量体系的建立

为满足临床医护人员对检验报告的质量要求,必须对实验全过程中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全面控制,按系统学的原理建立起一个质量管理体系,认真分析、研究这个体系中各种要素的相互联系和配合,以整体优化的要求处理好各项质量活动的协调和配合,使可能影响结果的各种因素和环节都处于受控状态,从而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可靠,每个检验科都需全面建立有自己的质量控制体系,并实施在每项工作中。

1.1.检验科应建立有工作人员在职、责、权方面的结构体系。明确规定不同部门、不同人员的具体责权,建立起集中统一、步调一致、协调配合的运行机制,从而保证从整体的角度正确处理检验科内上下级和同级之间的责权关系,以达到实现质量目标。

1.2 完善规章制度和标准操作规程。检验科所用的所有检验方法都应该有一套较完善的标准操作规程,它是根据本单位任务、规模、人员、设备等情况制定,并为操作人员所熟悉和遵守,包括标本收集、运送、保存、处理的要求,实验方法原理、操作步骤、试剂和仪器的要求,实验室工作条件、仪器校准方法及校准物、量值的溯源、方法的有限性和干扰因素的影响、分析物参考范围、质量控制措施等。程序性文件是科室人员工作的行为规范和准则,须按规定的要求制定、批准、,并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要让全科人员了解和明白。因此所建立的质量体系和程序性文件具有可行性、系统性、法规性、增效性、知识性、适应性和客观性。

1.3.完成质量体系中的实现过程

1.3.1.分析前质量控制 主要包括正确填写申请单、病人的准备及标本的采集、运送、处理等。申请单填写应将病人的姓名、性别、科别、病案号等项目填写清楚,特别是临床诊断的填写,以便检验人员在出现异常值时进行分析或重测。检验科要以不同方式告知临床医护人员或病人化验标本采集方法、程序、标本容器等要求,让采集环节都要有统一的质量管理标准和监督,避免因饮食、药物、运动、、止血带等因素影响,并建立有标本拒收的书面标准和拒收标本的记录;为节省时间和方便病人应建立有统一的部门来负责标本的转运和接收登记工作,以保证实验前标本的完整性和认别性,减少差错的发生。

1.3.2.分析中质量控制 每天的常规工作中要开展室内质量控制,用于监测仪器性能和试剂质量,保证结果的稳定性,使用推荐的、质量过关的配套试剂、标准物和质控品;为保证各实验室检测结果的可比性,坚持定期的室间质控,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无论是室内质控还是室间质控,若有失控现象,必须有失控的调查记录和改正措施。重视原始记录的法律效力作用,建立健全原始记录,各项检验结果原始记录是检验质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实验结果的记载,更是对整个检测过程的如实再现,是反映检验质量的直接证据, 随着人们法制观念的不断增强,在新的形式下使原始记录科学化、规范化、文件化,势在必行, 应切实遵守原始记录保存时间的规定。

1.3.3.分析后质量控制 及时将检验结果填写在检验报告单和登记本上,填写时应字迹清晰、完整、简明、正确,严格执行计量单位的规定和要求,并负责提供本科室的“参考值”或“正常范围”,门诊的检验报告单汇集供病人统一查询和管理,病房的检验报告单由专人负责送达各病区,并有报告单的签收登记本 ,强调检验报告的数据仅对所测的标本负责,检验科应根据实际条件和要求,规定标本检测后所有室内保存的时间,以备复查及核对。

1.4.质量体系的资源。包括有人员、设备、设施、奖金、技术和方法。判断检验科的资源,主要是具有满足检验工作所需的各种仪器、设备、设施和一批具有丰富经验,有资历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选用高精密仪器通常都是自动化的分析仪器,其数据生成和输出均是快而准,检验科要想做到“快速、准确”就必须有上档次的精密仪器。对人员要求,无论是专业技术上,还是科室管理上,都应发挥全科人员的积极性,以集中群体智慧,充分发挥个人的才干,培养科室的团队协作精神,要制定育人计划,加强专业知识的技术更新的再教育,在竞争中使用人才;同时强化全员的质量意识,加强质量教育,对全员进行质量管理思想、质量管理技能为主要内容的质量教育。

2 建立临床与检验协作体系。

以为病人服务为宗旨,以检验科室为主导,定期在临床科室和检验科间进行信息交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使检验医学从可测项目范围到技术先进程度得到空前发展的今天,这种联系和合作显得极为重要。

2.1.检验科应该有能力和时间为临床医生就开展项目、新设备等方面提供咨询及介绍。在新的设备和方法投入使用之前,检验科应举办专题讲座或发放相关的宣传资料,使临床医务人员熟悉新开展的检验项目和使用的新方法,以及检验目的和意义的了解,让他们了解检验的现状和发展,提高临床医生对检验报告的信任度,逐渐消除对检验科的偏见,促进检验科与临床科关系日益融洽,能更大提高检验科业务的发展和水平的进步。

2.2.检验科要设专人负责接待各方面的投诉,听取临床对检验结果可靠性的评价。当临床对检验质量提出疑问时,应立即对这些范围的工作和有关职责进行审核,及时制定纠正措施,以最快的速度改进。同时要顾全大局,即使不是检验科的问题,也不可将其它方面的问题暴露在病人面前,防止矛盾的激化。通过沟通联系可以及时化解误解,纠正错误,对暂时做不到的要求要当面解释,求得谅解和支持,这对检验水平的提高和发展都是有益的。还应接受病人对检验的咨询,积极参与预防、诊断和病人的管理。对检验报告单要有专人发放,不能随意让病人查询其他病人的检验结果,保护病人的“隐私权”。

篇3

1 医院供应室的重要性分析

医院消毒供应室,作为承担着医院各临床科室所需的无菌器材、器械、敷料和其它无菌物品的供应任务,并集中了物品的回收、清洗、消毒、灭菌、保管、发放等环节。在医院医疗、护理、科研、教学中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但是,它也是医院感染的“源头”,如工作中稍有疏忽将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甚至造成医院感染和热原反应的发生。因此,加强供应室工作各环节的质量管理,是确保无菌物品质量的重要措施,也是供应室工作的重点。医疗新技术的不断创新,临床医疗工作的发展完善,中心供应已成为供应室的发展趋势,这对医院供应室工作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对医院中心供应室硬软件规范化管理进行思考,以更好地发挥专业角色的效能来提高医院供应室管理的质量,从而更好的为患者服务,为医院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为了加强消毒供应室的工作质量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证医疗安全,医院应该根据《医疗废物管理条例》、《消毒管理办法》、《消毒技术规范》(2002年版)、《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等文件的精神来制定符合本院的供应室管理规范并要求供应室工作人员严格要求自己,内化规范条例,从而更好的为医院的发展做出贡献。

2 加强医院供应室科学管理的途径分析

针对当前医院供应室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各个医院应该注意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着手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采取针对性对策使医院供应室能够得到科学的管理,是医院供应室的管理质量实现更进一步的飞跃。具体而言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提高医院供应室的管理质量:

2.1 加强供应室工作人员业务培训

加强供应室工作人员业务培训是提高供应室工作人员业务能力的理论基础。只有将实践建立在有效的理论基础上才有助于实践活动的开展。明确供应室工作的性质以及在医院的重要性是开展业务培训的先导。医院应该使供应室工作人员明确自己所处部门的工作性质和地位才能有效的开展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培训。首先应该要求供应室工作人员加强对《医疗废物管理条例》、《消毒管理办法》、《消毒技术规范》(2002年版)等条例的学习,使工作人员明白自己在工作过程中应该遵守哪些规章制度才能更好的开展供应室的工作。医院可以采取集中培训的方式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素质,有计划、有重点的进行院内外培训然后进行定期考核,考核不止是考察工作人员对管理条例内容的记忆程度如何更应该注重对条例实际运用的考察。以此来要求工作人员在学习相关管理条例的同时应该结合本院的基本情况加以考虑,学会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基础上行将理论付诸实践。其次,作为供应室的医护人员应该强化自己的学习意识,在工作过程中向有经验的同事学习,通过加强教练的方式增强自己的理论知识;然后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进行补偿学习。使医护人员能够树立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从而全方位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储备,为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2.2 加强清洗质量

通过加强业务学习使消毒供应室人员树立了严肃认真的态度,严格无菌观念,才能使他们能够认真执行各项技术操作过程和质量检验标准,熟悉各种器械和物品的性能、消毒、洗涤方法,做到供应适用的无菌医疗产品,确保医疗安全。

2.11 在分类基础上加强器械清洗

器械清洗是供应室工作的重要环节,国外供应室有一至理名言“清洁可以不灭菌,但是灭菌绝对不能不清洁”,充分体现洗涤彻底的重要性,清洁的器械是防止医疗事故发生的根源所在。各个医院应该在清洗质量上严格把关,否则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后果。首先根据回收器械污染程度、器械的类别、有无管腔、轴节等进行仔细分类,在分类的基础上严格执行消毒清洗。

2.22 抓好洗涤去污的各个环节

供应室护理质量管理必须重视物品的洗涤质量,才能有效的预防医院感染,确保人体健康。高压灭菌不能代替洗涤,它不能去热源、血污和微粒。只有高压灭菌与科学洗涤相结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对布类和器械的清洁采用浸泡消毒、洗涤、清洗、灭菌的流程,做到一用一洁。根据需灭菌物品的种类、性质、污染程度、污染源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消毒剂,并严格掌握消毒剂的浓度及浸泡时间。使洗涤过程的去污,去洗涤剂和清洗有序进行,同时要求医护人员以对医院负责以患者服务的意识贯穿在洗涤过程中才能保证各类物品的洗涤质量。

2.23 严把包装质量关

包装是保持灭菌物品在无菌状态下进行存放的重要手段,其目的在于确保包装的物品经灭菌后、打开使用前保持无菌状态。为确保包装质量,各类物品在包装前认真检查,包内放化学指示卡,包外用化学指示胶带贴封,并注明品名、灭菌日期、灭菌有效期、责任人、质检者等,使包装包松紧适度,规格齐全,数量准确,尺寸规范便于医院进行有效利用。

2.3 医院相关部门加强质量监控

各个医院应该结合本院的特点做好消毒供应室工作的质量监控,晚上质量管理档案。成立专门的小组定期对物品的洗涤、包装、灭菌等进行全面的质量检查,对在检查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并进行分析从而有利于改善。要求消毒供应室在临床科室医疗用品的下收下送工作中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做到清洁与污染的严格分开以及车辆管理工作等,从而有效防止无菌产品的二次污染。

篇4

【Key words】Hospital management; Medical equipment management

1.加强医院医疗设备管理的必要性

加强医院医疗设备管理是深化卫生医疗机构改革的客观要求:随着医疗卫生体制向市场经济模式不断转变、医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医院要想求生存谋发展,只有在提高医院服务质量的前提下,才能巩固自己的市场地位,增加医疗收入。而购置、使用具有领先技术水平的医疗设备是增强医院治疗能力、提升医院市场核心竞争力的最直接手段。同时先进的医疗设备必须有科学的规范化的管理,才能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推动医院整体效益的提高。

加强医院医疗设备管理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基础: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的问题是卫生医疗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医院通过加强医疗设备的管理,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技术寿命和物质寿命),提高设备使用率,完好率,减少医疗设备运行维护费用,从而降低医疗成本开支。使医院收费既符合国家物价规定和标准又让患者认为合情合理,把让利于民落到实处,提高医院的信誉度。

加强医疗设备管理是激发医院活力,实现医院科学化管理的必要条件:随着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股份制、租赁经营、中外合资、融资经营、集体联合办医等各种不同类型办医模式越来越多。医院只有转换经营机制,把自己做大做强,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一般省级公立医院的医疗设备总价值量占医院全部固定资产价值总量50%左右,占医院总资产的34%以上。为此,必须在谋求长远发展,优化现有卫生资源的基础上,不断引进先进的医疗设备,加强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科学管理手段,进行医院发展的趋势预测,效益分析,市场整合。同时防止盲目引进,杜绝浪费,全面提高医院医疗设备的管理水平,才能盘活医院的经营。

2.目前医院医疗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医院管理人员仍受计划经济传统模式的影响,重医疗和收入,轻经营和管理,医院设备攀比观念强烈,追求大而全,但使用效率低,回收成本难,医疗资源浪费,医院收不抵支,导致出现开大处方乱收费的现象发生,加重了患者经济负担。一些医院将医疗设备采购进来后不注重维护保养,重要设备没设专人操作,责任不明确设备乱抓乱用,管理混乱。医院设备维修工作重视不够,维修中心只有工人,无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真正懂设备功能及技术原理的人少或根本没有,不适应对日益先进的医疗设备维修的需要。直到设备已不能正常使用才请厂家来修理,费用高又耽误医疗使用。部分科室占用的医疗设备因工作变化不适用,也不申报调出,年久失去保养,自然腐蚀严重。季节性使用和停用的设备计提折旧未按规定办理;报废设备的固定资产价值不能及时收回入帐;更新改造设备的新增价值未及时增加医疗设备的账面价值。这些都造成医院医疗设备管理混乱,资产流失。医院绩效工资和资金分配方案未将设备使用率,单机创收定额,设备保养完好率等经济指标列入考核范围,未设立医疗设备管理内部控制机制。

3.加强医院医疗设备管理的措施

3.1 建立健全医院医疗设备管理制度:对设备的购置、使用、维修保养、提取折旧费、处置报废都规定科学的程序和严格要求,使设备管理的日常工作有章可循。

3.2 完善医疗设备管理体系:在院长负责制下器械设备科不仅只管设备采购,还要管理医疗设备的使用率,完好率,协助院内维修中心对设备的大修和更新改造等;维修中心要培养或引进具有高尖端设备维修技术的工程师,使医院确实具备中大型选进设备的维修能力;各使用科室对大型设备要有专人操作,定时保养,并设有完整的设备运行记录,交接班记录,发现异常要及时报告维修中心测查原因。

3.3 建立健全医疗设备档案:器械科和财务科要分别从医疗设备物质形态和价值两个方面建立设备档案,从设备采购进医院到最终报废退出,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控管理。把每台设备的采购,使用,维修,折旧,报废和清理等相关资料完整地记录在案,输入医院管理网络系统。为设备管理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3.4 医院成立有专家参加的采购委员会,由法人院长负责:采购大型医疗设备需经过集体讨论,经过可行性论证后制定购置计划,按政府规划的医疗资源配置指标和规范的采购程序办理。

3.5 医院财务部门设专人负责医疗设备计提折旧的管理:不需要的设备应及时调出或处理;季节性停用,提前报废。封存不用的设备,已提够折旧但仍在使用的设备均不提折旧;对租赁出去的设备要照提折旧;报废的医疗设备要有严格审批程序,其价值必须收回防止流失;提前报废或变卖的设备其收入要首先冲减亏欠的折旧费;已提的折旧资金应归集到医疗设备专项基金统一管理,作为医疗设备更新换代的重要资金来源。

3.6 建立大中型医疗设备巡查制度:器械科应设专人负责每周或每月定期到全院医疗科室对重点设备查看,检查设备运行记录,实物勘察设备运行状态,如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汇报,汇同相关部门予以解决。

3.7 各医疗科室对自己使用的医疗设备指定专人负责运行保养:责任人要熟悉掌握设备的操作,使用及性能知识,按设备使用保养说明书的要求,定期进行注油、擦拭清理灰尘等工作,把对医疗设备的维护保养工作真正做到实处。

3.8 对器械科,维修中心,医院内部各使用设备的科室之间的责任和任务予以明确:对设备使用率高,保养维护好,维修及时且技术过硬的单位和个人应予以适当的表彰或奖励。相反对医疗设备发生非正常损坏,丢失,管理维修不善的科室或当事人要查明原因后追究责任。要把设备使用率,完好率等相关指标列入相关科室和部门的绩效工资考核方案中,使每个职工都能自觉爱护设备,正确使用和保养设备,认识到设备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从而调动主观能动性,熟练掌握操作医疗设备,维护保养医疗设备的技能。使各医疗设备都能在医院管理升级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作用,提升医院医疗技术硬件能量,加速医院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篇5

1影响产科护理安全的因素

就目前的调查结果来说,产科是发生医疗纠纷最多的科室之一,这是由于其本身所存在的风险性所决定的。然而护理质量的高低对其也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护理与孕产妇、新生儿的生命息息相关,任何疏忽大意都有可能酿成严重的不良后果而带来遗憾,加强产科安全管理是一项长抓不懈的工作,也是确保产科护理质量的重要举措。

1.1技术水平不到位:从目前我国的护理人员构成来讲,主要年龄都集中在20岁左右,基本上都是刚刚从学校毕业而缺乏专业的护理经验,在操作技术的使用上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如在手术的进行中,不能快速反应,配合医生的诊疗服务的需要或者与医生的配合不默契,这些往往会为护理安全留下严重的安全隐患。而且由于新技术、新知识的推广应用,护理技术复杂程度增高,给护理人员造成较大的工作压力,影响产科护理安全。

1.2责任心缺乏:护理工作除了技术上的要求以外,更多的是对于责任心的要求,护理工作是一个良心活。如果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不能仔细的观察病人的病情并且对其进行记录就会造成不能及时的处理一些问题,从而会造成胎儿或者母亲的死亡或者是出现生命危险的状况。这些危险后果的产生大都是由于责任心的缺乏所造成。他们对于工作缺乏严谨的工作态度,未能体现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给患者造成不安全感。

1.3缺乏法律意识:一般而言,护理记录是能够反映护理过程真实情况的有效记录,也是当发生纠纷或者在对患者进行后续诊疗的一个依据。但是在产科护理中,常常由于产科工作的复杂性和多变性造成不能及时的对其医疗内容进行记录,有时候护理记录的书写不符合规范,或者是在事后摘抄、补写,这无形的为护理安全造成一定的隐患。一旦出现医疗纠纷,其原始的护理记录因此而失去法律效力而造成院方无法举证。缺乏法律意识的另一表现是,护理人员缺乏对于患者的隐私保护意识,比如在对产妇做产前检查或者手术前检查时没有注意到对病患进行隐私部位的保护。这些种种的情况究其缘由都是因为护理人员没有足够的法律意识。

1.4缺乏沟通:护患关系是否融洽是决定在护理中是否会有利于病人恢复的一个主要积极因素。但是在妇产科常常由于缺乏沟通或者因为护理人员没有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而造成许多的问题出现,如护理人员的态度引起的对于病患的心情的干扰等等。

2 产科护理差错、事故的防范对策

2.1加强安全管理的措施:加强安全管理首先要从院方做起,首先,定期的对护理人员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与考核,使得产科的护理人员具有专业的服务素养,具备一定的安全护理能力。其次,作为产科的管理人员应该对护理人员有意识的开展安全意识教育活动,因为这样可以使得遵守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成为一种本能的要求。第三,对护理人员进行风险教育,使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预见可能会发生的护理风险,并尽可能的把发生风险的可能性降低,甚至使其消灭在萌芽状态。

2.2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技能培训:护理工作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护理人员从意识上认识到护理工作的重要性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能够通过严格的规范操作训练使其能够提高技术,让优质的产科护理成为从思想意识到实践行为上的必然选择。当然对其操作技能的管理培训,还包括书写护理文件。如何的保证在短时间内及时的记录操作过程,如何的保证其记录的可靠性都是对于护理人员在技能培训时应该选择的内容。

2.3加强护患之间的沟通:护理的成败决定于两个方面,一是,护理的过程是否具有专业性;其二是护理过程中是否达到了与患者的良好沟通。前者是技术层面的要求,后者是心理层面的要求。因此护理服务不仅仅是一项技术,更是一门艺术。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的良性沟通不仅仅有利于病人的病情的恢复,同时也有利于医师工作的顺利开展。良好的护患关系可以有效的避免可能将会发生的医疗纠纷。作为护理人员一定要合理定位自己,知道如何避免自己在语言上的粗暴,以及态度上的蛮横。在术前和术后一定要与患者进行及时的沟通,并且依据病患的要求,尽量的保证患者的隐私。

3 结语

产科是发生护患纠纷最多的地方,这当然是由产科的高风险本质所决定的,要保证产科质量防止差错事故,产科护士必须加强安全管理知识的学习和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从法律角度规范管理,建立健全护理操作流程,明确对待护理安全的态度,提高安全意识,打造护理安全文化。医院也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安全管理,保证产科人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高,从细微小处着眼,将一切可能发生的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篇6

加强科室人员队伍建设,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护理队伍是做好消毒供应科污染室管理工作的根本保证。要积极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与团队精神,满足临床医疗护理的需求。不断学习新理论、新知识。要重视在职教育,拓宽思路,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专业理论学习,定期组织理论与技术操作考核等,不断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和技术操作能力。

2 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

消毒供应科要成立质量控制小组,小组成员定期做好各项检查督导工作,并制定岗位职责,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和技术操作规程。加强对废弃物的物流管理,也是确保消毒隔离管理质量的重要环节。要经常组织所属人员认真学习质控标准,经常对照检查,使各项制度落实到位,并加强消毒隔离及自身防护措施。

3 认真把好污染物品回收质量关

污染室的管理应固定专人,回收的器械应分类放置。对特殊污染的器械应做明显的标记,并放在指定的容器内进行高压消毒后,方可与其他器械一同浸泡消毒。对回收的各类器械必须经过使用科室进行初步浸泡消毒处理后,再回收到消毒供应科处理。对带有血迹、污渍的不洁器械应拒收。回收人员应与污染室管理人员认真交接,并做好详细登记。回收过程中注意不得污染周围环境,应在固定的操作台上拆包、分类,认真把好回收质量关。

4 严把消毒前的清洗质量关

回收的器械须消毒后方可进入洗涤间,这对于防止污染扩散、保证洗涤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清洗工作中应用物理方法清除污染物体表面的有机物,包括有害微生物、污迹和尘埃。清洁是医疗用品再处理的一个必要过程,如果物品不能有效清洁,则很难保证随后消毒和灭菌的效果。但清洁只能去除和减少微生物而不能杀灭微生物,通过清洗可以降低物品上的微生物含量,增强物品安全使用性,因此,清洗是灭菌前非常重要的准备工作,由于清洗不当,将会直接影响灭菌效果。

5 工作人员应严格做好自身防护

污染室管理人员做好自身防护工作十分重要。在处理所有尖锐利器时,应特别小心,尽可能应用不接触技术,最好借助器械拿取,避免接触污染物品。在操作过程中,要养成良好习惯,要有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针头、刀片应用持针器取下,并分别放置;冲洗时针尖朝下,这样可防止刺伤。一旦发生意外刺伤,应立即处理,在伤口的上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或流动的水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伤口处理后,应及时用75%酒精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在进行各种消毒清洗时,要戴乳胶手套、口罩、防护眼镜、防水套袖、围裙等,动作不要过猛,以免消毒液飞溅。操作完毕,脱掉手套及时用肥皂水和流动的自来水认真冲洗。配制消毒液时,要小心谨慎,以防被灼伤。

篇7

五常法(即常组织、常整顿、常清洁、常规范、常自律)在各种机构中用来提高安全,改善品质环境,增加效率,减少故障,提升企业形象及竞争力的一种有效技术,最先在日本广为采用[1],后来许多机构运用“五常法”的原理进行管理而获得成功,我科于2010年12月―2011年10月运用“五常法”理论,加强妇科门诊诊室物品的管理,效果良好,现将实施体会介绍如下:

1 一般情况

1.1 存在问题 我院妇科门诊门诊诊室是为全院副高以上职称的妇科医生出诊提供场地。由于诊室相对不足,医生共用同一间,每间诊室根据医生出诊时间不同,安排多名医生共用,医生人员流动性大,对诊室物品摆放,环境维护重视不够,诊室物品摆放过多而乱,不规范,包括无菌包,一次性用品,一次性纸张,检查化验等纸张,导致医生取用物品时不方便,降低工作效率,无菌包和一次性耗材未按有效期摆放,存在不安全隐患。

2 实施方法及内容

2.1 成立“五常法”活动小组并号召全员参与。根据“五常法”标准建立审核表,对不合理事物的记录下来留作整改后对照,对存在问题,实施“五常法”加以改进。

2.2 实施内容

2.2.1 常组织 根据妇科病人就诊流程,检查所需物品,取用体现就近方便原则,对物品进行分类,把“空间”腾出来活用。具体组织:(1)每个诊室配一台双层治疗车摆放妇科检查所需物品,治疗车上层摆放3个治疗盒(2)无菌物品、一次性物品、无菌棉签、纱布等等放一个治疗盒,一次性手套与扩阴器分别放置另外2个治疗盒内。(3)一次性耗材,如新薄氏液态细胞学涂片和备用扩阴器用塑料框装好放在下层治疗车上。(4)化验单等放在不带门的有隔板的长条形柜内,每个隔板之间贴有醒目过塑标签。

2.2.2 常整顿 (1)定位 将常用的物品放在离检查床最近的地方,备用的物品放在床头柜内,用隔板分开,物得其所。(2)定量 物品定位好贴上标签,各类物品按照实际放置数量制成表格,过塑后放在床头柜内,便于每班清点检查、补充。

2.2.3 常清洁 (1)将门诊22间妇科诊室划分责任区,每间诊室有责任人。(2)每天常规清点检查诊室物品,根据清单补充物品,护士长每周1-2次督查,科室每月一次大扫除、大清点。保洁员随时清扫,及时处理垃圾,保持诊室清洁。

2.2.4 常规范 (1)修改导诊护士各班职责。(2)每天检查标签与物品是否对位准确,并及时纠正。(3)护士长和责任人将检查结果在每周例会上公布,做得好的进行表扬鼓励,针对不足进行整改。

2.2.5 常自律 人人清楚自己的责任范围和工作职责,导诊护士上班前15分钟到岗,检查诊室物品摆放情况,下班前“五常法:检查物品归位情况以及检查床床单、仪器、地面是否清洁,然后再交接班。

3 结果 通过对诊室物品实行“五常法”管理,物品摆放更规范,取用方便,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浪费,医院每月护理质量检查结果综合评分在95分以上。

4 讨论

4.1 通过“五常法”的实施,诊室物品摆放合理,标识清楚,井井有条,易于取用 ,寻找不费时,提高工作效率。

4.2 物品管理达到定位定量标准,通过整顿清洁,把不要的物品进行处理,使用空间相对扩大,所有物品均得到定位放置。

篇8

由于市政供水严重不足,一些单位为了解决生产用水,打深井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超量开采,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每年以lm左右的速度下降,按照现在的下降速度,再过5年,处在干旱地区的城市,地下水面临无法开采的危机。因此,污水回用和综合利用是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对于缺水城市而言,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比开发建设新水源更为重要,更符合我国贫水的客观事实,更具有深远与现实意义。

1.火电厂用水情况概述

火电厂有相当大的供水需求。用途主要包括锅炉补充水、冷却用水、生活消防杂用水等。由于我国目前火电厂中主要采用的是湿式除灰系统,因此,除灰用水量需求也相当巨大。

由于水在火电厂发电的水汽循环系统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对水质的要求有很大的差别。如今火电厂向着大容量、高参数发展,对锅炉用水的水质要求也越来越高,锅炉用水中杂质含量要求至10-9级。锅炉冷却水要求是十分严格的,对于锅炉用的冷却水要求氨氮小于1mg/L,因此除了常规的混凝、沉淀、过滤等水处理方法外,还需离子交换、反渗透、电渗析等纯水制备技术,而这些技术对水质的要求很严格。经对比分析可知,生活污水经常规处理后还不能满足火电厂循环冷却水的水质要求。随着现代水处理技术的发展,各种深度处理技术可以将污水进一步净化,使其所含污染物质浓度大为降低。借鉴国外的发展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及目前的污水处理技术,经生物膜法深度处理的城市污水回用作火电厂循环冷却水是可行的。

2.生物膜的构造及污染物降解机理

生物膜法是使细菌等微生物和原生动物、后生动物附着在某些物料载体上进行生长繁殖,形成生物膜。生物膜主要由细菌的菌胶团和大量的真菌菌丝组成,线虫类、轮虫类以及寡毛虫类等微型动物出现的频率也较高。由于生物膜是生长在载体上的,微生物的停留时间长,生物量可达到悬浮法的2~3倍,而且硝化菌等世代周期较长的微生物也能生长繁殖。在处理系统的中,生物膜不断生长、脱落和更新,从而保持生物膜具备良好的活性。

污水通过与膜的接触,水中的污染物作为营养物被膜中生物摄取并分解,从而使污水得到净化。

3.试验装置

试验所用的生物滤池由有机玻璃制成,内径为100mm,高为1980mm。有效容积是15L。它由滤料、布水系统、排水系统和供氧系统组成。其中供氧系统以粘砂块作为微孔曝气头,采用鼓风曝气方式。并且由于东北特有的温度原因,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在滤池外面包了一层保温带,以适应微生物的生长。

滤料是微生物栖息的场所,本课题试验中所采用的滤料是杭州天宇环保工程有限公司生产的半软性组合填料。它的理论比表面积约为1538.0m2/m3,塑料环直径d=8.0cm,塑料环间间距为2.6cm,每束纤维长6.0~7.0cm。该种滤料作用如下:

(1)能为微生物附着提供了大量的表面积。

(2)能使污水以液膜状态流过生物膜。

(3)有足够的空隙率,保证通风。

(4)不能被微生物分解,也不抑制微生物的生长。

(5)有一定的机械强度,且价格低廉。在试验中能有较好的结果。

4.试验室条件

(1)试验用水采用梅河口市城市污水处理厂水解+CASS工艺出水,水质pH值范围6.99-7.32,COD范围30-60 mg/L,氨氮范围0.9—5.0 mg/L,碱度(TB)范围0.8—2.4。

(2)试验污泥来源。硝化菌的培养采用梅河口市城市污水处理厂生化池中的活性污泥为接种污泥。污泥的外观呈棕褐色,污泥浓度(MLSS)大约为4g/L。

(3)试验主要仪器名称及型号:精密酸度计(HANNA pH211),精密电子天平(FA1004N),分光光度计(721),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752),可调试万用电炉(4×1000W),控温仪和加热带(HQ-988-1),不锈钢手提式压力蒸汽灭菌器(YXQ-SG46-280S),离心沉淀器(800),八篮恒烘箱(Y802A),溶解氧测定仪(JYD-1A )。

(4)试验试剂

试验用的主要试剂为:

硫酸银(化学纯);硫酸汞(化学纯);碳酸钠(化学纯);

硫酸铵(化学纯);氯化铵(化学纯);磷酸氢二钠,化学纯;硫酸,ρ=1.84g/mL;盐酸(0.01mol/L);氢氧化钠(300g/L);1%淀粉溶液;试亚铁灵指示剂;酚酞指示剂;轻质氧化镁(不含碳酸盐);戴式合金(Cu:Zn:Al=50:5:45的粉剂);重铬酸钾标液(0.1000mol/L);硫酸亚铁铵标准滴定液的配制(0.05mol/L);碱性过硫酸钾溶液;硝酸钾标准贮备液;硝酸钾标准使用液;纳氏试剂;铵氮标准溶液;铵氮标准溶液;硫代硫酸钠溶液;磷酸盐缓冲溶液。

5.温度对好氧生物膜处理效果的影响

当流速100ml/min左右,进水氨氮在5mg/L,CODCr的浓度

40~60 mg/L生物膜反应器高度1.2m时改变温度,考察温度对好氧生物膜处理效果的影响,考察指标CODCr、NH3-N去除情况,其结果见表1。

由表1可知,随温度的增加 CODCr、NH3-N的去除率增加,当温度小于20℃时,两者的去除率都不足75%,而当温度大于35℃时,两者的去除率开始下降,温度在25~35之间是生物对CODCr、NH3-N的去除效率最高平均达80%以上,所以在25~35℃之间是好氧生物膜最适宜的生长温度。

6.水力停留时间对好氧生物膜处理效果的影响

进水氨氮浓度5mg/L,CODCr 在40~60 mg/L,温度29℃,

在生物膜反应器高度1.2m时,考察水力停留时间在30~90min之间好氧生物膜处理效果的影响,考察指标CODCr、NH3-N去除率。

由表2可知,随力停留时间的增加CODCr、NH3-N去除率也在增加,当水力停留时间在60min时,CODCr、NH3-N去除率达到81.56%和86.00%当大于60min时CODCr、NH3-N去除率几乎没有增加,CODCr去除率每10min增加不到3%,NH3-N去除率每10min增加不到2%,从经济的角度考虑,最佳的水力停留时间为60min,此时的流速为300ml/min。由于HRT=Q/V,所以可推出水力停留时间和有机负荷之间的关系:

N=(ρs-ρ0)Q/v

其中N——容积负荷(kgCOD/m3 .d) Q——流量(m3/d)

V——生物膜反应器的容积

得到:N=(ρs-ρ0)/HRT

7.不同氨氮浓度进水去除率的研究

讨论取不同氨氮浓度时经生物膜反应器的氨氮去除率,证明了培养出的生物膜对氨氮的去除效率和范围,并得出了我们试验的最终结论,试验在确定了最佳温度(29℃)、最佳水力停留时间(60min)、最佳有机负荷(COD浓度为224mg/L)后,进行试验,所得数据如表3数据。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随着进水氨氮浓度的不断增加,氨氮去除率也不断的提高,当氨氮浓度达到14.5mg/L时,氨氮去除率达到最高为91.93%,氨氮浓度继续增大时,去除率开始下降。在氨氮浓度在小于15mg/L时,随着进水氨氮浓度的不断增加硝化菌可利用的底物(即氨氮更加充足)促使氨氮的去除率也不断提高;当浓度超过一定范围时,由于硝化菌可代谢掉的氨氮达到饱和,以致于氨氮的去除率下降。结果证明,所培养的生物膜在处理低氨氮进水时,氨氮去除率是很高的。特别是处理氨氮低于15mg/L时,氨氮去除率高达85%以上,能够达到预期的1mg/L以下,可用于作为火电厂循环冷却水,达到了试验目的。

8.结论

(1)在试验过程中,温度对生物膜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生化反应中主要关注的是中温菌,对于本课题,在25~35℃之间是好氧生物膜最适宜的生长温度,试验中发现29℃时,NH3-N去除率最好。

(2)CODCr、NH3-N去除率随水力负荷的增大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本实验最佳水力负荷为0.76 m3/(m2·h) (进水流量为100ml/min)。在此条件下处理废水的效果最好,处理废水后的CODcr和NH3-N的去除率分别为81.56%和86.06%。

(3)运行期间,系统内的活性污泥的形状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污泥的颜色由黄褐色变化为黑色。试验期间,污泥的总体沉降性能不稳定,偶出现沉淀后的上清液混浊现象。

(4)在适宜处理条件下,经过生物膜法深度处理的污水厂(水解+CASS)出水NH3-N浓度可以达到1mg/L以下,达到电厂回用的标准。

参考文献:

[1]张永伟,满守刚,孙家国.中国水资源紧缺原因及解决对策[J].黑龙江水专学报.2001,28(2):25—27.

[2]王维斌.影响SBR系统除磷脱氮效果的主要因素.全国除磷脱氮技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2000.

[3]许泽美.生物膜法在市政污水处理中的应用前景.中国给水排水.1999,15(8):24~26.

篇9

3、研发中心的组建应符合下列条件:

(1)在外地建立研发中心的企业必须在本地企业内建有市级以上高新技术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并具备一定的高新技术引进、消化、吸收能力和二次创新能力。

(2)研发中心必须是在本市范围内登记注册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在高校院所所在地依法设立的机构。它可以是企业独资,也可以是和高校院所合资建立的研究院(所)、重点实验室、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站)等,但必须产权清晰、权责明确、分工合理。

(3)研发中心必须是从事工程技术及其相关科技领域的研究开发的机构,研发内容包括工程技术研究、产品开发研究、高技术应用研究以及为研发活动服务的中间试验等。

(4)具有明确的研究开发方向和具体的研发项目,固定的研发场所、必需的仪器设备、必要的研发经费和其它科研条件。

(5)配有专职管理和研发人员,其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直接从事研发活动人员占研发中心总人数的比例应不低于80%。

(6)研发中心所需经费应在主办企业的年度财务预算中单独列帐,单独核算。

4、研发中心由市科技局会同市财政局按照《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管理办法》和《*市市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组建与认定管理试行办法》的要求,组织有关人员实地考核评审后,予以认定,对经认定符合省及省级以上的研发中心要求且有市级以上科技成果的,由主办企业所在地政府给予10万元奖金,用于奖励研发中心的有功人员,属*、柯城区的企业,由市和区政府各出50%;对经认定符合市级研发中心条件的,由企业所在地政府给予2万元奖励,属*、柯城区的企业,由市和区政府各出50%。

5、研发中心享受在我市设立的企业研发中心的同等待遇,申报的科技计划项目各级科技管理部门予以立项或向上级部门推荐,市县政府的科技经费也应予以重点支持。

6、研发中心的科技人员在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和技术职称评定时,可以不受指标限制。

7、研发中心应依法开展研发活动,维护“诚信*”的形象,研发中心的资金必须全部用于研发活动。研发中心完成的科技成果首先应在本企业转化及产业化。

8、研发中心取得的科技成果在本市实现产业化的,实施企业应从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中按约定比例提取奖金,奖励给研发有功人员。研发中心取得的技术成果转让给我市其他企业的,经当地科技部门认定登记,其技术性收入免征营业税、所得税。

9、设立研发中心的盈利企业,其技术开发经费按有关规定比例列支,比上年增长10%及以上的,经当地税务机关批准,可再按技术开发费实际发生额的50%抵扣当年度的应纳税所得额。

篇10

1.2加强医德医风教育 强化服务意识,具有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和丰富的专业知识,作风严谨,思维敏捷,反应灵活,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在手术中关心体贴患者,使他们消除恐惧和顾虑,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1.3积极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 眼科手术室的仪器设备多,如超声乳化仪、冷冻仪、快速消毒仪等,学习仪器设备的使用和注意事项,对新开展的手术必须认真学习,减少手术中忙、乱、慌现象。

1.4严格消毒隔离制度手术室的消毒隔离一定要严格,定期作空气、台面、消毒液、手指、手术灭菌器械等的细菌培养,结果存档保存。手术室须每日及术后进行清洁卫生消毒,用0.5%“84”液拖擦地板,每日常规紫外线照射2次,每次60 min,连台手术之间照射0.5~1 h;每周1次用95%酒精纱布擦拭紫外线灯管,每月1次星光指示卡监测其强度。

手术室内物品应摆放整齐,保持清洁无灰尘、无血迹,避免不必要移动,尽量减少人员流动。

1.5器械物品的质量管理手术所需器械物品的功能和保证供给,对手术的进行及手术质量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对特殊器械、精密仪器等应实行定点放置,专人管理以保障供给,对每一器械的功能也应定期检修,对已消毒的无菌物品应统一放置无菌储藏室,有效期为1周,每天清理过期器械、敷料1次;每周整理消毒容器,定出各类物品消毒更换日期,落实执行者。手术室应常备各种急诊手术包及抢救器材,手术器械不得外借。

2术中质量管理

2.1接送患者防止差错

2.1.1 防止接错患者到病室接患者时,根据手术通知单核对以下事项:病史、床号、患者姓名、住院号、手术名称及手术时间及手术部位等。并取下患者首饰、假牙、手表等交陪人保存。患者接到手术室,护士与手术医师第二次核对患者姓名、住院号及手术部位等。

2.1.2防止摔伤碰伤患者接送患者出入病房时应注意保护患者头部及手足,防止碰伤。移动患者至手术台或平车,须有人扶助车身防止滚动。搬动患者时应轻巧稳妥。患者(特别是小儿)卧在手术台上等待手术或手术完毕等待送回病房时,巡回护士应在旁照顾,防止掉床摔伤。经常检查平车、担架有否损坏,防止接送时摔伤患者。2.3完善术前准备 要求手术护士了解病人病情、手术名称、术式、、术前化验结果等,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除做常规准备外,应对病人术中可能出现的情况作出初步估计,做到心中有数,并作相应的准备工作。对术中所用手术器械包、药品、人工晶体,黏弹剂、义眼台及其他手术耗材提前准备并对其包装及有效期进行严格核对,术前术中术毕手术室护士必须认真清点术中用物数量,严防遗漏。

2.4严格遵守手术室制度

2.4.1工作人员进入手术室前应更换手术室提供的衣裤,换消毒拖鞋,戴口罩,不戴首饰,不留长指甲,不染甲,外出手术室须穿外出工作服,换外出鞋。进入手术间的病人,需穿干净衣服,换消毒浸泡过的拖鞋。有特殊感染的病人,立即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护理部、医务处。做好消毒灭菌工作。

2.4.2室内保持严肃安静,禁止高声喧哗。术中不要说与做手术无关的话和事,不要相互指责,令病人产生不信任感。

2.4.3手术室内使用电炉、酒精灯等,要远离乙醚、氧气等,以防爆炸。氧气瓶口及压力计上不可涂油、近火、拉胶布或存放在高热地方,使用完毕应立即关好阀门。

2.5严格查对制度

2.5.1在手术开始前手术者必须与巡回护士按照病历记载、AB超结果及询问患者等核对手术部位及术眼。

2.5.2使用任何注射药物,应先核对瓶签,并会同另一人核对浓度、剂量,然后使用。瓶签脱落、字迹不清或有疑问者,一律不用。用过的空安瓶,应留在桌上以备核对,待手术完毕,方可弃去。局麻加肾上腺素时,应先问明剂量再加。执行口头用药,要复诵一遍,并作记录。对每一手术材料、用物,必须保持无菌,防止污染,严格查对灭菌的日期、有效期、有无破损及灭菌指示卡。对手术中输血、用药,添加手术材料必须2人核对无误后方可执行 。

2.5.3手术开始前,器械护士与助手应对所需器械及敷料作全面整理,做到各有固定的地方,有条不紊。同时应认真清点器械、纱布、缝针等的数量,至少应清点2次,并将准确数字记录在手术护理记录单上。在手术过程中,手术人员应随时做到手术区周围的物品整齐有序,医师不得自行拿取器械 ,暂不用的物品应及时交还器械护士 ,不得乱丢或堆积手术区周围。

在手术过程中,所增减的敷料及器械,巡回护士应准确记录。凡手术台上掉下的纱布(垫)、器械、缝针、线卷等,均应及时拣起,放在固定地方,任何人未经巡回护士许可不得拿出室外 ,以便术后清点。

2.6加强手术标本的管理 对手术中切下的任何组织,必须认真保管,防止遗失。询问手术医师是否留取标本,不应自行处理,及时送检,因为病理切片的结果是手术患者重要的诊断依据之一,尤其在一个巡回护士同时应对2台手术时,千万不能因为工作忙而弄错了标本,张冠李戴。病理标本应专人送检,送检人和接受标本人都应做好登记,病理标本丢失,定为严重差错[1]。

2.7认真仔细填术护理记录单要求对每一个手术患者术中护理情况及所用器械、敷料以及术毕离开手术室护理交班要点逐项填写,不漏项,术中所用无菌包灭菌效果指示卡及体内植入物标识必须粘贴于护理记录单上 ,因为手术护理记录单是病历中可以复印的具有法律意义的原始材料,所以必须从思想上引起足够的重视,不能涂擦、修改、添加等,时间记录准确,文字精炼。每个消毒包的消毒卡日期或化学监测的指示卡等均要保留,能粘贴的要粘贴在病历上,使得灭菌效果的监测资料成为完整可核实的证据[2]。

3术后质量管理

3.1手术室的处理手术间空气消毒按国家标准要求,手术室空气细菌培养应达到≤200 cfum3以内[3],术后要认真清扫手术间地面,将血迹清洗干净,更换手术台上所有铺单。对污染或传染性疾病手术的相关用物须作特殊处理,如用4%“84”消毒液擦洗后再行紫外线照射消毒等以彻底控制传染源和尽可能切断各种传播途径,防止交叉感染。非污染或传染性疾病手术的手术间则清扫干净后行紫外线照射消毒30 min。

3.2器械物品的处理手术器具及物品必须一用一灭菌,能压力蒸汽灭菌的应避免使用化学灭菌剂浸泡灭菌。我们对重复使用的器械先去污染,用酶彻底洗干净,再消毒或灭菌。其中感染病人用过的器械应先消毒后,彻底清洗干净,再消毒或灭菌。对需隔离的病人,手术通知单上必须注明感染情况,严格隔离管理,术后器械及物品双消毒,标本按隔离要求处理,手术间严格终末消毒。手术后污物放于污染区,不随便乱丢,手术废弃物品置于有明显标识的塑料袋内,封闭保存无害化处理。

当然手术室的护理质量管理还不能仅限于本科室,更不能仅限于个人,还应积极与相关科室及全科同志们密切联系和合作,不断的改进和协调手术配合工作,本着一切从工作和病员利益出发的宗旨,倡导“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对患者实施人性化服务,强化服务意识,为患者提供更细致、更全面、更优质的服务,以杜绝护理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篇11

一、电力工程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电力工程的安全管理工作,即在电力工程的开展中实现动态运行、且具有自我调节功能的系统性工作。电力工程的安全管理,保证了工作人员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发展。电力工程的安全管理,实现了企业管理的改革,完善了企业运行机制,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和进步。在电力工程安全管理的工作中,电力企业需要严格遵守企业制定的规章制度,以防止事故的发生。此外,注重电力工程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电力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实现了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二、电力工程安全管理工作的特点

电力工程在开展安全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点。首先,电力工程的安全管理需要持续较长时间,涉及的内容繁杂、跨度较广,成本较高。电力工程在运作的过程中,涵盖了工程的规划、设计、实施、监测、等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有序进行,决定了整个电力工程的顺利开展。在电力工程安全管理的工作中,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共同促进了电力工程目标的实现,继而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电力工程的实施需要结合现实的发展状况以及所处的环境条件,以更为有效的策略保证安全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其次,电力工程安全管理工作具备较强的专业性。电力工程的建设需要操作人员具备专业的技术能力。电力工程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专业性的技术性人员,以保证电力工程的有效开展。工作人员需要自觉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严格按照操作标准,以实现各个步骤的有序进行。针对电力工程实施中的难点、问题,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加以解决。在进行电力工程安全管理期间,工作人员利用专业性的知识、技术,促进了电力工程的高效运行。最后,电力工程的安全管理工作,需要控制的难点相对较多。电力工程的安全管理工作需要工作人员具备专业性的知识,经过一系列复杂的步骤,以实现电力工程的有序进行。

三、加强电力工程安全管理的科学措施

电力工程安全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参与。包括电力企业,即电力工程的负责人或电力工程安全管理的执行方。电力企业在开展电力工程安全管理工作的过程中,既要保证电力工程的质量,也要注重提高电力工程的安全管理水平。此外,监理机构、工程原料的提供方等相关机构,也要对电力工程安全管理工作的实施负责,共同促进了电力工程安全管理的顺利进行。

(一)提高从业者的安全观念,树立安全管理意识

加强电力工程的安全管理,需要提高从业者的安全观念,以保证电力工程的安全管理。通过提高从业者的安全观念,树立安全管理意识,形成一整套的安全管理系统,优化工作人员配置,以保证各个环节的安全性。积极宣传安全知识,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观念,使得工作人员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以确保电力工程的正常运行。引导工作人员意识到电力工程安全管理的重要作用,严格遵照规章制度,尽量避免违规操作的发生。增强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加强工作人员的职业技能和道德修养,以促进电力工程的高效运作。

(二)提高F场安全管理的水平

加强电力工程的安全管理,需要提高电力工程现场管理的安全水平。第一,电力工程安全管理的工作人员,需要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电力企业通过定期开展教育培训活动,以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管理观念。电力工程安全管理的工作人员通过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掌握安全管理知识,以提高自身的安全管理能力,保证了电力工程的正常进行。第二,电力企业的管理层需要进行针对性的安全教育活动。开展安全教育活动,有效地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安全操作能力。针对性地开展安全教育活动,有利于工作人员掌握更为科学、有效的操作技能。第三,电力企业的领导层需要改进并完善安全管理监督系统以确保电力工程的正常进行。完善安全管理监管系统,严格按照标准操作,加大对安全管理的监督力度,包括操作人员和技术设备的使用,以确保电力工程的顺利实施。第四,电力企业的各个层级的工作人员需要明确自身所承担的安全责任。管理层以及基础工作人员认真履行各自的职责,利用合理的奖惩机制,以保障工作人员的切身利益,进而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促进了安全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电力企业的管理层人员在工程项目的实施期间,加大安全管理的力度,提高了电力工程安全管理的质量,保证了电力工程的顺利开展。在电力工程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各个部门之间的配合,涉及庞大的操作队伍和技术设备,以有效的方式保证电力工程施工过程的安全。电力工程的开展,需要充分考虑到影响安全管理工作的主、客观因素,尽可能地减少事故的发生。

四、结束语

电力工程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保证了电力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电力工程的工作人员应该充分认识到电力工程安全管理的重要性,不断增强自身的技术能力和职业素养,以保证电力工程的正常进行。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加强电力工程的安全管理,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满足了现代人们的生活需要,为社会的现代化发展做出了贡献。

参考文献:

[1]陈洪.加强电力工程安全管理的科学措施[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4.

[2]周海.对加强电力工程管理的措施研究[J].通讯世界,2014.

篇12

二、严格“收支两条线”,是实现科学理财的基础

1.严格收费管理,做到应收尽收。一要严格收费项目、依法收费。贯彻实施财务“收支两条线”工作的关键是依法收费,要切实抓好收费的基础工作,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收费项目、标准、范围,清理整顿现行收费。加强现行收费的审批、监督和检查,严格执行收费标准,坚决取消代收代扣,杜绝乱收费现象,并做到收费项目和标准公开,主动接受群众监督,二要认真落实定费、收费、管费“三分离”制度,严格“两费”的核定、减免和收取。“两费”实行集体定费,即由各工商所的正、副所长、片管员组成的收费评定小组,根据经营户所在地段、经营规模、经营范围、参照行业收费标准,定出月收费额,并建立收费台账:“两费”减免严格履行规定的审批程序,由经营者提出申请,工商所审核有关材料后,根据实际情况和片管员意见,提出减免建议,报分管领导审批和财务部门备案:“两费”收取一律按收费台账上的收费金额收取,在个体户较分散、偏远的地段。由片管员直接收取后及时、足额存入银行,在个体户相对集中、市区地段,让个体户到各所大厅缴费,切实做到依法收费,应收尽收。三要依托经济户口规范阳光收费行为。建立电子经济户口收费台账,工商所将辖区范围内个体工商户定费情况、减免情况、收费结果等信息输入阳光收费软件中,作为收费台账的依据。收费责任人只负责执行,无权随意更改。收费责任人应将当月的收费结果及时反馈给“户籍管理员”,及时录入监管,确保个体工商户的经济户口户数与收费台账的户数相一致。定费、减免与收费结果相一致。克服收费的随意性,杜绝收人情费和以消费抵收费,切实规范收费行为。四要建立规范收费考评制。将依法收费、集体定费、减免管理费等内容作为岗位绩效考评的重要内容之一,与工商所的全年工作实绩、年终评先评优挂钩,与责任区干部年终评比和年度绩效考评挂钩,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增强执收人员规范收费的意识。

2.严格执行解缴纪律。“收支两条线”强调的是收支两方面的改革,从“收”的角度,“收支两条线”主要强调收缴分离,不能坐收坐支,对合法、合理的行政性收入,罚没收入,实行财政专户管理和纳入财政预算。在实行财政专户管理中,要落实解缴款工作,严格执行解缴纪律。现在工商系统的行政性收费收入、罚没收入,均已纳入预算管理,罚没款实行罚缴分离,行政性收费都逐步委托银行代收,这就要求全系统各执收部门要按月及时足额将各费缴入银行专户,不得截留、挪用、拖欠应缴款。做到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对行政性收费的各项收入未及时上缴者。要依法依纪给予处分。

3.严格票据管理,规范收费行为。加强对专用票据的管理,是财务管理和监督的重要依据。必须完善票据管理制度,统一使用省财政厅印发的行政性收费专用票据和罚没票据等,加大对专用票据监管力度。经常对基层单位的票据使用管理情况进行专项检查,要针对票据管理可能出现的漏洞,采取定期不定期相结合的办法,检查票据保管和使用单位,防止个别单位在行政性收费和罚没收入时少收、漏收、收人情费等现象的发生:严格执行专用票据使用、核销制度,建立健全票据管理制度,指定专人负责,设置票据账薄,严格按照《票据申领程序》、《票据使用稽查、核销程序》,完善领取、发放、使用、结报、稽查、缴销等各种手续。严格一费一票,对专用票据的结报、缴销工作实行两级复核制、做到每月定时结报核销,严格做到票款一致,验旧领新、定期缴销。

三、完善财务管理方式。是实现科学理财的必然要求

1.实行财务公开,推行民主理财。一要推行财务公开。一方面要将国家规定工商部门的收费项目、标准、范围通过工商所和注册窗口等政务公开栏等各种有效渠道向社会公布,自觉接受社会和收费对象的监督:另一方面,要将各单位“收支两条线”情况、经费使用情况在局单位内部进行公开。各县(市、区)工商局成立民主理财小组,每季度用简报形式将财务收支情况向全局通报,增强财务管理透明度。

2.实行财务内审,建立督查机制。严格内部财务审计,每半年定期与不定期由上级机关财务人员组织一次对下级机关的财务内审,结合每月各单位的报账情况对各单位财务管理情况核查,及时通报核查情况。核查内容包括: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收费票据、费款的收缴、包干经费使用、固定资产的管理、暂扣物资的管理及罚没收的收缴等,严格做到收入数、上缴数、会计报表反映数和票据报表统计数四项一致。县(市、区)局可以设立内部审计员制度,负责对全局财务、资产的监审工作。配合做好财务内审。

3.推行财务联系点制度,增强财务管理水平。可试行上级局财务部门与下级局建立财务联系点制度,加强上级财务部门对下级局财务工作的指导和帮助,督促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定期进行检查、督查,及时总结财务管理经验:下级局主动向上级财务部门请示汇报工作,积极进行财务工作试点。切实加强财务管理,规范财务行为。

4.实行经费包干制。根据经费限额和各工商所业务工作的实际及经费保证的重点,对各工商所经费实行包干使用,车辆维修实行严格审批、定点维修。严格报销程序,进一步规范财务报销审批手续,经费管理严格执行一支笔,审查做到事前、事中、事后三环节的约束。

四、加强财务制度建设,是实现科学理财的有力保障

1.加强固定资产管理。近几年来,各级工商部门的固定资产不仅数量不断增加,而且构成不断更新,为工商行政理和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一要设置专门管理机构。对固定资产的管理要落实到部门。有专人负责。明确工作职责,统一登记、管理,从思想上克服“重进轻出、重资金,轻实物”的观念。二是建立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严格遵循《福建省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固定资产管理实施办法》,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清查盘点,年终进行全面清查盘点,检查固定资产的处置是否按有关规定执行,有无损失现象。三要加强对公共财产的管理。严格执行公共财产的购置、领用、调拨、转让、审批申报等各项程序,将财产使用责任落实到有关部门和个人,实行管理使用责任制。要加强单位内部财产管理部门和财产使用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形成一个行之有效的管理网络。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2.推行政府采购。要落实政府采购制度。按照“公开、公平、公正、效益”的原则,大宗办公用品、仪器设备、装修装潢等消费品集中由政府采购,规范政府采购行为。节约资金,杜绝政府采购过程中的腐败现象,提高资金支出的透明度和资金使用效益。市级工商局要成立政府采购领导小组,对全市工商系统采购工作进行监管,各县(市、区)工商局也应成立相应机构,增强工作透明度,防止采购工作中不廉洁行为的发生。

3.加强基建工程管理。加强基本建设项目投资前论证工作,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建设规模和标准:实行工程项目公开招投标制。严禁搞“大工程小预算”,将一个在建工程分割成几个小工程规避招投标。加强竣工财务决算工作,正确反映建设项目成果。加强竣工决算的审核,促进建设单位加强财务管理,严格控制建设成本,认真执行基建财会制度和财经纪律,促使建设单位及时上交基建结余资金和基建收入,办理竣工验收和交付使用固定资产,使建设单位的财务资金管理进入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

4.加强罚没物资管理。要按照《福建省工商行政管理局行政处罚案件涉案财物管理暂行办法》要求,加强罚没物资的管理,严禁任何人私自动用涉案物资。

五、提高财务人员素质。是实现科学理财的根本

1.要建立财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全系统会计员、出纳员、票证员不得相互兼任,配强财务人员。加强对财务人员从业资格的管理和监督,实行持证上岗。明确财务人员岗位职责,强化工作责任,严格执行《会计法》《预算法》,依法理财、规范管理。

篇13

2013年,上海市财政科技支出为257.7亿元,较2012年增长5.01%。在确保法定增长的基础上,近年来上海市财政科技资金的投入规模保持稳定,2011年全市科技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5.6%,2012年比重为5.87%,2013年比重为5.69%,且2011年、2012年、2013年本市财政科技支出占GDP的比重均超过1%。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战略指引下,财政对科技资金的投入呈现高速增长趋势,一批原创性世界级科研成果涌现,科学技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然而,在科技资金使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显现,尤其是科研经费浪费流失事件不断曝光,扰乱了正常的科研活动秩序。

财政科技资金管理使用的现状

(一)财政科技资金管理机制

科技资金管理机制是保障科技投入、切实发挥效益的重要环节。近年来,上海市建立和完善了财政科技投入的管理制度,相继出台了《上海市国家级重要科研设施和基地建设的配套支持试行办法》《关于改革和完善市级财政科技投入机制大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专项发展资金使用和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文件,在规范财政科技资金的管理和使用,保障科技创新综合环境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其创新集群培育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财政科技资金投入机制

要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就必须优化财政科技资金投入机制。2011年,上海市对市级财政科技投入机制进行了改革和完善。一是设立全市性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库”,将相关信息纳入项目库统一管理,探索建立多渠道、市场化的项目发现机制。二是根据上海市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发展目标和项目库的情况,统筹安排年度预算,集中财力支持重大科技项目。三是上海市财政局、市科委、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共同搭建市级财政科技投入管理平台,建立对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的会审机制。四是探索从原来:单一的经费拨款方式向事前资助、事中跟投、事后补偿、政府奖励等多种投入方式转变。通过采取多种投入方式,鼓励投贷联动、融资担保、股权投资、科技保险等各类支持科技产业发展的金融创新,吸引各类社会资本共同投入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激发了全社会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财政科技资金的杠杆作用。

(三)财政科技资金的监督管理机制

加强了对财政科技资金的监督绩效管理,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一是建立包括审计、财政、科技等部门和社会中介机构在内的监督体系。开展绩效目标编制,绩效跟踪评价,绩效自评价、后评价等试点工作,并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审计市级科技专项资金,以评估促管理、以评估提效能。二是按照政府信息公开的要求,继续推进财政科技专项资金的信息公开。2012年公开的59项专项资金中,有7项为科技专项资金。同时,进一步细化市级政府预决算科技支出的公开内容,2012年市级公共财政支出决算表中,科技支出科目细化公开到“项”级。

财政科技资金管理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财政科技资金分配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资金分配链与科技创新链需进一步衔接。上海市财政科技资金的分配主要集中在科委、发展改革委、经济信息化委、财政局等部门。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等科技创新环节虽均有不同部门设立专项资金加以支持,但不同研发阶段项目衔接机制仍不够完善。如何将资金分配链与科技创新链有机衔接,是本市当前财政科技资金分配过程中需进一步寻求良策的问题。

2.项目统筹协调机制需进一步优化。财政科技资金分散管理的体制符合当前实际,但在分散管理基础上的各部门之间统筹协调机制仍需进一步完善。 “市级财政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投入管理平台”还需进一步全部涵盖政府各部门在该领域的投入资金。还需进一步优化政府部门科技资金分配的体制机制,提高财政科技投入效率,这是当前本市财政科技资金管理的一个重大课题。

(二)财政科技资金使用与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人员经费投入相对不足。通过对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审计了解到,目前国家对于科技创新的支持过于强调和集中于硬件方面,对于人员方面的软投入支持相对较弱。如部分高校、科研院所反映,获取科研成果主要依靠大量的智力付出,但目前科技人员经费标准偏低,难以调动人员的积极性和吸引高端人才。又比如部分企业提出,政府科技专项资金大多数被要求用于设备采购等硬件方面,造成一方面企业对科技人员的激励远远不够,另一方面为满足硬性指标而重复购置设备,浪费公共财政资金。

2.项目预算管理制度需进一步完善。目前科研专项经费多采用项目管理模式,项目承担单位及主管部门“重项目申报、轻资金监管”的现象仍普遍存在。执行中存在未按规定单独核算、超预算支出,中央财政资金及地方配套资金的预算执行率偏低一课题个别支出不符合规定的开支范围和标准等问题。在资金拨付方面,有的单位反映,在研究计划获得批准立项后,由于项目立项合同未签,资金未到位但却要求项目单位做中期检查和项目进展情况汇报。

3.资金的使用缺少适度的灵活性。科技资金使用有其特殊性,项目实施期间科技趋势、市场环境等都会发生变数。限于预算调整条件和程序要求比较高,项目单位如按照原计划执行,资金使用虽然符合现有预算管理制度,但从创新角度而言并未发挥最好的效益。

(三)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方面的问题及原因

1.考核机制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激励度需要加强。在传统的业务指标评价体系下,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的关注点多集中在利润及资产保值增值方面,对关系企业长期发展科技创新的考核不够突出。由于科技创新是一个高风险的领域,企业高层管理者特别是国有企业管理者对科技创新投入的激励机制尚未真正形成。

2.税收优惠政策应进一步发挥效应。现行企业创新税收优惠政策存在范围较小、门槛较高的问题,制约了政策效应的进一步发挥。如现行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范围较窄,对鼓励人才创新、创业和企业吸引、激励人才的税收优惠政策相对不多。

3.小微型企业获得政府支持难度较大。小微型企业虽在科技活动方面表现较突出,但由于缺少固定资产投资、产值偏低等因素,融资较困难,获得的政府科技资金难度较大。

(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各创新主体的协同性仍需提高。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由于在自身定位、创新能力,以及文化理念上的差异,各机构和机构内部难以打破“围墙”,开放性不足,阻碍了各创新主体之间的有效协同,研发优势没有很好地转化为产业优势,存在“脱臼”现象。此外,政府部门对科技成果的应用、推广尚未形成有效机制,影响了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2.成果转化的配套支持尚需加强。成果转化与产业、财税、金融等相关政策密切相关,但在推进成果转化过程中,产业、财税、金融与科技等领域和部门的系统协同性不够,不少创新成果缺乏有关部门的关注和后续支持投入,最终未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如目前财政资金投入支持成熟技术、项目较多,但对创新中试环节、产业化前期的项目投入力度不足。

完善财政科技资金管理机制的路径选择

(一)进一步完善财政科技资金管理体制

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科技宏观统筹和部署,理顺各部委科技资源配置的职责,根据职责分工,科学界定职权范围。完善中央与地方之间、科技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更加注重跨部门的工作联动,各条线既要分工负责又要建立有效的接口,依据科技创新链,形成有机衔接的资金链,打通科技和经济转移转化的通道。要加强战略规划和前瞻布局,集中力量推进科技创新,更加注重聚焦重点项目投入和项目好中选优,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优势的产业链体系。

(二)进一步规范财政科技资金项目使用制度

一是加大财政科技资金对人员的投入力度,提高人员经费在财政科技项目总支出的比重,最大限度调动科技人才创新积极性,完善人才发展的激励保障机制。二是中央财政专项资金不宜要求所有项目地方必须配套,应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分类进行管理。三是要完善科技评价体系,面对快速发展、变化的科技形势和市场需求,建议能够给予项目承担单位一定的自主权,允许其在目标先进的前提下调整资金用途。

(三)进一步健全财政科技资金监管体系

加强科研经费的监管力度,加快构建上下联动、内外结合的监管体系,从国家层面出台相关的科技资金监督管理办法,明确中央、地方和承担单位各自的经费监管职责。提升科研项目预算编制水平,规范资金过程监管、强化财务验收,对科技资金进行全过程监督管理。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等创新链中的不同环节和不同主体的财政投入需求,要进行针对性的研究,建立和完善适应科学研究发展规律和科技活动特点的科技经费管理制度。

(四)进一步确立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加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建设,引导和支持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加强硼发队伍和研发机构的建设。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为企业创造市场开放、政策明晰的外部发展条件,不断激发企业创新的内生动力。加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对企业创新的支持,完善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制度,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等指标在国企负责人任期考核评价中的权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