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定量分析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风险定量分析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风险定量分析

篇1

二、财政风险的基本特点与性质

第一,任何财政风险,只要发生,国民都要承担程度不等的福利损失。这意味着国民在消费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劳务并获得正效用的同时,也要消费可能伴随而来的副产品——财政风险——所带来的负效用。作为一种规则,要求消费的公共产品与劳务越多,可能承担的因财政风险带来的负效用越多。

第二,财政风险具有公共福利再分配效应。对政府官员来说,财政风险,即使发生也不会给他们带来真正的福利损失,至多不过对他们形成进一步活动的外部约束。更严重的情况是,在某些条件下,政府不适当的财政活动导致的财政风险,不仅把本应由大多数国民享有的公共福利转移给包括政府官员在内的少数利益集团,而且还把财政风险造成的福利损失转移给大多数国民承担。

第三,财政风险在经济生活中属于客观存在,但并非不可克服。与私人在其各自的经济活动中常常面临的各种风险一样,政府与国民面临的财政风险本质上也是客观存在,这主要源于经济生活里大量不确定因素的作用。不过,财政风险属于可能性范畴,这类风险不是必然要发生的;相反,理论上讲,如果事先采取了有效措施,所有风险都可以防范,或者予以规避。如果政府在财政活动过程中表现出较大的随意性且长期置风险于不顾,那么财政风险就会真地发生并给政府、国民和社会带来灾难。

三、财政风险的定性分析

最简单的对经济活动风险进行定性分析方法,就是所谓的专家制度。比较典型的专家制度较早地产生于商业银行对潜在借款人进行信用风险的评估活动。根据专家所做的风险评估,商业银行主管最后决定贷款对象、贷款规模以及贷款条件等。就商业银行活动来说,信贷风险与用款单位的管理水平(包括管理者的道德品位)、经济效率和基本避险手段(最低数量的担保品)呈负相关关系。据此,人们设计了能够体现上述基本关系的商业银行专家制度的评估指标。这种评估指标可以有多种类型,较常使用的有“5C”,即品性(Character)、资力(Capacity)、资本(Capital)、担保(Collateral)以及条件(Condition)。

这一评估指标虽然简单,但内涵丰富。它在诸多影响商业银行贷款潜在风险的因素中,挑选关键的代表性变量,再根据这些变量的性质,来大体反映每笔贷款的风险程度。上述评估指标还体现了专家制度对风险管理的一般原则:控制好关键因素(或敏感因素)是有效控制系统风险的基础,而在所有关键因素(或敏感因素)中,从事有关经济活动的直接当事人的人品与能力又是最重要的因素。

鉴于用于信贷风险评估的专家制度所具有的科学性、实用性,以及简单易行等特点,在财政风险分析、评估活动中引进这一方法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但是考虑到这种量度风险方法用于财政风险评估时可能产生的局限性,建立和运用专家制度还须注意以下问题。第一,进行财政风险分析、量度时,专家制度强调历史经验的意义是必要的,但过分强调以往经验则会误导风险评估者把一般性经验当作一般性经济关系、经济联系看待,使以后连续的财政活动可能产生的风险或被高估或被低估,而与实际风险程度发生更大的误差。

第二,虽然政府官员在其财政活动中,特别是在制定重大财政政策时注重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但是,作为一种政治哲学,在治国方面,“超越常识、打破常规”的决策有时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尽管有些成功是暂时的)。由此导致评估者难以在政府财政活动与财政效果之间建立一种比较明确的联系。同样道理,评估者也难于在政府财政活动与财政风险之间建立比较稳定的关系。

第三,一般情况下,政府主持的财政活动或推行的财政政策能否取得预期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对这些活动、政策的反应。鉴于特定财政活动、政政策不可能给不同社会阶层的国民带来相等的福利效应,各阶层国民对此可能做出的反应,以及随后对各自经济预期所做的调整,实际上有很大差异。因此,无论建立怎样的量度财政风险程度的指标体系,这个问题必须予以考虑并加以妥善处理。否则,财政风险程度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就要大打折扣。

四、财政风险的定量分析

根据测定的赤字规模和国债规模,可以计算出财政赤字率、赤字依存度、国家债务负担率、国家债务依存度、外债偿还率、外债负担率,以及外债借人率等(5)具体指标。将这些具体指标值与理论上的安全值相比,就大体可以说明目前政府财政所面临的风险程度。

应该指出的是,在计算政府支持上述四种支出责任的政府财力时,是否应该考虑政府控制的国有资产的变现能力。特别是对于我国国情来说,如果考虑到这种特殊能力,我国政府财政活动的财政风险实际上是非常低的。不过,考虑到国有资产的变现能力而低估财政风险,不仅无助于约束、规范政府的财政行为以降低财政风险,而且不利于加强政府内部的,以及源于国民的属于" 外部的风险控制活动。当然,利用上述方法量化财政风险,也可能会出现高估风险程度的情况,它可能会诱导政府转而急于采取比较保守的政策调整,进而给社会经济活动带来额外的波动。(7)总而言之,就指导政府活动而言,对未来财政活动的风险程度及其变化进行量度,普遍地怀疑其有效性是不对的,但对其科学性也不能估计过高。

五、对我国目前财政风险程度的估计及避险思路

最近几年里,我国财政风险程度,总的来讲,具有某种不断提高的趋势,应该引起有关各界的注意。我们曾在《财政政策风险分析》一文中,结合近年来政府财政活动的主要特点和所推行的积极财政政策的一般效果,对可能涉及到的主要政策风险进行了初步分析。

根据预算法,地方政府财政不允许出现赤字,但在实际预算中,种种原因导致地方财力不平衡,许多地方政府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赤字,尤其是中西部地区。20世纪90年代末,一般年份里全国地方预算扣除中央补助后,赤字均保持在千亿元左右;更为严重的是,可能还有大量隐性的地方财政赤字难以统计。从赤字结构上看,赤字主要出现在基层,特别是县级财政。这与县级经济基础薄弱、资金调剂余地小有关。不言而喻,这类赤字构成中央政府财政的“直接隐性支出责任(债务)”目前,我国国有企业负债过重,结构调整缓慢等问题,在尚无良好对策情况下,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不过,早有学者计算过,如果仅把企业的负债率下降20个百分点,政府就需要给国有企业补充20000亿元资金。如果再考虑解决诸如妥善安排近4000万富余人员,把因企业办社会形成的各种附属设施完全从企业方面剥离下来并予以妥善安置,以及按照90年达国家的技术标准改造国有企业的技术装备等问题,政府还须拿出约40000亿元资金予以支持才行。除非在短期内就国企改造问题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否则这类支出实际上就是政府财政的“或有显性支出责任(债务)”。

人们曾经普遍认为,精心设计并谨慎推行的积极财政政策应该能够做到周期性地平衡政府预算——政策设计中必须考虑到的目标之一。但是,由于各种具体的主、客观因素的干扰(错误的开支计划、意外的经济波动、与其他经济政策的不协调、突发的外部冲击,如此等等),这个目标有时难于自动实现。因此,结合以上分析,有理由要求政府,在未来的几年里,应该为有效控制各类债务规模而逐步淡出积极财政政策。

就一般性的财政风险规避的基本思路而言,今后一段时期,我国政府应在财政经济领域努力处理好以下各项工作:第一,有效控制、规避财政风险的关键,在于政府下决心削减规模过大的财政赤字。对此,政府除了要慎重选择合适的赤字削减措施外,还必须事先对(在巨额赤字已经成为既定事实情况下)削减财政赤字可能会给社会带来的政治和经济难题予以充分考虑,并且制定妥善应对方案。

第二,理论上,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财政赤字是国民收入的函数,即按相反方向随国民收入变动而变动。这表明,在不改变现行财政政策情况下,任何刺激经济增长的办法都有助于削减财政赤字。

第四,通过税制改革增加政府财政收入进而减少赤字规模是必要的,但除非出于修改不甚公平且为低效率的现行税制之考虑外,税制改革的重点不应放在提高税率和增加新税种方面,而应放在降低税率并强化税务征管以减少税收收入的流失,以及降低税务征管工作成本方面。在我国适度降低税率,特别是降低企业所得税税率,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企业利润和降低产品价格,既有助于提高投资需求,也有助于提高消费需求,进而共同提高就业水平和经济增长水平。

第五,政府的货币政策,尤其是它的利率政策,会从不同方面影响政府赤字削减计划。低而稳定的利率将有效地刺激私人投资与消费,进而推动经济增长。这种低利率政策也有助于降低政府债券发行的成本,从而降低政府财政开支中的公债利息支付。虽然国内货币政策的相应调整有可能使国内利率稳定在较低的水平上,但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常常会破坏国内金融市场的稳定。因此,在削减财政赤字工作中,政府不能过度依赖它的货币政策,特别是利率政策的实施。

第六,在削减政府财政赤字方面,一些特殊措施也应予以必要的重视,如加速国有资产变现,适当重新评估国有资产账面价值,以及强化对(新增公债部分用于偿还历年到期债务后的)剩余债务收入,作为公共投资基金的管理与使用。这些方法通常也被认为是赤字削减手段之一。

注释:

(1)鉴于政府各类财政活动(或财政行为)均是在其相关政策指导下做出的,财政风险实质上是政府财政政策风险。

(3)当年财政赤字对GDP的百分比。

(4)当年财政赤字对财政支出的百分比。

篇2

现代项目具有一次性、投资大、周期长、要求高等特点,其过程是在复杂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进行,受众多因素的影响,是一个充满各种风险的过程。项目风险有些是和项目自身特点密切关联,有些可能是承包商管理混乱引起,有些则可能是外部环境变化所致。为避免和减少损失,了解项目的风险源,在评价基础上,建立风险防范预案十分重要。对项目风险评价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一直是风险管理界的热门课题,本文主要讨论项目风险评价中几种常用的方法。

二、风险定性评价方法

风险定性评价方法是一种典型的模糊评价方法,评价人利用一些经验做法,快速地对项目风险进行估计,并采取防范措施。

(一)主观估计法

主观估计法就是用主观概率对风险进行估计,所谓主观概率是根据对某事件是否发生的个人观点,取一个0―1之间的数值来描述事件的发生可能性和发生后所带来的后果。因此,主观估计法常表现为某人对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和带来的后果做出迅速的判断,这种判断比客观全面的显性信息判断所需的信息量要少。虽然主观估计是由专家或风险决策人员利用较少的统计信息做出的估计,但它是根据个人或集体的合理判断,加上经验和科学分析所得,因此在应用中有一定成效。

主观估计法主要适用于资料严重不足或根本无可用资料的情况,对于那些不能进行多次实验的事件,主观估计法常常是一种可行的方法,使用这种方法关键是要有经验丰富的项目风险分析人员。

(二)模糊数学法

风险的不确定性常常是模糊的,所以模糊数学方法可用于风险评价和分析。在风险评价过程中,有很多影响因素的性质和活动无法用数字来定量地描述,他们的结果也是含糊不清的,无法用单一的准则来判断。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美国学者L・A・Zadeth于1965年首次提出模糊集合的概念,对模糊行为和活动建立模型。模糊数学从二值逻辑的基础上转移到连续逻辑上来,把绝对的“是”与“非”变为更加灵活的东西。在相当的限度上去相对地划分“是”与“非”,这并非是数学放弃它的严格性去造就模糊性,相反是以严格的数学方法去处理模糊现象。

(三)蒙特卡罗模拟法

蒙特卡罗方法又称随机抽样技巧或统计试验方法,它是估计经济风险和工程风险常用的一种方法。蒙特卡罗风险模拟法的基本思想是将待求的风险变量当作某一特征随机变量。通过某一给定分布规律的大量随机数值,解算出该数字特征的统计量,作为所求风险变量的近似解。

蒙特卡罗风险模拟法全面考虑风险事件的风险因素,可以直接处理每一个风险因素的不确定性,使决策更加合理和准确,它是一种多元素变化的方法,在模拟过程中,可以编制计算机软件对模拟过程进行处理,大大节约了时间,此方法较注重对风险因素相关性的识别和评价,这给使用此法带来了难度和困难,通常费用也较高,但它对概率的分析偏差一般最小,从整个工程项目的经济性上,将是最节省的方法之一。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操作上都较前几种方法有所进步,因此比较适合在大中型项目中应用。

(四)故障熟分析法

故障熟分析方法是上世纪60年代初由美国贝尔实验室在预测民兵导弹发射随机失效概率时提出的,其后波音公司研制出了FTA的计算机程序,进一步推动FTA的发展。到了60年代中期,随着概率风险估计在核电站安全分析中的应用,故障树方法成为主要的定性分析方法。

三、风险定量评价方法

对项目风险进行定量评价,使分析目标更加具体,可信度更高,可为风险决策分析提供科学的数据。

(一)决策树法

决策树法,简称DTA,适用于未来可能有几种不同情况,并且各种情况出现的概率可以根据资料来推断的情况。决策树把可选方案及有关随机因素有序表现出来而形成的一个树。决策者根据决策树所构造出来的决策过程的有序图示,不但统观决策过程全局,而且能在此基础上对决策过程进行合理分析、计算和比较,从而作出择优决策。

决策树的模型图:为决策结点:是决策树的根基,它表示决策问题的起点。为状态结点:是决策方案分枝的终点,又是一个备选方案可能遇到的自然状态的起点。为结果点:表示执行某一方案在某一自然状态发生时可能达到的结果。通常指盈利额和亏损额。

决策树分析方法的步骤:(1)画出决策树:画法:从左至右分阶段展开。顺序依此为:分析决策点、备选方案(方案枝)、各方案所面临的自然状态(状态节点、概率分枝)及其概率、各方案在不同自然状态下的损益值。(2)推算各备选方案的期望值:备选方案的期望值沿决策数的反方向自右至左计算。(3)方案选择:比较不同方案的期望值,从中选择收益最大或损失最小的方案为最佳方案。

(二)敏感性分析

敏感性分析是针对潜在的风险性,研究项目各种不确定因素变化一定幅度时,计算其主要经济指标变化率及敏感程度的一种方法。进行敏感性分析,一般是分析项目的内部收益率随不确定因素变化的情况。从中找出对项目影响较大的因素,然后绘出敏感性分析图,分析敏感度,找出不确定因素变化的临界值,即最大允许的变化范围。

敏感性分析步骤:(1)选定不确定因素,并设定这些因素的变动范围;(2)确定分析指标;(3)进行敏感性分析;(4)绘制敏感性分析图;(5)确定变化的临界点。

(三)影响图

影响图(Influence Diagrams,ID)是表示决策问题中决策、不确定性和价值的新型图形工具,影响图是一个由终点集和弧集构成的有向图。只有随机结点的影响图称为概率影响图。概率影响图是影响图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将概率论和影响图理论结合,专门处理随机事件间的相互关系,对随机事件进行概率推理,并在推理过程中对事件发生的概率及其依赖与其它事件的发生概率做出完整的概率评估。影响图是复杂的不确定性决策问题的一种新颖有效的图形表征语言,数学概率完整,关于概率估计、备选方案、决策者偏好和信息状态说明完备,具有决策树不可比拟的优点。

(四)贝叶斯方法

英国学者T.贝叶斯1763年在《论有关机遇问题的求解》中提出一种归纳推理的理论,后被一些统计学者发展为一种系统的统计推断方法,称为贝叶斯方法。采用这种方法作统计推断所得的全部结果,构成贝叶斯统计的内容。认为贝叶斯方法是唯一合理的统计推断方法的统计学者,组成数理统计学中的贝叶斯学派,其形成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到50~60年代,已发展为一个有影响的学派。时至今日,其影响日益扩大。

已具备先验概率的情况下,贝叶斯决策过程的步骤为:

(1)进行预后验分析,决定是否值得搜集补充资料以及从补充资料可能得到的结果和如何决定最优对策。(2)搜集补充资料,取得条件概率,包括历史概率和逻辑概率,对历史概率要加以检验,辨明其是否适合计算后验概率。(3)用概率的乘法定理计算联合概率,用概率的加法定理计算边际概率,用贝叶斯定理计算后验概率。(4)用后验概率进行决策分析。

(五)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简称AHP,是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学者T.L.Saaty最早提出的一种多目标评价决策方法。其分析的基本原理是:将复杂的问题分解为若干要素,据它们的相互关联度和隶属关系组成一个多层次分析结构模型,并在各要素中比较、判断、计算,以获得不同要素的权重,为方案决策提供依据。

AHP法的建模步骤:(1)对构成评价系统的目的、评价项目(准则及替代方案等要素建立多级递阶的结构模型。(2)在多级递阶结构的模型中,属于同一级的要素应以上一级要素为准则,进行两两比较,根据评价尺度确定其相对重要性,以此建立判断矩阵。(3)通过一定计算,确定各级要素的相对重要度,并检验判断矩阵的相容性是否在允许的误差范围内,对于没有通过相容性检查的判断矩阵,就应该去除。(4)进行综合重要度的计算,对各种替代方案进行排序,从而为决策提供依据。

四、结语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不同的方法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问题,要做到科学的决策,应针对不同项目的产业背景,具体到特定项目中去,并针对项目风险所处的不同阶段,对相应方法做适当调整,进而做出判断,而不能一概而论。

参考文献:

[1]阎长俊,陈阳等.建设项目风险研究综述[J].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

[2]王卓甫等.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理论、方法与应用[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

[3[何俊德.项目评估――理论与方法[M].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9.

[4]李典庆,张圣坤.海洋结构物风险评估方法的研究进展[J].中国海洋平台,2008,6.

篇3

一、导论

我国现阶段的固定收益证券市场正处于建立和完善的关键时期,有很多独立的特征和不同于其他国家一般情况的特点。而国债市场作为其中的代表,其各种市场风险指标也显现得最明显,所以通常选择国债市场作为代表来分析固定收益证券市场行情及风险状况。

Macaulay(1938)最早提出用久期分析利率和固定收益证券价格之间的关系,开创了利率风险度量方法的先河。Hicks(1939)开始利用久期来衡量固定收入现金流的利率风险。庄东辰(1996)和宋淮松(1997)分别运用非线性回归方程和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对我国的零息国债进行建模。王敏、瞿其春、张帆(2003)研究了债券组合的风险价值,但对于债券套期保值所涉及的风险问题研究则相对滞后。

二、国债市场风险的种类

1.流动性风险

国债一直被各类金融机构作为资产流动性管理的重要工具,但是,由于我国国债市场不完善,大部分国债交易仅能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进行,难以充分满足各类金融机构资产流动性管理的需求,在某些情况下甚至会影响到金融机构的流动性。此外,因为国家财政政策的松紧随经济发展的需求时有变化,如果国债净额清偿即净发行额负增长也会增加金融业的流动性风险。

2.利率风险

利率风险主要是利率变动引起债券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对商业银行而言,利率风险主要体现在:第一是利率频繁波动,使银行利率敏感性资产与敏感性负债的调整难以跟上利率的变化,削弱了利息收益;第二是影响银行存贷差;第三是短期利率上升的步伐一般都快于长期利率,使借款期限一般较短而贷款期限一般较长的商业银行蒙受时间差异损失。

3.其它风险

除了以上提到的两种风险外,还有通货膨胀风险,以及因我国特殊的国情与固定收益市场建设情况下的特有风险,一是交易违约风险,二是金融机构债务风险。多年来,我国交易所国债市场国债托管采用二级托管制度,即对投资人持有的国债实行按券商席位托管,而不是按投资人实名账户进行托管,某些金融机构利用托管制度的这一漏洞,通过国债代保管单和买空卖空的假回购交易套取资金,形成数额巨大的债务链,导致大量金融纠纷。这种因制度缺位导致国债投资的高风险,必然使国债国债发行利率上升,极大地加重了固定收益证券市场的整体风险,是不可忽略的危险因子。

三、模型估计与检验

在以上论述之后,本文意欲对国债市场的各种风险对国债价值的影响做定量分析模型,用数据量化说明各种市场风险对国债价值的独立影响,以及它们之间存在的相互影响因素。

1.模型因变量与自变量

数据的采集时间为2006年10月8日至2009年9月30日。

这里选取国债的每日收益率平均数与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的差值作为固定收益证券的价值衡量变量,称为因变量。

在自变量的选择上,第一个自变量是反映利率风险的,利率作为对固定收益证券因背负种种市场风险而产生的额外补偿,主要应依据上文所提及的各种市场风险类型分别给出衡量指标。在这个模型中选择久期与固定收益证券存续期间实际变动值的成绩作为自变量。第二个自变量是反映流动性风险的,本模型选择存续期间交易量占总交易量的比例作为自变量,尽可能平衡每个月异常交易量的影响,并结合债券买卖价差做补充的定性分析。第三个自变量是反映通货膨胀风险的指标,即CPI数值。因为一些债券为规避此种风险是采用浮息债形式,所以对于这种债券即须从CPI中减去浮息率。通常这种债券的风险存在于未能预期到的通货膨胀风险中。

2.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根据上一部分中构建模型的思想,本文最终构建的模型可以用表示为:

Y= a0+a1X1+ a 2X2+ a3X3+u (1)

其中:Y――超额利率(国债存续期间平均收益率-1年定期存款利率)

X1――该券存续期间交易量/该券该期间全部交易量

X2――该券存续期间久期平均*价格变动

X3――该券存续期间CPI均值-该券浮息率

3.模型估计与检验

通过RESSET金融研究数据库收集到所需数据并进行整理后,共得到58组国债数据。

(1)参数估计

用Eviews5.0对(1)式用LS方法进行回归,得到结果如下:

Y= -1.172429+-3.455869X1+ 0.144138X2+ 23.99125X3 (2)

回归结果整理如下表(表1):

(2)参数检验―T检验

步骤如下:

1)提出待检假设H0:βi=0,备择假设H1:βi≠0;

2)在α=0.01的显著性水平下,对于(2)式N=58,查t分布表可以得到t0.005(58);

3)对于(2)式,|ti|t0.005(58)则拒绝待检假设H0:βi=0,也就是各参数在α= 0.01的显著性水平下不为零,根据表一给出的统计值,|t0|=3.032261,|t1|=3.037075,|t2|=6.677351,|t3|=3.513093;可见所有变量都通过了检验。

(3)序列相关的检验与克服

随机扰动项ut如果存在序列相关,在解释变量严格外生的时候对LS估计量的无偏性和一致性没有影响,但会影响其有效性,标准误差和统计量检验都不可靠。下面用两种方法进行检验:

①残差散点图

看残差散点图(图1与图2),发现在两图中的点几乎可以拟和成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射线有一定的正相关趋势,即从图表上直观反映出(2)式的回归模型是有效的。

②Q-统计量检验

该检验法也是以残差序列为基础,得到DW统计量:

在α=0.01的显著性水平下,对(2)式n=58,k=4,查表知dl=1.24,du=1.49,而Eviews5. 0报告的DW=1. 343340(表一),故DW∈(0,dl),存在微弱的序列自相关,需要克服。

(4)异方差检验――WHITE检验

White(1980)提出了对最小二乘回归中残差的异方差性的检验。包括有交叉项和无交叉项两种检验。检验统计量是通过利用解释变量所有可能的交叉乘积对残差进行回归来计算。例如:假设估计如下方程

式中b是估计系数,ûi 是残差。检验统计量基于辅助回归:

Eviews显示两个检验统计量:F统计量和 Obs*R2 统计量。White检验的原假设:不存在异方差性(也就是上式中除a0以外的所有系数都为0成立)。

用Eviews5.0进行WHITE检验得到数据如下表(表二)所示:

(5)随机扰动项正态分布检验

利用Eviews5.0得到残差序列的正态直方图(图三)如下:

从图可见,残差序列几乎呈现标准的正态分布,从图中后边的数据可知:对于图三,偏度Skewness =0.454111≈0,峰度Kurtosis =2.838089≈3,不是非常理想的正态分布,但与本模型的假设性质有关,也不会影响本模型的估计性质。

4.模型参数经济意义解释

交易量在同类证券总交易量中的比例与综合风险也呈正相关关系,因为换手较频繁的固定收益证券更容易暴露在市场的系统风险之下,这与流动性低带来的风险降低有一定的背离,这也与我们现在固定收益证券市场存在的固有缺陷有关,流动性较差的固定收益证券存在天然的数据稀少和缺失,这也为模型的准确性造成了一定影响。再者,久期与价格的乘积对综合风险的影响并不显著,但负相关说明价格顺应市场情况作出调整后有利于降低该证券本身所隐藏的风险,这也为规避市场风险提供了可贵的思路。最后,综合风险随着通货膨胀的增长会暴露得更明显,这也与通常的认知一致,只是在模型中将其影响量化了。

四、政策建议

利息是投资者购买固定收益证券获得收益的最主要形式,利率风险也是固定收益证券面临的最主要风险,由于市场利率不断变化,要想降低利率风险就得在利息上做文章,其中利息的支付方式与投资者所承受的风险以及与发行者现金流出量的大小都直接相关。固定收益证券也就有了很多细分的种类,比如固定利率证券、浮动利率证券、指数化证券、纯粹证券等,这些证券的创新就主要是通过改变证券利息的支付方式而规避市场的利率风险。

固定收益证券的流动性风险也是影响极大的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它决定了一个市场的成长环境和潜质,而流动性的提高主要依赖于固定收益证券交易方式的多样化,这样投资者投资该证券的流动性风险就会降低。现在随着我国金融创新的进一步加深,交易品种也不断丰富起来,例如现货交易、期货交易、期权交易、信用交易、回购交易和互换交易等,它们都是规避流动性风险的重要途径。

国债市场风险规避的途径归根到底是依靠金融创新的,在我国这样比较特殊的环境下,强化微观金融主体并相应弱化政府在金融创新供给中的作用,把制度创新放在首位,并处理和协调好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的关系显得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程振源著.计量经济学:理论与实践.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3.

[2]张建平,杨莎莎.固定收益证券的市场风险分析.特区经济.2006.6.

篇4

本文的着眼点不在于单独的某一种市场风险的深度量化,而是对固定收益证券所面临的综合市场风险进行的度量与分析。所建模型虽未必全面但能在很大程度上说明问题。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从长期来看,中国主要的融资渠道在银行,债券这种新型融资渠道并不为人们所重视。但近几年无论是利率的市场化改革还是证券市场的长足发展,都为其发展提供了契机。为了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和发展完善资本市场,国家政策也开始倾向于债券市场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适时深化固定收益债券的理论研究变得十分必要。

1.2 文章意义

20 世纪 40 年代,人们对金融风险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久期、凸性,从 50 年代开始了对金融风险的定量研究。但传统的报表分析缺乏时效性,资产定价模型(CAPM)无法适应金融创新的深化,直到VaR模型(风险估价模型)的出现才使金融风险的研究走向成熟。但之前对理论的应用几乎都只针对一种市场风险,没有考察风险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它们对固定收益证券价格变动的协同作用。并且,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深化和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发展成熟,我国固定收益证券市场显露出中国独有的政策和心理因素影响,使得理论结合中国国情的需求较为迫切。本文在遵循VaR方法的基本框架下,以企业债券和公司债券为研究对象,试图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定量研究固定收益证券的综合风险。

2.固定收益证券概述

2.1固定收益证券的定义

固定收益证券是一种要求借款人按预先规定的时间和方式向投资者支付利息和偿还本金的债务合同,包括国债、公司债券、资产抵押证券等。固定收益证券能提供固定数额的现金流,但从实际现金流量来讲,收益的固定性是很弱的,主要的原因植根于市场,也就是风险的存在使得固定收益证券最终实现的收益率有着很大的不确定性,但由于其有较为固定的票面利率作为保障,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其收益相对固定的特征。

2.2 固定收益证券的意义

首先,固定收益证券市场可以提高我国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效率,并且增强利率引导投资的能力。其次,固定收益证券市场有助于我国居民住宅市场的快速发展。通过发行住房抵押支撑证券,不仅增加了银行的流动性,而且为金融市场增加了投资品种。另外,固定收益证券市场也有助于规范我国上市公司的行为,对改善上市公司管理有很大的帮助。

现阶段金融形势不容乐观,美国金融危机之后大多数投资者选择规避风险,因而固定收益证券逐渐将成为金融市场发展中新的投资热点。

3. 固定收益的风险分析及度量指标的选取

市场风险是金融机构在从事金融活动和金融交易时,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变化引发金融机构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市场风险通常包括违约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再投资风险和通货膨胀风险。

3.1 违约风险

违约风险又称信用风险,指债务人无法支付利息或偿还本金情况下给投资者造成损失的情形。信用风险常以VAR模型衡量,但VAR值的应用过于复杂,且其本身就是一个模型,如果嵌套在其他模型中,很可能会引起模型间的交叉影响,使得模型的合理性降低。本文选取了资产负债率作为衡量企业信用等级的指标,通过对企业负债程度以及偿债能力的分析判断其违约风险。

3.2 利率风险

利率变化指市场利率的变动引起的固定收益证券价格发生变动的可能性,这一变化过程主要是影响投资者资本利得的大小。利率风险的评价方式有很多,最常见的便是久期与凸性,其中久期指的是债券的平均到期期限。文章中,我们将使用VaR模型,并借鉴修正的麦考利期限的原理。

若以P代表债券价格,C代表票面利息,R代表到期收益率,n代表付息次数,F代表债券面值。 则

=-修正的麦考利久期(MD)(3-1)

将上式变换形式可得dp=-MD×P×dR (3-2)

根据利率风险的定义,dp即为利率风险,则式(3-2)可以写为

金融产品每天的市场风险=其对利率敏感度×金融产品价值×其收益不利变动 (3-3)

此刻,我们再引入VaR模型。简单地说,某金融产品的VaR是指这样一种损失额,给定概率ω% ,在t日的持有期内预计超过这一损失额的概率只有1 -ω% 。

用公式表示即为:P(损失的绝对值>VaR)

我们以VaR值作为利率风险的度量指标,则

(3-5)

当然,在利率只发生微小变动时,利用修正的久期对利率风险进行度量是恰当的,但当利率变动较大时,除了考虑修正的久期外,还应考虑债券的凸性,但在本模型中并不采用凸性来衡量利率风险。

3.3 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指固定收益证券引起流动性不足而在交易证券时可能遭受的损失。简单来说,若证券交易活跃,交易量大,则流动性风险就低,反之亦然。交易量的数据虽容易获得,但却与波动性相关,而波动性则是对有流动性负面影响的指标。为了不影响模型的合理性,本文选择以存续期间交易量占该类证券总交易量的比例作为衡量指标。

3.4 再投资风险

再投资风险指的是将期中现金流再投资时面临的利率变动的风险,其本质仍是利率风险。由于我国固定收益证券市场不太成熟,大部分投资者会选择将利息投资于本金投资的金融产品,所以本文将采用同一种指标衡量再投资风险与利率风险。

3.5 通货膨胀风险

通货膨胀风险即指现金购买力变动的风险。在不考虑物价变动时,固定收益证券的现金收入是确定的,当期收益率也是是稳定的;但这种稳定只是名义收益率的稳定。经济稳定时,可以不考虑通货膨胀风险;但从2011年开始,价格水平持续攀升,投资者也对通货膨胀率存在较高的心理预期,在此情况下忽略通货膨胀实非明智之举。本文拟采用消费者价格指数(CPI)衡量通货膨胀风险,并对浮息债券作相应修改。

4. 固定收益证券的市场风险综合度量

4.1 样本数据的准备

企业(公司)债的发行主体不具备政府信用,其信用风险的补偿利率将在超额利率中占有较大比重,预计对二者进行实证研究将会得到显著的结果,所以本文以分别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的 19 支 7年期的企业债券与公司债为研究对象,取其2012 年度的相关数据(其中,到期收益率及久期基于 2012 年期初数据计算)。

1.企业债券的收益,即因变量,是以各债券 2012 年的日均实际到期收益率来表示。

2.违约风险则以发行企业2012年度已审计财务报表上数据计算的资产负债率来表示。

3.对于利率风险,本文选取 VaR 值对其进行度量,而VaR 值由债券价值、修正的久期和 12 年债券价格的每日价格变化率三者相乘得到,然后再按日取平均值。

4.流动性风险以债券2012年度月平均交易量/二级市场所有同类债券月平均交易量的指标度量,这里将公司债和企业债分开处理。

5.对于通货膨胀风险,以2012 年 CPI 涨幅4.5%表示。对于样本的浮息债券,其衡量指标则为CPI涨幅减去浮息率。

4.2 模型建立

根据分析,建立如下多元回归模型

(4-1)

其中: Y指到期收益率;X1、X2、X3、和X4分别作为违约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和通货膨胀风险的衡量指标。

以所获数据为基础,利用 EViews 中的最小二乘法(LS)进行多元回归,得到下面的多元回归方程:

Y=-13.328-0.012X1-0.001X2+0.532X3+8.317X4(4-2)

(-4.2) (-1.04) (-2.13) (1.54) (6.66)

4.3 参数检验

4.3.1 单个参数的显著性检验――T 检验

由式(4-2) 可知,α2、α3和α4都通过了检验,但α1却没有通过。究其原因,是中国目前对公司债和企业债的管理相对严格,只有大型国企才有资格发行债券,一旦发行失败或者后期无法偿还也有国家买单,所以资产负债率这一违约风险指标对企业债券的到期收益率并无显著影响。

4.3.2 模型整体检验――F检验

令α2=α2=α3=α4=0,根据公式计算得出F = 16.20651>F0.01(4,14) =5.04,即该多元回归方程是显著的,被解释变量与各解释变量之间线性相关。

4.3.3 拟合优度检验

由回归结果知,决定系数R2= 0.822,解释了总离差平方和的 82.22%,非常接近于1,因而该模型拟合得非常好。

4.3.4 多重共线性检验

通过计算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可以看出各个解释变量间的相关性并不高,所以无须进一步克服多重共线性问题。

5.政策建议

从投资者的角度来说,主要是利用可支配的资源,在风险最小的前提下寻求收益最大化。下面为投资者投资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选择合适的投资对象并进行分散投资。这么做虽然不会完全消除风险,但是其效果好于完全投资于某一种债券。

(2)理智投资。投资行为不应受感情左右,个人投资者更不应单纯将票面利率作为衡量收益的标准,应在对债券的客观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后再采取行动。

(3)剩余资金投资。个人投资者应在合理安排消费后,利用剩余资金,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选择投资策略,不宜借钱投资。

参考文献:

[1]张伟,张晓迪.中国公司债券的发展现状和对策研究.经济与管理,2009;(02):55-58

[2]刘金全,王勇,张鹤.利率期限结构与宏观经济因素的动态相依性――基于VAR 模型的经验的研究.财经研究,2007;(05):12-18

篇5

电力作为高风险产业,不仅源于其公用事业属性,以及技术资金密集、供求瞬时平衡、生产运行连续等特征,同时电力项目投资额巨大、建设周期长、沉没成本高,而且,随着电力体制改革和电力市场建设进程的深入,市场主体越来越多,电力交易关系复杂,不同主体之间协调困难,电力行业规划建设、生产经营的不确定性加大、电力市场风险增加。根据“十一五”期间电力体制改革的任务,面对我国电力市场化发展的现状,增强风险意识,树立风险观念,加强风险管理将是电力企业的重要任务。本文在阐述了企业风险管理基本框架流程及其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提出电力企业定量风险评估的主要内容及方法,以期推动电力系统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

1、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

风险作为客观存在,要求人们考察研究风险时,要从决策角度认识到风险与人们有目的活动、行动方案选择及事物的未来变化有关。风险的形成过程和风险的客观性、损失性、不确定性特征共同构成风险形成机制分析和风险管理的基础。

人们一般对风险持厌恶态度,都想减小风险损失,追求风险与收益的均衡优化。风险管理的提出与发展与企业发展状况、社会背景密不可分。风险管理作为一门管理学科,首先在美国应运而生,之后传到西欧、亚洲、拉丁美洲。美国大多数企业都设置专职部门进行风险管理,许多大学的工商管理学院都开设风险管理课程。风险管理作为一门科学与艺术,既需要定性分析,又需要定量估计;既要求理性,又要求人性;不但需要多学科理论指导,还需要多种方法支持。

源于风险意识的风险管理主要包括风险分析、风险评价与风险控制三大部份。根据风险形成的过程,风险分析需要进行风险辨识、风险估计。风险估计需要进行频率分析与后果分析,而后果分析又包括情景分析与损失分析。通过风险分析,可得到特定系统所有风险的风险估计,对此再参照相应的风险标准及可接受性,判断系统的风险是否可接受,是否采取安全措施,这就是风险评价。风险分析与风险评价总称为风险评估。为进行风险定量化估算,要进行定量风险评估(quantitative risk assessment—qra)。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针对风险状况采取相应的措施与对策方案,以控制、抑制、降低风险,即风险控制。风险管理不仅要定性分析风险因素、风险事故及损失状况,而且要尽可能基于风险标准及可接受性对风险进行定量评价。对于以盈利为目的的工业企业也希望将风险损失价值化并给出货币衡量标准。风险管理就是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控制三者密切相联的动态过程,见图1。

 

2、风险管理的组织实施与基本流程

为有效实施风险管理,企业应由专门的组织及相关人员按一定程序组织实施风险管理工作。据《幸福》杂志对美国500多家大公司的调查知,84%的公司由中层以上的经理人员负责风险管理。风险管理的趋势是董事会下属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公司风险管理,组织实施的流程是:①制定风险管理规划;②风险辩识;③风险评估;④风险管理策略方案选择;⑤风险管理策略实施;⑥风险管理策略实施评价。

3、电力企业定量风险评估(qra)

电力企业qra的建立与发展从内部来看,不仅已有可靠性分析、安全分析、质量管理、项目管理等各专业分析作基础,从外部而言有电力用户、政府与社会公众、咨询机构等众多相关主体的关注。电力企业qra对企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qra有利于企业将风险水平控制在规定标准的风险水平之内,并符合最低合理可行原则;通过开展qra可帮助企业全面识别风险,并按轻重缓急排序,以有助于管理者将精力、财力、物力集中于风险控制的重要紧急领域,使风险管理决策更为合理、效果更好、成本最小;通过对各种风险控制方案或安全改进措施进行qra,使决策者对方案措施进行优劣选择,为公司提出决策支持。电力企业的风险将对其它企业和主体带来连带影响,并产生放大效应,电力系统安全、可靠、高效、优质是各行各业和政府管理部门共同的愿望。电力企业实施qra具有现实意义。

3.1  电力企业qha的基本框架模式

电力企业qra是指在工业系统qra的基础上,考虑电力系统的技术经济特点及运行规律,结合电力体制改革及电力市场化进程而以概率模型表征的全面风险管理理论方法。为便于实施风险管理,保证风险评估质量,满足风险评估过程各阶段的不同要求,构建如图3所示的适用于电力企业qra的基本框架模式。在具体实施时,允许依实际情况而有所改变。

3.2  电力企业qra的主要工作内容

(1)确定目标及范围。包括风险管理的目的与意义,待分析系统的设备配置、工作流程、资金、人员、管理、信息、地区、人文环境等,即确定qra实现目标和实施条件等。

(2)风险辨识。即找出待评价系统中所有潜在的风险因素,并进行初步分析,通过安全检查看系统是否达到规范要求。风险辩识的基本途径有历史事故统计分析、安全检查表分析、风险与可操作性研究(hzops)、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故障模式影响及危急分析(fmeca)、故障树分析(eta)、事故树分析(eta)、风险分析调查表、保单检视表、资产风险暴露分析表、财务报表、流程图、现场检查表、风险趋势估计表等。为配合保险公司对出险事项的处理,可采用从下至上的归纳法、从上至下的演绎法及两者综合运用。针对特定风险,可选用基于系统平面布置的区域分析、隐含事件分析、德尔菲法及基于事故树分析的风险事故网络法等。风险辩识不只局限于系统硬件,还应考虑人为因素、组织制度等系统软件。

风险综合集成是指对所有风险按其特性类型分门别类加以汇总因电力工业特点及电力市场化改革特点,把电力系统风险按厂网分开的行业结构进行分类。

对于发电企业而言,主要有电源规划风险、报价竞价上网风险、供求平衡风险、市场力抑制风险、备用容量风险、信用风险、法律风险、项目风险、中介机构风险等。对于电网企业而言,主要有电网规划风险、电网融资风险、购电电价风险、电力交易转移风险、辅助服务风险、成本分摊风险、输电阻塞风险、输电能力风险、备用率风险、电力监管风险等。另外,电力企业还将面临电力可靠性、安全性、稳定性风险及电能质量风险等。

风险综合集成后的初步风险分析是对已辩识出的风险进行初步分析评估,确定风险的等级或水平。风险水平低的可忽略不计或仅作定性评估,风险水平高的要在定性分析基础上,进行定量评估。

(3)频率分析。即确定风险可能发生的频率,其方法主要有历史数据统计分析、故障树分析与失效理论模型分析。历史数据统计分析是根据有关事故的历史数据预测今后可能发生的频率。因此要建立

风险数据库,既作为qra的基础,又作为风险决策的依据。故障树分析作为一种自上而下的逻辑分析法,把可能发生的事故或系统失效(顶事件)与基本部件的失效联系起来,根据基本部件的失效概率计算出顶事件的发生概率。失效理论模型分析是在历史数据与专家经验的基础上,采用某种失效理论模型来计算风险发生频率。

(4)风险测定估计。根据风险特性及类型,运用一定的数学工具测定或估计风险大小。常用方法主要有主观估计法、客观估计法、期望值法、数学模型法、随机模拟法和马尔可夫模型法等。

(5)后果分析。即分析特定风险在某种环境作用下可能导致的各种事故后果及损失。其方法主要有情景分析与损失分析。情景分析通过事件树模型分析特定风险在环境作用下可能导致的各种事故后果。损失分析是分析特定后果对其它事物的影响及利益损失并归结为某种风险指标。

(6)风险标准及可接受性。风险标准及可接受性应遵循最低合理可行(alarp)原则。alarp原则是指任何系统都存在风险,而且风险水平越低,即风险程度越小要进一步减少风险越困难,其成本会呈指数曲线上升。也就是说,风险改进措施投资的边际效益递减,最终趋于零,甚至为负值。因此,必须在风险水平与成本间折衷考虑。如果电力企业定量风险评估所得风险水平在不可接受线之上,则该风险被拒绝,如果风险水平在可接受线之下,则该风险可接受,无需采取风险改进措施;如风险水平在不可接受线与可接受线之间,即落人alarp区(可容忍区),这时要进行风险改进措施投资成本风险分析或风险成本收益分析。转载于范文中国网 。

分析结果如果证明进一步增加风险改进投资对电力企业的风险水平减小贡献不大,则该风险是可接受的,即允许该风险存在,以节省投资成本。alarp原则的经济学解释类似投入要素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一样,风险与风险措施投入间的风险曲线也呈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3.3  电力企业qra常用方法

篇6

The Research for Information Security Risk Assessment Based on AHP Method

ZENG Li-mei, JIANG Wen-hao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Chongqing 400065, China)

Abstract: The risk assessment of information security evolves four fundamental elements included information capital, the fragility of information capital, the encountering threats and the possible risk in information capital. The key problem for risk assessment relies on the weight among risk factors. This issue takes an enterprise as an example, introduced a method called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to evaluate the risk of system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is method can be applied well to information security risk assessment.

Key words: information security; information capital; risk assessment;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当今社会迅猛发展并且得到广泛应用,使得各行各业对信息系统的依赖日益加深,信息技术几乎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系统及其所承载信息的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为了在安全风险的预防、减少、转移、补偿和分散等之间做出决策,需要对网络系统进行信息安全风险评估。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是指依据国家有关信息安全技术标准,对信息系统及由其处理、传输和存储的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等安全属性进行科学评价的过程[1]。风险评估是提高系统安全性的关键环节,通过风险评估,了解系统的安全状况,将信息系统的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1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估要素

1.1 风险评估的各要素

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估要素及其各要素间的关系如图l所示。

图1中,整个模型的核心是风险,资产、脆弱性和威胁是风险评估的基本要素。风险评估的工作围绕其基本要素展开 。

1.2 风险评估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风险评估基本要素之间存在以下关系:

资产是信息系统中需要保护的对象,资产完成业务战略。单位的业务战略越重要,对资产的依赖度越高,资产的价值就越大,资产的价值越大风险则越大。

风险是由威胁引起的,威胁越大风险就越大,并很有可能演变成安全事件。

脆弱性是资产中的弱点。威胁利用脆弱性,脆弱性越大风险就越大。

安全需求由资产的重要性和对风险的意识导出。安全措施可以抗击威胁,降低风险,减弱安全事件的不良影响。

风险不可能也没有必要降为零,在实施了安全措施后还会有残留下来的风险,称为残余风险。残余风险可以接受,但应受到密切监视,因为它可能会在将来诱发新的安全事件[2]。

2 风险评估方法

目前国内外存在很多风险评估的方法,还没有统一的信息安全风险分析的方法。在风险评估过程中根据系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风险评估方法。风险评估的方法概括起来可分为三大类:定性分析方法、定量分析方法、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3]

2.1定性分析方法

定性分析方法是一种典型的模糊分析方法,可以快捷的对资源、威胁、脆弱性进行系统评估。典型的定性分析方法有逻辑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德尔斐法、历史比较法[4] 。

定性评估方法的优点是全面、深入,缺点是主观性太强,对评估者要求高。

2.2 定量分析方法

定量分析方法是在定性分析的逻辑基础上,通过对风险评估各要素的分析,为信息系统提供系统的分析手段。典型的定量分析方法有决策树法、回归模型、因子分析法。

定量分析方法的优点是直观、明显、客观、对比性强,缺点是简单化、模糊化、会造成误解和曲解。

2.3 定性和定量结合的综合评估方法

定量分析是定性分析的基础和前提,定性分析应该建立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才能揭示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不能将定性分析方法与定量分析方割裂,而是将这两种方法融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采用综合分析评估方法。主要的综合分析方法有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层次分析法、概率风险评估等。[5]

3 AHP方法

3.1 层次分析法简介

层次分析法(AHP)是美国运筹学家萨蒂(T.L.Saaty)于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的一种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准则决策分析方法,该方法简便、灵活又实用。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思想是在决策目标的要求下,将决策对象相对于决策标准的优劣状况进行两两比较,最终获得各个对象的总体优劣状况,从而为决策者提供定量形式的决策依据 [6] 。

3.2 系统分解,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层次模型的构造是运用分解法的思想,进行对象的系统分解。它的基本层次包括目标层、准则层、方案层三类。目的是建立系统的评估指标体系。层次结构如图2所示。

3.3 构造判断矩阵

判断矩阵的作用是同层次的两两元素之间的相对重要性进行比较。层次分析法采用1~9标度方法,对不同情况的评比给出数量标度,如表1所示。[7]

构造判断矩阵,判断矩阵A=(aij)n×n有如下性质:①aij>0;②当i≠j时,aji=1/aij;③当i=j时,aij=1。aij为i与j两因素相对权值的比值。

3.4 层次排序

步骤一:将A的每一列向量归一化。

步骤二:对按列归一化的判断矩阵,再按行求和。

步骤三:将向量归一化。

3.5 一致性检验

步骤一: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

式中(AW)i表示AW的第i个元素。

步骤二:计算一致性指标。

式中,λmax 表示比较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n表示比较判断矩阵阶数。

步骤三:计算一致性比率。

当 CR

平均随机一致性标度如表2所示。

4.评估方法实际应用

4.1 建立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模型

为了突出风险评估的重点,对信息系统风险的评价指标进行适当的简化,建立某企业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层次结构模型,如图3所示。

4.2 风险评估结果

根据图3各评估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建立两两比较判断矩阵,如表3、表4、表5、表6所示,用AHP方法求解一致性比率CR,判断矩阵是否具有满意一致性。

表3G-C的判断矩阵

表4C1-P的判断矩阵 表5C2-P的判断矩阵 表6C3-P的判断矩阵

以上结果CR均小于0.1,表明比较判断矩阵都满足一致性检验标准。由以上结果求的最终的总层次排序结果如表7所示。

5 结束语

在信息系统风险评估中,风险评估方法一直都是研究的关键点。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对风险评估的指标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研究可得,层次分析法在风险评估和等级划分的实际应用中是一种行之有效、可操作性强的方法,可以很好的应用于信息安全风险评估。

参考文献:

[1] GB/T 20984-2007,信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规[S].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2007.

[2] 向宏,傅鹏,詹榜华.信息安全测评与风险评估[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319.

[3] 王伟,李春平,李建彬.信息系统风险评估方法的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7,28(14):3473-3474.

[4] 范红,冯登国,吴亚非.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方法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49-50.

篇7

随着计算机信息系统在各军工企业的科研、生产和管理的过程中发挥巨大作用,部分单位提出了军工数字化设计、数字化制造、异地协同设计与制造等概念,并开展了ERP、MES2~PDM等系统的应用与研究。这些信息系统涉及大量的国家秘密和企业的商业秘密,是军工企业最重要的工作环境。因此各单位在信息系统规划与设计、工程施工、运行和维护、系统报废的过程中如何有效的开展信息系统的风险评估是极为重要的。

一、风险评估在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中的作用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是指依据国家风险评估有关管理要求和技术标准,对信息系统及由其存储、处理和传输的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等安全属性进行科学、公正的综合评价的过程。风险评估是组织内开展基于风险管理的基础,它贯穿信息系统的整个生命周期,是安全策略制定的依据,也是ISMS(Information Security Management System,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中的一部分。风险管理是一个建立在计划(Plan)、实施(D0)、检查(Check)、改进(Action)的过程中持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风险评估是对信息系统进行分析,判断其存在的脆弱性以及利用脆弱性可能发生的威胁,评价是否根据威胁采取了适当、有效的安全措施,鉴别存在的风险及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

二、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估常用方法

风险评估过程中有多种方法,包括基于知识(Knowledge based)的分析方法、基于模型(Model based)的分析方法、定性(Qualitative)分析和定量(Quantitative)分析,各种方法的目标都是找出组织信息资产面临的风险及其影响,以及目前安全水平与组织安全需求之间的差距。

1、基于知识的分析方法

在基线风险评估时采用基于知识的分析方法来找出目前安全状况和基线安全标准之间的差距。基于知识的分析涉及到对国家标准和要求的把握,另外评估信息的采集也极其重要,可采用一些辅的自动化工具,包括扫描工具和入侵检测系统等,这些工具可以帮助组织拟订符合特定标准要求的问卷,然后对解答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在与特定标准比较之后给出最终的报告。

2、定量分析方法

定量分析方法是对构成风险的各个要素和潜在损失的水平赋予数值或货币金额,当度量风险的所有要素(资产价值、威胁频率、弱点利用程度、安全措施的效率和成本等)都被赋值,风险评估的整个过程和结果就都可以被量化。定量分析就是从数字上对安全风险进行分析评估的一种方法。定量分析两个关键的指标是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威胁事件可能引起的损失。

3、定性分析方法

定性分析方法是目前采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方法,它具有很强的主观性,需要凭借分析者的经验和直觉,或国家的标准和惯例,为风险管理诸要素的大小或高低程度定性分级。定性分析的操作方法可以多种多样,包括讨论、检查列表、问卷、调查等。

4、几种评估方法的比较

采用基于知识的分析方法,组织不需要付出很多精力、时间和资源,只要通过多种途径采集相关信息,识别组织的风险所在和当前的安全措施,与特定的标准或最佳惯例进行比较,从中找出不符合的地方,最终达到消减和控制风险的目的。

理论上定量分析能对安全风险进行准确的分级,但前提是可供参考的数据指标是准确的,事实上随着信息系统日益复杂多变,定量分析所依据的数据的可靠性也很难保证,且数据统计缺乏长期性,计算过程又极易出错,给分析带来了很大困难,因此目前采用定量分析或者纯定量分析方法的比较少。

定性分析操作起来相对容易,但也存在因操作者经验和直觉的偏差而使分析结果失准。定性分析没有定量分析那样繁多的计算负担,但却要求分析者具备一定的经验和能力。定量分析依赖大量的统计数据,而定性分析没有这方面的要求,定量分析方法也不方便于后期系统改进与提高。

本文结合以上几种分析方法的特点和不足,在确定评估对象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种基于知识的定性分析方法,并且本方法在风险评估结束后给系统的持续改进与提高提供了明确的方法和措施。

三、全生命周期的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估

由于信息系统生命周期的各阶段的安全防范目的不同,同时不同信息系统所依据的国家标准和要求不一样,使风险评估的目的和方法也不相同,因此每个阶段进行的风险评估的作用也不同。

信息系统按照整个生命周期分为规划与设计、工程实施、运行和维护、系统报废这四个主要阶段,每个阶段进行相应的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估的内容、特征以及主要作用如下:

第一阶段为规划与设计阶段,本阶段提出信息系统的目的、需求、规模和安全要求,如信息系统是否以及等级等。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估可以起到了解目前系统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安全防范措施,帮助制定有效的安全防范策略,确定安全防范的投入最佳成本,说服机构领导同意安全策略的完全实施等作用。在本阶段标识的风险可以用来为信息系统的安全分析提供支持,这可能会影响到信息系统在开发过程中要对体系结构和设计方案进行权衡。

第二阶段是工程实施阶段,本阶段的特征是信息系统的安全特征应该被配、激活、测试并得到验证。风险评估可支持对系统实现效果的评价,考察其是否满足要求,并考察系统运行的环境是否是预期设计,有关风险的一系列决策必须在系统运行之前做出。

第三阶段是运行和维护阶段,本阶段的特征是信息系统开始执行其功能,一般情况下系统要不断修改,添加硬件和软件,或改变机构的运行规则、策略和流程等。当定期对系统进行重新评估时,或者信息系统在其运行性生产环境中做出重大变更时,要对其进行风险评估活动,了解各种安全设备实际的安全防范效果是否有满足安全目标的要求;了解安全防范策略是否切合实际,是否被全面执行;当信息系统因某种原因做出硬件或软件调整后,分析原本的安全措施是否依然有效。

第四阶段是系统报废阶段,可以使用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估来检验应当完全销毁的数据或设备,确实已经不能被任何方式所恢复。当要报废或者替换系统组件时,要对其进行风险评估,以确保硬件和软件得到了适当的报废处置,且残留信息也恰当地进行了处理,并且要确保信息系统的更新换代能以一个安全和系统化的方式完成。对于是信息系统的报废处理时,应按照国家相关保密要求进行处理和报废。

四、基于评估对象,知识定性分析的风险评估方法

1、评估方法的总体描述

在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中存在四个不同阶段的风险评估过程,其中运行和维护阶段的信息系统风险评估是持续时间最长、评估次数最多的阶段,在本阶段进行安全风险评估,首先应确定评估的具体对象,也就是限制评估的具体物理和技术范围。在信息系统当中,评估对象是与信息系统中的软硬件组成部分相对应的。例如,信息系统中包括各种服务器、服务器上运行的操作系统及各种服务程序、各种网络连接设备、各种安全防范设备和产品或应用程序、物理安全保障设备、以及维护管理和使用信息系统的人,这些都构成独立的评估对象,在评估的过程中按照对象依次进行检查、分析和评估。通常将整个计算机信息系统分为七个主要的评估对象:(1)信息安全风险评估;(2)业务流程安全风险评估;(3)网络安全风险评估;(4)通信安全风险评估;(5)无线安全风险评估;(6)物理安全风险评估;(7)使用和管理人员的风险评估。

在对每个对象进行评估时,采用基于知识分析的方法,针对互联网采用等级保护的标准进行合理分析,对于军工企业存在大量的信息系统,采用依据国家相关保密标准进行基线分析,同时在分析的过程中结合定性分析的原则,按照“安全两难定律”、“木桶原理”、“2/8法则”进行定性分析,同时在分析的过程中,设置一些“一票否决项”。对不同的评估对象,按照信息存储的重要程度和数量将对象划分为“高”、“中”、“低”三级,集中处理已知的和最有可能的威胁比花费精力处理未知的和不大可能的威胁更有用,保障系统在关键防护要求上得到落实,提高信息系统的鲁棒性。

2、基于知识的定性分析

军工企业大多数信息系统为信息系统,在信息系统基于知识分析时,重点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物理隔离、边界控制、身份鉴别、信息流向、违规接入、电磁泄漏、动态变更管理、重点人员的管理等。由于重要的信息大多在应用系统中存在,因此针对服务器和用户终端的风险分析时采用2/8法则进行分析,着重保障服务器和应用系统的安全。在风险评估中以信息系统中的应用系统为关注焦点,分析组织内的纵深防御策略和持续改进的能力,判别技术和管理结合的程度和有效性并且风险评估的思想贯穿于应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对信息系统进行全面有效的系统评估。在评估过程中根据运行环境和使用人群,判别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互补性,及时调整技术和管理措施的合理性。在技术上无法实现的环节,应特别加强分析管理措施的制定和落实是否到位和存在隐患。

篇8

高校现金流是指高校在经济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现金流入、现金流出以及现金流入与现金流出之间的差额形成的现金净流量,也可理解为在运动状态中的现金,更准确地说是现金的变动结果。现金流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现金流是高校保持正常运转的剂。一旦缺乏剂的,高校就会出现财务困难,乃至发生瘫痪。第二,现金流是高校财务状况的报警器。如财务结构失衡,资产负债比率过高,固定资产占总资产比例过高,流动比例过低等都可能造成现金流量问题。现金流信息是评价高校资产的流动性、财务弹性、抵御风险能力以及决定高校能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

二、高校现金流内部控制及风险控制策略的重要性

随着高等学校事业法人地位的确立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已由原来的计划经济条件下的高度集中式管理逐步转化为“政府宏观管理,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新模式。高校在办学结构调整、规模发展、资金筹集、经费使用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自,而这种自,也使得高校财务管理由原来的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无风险管理转变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风险管理。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一五”期间进一步加强高等院校财务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高等院校应切实强化风险防范意识,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风险预警系统,改善学校财务状况,有效防范财务风险”。所以内部控制体系构建是高校财务管理的必然要求,也是财务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然而高校现金流内部控制及风险控制策略不适应现代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不能满足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部分高校因扩张而大量贷款,导致学校现金流运转困难,有的学校甚至到了发不出工资无法支付日常开支的地步,严重影响了教学科研的日常运行和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强高校现金流内部控制,建立健全风险控制策略显得尤其重要。

三、当前高校现金流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对现金流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与完善缺乏足够的重视

高校管理者对现金流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制度执行不得力。对现金流内部控制的理论缺乏必要的追踪,对现金内部控制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作用缺乏足够的重视。现金流的导向作用还很弱,实践中对现金流的管理存在着严重滞后性和被动性特征。一些高校只有在发不出工资、无法偿还债务、无法支付日常开支的时候才关注现金流管理。要系统提升高校的运营质量,提高高校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就要从观念上确实重视现金流管理,充分认识现金流量管理的重要作用,并采取措施,构建现金流管理控制体系。

2、缺乏科学合理而又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

依据《会计法》第2条有关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规定出台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并未引起有些高校足够的重视,没有依此对相关制度的建设与执行情况进行审视,并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没有建立起科学合理而又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

3、现金流内部控制的手段有待改进

现金流内部控制的手段比较侧重于事后分析,而缺乏事中的控制,特别是事前的预测和安排。在控制手段的运用上也比较单一。

4、没有建立相应风险预警系统

对财务风险的判断仅仅停留在传统的依靠财务负责人或财务人员的经验估计基础之上。管理者的风险意识淡薄,没有成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或成立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对所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监控和管理。同时高校也未建立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估的制度,确定相应的风险分析评价指标。

5、现金流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或者还不健全

由于高校对现金流缺乏足够的认识,现金流管理的研究仅停留在运营层面,并没有被提高到战略高度。现金流管理的内容仅仅涉及现金预算、日常流量控制等战术性管理,没有同高校的发展战略有效地结合起来。对整个现金流的流入、流出及其现金净流量分析、控制工作尚未开展。

6、缺乏一套对整个现金流控制过程的监控

包括缺乏相应的内部控制人才和缺乏相应部门的监控活动。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不仅需要涉及现金流整个流程的控制活动,也需要+对这些活动进行监督与评价的监控系统。

四、建立健全高校现金流的风险控制策略

1、成立独立的风险管理机构

成立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为高校的风险管理提供组织保障。可以是高校的一个职能部门,也可以是具有相当独立程度的由各部门的专业人才组成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必要时还应当聘请有关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专家的参与。

2、建立现金流预警系统

为有效地化解现金流风险对高校财务状况的影响,应当建立现金流风险预警体系。当现金流偏离正常状态时,对可能造成损失的条件进行分析和判断,估计风险事件的概率和后果,了解高校可能面临的现金流危机,通过现金流预警系统来动态追踪和识别高校在运营过程中忽视或没有觉察出的现金流风险并及时做出预警。把仅注重发现险清的消极预警变为分析根源、改进管理的积极预警,变静态预警为动态预警。

3、重视现金流预算管理

应重视现金流预算管理,以现金流入、流出控制为核心的高校财务管理,离开了现金流预算管理,也就失去了管理的依据和管理重心。现金流预算是高校全面预算管理的主要内容,是确定一定时期内全部货币流入和流出数额并加以平衡的预测。高校应以全面预算为基础,将现金流量预算充分细化,对未来现金收支状况进行预测,以周、旬、月、季、半年、一年为期限,建立滚动式现金流量预算,确保现金流预算的准确性,提高现金流量预算的执行力度和精度,以便及时做出筹资方案、资金调度和使用方案。通过现金预算的编制对本单位面临的风险进行全面审视,从而全面促进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

4、完善现金收支控制制度

制定现金收支控制的组织结构和程序,以明确个人和部门在现金收支控制中的权限和责任,一方面,对现金流动性进行控制,即控制现金流量发生的时间和额度,以维护良性的现金循环流动;另一方面,对现金的安全性进行控制,保证现金的安全及完整。

5、现金流视角下风险的定量分析

高校财务风险的发生通常经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过程,这种渐进发展情况必然会通过一些财务指标的变化表现出来。要准确预测高校财务风险,从大量的财务因子中选好财务指标是关键,尤其是现金流指标更是财务指标中的风向标。定量分析法是在完整掌握各种财务指标资料的基础上,运用现

代数学方法,据以建立能够反映有关变量之间规律性联系的各类预测模型的方法体系。定量分析分为单变模式和多变量模型,单变模式就是运用单一的财务指标或财务比率来对风险、危机进行评估。单变模式的分析方法通常采用趋势分析法和横向比较法。趋势分析法是通过观察连续数期的财务报告,比较各期的有关项目金额,分析某些指标的增减变动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判断其变化趋势,从而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结果作出预测的一种分析方法。运用趋势分析法,可以了解有关现金流变动的基本趋势,判断这种变动是有利还是不利,并对现金流未来发展作出预测。趋势分析法通常采用编制历年会计报表方法,将连续多年的报表,至少是最近3―5年的会计报表并列在一起加以分析、以观察变化趋势。这样分析比单看一个报告期的会计报表,能了解更多的情况和信息,有利于分析变化的趋势。横向比较法则侧重于高校与同规模其他高校的比较,横向比较法通常分析高校在某一方面的优劣,进而针对面临的问题采取措施。

单变模式对现金流的定量分析指标,依据需要了解和分析的问题不同而有所侧重,对于高校来说现金流定量分析指标通常包括以下几种:其一,现金流的结构分析。现金流结构是反映财务状况是否正常的一个重要方面,包括现金流入结构比率、现金流出结构比率、流入流出比率及其内部结构比率等。其二。流动性分析。现金到期债务比、现金流动负债比、现金债务总额比。其三,获取现金能力分析。事业收入现金比率、全部资产现金回收率。其四,发展潜力指标。现金净额增长率。现金净额增长率=(年末现金净额一年初现金净额)÷年初现金净额。

多变量模型是通过两个以上的指标组合来对企业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监测和分析的模式。比较多的是运用爱德华・阿尔曼提出的“Z计分模型”判断高校财务危机的大小。

6、现金流视角下风险的定性分析

在财务风险预警中,由于一些难以量化的非财务信息也影响着高校持续发展的能力,因此,除进行定量分析外,还应结合一些相关的非财务因素进行定性分析,才能得出较为合理的结果。现金流定性分析法是根据专业经验知识,结合预测对象的特点进行分析,对高校现金流的发展趋势和未来状况做出理性推测的方法。一般可以从宏观经济环境、行业特征、竞争状况、管理模式及水平等几个方面来分析对现金流的正负影响度。

进行现金流的定性分析有助于把握问题的实质,对于找到潜在的联系和趋势是十分有效的方法。现金流定性分析的方法包括调查分析法、专家分析法等。

7、进行风险评估,提出分析报告

风险评估就是预测潜在的事件对目标实现的影响程度从而做出相应的预警报告。财务管理者应从两个角度来评估事件:一是发生的可能性;二是影响程度。应采取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预测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常常是相辅相成、结合使用,定量分析定性化,定性分析定量化,以提高预测准确性和可信性。事实上,有时定性分析比定量分析更为有效。一方面,定量分析会受到高校在不同时期各项因素的变化、对所选择的评价指标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无法满足财务预警的全面需要;另一方面,由专家靠经验作出判断的定性分析,其结论比较灵活,可以随着高校的发展变化作出修正,从而对定量分析的不足加以弥补。因此,风险评估分析中不可单纯强调定量指标的权威性,还应结合定性分析进行判断和预测,以补充定量分析的不足,把握高校的发展趋势,从而对风险作出综合评估,提出专门的风险分析报告,供决策者参考。

[参考文献]

[1]熊敏:基于现金流的财务危机预警[J],职业圈,2007(22)

[2]彭钢、胡德春、王和林:试论新时期高校财务内部控制体系构建[J],消费导刊,2009(7)

[3]刘凤娥:不可忽视的现金流量管理[J]会计之友(上旬刊),2008(11)

篇9

1、电台的系统分析方法

1.1 基于知识的分析方法

基于知识的分析方法又称作经验方法,它涉及重用来自类似组织(包括规模、商务目标和市场等)的“最佳惯例”,对于一般性的信息安全社团比较适合。基于知识的分析方法,适用于基线风险评估,通过多种方法采集相关信息,就能找出组织的风险所在和当前的安全措施,找出与特定的标准或最佳惯例之间差距,再根据标准或最佳惯例的推荐选择安全措施,其目的是达到消减和控制风险。该方法的优点是需要资源少、周期短、操作简单。

1.2 基于模型的分析方法

CORAS系统是目前比较被认可的模型。CORAS是欧盟基于模型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方法和工具支撑,针对安全要求较高的安全关键系统开发的一个评估平台。CORAS风险评估的过程模式沿用了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处理,但其度量风险的方法却完全不同,所有分析过程基于面向对象的模型来进行。CORAS考虑到技术、人员及所有与组织相关的方面,在描述的精确性、评估结果的精确性、客观性等方面都有卓越的表现。但是,目前CORAS还在试验阶段。

1.3 定量分析

定量分析是依据统计数据,建立数学模型,并用数学模型计算出分析对象的各项指标及其数值的方法。当量度风险的所有要素(威胁频率、资产价值、弱点利用度、安全措施的效率等)都被赋值,风险评估的整个过程和结果都可被量化了。定量分析是一种试图从数字上对安全分析进行分析评估的方法。

1.4 定性分析

主要凭分析者的直接、经验,凭分析对象过去和现在的延续状况及最新的信息资料,对分析对象的性质、特点、发展变化规律作出判断的分析方法叫做定性分析。实际应用时,定性分析主要是通过对风险因素大小或程度进行分析,如:“高”、“中”、“低”三级。目前采用最为广泛的分析方法也是定性分析,具体方法主要有:孟尔菲法、列表、问卷、访谈、调查等。

相比于定量分析,定性分析的准确性稍好但精确性不够,定量分析则相反;定性分析要求分析者具备一定的经验和能力,但却没有繁多的计算负担;定量分析依赖大量的统计数据;定性分析较为主观,定量分析基于客观;定性分析的结果则很难有统一的解释,定量分析的结果直观,容易理解。

2、电台故障的检修程序及方法

2.1 确定故障部位及检修程序

一般来讲,判断故障所在电路主要是根据故障现象,这样判断起来比较容易。电源电路故障可引起电台部分甚者全部功能失效;接收电路故故障可导致接收异常;发射电路故障可使电台不能正常发射锁相环频率台成(PLL)是为各部分电路提供基准频率的电路,如果出现收不到信号、频率漂移、自动跳变等现象,而其它各电路却都正常时,可确定故障在PIL电路;调频电台的中央处理器(CPU)是数字控制电路,它直接或间接控制了其它电路的工作,该电路故障可导致电台显示异常或出现死机现象。

为了找出具体失效元件,就需要建立一套合理的故障检修程序。采用的办法是首先从整个大系统考虑,然后再排除工作正常的方框,适步缩小嫌疑范围。具体地讲,就是要先弄清有哪些方框及其彼此间的关系,然后再让电台工作起来,从而确定正常工作的方框。

2.2 电台故障排除方法

2.2.1 排除故障的概略判断法

(1)外观检查:外观检查是首先检查机箱是否有损坏,印制板、接插件和线缆是否完好无损,各种紧固件是否松动,面板是否能操作,按键是否灵活等。这样可以不用试验和测量来判明故障所在

(2)操作试验:通过操作试验往往可判断出故障的大概位置。

(3)关键性故障:关键性故障可以导致整机无法通信,检修应从附件、主机、天线、电源等分别入手,区分各部分故障的部位。其重点看电源单元,收、发通道控制单元,功放单元,收发信道单元,最后再检查相关的部件、电路与元器件。

(4)一般性故障:这种故障只是局部和附属装置受到影响,不会使电台通信全部中断,因此可以从系统的各部分及各单元板的部件考虑,再具体落实到部件电路和元器件。

(5)间断性故障:这种故障应使故障现象重现来确定故障所在。通常使用轻敲和摇动相关部件,如各部件的线、印制板、插头、插座和元器件等,从而排除故障。

2.2.2 电台指标测试故障排除法

(1)整机指标测试法:此法主要是测试输出功率驻波比载频抑制整机的收发信通道通过进行灵敏度等指标,从而发现故障排除故。

(2)单元电路指标测试法:此法主要是对收发信通道内的单元电路进行增益、频率的测试调整、检修,此法需用的仪表也较少,它可以针对某一电路逐行进行,业余条件下,应用较为广泛。

3、结语

一个电台设备是由成百上千个元件组成的,任何一个元件损坏或者发生参数劣化,都有可能导致电台工作发生故障。要找出具体的问题所在并不容易,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结合合理的检修程序,事情就会容易得多,大大减小工作量,也可以使维修工作有章可循、合乎逻辑,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廖文芳.广播电台安全播出风险分析方法研究[J].电声技术,2010,34(10):80-83.

篇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8-181-02

一、精细化管理在银行管理中的运用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是通过规则的系统化和明确化,目标的细分化和定量化,运用程序化、标准化、专业化、数据化和信息化的手段,使组织各单元精确、高效、协同和持续运行。

银行精细化管理是企业精细化管理的延伸和发展,是健全各项管理制度,细分目标,落实责任,充分运用数据定量分析技术进行精准业务营销、客户关系管理、成本核算及风险控制,实现银行效益最大化的现代管理模式。目前世界上较先进的银行精细化管理有三类:第一类是定量管理。主要是利用数据挖掘及数据定量分析技术对大量历史数据进行分析,分析客户需求特点,制定并实施精细化管理策略,实现信息化和智能化运作。第二类是半定量管理。主要是运用数据定量分析技术与定性判断相结合实施银行管理。第三类为定性精细化管理。主要是运用传统的管理方法,凭借以往经验进行分析判断,从定性的角度对目标细分管理及考核。

二、中小银行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1.实施精细化管理是现代银行业发展的必经之路。美国及西方的银行业先进经验证明,将金融管理理论和实践、统计分析、数据管理、信息技术等结合起来的数据定量分析和精细化管理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充分利用数据资源支持管理决策,实现定量基础上的精细化管理,是未来金融机构发展的趋势,也是提高银行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如今各金融机构围绕金融创新,正开展形式多样化的市场竞争,金融市场竞争已达到白热化。与大型商业银行相比,中小银行在资本、客户资源以及网络渠道都处在劣势,中小银行要在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并实现持续发展,就必须紧跟现代银行经营管理发展趋势,积极实施精细化管理模式。

2.实施精细化管理是提升经营效益的重要途径。精细化管理理念源自于提高效率、节约资源、避免浪费,要求对目标进行合理细分、对过程进行科学控制、对成本进行精准算,实现既定投入下的产出最大化目标。银行作为金融企业,最终的经营目标是实现效益最大化。效益与银行业务经营过程中的每个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成本与风险控制息息相关,如何把业务经营控制与经营目标有机结合起来是银行能否获得最大效益的关键。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金融的快速发展,中小银行逐渐突破了区域经营范围,实施跨区域经营。在中小银行业务规模不断扩张的大背景下,以往的粗放式小银行管理模式的弊端不断凸显,如决策经验性、管理主观性及业务拓展无针对性,已不能适应中小银行效益最大化的要求。精细化管理成为中小银行弥补粗放式管理缺陷,增强管理科学性,提升经营效益的管理新模式。

3.实施精细化管理是加强风险管理的必然选择。银行业就是经营风险的特殊行业,有效的风险管理是实现银行稳健经营的保障,未来银行业的竞争将集中在风险管理能力上,风险管理能力将构成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元素。目前由于经济金融环境不确定性增多,金融创新层出不穷,银行业务日益拓展,银行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复杂。尤其对于中小银行,受经营规模、经济实力、管理水平等因素的限制,抗风险能力低,受经济波动影响较大,风险管理更是不容轻视。从细化信贷业务操作流程、强化贷后管理、分析风险数据等方面对风险进行识别、预警和防范,是中小银行增强全面风险管理能力的有效途径。银行面临的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内外部风险,对以上三类风险的定量化管理是对银行监管基本要求。

三、中小银行精细化管理流程

银行的精细化管理涉及自上而下的决策机构、职能部室和执行机构,主要包涵银行决策层、管理层及业务层三个层面操作的精细化。

1.决策机构的精细化管理。决策机构的精细化管理包括战略目标制定精细化以及在此基础上对职能部室与执行机构完成战略目标情况进行考核的精细化。

战略目标制定的精细化要求决策机构结合国际国内银行业发展趋势及最新经济金融形势,立足本行实际,充分利用职能部室所提供的数据,对本行内部管理、业务发展及风险管理三方面目标进行正确规划,并制定完整的战略目标体系,为本行各项工作的开展树立明确的目标。目标考核精细化是保证战略目标实现的激励机制,是对前一阶段精细化战略目标实现程度的检验,也是为制定下一阶段的战略目标提供决策参考。实现目标考核的精细化要求建立完善的考核指标体系、岗位与部门职责体系及考核办法体系,将考核指标落实到个人和部门,实现对战略目标体系考核的公平、公正和全面。

篇11

当前,存在很多风险分析的理论,这些分析方法遵循了基本的风险评估流程,但在具体实施手段和风险的计算方法方面各有不同。本文从计算的角度,按定性、定量和综合的方法对风险分析方法进行评述。

一、定性分析

1.故障树分析

故障树分析(Fault Tree Analysis, FTA)可以用于风险的定性分析,也可以用于其定量分析。它主要用于大型复杂系统的可靠性及安全性分析,是复杂系统可靠性、安全性分析的一种有效的方法。通过对硬件、软件、环境、人为因素等可能造成系统故障的分析,由总体至部分,按树状结构,逐层细化,画出故障原因的各种可能组合方式和其发生概率。故障树分析采用树形图的形式,把系统的故障与组成系统的部件的故障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故障树分析首先以系统不希望发生的事件作为目标(称为顶事件),从顶事件逐级向下分析各自的直接原因事件(称为底事件),根据彼此间的逻辑关系连接上下事件,直至所要求的深度,得出分析结果。

2.事件树分析

事件树分析(event tree analysis,ETA)又称决策树分析,是风险分析的另一种重要方法。它是在给定系统事件的情况下,分析该事件可能导致的一系列结果,从而评价系统的可能性。

事件树给出初始事件一切可能的发展方式与途径,事件树的每个环节事件(除顶事件外)均执行一定的功能措施以预防事故的发生,且均具有二元性结果(成功或失败)。事件树虽然列举了导致事故发生的各种事故序列组,通过各种事故序列组的中间步骤可以整理初始事件与减少系统风险概率措施之问的复杂关系,并识别事故序列组,从而计算每项事件序列发生的概率。

3.原因与结果分析

原因与结果分析(cause-consequence-analysis, CCA)是故障树分析(FTA)和事件树分析(ETA)的结合。它采用了原因分析(故障树分析)和结果分析(事件树分析),CCA的目的是识别出导致突发后果的事件链,根据CCA图中不同事件的发生概率,计算出不同结果发生的概率,从而确定系统的风险等级。

4.风险模式影响及危害性分析

风险模式影响及危害性分析(risk mode effects and criticality analysis,RMECA)通过分析产品所有可能的风险模式,判断每一种风险对系统和信息安全可能产生的潜在影响,找出单点风险,并按其影响的严重程度及其发生的概率,确定其危害性,以此发现系统中潜在的薄弱环节。RMECA首先按规定的规则记录系统中所有可能的故障模式,然后分析每种故障模式对系统工作状态的影响并确定单点风险,将每种风险模式按其影响的严重程度及发生概率进行排序,从而发现系统中潜在的薄弱环节。RMECA由两部分工作构成,即风险模式影响分析(risk mode and effects analysis,RMEA)和危害性分析(criticality analysis,CA)。在进行这种分析时应把所研究的每一种分析看作是系统唯一的风险。RMECA是CA的基础。通过对系统风险损失或指定风险模式下的风险损失的分析.可以更加精确地掌握系统所存在的潜在经济损失期望值,从而为选择控制方式、应急方案等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撑。

5.德尔斐法

德尔斐法一种定性的预测方法,通过背对背群体决策咨询的方法,群体成员各自独立工作,然后以系统的、独立的方式综合他们的判断,这样克服了为某些权威所左右的缺点,减少调查对象的心理压力,使预测的可靠性增加。利用德尔斐法进行系统安全风险分析时,其步骤如下:(1)在风险明确之后.要求群体成员通过填写精心设计的问卷,来提出可能解决问题的方案。(2)每个群体成员匿名并独立完成问卷。(3)把问卷凋查的结果在另一个中心地点整理出来。(4)把整理和调整的结果分发给每个人一份。(5)存群体成员看完整理结果之后,要求他们再次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样的结果可能是启发出新的解决方法,或使原有方案得到改善。(6)如果有必要,重复步骤(4)和步骤(5),直到找到大家意见一致的解决方案为止。

除了上述分析方法外,定性分析还有FMECA(failure mode effects and criticality analysis)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性分析Markov分析方法等。

二、定量分析

1.故障树分析

用故障树分析进行风险的定量评价时,首先是求解出“底事件”的发生概率,然后通过逻辑关系最终得到“顶事件”,即所分析的重大风险事件的发生概率。采用故障树分析进行风险的定量分析需要知道各个底事件的发生概率。如果工程实际能给出大部分底事件的发生概率的数据时,可参照类似情况对少数缺乏数据的底事件给出估计值;若很多底事件缺乏数据且不能给出恰当的估计值,则不能采用该方法进行定量分析。

2.风险评审技术

风险评审技术(venture evaluation review technique,VERT)是以管理系统为对象,通过随机仿真手段,进行风险的定量分析。VERT是适应一些高度不确定性和风险性的决策问题而开发的网络仿真系统。它是通过丰富的节点逻辑功能,控制一定的时间流、费用流和性能流流向及相应的活动。在每次仿真运行时,通过蒙特卡洛模拟,这些参数流在网络中按概率随机流向不同的部分,经历不同的活动而产生不同的变化,最后到达某一终止状态。在用户多次仿真后,通过节点收集到的各参数,可以了解系统风险或危害情况供辅助决策。如果网络结构合理,逻辑关系及数学关系正确,获得的实际数据又是准确的,该方法可以较好地模拟实际系统研制的时间、费用及性能分布,从而评价出系统研制的风险。

三、综合分析

1.概率风险评估和动态风险概率评估

概率风险评估(probability risk assess, PRA)和动态风险概率评估(dynamic probability risk assess, DPRA)是定性评估与定量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它以事件树和故障树为核心,将其运用到系统安全风险分析领域。其分析步骤如下:(1)识别系统中存在的事件,找出风险源。(2)考查各风险源在系统安全中的地位及相互逻辑关系,给出系统的风险源树。(3)标识各风险源后果大小及风险概率。(4)通过逻辑及数学方法对风险源进行组合,获得系统风险的度量。

DPRA运用主逻辑图(master logic diagram)、事件树分析(ETA)以及故障树(FTA)综合对风险进行评估,将系统逐步分解转化为初始事件,然后确定导致系统失败的事件组合及失效概率。

2.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该方法已被广泛地应用于缺乏统一度量标尺的复杂问题分析,可以解决用纯参数数学模型方法难以解决的决策分析问题。AHP首先对系统进行分层次、拟定变量、规范化处理,然后在评估过程中进行系统分解、安全性判断和综合判断。它的基本步骤如下:(1)系统分解,建立层次结构模型;(2)构造判断矩阵;(3)通过单层次计算进行安全性判断;(4)层次总排序,完成综合判断,给出风险评价的结果。

3.模糊分析法

模糊分析法(the fuzzy analysis,FA)将风险分析中的模糊语言变量用隶属度函数量化。由于在具体项目或事件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中存在着许多难于精确描述的指标,可以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综合评价。具体是确定风险模糊综合评价指标集,给出风险综合评价的等级集。主要步骤有:确定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权重;模糊矩阵的统计确定;模糊综合评价;计算出风险的最终综合价值。

除了上述分析方法外,灰色系统理论、贝叶斯理论和人工神经网络等都可以应用于风险的评估。

四、结束语

风险评估的方法大致可分为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估方法。定性风险可以快捷地对资源、威胁、脆弱性进行系统评估.并对现有的防范措施进行评价。定性分析方法的特点主要是依据研究者的知识、经验、历史教训、政策走向以及特殊实例等非量化资料,对系统风险状况做出判断。定性分析方法,优点是全面、深入,缺点是主观性太强,对评估者要求高。

篇12

风险管理计划编制过程描述如何为项目处理和执行风险管理活动。

(2)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的目标是识别和确定项目风险、风险的基本特性以及对项目的影响。

(3)风险定性分析。

风险定性分析包括对已识别风险进行优先级排序,以便采取进一步措施。

(4)风险定量分析。

定量地分析风险对项目目标的影响,对不确定因素提供了一种量化的方法,以帮助做出恰当的决策。

(5)风险应对计划编制。

针对已识别的风险进行,对于未知的风险制定相应的应对计划、制定措施,提高项目成功的机会。

(6)风险监控。

对风险的发展与变化情况进行全程监督,并根据需要进行应对策略的调整,保证风险计划的执行,并评价这些计划对减轻风险的有效性。

2建湖县基本情况及项目概况

建湖县地处苏北里下河腹部北部地区,境内地势低洼,沟河纵横,有大小沟河3000条左右,水系网络密布;地面高程在0.8~3.0m之间,全县平均高程为1.6m,是苏北里下河地区三大洼地之一。2011年,建湖县投入约250万元建设了重点河道视频监控系统以及防汛防旱移动指挥系统。系统建成后,在室内可以用电脑终端,室外可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访问县防汛防旱指挥系统,获取实时水位、雨量及重点河道的视频信息。2011年,建湖县梅雨期降雨量与2006年大汛之年相仿,由于新建防汛防旱指挥系统与近几年兴建的工程措施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县未发生明显的洪涝灾害。

3风险识别及处理

在项目建设前期注重项目建设的风险管理。在项目正式开工前,召开专门会议,制定项目的风险管理计划,确立处理和控制风险的方法论,对团队成员的风险职责进行分配。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召开风险识别会议,水利局所有科室负责人、所有参加过类似项目的技术负责人以及系统的使用方参与会议。利用头脑风暴法、风险检查表法,对项目建设不同时期的风险进行识别、分类和排序,形成项目的风险登记单,初步确定项目建设不同时期的各种潜在风险。召开专题座谈,对识别出来的风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并对风险进行等级评定,更新项目登记单上的风险排序;采用决策树技术进行定量分析,量化不同的风险对项目建设的影响程度,按照定量计算出来的概率和影响程度进行排序形成风险登记单,分析风险发展的趋势;在项目实施阶段,对风险紧密监控,及时调整应对措施。由此,本项目的主要风险及采取的措施如下所述。

(1)设计风险。

建湖县防汛防旱指挥决策系统工程项目2011年初立项,整体设计仅用了1个月时间就仓促公开招标。由于设计用时太短,招标文件对具体测站和监控点的位置仅精确到镇(区)。测站和监控点位置不能确定,影响了设备接电难度以及光纤架设的路线。为解决此风险,及时召集水利局、站点所在乡(镇)水利站、施工单位、供电部门、光纤提供商等召开沟通会,共同讨论并确定测站和监控点的具体点位,并由建设处、施工单位、供电部门、光纤提供商签字确认,作为合同的附件。测站和监控点具体点位的确定,保证了项目建设的有序进行,没有造成返工,按照预先进度完成了合同。

(2)施工管理风险。

由于水利局工作的特殊性,汛期各类防汛防旱应急事件较多、人力资源紧张,针对这种情况,提前测算项目实施所需的人力资源,制订人力资源计划,由分管局长专门负责。有了人力资源保证,即使在项目后期,上级领导要求加快进度来确保2011年汛期项目能完全发挥效益,也能圆满完成施工任务,得到了局领导和当地群众的一致好评。

(3)分包风险。

项目涉及1400多根线杆架设,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及资金去协调地方矛盾,经过对自制和外购的方案对比分析后,决定将光纤架设外包给当地移动公司。由于施工队伍是省内统一调配,其人员和进度安排在一定程度上不受当地移动公司的控制,对项目的进度有极大风险。经过对该风险进行较为完善的定性、定量分析,在和移动公司签订外包协议之后,同当地移动公司、设计部门、线路施工单位共同制定光纤架设工程的进度安排,建立沟通、协调机制,确保了光纤架设按照既定计划如期完工。

篇13

由于种种原因,例如管理不力,法规不完善,尤其是我国的科技水平还处于相当落后的水平,我国压力管道普遍缺陷重重,存在着诸多的安全隐患,因此如何以最少的成本降低压力管道缺陷带来的风险,一直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本文就压力管道缺陷检验的几种主要方法和敏感区域的确定进行简要的分析介绍,并对压力管道的风险评估进行初步的探讨。

1 缺陷检验

压力管道的安全关键在于敏感区域的确定,而压力管道的各种技术文件,存储或流通流体的性质与危害性,历史经验的积累,这些都是我们确定敏感区域需要考虑的因素。只有对敏感区域有了深刻的认识,我们才能对压力管道的缺陷检验做到有的放矢。

1.1 宏观缺陷检查

在线检验一般从发生事故可能性比较大的位置,或造成后果比较严重的部位进行检验,在管道在运行传送流体的情况下,观察管道是否有泄漏的情况;绝热层是否有磨损或者掉落的情况;检查管道防腐层是否有破损的现象;是我们进行宏观缺陷检查的重点。

在实际检验工作过程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检查:管道有没有弯曲变形,阀门、法兰,支吊架等基础设施是否有不妥当的地方,对腐蚀、泄漏的部位进行标注,并将结果记录在单线图上,以方便后续检验工作的开展和检验审核。

1.2 厚度缺陷检验

厚度缺陷检验是通过对壁厚的测试,发现可能存在缺陷的部位,确定敏感区域。在实际工作中,主要是对于易受冲刷的部位、有明显腐蚀老化的部位、可能积液的部位、管径明显发生变化的部位等,以抽查的方式进行定点壁厚测试,如果发现异常点,应在异常点附近进行检验,确定异常部位的大小;特别要注意的是,测定的点数要满足检验判断准则的需要,

1.3 表面缺陷监测

表面缺陷监测一般是采用磁粉检测或渗透检测方法,对敏感区域的表面和近表面进行检验。通常情况下,应对以下敏感区域进行表面缺陷监测:宏观检查中发现裂纹的部位、焊缝咬边部位、焊缝修磨部位、绝热层破损的部位、应力集中的部位、腐蚀环境中的管道等。

1.4 内部缺陷监测

内部缺陷检测主要是采用超声波或射线的方法对敏感区域进行检测,以确定其内部是否存在危险性缺陷。检测的敏感区域主要是焊接接头和使用中发生泄漏的部位,支吊架损坏的部位等。

总之,在缺陷检验过程中,应严格按上述原则确定检验的敏感区域,采用合适的检验检测方法,确定管道的安全状况,以便以后的检验维护。

2风险评估

根据多年来的事故原因统计表明,大部分的经济损失只有少部分是因为使用高风险设备引起的,因此对所有的设备都进行一般性检验,检验的成本将会大大增加。但如果对在用的压力管道不进行一般的常规检验,而是对管道进行风险评估,综合考虑管道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和发生事故后造成的损失程度,将压力管道的的风险划分等级,合理的安排高风险管道和低风险管道的检验和维修投入,在确保管道的安全得到保障的情况下,以达到低成本高效益的成果。

RBI分析方法就是我们想要使用的方法,因为采用RBI方法能使检验管道的费用合理分配,直接降低检验管道的费用,能对管道的风险进行排序,使我们对高风险管道进行重点检验,从而大大降低压力管道的风险,给人们的生命财产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和重要保障,所以下面对RBI方法在管道风险评估方面做简单的探讨。

RBI分析方法有三种:定性分析,半定量分析和定量分析。这三种分析方法在管道风险分析方面都有着各自的特点,现介绍如下:

2.1 定性分析

定性的方法虽然简单,便于应用,用来对压力管道出现风险的可能性和造成后果的严重性进行评定并用风险矩阵表示风险,但它所产生的结论是比较保守的理论。定性分析可以在压力管道风险显示方面比在风险评估方面发挥更大的,所以我们一般将其用作风险显示的手段。它能够迅速的将压力管道的风险等级进行排队,为我们进一步做风险分析提供方便。

2.2 半定量分析

半定量RBI评估较定性分析考虑的因素多一些,但需要的压力管道的相关数据也不多,其压力管道的数据采集和风险后果计算是对管道分类进行简化计算,而不是对管道的流量进行详细计算,评价的成本较低。半定量方法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得到压力管道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和事故后果的严重性,例如,问答、选择、估算。半定量分析方法同样也可以采用风险矩阵的方式表示压力管道可能出现的风险,对于风险评估的精度要求能满足,所以半定量方法得到许多国家的青睐并欲与发展。

2.3 定量分析

对压力管道定量RBI评估方法考虑的因素最多,所需要的基础数据也最多,如压力管道的工艺流程数据,历年维修检修记录,设计资料等,从而获得最准确的评估结果。定量方法可以根据压力管道的类型从通用事故频率数据库中得出所预计的破坏规模的通用事故频率;可以根据管道的实际情况,确定管道的各种因子,然后根据公式求出压力管道实际事故的频率、事故的后果、压力管道风险。定量RBI评估在这三种风险评估分析技术里是最科学合理的,也是未来压力管道风险评估的技术发展趋势,但因为其繁杂的先期准备工作,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

由上可以看出RBI的压力管道检验技术是风险评估控制的有效措施之一,经过风险评估后,我们可以把检验重点放在高风险的压力管道上,也可以适当的对低风险管道进行检验,从而在保证管道安全可靠的前提下大大降低了成本。RBI技术对压力管道评价的安全性、经济性以及潜在的失效风险作了全面的考虑,它首先对压力管道的风险进行有效排序,然后在风险可接受准则可接受的范围内确定高风险压力管道,并且利用风险驱动因素得出具有针对性的检验策略。RBI技术相比于传统的检验方法,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如:提高压力管道的安全、可靠、有效性,减少成本,缩短检修时间,延长检修周期。

3结语

我国在管道缺陷检验和风险评估方面虽然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也存在着许多不足,这就需要我们在原有成绩上继续努力,学习先进的检验手段和风险评估方法,争取以最少的成本保证压力管道的安全可靠。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