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工程的基础形式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工程的基础形式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工程的基础形式

篇1

1 引言

要提升项目的整体品质,就必须要从房屋楼宇施工项目中的根本性项目建筑品质掌控开展。建筑物施工项目过程中的根本性项目建筑品质主要是两部分内容:(1)项目自身的品质,主要就是顾客所需要的像主体构造稳固、施工根基的稳固和通风采光等建筑;(2)建筑的管制品质,主要是项目建筑工作者的措施水准以及完善水平。伴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准的持续提升,人们对施工项目品质的需要也在提升,所以房屋楼宇施工项目中的根本性项目建筑品质管制也越来越繁琐。所以,有关组织机构在对房屋施工项目开展监管督促以及管制时,就要以这些根本性项目建筑品质为前提,在实际操作中收集资料、汇总经验同时积极开展管制形式的改革,进而从根本上提升国内房屋施工项目业的建筑品质。

目前的建筑不断的朝着高层化以及大规模化进步,此时对于基础项目的规定也开始越来越严格,所以桩基项目的应用非常广泛。其中又以钻孔灌注桩最为普遍;在基坑工程中无论板式还是重力式支护体系,均应用各类灌注桩、搅拌桩、粉喷桩、旋喷桩、地下连续墙等;在处理软基础时,也会经常应用到砂桩、碎石桩、夯扩桩、高压喷射、振冲等。很多全新的设备和措施等开始出现在建设工作中,成为了基础项目中经常使用的措施。最近几年基建的发展趋势是:后压浆技术;多分支盘技术(多次扩孔混凝土灌注桩);干钻(旋挖)成孔技术;异型孔;新设备。

2 基础性工程的常见问题及成因分析

2.1 混凝土构件出现裂缝

混凝土材质的构成建筑物的各个要素中经常会形成缝隙是房屋施工项目中经常会遇到的品质问题,主要产生的原因有两方面:(1)因为在建筑过程中没有把枕木放置在垂直的线上,所以导致构件形成缝隙;(2)因为是混凝土的材质,所以水分流失快,致使构件表面因为水分流失产生形状的改变,形成缝隙。

2.2 结构漏水

房屋施工项目出现渗漏的地方大多在屋檐、变形位置、山墙。出现渗漏有两个方面的原因:(1)因为温度发生改变致使防水结构形成损坏;(2)由于建筑工人在细节的建筑上没有处理到位。

2.3 施工材料质量低劣

建筑材料达不到标准有两个方面的因素:(1)在策划阶段,就没有把使用材料需要的措施注释清楚;(2)在选择材料时,追求低成本选择质量不达标的材料。

2.4 通风孔道堵塞

通风管道阻塞的现象主要是因为在建筑时没有根据图纸开展,致使建筑品质不达标,在建筑中形成的杂质都在管道中没有进行清理,导致通风管道的阻塞。

经过以上的解析,能够清楚,不管在房屋施工项目中产生什么故障遇到什么问题形成的因素有很多种,不过从整体来讲还是因为根本性项目建筑品质掌控工作没做好、管制工作者的安全管理意识不高、工作落实不到位导致的。

3 防治措施

3.1 建立健全施工质量管理规范

要想把房屋施工项目的品质工作掌控好,就先要建立健全改革根本性项目建筑品质管制标准,例如,建筑品质责任制以及故障报告处置责任制,并且还要把这些机制贯彻到基础上,让它在监管督促根本性工作中发挥最大的功能。

3.1.1 施工质量责任制。在根本性项目建筑中,人是最根本的因素。他不仅是实施者还是组织者;不仅是被掌控的目标还是掌控的目标;不仅是品质的保证还是项目事故以及不达标商品的根源。所以,整体的品质掌控作业要以人为核心,确定参加到建筑中各个人员的权利以及职责,施行建筑品质责任制。

3.1.2 事故报告处理责任制。在根本性项目建筑中,避免不了会因为物料、半成品、构造不达标的构件或者策划过失、建筑措施不正确而造成的项目品质不达标甚至出现故障的现象,建筑机构要立即进行处置,防止因为小事故带来更严重的损害,这也正是施行事故报告责任制发挥到的功能。

3.2 要不断的完善质量保证体系

质量保证体系能否真正的发挥作用是基础性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工作能否真正进行的重要环节,这就要求施工单位在确保质量保证体系能够有效运行的前提下,从工程施工的基本环节进行改进和完善。

3.3 提高施工人员的职业素质

参加到建筑过程中的工作人员素质的好坏对建筑品质的优劣起着决定性因素,但是现在很多建筑机构的建筑以及技术工作者职业道德不高,很多人都不清楚怎么建筑如何建筑就开始上岗,甚至在建筑中时常出现建筑和图纸不一样的情况,这给建筑品质的掌控带来本就不应该出现的事故。所以,想要把建筑品质搞好就应该对聘请的建筑工作者职业素质、工作情况进行考核,实施素质教育。

3.4 确保施工所使用材料的质量

对施工材料控制的主要内容就是检测施工所需的原材料、建筑构件和施工设备等的质量,因此有关部门必须严把材料的采购关、检验关和使用关,以此确保基础性工程的质量。

3.4.1 严把材料采购关。在当前市场经济的环境中,各种违规销售的手段层出不穷,回扣、提成等对材料采购人员的诱惑力极大。因此,在采购员的委任上,应选择那些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专业人员担任,并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和材料鉴定水平,以便在保证材料质量的同时降低材料成本。

3.4.2 严把材料检测关。现阶段的建材市场产品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因此要建立完善的材料送检制度,即使是对于那些具有正规质量保证书的材料也要进行必要的检测,以便确保检测报告的真实性。而对于那些质量保证书不齐的产品,则应追查到底,确保“三无产品”和不合格材料不进入施工现场。

3.4.3 严把材料使用关。合理的利用建筑材料也是建造出品质优良项目的关键。所以,在建筑前就先准备好盛放材料的仓库、运输材料的道路等。在建筑中要按照实际建筑情况选择适宜的材料,减少材料浪费的情况。并且,还要定期对建筑中使用到的仪器。设施进行养护和维修,进而确保项目品质。

3.5 优化施工方式

所谓优化施工方式,就是增强施工方案和施工工艺的先进性和实用性。想要保证施工质量,就必须采取符合施工要求的质量标准、施工方案和操作规程。一般来说,虽然采取先进的工艺会带来较高的生产率和产品质量,但同时也会提高项目投资。因此,在选择施工工艺的时候,要对企业的经济实力进行充分的了解,并根据企业自身的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方法,从而实现对施工工艺的合理优化。

4 结束语

言而总之,要想搞好施工项目的品质,不能单纯的光从规章制度的制订、材料的利用还有建筑工作者素质的提升方面来讲,还需要管制工作者在实际监控中整理经验、进行配合,才能够把这项作业做到最好,进而在掌控房屋施工项目品质的掌控中能够发挥更大的功能。

参考文献

[1]王宗昌.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与防治对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张铟,郭诗惠.建筑工程施工技术[M].北京: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

[3]汪黎明.华东工程质量监督理论与实践[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

[4]杜清卫.浅析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中存在的一些问题[J].建材与装饰,2010(6),290-292.

篇2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既是一项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样也是重要的生态和资源工程建设,特别是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具有情况复杂、人员和资金流动性大、材料与结构技术要求严格等特点。因此,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必须做好技术应用、细节处理和科学管理等各项工作。水利水电工程基础施工是整个工程项目的基础,其施工质量的好坏对于水利水电工程具有重要的影响。水利水电工程承受着复杂的荷载,在运行的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果水利水电基础的质量没有达到相关方面的要求,就会直接导致工程质量的下降,最终导致险情的发生。和一般的工程项目比较,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工艺要繁琐很多,设计也较多,为了有效地减少工程施工中问题的出现,从根本上确保施工的整体质量,一定要将基础处理工作做到位,并对施工场地进行详细的勘察。另外,水利水电基础工程往往都是在枯水期施工的,相对说,施工的工期比较短,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这就需要制定一个科学有效的施工方案,在机械设备的选择方面还需要确保其性能的稳定性。

2 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建设的重要性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基础行业之一,对经济建设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影响。所以,在实际建设施工中,为了满足更高的质量要求,必须对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加以管理,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同时,还要加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施工人员的素质及提高施工操作水平,依据实际施工环境需要选择恰当的施工技术,进而从根本上保障其质量,尤其是保障基础施工作业的合理性,必须完全按照要求进行建设施工。

3 影响水利水电工程基础施工的因素

3.1 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地基稳定性

地基作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基础,对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地基受地质环境的制约,有着极其不稳定的特点,所以针对地基施工要掌握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地质的特性,采取不同技术加以处理,这样不仅仅可以有效降低其破坏力,更能整体上保障其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质量。

3.2 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地基渗漏

地基渗透也是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施工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质量通病,主要由于在施工过程中因空隙过大而出现的一种问题。所以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施工中为了有效防止渗漏现象的发生,就要采取恰当的措施加以预防。渗漏及管涌现象的出现不仅仅会影响施工进度,更会对水利水电工程质量产生影响。

3.3 水利水电工程基础沉降作用

基础沉降受其影响因素较多,所以在整个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施工中必须充分考虑到地质条件、地质性质以及工程结构的变化。防止沉降现象的发生,从某种角度来讲,沉降现象一旦发生不仅仅会对水利水电工程质量产生影响,更加会因基础沉降而导致地震现象的发生,给生命财产带来不可估量的重要损失。

4 水利水电工程基础施工技术分析

4.1 锚固技术的应用

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施工中,不免会遇到施工难度相对比较大的施工环境,尤其是针对山区作业施工更好选择好相应地的施工技术,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其施工质量。锚固技术就是针对相对比较复杂的施工作业环境而采取的一种施工作业技术,它能有效的依据山区地形、地质状况以及周边环境进行施工设计,且能起到很好的加固效果,对抗稳定性以及抗滑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4.2 预应力管桩的应用

预应力管桩主要由先张法预应力和后张法预应力两部分组成,这两种预应力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施工中都起到了不同地重要作用。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各种新技术的层出不穷,预应力管桩施工作业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就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常出现的沉降等现象均采用震动法、射水法或是静压法、锤击法等进行处理,这几种方法各有其特点,可以依据施工实际需要进行选择。下面就常用的静压法及锤击法进行详细的分析,静压法主要是通过桩机来加大其预应力管桩的压力,将管桩压到地面以下,达到作业要求。锤击法主要是针对水利水电建设质量要求选择使用,一般情况下,要求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施工质量相对较高,所以这种方法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3 水泥土的应用

水泥土作为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材料,对其质量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所以在水利水电施工过程中必须将其进行合理配比,达到施工作业的规定要求方可进行施工作业。水泥土其主要作用就是为了加固地基的稳定性,避免地基因施工作业而出现的各种质量问题。通常情况下,对水泥土灌浆深度均在50厘米左右,这样在很大程度上不仅仅可以有效地保证其地基的稳定性,更能提升整个地基的承受力。同时,水泥土与土壤质量、密度及掺和量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关系。因此,在水泥土搅拌前要认真分析其相互之间的配合比,从而保证其质量。

4.4 软土处理技术

针对软土施工而言,它是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施工中比较常见的一种作业施工,通常情况下,可以采用置换法对其进行处理。这种方法相对比较简单且节约成本,如灰土等材料的使用就是不错的选择。其次,可以采用重锤夯实法对其进行处理。这种方法主要是借助履带机起重机进行吊锤,压实其软土。最后,也可以采取排水法进行加固处理。这种方法主要采用人工形式对其进行表层土的排水作业,将积水排出,达到压实的效果。

5 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技术展望

虽然基础处理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应用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基础处理技术仍然存在着许多的不足,所以在实际工程作业施工中也必须加强施工材料、施工机械等方面的质量监督检查。如水泥浆凝固、成槽工艺、防水施工作业等都需要进行严格的质量监督与审查。此外,在进行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施工中要充分考虑其对环境的影响,从长远来讲,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长远目标,必须注重环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仅保证其质量,更要满足长久利益发展的战略目标。

6 结束语

从上文分析得知,基础处理技术对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而言,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基础处理技术影响着整个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质量,正所谓“根基不稳,地动山摇”。所以,在整个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施工中,必须加强基础处理技术的质量管理,提高相关作业人员的施工工艺水平,以及控制好整个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基础核心作业,这样才能有效地保证其质量,从而促进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的发展,缩短周期,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为达到经济、高效、安全的目的提供可靠地保障。

参考文献

[1]冯占涛,叶盛茂.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技术探析[J].门窗,2013,9.

篇3

一、地基基础施工的重要性及存在的问题

1、地基基础施工的重要性

作为工程建设的第一步重要工序,地基基础施工的质量是高层建筑施工质量控制的基础,同时也是保证工程建设质量的关键。整个工程建设的质量往往就是由地基基础施工的质量来决定的,特别是我国作为一个土地面积辽阔的国家,工程所在地的地质情况往往会随着地域条件的不同而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就对工程建设中的地基施工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同时对地基基础施工的质量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当前我国的工程施工特别是建筑施工中,地基基础施工问题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也没有被很好的解决。总体而言,我国工程建设中地基基础施工的质量控制任重而道远,只有加强了工程建筑地基基础施工的管理,才能切实的提高工程建设的质量。要想建设高质量的工程项目,地基基础施工的质量控制是核心。

2、当前我国工程建设地基基础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地基基础施工对于整个工程项目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但是,我们目前的工程建设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2.1地基建设中的塌方问题

在工程项目的地基建设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地基的塌方。在工程的地基建设过程中,如果出现了塌方问题,必然会使地基土受到扰动,进而影响到地基的整体承载力,不仅会对自身的工程建设造成危害,同时还会严重影响周围建筑物的安全, 甚至会造成安全事故,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特别是在基坑开挖深度较深并穿过不同的土层时, 施工方如果不去根据不同土层的工程特性(地基土的内摩擦角、粘聚力、湿度、重度等)来确定地基基坑的边坡开挖坡度和支护方法,就会使得边坡顶部受到堆载或外力的振动产生变形, 由此引发塌方问题。或者是因为工程施工方在开挖土方时施工不当, 在应该作支护的时候没有去做应有的保护,也会造成塌方。

2.2地基缺乏保护

工程项目的地基建设中另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地基缺乏足够的保护,特别是在长江以南多雨地区进行工程施工,如果不能解决好地下水的问题,就会对地基建设带来严重的危害。如果地基的基础缺乏足够的保护,或者是防水、排水措施不到位,就可能会造成地基进水, 这样就不仅会造成地基基础施工困难, 同时对于地基的质量也会造成损害。特别是在多雨季节,一定要保证地基建设的基坑没有积水,对于被水浸泡的地基表层土要将其松软部分清除。

2.3地基建设中的管理不善

在地基建设中,由于管理方的疏忽也可能会对地基质量造成影响。如果管理人员管理疏造成基坑开挖与设计不符,就会引起基坑的抗剪切力度不够,从而造成基坑的变形,影响地基建设的质量。

二、地基基础建设的施工技术

工程建设的地基基础施工质量受到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与所在地区的地质条件、水文条件等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要想保证地基基础的施工质量,就需要在综合考虑影响地基基础建设的各种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系统全面的分析来找出最合理的旎工方案。除此之外,要想保证地基基础建设的质量,技术因素也是必不可少的,一般地基基础施工有如下几点技术规范。

1、桩基施工技术

在现代工程项目的建设中,桩基础施工技术不断的得到改善和进步,在地基建设施工中,桩基是应用最广的一种基础形式,分为现浇灌注桩、混凝土预制桩和钢桩三种基本的形式。

在这三种基本的桩基建设形式中,现浇灌注桩因为其具有承载力大、适应范围广、施工对环境影响小等技术优势而得到建筑施工单位的青睐,在工程建设的实际应用中现浇灌注桩所占的比重日益提高。其成桩工艺主要是采用带有护壁套筒的钻机,在实际的施工中由泥浆护壁,通过水下来浇灌混凝土。在这一过程中,通过推广和应用桩基技术,可以有效的克服桩底虚土和缩颈的缺陷。

相比较而言,混凝土预制桩技术因为存在着振动、噪声和挤土效应等缺点,其在具体的施工中使用量已经逐步减少,并且随着施工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普通的混凝土桩已经开始逐步的被预应力管桩所取代。而钢桩的造价非常高,绝非一般的工程建筑所需要的,只能在特殊情况下使用。为检验桩基承载力,除静载试验外,用计算机控制的桩基动测技术已在工程中应用。

我国的工程地基建设与国外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但是这种差距也在不断的缩小,随着我国的桩基动力检测技术软、硬件系统的不断完善,我国正在这方面的技术上努力的赶超国际先进水平。当前我国已经编制完善了“锤击贯入试桩法规程”、“高应变动力试桩法规程”和“基桩低应变动力检测规程”等相关的技术标准,这对于提高和控制地基建设的质量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2、地基加固技术

在过去的工程地基建设中,我国传统的地基加固由于技术单一而存在很多问题。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现在我国已经具备了一套完善的地基加固技术系统。首先就是压密固结加固法,该种方法适用于土质松软的工地上,通过采取强夯、降水压密、真空预压、堆截预压、吹填早地等等措施来加固地基。其次就是加筋体复合地基处理,这种处理方法存在普遍性,对于各种地质条件都可以进行一定的处理,这种加固处理的方法可以通过砂桩、碎石桩、水泥粉煤灰碎石桩、水泥土搅拌桩等方法来实现。最后就是换填垫层法,通过砂石垫层、灰土垫层等措施来实现,但是其使用的范围比较小,不适宜大规模的推广应用。

3、深基础施工

随着建筑施工技术的不断完善,深基础施工逐步得到发展。所谓深基坑技术,就是通过其侧向支撑由桩墙和内撑组成复合的桩撑体系,这种深基础施工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地基的施工质量。

三、结论

篇4

Key words: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foundation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quality; control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71

引言

基础是位于建筑物最下部的构件,承受着建筑物的全部荷载,并将这些荷载传递给地基。建筑基础工程属于地下隐蔽工程,在建筑工程竣工后,难以检查基础的施工质量。若建筑基础工程出现质量问题,将会导致整个建筑沉降、偏斜,甚至引发难以补救的重大安全事故,造成灾难性后果。因此,建筑基础工程施工质量,已成为保证整个建筑工程质量的重点,采取何种措施来提高建筑基础工程的施工质量,也成为许多建筑工程从业人士所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基础工程施工中的质量问题

1、基础轴线位移

基础的轴线位移多发生在建筑工程的内横墙,这将使上部墙体和基础产生偏心压,影响整体结构的受力性能。由于基础一般是先砌外纵墙和山墙部位,待砌横墙基础时,基础槽中线被在纵墙基础外侧,无法吊线找中,轴线容易产生更大偏差,有的槽边控制桩保护不好,被施工人员或车辆碰撞发生移位,产生轴线位移。

2.基础标高偏差

当基础砌至室内地平(±0.000)处,常出现标高不在同一水平面。基础标高相关较大时,会影响上层墙体标高的控制。基础下部的基层(沙土、混凝土)标高相差较大,影响基础砌筑时对标高的控制。

3、基础防潮层失效

防潮层开裂或抹压不密实,不能有效地阻止地下水分沿基础向上渗透,造成墙体经常潮湿,使室内粉刷层剥落。外墙受潮后,经盐碱和冻融作用,年久后,砖墙表皮逐层酥松剥落,影响居住环境卫生和结构承载力。

二、基础性工程的常见问题及成因分析

1.混凝土构件出现裂缝

混凝土构件出现裂缝是房屋建筑工程中常见的质量问题,它的主要成因有两种:一是由于在堆放混凝土构件时没有将枕木摆放在一条垂直线上,由此产生的拉应力使构件出现裂缝;二是混凝土中的水分蒸发速度过快,导致表面因收缩变形而产生拉应力,从而使混凝土构件出现裂缝。

2.结构漏水

房屋建筑工程的渗漏部位一般是在檐口、山墙和变形缝处。产生渗漏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温度变化过快使防水层产生破坏等自然原因;另一方面是因为施工人员在细部处理上没有严格按照规范执行等人为原因。3.施工材料质量低劣

施工材料不符合要求的原因一是在进行图纸设计的时候,没有对所需材料的各项技术指标进行明确的标注;二是在选材的时候,因片面追求低造价而偷工减料。

通风孔道堵塞

通风孔道堵塞的原因是由于在施工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导致建筑质量不过关,使在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杂物落到通风孔道内,最终堆积造成通风孔道堵塞。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尽管在房屋建筑工程中出现问题的产生原因各有不同,但总的来看主要还是基础性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工作不到位、管理人员的质量安全保障意识不强、责任落实不到位造成的。

建筑工程基础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1、建立健全施工质量管理规范

在基础性工程施工过程中,人是最基本的要素。它既是操作者,又是组织者;既是被控制的对象,又是控制的对象;既是质量的保障,又是工程事故和不合格产品的源头。因此,整个质量控制工作要以人这个最基本要素为核心,明确参与施工人员各自的权限和职责,落实施工质量责任制;在基础性工程施工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因材料、半成品、构件不合格或因设计失误、施工方式不正确而导致的工程质量不合格甚至工程事故的情况,需要施工单位对其进行及时的处理,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而这正是落实事故报告处理责任制所起到的作用。

2、加强施工现场管理

篇5

1、人工挖孔灌注桩的施工技术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城镇化规模的不断壮大和发展,我县城市高层和次高层建筑越来越多,因此,对于高层建筑和次高层建筑以及深软地基的多层建筑,桩基础是经常采用的一种形式。近年来人工挖孔灌注桩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当桩承受的外力(轴压、弯矩),较大时,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只要施工条件许可,采用人工挖孔桩往往是既经济又安全的。

如我县威坪镇特丽雅中学教学楼:原设计采用Ф900~1000的人工挖孔桩,桩长11.5m单桩承载力计值为1180 KN,经笔者提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将桩长由11.5m改为桩长5.5m,并在原位将3根工程桩作为试桩。试桩时桩的极限承载力按《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的要求确定,即1.6×1180=1880(KN)。3根试桩加到2000KN,沉降量分别为3.4、2.07、3.37(mm),与规范的试验终止值40mm相比有很大的富余。

上述实例表明,人工挖孔桩承载力的试验值与按规范公式计算值相比有很大的富余量。但现行桩基规范对人工挖孔桩的承载力有所低估。因此建议制定更加合理人工挖孔桩的技术规范。

值得注意的是,人工挖孔桩在灌注混凝土前须认真清除孔底虚土及地下水等问题,才能成功。

2、关于桩长与桩端持力层的选择:

威坪镇特丽雅中学教学楼工程,岩土层物理力学指标及设计参数建议值见下表:

将桩端放在粉砂岩上不仅桩端承载力较高,见桩的长度变短,当桩长在5.5m左右,成孔的施工不会很复杂,因而节省桩孔的造价。

3、关于岩石层桩端承载力的确定方法:

目前的规范对岩层的桩端极限承载力是按工程地质勘探取样进行单轴抗压强度确定的。姑且不论再精心的取样也会使试件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坏,试样强度一定会低于它在原始状态下的强度,而且该方法在理论上也是不妥的,原因如下:

对于各土层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往往可提出两类不同的地基耐力指标:浅基础设计时的地基承载力标准值FK和桩基础设计时的桩端极限承载力标准值qp,后者往往比前者大很多。其原因是受力机制不同,若将浅基础视为一般受压,桩基础桩端下的地基则是局部受压,是正确的,但相对于岩层而言,作为桩端下的岩体当采用单轴抗压强度来确定qp时,不仅没有受到局部受压的有利因素的调整,反而采用无侧限的圆柱体试件来代表其强度,差别可想而知,因此对岩层的桩端承载力的确定方法是值得各位探讨的。

余贤高(1962),男,浙江省淳安,高级工程师,大学。淳安华远古建工程有限公司总工,主要从事地质灾害治理、爆破以及爆破对地质灾害治理和环境的影响、地质滑坡体防治中的关键技术和处理方法等的施工及研究。

篇6

1.引言

房屋建筑工程中的基础性工程的施工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不但承担着主要的基础性工作,而且也严重影响着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所以,要提高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必须严格控制好基础性工程的施工质量。

2 基础性工程的常见问题及成因分析

2.1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 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是房屋建筑工程最常见的质量问题之一,其出现的主要姻缘有两点:一是由于混凝土施工前未将枕木摆放在同一条垂直线上,造成的力量分布不均导致裂缝;第二个原因是由于外部原因导致混凝土水分蒸发太快,导致的拉应力过大形成裂缝。

2.2 结构漏水 檐口、山墙和变形缝处是常见的房屋建筑工程漏水地点。产生漏水的原因也有两点:一方面是由于外界温度变化导致的,属于是自然原因;另一方面是由于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错误操作导致,属于是人为因素。

2.3施工材料质量低劣 施工材料的使用对房屋工程质量具有关键的作用,施工材料质量达不到要求的原因有二:一是在施工设计阶段设计人员没有将标准的施工材料要求标注,导致的施工材料使用错误;二是在施工过程中施工方自身降低施工材料的标准,以次充好偷工减料。

2.4通风孔道堵塞 通风孔道堵塞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在施工设计过程中未能合理设计导致,另外,也可能是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将杂物不小心堆积在通风孔道中,导致孔道堵塞。

综上所述,虽然在房屋建筑工程中问题产生的原因各不相同,除个别自然原因外,人为原因为主要原因。因此需要我们进一步的加强基础性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工作,并提高施工和监管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

2. 房屋建筑工程中的基础性工程的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2.1 地基基础的选型 地基作为建筑实体和地基的连接物,发挥着将建筑实体竖向的荷载力传输给地基的作用。如果地基的荷载力足够大,而且基础分布和建筑实体竖向分布一致的话,那么可以采用独立的地基;如果地基荷载力达不到承载要求,或者建筑物过高,那么可以采用筏形地基基础,这种基础的有点是比独立地基更加的稳定,但是造价比独立地基要高。

2.2 完善质量控制法规落实机制,提高工程质量控制效果

建筑工程基础性工程建设过程中虽然存在着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但目前的这些监督主要是针对工程质量进行的监督,要想真正保证工程质量目标的实现,在监督工程质量的同时,设立专门的质量控制监督机制。要想使这个机制有效的运行,首先必须确定这个机制的法律地位,赋予其与工程质量监督同样的权威性。其次配备专门的质量控制监督人员,主要负责核实各部门监督工作的落实情况,避免质量监督工作只是纸上谈兵,落为空谈。质量控制监督人员要想做好这个工作,实现这个岗位存在的价值,必须具备必要的素质:首先熟悉基础性工程建设的工作,对其质量控制的时点和重点有总体上的把握;其次具备专业的质量监督知识,能在监督工作中及时发现问题;最后要有认真负责的态度,敢于面对问题。

2.3 加强建设队伍品牌塑造,激发各岗位人员的参与积极性

要激发各岗位人员的参与积极性,就必须使所有人员有一个共同追求的目标,并自愿为这个共同目标去奋斗,而加强建筑队伍品牌塑造,首先让各相关人员感受到大家所处的是一个整体,增强了彼此之间的“关联性”,其次“品牌塑造”在当今社会越来越认可、信赖“品牌消费”的大背景下,是各行业共同追逐的目标,在“品牌”欠缺的房地产行业如果能塑造出自己的品牌,并将这个品牌打响,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是无法估量的,这对工程各相关人员都是极大的吸引。这种吸引力将驱使着所有工程参与人员时刻审视自己的工作,不断自检、不断改进,最大程度的调动了他们的工作热情,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参与积极性,从而为建筑基础性工程质量控制工作的效果提供了主观上的保证。但品牌塑造不可能在真空中实现,尤其是面临的是结构复杂、道德水准不同、大部分人员“后方”不稳定的群体,要想真正树立起“品牌塑造”的意识,实现品牌塑造的目标,就必须分析这个群体的特点和需求构成,并有针对性的进行目标激发。以此在建设全员范围内形成浓厚的“品牌塑造”氛围。

2.4 设立专门建筑工程质量控制信息员,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

建筑基础性工程建设涉及的环节多且复杂,要保证工程质量控制效果,实现工程目标就必须将这些多且复杂的环节系统地连接起来,因此有效地沟通十分必要,在基础性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应该设立一个专门的质量控制信息员,负责质量控制情况的记录、汇总和上传下达,必要时进行质量控制的协调工作,就能保证工程质量控制情况的有效沟通,通过及时有效地沟通促进了工程质量控制的有效实施,为工基础性程质量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客观上的保证。

2.5加强基础性工程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

在基础性工程施工过程中,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的主要因素是人、机、材、法、环境。参与施工项目建设的人员主要来自建设、施工、设计、监理单位;施工项目建设所用材料也种类繁多,五花八门,有时受特殊环境制约甚使用非标材料和设备;施工用机械的设备陛能和操作者的熟练程度;施工项目建设过程中参与者的管理思路、设计方案、施工组织等方式方法。

2.5.1人的控制

为了避免人的失误,从确保质量出发,本着量才适用,扬长避短的原则来控制人的使用。总之,在使用人的问题,应从政治、思想、业务、和身体等几方面素质综合考虑,全面控制。

2.5.2材料质量的控制

对施工材料质量的控制,是很艰巨的任务,这需要设计、施工、监理、建设单位、各材料供应部门一起抓。施工单位是建筑材料的直接使用者,从材料员、质检员、具体操作的工人班组和工长到项目经理都要重视材料的质量控制工作。

2.5.3方法的控制

这里指的方法控制,包含工程项目整个建设周期内所采用的组织措施、检测手段、施工组织设计等的控制。尤其施工方案正确与否,是直接影响工程项目的进度、质量控制、投资控制三大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往往由于施工方案考虑不周而拖延进度,影响质量,增加投资。例如,在拟定硅施工方案时,应保证硅浇注能连续进行;在浇注上层硅时,下层硅不致产生初凝现象;否则,就不能采用“全面分层”的浇注方案。此时,应采取技术措施,采用“全面分层掺缓凝剂”或“全面分层进行二次浇注”的浇注方案。在这种情况下,对需要缓凝的时间和缓凝剂的参量,或二次振捣的时间间隔和振动设备的数量,均应进行准确计算,并通过试验调整、确定。

总之,方法是实现工程建设的重要手段,无论方案的制定、工艺的设计、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施工顺序的开展和操作要求等,都必须确保质量为目的,严加控制。

2.5.4施工机械设备选用的控制

施工机械设备是现代化工程建设中必不可少的设施,对施工项目的质量有直接的影响。在项目施工阶段必须综合考虑施工现场条件、建筑结构形式、机械设备性能、施工工艺和方法、机械设备的使用、操作要求、施工组织于管理、建筑技术经济等各种因素,制定机械化施工方案。

2.5.5环境因素的控制

影响施工项目质量的环境因素较多,有工程技术环境,工作管理环境,劳动环境等。环境因素对工程质量的影响,具有复杂多变的特点。在冬季、雨季、风季、炎热季节施工中,还针对基础性工程的特点,尤其是对硅工程、土方工程、深基础工程、水下工程等,必须拟定季节性施工保证质量和安全的有效措施。同时,要不断改善施工现场的环境和作业环境(本文引用日本55方法来实施改善);要加强对自然环境和文物的保护。

3结论

总之,房屋建筑工程中的基础性工程的施工质量关系到方方面面的切实利益,相关人员要格外注重加强基础性工程的施工质量的控制,提高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

参考文献

篇7

TU473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2)-10-69-2

1 岩溶的形成原因及其一般形态

所谓的岩溶地貌,在从地理学的角度分析主要由具有溶蚀力的水长期溶蚀可溶性岩石而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即在可溶性岩受水的化学和物理作用的结果。一般情况下,岩溶发育的基本条件:1)具有流量足够和溶蚀能力的水源; 2)具有可溶性岩层;3)地下水有下渗、流动的途径。岩溶的主要形态有溶槽、钟乳石、溶洞、裂隙、溶沟、石芽、暗河以及漏斗等。其中,碳酸盐类岩层则的形成和发展速度较慢,而卤素类岩层和硫酸盐岩层的形成发展速度较快;含泥质或其他杂质的岩层岩溶发展较弱;岩溶发育强烈的多属于质纯层厚的岩层,且规模较大、形态齐全;结晶颗粒细小的岩石,岩溶较难发育;结晶颗粒粗大的岩石,岩溶更加容易发育。

在岩溶的形成过程中,在地表水下渗或地下水升降变化的情况下,岩溶通常会覆盖在岩溶面上的洪积层、冲积,从而使得土颗粒沿洞穴、岩溶裂隙被冲走,导致下基岩出现岩溶水通道,使上层土形成空洞而形成土洞。

2 岩溶地区工程地质勘察中地基处理原则

根据以往的经验,岩溶地区工程地质勘察中关于那些对地基稳定有影响的土洞,应尽量对地下水采取改道、截流等方法,防止地表水渗入土层而导致土洞停止发育和发展。对于那些直径较小的深埋土洞,只需在洞顶上部采用梁板跨越,或者可以不处理;当土洞埋深较浅时,应该尽可能地采用挖填和梁板跨越;对直径较大的深埋土洞,可采用灌碎石混凝或者顶部钻孔灌砂土的方法来充填空间;而对于那些地下水不能采取截流、改道等方式的情况,一般可采用桩基等措施来阻止土洞的发育。同时,在岩溶地区桩基在设计或施工时,要对每个孔实行地质勘察,认真分析地质情况,为今后的设计和施工提供数据,而在对厚砂层和溶洞发育地段钻孔时,要反复冲砸,上部砂层施工应缓慢钻进,保证护壁的质量,应缓慢进行,预防下层的岩溶出现安全隐患。对地基稳定有影响的岩溶洞隙,必须因地制宜,根据其大小、位置、围岩稳定性埋深以及水文地质条件等进行综合分析并采取下列处理措施:(1) 对洞口较大的洞隙,应该采用板、梁和拱等结构跨越。其中,梁式结构在岩石上支承长度应该尽可能地小于梁高的1.5倍,或者直接采用浆砌块石等堵塞措施跨越结构; (2) 对洞口较小的洞隙,宜采用跨盖、镶补嵌塞与等方法处理; (3) 对规模较大的间隙,可采用洞底支撑或调整柱距等方法处理;(4) 对于风化裂隙破碎、围岩不稳定的岩体,可采用灌浆加固和清爆填塞等措施。以下表1为 岩溶地区工程空洞地基稳定性的综合评价:

3 岩溶地区工程地质勘察中地基处理的桩基形式分析

3.1冲孔灌注桩

冲孔灌注桩形式通常适用于有多层溶洞的地下岩溶发育,同时,要求是上部洞穴顶板薄和溶洞洞穴小的地质情况。因为,采用冲孔灌注桩能够冲穿上层溶洞顶板,到达下层溶洞顶板。根据以往的施工经验,施工人员可以直接从冲击声中判断到顶板的厚度。因此,在冲孔灌注桩建成之前,应该要安排专人查清洞穴情况,确保该区域的洞穴稳定,有条件的施工单位还应在桩位先做超前钻,再将冲击钻冲至满足设计要求之岩层。然而,对于那些有大溶洞存在的地区,为了防止浇灌混凝土时而造成混凝土流失且难以控制,通常不采用这种桩。此外,因为冲孔灌注桩形式的冲孔是通过采用钻头的自由落体运动所造成的冲力来成孔的,冲击钻所造成的桩孔垂直度好,因此,这种冲孔桩形式也适用于开口裂隙多的地质情况。

3.2夯扩桩

夯扩桩形式在我国工程地质勘察中应用较广泛,具有效率高、成本低、易于实现等特点,该桩形式桩身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是由上部桩身和下部复合载体组成,以碎砖、碎石、混凝土块等为填充料,复合载体是避软就硬,在持力层内夯扩加固挤密形成的挤密实体。夯击到岩面时,由于强大的夯击能,实际上是对岩顶板进行强度及稳定性检验。同时,夯击施工过程中如遇土洞,能够及时对土洞进行充填处理,也不会危及地面及施工人员的安全。一般情况下,桩由上部桩身和下部复合载体组成, 桩身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复合载体是避软就硬, 以碎砖、碎石、混凝土块等为填充料, 在持力层内夯扩加固挤密形成的挤密实体(如图1所示)夯击过程中如遇土洞,而对于那些节理裂隙较发育强度低或溶洞薄层顶板时,即可击穿进行"深层强夯"处理,只要达到某种"收锤标准"就可定量取得承载力,并符合施工要求。

3.3钻孔桩

在施工中,钻孔桩期的成孔直径通常比较大,受力清楚,一柱一桩,施工方便,钻孔桩对于那些地下有孤石、单桩荷载大、岩溶表面不平以及夹层分布的地貌情况非常适用,能够将桩端可靠地支承在持力层上,用这种桩能钻穿孤石、夹层,桩端的嵌岩情况也好。但是,钻孔桩也有其使用的盲区,不宜用在溶岩溶沟多、裂除多的基岩中使用,因为施工中容易造成钻杆、卡钻沿溶岩斜壁偏斜,以至打偏而不符合施工标准等现象。

3.4群桩

在岩溶地区工程地质勘察中,对于岩溶表面极其复杂, 但岩溶表面上履盖有较厚沙土层时, 同时,普通的桩基形式都难以保证施工质量和施工环境安全的前提下,群桩不失为解决此类复杂地质情况的一种有效选择。因为,群桩的桩端受限条件较少,要在群桩桩端体的压力泡,并不一定要求支承在变化极其复杂的岩面上, 即有坚硬的下卧层即可,只能有效搜盖基岩面, 这样就避开了复杂变化的基岩表面对桩基造成的危害或潜伏的危害,从而提高岩溶地区工程地质勘察的效率。

3.5预应力管桩

预应力管桩也是较常见的地基处理桩基形式,对于地基土质不厚实或者地下有土洞、淤泥、地下溶洞连通暗河以及流砂等情况非常适用。同时,压桩的单桩承载力可由压桩机上的压力表观察到,能够全程了解管桩的受力情况,并压桩采用的预制桩不受上述因素的影响,操作起来非常简单、直观,易于掌握,但在土岩软弱过渡较快处容易出现断桩,需要安排专门人员定期查看桩基情况,确保施工环境的安全。

4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岩溶地区地质勘察工程不断增多,同时,地基处理的桩基形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虽然,这些年来我国在地基处理和桩基两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并不断吸收、消化西方先进技术,并不断总结成功经验,将新型的地基处理技术广泛的应用。但是,由于我国在该领域的技术基础较薄,还需要不断创新与发展,逐步改善桩头的嵌固能力,努力探寻适应岩溶地区的基础型式,发展桩端喷浆、后注浆技术,发展半刚性桩复合地基基础型式等,以便于更好地满足我国社会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莫运明.

岩溶区溶洞及土洞对建筑物地基稳定性影响的处理方法探讨[J]. 企业导报. 2011(11)

[2] 刘建民.

工程地质勘察中地基处理原则以及桩基形式[J]. 四川建材. 2008(02)

[3] 韩小林.

岩溶地区岩土工程问题综述[J]. 山西建筑. 2009(16)

[4] 黄俊光,方引晴,袁尚红,王禹.

篇8

随着我国城乡建设的迅速发展,岩土工程勘察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改革开放以来引进了不少国外建筑设计施工的新技术、新方法,各类新型的建筑物层出不穷。由于我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甚至同一地区不同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差异很大。加上建筑设计施工新技术、新方法的使用,给建筑工程基础类型选择带来多样化。

由于各类新型建筑的出现及建筑工程基础类型选择的多样化。目前,在场地岩土工程勘察中出现了在同一场地中的不同建筑物可采用相同的基础类型;不同类型的建筑物在同一场地中有不同的基础持力层可选择时而可采用不同的基础类型;同类型的建筑物在不同场地的岩土条件下可采用不同的基础类型;相同类型的建筑物在同一场地有多个基础持力层可选择时亦可采用多种不同的基础类型等新情况。

但是,不论选择哪种基础类型都涉及到工程的安全性、经济合上的合理性、技术上的可行性等关键性问题。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是场地岩土工程勘察的最终成果文件,是拟建工程的基础设计和施工的工程地质依据。成功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工程地质评价应该是正确的;推荐的基础类型应该是工程上安全的、技术上可行的、经济上合理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所提供的地质参数和水文参数是较准确的。同时会被设计和业主采用的。工程地质评价及基础类型的选择是场地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的核心和重点,是解决拟建工程基础设计和施工等中心问题的答案。如果工程地质评价或地质参数不准确,基础选型不合理,轻则造成浪费和重大经济损失,重则产生重大安全事故。

因此,场地岩土工程勘察中对场地地质环境条件,岩土层特征,不良地质现象,地基稳定性和适宜性,基础类型及岩土参数的选择等问题必须根据地质调查,钻探及现场原位测试和室内测试等勘察资料进行详细分析总结,结合拟建工程的特点等,按现行的国家相关规范规程和社会上现有的建筑施工技术进行综合评价,提供多种适用的基础类型,对不同类型的基础型式的优缺点进行分析比较,并提出一种最优方案供业主及设计部门选择。建筑基础选型既是场地勘察的重点核心,也是勘察报告的精华。

在工业与民用建筑,特别是房地产开发中,往往一个建筑群中有多种不同建筑物,如一个住宅小区,既有别墅和多层建筑,又有小高层,甚至高层建筑。因此,场地勘察报告中的基础形式就面临针对各类不相同的建筑物进行多种的选择;有时甚至连基础持力层也有多种不同的选择。而不同的基础类型,岩土工程分析评价的侧重点和应特别注意的问题是有所区别的。根据本人的实践经验和体会,浅谈在工业与民用建筑中常用的几种建筑工程基础类型的特点及评价方法和应特别注意的问题。

2常用的几种建筑工程基础类型

2.1 天然地基浅基础

天然地基浅基础是工程建设中最常用的基础类型,是最经济、施工技术方法最简单的基础类型;是工程质量最容易控制和最容易得到保证的基础类型;也是建筑工程首选的基础类型。其一般适用于9 层以下、荷载较小且单体占地面积较小的建筑工程。地基勘察中的侧重点应特别注意的问题是:a.地基的稳定性和适宜性;b.不良地质;c.岩土层的均匀性和有无软弱下卧层;d.基础持力层的地基承载力能否满足拟建工程的荷载要求;e.地基沉降是否均匀及地基沉降量、变形能否满足要求;f.基础持力层顶板埋深差异程度及地下水位埋深对施工的影响。

采用天然地基浅基础尤为特别要注意的问题是:在花岗岩地区的挖山填沟平整形成的地基勘察中,严格分清原生花岗岩残积土和搬挖新填的花岗岩残积土尤其重要。由于原生花岗岩残积土和挖搬新填的花岗岩残积土十分类似,有时不全面比较分析就很难分辨。如果辨别错误时会出现严重后果。

2.2 预制桩基础

预制桩基础是在上部地基岩土层无法满足拟建工程荷载和变形要求的条件下,不能采用天然地基浅基础基础时,且基础持力层埋深较深的条件下常用的基础形式。此类基础适用于中等荷载(20 层以下)的建筑。由于预制桩具有易施工、适应地层广、工期短等优点。近年来在广东得到广泛应用,特别是在珠江三角洲的中山、珠海、顺德等。选用此类基础类型时,在勘察中除了做好常规的地基勘察评价内容工作外,应特别注意分析评价如下两个问题:a.沉桩的可行性评价,即桩要穿过的上部的地层特性评价。当桩要穿过的上部地层有较厚的砂层或有硬壳层时,就要根据砂层的厚度和密实度或硬壳层的厚度和硬度进行具体分析论证评价,在考虑到砂层厚度时还要考虑打(压)桩产生的挤土效应,确定沉桩的可能性。

b.当选择硬质中风化岩面作持力层时,应特别注意桩尖持力层的岩面产状。大多数平原的灰岩地区,在其岩面上往往有一层1~5m 厚的流塑状的风化残积软土,往下直接就是中风岩。当中风化岩面产状较陡且选用作桩尖持力层时,岩面上覆流塑状的风化软土对桩周无侧压力和摩阻力,容易使桩尖产生位移。同时桩尖在岩面处易产生弯曲并折断。上述地层条件不宜采用预制基础。

2.3 伐板基础和箱型基础

伐板基础和箱型基础是高层、超高层建筑常用的深基础类型。基础埋深较深,地基开挖深度大。地下室一般为2-4层,埋深一般为9-16米的居多。有些超高层建筑的基础埋深可20多米。此类深基础具有造价高、风险大、施工难的特点。勘察报告必须对其安全性,经济合理性,施工可行性进行透彻的、正确的、全面的论证和评价。使选择的基础类被业主和设计采用。勘察的过程中除查明和评价拟建工程范围内岩土层的类型、结构、分布、深度、厚度、坡度、工程特性和变化规律等,分析和评价地基的稳定性、均匀性和承载力等常规内容外。勘察的侧重点及应注意的问题是:a.查明和评价地下水的埋藏状态及地层的透水性和富水性,强含水层的分布范围。对基坑开挖的涌水量进行试验并预测;为基坑设计和开挖提供水文地质参数。b.岩土层的特征、状态分析评价要准确,报告提供的岩土层的内磨擦角(ф)和凝聚力(C)值要准确,为基坑的设计、开挖和边坡支护提供准确岩土参数。c.对坑底的基础特力层、下卧层及其以上岩土层压缩变形特征进行分析,为地基沉降提供准确的地质参数。d.勘察报告应对提供的基坑开挖和边坡支护方案进行分析论述,确保工程安全。e.分析研究和论述基础施工对周边地区的现有建筑物的影响。如基坑降水对周边地区地面沉降的影响,基坑开挖对周边建筑物基础的影响等。对可能产生的安全问题进行预测并提出合理的处理方案。f.查明和评价不良地质的成因、类型、分布范围、发展趋势和危害程度,提供整治的方案及岩土技术参数的建议。g. 确定地基土及地下水在拟建工程施工和使用期间可能产生的变化及其对工程的影响,提出防治措施及建议。

2.4沉井基础

沉井基础主要用于软土地基的一种地下构筑物的基础类型及桥梁工程在河海中的基础类型。此类深基础在基础施工中采用特殊方法――在井内挖土靠其自重下沉或对井壁四周冲水靠其自重下沉。根据沉井施工的特殊方法,勘察评价的侧重点是:a.查明和评价井下沉范围内土层的特点及其均匀性,特别是有无硬夹层。b.查明和评价沉井施工对周边地基__和建筑物的影响。C.查明和评价沉井井底的基础特力层的产状及其平整度。当井底持力层采用岩层时,必须查明和评价岩面的产状及其平整度,防止岩面倾角大而造沉井倾斜而难于纠偏。

2.5钻冲孔灌注桩基础

篇9

房屋建筑工程中的基础性工程施工既是整个工程项目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形成建筑实体的主要过程,同时也是决定工程质量的最基本内容。因此,想要提高整个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就要从加强对房屋建筑工程中的基础性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入手。房屋建筑工程中的基础性工程施工质量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工程实体的质量,也就是要满足业主所要求的如主体结构安全、建筑地基基础的牢固以及合理的通风采光等使用功能;二是施工的管理质量,也就是指工程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完善程度。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建筑工程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房屋建筑工程中的基础性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由此变得越来越复杂。因此,相关部门在对房屋建筑工程进行监督和管理过程时,要立足于对基础性工程施工质量的管理,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并积极进行管理方式的创新,从而真正实现我国房屋建筑工程行业施工质量的不断提高。

1.基础性工程的常见问题及成因分析

1.1混凝土构件出现裂缝

混凝土构件出现裂缝是房屋建筑工程中常见的质量问题,它的主要成因有两种:一是由于在堆放混凝土构件时没有将枕木摆放在一条垂直线上,由此产生的拉应力使构件出现裂缝;二是混凝土中的水分蒸发速度过快,导致表面因收缩变形而产生拉应力,从而使混凝土构件出现裂缝。

1.2结构漏水

房屋建筑工程的渗漏部位一般是在檐口、山墙和变形缝处。产生渗漏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温度变化过快使防水层产生破坏等自然原因;另一方面是因为施工人员在细部处理上没有严格按照规范执行等人为原因。

1.3施工材料质量低劣

施工材料不符合要求的原因一是在进行图纸设计的时候,没有对所需材料的各项技术指标进行明确的标注;二是在选材的时候,因片面追求低造价而偷工减料。

1.4通风孔道堵塞

通风孔道堵塞的原因是由于在施工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导致建筑质量不过关,使在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杂物落到通风孔道内,最终堆积造成通风孔道堵塞。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尽管在房屋建筑工程中出现问题的产生原因各有不同,但总的来看主要还是基础性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工作不到位、管理人员的质量安全保障意识不强、责任落实不到位造成的。

2.防治措施

2.1建立健全施工质量管理规范

想要做好房屋建筑工程的质量控制工作,首先就是要建立完善的基础性工程施工质量管理规则制度,如施工质量责任制和事故报告处理责任制,同时还要将这些制度落到实处,使其真正的发挥监督基础性工程施工质量的作用。

2.1.1施工质量责任制

在基础性工程施工过程中,人是最基本的要素。它既是操作者,又是组织者;既是被控制的对象,又是控制的对象;既是质量的保障,又是工程事故和不合格产品的源头。因此,整个质量控制工作要以人这个最基本要素为核心,明确参与施工人员各自的权限和职责,落实施工质量责任制。

2.1.2事故报告处理责任制

在基础性工程施工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因材料、半成品、构件不合格或因设计失误、施工方式不正确而导致的工程质量不合格甚至工程事故的情况,需要施工单位对其进行及时的处理,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而这正是落实事故报告处理责任制所起到的作用。

2.2要不断的完善质量保证体系

质量保证体系能否真正的发挥作用是基础性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工作能否真正进行的重要环节,这就要求施工单位在确保质量保证体系能够有效运行的前提下,从工程施工的基本环节进行改进和完善。

2.3提高施工人员的职业素质

参与施工人员职业素质的高低是工程质量优劣的决定性因素,而现在不少施工单位的施工和技术人员职业素养较低,不少人在对房屋建筑工程基本常识都不清楚的情况下就仓促上岗,以至于在施工过程中经常发生一些施工与设计不符的现象,给施工质量的控制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因此,想要控制施工质量就要从严格限制准入资质和提高施工人员职业素质抓起,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2.4确保施工所使用材料的质量

对施工材料控制的主要内容就是检测施工所需的原材料、建筑构件和施工设备等的质量,因此有关部门必须严把材料的采购关、检验关和使用关,以此确保基础性工程的质量。

2.4.1严把材料采购关

在当前市场经济的环境中,各种违规销售的手段层出不穷,回扣、提成等对材料采购人员的诱惑力极大。因此,在采购员的委任上,应选择那些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专业人员担任,并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和材料鉴定水平,以便在保证材料质量的同时降低材料成本。

2.4.2严把材料检测关

现阶段的建材市场产品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因此要建立完善的材料送检制度,即使是对于那些具有正规质量保证书的材料也要进行必要的检测,以便确保检测报告的真实性。而对于那些质量保证书不齐的产品,则应追查到底,确保“三无产品”和不合格材料不进入施工现场。

2.4.3严把材料使用关

对于施工材料的合理使用也是建设优质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施工前就要预先为材料的保管和使用创造良好仓库、场地、道路等条件。在施工过程中应根据实际需要合理进行材料的使用,降低对原材料的浪费。同时,还要注意对施工使用到的试验仪器、机械设备等进行管理和检查,从而保证工程质量。

2.5优化施工方式

所谓优化施工方式,就是增强施工方案和施工工艺的先进性和实用性。想要保证施工质量,就必须采取符合施工要求的质量标准、施工方案和操作规程。一般来说,虽然采取先进的工艺会带来较高的生产率和产品质量,但同时也会提高项目投资。因此,在选择施工工艺的时候,要对企业的经济实力进行充分的了解,并根据企业自身的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方法,从而实现对施工工艺的合理优化。

3.结论

综上所述,要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不仅需要认真对待规范的制定、原材料的选用以及施工人员素质的培养等工作,更需要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只有这样才能使此项工作不断的得到完善,从而更好的发挥其控制房屋建筑工程中的基础性工程施工质量的作用。 [科]

【参考文献】

[1]王宗昌.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与防治对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7.

篇10

高等职业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那么公共基础课程就要做到“一主体两兼顾”,即以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为主体,兼顾服务于专业教学需要和兼顾服务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既培养学生“成才”,更教育其“成人”。但目前高职公共基础课程的建设与教学改革的速度较慢,步伐较小,还没有实现质的飞跃。

1.对公共基础课的功能和定位还不够明确。究其原因,是对什么是真正的“合格人才”认识不到位。随着技术变革的步伐加快,职业的变换,跨专业领域的合作日益增多,单一的专业或职业能力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人们在拥有合理的知识结构的同时,还要增强自己多方面的能力,如自学能力、职业能力、创造能力、合作能力、承挫能力等等,而上述能力的提高和加强不是专业类课程和工具类课程能独立达到的,它们更依赖公共基础性课程得以实现,这样学生才可在将来的工作中获得可持续性发展,从而为企业做出更大的贡献。不可否认对人才培养目标的片面理解,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存在专业过窄、文化底蕴薄弱,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处于“弱势”等问题。因此,要培养出“德才兼备”的毕业生,在这方面公共基础课应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公共基础课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教学内容是课程目标的具体体现,是师生交流的载体与平台。教学内容的选取,直接关系着课程目标的达成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就目前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而言, 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存在两大问题:一是严重脱离学生实际。公共基础课多是文化理论课, 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与系统性, 不同阶段的学习内容必须与不同阶段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心理发展水平相吻合,过高过低都会产生问题。众所周知,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现阶段高职生文化基础水平相对较低, 就高考录取分数线看, 高职控制线基本在300 分左右,甚至更低。客观地说,大多数高职生的文化基础知识与技能未达标, 处于较低水平, 而多数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在定位上是按达标甚至较好来考虑, 严重脱离了学生实际, 使学生觉得“高不可攀”,产生畏难情绪与抵触情绪。这一点上,以数学、外语课程最为突出。二是缺乏培养目标的针对性。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不同于本科教育与中职教育, 教学内容必须与本科、中职有所区别,具有自己的特色,但现在多数高职院校包括我院公共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基本是照搬过去的本专科教材,仅作了些简单的压缩与删减, 未作深入的研究与认真的筛选, 并且同一教学内容覆盖所有专业, 缺乏对不同专业的针对性,影响了基础与专业的有机联系,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带来困难。要解决以上问题, 必须花大力气进行公共基础课程教材建设, 打造好教学内容选取的基础平台。

3.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单一陈旧。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是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 它对于教学目标的达成起着关键作用。就目前我院公共基础课教学来说, 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存在两大问题:一是教学方法单一;二是教学手段陈旧。不少教师认为要保证教学计划的完成以及内容呈现的系统性与完整性, 传统的讲授法最为可靠与实用。因而在教学中, 大多数教师习惯用讲授法,习惯粉笔加黑板,习惯教师讲、学生记,教师问、学生答,忽略了学生的感受与收获,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缺乏学生的积极探究和实际操作,“教、学、做”没有很好地融为一体。要改变这一局面, 首先要解决教师的认识问题,让教师明白,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与创新,是每个公共基础课教师必须面对的任务。不改、不变,公共基础课教学将走不出困境,将无法真正完成教学任务。具体操作时,首先应打破公共基础课程领域讲授法“一统天下”的局面,要让教师正确认识讲授法的利与弊,明白讲授法虽然是一种应用最广泛的最基本的教学方法, 有着易于系统完整地呈现知识与展示教师的个人经验等优点,但也有突出的缺陷,易使学生注意力下降、产生学习疲劳,在文化理论基础相对较弱, 学习内动力不足的高职教学中长期使用,会使其弱点加倍放大,产生严重后果, 因而不能长期使用。应鼓励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大胆探索和尝试其他教学法, 如案例教学法、发现法、小组讨论法、模块式教学法等,通过不同教学法的综合应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其学习效果。其次要鼓励教师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口授书面材料的基础上,辅之以影像、音响、课件、实物等教学媒介,从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加大信息交流力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总之,以上问题已经制约了高职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因此,深化公共基础课程与教学改革迫在眉睫,必须给予高度地重视。

参考文献:

[1]壮国桢:高职教育“行动导向”教学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篇11

一、基础性工程的常见问题及成因分析

1.混凝土构件出现裂缝。在混凝土构件施工过程中若是出现裂缝问题或者是其他的房建工程中常见的质量问题,这也主要是由两种问题进行解决的,一种是由于堆放的混凝土构件的时候没有将枕木便放在同一混凝土的垂直直线上,由此而产生的拉应力构件也会产生裂缝现象;二是在混凝土中的水分蒸发速度过快,导致表面因收缩变形而产生拉应力,从而使混凝土构件出现裂缝。

2.结构漏水。房屋建筑工程的渗漏部位一般是在檐口、山墙和变形缝处。产生渗漏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温度变化过快使防水层产生破坏等自然原因;另一方面是因为施工人员在细部处理上没有严格按照规范执行等人为原因。

3.施工材料质量低劣。施工材料不符合要求的原因一是在进行图纸设计的时候,没有对所需材料的各项技术指标进行明确的标注;二是在选材的时候,因片面追求低造价而偷工减料。

4.通风孔道堵塞。通风孔道堵塞的原因是由于在施工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导致建筑质量不过关,使在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杂物落到通风孔道内,最终堆积造成通风孔道堵塞。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尽管在房屋建筑工程中出现问题的产生原因各有不同,但总的来看主要还是基础性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工作不到位、管理人员的质量安全保障意识不强、责任落实不到位造成的。

二、防治措施

1.建立健全施工质量管理规范。若要做好房屋建筑工程中的质量控制工作,还必须要建立有效的基础性工程施工质量管理要素控制,并将施工质量责任制和事故报告处理责任制进行详细的阐述,同时还要将这些制度真正的落实到位,并使其真正的发挥其基础性监督工程的施工质量控制措施:(1)施工质量责任制。在基础性工程施工过程中,人是最基本的要素。它既是操作者,又是组织者;既是被控制的对象,又是控制的对象;既是质量的保障,又是工程事故和不合格产品的源头。因此,整个质量控制工作要以人这个最基本要素为核心,明确参与施工人员各自的权限和职责,落实施工质量责任制;(2)事故报告处理责任制。在基础性工程施工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因材料、半成品、构件不合格或因设计失误、施工方式不正确而导致的工程质量不合格甚至工程事故的情况,需要施工单位对其进行及时的处理,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而这正是落实事故报告处理责任制所起到的作用。

2.要不断的完善质量保证体系。质量保证体系能否真正的发挥作用是基础性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工作能否真正进行的重要环节,这就要求施工单位在确保质量保证体系能够有效运行的前提下,从工程施工的基本环节进行改进和完善。

3.提高施工人员的职业素质。针对工程施工过程中参与施工的人员的职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工程的施工质量的优劣,而现在不少的施工企业以及施工技术人员普遍的职业素养不是很高,对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基本常识还未认清就仓促上岗,以至于在施工过程中经常发生一些施工与设计不符的现象。给施工质量的控制工作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因此,想要控制工程的施工质量,并严格按照施工准入资金进行有效的提高与调整,并从职业素质抓起,将素质教育落实到实处。

4.确保施工所使用材料的质量。对施工材料控制的主要内容就是检测施工所需的原材料、建筑构件和施工设备等的质量,因此有关部门必须严把材料的采购关、检验关和使用关,以此确保基础性工程的质量:(1)严把材料采购关。在当前市场经济的环境中,各种违规销售的手段层出不穷,回扣、提成等对材料采购人员的诱惑力极大。因此,在采购员的委任上,应选择那些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专业人员担任,并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和材料鉴定水平,以便在保证材料质量的同时降低材料成本;(2)严把材料检测关。现阶段的建材市场产品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因此要建立完善的材料送检制度,即使是对于那些具有正规质量保证书的材料也要进行必要的检测,以便确保检测报告的真实性。而对于那些质量保证书不齐的产品,则应追查到底,确保“三无产品”和不合格材料不进入施工现场;(3)严把材料使用关。对于施工材料的合理使用也是建设优质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施工前就要预先为材料的保管和使用创造良好仓库、场地、道路等条件。在施工过程中应根据实际需要合理进行材料的使用,降低对原材料的浪费。同时,还要注意对施工使用到的试验仪器、机械设备等进行管理和检查,从而保证工程质量。

5.优化施工方式。所谓优化施工方式,就是增强施工方案和施工工艺的先进性和实用性。想要保证施工质量,就必须采取符合施工要求的质量标准、施工方案和操作规程。一般来说,虽然采取先进的工艺会带来较高的生产率和产品质量,但同时也会提高项目投资。因此,在选择施工工艺的时候,要对企业的经济实力进行充分的了解,并根据企业自身的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方法,从而实现对施工工艺的合理优化。

三、结论

综上所述,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过程中是息息相关的,施工质量不仅决定着工程项目的投资质量是否成功,还决定着现阶段的项目施工过程中的各个施工质量控制要点是否到位、监管能力是否成功,投资理念是否正确等。但是在现阶段的项目施工过程中还存在着施工质量控制工作不到位、监督监管力道不足等情况,本文主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介绍与分析的基础上对如何加强房建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中的基础性工作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提出了一些建议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高成钧,任宇.浅谈房屋建筑工程中的基础性工程施工质量的措施分析[J].科技与企业,2012(07).

篇12

工程质量投诉内容:涉及工程结构安全。比较常见的如现浇混凝土梁、板裂缝,偶尔见个别混凝土构件如剪力墙、框架柱混凝土离析、漏浆,构造柱混凝土孔洞等质量缺陷,地基土不均匀沉降引起的地面下陷、首层墙体严重开裂,室外装饰材料开裂、脱落。涉及部分使用功能。常见的有屋面、外墙、外窗、卫生间、给排水及采暖管道渗漏,门窗开闭不灵活、关闭不严密等。涉及影响工程观感质量。墙、板涨模混凝土未处理,室内地砖、墙砖不平整、色差、缺釉、空鼓、裂纹,装饰抹灰不平整、开裂、脱落,涂料起皮,墙面发霉等。小区基础设施及配套工程。小区内路面下沉,改造后未及时恢复或恢复质量不好,雨污水管道渗漏、沟盖破碎等。外部环境。居民楼临近工程基坑开挖、降水引起墙体裂缝,爆破、桩基施工,土建施工扰民等。

产生的原因分析。引起投诉的质量问题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其产生的原因也错综复杂,主要有:工程建设量急剧增长,参建单位招聘的施工人员技术水平参差不齐、质量意识不强,工程监理人员质量管理水平不高、责任心不强,参建人员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隐患不能及时处理,工程交付后质量问题显现,必然造成投诉。建设单位直接发包工程如防水、门窗、装饰、保温,分包单位之间缺乏配合,工序交叉,成品保护无法落实,质量隐患较多。工程设计单位不考虑地区生活习惯,小区规划、户型设计、储藏室设计不合理,个别设计随意变更原设计材料、建筑做法甚至户型,特别容易引起回迁房质量投诉和群体上访。商品房价格涨幅远超居民收入涨幅,买房成为生活中的大事,一套房的购房款一般是平均工资的10~20倍,花几十万乃至几百万买个房子,势必特别重视房屋质量,有的甚至聘请专业验房师,苛求质量不足为奇。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法制观念和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对高品质生活需求包括房屋的质量标准要求也在提高,工程质量总体水平与生活质量提高的速度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

2.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在投诉中的作用

工程质量投诉处理工作由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领导,由分管业务职能部门负责调查处理,住宅工程通常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工程质量监督机构负责投诉工作,工作内容主要是受理登记、组织协调各有关单位进行现场调查、查明原因、确定责任、督促整改、按时回访。

3.工程质量投诉处理原则方法

加强学习,依法行政。在投诉处理过程中,质量问题方方面面,涉及多部国家法律法规和大量的工程建设规范标准,工程质量监督人员必须加大学习的深度和广度,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是科学判断、公正合理处理投诉、解决矛盾的基础。

有的放矢,快速解决。住宅工程质量投诉是消费者维护自身正当权益的合法行为,投诉处理人应明确告知投诉人有关国家法规政策,促使其理性维权;同时应第一时间与投诉人联系,一方面稳定投诉人的不满情绪,平息其心中的怨气,使其充分感受到政府的关心、重视,另一方面了解投诉人的投诉目的,为及时妥善解决问题、化解矛盾打下基础。现场调查时注意区分正常投诉和恶意投诉,对前者充分行使职能,责令相关单位限期处理,维护老百姓的合法利益;对“先给钱补偿,后进门维修”之类索要钱财为目的的恶意投诉应谨慎处理,既要防止其将事态扩大,又要防止其得不到非份利益将投诉目标转向投诉处理人或部门。

宣传引导,促进和谐。工程质量监督部门不仅要向投诉人告知各单位各部门的责任,更应向广大消费者宣传国家政策,住宅工程作为一个综合商品,通过竣工验收并不一定完美无暇,使用过程中也可能发生质量问题,监督机构的竣工备案证明也不是合格证,投诉处理机构合理引导当事人理性维权,当各方都以解决问题为目的,以平和心态来谈经济补偿,投诉处理就会变得简单、容易,让大家满意、让社会矛盾得到及时化解。

4.完善预防为主的事前控制机制

落实公示制度,理顺沟通渠道。城中村回迁房的很多村民高高兴兴领到新房钥匙,却没想到自己的房子会是这样:不通风、没有储藏室、户型与看到的协议不一致、多层一梯三户甚至四户。尽管城中村改造建设要求进行规划、设计公示,但是从部分完工工程来看,此项程序并未落到实处,而且由于各种原因,工程建设中诸如地下车位减少、厨房地漏取消、保温等变更非常多,阳光下的政策和操作、顺畅的沟通渠道一定会消除大量质量投诉和群体上访事件。

加大通病治理,严格分户验收。一是严格按照《山东省住宅工程质量通病专项质量措施》,落实住宅工程质量通病治理措施,抓好工程的过程质量控制,二是严格按照《山东省住宅工程质量分户验收管理办法》监督住宅工程竣工验收,两项规定为预防和减少住宅工程质量问题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指导,工程建设必须始终坚持预防为主,事前控制,防治结合的方针。

爆破、基坑施工前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必须按规定做好调查走访,提前告知居民工程情况和要注意的事项,做好在建与既有工程内部、外部环境记录。

5.建立投诉上访的应对方案

篇13

我国虽然一直说要教学创新,模式改进,可是传统教学之中的不足在很多地方扔被继承,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让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这两者分别进行,理论老师注重的仅仅是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实习教师关心的则是学生在实操之中的训练成绩,理论教学和实操教学出现了严重的脱轨情况,本来相交的两条直线,变成了两条没有交集的平行线。对于建筑工程这一专业来说,基础课程的理论知识又比较抽象,这样的教学模式如果不改进就不会增进学生的实践学习,基础课程是以后的铺垫,教师应该懂得进行教学优化,恰巧模块教学应运而生。

1 模块式的教学模式具有的相关特点

(1)以往传统的学科类型的教学模式都是把教师和教材、课堂作为整个教学的中心,尊重的仅仅是教师的主体地位,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新形势下的新创新模式,应该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教师的引导这一主体地位共同进行,突出学和“做”的关联性,建立一个从知识到技能,从技能到态度的一条统一思想,帮助学生在心中端正起建筑工程专业基础课程的基础目标建设。

(2)在教学的整体过程之中,这种模块教学就是要把学生们放在一个核心的位置,突出其主体地位,体现教学中的“以人为本”理念,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之上的参与者,需要共同配合才能够工程完成目标。学生不在是以往的被动者,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们在进行基础训练课的时候,可以适当的动手参与,让学生变成学习的创建者和积极行动人。教师在这样的模块形式下教学,要突出引导地位,因材施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们对基础课程的深入研究,通过学生们的额好奇心进行相关引导,引导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出一个可供理论与现实一起进行的环境,结合学校自身的环境,进行模块式分析教学,增强其实践的可行性,让知识不在拘泥于书本之中,做到真正意义的展现在实际操作之中,以实践来构建知识的框架体系。

2 课程设计的具体路线方针

(1)建筑工程的专业课本身就是一个相对枯燥的学科,仅仅在课本上的讲解会让学生的兴趣消失殆尽,教师应该进行优化设计,首先是职业上的分析。教师在这一层面上,应该确定所构成的建筑工程行业,在哪一种工作的岗位上,根据其复杂的程度进行相关说明,说明在它的范围之中进行具体事项的工作,这一方面也可以去相关的建筑企业进一步咨询。

(2)有了职业的分析,就要深入研究其工作,教师对于从事建筑工程这一工作所要求的综合能力以及相关的一系列转向能力,无论是哪一项综合能力之中的具体专项能力,都要进行细致的排序,方便挑选出从事土建工作最为优秀的人员来进行。有了这样两个方面,最后要考虑的就是专项能力的具体分析,关于专项能力,就是描述这每一项的能力,它所要求最后要达到的一个水平,也可以说是能力的标准。应该详细的写出步骤、要求、知识、态度、工具、安全措施、技能等相关内容,对于每一个专项能力都要进行相关配需,便于日后专业型集优人才的培养。

(3)对于教学分析,也就是专项能力以及相关的基础知识的划分,教师应该知道,建筑工程的基础知识是为以后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基础如果不够坚固,那么以后的学习又怎会运用自如,教师在进行课程讲解之前,可以先带领学生们进行现场环境的考察,带领学生深入工地之中,进行细致分析,进行课程之前,让学生们了解地基的重要性,了解基础的重要性,进而增进学生们的责任心,端正学习的态度。教师在进行基础划分的时候,要把每一个单元或者是模块进行能力的分析,把每一个模块的技能、知识等根据一定的顺序进行排列、整合,把每一个模块都排出相应的顺序,并且认定清楚课程的整体核心,写清课程的大纲,这方面可以找相关专家与专业教师共同进行。

(4)在教学设计和开发方面,应该注意教学模块目标的设计,无论是内容还是组织形式、学习指南、基本环境以及开发模块课程的相关课件,都应该进行整体设计。在工作的过程之中,把那些典型的任务作为知识核心以及重点,要懂得加强课程与实践之间的关联性,整合理论的前提下要结合实践,进而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培养方面的综合效率。

(5)教学在具体的实施上不是盲目选择,也不是教师的臆想决定,教师应该懂得教学目标的现实性和教学过程的创新性、教学评价反馈的及时性。在这种模块化的教学之中,教师是整体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负责的是每一个工作任务以及学习资源的供给,对模块化的课程进行具体的编制,为学生们的基础知识学习提供一个可靠的保证,让学生在理论迷茫的时候,依旧能对“做”入心,进而巩固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对于以后的学习、工作等,都将会存在一定的影响,努力培养学生们的额自学能力,完成以后可以进行适当的教学考核,进行现场反馈,同时,要注意气氛的调动。

3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传统的教学已经不能适应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社会在不断进步,需要我们不断更新,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进行改进。模块化的这一课程体系,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打破了以往教师的教学在三尺讲台之中,学生的学习在一尺圆桌之中的界限,改掉照本宣科这一弊端,横向分析,纵向深入的形式,构建一种技术应用的能力作为教学核心的框架结构,专业基础课程的系统化体系教学,让学生们懂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前提下,更因为实践能力强而可以亲自解决问题,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克服传统教学之中的症结,在遵循职业这一能力形成的基础上,更好的融入基础知识的锻造,完善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