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服务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市为载体,依托**区位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等优势,服务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20**年,全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36.6亿元,比上年增长23.3%,高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8.3个百分点;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6%,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服务业总量位居**市各县(市)区第2位。特别是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我市人均生产总值已经达到53322元,成为**地区重要城市和全国百强县(市)。**经济圈的崛起、**科学发展示范区建设、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等发展大势的形成,为我市现代服务业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服务业发展空间不断拓展、发展潜力明显增强、发展基础日益雄厚,全市现代服务业框架体系已经确立,为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强力的推动作用。
----雄厚的经济基础将推动我市服务业快速崛起。全市经济长期保持较快增长态势,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特别是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和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不仅为
一、二产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又为服务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现代服务业迅猛发展,三次产业的协调均衡发展已成必然。
----现代化立体交通运输体系的建立将推动我市服务业快速崛起。我市已基本形成面向全国的交通圈,**高速的建设,将加快催生现代物流、金融、信息、旅游等现代服务业的迅猛发展,区域间协同发展和一体化发展已成大势。
----丰富的区位资源和浓郁的满族特色文化将推动我市服务业快速崛起。我市世界文化遗产、湖泊、山脉等复杂多样的地貌类型和特有的地方历史文化,造就了极具特色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等人文景观仍然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创建成功,更加快催生旅游、金融、物流等现代服务业迅猛发展,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势在必行。
----“三区一带”的建设将推动我市服务业快速崛起。我市正在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向“山水园林城、文化旅游城、新型工业城”迈进,“三区一带”作为培育新的增长级、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集群、集约发展的平台,必将加快现代服务业迅猛发展,促进区域间的合理分工和协调布局,提升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力。
但是,当前我市服务业发展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服务业发展水平不高,传统服务业仍占主导地位,新兴服务业企业规模小,带动性不强,服务知名品牌不多,体制机制不活,服务业改革不到位,等等。
二、发展思路和目标
(一)发展思路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市为契机,积极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增强服务功能,扩大社会就业。围绕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市和“中等城市、和谐**”的奋斗目标,以促进生产业发展为重点,以体制和机制创新为突破口,坚持国际化带动、市场化促进、信息化支撑和法制化保障,实现三次产业融合互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协调发展、中心“集聚区”带动其他“辐射区”的新格局,大幅度提高我市服务**、服务**、服务全国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力,促进现代服务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发展原则
----开放带动,创新发展。紧紧抓住经济全球化、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的机遇,在更广领域、更深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进一步扩大现代服务业对外开放,以国际化带动现代服务业发展。以开放促创新,以创新促发展,加快制度创新和产业创新步伐,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与内在动力,扎实推进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
----全面规划,重点突破。科学制定符合我市发展实际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发挥规划的布局导向作用和法律效应,有重点、分层次推进优势、重点产业发展,优化全市现代服务业布局,打造各具特色的产业集聚区。
----产业融合,联动发展。加快形成与新型工业化相配套、与城市化相适应、与国际化相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以服务业的发展拉动提升一产、二产,以一产、二产的发展为壮大服务业提供坚实基础,从而实现由三次产业各自发展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转变。
----市场运作,政府推进。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以竞争促发展、促提高;发挥政府的宏观指导、政策推动作用,实现政府主导力、企业主体力和市场基础力“三力合一”。
(三)发展目标
抓住新世纪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关键时期,依托我市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较为雄厚的产业基础,着力实施“**工程”,即选择和明确四大发展方向、六大重点领域、六大服务业功能区,引导切入,强力突破,重点集聚,层层辐射,积极构建与现代物流中心和现代制造业基地相适应的生产业体系,与生态宜居城市相融合的消费业体系,与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城乡一体服务产业体系。
到20**年,服务业总量快速增长、布局相对集中、结构逐步优化、功能较大提升,形成现代物流、旅游、金融服务、商贸服务、文化基地和城乡一体服务产业体系六大重点领域、六大功能区的发展新格局,成为**区域现代服务业较为发达的县(市)之一。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高于同期地区生产总值增速1个百分点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36%以上,力争达到38%,为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市、建设中等城市、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四)发展方向
根据全国、全省服务业工作会议以及《**市振兴服务业发展规划纲要》和市委四届五次全会精神,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服务业发展方向主要有四个方面:
----重点发展生产业。充分依托**高速公路、**高速公路、**铁路交通优势和装备制造业优势,围绕“三区一带”建设,加快发展为制造业服务的生产业,紧紧围绕促进制造业发展需求发展生产业,围绕发挥信息化与知识型服务业的联动作用发展生产业,不断增强我市制造业的市场竞争力。
----创新发展消费业。面向不同层次消费者创新发展消费业,尤其要高度重视改革创新房地产业、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和市政公用等事业的发展模式,不折不扣、持续不断地实施“为民办实事工程”,千方百计解决好城乡居民就业、住房、医疗、教育等实际困难。
----大力发展新型高端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金融服务业,积极引进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国际著名银行进驻我市。大力发展保险业。加快建设电子政务系统。全力推进电子商务系统建设。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培育文化创意产业,积极培育和壮大文化产业,加快推进文化旅游城建设。
----协调发展城乡服务业。坚持城乡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的方针,立足城乡一体化发展和等值化需求,在功能布局、空间布局和产业布局上充分考虑区域功能定位,进行合理设计。中心城区、南部新城区要形成各具特色的城市经济体系,对现代服务业发展进行重点布局。其他乡镇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致力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发展服务于制造业、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生产业,推广农业先进技术,提高农民消费水平。
三、加快发展六大重点领域
按照增长潜力大、发展条件好、三五年内能形成“气候”并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的要求,集中力量发展六大重点领域。
(一)构建现代物流中心
以建设现代物流配送体系为目标,加快综合性物流园区和商品交易市场园区建设,重点发展现代化专业物流和综合性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构筑特色鲜明、规模适度、结构合理、功能完善并与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市场格局。
坚持整合改造与规划建设相结合的原则,按照“抓试点、重点突破,攻难点、整体推进”的要求,由商务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和乡镇积极配合,推行工业品、农资、农副产品等城乡商品的现代物流配送,以社区为中心、建设具有多项服务功能的连锁便利店商品、大型百货商店,基本完成连锁经营;创建2个以上具有较高美誉度的物流知名品牌。
打造商贸流通和现代物流发展平台。主要抓好现代物流体系电子商务和信息化平台建设。按照省电子商务发展规划,抓好大型连锁超市和商场进行电子商务和信息化试点,积极推进销售额5000万元以上的大型批发市场建设专业网站和信息系统,重点发展钢铁、铁矿石、医药、食品、建材、矿山机械、旅游等行业或重点产品专业网络,逐步形成以市出口产品、名优特新产品为重点的网上专业展览中心、商品交易中心、物流调控中心和信息中心;安排和利用好市乡财政专项资金扶持电子商务发展。
抓好现代物流体系建设。重点抓好企业连锁经营、企业品牌建设。抓好现代物流网络建设。积极培育物流市场,把扩大物流需求与改善物流供给结合起来。加快推广以供应链管理技术为核心的物流服务方式,提高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等环节的效率;鼓励和支持第三方物流企业与企业开展联合协作,与国内外规模大、管理水平高的物流企业进行密切联系,尽快发展成为适应现代物流业发展要求的第三方物流网络,特别是鼓励通过委托加强与国际、国内著名物流企业的合作。利用好省商务厅现代物流业发展引导资金,支持重点物流企业和重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二)建设国家知名旅游城市
我市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80多公里的明长城将世界文化遗产地**、**、**、**、**、**、**等十几个景区串连在一起,有**、**、**等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
为实现文化旅游城目标,要对旅游资源进行科学规划,勾画出大的旅游框架,使景区开发具有衔接性、互补性,提高系统性和前瞻性,科学有序开发旅游资源。在十一五期间我市旅游业发展要按照以**为龙头,以**为支点,以长城旅游公路为纽带,全面整合旅游资源,打响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品牌的总体思路,积极实施“旅游突破”发展战略,本着“做强优势、做精产品、做优结构、做大产业”和“两城三区九点四基地”(两城,即**城和**古城;三区,即以世界文化遗产地**为代表的古文化区、**自然风景区和**旅游度假区;九点,即国家4A级景区**,3A级景区**,2A级景区**、**、**、**山,还有起始于唐朝的**及**场;四基地,即**、**农业观光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旅游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公司、**公司为代表的工业旅游基地和长城沿线及南部山区的农家院休闲度假基地)的格局,把**打造成全国闻名的皇家精品文化观光与休闲度假型旅游经济强市。
(三)构建区域金融中心
与我市经济地位相匹配,适应现代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需要,全力构建我市金融新体系。推动各金融机构成为“**市金融票据票据中心”成员单位。积极创造条件,优化金融发展环境,利用一切资源,积极引进交通银行、中信银行、民生银行、天津银行、华夏银行等地方性商业银行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积极支持新型金融机构的发展。引导民间资本成立小额贷款公司,鼓励农民成立农民资金互助社,创造条件,支持地方性商业银行在**开办村镇银行。依托辖区**、**、**、**、**、革命纪念圣地等旅游资源,增设POS机、自助银行,营造特色、完善的旅游服务金融环境。
(四)建设区域商贸中心
高度重视规划服务业用地,对“退二进三”腾出来的土地,特别是“黄金地段”、“金角银边”,优先用于发展服务业,对投资服务业的战略投资者优先保证用地。重点在对老城区实施改造,重点规划,促使其成为城市中心综合商贸服务区。按照《**市城市规划》四片区总体空间结构布局,建设区域性商贸服务设施,形成城市的次中心。结合南部新城区建设,在朱山公园东侧建设南部商贸服务中心。结合城西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城东钢铁产业链条加工区及**线两侧建设,在园区、加工区和**线两侧的工业用地上,建设市场物流集散地等服务设施;结合城中村改造工程,集中布置商业服务区;结合东三里城中村改造工程,沿北二环西路建成两栋大型超市及欧洲风情步行街,促其发展服装、百货及餐饮为一体的北部商贸服务中心。与此同时,抓好钢材市场扩建工程,建成占地600亩、年交易额超10亿元、**地区一流的大型专业钢材交易市场。抓好**果菜批发市场续建工程,达到年吞吐量40万吨新鲜果菜产品的能力,成为京东地区又一个大型绿色蔬菜加工交易市场。抓好建材市场建设,将邢庄子村建设管理的北方建材城整合到贸易城市场,使贸易城逐步发展成为区域性的建材交易中心。抓好汽车交易市场。在**国道旁和**路延长线两侧,规划占地200亩,建设大型汽车交易市场,将小草店以南的汽车销售业主迁至市场内,并吸引**及周边省市从事汽车贸易的商户和公司进场,整体提升**汽贸市场档次。同时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退街进店”、“退路进厅”工程,建设一批街道便民市场。
经过5到10年的发展,在市区建成几个高水平、现代化的购物中心和市场,形成钢材、矿山机械、果菜批发等若干个以特色产业为支撑的、能够辐射全省乃至全国的中心市场,把**市建设成为规模可观、结构优化、效益良好、功能齐全、辐射力强的区域性商贸中心。
(五)加大文化基地建设
进一步营造全民文化氛围,实现社会文化社会办,不断加强城市文化建设,以社区为重点定期开展假日文化、色彩周末等群众性文体活动,创新活动内容和方式。构建全民参与的社会大文化工作网络。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健全以文化馆、图书馆为龙头,以乡镇文体站为枢纽,以村文化中心为基础的三级文化网络。大力推进宽裕型小康文化乡镇建设,繁荣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家庭文化、节日庆典文化,不断丰富城乡人民的文化生活。
(六)建设城乡一体化服务产业体系
以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为着眼点和落脚点,积极构建城乡一体服务产业体系。建立以社保、医保、低保为主体的城乡保障体系;建设以放心药店、放心农资店、放心商店和粮油店为主导的便民服务体系;构建以帮困助学、帮困助医、安身工程为主脉的社会救助体系;完善农村消费品流通网络,加强农村专业市场建设,加大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支持力度,大力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构建布局合理、城乡统筹的消费品市场体系。积极推动城乡交通一体化、信息共享一体化、制度一体化、科技服务一体化和公共服务一体化,促进城市和农村协调发展。
四、建设现代服务业六大功能区
在巩固提升现有服务业的基础上,围绕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未来3至5年,着力建设现代服务业六大功能区。
(一)北部行政文化区
功能定位:以综合服务中心为重点,加快周边城中村改造,建设以综合服务中心、大剧院、文化馆、科技馆、博物馆、档案馆为主要内容的行政文化区。
(二)西部新型工业区
功能定位:着眼于优化工业经济布局,推进项目聚集、产业聚集,打造企业布局合理、产业特色鲜明、链条衔接紧密的工业产业集群。
(三)南部新城区
功能定位:积极引入战略投资者进行整体规划开发,重点建设职教中心、体育中心、朱山公园等重大基础设施,着力打造集文教、体育、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新城区。
(四)古文化商贸区
功能定位:按照“保留老城商业中心的格局,逐步完善功能,形成城市中心综合服务区”的思路,立足于密集的商业网点这一特点,着力挖掘千年古县内涵,将一环路内老城区打造成以古建筑为主格调的大型古文化商贸区。
(五)钢铁产业延伸加工区
功能定位:重点是以**公司为核心,向南规划建设冶金深加工园区,支持**以自身生产的板带产品进行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
(六)现代物流业集聚区
功能定位:在**镇北、**乡东,围绕**高速出口、**国道、两条铁路,形成主要物流节点快速通道,加快实现铁路货运、高速服务的顺利贯通,打造“多式联运中心”平台。逐步引进信息咨询、工业设计、软件开发、服务外包等高端现代服务业项目,真正建设成为功能齐全、信息畅通、规模较大的现代物流业集聚区。
五、政策措施
进一步加快改革开放,制定出台《**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加强组织领导,扎实搞好各项基础工作。
(一)放宽市场准入
实行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准入制度,立足于打破市场分割、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建立健全市场准入制度,凡是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止的服务业领域都应向社会开放,凡是向外资开放的服务领域都应向内资开放,凡是向本地资本开放的服务领域都应向其他地区资本开放。
合理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和范围,除法律、法规和依法设立的行政许可有明确规定外,降低一般业企业注册资本最低限额。大力推进网上审批、网上年检和网上登记。采取取消、合并、延长年限等办法,完善各类证照年检制度。鼓励和规范民办教育健康发展,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体育等领域,按规定兴办医疗机构,按政策参与公立医疗机构改制。
(二)深化体制改革
积极推进市政公用事业单位改革,重点抓好城市供水、供气、供热、设计、监理等单位改革,引入竞争机制,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委托企业经营。大力推进事业单位(具有经营性质的)改革,成立全市事业单位改革领导小组,研究事业单位改革政策,搞好事业单位调查摸底,制定事业单位改革规划,确定事业单位改革的任务目标、方法措施、阶段战略。实行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营利性事业单位要改制为企业或实行企业化管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加强与**服务业领域合作,吸引**服务业企业来我市投资创业,引入新理念、新业态、新机制,提升我市服务消费档次,建设**服务业集聚带。
(三)加快“退二进三”
按照《**市城市规划》用地布局,逐步安排工业用地的地块向商业、服务业用地转换,改善城市环境,拓展服务业发展空间。对腾出来的土地资源,优先用于发展服务业,允许由工业用地变为服务业用地,土地收益按政府核定的比例或数额优先对搬迁企业给予补偿或补助。制定城市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要充分考虑服务业发展的需要,城镇的“黄金地段”、“金角银边”优先用于发展服务业。要根据总体规划逐步迁出或关闭市区污染大、占地多等不适应城市功能定位的工业企业。以房地产作价入股进行投资或联营,产权不发生转移,不征收土地增值税。扶持老字号服务业企业发展,城市改造中涉及老字号店铺动迁的,争取在原地妥善安置,或在适宜其发展的商业圈内安置。
(四)强化品牌建设
围绕现代物流、商贸流通、文化旅游等领域的主导服务产品和项目,培育一批服务品牌。鼓励流通企业与生产企业合作,实现服务品牌带动产品品牌推广,产品品牌带动服务品牌提升的良性互动发展。鼓励服务企业以商标、专利等知识产权为纽带,进行跨地区、跨行业兼并和重组,发展多元投资主体的大型服务业企业集团,推进服务业企业集团化、网络化和品牌化经营,提高市场竞争力。
(五)完善税费管理
加强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的管理和监督检查,对收费项目及标准按照规定公示并接受社会监督。服务业企业用水(桑拿、洗车等特种行业除外)、用气用电价格与一般工业逐步并轨,经认定的大型商业零售企业暂缓执行峰谷电价。对符合条件的研发、设计、创意、数字内容开发、为节能减排提供专业化服务等服务业企业,凡符合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条件的,经认定后可享受相应的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政策。加强与国家有关部门沟通协调,争取更多的企业纳入国家的试点企业名单,解决企业重复纳税问题。
(六)发挥集聚效应
促进物流、研发、设计、创意、金融、保险、会展、信息和分销及其他专业服务等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业集聚发展。依托城市、重点开发区、交通枢纽,建设一批服务业集聚区,促进服务业企业和服务要素向园区、基地集中,加快发展物流、信息、商务、公共管理等服务业,增强服务业对产业集群的协作和配套功能。在具备条件的中心城区,规划建设中心商务区,集中布局金融和商务服务机构。在城市中心区,集中布局高档商业设施,打造中心商贸圈。加强对服务业用地出让合同或划拨决定书的履约管理,保证政府供应的土地能够及时转化为服务业项目供地。对列入年度供应计划、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服务行业用地可以采取划拨方式供地,促进服务业集聚式发展。新晨
(七)加强基础工作
篇2
(一)组织召开全区加快发展服务业大会。总结“服务立区”战略实施以来主要成果,交流服务业发展工作经验,部署今后我区服务业发展工作,进一步统一思想,深化认识,增强全区加快发展服务业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二)编制完成会展、物流、中介三个重点行业发展规划。深入开展重点行业调研,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高标准、高质量地编制完成《会展业发展规划》、《物流业发展规划》和《中介服务业发展规划》。
(三)衔接明确重要功能区块规划布局。主动介入核心区地块(箕漕街区块)、*北路沿江区块(原化工区地块和滨江地块)建设,密切保持与市有关部门的联系与衔接,力争及早明确地块规划布局。抓紧开展“滨江大道商务休闲带”、“休闲生活圈”等功能区块的规划研究,完成包括功能结构、业态布置、形态风格等在内的初步规划方案。
二、大力发展楼宇经济,加快引进培育现代服务业
充分发挥楼宇经济载体功能,加大力度引进培育会展、物流、中介、金融等现代服务业。积极实施“一街一特”工程,着力建设行业发展特色载体,促进现代服务业在*集聚发展。重点是:
(四)组织开展各类展会活动。精心承办第三届中国家博会和首届中国旅洽会等品牌展会,引进“药机展”等大型巡回展会,为“浙洽会”、“服装节”等大型展会活动做好环境保障和服务工作。
(五)培育引进发展物流业。加快引进宏商国际货运等物流企业;积极促进马士基物流、达飞轮船、金辉矿产品物流等强势物流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六)提升中介服务业发展水平。积极促进金穗税务、公正监理等本地优势中介服务企业拓展市场范围和业务领域,引导企业与国内外知名中介机构开展各种方式合作。
(七)营造良好金融服务环境。加强与区内金融机构的沟通和联系,利用经济形势通报会、新春联谊会等活动载体,加快建立银企互动交流合作平台,为服务业发展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八)推进特色功能载体建设。完善“海运港”特色楼宇建设,组建由航运物流企业和物业公司组成的海运俱乐部,组织龙头航运企业成立“海洋航运业互动协会”,进一步完善航运信息平台。推进*南路商业特色街的示范建设,完成街区建设方案的策划设计,以街道为主体推进街区景观改造施工建设。培育化工交易所(暂名)特色楼宇,邀请权威咨询机构开展市场调研,开展全面招商工作,完成楼宇主体企业的入驻。推进会展创意园(暂名)建设,在与市会展办等充分衔接的基础上,邀请权威咨询机构进行可行性论证,建设*会展网等主体功能,引进部分会展主体企业。
三、通过流通技术改造和业态转型,积极巩固提升传统服务业
以信息化建设、品牌提升、连锁经营和改造转型等为主要途径,积极巩固提升传统服务业发展水平。以两大汽车市场为主要载体,大力推进汽车服务业的集聚发展。利用各类商业设施,加快引进现代商业零售业态和企业。以街道为主加快推进社区服务业建设。重点是:
(九)引导优势商品市场转型提升。积极推进现代建筑装潢市场等商品市场开展信息化平台建设;加快推进现代商城项目建设,引导其延伸相关服务功能,加快向专业商场、精品特色街区方向发展;按照区域物流配送中心的发展定位,尽快完成华东物流大厦项目立项等前期工作。
(十)促进餐饮企业做大做强和做精做特。继续引导向阳渔港、新彩虹等强势餐饮企业“走出去”连锁化发展,拓展市场空间;以彩虹北路商业示范街等为主要载体,引进培育一批特色餐饮企业,进一步增强餐饮文化、品牌的集聚效应。
(十一)集聚发展汽车服务业。推进世纪轿车城“二次招商”活动,充实完善汽车服务企业主体及结构,加快国际汽车城主体招商和配套服务招商,引进3S、4S汽车专营店5家。
(十二)拓展提升商业零售业。促成沃尔玛超市项目的签约和金光百货国际名品城、欧尚超市的开业;协助波特曼中心精品百货商场和嘉汇国贸中心商业设施开展招商;推进广客隆地块商业设施的建设和招商。
四、坚持开放合作,继续加大服务业招商工作力度
以“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为主线,主动接轨国际国内市场,夯实招商引资各项工作基础,通过各类招商推介活动,大力宣传推介*服务业,深入接洽国内外知名服务业企业,着力开展重点区块、重大项目和特色街区、特色楼宇的服务业招商工作。重点是:
(十三)切实健全招商基础管理和后续服务。通过全面疏理,编制完成汇集功能性区块、功能性项目、特色楼宇、特色街区等各类服务业招商资源的《招商资源库》和《招商项目库》,汇编完成《客商库》,修编完成《*区投资指南》。
(十四)精心举办现代服务业香港推介会。全力包装一批服务业实体性项目和功能性项目,通过组织召开现代服务业香港推介会,促进区内企业与香港企业开展各种方式的合作,加强香港现代服务业企业的接洽和引进力度。
(十五)认真承办现代服务业对接会。利用“浙洽会”期间商贾云集优势,认真承办*现代服务业对接会,进一步宣传*优势,有针对性地开展以会引商。
(十六)筹办落实“卢湾-*”现代服务业发展研讨会。前瞻性地研究“十一五”期间我区服务业主动接轨上海的重点,为区域发展和深入实施“服务立区”战略提供决策依据。
五、全面参与东部新城建设,努力奠定服务业长远发展的坚实基础
东部新城是*区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核心区域和最重要载体。各级各部门要坚决服从服务于全市发展大局,主动融合、积极参与东部新城的开发建设,积极发展以会展商务经济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重点是:
(十七)切实做好宣传引导和政策解释工作。围绕东部新城功能定位、开发速度和时序要求,加强相关宣传,把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高度统一到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东部新城开发建设的一系列决策部署上来,充分调动各方面支持、参与、配合东部新城开发建设的积极性。
(十八)妥善做好拟开工项目的征地拆迁工作。注重保护群众利益和严格依法行政相结合,努力做好征地拆迁和社会矛盾的排摸调处工作,扎实解决征地拆迁、安置房建设、企业腾笼换业等重要问题。
(十九)主动介入拟开发项目的规划设计和招商工作。与东部新城建设指挥部保持密切联系,主动衔接介入东部新城会展区、门户区、市政中心区及相关配套设施的详细规划,配合开展相关招商工作。
六、按照产业空间布局,加快推进服务业功能性项目建设
依托东部新城开发建设的带动效应,根据《发展纲要》中明确的“一轴二心三圈四带”功能布局,以“410工程”为抓手,扎实推进一批服务业功能性项目的开发建设。重点是:
(二十)努力促进一批服务业项目的竣工。切实保障波特曼中心、嘉汇国贸中心、宁江综合商务楼、宁东综合商务楼、东城百汇等项目竣工。
(二十一)加快推进一批服务业项目的建设。加快推进香格里拉大酒店、国际汽车城、新天地二期、矮柳商贸园、汉通综合商务楼、石浦五星级大酒店等项目建设。
(二十二)积极争取一批服务业项目的开工。全面促进中信泰富广场、雷迪森广场、世纪东方商业中心等项目开工建设。
七、优化综合管理和服务,不断完善服务业发展保障机制
进一步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深化市场准入管理,完善审批制度改革,简化办事程序,提高服务效率,努力为服务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重点是:
(二十三)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扎实推进市场经济秩序整顿和规范工作,重点整顿规范楼宇经济市场。加快推广五交化市场“平安市场”试点建设成功经验,力争完成3-5个“平安市场”建设。
(二十四)完善公共管理基础平台。加快研究建设服务业政府公共网络服务平台,满足企业在政策咨询、规划了解、意见反馈、信息查询等方面的需要;及时开展楼宇经济数字管理平台的数据更新和维护工作,尝试将楼宇经济数字管理系统嵌入试点商务楼宇的物业管理终端,加快构建楼宇经济信息服务平台。
八、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营造服务业发展良好氛围
通过健全服务业组织领导机制,完善政策体系,开展媒体宣传等方法,进一步引导全区大力发展服务业,动员全社会共同关心和支持*服务业的发展。重点是:
篇3
篇4
二、基本原则
(一)统筹规划,科学定位。把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纳入城镇发展总体规划,与城市建设和园区发展相衔接科学确定各服务业集聚区的功能定位,明确空间布局、发展目标、发展思路和战略重点。
(二)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充分发挥政府在规划、建设、引导和管理方面的主导作用,建立和完善公共服务平台,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鼓励优质社会资本投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做大产业规模,带动产业升级,提高集聚区服务质量和水平。
(三)盘活存量,集约发展。结合城区扩建、工业企业“退二进三”和高新区、科技产业园、新区、新区扩容升级,在现有区域和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尽量利用存量土地和现有废旧厂房,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过服务业的空间集中、产业集聚、资源集约,提高要素利用效率,实现服务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四)打造特色,有序推进。立足经济社会发展优势,努力挖掘和培育现代服务业发展特色,以先进完备的设施和全面快捷的服务,营造各具特色、功能完善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对纳入规划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按照建设和成熟程度,实行分类指导、分批实施、梯度推进,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主要目标
经过努力,到“十二五”期末,建成国家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1-2家,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3-5家,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6-10家。集聚区项目投入占全区服务业投入总量的70%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区服务业增加值80%以上,引领和辐射全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作用进一步凸显。
四、发展重点
按照“重在培育、示范带动”的要求,重点推进七大类18个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培育树立一批示范典型,促进竞相发展。
商务服务集聚区:以城区经济为核心,以金融、会展、咨询、广告、中介等活动为主体,以商务楼、展示中心为载体,与现代化生产和生活方式相配套,重点优化提升高新区中央活动区、建设路中央商务区,规划建设中国家纺网销村,规划推进城东新区中央活动区、高新区金融港,形成城市经济繁荣、企总部集中、发展环境一流的商务服务业集聚区。
现代物流集聚区:充分发挥交区位优势和产业资源优势,重点在沿江、沿海、空港、铁路、公路等交枢纽和道口节点以及专业、商贸市场附近,培育、构建物流园区,形成社会化加工、配送、分拣、包装、仓储、运输、货代、信息等现代物流集中区域。加快推进供销物流园、平潮汇晟建材物流园、空港产园,规划建设现代物流园和湾港口物流基地,形成以物流企业为主体,以物流公共服务平台为支撑的物流业集聚区。
软件和服务外包集聚区:以高新区为依托,以技术研发、信息网络、软件研发为主体,推进桑夏软件园设,吸引研发设计和软件企业以及相关服务机构入驻,形成软件和服务外包集聚区。科技服务集聚区:以科技创业为重点,以公共服务平台和产业孵化器为载体,集技术检测、技术推广、技术研究与试验、技术成果转等功能于一体,为中小企业提供专业技术服务,重点提升东大科创园,加快建设高新区大学科技园,推进高新区以内涵式发展和创新驱动为特征的“二次创业”。
文化创意集聚区:以家纺创意设计、建筑创意设计、动漫游戏创意、文化传媒创意、咨询策划创意和时尚消费创意为主体,加快规划建设中国家纺创意村,打造成为激发创意灵感、吸引创意人才、集聚创意产业的文化创意集聚区。
生态旅游休闲集聚区:以我区绿色生态旅游资源为依托,升级开沙岛旅游度假区,规划开发余西古镇历史文化街区,加快启动进鲜港生态园和城市生态林风景区规划与建设,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打造具有观光、休闲、商务、会议、培训、疗养等综合功能的特色旅游区。
市场与商贸集聚区:以专业化分工为特征,集中销售专业产品,推进产业升级,着力打造家纺城龙头带动型市场,优化提升东大商贸市场群,拉动我区商贸流、专业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五、认定条件
(一)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按照省发改委《关于加快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意见》(发改服务发〔〕52号)、《关于印发〈省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认定管理暂行办法〉的知》(发改服务发〔〕280号)文件精神,申报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须经过1-2年培育期,由市发改委组织专家论证,经审核后,上报省发改委认定。
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认定标准如下:
1、有园区发展规划和产业布局规划,边界清晰,形态突出,目标明确;
2、有一定的公共服务支撑体系,能够为入区企业提供投融资、合作交流、人才培训、信息管理、技术创新、知识产权保护、检验检测等公共服务;
3、有专门的管理机构,专职管理人员不少于3人,实行统一管理,一站式服务;
4、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对过中心城市主城区改造、工业企业“退二进三”、老建筑保护性开发等利用城市存量资产开发的园区,可适当降低标准;
5、经省级以上有关部门批准或经省发改委批复园区发展规划,并已列入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二)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按照市发改委《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十二五”发展规划》、《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认定管理办法》精神,申报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须经过1-2年培育期,由区发改委组织专家论证,经审核后,上报市发改委认定。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认定标准如下:
1、有园区发展规划和产业布局规划,边界清晰、主业突出,功能完善、目标明确;
2、有公共管理服务体系,能够为入园企业提供投融资、合作交流、人才培训、信息管理、技术创新、知识产权保护、检验检测等公共服务;
3、有专门的管理机构,专职管理人员不少于5人,实行统一管理,一站式服务;
4、有一定规模,建筑面积一般在1万平方米以上,入驻企业不少于20家,对过主城区改造、工业企业“退二进三”、老建筑保护性开发等利用城市存量资产开发的园区,可适当降低标准;
5、经市发改委批复园区产业发展规划。
(三)区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按照我区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现状,参照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认定管理暂行办法,现明确区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认定标准如下:
1、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必须有明晰的产业布局和空间规划;
2、利用旧城改造、“退二进三”等存量土地以及老建筑保护性开发形成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可直接认定;
3、集聚区入驻企业15家以上,吸纳一定数量的从业人员,管理机构和运营机制规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较为完善,具有一定公共服务功能;
4、按照市场整合、运作先进、功能完善等基本要求,能形成集中、集聚、集约发展的区域;
5、已经省、市批准的软件、物流等其他园区,可直接认定。
六、支持政策
1、对当年认定的区级、市级、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分别奖励10万元、20万元、30万元;对当年认定的市级、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分别奖励20万元、30万元;在当年认定的区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中,对于产业特色鲜明,规模较大,业绩显著,在全区同类集聚区中名列前茅,示范带动作用明显,有较大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经区发改委组织论证,由区政府认定为区级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奖励10万元。
2、凡是入驻服务业集聚区,符合集聚区功能定位的现代服务业项目(房地产项目除外),总投资1亿元以上的,可优先列入建设用地年度供应计划;总投资5亿元以上的,实行“一事一议”的优惠政策。
3、新入驻服务业集聚区、符合产业指导目录的企业,建设完成后第一年度纳税额达到100万元(含100万元)-300万元的,当年给予企业10万元奖励;年度纳税额达到300万元(含300万元)-500万元的,当年给予企业20万元奖励;年度纳税额超过500万元(含500万元)以上的,当年给予企业30万元奖励。
4、对集聚区内符合国家、省、市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支持方向的项目,优先予以推荐申报;列入国家、省、市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计划的项目,区级引导资金按1:0.5的比例配套补助。
七、工作措施
1、加强组织协调。区发改委是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牵头部门,要会同经信委、商务局、科技局、文广新局、规划分局等相关部门规划、指导集聚区的发展,协调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各镇区园人民政府(管委会)是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责任单位,要加强集聚区内的统一管理,注重即期、着眼长期,按照集聚区发展规划,合理布局项目,加强运行管理。区各有关单位要加强协调配合,形成推动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合力。
2、注重规划引导。坚持科学规划,强化分类指导。区发改委要会同有关单位编制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规划,合理确定集聚区发展的布局形态和功能定位,抓紧制定规划建设类集聚区实施办法和建设方案,引导培育发展类集聚区资源有效配置和集约利用,加快优化提升类集聚区公共平台建设,在全区形成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结构合理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篇5
二、明确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1、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推进合肥跨越式发展和建设现代化滨湖大城市的总目标,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坚持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信息化互动并进,依靠改革开放、技术进步、政策创新、项目带动、产业集聚,重点发展生产业,大力培育新兴服务业,全面提升传统服务业,形成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的新格局,进一步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综合竞争力。
2、主要目标
紧紧抓住合肥先进制造业发展需求和国际服务业加速转移带来的现实机遇,以生产业和新兴服务业为着力点,推进现代服务业跨越式发展,加快构筑与区域性中心城市相协调、与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相配套、与城乡居民需求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体系,通过“十一五”乃至更长时间的努力,把合肥建成全国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基地,成为区域性的金融中心、商贸物流中心、旅游会展中心和教育培训中心。
——总量大幅提升。力争到2012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7%以上。
——结构明显优化。到2012年,生产业、新兴服务业比重明显上升,形成以金融、商贸物流、旅游休闲、文化、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新型服务业结构。
——就业显著增加。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46%以上。
——布局相对集中。依托老城区改造和滨湖新区、政务文化新区、开发区建设,形成一批产业集聚、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三、实现现代服务业在重点领域突破性发展
顺应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规律,立足合肥的产业基础和优势,优先选择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提升竞争力快、产业关联度高、带动作用强的现代服务业领域重点突破,带动现代服务业整体水平的提升。
1、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业。加快金融开放步伐,大力吸引境内外金融机构入驻合肥。积极发展地方金融保险业,鼓励发展民营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支持各类符合条件的社会资本入股地方金融企业。支持担保、融资租赁业发展,鼓励发展面向中小企业的多层次融资业务,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积极发展保险业,建立多层次、多形式保险服务体系。支持金融机构扩大服务内容,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培育发展资本市场,积极推动企业上市融资,完善产权交易市场体系。扩大合肥金融业对外辐射强度,提升面向区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功能,使合肥逐步成为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
2、加速发展现代物流业。以建设全国重要的物流枢纽城市和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为目标,加快立体交通体系建设,构建快速便捷、货畅其流的集疏运支撑体系。加快推进现代物流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综合物流中心、专业物流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形成连接城乡、辐射全省、联动周边、融入全国的物流网络。扩大物流业对外开放,整合市内物流资源,培育规范物流市场,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现代物流企业,有重点的扶持一批具有先进物流经营理念、掌握现代物流技术的现代物流企业,加快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的转变,不断提高现代物流服务水平。结合省会经济圈建设,加强与周边城市物流合作,加速融入长三角大物流圈。
3、做大做强现代商贸业。适应社会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需要,积极发展连锁经营、仓储式超市、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业态,运用现代服务技术和经营方式改造提升传统商贸业。鼓励商贸企业以连锁经营为主要方式,向广大农村地区拓展。结合老城区改造和滨湖新区建设,加快中央商务区和特色商业街区建设,建设若干个集购物、餐饮、休闲、娱乐、景观为一体的大型购物中心,形成若干个辐射周边地区的现代化大型专业市场。采取引进、兼并、连锁、联合、等方式,积极引进国内外名牌商业企业,加快培育发展大企业大集团,放大品牌效应,提升核心竞争力。
4、加快发展旅游会展业。深度挖掘、整合、开发各种旅游资源,实施一批有牵动性、有影响力的旅游大项目,形成若干个特色明显、吸引力强的休闲旅游集聚区。充分利用全省旅游资源,加强与长三角各城市及省内周边城市的旅游经济协作,促进区域旅游联动发展,逐步形成全省旅游中心城市和长三角观光休闲度假基地。依托合肥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和环境优势,加强与全国行业协会、国际会展机构的交流合作,积极承办各类国际国内会议,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会展,形成一批具有产业和地方特色的专业化会展品牌,使合肥成为在中部地区乃至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区域性会展城市。围绕旅游会展业发展,加强旅游会展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滨湖新区大型商务会展中心建设,新建、扩建一批星级宾馆、酒店,推动餐饮、广告、购物、娱乐等相关产业发展。
5、壮大信息与科技服务业。加大信息资源整合力度,推动电信网、互联网、广电网三网融合,促进社会服务信息化,建设“数字合肥”。加快发展软件产业,促进合肥软件产业集聚和提升。积极承接软件外包,加快推进“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建设。围绕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大力发展技术开发及转移、科技信息及咨询、知识产权及认证、技术交易等科技服务,加快科技孵化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资源共享平台等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形成辐射全省、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科技创新服务中心。
6、积极发展文化服务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落实文化产业政策,引导社会力量投资文化产业,大力发展广播、影视、音像、出版、演艺、创意、动漫、娱乐、网吧等产业。培育壮大若干个具有规模优势和竞争实力的文化产业区块,扶持一批在全省领先、国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大型文化产业集团。以各类高校和职业培训机构为载体,大力发展教育培训业,打造面向全省和中部地区的“职业教育培训基地”和“技能人才培养摇篮”。积极发展医疗、康复、保健等多层次医疗服务,发展竞赛表演、健身娱乐、体育培训、体育传媒等体育产业,申办和举办国际性的文化体育活动赛事,办好2010年第四届全国休育大会。
7、稳步发展房地产业。优化房地产供应结构,促进房地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培育品牌企业,提升房地产业整体发展水平。稳步增加普通商品住宅供给,提升商业地产规划建设档次,建设一批居住区、商贸区、休闲区精品工程。积极推进城中村及连片危旧房改造。大力发展“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型住宅和绿色环保住宅,加强城市地下空间合理开发利用。加快工业标准厂房建设,培育工业房地产市场。进一步完善房地产交易、中介、物业管理服务体系,扩大住房消费需求。
8、完善提高中介服务业。大力发展法律、会计、审计、税务、咨询、评估、广告、策划、调查、人力资源、经纪等中介服务业,推动中介服务产品和方式创新。大力引进国际国内著名的会计、法律、咨询、评估等中介服务企业,借鉴国际中介服务的先进理念、手段和技术,提升我市中介服务业的服务水平,推进中介服务向市场化、规模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加快发展具备涉外高端服务功能的中介服务机构,为我市经济国际化、城市国际化提供支撑。规范中介服务企业的执业行为,提高中介服务企业的竞争能力和服务质量,使中介服务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促进力量。
9、积极拓展社区服务业。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健全服务网络,拓展服务领域,增强服务功能。积极开展面向社区居民的便民服务,面向社区单位的社会化服务,面向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和就业服务,面向社区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与福利服务,建设方便、快捷、优质、人性化的社区生活服务圈、服务平台。积极探索社区服务运作模式,提高社区服务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四、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1、加强规划指导。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十一五”发展规划,抓紧制定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和各重点领域发展规划。按照“141”城市空间总体布局规划,强化功能区块建设,推动项目、土地、资金、技术、人才、政策等各类资源向现代服务业的重点领域和区域集中,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建设一批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现代服务业功能集聚区。
2、加快开放步伐。主动承接国际和沿海服务业的转移,扩大金融、物流、商务、科技、旅游、会展、文化等领域的对外开放。加大服务业对外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现代服务业大集团、大公司进驻合肥,积极吸引跨国公司总部、跨国采购中心、国内外知名会展公司、著名旅行社、著名品牌饭店、医疗机构、资产评估机构、物业管理公司等落户合肥。放宽市场准入,除国家有特殊规定以外,所有投资领域,各类资本均可进入。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将合肥列入服务业对外开放试点城市。
3、加大改革力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服务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加大社会事业改革,推动企事业单位经营管理方式创新,促进社会分工细化,提高各种服务的市场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程度。鼓励外资、民资参与现代服务业企业的资产重组和股份制改造,深化服务业领域的中外合资、合作试点,打破行业垄断及部门分割,建立国际化、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发展的新体制机制。
4、加大政策扶持。设立现代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制定和完善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配套政策,重点支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重点项目建设、国内外知名企业和人才引进、著名商标和品牌培育、新兴服务业态发展等。各县、区也要安排相应的资金,共同推进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调整城市用地结构,对列入国家鼓励类的现代服务业在供地上给予倾斜。进一步推进服务价格体制改革,对列入国家鼓励类的服务业逐步实现与工业用电、用水、用气、用热基本同价。
5、突出集聚发展。结合各区(县)的功能定位,依托重大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着力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进一步优化合肥现代服务业空间布局。结合老城区改造,规划建设中央商贸区。依托滨湖新区,规划建设中央商务区(CBD),形成集金融商贸、商务会展、旅游休闲为一体,国内一流的现代商务集聚区。依托高速铁路、合肥港综合码头、新桥机场建设和开发园区发展,规划建设现代物流集聚区和产品交易市场集聚区。依托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科技创新示范区,形成研发设计、科技成果转化交易、科技创业服务等创新服务集聚区。依托合肥大学城优质资源和合肥职教基地建设,形成职业教育和培训集聚区。
6、强化项目带动。通过“储备一批、规划一批、建设一批”,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一批带动强、辐射广、效益高、前景好的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带动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推进现代物流基地、合肥保税物流中心、科技创新示范区、动漫产业基地、服务外包示范区、职教基地等一批功能性重大项目规划建设。建立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协调推进机制,实行审批“绿色通道”和跟踪服务,为重点项目建设提供便捷高效优质的服务。
篇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1)06-0042-03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面提升和优化第二产业,是振兴老工业基地的主要任务。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工业与服务业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趋势越发明显。因而,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具有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区域竞争力的作用。研究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离不开区域经济的特定背景。为增强分析单位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本文以辽宁老工业基地的第二梯队城市鞍山为背景,分析现代服务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并提出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思路。
一、现代服务业对鞍山发展的重要作用
第一,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鞍山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二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线。鞍山市目前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所有制结构还不尽合理,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还很繁重。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突破口,既是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取向,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第二,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鞍山建设世界级工业基地的需要。鞍山“十二五”期间,将举全市之力,打造世界级的钢铁深加工基地、菱镁矿深加工基地,打造国家级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化工新材料基地和光电产业基地。这些目标的实现,需要现代服务业的鼎力支持。没有现代服务业在工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密切配合,世界级基地的建设就无从谈起。同时,世界级工业基地的发展,也必将带动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服务业与现代工业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第三,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增强鞍山城市功能的核心和关键。现代服务业尤其生产业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是城市功能的核心。纵览国际大都市,其总部经济、金融、信息、科研等生产功能都非常发达。鞍山工业化发展已有一定基础,城市经济将逐步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推动鞍山成为沈大经济带之间的隆起地带和区域中心,势必要求城市功能的提升。做大中心城市、做优发展空间,关键在于把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起来。发展现代服务业有利于增强城市的资源集聚、辐射和配置能力,从而强化城市功能,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第四,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减轻就业压力、改善民生的需要。随着制造业生产技术的提高,生产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就会降低吸纳就业的能力。未来较长时期,鞍山就业仍面临较大压力。现代服务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不断增强,因此发展现代服务业是缓解鞍山就业压力的主渠道。目前,服务业税收日益成为地方财力的主要来源。加快发展服务业对于壮大地方财力,提高解决民生问题的经济实力具有重要作用。
二、鞍山现代服务业比较优势分析
明确鞍山现代服务业在省内的相对发展水平,判断若干重点行业的相对优势,可以集中力量做强优势行业,推动优势不足行业加快发展。为了便于客观而又准确地进行横向比较,选取2009年为基准年份且数据来源于《2010年辽宁统计年鉴》。
(一)鞍山服务业在全省具有较强的总体优势
在全省十四个地级以上城市中,鞍山服务业发展具有较强比较优势,服务业总量、服务业比重、发展景气指数均紧随沈阳、大连之后而位居全省前列。按照服务业增加值计算,2009年沈阳、大连均超过1900亿元,鞍山属于第二梯队,超过700亿元,而第三梯队的排头兵营口尚不足300亿元。从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看,鞍山为42.4%,紧随沈阳、大连的45.3%、43.9%,与葫芦岛并列第三位,比全省平均水平38.7%高出3.7个百分点。从发展景气指数看,鞍山为120,与盘锦并列全省第一,比大连、沈阳高出5到8点,表现出强劲发展的态势。虽然鞍山服务业比重仍低于工业和建筑业,但服务业发展的景气指数高于工业和建筑业4个点。这在全省普遍存在的工业发展指数高于服务业的背景下,显得尤为突出。总体而言,鞍山服务业比重在全省相对较高,说明了鞍山现代服务业发展在全省中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
(二)鞍山现代服务业主要优势行业和优势不足行业
在“十一五”期间,鞍山确立了重点发展的一些现代服务业行业。为便于比较分析,把行业主要经济指标居全省前四位的行业视为优势行业,而居于全省四至七位的行业划为优势不足行业。目前鞍山尚无居全省八位以后的劣势行业。比较结果显示:2009年,鞍山现代生产业中的金融保险、物流、信息服务、商贸流通业,以及生活服务业中的房地产、卫生保健业属于优势行业;生活服务业中的旅游、教育业属于优势不足行业。具体分析结果如下:
1 鞍山现代服务业优势行业
金融保险业,全省第三位。金融业发展水平可采用年末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作为衡量指标。从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看,鞍山均居于大连、沈阳之后排名全省第三位,但差距巨大。由于沈阳、大连正致力于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鞍山作为沈大经济带之间的重要节点,金融发展服务地方经济仍具有一定优势。就保险业而言,鞍山保险费收入为39亿元,约为沈阳、大连的三分之一,但约为营口等其他城市的二倍,从而位列三甲。
现代物流业,全省第三至第四位。现代物流业主要体现为交通运输业、批发业。从交通运输业来看,仅以铁路和公路的货物运输量计算,鞍山仍可排名第三位,仅次于大连和沈阳。由于大连和营口具有港口优势,港口吞吐量达到2.7亿吨和1.7亿吨,水路运输量大,对外辐射强,故就货运量的综合实力而言,营口超过鞍山,鞍山排名全省第四位。
信息服务业,全省第三位。信息服务业主要涵盖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而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信息传输业,主要是邮政和电信业。鞍山电信业收入达25亿元,低于沈阳、大连的94亿元、81亿元,居于全省第三位。与电信业相比,邮政业基数较小,鞍山邮政收入全年仅为2亿元,也排名全省第三。
商贸流通业,全省第三位。2009年鞍山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36亿元,位列全省第三位,比第四位抚顺市高出98亿元,说明具有较强生产与生活消费能力。但从利润总额看,鞍山商贸流通业盈利额超过沈阳居全省第二位,体现了较高的运营能力。分行业看,在批发零售业中,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企
业增加值鞍山约为40亿元,大连、沈阳约为77亿元和66亿元,考虑人口因素后差距并不显著,且鞍山为紧随其后的营口的约三倍。在住宿餐饮业中,星级以上住宿和限额以上餐饮业增加值鞍山为4.7亿元,低于沈阳、大连的18.6亿元、16.8亿元,但略高于营口的4.1亿元。
房地产业,全省第三位。以商品房屋销售面积、销售额计算,鞍山分别达到363万平米和122亿元,均低于沈阳、大连而居于全省第三位。值得注意的是,鞍山商品房空置面积也达到157万平方米,空置面积占销售面积的43%。与2008年相比,2009年鞍山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47%,空置面积增长162%。这也说明在房地产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空置面积也相应增长,存在的风险不容忽视。
卫生保健业,全省第三位。卫生保健业的发展水平主要依据医院床位数和医生人数来判断。2009年鞍山医院、卫生院床位数为1.5万张,仅次于沈阳、大连位居全省第三位。从医生人数来看,鞍山达到6600多人,位居全省第三位。这也说明鞍山在医疗卫生领域具有较强服务能力。
2 鞍山现代服务业优势不足行业
旅游业,全省第四至六位。旅游业发展程度可用国内外旅游总收入、接待人数进行比较。根据国内外旅游总收入计算,鞍山为147亿元,不及大连、沈阳、丹东,与抚顺、本溪不相上下,全省居于第四位到第六位之间。从国内旅游收入看,鞍山2009年进账137亿元,不及大连、沈阳、丹东、抚顺。尽管鞍山接待国内游客达到1915万人次,排名在全省第三,且与第四位相差无几,但一日游的游客数量多,过夜游的游客远不及其他城市,故而影响了旅游收入。这也说明了在全省竞相发展旅游业的情况下,鞍山尚需在有效留住游客方面采取措施。
教育业,全省第六至七位。教育业发展水平可以通过考察普通高校的在校生人数和教师人数来确定。由于普通高校仅有三所,鞍山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数只有3.58万人,普通高校专职教师数不足2000人,都远远低于沈阳、大连、锦州,也略低于抚顺、阜新而位居全省第六位。从人均上看,以每十万人口计算的各级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人数,鞍山在全省的排名也在六名以外。
三、鞍山现代服务业的改进空间
鞍山的现代服务业在全省来看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十一五”期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应该看到,鞍山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仍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
1 现代服务业仍存在较大的发展潜力
鞍山的现代服务业尚存在较大发展空间,表现在总量依然偏小,比重依然偏低。吸纳劳动力的功能增强,但潜力仍没有发挥出来,服务业吸纳劳动力的比重仍显著低于营口、大连、沈阳等城市。
2 对发展服务业的认识仍需开拓创新
对于科技服务、文化产业等,过于强调其公益;对于邮电通信、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过于突出其调节经济、保障社会稳定的功能;对于城市交通、社区建设等,过于看重其社会福利功能。由于观念问题,许多服务行业过于依赖政府投入,缺乏自我发展意识,应该提供的生产往往由生产者企业本身来解决。因此,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观念需要创新。
3 现代服务业结构仍然不够合理
新兴服务业发展慢、实力弱,信息、教育、综合技术、金融等服务业比重偏低,且没有形成规模和集聚发展态势,大集团、大公司较少。产业之间的关联效应、产业的扩散效应、城市信息化对工业化的带动效应远未凸现,产业互动、融合发展的态势还未形成。高端现代服务业所需的高端人才仍显匮乏。
4 现代服务业市场准入限制仍然较多,市场发育还不充分
突出表现为:顾客可以买到大众化服务、一般服务和各项单项服务,但难以买到高级服务、差别化服务、优质服务和复合。与城市功能的要求相比,现代服务业市场发育仍显滞后。垄断业实际开放度低、教育医疗等领域改革进展缓慢、多头管理严重、市场准入体制等问题仍然存在。
5 行业发展目标和布局规划有待协调明确
在要素不断集聚的同时,由于所在各区自行建设,也日益暴露出定位接近、特色不鲜明、功能欠缺、过于密集在中心城区等问题。整体发展虽有规划,但局部看仍然缺乏规范性。中心城区虽然服务业发达,但内在的协同效应规模效应和自强机制较差,尚难以形成一流服务业聚集区的局面。
四、加快发展鞍山现代服务业的总体思路
加快鞍山服务业发展,必须遵循服务业发展的一般规律。这需要理解诸如前提条件、基本条件、约束条件以及动力机制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础作用与制约作用。同时,应立足于辽宁老工业基地现状,充分借鉴发达省市和相关省市发展经验,顺应服务业发展趋势,破解体制障碍,推动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
1 突破商贸流通思维,推动工业化、城市化、服务现代化联动发展
“商贸活市”战略的实施促进了鞍山商贸流通业的大发展,但应当看到,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远远超出了商贸流通业的范畴。同时,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不仅取决于消费结构升级引发的商贸需求,更取决于工业化、城市化以及其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联动。因此,要实现发展思路上的“宏观重建”,按照“两个融入”的区域整体发展格局,以市场规律和政策性手段打破工业与服务业之间的低效平衡,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工业化、城市化协同发展。既要坚持“工业立市”,又要突破精特钢、装备制造、菱镁加工、化工材料、光电等五大工业“当家长子”、独占鳌头的观念,重点推动生产型现代服务业发展,实现工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必须统筹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坚持提升工业化、加快城市化的发展方向,以工业化提供增长动力,以城市化拓展增长空间,以服务化注入发展活力,以信息化增强技术支撑,加快构筑高增值、多层次、广就业、强带动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2 抓住重点,推动服务业“三大载体”规范化、集聚化发展
保持鞍山日渐鲜明的服务业发展格局,抓住重点,推动服务业重点城区、重点园区、重点服务业企业这“三大载体”规范发展、集聚发展。着力谋划潜力型区域,推动达道湾服务业聚集区、汤岗子新城、千山旅游带成为新的现代服务业增长极。为减少服务业发展的随意性,避免先招商、后规划引发的问题,应强化规划的先导作用。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以及服务业发展规划,以“合理布局、完善功能,提升能级、突出特色”为原则,加快编制生产业发展规划和各重点领域发展专项规划,明确生产业的发展目标、重点产业和布局导向,推进生产业集聚发展。积极督导“三大载体”抓紧修订完善各自的发展规划,进一步搞好功能定位,明确发展目标。
要定期生产业发展重点指导性目录,引导企业按照产业规划有序地发展生产业。强化集聚区对周边生产企业的吸引整合,通过产业集群规模效应以及政府相关引导政策,推动具有共同区位指向、产业关联度强的服务业企业向集聚区集中,实现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
3 以增量调结构,在扩大开放中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鞍山服务业项目中劳动密集型仍占主导地位,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业比重偏低。要坚持以增量调结构,不断推动结构优化升级,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以扩大开放为强大动力,引进服务业大项目、好项目。以项目建设为突破口,以重点聚集区为依托,聚焦“七区、十厦”,高起点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业,提高全市现代服务业的科技含量、整体素质和发展水平。要立足于技术创新和文化创新,大力发展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促进传统服务业的改造提升。对现代服务业领域的技术创新项目,可通过科教兴市重大产业科技攻关项目专项资金给予一定支持,加速其产业化进程。以研发服务、成套服务和系统集成为突破口,加强与发达地区的生产业企业的合作,积极引进并借鉴世界先进的生产业的管理方式、经营理念和发展模式。主动承接国际服务业的转移,加快物流、科技、金融、商务、信息等领域的对外开放,同时支持有条件的生产企业“走出去”,使生产业在更大的空间发展。
4 破解体制障碍,完善宏观管理和微观运营体制
服务业中多数行业市场化程度低,垄断程度高,民营经济发展存在诸多障碍、活力不足。因此,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完善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宏观管理体制和微观运营体制。以服务业委员会作为服务业的主要管理协调机构,强化行业协调、完善职能配置、合理划分机构、配备精干人员。要加强统一领导和政策指导,相关服务业主管部门要密切配合、相互沟通、加强协调、形成合力。建立健全现代服务业统计调查和绩效评价体系。加强服务业统计调查工作,对服务业发展状况进行深入调研,完善行业运行状况的监测系统、抽查方式和统计网络。要突破体制障碍,积极推进非基本服务行业的资源配置由政府为主向市场为主转变,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行业准入制度,引入竞争机制,允许更多外资、民营企业参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深化服务业企业改革,推进产权多元化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积极培育企业主体服务外包的市场化意识,鼓励实行“主辅分离”,推进制造业企业内置服务市场化、社会化。着眼于现代服务业市场开放的竞争格局。积极盘活现代服务业资源,促进现代服务业集团化、网络化、品牌化经营。
5 突破人才瓶颈,构筑服务业人才聚集地
丰富的人力资源是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关键,鞍山现代服务业存在人才不够用、不适用、不好用问题,已经成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瓶颈。鉴于鞍山教育培训业优势不足,人才外流严重,需要将服务业人才政策提高到与高新技术产业人才政策同等重要的地位。要多层次、多渠道培养和引进各类现代服务业所需人才,构建强有力的人才支持体系。大力引进国内外优秀的现代服务业专业人才,并在社会保险、配偶就业、子女上学等方面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建立人才激励机制,积极探索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的途径,努力形成人才加速集聚、有序流动的局面。建立更基本的人力资本自我积累机制。有计划地在现有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服务业紧缺专业,建立多渠道竞争的人才培养机制,加快培养服务业所需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岗位职业培训,提高服务业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服务意识和业务水平。加强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国际交流合作,建立境外培训基地,培养各类高级人才。
参考文献:
[1]省政府研究室,服务业20%增速的活力探源――鞍山市推动服务业发展的调研报告[N].辽宁日报,2009-06-24
[2]李京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J].经济研究参考,2008,(9)
[3]赵勤,东北老工业基地中的现代服务业发展[J].北方经济,2008,(1)
[4]王必锋,王厚双,辽宁生产型服务业发展的SWOT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13)
[5]陈畴镛,浙江现代服务业发展趋势与战略重点[J].浙江经济,2009,(24)
篇7
篇8
近几年来,临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06年开始制定临沂市服务业发展规划,2011年8月召开了全市服务业发展大会,明确提出临沂市服务业发展方向。同年9月制定并开始实施《关于加快服务业跨越发展的若干政策》,从38个方面重点支持三大载体及服务业十大支柱产业发展。2012年5月制定《临沂市“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确定了“十二五”临沂市服务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当前,临沂市已进入工业化转型期、城市化加速期。加快服务业发展,成为站在新起点实现新跨越的迫切要求,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区域经济结构优化调整的首要任务。
1 现代服务业的内涵与基本特征
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历史可以很好的证明,在经济结构中会有一个重要的转变过程,在这个转变过程中,三大产业的结构比例也会发生变化,一般国家来说会经历由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为主向第三产业为主的经济结构模式转变。在不少西方国家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其第三产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就已超过了一、二产业。由于服务业内部结构的丰富广泛,第三产业的应用空间远比想象的要大。美国著名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指出:工业社会的服务业以交通运输业和零售业为主要发展模式,而后工业社会中起中坚力量的则是现代服务业。从二次世界大战直至二十一世纪进入第二个十年的今天,服务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渐增长到70%,然后开始稳定下来。
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对现代服务业有着不同的界定。综合几种主要的关于现代服务业的概念,其主要包含使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知识要素密集投入,主要以服务于一二产业和人们的生活为主。比较典型的现代服务业像现代物流、证券金融保险服务、信息咨询等行业发展得较快。
与第一、第二产业相比,现代服务业的特点比较突出,高素质人才队伍在第三产业中越来越重要,资本密集,企业附加值高,企业盈利模式新颖独特,而且多数都是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新兴产业,比如互联网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现代金融服务业、文化教育传媒、环保产业中的环境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增长方式也在日渐发生着变化,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技术创新进步加快,管理运营模式更加高效。
最近几年,临沂大力发展服务业,使服务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在促进经济增长、调整优化结构、吸纳劳动就业、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临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尤其是临沂市把商贸物流业作为服务业发展的龙头,有力地促进了临沂由传统商贸大市向现代物流强市的转变提升。2009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796.31亿元,增长14%;占GDP比重达到37.7%,提高0.9个百分点;服务业拉动经济增长5.3个百分点。服务业实现税收收入72.33亿元,增长28.2%,占全部税收的49.4%。09年临沂市被评为山东省服务业发展先进市,兰山区、蒙阴县被评为省级服务业先进城区,临沂商城被评为先进园区,山东立晨物流有限公司、山东龙岗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被评为先进企业。
2 制约临沂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山东省是我国北方的经济大省,省政府对临沂市的经济发展高度重视,在第三产业服务业的发展中更是给了很多政策支持,临沂市服务业在多重积极因素的推动下现阶段正呈现出快速发展之势,尽管如此,但与南方现代服务业发展较快的城市相比,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服务业发展还有很大上升空间。在临沂市的服务业中多数产业比较落后,商贸物流业发展成绩较好。总的说来,临沂市现代服务业规模总体较小、产业结构不够合理、行业发展水平较低、市场主体不完善、市场法律制度不健全、企业竞争力不强等问题。
2.1 临沂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比较闭塞,相关制度、政策层面环境不完善、不宽松
临沂市目前在发展经济的思路上比较滞后,观念也十分落后,“重生产,轻流通;重管制,轻服务;重速度,轻协调”的现象还很常见。对于服务业的审批比较繁杂,而且没有相应配套的措施。而且对于服务业功能定位不明确、不清晰,政府相关政策层面比较模糊,落实不到位。对于一些特殊现代服务业,政府对其作用理解不够深刻,在管理时往往容易出现偏差。基础设施服务比较落后,通信、道路等公共资源紧张,这导致服务业的成本长期居高不下,制约了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2.2 临沂市服务业产业结构不够优化
临沂市是传统的农业大市和商贸强市,但服务业在开始发展过程中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这导致临沂市服务业的发展缺乏长远规划,而沦为满足城镇居民的需要的附属,临沂市农村的服务消费潜力尚未真正开发。由于本地区资源较为丰富,在近二三十年的发展中形成了偏重工业的产业结构。部分初级加工型的基础行业和原料行业也依托当地资源发展,经济增长对第二产业的依赖很大。落后的产业结构,严重制约了临沂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大量的第二产业积压了服务业的公共资源。
2.3 现代服务从业人员素质能力有待提高
篇9
1.1本文采用的现代服务业指标本文研究的临汾现代服务业主要包括以下行业:(1)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行业;(2)金融保险业;(3)房地产业;(4)租赁和商务服务业;(5)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址勘察业:(6)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7)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8)教育;(9)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10)文化、体育和娱乐业;(11)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1.2临汾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1.2.1增加值持续增长2007年~2012年,临汾市现代服务业增加值保持了持续上涨的态势,由2007年的101.5亿元提高到2012年的197.1亿元.全市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山西省现代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基本稳定在7.7%~9.2%之间,但2009年以来,临汾市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山西省现代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呈不断下降趋势(图1).1.2.2增速变化幅度大2007年~2012年,临汾市现代服务业增加值的增速变化幅度大.与山西省相比,临汾市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增长率趋势与山西省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增长率趋势大致相同,与全国相比,变化幅度大于全国,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仅2010年、2011年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图2).
2临汾市发展现代服务业的SWOT分析
2.1优势2.1.1自然条件优越临汾市气候特征为四季分明,雨热同期,无霜期长,适宜农作物生长.作为全省的产粮重地有着特殊的地位,临汾市矿产资源丰富,为产业发展奠定基础[2].2.1.2空间区位条件良好临汾市地处山西南部,相较于其他地市级,有独特的地理区位和交通便利优势,北与晋中、吕梁毗连;南达运城,与运城市同属于黄河金三角经济圈内[3];西与陕西隔河而望,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2.2劣势2.2.1现代服务业规模偏小,比重偏低2012年,临汾市经济总量为全省第三位,但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为31.2%,不仅比全国低13.4个百分点,而且比全省平均水平低5.2个百分点,位居全省第九位.2007年~2012年,临汾市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基本稳定在52%~60%之间,而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大约稳定在30%~35%之间,服务增加值比重低于工业增加值比重17个~30个百分点[4].工业的强劲发展与服务业发展水平的滞后,使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变得异常艰巨.2.2.2行业协调发展能力较弱受行政性垄断、行业与城市开放度的限制以及体制与机制的制约,临汾市现代服务业行业发展不平衡,内部结构不尽合理.相当多的新兴行业普遍规模小,行业协调发展能力较差,发展水平较低,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行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等仍处于起步阶段[5],分别占第三产业的比例为5.01%、1.36%和0.63%.2.2.3专业性人才缺乏复合型高端专业人才短缺,这体现在新兴产业领域,如金融、信息化、文化动漫、物流、旅游、房地产等领域的高端人才缺乏,制约着这些领域的发展,更制约着临汾现代服务业的壮大.2.2.4现代服务业发展动力不足2012年临汾市的城镇化水平为44.1%,同期山西省和全国的平均水平分别为51.3%和52.6%,临汾市城镇化水平远低于山西省和全国的平均水平.临汾城镇化水平的滞后,必然会制约其现代服务业的发展.2.3机遇2.3.1各级政府对服务业发展空前重视当前,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都很重视服务业的发展,正在改变传统的“重工业、轻服务业”观念,出台了若干不同层次的文件、措施,为服务业的发展争取相对公平的待遇,不断改善其发展环境,降低服务业的发展门槛,增加服务业领域的投资.临汾市出台了一系列服务业发展的政策规划文件和指导意见.《临汾市“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临汾市“十二五”物流业发展规划》、提高服务业在地区经济中的比重.2.3.2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2000年~2012年,临汾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4158元提高到18126元,收入决定消费,收入的变化必然带来消费结构的变化.2000~2012年,临汾市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由35.6%降到28.6%,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由51.7%降到36.2%,人们消费水平的提升将成为临汾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推动力.2.3.3城镇化进程加快将推动服务业发展2012年,临汾市城镇化率达到44.1%,根据国际通行标准,已经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并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保持快速增长,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将拓宽临汾市服务业的发展空间.2.3.4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有助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十一五”期间,临汾市新建南同蒲和侯马至禹门口电气化铁路,开工建设了大(同)西(安)客运专线、山西中南部出海通道;新建和改造国省干线公路933公里.临汾机场即将建成通航,一大批货运场站、仓储设施相继完工,现代物流业发展所需要的交通、信息等基础条件基本形成.“硬环境”的完善,将为今后促进临汾现代服务业发展起到积极的支撑作用.2.3.5低碳经济之路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走低碳经济道路是我国转变增长方式的必然选择.产业结构从第一产业依次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转移,产业结构的重心逐渐由劳动密集型占主导向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占主导转变.目前,临汾市是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低碳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将促使第三产业比重越来越高,呈现由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工业社会向服务型社会转变.2.4挑战2.4.1周边城市对临汾市服务业的挑战国家批准建立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协调发展综合试验区,临近的运城市也是金三角重要的一极,对临汾市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提升将产生巨大压力,临汾市的交通优势,开放优势必将面临严重挑战.另外同周边城市尤其是太原在吸引人流、物流、商流,发展商贸流通业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太原市拥有区位与交通、历史与人文、产业基础、资源禀赋,科技与人才等发展服务业的优势.2.4.2西安、郑州和邯郸对临汾现代服务业的挑战正在开发建设的西安国际港务区、河南郑州国际陆港项目以及河北邯郸国际陆港项目建成.无论是从区位条件、发展基础,还是从发展定位来看,临汾市都不及西安、郑州和邯郸,这些高层城市陆港项目的建设,对临汾市承接产业转移和物流业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压力.2.4.3存在进入壁垒,市场化程度有待提高受到环境以及传统观念的制约,许多现代服务业领域还存在政策性壁垒和垄断现象.地方保护主义致使部分市场开放程度低,和其他地区存在贸易壁垒,这些都制约了现代服务业发展[6].2.4.4相关政策、法律有待健全目前,临汾市内部分新兴的现代服务业有待进一步规范化,整顿竞争秩序,企业信用度急需提高,这些都需要法律法规的健全和完善,否则将会直接影响现代服务业企业落户临汾的积极性[7].
3临汾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要津
3.1突出优势,转劣为优充分发挥本市的区位优势,利用本市良好的农业资源和交通条件,完善基础设施,带动晋南地区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积极主动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将劣势变为有利于发展的因素,做到优者更优,转劣为优.加快城市化进程,解决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不协调的矛盾、为服务业提供发展动力和创造良好环境.3.2审时度势,把握政府助推坚持市场导向原则,对经营业,主要依靠市场机制,鼓励非公有经济的发展.政府要承担公共服务业发展的责任,公平分配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城乡和不同区域之间的均衡发展[8].建立规范有序、监管有效,符合服务业特点的价格形成机制,制定和修订行业标准,加强行业自律[9].3.3优化结构,壮大现代服务业规模加快临汾服务业内部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幅提高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新兴服务业的比重,节能环保服务业、现代物流业、商贸流通业、金融业和电子商务等应作为重点发展领域[10],形成高增值、强带动的现代服务业体系,促进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有机融合,促进临汾产业结构优化升级.3.4招贤纳士,提高科技水平要加快培养现代服务业所需的技术人才,直接引进人才之外,人才培养方为长久之计.学习先进的服务理念,提高服务人员的素质.借助山西师范大学科研力量以及其他科研机构和科研院所科研成果,通过技术的引进和改进,并将其应用于临汾市现代服务业的技术发展中,提高现代服务业的核心竞争力[11].
作者:胡红艳 郑宇 单位:山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周振华.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2]谭仲池.现代服务业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3]林舟,郭涛.滨海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12):175~176.
[4]张华平.基于swot分析的河南省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38(1):127~131.
[5]周权雄.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的背景条件与动力机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
[6]李大明,肖全章.现代服务业区域发展差异因素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1(4):17~22.
[7]高升,洪艳,詹宁.加快发展湖南现代服务业的思路与对策[J].经济地理,2011,31(9):1512~1515.
[8]刘晓红,冯国丽,廉国恩.廊坊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35(1):39~40.
篇10
原标题:湖北省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及竞争力分析
收录日期:2012年9月11日
前言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及竞争力提高对于湖北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根据现代服务业的基本概念,本文通过建立现代服务业竞争力评价体系,对湖北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进行评价。依据湖北、江西、湖南、安徽四省的相关统计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指出湖北现代服务业发展在中部地区并不是最高的。这与中部经济大省的地位不符。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大力发展湖北现代服务业的对策建议。
一、构建现代服务业竞争力评价体系
为了科学、全面地评价现代服务业的竞争力水平,同时依据综合性原则、可获性原则,本文从现代服务业发展基础、发展规模、发展速度、结构层次、现代服务业创新能力等五个方面,选取15个经济指标,对湖北现代服务业竞争力进行评价。具体指标见表1。(表1)
统计指标解释由于目前还没有统一的现代服务业的界定以及竞争力评价体系,所以本文根据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省的统计年鉴中对服务业、第三产业的统计口径以及本文对现代服务业的定义,把现代服务业涵盖的行业界定为: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15个行业。
现代服务业增加值中扣除交通运输业、仓储邮政业、批发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这几类传统服务行业增加值的剩余部分作为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在剩余部分中虽然还包括了个人服务业和政府服务业等的增加值,但这些行业增加值数额很小,对总体数据影响较小。
创新是发展的原动力。现代服务业的创新能力是现代服务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在这一栏中,本文选择了金融业增加值、技术市场成交总额、专利申请量这三个经济指标。现代服务业最重要的一环就是金融业。金融可以成为现代服务业的核心,所以一个地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潜力与金融业息息相关。另外,技术市场成交额、专利申请量则是地区创新能力的直接体现。
二、现代服务业竞争力评价模型的构建及其经济涵义
(一)现代服务业竞争力评价模型的构建。本文涉及15个评价指标,数量较多。为了减少变量数,同时又能最大限度地反映所有指标的信息,运用SPSS软件实现主成分分析,将15个指标集成一个可以评价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的综合变量,并对主成分分析结果进行排名。由于评价指标的量纲不同,指标的数量大小没有可比性,首先运用SPSS统计软件中的命令对原始数据Xi进行标准化处理,标准化后的指标记为Zxi(i=1、2、…、5)。
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标准化后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到Total Variance Explained方差贡献分析表及Component Matrix(主成分载荷矩阵),具体数据(略)。
经过主成分分析,按照特征值大于1和累计方差贡献率大于85%的原则,同时为了便于本文的分析,本文提取3个主成分,它们的方差累计贡献率达到99.9%,这3个主成分代替原来所有指标来描述现代服务业发展代表了原始数据99.9%的信息,可以非常显著地反映各省份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主成分的方程为:
F1=0.31ZX1+0.21ZX2+0.29ZX3+0.16ZX4+0.32ZX5—0.06ZX6+0.04ZX7—0.27ZX8+0.32ZX9+0.30ZX10+0.01ZX11—0.30ZX12+0.30ZX13+0.31ZX14+0.31ZX15
F2=—0.14ZX1+0.27ZX2+0.22ZX3–0.46ZX4+0.08ZX5+0.45ZX6+0.53ZX7+0.08ZX8+0.06ZX9–0.07ZX10–0.26ZX11+0.23ZX12+0.02ZX13+0.13ZX14+0.08ZX15
F3=—0.12ZX1+0.38ZX2–0.12ZX3+0.01ZX4+0.04ZX5+0.34ZX6—0.03ZX7—0.39ZX8+0.05ZX9+0.24ZX10+0.60ZX11+0.05ZX12–0.26ZX13—0.14ZX14—0.22ZX15
以每个主成分所对应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为权重,得到现代服务业竞争力的综合评价模型(得分公式):
F=0.622F1+0.237F2+0.14F3
(二)现代服务业竞争力评价模型的经济涵义
第一主成分F1对现代服务业竞争力贡献率为62.2%占主要比重。其中,人均GDPX1,工业增加值X3,现代服务业增加值X5,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增长速度X11,现代服务行业就业人员增长速度X12,金融业增加值X13,技术市场成交总额X14,专利申请量X15,载荷系数都在0.9左右,具有很大的载荷解释能力。这些指标基本上反映的是发展基础、结构层次、创新能力这三个方面,说明了现代服务业竞争力首先取决于一个地区的发展基础、现代服务业所占经济比重以及其创新能力。
第二主成分F2对现代服务业的竞争力贡献率为23.7%,占次重要比重。现代服务行业就业人数X6、现代服务行业固定资产投资X7具有很大的载荷解释能力。这些指标基本上反映的是其发展规模,说明了现代服务业发展规模已成为竞争力的重要基础之二。
第三主成分F3对现代服务业的竞争力贡献率为14%,占第三比重。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增长速度X11具有很大的载荷解释能力,较显著地反映了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中的速度因素。
(三)现代服务业竞争力评价模型的运用(得分公式)。运用评价模型(得分方式)计算出湖北、江西、湖南、安徽四省的现代服务业竞争力得分。按照得分的高低顺序排名,依次为:湖南,得分1.6560;湖北,得分1.5428;安徽,得分—0.7798;江西,得分—2.1490。从综合主成分得分来看,湖北位于这四省的第二位,其现代服务业的竞争力并不是最强。这表明湖北省的现代服务业与中部最发达省份的地位还不相称,距离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则更大。因此,湖北省需要花大力气来发展现代服务业。
三、积极发展湖北现代服务业的对策建议
(一)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一是坚持市场导向与政府推动相结合。在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协调、规划和指导作用;二是坚持以企业为主体,这是推进湖北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关键;三是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现代服务业具有在中心城市高度集聚的特性,其产业集聚带来的互补、共享等外部经济效益十分显著。要根据城市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着力推进资源在空间的集聚,形成若干个现代服务业的产业集聚带和集聚区。
(二)突出重点,分类发展。湖北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有选择、有重点、分层次地推进现代服务业重点领域改革与发展。目前把金融业、文化创意产业、软件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以发展,成为发展现代服务贸易的突破口。如,武汉应优先发展体现都市功能、具有巨大产业潜力的金融服务业和信息服务业。武汉要在中部金融改革、重组和发展中起作用,加快发展与城市服务功能高度相关的金融业。同时,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软件产业及数字内容产业等,把武汉建设成为“中国中部文化创意中心”。
(三)创新投入要多元化。集政府财政、创新型企业、现代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以及各类基金之人力、物力、财力,建立多元化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投入创新体系。有重点、有选择地培育各层次、多产业、全社会的自主创新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形成健康、优质、高效、可持续的区域自主创新格局,共同推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四)加强政府与跨国公司合作。把湖北优化为跨国公司的中国中部发展服务业基地。发展金融、现代物流、旅游等现代服务业,政府要充分利用外资,与有资金、技术的大的跨国公司合作,成为他们整个国际生产线中的一个环节和国际服务网络的一部分。这样,把他们的经济利益与他们在湖北的效益联系起来,他们才有动力不断提供最新的技术、最新的管理方式,现代服务业发展才能跟得上全球产业更新发展的潮流。
篇11
下面,我就年以来我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情况和所做的工作作简要总结,并对年以及今后一个时期的相关工作作动员部署。
一、肯定成绩
现代服务业作为推动我区经济转型升级、稳定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年以来呈现出总量扩张、效益提升、布局优化、空间集聚的良好态势,为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基础。
1.服务业增加值逐年提高。年,我区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09.4亿元,同比增长15.1%,分别高于同期生产总值和工业增加值增幅6.3和9.7个百分点,服务业增速在全省16强县(市、区)中位列第三;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区GDP比重达到39.8%,较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今年三季度全区服务业增加值完成151.9亿元,同比增长14.9%;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约为38.4%。今年前三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增长率和服务业占GDP比重增幅均位于杭州市七县(市、区)第一位。
2.服务业贡献率稳定增长。年,全区服务业税收达42.33亿元,占财政总收入的42.32%。其中,除房地产外服务业税收19.97亿元,增长33.86%,占财政总收入的19.96%,同比增加2.05个百分点。今年前三季度,全区实现服务业税收46.8亿元,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达到51.9%,除房地产外服务业税收19.2亿元,增长33.7%,比上年同期提高了11.7个百分点,占财政总收入21.3%,比重比上年同期提高了2.8个百分点。
3.产业集聚区建设扎实推进。随着“四基地十一区”三年行动计划的推进实施,服务业集聚区的集聚效应进一步显现。旅游综合体、文创产业基地和商贸综合体建设成效明显;创新基地成功申报了服务外包和电子商务两大国家级试点拓展区;同时,为推进集聚区建设,明确了10个现代服务业先行先试区。其中,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已被认定为首批省级重点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农副物流中心九大市场运营良好,截止10月底,成交量206.5万吨,成交额135.96亿元,正北货运市场税收入库900多万元。余杭港口物流区发展形势良好,10月份港口货物吞吐量总计为220.3万吨,首次超过杭州港运河港区,居杭州港九大港区吞吐量之首。
4.新型服务业态不断涌现。一是传统服务业加快转型升级。一批传统专业市场向规模化、现代化、信息化方向提升发展,拓展了商贸物流业的盈利空间,对经济的贡献度进一步增强。如中国轻纺原料交易城创新商业模式,率先建立“临平·中国”轻纺原料网上交易市场,将现货交易和期货交易有机结合,经济效益显著提高。二是信息、金融等新兴服务业快速增长,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作用进一步增强。在阿里巴巴“淘宝城”等重大项目带动下,信息服务业今年前三季度实现增加值9.92亿元,同比增长58.3%,是我区增速最快的服务业行业;金融服务业前三季度实现增加值37.71亿元,同比增长17.2%,成功创建省级金融创新示范区,老板电器、南方泵业境内首发上市,小额贷款公司运营良好,未上市公司股份转让平台筹建工作稳步推进,金融服务业成为我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一大亮点。三是文化创意产业助力作用明显。前三季度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46.45亿元,同比增长26.3%,创意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带动作用进一步突显,如“农夫乐园”将文化创意和旅游相结合,打造了一个农耕文化主题公园,为游客呈现耳目一新的旅游创意产品,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促进了传统旅游业提升。
5.服务业规划布局得到优化。一是立足现状,深入分析我区现代服务业发展面临的问题,着眼“十二五”时期我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机遇,研究编制《余杭区“十二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确定了“十二五”期间全区服务业总体定位和发展战略,明确“一核两轴三片”的空间布局;二是对现代旅游、文化产业、现代物流、商贸服务制订了专项实施规划,规划了服务业主要部门发展方向与布局,推动了全区服务业健康、快速、科学发展;三是编制了《余杭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规划》,将全区服务业集群发展目标确定为6个重点区、12个特色区,进一步明确了集聚区的发展方向。
二、正视问题
虽然我区发展现代服务业具有良好基础和有利条件,通过前期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不足无法回避。
1.产业层次有待提升。从服务业行业结构上看,房地产、住宿餐饮、批发销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比重过高,信息服务、现代物流、文化创意、金融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尚显滞后。另外,生产业发展明显滞后于消费业,多数服务业领域狭小、品种单调、层次不高。
2.贡献结构有待优化。余杭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我区房地产业会在一定时期内迎来暴发性增长,房地产业已成为我区拉动服务业增长的主要力量,尤其表现在对税收的贡献上。但这种现状离科学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要求是有差距的,合理的结构应当表现为各种服务业业态发展均衡,并驾齐驱。因此,无论是从科学发展的角度,还是从降低经济运行风险的角度,服务业的贡献结构亟待优化。
3.发展理念有待厘清。目前,要摒弃以服务业比重论英雄的观念,避免盲目乐观。三大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如何更合理?从年的数据来看,尽管余杭区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和增速均高于萧山区,但是萧山第三产业增加值的绝对数仍高于我区69.6%。萧山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随着工业经济的高速发展,带动了生产业,特别是现代物流、电子商务、金融服务业的迅猛发展。没有工业经济的充分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明晰定位
明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对现代服务业的谋划是否科学、定位是否明晰将直接关系到余杭未来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
1.要把服务业放在余杭产业发展阶段上来谋划。从产业来说,我区正处在农业提升发展、工业转型发展、服务业加快发展的阶段。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三次产业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因此,在确立现代服务业发展目标,明确发展定位,制定发展思路的过程中,我们对产业的发展规律要予以尊重。不能用孤立的、片面的眼光来看待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已经证明工业化是走向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阶段。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区尚处于工业化发展中期后半阶段,工业化的进程必将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反之,对现代服务业在当前产业发展阶段的科学合理谋划,也将促进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2.要把服务业放在产业融合中来谋划。在现代服务业发展中,要突出一、二、三产互动、强化产业集群发展的理念,以金融服务、文创产业、现代物流、信息服务、中介服务为重点,大力发展生产业。要积极发挥金融服务业对产业的推动作用,老板电器、南方泵业等企业的上市就是一个很好的示范,企业上市推进了企业规模和能级的提升;要积极发挥文创产业、信息服务业对产业创新的助推作用,七格格“研发设计+委托生产+市场营销”的电子商务模式,整合了传统生产企业资源,创新了商业模式,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理念;要积极发挥现代物流对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完善城乡功能配套的作用,正北货运市场的物流配送促进了农产品快速有效流通,特别是带动了本区和周边水果连锁业规模化发展,值得借鉴;还要加强科技服务与中介(商务)服务等对生产企业推动创新和管理规范的作用。
3.要把服务业放在城市化加速发展进程中来谋划。目前,余杭已进入城市化推进的关键时期,发展服务业是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实现手段和后续动力,城市化是服务业发展的需求基础,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城市化的过程就是服务业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必须积极谋划交通运输、邮电通信、商业、金融等行业的发展,为社会服务提供保障,促进城市功能配套完善和其它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在借鉴其他地方成功经验的同时,余杭的服务业要在一副三组团城市框架构建中,形成自己的发展特色和模式。
4.要把服务业放在“十二五”规划中来谋划。“十二五”期间,是我们可以紧紧抓住并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是现代服务业大发展的黄金期。因为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中国还处于“五化”加快发展、相互融合的重要阶段。“五化”即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因此,我们要认真分析认识“十二五”期间将要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要在大背景上寻找突破方向,紧抓发展机遇,谋篇布局,完善政策扶持,花大力气发展现代服务业,要让服务业在“十二五”期间有新的亮点,新的增长点。
四、落实举措
年,我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围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积极推进先行先试区建设,重点突出生产业发展,不断扩大新兴服务业规模,优化发展结构,提升发展层次,增强竞争实力,逐步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吻合、与现代制造业相配套、与城市化进程相协调、与群众需求相适应,优势明显、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繁荣发达的服务业发展体系,努力实现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跨越。围绕总体思路,下阶段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优化规划布局。一是科学编制好现代服务业“十二五”规划。不仅要立足当前,更要着眼长远,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以创新的理念、系统的思维,科学有序地编制《余杭区“十二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及服务业领域各项发展规划。二是进一步落实和优化现代服务业空间布局。在细化各重点区块功能定位的基础上,重点关注并分析和把握“双铁”建成带来的重大机遇,谋划主要区域道路沿线产业带,强化临平新城业态规划,以总部经济、金融、信息、科技等高端业态支撑临平新城发展;根据先进制造业“三区八园”的空间布局,促进生产业集聚,强化二三产融合互动发展;积极研究西部生态环境优势对服务业发展的影响,以休闲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为重点,带动西部各乡镇产业发展。着力将产业规划布局做优做实,促进全区服务业快速有序发展。
2.完善扶持政策。一是要充分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让政策发挥最佳效用。对企业的扶持要着重体现在创业和培育发展阶段,政策的完善要针对企业的需要,统筹并用活政策,使政策奖励补助向前端扶持转变,真正地助企业一臂之力。二是要积极扶持新兴服务业态和新的商业模式。对新生事物要高看一眼,加强研究,不能用传统的眼光、简单的方式来进行管理,要先促其发展壮大,而不是限制。如对网店这一新兴业态,有关部门就要创新方法,完善扶持政策。三是要制定出台扶持先行先试区发展的实施意见及认定、考核管理办法,健全集聚区发展的工作推进机制,明确集聚区的建设主体、管理机构和考核部门,建立服务业集聚区动态调整机制,引导资金、土地、人才等生产要素向集聚区倾斜,加快集聚区平台建设。
3.突出工作重点。一是重点发展生产业。着重发展物流、金融、信息服务业,培育发展研发设计、市场营销等新兴服务业。商贸物流业重在通过电子商务提升有形市场与物流园区建设,金融业重在创新区、股权交易、创投参股上试点,总部经济重在依托杭州,着眼上海,以环境和人文优势策划总部经济区块招商。特别要高度重视信息服务业在产业融合中的作用。信息服务业本身既是产业,同时也能为产业发展提供很好的媒介,要充分依托创新基地、省科创园中大量的IT企业,使信息服务业成为余杭经济新的增长点。二是突出平台与产业链建设。探索股权交易平台、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创投融资平台的研究与建设。在集聚区建设上注重产业链布局,在项目选择上注重产业链对接与延伸,在配套上注重产业链环节间的支持。三是突出商务服务,发展税源经济。加大力发展商务楼宇、商业楼宇、城市综合体、科研楼宇等楼宇经济,瞄准金融、物流、科技、信息、中介服务业等生产性需求的关键环节,提升商务服务功能,为三次产业发展提供智力和管理支持。突出发展税源经济在项目引进、建设、运营的投入与产出中的重要性,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参考指标。
4.推进项目建设。一是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向“四基地十一区”集聚,重点推进10个先行先试区的建设,分解落实先行先试区目标任务,配套细化相关政策,加快推进先行先试区的创建和成形。二是积极推进以杭州科创产业集聚区、临平新城、农副产品物流中心、乔司商贸新区、良渚汽车产业服务基地、塘栖水乡风情旅游区项目建设,加快重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三是探索建立服务业项目准入机制,以空间规划布局为基础,以重点产业为导向,以项目准入和选择为手段,在项目研究、前期、论证、选择、资源配置、建设等环节形成决策机制,引导新引进项目向集聚区集聚。四是优化项目推进服务,完善项目推进机制,深化服务业三级协调机制,做好服务业各级重大项目申报,争取各级扶持政策,营造良好服务环境。
篇12
要从体制、机制改革入手,大力推进城市现代服务业市场化进程。一是优化市场竞争机制,改善现代服务业的市场结构。进一步打破垄断,规范准入条件,形成多元经济主体参与的充分竞争格局。二是完善现代服务业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通过体制创新、机制创新促进专业化分工,从供给与需求两方面激活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从而充分发挥其市场资源配置作用。
(二)产业化是提高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的主要依托
要利用政策扶植,积极推进其行业产业化进程。一是从发展事业向发展产业转变。将文化、医疗、教育培训、体育、科研等领域中能够实行产业化经营的分离出来,成为市场上的法人实体,培育服务品牌。二是加强现代服务业各环节的衔接,打造和拓展产业链。三是加强现代服务业与一、二产业的融合与互动。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文化创意、金融、物流的融合发展。四是强化对重点行业的政策支持。
(三)社会化是加速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是引导机关、企事业单位开放服务设施,提高相应的服务效率。二是培育专业化的服务实体,促进工业企业内部服务功能剥离,形成一批为先进制造业服务的大型服务性企业。三是扩大开放。大力吸引国内外知名的服务业大集团、大公司进驻,吸引各类跨国公司设立总部以及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分销中心、物流中心等,逐步形成具有综合竞争力的服务产业集群。四是落实和完善各项人才政策,加快培养和引进现代服务业的急需人才和复合型人才。
二、天津现代服务业发展因素分析
(一)政策环境因素分析
一是市委市政府对发展现代服务业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法规,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二是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不仅为天津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产业支撑和基础设施支撑,还将为天津提供强有力的区域支撑。三是新型工业化步伐加快,形成了生产业的需求体系。同时,地区居民消费结构也在不断升级。四是现代服务业国际转移加快,天津正在成为国际高水平服务业转移的重要承载地。
(二)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的带动因素
近年来,天津现代服务业出现了一些发展快、潜力大的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如:会展经济、体育经济、总部经济、服务外包。
(三)项目带动因素分析
近几年,天津市启动了多项现代服务业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涉及商贸、物流、金融、旅游、会展、服务外包、国际航运等建设项目,项目总投资1663亿元,截至2011年预计完成投资1371亿元,产生增加值增量120亿元左右,可拉动服务业增加值提高500亿元左右,其中会展经济、体育经济、总部经济和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新亮点在2011年也将拉动服务业增加值提高100亿元以上。
三、加快天津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搞好现代服务业布局规划,在合理布局、体现特色、强化区域联动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
第一,滨海新区要落实“一核双港、九区支撑、龙头带动”的发展策略,以综合配套改革为契机做好功能区开发;全面完成中新生态城的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国家动漫产业综合示范园的投入使用;建设好天津港东疆保税区, 重点发展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采购、国际转口贸易和出口加工等服务业,以点带面推进区域整合;加快滨海新区410项重大项目建设,特别是于家堡金融区、响螺湾商务区楼宇主体工程的顺利完工。第二,中心城区要进一步明确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以创意产业、楼宇经济、总部经济等新兴业态为亮点,加快建成一批上档次的商业商务设施,进一步推进津湾广场二期、泰安道英式风情区等一批中心商业区、中心商务区的建设;积极发展商贸流通、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打造天津金融城等金融机构新聚集区、南港石化物流园区等现代物流商贸商务区、新型都市创业园和C92创意聚集区、华苑动漫等创意产业园区。第三,县域地区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战略,充分利用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带动作用,找准定位,挖掘自身优势,形成自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特色。
(二)继续推进体制改革
首先,要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服务业准入制度,深化服务行业改革,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和竞争性领域国有服务业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其次,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加快推进企事业单位、机关后勤服务的社会化改革。第三,要扩大对外开放的领域和力度,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技术、资金和项目,大力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培育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产业体系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三)着重抓好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和重点企业培育
积极推动20项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进程,加快解放北路金融城、嘉里商务中心、仁恒海河广场、盘龙谷文化城、邮轮母港码头等项目的建设,改造提升滨江道和平路中心商业街、泰达时尚广场等大型商业设施;同时,紧密结合各区域的产业基础、公共设施基础和人才资源等条件,围绕发展规划、功能定位和优势产业,积极筹划和储备一批有质量、有深度的现代服务业项目;坚持规划引导,推动土地、基础设施、技术、人才、资金、政策等各类资源向现代服务业项目集聚;筹划建设现代服务业平台,选择一批规模大、实力强、业态先进、发展潜力广阔的大企业大集团,制订专项支持政策,强化服务,促进其尽快做大做强,发挥龙头带动作用。
(四)不断优化发展环境
篇13
近几年,面对建设和谐社会的新形势,面对更为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面对国际服务业转移的大背景,泰州市充分发挥地处苏中的区位优势、新兴城市的扩建优势,抢占先机,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把繁荣发展服务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构筑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体系,全面提升现代服务业水平,取得了不俗的成果。
该市加大对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的奖励,吸引软件开发和国际服务外包企业落户市区。目前全市已有软件企业200多家,不少企业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其中,安方科技公司的无功电压优化运行集中控制系统软件获得2009 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是全省当年唯一获此殊荣的软件产品;泰兴晨光公司的数控机床柔性加工系统销往欧盟、印度等国;东华测试公司的信号测试分析系统软件应用于“神六”、“神七”及世博会场馆建设中。全市还有7 家软件企业获得2010 年度省级现代服务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1180 万元资助;有3 家企业进入江苏省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2010 年,全市软件业销售收入超15 亿元,在全省地级市中处于中上位置。
该市还出台扶持政策,力促商务服务业发展,鼓励国内外大型商务中介服务机构在市区实施行业兼并重组、开展连锁或网络化经营;促进旅游业提档升级,鼓励市内外旅行社组织境内外游客来泰旅游,使得旅游产业发展快步前进,“水天堂·夜游城”的旅游品牌逐步巩固确立,溱湖风景区、凤城河风景区及泰州华侨城等都成为泰州旅游行业响当当的品牌;支持会展、楼宇经济发展,使得楼宇经济初现雏形。
据统计,截至2010 年底,泰州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650多亿元,比上年增长15%。
二、现代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泰州市服务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服务业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但是,与发达地区和现代化中心城市的要求相比,泰州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还有许多不足之处,主要反映在以下方面。
一是从产业内部结构看,现代服务业所占比重明显偏低。统计数据显示,全市服务业占GDP 比重仅为34.2%。
海陵、高港两个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情况较好,而所属4 县市现代服务业不仅总量不足,发展不平衡,而且内部结构也不尽合理。主要表现在商贸、餐饮、房地产等传统服务业上,信息咨询、金融、教育培训、综合技术服务、会计、法律服务、文化娱乐等知识密集型现代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务业仍处于低层次结构水平。
二是从产业内企业规模看,泰州现代服务业企业规模偏小。知名品牌、支柱企业屈指可数。全市通过国家软件企业认定企业目前不到50 家。其他类型的小规模服务业企业占绝大多数,大型龙头企业比较少,中等规模企业的实力也不足。以物流企业为例,多数是中小企业,其中不乏那些只有“一台车、三个人”的个体物流企业。商务服务业是中间投入少、附加值高的行业,它包含的范围很广,广告策划、会计审计、法律服务、资产评估、产权交易等都涵盖在内,虽然这些商务服务业相关企业泰州市基本都有,但一个显着的问题是“块头”小———规模不大、资质不高,找不到一个能代表泰州的龙头企业或知名品牌。比如会计师事务所,经纬、中信两家在全市规模颇大,但出了泰州就“不上数了”。再比如律师事务所,市区虽有几十家,但真正能走出国门打涉外官司的还没有。还有,旅游创意咨询和旅游教育培训等方面的企业泰州几乎还是空白。 转贴于
三是从人才引进、培养、应用、服务等方面看,泰州还缺乏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人才工作机制。积极探索现代服务业人才成长规律,不断提高服务业人才整体素质的办法还不多。引进和培养一大批高素质服务业人才的工作还任重道远。
三、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对策建议
未来5 年,泰州市可围绕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互动,突出中心城市服务功能。要通过扩大服务业总量,大力发展服务业新领域,推进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和重大项目实施,加快重点企业培育,确保全市服务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服务业比重明显提高,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企业竞争力明显提升。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建议重点构建“一核三带”空间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