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人工智能科研课题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人工智能科研课题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人工智能科研课题

篇1

无论从事哪一个行业,我们所做的一切努力都会围绕着客户的需求和收益这两个纬度展开。 人工智能无疑是继大数据之后,又一个让人心潮澎湃的高科技热词。人工智能不仅仅是在今年的“两会”期间成为多方关注的焦点,更重要的是,越来越多的客户迫不及待地在应用这些最新的科技,力图用这些智能化的技术来实现自动化的运维与企业的数字化变革。从这个角度来看,信息化自身的工作也是如此,通过人工智能来实现智能服务台也是有可能的。

服务台在整个信息服务管理中为用户提供了IT部门的单一联系点,从而可以确保他们找到合适的支持人员,帮助解决问题或请求。在运维管理流程中,管理人员首要关心的就是事件管理与用户的各种请求。

为什么呢?当企业在构建SaaS平台和物联网应用的时候,对创新支持的需求将极大地增长。为使信息服务台可靠运营,ITSM团队必须要有相应的策略与手段,不仅要缓解来自不同渠道的服涨肭笥胪环⑹录处理(其中包括了大量机器自动发出和人工发出的请求),而且还要将成本降到最低。将人工智能融合到现代信息服务管理中的解决方案势在必行。

无论从用户还是从企业供应商的角度考虑,各行各业都在大力追求自助服务支持技术,而不是等待人工解决方案。对于服务台,工程们的感觉是喜忧参半:喜的是需要处理的低级事件大大减少,他们的时间安排更加宽松,在有限的时间里可以创造更多价值;忧的是未来他们的工作岗位会大幅度减少。

人工智能驱动的自服务台

要实现自助服务的功能,充分满足用户的需求,服务台作为IT系统沟通工作的“绿色通道”,必须倾其所能去了解用户。《孙子・谋攻》中说:“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很多人在引用此格言时说成了“知己知彼”,实际是误用。

在孙武看来,知彼知己同样重要。在战争中获胜的概率上,知彼、知己各占“胜之半也”。但是,两者较之,知彼更为重要,因为它是知己的前提。

为什么“知彼”在前,而“知己”在后呢?首先,知彼要难于知己,知彼要去接触、了解、认知对方,有时还要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其次,事物不是孤立存在的,要想认识自己,就必须找一个参照物,唯有如此,才能在比较中正确知己。

“己”是认识“彼”的出发点,“己”在认知“彼”的过程中再正确地认知“己”。IT服务台作为认知服务对象、接纳用户信息、提高服务质量的IT系统的一个职能部门,在“知彼”的过程中,是一个极好的工具。即时智能自服务台解决方案能够以类似故障单的数据和过去客户体验的历史数据为支撑,让系统做到全面实时地知彼知己。

我们把服务台比喻成接纳服务对象各种请求的窗口或者登堂入室的门户,使它发挥绿色通道的便捷功能,只有满足用户的高期望时,用户才会满意。换句话说,如果用户使用的解决方案不符合他们的需求或无法解决问题,他们很可能将放弃自助服务。

服务台不是单纯的帮助台,它不仅涉及事件流程,而且包含了更广泛的支持活动。服务台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确保IT部门的可达性,而人工智能有助于简化过程与体验,并为终端用户提供找到解决方案的简便方法。

人工智能ITSM的幕后三宝

冯・诺依曼在50年前提出大脑工作的各个机制的同时指出,大脑运行速度其实并不快,但是却拥有大量的平行运算能力。人工智能服务台技术从历史数据中汲取智慧,为用户提供正确的建议,所以根本无需IT专家的帮助,就可以快速、便捷地解决问题。

在智能的ITSM架构设计和工具中,我们依然遵循冯・诺依曼的见解,通过大数据工具把流程数据与IT资产数据的信息进行融合,把历史数据与所有可能收集的技术与运营数据结合,形成解决方案、评价、建议,以及专业的知识库,通过工作流程的并行与改造优化,提供高质量、高速度的信息服务,使客户从中受益。

首先是大数据工具。用户的请求或事件中的每个字段都需要一个数值。让事件或服务请求保持在不同状态的时候,人工智能通过及时地对比当前和以前的故障与服务请求单,为每个字段生成智能建议,使服务台的运营永远领先一步。

其次,预选方案的评估与建议。发明了盲人阅读机、音乐合成器和语音识别系统的雷・库兹韦尔认为,大脑进化的主要原因是为了预见未来。服务台的工程师们也希望可以有一种方式预测未来事件,并且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案。但是,服务台专业人员如何才能相信这些机器自动形成的建议呢?每个建议都附带了评估其准确性的评价,以及其他一些选择。如果第一个选择并不是合适的解决方案,那么服务台人工智能将从中学习,并将之应用到未来的决策中。

最后,知识库作为成功进行事件管理的关键成功因素之一,除了包含及时更新的问题数据库或已知错误数据库,以便更好地识别事件之外,还可以把服务台专业人员完成工作所需的所有信息以图表、视频、网页等不同格式存储入库,以便服务台工程师们找到可即时访问、可定制的专业知识库,从中找到解决方案和应急措施。

用户还可以自助地访问知识库(查找已知错误)和事件记录(检查事件状态等),通过人工智能将历史数据,包括用户喜好等信息综合展现出来。这是降低成本和提高终端用户群体自我服务能力的重要形式。

技术不是孤立的

技术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我们在处理很多实际问题的时候,都需要融合各种相关科技。在数字转型过程中,我们会强调自适应、自感应、自调理等特征。这一共识是基于无数技术的融合,例如物联网、赛博系统(CPS)、工业物联网、移动技术、人工智能、云计算、VR/AR、大数据分析等。

大数据分析到最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就是自适应能力的强弱,以及机器自我学习能力的强弱等。

篇2

二、养老服务人才培养“人工智能化”

人工智能上升为国家高级战略后,国家发展服务性制造和生产性制造,同时尽可能的通过服务业的再造和完善,改进我国经济产业结构,发挥技术、人才、产业的对接联动效应。人、机器、智能机器将共生共存,成为养老服务工具的新常态。未来的养老服务人才不是笨干、累干、苦干,而是实干+巧干,实现脑力劳动的智能机械化,尽可能地减少人力的倦怠感,提高服务效率、质量和速度。智能化,体现在养老服务人才应具备传播人工智能基础知识,客观了解人工智能,有效实现人与机器、智能机器的有效配对组合应用,充分发挥智能机器的保健医生、保姆、玩伴、老伴、子女多重功能,倡议自养老。

三、人工智能养老服务人才培养模式

(一)广播电视大学远程教育模式――音像媒体

配备养生、人工智能国内一流专家,发挥国家音像媒体的作用,将人工智能家居应用的途径、方式、手段通过网络微视频的形式进行普及。发挥社区教育指导中心、社区大学和社区教育学院、社区学校、社区学习站四级社区教育办学网络体系的作用,建立社会养老大学,使老年人自己会应用人工智能,减低对子女的时间依赖。

(二)公众号社会宣传普及模式――微媒体

国家、企业、社区应建立专题公众号进行微媒体培训。从国家层面,要建立人工智能养老服务应用技术发展历程方面的公众号;从企业层面,要建立人工智能机器人养老服务应用说明类的公众号;从社区层面,要基于一些鳏寡孤独建立社群委托服务型人工智能服务策略的公众号。

(三)职业技术学院培训模式――专题高端培训

目前,人工智能服务还不能完全普及,故而职业技术学院的后备人才首先要建立自我提升的潜意识,此外,职业技术学院自身要引进国内外的人工智能专家,进行家庭陪护、游戏娱乐、医疗、做饭、洗衣、洗漱、保健、锻炼等多重人工智能方面的高端培训。

(四)民政部门、老龄委联合推广模式――社会传媒

作为养老服务的主管部门,民政部门和老龄委要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对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前景、作用、功能、效益、方式进行宣传。民政部门要侧重于养老服务的社区组织协调,老龄委要侧重于制度、规定、采购人工智能机器方面的政策优惠的制定。

(五)社会民间家政服务组织培养模式――养老院、福利院自组织模式

民间社会力量建立有养老院、福利院,这就对相关服务人员的素养提出了时代性的要求。其一,人的社会角色多,时间、精力、体力有限;其二,人工智能是趋势,必须适应并学会使用;其三,要加强前瞻性人才培养,解决劳动倦怠问题,即民间组织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通过人工智能,减少雇员,降低劳动力雇佣成本。

四、人工智能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对策

(一)广播电视大学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对策

依托远程教育系统,发挥网络平台的作用,将人工智能的技能培训与社区教育、社会养老大学的建设并举;发挥广播电视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与人工智能机器生产企业搭建战略伙伴关系;积极推进产培用一体化建设,形成网络平台特色模块;推出广播电视大学养老服务精品课教程,以优质教育品牌打开培训窗口。

(二)人工智能机器制造企业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对策

基于居家养老的社会需求利益取向,把脉居家老人和其子女的时间要求,积极开发、完善人工智能机器的特殊功能,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特别加强对情感交互、图像识别、语音功能的完善;重点做好人工智能机器使用说明,要具有便捷实用性的操作指南,方便人们学习。

(三)职业技术学院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对策

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专职教育机构,首先,要提前与职业高中接轨,进行专职意向高中生的录取,为养老服务人才培养获取意向生。其次,要突出人才培养的实践应用性,购置高端智能机器,让学生能够迅速掌握技能,并且能够进行社会的二次培训,对购置的智能机器进行租赁和应用培训。

(四)民政部门、老龄委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对策

民政部门和老龄委要培养高级管理人才,建立养老服务人才智库,积极推进国家、企业、社会的养老服务人才人工智能化联动培养;加大对家庭贫困并且有意向致力于养老服务的青年才俊的培养支持力度;对人工智能养老服务高端研发海归人才给予政策优待;建立城市养老服务专家群组,定期召开学术研讨会议,增进智慧交流。

(五)社区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对策

社区要加强人工智能养老服务人才的典型宣传,利用宣传画的形式传播人工智能应用的优势;积极打造人工智能特色服务团队,开展社区公益性专题培训,并募集资金购置人工智能机器为特殊群体献爱心;努力构建人工智能养老社区,采用人工智能的形式鼓励老年人进行文体娱乐,增强体质。

篇3

随着国际学术交流的日益活跃以及国际化办学的趋势发展,借鉴国外著名大学的办学理念和管理模式,利用世界优质教育资源,提升教育教学水平,造就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复合型创新人才,正成为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方向。

智能化是人类社会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之一,人工智能的地位正随着该学科的不断发展和其技术的广泛应用迅速提高,而且在非计算机领域,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学者也通过这个年轻的领域发现新思想和新方法。由于人工智能课程内容涉及计算机科学以及边缘学科的新理论、新方法与新技术,因此在该课程中开展全英文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人工智能日新月异的发展,还可以促进本科教学与国际接轨,在培养国际化创新人才方面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2 当前国内全英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笔者对当前国内高校人工智能课程全英文教学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调查对象为软件工程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调研问卷共58份。调查项目、内容及结果见表1。

从项目1和2的调查结果看,大部分学生认为开展全英文教学有必要,其在提高英语应用能力、增强自己的就业竞争力以及了解国际前沿等方面有很大帮助。然而,由于全英语教学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进行全英语教学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其教学试点与实践尚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对全英文教学的理解存在偏差。从项目3~5的调查结果看,教师不能正确处理好全英文教学与专业英语课教学的关系,使全英文教学变为纯英语课教学或专业英语课的翻版。大部分学生还是希望教学授课语言以双语为主或以中文为主、英文为辅,多媒体课件形式为中英文相结合。

(2)全英文教学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从项目6和7的调查结果看,虽然一些大学花了很大代价邀请国外一流教授专家讲授课程,但由于人工智能课程理论性强、难度大,学生很难适应全英文课程教学。

(3)缺乏内容全面和难度适中的教材。从项目8和9的调查结果看,一些大学在实施人工智能课程全英语教学时直接引进原版英文教材,但这对本科生来说,原版英文教材内容偏多、难度较大,学生学习时不免有诸多畏难情绪。

(4)师资匮乏。从项目10的调查结果看,学生对承担全英文教学教师的满意程度普遍不高。实际上,全英文教学对承担课程教学的教师要求很高,他们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知识,而且还要掌握英语应用技能,而现阶段国内高校中能承担全英语教学的师资仍然十分匮乏。

综上所述,如何改革全英文教学模式,讲授哪些教学内容,采用何种科学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关注的教学改革重点和难点。

针对以上这些问题,我们深入研究人工智能课程的特点,对现有教学模式、内容及方法进行全方位探索和改革,制订全英文教学计划,对促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国际创新型人才起重要作用,其重要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探索如何将理论知识传授、综合能力培养与英语交流运用三者有机结合,建立全英文教学的新型模式,这将对更新教学理念和探索适合于计算机软件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产生深远影响。

(2)全英文课程教学能够让学生掌握最先进的人工智能国际前沿技术,开阔国际视野,有利于培养复合型、实用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创新人才。

(3)全英文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能够促进国内教育向国际教育迈进。

3 全英文教学内容改革

建立完善的全英语教学体系,需要有系统而完整的教学内容。我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人工智能课程课时一般只有36学时,因此我们需要考虑从什么角度组织教学内容,才能让学生比较容易地理解、熟悉和掌握人工智能的原理、方法与技术,从而显著提高教学效果。

与国内教学内容相比,国外教学更注重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十分有益,但是原版内容过多,且大多以国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活为背景,对于我国学生来说,理解某些内容和背景比较困难。因此直接套用原版教学内容往往存在一定问题,我们需要在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外经典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有选择性地挑选合适内容。国外经典教材编写思路不尽相同,一些经典人工智能教材及主要内容见表2。

人工智能的基本思想和主要内容是研究人类智能活动规律和用于模拟人类某些智能行为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从表2中可以看出它们的共同点,即人工智能应围绕“智能”这个核心,但由于智能本身非常复杂,难以用单一的理论与方法描述,需要从不同的抽象层次刻画智能这个主题。我们认为,人工智能的主要内容可按图1所示划分为不同层次并确定讲授顺序。

在最底层,神经网络与演化计算(适应性原理与仿生机制等)辅助感知以及与物理世界的交互;抽象层反映知识在智能中的角色和创建以及围绕问题求解的知识的抽象、表示和理解;更高层则提出学习、规划、推理的模型和方式;应用层构造智能化智能体以及具有一定智能的人工系统,让计算机实现以往需要人的智力才能完成的工作。除了将人工智能课程的教学内容划分为这4个层次,为保证教学内容的循序渐进性,还可按照抽象层更高层最底层应用层顺序安排教学内容。

4 全英文教学模式改革的实施关键

针对以上国内全英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提出人工智能课程全英文教学模式改革的实施关键,包括全英文课堂教学模式的重定位,“二三二”模式教学方法的改革,集先进性、前沿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教学内容创新以及全专业英语教学团队的打造。

4.1 全英文课堂教学模式的重定位

人工智能课程教学以培养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培养实践动手与应用能力以及提高英语交流水平三者相结合为主要目标,分两个阶段进行,国内教师与国外教师共同授课。首先,国内主讲教师讲授人工智能课程的基础原理、模型和方法,可采用集中授课、案例教学和课堂实践等教学方式,使学生掌握人工智能的一般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再邀请国际知名外籍教师为学生讲授人工智能国际前沿技术,包括集中授课和专题研讨。经过基础学习,学生一般已掌握人工智能基础知识,因此对于外籍教师所讲授的学科前沿等内容能够准确理解和把握。与单纯采用全英文教学或单纯邀请外籍教师授课相比,该模式能收到较好的预期效果。“1+1”全英文双课堂教学模式如图2所示。

4.2 “二三二”模式教学方法的改革

实行全英语教学后,由于使用英文教材及中外教育背景存在差异等因素,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方法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和改进,包括全英文授课形式、案例教学、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手段等方面;配合“1+1”全英文双课堂教学模式,提出图3所示的“二三二”模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成为具有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国际视野和英语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该教学方法模式包括:(1)过渡式全英文与沉浸式全英语两大英语教学方式;(2)激励自主式、启发互动式、体验学习式三大学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牢固掌握人工智能基础理论与方法;(3)参与学习式和自我展示式两大学习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全英文课堂授课过程中,我们需要注重把握英语与专业的比例。首先,不能一味地追求全英文授课的形式而忽视教学效果;其次,还需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在实际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思维习惯,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人工智能课程包含大量概念,内容抽象,算法复杂,学生往往难以理解与掌握。将案例教学方法引入课程教学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较好的预期教学效果,但要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仅仅靠课堂教学远远不够,还需要拓展第二课堂。有计划地邀请国外人工智能专家和教授到大学进行专题讲座,鼓励学生参加相关的课外科研/科技活动,使得学生能够体验式地、自主地学习,更好地了解人工智能新技术,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构建案例教学和课堂实践的双课堂教学模式,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涵,而且可以充实学科前沿知识并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

4.3 集先进性、前沿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教学内容创新

除了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外经典教材内容以外,我们还需要逐步建立起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内容,以保证教学内容集先进性、前沿性和实用性为一体。

(1)先进性。我们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以科研带动教学发展的新思路。教师可结合自己的人工智能及其相关领域的科研项目,将科研最新研究成果以及学科前沿知识进行梳理与优化并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中,确保教学内容的先进性,有效提高教学改革的质量。

(2)前沿性。对人工智能发展较快的领域,如智能计算、数据挖掘等,还需更新和补充全英文教学内容,同时可以邀请国际知名大学教授共同研究与探讨教学内容,保证课程内容具有一定的前沿性,通过实现全英语教学保证课程与国际接轨。

(3)实用性。在讲授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还应注重实践的应用,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符合素质教育必须注重实践的要求。教师可结合教学中的基本理论知识,适当补充案例与实例,使得教学内容与实际相联系,丰富课程内涵并提高教学效果。

4.4 全专业英语教学团队的打造

师资力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师资的匮乏是现阶段全英语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虽然一些教师具有较扎实的人工智能学科功底,但不能熟练地运用英语进行授课,而有些教师则知识结构单一,缺少人工智能及其相关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因此我们需要多渠道、多层次地打造既具备专业知识,又具有学科交叉与融合能力,同时掌握英语技能的全英语教师队伍。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利用与国外人工智能及相关领域学术带头人建立的合作关系优势加强交流与合作,争取申请国际合作科研项目,利用科研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专业水平和英语技能。

5 全英文教学的具体实施

我们在软件工程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的人工智能课堂上实施全英文教学,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1)国际软件学院成立教学主管部门领导小组、从事教学研究的骨干教师组成的全英文教学工作小组以及由教学督导组成的监管小组,三者之间相互配合并共同促进,保障全英文教学工作的顺利推进与落实。领导小组对全英文教学的师资培训、人才引进、多媒体网络资源开发、实验室建设、教材编写等予以政策支持;教学工作小组制订全英文教学工作规划和年度计划;监管小组定期对工作小组的教学完成情况进行评估。

(2)在课程教学中,打破国内常规教学方式,建立开放式全英文教学模式,教学形式多种多样。教学方式以“1+1”双课堂教学模式为核心,以讲授与专题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围绕基本原理、方法与技术展开教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学习的热情。

(3)国际软件学院在人工智能相关领域承担并完成了一批国家与省部级科研课题,而且取得了一些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形成了自己的学科特色和优势。2006年,国际软件学院聘请被誉为世界“人工大脑”领域先驱的美国犹他州州立大学计算机系Hugo de Gaffs教授担任武汉大学全职教授和学院国际人工智能研究室主任。

(4)聘请与国际软件学院有合作协议的国立首尔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Bob McKay教授专职来校为本科生讲授人工智能技术前沿。同时,利用国外学者来武汉大学顺访的机会,请其为学生作学术报告,使学生了解国际最新人工智能技术,如邀请曾经在麻省理工学院从事过7年博士后研究的宋森研究员进行“理解大脑与仿制大脑”的讲座等。

(5)国际软件学院在遴选教师到与学院有教学和科研合作的国外大学进修时,优先考虑给本科生授课的全英文教师,并将全英文教学能力作为选拔条件,以教师的学术进修带动全英文教学建设,使学科和专业建设与全英语教学队伍打造相结合,全面推进全英语教学工作的开展。

6 结语

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重要课程,目前正面临着知识更新和教学改革的紧迫任务。笔者以实施全英文教学为契机,针对目前国内全英文教学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提出人工智能全英文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改革的新思路。

(1)以智能为核心,从不同抽象层次刻画智能主题,构造人工智能最底层、抽象层、更高层以及应用层4大模块内容。

(2)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对全英文教学模式进行重定位,提出“1+1”全英文双课堂教学模式。

(3)提出“二三二”模式教学方法的改革方案,培养具有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国际视野、英语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篇4

1.引言

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的出现是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新挑战。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物联网是由多项信息技术融合而成的新型技术体系。它是以互联网为平台,将传感器节点、射频标签等具有感知功能的信息网络整合起来,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互联互通,是人们与物体之间或者物体与物体之间的无缝连接。因此物联网具有明显的“智能性”,而智能信息处理是保障这一特性的关键技术,因此智能信息处理的相关关键技术和研究基础对于物联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信息融合是智能信息处理的重要阶段和方式,信息融合是一个多级的、多方面的、将来自传感网中多个数据源(或多个传感器) 的数据进行处理的过程。它能够获得比单一传感器更高的准确率,更有效和更易理解的推论。同时,它又是一个包含将来自不同节点数据进行联合处理的方法和工具的架构,在感知、接入、互联网和应用层均需要采用此技术手段。因此,物联网信息融合技术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篇5

大幅度提升教学水平

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迅速提高教学效率

2. 心神电子教学网络平台。

国家教育主管部门重点科研课题,国家“十二五”重大推广项目。现代化、智能化资讯环境、教学环境、科研环境的完美结合,极致打造。集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于一体,将教学设备、教学软件和教学手段相互结合,采用嵌入式计算机技术,围绕课堂教学实际需求设计。

功能:多媒体教学、教学观摩、智能广播、微格评估、示范课堂、双向对讲、双向教学、网络中控、校长讲话、视频会议、资源管理、电子教学、广播电视教学、精品课堂录播、精品课堂直播、精品课堂点播、远程教学、公开课堂、远程视频会议、远程微格评估、远程课堂录播、远程在线教研。

系统组成:信息中心、教室教学平台、网络管理平台、校长办公平台、教师工作平台、管理员工作平台。

产品特点:

多网合一、一网多用、功能强大。

教育用户量身设计,提高工作效率,增强教学效果。

打点评语评估、教学技能评分评估结合,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远程功能平滑与城域网连接,便于学校间的教学互动交流与上级主管部门的考核与决策,目的在于提高区域的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实现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城域网校间互动功能依托互联网实现,解决了传统城域网功能实现需建专网的弊端。

设备、教学集中管理,方便学校领导和网络管理人员。

3. 全自动录播系统。

全自动课程录播系统集多媒体技术、网络流媒体技术、人工智能和自动控制技术于一体,将授课电脑VGA信号、教师授课和师生互动场景以及课堂板书等进行智能化的跟踪切换录制,自动生成课程资源。它将教学设备、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相结合,实现课堂教学活动全面完整的再现,形成常态化、自动化、智能化的课堂资源建设和应用平台。

心神全自动录播系统有全景模式、电影模式、资源模式的录制平台,满足不同学校、不同课程、不同场景的录制需求。从应用上包含课程录制、课堂直播、资源管理、课程点播、微格评估、后期编辑的完整的录播应用体系,最终实现录播教室、微格教室、多媒体教室、演播室“四室合一”。

应用系统:

1. 优质课程资源建设5. 数字微格教研评估

2. 网络课件制作 6. 教学技能训练

篇6

Weka的全名是怀卡托智能分析环境(WaikatoEnviron-mentforKnowledgeAnalysis),是一款免费的、非商业化的、基于JAVA环境下开源的机器学习以及数据挖掘软件[2]。它包含了许多数据挖掘的算法,是目前最完备的数据挖掘软件之一。Weka软件提供了Explorer、Experimenter、Knowledge-Flow、SimpleCLI四种模块[2]。其中Explorer是用来探索数据环境的,Experimenter是对各种实验计划进行数据测试,KnowledgeFlow和Explorer类似,但该模块通过其特殊的接口可以让使用者通过拖动的形式去创建实验方案,Simple-CLI为简单的命令行界面。以下数据挖掘任务主要用Ex-plorer模块来进行。

(一)数据预处理

数据挖掘所需要的所有数据可以由系统排序模块生成并进行下载。这里我们下载近两年的教师科研信息。为了使论文总分、学术著作总分、科研获奖总分、科研立项总分、科研总得分更有利于数据挖掘计算,在这里我们将以上得分分别确定分类属性值。

(二)数据载入

点击Explorer进入后有四种载入数据的方式,这里采用第一种Openfile形式。由于Weka所支持的标准数据格式为ARFF,我们将处理好的xls格式另存为csv,在weka中找到这个文件并重新保存为arff文件格式来实现数据的载入。由于所载入的数据噪声比较多,这里应根据数据挖掘任务对数据表中与本次数据任务不相关的属性进行移除,只将学历、职称、论文等级、学术著作等级、科研获奖等级、科研立项等级、科研总分等级留下。

(三)关联挖掘与结果分析

WeakExplorer界面中提供了数据挖掘多种算法,在这里我们选择“Associate”标签下的Apriori算法。之后将“lowerBoundMinSupprot”(最小支持度)参数值设为0.1,将“upperBoundMinSupprot”(最大支持度)参数值设为1,在“metiricType”的参数值选项中选择lift选项,将“minMetric”参数值设为1.1,将“numRules”(数据集数)参数值设为10,其它选项保存默认值,这样就可以挖掘出支持度在10%到100%之间并且lift值超过1.1且排名前10名的关联规则。其挖掘参数信息和关联挖掘的部分结果。

三、挖掘结果与应用

以上是针对教师基本情况和科研各项总分进行的反复的数据挖掘工作,从挖掘结果中找到最佳模式进行汇总。以下列出了几项作为参考的关联数据挖掘结果。

1、科研立项得分与论文、科研总得分关联度高,即科研立项为A级的论文也一定是A。这与实际也是相符的,因为科研立项得A的教师应该是主持了省级或是国家级的立项的同时也参与了其他教师的科研立项,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一定会有国家级论文或者省级论文进行发表来支撑立项,所以这类教师的论文得分也会很高。针对这样的结果,在今后的科研工作中,科研处要鼓励和帮助教师搞科研,为教师的科研工作提供精神上的支持和物质上的帮助,这样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带动整个学校科研工作的进展。

篇7

1 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和人才需求分析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招生以来,我国的计算机专业经历了一个高速发展的过程。近十年来,计算机专业的招生数量始终占据着各高校理工类专业之最。由于就业状况良好、工资薪酬高,各学校的计算机专业受到考生与家长的关注,吸引了大批高分学生。然而,最近几年就业市场上呈现出一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即一方面,大量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难以在就业市场上找到合适的岗位,另一方面,IT企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仍旧旺盛,而且经常抱怨难以招聘到急需的人才。

其实,与其他专业想比,计算机专业有着许多难以比拟的优势,诸如计算机专业的培养过程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计算机技术人才容易转入其它行业等。另一方面,信息产业仍然属于朝阳产业。因为,我国的软件行业刚刚进入成熟期,市场潜力巨大。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当今社会已经从最初的信息时代过渡到后PC时代。目前,我国已经将集成电路、软件、信息安全等技术领域的发展提高到战略高度。同时,新的应用与技术的需求催生了新的研究热点,诸如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而这必然导致社会对从事这些技术岗位的专业人才的新增需求。此外,计算机学科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它在信息技术领域占据着核心地位。从总的趋势来看,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始终呈增长趋势。

2 我校的特点与现状分析

我校属于近年来由专科层次学校升格而成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相对于“老牌”的本科院校,在办学经费、仪器设备、师资力量、教学科研水平、本科办学经验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但是也应该看到,我校作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优势:(1)与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关系较为紧密,从而有利于争取地方政府的政策、资金和企业横向项目支持。(2)尽管财力有限,但是可以集中有限的资金重点扶持少数的校级特色专业。

3 计算机专业建设的实施方案

3.1 我校加强计算机专业建设的意义

我校是专业横跨经济学、法学、文学、工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门类的综合性普通本科院校,但是各个学科的发展并不平衡。加强计算机专业建设可以促进我校工学类专业的发展,优化现有的学科专业结构,并且为今后设置电子信息工程、物联网工程等工学类专业打下基础。山东省一直将信息产业列入重点发展对象,且拥有浪潮、中创等一大批优秀IT企业。目前,山东省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很大。我校加强计算机专业建设,培养技术型、应用性人才,既可以缓解省内软件人才缺乏的局面,充分发挥我校为地方社会与经济发展服务的作用,又可以为今后“集中优势研究方向,建设地区性技术研发中心”的专业发展目标奠定基础。

3.2 我校加强计算机专业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篇8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建设高校,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共建。学校以工为主,电子信息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多学科交叉渗透、协调发展,培养具有特色的优秀应用创新型人才是各专业的主要目标之一。

基于学校已有优势和社会需求,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开设了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并于2008年9月首次招生,目前在校生共231人。该专业现有14名专职教师和2名实验师,其中,教授(研究员)7人、副教授(副研究员)4人、讲师3人、高级实验师2人;7人拥有博士学位,还有博导2人,硕导11人;人选广西“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1人,广西百名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人,广西高校优秀人才1人,在专业建设上具备了雄厚的师资力量。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归属自动化系,成立初期,本着“资源共享、交叉协调发展”的原则,在师资力量和教学平台等方面,得到了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计算机应用、信息与通信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应用数学、生物医学工程等广西区重点学科的支持。但是,在建设过程中,我们也发现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并不是自动化、计算机等现有专业的简单组合,而是面向前沿高新技术,具有自己独特定位和完备教学计划的新兴交叉专业,在建设上需要探索求新,呈现自身特色,为社会提供优秀人才。经过近5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在智能专业已形成面向地方产业的3个特色人才培养方向:智能控制与智能系统、智能信息处理与智能计算、智能传感与检测。在科学研究方面,智能专业也获得了丰硕成果,已获广西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0余项,承担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自然科学基金等纵向课题和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大量横向科研项目。

2 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思路与目标

智能专业具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已在科研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同时在人才培养上存在应用创新人才的诉求,这启发了我们形成科研创新与教学内容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了在本科教学上实现教学内容和科研实践的有效衔接,一方面我们要求从事科研的教师将前沿知识、新思想引入课堂,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学科建设平台,建设高水平、高性能的智能专业研究室和实验室。两者结合,将教师科研活动和学生实践活动进行有机融合,互相服务,争取利益最大化。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思路为:依托学科优势,以科研团队为龙头,以培养应用创新人才为核心,将课程教学和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紧密结合,进行以研促教、以教促学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建设目标为:夯实学生专业理论基础,融合专业相关知识,激发专业学习兴趣,明确专业方向。提升学生的创新和应用能力,培养具有高素质的、有特色的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

3 以科研创新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为了体现科研在人才培养中的导向作用,首先,我们根据社会需求和本专业的科研特长凝练出3个研究方向,并充分利用3个研究方向指导智能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培养体系保证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方向,有效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应用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培养质量。

3.1 研教融合的专业课程设置

根据该专业现有的教学基础、科研项目以及中长期的教学和研究目标,我们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主要分为3个培养方向。

(1)智能控制与智能系统专业人才培养。针对该领域的培养需求,我们开设了最优控制、智能控制、嵌入式系统技术、工业通信与控制网络、智能机器人等相关课程。

(2)智能信息处理与智能计算专业人才培养。在该领域,我们开设了人工智能、模式识别、机器学习、智能信息处理、生物信息处理、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等相关课程。

(3)智能传感与检测专业人才培养。基于社会在该领域的人才需求现状,开设了图像处理、机器视觉、智能传感器与检测等相关课程。

上述课程设置是从智能专业教学和科研团队目前承担的项目中凝练出来的。智能专业的教师队伍有着丰富的科研经验,所开展的科研项目紧跟广西区域经济建设需求,和广西知名企事业单位有着大量的合作,同时研究问题面向学科的前沿高新技术。这些课程能有效支持学生在复杂系统建模与智能控制、嵌入式系统的软硬件协同设计技术、精密制造系统中微/纳米级智能控制、汽车行驶状态智能监控和实时故障诊断、智能轮胎系统和车身平衡/稳定系统、汽车网络通信协议及实现、汽车运动控制与队列协同、人体脉络建模与分析及疾病诊断、传感器网络及其微协议、玻璃和橡胶等化工流程的智能控制、药物检测、原油评价及环境智能监测等方面进行初级研究和实践。研教融合的课程设置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而且能感受到理论知识的具体应用场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收到了良好效果。

3.2 以研促教、以教促学的专业教学实施方案

为了将教师丰富的科研经验转换到智能专业的本科教学中,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实践创新能力强的智能专业人才,我们同时在教师的队伍建设、授课内容优化方面进行了改革,制定订了以研促教、以教促学、切实可行的专业教学实施方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队伍建设。按照制订的3个研究方向,将教师队伍划分为3个团队。团队成员根据自己的特长,在本方向的科研工作和教学工作上各有侧重,即科研队伍与教学队伍有机融合在一个团队中。为避免教学和科研有所脱节的现象,要求以教学为主的教师,必须参与科研的讨论和设计环节,这样既保证其工作重心在教学任务上,又保证其视野的开阔性,能够及时地将前沿知识、创新思维训练等带入课堂。

(2)授课内容优化。在夯实理论基础的同时,专业授课内容紧跟科研、技术、应用前沿,注重知识的交叉融合。通过凝练科研中的前沿问题和应用问题,选出学生可理解甚至可解决的内容,将这些内容引入到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学队伍融入科研队伍保证了授课内容的前沿性和启发性,在以教学为中心的前提下,在基础知识的讲授和前沿知识的引导方面起到了很好的平衡作用。在专业课程内容上,每门课程从科研项目中有针对性地选取5-10个案例,从而在现实应用场景下为理论教学提供现实案例。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也注意观察对研究真正感兴趣的学生,让他们进入课题组,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

以研促教、以教促学的教学实施过程让学生感受到理论学习和现实应用的紧急结合,找到知识与问题的对应,让专业相关知识得到综合应用,加强了学生对本专业的内涵认识,提升了学生的成就感、自信心和使命感。

3.3 教研相长、协同创新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2010年,学院投资200余万元建成了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实验室,与原有的自动化区级实验示范中心的多个实验室一起,共同满足智能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实验需要。然而,随着智能专业的深入建设,我们在实验教学方面,还要紧密结合科学研究成果,利用学科、专业积累的科研实践反哺实验教学,建设教研相长、协同创新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1)依托科研平台建设,提高本科实验教学条件层次。近年来,学校对重点学科的科研条件建设增加了大量投入,然而,本科实验教学条件与科研条件建设是相辅相成的,科研平台上购置的大型仪器设备,在设备论证、申购和采购、使用管理上既要满足科研实际需求,又要兼顾教学需要,以此提高设备使用效率和综合利用率,同时提升了本科实验条件层次。例如,2013年利用中地共建资金,我们进一步完善了先进控制与智能控制实验室、新能源汽车电子与智能控制实验室,新建了基于视觉的机器人控制实验室,这些实验室的建设充分考虑了对本科生开放,进行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研究的需求。

(2)走校企合作共建之路,拓宽实践环节的渠道。人才培养要符合社会需求,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是具体的,我们利用教师手上大量的横向课题,结合当地产业结构,通过与企业合作共建实验室、研究中心和培训基地的形式,为学生的课程设计、课程实习提供场所,拓宽实践渠道,推动实践教学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并轨。通过有效地校企合作,学生不仅具备了一定的工程实践经验和应用能力,在创新能力上也得到较大提升。

(3)成熟的科研项目向实践环节转化。为了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充分训练,智能专业鼓励教师开发基于科研项目的实践类教学项目。科研项目既具有时效性又具有现实意义,教师从横向和纵向科研项目中选取合适的题材,进行设计,转换成实践类课程,让学生选择、参与或独立解决。来源于实践科研课题的实验教学项目凝聚了教师多年的科研经验和心得,这些取材于学科前沿的实验项目在实验教学中收到良好效果,例如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机器人武术擂台赛、飞思卡尔智能车大赛、国家级创新实验项目中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4 结语

篇9

目前机器人教育师资队伍比较薄弱,大多数机器人教师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机器人教育,专业的机器人教师匮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机器人教育的发展。

大多数教师来自信息技术、科学、通用技术这3个相关性较强的学科。但是,除部分校外培训机构之外,公立校几乎没有专职机器人指导教师。还有一些学校由于校内缺乏师资,只能通过外聘厂家技术工程师、地区销售协助开展相关活动。然而机器人学科是一门交叉性极强的综合性学科,它涉及机械制造、自动控制、传感器技术、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等许多学科。来自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在从事机器人教育时势必遇到知识和技能上的难题,因此无论是何种教育背景出身的教师,由于机器人教育的综合性和专业性,在从事机器人教育时都有自身的优势与不足。

机器人指导教师在成长初期,由于缺乏丰富的机器人教学资源、有效的信息交流平台,只能通过为数不多的培训活动接受学习,靠自身慢慢积累,摸索寻找到其他的学习资源与渠道,才得以逐步成长。像我们衡阳市,机器人指导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学习途径,除参与培训之外,还可以主动地通过网站、博客、QQ群、自主研究等多渠道获取相关信息。我市建有机器人教育QQ群,及时各种学习、比赛信息,组织开展机器人辅助教学、机器人学科教学为主题的培训活动和研讨会,从而提高教师参与机器人教育的积极性,吸引更多的教师加入到机器人教育领域,在交流和学习中促进机器人指导教师的健康成长。

从课程开设入手

2003年4月正式颁布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实验)》,首次在“信息技术”科目中设立“人工智能初步”选修模块,并在新增加的通用技术课程中设立了“简易机器人制作”选修模块。教育部新制定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体系(实验)》亦提出“收集资料,了解机器人在生产、生活中的意义”的建议。

但是目前,只有极少数的地区和学校将机器人教学纳入了正规课堂教学。例如:2000年,北京景山学校以科研课题的形式将机器人普及教育纳入到信息技术课程中,在国内率先开展了中小学机器人课程教学。2001年,上海市西南位育中学、卢湾高级中学等学校开始以校本课程的形式进行机器人活动进课堂的探索和尝试。2005年,哈尔滨市正式将机器人引入课堂教学,在哈尔滨师大附小、60中、省实验中学等41所学校开设了“人工智能与机器人”课程,用必修课形式对中小学生进行机器人科学方面的教育。

在湖南省,只有少数几个学校把机器人培训纳入通用技术选修课。在笔者所在学校,首先是借2007年高中课程改革开设了兴趣课,面对高一、高二有兴趣的学生,每周安排1个课时。其次是借助机器人社团。最后是利用通用技术课,在教学中将学生以组为单位,每组自选小组长,自选机器人项目中的任务,集全组同学的智慧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特别是物理、数学知识来完成任务,将通用技术、机器人、各学科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以期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从机器人竞赛入手

国外开展中小学机器人教育活动是从竞赛活动开始的。国际上最早的机器人竞赛发生在1988年,日本广播协会举办了首届机器人比赛。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政府有关部门在全国高中生中推行“感知和认知移动机器人”计划,机器人越来越成为一个培养中学生综合能力的学习平台。在“世界机器人王国”日本,每所大学都有高水平的机器人研究和教学内容,每年定期举行各种不同层次的机器人设计和制作大赛,既有国际性高水平比赛,也有社区性中小学生参加的比赛。此后,机器人竞赛发展的规模不断壮大,项目不断完善,影响力不断增强。

我校组织学生参加机器人足球赛、FLL工程挑战赛、创意比赛等,通过各届参赛学生的奋力拼搏,多次获得市、省、全国的金牌、银牌等优异成绩,得到学校的财力投入与政策支持,建设专用教室,更新换代电脑、展示柜、搭建台、投影机等硬件设施,添置机器人器材配件库;得到上级行政主管部门如教育局、科技局、科协等的支持,使机器人活动作为学校的特色教育持续开展。

从领导、家长思想工作入手

部分学校将机器人教育视为短期行为,过分强调竞赛成绩,走入了竞赛的误区。很多学校领导决定投资机器人项目的目的不是看这一活动会给学生的成长带来什么,而是看比赛中能拿到什么样的成绩,能否为学校“争门面”,而社会、家长看重的往往也是这一点。有些学校买了几台机器人,当年比赛成绩不理想,结果来年就连正常的机器人活动必需的零配件也不给了。家长也怕影响孩子学习。

通过这几年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领导和家长能够逐步认识到,学生在机器人活动中获得了多方面能力的培养。

团队合作能力

一个成功团队中的每个队员必须具有合作精神,而开展机器人兴趣小组活动中就是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最佳平台。活动要求围绕机器人调试、场地准备,无不体现学生之间的配合,促使学生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团队合作、友爱互助的作风和科技创新的热情。

创新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富有创造性的各种机器人搭建,鼓励学生勇于探索,使用与众不同的方法、思路,对学生有创意的想法或做法,教师全力支持,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和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也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

篇10

1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探讨多元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要协调发展,首先必须明确专业特色,形成自己特有的学科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特色。在智能科学技术相关研究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的形势下,对人才的培养要从多元化角度来考虑[2]。一方面,当前国内外智能科学领域的相关研究如火如荼,原创性理论与核心技术的研究步伐在进一步加快,国际上对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研究型人才求

贤若渴。另一方面,智能科学领域的一系列学术研究成果,迫切需要转化成能够产生社会效益、支持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及人民生活需要的产品,大型企业、著名公司对具有智能科学技术专业知识的应用型和工程型人才的需求势头正旺,因此,目前探讨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正当其时。

1) 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个集智能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等多学科交叉、跨应用领域的本科专业。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以及专业自身的发展特点,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应当兼顾研究型、应用型和工程型等多元复合型人才需求,因此,智能科学专业在充分整合优质教育资源的基础上,需要不断改革教育模式。一方面,通过各种教学活动,丰富各层次、各类型的课程教学资源,如:积极开设双语教学、探究式教学、“本、研合一”的高水平课程、校外名师课程等,强化学生创新知识和科研学术能力的培养,推进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计划;另一方面,针对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应用特点,积极开展学生科研活动和实践训练,使学生通过项目实践锻炼自己的实际研发能力,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充分利用我校多学科、综合化的人才培养优势,通过以跨学科、跨专业的交叉融合,打通各方的优质教学资源,给学生提供更加广泛的学习空间,促进优质高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

2) 专业素养培养。完善由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三部分组成的定位明确、特色突出、规范合理的专业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学生在基础知识训练和智能科学专业技能的素养培养,强化专业基础的相关性,突出专业核心的稳定性,扩大专业方向的多样性。

3) 科研素养和适应发展能力培养。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面对多元化人才需求,不仅要培养学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自主不断学习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的能力,以胜任学科的前沿研究和技术发展;同时还要重视学生在研发团队的协同工作能力,以适应学科在实际中的各种应用需求,在不断开发高质量智能软件系统及项目研发的实际锻炼中,培养学生的高效工作能力和良好的沟通能力。

基于以上观点,我校在教学模式的改革中,积极提倡“夯实基础、综合提高、加强实践”的三结合人才培养改革思想,针对学生的专业素养、专业技能等多个方面细化培养方案,不仅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还要兼顾培养学生的研究型思维、科学研究的能力及创新精神,从整体上提升智能科学技术人才培养的素质。

我校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坚持“教学、科研、团队的协调发展,学科、专业、课程的整体建设”,依托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北京市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计算机应用技术”、校级重点建设学科“软件理论与技术”以及与其他专业和兄弟院校的联合,开展了以教师队伍建设为基础、以人才培养改革为核心,以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为目标的专业建设工作,并形成了层次型人才培养方案,如图1所示。

图1层次型人才培养方案

1.1层次型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模式

结合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的特点,针对多元化人才培养需求,我们构建了“教―学―用”的层次型培养模式,形成了“2+1+1”的教学模式。前两个学年主要学习计算机科学技术和智能科学基础理论知识,以学习、理解和掌握知识为主,同时采用启发引导及探究讨论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主动探究的兴趣,进一步结合相关问题、设计方法、分析讨论和问题求解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3]。第三学年侧重学习智能专业核心课程,如:智能机器人、智能游戏与虚拟现实技术、模式识别、智能信息获取与决策管理、自然语言处理等体现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特色的课程,使学生在理论方法的学习中提高专业技能,同时所设课程与相应的实验课相结合,加强学生理论知识的消化和实践能力的训练。第四学年,以综合实践训练为主,学生根据各自的情况和兴趣,参加学生科研立项、各类科研竞赛活动、大学生创新实验、专业实习、毕业设计及教师的科研项目等,进一步强化实践能力培养环节,有利于学生整体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以问题为纲,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自主发现新问题和新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主动思维和创新提高的科学研究素养[4]。

1.2 “本、研合一”的教学体系

本科生与研究生的培养互动是推动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措施。我校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本、研合一”的教学体系。“本、研合一”教学体系的设计思路是将学生在各个学习阶段的知识结构、实际应用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进行一体化设计,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实践与锻炼,并在一体化的教学体系设计中逐步培养学生的研究型思维、应用型和工程型能力,以及创新型精神,提升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素质。

我校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借助已获批北京市和校级精品课程、探究式课程、双语课程及网络多媒体课程,包括智能信息获取技术、人工智能原理、模式识别、智能科学与技术导论、智能机器人和自然语言处理等,在三年级开设提高性的研究型课程,这种提高性教学采取本科生与研究生合班上课的形式,使一部分本科学生在本科阶段先行选修部分研究生课程,并接受高水平教师的培养。这一阶段要求教师面向研究和学习对象,将每一阶段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系统对应设计,同时要求理论课和专业技术课都要针对研究和学习对象设计问题,留出解决问题的空间。在完成整个学习阶段后,组织学有余力的本科生与研究生联合申请科研立项(由学校条装处资助)、实验室开放基金(由学校学生处资助);有计划地将本科生按照他们的兴趣爱好,逐步吸纳到由研究生导师、研究型教师、研究生、本科生组成的科研课题组或特色研究小组,以科研项目组为单位,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综合提高训练。

1.3积极开展“研、教互动”,培养具有前沿性、时代性和实用性的复合型人才

教师的科研和教改项目为学生提供了课外学习的平台和广阔的发展空间。部分学生将课程组教师的研究成果,实现了直观验证和探索归纳两种实验分析模式。另外,我们还组织部分有能力、有兴趣的学生成立课外科研兴趣小组,参加各种科研活动,4年来课程组教师指导的36个校级科研项目中有22个获得学校奖励。科研活动与教学的互动不仅提高和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更激发了他们钻研与探索的精神。在本科第三年,一方面聘请国内外知名教授,为本科生开设前沿性的科研讲座;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去联合实践基地、对口企业进行为期三个月的专业实习和相关实践活动,由双方共派导师形成导师组联合指导培养学生。这些项目不仅给学生从事基础研究创造了机会,也加强了专业科研对外合作,有利于专业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

2以多渠道交流、合作及开放的方式,加强“产、学、研”结合的多元化培养模式

我校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广泛利用国内外优势教育资源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教学科研合作,积极开拓产学研结合渠道,与企业共建科研开发中心合作,一方面提供学生进行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综合训练等,另一方面,还为学生提供科技创造的实践环境和为社会提供各种技术服务的平台。智能专业除了与本校的兄弟学院建立教学科研合作之外,还与澳洲悉尼科技大学、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中科院高能所、中科院自动化所、IBM公司、北京上善中加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北京智能谷科技有限公司等几十家中外著名大学、软件公司、企业及高级研究机构建立了开发、科研与人才培养合作的机制,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在学校和校外各方进行联合,积极开拓产学研结合渠道,引进最先进的智能研发环境,培养学生掌握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开发技术,成为适应国家科学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信息产业发展需要的研究型、应用型、工程型的复合型人才,力争在人才竞争中保持优势。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一直以来都是专业建设的基本保证,我校智能专业注重建立教师深造培训、学术交流和工作分配的有效机制,进一步为教师提供丰富教学经验、了解人才需求的平台,以人尽其才的用人方式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近年来,我们已先后从中国科学院、北京理工大学、西安工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引进了多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并结合智能专业的特点,建立了一支多学科、多专业的基础理论课教师、专业核心课教师、科研及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这支以中青年为主的教师队伍长期工作在教学、科研第一线,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效果显著,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2人,研究生导师6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6人。经过多年的建设,专业已形成了一支知识结构、学缘结构和年龄结构比较合理的师资队伍,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深厚的教学功底,开阔的学术视野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其中,2人获北京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称号,3人多次获得学校优秀主讲教师、优秀导师和优秀毕设指导教师等称号。

在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中,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师侧重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同时注重院校内部交叉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联合院内信息工程专业、计算机科学专业、软件工程专业以及教育科学学院从事相关研究的学者,通过讲座与项目联合的方式,培养学生对跨学科交叉领域知识的掌握与应用。同时,积极开展与国内外著名软件公司、企业及高级研究机构的交流与协作,建立相关产业和领域一线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兼职授课的制度和机制,进一步扩充师资队伍的力量。另外,在教师队伍的建设建设中,采用以老带新和以新促长的方式,注重分工协作和交流发展,采用课程主讲教师负责制,全面负责课程的教学、实验、实习和实践;而实验教师负责实验、实习和实践教学,从而保证了队伍的连续性和优势互补性。此外,教授、副教授每学年必须为本科生开设核心课程,并要承担一定的教学实验、专业实习、指导本科学生科研立项、毕业论文指导等工作,切实保障了课程理论学习与实验、实践、研究环节的紧密跟踪与指导。

4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课程教学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目前有北京市、校级精品课程、优秀课程、探究式课程、双语课程及多媒体网络课程7门,智能信息获取技术、人工智能原理、模式识别、智能决策支持系统、智能机器人、自然语言处理,另外还有多门课程的建设工作验收合格。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在课程体系的设置和改革方面,参考了国内外著名高等学校,包括麻省理工大学、斯坦福大学、东京大学、悉尼大学以及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的智能科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充分考虑了我院在信息处理技术方面的特色,以及智能科学专业多年来在机器学习、模式识别、自然语言理解以及智能信息处理等方向的科研成果及研究生培养经验积累,以智能机器人、智能游戏及智能信息处理等为特色课程,以建设“理论―研究―实践”为指导思想,设置了协同递进的特色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通过“学习+提高+实践”的协同递进和不断深化的过程,达到系统掌握和融会贯通,并由“基础训练”提高到“专业素养”,最终上升为综合能力。在理论基础和实践训练的协同学习过程中,案例学习与项目带动的一体化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科研兴趣,同时使学生感知理论基础知识的重要性。

图2协同递进的课程体系

5拓宽多学科领域的教学科研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自身特点决定了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学科综合交叉性[5],体现了与其他领域的技术相互渗透的必要性,这种跨学科的交叉应用研究更能激发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活力,更能充分发挥智能专业的科研潜力。拓宽领域合作是各个学科在教学改革中值得思考的问题,我校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结合本校的办学特色,与教育科学学院教师联合开展了在教育信息智能化方面的相关合作,将专业技术广泛应用于教育信息的智能处理中,从学业表情、知识驱动、网络信息监管与安全分析入手,基于情感计算、数据挖掘、Multi-agent、分布式智能检测、教育信息等技术,在情绪信息认知计算模型和信息安全监控模型方面进行广泛深入的合作研究。这种交叉领域的教研合作,有利于促进专业相关课程及其实验、实习、科研、毕业论文、学生科研活动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6]。

6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的架构

本校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结合近年来在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中的经验和教训,缜密剖析了当前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在我国的学科地位、自身特点和未来发展,建立起了“专业基础+项目实践+社会服务”的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架构,如图3所示。

图3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架构

7结语

智能科学与技术是一个与学科领域前沿及最新发展紧密结合的多学科交叉专业,因此要结合心理学、哲学、生命科学等多学科不断优化知识结构,根据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国家及北京市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突出重点领域和前沿技术优先发展的有关要求,认真研究专业定位,规范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的基本内容,加强基础,提高素质,优化结构,增强优势,协调发展,突出特色;顺应社会的

发展需求,面向市场的用人需求, 构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规范课程教学内容设置,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开设高水平课程。同时,政策倾斜、条件改善和严格管理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高校应当进一步加大投入,支持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实验室、实习基地、图书资料、基础设施、师资优化等教学条件的建设和改善,使其具有更好的办学条件和更加先进的教学手段,满足多元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此外,专业建设实行专业责任制,明确专业建设目标,理清专业建设思路,切实制定和完善专业建设实施规划,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课程改革与建设、教材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教学改革与管理等方面落实相关人员责任,落实专业建设经费,确保达到专业建设的预期目标。最后,加强专业毕业生就业服务与跟踪调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中心,在统筹兼顾的前提下,重点加强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与指导工作,努力提高就业率,积极开展就业跟踪调查,多渠道了解信息,建立更加完善的毕业生社会评价反馈体系,加强专业毕业生的后续管理,进一步提高专业的影响力和社会声誉。

参考文献:

[1] 王万森,钟义信,韩力群,等. 我国智能科学技术教育的现状与思考[J]. 计算机教育,2009(11):10-14.

[2] 谢昆青. 第一个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J]. 计算机教育,2009(11):16-20.

[3] 焦李成,石光明,钟华,等. 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的实践与探讨[J]. 计算机教育,2009(11):26-29.

[4] 李擎,陈雯柏,李邓化,等. 智能科学技术专业建设的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9(11):33-37.

[5] 魏秋月. 关于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思考[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9):18-19.

[6] 刘丽珍,王旭仁,刘杰. 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教学改革及课程建设[J]. 教育信息化,2009(11):112-115.

The Discussion on the Undergraduate Training and Professional Building of the Specialty of

Intelligen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U Li-zhen, SHI Chang-di, LI Zhi-ping, ZHANG Cong-xia

篇11

Ni Hong-biao

(Jilin Police College JilinChangchun 130117)

【 Abstract 】 No paper transformation period of office information, wireless LAN, with its superior performance has been extended, changed the function defects of the traditional office mode. Interference of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application vulnerable to security risks, reduce network operation rate and influence the normal work flow.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afety management system based on wireless network, informatization, paperless office to create a more safe and reliable operating environment.

【 Keywords 】 wireless lan; office; security risks; application

1 引言

无线网为信息化、无纸化办公提供了虚拟化平台,日常办公数据借助互联网完成各项传输工作,保障了网络作业流程的规范化执行。随着办公处理数据量及处理难度的提高,无线局域网操作面临的安全风险越来越高,各类行业在利用无线网办公过程中要注重安全管理机制的实施。不仅要认识到无线局域网是办公自动化的必然趋势,也要对无线网办公潜在的安全风险采取措施,降低风险发生引起的各种危害。

2 无线局域网安全隐患分析

人类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信息传输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借助网络平台实现了数据信息的最优化传输,保障了数据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无线局域网是数据传输主要平台,其在特定区域内形成虚拟化网络,帮助用户解决实际操控中遇到的传输问题。当前,无线局域网已经在企业生产、商业办公、家庭通信等方面得到普及推广,如图1所示,充分说明了无线局域网的实用性价值。由于无线局域网在各个行业得到普及应用,用户开始关注无线网本身运行存在的相关问题,尤其是网络数据信号传输潜在的安全风险,这已成为所有无线网用户关注的焦点内容。

根据现有无线网使用情况,用户普遍反映网络操作存在着网速慢、数据卡、病毒多等问题,严重降低了无线网通信作业的总体效率。据此,笔者结合无线网潜在安全隐患及其成因,对无线网安全问题详细介绍。无线接入点(AP)作为无线网络传输接入点,其为用户提供网络端口时也容易受到安全隐患的威胁;无线局域网信号被占用易造成数据传输受阻,一些高端频率信号无法被设备感应,这就阻碍了无线网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同时给用户操作造成不便;对无线网执行加密处理方案,降低了网络运行期间的风险系数,但局域网所用加密方式也尤其漏洞隐患。

3 基于无线网的安全通信技术

为了摆脱早期人工作业的不足,办公自动化选用高端硬件配置,为人工智能化操控提供了可靠的依据,这些都是办公网络智能性的表现。无线网在办公自动化里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办公人员搭建了广阔的网络服务平台,实现了办公数据的自动化传输。鉴于无线局网潜在的安全隐患,需增强通信网络的安全控制,拟定切实可行的通信传输方案。

(1)加密技术。数据加密是控制无线网安全的常用技术,对某个文件或数据库加密处理,避免非操作人员盗用数据或阻碍信号传输。办公自动化采用人工智能平台,由办公人员统一操作计算机网络,按照程序指令要求执行各项任务,从而提升了办公数据的处理效率。加密认证与密钥管理系统中,对访问对象提供加密认证环节,提高了局域网操作的安全性。

(2)连接技术。互联网应用于信息化办公操作,本质上是办公系统智能化改造的初始阶段,利用互联网实现操作技术的最优化利用,解决了传统办公网络运行的不足。安全连接技术要求用户输入网络密码,经过账号验证无误后才能执行操作,这种连接措施提高了局域网工作的安全系数。

4 无线网安全平台设计与实现

科学技术是推动行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依赖于高端科技应用改善了日常办公的作业效率,促进了无线局域网安全机制的建设应用。无线网验证采用密码方式操作,对验证字符逐一审查与检测。管理人员设定无线网密码之后,非用户人员不得进入内网操作,局域网共享资源也无法被载入应用,这种验证方法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无线网安全平台设计与实现步骤。

4.1 终端的硬件设计

本文设计的终端由核心板和接口板组成,其硬件结构主要由处理器模块、数据通信接口模块和存储模块组成。核心板集成了Freescale的MPC8270处理器,128 MB SDRAM以及16 MB的Flash,为系统软件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底板上则集成了非常丰富的外设接口;另一块用于主动分析接口模块,实现数据的定制发送,调整网络性能。

4.2 软件设计的层次结构

用Tcl的C/C++接口将编写的低层网络通信函数扩展成命令;基于这些扩展命令,用Tcl脚本语言编写顶层接口模块;主控节点也可以利用这些扩展命令编写安全分析脚本。如图2所示为软件设计的层次结构模型。驱动程序是整个模型的要点,它向上层提供访问硬件层的接口。

网络操作命令支撑库为上层提供扩展命令的支持。Tcl的C/C++函数库有清晰的接口,本文通过接口自定义新的Tcl命令,这些命令与网络操作程序提供的C函数相关联,从而实现对Tcl的扩展,成为一个以最大程度符合用户需求的新工具。

4.3 主动分析接口模块

主控节点使用安全分析终端提供的底层网络操作命令编写各种网络攻击脚本。攻击脚本由主控节点分发到各个安全分析终端,由各安全分析终端并行地执行,以保证攻击的性能。本文设计实现了基于嵌入式处理器PowerPC和Linux操作系统的安全分析终端。通过与主控节点的主动和被动分析模块配合,能检测到被测目标是否存在安全漏洞,也能检测出WLAN中的MAC地址欺骗、伪装AP、中间人攻击、IP重定向攻击以及身份认证过程中的欺骗等安全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成功地改善了网络性能。

4.4 系统监控模块

通过实现无线局域网传输安全化,能够减小因数据信号丢失造成的风险损失,并且从全局上监控网络的数据动态。图2中,数据加密设置了检测环节,对网络攻击、病毒感染等提供综合检测,提前发现无线网安全隐患以及时处理。完善了原有的无线局网作业平台,需注重网络病毒防御技术应用,对各种病毒执行查杀、扫描等处理流程,保障网络办公的安全状态。最常见的防毒技术,在办公电脑上安装杀毒软件,定期查杀即可。

5 结束语

计算机办公自动化是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借助办公网络可完成数据的自动化处理,促进企业等部门生产经营模式的优化转变。同时,无线局域网在普及应用过程中,也面临着一系列的安全风险,局域网安全失控对用户数据处理造成极大的危害,多数有用数据遭受恶意攻击而丢失,这些都是无线局域网安全风险的不良后果。针对无线局域网面临的安全隐患,需对局域网拟定安全控制技术方案,优化局域网内的运行环境,保障了局域网数据信号传输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陈志刚,李庆华,邓晓衡,黄国盛.无线自组网TCP定时器的分析与改进[J].高技术通讯,2010.06.

[2] 姚志强,蒲江,唐金艺.802.11无线局域网安全性分析[J].计算机安全,2006.04.

[3] 熊江.基于WEP协议的无线局域网安全性的改进思路[J].计算机科学,2006.12.

[4] 刘保菊,徐鹏飞.无线局域网安全问题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24.

项目基金:

篇12

目前,中医教育以学院教育为主,采用基础教育、专业教育、临床实习三段式教学模式,以及理性思维为主导的思维导向,以系统性、完整性的学科分科教育为基础,突出了课堂、教师、教材的中心地位。现代中医已经实现了从师承教育到学院教育的转变,重视教育目标和培养模式的共性,注重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辨证论治理论思想的培养,使得现代中医师的培养走向规模化。

然而,审视规模化教育体制下的教育模式,并不能让我们高枕无忧,因为,我们所期待的“秀才学医,如笼抓鸡”并没有出现,取而代之的则是枯燥、抽象,甚至晦涩难懂的尴尬处境,很多想往中医的初学者,才触皮毛,便生退却之心,因为“不协调”,玄妙晦涩的理论论述与人工智能化的机器识别,浩如烟海的古籍与海量数据便捷检索的自动化体系,古代自然哲学式的思辨方式与现代严谨缜密的逻辑推理,加之系统化微观化高精密仪器化的西医学导向的医疗体制体系与整体性宏观性四诊合参式的中医辅助医疗地位,让很多学子望而却步,而即使高学历中医学子,无论在临床治疗水平与中医学术造诣上也很少有人能望老中医项背。2 全脑思维契合中医教育传承模式探索2.1 全脑开发的理论基石

1981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罗杰·史培利博士提出了左右脑理论,并因此获得诺贝尔医学奖。这项理论将大脑分为左半球和右半球,认为左右脑有着不同的智能。左脑操纵语言,偏重概念思维,具有逻辑思维功能;右脑知觉空间关系,欣赏音乐绘画,偏重直觉思维,具有形象思维功能。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詹姆斯·怀特研究发现,一般人只用了大脑潜能的10%,甚至更低;而95%的人荒废了右脑,即仅仅使用一半的大脑,另一半的大脑被闲置起来。如果我们能够充分地运用左右脑,则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全脑学习就是充分调动左右脑多元智能参与学习活动,双管齐下,平衡发展,最大限度发挥大脑潜能。全脑学习由知识、方法技能的学习和情感态度的学习3个方面构成,让学习者左右脑互动,音乐、图像等于大脑互动,学习者与知识互动。

2.2 当前的教育大环境需要全脑教育

我们国家所实行的应试教育所开发的是左脑,实际上大脑左半脑是辅助的,右半脑是主要的,深层次的思考,深层次的创意,深层次永久性的记忆靠右脑,而我们恰恰忽视了右脑的开发,目前国家所倡导的素质教育,就是要我们开发右脑,多用右脑,多训练右脑可以事半功倍,甚至可以提高几百倍。英国哈莫尔曾说过:“右脑的图像思维能力是惊人的,调动右脑思维的积极性是科学思维的关键所在。”就大部分天才来说,他们能够很有效地使用大脑,取得杰出的成就,原因是他们大多能够充分协调、合理地使用大脑。爱因斯坦就曾说过:“我思考问题时,不是用语言进行思考,而是用活动的跳跃的形象进行思考。”此外,瓦特看到火炉上的水烧开后壶盖不停地动,发明了蒸汽机;鲁班被草划破了手,发明了锯;世界著名画家达·芬奇从画鸡蛋开始,成为一代巨匠等,均是左右脑协调发展的典范。

2.3 古代中医教育传承体系中的全脑式教育

就全脑式教育而言,我国有先天的优势,因为汉字是象形文字,而运用象形文字本身就是用的右脑。此外,在传统中医教育中,我们意外发现全脑式教育竟然无处不在。首先,在古代特定的社会同构体中,传统的中医药学以其特定的思维方式,即形象思维为主导,采用形象思维下的形象比较、倒果求因、类比推理等思维方法,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导;其次,传统中医药的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以及经络铜人等多感官、多知觉体验式的医疗、传承手段,不仅强化了感性认识,而且不自觉地早已运用、挖掘了右脑潜能;第三,古代中医是古代自然科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具有多学科的特点,因此,历代名医多博览群书、吸纳百家,通晓佛、道、儒等学说,这种文理兼通的多元思维模式使得中医理论在形成之初就成为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完美结合的经典之作;第四,古代中医师承教育的最大特点是强调教学的实践性,重视临床能力的培养。而将课堂与临床合二为一,理论学习与临证实践融为一体,恰恰又是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左脑与右脑的有效契合。

2.4 现代互联网高速经济时代下的全脑思维新模式

1989年,美国率先推出了全国性的脑科学计划,把1990-2000年命名为“脑的十年”,并制定了以开发右脑为目的的“零点工程”。之后,国际脑研究组织(IBRO)和许多国家的相应学术组织纷纷响应。欧洲出台了“欧洲脑的十年”计划,日本启动了为期20年的“脑科学时代”计划和“脑科学与教育”研究项目,全脑教育已经呈现出“全民普及”的态势。

在现代互联网高速经济时代,中医教育更应抓住这次革命性、全球性脑风暴的机遇,综合应用数据挖掘、人工智能、虚拟仿真等现代多媒体、数字信息技术,增加内在知觉体验,平衡开发大脑潜能,将整体思维嵌入机器代码,将临床搬进课堂。

2.4.1 音乐冥想

音乐诱导具有集中注意力、提高记忆力、增强想象力、开发智力等多种效应。接受这种有节奏的声波振荡,可以使人体各部分本能地、协调一致地按照规定的节奏、旋律、情感进行细微振荡,促使细胞正常分裂,加强新陈代谢,使人的心跳、血流、肌肉收缩、肠胃蠕动得到最好的、最统一的节奏调整。右脑被称为“音乐脑”,经常进行音乐诱导,能改变右脑的劣势地位,转换脑的能量平衡,从而使脑电波发生变化,达到使右脑活化的目的[1]。因此,基于中医五行理论开发五行音乐,将成为身体平衡与右脑活化的高效粘合剂。

2.4.2 多感官、多知觉体验

迄今为止,许多人没有意识到自己还有其他5种知觉可以用来想象。时常练习用多种知觉来想象,可以增加图像的清晰度和鲜明度,从而刺激右脑思维活性。不管你的目的是什么,能运用越多的感官来引起强烈的图像,成功的机会就越大。能够运用越多知觉创造一个鲜丽的内在经验,你的想象就会变得越有意义,收获也就越多。

2.4.3 虚拟化、智能化体验式传承体系

国际著名传播学家、教育新秩序的倡导者余也鲁教授指出:“文字发明前,人类多用右脑;文字普遍使用后,我们多用左脑……现在电视出现,重心又移到右脑,这会引发一些什么变革呢?”这里实际上提出了一个平衡用脑,运用全脑学习的问题。天津普教系统就曾进行过一个颇具影响的教学科研课题,即运用多媒体教学,提供形象教材,引导学生交替使用左右脑,从而使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交织上升为灵感思维与创造思维,达到平衡用脑目的[2]。

中医理论的形成并不是从实验中来的,而是象控制论的黑箱论那样,通过无数的信息反馈得出的[3],而这种反馈信息就是各种知觉信息构成的形象素材,并结合逻辑思维判断所形成的阶段式螺旋上升式的思维创造。因此,应运用虚拟化、智能化的辅助手段实现多感官、多知觉的信息体验,建立虚拟课堂、虚拟实验、虚拟临床,甚至虚拟“药物园”、虚拟针灸铜人等仿真交互环境,加强感性认识,增加辨证施治方法、药物性味归经以及方剂组成等理论的理解、记忆和运用,以虚拟医院为实验室,以虚拟患者或病历作为实验课的素材,进行完全虚拟化的临床科研设计、临床诊疗、临床观察及临床总结。

此外,可以利用情感暗示教学调动大脑无意识领域潜能,以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发散思维,以及对知识接受的自觉性;利用情景联想、脑力激荡、灵感捕捉来培养创造思维等等。

这种全新的多感官、多知觉体验式教学模式,一方面寓教于乐,化抽象为形象,化复杂为简洁,融知、情、意、趣与一体,以有效调动学生主体性学习热情,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双边作用;另一方面,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反复交替印证的过程,也即思维启发、灵感创造的过程,虚拟化整体教学实现了课堂教学与临床教学的实时交互,温故而知新,继承后创新,更使因材施教、差异教学成为主体选择下的水到之渠。在此,主体性、交互性、启发性、创造性、差异性的教育教学新模式得到综合体现。

3 结语

全脑思维,新模式古用,既是新时代传统教育的活性剂,也可以说是传统中医思维的复古。互联网时代经济、现代思维节奏决定了中医教育现代化步伐,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情景教学与实战演练,多感官刺激与全脑学习,师承教育与规模化、现代化学院教育的全方位结合,将为中医的教育传承事业搭建起一座传统与现代、现代与未来的教育桥梁。

【参考文献】

[1] 王世群.全脑学习势在必行[J].山东教育,2001,14(2):7-8.

篇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3-0070-02

收稿日期:[HTSS]2006-09-18

作者简介:余玲(1965-),女,广东台山人,馆员,从事图书馆学研究;薛宏珍(1980-),女,贵州黎平人,助理馆员,从事图书馆学研究。

建设高水平的科技创新条件平台是高校图书馆取得重大创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前提。高校图书馆是高校科技创新的平台之一。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信息资源的收集和利用的重要来源,在高校的自主创新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国内高校图书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积极性不高,是当前的一个普遍性问题。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对高校图书馆在高校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对自主创新在高校图书馆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缺乏深刻的认识;另一方面是高校图书馆没有找到行之有效的思路和方法,阻碍了自主创新的深入开展。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对投入和人才在自主创新中应起的关键性作用认识不足,对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缺乏理解。怎样做好高校图书馆服务,使高校图书馆在产学研创新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笔者建议从创新投入、创新体制、创新技术、创新人才、创新服务出发,使图书馆服务更有活力和成效,进而使得高校图书馆在高校自主创新中发挥重要作用,使之成为创新链中的重要一环。

(一)创新投入提升高校图书馆在高校自主创新中的能力

要提高高校图书馆在高校自主创新中的能力,首先是经费的投入问题。如果一个高校图书馆的经费受限制,购买图书和数据库等信息资源建设都成问题,就无法提高高校图书馆研发水平。

1.在国家财政拨款中要增加高校图书馆所占比重。高校要解决重点学科的书籍和建设数据库的购买经费问题,对高校图书馆引进技术设备、消化吸收再创新先进技术方面予以倾斜和支持,积极购买某些网络虚拟资源使用权。现在,因特网上有许许多多优秀的数字资源,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只是这些资源实行的是有偿服务。为更好地服务于高校的教学和科研,高校图书馆应当尽快通过注册用户或建立镜像站点的方式,购买这些资源的使用权,充分利用因特网上这些比较优秀的付费数字资源,如CNKI(中国基础工程设施)的《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万方科技子系统数据库》、《超星数字图书数据库》等。

2.学习国外经验,开展有偿服务。高校图书馆应借鉴国外经验,根据高校师生的实际需求,开展定题跟踪服务,加大对信息资源的整合力度,形成有价值的信息资源,把这些智力成果提供给需要使用的用户并收取一定的费用,然后把所得收入再用于提高创新能力上来,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体系,把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越做越好。

(二)创新制度提升高校图书馆在高校自主创新中的能力

制度保障对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和提升起着基础性、导向性和长期性作用。高校自主创新需要从全局考虑进行制度创新,而作为高校图书馆也要从自身实际出发来创新制度。

首先创新高校图书馆人才选拔任用机制。首先,应坚持品德、学术、能力标准,打破常规条件限制,建立面向社会的创新型人才公开选拔任用机制。其次,创新高校图书馆人才评价考核机制。自主创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有其固有的内在规律,需要宽松的环境。对高校图书馆员的考核,要注重用团队整体业绩质量和发展前景加以评价。再次,创新高校图书馆内部分配机制,建立以人的价值和产出为主要依据的分配激励机制,挖掘创新潜力,推动创新创业,每年可以拿出30%的岗位津贴和创收收入作为对创新人才的贡献奖励。

(三)创新人才提升高校图书馆在高校自主创新中的能力

高校图书馆不仅担负着自身人才队伍建设的任务,同时还担负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高校师生队伍的责任。所以说要加强高校图书馆在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首先要提高高校图书馆自身的人才创新能力。

高校要加强高校图书馆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规范人才流动秩序,优化创新人才环境。高校图书馆要结合实际,形成以人为本的自主创新机制、激励机制和管理机制,通过社会招聘、引荐、聘请高层次人才和管理人才,通过千方百计挖掘、开发、培养,提高馆员的素质和岗位能力,形成高校图书馆人才队伍的梯形结构。应创造宽松工作环境及优厚待遇,留住人才,多方激励、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提升高校图书馆的自主创新能力。

科学合理的人才架构,为高校图书馆自主创新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提供了完成创新任务的人才保证。但在实践中还要重视挖掘他们的潜在的创新能力,开发他们的创造智力,丰富他们的技术和管理知识,拓展他们的创新思路。在创新的团体内,营造民主自由的学术氛围,使各个学科的知识在技术创新过程中集聚和裂变,产生综合效应,推动技术创新的深入发展。这是高校图书馆馆员为高校师生提供优质服务的保证。

(四)创新技术提升高校图书馆在高校自主创新中的能力

高校图书馆只有做到了技术创新,才能在高校的自主创新中为师生提供最前沿的科研动态和信息。高校图书馆不再是被动提供书籍和资料的场所,而是要成为主动提供信息资源的重要部门。要使高校图书馆实现从被动服务到主动服务的转换就涉及到高校图书馆的资源整合能力和信息再加工能力的提高。随着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光电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先进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高校图书馆应积极应用这些新技术,进行电话服务、计算机检索服务、电子阅览、网络远程服务等。另外还可以借助于新技术建立书目数据库,全文数据库,逐步实现图书馆数字化,大大提高服务水平。技术创新是高校图书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也是有别于以往图书馆服务的根本。高校图书馆必须有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和技术平台来支撑它的运转。

(五)创新服务提升高校图书馆在高校自主创新中的能力

“满足高校师生信息需求,为高校师生提供满意的信息服务”,是高校图书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要争取逐步实现全方位、多样化的服务,适应多层次的信息需求。比如在内容上向广大师生提供全方面的教育、经济、法律、投资、金融、就业服务,在形式上可以通过举办各种学习班、知识讲座等,不仅为教学、科研服务,同时也积极为普及文化教育和学习进修服务,从而获得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高校图书馆可以根据师生提出的信息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图书馆开展个性化信息服务可以逐步实现图书馆“为人找书”、“为书找人”、“节省读者时间”的服务宗旨和目标。如清华同方CNKI工程推出的个性化知识服务,提供了个人获取、处理知识信息的工具――个人数字图书馆(IDL)。个性化服务能提供高质量的知识信息,使广大高校师生对量与质满足的强度达到极限。通过个性化信息咨询服务,可以主动为高校师生提供所需要的知识信息,在整个服务过程中能够体现出主动为高校师生服务的思想。开展个性化服务是实现高校图书馆自身创新的最直接的方式,同时也是提高高校自主创新能力的最快捷的方法。

1.开展定题跟踪服务。它是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的一项重要工作,尤其在普通高校更是如此。围绕师生的科研课题开展服务是图书馆的中心工作,从课题立项直到成果评审的整个过程,图书馆应始终担任跟踪服务的角色。课题研究工作者虽然具有专业特长,但在使用检索工具和文献数据库方面,他们往往不如图书馆专业人员得心应手。所以说开展课题检索服务也是图书馆开展个性化服务的重要方式。

2.开展在线参考咨询服务。这也是图书馆开展个性化服务的一种方式。参考咨询是给高校广大师生提供的一种服务,它不仅仅局限在搞科研课题的人群范围。在线参考咨询与现代技术相结合,不但提升了图书馆的服务层次,也为高校师生学习、开展教学和科研活动提供了更好的方式。Internet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尤其是网络信息资源的应用,引起了参考咨询工作的变革。高校师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得参考咨询服务,一般情况下,能很快得到答复。参考咨询一般采用Email、BBS、留言板等方式,有时馆员本人无法解答的问题,可以通过网络方式寻求他人的帮助,从而为读者提供更好的参考咨询服务。图书馆的参考咨询工作可以开展基于网络的学科导航、网络导读、光盘导读等服务,不断提高学术服务的水平和层次。

人文环境是一个组织的潜环境,是一种无形的鼓舞和约束力量。对于以学术为追求目标的大学来说,优良的人文环境是滋养创新型人才和学术的最肥沃的土壤。而高校图书馆所要提供的正是这样一种优良的人文环境。在建设创新型大学目标的指引下,高校图书馆将更加坚定地走自主创新之路,用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统领人才队伍建设全局,努力为中华民族的自主创新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现时代的高校图书馆应该与时俱进,与高校一起共同朝着创新型国家的建设目标迈进。

参考文献:

[1]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2]李成勋.创新与跨世纪发展战略科技[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3]周赵丹.合作创新形式的研究[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