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企业经营性分析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企业经营性分析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企业经营性分析

篇1

管理和经营,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词汇,常常在一起使用。在实践中,两个词汇包含的内容既有平行交融又有前后承接。财务管理,一般认为是管理范畴的行为,是经营的基础和前置流程,为经营提供支持和保障。在研究中我们发现,财务管理不同于企业里的其他管理,它不仅是经营的基础,而且本身就具有较强的经营属性,本文旨在研究探索财务管理的经营属性,分析财务管理的经营内涵。

1 管理与经营内涵探源

平时我们常说经营管理,包含着经营与管理两项内容。经营管理是经营和管理两个近义词的联合结构,其间并无主次、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在一般语境中,经营和管理是融合同一和相互照应的关系。严谨究之,目的、对象、内涵的差异十分明显。经营的目的是效益、盈利,管理的目的是效率、规范;经营的对象是外部的人、事、物,管理的对象主要是内部的人、事、物。为了研究财务管理的经营属性,有必要先探源管理和经营的内涵。

经营是传统的中华词汇,管理是近代的外来词。经营一词出现很早:《尚书・召诰》中有:“卜宅,厥既得卜,则经营。”指的是筹划营造。《诗经・大雅・灵台》中有:“经始灵台,经之营之。”指的是经度营造。在《史记・项羽本纪》中:“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包含的是筹划营谋的意思。现在的“经营”侧重对于经济事务、经济事业或者经济对象的经管、办理、运营、操作。

管理一词约晚出现2000来年,目前可以查到的是明朝开始出现“管理”一词。刘兑 《娇红记》:“去年听除回来,为见┒申纯在家管理事务,十分停当。”后在《初刻拍案惊奇》、《再生缘》等书中有出现。意思包括料理、治理、过问、理会、管束等等。现在的“管理”一词是从日文引进的。日文的“管理”则是从西方管理科学中引进意译的,其对应的英文是administion或regulation。现在讲的“管理(manage)”就是制定、执行、检查和改进。广义的管理:应用科学的手段安排组织社会活动,使其有序进行。狭义的管理:为保证一个单位全部业务活动而实施的一系列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活动。管理的性质是:“在社会活动中,一定的人和组织依据所拥有的权利,通过一系列职能活动,对人力、物力、财力及其他资源进行协调或处理,以达预期目标的活动过程。”

1.1 经营与管理相互交融密不可分

经营与管理,如同八卦图中的两条鱼,对应而生、共生共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一你,相互对立而又相互统一,相互映衬而又相互依赖。没有管理的经营是瞎撞瞎蒙,即使有效益也是误打误撞,赚到钱也不能高效地用于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没有经营的管理就背离了企业的基本轨迹,企业是为效益而存在,效益必须通过经营活动来实现。对于企业,轻视经营是不可取的,企业将会失去活力,进而失去生命。经营和管理等于一张纸的两个面,都不可以离开对方而存在。我们可以在任一面上书写美好的文字和画绝伦的图画,没有另一面的支撑是不能实现的。

1.2 经营和管理的工作重心不同

经营的工作重心是企业以外,从企业外部获取资

本p项目、资源进行运营,向社会获取利润;管理的工作重心在企业内部,强调对内部资源的整合、建立良好的工作秩序和提高资源效率。简单地说:经营追求的是效益――要赚钱;管理追求的是效率――控制内部成本。经营是扩张性的,要积极进取,抓住机会,胆子要大;管理是收敛性的,要谨慎稳妥,要评估和控制风险。

1.3 经营是龙头,管理是基础,管理必须为经营服务

企业要做大做强,必须首先关注经营,研究市场和客户,并为目标客户提供有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然后基础管理必须跟上。只有管理跟上了,经营才可能继续往前进,经营前进后,又会对管理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所以,企业发展的规律就是:经营?――管理――经营――管理交替前进,就像人的左脚与右脚。如果撇开管理光抓经营是行不通的,管理扯后腿,经营就前进不了。相反的,撇开经营,光抓管理,就会原地踏步甚至倒退。

1.4 对于企业中的具体部门或个人,经营与管理的确应当有所侧重,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

企业中的各个部门如同机器中的各个组件,承担着不同的功能,不同的部门具有不同的侧重,有的侧重于经营,有的侧重于管理。特别是在组织的迅猛扩张期,经营与管理的分工尤为必要。

1.5 经营和管理都是在不断发展进步的科学

19世纪以前的管理是经验管理,泰罗试验以后进入科学管理时代,20世纪50年代人类开启了现代管理,信息技术将管理带入一个全新的时代,管理手段、管理方法、管理理念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营的发展一直沿着形而上和形而下的两个轨道进行,对于形而下的实物经营,由初级的以物易物到18世纪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实现了由经验到科学的飞跃,到后来的绝对优势理论、相对优势理论、要素禀赋论、竞争优势,实物经营科学发展日趋成熟。到了21世纪,计算机和网络改变了人类社会的行为模式,形而下的经营科学与形而上的

经营科学走向融合,经营科学与管理科学也在走向融合。

第六,经营主要是指经济活动,遵循的是经济规律。平时有经营婚姻的说法是“经营”的引申运用。管理的对象宽泛,包括人和事、物等,遵循的是管理科学。管理科学研究的是对人的管理,因为世界上所有的事和物因为和人发生关系而有意义,故对事和物的管理也属于管理科学。

2 财务管理与企业经营的关系

对于企业或者事业单位的经营性业务来说,财务管理和经营活动都属于战术范畴的内容,战略性一般指项目决策和投资决策等全局性内容。从整体上看,财务管理和经营活动都是偏于执行层面的行为,但是又内含有决策的诸多元素。

同属于战术范畴的财务管理与经营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财务管理是经营活动众多基础管理中的一种,与此相并列的有人力资源管理、生产作业管理、物流管理、物料管理等等。经营活动是运用前述管理效果的全局运营活动,是实现企业总目标的具体操作。财务管理是和经营目的直接相联系、相融合、相交集。同时又具有根源、内容和理念方面的不同。

2.1 二者产生的根源不同

经营是市场经济的产物,萌芽于商品交易,形成于商品经济,成熟于市场经济。计划经济年代,企业没有经营,整个国民经济由国家在经营,但企业有财务管理,当时的财务管理实际上就是财务制度的别称;市场经济初期的短缺经济时代,因产品供不应求和供求基本平衡,企业经营的重要性并不显著;唯有进入买方市场的真正市场经济时代,市场对资源的配置发挥着更大的基础性作用,在日益激烈和残酷的市场竞争中突现出了企业经营的作用,丰富和发展了企业经营的内涵和外延。此时的财务管理和原来的财务管理的内容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运用经济学规律、采用多种财务手段,科学地配置财务资本资源,汇通经营活动实现企业的经济目标和发展目标。

2.2 二者的基本内容不同

企业经营按照经营对象不同分为商品经营、资产经营、资本经营。商品经营,即组织商品的生产和流通,具体包括市场调研预测、产品开发设计、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生产等诸多环节,每一个环节都非常重要。显然,生产经营的提法不恰当,生产是组织与管理问题,不是企业的一线,是企业商品经营的后方,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生产的质量受制于市场需求与营销并为市场营销服务,且生产并不是现代企业必须具备环节,可以对外进行招标、委托加工等。资产经营的对象是生产要素,既包括有形的生产要素即厂房、设备、原材料、能源、半成品、成品、资金、劳动力等,同时也包括无形的生产要素如专利、非专利技术、管理、商号、商标、商誉、品牌、土地使用权、销售渠道、商业秘密、各种专营许可证与国际认证标准、重要的人力资本、人际关系等。资产经营就是对这些有形和无形的生产要素在企业内外广泛开展合理的流动与优化组合,千方百计提高其利用效率和效益,以满足和促进企业商品经营的要求与发展。资本经营,其对象是产权,即对产权进行合理的流动与优化组合,具体包括参股、控股、合并、兼并、拍卖、股份制改造组合、股票上市、产权互换等行为和方式,从而能促进企业商品经营、资产经营更快、更大、更好地发展。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对象是企业的人、资产、资本、利润等要素,运用成熟工具和手段、创新管理模式,按照企业目标,筹措资金、运用资金、管理资金、盘活资产、核算成本、预测利润、管控过程、反馈调整等一系列具体流程。

2.3 二者解决的问题不同

企业经营解决企业的方向、市场等问题。企业在市场上干什么、如何干、如何调整、如何发展等经营决策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经营决策涉及企业的宏观和全局问题,如果出错会给企业带来灾难性的损失。衡量企业经营的指标是效益。经营属于开源,是挣钱,其目的是让企业的资本不断获得最大的增值机会。企业财务管理解决的是资金、资产提高资产利用效率的问题。衡量财务管理的指标是财、物的效率,资金周转次数(天数)、资产增值率、资产利润率。还有就是企业目标的财务设计和财务实施,包括资金筹措、筹措成本、资金运用、运用效率。增加资产利用率、加速资金周转、节约资金成本等来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财务管理属于节流,是省钱,是企业的内部和局部问题,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保障。

2.4 二者的关键和反映的文化理念不同

企业经营的关键必须以企业客户为中心,以市场需求为纲与导向,来练好市场功夫;经营理念文化,强调以满足顾客需求为核心,其重点为积极进行企业品牌建设,建立顾客对企业品牌的信任度及忠诚度,关怀、贴近、服务顾客,培养顾客群,市场策划与开拓,研发并营销适销对路的新产品,销售渠道与网络建设,树立良好的企业公共关系与形象,通过资产经营与资本经营加速企业发展等。企业财务管理的关键和理念文化是,资产的活化,资产的增值,最低成本获得资金,最高收益使用资金。是对财与物的操作,可以淡化人文关怀。

3 财务管理的经营属性

企业经营与财务管理都是企业内部的行为分工,具有纵向承接的连接关系。从广义的角度看,作为社会科学的管理学包容了企业经营学,企业经营学则是到了市场经济阶段从企业管理学分立与分解出来的新学科。在目前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中,必须认识到,搞好企业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市场是企业的领导,经营是企业的龙头,财务管理在内的所有管理是企业的基础,技术是企业的工具,必须以创新的观念促进企业的经营、管理、技术的全面创新,并以技术创新促进企业经营、管理的创新,以企业管理服务于企业经营,以企业管理创新服务于企业经营创新,从而促使企业达到既能满足客户需求又能取得合理利润,即获得企业资本的最大增值,实现为企业顾客、股东和员工创造出更多的财富与价值的目的,使得企业得以更好地生存与发展。现代企业研究,每一个方面都进入到精细的层面,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特殊性得到重视和研究,财务管理在企业诸多管理中,是与经营交融最多、目标影响最直接的管理活动,关键在于它本身具有经营属性。

3.1 财务管理与经营的目的同一性

经营的目的是为企业赚取利润,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财务管理的目的也是提高企业利润率,为“股东赚取更多财富”。所不同的是经营整和的是所有资源和依仗的全部管理,包括财务管理;财务管理整合的是局部资源、依靠的部分管理。目的都是赚取利润。

经营和管理不但静态目的具有同一性,动态目的也具有同一性。20世纪八十年代以后,资本主义发展使得企业的经营者与所有者分离,资本理论就研究所有者权利保障和经营者职业目标,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作为经营目标,这一时期财务管理的目标也是“股东财富最大化”,它是指通过财务上的合理经营,采用最佳财务策略,在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报酬的情况下,使股东的财富达到最大。随着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以及产权理论的发展,股东以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地位得到了提高,仅仅关注股东单方面利益的股东价值最大化财务管理目标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企业应当关注其他的利益相关者,并把他们的利益目标纳入其考虑范围。而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弥补了股东财富最大化仅注重股东利益而忽略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不足,符合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这和企业经营目标的变化发展内容基本一致,现代企业经营,强调包括国家、投资者、债权人、经营者、职工和社会多方持续受益。

3.2 财务管理与经营的流程替代性

财务管理可以直接创造价值和产生利润,还可以反向操作。一般是财务管理提高资产和资金效率,增加经营利润。经营利用财务管理效果进行杠杆放大。财务管理还可以形成连环正反馈效果,让经营效果反作用于财务管理,让财务管理利用经营效果放大效益直接产生收益。比如财务管理设计合理且执行得当,资金成本或者筹资成本降低了500万元,这500万元就直接体现在经营成果里,无需再经过经营环节来实现变成利润,这种属性叫做经营流程替代性。反过来,财务方案设计得好,经营利润增加后,会带来股价的提升,针对资本价格提升设计好的财务方案,可以将利润放大N倍给企业股东带来收益。特别是对于轻资产一类的公司,这类公司虽然资产与营业收入的比重很低,但是具有成效显著的管理模式、社会资源获取和整合能力、产品与服务的品牌和营销能力、人力资源积累和优秀的企业文化。这些核心竞争力资源多数都不能进入会计报表。这为财务管理提供了巨大的创意空间,可以通过财务方案将潜在非报表资产价值化或者价格化,并为股东带来丰厚收益。2013年6月,广州要玩娱乐被大唐电信以16.99亿元收购,要玩娱乐成立于2009年,收购时账面净资产只有1.08亿元,增值率高达1472.26%。该公司优秀的财务方案功不可没。

3.3 财务管理与经营的功能交融性

财务管理的三个主要方面:计划与预算、决策与控制、分析与考核,同时也是经营的核心内容。实践这三个方面内容所需要的基础数据、前期工作、综合联动等等和经营功能的做法、流程都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当一个企业或者是从事某项经营活动时,对市场的调查、收支的预测、效益的预算、风险分析、决策论证等等过程,很难清楚界定哪些属于财务管理,哪些属于经营决策;在实施环节,对内外资源的综合调度整合、对预算的控制、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分析调整、对整体绩效进行核算考核,不但难以分清财务管理与经营的界限,也很难分清财务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的边界。财务管理在企业里,与经营活动形成相互交融的状态,互为支撑、互为因果、纵横交织、高度融合。

财务管理是企业整个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担负着为企业稳健理财、促进生产和提高效益的艰巨任务,在企业管理中处于龙头地位。这个地位决定了财务管理处在了管理与经营的过渡地带,成了管理与经营的直接桥梁。管理功能通过财务管理的管道蝉变成了经营,经营在财务管理的管道里内化成了管理,财务管理的管道成了管理与经营的变换魔盒。

3.4 财务管理与经营的决策性质相同,一般的管理决策多为结构性决策,经营往往是非结构性决策

财务管理更多的是非结构性决策。在管理中,生产作业管理、物料管理等都是结构性的,包括会计核算,都是依据结构型模式。而经营决策主要是非结构性,所谓非结构性,是指预期结果与依据条件和执行内容之间没有结构逻辑关系,存在着性质变化的不确定性,而结构性决策预期结果与依据条件和执行内容之间存在着结构逻辑关系,只有量的不确定性,不会有性质的不确定性。很显然,财务决策和经营决策都属于非结构性决策。

以往,企业依赖独立的内部信息和对外部世界的简单直觉作为决策的依据,在这种条件下财务管理的特性或许相对独立一些。现在,由于网络和计算机在管理和经营中的广泛运用和深度介入,过去依据内部信息和对外部世界的简单直觉来决策方式被颠覆,更多的是依据模糊数据进行非结构性推演,而且其重要性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候。支持决策者分析决策并且能持续否定肯定的独特能力的后台,这是单纯的数据本身不能做到的。我们需要使数据视觉化并初步理解数据之间的关系和存在的缺口,这涉及到建立财务基础数据与企业决策基础依据的过渡连接端口,将大量模糊数据转换成清晰和可以判断的数据形式。

4 发挥企业财务管理经营需要遵循的原则

企业的社会分工就是创造价值和赚取利润,经营是实现企业目标的直接手段。企业要做好经营,除了宏观决策的正确以外,基础执行层面的管理也非常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讲,管理是经营的基础。

企业的管理方面很多,管理的对象、管理的性质、管理的层级和遵循的规则各不相同。财务管理是企业众多管理中比较特殊的,直接具有经营功能和经营属性。既然财务管理本身具有经营属性,不同组织在财务管理中的侧重和策略应该有所不同,作为政府或者社会公益组织的财务管理或许应该弱化财务管理的经营功能,强化财务管理的规范功能;作为企业的财务管理或者是有经营业务的事业单位,就要重视并强化财务管理的经营功能,但是不能弱化财务管理的规范功能。如何做好企业的财务管理,既要发掘、发挥潜在的或者是直接的经营功能,又要保持和平衡财务管理的规范功能。具体到不同的企业,很难有个统一规定,但是有一些公共的实用原则:

4.1 适度性原则

财务方案要从企业的实际出发,根据本企业的规模、业务特点、行业类型、阶段目标及人力资源结构等方面考虑,财务管理要体现企业特点,保证财务方案具有可行性、适用性、适度性。

4.2 科学性原则

财务管理须遵从管理客观规律,服从管理科学的一般原理和方法,违反了原则只会导致失败,所以财务管理必须遵从客观规律,才能将管理引向科学、理性、规范的轨道,实现财务管理对经营目标实现的有效性。

4.3 必要性原则

财务管理要从需要出发,必要的财务工具大胆采用,不必要的财务工具一个也不可要,否则会使财务管理变成教材框框。同时财务管理是具有高创新内涵管理,可以创新前所未有的模式,但一定要坚持必要性原则,防止为创新而创新。

4.4 合法性原则

财务管理的内容应与国家、政府相关的法律、法令、法规保持一定程度的一致性,绝不可以相违背。因法律是全社会范围内约束个人和团体行为的基本规范,是企业组织正常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和保证,制定财务方案时切不可忽视这方面,应予以重视。

4.5 合理性原则

财务管理要合理,一方面要体现财务方案的严谨、公正、高度的制约性、严肃性,同时要考虑人性的特点,避免不近情、不合理等情况出现。财务管理要与会计核算的刻板保持相对的间隔,要让执行者有足够的发挥空间,秉持以人为本。

4.6 完整性原则

财务管理要完整,内容要求全面、系统、配套。也就是说要考虑周密,不能疏忽大意,出现漏失或衔接不当,更不能有前后矛盾或相互重复、要求不一的情况。

4.7 先进性原则

财务管理的制定要从调查研究入手,要总结企业经验,同时还要汲取其他企业的先进经验,财务管理科学、手段、工具都在发展进步,要及时采用先进的成果,包括科学成果和实践成果。

参考文献

篇2

这是综合反映公司获利能力的重要指标,可以用来判断和评价管理部门的经营业绩。人们一般视其为公司能否成功地达到其利润目标的计量标志,也可以认为它是一家公司管理效率、盈利能力和股利分配来源的显示器。

2.每股净资产(NAPS)――年度末股东权益/年度末普通股股份总数

又称每股账面价值,是指公司净资产与发行在外的普通股股份之间的比率。该项指标显示了发行在外的每一普通股所能分配的企业账面净资产的价值。这里所说的账面净资产是指企业账面上的企业总资产减去欠债后的余额,即股东权益总额。如果公司没有优先股,则每股净资产就是股东权益除以普通股股数的商。如果公司有优先股,则应将账面净资产减去优先股股本,其余额才是属于普通股股东所能分配到的净资产。每股净资产指标反映每一股份于会计期末在公司账面上到底有多少钱,它与股票面值、发行价值、市场价值乃至清算价值等往往有较大差距。该指标最大的用处是可以进行横向和纵向对比,可以衡量公司发展状况的好坏和发展潜力的大小,估计其上市股票的合理市价。比如,在公司性质相同、股票市价相近的条件下,某一公司的每股净资产越高,则公司发展的潜力就越大。

3.每股经营性现金流量(CFOPS)――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年度末普通股股份总数

每股经营性现金流量,也称每股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显示企业在外的普通股每股的资金流量。从短期的观点来看,每股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比率比每股盈余更能显示从事资本性支出和支付股利的能力。每股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越高,表示企业的每股普通股在一个会计年度中所赚得的经营现金流量越多,反之,每股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越低,则表示每股普通股所赚得的经营现金流量越低。

本文主要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建立经营风险预警模型,消除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影响,将得到的各主成分贡献率作为各主成分在上市公司财务状况综合评分模型中的权重,消除了以往研究中人为赋值对模型的主观性影响,使得所建立的模型更加科学客观。

主成分分析是一种通过降维技术把多个变量化为少数几个主成分(即综合变量)的统计分析方法。其基本原理是通过数学变换把众多可能相互包含重复信息的指标转化成新的相互独立的综合指标,并选取在变差总信息量中比例较大的少数几个综合指标来替代原来众多的指标,对分析对象进行相应的分析、评价。将主成分分析应用于绩效评价,能消除评价指标之间的相互影响,并避免主观赋权带来的偏差。这些主成分能够反映原始变量的绝大部分信息,它们通常表示为原始变量的某种线性组合。为了使这些主成分所含的信息互不重迭,应要求它们之间互不相关。

其思路就是:首先,选择确定模型采用的财务指标。其次,采用一定的方法确定所要研究的样本;然后,运用EXCEL和SPSS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模型并进行检验;最后,确定模型的临界值,通过对估计样本及预测样本的分析,判断模型的预测精度。

根据所选取样本股票的原始数据因版面所限,从略。如有需要,请与作者联系。,得到EPS、NAPS、CFOPS等数值,对这些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指标X的标准化值=(X-均值)/标准差),借助于SPSS统计软件计算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如表1所示。

表1为总方差分解表,可以看出,第1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为52.464%,第2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为29.201%,由于两者的累积方差贡献率已达到81.665%,代表了原始数据的大部分信息,本文将提取前2个主成分。

利用SPSS统计软件可进一步得到提取的两个主成分的因子矩阵,又称为成分矩阵,如表2所示。行列交叉点上的数据是对应主成分在变量(三个财务指标)上的载荷。它体现了交叉点对应的因子(列)对对应变量(行)的影响程度。由表2可以得到2个主成分线性关系式如下:

f1=0.832EPS+0.677NAPS+0.651CFOPS

f2=-0.016EPS-0.639NAPS+0.684CFOPS

篇3

众所周知,商业银行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基本的作用可归结为:引导资金流向,创造货币供给。另一个为人所知的事实是商业银行的高负债经营,其自有资本金在整个银行资产中所占的比例很小。于是在银行的经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了脆弱性和银行能否持续经营的问题。本文主要介绍了一个两时期的银行持续经营模型,并对其经济意义给出了说明。

模型的建立主要了Mathias Dewatripont 和Jean Tirole最初的两时期模型,但有很大的扩展。

(一).模型的假设和前提:

1.两时期假设,01,12;

2.用V 代表在第一期末可验证的绩效,包括在时期1到期的贷款价值和其他资产的净资本收益。 为第二期期望绩效, 为在时期1仍未实现(未收回)的长期资产价值;

3.用U代表不受经理人控制的外部信号(如市场利率、不动产价格、监管水平等);

4.用e 代表经理人(银行管理者)的努力程度, 为高努力程度, 为低努力程度;用k代表经理人在努力过程中所付出的成本, 为高努力成本, 为低努力成本,并假设 0(因为努力程度很低时,几乎不用付出什么成本);

篇4

中图分类号:F276.5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时间:2014年7月18日

战略新兴产业是指以重大发展需求和重大技术突破为基础,能够成为未来国家经济发展的先导与支柱的产业。其主要特点是知识技术密集、资源消耗较少,并且具有较大的成长潜力,综合效益好。我国的战略新兴产业主要包括七大类: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和新能源汽车。

民营企业是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主体,2010年国务院的《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因此,民营企业要通过新兴产业进行战略转型和技术创新,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此背景下,本文研究了民营资本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面临的问题以及可能的发展方向,为民营企业提供参考意见。

一、民营企业发展战略新兴产业面对的问题

(一)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战略新兴产业对科技创新的要求比较高,但我国目前的状况是大多数的民营企业宁愿从事利润低微的加工制造业,也不愿意冒着巨大风险进行科技研发,导致创新投入严重匮乏。据统计目前民营企业平均科技研发费用只占销售收入的0.4%,这将大大降低其可持续发展能力,更不用提进入战略新兴产业。

(二)管理机制不完善。目前我国很多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普遍采用家族式管理的模式,尚未建立现代管理制度。当公司的发展达到一定规模,这种模式的弊端就显现出来,出现诸多问题,例如家族成员产生利益冲突、公司运行效率低、排斥优秀外来人才等。这就使得企业无法对市场变化做出正确反应,阻碍了企业在战略新兴产业背景下的快速发展。

(三)融资渠道受阻。企业进入战略新兴产业不仅要具备长远眼光,而且还要有较高的资金储备和流通实力。目前民营企业的融资体系还不完善,由于技术和体制方面缺乏对于民营企业的支持,大多数民营企业较难通过银行实现融资需求;市场上虽也存在一定数量的风险投资、融资性担保机构,但远未满足民营企业融资需要。

(四)高端创新性人才短缺。目前在民营企业中,面临着从业人员总体上素质偏低、创新型人才供给不足和创新管理落后等几个突出难题。一方面,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增加了对于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需求,但这类人才的供给量却明显不足;另一方面,人力资源管理者的管理能力较为落后,不重视对企业现有员工的创新培训,也缺乏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导致员工创新活力难以提升。

(五)与国际接轨意识不强。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从外国的实践中吸取教训和学习规则。目前,虽然国内部分民营企业已逐渐走向国际,但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工艺和设备落后、组织机构不完善、国际化复合人才紧缺、与西方文化难以融合等等。这些现状使得民营企业难以利用国际资源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影响了民营企业的国际化发展。

二、解决民营企业面临问题的对策

(一)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民营企业提高创新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要增强创新意识。民营企业要把科技创新、品牌创新、人才创新等内容加入企业的发展战略中,并通过自我管理、对外交流等活动培养员工的创新意识;其次,要注重吸收创新人才。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在企业发展中有着重要作用,企业应通过股权、技术入股等多种激励方式把高科技人才吸引进来,以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第三,增加创新投入。民营企业应增加对于技术创新的投入,研发出战略新兴产业的关键和先进技术,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民营企业要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必须抛弃原有的家族式管理模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三权分离”,即股权、经营权和监督权的分离;同时,要改变传统的“人治”模式,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激励、考核机制,实现企业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提升自身的软实力。

(三)完善民营企业融资渠道。管理大师Porter曾说过,政府的主要职能不是直接参与市场竞争,而是培育一个企业可以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因此,针对目前我国的金融信贷环境对于民营尤其是中小型民营企业来说明显不公平的现状,政府应打破原有模式,建立有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相关金融体系。首先,地方政府应尽可能放开区域金融垄断,向银监会争取以允许更多的外地城商行和外资银行在本地开设分行,增加金融机构的数量,从而形成竞争,促使各银行向民营企业增加信贷供给;其次,政府可以要求各商业银行、城市和农村信用社对于地方重点民营企业加大扶持,或者开办专门为民营企业提供服务的小型银行,使之能更好地得到信贷服务;第三,有些民营企业虽有足够的融资条件,但未达到相关信用等级,因此在国有银行无法申请贷款。政府可以设置信用担保基金,为其提供信用保证。民营企业之间也可以建立商业性担保基金或者互助担保,帮助各企业向银行申请贷款。企业自身也要注重在社会中建立广泛的信用度,努力提高自己的信用等级。

(四)树立国际化意识。民营企业要克服保守思想,走出自我封闭,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当中树立合作开放观念,根据自身的特点合理制定国际化经营战略及策略。政府也应积极搭建民营企业与外国公司合作的平台,为民营企业创造更多的与外国公司接触的机会,从而促进民营企业观念的更新;还可以推出新的优惠政策,鼓励优秀的国际化人才流向民营企业,提高经营人员总体素质,推进民营企业的国际化进程。

三、民营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路径模式

(一)独立发展。借助自身优势独立发展是民营企业进入战略新兴产业的模式之一。采用该模式的民营企业通常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研发实力,拥有行业甚至国际领先的新型技术。这类民营企业大多依靠先进技术占领市场,为了保持领先,必须不断增加研发投入。

民营企业应根据要进入的产业的现状以及自身优势选择不同的独立发展策略。对于处于发展初期、缺乏核心技术的新兴产业应采取跟踪策略,即优先进行研发,小规模投资试点,目的是以较小的风险积累一定的经验,培养自身的科研能力,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若进入的新兴产业发展较好,企业也已经掌握某些核心技术,有一定资本积累,此时应采取占领市场策略,即实施纵向一体化,投资于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或采用横向一体化,以企业重组、收购等方式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提升市场地位。

篇5

收录日期:2014年8月10日

在企业持续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会出现不断产生对资金的需求。资金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命脉,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合理筹借资金是企业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负债经营对企业经营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迅速筹集资金,以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还可以使企业获得财务杠杆利益,但同时也增加了企业财务风险,并且负债率越高,风险越大。

一、负债经营的积极作用

企业之所以会选择用负债经营来解决在运营过程中所造成的资金短缺问题,是因为负债经营融资速度快、成本低、方式灵活等优点。

1、便于筹集资金。负债经营能够为企业迅速筹集资金,及时解决企业在发展中因为资金的短缺而发生的一些经济问题。企业在持续的发展中,如果想要夸大生产,他所需要的资金仅靠企业本身累积的话,不仅在时间上不允许,数量上也难以满足发展的需要。就算企业经过日积月累筹集到足够的资金,但是因为耽误了时间而错过了投资商机,也就没有意义了。负债经营就能更快地获得资金,使企业能迅速地抓住各种时机更好的发展。

2、保持企业控制权。在企业面临新的筹资决策时,如果以发行股票等方式筹集权益资本,导致股权的分离,就势必会影响到现有股东对于企业的控制权。而负债筹资在增加企业资金来源的同时,不影响原有股权比例,企业的控制权也不会变动,有利于保持现有股东对企业的控制。

3、使企业得到财务杠杆效益。当企业负债经营时,举债需要支付相应的利息费用,而企业支付的债务利息是相对固定的,并且这种利息是计入当期费用的固定费用;当息税前利润增大时,每一元息税前利润所负担的债务利息就会相应降低,从而为投资者带来收益。

4、使企业获得节税收益。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因银行借款和企业债券等负债而产生的利息支出属于财务费用,列入当期损益,在税前扣除。在同样经营利润的条件下负债经营企业与无债经营企业相比,由于上缴的所得税减少,从而取得部分免税收益降低了资金成本。

5、减少通货膨胀风险。市场经济的发展都会有一定的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物价上涨,而企业负债的偿还仍以账面价值为标准而不随着物价的变化而变化,所以企业负债的利息是固定不变的,这样,企业实际偿还款项的真实价值低于其所借入款项的真实价值,使企业获得货币贬值的好处。这种因为通货膨胀所引起的债务实际贬值的后果,不是企业承担而是债权人所承担了,所以这种情况对企业是有利的。

6、降低综合资金成本。企业的筹资成本包括债务资金成本和股权资金成本,企业借入资金,按期偿还本息,债权人风险较小。企业支付的利息在成本中列支,需要负担所得税。企业除还本付息外,再承担其他经济责任,而发行股票在税后还要支付股利。因此,债务的资金成本一般低于权益资本成本,因而有利于降低综合资金成本。

二、负债经营的消极作用

1、负债比率过高,可导致股票市场价格下跌。就股份制企业而言,当负债率超过允许范围时,负债比率越高,股票风险越大,其市场价格也必然随着下降。这样的财务风险,不仅影响企业所有者权益,而且还会影响到股票的市场价格,进而导致公众对企业的信任度下降,股票持有者就对股票希望降低。

2、财务杠杆负效应降低收益率。当企业的资金利润率大于负债利息率的时候,企业经营状况进入低潮,那么负债经营所取得的收益就会远远的小于企业所产生的利息支出,那就需要企业权益资金创造的利益对这项支出进行补偿,就进一步地降低了资本收益。而固定的利息负担又会使企业权益资金收益的下降速度加快。负债经营的杠杆效应使得权益资金收益率的下滑。

3、无力偿债的风险。负债筹资企业,采用举债的方法筹集资金,负有到期偿还本金及利息的法定责任。如果企业负债投资项目不能把握好的经营状况,以及准确的估算起资金利润率,就会导致企业负债经营产生能力低于债务成本。企业不能获得预期收益,生产经营和财务状况恶化,或者短期资金运作不当等,都会使企业权益资本收益下降,进而使企业面临无力偿债风险。结果导致企业资金紧张,影响企业正常运营,且影响企业信誉,严重的还可能给企业带来灭顶之灾。

4、降低企业的再筹资能力。企业过度负债,导致企业债务越来越高。企业债务到期,若不能按期足额的还本付息,就会影响到企业的信誉,如果不能按期还债,债权人也会对企业的经营能力提出质疑,那么企业若想再筹集资金就会很难。

三、企业负债经营风险成因

1、经营风险的影响。经营风险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本身所固有的风险,其直接表现为企业税息前利润的不确定性。经营风险不同于筹资风险,但又影响筹资风险。当企业完全用股本融资时,经营风险即为企业的总风险,完全由股东均摊。当企业采用股本与负债融资时,由于财务杠杆对股东收益的扩张性作用,股东收益的波动性会更大,所承担的风险将大于经营风险,其差额即为筹资风险。如果企业经营不善,营业利润不足以支付利息费用,则不仅股东收益化为泡影,而且要用股本支付利息,严重时企业丧失偿债能力,被迫宣告破产。

2、债务规模过于膨胀。债务规模是指企业负债总额的大小或债务在资金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企业债务的规模过大,会导致投资规模或闲置资金的增多,利息费用支出增加,导致收益降低而增加企业丧失偿债能力的风险;债务比重越高,企业财务杠杆系数越大,股东受益变化的幅度也增大。所以,债务的规模越大,企业的财务风险也越大。

3、筹资方式运用不合理。目前,我国企业可选择的筹资方式主要有银行贷款、发行股票、发行债券、融资租赁和商业信用。不同的筹资方式在不同的时间会有各自的优劣,如果选择不当,就会增加企业的费用,减少企业的应得利益,影响企业的资金周转而形成财务风险。

4、资本结构比例不合理。企业资本总额中自有资本和借入资本比例不恰当对收益产生负面影响而形成的财务风险。企业借入资本比例越大,资产负债率越高,财务杠杆利益越大,伴随其产生的财务风险也就越大。

5、负债期限结构配比不合理。一方面是指短期负债和长期负债的安排;另一方面是指取得资金和偿还负债的时间安排。如果负债期限结构安排不合理,如应筹集长期资金却采用了短期借款,或者应筹集短期资金却采用了长期借款,则会增加企业的筹资风险。所以,在举债时也要考虑债务到期的时间安排及举债方式的选择,使企业在债务偿还期不至于因资金周转出现困难而无法偿还到期债务。

6、利率变动因素的影响。企业在筹措资金时,可能面临利率变动带来的风险。利率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企业资金成本的大小。当国家在实行扩张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时,货币的供给量增加,贷款的利息率降低,企业此时筹资,资金成本较低,企业所负担的经营成本减少,企业的筹资风险就会降低;反之,当实行紧缩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时,货币的供给量萎缩,贷款的利息率提高,企业此时筹资,资金成本增加,企业所负担的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的筹资风险将会加大。

7、汇率变动因素的影响。企业倘若筹借外币,还可能面临汇率变动带来的风险,当借入的外国货币在借款期间升值时,企业到期偿还本息的实际价值就要高于借入时的价值。当汇率发生反方向变化时,即借入的外币贬值时,可以使借款企业得到“持有收益”,即由于借入外币的贬值,到期仍按借入额归还本金,按原利率支付利息,从而使实际归还本息的价值减少。

8、企业经营决策失误。投资项目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如果决策失误项目失败或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很快建成并形成生产能力,无法尽快地收回资金来偿还本息,会使企业承受巨大的财务危机。

四、企业负债的适度性

合理有效的负债经营将使债权人、债务人都从中获利,获取经济上的回报。适度的负债经营有利于实现所有者权益最大化,是一种积极而进取的经营方式,因此企业应树立正确的负债经营观念,选择合理负债。合理举债不仅可以解决资金紧缺的问题,而且还会推动科学经营,提高经济效益。

偿债能力与现金流量。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分析对负债经营的企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从流量角度考虑,企业偿还当前到期债务是要用现款支付的。比如,企业拥有原材料、库存产成品等大量存量资产,并不能说明其当前的偿债能力就一定强。因为,一个负债经营的企业是否有偿债能力,还必须通过比较该企业一定时期的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来做出判断和度量。从企业内部看,公司治理、经营管理、财务管理和风险内控架构是息息相关的有机整体,决定着企业的现金流管理决策。企业的商业模式可以简化为前期投入资金,销售后将现金回笼,所以注重资本金使用效率,尽量在其商业模式中降低资本金的投入,在最短时间内成功地将产品销售出去,实现现金流回笼。在信贷紧张的金融市场中,企业管理者需要从“生产-销售”现金循环的每一个细节入手,比如产品生产、内部管理、市场环境等提高资金投入产出的效率,缩短现金流动周期,在与上下游企业的合作中,把现金流尽快回笼。在产品营销策略提升中,尽量减少现金流出或延迟现金支付,鼓励资金尽快回笼。

1、企业的应收、应付账管理。一般企业会在产品卖出之后某个时间范围内回笼资金,供应商供货后则在某个时间范围内支付货款。企业应根据其市场能力,争取缩短资金回笼周期和延迟对供应商货款的付款。

2、资本金管理。对中小型企业而言,股本金一般是中小型企业最重要的现金来源。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目前最直接、最有效的增加现金资源的方法就是寻求股东的资本支持。在目前环境下应该尽快与股东方、相关的监管机构商谈,提前把股本金和现金流安排好。

3、资产与负债管理。负债经营是企业持续发展中必然选择,实现企业筹资融资,让资金在企业经营活动中进行良性循环,如何合理负债是负债经营中的核心问题。企业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判断负债经营是否对企业有利,改进资金结构确定举债额度,合理地掌握负债比率。选择适当的筹资渠道,采取最好的方式进行举债。

(1)企业规模:企业的经营模式对企业的负债结构有着重要影响。企业在资本市场上可以用较低的成本筹集到长期资金,所以流动负债较少。

(2)资金来源:企业可以根据借入资金的多少,借入资金的时间长短,以及能够承受的利率,按照不同的方式筹集资金:银行借款、发行债券、向资金市场拆借。

(3)资产结构:如果一个企业长期资产比重较大就应该多利用长期负债或者发行股票筹资的方式借入资金,还要避免利用短期债务。流动资产较多的企业就应多利用流动负债进行筹资,加速企业资产的周转,保证债务及时偿还。

(4)资金的期限:在企业经营活动中要运用一定的负债,才能使企业负债结构合理。而稳定的现金流量便于及时偿还到期债务,反之,如果企业不能及时偿还债务,则企业就会处于经济困难,借入资金就要承担较大的风险。

(5)利率:利率的情况也会影响企业的举债方式。比如,当长期负债的利率和短期负债的利率相差较小时,企业就会更多地使用长期负债。反之,就会使用流动负债,降低资本成本。

企业适度负债经营能力是不能由单一的因素决定的。企业的资产结构尤其重要,资产负债率又是资产结构的中心,企业必须尽量把资产负债率保持在安全的范围。企业要确定合理的负债结构应该在实际工作中结合企业具体情况合理选择,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还要结合企业的行业特点、经营规模、现金流量等各种因素来进行合理的研究,以确定合理的负债模式。再次,企业还应加强运营资金的管理,保证足够的偿债资金以及能够及时偿债。严格的管理企业资金,提高企业资金运转速度,合理确认资金的投资量和投资方向,提高自有资金的收益率。

主要参考文献:

篇6

改革开放30多年,民营中小企业活力的释放是中国经济最大的财富。作为中国经济的主力军,目前中小企业的经济产量支撑着中国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特别是中小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已经占全国城镇就业总数的约75%。权威数据显示,我国中小企业总比例已经高达99%,以中小企业为主的非公有制经济创造的税收收入,在一些非公有制经济比较发达的省份,已占到全省税收总收入的70%以上。

然而,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在国际国内环境的影响下,中国一大批中小企业尤其是出口型中小企业正经历着严峻的考验。在中国经济转型,产业结构升级转型期的关键时期,全国尤其是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中小企业的生存状况不容乐观。

1中小企业生存现状分析

自去年以来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湾经济带等民营经济活跃的地区先后出现了中小企业的倒闭潮。据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8月初披露的信息显示,2008年上半年全国6.7万家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倒闭,其中纺织行业中小企业倒闭超过1万多家,有2/3的纺织企业面临重整。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在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等多重因素交叉作用下,已经严重影响到企业的生存。

(1)从事供应链低端加工制造的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首当其冲。

国际产业链可以分为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全球营销三个阶段,附加值呈现两头高、中间低,大体呈U型,俗称“微笑曲线”。通常情况下生产制造阶段创造的附加值占整个产业链附加值不到30%,而在生产阶段的最底端(制造与装配)创造的附加值只占5-10%,甚至更低。当前金融危机的扩散和蔓延中,以低端加工为主,劳动密集型为特征的制造企业受到的冲击最大。浙江象山县不到32平方公里的某小镇为30个世界顶级品牌提供加工服务,然而截至2008年6月底,原本的500多家企业倒闭了100多家。

(2)对外依存度较高的中小企业处境“难堪”。

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出口订单的大幅减少使很多对外依存度较高的中小企业处境艰难。据统计,温州地区有20%的中小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而纺织、服装、化工和电子机械制造等行业更是“苦不堪言”。

(3)与中小企业资金融资难,受多角债务牵连。

融资难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一大瓶颈,是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长期难题。政府政策需要更多倾向中小企业。虽然2009年政府投资了4万亿来缓解金融危机,振兴经济。但这4万亿资金并没有太多惠及中小企业。国家中长期贷款增加了很多,但用以解决流动资金问题的短期贷款所占比例不高,即便是短期贷款,其中很多也是投给了大企业。

2中小企业面临的危机分析

2.1从国际环境分析

中小企业危机的源头,首当其冲是世界经济局势的悲观。受此次金融危机的打击,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在2009年全面进入衰退,无论世界银行还是联合国的IMF的预测都认为:美国、欧元区和本经济均进入负增长区间,今年全球贸易量竟历史性地下降了9%出现二战以来最严重的贸易萎缩。另外,摩根士丹利报告还表明,目前,在190个被调查国家中,有50个正在经历高达两位数的通货膨胀。这些不利因素是中小企业根本难以抵挡的。

2.2从国内环境分析

在中国经济由“数量增长”向“质量成长”的十字转型路口,“资金、资源、技术、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的低成本、低价格优势瞬间弱化,一大批资本依赖型、劳动密集型、能源消耗型、出口导向型的中小企业全方位吃紧,危机四伏。危机的原因更是多方面:市场竞争的压力,让产品价格无法随通货膨胀上升;人民币不断升值对出口企业造成的压力越来越大;新《劳动合同法》实施,劳动力成本越来越高;能源、原材料涨价;许多企业难以从银行信用社新获信贷或者续借贷款,地下钱庄成了许多中小企业高息求贷的来源,目前,企业“三角债”问题日益严重,一些中小企业资金链其实已经断裂;一些地方政府对中小企业支持力度不够,缺乏综合的宏观政策应对。

2.3从企业自身因素分析

目前,很多中小企业产业结构层次较低.大多集中在加工工业和餐饮服务业等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其产品大多数停留在简单模仿的水平,质量难以得到提高。相当数量的中小企业技术装备水平低,产品质量、产品附加值低,技术创新能力弱,许多中小企业基本不具备技术开发能力。产业关联度低,在纵向合作上,即在关联的企业之间,没有建立合作关系,没有规定统一的技术和质量标准,没有做到共享先进技术和设备;在横向合作上,即在生产相同或类似产品的企业之间没有进行一定的市场分工,没有在信息、人员培训方面共享当地资源。中小企业在相当大范围内存在低水平过度竞争。

3中小企业应采取的措施和对策

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情况下,外部经济环境对企业而言是不可控因素,内部运营对企业而言是可控因素。中小企业要走出危机,必须进行产业转型升级,依靠新技术来提升产品竞争力,扩大市场;政府方面也要深入了解企业的生存状况,制定能帮助企业走出困境的政策,在各个方面予以支持。

(1)改变中小企业业务内容的“杂”、“乱”、“散”,整合业务和组织化构架。

其一,对外“抱团抵御”。通过企业间的“合力”突破实现产业链整合,增强企业乃至行业抗风险能力。例如为了应对所谓的保护知识产权的美国“337调查”,国内同行业中小企业只有组织联合才能保证行业产品避免在出口美国市场时遭遇“灭顶之灾”。其二,对内“协同效应”,实现1+1>2。中小企业强烈的“功利”目的使得各个区域的经营业务惊人地雷同,如温州某镇整个生产纽扣,宁波某地企业“不假思索”地集中于冰箱制造生产,而企业彼此间的合作几乎为零,由此导致的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简直无法计量。其三,对资本运作的驾驭和投资回报的不确定性要合理预期扬长避短,重拾“新型老业务”不失为明智之举,例如对于“绿色农业”“都市农业”的经营也蕴含着乐观的效益前景。

(2)挖掘企业发展的内部空间。

其一,中小企业的管理多是“家族式的传统经营,决策和执行的集中难免增加企业风险,河南已经有民企出让控股权以引进先进管理经营团队来做大企业市值的先例。其二,从国际经验来看,日本的中小企业将转型的视野明确指向中国市场,而非局限于在国内“等待”机会和空间。其三,不少国内网络公司通过在纳斯达克的小市值板块挂牌上市得到发展,微软思科也是从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小公司”,通过资本市场做成全球顶级大公司,走进纽交所的主板市场。而苏宁电器通过在国内中小板上市后,成为电器销售行业的龙头老大之一。

(3)充分利用政策优势。

其一,扬“优”和避“劣”。如新《劳动合同法》无形中要求中小企业研发新技术减少用工量;而新《合伙企业法》对于“有限合伙人”的创新也助推了风险投资注入中小企业,同时国外经验表明“有限合伙”是吸引民间投资、鼓励技术创新的有效形式;《出口退税法》关于出口商品退税率的升、降、免的规定也是企业业务调整的“指南针”。其二,充分利用政府“救赎式”的政策优势。

(4)企业的发展模式创新和突破也是关系企业战略制胜的重要因素。

传统的业务+独特的市场需求产品和服务=“独一无二”的商业模式。例如,日本创造了卫星公司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中小企业为主体公司配套,可以由主体公司担保得到银行信贷。福卡所提倡的“生态型企业模式”也是走节能环保、循环经济发展道路的可行选择。而如何去和全球性的金融资本、产业资本和各类资本结合,以及了解企业生态,关注政策,去打造一些缺位企业,补充完善中小企业现有生态又显得至关重要。

篇7

任何游戏都具有能够让游戏运转的游戏规则,市场经济的运行也不例外,任何不按市场规则进行非常规操作的企业都将会被淘汰出局。诚信管理是企业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内在要求,具有良好的诚信,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企业的发展能力和发展空间。

一、什么是中小型企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中指出:中小企业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有利于满足社会需要,增加就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生产经营规模属于中小型的各种所有制和各种形式的企业。我国对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主要是根据企业的销售额、资产总值、和企业员工总数等指标来进行划分的。

二、诚信的内涵

一个企业继续良好经营的基础是诚信,在经营过程中以诚信为本,得到社会的认可,企业客户的认可,方可保证企业在事业前进的过程中能够向前发展。因此,诚信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基石。

三、中小型企业诚信缺失现象分析

(一)拖欠资金或者偷漏税款

中小企业失去诚信的重要表现为:拖欠本企业与合作企业的业务款项,拖欠银行贷款等行为。在于合作企业中,不按照事先签订的合同约定的时间付清双方业务往来款项;不按时或者恶意拖欠银行,本金和利息,存在能拖就拖的心理,行为甚为恶劣。

还有一些企业为了追求高额利润,不惜任何代价进行偷税漏税行为,拒不履行企业的纳税义务,并且数额巨大,令人叹惊。有些企业为了自身获取更多的利益,混淆期间费用和生产成本的界限,是企业当期的利润减少,从而减少当期的税款。企业逃税、偷税的情况严重,直接造成了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普遍降低。

(二)制造假冒伪劣商品

制假售假不仅品种繁多、数量巨大、范围广泛、后果严重,而且呈蔓延发展趋势,令人触目惊心。据有关部门测算,每年我国的假冒伪劣商品的总产值高达2000―3000亿元,因假冒伪劣给国家和企业造成的税收和利润损失高达1000亿元人民币以上,相当于我国国民经济总产值的十分之一。其中,中小企业就占制造假冒伪劣商品的50%。

(三)合同违约和合同欺诈

跟据我国工商局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每年大约有40亿份经济合同的产生,涉及的相关金额总数达140万亿元左右。有专家估计,市场交易中的无效成本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至少为10%~20%左右。合同违约、合同欺诈现象以成为中国市场的一大顽疾,合同的严肃性也受到挑战。某些企业在合作伙伴或自己无力进行合同上的规定时,为了自身企业到利益,往往会不顾与其签订的合同,进行单方面或双方同时违约。

四、中小型企业诚信建设的措施

(一)健全中小企业诚信法律和监管体系

我国目前并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用来规范企业信用,致使许多信用活动变得无法可依,当务之急是按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和健全诚信方面的法律法规。其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企业信息状况的信息征集规定;信息和获取的规定;信用评估和信用服务机构权利义务的规定;失信行为的法律责任的规定等。

为了保证信用活动有法可依,政府首先要有完整健全的法律依据,在其建立过程中,政府部门起到主导与积极引导作用,建立有效的法律监督部门,规范加强法律监督力度,使得市场规范化发展。为了企业在市场中取得更高的经济利润与良好的发展前途,需要在健全的规则与诚信管理体系的监督指导下进行有效的企业经营行为,发挥制度与规划在诚信监督和管理体制中的重要作用。

(二)完善中小企业诚信管理信息平台

诚信管理体系是诚信秩序的制度保障,它包括个人与企业诚信管理体系、资信评估体系和社会诚信体系等内容。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管理体系的先进经验,可以实行个人诚信码制,使个人所以诚信资料集中于一个固定的编码上。由于我国60%以上企业相关信誉方面的信息是掌握在政府手中的,因此,如何充分利用这些相关信息,推动政府依法行政、高效行政、透明行政,加强和提高监管效率和科学性,也是企业建立完善的体系平台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充分利用工商、财政、银行、质检、司法部门等的现有资料和已有建立的系统,强制性出台数据收集政策,以较低的经济成本加快建立技术先进、可靠性强、权威性高、覆盖全面、相对完善的企业和个人公共数据信息库。同时,政府要制定相应的市场准入机制、失信约束和管理办法、数据信息的收集和使用办法等符合市场规律的诚信体系“游戏规则”。将我国信息化建设平台和诚信体系建设结合起来,通过电子政务和电子网络,建立覆盖全国的信息收集和查询网络系统,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诚信的监督和管理。

(三)严厉依法打击失信经营企业

依法严厉打击中小企业失信行为。加大失信源头的治理力度,强化市场诚信监督管理理论,深入开展重点产品、重点工程、重点行业、重点地区和重点市场诚信执法,严厉查办假冒伪劣商品大案要案,严厉打击危害人身健康、公共安全以及生命财产安全等失信违法行为,严厉打击利用高科技手段从事违法活动的行为。加强执法协作,建立健全处置重大失信违法突发案件快速反应机制和执法联动机制,加强行业性、区域性企业失信问题集中整治,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建立健全诚信法律体系,对失信企业进行有奖举报制度,切实落实对举报人的奖励,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做好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有效衔接,加大失信违法行为的刑事司法打击力度。

企业失信的根本还在于失信行为所获利益和其失信成本的比较。因此,加大企业失信成本可以成为加强企业诚信的一种重要手段。如果一家企业失信,那么就没有一家消费者到这家企业去购买产品和服务,就会导致该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没有销路,最终导致企业的资金无法运转,经济得不到改善,企业的成本就会增加。那么,该企业就不敢冒天下之大不为而失信。因此,要加大对诚信的管理,通过法律、法规对失信行为进行惩罚,是企业的实行成本增加,让企业失信变得得不偿失。

(四)积极引导和完善中小企业内部诚信管理

人力有效准备是战略实施的最重要关键。也就是说,企业想实施本企业的发展目标与战略思想,首先需要一个强大的企业员工队伍,这个队伍人员的素质,直接决定着企业战略实施的效果。企业通过费员工培训,宣传教育正确的诚信理念,使得企业各个层次员工都树立起正确的诚信观,建立起正确的工作作风与思想理念,为企业诚信经营起到良好的作用。一个企业的诚信度,直接关系行为的主导为企业员工素质,企业员工素质提高诚信度可靠,整个企业的诚信度就能得到保证,整个企业即可进行有效的诚信经营。通过企业对员工诚信素质的教育,让每个员工都感受道诚信的重要意义,并且要求中小企业的每一个员工都具有诚信经营的素质,他们才可能在这个企业生存下去,才可能在社会竞争中而不被淘汰。

因此,中小企业要充分实现诚信经营,就必须在企业内部实施诚信教育,丰富员工的诚信经营知识,提高其整体诚信经营水平。所以,现在中小企业必须积极引导和完善企业内部管理,把诚信管理作为企业发展的基本原则,才能使企业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中不断发展、不断进步,才能从众多中小企业中脱颖而出,为成为大型企业做好基础。

同时我们也要把握好时机和分寸,通过真确的方式处理加强舆论监督与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关系,密切注意正面宣传与批评报道的比例和比重,善于运用公开报道和内部反映两种形式,恰当地把握住舆论监督的时机和重点,充分发挥主流媒体在舆论监督中的重要位置和主导作用。争取在全社会形成一个诚信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参考文献:

[1]宋茜.中国信用制度建设的现状和模式选择[J].华东经济管理, 2004,02.

[2]胡江艳.利益制衡与企业诚信缺失的治理[J].商场现代化,2006,03.

[3]蔡婷玉.企业诚信与和谐社会建设[J].消费导刊,2009,13.

[4]王静.我国中小型民营企业诚信建设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4.

[5]姚景照.生产型民营企业组织诚信价值观:理论与实证研究[D].西南大学,2009.

[6]刘月秀.企业经营管理诚信伦理机制建设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4.

篇8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使得企业生产经营上产生巨大的转变,由原来的资源主导型过渡为现在的自主创新型转变,由过去的粗放型、手工加工型变为现在的机械化生产型,由之前的一味注重经济发展转变为环保、绿色、低碳的产业,同时逐渐向战略型产业迈进。生产经营的转变导致企业必须走转型升级的经营模式,否则将会被社会所淘汰。

(二)其他方面的转变导致企业必须转型升级

随着生产经营的转变,使得企业的其他方面也必须相应转变,才能促成配套设施的完善。包括企业思想观念、企业管理模式、企业管理体制方面的内容,所以,企业面临转型升级的重要局面,企业只有转型升级,才能紧跟时代潮流,在社会上拥有一席之地。

二、判断企业是否成功转型的六个因素

(一)企业自身的经营机制

在企业的自身发展过程中,企业自身的经营机制体制和管理体制直接关系企业的未来前景。在市场经济快速变化的今天,企业应当重视自身风险意识的加强,在不可预知的危机到来时,企业应当积极调整生产规模,升级生产方式,例如尝试企业内部各项资本并购重组,以达到资源产品的良性互动与健康发展。这样积极的以全新面貌迎接市场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同时,完善发展企业自身的经营机制对推动企业生产、工作效率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这方面我国许多知名企业通过实践已得到充分证明。他们通过优化资源重组坚决砍掉制约本企业发展的薄弱子公司,通过市场调查发现有利于本企业向国际市场的公司使用合作,洽谈,兼并等方式实现联合重组从而向先进知名企业迈进。

(二)企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企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对企业的成功转型起到了重要作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决定企业的发展命运,我国国内某知名企业,重视企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投入,从企业第一项专业创新产品问世以来,积极推动本企业的创新发明取得初步成效的同时领先同行业领域并在国内行业内部制定行业规范标准。这些成果和荣誉的取得源于企业对创新能力的不断重视和加强,这项创新战略不仅提高了企业效益还为其他企业的经营思路提供了重要借鉴。创新意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企业拥有创新意识,才能具有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也才能为企业的发展源源不断的提供新鲜活力,才能让企业稳步发展。

(三)用人机制和人力资源的因素影响

企业的用人机制及人力资源高水平是企业转型的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企业内部的人才素质水平提升和操作水平的高低严重影响企业经营的发展趋势。高素质的人才才能从根本上积极调动员工的工作状态,才能影响其他员工的工作激情,企业也才能够顺利发展。

(四)生产组织模式的变化

企业转型升级,面临的其中之一巨大变化就是生产组织模式。如果企业转型后,还按照之前的模式进行生产,则相关理念管理难免落后,这就不能说是一次成功的升级转型,因为落后的产生管理理念会阻碍整个企业的健康发展。因此,企业的生产组织模式必须随着企业转型升级变化而变化。中国作为第二位能源生产国与消费国,其资源的使用不容小觑,但是资源的利用率却相对较低,这是目前企业的经济结构所决定的。尤其是煤炭资源的相关产业,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忽略经济效益之外的社会环境等其他因素,使得矿产资源急剧减少。现在,企业的转型升级,正是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前景,中国的经济体制也从重视经济效益转变为“创新、绿色、环保”的新主题。除煤炭等矿产资源外,以轻工业为首的企业也需要面临转型升级的经营模式。比如浙江天能集团,则是率先进入企业转型的重要单位,是目前中国最大的动力电池生产商,成立于1986年,地处浙江长兴。长期从事动力电池、电动车用电子电器以及太阳能储能电池的研发销售。在2007年该集团在香港主板上市后,成功地开拓了国际市场,发展迅速。目前该集团已经成立了20家国内的全资子公司,3家境外公司,可以说该企业正是由于转型成功,才能向国际化大型上市公司发展,成为业界中的翘楚。正是这些公司紧随时代步伐,紧靠“绿色能源环保”标签,才能在行业竞争中被市场认可,最终存活下来。

(五)企业“三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企业“三化”发展对提升企业生产工作效率有着直接的关系,它包括工作的信息化、精益化和人文化三方面的?热荨M平?企业“三化”发展,可以协助企业快速进行企业转型升级,帮助企业紧跟时展的脚步,促进企业管理的创新能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更好的促进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企业的发展,必须以科学全面的规章制度作保证,以保证企业的正常平稳运行,同时保证企业员工的规范化要求,这是信息化的包涵内容;任何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精益求精的反复操作、管理能力,从细微之处入手,加强企业管理;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加强企业的人文情怀。企业也是以人为服务的产业类型,无论老板还是员工,都需要人性化的待遇,“以人为本”的发展诉求,才能真正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与塑造企业发展。

(六)专利创新体系的建设

篇9

二、中小企业保兑仓融资模式

处于下游的中小企业,在一般情况下会需要处于上游的供应商提供预付账款,这样才能获得下游客户发展过程中需要的原材料以及产品,并且是持续得到供应。当企业出现短暂性的资金流转困难时,可以使用保兑仓融资模式,实现企业某项专项款的融资,以此获得银行短期性的贷款,得到信贷支持。通俗一点讲,就是企业向合作银行交纳一定的保证金后,可以开出承兑汇票,且由合作银行承兑,收款人为企业的上游供应商,供应商在收到银行承兑汇票前,开始向物流公司或者仓储公司的仓库发货,货到仓库后,转为仓单质押,若融资企业无法到期偿还银行贷款,则上游供应商负责回购质押货物。保兑仓融资模式,必须在供应商确认回购的情况下,融资企业才可以申请银行的融资业务,但是供应商必须控制融资企业在银行中所拥有的提货权,这样一来,保兑仓融资模式适合供应商回购基础上的采购活动。

篇10

一、中小型外贸企业的定义、整体特点

中小型外贸企业实际上是以进出口贸易为导向的中小企业,而所谓中小企业,我国《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对其作了划分,一般来说,除了因行业不同人数有差别外,资产总额在4亿元以下,或销售额在3亿元以下的企业为中小企业。中小型外贸企业的确定标准是销售收入在3亿元以下的专业外贸企业。

我国中小型外贸企业的整体特点主要有:经营方式多为传统的国际贸易方式,且重视出口,轻视进口;活动空间狭窄,经营能力有限;多数企业只有一个人来专任高层管理的工作。

二、我国中小型外贸企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分析

1.中小型外贸企业的经营范围相对狭窄,竞争愈发激烈

目前我国多数中小型外贸企业经营行为短期化, 企业一窝蜂地追逐热销商品, 结果造成产品结构严重趋同。众多企业拥挤在狭窄的经营领域内, 为争夺客户不可避免地产生过度竞争。对外低价竞销, 对内抬价抢购, 使中小型外贸企业的经营伴随着较低的经济效益和较大的市场风险。

2.中小外贸企业人员流动性过大

由于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和分配机制不合理,企业既缺乏高素质人才,又缺乏留住人才、让人才充分发挥作用的机制,致使一些贡献较大的业务人员的应得报酬无法兑现,出现了能独立创汇的业务人员离开原有外贸企业、带走订单、自行创办外贸公司的现象,造成了中小型外贸企业经营资源和经济效益的巨大损失。

3.中小外贸企业融资能力及应对汇率风险的能力较差

近年来外贸企业遭遇境外客户赊销是目前我国对外贸易结账方式的主流,与此同时,外贸企业对境内供应商的货款却不能相应拖欠。而中小外贸企业由于自身财力有限,向大型商业银行申请贷款又难上加难,经营遭遇空前压力。

同时,伴随着我国汇率的波动幅度不断加大,到2007年9月24日为止,美元兑人民币已经突破7.52大关,人民币累计升值幅度已经接近7%。我国中小型外贸企业订单大多是以美元计价,企业又缺乏避险意识,对汇率风险普遍认识和准备不足。

三、中小外贸企业经营策略建议

1.差别化策略

差别化经营策略的实施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市场差别化策略:中小型外贸企业应该以国际市场为导向,占领那些有发展前景、有利可图的那部分细分市场: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对中小型外贸企业来说, 最重要的是做出特色,将自己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最擅长的方面,在某个系列产品市场建立起自己的竞争优势。

(2)产品差别化策略:对我国中小型外贸企业而言,要推行产品差别化的策略,具体来说就应该加快新产品、新品种、新款式的外贸产品的发掘。充分发挥外贸企业在结构调整、新品发掘中的信息传递和市场导向作用。建立新产品的发掘、储备机制,实施“经营一批、发掘一批、储备一批”的滚动发展策略,力争将新产品的出口比重保持在25%~30%以上。

(3)形象差别化策略:形象差别化的核心是品牌,是建立鲜明的产品及公司形象。当今的市场是品牌争夺的市场,中小外贸企业在进出口业务中对产品的选择上应注重品牌的选择,尽量选择国内外的知名品牌、买断,或者注意发展公司自有品牌,这样一方面比较容易打开市场,另外也有利于提高公司的整体知名度,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2.组织创新――内部股份合作制外贸企业

组织创新是中小外贸企业经营机制创新的支撑点之一。我认为,目前对于中小外贸企业来说,内部职工持股是比较好的一种方式,有利于增强员工的凝聚力,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具体实现方法可以采用以骨干业务员持股为核心的“内部股份合作制” 模式。以骨干业务员为中心组建股份合作制企业,可把骨干业务员的自身利益与企业利益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充分调动骨干业务员的积极性,建立起精干高效、具有生机活力的新型外贸企业组织形式。

3.中小外贸企业融资难的解决办法建议及汇率风险的防范

(1)中小外贸企业融资难的解决尝试。解决中小型外贸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我认为可以尝试利用好地区性中小银行。地区性中小银行一方面没有财力支持大企业的大项目,只能支持中小企业的小项目;另一方面,地区性中小银行对当地企业的经营状况、企业家的人品、能力等的了解和大银行的分支机构比较起来有信息优势。所以,地区性的中小银行在给地区性的中小外贸企业提供贷款上有比较优势。

(2)中小外贸企业应对汇率风险的经营策略建议如下:

①尝试新的结算货币。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由8.27元升为7.52元,升值约7%,但对欧元贬值4.69%,对英镑贬值9.37%,对韩元、泰铢、新加坡元等也相应贬值。因此,中小型外贸企业在出口谈判中可以尝试以欧元等国际货币为结算工具,借以规避人民币对美元的持续升值风险。

②利用银行的金融业务规避汇率风险。目前,我国银行可提供两种汇率避险工具,一是中远期结售汇业务,客户与银行签订远期结售汇合约,按照约定的币种、金额、价格,在将来的某一时间办理结汇或售汇业务;二是外币兑人民币的掉期业务。两种业务都可以帮助企业规避风险。

参考文献:

篇11

(二)生产计划的开展

生产计划是公司生产经营当中非常重要的活动之一,其质量的好坏直接会影响到公司的直接效益,甚至公司的存亡,市场目前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所以更加细致的生产计划的开展便非常值得注意,而且生产计划并不能单纯的只靠一套,还要进行多套方案进行备案以便出现突发事件的时候的应急之需。生产计划是公司的活动计划、组织工作等的总称,包含着成长过程组织、成产能力的核定以及资源的平衡等。对于狭隘的概括来说是指对公司整体系统的管理,包括原材料的采购、广义的生产计划是指对一个公司整个体系的管理,是对所有与产品的制造过程密切相关的各方面工作的管理,包括从原材料采购开始,经过生产组织,直到产品产出交到用户手中相关的生产、技术、质量、产品研发、设备、人力、销售、运输、信息化建设等等所有相关专业。

二、生产计划

(一)生产计划的具体实施

生产计划的开展需要进行合理的规划,为了使计划更加合理和操作需要及时掌握第一手资料,提高公司的竞争力,结合市场的情况进行分析也是十分关键的,安排最适合公司的发展计划和方案。计划制定之后还要根据实时信息进行计划的时刻改进,不能计划制定之后就不管了。要时刻根据当前的社会情况不断进行分析和方案的跟进,要进行预知问题的断定,以防出现紧急情况而不知所措。

(二)效益型与战略性

同步在市场经济背景之下,公司的效益与战略同时进行着。如果想提升公司的经济效益就应该时刻进行战略安排,不断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还要进行市场调研。制定最佳的采购计划,制定最适应当前公司的生产方案。生产计划是公司日常生活的依据,对公司全体员工的工作计划以及人力设备等的妥善安排。生产计划可以让公司更加均衡并且有节奏的进行生产,而且要对公司员工的技术含量以及公司产品研发专员进行学习安排。

(三)合同的效果

对于部分企业会有合同的制定和安排,会有相关的合作厂商进行合同的安排与签订。对于合同的签订需要进行相关细则的仔细拟定,销售合同是制约企业内部人员的准则又可以与其他企业进行销售合同的签订以确保销售的有序进行,采取合同的拟定对公司的发展是很有利的保障,所以公司相关负责人对于合同的问题要仔细斟酌。

三、生产计划与经营管理

(一)经营方案生产计划是保障

公司正常运行的首要前提,而经营管理是与之相配套的方案。只有二者相互融合才能确保公司的稳定发展。在公司的发展当中会有很多个部门与生产环节相关,各部门的沟通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能够进行各部门之间的良好沟通与融洽的交流工作会更加顺利。分析项目的各种参与者在各个阶段对项目进度控制的影响,制定出最全面的计划。

(二)企业员工之间的沟通

各个环节之间的部门应该进行适当的沟通,加深员工的感情基础会让工作氛围更加轻松,轻松愉快的工作环境是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作为公司的管理层,可以定期举行员工聚餐、集体活动、定期的旅游等让同事之间的陌生感越来越少。加强员工的沟通,加深员工的情感基础,是作为一种心理经营模式,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关注。心理问题作为一个严肃的问题需要引起大家的重视。

(三)心理管理作为企业的员工

不仅要做到业务熟练,还要做到心理健康,目前的生活压力大,很多人都处于亚健康,对于工作有很严重的影响,所以定期释放员工的压力,并且定期的进行员工的娱乐活动的开展,既可以加深员工的感情又可以舒缓心情,一举两得。作为新时期的企业经营管理方案来讲,心理管理也应该提到日程上。国外的公司就有把员工的生日以及员工爱人的生日都标记清楚,并在当天进行礼物与卡片的发放并写上温暖的话语,这就会收服员工的心,让员工体会到公司的关爱,从而更加发奋的工作。

篇12

上市公司的成长动力主要来源于高资源投入,而对投资以后形成的资产却没有足够重视对其的管理。但资产质量是决定企业盈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公司管理质量的具体体现。因此,加强对资产质量理论的研究和探讨,构建科学的资产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合理评价企业资产质量、指导资产质量管理实践具有重大意义。2008年,IASB和FASB联合了《财务报表列报的初步意见(讨论稿)》,其中建议将财务报表项目按三大活动分为经营项目、投资项目和筹资项目三大类,这种分类改变了传统的按会计要素进行分类的理念,可以充分反映管理层的意图,更加符合决策有用性目标。如果按照这种分类,资产也可以分为经营性资产、投资性资产和筹资性资产三大类。其中,经营性资产作为资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企业在开展自身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所拥有或控制的,能够为企业带来正常经营利润的资产,包括扣除(对外)投资性资产之后的各项资产。经营性资产是企业从事自身经营活动以获取经营性收益的主要物质基础,因此,经营性资产的质量将直接影响企业的当前盈利水平和未来发展能力。

二、文献综述

(一)资产质量研究 国外仅有少数文献对银行资产质量进行了研究。如David Bernstein(1996)研究了银行资产质量与规模经济的关系,发现贷款质量对银行成本存在着直接和间接的影响,银行的资产质量越差,其成本越高,但这种直接影响表现得不很明显。国内学者对资产质量的研究相对比较多。顾德夫(2001)认为分析企业的资产质量,主要是要找出质量低劣、成分出现隙缝和空洞的异常资产。余新培(2003)认为,资产的物理质量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是明显的,在比较一项具体资产的质量时,资产的物理质量显得更为重要。张春景和徐文学(2007)认为,应从整体角度来评价企业的资产质量。张新民(2001,2003)认为资产质量是特定资产在企业管理系统中发挥作用的质量,具体表现为变现质量、被利用质量、与其他资产组合增值质量,以及为企业发展目标做出贡献的质量等。从经营性流动资产、对外投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等方面论述了资产质量的特征,认为质量较高的资产,可以满足企业中长期发展以及偿还企业债务的要求。张春景和徐文学(2006)提出了资产质量的存在性、有效性、收益性基本特征,钱爱民和张新民(2009)将资产质量特征分为总体质量、结构质量和个体质量三个层次,并构建了资产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徐泓和王玉梅(2009)结合资产质量的内涵与外延,从资产的存在性、流动性、结构性、可持续性和风险性等方面构建了资产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宋献中和高志文(2001)以调整前后每股净资产的波动幅度(K值)作为评价资产质量好坏的标准。费明群和干胜道(2004)、李嘉明和李松敏(2005)、贺武和刘平(2006)都以K值为基础研究了上市公司的资产质量与盈利能力的关系,发现二者之间确实存在正相关的关系。谢永堎(2007)对18个反映资产质量的指标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证明从亏损前3年开始公司的资产整体质量已经开始下降,同时提出一些能够有效预测财务危机的指标。

(二)经营性资产质量研究 钱爱民、张新民(2009)将经营性资产从企业资产中分离出来,对经营性资产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从周转性、增值性以及获现性等方面构建了经营性资产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钱爱民、周子元(2009)在前述经营性资产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以我国化工行业A 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验证了该指标体系对经营性资产质量评价的有效性,同时揭示了影响各类企业经营性资产质量的关键因素。

篇13

1、转型对企业投资的影响。

① 企业设备投资与配套投资将大幅增加。因为进项税额抵扣对企业现金流的影响使企业的投资倾向于能够带来进项税额抵扣的设备投资。另外,转型降低了设备投资的回报要求,企业的设备投资计划会有更大的可能性通过可行性分析。从主要的财务指标来看,消费型增值税条件下的 NPV 和 IRR 会比在生产型条件下大幅提高。

② 企业的投资周期会明显缩短。国家已经出台了许多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更新的政策,如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于 1999年 12 月 8 日颁布并实施的《技术改造国产设备投资抵免企业所得税暂行办法》( 财税[1999]290 号) ,规定凡在我国境内投资于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技术改造项目的企业,其项目所需国产设备投资的 40%可从企业技术改造项目设备购置当年比前一年新增的企业所得税中抵免。这次国家推出的增值税转型政策的给企业技术进步提供了更加强烈的刺激。这样,企业设备、技术更新的加快自然会带来企业投资周期的缩短。

③ 企业投资行为会主动跟随国家政策。企业对转型政策效应的预期会使企业、的投资行为尽可能与政策导向一致。一方面出于税收中性的考虑,企业会认为转型是个利好消息。企业会主动配合转型的实施,以期获得由税负公平带来的竞争地位改善。

另一方面企业会对转型的推行路径产生影响。为获得并保持转型带来的超额收益,企业有强烈的动机来采取行动,并有可能对转型的实施产生不利影响。例如,企业的投资方向将以国家政策推行过程为依据。国家的试点行业及试点地区将对企业的投资方向施以巨大影响。这也是政府希望看到的。但是,企业也会做出一些取巧行为,如,企业的投资时间将会有意选在转型开始之后。即使本应发生在转型开始之前的投资,企业也会尽量将其推迟到转型之后,以享受转型带来的优惠。这些行为,特别是投资时间、地点、项目的集中会给转型政策的推行带来影响,甚至影响转型政策的效果。

2、转型对企业筹资的影响。

增值税转型将间接增加企业筹资成本。虽然可以获得抵扣,但是抵扣量远远小于投资量。企业投资规模的增大,必然刺激企业的融资活动。设备投资所需的资金量十分巨大,企业除了利用以有积累及内部融资来进行投资外,一般还需要通过发行新股、银行贷款、发行债券等外部筹资活动来筹集设备投资所需要的资金。

企业在筹资方式的选择上要根据资本结构、税收筹划等相关理论来综合考虑,以免使转型的益处受损。另外企业财务指标的表现也会影响企业的外部筹资能力。

3、转型对企业的会计核算的影响。

转型对企业会计核算的影响集中于会计政策的变化上,主要包括机器设备的计量方法、增值税缴纳方法与折旧政策。对于机器设备的计量方法、增值税缴纳方法必须与转型政策一致,企业几乎没有自主权。拿试点政策举例,试点政策要求企业对抵扣范围内的固定资产按不含税净值入账,并以此来计算折旧。试点还对增值税的抵扣、缴纳、退还等在手续上作了要求。

同时此次转型将影响企业固定资产折旧政策。企业会针对转型进行相应的会计政策变更。已有相关研究提到或指出,企业为了获得最大化的政策益处与经济效益,会对新增设备采用加速折旧的方法,然而具体哪种加速折旧方法的效益最大还没有定论。无论怎样,此次转型为企业会计政策与估计变更提供了刺激与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