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长效沟通机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要建立良好的医患沟通长效机制,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整合政府资源,创新工作机制
各级政府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承担举足轻重的作用,搭建医患调解互动平台,司法、卫生、公安、各部门和负责医疗纠纷赔偿的保险公司的共同参与至关重要,通过医患调解互动平台这一创新工作方式的第三方调解机制的搭建,形成部门联动、分类处置,改变以前仅由卫生部门独立支撑的局面,能达到处置更为有力、有效、有序的效果,使纠纷减少。同时,通过发挥第三方调解机制的作用,医疗纠纷的处置更为快速、规范,各部门各司其职,分工合作,将法律援助、相关政策解释和咨询、医疗纠纷解决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2.切实维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实现"双赢"
本着公正公平、平等自愿、互相尊重的原则,搭建医患调解互动平台,便于医患双方交流、沟通。同时,通过提供法律顾问和法律援助,使患者能够及时获得信息、政策上的支持,更好地维护了患者及群众的合法权益;也使医疗机构能够公正地审视自己的不足,赔偿趋于合理,并从"医闹"、患者及家属"过激行为"的困挠中脱身出来,保证正常的医疗秩序。
篇2
一、普通高校大学生的特点
谈到普通高校的学生,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普通高校的本科大学生,在19到23岁这个人生最有活力的年龄阶段,这个年龄段的大学生更多的是青春活力,所以普通高校的学生,性格相对都比较外向,与人沟通交流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较强,但也存在部分学生个人修养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等问题。
二、普通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现状
目前我国的大学生队伍基本已经脱离了大龄化,并逐渐呈现出年轻化发展的态势。在全球化、科技化、信息化以及新媒体时代到来的影响下,这一部分人群总体上能够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普通高校大学生思想多元化发展
随着大学生招生规模的日益扩大,大学生人群彼此间的生长环境、道德准则、行为方式、人生经历也各不相同,从而导致了大学生群体思想的多元化发展。
(二)普通高校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相对独立性
我国高校本科生的学习往往都是集中式的学习,学习方法和手段较为单一。学习方式由高中的识记性转为理解性,更重视实际能力和学术理论的培养。特别是普通高校大学生都具有自己的专业和不用的研究方向,导致学生学习、科研等都比较分散,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与此同时,大学生在思想、心理和行为上都比较独立,一般是围绕自身的专业而进行,这也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难度。
(三)普通高校大学生就业压力大
对于普通高校大学生而言,上大学本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找到一份满意的、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然而,随着我国各大高校大学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就业领域提供的就业岗位远远低于大学生就业人数,从而导致大学生就业的竞争压力会逐渐加大,这也在无形当中加大了普通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思想压力。
三、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可否认我国普通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也存在着对教育主体的漠视、缺乏时效性、长效机制不完善等不适应普通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发展的问题。因此,虽然普通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在实际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以至造成普通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以长效实施的现状。
(一)普通高校大学生轻视思想政治的学习
当前我国大学生培养方案通常比较注重对大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致使大学生管理部门都把大学生教育的重点放在专项理论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上,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多数大学生在学习期间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修学分、练技能、拿毕业证”。对于普通高校大学生而言,他们的思想政治素养参差不齐,再加上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够重视,因此往往轻视了思想政治方面的学习与提高,把精力过多的放在了专业能力的提高上。
(二)普通高校大学生缺乏主体责任意识
当前很多普通高校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还停留在对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孰重孰轻的比较上,没有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是自身发展的必然的内在需要,更谈不上自觉地把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到专业学习中去。
四、普通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长效机制建构的途径分析
(一)普通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中注重以科学有效的工作方式激发大学生党员的主体意识和先锋模范带头意识。
普通高校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已趋于成熟,辅导员如果单纯的对大学生进行外部监督和被动教育模式并不能充分达到教育目的,因此对大学生党员的教育要以体验式和启发式的教育方式为主,激发和调动党员的主体意识和先锋模范的带头意识。要将支部民主生活与党员的自我教育紧密结合,定期召开大学生党员的民主生活会,发扬民主精神,使学生间相互沟通交流,充分发挥自我教育和同伴群体教育的作用,强化支部活动的时代感、使命感、亲切感,激发党员兴趣的同时,提高党员同学的自我约束和服务意识。
(二)充分发挥普通高校班导师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核心作用
篇3
篇4
长期性在立法思路、管理策略和采取的措施上,管理效应会对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的工作产生影响,而不是一种短期行为。
系统通安全长效管理机制丰富的内涵决定了必须有多项的措施保证其功能的实现。这是一个系统共同作用而产生的效果,不是单一的措施就能完成的。
根本性立足防范,从治本上研究和考虑立法思路、管理策略和采取的措施。
自主性这种机制所产生的效果能使生产经营主体真正形成自我管理的意识,形成自我约束的机制。
有效性有效性是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的最终目的,只有在实践的过程中,才能检验其存在的真正价值。
二、道路交通安全长效管理机制的构建
笔者认为,构建福建省道路交通安全长效管理机制应从七个层面加以思考,即建立健全四个体系、引进一个制度、实现两个创新。
(一)建立健全交通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
当前,应尽快做好道路交通安全主法的配套和细化工作。一要尽快制定和出台有关单行法规、条例;二要结合实际,通过地方立法,补充和完善道路交通安全法律体系,如对交通主管部门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及对交通安全行政执法和处罚进行细化等;三要加强交通安全立法理论研究和司法总结,扩大交通安全立法的公开性、民主性和广泛性。
(二)建立健全安全目标管理体系
1、加强各级人员对道路交通安全目标管理的认识。道路交通企业领导对安全目标管理要有深刻的认识,要深入调查研究,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企业的总目标,并参加全过程的管理;加强对中层和基层干部的思想教育,提高他们对安全目标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和组织协调能力;还要加强对职工的宣传教育,普及安全目标管理的基本知识与方法。
2、安全目标管理需要全员参与。安全目标管理是以目标责任者为主的自主管理,因此,必须充分发动群众,将企业的全体员工科学地组织起来,实行全员、全过程参与,才能保证安全目标的有效实施。
3、安全目标管理需要责、权、利相结合。实施安全目标管理时要明确职工在目标管理中的职责。同时,要赋予他们在日常管理上的权力,还要给予他们应得的利益,责、权、利的有机结合才能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持久性。
4、安全目标管理要与其他安全管理方法相结合。在实现安全目标过程中,要依靠和发挥各种安全管理方法的作用,如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安全技术措施计划、开展安全教育和安全检查等。只有两者有机结合,才能使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做得更好。
(三)建立健全交通部门的预警体系
长期以来,道路交通安全部门的安全管理基本是单一的反馈控制模式。这种模式主要体现了事后把关的安全管理思想,即主要通过对已发生的事故和事故苗子等进行分析,找出原因,然后制定实施对策。随着道路里程的增加和交通工具密度日益增大,交通运输生产的系统复杂度和风险度显著提高。这种单一的管理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安全管理的需求。
因此有必要构建先进的交通安全预警系统,综合利用现有的交通运输系统安全信息,针对交通运输生产系统本身或其输入发生的变化,在其影响运输生产安全之前就事先将对其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评价,开展事故安全预测,及时向交通安全部门反馈信息,使其能够根据得到的前馈信息,科学预见交通运输生产系统及其要素的安全态势,采取合理措施对交通运输生产系统的人、机、环境、管理等四个要素进行事前协调,把事故消灭在萌芽之中,防患于未然。
(四)建立健全道路交通信息化体系
1994年,福建省交通信息化工作开始实施"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目前已经实现了第一步:普及计算机和推广应用信息技术的基础工作;第二步也基本完成:部份数据库和局域网的建设,基本实现《福建省道路、水运交通信息化1998-2000发展规划》中提出的目标,全行业信息技术应用达到一定水平。
作为第三步任务目标是建设“数字交通”。它是以我省交通为对象的数字化、网络化、可视化和智能化的信息集成及应用系统。着力在五个领域取得进展,实现交通政务信息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信息化;交通运输生产管理信息化;交通产品营销信息化;交通科学技术信息化。重点实施交通信息化"123重点工程":抓好电子政务建设;力争在智能运输系统(ITS)和物流两个领域有实质性突破;开发、推广、应用高速道路联网收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质量安全监控、交通公共信息服务三个系统。
(五)引进道路安全审计制度
道路安全审计是有效预防和降低交通事故的重要手段之一。首先,“预防重于治理”,道路建设项目的各个阶段实行安全审计是从源头预防交通事故的重要措施,;其次应尽快开展道路安全审计的法规研究,明确道路安全审计的程序和安全审计人员的责任、义务及权益;第三,要加紧加快道路安全审计指标体系的研究,从而形成一套较完善的评价标准;第四,培育道路安全审计队伍及建立相应机构,保证审计人员独立公正地开展工作。
(六)实现交通科技创新
未来交通发展的重点是扩充能力、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改善服务、保障安全、保护环境,任务十分艰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交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对交通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充分依靠科技进步,全面提升交通行业的科技含量,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交通更快更好发展的必然选择。
构建智能交通管理指挥系统结构,其总体目标应为:以信息技术为主导,以计算机通信网络和智能化指挥控制管理为基础,初步建成集高新技术应用为一体的智能化道路交通管理体系,基本实现交通指挥现代化、管理数字化、信息网络化、办公自动化,进而实现交通管理决策科学化、交通指挥调度信息化、城市快速路网交通管理智能化、交通信号控制自动化以及实现交通管理电子警务和电子政务。
(七)推进安全文化创新
篇5
高等职业教育,既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新类型,也是职业教育的一个新层次。既要有别于一般高等教育,又要区别于中等职业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与培养模式,就成为高职教育工作者必须研究、重点研究和长期研究的基本课题。近十多年来,高职教育理论与实践工作者,围绕解决高职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如何培养这么样的人才”问题,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方案与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特别是实施“示范校”、“骨干校”、“示范专业”、“骨干专业”等项目建设以来,各高职院校紧扣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问题,基于产业发展需求与学校办学优势,积极开展探索创建符合中国国情的、适应区域高职人才培养需求的、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在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展人才培养基地建设、订单式培养、专业教学与职业技能考证对接等方面,不少院校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缺乏可操作性强的政策规范与激励,行业(企业)参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合作开展人才培养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不足,普遍存在高校“单头热”现象。成为制约高职院校普遍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因素之一。[1]
培养教师职业从业人员的教师教育专业,既是传统的职业教育,又面临着新的职教理念与模式的冲击。其“校校合作”、“学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还面临着特殊的困难:一是政府推行的高师院校(专业)“师范生毕业顶岗实习置换中小学教师脱产培训”机制,在实际执行中经费分担制度的落实遭遇诸多实际问题,一时难以成为普遍意义的长效机制;二是公立中小幼学校因人事管理体制及其工作性质的特殊性,难以提供足够数量与足够时间的顶岗实习职位,也无法提供带薪顶岗实习职位,更无法做到实习与就业挂钩。[2]
近年来,随着学前教育事业快速发展而迅速壮大起来的学前教育专业,园校协同合作培养学前教育师资工作,发展趋势亦不容乐观。打破“瓶颈”,构建园校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长效机制,是必须的,也是迫切的。
二、问题解决策略的探讨
根据我国国情,结合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现状,必须建立由政府主导,行业组织、学前教育机构和举办学前教育专业高校共同参与,“四方联动”,才能切实构建实施园校协同创新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长效机制。
1.政府要进一步加强政策的引导、规范与推动作用
政府及其主管部门,是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行政管理者。培养优质学前教育师资,作为用人单位,学前教育机构是受益者之一,也应该成为责任者之一。应通过进一步制订、落实相关政策,引导、规范与推动学前教育机构参与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工作。
1.1国家和地方出台学前教育师资培养方面的专门文件,要进一步明确学前教育机构与高校一样都是学前教育师资培养主体,规定学前教育机构必须参与和承担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工作。当参与和承担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工作成为学前教育机构的义务与责任,也就把“份外事”转变成“份内事”,有利于以政策规范推动学前教育机构主动、自觉参与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工作。
1.2教育主管部门将学前教育机构参与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工作提出明确要求,纳入年度绩效考评和办学资质年度检查指标体系。一方面,有利于引导学前教育机构从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切身利益出发,认识和参与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工作,将有力促成“要我做”向“我要做”转化,变被动参与为主动担当;另一方面,通过细化考核指标,一可让学前教育机构明确任务要求,二可利于学前教育机构与高校的合作更具操作性、实效性。
1.3完善配套政策,切实推广“师范生顶岗实习置换教师培训”的师范生实习支教模式。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的试点经验和李海、李泽民等人的相关研究证明,该模式能够实现四方受益:高师院校、地方教育部门、实习学校和师范生。但也发现最大的问题是经费支持不足。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意见》(教师〔2007〕4号)提出的“切实保障师范生实习支教经费。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加大对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安排用于师范生实习支教的专项经费。高师院校要加大师范生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保证师范生实习支教经费。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师范生实习支教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要求落实有困难,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是高校独立支撑,长期开展与面上推广难以为继。所以,教育部应会同财政部出台实施指导意见,明确经费安排要求和标准,列入地方政府考评体系。同时,对经济欠发达市县予以转移支付,确保经费支持政策落到实处。由此保障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顺利开展,进而扎实促进园校合作长效机制建设。
2.行业组织要充分发挥桥梁、协调与促进者功能
目前,我省已经成立了有高师院校、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幼学校参与的“广东省高职教师教育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了有高师院校、行业协会、学前教育教学与研究机构和幼教产业相关企业参与的“广东省学前教育职教集团”,东莞等地市还成立了“学前教育行业协会”。要切实依照《章程》开展工作,成为高师院校与学前教育机构及其与教育部门之间紧密联系的桥梁,整合区域学前教育资源,着实促进园校合作长效机制建设。
2.1争取更多政策与经费支持,推动师范生实习支教进一步落到实处。借助广东省建设南方教育高地的教育创强计划,争取省教育厅会同财政厅设立“园校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项资金,扩大师范生实习支教置换教师培训试点工作,开展园校协同创新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验(示范)区”建设,开展会员单位之间的园校合作试点工作,加强园校协同创新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科研工作,以丰富的、多样化的试点经验和工作取向的科研成果,以及由此促成的省级指导性文件,切实带动、推动更广泛意义上的园校合作长效机制建设。
2.2完善学前教育机构等级评定与评优评先考评指标体系,引导学前教育机构主动、积极参与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工作。在教育行政部门授权开展学前教育机构等级评定和独立开展学前教育先进单位与优秀个人评选工作中,将参与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工作情况纳入评价指标体系,激发、引导学前教育机构及其个人更加自觉、主动、积极地参与园校合作培养学前教育师资工作,促进园校合作培养学前教育师资长效机制建设接足“地气”、落到实处。
3.学前教育机构要确立师资培养主体意识
教师职业工作对象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是快速发展中的人(尤其是学前儿童);“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职业工作的当前、显性目标,而其隐性的、终极的价值诉求,则是促进儿童身心健全发展。由此决定了教师职业工作,“有法、无定法、贵在得法”,是技术活,更是艺术活、情意活。也由此决定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建基于实践性经验的积累。而师范生实习,就是通过“做中学”, 领悟、掌握与积累教师职业实践性知识,形成职业技能,培养职业认同,培育爱生情感,养成职业道德,着眼于提高师范生整体职业素质的师资培养活动,是师范生从学生向教师“蜕变”的关键性环节。这个“蜕变”的质量,是最终决定师资培养工作成败的关键。而这个“蜕变”,只能在高师院校与中小幼学校合作、以中小幼学校为主、在中小幼教育教学实际工作中实现。所以说,学前教育机构要确立师资培养主体意识,以保障充分发挥师资培养主体的功能。
3.1要充分认识承担学前师范生培养工作是利益所在、责任所在。“办学以教师为本”,优质师资是办优质学校的根本。而办优质幼儿园,是所有幼儿园的梦想,也是每一个幼儿园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所在。在培养学前师范生方面,幼儿园与高师院校是利益共同体。同时,又是分工合作的“双主体”:在通用知识与学科理论知识学习和教师基本技能训练方面,以高师院校为主;在实践性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和教师职业关键素质养成方面,以幼儿园为主。所以,在学前师范生培养上,我们幼儿园不该是被动的“配角”,而应是主动的“主角”。
3.2要充分发掘与高师院校合作培养人才的“附加值”。高师院校在理论师资、实训条件、科研资源、政策研究、对外交流等方面有相对优势。幼儿园在开展园本教研、园本培训、提升在职教师理论修养与基本技能、办学诊断与咨询、特色创建等方面,可以争取高师院校的更多支持,为幼儿园的又好又快发展,争取更多的提升“软实力”方面的外部资源支持,把合作高师院校发展成为幼儿园办规范园、高水平园、特色园的“战略合作伙伴”,做到一项合作、多样收获。
4.高师院校要树立“服务换合作、互惠享共赢”的合作理念
在学前师范生培养工作中,高师院校与学前教育机构是互补共建的利益共同体,各有职责、优势互补、不可或缺。从合作现状看,高校单头热现象较为突出,师范生教育见习与顶岗实习工作步履艰难。高师院校要主动争取财政专项经费投入,要进一步加大校级财政实践教学经费投入,切实推进校外实践教学活动的组织指导与过程质量监管。同时,要转变简单寻求学前教育机构单向支持的合作概念,树立以“服务换合作、互惠享共赢”的合作理念,着实推进园校协同创新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着实提升学前师范生实践能力与职业关键素质,着实提高学前师范生就业竞争力。
4.1转变观念:实现从要求幼儿园单向支持到通过提供专业服务争取幼儿园主动参与的双向合作的转变。既然需要幼儿园的合作,就要让幼儿园有主动合作的理由,就要通过专业服务激发幼儿园的合作意愿;既然是双方合作,就应该建基于互惠共赢的共同诉求,不能只期望对方无私奉献、主动配合。所以,高师院校要树立“服务换合作、互惠享共赢”的园校合作理念,才能建设实质合作的长效机制。
4.2练好内功:加强内涵建设,深入一线调研,整体提升专业服务地方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能力。主要是加强教学团队、科研团队、实训条件、课程与教材、质量管理制度机制建设;组织专业教师开展幼儿园保教一线教学调研与体验,引导专业教师开展幼儿园保教研究。着实提高专业建设水平,整体提升服务地方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能力。
4.3主动服务:要利用专业教学资源,主动为幼儿园提供专业服务。一是政策与发展资讯咨询与辅导服务。二是提供幼儿园在职教师职务培训服务:结合见习实习,选派教师送教上门,开展理论培训;利用校内实训条件帮助幼儿园教师提升保教基本技能水平和学习特色教学法。三是通过园校双方教师合作开展课程开发、教材编写、教学改革课题申报,提供教科研指导与带动服务。四是师资支持服务:幼儿园家长接待日、教学开放周、六一节或园庆等活动,往往感到人手不足,高校可以选派教师带领优秀学生前往支持。
4.4深度融合:建立多层面、常态化、实质性的园校合作关系。一是师资共享,通过构建全程实践教学体系:从第二学期开始每学期一周的校外见习或校内实训、毕业前一学期末两周的专业技能集中实训、毕业顶岗实习构成校内外实践课程(环节)两条主线,每年上半年举办“六一儿童节”(本校教职工子女参加)下半年举办艺术技能展示活动、课外微格教学与专题研讨活动、寒暑假与双休日义务支教活动三条辅线,邀请幼儿园教师参与指导;幼儿园家长接待日、教学开放周、六一节或园庆等活动,选派教师和优秀学生前往协助,以此加强日常合作。二是园校双方教师在课程开发、教材编写、教改课题研究等方面开展校(园)本研究合作。三是结合入学教育、经验介绍或事迹报告、毕业教育,邀请幼儿园教师进校讲座,开展学前师范生职业道德教育;选派教师结合见习实习到幼儿园讲座、调研、体验教学,促进教师交流。[3]
三、结束语
园校协同建设人才培养合作长效机制,是培养高素质学前教育师资的必然需要和迫切需要。只有在培养优质师资、促进区域学前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共同目标下,政府及其主管部门、行业组织、学前教育机构、高师院校四方各自发挥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做到互动共建,才能切实建构起实质性的人才培养合作长效机制,切实推进园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协同创新,切实提高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工作的整体效益。任何一方的缺位,都将导致无法建立完整意义上的长效合作机制。
参考文献
篇6
一.研究述评及问题的提出
在金融市场进行金融交易的过程中,存在着广泛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从国家角度来讲,必须有办法解决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金融市场上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以实现金融资源的最优化配置。衡量金融制度是否完善和有效,取决于制度本身能在多大程度上解决信息的不对称问题。金融体系使资金从缺乏生产性投资机会的经济人向拥有这种机会的人转移成为可能。除非金融体系能够高效地完成这一过程,否则,经济体系将不能良性运行,经济增长将受到阻滞。金融体系高效运营的一个关键是信息的不对称问题,也就是金融合约的一方比另一方拥有更少的精确信息。例如,借款人(债务人)常常比贷款人(债权人)对贷款用于投资项目的潜在回报和风险程度具有更多的信息。信息不对称引发了金融体系的两大基本问题,那就是金融市场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由于信息不对称原因,银行在与中小企业的博弈中对中小企业实施“信贷配给”就成为银行的理性选择。考虑到信贷配给及其界定现象,抵押资产不足、信息不透明的中小企业在很大程度上将被配给出信贷市场,以规避因信息不对称而可能造成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Berger、Banerjee、Alian、Stiglitz等学者从引入中小金融机构角度,通过双方的长期合作而拥有优势资源这一核心原则展开理论研究,以解决中小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上述理论最大的不足在于,他们仅仅是从银行内部结构与成本差异的角度,为小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比较优势提供了一种解释,它并没有证明小银行的存在降低了银行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边际成本,从而并没有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另外,均衡信贷配给是将银行与企业作为整体性因素进行考虑的,并由此来确定均衡利率与信贷配给的数量,这其中已包含了结构性因素。因此,引入中小金融机构仅仅是银行的专业化分工,而不是小银行融资的信息优势,中小金融机构的引入并没有改变信贷配给的均衡位置,而只是通过增加中小金融机构的数量弥补了部分“信贷缺口”。而在金融市场配置金融资源失衡的条件下,引入中小企业金融担保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缓解信息不对称,以改变信贷配给的均衡位置,促使信贷配给的局部均衡向总体社会福利均衡收敛。然而,在金融市场配置金融资源失衡的条件下,引入中小企业金融担保机制,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缓解信息的不对称问题,根本无法完全消除信息不对称。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中小企业金融担保机构在降低金融交易风险的同时也有可能产生金融风险,这种金融风险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由于金融担保机构与中小企业之间存在着外部信息不对称而导致中小企业金融担保风险的形成;二是由于金融担保机构内部所有人(委托人)与经理人(人)存在着内部信息不对称而导致中小企业金融担保风险的形成。由于金融担保机构承担了大部分或全部的风险,成为信息不对称下风险的最后承担者。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及其后果是难以想象的,也是以往几次金融危机所难以比拟的,在这场金融危机爆发与演变中所暴露出来的全球金融机构的内在脆弱性问题,这更值得全球金融机构与金融监管部门的深思。与此同时,在金融危机下,许多发达国家包括中小企业金融担保机构在内的所有金融机构所暴露出来的内在脆弱性问题,对我国金融机构提供了重要的警示,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金融机构存在内在脆弱性问题更是不言而喻的。本研究认为,治理中小企业金融担保机构内在脆弱性的科学手段就是科学地构建中小企业金融担保风险补偿机制的系统性架构,以防范与控制中小企业金融担保机构的运营风险。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本研究针对“中小企业金融担保风险补偿机制的系统性建构”问题展开深入探讨。本研究的主要贡献在于:以中小企业金融担保风险补偿机理的经济学分析为切入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小企业金融担保风险补偿机制的科学性架构,该机制主要包括基于政府财政贴补路径的金融担保风险补偿机制、基于风险自留路径的金融担保风险补偿机制等两大部分内容。本研究成果将对发展和完善中小企业金融担保风险管理理论,对提升我国中小企业金融担保业在担保实践中的风险防御能力,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中小企业金融担保风险补偿机理的经济学分析
按照经济学理论,具有很大外部效益的产品称为公共产品,具有很小外部效益的产品称为私人产品,而介入两者之间的产品称为混合产品。引入中小企业金融担保,是为了通过给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担保来改善中小企业的间接融资环境,从而促进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和商品化。这将有利于提高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改变国内经济增长、增加社会就业及增加出口创汇等,因此,中小企业金融担保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产品――信用产品,它不仅仅具有微观层面上私人产品的特点,同时也具有宏观层面上公共产品的特点,显然它是一种混合产品。作为一种混合产品,其最显著的特点无非是收益与风险的不匹配。对于产品提供的方式,通常而言,主要有公共提供与市场提供两种方式。所谓公共提供是指政府通过税收手段筹集资金,以免费或部分免费形式向消费者提品;所谓市场提供是指消费者必须按照等价交换的市场交易原则进行购买才能取得产品。具体采用何种方式应取决于产品的性质。对于私人产品而言,不存在市场失灵的现象,依靠市场机制就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私人产品应采用市场提供的方式。而对于公共产品来说,由于“搭便车”现象,即消费者一方面不愿意购买这一产品,另一方面又等待别人去购买,自己可从别人的购买中获得好处。因此生产者的成本得不到补偿,市场供给不足而导致社会效率损失。因此,对于公共产品,即使存在社会效率的损失,采用公共提供方式仍可改善资源配置效率,但是仅限于公共产品的提供方式。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金融担保体系呈现出以政策性担保机构为主导,而商业性担保与互助担保机构为辅的分布特点,但不管哪种性质的中小企业金融担保机构,都必须按照“市场化运营、企业化管理”原则进行,这也是实现我国中小企业金融担保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这就决定了我国中小企业金融担保是不能采用公共提供方式来运营的,那么,如果选择市场提供方式运营,是否能够有效解决社会效率的损失问题,下面通过给出图1―1来进行讨论。在图中,曲线SS为金融担保产品的市场供给曲线,即担保产品的边际成本曲线;曲线DD为金融担保产品的市场需求曲线,即担保产品的边际效益曲线;由于金融担保的外部效益性,用虚线TT表示金融担保产品的社会需求曲线,即担保产品的社会边际效益曲线;曲线TT与曲线DD的高度差取决于作为混合产品的金融担保的外部效益的大小,外部效益越大,高度差就越大,反之则越小。在政府财政补偿之前,金融担保机构和中小企业都出于其内部效益动机,按照市场化交易机制,在金融担保市场的某一价格状态(A点对应的价格水平)达到平衡,此时所对应的金融担保数量为X(A点对应的担保数量)。但从社会效益角度来考虑,金融担保数量的最佳状态应为Y(E点对应的担保数量),于是将造成社会效率的损失,损失程度为阴影部分(三角形ABC)的面积。
显然,对于金融担保这一混合产品而言,选择市场提供方式运营还是不明智的,按照上面的讨论,应该采用公共提供和市场提供相结合的方式,即混合提供方式,这种方式通过结合上述两种方式的基本功能,能够有效解决社会效率的损失问题。
所谓金融担保的混合提供方式,就是在遵循市场化运作原则的前提下,通过政府财政补偿(补贴)方式,来避免因市场供给机制所引起的社会效率的损失。这种混合提供方式对于规避社会效率损失的运作机制可由图1―2得到。在图中,为了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规避社会效率的损失,通过政府财政补偿(补贴),使得金融担保产品的供给成本下降,从而导致金融担保产品的市场供给曲线就下降至虚线LL位置。虚线LL与金融担保产品的市场需求曲线DD相交于E点,E点所对应的金融担保数量Y恰好为社会效益最优所要求的状态。此外,由于金融担保产品的市场供给曲线下降至虚线LL位置,尽管解决了社会效率损失的问题。事实上,金融担保产品的市场供给曲线下降至虚线LL位置,尽管导致了中小企业金融担保业的效益损失,但是它弥补了金融担保社会效率的原有损失,即图1―1中阴影部分(三角形ABC)的面积。损失的弥补程度为图1―2中阴影部分(三角形ABE)的面积,根据平行四边形的对称性易知,图1―2中阴影部分(三角形ABE)的面积与图1―1中阴影部分(三角形ABC)的面积应是相等的(不考虑制图的误差因素)。因此,中小企业金融担保是为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而导致供给曲线下降的,而由此引发的中小企业金融担保业的效益损失理应由政府“买单”,政府财政提供补偿(补贴)的价格部分应为图1―2中所对应的BE部分,显然,BE部分的大小主要是由作为混合产品的金融担保的外部效益的大小所决定的。通过上述讨论可以发现,如果没有政府财政补偿(补贴),则中小企业金融担保机构(主要对商业性、互担保机构而言)应按照市场化交易机制来定价,即担保的理论价格;但是,对于建立政府财政外部补偿机制的,中小企业金融担保机构(主要对政策性担保机构而言)实际收取的担保费应等于担保的理论价格,在扣除政府财政补偿(补贴)之后的价格。下面将来讨论建立政府财政补偿路径的风险补偿机制的相关问题。
三、基于政府财政贴补路径的金融担保风险补偿机制
基于政府财政贴补路径的中小企业金融担保风险补偿机制,是实现中小企业金融担保风险补偿目标的外部路径,它是中小企业金融担保风险管理机制重塑的重要组成部分。保证中小企业金融担保机构具有长期稳定的补偿资金来源,应当是政府扶持中小企业金融担保业的一项重要政策,只有政府财政保持合理的持续介入,才能保证我国中小企业金融担保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明确政府财政介入中小企业金融担保必要性的前提下,我们来探讨政府财政介入的方式、程度等问题。政府财政资金任何时候都是相当紧张的,尤其是在我们的经济转轨过程中,财政资金的紧张更是从各个方面都可以观察到。尽管如此,作为一种扶持中小企业金融担保业的政策导向,中小企业金融担保风险的政府财政外部补偿资金必须予以落实,无论政府财政多么困难,在政府财政预算中都应当有所安排,以落实政府对中小企业金融担保的扶持政策。同时,在制度安排上,如何让有限的政府财政补偿资金发挥其最大的效益,非常值得探讨。
运用政府财政贴息方式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财政资金的效益。贴息率的倒数是资金的放大倍数,运用贴息的手段,实际上是一种“四两拨千斤”的经济杠杆方式,它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的普遍规范。贴息体现了政府的政策性倾斜,它只是填补了给予倾斜支持的项目所能承担的比较低的利率和商业性贷款相对较高利率之间的缺口,并且是通过经济杠杆的运用来体现政府政策倾斜的。相对于财政贴息而言,如果政府实行以往传统计划体制下经常采用的无偿拨款方式,则整个政府的倾斜在中国的经济发展要求面前,就有杯水车薪的窘境,当然也不符合“产权清晰”的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政府公共财政的调节作用也就无法得到有效发挥。
因此,政府财政资金对于中小企业金融担保的政策扶持,也必须以“四两拨千斤”的经济杠杆方式来形成财政支持的持续介入,而担保补贴方式正是政府扶持中小企业金融担保的政策运用方式。从理论和实际操作中,担保补贴率和贷款贴息率具有类似性。政府支持政策性担保机构,给它提供一定的补偿,就是填补金融担保理论价格与实际成交价格之间的缺口,实际上,就政策性担保机构本身而言,还是按照市场化交易机制来运作的。但是,通过政府财政对担保补贴的持续介入,一方面降低了中小企业的间接融资成本,提高了担保的外部效益和社会效应;另一方面,政府通过很小的一块财政补贴资金,利用其 “四两拨千斤”的经济杠杆效应,将产生的相当于财政补贴资金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规模资金引入需要给予倾斜的项目、行业和领域。运用这种经济杠杆方式以小资金调动大资金参与经济运行,可以很好地发挥政府政策的导向作用。因此,建立政府财政外部补偿路径,不仅可以有效实现中小企业金融担保风险的外部补偿目标,而且也是实现我国中小企业金融担保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四、基于风险自留路径的金融担保风险补偿机制
基于风险自留路径的金融担保风险补偿机制,是实现中小企业金融担保风险补偿目标的内部路径。中小企业金融担保机构在从事金融担保业务时面临着各种风险,为应对各种不同程度风险的可能兑现,中小企业金融担保机构应构建完备有效的金融担保风险自留机制,这是实现中小企业金融担保风险补偿的极有效途径,也是中小企业金融担保风险管理机制重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金融担保风险自留的基本含义
金融担保风险自留是指担保机构以其内部的资源来弥补损失。假如由于各种因素的改变而产生损失,担保机构将以此时可获得的任何资金偿付,以使损失减小或消失。通常情况下,风险自留可以是有计划的,也可以是无计划的,且可以预先为可能发生的损失留存资金或不留存。计划自留是指有意识地对预计风险的风险的自我承担。采取计划自留策略一般是因为它比较便利,有时也是在比较了各种方法之后结合担保机构自身能力而作出的决策。非计划自留是人们没有预计到风险会产生而形成的,但有时即使预计风险会发生,由于风险造成的最大可能损失被低估,也仍然会发生非计划自留。
本研究讨论的中小企业金融担保风险自留主要指有计划的风险自留。有计划的风险自留也可以称为自保。自保是一种重要的风险管理手段。它是风险管理者觉察到风险的存在,并估计到该风险造成的期望损失,决定以其内部资源(自有资金或借入资金),来对损失加以弥补的措施。显然,自保并没有涉及到风险的转移,风险依然由担保机构自身承担,仍然属于风险自留范围。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自保必须具备两个必要的因素:一是风险暴露单位数量要足够大,以便能准确地预计损失;二是通过设立专项基金对预期损失进行事前预留。在一些实力雄厚的大公司里,尤其是那些跨国公司,因为频繁而数量较大的国际经营业务和投资项目自然免不了要承担风险,常常在公司内部设立专项资金和专门负责的部门来对自保等风险管理策略进行实施和监督。
(二)金融担保风险自留的筹资形式
在有计划的金融担保风险自留中,对损失的处理有许多种方法,有的会立即将其从现金流量中扣除,有的则将损失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进行分摊,以减轻对单个财务年度的冲击。对于中小企业金融担保风险自留的资金筹资形式,可选择建立外部和内部风险基金两种形式。
建立外部风险基金,是指中小企业金融担保机构逐期支付一定的捐纳金给保险公司,由保险公司代为积累和管理基金。与传统的保险不同的是,一旦发生担保风险,保险公司的赔偿以基金中的数额为限。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中小企业金融担保机构可就超过基金积累额的损失与保险公司达成一定的保险协议。也就是说,中小企业金融担保机构支付一定的保险费,保险公司赔偿一部分超过基金总额的损失。与内部风险基金相比较,外部风险基金可以作为费用扣除掉,但不利的是,中小企业金融担保机构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给保险公司。
建立内部风险基金在提供弥补损失的一定流动性的同时,不会给财务带来过大的冲击,而且也不必向第三方(如保险公司)支付费用,另外还能带来一定的投资收益。从整体上来说,建立中小企业金融担保风险自留的内部风险基金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代位代偿准备金。代位代偿债务规模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在保债务规模的大小与担保期限的长短,因此,代位代偿准备金应按照一定时点(通常为年末)的在保债务总额和逾期担保债务总额的一定比例提取,用于代位代偿的支出准备。其计提公式为:
代位代偿准备金=年末在保债务总额×提取比例(%)+逾期担保债务总额×提取比例(%)
2.担保呆账准备金。担保呆帐准备金按照代偿金额的一定比例提取,提取比例依据代偿期限的长短而定,如代偿期限在一年以内的可按20%~30%提取;代偿期限1年―2年内的可按60%~70%提取;代偿期限3年内的可按90%~100%提取。担保呆帐准备金主要用于弥补由于追偿失败而发生的损失。
3.普通准备金。普通准备金按担保机构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实现的净收益的一定比例提取,用于冲抵担保机构未来可能发生的风险损失。
五、结论与展望
中小企业金融担保机构在提升中小企业融资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帮助中小企业走出融资困境的关键是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建立健全中小企业融资体系,重点环节是建立中小企业金融担保体系,转嫁、降低银行的部分风险,提高银行给中小企业融资的积极性。中小企业金融担保行业是国际上公认的专业性极强的高风险行业。特别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与演变,给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包括中小企业金融担保机构在内的所有金融机构风险管理路径与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2008年这次规模史无前例的全球金融危机事件,使全球金融学术界、全球金融机构界、全球金融监管界等部门充分认识到金融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因此,科学构建金融风险管理机制,以此来提升金融机构的金融风险管理效能,已经成为全球金融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也是一项长期的研究任务。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本研究提出的中小企业金融担保风险补偿机制的科学性架构,将成为中小企业金融担保风险管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以此来推进中小企业金融担保行业风险管理的科学化进程,从而确保中小企业金融担保行业健康、稳定、可持续的发展。
因此,本研究成果将对于完善我国中小企业金融担保体系及实现我国中小企业金融担保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参考价值。中小企业金融担保体系在促进中小企业全面提升信用能力和缓解贷款难问题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建立一个良好的可持续的中小企业金融担保体系是中小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和现实选择。但是从我国试点情况来看,与发达国家相比,当前我国中小企业金融担保体系还是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由于我国中小企业金融担保的实践才刚刚启动,再加上理论研究的滞后性,因而对于中小企业金融担保方面的研究难免会显得较为不足,今后还有待于国内外金融学领域的学者们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
注: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项目编号:09BJY109);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20090450683);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08JZD0016);2011年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Kenneth J. Arrow. The Economics of Information[M]. Basil Blackwell Limited,1994.
2.阿罗.信息经济学[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2,8.
3.Baltensperger. Credit rationing: Issues and questions[J]. Journal of Money,credit,and Banking,1998,10(2):170-183.
4.米什金.货币金融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10.
5.Berger,A.N. and Udell,G.F. Relationship lending and lines of credit in small firm finance[J]. Journal of Business,1995(18): 230-242.
6.Berger,A.N. and Udell,G.F. Small Business Credit Availalibity and Relationship Lending: The Importance of Bank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J]. Journal of Economic Forthcoming,2002(15): 613-617.
7.Banerjee,A.V. and Besley,T.G. The Neighbour’s Keeper: The Design of a Credit Cooperative with Theory and a Test[J]. Quarterly of Economics,1994(3): 107-110.
8.Alian L.,Riding and George Haines J.R. Loan Guarantees: Costs of Default and Benefits to Small Firms[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1(16): 595-612.
9.Stiglitz,J. and Weiss. 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s with imperfection information[R].American Economics Review, 1991,71(3): 393-410.
10.吕薇.借鉴有益经验,建立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J]. 金融研究,2000,5:58-63.
11.曹凤岐.建立和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J]. 金融研究,2001,5:68-70.
12.陈晓红.中小企业融资创新与信用担保[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4.
篇7
砼构件在航道整治建筑物中的应用
近年来,各参与航道建设的有关部门都在整治建筑物被不断冲毁,尤其对冲毁比较严重的部位的冲毁原因进行经验总结和分析,不断寻找更好的保护坝体不被冲毁的方法,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一种保护坝头的新的砼构件和一种加固潜坝的新的砼构件被诞生。保护坝头的砼构件因其外形像“王”字而命名为扭王字块,而另一种砼构件则是一种四面体结构。其中扭王字块主要应用于坝头护面和镇脚,四面体主要作为潜坝坝体的主体修复。
1、扭王字块砼构件的应用
因这种构件外形像“王”,翼角较多,设想就是通过翼角的相互勾结,将独立的扭王字块联接成一个整体铺在坝头坡面上,就像坝头坡面被披上一件盔甲一样,以形成对坝头的特别保护。再加上翼角可以增加与河床或者坝头块石之间的摩擦,使抗冲击效果更加显著,而重达0.8t的重量,使水流更是无力将其冲跑。通过计算,按125架/100m2控制抛投质量比较合理,抛筑太密,水下施工将很难达到设计要求;抛筑过稀,则整体性不佳。坝头露出水面部分采用机械和人工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抛投,水下部分则采用散抛与测量相结合的形式。扭王字块抛投,须待坝头坡面整理工序严格经过隐蔽工程验收合格之后方能进行,不然扭王字块抛投的质量将很难达到设计要求,抛投完后的外观效果也会不佳。
2、四面体砼构件的应用
潜坝因其从不露出水面而得名,对其修筑和修复也只能通过水下测量的手段来检测其好坏,一旦坝体被冲毁其修复的难度较大。一方面,如果只是局部受损因其在水下很难修补到位,再加上在低水位时坝顶同样要过船,所以对其坝顶高程的控制至关重要,如果经常修补,难保不因抛投控制不好而坝顶被抛高,一旦抛高再去处理难度也是相当大。综上原因,对潜坝稳固性和使用年限的要求较高。为了增加坝体的稳固性,改善块石容易被水流冲毁而导致坝体受损的现象,研制了这种新型的四面体砼构件来取代块石进行坝体主体修复。根据坝体损毁严重情况和避免坝体抛高,设计了边长分别为1.1m和1.6m两种类型。对坝体损毁比较严重、修补高度较高的地方采用1.6m构件;在损毁较轻、修补高度较低的地方采用1.1m构件,并且每五个构件用钢丝绳串成一组,连成一个整体进行抛投,更增加了构件的抗冲击能力。这种构件在抛投施工时,定位一定要准确,根据坝体损毁情况选用何种类型的构件也要准确,并结合水下测量的手段避免抛高。
砼构件施工工艺注意事项
越先进的施工工艺,往往对施工的要求也就越高,方法不当,不但效果不明显,反而因构件制作成本过高而增加施工成本,带来不可小视的经济损失。根据笔者多年来从事砼构件的应用的经验,总结如下几点注意事项:
1、扭王字块砼构件
将这种砼构件应用在坝体施工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控制好构件的制作质量,保证构件的强度。因为这种构件要取代块石,它应该比块石更具耐风化和抗水流冲刷的性能。
首先要从原材料着手控制质量。制作砼构件的原材料有:水泥、砂、水和碎石。水泥要有出厂合格证和订购设计要求强度的水泥,且进场前要根据规范批次要求进行原材料送检,满足要求后方可在监理见证下进场使用;砂,因砼构件预制场一般设置在河边,可直接采用河砂,但同样必须按规范要求进行送检;碎石,不得采用河中卵石,因其表面太光滑,与砼之间的咬合力太差,应采用岩石粉碎而成;水,可以直接用江水搅拌。
其次要控制制作过程。构件的制作为在模板中浇筑成型而成(本文指钢模),所以,在浇筑前,模板表面要清理干净,不得有杂质;脱模剂要涂刷均匀,不得漏涂;模板拼缝要紧密,避免振抖时漏浆。模板拼装好后就可以浇筑砼,由于扭王字块构件高1.094m,体积0.348m3,是一种大型的砼构,所以浇筑过程中对浇筑振抖比较讲究,如果浇筑振抖不合理,会导致砼强度低、砼粘结强度低而使翼角容易被折断、表面蜂窝麻面多等问题。浇筑必须采用分层浇筑,根据经验采取三层浇筑振抖效果最好,即能够保证构件强度,又能减少蜂窝麻面产生。构件制作时,要制作同条件养护试块和制作试块送检,以控制构件的质量。
构件的养护同样重要。构件制作完后要及时进行养护,根据气候条件和工期情况控制养护时间和方式,如果工期不紧,采用自然养护的方式就行。养护时根据各构件制作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标号,一般先制作的先吊运。并根据同条件养护试块的强度来判断构件是否满足吊装、抛投强度要求。
最后为构件的抛投。构件抛投前要根据试块送检情况,强度满足要求后方可进行吊装抛投。扭王字块抛投采用机械吊装进行定点抛投,通过计算,按125架/100m2控制抛投质量比较合理,抛筑太密,水下施工将很难达到设计要求;抛筑过稀,则整体性不佳。坝头露出水面部门采用机械和人工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抛投,水下部分则采用散抛与测量相结合的形式。扭王字块抛投,须待坝头坡面整理工序严格经过隐蔽工程验收合格之后方能进行,不然扭王字块抛投的质量将很难达到设计要求,抛投完后的外观效果也会不佳,因此,坝头坡面整理工序对扭王字块抛投工作顺利开展很关键。
2、四面体砼构件
四面体构件的制作与扭王字块的制作类似,注意事项基本相同,这里不再赘叙。由于其结构无翼角,浇筑时分两层浇筑就行,浇筑质量比较好控制。下面说几个与扭王字块不同的地方:
首先四面体构件成型后不像扭王字块那样,将组装的模板进行拆除,而因模板被整体固定不便拆除,通过吊机直接吊住预埋在构件顶部的吊环从模板中整体吊出,然后准备下一次浇筑。这样在第二次浇筑砼之前,要将残留在底部的杂质清理干净,并涂刷涂膜剂,不然第二次浇筑底部尖角将很难形成,而导致构件残缺被当作废品处理,造成过大的经济损失。
其次四面体的吊运。四面体四个角都为尖角,必须轻提轻放,否则很容易被折断,一方面影响构件预定的抗冲击效果,另一方面严重影响构件外观质量,甚至使构件尖角损毁严重而不满足质量要求被列为淘汰品处理。
最后为构件的抛投。砼构建是一种为潜坝修复设计的构建,潜坝由于从不露出水面,其坝顶在低水位时同样要过船,如果坝顶高程控制不到位,会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所以在抛投时对构建尺寸的选择和抛投质量的控制上尤其要注意。为此,设计人员专门设计了两种尺寸的四面体构建,边长分别为1.1m和1.6m。在施工过程中,对坝体损毁比较严重、修补高度较高时采用1.6m构建;在局部小范围修复时采用1.1m构建,构建抛投每五个一组用钢丝绳串起来,连成一个整体,通过吊装机械抛投到指定地点,抛投完成后,及时进行水下测量,对坝顶高程进行检测,发现不合格情况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篇8
2管理制度的完善与补充在原有规章制度
完善与实施目标责任、安全、协调、督检和奖励制度,健全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监管体制,确保阳光体育工作高效进行,阳光体育工作更加规范性和人性化,顺利完成阳光体育运动制定的教学目标,提高师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保障阳光体育运动长期的运作。
3创建高校阳光体育工作的新机制
为了切实提高高校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健康锻炼的意识,培养德智体美全方位人才,构建校园体育精神和文化,普通高校应该创建相应的健全的阳光体育活动机制。开拓创新机制—校园阳光体育活动在思想上创新,最大的获得学生、教师、校领导以及社会的关注与支持,最大限度的争取人力、物力与财力支持,把全校师生凝聚到阳光体育活动中来。沟通合作机制—为了避免阳光体育活动而造成的人力、物力与财力资源的浪费,及时的沟通和合作就显得十分的必要,能够及时的发现问题,把握工作的进程,提高体育活动的运作效率,从而保证阳光体育活动的有效进行,最优化活动的进程。相互促进机制—利用高校体育老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将其下派到活动的具体部门,实地指导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与推进,同时学生骨干协助体育老师完成相应工作。考核评价机制—在学校阳光体育运动过程中,建立考核评价小组,联合体育部、学生处、校团委等部门承担对阳光体育运动中的各事项进行客观公正、民主公开的考核与评价,采取自评、互评等方式,全方位的检验学校阳光体育运动的成果,达到监督和奖励制度的规范化。专项扶持机制—鉴于高校阳光体育运动专项经费短缺的问题,高校应建立有效的相关经费配套制度,以满足阳光体育工作需要。
篇9
2006年,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中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可见,顶岗实习在高职教育中意义重大,它关系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关系到校企合作的稳定发展,关系到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建立。
所谓顶岗实习是指学生到企业的具体工作岗位上工作,一边学习理论一边进行实践,学生承担岗位的全部职责,接受学校和企业的双重管理,获得企业支付的报酬。顶岗实习涉及政府、企业、学校和学生四方要素,“政企校生”四方联动,构建顶岗实习长效机制,不仅是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完善顶岗实习教学管理的有益探索。
一、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的现状及问题
自从国家大力发展高职教育以来,顶岗实习作为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得到广泛推广,国内学者对此也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大多是基于顶岗实习结果表象的视角,而很少从顶岗实习涉及的“政企校生”四方要素分别展开深入研究。因此,从“政企校生”四方要素分析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的现状及问题,有利于挖掘顶岗实习存在问题的机理,有利于系统构建顶岗实习长效机制。
1.政府方:高职院校顶岗实习,政府最主要的责任是完善法律法规、协调各方利益和关系、监督顶岗实习有效运行。目前,尽管国家出台了《职业教育法》指导高职教育发展,出台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指导高职教育顶岗实习,出台了《关于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提取与使用管理的意见》、《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企业支付实习生报酬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的通知》等文件从税收优惠等方面鼓励企业参与高职教育,接受学生顶岗实习,但顶岗实习法律法规制度缺失现象仍然明显,主要表现在,第一,落实宏观政策,缺少具体如何操作、组织实施的细则;第二,有些法律法规用词模糊,缺少对实习学生身份的准确社会定位;第三,有些法律条款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此外,国家对高职院校进行教学评估,通过评价促进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检查顶岗实习落实情况,但缺少对顶岗实习合作企业的监督考核,也没有成立专门的机构统一协调顶岗实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冲突。
2.企业方:企业以利润为中心,生产经营目标追求利益最大化。目前,企业基于自身利益考虑,对顶岗实习的态度比较消极,大多数企业认为学生没有工作经验,企业要花费较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培养学生;学生工作效率低,生产过程中经常因操作不当损坏机器,造成人员伤害,企业因此需承担较大风险;有些企业接收实习学生,往往是看中学生的廉价劳动力资源,学生加班时间长,从事的工作任务单一,企业缺少培养学生技能和提高学生素质的培养计划。
3.学校方:高职院校就学生顶岗实习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学校专业设置与企业人才需求不符,学生实习岗位与专业不对口;缺少对学生顶岗实习的系统管理制度,缺少教师指导顶岗实习的管理章程;缺少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岗前培训和思想道德教育;学校师资队伍力量薄弱;学校疏于管理,对学生考核评价难度较大;学校教学制度与企业用工不适应等问题较为突出。
4.学生方:目前,通过顶岗实习,学生的操作技能和职业素养得到了一定提高,但也存在许多问题,如:从学生转换为企业职员,适应能力较差;有些学生怕吃苦,比较浮躁;有些学生责任意识差,工作不积极;有些学生缺少对职业生涯规划,频繁跳槽;有些学生自我保护意识不强,个人权益常受侵害等。
二、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存在问题的机理分析
高职院校顶岗实习涉及政府、企业、学校、学生四方要素,四方均有不同的利益诉求,通过顶岗实习,学生希望能快速提高技能、顺利就业;学校希望校企合作稳定,能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企业希望能获得自身所需的劳动力和人才储备;政府希望高职教育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
目前,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国家虽然制定了相关政策发展职业教育,并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接收学生实习,但缺少实施细则和操作指导,企业从自身利益考虑,觉得接收学生实习是“赔本买卖”,损害了企业利益,不愿参与顶岗实习。缺少企业积极参与的顶岗实习是很难取得成功的,缺少企业的积极推动,顶岗实习也无法实现“政企校生”四方联动。企业的消极,造成顶岗实习出现学校“一头热”的现象,专业设置、课程改革和人才培养等很难与企业需求有效衔接,也很难真正培养出满足经济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也造成学生参与顶岗实习热情不高,自身素质能力较难有效提高,政府推动的高职教育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利益是顶岗实习有效推动的动力,“政企校生”只有在四方利益实现平衡,各方才会在“互利共赢”的利益驱动下,积极参与顶岗实习,保证顶岗实习有效运行。在顶岗实习过程中,政府在协调各方利益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顶岗实习的强有力推动者。
三、四方联动顶岗实习长效机制
长效机制是指能长期保证制度正常运行并发挥预期功能的制度体系。从目前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来看,构建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培养机制、沟通机制、协调机制、评价机制和保障机制的长效机制十分必要(见图:“四方联动”顶岗实习长效机制模型),它将有利于实现“政企校生”四方利益平衡,有利于促使“政企校生”四方联动,共同推动顶岗实习有效运行。
1.培养机制。培养机制是指高职院校与政府、企业、学生等参与者之间的相互制约和有机联系,顶岗实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在企业真实的岗位上工作,一边学习理论一边实践,学校和企业共同承担培养学生的责任,提高学生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建立顶岗实习培养机制,第一,建立市场化的人力资源供需制度。政府建立实习学生供需信息平台,使学校能及时了解企业需求实习学生动态。学校与企业定期互访,交流信息,了解企业发展战略、生产信息、人才需求信息和人才技能要求等,学校根据市场化的人力资源供需变化,预测人才需求方向和规模,调整专业结构;第二,企业积极参与学校教学。企业根据对人才技能和素质的要求,与学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教学课程,改进教学方法,并参与某些课程教学;第三,学校要根据企业的需求,不断调整教学计划,更新教学内容,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要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教育等;第四,建立实习指导师傅培训考核制度。企业要对负责实习指导的师傅进行选拔和培训,政府要建立实习指导师傅考评制度,通过培训和考试,让合格的实习指导师傅持证上岗;第五,企业要建立实习学生人才培养制度。企业要对实习学生进行岗前培训和轮岗锻炼,要指派实习指导师傅,点对点进行培训指导,要对实习学生进行考核评价。
2.沟通机制。沟通是“政企校生”四方获取信息、协调关系、解决问题和建立情感的重要方式。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保证沟通渠道的畅通,保证沟通信息的真实对开展顶岗实习十分重要。第一,政府与高职院校和实习企业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了解顶岗实习进行状况,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政府亦可去学校或企业调研,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对顶岗实习的真实想法和学生权益保障情况等;第二,学校与企业建立高层对话机制,学校可了解企业人才需求信息、企业培养实习学生计划和学生顶岗实习学习情况等,企业可了解学校培养学生的数量及基本素质,并根据企业需求,与学校共同制定教学培养计划,共同开发教学课程。通过高层对话,学校与企业可建立良好的情感互信,为双方长期合作奠定基础;第三,学校与企业建立基层沟通制度,学校顶岗实习指导老师与企业实习指导师傅定期进行沟通,及时解决顶岗实习问题,共同探讨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第四,学校和企业与学生保持良好沟通,根据学生的思想变化和需求,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学生调整心态,鼓励学生积极认真参与顶岗实习,学校和企业亦可从与学生的沟通中,了解学生对顶岗实习的看法和建议,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为学生开展顶岗实习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3.协调机制。在顶岗实习过程中,“政企校生”偶尔会因为沟通不畅或利益冲突而产生矛盾,这时良好的协调机制为保证顶岗实习有效进行将发挥重要作用,其中政府在整个协调机制中发挥的作用最大。第一,政府应建立实习学生供需信息平台,协调企业与学校信息不畅的矛盾,保证企业用工需求与学校人才培养有效对接;第二,政府应成立相应的管理部门并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协调企业和学校合作中出现的矛盾,使顶岗实习出现的问题有部门负责,协调处理有章可循;第三,企业与学校成立合作委员会,成员包括企业人员和学校老师,建立问题处理责任人制度,制定问题处理流程;第四,学生出现的普遍问题可由班干部向学校实行指导老师反映,由老师负责协调处理,对于学生出现的个别问题,可及时与学校实习指导老师和企业实习指导师傅沟通,由老师和师傅共同协调处理。
4.评价机制。良好的评价机制能加强“政企校生”四方联系,能促使顶岗实习有效运行。第一,政府应定期对企业和学校开展顶岗实习情况进行评价,并通过评分等方式评选出顶岗实习运行优秀高职院校、接收培养顶岗实习学生优秀企业等,以评促建,保证顶岗实习有效运行;第二,学校对实习企业进行评价,考核其接收学生顶岗实习的规模和软硬件设施,考核其对学生的技能培养情况,督促企业改善实习条件,提高实习指导水平,学校也可通过评分考核,奖励优秀实习企业,淘汰不合格实习企业,优化实习企业资源;第三,企业对学校实习前基础教育、实习过程中学生管理等进行评价,选择继续或终止合作,或选择与其它职业院校合作,以此督促学校改进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第四,制定学生顶岗实习评价标准,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考核;第五,建立学校实习指导老师和企业实习指导师傅评价制度,以此督促其认真指导学生的顶岗实习。
5.保障机制。完善的保障机制对顶岗实习的长效运行意义重大,它能使各方的利益诉求得到满足,使企业、学校和学生的权益得到保障,政府在保障机制建设中作用最大。政府应通过立法,把接纳学生实习作为企业的一种社会责任和义务;应完善《劳动法》,明确顶岗实习学生的身份,保障学生薪酬、保险等基本权益;地方政府应在现有《职业教育法》、《企业支付实习生报酬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等现有政策法律法规下,制定适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地方法规和实施细则,保障企业参与顶岗实习的利益,并通过税收减免、经费资助和奖励的措施,对积极支持顶岗实习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政府应加大高职院校的投入,支持学校实习基地建设,为高职院校开展顶岗实习提供资金支持和物质保障;政府应建立顶岗实习师傅资格考试,规范实习指导师傅队伍;学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组织教师参加生产实践,提高教师指导学生的水平;学校应加强学生顶岗实习安全生产、权益保护等宣传教育,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企业应建立顶岗实习学生薪酬制度、工作制度等,保障学生同工同酬,保障学生实习生产安全。
参考文献:
[1]赵荣奎,沈向光,苏启立,郑利群.高职院校校外顶岗实习长效机制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21):104-105
篇10
(一)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
高职校企合作需要有政府的引导、扶持以及管理,这也就需要相关政府部门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来进行规定,但是在实际当中,此方面的法律法规依然不完善,导致校企合作当中两者的责任和义务不明确,合作方式不规范,从而影响了其长久性,具体体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高职校企合作的相关法律法规上大多只是地方政府制定的,在国家层面上依然没有相关的详细法律条款,虽然现有的《职业教育法》中有一些相关规定,但在执行当中也没有充分被落实[1]。
其次,校企合作的长期良好运行离不开“利益”这一关键环节,实现两者之间的共赢才是保证校企合作稳定的重要基础,但是政府在指导校企合作当中,并没有重视这一点,忽视了两者的利益诉求,给其合作带来不稳定因素。
再次,在校企合作当中,政府没有对学校、企业的资源进行相应的保护,没有制定严格的出入章程,造成学校或企业在合作过程中都能够以较小的代价随意退出,这就增加校企合作过程的风险性。
(二)高职院校自身存在不足
校企合作的长期稳定需要院校和企业双方的共同努力,但是,许多高校在自身办学方面存在严重不足,给校企合作项目的推进造成阻碍,迫使企业方面逐渐放弃两者间的合作,导致校企合作走向失败,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院校方面没有专门为校企合作设置相应的管理部门和机制,没有专门的人员负责与企业方面进行沟通,无法及时了解企业方的利益诉求,加上院校自身管理体制的冗杂性,上下级沟通效率较低,导致院校方难以及时对企业方需求或意见作出相应反馈,甚至存在敷衍了事现象,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利益,从而导致合作无法继续进行。
其次,院校在专业人才培训方面存在不足,其设置的专业、学科与企业之间有着较大差距,远远无法满足企业要求,加上院校教育方式的老旧、教育理念的落后,培养的依然是理论知识丰富而实践经验贫乏的传统人才,导致企业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对其进行培训,给企业的利益和发展造成不利影响,破坏了校企合作的基础。
(三)企业方面合作意识不强
企业是校企合作的重要参与者,但是,在我国大多企业当中,依然没有正确的校企合作意识,缺乏对校企合作重要性的认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构建。
首先,大多数企业发展的观点是盈利至上,而校企合作当中企业要求的实训基地、技师培训和实习岗位等资源都属于企业的投资,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其产出却相对较低,企业自身的受益远远低于投入的成本,这就违背了企业发展的理念,自然会使企业对校企合作缺乏相应的积极性。
其次,许多企业认为人才的培养是院校方面的责任,与企业无关,企业只需要在市场上选择所需的人才即可,没有相应的教育投资意识,这也使企业不愿意去进行校企合作[2]。
二 高职校企合作长效机制问题发生的原因
(一)政府层次的原因
首先,政策不详细。虽然政府方面将校企合作视为重要的发展战略,但是在具体执行上,依然没有采取有效措施,仅停留在号召、建议等层次上面,相应的法律法规等政策保障没有及时出台,也没有合理的可操作细则,在校企合作的责任、义务和权利等方面没有明确划分。
其次,执行力不足。政府是校企合作的重要主体,对于校企合作的顺利开展有着重要管理责任,但是由于政府部门执行力的不足,工作效率的低下,使其对于校企合作的关注严重不足,没能充分调动学校、企业双方的积极性,造成许多资源被浪费,进而给校企合作的良性发展造成阻碍。
(二)院校层次的原因
首先,院校与企业之间的不搭配。在价值观上,院校与企业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否认企业的文化理念,导致企业利益诉求无法被院校方认可;在供求关系上,院校设置的专业、学科与企业需求之间存在着严重不足,滞后性较为明显,其对于企业的吸引力自然也相对较低;在投入产出上,有些院校方对于企业资金投入要求过高,没有考虑自身和企业的实际情况,严重挫伤了企业合作的积极性。
其次,高职院校在学生数量和素质上存在问题。高职院校受自身教学条件限制,无法给企业提供足量的相关专业毕业生,同时,高职院校学生素质与企业要求之间存在差距,加上有许多毕业生并不愿意按照院校要求到合作企业中就职等,这些因素的存在也给高职校企合作关系造成了影响,使得校企合作难以长久。
(三)企业层次的原因
首先,企业合作理念的不正确。许多企业将与高职院校之间的合作视为盈利的途径,将院校的场地、学生等作为赚钱的手段,通过免费租用办公场所、降低学生工资等方式来得到利益,却没有投入相应的资金,导致院校对企业方面产生反感;同时,还有的企业虽然投入了资金,但对于院校教学参与过多,或者没有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却指责院校培养的学生素质不足,这些也会给院校和企业间的合作造成阻碍[3]。
其次,企业自身观念不正确。在与院校合作过程中,企业会承担一部分教学职能,而大多企业对这部分职能是陌生的,存在着抗拒态度,担心安全事故和不愿承担安全责任等心态非常普遍,如此一来,企业与院校合作的自主性较差,一旦发生意外情况就会使企业主动放弃与院校之间的合作。
三 加强高职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构建的措施
(一)制定合理的组织制度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近些年来,在教育方面地方政府已经出台了许多相关的法律法规,但从整体上而言,在高职校企合作方面的组织制度依然存在不足,因此,必须加强这方面的工作,为高职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构建创造良好的氛围。
首先,就国家层面,应该就高职校企合作出台专门的法律条款,对院校和企业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等进行明确的规定,以保证院校和企业合作过程中有据可依,为地方政府树立相应的标准,从而促进高职校企合作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促进高职校企合作的快速发展。
其次,地方政府应该充分发挥自身在高职校企合作当中的重要作用,鼓励和指导有条件的企业和高职院校之间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开展相关的合作,积极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关注两方提出的问题并进行纠正和解决,从而保证院校和企业的利益在合作过程中不会受到侵害,通过实践来分析和了解高职校企合作的具体问题,总结经验,逐步对政府、企业和院校等的责任和权利进行明确,结合相关的国家法律法规,针对地方院校和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组织制度。
(二)设置相应的组织机构
在校企合作过程当中,院校和企业之间的交流沟通会涉及到许多方面,单纯的依赖个人或者院系来从事此项工作,受自身能力、决策权等问题的影响,会使整个沟通过程效率极为低下,给校企合作的顺利开展带来极大不便,因此,必须做好相关组织机构的设置,为校企合作提供有力条件。
首先,在教育职能部门,应该设置专门的校企合作机构,负责高校与企业之间合作的开展,并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对两者合作的方案和细则等进行制定,结合市场经济条件和信息,对院校和企业合作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加强对两者合作过程的监管,保证企业和院校都按照方案要求执行自身权责,从而为校企合作的稳定性提供保障[4]。
其次,设置相应的第三方组织,其作用是帮助院校和企业之间做好合作平台,在现有的校企合作当中,大多是院校方面出于某方面需求去寻找市场和合作企业,在此种模式下,两者的地位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不平等,在各项合作项目开展上存在不自愿问题,而第三方的设立就避免了这个问题,其根据市场需求寻找相应的院校和企业,保证了合作双方的平等地位,并起到相应的评估作用,避免了院校或企业方出于利益因素作出的虚假信息。
(二)做好校企合作的运行维护
高职校企合作的长效还需要通过良好的运行来保证,因此,要充分重视合作项目运行的稳定。
首先,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通过权益、权力、荣誉激励等机制,来促进双方对于合作的积极性,保证整个合作发展的良性循环,从而实现校企合作的长久稳定;其次,制定相应的保障机制,在明确合作双方权力、义务和责任的基础上,保障双方的利益不会受到对方的侵害,避免两者之间由于利益等因素出现冲突的问题,从而维持两者合作的稳定;第三,做好相应的制衡机制,企业和院校都是利益的主体,仅仅依靠道德约束是远远不足的,必须通过合理的内部、外部监督等措施,来保证双方在合作过程中不出现违规行为,进而保证校企合作的稳定长久。
四 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校企合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会关系到政府、院校和企业等许多方面,两者之间的长效合作,对于院校办学理念转变和企业稳定发展都有着重要作用。在当前的高职校企合作当中,受政府、企业和院校实际情况影响,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给两者合作的长效造成了阻碍,针对这些问题,应该从组织制度、组织机构和实际运行等三个方面进行加强,创造良好的合作基础,促进高职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构建。
参考文献
[1]刘明生,王玲,李建华.论高职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构
建[J].教育与职业,2013(02):17-19.
[2]刘睿.高职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
院学报(下旬),2013(10):89-90.
[3]虞璐.构建高职校企合作长效机制[J].企业导报,2010
篇11
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要发挥党的最大政治优势,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从根本上说,必须靠建立密切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使制度真正成为党员、干部联系和服务群众的硬约束,使坚持和贯彻群众路线真正成为党员、干部的自觉行动。
建立密切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是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根本途径。党的作风绝对不是小事,关乎人心向背,关系党和人民事业成败。如果不坚决纠正不正之风,任其发展下去,就像一座无形的墙把党和人民隔开。当前,中央通过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各地区各部门也相应制定了改进工作作风的有关规定。八项规定实施以来,党风政风得到极大好转,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好评,密切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
建立密切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是巩固教育实践活动成果的必然要求。在全党集中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是党的建设的宝贵经验。在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新形势下保持党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重大决策。这次教育实践活动,对于纠正党内脱离群众的作风问题必然会取得明显成果。但集中教育毕竟受时间限制,党内长期存在的脱离群众问题不可能根治,仍然需要经常性工作来解决。这就要靠建立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把在实践活动中创造出来的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转化为制度成果,通过在经常性工作中长期抓、反复抓,这样才能推动改进工作作风、服务群众常态化长效化。
二、党员干部在服务人民群众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是思想和工作作风不清正。部分党员领导干部中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还比较严重。主要表现在理想信念动摇,精神懈怠;贪图名利,不务实效;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不负责任;铺张浪费,奢靡享乐,甚至、腐化堕落。个别党员干部做群众工作方式、方法简单,不能切实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一些基层部门办事不透明、不公开,监督管理不到位,监督流于形式。
二是群众工作能力不适应。面对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新问题、新特点,一些领导机关、领导干部的群众工作能力、群众工作方式还存在不适应。一些同志只会利用权力或行政资源做群众工作,离开了这些资源,就不会同群众打交道;一些同志缺乏对群众真实需求的洞察,缺乏与群众的感情交流;一些同志面对群众利益诉求多元、民主平等意识增强的新情况,仍然习惯于传统的说教和命令,不会用民主协商、对话的方式消解社会紧张;一些同志深入群众不多,缺乏直接面对群众工作的实际锻炼,对群众没有感情,不懂群众语言,把不准群众的思想脉搏,抓不住群众诉求的核心,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有效解决矛盾。
三是群众工作制度不健全。一些单位和部门民主决策机制需要进一步健全,由决策失误给群众造成的损害时有发生;政治参与机制不完善、渠道不通畅,导致一些非理性和非制度化政治表达和参与的事件;干部考核制度中“GDP”导向仍未根本改变,造成一部分干部不愿意费力吃苦地做与民生和群众有关的工作;依法执政意识不够强,一些单位和部门对党群干群关系热点难点问题的处理带有很大随意性;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机制不完善,弱势群体难以平等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社会矛盾调解机制、联系服务群众机制不完善,群众工作的系统性、协调性、持续性不强,群众工作的组织网络需要进一步健全等。
三、建立健全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体制机制
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以开展这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着眼长远、抓好制度建设,推动密切联系群众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
第一,建立健全联系群众制度。密切联系群众,工夫在平时,“干部平时不进群众的家门,群众有事就会堵党委、政府的大门”。要完善调查研究制度,深入实际,深入基层,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全面掌握第一手资料,注意调研成果运用,作决策、定政策充分考虑群众利益和承受能力。层层建立党员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蹲点工作制度等,变群众上访为领导“下访”,促使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深入基层特别是经济落后、问题较多的地方调查研究,听取群众意见、了解群众心声,帮助解决困难。
第二,建立健全民意表达制度。制定拓宽社情民意反映渠道的各项制度,让群众有说话、反映问题的地方,有敢说话的制度保证,有愿意反映问题的措施,保证群众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实行政务公开、厂务公开和村务公开,逐步推行党务公开,推广居民(村民)议事等做法。公开设置意见箱、热线电话和举报电话,利用电子政务等信息网络手段,方便群众反映情况、发表意见,帮助党员做好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对涉及多数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要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对群众反映的情况,要及时反馈意见。
第三,建立健全服务群众机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我们党获得群众拥护和支持的重要保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要健全服务群众机制,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社会问题。要健全党员干部定点联系制度,根据党员干部的工作性质和特点,确定联系点和困难户,实行包村包户,直接面对面做好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为群众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好事,在定点联系服务群众中,增进同群众感情,树立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
第四,建立健全群众诉求表达机制。畅通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把群众利益诉求表达纳入制度化、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密切联系群众,必须知道群众的想法,尊重群众的诉求。在当今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诉求多样化的情况下,特别需要进一步健全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机制,拓宽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引导群众依法表达合理诉求,让群众有说话、反映问题的地方,有敢说话的制度保障,有愿意反映问题的政策措施。
第五,建立健全维护群众权益制度。维护群众权益是我们党的重要职责,也是密切联系群众的必然要求。人民群众是讲实际的,群众利益无小事。人民群众的利益只有不断得到满足,才能支持和拥护党的领导。深刻认识和把握新形势下社会矛盾的特点和规律,深入做好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工作,努力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一方面,健全利益协调机制。统筹协调利益关系,让发展带来的利益为大多数群众共享,使改革中利益受损的群众得到合理补偿;另一方面,要健全矛盾调处机制。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人民内部各种具体利益矛盾难以避免地会经常地大量地表现出来。要健全矛盾排查与冲突预警机制、矛盾纠纷解决机制、危机处理应急机制、责任追究机制等,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依靠基层组织,采取多种方法手段,努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依法妥善处置各种矛盾事件,坚持依法按政策办事,坚持解决实际问题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坚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篇12
一、建立“四访五必谈”的探索与实践背景
油田企业基层单位建立“四访五必谈”群众工作长效机制,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本管理为手段,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积极性。建立“四访五必谈”群众工作机制的主要内容。“四访”。即:“员工家中有婚丧嫁娶要必访、家属过生日必访、协解人员及退休职工重大节日必访、职工生病住院必访。“五必谈”。即:职工情绪反常必谈、职工违章受训批评必谈、同事间有矛盾必谈、职工工作岗位调整必谈、职工取得荣誉必谈。”尽最大限度地提升职工群众在工作岗位的质量,为企业确保持续有效发展提供保障和支撑。
(一)建立群众工作长效机制,是实现企业稳定的需要
做好企业职工群众工作,作为企业管理者和领导者,应当摸清职工群众的思想脉搏,把握情绪,及时解开他们的思想疙瘩,摸索做好群众思想工作的途径和办法,确保职工队伍稳定。随着油田企业改革的深化,为稳定职工队伍,从强化形势任务教育入手,将各种不稳定因素处理在萌芽状态。建立“四访五必谈”机制,已成为做实做好群众工作的当务之急。
(二)建立群众工作长效机制,是提升管理水平的需要
如何做好企业群众工作,关系到企业基层精细化管理,关系到基层创建工作的质量和效益,关系到油田企业的和谐稳定大局和长远发展。做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要根据职工队伍素质差异采取不同措施,分别妥善处置。尤其是部分协解人员的思想波动大,受社会生活、企业效益的影响,部分协解再就业人员的心理极不平衡,个别人的行为偏激,应当因施利导,把他们当朋友、当亲人,以亲情以温暖,促其转变观念,为油田建设发展鼓劲加油。
(三)建立群众工作长效机制,是企业改革发展的需要
通过“四访五必谈”群众工作长效机制的建立与实施,确保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确保员工队伍和谐稳定。企业改革发展是在和谐稳定的环境下进行的,如果企业只求改革创新创效,而忽视队伍稳定和谐,那是空中楼阁。因此,营造稳定和谐的氛围,扎实做好企业群众工作,并形成长效机制而固化下来,不仅为企业改革奠定基础,而且推动企业科学发展。鉴于上述,从发展的大局出发,审时度势,想尽一切办法抓好群众工作,筑牢稳定和谐企业的基础。
二、建立“四访五必谈”长效机制的内涵及举措
油田企业基层单位建立“四访五必谈”群众工作长效机制,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本管理为手段,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积极性,尽最大限度地提升群众工作质量,为油田企业持续有效发展提供保障和支撑。
(一)建立完善“四访五必谈”群众工作长效机制。摸清家底,登记造册。立足团队和谐稳定,队党支部对员工调查摸底,包括员工姓名、年龄、职业、兴趣爱好;家庭成员情况、子女上学、就业等情况,并逐一登记造册,做到员工本人基本情况清楚、员工家庭住址明确、员工家庭状况清楚、员工思想状态清楚。以亲情管理带队伍为着力点,建立常态化思想政治工作运行机制,为构建稳定和谐团队奠定基础;加强人际沟通联络。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个别员工不愿意外界接触,情绪不够稳定。在工作之余,党支部要经常组织休闲娱乐活动,满足员工心理放松的需求。比如,周五下午开展踢毽子、跳绳、够级比赛等,让员工缓解了孤独寂寞的心理。积极组织员工参加企业工会组织的各项活动
(二)改善工作生活环境,满足职工群众的身心健康等基本需求。一是搭建心理沟通渠道,用心做好员工关系。开展心理咨询,普及心理调节知识。组织职工参加总厂“幸福工作站”活动,参加油田举办的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女工大讲堂”、体验式心理测试等,培养员工积极的人生态度和阳光心态,帮助员工克服不良情绪,释放心理压力,提高员工心理健康水平;二是改善工作环境,满足员工健康需求。保证员工身心健康是落实以人为本理念的基础,创造优雅洁净的工作场所,干净的工作环境,最大限度地满足职工群众的要求。
(三)成立“巾帼亲情服务队”,温暖单亲女职工。一是创建“巾帼亲情服务队”,员工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大家庭为目标,制定了明确的服务计划,不定期为同事们送去温暖的关心和爱护;二是确定服务对象、内容和目标。“巾帼亲情服务队”服务对象主要是单亲女职工。服务目标是让单亲女工拥有健康快乐幸福的人生。服务内容包括婚恋服务、心理援助、生活服务等;三是定期开展亲情服务活动。针对员工老弱病残的实际情况,开展一月一次的亲情服务活动,开展亲情服务、结对帮扶活动,让所有单亲女职工拥有健康和幸福,她们将会继续把爱传递;让患病职工鼓足生活的勇气,充满信心,战胜病魔,去迎接美好的生活。
篇13
对交通行业发展的建设规划,交通类高职院校理应立足于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在专业建设、科研方向、人才培养等方面充分发挥作用。但目前高校普遍存在专业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发展不够贴近;缺乏对地方企业人才能力提升的长效合作机制;对地方经济技术支持不足,甚至专业课程技术更新滞后等问题。
一、研究内容
为了更好地实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目标,课题组拟针对“专业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发展不够贴近”、“缺乏对地方企业人才能力提升的长效合作机制”、“对地方经济技术支持不足,甚至专业课程技术更新滞后等问题”提出以下解决思路:
在校企合作互利互赢的前提下,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提高就业竞争力为目标,采用“校企融合、订单培养”、互利多赢的“校中有厂+厂中有校”、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做学合一、理实一体” 教学模式,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实现“四个合作”即: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从而使高职专业人才培养融入到西南地区行业企业的生产实际中去。
依照“主体多元,共建共享”的原则,以“强化专业,服务地方”为目标,和企业共同搭建有助于企业员工能力持续发展的平台,建立人才能力提升的长效机制,为西南地区行业企业提供持续的智力支持。
依照“主体多元,共建共享”的原则,以“强化专业,服务地方,服务教学”为目标,和企业共同建立有助于人才能力提升的长效机制;逐步建立以“服务企业,服务教学,校企合力,校企双赢”为目标的技术革新平台。
通过以上三方面的努力,高职院校将在专业建设、科研方向、人才培养等方面充分发挥其对西南地区行业企业的社会服务功能,推动区域经济建设可持续发展。
二、主要技术路线
针对高素质技能型机电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点、难点,结合所指定的任务和目标,本课题研究主要技术路线:
(1)走访调研阶段。完成企业调研、资料收集。采取问卷调查、文献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走访和调研工程机械专业领域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和行业协会,了解西南地区地方经济发展对机电专业技能人才的实际需求,并讨论现有培养模式下学生在岗位表现中所体现出的能力与未来行业企业发展需求之间的差距,总结分析;了解行业企业对于员工能力提升的需求,探讨合作搭建能力提升平台的方式;了解行业企业技术革新需求,通过交流讨论,分析校企合作技术革新的领域和方式;总结以上三方面形成调研报告。
(2)整理分析阶段。根据调研报告所体现出的学生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的差距、能力提升平台搭建的方式方法、校企合作技术革新的领域和方式,结合教学和工作实际,初步拟定解决方案。
(3)校企共研阶段。通过和行业企业专家商讨,细化完善能力提升社会服务平台搭建和校企合作技术革新方案,并签署相关合作协议。
(4)组织实施阶段。结合学院院现有教学基础,完善人才培养所需条件。通过教学实践,邀请企业专家修订机电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检验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性和效果,发现其中的缺陷与不足并加以完善;根据协议完成行业企业员工能力提升平台的搭建;校企合作完成企业技术革新,检验合作方式方法的合理性,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研讨和改进,撰写研究论文。
(5)成果验收阶段。结合前期研究成果,编写研究报告,推广应用。
三、研究实施方案
本课题依托建立在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内的沃尔沃建筑设备西南区能力发展基地,与沃尔沃建筑设备投资有限公司西南地区的多家经销店深度合作,如:成都福盛工程机械有限公司、重庆瑞豪工程机械有限公司、贵州瑞豪工程机械有限公司、昆明云沃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北京盛世创业科技有限公司昆明服务站等。开展学生职场调研,了解西南地区经济发展对机电类专业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找出学生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的差距;搭建人才培养、技术革新平台和建立人才能力提升的长效机制。实施方案如图1所示。
四、主要特色和亮点
采用“校企融合、订单培养”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互利多赢的“校中有厂、厂中有校” 专业教学模式,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为用人单位培养急需的机电工程专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通过引进沃尔沃西南区能力发展基地和龙建达工程机械有限公司进驻校园,校企共建校内学习训练区、实训工厂和校外实训基地,为机电工程专业高端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了生产性实训平台;通过校企共组“双师”教学团队,提高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水平。
同时,依托工程机械和汽车制造两个重点专业建设成果,借鉴多期交通武警工程机械维修与操作培训、四川盛和机械设备有限公司员工工程机械维修技能培训、雅安市公路局筑路机械操作手培训等经验,为行业企业搭建人才能力提升的平台,拓展社会培训服务的深度和广度,促进行业企业技术人才和专业教师之间的技术交流,提升专业教师社会服务水平,学生按照“理实一体、做学合一”的教学模式,以“强化专业,服务地方,服务教学”为目标,和企业共同建立高技能人才能力提升的长效机制。
课题组在现有校企生产维修新技术研讨基础上,结合企业生产实际需求,以“服务企业,服务教学,校企融合,校企双赢”为目的,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完成相关技术改进和升级,探索搭建高校和企业合作技术革新平台,在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同时,为专业教师创造技术实践的空间。课题组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工作,逐步建立起与西南地区经济发展规划相适应的“四个合作”方式下的“订单培养,做学合一”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按照“主体多元,共建共享”的原则,以“强化专业,服务地方,服务教学”为目标,和企业共同建立人才能力提升的长效机制;逐步建立以“服务企业,校企融合,校企双赢”为目标的技术革新平台。
五、形成成果
依照“主体多元,共建共享”的原则,以“强化专业,服务地方”为目标,进行“西南地区经济发展与高职机电类专业教育的契合研究”,形成研究报告,找到机电工程专业校企共育高端技能人才的契合点,和企业共同搭建有助于企业员工能力持续发展的平台,建立人才能力提升的长效机制,为西南地区经济发展和行业企业员工能力提升提供社会服务,具体形成以下几方面的成果:
(1)建立西南地区工程机械专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学院为企业“量身打造”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高端技能人才和员工培训,提升员工专业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建立校企共育高技能人才的师资队伍考核机制。与沃尔沃建筑设备投资有限公司和“引厂驻校”公司技术人员、能工巧匠实行互兼互聘的合作方式,聘请企业人员做学院的兼职教师,定期对教学质量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绩效津贴挂钩;同时派工程机械专业骨干老师到企业培训和实践锻炼,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并协助企业进行教学过程管理。
(3)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提升了专业教师服务社会的能力。更好地为西南地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培养更多懂装备、爱装备、管理好装备的机电类专业高技能技术型人才。
(4)建立基于校企文化融合的沟通机制。加强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融合,促进彼此间沟通和理解,并在合作中吸收企业在管理、技术、企业文化等方面的优点,促进系部“校企一体文化”的发展,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六、结论
《西部综合交通枢纽规划》的,西南地区经济建设发展将急需一大批高素质高技能型机电类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高职学院只有结合企业生产实际需求,以“服务企业,服务教学,校企融合,校企双赢”为目标,校企共同搭建有助于机电类学生和企业员工能力持续发展的平台,建立人才能力提升的长效机制,为西南地区经济发展和行业企业提供持续的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黎刚.高职院校与企业技术合作模式的探讨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2.02第6期(33-34)
[2]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http://61.164.87.131:8080/web/index.aspx,2011.10
[3]鲁昕.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系统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在高等职业教育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战略研讨班的讲话,http:///,2011.06.08
[4]金桃.厂中校校中厂做中学学中做[N].中国交通报,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