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临床免疫学综述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临床免疫学综述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临床免疫学综述

篇1

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我国第一本临床免疫学检验知识的教科书出版了,经过20年时间的发展及研究人员的不断更新。免疫学检验已经在我国的临床医学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这一学科能够影响医学上的其它学科,甚至对生命产生影响[1]。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临床免疫学检验学科的发展空间更为广阔,涉及的内容已经延伸到分子生物学、生物学等各个领域,同时,医学其它学科应用临床免疫学的几率也在逐渐的上升,因此就奠定了临床免疫学检验学科在现代医学中的位置。

1临床免疫学检验学科的发现及发展

临床免疫学检验学可的建立已经超过100年的历史,其主要在多种细菌感染实验中形成,起初一些学者主要研究传染病患者及免疫动物,经研究发现两者的血清中都有特异性质的结合病原体,此外还具有能够加快这些病原体形成的物质,有学者将这些病原体物质统一称为抗体,能够促进抗体形成的物质称为抗原。1900年Landsteiner等发现人类血型有ABO三个情况,自此临床免疫学检验学科中诞生一种新型且重要的检验项目——血型鉴定[2]。1897年Kraus证实将细菌培养物滤液和对应的抗血清进行混合会产生沉淀情况,1898年Bordet基于补体溶血体系组建补体结合方案,1906年wassermann等创新使用补体结合方案来对梅毒患者进行诊断。1900-1930年期间,内毒素Shwartzman反应、血清疾病、过敏反应、调理作用、补体结合反应、皮肤反应、Arthus反应等逐渐广为人知,免疫疫苗走上了迅速发展的道路,白喉类毒素预防、卡介苗等陆续出现。

2临床免疫学检验技术的实际应用现状

2.1鉴定血型与检测肿瘤标记物现今在应用免疫学检验技术的基础上,为划分白细胞HLA类型奠定了基础,同时测定多种红细胞血型。通过对人促绒毛膜性腺激素、癌抗原125、癌胚抗原、糖链抗原19-9、前列腺特异抗原、癌抗原153、糖链抗原72-4、甲胎抗原等多种抗原进行免疫学检测,能够得到肿瘤患者的相关数据、信息及资料,辅助医生做出正确的诊断,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同时预防肿瘤再次出现[3]。

2.2检测细胞免疫功能细胞免疫功能检测方法主要依据生物学性质进行分析,例如淋巴细胞转化试验、淋巴细胞毒试验、花环形成试验、溶血空斑试验等方式来获取,这样可以帮助医生更全面的掌握免疫情况。

2.3免疫细胞与血液学的测定随着各项技术的高速发展,医学领域对抗原及免疫细胞表层受体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多种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可运用杂交瘤技术来获取,这就为免疫细胞的测定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2.4检测药物临床上常会运用药物进行治疗,一些药物会导致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因而,对患者体内的药物情况进行全面掌握时非常重要的。对患者体内药物进行检测已经成为医生监控患者体内药量的重要方法,这种方法也可以用于检测患者有无吸食。

2.5检测鉴别传染性疾病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导致的,可以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以及动物与动物之间传染。较为常见的有:乙肝、流行性感冒、细菌性痢疾、结核病、流脑、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红眼病)等[4]。

2.6检测蛋白质、酶、免疫因子人体中的每个细胞及重要组成部分均存在蛋白质,是由20多种氨基酸根据不同比例组成的,实时的在体内进行更新和代谢。酶是生物催化剂,免疫因子是免疫球蛋白IgG抗体。这些物质在人体内非常小的量就可以被检测到。

3小结

对临床免疫学检验学科的发展及应用现状进行分析,我们清晰的发现这一学科的在医学领域的重要性。免疫学检验学科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在更广阔及更深的层次内,推动了生物高技术的发展。可以确定的是,临床免疫学检验学科的研究还会为医学提供更多的新型药物,其在临床的应用和开发必然会为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更加长远的影响,而且将会为社会创造更加深远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樊宁,孙福生.免疫学检验方法的进展和应用[J].医学综述,2011,23(07):452-453.

篇2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贵阳医学院2003级本科医学检验专业学生108人。

1.2 教学方法

采用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临床免疫学检验》[2]。选择其中部分章节,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制成双语教学CAI课件,教师做好中、英文上课的充分准备。授课采用以下4种形式:(1)采用中文教材、中英文混合课件(英文比例不超过50%);(2)采用中文教材、补充英文资料、中文课件;(3)采用中文教材、补充英文资料、中英文混合课件(英文比例不超过50%);(4)采用中文教材、补充英文资料、英文课件。授课时主要采用中文和英文并举的教学方式,对重点和难点的理论知识点以中文讲解为主,对比较浅显易懂的部分,尽量用英语讲解,进而调动学生积极性,英语讲授内容比例占到总内容的50%以上。

1.3 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在实施双语教学结束后进行,由学生不记名填写。调查使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内容涉及对双语教学的态度、双语教学教材的选择、授课语言(中英文)的应用比例、双语教学授课效果等。

2 结果

2.1 学生对双语教学的态度和建议

见表1。本次调查显示,多数学生(65.8%)对《临床免疫学检验》采用双语教学表示理解和支持;多数学生(56.5%)希望采用中文教材、中英文混合课件(英文比例不超过50%);多数学生希望教师以中文授课为主,仅介绍个别专业术语的英文名称,或在用英文讲授后,再翻译成中文。表1 医学检验本科学生对《临床免疫学检验》双语教学的态度和建议(略)

2.2 学生对《临床免疫学检验》双语教学效果的评价

见表2。对于采用双语进行专业课程教学,仅21.3%学生认为学习效果比单纯用汉语教学好,41.7%的学生认为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效果比单纯汉语教学差,另24.1%学生认为学习效果与单纯中文教学差不多;对于双语教学CAI课件,52.8%的学生认为不同英文程度的课件可作为双语教学的辅助学习资料,67.6%的学生认为促进了专业英语的学习,9.3%的学生认为可提高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并且与汉语教学相比,46.3%学生认为双语教学使专业学习变得特别吃力,仅5.6%的学生认为可以学得很轻松。表2 医学检验本科学生对《临床免疫学检验》双语教学效果的评价(略)

3 讨论

高校开展双语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顺应时展的必然,本文在我院医学检验本科专业课程《临床免疫学检验》教学中作了有关双语教学的调查和尝试,认为在双语教学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3.1 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成功开展双语教学需要学生的配合。在实施双语教学之前,应对学生进行充分动员,让他们对双语教学有足够的重视,只有这样才能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在此项调查中,65.8%的学生支持双语教学,说明多数学生思想上是认同双语教学的,这是我们开展双语教学的重要前提。但是仍有26.9%学生对双语教学持强烈反对态度,作为教师不应该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对这一部分学生应该认真分析其反对的原因。大多数学生的英语基础较差,给开展双语教学造成一定的困难。调查显示,仅7.4%的学生接受教师全英文授课方式,多数学生要求教师用中文授课,仅个别专业名词用英语表述,或在用一段英文授课后再作中文解释。许多(41.7%)学生担心使用双语教学会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效果有影响,并且46.3%的学生感觉双语教学使得专业知识的学习特别吃力,这也是部分学生反对双语教学的主要原因。应该说进入专业课程学习阶段的大学生经过高中阶段的英语学习、高考的选拔和低年级阶段大学英语的学习,已有一定英文基础,基本具备双语教学的条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树立信心,只要努力一定能接受双语教学,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也一定能提高专业英语水平。同时这也提示,双语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要顺利开展双语教学,对学生基础英语的培养非常重要,英语应用能力的提高绝不可能简单地通过某一门课程的双语教学就能完成,只有通过多门学科、多年级循序渐进地开展双语教学才能提高学生应用英语的能力。同时专业课程教师实施双语教学也必须有计划有步骤进行,结合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初期最好采取简单渗透式和过渡式的方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结合专业知识的难易、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灵活调整英语在教学中的应用比例,特别要注重专业词汇的讲解。

3.2 师资

师资是双语教学最重要的决定因素之一[3]。教师的外语水平和能力不仅是实施双语教学计划的关键,而且关系到学校高等教育国际化,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目标的关键之一。大多数医学专业课程教师长期以来接受的是读写为主的英语教育,说听能力相对较差,往往只能做到较熟练地阅读或写作英文专业文章,真正用英语进行口语交流的能力却很弱,发音也不够标准,这样势必影响学生对英语读音的正确掌握,严重影响学生日后的英语发展,使双语教学进入误区。为弥补双语教师英语口语方面的不足,口语不太好的教师,可以让学生看英文内容,讲解主要采用中文,使用中英文CAI课件辅助教学,教师在实践中逐步提高英语水平。对英语口语流利地道的教师,应尽可能使用英文授课,辅以CAI课件,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所讲的英文内容[4]。同时充分发挥优势,组织教师听课,观摩学习,帮助其他教师提高英文水平。作为院校方应重视双语教学师资的培养,投入经费,有计划地分期分批选拔教师进行英语培训。

3.3 教材

教材是学生赖以领会、接受理论和技能的重要手段,教材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效果[5]。原版英文教材专业英文的表述规范地道,是学生学习专业英文的首选材料,但是原版教材价格太高,基于国情、省情和校情,购买原版英文教材对学生而言是一个沉重的负担,目前无法要求医学生全面使用原版教材。而且目前还没有结构合理、详略得当的《临床免疫学检验》双语教材,国外教材普遍章节数目多、内容丰富、结构与国内教材相差甚远,无法同步使用,因此将英文原版教材作为双语教学的重要参考资料,节选原版教材,以复印件作为教学教材,并准备其他英文资料供学生使用是目前比较理想的过渡手段。我们在试行双语教学过程中,以规划教材为蓝本、以教学大纲为依据,制作双语教学CAI课件,同时印发一些原版的英文资料,提前把资料和课件交给学生,作为学生双语教学的学习资料,起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作用,基本上能满足双语教学的需要。

3.4 教学方式

双语教学要求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必须掌握相关专业英语,这势必要求增加学时,但高校课程的整体安排决定一门课程不能占用过多的课时。要推进、深化和发展双语教学,必定要求改变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和“被动式”、“聋哑式”的学习方法,教学方式上采取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自主学习习惯,所以教学方式的改革也是双语教学的重要内容[6]。学生普遍接受双语教学CAI课件的教学方式,认为不同英文程度的课件可作为双语教学的辅助学习资料,并且促进了专业英语的学习,提高了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

双语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一件新生事物,也是今后教育改革中的一条必由之路[7]。国家教育部于2001年秋季发出通知,要求各高校大力推广使用外语讲授公共课和专业课,并提出要用开出多少双语课作为衡量大学教学水平的重要尺度[8]。通过对《临床免疫学检验》课程试行双语教学,对普通医学院校开展双语教学的具体情况作了初步调查,结果表明双语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具体问题,学校和教师欲通过双语教学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同时,绝不能放松和降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否则将不能真正实现双语教学素质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许建领.加入WTO与我国高等教育的应对——首届武汉地区教育学科研究生学术年会综述[J].高等教育研究,2002(2):108-110.

[2]吕世静.临床免疫学检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4:8.

[3]冯振中,刘德纯.对病理学双语教学的问卷调查及思考[J].山西医学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7(5):568-570.

[4]陈同强,邓婷,林卡莉,等.医学本科生组织胚胎学CAI双语教学的探讨[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7(5):671-672.

[5]王文红.关于医学免疫学双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检验医学教育,2007(1):28-29.

篇3

1 免疫学检验质量控制的意义

免疫学检验质量也就是业内人士经常提到的免疫学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在医生的临床诊断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将会对最终的诊断结果,乃至后续治疗效果产生直接而关键的影响[1]。另外,在临床操作环节,检验工作由于涉及不同内容及操作步骤,极具复杂性,给其质量控制带来了诸多不利。所以,重视并做好免疫学检验质量控制工作便显得尤为重要了。

2 检验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对影响检验质量的诸多因素进行分析,可将其归结为两大类,一类是内源性因素,另一类是外源性因素。下文将针对这两类影响因素展开相应的分析。

2.1 内源性因素

补体、类风湿因子高浓度的非特异性免疫球蛋白、交叉反应物质等均属于常见的内源性干扰因素。在检验过程中,通常先要对标本进行必要稀释,从而使其涉及的干扰因素的浓度得以有效稀释,如此一来,便可将检验结果相关影响因素所带来的影响控制在较低水平,这样便能够尽量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甚至百分百准确[2]。

2.2 外源性因素

标本溶血、标本储存时间偏长、标本被细菌感染等属于常见的外源性干扰因素。当标本含有的血红蛋白的实际浓度水平相对偏高时,那么在培育阶段极有可能发生过度吸附于固相的问题,进而造成试剂底物出现反应显色问题,这将会对最终的检验结果产生直接而重要的干扰。

3 免疫学检验质量控制的方法

3.1 检验前控制

在进行正式的免疫学检验前,有必要针对其质量展开相应的控制。众所周知,标本质量将会对检验结果产生重要,甚至决定性的影响,如导致检验数据失真,整体结果不准。在免疫学检验工作中,血清及血浆、脑脊液、胸腹水是最普通、最常见的几种标本类型,如对患者体内激素进行检测和确认时,可将上述标本类型作为主要的标本类型予以相应的分析,在分析之前,应对标本的具体用药信息进行准确记录,与此同时,还应对标本的具体采集时间进行准确记录。

在正式的免疫学检验之前,主要涉及以下关键环节:患者准备标本的采集标本的运送标本的接收标本的离心标本的识别。应围绕以上关键环节展开严格的质量控制工作,保证标本本身质量符合检验要求,从而将一系列外源性因素所导致的不良影响控制在较低水平,甚至完全消除。

完成标本采集之后便进入到了标本运送环节,做好这一环节的控制工作非常必要,假若标本运送耗时过长,便会给一系列外源性影响因素带来“可趁之机”,可能导致光学作用问题,可能导致化学反应问题[3],还可能导致微生物降解问题等,其直接影响是严重降低标本质量,间接影响是严重干扰最终的检验结果。现阶段,通常采用条形码的办法来区别不同标本,从而确保标本的唯一性,所以,在运送环节,一定要做好条形码的保护工作,要保证条形码的完整性,要保证条形码的清晰度,一旦发现条形码毁损且无法确认的标本,应立即予以回收处理,避免此类标本流入后续环节。严格落实首接负责制以实现对那些尚未做检验处理的标本的准确登记以及有效反馈,即一旦发现问题,应立即予以处理,以便问题的及时发现和尽快解决。值得一提的是,在检验环节,标本有可能出现凝固不全等问题,所以,有必要予以重视并加以解决。

3.2 检验中控制

在正式的免疫学检验环节,应尽可能地保证所有检验项目均能够按照要求完成。检验时,要做好设备的验证工作,要做好试剂和质控品的验证工作,还要做好其他有关耗材的验证工作,除此之外,还应落实三大工作,一是对质量控制程序进行校准,二是对操作及设备维保程序进行校准,三是对检验操作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从而有效防止技术水平不够所带来的不良影响。

在正式的免疫学检验环节,任何一个环节都有可能给检验的最终结果带来不良的影响,所以,有必要针对整个检测系统予以科学的评定,要保证该系统的可靠性,还要保证该系统的完整性,尤其要严格落实各个环节的有关操作标准,另外,应保证质控品具有足够的重复性以及稳定性,与此同时,还应保证所涉及的操作仪器、检验环境、试剂等具有足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4]。

3.3 检验后控制

所谓免疫学检验后的质量控制指的是,应对免疫学检验结果予以及时、客观、有效的审核以及评定。做好检验后的质量控制工作是十分必要的,这是检验数据有效复查和准确传送的基础。在该环节,以下环节将会对最终检验结果造成直接而重要的影响:1)操作人员的职责检验;2)数据结果的审核及分析;3)危急值的记录及上报;4)标本的保存;5)检验分析结果的传送等[5]。所以,应围绕免疫学检验工作的整个流程展开全面而深入的控制,将不良因素的影响降至最低,甚至完全消除,如此一来,才能真正实现对免疫学检验质量的有效控制。

4 结束语

在现代医院中,免疫学检验属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在临床上,很多情况下需要根据免疫学检验结果以实现对患者的合理诊断和准确诊断,因而做好免疫学检验的质量控制便显得尤为重要了。值得一提的是,检验标本从制作到正式分析之前,通常需要经过数个环节,且涉及内容较多,任意某个环节处理不当或者出现差错,均会给最终的检测结果带来相当不利的影响,所以,如何做好免疫学检验的质量控制工作便成了业内人士广泛讨论的焦点。本文基于全程控制的角度,即检验前控制、检验中控制、检验后控制,针对免疫学检验的质量控制问题展开了系统而深入的探讨,以期为同行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金辉,余苗苗,蒋国英. 论免疫检验的质量控制分析与研究[J]. 中国保健营养,2012,12:1769-1770.

[2]陆小玲. 免疫学检验的质量控制[J]. 中国医学工程,2013,08:188-189.

篇4

1 血脂对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血液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等脂质成分的增多,会通过两条途径影响红细胞的免疫功能。

1.1 脂质过氧化 通过脂质过氧化,进而损害膜结构和功能,从而使红细胞免疫功能受到影响。(1)血脂成分增多可以引起脂质过氧化。高胆固醇饲料饲养的家兔脂质过氧化相关指标升高,抗氧化作用下降,流动性(LFU)降低,随着血浆胆固醇的升高,红细胞膜和血浆之间进行脂质交换,可以诱导脂质过氧化反应,而导致膜的损伤及膜丙二醛(MDA)升高 [2] 。过氧化产物MDA可以交联磷脂及蛋白质,也可以使蛋白的巯基氧化,从而损伤膜,使之发生溶血,浓度在30μmol时,其溶血度是最高的。MDA浓度逐渐升高,膜巯基数量逐渐减少,提示发生过氧化损伤 [3] 。(2)脂质过氧化,引起红细胞免疫功能的直接损伤。红细胞主要依赖膜上的CR 1 ,而膜结构的变化影响CR 1 的排布,必然影响红细胞的免疫功能。土鼠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实验 [4] 中发现,缺血组RBC-C 3 bRR下降不明显,再灌注明显下降;缺血组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RBC-SOD)轻度降低而MDA轻度增高,再灌注组RBC-SOD仍下降不明显,RBC-MDA明显增高,提示脑缺血再灌注组RCIA(RBC-IC花环率)与RBC-MDA密切相关。脂质过氧化损伤是RCIA功能受损的主要原因之一。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患者红细胞C 3 b受体活性降低,血浆和红细胞膜脂质过氧化水平明显升高;红细胞C 3 b受体活性降低和血浆与红细胞膜脂质过氧化水平呈负相关,提示红细胞膜脂质过氧化损伤可能是引起红细胞免疫功能低下的一个重要因素 [5] 。张晓岚等 [6] 对肝硬化患者及钟久昌 [7] 对高血压患者的红细胞免疫功能和脂质过氧化关系的探讨中,均发现RBC-C 3 b花环率与MDA呈负相关。(3)高血脂与红细胞免疫功能之间关系密切。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红细胞的免疫功能明显降低,调脂治疗后,红细胞免疫功能显著增高,相关性分析显示红细胞免疫功能与总血清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等血脂指标变化相关,提示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可以引起红细胞免疫功能异常 [8] 。李金明等 [9] 也发现红细胞免疫功能异常与甘油三酯(TG)、LDL-C等血脂指标变化显著相关,并认为高血脂尤其是高胆固醇是诱发红细胞脂质过氧化损伤的重要因素之一。综上所述,高血脂可诱发红细胞膜脂质过氧化,破坏膜的结构,影响CR 1 受体数量及构型,从而改变红细胞膜的抗原性,使红细胞的粘附功能障碍,清除循环免疫复合物(CIC)的能力下降。

1.2 改变红细胞膜的流动性 高血脂可引起红细胞膜的流动性改变,进而影响其免疫功能。良好的流动性有利于RBC表面的CR 1 呈簇状分布,以提高IC的亲和力,如RBC硬化,势必使RBC-CR 1 不能呈簇状分布,从而使RBC对IC的亲和力下降,因此红细胞膜良好的流动性是维持免疫功能的必要条件 [10] 。NIDDM患者红细胞膜成分改变和血糖、血脂及血浆脂蛋白水平存在一定的关系,血糖、血脂控制良好的患者红细胞膜脂质成分与正常人差异无显著性 [11] 。红细胞胆固醇和磷脂能主动和血浆脂蛋白进行交换,血浆脂质水平异常和血浆脂质运转异常均可以导致红细胞膜脂质成分的改变。红细胞膜成分异常直接影响膜结构和功能,导致膜微粘度升高,变形能力降低。麻醉可引起红细胞免疫功能的降低正是因为品引起红细胞膜流动性的改变[12] 。长期大量饮酒者与无饮酒嗜好者相比红细胞免疫功能显著下降,引起的原因之一可能是乙醇影响膜上的蛋白分子的生物活性和膜上蛋白的构型,进而影响红细胞膜的流动性,影响膜的功能 [13] 。妊高征患者红细胞膜成分改变引起流动性改变而引起红细胞免疫功能的抑制 [14] 。

2 高血糖对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血糖浓度过高可引起红细胞免疫功能的障碍。老年性糖尿病患者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显著降低,且发现红细胞免疫功能降低与血糖呈负相关,提示高血糖可能是导致红细胞免疫功能低下的重要因素 [15] 。NIDDM高胰岛素和非高胰岛素组空腹的RBC-C 3 bRR明显降低,RBC-ICR均明显升高,两组在口服葡萄糖后120min时均较空腹时降低,提示NIDDM患者C 3 b活性降低与胰岛素和血糖水平升高有相关性 [16] 。张宏等 [17] 对34例NIDDM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变化与血糖和胰岛素相关性的研究得出一致的结果。其主要机制是:长期高血糖状态可以增加红细胞膜葡萄糖转运的浓度,促进红细胞内的非酶糖基化,HbA 1 C的含量因此增高。由于红细胞内介质的浓度决定于血红蛋白的物理性质和浓度,而异常的血红蛋白有促进红细胞内容物凝胶化或结晶化的倾向,故HbA 1 C浓度增高可引起红细胞粘度增高。而红细胞内的流动性主要取决于Hb的特性。高血糖引起RBC流动性的改变,进而影响红细胞的免疫功能 [18] 。此外,高血糖和胰岛素抵抗会导致ATP的生成不足,导致红细胞内的Na + 、Ca 2+ 浓度增高,造成过多的水分渗入细胞内,导致细胞体积增大,双凹圆盘状的改变 [19] 进而影响红细胞的免疫功能 [10] 。

3 β-内啡肽对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β-内啡肽是人体产生的一种由31个氨基酸组成的短链神经肽,是机体活性最强的活性肽之一 [20] ,Abood等 [21] 首先发现人类红细胞膜存在阿片肽受体,正常人红细胞膜上β-内啡肽的结合点容量为(820.1+147.5)个位点/细胞,并认为β-内啡肽与红细胞结合是按经典途径进行的。当血清β-内啡肽轻度升高时,对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有促进作用,而浓度过高时,则对红细胞功能有抑制作用。同时发现β-内啡肽对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的促进作用可被抗红细胞C 3 b受体单抗体阻断,表明β-内啡肽通过对红细胞C 3 b受体的调节而影响红细胞的免疫功能。纳洛酮能阻断β-内啡肽对红细胞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说明β-内啡肽可能是与红细胞膜上的阿片肽受体结合而实现对红细胞的免疫调控的 [22] 。因此,β-内啡肽可能是与红细胞膜上的阿片受体结合而改变红细胞膜上的CR 1 的构象进而调节CR 1 、CR 3 的活性。血栓闭塞脉管炎(ATO)患者红细胞C 3 b受体活性和血清β-内啡肽浓度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血清β-内啡肽的浓度与红细胞C 3 b受体呈正相关,提示血清中β-内啡肽浓度下降可能是红细胞免疫功能低下的原因之一 [23] 。张利朝等对30例健康成年人中速跑步前后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的检测发现,运动后红细胞C 3 bRR显著升高,认为可能的因素之一是:跑步作为一种应激运动,使β-内啡肽等激素轻度升高,作用于红细胞膜表面的CR 1 ,从而促进红细胞免疫粘附作用 [19] 。

4 神经内分泌对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针灸可以调节红细胞的免疫功能,主要是通过神经内分泌而起作用的。张岚等发现红细胞膜上存在β-肾上腺素受体 [24] ,于爱莲等在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发病机制循环免疫复合物的研究中还发现性激素的改变可以影响红细胞的免疫功能 [25] 。至于神经内分泌系统与红细胞免疫系统的网络调节,有待进一步研究。

5 T细胞对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红细胞可通过膜上的淋巴细胞功能相关因子3(LFA-3)与T细胞CD2结合,激活T细胞,同样T细胞也可以作用于红细胞,进而影响其免疫功能。针刺足三里穴位后,脑垂体合成和释放的P物质增多,然后直接和间接作用于T淋 巴细胞亚群,间接增强红细胞的免疫功能 [26] 。sIL-2是T细胞激活的标志,由T淋巴细胞膜上的IL-2受体的α链成分脱落入血循环形成,而支气管哮喘患者尤其是伴有特异性皮炎者,红细胞免疫功能明显下降,sIL-2R明显增高,二者变化呈显著负相关,同时提示免疫激活T淋巴细胞与红细胞免疫功能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27] 。孟东等在对NIDDM研究中的发现与上述结果相似,即红细胞的免疫功能和T淋巴细胞CD3 + 、CD4 + 、CD4 + /CD8 + 的变化有显著相关性 [28] 。

综上所述,代谢、神经内分泌、免疫都可以影响红细胞的免疫功能,然而神经内分泌对其影响的临床及基础研究较少,如甲状腺激素、生长激素、肾上腺素等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分析。

参考文献

1 廖品东.红细胞免疫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中级医刊,1991,26(5):4-6.

2 周本材.高胆固醇饲料诱导兔红细胞膜脂质过氧化损伤的实验观察.同济医科大学学报,1997,26(1):23-25.

3 潘华珍.丙二醛对红细胞的作用.生物学与生物物理学进展,1984,2(1):34-36.

4 丁素菊.脑缺血再灌注时红细胞免疫功能与红细胞脂质过氧化的关系.第二军医大学学报,1995,16(1):34-36.

5 王浩然.NIDDM患者红细胞膜脂质过氧化与红细胞免疫功能之间的关系.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1995,15(3):188-189.

6 张晓岚.肝硬化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与脂质过氧化关系的研究.临床肝胆病杂志,2001,17(4):235-237.

7 钟久昌.高血压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和过氧化脂质水平变化探讨.医学综述,2002,8(2):123-124.

8 李庆文.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及调脂治疗的变化.新医学,2002,33(12):716-718.

9 李金明.原发性高血脂症红细胞免疫功能变化的探讨.临蹊医学专科学院学报,2002,24(1):9-11.

10 吕琪.红细胞免疫与体外循环.临床心血管杂志,1992,8(4):257.

11 王浩然.NIDDM患者红细胞膜脂质成分与血糖、血脂血浆脂蛋白的关系.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1991,7(2):71-73.

12 殷玉水.麻醉与红细胞免疫功能.医学综述,2002,8(9):499.

13 杨文东.长期大量饮酒的红细胞免疫功能及其意义.临床荟萃,2001,16(14):656-657.

14 李杭生.妊高征红细胞免疫功能及细胞膜脂质成分变化的研究.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3,19(2):122-123.

15 王浩然.老年糖尿病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的研究.老年学杂者,1993,13(2):93-95.

16 陈樱.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胰岛素及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者,2002,9(2):114-116.

17 张宏.2型糖尿病患者免疫功能变化与血糖和胰岛素水平相关的研究.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02,9(2):90-92.

18 吉琼梅.2型糖尿病患者红细胞的生化改变.国外医学・生理病理科学与临床分册,1996,16(2):107-109.

19 张利朝.健康人运动前后红细胞免疫功能与细胞数的变化及关系.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01,17(2):197-198.

20 Abood LG.Stereospecific opiate binding in human erythrocyte memˉbrance and changes in heroid addicts.J Immunol,1986,136(1):934.

21 Walport MT.Ross GD.Family studies Of erythrocyte complement reˉceptor type1levels.Clin lmmunol Exp,1985,59:547.

22 郭峰.β-内啡肽对红细胞免疫功能调节的实验研究.医学杂志,1995,20(5):350-352.

23 伏祥茂.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红细胞免疫功能与血清β-内啡肽的相关性研究.中国实验临床免疫学杂志,1999,11(2):25-27.

24 张岚.艾灸加皮植法对老年小鼠红细胞免疫功能的调节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中国免疫学杂志,1993,9(增刊):132.

25 于爱莲.血栓性脉管炎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与性激素关系的研究.中国免疫学杂志,1993,9(增刊):152.

篇5

1增强免疫功能 黄芪能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使血白细胞及多核白细胞数量显著增加,使巨噬细胞吞噬百分率及吞噬指数显著上升,对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均有促进作用[4]。包括胸腺、骨髓(在禽类为法氏囊);后者包括脾脏、淋巴结和消化道、呼吸道及泌尿生殖道的淋巴小结,它们是T、B细胞定居和对抗原刺激进行免疫应答的场所[5]。

2保肝、降压作用 它具有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疮生肌之功效[6],含有黄芪多糖、氨基酸、黄芪皂苷、维生素及硒、硅、钴、钼等微量元素,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利尿,抗衰老,保肝,降压作用[7].

3心血管系统作用 有研究表明,黄芪注射液对此疾病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能降低病人ST段抬高(或降低)的幅度[8]。而其在此方面的应用主要源于其广泛的药理作用,降低血液黏稠度,增加红细胞表面负电荷密度[9]。

4托脓生机:黄芪补气而具有良好的托脓生机功效,有“疮家圣药”之称。用于气虚不足所致痈疽不溃或溃久不敛[10]。如与当归、穿心甲、皂角刺同用之透脓散可治痈疽不溃;配白芍、丹参、生没药、生乳香、花粉[11]等。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含黄芪皂苷类物质及多种氨基酸和硒、硅、钴、钼等微量元素,其他成分还包括香豆素、叶酸、香菜碱、亚油酸、β-谷甾醇等多种化学成分[12],具有多种药理作用[13]。而黄芪配以人参白术、甘草、当归、橘皮、升麻、柴胡相配,组成“补中益气汤”[14]。主治脾胃气虚之发热及气虚下陷之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等脏器下重证。因其病本是中气虚,摄纳无力、升举无能[15]。临床常见有些大家畜反复感冒,反复治疗,而久治不愈,可用生黄芪配防风为主药,加生姜、桔梗、白术、陈皮、肉桂、生草、炒盐、葱白两长段等治疗,收效满意。外感初期,体不虚者黄芪用量宜小不宜大[16]。而中医诊断为肺胀,证属肺肾气虚,宣降失司。治以益气宣肺,补肾纳气法,方选补肺汤合平喘固本汤加减。处方:生黄芪60g,仙鹤草30g,款冬花、太子参各15g,紫菀、紫苏子、陈皮各10g[17]。

黄芪可双向调节免疫功能,促进蛋白质合成,减少蛋白质漏出,通过扩张血管、降低血压增加肾血流量,调节肾小球滤过膜,减少蛋白尿渗出,减轻或延缓糖尿病性肾病的进展[18]。

总之,黄芪不仅有补气作用,而且气血阴阳兼而有之,故有“补药之长”之称。近些年来,黄芪进一步的研究已受到国内外的重视,取得了不少成绩,成为一种倍受世界关注的多用途植物,经济价值很高[19],它们可作用于多种免疫活性细胞、促进某些细胞因子的分泌,进一步发挥免疫调节作用。深入开展对黄芪免疫活性的研究探索。

参考文献

[1] 洪广祥.中华中医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几点思考[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5,12(1):16-19.

[2] 韩玲,陈可冀.黄芪对心血管系统作用的实验药理学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20(3):234.

[3] 杜光、王丽.黄芪的免疫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时珍国医国药, 2001,(10)

[4] 董鹏迭,郭宪清.黄芪的临床应用进展[J].中国医药论坛,2006,

[5] 祁忠华,林善金炎,黄宇峰.黄芪改善糖尿病早期肾血流动力学异常的研究[J].中国糖尿病杂志,1999,7(3):147.

[6] 耿长山等黄芪多糖对去T细胞小鼠促进抗体产生机理的探讨[J].上海免疫学杂志1995;5(2):69

[7] 孙腾,杨建江,赵秋,等.中西医结合治疗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临床分析[J].辽宁中医杂志,2009,36(2):247-248.

[8] 文丹,张金军,柯红.等.黄芪注射液治疗糖尿病肾病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04,13(6):369.

[9] Taska K,Kamei C,Tagmi H,et al.Antihypertensive efects of nisoldipine and reference in certain types of hypertensive rats.Arzneim-Forsch/drug res,1987,37(1):316.

[10] 张继红.黄芪注射液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研究[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0,8(4):188-189.

[11] 卓安山等烫伤对大鼠T、B淋巴细胞功能影响及免疫调节剂对其作用研究[J].中国实验临床免疫学杂志1998;10(2):29

[12] 王海存,程鹏.黄芪对肝癌栓塞化疗患者的增效作用及外周血淋巴细胞Fas的影响[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

[13] (2):35-37.王锦鸿,陈仁寿.临床实用中药辞典[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3:679.

[14] 柏 乐,毕立群.黄芪注射液治疗肾性蛋白尿47例临床观察[J].上海医药,1998,19(1):15.

[14] 胡均,李健,刘文松,等.人胆囊癌GBC2SD细胞系中干细胞样SP细胞群的分离及其ABCG2的表达[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8,37(2):200-203.

[16] 潘智鸣等银杏、黄芪及其复方制剂增强机体特异免疫功能的比较研究[J].衡阳医学院学报25(1):19

篇6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tocytopenic purura,IT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因外周血小板溶解与破坏加剧,血小板数量减少,机体造血组织单系巨核系统产血小板发生障碍而引起的常见的出血性疾病[1]。作者检测185例ITP患者血小板总数并分析血小板分布图、骨髓巨核细胞计数及分类和测定血小板相关抗体(EIA法)含量,探讨ITP疾病发生、发展与检测结果相互关系,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收集我院血液科2009年1月――2011年1月住院诊断为ITP患者185例,男性118例,女性67例。年龄5岁-26岁,平均年龄12.5岁。所有患者抽取静脉血由专业检验师经EIA法检测血小板相关抗体(PAtIgG,PAtIgM,PAtIgA)和计数外周血血小板总数,骨髓涂片经染色计数全片巨核细胞总数及形态学分类。临床诊断符合参考文献[2]标准。经临床应用糖类皮质类药物治疗均有效者。健康对照组30例,男15例,女5例,年龄5岁-27岁,平均年龄13.6岁。骨髓穿刺对照组来自临床发热病人而排除血液病患者。

1.2 方法

1.2.1 血小板相关抗体(PAtIgG,PAtIgM,PAtIgA)检测 抽取被观察者静脉血3-4ml,加入含有EDTA-Na2的抗凝管内,混匀,分离血小板,按EIA法试剂盒操作方法进行PAtIg检测。试剂由(上海太阳生物技术公司)提供。酶标仪为意大利产GDV DV PPO BV4公司产品。PAtIg检测结果超过正常对照组为阳性,计算阳性检出率。

1.2.2 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及血小板分布参数 抽取患者静脉血放入含有EDTA-Na2真空抗凝管内,混匀,用美国产ABBOTT CELL―DYN 1600型血球分析仪自动计数血小板总数和分布参数,30min内检测完毕。

1.2.3 骨髓巨核细胞计数及分类 骨髓涂片经瑞士吉姆萨液染色,染色液由BaSo(贝索)提供,在双目显微镜下(日本产,奥伦巴斯)进行计数巨核细胞(1.5cm×3.5cm标准片)总数并分类。

1.2.4 按血小板总数划分为三组 Ⅰ组血小板≥50×109/L,Ⅱ组血小板30-49×109/L,Ⅲ组血小板

1.2.5 统计学处理 所有检测数据采用SPSS11.0软件分析,检测结果以χ±s表示。组间做配对t检验,以P

2 结 果

2.1 ITP患者检测PAT总数、血小板相关抗原、骨髓巨核细胞总数 见表1、表2。

3 讨 论

由于ITP患者机体遭致敏因子或毒害因子的侵袭因血小板急剧溶解或破坏,同时累及产血小板型巨核细胞减少至外周血血小板总数降低的一种急性或慢性出血性疾病[3]。目前认为该病与自身免疫有关[4]。多因患者曾感染某种病毒(流感、腮腺炎、巨细胞病毒等)源。体内产生原因不明的血小板表面相关抗体。此类抗体与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GpⅡb/Ⅲa)结合,在网状内皮系统(如脾脏)中大量被破坏,血小板数量减少,促发骨髓巨核细胞代偿性增生,常以幼稚型巨核细胞增多,呈左移性改变,结果见表1。血小板更新速度加快,骨髓释放比较年轻的大血小板补充循环血中数量增多,致P-LCR(大血小板比率)、MPV(血小板平均体积)增大、使血小板体积相对一致性发生改变,PDW分布增大[5]。表1结果显示,ITP表面相关抗体检测结果增高,依次增高顺序为PLAtIgG>PLAtIgA>PLAtIgM,与正常人群相比,差异非常显著(P

参考文献

[1] 王鸿利,朱明德,王同明,主编.临床医学与检验诊断[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251-256.

[2] 赵武述,陈仁,卞志强,主编.现代临床免疫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4:454-457.

[3] 王凤计著.现代血液细胞诊断学[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社,2004:369-370.

[4] 谭齐贤.临床血液学和血液检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15-316.

[5] .妊娠相关血小板减少症和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参数分析[J].临床检验杂志,2008,2(26)145-150.

[6] 王萍萍,卢香兰,李霞.血小板相关抗体对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巨核细胞数量及成熟程度的影响[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03,04:63-64+67.

[7] 徐淑芬,欧英贤,白海,王存邦,刘玲,吕桂玲.血小板相关抗体对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巨核细胞及血小板的影响[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04,06:409-411.

篇7

SLE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病,但不同地区、种族、性别和年龄中患病率不同。流行病学调查表明SLE在欧洲发源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2-64/10万人口,在非欧洲裔人群如美国黑人和亚洲人中发病率更高。据统计,SLE的患病率在我国约为70/10万。女性的患病率接近1/1000,我国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已超过100万,为全球之最[1]。SLE发病具有家族聚集倾向,10%~12%的先证者有一位或一位以上的一级亲属发病;同卵双生子的发病一致率(25%~70%)明显高于异卵孪生(2%~9%)[2],提示了遗传因素在其发病机制中占有主导地位。

1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病因及发病机理

本病病因不明,研究证实本病现是以各种免疫反应异常为特征的疾病,造成免疫障碍的因素可能是多方面的。

(1)遗传背景 家系调查显示SLE患者的、 级亲属中约 %~ %可有同类疾病的发生,有的出现高球蛋白血症,多种自身抗体和T抑制细胞功能异常等。HLA分型显示SLE患者与HLA-B8、-DR2、-DR3相关,有些患者可合并补体C2 C4的缺损,甚至TNFa的多态性明显相关。除了HLA系统外,FcγR基因、IFN基因、肿瘤坏死因子(TNF)基因、白细胞介素-10(IL-10)及其受体基因、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基因、CTLA-4基因、PTPN22基因等都证实与SLE发病相关。

(2)药物 有报告在1193例SLE中,发病与药物有关者占 %~ %。药物致病可分成两类,第 类是诱发SLE症状的药物如青霉素、磺胺类、保太松、金制剂等。这些药物进入体内,先引起变态反应,然后激发狼疮素质或潜在SLE患者发生特发性SLE。第 类是引起狼疮样综合征的药物,如盐酸肼酞嗪、普鲁卡因酰胺、氯丙嗪、苯妥因钠、异烟肼等,这类药物使用较长时间和较大剂量后,患者可出现SLE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改变。HLA分型示DR 阳性率显著增高,被认作为药源性SLE遗传素质 药物引起的狼疮样综合征与特发性红斑性狼疮的区别为:①累及肾、皮肤和神经系统少;②发病年龄较大;③病程较短和轻;④血中补体不减少;⑤血清单链DNA抗体阳性。

(3)感染 有人认为SLE的发病与某些病毒感染有关[3]。从患者肾小球内皮细胞浆、血管内皮细胞,皮损中都可发现类似包涵体的物质。同时患者血清对病毒滴度增高,尤其对麻疹病毒、副流感病毒ⅠⅡ型、EB病毒、风疹病毒和粘病毒等。另外,患者血清内有dsRNA、ds-DNA和RNA-DNA抗体存在。近有人提出SLE的发病与C型RNA病毒有密切关系。亦有人认为SLE的发病与结核或链球菌感染有关。

(4)物理因素 紫外线能诱发皮损或使原有皮损加剧,少数病例可诱发或加重系统性病变,约/SLE患者对日光过敏,正常人皮肤的双链DNA不具有免疫原性,经紫外线照射发生 聚化后,即DNA解聚的胸腺嘧啶 聚体转变成较强的免疫原性分子,LE患者证实有修复 聚化DNA的缺陷。最近研究还发现紫外线可诱导人类皮肤角质细胞凋亡,在凋亡细胞表面形成簇状或泡状物,其中含有细胞核和胞浆抗原[4],这为自身抗原暴露于免疫系统,促进自身免疫反应提出供了依据。

(5)内分泌因素 鉴于本病女性多于男性,且多在生育期发病,故认为雌激素与本病发生有关。妊娠时SLE病情的变化与性激素水平增高有关。此后由于孕酮水平迅速增高,孕酮/雌 醇比值相应增高,病情相对平稳,产后孕激素水平降低,故病毒可能再度加重。近发现SLE患者血清中有较高的泌乳素值,导致性激素的继发性变化,有待进 步研究。

(6)免疫异常 近研究发现SLE患者有细胞因子分泌异常,IL-1乃由单核巨噬细胞合成,它可使SLE的B细胞增殖、介导B细胞自发的产生IgG,形成免疫复合物,引起组织损伤。MRL/1pr小鼠肾巨噬细胞中含有较多IL-1mRNA,体外培养可产生大量IL-,IL-可诱导IL-、IL-、TNF等炎症因子产生,与狼疮肾炎发生有关,IL-1活性与光敏感有关。约 %患者血清中IL-2含量增高,几乎所有SLE患者血清中高水平的IL-R,且活动期比缓解期高。此外SLE患者血清IL-水平升高,在活动期更明显,在SLE患者出现中枢神经SEL活动期,IL- 水平升高,IgG生成增多,较多证据提示IL-10在B细胞异常活化中起重要作用。这些细胞因子网络动态平衡失调引起异常的免疫应答,同时参与局部的致病性作用。

2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进展

(1)对轻型病例仅有皮疹 低热或关节症状者只需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 如水杨酸类等。

(2)重型病例

①皮质类固醇:是目前治疗重症自身免疫疾病中的首选药物,可显著抑制炎症反应,能抑制其和单核细胞的吞噬功能及各种酶的释放,具有抗增殖及免疫抑制作用,对淋巴细胞有直接细胞毒作用,使NK细胞的数量以及IL-和IL-水平皆降低,抑制抗原抗体反应。

②免疫抑制药:如环磷酰胺和硫唑嘌呤,前者主要利用烃基与DNA结合,最明显的是减少抗DNA抗体,血中DNA-抗DNA复合物及其在肾脏中的沉积减少。硫唑嘌呤能换嘌呤核苷酸的合成,代替了DNA的嘌呤基质,从而抑制DNA和RNA的合成。其他有苯丁酸氮芥, 巯基嘌呤,氨甲喋呤等。

③免疫增强剂:企图使低下的细胞免疫恢复正常,如左旋咪唑、胸腺素、转移因子等。

④血浆交换疗法:其原理是企图除去特异性自身抗体,免疫复合物以及参与组织损伤非特异性炎症介质如补体、C-反应性蛋白、纤维蛋白原,并能改善单核吞噬细胞系统清除循环免疫复合物的能力, 般在多脏器损害,激素效果不著、器质性脑综合征、全血细胞减少及活动性肾炎等重症病例进行。因作用短暂,仍需配合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治疗。文献中已报导有 余例采用长期间隙性血浆交换疗法合并免疫抑制疗法,获得病情缓解。

⑤透析疗法与肾移植:晚期肾损害病例伴肾功能衰竭 如 般情况尚好,可进行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除去血中尿素氮及其他有害物质。以改善氮质血症等情况。肾移植需在肾外损害静止时进行,用亲属肾作移植 年存活率据统计为60%-65%,用尸体肾移植为40%-45%。

参考文献

[1]陈盛,陈顺乐,顾越英,等.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18年随访.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0, 4(1):27-30

篇8

1 对慢性尿路感染发病机制的认识

尿路感染症见尿频尿急,属祖国医学淋证范畴。慢性尿路感染是指尿液赤色不甚,溺痛不重,淋漓不已,病程较长,因其有反复发作,遇劳即发的特点,当属祖国传统医学“劳淋”范畴。肾为先天之本,是元阴元阳之所,肾虚会导致不同程度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功能紊乱,一般认为肾虚是淋证发病的病理基础,亦是防治上的关键。

1.1 肾虚与雌激素水平下降对慢性尿路感染的影响 中老年妇女全身抵抗力下降,免疫功能低下,泌尿道退行性改变、粘膜防御机能减退,尤其是雌激素水平下降,影响尿路下段结构和功能改变[2]。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尿道粘膜皱折丧失,影响尿道口的关闭。雌激素还能使阴道上皮细胞的糖原积聚,刺激阴道杆菌生长,产生乳酸,使阴道分泌物呈酸性,对尿路病原菌在阴道内的生长有抑制作用。雌激素也可影响尿路上皮的粘附性,使细菌不能粘附于粘膜,在排尿时随尿液冲出体外,减少尿路感染和复发[3]。沈自尹[4]通过长期研究发现,通过补肾法可改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的靶腺功能,有利于内分泌系统的协调。

1.2 肾虚与免疫功能下降对慢性尿路感染的影响 有研究证实慢性尿路感染缓解期所存在的肾气不足之证以全身和尿路局部免疫能力低下为内在病理基础,系肾气不足的本质所在。微生物的入侵是尿路感染发生的先天条件,由于细菌强大的繁殖能力加上患者可能存在的机体易感,即为中医理论上“肾虚”因素的存在,与现代医学认为泌尿系防御机能减退是造成尿路感染的主要原因相吻合。反复发作性尿路感染患者尿中SIgA较低,这与国内外文献报道一致[5-7]。有报道通过益气补肾法治疗,在肾虚证得到明显好转的同时,全身及局部免疫的低下状态也得到了纠正,说明了肾虚证与免疫机能低下存在内在联系[8]。

2 慢性尿路感染的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

近年慢性尿路感染作为多发病症,众多医者在临床上亦不断探求有效的治疗法则和方药,形成了很多新的观点,其研究趋势亦大致为中医专方专用、辨证分型治疗、分期治疗及中西医结合治疗[9]。

2.1 中医治疗

2.1.1 辨证论治 尿路感染慢性期治疗以扶正为主。慢性尿路感染缓解期临床多表现脾肾亏虚,治疗上应缓则扶正固本,自不必拘于淋证忌补之说。因此中药应选用黄芪、党参、白术、熟地黄、枸杞子、山茱萸、女贞子等补益脾肾之品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方如左归丸、右归丸等,可在辨证的基础上酌加一些药理研究证明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药,促使菌尿转阴[10]。

2.1.2 中成药的运用 三金片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通淋、补虚益肾、活血化瘀之功。其治疗泌尿系感染的机理研究结果显示三金片有良好的体外、体内抗致病性大肠杆菌对尿道上皮细胞的粘附作用,可增强小鼠非特异性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11]。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大黄所含的芦荟大黄素、大黄素、大黄酸对多种病原菌有抑制作用。黄芩所含的黄芩素、汉黄芩甙元对多种革兰氏阴性菌、阳性菌及真菌具有抑制作用。

2.2 中西医结合治疗

2.2.1 中药联合雌激素疗法 由于老年妇女雌激素水平下降,无症状性细菌尿特别常见,同时全身及局部抵抗力下降,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逐渐减退,也为老年人发生尿路感染的主要原因。已有研究提示雌激素替代疗法[12](阴道局部使用雌激素霜剂和口服治疗)可恢复绝经后妇女泌尿生殖道萎缩的黏膜,使阴道菌丛重现乳酸杆菌,降低阴道pH值,因而有利于预防尿路感染再发。同时在联合运用雌激素的基础上,根据老年妇女慢性尿路感染具有肾气亏虚,下焦余邪未清的特点,运用补益肾气兼清利之药治疗老年妇女尿路感染又有确切疗效。如王氏[13]灵活运用已故名医张伯纳所创的二仙汤加上清热解毒的蒲公英、地丁草,对中老年妇女的慢性尿路感染有较强的针对性,且现代科学已证实二仙汤能有效调节下丘脑-垂体-卵巢轴,改善激素的分泌,而其本身无激素样物质。

2.2.2 中药联合抗生素疗法 以往对尿路感染的治疗只是在使用抗生素方面下功夫,目的是杀死或抑制病原菌、控制感染。但对免疫功能低下发生尿路感染者,单纯使用广谱抗生素不能有效控制感染,长期反复使用还会导致霉菌感染和耐药菌株的产生以及菌群失调,给临床治疗尿路感染带来很多困难[14]。现有提倡尿路感染慢性期运用补益药提高患者机体抗病能力和免疫功能,防止尿路感染反复发作,有利于其彻底治疗[15]。如孙氏[16]运用自制益肾康冲剂治疗慢性尿路感染,用药后检测尿SIgA有不同程度提高。

3 小结

慢性尿路感染是中老年妇女常见疾病,绝经妇女发病率高,并且容易复发。UTI的发病机制是复杂的,有着各种不同的发病基础。宿主的解剖学异常,生物学及行为因素和感染病原菌的特性可影响其发病,雌激素水平和机体的免疫功能也对UTI的发生发挥着重要作用。

祖国医学对于慢性尿路感染的研究与治疗方面也体现出了独特的优势。杀灭病原菌,抑制细菌黏附,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是治疗泌尿系感染的三个重要环节。中医治疗的原则强调整体观念、辨证论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方能取得较好疗效。慢性尿路感染患者有反复发作,病久多虚的特点,所以治疗上不能一味清利,而宜以补肾益元、清热利湿佐以益气活血。治疗原则当遵循以扶正祛邪,虚实兼顾为法,标本同治,这种扶正与祛邪相结合的治疗原则,是提高慢性反复发作的尿路感染治疗效果的重要途径。今后的研究有待加强辨证用药疗效标准的规范化,借助现代医学的客观指标,探求中医“证”的物质基础,有助于提高对泌尿系统感染性疾病的研究层次。

【参考文献】

[1]王海燕.肾脏病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801.

[2]曹宁生,郝丽娜,黄 琼.女性尿道综合征动力学病因分析[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1995,16(11):658.

[3]朱子军,马永江.尿路上皮的粘附性[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1994,15(2):143.

[4]沈自尹.中药药理与临床研究进展(第四册)[M].北京:军事医学科技出版社,1996.79.

[5]Floege J,Boddeker M,Stolte H.Urinary IgA,secretory IgA and secretory component in women with recurrent urinary tract infections[J].Nephro,1990,56(1):50.

[6]Kusumi A,Kiyono H.Regulation of IgA production in mucosal immune system:Analysis by using cytokine gene knockout mice [J].Clin Immunol,1996,28(2):153.

[7]蒋云生,伍志刚,罗季安,等.尿路感染病人尿液和唾液SIgA浓度测定[J].中华肾脏病杂志,1990,6(2):99.

[8]孙建实,徐艳秋,孟 宏,等.益肾康对慢性肾盂肾炎免疫病理学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1,21(6):315.

[9]刘桂双,吴 迪.中医药治疗慢性肾盂肾炎的研究进展[J].天津中医药,2004,21(4):35.

[10]宋 炜,董 征,宋维明.中医治疗尿路感染体会[J].河北中医.2004,26(6):430.

[11]周本杰,周兰珍.三金片治疗泌尿系感染的机理研究[J].北京中医,1997,(3):61-63.

[12]宋 莹.雌激素在治疗绝经期妇女尿路感染中的应用[J].浙江临床医学杂志,2000,10(2):661.

[13]王 怡,金文欢.加味二仙汤治疗中老年女性慢性尿路感染25例[J].新中医,2006,38(6):67.

篇9

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又称过敏性鼻炎,是一种最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疾病,是人体吸入变应原作用于机体导致的IgE介导的鼻粘膜免疫反应,其典型症状包括发作性喷嚏、流清涕、鼻塞和鼻痒,常伴有结膜炎,也可诱发过敏性哮喘。根据致敏作用和地理环境因素,变应性鼻炎症状可能是季节性或常年性的。根据自动放射免疫测定乙酰胆碱受体诱导性活性蛋白(ARIA)的分级,症状按时间划分为间歇或持续性,症状按严重程度分为轻度、中度或重度,重度变应性鼻炎患者症状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在我国一些中心城市发病率约为5%,在西方国家的发病率则高达40%~50%[1]。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变应性鼻炎发病率有增高趋势。由于发病率高,影响面广,该病已成为全球性健康问题。目前对AR治疗的方法主要有:避免接触变应原、药物治疗、免疫治疗。其中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Specific Immunotherapy,SIT)是目前公认的唯一可能改变AR 自然进程的治疗方法,适用于药物治疗或避免接触变应原无法取得满意疗效,或者药物治疗出现无法承受的不良反应,以及希望减少用药剂量的长期治疗患者,是治疗变应性鼻炎的重要手段之一。下面就该治疗方法作一综述。

1特异性免疫治疗历史

SIT最先由英国医学家NOON在1911年报道用于临床试验,第一个随机对照试验是由FRANKLAND 和 AUGUSTSUS 在1954年在同一家医院完成。从此,各国学者开展大量的研究,研究其基本机制和拓展治疗方法,寻求新治疗路线和制定免疫治疗策略。SIT是目前唯一已知的可以改变变应性鼻炎自然病程的治疗方法。该方法是通过不同的途径把小剂量、低浓度的变应原制剂逐渐增加至最大耐受量,与患者反复接触,从而使患者对该变应原产生了耐受性。为获得长期且稳定的疗效,常规疗程至少为3年。

2特异性免疫治疗机制

许多研究认为,变应性鼻炎机制发生是由Th1/Th2免疫反应的失衡导致的,Th1、Th2及其产生的细胞因子在变应性鼻炎中起着关键性的调控作用。变应性鼻炎患者的Th1细胞功能减低,Th2细胞功能亢进。SIT可通过纠正上述细胞因子的失衡来逆转Th1/Th2失衡。

SIT可抑制Th2细胞功能,减少IL-4等产生。CIPRANDI等发现IL-4可作为观察舌下含服免疫治疗疗效的早期指标,他在治疗后第6个月即观察到了IL-4下降[2]。 近期Treg细胞和Th17细胞对Th1、Th2平衡学说进行了补充、完善。IL-10是Treg细胞分泌的主要细胞因子,在进行SIT治疗过程中诱导产生并持续分泌可调节变应性鼻炎、哮喘等变应性疾病的效应细胞,具有抑制Th2细胞因子的产生,抑制肥大细胞、嗜酸粒细胞的功能,同时介导机体对变应原产生免疫耐受,并可抑制血清总IgE及变应原特异性IgE量,促使IgG4的产生,从而调节IgG4与IgE的比例[3]。CEZMI等发现使用蜂毒液予患者脱敏治疗初期,抗原特异性T细胞自分泌的IL-10增加,治疗一段时间后,B细胞和单核细胞也产生IL-10。增加的IL-10不仅可使抗原特异性T细胞失能,且可抑制SIgE,并促进SIgG4合成[4]。Th17细胞产生的重要细胞因子IL-17具有促炎、趋化等生物学活性。其参与了Th2介导的嗜酸粒细胞免疫反应,并对Th17相关的细胞因子有协同作用,可增强气道的嗜酸粒细胞炎症作用[5]。CIPRANDI等对经过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的AR患者的血清IL-17水平进行观察,发现其变化与临床症状关系密切,提出血清IL-17可作为变应反应严重程度的标志[6]。

随着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发展,研究发现变应性鼻炎等过敏性疾病的患者与自然发生的T(CD4+CD25+)调节细胞产生异常和(或)功能障碍有关。CD4+CD25+T调节细胞可以抑制正常T淋巴细胞的激活,对B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及树突样细胞的功能也有调节作用[7-8]。在过敏性鼻炎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发现,在正常人和小鼠的外周血与脾脏组织的Th细胞中,约有5%~10%的细胞特异性持续高表达CD25分子,这类CD4+CD25+T细胞具有独特的免疫抑制功能,可通过细胞之间的直接接触或通过分泌抑制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0对局部免疫反应发生调节抑制作用[7]。过敏性鼻炎患者的CD4+CD25+T 调节细胞的比例普遍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8]。KIM等利用动物体外试验发现,经过免疫治疗处理后的变应性鼻炎小鼠模型鼻黏膜组中CD4+CD25+T 调节细胞较未作处理的变应性鼻炎小鼠的百分比有所增加[9]。GENC 等发现,患者体内CD4+CD25+T 调节细胞处于低表达状态,可能由此导致CD4+CD25+T 调节细胞免疫功能失衡,因此不能有效抑制Th1、Th2 细胞应答,造成CD4+CD25+T 调节细胞与Thl、Th2 间平衡失衡,从而导致变应性鼻炎发作[10]。

3常用给药途径及方法

免疫治疗的经典途径是在手臂进行皮下注射(sciT)。皮下免疫治疗是通过皮下注射变应原的方式来达到免疫治疗的目的。变应原提取物是一种生物制品,它通常包含物理改性过敏原提取物。在欧州,最常用的载体是氢氧化铝,它可以使过敏原在注射部位达到长效释放的效果。SCIT治疗有两个阶段,剂量累加阶段,常规免疫治疗即一般每次治疗注射1针,每周1次,总共3~6个月;集群免疫治疗即通过减少患者来诊次数及缩短剂量累加阶段,加速免疫治疗的方法,每周1次,每次注射2~3针;冲击免疫治疗一般每1~3 h注射1针,甚至允许每15~60 min注射1针[11]。剂量维持阶段,当最佳治疗剂量已经达到,每4~8周注射1针,持续3~4年。当然,生产疫苗的厂家不同,疫苗的浓度有一定差别,因此注射疫苗时的剂量、周期会有小许偏差。每次注射完毕,病人需停留在医生的办公室至少30 min,以应对患者可能出现的全身性过敏反应,防止意外发生。

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SLIT)近几年里受到了很多学者的关注。它是将变应原疫苗(滴剂或片剂)含于舌下1~2 min后,将其吞咽。患者可以根据指导每日在家自主调控剂量,因此SLIT具有无创、高效、安全等优点[12]。无论是剂量累加阶段亦或是剂量维持阶段。无论是采用SCIT治疗,或是SLIT治疗,一般推荐的治疗时间都是3~5年。

4特异性免疫治疗疗效

在SIT开始前(基线)且疗程满2年时,分别对患者的鼻部症状包括(喷嚏、流涕、鼻塞、鼻痒)进行评分[13]。采用记分法,0分:无症状;1分:轻度;2分:中度;3分:重度。将每项症状评分相加值即为鼻部症状总评分。同时。应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cale,VAS)[14]对上述4个鼻部症状分别进行评分。要求患者(或患儿监护人)在0~10 cm标尺上标出各种症状的严重程度,对应刻度值即为分值,0分、10分,分别表示无困扰、能想到的最严重的困扰。鼻部症状整体严重程度的评价,即总评分也由患者在VAS标尺上直接标出。

4.1SCIT疗效

大量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临床试验证明SCIT对由不同过敏原引起的儿童或是成人过敏性鼻炎或是哮喘有效。结果显示免疫治疗的疗效明显优于安慰剂[15]。SCIT对中重度季节性过敏性鼻炎,及对抗组胺药物疗效欠佳的患者有效。经过一个季度的治疗,患者症状减轻较空白对照组,下降了29%~32%。对花草过敏的患者,经过SCIT治疗3~4年,临床疗效和免疫反应可延续到治疗停止后3年以上[16]。ENG等研究报道,14例儿童在连续3年接受花粉变应原免疫治疗后,即使停止治疗6年,当花粉季节来临时,患儿仍表现良好的临床疗效[17]。其他研究也表明,长期SCIT临床治疗的患者,在停止给药后,10年内症状评分指数都可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18]。一般来说,临床症状需要每年重新评估,如有不足的临床反应,患者应重新评估有关的症状,这与他们过敏原暴露IgE致敏有关。

SCIT除了可以缓解临床症状,还能阻止变应性鼻炎向变应性哮喘的演变。预防过敏治疗的研究表明,SCIT可以使6~14岁患过敏性鼻炎儿童发展为哮喘病率下降20%~30%。经过3年SCIT治疗,仅有26%患者发展到哮喘病,而对照组有45%[19]。在对比了75例接受螨变应原免疫治疗3年间歇性哮喘患儿与63例经药物治疗哮喘患儿后,PAJNO等研究学者得出,6年后,有75%的免疫治疗患儿未出现新的变应原,而药物治疗患儿未出现新变应原只有33%[20]。研究学者表示,经过最初的3年治疗,至少在10年内,患者症状减轻并保持在一个稳定的状态。尽管证据并不是完全可靠,但SIT治疗可以阻止过敏性疾病的进一步发展[21]。

4.2SLIT疗效

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在20世纪80年代被SCADDING等学者提出,此后世界各国学者报道了大量关于SLIT的临床试验。许多实验证明SLIT治疗变应性鼻炎是非常有效的。SLIT在许多欧美国家已经作为常规疗法被使用[22]。WILSON等学者通过临床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分析,包括979例变应性鼻炎患者,分析表明SLIT可显著减轻患者的鼻炎症状,同时可减少鼻炎药物的使用[23]。SLIT可影响变应性疾病的自然进程,对哮喘的发展可起到预防的作用。NOVEMBRE等对113例对花粉过敏儿童分组治疗并连续观察3年,结果发现仅使用药物对症治疗的对照组,其发展为哮喘的人数所占比例是SLIT组的3.8倍[24]。

5特异性免疫治疗的安全性

5.1SCIT

SCIT是对IgE致敏的患者注射过敏原,即使发生全身性过敏反应的风险很低,但是仍可能引起全身性过敏反应。其发生率取决于患者对变应原的敏感程度、疫苗的注射剂量、注射的时机和方式、患者的病情状况、及疫苗是否应用了延迟吸收载体等[25]。全身性过敏反应的可能发生,强调了早期识别过敏症状的重要性及免疫治疗的规范性。患者治疗的地点,必须配备有急救设备,患者注射药物后必须至少观察30 min才能离开。SCIT全身性过敏反应发生率从1%~35%不等[26]。通常情况下,对过敏性鼻炎患者进行SCIT治疗前,需拟定好详细的治疗方案,在意大利,一项回顾性研究表明,对4 000名患者注射435 854次,有115例全身性过敏反应的发生。大量研究结果表示,SCIT治疗的安全性在20年有所改善[27]。一项具有前瞻性的研究表明,注射17 526次有53例发生全身过敏性反应,423个病人中有18例发生反应[28]。

据美国变应性哮喘及免疫学会观察,致命性全身过敏反应发生率是每百万分之5.4[29]。近一半发生反应的患者强调,过敏性反应发生在花粉季节更常见。四分之一则认为这是免疫治疗给药的错误引起。哮喘的发作是引起致命性全身过敏反应的主要因素。几乎致命的最常见反应是呼吸衰竭和这些患者有57%的预测值低于70%基线FEV1。在花粉季节进行治疗,以及发生全身性过敏反应前的症状,也是致发生全身性过敏反应的高危因素。因此患者治疗前必须拟定好治疗计划,对患者健康做好评估。识别危险因素可减低全身性过敏反应的发生,同时做好应对全身性过敏反应的措施[11]。

大部分全身性过敏反应是在进行SCIT后30 min内出现。文献回顾显示,在70%的反应出现在注射后的30 min内。在欧洲,变态反应学及临床免疫学研究院强烈建议患者在注射疫苗后,观察30 min才离开[30]。一旦发生全身性过敏反应,肌注肾上腺素是首选的治疗,并且使用抗组胺药物,皮质激素是次要的药物。β-肾上腺素阻滞剂是禁止使用的,因为他们阻滞了肾上腺素的治疗效果。免疫治疗的局部反应是很常见的,其发生率范围从26%~86%不等,一般耐受性良好的患者不要求特殊处理。现在主要的问题是,是否局部反应预示全身性反应的发生。一项回顾性研究指出,患者发生局部反应后调整了给药剂量与没有调整剂量导致全身性反应是相差不大的。另外,如果局部反应的范围迅速扩大至25 mm以上,这预示着患者有非常大的几率发生全身性过敏反应[31]。

5.2SLIT

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SLIT)比皮下特异性免疫治疗(SCIT)有更好的耐受性,提供更高的安全性,这是它的主要优势,因为它允许患者的自我管理无医疗监控。SLIT较常见的局部不良反应主要包括口唇、舌下发痒或肿胀,一般情况下,这些反应出现在变应原剂量递增的过程中,症状较轻微,并且大多数患者的症状在持续治疗的过程中可自行缓解,一般情况下无需对症药物治疗或者进行剂量调整。SLIT引起的全身性不良反应,如皮疹、哮喘等通常属于较低级别,且有自限性,可通过使用对症药物治疗、减少药物剂量或暂停SLIT而缓解[31]。大量双盲、开放性临床研究表示,SLIT引起的全身性不良反应发生率很低。DI RIENZO等对268例儿童(年龄2~15岁)SLIT治疗后研究,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7例全身性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腹痛、结膜痒和鼻炎轻度发作,无须做特殊处理;1例为皮疹,经口服用抗组胺药物后缓解;无其他严重不良反应[32]。4 378名患者共服用用药物1 181 000次,75%的患者会发生口腔黏膜的反应在开始治疗的阶段,经过这个阶段后,患者可以很好的耐受。全身性的反应在服用药物314 959次中仅出现了169次[22]。大多数的这些反应涉及到肠道或是皮肤的反应。需指出的是,目前没有一个统一的系统来分级SLIT治疗后局部反应,这对于标准化SLIT治疗是十分迫切的。例如,胃肠道症状应该归类为局部还是全身反应?并且需要排除胃肠道症状是否其他疾病引起的[33]。

5.3SLIT与SCIT安全性比较

目前关于SCIT与SLIT较细节的比较研究并不是很多,我们可通过全面观察SCIT与空白组的对照,SLIT与空白组的对照,得出一些结论。在为期3年的随机安慰剂对照双盲双模拟研究,通过对两个给药途径进行比较,在功效方面和安全,评估71例成人桦树花粉过敏症患者。以治疗者每连续2年为基准年。从症状和用药分数两方面发现,SCIT和SLIT两者间无统计学显著差异,而这项研究是不充分的[34]。

目前的立场是,SCIT与SLIT相对疗效不确定的,在更多的充分对比两者试验之前,建议可以进行常规实践。同时,SCIT和SLIT在安慰剂对照试验和主要决定因素免疫疗法中是有效的。因此在治疗上因以病人优先制定治疗方案。

6未来展望

特异性免疫治疗在治疗变应性鼻炎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SIT发挥疗效的免疫机制并未完全阐述清楚,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和实践。了解SIT免疫机制不仅有助于拟定合理的治疗策略,以获得最理想的效果,还可以对SIT疗效有一个客观的评估。现代分子生物学已经启用了高效克隆技术,克隆常见的过敏原,从大规模生产重组变应原,诊断和治疗过敏性疾病[35]。除传统SIT外的基因重组的人源化克隆抗IgE抗体等涉及生物技术领域的脱敏治疗方法也在研究、探索中,如 Omalizumamb重组抗-IgE单克隆抗体,已用于常年性中毒过敏性哮喘患者,其疗效得到证实,但Omalizumamb治疗的高昂费用和治疗的时间仍是面临的主要问题,需解决[36]。

参考文献

[1]NELSON HS.Multiallergen immunotherapy for allergic rhinitis and asthma[J].Allergy Clin Immunol,2009,123(4):763-769.

[2]CIPRANDI G,DE AMICI M,MURDACA G,et al.Serum IL-4 as a marker of immunological response to sublingual immunotherpy[J].Biol Regul Homeost Agents,2008,22(2):117-123.

[3]HAWRYLOWICZ CM,O’GARRA A.Potential role of interleukin-10-secreting regulatory T cells in allery and asthma[J].Nat Rev Immunol,2005,5(4):271-283.

[4]AKDIS CA,BLASER.IL-10-induced anergy in peripheral T cell and reactivation by microenvironmental cytokines:two key steps in specific immunotherapy[J].FASEB J,1999,13(6):603-609.

[5]CHEUNG PF,WONG CK,LAM CW.Molecular mechanisms of cytokine and chemokine release from eosinophils activated by IL-17A,IL-17F,and IL-23:implication for Th17 lymphocytes-mediated allergic inflammation[J].J Immunol,2008,180(8):5625-5635.

[6]CIPRANDI G,DE AMICI M,NEGRINI S,et al.TGF-beta and IL-17 serum levels and specific immunotherapy[J].Int Immunopharmacol,2009,9(10):1247-1249.

[7]LANGIER S, SADE K, KIVITY S. Regulatory T cells in allergic asthma [J]. Isr Med Assoc J, 2012, 14 (3):180-183.

[8]李烁,洪海裕,李小敏,等.特异性免疫治疗对变应性鼻炎外周血CD4+ CD25+T 调节细胞的影响及远期疗效的观察[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3,34(4):607-612.

[9]KIM BY,PARK HR,SHIN JH.Human placental extract reduces allergic inflammation in a murine allergic rhinitis model[J].Laryngoscope,2014,12(10):1002-1010.

[10]GENC S, EROGLU H, KUCUKSEZER UC, et al. The decreased CD4+CD25+FoxP3+T cells in nonstimulated allergic rhinitis patients sensitized to house dust mites[J].Asthma,2012,49(6):569-574.

[11]COX L,NELSON H,LOCKEY R,et al.Allergen immunotherapy:a practice parameter third updalte[J].Allergy Clin Immunol,2011,127(1):1-55.

[12]程雷,李华斌.世界变态反应组织舌下免疫治疗意见书(2009)解读[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l (1):80-83.

[13]CHANG H,HAR DH,MO JH,et al.Early compliance and efficacy of sublingnal immuno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allergic rhinitis for house dust mites[J].Clin Exp Otorhinolaryngol,2009,2(3):136-140.

[14]BONSQUET PJ,COMBESCURE C,NEUKIRECH F,et a1.Visual analog scales can assess the severity of rhinitis graded according to ARIA guidelines[J].Allergy,2007,62(4):367-372.

[15]CALDERON MA,ALVES B,JACOBSON M,et al.Allergen injection immunotherapy for seasonal allergic rhinitis[J].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2007,1(1):312-320.

[16]FREW AJ,POWELL RM,CORRIGAN CJ.Durham SR:Efficacy and safety of specific immunotherapy with SQ allergen extract in treatment-resistant seasonal allergic rhinoconjunctivitis [J].Allergy Clin Immunol,2006,117:319-325.

[17]ENG PA,REINHOLD M,GNEHM HP.Lond-term efficacy of preseasonal grass pollen immunotherapy in children [J].Allergy,2002,57(4):306-312.

[18]ENG PA,BORER-REINHOLD M,HEIJNEN IA,et a1.Twelve-year follow-up after discontinuation of preseasonal grass pollen immunotherapy in childhood[J].Allergy,2006,61:198-201.

[19]NIGGEMANN B,JACOBSEN L,DREBORG S,et al.Five-year follow-up on the PAT study:specific immunotherapy and long-term prevention of asthma in children[J].Allergy,2006,61(7):855-859.

[20]PAJNO GB,BARBERIO G,DE LUCA F,et al.Prevention of new sensitizations in asthmatic children monosensitized to house dust mite by specific immunotherapy.A six -year follow-up study [J].Clin Exp Allergy,2001,31(9):1392-1397.

[21]JACOBSEN L,NIGGEMANN B,DREBORG S,et al.Specific immunotherapy has long-term preventive effect of seasonal and perennial asthma:10-year follow-up on the PAT study[J].Allergy,2007,62(8):943-948.

[22]COX LS,LARENAS LINNEMANN D,NOLTE H,et al.Sublingual immunotherapy:a comprehensive review[J].Allergy Clin Immunol,2006,117(5):1021-1035.

[23]WILSON DR,LIMA MT,DURHAM SR.Sublingual immunotherapy for alIergic rhinitis: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Allergy,2005,60(1):4-12.

[24]DI RIENZO V,MARCUCCI F,PUCCINELLI P,et al. Long-lasting effect of sublingual immunotherapy in children with asthma due to house dust mite:a 10-year prospective study[J].Clin Exp Allergy,2003,33(2):206-210.

[25]NELSON HS.Allergen immunotherapy:where is it now?[J].Allergy Clin Immunol,2007,119(4):769-779.

[26]LOCKEY RF,NICOARA-KASTI GL,THEODOROPOULOS DS,et al.Systemic reactions and fatalities associated with allergen immunotherapy[J].Ann Allergy AsthmaImmunol,2001,87(1):47-55.

[27]RAGUSA VF,MASSOLO A.Non-fatal systemic reactions to subcutaneous immunotherapy:a 20-year experience comparison of two 10-year periods[J].Eur Ann Allergy Clin Immunol,2004,36(2):52-55.

[28]MORENO C,CUESTA-HERRANZ J,FERMANDEZ-TAVORA L,et al.Immunotherapy safety:a prospective multi-centric monitoring study of biologically standardized therapeutic vaccines for allergic diseases[J].Clin Exp Allergy,2004,34(4):527-531.

[29]AMIN HS,LISS GM,BERNSTEIN DI.Evaluation of near-fatal reactions to allergen immunotherapy injections [J].Allergy Clin Immunol,2006,117(1):169-175.

[30]CRETICOS PS,MALONEY J,BERNSTEIN DI,et al.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a ragweed allergy immunotherapy tablet in North American and European adults[J].Allergy Clin Immunol,2013,131(5):1342-1349.

[31]ALVAREZ-CUESTA E,BOUSQUET J,CANONICA GW,et al.Standards for practical allergen-specific immunotherapy[J].Allergy,2006,61(82):1-3.

[32]DI RIENZO V,PAGANI A,PARMIANI S,et al.Post-marketing surveillance study on the safety of sublingual immunotherapy in pediatric patients[J].Allergy,1999,54(10):1110-1113.

[33]DUNSKY EH,GOLDSTEIN MF,DVORIN DJ,et al.Anaphylaxis to sublingual immunotherapy[J].Allergy,2006,61(10):1235.

篇10

1 分子生物学技术

(1)PCR技术。即聚合酶链反应技术,采用体外酶促(耐热DNA聚合酶)反复作用,通过变性—延伸—复性的循环操作,迅速将DNA模板扩增数百万倍,再用凝胶电泳和紫外核酸检测仪观察扩增结果来识别细菌[2]。当前,主要有3种技术应用到微生物检测中[3]:一是嵌套多聚酶链反应技术,产生扩增的DN段上含有第2轮PCR引物的结合位点,在此片段上应用第1套引物,片段中第1轮反应产物被等分转入第2轮PCR引物,PCR受微生物的干扰由扩增靶DNA来消除;二是随机扩增多态DNA分析多聚酶链反应技术(RAPD—PCR),即使用任意引物,得到一群长短不一的DN段混合物;三是采用一套由一个特异引物和一个普通引物所组成的引物,或使用一套特异性的引物,结果仅产生一种产物,进而进行检测。

(2)核酸探针法[3]。即以补体核酸分子作为探针,将标记后的探针加入已变性的被检DNA(单链)样品中,在一定条件下可与样品中的互补的DNA区段形成杂交双链,从而可以鉴定样品中DNA。以前在实验室常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探针。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基于核糖体RNA(tRNA)发育过程中储存的核酸成分,现在多采用比色计进行标记和检测。新型检测方法使用富含rRNA的标靶序列,不仅保持较高的灵敏度,而且实现无辐射检测[4]。

(3)基因芯片技术[5]。采用一块面积很小的玻片、硅片或尼龙膜作为载体,在预定位置固定肽核苷酸、寡核苷酸或cDNA,集成的微点阵列即构成基因芯片[6]。检测原理:靶基因选定为致病菌的共有基因(16 SrDNA、23SrDNA及ERIC),采用一对通用引物扩增,为区分细菌,利用芯片上的探针检测细菌在共有基因上的独特碱基,从而实现检测。

2 抗原抗体免疫检测技术

抗原抗体反应是指抗原与相应抗体所发生的特异性结合反应。体外反应可出现凝集反应、沉淀反应、补体参与的反应及中和反应等反应类型。具体应用技术如下。

(1)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7]。ELISA基础是抗原或抗体的固相化及抗原或抗体的酶标记,其原理是把抗原或抗体在不损坏其免疫活性的条件下预先结合到某种固相载体表面;测定时将受检样品(含待测抗体或抗原)和酶标抗原或抗体按一定程序与结合在固相载体上的抗原或抗体起反应形成抗原或抗体复合物;反应终止时,固相载体上酶标抗原或抗体被结合量(免疫复合物)与标本中待检抗体或抗原的量成一定比例,经洗涤去除反应液中其他物质,加入酶反应底物后,底物被固相载体上的酶催化变为有色产物,通过定性或定量分析有色产物量即可确定样品中待测物质含量[8]。

(2)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将抗原或抗体吸附在纤维素膜的表面,通过相应抗体或抗原和酶标记物形成复合物,加入底物后结合物上的酶将底物水解氧化成带色物质,呈现出肉眼可见的颜色斑点。

(3)免疫电泳技术。该技术将凝胶扩散置于直流电场中,让电流加速抗原和抗体的扩散,并规定其运动方向,从而使沉淀反应时间大大缩短,敏感度显著提高。包括火箭电泳试验和对流免疫电泳试验。

(4)单克隆抗体检测技术。利用细胞培养和细胞融合技术制备具有抗原特异性单一的抗体,可辨认抗原物质结构的微细差异,并发生特异性结合,精确地测定抗原物质含量[9]。

(5)免疫磁球法。该技术将特异性抗体偶联在磁性颗粒表面,与样品中被检微生物发生特异性结合;该磁球在外加磁场作用下向磁极聚集,从而快速分离出目的微生物。

(6)免疫胶体金技术。以微孔滤膜为载体包被已知抗原或抗体,加人待检标本后,经滤膜的毛细管作用或渗滤作用使标本中的抗原或抗体与膜上包被的抗体或抗原结合,再用胶体金结合物标记而达到检测目的[10]。

(7)免疫转印技术。将凝胶电泳与固相免疫测定结合,将经电泳分区的蛋白质精确近似定量地转移到固相载体上,并保持其原有的生物活性,再经荧光,免疫、酶免疫、放射免疫技术等进行测定,实质上分3步骤即蛋白质组分分离、各组分转印及免疫检测。

3 载体仪器技术

(1)快速测试片法[11]。培养基的载体采用纸膜、纸片,在其上面附着特定的显色物质和某种培养基,根据载体上微生物的生长特性来测定。

(2)滤膜法。将滤膜放入滤器过滤样品,滤膜保留微生物,样品中生长抑制剂可用无菌水冲洗滤器除去,然后将滤膜放在培养基上培养,在滤膜表面上培养出的菌落可计数。

(3)旋转平板和激光菌落扫描法。在琼脂培养基表面倒一薄层样品,在平板旋转作用下液体从中心向边缘流动,分布均匀。采用激光菌落计数器计算菌落的数量,利用仪器底部的光检测仪扫描平板,激光束通过菌落时可降低光强度,从而检测菌落的存在[8-9]。

(4)流式细胞术(FCM)。FCM通常以激光作为发光源照射于样品流上,被荧光染色的细胞产生散射光和激发荧光。荧光信号强度表征微生物细胞核内物质的浓度或细胞膜表面抗原的强度,光散射信号表征细胞的体积。

(5)固相细胞计数法(SPC)。该方法不需要生长相,在单细胞水平快速检测细菌。先将样品过滤,采用荧光标记滤膜上的存留物,由激光扫描设备自动计数。每个荧光点可直观地由通过计算机驱动的流动台连接到ChemScan上的落射荧光显微镜来检测。在短时间内,可根据荧光标记获得有关微生物特性及生理状态的信息[12]。

(6)VITEK-AM S。主要用于药敏试验和微生物鉴定试验中。包括读数、编码、解码、打印过程,有效结合计算机技术和微生物数码鉴定技术,实现全程操作的自动化。

4 代谢学技术

(1)电阻抗技术。微生物在培养过程中会使培养基中的大分子电惰性物质代谢为具有电活性的小分子物质,由此增加培养基的导电性改变其阻抗。检测电阻抗变化,可实现对不同微生物生长、繁殖特性的判定。

(2)微热量计技术。微生物生长为放热过程,获得产热量—时间变化曲线,即可鉴别微生物。产热可采用微热量计测定,通过计算机信号的数字模拟,在界面记录器上绘制产热量—时间的热曲线,再进行对比分析[13]。

(3)放射量技术。该技术在碳水化合物或盐类等底物分子中引入微量14C,微生物生长代谢过程释放14 CO2,采用自动化放射仪Bactec,通过测定14 CO2量来判断微生物数量。

(4)接触酶测定技术。由于接触酶与H2O2反应释放氧气的特性,含有酶的纸盘会浮到试管表面。接触酶含量高,纸盘上浮的时间短。大多数嗜冷性细菌型微生物的接触酶呈阳性,而食品中的嗜冷性菌群可利用接触酶反应来估计。

5 生物传感器

生物体中包含多种活性物质如酶、抗体抗原,对其处理制成生物功能敏感元件,并与待测物质接触,其产生的光热信号或符合产品能够通过信号转换器来传播信息,并放大输出得到相应检测结果,这就形成生物传感器,包括免疫传感器和基因传感器。

6 色谱技术

经过水解甲醇分解、提取以及硅烷化甲基化等衍生化后,微生物细胞被分解成多个化学组分,采用液相色谱或气象色谱分析微生物组分。在色谱图中,少数的峰具有特征性,大多数的峰具有共性,可利用该特性鉴定微生物成分。

7 其他技术

(1)微列阵。微阵列是对事物的有序排列,其样品点直径小于200 μm,必须用特定的自动仪和显像设备来显像检测。其中,DNA微阵列用途最广泛,即用荧光标记为靶DNA,将载物玻璃片和膜上作为探针DNA的寡聚核苷酸及cDNA,扫描二者的杂交显像,测定杂交微阵列中各样品点的荧光高度,统计分析即得。

(2)电子鼻子。检测过程包括样品处理、检测和数据分析。一般食品样品中含有不稳定的化合物,可与大量气体传感器产生反应,鉴定样品化学组成即达到检测目的。该技术具有操作方便、反应快的优点。

(3)纳米装置。以纳米粒子作为标记物,主要有荧光分析法、分光光度法和电化学分析法,在检测装置中将纳米粒子与待测DNA偶联测定。

(4)ATP生物发光检测法。在Mg2+存在下,萤火虫荧光素酶以D-荧光素酶、ATP、O2为底物,将化学能转化为光,其发光强度(I)与ATP浓度(CATP)符合一定的函数关系;当CATP远小于Km时,I正比于样品中的CATP。因此。可通过测定发光体系的I来定量ATP浓度。

8 参考文献

[1] 王文娟.食源性致病菌多重PCR检测试剂盒的研制与应用[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11.

[2] 杨银书,李强.多聚酶链反应技术(PCR)及其在食品检验中的应用[J].肉品卫生,1994(4):23-24.

[3] 杨向荣,江志毅,杨娜.快速方法在食品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J].中国食品工业,2006(5):49-50.

[4] 王伟华,张新武,周靖波,等.食源性微生物快速检测研究进展[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0(4):182-188.

[5] 林蕾,张炜.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的研究进展[J].现代农业科学,2008(10):97-98.

[6] SAIR A I,D''SOUZA D H,MOE C L,et al.Improved detection of human enteric viruses in foods by RT-PCR[J].Journal of Virological Methids,2002,100(1-2):57-69.

[7] 王兰兰.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91-93.

[8] 吴清平,范宏英,张菊梅.食源性致病菌免疫及分子检濒新技术研究进展[J].食品科学,2005,26(11):269-273.

[9] 高晓平,韩颖,黄现青.食品病原微生物分子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粮食与油脂,2008(9):47-48.

[10] 吉礼,车振明.食品中微生物快速检测方法研究进展[J].生命科学仪器,2008,6(9):51-53.

篇11

Research of biochemistry bilingual teaching based on internet

TANG Zhen YI Fang WANG Hanyan YANG Yingxue

(Biological chemistry department,North Sichuan Medical College,Nanchong 637000,China)

Abstract:The paper described the research of Biochemistry teaching based on some important resources which are distributed in Internet. The contents of this paper are the advantages of network resources,the disadvantages and the way to solution . For example clearing the aim of teaching,improving and perfecting documents about teaching,developing course website,establishing evaluation system.

Key words:network resource;bilingual teaching;biochemistry

网络资源最主要的特点是开放、自由、灵活。本文中所讨论的网络资源指网络教学资源和网络学习资源,一般指教学课件、网络课堂、考试题库、学术科研动态、数字化学术期刊、电子图书、经验交流、数字图书馆文献、远程教育资源、视听点播资料等,这些资源分布广泛、数量庞大、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全方位影响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生物化学是研究生物体中的化学进程的一门学科。学科研究不仅应用生物化学特有的技术,而且越来越多地涉及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和生物物理学的技术和思路,进行综合利用。生物化学(以下简称生化)的理论和方法与临床实践的结合,产生了医学生化的许多领域,如:研究生理功能失调与代谢紊乱的病理生化,与器官移植和疫苗研制有关的免疫生化等。因此,医学生化是一门各学科交融并迅速发展的学科。医学生化双语教学基于上述自身学科特点,是以外语教授此课程的一种教学方式,其目的在于提高外语交流能力以及专业知识水平,使学生接触到该学科的最新发展,了解专业发展前沿。因此,课程的教与学离不开网络的庞大资源。下文就网络资源在生化双语学习中的优势、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方法加以综述。

一、基于网络资源开展生化双语教学的优势

1.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网络资源可以提供大量关于生化研究的英文原版资料,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搜索英文网络迅速地得到相关的信息;使用网络也是生化双语学习不可或缺的辅助手段,如医学生化代谢篇的蛋白质结构与功能学习中要求学生掌握的20种基本氨基酸,首先学生遇到的问题就是20种氨基酸的英语发音,单单通过课堂时间是无法完成的,需要课后通过网络矫正并强化其发音;同时网络提供的双语课件更是学生课后学习的重要工具,这些课件不仅包括本校课堂使用课件,亦可为学生提供其他院校优秀课件以供参考,如中国医科大、南方医科大、斯坦福大学等学校生化英语课件。另外可以通过网络创设各种虚拟的英语学习环境,为学习者提供多样的英语应用空间,让学习者了解到英美国家该学科领域前沿理论,力图结合丰富的网络资源和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以推动本学科的进一步发展[1]。如在讲授遗传信息传递篇时通过优秀英文视频:原核、真核DNA生物合成过程,转录、翻译视频、基因操作视频等,可以使教学更形象、生动。

2.保证高效交流。双语教学特别强调交流,面对面交流和通过网络交流是基于网络的双语教学所特有的两种交互方式。在面对面交流中,师生双方可以充分运用非语言行为进行强调、补充和辅助语言交流,但面对面交流的时间、空间有限。网络交流则不受时空限制,并且学生可以通过文字、图片或语音、视频等多种交流形式来提高生化专业英语的应用能力。

3.提供更为开阔的学习空间。不同学生有着不同的英语学习水平、学习背景和语言应用能力,课堂教学时教师只能按照平均水平确定教学方案,这对学习水平高或低的学习者来讲并不是最有效的做法。网络资源提供了理想的个别化学习平台,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学习能力、掌握程度等选择有差别的学习。同时网络可以营造平和的学习氛围,减轻师生英语交流的压力。在网络交流中任何一个学习者都可以大胆地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意思,尤其是水平较低的学生,这对提高学习者的兴趣、激发学习潜能、扩展学习的深度和广度是非常有效的[2]。

二、基于网络资源开展生化双语教学的存在的问题

1.网络双语教学资源的开发。生化双语教学目前面临的一个困难在于缺乏自己的教学资源。以教材为例,国内几乎没有自己编写的外文教材,现阶段各校一般都是直接采用国外原版教材,由于语言习惯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双语教学的开展。再如,生化学科的特点,需要利用多媒体课件加深学生对一些生化过程、机制及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先进技术的理解。这就需要双语教师的学术能力、知识视野、语言能力、组织能力、专业技术能力等去制作优秀的双语课件。

2.学生英语应用水平制约课堂信息传播量。学生的外语基础直接影响网络双语教学的教学效果。尽管医学院校的大学生学了近十年的外语,掌握了大量的公共英语和专业英语词汇,但部分学生仍存在听不懂、看得慢的现象,尤其在英语表达和理解方面存在的问题成了生化双语教学无法深入下去的症结。教学注意力被分散在对专业术语的解释、英文单词的理解上。

3.生化相关知识的扩充。网络资源信息庞大但鱼龙混杂,需要细致甄别,认真筛选,方能找到自己真正需要的信息。因此,教会学生使用网络寻找迅速寻找有效信息也是另一种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发法。有的英文网站提供的下载资源虽然丰富,但试题、教案、课件庞杂无序,不利于分辨优劣和理清思路[3]。

三、基于网络资源开展生化双语教学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

鉴于网络的优势与重要作用,专业课双语教学中积极、科学地使用网络有利于完善教学体系、提升教学效果。

(一)如何有效地运用网络解决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网络所能提供的教学相关内容。生化双语教学目标包括掌握生化专业知识和提高英语语言技能两方面。这两方面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就专业课双语教学网络资源来说,其教学也应该两者兼顾。因此,在网络资源的给予以及引导上,既要考虑帮助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又要注重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外语的能力。当然,二者亦有侧重,即学生必须掌握的是生化学科的知识点,以此为重点。

2.生化理论双语教学网络资源应用。教学内容以教学目的为指向,是教学的核心。生化双语教学可选一本合适的国外原版教材为主、一本国内教材为辅。在此基础上,提供教材的电子版便于学生网络查阅。另外还应提供更丰富的辅助资源,主要包括网络的专业教学资源、文献资源以及多媒体资源。教师应在课前制作好中英文对照双语幻灯片,同时搜集和整理出大量的英文文本资料、声音图片资料和影像资料。另外,目前国内外著名高校的经典课程、经典教材都配有网络学习平台,教师应该在广泛搜集信息的基础上,将相关网站推荐给学生开展辅助学习。为了保证教学效果,教师应定期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及时掌握学生的状态和需求,以便改进教学方法[4]。

3.生化实验双语教学网络资源应用。生化实验双语教学相对简单,又可为理论双语做必要的英语铺垫,我校参考国内外优秀生化教学实验网络资源并结合本校教学资源及学生特点选编英文实验教材,自2006年选择小专业麻醉学、影像系实施全英语教学,教材使用中英两种版本,实验报告全英语书写,收到效果良好。后续开展开放性实验,全英语教学亦得到学生踊跃报名参与。我们通过网络征集学生对于学科实验的建议,通过调查、收集、反馈、网络提供教学资源等多种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此种教学方式的热情,并可迅速改进教学实施中的各种问题。

4.通过网络扩充生化相关知识。“发现式”教学法、自主学习法及协作讨论法巩固课程大纲知识,扩展相关知识。首先教师通过设置问题环境,启发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学生主动带着问题查阅网络资料,学生再利用网络参加专题讨论组,对问题进行自由讨论和发言,发挥各自的特点,相互帮助、相互提示或进行分工合作,通过共同讨论达到对问题的全面深入的认识[5]。如在讲述RNA翻译中,RNA包括调节性RNA和管家型RNA,那么学生会问什么是调节性RNA,通过查阅又发现长非编码RNA,从而自然就接触到目前生物学研究的热点长非编码RNA。课程学习与最新进展密切联系,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生化双语教学的网络考核方式

网络作为高校专业课双语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网络中的表现也应纳入考核环节。设计网络考核方式的基本原则是强调教学过程管理,注重教学活动的参与和学习效果。网络考核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1)网上测试,即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可进入测试网页,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若干个与本学习内容有关的测试题,以检验其学习效果。每个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能力水平选择不同数量和层次的测试题,在网上完成测试,测试结果由计算机网络反馈给老师[6]。(2)考核学生在网络的活跃度与学习情况。统计学生在网络空间中的发言次数、发言质量并纳入最终成绩。当然,网络的考核应结合期末的卷面考试。卷面考试是对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程度所作的最后测试,并采用双语形式,我校通过多年实践发现网络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20%是非常合理的。

四、结束语

专业课双语教学是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的一种方法,是高校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目前国内大部分医学院校都开展了生化双语教学,但双语教学依旧局限于个别专业,因此它还处于起步试点阶段,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不同学校应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基础、培养目标等来制订教学方案,可通过灵活的、多渠道的方式开展双语教学,通过不断的摸索、总结和创新,逐渐形成有效、科学的双语教学模式。随着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网络资源的影响力将持续上升,甚至已经成为一种主流教学辅助方式。因此,我们应对网络资源有更深一步的理解。网络资源的应用并不是单一的使用一门技术,而是将技术与教学整合在一起。网络使用的本质是师生在网络支持下展开的经验共享与教育交往,这将在深层次上重构教学关系,推动课堂教学,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胡咏武.生物化学双语敦学的几点思考[J].检验医学教育,2007,14(2):9-11.

[2]韦叶生,覃志坚.基于网络的双语教学在临床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中的应用及思考[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9,31(2):110-111.

[3]陈凯,龙琪,柳闽生,等.化学双语教学网络资源的筛选依据[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9,(3):118-121.

[4]刘云,陈保锋,申跃武,等.“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探索[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0,25(4):393-395.

篇12

Application of flow cytometry analyzing basophil activation test in allergy diagnosis

ZHANG Haoyue HOU Yangdong GAO Cairong SONG Wei

Department of Forensic Medicine, Shanxi Medical University, Shanxi Province, Taiyuan 030001, China

[Abstract] Flow cytometry is a new technology for rapid quantitative analysis and sorting,which is developed during 1970s. It has many advantages such as rapid speed, sensitivity, accuracy, multi parameters, and high purity selection. Allergic disease is one of the diseases which is threatening human life and health. Allergic disease diagnosis usually depends on the history and the confirmatory test. However, those tests are lack of proven evidence. When allergic reaction occurs,basophils surface molecules will change correspondingly,so that detect these surface markers can be a feasible method of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allergic disease. This paper introduces several gating strategies in a flow cytometry analyzing basophil activation test, and also reviews of the application value,in order to provide more powerful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flow cytometry in the diagnosis of allergic disease.

[Key words] Flow cytometry; Basophil activation test; Allergic diseases

随着工业化社会的到来,过敏性疾病已逐渐成为影响甚至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之一。早在20世纪前,Portier和Richet就对过敏性疾病进行了描述,但速发型过敏反应的诊断目前仅依靠临床表现和病史,尚缺乏可靠的实验室诊断指标,并且但许多方法都是重现过敏反应过程,这使得检测过程并不是绝对安全且令人愉快的[1]。自1991年Knol等人阐述了关于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后的表面标记物CD63以来,建立在嗜碱性粒细胞活化功能的流式细胞术也随之发展起来[2]。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进一步发现还可从其他细胞表面分子的方向如CD45、CD123、CD69、CD203c[3]以及CD13、CD164、CD107a、CCR3、CRTH2、P38MAPK等分子入手,对过敏性疾病加以诊断,可见流式细胞术作为一种新兴细胞分析技术,在过敏性疾病的诊断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本文就流式细胞术分析嗜碱性粒细胞活化试验的几种设门筛选嗜碱性粒细胞思路加以介绍,并对流式细胞术在过敏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做一综述,以期为今后实验工作提供有关理论依据和指导。

1 流式细胞术及嗜碱性粒细胞活化试验

1.1 流式细胞术

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是利用流式细胞仪对处在快速、流动、直线运动状态下的荧光标记后的细胞或者颗粒进行定性、定量,并加以分选的细胞分析技术。其具有高速度、高灵敏度、高精度及高分辨率、分选纯度高、分析参数多的特点。

常用的胞术胞活化脱颗粒时的表面标志物后,基于嗜碱性粒细胞功能的的流式细胞术常用的荧光染料有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藻红蛋白(PE)、多甲藻叶绿素蛋白(PerCP)和一些能量传递的复合染料。这些染料可标记各抗体,并且不影响抗体自身的免疫反应特性。同时,这些染料经激发后各可发出不同波长的荧光。

荧光免疫标记一般分为间接荧光免疫标记和直接荧光免疫标记。间接荧光免疫标记:利用“一抗”标记细胞的特异抗原,再用荧光标记的“二抗”来检测细胞上的“一抗”。此标记法优点在于具有信号放大作用,但也存在很强的非特异干扰信号的缺点。直接荧光免疫标记:将各种不同的荧光素分子直接标记在各种不同特异性的单克隆抗体上。这样,若同时研究细胞不同抗原成分时,可选用不同的荧光素标记相应单克隆抗体。近年来FCM一般采用此标记法[4]。

1.2 嗜碱性粒细胞及嗜碱性粒细胞活化试验

1.2.1 嗜碱性粒细胞 嗜碱粒细胞由CD34+的多能干细胞分化而来,迁移至骨髓中成熟,在外周白细胞中占不到1%[1],其胞浆中含有嗜碱性颗粒,可贮存并释放大量的组织胺、IL-4和IL-3,以及大量的白三烯C4及L1、B4[5-6]。与肥大细胞相似,常被认为是“循环中的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是参与过敏反应的效应细胞之一。当受到特定变应原刺激后,嗜碱性粒细胞活化,从而同时启动脱颗粒及合成新介质两个平行过程,其中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后会释放出组胺、趋化因子、肝素等介质;同时嗜碱性粒细胞膜磷脂降解,继而释放花生四烯酸。

1.2.2 嗜碱性粒细胞活化试验 嗜碱性粒细胞活化时,其表面的一些分子发生变化,从而可以采用流式细胞术加以分析。方法步骤是:在100 μL肝素化血液中加入20 μL刺激缓冲液在37℃下孵育10 min。将过敏原、具有趋化作用的多肽以及抗IgE抗体作为正控制,添加的洗涤液为负控制。置于冰箱冷却5 min,终止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随后,细胞与被PE标记的抗IgE抗体以及被FITC标记的抗CD63抗体结合。经红细胞裂解和洗涤后,采用流式细胞仪对嗜碱性粒细胞的活化进行评估,从而量化嗜碱性粒细胞的活化程度[7]。活化程度通常用嗜碱性粒细胞活化率(SI)来表示,即活化的嗜碱性粒细胞占全部嗜碱性粒细胞的比率,一般认为SI≥2或者考虑到非特异性激活的因素,认为绝对嗜碱性粒细胞活化率≥5时嗜碱性粒细胞活化[8]。

1.2.3 嗜碱性粒细胞表面免疫标记分子 研究表明,嗜碱性粒细胞在活化后,在脱颗粒释放介质的同时,其细胞膜表面的分子标志物也会随之发生改变,如CD45、CD203c、CD63、CD69以及CD123[9],还有CCR3、CRTH2、CD13、CD107a、CD107b、CD164等。

CD63(gp53,LAMP-3)溶酶体颗粒糖蛋白是十四次跨膜蛋白超家族中的一员,在嗜碱性粒细胞、肥大细胞、血小板及巨噬细胞上表达。嗜碱性粒细胞未活化时,CD63固定在胞质内颗粒上,仅仅表达于颗粒膜表面。嗜碱性粒细胞活化时,经胞吐作用颗粒与质膜融合后,CD63可在活化的嗜碱性粒细胞表面产生高表达[10]。利用CD63这一特性可更加准确计算出嗜碱性粒细胞活化率。在青霉素过敏患者中,用9种过敏原刺激患者血清中嗜碱性粒细胞,相互比较后观察CD63的特异性,最终证明CD63可作为青霉素过敏患者特异性的观察指标[11]。因此,CD63是活化嗜碱性粒细胞较好的标志物。

CD203c又称神经细胞表面分化抗原,E-NPP3。属于E-NPPs家族中的Ⅱ型糖基化跨膜分子,可催化寡居核苷酸、核苷类磷酸盐及NAD的水解。仅表达在D34+起源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以及肥大细胞的表面,在活化状态嗜碱性粒细胞的表面,CD203c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CD63[10]。因其在嗜碱性粒细胞未激活的状态下也有少量表达,故提出CD203c可作为嗜碱性粒细胞特异性激活标志物[12]。

CD45又称白细胞共同抗原,广泛表达于除成熟红细胞和血小板以外的所有血细胞表面,而在机体其他器官组织细胞不表达,具有良好的靶向性[13-14]。其在不同系的成熟细胞上表达的抗原密度不同,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粒细胞>红细胞(存在于有核细胞表面),细胞越幼稚CD45表达量越小[15]。因此,可将CD45作为所有白细胞的标志物,从而为正确设门捕获病理细胞提供基础[16]。

其他表面标记分子如CCR3又称为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受体-3,主要表达在嗜碱性粒细胞、肥大细胞以及Th2淋巴细胞表面。在T细胞表达时与CD3结合可提高纯化率。CRTH2也同样表达在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以及Th2淋巴细胞表面。通过联合SSC与CD3可进一步识别嗜碱性粒细胞。CD123为IL-3受体的一个亚单位,其高表达于外周血的嗜碱性粒细胞与树突细胞表面,与CCR3表达水平相似,且优于IgE[2]。

1.2.4 筛选嗜碱性粒细胞的几种设门思路 嗜碱性粒细胞活化实验对全血样本的要求十分严格,在对样本进行处理后,如何应用分析软件设门寻找出满足要求的嗜碱性粒细胞则是试验的关键,以下介绍几种利用细胞分子寻找嗜碱性粒细胞的设门方法:

①利用IgE、CD63联合设门。在对嗜碱性粒细胞进行设门筛选时,可先利用前向角与侧向角选出嗜碱性粒细胞所在大致区域,之后通过IgE-FITC标记出嗜碱性粒细胞,最后利用CD63确定出活化的嗜碱性粒细胞[11]。流式细胞术对于碘造影剂的过敏诊断是有实用价值的。

②利用IgE、CD45、CD63/CD203c联合设门。有人对猫上皮过敏进行研究的一项实验,标记采用anti-IgE PE、anti-CD45 PerCP、anti-CD63 FITC 以及anti-IgE FITC、anti-CD45 PerCP、anti-CD203c PE两套方案[17]。首先采用低CD45高IgE表达来选出嗜碱性粒细胞,之后用CD63/CD203c将活化的嗜碱性粒细胞选出。最终得出,IL-3可提高嗜碱性粒细胞的活化程度,使CD63表达敏感性增强,但对CD203c却不能达到同样效果,因为IL-3可同时提高静息状态及活化状态下CD203c的表达,导致两者表达量差距更加不明显。

③利用CD123、HLA-DR、CD63联合设门。最近,以CD63为基础的检测,可使用特化嗜碱性粒细胞的抗CD123和抗人白细胞抗原(HLA)DR抗体标签替代。有报道采用此思路对支气管哮喘患儿以及荨麻疹患者外周血加以检测,将CD123+ HLA DR-定义为嗜碱粒细胞,CD63+、CD123+、HLA-DR-定义为活化嗜碱粒细胞,最终通过管内小球数的绝对计数,从而达到对活化嗜碱粒细胞计数的目的[18-19]。但也有报道称,CD123、HLA-DR在树突状细胞的亚群上表达,非嗜碱性粒细胞的特异性标志[20]。

④利用CD45、CD63、CD203c联合设门。因为外周血中CD203c只限在嗜碱性粒细胞表达,因此不需要IgE抗体或CD123/HLA-DR抗体确定细胞,为实验提供了有利条件。户尘螨致敏的研究则通过对CD45、CD63和CD203c联合设门来寻找嗜碱性粒细胞,先以FSC和SSC参数大致观察,然后在CD45和SSC双参数点图上选取有核细胞,再在CD203c和SSC双参数点图上选取CD203c阳性的细胞,之后利用CD45与SSC将选出的细胞再次进行回选,排除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的干扰,最后利用CD63及CD203c选出活化的嗜碱性粒细胞,以阴性对照作为参考,如果CD63上调比例达到5%,则认为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试验阳性[21]。

⑤利用CRTH2、CD4、CD63联合设门。有报道研究变应性鼻炎[20]时采用的是另一种设门方法,先在FSC和SSC双参数图上大致观察,在CRTH2和SSC双参数点图上,参照阴性对照圈定位于SSC坐标底部的CRTH2+ 细胞;然后在CD4和CRTH2的双参数点图上选取CRTH2+、CD4-细胞(即嗜碱性粒细胞);最后在CRTH2+、CD4-细胞中加设CD63门,在CD63和CRTH2双参数点图上选取CRTH2+、CD63+细胞(即活化的嗜碱性粒细胞),最终得出嗜碱性粒细胞活化率。

⑥利用CRTH2、CD203c、CD3联合设门。有报道将CD203c作为嗜碱性粒细胞活化特异性的观察指标,旨在研究发生慢性荨麻疹时,患者外周血清中嗜碱性粒细胞的活化率[22]。CRTH2特定表达于人外周血嗜碱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表面, 其在识别嗜碱性粒细胞方面优于IgE及CD123[23],近来被认为也可用于外周血嗜碱性粒细胞的识别。因此许多研究选取CRTH2、CD203c、CD3分子进行联合设门,先用FSC和SSC参数大致观察,然后利用CD3与SSC选出CD3-的细胞,之后利用CD203c和CRTH2筛选出CD203c+细胞。以未活化的嗜碱性粒细胞作为对照,如果CD203c的表达量超过10%,那么可以认为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试验阳性。

迄今为止,在文献中报道的大多数涉及嗜碱性粒细胞的研究都仅采用荧光标记的IgE抗体和利用CD63的上调来捕获的嗜碱性粒细胞,从而从嗜碱粒细胞活化方面评估过敏反应。当然许多问题仍有待解决,如优化测试的分析性能,检查分析前条件,设定最优的门控,引入新的运算法和参数,引进IgE抗体的控制以及寻找新的活化标志物[24]。

2 流式细胞术在过敏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采用基于单克隆抗体技术的流式细胞术分析嗜碱性粒细胞活化情况,从而精确分析出嗜碱性粒细胞活化数量以及功能状态,以期为过敏性疾病的诊断提供客观准确的依据[11]。与体内试验的皮肤点刺试验相比,流式细胞术具有特异、高效、安全、省时的优势;与组胺释放试验等体外试验相比,嗜碱性粒细胞活化试验具有准确、简单易行的优点,所以说流式细胞术可作为研究过敏性疾病的又一新型手段。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嗜碱性粒细胞活化以CD63及CD203较为敏感,近几年研究较多[25]。

2.1 CD63相关性检测

在检测针对梯牧草花粉以及屋尘螨过敏的哮喘及鼻炎患者血清后发现,嗜碱性粒细胞中CD63的表达水平与白三烯及组胺的释放水平相关,同时显示CD63表达的特异性为98.4%,敏感性为93.3%[5]。

通过对IgE介导的食物过敏患者的血清进行检测后发现,嗜碱性粒细胞受刺激后除特异性表达CD63外,还同时可检测到LTC4的释放,且二者特异性和敏感性良好,因此可推测CD63与LTC4可作为IgE介导的食物过敏的客观诊断指标[26]。此项指标同样适用于橡胶过敏患者[27-28]。

在药物过敏反应中,肌松药过敏患者嗜碱性粒细胞激活后表达CD63,敏感性达54%,特异性达100%[29]。在β-内酰胺类过敏患者中,嗜碱性粒细胞活化后表达CD63的特异性与敏感性分别为93.3%、50%[30-31]。欲进一步提高诊断率,可联合CAP对IgE抗体进行检测。而在青霉素过敏患者中,嗜碱性粒细胞活化后CD63的特异性与敏感性分别为93.33%、65.12%,若想进一步提高阳性率,可采用FAST、RAST和ELISA联合测定sIgE、slgG和CD63含量,最终测得阳性率为90.7%。针对物过敏患者,可联合利用CD63和CD203c表面分子对患者的过敏情况进行评估,与组胺释放试验相比,CD203c的敏感性为36%,CD63的敏感性达79%,组胺释放试验敏感性达64%,三项指标的特异性均达到100%[32]。

2.2 CD203c相关性检测

对过敏性体质患者研究发现,嗜碱性粒细胞在激活状态下,CD203c相较CD63而言,表达的敏感性以及特异性均升高[33]。

CD203c可作为诊断对昆虫毒液过敏的重要指标[34-35]。新近发现[36-37],在重组过敏原的刺激下,嗜碱性粒细胞表面CD203c的表达水平可显著提高。而CD203不宜作为青霉素过敏患者的诊断指标[38]。

CD63和CD203c在对致敏患者进行变应原激发后,其迅速上调表明其可作为嗜碱性粒细胞活化特定标记。专一性与特异性IgE的测定相比却更高。尽管流式细胞术相当复杂、昂贵,但是相对于过敏反应或是矛盾的测试结果来说,流式细胞术还可提供额外的信息辅助分析,是一种很好的替代手段[39]。

2.3 其他分子相关性检测

CRTH2由于仅特异性的表达在嗜碱性粒细胞与嗜酸性粒细胞表面,故可与CD4联合以检测急慢性变应性鼻炎患者血浆中嗜碱性粒细胞活化率,从而揭示变应性鼻炎发作机制[20]。正因为CRTH2与PGD2在过敏性疾病中具有良好的相关性,以及CRTH2在迟发型超敏反应中担任重要角色,可通过检测慢性过敏性疾病患者的CRTH2,从而达到对迟发型超敏反应诊断的目的,以便为进一步治疗提供客观、准确的实验室依据[40]。同时,通过对接触性超敏反应,特别是慢性过敏性皮炎患者[41]研究后发现,CRTH2作为PGD2的受体,在超敏反应发生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所以说研究CRTH2分子拮抗剂,可有效地从发生机制上阻断过敏反应的发生,为接触性超敏反应提供针对性强的干预性治疗手段[42]。

CCR3分子目前已成为干预过敏性鼻炎的靶分子,其可以与α2巨球蛋白、ECP以及类胰蛋白酶联合,监控季节性过敏性鼻炎患者病情,评价CCR3与H1拮抗剂干预过敏性鼻炎的效果,从而达到治疗此疾病的目的[43]。而CCR3对于过敏性结膜炎的研究目前仅限于动物模型,实验在安慰剂与CCR3拮抗剂的基础上,利用流式细胞术证明了CCR3与过敏性结膜炎具有相关性[44]。

CD69在过敏性鼻炎患者外周血NK细胞可显著升高,揭示了T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在过敏性鼻炎发生过程中的作用[45]。根据其在嗜酸性高反应性气道炎症疾病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证实了CD69可作为治疗过敏性鼻炎的又一靶向分子[46]。CD69与CD107a是T淋巴细胞活化的标志物,因此,在迟发型药物变态反应中证实具有良好的相关性、敏感性与特异性[47]。通过检测银屑病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中CD13后发现,CD13与银屑病情变化有一定关系[48],但在其他过敏性疾病中的研究还未见报道。

无论是近期发现的嗜碱性粒细胞识别抗原,CRTH2(DP2)(表达在Th2细胞的趋化受体同源分子),还是活化抗原CD13,CD164(表达类似CD203c)和CD107a(与CD63表达同步),被应用于流式细胞术中辅助过敏性疾病的诊断的价值仍待进一步探讨[39]。

3 结语

流式细胞术在过敏性疾病诊断方面虽已做过一定研究,但仍存在有待解决的问题。首先嗜碱性粒细胞仅参与由IgE介导的过敏反应,并不涉及非IgE介导途径引发的过敏反应[6],故仍有一定缺陷。其次在标本保存方面,对于存放环境,存放时间并没有达到标准化,即时、4、6、12 h,甚至24 h均有涉及,究竟存放条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程度有多大,最佳条件是什么仍有待探讨。在检材处理方面,若采用全血法,血清成分会对检测结果产生干扰;若采用嗜碱性粒细胞分离法,则存在细胞成分损失以及体外激活的隐患。在检测结果分析方面,有文献报道由IgE介导的嗜碱性粒细胞的激活案例中,5%~10%并未出现特异性活化指标的上调[39],以致影响检测的灵敏度与特异性,通过进一步分析得知,这种无应答状态可能只是暂时的,应排除其他干扰因素重新检测即可。最后,在检测指标方面,嗜碱性粒细胞特异性的活化指标仍在进一步探索与确认中,近年来新活化抗原的发现,如CD123、HLA-DR、CRTH2等应用于流式细胞术中分析嗜碱性粒细胞活化试验的价值仍需探讨。

新工具物肥大细胞株、大鼠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株[49]以及液相芯片技术[50]的发展,使得流式细胞术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拓展。综上所述,嗜碱性粒细胞活化试验在诊断过敏性疾病,判断免疫治疗效果,评估疾病风险中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而流式细胞术分析嗜碱性粒细胞活化试验则有助于更加全面、准确认识过敏性疾病,同时也弥补了过敏性疾病实验室诊断方面的不足,为过敏性疾病的研究、诊断、治疗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与强有力的手段。

[参考文献]

[1] Ebo DG, Bridts CH, Hagendorens MM, et al. Basophil Activation Test by Flow Cytometry :Present and Future Applications in Allergology [J]. Cytometry B Clin Cytom,2008,74(4):201-210.

[2] McGowan EC,Saini S. Update on the Performance and Application of Basophil Activation Tests [J]. Curr Allergy Asthma Rep,2013,13(1):101-109.

[3] Boehner BS. Systemic activation of basophils and eosinpohils:markers and consequences [J]. J Allergy Clin Immunol,2000,106(Supp1):S292-S302.

[4] 吕世静.临床免疫学检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4:8.

[5] Sanz ML,Gmaboa PM,Garcia-Aviles C,et al. Flow-cytometric cellular allergen stimulation test in latex allergy [J]. Int Arch Allergy Immunol,2003,130(1):33-39.

[6] 潘庆军,刘渊.嗜碱性粒细胞在过敏和免疫反应中的研究进展[J].中国免疫学杂志,2009,25(7):671-673.

[7] Kucera P,Cvackova M,Hulikova K,et al. Basophil Activation Can Predict Clinical Sensitivity in Patients After Venom immunotherapy [J]. Int Arch Allergy Immunol,2003,130(1):33-39.

[8] Kim MS,Cho YJ. Flow Cytometry-Assisted Basophil Activation Test as a Safe Diagnostic Tool for Aspirin/NSAID Hypersenstivity [J].Allergy Asthma Immunol Res,2012,4(3):137-142.

[9] Prussin C,Metcalfe DD. IgE ,mast cells,basophils,and eosinophils [J]. J Allergy Clin Immunol,2006, 117(2 Suppl Mini-Primer):S450-S456.

[10] González-Mu?oz M,Villota J, Moneo I. Analysis of basophil activation by flow cytometry in pediatric house dust mite allergy [J]. Pediatr Allergy Immunol,2008,19(4):342-347.

[11] 杨静,乔海灵,董子明.青霉素过敏病人嗜碱性粒细胞表面CD63的变化[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8,24(7):951-955.

[12] Buhring HJ,Streble A,Valent P. The basophil-specific ectoenzyme E-NPP3(CD203c)as a marker for cell activation and allergy diagnosis [J]. Int Arch Allergy Immunol,2004,133(4):317-329.

[13] 李思思.CD45分子及其在白血病诊治中的应用进展[J].实用肿瘤杂志,2008,23(4):372-375.

[14] 孙永莲.CD45研究进展[J].医外医学免疫学分册,1994,1(2):62-65.

[15] 金秀国,方国安,刘波,等.CD45在白血病表型分析中应用价值的探讨[J].江西医学检验,2000,18(1):8-10.

[16] 朱立华.细胞分化抗原CD45辅助设门在白血病表型分析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检验杂志,1996,19(6):373-374.

[17] Annick O,Yannick P,Sandra M,et al. Flow cytometry for basophil activation markers:the measurement of CD203c up-regulation is as reliable as CD63 expression in the diagnosis of cat allergy [J]. J Immunol Methods,2007,320(1-2):40-48.

[18] 孙林,温江涛,周彦.支气管哮喘患儿外周血嗜碱粒细胞表面CD63检测的临床意义[J].中国医药指南,2010,8(14):124-125.

[19] 李振,肇静娴,蔡小嫦,等.荨麻疹患者外周血嗜碱性粒细胞表面CD63表达的研究[J].实用皮肤病学杂志,2008,1(2):82-83.

[20] 张淳,石嘉俪,徐雅男,等.活化嗜碱粒细胞在变应性鼻炎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1,25(9):857-859.

[21] 徐,王小蕊,蒋黎敏,等.流式细胞术分析户尘螨致敏的嗜碱性粒细胞活化试验及其临床意义[J].检验医学,2007,22(3):245-250.

[22] 孙仁山,隋建峰,李凤,等.以CD203c分子为标记判断慢性荨麻疹血清对嗜碱粒细胞的活化 [J].重庆医学,2010,39(23):3200-3201.

[23] Boumiza R,Debard AL,Monneret G. The basophil activation test by flow cytometry: recent developments in clinical studies, standardization and emerging perspectives[J]. Clin Mol Allergy,2005,3:9.

[24] Chirumbolo S. Basophil Activation Test in Allergy:Time for an Update [J]. Int Arch Allergy Immunol,2012,158(2):99-114.

[25] 杨静.青霉素过敏病人特异性IgE-IgG及嗜碱性粒细胞CD63-CD203c水平的变化[D].郑州:郑州大学,2006:1-125.

[26] Erdmann SM,Heussen N,Moll-Slodowy S,et al. CD63 expression on basophils as a tool for the diagnosis of pollen-associated food allergy: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J]. Clin Exp Allergy,2003,33(5):607-614.

[27] Snaz ML,Sanchez G,Gamboa PM,et al. Allergen-induced basophil activation: CD63 cell expression detected by flow cytomerty in patients allergic to Dermatophagoides pteronyssinus and Lolium perenne[J].Clin ExP Allergy,2001,31(7):1007-1013.

[28] Ebo DG,Lechkar B,Schuerwegh AJ,et al. Validation of a two-color flow cytometric assay detecting in vitro basophil activation for the diagnosis of IgE-mediated natural rubber latex allergy [J]. Allergy,2002,57(8):706-712.

[29] Monneret G,Benoit Y,Debard AL, et al. Monitoring of basophil activation using CD63 and CCR3 in allergy to muscle relaxant drugs [J]. Clin Immunol,2002,102(2):192-199.

[30] Sanz ML,Gamboa PM,Antepara I,et al. Flow cytometric basophil activation test by detection of CD63 exp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immediate-type reactions to betalactam antibiotics [J]. Clin Exp Allergy,2002,32(2):277-286.

[31] Torres MJ,Padial A,Mayorga C,et al. The diagnostic interpretation of basophil activation test in immediate allergic reactions to betalactams [J]. Clin Exp Allergy,2004,34(11):1768-1775.

[32] Sudheer PS,Hall JE,Read GF,et al. Flow cytometric investigation of peri-anaesthetic anaphylaxis using CD63 and CD203c [J]. Anaesthesia,2005,60(3):251-256.

[33] Boumiza R,Monneret Q Forissier MF,et al. Marked improvement of the basophil activation test by detecting CD203c instead of CD63 [J]. Clin Exp Allergy,2003,33(2):259-265.

[34] Platzl J,Binder M,Marxer A,et al.Hymenoptera-venom-induced upregulation of the basophil activation marker ecto-nucleotide pyrophosphatase/phosphodiesterase3 in sensitized individuals [J]. Int Arch Allergy Immunol,2001,126(4):335-342.

[35] Binder M,Fierlbeck Q King T,et al. Individual hymenoptera venom compounds induce upregulation of the basophil activation marker ectonucleotide pyrophosphatase/phosphodiesterase 3(CD203c)in sensitized patients [J]. Int Arch Allergy Immunol,2002,129(2):160-168.

[36] Hauswirth AW,Natter S,Ghannadan M,et al. Recombinant allergens promote expression of CD203c on basophils in sensitized individuals [J]. J Allergy Clin Immunol,2002,110(1):102-109.

[37] Kahlert H,Cromwell O,Fiebig H. Measurement of basophil-activating capacity of grass pollen allergens,allergoids and hypoallergenic recombinant derivatives by flow cytometry using anti-CD203c [J]. Clin Exp Allergy,2003,33(9):1266-1272.

[38] Gmaboa PM,Snaz ML,Cbaallero MR,et al. Use of CD63 expression as a marker of in vitro basophil activation and lekuotriene determination in metamizol allergic patients [J]. Allergy,2003,58(4):312-317.

[39] Ebo DG,Sainte-Laudy J,Bridts CH,et al. Flow-assisted allergy diagnosis:current application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 [J]. Allergy,2006,61(9):1028-1039.

[40] Pettipher R. The roles of the prostaglandin D2 receptors DP1 and CRTH2 in promoting allergic responses [J]. Br J Pharmacol,2008, 153(Suppl 1):191-199.

[41] Satoh T,Moroi R,Aritake K,et al. Prostaglandin D2 Plays an Essential Role in Chronic Allergic Inflammation of the Skin via CRTH2 Receptor1 [J]. J Immunol,2006,177(4):2621-2629.

[42] Boehme SA,Franz-Bacon K,Chen EP,et al. A small molecule CRTH2 antagonist inhibits FITC-induced allergic cutaneous inflammation [J]. Int Immunol,2008,21(1):81-93.

[43] Greiff L,Ahlstrm-Emanuelsson C,Bahl A,et al. Effects of a dual CCR3 and H1-antag onist on symptoms and eosinophilic inflammation in allergic rhinitis [J]. Respir Res 2010,11:17.

[44] Miyazaki D,Nakamura T,Ohbayashi M,et al.Ablation of type I hypersensitivity in experimental allergic conjunctivitis by eotaxin-1/CCR3 blockade [J]. Int Immunol,2009,21(2):187-201.

[45] Mohammadi Nejad M,Salehi E,Mesdaghi M. Increased Expression of CD69 Antigen on Human Peripheral Blood Natural Killer Cells in Patients with Allergic Rhinitis[J]. Iran J Allergy Asthma Immunol,2013,12(1):68-74.

[46] Miki-Hosokawa T,Hasegawa A,Iwamura C,et al. CD69 Controls the Pathogenesis of Allergic Airway Inflammation [J]. J Immunol,2009, 183(12):8203-8215.

[47] 牛军,钟华,宋志强,等.PBMC中CD69、CD107a表达上调在诊断迟发型药物变态反应中的意义[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2,34(6):508-511.

[48] 刘太华,刘德芳,陈璐,等.银屑病进展期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CD13/APN的表达变化 [J].西南国防医药,2009,19(9):882-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