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金融学的基本原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2)基于自主学习与将知识传承融入能力培养的设计。为了将教学理念的转变落到实处,我们在课程建设的设计时紧紧围绕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力图将知识传承融入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之中。具体做法一是通过提供可阅读的大容量扩充性资源提高自学能力;二是通过提供常见问题、热点讨论、课程论文培养质疑、探究、求解能力;三是通过提供数据库、文献目录、媒体素材练习捕捉、甄别、处理信息的能力;四是通过提供难题释疑、案例分析、例题解析训练运用原理和使用方法的能力;五是通过师生讨论、辩论和作业增强独立思考和辨别真伪的能力;六是通过组织和实录学习小组活动培养合作共事、协调、亲和能力;七是通过实录课堂发言和课堂讨论、辩论训练学生反映和语言表达能力。学生通过这些教学活动可以获得作业分、讨论分、参与分、提问分、质疑分、探索分、学风分等等学习过程的评价分,分值占期末考试的60%左右,尽量使考核面能够覆盖学习的全过程,有利于引导并鼓励学生注重对知识的全面掌握和综合能力的提升。
(3)基于课程性质与教学定位的设计。我们教学团队开设的“金融学”是教育部确定的21世纪高等学校经济学、管理学各专业的核心课程,是金融学最重要的统帅性专业基础理论课。由于后续的专业课程都会涉及本课程中的若干原理,而本课程的主要部分在后续的教学方案中都设置了更加细化和专业性、技术性更强的专业课,因此,作为专业统帅性课程,其教学定位既不能越俎代庖,又不能支离破碎,需要为学生把握整个金融学科体系提供一个相对系统的理论框架。为此,本课程建设的设计有三个突出:一是突出基础性,以系统阐释金融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关系为基调,采用宽口径金融的研究范畴,涵盖了货币与汇率、信用与利率、金融资产与价格、金融市场与交易、金融机构与业务运作、金融总量与均衡、调控与监管、金融发展等所有金融活动的集合,为全面学习和了解金融专业奠定理论基础。二是突出原理性,运用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凝练古今中外金融理论的合理内核与金融运行发展的客观规律,兼容并蓄,将国内外学者在金融学方面已经取得的基本共识在抽象成便于学生把握的若干基本原理,注重培养学生对金融学基本原理、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的认知能力、思辨能力以及文理交融的思维方式。三是突出引领性,注意增强各模块和个单元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在讲解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时,注意说明各部分的相对地位、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关联路径。在每一部分的讨论中,都注意将相关部分的内容有机联系起来,为学生自主学习和金融学专业后续课程的教学搭建一个有机的整体性框架,为学生提供一份了解金融学各有机部分间主要联系线索的“导游图”。
(4)基于课程逻辑框架和内在联系的设计。为了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本课程的编排设计是以纵向的模块单元与横向的资源库排列为组合。纵向的模块切分与单元内容的安排完全遵循课程的逻辑来展开。“金融学”的内在逻辑是:以开放经济为环境,以实体经济运作为基础,从各经济主体的财务活动中引出金融的供求;以货币、信用及其价格等基本要素为基础,阐明各要素之间的关联性;以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为载体,阐释金融运作的基本原理;以利率为联结微观金融与宏观金融的纽带,说明其作用机理;以金融总量与结构均衡为目标,讨论宏观金融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以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为保证,研究金融发展的稳健与效率问题。按照这个逻辑,全课程分为6个模块,共20个单元。第一模块是导论,强调金融必须以实体经济运作为基础,从各经济主体的财务活动中引出金融的供求,阐释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基本原理。第二模块是基本范畴,分别以货币、汇率、信用、利率、金融资产及其价格等5个单元来讨论金融学理论体系的基础要素,阐明各要素之间的关联性。第三、第四模块是以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为载体,分别用8个单元来阐释各类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产生、发展和运作的基本原理。第五模块是以金融总量与结构均衡为目标,用3个单元来阐明货币需求、货币供给、供求均衡与失衡纠正等宏观金融原理。第六模块是以货币政策调控和金融监管为保证,分3个单元研究货币政策的调控、金融监管的实施和金融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在上述纵向的六大模块20个单元中,每个单元都为学生自主学习相应地匹配了横向的10个资源库。
(5)基于“历史与逻辑线索相结合”学习方法的设计。为了帮助学生掌握社会科学的研究式学习方法,本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以历史和逻辑的线索阐述金融学的基本原理、知识和运行规律,立足中国现实,探讨中国金融的实践进展和研究成果,为学习者展现一幅波澜壮阔的金融学全景画面。课程教学的每一模块、每一单元都注意采用视频资料、图片、经典文献数据等展示中外金融发展历史演变的素材,在授课视频、教材、课件等课内基本资源中,着力为学生讲解历史演变的内在逻辑,从中揭示金融的基本原理,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逻辑思路,体悟金融发展的规律,理解现实生活中金融活动的渊源与轨迹。
(6)基于现代知识传播模式和个性化学习方式要求的设计。为有利于学生导学和助学,我们开发和集成了10个供学生自主学习的资源库:教学视频库、教学课件库、名词术语库、公式例题库、难题释疑库、媒体素材库、文献资料库、相关数据库、学生作品库、自测习题库等,为学生自主学习、开拓视野、培养能力和提升素质提供优质便利的教学资源。
(7)基于“多维—立体—交互”式教学平台的设计。为了突破时空限制,扩充教学容量,我们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集成和梳理,实现了有形课堂与课堂视频、网络视频、课程网站等无形课堂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辅导相结合,即:课堂教学基本资源与课外学习辅导活动纪实(选题、演讲、讨论、论文)相结合;教师主讲视频与学生演讲视频、课堂讨论视频等师生研讨相结合;精读指定主教材与泛读扩充性的经典文献、扩充性读物、参考文献目录库相结合;理论教学与现实媒体素材、数据库、例题库、教学案例库等实践教学相结合。突破了课内学时和课堂教学的局限,构建了突破时空限制的“多维—立体—交互”式教学平台,开创了社会科学基础理论课全新的教学模式。
二、资源共享课程的使用与完善资源共享
篇2
一、引言
在现代经济社会,金融业已渗透到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逐渐成为一个覆盖范围广泛、与日常生活结合日益紧密的服务型行业。在我国,随着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财富增加,社会对金融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强,金融创新与金融产品层出不穷,金融的触角已深入到社会的各行各业,并已成为普通家庭关心的内容。在这种背景下,掌握一定的金融知识不仅是金融专业学生所必须的,而且是其他财经类专业学生,如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管理学、会计学所必须的。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都开设《金融学》课程,对于金融学专业的学生来说,《金融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对于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如国际贸易、工商管理学生来说,《金融学》是一门学科必修课,可以充实完善其专业课程。对于非财经类专业的学生,《金融学》是一门选修课程,供对金融学有兴趣的非财经类专业学生选修。
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而言,由于专业的特点和培养人才的目标与规格不同,固而对金融理论与业务知识的内容、知识结构、专业需求是不同的。再考虑到《金融学》课程内容众多,在短短的四五十个教学课时中,教师不可能将全部内容介绍完,这就要求教师在明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与需求的基础上,精心安排各专业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差异化教学方法。
二、不同专业对《金融学》的教学要求不同
(一)金融学专业
对于金融专业的学生来说,《金融学》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一般是在学生完成各经济类专业共同的核心基础课,如在学习完《西方经济学》后开设。它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作用正如我国金融学研究的鼻祖黄达先生所言:“金融领域,广阔而深邃,通常只能瞄准一两个方向深入。要想深入一点、几点,必须对金融的‘全局’有必要的、概略的把握。因为没有足够的宽阔基础作为支撑,只求在狭小的范围深入,进到一定程度就会难以继续。而所谓把握‘全局’,就是要求能对金融领域的主要构架如金融理论与金融知识,宏观金融与微观金融,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国内金融与国际金融等等之间的有机联系,有一个较为全面——哪怕是概略的——了解。”《金融学》作为金融学科体系的基础课程,恰是对金融学进行整体性、框架性的介绍,其中既有宏观金融层面的理论阐释,又有微观金融运行的原理分析;既揭示了金融的运作机制与规律性,又阐明了金融学科所研究的范畴、重要内容结构及其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鉴于《金融学》对于金融专业学生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要实现两个目标:一是要求学生全面掌握金融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点、知识体系、基本原理、理论前沿和动态,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良好的理论基础;二是注重对学生专业兴趣和专业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开拓视野,提高思考的广度、深度与高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自觉性。实践证明,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我国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之、乐之,就是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这样才能产生进取的精神。若通过《金融学》的学习,学生能激发对金融的兴趣,这将会对学生未来的深造、职业生涯产生重大的影响。
(二)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
纵观中外古今,实体经济的发展最后都离不开资本的运作,而在当今社会,金融的作用越发凸显。因此,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的学生有必要系统地掌握货币、信用、利息、银行等多方面的理论与业务知识,能够运用货币信用方面的理论与业务知识,更好地从事企业投资管理、市场营销、企业风险管理等活动。因此,不少高校已经把《金融学》作为一门必修课程。
与金融学专业的学生相比,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的学生在金融理论方面的要求可以放低些,但应注重金融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注重联系实际和融会贯通,使学生掌握与其专业的业务活动联系紧密的现代金融基本知识和业务技能,从而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能灵活运用现代金融基本知识和业务技能来进行资金管理、投资管理和风险管理等活动。
三、不同专业的《金融学》教学内容应有所侧重
《金融学》课程内容繁杂,涉及货币、信用、金融市场、金融中介机构、货币供求、货币政策、通货膨胀和金融监管等问题,几乎涵盖了整个金融领域。教师如何在有限的课时里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以保证教学整体水平和质量,并兼顾不同专业的需要,是《金融学》教学中一个重要的问题。一个可行的方法是在界定基本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安排差别化的教学内容。基本教学内容是各专业教学中都必须覆盖的,也是各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以实现各专业学生掌握该课程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要求,例如金融学的基本概念、金融市场的基本情况、金融中介机构的构成、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等;而差别化的教学内容是教师根据所教学生的专业特点、专业需求而进行的选择性教学。
(一)金融学专业
如前所述,对于金融学专业学生来说,《金融学》是其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在课程安排上,《金融学》一般是在修完《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之后开设的,同时又是以后陆续开设的《中央银行学》、《证券投资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国际金融》等专业课程的基础。因此,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考虑两个方面因素:一方面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让学生对金融有个全面的了解,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要注意课程之间的衔接,避免内容重复或遗漏。具体来说,对于金融学专业的课程内容重点有三个:一是学生应深刻理解金融学的基本范畴和基本理论,如货币、信用等基本概念,利率决定理论、货币需求理论、货币供给理论等。这些内容是金融学专业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的基础,因此对他们来说,这些内容不是简单知道就可以了,而要全面、深入、准确地掌握;二是教师在授课中应侧重对金融学框架的勾勒,让学生对金融领域全面、清晰地把握。而对于具体的宏观金融问题可以适当简略,这些内容学生已在《宏观经济学》课程中接触过。微观金融方面,有关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内容也无需介绍过细,这些内容在后续的专业课程里都会有详细的介绍;三是引导学生对现实中的金融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并密切关注金融理论研究前沿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
对于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的学生来讲,他们将来的学习和工作中都或多或少要与货币、银行打交道,但是对理论要求没有金融学专业的学生高。教师在完成基本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可以适当降低理论深度,如货币供求理论、利率决定理论、金融监管理论等可以简略地说明,而增加与所教学生专业有关的、实践性的内容。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应该加强与贸易有关的金融知识,如信用工具、金融市场、商业银行业务和国际金融危机等方面内容的介绍。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应增加与企业管理活动紧密联系金融知识的讲授,这些内容主要涉及以下方面:(1)金融工具、金融市场,如商业票据、股票、债券、期货市场等。(2)企业管理人员与金融机构、金融市场打交道时所需掌握的基本金融理论知识,这关系到企业资金的运营问题。具体如商业银行运作机制、业务范畴,金融市场的运作机制,证券发行业务等。(3)国家宏观政策对企业的影响,如货币政策对企业投融资的影响,汇率政策对企业的影响,等等。 (三)非财经类专业
非财经类专业的学生主要是抱着兴趣来选修这门课程的,激发学生对金融的兴趣,使他们了解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金融知识是教学的目的。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可以精简理论性较强的货币金融理论的讲解,将重点放在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货币银行学知识中,如各种金融产品的比较、家庭理财的理念等,还可以介绍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金融问题,如对此次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的介绍,可侧重介绍危机对企业和老百姓生活的影响等,而对于危机深层次的原因的理论分析则可以简略些。
四、区别不同专业,采取有差别的教学方法
与《西方经济学》课程相比,《金融学》课程内容多而庞杂,不似前者的体系清晰完整,使得学生在学习中经常感到知识点零散,找不到学习的重点。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等课程相比,该课程理论性强,内容单调抽象、难以理解。因此,如何根据不同专业《金融学》课程设置特点及课程性质,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以达到各自的教学目的,是教师在《金融学》教学应认真研究的又一个重要问题。
(一)金融学专业
如前所述,对于《金融学》课程,金融专业的学生除了要全面掌握金融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点、知识体系、基本原理、理论前沿和动态外,还要培养专业兴趣和专业学习能力。因此,教师首先要把《金融学》课程中的知识点、理论讲通、讲透。在此基础上,再想办法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金融的兴趣,培养其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我认为一个较好的方法是在每次课开始时拿出5—10分钟,对一周的财经新闻进行回顾。这样有两个作用:一是能让学生了解中国和全球金融情况,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关注现实的习惯,这对《金融学》这类社会性学科的学习是必要的。二是在新闻解读的过程中,教师能引发学生对金融问题、金融现象的思考,加深学生对金融理论的理解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达到以上两个效果,教师首先应注意财经新闻的选择。一周内国内外发生的财经新闻往往很多,如果都讲,时间上不允许,也没有必要。新闻选择可以有这几个视角,一种是选取影响重大的事件,如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另一种是结合目前的热点和所学的知识选择有代表性的事件。如近年如何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在介绍金融市场、金融中介机构这一部分内容时,我看到一则题为“淡马锡来到荷花池”的新闻。新闻的主要内容谈到新加坡淡马锡公司通过设立富登信实服务有限公司给成都的莲花池批发市场的商户发放贷款。这则新闻事件本身很小,但我希望能以小见大,以此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思考。新闻标题提出后,学生的第一反应是觉得很奇怪:该标题是什么意思?一下子就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接着我由浅入深介绍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存在问题等,最后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应如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整节课教学效果很好,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课后不少学生和我进一步探讨该问题,有的学生还着手写这方面的论文。
除了选题的问题,教师还应注意新闻讲授的方式。介绍新闻不仅仅是希望学生了解该事件,而是通过该事件引发学生进一步研究和思考的兴趣。教师可以在介绍新闻时结合学生已学过的金融学原理,精心设置问题、提出问题,启发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具体事件中提炼出事件背后蕴藏的道理,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
如果是小班教学,教师可以考虑一学期组织学生就当前的热点金融问题进行2—3次的讨论,以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查阅、整理资料,学生进行思考、交流为线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现在不少高校由于扩招,师资相对不足,很多时候是大班教学,组织讨论的方法会由于学生人数众多而影响讨论的效果,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就热点金融问题撰写小论文。对于初次写论文的学生来说,论文的要求不宜过高,主要是希望通过写论文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字数、格式上可以适当放宽,但需强调的是杜绝抄袭。
(二)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
对于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的教学,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可以降低理论深度,提高教学方式的灵活、多样性。在基本原理、基本的知识点介绍完之后,通过具体的案例,如介绍金融实际热点问题,突出金融知识的运用性。此时对于金融热点问题的选择与金融学专业的选择有所不同,教师应尽量选择一些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进行讲授。例如在介绍货币政策时,教师可以结合我国近年中央银行的调息历程,解释中央银行每次调息的背景、原因、作用机制,以及对企业、老百姓银行投资、贷款的影响。此外,教师还可以就一个问题,如信用形式、银行存贷款利率等,鼓励学生自己去找资料、发现生活中的金融学,采取教授与讨论相结合的组合式教学,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篇3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欧美发达国家兴起的金融工程金是现代金融市场深入发展的产物。其本质是将工程思维引入金融领域,综合地采用各种工程技术方法(包括数学建模、数值计算、网络图解、仿真模拟等)设计、开发和实施新型的金融产品,创造性地解决各种金融问题。通常而言,金融工程的定义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金融工程是指利用数学、计算机、信息网络等工具,结合金融学理论,通过对金融产品的组合和分解等方法创造出符合金融市场中不同参与者需要的金融产品。广义上的金融工程是指借助工程化方法以解决现实中出现的金融问题为目的的一系列程序化过程,包括金融产品的设计与定价、金融产品的交易与营销以及金融风险管理等等。因此,金融工程具有典型的交叉学科与边缘学科特征,它融入了经济学、工程学、金融学、数学、管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等最新理论,并结合了现实经济运行体制中的会计、税收、法律体系。在金融工程中,既需要无套利定价、风险中性等金融思想和技术,又需要积木思想和系统性思维等工程思想,还需要能够综合各种工程技术方法如数学建模、网络图解和仿真模拟等工具处理各种金融问题。因此,从金融工程的本质含义看,金融工程专业具有如下特征:
交叉性和边缘性。金融工程学的内容极为繁杂,而且变化与发展无比迅猛。它是融合现代金融理论、信息技术与工程方法的交叉学科,金融理论的工程化思想把金融理论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金融工程大量地采用数学建模、数值计算、网络图解、仿真模拟等方法以及运筹学优化技术等系统科学和决策科学工具。另外,信息技术的进步为金融工程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和手段,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支持下,金融工程正在发展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技术。目前,受实验经济学发展的启发,金融工程领域正在积极建立实验室环境来试验各种新设计和开发的金融产品――即实验金融学。总而言之,自然科学和工程化思想和方法已经向金融工程全面渗管,导致金融工程具有明显的学科交叉性和边缘性的特点。
应用性和灵活性。根据金融工程专业的学科特性,我们培养的人才属于应用型金融技术人才,金融工程毕业生应该能够运用现代金融理论和方法、现代系统工程理论和方法、现代数理和信息技术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一些创造性的处理:对金融资产收益和风险进行评估、取舍、分解和重组,最后将经过重新调整和搭配过的风险收益契约化、规范化、产品化;为金融市场的总体效率提高和市场的秩序稳定,不断创新和发展新的金融产品、工具和金融手段、方法与方案。同时,金融理论的工程化方法已经表明金融学已经从抽象的理论中走出来,开始面向客户、面向市场。金融市场上,各种各样的客户需求推动着金融产品的不断更新换代,也使金融工程学成为理论和实践联系最紧密的学科之一。金融工程的发展能够使金融市场充分而灵活地适应各种投资者的需求。因此,金融工程具有鲜明的应用型和灵活性的特点。
定量化和最优化。由于金融工程需要借助各种工程技术方法和一系列程序化过程进行金融产品的设计与定价、金融产品的交易与营销以及金融风险管理等都需要准确地定量分析。因此,金融工程广泛地运用数学建模、数值计算、网络图解等技术手段,使得金融工程具有鲜明的定量化分析的特点。正因为把数理工具和现代金融原理结合起来,才使金融工程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有了坚实的科学基础。金融工程不仅要应用定量分析工具解决实际问题,而且还要在既定的约束条件下找到最优解决办法。最优化是金融工程的思维核心,是量体裁衣和个性化服务的本质体现,金融工程在解决任何金融实际问题中都以此为指导思想,如投资组合管理和金融风险管理中都需要在无约束条件或者多重约束条件下求得最优化的解决办法。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从国外引入金融工程后,国内金融工程的教学和科研迅速发展起来,金融工程在实践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经济领域对金融工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我国的许多大学也开始了金融工程人才培养的探索。目前,我国已经有近40所高校开设了金融工程本科专业,还有更多的高校设置了金融工程硕士和博士专业或者开设金融工程类课程,迫切要求我国高等院校为金融工程的人才培养探索出一套科学合理的方法。金融工程是一门将工程思维引入金融领域,融现代金融理论、工程化方法和信息技术于一体的交叉边缘性学科。金融工程思想及方法论一经出现,就对金融市场的创新和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研究金融工程人才的知识结构和培养模式,探讨实验教学在金融工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和地位就有着特别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金融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
按专业设置组织教学,进行专业训练是现代高校的特点之一。专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专业是指某种职业的劳动特点和职业特征。狭义的专业是指高等学校或科研院所根据学科分类和社会职业分工分门别类地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单位,各专业的教学计划体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因此,专业是高校的基本教育单位,同时它还必须以学科为基础并与社会职业分工相适应。专业的基本构成要素是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育主体,其中课程体系占有重要地位。课程体系是课程与课程之间的有机组合,这种组合包括一个专业所开课程的类型及其比例关系。
因此,金融工程专业包括金融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金融工程的课程体系和金融工程专业的师资力量以及金融工程专业的学生。其课程体系就是包括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等一系列课程的有机组合,学生修完该系列的课程,具备了有关金融工程学的知识素质和技能,因而可以从事在实践中与金融工程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职业或工作。作为一门典型的交叉学科,金融工程的课程体系包含了一组涉及现代金融经济理论方法、现代系统工程理论和方法、现代信息理论与方法等课程的有机组合。
目前,国内外的金融工程专业设置存在很大的区别。由于国外高校实施“宽口径”的通通识教育,因此欧美发达国家高校通常在本科阶段没有设置金融工程专业,而是设置了金融工程专业硕士学位(如MFE)或专业证书教育(如CFA)。由于金融工程交叉学科的特性和应用性,美国高校在实施学位教育时,根据其自身的特点而将金融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教育项目开设在不同的院系,因而其课程设置扬长避短而具有不同的侧重点,大体有三种模式:强调金融工程理论及其应用的商学院模式,这种模式的突出特点是强调金融工程的应用性,注重学生金融工程方案的实施与管理能力的培养,而对一些数量方法的学习课程开设较少;强调工程化方法训练的工程学院模式,这种模式的突出特点是强调金融工程的工程化,注重学生的工程化方法的训练,工程化、运筹学和数量方法方面的课程开设较多;强调数量分析的数学系模式,这种模式的突出特点是强调金融工程的数理分析基础,随即过程、偏微分方程的数值解法及扩散逼近等数学方面的课程开设较多。
长期以来,我国的金融学科更偏重于宏观金融,注重货币供给和需求、货币政策、金融监管和金融体系的设计以及政策分析,而微观金融研究和教育则比较落后。因此,20世纪90年代,我国高校展开了金融学科改革与建设的大讨论,形成的基本共识是:在立足于国情的基础上逐步与国际金融教育体系接轨,改变重宏观、轻微观的金融教育理念。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现代金融人才培养模式与经验,在本科阶段开设金融工程专业,就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探索。这种金融教育实践有助于提高我国微观金融理论的教学和研究水平,从而完善我国的金融高等教育体系。目前,我国开设金融工程本科专业的高校主要有财经院校、综合性大学和理工院校。由于国外并未有金融工程专业本科阶段课程设置的经验可借鉴,上述院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并未完全形成成熟的课程设置体系。从各院校金融工程本科专业课程的开设情况来看,基本上是在原来我国金融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参照国外高校金融工程硕士的课程设置来进行的。从金融工程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框架看,其课程体系主要有三个方面:理论基础模块,包括现代经济学理论、金融理论、会计学理论、法学理论和税收理论等;分析工具模块,包括数学理论、统计学理论、工程化理论、计算机软件及其应用等;实践教学模块,包括金融工程案例、金融工程实验、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目前,我国开设金融工程专业的不同类别大学都在运用自己学校的综合优势培养金融工程人才,扬长避短,各有特色。但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一些难点:
1、宏观金融与微观金融的关系。由于国内外金融工程专业设置的差异,我国许多高校金融工程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简单地沿袭传统的重视宏观金融的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而反映微观金融范畴的体现金融工程特色方面的课程开设较少,尤其是财经类高校金融工程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并未完全摆脱传统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固定模式。
2、金融工程基本原理与数学等分析工具的关系。一般而言,理工院校和综合性大学的课程设置重分析技术、轻金融工程基本原理,尤其是理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中数学分析工具方面的课程开设较多,忽视了金融工程基本原理方面的训练。而对大多数财经院校而言,金融学和经济学基础理论方面的课程开设较多,数量分析工具方面的教学较为薄弱。
3、金融工程的理论性与应用性的关系。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以及我国金融市场中鲜有工程化产品创新案例,注重金融工程基本原理或数量分析工具方面的训练,而欧美国家高校极为重视的实践教学,在我国金融工程人才培养实践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极大的损害了金融工程专业的应用性。
尤其是,金融工程专业的应用性问题较为突出,全国各高校都在这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金融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中的应用性模块主要包括金融工程案例教学、金融工程实验、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其中金融工程实验课程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本文将介绍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体系设计,以供各位同仁批评指教。
三、金融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体系设计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金融工程专业的实践教育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条件,西方国家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实践教学方法也给中国的金融工程教育带来了不少启迪。
1、金融工程专业的特色要求进行实验教学。由于金融工程是借助各种工程技术方法进行金融产品设计与定价、金融产品交易与营销以及金融风险管理的学科,因此金融工程专业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工程化和定量分析的特征。这些特点决定了金融工程实验在金融工程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同时,金融工程实验可以逼真地模拟市场,给学生提供较真实的市场环境。因此,金融工程的实验教学对于开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加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都大有裨益。
2、金融工程实验教学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然途径。金融全球化和中国金融的对外开放对我国金融工程人才培养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必须是具有全球视野、富有创新意识、通晓国际金融市场运作规则的“市场型、国际型、复合型”的高素质金融工程人才。而要达成这一人才培养的目标,就必须在金融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中不断溶入新技术、新知识、新思维,构建以信息技术为平台,专业化软件为工具的开放性实验教学课程。因此,金融工程实验已经称为金融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中不可缺少的必要环节。
3、金融工程实验是金融工程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必然要求。由于金融工程是融合现代金融理论、信息技术和工程方法的新兴交叉学科,这个学科特征赋予了金融工程实验课程极为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投资分析、资产定价、金融风险管理、公司金融等微观金融课程所具有的应用性和操作性,决定了金融工程实验教学环节的重要性与实践意义。同时,广大教师和学生通过金融工程实验能够掌握金融工程领域的前沿理论和方法,大幅度提高学术研究水平,促进金融工程学科建设与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
因此,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工程专业在新一轮教学计划修订中,大幅修改了金融工程专业课程的实验教学课程设置,其中包括:课程实验、专业必修实验课、专业选修实验课。
课程实验。投资学、运筹学、金融衍生证券、金融风险管理、固定收益证券等课程随着教学进度安排一定的实验课时。通过这些课程实验的教学,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对有关课程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理解,并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
专业必修实验课:金融工程实验、证券投资学实验、金融工程专题实验,每门实验课为2学分,共36课时。通过金融工程实验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金融工程基本原理的认识和理解,尤其是能够自己动手解决各种金融衍生资产定价的基本操作方法、流程,以及利用金融衍生资产进行风险管理的各种计算方法;通过证券投资实验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进一步理解证券投资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掌握证券投资的基本分析和技术分析的全部内容,能够验证证券定价理论、证券组合以及关于风险资产定价模型的验证工作原理。通过金融工程专题实验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对金融工程专业所学主要专业课程能够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把握,强化金融工程和证券投资的实践操作能力,为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基础,并结合专题实验课程的教学为撰写毕业论准备。
专业选修实验课:MATLAB在金融工程中的应用、EXCEL在金融工程中的应用、stata在金融工程中的应用、SAS在金融工程中的应用,每门课程2学分,共36课时,每个学生可任选一门。通过这些实验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这些软件的基础知识,以及这些软件在CAPM模型、APT模型、期权定价模型、固定收益证券计算、利率期限结构模型、金融衍生产品计算、投资组合管理、风险控制、金融数据的可视化与数据获取等方面的应用。
通过这种修改大幅度地增加了实验课时,更好地体现金融工程专业的应用性、工程化和定量化的特色。执行这个新的教学计划一定能够使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深对金融工程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这是我们在金融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方面的初步探索,同时恳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教。
参考文献
[1]王广谦,张亦春,姜波克,陈雨露.金融学科建设与发展战略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钟玉梅.高等教育学[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3]王晋忠.不同层次金融工程人才的知识结构与培养模式[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4(4).
[4]郭敏,刘立新,余湄.财经类院校金融工程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J].财经科学,
2004(6).
[5]史永东,陈日清.财经院校金融工程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9(4).
[6]杨林,颜金林.金融实验教学的定位模式与改革路径[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
篇4
一、《金融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设计不够合理
现在市面上流行的《金融学》教材很多,但是适合于教学研究型院校的教材非常缺乏。大多数教材或是为研究型教学所写,理论性过强,数理知识要求高,或是为高职高专所写,理论性要求过低,内容过于简单,操作性过强,因此缺乏针对教学研究型院校状况而编写的教材。就教学内容而言,课程体系设计内容繁杂,层次繁多,包括货币、信用、利息、利率、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中央银行、货币供给、货币需求通货膨胀和货币政策,以及资产定价、国际收支、外汇与汇率、国际货币体系等内容,并没有一个很清晰的逻辑线索将这些内容连接起来,导致学生难以在一个学期内掌握金融学的主要基本概念和理论原理。此外,教学内容并非结合中国金融改革发展和现实情况展开,过多照搬国外西方金融学理论,从而造成理论与实践两张皮。例如,在讲授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机制时,西方金融学理论指出,中央银行是调控银行间市场利率进而控制投资、消费和总需求,但是,在我国货币政策操作实践中,中央银行是直接调控存贷款基准利率进而影响投资、消费和总需求,从而缺失银行间市场利率这一环节。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难以对金融学理论有真正的理解。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单一
《金融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理论性比实用性很强,因此,如果缺乏适当的教学方法,则学生难以真正地投入到课程学习之中。目前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上课放PPT和念讲稿,学生听讲和记笔记,期末圈重点,考前突击背,考后就忘记方式进行教学。而且,有的教师甚至按照教材的章、节、目平铺直叙,大条套小条,讲解中不突出重点、难点和热点,不注意知识的连贯性,忽略每章内的各个目与节、节与节之间和各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很容易使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感到厌倦,并且缺乏学习自主性。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双方无法产生互动,既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影响了教师的教学热情,不利于教学相长。
二、改革教学研究型大学《金融学》课程教学方法的建议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建议在以下几个方面对《金融学》的教学方法作改进。
(一)准确课程定位,选择适合的教材。
《金融学》作为专业基础理论课,主要是帮助学生打开一扇通往金融世界的大门。在教学中着重于阐述基本要领和基本原理而非深层次的理论剖析或操作技巧,避免或减少其与相关金融课程的重复。在教材选择方面要考虑“先进性”和“适用性”,即教材内容要具有时代特色,能反映本学科国内外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的新知识、新成果,正确阐述本学科的科学理论知识,反映其相互联系和发展规律。同时所选择的教材要符合本专业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的要求,取材合适,分量恰当,符合认知规律,富有启发性,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不宜过于繁复,通俗易懂,理论清晰,具有时代特色即可。
(二)课堂上多用定量分析。
在金融学原理的教学过程中,单一的定性分析常常使具有生动解释力的理论变得枯燥晦涩,使学生难以理解其真谛和实践意义,而定量分析则是让学生将理论运用于现实、加深对理论理解的有效途径。比如说,在分析费雪方程式时,让学生自己收集货币量、货币流通速度的数据,然后根据公式计算未来的产出和价格变动走势,使他们在自己动手基础上形成相互交流,不仅能提升学生自身的操作能力,而且能调动学生间的互教互学。另外,在汇率决定机制中,让学生根据汇率的影响因素,分析汇率的升值压力,从而加深对课程的理解。
(三)推广金融学案例教学,理论密切联系实际。
案例教学是哈佛大学在上世纪20年代首创的一种教学方法,其目的在于培养实用型、高素质和创新能力强的管理人才。《金融学》的理论性较强,而且还有大量的图形和数理实证分析,同时,它的许多理论与我国的国情和历史背景差异很大,因此学生容易感到枯燥乏味、难以掌握,很难将所学原理与我国的经济实践较好地结合起来。金融学案例教学是深入理解宏观经济学理论知识的有效途径,也是将所学理论转化为应用能力的有效方式,同时它也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例如,通过结合经济生活中一些热点问题,将国外成熟、先进的市场经济理论以案例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可以增强经济学理论的现实感,也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经济学基本理论,同时如果调动学生运用经济学思维进行辩论,就可以培养其表达能力、反应力、思维逻辑等诸方面的能力和素质。例如,在介绍金融危机的产生原因时,就可以以次级债危机中美国雷曼兄弟倒闭的案例展开,从而增强学生对危机起源的实感。
(四)采用研讨式课堂教学。
研讨式教学即研究讨论式教学方式,是将研究和讨论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方式,通过研讨式课堂教学,学生可以培养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提高综合素质。金融学本身不是教条而是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其结论性的基本原理固然重要,但重要的是原理形成的思想方法、思维过程。所以在金融学课程中,同样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首先,老师要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学生对于本课程的态度,然后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在和学生相互沟通的基础上,使学生对教师建立起信任,同时也对课程产生兴趣;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小组之间比赛等方式,提高自主学习金融学的能力,同时通过教师的讲评,加深学生对所研究内容的深刻理解;再次,教师要对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负责,在哪个章节,哪个内容,需要学生作讨论,都要充分地准备主导作用。例如,在讨论M1、M2和M2-M1缺口对通货膨胀的预测能力时,可以让学生自己搜集数据,分组讨论、组间比赛,将研究成果撰写成学术论文和制作成PPT,进行演讲,从而加深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理解。
参考文献:
篇5
一、保险定价的数理基础
(一)保险精算学中保险定价的数理基础
大数定律在保险定价中所起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利用贝努里大数定律和泊松大数定律来估计风险损失发生的概率;二是利用大数定律来分散和降低风险;三是大数定律是衡量保险公司财务稳定性的数理基础;四是大数定律也是再保险的数理基础。
保险精算一般分为寿险精算和非寿险精算,它们具有不同的数理基础。寿险保费的计算涉及的数理基础主要有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人口数学、利息理论和生存模型等。非寿险保费的计算比寿险保费计算更为复杂,因为非寿险中损失次数和损失额都是随机变量,其涉及的数理基础主要有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信度理论等。
(二)保险经济学中保险定价的数理基础
保险经济学的建立与发展有赖于不确定情况下的经济分析工具的发展。金融定价模型,如投资组合选择模型、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最佳证券投资理论、跨时期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套利定价理论、期权定价理论、折扣的现金流模型等,在保险定价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是保险经济学中保险产品定价的重要的数理理论基础。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应用到保险业后可以发现,均衡保险价格反映了保险经营中的不变风险。如果保险风险和金融市场风险没有统计相关,那么均衡保险价格是以预期索赔成本的现值厘定的。如果它们是统计相关的,那么均衡中会出现正的或负的保险附加费。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一个主要局限在于其没有考虑诸如有限责任及不对称税收计划等要素引起的非线性影响。
(三)保险定价数理基础的差异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保险精算学中定价的数理基础是纯数学的、概率统计的,而保险经济学中定价更多的是基于金融数学、随机过程。尽管二者都采用了数学分析手段,但各自的侧重点不相同。
二、保险定价的基本原理
(一)保险精算学中保险定价的基本原理
保险精算学中保险定价的核心内容是厘定纯保费,用E表示。纯保费厘定的基本原理是收支平衡原理,厘定结果为精算公平纯保费,即纯保费与保险人未来预期保险责任赔款损失相等。用L表示保险人在签单生效时的损益,表示保险人未来预期保险责任赔款损失现值,X表示投保人或被保险人缴纳的纯保费的现值,则保险精算学中保险定价的收支平衡原理可以表示为E(L)=0,即E(Z)=E(X)。尽管寿险精算和非寿险精算所处理的风险性质不相同,但是纯保费厘定所适用的原理都是一样的,只是在具体的厘定纯保费模型上有差异。给定了预定死亡率(非寿险为预定损失率)、预定利息率(非寿险是短期险,一般不考虑)、预定费用率以及安全加成或利润因素等,采用收支平衡原理厘定毛保费。在保险精算中,这些预定的定价因素是从保险公司(或再保险公司)以往经营中得到的经验结果,具有很强的主观性,不同的保险公司之间可能会存在个体差异性。
(二)保险经济学中保险定价基本原理
保险经济学中保险定价和保险精算学中保险定价的不同之处在于,保险经济学定价在保险价格的决定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市场的作用,应用了经济学中的均衡价格决定原理。因此,保单价格应该是风险和收益的一种均衡。相对而言,保险精算中的精算保费模型是从供给方面着手,它假定价格由保险人单方面决定。在保险经济学中,由精算学者和金融经济学者共同发展的保险金融定价模型成为了保险定价的主流趋势。在保险经济学中,在不同的保险市场和经济条件下应用经济学理论来考察保险定价。在完全市场模型下,认为由竞争决定的长期均衡保险费即公平保费与索赔、销售费用、所得税和其他成本,包括税收以及资本成本等的预期现金流的风险贴现值相等(Myers and Cohn,1986)。保险经济学者也在资本冲击、价格管制等经济条件下来考察对保险定价的影响。
三、保险产品定研――保险精算学与保险经济学研究比较
通过上面的分析,对于保险精算学和保险经济学中关于保险定价的一些联系与差异,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探索性的结论:
(1)从数理基础上看,保险精算学偏重于纯数学的、概率统计的的数学工具,而保险经济学侧重于应用的、随机过程的、和金融市场结合紧密的数学工具。
篇6
Abstract With the finance becoming the core of the modern economy, the society put forward a deeper requirement for financial education and personnel training. We must focus on the training of research personnel, but also to cultivate a large number of applied talents. As colleg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plans and personnel training programs, have stressed the need to refle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hree institutions, focusing on the social cultivation of "applied undergraduate talents". Therefore, this article based on "applied talents" training objectives, in the financial and accounting professional setting for the "financial enterprise accounting" teaching.
Key words applied talents; training object; accounting of financial enterprise; practice teaching
金融企业会计是会计学的一个分支,是根据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集合金融企业业务特点而制定的具有特定核算形式和核算方法,应用于金融企业会计核算与管理的专业会计学。金融学、会计学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中都有金融企业会计这门课,且是金融学的专业必修课,这门课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习金融企业会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还应重视会计实践与应用,同时还应关注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进程,理论联系实际,掌握从事金融企业会计工作的基本和专业技能,成为真正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1 当前的金融企业会计教学存在一些不足
针对“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现在高校的金融企业会计教学还存在很多不适应的地方。
1.1 缺少针对性教材
目前针对本科学生适用的金融企业会计教材较少,针对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的教材是很少的,本身的教材不能及时反映出课程的发展趋势,太过于稳定性。这一点在金融企业会计教材上表现更加明显。金融行业的迅速发展,可想而知金融产品的更新发展是非常的速度,更加电子化,并且会计准则、会计法规也不断变化,而金融企业会计的教材内容相对比较滞后,跟不上时代的进步与发展,教材设计跟不上。教材内容不能及时更新,落后于金融企业的发展。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金融企业业务会计处理,不能将所学很好地运用于实际,就谈不上培养应用型人才。
1.2 课堂教学重理论轻实践
金融企业会计课程目前教学的主要模式还是以课堂讲授为主,讲授方式比较单一,授课内容局限于教材,学生被动听课,缺少主动实践的机会。在学习了会计学原理课程后再学习这门课,容易让学生把金融企业会计与一般工业企业会计的处理相混淆,虽然会计原理一致,但容易因为不明确会计主体地位,而不能将金融企业会计的要素性质与工业企业会计的要素性质进行很好的区分。如看似金融企业会计的资产负债要素与一般工业企业会计的资产负债要素刚好相反,实则是学生不能很好地明确会计主体这个基本前提,不能很好地从一般企业主体转换到金融企业主体,导致要素性质判断错误,从而引起业务处理错误,甚至会计账户用错,导致教学效果较差。这些都是因为学生只是学习理论知识,缺乏实践,导致对具体业务理解不够透彻。课堂实践讨论等教学手段较少采用,学生的参与热情不高,参与程度不够,注意力不集中,因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足。
尽管在新的教学大纲中提出要有辅的会计实习,通过实践操作来加深金融企业专业会计知识的理解。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学时和教学条件的限制,金融企业会计实验实训作为辅助教学手段,只能是采用少量的实例进行演示,并不能让学生切身参与,也不能很好地将会计、出纳实务等全过程操作都让学生进行实践,没有给学生提供相应的专业会计实习软件进行操作,从而把课堂教学与实践业务结合起来,以求达到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目的。从这样的教学效果看,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不强,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并不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将来的动手能力差,成了只懂理论知识不懂理论联系实际的所谓“理论型人才”。
1.3 师资力量不足
目前开设的金融企业会计课程,不管是金融学专业还是会计学专业均由研究会计或财务方向的教师担任,大部分教师都是从相关院校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教师队伍整体呈现低龄化、高学历现象,教师对于理论知识掌握的相对扎实,但缺乏相关实际工作经验。由于一部分教师本身就是传统教育模式下的产物,毕业后没有获得充分的社会实践经验,无法指导学生完成金融企业会计的实践课程,使得学生学习时普遍感觉理论联系实际较为困难,教学效果不好。另外,由于大部分高校对本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并未建立起梯队式的教师团队,也使得课程的发展受到限制。由于金融会计类专业学生的增加,教师课时增加,上课的负担加大,使得开展应用型实践教学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2 金融企业会计教学改革对策
2.1 教材优化
根据三本院校的特点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金融企业会计课程教材内容上不仅要包含本领域的基本理论问题,让学生对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有完整的掌握,同时还包含本领域的基本实践问题,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实务操作方法,以应对未来工作的挑战。
虽然各大出版社都有金融企业会计教材,但要选择适用的优秀教材,需要任课教师认真研究教材内容,知道不同教材的优缺点,为学生的学习来选择一种相对优点多些的教材,保证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习知识并内化。另外,学校也可组织教师力量,编写适合本校自己培养目标的实用性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充分发挥高校教师自己的系统化理论优势,同时吸取金融企业专业人员的实践经验,关注金融企业会计准则的新变化,关注国际通用的会计方法,并且每一部分内容应尽可能引入实例和习题,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2 注重实践教学,提高应用能力
金融企业会计课程注重实用性、操作性和技能性的特点决定了其实际操作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介绍金融企业会计的理论知识和基本原理,还需提高实践教学的地位,加强实践教学。首先,需要高校自身的重视,扩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投入,不能只是一句空话而没有任何经费支持,完善实验室资源,要求高校购建实践教学的硬件设备,购买信贷会计结算等实验系统,开展专业会计模拟实验。金融会计类学生的数量每年递增,对实验室资源的利用也是提出新的挑战,实验室资源也应该相应进行匹配,学校要加大投入。其次,教学大纲中提高实践课时在总课时中的比例,引起教师和学生对实践的重视,同时,建立人才储备,引进相应的软件人才,后期维护、系统升级等人员。
金融企业会计理论比较抽象,按照传统的做法先讲理论后讲实践,学生由于没有感性认识,很难深入理解这些理论。提倡教师授课时将相关理论教学的内容有机地融入各个相关业务项目中,穿插到金融企业会计核算的具体操作过程中。为了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强化各项业务的操作规程和实践做法,可以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点评让学生对实务操作有一个真切的体验。
2.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任课教师的理论水平毋庸置疑,针对比较弱的实际操作能力,学校应该对承担金融企业会计课程的教师进行岗前培训,邀请金融企业专业人员来校对教师进行实际业务的培训,或有条件的派教师到实际岗位中学习了解金融企业专业业务,以提高任课教师实际操作技能,并且事后考核进行效果评估。培训应分成理论和实践两部分,一般教师对于理论部分较为熟悉,实践部分可以组织教师进行模拟实验,同时也可以到实训基地参观学习。另外,随着高校重视程度的提高,应该积极建立教师梯队,既能发挥老教师的经验优势,又能发挥年轻教师的前沿优势,加强课程的深入研究,优化教学效果。
同时,高校应提高教师跨专业的教学能力。金融企业会计在不同的专业中开设,面对不同专业的授课对象,需要任课教师具有相关的专业背景,这样才能设身处地地思考本专业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诉求,在教学中才能紧密结合学生的专业特色来阐释教学内容。在分配课程任务时,要将教师的授课专业进行合理划分,并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稳定,这样,教师在进行相关专业的学习和提升时,可以有一个相对明确的专业拓展方向,这样更有利于提高教师跨专业授课的能力和水平。
2.4 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1)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在金融企业会计课程教学策略的具体运用中,逐步推行行动导向教学方法,行动导向教学法成为专业会计课程教学所倡导的教学方法。行动导向教学法实际上是一种教学设计的理念,在行动导向教学中,教师并不占主导地位,而是扮演指导者的角色,学生是教学的中心及主体,由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习。基于行动导向教学中的模拟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及实验教学法等的运用,可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鼓励学生参与课堂,参与业务,有效掌握具体业务的会计处理,从而毕业工作时能有效加以应用。(2)树立效果意识,重视教学质量。金融企业会计的专业教师应关注教学效果,注重教学质量。教学周期内不应只是考量是否能顺利完成教学内容,同时要考量学生的习得效果。因此,教师就需要经常对日常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反思好了才会有所改进,才能更进一步地优化发展,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学校教师应树立好反思意识和效果意识,重视教师教学质量。
金融企业会计课程作为会计学和货币银行学的复合课程,通过对金融企业各项业务具体操作的描述,结合金融企业的实际工作,很好地体现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它既有较强的理论性,又有更强的实用性。另一方面,金融企业会计不仅仅是部门会计,而是全社会的会计,它是宏观会计学与微观会计学的结合。即金融企业会计既要研究如何合适金融企业自身财务的经营过程和经营结果,又要反映全社会资金的变化过程和结果。结合该课程这些特点,对金融企业会计课程的教学做如上的优化与改革,实现向“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前进。
参考文献
[1] 刘二妹.银行会计课程教学方式创新的思考[J].教学导刊,2014(1下).
[2] 修雪丹.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背景下的银行会计教学之我见[J].经济师,2014(10).
篇7
一 加强金融学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1.加强实践教学是为适应社会对金融专业才人的培养需要
目前,高校金融学专业的教学大部分还是侧重于理论教学模式,主要是教师在教室集中授课,多为专业理论的传授或带有一些案例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所接受的金融知识很多是比较理性的,如在国际金融课程教学中,学生对外汇交易的原理大都是通过公式或推理计算来理解的,缺乏实际操作,学生感性认识不够等。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较难适应当今金融业快速发展的需要。社会调查和有关毕业生就业反馈的信息显示,社会需要的是既熟悉掌握专业知识 ,又具有一定实践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应用人才。而目前不少高校的金融学专业还停留在理论教学上,实施金融实务操作方面的实践教学环节仍相当少。即使有些高校具有了试验实践的硬件条件,如金融投资方面的模拟应用软件,但使用率并不高。随着金融业的快速发展,金融产品的不断出现,理财需求的不断增加,以实践性教学为主的先进教学模式将取代单纯以理论教学的传统教学模式,这也是为适应社会对金融专业才人的培养需要。因此,为了提升人才的实践能力,保证学校培养出有用、合格的人才,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必须通过优化教学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2.加强实践教学是转变金融学教学模式的需要
传统的金融教学主要采取教师单纯讲授的方式,这种方式与过去宏观金融为主的课程体系有关,教师讲制度多讲方法少,讲理论多讲实际操作少。随着金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金融课程体系随之从理论分析为主的宏观课程转变为业务性为主的微观课程,传统教学方法的改变也就成了必然的内在要求。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和讲解可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切身体会,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并锻炼其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强调案例教学也有利于提高任课教师参与业务实践的自觉性。由此,教师不再主要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如“欧洲债务危机会不会演变成全球的金融危机”或“人民币升值的利弊”等一些有争议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培养学生对经济问题的判断能力和对社会的责任感。这就要求教师努力探索金融对外开放条件下的有利于提高金融人才培养质量的教学模式。
3.加强实践教学是适应金融学课程微观化的趋势要求
随着市场化进程的越发深入,金融运行效率越取决于微观主体的行为,金融学研究正呈现一种微观化的倾向。金融高等教育应该顺应金融理论研究的微观化趋势,将金融专业课程微观化并增加实践环节。一方面对现有课程的微观化处理,即去掉脱离实际的过时或无用的知识,补充显示金融实践需要的新知识,并且使这些知识更具有操作意义。另一方面,是反映金融微观运行的新需要,设立一些新的微观金融课程,如物流金融、离岸金融、银行结算与会计等。
二 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各高校金融专业开展实践教学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以案例教学为主的课堂教学实践;二是建立金融实验室,开展校内金融业务模拟实训;三是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到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和企事业单位的相关部门等实习单位进行业务实习。这三种模式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有一定效果,但是,总体而言还存在不少问题。
1.实践教学体系不够完善科学
根据系统论的方法,一个完整的体系应包括目标体系、内容体系、管理体系和保障体系四个子体系,但是大多数高校在实践教学环节仍停留于“局部强化,变干边学”的阶段,没有全盘规划,没有完善的配套机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例如,要求教师在进行理论教学时引入
案例进行讲解和讨论,但是,讲授理论课的教师大多缺乏实践经验,而且鲜有机会了解和参与金融机构的实际工作,无法及时掌握各类金融活动的最新动态,很难将最新金融动态引入到教学中。又如,很多高校开设的实践课程有商业银行模拟业务实训、股票模拟操作实训、社会实践调查以及毕业实习,但对于期权、期货、外汇和保险等方面的实验课程则很少开设。而且已有的模拟实验常常由于经费短缺等问题导致操作软件不能及时更新。此外,大多数的实训教学缺乏配套的实验教材,即使能够见到少数一些实验教材,也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金融学科实验教材体系。
2.高校与金融机构缺乏沟通合作
篇8
《金融学》课程在经济学科整体课程规划中占据重要地位,不仅是教育部确定的21世纪高等学校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管理学各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二级学科金融学专业最重要的基础理论课。通过学习本课程能够使学生掌握关于货币及货币制度、信用、金融、利息及利率、外汇及汇率等这些最基本的金融理论范畴;了解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基本架构,把握金融市场运行机制的基本规律和各类金融机构运作的基本特点;正确理解现代货币的创造机制;全面掌握宏观金融,即货币对内、对外均衡和环绕货币政策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及相关政策观点,把独立发展的宏观调控与国际协调的理论思路纳入学生视野。从《金融学》教学的受众来看,当下的高等院校大学生普遍出生在1990年左右,兴趣广博,接触社会经济信息的途径广泛,为提高《金融学》授课效果,应该合理设计《金融学》实践性教学环节,探索“导学—自学—助学”的“三维互动”教学模式,吸引学生积极参与《金融学》教学活动。
一、金融学课程中的案例教学
美国哈佛商学院是世界范围内运用案例教学法最为成功的教学单位。哈佛式案例教学突出强调解决问题过程的重要性,重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锻炼其决策力和判断力。通常而言,哈佛案例教学大体可被分成三类:其一,抛出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案,引导学生评价,此之谓问题评审型;其二,给出问题却不给出方案,要求学生通过讨论分析提出决策方案,即分析决策型;其三,发展理论型,注重通过案例挖掘新的理论生长点,完善并不断发展理论体系。其中,前两种方法可以方便地使用在金融学教学中。案例教学是基本教学的辅助形式,通过多样化的案例教学进一步说明金融学的基本理论和观点,以加深学生对货币理论的理解;介绍具体国家的货币政策、法规以及货币运行情况,以扩大学生视野,增加学生对货币实际工作的感性认识;分析货币理论在实际运用中的效果或效应,以增强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在金融学教学中尝试使用的案例教学包括如下三种类型的案例:第一,介绍性案例,主要是对中外货币制度和政策的介绍;第二,说明性案例,主要是对一些理论和观点的补充和说明;第三,分析性案例,主要是对一些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分析。
篇9
(一)存在的问题第一,缺乏适用的教材。教材的质量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培养目标的实现有着关键意义。对教师而言,教材是授课的依据;对非金融专业学生而言,一本符合其专业知识结构,能看得懂、喜欢看、看得进去的《证券投资学》教材,既能拓宽视野,又能激发求知欲、提升学习兴趣。当前,以《证券投资学》或《证券投资分析》等为名称的教材琳琅满目,从教育部重点教材到一般高校自编教材,版本繁多。据统计,在亚马逊网站上“大学教材教辅及参考书”中搜索,《证券投资学》有127种,在当当网的“财经类教材”中有204种。但是,这些教材几乎都是国外投资理论的翻版,大多数重理论、轻实践,重公式推导、轻案例探讨,相互传抄现象严重,而对我国证券市场快速发展中出现的新事物未能给予足够重视。学生们使用这些教材学习后,仍然停留于对经典理论的理解层面,无法与我国证券市场日新月异的变化联系起来,理论与实践存在较严重的脱节现象。第二,课程设置不科学。《证券投资学》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很强,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及时发现并迅速有效地把新内容整合到教学中去,同时又需要多门先修课程做支撑,如证券投资价值分析对数理统计知识的要求较高,需要综合运用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济学、金融学、财务管理等多学科的知识为之提供支持。但不同专业对这些先修课程的开设与要求各不相同,有的作为必修课,有的作为专业选修或任选课,有的甚至不安排开课。学生普遍缺乏数理基础,数据处理技术薄弱,相关软件应用能力不高,从而制约了学生灵活运用基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再有,投资课设置存在“多而全”的问题,内容重复严重,如《证券投资学》、《投资银行学》与《投资学》部分内容重复,由于课时有限,课程多必然会导致每门课程课时量的减少。第三,实践教学环节薄弱。《证券投资学》的实践性和创新性决定了必须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目前《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大多以课堂教学为主,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一直沿用的“粉笔+黑板”的模式在教学中有很大局限,如在处理证券投资技术分析涉及的大量图表时就很难操作,而目前大量采用的多媒体教学虽然部分解决了这一问题,但画面包含的大量信息也加大了学生短时间内理解的困难。金融实验室是重要的手段,但目前普遍重视不够,专业教师缺失,课时受限,没有纳入专业教学体系,实验操作、模拟交易多流于形式,学生听课效率低。对非金融专业学生来说,特别需要证券投资的亲身体验和实地观摩。第四,考核方式单一。目前,《证券投资学》课程考试方式以闭卷为主。闭卷考试很容易导致学生养成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的习惯,学生只要能够背出基本原理、经典理论即能够通过考试,却忽略了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而综合知识的运用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恰恰是《证券投资学》的教学目的所在。因此,闭卷考试的考核方式与教学目的存在本质上的冲突。
(二)面临的挑战目前,《证券投资学》课程主要面临两个方面的挑战:第一,金融研究的微观化趋势。[1]最近几十年来,金融学在微观层面上取得了长足进展,微观金融学已经成为金融学的两大分支之一,解决个人、企业、经济组织在资源配置和价格发现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动态问题,和几乎所有金融实践工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大量成果直接应用到市场第一线。随着中国资本市场规范化进程的加快,直接融资带动“微观金融”渗透到了证券投资的方方面面,金融市场的运行效率越来越取决于微观主体的行为。《证券投资学》在教学过程中还没有体现出这种趋势。第二,层出不穷的金融创新挑战同样紧迫。我国金融市场上的金融创新涉及金融制度创新、组织创新、金融市场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金融工具创新等方方面面,金融衍生产品不断推陈出新,股指期货、融资融券、各种含权的公司金融工具已经成为现实经济的组成部分。《证券投资学》课程设置和教学还没有充分体现这种趋势和内容要求,公司金融、金融工程、行为金融学等没有纳入课程体系,或仅仅作前沿理论介绍,这就造成课程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现实困难。因此,《证券投资学》的教材和内容迫切需要更新,应适当增加微观金融内容,加大衍生产品内容所占比重,从而使教学内容更贴近现实。
二、《证券投资学》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为适应非金融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要,达到学生对综合性知识能贯通理解和提高应用能力的教学目标,需要对《证券投资学》的教学进行深入改革,至少应在如下三个方面首先进行改进:
篇10
问题式学习法(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是西方学校教育改革浪潮中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一种新兴教学方式。该方法强调问题驱动学习,问题贯穿学习过程的始终,建设问题型学习环境,主张在解决问题中获得知识并发展能力,开发和使用各种适宜的学习策略以达成有效的教学效果[1]。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等。
1 《公司金融》课程特色
1.1 《公司金融》在金融学专业培养计划中的定位
现代金融学分为宏观金融学和微观金融学两大部分[2]。宏观金融学特别关注理论问题或宏观问题,将货币金融学、金融经济学、国际金融学等作为重要的课程来开设,这便是“经济学院模式”。其实,宏观金融学在很大程度上可看做宏观经济学的货币演绎。微观金融学特别关注金融领域的实践问题或微观问题,尤其是金融市场上各类的金融活动,因此将金融市场、投资学、公司金融、金融工程、期货期权等作为重要课程来开设,这便是国外著名大学的“商学院模式”。我国目前金融学科定位的思路是多种模式并存和多元化发展。但是人们普遍对金融学科的认识都以宏观金融为主,这主要是和我国长期以来高校金融专业的课程设置有关,把教学重点放在了货币金融、国际金融等课程上,而微观金融领域的课程设置相对薄弱。
近年来,随着微观金融在金融学中的日益得到重视,国内各大高校金融专业纷纷将《公司金融》设置为主干课程。但是,与传统的货币金融学、国际金融学相比,公司金融学在教学方面的发展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在:优秀教材数量少,教学内容不统一,教学方法相对落后。从这个意义上讲,公司金融课程虽然在国内高校金融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但同时也是金融核心课程体系中较为薄弱的环节[3]。
1.2 《公司金融》与《财务管理》的区别
早在20世纪80年代(1988),我国学者从西方国家的商学院引入“Corporate Finance”。对其既可译为“财务管理或公司理财”,也可译为“公司金融”,这就导致了不少学生甚至部分老师的疑惑,感觉这两门课是一回事,其实不然。
(1)学科属性和研究内容的不同。《公司金融》属于经济学科,《财务管理》属于管理学科,《公司金融》在内容上注重经济学、金融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研究范畴不再局限于公司内部,因为现代公司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金融系统,所以必须注重公司与金融系统之间的关系,综合运用各种形式的金融工具与方法,进行风险管理和价值创造,这是现代公司金融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同时它还涉及与公司融资、投资以及收益分配有关的公司治理结构方面的非财务性内容。当然两者也有共通的,如投资、筹资、资本结构、股利政策等。
(2)与金融市场、投资学相关内容的区别。两门课虽然有共通的内容,但《公司金融》在讲解这些主体内容时要把与金融市场和投资学相关的理论贯穿其中,如投资组合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有效市场假说等。而《财务管理》与金融市场、投资学等内容结合不紧密,甚至可以完全忽略。
(3)实务内容的区别。在《公司金融》课程中,公司面临的宏观环境是不断变化的,作为金融学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面对不确定性环境的果断判断能力,而不是对各种信息记录和处理,即使要处理数据,也是需要大样本数据,通过计量回归的方法,分析公司治理结构对财务决策及绩效的影响,从而总结出一般性的规律。而《财务管理》课程强调每个企业自身的特殊性因素,其实务部分更多通过案例分析来完成[4]。
2 当前《公司金融》教学方法现状
高校金融学专业《公司金融》教学法主要包括:传统填鸭式、案例教学[5]和双语教学[6]等方法。传统填鸭式过分注重教学内容的讲解和呈现,整个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在课堂讲授教材内容,辅以适当的提问,学生被动接受问题,被动思考,因此容易造成学生主动性思考问题的意识淡薄,不愿意动脑筋,容易使学生遇到现实问题往往束手无策,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是将典型案例应用于课堂教学,通过教师讲授,组织学生讨论,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最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讲评等过程来实现教学目的的方法。该方法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同时促使教师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国外优秀案例撰写具有严格的规范,在设计标准上,有思考性、概念方法和信息表达等多种考察指标。但国内案例普遍规范性不够,导致课堂讲授随意性较大。而且《公司金融》强调一般性的财务决策依据,若完全采用案例教学法不利于总结一般性的规律。案例教学法更适合《财务管理》。
双语教学法指用一门外语(主要是英语)作为授课语言的教学模式,一般实行的办法是教师根据学生外语水平的状况,采用全英文或中英文结合的方式讲授,而课件和教材使用英文版的。这样的授课模式主要安排在完成了基础课教学任务之后的专业课部分,这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同时拥有了外语基础和专业课基础的前提下展开的。不过我国大学生外语学习在听、说两方面是弱项,实施双语教学的效果往往会打折扣。
3 问题式学习法基本特征和基本策略
问题式学习法不同于传统的问题式教学和问题解决学习。问题式学习的主要特征是,问题的非良构性和知识发生性,即学生接受的是条件不充分的非良构性问题,而不是现有的知识。这样,在问题的启动下,又会不断地产生新问题,迫使学生不断地去探索新知识,以尝试解决不断涌出的新问题,从而通过主动学习而使系列知识得以不断发生而被掌握,这就是知识发生性的特征。而传统的问题式教学,问题是良构性的,即学生在限定的条件中寻找预先设定好的答案,提供一个合适的标杆以便学习者把所学知识附着在上面;而问题解决学习开发使用的则是知识延伸性的问题,即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转化为实际生活本领的工具,是知识延伸性的。
问题式学习法的基本策略包括“组织小组”“创设问题情景”“师生合作互动”和“学习反思与结果评价”等四大要素[1]。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有三种策略在问题式学习法中影响比较大。
(1)小组合作—活动学习策略。这一策略注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过程性以及小组合作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轻松和谐、互动互助的氛围中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特别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往动机。过程大致包括:组织小组、开始问题、跟进行动、活动汇报、反思总结等环节。
(2)自主—合作循环学习策略。这一策略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毅力和坚持到底的精神,对比较困难的问题可以通过再次分析,重新确定学习要点,再学习,然后再与小组交流合作,直到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其实施过程可概括为以下环节:提供新问题、小组交流、初步解决问题、进一步自主学习、小组再交流、重复以上环节直到问题解决。
(3)合作—探究学习策略。学习是一个持续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总有新的问题需要学生和老师去探究。这一策略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学无止境”的意味,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真正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态度。其实施可概括为:呈现一个问题、确定学习要点、分类把握、分享和应用新知识、进一步探究新问题等环节。
兼顾到课程的学时分配和时限,拟采用第一种策略。
4 问题式学习法在《公司金融》课程中实施的示例
《公司金融》的许多领域充满着“谜”(Puzzle)[7]。事实上,对于公司金融的诸多决策甚至所有决策,无法给出应该这样做或不应该那样做的建议,充其量只能给出可能的实现路径以及可能的理论解释。为此,课程以投资决策、融资决策和分配决策等为基本架构,嵌入现值理论、资本结构理论、公司治理等主要的公司金融理论。试图在讨论投资决策、融资决策和分配决策的基本原则、方法的同时,强调这些做法的可能的理论解释。因此,鉴于《公司金融》课程特点,笔者认为采用问题式学习法有利于学生在“谜”的启动下,不断产生新问题,不断去探索新知识,从而训练学生面对不确定性环境的果断判断能力。
问题式学习基本策略的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景。由问题引出相关概念和原理,并通过问题的解决达到学习目的。本科阶段的《公司金融》定位于公司金融最基本的框架、概念及原理,即实现公司金融目标的投资决策、融资决策和分配决策。本文拟以投资决策为例,在介绍完导论后即进入问题式学习的环节。
第一步,分组。可以采取自由组合,也可以指导学生分组,人数一般10人一组,要求小组成员分好工,讨论时效率就更高些。并且每一组老师都必须参与其中,履行学习促进者角色。
第二步,开始问题。问题要能够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授课过程中提出的问题是:如果你是公司CEO,在投资时,要决策什么、理论依据是啥?决策过程中可能遇到什么情况、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在讲导论课时就下发给学生。
首先,问题几乎涵盖了本科阶段投资决策的全部内容。按照本科教学计划,投资决策包括:预测投资规模、确定投资结构、研究投资环境、评价投资方案、选择可行投资方案。具体来说包括金融性资产投资和生产性资产投资两部分,金融性资产投资内容主要涉及证券的估价,介绍估价的原理和方法;生产性资产的投资内容包括现金流量和资本预算,而资本预算部分的内容主要包括:基本的资本预算方法即净现值法(NPV法)的介绍、净现值法的实际运用、资本预算的风险调整和控制、资本配置条件下的资本预算、净现值法面临的挑战等。下面来分析以上问题如何涵盖这些内容的。
“在投资时要决策什么”,这是一个总领性的问题,可让学生讨论学习要点,也可由老师提示要点即投资规模、投资结构、投资环境、投资方案、选择可行方案等。“理论依据是啥”,因为规模往往受融资的影响,投资结构比如金融资产和生产性资产的结构本身就要单独讲解,投资环境可放在下一步的讨论,所以老师可以提示重点讨论方案选择的理论依据,这个问题就把金融性资产估价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生产性资产资本预算基本方法即净现值法涵盖进去了,两类资产的估值方法都会包括现值理论和风险收益权衡的理论,净现值法还把公司金融核心的观念即现金流量包括进去了。
“决策过程中可能遇到什么情况、如何解决”,决策过程中可能会面临不确定性、资本约束、投资时机以及公司治理等问题,如果是不确定性,就要进行资本预算的风险调整和控制;如果是资本约束,就要讨论在资本配置条件下净现值法的修正应用;如果是投资时机和公司治理,就要涉及净现值法面临的挑战的讨论。可见,问题把本科阶段投资决策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原理都涵盖进去了,可以达到学习的目的。
其次,问题是非良构性的,学生并没有事先接受基础知识,而是条件不充分的问题,依据问题去不断探索,是知识发生性的。
第三步,跟进行动。小组成员交流所查阅和所学到的东西。
第四步,活动汇报。各小组以不同形式汇报形成结论的过程。
第五步,反思总结。问题式学习方法的落脚点是学习反思与结果评价确认。不断反复过程,能够锻炼学生面对不确定环境时迅速决策的能力,并加强了团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5 实施效果评价及思考
问题式学习法于2012年春季学期在我校应用技术学院0924金融专业班实践,秋季学期在经济与贸易学院1024金融专业班实践,基本上都达到预期效果。假定学生是CEO,一下子就把学生的兴致调动起来了。学生们通过分头查阅资料、小组讨论以及和老师的互动,在完整回答以上问题后,他们的头脑中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投资决策的思考分析过程,这就是学习《公司金融》的目的,不是教会学生如何做,而是教会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老师做最后的梳理讲解时,学生不再盲目,明白为什么要讲解这部分那部分,明白每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同时,学生们学会了与人和谐相处,还激发了学生对《公司金融》这门课的浓厚兴趣。
为保证问题式学习法的有效实施,还应注意平衡不均等的参与机会,防止个别学生搭便车的现象。在某些情况下,个别能力强而自信的学生可能会承担全部的学习任务和发言机会,致使一部分学生无所事事干脆搭便车。解决的办法就是让小组长明确落实每个成员的任务,并检查各自完成的情况,加强对个体学习结果的考核,教师对小组长的管理成绩单独考核。另一方面,教师的点评很重要,不能只找答案,还要寻找规律,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还要处理好问题式学习法与其他教学方法的关系,并不完全取代传统的以及其他的讲授法,应该结合起来应用。
参考文献
[1] 陈爱萍,黄甫全.问题式学习的内涵、特征与策略[J].教育科学研究,2008(1):38-42.
[2] “21世纪中国金融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J].中国大学教育,2005(2):6-9.
[3] 刘丽萍.关于公司金融课程教学的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30-131.
[4] 邓可斌.论《公司金融》与《财务管理》本科教学差异[J].金融教育研究,2011(2):76-80.
篇11
一、金融学科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的意义
(一)金融学科课程的教学特点
1.金融学科课程的抽象性特征。在金融学科专业课程中,多数课程内容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例如:货币银行学这门课程中,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货币政策的实施等章节,利率、汇率、货币供给、货币需求等概念及其相互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等;国际金融这门课程中,国与国之间的经济金融关系及内外均衡、汇率的调整及对国家经济的影响,亚洲金融危机中国际金融炒家在货币市场、外汇市场、股票市场上的炒作及翻云覆雨等。如果按照传统的讲授方法,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完全弄懂这些内容,不易取得理想的效果。
2.金融学科课程的实践性特征。在金融学科专业课程设置中,具有较强实践性的课程较多。比如:证券投资学、国际金融实务、商业银行管理、投资银行理论与实务等,这些课程中实务性、操作性的内容较多,如果仅采用教师讲授的方式来教学,其结果很可能是教师讲得繁复琐碎,学生听得了然无趣,教学质量自然会大打折扣。
3.金融学科人才培养目标向应用型方向发展的特征。金融学科人才培养目标应是培养既懂得基础经济理论,又掌握金融专业知识,既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又具备实际操作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但应侧重于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只懂教条式地照搬金融理论和规则的学生不会受到实际部门的欢迎。这就要求金融学科教学必须向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方向转变。
(二)金融学科案例教学的适用性分析
案例教学注重学习的过程,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其目的在于通过案例进一步深化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案例教学是一种培养开放型、应用型人才的好方法。具体到金融学科来讲,案例教学有以下益处:
1.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由于金融学科课程的抽象性特征,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很可能会下降,而案例教学可以把金融学科课程抽象的原理、概念等具体化,把它们置于确定的金融环境之中。这样,学生可以清楚地认识到这些原理、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和表现,有助于增强学生对金融体系的感性认识,从而增进其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此外,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师生互补、教学相辅”的关系,有利于增强教师和学生之间在教学中的互动关系,这是传统教学方式难以比拟的。
2.培养学生理解、分析和解决金融问题的能力。教学案例作为沟通现实世界与学习世界的桥梁,无疑可使学生能够更快地适应实际工作。金融学科案例教学可以使学生从课程的学习者转变为实际问题的解决者,让学生学会像金融专业人员一样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更好地将学到的金融理论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而不仅仅是学到固定的原理和规则。它注重学生创造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对于提高学生素质和金融学科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有着重要意义。此外,金融学科案例教学还能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学会欣赏别人的不同意见,学会容忍、适应并面对金融世界的不确定性。
3. 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处理数据以及金融写作的能力。金融学科案例教学要求学生就某一金融案例在理解、讨论、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和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其中涉及到学生的口头发言、查阅资料、分析整理数据以及将讨论过程和最后的结论整理成文字材料。这一系列的工作对学生的金融写作能力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对学生毕业后从事金融调查研究工作有着莫大的帮助。
二、金融学科案例教学的课前准备与教学实施
(一)课前准备
1.确定本次课的教学目标。教师必须为每堂案例课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明确本次课要通过什么途径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最终要求学生掌握哪些金融学原理和实务操作等。教学目标明确后,教师才能够据以选择、编写适当的案例教材实施教学。
2.选择适当的案例材料。金融学科教学案例的选择要体现典型性和启发性。在案例设计时,要根据教学目的与要求,正确处理教学内容与案例的关系,选用能够反映教学内容的典型案例,从而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案例的选择和编写还应尽量与我国当前的金融体制改革及国际金融领域的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相结合。同时,要准备与案例密切相关的阅读材料,包括原理、原则等理论框架。金融学科案例本身既不是纯理论性的内容,又不是简单的事例,它包含着需要思考的内容和问题。因此,越能引人深思的金融案例,越能给学生留下较多的思考空间,教学效果就越好。此外,要把握好案例的难易程度。案例太难,学生可能因知识储备不足而无从下手,只有消极等待课堂上的灌输;相反,案例过易,结果一猜便知,这不仅达不到教学目标,也会降低学生的参与度。
3. 确定本次课案例分析的形式。常用的案例分析形式主要有比较分析形式、模拟实践形式、对抗辩论形式、提问形式、讨论形式、角色扮演形式和书面分析报告形式等,每种形式各具特点。教师应根据教学的目标、课程的要求和学生的特点等来选择适当的案例分析形式。根据金融学科课程的特点,笔者认为应以讨论形式和书面分析报告形式为主。
4.确定本次课案例分析的内容。即确定本次课案例分析的基本任务,在课堂上所要分析讨论的问题及采用的方法。具体包括提出若干需要分析讨论的金融问题;分析这些金融问题可能采用的方法,是定性方法还是定量方法;最后做出金融决策或形成方案。同时,对于学生可能会有的反应,都应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与安排。
(二)教学实施
金融学科案例教学在实施中,大致可分为案例引入、案例讨论、概括总结三个基本环节。
1.案例引入。这是指案例讨论开始前,教师将所选定的金融案例通过口述、幻灯、图表、影像及文字等形式完整地向学生陈述,使学生对该案例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教师陈述完毕后,应提出与该案例最相关及最关键的问题来供学生讨论。例如,哪些金融数据信息至关重要?各个金融变量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在什么条件下这些金融变量开始互相作用?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哪些?什么样的解决方案是最适宜的?应制定怎样的实施计划?等等。
2.案例讨论。案例讨论是金融学科案例教学的中心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对案例中各个金融变量之间的关系及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广泛的发言和辩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不再是说教者和管理者的角色,而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金融案例讨论中教师要完成的工作主要有:(1)调动学生参与案例分析和讨论的积极性。在金融学科案例教学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是主导学习讨论的关键。在整个讨论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催化者、倾听者,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角。教师的任务是营造适于案例讨论的教学气氛。对于那些发言较少的学生,教师要想办法启发他们,调动他们发言的积极性。此外,在讨论中学生认识上的不同是正常的,应该让所有学生都有表述他们观点的机会,并了解其他人的不同观点。教师应保持中立的态度,接纳与包容学生的反应(包括负面反应),使学生摆脱“惟一标准答案”的枷锁。(2)控制课堂讨论的进度和局面。案例的课堂讨论应该是井然有序的,教师要把握案例的重点内容,根据讨论问题的重要性来分配时间,及时实现课堂讨论中心的转移。由于金融学科课程的抽象性,案例教学在讨论中容易出现一些偏差,例如学生发言内容过于分散而偏离案例讨论分析的主题,或者发言过于简单、发言时间过长或过短而影响课堂教学的进程。所以教师应及时发现偏差并采取相应措施予以纠正,以保证预期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任务的完成。(3)适时提出关键性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教师的另一个任务是在讨论过程中积极引导,避免学生因预备知识不足而无法进行讨论。在金融学科案例教学中对某个问题可能会出现多种不同形式的理解。事实上,各种金融变量对经济运行环境影响的程度和方向也是不同的,有的甚至是互相制约或完全相反的,何者为因、何者为果的关系有时并不完全明了,因此教师在讨论的关键时刻要随时提出具有启发性的、学生容易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促使学生对某一现象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也可以促使他们调整自己的视角,注意那些更重要的变量关系,从而使讨论能够深入地进行。如果学生虽然有一些观点,但逻辑不甚明确,这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总结和引导等方式,帮助他们对自己的观点进行重新表述或汇总,从而使学生的观点更为明确,逻辑更加清楚。(4)做好学生讨论情况的记录。教师应及时在黑板上记录学生对各个问题的发言要点。这样,当讨论结束时,该记录就是比较完整的问题解决方案和实施计划。同时,教师还应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记录和监控,这些记录一方面可以作为学生成绩评定的依据,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促使学生积极发言、参与到案例的讨论中去。
3.概括总结。当案例讨论结束后,教师应对讨论情况进行简单的总结和评价。金融学科的许多案例并没有惟一的或完全正确的答案,因此总结并不是给学生提供案例的标准答案,也不是评论学生发言的对错,主要应该就案例中的关键点、分析过程及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一总体评价。如:学生的发言是否踊跃、准备是否充分、是否较好地运用了专业知识、分析深度如何、思路是否开阔、是否有所创新等。教师在总结中还应揭示案例中所包含的金融理论和原则,并与学生分享学习的心得,强化以前学习过的内容,使学生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
三、金融学科案例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案例教学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以教师的有效组织为保证,以精选的案例为材料,并且要做到这些方面的有机结合。结合金融学科的特点,要在课堂上成功地使用案例教学,还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案例的真实性和时效性。案例必须是真实发生的事件,若使用一些近似案例的金融现象或设计的案例与客观现实情况相距较远,就会使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大打折扣,因为学生不可能积极地为一个虚假的案例作充分的准备。案例所引用的数据必须有来龙去脉,从而使学生掌握获取金融数据的方法。此外,要注意案例的时效性。如果选用时间跨度长的案例,内容可能会陈旧过时,缺少时代特色,也会降低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2.案例与理论阐述并重。在金融学科案例教学中,教师应将理论、案例和案例点评相结合,以案例分析为主,在案例分析过程中链接有关理论。这样,既便于学生对金融学科基础理论的掌握,也便于在金融学科的研究和实际操作中更加方便地运用案例。因此,在案例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做的不是匆忙地去选择若干案例,而是要确定让学生掌握哪些金融基本原理,然后,再选择出能够说明这些原理和理论的案例。
3.案例材料需要重新进行组织编排。一个好的金融案例不是简单机械的课堂陈述,它应能给学生提供一个需要深入思考的复杂环境,使学生能在一定的研究框架内就现实金融问题做出判断。因此金融案例最好不要拿来就用,而要围绕一个主题、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进行一定的编排、剪裁和加工,使其更具针对性,更加紧密地结合当前的现实金融环境和改革中的热点问题,从而更有助于金融学科案例教学的开展。
参考文献:
[1]王玉东.案例教学:哈佛商学院MBA教育的基本特征[J].大学教育科学,2004,(3).
篇12
课程是教学之本,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十分重要而又基本的教学建设,它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因此应该受到学校和教师的重视。商科院校应发挥自己的优势,培养出与综合性大学相比具有商科院校特色和相对优势的金融工程人才。为此,商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应结合商科院校的学科特色,设计适合商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课程设置的课程体系。
一、美国大学金融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
由于课程设置是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了解国外名校金融工程课程设置,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加以比较和借鉴,是摆在我国金融工程教育界的一个重要课题。美国作为金融工程学科的发源地,其金融工程学的研究水平在世界首屈一指,而其金融工程专业的教育水准也是世界上公认第一。美国大学的金融工程专业主要放在硕士层面进行培养,并且主要设置在工程学院、数学院或商学院。美国金融工程专业排名前20的学校,只有排名第一的加州大学Berkeley分校把金融工程专业设置在Hass商学院,并且Hass商学院是美国唯一一个在商学院主持下提供的金融工程学位计划的学院。而Hass商学院授予毕业生的金融工程文学硕士学位(Master’s in Financial Engineering)与普林斯顿大学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授予的金融工程硕士学位(Master of Engineering in Financial En-gineering)和芝加哥大学授予的数理金融科学硕士学位(Master of Science in Financial Mathematics)相比,文学硕士的培养模式更偏重于实际的运用,对理论的要求偏低,属于职业导向型教学模式。Hass商学院金融工程硕士课程设置比如公司金融、金融机构讨论、金融创新成败案例、应用金融设计等课程均为较实用的课程,而这些实用类课程的设置将会使其培养的学生更易适应将来的工作。也许学生并没有掌握数学或者统计学的高深课程,但是由于学校的课程强调了如金融机构讨论、公司金融、资本与货币市场、动态资产管理等职业导向型课程,并且强调了案例教学,所以学生毕业后还是可以较好地适应在金融机构的相关工作。
美国Hass商学院对案例教学的课程设置非常重视,因为案例教学有助于巩固和提高学生基础理论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不仅如此,案例教学对于培养对金融工程至关重要的“创造性”的思维,也是非常有用的。而案例教学这一点在国内的金融工程教育别薄弱,这可能和我国金融工程实际应用乃至整个金融业的发展滞后有关。但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金融工程在我国的实际运用将大大增加,这为我们发展金融工程案例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所以高校应该根据我国的金融工程实际运用的发展状况随时更新和完善案例,增加案例教学课程的比重,使学生能更好地通过案例教学来提高其对金融工程技术的实际运用能力。
我国金融工程学科建设开展较晚,无论从学生素质还是师资状况来看想迅速在理论研究上获得突破都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我们应该学习美国商学院的金融工程专业培养方法,强调职业导向型教学,侧重于培养学生在工作中的实际运用能力,而课程设置侧重于实际运用,开设比如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公司财务、投资学、金融经济学、金融风险管理等课程。而对于我国目前银行业仍然是金融体系主体这一国情,开设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商业信贷管理、投资银行管理等相关课程,另外还应辅之以保险、税收、金融法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我国目前金融市场的现实状况,这样所培养的学生在目前我国的金融市场还是比较有竞争力的。
二、商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应遵循的原则
由于商科院校通常具有非常浓厚的商科学术氛围和商学院氛围,因此商科院校金融工程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可参照加州大学Berkeley分校Haas商学院MFE项目的课程设置,应侧重金融工程的应用性,注重学生金融工程方案的实施与管理能力的培养。
1.突出课程设置的应用性原则
从金融工程的内涵来看,其理论基础在于经济学和金融学,因此金融工程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包含经济学和金融学基本原理的理论课程,并且由于金融工程具有工程化、应用性特点,我们在开设经济学和金融学基本原理的理论课程并不是单纯为了理论传授或学术研究目的,而是服务于金融工程的应用性,因此课程设置应更加突出在实践上的应用性。也就是说,其课程设置要把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放在首位。
2.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原则
技术创新问题是工程教育界研究和讨论的“永恒课题”。创新是高等工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体现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的竞争力的关键。金融创新是金融工程的灵魂,它包括各种创新型金融产品的设计、开发与实施,以及解决金融问题的各种创造性方案的配制。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金融工程人才,是金融工程专业重要使命。为此,在课程设置方面,学校应重视学生的个性及创造性的培养,重视学生的个性化选择,以使学生能够在自身兴趣的基础上,构建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创造性和创新能力。虽然金融工程是以数理模型为工具的,但不能把它单纯地看成是数学游戏,学校可以开设培养创新素质和能力的课程,减少课内时相应增加课外时;还可以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共同讨论、设计和开发新的金融产品,让学生能自由自主地、创造性地学习和发展,并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程度和兴趣,设置提高类课程。
3.“博”与“专”相结合原则
由于金融工程具有交叉性学科特点,其所涉猎的范围极为广泛,包含了经济学、金融学、数学、工程学、管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的最新理论。因此,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应包括其所涉及的所有学科。但是由于金融工程涉及面太广,我们要想在四年本科阶段对其所涉学科进行全面深入的学习是不现实的。因此,还应结合商科院校的学科特色,有选择地开设课程,即侧重某一个培养目标,从而体现“专”的特性。比如,可多开设一些学生金融工程方案的实施与管理能力培养的课程。
三、商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
1.课程设置的基本框架
根据当前已有的教学实践和上述课程设置原则,笔者认为,商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应该包括以下四个模块的课程:一是理论基础模块,该模块的课程主要是系统地向学生介绍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的基本思想和基本理论;二是专业模块,该模块课程的内容应包含金融工程原理、金融市场分析、金融风险管理、证券投资分析等方面的内容;三是计算机模块,该模块的课程主要是向学生介绍计算机应用,信息处理、技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四是数学与统计模块,该模块的课程主要包括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方面的知识。
2.课程设置方案
由上述课程设置基本框架,我们提出了以下商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本科课程设置方案,(见表1)该课程设置方案充分体现了前面所述的三个原则:突出应用性原则、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原则和博与专相结合原则,并突出了商科院校的学科特色以及金融工程专业的学科特色和独立性,为商科院校培养具有一定特色的金融工程人才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平,程鹏.工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研究生课程体系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74-76.
篇13
1 案例教学法及其优势
案例教学法是在相关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由教师组织策划、指导,将与相关理论相联系,有代表性的案例引入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法是1870年由当时哈佛法学院院长克利斯托夫朗戴尔在对教学方法进行大胆改革的基础上创立的,后应用到工商管理学院,随着应用效果的显著,逐步在西方国家得以广泛采纳。
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除了教给学生课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案例教学法具有真实性、形象性、互动性的特点,其首要问题在于案例的选择,所选的案例尽量是学生身边的,是学生熟悉或了解的。其次,案例教学法能否取得预期效果,还在于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尽可能的让学生多参与,在教学中可以采取陈述、讨论、辩论、模拟等多种方式进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积极地投入对某个问题进行思考,加深对课本上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理解,使学生从而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金融学》是一门社会科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紧密,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具备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条件。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在于应用,但是,目前在高职院校,《金融学》教学使用案例教学的较少,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金融政策与业务背后的理论基础,可以更好的学会经济分析工具,因此,我们认为,在《金融学》课堂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2 案例教学法应用案例的类型
通常根据教学环节,可将所应用的案例分为三种:
2.1 《金融学》基础理论案例。一般选取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案例,主要适用于基本知识点和基本原理及方法,此类案例的应用重在培养学生学习《金融学》原理的积极性和兴趣。目的在于使学生加深理解课堂中所学的基本知识。
2.2综合讨论案例。在几章的内容系统讲授以后,选取的案例涉及讲授章节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此类案例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引导为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目的在于评价和培养学生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3 课外思考案例。由教师给出题目或由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内容构建案例,此类案例以学生自我研究为主,重在应用,以巩固和提高理论知识为作用。此类案例用于评价学生的综合应用水平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感受到学有所用,学能所用。
3 当前案例教学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存在的问题
案例教学本质在于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型思维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这就要求必须改变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灌输型教育观念,然而,当前我国高职院校《金融学》案例教学在培养应用人才方面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3.1 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比例太低 长期以来,我国各级学校的教学基本上是以教授性的、灌输教学为主。在各类职业教育中,讲授型的教学方法依然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要方式,案例教学法在职业教育中的比例偏低。案例教学法起源于美国,目前已成为美国等西方国家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之一,这和西方的传统文化是建立在自由、民主,注重个性,鼓励竞争密切相关。而我国的传统文化是建立在秩序、服从权威的基础上,教育长期以来以应试为目标,作为接受教育的对象,更容易接受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述型的教学方法为主的知识传授方式。
3.2 对案例教学的性质和目标认识不到位,师生角色异位 案例教学法的本质要求以学生为中心,但在实际的《金融学》案例教学中,课堂上的案例讨论大多是以教师为中心来组织进行,以传统的引导教学为主。还有一些教师把案例当作例子,认为案例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中用事件举例佐证某一个原理或用某一理论,点评事件,教师仍然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被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案例提问。
事实上,案例教学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教师需要策划和设计案例。在具体的实施中,通过案例将学生带入案例事件的“现场”,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究性的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案例教学法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以学生为“主角”,实现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充分交流与良性互动,以实现案例教学的最终目的。教师主导和控制着从案例背景资料介绍到提出问题、展开分析、得出结论等案例讨论的各个环节,而缺乏案例讨论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无法真正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