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高中数学高效课堂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对新教材的研究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重点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学生大部分知识都是从课堂教学中获取的。高效的数学课堂不仅能提高教学效率,还能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这也是进行教育改革的主要目的。高中数学课堂,也将变成以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为主的课堂教学。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中起引导作用,新教材则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来源。因此,教师要全面地了解新教材的内容,推进高效课堂的构建。
二、明确教学目标
目标是学生学习的动力,要想构建高效课堂就必须明确教学目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手段,这样才能使高中数学课堂变成真正的高效课堂。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要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方法以及学习能力,进而使学生完成课堂教学目标。例如,教师在进行正弦定理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对任意三角形的边与其对角的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及其证明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增加学生的数学体验。
三、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高效课堂教学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的具体目标,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符合学生学习需要的提问情境。在设计提问情境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问题要科学合理,信息量和难易程度要适中,接近学生的现有水平;问题的设计要由浅到深,符合教学计划安排和学生认知水平;问题要具有指向性,避免产生分歧;设计的问题应有启发性,让学生在认真思考以后,理解所学内容。
四、增加课堂容量
增加课堂容量并不是加大学生的作业量或是进行高难度数学知识的学习,并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知识。具体内容是: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但更多的是提高学生积极思考的频率。例如,在进行椭圆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椭圆构造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完成建构,对椭圆构造的方法以及与其他圆锥曲线的联系进行探索。利用趣味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探究欲望,能让学生掌握椭圆的定义,同时也有利于教师进行难点教学。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以学生为主,构建和谐课堂
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构建和谐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使学生都能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表达出来。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及时给予明确的回答。
在传统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将大量的时间用于数学理论知识的讲解上,忽略了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度。在构建高效课堂中,教师应该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更加全面地获取知识。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黄明月.新课程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探讨[J].新课程:教研版,2009(06).
篇2
二、构建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策略
1.转变教学理念
新理念的课改教材注意研究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学习规律,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体。在内容的呈现上注意联系实际,注意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增强探究性,讲究启发性,便于学生由感知到理性上的自学。为了反映新教材的编写意图,教师要切实改进教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多提问学生,引导学生多思、多动手解决问题;着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精神,鼓励他们关注周围的实际问题,学习数学建模,用数学的思维观念认识周围世界的各类现象。有人形象地比喻:“过去是教师搭台教师唱戏,现在是教师搭台学生唱戏;而高效课堂则是学生自己搭台自己唱戏。”但这种先学后导的新理念是最困惑老师和学生的问题。
2.营造良好氛围
“主体参与”应当是学生的一种积极自觉的自然行为,“强迫命令”是不能奏效的,应当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和创设情趣盎然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不知不觉投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各种活动中,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有安全感,既不担心“张扬冒尖”,又不害怕“丢败丢丑”,思维的真实状态便于教师及时采取对策,从学生智慧的闪光点中采集创造性思维的精华,从误入歧途中总结经验教训,做到教学相长、师生双赢。数学课堂应该是群言堂,学生的主体参与不应是少数“高材生”的“才艺表演”。教师必须发动学生群体展开对课题的研讨,对优秀学生固然要让他们吃饱吃好,使他们的思维和能力得到充分发展,但对所谓的后进生,也绝不能放弃,而要量体裁衣,提出适合他们“口味”的问题,让他们在解决之后感觉到自己的进步和提高,学生群体参与互相启发产生的互补、互促效应是个人单打独斗无法比拟的。
3.优化课堂结构
设计课堂层次时,必须重视认知过程的完整性。由于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要努力做到使教学层次的展开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方面活动协调和谐。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当学生初步获取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后,应安排动脑动手独立思考与练习,教师及时捕捉反馈信息,并有意识地让它们产生“撞击”与“交流”。这样,学生对某一概念的理解,对某一例题的推演,就会有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并由认识到实践的过程,从而加深对知识的领会,能力也得到发展。
设计课堂教学层次必须注意紧扣教学目的与要求,充分熟悉教材,理解教材的重点、难点、基本要求与能力要求,从多方面围绕教学目的组织课堂教学。当课堂容量较大时,要保证讲清重点、解决难点,其他的可以指明思路,找出关键,有的甚至可以点而不讲,但要指导学生自学完成;当课堂容量不大时,可安排学生分析评论,并进一些深化练习,进行比较、提高。这样,课堂结构紧凑,时间得到充分利用,有利于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篇3
下面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创设高中数学高效课堂.
一、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
课堂是教学的重要平台.在课堂教学中,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无形之中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课堂效果.这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课堂教学气氛.
课堂教学气氛简言之就是课堂教学的一种状态.在何种课堂气氛之中学习,将直接影响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直接影响课堂的教学活跃程度,甚至课堂教学气氛的良好与否也必然会影响着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的维持、加固.在数学教学中,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是高效课堂创设的基本条件、前提条件.
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创设出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呢?课堂气氛的营造要从其创设者本身出发.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整个教学环节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人物,是教学气氛的创造者,也是教学气氛的受益者.所以,针对这样的情况,数学教师应该和学生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下,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就将唾手可得.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借助一些趣味化的话题或者是教学内容来活跃课堂气氛.这样的方式,将有效地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继而为高效课堂的创设奠定基础.
二、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参与者,而学生的表现也直接影响教学效率的提高和高效课堂的创设.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引导学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认识到创设高效课堂的重要关键就是学生.教师应在教学之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加强学生的能力建设.简要之,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多多地注意学生的要求,注意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期盼,并且依据学生的要求、期盼来设计教学.唯有如此,才能在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有效地创设出高效课堂.当然,这样的一种“以学促教”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实现了教学相长,在创设出高效课堂的同时,实现了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例如,在讲“方差和标准差”之前,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将自己对这部分内容的看法,对这部分课堂教学的要求,以及自己需要学习的板块通过纸条表达出来.然后教师通过阅读学生的纸条发现了以下几个要求:标准差、方差分别具有怎样的数学含义?如何来区分标准差和方差?是不是任何一组数据都具有标准差和方差?标准差和方差的基本运算规律是如何推导得来的?这些问题的提出,一方面可以看出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有一定的掌握,同时这部分内容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对课堂教学的期盼.教师则在对学生的需求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开展数学教学,就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这样的课堂教学必然是生动、活泼、热烈的,在这样的情形下创建起来的课堂必然是高效课堂.
三、加强课堂互动探究
篇4
新课程强调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之中,而改变原来的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教学办法,在教学中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和老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就必须要通过提问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来。
一、高中数学课堂的不同提问方式
1.引导式提问
在高中数学教学之中,存在着这样一种很重要的提问办法,那就是引导式提问。引导式提问多出现在对新知识的学习上,在学习新的数学知识的时候,教师一般会采取引导式的提问办法,通过一定的引子,引导出这节课的学习内容,这和其他学科的引导提问在形式上是一样的,只是在具体的内容上,教师可以采取计算、探讨等方法来进行。
2.探究式提问
探究式提问应该是高中数学教学中最为重要、且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教学提问办法。以探究为目的,让学生能够主动地进行探索并积极地发散自己的思维去进行学习,教师通过设置这种问题,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活跃、轻松的环境之中去进行学习和提高。
3.兼顾公平式提问
这样的提问主要是针对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而来,在以前的教学中也有所见。主要是因为学生都具有不同的学习基础、能力水平,因此在设置问题的时候,教师一般为了照顾到尽可能多的学生会采取这样兼顾公平式的提问,通过设计差异化的问题,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每个学生不同的进步。
二、有效性提问策略
1.提问要兼顾公平,迎合学生们的认知水平
每个学生在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和智力水平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一个班级之中总会有比较优秀和比较差的学生。学生在认知水平上的不同,我们在进行数学提问的时候就要坚持兼顾公平,让我们的问题迎合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
例如在学习等差数列的概念的时候,教师为了让学生理解等差数列,找到它们的规律,设计了这样一组题目。
(1)同学们观看下面这组数,会发现有什么样的特征呢?这和我们的等差数列有关系吗?于是教师给出了一组数:
1,2,3,4,5,6,7····
2,4,6,8,10,12,14····
-1,-3,-5,-7,-9,-11····
3,3,3,3,3,3····
对于认知水平一般的学生,或者说针对我们的全体学生而言,这样的数列结构很容易被辨认出其规律。于是教师针对学生又进行了提高。
(2)同学们再观看一组数,看还能够发现什么特点呢?这和我们的等差数列还有关系吗?
1,4,8,13,19,26,34····
2,4,7,11,16,22,29····
对于这样一组数,有的学生可以很快察觉出来其特征,但是也仅限于一少部分学生,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他们却无法正确地认识这组数所蕴含的规律。
2.给予学生以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充分地思考
课堂中的有效提问,一定要给予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去进行问题的解答。数学问题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一些知识性问题,只要记住了那个内容,通过自己短时间的语言组织便能够去进行作答的。数学问题的完成需要经历一定的思考,因此在课堂教学之中,我们在进行提问的时候一定要给予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去进行推理和计算,在把握好大致时间的情况下,让学生能够经历自己的独立思考,去完成对问题的解答。这样一来,既不会让提问成为过场的形式,又不会白白地浪费时间,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
例如,在进行问题的提问时,我曾经观察到这么一个现象。在一堂数学教学课堂上,老师在黑板上写出了问题:“求函数的定义域”但是教师在不到5秒钟的时间内就要求学生回答问题,学生说还没做出来,结果教师以为学生没有做出来的原因是学生还未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于是又花了不少的时间去复习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内容,这样既浪费了教学时间不说,还让整个提问显得没有了意义。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进行提问的时候一定要给予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和解题。
3.熟悉学生学习水平,进行有效提问
教学目标是我们进行教学的重要参考,我们在进行提问的时候当然也要从我们的教学目标出发,把握好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和提问的内容,让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教师所要传授的内容更好地掌握。因此,这对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把握程度和所教授内容的难以程度要有极高的熟悉度。
例如有一位教师在进行一元二次方程式和函数抛物线的过度教学的时候,就犯了一个问题,刚开始,教师安排学生去解方程x2-4x+3=0,学生对于这样的问题已经可以很熟练地解决,可以说一眼就看出了结果,但是当教师提问,求抛物线y=x2-4x+3与X轴的交点的时候,学生却愣住了,不知道该如何下手。对于这样的问题,本来学生在不具备抛物线与X轴交点的知识点的时候进行这样的提问,往往造成了提问上的尴尬和无效,这要求我们教师在进行提问的时候应该注意到这个问题,更好地熟悉我们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有效的提问。
无论是从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还是给予学生以一定的时间去学习,还是更好地了解我们的学生,都是为了更好地进行课堂的提问。
参考文献
[1]钟兆君.高中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研究[J].读写算.2013(6)
篇5
下面谈谈我在新课标下高中数学课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1. 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作为一节好课的幕后策划者,其主要任务之一便是创设富有吸引力的学习情境,让每位学习者身临其中,触景生情,因为它关系到学生是否集中精力听课以及本堂课能否顺利进行。
比如我在讲授“异面直线”概念的教学中,先让学生在长方体模型和图形中找出两条既不平行又不相交的直线,告诉学生像这样的两条直线就叫做异面直线,接着提出“什么是异面直线”的问题,让学生相互讨论、尝试叙述,经过反复修改补充后,得出简明、准确、严谨的定义:“我们把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上的两条直线叫做异面直线。”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找出教室或长方体中的异面直线,最后以平面作衬托画出异面直线的图形。学生经过以上过程对异面直线的概念有了明确的认识,同时也经历了概念发生发展过程的体验。还比如我在讲授“二分法”概念的教学中,设计了中央电视台幸运52栏目的电视节目“手机估价问题” ,具体是这样设计的:首先给定手机价格的大致范围500至1000元,接着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猜价。学生回答750元;我说高了,那么价格就会在500~750元;学生回答625元,我又说高了,那么价格就会在500~650元……经过这样几次折中并逐渐逼近的方法学生得到了手机的近似价格,顺水推舟,我说数学上把这种方法叫二分法,然后让学生尝试叙述,得出简明、准确、严谨的定义。试想这样的问题情境,怎能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怎能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呢?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进行判断,在充满愉快的学习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好的问题情境是沟通教师、教材和学生三者联系的“铺路石”,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因此,每节课的导语是组织好一堂课、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关键。而我们却往往忽略了这一点,这样势必影响学生及早进入学习的状态。
2. 问题是数学课堂教学的灵魂
我认为“问题”是数学的灵魂。教师课前应当充分预设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引领性问题,并根据学生在课堂上不断生成的新问题调整、重组,灵活机动地组织教学。其中教师的课堂提问尤显重要,它能打开学生求知的天窗。但是在数学课堂上问什么?如何问?我个人的看法是:
2.1 在关键处发问点拨。
也就是说问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说出他们的思维过程,换句话说是看学生思维背后的东西。切忌华而不实的提问,如“是不是”、“有没有”,听起来热闹,实际上学生并没怎么思维,达不到学习数学的真正目的。
如函数概念的学习,我们的复习回顾一般有两种提问方式:一种是提问学生“我们学过的函数有哪些”,另一种是提问学生“生活中的函数有哪些?举例说明”。显然,第一种比较肤浅,学生不需怎么思维;要想回答第二种,学生得进行大量思维,考虑举的例子是否是函数,进而达到理解函数实质的目的。
2.2 提问还得注意以下几点:
(1) 提出问题,要给学生留一定的思考时间。
(2) 问题的提出要简明、准确、循序渐进。
(3)问题要有启发性。
数学课堂提问还有许多具体的方式、方法,有待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探讨、运用。好的提问,能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好的提问,需要我们教师要做有心人,问题要设在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每一根神经,就能极大地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3. 运用变式训练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率
在解题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变式来改变题目的条件或结论,结论与条件对调等,揭示条件、目标间的联系,解题思路中方法之间的联系与规律,从而培养学生联想、转化、推理、归纳、探索的思维能力。
在解题教学的思维训练中,变式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通过变式训练,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改变题目,通过解题后的反思,归纳出同一类问题的解题思维形成过程与方法的采用;通过改变条件,可以让学生对满足不同条件的情况作出正确的分析;通过改变结论等,可培养学生推理、探索的思维能力,进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率。解题的变式分为解题方法的变式与题型的变式。解题方法的变式有时称为“一题多解”,在此以题型的变式为例举例说明。《椭圆和它的标准方程》的例3:“已知一个圆的圆心为坐标原点,半径为2,从这个圆上任一点P向X轴作垂线段PP1,求线段PP1中点M的轨迹。”可将此题目变为:
变式1.已知一个圆的圆心为坐标原点,半径为2,从这个圆上任一点P向Y轴作垂线段PP1,求线段PP1中点M的轨迹。
变式2.已知一个圆的圆心为坐标原点,半径为2,从这个圆上任一点P向坐标轴作垂线段PP1,求线段PP1中点M的轨迹方程。
变式3.已知一个椭圆的方程,从这个椭圆上任一点P向x轴作垂线段PP1,求线段PP1中点M的轨迹。
变式4.已知一个椭圆的方程,从这个椭圆上任一点P向坐标轴作垂线段PP1,求线段PP1中点M的轨迹方程。
篇6
例如,在讲“正、余弦函数单调性”时,教师可以采取引导式的教学方法.如果按照课标课本教学的规定,教学过程过于机械,不是特别灵活,学生理解一些相关概念的效率也比较低.对此,教师可以相应的进行教学调整,变换教学方法.比如,可以让学生在下面叙述,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利用列表的方法和学生一起完成正、余弦函数的定义、特性、图象等的回顾与复习.之后教师引出函数的单调性教学目标.此时,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屏幕上显示正弦函数的图象,接着引导学生对函数的升降趋势进行观察.再通过多媒体设计延伸函数图象,让学生发现并总结出正弦函数的规律.灵活的教学变化,不仅能带给学生课程学习耳目一新的感觉,必要的调整也能节省教学时间.
二、有效借助教学辅助工具
在构建高效课堂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善于灵活应用各种教学辅助工具,尤其是在一些特定知识的教学中,有效利用各种信息技术,能够化解很多教学障碍,不仅让知识点的呈现更加清晰直^,也能使学生更快地捕捉到教师想要讲授的内容,提高知识教学的整体效率.在设计教学时,教师应当对于教学工具的使用有合理的考虑,不同的教学范畴以及不一样的教学目标,适合使用的教学工具会有一些差异.教师可以透过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来灵活使用教学辅助技术,让知识更加清晰直观.
例如,在讲“空间几何体”时,有些学生缺乏空间想象能力,学习吃力而兴趣缺乏.教师可以适当使用PPT课件将一些图形立体地展示出来,从而让学生能够直接地理解抽象空间几何体,学习起来也更容易.此外,如果要呈现图形或者几何体变化的过程,教师可以利用相应软件进行这个过程的模拟,还可以事先搜索一些相关的小视频在课堂上播放.这样的过程,让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得到培养,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这些图形特征的整体认知,很多理解上的障碍得到化解.
篇7
2精心设计新课引入
好的课堂引入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思维量充分发挥到最大值,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徐文晖在讲授《函数的奇偶性》时,先让学生举例生活中的对称现象,美丽的蝴蝶、六角形的雪花晶体、汽车的车标、京剧的脸谱……,用多媒体演示,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进而提出数学中那些函数的图象具有对称性,为学习数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程春民老师设计《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时,开始模拟“幸运52”现场,让学生做猜某种商品的游戏,学生积极表现,既体会了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又渗透了二分法的思想,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3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课堂教学应有利于让学生学会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传统的课堂教学,常常是“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写,学生记,教师考,学生背。”这样的教学,学生机械被动地学习,不能主动对话、沟通、交流。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必须转变角色,尊重学生主动性,以新的理念指导设计教学。在课堂学习中,教师不但自己要耐心地听学生的发言,而且还应善于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因为听与说是紧密相关的,学会集中精力,静静地听别人讲话,于人,是尊重别人,也是向他人学习的表现;于己,是积极开展思维活动的过程,是在他人意见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和提高的需要。徐冬发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采用分组教学,依据总人数把学生分成组,尽量利用小组优势,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让课堂变得有理有趣,师生互动,让课堂变得热烈主动,让课堂使每位学生受益。
4利用“班班通”进行教学
篇8
一、开放课前预习的形式
要想构建高效的数学学习环境,教师就要重视课前预习这一环节,帮助学生预习新课.学生只有熟悉教师在课堂上要讲的内容,才能与其建立良好的学习互动.传统的预习方法,多是学生对课时内容进行自主的阅读和浏览,标记出相关的概念内容.对于高中数学内容来说,这种方法对学生缺乏一定的引导性,学生的预习质量缺乏保障.教师不妨利用微课教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预习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在讲“空间几何体”时,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如果教师仍旧按照传统的方法帮助学生进行预习,那么他们容易混淆那些具有抽象性的概念知识.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不妨先根据学习要点制作微课视频,在微课中插入一些动画视频,让学生了解“多面体”和“旋转体”的内容,明白“轴”的概念.然后在微课中利用空间演示的方法,让学生认识“棱柱”、“棱锥”、“棱台”、“圆柱”等空间几何体,并掌握这些几何体的基本结构特征、相应的概念与性质.微课式讲解方法,能将课本中涉及的概念内容趋于形象化,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在视频的最后,教师可以设计相关的问题,如让学生绘制出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计算一些简单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使学生对之前的概念内容进行切实的掌握.
二、点明课中学习的主旨
结合高中数学教学特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明确教学目标,突出教学的重点内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确自身的学习目的,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点明学习主旨,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学习情感等方面实现预期的学习目标,达到全面提高学生学习素养的目的.同时,能够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内容展开串联,便于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整理.例如,在讲“概率”时,教师可以抛出一枚硬币,并提出问题:有没有可能让这枚硬币的正面和反面同时朝上?根据常识,学生回答:不可能.然后教师将硬币正面朝上的事件设为A,将硬币反面朝上的事件设为B,已知“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这是不可能同时发生的两个事件,所以它们也可以称为“互斥事件”,也就是“A∩B=?”.这时,教师可以顺应引出“对立事件”的内容,帮助学生明白“其中必有一个发生的互斥事件叫作对立事件”,也就是“A∩B=?,A∪B=I”.同时,结合实例,帮助学生明白“互斥是对立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并正确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
三、重视课后复习的作用
相比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高中数学学习强调学生自我意识的发挥.在这个时期,学生对于数学学都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技巧.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这一学习特点,帮助他们在课后总结的过程中对所学内容进行全面的整理和归纳.当然,为了活跃总结的环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帮助他们划分出合理的总结学习小组,使他们在合作中互相监督,互相进步,进而提高彼此的学结能力.例如,在对“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这个课时内容展开总结时,教师不妨将学困生、学优生和中等生混编在一个学习小组中.先让学困生对“空间中点与线、点与面的位置关系”“空间中线与线的位置关系”“空间中线与面的位置关系”进行简单概括,然后由学优生对这些内容进行语言文字和符号文字上的总结,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大家的知识盲点进行及时纠正,完善总结内容.之后由中等生根据大家总结出的要点和概念进行图形上的绘制,让概念点更加形象.这样的总结过程,具有全面的兼顾性,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总之,构建高中数学高效课堂,仅仅依靠传统的教学观念是难以完成的.教师要借助多元化的教学手段,结合学生的具体表现,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中着手展开高效课堂的构建,从而提高数学教学效果.
篇9
一、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力培养,促使课堂效率得到提升
学生如果喜欢数学,就会自主学习。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就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方法和措施,来将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给充分激发出来,这样方可以大大提升学习效率。在兴趣中学习,还可以对学生的心理压力进行减轻,享受学习的过程中,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当中。
一是对问题情景进行精心设计,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学习学习的主要动力就是问题的解决,如果能够科学设计问题情景,就可以将学生学习的兴趣给充分激发出来,活跃学生的思维,这样学生就可以主动学习,促使课堂效率得到提升。有着诸多的方法都可以设计问题情景,可以借助于试验,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事情来类比试验中出现的现象,实际应用知识,加深学生的理解,更好的掌握知识。
二是将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利用过来,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遍应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开始普遍应用教学软件和自制的教学课件。将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给应用过来,可以促使教学内涵得到有效丰富,教学外延得到了扩展;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需求,对情景不断的创设,将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充分激发出来,只有产生了兴趣,自然就会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当中。
二、明确教学目标,促使课堂效率得到提升
相较于其他学科来讲,数学有着较强的逻辑思维,并且枯燥和乏味,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感受不到乐趣。要想促使数学教学目标能够在40分钟内完成,促使学生掌握知识,就需要对每一节数学课的教学目标进行明确,将教学重点和难点介绍给学生。为了让学生对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明确,就可以将这些内容简短的写在黑板的醒目位置,让学生对其产生足够的重视。在对重点内容进行讲解时,需要综合采取一系列的教学手段,如声音、手势、板书以及投影仪和电脑等,促使学生更加深刻的记忆学习到的内容,将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充分激发出来,学生也可以更好的接受新知识。
三、对教学方法进行改变,促使教学效率得到提升
如今有着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粉笔已经不是教师唯一的工具,开始广泛应用多媒体和电脑,这样就在较大程度上改变了课堂。教师要结合具体情况,将一系列的方法应用于教学,如小组讨论、小组合作等,给予必要的指导。还可以将试验和练习等教学方式应用过来,在讲解一些较难理解的概念时,需要紧密结合现实生活,举一些案例,让学生明白到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数学知识,数学服务着生活。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即使教材是同样的,不同的教师讲解起来也存在着差异,如果教师善于表达,那么就可以更加生动的表达,充满乐趣。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将学生的学习兴趣给激发出来,还可以促使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显著提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及时了解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同时对学生的情绪变化和反应密切注意,及时沟通,给予积极的评价,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四、结语
通过上文的叙述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要想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营造高效课堂,就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积极的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如多媒体技术等,综合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对教师的授课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充分纳入考虑范围,只有有机结合了这两个方面,方可以提升教学的质量。对于教师来讲,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教学内容合理选择,对教学方式合理设计,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对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进行大力培养。
【参考文献】
[1] 张永庆. 浅谈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方式[J]. 学周刊,2013,2(27):123-125.
篇10
1.晓之以理,让学生认识到分组学习的意义
河北省进入高中新课程改革,对于大多数高中生来讲,他们一直以来都生活在“老师讲,学生听”的课堂环境中,进行被动接受式学习。而且,高中生相比初中生独立性增强,心理在某种程度上带有一定的闭锁性,如不愿意与家长、老师交流自己的想法,而将其隐藏的内心世界诉诸于特殊的笔记本中。在课堂上表现为,高中生少了初中生争先恐后回答问题的场面,很多学生不愿意或者不敢在课堂上表达观点,有些时候老师不得不自问自答。为此,在推行分组教学之前,应当首先向学生说明数学学科分组教学的特点和要求,帮助学生了解分组教学的意义——数学学科具有抽象性、概括性的特点,针对某些具体的问题,如函数的概念,自学往往很难理解,甚至可以说是费解,但是在与同学的讨论中能够更快地找出自己的疑惑所在、找出概念的关键所在并尝试运用概念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再听老师的讲授,目标更加明确,重点更加突出,从而达到提高听课效率的目标,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由此,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开口说、大胆说、大声辩”是进行分组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2.分层搭配,做好学生的分组工作
分组教学,顾名思义,就是把一个班级分成若干个小组开展课堂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小组是教学的基本单位,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载体,为此,适当地分组成为分组教学有效开展的重要保证。笔者主张在教师在对学生高中数学的学习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对学生的考试成绩、学习态度进行综合量化考评,把学生划分为A、B、C三个等级,以此为根据,按照ABC的组合进行分组,每组4~6人为宜。
这样,遵从“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把数学学习不同层次的学生组合到一起,全班分为若干个小组,既有利于小组之间公平竞争,对学生进行合理评价,又有利于组内学生互帮互助,形成互促共进的学习氛围。另外,小组长的选择也是分组教学的一个关键问题。对此,笔者认为采用“组长轮值制”比较好,可以增强每一位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从而提高他们数学学习的兴趣。
3.过程评价,激发学生分组学习的热情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对学生评价提出了新的建议:“相对于结果,过程更能反映每个学生的发展变化,体现出学生成长的历程。因此,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重视结果,也要重视过程。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包括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和态度,数学学习的自信、独立思考的习惯、合作交流的意识、数学认知的发展水平等方面。”在“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和态度、数学学习的自信、独立思考的习惯、合作交流的意识、数学认知的发展水平”四方面中,认知的发展水平是最容易测量的,可以直接通过考试分数来衡量;而其他三方面其实也可以量化,如根据课堂回答问题的表现,踊跃回答问题而答错者获得0.5的加分,回答问题而答对者获得1.0的加分,同时其所在组的其他成员能够获得0.1的加分,不积极参与讨论、上课走神者将受到0.1的扣分,同时当日轮值组长将被扣0.05分等等。如此,量化了的成绩让学生感受到分组学习和他们自身息息相关,认识到同组同学的表现和自己的成绩息息相关,从而激发起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集体荣誉感,有助于分组教学良性发展。因此,科学评价是分组教学有效开展的关键。
篇11
1. 明确正确的前提:提高高数学课堂教学
教学目标有三大领域,分别是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因此,在备课时要围绕这些目标选择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媒体技术,把内容进行必要的整合重组。在数学教学中,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心理、思想品德等方面可以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能利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观点来解释向量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它的实践意义与价值,体会到向量存在我们的周围,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提高学生自己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突破重点与难点 这是高效数学课堂的关键
每一堂课都要有侧重,而且整堂课的教学都要以此为重心逐步展开。为了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要点与难点,教师在上课时,可以利用幻灯片将重点内容特别展示出来,以便引起学生的关注与重视。讲授重点内容,是堂课的一个教学的。教师可以通过声音和手势等,结合或应用模型投影仪或者是多媒体课件等直观的形象的教具,来刺激学生的大脑,使学生能够兴奋起来,投入到课堂模式中去,适当地还插入与此类知识有关的幽默笑话,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在大脑中刻下深刻的印象,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幅度的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与感知能力,全面加强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3. 选择正确的方法就是实现高效课堂的保证
每一节课堂都有每一节课堂的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不同,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正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能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和教学对象的变化,灵活应用教学方法,选择最正确的教学方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我们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灵活采用谈话和读书指导,辅以诱思探究和自学辅导,加强作业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俗话说,管他黑猫白猫,能抓老鼠就是好猫,所以说,只要是对学生有利的教学方法,我们都要去琢磨理解,将我们的学生好好的培养,全面提高他们的全方面的水平。
总之,在教学中,只有教师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才能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发挥出更高的效率。
篇12
一、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数学教学中形式化的教学目标
在大多数学校的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是最基本的一种教学方式,是学校培养人才的一个主要渠道。但在目前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之下,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诸多制约教育质量有效提高的因素,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突出表现为教师设置的教学目标过于形式化。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不会过分的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生能力的提高。同时教师对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重视度较低,更加倾向于完成自己的教学目标,也就不会去寻找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开放多个方面的教学资源,这都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2.数学教学脱离生活,缺乏创新精神
纵观我国的教育历史长河,中国的教育虽然在不断进步和完善,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始终伴随着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守旧。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的教育,可以看出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仅仅是教师,和学生没有沟通,没有更多的交流,这是一种固有的僵化的教育教学模式,要创新,就必须要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也就是要我们积极地转变固有的教学观念,以新的形态去学习知识,积累知识。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设置多个学习方式或者丰富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在课堂中占据主体地位。教师要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方式,学会运用先进的观念和科学技术,符合时展的潮流。
二、构建高效高中数学探究课堂的措施
1.教学中运用现代技术
我们大多数高校中,都存在着资金相对缺乏的情况,一些必要的设施长期缺乏,学生没有更多实践理论的机会,只能枯燥无味地听教师讲解,对于耐力较差并且控制自我能力不足的学生,就会放弃学习的机会,积累不了相应的知识。借助一些先进的教学设备,可以提高学生的新鲜感和学习兴趣,开发一些新的思路。
2.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
我认为在高中阶段的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是有引导性作用的,在课堂教学中有教师的不断引导,才更有利于学习。而教师作为一个学生学习不可缺少的因素,我认为必要做出一些努力,比如,在数学教学中要努力使自己所讲的课程引起学生的注意,抛弃上课只是照搬书本知识的教学方法,要努力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要突破传统学习方式,开展研究性学习,简单来说就是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彼此交流自己的学习经验和解题的思路。将不同的学习方法或解题思路联合起来,吸收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解题中的不足,将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3.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高中学生,可能没有更多的学习方式,大多数学生在死记硬背,即使是理科的学生,只要老师讲到的公式、方程就会背下来,考试就不会有问题了。但数学这门学科,是文理不分家的,对学生来说,学习不只是背诵,更要我们去理解,所以学生要转变自己的学习方式,积极地去理解,把课本的问题运用到实际中去,提高我们自身的学习能力。
数学中所运用的创新性的思维方式,是现代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只有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抛弃旧的应试教育中的种种问题,不断创新,才可以使自己的学习能力得到提高,才可以培养出更多的适应现代社会的人才,从而在以后的生存中站稳脚跟。
篇13
预习,是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高效课堂得以保证的一个重要因素,就好像是跳远前的助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通过预习,才能知道哪些是显而易见的,哪些是经过思考以后能懂的,哪些是似懂非懂的,哪些是确实不懂的,这样在课堂上就有了明显的主观听课意愿,这样再去启发,效果不言而喻。
(二)备足学生,以人为本
新知识的获取必须以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和社会阅历为基础。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乡村普通中学,学生的父母大多早出晚归地打工,对学生的学习管理几近于零管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认知能力、认知结果变量、兴趣、动机、情感、意志和性格和他应该具备的,普遍相差一段距离。这样,课堂教学要达到高效的预设,必须使学生达到应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结构。这就需要教师了解、预见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与认知结构,把现有的和应有的距离找出来,然后对学生做一定量的针对性训练,在加强和巩固的同时达到应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结构。
(三)充分发挥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提高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程度,让他们能够主动、自由、快乐、有效地学习。首先,要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学生们勤于动脑,善于发育。其次,要养成良好的课堂习惯,使学生能够在讨论交流的氛围中学习。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若能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启发、借鉴和学习,思维由集中到发散,又由发散到集中,个人的思维在集体中得到了发展,对解决问题会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应当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学生交流活动中,对讨论中出现的问题不轻易地表态或者下结论:对学生中出现的错误不要压抑而是在群体的交流与讨论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对于小组讨论的结果及思维的过程应当鼓励学生及时展现,不要害怕出错,要敢于面对问题,关键是要通过交流和讨论了解自己思维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以及自己在认识理解问题时的缺陷。善于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技术被越来越普遍地运用于数学课堂教学之中。这种利用文字、图形、声音、动画等多种技术组合而成的信息系统,将视觉与听觉同时作用于人们的感官,生动逼真的画面和悦耳动听的声音所创造出的教学情境,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态度,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得以具体化、清晰化,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重视实践操作,积极主动思考,科学记忆知识,使以教师的教为主,变成以学为的学主,优化教学过程。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四)增强数学教学机智。提高思维品质的优化率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知识由理解到掌握,进而能灵活运用,变为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思维才智,以求得最佳教学效果,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学机智。数学教学机智主要有启发联想、构思多解、运用反例、及时调节、渗透数学思想与方法等。巧妙使用反例,注重逆向变通,培养思维的批判性与变通性,是数学教学机智极为出色的内容。
二、教学资源要有趣味化
(一)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
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把数学特有的严谨、抽象、简洁、概括等属性,通过巧妙的形式引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这样才能创设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
(二)改变例题和练习的呈现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教材已经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课本的数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也贴近中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但这些毕竟是静止的东西,要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还有很大的欠缺。中学生往往对活动的事物更感兴趣,如能把这些静止的资源活动化,进一步增加它的趣味性,那一定会牢牢地抓住学生的双眼。
三、教师自身要富有激情,情绪饱满
(一)良好的精神状态是迸发激情最直接的因素,教师要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充满信心,对学生充满信心。
教师只有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保证自己在课堂上张驰有度、挥洒自如,才能让课堂激情飞扬,或“化废为宝”或“点石成金”。教师精神不振无精打彩,没能进入角色, 整个课堂就会像一潭死水。这潭死水是无论如何也激活不了学生学习的激情的,其课堂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教师要懂得调整自己的精神状态,让饱满的精神迸发饱满的激情,让饱满的激情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这份热情会帮学生打造出智慧灵动的人生!
(二)语言幽默,充满激情。课堂教学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信息传递师生沟通的过程。但作为教师,如何表达有时比表达什么更为重要。就好像一首歌不同的歌手演绎效果大为不同。而幽默是一种智慧,是一剂良药,是自信而充满情趣的表达。恰如其分地运用轻松幽默的表达方式,会使你与学生产生共鸣,使双方发出会心的微笑。教师故意打破课堂上的平淡氛围,布下迷阵,在一定时机,话锋一转,语惊四座,妙语道出出人意料之结果,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前苏联一位诗人说“教育者最重要的也是第一位助手就是幽默”。高超的课堂驾驭者会运用幽默增加课堂激情,缓解课堂压力,驱除学生疲劳,幽默的确是课堂激情最有味道的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