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诗歌散文精选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诗歌散文精选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诗歌散文精选

篇1

妈妈,我会永远爱您!

妈妈!您生我、养我、育我……在这个节日里,儿子向您问好,希望您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妈妈,今天是母亲节。我想对您说:“妈妈我爱您。”

希望能在这样节日里对母亲说声:妈妈,你辛苦了,儿子在有生之年,会孝顺你老的,母亲节快乐!!!

妈妈:祝您健康长寿!永远年轻!天天快乐!

妈妈,你的女儿长大了,也懂事了,你放心吧。没有我的日子,你要更加保重你自己!

dear妈妈:这十几年来你辛苦了!希望在这特别的日子送上我特别的问候!祝:母亲节快乐!妈妈我永远爱你!

我若是大款,您就是大款的妈妈。我若是总统,您就是总统的妈妈。不管我将来人生的路将是怎样,我都会永远爱您,妈妈!

希望今天,所有的母亲都会从心里微笑,为了儿女,为了所有,只要妈妈快乐,我们就快乐!

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我衷心祝福我的妈妈节日快乐!道一声您辛苦了!

亲爱的妈妈,岁月已将您的青春燃烧,但您的关怀和勉励将伴我信步风雨人生。用我心抚平你额上的皱纹,用我的情感染黑您头上的白发。祝您母亲节快乐!

摘几片云朵、剪几缕霞光,用想念做针、用思恋做线,织一套炫丽夺目的霓裳,装扮出倾国倾城的您——我心中最美丽的妈妈:祝您节日快乐!

有许多人、许多事,经历了转身便会忘记,但在我们的心灵深处永远不会忘记我们的母亲,永远不会因为岁月的流逝而消减我们对母亲那深深的爱。母亲节快乐

亲爱的妈妈:您曾用您坚实的臂弯为我撑起一片蓝天;而今,我也要用我日益丰满的羽翼为您遮挡风雨。妈妈,我永远爱您!祝您健康快乐!

从我出世的那一天,到现在我拥有的一切,都是你给予我的,在母亲节到来时,我想说“辛苦你了我亲爱的妈妈”

我是从故乡屋檐下飞出的一只小鸟,每一根羽毛成长都凝结着您的深情抚爱和谆谆教导。

无法可修饰的一对手,带出温暖永远在背后,纵使罗嗦始终关注,不懂珍惜太内疚……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妈妈,请准我说声真的爱你。

没有你就没有我,就没有我数十寒暑的悲伤,也没有我春夏秋冬的欢笑,谢谢你给了我生命中美好的一切与成长。母亲节快乐!

妈:为了我您的黑发变白,费尽心血。今天是您的节日。妈,谢谢您!您辛苦了!儿会尽我所能报答您我最亲的妈妈!

走过了那么多年,我才深深知道,最爱我的人是您,妈妈。把无数的思念化做心中无限的祝福,默默的为你祈祷,祝你健康快乐!

老妈,您脸上的皱纹不过是表示原来有过笑容的地方,在我心目中,您永远是最美的。

篇2

   我们常常犹豫,但是,回想起来,品味起来,还真的没有找到一直都在坚持的理想!如今,似乎有了,可是又充满了挫折。是的,人生不可能不遇到挫折,更重要的是要接受挫折,领悟当中给予的不可估量的力量,因此,既然已经坚守了,就请坚持住,不为什么,只为活得更精彩……

   今日演讲的老师,在寂寞中坚守,在坚守中成长,在成长中收获,在收获中充满力量!

     高三誓师大会个人发言稿范文

   尊敬的各位家长、老师们、同学们:

   在这个春暖花开,万物生辉的时刻,我们齐聚于此,隆重举行宜春一中2021 届高考百日誓师大会,为正在紧张备考的高三学子们摇旗呐喊,加油助威。出席此次大会的除高三年级全体师生外,还有高一高二年级的全体同学、学校中层以上干部及部分学生家长代表,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的到来!

   下面,我们进行大会第一项,请全体起立,奏国歌,升国旗,鸣炮。

   请坐下。

   大会第二项,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学校校长xx同志为高三学子们激情壮行。

   大会第三项,请高三年级教师代表xx老师发言。大家欢迎!

   大会第四项,请高三年级学生代表xx同学发言。大家欢迎!

   大会第五项,请高三年级学生家长代表xx女士发言。大家欢迎!

   大会第六项,请高二年级乐思尧、郑翔友、邓邦辰三位同学代表高一、高二年级全体同学为学长、学姐呐喊加油。

   大会第七项,高三年级全体学生宣誓,领誓人,高三年级主任熊辉。

   老师们、同学们:伴随着同学们响亮的誓言,我们的誓师大会就要落下帷幕,但是我们坚不可摧的顽强意志,勇夺胜利的豪情必将写满这剩下的一百个日日夜夜。让我们众志成城,携手并进,让六月的鲜花和美酒庆祝我们的成功,让母校因我们的成功而辉煌!

   下面我宣布:宜春一中2021 届高考百日誓师大会到此结束,请同学们按要求有序离场。

  高三誓师大会个人发言稿范文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时光像离弦之箭,随风飞远;岁月如东去之水,永不回还。不知不觉间,高考仅有百日。在这个庄严时刻,我们三中师生齐聚在这里,将用我们的豪情和壮志,用我们的勤奋和进取,放飞我们渴盼已久的共同梦想。

   我能够作为高三教师代表在这里发言,我深感荣幸。我们的誓师大会,目的非常明确,那就是要进一步激励我们高三师生,以火样的激情、必胜的信念、科学的方法和旺盛的斗志,努力拼搏,收获我们今年高考的辉煌。

   在这个世界上,成功者的队伍里面,很多人并不见得很聪明,失败者的队伍里面很多人并不见得愚笨。其实,有一样东西比聪明的脑袋更重要,那就是人的心灵和意志,一个人的贫穷很大的程度是心灵的贫穷,一个人的成功很大程度是意志的成功!过去我们做的怎么样并不重要,只要从现在开始,一切都将改变。现在,高考已经近在眼前,最后的决斗开始了,冲锋的号角吹响了。100天的时间,可以收获累累,可以突飞猛进。我们从寒冬走来,更珍惜春天的灿烂,我们向六月奔去,更相信人生的奇迹。我们曾用智慧培养理想,曾用汗水浇灌希望,曾经踏过书山坎坷,也曾渡过学海茫茫,我们走过的每一步,都已经奠定了成功的基石。我们的青春会因努力而精彩,人生会因拼搏而辉煌,让我们从今天开始,踏上百日的征程!

   下面让我们以理想的名义对自己提出以下五点要求:

   一、紧密配合,加强沟通,不到最后关头切勿轻言成败

   高考冲刺紧要关头,我们全体同学都要关爱自己的班级,加强与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的交流谈心,加强自我心理疏导,为我们最后的复习迎考营造一个良好、和谐的氛围和环境。过去的高三两次统考,不管我们的成绩如何,它仅仅代表过去,不能说明将来什么,更不能代表高考,行百里者半九十,最后的几步才是最关键最艰难的,也是最容易出问题的,我们必须要有深刻清醒的认识,谁大意和松懈一下,谁将落后,谁将万劫不复。

   二、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用最稳健的步伐将理想进行到底

   我们全体师生必须一鼓作气、乘势追击,从新的起点出发,向新的目标和制高点冲刺,到达理想的彼岸。

   三、投入专注,心无旁骛,摒弃一切诱惑,简单生活

   我们各个班级、每个同学必须快速制定并切实落实科学、完善、周详的冲刺复习计划,在这过程中决不能打丝毫的折扣,必须100%地完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日日有所进,周周有提高。

   四、抓紧时间,分秒必争,与强者竞争,向自我挑战

   一个善于利用时间的人,他总能找到时间,因为他懂得时间的点滴效应,他知道只要自己每天比别人少浪费一分钟,那么一百天他就比别人多出一百分钟来,他就可以比别人准备得更充分一点。所以抓住学习中的每一个细节,便能累积巨大的成功。

   五、珍惜考试,调整心态,锻炼技能,形成规范

   同学们必须根据自身及学科的特点,对自己的薄弱学科进行持续的自我补差,尤其是对有较大增长空间和潜力的学科给予时间上倾斜和保证,务求实现补有成效、补有提高,补有突破,以求做到灵活运用,增强得分能力

   同学们,希望之门已经开启,胜利在招手,理想在召唤。我们渴望着,在百日之后,我们三中的学子们能用你们那聪明的智慧与美丽的心灵书写下无愧于青春、无愧于母校、无愧于时代、无愧于父老乡亲最耀眼夺目的风采。

   同学们,高考其实和人生一样,三分凭运气,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敢拼一定赢。让我们以无可挑剔的成绩和不容争辩的实力来创造自己的未来。让我们真正做到“今天我以三中为荣,明天三中以我为荣”。

   同学们,照一照镜子吧!你会发现青春正盛!把一把脉搏吧!你会感觉激情正浓!青春给了我们激情,我们就要热烈地拥抱生活;青春给了我们力量,我们就要执著地拼搏追求;青春给了我们勇气,我们就要无畏地接收挑战。青春的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是花就要绽放,是树就要撑出绿荫,是水手就要搏击风浪,是雄鹰就要展翅飞翔。

篇3

我们看看课程标准对现代诗歌教学的要求:《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力求使学生了解中国现代诗歌散文的总体面貌、表现方式、文体知识和文学史知识,陶冶审美情趣,提高阅读、鉴赏与写作能力。在引导阅读时,着眼于启发学生学会发掘、理解和品味作品的文体特点和审美特性,在接受人文熏陶的同时,培养纯正的审美感受和灵敏的语感。

《外国诗歌散文欣赏》精选外国诗歌散文作品,突出经典性和可读性,培养鉴赏外国诗歌散文作品的兴趣和能力,丰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如此高标准的要求,对现代诗歌的教学怎能懈怠?

在“课改”形势下,如何适应新教材的变革,遵循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从事现代诗歌的教学呢?

一、教师要用激情创设情境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一个教师如果不落后于现代教育进程,他会感到自己是克服人类无知和恶习的机构的一个活跃而积极的成员,是过去历史上所有崇高而伟大的人物跟新一代人之间的中介人,是那些争取真理和幸福的人的神圣遗训的保存者,他感到自己是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个环节。”作为起主导作用的教师,一堂课若不能唤起学生的情感,不能使学生透过文字符号理解其中的深意,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那么教师的主导作用何在?特别是诗歌教学,应该是这样的场景:教师激情洋溢,学生进入情境,课堂为浓郁的艺术氛围所笼罩,结束时有余音绕梁不绝于耳的效果。而这就需要教师的教学富于激情,需要教师燃烧学生,为学生创设必要的学习情境。正如拜伦所言“激情”是诗的粮食,诗的薪火。师生与诗人心灵互动的场面不是虚假造作所能体现的,那需要师生沉浸于诗,如痴如醉物我两忘。

二、走进诗歌

1.走进诗歌,必须先走进一个个诗人,走进诗人的心灵深处

例:学习闻一多的《死水》,我们要求学生了解的不仅仅是程式化的闻一多的生平简介及代表作品。更多地是让学生去触摸诗人丰厚的生活,走进诗人那丰腴感人的生命中,去感受诗人卓尔不群的风采,谛听诗人情感的赤诚,从而净化我们的心灵。所以我搜集了很多和闻一多有关的文章。如《血色闻一多》、《纪念闻一多先生遇难十六周年》,印发给学生看,学生了解到的闻一多不仅仅是一个诗人,更是一个潜心学习,为国为民呐喊终生的不屈不挠的真正的民主斗士,甚至在了解到闻一多在昆明被杀害的一幕时,我们的孩子居然也有人拍案而起。此后,每读到闻一多的文章,孩子们或哀伤或愤怒或流泪,这难道不是走进诗人心灵的深处的明证?

2.美读

古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有研究证明,人在朗读的时候,从视觉扩大到听觉,从而增加了大脑皮层的刺激渠道,促使读者深入领会词语的含义和精神实质。

美读是学生从正确的语言、声调、节奏方面对作品的内容直接受到感染。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的一种手段。美读能使学生入情、入境、会心。在这方面,我学习于漪老前辈的作法,其一,比照感悟;其二,指导技法;其三,强调心会(心中领会)。

3.揣摩探究深味其旨

如果说诗人是一座花园,那么他的每一首诗,就是花园里一朵朵艳丽的花。美读是我们一朵朵的欣赏,而要想谛听花语,领略花园的魅力,离不开揣摩探究,具体地说首先是品味,要咀嚼诗的字句,品评诗的外在形象特点,探究诗歌的内在意蕴。品的过程更是妙趣横生,精彩不断。如在教学郑愁予的《错误》时:

师:有人说隔壁的诗人是疯子,远方的诗人是风景。刚才我们解读的游子思妇说,只是一种普通的解读,我们对这首诗的思想内容,还可以作哪些多元的解读?

生:我可以把女子理解成归人的母亲。

生:过客是归人,可归人还想流浪,不想回家。

……

其次是引领回归,揣摩往往会偏离主体,肢解文本,迷失方向的做文字游戏,此环节教师好比如来佛,不仅对文本要宏观把握还要对学生进行微观洞察。教师要抓住学生有价值的品点,深化升华,回归本真。

三、课外拓展,举一反三

例如在结束的《沁园春·长沙》后,我还给学生精选了不同时代的诗歌,如《七绝屈原》《念奴娇·鸟儿问答》《水调歌头·游泳》《菩萨蛮·大柏地》等,对写作背景和重点语句加以注解,让学生利用晨读去吟诵体会,进一步去领略一个融诗人与政治家为一体的的精神风貌,进一步引发学生的探求、思考和质疑。

四、摹写创作

先来读两首小诗:

音 乐

音乐/你是心地清明的友人/月白色的光/柔和浮躁的尘世

音乐/你是忠贞的母亲/纯洁的身体/积蓄无际的热情

音乐/你是抚平伤痕的良药/慰藉痛苦的灵魂

音乐/你是开启心门的钥匙/打开尘封的梦想

是你/音乐/为我驱逐黑暗/迎来了黎明/跳动的音符/婉转的旋律/内心的共鸣

谱成一首属于你的歌/爱你,音乐

人生若只如初见

初见犹如早春的雨/平凡中/散发着淡淡的清香

初见犹如初夏的风/吹拂中/略带着微微的暖意

初见犹如深秋的硕果/收获中/明白了此刻的珍贵

初见犹如冬天的万物/褪去了秋的忧伤/期待了春的愉悦

人生若只如初见/或许/看不见人世的污秽/听不见罪恶的喧嚣

这些诗作虽稚嫩但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我要求人人都要摹写,然后我把这些摹写作品辑录成集,配上精美的封面、插图,既充实了班级图书角,又为每位学生储存了一笔无价之宝。

五、举办诗歌朗诵会

在诗歌单元教学接近尾声时,就要筹备这个事情,朗诵的规模可以以每个学习小组为单位,也可以是一个年级的或全校性的;朗诵的形式可以是集体朗诵,也可以是个人朗诵;朗诵内容可以是名家名篇、也可以是学生的稚嫩之作。不拘一格。

六、余音绕梁,醉舞诗歌长空

篇4

3.人民教师(北京):2004年8期《另类》;2005年8期《他,不失为良师》。

4.教育艺术(北京):2004年12期《他,不失为良师》;2005年2期《泪盈重逢时》;2006年7期《落榜》。

5.扬子江诗刊(南京):2004年5期《武陵春・远归》等三首;2005年4期《乡情》三首;2006年1期《青玉案・铭感恩师》。

6.作家报(山东):2005年1月20日《巨树的丰碑》及评论《的穿透力》;随笔《诗意与生存》。

7.当代教育(贵州):2005年1期《家乡的湿地》(后入选中国文联出版社《当代散文大观》)及评介文章《珠圆玉润,条分缕析》、《跟着心灵的体验走》等。

8.《中国诗》《新国风文学》(北京):2004年10期《天趣诗词六首》;2005年8期《警笛再次拉响》、《致兄弟》、《他去了》、《后学与先贤》等;2006年2期《故居老树》、《追怀诗词》等五首;2006年4期《晚步》等三首。

9.稻香湖诗刊《北京》:2006年5期《返故里》六首。

10.大风筝诗刊(山东):2006年春卷《海山“仙”居》十二首。

11.盘锦诗词(辽宁):2006年1-2期《登临海高峰》三首。

12.绿风诗刊(新疆):2006年2期《故居二首》。

13.海门日报(江苏):2004年10期《追怀诗十首》。

14.鹤岗日报(黑龙江):2004年11月《乡情诗十首》。

15.《阳关》(甘肃)2006年第六期《疏雨》等二首。

篇5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6-255-01

为了实现新课程标准的教改理念,高中语文教科书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系列。最见精彩处就是选修课本涉及到古代原典、写作学、古代文化及按照戏剧、散文、诗歌、小说、电影等体裁精选的古代和现当代的优秀作品等诸多内容。这些内容丰富厚重而又系统性的给出了一个文化传承的简略线路图。因为教学时间的有限和受高考指挥棒的拘囿,加之教师对此的教学探索还远远不够,选修课的璀璨星空被大大地压缩了,所以,在这里我借助于新诗教学再谈一下选修课教学的重要意义,就是十分必要的了。

一、新诗的历史

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从《诗经》开始,口耳相传,诗的血脉流淌至今。古典诗歌和散文成了文学史上的两座奇俊的高峰。由于历史的悠长,长达两千余年的古典诗歌几乎成了诗歌的代名词,而发轫于1917年《新青年》上的新诗就有点相形见绌了。新诗主要的贡献一是以白话代替了文言,一是以形式的自由代替了格律。新诗从诞生之日起,国家正临多事之秋,新诗的发展在贵族化与平民化的夹缝中,在纯诗话与大众化的罅隙里,在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三大诗潮的纠葛和斗争下艰难前行。历史虽短,而命运多舛,经由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新月诗人和《现代》诗人的拓展,四十年代九叶诗人的伸延和七八十年代《今天》诗人对现代主义诗歌的接续,新诗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传统。简单地说新诗传统的关键词就是现代、自我、情绪和自由。

但到了消费主义盛行的今天,诗歌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原因有很多:在物质化的社会中,人们倍感压力,自是远离了文学,小说由于其特有的故事性受到一定的钟爱,相对而言,新诗就疏离的多了。还有,除了专门的研究者和高校中文系的学生,能说清楚新诗的历史和独有艺术特征的读者数目寥寥。更何况新诗使用的诸如悖谬、并置、反讽、转喻等写作技巧让很多读者不明所以,并由此带来了对新诗的误读和误解。此外,诗歌的自身问题如身体修辞等也遭致了大众新诗低俗化的讥评。回顾历史正是为了面对现在。在高中阶段,能借助于一本《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给新诗一个历史性的回顾,并通过其中精选的诗篇给学生以诗美的感悟和启示,善莫大焉。这本选修课本中,编者以社会、亲情、爱情、土地和苦难为主题将新诗分为五个单元,这主要是从教育的角度考量的,也因为这些是中学生所经常接触的题材类别,不至于造成隔膜,容易被他们所接受。所选诗歌皆为精品,易于朗诵和记忆。每个单元后面附有一些基础的诗歌知识,如新诗的表达、新诗的意象、新诗的语言特征等,使中学生对诗歌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感知。

应该说,这本教材的编排和架构有深意存焉。它不以新诗历史的简括为目的,而借对新诗的阅读和鉴赏感受新诗独特的美学特征。寓教于乐、寓教于美才是教育的至高境界。

二、新诗的意义

说起新诗的美学意义,需从诗歌说起,方能正本清源。诗是什么?里尔克说诗是一种经验,郭沫若在《论诗三札》里给出了这样一个公式:诗=(直觉+情调+想象)+(适当的文字),还有人说诗是一种发现,诗是一种情绪。古今中外,对诗歌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而是众说纷纭。其实,诗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为什么需要读诗。

1、诗是情感的隐秘表达 从《诗经》开始,诗歌就有了“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潜在要求,忌讳情绪的直接宣泄和无节制表达,古诗多讲究情绪的含蓄蕴藉、婉转曲致并以此为其美学特征之一。新诗坛虽有郭沫若等人《女神》式的狂飙突进和殷夫等人为无产阶级诗歌所作的大声疾呼,但从新诗的艺术性上来看,诗歌的主潮是现代主义思潮。现代主义诗歌重视的是暗示和象征,这需要读者能破解这种语言的遮蔽,达到与诗人情感的高度相契。

现代主义诗歌由于暗示与象征的运用,读者对诗歌的阅读就需要一定诗歌知识的积累,否者就云山雾罩,无从着手。阅读的过程就是一个解诗、赏诗的过程。这也正增加了诗歌的趣味性,读诗就变成了一个美的寻找旅程。

2、诗是一种对时代生活的敏锐发言 诗歌被认为是时代的灵魂。在西方,诗人被认为是通灵者,是上帝的代言人。诗歌的地位较散文、小说、戏剧为高,自有它的道理。因为诗歌承担着对这个时代的敏锐感受和表达,而诗歌的篇幅又不很长,在有限的容量里做一深刻的思考,殊为不易。诗歌为这个时言,这个发言并不一定是直接的。诗人的感受是敏锐的,他们往往受着内心情感与理智的交战,但伟大的诗人都是内心情感的忠实记录者。他记录着自己对这个时代的反映和真实思考,拒绝伪饰,不与历史合谋。

篇6

一、“命名取号”酝酿蓄趣

课程标准关于诗歌“课程目标”的阐述要求学生尝试组织文学社团,其实在班上也可组织成立缩微的“文学社团”,如某个专题方面的学习小组等。所以,在正式进入诗词教学前可发动组织学生成立“诗词学习小组”。即在班级要求全体同学以4~6人组合成立一个诗词学习小组,所有同学均要参加,组员尽量包含“各有专长”的同学,如语文综合素养较高、会绘画或唱歌、能制作课件等。选好组长,并取一个有诗意的组名。同时,建议每个组员各取一个有个性的字或号以显“诗意人生”。在整个过程中,诗词学习小组不能任意变换组员,以保证后续开展活动时诗词学习小组的整体合作及统一。

一般来说学生在分组后为小组取名的时候都很积极,许多小组成员常常为一个字展开激烈的讨论,就怕自己组的名没有其他组的有意蕴。同学们最后定的组名,有些取自古诗词名句,有些融进组员的名字,有些结合组员的兴趣爱好等,每次总能出现许多“出彩”的富有诗意的组名,如“疏星淡月”“鸿雁单秋”“梦圆唐朝”等。而在给自己取字号的时候,如果出现不够积极的情况我就借机渗透古代文化常识,借力激趣。我在简单介绍古人取字与号的基本知识时,就特别向学生强调:字,也叫“表字”,古时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举行笄礼时取字,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并非所有成年人都有字,是有一定学识、身份、地位的成年人才有的,随着时代的变迁,普通的平民百姓不再有表字,表字成为地位的象征;号是人在名、字之外的尊称或美称,有号的人多是那些圣贤雅士。这个时候学生就积极起来了,全班出现一股势不可挡的“查词典,定雅字,取美号”的热潮。

而@些都为接下来的诗词学习铺设道路,酝酿蓄趣,营造学习氛围。

二、“古代诗歌我来讲”自主鉴赏

课程标准关于诗歌的“课程目标”阐述中提到学生要能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诗文。还指出:选修课程应该致力于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古代诗歌我来讲”自主鉴赏活动就是指在老师的示范讲解下,学生自主鉴赏诗词,然后选择自己喜欢又感觉理解最透彻的诗作给同学们讲授,学生每人都有一次走上讲台当小老师的机会。

粤选1将唐诗宋词元曲中大家们的作品编为基本阅读课,其他名家的作品按题材内容分类编排为拓展阅读课,这样的框架有利于突出重点。教师先把不同题材的作品与名家典型代表作列为自己示范重点讲授的专题课与名家学习课。专题授课讲明诗词常识,让学生初步掌握诗词的分类鉴赏。名家学习课精讲最能体现诗人风格的诗篇。除了这些,其它的篇目则可让学生进行自主鉴赏。学生与教师根据教学进度轮流穿行。如杜甫诗五首,都是以安史之乱为背景,体现诗人忧国忧民的精神和高度成熟的诗歌艺术技艺。教师可只讲《月夜》,而其余四首诗让学生自主鉴赏。

三、“寻觅收集”深入研究

新课标指出,诗歌课程应有较大的阅读量,在此基础上精选重点学习篇目,进行作品鉴赏,即鉴赏研读是建立在一定阅读量的基础上的。要保证学生的阅读量势必要找到相应的契机,给予相应的阅读任务,这样学生才能自觉去阅读鉴赏。

(一)收集意象典故活动

在中国文学史的漫长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些约定俗成的意象群,了解这些意象群无疑对鉴赏古代诗歌、准确捕捉古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用典也是诗歌的一种常用修辞手法,不知道诗歌中所用的典故,势必也会影响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把握。在恰当的时候让学生归纳掌握古诗词中的常见意象或典故,可以让学生构建诗歌的知识网络,积累较为丰富的鉴赏知识。布置学生搜集的时机应以教学进度为准,搜集的内容可以有四种:1.单个典型意象涵义的搜集。如第4课即景抒情诗四首中三首有“月”的意象,所以可布置学生搜集整理带有“月”意象的诗句,探讨这个意象的寓意。2相同题材意象典故的搜集整理。学了第1课王维的边塞诗《观猎》及第6课的边塞战争诗之后,可以让学生收集边塞诗常见意象或典故的有关诗句,然后解说意象寓意和典故内容及含义。3.表现相同思想内容的意象典故的搜集整理。如学了第19课言情词三首后让学生搜集整理代表爱情的常用意象。4.名家常用的意象搜集整理。

学生自己搜集归纳比教师直接给资料会有更深印象,有时还会有意外的“收获”。

(二)寻觅“唐词宋诗”活动

尽可能让学生全面了解唐宋诗词的风貌,是《唐诗宋词选读》学习的预设目标之一。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阅读一定量的唐词和宋诗。教材中属于唐代的词人有温庭筠,执教唐诗最后一课咏史诗介绍温庭筠时,我重点强调温庭筠是晚唐时期诗人、词人,他被称为“花间派”鼻祖,对五代以后词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推动作用。我抓住时机让学生在惊诧于竟有“唐词”时让学生每人找一首唐词和一首宋诗。一些学生搜集到苏轼的很多脍炙人口的名句如“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人生到处知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时,激动地说“这出自苏轼的诗,而不是词!我可从来没意识到这是宋诗!”“我几乎是又惊又喜了”。

通过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自主利用网络等工具去查寻有点被教材“忽略”的唐词、宋诗。学生在有点意外号晾喜中,增加了阅读量,既有助于全面了解唐宋诗词的全貌,也为后面宋词的学习作了充分的准备。

(三)“寻觅节日诗情”活动

中国很多的传统节日都和诗歌结下了不解之缘。如教材中李清照的《永遇乐・落日熔金》、辛弃疾的《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等都是有关元宵节的词。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是写七夕的。在学习这些篇目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搜集出现其它的中国传统节日的诗词。查找内容包括相关节日诗词,节日诗词相关的作家、年代以及背景等资料。学生通过自己制作课件汇报展示搜集结果。

学生在寻觅搜集有关节日诗歌的过程中,可以从不同角度感受到不同历史时期强烈的时代特征,这些本身是很具吸引力的,同时又和我们今天的生活一脉相承,所以学生们的积极性很高。在广泛阅读的时候,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节日文化的了解和热爱,阅读鉴赏能力自然而然也得到了提升。

四、“尝试创作”提升写作能力

课程标准关于诗歌的“课程目标”要求学生尝试进行诗歌的创作。学生学了一定数量的唐诗与宋词之后可以让学生尝试进行创作,以期能深入理解诗歌。可采取下列多种形式,如改写诗词:可在学过的古典诗词中选择一首诗或词进行改写,可以把诗改为词,也可以把词改为诗;填词:老师简单介绍填词的基本知识,然后要求每位同学试填一首词。可以给定主题:如以“校园生活”“艺术节”“学语文”为话题。也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自创诗词。

创作活动中最受学生欢迎的是写歌词:先让每个学习小组推荐一首有关古典诗词的民乐、歌曲让同学们欣赏,之后要求学生以某一古典诗词为原型,改写成一首歌词。老师可以先教给学生简单的方法,如:挑选自己喜欢的一首诗、词、曲,确定韵脚(与原韵可同也可不同);灵活变换句式,选用原诗中的意象,自由打散重组,设置一个具有现代意味的场景或背景故事,抒发现代人的思想情感,从而构成一首具有古典韵味又具有现代特色的词作。对于学生的作品,可以整理出版班级诗集。学生认真进行创作的风气不知不觉也渗透到平时的作文中去了。

五、“展演评比”提高鉴赏能力

课程目标关于诗歌提到要让学生“L试进行诗歌、散文的创作,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果,交流体会”。课程标准关于诗歌与散文的教学建议提到“提倡举办诗歌散文朗诵会”,鼓励学生创办文学刊物。以上活动内容学生本来就有兴趣,如果再加上评比就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了。

(一)笔记展评

在开始诗词学习时即布置整理归纳笔记任务要求,同时预报在适当时候进行展示,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借鉴。最后以“内容丰富,有助于诗词鉴赏能力的提高,而且做到图文并茂,令人读来津津有味”为标准评选最受欢迎的笔记。例如一个同学在积累本上整理归纳历史上一系列的壮志难酬的英雄、士大夫有关诗句时,旁边画了一个仰天长啸的人并在旁边用艺术字写着“爱国忠君如是也”。在同学们整理出来的笔记中大都能包含“文学文化常识”“分类知识”“诗歌鉴赏术语例举”“鉴赏步骤方法”“传统意象集锦”这些内容,而这正是鉴赏诗歌所必备的知识。同学们笔记的内容各异,生动形象又活泼有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不知不觉学了不少的诗词知识。

(二)专题朗诵表演

“专题朗诵表演”活动流程大概为:把粤选1作为范围,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共同探讨并确定朗诵主题。按此专题搜集、整理相关诗歌,制作成课件,然后进行专题朗诵表演。学生在欣赏同学们表演时要作出准确的评价,小组同学人人参与,组与组同学互相观摩,互相评议。

学生最后确定的专题通常有“远游怀人”“军旅战争”“爱国情怀”“登临感悟”“爱的诗篇”“友谊如酒”“珍惜亲情”等等。各专题涉及面很广,准备过程可以说已达到了初步全面复习的目的。另外,当欣赏同学们的“倾情展演”时,也相当于把全书的内容分专题又复习了一遍,学生的分类鉴赏能力又得到一次长足的发展。

(三)手抄报、语文电子杂志评比

学生在学习古典诗词中一路走来,点点滴滴,感悟与体验,进步与提高,给他们一个平台,让他们发挥所长,展示学习成果,是水到渠成的事。展示方式主要有制作展示手抄报、编辑展演语文电子杂志活动。

篇7

李晃出生于湖南省隆回县高坪镇一个家道中落的书香门第。6岁那年,母亲去世,过早失去母爱的李晃从小就承受着与他年龄不相称的重担:去十多里外的隆回、新邵、新化三县搭界的山上砍柴、扛毛竹回家编竹席到集上去贩卖;跟着父亲下地插秧、割麦……进入初中,李晃开始喜欢上文学。因为家境贫寒,在父亲的叹息声中,李晃无奈地和村里人一起踏上了南下广东的打工之路,开始了他一身侠气闯荡天下的故事。

多年的漂泊生涯,李晃做过许多工作,打石工、建筑工、搬运工、酒楼卖虾仔、洗碗工、星级酒店行李生、物管保安、管理员、管理处主任、项目经理、区域经理、总经理助理、校刊主编,这些坎坷而又丰富的人生经历对李晃来说是刻骨铭心的。他把生活的艰难看成是人生宝贵财富的一部分。每天晚上,工友们都进入了鼾声如雷的睡梦之中,李晃却还在为自己的诗歌而忙碌着,把辛劳写进诗里,把痛楚写进诗里,把汗水浸湿眼睛的酸涩写进诗里,诗歌成了李晃生活中对梦想唯一的倾诉。

李晃用微薄的工资买书、稿纸和邮票,尽一切可能的机会去寻书读书。他几乎每到一座城市,都会做两件事,第一件是问清楚新华书店在哪,一有时间,他几乎都会泡在书店里,不把自己饿到发晕、店门要关的情况下是不会往回走的。一件是用脚步丈量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蕴。他宁可省下一块钱的公交,也要把双腿走酸,一定要一步一步走下去,将整个城市哪怕是进行局部的打量。李晃告诉记者,他现在阅读的书目中主要有美学、哲学、史学等方面的书籍。

后来,李晃出差的机会多了起来,比如到黄河边的济南,往自己魂牵梦萦的江南,到南京、苏州、扬州……走到哪里,李晃的诗歌也就写到了哪里。再苦再累,他也侠气冲天,因为他坚信“最美丽的风景尚在天涯/我以梦为马,独步天下”(《以梦为马》)面对留守儿童、老人遍布的乡村故土,他一再被激起,他哀叹道:“这是我迷人的故园之独特景色。/这也是我尚在泥泞中前进的中国!”(《浪子的悲歌》)掷地有声,令人过目难忘。他好象自己笔下的《布谷》,“穿过四月的水雾——/从乡村的这一头呼叫到一头。”李晃如此具有浓郁的家国情怀与乡愁情结的诗歌,无论是在70后诗歌还是打工诗歌中均独树一帜,引人注目。

经过勤奋写作,1990年7月,李晃的第一首诗《腊月》在团中央主办的《农村青年》杂志发表。从此,他用心灵深处的吶喊铸成的诗作,开始频频出现在《诗刊》《诗歌月刊》《诗潮》等大报大刊上。2007年9月,他一首《井冈翠竹》在《诗刊》上发表后,旋即被中央电视台著名文艺栏目“电视诗歌散文”选播,入选《2001中国年度最佳诗歌》、《新世纪5年诗选》、《中国打工诗歌精选》、《深圳30年新诗选》等20余个权威选本,在打工诗歌界引起一片哄动。2010年8月25日,诗坛泰斗余光中携手李晃朗诵于深圳音乐厅,并为他的诗歌精选集《李晃诗选》题写书名,成为诗坛一大佳话。

1994年12月,他受邀出席首届国家诗人笔会,与洛夫、舒婷等著名诗人有了零距离的接触。翌年3月,不满23岁的他加入深圳市作家协会,因他那些文笔犀利的诗歌评论,赢得了一个美丽称号——“小李飞刀”。2001年12月,他加入湖南省作家协会。第二年9月,又加入广东省文艺批评家协会。2010年10月,李晃与徐敬亚、王小妮等被深圳市委宣传部、市文联评选为“深圳30年30名诗人”。2012年1月4日《中国文化报》以《文学湘军30年回眸》为题的长篇报道中,将他列入“湖南70后诗人”12人之一。在诗歌界,他赢得了“诗侠”,“深圳诗歌界四大天王之一”的美誉。

如今,李晃在深圳一所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担任校刊主编和文学社指导老师,这是他理想的诗意生活。他告诉记者,单位领导支持他的写作,尽可能给他提供良好的创作环境。

李晃喜欢阅读经典,也希望自己可以创造传世的经典诗歌。他的作品真情、悲悯、大气,既有古典情怀,又有现代意识,还有“疼痛”之感,这些元素是当下很多青年诗人所缺少的。无论抒情、乡愁、叫春、招魂、怀古、禅趣……等等题材在他笔下均有展露,呈现出一片迷人的色彩来。

他最喜欢的现当代诗人是余光中与洛夫。余光中的诗是由《乡愁》开始的,“随着年岁的增进,我一步一步地了解、理会了他诗的精髓。”他说,没想到,余先生竟然也是臧克家先生的诗歌“弟子”,和他一样,最初受臧老先生的影响。

篇8

为了深入研究运用网络开展教学工作的质量,进行了一系列的问卷调查和座谈交流。从结果看,网络教学成效比较明显。但是在内容系统性、形式灵活性和指导科学性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需要在整合内容、改进形式、拓展深化上进一步进行研究,把网络教学工作进行的更加富有成效。

一、紧贴需求系统规范,把网络教学内容整合好

网络信息海量、内容庞杂,在为教学提供丰富资源的同时,也使学员选择难度加大,特别是必备急需的理论知识还不够系统全面。因此,必须搞好内容的规范整合,使学员上网就受教育、点击就有收获。一要把知识点向基本理论解读链接。分门别类收理论原文原著、理论读本、教育教材以及相关辅导资料,让学员在系统学习中把握精髓要义。务必保证学员不懂就能查、一看就明白。二要把关注点向热点难点透析聚焦。将教材和相关辅导录像上到传局域网,为学员提供思想困惑的权威解答。及时收集教学中遇到的疑点难点,安排教员“在线答疑”。三要把兴奋点向先进文化熏陶引导。着眼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收集文学名著、中外名曲、红等经典作品,精选喜闻乐见的电子杂志,供学员品读欣赏。鼓励学员将原创的书法绘画、撰写的诗歌散文、摄制的影视短片、创作的动漫作品等上网,组织展评展播,在相互交流欣赏中提升精神品味、陶冶思想情操。让学员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不断熏陶和升华。

二、突出主体科学设计,让网络教学形式活起来

篇9

一、精选美文,吟咏体味

叶嘉莹指出:“美文乃是诉之于人之感性,而非诉之于人之知性的,所以能给予人一种真切可感的意象。”美文的内涵在于情韵,所以要让学生乐读,教师应指导其精选美文赏读。古人云:“不见意趣,必不乐学。”正是由于美文所具有的特性,学生能在反复吟诵中逐步把握美文的情韵,细细品味其自内向外散发的股股沁香,情思与作品合二为一,取得身心高度的愉悦。由赵和兴编著的《大学语文》教本,所选作品均为文质兼美的经典佳作,当然不可能篇篇讲读,就得精选典型经典来做范例。

我在诗歌散文鉴赏单元就充分采用乐读法引领学生品鉴。如我在教学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时,就充分调动学生所有的感知,采用熏陶法让学生一步步走入诗歌的情境中。我首先让学生自己轻声吟诵,初步把握诗意。月光下朦胧空灵的意境深深吸引了学生,还能感受到诗歌中弥漫的淡淡的惆怅。接下来在清淡悠远的古筝《春江花月夜》的烘托下学生自然进入那皓月当空、江天一色、澄明空灵的夜色中的春江边。在音乐的熏陶下学生在音乐的情韵中吟诵,诗歌的意境在音乐的烘托下一点点凸显出来。这时我不失时机地让学生用想象的神笔去绘制月光下的美景:春潮涌动的江水,江月交相辉映,闪着银光的花林,一轮明月悬挂在碧空如洗的天空,这样的美景怎能不让人沉湎、沉沦呢?音乐在学生欲罢不能、欲说还休中戛然而止,留下了那股宇宙无穷、人生苦短的淡淡的惆怅。这时再趁热打铁用优秀的朗诵家的声韵感染学生,在示范朗诵下,鼓励学生放开嗓子,展示自己最美好的声音。在赏识教育的感召下,很多学生克服羞怯的心理,将自身的情感主动融入诗中,动情动形,美文教学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把握精髓,仔细玩味

面对浩如烟海的中外文学名著,从哪里切入是一个颇费思量的难题。很多学生都有这样一种体会:当自己全身心读完名著时,明明胸中有千言万语的感慨、感悟、思虑,可是却不知如何将这些珍贵的思想火花燃成熊熊烈火。面对这种状况,我指导学生从以下三个层次考虑。

1.读情节。针对读者的第一阶段而言,此时学生较容易接受的是小说,而且喜欢情节紧张、有趣、曲折的小说。学生在情节的跌宕起伏中获得阅读的,教师就应该从学生兴趣原发点出发,引导他们将情节研究作为一项专题来研讨。首先要找出线索,理清情节的来龙去脉。一般而言,故事情节从发生到结局,前后是有着某种内在联系的,这种内在联系也就是贯穿在整个作品中的情节线索。只要找到了这条贯穿整个作品的线索,情节的来龙去脉也就容易把握了。这当是我们鉴赏情节的首要任务。接下来就要探讨情节发展如何为人物塑造服务。鉴赏情节应该由事见人,将人物性格与情节联系起来分析。以《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为例,刘姥姥作为乡下老太太敢于进贾府“打秋风”,表现出她的机敏睿智;可是当她来到贾府,先后被屋子晃花了眼,误将丫鬟当成凤姐,又表现出她的没见过大世面;她又被自鸣钟的声音吓了一跳,又表现出她纯真可爱;可当她腆着脸称凤姐为亲戚时,又表现出她的愚蠢与不识眼色。小说就是通过这一系列的情节描写来完成一个小人物复杂性格的刻画的。阅读鉴赏时,要逐一分析,挖掘情节的意义。最后要赏析技巧,注意发现作者组织情节的艺术匠心。小说情节的生动曲折、波澜起伏和扣人心弦,应该说是所有优秀小说的显著特点。什么地方是伏笔,什么地方是照应,什么地方是有助于塑造人物的精彩描写,哪些地方是游离于情节之外、荒诞不经的“噱头”,等等,都要细细加以赏析。如巧合、突转和延宕。例如《麦琪的礼物》,巧合与突转的巧妙使用,表现了欧・亨利小说情节安排的一贯特点。

2.读语言。随着学生阅读量的增加,情节的阅读已经不能满足其阅读需求,这时要适时引导他们读语言,更要关注那些语言有特色、回味深长的作家作品。阅读的范围也不再局限于小说。诗歌、散文、经典剧本也因为精到的语言受到学生的青睐。他们读李白的飘逸、杜甫的沉郁、苏轼的豪放、李清照的凄婉、舒婷的执著、海子的温暖,在或高亢或低回的吟唱声中,完成人生与历史的书写。也读鲁迅、冰心、钱钟书、汪曾祺、余秋雨、孔庆东,在或典雅或犀利或睿智或幽默的思考中,品读生活的苦与乐。

3.读思想。此时,读书已是洗尽铅华,返璞归真,有趣的情节和新颖的语言已不能令他们怦然心动,追寻深刻的思想成为学生的终极目标。在语文教学中,应着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使其具备独创意识、创新精神和深邃的人文眼光。娱乐化时代的到来,使得许多学生被那些庸俗、浮华的娱乐化的东西所吸引,就如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所说:“当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作为文化的传播者,我们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将一些优秀的有分量的作品介绍给学生,指导他们发现探讨最精彩最深刻的思想。引导学生思考现实生活,启发他们对生活能理性思索。

三、精略得当,广收博取

前面已经提到精读,这里专谈略读。叶圣陶说:“学生从精读方面得到的种种经验,应用这些经验,自己去读长篇巨著及其他的单篇短什,不再需要教师的详细指导,这就是‘略读’。”课堂教学总是有限的,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是个缓慢的过程。所以,单纯依靠每周几节课堂教学是不可能达到教学目的的。所以,教师同时承担着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责任。为了让学生课下有兴趣阅读作品,我在课堂上会给学生推荐作品,选其中精彩章节故事性的只讲述一二,吊足学生胃口,刺激学生课下自己找书阅读。对于推荐的数目,要适时地督促检查,在课堂上举行课外阅读讨论,要求学生交阅读笔记,等等。这样,课堂内外阅读才会良性互动起来,课堂教学效果就会成倍提高,学生人文提高也会突飞猛进。我还在开学第一次授课时就开列书单,鼓励学生大量阅读,尽量是文本阅读。这就为学生获取广博的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以生活为中心,乐学乐究

陶行知先生强调,教育应以生活为中心,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课堂以外的校园文化与社会生活,作为一种潜在的隐性课堂,既具科学性,又具人文性,已日益成为培养学生素质的绿色途径之一。大学语文教学的空间绝不能仅仅满足于单一的课堂,应走出课堂,让学生在课外体验,让校园与社会发挥教育功能,使语文教学与课外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校园处处有语文。不管是辩论赛、演讲比赛、文学知识竞赛,还是文化艺术讲座、文化沙龙,无不显示着对语文的巧妙应用,无不充满着“语文化”的情境。通常,在校园内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一些知识性、趣味性相结合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事后,学生可以进行讨论与交流。写下自己的感受。此外,还可以加强校园广播、报栏、校刊、教育通讯等舆论宣传阵地的建设和管理,有针对性地介绍优秀文学作品、名著、名画等,这些都能直接或问接地进一步拓展大学语文的外延,营造出丰富多彩的校园人文氛围,形成良好的语文环境。

除了校园文化的影响,还有社会生活的参与。学生可以从书本上学习语文,可以从校园文化中感受语文,更可以从社会生活中实践语文。社会生活是一本天然的教科书。只要学生用心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便会学到许多知识。学生可以利用周末或假期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体验生活,使语文小世界浓缩社会大世界。这可以使学生从中学到更多、更好的语文知识,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生活处处是语文。这不仅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能够使其更好地实践寻“文章之道”、悟“做人之道”的过程。

实践证明,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践行乐读乐学,对于教师而言是“授人以渔”,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学生而言则是“跳起来摘桃子”,有更多可持续发展的可能。

参考文献:

[1]李继安.苦读与乐读[N].北京:中国教育报,2002.

[2]解云娣.爱读书、会读书、乐读书[A].南京: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2006.

篇10

面对国内外一次次掀起的诵经、复古热潮,我们开始冷静反思:儿童诵读到底该往哪里走?于是,一边捧起蒙台梭利,捧起胡晓明编写的《读经:启蒙还是蒙昧》等书籍细细阅读,一边在实践中学习、思考、研讨,我们逐渐发现发现了我们原本朦胧的意识没有错――儿童诵读不能陷入复古运动、读经运动的泥沼,成为成人怀乡的病态依托。儿童诵读,首先应该面向儿童。儿童本位的诵读观和成人本位的诵读观,所影响的不仅是诵读的内容,还有诵读的方式方法:我们觉得每个孩子的诵读应该是有“我”的快乐幸福的诵读,这个“我”是指孩子自己,只有在诵读中发现自我,发现世界,才能真正引领孩子亲近经典、亲近我们传统文化及世界文化的精髓。儿童的诵读,发出的应是儿童自己的声音。

二、给孩子可亲的经典――诵读的内容

给孩子可亲的经典,是我们引领孩子日有所诵的一个理念,也是我们选择文本的一个标准。相比于同类教材,我们所选的内容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1.经典性

我们在广泛选材的基础上,一次次慎重地遴选,努力把最经典的并且适合孩子诵读的作品,呈现在孩子面前。但我们所选的不是狭隘意义上的四书五经,还有更宽泛的内容。因为考虑到孩子的年龄特征,所选多为诗性文本和一些易于记诵的琅琅上口的篇章片断,我们希望用诗心去激荡童心,用经典去叩启孩子的天赋之门。

2.序列性

即根据各个年龄段孩子的阅读能力有序安排诵读内容。努力让孩子读到他们真正该读并且适合读的东西。其中,低年级以童诗童谣、五言古诗为主,中年级则安排了《论语》《老子》《飞鸟集》等,高年级又加入了词曲、古代散文篇章的诵读。

3.趣味性

为了让孩子喜读、乐读,在选文时充分考虑到儿童的审美情趣,多选音韵和谐、琅琅上口的作品。同时,为了避免孩子诵读同一题材作品的乏味,所以尽量在同一年级安排不同题材的作品。

我们这样编排的目的是让孩子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不是被动接受,而是融入个体生命体验。

对于选文的内容,可概括为两大类,一类是经过了时间的检验、大家公认的经典,比如《论语》《孟子》《老子》、唐诗宋词等,比如泰戈尔的《飞鸟集》等等。一类是我们在国内外诗歌、散文以及童谣民歌中精选的优秀作品。

然而,两类作品,却面对着两种质疑:

第一类作品已经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可是却有人担心这些作品难理解,孩子们读不懂,诵读是否有效?

古人说:“高山仰止”,我想孩子们的眼睛并不全是用来遥望平原的,高山难道不让他们悦目?问题是,我们给这么大的孩子看到山的哪一面。如果我们让孩子接受的是一片很嶙峋的高山,他会觉得很陌生,很可怕。“横看成岭侧成峰”,山的面目是多面的,博大的经典在每一个层面都会给我们不同的风景。我们给这么大的孩子看到的是能让他的视野葱翠起来、美妙起来的一面:

你听:

鸟儿愿为一朵云,云儿愿为一只鸟。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这么美妙的节奏,这么动听的音韵,虽然来自古代,或者来自远方,可是他们并不“老朽”,并不可怕,他们的面目是可亲的。

当然,我们只是精选了其中的篇章片段,只是一座连绵的大山的一个山峰,甚至是几个突出的小角,但是,请你不要着急,等到孩子们渐渐长大,等到他有了一双慧眼,有了足够的胸怀,有了足够的力量,他会看到每一座山原来都是立体的,每一座山他都有可能去登攀。但是不要忘记,这眼光,这胸怀,这力量,就是今天他在童年的诵读中一天天长成,一天天练就的。

对于第二类作品,很多人有这样的怀疑:一首童谣儿歌、一首儿童诗,是否也能够给孩子诵读?其实,我们也曾经有过这样的顾虑。和大家一起反复研讨,我们觉得优秀的童谣儿歌、儿童诗富有童真童趣,更加贴近孩子的心灵,这些作品的诵读中能够滋养孩子的心性,积累语言。比如《粽子香》这样的童谣:

粽子香,

香厨房,

艾叶香,

香满堂。

桃枝插在大门上,

出门一望麦儿黄。

这儿端阳,

那儿端阳,

处处都端阳。

它的节奏感很强,孩子们很喜欢,在诵读中不仅培养孩子对语言音韵、节奏的准确把握,还能从中感知节日风俗,感受对生活的热爱。

再看童诗:

进城怎么走法?

(加拿大)丹尼斯・李

左脚提起,

右脚放下。

右脚提起,

左脚放下。

进城就是这么个走法。

这样的童诗,有哲理,有趣味,深刻却又浅显,孩子当然喜欢。就算他们不懂得其中的哲理,这份意趣却是每个孩子都能感知的。

于是我们精心选择有意蕴、有趣味,值得涵咏记诵的童谣、童诗以及其他现代诗歌散文,将他们列为诵读的内容。我们觉得选择适合孩子读的作品,是对童年的尊重,也是对生命的呵护。如果要等到几十年的时间检验以后,我们就错过了一代又一代孩子的生长期。

三、给孩子温暖的相逢――诵读的方式

孩子与经典的相遇、熟识是在老师的引领下进行的,老师对每一次的相遇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让孩子看到经典的“可亲”,触摸到经典的温度,我们必须去读、去诵、去感受。虽然大家已经错过最佳的读书年龄,但是仍然期冀着每一天对自己的更新。泰戈尔说过:“太阳从西方落下的时候,它的早晨的东方,已经静悄悄地等在前面。”我们是错过了,但是不愿再错过今天,因为,明天的太阳已经静悄悄地在等着我们。

每学期,各教研组都开设诵读研讨课,大家共同探讨教学中的得失。经过一次次实践和研讨,我们的实验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大家摸索出了儿童诵读的五大基本步骤,即:

1.精选文本,循序渐进;2.熟读成诵,持之以恒;3.不求甚解,会意得言;4.适当指导,读思结合;5.活动引领,激发兴趣。

老师们一边努力给孩子创设与经典的温暖相遇,一边注意培养孩子们日有所诵的习惯。晨诵时,书声琅琅;午读时,墨香弥漫。从诵读到自主阅读,与书籍的亲近成了孩子生命成长的重要节律。

四、花开了,我们继续根的事业――诵读的成果

时间证明,诵读经典对于孩子是有着多方面积极的影响的,这些影响和作用短时间内也许不能看出来,但是在我们日复一日的熏陶中,孩子们不仅储备了他们丰富的语言,也增强了记忆的能力、成就了优雅的心性。

诵读经典,是根的事业,因为它培植了每个生命植株健康的根系,并且还给了他们丰沛的养分。总结下来,主要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1.积淀语感,积累语言

长期诵读经典的孩子写出来的文章,会讲究音韵的和谐、注意意境的营造。孩子们的文笔虽然稚嫩,但是笔下却渐渐脱去了作文气,文章显得灵动、清新。

2.涵养心性,成长精神

孩子们诵读的经典是我们人类最美丽、最有生命力的基因,我们引领孩子,浸润其中,不断汲取,他们获得的不仅仅是我们看得见的语言、记忆、思维的拓展和提升,还有润物无声的精神成长。诵读经典对孩子情感、心性、习惯、品质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篇11

这部分内容与2009年《考试说明》相同,没有变化。“论述类文本阅读”与“文学类文本阅读”分工明显,考查点表述界限分明。其考查主要包括“理解和分析综合”两部分内容。“论述类文本”的考查侧重于对文段做浅层次阅读和理解,以读懂内容为出发点,注重基本阅读能力的检验,一般不涉及深层意蕴。从《考试说明》中的示例看,“论述类文本阅读”应以社会科学类文章为主,第二轮复习备考应把这类文章的阅读作为训练重点。

(二)备考建议

“论述类文本阅读”第二轮复习要指导学生养成“三读”“四注意”的阅读习惯和能力。

“三读”:初读,整体感知明思路;再读,题文对照找区域;三读,认真分析排干扰。“四注意”:注意找准题干中的关键词;注意结合文本中观点性的内容勾画重要信息;注意分析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注意信息整合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一)《考试说明》分析

2010年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查与2009年相比只有一点微小的变化,就是关于“探究”能力的要求发生了变化,将原来的“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改为“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作品思想内涵的发掘与探究更加具体明确。探究能力的考查,彰显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注重对文本的个性化阅读,注重对学生潜能的培养。

其他要求与2009年相同,具体表现为:

1.从试卷结构看,“文学类文本阅读”继续安排在第一卷;2.从分值看,保持在25分左右;3.从选文体裁看,侧重考查散文和小说两种文体;4.从考查目标定位看,更加注重学生的审美体验。

(二)备考建议:

1.带领学生回归课本,掌握小说与散文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2.结合《考试说明》和典型例题,帮助学生学会从语言、形象、情思三个层面整体把握文本。

3.要特别重视培养感受和体悟文学作品语言美、形象美、情思美的意识和能力,养成和运用由语言而想象而情思的循序渐进的鉴赏习惯和方法。

4.认真审读题干,明确答题要求和题中隐含的信息,学会利用文中词句组织答案。

5.注意分点作答,表述要力求准确、通畅、有条理。

三、古诗文阅读

(一)《考试说明》分析

2010年的《考试说明》继续将“名句名篇默写”归入古诗文阅读这一版块。文言诗文阅读的考试内容还是2009年高考的三个方面,即文言文阅读、古诗鉴赏、名句名篇默写。

1.文言文阅读要求的表述出现了变化。今年《考试说明》文言文阅读中“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要求,将原来“利用材料中的相关信息(如题目、注释、出处等)作出综合分析和准确判断”一句中的括号部分删除了,这一“提示”其实在古诗鉴赏时也同样要特别留意,此次删除应该不是淡化。这点值得备考师生注意。

2.调整了“名句名篇默写”的考试范围。2009年的《考试说明》将“名句名篇默写”的考试范围明确规定为“常见的名句名篇”,“默写范围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推荐背诵的优秀诗文篇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建议诵读的篇目,以及我省应届高中毕业生所使用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 必修)》要求背诵的部分篇目”。与2009年比较,2010年《考试说明》“附录二”的“古代诗文篇目”中对“常见的名句名篇默写范围”作了一些调整,主要体现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推荐背诵的篇目。这样,使教师指导复习更有针对性。

(二)备考建议

1.文言文阅读。

⑴注意文言实词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现象,培养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及语境进行推断的能力。

⑵注意特殊句式及词类活用现象,提高学生根据上下文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要精选语段让学生动手做完整的翻译训练。

⑶注意文中人、事、理的关系,分析文章内容。

⑷通过形象特点把握文旨,通过选材的详略把握文旨,通过章法结构技巧把握文旨。

2.古诗鉴赏。

⑴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赏析》中有《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吟咏诗韵以声求气》三篇指导学生自主欣赏古诗词的文章,对学生掌握古诗鉴赏的方法很有帮助。建议指导学生认真阅读。

⑵指导学生正确使用诗歌题目、诗句内容、诗人生平、时代背景、诗后注释里的有效信息。

⑶帮助学生提高通过抽换和比较的方法品味诗歌关键词和关键句的能力。

⑷同一题材的诗词往往具有某些相同的情感因素,复习中应注意归类。

⑸“名句名篇默写”。名句名篇不能满足于会背,一定要让学生动手写一写,尤其要注意平时容易写错的字。

四、语言文字运用

(一)《考试说明》分析

与2009年相比,“语言文字运用”的要求中,将原来的“并能在具体的语境中较好地综合运用语言文字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中“较好地”这一限制词删去了。另外,对“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要求更简明。原来是“从应用的角度看,标点符号的考查具有综合性,如写作中就包含着对标点符号使用的考查。高考语文一般不单独设题考查标点符号”,现在简述为“标点符号的考查具有综合性,一般不单独命题”。这一变化更好地呼应了作文中对标点的要求――“文章中标点符号使用规范、正确”,考生应在自己的写作中对这一“基础等级”严加关注。

其余考点要求与2009年相同,没有变化。

(二)备考建议

1.指导学生对以往试卷中“语言运用”方面的试题进行整理并归类,建立“错题集”,强化记忆。

2.要让每位学生掌握《考试说明》中列举的九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表达效果,做到能分析,能运用。

3.“仿写”或“根据要求写语段”,一定要帮助学生养成“弄清命题意图,立好意、选好材,组织好句子”的做题习惯。

五、写作

(一)《考试说明》分析

这部分,出现了两处变化:一是对错别字的要求更加明确严格。去年要求“(评卷时,每一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今年将括号去掉,明确要求“书写错误的,每一个错别字扣1分”,考生应特别注意这一写作中的致命隐患。二是在作文的“发展等级”中的“有创新”方面,原来要求“‘见解新颖’指文章对生活有独到的感悟和深刻的见解”,2010年将其中的“深刻的”删去了。

其余部分都与2009年《考试说明》要求相同。

1.概述部分。2010年“写作”要求继续表述为“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

2.基础等级。延续了2009年对“符合题意”“符合文体要求”“感情真挚,思想健康”“内容充实,中心明确”“语言通顺,结构完整”“标点正确,不写错别字”的表述。

3.发展等级。继续从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四个方面提出十六个点,明确指出阅卷时采用一点评分法。

(二)备考建议

1.文体意识要强化。

近几年的高考阅卷对“文体”提出了越来越明确的要求。高考作文命题由以前的话题作文一统天下到今天的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鼎足而立,就是一个有力的佐证。因此,复习中一定要让学生明白各种文体的特征,避免考场上写出四不像的作文。

2.选材、立意要出新。

二轮复习时可在选材立意和积累素材上下功夫。选材新颖,富有时代气息,立意高远,都可在短期内得到强化。作文选材要“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和主流文化导向”。要注意新鲜素材的积累,特别是新近发生的有丰富精神内涵的国内外新闻事件,为“表达”做充分的素材储备。

3.关键主题要重视。

比如“科学与创新”“和谐与发展”“危机与机遇”“责任”“开放”“信心”等。建议围绕上述几个主题准备一些写作素材,并在平时的训练中指导学生学会“架桥”,从而能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灵活地使用。

篇12

《语文课程标准》在设计思路中明确指出"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小学、初中两个阶段"互相联系,螺旋上升"。作为中学的起始年级,初一语文教学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我们既要关注学生的过去,又要着眼于学生的将来,在教学内容上要减缓坡度,增进衔接,在逐渐渗透与铺垫中层层推进,变"突变"为"渐变",在"渐变"中实现"无缝"衔接和平稳过渡。

1 "小升初"知识衔接的策略

"小升初"过渡期指的是初一上学期,刚踏入初中大门,学生对面全新的学习内容,会有诸多的不适应,而他们在心理、学习上往往处于被动状态,必须借助教师的帮助、引导来完成"小升初"的转变。教师可巧妙运用以下策略来加强"小升初"学生的知识衔接。

1.1 梳理小学、初中阶段教学内容,建构有效教学。如果我们不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不顾教育的连续性原则,只是就课文讲课文,就知识点讲知识点,只会越忙越乱,事倍功半。目前中小学语文教材之间,存在较大跨度、空白、断层,而各种实验教材各有侧重,因而教师不能只关注本学段教学,不能只局限当地使用的教材,要博采众长,梳理教材内容,建构有效教学。

例如北师大教材第一单元"童年梦痕",可结合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综合性活动"我的成长册",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告别童年"单元,人教版的选自《城南旧事》的课文《爸爸的花落了,我长大了》进行补充、建构。第二单元"秋日撷英"中,《山行》在小学四年级就学过,教师应将重点放在赏析 "霜叶红于二月花",以及与其它诗歌对比阅读上。第三单元,"亲情歌吟"可结合苏教版的课文《爱如茉莉》、《月光启蒙》,也补充人教版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祖父的园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只有把学习内容梳理清晰,新旧知识进行联系,学生学习才具有连贯性、条理性。

1.2 借小学的知识考查初中要求的能力,温故知新。我校采用入校摸底考试来了解初一新生的知识水平, 例如"把句子改写得充满诗情画意"这类题目,考的是小学的内容,要求却是初中生应具备的能力,知识、能力的衔接初露端倪。这一方法值得借鉴,在日常教学中对小学诗文复习,可以是应用性填空,如刘禹锡在《望洞庭》中,巧妙设喻,写遥望湖中青山的独特感受的句子" ";可以是按要求写诗句,如写出送别的诗句、蕴含哲理的诗句、表现雄心壮志的诗句。对现代文复习,可以是为学过的伟大人物,像霍金、诺贝尔、司马迁、郑成功写一段人物介绍,写一段颁奖词等等,用这种方法复习旧知识形成新能力,让学生尽快熟悉中学语文学习的重点。

1.3 过渡期课堂教学应放慢脚步,适当降低难度。初一新生面对新的教材,新的教法,需要一段时间去适应,教师应放慢教学脚步,适当降低要求,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兴趣,产生持久的学习动力。例如在第一单元"童年梦痕"的教学中,不要急于对课文展开深层次的分析理解,而应侧重让学生品味不同时代、不同作者所写的"童年不同样",体会纯真、美好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让学生了解初中语文教材的特点及学习方法,才是这一时期的重点。

1.4 比照、分析、寻找中小学教材衔接上的空白,进行补充完善。从六年级到初一,从一个学段结束到高一学段的开始,教材衔接上有不少空白。例如小学教材注重诗词、名言警句的积累,每一单元都有诵读欣赏,突出博闻强记,而中学教材这方面显得薄弱。小学只有少量的浅显文言文,初中则出现文言文单元,篇幅、难度陡增。小学淡化了语法知识、写作手法,而中学对这些都有要求,尤其是文言文学习,像词类活用、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省略句必须要有一定语法知识基础。教师通过分析,寻找小学、初中教材衔接上的空白,进行补充,使"小升初"知识链接更完善。

1.5 开展班级读书会,提高语文素养。语文学习中,课外阅读量决定着学生知识的广度与深度,阅读量大的学生往往接受能力和适应能力都较强。在起始年级,培养学生阅读习惯非常重要。可以开展班级读书会,教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给予指导与监督,通过上展示课, 让学生朗诵精彩片段、讲故事、分析人物……体验读书的快乐,在阅读的启示和质疑中获得语文能力和素养的提升。积极开展"中华经典美文诵读"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张扬个性,在活动中爱上语文。

2 中小学语文衔接的内容

了解了中小学语文学习的差异,掌握了过渡期行之有效的措施,那么,我们具体应给孩子教些什么,来把他们领入更广阔的语文天地呢?

2.1 现代文教学方面。小学课文以记叙文为主,突出"趣",初中课文加入了科学性强的说明文和逻辑性强的议论文,突出"理"。小学课文短,较长的《卢沟桥的烽火》也才800多字,而初中第一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2000多字,跨度大,台阶高。在初一上学期,我们要补充现代文阅读,来联通中小学课堂。

阅读当代名家名篇,尤其是选入各类教材的美文是个不错的方法,像曹文轩、黄蓓佳、林海音的作品被选入不同小学教材。而赵丽宏的《为你打开一扇门》《旷野的微光》《雨中》《顶碗少年》《学步》《山雨》等30多篇作品入选不同的实验教材,周国平的《人生寓言》《内在生命的伟大》、林清玄的《桃花心木》《黄金鼠》、肖复兴的《母亲》、毕淑敏的《孝心无价》《母狼的智慧》、秦文君的《男生贾里》选段、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也出现在不同的教材中。我们应加以筛选,指导学生阅读美文、陶冶情操,又培养阅读能力,还能洞察世间百态,可谓一举多得。

品析现当代诗歌,可以是"五四"时期徐志摩、郭沫若的新诗,可以是冰心、王宜振、金波的儿童诗,也可以余光中、席慕容的乡愁诗,也可以是舒婷、汪国真的朦胧诗。

关注热门话题文章,如低碳生活、纳米材料、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气象现象……由此来培养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初中现代文阅读更强调自己的情感体验,侧重分析和理解,多加了赏析要求,教师要让学生多读多想多表达,教给学生赏析的方法,引领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在语法知识方面,要系统的学习词类划分、句子成分划分,这两点都是为文言文学习做准备。

2.2 文言诗文教学。 古诗词学习方面,搜集整理诗文名句,印发给学生,督促背诵,还可补充不同版本的六年级或初一教材所选的诗词名篇,如《诗经・采薇》(节选),《木兰诗》,《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曹操的《龟虽寿》,崔颢的《黄鹤楼》,李贺的《雁门太守行》,辛弃疾的《破阵子》,纳兰性德的《长相思》,赵翼的《论诗》,龚自珍的《己亥杂诗》等。这些都是新课标要求初中生必备的古诗词,而北师大教材没有安排。

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的重头戏,在北师大版初一上册安排了四篇,其中《童区寄传》、《李寄》难度大,下册六篇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难度,而《送东阳马生序》特别难。我又查了苏教版、北师大版、人教版小学课本,觉得小学毕业生的文言文基础太薄弱,我们必须要补充一些浅显的文言文,减缓学习的坡度。可从学生熟悉的故事性强、短小精悍的作品着手,以下是我搜集的备选篇目:《滥竽充数》、《画蛇添足》、《矛与盾》、《鹬蚌相争》等寓言故事。选自《列子》的《两小儿辩日》、《关尹子教射》,选自《史记》的《四面楚歌》,选自《世说新语》的《杨氏之子》、《周处》。柳宗元的《吾腰千钱》,韩愈的《马说》,刘禹锡的《陋室铭》,选自《资治通鉴》的《杨震暮夜却金》、《孙权劝学》,王安石《伤仲永》,清朝彭端淑的《蜀鄙二僧》。

2.3 课外阅读的指导。新课标要求一个小学生课外阅读量在145万字以上,相当于10本小学语文课本,初中阶段阅读量达到255万字,因而在初一寒假结束时,学生至少应阅读过16本相当于课本厚度的高品质的课外读物。我们可以列出一个图书单,向学生推荐阅读。

寓言故事类:《伊索寓言》、《古希腊神话故事》、《一千零一夜》

诗歌散文类:《朝花夕拾》、《繁星・春水》、《朱自清散文精选》、《舒婷文集》、《台湾乡愁诗选》、《泰戈尔诗选》。

科普读物:法布尔的《昆虫记》。

课程标准所列的必读书:《西游记》、《水浒传》、笛福的《鲁宾逊漂流记》、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斯威福特的《格列佛游记》、凡尔纳的《80天环游地球》、《海底两万里》、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都可以推荐给初一学生。

"魔鬼字典"中对名著的定义是人人都希望自己读过,但却不愿意去读的书。的确,有些名著离我们的生活已很遥远,有些学生的阅读能力达不到而读不下去。我们有必要推荐一些贴近生活、贴近学生阅读兴趣的图书。

国内作品:林海音的《城南旧事》、秦文君的《南生贾里》、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当代精品建议从历年"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中筛选,阅读能力较强的可推荐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阿来的《尘埃落定》、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

国外作品: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柯南・道尔的《神探福尔摩斯》。

法国的圣・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以一位飞行员作为故事叙述者,讲述了小王子从自己星球出发前往地球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各种历险。作者以小王子的孩子式的眼光,透视出成人的空虚、盲目和愚妄,用浅显天真的语言写出了人类的孤独寂寞。

52年前的经典童话----E・B・怀特的《夏洛的网》是关于友谊的故事,讲的是聪明勇敢的蜘蛛夏洛在自己的网上编织"好猪"、"杰出"、"谦虚"等字样,使得小猪威伯在比赛中荣获了大奖,救了他的性命。

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的《苏菲的世界》,他把西方哲学史编入小说讲给孩子们听。一部《苏菲的世界》就是一部深入浅出的人类哲学史。

德国女孩安妮・弗兰克在暗无天日的地下生活了四年,16岁死于伤寒,《安妮日记》真实记录了二战那场人类的噩梦。

十九世纪五十年代英国C・S・路易斯所写《纳尼亚传奇》,共七册的幻想/冒险小说,在西方影响比《指环王》还大,是传世不朽名著,当有人问J・K・罗琳《哈里・波特》系列会是几本书,她回答七本,因为她读过《纳尼亚传奇》是七本,这是两套关于信仰与想象的著作,值得推荐。

课外阅读要有所收获,要求学生在阅读时不应付,不猎奇,不凑热闹,不赶时髦,静下心来沉浸在书里汲取精华。人们常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要求学生多记读书笔记,通过记读书笔记完成词语积累和赏析,通过记读书笔记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通过记读书笔记加强概括能力。专家认为,40%的写作能力取决于阅读,通过阅读,厚积薄发,为写作储备能量。

通过对过渡期学习内容的研究、补充,我们的教学才能更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与现有知识水平,既不重复做工,也不会出现疏漏,不滞后、不越位,点滴渗透、循序渐进,着力于学生语文能力的长期培养,把学生引进更广阔的语文学习天地。

篇13

调查结果如下:本人听课50节,50节中有朗读的43节,7节无朗读;朗读在10分钟以内的38节,在10分钟以上的5节;老师对朗读有指导的有16节,有较好指导的4节,无指导的23节。从这次调查中,笔者总结了朗读教学存在的不足,并思考了几点策略,现归纳如下:

一、当前朗读教学的不足:

(一)朗读目标性不强。朗读,顾名思义,就是运用洪亮的声音把语言文字有感情的读出来。我国宋代大理学家朱熹说:“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而且要‘逐句玩味’‘反复精详’、‘诵之宜舒缓不迫,字字分明’。”笔者认为,朗读是一种言志传神、承载丰富思想感情的口语表达艺术,不仅要声音响亮,更应该读出语调、读出感情、读出韵味。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朗读常常被当做过渡环节、点缀,或课内外空余时间的填充手段,甚至是集中学生注意力的手段,朗读目标没有明确,影响了朗读教学的效果。

(二)朗读时间较短。一节课45分钟,用来朗读的时间不到十分钟,甚至不朗读,大量时间被问题、老师的讲解所占据。如:在听《爱莲说》这一课时,老师把大量的时间用于掌握文言字词,翻译文章,而朗读被弃之一边。

(三)朗读方式较单一。语文课上,朗读方式最常用的就是齐读。齐读过于重视整齐性,埋没了学生的个体性、差异性,更埋没了文章理解的多样性。

(四)对朗读指导不够。教师指导朗读较随意,缺乏科学性。大多教师对学生的朗读比较注重读音的校正,忽略了如何调动内部情感、如何做到声情并茂等。而且教师的指导不够具体,有时间简单指导,无时间不指导,学生进步不大。

(五)缺少朗读评价。评价是催化剂,它是对一个人的鞭策,对一个人的激发,正能量的评价会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基本没有朗读评价。学生读完,老师只是简单概括总结一下,如“好,读得不错!”“很有感情”等,成为仅有的一点朗读评价。

二、加强朗读教学的策略

(一)重视语文,重视朗读;要改变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薄弱地位,就必须从现实出发,端正教学指导思想,踏踏实实地从点滴做起,切切实实地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自上而下,从思想上重视朗读教学的重要性,把“水中月,镜中花”的朗读教学落到实处。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涉世未深,生活经验不足,而朗读则能弥补学体验的不足。读出感情,读入情境,在“读”中让学生走进作者的感情世界,充实自己的生活经验,提高自己的读写能力,这正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

学校管理者也应该从管理制度到教学常规强化朗读教学的地位。如:我们学校为了强化朗读教学,语文学科设立经典诵读比赛,诗歌散文朗诵比赛等,并授予“朗诵新秀”,“朗诵标兵”,“小小朗诵家”等荣誉称号,并把他们的照片张贴于报栏内,这极大提高了学生的朗读兴趣和激情。学校还提倡家庭共同诵读活动,每年评选出“最爱读书家庭”,或者举行家庭共同朗读活动,不仅调动了家庭的读书积极性,更让学生被这种朗读的氛围所包围,在耳濡目染中浸润了书香气。此外教导处在每日的教学常规检查中,把朗读检查放在检查环节,检查班级的朗诵情况,检查老师在朗读教学中的教案,还举行教师诵读大比拼,进行教师比武,这些手段使得全校的朗读教学得到很大提高。

(二)丰富形式,创设情景;朗读是美的,形式的美丽多姿更能淋漓尽致的展现朗读的美。所以教师应注重朗读的内容和形式,精选一些朗朗上口、富有意蕴的美文呈现给学生,并以活泼多样的朗读形式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在课堂上,可以交替使用齐读、散读、指名读、跟读、个读、表演读、分角色读、配乐读等形式;还可以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行品读、析读、研读、辨读、评读等;根据学生掌握程度进行听读、说读、背读、写读、赛读等;根据思维发展进行想读、演读、联读、比读等。另外在朗读中创设情景,如:背景音乐,情景视频等也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三)强化技能,真情呼唤;古人云:“诗缘情”,“情动而辞发”。因为情,的《沁园春・雪》才豪放不羁;因为情,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的才绵绵感人;因为情,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才的闲情淡雅。而这些情都是需要学生们在朗读的过程中慢慢的品悟到的。在这个环节中,老师的的范读在朗读教学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些教师已经认识到范读的感染力、表率力和指导力,但仍借“多媒体教学”,以下载的课件或播放的录音代替自己范读。这样,学生听到的是录音机里那可望而不可即的声音,并不是与自己朝夕相处的语文教师的“真实”的朗读,朗读积极性很难调动。因此,教师应主动强化朗读技能,提高自身朗读水平,以真情范读唤起学生的朗读欲望。

无声化有声,旧课换新颜,让我们的语文教学都有一双“朗读”的翅膀,带着同学们在心灵的世界翱翔。让你我他的灵魂和情感在朗读中相互碰撞、补充和融合。动口动心动容动情地读,读出语文的美,读出语文的情,读出语文的精气神。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