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新商业发展趋势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引言
近年来商业地产发展迅速,尤其是自2010年以来,商业地产的市场投资额增长迅猛,年投资均速达到了30%。2014年更是商业地产的关键一年,首次打破多年以来相对于住宅地产发展滞后的局面,目前其投资增速已超过住宅地产的投资。商业地产能够得到快速发展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经过几轮的调控,对整个住宅市场的影响比较大,在此背景下不少大型房地产开发企业纷纷开始转型,提高了对商业地产的持有比例,商业地产成为市场热切的关注点;另一方面是受到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目前我国正面临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的占比在不断提高,服务业的大力发展催生了对写字楼的大量需求。新型城镇化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从而提升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加大了商业地产的需求。
2我国商业地产发展现状
2.1以城市综合体为核心的商业地产呈井喷式发展
随着消费能力的提高及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传统单一的商业氛围难以满足居民对消费多样性的需求,而城市综合体正符合现代商业地产的发展趋势,能够将项目的建筑功能与商业功能融入到城市的发展规划中,对该区域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另外,由于城市化率的提高,人口扩张,土地资源日益稀缺,居民个人的生活成本增加,而城市综合体能够在空间形态上整合土地资源,集约化开发,在立面空间上能够融合不同功能。正是基于此原因,国内许多城市的商业地产都以城市综合体为核心的形态出现。
根据国际惯例,当人均GDP达到10000美元/年,将步入城市综合体快速发展阶段,虽然2013年我国人均 GDP为6767美元/年,排除地广人多这一因素,以及考虑到城市化进程,现今国内大多数的重点城市都已迎来城市综合体的大发展期。
就目前来看,各城市的城市综合体项目的数目都在处于增长的趋势,并出现了井喷式的发展,部分区域存在供应过剩。据统计,2013年全国50个热门开发城市中,其中有11个城市的城市综合体规模(除住宅外)超过1000万平方米。从现有土地供应与规划来看,这50个城市的综合体个数及规模还将持续大幅攀升,预计到2015年非住宅总体量将达5.64亿平方米,较2013年增长达77%。而到2015年在这50个城市中,将有26个城市的城市综合体规模(除住宅外)超过1000万平方米,见表1。国内诸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及一批二线重点城市已进入城市综合体快速发展期,新区建设、旧区改造等城市的更新,为城市综合体的大规模发展提供了动力。
2.2商业地产总量过剩,区域性过剩已成必然
从城市发展的角度出发,商业地产并不能无限发展而是有一定的市场容量,需考虑到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与居民消费水平的能力。一般而言,商业地产的市场容量与城市的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有着直接的关系。城市的人口较多,规模较大,相应的对零售商品的需求量也较大,商业地产的市场容量也较大;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经济增长速度较快时,该城市的居民的收入水平会有所提高,而使收入成为消费的主要影响因素,从而会加大对各类消费品与服务的需求量,扩大商业地产的市场容量。人均商业建筑面积与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存在一定的关系,人均可支配收入影响着人均商业建筑面积的大小(见表2)。根据资料显示,世界中等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或国家的城市人均商业建筑面积一般在1.2平方米左右,例如香港为1.3。相较而言发达国家的人均商业建筑面积则较高,一般为1.2至1.7,如纽约和东京就达到1.7以上。这也说明商业地产是有市场容量范围。孙斌艺、张永岳、谢福泉(2012)基于定量与定性的方法,以上海经济人口承载力为基础,通过模型预测了上海市商业地产的市场容量,结果表明2003―2008年上海商业地产市场容量增长速度与商业网点面积基本协调,2009年以来上海市商业地产整体规模存在偏大的倾向,也就是说目前上海商业面积已达到饱和。而在国内的一线城市,诸如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人均商业物业面积已经超过了这个数字,上海的人均商业建筑面积甚至超出了2平方米,部分二线城市也正在向这一数字靠近,区域性过剩明显。
2.3电商对商业地产的冲击
商业地产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消费者的购买习惯正在慢慢地发生着变化,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购物空间的立体化;二是购物时间的零碎化;三是购物方式的移动化;四是信息传播的快速化。这四个方面的变化将改变之前在特定时间及地点的传统消费习惯。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购物以其不限时间、地域的限制及购物的便捷性,成为消费者购物消费的新渠道。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对网购的消费倾向颇高,消费模式也逐渐从线下向线上转变。根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的电子商务市场交易总额达到10.2万亿元,与2012年的8.5万亿相比增长了近30%。其中网络零售市场规模交易额为1.9万亿元,与2012年的1.3万亿元增长了42.8%,在社会总消费品零售额中占了8.0%左右。而2014年的“双十一”当天的总销售额为571亿元。种种数据表明电子商务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对传统的零售商业造成一定的冲击,影响着商业地产未来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商业地产业态结构的调整及优化。
3商业地产未来发展趋势
3.1发展社区商业
社区商业是一种以社区范围内的居民为服务对象,以便民、利民,满足和促进居民综合消费为目标的属地型商业。它能够满足社区内居民的基本需求包括购物需求、各类服务需求及休闲娱乐需求。从国际经验来看,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与提高,社区商业将会是商业地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社区消费约占整个城市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0%,而在发达国家这一比例达到40%左右。目前社区商业在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形态比较单一,基本都是传统模式与现代模式并存的混合形式,且缺少一套完整且具有实践可操作性的研究理论。但社区商业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国内一线的部分地产开发商如万科、保利及金地等开始关注社区商业,并加大了对其的投入。要使社区商业的可持续的发展,一方面是要考虑到传统模式的存在,加快对该模式的改造,对原先商业设施的业态组合及经营结构进行优化调整。例如可以引进一批先进的零售业态,基于社区居民的多样性需求增加服务项目,增设休闲娱乐项目,满足社区内居民的基本需求。另一方面,借鉴国际成功的案例经验,促进现代化的社区商业的发展,规划新的业态形式,满足社区居民集购物、餐饮、服务、休闲、娱乐等全方位需求。
3.2增加体验式商业
随着消费者收入的提高,消费心态的日趋成熟,消费需求的不断升级,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已经将单纯的购物需求转向情感层面的需求满足感,逛商场不仅仅只是购物,更多的是出现了休闲、娱乐、餐饮、运动、培训等多样性的消费诉求。未来的消费者更愿意在环境、服务、情感等方面买单。根据第一太平戴维斯的统计,消费者在商场的一般逗留的时间在45分钟左右,而在一个具备体验功能的现代购物中心的逗留时间约为2.5小时到3小时。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消费者将更多的时间花在了其他方面而不是购物。体验式消费也在此背景下受到重视,它不仅能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延长消费者的逗留时间,而且进一步促进商圈的成熟度。实际上,国外有不少成功的体验式购物中心的案例,诸如美国纽约第五大道、法国巴黎香榭丽舍大街、英国伦敦牛津街等。国内一些房企也开始注重体验式商业,万科正在重新整合商业业态组合配比。2013年以来新开业的万达广场增加了体验式业态的份额,比例将达到55%左右,而计划在三年内该比例将达到60%。
3.3转变商业地产盈利模式
商业地产从起步到成熟可以概括为三个主要阶段;阶段一是商业地产的开发销售,该阶段主要以产权式商铺为导向;阶段二是租售结合,通过销售和自持商铺实现;阶段三进入到商业地产的金融阶段,表现为金融证券化影响物业持有主体。
从国内的情况来看,对于商业项目盈利模式的选择,较多的开发商会选择销售或租售结合,这样
可以减小企业的资金压力,而选择自持则需要开发商具备足够的资金承受压力的能力。不过,随着市场的日趋成熟与完善,金融市场的改革,传统的商业地产盈利模式已不能满足未来的发展要求。像国外的商业地产市场,REITS的有望成为主角持有商业物业,一方面可以分散投资风险,通过估值盘活资产,实现价值增值,另一方面可以稳定项目的现金流。
3.4注重商业地产的运营
商业地产的运营是指在招商完成后,基于商业项目的不同规模、业态规划和主题定位,对商业项目进行一个有序、有效的经营管理。一个商业项目能否健康可持续的运营,除了正确的市场定位与招商外,关键还要看运营管理。而随着商业地产的不断成熟发展,运营的作用会显得越来越重要,开发商逐渐会从重招商转向重运营。但就我国目前来看,商业地产更侧重于招商部分,忽略了运营管理的重要性,而国内商业地产运营管理的水平也比较低下,参差不齐。与招商相比,收益较弱、见效也不够快,因此比较重招商。不过良好的运营管理能够提升商业地产收益和物业价值。现代商业地产运营的核心就是将松散的经营单位、不同的消费形态以及多样的业态组合统一为一个相同的经营主题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其本质是把投资者、经营者与管理者三者直接联系到一起,组合成一个利益共同体,逐步形成商业项目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孙斌艺,张永岳,谢福泉.上海商业地产市场容量及合理规模研究[J].科学发展,2002(2):70-79.
[2]马文杰.商业地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房地产,2011(11):55-56.
[3]张晓炜.我国商业地产经营模式探析及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2(4):3-4.
[4]吴步鉴.我国商业地产发展现状和前景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1(6):88-89.
篇2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识码:A
在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当代社会结构正在变得愈来愈复杂,商业银行和其他许多国际企业一样,自身经营规模愈来愈大,企业的活动也随之变得多样化,企业与社会的关系在各方面都显得日益密切。因此,可知企业的社会责任范围,将随着时代的推移而逐渐扩大化。就是因为有这样一些的时代性特征和这样一些显著的发展趋势,使得与企业社会责任有关的议论,变得更加复杂和更具挑战性。
一、全球化发展与社会责任新挑战
无疑,本世纪初的几十年是中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关键时期,加入WTO加快了我国企业更多参与国际竞争的步伐。我国企业越来越多地制定和实施海外扩张战略,参与国际竞争,如中国海尔集团、奇瑞汽车公司、中国海洋石油集团、联想集团等等,均在以自己不同的方式实现跨国经营和全球化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业的国际化步伐也在不断加快之中。这种银行国际化可以包含有两种战略模式,即引进外资银行和本国银行跨国经营。正如前面所述,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十分迅速,影响力逐步扩大。与此同时,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海外的分行和代表处等机构也初见规模,发展速度同样也十分迅速。例如,截至目前,中国银行的海外机构最多,在欧美、港澳、亚太地区拥有分行、附属企业或代表处,总数已经达到559个,海外总资产已达1400亿美元,海外雇员约2万人;中国工商银行的海外机构总数也已经超过70个,其中通过兼并或收购在海外拥有的附属企业已近60家,如在香港和伦敦分别拥有中国工商银行(亚洲)有限公司和中国工商银行(伦敦)有限公司等附属金融机构,海外总资产已经达到600多亿港币;中国建设银行在海外的分支机构总数为9个,海外分行总资产达70多亿美元;中国农业银行也在海外建立6个分支机构。另外,股份制商业银行中也有几家在海外拥有分支机构,其中交通银行6个,中信集团、光大集团和招商银行分别3个。总体上,虽然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化程度和国际竞争力还十分有限,由于业务品种单一,主要服务于华人社区和进出口贸易,在国际市场上基本处于边缘银行的地位,但是我国商业银行海外机构呈现快速发展趋势,跨国购并也在迅速发展,可以预见,商业银行国际化的步伐势不可挡。
伴随着国际化扩张战略的实施,我国商业银行将面临国内和国际两个层面的更加严峻的社会责任挑战:在国际市场上,将面临国际社会如潮似涌的社会责任运动的深远影响,不认真对待社会责任问题,将可能意味着国际战略的最终失败;在国内市场上,将面临国内社会越来越广泛的社会责任呼声的强大召唤,不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义务,将意味着逐步被市场所淘汰。因此,商业银行迫切需要制定适应全球化发展要求的多层次的社会责任战略,严格按照国际惯例和国际社会责任标准进行业务管理和提供金融服务。在国内市场,商业银行等企业需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义务,以便能够顺利地与国外战略投资者开展战略联盟与合作发展,但同时还应对战略投资者最低和最高持股或减股进行明确的规范,防止其短期行为可能对我国银行和客户利益造成的不利影响,以便真正能够赢得国内客户的认可和信赖,提高国内市场竞争力;在国外市场,我国商业银行等企业需要遵守经营所在国家或地区的法规,保护当地环境,保护当地劳工权益,尊重员工文化多样性,改进当地就业水平,参与当地社区服务项目,支持当地慈善事业等,以便不断改善自身形象和信誉,增强利润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并实现与当地国家和社会的和谐和共赢发展。
二、新技术应用与社会责任新挑战
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出现了一些新的技术和新的产业。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如金融服务电子化和办公自动化,正在逐步取代传统的“劳动密集型”服务体系,高效的机器设备和电子清算网络正在代替人工处理存款、贷款、清算和咨询等业务。例如,ATM自动取款机可以提供24小时不间断优质服务;POS终端机极大地方便了客户的购物和消费。事实上,当代的商业银行正在演变成一种属于“资本密集型”的行业,如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电子化交易等正在一步一步地取代劳动密集型的营业网点或众多的银行职员参与的服务功能。这一发展趋势有利于商业银行降低单位经营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和经营效益,但同时也可能导致大量裁减剩余员工的社会责任问题,如机器取代人,造成大量员工丢掉饭碗,导致一些结构性失业等问题。另外,新技术的应用也给银行履行社会责任带来的另一个挑战是:安全隐患问题,例如,如何确保客户个人信息的保密和不被泄露,如何确保客户资金的安全等。如果商业银行不能确保为客户提供的服务是安全的和保密的,即意味着商业银行没有履行好自己对客户的社会责任。无论如何,新技术在金融业的广泛应用正在给商业银行带来业务品种和服务功能的重大变化和飞跃,这一发展趋势已经引起当代银行家的密切关注。我国商业银行只有顺应潮流,广泛应用电子化和其他新技术,才能适应新时代金融业发展的要求,也才能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取胜。但同时,商业银行还必须认真解决好自身肩负的社会责任问题,以便能够真正借助最新科学技术来实现自己的可持续发展。
三、金融管制放松与社会责任新挑战
金融管制放松(Deregulation)最初起源于上个世纪末期的美国,随后世界上其他发达国家,如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等,纷纷仿效,加入到了这场金融管制放松的潮流之中,现这一发展趋势已经波及整个世界。例如,为适应经济的发展,美国政府取消了储蓄存款的利率上限(Interest rate ceiling)和交易账户不计利息的有关规定,以使商业银行可以拥有更大的利率自,并使存款人获得更加公平的利率回报;放开对其他金融机构的业务限制,允许存款机构和信贷联盟从事综合商业银行业务;允许商业银行通过持有其他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甚至任何企业的一定量的股票,成立银行持股公司(Bank holding Com-pany),开创商业银行业务多元化经营或混业经营的格局。在我国,随着经济和金
融改革的不断深化,金融管制放松也将是不可避免的选择和发展趋势。这一趋势必将对我国商业银行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也同样会带来更大的社会责任挑战。
金融管制的放松对商业银行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说它是一种机遇,是因为它从法规层面上扩大了商业银行的业务领域,使银行可以开展多种经营,从而增加了银行的业务收入来源和盈利水平;说它是挑战,是因为它使得商业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业务交叉性成为现实,从而必然导致同业竞争的进一步加剧,经营成本和经营风险的进一步提高。伴随着金融管制的进一步放松和金融产品的多样化,客户的闲置资金和服务需求必然流向那些回报率高和服务水平优的金融产品,客户忠诚度将逐渐下降。也就是说,哪里的银行或金融机构存款利息高,那里的客户资源就会丰富;哪里的银行优惠待遇多,那里的客户就多。另外,利率的市场化趋势也将使广大客户变得成熟和理智起来。也就是说,客户对利率的敏感性逐步增强,过去那些“忠诚、稳定”的客户也可能变得“摇摆不定,唯利是图”。在我国,银行优质客户资源有限,且银行机构众多,加上存在一定的无序竞争和对客户的过分“受宠”,这一发展趋势也比较明显。例如,为承揽一笔业务,商业银行有时须向客户或有关企业负责人请客送礼、拉关系、走后门,通过这种违背社会责任道德标准的做法承揽业务,以换取短暂的、并不牢固的客户关系。总之,金融管制的放松和客户忠诚度的下降正在给我国银行的社会责任价值观带来严峻的挑战。
从另一个角度讲,伴随着金融管制放松和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问题也必将面临其他更大的挑战:一是金融管制放松将使得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合谋串通的机会增大,例如,商业银行可以与其持股的证券公司联合起来,通过私自融资安排故意操纵股票或债券市场,赚取非法利润;二是混业经营制将使得商业银行形成庞大的金融集团成为可能,例如,商业银行作为庞大的垄断集团,为了追求自身利益,可能会对政府政策产生强大的影响力,从而使政府的管制能力下降,银行自身的道德风险增强。在上述两种情况出现时,均可能在侵害客户利益的同时,破坏整个国家的经济稳定,情况严重之时,均可能导致经济或金融危机,危机国家的长治久安。
四、人力资源变化与社会责任新挑战
关于人力资源的变化趋势,主要包括下列几种情况:一是人类社会正在进入老龄化时代,大龄员工不断增加的趋势。人口学家估计,到2025年,许多国家的老年人口将是今天的两倍;而且到2050年,全球60岁及以上的人口将可能首次超过儿童的人口。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商业银行履行社会责任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挑战。从企业内部来看,面对可能出现的员工老龄化及技术员工短缺问题,一方面,商业银行必须处理好老年银行职员的问题,比如说,需要增加投入关注老年职工的退休养老金、社会保险和医疗保险福利等问题;另一方面,商业银行需要加大员工教育和培训支出,更新老年员工的知识结构,培养更多高素质的管理者和技术员工等。从企业外部来看,面对人力资源的变化趋势,商业银行需要加大投入,研发新的金融服务产品,如开发满足老年人需求的年金服务、基本生活必需品贷款、基本生活金融服务(Basic Lifeline Banking)等,以适应市场需要变化趋势,同时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义务。基本生活金融服务事关贫困人口在无法获得基本银行服务的情况下是否有衣穿、有饭吃、有房住或有学上的问题(Peter Rose,1998,pp393)。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商业银行在承担更大风险和关注更多社会问题之间作出合理的道德决策。
二是员工流动性加快,工作稳定性降低的趋势。随着时代的前进,当代新员工,特别是年富力强的高学历或高素质员工,在不同单位之间频繁跳槽将成为一种发展趋势。这种趋势将会给未来的商业银行等广大企业带来严峻的考验。这种挑战可以体现在:如何通过给予员工更多的社会责任贡献,以留住优秀人才,为我长期服务;如何通过制度建设防止跳槽员工泄露商业机密或拉走高价值客户,以减少违背道德的行为发生;同时又如何通过人力资源外包(Outsourcing)和其他灵活用工形式,并制定人力资源“软硬面”战略,解决可能随时随地出现的人力资源匮乏和危机问题。
人力资源外包本身也可能带来商业银行社会责任的新问题,例如,商业银行将原来由自己员工亲自担任的工作任务,通过合约分包给专业程度更高的其他企业员工代为管理,以提高生产效率和节约人力资源成本,那么,这样做就可能意味着银行的一部分原有职工将丢掉自己的饭碗。另外,使用其他形式的灵活用工,也同样可能给商业银行带来社会责任的巨大挑战。这是因为,大量使用临时工和季节工(这些临时工的社会福利保障本身就是一大社会责任问题),以提高银行效益,将可能意味着正式工作岗位的减少以及一部分正式工的下岗。
篇3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小微企业正如雨后春笋班,其数量越来越多,而在小微企业发展过程中,融资难是其发展的困境,应急迫切需要银行的支持。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小微企业是一个有着巨大潜力的客户,它能为商业银行带来更多的利益收入。在现代社会里,商业银行开始认识到小微企业的巨大潜力,纷纷发展小微企业业务,但是在发展在那小微企业业务,由于小微企业的经营风险比较大,使得商业心银行面临着一定的风险,因此在发展小微信贷业务的过程中必须全面分析,积极做好风险防范工作。
二、商业银行发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意义
小微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之一,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小微企业数量也随之增加。小微企业的发展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同时政府也出台了许多政策来推动小微企业发展,由此可见,小微企业有着良好地发展市场前景。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发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有着重大意义。首先,小微企业可以作为商业银行的潜在客户,发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可以拓宽企业的客户群,从而自身带来更多的利益收入;其次,发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有利于商业银行履行社会职责。对于小微企业而言,融资难是其发展的困境,由于小微企业缺乏发展资金,就会使得小微企业数量逐渐下降,越来越多的人会失业,从而增加国家负担。而商业银行发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可以更好地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为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扶持,从而实现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另外,发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也能更好地优化银行自身结构,通过开展小微信贷业务,可以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尚特银行的盈利能力[1]。
三、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发展策略
(一)转变经营观念
相比一些大型企业、国有企业、外资企业而言,小微企业无论是从资金还是技术方面都处于一定的弱势地位,也正是因为小微企业的这种弱势地位使得许多商业银行不重视小微企业信贷业务,银行自身的业务重点主要偏向于那些实力雄厚的大企业。而商业银行要想发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就必须积极转变观念,要明确小微企业市场定位,致力于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如台州银行开展的“小本贷款”,该银行始终坚持“小微企业的伙伴银行”的市场定位,为小微企业提供了更好的金融服务,也正是因为银行的这种经营理念,使得小微企业客户成为了该银行的业务主体,为银行自身带来了好的利益[2]。
(二)加大创新
随着小微企业数量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要认识到小微企业的潜在价值,纷纷开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在现代社会里,小微企业信贷金融服务的对象多样化,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其要想开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就必须加大创新,为小微企业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从而增强小微企业对本银行的黏度。首先,要加大金融产品的创新,要根据小微企业的需求,研发符合小微企业需求的特色产品,满足小微企业小、频、急的贷款需求;其次,要加大金融服务的创新,要拓宽融资渠道,努力满足小微企业各个方面的金融服务需求,要善于利用网络来拓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从而带给小微企业更好的服务。另外,要创新小微企业信贷业务流程。小微企业信贷有着小、频、急的特点,为了更好地满足小微企业的需求,商业银行就必须优化信贷业务流程,从而满足小微企业信贷的需要[3]。
(三)加强小微企业信贷业务专业人才的培养
在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发展过程中,专业的信贷业务人才至关重要,商业银行要想发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就必须重视小微企业信贷业务专业人才的培养。首先,要细分小微信贷业务,设计不同的职能部门,从而内部人员中或者对外招引专业的人员进行任职;其次,要强化业务人员能力的培训,提高业务人员对小微企业信贷业务专业知识的学习与了解,强化职业教育和服务意识的培养,从而为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发展培养一直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队伍[4]。
(四)强化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在发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过程中,由于小微企业经营面临着一定的风险,使得商业银行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因此在发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过程中,商业银行必须积极都做好风险管理工作,要将小微企业信贷业务风险纳入到日常管理工作中去,全面提高风险管理能力,要积极做好风险评估工作,从而降低信贷风险[5]。
四、结语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小微企业是一直具有重大潜力的客户,商业银行应当积极发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发展小微信贷业务可以拓宽银行的客户群,为银行自身带来好的利益。同时,发展小微信贷业务有利于商业银行社会责任的实现。但是对于小微企业而言,它自身经营风险较大,使得商业银行对其开展的信贷业务面临着一定的风险,因此,商业银行要想更好地发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就必须结合小微企业信贷的特点来开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要加大金融创新,要积极做好风险管理工作,为从而带给小微企业更好的金融服务,推动银行自身更好发展。
作者:肖毅 单位: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市分行
参考文献:
[1]韩炳旭.论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发展与风险防范[J].商,2013,14:187.
[2]李静怡.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业务发展探析[J].浙江金融,2013,10:34-36.
篇4
随着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信用卡业务发展对于提升银行整体实力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因此商业银行在信用卡发展过程中应当对发展现状有着清晰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信用卡业务发展趋势分析促进信用卡业务发展水平的持续提升。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进行,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卡业务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并且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这一过程中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卡业务总体上呈现出发卡数量增加、发卡速度加快等较好的特点,但是与此同时持卡消费额较低、信用卡消费总额较小、信用卡交易次数较少、信用卡特约商户普及率低等信用卡业务固有缺陷也仍然存在。通常来说,商业银行的信用卡业务的发展过程中可以分为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在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卡业务的引入期,其业务整体上处于唤醒和了解信用卡产品概念的阶段,而在成长期许多经济发达的大中型城市其信用卡业务会有着较快发展,而成熟期的信用卡业务的销售速度会不断加快,更多的发卡机构也会进入信用卡市场参与信用卡市场竞争,导致信用卡业务竞争的不断加剧。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卡业务较大程度上处于成长期,同时在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处于成熟期,即我国的大众市场刚刚开始对信用卡业务进行接纳。从市场结构来看我国目前尚未形成一个清晰的信用卡高中端市场划分。与此同时我国许多商业银行也尚未形成一个基于不同持卡人的清晰的客户结构。目前几个较大的商业银行在信用卡业务的不同领域中各自存在自己的优点与缺点,同时在某些单项信用卡业务中形成了银行自身的的特色和优势,但是相互比较之下这些信用卡业务特色并不突出,优势并不是非常明显,这既是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发展现状。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发展趋势
在我国商业银行运行过程中信用卡业务的有效发展是提升商业银行综合实力的重要基础与前提。商业银行在发展信用卡业务时应当对信用卡受理环境改善、信用卡业务与国际接轨、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体系完善、信用卡业务营销模式完善、信用卡业务客户管理水平提升等发展趋势有着清晰的了解。以下从几个方面出发,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1.信用卡受理环境改善
信用卡受理环境改善是我国商业银行银行卡业务改善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信用卡受理环境的改善对于促进商业银行的银行卡业务进入良性循环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在这一过程中商业银行应当注重大力改善银行卡受理环境,并通过鼓励大众对于银行卡进行有效使用更好地接受银行卡业务,在促进银行卡业务规模有效扩大的同时使商业银行的银行卡业务能够更快的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虽然银行卡受理环境的改善是一项系统性的庞大工程,但是因为其是银行卡业务发展的重要趋势,因此商业银行在这一过程中应当注重与其他组织和机构进行有效协调与联系,在各司其职、密切分工的前提下有效形成一个既相互合作又有序竞争的信用卡业务市场。从鼓励商业银行银行卡受理环境改善的角度出发建立高效合理的银行卡业务的利益分配机制,从而更好地调动各方的力量进入银行卡业务市场的建设中,使我国商业银行的银行卡业务规模不断扩大,信用卡受理环境不断改善。
2.信用卡业务与国际接轨
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卡业务与国际接轨是银行卡业务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我国金融市场整体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商业银行在许多业务上开始追赶先进国家水平并且许多业务开始与国际接轨。在这之中银行卡业务即是与国际接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商业银行银行卡业务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商业银行可以有效地提升银行卡业务市场的公平性、合理性和有序性,并且能够更好地促进商业银行银行卡业务的专业化和市场化,同时能够有效地保证银行卡业务全面规范地发展。除此之外,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与国际接轨还能更好地促进我国各大商业银行通过银行卡业务创新增强商业银行整体的竞争力,有效保护持卡人利益和维护国家金融安全与金融稳定,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整体水平的不断提升。
3.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体系完善
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体系完善也是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的重要趋势。通常来说我国信用卡业务风险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商业银行自己业务操作失误造成的。除此之外,一些商业银行在信用卡业务发展过程中并没有建立与业务发展配套的内控措施,片面追求发卡量和信用卡业务的市场占有率,使得商业银行的信用卡业务存在着较大风险。因此在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过程中应当注重信用卡内控制度的有效建设,建立专门风险测控部门,同时对商业银行的银行卡业务的风险进行高效化、科学化管理。另外,在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体系完善过程中商业银行应当注重建立标准化的信用卡业务流程,有效提高信用卡业务各环节的风险管理,注重合理采用责任制,更好地在制度层面减少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风险,有效降低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风险控制成本。
4.信用卡业务营销模式完善
信用卡业务营销模式完善对于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趋势的影响是整体性的。众所周知,信用卡业务是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业务。作为现代电子支付手段,信用卡在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有着广泛的应用领域。因此商业银行在信用卡推广水平的不断提升和信用卡业务完善的过程中应当注重信用卡业务营销模式的有效创新。例如在信用卡业务营销模式完善过程中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发卡系统运行水平的不断提升促进发卡效率的提升,在信用卡发行过程中能够更快的给客户办卡,将会直接提高业务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除此之外,在信用卡业务营销模式的完善过程中商业银行应当注重建立现代化、信息化、电子化的客户服务中心,从而促进信用卡业务营销信息的有效反馈并促进业务营销模式的有效完善。
5.信用卡业务客户管理水平提升
信用卡业务客户管理水平提升对于提升商业银行信用卡发展水平有着重要影响。在信用卡业务客户管理过程中商业银行应当注重坚持信用卡业务及时的推陈出新,同时注重坚持以客户为导向的服务理念,并根据信用卡客户的需求来制定业务目标。除此之外,在信用卡业务客户管理过程中商业银行应当注重不断更新服务观念,改进和完善服务水平,有效提高服务效率。例如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对信用卡客户价值进行分析,通过市场细分对不同客户进行有效的管理,在这一过程中商业银行不断加强和完善与信用卡客户的关系,在设计新服务模式的前提下促进信用卡业务质量的有效提升,最终促进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得到不断的扩大。
三、结语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商业银行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这一过程中银行卡业务的有效开展对于商业银行经济效益的提升有着日益重要的影响。因此商业银行在开展银行卡业务时应当对银行卡业务的现状有着清晰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通过银行信用卡发展趋势的有效分析促进我国商业银行经济效益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篇5
一、全渠道销售的必要性
无论从社会发展角度,还是从企业决策、商家销售角度,如今我们都置身于全渠道时代。电商和移动终端的兴起与迅速推广,拓宽了消费者的消费渠道,同时也丰富了企业的销售渠道。“多渠道”和“跨渠道”已经无法准确形容这种变化,因此把这种商业发展新趋势称为全渠道。其实“全渠道”还是“多渠道”与“跨渠道”二者的融合与延伸,但并非是全部渠道的意思。新媒体类型几乎每年都在涌现、变化,在一个时点采取所有渠道策略是不必要,也是不可能的,但是全渠道销售是必要的。
(一)全渠道销售模式为大势所趋
展望未来,必定是一个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信息丰富、人们追求精神与物质高度统一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单一的销售模式已经无法达到市场的要求更无法满足消费者需求,最终面临被淘汰的命运。一方面信息技术对销售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人们学习的速度,信息传播的渠道与消费者获取信息的方式不断增多,销售渠道也在等量增加;另一方面随着电子商务平台运行逐步规范,相应的是微商、移动APP的兴起对传统销售的模式产生的巨大冲击。全渠道销售是企业的必然选择,企业若想实现长足发展,掌握永葆生机的秘诀,必须响应时代的号召,与时俱进地进行销售渠道的创新与组合。因此,全渠道销售为大势所趋。
(二)消费者的行为呈现“全渠道”趋势
全渠道消费群体的出现是推动全渠道销售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市场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壮大原因也在于此,全渠道消费群体占据了大部分的市场,并不断地激发、影响着市场。对于市场而言,有怎样的顾客群就有怎样的市场,有怎样的消费需求就有怎样的销售渠道。
1.顾客获知“全渠道”
随处可见的广告刺激着消费者的视觉,琳琅满目的商品呈现在消费者眼前,顾客的选择也变得多元化。以往传统的实体店,只提供给顾客一种直接感知商品、挑选商品的途径,而如今消费者了解商品的方式层出不穷,从原来的亲身体验发展为电视广告、网站广告、手机短信、微信公众号推送等方式。
2.顾客需求“全渠道”
21世纪,顾客的消费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基本的生活需求,而是寻求个性化的消费。例如生日礼物,过去一个生日卡片或者一束花是大众的普遍选择,而如今无论商店还是网店都推出DIY生日礼物或者特别定制的生日礼物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还有一些企业现在还能为顾客提供参与商品设计与生产的机会。顾客需求的“全渠道”,提升了对企业和商家要求,商家在对商品的展示与说明时就要更加具有吸引力和说服力,否则顾客会因为对商品所掌握的信息量过少或可信度过低而放弃选择。
3.顾客选择“全渠道”
过去形容消费者的选择行为为“货比三家”,但是现在货比三家已经不能让消费者果断做出选择了。消费者不但要在众多品牌中选择出所要购买商品所属的品牌,还要选择产品的型号、规格、款式、功能,甚至选择购买方式是实体店购买还是网上购买、配送方式是线上支付还是货到付款都是消费者购买商品时所要考虑的因素。消费者选择方式的多元化,促使企业制定相应的战略以聚集消费者的目光赢得消费者的信任,这种战略最终演变为全渠道销售。
二、实现全渠道销售的障碍
(一)较高的企业条件
随着“全渠道”时代的到来,企业纷纷突破传统销售模式力求实现全渠道销售,但是并不是每个企业都能成功打破传统实现完美蜕变。全渠道销售对企业而言,是对自身各方面条件的提升。首先是资金实力要求,虽然企业通过实体与网络结合的方式可以节省一部分实体经营的开支,但是网络店铺、移动终端的运行与维护同样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其次是ζ笠挡品的要求,全渠道销售要求企业有丰富的产品种类,如今消费者进行网上购物时,网站上丰富的产品种类和详尽的介绍能够带给消费者强烈的视觉冲击和独特的消费体验。最后,企业的技术水平也是实现全渠道销售的瓶颈。平台推广、移动终端的不断更新都需要强大的数据支持和技术支撑,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可谓是高门槛,还有许多自建平台的企业因操作不够专业实施效果并不理想。
(二)客户体验的复杂性
随着企业与商家对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分析与研究选择出一系列销售模式,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也在不断升级,大部分消费群体更加注重消费所带来的体验。客户体验包括信息服务的体验、产品或服务的体验、附属服务的体验和物流服务的体验。信息服务的体验即顾客获知产品信息和企业产品信息的方式应该是适当的,全渠道下频繁和不适时的推送必然适得其反,信息服务的体验还包括消费者对产品的反馈;产品或服务的体验,这是客户最关注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客户会特别注重所获得的产品或服务是否与自己付出的金钱成本相匹配;消费者在消费时除了享受到所购买产品带来的体验,如果还能感受到企业附属服务带来的体验,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客户的满意度;消费者对物流服务体验期待也就是高效率、快速、安全的配送。不同的消费群体、不同的消费领域、不同的消费水平、不同的消费目的,客户的消费体验千差万别,即客户体验的复杂性。客户体验的差异性又反映出顾客体验的独特性,体验感受来源于每个客户对于产品的感知,这种感知又具有不确定性。
(三)各技术平台整合的障碍
在技术的支持下,如何充分利用资源,整合各技术平台,对企业来说是一个很难突破的瓶颈。全渠道,所谓“全”,即实体渠道与虚拟渠道相互贯通、线上与线下相互结合。对于线下渠道的实体店经营管理,以及与线上网店、移动终端技术平台的对接,对企业提出了高要求。在我国,一些零售连锁企业内部整合各渠道,由于缺乏技术支持,不同渠道的融合离预期效果相差甚远。
(四)各渠道之间的管理
很多企业的线上和线下销售是两个独立的销售渠道,各渠道之间相分离,无法实现不同渠道间的融合与协同,甚至有些企业形成了自家内部各渠道相互竞争的态势。窜货、价格战现象频发为企业实现全渠道销售增添了阻力。另外,由于全渠道销售并未成为所有企业的选择,因此,实行全渠道营销的企业并没有大量专业人才的储备。从客户信息收集到信息的分析处理,从渠道的布局到线上线下的推广,从传统渠道到新生渠道的开发,都需要专业人才的管理,而这类人才目前市场还是相对缺乏的。
(五)企业盲目寻求发展捷径
目前我国很多企业都在走代加工的道路,尤其是对于尚处于成长阶段的企业来说,能够受到国外上市公司的青睐成为其代加工企业,既是对其长期发展的利好,也被视为迅速发展壮大的“捷径”。企业另辟新径寻求发展的同时,是对国内市场的忽视,对国内产品供应的力不从心,产生的直接结果就是假货横行。假货除了坑害消费者之外,另一个负面效应就是对产品在各渠道的销售构成冲击。假货必定使企业声誉受损,企业一旦在信誉上失信于消费者,各渠道的销售必然受阻。
三、实现全渠道销售的对策
(一)全面把控全渠道销售的各渠道
全渠道销售大而全,企业要想以全渠道制胜,必须全面把控销售的各个渠道,实现不同渠道之间的互动与相互服务。首先要保证各个渠道不是相互分割、独立存在的,这就要求企业线上渠道的网店、移动终端等以及线下的实体店都为企业所拥有,电商平台与线下门店不再是谁强谁弱、谁先谁后的竞争,而是彼此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双赢关系。如果同一家企业的产品在不同的渠道商销售,价格不同,服务也具有差异,那么此时消费者在购买前一定会进行比较从而选择出他们认为最好的方式进行购买,这就完全背离了全渠道销售的初衷。全渠道销售的意义在于以全面的销售渠道为手段与其他企业竞争而不是企业内各渠道之间的抗衡,线下渠道是向消费者展示产品和企业形象最直观、最有效的方式,线上渠道则是企业与顾客群互动和获取有利信息的重要途径,二者是相得益彰的。
实现各渠道的全面把控,对企业而言其优点在于:第一,线上线下全为企业所有,能够实现产品的标准化,保证各渠道产品同质,确保产品的价格和质量;第二,各渠道之间可以相互服务,通过实体店渠道购买的商品,如果客户有需要可以进行网上申请退换货,线上购买的商品也可以在指定线下渠道进行调换,企业和消费者都有利;第三,线上销售的商品全部为企业线下渠道供应,一方面可以省去企业在寻找线上所花费的开支,另一方面又避免了信用风险,简化了管理。
(二)整合各渠道功能
企业积极应对时代变化追求全渠道的同时,首先需要明确――全渠道求“全”而非求“大”或求“重”。不可槊つ糠⒄剐律的线上渠道而忽视传统实体销售渠道的作用,实体店作为最原始的销售方式,它自身所具有的优势例如最真实的购物体验和对商品的感知不会随着新型的销售方式的出现而被削减,而是会长期存在。电子商务渠道和移动商务渠道是以实体渠道为基础而出现的,这种线上渠道既补足了线下渠道的缺点,同时其自身的优势又能够搭建起更好的销售平台,共同维护各渠道的利益。
面对全渠道时代的来临,企业要重新对各个渠道的功能进行定义,各取所长,相互补充地进行组合。具体的选择步骤是: 首先,根据需求和购买习惯以及偏好划分目标顾客群体;其次,结合消费者体验以及满意度,为目标顾客规划合理购买路径;再次,在所有可行的渠道中,选择出最能够实现企业和顾客双赢的渠道,其他的用于备选;最后,根据目标顾客群体结合每个渠道各自的优势与劣势,把每个渠道所需要完成的功能匹配至购物路径的每一个环节上。
(三)借力“互联网+”和大数据
“互联网+”的出现,消除了线上与线下的边界。大多数企业追逐“互联网+”浪潮的形式都是借助电商平台实现线上渠道的拓展。用互联网规划全渠道销售的关键点在于平衡各渠道之间的关系,实现线上渠道与线下渠道的良性互动和有效结合。第一,要突破传统销售渠道的局限,引入线上经销体系,对体系内各环节进行优化和重组,使每个环节明确分工,各司其职,有效配合;第二,要在强烈的冲击中意识到“互联网+”的两面性,利用好其所带来的一系列先进的技术,升级企业在平台运行、数据收集等方面所需的技术支持,同时也要避免企业为实现全渠道销售忽略自身实力盲目跟风现象的产生。
在全渠道销售中,数据的收集与共享是必不可少的,从这类数据中能够分析出消费者消费习惯和偏好,对企业有极大的参考价值。现在,很多网站可以根据用户的点击频率和互联网应用习惯帮助企业获知更多的消费者的信息。北京万科与链家合作,就是希望借力于数据基础,而这正是万科所不具备的,链家从线上与线下渠道所获取的数据,可以反映出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与偏好,这些都可以用于万科对消费者行为的分析,可以说链家是万科强大的数据库。
(四)注重消费者体验
全渠道销售模式下,每个销售渠道都要从消费者角度出发,把握消费者的体验世界,与消费者亲密接触,拉近品牌与消费者就之间的距离。最注重客户体验的企业非星巴克莫属,星巴克利用客户端积分体系、短信推送以及引导社交媒体分享传播等方式增加顾客粘性。星巴克始终保持着营销方式与顾客需求的动态一致,并十分注重与消费者之间的及时沟通。星巴克推出了一款具有实体店定位和信息推送功能的移动终端应用,通过这款应用,消费者可以成为星巴克店铺会员,并接受来自星巴克的会员待遇,例如礼品卡和积分。移动终端的支付功能也同样别出心裁,消费者可以在移动终端的账户内充值,实际消费时,只需要展示充值获取的条形码就可以实现快速支付。这种支付方式,为消费者带来了愉快、舒适的消费体验,让顾客感知到星巴克时刻为客户考虑的精神。
(五)全渠道营销要融入创意
如果把商业比作生命体,创意就是灵魂,没有创意的商业销售好比行尸走肉,也无法在市场中站稳脚跟。这里所说的创意,并不仅仅指产品的设计,同样包含产品销售过程中让消费者感受到的企业文化和企业在全心全意为消费者考虑。
企业力求成功实现全渠道销售,就是要满足消费者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消费需求,通过全渠道销售满足客户碎片化、多样化的需求,换句话说是为了抓住消费者的心。如今产品种类齐全,可以说只有想不到的,没有买不到的,因此,融入创意的产品才是想不到的产品,才能让顾客眼前一亮,最终牢牢抓住顾客的心。
参考文献:
[1]李飞.全渠道零售的含义、成因及对策――再论迎接中国多渠道零售革命风暴[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2]吴勇毅.机遇与挑战并生,全渠道掀起营销新革命[J].信息与电脑.2014,(10).
[3]吴勇毅.破解全渠道营销困局[J].上海信息化.2015,(3).
[4]郭志龙.全渠道建设――传统企业突破营销困境之路[J].中国市场. 2016,(5).
[5]孙永波,袁月.全渠道下的体验营销述评与展望[J].科技与经济.2016,10,(5).
[6]李飞.全渠道营销:一种新战略[J].清华管理评论.2015,(1-2).
篇6
很多接触过中小企业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印象,那就是中小企业领导往往在企业中扮演救火队员的角色――哪个部门有火就要奔向哪里扑救。其中,品牌问题就是最让他们头疼的问题之一。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东及东南沿海地区,很多在国家“三来一补”政策下催生的企业,可以被视为中国企业OEM之路的先行者。当网络时代来临的时候,这些嗅觉敏锐的企业又很快地找到了从网上寻找客户的这条经济之道。表面上他们的经营方式变了,成本下降了,但是做OEM的本质还是没有变。
在曾经被轻工部命名为“中国木制玩具之乡”的浙江省云和县,一共有512家木制玩具厂,年总产值15亿元,其中年产值过千万的企业就有20家。所生产的木制玩具占中国总产量的70%,世界总产量的40%。但是,这里几乎所有企业的出口方式都是OEM,在当地排名第一位的星云,到现在为止也是和外贸公司合作,连一个直接客人也没有,完全贴牌。这种产品被白盒子包裹着的生产方式,已经延续了一代人。因为企业只能作代工,所以其利润之低几乎已经到了极限。一些网商已经意识到OEM并非长久之计,因此其中的先行者已经开始谋划建立自己的品牌。但下决心“两条腿”走路的商人往往会遇到两个问题:一是原有的OEM客户害怕自己的设计遭到剽窃;二是作为一个新品牌要想闯入市场并不容易,不打价格战没人要,打了价格战又不利于品牌培养……由于没有任何前人可供借鉴的经验,从 OEM向自有品牌发展的第一批商人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艰辛和困惑。
除了品牌问题,中小企业的管理问题也开始日益突出。一位企业主坦言:“之前企业小的时候,只要有订单就能生存。但随着企业规模扩大,不但运行管理的效率降低,人员也越来越不好管理。”
如今,无论是五、六个人的小企业,还是二、三百人的中型企业,企业负责人身兼数职的情况都很普遍。现在市场竞争激烈,做成任何一单生意都很不容易。相对于其他员工,经营者对企业和市场状况更为熟悉,能更准确地捕捉到商机;另一方面,大多数企业的经营者都是所从事的行业中有相当的行业经验,这些经验在与客户的网上洽谈过程中,有时甚至能成为出奇制胜的关键,这种经验,显然不是普通业务员所具有的。
由此,企业负责人在管理上事必躬亲的务实风格,使得大多数的企业至今还处在一个人做决策的阶段。这种现象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企业发展。一方面,当老板一个人已经很难把握住这么多的信息、缺乏理性的判断时,做出的决策就难免顾此失彼,或是出力不讨好,或是白白浪费了商机,另一方面,员工也很难迅速成长为能独挡一面的人才。
除此以外,人才的缺乏也是中小企业心底的痛处。
中国的中小企业中有很多是家族企业。在企业发展初期,这些力量联合起来,的确能在资本、生产上面发挥一定的作用。但是,当这些企业开始转向网上贸易时,传统的惯性也会在一些方面产生制约。温州一位做鞋贸易的网商告诉记者:“我做外贸,需要在一些网站上做推广,所以招了一些懂英语、懂外贸的人,但是企业里还有一些当初和我父亲一起打天下的人,还有些是亲戚,这些新人到企业来之后就会发现企业里关系复杂,自己没有发挥的空间。两拨人之间在观念上有很多地方很难融合。现在怎么处理真让我头痛,我哪还有心思想企业扩大规模的事?”
很显然,一个人“拍脑袋”虽然“流程”简单,但做不大企业。而在从“一个人”过渡到“多人”的过程中,民营企业又要面临众多的管理问题。
企业门户开启“解救”中小企业新篇章
很显然,企业门户的出现为中小企业解决各种问题打开了方便之门。
一位业内资深人士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做为企业服务的网站,千万不要想‘仅仅靠’做供求信息来拉客户。如果你把行业网站比喻成一桌大餐的话,线下服务、资讯、社区这些就是鲍参翅肚,而供求信息只是青菜萝卜而已。”事实上,针对中小企业的需求,国内的部分B2B网站做过一些尝试性的探索,其中阿里巴巴提出过从“网络上工作”到“网络上生活”的口号,也在网站内容频道上作了一些辅导中小企业发展的内容,其他一些行业网站也纷纷推出社区,希望以此来凝聚人气,营造商人之间交流的氛围。但由于这些网站的重心仍然停留在贸易信息的提供上,因此其他频道的拓展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近日,中企动力集团推出中国首家企业门户网站“一大把”,将服务模式锁定在“为企业提供专业的网络应用服务”上。与目前的B2B业务模式不同,企业门户网站不仅提供企业在网络上的贸易平台,还着重提供更多层面的应用服务,包括网络推广、网络交易、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实操讯息和行业信息,甚至于专家帮助、案例分析等互动内容及服务,以协助企业轻松掌握互联网应用,并解决具体管理中遇到的难题。此外,该网站基于集团服务优势所推出的各项具体产品服务,诸如营销推广、培训学习、企业通信、商务交流类等多方面的企业应用服务及工具,为企业全面提升竞争力提供了有利的武器。
“一大把”总经理林娟如表示:“企业门户就是为中小企业提供包括对内管理、对外经营联络等各个商务环节的服务。管理问题、营销推广问题和打造人脉是中小企业的核心问题,“一大把”正是抓住这几点为企业提供服务,因此有信心吸引企业各个部门的从业人员。”
一位中小企业主在看过“一大把”之后表示,这些信息原本散落在网络的各个角落中,平时只有刻意搜集才能看到,“一大把”将丰富的功能整合在一个网站上,使企业中各层面成员从中都能找到有用的信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员工的工作效率,也替自己解答了不少工作中遇到的困难。
“中国的中小企业之前总是依靠某一个商机取得企业发展,但未来要想实现发展,这些因素是远远不够的。”专业人士指出,成熟的企业必将需要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而“一大把”的出现迎合了这种需求。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熟悉网络,未来企业门户必将成为电子商务发展的一大趋势。
篇7
中央商务区(CBD)是大城市中金融、贸易、信息和商务办公活动高度集中,并附有购物、文娱、服务等配套设施的城市中综合经济活动的核心地区。由于其产业发展特性,CBD也成为国内外现代服务业集群高地。近年来,国内外CBD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在经历了逐渐形成、快速调整、稳定发展等阶段后,开始呈现出新的蒲公英式的发展特点。
中央商务区现代服务业发展阶段
一般来说,在市场自发形成CBD集群雏形后,政府的相关政策和措施推动了现代服务业的快速集群。其中,在产业政策引导下的产业结构调整趋势愈发明显。在快速集群完成之后,现代服务业集群进入稳定发展阶段。该阶段,政府的政策引导和产业促进作用进一步得到体现,CBD功能区成为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的重要平台;随着CBD内企业的增多和集聚不经济的出现,区内企业纷纷外迁,现代服务业集群开始出现延伸扩散现象,更大范围内的、多中心的CBD现代服务业发展布局将重新形成,并呈现出“蒲公英模式”发展现象。
(一)集群逐渐形成阶段
由于资源、区位、市场、人口等因素,使得集聚经济效应、供需因素作用和市场发展过程等要素共同促成了CBD现代服务业的集群形成。
美国纽约曼哈顿CBD的发展肇始于18世纪末,曼哈顿岛因其特殊的港口优势为货运提供便利条件,早期的仓储业和批发业在此自然集群。市场的巨大需求使得为航运人员服务的金融保险业迅速发展。随后陆续有公司总部、专业服务事务所进驻。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上,20世纪80年代末建成巴特利花园城,强化了其作为金融和商务办公中心区的地位。
(二)集群快速调整阶段
现代服务业集群逐渐形成之后,一般要经历集群快速调整的过程,主要表现为关联企业数量的增减变动呈现出量变的过程,这一现象在CBD中多为市场的自发作用和地方政府的产业扶持政策刺激所致。一般来说,CBD现代服务业集群快速调整通常会呈现出相关企业数量大幅增减、集群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政府通过引导政策逐渐发挥集群引导作用等特点。
北京CBD金融业集群目前尚处于快速调整阶段。2004年白领服饰有限公司宣布从CBD迁往亦庄,其后北电网络、LG、摩托罗拉、爱立信、惠普等高新技术企业也纷纷搬离。2006年2月,曾经迁出的中英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从广州回迁北京CBD。2008年,日本东京证券交易所北京代表处、德意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首尔保证保险北京代表处等众多跨国金融机构纷纷入驻。北京CBD现代服务业集群整体呈现出调整优化态势。
(三)集群稳定发展阶段
在CBD现代服务业集群的稳定发展阶段,集聚于CBD中的现代服务业数量仍在继续增长,但是增长速度明显放缓甚至停滞,原有企业继续分享区域经济增长带来的财富增值。现代服务业集群的辐射带来许多相联系的配套集群,形成较复杂的生态群落。
稳定发展阶段的特征是集群成员数量多,产业链基本完善,成员专业化分工程度较高,集群内土地、能源、资源价格升高,服务企业间竞争激烈,集群呈现出特色鲜明的CBD现代服务业发展状态。
中央商务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蒲公英模式
现代服务业在CBD内集群不仅会带来集聚经济的吸引力和推动力,同时也会带来集聚不经济的排斥力和约束力。在一定的规模下,集聚经济起到主要作用,集聚利益吸引着大量企业集中在CBD;但随着CBD发展和规模扩大,将会逐渐显现地价飞涨、交通拥挤、环境质量下降等规模不经济现象。此时,CBD内的现代服务业集群将会呈现出延伸扩散现象,呈现出蒲公英式发展特征,在更大范围内逐渐形成新的现代服务业集群。
(一)集聚不经济促使现代服务业集群延伸扩散
集聚不经济指社会经济活动由于空间过度集中所引起的额外成本费用或收益效用损失。CBD内因现代服务业集群而产生集聚不经济体现在交通拥挤成本加大、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城市污染日益严重以及安全风险逐渐加大等方面。
伴随着CBD内现代服务业的集聚不经济效应,超出集群效应的规模适度递减,迫使一些现代服务企业将办公区迁往城市其他地区,而把企业总部设在CBD。从CBD内释放出来的现代服务业集群将开始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开始新的形成过程,并逐渐延伸扩散成多中心式现代服务业集群的城市现代服务业生态群。
(二)集群结构演变成多中心空间布局发展
结合西方发达国家CBD的空间演变历程,可以把CBD的发展总结为区位发展、结构演化、功能发展、国际渗透等四个阶段。不同城市的CBD空间发展模式也不相同。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过程来看,纽约CBD主要是继续保持曼哈顿地区现代服务业的高度中心化密集发展;巴黎拉德方斯CBD和伦敦CBD的现代服务业在上世纪80年代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商务区的更新或扩展;东京CBD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则是以丸之内为中心,有新宿、涩谷、池袋、临海四个副都心共同组成的网络式多中心空间布局发展模式。
综合来看,CBD的空间演变呈现逐步向延伸或跳跃式扩展的趋势。城市各项功能活动在扩散的过程中实现了分散和集聚,城市空间结构也由最初的单中心向多中心布局演变。从19世纪末至今,CBD先后经历了城市化、商业化发展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郊区化、商务化发展阶段(20世纪初期-20世纪70年代)和当前的多核化、集群化发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
当前,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使现代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同时城市交通条件的改善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企业选址更加灵活。CBD已经开始从区位上脱离城市中心区,在具有相对区位优势的区域产生新的城市功能中心,形成城市另一个核心或副都心。较大规模城市或历史性城市,如东京、巴黎、纽约等地形成的城市副都心,是与CBD在空间上相呼应、功能上相补充,同时又有相对独立性的城市次级商业商务中心。一个CBD与多个子CBD是共同构成城市服务业布局的主要网络。CBD新一轮的空间位移重新上演。
从我国国内CBD的发展情况来看,以北京市CBD发展现状为例,2008年5月,北京市金融办出台了《北京市委市政府关于促进首都金融业发展的意见》,全力打造“一主一副三新四后台”的总体空间布局。截至目前,西城区金融街、朝阳区北京CBD、海淀区中关村西区、东城区东二环交通商务区、丰台区丽泽商务区以及海淀稻香湖、朝阳金盏、通州新城等金融后台园区乃至顺义区国门商务区等不同形式的商务区都正在推出CBD式的发展规划,在国家经济发展计划的连续刺激和国际现代服务业产业梯次转移的帷幕下,包括金融业在内的现代服务业延伸扩散发展。 上述CBD现代服务业经历的集群形成、调整、稳定发展和延伸扩散的周期性发展阶段,类似蒲公英生长、展叶、开花和撒播种子的过程。这种发展方式恰似CBD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延伸扩散方式。蒲公英具有广泛的适应能力,在肥沃、疏松、湿润、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中生长发育良好,也适宜于城市环境,这和CBD现代服务业占据第三产业高端、引领城市经济发展也有异曲同工之比。因此,本文以“蒲公英模式”来比喻概括CBD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四阶段发展特征。
参考文献:
1.IMD.The 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2003
2.Richard Bearak.New York City’s CBD-Origin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2002
3.藤田昌久,雅克•弗朗科斯•蒂斯.集群经济学:城市、产业区位与区域增长.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篇8
一个系统再怎么厉害,干不过大势所趋
酒水行业在诸多要素已经发生显著变化的大背景下,将呈现什么样的发展新趋势?作为以酒为生、身居其中的的朋友必须认清,力争提前准备,抢站风口旁,等待飞翔!下面我将详细梳理酒业发展的趋势,以供经销商判读:
一、酒水行业的增长将更多地从汇量式增长向结构性增长转变
由于行业供给过剩,经济发展进入的新常态化,加之一些社会因素的干预,导致酒水行业的增加发生新的变化:行业消费量的大规模增加将很难继续,未来行业将更多地依赖消费升级、品类的发展以及产品的变革赢得行业增长。
现象123:
*中、高档光瓶酒或简易包装产品的市场供应;
*鸡尾酒品类全国性品牌的出现;
*通过产品降度获得消费量的提升。
经销商朋友应该如何应对?
*主动调整所经销的产品结构,降低同质化产品的比重,主动尝试一些酒业新品类;
*主动调整经营方式,在稳固既定渠道的基础上,尝试新型渠道。
二、酒水产品的功能性为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内生性动力
过量饮酒有害健康虽成为共识,相关法律、法规对于酒水消费者的各项限制,然而酒水产品自身所具备的社会属性以及产品功能性决定了行业发展潜力,确保了行业的基本盘。因此,也有人将酒水行业称之为“朝阳产业”、“铜矿产业”。
现象123:
1、酒驾限制却催生出代驾经济;
2、无酒不成席、没事喝两杯仍为社交关键词;
3、庞大的酒精重度消费群。
经销商朋友应该如何应对?酒水行业虽然竞争激烈,但是机会充裕,请不要轻易转换行业,即便处于行业低谷也要坚持,并通过顺应趋势及时调整经营方式获得发展。
三、具有实际意义的品类创新必将为行业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点
品类的发展本后是消费需求的多元化。这种多元化包含消费者对于产品口感、消费场合、消费方式以及品牌概念等的差异化。行业内生产企业通过准确地发现消费需求的变化,并通过产品加以满足,从而培育一种新的品类经济,丰富行业内容,增加产业容量。
现象123:
*鸡尾酒满足女性消费者的社交需求,从而出现鸡尾酒全国性品牌,推动品类成熟;
*在传统浓香型、清香型以及酱香型等香型中发展起来的芝麻香型、兼香型以及其他一些香型产品;
*满足人们差异化需求的定制酒。
经销商朋友应该如何应对?品类多样化背后是消费多元化的发展,经销商朋友应该增加对消费者的研究,从消费者的需求出发选产品、设计销售策略,一棍子捅到底在目前的经营环境中非常不合适。
四、行业分工将更加细化,将涌现出一批行业新岗位以及附属行业
酒水行业发展成熟度越来越高,行业内部的分工将进一步细化,生产型企业将更多地专注于产品研发、产品生产,销售型企业将更多地专注于产品的市场推广与服务。酒水行业成熟度提高的另一方面表现在于大批新的岗位出现,附属行业逐渐成规模。
现象123:
代驾经济、解酒产品的出现;
生产型企业内部市场化运作方式。
经销商应该如何应对?
行业分工细化标志着行业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经销商作为酒水行业价值链的重要一环,应该进一步强化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渠道掌控力、团队执行力以及经营战略;
经销商可以通过加强与大批附属行业合作,进一步强化服务水平,赢得先发优势。
五、借助互联网等科技工具的营销模式创新将极大程度上改变传统营销方式
互联网等科技的发展正在改变着传统酒水行业的各个方面,这种改变还将进一步加深。因此,对于很多挑战型企业来说,完全有机会借助互联网等科技重新改造企业,从而实现弯道超越。这种改变涉及到酒水行业的各个方面:生产、研发、销售、管理以及服务等。
现象123:
互联网众筹、互联网推广;
依赖互联网技术实现的跨行业合作;
网络渠道的开辟,大量酒水垂直电商的涌现。
经销商应该如何应对?
不要回避科技的价值,积极利用信息科技改善管理水平,实现内部管理现代化;
“不能自建平台,那么请加入平台”,经销商可以加入一些大的营销平台,借助平台的力量实现销售升级。
六、消费者理性回归,需求多元化发展
消费者需求的变化是行业调整的根本动力。消费者理性的回归以及消费需求的多元化必然需要行业进行适应性调整。由于消费者理性的回归,消费者对于单纯的产品概念越来越不敏感,甚至反感。概念忽悠的收益越来越低,风险越来越高。行业产品同质化严重,各类原浆、各类“上品”、“佳品”或“妙品”触手可及,消费者多元化需求却迟迟难以被满足。谁越早地发现消费者尚未满足的需求并加以满足,谁将抢占发展的先机,单靠概念忽悠恐难奏效。
现象123:
高品质的简易包装酒甚至是散酒受到重度消费者的青睐,去掉包装喝好酒;
各种新的品类涌现加速;
同质化产品消费者促销、渠道促销费用越来越高。
经销商应该如何应对?
请远离忽悠型厂家,更不要与其为伍,谨慎地为下线户,为消费者选择好产品;
主动与消费者进行互动,多听听消费者的心声,以此作为选择产品的依据之一,这样的话路会走的长远一点。
七、环境友好、社会友好型、人性化等将为行业发展带来持续性动力
酒水行业目前在局部企业或者组织已经呈现这一趋势:包装材料的设计进一步考虑环保要素,一些难以回收再利用的、高碳原材料以及高能耗生产方式将收缩;饮酒文化更加健康,企业或相关组织开始宣扬一种健康的饮酒方式和方法,在产品设计、产品推广过程中更加贴近人性等等。这些要素不仅对个别企业的持续性发展产生影响,就是对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也将意义非凡。
现象123:
大量陶瓷类包材被弃用(陶瓷高耗能、难以回收再利用以及对土壤的破坏严重);
行业内部开始宣传“健康饮酒,文明饮酒”的声音,少喝一点,为健康。
经销商应该如何应对?当经销商遇到这样的企业,请多看一眼,因为这样的生产企业有格局,顺应时代,有远见,发展的潜力可能相对较大。
行业规范程度将提高,各类标准将涌现,推动整个行业的内部净化,一味模仿、缺乏创新力的企业将被淘汰出局
行业内标准缺乏导致很多企业通过打擦边球的形式谋求一时发展,一些如“原浆”、“纯酿”、“陈酿”满天飞,其代价则是对整个酒水行业的形象产生消极影响。为了重塑酒水行业形象,酒水行业需要自我净化,并通过统一标准、打击概念违法等实际行动以赢得消费者信心回归。
现象123:
行业内部对部分概念的标准草拟与公布执行;
篇9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所依托的众多条件中,实体经济的发展程度起着最直接的影响作用。在世界经济整体不景气的大背景下,实体经济如何通过转变商业经营模式来突破发展瓶颈,区域经济发展如何与商业模式转变形成良性互动关系等一系列课题成为了社会焦点。
一、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综述
(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了整体不均衡的态势,部分地区形成了有较鲜明特色、较强竞争力、较大影响力的区域品牌,而有的地区仍然受困于经济转型的阵痛、改革思路不清晰、投资环境不理想的现实情况。一般来说,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取决于以下几点:第一,若干产业的竞争力(产业集群的活力);第二,若干企业的竞争力(市场占有率、产品销售率、增加值率、销售利税率和综合要素生产率);第三,吸引外部投资进入的环境(投资环境的改善)。
总体来说,东部沿海地区成为国际产业集聚和吸纳外商投资最为密集的区域,同时成为世界性制造基地。而广大的内陆地区经济联系仍主要面向国内市场,吸纳国际资本和产业转移规模有限。
(二)对我国区域经济未来发展的预测
对我国区域经济未来发展的预测可以概括成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区域经济发展一定会在一段时间内长期坚持科学发展观;其次,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将会使得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形成联动格局;再次,实现“五个统筹”方针将会成为我国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导方向。
二、商业模式创新对区域经济的综合影响分析
(一)可以改变区域经济的整体结构比例
商业模式创新对区域经济的综合影响分析首当其冲就是对其整体结构比例的影响,随着前几年的旅游行业的崛起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很多城市形成了以第三产业为主的发展格局,而最为世界所熟知的中国大工厂概念,使得以劳动密集型见长的我国企业承载起了加工、代加工的产业规模经济。因此,过往的事实告诉我们:商业模式对区域经济整体结构的影响是巨大而直接的。
(二)可以营造出崭新的市场氛围
商业模式发生变化后,对软环境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商业模式可以改变消费者的生活方式、消费习惯、思想意识甚至民俗文化等等。快餐式的消费形式成为了很多大城市白领的消费常态,颇具特色的主题文化也改变了很多城市固有的文化氛围。因此,商业模式创新后必然会导致新的文化氛围的出现,所以,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统计数据的变化,还有深层次上看不到摸不着的文化变化。
三、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的商业模式创新研究
(一)实现对盈利模式的重大转变
考量普通的商业发展模式我们不难发现:交互式的交易习惯和整付式的交易过程使得企业在盈利模式上形成了定性的思维。一方面,仍然无法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客户关怀的角色转变,另一方面,也无法突破常规式的营销手段和方式。随着国际接轨的加强,国内很多企业也开始效仿国外成功经验推行自我盈利模式的积极转变。举例来说:国外的通用电气飞机发动机公司(GEAE)开发了“按小时支付”的盈利模式,即客户不再根据发动机本身付款,而是根据对发动机的实际使用情况付款,从而实现了其盈利模式从产品销售的一次性收益到产品生命周期长期收益的转变;国内的远大空调也意识到那些拥有大型住宅和商业建筑的客户不再愿意购买和自己维护空调设施。为此远大改变了销售方式,从卖空调机转变为销售“冷和热”。
(二)实现对业务系统再设计
实现对业务系统的再设计工作绝对不是一项简单的企业内部工程,它始于对企业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成型于外部客户合作协调的沟通中,完善于与利益相关者关系的确立过程中。在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中,如果要实现对业务系统的重新再设计,需要首先确立高效、低风险、高收益的原则,然后综合对业务条线和管理流程进行严格的梳理,最后固化整合后的资源和制度,形成企业内在核心运营体制和核心竞争力。
(三)实现经营体系的流程再造
企业发展壮大的最终决定因素是经营体系的优劣,区域经济的发展好坏也归根到经济体的经营体系的健全科学与否。经营体系涵盖的内容不仅有内部生产体系,还包括外部营运体系、战略规划体系等等。实体企业,特别是肩负着转型重任的大中型企业,必须要结合当地特点和自身企业所有制形式作出相应的调整,对涉及生产、研发、运输、售后、风险管控、成本核算、发展规划等核心要素进行一一梳理,实现企业由内到外全方位的蜕变。
结束语
区域经济的发展程度对我国整体经济结构的影响至关重要,当前,世界经济的竞争越来越细化,区域经济所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突出,它是博弈的主角,也是成败的关键指标。随着我国西部、中部和东部的发展持续加大力度,实体经济体必然会自主寻找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符合外部实际具体需求的道路,而我国区域经济必然伴随着商业模式的巨大调整而迎来又一轮的改革攻坚战。(作者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
参考文献
[1] 陈泽明.芮明杰.企业竞争优势的本源分析——同质生产要素使用价值量动态性[A].第二届贵州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评选获奖论文集(2007年)[C].2007年.
[2] 郭强.基于新经济特性的互联网商业模式研究[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篇10
微信营销是借助于微信这一社交软件,以用户之间的交流和关注点为点,把线下产品或服务融入社交网站的线上平台之中,通过朋友之间的口耳宣传和转发分享推进其生长。微信用户数量庞大,使用便利,微信营销可实现点对点的精准营销、线上与线下的结合,而且营销成本低廉。商家们察觉到了这之中的商机,纷纷开展微信营销,争取在微信营销的大浪潮中分得一杯羹。
二、锦州微信营销现状及问题
(一)参与面广
通过我们在锦州走访、调查的200余家零售商家,其中有190余家都不同程度地进行了微信营销活动,涉及领域包括:餐饮、娱乐、文化教育、家装等多个行业,甚至一些耐用消费品业者也有涉足。大部分都是通过商家自己的微信公众号的形式相关信息,少部分采用业者个人微信号转发朋友圈的形势式。
(二)营销效果显著
基于微信的信息传递优势,商家可以非常精准地把相关信息传递给顾客,有庞大的微信用户群支撑,商家的信息、推广特别顺畅。锦州当地许多大型零售企业,如:兴隆大家庭、大商新玛特、大商百货大楼等10多家大型零售企业都有自己的公众号,利用微信公众号新品推广、商品促销、市场开发、纪念庆典等各类信息,不但有效地促进了商品销售,而且极大地促进了企业整体宣传、推广,提高企业CIS的认可度。经我们实地调查,发现餐饮、娱乐行业微信营销效果更为突出,许多团购、特价等促销手段作用十分明显,通过微信营销,有的饭店业绩同比增长达30%以上;一些娱乐场、游乐园及园林景区的营业收入也大幅提升。有无微信公众号甚至某种程度上已成为商家档次的象征,引起极大关注,有促进了市场需求,营销效果显著。
(三)微信用户的隐私安全受到威胁
作为一款社交软件,微信的优点自不必说,但因微信注册信息要求精确度较高,在参与微信营销活动时有可能涉及个人隐私安全问题。我们的调查中也发现过有用户引关注公众号,银行卡被锁死、个人信息外泄的事情,给生活造成诸多不便。
(四)商家微信承诺兑现不充分
少数不良商家故意在公众号中各种诱惑力极强的营销信息,诱导微信用户关注,可实际上却难以完全兑现。我们在调查中就了解到有商家对外宣传说关注该商家微信公众号,可获得相应的优惠、奖励等,等有用户关注之后,商家又百般推脱、无法兑现,最后弄得双方很不愉快,影响恶劣。
(五)虚假信息的传播不容忽视
网络时代,信息传递便达,及大地方便了人们的交流与沟通。但网上信息的可靠性有时令人质疑,需要认真加以甄别、判断。微信传递的信息大多是朋友间的口耳相传,可靠度比较高。但也不是万无一失,如:朋友圈的相互转发、公众号的“权威”等,禁不住诱惑、上当受骗的事情时有发生。曾经有微信用户通过朋友圈转发的信息轻信有关某个(些)商家的市场信息,而且加以转发、传播,后来发现是谣传,不知不觉中成为谣言传播的助推器,不但欺骗了消费者,也伤害了消费者的感情。
三、应对策略
(一)坚持适度原则
商家应对实施微信营销的力度准确把握,适度广告,提高信息质量,减少推送频率。企业应站在客户的角度,充分考虑用户的感受,从用户的利益出发,可适当在实施专业微信营销策略时多多推送其他类型的分享,以缓解广大用户对于漫天广告信息的厌倦。
(二)提高用户参与感
企业可以在实施营销策略时提供明确的推送信息理由,如为用户提供一些有关知识、美好的文章,最新的新闻。这样助于用户全身心的参与体验,虽然参与的范围有限,但是往往可能会因为这些小的体验参与感不仅仅对企业的宣传具有很好的作用,同时能加深用户对产品的印象,提升品牌信任度。
(三)加强微信营销的开展。
如今微信营销正处于如火如荼的阶段,微信在互联网应用中的角色已无法替代,企业若想在激烈的市场角逐中取得优势,尤其是在网络如此普及发达的今天,更应该注重微信营销。微信营销应该作为企业营销策略重要的一部分,培养和发展更多的社会媒体营销的销售团队,形成一个完整的营销体系。
(四)加强网络安全,完善法律法规,规范制度体系。
企业应规范各项安全管理措施以保护用户的隐私安全,加强企业网站安全建设,或者通过法律这一强制性手段,国家可以通过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和引导微信等社会媒体的健康发展,让微信等社会媒体的运作有法可依,给客户带来安全感,以维系新老客户对企业的忠诚度,从而实现用户权益最大化。
四、结束语
锦州零售业微信营销仍然处于发展初期,软硬件设施及安全维护方面都还不够完善,企业进行微信营销的策略制定仍然不够成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但是作为新兴的营销方式,微信有着众多的功能和用处,能够迎合人们追求时尚和快节奏得生活,为客户带来便利。企业应该重视其特殊之处,同时改进不足,运用多种方式进行宣传和推广,以凸显微信营销带来的突出的竞争优势。微信必将成为人们最为常用的移动社交网络平台,而微信营销想必也会随着市场的成熟和发展不断地完善和发展,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商业价值无法限量。
参考文献:
[1]余倩倩.零售业开展微信营销的优势探析[J].信息与电脑,2014,(2).
[2]王立影.浅谈微信营销优势及发展前景[J].中国证券期货,2013,(9).
[3]谢慧敏.谈企业微信营销[J].知识经济,2013,(12).
篇11
二、贵公司是否设立研发机构?是()否()
贵公司是否拥有国家级或省级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制造业创新中心?
具体为:
三、贵公司近5年来募集资金用于研发的金额、比例各是多少?
四、您认为有的制造业企业投资理财产品、房地产等,却没有增加制造业投资、研发投入的主要原因是()
A.制造业净资产收益率低,增加投资还不如购买理财产品;
B.市场规模已难以再扩大;
C.技术瓶颈难以突破;
D.其他:
五、贵公司近5年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有 项;
制造业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含软件著作权、集成电路设计版权) 件,年均增长 %,制造业企业PCT国际专利申请量
件,年均增长 %。
六、您认为目前对制造业科技创新最大的制约因素是()
A.难以获得研发所需资金;
B.缺少核心发明专利、核心技术;
C.难以吸引高端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D.其他:
七、目前贵公司最主要的融资渠道是(请选择最重要的3项并排序)
A.银行贷款 B.股票融资 C.债券融资
D.信托贷款 E.委托贷款 F.资管产品
G.民间借贷 H.其他,请列明
八、贵公司在未来6个月是否有融资计划?是()否()
融资是否投入技术研发?是()否()
募集资金拟用于研发的金额、比例各是多少?
九、请选择贵公司最优先考虑的3个再融资品种并排序
A.公开增发 B.配股 C.优先股
D.定向增发 E.可转换公司债 F.公司债
G.短期融资券 H.中期票据 I.银行贷款
J.其他,请列明
十、您认为上市公司再融资支持科技创新有哪些问题或需要改进的地方:
A.公开增发条件较高,导致非公开增发占大多数;
B.再融资没有设立一次核准、多次发行的储架发行制度;
C.定价约束较多、缺乏弹性;
D.锁定时间较长;
E.其他:
十一、您认为通过直接融资加大研发投入的难点、痛点、堵点在于()(请选择最重要的5项并排序)
A.发行股票、债券审核标准仍较高;
B.发行股票、债券审核时间较长,
C.定价约束较多、缺乏弹性;
D.发行股票、债券费用较高;
E.募集资金金额、募投项目审核及资金管理过于严格,缺乏灵活性,不能适应企业经营环境的过快变化;
F.锁定时间较长,退出难;
G.缺乏市场化的信用增信手段,较难发行公司信用债券;
H.股票、债券品种不够丰富;
I.其他:
十二、制造业并购重组中存在哪些问题或需要改进的地方():
A.标的资产估值虚高,形成高估值、高商誉;
B.少数公司偏离主业、脱实向虚,热衷于编故事、炒概念、搞不切实际的跨界并购,进一步推高标的资产估值;
C.支付手段不够丰富,过分依赖发行股份支付对价,重组置入资产规模大、占比高时容易摊薄股份,出现控制权之争;
D.中介尽调不到位,置入资产业绩变脸,业绩承诺难以实现甚至出现纠纷;
E.其他:
十三、贵公司是否引进海外科技人才、领军人才、创新团队?
具体情况:引进创新团队 个 人
海外科技人才 人
领军人才 人
十四、目前股权激励在吸引制造业高层次领军人才和团队方面的不足或需改进的地方()
A.扩大激励对象范围;
B.扩展股权激励的比例上限;
C.放宽限制性股票授予价格、登记等限制;
D.改变行权时缴纳个税的做法,减轻激励对象税负压力;
E.其他:
十五、您认为资本市场可从哪些方面加大对制造业创新驱动的支持()(请选择最重要的3项并排序)
A.适当降低发行股票、债券审核标准;
B.加快审核,缩短发行股票、债券时间较长;
C.设立一次核准、多次发行的储架发行制度;
D.降低发行股票、债券费用,增加财政补贴奖励;
E.在发行股票、债券方面给予创新制造业企业更加灵活的安排,如为符合一定条件的高科技创新企业提供绿色通道;
篇12
一、广州地区电子商务与高新知识产业发展相关性分析
为了检验广州地区电子商务与高新知识产业发展关系,本文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选取高新技术产业投资金额和网络创新企业数量为参数,通过计算Pearson相关系数值,分析广州地区电子商务与高新知识产业发展的相互关系。
(一)相关性分析方法概述
相关性分析是指对两个或多个具备相关性的变量元素进行分析,从而衡量两个变量因素的相关密切程度。本文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来进行分析,其计算方式如下公式(1)所示。通过以下取值范围判断变量的相关强度:0.8―1.0极强相关、0.6―0.8强相关、0.4―0.6中等程度相关、0.2―0.4弱相关、0.0―0.2极弱相关或无相关。
计算公式:
(1)
r为相关系数,N为样本容量,x为自变量,y为因变量。
(二)广州地区网络创新与高新知识产业发展相关性计算
电子商务衡量指标包括:专利数量、创新企业数量、创新科研投入等,而衡量高新知识产业发展状况的指标众多,其中产业投资金额情况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本文选用电子商务企业数量与高新技术投资金额两个指标数据(见表)进行分析,探讨广州电子商务与高新知识产业发展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将相关数据代入公式进行计算,其结果如下:
0.911在0.8―1.0 之间,因此广州地区网络创新与高新知识产业发展存在极强的相关性。
二、推进广州地区电子商务与高新知识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从战略的高度进行规划,大力促进电子商务与高新知识产业发展
一是在宏观层面扭转广州政府及相关部门产业发展观念,从关注短期GDP效益,转变为关注于区域高新产业长期竞争能力。二是在微观层面加强对企业科技研发与创新能力培养,重点支持企业利用网络与电子商务技术进行创新,并重点孵化具有深远影响的战略性产业发展。三是从社会文化与舆论方面进行引导,宣传高新知识产业巨大作用,激发市民关注科技、学习科技、运用科技,并构建起强大的支持科技创新的社会文化氛围。
(二)构建高新知识产业发展平台,实现广州高新知识产业跨越式发展
广州高新知识城定位于发展高新知识产业,其选址位于广州的萝岗区九龙镇,规划总人口54万人,其中就业人口27万人,规划范围123平方公里。知识城产业定位于研发服务、创意产业、教育培训、生命健康、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能源与环保、先进制造支柱产业,初步形成以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为主导,高附加值制造业为支撑的产业结构,这将是促进广州高新知识产业快速发展的重大契机,其关键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利用网络聚合能力,加强科技人才的培养与聚集,推动高新知识城“智力资本”快速成长。二是加大“原创型”、“知识性”项目资源投入,推动知识创新与创造,构建高新知识城强大的“知识内容”开发平台。三是利用网络创新沟通方式,构建高新知识城“知识传播”平台。
(三)大力引进高新知识产业人才,转变广州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高新知识产业的聚合发展关键在于“智力资本”。广州一方面要加强对国内外科技人才引进与挽留,同时更需要加强本土人才培养,转变广州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为高新知识产业人才需求提供配套服务。一是结合网络创新与高新知识产业现实需求,有针对性地加大对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吸引国际级科技大师,从而带动顶级创新型人才的涌入。二是从战略高度出发,改变广州高校人才培养观念,明确创新与创业教育地位,使大学生树立全新的创业意识,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为科技创新与高新知识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储备与供应。三是在引进与培养人才的同时,需要更好的使用人才、留住人才。广州应当鼓励企业在用人制度、酬薪制度等方面进行改革,建立激励员工创新机制,尝试员工技术入股、员工持股等方式,逐步建立适应高新知识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激励机制。
(四)加大自主创新与科研与成果转化投入,建立高效转化配套体系
自主创新是网络科技时代保持长久竞争优势的根本举措,坚持自主创新关键在于建立一个高效的教育、科研与成果转化体系。一是政府需要承担起制定教育、科技发展的战略规划,协调重大项目合作,并出台促进科技转化的方针与政策。二是高校和科研院所需要根据全球科技前沿发展方向,同时结合市场需求与应用趋势,瞄准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通过发挥自身技术、人才、信息等优势,开发具有国际领先的创新成果。三是鼓励企业加大对科技研发和网络创新的资金投入,利用科研资金税前扣除,科研投入计入资本项目等措施,加强对科研成果转化的促进作用。四是构建一个开放式的产、学、研合作网络交流协作平台,为各类学者进行科研合作与共享,提供快捷的信息沟通、交流平台。
(五)搭建网络创新平台,推动高新知识产业快速聚集发展
信息科技与网络技术具有强大的聚合能力,运用信息科技能够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实现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企业进行协同、合作,实现共同研发,从而大大促进了技术创新与模式创新。广州市在硬件建设方面基础较好,但软件方面相对薄弱,因此应当重点推动各类网络平台软件建设,为重大创新创业园区,提供基于网络的软件服务,例如,可以建立广州开发区科技创新平台,利用网络创新平台打造广州国际一流的科技研发合作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与人才交流合作平台。
电子商务与高新知识产业存在相互促进的良好协同关系,广州应当加大投入,促进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加速传统产业的改革创新,推动高新知识产业快速发展。这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紧密合作,构建产、学、研的配套体系,推动高新知识城的建设与产业引进,构建广州高新知识产业转化平台。
参考文献:
①苏惠香. 网络经济技术创新与扩散效应研究[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②刘友金,叶文忠.集群创新网络与区域国际竞争力[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③赵彦云,甄峰.我国区域自主创新和网络创新能力评价与分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04):60
④连珂,张永林.区域知识型主导产业的判别及科技政策选择[J].统计与决策,2008 (7):119
⑤刘召栋,夏西平.基于产业集群网络创新的信息服务研究[J].情报探索,2010 (1): 21
篇13
商业地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之一,由于商业地产业上下游关联的产业链条广泛,一直以来商业地产业都是地方经济发展的优先环节。一直以来,每一个地方经济实体都把发展商业地产业作为本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先发展产业,这一方面引导促进了我国商业地产业的快速发展,另外一方面过度的产业引导也使得商业地产业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我国商业地产业在历经将近10年的快速发展趋势后在近期呈现出发展速度大幅度下滑甚至个别地区倒退的局面。伴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刚性住房需求与投资性住房需求不断强劲,加之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商业地产业经历了10年的黄金发展期,这一阶段商业地产业呈现出高速增长,高利率的产业状态。这一方面是因为市场中存在着大量的投资性甚至投机性资金主导了一部分商业地产市场的走势,同时大量城镇化的新增人口刚性住房需求巨大,短时间内得不到有效满足,加之国家货币政策持续宽松,造成市场资金流动性充裕,进一步放大了商业地产的需求。
其次,快速发展的商业地产市场的超额利润使得许多不具备商业地产开发资质的企业进入了商业地产市场,造成商业地产市场企业质量良莠不齐。房价的过快上涨也促使了更多的土地以各种形式流入到商业地产市场,一些林地,农耕地也通过非法的变更土地性质开发商业地产,使得我国本来就匮乏的土地资源更加不合理利用,很多情况下的强拆,强占行为也引发了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
二、我国商业地产经济的发展趋势
首先商业地产业的高速增长已经不存在,未来商业地产将会持续下行发展。中国家庭购房主要需求仍然来自投资性需求,但由于大量空置房的存在,同时商业地产市场将在未来5-10年持续处于下行趋势,目前已不是买房投资的好时机,未来真正健康的商业地产市场将是改善型需求为主。未来我国商业地产市场将持续缓慢下行。
第一,产业利润的下降促使商业地产企业多元化经营。
在传统住宅行业面临拐点的前提下,商业地产企业多元化经营趋势明显加快。商业地产企业的多元化经营一方面围绕商业地产的不同行业进行布局,包括商业、养老和文化旅游地产。另一方面,商业地产企业积极参股或控股其他行业,实现主业的多元化或彻底转型。由于行业的竞争力度逐渐加大,中小房企的多元化经营趋势将加快。未来,大型商业地产企业的转型也将逐步落地。
第二,投资性买房需求较少,未来房价由市场决定。
房价的问题一直以来牵动着几乎所有国人的目光和神经。按照一般的经济学原理,商品的价格短期内由供求关系决定,长期主要由其成本因素决定。但在中国,除此这外,政策因素不仅不能忽视,有时还起着主导作用。十后,新一届政府坚持放开市场无形之手,用好政府有形之手,有目的地让市场规律发挥基础性作用。政策因素减弱后,根据每个城市或区域的住房供求状况、城市化推进节奏、家庭收入改变的情况等因素判定房价短期内的升降;按照土地价格、建材价格、劳动力和管理费水平、资金成本水平等房价构成的成本因素变化趋势,判断房价的中期甚至长期的走势。
第三,创新与互联网将是商业地产业发展的动力。
互联网正在改变各个层面的传统行业。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思维方式,几乎各个行业的商业模式、管理方式等商业生态系统逐步发生着变化。开发商未来将要学习如何运用互联网的思维方式和技术手段,从客户需求的角度规划企业的经营行为。在行业不断细分的趋势下,按揭贷款证券化、土地银行、住宅银行、社区银行离我们不再遥远。围绕客户资源整合和服务模式创新的金融产品也将层出不穷,一个商业地产金融蓬勃发展的新局面已经到来。
三、结论
虽然我国商业地产市场未来的发展趋势是整体趋于缓慢下行,但这是一个产业从野蛮发展到健康发展的必然过程。未来政府和商业地产企业更多的应该是抓住市场的力量,避免过度政策性干预,努力做到调整结构,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商业地产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之一,不仅仅需要国家政策的有效,也许商业地产行业本身的规范和竞争,在这个基础上我国商业地产业才能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姬建朝.我国商业地产经济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J].中国外资,2012(0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