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文学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初中生文学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初中生文学

篇1

一、中学生文学素养的现状

文学素养对于一个现代人来说非常重要,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能够对我们的人生起到重要的启蒙和催化作用。拥有了良好的文学素养,我们所看待问题的角度也会更加全面。文学素养不仅促进人们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且可以丰富个人内涵,为树立良好的人生观提供依据。我们的语文教学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培养的效果并不是非常好。当前,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很多学生更加关注比较容易提分的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学科,而认为语文学科提分慢,所以常常忽略了语文课外知识的学习。又由于学习压力大,很多学生都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写作习惯,除非教师布置了任务,否则他们很少主动去读写。这就导致很多初中生文学素养比较薄弱。他们不熟悉中外经典文学作品,阅读量远远不足,阅读方法比较传统,阅读习惯没有养成。由于缺乏阅读量的积累,这部分学生往往会在写作中非常吃力,或者写流水账,或者文质平平,没有特色,或者文章空洞无物,无病。不仅学生,即便是现在很多的语文教师,也存在着文学素养欠缺的问题。《中国教育报》曾对全国城市中小学教师的阅读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很多教师没有写日记、教学札记的习惯,更谈不上发表过文章。甚至有个别语文教师可能平时还不喜欢看书学习,即便看书也只是教参之类。有的教师文学知识仅限于课本内,对于很多文学经典、国内外名著都仅限于了解,很少深入研读,也没有自己的看法……这些都直接造成了当前语文教育改革举步维艰,使语文素养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文学素养处于一个尴尬的地位,更遑论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如何提升初中生的文学素养

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激发学生对于文学的兴趣;加大对于名家名篇的朗读与背诵,强化积累;引导学生多阅读,多思考,为写作积累素材;积极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学活动,丰富学生文学素养。

(一)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激发学生对于文学的兴趣对于学生来说,感兴趣的内容自然会有极大的驱动力,即便是教师不催促、不布置任务,学生也会自主学习和探索。反之如果学生不感兴趣,即便教师为其布置任务,强制其学习,也只能使学生为了完成作业而完成作业。为此,要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教师需要首先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要激起学生对于文学的兴趣。比如,对学生的阅读和写作给予及时的表扬、肯定,使学生因为教师的表扬和肯定而得到满足和自豪感。当然,还有很多激发学生对于文学兴趣的方法。比如,为学生开辟一块网络写作天地,让学生课下通过互联网写一写诗歌、散文、读书心得等,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够有自己表达的空间。师生之间可以互相评论、转发,这种新媒体形式的读写,能够大大激发学生对于读写的兴趣。当然,还有很多种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教师需要加以运用。

(二)加大对于名家名篇的朗读与背诵,强化积累现如今,无论是初中、高中的语文教材,还是小学语文教材,都有很多朗读与背诵的要求。其实,选入语文教材的多数都是名家名篇,具有非常好的立意和非常流畅的表达,因此,教师可以多引导学生来朗读课文、熟读课文,多引导学生背诵比较优美的篇章。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不断地朗读、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并不是机械的、枯燥的,而是一个量的逐渐积累,量的积累能够带来质的飞跃。为了强化学生的积累,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增加对于朗诵的训练,可以在课前领读、课中个别读、集体读的方式,使学生将经典大声地读出来。不仅如此,还要在课后发动家长的力量,鼓励家长与学生一同研读,督促学生背诵。当教师在课堂上提问一些句子的时候,学生能够从容地娓娓道来,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正向激励。而当学在写作的时候,能够信口拈来一些古诗词、名家名言,也能够大大地为学生的写作增彩。这同样反作用于学生,能够大大激发学生对于背诵的兴趣。

(三)引导学生多阅读,多思考,为写作积累素材语文的学习,离不开阅读。大量的阅读,能够在阅读中认识到更多的字词,更多的表达方式,了解作者是如何描绘景色、季节、人物的,从而能够积累很多的写作材料。因此,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教师必须要引导学生多阅读,引导学生积极地为写作积累素材。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但是很多时候,学生的阅读非常低效,他们不知道如何阅读,不知道如何积累。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要引导学生多思考。以朱自清的《春》为例。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下面几个问题:(1)文章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你可以从中学到什么?(2)文章的语言特色有哪些?举出一些例子。(3)你还阅读过哪些关于春的散文?那些散文与朱自清的《春》有何异同?(4)你最喜欢这篇散文中的哪一段、哪句话,或者是哪个词语?如果教师没有提出这几个问题,那么学生的阅读多数会浅尝辄止,感觉到作者“写得很美”,就不会有进一步的挖掘。而教师提出了这四个问题,通过这四个问题,学生能够深入地思考,真正走进文章里去感悟春天,感悟散文之美。这要比单纯地阅读有更深远的意义。而且通过这些问题,学生可以更加清楚,在阅读时不能走马观花,而要带着问题去阅读和思考,从而更好地为写作积累素材。有了一定的阅读量和阅读技巧,又为写作积累了素材,学生的文学素养自然能够得到提升。总之,作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用自己的眼睛和心去阅读。而且在阅读的过程中,也要在向作者学习的同时,用自己手中的笔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这不仅能让学生学会品味生活,观察生活,学会感动与感恩,成为一个思想品德高尚的人,更让他们积累下丰富的生活素材,写作能力自然也就提升了。

篇2

初中生物教材;文学作品;资源融入;激发兴趣

济南版初中生物教材中引用很多文学作品,这些优秀的文字都融入了作者对自然对生命的观察和思考,既闪烁着文学之华,又蕴含着科学之实;同时,由于它言简意赅,生动形象,便于中学生阅读,很适合用于对教学内容的阐述,也可应用于对所学知识的反馈,让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的同时接受文学的熏陶。这些高度精炼、字字珠玑的讴歌生命和自然的文字,与学科内容紧密结合而大放异彩,使学生感受到自然之美、生命之美和意境之美,帮助学生拓展生物学科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自然科学素养。为了更好的挖掘教材中文学作品蕴含的生物科学内涵,将传统文化中描写自然景物的文质兼美的精华节选和借物言志的抒情美文及成语、谚语、俗语、谜语、歇后语等资源中融入的生物科学知识运用到生物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与学习能力,笔者将以济南版初中生物学教材为例从以下几个方面梳理。

1.身临其境导新课

1.1在学习生物与环境时,八下济南版教材用描述环境的优美诗句来导入新课:“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既写出了北国辽阔的大草原上壮丽富饶的风光,又蕴含着草原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草、消费者——牛、羊等牲畜的吃与被吃的食物关系,继而顺畅的构建了食物链。

1.2《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一节中,教材引用辛弃疾的《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蛙鸣。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创设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教学情景,悄然开启知识的大门,激发起学生探索生物奥秘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1.3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中,引用“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母生九仔,连母十个样”这样韵律感强,朗朗上口的谚语,用最节省的文字把学习内容表达出来,变凌乱为有序,化繁冗为简短。

2.设计问题引思索

济南版修订教材中运用一些直观、科学反映生物学现象和本质的文学作品作为问题情境,设疑让学生去思考、讨论、分析,从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启迪思维,发展创造力,从而形成恰当科学的生物学概念。

2.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凋落的花瓣被土壤中腐生的细菌真菌分解成无机物后又被植物重新吸收利用,促进了生物圈的物质循环。为什么完成使命的花儿会“化作春泥更护花”给学生以开放的思维空间,激起他们的探究欲望。

2.2陶渊明《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在同一片土壤中,草和豆苗你争我夺,是一种什么关系?大家你言我语、种间关系中的竞争关系便迎刃而解。

2.3在讲授动物生长发育时,李商隐的《无题》恰到好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思考:难道是“春蚕丝尽即死”吗?事实上是“春蚕化蛹丝方尽”。教材中大量古诗词的引入,使生物学科人文精神韵味浓厚,便于教师对学生进行科学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在美的享受中使学生思维得到启迪,综合素质得到发展。

3.点缀课堂激兴趣

修订后的济南版教材对广大劳动人民在生产和生活中长期积累而创造的成语、谚语、俗语、谜语、歇后语等有着恰到好处的引用,这些包含着智慧结晶的文字,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跳出了传统教材对生物学知识的完全机械、枯燥的描述,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将深奥的道理趣味化,把内容讲得简易直观,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

3.1一山不容二虎—-结合能量的传递效率描述了生物的种内斗争。

3.2狭路相逢——受精作用。和卵细胞在输卵管的狭窄处相遇并结合。

3.3谜语“麻屋子,红帐子,里面坐个白胖子”——花生。

3.4牵一发而动全身——食物网中每种生物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3.5津津有味——口腔中唾液淀粉酶将无甜味的淀粉分解为有甜味的麦芽糖。

3.6金蝉脱壳、作茧自缚——昆虫生长发育的某个时期。

3.7一方水土育一方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篇3

一、前言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必须取于之相适应的方法。一般来说,“教法”和“学法”是不能分割的。教法中包含着学法,学法里体现着教法,二者共处于教学过程之中。但是,教法和学法又是两个不同的教学主体――教师和学生。所以它们彼此又具有相对独立性,不可相互代替。

1.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要求教师的教法必须改革。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要求人们必须“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学习”和“学会创造”。因此,教师的“教法”首先要教会学生“生存”、“关心”、“学习”和“创造”之法。作为当今的教师,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教法与学法之间的关系:(一)教法和学法是矛盾的统一体,教法和学法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它们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教法和学法作为一对矛盾,一般来说,教师的教法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起主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不可避免地形成了引导和接受引导的关系,这也就在客观上决定了教师的教法对学生的学法具有先导性和制约性。但是,教师教法的基础是学生的学法,教法要遵循学生学习的特点和规律。

2.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断转化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为了使“教”始终保持矛盾的主要方面,而是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把矛盾的主要方面由“教”和“教法”转化为“学”和“学法”,使学生能“自主探究、自求合作解决问题”。

3.教法转化为学法,首先,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效率、生活经验、已有知识水平和学生把教法内化为学法的能力等。其次,教师在把教法转化为学法的过程中要加强指导,给学生做出示范,使学生明白教师的意图和转化过程,同时要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完成由教法到学法的转化。

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化,正确处理好“教”和“学”的关系,已成为绝大多数教师谋求教育教学长足发展的研究课题。下面就我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就语文学法指导谈谈我一点粗浅的看法。

二、掌握初中语文学法指导目标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及历年我省学业水平考试,初中语文学法指导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语文的学习方法,形成自学能力。

1.掌握初中语文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首先是指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手段,这是一个广泛是概念。因为不管什么场合,都有一个学习方法问题。对于学生在校学习而言,课堂学习十分重要,学生绝大部分的知识和方法、经验是从课堂获得的。这是有初中生年龄特征及这个年龄所涉及的知识层面等决定的。在这个年龄阶段,中学生最优学习法是:“制定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课外学习”,这八个前后联系的学习环节,就是一个适用于指导中学生学习功课的较好的学习方法体系。其他还有如:预习、寻疑、问难、笔记、学思结合、按时复习、自我修正等等方法。这些方法具有普遍意义,既适用于各科学习,当然也适用于语文学习。

其次,要掌握具体的学习操作方法。语文学习中的查字典、查词典、解词、析句、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中心、朗读、默读、背诵、作读书笔记、复习、独立解题、审题、立意、选材、组材、修改等等。每一项都有子项,如朗读还可以分重音、声调、节奏、情感等等。

2.形成语文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学习者在已有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一般不依赖于他人,能运用一定的学习方法独立获得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能力。由此可见,自学能力具有基础性、独立性、指导性、问题性等特征。就初中生而言,初中生在小学语文学习的基础上已经形成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获得一定的自学基础,给初中语文教师教师的自学指导做了一定的基础准备。初中生在小学学习过程中已经普遍掌握了字典、词典等语文学习工具书的使用,有一定的识字析词基础,学生可以依靠自己完成对学习对象的钻研、理解和获得知识。同时,初中生在教师的点拨下,对学习对象已经初步具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心理机制,对于完成学习对象获取知识已经逐步走上必然。

三、明确初中语文学法指导的内容

任何学科的学习过程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语文学习过程也不例外。一是教师要了解学情,制定好学法指导计划。要对学生学习的目的性、自觉性、学习心理、学习成绩、健康状况、家庭教养、学习环境等进行整体的了解,并作出统计分析。二是指导学生掌握课堂学习方法体系。课堂学习方法指导包括预习课文、释疑解难、边听边记笔记、参加课堂讨论、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自我检查修改等。三是要指导学生听说读写的技巧。四是要指导学生应考的方法。五是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心理。良好的学习心理是抵制外来干扰,完成预期学习任务的关键。六是要指导学生学会科学管理。要定时、定事、定方法,加强计划管理,以法治学,实现语文学习管理自动化;要制定监督、检查制度。要建立反馈系统,有助于教师强化指导和学生学法的改进。

四、不断完善和改进语文学法指导的方式和途径

回顾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对学生语文学法指导有专题性指导,开设学法指导课,专题讲座、座谈会、调查访问,个别谈话、班组交流、印发学法经验;有经验性指导,主要结合语文学习内容、学情进行指导。

1.开设学法指导课

学法课主要是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以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过程和认知规律为研究对象,揭示语文学习的本质、规律,探索科学的语文学习方法,加强语言修养,指导学生学习,培养语文能力。开设学法指导课,我力求做到“三确定”:

⑴确定在哪个年级开设,讲多长时间为宜?我一般在初一年级开设,每周一课时(占用1节语文课)。当学生进入初二、三年级后,便用讲座或发讲义等形式使这种课程式学法指导得以延伸和拓宽。

⑵确定讲些什么?从学生学习方式的特点来看,学法指导首先应引导学生采取和掌握与课堂教学相适应的学习步骤和学习方法。就知识与思维的相互关系而言,学法指导应侧重于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和思维方法的培养;就学习过程的心理构成因素来说,学法指导必须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就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的辩证关系而言,学法指导还应包括课外学习活动方法的指导。

⑶确定学法指导课应怎样上?要认真编讲义、写教案。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如讲述、讨论、选读,经验评论、调查分析、总结归纳等等。要精选学生中学习的典型案例,结合正反例子讲,结合具体知识讲;既面向全体学生,有注意因材施教;还要进行学法课反馈,及时了解学生及家长对学法课的意见,了解学生对学法课教学的评价,不断改进学法指导课。

2.总结学习过程

引导学生总结自己的学习过程,是提高自学能力的有效的心理学方法。进行学法指导,就要力争学生主动参与认知过程,而不是只给学生现成的结论,否则,是与现行的课程改革发展趋势要求相悖的。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总结,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巩固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能为教师提供改进教法的反馈信息(这是“教”和“学”的辩证关系决定的)。

3.教学中渗透学法指导

当今的中小学课堂教学的组织方式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组织方式,学生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形式,采取独立自学、自主合作等方式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在教学中“导学”的功能是与学生每个环节的“学”的实施同步推进的。对此教学中学法指导就必须落实到位。要做到:(1)了解本班学生的学习实际状况有针对性和有目的行地设计训练,提高学法指导的自觉性。(2)“自学”阶段要指点方法,既要教会学生全册书自学发,每类文章的自学法,单元自学法,又要根据课文的具体特点揭示相应而具体的自学方法。(3)“导”的阶段要重视引导学生自悟学法,并不失时机地帮助学生总结和归纳有效的学法。(4)“训练”设计要有助于学生掌握运用学法,强化迁移学法。

4.指导学生拟定并执行学习常规

学习习惯的养成,来自学习常规的执行和落实。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法的形成也是这样。对此,教师要帮助学生拟定一些学习常规,如自学(预习)常规、上课常规、阅读常规、作业常规、复习常规、课外学习常规等等,让学生按常规进行学习,以便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按一定规范形成的习惯,才是良好的学习习惯。

如:有学校总结出来的“读查思写”四字诀语文学法,要求学生按“自读”(阅读感知课文内容,动笔进行圈点批画),“自查”(查阅工具书和有关资料,参阅课文下面的注释和课文前后的“教学要求”“学习重点”“自学提示”“思考”“练习”等等)。“自思”(思考自学目标提出的要求,思考课后习题与课文内容的关系),“自写”(写出自学笔记,检索积累自学收获)等四个步骤进行自学,每一个步骤都有具体有序的操作规范。比如“自写”,要求学生自学笔记要有四个方面的内容:认读――包含生字新词的注音释义,多音字形近字辨析,近义词同义词的比较,名言警语典故佳句的收集摘录等;释题――包含辨识文体,审清题意,熟悉作者,了解背景等;理解――要求学生围绕“写的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这三个方面,写出对课文内容、手法、构思等自学心得,(对不同年级的学生,不同体裁的课文,对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要求)各项内容的深浅依照学生各自的学习基础而定,分层次要求,不强求一致;质疑――要求学生写出自己通过阅读思考,发现的难以理解或不甚清楚的疑难问题;也要鼓励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对教材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商榷行的意见。

这种学法指导,一是要对学习活动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二要采取必要的措施,保证学生按规章去做。

五、加强学法信息交流

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在学学法、用学法、创学法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学法信息交流的主体效应,不断完善适应学生个体的学法。⑴组织学生交流成功的学习方法;⑵向学生推介在报刊上寻觅到的学习方法文章,不断吸收新信息,利用新成果;⑶利用板报、专刊等发表自己的学法;⑷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学法使用情况,加强个别指导;⑸请高年级或有关专家做学术报告。

总之,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处理好“教”和“学”的关系,相互促进,相互提高,才能促进教学活动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黎世法关于中学生最优学习法思想主张

篇4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在信息化的今天,要获取更多更好的信息,就必须学会倾听。只有在课堂上认真倾听,才能产生思维的火花,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才能更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过程,使课堂活动有效地进行。

2.“听”的要求。

倾听时要做到:专心,无论是听老师讲课,还是听同学发言,都要听清每一句话,脑子里不想其他事;耐心,不随便插嘴,要听完别人的话,才发表自己的意见;细心,在评价别人的发言时,不重复他人的意见,自己的意见要建立在他人发言的基础上,或者提出新颖的想法;虚心,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要能虚心接受,边听边修正自己的观点;用心,在听取他人意见时不能盲从,要有选择地接受。这样才能在“听”中发现问题,在“听”中点燃思维的火花。

3.培养习惯的方法及过程。

教学中,我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进行课前3分钟演讲,学会倾听和评价,发言同学说了什么,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评价同学应努力做到先肯定,再指正,寻找同学发言的闪光点。这样,学生无形中就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听别人发言,首先要找到值得自己学习的内容,其次才是指正、补充等。

二、培养学生说的习惯:说普通话,讲文明语,学会即席发言

1.营造说普通话的氛围。

我结合学生和当地实际,把“推普”工作做到班里,创设一种以说普通话为荣的环境,鼓励学生不论上课发言,还是课后交谈,一律使用普通话。这就为学生提供了语言实践的机会,便于随时随地进行训练。

2.培养文明的生活习惯,讲文明语。

农村学生们耳濡目染,极易养成说脏话的坏习惯,因此,在口语课中,要避免说脏话,注重培养学生在交谈中使用文明用语的习惯。

3.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学会即席发言。

要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就必须让学生掌握即席发言的技巧。怎样才能把即席发言讲好呢?首先,要确立中心,明确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其次,要从实际出发,为发言寻找一个切入点。再次,要有精彩的开头和结尾,开头最好干净利落,直接入题,结尾则要强化发言的主要内容。最后,要善于捕捉时机,即兴发挥,借以渲染气氛,使讲话横生妙趣。

三、培养读的良好习惯:学会浏览、精读与复述

1.营造阅读氛围。

农村初中由于办学设施条件的限制,可供阅读的书报资料不多,我就发动学生,广泛收集,设立班级书柜,互相交流。在收集推荐阅读材料时,把握以下原则:一是文质兼美,偏重古今中外名著;二是针对学生心理特征即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书籍;三是注重小故事大道理,短篇幅大思想;四是突出时代性,选择有时代特色的书来读。

2.掌握阅读方法。

学会浏览、精读与复述。

(1)学会浏览。很多学生的阅读只是停留在为眼前的考试而阅读,被动地接受老师或教参上对文章的分析解读,至于自觉地精选阅读内容、做阅读笔记、写读后心得则无从谈起。针对这一现状,我首先培养学生养成课外浏览的习惯。学生喜爱读书了,阅读能力自然就增强了,写作水平也跟着提高了,语文成绩当然不会差了。

(2)精读名家名篇。初中语文课本中的讲读课文可以说基本上都是名家名篇,一般都要求学生熟读,有些还要求学生背诵。把这些课文教好学好,是快速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主要方法。因此,我规定教材中的文言文必背,诗词曲必背。

(3)复述课文。我每周抽一节课的时间进行集体的课外阅读或进行文学欣赏,让学生从人类的精神宝库中探求宝藏。开展读书、读报的活动,以此来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习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记忆力和想象力,这是初中生积累材料的重要方法之一。

四、培养写的良好习惯:规范表达,写规范字,勤于做笔记与练笔

1.写规范字。

随着电脑进入寻常百姓家,年轻的一代汉字书写习惯不良,书写马虎,写的字龙飞凤舞,难以辨认,错字别字另类字泛滥成灾,更重要的是随着汉字书写审美情趣的消散,那种严谨、平和、坚韧的治学心性逐渐消解了。为此,我规定学生每天坚持练字,这样坚持了一年,有些学生的字虽写得不是那么美,但规范、工整、清楚,有些学生的字不仅美观,而且很有艺术性,连人看上去都濡染上了几许淡淡的书卷气。

篇5

中学时期是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阅读能力、文学素养、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养成的重要阶段。良好的阅读习惯一经养成,学生将终生受益。因此,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引导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深度阅读,重视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教授学生如何广泛阅读,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和思考习惯。

一、初中生养成深度阅读习惯的必要性

如今的初中生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成长在大众传媒、网络媒体极度繁荣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生活、学习、思维方式都深受网络媒介环境的影响,相较于中外经典著作、中国古典诗词、散文诗歌等,他们更愿意去阅读电子书、阅读网络文学作品。接触不同的媒介、不同的阅读习惯会形成不同的思维方式。虽然网络文学作品也有着自身的魅力与优点,但是教师有义务和责任引导学生去阅读经典著作,使学生欣赏到纸质经典文学作品的独特魅力,体会到深度阅读不同于碎片化阅读的乐趣与收获。另外,深度阅读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学生可以在阅读中学会独处,学会深度思考。

二、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

阅读是读者与作者之间心灵的交流,对学生来讲是一种个人化的阅读体验。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训练的过程中,不应该以应试教育的目的性取代文学阅读的价值意义,应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关注点,在选择文学作品时给予学生选择的空间和自由,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感兴趣的作品,充分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机会,此举可以激发初中生的阅读兴趣,提高自主阅读的积极性。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体验,要尊重和鼓励学生独特的理解、感受和体验。即使是课文也不应完全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要避免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文学作品是通过故事、人物、意象等对读者发生作用的,所以阅读教学中要给学生充足的自主阅读时间,指导学生沉浸到作品中去,与作品中的人物相互交流,设身处地品味作品的意境,获得审美体验。

三、指导学生深度阅读的具体方法与技巧

篇6

这样,课堂上初中生思维活跃、喜欢标新立异等心理特点得以张扬,探究式学习的热情得以激发,智慧的火花时常在民主、愉悦的氛围中闪烁。

二.转变教师独霸讲台的传统模式为师生同登讲台的互动式学习。

搜集整理资料,学生走上讲台。对于一些自读课文以及学生特别感兴趣的内容,如“综合性学习”等,尽可大胆放手,让学生走上讲台做一回“小”老师或者主持人。学生经过合作小组内的认真准备――搜集、整理、分析材料后,课上进行抢答赛、展示成果(幻灯片的制作等),常常是下课铃声已响,学生仍然兴趣盎然,意犹未尽,很多时候,学生查找到几万字的资料,制作展示近百张的幻灯片,设计了几十个抢答题,课堂的容量增大了,学生的收获增多了。这种做法既锻炼了学生分析综合等语文素养,又满足了他们的好胜心和表现欲,使每个学生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获得一种成就感。就连坐在学生的座位上“听课”的教师也是每每会有意外的收获和启发,可谓师生互动“互惠”。

三.转变作业的布置与批改权由老师独揽为学生与家长共同参与

以往作业的布置与批改都由老师亲自包揽,学生不分层次统统完成同样的作业,结果是有人“吃不饱”、有人“吃不消”,完成的效果可想而知。在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我发现初中学生普遍存在这样一种心理:老师对自己的看法固然要顾及,同学对自己的看法才至关重要。因此平时的作业、小考、作文等,老师完全没有必要全批全改,因为这种传统的做法,学生早已缺乏新鲜感,教师辛辛苦苦地批改,换来的只是学生拿到作业本后只看下等级或分数就算了。代之以多与学生商量,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分层次布置作业,采取学生批阅和老师批阅、家长检查签字相结合,学生合作交叉批阅和自己批阅相结合等灵活多样的批改查阅形式,当堂或当天反馈出结果。这种学生参与作业的布置与批改,及时反馈的做法深受学生的重视和欢迎,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认真学习态度。

四.转变复习时老师包办代替为学生自己动手整理、合作编辑资料

口语训练的内容、文言课文的一些知识点及期末的复习课等,教师绝不可包办代替,而是要有计划地指导初中学生自己梳理归纳字词、文言实词等知识板块,如在教学《核舟记》这一课时,我为了让学生能灵活地掌握关键实词,就布置了查找用法与该课所学实词相同的成语的作业,结果学生合作整理出来的成语就有400多个。此法既使学生掌握了课文中的实词,又促进了学生对成语的理解,收获颇丰。

五.转变阅读与写作脱节的惯常做法为读写紧密结合的方式

篇7

二、应对方式

问题解决、求助、合理化、发泄四类应对方式均与个体学习幸福感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相关。使用问题解决、求助和合理化方式多的个体,学习幸福感水平较高;使用发泄、退避和不良情绪应对方式多的个体则学习幸福感水平较低。本次问卷调查中:您在语文课堂上常处于什么状态?如果将选项“发呆或开小差”归为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消极应对方式。将选项“以听老师讲为主”、“常处于思考感受中”、“积极参与到活动中,与老师同学产生碰撞”归为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合理化应对方式。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初中生在语文学习中较多使用积极应对方式,消极应对方式使用较少;女生在解决问题和合理化应对方式的使用上要多于男生;重点中学比普通中学的学生多采用问题解决应对,而较少采用消极和忍耐应对。

三、目标确立

初中生语文学习幸福感是初中生从语文学习的理想到现实获得的最美情感体验。一般认为,正性情感与目标的出现和维持有关,也与趋近目标及实现目标相关;而缺少目标,目标之问的矛盾和冲突,指向目标的活动受干扰则会产生负性情感。学习目标是影响语文学习幸福感的主要中介变量,学生通过目标确立体验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自我效能,成功的体验会使人们更加相信自己的能力,建立起强大的自我效能,从而提高幸福感。问卷中,在“您对学习幸福感的理解”问题调查中,有六成以上的学生选择了“有目标、有追求”。

目标需要得到满足之后,相应的幸福感就会产生。确立目标并为实现目标而不懈追求是幸福感的调控装置,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幸福感取决于学生确立的目标及实现程度,学生将语文学习过程中个体潜能和价值的实现看成是最大的幸福。当然,这个影响因素有较强的个体差异和发展性变化,如学困生在考试成绩及格时感到非常幸福,优秀生在考试成绩优秀时才感到非常幸福。

四、学业压力

学业压力是当代中学生面临的主要压力,它对初中牛的语文学习质量起着消极的影响作用,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幸福体验。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学习压力大是导致初中生语文学习幸福感普遍偏低的主要因素,其中,学习成绩、回答不出问题、家长的埋怨是压在学生身上的二三座大山,尤其是学习成绩对中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不仅产生直接影响,还通过学习体验产生间接影响。学习成绩与语文学习幸福感成正比例关系:学习成绩好,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更多的积极情感,学生语文学习幸福感较高;学习成绩差,情况相反。

五、教学理念

篇8

1 培养学生认真预习的习惯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生学习之前,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做好预习工作。我在平常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交给学生预习的方法。

1.1 通读教材两遍。第一遍,扫除字词障碍,弄清文章的大致含义。然后结合课后练习进行第二遍阅读,便读边想,看看自己能解决多少。

1.2 运用圈点勾画法。预习时,学生要对重点字词进行标记,如字音可以注在旁边,作者相关知识,重点词语可以画上横线,不理解或有疑问的用“?”标记。以待上课老师讲解或课堂提问。对新课的预习可以对学生提出如下要求:初读课文了解作品时代背景、作者简介及课文大意;细读课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找出文中的生字、词,并借助课下注解及字词典弄清它们的音、形、义;标好自然段的序号,试着概括每一段的大意,弄清段落层次,把握文章的中心;提出自己的疑惑。

1.3 要落实检查机制。检查的方式可以多样。如早读辅导检查、课堂提问检查等。这样时间一长,学生就会自觉地进行课前预习。

当然,有些课文可直接放手让学生自己预习,而对一些难度较大或重点不太好把握的课文,之前教师就要抓住关键,进行适当的指导,如鲁迅的《故乡》篇幅较长,主要写故乡人的变化,引导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就要注意文中主要写了哪些人的变化,他们有怎样的变化,从而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把握文章的主旨。

2 培养学生认真聆听、思考的习惯

课堂上,带着疑问聆听教师的讲解、范读等,边听边思索,这是每位初中生读能做倒的,但课外的聆听、思考则为我们平素所忽视。研究表明,人类对世界的最初认识始于听觉。婴儿哇哇坠地到成长为一名初中生,随着他们自身知识的增长、生理上日趋成熟,他们进入成长的“烦躁期”,对周围的大部分“声音”开始有点不耐烦,或只停留在听的阶段,常常没作深入思索。俗语说的好:身边一切皆学问。平时收听广播、听别人争辩等,如果能边聆听边思考,亦能获得和提高语文能力。如当一名初中生在家观看电视节目,发现电视节目主持人把姓氏中的“任”读成“rèn”,如果这学生能深入思考,联系到课堂上老师读“rén”,想到是主持人读对或老师读对,翻开字典,发现主持人念错了,那么这位中学生的语文认识能力就得到巩固、提高。所以初中语文教师要重视教导学生养成边聆听边思考身边一切“声音”的习惯,从中获得、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3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初中生怎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真正提高阅读能力呢?要解决这个长期困扰语文教学的“顽症”,只有屏弃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更新观念,优化语文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实践的主体,让学生扎扎实实开展课堂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养成勤于阅读,不断积累知识、经验的习惯,这才能提高他们的阅读等能力。具体做法是:

3.1 教师经常向学生推荐《读者》等优秀报刊文摘,鼓励学生一有闲暇时间,就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开阔视野。

3.2 每周的一节阅读课一定给学生一个安安静静的阅读空间,绝不挪作它用。

3.3 要求学生一定要认真阅读课标推荐的名著,引导学生重点阅读并赏析名著名篇名段,要求学生阅读时做好圈点批注或写读后感,加强心灵与文本间的对话,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并以测试的形式检查阅读效果。

3.4 师生一起搜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名言警句诗词对联等,在理解其含义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积累背诵,扩充知识储备。

4 培养学生敢于练口、敢于表达的习惯

这里所说的练口,主要指练口才、练说话。由于“考不着”、“课时紧”等原因,这个练口历来不大受重视。这种现象若不迅速扭转,语文教学将会落后于时代,愧对未来。因我们面对的是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人们在科学探讨、经济活动、人际交往等中,需要谈论、争辩,需要彼此间理解、认可、支持,需要用最简练、最精确的语言来表情达意……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口才,所以语文教学应重视练口,培养学生能说会道、能言善变的本领。

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安排适宜的练动的时间,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并使之养成良好习惯。练口前要向学生提出要求:“声音洪亮、吐自清楚、正确流利”。练口开始时是要求学生注意讲话时的声调、仪态。先要求把话讲完整、讲清楚,进而要求生动、感人、精彩。这样反复练习,逐步提高,就会养成好习惯,就会练就“说话”的本领。

作为语文教师,一方面要严于律己,力求做学生在朗读、演讲、辩论等方面的榜样,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寻找常见的高水平的样板,进行学习、欣赏、评论、效仿。如收看电视辩论节目、体育比赛实况的解说等等,让学生欣常高水平的“说话”。学生就会在模仿的过程中学到真本领。

篇9

如火如荼的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新世纪的基础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景象,也对当前的语文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过去那种教师“一只粉笔”“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方式早已无法适应当今学生的需求。在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注重树立大语文的观念,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抓住初中语文自身的特点以及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面向全体学生,努力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积极地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逐步发展,从而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 变“接受性学习”为“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关注学习者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是由学生自主而不是受他人支配的学习方式。主动性是自主学习的基本品质,在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我要学”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包括学习兴趣和学习责任。只有当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就会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只有学习的责任真正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学生自觉地担负起学习的责任时,学生的学习才是一种真正的自主学习。因此,自主学习的第一步应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责任感。刚走进中学大门的小学毕业生,对中学的一切颇感兴趣。新学期开始的第一节语文课,我首先激发新生对语文课的“兴趣。”我用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浏览一下课本,提出课本中自己最感兴趣的插图或文章,然后有选择地针对学生提出的感兴趣的插图,设置恰当的问题,引起学生对与此插图有关的文章好奇心;挑选学生感兴趣的文质兼美的文章,进行朗诵,对该文章作者的成长过程作介绍,激发他们当作家的欲望;讲一些生活中由于缺乏语文知识所带来的麻烦引起的笑话,让学生切身地感受到语文与生活的关系,认识学习语文的重要性。经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学生对语文课学习的兴趣初步得到建立,就为学生自主性学习打下基础。

二 合作学习和个别学习两种组织形式并用

所谓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合作学习是从学习组织形式的角度对学习的分类,相对于个别学习。语文教学中引进合作学习这一组织形式,有利于学生掌握、积累合作与交往的技能、经验,培养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有效地实现学生从外部活动向内部智力活动的转化,促进语文能力的形成。

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语文学习的实际情况就会发现,合作学习并不能代替个别学习。

现代阅读学认为,阅读是一种从书面符号中获取和转换信息的心理过程。它需要个体直面阅读材料,借助自身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积淀解读文本,需要阅读个体把全部的心智和情感融入文本,从而独立地、有创意地理解课文内容。由此可见,阅读活动具有很强的独立性或个体性,不是教师的分析讲解所能替代的,同样,也不是任何形式的合作学习所能替代的。阅读活动如此,学生的作文过程也同样如此。作文是“我手写我心”的智力操作活动,作文教学要培养的是学生个性鲜明的言语表达能力。这种独特个性能力的培养,不可能主要依靠学习小组成员的分工与合作来完成,而更多的是要靠学生个体的思维活动,要在自己独特的学习体验中来完成。

三 转变阅读与写作脱节的惯常作法为读写紧密结合的方式

阅读课与“摘抄与随笔”作业。我每周从六节语文课中拿出一节作为阅读课。有目的地在课上进行学生自选与教师推荐读物的阅读和交流,如与教材配套的“自读课本”、“语文报”、《读者》、课本推荐的名著等都是阅读素材,同时还要求学生随手做一些摘抄笔记,积累语言素材,每周完成不少于两篇的300字随笔,配合定期进行的“摘抄与随笔”交流课,激发了学生的阅读与写作兴趣。一个好动的男生在“随笔”中写“从入中学到现在,老师每天要我们摘抄《读者》里的文章。从那天开始,看《读者》成为了我每天必须完成的任务。时间长了,如果哪天晚上不翻看《读者》就会全身不自在。”读书已经变成了学生的一种自觉需要,读书的态度端正了,阅读速度提高了,文化的积累扩展了,写作的欲望浓厚了。

四 变教学手段的单一为多种媒体的综合应用

现在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使我们的教育由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块黑板的课堂教学走向“屏幕教学”,由讲授型教学向创新型教学发展。

篇10

学习的动力来源于崇高的目标。没有对该事物的需要,就不可能产生对该事物的兴趣。如当学生有了受他人尊重的需要,他就会努力为大家做好事。当因为做了好事,受到周围的人的赞扬,得到来自各方面的好评,满足了他的需要时,在这个基础上,他又会产生更高层次的新的需要,如做无名英雄,从而满足他在对自己道德修养方面的进一步要求。需要越迫切,兴趣就越浓。在学生对语文的特点、作用、功能等有所了解后,我便注重平时的引导,通过一部电影、一本小说、一次有意义的活动、一个生动的故事等激发学生树立崇高的目标——未来想当作家、医生、科学家、航天员……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周思来总理从小就树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志向;鲁迅先生立志救治国民的灵魂,最终成为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贝多芬两耳失聪,竞能成为一代音乐大师,这正是他有了目标,才对音乐产生浓厚兴趣的结果。有了目标,人生就不会迷失方向;有了目标,学生便会产生强烈的需要,端正其学习态度。改变以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学习习惯。他们便会脚踏实地、全力以赴地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这样学习兴趣就上来了。

2 转变观念,更新教法

通过问卷调查,农村初中学生中女生喜爱语文的比例明显高于男生,这原因只能从后天的社会因素中去寻找。有的学生不愿学语文,是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关。传统的语文教学手段一般是贪多求全,面面俱到。其形式是:解题、介绍背景、划分段落、分析内容、归纳中心、总结写作特点,几乎成了一个公式。长此以往,老师辛苦、学生疲劳,收效甚微,这样最终扼杀了学生求知的兴趣,从而失去了学习的信心。因此,语文老师应努力学习新的教育理论,转变观念,提高认识,重新思考现代教育的新方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导演”,学生才是“主演”,要摒弃以往单纯的知识传授的思想,重在培养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在上《愚公移山》一文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何不是大人去帮助?而是一个小男孩?(小孩天真、无邪,不知移山的艰难)。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学习.点播思路技巧,帮助他们设计正确的学习线路,选择正确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一种积极、主动、活泼、兴奋的状态,让学生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究、合作、体验、创造,从而学会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需被点燃的火把”,我们老师的责任就是点燃火把.让它燃烧。

篇11

初中语文教学中,突破学习畏难情绪意义重大:一是有助于激发学习动力。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充满激情、树立自信;二是有助于提振学习状态。消除学生畏难情绪,可以让他们轻装上阵,使学生的学习更加快乐;三是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消除畏难情绪能够让学生更加自信,对学习方式方法的研究也会更加深入,从而能够有效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在语文教学中破除学生畏难情绪,是每一位初中语文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重要课题,笔者在教学中侧重于从四个方面着手。

一是认真分析研究,摸准问题根源所在一笔者每接手一个班级的语文教学之后,都认真进行分析研究,对每一位学生进行画像,对造成学生畏难情绪的各种因素进行摸排,只有准确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才能够提高教学工作的针对性。

二是开展疏导教育,鼓励树立学习信心。针对学生存在的学习畏难情绪,笔者侧重于通过心理疏导的方式引导学生树立自信心,一方面利用课余时间和学生进行谈心交流,了解他们真实的学习心态,针对他们的畏难心理进行鼓励疏导,从而提高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的自信心。另一方面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灌输激励教育,对学生取得的点滴进步都加以表扬,在语文教学中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从而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增强自信心,通过这两种路径逐步引导学生止确而对学习中的困难,并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升自信。

篇12

一 语文学习内驱力的概念和作用

1.语文学习内驱力的概念

内驱力,最早提出“内驱力”一词的是美国哥伦比亚心理学教授伍德沃斯,他认为有机体为了满足内部的某种需要会产生一种内部力量来推动自己有目标地持续地进行某项行为,这种内部力量即内驱力。

语文学习内驱力是学生为了满足积累知识能力、认识客观世界、适应社会交往、获得社会地位、创造经济财富、实现人生价值等需要而产生的推动自身学习知识或能力的一种力量。这种推动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内部力量,将对学生的学习目的、态度、方法、过程及效果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般认为学习内驱力由三方面构成:语文认知内驱力、语文自我提高内驱力和语文附属内驱力。

2.语文学习内驱力的作用

第一,激发潜力。语文学习内驱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促使他们产生语文学习的行为,驱使他们努力学习、积极思考、主动探究、乐于答疑。

第二,维持行为。语文学习内驱力能使学生持续地将学习行为指向某项具体的目标,充分调动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来努力达到目标。

第三,促进效果。语文学习内驱力能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学习效果有促进作用,尤其是中等强度地激发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可以使学习产生最佳效果。

二 初中生语文学习内驱力的现状

大部分学生内驱力处于中等水平,个体差异和性别差异显著,女生内驱力水平普遍比男生高,成绩优异者比成绩落后者高,民办学生比公办学生高。各维度内驱力水平有显著差异,认知内驱力水平最低,附属内驱力水平最高,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提高内驱力对学生语文学习行为的影响逐渐增强。

三 初中生语文学习内驱力的激发策略

1.合理学习目标的制定

合理的学习目标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也能使学生在保持最佳内驱力水平的情况下达到最佳学习效果。教师要因人而异,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帮助学生制定科学而合理的学习目标,同时要随时根据学生的达成情况督促实现或调整目标。

2.学习信心的树立

语文学习内驱力的维持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习信心的树立。教师在每阶段学习结束后要根据学生的目标达成情况给予中肯的评价和鼓励,一切评价切忌轻率,应帮助学生树立“我能行”的观念,通过各种途径让他们认识到只要努力肯定会进步,从而树立较强的学习信心。

教师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可以适当地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如可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反思总结,让学生参与学业成绩的评定,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演讲、朗诵、课本剧的改编等,让他们在感受学习乐趣的同时得到成功的体验,在强烈的信心支持下产生语文能力自我提高的欲望。

借助家庭的力量来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效能感。学生的进步要第一时间告知家长,通过家长来向学生传达来自于老师的肯定,让学生产生“老师很重视我,只要努力,我也可以很优秀”的积极心理暗示,推动学生更好地完成下一阶段学习目标的实现。

3.教学形式的多样

教学是科学,更是艺术,教学水平的高低和教学形式的丰富与否将直接影响学生求知欲望和学习内驱力的激发。

优化课堂教学,首先,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善于创设符合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的教学情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将其顺利引入课堂学习氛围。其次,要根据学生课堂表现的变化及时调整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注意课堂节奏的张弛急缓,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的积极性。再次,切实体现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思考、答疑、辩论、反思、总结的互动过程中体验课堂这个“精神场”带给他们思想上的冲击和洗礼,感受到思辨创造、探索真理过程中挖掘出来的自身无限的学习潜力。

丰富课外实践,作为课堂教学补充和延伸的课外实践,在中学语文教学的环节中向来是欠缺的,但丰富的课外实践在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内驱力的作用上是不容忽视的。富有趣味性、知识性和挑战性的课外实践能让学生更直接地感受到语文的价值与魅力,认识到生活和工作中语文能力的重要性,产生要学好语文的强烈愿望。课外实践活动可以小组为单位协作完成指定的任务,让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增强交流沟通能力和协调合作能力,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培养集体观念,同时小组合作有利于学生在竞争中互相学习,促进语文学习内驱力的良性激发。

运用先进教学技术,语文课堂不再仅靠一张嘴、一支笔和一本书,而是灵活运用现代先进的教学技术和手段来开发、整合学习资源,用多样化的形式来提高教材的表现力,将单调的课堂变得富有趣味性,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其认识世界、解决问题的探索欲望,从而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音乐可以陶冶情操、文字可以吸引注意、图片能引发联想和想象……这些非智力因素对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内驱力有着极其不容忽视的作用。

4.科学合理的评价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提高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所以科学合理的评价不仅能很好地达成学习目标,还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内驱力。

第一,语文成绩的评定不能以笔试成绩为唯一依据,要多角度、多方面的采用多元化的手段来全面评价学生。不仅对学习的结果进行评价,更要对学习的态度、过程作出公正、客观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语文能力的评价要结合其课内外作业情况、课堂参与的积极性、探究学习的态度与笔试的成绩来作出综合性的评价。

第二,评价要及时,以鼓励表扬为主。但鼓励和表扬的言辞要中肯,具有针对性,能让学生从教师的评价中感受到对他的关爱和指导,从而激发其“士为知己者奋发”的强烈愿望。

第三,要以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评价时不能以一个标准衡量所有的学生,而要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对成绩优异的学生偏向于横向比较,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采用纵向比较。通过现在和过去的比较结果使学生认识到他的学习状态,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帮助学生判断自身的潜能,根据最近发展区来制定新的、合理的学习目标。

5.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否和谐平等将直接影响学生对学习的好恶感,高高在上的冷漠态度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从而使学生产生抵触和逆反心理,即不喜欢你更不喜欢你所教的学科。教师要根据初中生的心理和生理发展的特点,努力建立平等、互信、和谐、理解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朝着共同的目标前进,达到最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提高教师的自我修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来完善自身,以渊博的知识、高尚的道德素养、过硬的教学业务水平和极大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和征服学生。

以博爱的胸怀对待每个学生,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非常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同,尤其是来自师长的肯定,这种由上而下的肯定将使学生产生更为强大的向上动力。教师要以博爱的胸怀来对待每一个学生,耐心与那些在学习和生活中存在困难的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并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在交往与疏导的过程中建立一种亲切而信任的关系。和谐而平等的师生关系将使学生愿意成为你的朋友,主动配合你的教育和指导,更有效地达成学习目标,并由此形成良性循环:学得越好越有成就感,也就越愿意投入到学习中以获得更多的尊重和肯定。

建立有效的家校沟通机制,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他们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教师要建立有效的家校沟通机制,将传统的沟通方式和现代的沟通方式相结合,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和学习状态及学习进展。教师可以通过家校通沟通机制将班级的普遍情况定期告知家长,通过电话联系来个别交流,对于需要当面交流的学生可以请家长到校沟通,或者采用家访的形式,交流时在肯定学生长处和进步的前提下指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在听取家长意见后给出合理的建议。在与家长的沟通和交流过程中要让家长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和理解,对孩子的器重,通过家庭的作用来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和潜能的挖掘。

初中语文教学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用多样的形式手段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内驱力,在成功的愉悦体验中开启他们的心灵,领略语文的魅力,以实现所有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篇13

二、借助学校现有资源,多方面、多角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心智的发展,是人们爱好某种活动或力求认识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是引起维持注意的一个重要的内部成份。因此在语文课上教师要有意识地设计让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来调动学生的内驱力。创设教学情境是兴趣的起点,在每一节课的开始,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眼球,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思考欲望,把学生引入到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引发学生探求知识奥秘的愿望,从而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愉快地获取知识和技能。例如在教学苏教版《老山界》时,我先用多媒体把我以前爬泰山的艰难情景放给大家看,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再来教学这篇文章,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不但能收到优的教学效果,而且能把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问题情境创设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应该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

三、施加适当的压力,让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

如果说兴趣、成功使学生获得了热情,那么压力则让学生多了一份冷静。俗话说,“挑着担子跑得快。”就很形象地说明了压力与动力的关系。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针对不同知识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预习任务和不同的课外作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跳一跳或者蹦一蹦就能完成。这样既能完成教学任务,又能让学生保持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确立一个个小的目标, 并努力使学生达到这个目标,这样不仅使学生看到了自己所取得的成绩,也享受到了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自豪,从而增添了学习的动力。

四、以情感人,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

在我们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不吝啬表扬,在学生有进步的时候,哪怕只是一点点的进步,我们都要给予肯定。有的时候,老师一句肯定的话语、一个善意的微笑,都会给学生春天般的温暖。在教学苏教版八年级《背影》时,我给学生先放映一些父母送远行孩子车站离别依依不舍的画面,同时自己给画面配音:“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种挚爱亲情,血浓于水。一个背影,融注了深深的父爱;甜甜的泥土,蕴含着温暖的春晖……我爱我家,我爱亲人。”让学生带着浓浓的亲情来感受作家朱自清的散文《背影》,让学生想学、乐学!

五、多用表扬,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