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汛风险分析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防汛风险分析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防汛风险分析

篇1

(一)培训的直接风险

培训的直接风险,是指企业在实施员工培训的过程中投入的成本及培训质量的管控所产生的内在风险,即培训的直接风险源于培训本身。

1、培训成本风险。在培训过程中,主要存在三类成本:一是直接成本:企业为举办培训活动所花费的各种费用,包括向培训机构和讲师支付的报酬、以及学费、资料费等;二是机会成本:在培训时间段里,受训者因参与培训,无法全身心工作,从而给企业带来的损失,以及对于脱产学习的员工,企业需要聘请他人,或者调整岗位造成的企业绩效下滑所带来的损失。三是沉没成本:在培训期间,企业为受训者支付的工资、福利等。因此,如果培训没有达到预期效果,那么企业至少遭受这三方面的损失。 2、培训技术风险。就是企业在实施员工培训的过程中,缺乏对培训进行科学规划和有效的管理,而导致培训跟企业的生产经营脱节,没有达到理想的预期目的。造成企业培训技术风险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也是不可控的。比如在培训需求调研分析、制定培训计划、风险评估、培训实施和培训效果考核等,这一系列过程中,由于内外环境变化,企业战略的调整,不能及时正确地做出判断,而造成的损失。再比如员工参加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企业的培训考核机制也会培训的成效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从而产生培训技术风险。

(二)培训的间接风险

培训的间接风险是指培训虽然完成了预定目标,但由于受到各种外在因素的影响,企业蒙受了不同程度的损失。

1.企业人才流失的风险。员工在接受培训后,离职的主要原因在于员工对知识和自我实现的更高追求。经过培训,员工自身技能和素质的提高,实现了自身的价值,随之追求也逐渐增高,自然而然产生更换工作环境的念头和工作待遇的要求。另外,训练加强员工在企业和社会中的竞争能力,使自己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更多选择的机会。

2.企业专有技术外泄的风险。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都有产生并拥有自己的专有技术甚至是专利技术,当然,其中也包括自己企业的独到的管理经验和专有技术,尤其是高科技企业,这是企业在市场中生存并得以发展壮大的基本条件和根本保证。要形成持久的技术优势,并发展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就要求企业要牢牢掌控这种核心技术。

二、培训风险的应对措施

虽然培训存在上述诸多风险,但培训的必要性是不容置疑的。显然,收益与风险同在,我们认为,在充分发挥培训作用的同时,关键还要建立健全培训风险的防范机制,尽量减少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一) 分散或者转移企业培训成本风险。企业的员工培训费用,可以由企业和员工共同承担,这样可以减少培训占用资金、降低培训投资无法收回的风险。培训前,企业当对培训费用进行预算分析,核定费用由员工分担的比例。确定两者分担的比例以后,就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在企业的报酬制定政策的时候,员工的一部分报酬划为培训费用。这样,员工的工资越高,或在职时间越长,这部分的培训费用的积累越大,员工培训的投入就越多。这样实施训练前回收投资,不仅仅是企业培养投资风险的风险降低了,甚至加强了员工积极参加培训的主动性。二是培训费用是由员工个人承担的,这个费用是否能够报销企业会根据不同的培训结果进行裁决的。三是员工在海外培训,以及计划研究生的长期培训,都需要向企业交付一定的保证金,待学完归来时,单位会连本带利的返还给个人。

篇2

培训风险是指在企业培训过程中以及培训结果上,由于组织、观念、方法、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对企业造成负面影响和损失的可能性。对于民营企业而言,其培训风险大致可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

1.培训观念风险〔1〕。培训观念风险主要指企业管理者对培训缺乏科学的认识而可能对企业造成的负面影响。培训要取得理想的效果,首先需要企业有正确的培训理念,需要管理层尤其是高层管理者的重视和支持,如果管理层缺乏对培训的科学认识,势必会对培训工作造成不良的影响。

2.培训技术风险。培训技术风险主要是指在培训过程中,由于培训程序、培训方法、培训技术的不合理而可能对培训效果产生的不利影响。如在培训实施前不进行科学的培训需求分析,培训人员的培训方法选择不当、培训过程缺乏严格有效地控制等,都会使培训效果大打折扣。

3.培训贬值风险。培训贬值风险主要指培训后学员没有能将培训中学习的内容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进而对企业造成的损失。培训与企业其它经营活动不同,其效果转化往往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员工对学习内容的遗忘、生疏,或者外部环境的变化导致培训的内容缺乏应用的环境,培训就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4.人才流失风险。人才流失风险主要指培训后员工不愿继续留在企业,选择离开企业而对企业造成的损失。培训后的人才流失不仅导致企业的培训投资无法收回,如果人才流失到其它企业,尤其是企业的竞争对手那里,企业花了培训费用却为别人培养了人才,企业则要承担更大的机会成本;同时,人才的流失更会使企业的核心技术和商业机密流向其它企业,这对企业所产生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

二、民营企业员工培训风险的成因

1.企业对培训认识的不足

培训是一项涉及到企业各个层次、各个部门的工作,需要企业各个层次尤其是高层管理者的支持,而不同的管理者由于其对待培训的观念不同,对待培训的态度也是不一样的。当前,很多民营企业的领导,仍然缺乏对人的科学认识,没有认识到人才对于企业的重要性,没有认识到培训对于人才成长和企业发展的重要行,如有的管理者认为培训是一种成本,对员工进行培训会增加企业的成本,而员工在培训后,提高了其工作能力后有可能会跳槽;还有的管理者认为企业效益好时无需培训、效益不好时无力培训等,这样的管理者就不会重视对培训的投入,进而导致培训观念风险的产生。

2.科学培训管理体系的缺乏

员工培训是一个由培训需求分析、培训计划的制定、培训方案的实施、培训效果的评估等多个环节组成的动态过程,需要在有效的培训管理体系的约束和指导下运行,缺乏科学合理的培训管理体系,或培训管理体系本身的不健全,都会导致培训风险的产生。当前,很多民营企业由于自身因素的限制,往往没能形成一套科学的培训管理体系,这主要表现在:第一、缺乏科学的培训需求分析。科学的培训需求分析是培训获得成功的前提,是提高培训针对性的保障,但很多民营企业在培训正式开展以前,没有对企业的发展状况和员工的资质水平进行系统的调研分析,而是主观确定培训的对象和内容,从而导致培训内容、形式、课程与企业目标和员工需求不一致,难以调动学员的积极性,使培训流于形式化;第二,缺乏完善的培训计划。一些民营企业开展培训时没有制定周密的培训计划,使得培训工作在实施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约束和规范,培训成为一种无序和盲目的行为;第三,缺乏严格的培训效果评估。一些民营企业培训工作随培训课程的结束而结束,缺乏对员工参与培训效果的考核和评估,这既难以对学员的学习形成一定的压力,又无法根据学员的学习效果进行工作的委任调整,造成培训效果的转化障碍。

3.人力资本的主动性

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根本区别体现在其具有主动性,人会根据自身环境的变化主动的寻找市场、实现自身价值〔2〕。企业员工经过培训后,受训员工的能力和素质得到了提高,其需求也会产生相应的变化,当企业无法满足他们的要求时,他们就会产生更换工作和环境的愿望,不断寻找新的工作机会,以满足内在价值需求。因此,企业通过培训投资来提升人力资本价值的同时,也会因员工工作选择面的扩大而面临员工流失的风险。

4.企业文化建设的滞后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并被全体员工认同和遵守的价值体系、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优秀的企业文化一经形成,便会对员工产生强大的导向和指引作用,形成企业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长期以来,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比较重视组织、体制、制度等硬环境的建设,但对企业文化软环境的建设却重视不够,使得企业缺乏一种对员工具有向心力和凝聚力的企业文化,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忠诚度不够这更易造成培训后因学员能力的提高而产生的人才流失风险。

5.培训效果的滞后性

培训效果的典型特征之一在于其具有滞后性,也即培训课程结束后培训活动的效果一般不会立刻体现出来,它需要学员在实际工作中对培训内容的运用、转化来体现,而这极易导致培训的贬值风险:一方面,如果学员培训后缺乏运用所学知识的环境和机会,学员对培训内容就会产生遗忘、生疏现象,从而导致培训效益的流失;另一方面,如果培训后企业的内外环境发生变化,企业的发展战略出现调整,如转产、工艺改造、产品结构更新等,都会使正在培训或刚培训完的内容失去应有的价值,造成培训的贬值风险。

三、民营企业员工培训风险的防范对策

1.转变培训观念,提高对培训的重视程度

民营企业员工培训风险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源于企业缺乏科学的培训理念。因此,企业必须转变培训是一种成本的观念,而必须认识到培训是企业的一种投资行为,是可以使企业获得长期、综合收益的行为,是企业获得长远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培训虽然难以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它能潜移默化地提高员工对工作的胜任能力,增强员工间的凝聚力和团结精神,它同企业的其他投资形式一样,必将为企业带来巨大的收益。

2.完善培训体系,规范培训流程

健全的培训体系是培训工作有效开展的前提条件,也是培训工作的支撑框架〔3〕,民营企业应加强培训体系建设,规范培训活动的流程,避免员工培训风险的产生。第一、进行科学的培训需求分析,全面客观地收集培训需求信息。培训需求信息来源于三个方面,即企业的发展战略、工作岗位的要求和员工个体的特征。企业的培训必须是为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岗位的工作任务服务的,但也要充分考虑员工个体的特征,只有同时兼顾企业、工作和员工的需求,培训内容、对象、方式的选择才具有针对性,培训才能成功;第二、制定详尽的培训计划。企业应根据培训需求分析的结果,考虑企业的培训需求与可能,确定企业培训的总体目标,制定详尽的培训计划,为培训的有效实施提供约束和规范;第三、进行严格的培训效果评估。在培训活动结束后,企业应严格对学员参与培训的效果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的结论对学员实施公平的奖惩,从而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保证培训的效果。

3.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提升企业的凝聚力

企业文化是企业与员工之间的一种心理契约,优秀的企业文化对降低培训风险具有重要的作用。优秀的企业文化不仅强调企业与员工的利益一致性,帮助企业和员工树立合作的伙伴关系,更为重要的是,优秀的企业文化重视人的价值,重视员工的自我发展和成长需求,从而对员工形成一种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能使员工心甘情愿的留在企业,为了企业的发展不断贡献自己的力量。因此,民营企业应在重视组织、体制、制度建设的同时,强化企业文化建设,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忠诚感,降低员工培训的流失风险。

4.增强法律维权意识,限制不合理的人才流失

篇3

艾瑞咨询最新数据显示,61.2%的网民不使用网上支付是因为安全性问题。网上支付有悖于中国传统的消费模式,使得消费者在接受时有一定的心理阻力。但事实上,网上交易的风险绝大部分是交易安全问题,而并非支付安全,只不过公众更容易把责任归咎于自己不了解的在线支付名下。

篇4

地理信息系统是在计算机技术的支持下进行的,具有采集、怜理、分析和显示多种地理信息的能力,可以对采集的地理信息进行多要素综合分析、空间分析以及动态预测。我国对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起步于上个世纪80年代,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迅猛。GIS逐步迈向实用化、集成化。逐步建立起了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组织机构、研究和实验中心,扩充和研制了一批具有自卞知识产权的软件,培养了大批从事GIS研究与开发的高层次人才。GIS技术在我国的广泛应用,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 GIS在水资源领域的应用

水资源的管理工作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由于我们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忽视对水资源的保护,导致了资源性缺水以及水质性缺水,还有就是水资源极大浪费等问题。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一问题,人们开始关注水资源管理工作。采用现代化的手段,以信息化技术为基础,可以解决好资源水利中的诸多复杂问题。现阶段,可以通过多维水质模型、稳态和动态水流模型等环境过程模型对水资源进行规划和管理。但是,这些环境模型在对空间数据的操作及操作结果的显示方面具有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用到GIS来解决这一问题。通过模拟数据和可视化技术直观地表现水资源状况,实现历史数据怜理和实时数据的动态采集,完善水资源信息的节理与更新,实现水资源的空间分析功能,实现模拟动态变化过程和数据共享。

2 GlS在水利防汛方面的应用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自然灾害给国家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随着我国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技术在防洪减灾领域的涉及面越来越广。GIS新技术在水利防汛方面的应用使水利防汛工作迈向了新的纪元。

2.1 洪涝灾害风险分析

GlS在水利防汛方面的应用首先就是对洪涝灾害风险分析。也就是对洪水发生的概率、强度及其可能造成的损失的分析。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从洪水风险识别、风险估计、风险评价以及风险控制四个方面来理解洪涝灾害风险分析。采用GIS技术,将DEM数据与江河流域的雨情、水情和社会经济数据库相结合,通过科学的分析和对比,模拟洪水的演变规律,快速评估洪水的风险大小,预测洪水的发展趋势、可能的造成的经济损失,并根据预测和分析的结果来采取高效的救灾措施。GIS技术在灾情评估上的应用就是充分利用的空间查询功能、分析功能、可视化模拟的能力,结合灾害背景数据及社会经济数据,计算淹没面积,然后科学的评估灾情严重程度以及会对各业造成的损失,为防汛物资的运输选择最佳路径。

2.2 防汛指挥和制定防汛决策

GIS在防汛指挥和制定防汛决策上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GIS提供的江河湖泊分布、工业设施、城镇、交通、水利设施分布、水文信息等为基础,利用各类计算模型提供实时数据,有关部门可以有效的设置拦洪设施的点位,选择分洪、泄洪措施。同时,利用GIS空间分析及预测能力还可以模拟行蓄洪区人员物资的撤退、转移,选择最佳撤退路线。

3 GIS技术在水利工程方面的应用

在施工过程中,通过GIS可以将施工过程通过图像的方式动态的显不出来,可以为水利施工过程提供便利的分析工具。GIS技术把工程施工各个时刻的工程面貌的图像存在数据库中,和与之相对的属性数据建立联系,当图像快速连续变换时,整个施工过程的工程面貌便动态显现出来。目前,在我国水利施工中GIS的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总布置可视化演示系统是采用这种方法。GIS在水利施工设计中的应用可以将GIS中的地形信息与地质技术资料和水文资料相结合,通过强大的分析功能,来确定最为合适的工程施工地点。另外GIS系统还可以通过离散分布的平面点来模拟连续分布的地形,在此基础上进行坡度坡向分析、断面图分析等,这可以有效的提高水利工程信息管理的科学性。

4 基于防洪减灾的GIS地理信息系统设计

基于防洪减灾的GIS地理信息系统设计必须要坚持以下原则:规范性、实用性、稳定性、扩展性和安全性。系统的设计必须要根据《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规范》等一系列国家及省级标准;根据不同用户的相应特点,为用户提供最大限度的系统灵活性;要保证系统的长期正常运转,对于故障能够有效地处理、及时恢复;数据库和系统需随着数据内容和业务管理模式的变化而不断调整;系统安全性较高。

在系统的功能设计上,可以分为五大模块:基础数据库管理模块、基础工情信息管理模块、洪水预报模块、洪灾损失评估模块、三维仿真模块。系统的用户上,需要涉及3类不同用户:普通用户、系统管理员、高级用户。普通用户进行系统数据的建库工作以及基础工情信息的管理工作;系统管理员负责进行系统数据库维护工作、洪水预报、洪水模拟、洪灾评估、用户权限管理等工作。高级用户具有普通用户和系统管理员的所有功能,另外还要包括各部分功能模块所实现的全部功能。

5 结语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为防汛水情工作标准化、空间化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同时也将防汛水情信息与空间地图很好地结合起来,保障了防洪减灾工作的开展。我国的防汛减灾工作要借助于GIS系统,降低国家和人们的财产和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1] 王家耀,成毅,吴明光.孙庆辉地理信息系统的演进与发展[J].测绘科学技术学报,2008(4).

[2] 苑海涛,朱文锋.基于ArcGIS的鄱阳湖地区防汛抗洪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 开发[J].智能计算机与应用,2013(1).

篇5

我国已开展的洪水风险研究基本上是区域性的,内容涉及四个方面:洪水风险辨识、洪水风险评估、洪水风险评价、防洪决策风险的评价。分析决策过程中的各种不确定因素,不同决策方案可能产生的不同后果,争取将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

我国洪水风险研究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较早将大范围的洪水数值模拟技术应用于洪水风险分析。1988年10月27日,国务院批转了水利部《关于蓄滞洪区安全与建设指导纲要》,明确要求各流域机构“编制本流域典型年蓄滞洪区运用顺序及淹没图”,“在实行洪水保险的地区,由有关流域机构在水利部的指导下绘制典型年洪水淹没风险边界图”,“并在保险公司的配合下编制典型年洪水淹没风险边界图及洪水保险费率图”,对风险图的绘制工作起到了推动作用。20世纪90年代,我国一些省、市陆续将洪水风险图用于防汛指挥工作。

1997年初,国家防办发出1号文件,正式要求全国组织绘制洪水风险图。随后又以补充文件的形式,明确提出我国洪水风险图的绘制将分三步走。第一步是根据历史洪水的资料与已有研究成果,勾画洪水影响范围,并以表的形式说明受淹范围中人口、资产的分布情况;第二步是根据具体对象的特点,采用分析计算的方法,确定区域洪水风险的分布特性,为制定防洪规划与防汛预案服务;第三步是与实时雨情、水情、工情的监测预报系统相结合,进一步为防汛调度指挥与灾情评估等业务服务。

1998年初,国家防办选择广东省北江大堤保护范围(含广州市)与荆江分洪区作为洪水风险图绘制第二步工作的试点。中国水科院灾害与环境研究中心具体承担了试点研究任务。在广东省防办、北江大堤管理局与湖北省防办、荆江分洪区管理局等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下,采用洪水仿真、数据库与GIS等先进技术,建立了便于对地理、社经、工情、水情、灾情等大量信息进行计算机管理的洪水风险计算、风险图绘制与信息演示系统。

篇6

防汛指挥决策支持系统是水利信息化应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功能是实现对防汛事件的综合分析和决策支持。

当前系统:树状结构

防汛指挥决策支持系统基本上是以各业务功能模块或子系统为实现目标,通过使用者向系统发出请求,系统向使用者提供相应的结果信息。其总体结构设计一般如图1所示。

防汛指挥决策支持系统主要包括实时汛情监视子系统、综合信息服务子系统、洪水预报子系统、洪水调度子系统、灾情评估子系统、风险分析子系统、防洪抢险子系统、防汛会商子系统等。

实时汛情监视子系统 实现防汛值班室(或防汛值班人员)对气象预报、卫星云图、测雨雷达、暴雨、河库水情、防洪工程运行状态(含工程监视图像)、城市积水、泥石流易发区情况、洪涝灾情的实时监视。

综合信息服务子系统 对防汛业务分析人员、决策会商人员以及各级领导提供服务,包括气象信息(天气图、卫星云图、雷达回波图、天气预报、暴雨数值预报、台风分析以及相关单位分析成果)、雨水情信息、工程信息、灾情信息、防汛抢险物资和队伍信息、社会经济信息、各级防汛指挥机构的责任、历史洪涝灾害记录、各种防汛预案等内容的查询。

洪水预报子系统 向业务分析人员和决策会商人员提供洪水预报作业和结果查询。

洪水调度子系统 为业务分析人员和决策会商人员提供洪水调度预案,根据水库或河道的洪水,可以计算水库或河道的洪水调度结果,为防汛指挥决策提供最佳的洪水调度方案。

灾情评估子系统 对业务分析人员和决策会商人员提供洪涝灾情评估的手段和结果,实现根据实时洪水以及调度成果,确定洪水淹没范围,并对淹没范围内的洪涝灾害损失作出评估。

风险分析子系统 主要服务对象是业务分析人员和决策会商人员。根据洪水调度成果,对实施调度的防洪工程以及相关水利工程进行工程安全分析,对实施的调度方案潜在的风险进行分析。

防洪抢险子系统 针对工程可能出现的险情,为决策会商人员提供就近抢险物资的调集方案、就近抢险队伍的组织方案,按照设定的抢险预案,给出物资、队伍和方案的组合方案。

防汛会商子系统 主要服务对象是决策会商人员和指挥领导。根据前面各种分析成果,以大屏幕为表现媒体,在地理信息系统和网络的支持下,以实时图像、成果图表以及相关文字等为表现内容,向决策专家、指挥领导全面反映气象、雨水情、灾情、工情、洪水预报、调度方案、物资调运、抢险队伍集合组织等,并同时生成会商纪要、调度请示、调度命令等。

防洪管理子系统 主要包括决策系统文件和数据、图形的维护等功能。

未来方向:网状结构

防汛决策支持系统的未来发展方向是:改变以往以业务单元作为划分系统的习惯,采用以应急事件作为驱动机制,以防汛责任制和预案为基础,针对某一个应急事件,采取多种业务的处理流程和方法,提高对应急事件的处理效率。

按照以上思路,防汛指挥决策支持系统的总体结构将不再像图1所示的树状结构,而是如图2所示的立体网状结构。在这种结构中,系统将不再简单响应使用者的请求,而是可以根据防汛应急事件发生的类型和量级,主动地为使用者提供事件处理的流程和结果,系统不再是简单的决策支持,而是可以智能地参与决策。

在图2的总体结构中,指挥决策支持流程的核心控制单元是事件分配单元。它直接从数据库中提取数据,形成带有事件属性和事件详情的事件信息流,系统根据信息流内容的不同,将自动转到不同的功能单元。

通用事件 通用事件实际上是包括暴雨、洪水、积滞水、泥石流、工程运行险情等防汛应急事件的集合,这类事件不分量级等特殊定义,是广义的事件。对于这类事件,系统将自动转向实时汛前监视和综合信息服务的功能单元,最终可以通过防汛会商得以表现。这也是一般意义上的信息服务系统。

触发事件 触发事件是指包括暴雨、洪水、积滞水、泥石流、工程运行险情等防汛应急事件的量级或某一特征值(如发生区域)达到一定标准,需要触发其他功能单元执行相应动作或提请指挥人员采取相应措施。在这一过程中,防汛预案和防汛责任制将起到过程引导作用。

北京慧图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开发完成的镇江防汛指挥系统是该设计思路的一个初步实现。

未来,防汛决策支持系统主要出发点是将防汛指挥决策的过程贯穿始终,系统不仅对使用者提供分析结果,而且还对使用者提供过程引导。各功能单元不是孤立的单体,而是考虑了功能单元之间的联动效应。防汛指挥决策支持系统与使用者之间不是简单的互动关系,而是在系统内部的功能单元之间、系统与使用者之间实现了智能联动,可以使使用者充分感受决策支持的效果。

结束语:洪水资源化是要务

本报记者 张静

篇7

变电站运行维护是指变电站设备的日常维护管理工作,包括变电所的交接班和值班、消防、防汛、防小动物、安全工器具和设备巡视管理等。其特点是维护的设备和设施多,出现异常和故障的概率大;工作繁琐,容易造成人员思想上的松懈;人员较为分散,难于集中管理,容易因人员、设备和环境因素等造成人身伤害、错误操作和设备损坏等事故。本文主要研究变电站运行维护风险控制策略,为有关变电站在运行维护风险控制方面的进一步开展提供借鉴。

1 交接班和值班管理

首先,做好变电站交接班前的准备工作:变电站管理人员需要根据变电站运营管理的实际情况,需要进一步做好变电站交接班前的准备工作。交接人员不仅仅要检查变电站全部的设备以及记录,而且还要做好变电站资料的整理,尤其是对于变电站的卫生、工器具、钥匙等需要提前准备好。同时,接班人员需要提前几分钟进入到接班室,必须要在值班长的带领下进入主控制室,禁止接班人员私自进入。其次,交代运营情况。在实际的交接过程中,值班长需要将变电站的实际运行状况口头转述给值班人员,包括基本的变电站运营、事故处理以及设备缺陷,尤其是要交代值班人员下一步的变电站运营注意事项,这样便于值班人员做好记录以及查阅工作。另外,值班长还需要值班人员做好对于变电站的检查,核对变电站模拟信号、安全工具以及其他安全注意事项,甚至还要检查变电站照明以及环境卫生。最后,值班长需要带领值班人员办理好值班手续,如果值班人员做好以上检查工作确保无误之后,便可以在交接记录上签字,然后交接班结束,交接班人员可以正常工作了。

2 变电站消防管理

做好变电站消防管理,也是控制变电站运行维护风险的重要举措。值班人员需要按照变电站的规章制度,将防火警告标志悬挂在变电站的大门处,这样可以使得值班人员清晰的看到防火警告标志,从而提高人员防火警告标志意识。对于一些不需要的设备以及垃圾,有关值班人员不得随意的堆放,必要的消防设备必须要放在显眼的位置,而且还要固定不可以随便移动,对于消防设施,相关人员不得随意的移动。另外,变电站内部禁止使用易燃易爆物品,对于必须使用的易燃易爆物品,有关人员需要作好记录,同时将其放置在固定的位置。变电站内部的废油是比较多的,值班人员需要对于这些废油做好处理,禁止废油的随意倾倒,必须要按照变电站的规定,将其倒入专用的容器内部,而且还要注意防火。在变电站内部,如果确实需要用火,则必须要执行严格的用火作业制度,提高用火的安全性。最后,对于灭火器的定期检查,也是做好变电站消防管理的重要举措,消防专职人员需要对于变电站内部的灭火器进行定期的检查,明确这些灭火器的使用范围,同时对于破旧的标签,应该做到及时的更换。

3 变电站防汛管理

防汛管理是变电站运行维护风险控制中极易忽视的环节,而防汛管理工作是变电站运行维护风险控制极为关键的环节。做好变电站的防汛管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入手。

1)有关人员需要根据变电站内部的实际情况,配置相应的防汛物资以及防汛设备,防汛物资需要进行专门的保管,而对于防汛设备,除了要定期进行检查以及实验之外,还应该尽量保持防汛设备的完整性,以便防汛设备可以做到及时使用。

2)值班人员需要定期对于瓦斯继电器以及开关等进行防雨检查,尤其是对于机构箱以及端子箱等设备,值班人员需要根据变电站实际状况,做到及时关闭,尽量保持机构箱以及端子箱等设备的密封性。

3)雨季是变电站防汛管理的重要季节,雨季如果下雨过多,就有可能是使得地下室、电缆沟以及电缆隧道出现积水,加上变电站排水系统有问题,直接影响到变电站的排水性。因此,做好对于这些设备的定期检查,做好变电站排水以及进水的处理极为关键。

4)变电站领导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气候以及天气情况,制定出完善的防雨、防风管理,如果当地的风较大时,有关人员需要定期检查变电站设备是否完善,尤其是对于瓦斯继电器、阻波器、引流线等的防雨罩进行检查,保证防雨罩的完整性。

4 安全工器具管理

变电站运行维护风险控制必须要做好安全工器具的管理,安全工器具的管理可以从几大方面入手。值班人员需要固定住安全工器具的具置,同时做好相应的标签,这样有利于在使用时随时找到,安全工器具置放的场地除了要保持卫生整洁之外,还需要保持好室内通风,禁止置放任何杂物。对于一些变电站管理中必需的一些器具,例如绝缘关钳、绝缘鞋以及绝缘手套等,值班人员需要将其放置在室内,主要是显眼的位置,因为这些基本的器具用到的几率极大。在对这些基本的器具使用之前,使用人员需要做好相应的检查,检查器具是否完好,是否需要修补,对于超过使用期限的器具,应该及时做到定期更换。如果使用中的器具出现了损害,有关人员需要及时上报有关部门,进行修补以及更换,值班人员不得随意处理,以免出现安全工器具使用时的危险。

5 总结

综上所述,变电站管理人员需要做到以身作则,做好对于变电站运行维护风险的分析,在识别运行维护风险类型的基础上,提高运行维护风险控制能力,这对于消除变电站安全隐患,实现变电站安全运行以及满足人们的用电需求有着重要的作用。作为变电站管理人员,需要深入研究变电站运行维护存在的风险,创新变电站运行维护风险控制策略,这是今后变电站在运行维护风险控制方面的重要课题与目标。

参考文献

[1]王付珍.变电站运行维护风险分析与控制[J].安全、健康和环境,2013(04).

篇8

1基本情况

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陲的低纬高原地区,受全球最强盛的印度季风和东亚季风的交叉影响,形成了四季不分明,干湿季节分明的立体气候,并且降水变率较大。云南又是一个以高原山地为主的山区省份,山地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94%,海拔高差达6600多米,造成降水后径流量大,有效性不高,水土流失极为严重。由于当地水资源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受天气气候变化的影响极大。自去年7月以来,云南省遭遇60年不遇的干旱,给云南工农业生产造成严重损失。截至目前,干旱已经导致云南597万人359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330多万人因旱造成生活困难需政府救助。秋冬播种农作物受灾面积达85%以上,小春粮食(夏粮)将因灾减产50%以上,林地受灾面积达4300多万亩。干旱造成全省农业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亿元。

2干旱灾害成因

2.1全球气候变暖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太平洋厄尔尼诺现象加剧,破坏了大气结构,从而造成海洋季风无法登陆形成降雨,据云南气象局有关数据:1961年以来,云南区域年降水量总体上呈减少的趋势,特别是夏季降水明显减少,同时极端降水事件开始增多??。云南地区自从2009年8月以来就几乎没有降雨,遭遇50年来少有的极端干旱。

2.2生态环境破坏,物种引进程序不规范

由于历史原因,树林被大量砍伐,云南省内很多高山上几乎是光秃秃的,没有树木,所以“下雨洪灾,无雨旱灾”的现象普遍存在。另外,大面积的砍伐天然林,然后推广引进的单品种桉树经济林,对环境的破坏更是明显,大面积引种桉树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保水能力差、土地肥力下降乃至枯竭,原始植被因为得不到足够的肥料和养分而受到严重破坏,引发土地退化,水土保持情况恶化,土地贫瘠,种植桉树林是明显的人为的物种入侵。这也反映了我国目前在物种引进管理方面的现状:对引进物种缺乏风险分析,生态意识淡薄的盲目引进,缺乏科学监管体系。

2.3水利基础设施薄弱

云南广大农村的水利工程多修建于20世纪70年代前,这些工程先天存在不足,病险隐患多,配套设施不完善,加之运行年久,设施日趋老化,有的在建成后的几十年间,从未维修过,为了保安又限制蓄水,不能充分发挥蓄水保水作用,在旱灾发生时,其抗灾能力顿显脆弱??。云南雨季(5至10月)降水量占全年总量的85%,全省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仅为6.9%,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3。雨季时大部分雨水都是白白流走,一旦旱季无雨补水,就会出现水资源紧缺,导致旱灾频发!

3防治措施及对策

3.1大力开展水土保持,植树造林,并减少单一品种的经济林面积

上世纪80年代初云南大力推行的山地开发,短时间内给山区带来一些效益,但由于过量开发,植被破坏,再加上大面积种植单一品种的桉树经济林,最终酿成目前土壤含水能力严重下降的恶果,现在应加紧采取绿化荒山荒坡,实施山坡地退耕还林、还草,减少桉树林种植面积等措施,进行水生态修复,把水蓄在山林草坡的“绿色水库”里??。从而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增强水生态系统的调节功能。

3.2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供水及时与否直接影响到农作物的收成,因此水利基础设施是保障农业生产丰收的基础,而云南农村的水利基础建设普遍滞后,农民的收成基本取决于天年的雨水多少,还属于典型的靠天吃饭??。因此,为解决干旱问题,应结合县情,水情,制定科学合理规划方案,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大力推广旱地节水灌溉方法。

3.3制定政策,规范物种引进程序和风险评估

规范物种引进程序和风险评估。一是贯彻风险预防原则。二是统一风险分析工作基本原则。可以有关国际标准、准则和建议。三是规范风险风析流程。包括风险分析的启动、风险评估、风险管理、风险交流。四是设立跨部门、多学科、综合性的专业评估机构。基于环境的复杂性,我们应当在借鉴其他先进国家经验的基础上,设立跨部门的风险分析专业机构。只有这样,才能对外来物种的经济影响、环境影响和社会影响做出全面而准确的评估。

4结语

云南省是一个旱灾频发的地区,最近的几十年里,旱灾越来越来频发,受灾情况也越来越严重,而今年更是遭受了60年不遇的大旱,这给云南的农业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也给云南的生态环境敲响了一个警钟,因此,我们在发展农业的同时,也要兼顾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具体抗旱减灾工作中,应协调好各方面的工作,科学规划,统筹安排,促进水资源良性循环利用,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从而保障农业经济的发展。

注释:

①谢应齐,黄华秋,赵华柱[J].云南大学学报,1994第16卷增刊(1):69~73.

篇9

Chen Fei , Wang Wei-qiang,

(Guangzhou Power Supply Bureau of Guangdong Power Grid Corp., Guangzhou, Guangdong 510260, China)

Abstract: Adapting to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meeting the needs of the urban landscape, more and more underground substation put into operation. However, due to the special nature of its structure and equipment, the underground substation exist many security risks and put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to the operation department. The construction of underground subst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in recent years is introduced,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operational risks of underground substation are analyzed. Combined with the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experience of Zhong-zhou substation, this paper propose suggestions on underground substation auxiliary systems and personnel training measures, and accumulate experience on underground substation's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Key words: underground substation; risk; auxiliary system; management

随着城区经济的发展,用电负荷成倍增长。原有的城网结构已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城区中心负荷密度大、无线路走廊、变电站站址选择困难等现实矛盾日益突出。这种供电现状不仅制约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同时也制约着供电部门的建设步伐。由于地下变电站在站址规划选择、环境保护、综合利用土地资源等方面的天然优势,近年来成为许多电力公司探索解决电网建设矛盾的新课题。然而,地下变电站不同于常规的地面站,在设备安全、通风散热、消防灭火、建筑防排水等方面有其特殊性,对变电运行部门提出了新的管理要求。本文结合南方电网首座独立全地下变电站――110kV中轴站的运行管理经验,从安全管理的角度浅谈地下变电站运行中的风险及对策。

1.地下变电站的建设现状

1.1 国内外建设情况介绍

地下变电站的建设,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起步较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如法国巴黎的POCH广场地下变,日本的丰岛地下变、水道桥地下变等等。我国地下变电站的建设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由于技术和设备的原因,当时的地下变电站一是规模小,二是事故多。加上当时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征地拆迁费用少,地下变电站的建设未受到应有的重视。直到八十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及市场经济的兴起,地下变电站的建设愈来愈受到重视[1-2]。国内最早建立地下变电站的有上海、北京、烟台、大连等大中城市,尤其是九十年代初建立的上海市人民广场220kV地下变电站,是国际上大型变电站之一,也是国内第一座超高压大型地下变电站。该站的建设,标志着我国在地下变电站的建设方面已步入国际先进行列[3]。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建成的110kV及以上电压等级的地下变电站有近百座,其中超过80%为110kV变电站[1]。可以预测,110kV变电站在未来仍将是地下变电站的主要发展方向。在已建成的近百座地下变电站中,北京地区占大多数,另外上海地区也有不少,2010年4月份投产的500kV静安(世博)变电站是国内首座将500kV电源引入大都市中心区域的地下超高压变电站,在工程设计、施工方面创造了多项国内和世界第一[4]。

1.2 中轴变电站简介

与北京和上海相比,广州等珠江三角洲城市建成的110kV地下变电站相对较少。2010年广州局先后建成了南方电网的首座独立全地下变电站――中轴站,及之后的太古站。本文结合中轴站的运行管理经验,阐述变电运行部门在地下变电站的运行、设备安全方面的管理经验。

中轴站于2010年8月30日投产,位于广州市天河区珠江新城新中轴地下空间内,是独立的全地下变电站,基底面积为3817.15平方米, 总建筑面积为7213.65平方米。变电站为钢筋混凝土地下室结构,共分两层布置(-11.5米层及-7.5米层)。变电站为3T线变组接线设计,按最终规模一次建成,全站总容量为3×63MVA。该站还首次安装了先进的高压设备局放在线监测系统,能够实时对主变及GIS设备进行在线监测及实时分析。此外,中轴地下变电站配置了完善的消防系统、给排水系统、站用电系统、冷却系统、中央空调系统和事故排烟系统。

2.地下变电站的运行情况分析

2.1 地下变电站的特点[5]

与常规地面变电站相比,地下变电站因其封闭的有限空间决定了有如下特点:

a)内部结构复杂,进出通道少,大型机械进出难度较大,设备的检修、维护有一定难度。

b)地下空间封闭无窗,没有自然采光和通风。设备的散热通风必须依靠机械通风,内部依靠灯光照明,这些辅助系统的正常运行对于地下变电站的安全管理显得更为重要。

c)地下变电站对无线通信影响较大,无法满足紧急状况下的人员召唤。

2.2 地下变电站运行中的风险分析

2.2.1人身安全风险

地下变电站空间较小,方向辨识相对困难。因此,施工、运行、检修人员的作业空间相比地面变电站就小得多,发生磕碰、误碰电气设备、人身跌落的风险也较大。此外,地下变电站空气流通不畅,大量的SF6电气设备,抽风装置带入的外部灰尘,如发生气体泄漏事故或报警系统、通风系统失灵的故障,则会对作业人员的身体健康带来不利的影响。

2.2.2设备安全风险

由于地下变电站结构复杂、大型机械难以进出,设备的检修、维护都因空间有限而导致设备、工具的搬运有一定难度[5-6]。尤其是主变压器、电抗器、接地变、站用变等要考虑设备更换时,作业的空间条件更为有限,现场作业的风险也更大。其次,地下变电站内部环境的温度控制,都是依靠站内冷却和通风等辅助系统完成的,当这些系统发生故障时,设备运行环境的温度控制将失控,对设备的安全运行产生影响。

2.2.3 水浸风险

地下变电站防、排水要求高于地面变电站,特别是在站内防、排水系统不完善或封堵不到位的情况下,存在变电站水患和污水无法即时排除的风险,影响站内设备的安全运行和人员(保安)的日常工作生活;其次,受地下水的水压影响,地下建筑常见有沉降缝隙漏水、施工缝漏水、固定架漏水等漏水现象。当防水工程不足以抵挡漏水时,如不及时有效进行排泄,积累的渗水也将对室内环境构成威胁。广州珠江三角洲地区夏季炎热多雨,地下水丰富、地下有较厚软土层,水浸风险值得重视。

2.2.4 消防风险

地下变电站由于依靠外力灭火困难,报警、灭火设施及时启动及远方控制等都比地面变电站要求高。站内如电抗器等油浸式设备,电缆的绝缘层等可燃材料,能促进火势蔓延并燃烧产生大量有毒气体;此外,管道、电缆穿越隔板的空洞易成为火灾蔓延的通道。因此,地下变电站具有火灾蔓延快、浓烟易积聚、灭火扑救困难等特点。一旦发生火灾,主控设备将会受到不可挽回的严重损害,并极易造成大范围停电,造成双重的经济损失。

2.2.5 环境污染风险

地下变电站的环境污染风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噪声,二是气体。为了保证地下变电站的通风散热,站内必须具备一个完善的通风散热系统,而该系统的进排风口设置在地上,成为噪声的污染源。地下变电站的噪声来源主要由主变散热器、地下设备通风机组等组成,因为风机排放的气流对风道与百叶窗产生冲击,发出的振动噪声对周围环境产生污染。近年来,在城市居民密集区,供电部门不时接到居民的噪声污染投诉,噪声扰民问题较突出[7]。

此外,为简化消防系统,减少火灾的风险,减少易燃、易爆的危险源,地下变电站大量采用无油化的设备,如SF6气体设备。如变电站发生SF6气体或火灾等紧急情况,通过排风系排出外部的SF6或火灾产生的有毒气体会给大气环境造成破坏,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

3.地下变电站安全运行的对策及建议

针对上述地下变电站的风险分析,结合中轴站近一年的运行情况,总结出以下几点对策及建议。

3.1 编制事故、应急预案

通过编制应急预案,可以提高运行人员对地下变电站存在风险的认识,在发生突发事故时做出及时的应急响应,降低事故的危害程度。地下变电站应急预案的编制应结合上节分析的风险,充分考虑火灾、防汛防涝、环境污染、辅助设备失灵等情况,建立专项预案,并有针对性的进行演习。比如,广州夏季炎热多雨,防汛防涝工作是中轴站的重点工作之一。根据《防风防汛应急预案》重点检查防风防汛物资是否齐全,要求站内值班人员包括警卫人员都能清楚防汛物资的数量、存放地点、防汛器材使用方法,检查站内排水系统,特别是室内排水是否顺畅,是否有水浸情况,抽水泵运转是否正常,若发生变电站水浸现象,在确保人身安全前提下,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如用防水沙袋堵截入水口,投入备用抽水泵加强站内排水等。

3.2 编制辅助系统巡维检查的作业表单

由于地下变电站的特点,使得站内通风散热、消防灭火、防排水、照明等辅助系统的正常运行显得尤为重要,这些系统是地下变电站安全运行的基础,也是地下变电站与常规地面变电站主要差别所在,因此,为确保站内辅助系统的正常运行,防患于未然,编制辅助系统的专项检查的作业表单。比如,排烟、排风机、消防水泵、潜污泵的功能检查,防小动物设施检查,消防物资、备品备件包括应急药品、堵漏材料、防洪物资和个体防护设备等,建立相应的台帐,依照表单定期检查。

3.3 加强人员培训

相比于常规地面变电站,地下站辅助系统运行的正常与否影响着电气设备的安全运行及站内人员的健康与安全。同时地下变电站一般实行无人值班站的管理方式,且地下变电站设备一般高质量少维护,运维人员接触熟悉设备的机会相对较少,因此需要加强运维人员对地下变电站相关知识,尤其是辅助系统的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站内环境的熟悉、逃生路线的知晓、站内设备的运行情况及其操作方法、辅助系统相关设备的安放位置及使用方法、备品备件的储存点等等。

3.4 积极试用先进的自动化设备

篇10

1.应急预案存在问题的分析

1.1应急预案操作性不强

目前,我国的应急预案总体而言属于“纲领性”、“宣言性”的文件。同时有的预案没有针对本单位的实际和特点进行认真调研和认证,存在照搬照抄的倾向,导致预案规定不具体、工作流程不明确、执行主体定位不准确、预案内容与实际脱节等现象。例如超强台风“威马逊”就是最好的例证,在《国家能源局南方监管局关于超强台风“威马逊”电力应急后评估》中就对此问题作出了评估和提议。

1.2单位领导把关不严

一些预案未经单位集体讨论,只是由相关人员起草后即通过预案的审批和备案流程,缺乏必要的科学性、合理性论证,操作性不强。

1.3预案之间缺乏系统性

在制定应急预案时,各部门各自为政,与相关部门协商不够紧密,总体预案、专项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有效衔接还有待提高。

1.4预案培训和演练流于形式

有些部门和单位的领导对应急管理不重视,某些应急预案的培训和演练只是应付式地开展,表面上看是开展了不少的培训和演练,但实际上效果欠佳,造成相关人员对预案不熟悉,应急技能不足等现象。

2.应急预案实用化的探讨

2.1抓住重点,让应急处置更加高效

常规的防风防汛应急预案不但包括监测、预警、响应和处置等内容,还包括机构职责、风险分析、应急培训和演练等内容,其内容详细、完善。一般预案正文在40页以上,特别是加上附件之后,整份应急预案在100页左右。

但在实际应用中,并不是所有内容在应急处置中都能应用上,整份完整的应急预案只能适用于培训中使用。在实际应急中,按照“四象限法则”(将工作按照重要且紧急、重要不紧急、紧急不重要、不紧急不重要进行划分)对防风防汛应急预案的内容进行梳理,把主要的精力和时间放在处理重要和紧急的工作上,做到未雨绸缪。

2.2固化措施,让应急人员不再做“选择题”

借鉴于南方电网广泛推广的作业表单模式,按标准化、规范化要求,将应急预警、应急响应中的具体工作按业务线分工进行分类,形成各专业的应急处置表单,并让各层级员工参与处置表单的修改并固化,使应急措施更加完善,应急处置的效率更高。

同时在管理层面中,按必要性和共享性的原则,将各业务线中需要关注的各类数据以表格形式固化,保证每次应急处置中关注数据的一致性,加快信息填报的速度,减轻数据统计的工作量。

2.3应急处置表单的试用

在采用了应急处置表单后,由于数据的表格化,使关注数据能快速完成统计,便于各部门间的共享,同时也使我局对台风、龙卷风等自然灾害进行迅速决策。

例如防风防汛应急处置中,应急办需要关注预警和响应的判断、预警和响应中需开展的工作,以及汇总各执行单位对预案的执行情况;技术部门侧重于运行单位对设备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情况,以及线路跳闸和抢修过程管控;市场营销部侧重于用户用电检查、保供电线路检查和客服的应急管理等等。

同时在预警时的特巡中,运行单位按设备风险评价的结果,对设备状态评价为异常和注意状态的线路、低洼台区、速长林木区段或树障黑点等特殊区段有针对性地进行巡视,防止了无目的巡视和重复性巡视的出现,减轻了员工的工作量,同时也提高的巡视的质量,使台风等自然灾害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

由于应急处置表单内容精炼且事无巨细,对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表格形式简单明了,该做什么,由谁去做,这些都已经说明,其很好地填补了应急预案与现场处置方案,现场处置方案与工作表单之间的空白地带,就算是刚接触应急工作的员工都能从应急处置表单上面了解整个应急处置的过程,从而迅速上手开展工作。

2.4实战演练是完善预案的可靠保证

篇11

一、 地理信息系统建立 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于防汛抗旱信息管理与指挥决策服务, 主要概括如下:1、量算和统计

通过应用软件, 可分别在一维、二维、三维空间里实现对各种研究对象的长度、面积、体积进行快速量算, 然后将各种 信息汇集在一起, 通过系统的统计和分析, 获得一些特定问题的解决方案。如:实现对台风当前路径、预报路径、影响范围等信息的生成和动态演示, 结合有关历史数据和技术参数, 提供防台风、抗台风的决策支持。

2、监测和预测

通过查询和检索功能, 可为决策者快速而准确提供系统的监测, 为科学的管理提供有力支持。应用数学模型、模拟算法可以实现对事物发展的预测。如:结合常规的洪水预报模型, 研究给定降水区域的产汇流机制、汇流过程和洪水的时空分布, 真实模拟洪水演进和淹没过程。

3、规划和管理

进行多要素的综合分析和管理, 提供专题空间信息。如:对区域地下水位、河道水位及雨情和水情等系统的实时数据与预测预报结果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 及时生成防汛抗旱调度方案, 可以实现水资源的有效统筹与管理。

4、辅助决策

在其空间数据库支持下, 通过构建一系列决策模型, 并对这些决策模型进行比较分析, 为管理者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如:可以利用洪水风险分析模型结合进行灾前分析, 提供最优、最科学和最实用的防灾减灾方案, 也可以利用的网络分析功能确定救灾物资调配的最佳路径, 为受灾人员和财产的安全有效转移提供决策依据, 为防汛抢险提供快捷服务。拓扑关系和空间分析功能也是其主要的应用之一。如:对快速采集来的洪涝灾害和洪水淹没情况进行空间分析与综合评价,,进行灾害统计和处置规划。

二、构建防汛抗旱区域信息管理体系

1、多种形式的综合信息采集传输体系

综合信息采集体系就是要在现行信息采集的基础上,探索气象雷达在监测强降雨等灾害性天气中的应用,结合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的开展,提高降雨监测的密度和精度,满足洪水预报预见期和精度要求;稳步推进远程视频监控技术在重点防汛抗旱工程管理的应用,及时掌握重点工程运行状况,为快速科学决策提供手段;强化航天遥感技术在旱情监测、评估、预警中的应用,为流域抗旱管理奠定基础;积极实验飞艇、无人机等为载体的航空摄影技术在滑坡、泥石流和堰塞湖处置中现场查勘和快速场景构建中的应用,为抢险救灾提供新的技术手段。

2、建立分区域、多层次、多目标的流域水库群联合调度系统

大型水电站的建成及投运,建立流域水库群联合调度系统已迫在眉睫,这将有助于协调水库群在防洪、发电、航运、供水和生态与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关系,充分发挥水库群综合利用效益,有效避免各梯级单库调度可能产生的上下游水库蓄泄矛盾,保障流域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推动以干支流控制性水库联合调度系统建设,结合区域水文气象与洪水预报系统的优化,确立发挥水库群综合效益的联合调度运行原则、方式和方案,综合考虑防洪、发电、供水、泥沙及航运等各方面需求,构建以水库为核心的干支流水库群多目标联合调度模式与模型,初步建立流域水库群联合调度系统。

3、完善信息资源,构建防汛抗旱知识管理体系

在现有信息资源基础上,不断充实完善防洪工程、社会经济、防汛抗旱物资、洪旱灾情及险情等各类数据库,继续开展防洪工程图、风险图、基础地理图等图形库建设,不断丰富防汛抗旱信息资源。

同时,防汛抗旱是一项经验性极强的工作流域,为实现一流的防汛抗旱业务管理的要求,构建防汛抗旱知识管理体系是一项重要手段。通过累积工作中产生的各类文字和多媒体知识逐步建立防汛抗旱知识库,并让这些信息与知识充分共享,透过获得、传播、分享、使用、整合、创造、更新等过程,促进良好的学习氛围与知识库的应用,既有利于学习型组织建设,有助于防汛抗旱科学决策,还能提高防办的创新能力、反应能力、工作效率以及技术技能。

三、信息化系统实际应用1、视频采集和异地会商系统 视频采集和异地会商系统主要由信息采集存储、传输装置数据显示和控制装置等组成。摄像头采集信息通过光纤或其他传输装置传送到指挥中心后存储,最后通过显示系统显示到相应的计算机或大屏幕上,同时可以通过控制装置或软件远程操控摄像头的转向,实现多方位监控。此系统是防汛抗旱及水资源指挥调度分中心的关键部位,它建立在综合信息的实时查询及图像可视的基础上,通过图像远程监视系统,会商人员可以通过可视化的指挥调度,与现场人员进行信息交互,指挥人员和专家可以及时准确掌握水情、工情、灾情、险情发生的技术指标数据和现场情况,适时做出决策,下达指挥命令。

2、水库工程实时监控

水库工程实时监控利用计算机技术、图像处理技术及传感器技术,具有水库实时、远程、全方位监测、监视的功能,实现了及时发现水库工程险情、自动报警的目的。系统根据水保总站、防汛办等部门划分的泥石流危险度区和乡镇实际调查的居住情况,划分为泥石流高危险度区、泥石流中危险度区、泥石流低危险度区及无泥石流活动区四个等级。在汛期,当某地区的降雨量达到或超过该地区泥石流临界雨量时,实现自动报警,同时显示这些区域的险村险户信息。

3、抢险救灾作战图

系统以距离近、路况好为原则,提供给决策者最优的抢险救灾路线。在提供各个分指挥部基本信息的同时,总指挥部到各个分指挥部抢险路线的动态演示,更加形象和直观。

参考文献:

[1] 李庆国,安催花,付健,万占伟,孟景. 西霞院水库运用方案分析[J]. 人民黄河. 2012(08)

篇12

引言

水库在洪水控制方面起到拦蓄洪水,调节水量,削减洪峰的重要作用,但若对水库调控不当,也会给下游及其它方面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在汛期对水库管理单位来说,如何搞好水库的防洪调度,其重要程度是可想而知的。

防洪调度是运用防洪工程或防洪系统中的设施,有计划地实时安排洪水以达到防洪最优效果。防洪调度的主要目的是减免洪水为害,同时还要适当兼顾其他综合利用要求,对多沙或冰凌河流的防洪调度,还要考虑排沙、防凌要求。其原则为:①将确保工程安全置于首位;②防护区的洪灾总损失最小;③妥善处理防洪与兴利的矛盾,在汛期兴利服从防洪,防洪兼顾兴利;④编制防洪调度方案,严格按调度方案进行运用;⑤由于基本资料、水情预报、调度决策等可能存在误差或失误,运行时需要留有余地,以策安全。防洪调度的决策是根据对雨水情发展趋势、防洪工程运行情况和调度成效进行分析判断的一种风险决策。防洪调度首先要做好水、雨情况的预报工作,预报的精度高低,预见期的长短,直接影响防洪调度决策的正确性和时效性;其次防洪工程标准的高低、质量的优劣也影响着防洪调度的决策;最后还要统筹考虑防汛与抗旱、上游与下游、局部与全局、经济与社会的关系。不同利益的取舍,是进行洪水调度决策的难点。

一、水库防洪调度的特点

(1)防洪调度决策不仅需统筹考虑水库上下游的防洪矛盾,而且还要统筹考虑防洪与兴利之间的矛盾,是一个多目标、多阶段的决策过程。在洪水进程的不同阶段,决策者考虑的重点具有较大差别,采用的策略是不同的,在初汛期,较多考虑腾库预泄,在主汛期,重点协调上下游之间的防洪矛盾,在汛末,较多考虑水库水位回蓄对兴利的影响(在汛末这一点尤为重要)。

(2) 防洪调度过程中涉及的因素十分复杂,有水情、雨情、工情等,在防洪形势严峻时,决策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受决策者的心理素质,以及决策者对决策风险的承受能力的影响,在诸多影响因素中,有些结构化较强,可以精确定量描述,如库容、泄流能力等;有些则难以精确定量,特别是水雨情信息,自动化遥测设备只能够监测到面临时刻以前的降雨,洪水预报只能保证预见期内的预报精度,对防洪调度而言,这些信息是不完全的,依据这些信息作防洪决策,存在一定的风险。针对水库防洪调度的以上特点,水库防洪调度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有两点:一是采用恰当的方法,处理防洪调度中的多目标问题,构造反应洪水进程不同阶段决策者偏好的模型系统;二是建立完备的辅助决策功能集,能够在决策过程中对依据不完全信息做决策的风险进行快速仿真,对实时防洪形势进行动态分析。

二、水库防洪调度存在的问题

1、通讯不畅,测报手段落后

目前,我国约有80%的大型水库存在通讯质量问题。水库与调度指挥部门及下游保护部门一般靠有线电话或短波电台,这种有线往往又是农村及偏远地区的电话线路,保证率低,与外部联系困难。即使是万里无云的好天气,半天方能接通,与洪水时效性强的特点极不相称。由于通信不畅,若遇大洪水,信息传递将严重困扰水库调度指挥。

由于库区雨情、水情测报手段落后,邮电、人工报汛滞时长,影响了洪水预报质量。据全国第一批43座病险水库统计,约1/3建立了遥测系统,2/3仍靠邮电、人工报汛。每到汛期,邮电线路遇暴雨接通率低,常常滞后几小时,甚至数十小时。官厅水库库区有报汛站60个,但均通过邮电部门报汛,时效差,影响预报有效预见期。有的水库网测站布置数量不足,也影响着洪水预报的精度。如察尔森水库库区报汛站少,且无遥测站,只靠人工报汛,入库流量难以及时预报,精度不足。目前情况虽有一定好转,但还不尽人意。

2、计算工具落后

目前有些库区还在用试算、查图等原始办法作洪水预报,预见期很短。随着数学方法的计算机化,计算机取代了计算尺,使计算手段发生了质的飞跃。但由于绝大多数水库没有配置计算机,洪水预报模型尚未完全采用,仍靠经验检查,使得洪水预报精度较差。

3、水库优化调度的应用研究滞后

水库优化调度,特别是综合利用水库的优化调度问题,虽然在国内已有几十年的研究历史,并取得了很多的研究成果,但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着相当多的问题。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研究出来一个很成熟的、具体的、操作性强的优化调度方法。一些研究侧重理论探讨,片面追求高水平、深理论,方法深奥,追求算法的完美,使得使用者难以理解,导致理论研究者多而实际应用者少;一些模型要么庞大复杂,操作起来不方便,要么过于简化,与实际有很大出入,使模型不能很好地描述水库群的实际工况。

4、对水库防洪调度的风险分析不够

防洪系统由堤防、分洪工程、水库等联合组成。在防洪调度时,要充分发挥各项工程的优势,有计划地统一控制调节洪水。这种调度十分复杂,基本调度原则是:①当洪水发生时,首先充分发挥堤防的作用,尽量利用河道的过水能力宣泄洪水;②当洪水将超过安全泄量时,再运用水库或分洪区蓄洪;③对于同时存在水库及分洪区的防洪系统,考虑到水库蓄洪损失一般比分洪区小,而且运用灵活、容易掌握,宜先使用水库调蓄洪水。如运用水库后仍不够控制洪水时,再启用分洪工程。具体动用时,要根据防洪系统及河流洪水特点,以洪灾总损失最小为原则,确定运用方式及程序。防洪调度是一个多目标、多阶段的、多风险的复杂决策过程。不仅需统筹考虑水库上下游的防洪矛盾,而且还要统筹考虑防洪与兴利之间的矛盾。在洪水进程的不同阶段,决策者考虑的重点具有较大差别,采用的策略是不同的。同时防洪调度过程中涉及的因素十分复杂,目前水库防洪调度风险分析只考虑单目标或单因素,造成水库防洪调度风险分析的结果缺少客观实用性。另外,在水库防洪调度风险分析主要风险因素的识别中,只重视客观因素,未充分考虑主观因素。

三、相应的措施

1、改进通讯手段,完善库区遥测站网建设

应改进水库通讯手段,保障与之调度指挥部门通信畅通;作好遥测报汛规划,逐步完善库区遥测站网建设。其对策是根据水库地理位置,使其与所在范围内的邮电、电力、部队、公安、气象等部门联合形成通信网络,对于边远水库宜选在短波电台进行通信。

2、充分利用计算机及人工智能技术

随着计算机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与计算机及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并引入新的理论,成为水库优化调度研究的一个热点和发展趋势。

充分应用计算机的快速运算及大容量存储能力,研究快速、准确求解水库优化调度模型的方法及算法,以提高水库优化调度模型效率。还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结合人工智能开发出人机界面友好的具有智能化、敏捷化的决策支持系统,这也是今后水库调度决策技术的发展趋势。此外,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以及虚拟现实技术等高新技术,在水利行业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总之,在水库调度方面更广泛的、高质量的应用高新技术,可以使得调度决策变得更科学化、更智能化、更敏捷化,进一步提升调度决策的技术水平,使水库调度向着可视化、交互化、智能化、集成化的方向前进。

3、加强水库防洪调度的风险分析

今后在水库防洪调度风险分析中,应综合考虑多目标、多风险因素下对水库防洪调度的影响,使风险分析的结果更好地指导水库的实际运用。

另外,还要将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法主要用于风险可测度很小的风险主体,常用的方法有调查法、矩阵分析法和德尔菲法。这类方法主要是借助于有关专家的知识、经验和判断来对风险加以估计和分析。但在水库调度中有些不确定性因素难以分析、计算,如调度决策和实施的不确定性等。定量风险分析方法是借助数学工具研究风险主体中的数量特征关系和变化,确定其风险率或风险度的方法,比如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方法,随机模拟方法,马尔柯夫过程方法等。这些方法应用于水库调度系统时受到一定的限制。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各学科相互渗透,应把别的学科的科学成果引用过来,在水库防洪调度分析中应用这些新的理论和方法,不仅能促进这些方法本身的实际应用,同时也是对风险分析理论和实践的有益探索。

结束语

水库的防洪调度工作必须从防洪调度特点的分析入手,针对防洪调度不同的特点,采用针对性的方式、方法能较好的解决防洪调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合理调度、优化调度奠定基础,逐步实现调度运用自动化。关键是提前做好预防洪水的准备,才是唯一道理。

参考文献

篇13

1、堤防风险管理决策的主要内容

堤防风险管理决策是指对具有防洪功能的堤防系统中固有的或潜在的危险及其严重程度所进行的分析和评价,并以既定指数、等级或概率值做出定性或定量的表示,最后对风险和承受者的脆弱度进行分析并做出相应对策的综合体系。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1)分析堤防运行期间存在的风险因素,堤防不安全的极限状态应是堤防漫决、冲决和溃决,因此应围绕导致决口的内因和外因分析风险因素。

(2)用可靠性和概率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各风险因素对堤防工程安全的影响程度并做出定性或定量表示,即在设定的边界条件下对各风险因素对整个堤防工程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进行分析。

(3)根据确定的标准判定堤防的安全等级,其中判定标准的确定又与堤防保护范围内的人口密度和经济发展水平有关,也与整个社会的承受能力有关。

(4)对不同的安全等级采取相应的措施,包括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如在非汛期进行除险加固,维修养护,在讯前做好防汛责任制落实、搞好各级洪水下的防洪预案,在汛期抓好“洪水预报、洪水调度、查险抢险”三个关键环节。

2、堤防安全评估等级的划分

堤防各评估指标特点各异,既有定性指标,也有定量指标。对于定性指标,可以采用专家打分法处理;对于定量指标,由于其量纲不尽相同,需要根据各指标的特点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后得到其评估值。由于堤防工程安全评估指标体系具有明显的层次性,需要根据各指标对其上层指标的相对重要性程度分别赋予不同的权数。我们可以综合考虑主观和客观赋权方法,建立适合堤防工程安全评估指标的静、动态权系数优化融合赋权模型。鉴于上述目的,在资料比较齐全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利用人工神经网络训练各因素的权重,建立堤防工程安全评估指标的融合权重模型;而在监测资料缺乏的情况下,只能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静态权重模型。

根据堤防工程的实际情况,将堤防工程的安全性分为以下四个等级:安全、较安全、较危险和危险,各等级对应的的安全性综合评估值及含义见表1,上述四个等级的确定主要依据各因素的最佳组合(上限)和最不利组合(下限)而确定的,这种评价标准有待进一步完善。

3、堤防除险加固工程措施

堤防出现险情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于堤防工程的历史特点和地域复杂性,每一种除险加固方案都有其适用范围、局限性和优缺点,因此,除险加固方案的选择,应综合考虑工程病害情况、加固要求、工程费用以及材料等因素。

比如管涌险情,一般发生在背水脚附近地面或较远的坑洼地,多呈孔状出水口冒水冒沙,随着河床水位上升,高水位持续时间加长,土粒随渗水不断流失,如不抢护就把堤基沙层掏空,造成堤防塌陷溃决。管涌抢护应以“反滤导渗,控制涌水,留有渗水出路”为原则,这样既可使土体不再被破坏,又可以降低渗水压力,使险情得以稳定。管涌抢护的方法有反滤围井,反滤压盖等方法。再比如滑坡是堤顶或堤坡发生的弧形裂缝使土体失去平衡,与堤身分离,局部挫落下滑的险情。处理滑坡险情的原则是“上部减载,下部压重”。如果临水坡发生滑坡,则在坡脚抛放块石或沙袋,以增加抗滑力,临时压重固脚,同时将滑坡体主裂缝上部进行削坡减载。当背水坡发生局部滑坡,可在其滑坡范围内全面抢筑导渗沟以导出渗水,并采取间隔抢筑透水支撑,以防背水坡继续滑坡。在抢护滑坡险情时,切勿在滑坡处打桩,当滑坡比较严重时,必须在迎水面和背水面同时抢护上部削坡下部还坡。在背水还坡时应采用沙性土填筑。

堤防加固应在高程、宽度和质量上符合国家防洪标准,并尽量采用新技术、新材料,在堤防迎水面应进行防渗处理,以便拦截渗流,降低渗透坡降,减少渗流量和降低浸润线高度。堤身渗流可采用灌浆、粘土斜墙、土工膜、硷防渗墙等措施加以解决。

堤基渗流可采用薄防渗墙、帷幕灌浆等措施。堤防下游侧坡脚常设反滤排水措施,因势利导将渗流导出。反滤层可保护渗流出口处土体不发生渗透破坏。

4、堤防降低风险的非工程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