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设计的基本原理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设计的基本原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设计的基本原理

篇1

当前,我国一直倡导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在机械制造业中因机械设计不够科学合理,造成了大量的能源资源被浪费,违背了可持续发展观的理念。因而研究分析机械设计中节能设计的基本原理与应用方法,对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机械设计中节能设计的基本原理

机械设计中的节能设计主要以平衡理念为基本指导思想,平衡节能原理即是机械设计中节能设计的基本原理。功率匹配节能、减小摩擦、动力源改进是机械节能设计的三个主要方面。结合实际情况,在设计前,对机械在操作运行过程之中可能产生的能源消耗与浪费的情况进行充分考虑,从设计中每一环节的细节着手,才能从根本上实现节能的目的。

1.1动力源的节能设计原理

通常情况下一台机械设备的发动机就是其最主要的动力源。节能设计的动力源原理即是,在最大限度增加发动机输出功率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发动机的输入功率。简单来说就是在机械设备运行过程中尽可能地提升电能与热能、动能、势能等的转化率。在实际节能设计过程中,通常是从设备的启动与减速停止这两方面体现动力源的节能设计原理。例如,在设备的启停过程中,惯性会让准备停止的设备继续运行,而通过合理的设计将这部分动能存储起来,用于设备启动时的动力能源。

1.2减小摩擦的节能设计原理

在机械设备运行过程中,各设备之间会互相发生摩擦,造成动力源输出动力的损耗。在设备运行过程中最大限度减少动力传送带、动力传送柱、齿轮等部件之间的摩擦,是节能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原理。在节能设计中,通常利用表面光滑的构件组成设备的各连接部分,或是使用油、剂减少设备在运行过程中摩擦带来的能源消耗问题。

1.3功率匹配的节能设计原理

机械设备的节能设计需遵循功率匹配的原理,即根据设备具体使用环境与情况设计与之相匹配的运行功率。例如,设计装卸工厂传送带的运行功率必然会远大于设计食品加工传送带的运行功率,同时在节能设计中,对设备进行功率档位的设计,也体现了功率匹配的节能原理。

2当前机械设计中造成能源浪费的原因

2.1节能设计理念缺乏

当前我国机械设计理念依然停留在如何最大限度提升和保证机械设备的生产效益和生产能力上,机械设备的运转速度、负载能力、运行强度等是设计人员在机械设计过程优先考虑的因素,其次才是设备运行的安全性与稳定性,而节能设计被完全忽略。甚至为满足设备性能的最大化,将设备能耗设计到匪夷所思的地步。

2.2设计人员专业素质低

设计人员自身专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机械设备质量的优劣。当前,部分设计人员的设计理念滞后,专业知识水平不高,又对新的设计理念与设计知识抱有抵触心理,这使得机械设备的节能设计难以深入开展。同时,设计与实际脱节的现象也普遍存在,这是由于大多数设计人员在设计前没有充分地考虑及考察设备在具体环境下的使用情况。

2.3技术水平偏低

当前我国机械制造业技术水平偏低的现实,制约了节能设计理念与思想的实现。即便企业引进国外的先进机械生产加工技术勉强实现设计中的节能构想或是直接引进国外节能机械设备,但这无疑大大增加了企业的投入成本。因而许多企业宁愿继续使用高耗能的机械设备,也不愿花费额外成本引进节能技术或节能设备。

3实现我国机械设计中节能设计的方法

3.1选择绿色材料和环保型动力源

在设计过程中,对机械设备的选材应优先考虑无污染、可回收、易处理的绿色环保材料。在动力源的选择尤其是发动机选择上,尽量选择污染排放小或无污染的环保型动力源。如今各种新型能源、可再生能源、洁净能源被不断地开发利用,设计过程中,在不影响机械设备运行效率的情况下,设计工作者应尽量选择环保型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煤层气)作为设备的动力源。选用发动机可考虑环保型水冷增压发动机或是电控节能型发动机。

3.2电子控制系统

利用无线网络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组成的电子控制系统,对机械运行进行精确控制,实现节能的目的。在设计过程中,加入电子控制系统,对机械设备的实际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智能终端根据设备运行的数据信息,控制设备在每个节点和时间段的功率输出,达到最佳的节能效果。

3.3新技术的开发与引进

节能设计方案的实施离不开节能技术的支撑,我国应加大对节能技术开发的投入力度,并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的节能技术。不能让技术发展水平限制了节能设计的发展。同时,设计工作者也应在设计方案中尝试引入更多的新型节能技术,激励和引导我国节能技术进步与发展。

4结语

除了学习和掌握现有的机械节能设计方法,还需不断地改进和创新机械节能技术。同时我国机械节能设计技术与方法需与时俱进,顺应时展的潮流,以促进我国机械制造业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一、加强机械设计节能的背景

当今社会已经是一个高度机械化的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又需要更多的机械设备,机械设备已经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必不可少的工具。大量的机械设备投入使用必然产生很多问题,如环境污染、能源浪费等,这严重违背了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要求,因此,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必须要加强对机械设备从生产到使用各个环节的节能减排工作,其中在设计环节进行节能设计是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的一种方式,所以我们要加强机械设备的节能设计。

二、机械设计节能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机械设计来说,能源大量的消耗是时常发生的现象,同时也是相关人员需要解决的问题,产生的能源浪费有着诸多的因素,本文主要从以下几点内容进行分析:

1、不重视节能设计,缺乏节能设计理念

从以往设计模式来说,机械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将机械设备生产效率加以提升,相关人员一定要遵循这个理念。首先,需要对机械设备的运转速度、相应的载重数量进行考虑;其次,还需要对机械设备据是否具有安全性能、节能减排等方面引起必要的重视。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日益发展下,技术水平不断完善,机械设计理念不断更新,不但可以将机械设备的整体生产水平加以提升,而且还要求相关人员应当打破以往的传统设计理念,并对节能设计引起必要的重视。

2、设计人员专业水平较低

由于机械设计工作具有一定的专业性,这样就要求相关人员应当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以及操作能力。然而,某些设计人员没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设计理论也没有做到熟练掌握,并且不愿意接受新的事物,这种“吃老本”的情况就会在某种程度上致使机械设计出现落后的情况,从而使能源消耗过大。除此之外,还有某些设计人员没有对具体的情况进行详细的调查就开始进行机械设计,致使机械不能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3、技术水平较低,无法满足设计需求

机械设计在某种程度上会限制于技术,在新型的设计理念倘若没有技术的支撑,那么也会无济于事。在实际的生活中,一方面诸多节能设计思维形式依然会受到技术水平的影响。另一方面,倘若可以实现节能设计,那么就需要将设备的生产成本加以提升。从经济效益方面来说,机械制造有着较高的成本,还有某些节能技术被省略,所以导致节能没有较高的实现率。

三、机械设计节能基本原理及运用

1、动力源

发动机是机械设备的主要动力源,在机械节能设计时,要特别注意提高机械设备电能、动能、势能、热能等相互之间的转化率,由此需要尽最大努力减少发动机的输入功率、增大发动机的输出功率。在实际的生活当中,启动和减速这两个阶段主要体现了这一设计原理。

2、在设计时注意减少各部位之间的摩擦

机械设备个零件部位之间的摩擦力过大就会导致资源损耗大的问题。机械设备是通过齿轮、动力传送带等传送设备将发动机产生的动力运送到所需部位而运转起来的,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摩擦力过大,就会损失一部分动力,造成资源浪费,因此,在机械设计的时候,一定要尽量减小各个部位的摩擦力。例如,加强零件之间的等。

3、注重功率匹配节能

机械设备在不同的应用环境下所需要的功率大小是不一样的,合理的研究和分析在不同的应用环境下功率需求的大小至关重要,这可以为设计标准功率提供依据。在机械设备设计时,要注意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结合,可以设计不同的挡位根据实际所需功率进行调节,以此应对不同的应用需求。

四、对做好机械设计节能的建议

1、重视人才培养,学习和运用新技术

机械设计节能涉及的知识范围很广,专业性很强,因此,对设计人才的专业性要求很高。机械设计节能需要大量的设计人才,人才是进行机械设计节能的核心基础,加强人才的培训是重中之重。⑴.在学校招聘高材生。⑵.企业加强对设计人员的培训。另外,技术是实现机械设计节能的必要条件,在机械设计中既不能超越实际的技术发展水平,又不能完全不敢突破,要积极学习和运用新技术。促进机械设计节能水平的提高。

2、重视设计选材环节,优先选择环保型材料和环保型发动机

在对机械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对机器所选用的材料进行确定,在机械制节能设计的时候首要选择可以回收、没有污染的材料。不仅仅如此,机械设备最大的污染主要是来源于发动机,这样就要求相关人员应当选择油耗低、使用时间较长的发动机,避免发动机尾气产生过大的排放量,对机械设计节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例如,可以选择环保型水冷增压柴油机亦或是相应的电控发动机。

3、加强电子控制系统的精确化控制

应用电子控制系统来对机械做好严格的控制是实现机械设计节能的关键所在。而电子控制系统能够实时的掌握机械的运作情况,利用智能化的形式来对发动机的功率进行辨别,为避免大量的消耗创造有利条件。

4、加强液压系统的清洁和防漏工作

机械消耗大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机械设备的磨损和腐蚀严重。机械设备磨损和腐蚀严重是因为液压系统的污染物较多。另外,浪费资源最大的原因是液压系统渗漏而,因此,进行节能设计时要加强液压系统的清洁和防漏工作。针对液压系统的污染物问题,可以加装一个高性能的过滤设备。对于液压系统渗漏问题,可以选用防渗漏的材料等。

五、结语

通过以上内容的论述,可以得知:随着当前我国经济水平的日益完善下,可持续发展已经逐渐成为全球长时间发展的关键所在。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并确保自然资源发展方面能够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将节能减排的思想逐渐渗透到机械设计当中,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加大机械节能设计研究的力度,这样就需要相关人员对机械设计以及相关作用做到熟练掌握,本文主要从以上几个方面较好的论述了机械设计节能基本原理和作用,提供给相关人士,供以借鉴。

篇3

1、基于动能的机械设计节能方法证明

人们以往对系统动能变化率对输入功率的影响研究,主要对机器工作过程中经过“起动-工作(匀速)-减速”3个阶段中的第1和第3阶段进行分析。虽然也对不匀速的第2阶段进行分析研究,但主要是针对机器周期性速度波动和非周期性速度波动的如何调节,为提高使用寿命、工作精度进行研究,很少涉及到功率问题。所以,还应对系统动能的变化率对输入功率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

机器系统结构复杂,在其内部所有运动件均按设计要求作各自的运动(平动、转动和平面运动等),故该系统动能T可表示为:

(1)

式中:Ici为转动惯量;ωi为角速度;mi为质量;vci为速度。

对式(1)求导,可得系统动能变化率为:

(2)

式中:εi为角加速度;αci为加速度。分析式(1)可得出如下结论:

短时间内,系统动能在最大范围内变化,或系统动能在制动过程中没有得到回收或转换而白白浪费等,均是系统动能变化率引起输入的功率较高和能量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原因;若系统动能为常量,则系统动能的变化率所需输入的功率为0,与速度的大小无关。

为了便于分析,将系统动能表示为由多个用周期函数表示的动能的叠加组合,计算式为:

(3)

则系统动能变化率又可表示为

(4)

式中:ω为基频;b0为待定常数;t为时间;Bji为幅值;φjib为相位角。

分析可得如下结论:系统动能的变化率的大小取决于系统动能变化的最大幅值B和变化时间t,在相同时间内最大幅值B越小,则系统动能的变化率越小;系统动能变化的最大幅值由机器内各部件的动能的初相位决定;当系统动能的变化率呈周期性变化,在设计时既要满足提高使用寿命、工作精度,还要达到节能要求,此时,可配置一个相同系统动能的变化率呈周期性变化机构,2个系统动能的初相位相差π角度。

综上所述,归纳如下:①引起系统动能变化率较高和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原因为,短时间内系统动能在最大范围内变化;②系统动能在整个工作过程中没有得到回收或转换。基于动能的机械设计节能方法,在设计机械系统时,只要使系统的动能为常量,或在最小范围内变化;若机器系统动能的变化率呈周期性变化,还可再设计一个与原周期变化相同的机构,使2个系统动能的初相位相差π角度;对于制动频繁的机器或工作装置,应设计一套将能量(动能、势能)储存或转换系统;则维持系统正常工作所需输入的功率将会降低和能量得到充分利用。系统的动能为常量和在最小范围内变化的必充条件是,各动能2个相邻的初始相位角的之差为π或在π附近。

2、降低其他输出力消耗功率NSF措施的论证

机器在工作过程中的输出力,针对不同的工作对象便以不同的形式表示,如车辆的输出力,包括行驶阻力、坡道阻力、惯性阻力等;刨床的输出力为刨刀的削力;振动机械的输出力还包括激振力;液压机械的输出力为推力或扭矩(与油压和流量有关)等。由此分析可得出,机器输出力是由不同形式的力组成的。

除了重力外,其他输出力在少数情况为常量,在多数工作状态为变量,若将其中某一输出力Fsi与其速度vsi的乘积可表示为某输出力消耗功率NSFi,或将其输出扭矩Msi与其角速度ωsi的乘积可表示为某输出力消耗功率NSF。则输出力消耗功率NSF可表示为:

(5)

根据机器检测的数据结果,式(5)中每个输出力Fsi、Msi的工作速度,仍然以周期性的变化显示。根据周期函数的性质,周期函数无论是与常数还是其他任意函数的乘积,其结果为周期函数和非周期函数2种。所以机器系统其他输出力消耗功率NSF可以看作为多个周期函数和非周期函数的合成。现将其以多个周期函数合成表示为:

(6)

式中:ω为基频;c0为待定常数;Cji为幅值;φjic为相位角。

分析结果可得:以周期函数和非周期函数表示的其他输出力消耗功率在较大范围内变化时所需匹配的平均功率较大;其他输出力消耗功率的变化与每个输出力Fsi、Msi和其工作速度vsi、ωsi有关;当其他输出力消耗功率在较大范围内变化,则每个输出力Fsi、Msi或系统动能必然在较大范围内变化。若要将其他输出力消耗功率降低,则以周期函数和非周期函数表示的其他输出力消耗功率应在较小范围内变化,其充分必要条件是每个输出力Fsi、Msi的工作速度vsi、ωsi的乘积所表示的周期函数或非周期函数的相位应相差π。

综上所述,归纳如下:①引起其他输出力消耗功率较高的原因为,短时间内输出力Fsi、Msi或系统动能在最大范围内变化;②降低其他输出力消耗功率NSF的措施,在设计机械系统时,只要使以周期函数和非周期函数表示的其他输出力消耗功率应在较小范围内变化,则维持系统正常工作所需输入其他输出力消耗功率将会降低;在最小范围内变化的充要条件是每个周期函数相邻的初始相位角之差为π或在πrad附近;针对某输出力和工作速度的乘积所表示的周期函数就是机器系统的周期函数,还想取得更佳的节能效果,应再附加一个相同周期函数机构,2个相同周期函数机构初相位应相差π。

3、降低无用功率NR措施的论证

机器在将能量传送到工作装置和作用,并与工作对象(或介质)在工作过程中,由于摩擦发热、发声、以及弹性、塑性变形等,要损耗掉一部分功率,即无用功率。虽然其量与机器的传动方式、制造精度、条件等有关,但对损耗功率的发声、弹性、塑性变形现象进行动力学分析,可知产生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部件运动过程中的惯性作用使其受力不均匀、变化较大。从能量分析可得出,部件受力不均匀、变化较大的原因是,系统的动能或势能在较大范围内变化。

动摩擦因数不仅与接触物体的材料和表面有关,而且与接触物体间相对滑动的速度大小有关,动摩擦因数随相对滑动速度的增大而减小;若系统的动能或势能在较大范围内变化,即使部件的接触表面的摩擦因数不变,但接触表面的正压力则呈周期变化,所以摩擦力与摩擦力损耗功率呈周期变化。同时鉴于机器发声、弹性变形也基本都是周期性的,故无用功率NR可用周期函数表示为:

(7)

式中:ω为基频;d0为待定常数;t为时间;Dji为幅值;φj为相位角。

分析以周期函数和非周期函数表示的无用功率,可得:当以周期函数表示的无用功率在较大范围内变化时,所需匹配的平均功率较大;当无用功率的变化主要与每个无用输出力Fsi、Msi的工作速度vsi、ωsi有关,若其他输出力消耗功率在较大范围内变化,则无用输出力Fsi、Msi或系统动能必然在较大范围内变化。

引起无用功率较高的原因是,短时间内以周期函数表示的无用功率在较大范围内变化。降低无用功率NR措施:在设计机械系统时,只要使以周期函数表示的无用功率在较小范围内变化,则维持系统正常工作所需输入无用功率将会降低。

4、机械设计节能基本原理的归纳整理

将基于动能的机械设计节能方法,降低其他输出力消耗功率的措施,降低无用功率的措施归纳为机械设计节能基本原理。在设计机械系统时,只要使系统动能为常量,或使其能量在最小范围内变化;只要使以周期函数和非周期函数表示的其他输出力消耗功率、无用功率在较小范围内变化;调整系统动能变化率、其他输出力消耗功率、无用功率3个函数初相位,使输入功率函数幅值在最小范围内变化;若机器或工作装置使输入功率函数幅值在较大范围内变化,应再配置一个与输入功率相同周期函数的工作装置,使新的合成输入功率函数幅值在较小范围内变化,或直接配置一套能量储存或转换系统;则维持系统正常工作所需输入功率将会降低,系统能量将得到充分利用。

结束语

总之,在机械设计中,遵循节能的基本原理,将其应用到其中,才能够真正的促进我国机械设计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保证我国机械制造业在技术上不断获得新的突破。

篇4

2.1缺少节能技术理念

首先是设计人员的节能思想比较落实,在设计期间以提升设备使用效率为主要研究对象,而设备的节能性并没有得到充分认识。虽然在设计期间已经能够针对设备的承载能力、运动速度进行提升,但从整体设计形式上来看,受设计技术落后的影响,节能性并没有达到足够的优化标准,设备使用后的能源损耗量也比较大。

2.2设计人员没有节能意识

设计人并没有针对自身能力进行提升,仍然按照传统的设计理念来进行机械设备模块设计。虽然在长期设计中,设计人员已经积累了足够的经验,却很难通过技术方法来解决常见的能耗过大问题。设计理念更新进步需要工作人员之间的共同努力,突破现状将先进的节能设计技术应用在其中。

2.3设计水平不满足工程需求

机械设计的技能水平整体比较低,仍然停留在理论层面,很多先进的节能措施并没有真正应用在设备的使用环节中,长时间处于这样的环境下,造成理论性强但实践应用能力不足的现象。很多节能设计理念虽然先进,但设计中并没有结合设备的实际使用情况来进行设计优化,导致机械设备制造任务难以实现。需要在实践方面强化。

3机械设计节能的应用

3.1使用环保发动机和环保材料

环保材料的使用,使机械设备的整体重量有明显减轻,设计后的方法也能更合理高效的投入到使用环节中。在前期设计期间,要充分的应用节能环保材料,材料要具有绿色无污染、可回收等性能,这样能够提升发动机的运转效率,将燃料更充分的转换成机械设备运动的能量,发动机内部摩擦被减小后,还能够提升设备的安全使用年限。发动机属于机械设备的心脏部分,选择材料时要从节能与高效两方面考虑。

3.2精确化控制电子系统

在机械设备中植入电子控制芯片,通过对控制程序的编写达到更理想的控制效果,电子系统能够将控制参数精切到人力控制所不能达到的标准,并且使用期间如果出现其他的控制功能改变需求,也能通过这种方法来优化解决。智能控制系统设计完成后,能够将机械设备运行时的输出功率检测并反馈,对比参数是否达到最优化的标准,如果存在误差控制系统也能自动发出调节指令,达到理想的节能设计标准。

3.3液压系统的防渗漏和清洁

液压系统在运行使用期间,能够为设备提供运行需要的压力,传统设计理念中,结构之间的优化性不足,导致使用中的液压系统发生泄漏问题,设备所得到的压力不足,使用效率自然也会下降。设计时要针对液压系统进行加密处理,重点对防渗漏部分进行加强,并制定合理的情结周期,液压系统内存在杂质也很容易导致损坏问题出现。

3.4新技术的应用

设计过程中要注重对创新技术方法的应用,观察在现场是否存在需要完善的内容,为新技术应用创造空间。新能源代替传统能源也能够达到节能效果,比较典型的是太阳能技术应用,这样能够节省一部分油品的损耗。在对设备进行设计时,由于制造工艺已经足够先进,在设备的体积与重量上也有明显减小,投入使用后效果才更加理想。

3.5应用在加工设备中

篇5

一、制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

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必须以认清课程性质、制定教学目标为始端〔1〕。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预计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是教师讲授教学内容和选取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原理”课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之前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能够使教学活动更加具有方向性和针对性。然而,目前部分“原理”课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由于没有认识到“原理”课教学目标是依据课程标准、所要讲授的教学内容以及大学生的实际需求而制定的,是具体的、可操作的,因而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没有很好地做到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导致其制订的教学目标不是太高就是太大,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学习和掌握基本原理的目的就是要学会运用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复杂的社会现象与问题。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他们的道德意识、价值取向等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许多大学生认为“原理”课理论性、政治性太强,与他们的实际生活联系并不紧密,往往对其不感兴趣,甚至有的同学对其产生反感并加以排斥。因此“,原理”课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要避免将教学目标制定得太高、太大,既要坚持“三贴近”的原则,以基本原理为主体,又要关注世情、国情、民情等时政热点话题,用理论去分析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与他们实际生活联系较为密切的社会现实问题,帮助其将抽象、单调的思想理论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科学认识,使他们能够真正做到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原理”课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为例“,原理”课教师要从知识、技能、情感三个方面去设计教学目标。首先,教师要通过对基本理论知识的讲授,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回答出物质的概念和存在形式、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事物的普遍联系与矛盾运动规律等重要的理论问题。其次“,原理”课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观察、分析社会现象和问题的能力,使其在未来的学习和实际工作中增强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等能力。第三,“原理”课教师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其理想信念。笔者认为“,原理”课教师只有把以上三个方面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使教学目标更具明确性和可操作性,进而有效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二、设计符合教育对象特点的教学内容

“原理”课作为高校开设的公共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其教育对象是除思政专业以外的其他专业的在校二年级大学生。“原理”课的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应用到的知识点较多,课时数却不像专业课那么充足,使得教师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将全部教学内容都讲授到。因此,原理”课教师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个性特点,分别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以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然而,目前一些“原理”课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这一问题,一方面,对所有专业的学生设计的教学内容都相同,没有体现出差异性。另一方面,过分追求教学内容的全面性,未能很好地将“两点论”与“重点论”的观点运用到实际中去,忽视了教学内容中主要问题、重点问题的设计。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致使不同专业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得不到满足,教学效果往往不理想。笔者认为,“原理”课教师在组织、安排教学内容时,既要从学生原有的关于理论的知识基础出发,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分别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又要从“原理”课内容多、课时数少等特点出发,抓关键,集中力量解决主要问题和重点问题。只有这样,“原理”课教师才能合理地利用课堂教学时间,进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和效果。首先,按照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如“原理”课教师在讲授物质的概念及其存在形态、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时,可以对汉语言文学、历史等有一定哲学基础专业的学生适当地引入西方哲学与中国古代哲学中一些比较典型的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更好地认识到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性,而对于数理化、机械等哲学基础相对薄弱的理工科专业的学生来说,教师就要把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作为主要教学内容。笔者认为,这种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分层次组织、安排教学内容的方法,满足了各个专业学生不同的需求,使教学活动更具针对性。其次,抓关键,集中力量解决主要问题。如“原理”课教师在对“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这一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明确这一章主要讲授的内容是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原理”课教师在安排具体的教学内容时,应该抓住辩证唯物主义这一条基本主线,联系我国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实践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些问题,重点讲述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事物的普遍联系与矛盾运动规律、唯物辩证法是根本方法等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基本理论知识。这样做,不仅能够使“原理”课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抓关键,而且能够使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教学效果自然能够得到很大提升。

三、创新适合学生需求的教学方法

高校“原理”课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按照所要讲授的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取适合这一课程要求和当代大学生学习需求的教学方法,这是确保“原理”课教学任务高质量完成的前提和基础。但是,目前许多“原理”课教师在选取教学方法时比较单一和僵化,往往选择灌输法,而没有从所要讲授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灵活选取讨论法、谈话法、自主学习法等教学方法。教师单一、机械地采取讲授法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不利于贯彻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不利于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育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原理”课教师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以“原理”课教学内容为依据,从当代大学生的认知、情感等实际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实践中,“原理”课教师可以选取以下两种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首先,选取案例教学法与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可以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更能生动地说明一些问题,使学生易于理解及记忆,达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目的〔2〕。讨论法可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中,“原理”课教师将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不仅可以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如教师在讲授“世界的物质性”这一节中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时,可以选取“猪孩”王显凤这一典型案例。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播放辽宁鞍山“猪孩”王显凤因缺少父母关爱,幼年时一直与猪为伍,没有人类的感觉和思维能力,后来在教育专家、心理学家的帮助下,她逐渐熟悉了社会环境,恢复了人的意识的真实案例,并且在播放视频的同时提出“意识是如何产生的”、“它的本质是什么”等理论问题,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教师通过以上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而且能够使学生很好地理解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社会实践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等抽象的理论知识。其次,选取教师点拨、学生自讲互评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原理”课教学过程中,采取教师点拨、学生自讲互评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为他们以后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如教师在讲授第三节“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时,由于其侧重于方法论问题,与实践结合较为紧密,学生也较容易理解和感兴趣,所以可以采取以上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实践中,“原理”课教师可以把全班学生分成三个小组,要求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分别讲述“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不断增强思维能力”三部分内容,每组讲述时间为十分钟左右,每组讲完之后留五分钟时间让教师和其他小组成员进行点评,然后由教师进行归纳总结,最后由学生投票选出最好的一组。教师通过以上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使学生在理论上全面、深刻地认识到唯物辩证法的重要性,而且在实践上培养和锻炼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讲课能力,为其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自觉运用唯物辩证法这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不断增强自己的辩证思维能力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四、制作有吸引力的多媒体教学课件

为了顺应信息时代的潮流,满足“原理”课教学的需求,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大部分“原理”课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课堂教学。这就要求“原理”课教师在教学之前,依据“原理”课所要讲授的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地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但是,部分“原理”课教师在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时,太过于机械化,把全部教学内容都用PPT课件放映出来,致使PPT上文字太多,学生容易对其产生反感。还有一部教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过多的精力用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上,如加入了一些华而不实的音频和视频,虽然课堂气氛有所改变,但课堂的重点、难点并不突出〔3〕。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充分发挥多媒体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作用,提高“原理”课的教学效果,教师就必须把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要素有机地整合起来,制作出能够满足学生实际需求、既美观又实用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如在设计“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教学课件时,教师一方面要把“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个重点知识与难点知识,通过文字的形式在PPT课件上面呈现出来,另一方面,又要把“猪孩”王显凤的真实案例和《人与宇宙》这一科教片通过图片、视频的方式播放出来。但是,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坚持适度原则,播放时间不能过长,不仅要使抽象的理论知识通过文字、图像、视频等方式变得生动化、具体化,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要突出课堂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而提高“原理”课的教学效果。总之,教师在对“原理”课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以大学生的知识基础、理解能力、性格特点等实际情况和课程本身的特点为依据,科学合理地制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选取教学方法、制作教学课件。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原理”课教学设计的积极作用、提高教学质量,进而达到教师和学生都满意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柳礼泉,黄艳,张红明.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与着力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4):96-98.

篇6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日用陶瓷要求也越来越高。仅靠改变花式品种,难以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因此,笔者公司在市场调研基础上,引进清华大学新型与精细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高新技术,开发净化空气陈设瓷壁炉新产品。产品的创新是以钛有机醇为原料,研制出净化功能的多孔陶瓷,并与电器、陈设瓷壁炉框体、仿真燃烧瓷饰件等组装而成。产品具有净化空气、取暖、凉风和陈设欣赏等用途,可广泛应用于家庭、宾馆、办公室、餐厅等。

2 净化空气陈设瓷壁炉产品的技术、质量指标

净化空气陈设瓷壁炉产品可达到如下指标。

(1) 电气安全、热风输送、陈设艺术方面的技术性能指标执行GB4706・1(IEC335-1)、GB4706・28(IEC335-2-30)和企业产品标准。

(2) 净化空气方面主要技术性能指标:臭气有害物质(代表物:HCHO、C7H8、SO2、NO2)去除率≥90%;灭菌率≥90%;风量≥6m3/min;电耗≤50W。

(3) 关键部件TiO2光催化远红外多孔陶瓷表面薄层TiO2粒度平均直径≤50nm;远红外辐射率≥90%;呈锐钛矿晶型;吸收波长为300~500nm。

3 产品的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内容

钛有机醇类与其他有机醇类、无机盐等经特定工艺反应,并将掺杂改性剂和银等金属离子复合,混合溶胶后生成掺杂改性纳米TiO2光催化复合功能陶瓷液(稳定液)。多孔陶瓷载体经特定工艺先后浸渍高效红外粉浆、TiO2复合功能陶瓷液,热处理后制成TiO2光催化远红外净化功能多孔陶瓷部件,功能多孔陶瓷表面中TiO2以平均直径≤50nm颗粒均布。净化空气陈设瓷壁炉正面出风口装有上述功能多孔陶瓷部件和除尘网;内有等离子体部件、紫光灯和电风机。通电时,紫光灯照射多孔陶瓷部件,电风机使室内空气强制对流。在紫光照射和红外粉作用下,多孔陶瓷表面纳米TiO2薄层由于具有量子效应、小尺寸效应、表面效应和掺杂改性效应、光催化活性高等特征,激发产生大量电子、空穴。其中,价带空穴可以将能级比其高的物质氧化,导带电子可以将能级比其低的物质还原。在高效的氧化、还原作用下,产生负氧离子和OH活性自由基,并分解了流过功能多孔陶瓷的有机物分子和生物分子,起到了净化空气、除臭、抗污垢、杀菌等功能。等离子体通过施加高压产生等离子,而离子化对流空气中的烟尘、霉菌等带正离子后,在负极被捕获,实现净化。壁炉中还装有背景灯泡、光折射镜片、仿真木桩煤碳瓷饰件和电热元件。通电时,电光折射、炉腔中瓷木桩煤碳饰件仿真燃烧、火焰跳动,图象逼真,起到艺术欣赏的功能。在冬天,电热元件加热对流空气以热风送出,有取暖功能。

3.1 TiO2功能陶瓷液制备

本产品的关键技术是高效掺杂改性纳米TiO2光催化复合功能陶瓷液的制备技术(即配方与工艺的确定)和多孔陶瓷浸渍红外粉浆、功能陶瓷液,以及热处理形成TiO2薄层的工艺技术,包括:载体与红外粉浆、功能液的优化配比、复合化和热处理技术。其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

3.2 净化空气多孔陶瓷制作

净化空气多孔陶瓷的工艺流程如图2所示。

3.3 净化空气陈设瓷壁炉整机装配

净化空气陈设瓷壁炉整机装配的工艺流程如图3所示。

4 产品的技术创新及难点问题

本产品的技术创新点为:一是产品结构的创新。将浸渍高效净化材料的功能多孔陶瓷部件与电器件、工艺陈设瓷壁炉框体与饰件组装制成具有艺术欣赏、暖凉风、净化空气多功能的家用电器;二是净化空气技术创新。采用吸附、远红外活化、光催化、等离子体等功能特性集于一体的高效净化技术。其中,功能多孔陶瓷载体制作中加进了远红外材料,大大增强了降解物的反应活性,提高光催化效果;三是高稳定性的功能陶瓷液制备工艺创新。使用钛有机醇类、无机盐和其他有机醇类,以特定工艺反应,并将掺杂改性剂、银等金属离子复合,制备纳米TiO2光催化功能陶瓷液。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并提高了功能材料的光催化效率与灭菌效力。

篇7

一、明确责任,建立体系管理

1.在医院的经济管理当中,成本的审核和控制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它牵扯到每个部门和员工的切身利益,为了能顺利的完成对成本核算的工作,医院要建立一个专门的成本核算部门和成本会计。医院各个职能部门对医院的成本支出都有相应的责任。但是如今医院的大多数部门都重视自己的业务质量,很少考虑成本。对于此问题,各部门应该被划定属于自己的成本控制工作,比如药品成本的管理职能归属于药品管理部门,人员培训成本归属于人事管理部门,设备成本归属于设备管理部门等。值得注意的事,在划分这些职能的同时一定要注意这样一个原则就是要单部门的管理。在明确了各职能管理部门的责任后,就因为多部门共同管理就会出现相互推诿的情况。在国家对医疗的投入不大的时候,医疗的成本控制和经济的利益是一个无法互相满足的矛盾。在这样矛盾的环境下,我们不能够只满足于医疗的需求,还一定要降低成本和加大效率。医院成本的核算工作应该以财务部门为核心,成本会计负责的成本核算系统。

2.建立相应的考核系统,没有一个强有力的考核制度作为保障,那么一切都只是空谈。而这其中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对职能管理部门的考核。在定性和定量这两大面上可以体现出成本管理的绩效。在定量上,对各个部门要制定量化的标准,评价各部门成本管理是否达到预定的目标;而在定性上,可以召开专门会议来评价职能管理部门的成本管理方案、检查各项管理制度的落实情况,同时也可以通过问卷形式,使全体职工都参与对职能管理部门管理业绩的评价。而对于消耗成本部门的考核。按照其特性,划分为收益性成本消耗与非收益性成本消耗。对收益性成本消耗,实施绩效追踪考核制度。

二、应该注意的问题

1.对于检查及后勤部门,作为医院的检查部门和后勤保障部门,它们的工作量是随着医疗部门的工作量的变动而变动的额,所以成本会跟着工作量增加而增加。它的成本标准是经过科学仔细的技术性测定而制定的。它在医院原本具备的医疗技术水平上,在有效经营的情况下产生的成本。

2.要健全核算体系,加强各方面的核算。虽然说可计量的成本核算很容易就能够核算出来并且也不应该有很大的出路。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可控制的成本,比如医疗赔偿这些就无法核算,在不完善的医疗条件下,是值得参考的。

3.对于行政管理部门,行政管理部门它的工作量是很难统计出来的,领导的决定决策很大一部分会影响费用的产生,这是产生费用最大的一个中心部门,应该将考核的重点放在办公室日常的消耗上,比如说水、电、交通、出差、通讯、招待等等。其实在这一方面还是主要看个别领导的觉悟和以身作则的能力了。因为这些费用中有很多都是可多可少甚至口有可无的,很多都是领导的一念之间。

4.对于医疗科室来说,它既要顾及成本又要顾及收入的,相当于是一个经济效益的中心,对它的考核就是经济效益。这样的一个部门成本控制是要和利润相挂钩的,最主要强调的事节约成本。

5.各个方面的利益都要顾及到,千万不能厚此薄彼,才能很好的控制好医疗成本。要知道最终的目的既能让医务人员有足够的积极性为患者服务,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同时还能控制好医疗成本使患者能够享受到低价格的医疗成本。但是如果是通过降低对患者医疗服务水平质量来降低成本的坏,只会为医院带来短期的利益,长期下去医院会为自己这样没有长远眼光的行为付出代价的。因此,医院成本控制要在正确的轨道上平稳的运行,要兼顾医院和患者两方的利益,做到公平,减量不减质才行。

篇8

【Keywords】balance ring; vibration form of the bucket; fluid movement analysis; optimization design

【中图分类号】TM9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5-0193-04

1 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及生活节奏的加快,洗衣机产品已经成为现代家庭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必需品,现在基本上每户家庭都已经拥有了一台全自动洗衣机了,洗衣机产品的振动噪音及长期使用性也随之更加受到人们的关注,而平衡环组件是影响洗衣机振动和噪音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零件,一个好的平衡环组件的设计不仅可以减少洗衣机的振动性能,有效改善噪音水平,从而确保洗衣机长期运行的可靠性,而且可以通过优化设计,提高产品的维修便利性。整体而言,洗衣机的平衡环的设计既可以提升产品的基本性能,又可以提升维修的便利性。因此洗衣机平衡环的优化设计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将采用平衡环实现平衡性矫正的原理分析,平衡环设计的基本思路及针对近几年市场投诉应对的优化设计,进行一些观点的阐述,并结合实际的案例进行验证,希望给技术人员进行平衡环的设计,少走一些弯路,或者针对设计人员在应对市场上碰到类似问题点时,希望可以受到一点提示启发。

2 原理分析

2.1 不同脱水转速盛水桶的振动形态

图1不同脱水转速下盛水桶的振动形态表示了由于脱水桶的不同转速情况下盛水桶的振动形态。洗涤物在偏置一边的状态开始脱水,洗涤物产生不平衡的作用力,盛水桶产生较大的横向振幅。我们把这个叫做1次共振点。该状态在现在的全自动洗衣机构造上,大约在60r/min。接下去到了约190r/min,发生2 次共振点。此时盛水桶会产生较大的纵向晃动。发生2次共振点的转速,由于吊杆和缓冲弹簧的系数等不同会有些偏差。当脱水转速进一步提高时,就形成由纵向振动和横向振动合成的正常脱水振动。

2.2 脱水桶转速而产生的流体的移动分析

如图2脱水转速而产生的流体移动中可以看出1次共振点前,平衡环内的流体是向不平衡侧移动的。过了1次共振点,在平衡环内筋的作用下,流体是往不平衡侧的相反方向移动的。过了2次共振点后,产生了矫正离心力,开始补正不平衡量,到正常脱水状态时,流体完全向不平衡侧的相反方向移动。

3 平衡环的设计步骤

3.1 基本设计思路

3.1.1 平衡环分割重数的检讨

对于不平衡发生的离心力为尽可能使重心作用力矩为0,并尽可能设计多重平衡环。

篇9

21世纪,是发展知识经济的时代,是高科技大发展和经济管理水平大提高的时代,这种大环境,将推动会计发生相应的重大发展。经济的全球化、数字化、网络化、无形化特征,便传统会计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了与环境相适应,会计是千秋大业,凡有经济活动的地方,都需要对经济活动进行核算,使用计算机进行核算只是改变了核算的手段和形式,但不可能改变核算的内容和要求。相反,核算的内容范围扩大了,要求提高了,信息需要加强了。

一、知识经济下的会计基本原则

1、历史成本计价原则

历史成本计价原则在传统会计中长期处于”一统天下”的局面”但在知识经济时代,在以知识为主要资源,依靠发达的科学技术作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决定条件的情况下,单一的历史成本计价暴露出很多缺陷:

1)忽视了”软资产”的价值。”软资产”是指没有物质形态的资产,主要是无形资产。无形资产的特征在于能够为企业带来未来超额经济利益,若按历史成本计价,往往会低估无形资产的实际经济价值,甚至被排除于企业资产负债表之外。

2)不能提供投资者决策所需的相关会计信息。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市场瞬息万变,风险和收益都呈极大化趋势,投资者迫切希望会计信息能直接用于决策,以求得盈利多、损失少。而将历史性会计信息用于决策时,往往有”时过境迁”之感。

3)历史成本计价模式的相对优势在降低。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互联网的运用和信息共享,企业获取资产现时成本、重置成本资料的来源增多,成本下降,可信度和及时性也大为增强,历史成本计价模式的相对优势在降低。

2、收入确认原则

收入确认原则,是有关收人人账时间确认的原则。传统收入确认原则的最大弊端在于收益揭示不完整,影响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真实盈利能力的判断。

传统收入确认原则更确切地说是营业收人的确认原则。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生产的产品是知识密集型产品,具有较高的增值性,忽略其置存收益会影响投资者对企业的整体评价。另外,产品的个性化和网络商务的兴起,使生产商、销售商、顾客之间信息沟通更为畅通,产品的销售风险大为降低,资产置存收益实现的可能性显著提高,因而,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收入确认应由单一的”已实现”标准向”已实现或可实现”标准转化。

3、费用配比原则

在传统会计的费用配比原则下,首先应确定成本是否已经消耗。末耗成本仍具有未来经济效益,应作为资产处理,而已耗成本则应予转销。已耗成本与营业收入配合的方法通常有三种:①根据因果关系直接配比;②系统和合理地分摊;③立即确认为费用。配比概念是传统会计理论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费用与收入的配比是否合理,关系到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4、权贵发生制原则

权责发生制原则是传统会计的支柱原则之一,它是收入实现原则和费用配比原则的前提。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权责发生制原则也受到较大的挑战,其原因主要表现夺:首先,权责发生制不利于反映企业本期现金流量信息,现金流量是现代企业非常重要的一项财务数据,它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流动性和偿债能力的有效评价。而在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的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知识创新、扩散的速度很快,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加剧,企业稍有不慎,就可能面临破产、清算。其次,权责发生制下所确定的净收益有其自身的缺陷,会计收益中包括许多非现金的应计和递延因素,其数额的分配是依据假定关系而进行的,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容易导致收益结果不能真实、可靠地反映企业经营业绩。

5、充分披露原则

篇10

随着经济与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建筑的要求逐渐提升。与此同时建筑工程项目的投资力度、规模、技术复杂度也都相应的提高,为此如何在保证建筑使用安全成为重要问题。对于建筑质量问题,首选的解决方案是规范结构设计。好的结构设计方案不仅是施工质量的保证,更是影响建筑最终安全性的根本。通过在探讨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及设计注意事项可以促使更为合理的建筑结构体系的出现,从而达到经济、高效、安全的目的。

1 建筑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

进行结构设计的最重要目的是保证建筑多的安全使用,为此进行建筑设计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四项原则。

1.1 抓大放小

由于建筑整体是由各种不同的构件组成的,但是不同构件在工程中所担负的作用并不均等,为此按照其重要性就有了轻重之分。为此在工程建设中有“强柱弱梁”与“强剪弱弯”的重要概念。在建筑物遇到突然地破坏力量时,不同构件进行协同抵抗破坏力的目的就是保护最重要的结构,从而使建筑物免遭毁坏。如果在建筑中没有“轻重”之分,那么就会带来更大的破坏。总之在建筑设计中要分清主次,通过设计中的抓大放小来最大限度的减少可能带来的损失。

1.2 多道防线

通过设置多道防线的思想就是避免“将鸡蛋放于同一个篮子”。安全结构体系要通过层层设防的方式,在灾难来临时前赴后继的抵抗外力。实际设计中框架剪力墙较之纯框架更有优势,多肢墙较之单片墙有优势,这就是多道防线的主要实施方法。

1.3 打通关节

关节在建筑中无处不在,并且从历次的灾害中发现关节的破坏所引发的建筑损坏占据较大比例。理想中的建筑结构应该是浑然一体的,没有任何关节,从而使得所受到的外力迅速地传播及消减。在这一思路的指引下'设计中要尽量的将建筑的各个关节联系起来,也就是打通关节,从而不阻碍力的传播。在设计概念中要保证关节打通的关键是保证力量在构件中的分配是按照构件刚度的大小进行的,不能出现受力的不合理集中,从而达到静态平衡。一旦关节打通就可以保证关节的平衡,从而使得关节永远处于原始状态。而设计者所要做作的工作就是将静态的构建有机的组合在一起,同时依然保持整体的静态或者相对静态。

1.4 刚柔相济

建筑设计中结构体系刚度如果过强就降低了变形能力,当遇到强大外力时就很容易造成局部的受损,从而致使建筑全面损坏;而建筑结构体系太柔虽然可以有效的消减外力,但是容易发生形变过大而无法使用甚至整体损坏。

2 合理设计方案

2.1 从结构计算和构造上进行合理设计

在计算结构角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问题:(1)底框砌体结构验算注意问题。明确底部剪力法一般适用于刚度均匀的多层结构,如果使用在薄弱的底层框架混合结构要考虑到塑性变形集中带来的影响;底框砌体结构验算中要考虑到底层框架柱中地震作用所产生的倾覆力矩所引发的附加轴力;由于底框架结构中只有底层框架抗震墙,为此底层框架混合结构的剪力不能简单的按照框架抗震墙方法。刚度计算中,框架不折减,抗震墙折减到弹性刚度的20%-30%。(2)避免荷载计算错误。经常出现的荷载计算错误如活荷载折减不当、漏算或者少算荷载、建筑用料与实际不符等。(3)避免楼板计算错误。双向板查表时不能忽略材料泊松比带来的影响,否则结果偏小;连续板计算中不能简单的用单向板计算方法代替。(4)电算结果正确性的合理评价。得到的计算结果要根据施工设计经验进行判断、分析,最终决定是否可以最为施工设计的依据。

在构造角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1)严格的按照规范要求施工,确保钢筋在每一个位置所需要的延伸及搭按长度、锚固以及选材等符合要求;(2)注重构件规定的最大及最小配筋率。尤其是针对于具有抗震要求的建筑,既要保证建筑的延伸性,同时又要满足最小配筋率要求。(3)通过采取相应的通风融热措施来有效避免屋面温度应力引发的墙体开裂现象。(4)为满足抗震性能设置的构造柱要保证在建筑内部上下对准贯通。

2.2 从抗震要求出发,进行合理的结构设计

基于最新的抗震规定及要求,在抗震等级要求较高的地区,无论住宅使用的框架剪力墙结构还是多层砖混结构都要服从抗震的性能,即采用二阶段设计来实现三个水准的设防要求。对于一般的多层砌体住宅建筑要首选横墙承重或者纵横墙共同承重的结构体系,在设计过程中要保证纵横墙均匀布置,在平面内对其并且在竖向上下连续;楼梯间尽量避免设置在房屋的转角或者尽端,并且避免使用无锚固的钢筋混凝土预制挑檐。对于多层或者高层的钢筋混凝土住宅要做到:首先抗震墙与框架等抗侧力结构要双向布置,从而有效地承担平行于该抗侧力结构平面的地震力;结构布置要力求规则,对于复杂结构要设置防震缝;为了促使框架体系的抗侧力结构构成协同工作状态要控制抗震墙之间楼及屋盖的长宽比及整体性,同时要抗震墙的刚度及与框架的连接性。

2.3 根据地基进行建筑结构设计

篇11

它是指地理多媒体课件的内容要具有选择性。并不是所有的地理教学内容都适合用多媒体来呈现,只有那些用黑板、挂图、模型等常规媒体还不能充分表现地理事象,致使学生理解接受仍有困难的内容才适合用多媒体来呈现。对于那些更适合用真实表现方式如地理实物、标本、模型,或学生动手操作方式如地理实验来呈现的内容,用多媒体来呈现并不是最佳选择。例如,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地球与地球仪”一节中,有关地球形状、地轴、两极和经纬网等知识点,因初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差,难以建立起空间概念,成为教学中的难点。如果利用地球仪,通过适当的讲解就能突破难点,达到教学的目的,取得教学实效。但有教师怀有“多媒体辅助教学就是高实效”的心理,将多媒体强行拖进课堂,虽然多媒体能模拟立体空间,但是与地球模型相比,华而不实,反而把问题复杂化,徒增许多无效的信息,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2.科学性原则

指地理多媒体课件的内容准确,无科学性错误。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通过媒体展现的地理景观和分布,引用的地理事实与材料,解释的地理概念与成因,演示的地理过程与演变,揭示的地理规律与原理……都要符合地理科学规律和原理,使学生获得正确的地理知识。二是文字、符号、单位和公式等符合国家标准。

3.地理性原则

指地理多媒体课件的内容要突出地理科学的空间性、区域性特征,具有地理特色。为此,课件设计中要注意选用众多反映地理空间位置、空间分布的地图,反映空间运动、空间演变的视频、动画,反映区域特征与区域差异的景观图片。仅有文字的课件是不具有地理性的。

4.时代性原则

地理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是紧密联系的。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使一些地理名称、地理数据、地理事实发生了变化。地理名称的变化如韩国首都更名为首尔、湖北襄樊市更名为襄阳等,地理数据的变化如珠峰高度的重新测量、2010年我国人口普查公布的最新数据等,地理事实的变化如缅甸的迁都、南苏丹的成立等。这些变化应按照教学进度及时反映在课件内容中,让学生紧跟地理科学的步伐,以体现地理课件的时代特征。

二、地理多媒体课件内容组织的基本原则

1.逻辑性原则

它是指地理多媒体课件的内容应按地理学科的逻辑顺序排列,严格保证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对此,一是要注意课件内容应结构完整、层次清晰,可以通过标题的序号体现出来,如一、1、(1)、①等。二是要注意课件中的各级标题内容应以课题为中心,围绕课题展开。如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1“地球的运动”一节课件中的一级、二级标题可设计为: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1.地球自转的一般特点

2.地球公转的一般特点

二、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1.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原因——黄赤交角的存在

2.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规律

三、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和时差

2.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四、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2.四季更替和五带

三是标题下的各种媒体内容,如知识要点、文字材料、表格、地图、图片、录音、视频、动画应紧扣标题。

2.科学性原则

即地理多媒体课件内容的组织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感性知识到理性知识,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对此,初中地理课件应遵循地理事实(现象)——地理分布——地理原理(规律、成因)的设计程式。如人教版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陆地与海洋”应从——“地球?水球?”即地球表面71%是海洋,陆地面积仅占29%开始,接着讲述海洋、陆地的分布——“七大洲和四大洋”,然后阐述地理成因——“大陆漂移假说”、“板块运动学说”。关于人种的知识,应先讲地理现象:白种人,黑种人和黄种人。接着讲述人种分布,最后阐述人种平等观念和人种形成的原因。

3.启发性原则

即地理多媒体课件内容要从地理事实或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自己得出结论。对此,要注意课件不直接给出知识的结论,而设计一些观察活动和富于启发性的问题,通过学生活动让他们慢慢悟出道理和结论来。如讲述初中地理“我国地势”时,在展示分层设色的中国地形图后,可以设计以下的问题:

1.找出青藏高原、塔里木盆地、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

2.说出青藏高原的大部分地区海拔在多少米以上,塔里木盆地和黄土高原海拔在多少米之间,华北平原的海拔在大约多少米。

3.说出从青藏高原向东向北,我国的地势有什么变化。

课件通过上述读图和提问一步步的引导,学生很容易归纳出我国的地势特征。

4.巩固性原则

这是巩固性教学原则在地理多媒体课件设计中的具体体现。对此,一是要注意表现教学内容与重点的画面镜头要有足够长的停留时间,重要的画面或解说可以进行必要的重复,以便加深理解和记忆。二是每一重要知识点讲完后要有简明的小结,使学生能记牢最重要的结论。三是在教学内容结束后,可安排一定的作业,如习题、思考、阅读、观察、调查、实验等,使学生在运用知识过程中巩固知识与训练技能。

三、地理多媒体课件内容呈现的基本原则

1.表征多样化原则

地理多媒体课件将地图、图片、声音、文字、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集成于一体,依据所刺激的感官的不同,声音素材通过听觉表征信息,而地图、图片、文字、动画和视频则通过视觉表征信息,分别形成不同类型的表象。多种媒体的组合呈现,不仅可以增加表象的种类和提取的线索,还在不同类型的表象之间建立起了联系[1]。一般有两种组合方式:一是视觉表征的组合。地图、图片、文字、动画、视频虽然都属于视觉表征,但地图、图片、动画、视频是属于形象具体的画面表征,文字则属于比较抽象的言语表征。文字一般会造成学习的枯燥感,并导致学生理解的困难。将言语表征和画面表征相结合,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以促进学生对文字的理解。二是视觉表征和听觉表征的组合。在地图、图片、文字、动画、视频使学生产生视觉表象的同时,运用声音使学生产生听觉表象,两种表象相互作用,能够加深记忆的痕迹,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和效率。

2.表征优势化原则

即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发展阶段,地理多媒体课件的表征要以不同的方式为主导。布鲁纳认为,知识呈现方式是影响学习的重要外部条件。认知结构由动作表征、映象表征和符号表征三个系统组成,它们是人借以认识和表征外部信息的三种信息加工系统。尽管在个人认知发展历程中,三大系统的出现顺序依次是动作表征——映象表征——符号表征,但三者之间并不能彼此代替,而是各有所长,相互补充。知识呈现方式与学生认知结构相匹配,才能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2]。因此,一是初中课件文字、图形与图像、视频、动画表征方式并重,高中课件则以文字、图形表征方式为主,突出地理知识的逻辑性、严谨性,辅以图像、视频与动画表征方式。二是就图像表征而言,高中课件以地图、示意图、统计图等抽象图像为主,而初中课件以景观图和漫画等直观图像为主。这是因为高中生与初中生在认知结构方面有很大区别:高中生的观察能力较为精确而深刻,注意力比较趋于稳定而持久,思维具有更高的抽象概括性,能够逐步摆脱直观形象和直观经验的限制,借助概念进行合乎逻辑的判断和推理,想象更加丰富、合乎理性。同时,不同的图像类型的表达优势和能力训练优势不同:地图、示意图、统计图等在表达地理规律、地理原理等方面具有优势,有利于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空间思维能力;景观图、漫画等在表达地貌、自然风光、环境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直觉和欣赏能力。

篇12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快速发展,水利事业对于国民经济的增长而言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对于农村水利,还是城市水利,其不仅会影响到地区的安全,防止灾害发生,而且也能够为地区的经济建设提供足够的帮助。鉴于水利事业的重要性,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就必须严格按照科学的理念开展,从而确保各项水利工程能够带来必要的作用。对于科学理念的遵循就是要求在设计当中严格按照相应的原则,从而很好的完成相应的树立工程。总的来说,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包括着如下几个部分。

1 确保水利工程规划的经济性和安全性

就水利工程自身而言,其所包含的要素众多,是一项较为复杂与庞大的工程,不仅包括着防止洪涝灾害、便于农田灌溉、支持公民的饮用水等要素,也包括着保障电力供应、物资运输等方面的要素,因此对于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应该从总体层面入手。在科学的指引下,水利工程规划除了要发挥出其做大的效应,也需要将水利科学及工程科学的安全性要求融入到规划当中,从而保障所修建的水利工程项目具有足够的安全性保障,在抗击洪涝灾害、干旱、风沙等方面都具有较为可靠的效果。对于河流水利工程而言,由于涉及到河流侵蚀、泥沙堆积等方面的问题,水利工程就更需进行必要的安全性措施。除了安全性的要求之外,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也要考虑到建设成本的问题,这就要求水利工程构建组织对于成本管理、风险控制、安全管理等都具有十分清晰的了解,从而将这些要素进行整合,得到一个较为完善的经济成本控制方法,使得水利工程的建设资金能够投放到最需要的地方,杜绝浪费资金的状况出现。

2 保护河流水利工程的空间异质的原则

河流水利工程的建设也需要将河流的生物群体进行考虑,而对于生物群体的保护也就构成了河流水利工程规划的空间异质原则。所谓的生物群体也就是指在水利工程所涉及到的河流空间范围内所具有的各类生物,其彼此之间的互相影响,并在同外在环境形成默契的情况下进行生活,最终构成了较为稳定的生物群体。河流作为外在的环境,实际上其存在也必须与内在的生物群体的存在相融合,具有系统性的体现,只有维护好这一系统,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才能够达到其有效性。作为一种人类的主观性的活动,水利工程建设将不可避免的会对整个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使得河流出现非连续性,最终可能带来不必要的破坏。因此,在进行水利工程规划的时候,有必要对空间异质加以关注。尽管多数水利工程建设并非聚焦于生态目标,而是为了催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但在建设当中同样要注意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从而确保所构建的水利工程符合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当然,这种对于异质空间保护的思考,有必要对河流的特征及地理面貌等状况进行详细的调查,从而确保所指定的具体水利工程规划能够切实满足当地的需要。

3 水利工程规划要注重自然力量的自我调节原则

就传统意义上的树立工程而言,对于自然在水里工程中的作用力的关注是极大的,很多项目的开展得益于自然力量,而并非人力。伴随着现代化机械设备的使用,不少水利项目的建设都寄希望于使用先进的机器设备来对整个工程进行控制,但效果往往并非很好。因此,在具体的水利工程建设中,必须将自然的力量结合到具体的工程规划当中,从而在最大限度的维护原有地理、生态面貌的基础上,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当然,对于自然力量的运用也需要进行大量的研究,不仅需要对当地的生态面貌等状况进行较为彻底的研究,而且也要在建设过程中竭力维护好当地的生态情况,并且防止外来物种对原有生态进行入侵。事实上,大自然都有自我恢复功能,而水利工程作为一项人为的工程项目,其对于当地的地理面貌进行的改善也必然会通过大自然的力量进行维护,这就要求所建设的水利工程必须将自身的一系列特质与自然进化要求相融合,从而在长期的自然演化过程中,将自身也逐步融合成为大自然的一部分,有利于水利项目可以长期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4 对地域景观进行必要的维护与建设

地域景观的维护与建设也是水利工程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也要求所进行的设计必须从长期性角度入手,将水利工程的实用性与美观性加以结合。事实上,在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对原有景观进行一定的破坏,这在注意破坏的度的同时,也需要将水利工程的后期完善策略相结合,也即在工程建设后期或使用和过程中,对原有的景观进行必要的恢复。当然,整个水利工程的建设应该以尽可能的不破坏原有景观的基础之上进行开展,但不可避免的破坏也要将其写入建设规划当中。另外,水利工程建设本身就要可能具有较好的美观性,而这也能够为地域景观提供一定的补充。总的来说,对于经管的维护应该尽可能从较小的角度入手,这样既能保障所建设的水利工程具备详尽性的特征,而且也可以确保每一项小的工程获得很好的完工。值得一提的是,整个水利工程所涉及到的景观维护与补充问题都需要进行严格的评价,从而确保所提供的景观不会对原有的生态、地理面貌发生破坏,而这种评估工作也需要涵盖着整个水利工程范围,并有必要向外进行拓展,确保评价的完备性。

5 水利工程规划应遵循一定的反馈原则

水利工程设计主要是模仿成熟的河流水利工程系统的结构,力求最终形成一个健康、可持续的河流水利系统。在河流水利工程项目执行以后,就开始了一个自然生态演替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并不一定按照设计预期的目标发展,可能出现多种可能性。针对具体一项生态修复工程实施以后,一种理想的可能是监测到的各变量是现有科学水平可能达到的最优值,表示水利工程能够获得较为理想的使用与演进效果;另一种差的情况是,监测到的各生态变量是人们可接受的最低值。在这两种极端状态之间,形成了一个包络图。

篇13

1、关于生态水利工程的概念

水利工程能够提供给经济和社会发展进步的强大动力,但在其产生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会对河流等的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一定方面、程度的破坏和干扰。水利工程会改变自然湖泊以及河流的渠道的现状,将天然的渠道走势改成规则的直线或者折线,使河道出现规则的几何横断(“几何横断”是否不太通顺?)。生态水利工程是现代化水利建设的新成果和理念,综合了工程力学以及水文学的学科,是一项对于传统水利工程的重大改革。生态水利工程是吸收了关于生态学理论基础的,利用工程力学以及水文学的融合理念,从而不断改进的水利工程建设。生态水利工程就是要用现代化以及科学化的理念和原理指导水利工程的建设,促进生态环境与经济建设的良性互动,在对传统水利工程进行改造时考虑了对自然生态环境修复的目的。对已经修建的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的工程就行整治,新修建的水利工程则必须是具备科学、经济、环保的现代化发展理念的基础建设。

2、生态水利工程对于河流的影响分析

在人们生产生活中水利工程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早期的水利工程能够起到灌溉、防洪和发电等作用,极大的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向前发展。但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水利工程对于河流生态系统的所产生的影响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水利工程这种人类行为改变了河流本身的多样性、连续性以及持续性等特点,河流中的水深、水温以及河流的流速等一些自然的规律随之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改变对河流生态系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人们必须关注这种不利的影响。未来水利工程的兴建必须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均衡考虑,要使得水利工程可以满足人类需求的同时还要满足河流自身生态系统的健康以及可持续的发展。

3、生态水利工程所面临的问题分析

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和建设不仅仅要对生态目标进行衡量和确定,同时还要和水利工程建设的目标进行匹配。生态水利工程建设要面对和传统水利工程设计的理念上的冲突和协调,也要适应不断晚上(没看懂)的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相关标准等多种问题,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和人们环保意识、生态意识的逐步提升,这些问题都可以很好的得到解决,从而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出生态水利工程的环境效益、生态效益以及经济效益。

4、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基本原则分析

4.1、保证工程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规划,不仅要满足传统水利工程在社会生产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包括防洪灌溉、供水发电等,同时,更要注重河流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因此在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的过程之中,必须要坚持安全性和经济性的原则,要保证工程符合工程学原理,才能确保工程设计的稳定性和耐久性,才可以充分的实现其基本功能的发挥;也要确保工程在生学领域的科学性,确保工程的律设与河流的自然特征相符合,根据地貌学原理对河流的横向和纵向分布特点进行充分的考虑,对干河流特征、淤泥等问题(河流特征不算问题)进行科学的规划,使水利工程的设计符合河流自然生态环境的变化规律,才能实现河流生态系统的修复。

4.2、生态系统自组织恶化自我恢复的能力

生态系统的自组织功能的体现以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为主要特征,通过自组织功能实现河流物种的自然选择规律,保持生物与生态系统的友好精神,才能找到与自然资源相适合的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环境,这与传统的水利工程建设有着本质区别的生态水利工程在具备人们所期望的水利功能实现的基础上,依靠自组织的功能实现自我修复,依靠生态系统的自组织功能形成科学的河流生态环境,自我选择是适合的生物物种,进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河流生态系统。

4.3、提高河流形态的空间异质性原则

通常情况下,一个地区的生存空间异质性越高,则说明其内部含有多个不同的小环境,可以允许多种不同种类的生物共存。反之,生存空间异质性越低,则其可以容纳的生物种类越少,这必然会使该空间内的生物群落环境变得日益单调, 这时在生物群落的性质和密度方面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退化。在传统水利工程的建设的过程之中,对于河流的自然性和连续性进行了人工的切断,使得河流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变得单一化,进而形成河流生态系统的退化。所以,在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的过程之中,务必要有效的促进河流生态的空间异质性的提高,这样才能促进生态环境中物种的数量不断增加,从而促进生物群的多样性的恢复。确定河流生态系统的修复目标以后,需要对河流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和密度进行详细的勘察,建立详细的资料库,这时对于河流的自然环境也要有详细的勘察,包括河流的水温、流速、泥沙、营养盐的迁移转化等等,只有对自然生态环境有详细的掌握,才能为生物群落的生长创造最佳的条件,在此基础之上来充分的实现河流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

4.4、景观尺度及整体性原则

河流生态系统的恢复应当是建立在对景观的长期保持的基础上来实现的,而且必须是大尺度和整体性的,并不是针对某一范围内的系统进行恢复,小范围的生态修复成功率较低,而且在生态系统的恢复效率方面也较低,所以,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讨程中,必须要注重大尺度、整体性的修复。

景观大尺度的原则包括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两种,而在河流系统受到威胁的时候,往往就会从这两个角度体现,所以需要对尺度的要素进行一个综合的研究,科学的掌握河流生态系统本身所具有的流动性、易变性等特点,对生物群落生存的基本条件进行整体性的创造以及恢复,才可以有效地保证生态水利工程的运行与河流的动态演进过程保持一致,从而促进河流生态系统的恢复。

4.5、反馈调整式设计原则

生态系统的成长需要一个漫长的讨程,对于河流生态系统的修复来说,同样需要较长的一段实践,才能在系统结构的复杂性、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获得一个更高的提升,也能够使河流生态系统自身抵御外部干扰的能力增强,有利于促进河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提高。如果从当前社会发展的时间交替的角度来说,需要实现一种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或者是用一种生态系统代替另一种生态系统,往往需要若干年的时间,想在短时间之内来实现是不可能的。

总之,水利工程在社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这时也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对与河流生态来说,对与河流的连续性和流动性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使得水流、水温等自然规律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些变化的存在破坏了河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所以说,在现代水利工程建设的工作之中,务必要对社会发展需求与生态健康之间的关系进行一个科学的衡量,在建设生态水利工程的要求之下,坚持必要的设计原则,才可以促进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吕良健.生态水利工程的基本设计原则[J].江西建材,2012,05:130-131.

[2]王瑛昊,陈雷.分析生态水利工程的基本设计原则[J].民营科技,2012,11:29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