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城乡家庭教育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 安徽城乡居民教育消费现状
1 城镇居民教育消费
近几年来,安徽城镇居民的各项消费支出保持全面增长,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消费结构也由原来的生存性和温饱性向发展性和服务性升级,其中一个最引人注目的现象就是城镇居民教育消费支出快速增长,已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镇居民消费中增长最快的项目。
1992―2003年安徽城镇居民人均教育支出增长了2.91倍,而同期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分别增长了2.75倍和2.33倍,人均消费支出的增幅低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幅。说明人均教育消费倾向是有所下降的,但居民教育消费支出的增长速度快于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的增长速度,从而使得教育消费支出中所占比重指标从1992年的5.1%上升到2003年的5.9%,上升了0.8个百分点。
2 农村居民教育消费
我省农村居民的消费也呈现出符合国家总体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现状,教育消费份额上升,成为农村居民消费中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和自身素质的提高,农民投资教育的信心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家庭已经或打算把收入的一大部分拿出来供子女读书。据安徽统计年鉴可知,2005年与1990年相比,农村居民用于文教方面的支出份额已由4.96%增长到11.69%,2005年人均教育消费额达到了256.8元。
虽然我省农村家庭教育消费份额在家庭消费总额中比列增大,但由于农村家庭整体收入水平有限,所以实际教育消费水平仍然不高。而且进行教育消费其实不只是单纯支出教育费用就可以了,事实上在进行教育消费的同时必然会带动一些家庭难以负担的间接消费,交通费、食宿费、穿着费、日常活动费等等一系列费用使农村居民家庭感到无奈,这往往导致了直接消费的抉择,一些农村子女因为支付不起昂贵的大学生活费而停止求学,教育消费被迫停止。
二、从不同角度比较安徽城乡居民教育消费
1 城乡居民教育消费水平的比较
(1)城乡居民教育消费的动态分析
从90年代以来,经济发展使得安徽省城镇和农村人均收入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与此相应,居民的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和教育消费支出也随之迅速上升。
根据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表,我们可以看出,安徽农村居民的教育消费呈逐年上涨的趋势,这也主要是因为中国的进一步开放,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农村居民更注重子女的教育消费,另外,中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农村居民教育消费观念的改变,也使得这一部分支出逐年增加。
教育消费倾向是指家庭教育支出于可支配收入的比率,由于在农村,居民的文教服务费用主要来自子女教育方面的支出,因此采用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消费来代替教育消费,虽然可能会夸大家庭人均教育消费支出,但仍然可以反映农村教育消费的变化趋势。据安徽统计年鉴,1990年农村居民文教费仅占可支配收入的4.74%,那么其中教育消费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就更少了,而到了1995年,该比列有了很大的提高,达到了6.10%,此后,教育消费倾向逐年上升,到2000年,文教费占可支配收入的8.00%,并且在此之后也是逐年上升的。从城乡对比来看,农村居民文教费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却大于城镇居民文教费占生活消费的比重,这主要是因为城乡收入差距太大,且在2000年以前,城乡教育消费结构差异不是很明显。但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就业形式的紧张,城镇居民家庭大大地增加了对子女教育消费的支出,这也说明城乡教育消费差距将有可能进一步扩大,缩小城乡教育消费差距还有很长的路。
(2)城乡居民教育消费的静态分析
在市场经济发展初期,我国的政策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随着利益分化程度的加深,社会上产生了新富层和贫困层,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迅速扩大。
由于农村居民主要以农业为主,可支配收入差距不是很大,而不同阶层的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明显,这就使得城镇各阶层教育支出差异明显。我们将城镇居民划分为七类:最低收入户、低收入户、中等偏下户、中等收入户、中等偏上户、高收入户、更高户。其中城镇居民各收入的差距大于消费性支出差距,而消费性支出差距大于教育支出差距。这也说明,在城镇各收入阶层居民的消费观念中,子女都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而且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的分配与收入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的家庭教育投资意识也逐渐增强。
2 城乡居民教育消费结构的比较
我省城乡居民教育消费结构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城乡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基本支出两个方面:
(1)城乡义务教育发展的非均衡
1986年,《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规定了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办学管理体制,其中规定,乡村义务教育实行三级办学、两级管理的体制,即县、乡、村三级办学,县、乡两级管理。在资金渠道上确立了利用财、税、费、产、社、基等来源多渠道筹措经费,而在事实上,我国农村的义务教育主要由乡级政府负责。筹资、借贷建校便成为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由于全国有80%以上的小学和64%以上的初中设置在农村,“筹资办学”在《义务教育法》颁布后使得农民承担可义务教育半数以上的“义务”。
安徽处于我国中部地区,无论是从教育质量还是从教育的基础设施状况来看,城乡义务教育的发展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也就使得我省城乡居民在90年代以前,用于义务教育的消费差距明显。
(2)城乡高等教育基本支出的比较
农村税费改革后,中央与省级政府逐年加大了教育财政支付力度,农村地区务教育经费的来源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同时,2001年启动的“两免一补”工作也使农村居民负担大大减少。2000年以来,我省城乡居民教育消费的差异原因之一就是高等教育消费。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公布的居民储蓄意愿的调查结果表明,目前,我国城市消费支出中增长速度最快的
就是教育,增长速度为年均20%左右,这在安徽城镇居民家庭中有着突出的表现,而且在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居民高等教育消费越多,目前,我省农村平均每个村只有3―4名大学生,而且由于农村环境艰苦,大多数农村学生往往通过兼职或拿奖学金等方式取得学费和生活费,这大大减轻了农村家庭的教育消费支出。
3 城乡教育发达程度的比较
城乡教育发达程度是影响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教育是否发达取决于师资水平的高低和教学设施的好坏。
目前农村家庭在于女教育消费方面存在两种趋势:一种是农村内收入水平较高的家庭,往往由于对农村学校教育质量表示不满而采取让子女转学,转到镇上或其它一些好学校,这样一来,孩子的住宿费、转学费等等就使得家庭开支加大。另一种是农村内收入水平较低的家庭,他们反映“现在教学质量差,孩子上学也不容易,学不好也没办法,让他们毕业后回家学个手艺也就行了”。
由此,教育环境的好坏,间接影响到家庭教育消费的发展。对于农村来讲,重点要解决师资力量、教学设施、教育负担等方面的问题,这是缩小城乡教育消费差距的前提。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影响安徽城乡居民消费差异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即城乡收入差异、居民所处社会环境的差异、教育水平的发达结构。如何有效措施缩小城乡差别,避免造成人才培养的失衡,社会发展的失序,进一步扩大城乡之间的差别,影响我省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带来新的社会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增加农民收入,切实提高农民教育消费。增加农民收入是一个陈旧但又艰难的话题,我们应该积极利用先进适用技术,增强农业科技转化能力,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从而提升农产品的价值含量,给农民带来更多的收入,在此基础上,切实提高农民的教育消费水平。一方面,家庭收入增加直接导致父母花在抚养和教育子女的费用也会增多,另一方面,收入的提高还会强化父母对子女教育质量的偏好,愿意在子女的教育和培训上更多的投资,以提高子女的文化素质。
第二,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国家和政府的导向功能。许多农村家庭不愿投资教育不是因为不想,而是被“巨额”学费、生活费吓怕了。政府应当加大宣传,使缺乏教育投资观念的农民认识到这种手段的高回报率,认识到其长远收益,了解各种缓解贫困生费用困难的政策,减轻农民的心理负担,使之正确认识教育消费。
篇2
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它始于孩子出生之日(甚至可上溯到胎儿期),婴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作用。孩子上了小学、中学后,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著名心理专家郝滨老师曾说过:“家庭教育是人生整个教育的基础和起点。”确实,家庭教育是对人的一生影响最深的一种教育,它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一个人人生目标的实现。尤其笔者教导的城乡结合部的学生的家庭教育尤其值得研究,这里孩子的家庭结构更为复杂,家庭教育效果参差不齐。主要表现为家庭教育观念不正确、家庭教育方法不当、家庭教育内外部环境不利、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脱节等几个方面。
(一)教育观念不正确。
1.只注重智育成绩,轻视孩子的品德教育。百分之四十五的家长认为“小时学文化,长大学做人”。
2.将自己的理想强加给孩子,按照自己的目标培养孩子。
3.不重视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使孩子独立生活能力差,缺乏负责精神。
4.忽视对子女创造力、想象力、自信心的培养。约百分之七十六的家长文化水平在“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家长对孩子教育态度的好坏。
(二)教育方法不当。
笔者通过深入分析、研究家长的心态和行为后发现,当前城乡结合部的家庭教育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顺其自然、不理不问。
其一,很多城乡结合部的家长在孩子教育上顺其自然,“我不是也没受过多少教育吗,不是过得也很好”。这样的想法使得这里的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抱有一种无所谓的态度,这是一种极端不负责任的做法。
其二,许多家长把教育子女的事情推卸给祖父母等隔代人。殊不知隔代人只能解决孩子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的问题,长辈们特别的爱使得孩子普遍缺乏生活经验,自我管理能力差;热衷于自我设计,缺乏责任感。孩子许多不良行为和习惯就是在长辈无微不至的关爱中滋生的。
2.“粗暴对待、迷信课外”。
其一,这种类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家长文化水平的影响,家长既想教育好孩子,又不知道正确的方法,子女犯了错误就恶语相向,甚至拳脚相加。这样的做法往往适得其反,造成学生内心封闭,恐惧感随时笼罩在他们心上,对家长持敌对态度,孩子心理受到极大伤害。
其二,误认为网络、补课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长、成才,然而,强烈的希望和家长文化水平、教育方法之间差距实在太大。家长想帮孩子解决学习问题实在无从下手,于是寄希望于补课,只好迷信网络。久而久之孩子的学习成绩不但没有提高,反而养成了课堂不听课、课后迷网络的坏习惯。
(三)家庭教育内外部环境不利。
其一,亲情残缺。近一半长期生活在只有父或母或祖父母的家庭。他们的父母要么离异,要么长期由父母一方照顾孩子,另一人则外出务工,甚至父母都不在身边,忽略孩子对健全亲情的渴望。
其二,家庭育人环境差。父母为了生计无暇照顾孩子的日常生活,父母生活习惯不好,家庭环境喧闹等使孩子无法静心学习。
其三,城乡结合部社会环境复杂,各种不良现象对孩子诱惑大。
(四)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脱节。
家长没有主动联系学校、老师的习惯,很多家长把到学校了解孩子情况视为不大光彩的事情,所以即便学校请,家长也会推三阻四,找各种借口不配合学校教育孩子。发现孩子的问题,不调查研究,只简单粗暴地非打即骂,致使孩子养成学校一套、家里一套、表里不一的坏习惯。导致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脱节,很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二、解决以上问题的对策
城乡结合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反映了现实社会中的一些不良意识正在潜移默化地污染着学生的心灵。作为一名长期在教育战线上耕耘的教师,深感责任重大。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我们必须对其家庭教育进行指导和帮助,在工作中采用相应对策。
(一)与家长建立长期固定的联系。
1.开好家长会。从我班家长获得家庭教育知识的途径和家长了解孩子在校情况的方式来看,相当一部分家长是靠家长会获取家教知识和了解孩子在校情况的。因此开好每次家长会对孩子、家长、学校都是极为重要的。
2.办好家长学校。班主任在对学生家长家教方式和家教水平充分了解的基础上,配合学校定期开办家长培训班。
3.学校结合实际定期举办由师生、家长共同参与的大型励志、感恩等公益活动。班主任、任课老师可以结合班级特点、课堂特点密切学生与家长的关系,最终达到和谐家庭、和谐校园的目的。
(二)帮助家长提高家教水平,家长是教师的助手,家庭是第二课堂。
1.指导家长会爱子女。家长爱子女天经地义,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必须使家长明白:爱的缺乏和过度,都会对子女的教育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和后果。家长对子女的爱必须有理智、有分寸。只有这样,爱才能转变为伟大的教育力量,才能发挥爱特有的教育功效。
2.注意典型引路。一些优秀家长的家教实践是最生动的教材,最易为其他家长学习仿效,因此,班主任可以帮助这些家长总结经验。
3.教师指导家长对子女的期望水平要适中。要让每个家长都知道孩子走向社会,成为普通人的居多,是小草就让其点缀大地,是大树就让其成为栋梁。如果脱离子女的实际水平,提出过高要求,即使孩子尽了最大努力也无法实现目标,那他将会失去自信,感到绝望而彻底放弃自己。
4.把学生心声反馈给家长。理解孩子是优秀家长必备的心理素质。在家长会上让家长听听孩子的心声,会给家长心灵以极大的触动,自觉改正一些不恰当的家教方式。
篇3
一、城乡结合部地区家庭教育普遍存在教育职能弱化和缺位的现象
城乡结合部的家庭有很大一部分是农村拆迁的失地农民,他们从政府得到了相当数量的补偿款,他们的日子过的悠闲、放纵,家长本身不求上进,闲余时间常常是打牌、闲聊、打游戏、看电视,更有甚者,有些家长参与赌博等,身教重于言教,久而久之对孩子造成了非常不良的影响。还有一部分家长是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他们忙于生计,几乎没有时间来管教孩子,这样的家庭家庭教育严重缺失,再加之中学生处在不稳定的青春期,如果学生缺乏父母的教育引导,孩子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很容易偏离学习这条主渠道。也有些是离异等单亲家庭,父母对孩子漠不关心,由于缺失关爱和管束,孩子逆反心理强,自制能力差,学习成绩差。尤其是英语学习起伏较大。从平时的家访中我们了解到,这些学生的家庭教育大部分都处于真空状态。家庭教育职能弱化,有些甚至缺位、丧失,更不用说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了。孩子长期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惰性极强,尤其对于英语这样的学科,学生一段时间的不学习或学习效果不佳,就为他后续的英语学习埋下了祸根。
二、家长的态度和家教方法造成孩子英语学习困难
家长对孩子英语学习的态度决定了孩子的英语学习成绩,如果家长对子女没有什么期望,任其自由发展,那么子女也不会有什么上进的愿望。城乡结合部学校很多家长,尤其是一些失地农民家长,经济宽裕、生活闲散,觉得自己没什么文化照样过得不错,也不希望孩子有多大出息。再加上受社会上“上学无用论”的影响,有些家长觉得孩子上学就是为了混一纸文凭。家长的态度直接影响到孩子学习的动机。孩子不求上进,不学习,长期下去学习能力自然下降,尤其对于基础性极强的英语,即便后期想学,也是空中楼阁。
另外城乡结合部学校一部分流动务工人员的子女,多数家庭收入相对较低,生活困难,家长无暇过问孩子学习。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简单粗暴没有耐心,在平时的教育中疏于对孩子的过程管理,只关心考试结果,一旦考试成绩不理想,家长不能帮助孩子分析原因得失、总结教训,而是一味的责怪、打骂,这样给孩子的心灵造成极大的伤害。生活的困难、学习的落后、家长的不理解,就成为学生自卑心理的诱因。而学困生尤其是英语学困生最大的问题就是自卑心理障碍。
当然,也有一部分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太高,不尊重学生的英语学习规律,每逢周六、日和假期,就让孩子上各种英语补习班,推卸教育责任,把孩子学习英语的希望完全寄托在英语辅导班上,觉得只要花钱让孩子进了英语辅导班,自己就尽了责任,就可以心安理得了,学好学坏成了孩子的事情。作为孩子本人,进英语辅导班完全是父母一厢情愿,孩子花了大把的时间在英语辅导班,但学习效率极其低下,或为零效率。时间一长,孩子对英语学习产生了厌恶感、恐惧感。这种高压政策使一些孩子产生了强烈的逆反心理,你越是叫我学我越不学,对英语学习逐渐形成厌恶、恐惧、不想学、放弃不学这样一种恶性循环。
篇4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转眼间我们就迈进了2017年。值此辞旧迎新的美好时刻,我谨代表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向广大读者朋友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良好的祝愿。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被视为现代教育体系的三大支柱,构成了塑造儿童健全人格的完整教育体系,而其中家庭教育是立德树人的最基础教育。曾以穿衣服扣扣子槔,生动形象地指出了家庭教育对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性,他说:“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他强调:“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在儿童成长的道路上,如何让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根本在于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他强调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家长要时时处处用正确行动、正确思想、正确方法教育引导孩子;要倡导良好的家风家教,为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和睦和谐的家庭关系和成长环境;要在孩子心中从小种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长大后接过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接力棒”,成为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
家庭教育需要广大家庭和家长的努力,但它也不仅仅是一家一户的事情,家庭教育是个系统工程,离不开国家和全社会的重视、支持和参与。党的十以来,党和政府更加重视和发展家庭教育,把家庭教育提升到治国理政的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把家庭教育纳入了国家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作为国家中长期教育和改革发展纲要、中国儿童发展纲要的主要目标任务。
刚刚过去的2016年,在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上强调,要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努力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成为人们梦想启航的地方。同时,全国妇联联合教育部等8部门共同印发的《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6-2020年)》提出了新时期新阶段家庭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即到2020年基本建成适应城乡发展、满足家长和儿童需求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
亲爱的读者和家长朋友们,新的一年,新的任务,家庭教育事业已走向新的征程,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为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构建幸福和谐家庭、发展功德无量的家庭教育事业而奋斗!
篇5
在我们这个地区,有的农民的整体文化程度不高,文化素养较低。虽然希望子女学习好,但是就知识对孩子将来就业的影响认识不够。受思维所限,目光短浅,对孩子的期望值不高。有的学生在小学成绩不够理想,就对自己的孩子的未来失去信心;有的学生在初中的时候成绩不理想,也听之任之,对孩子不抱有希望;还有的认为孩子的能力是注定的,不愿意在孩子的教育上有过多的投入,影响孩子的认知。虽然家长的文化程度不是影响孩子学习的直接因素,但是家长的思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家庭不和谐,家长与孩子缺少沟通
有的家长经常在孩子面前吵闹、打架,甚至有的拿孩子撒气;还有的在家里玩麻将,缺人手的时候,还让孩子帮忙;有的家长离婚后,双方父母都忽略孩子的感受,对孩子的关心很不够。这些不和谐的家庭氛围,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情绪,给孩子的心理在不同程度上造成影响,影响他们的认知,使得孩子无心向学。
三、家庭和学校教育不一致
篇6
湘西自治州地处武陵山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薄弱,市场体系不完善,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基本公共服务不足,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大。境内少数民族人口众多,全州总人口287.55万,少数民族人口226.33万,占总人口的78.7%,该地区广大的少数民族群众保持着本民族自身的风俗习惯,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背景。对湘西自治州农村未成年人思想品德教育家庭环境优化途径的研究,有利于本民族地区农村未成年人思想品德的良好养成,促进本民族地区思想品德教育建设的发展,有利于形成本地区良好的社会风气,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本民族地区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未成年人思想品德教育家庭教育环境建设的现状
(一)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儿童受到的家庭教育存在严重偏差
湘西自治州地处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处的武陵山区,地理环境恶劣,与外界的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条件落后,这种情况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尤为突出。湘西州是湖南省唯一进入国家西部大开发范围的地区,是湖南省湘西地区开发重点地区和扶贫攻坚主战场。2011年末全州总人口287.55万,常住人口256.25万,这31万的流动人口中绝大多数的人为外出的农民工,导致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孩子们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孩子们从小就缺乏父母的关爱,与隔代监护人之间存在着代沟,监护人只是负责把儿女们寄回的钱给孩子们,对于孩子的日常行为特别是有关思想品德教育方面的问题就关注得更少了。有的爷爷、奶奶对于孩子过分的宠爱导致孩子养成了自私自利的性格,喜欢以自我为中心,这十分不利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他们在孩子犯错时不能采取有效的方法及时制止,导致一部分留守儿童误入歧途,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父母忙于农活或经营小买卖,无暇关注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
在湘西地区还有一部分父母没有外出打工的农民家庭,或有一人外出打工的家庭,这部分家庭多是从事小买卖的商业经营活动或忙于农活。对于孩子的成长,他们只是较多地关注孩子们的学习成绩和身体健康状况,对于孩子们的思想品德只是停留在不偷盗、不打架的层次上,而对于孩子是否自尊自信、是否乐观向上,是否尊师重道,是否诚实守信等方面都不能很好地了解并进行相应的教育引导,只是简单地认为自己文化程度不高,而把教育孩子的希望全寄托于学校。有的家长平时忙于挣钱养家,对于孩子的成长缺少关注,等到孩子在学校出现问题时只是一味地责怪自己的孩子不争气,却不知这样的结果与家庭教育有着莫大的关系。
(三)父母对孩子的溺爱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经济得到一定的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据2011年湘西自治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州农民人均纯收入3 674元,增长15.8%。其中,工资性收入1 454元,增长27.2%;家庭经营现金收入1 809元,增长10.9%;财产性收入37元,增长28.2%;转移性收入373元,增长0.6%。现在的未成年人多为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关爱有加,什么事都顺着孩子的要求。即便是有的家庭有两个孩子,父母对他们也是十分地疼爱,有的甚至到了溺爱的程度。父母关心儿女是他们自身的强烈愿望,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儿女能够幸福快乐地生活,但这种疼爱只会让孩子们在成长中遭遇更多的不快乐,不利于孩子良好思想品德的养成。
(四)父母的教育方法不当
父母在对子女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所进行的教育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首先是坚信“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的观念,每当孩子犯错时,家长动辄打骂,他们普遍认为受过教训之后,孩子们就会改正错误,往自己所希望的方向上发展,而且他们始终都坚信,孩子是自己的骨肉自己怎么打、怎么骂都可以,殊不知这种教育方法不但达不到教育孩子的预期效果还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其次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有一种功利的思想。现在很多的家长都教育自己的孩子长大以后要挣很多的钱或是努力读书将来去做官,而不太注重对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培养。这导致有些孩子的学习成绩可能很好但是在为人处世方面就不一定懂得要与人为善。最后是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总是习惯性地给孩子树立榜样,要他们像榜样学习,看别人家的孩子多听话,考试考了多少分,而忽略了孩子自身成长的实际情况和他们内心真实的想法。
(五)父母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据2011年湘西自治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州小学入学率98.7%,小学升学率为90.3%。初中年升学率为65.3%。这说明在湘西州地区还有近35%的初中生没有继续接受高中教育,他们中有些人是由于家庭经济条件贫困,另一些人是由于部分家长的传统观念有待改变。本地区农村家长所接受的文化教育程度普遍不高,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只有小学文化。他们在教育孩子时既没有正确的引导方法,同时又受到自身认识能力的限制,认为孩子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后,就可以去外地打工挣钱。这种决定在短期内可以解决家庭一时的经济困难,但从长期来看不利于孩子自身和家庭的长久发展,这种观念不改变会导致恶性循环,对于整个湘西州的长期发展都是十分不利的。
(六)父母自身行为不端
生活在农村地区的父母自身的不良行为主要指他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有抽烟、喝酒,赌博等不良行为表现,在与人交往中存在着不诚实的现象,这些现象在男性家长身上表现得比较突出。家长的这些言行都被孩子看在眼里。对于未成年人来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是孩子学习的榜样。社会信仰、规范和价值观等首先通过父母的“过滤”而传给孩子。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性格的发展。孩子随时随地地模仿父母的行为[1] 。 在农村地区,我们可以看到一些12~16岁孩子烫染着黄头发,打着耳洞,他们抽烟和喝酒,打电子游戏,整天和女生混在一起,有不少人甚至在网吧沾染上。他们还会在生活中拉帮结派,成天无所事事,敲诈勒索,打架斗殴。这些情况的出现与父母自身的行为有着莫大的关系。家长自身做出了不好的行为却经常教育孩子不能那样做,这是不正确的。另外,在农村地区有的家庭气氛不和睦。家庭中的情绪气氛是由家庭中全体人员营造的,但主要是由夫妻关系所决定的。家庭中的夫妻关系影响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影响孩子性格的形成和发展[2]。 父母之间往往由于一些小事就开始吵架,吵得不可开交。小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会变得很压抑,变得情绪不稳定,容易紧张和焦虑,长期忧心忡忡。我们知道,在教育学中,对孩子的教育身教往往比言传要好得多。
二、民族地区农村未成年人思想品德家庭教育环境优化
所谓思想品德教育环境的优化,是指充分利用环境中的积极因素并将环境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使环境成为思想品德教育的自觉手段,充分发挥其促进人的发展的作用,对于民族地区农村未成年人思想品德家庭教育环境的优化应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一)家长在教育孩子中要发挥榜样作用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长在教育中的言行对于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甚至可以影响孩子的一生,所以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时常树立榜样作用,在日常生活行为中严格要求自己,提升自己的素质水平。不能在孩子面前撒谎,不能按照别的孩子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孩子,在一定的范围条件下培养他们的个性特征。这不仅能让孩子得到很好的启蒙教育,同时,也可以树立自己在家庭的威信,这样孩子才能在日后的家庭教育中更好地接受家长的教育,为以后的家庭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家长要培养孩子学会独立自主
家长对孩子不能百依百顺,要让他们学会自己解决面临的困难。现在许多的家长对于自己的孩子都十分溺爱,孩子需要什么他们都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满足,尤其是独生孩子,他们从小就是家里或者整个大家庭的王子或公主,他们做事从来不顾别人感受,他们不懂得什么是谦让,什么是分享,想问题办事情从来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只顾自己的所得所需,认为父母对他百依百顺是理所当然,这对他们今后走入社会是十分不利的。家长不能一味顺从他们,必须让他们学会独立自主、掌握独自处理困难的能力。他们才能在今后的成长道路上敢于直面困难,迎接挑战。
(三)家长应多与孩子沟通、交流
外出打工的家长要给家里多打电话,多与孩子的监护人沟通,多与孩子进行交流。对于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家长要特别关注孩子的生理、心理健康。要积极关注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不应仅仅依据孩子的学习成绩好坏而去评判一个孩子,要鼓励他们学会坚强,独立自主,勤奋刻苦,学会与人和谐相处。关注他们学习成绩的同时,还要多关注他们的思想品德情况,身体健康状况,心理健康状况,注意观察他们身边的朋友、同学的情况,并及时地加以适当的引导或给出相应的建议。要以平等的身份与孩子交流,要和孩子成为好朋友,不要总是以长辈的心态去压制孩子,在得到孩子认可后才能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心声,从而掌握和孩子的交流技巧。
(四)家长要改进教育方法,不能用功利思想教育孩子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当我们问及中学生他们的理想是什么的时候,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说想成为比尔盖茨那样的人。中学生哪里知道在一千个想创业的人里面,只有一个能成功。在一千个成功创业的人里面,只有一家公司能上市。在一千家上市公司里面,能做到微软那样的,恐怕还不到一家。比尔盖茨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绩,他当初的理想并不是要挣很多钱,他的理想是让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有一台自己的电脑,为人类生活提供便利,他做到了,于是他也取得了成功。当学生家长被问及到为什么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长大后要做官,他们说孩子做官了以后,就能改变生活现状,就能从中获利,就能生活的幸福。很少有父母教育孩子要学会为他人,为集体,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当我们为别人提供便利的时候,我们会得到相应的回报,取得一定的成功,实现人之为人的价值,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是如此。
(五)父母教育孩子必须拥有很强的责任感
未成年人的教育是家庭、国家、社会中十分重要的问题,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必须承担的责任。农村地区的家长普遍有一个观念,把孩子送到学校了,孩子的学习、思想情况就是学校的事了,学校应该负主要责任。特别是在外地打工的父母很少向学校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有的父母则表示,我们也想把孩子教育好,但是我们没有知识,文化水平不高,不知道怎样管好孩子。这都是推卸家庭教育责任的表现。其实他们只要真心实意地与孩子沟通、交流,多想办法、多找方法,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很多问题是可以解决,而且能够解决得很好。父母必须承担未成年孩子受教育的责任,不仅包括孩子的教育支出,更重要的是自身要深入到孩子的教育队伍中。
三、结语
民族地区农村未成年人的家庭教育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对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农村未成年家庭教育现状的分析是希望政府和社会给予湘西未成年人更多的关注,关注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正确地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对于民族地区农村未成年人家庭教育环境优化方法的阐述,主要是希望能够给家长一些实用的方法,使得他们在家庭教育过程中能够更加的顺利,取得更显著的成果,为未成年人的身心成长提供更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 杨业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环境建设研究[J].鄂州大学学报,2011,(1).
[2] 李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研究”笔谈: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现状与对策[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8).
[3] 吴永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现状及对策[J].广西教育,2005,(21).
[4] 陈玉梅.当代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现状及对策[J].网络导报(在线教育),2012,(18).
[5] 熊孝梅.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现状与教育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半月,2010,(6).
[6] 祁炳杰,孟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现状及对策[J].精神文明导刊,2008,(7).
[7] 张正芳,胡蓉,刘慧.新形势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现状与对策[J].职业时空,2008,(11).
篇7
三大软件:自尊心、自信心、责任心。
三种精神:进取精神、学习兴趣、良好习惯。
特别警告:有三根高压线要注意。一是忽略孩子存在。二是强迫。三是破坏性的批评。有两个陷阱要提示。一是过分的爱。二是家长输不起。
二、责任教育对家长的影响
1.从家长会的变化,带来家长的巨大变化
在没有实施责任教育之前,学校开家长会人数很少,有的让亲戚朋友代开,有的让邻居来看一下,有的干脆就不来。一是家长对孩子不抱有希望,不负责任。二是家长对家长会重视程度不够,家长会次数少得也可怜。如今,实施责任教育以后,大有改观。每月定期开家长会,每次家长会都要进行反馈,互相交流。肯定成绩,研讨不足。
2.责任教育中家长的感悟与反思
(1)我刚从“陷阱”里爬出来
某位家长含泪讲述了她对孩子过分的爱导致难管的痛。由于父母离异,感觉孩子更缺少爱,只要孩子提出要求我就满足。孩子和我一次次撒谎,我也不知道,要钱就给,为了挣钱开家长会也不参加,孩子不上学逃课我也帮着隐瞒老师。就这样长此以往,孩子要钱次数越来越多,我的经济实力已经远远满足不了孩子,于是,孩子就产生了偷的念头,走上了违法之路。我为了管教好孩子,想尽了一切办法也无济于事。我痛恨疾首,后悔莫及。在责任教育过程中,班主任强调家长有两个陷阱:一是过分的爱;二是家长输不起。我才明白掉到“过分的爱”这个陷阱里面了。我总结的经验就是:过分溺爱导致孩子需求奢侈。要想要求孩子,首先家长要做到率先垂范。家长的言行举止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2)我家孩子的最大变化是不讨厌我了
我是一个脾气比较暴躁的家长,看到不如我意的,沾火就着。我家孩子性格较内向,不爱说话,但做事比较认真。我要求孩子比较严格,只要学习,我心就舒服,孩子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必须是写作业。
有一次,我单位有事提前下班,开门一看孩子正在看韩剧,气就不打一处来,都没有来得及换鞋,冲过去就把电视强行关掉。并大声喊道:“看看看,就知道看电视?学习去!”说完就把孩子推进了书房,我一肚子的气慢慢的消了。如今我很后悔,没有考虑到孩子的感受。责任教育拯救了我,也拯救了孩子。自尊心、自信心和责任心让我开了窍,打开天目,找到了“祸根”,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的是我碰到了两根高压线:一是强迫;二是破坏性的批评。如今,我的收获是:自己懂得了很多,改变了很多,感悟了很多,以自身改变影响孩子是我的亮点。我的孩子不讨厌我了,这是花多少钱都买不来的。
(3)要管住自己的“嘴”
篇8
职业成熟度是衡量一个人职业发展水平的程度,它指可代表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程度与选择的准备度,成熟度愈高,也会有越好的准备状态来作明智、适当的职业选择。
从2009年起,第一届以90后为主的大一学生走进了大学校园,他们思想早熟个性独立、自信张扬;生活在高度信息化的社会,绝大多数90后均为网民,多出生于独生子女家庭,家庭对他们无微不至和过渡宠爱,家庭的经济依赖性强,当遇到困难问题、困难和挫折时,首先想到的是父母,对父母有较大的依赖性。面对就业,兴趣和特长是首要的因素,他们虽然对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对未来就业问题考虑不深。面对当今大学生的就业形势,高校在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建立职业咨询机构等措施后,面对90后大学生高校又应该如何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基于上述,本文从家庭教养方式的角度来探讨90后大学生职业成熟发展现状及其关系,为90后大学生就业指导提供建议。
2 方法
2.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300名大学生,回收问卷290份,回收率为96.7%,有效问卷258份,有效率为90.0%。
2.2研究工具
家庭教养方式问卷(EMBU):采用岳冬梅修订的瑞典UMEA大学精神系C.Perris等编制的《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修订后的EMBU问卷经测试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量表有66题11个因子组成,即父亲情感温暖理解、父亲惩罚严厉、父亲过分干涉、父亲偏爱被试、父亲拒绝否认、父亲过度保护、母亲情感温暖理解、母亲过分干涉过度保护、母亲拒绝否认、母亲惩罚严厉、母亲偏爱被试。
职业成熟度量表:采用张智勇等人修订韩国版《大学生职业成熟度量表》,经检验量表的一致性系数、分半信度、重测信度比较高,具有良好的效度。量表共34题六个维度,即:职业目标、职业自信、职业价值、职业自主、亲友依赖、职业参照。
2.3研究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3 结果
3.1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的总体情况
3.2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的人口统计量的差异检验
独立样本T检验表明,是否独生在职业自信上存在显著差异;父亲的文化程度在总职业成熟度,职业自信、职业价值上存在显著差异。
3.3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与职业成熟度的相关分析
情感温暖理解(父)与职业成熟度总分、职业价值、职业参照都存在正相关;拒绝否认(父)与职业成熟度总分存在负相关,职业价值、职业参照都存在正相关;惩罚严厉(父)与总职业成熟度、职业参照存在显著负相关;过度保护(父)与职业自信、职业价值存在显著负相关,与亲友依赖存在正相关。
情感温暖理解(母)与职业成熟度总分、职业价值、亲友依赖、职业参照存在正相关;过度干涉保护(母)与职业价值负相关,与亲友依赖正相关;拒绝否认(母)与职业成熟度总分、职业价值存在负相关;惩罚严厉(母)与职业成熟度总分存在负相关;与职业参照存在显著正相关。
4 讨论
4.1职业成熟度的特点分析
研究发现,90后大学生整体职业成熟度处于中等水平,职业自主性较强,亲友依赖较低,分值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为:职业自主、职业参照、职业价值、职业自信、职业目标、亲友依赖。说明学生职业自主、职业参照、职业价值、职业自信中等水平;但在职业目标、亲友依赖方面不够成熟,水平偏低。已往研究发现,90后大学生个性更独立,网络依赖性更强,视野更加开阔,接受信息的渠适方式也更加多元化,知识面、早熟度也远远超过同龄期的父母辈。所以在选择职业或者是进行个人职业划时,就较少依赖亲友的意见。另外一项调查研究显示,95.4%的同学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是重要的,有清晰目标的学生只占5.7%。虽然对他们对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都有一定的认识,但是由于他们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少,对未来的把握还是欠成熟的,所以职业目标依然模糊。
人口统计学差异特点为:90后大学生的职业成熟度不存在来源、性别和母亲受教育程度差异,这和以往的研究不同。分析其原因可能与被试的群体差异有关,另一方面由于现在的经济、信息科技、教育的高速发展使男女、城乡的差距越来越小,因此有待进一步研究。90后大学生在职业自信在是否独生上存在显著差异,独生子女的分数要高于非独生子女。父亲的文化程度不同的90后大学生在总职业成熟度,职业自信、职业价值上存在显著差异,父亲文化程度在专科以上的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在父亲文化程度在高中以下的学生。
4.2家庭教养方式与职业成熟度的关系
相关分析显示,家庭教养方式各个维度与职业成熟度及各因子存在显著相关,说明家庭教养方式是影响学生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方面,父母亲越是采用情感温暖、理解教养方式,职业成熟度就越高,其在职业价值和职业参照方面也就越成熟,但是孩子会对母亲产生依赖,对父亲则相反;另一方面,父母亲采取拒绝否认、惩罚严厉的教养方式,孩子的职业成熟度水平低,在职业参照更多与母亲交流并参照母亲的意见,而父亲则不然;职业价值方面,在选择职业目标考虑因素时,受父亲的影响较大。此外,父母亲对孩子的过渡保护,只能增加孩子职业目标确立和职业选择的依赖性,不会提高孩子的职业自信水平。这也验证了Youniss的结论,青少年通常就职业选择、升学及个人问题等向他们的父母寻求意见,请父母做参谋。所以父母是子女职业选择的重要咨询对象,他们应该采取情感、理解的教养方式,给孩子创造一个民主的家庭环境,进而促进大学生主动的向父母及身边的同学、老师等询问或讨论自己的职业生涯行为。
4.3研究启示
对90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时,应该充分考虑90后大学生的职业成熟特点并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起来。做到以下几点:发展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提高职业成熟水平;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着重培养非独生子女的职业自信;加强与父母的沟通交流,了解已有的人际关系资源;协调好家庭教育力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性。从而提高大学生职业成熟发展水平,为以后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亚真,叶一舵,潘贤权.大学生生涯成熟状况与自我同一性关系研究[J].心理科学,2008.
[2]邓然,尹启华等.90后大学生群体特征调研[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10,20(3):88-90.
[3]刘涛,宫翠萍.浅析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10,7(2):45-47.
[4]苏燕.90后大学生思想特点及其对高校教育带来的挑战[J].高教视窗,2010,(1):163.
[5]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修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
篇9
其实,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对孩子一生的影响很大。每个孩子内心都有一扇门,家长只要找到进入孩子内心的那把钥匙,奇迹就会发生。
我班曾经有个天资聪颖的学生,他不仅学习成绩很差,表现也差,可算是班级的“调皮王”。但他有个哥哥,勤奋好学,乖巧听话,成绩也好。其实,父母在他身上花费了不少心血。父亲为了让两个孩子都成才,几乎放弃了家中的农活,常常“尾随其后”进行监督。我们都俏皮地称这位家长是“76号”。但这位家长最大的缺点是;无论是当着哪个调皮孩子或背着他们,口头禅都是“他没门子,我给他准备了一把好犁头”。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他早上给大孩子两元早餐钱,而给小的一元钱。其目的是想用这种方式来惩罚他的调皮。结果,不但没有任何收效,反而越来越不可收拾,家长也十分头痛。这位孩子的性格也变得非常内向。
我知道后,找到了这位家长,和他做了一次垦切的交谈。最后,我告诉他:“你不妨换种教育方式试试。”我给他讲了两个故事。一个故事是:“从前,一个院子住着两户人家,两家人子女都很多。一家的父母对每个孩子关爱有加,很少听到父母呵斥孩子的话语。可每个孩子都很听话,学习一个比一个强,兄弟姊妹团结,个个孝敬父母。全家人过得其乐融融。另一家人,常常听到父母责骂孩子的声音,甚至孩子们也免不了皮肉之苦。结果却恰恰相反。显然,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就有两种不同的结果。”我还给他讲了《“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故事,并说:“你的孩子天资不错,你应该在他身上尽量找到闪光点,及时表扬鼓励,而且应该公平对待孩子,更不要在人前人后指责他,损伤他的自尊心。”这位家长听了我的话,很愧疚地说:“老师,谢谢你,我会按你说的方法去试试。”
从此以后,我再也没看到这位家长暗中跟踪孩子。当然,我也不是只说不做,在班上极力寻找他的亮点并及时表扬。课下,我还常常找他谈心。另外,在班上找了位同学帮助他。这样,他慢慢地变了,学习也很努力了,各方面的表现都不错,初中毕业后顺利地考入了重点高中,最后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大学。在孩子领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天,这位家长给我打来电话,感慨地说:“老师,谢谢您!”
这件事也许能给我们每位家长留下或多或少的启示吧。笔者认为家庭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
第一,公平对待。这种公平不仅仅是孩子与孩子之间的公平,家长与孩子之间也要公平,与他们平等对话,共同讨论家中的大小事,让他们参与家中的大小事,征求他们的意见,让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
第二,多鼓励,避免喝斥。尽量找到孩子的闪光点加以表扬。发现他们的缺点,也不要马上批评,要找准原因,再想想该用什么方法进行引导、说服。家长还要多和孩子沟通。沟通是心与心的碰撞,是进行情感交流的手段。只有多沟通才能认识孩子,了解孩子,成为孩子的朋友,让他们在家长面前有话想说、敢说,畅所欲言。另外,家长要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一言一行都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行为。
第三,严格与慈爱并行。现在的孩子很幸福,享受了许多现代文明的产物。家长既要想办法为他们提供优越的环境,也不要忘记对孩子进行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教育。我们关心孩子的成长,但绝不能仅看分数:当检查家庭作业发现错误时,我们会严格地指出来,但绝不会对他喝斥嘲讽;当他与同学发生纠纷时,我们爱他,但绝不袒护他。我们在努力地塑造他,我们希望他自尊自爱、自强自立,做一个坚强、勇敢的生活中的强者。
第四,给予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一些家长把孩子管得太紧。回家第一句话就是作业,星期天参加这样那样的补习班。这样,孩子就太累了。家长要给孩子充分的自由,让他有自主选择的权利。
参考文献:
篇10
近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和现象表明:在我国的青少年家庭教育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随着中国老龄化的加剧,其带来的诸多难题影响家庭和谐的建设;家庭生活之中尊老不足的现象增多;各种利益的争夺冲淡浓浓的亲情关系;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偏移问题突出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从最为基础的家庭教育入手。
家庭是以婚姻为基础、以血缘为纽带组成的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家庭教育是人类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主要表现为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影响活动,也包括家庭中各成员间发生的各种互动。人的一生从生到死都离不开家庭生活,家是社会的最小最基本单位,而家庭教育在人生教育中是至关重要的,它既是非正式的同时又是终身式的,从始至终不断地影响着教育着人的各方面。
中国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中国文化的生生不息传承之中,古人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优秀而丰富的历史文化,这些都是我们进行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和优秀资源。但是其中最为关键的传承就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孝文化的传承。孔子曾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在中国的文化传承中,孝文化无疑是最传统的,最古老的也是最为根本的,几千年来历史上的各朝各代都把孝文化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核心内容。为了更好地建设和谐社会,加强青少年的道德思想教育,孝文化是我们必须吸取和借鉴使用的根本内容,其对家庭教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我们应当教给青少年孝文化的精髓内容,使孝的中国传统深埋于心。
何为孝文化?清代王永彬在《围炉夜话》中提出:“百行孝为先”。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这里将孝字从结构上分析开来,“孝”是由“老”与“子”组合成的,意思就是下面的“子”侍奉上面的“老”人。孝文化是指包括古今关于孝的所由概念、观念、法律、规范以及行孝的行为方式的社会内容存在的总结。在传统的孝文化中,其指孝道以及它所涉及的子女对父母、晚辈对长辈家庭伦理关系的处理问题。孝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其内容大体分为几方面。首先,尊亲敬亲的思想。子女对父母的尊敬是天经地义的,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其次,养亲的思想。对父母的侍奉,使父母在物质生活上满足的最基本的孝行要求。最后,贵生博爱的思想。珍惜生命,爱护身体,并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结合起来。对孝文化加以取舍,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对孝文化加以弘扬和传承,在家庭教育中的影响是巨大的,对当代青少年学生的德育、道德、精神建设是十分重要的。
孝文化的传承对家庭教育的影响可以分为几个方面:
第一,孝文化在家庭教育中的传承有利于形成感恩意识。孝文化的核心是有感于恩,表达对父母的感恩之心,形成感恩意识。由感恩父母而推广至感恩他人,感恩社会,由感恩小家而至感恩大家。孝文化的传承使得他们理解感恩、学会感恩、诚信感恩他人。
第二、孝文化在家庭教育中的传承有利于解决养老问题。作为世界老年人口最多、老龄化情况最严重最特殊的国家,人口老龄化提高到基本国策的问题高度。中国养老体制运行十多年,对深化改革开放,稳固社会发展,促进国民经济积极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养老制度实施时间不长,不是很成熟,快速的老龄化又使我国的养老问题雪上加霜。孝文化的传承。基本要求善事父母,对父母的物质供养是基础,为父母提供生活帮助,照顾父母的饮食起居是子女应尽的义务,进而对父母的精神照顾是关键部分。尊亲、敬亲、养亲的孝文化使青少年心系父母,为父母做自己所能做的事情,养成良好的行为和品质,有利于我国养老问题的解决。
第三、孝文化在家庭教育中的传承有利于社会和谐建设。孝文化中的平等、互敬、互爱原则,可以使自己与父母平等的交流沟通,使父母理解孩子的心理历程,与孩子一同成长,彼此尊重;平日对父母的电话问候,节假日的探望,回家的真心交谈等,有利于代际间的隔阂疏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孝文化中将爱推及他人,教会青少年做人的基本准则,尊重自己,尊重父母,尊重他人,尊重生活,有利于解决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建设和谐健康的人际关机,和谐美好的社会生活。
第四、孝文化在家庭教育中的传承有利于形成责任意识。自古以来,孝与责任相辅相成,总是相伴而生。孝几乎被认为是华夏文明责任的发源点,孝的精髓既是培育对家庭、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感。现在的青少年只关心玩乐享受,对父母对家庭淡漠,不对自己负责,不对家人负责,更不对他人和社会负责。孝文化中的贵生博爱思想,要求对自己的身体负责,爱惜自己的生命,热爱生活,守护自身的品质和节操;对父母家庭负责,承担起子女应尽的义务;对社会负责最后对国家负责,培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人生领悟,以责任感激励自己不断进步,为家庭,为社会,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找到属于自己的归属感。
第五、孝文化在家庭教育中的传承有利于丰富精神世界。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其中有着许多优良传统,孝文化正是这些优良传统的集合体,孝文化以其巨大的影响力不断传播这华夏文明的精神世界。
家庭教育伴随一生一世,人离不开家庭教育,我国青少年的家庭教育最主要的内容应当是孝文化,孝文化以其尊亲、敬亲、养亲、谏亲、贵生博爱等诸多中华民族的传统精华思想屹立于华夏几千年文明传承长河中,对于自身,家人,社会,国家都有莫大的有利影响。孝文化的精髓精华需要我们在家庭教育中不断传承和发展。(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篇11
一、良好的家教应从幼儿做起
“要发家,看娃娃;要丰收看青苗”。一点不错。古人云:“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其哲理颇深。它说明一个人世界观的形成,良好习惯的养成是孩子的终身教师。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培养良好习惯”。英国的思想家培根也说过:“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习惯一旦形成,对人生、事业、生活,起着永久性的作用。”号称世界第一学府的哈佛大学,培养出大批的专家、名流,他们都有优秀的品德和良好的习惯。诸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而且成为大发明家、作家、诗人、总统,还有获得诺贝尔奖的巨星。在他们身上勤奋、刻苦、乐于奉献、治学严谨,早已习以为常,身上都充满魅力,都是闪闪发光的东西。有一位诺贝尔获得者称,他的成功是源于幼儿园,得益于良好的幼儿教育。从古至今,从外至内,太多的案例可以说明家教是第一位的,而良好的家教要从幼儿的抓起。
二、注意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
任何习惯的养成,都要从基础抓起,从0开始。比如:幼儿进餐不会用筷子,就让他自己用小勺,不让就别喂。父母用适时进行鼓励:“宝宝长大了,可以自己吃饭了,这才是个乖乖仔!”放学了要把书包放好,自己的衣服、鞋袜、玩具要自己放在指定的位置,不要别人代替。自己的用具、用品自己存放,放得有条有理,这就是文明的行为和习惯。注意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家长,是明智的家长。作为家长一定要引导孩子从能生活自理开始学做家务,经常做家务的孩子长大后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相对不会做家务的要强得非常多。孩子写作业,家长要监督、鼓励,发现错误及时纠正;做完作业,让其自己整理、检查,装进书包。鼓励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从小培养勤劳的习惯;鼓励孩子参加公益活动,让他们坚持把事情做好,做到位,做精致。久之,就养成了责任意识和勇于担当的精神气质。无形中培养了他们的主人翁意识。
三、培养孩子勤奋学习的习惯
刻苦读书、勤奋好学是终生受益的好习惯,培养孩子勤奋学习实际是在培养孩子一种可贵的品质,在培养孩子坚强,坚韧,持之以恒等他们长大会成才中必要的良好品质。而正确的发音、规范的书写,流利的吟诵,动听的儿歌,都要从基础培养起。从小就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有目的地培养他们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习惯。从小养成善于观察、积极思考、大胆想象,这样长大后才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让他们懂得知易行难,任何成功和进步都是用双脚走出来的,用双手做出来的。作为父母一是首先自己做出样子,处处以自身的模范行为影响、带动孩子,孩子学习的时间,父母如果有时间正好利用这个机会也学习,不但能享受和孩子共处的美好时光,同时也是给孩子做良好的榜样。二是要及时与幼儿园教师沟通,孩子年龄较小,发生在身边的好多事情也学不清楚,他们自身的行为自己不知道对错,所以一定要和幼儿园老师多沟通,多了解,要互通“情报”,要做到孩子的言行家长心里有数,心里有底,在老师的协助下共同教育孩子养成刻苦、勤劳学习的良好习惯。
四、培养孩子的交往、协作能力
优秀的家长,总是鼓励孩子广泛交往,多交朋友,让小朋友来家做客,共同享受愉乐游戏;为小朋友庆贺生日,分享蛋糕,分享成长的欢乐。带孩子和他的小伙伴出游,在游玩过程中引导孩子协作能力,教会孩子与人交往的能力。在活动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作为家长,要与幼儿园密切联系,掌握孩子思想的晴雨表,发现问题、及时沟通、家校联手、及时纠偏,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大作家老舍先生曾说:家长应“教他们多游戏”,这样才能发现他们的天生,保持孩子们的好奇和天真,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这方面我们值得学习和借鉴。事实告诉我们:“民主的家庭孩子们敢想敢干、敢作敢为,成功率高;专制苛刻的家长教育出来的孩子创造性差,养成懦弱、胆怯、自卑、冷漠、孤僻等不良习惯。要鼓励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能培养他们协作、合作能力,这样,潜移默化中培养了他们的团队精神。
五、家长应积极上好家长学校,树立正确的教子观
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的创新,东方的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家长也要加强学习,加紧进修,不妨报名家长学校,认真学习教育理论,树立全新的教子观。不学“虎爸”、“狼妈”,用科学的教育手段教育子女,用教育智慧启迪子女,用模范行为带动子女,用改革发展中的典型事例,英模事迹鼓励子女,鼓励他们热爱生活,勇于创新、顾全大局、勇于担当,让孩子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欢乐成长,家园联手,双管齐下,让每一个生命都绽放出绚丽的花朵。
作者:李娟 单位:河南省汝南幼儿师范
参考文献:
篇12
其次,家长的亲子观:指家长对子女和自己关系的基本看法与教养动机。比如有的家长把子女看做是自己的“私有财产”,而不认为首先是和自己一样的平等的人,是国家的公民,他们把孩子的成长只与自己的命运相联系,其动机往往出于养儿防老、实现自己的梦想等。有的家长则只是一切为了孩子的幸福,对孩子有求必应,百般呵护,甚至溺爱、护短。不恰当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会影响家庭教育的效果和培养孩子的质量。
再者, 家长的儿童发展观和教子观是密切相关的。家长的儿童发展观主要指家长对儿童认知和成长发展规律的认识。教子观主要表现为家长对自己,对于孩子发展的影响力和本身能力的认识,这两方面直接反映家长的日常教育行为。
篇13
家庭和睦美满对幼儿形成健全的性格有种特殊的作用,幼儿生活在一个和睦的家庭中,他会感到一种安宁,更有利于健康性格的成长,然而,由于各种原因,有些父母会离异,这样就会形成单亲家庭,不同性格的父母对待幼儿的情感态度不同,对幼儿的控制程度也不同,现根据父母对待幼儿的情感态度和控制程度将他们分为以下几种:威望型,独断型,放纵型,忽视型。
1、父母威望型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对幼儿高度接受又严格要求的父母属“威望型”:他们有威望,但不独断,也不过分放纵幼儿,其行为有利于幼儿积极的情绪,社会认知的发展。
2、父母独断型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许多父母因为工作繁忙或其他的缘故,对孩子的生活和学习采取了独断的方式,忽视了孩子也是一个有思想的个体的因素,对孩子要求严厉又在情感上排斥,他们是武断、粗暴的,并且对孩子的需要缺乏反应性。独断型父母教养下的孩子,他们对他们的环境毫无控制,也从来得不到什么满足,他们通常感到拘束和愤怒,但慑于敌对的环境而不敢表露,这些孩子常常表现出不愉快,对压力很敏感,缺乏目标。在独断方式教养下的幼儿,通常自卑,易激动,缺乏目标.。
3、父母放纵型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形成的影响
现实中常有这样的情形:当孩子因某种愿望得不到满足而以各种方式胡闹,甚至躺倒在地撒野时,父母没有加以制止,反而无条件地满足他。然而我们的家长没有意识到这种顺从、宠爱会一次次地滋长孩子的坏习惯,也许他们认为,孩子的要求他们是能满足的,因为他们是孩子,孩子的错误也是可以原谅的,同样因为他们是孩子,然而,有朝一日,他的要求不能满足,那将会是怎样?尽管他们与孩子有着挚爱的关系,但他们极端的放纵和无约束的纪律要求,以及对孩子自由地表达冲动的鼓励,都与孩子的缺乏控制和冲动行为的发展相关联,他们认为这些冲动的自由表达是健康的,合理的,而正是这种观念纵容了他们的孩子。所以,在宽容、放纵型父母教养下的幼儿性格一般表现为冲动、攻击型儿童,对成人反抗,不顺从,缺乏自控,专横,冲动。
二、家庭结构的完整性
随着家庭、社会结构的多元,家庭可能因为各种因素而造成单亲,如离婚、配偶死亡、配偶工作居住两地、甚至未婚先孕等。对于尚未成年的孩子来说,家庭是安全的代名词,是快乐之源,是健康人格的发展之端。而当父母双方离异或夫妻
双方只剩一方时,对孩子来说,就意味失去了一方的庇护,在心理上必将承受巨大的痛苦,甚至对生活也失去勇气,对社会充满敌意。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主要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1.自闭和自卑
家庭的破裂仿佛是“天降横祸”,对年幼的孩子来说,他们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因而他们遭受的打击比父母更大,而且孩子比成人敏感、脆弱,他们还不完全具备自我调整心理的能力,一时还难以面对家庭破裂的严酷现实,因而会感到无所适从。孩子也懂得比较,他们会拿自己的现在与过去比,拿自己与健全家庭的孩子比,因而滋生出自卑的心理,做得胆怯,缺乏自信,缺乏进取和积极向上的精神,这些孩子由于被父母疏远,不愿与人接触,对周围的人常有戒备、厌烦的心理。他们总怀疑别人会在背后议论自己,不愿外出活动,不愿与人打交道,表现出自卑自闭的特征。
2.自我评价偏低
单亲家庭的子女有较为强烈的自卑感,他们感到自己不如别人,自我责备、自我鄙视,将一切的不如意归因于自己不好,对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惧倾向。由于对自己的评价偏低,因此他们把工作和学习的失败归因于自己的无能,产生不安、内疚、失望等消极情绪,从而导致自己的整个心理失去平衡。久而久之,他们对自己失去了信心,甚至对那些稍加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任务,也往往因自叹无能而轻易放弃。许多单亲家庭子女受到批评后,总认为是自己不好,总认为是自己做错了什么事。 转贴于
3.焦虑和抑郁
在单亲家庭中成长的孩子易产生恐惧心理或抑郁、焦虑情绪或敌对情绪,对别人的关心表现的极为冷淡,在挫折面前非常脆弱,稍有不顺心就容易冲动,对生活中的小小摩擦反应非常强烈,自我保护意识过强,极易产生极端行为。这种倾向在女孩身上表现为想痛哭或离家出走,在一些男孩身上则表现为攻
击行为。如果不处理好,很容易走向极端,无论对同学,还是老师或家人都将产生极大的攻击性和报复心理。
4.妒忌和逆反
单亲家庭的孩子,无论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所能获得的享受,往往不容易得到满足,他们的心理就容易从最初的羡慕演变成妒忌、憎恨。在心理上他们会表现出对父母一方特别依恋,希望能从父母一方获得双倍的回报,在物质享受上,如果他们不能正确对待这种差距,就容易导致偷窃等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由于单亲家庭中的孩子在“孩子圈”中地位不高,容易成为别的孩子奚落和欺负的对象。然而却异常渴望被他人欣赏,于是在言行上便刻意地表现出与众不同,有时甚至喜欢“顶牛角,对着干”,以显示自身的存在价值。由于家庭破裂,导致家庭教育残缺不全,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孩子往往缺乏较好的生活教养和学习上的指导。
三、儿童在家庭中的地位与角色
独生子女在家庭中有着特殊的地位,扮演着特殊的角色,家长在教育态度与方式上稍有放纵或不一致就很容易造成子女性格上的不良后果。现在,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已引起教育儿童在家庭中所处的地位及扮演的角色,也会影响其性格的形成与发展。如父母对子女不公平时,受偏爱的一方可能有洋洋自得、高傲的表现,受冷落的一方则容易嫉妒、自卑。艾森伯格研究认为,长子或独生子比中间的孩子或最小的孩子具有更多的优越感。孩子在家庭中越受重视,其性格发展越倾向自信、独立、优越感强。如果其地位发生变化,原有的性格特征往往会随之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苏联一位心理学家对同卵双生子的姐妹进行研究,发现姐姐处事果断、主动勇敢,妹妹较为顺从、被动。经了解,在这对双生子出生后,她们的祖母指定一个为姐姐,一个为妹妹。从童年时起,姐姐就担当起保护、照顾妹妹的责任,所以形成了前面所说的性格特征,而妹妹由于被照顾和保护,就形成了依赖、顺从的性格特征。
总之,家庭环境对儿童性格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应。家长应当根据时代和孩子年龄特点,创造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发展他们的智能。这样的家庭就会始终充满亲切、友爱、平等、欢乐的气氛,孩子就会在轻松、温暖的环境中受到影响和教育,从而健康而活泼地成长。 家庭物质条件好,并不等于心理环境好,从某种意义上讲,家庭心理环境对孩子具有更大的影响作用。 家庭心理环境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例如,家长的性格、兴趣、才能以及情绪状态等,时刻表现在家庭生活中,影响着家庭心理环境,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果家长有健全的品格,爽朗、乐观、豁达,那么这个家庭就会充满欢乐;如果家长对生活充满热爱,兴趣广泛,勤于学习和钻研,那么这个家庭定会充满学习的气氛;如果家长有音乐、美术方面的才能,那么这个家庭则会充满艺术的气息。无疑,这些对塑造孩子的个性是十分重要的。 一个家庭的心理环境如何,还取决于家长的教育能力的高低和对子女的态度。父母若有较强的鉴定、教育能力,那么教育方法就易为子女所接受,发现问题也能及时处理好。反之,父母教育能力低,平时不会管教,那么出了问题便会束手无策,不是唉声叹气,就是打骂孩子,这样的家庭气氛肯定会很紧张。
参考文献:
[1] 赵忠心.家庭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 李丹主编.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87.
[3]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4] 杨善堂.两代人家庭与三代人家庭独生幼儿心理发展比较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88 . [5]杜召荣.家庭教育与孩子性格的培养[J].科教文汇,20099,(02).
[6] 邢胜巧,田红英.单亲家庭学生的个性特征及引导策略.
[7] 席广辉.家庭教育是丰富多彩的[J].家庭与家教,2002,(07).
[8] 付崇苗.浅析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J].科技信息,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