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进出口贸易规则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影响国际贸易增长的因素有许多,从理论上讲,仅就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的关系而言,直接投资究竟是构成对贸易的替代,还是产生了对贸易的创造,这主要取决于国际直接投资的类型。
按照小岛清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从一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分析,国际直接投资可分为三种类型:(注:[日]小岛清:《对外贸易论》第423页,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1)自然资源导向型投资。在东道国寻求某种自然资源既是为了满足母国本国的需要,也可以向其他国家出口。因此,资源导向型的投资不仅扩大了母国自然资源的生产规模,而且也促进了母国与东道国之间的国际贸易发展,甚至还扩大了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国际贸易发展。(2)市场导向型投资。如细分起来还可以分为突破贸易壁垒型投资和占领市场型投资。因此,在这种类型中,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如:跨国公司在东道国投资后的初始阶段,因各种需求的存在,贸易是创造性的;当投资和生产形成一定规模时,“就地生产,就地销售”的结果势必会减少贸易的往来,因而具有贸易替代效应。但如果是突破贸易壁垒型投资,也许这种投资对贸易的间接促进会使贸易的规模进一步扩大。但全面地分析,即使是前面所述的替代贸易时,在东道国进行市场导向型投资也可能会带来服务贸易方面新的需求。(3)生产要素导向型投资。这主要是指在东道国寻求低成本劳动力的投资。这种类型的投资,因国家之间比较优势而形成的国际分工,在初始乃至相当长的一个阶段中无疑是加大了贸易的发展,如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投资而进行的加工贸易。但因比较优势是动态而非静态的,这种投资与贸易的关系也要视具体情况而进行具体分析。
在理论上阐述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贸易的替代关系的还有佛农(Vernon.R),他在其著名的产品周期理论中,通过对新产品、新技术的创新、模仿和扩散的动态分析,阐述了母国的出口与对外直接投资的关系。在新产品的第一阶段,产品在技术创新国国内的生产、销售主要以满足国内需要为主(也存在向收入水平和消费结构比较接近的其他国家出口的可能性);但是,随着技术的成熟化,同时又面对其他国家企业的竞争,降低产品成本成为技术创新企业维持其海外市场占有率的必然要求,这时便出现了技术创新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佛农认为,一般地这种对外直接投资不会产生对母国出口的替代效应。但是,如果这种投资发生得过早,就有可能替代母国的出口。在技术进步日益加快的情况下,随着跨国公司国际化程度的提高,新产品的生命周期不断缩短,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出口贸易的替代影响将越来越明显。
总之,对外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的关系即存在互补性,也具有相互替代性,这要根据母国(或跨国公司)投资的动机、类型和发展阶段而定。
二、国际直接投资与贸易的实证检验
当我们从实证分析的角度再来看对外直接投资与贸易的关系时,会发现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存在一些异同。因此,在下面的分析中,我们将对这两类国家分别进行研究。
(一)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与贸易的关系
国外一些学者将对外直接投资与某些产业的实际出口联系起来进行了实证研究。如,伯格斯坦(Bergsten.C.F.)认为,在美国不同的对外直接投资产业中,那些对外直接投资程度较低的产业,其出口水平也较低;随着对外直接投资水平的提高,出口规模也相应上升;但是当对外直接投资超过一定规模后,追加的对外直接投资对出口的促进效应就逐渐消失了。因此,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贸易之间既是互补关系也是竞争关系。随着跨国公司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其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的竞争(替代)也将不断加剧,因而海外子公司的生产将逐渐替代美国的出口。同时,学者们也有相反的发现,利普赛(Lipsey.R.E.)和威斯(Weiss.M.Y.)的研究表明: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上,美国的出口与美国海外子公司销售额都是高度正相关的,而且美国海外子公司的生产销售都部分替代了美国出口竞争伙伴中的发达国家企业的出口
(二)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与贸易的关系
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除去个别的现象,较大规模的起步应从20世纪60年代算起,拉丁美洲的阿根廷、巴西、墨西哥和委内瑞拉,亚洲的印度、韩国、新加坡、菲律宾和中国台湾地区都是从那时起陆续向国外或境外进行直接投资的。20世纪70年代后期,中东石油输出国组织一些成员的投资方式也从贷款转向间接投资,再由间接投资转向直接投资。(注:宋亚非:《中国企业跨国直接投资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虽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而且由原来主要投资于邻近的国家和地区,逐步转向向发达国家进行直接投资。
伴随着经济实力的提高,发展中国家企业进入世界级大企业的数量也在逐渐增加。1997年,发展中国家企业进入“全球500强”的仅有22家,平均营业收益率为3.6%;而2000年入围企业增加到33家,平均营业收益率提高到5.2%,且高于“全球500强”4.7%的平均收益率(注:张金杰:《国际直接投资形势与跨国公司的战略调整》,王洛林、余永定主编《2001-2002年: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健康发展对贸易的促进也有其特点。首先,小规模和特殊商品是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优势。由于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大多数属劳动密集型的小规模生产,资本劳动比率比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低许多,发展中国家东道国更愿意接受劳动密集型高的项目投资。即使是进行规模较大的生产性投资项目,与发达国家相比,作为母国的发展中国家也占据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同时,这种生产性投资也将给母国带来原料、设备的出口增加,因而具有很强的投资与贸易互补性。其次,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一般侧重于扩大出口的市场销售战略。无论是为保护原有的出口市场,或是开辟新的市场,还是避开贸易壁垒,发展中国家多采取各种方式保障出口,在达到一定实力和经验积累后,逐步再向全球经营战略发展。
考察韩国的经济,其迅速发展得益于通过出口把国内产业与国际市场紧密连接的结果,从而使国际市场容量的不断增大,并对国内经济的增长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1991年韩国全国经济学家联合会的一份《韩国制造业的国外投资经营成果调查表》(注:参见杜玲博士论文:《发展中国家/地区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经验与趋势》,2002年5月。)中,我们看到韩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总的来讲与贸易联系较多,所占比重也较大。如开拓市场与回避进口限制两项都与贸易紧密相连,其之和所占比重在韩国整个对外直接投资动机中达到35.7%。当然,从表中还可以看出,韩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因区域不同而有所差异。在北美洲和欧洲地区,开拓市场的动机比重最高,占到29.3%,比其他动机的比重平均高出10个百分点,这是为适应当地区域化经济和确保新产品市场的结果;在拉丁美洲、大洋州地区,最高比重的动机为回避进口限制,占27.3%,也比其他动机高出10.4个百分点,这说明韩国对外直接投资在此两个地区对贸易壁垒的突破动机占据很重要的地位。
但具体到韩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还有更进一步的动因分析。如李宏格(音译)(Lee,Honggue)对韩国电器行业的研究。电器是韩国最重要的制造业部门,在20世纪90年代初韩国就已成为世界第五大电器生产国。李宏格指出,韩国电器行业在1989年的对外直接投资额比1979年增长了85%,显示出韩国在该行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于20世纪80年代末达到了顶峰——尽管与韩国电器产品的出口相比其投资的规模是非常有限的:1976-1992年间电器行业对外直接投资为5亿美元,而1992年电器产品的出口额却高达161亿美元。李宏格分析,韩国电器行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主要表现为维持和扩大出口的需要,即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提高出口产品的竞争力。那么,这种对外直接投资的压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韩国本身国内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所造成的压力,迫使电器行业利用对外直接投资,在国外寻求廉价劳动力以降低生产成本(主要是在亚洲地区);另一方面,则是来自欧美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的压力,在韩国扩大对欧美出口的同时,其电器产品也已成为反倾销的对象——这一点对我国在加入WTO之后,重新审视海外投资与贸易的关系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综上所述,尽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有所不同,但总的趋势是积极的,对外直接投资有利于一国的对外贸易乃至国际贸易;由于对外直接投资与贸易的互补关系和替代关系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表现不一,所以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出口的影响具有动态效应;在经济全球化的今日世界,对外直接投资已不仅仅是发达国家的“专利”,它对发展中国家来讲同样是必不可少的经济运作方式。
三、中国海外投资发展与贸易的关系
为了论述的方便与国土概念上的准确,我们把以下涉及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称为“海外投资”。
(一)中国海外投资的发展与现状
中国海外投资的发展,比较准确的提法应该从1949年算起。但因那个时期的海外分支机构都是一些贸易企业,规模又非常小,一般不在我们的讨论之内。从1978年的改革开放至今,中国海外投资的步伐越来越大。截至2001年年底,经外经贸部批准的企业就达6610家,中方海外投资总额已达83.5731亿美元,遍布全球153个国家和地区(注:此海外投资的区域数字以《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2001年)为准。)。
1.中国海外投资的区域分布。中国海外投资在全球的区域分布正逐步由集中化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但目前从投资的额度来看,集中化的表现还依然存在。截至2001年底,中国海外投资企业数量在全球主要63个国家和地区的分布见表1。从基本格局看,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占28.99%,发达国家(欧洲、大洋州和北美)占27.99%,加上中国港澳地区33.46%的分布,大致呈现出各占1/3的态势,可以说是一个多元化的分布。具体的投资额度和比重见表1。
表1中国海外投资区域分布表(截至2001年底)
附图
资料来源:根据外经贸部《对外经济贸易简要统计》(2001)整理。
通过以国家和地区分布的形式进一步对投资额排序,我们就可以看到中国海外投资分布的集中化:即地缘优势和人缘优势使相邻国家(地区)和海外华侨聚集的国家(地区)成为中国海外投资的集中区域。至于在拉美地区和非洲投资额分布得较高,一般为投资行业的原因所致,这将在下面进一步阐述。
2.中国海外投资的行业分布。中国海外投资是从贸易型企业起步的。这些贸易型企业开始在海外做的商业性工作是为对外贸易企业提供信息、进行市场调查和客户联系服务的。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中国政府有关政策的引导下,生产加工型企业有所增加。但总的来看,服务贸易型的投资行业特点仍十分突出。根据对外经贸部的统计,截至1999年,中国海外投资中服务贸易型企业,无论从企业数量上还是在投资额度上仍占绝大多数;生产加工型企业虽然在企业数量上增加较快,但在投资额度上还处于较小规模;而资源开发型企业在投资额度上比生产加工型企业还要大些。详见表2。
表2中国海外投资的行业与投资额分布(截至1999年底)
附图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提供的数据整理。参见:外经贸部发展司:《中国的境外投资状况》,《国际贸易论坛》2000年第5期。
一般地,中国海外投资在发达国家的多为服务贸易型和研究开发型,即非生产性项目。服务贸易型企业的运作主要是为了服务于国内企业的出口,以促进中国产品的出口;在海外投资于研究开发型企业则是为了更有利地接近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先进技术,以提高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而中国在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则大多为资源开发型和生产加工型,即非贸易性项目。资源开发型的投资,主要是为了获取国外开采条件较好或储量、品位较高的石油、矿产、林业、渔业等资源,以满足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生产加工型投资,主要为转移国内长线产品的生产能力或发挥中国在技术、管理上的比较优势以占领当地的市场,同时带动相关材料、设备、零配件的出口。因此,这也是生产加工型的投资大多集中在亚洲、拉美和东南亚地区的主要原因。
(二)中国海外投资与贸易的互动
1.中国进行海外投资的动因。从外部条件上看,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进入生产、销售、采购的全球体系成为必然。中国既然已经实行了“引进来”的改革开放,也必然要实施“走出去”的对外开放,以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实现资本、技术和人力等生产要素的双向流动,提升国内的产业结构,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
从中国国内经济发展的需求上看,“走出去”到海外投资不仅是政府的政策号召,更主要的是国内企业自身发展的利益驱动和内在要求。如前所述,一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有许多动因,具体而言,中国海外投资的动因主要有如下五点:(1)寻求资源开发。中国虽地大物博,但人均资源占有率很低。在进入21世纪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资源短缺对中国经济将是一个严重的制约。其中,开发的重点放在对我国经济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对外能源投资,即对石油、天然气的开采;此外,还有一般性资源(如:黑色和有色金属矿产资源、树林资源等)的开发。在海外投资开发资源,主要是为了保障我国资源长期、有效和稳定的供应。(2)扩大出口贸易。无论是从中国政府政策的角度,还是从企业投资的角度,利用对外直接投资带动材料、机器设备、零部件的出口,甚至带动服务业的出口,都是目前进行对外投资最多的动机。在政府制定的有关海外投资政策中,着眼点基本上都是扩大出口,是与对外直接投资有关的贸易措施;综合对中国海外投资企业的动机调查,扩大出口也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注:参见段云程:《中国企业跨国经营与战略》,中国发展出版社1995年版;谢康:《跨国公司与当代中国》,立信会计出版社1997年版;鲁桐:《中国企业海外经营:对英国中资企业的实证研究》,载世界经济学会编《世界经济与中国:2000-2001年》,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3)开拓国外市场。在中国国内需求不足以及同类企业竞争激烈的情况下,积极开拓新的国外市场是企业利益驱动的内在动力所致,也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动机之一。这与理论上阐述的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之一——寻求市场型是相同的。(4)规避贸易壁垒。从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上讲,规避贸易壁垒或突破贸易壁垒都是寻求市场型的一种动机。由于我国现已加入WTO,关税逐步下调后,规避各种贸易壁垒已成为扩大出口和占领国外市场的一个重要手段。特别是近年来,出口配额限制、对中国出口产品的反倾销等情况越来越严重,因此利用海外投资建厂生产可谓是突破贸易壁垒的一个有效方式,也是对特殊贸易限制的一个反应。(5)获取高新技术。在海外投资是中国企业获取高新技术的一条重要途径。中国的一些航天、航空、电子、生物化学和机械业的大型企业已经开始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渠道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少数中国企业还在国外投资建立了研究和开发机构,用最近的距离、最快的时间学习、研发最新、最前沿的技术。当然,这种类型的投资需要雄厚的资金支持,但它将是最具潜力的海外投资。
2.中国海外投资对贸易的影响。如前所述,无论是从理论研究还是实证分析上,对外直接投资与贸易即存在互补关系也不乏替代关系,即存在贸易创造效应也有贸易替代效应。具体到中国的实际,由于投资行业的特点和投资区域的不同,海外投资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要视具体的投资行业和投资区域而定。首先,服务贸易型企业的投资,动机与目标非常明确,肯定是为扩大出口服务的,因此这类企业的海外投资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无疑是积极的;其次,资源开发型企业的海外投资,进口的资源都是我国相对成本低或战略的需要,同时还能带动设备、制成品(如钢材)、技术和劳务的出口,虽然会带来一定的进口贸易增长,但从整体上看对我国出口贸易还是起到了促进作用;最后,生产加工型企业的海外投资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情况较为复杂。我们将对生产加工型企业的海外投资做一个具体分析。(1)机械行业。机械行业中如汽车、摩托车零配件组装,家用电器中的CKD、SCD(注:CKD:CompleteKnock-Down,即全分解装配:将产品全部拆散成零件后提供给买方组装成整机;SKD:SemiKnock-Down,即半分解装配:将产品拆散成部件或部分部件、部分零件后提供给买方组装成整机。)等,由于绝大部分甚至全部都要使用国内的零部件,在初期设备投资之后,后续的零部件就成为组装生产的必备条件。因此,从总体上看,机械行业在海外投资对我国出口的带动作用是持续且长期的。特别是大型家用电器,这是典型的加工组装型产品,根据外经贸部的有关统计,家电行业投资带动出口的系数比其他产品高达20-30倍。金城集团的案例也显示,摩托车产品在海外投资建厂生产后,大幅度地带动了该集团的出口:1997年海外销售收入250万美元,带动出口近150万美元;1998年海外销售收入近600万美元,带动出口达400万美元(注:李钢主编:《“走出去”开放战略与案例研究》,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0年版。)。实证分析表明,机械行业由于技术与原材料、散件的高度结合,海外投资就可带来明显的贸易创造效应。(2)轻工行业。严格地讲,轻工行业中也有属于机械行业的产品,区分出来的主要是体积较小的机械产品如自行车以及其他轻工产品。这类产品的特点是,体积较小,出口运费没有体积较大的机械产品高,与海外加工的生产成本比,在国内的生产成本更低,因此这类产品的海外投资与出口很可能出现替代关系。也就是说,在国内生产此类产品后出口更经济,就很少会有企业再到海外投资生产;即使在海外投资并形成规模生产,对国家的出口带动作用也不大。(3)纺织服装行业。纺织服装业的投资主要是规避贸易壁垒,由于根据多种纤维协议,在投资国的出口配额已经用尽时,如果东道国尚有未使用的配额,投资国便可以使用。中国在纺织品领域受欧美出口配额的限制非常严重,因此不少的纺织服装企业到海外投资主要动机都是为了突破配额的壁垒,在海外寻求更广阔的市场。这种类型的企业在海外的投资也要视情况而定:一次性投资建厂可以带动国内纺织机械的出口,但对出口贸易没有持续的带动作用;使用国内材料多的,可以促进国内原材料、面料的出口,但有原产地规定比例的国家对此也有一定的限制;在有的国家(地区)可以享有免配额、免关税的优惠,则可以大大提高我国产品出口或向第三国出口。因此,纺织服装行业在海外的投资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是扩大还是替代,兼而有之,目前尚未找到实证数据。
四、结论
篇2
后,我国国内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充分调动了市场活力,经济迅速发展。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我国更为深入地融入国际分工之中,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也迎来了新契机。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进出口贸易对一国经济的增长起着越来越重要的推动作用,进出口贸易的发展也更能突显出一国在国际分工中所处的地位。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各国的经济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新的国际环境下,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对我国的经济增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我国进出口贸易发展现状
随着世界范围内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稳步提高。2008年金融危机给整个世界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其深层影响仍未消除,但世界经济已经逐步回暖,国内经济势头良好。
经过金融危机的洗礼,国内外企业的竞争力增强,各具比较优势,这也大大激发了各国间对外贸易的活力。作为一个贸易大国,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也是迅速发展,规模迅速扩大,综合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由表1分析可知,我国进出口总额由1990年的5521.7亿元增长至2015年的245502.9亿元,增长了43倍。其中出口总额从1990年的2969.9亿元增长至2015年的141166.8亿元,增长了46倍;进口总额从1990年的2551.8亿元增长至2015年的104336.1亿元,增长了40倍。
除1998年和2009年进出口总额稍有下降以外,1990年至2014年,我国的进出口贸易规模持续增加。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三年,我国的进出口贸易规模增长速度非常快,但出口贸易增速仍快于进口贸易的增速;从2011年到2014年,我国的进出口贸易规模同比增长幅度不大,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规模都较为稳定;2015年我国的进出口贸易规模有所下降,但仍保持在24.55万亿元。总体来说,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发展情况比较乐观,增速平稳。
三、我国的经济增长现状
伴随着改革开放,投资、出口、内需成为拉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三驾马车。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更深入的融入到了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综合国力明显提升,跃居世界第二,国内生产总值也稳步上升,人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经济增长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国的人均收入持续性的上涨。本文以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表示国内经济增长情况,以GDP总值衡量我国的经济规模。1990年至201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1.87万亿元增长至68.26万亿元,增长了35倍。尽管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我国GDP总值仍稳步增长。如图1所示,我国GDP总值是逐年增长的,这也说明我国的经济是一直增长的。从图中分析可得,在2008年金融危机前后五年,我国的经济增长幅度波动较大,2011年之后随着经济的回暖,我国经济增速又趋于平稳,增速在10%左右;但由于经济环境的影响,2015年我国的经济增速有所下降。
综上所述,从1990年至2015年我国的经济规模和进出口规模都在迅速增长。随着经济规模基数的增大以及国内经济政策的制定实施,我国的经济发展增速趋缓,对外贸易依存度由1990年的29.58%上升至2006年的64.36%,又降低至2015年的35.96%,但仍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经济全球化的实现促进了各国之间商品的流通,优化了资源在各个部门之间的配置。对于我国来说,进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日趋明显,尤其是进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四、我国进出口贸易规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1.进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方式
根据传统的经济理论,国内生产总值可由支出法计算,即Y=C+I+G+X-M。直观来看,出口X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量因子,进口M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减量因子。但根据实际情况,进出口贸易使一国融入到世界分工的大体系中,从而优化世界资源配置,各国一方面由于国内专业化的分工提高要素生产率,另一方面国内企业销售市场由国内市场扩大为国内市场加国外市场,形成规模经济,增加一国规模收益。
(1)国际贸易的发展推动了国际分工的专业化和细化。对于我国来说,专业化的国际分工使得我国的生产资源流向竞争力强的生产部门,扩大优势产业的生产规模,企业实力的壮大能够推动企业内部的生产创新和资源优化,提高我国的劳动生产率水平,促进国内经济的增长。
(2)一国的出口可以直接增加国外消费者对本国产品的有效需求,增加国内就业机会,拉动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同时可以吸引外资投入,使资本进入我国市场,加速国内资本积累,为经济发展提供后续动力。
(3)一国的进口即为另一国的出口,另一国出口的增加,该国的国内人均收入也随之增加,从而增加了对进口产品的需求,又D向从他国进口,如此循环,不仅带动了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还提高了贸易国的消费者福利。另外,一国的进口还能创造有效需求,将国内消费者潜在的消费需求转化为有效的消费支出,有利于国内经济的发展。
2.进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本文以国内生产总值(GDP)衡量我国经济规模,以X表示出口规模,M表示进口规模,T表示进出口总额。通过统计数据分析,发现我国的进出口总额与GDP总值之间存在强烈的正相关关系。因此建立下述三个模型,分别分析进出口总额、出口总额、进口总额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
(1)建立模型:LN(GDP)=α+βLN(T)+γ,其中α为常数项,β为系数,γ为随机误差项。运用eviews3.1软件对上述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得分析结果:
由回归结果可知,模型的可决系数约为0.98,修正的可决系数为0.97,可以判定模型拟合程度较好。进出口总额的t统计值为30.89531,t检验通过。F统计值为F=954.5201,大于F(1,24)=4.260,回归方程显著。T系数为正表明,进出口总额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为正,与实际情况相符,经济检验通过。因此,此回归模型具有一定的经济意义,进出口贸易规模的扩大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建立模型:LN(GDP)=α+βLN(X)+γ,其中α为常数项,β为系数,γ为随机误差项。运用eviews3.1软件对上述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得分析结果:
由回归模型分析,模型可决系数为0.96,拟合优度较高。进口总额的t检验通过,且系数为正。回归模型F=604.47,大于F(1,24)=4.260,显著性检验通过。模型分析结果符合进口贸易规模的扩大能够促进经济增长的实际情况。
通过回归模型可分析出进出口贸易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在传统经济理论中被长期忽视的进口贸易对经济增长有着不容忽视的促进作用。根据传统的经济理论,进口的增加会降低GDP,但换个角度来说,进口贸易一方面能够刺激国内消费者的需求,弥补国内资源的不足;另一方面可以使国内更多的资源用于国内企业的专业化发展,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社会劳动生产率。
五、以进出口贸易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对策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推行出口导向政策,国内投资和出口贸易推动了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出口国,大大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金融危机深层影响的扩大,我国面临着严峻的经济考验。利用进出口贸易来推动国内经济增长,提高社会福利水平至关重要。
1.继续扩大出口市场
出口贸易的开展使得国内企业拥有比国内市场更大的市场,即国内市场加国外市场。消费市场的开发有利于国内企业形成规模经济,消费群体的扩大意味着消费者对商品的追求更加异质化,企业必须通过创新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争取消费市场。因此,扩大出口市场不仅能够形成规模经济,还能通过市场竞争提高国内企业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有效促进国内经济增长。
我国长期推行出口导向政策,是世界上第一大出口国,但多以商品总量的扩大为出口贸易增长的支撑,粗放型的出口方式加剧了经济发展同环境、资源之间的矛盾,我们必须优化出口贸易的结构,将出口商品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质造”,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后续动力。
2.适当扩大进口贸易
进口贸易同出口贸易一样能够对经济增长起到促进作用,进口商品能够激发国内消费者的潜在消费需求,将消费者的潜在需求转化为有效支出,有利于扩大内需,拉动国内经济增长。进口商品对国内消费市场的补充在提升社会福利的同时还能够弥补国内资源,有利于更多的国内资源用于市场的技术研发和市场开发工作,促进国内生产的专业化和细化。
进口贸易也是国际分工发展的一部分,技术引进结合国内研发带动国内产业结构升级能够使我国的经济进一步发展。我国应鼓励自主创新,将技术引进与国内研发相结合,开发更高端的科学技术,从高科技产品的末端环节走向领先环节。另外,我国有充足的外汇储备,战略性资源的进口能够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我国可以适当的扩大进口贸易以促进经济增长。
3.完善贸易保护政策
随着国际分工的细化和专业化,各国国内企业都受到了来自国际市场的不同程度的冲击,为保护本国幼稚产业的发展,各国都必须建立相关的贸易保护政策。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各方面的基础相对薄弱,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必须完善相关的贸易保护政策,把握好我国的开放度。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各国经济都受到了严重的冲击,贸易保护主义逐渐盛行。在国际新环境下,我国也应当完善相应的贸易保护政策,努力学习和利用相关国际规则,通过多边对话机制减少同他国的贸易争端摩擦,建立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进出口贸易实务;教学改革;探索
《进出口贸易实务》在整个国际贸易及商务英语等相关专业中具有重要的学科地位。首先,进出口贸易实务是国际贸易类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是一门研究国际贸易过程中涉及到的进出口业务流程操作的学科,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操作性的具有涉外活动特点的综合性应用学科,故这门课的掌握与否,将直接影响学生对外贸这个专业的理解。其次,它还是国际物流管理、电子商务等专业的主干基础课程。作为外贸专业类普遍开设的专业必修课,进出口贸易实务课遵循理论部分“必需、够用”的原则,在教学中较多地体现实践性,密切结合我国进出口贸易工作实际,突出重点,加强案例和实训教学,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让学生能真正理解进出口贸易流程。本文从市场需求出发,结合国际经济形势的发展,重新规划进出口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重新调整教育教学侧重点,对进出口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
一、合理规划教学内容
(一)科学安排教学内容
进出口贸易实务课程作为外贸类的核心课程,应该说内容都很重要,进出口贸易实务的教学内容包括了以下方面:商品的品名、品质、数量与包装;贸易术语和商品的价格;国际货物运输;货物运输保险;国际货款的收付;争议的预防与处理;交易的磋商与合同的签订;出口合同的履行;进口合同的履行;国际贸易方式。我们应结合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本着以实用为目的,够用为尺度的原则,对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
1.结合当前实际,以商品的标的、贸易术语和价格、货款的收付及合同的履行作为重点。因为现在往往由货代做运输、报关,所以对运输重点掌握订舱及运费。又现在的海运相对风险小,且出口报价以FOB、CFR居多,故对保险、不可抗力等只作了解。在学习交易磋商中适当的结合函电,并让学生了解电子商务在外贸中的应用。对于结汇的学习,可适当增加核销及退税的内容,以便更好地与实践结合。
2.国际贸易实务是以出口为导向展开的,在过去符合国家的实际状况,现在我们应该适当做些调整,在教学中适当增加进口贸易的内容,结合形势,让学生重视进口。
3.与地方经济结轨。绍兴是轻纺城,故在涉及到商品的品质、数量、包装时,可以纺织品为例让学生了解面料,了解印花染整工艺,为学生走上社会打下基础。
(二)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进出口贸易实务课程是一门与国际贸易发展相结合,密切联系国际贸易政策措施、联系国际贸易规则的课程,这些内容都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如《进出口贸易实务》(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二版)教材现还引用《UCP500》(《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500》)及《200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事实上外贸业务中已使用《UCP600》(《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600》)及《201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
二、大胆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我们说,课改除了内容整合,更多的是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因此,对于进出口贸易实务的课程教学改革,我们也要大胆的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现在的国际贸易实务基本上是围绕合同的内容展开的,对于关键的东西只谈它的一些定义或含义,本质上看并非实务,学生也难以理解。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走进贸易,真正动起来,以便于更好地掌握进出口贸易实务这门课。
1.充分利用好网络等资源,为学习者提供学习主题相关的丰富资源。
在如今网络风靡的时代,学生迷恋网络,如何正确利用网络资源,使网络为学习服务。我们可引导学生去专业论坛交流学习,如福步外贸论坛;去相应的贸易平台网站比如阿里巴巴网站了解相关知识。我们更可为学生布置拓展性问题,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翻阅更多的资料,经过阅读自学、独立思考、讨论交流获取更多的知识。如布置分组策划完成一次网购任务,事后讨论其中的得失及注意点,再结合外贸予以展开。这样的活动能让学生融入其中,充分收集资源。
2.为学习者提供探索思考的空间。
在教学中,我们要结合学生实际,注重情境教学、案例教学、问题引入式教学等,把专业术语生活化,从身边事例出发探究专业知识。面向全体,给学生留出独立思考的时间、空间,通过思考,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例如价格,让学生从身边买卖中的价格引入,探究、引导、纠错,得出国际贸易报价的特点及与国内买卖价格的相同与不同,进而从实践中理解贸易术语的定义。
3.为学习者提供交流协作、成果展示的平台。
对于进出口贸易实务的内容,教学时内容支解得七零八落,如合同中的各个条款、合同的磋商、合同的履行,而工作中却是很多东西交替出现,前后衔接。所以,我们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实习实训的平台,把这些内容结合外贸函电等知识完整串联,学以致用。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已开发的软件系统,如世格软件,把学生分成进口商、出口商、生产供应商、出口地银行、进口地银行、船公司、保险公司等,让学生分角色的进行仿真模拟操作,在操作中培养学生交流协作的能力。且在操作完成后,让各个学生交流其中的心得体会。当然若能为学生提供资源,让学生自行去完成一笔交易,如到阿里巴巴网站熟悉其交易流程,使学生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熟悉了国内的贸易网站,就可以到外国的贸易平台网站去,如B2B等网站去寻找客户、谈判、签订合同,进一步在操作中提高其实践能力。当然我们也应该在平时教学中多让学生熟悉流程,例如在学信用证时,就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演示,一方面增强其交流协作的能力,另一方面更是对自己知识掌握的一个展示。
在教学中,我们要通过改变教师的思想观念,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动力,促成学生在课堂上动手、动口又动脑,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会听、会质疑、会表述、会交流的能力。
三、重新调整教育教学侧重点
对于中职学校,我们要培养的是具有操作能力的技工型人才。本科院校课程体系强调学科完整性,现在我们职业学校提出要以行动导向为体系,即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就是说,按照实际进出口流程来安排知识内容。我校外贸专业的专业课程主要开设有《国际贸易基础知识》、《进出口贸易实务》、《外贸单证实务》、《外贸跟单实务》、《商务英语函电》等。而这些课程,在教学过程别是实践应用中并不是单独存在,而是相互交融、互有联系。基于这样的原因,《进出口贸易实务》、《外贸单证实务》、《商务英语函电》三门课程就需要整合,在整合中,我们更强调实用性,这无疑成为当今教育教学的侧重点。在这些课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把《外贸单证实务》融合到《进出口贸易实务》中,例如在学国际货物运输时讲到提单,同时插入提单的填写;学到货物运输保险时,讲讲保单的填写;学到国际货款的收付时,分析结汇单据的填写。这样可以免去有关单据内容的重复教学。同时在学到磋商时,可结合简单的《商务英语函电》知识,学习合同条款时,我们也可以让学生了解条款的英语表达,这样就能使《进出口贸易实务》、《外贸单证实务》、《商务英语函电》真正合为一体,学以致用。当然这对学生是个挑战,对教师更是一个挑战。
综上所述,《进出口贸易实务》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我们不仅要改内容,更要改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中用,用中学,培养出有较高操作能力、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协作能力的技工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郝美彦.进出口贸易实务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篇4
一、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变动的过程分析
自2005年来,我国人民币开始升值。从7月21日开始一美元可兑换人民币8.27~8.28之后到达了8.0,2005年升值幅度达到3%。而2006年更加急剧,2006年1月份中间价从8.0702开始,人民币出现了由缓慢到加剧的过程。12月末就中间价已经到了7.8087。从2006年第一个月份起,询价交易进入到中国,体现了人民币汇率形成制度的重大改变和外汇的交易方式,汇率兑换中间价变的更为市场化。2006年5月破低于8元人民币。7月份上下略有波动,20日再次低于8元急剧下降,直至12月4日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再创新的低点7.8240。12月14日中美经济战略对话,中间价依旧有下降,第二天降到7.8185.按照当日的数据计算,汇改之后人民币升值已累积超过3.72%.12月29日中间价已达到7.8014。而2006年第二个季节,美国经济有所好转,市场对美联储推测降息会加剧,使国汇美元全面走软,进而使得人民币汇率保持不断上升。2007年预期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5%左右。但事实上已比预期高。由2007年一月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7.8073,至六月份最末那个交易日中间价7.68,2007年以上的时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总共升值2.46%。本年末11日到13日受到再次中美经济战略对话的推动,人民币进一步升值,达到了7.36的位置。人民币升值如此迅速原因是贸易顺差不断增大。2008年人民币升值速度情况再次加大。4月份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6.9920元。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再次创新高。而到了12月份中间价已达到了6.8424元。但从那之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相对来变化较平稳了,截止2012年最末的交易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才下降到6.2855。与前些年相比,我国已经到达了均衡的水平,虽然长期看来仍是升值走向,但预计未来汇率浮动也不会太大,并且2013年的人民币调整提前估计为1.9%。仔细考虑下我国人民币升值的原因可能有两点。一点从自身经济发展来看的,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去使用人民币,并讲人民币作为支付货币,贮备货币,投资货币等等,随着人民币的需求变多,因此导致人民币升值。另一点从国际环境来看的,发达国家施加了一定的压力,日本提出中国有通货紧缩,因此要求中国作为大国应带头改变,并且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人民币升值。另外就是来自于美国的,由于美国金融危机,它也对人民币的升值进行了施加了压力。
二、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
(一)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积极影响
它适当的升高国内进口总额更对减少贸易顺差数额有好处。提升出口贸易的商品的外国货币价格,使外国对我国商品的低价倾销的争议变少。低价竟销和出口遭到控制,增加进口,减少了外国对我国以保护贸易的名义进行的打击。因此。人民币的升高降低了我国与其他贸易国家的贸易关系冲突。
虽然我国这些年发展经济很快,基本上产品都是技术含量比较少的,而且耗能比较大,对我国的污染也比较大。我国以价格优势赢的了大部分进出口的机会,也获得了不少的外汇。然而,从这种产品中我们所获得的利润相对比较低,致使企业资产和生产的扩大受到了阻碍。人民币升值以后,我国各方面都有所提高。这对我国技术产品生产及产业的升级都有大量的提高,进一步使我国由生产型大国向创新型大国发展,也可以使新技术开发的原材料代替旧的原材料,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及资源的消耗。因此,人民币的升值对我国产业的升级及结构的调整带来了好处。
人民币价值升高以后,出口产品的价格相比较来说变得更高,则可以拿更少的出口产品换回多种进口产品。然而,贸易条件的概念是出口价格指数除以进口价格指数,相等数量商品出口可以换得较多进口商品代表着贸易条件的改良。所以,从上面所说来看人民升高价值以后,我国的贸易条件会变的较为完善。人民币升值之后,中国企业到海外投资本钱比之前变少,利用低本钱从事跨国模式营销。根据地域的优点充分采用全球资源,实现规范的经济模式,减少生产本钱和交易本钱,最后成立全世界的产销网络。因此,人民币升值会使国内企业走向世界,并使国内企业全球化。
人民币升值之后,进口价格要素也就降低了,这样对于进口高技术设备的企业是有好处的。简单来说,就是对那些依赖价格廉价技术含量较低的出口商品起到了阻碍的作用,而对那些需要大量外资,先进设备,引进高端技术的国家也是一种价格优势。提高了技术含量较高商品的竞争优势,优化了我国产业结构。因此,进一步来说,人民币汇率的升值,优化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商品结构。
(二)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不利影响
人民币的升值或许会致使中国大多数出口技术含量少劳动力较多的产品出口减少,并且某部分加工量较多型出口企业利润下滑。因此,一些企业就会转变成技术或资本密集型。从而导致一些素质相对低的就业者就面临着失业的危机,而且当前我国进出口企业供给社会了大部分岗位,所以,人民币的升值对我国国内找工作方面添加了压力。要想改变这种劣势,逐渐提高产业水平和加工难度,发展加工贸易,而且凭借我国劳动力多的优点来发展经济仍是长远之计。
大型成套设备制造周期比较长,一般当很多零件生产完都需要数十年。如果加上付款的那段时间,这时间更长了。一旦人民币升值,企业对以后汇率变动不能够准确估计,而现在金融机构等等只能提供一年左右的外汇对冲工具,而企业以后承担的风险就更大了,这不利于大型成套设备的出口。因此,人民币的升值对我国大型设备出口有着一定的影响。
人民升值之后,如果保证利润,需要升高商品的售卖价格,进而就会减弱我国拥有的价格优点。最重要的是我国出口大部分以劳动力较多产品为主,科学技术含量低,一旦提高价格,竞争优势就没了,容易被一些其他国家取代。同时如果出口商品的价格不变,利润就变少,就会削弱出口企业的积极程度,进而致使出口量的下滑。因此,人民币的升值还会减少本国竞争优势,对中国外贸出口有不好的影响。
人民币升值以后,进口商品在国内的价格下滑,而本国企业生产的产品和世界高水准的产品无论从技术、品牌、质量都有一定的比较距离,严重者有可能在竞争的市场中被抛弃。所以,人民币升值国外产品进口量上扬,增加竞争力,对国内企业发展有一定不利影响。
自从我国对外开放以来,我国对外企实行很多优惠政策,进而大部分企业在我国办分公司,所以外资企业也对我国经济有着一定的影响。这些外资企业不仅仅销售给我国产品,也同样有部分加工厂在我国。当人民币升值,他们的成本也增高,他们的投资资金也就变大,就会导致一些厂子转移阵地。因此,人民币升值使外商对我国投资积极性减弱。
三、人民币汇率变动,我国进出口贸易采取的应对措施
(一)增加本国市场量,减少对进出口贸易的依靠
在过去一段时间内,人民币汇率的变动,造成出口增加。进而一步,致使大部分企业做对外贸易,这样就导致我国内需求不充足而格外依赖外贸出口。但是一旦国外市场有变动就对我国长期经济发展很不好。然而,要想我国经济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应当适当减少对外贸的依赖,通过扩大内需,减少外需来减少人民币汇率变化对贸易进出口的不好影响。
(二)变动出口贸易的结构,提高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及附加值
这些年来,我们国家一直以技术含量低、资金少、劳动力较多的产品出口占大部分。然而,出口企业让工人们长期做些重复的,技术含量低,盈利少的工作,对出口不利。随着汇率变动人民币升值,我国占有的优势已经不再是优势。所以,我们国家为了经济更稳健的发展,应加强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使本国出口贸易结构的改良。
(三)对于进出口贸易变换更多的模式
国家鼓励企业走向世界,成立些保障机制,增加些资源、能源导向型的外贸投资。这样不仅仅有利于我国企业的发展,还减少贸易顺差,增加了出口。而且还满足了我国对某部分能源、原材料的缺少。
(四)国家可出台一些政策,对我国进出口企业有一定的协助作用
人民币升值后,为了变换本国贸易顺差的走向,改良国家对外的贸易体制,国家应实施一些政策为我国进出口贸易带来好处。例如,在WTO规则允许的范围内采钠一些的出口补贴政策;优化出口信用保险制度等等。另外应该合理的调整适量的外汇储备,从某方面来看人民币升值的另一个原因是来自于外汇储备。我们可以利用大量的外汇储备进口些我国所需要的物品和技术,这不仅缓解我国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还帮助了外国产品的出口,进而发挥了我国人民币升值对进出口贸易的有利作用。
人民币汇率的变化对中国贸易进出口的影响是双向的,只要我们“对症下药”就会趋利避害,使的中国经济有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随着海南积极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海南对外贸取得了重要进展,产业开发程度进一步提高。“十一五”期间,海南累计进出口总额达到4045420万美元,其中出口总额为936738万美元,进口总额为3108682万美元,分别占比23.16%和76.84%,进出口逆差2171944万美元。
从发展趋势上看,2007年海南进出口贸易总额为735749万美元,同比增长158.5%; 2008年,海南进出口贸易总额突破100亿美元大关,达到105亿美元,同比增长43%,其中主要是进口贸易额增幅较大。2009年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海南进出口总额比2008年下降15.34%,但总量仍然高于2007年水平。2010年受国际旅游岛建设利好政策以及国务院采取积极的宏观调控政策,海南进出口贸易回升明显,达到108亿美元,同比增长21.4%,其中出口总额增加显著,创历史新高,达到239114万美元,进口总额842536万美元。
从进出口贸易结构上看,海南出口贸易主要以一般贸易与来料加工装配贸易为主,两者贸易额几乎占全部出口贸易额的90%以上,其中一般贸易额2008年至2010年分别占出口贸易总额的75.13%、60.76%和64.05%;进口贸易也更集中于一般贸易方式,一般贸易额2008年至2010年分别占进口贸易总额的84.70%、71.17%和76.44%。
2、利用外资状况
“十一五”期间,海南省通过实施多种优惠政策,不断改善投融资环境,多种方式吸引外资进入。总体来看,近几年利用外资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其中实际利用外资额创历史新高。
(1)实际利用外资额与外商投资企业数增速显著
海南省实际利用外资额从2006年的79259万美元增长至2010年的152276万美元,增幅超过92%,其中,外商直接投资由74878万美元增至151213万美元,对外借款从4381万美元减至1063万美元。外商投资企业年底注册登记数从2536个增加到4171个,增长64%,注册资本由83亿元增长至145亿元。“十一五”期间,海南省实际利用外资额与外商投资企业数均增速明显,说明海南省投融资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外商投资信心明显增强。
(2)利用外资合同项目与合同金额降幅明显
“十一五”期间,海南省利用外资合同项目从2006年的193个降至2010年的72个,利用外资合同金额从2006年的193个降至2010年的72个,合同金额分别从2006年的108602万美元降至2010年的40228万美元,降幅均超过62%。虽然海南省利用外资合同项目与合同金额均呈现出下降态势,但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却上升势头明显,说明大项目对海南省引进外资起到了支撑和拉动作用,“大项目带动,大企业进入”的产业发展战略取得显著成效。
3、对外经济合作状况
2006年-2008年,对外经济合作合同金额和完成营业额分别从2006年的307万美元和246万美元增长至2009年的3272万美元和3380万美元,分别增长9.7倍和12.7倍,增幅明显。但受金融危机影响,至2009年,两项数据增速相比前期均明显下降,其中完成营业额降幅达35.7%。总体来看,“十二五”期间海南省对外经济合作呈上升趋势。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战略的实施与不断推进,海南省对外经济合作的范围和力度将得到进一步加强,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也将得到进一步体现。
二、海南产业开放水平评价
产业开放是一种以产业的国际合作为主导的对外开放模式,是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的优势产业领域,在投资自由化和市场准入条件方面,率先实行国际通行规则,开展对外经济合作活动。目前,学术界对衡量产业开放水平的研究大部分是从规范角度进行的,并没有形成一致认可的实证研究方法。因此,我们通过借鉴胡晓鹏(2007)在《中国区域产业开放与价值创造――基于区域间投入产出关系的实证研究》一文中对产业开放进行实证研究的基本原理,给出了从宏观产业角度来界定产业开放度的基本方法,即产业的对外开放度,等于该产业的进口依存度和出口依存度之和,基本表达式为:
FOIi表示i地区全部产业的对外开放度,等于该地区全部产业的进口依存度和出口依存度之和。CKYCDi表示出口依存度,等于i地区全部产业的对外出口总量(Ei)与其产值之比;JKYCDi表示进口依存度,等于i地区全部产业的对外进口总量(Ii)与其产值之比,全部产业的产值用当地GDP来替代。指标为正向指标,即数值越大,所衡量的开放程度就越高。
我们通过对2010年全国31省份(直辖市/自治区)进出口总额、出口总额、进口总额以及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原始数据进行相关计算,其中,进出口总额、出口总额、进口总额分别以2010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年平均中间价6.7695换算成亿人民币计量,最终得出2010年全国各省产业开放度排序。
注:原始数据均引自《中国统计年鉴2011》,全国31省份平均产业对外开放度、出口依存度、进口依存度分别为0.31、0.15和0.16。
由表4可以反映出,海南总体产业开放度在全国排第十位,居中上游水平。但从沿海省份角度来看,海南产业开放度在全国11沿海省份当中排位靠后,仅位于河北与广西之前,但开放度值是河北、广西的2倍。从具体指标来看,海南出口依存度为0.08,居全国第十四位,比31省份平均出口依存度低0.07。
三、海南与广东产业开放程度比较
(一)产业对外开放度比较
海南各方面发展起步较晚,对外经济交往有限,主要依靠与大陆地区的经济往来。近十年,对外开放水平有了显著发展,2008年海南进出口贸易额突破100亿美元大关,但是由于产业经济总量小,海南进出口贸易总额在绝对量上明显低于广东省,后者的进出口贸易总额是海南的72.5倍(见表5)。
通过计算海南与广东总体产业、农业、制造业开放度等指标(见表8),反映出:海南总体产业外开放度远小于广东,广东产业经济发展依赖于国际市场;而海南对外开放水平相对较低,产业发展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较小。从进出口依存度结构来看,海南总体产业的进口依存度大于出口依存度,而广东总体产业的出口依存度大于进口依存度。其中海南农业对外开放度也落后于广东,说明海南建设热带农业基地的力度不够,没有发挥海南热带农业优势,农业国际市场的开放水平亟待提高。
(二)利用外资水平比较
当前,利用外资是我国补充国内建设资金的不足,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装备、生产技术、管理知识和经验,加速国民经济的发展重要途径之一。2010年海南对外签订利用外资合同项目72个,其中外商直接投资项目70个,比上年度分别下降1818%和1765%;对外签订利用外资合同金额402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392亿美元。
表7反映出,海南在利用外资水平上无论是从签订利用外资合同项目、金额以及实际利用金额来看,在数量上都远远落后于广东。2010年海南在签订利用外资合同项目有所减少,但是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却表现出61%的增速,说明海南单项合同金额有所提高,外资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实际利用外资的增长潜力较大。
四、海南产业开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外贸易总量较低,贸易结构不合理
2010年,海南省进出口贸易总额为86.49亿美元,而同期全国31省市平均进出口贸易总额达959.35亿美元,海南仅占全国平均水平的9.01%,进出口贸易绝对量较低。2010年,海南省对外贸易进口额为63.28亿元,占全国平均水平的14.05%;对外贸易出口额为23.20亿元,占全国平均水平的4.56%,出口依存度为0.08,排名第14;对外贸易进口额为63.28亿元,占全国平均水平的14.05%。对外贸易进出口依存度分别为0.21、0.08,在全国31省市中分别排名第14和第6位,差异度十分明显。说明海南省对外贸易过于依赖进口,贸易结构不合理。
2、对外贸易出口国分布不均,出口市县较为集中
海南省对外贸易出口国主要以香港、日本、美国、新加坡四国为主,对其他国家和地区尤其是非亚洲国家出口额较少。2010年,海南对香港、日本、美国、新加坡出口总额分别为58406万美元、12362万美元、21983万美元、38264万美元,对四国出口总额占全部出口总额比重大55%,出口国家分布不均。另外,海南省18市县中出口地域主要集中在海口、三亚、洋浦、文昌、儋州、琼海等少数市县,区域发展不均衡。
3、出口产品结构单一,产品科技含量较低
海南省出口商品结构单一,主要出口商品仍以原油、天然气、农产品(水海产品)为主。2010年,海南省省成品油、天然气、水海产品出口额分别为6.7亿美元、4.07亿美元、4.04亿美元,三种商品出口额合计14.81亿美元,占全省23. 9亿美元出口总值的61.96%。受资金、人才等因素制约,海南省贸易企业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引进力度不够,导致产品更新换代迟缓,仍以低水平粗加工为主,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出口产品质量不高,市场适用性不强。(作者单位:海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中国统计年鉴2011》,《海南省统计年鉴2011》,《广东省统计年鉴2011》.
[2]迟福林,李昌邦等,产业开放:海南经济特区的希望[J].开放导报,2000(10):22-24.
篇6
传统理论认为,汇率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价格变动及由此引发的数量变化这两个方面,涉及汇率变动的价格传导和价格数量之间的弹性问题。本币贬值使出口产品价格下降,销售量增加,进口产品价格上升,销售量减少,从而使贸易顺差拉大。有关商品弹性理论提出后,人们开始更深入的研究不同弹性商品的外贸变动效应。“马歇尔—勒纳条件”明确指出了贸易数量与价格变动之间的关系,也即只有当出口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与进口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之和大于1时本币贬值才能改善贸易收支。持“吸收分析法”观点的人认为,考虑窖藏因素后,在贬值可以改善自主性贸易余额时,还必须满足由此引起的国民收入的增加超过国内吸收的增加幅度,即要求边际吸收倾向小于1,此时本币贬值才能真正改善贸易余额。1985年以后的美元大幅贬值,贸易逆差却仍在增加,这一现象与传统弹性分析法的理论背道而驰,研究者们开始从汇率变动对进出口价格的传导问题入手,假定厂商只关心本币表示的收益,该由谁承担或者承担多少因汇率波动所带来的成本调整。在汇率波动与实际贸易之间,往往存在不同步性,这种有关贬值对贸易余额的时滞效应就是“J曲线效应”。Meade(1998)年指出,要使这种时滞效应明显,减少短期内汇率波动对贸易的较大影响,这个国家就需要有灵活的汇率浮动机制和较高的对外开放程度。
一般贸易企业面临的汇率风险包括交易风险和经营风险。交易风险与汇率的波动密切相关,如果本币升值,出口企业在收到外币货款后,兑换的本币就会减少,遭受经济损失;进口企业则会享受到同等人民币兑换更多外汇购买外国货物的好处。汇率波动对企业的订单影响存在一个时滞,短期内汇率升值对外贸影响不明显。时滞期过后,企业的经营风险将会凸显。汇率升值使产品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化,出口导向的企业从而影响进出口企业的外贸收入,产品价格弹性较大的企业受到的影响更大。对于加工贸易而言,特别是主要原材料进口、产品出口的企业,汇率升值增加的成本和收益会相互抵消,总体上对其影响不大。
历史资料显示,受人民币升值影响,2005~2008年我国外贸顺差增长率逐年下降,由217%的年顺差增长率下降到14%,但顺差总额依然保持增长势头,由2005年的1020亿美元顺差上升到2008年的2981亿美元,我国的外贸状况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被沉重打击。金融危机爆发后,2009年外贸总额有所下降,2009~2011年的外贸顺差额分别是1957亿美元、1815亿美元和1551亿美元,连续三年进出口差额呈缩小态势,众多关别的进口额大于出口额。2011年外贸总额创出新高,达到36421亿美元,顺差额却达到近六年的最低水平。这一方面说明我国对外贸易无可避免的受到世界经济状况的影响,同时也反映出前几年人民币升值对外贸的影响开始有大幅度变化。我国正大幅度提高进口,缩小外贸顺差,积极顺应人民币升值的大趋势,利用进口的优势减轻出口丧失竞争力的下降和汇兑损失。
二、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深层次影响
首先,对出口贸易总额和创汇能力的复杂影响。自汇改以来人民币相对于美元、欧元有了较大幅度的升值,而美国和欧盟是中国最主要的两个贸易伙伴,在长期的升值趋势下,前期人民币升值的时滞效应将会逐渐远去,加之这两大贸易伙伴经济有下滑趋势,同时为了减少与中国贸易逆差,从中国的进口量会适当减少。虽然从目前情况看,出口增速除了2009年下降外,其他年份都呈较快增长势头,但理论上说,这并不能否认随后几年外贸出口总额将会受到的不利影响。通过我国出口贸易企业的不断创新,增强自身竞争力,也许会中和本币升值对出口的不利影响,但这需要一定的时间,短期内出口贸易及创汇能力受到一定影响。同时,由于出口对于GDP具有重要的贡献作用,出口额的减少势必会影响国内经济的发展,对国民收入、就业、消费等方面都会有较大的影响。
其次,优化贸易方式和产业结构,提升对外贸易水平。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的核心法则,我国加入全球大市场这个广阔舞台当中,必然受到市场经济规则的制约和影响。对于出口企业来说,由于我国市场化推行较晚,以“人口红利”和资源优势带来的外贸快速增长成就了我国贸易大国的地位,人民币升值将会使众多企业的这种比较优势地位下降,降低产品的国际竞争力。2011年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占总贸易的85%以上,其中出口贸易中两种贸易方式的规模相当,而在进口中一般贸易是加工贸易的2倍左右,这对于进口企业而言,特别是进口国内需求较大的原材料、工业制成品和高新技术产品来说,人民币购买力的增加使其收益提高。技术产品、稀缺原材料的进口,将会填补国内市场的空缺部分,国内企业引进吸收再创新,创造出新的竞争优势。
再次,减少贸易摩擦,促进贸易双方之间更宽泛领域的合作与共赢。长久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均处于顺差地位,较大的外贸逆差成为他国压迫人民币升值的主要依据。然而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多方证明,由于贸易双方经济发展水平、物质资源、人文地理等方面的差异,本币的贬值与贸易的顺差并无必然联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我国国力的逐步提升,外界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依然高涨,人民币汇率的合理上升可以避免将人民币推向全球风口浪尖之中。人民币适当升值可以改善进出口贸易结构,促进出口产品和企业竞争力的提升,有益于降低外贸顺差,减少贸易争端和摩擦,实现贸易国家或地区之间各方面长久的互利共赢。
三、我国外贸业应对人民币升值的战略选择
第一,企业加强自主创新,积极、灵活应对汇率波动,充分利用人民币升值带来的益处。共同的大背景下,不利的发展因素是对企业的严峻考验。初级产品出口企业需要谋求提高产品附加值的新路,转变粗放经济增长方式,加强出口产品的生产管理,并提高自身对于人民币升值而采取对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比如在合约签订时,双方约定因汇率变动带来损失的各自分担比例,采取提前、延后或者差额结汇方式,尽量转移和降低损失。随着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外贸企业可以利用外汇期权、出口押汇、远期外汇交易等相关金融衍生工具规避风险,避免中短期汇率波动带来的不利影响。目前,我国不少地区外贸政策有了较大的改变,众多省份出现外贸逆差情况。特别是对北京而言,其外贸逆差在全国具有典型代表性,2011年出口额仅占进出口总额的15%左右,达到历史最低值,电话机、成品油、钢材、船舶是其主要出口产品,进口则主要是能源资源、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北京高额的外贸逆差对全国贸易顺差的缩减贡献较大,总体而言人民币升值对北京外贸是利大于弊,北京的外贸政策及结构对全国外贸业应对人民币升值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第二,继续改革汇率形成机制,完善结售汇、外汇储备等相关政策。目前人民币汇率的掌控权还在政府手中,政策制定对汇率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如何改革汇率形成机制,协调人民币对外与对内价值的统一,促使人民币健康发展,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2010年6月19日,我国重启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希望能通过有效的汇率形成机制解决当前汇率争端问题。三五年内,人民币仍将保持升值预期,政府面临于人民币汇率稳步上升和一步升值到位的两难困境之中,目前也只能采取保守的措施,尽量使汇率保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在汇率改革与外汇储备、资本开放之间的关系方面,政府需要一个更深入的认识。保持合理的外汇储备水平和结构,协调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与资本项目开放,设定合理的汇率波幅,完善央行的干预机制等等。多种汇改政策的推行,将使人民币汇率趋于均衡水平,保持在合理范围内的波动,有利于我国进出口贸易的稳定与发展。
第三,转变外贸政策,合理引导进出口企业的发展。转变外贸政策,走出高外贸依存度和低国内消费水平的发展误区,是适应新市场环境的必然选择。政府需要出台新的政策引导进出口企业的发展,在关税、出口退税、配额等方面优化管理,鼓励高效率、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限制低附加值和国内稀缺资源产品的出口,对高技术、国内难以生产的产品和服务,采取优惠措施鼓励企业引进。行业组织、协会同样需要给予进出口企业更多的指导,最新的产业动向和市场行情,联合国内企业应对外贸风险,反击外国的贸易壁垒。
参考文献:
篇7
实际情况出发,及时改变出口经营模式,从大包大揽式的外贸形式向市场经济的买进卖出发展,即根据商品的质量,按质论价,有序出口。
进入21世纪后,特别是《对外贸易法》实施后,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方面,国家放宽了外贸经营权;另一方面,依法个人也能经营进出口业务。这两条,对国有外贸公司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冲击。当时许多公司的业务一落千丈,许多传统商品由各省、各市、各县,甚至企业自营出口,国有外贸面临无米之炊。
面对这样的变化,只有认真分析形势,寻找转变经营模式的方法,才能应对变化了的形势。
应对市场经济的重要举措,主要从三个层面建立商标体系:第一,从战略角度出发,建设服务类商标。国有外贸企业不是生产企业,提供的是以服务为主的贸易形式,因此,注册服务类商标,为开展服务贸易打下基础。有些企业在本世纪最初几年已完成了这项工作;第二,为扩大影响,争取商标升级。注册了商标后,重要的是使用和品牌升级,即在使用过程中将商标推上一个台阶,成为地区性的名牌进出口商标,为建立广泛的商誉打基础。这几年各地都有创“名牌”活动。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积极参与“名牌”活动争取获得认可;第三,在战术上建立几个主打产品的商标。从历史的传承条件看,每个公司总有几个产品的注册商标享誉国际市场。保护、扶持、使用、宣传好这些商品商标,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从商品的品质、包装、宣传上下功夫,打好基础,做大业务。
只要外贸企业能从主体的角度注重商品的建设,为企业的发展建立了良好的市场品牌,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发展壮大是完全有可能的。
我国的出口商品有许多优势,首先是成本低,有相当一部分产品因成本低、价格便宜而受欢迎,但这几年随着劳动力成本及原材料的价格上升而逐步减少优势,其次是我国有许多特有的产品也是国际市场的抢手货,如中国的稀土矿产品,和相当部分的矿产品,再次是我国近几年成长起来的某些企业产品已走向世界,如港口起重机械、某些机床、电子产品、服装、鞋类、小商品、家用电器产品等都是国际市场的抢手货。还有我国特有的一些农产品,2005年日本实行“肯定列表”制度,对我国出口到日本的农产品实行严格的检疫检查。而在以后的出口贸易中我们发现日本在掌握检验标准上并不是一致的,他们对自己能够生产或养殖的农产品控制得特别严格,而对不能生产和养殖的且日本人喜爱的农产品是基本上放行的,从这一点上我们领悟到一个规律,凡是他们不能生产的东西他们是欢迎的,且控制得也宽松,更不会产生贸易纠纷。
注重特有出口商品的经营是我们长期应注意的重点之一。
篇8
(一)强化知识产权对技术的垄断与反垄断
知识产权对技术的垄断是指经贸主体的一方对其拥有知识产权的技术享有合法垄断权的行为,具体体现在对其拥有知识产权的技术享有行使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全部民事权利;知识产权对技术的反垄断是指经贸主体的另一方对他人拥有知识产权的技术依法进行破解、改进和提升所实施的重创行为,具体体现在对重创后的知识产权技术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全部民事权利。
知识产权对技术的垄断与反垄断是法律赋予经贸主体各方的合法权利,垄断是从技术初创角度取得合法的垄断权,反垄断则是从技术重创角度取得合法的反垄断权,由此形成对技术的合法的知识产权抗争,以促进经贸主体对在先的初创技术的持续创新,加速国际经贸发展。应对ACTA强化知识产权对技术垄断的升级,既要不断形成合法的知识产权对技术的垄断优势,又要实施合法的知识产权对技术的反垄断对策。只有坚持两手抓,才能加速技术进步、抢占国际技术发展的制高点。
(二)强化知识产权对市场的控制与反控制
知识产权对市场的控制是指经贸主体的一方以其拥有知识产权的产品或品牌依法占领并掌控市场的行为,具体体现在拥有知识产权的产品或品牌进入市场时具有鲜明的保驾护航的作用;知识产权对市场的反控制是指经贸主体的另一方为应对他人利用拥有知识产权的初创产品或品牌对市场进行控制的行为,依法进行破解并实施重创的行为,具体体现在重创后形成的知识产权产品或品牌,较在先的初创产品或品牌具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
知识产权对市场的控制与反控制是法律赋予经贸主体各方的合法权利,控制是从产品或品牌初创角度取得合法的市场控制权,反控制则是从产品或品牌重创角度取得合法的市场反控制权,由此促进经贸主体对在先的初创产品或品牌的持续创新,不断推动国际经贸市场的发展。应对ACTA强化知识产权对市场控制的升级,既要不断形成合法的知识产权对市场控制的优势,又要实施合法的知识产权对市场反控制的对策。只有坚持两手抓,才能加速国际经贸市场发展、抢占国际经贸市场发展的制高点。
(三)强化知识产权对贸易的限制与反限制
知识产权对贸易的限制是指经贸主体的一方以其拥有知识产权的技术或产品依法对贸易进行限制的行为,具体体现在以其知识产权实施阻止他人同类技术或产品的进出口贸易;知识产权对贸易的反限制是指经贸主体的另一方对他人拥有知识产权的初创技术或产品对贸易的限制行为,依法进行破解和实施重创的行为,具体体现在重创后所形成的知识产权技术或产品要比初创的技术或产品在进出口贸易中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知识产权对贸易的限制与反限制是法律赋予经贸主体各方的合法权利,限制是从技术或产品初创角度取得合法的限制权,反限制是从技术或产品重创角度取得合法的反限制权,由此形成对技术或产品在进出口贸易中合法的知识产权抗争,促进经贸主体对在先的初创技术或产品的持续创新,推动国际经贸发展。应对ACTA强化知识产权对贸易限制的升级,既要不断形成合法的知识产权对进出口贸易限制的优势,又要实施合法的知识产权对进出口贸易反限制的对策。只有坚持两手抓,才能加速进出口贸易发展、抢占进出口贸易发展的制高点。
二、运筹知识产权攻防策略
要从容应对ACTA的挑战,我国应从运筹知识产权攻防策略的高度,掌握知识产权进攻和知识产权防御的方法和技巧,从而化风险为保险,赢得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竞争优势。
(一)知识产权进攻策略
知识产权进攻策略是指经贸主体为拓展自身合法的知识产权保护范围,运筹知识产权经贸战略,破解ACTA设置的国际经贸障碍,实现以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或自主标准来抢占市场和稳固市场,获取最佳的经济利益为目的的一种进攻性竞争谋略,包括核心进攻策略和进攻策略。
篇9
湖南省位处我国中部地区,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环境的不断改善、市场准入领域和鼓励类范围的不断扩大以及地域、股本比例、经营范围等方面限制的逐步放宽,以“有色金属之乡”和“鱼米之乡”着称的湖南省在贸易和投资领域都取得了长足发展。1990年,湖南省进出口总额仅为9.42亿美元,到2009年已达到101.51亿美元,是1990年的10倍多。与此同时,湖南省FDI也大量流入。1990年,流入湖南省的FDI仅为0.11亿美元,到2009年已达到45.98亿美元,是1990年的400多倍。
一、湖南省FDI对当地进出口贸易的主要影响
湖南省利用FDI从1983年开始起步,1989年以后利用外资呈现跳跃式发展态势,规模迅速扩大。自1992年以来,湖南省每年实际利用外资都超过上亿美元,改变了以往每年不足2000万美元的缓慢发展状况,并于2002年突破10亿美元关口。2009年湖南省实际利用FDI为45.98亿美元,同比增长14.8%,创历史新高。投资方式上,近几年来外商独资的比重持续上升,2009年达到80.4%,已成为湖南省FDI最主要的投资方式。投资来源上,湖南省FDI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构成不太合理。一方面,港、澳、台地区资金的比重过大,香港对湖南省的实际投资额占全省的比重每年都接近50%,而欧盟是世界资本输出的重要地区,但投资总额仅占全省引资的2%左右;另一方面,FDI以中小资本为主,国际跨国公司的投资很少。投资流向上,湖南省FDI主要流向省会长沙和京广铁路沿线地区。2009年长沙地区利用FDI为20.33亿美元,占全省的44.2%。
1996-2001年期间,湖南省进出口贸易增长率呈现时涨时跌的不稳定特征,尤其在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期间,湖南省的对外贸易受其影响出现了回落。2002年以后,湖南省进出口贸易的增长日趋稳定,于2008年创历史新高,达到125.70亿美元。2009年因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湖南省进出口总额为101.51亿美元,同比下降19.2%。其中出口额为54.92亿美元,下降34.7%;进口额为46.59亿美元,增长12.0%。在中部地区,2009年湖南省进出口总额为101.51亿美元,居倒数第二,且与湖北(172.29亿美元)、安徽(156.40亿美元)的差距较大。湖南省的进出口贸易主要集中在长株潭地区,其总额占全省的比重达到66%,衡阳、郴州、岳阳等京广沿线地区由于FDI的带动,其进出口贸易的发展也比较迅速。贸易结构上,2002年以前,湖南省出口商品结构中初级产品所占比重较高,一直维持在10%以上,之后才有所下降。从形成规模的出口商品来看,湖南省出口的种类少、规模小。2009年,湖北拥有出口金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商品种类有34种,安徽有32种,而湖南省只有25种,基本上无优势可言。此外,湖南省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规模较小,2009年仅为4.07亿美元,不到出口总额的10%。
总的来说,湖南省FDI起步晚、规模小,其对进出口贸易增长的“发动机”效应还未很好地发挥出来。从出口看,湖南省FDI与出口贸易之间存在较强的互补关系。一方面,FDI产生的技术溢出效应将带动当地相关企业的出口,再加上FDI企业生产的产品会有较大部分返销或向国外出售,从而形成FDI对出口贸易的引致效应;另一方面,湖南省出口贸易总额的增加、产品结构的升级以及投资环境的改善等都将有利于增强国外投资者的信心,从而促进FDI更好地吸收。从进口看,湖南省FDI对进口贸易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由于湖南省FDI流入后,当地往往要从国外或子公司进口原材料、机器设备以及中间产品等,因而形成一定的进口刺激。
二、湖南省FDI贸易效应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AHP法的基本原理
AHP法(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由美国运筹学家A.L.Saaty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其基本原理是:首先,将复杂问题分解为多个组成因素,并将这些因素按隶属关系进一步分解,按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排列起来,形成一个多层次递阶层次结构;其次,通过两两比较的方式确定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再次,基于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确定层次总排序,即各因素相对于总目标而言的权重。
(二)影响因素的甄选
依据影响因素体系的设计原则,并基于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本文对影响FDI贸易效应的各种因素进行了重新梳理(在梳理过程中尽量选取可量化的指标),主要选取了以下七种影响因素:
一是投资方式:主要包括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和外商独资;二是投资动因:主要包括获取生产要素,开拓、抢占市场,追求规模效益和规避风险;三是投资来源国(或地区):主要包括发达国家(或地区)和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四是投资流向:主要包括人均GDP的地区性差异,基础设施状况,劳动力素质,行政效率和法治环境;五是投资行业:主要包括制造业,房地产业,农林牧渔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住宿和餐饮业,批发和零售业和社会服务业;六是投资主体:主要包括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七是其他因素。经过分类,上述影响因素中可量化的因素有投资方式、投资来源国(或地区)、投资流向和投资行业,其余无法量化的因素有投资动因、投资主体和其他因素。对于前者,因此,从可量化分析的角度考量,可选取它们作为影响因素。对于后者的筛选主要取决于借鉴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
(三)影响因素的分析
1、构建湖南省FDI贸易效应影响因素体系的递阶层次结构(见表1)
2、判断矩阵、层次单排序和一致性检验
判断矩阵中具体指标的两两比较依据湖南省FDI贸易效应的实际状况并结合有关专家意见综合而定,其判断矩阵、层次单排序和一致性检验的结果
第一,判断矩阵U-Ui,即相对于总的湖南省FDI贸易效应而言,贸易替代效应、贸易创造效应、贸易补充效应和市场扩张效应之间相对重要性的比较(见表2)。
第二,判断矩阵U1-ui表示相对于贸易替代效应而言,各影响因素之间相对重要性的比较(见表3)。另外,相对于贸易创造效应、贸易补充效应和市场扩张效应而言,各影响因素之间相对重要性的比较与U1-ui类似,故计算过程略。
以上各判断矩阵均通过一致性检验。
3、层次总排序和一致性检验
层次总排序的特征向量即湖南省FDI贸易效应影响因素的重要性权值,其排序结果具有满意的一致性(见表4)。投资动因、投资主体、投资行业以及投资来源国(或地区)这四项因素在影响湖南省FDI贸易效应的过程中发挥着主要作用。
三、利用FDI促进湖南省进出口贸易发展的对策措施
第一,利用FDI时将大型跨国公司作为投资主体的重点。进一步开放省内市场,以市场换取大型跨国公司的资金、技术、管理、从而实现引资的目的;强化高新技术产业区位优势,集中力量重点建设一批有一定人才、技术优势的开发区,为大型跨国公司的投资制造条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消除大型跨国公司担心技术泄密等后顾之忧,增强其投资信心;以市、县各科技园区为主体,整合提升各类园区,通过“产业园”、“配套园”等有效形式,尽快使重点产业和主攻对象在区内形成集聚效应,为大型跨国公司构建良好的发展平台。
第二,利用FDI时向贸易贡献率高的产业倾斜。鼓励外资投向高新技术、基础工业、节能环保、现代农业等出口创汇型产业,特别是配合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的战略举措,把湖南省十大优势产业和先进装备制造业、节能环保、新能源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投资重点;重视大项目的开发和产业链招商,形成利用外资中的规模效应和龙头效应;进一步完善外资行业准入政策,强化外资政策的产业导向。
第三,改善利用FDI扩大当地对外贸易的投资环境。搞好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投资硬环境;实行对外商投资者的国民待遇,利用外资政策从税收激励机制为主的优惠政策转向以公平竞争机制为主的规则政策;科学利用国家和本地的各种优惠政策,按照统一政策、平等待遇、公平竞争的原则,对所得税、信贷、保险等政策进行调整,同时允许对特定区域和产业给予适当优惠措施;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为投资者提供一个良好的管理和服务平台。
:
1、张谊浩,王胜英.国际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相互关系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4(1).
2、杨迤.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进出口影响的相关分析[J].世界经济,2002(2).
篇10
为了说明中国农产品进出口格局及其影响,卢锋教授分别对具有净出口增加、净进口减少、净进口增长的农产品进行了分类分析,其中包括议论较多的大豆、棉花等农产品,他的分析是有道理的。
篇11
所以对于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结构优化,是我国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农产品贸易结构的优化,不但关系到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同时关系到国际农产品市场的有序发展、保障国内粮食安全以及社会稳定。在对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结构进行优化之前,必须要认清贸易结构优化的本质,也就是其内涵,才有利于发现优化过程中的制约因素,从而有针对性的提出优化措施。
二、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结构优化的内涵
贸易结构优化的内涵,也可以称之为贸易结构优化的本质,是为了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提供服务的。而优化的最终目标应当是有益于我国经济长久稳定增长,从而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所以贸易结构优化的内涵包含以下四点。
(一)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每个国家都有其独特的优势,比较优势理论指出,拥有绝对优势的国家,应当将更多资源用于生产优势大的商品,而在绝对劣势中的国家,应当将资源用于生产劣势小的商品,并且借助国际间的贸易来进行商品的交换,从而获得比较优势。比较优势理论体现了国家取得收益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需要通过国际间的贸易才能实现。贸易结构体现的是在一段时间内每种商品在本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据的比重与地位,唯有当贸易结构与本国的比较优势相匹配时,国家才有可能在国际贸易中谋求更多的收益。所以,对我国的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结构的优化,可以建立在我国的比较优势基础之上,加大生产要素充沛的农产品的出口量,进口生产要素稀缺的农产品,从而提升我国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减少贸易摩擦
近些年来,由于美国政府违反世界多边贸易的发展趋势,强迫其他国家实行单边贸易,使得我国遭受到的贸易壁垒越来越严重。从具体的商品属性来看,这些农产品绝大多数都是劳动密集型商品,这种商品是我国出口的优势商品。劳动密集型商品的需求弹性通常比较大,出口的数量也极其容易受到价格因素的影响,使得我国的农产品在遭受调查的时间之内,很容易被其他国家的产品所替代。我国遭受不合理的贸易壁垒,一方面的原因在于国际贸易规则的不健全、美国的霸权主义等方面,另一方面也因为我国的商品出口过于集中、贸易结构不合理等原因。所以对我国农产品进出口的贸易结构进行优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当前出口过于集中、对一些国家商品的进口过度依赖等问题。
(三)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
产业结构的优化往往会受到贸易结构的影响,所以我国在对农业进行产业优化之前,应当先对农产品的贸易结构进行优化,将更多资源投入到深加工农业、科技农业等方面,使农产品的贸易结构超前于农业的产业结构,从而带动农业的产业结构优化。通过对农业各部门、各生产项目、各单项产品之间的比例关系进行优化,将更多的资源用于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生产,特别是具备高附加价值的农产品的生产,打破国内对于这类农产品需求的瓶颈,弥补当前科技附加型农产品资源投入的不足,从而有利于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结构的优化,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四)有益于解决粮食问题
我国的人口数量已经超过了14亿,是当之无愧的人口大国,如何确保我国的14亿多人口的粮食问题,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我国在对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结构进行优化时,不但要考虑如何实现自身的比较优势,从而带动劳动密集型、高效益经济农产品的制造和出口,鼓励进口生产要素比较匮乏的粮食作物,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还要通过积极的政策导向作用,确保一定的粮食自给水平,科学调整贸易中不同种类的农产品的比重,从而确保我国粮食生产的安全与经济效益。
三、制约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结构优化的影响因素
(一)农业生产规模小
对农产品进出口的贸易结构进行优化,需要不断进行动态调整的阶段性的任务。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的贸易动力影响了其不同阶段贸易结构优化的方式、目的。我国要对农产品的进出口贸易结构进行优化,首先要分析我国农产品现阶段所具备的优势,利用现有生产要素的优势来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其次才能向着科技化、技术化的方向发展。我国当前的农业生产仍然以小规模生产为主,这种特性对贸易结构优化的影响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小规模生产很难形成产业聚集。我国当前的农业生产形式仍然是以家庭式生产为主,这种分散式的生产模式使得农产品的运输成本大大增加。这种小规模的农业生产模式一方面影响了农业产业的聚集,一方面影响了农产品价格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第二,小规模生产有碍农业资本的积累。农业的开发性投入往往来自于国家和农业生产者,而家庭式小规模农户抵抗风险能力比较弱,经济实力也偏低。农业的生产一旦缺少了大量资本的投入,必然会造成获益的减少,再加上政府部门的财政支持力量不足,导致了个体农户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偏低,影响了资本的积累。
(二)粮食安全观念落后
因为居民日常生活水平的普遍提升,我国居民对于口粮的需求量呈下降趋势,而养殖业、酿造业等深加工行业的用粮量在大幅度增加。然而国内的相关政策并没有及时同社会需求的变化相匹配,导致国内粮食的供需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偏差,使得粮食的净进口呈刚性增长,国内的粮食市场也更容易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而近些年来受到中美贸易摩擦、国际能源价格大幅度波动等因素的影响,国际市场中粮食的价格往往存在较大幅度的波动。这就导致了农民种植粮食的收益不稳定,也给农产品深加工行业带来了巨大的风险。这就迫使政府将更多的财政支出向农业方面倾斜,从而稳定国内的粮食市场。
(三)缺乏农产品定价权
因为农产品存在价格弹性低的特征,所以农产品的定价权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就至关重要,掌握定价权的国家往往会处于农产品贸易的核心地位。而我国则不具备对农产品的定价权,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我国农业产业结构问题,特别是我国的企业大多缺少农业产业链的控制能力。当大量外资进入我国的农业领域之后,其经营范围会扩展到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国外企业一方面借助国际市场来操控粮食价格,增加我国本土粮食加工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一方面借助资金、科技的优势压缩国内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对粮食的上下游企业实现操控,从而导致了我国丧失了对于农产品的定价权。
四、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结构的优化建议
(一)提升生产经营主体组织化程度
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组织化程度提升,有利于优化我国农产品进出口的贸易结构,增强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而组织化程度的提升可以从两方面来进行,一方面可以采取企业和农户联合的经营方式,将分散的农户整合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供应链当中来,从而形成规模大、专业强的生产经营模式;另一方面可以鼓励有能力的农户带头,组建股份制的联合农场,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通过农民承包的山林、农地等资本入股,从而实现对田地、山林、水域的规模性开发,最终形成规模经济,获取更多的收益,再根据各农户的股份进行分红,各农户取得的收益要远远大于分散经营所带来的收益。
(二)培养全新粮食安全观念
篇12
配额、许可证等数量限制措施逐步减少,绿色保护、技术标准等进口保障措施明显强化。
按照“入世”承诺,国家限制进出口货物的范围、数量将逐年减少,与WTO规则不适应的产业保护措施将逐步被淡化直至取消,取而代之的是不违反WTO规则前提下的环境保护、食品卫生、技术标准、绿色(生态)保护、货物品质、国家安全等管制措施将会被进一步合理利用,对监控化学品、易制毒化学品、消耗臭氧层物质等履行国际公约情况的监督管理也将进一步得到加强。
如为保护环境,除公布了禁止进口的废物目录外,还相继公布了《限制进口类可用作原料的废物目录》(共三批)和《自动进口许可管理类可用作原料的废物目录》(一批);发文明确重申禁止进口“电子垃圾”等有害废物;为保证进出口商品符合安全、卫生、环保要求,国家质检总局公布了《进口许可制度民用商品入境验证目录》。今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海关总署联合对《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实施检验检疫的进出境商品目录》进行了调整,并自2005年1月1日起施行。国家质检总局等四部门公告调整进出境货物使用木质包装的有关规定。
又如,为履行保护臭氧层的国际义务,执行《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和《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伦敦修正案),从2002年起禁止进口以CFC-12为空调制冷工质的汽车及以CFC-12为制冷工质的汽车空调压缩机。
在过渡期内积极运用WTO规则对发展中国家允许的非关税贸管措施进行宏观调控。
在过渡期内积极运用WTO规则允许发展中国家使用的非关税贸管措施对货物进出口管理进行宏观调控,是“入世”后贸管政策的一大特点。
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议定书》,国营贸易可以继续保留(另有规定的除外),今年我国对进口粮食、植物油、糖、烟草、原油、成品油、化肥、棉花实施国营贸易管理,出口对原油、成品油、煤炭、大米、玉米、棉花、钨砂、锑砂、氧化锑、仲钨酸铵、偏钨酸铵、三氧化钨及蓝色氧化钨、钨酸及其盐类、钨粉及其制品、锑(包括锑合金)及锑制品、白银实施国营贸易管理。因指定经营制度的三年过渡期已经结束,今年取消了天然橡胶、胶合板、羊毛、腈纶纤维、钢材的进口指定经营,绿茶、乌龙茶的出口指定经营。
又如,继续对进口小麦、玉米、棉花、棕榈油等农产品凭国家计委及授权部门签发的关税配额证明,化肥凭国家经贸委及授权机构签发的关税配额证明,按关税配额内的税率办理报关征税手续,从而对事关国计民生的重点产品实行了灵活而有效的过渡期保护。
贸管法制化和透明度明显增强。
篇13
近年来,我国进出口贸易发展迅速,人民币升值预期、本外币利差扩大等因素进一步推动了进出口商的融资需求,商业银行为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在提供国际结算服务的基础上,积极推出各类贸易融资产品,满足市场需求。然而,随着贸易融资总量的增长、融资产品创新的加快,相关外汇管理问题也随之产生,其中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对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制度的影响便是值得关注的问题之一。
一、商业银行贸易融资业务概述
所谓贸易融资,是指银行围绕国际结算的各个环节为进出口商提供的资金及信用融通活动,即银行可利用自有资金头寸为进出口商进行直接融资或凭借自身信用为进出口商提供资金融通便利。根据融资对象不同,商业银行贸易融资业务可以分为进口贸易融资和出口贸易融资。
进口贸易融资是针对进口商提供的贸易融资服务,常见的主要类型有:1. 授信开证。指企业在其授信额度内,在符合开证银行有关规定的前提下免交或缴存相应比例的保证金开立信用证。2. 进口押汇。指在信用证或托收结算方式下,银行应进口商要求,与其达成单据及货物所有权归银行所有的协议后,银行以信托收据的方式向其释放单据并先行对外付款的行为。3. 进口T/T代付。指在汇款结算方式下,银行根据申请人的书面申请,委托其他银行代为支付进口货款,到期后由融资申请人偿还融资本息以及相关费用的行为。
出口贸易融资是针对出口商提供的贸易融资服务,主要包括:1. 打包贷款。指银行以信用证的受益人收到的信用证项下的预期收汇款项作为还款保障,为解决出口商装船前,因支付收购款、组织生产、货物运输等资金需要而发放给受益人的短期贷款。2. 出口押汇。指银行凭借出口商提交的信用证或托收项下单据,向出口商提供的短期资金融通。3. 福费廷。又称包买票据,指包买商(银行等)以无追索的方式买入贸易项下未到期的银行汇票、本票或信用证应收账款,从而为出口商提供融资的一种方式。4.国际保理。指国际贸易中在承兑交单、赊销方式下,保理商(银行等)对出口商应收账款进行核准或购买,从而使出口商出口后获得收回货款的保证。
除以上传统类型的贸易融资产品外,各类集结算、融资、理财于一体的新型贸易融资产品正逐渐受到商业银行的青睐,从而为进出口商提供了更为灵活的融资选择。
二、商业银行贸易融资业务对国际收支统计申报的影响
(一)相关规定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业务形式
随着贸易融资业务的快速发展,与贸易融资相关的申报难题层出不穷。然而,申报规则的制定并没有跟上贸易融资业务发展的步伐,某些交易的申报无据可依的现象时有发生。在贸易融资业务间接申报方面,国家外汇管理局制定的《通过金融机构进行国际收支统计申报业务操作规程》(以下简称《操作规程》)有如下规定:对采取福费廷、出口押汇、出口保理等方式办理涉外收入的,当福费廷、出口押汇、出口保理等业务在境内未发生转让时,应由经办银行在收到境外款项时通知申报主体办理涉外收入申报;当发生转让时,受让银行应于收到境外款项的当日将收款日期、币种、金额等信息通知原始经办行,由原始经办行通知申报主体办理涉外收入申报。此外,针对某些个别贸易融资申报案例,外汇局也以复函的方式提出了指导意见。可见,关于贸易融资业务的申报,一方面外汇局没有制定原则性的规定,另一方面体现在个别案例中的申报规定比较散乱,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仅就《操作规程》而言,只有对出口贸易融资涉外收入的申报规定,而没有对进口贸易融资涉外支出的申报规定,且所涵盖的贸易融资业务类型也非常有限。由于申报依据不充分,申报业务经办人员在面临复杂情况时,如果业务水平不高、责任心不强,就会产生主观随意性,造成统计偏差。
(二)日常申报中各项申报信息要素难以确定
贸易融资业务是涉及进出口商、银行等多方交易主体的复杂经济活动,其基础交易是进出口商之间的买卖行为,但是在某些条件下,银行会充当涉外收付款的临时收付款人,掩盖了基础交易的性质,因此在确定申报主体、交易对方及其国别、申报时点、申报金额等要素时面临困难,以下举一例进行具体说明:
境内A银行客户甲公司,通过境外B银行(已被A银行收购)做进口T/T代付,向出口商支付货款。该笔融资款项到期时,B银行委托其账户行C银行借记A银行在C银行所开账户,并贷记B银行账户,之后A银行又对甲公司账户进行扣款。
在该案例中,各项申报信息要素的确定有如下难点:
1. 申报主体:国际收支间接申报以非银行机构和个人为申报主体,银行只是为交易双方提供结算服务的中介者,本身不能成为间接申报的申报主体。案例中,交易的本质是国际货物买卖,理论上进口方甲公司应作为申报主体进行间接申报,但由于融资行为的存在,A银行用境外账户资金替甲公司偿还融资款项,整个业务流程中没有体现甲公司对外支付货款的环节,如果以甲公司作为申报主体进行间接申报,首先在形式上不符合《操作规程》中做间接申报的条件,其次在业务操作上将会遇到种种障碍,如付款凭证的选择、具体项目的填写等。
2. 交易对方及其国别:即使确定甲公司为申报主体,按照间接申报的有关规定,交易对方应为收款人,其国别为收款人常驻国家。案例中,境外直接收款人是境外代付银行,其国别也可能与出口商所在国不同,以银行还是出口商作为交易对方进行申报值得斟酌。
3. 申报时点:在间接申报中,通常以资金跨境为原则确定申报时点,而案例中这一时点则比较模糊。B银行对外付款时、A银行利用境外转账方式归还B银行款项时,以及甲公司归还A银行款项时,这三个确定的时点中,不能充分说明资金跨境流动的过程,这笔款项的跨境流动已完全融合在A银行自身的跨境资金调度之中,无法再分辩。
4. 申报金额:进出口商向银行进行贸易融资需要支付融资利息,因此申报款项中不仅包含了货款,而且包含了银行手续费和利息费,相应的,在申报时就要将一笔款项拆分成货款、手续费和利息费分别进行申报。案例中所涉款项在各环节均是整体进行支付的,将其进行拆分并按照准确金额进行申报虽然在理论上更符合申报要求,但是实践中由于操作上的复杂性或者受经办人员的业务水平所限,申报方很可能会按照贸易款项全额进行申报,影响了申报的准确性。
(三)引起申报信息各项要素之间逻辑关系混乱,不便于核查规则的设定
在利用软件对间接申报数据进行辅助核查时,许多“错误数据”的产生与贸易融资的存在密切相关。例如,常见的一种错误类型为“交易对方为银行”,即与银行之间的交易应限于一定的业务范围,如金融服务等,超出该范围则一律判定为错误数据。而在福费廷境外转卖、海外代付等特殊业务中,境外银行为履行融资职能,需要直接支付或收取跨境款项,同时被默认为申报信息中的“交易对方”项,产生了贸易项下交易对方为银行的逻辑错误。因此,贸易融资等新业务的发展对未来核查软件的开发、核查规则的设定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四)无法取得完整的贸易融资数据,增加了跨境资金监测分析难度
在国际货物买卖活动中,商业银行对进出口商的融资行为往往导致跨境货物流与资金流的不匹配,使海关进出口统计数据与货物贸易跨境收支数据之间形成差异。掌握完整的商业银行贸易融资数据对于解释数据差异,分析跨境资金流动状况,判断经济形势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在国际收支统计间接申报与直接申报中均没有对商业银行贸易融资进行全面统计,通过外债统计系统等其他渠道也只能获得部分统计信息,因此增加了跨境资金监测分析的难度。
三、对策建议
(一)明确贸易融资业务间接申报原则
商业银行贸易融资业务复杂多样,且处于不断创新之中,通过案例形式制定申报规则的方法显然不再适用,而应该在《操作规程》中明确一项最基本的、普遍使用的申报原则,指导相关业务的申报。该项申报原则须包括五个关键点:1.对于具有贸易融资行为的国际货物买卖活动,基础交易仍然是进出口商之间的买卖行为,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应真实地反映基础交易的内容;2.申报主体是进出口商,不是经办银行;3.交易对方及其国别按基础交易即货物贸易中交易对方的情况确定;4.申报时点应以对外债权债务关系的解除时间为准;5.申报主体应通过原始经办行进行申报。
(二)调整货物贸易项下申报信息要素
首先,在涉外收入申报单、境外汇款申请书、对外付款/承兑通知书三类国际收支凭证中,收/付款人名称、地址、国别等项目需要按照涉外收付款的直接收付款人的真实信息填写。其次,取消国际收支凭证中收/付款人与“申报主体”和“交易对方”的对应关系,增加“申报主体”和“交易对方”项目,并按照进出口贸易中买卖双方的真实信息填写。最后,对贸易融资方式、融资利息、贷/借记客户账时间和金额等信息进行补充申报。
(三)完善金融机构直接申报统计
为获取完整的商业银行贸易融资数据,便于对跨境资金的监测分析,可以从完善金融机构直接申报统计入手。目前,在金融机构向外汇局进行直接申报的各类数据中,仅中资金融机构外汇资产负债统计报表中含有“进出口贸易融资”项目,建议在整合各类报表系统的基础上,将“进出口贸易融资”项目规定为银行类金融机构直接申报的必要项目,并且视统计需要增加该项目下明细科目。
参考文献:
[1]原擒龙,《商业银行国际结算与贸易融资业务》,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